2010-09-04

教改談了16年 大人心態仍沒變

◆ 社論-教改談了16年 大人心態仍沒變

【本報訊】2010-09-03 中國時報

事隔十六年,耗資八百萬,好不容易召開的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才閉幕,就毀了!毀掉十六年一次教育大拜拜的,不是學者專家,而是依例開學就舉行第一次模擬考的國三生,考試非出於他們的意願,毀了攸關他們未來升學重要的會議更出乎他們意料之外,但是,沒辦法,因為孩子的未來九成九操諸大人們手中。

孩子其實根本沒有發言權,他們悶頭應考,讓他們考試的是老師,摔考卷的也是老師,但老師有多少發言權呢?班級學生考上明星學校愈多,就愈是被定義為「優良」的教師,至於以前的放牛班、現在改個名稱的職能班教師,只能拚了命希望自己的學生不中輟、不學壞,尤其別碰上幹了壞事還怪老師放棄他的孩子。

教育部長吳清基很誠實的說,他一直到媒體訪問時才知道北北基模擬考的情形,長假才放完立刻考試,確實對學生身心造成壓力,今年來不及阻擋,但會列為教育部訪視項目,未來若有類似情況,將列為缺失扣分。當過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都不知道北北基國三生的苦悶,他大概還不知道,開學第一天就模擬考的國三生,豈止北北基,全國都如此!

根據全教會秘書長吳忠泰的估算,台北市一個國三班級,十天內要考到一千二百到二千張考卷,約七到十二公斤,這個些數據不只適用於台北市的孩子,全國意在升學的孩子,差不多一個班級,十天內也得考上八百到一千五百張考卷。

十六年前的全國教育會議,召開所為何來?不就是為了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十多年來教改推出無數方案,不論高中或大學,升學方式從早年的一試定終身,到免試、申請、推甄、分發,還有因應偏遠校區的繁星…,不一而足,唯一沒變的是,還是要以分數為憑,高中、大學如此,研究所亦復如是,有哪個大小孩笨到以為玩社團能玩進研究所,那就等著家裡蹲吧。

十六年教改,養肥無數補教名師,從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還不夠,連公務員考試都得靠補習班密集猜題,有考試就有分數,有分數就有壓力,期望一個以考試用人的社會,沒有分數的壓力,那是痴人說夢。除了分數,還有其他鑑別的標準嗎?所謂其他的鑑別標準,不會引起特權猜測嗎?換一個角度,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差別心,認為明星高中一定比社區高中好、高中要比高職好,或者台大一定最好、非上大學不可,孩子的壓力還會這麼大嗎?

我們的教育,難道一點都沒有長進嗎?其實不然,許多老師,已經從孩子入學開始的第一天起,教育學生、也教育家長,「選擇可以很多。」甚至不斷告訴學生和家長,學校裡的功課壓力不小,不必再花太多時間補習,密集無喘息的學習,反而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遑論創意。弔詭的是,這樣的老師,中南部顯著比北部多,他們不在乎任何教改或升學模式的改變,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每一個方案中,都有選擇的機會,而且,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當然,即使有這樣的老師,還是有轉過頭照樣讓孩子去補習的家長,那麼,孩子的壓力該怪誰呢?如果大人的心態不變,全國教育會議再召開九次、十次,情況改善的機率依舊是零。

全國教育會議開會期間,各個民間團體也集結場外,舉行民間版的教育會議,原因很簡單,因為民間關心的包括十二年國教實施期程、教師評鑑實施期程等都沒在官方版的會議中提出討論。

那麼盛大舉行的全國教育會議到底討論了什麼?臚列出來不可謂少,大到黃金十年教育政策白皮書、因應少子化策略,小到強化家庭教育,推動全國「孝親月」及「祖父母節」,一應具全,就是沒談如何減輕升學壓力;至於十二年國教到底要推託到何時?吳清基的說法是:後年總統選舉前,一定會宣布實施期程,不擺明了拿十二年國教當選舉支票嗎?僅就這一點,就不符合教育的宗旨。

教育是百人樹人的事業,十六年如果還改變不了主導教改的大人的心態,那麼就再走他十六年,讓三代之後的人再譏笑一次,學者專家可以拖磨孩子的耐心和抗壓性,就是別拿教育當政客搏輸贏的工具。



◆ 高等教育 不應欺貧重富

【邱天助】2010-09-03 中國時報

據悉教育部以經費拮据為由,九十九學年度的「教學卓越」預算,將由五十億減為二十五億。相對於爭議最多的「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預算,最後卻全數保留一毛不刪,這種厚彼薄此、欺貧重富的決策,看在數十所爭取「教學卓越」的大學師生眼裡,只能徒呼奈何!

長久以來,台灣高等教育一直是「劫貧濟富」、「抑私揚公」,並且一再複製、強化階級宿命。弱勢學校與學生在政府不斷的向「強者傾斜」政策下,幾無翻身的機會。

教育部獨厚幾所「頂尖大學」,主要理由是提升國際競爭力,「五年五百億」拚的是台灣有大學能進入「世界百大」。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二○一○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台大從去年一百五十名「進步」到一百二十七名。據此,許多人即沾沾自喜的宣稱,台大不但是兩岸三地之首,更首度超越排名一百四十五名的新加坡大學,成為華人地區之冠。

其實,在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中,一百零一到一百五十都屬同一等級,一百二十七與一百四十五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距離,毋庸高興。

況且,即使有幸進入百大,九十九名跟一百零一,又有何實質差別?試問,誰記得世界幾十名以外的大學名稱?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排名高居二十三,請問能有多少人知道?再說,名列台灣頂尖的清華、交通大學,歷年來總是在三百到三百五十名間的等級浮沉,怎麼也看不出「五年五百億」的明顯效果。

這種拚名次「前進百大」的教育政策,凸顯的只是開發中國家的政治語言學罷了。流風所及,甚至以傳播、分享為主要目的的「西班牙網路計量」排名,都是國內大學斤斤計較的榜單,連排名五、六百的學校都可大書特書一番,這種走火入魔拚名次的現象,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事實上,國家競爭力有賴於全體國民素質的提升,而非只靠一些菁英分子的獨寵。我們不能只供養少數幾所明星大學,忽略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權力與潛力,更不能不斷去再製優勢/弱勢、宰制者/被宰制者的命運,漠視社會的公平正義。據知,由於經費浮濫的爭議,原先教育部要砍的是只有幾所大學分食大餅的「五年五百億」預算,後來因為一些「有力人士」挺身說話,如今刪減不成卻反過來將僧多粥少的「教學卓越」預算攔腰減半,讓一年分不到幾千萬的三、四十所大學,窮著急、乾瞪眼。真正是名副其實的「拔不到肥鵝的毛,反手來宰殺瘦鴨」。

台灣目前高等教育最大的隱憂,在於如何去抵抗與教育形式相對應的兩種主要權力:一種是建構意義、價值、榮譽,並且區分高低差序位置的權力,例如宣稱頂尖大學、前進百大、SCI、SSCI、TSSCI的優越性;另一種是主宰利益分配的權力,例如教育部、國科會。前者稱為符號權力,後者稱為政治權力,二者緊密相關,儘管表面上是相對獨立。以抗拒的難度前者尤勝後者,這種自上而下的優勢力量,企圖圍繞一種未經檢驗的論述,一致性的生產一套意義、價值與標準,否認任何利益的衝突,以一種同質化、中心化與整合的力量,去維護他們所擁有的核心地位,最後影響著實質的利益分配。

在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裡,大學應該擁有「尋求平等」、「追求差異」的權力。台灣並不是每一所大學都要成為「頂尖大學」,都要成為學術生產的工廠。但仍然有權力要求在平等的基礎下,發揮各校的特色,培育眾多的下一代。更重要的,國家不能以全民的資產只照顧少數菁英,更不能犧牲弱勢者的權益來成就優勢者的未來,讓弱勢者最後只剩下走上街頭的權力。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 相關報導︰

讀書靠天分 家長醒醒吧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美大學生沉淪?近半要補修

【蕭麗君】2010-09-05 工商時報

曼哈頓社區學院的大一新生克羅森,正絞盡腦汁企圖解答電腦螢幕上的代數問題。那是國中生的數學問題,不過即使是完成高中3年數學課程,並且順利畢業的克羅森,卻依然一籌莫展不知該如何下手。

過去數周重修代數課程的克羅森坦承,「這實在令人感到挫敗」。雖然這是高中的基本數學,不過已經上了大學的她還是一知半解。

像克羅森這樣的大學生與日俱增,讓紐約市教育部門憂心,儘管畢業率增加,但許多畢業生卻缺乏基本技能,因此他們嘗試要進行補救。

美國大學生的素質每下愈況,主要癥結在教育當局以學生畢業率做為高中評鑑標準。學校為了有好的評鑑,便對學生的課業放水。這個問題已經引發美國教育部門的重視,他們決定改變評鑑標準,透過追蹤學生在大學的學業表現,以導正只講求畢業而不重視基本學力的現象。

紐約教育部門今年首次寄發一份詳細的報告給所有高中,通知他們在該城市公立學院就讀的學生,有多少需要重新選修補救課程,以及過了1個學期後,還有多少學生繼續就讀。

這份報告已經超過衡量學校成功的基本評鑑標準。該報告的主要目標,在於讓教育人員得知,他們是否已經讓準備就讀大學的學生,具備應有的基本知識技能,而不是隨便發給他們畢業證書而已。

學生素質不佳,早讓全國教育決策者有所警覺,呼籲要對學校提高標準。至於全美多個州也推出各項補救措施,例如每年級都有一套「共同課程標準」。至於在紐約,該州教育官員則是在今年重新建立標準化測試的評比,主要是過去學生及格的門檻實在太低。

伊利諾州則是早在數年前,就開始追蹤高中畢業生在大學的學業表現情況。丹佛與費城的教育部門也開始跟進。

紐約市就與其他城市一樣,竭盡心思要改進高中的畢業率,目前為59%,至於2005年則為47%,並且鼓勵學生進入大學就讀。

不過許多學生的基礎數學與寫作不及格。2007年註冊進入紐約市2年或4年制大學的紐約市公立高中畢業生,有46%至少要選修一科補修科目,這些人當中又有40%在兩年內輟學。

在皇后區LaGuardia學院,教導寫作的克拉克表示,她的學生對於大學的論文寫作形式,幾乎沒有任何概念。他們依然遵循小學的寫作格式,就是導言、3段論點說明與摘要。

她還發現,有些學生甚至不知道每段第一個英文字母應該大寫,有的人還用「U」取代「you」。

紐約市教育部門在研究中發現,2007年布魯克林Public Service高中,有超過9成的學生順利畢業,而且多數進入紐約市大學就讀。不過卻有超過半數需要選修補救課程。

至於布朗克斯Leadership Academy高中畢業生,上了大學後有6成必須上補救課程。該高中校長凱斯金表示這一點也不驚訝,因為許多高中生的學業表現遠低於應有水準。

他希望這些學生能在未來4年迎頭趕上,他還強調教師經常利用課外時間,幫助學生通過畢業考試。

在美國,學校與校長的績效不受學生接受補救課程的比率所影響。凱斯金指出他們依然以學生的畢業率作為考核標準,因為這攸關校長的薪資,以及在最糟情況下,學校可能被迫關門。

他表示,為了學校的生存,他們必須協助這些孩子順利畢業。但他也補充這可能讓學生具備的基本技能,缺乏穩健的基礎。

fsj 提到...

嚴長壽:浪費太多資源培養碩博士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69415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09/06

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今天在全國大專校院諮商輔導主任會議上,發表「大學生正向發展的必要條件」,感嘆台灣還在用考卷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浪費太多資源在培養出路很有限的碩博士生,如何期待年輕人在世界上找到地位?

嚴長壽說,去年台灣培育了22萬名大學畢業生,今年新生人口只有17萬人,台灣已培育80幾萬名碩博士生,未來幾年即將破突百萬人,他提醒台灣教育在「傲視全球」時,更要擔心,當每個年輕人都可讀大學,「大學可以給什麼?可以培養什麼樣的未來人?」

近幾年高職很得意收到可以考上建中、師大附中的學生,嚴長壽對此深感憂心。他指出,台灣技職教育出了問題,把不會讀書、想早點學一技之長的年輕人的機會都抹殺了;科大的評鑑還是用一般學術評鑑,只是比多少博士學位和論文發表篇數,結果是逼著技術師資又被迫去修博士學位。

他批評,科大也走學術化路線,逼著年輕人貸款讀學位,讀到30幾歲畢業,可能找不到工作或只找到平凡的工作; 他沈痛呼籲:「請別再浪費教育資源,給年輕人紮實的求生能力。」

嚴長壽說,台灣不能再只培養工匠、技師,這都不足以承擔未來,要培養出工藝達人,才能找到台灣的競爭力。他表示,台灣教育界不願面對的真相是: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未來可能有60所學校要關閉,但教育仍存在「本土化近親繁殖的現象,令人挫折!」

※ 相關報導:

* 認養越南貧童 吳淡如想接女兒來台念書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831185.shtml

作家吳淡如女兒滿周歲那天,她透過至善社福基金會,遠赴越南認養了另一個八歲女童阮氏垂銀,對方家境貧窮,住在左右兩邊用竹子當鷹架撐起的鐵皮屋,前後敞開,既無門窗也無牆壁。



◆ 國一生抱未爆彈 走600公尺求助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2010.09.06

新竹市國一學生李柏穎的爺爺,5年前拾荒時揀到一顆未爆彈,隨手擺在家中。前天李柏穎看新聞報導拾荒老婦撿到未爆彈,趕緊告訴爺爺,昨天自己徒步抱未爆彈到消防分隊求助,消防隊員忍不住勸他「以後這種危險的事不要做」,軍方未爆彈處理小組前來處理,確認未爆彈引信已鏽蝕,虛驚一場。

李伯穎奶奶說,5年前,丈夫在青草湖爛泥中撈起一顆未爆彈,老公也不管它,就把未爆彈放在屋外,任憑風吹雨打,完全沒人理會。

前天,電視新聞播出有人撿到未爆彈,就讀國一的李柏穎看了直問說:「阿公,我們屋外有一顆炸彈,很危險會爆炸耶!」

昨天早上10點左右,身材嬌小的李柏穎頂著豔陽天,雙手抱著用報紙簡單包裹住的未爆彈,從住家徒步走了600公尺,到明湖消防分隊求助。他神情緊張,欲言又止,值日的小隊長李澍蔚很疑惑,主動關心「小朋友,有什麼事嗎?」

「這個東西給你們,我不知道怎麼處理。」李柏穎吞吞吐吐擠出幾句話,雙手將「報紙團」交給李澍蔚。李澍蔚打開報紙一看,竟是一顆未爆彈,嚇得從椅子上彈起,趕緊小心將它放置到空曠處所,並立即通知國軍未爆彈小組前來處理。

抱未爆彈走路難道不害怕?李柏穎態度倒是很坦然「如果真得會怎樣,那也是命呀」!

軍方到場後研判,這是60釐米的迫擊砲彈,無底火和傳火筒,引信已鏽蝕、彈身已鏽穿,只要沒有劇烈晃動、敲擊,即無立即性的危險,軍方已用防爆毯包覆未爆彈將它帶回,軍方強調在未爆彈未確定是否有危險前,徒步抱著未爆彈造成「晃動」,其實相當危險,民眾千萬不要嘗試。

※ 現在小朋友的常識很糟糕嗎?



◆ 養兒育女的「質」與「量」問題

【聯合晚報╱社論】2010.09.06

內政部次長簡太郎說,政府已將養兒育女當做「公共財」,而非「個人負擔」,今後國家社會在照顧下一代的責任會逐漸加重,政府政策介入也會越來越多。繼百萬元徵鼓勵生育的口號之後,最新措施是第三胎在兩歲前每月補貼3000元,可見政府多麼急著鼓勵大家生孩子。

不過,少子化的趨勢背後存在著社會結構性因素,恐怕不光是用錢就可以「催生」。經濟問題造成多子多孫未必多福氣,甚至現在父母之間流行一句笑話:「防兒」才能「養老」。由於養育費用增加,孝道觀念式微,從兩代之間資源的移轉來說,重擔落於父母這一代,當然生育率快速下滑。

現在,政府表態願意幫忙養兒育女,但財政負擔卻是新挑戰。內政部規畫第三胎補助政策,老實說,大部分家庭連第二胎都不敢生,如何奢望生到第三胎去領補助。但政府財政能力有限,目前也只能做到這樣。

回到問題根源,政府關注養兒育女問題,要重量也重質,因為生育、養育和教育是一體延續下去的。兩歲前每月3000元津貼,充其量當作「奶粉補助費」,但之後教育的花費更大。如果教育環境不改善,當父母評估能力只能「栽培」一個小孩受教育,那麼還是不敢多生。

其實,政府對12年國教政策已研議多年,現在對5歲孩童的學前教育也開始補貼。雖說仍在財政負擔困難的大環境中,但教育投資絕對值得優先考量。所謂「苦不能苦孩子,窮不能窮教育」,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曾承諾,教育經費以每年0.2%GDP的比例增加,如今不時受到「提醒」要兌現支票,可見所有民眾對增加教育經費的期待很高。另方面,如何利用少子化造成學生人數下降的現況,趁機進行「教育優質化」改善,也是值得思考的目標。

鼓勵生育,要從「生」、「養」的這一端,延伸到「教育」的那一端;對人口問題的關注,也要從「量」擴展到「質」。這是一個全方位的挑戰,應該將人口問題與教育問題連結在一起,全面研擬對策。

fsj 提到...

荷蘭研究/玩臉書 成績會變差

自由時報 2010.09.08

〔國際新聞中心、記者陳怡靜、林宜樟/綜合報導〕子女常常在電腦螢幕前「溫習」功課的學生家長要注意了!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學生一邊唸書一邊玩臉書(Facebook)會影響考試成績,就算只是在唸書中間斷斷續續地玩一下,平均成績還是會比不玩的同學低廿%。

平均成績比不玩的人低20%

荷蘭空中大學研究團隊以一所美國大學的二一九名學生為樣本,他們的年齡介於十九歲到五十四歲之間。結果發現,臉書使用者的成績平均積點(GPA)為三.○六(滿分四分),不玩臉書者為三.八二。不玩臉書的學生也說,他們花較多時間唸書,課堂外的平均唸書時間比臉書使用者多八十八%。

研究報告作者克斯切納教授指出,這樣的結果讓人質疑年輕人較擅長多工處理數位玩物的理論,許多學生用電腦做功課時,會一邊玩臉書,一邊看電子郵件,一邊玩MSN:「雖然大家可能認為,不停地在多種作業之間轉換,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較多工作,但其實這樣要花更多時間完成工作,也比較容易出錯。」

克斯切納強調,他並不是要「妖魔化」臉書,而是所有社群網站都應該有這類會讓人分心的特性。因此,他主張所有關心教育的人,應該拒絕學童多工能力較強的論調,與時俱進地調適教育體系。

7成5學生說對課業沒影響

不過,一邊玩臉書一邊作功課的學生裡頭,有四分之三的比例不相信臉書會對課業造成負面影響。

對國際研究臉書會導致成績退步,其實南華大學去年起即已限制學生在校內使用臉書,南華黃姓學生指出,部分較依賴網路的同學覺得比較不方便,她本人認為限用措施影響不大。

政治大學學生會長、歷史系學生林家興則認為,單就使用臉書、判斷成績表現可能較差,不太公平,重要的是使用者自己要懂得節制。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臉書」的有效會員人數在今年七月突破五億門檻,不過根據checkfacebook網站估算,目前臉書的會員達到五億一千五百六十一萬七千四百六十人。美國、英國與印尼是用戶人數前三大的國家。五十%的有效會員每天會登入,平均每位會員有一百三十位朋友,人們平均每月花在臉書上的時間是七千億分鐘。在台灣,臉書的會員人數達到七百零八萬八千六百八十人,佔全球比率一.三七%。



◆ 工作表現 念研究所和大學沒差別

【聯合報╱記者彭慧明/即時報導】2010.09.08

根據104人力銀行最新調查,雖然有4成3企業覺得碩士畢業生表現較出色,卻有4成5企業認為碩士畢業生和大學生工作表現「差不多」!

要讓研究所學歷有用,企業認為碩士生的職場表現優勢展現在思考邏輯、專業知識與技能、國際觀與外語能力、以及獨立作業能力上;再者,去大陸念研究所也是企業推薦選擇,因為可「藉由就學擁有兩岸生活經驗」和「擴大視野」;最後,選擇企業認為就業市場上的熱門專業如商業及管理學科類、工程學科類、及醫藥衛生學科類等,可強化就業競爭力。

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提醒,如何讓研究所文憑發揮價值,是所有有志攻讀研究所者應思考的課題;同時,雖然企業鼓勵前往大陸念研究所,不過目前教育部僅採認大陸部份大學學歷,赴陸前仍需考量學歷採認問題。

104與遠見調查指出,企業認為整體來說,台大研究所表現最好,碩士表現最佳的則是成大。



◆ 新文革?阿Q正傳 陸教科書剔除

中央社 2010.09.08

大陸教科書掀起「文革」風?一些經典文章如魯迅的「阿Q正傳」、「藥」及感人肺腑的「背影」都遭剔除,後者據說因專家認為作者朱自清父親「違反交通規則」橫越鐵軌買橘子而被換掉。

廣州日報統計,今年大陸各省新版教科書至少有20多篇經典文章從中消失,譬如「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朱德的扁擔」等。

其中,涉及左派知名作家魯迅的作品頗多,因此大陸網友稱之為「魯迅大撤退」。

事實上,大陸教科書去年就因為大量刪除魯迅的文章而引起輿論爭議。

被兩岸選為中學國文必讀的文章「背影」,今年也從大陸教科書中消失。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丁啟陣今年年中在部落格點名刪除「背影」,理由是作者朱自清的父親跳下月台、橫穿鐵道「違反交通規則」只為替兒子買橘子,「形象很不瀟灑」,同時他又納妾,是個「不合格的父親」。

報導並未說明,「背影」一文遭刪除,是否與丁啟陣的指責有關。

不過,魯迅及朱自清等名家文章大量消失,引起大陸網友熱烈論戰及感慨欷噓。網友「陰謀小集團」就說,「為什麼魯迅先生被踢掉這麼多好的文章?從小他的文章就是重點學習的內容,現在突然來個大轉彎,真的是對學生好嗎?」

網友「官窯沒人」則緩頰說,「中國教育確實需要改革,可是有點矯枉過正了,刪除了不少佳作。」

網友「本來老六」力挺新教科書,他說,「那麼多年課文一直不更改才叫人沮喪呢。」

一位名叫彭博的四川教師統計,與舊教材相比,新課本「當代作品及外國作品54篇,其中新選課文35 篇,占總數的64.8%。」

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常說要「與時俱進」,大陸新版教科書可沒忘記。譬如描寫「神舟六號」太空船成功升空的「飛向太空的航程」文章就被納入,反映香港回歸的通訊報導「別了,不列顛尼亞」也是。

fsj 提到...

切莫集體毀滅台灣各類人才

【經濟日報╱社論】2010.09.10

最近因為兩個浮上水面的案例,使能力分班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重要媒體分從正、反面觀點大做文章,但迄難形成共識,遑論找出可行方案、付諸行動。然而,財經專家則幾乎完全置身事外,因為從表面上看,這是個教育問題,與財經事務八竿子也找不出關聯;但這可是大謬不然,這個看似無關的問題不僅深切影響經濟競爭力,台灣未來國脈的興衰乃至存續,實繫乎此。

半世紀來,台灣經濟高速成長的重要關鍵之一,就是人力素質遠優於其他開發中國家。其中包括兩面;一面是基本教育的普及,以及傳統文化中特別重視教育的元素,使每個家庭都將教育子女成材乃至成龍成鳳,視為第一等大事,因而我們具有基本知識的人力至為豐富;另一面是除了正規教育之外,台灣的技職教育十分普遍,且對實務訓練的專注遠高於一般正規教育,數十年來培養出眾多的中層技術人力。如果欠缺此二者,台灣經濟的表現必將大為遜色,而且難以歷久不衰。

但近年來,此二者都逐漸從有利於發展的重要資源,轉為妨礙發展的重大障礙。就技職教育而言,經過十年教改,許多名聲卓著的技職專科爭取升級為科技大學,而且一旦披上大學的外衣,就減低了對實務訓練的重視,不斷向一般大學的非實務性課程轉移。同時,由於技職教育愈來愈不受重視,其預算及師資也遠不能與正規教育同日而語,因而各級技職學校也難獲學生的青睞,多數職校學生仍一意追求擠入正規教育的窄門,使其實務訓練更加受到輕賤。十餘年來旦旦而伐之,台灣經濟迫切需要的中層技術人力正日益匱乏。

至於正規教育,在升學主義作祟、一切考試掛帥下,從國小到高中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搶破頭、不計代價,要讓子女擠入高升學率的明星學校;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則將寶貴資源儘可能投入升學潛力較高的資優學生與應考科目,使競爭力偏弱的學生所應有的資源被排擠,與考試無直接關聯的教學也備受冷落。為扭轉此一歪風,教育當局下令禁止能力分班,卻讓資優生與學習能力偏低者一鍋煮,令前者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而後者則痛苦不堪,視就學為畏途。於是頂尖的人才橫遭摧殘,後段的則出現如少年殺手廖國豪這樣的下場,無奈抱怨「台灣教育害了我!」

台灣經濟發展到今日的層級,一方面需要大量受過扎實實務訓練的中層技術人力,一方面則需要大批卓爾不群的頂尖專業人才。目前的教育制度卻是將兩者一齊抹煞,加上大學教育只重教授論文,罔顧學習成效,我們正在集體毀滅台灣的各類人才,於競爭日烈的國際大環境裡自毀前程。

要補偏救弊,空言消滅升學主義於事無補,根本之道,是讓每一類型的人才都能找到最適的出路,充分依其所長,教育成為既可實現自我成就,復能致力於整體發展的國家棟樑。教育當局既然掌握公權力又操控巨額教育經費,過去的錯誤固應承擔最大責任,今後的改正,更需要戴罪立功。首要的工作,就是正視非精於考試的各層級學生,以遠高於一般學生的經費及更高的關切,幫助他們開發各自的潛能、發展最合宜的專長。這與目前一般家長及教師的認知並不相當,也與教育預算的分配大相逕庭,若無極大魄力與智慧,難以奏功。

對一般正規教育的學生,淺嘗輒止的「能力分組」絕對勝過「能力分班」或「能力分校」,既然禁止能力分班,即應竭盡全力將此貫徹到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教育部若願致力於此,台灣經濟方有未來,至於萬千學子,更不必論矣!

※ 相關報導︰

* 系寶來報到 真理一人系將開課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10091100070,00.html

明年將停招的真理大學麻豆校區知識管理學系,大一今年僅分發一名末代學生,該系鄭姓學生完成註冊報到手續,校方表示,即使只有一名學生仍照開課,倒是其他系學生聞訊,邊吐舌頭邊說「這麼猛,一對一教學喔?那鄭同學怎麼蹺課?」



◆ 攻讀劍橋博士 金庸畢業了!

中央社 2010.09.11

86高齡的武俠小說名家金庸,3年前開始修讀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攻讀的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論文獲得指導老師麥大維高度評價,今年7月決定頒授他哲學博士學位,並在日前領到證書。

本名查良鏞的金庸申請念博士時,已獲劍橋頒授榮譽博士。他在2005年獲頒劍橋榮譽文學博士名銜,隨即以81歲高齡赴劍橋攻讀歷史學碩士、博士,並在 2006年12月完成劍橋大學碩士論文「初唐皇位繼承製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

他曾說,自己追求的不是學位而是學問,而且:博士論文一定要有創見。

據香港媒體報導,劍橋大學負責人及麥大維,日前到香港頒授博士學位證書給金庸。

麥大維 (David McMullen)日前透過電子郵件向香港明報等媒體表示,金庸的博士論文研究唐代盛世時期,東宮太子繼承皇位制度,由開國的唐高祖說到唐玄宗,「不但生動刻劃了古代太子的禮節、職責、繼位儀式及東宮的影響力,更透過整合正史、野史,分析太子繼位牽涉的宮廷政治及權力鬥爭。」

對金庸透徹分析唐代政治權術,麥大維深感佩服:「沒有學者對此作過如此深入的研究。」

他說,金庸和其它博士生一樣,撰寫論文時會拿草稿跟他多次討論修訂,「當金庸住在劍橋時,我會去他家談論文,他的妻子會幫忙將修訂部分打字記錄。」

麥大維憶述,金庸在劍橋時和普通學生一樣,每週參加研究生讀書會,也在餐廳和一般大學生或研究生一起吃飯,為人親切,友善並樂意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研習漢學的外國人分享心得。

他還記得,一次校內學生為金庸辦派對,有些參加的華裔學生,特地裝扮成金庸小說的角色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一同出場向武俠小說大師表示敬意。



◆ 醫師銳減 內外婦兒科四大皆空

陳文信、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0-09-11 中國時報

醫療院所中,內科、外科、婦科、及兒科,以往因求診人數多有「四大科」之稱;監委調查發現,四大科專科醫師人數及地區醫院家數逐年遞減,未來將成「四大皆空」。醫界認為這與醫病關係緊張、健保給付偏低有關,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直言:「剖腹產的健保給付,遠不如外科開一條盲腸!」

中央健保局醫管組專門委員林阿明回應指出,健保總額預算協商,每年各科都可依據實際需求提出調整,醫師流失健保局高度關注,但不能全歸咎於健保!

監委黃煌雄、劉興善調查發現,九十至九十七年間,外科醫師證書平均核發人次為一百六十一人,比衛生署核定的每年二百五十人訓練容額數少八十九人;內科、婦科、小兒科則分別少九十八人、十九人、四十六人;相較之下,牙醫及中醫則逐年增加。

黃煌雄指出,教育部官員接受約詢表示,會造成這四科醫師逐年減少,除了工作較辛苦、以及可能會有較多醫療糾紛等因素外,最主要還是健保給付制度及給付標準所致,政府應正視健保資源配置問題。

蔡鴻德不諱言,婦科健保相對偏低的給付是醫學生視婦產科為畏途的原因之一。更值得憂心的是,婦產科執業醫師平均年齡達五十二.五歲,比起其他科別平均四十五歲,足足大了七歲多,新血汰換遠遠不及,同業都玩笑稱,「未來接生恐怕要到菲律賓了!」

內科醫學會秘書長楊培銘也指出,內科急重症多、業務繁忙,住院醫生流失率愈來愈高,反倒皮膚科、家醫科等負擔輕、壓力小的科別,自然成為年輕人首選。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則表示,兒科專科執照報考人數十年來從過去的每年近兩百人,下降到近年每年不到一百人報考,兒科成為「賠錢」科已是不爭的事實。

成大醫院外科教授、台灣移植醫學會理事長李伯璋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醫師流失不是一、兩天造成,健保給付、醫療糾紛當然有影響,但更應加強醫學教育和友善的外科工作環境,提供學生難以取代的成就感,才能挽住流失醫師!

健保局專門委員林阿明認為,造成四大科醫學生減少的因素很多,「非健保給付完全可以控制」,要掌握流失的醫學生,提升服務熱忱才是關鍵!

fsj 提到...

焦慮、反抗 師長試著傾聽別苛責

【陳至中/台北報導】2010-09-12 中國時報

八堂課加上晚自習,國三生長時間面對升學高壓,容易產生焦慮、情緒不穩、強迫症等後遺症。心理師建議父母,應站在支持的角度幫助孩子,盡量傾聽、鼓勵,不要急著給意見,「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行?」、「爸媽都是這樣走過來的!」都是不必要的話語。

有時候師長也是加害者,例如質疑學生:「別人都能留第八節、留晚自習,你為什麼不行?」

擁有長期國中輔導經歷的心理治療師陳靜怡表示,國中階段的孩子仍在發育階段,荷爾蒙不穩定,面對長期高壓的環境,常有咬指甲、拔毛等強迫行為。最常見的就是解數學題目,解了半小時還是一籌莫展,也不肯尋求協助;也有人會不由自主地排列東西、不斷洗手、不斷確認書包漏帶了什麼東西。

至於課業跟不上的人,則容易得到「無聊症候群」。學校不斷填充學科知識,孩子被迫咀嚼卻無法吸收,長久下來心靈異常空虛,只好另外尋求「刺激」的事物,例如打電動、飆車,甚至是到幫派裡逞凶鬥狠。

除了自我產生的焦慮,長時間待在學校,同儕壓力也非常大。團體暴力下,少數人怕變成異類,只好悶不吭聲躲起來,甚至反過來產生暴力行為。

陳靜怡表示,家中有國中生的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類似狀況和徵兆,應主動關心孩子,給予支持,讓對方相信你瞭解他的感受。許多父母只懂得用高壓手段苛責孩子,把自己的經驗投射,都只會讓情況更糟。

至於排斥留晚自習的孩子,陳靜怡建議家長不妨這樣做:讓孩子多方嘗試到圖書館、補習班、或是回家讀書一段時間,自行比較哪一種環境比較有效率。

※ 現在小孩抗壓性比較弱嗎?相關報導:

* 晚自習→晚窒息 基測前夕 孩子崩潰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6554x112010091200127,00.html



◆ 收費、強迫參加 不能說的祕密

【陳至中/台北報導】2010-09-12 中國時報

教育部對國中晚自習並沒有訂出明確規範,視為輔導課(第八節)的延續,理應適用不強制、不上課程進度、不收取額外費用的原則。然而,以迂迴的方式收錢、強迫全體參加,已是教育界「不能說的祕密」。

全國教師會祕書長吳忠泰表示,有些國中離市區較遠,學生補習很不方便,常會由家長會出面,籌錢給老師當「加班費」,把學校當作補習班的替代品,家長會長則充當補習班主任,孩子則像是集中營裡頭的囚犯,沒有選擇的自由。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晚自習收費、上正課,都會影響不參加者的受教權,也是變相逼迫所有學生都得留下來。但學校總是有方法規避,例如由家長會收發費用,完全不經過學校,或是以「補貼水電費」的名目繳校庫,不留任何痕跡。

全教會政策部主任詹政道無奈地表示,面對這種不情願的「加班費」,「不留是沒有良心、不愛孩子。怎麼做都不對。」

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表示,所謂的「晚自習」,就是學校提供場地,讓有意願的學生留下來念書,因此不該有任何成績門檻,只能要求參與者的行為不能影響其他人。有些班級會請志工老師、志工家長幫忙複習或個別輔導,屬合理範圍。但若上「課程進度」,就是不合法,影響學生自由參與的原則,地方教育主管單位可依法懲處。



◆ 有權向晚自習說不 逾半學生不知

【陳至中/台北報導】2010-09-12 中國時報

人本基金會調查發現,五五.七%的學生不知道學校不可以強迫學生上晚自習。許多過來人也認為,學校並沒有盡到告知的義務,讓學生失去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

目前就讀台中家商服裝設計科的蔣誼邵,國三時從私校轉到了公校。他說,私立學校就像是一個工廠,非但有冷氣吹,還有電梯坐,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把每一分精力都花費在成績的拚鬥上,從早到晚不停地運作,「我們似乎沒有任何能力跳脫這個規矩,你越是想要突破,就越會發現升學主義無所不在、永遠籠罩著你。」家長們的恐懼,以及校方害怕破壞制度的心理,在在綁鎖了學生的自由,逼得大家不得不妥協。

高雄市小港高中二年級的陳冠吾比較幸運,當時他就讀的青年國中(高雄縣鳳山市),對晚自習採取開放的態度,將有意願的學生集中在一處。由於所有人都是自願參加,隨時可以離開,反而激勵了大家的鬥志,大部分的人都是讀到熄燈的一刻。

人本執行長馮喬蘭表示,台灣教育從來不會主動告知孩子有說「不」的權力,別人都參加輔導課、晚自習,我也只好參加,然後在不斷反覆的練習中消磨掉學習動機,錯過自我探索的黃金時期,上了大學才發現什麼都不會。對中學的記憶,只剩下無窮無盡的書本。

「大人們總是叫孩子十八歲前『什麼都不要想』,十八歲後,卻又怪他『你怎麼都不會想』!」

馮喬蘭呼籲家長們,應將眼光拉遠一點,國中只是漫長學習的一小階段,只有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方法,才是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

fsj 提到...

念大學 好貴!

中廣/張雅惠報導 2010/09/14

「念大學 好貴!」

大學「開學日」,也是不少學生的「開工日」,因為國內念大學好貴,形容「貴」,是相對於上班族的月薪。教育部的資料,去年公立大學雜費一年兩個學期合計五萬九千四百九十元,私立學校一年合計十萬九千八百零六元,相對上班族今年上半年每個月固定可以領到的「經常性薪資」三萬六千一百二十一元,唸一年的公立大學要花一點六個月的薪水,念一年私立大學要花三個月薪水,這還只是一個孩子念大學,如果兩個、或兩個孩子以上的學雜費更是嚇人。

新學期剛開始,人力銀行調查,平均每位學生要準備四萬五千四百七十八元,除了付學費,還要買教科書、買電腦、住宿房租、以及交通費。天塌下來有爸媽擋著的學生占四分之一,他們頂多自付一成的開銷,有兩成二的學生要自食其力負擔九成、甚至全部的開銷。1111人力銀行公關總監何啟聖說,八成六的學生感到經濟拮據,這學期必須打工賺錢,七成二的學生申請過就學貸款,這包括六成的學生以前和這學期都有申請,百分之四點四四的學生第一次申請,以及百分之七點六的學生以前曾經申請。

「辦就學貸款比較多的科系,首先就是理工、醫農、還有傳播科系,因為實作和實驗的佔比比較高,所以學費收取也比較貴」

目前就讀私立聖約翰大學機電整合自動化研究所二年級的吳同學,還沒踏入職場已經欠了五十多萬的就學貸款,他預估,研究所畢業之後,債台高築會突破六十萬。一家四口,只靠父親開計程車,目前每個月的生活費一千五百元,每天平均只能花五十元。

「可能同學吃雞腿便當,但我可能要吃國民便當,每天控制在四十到五十元以內;如果人家喝飲料,我只能喝學校免費的白開水」

工作已經四年的Joyce,就學期間一共借了六十萬就學貸款,畢業之後,在科技公司當作業員,每個月薪水兩萬三,她按期償還貸款,每個月還八千,合計還了將近三十萬,她為了加快還款速度,改當業務,誰知道業績太差,最近剛被公司裁員,微薄的資遣費,根本不夠付房租、保險,何況還有就學貸款。

「萬一真的繳不出來,可能去跟銀行借小額信用貸款」

目前就讀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二年級的曾同學,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傳統家庭,長輩甚至不希望她繼續唸書,但她高職畢業之後,先插大、再考研究所,不惜跟銀行辦小額信貸,現在也辦了就學貸款,畢業之後,她想當其他人最不願意當的業務,因為要挑戰高薪,只為了趕快還清學貸。

「合計欠了三十萬,陸續都有在還,希望畢業後三年內可以還清,目前利用各種兼差打工的機會,每個月扣掉生活費之後還三千到五千,利用這段不計息的時間,先繳一些本金,畢業之後,收入比較高,畢業一年內還不用收利息,盡快賺錢還清,減輕利息壓力」

教育部從民國八十三年到九十七年的資料,這十五年之間,包括公私立高中高職、公私立大專院校和研究所,累計有六百四十一萬人次申辦就學貸款,合計貸出兩千四百四十九億多元,平均每人每次,也就是每個學期申貸三萬八千多元。如果上下學期都辦,一年貸款七萬六;四年大學全都辦,還沒畢業就背負三十萬貸款;私立大學四年全辦,學貸升高到五、六十萬。

銀行提醒,只要是政府的就學貸款,畢業後一年內的平均月薪不到兩萬五,可以跟銀行申請展延,每次展延一年,最多申請三次,展延期間,本息都不用繳;已經開始還款,但是失業了、沒有收入,也可以申請展延,同樣是最多三次、每次一年,但展延期間要繳利息,不用繳本金。

※ 相關報導:

* 作業與懲罰
http://www.nownews.com/2010/09/14/91-2645948.htm

朗讀或抄錄文章,當然更不限定於課本,課外短文抄起來還更有新鮮感呢!朗讀時如果配上錄音當作業,不但能品味到文章的精妙,體驗享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可以把文章中的語言,深入到潛意識,久而久之,隨著時間的增長,自己的語言能力也會跟著提高。



◆ 大學貴得有道理嗎?

【聯合晚報╱社論】2010.09.14

這兩天有幾則和大學學費有關的新聞,例如有人遺失了家裡辛苦借貸來的學費,還有人考進官校才發愁原來要自費,都是反映讀大學很貴。大學學費這麼高,有道理嗎?

大學貴,是有原因的。高等教育成本很高,從師資到設備,乃至師生比例、研究經費等,培養高級人才的確是昂貴的投資。而且大學並非國民教育,多少要「使用者付費」。台灣有留學經驗者眾,出國念大學、研究所要花多少錢,大家略知一二,咬著牙付也沒話說。一般美國家庭為了準備孩子讀好大學,多半也早早就要開始存錢。

但大學並非全部都貴。美國的私立名校當然貴,同時卻也提供各種獎學金和助學貸款;州立大學便宜得多,對本州納稅人更有優惠;甚至還有各種社區學院,入學資格門檻極低,原則上凡想讀書的人都有學校可讀,也都讀得起。

台灣的情況大不同。早年為國「作育英才」,政府在艱困中仍盡力補貼國立大學,多少社會中堅分子都曾受惠於極低廉的大學學費。現在的學費比早年當然提高很多,這是學生和家長抱怨的由來。但話說回來,現在的國家發展階段和教育結構變遷快速,不再是只有少數精英分子才要讀大學,大學生堪稱滿街都是,也未必人人有志於「先天下之憂而憂」。換言之,以過去政府那樣大量補貼高等教育的標準來看,現今的目的正當性和財政負擔能力都不如以往;這是大學「使用者」負擔增加的原因,也是經濟學家多年來呼籲「合理學費政策」的基礎。

大學學費變貴,從這個角度看是有道理的。但從另個角度看:國立大學的學生多半社經背景較好,卻享受政府補貼較多的公立學費;但向來教育資源劣勢的學生,考上公立學校的機會較差,反而要負擔更高的私校學費,這件事是沒道理的。政府補貼高等教育的「目的性」必須與時俱進,資源分配結構也應調整。簡而言之,在教育人權方面,要先使國民的「基本需求」儘量滿足,錦上添花的事頂多量力而為,才不致於引人抱怨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

fsj 提到...

扭轉婚姻危機 教部推婚前教育

台灣立報/游婉琪 2010/09/15

婚姻向來被視為終生大事,現代人卻徬徨於婚姻之外,晚婚族甚至不婚族大增。學者憂心,晚婚等於晚生等於少子、不婚等於不生等於無子,再多補助都扭轉不了少子化危機。

為了加強婚前教育,教育部發行「愛的存款簿」,民眾在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參加婚姻教育活動,即可免費開戶。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若成天吵架,孩子也無心學習。除了愛的存款簿,教育部推出「牽手練習曲」婚姻學習手冊,希望促進家庭幸福,減少行為偏差孩子造成社會負擔。

認為未婚較快樂者逾5成教育部委託世新大學民調中心針對18歲以上民眾電話調查指出,7成民眾認為25至30歲為理想適婚年齡,9成民眾同意好的婚姻家庭生活十分重要,但僅有不到5成民眾認為已婚比未婚快樂。

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表示,調查反映民眾普遍認同婚姻與家庭價值,卻遲遲不肯進入婚姻。其中又以女性對婚姻的信任度明顯低落。她主張,想解決少子化問題,應回歸婚前教育,讓民眾提早學習面對婚姻。

女性較不信任婚姻林如萍分析,華人的婚姻關係中,女性面臨的改變遠多於男性。新婚之後,兩人睜開眼睛,男性可能還與家人住在一起,女性的生活卻人事已非。現代女性學歷高、經濟獨立,婚姻的社會性功能減低,擁有靈魂伴侶才是結婚主因。

調查詢問民眾認為婚前教育的項目,多數民眾覺得「尊重包容」最重要,其次是「溝通」。林如萍表示,民眾希望婚前教育中學什麼,投射出現實生活伴侶的缺乏,調查反映現代婚姻最大問題在於包容及溝通。

林如萍表示,男女婚前容易被「和自己不同」的差異吸引,婚後差異卻常導致夫妻爭吵,婚前教育必須告訴民眾如何辨識差異、尊重差異,進而異中求同,維持長期婚姻關係。

婚後規劃需具體討論某一次針對預備集體結婚多對新人進行婚前教育時,林如萍要求新人合力繪出未來的婚姻生活藍圖,中間不能對話。活動進行時,女方在紙上畫上房子車子和兩個人,先生拿過筆後,在圖中添上兩個孩子。這時太太敢緊把筆搶回,將其中一個孩子改成一棵樹。

邀請兩人上台分享時,林如萍發現,許多夫妻認為雙方已經認識夠久夠熟,卻從未好好坐下來,具體討論對婚姻生活的規劃。她指出,婚前教育不只是坐下來聽課,而是希望給予機會,讓準新人們碰觸平時交往忽略的問題。

她舉例,婚前教育課程會拋出許多議題刺激新人討論,如「你最討厭對方家人中的哪一位?」,如果男方回答女方媽媽,就等於提醒女方,當男方進入女方家庭時,女方應扮演「做好球」責任,在母親面前製造男方的表現機會,在問題發生前先打預防針。

林如萍感概,1980年代後獨生子女多,過去「在家自己人打自己人、出外合力打別人」的手足關係消失,到了學校,同儕又處於競爭,人際溝通能力不足的獨生子女共組家庭後,婚姻成為人生的最大戰場。

維繫不易 離婚率高升婚前教育的缺乏,讓年輕人選擇晚婚或單身,面對不斷攀升的離婚率,林如萍比喻為「來不及寫婚姻訃聞」的時代。她指出,根據內政部民國96年統計,過去10年來離婚人口主要集中於婚齡未滿5年者,婚姻關係維繫不易,讓孩子成人後無法望著父母的背影前進。

林如萍表示,家庭教育法自92年第七屆全國教育會議後頒佈,規定各縣市主管機關應針對適婚男女提供至少4小時的婚前教育。然而法令辦理至今,卻僅有6%民眾知道此項規定。她期許教育部還要多多加油。



◆ 教部發文 15泳生配1教練

中央社 2010-09-15

連續發生學生上游泳課溺斃,教育部今天緊急開會後,發文要求學校游泳教學學員與教練比例以15比1為原則。

游泳課傳溺斃,教育部今天緊急開會,並發文給各地方政府及大專校院等,重申設有游泳池學校應確實加強安全維護,且各級學校辦理游泳教學時務必規劃完善之配套措施,並落實實施,提升游泳教學安全。

教育部體育司長王俊權表示,基於安全及教學需要,游泳教學學員與教練比例以15比1為原則,並得考量班級學生個別身心狀況,例如身心障礙及既有游泳能力,酌增教師、教練數或減少學生數。

王俊權表示,建立「守望員制度」,鼓勵志工家長及退休教師等擔任守望員;25乘15公尺游泳池,宜有1名救生員配合2名守望員維護泳池安全,將行文各級學校洽請救生員授證團體如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中華民國游泳救生協會、中華民國海軍爆破隊退伍人員協會等協助辦理守望員安全講習。

王俊權表示,班級游泳教學除由任課教師實施外,由具有C級游泳教練證以上的人員或其他體育教師協助。

王俊權說,教育部運動志工計畫將納入救生員志工,並鼓勵大專校院成立水上救生社團,及將擔任救生員時數納入服務學習採計;加強學校游泳池現場管理,訂定游泳教學注意事項及學校游泳池安全管理及意外事故標準作業流程,提供各級學校參照辦理,並要求各校張貼、公布於游泳池明顯處;規範學校游泳池應設置救生台或瞭望椅等。

※ 相關報導:

* 高職、國小…上游泳課 又1溺斃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2/5849770.shtml

開學不久,繼彰化林姓高職生上游泳課溺斃,高雄縣砂崙國小前天下午進行校外游泳教學也傳意外,三年級陳姓男童在泳池內口吐白沫,送醫急救不治



◆ 研究:氣候變遷 女性較能感受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09.15

氣候變遷是本世紀最夯的話題之一,不過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女性對氣候變遷的話題接受程度較男性高,研究也意外發現,女性常低估自己對科學的理解能力,因此可能喪失許多從事相關行業的機會。

根據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針對長達8年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男性的男子氣慨以及容易顯現出掌控與主宰念頭,對地球正面對的暖化問題,採較輕描淡寫的態度,女性則由於本身同理心與容易關懷他人心態,因此對暖化問題除了較能接受外,對於地球即將面臨的後果與衝擊,也較易感同身受。

研究人員麥凱萊特表示,「這次研究發現,男性通常自認對溫室效應的理解,比女性還要清楚,換句話說,女性對自己在科學方面的認知程度其實是低估了,也因此容易喪失許多從事科學相關工作的機會。」

研究人員是針對蓋洛普公司所進行的調查進行分析,其中題目包括氣候暖化何時開始、形成原因以及目前世人普遍的認知,這次研究結果也發現,女性對於氣候變遷正確的認知稍微比男性強,而且對其可能發生的後果嚴重性,較能感同身受。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期刊。

fsj 提到...

大學科研論文排名 大陸躍進 台灣退步

【陳至中/台北報導】2010-09-16 中國時報

兩岸大學的競爭消長,是否已進入「死亡交叉期」?我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公布的「二○一○世界大學科研論文排名」顯示,大陸各校皆大幅度進步,台灣則欲振乏力,甚至出現普遍退步的現象。學者認為主因是大陸不斷擴充規模,相形之下台灣的論文「量」已達飽和,必須往「質」轉型。

「世界大學科研論文排名」(簡稱HEEACT)的特色是著重短期指標,如「當年論文數」、「近二年論文被引次數」等,最能展現學校近年努力成果。尤其兩岸、新加坡、香港等地政府,皆大幅投資於高等教育,HEEACT的成績相當於執政績效,備受各界重視。

根據昨天公布的最新排名,台灣去年入榜的九校,今年有四校被踢出榜外,倖存的五校有三校退步。台灣大學仍是兩岸三地第一,排名世界第一一四名,但與屈居第二的北京清華大學(一一七名)相較,差距已被拉近,隨時有被超越的危險。緊追在後的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今年皆有大幅度的進步。相比之下,台灣除了台大一枝獨秀,其他學校都沒有擠進前三百名。

評鑑中心研究員、台大圖資所教授黃慕萱表示,台灣不是沒有進步,論文量仍維持每年三%至五%的成長,但大陸都是十%以上的大幅度飆漲。且在政府的支持下,陸校不斷透過合併、增設分校的方式擴大規模,將累積論文量不斷往上衝,台校則面臨從從「量」到「質」的轉型階段,必然會遇到陣痛期。

評鑑中心董事長劉維琪也說,陸校普遍規模較大,以上海交大為例,光是機械系就有四六○位教師,相當於台灣許多學校的全校教師總和。若將教師數考量進去(參考排名),台大為世界第八十七名、成大一八九名,皆勝過北大、清華等校。台大主任祕書廖咸浩說,台大的教師數僅僅是北大、清華、南韓首爾大學的一半,卻必須負擔人數相當的學生,相當於兩倍的教學負擔。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也認為,一名教授平均一年發表二至三篇國際論文,已幾乎是能力上限,台灣許多學校都已達到這樣的水準,「量」已經不可能再上升,必須另做思考。



◆ 中國論文抄襲率達31%

中央社 2010-09-16

英國「自然」雜誌刊登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編輯部主任張月紅投書,標題為「中國某期刊發現31%的投稿存在抄襲」。短短幾天,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在海內外學術界引發熱烈議論。

新華網報導,「論文抄襲率31%」是否真實?期刊的總編為何要在國外期刊上撰文「自爆家醜」?有人說作者「有譁眾取寵,取悅國際輿論之嫌」;也有人認為,作者勇氣可嘉,敢於直面中國學術界的現實困境。

面對大陸同行的種種猜測與質疑,作者張月紅終於打破沉默,她告訴文匯報,因為被「深深刺痛」,所以要「自揭家短」。

在大陸學術圈,論文抄襲本不是新鮮話題;不過,過去拿不出具體數據指出涉嫌抄襲的論文究竟多少。這筆「糊塗賬」,最近被一種名叫「CrossCheck」的反剽竊軟體「算」了出來,答案是31%。這種軟體由國際出版鏈接協會研發,全球6家國際出版集團共同參與實驗。

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於2008年10月申請成為中國第1家CrossCheck的會員,兩年來,編輯部利用CrossCheck對國內外2233份投稿論文,在國際審稿和即將發表前,先後進行兩次檢查,結果發現約有31%的論文存在不合理引用和抄襲的情況。

近一年來,「科學」、「自然」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多次以社論或評論形式討論中國科研的學術不端問題。在今年4月舉行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上,一批美國科學院院士專門召開半天會議,討論中國科研人員的學術道德問題。這些信息深深刺痛了張月紅。

為此,在她寫給「自然」的投書,特別提及由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和同方知網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研製的「學術文獻不端檢測系統」,「自2008年以來,大多數中國中文學術期刊已廣泛使用該系統,來查對和遏止學術抄襲現象。」

不過,張月紅的「責任感」,並沒有得到大陸大多數同行的理解。在「科學網」上,已經發表的20多篇學者博客和幾百條網友評論中,對她的短文表示不滿。

一些學者和期刊主編認為,文中披露的「31%抄襲率」有誤導輿論之嫌;更多人則揣測,「自爆家醜」的做法別有用心,「就像老謀子(張藝謀)的電影,把中國人描述得越寒磣,越能在國際上獲大獎。」

據統計,目前「中國製造」的論文約占全球研究出版物論文發表總量的8%,預計到2013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1大論文產出國。然而,中國科技論文的單篇引用率僅排名全球第42位,78%的論文為零引用。

香港理工大學教授許小可在部落格文章中指出,「不管這封信的題目是否有問題、31%的數據是否合理,它確實能促使我們開始重視國內期刊存在的問題。在中國,敢於講自己期刊存在什麼問題的人不是太多,也不是太少,而是比鑽石都稀缺。」

美國科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薩佩給張月紅寫一封很長的郵件。他認為,目前的爭議對於中國科學的長遠發展是一件好事,呼籲中國科研管理者重視科研原創力,關注學術腐敗問題。

薩佩頗為語重心長地寫道,「9年前,在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我曾預測,21世紀對於全球科學發展的最大貢獻很可能來自中國;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剽竊和所謂的『捷徑』可能會延遲中國科學走向成功的時間,因為國際上已經有這樣活生生的例子。」

fsj 提到...

開學了!瑞士銀髮族就學正夯

中央社 2010.09.20

開學了,背書包上學去!瑞士正值新學期開學期間,然而,今年60歲以上銀髮族老人重返校園的數量再創新高,「活到老學到老」是瑞士退休族的寫照。

根據新聞網站「瑞士資訊」(Swissinfo)的報導,瑞士伯恩大學第三年齡大學德語分部(BernUniversity ’ s German branch of the U3A)統計,今年收到2010-2011學年入學申請書共950份,幾乎是過去10年來的2倍。開學後,大約有250人會出席學校開設的講座,課程相當多元,包括,小提琴製作、認識荷爾蒙、面對老化等。

瑞士大學聯盟第三年齡大學(The SwissFederation of Universities of the Third Age)秘書長賈維(Jean-Pierre Javet)告訴「瑞士資訊」,逐年攀升的入學率不僅與人口高齡化有關;同時,每學年只需59至84美元的便宜學費,以及多元的學習課程,都是吸引銀髮族重返校園的重點。

達哈布斯(Nelly Tarabouse)今年62歲,她以前在工會工作,現在在伯恩大學第三年齡大學法語分部(Bern University’s French branch of U3A)修課,並即將邁入第3年。

她認為,人退休以後,能持續保持對事物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這會使退休者擁有一個開放的心靈。

第三年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he ThirdAge,U3A)的概念由法國土魯斯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維拉斯(Pierre Vellas)在1973年發起,提供退休銀髮族進修的觀點,從原本只是在法國南部小城土魯斯的暑期學校,逐漸在法國普及,甚至擴展到其他國家。現在第三年齡大學已經成為國際性教育組織。

fsj 提到...

教案超有趣 14創意教師獲獎

自由時報 2010.09.24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帶領學生探索「蜜蜂為什麼不見了」、英文課上讓學生發想未來的交通新發明、在校園中展開小學生植物尋寶遊戲,這些都是老師們的有趣教案!

全國超過兩千名教師提出教案參加台灣微軟的創意教師徵選,共選出十四名創意教師。

台灣微軟表示,國小、國中、高中職組則分別由北市中山國小江美惠、嘉義市宏仁女中陳恒毅與高雄市三信家商楊淑惠分奪三組的優勝,將代表台灣於十月赴南非參加「全球創意教育論壇」,分享教學心得。

承辦競賽的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系教授林奇賢則指出,教案競賽希望推廣「主題式探索課程」與「數位敘事技術」,參賽教師必須設計一門主題探索課程,相關的學習歷程與作品也都要呈現在網路上,讓家長也可觀看並參與。

英文課好像成了發明課

高雄市三信家商楊淑惠利用英文課,帶領家商學生發想五十年後的交通運輸工具,「英文課好像成了發明課」。

學生努力觀察目前各種交通問題,研究各種不同的方案。楊淑惠舉例,有學生發想出空中纜車,讓城市間的大樓可以互相透過纜車聯繫,解決地面塞車的混亂狀況。更有學生貼心設計出「身障者專用位」,在車廂座位上設計卡榫,讓輪椅可固定、不會亂跑。

北市中山國小江美惠則是利用校園尋寶遊戲,讓學生從尋找不知名的植物罐開始,嘗試自己上網尋找植物資料、到戶外採集植物,並測試各種製作標本的方式。

嘉義市宏仁女中教師陳恒毅則從國家地理頻道的專題報導發想,帶領學生探索「蜜蜂不見了」的原因並尋找解決方案。

陳恒毅指出,自二○○七年,世界上蜜蜂開始減少,背後的生態問題卻不單純,「看似僅影響植物被採蜜,但一環扣一環的結果,卻可能影響整體經濟。」

只是「蜜蜂不見了」這個可延伸到全球經濟的問題,對於國三學生來說,不會太難嗎?陳恒毅則笑說:「可別小看國中學生!」他指出,學生展現讓他驚訝的能力,從網路蒐集資料開始、組織知識與發想未來解決方案,還有學生明確提出應節能減碳救地球的方法,例如少搭車、多騎單車。



◆ 走過10年 完成階段性任務 貓頭鷹圖書館 26日吹熄燈號

【殷偵維/台北報導】2010-09-24 中國時報

位於台北市北投區陽明廣場的貓頭鷹圖書館成立十年,歷經五次搬遷,將於月底吹熄燈號。廿六日辦完最後一場說故事服務,圖書館將正式走入歷史,館方希望能找到願意全額或是大量接收館內圖書的單位。

貓頭鷹協會於民國八十九年成立,以推廣親子共讀、為弱勢兒童說故事為宗旨,並於半年後設立了貓頭鷹圖書館,讓更多人可以借閱兒童繪本及少年文學。

創會理事長李苑芳表示,十年前,由於兒童讀物資源並不普及,公立圖書館兒童閱覽室的藏書匱乏,貓頭鷹圖書館適時的滿足了社會大眾的需求。時至今日,台北市市立圖書館有五十七個分館,兒童閱讀資源不再匱乏,貓頭鷹圖書館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李苑芳指出,關掉圖書館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圖書館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從福州街、臨沂街、華山藝文特區、新店寶興活動中心,到國立陽明大學生活廣場,共歷經五次搬遷。圖書館每月的場地、水電、人事、購書等開銷,對協會是一大負擔。在募款困難、不堪長期虧損的情況下,決定讓圖書館熄燈。

貓頭鷹圖書館在廿六日下午四點舉辦熄燈會,會員可以帶著孩子到圖書館,享受最後一次說故事服務。至於館內龐大的藏書,協會希望能找到合適的單位收留,若無人接手,十月底會舉辦拍賣會。



◆ 織襪故鄉玩創意 襪!好特別的花朵禮盒

【吳敏菁/彰化報導】2010-09-24 中國時報

「襪!織襪也能變花朵」彰化縣政府為推廣社頭鄉織襪產業,昨天結合十二家業者推出創意的「織襪花」禮盒,一雙雙襪子經過了巧手捲捏和色彩搭配,成了朵朵繽紛的花團,讓人好驚豔,不僅成了最能表達情義的伴手禮,還寓意了祝福走得更久遠。

彰化縣社頭鄉是台灣有名「襪子的故鄉」,聚集兩百多家工廠,全盛時期,負責人名片印上董事長頭銜,可處聽到「董仔」的稱呼,一年產值仍高達六十一億,無論是絲襪或各種襪類,占了國內織襪市場的八成。

十幾年台灣原物料飆漲、人力成本升高,目前社頭織襪產業發展協會有一百多家廠商會員,堅持根留台灣。面對ECFA的衝擊,業者這場戰打得辛苦,除在技術上升級,研發除臭襪、竹碳襪、氣墊襪等,也得更重視行銷、包裝,來明顯的區隔市場,否則大陸一雙襪子叫賣五元,「台灣製成本至少得廿、卅元,怎麼拚!」

過去,人們將襪子、絲襪視為個人用品,顯少當成禮品,為了不讓雲林毛巾蛋糕專美於前,彰縣府建設處產業發展科向經濟部申請「地方產業創新研發計畫」,為業者開辦一系列課程,包括產品推廣,搭教師節感恩活動,推出「老師!襪愛你」織襪花禮盒,讓襪子也能成為送禮熱門選擇。

fsj 提到...

孩子當寵物養 績優教師嘆

中央社 2010/09/26

高雄縣績優幼教老師今天在縣府接受表揚,有的受獎者感嘆家長把孩子當寵物養,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幼童自理能力差;有的談到剛歷經凡那比風災,教具全毀,百感交集。

高雄縣今年遴選績優公私立幼稚園、托兒所教師共99人,在教師節前公開表揚。今天的表揚活動中,不少受獎人偕伴攜子出席,氣氛熱鬧溫馨。

56歲的何海姍服務35年,最資深,今年8 月才從鳳山市忠孝國小附設幼稚園退休。她說,領獎讓她幼教生涯有了完美的句點,她要當終生幼教志工,蒐集市售幼教教材,重新編寫,作為送給孫子女最好的出生大禮。

她也感慨地說,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寵物養,溺愛過了頭。她指出,小朋友生活自理能力變很差,不少幼稚園小班新生不會自己穿鞋襪,也不會刷牙,有的甚至上廁所還得先由阿嬤抱上馬桶才會尿,所以新生入學2個月內,老師只要教會孩子生活自理基本能力,就很棒了。

何海姍認為,家庭教育幼兒的功能弱化了,幼教老師接手首重生活教育教導,智識教育只須教會孩子基礎閱讀能力,引導孩子樂於接觸文字即可,其餘讀、寫、算等能力培養應交由小學老師負責,幼教老師做太多反而是害人。

有16年教學經驗的施美娟是凡那比颱風受災戶,她花了10多年完成的100 多件自製教具被洪水所毀,想到那夜驚恐與損失,她說,「領獎心情在欣慰之餘,仍會隱隱作痛。」

施美娟說,昨天與丈夫、3 個女兒在家舀水清理環境,舀出24桶污水,看到滿屋子泡爛的教具,真的是欲哭無淚,轉念之餘,也感謝國軍協助,讓她全家平安相守。

fsj 提到...

研究: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中央社 2010.09.27

研究指出,在幼年時跳級的小孩,只有極少部分會在長大時發揮所有潛能。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他們在往後日子失敗與成功的機率都差不多,因為有許多天才兒童想擺脫就學時外界對他們的期待。

英國密德薩克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客座教授弗利曼(Joan Freeman),在一項大規模研究中追蹤了210名天才兒童,發現只有6人會發揮他們的潛能。

其中一個例子是,兩名11歲小孩在同一天進入一間精英音樂學校就讀,結果其中一名變成國際知名的鋼琴家,另外一人目前則在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兼差,房子有遭銀行收回之虞。

佛利曼教授說,許多小孩對「跳級教育」感到反感。她在新書「天才的生活:天才兒童長大的情況」(Gifted Lives:What Happens When Gifted ChildrenGrow Up)中提到這項研究。

她告訴「星期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天才兒童在6到7歲時,會展現驚人潛力,但有許多人被困在某些情況下,無法發揮潛能。」

她說,他們受夠了要「勤勉不懈」,她又說,天才兒童應該跟較不天才的其他人一樣,受到相同對待。

她說:「他們在就學時能夠應付得來,但是當他們發現可以自己作決定,不用理會自幼年時附加在他們身上的壓力與期待時,有些人就會失控。」

佛利曼教授強調,「天才兒童」跟其他人一樣,情感沒有那麼脆弱,有些人的情緒強度甚至更強。

但她說,「天資聰穎是指他們較能運用智力處理事情。」

她又說:「我想強調,天才兒童也是正常人,但他們卻面臨一些特殊的挑戰,尤其是不切實際的期待,特別是他們常被視為是奇怪的而且不快樂。」

「像父母與老師等其他人,覺得被他們威脅,所以會對他們說出難堪的話。他們需要的,是能接受他們本來的樣子、有適度發揮潛能的機會以及可以信賴的精神支持。」(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fsj 提到...

Power教師 不畏惡勢力

中央社 2010.09.28

第11屆Power教師獎今晚頒獎。獲得國中組卓越教師獎首獎的桃園縣立新明國中教師李文義,不畏惡勢力,向迷茫的中輟生伸出援手,帶他們重回校園。

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主辦的Power教師獎今晚在中油國光會議廳舉行頒獎典禮。獎項分為國小、國中和高中職3組,每組選出1位首獎,各頒發獎金新台幣30萬元。

教育部長吳清基致詞時表示,這些獲選的Power教師都具備健康人生觀、專業能力、熱忱的態度和良好的責任感,是所有教師學習的典範,希望Power教師獎能鼓勵更多教師全心投入教育。

獲國中組首獎的李文義說,因為學校環境較複雜,誘因也多,學生易受影響。為幫助有心向學卻無法脫離黑道的學生,他曾隻身一人替學生前往幫派談判,並在警方協助下,順利讓學生回到校園。

李文義也會個別進行家庭訪察,若是遇到家境困難的學生,他會設法幫學生申請獎學金;若是家庭失合的孩子,他也尋求社福機構的幫助,協助學生解決困難。

國小組首獎的得主是桃園縣中壢市興仁國小教師宋柔曄。曾在19歲罹患鼻咽癌的宋柔曄說,他體認到生命的可貴,一邊治療一邊求學,最後戰勝病魔,順利成為教師。他用音樂和戲劇引導學生,讓他們找到自信,開始親近英文。

宋柔曄特別舉例,以前班上有1位玻璃娃娃學生,因為身體因素,活動上受限。他讓學生參與戲劇,和同學一起上台表演,學生媽媽看到孩子的表現和笑容,在台下也忍不住感動落淚。

※ 相關報導:

* 春風化雨、人師典範 POWER卓越教師獎揭曉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0249



◆ 採訪巧遇 嗆老翁男童表歉意

民視 2010/09/28

記者事後回到公車站牌,採訪男童老人吵架的新聞,卻不預期的遇到這個男童,男童主動告訴記者,當事人就是他,他願意對他的言行,向老人家道歉,率真的個性,在採訪過程中,表露無遺。

記者重回現場,詢問司機,有沒有載過一個脾氣很大的孩子,沒想到,旁邊的孩子說:是我啦!小學生摸著頭,害羞的轉過身,事後他覺得很抱歉。

看到攝影機,小男生露出靦腆的笑容,孩子天真的說了句對不起,但他不知道,他的影片已經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

這個小男童,主動告知記者,當事人就是他,個性很率真,不過也因為這樣的個性,得罪人。(民視新聞中部綜合報導)



◆ 北縣小學生 閱讀、識字能力偏弱

自由時報 2010.09.28

〔記者何玉華/北縣報導〕台北縣98學年度國語文學生能力檢測結果出爐,教育局發現,學生的閱讀、識字能力偏弱,考慮要多舉辦教師座談,提醒老師教學時要多加強引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局分析國語文檢測結果

台北縣教育局每學年針對不同年級檢測國語文、英語與數學學習成效,99學年度,除了小學二年級,各年級都有安排,第一場是11月16日國小一年級的注音符號,其他則安排在第2學期中,約在明年5、6月,三年級檢測國語文、四年級英語、五年級同時檢測國語文與數學、一年級英語,以及國中一年級的數學。

寫同音錯別字比例高

教育局從上個學年度的國語文檢測成績,分析學生注音符號、閱讀、識字及寫作能力,發現學生閱讀能力的表現,除了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的答案外,對於需要間接解釋的推論、分析、賞析的理解力明顯偏弱。

另一方面,學生寫錯別字的比例高,顯然識字能力有待加強,從檢測題目中發現,詞句的填空字學生會寫,卻常寫成同音的錯別字。

教育研究發展科指出,近期將陸續在各區與老師舉辦回饋說明報告與座談,會建議、示範老師如何增加閱讀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進一步深究課文內涵。在識字能力加強上,增加完整句子聽寫的練習,此舉尤其對學習成效中後段的學生,會有相當明顯的進步。

教研科強調,檢測的結果也反映城鄉、社經背景、文化不力的影響,強調檢測成績只提供教師教學參考,並不做排名使用。

※ 相關報導:

* 國際解放兒童組織授權/小二心臟病童 要譯英文童書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28/today-life2.htm

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二生郭兆佳九月擔任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小義工,陪同癌症病童到加拿大圓夢,返台後更肩負重要使命,將接受基金會與「國際解放兒童組織」委託,翻譯描述第三世界國家童工處境的原文童書「It Takes A Child」,讓更多孩子都能一起關心台灣以外的世界。

fsj 提到...

全美教師獎雷夫:成績不能評斷一個人

【聯合報╱記者鄭筑羚/台北縣報導】2010/09/29

獲得全美教師獎的雷夫‧艾斯奎(Rafe Esquith),昨天在台北縣政府與上千名老師、民眾分享教學心得;雷夫說速食社會裡,大家都以成績單來判斷學生,但孩子可以通過紙筆測驗,卻不一定能通過人生的考驗,要讓學生了解教室裡的每堂課會使人生更好,「孩子自己就會愈來愈好」。

在雷夫近卅年的教學過程中,並非都一帆風順,也有挫折與沮喪的時候,這時太太芭芭拉就是他最好的精神支柱,雷夫也鼓勵年輕老師們,覺得沮喪難過的時候,先把問題放在一旁好好休息,「若有問題請寫信給我,我一定會回,我每天都要回全世界一百多封老師的來信。」

教師節當天,雷夫應《親子天下》雜誌邀請演講,在雷夫的56號教室裡,孩子多來自貧困的問題家庭,甚至連英語都說不好,但是雷夫讓這群小孩不再恐懼上學,即使畢業,每周六還是回到這間教室學習,因為他的第一堂課就讓孩子明白「成績不是評斷一個人價值的標準」。

雷夫並舉例說,他有一個學生艾倫生長在暴力家庭,父親和哥哥都是幫派分子,艾倫在進56號教室之前,所有的老師都對他說「你沒救了」,但他帶著艾倫演莎劇,讓艾倫愛上學習,立志要上大學。小學畢業後,艾倫受不了家庭暴力而蹺家,雷夫鼓勵他繼續學習,現在的艾倫雖然沒有唸大學,卻是個傑出的修車師傅。

雷夫說,教導孩子最重要先從自己做起,當我們希望學生情緒管理,自己就不能亂發脾氣,因為「孩子很清楚我們在做什麼,會在背後模仿我們」。

※ 相關報導:

* 轉轉念,幸福就在心裡面/小孩放學打電玩 未必是壞事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1596&f_ART_ID=273653

如今電腦遊戲日新月異,吸引許多孩子沉迷其中。我認為那是現實生活中的不滿足,才會促使孩子在虛擬世界中找彌補。家長若以嚴厲的手段剝奪孩子的最愛,必然會造成親子關係的裂痕,不如在課業上、交友上,或其他娛樂上找出不滿足的地方,試著補足他,開導他,就能慢慢把孩子拉出電腦遊戲的世界啦!



◆ 母親病危 特教師仍守護愛奇兒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73908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0/09/29

台北市西園國小特教老師陳玉鳳,兩年前帶著潛能班的學生校外教學,當時她的母親突然身體不適,為了不讓愛奇兒失望,只好告訴媽媽晚上回家就陪她去看醫生,完全沒想到當晚母親就住進醫院,隔天竟與她從此天人永隔。

媽媽驟逝帶給陳玉鳳很大打擊與痛苦,某次下課時,她因過度思念母親忍不住落淚,沒想到這時班上一位嚴重自閉的孩子,靜靜地走到她身旁說:「老師,不要哭。」

一句簡單的安慰讓陳玉鳳走出陰霾,從此,堅信自己走的是一條有意義的服務之路。

陳玉鳳是在天使心基金會昨天舉辦的謝師宴上,說出自己的心聲。基金會執行長林照程有感於「每年教師節,普通班都溫馨熱鬧,特教班卻是冷冷清清」,表揚陳玉鳳、士林國小黃秀美、東湖國小曾紜琦等為「愛奇兒」(泛指各項身心發展障礙的孩童)付出的老師,謝謝他們的認真。

林照程有兩個「愛奇兒」女兒,他說,特教班老師比普通班老師更辛苦,「自己的女兒雖花兩年的時間才學會拿湯匙」,卻是特教老師花費許多心力才有的成果。

林照程感激一路上指導過自己女兒的老師們,他說特教老師早在大學時就知道自己選的是一條掌聲最少,家長容易不平的道路,面對許多父母常質疑特教老師「為什麼別的小孩學得來,我的小孩就不行」的問題,父母必須要理解每位愛奇兒的狀況不同,老師需要的是家長的鼓勵,而不是對立。

陳玉鳳代表特教老師上台接受表揚,她一開口就哭了,「從事特教,我從孩子身上得到的比他們得到的更多」。

就讀師大特教系的眼盲愛奇兒鼎鈞,十點一下課就趕到現場,為了感謝四年前鼓勵她當志工的胡心慈老師,她說雖然自己看不見,但在天使心家族當志工,服務許多身心障礙的小朋友,讓自己得到很多的啟發,她代表所有無法言語的愛奇兒,謝謝教導他們的每一位老師。



◆ 沒空實驗 資優生不識安山岩

【聯合報╱王韻淳/高中生(南投市)】2010.09.29

今年地科奧林匹亞競賽,台灣學生的表現非常亮眼,令人感到開心且驕傲。但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成功與否,不僅僅是看頂尖學生的表現,更要關注其他一般學生的學習成果。

高中課程中,地球科學分為高一的基礎地球科學以及高二的地球與環境。由於課程緊湊,大部分高中都沒有把高二地科課程排入課表。加上指考不考地科,導致絕大部分的學生將之視為一門「學測會考的不重要科目」,讀起來極為敷衍且吃力,更加削弱學生對於地科的興趣。原本加強地球科學教育的美意,至此蕩然無存。

除了一般學生,頂尖學生也有其問題。

我在參與地科相關活動時,每每都會注意到好幾位在教室中學科表現優異的同學,一旦踏出教室實際操作,卻只能對著剛敲下的岩石乾瞪眼——學生有能力背出火成岩的所有特性,卻認不出一顆躺在面前的安山岩。說實在的,這不是學生的錯。

現在的高中教育是不容許實際操作存在的,連「重要的」物理化學實驗都找不到時間做了,更別提地科這種不重要的科目。

走出課本,人與地球始終緊緊相扣。若我們的地球科學教育無法讓我們「有感覺的」認識這個星球,怎麼能說教育成功呢?



◆ 東方諾貝爾「邵逸夫獎」 5科學家獲頒

TVBS 2010/09/29

第7屆邵逸夫獎今天在香港舉辦,這次一共有5位美國、比利時科學家獲獎,各自抱回100萬美元獎金,現場更邀請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擔任頒獎嘉賓,另外,還找來藝人鄭裕玲、音樂劇才子高世章當主持人,年逾百歲的創辦人邵逸夫也親自到場祝賀。

在家人陪同下進場,邵逸夫獎創辦人邵逸夫,揮手致意親自出席,第7屆邵逸夫獎頒獎典禮。天文學獎得主David N Spergel:「我非常感激給我生命的,我的兩位父母親,他們鼓勵我善用與生俱來的才能,還有我美麗又聰明的太太,支持我的研究生涯。」

這回一共有5位美國、比利時科學家,分別獲得天文學、生命科學、醫學以及數學科學獎,不管是那一位,得獎者上台,邵逸夫總是,專注聆聽得獎感言,從神情更能看出,他心中難掩的激動。

看著獎座一一頒出,身邊家人,不時拍拍邵逸夫的手,邵逸夫獎從2002年,舉辦到現在已經7屆,這回不只找來知名藝人鄭裕玲,還有音樂劇才子高世章,擔任主持人,連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也到場擔任頒獎嘉賓,讓原本就是科學界盛事的邵逸夫獎,更受關注。

fsj 提到...

社論:問題學生與偏差行為

台灣立報/社論 2010/09/30

今年教師節「師鐸獎」,多位老師自敘遇到「問題學生」的經驗,譬如竹山國小總務主任梁明就提到他必須硬著頭皮和黑道談判,讓學生回到校園安心就學。最令人動容的是,他提到:問題學生其實通常也是弱勢的孩子,反而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然則,另一方面,自開學以來,也頻頻傳出「轉學生」沒有學校念,因為不少轉學生就是為了偏差行為被視為「問題學生」,於是被原學校剔除。這種「好學生各校搶,問題學生成人球」的現象,早已成為常態。正因為所謂「問題學生」常出自經濟弱勢的家庭,許多青少年因此被迫輟學或自暴自棄,問題學生遂變成社會的問題。

不諱言,有些教育人員根本就把問題學生視為犯罪預備軍,過度誇大某些偏差行為,迫使學生在校無處容身。然則,所謂「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r)並不必然就是犯罪。美國社會學家道格拉斯(Jack D. Douglas)和瓦克斯勒(Frances C. Waksler)在其《偏差行為社會學》一書中,以漏斗形狀來描述偏差行為從寬鬆到縮窄的認定。從漏斗上端最寬的部位「感覺到某件行為不對勁、奇特」到「感到不喜歡、憎惡」以迄漏斗中間部位的「判定某件事情違反了社會價值或規範」、「判定某件事情違反了社會秩序」,最後,才是漏斗最尖端的部位,「判定某件事是絕對邪惡的」。

青少年的好奇、衝動、叛逆是常態,偏偏就有老師或教官「看不順眼」,視違常為邪惡,於是不斷責罵、懲罰,乃至記過、退學,這是活生生將學生從漏斗寬闊的上端往最窄小的底端擠壓,剝奪學生自省自覺的可能性。即使從社會面來看,偏差行為也不必然就是犯罪行為。譬如,在 1992年廢除《刑法》1百條之前,凡是「意圖顛覆政府」的思想或言論都可能被當權者視為「偏差行為」,因而罪刑加身、陷入黑牢者大有人在。惡法廢止之後,我們才發現過去所謂「思想犯」是何其荒謬,何其冤枉!

何況,若是從涂爾幹的社會學理論來看,只要人類有階級有貧富的差異,犯罪即無法避免。犯罪有時候對社會是有其功用的,甚且是社會健康所必須。因為,犯罪的存在說明了社會變遷的可能,社會結構也比較具有彈性。設使犯罪不存在,則每個人的行為樣態將會相同,也將無法分辨是非善惡。這種普遍性的一致,將會凍結社會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此外,犯罪也可以是社會緊張和壓力的活塞,社會有時會將問題投射至一些特定集團身上,例如,將社會問題轉移到不良幫派,發紓內部的緊張和壓力。同樣的,將教育問題轉移到「問題學生」身上,恐怕也是紓解校園內升學競爭壓力的手段。



◆ 觀念平台-沒有人才 要生技園區何用

【馬光浩】2010-09-30 中國時報

近來,計畫於二○二兵工廠現址興建的生技園區成了熱門話題。反對者從人文、生態,環保著眼;贊成者則一再強調生物科技明日產業之星的龐大潛力。但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增加了一個鄰近中研院的生技園區,是否就能讓台灣生技業脫胎換骨,真正成為叫了多年「兩兆雙星」中的一顆星?

生物科技業毫無疑問的將是未來人類科技中的顯學,但在當下,它仍充滿了未知與風險。如此一門看好長期的投資在歐美自有資本雄厚的風險投資基金或大藥廠願意嘗試,在私人資金投資意願相對保守的台灣,仰賴政府支持培育就變成了必須的過程。過去,政府也確實投入了相當的資源於生物科技。但現實告訴我們,生物科技業似乎還是跌跌撞撞向前走著一條艱險的道路。這種結果,絕不能歸咎於沒有一個鄰近中研院的生技園區,也不是建一個鄰近中研院的生技園區就能解決的。

筆者認為問題的根本在於人才的培養。任何科技要能成為行業,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投入,並不是一些教授們招幾個研究生就能產生一門行業。生物科技如此高風險的新興專業絕非台灣一般理科資優生的首選;少許極優秀的生技學子又多半於畢業後出國深造,緩不濟急。如果僅靠幾個人、幾個實驗室、或少數公司,毫無競爭力可言。

台灣更缺乏生物科技(業)的人才。發展一門行業不僅要有研發能力,更要知道應該研發什麼樣的產品有市場,將來如何把產品推向國際。台灣盛行的「代工」,基本業務模式在相當成熟的產業如半導體及面板可能夠了;但用於仍在快速發展,包羅萬象的生物科技,就嫌不足。台灣需要對國際生技市場有敏銳嗅覺,並熟悉客戶需求、歐美法規條例、市場發展與通路的業務人才。這類人才在產業中的重要性不下於研發人才,但卻經常被忽視。

真正能大量吸收人才的方法,還在於讓年輕的一代看得到「商機?業務」與「錢景?工作機會」,不至淪落到「博士後,沒頭路」的窘境。半導體、電子業不必推,推廣生技的老師們經不起學生一句「畢業後,去哪裡?」的純真問題。在台灣,曇花一現的生技大躍進新聞不時出現,但多半無疾而終。如此之下,誰能有信心呢?

台灣需要一群穩定、中、小型但有國際觀的生技公司來不斷吸收生技研發人才,並訓練生技業務人才。這些公司會是什麼樣的公司呢?坦白說,一開始長期賠錢的公司。歐美各國經歷數十年嘗試,也沒有找到一個百試百靈的模式。各大藥廠,在耗費天文數字的研發資金後,最後選擇刪減內部研發,增加與大量中、小型生技公司合作,「亂槍打鳥」的方式加速新藥發展,生物科技的艱難與複雜度可想而知。寄望快速成長、一炮而紅是不切實際的。

當研發與業務人才達到一定數量時,設立園區可把他們聚在一起,加速發展。有大小園區而沒有足夠的人才,不過是一齣「空城計」,把社會大眾當成司馬懿罷了。最後,套句張曉風女士的話,在此先行致歉。報告總統,台灣不需要更多的生技園區,台灣需要更多的生技人才!(作者於舊金山矽谷從事生技顧問工作)

fsj 提到...

課本編成經典 代代相傳

【聯合報╱張寶珠/高職教師(中縣沙鹿)】2010.10.05

欣聞教育部將推動中小學教科書免費且重複使用,站在未來將會有三個孩子就讀國小的我來說,這是樂於見到,也是早就該做的工作。

目前教科書重複使用,多是由學校自行辦理,節省下來的書費,再回過頭來提供獎勵金,讓學校購買課外讀物,對於學生、學校、政府來說,是多贏的局面。但這屬鼓勵性質,並未強迫,沒有全面落實。

要推動教科書重複使用機制,更重要的是編製具世界觀、國際觀,且能讓孩子從中學會思考的教科書。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寧可買全新的教科書,而不用舊書呢?因為版本的變化太快了,課綱一直改,而且教科書太便宜,內容也簡單到上完了就可以丟掉,丟掉也不會心疼!但如果教科書能編成經典,歷久彌新、代代相傳,那當然舊書就很好用了。

希望上位者多參考他國好的教育政策作法,凡事皆以學生的角度出發;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像服裝,也是可以重複再使用的物品,只要政府願意推動,除了節省很多的資源及金錢外,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惜福愛物的觀念,這就是一種最好的生活教育。



◆ 課本不能註記 又難消毒

【聯合報╱黃宛瑩/教(北縣三重)】2010.10.05

我是一位曾在美國住過兩年的家長,對有關課本循環使用,有一些看法。

在美國,課本係與課桌椅一起編號的,亦即課本係屬於學校財產,學生是跟學校借課本,學期完畢後要還給學校,且多數不能將課本帶回家。再者因為循環使用,課本多為硬皮精裝彩印書,印刷精美,紙張厚重結實。

故而針對循環使用,我想台灣尚有許多未考量的缺失應該注意。首先,囿於台灣教育模式,課本若循環使用,學生不能於課本上標點註記,另需輔以筆記本或作業本,增加學生課業負擔,孩子反而更累,危及學習興趣。

另國外循環使用能順利推行的基底為,學生上課係屬跑班制。老師不跑教室,由學生跑教室上課,到一○一教室上數學課,便用一○一教室的課本。而台灣並無此等教學傳統,學校並無保管機制與配套措施,如何推行循環使用,仍為一大問題。而課本循環使用,則習作及課堂上需使用的學具部分是否仍得由家長自行付費購買?

再者衛生問題,亦即課本消毒問題如何處理?現今各種流行性傳染疾病多有疫情,一本課本經多人循環使用後,輪到自己的小朋友使用,身為家長的我實在不放心,我寧願多花一點錢去避免掉這些疑慮。

雖然英美澳等國施行輪用制多年,惟考量台灣之教育制度與傳統與其不同,環循使用應再商確。中國大陸,近期亦於各省多處試行輪用制,卻造成許多問題及反彈;其中衛生問題及學習傳統等部分,我想是台灣可以思考的點。

※ 如果是電子書呢?

fsj 提到...

國小課文向「錢」看 廖玉蕙:很擔心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0/10/08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作家廖玉蕙昨天指出,她審查小學國語教科書,竟發現「換名牌車後變得容光煥發」、「參觀同學豪宅」等造句或日記習作,編輯明顯受時下歌頌豪奢、名牌的風氣影響,她極力主張刪掉,避免扭曲下一代價值觀。

廖玉蕙也是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審定委員,她前天在本報專欄「名人堂」撰文提到,現在攤開報紙,「從頭版到報尾,一逕是黑幫擄人勒索、子女為錢弒親、官員貪腐無能、豪門出手闊綽」等為錢犯罪、向富人看齊的社會新聞。

打開電視,更讓她不敢恭維。「螢光幕上,年輕貌美的所謂『時尚女王』巧笑倩兮,展示動輒以百萬計的名牌皮包好幾只,還聲稱:『家裡類似的皮包還有好幾十個!』名人偷腥,媒體一定在緋聞對象身上大做文章—山寨版名牌、租來的豪華轎車…。」

不過,廖玉蕙萬萬沒想到,國小的教科書裡,竟也透露出年輕編輯對驕奢風氣的渴慕。她之前審查新學年小四國語教科書習作,發現某版本拿「換」和「煥」造出的句子,竟是:「自從他換了名牌車之後,整個人變得容光煥發起來」。

同一本習作裡填空的日記內容則是:「星期天,我們去參觀同學小明的豪宅。」「夢想」的示範文章裡寫著:「因為他經營得法,生意變得興隆,他的生活就開始奢侈起來。」

廖玉蕙感嘆,「一篇課文中,編輯心心繫念的無一不是發財夢!」小四孩子念這樣的文章,能期待他們擁有怎樣的人生觀?當時其他審定委員沒發現這個問題,經她提出來討論,大家也覺得期期不可,就要求書商把上述習作的字句刪掉,新課本應該就看不到了。

她這幾年看了很多教科書,發現課本裡不是陳腐的道德教訓,就是讓老師教來棘手、學生不想讀的枯燥文章,而媒體又不斷對豪奢、緋聞等歪風推波助瀾,如今還反映到課本,不免讓人擔心、焦慮。



◆ 2200萬2年花光 樂透得主淪臨工

自由時報 2010.10.08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八年前,計程車司機黃榮源中了兩千兩百萬元彩金的那一刻,人生是彩色的,但才兩年就敗光光,一切歸零;從富豪到窮光蛋,他不堪人生起落的巨變,接著失業六年,比中彩之前還落魄;如今他在屏東清掃街道,在撿垃圾中修煉人生,昨天他有感而發地說:「還是腳踏實地卡好」。

中獎不知珍惜 跑到中國租屋上酒店

黃榮源敗家如流水的那兩年,平均每天揮霍超過三萬元,相當於基層勞工一整個月的薪水;前天他清掃工作滿一個月,領到八年來的第一份薪水,區區一萬七千多元,他卻備感珍惜,體會出家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真諦。

黃榮源當年和其他三人合中樂透頭彩,他分到兩千兩百萬元,計程車也不開了,知道他中獎的親友紛紛伸手借錢,他覺得有些人情債該還,也就不吝嗇,但可能後來想避開台灣的人情壓力,離婚且膝下無子的他就跑去中國,租房住、上酒店,自覺過得像「敗家子」,既未存錢,也沒置產,又不投資,算算平均一個月用掉九十多萬元,兩年後就兩手空空。

平均月花90萬 兩年敗光親友也跑光

黃榮源說,等他花光錢,許多親友都突然不見了,他才知人情冷暖,曾一度足不出戶,埋頭算明牌,接著這六年他始終沒有固定工作,形同失業,健保費也欠了兩年多,只能到屏東萬巒鄉投靠姊姊,在姊姊鼓勵之下,五十五歲的他鼓起勇氣到鄉鎮就業服務台,登記為莫拉克風災而設的「八八臨工專案」,自九月六日上工,早晨七點多就出門,過午還不休息,徒步清理馬路兩旁的雜草、狗大便,連隨處張貼的廣告單都逃不過他的眼,他走過的地方,一根菸蒂、一張紙屑都沒有,剛開始鄉公所管理人員對他這種堅持感到不解,後來也被他感動。

上月當了清掃工:腳踏實地比較好

高屏澎東區就業服務中心透露,黃榮源曾談及自己中獎前後的人生,大家才知他的遭遇;他的上司、清潔隊長曾茂榮說,黃榮源剛到隊上工作時留著一頭長髮,令他印象深刻,而鄉內有四十五位莫拉克災後重建臨工,每村分派二至三人協助整理環境,多是中高齡、低學歷、就業能力薄弱的人,黃榮源做事認真負責,贏得很多人的尊敬,改變外界對八八臨工的印象,也在臨工之間形成良性影響,大家開始產生責任感,還會互相比較誰整理得最乾淨。

透過這份為期半年的臨工,黃榮源找回自信心,對過去雖有懊悔,卻不願再沈湎往事,他說,老天已經給過他一次機會,現在要好好面對生活、把握眼前,踏實度過每一天。

※ 相關報導:

* 塵歸塵 土歸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234&f_ART_ID=274043

你可曾好奇,人死後軀體回歸大地的過程,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無論我們接受與否,死亡都是自然生命週期的一環。



◆ 手機在手 少年過導演癮

【聯合報╱記者陳俍任/台北報導】2010.10.08

用手機,要怎樣記錄水裡游的魚?「簡單,把手機放在透明的拉鍊袋,泡在水裡拍」以「翻滾吧!男孩」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林育賢說,用手機拍片,簡單、而且有太多創意可能性,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一機在手」當導演。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與公共電視合作,推出「青少年手機創作營」,請來林育賢、公視人生劇展導播王傳宗、金穗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林文龍、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飛行少年」導演黃嘉俊等名家新銳導演執教,催生新世代的「少年導演」。

林育賢指出,他八年前拍第一部「鴨之王道」時,是靠一台小DV完成,現在各式手機影音功能更完整,有些已可拍高畫質內容,手機具移動性體積小,可進行各種創作。

台灣大基金會執行長阮淑祥指出,台灣多媒體及網路普及創造了另類奇蹟,從部落格、微網誌到線上影音,早已成年輕人生活的一部份,因拍攝器材取得容易、發表平台眾多,讓影像產製門檻降低,人人都可藉由影片抒發個人想法,但相對也造成了成堆的資訊垃圾,幾起社會事件,更引發數位使用的疑慮。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與公共電視,去年推出「手機show台灣」營隊,免費提供高階攝像設備,學員運用手機靈活與即時的特性,完成十餘部創意十足的短片。這些短片透過學童們的視窗,呈現台灣不同地區的多元觀點。

今年,台灣大基金會及公共電視以「青少年潮語」為議題,鼓勵對影像拍攝具強烈動機的青少年加入創作,過程中可檢視日常生活中與同儕溝通的習慣用語,還可藉由自製短片傳達新「潮」主張。

台灣大基金會指出,兩天的影音課程要兩萬元,來報名的青少年一旦錄取完全免費,台北場報名至十月十五日為止,宜蘭、高雄場報名至十一月十五日止,十一到十八歲青少年可組隊參加,由老師或家長領隊報名,以「我的潮語字典」針對青少年用語,提出拍片構想,填寫簡章報名表回傳 pub@mail.pts.org.tw。



◆ 導演林育賢:青少年的聲音需要被聽見

【聯合晚報╱記者吳孟庭/台北報導】2010.10.08

曾執導《翻滾吧!男孩》的導演林育賢說,「青少年有很多聲音需要被聽見」,他認為透過影像也能說故事,表達青少年自我主張。導演黃嘉俊則表示,有時候靈感就這麼一閃而過,隨身攜帶的手機就變成很好的記錄工具,青少年若能多使用影像記錄生活,也可訓練未來對影像的評鑑能力。

林育賢說,現在的小孩都是在多媒體的時代中出生,對他們來說,手機攝影不難,網路上很多剪輯軟體,剪接也不成問題;然而手機創作限時1至3分鐘,如何在短時間內把故事說完,還要有起、承、轉、合,就考驗著孩子的「整理」能力。

他認為手機創作的好處是,傳統大型攝影機做不到的事情,手機因體積小反而可以完成,例如將手機放入夾鏈袋置入水中,拍出的效果就像用魚的眼睛觀察水世界;手機綁在遙控汽車上,好似小老鼠在陸地上亂跑的景象;且路人看到攝影機閃躲時,手機更是可以隱藏的拍攝工具。

手機短片創作很簡單,利用兩天的時間內討論、拍攝並發表,他表示,小朋友都能拍片,大人更能盡情發揮;今年將參加對象放寬到18歲,他說,國高中生一向被認定是專心讀書的年紀,常被忽略的他們有很多聲音需要被聽見,藉由這次的活動,希望不只讓小孩學影像創作,大人可以另類學習如何和小孩溝通。

《飛行少年》導演黃嘉俊則認為,創作常常是靈機一動,如果當下沒有拍下來的衝動,可能失去一個絕佳的點子;手機除了能隨時隨地記錄,也包含不需要雕琢高品質的影像呈現,反而更強調創意的展現。

去年輔導過弱勢兒童國小生,他表示,因為生命經驗和專業度都比較低,作品難免有別人的影子,今年擴大至高中生,期待用不同角度創作;學習用攝影說故事,也可以訓練未來評鑑影像的能力。

fsj 提到...

明年研究所考試 寒假就開跑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0/10/09

明年台大、成功、清華、交通等頂尖大學碩士班入學考試,首度提前在寒假舉行,台大、成大等都在2月19、20日,交大和清大在17、18日,創下最早考試紀錄,不少學生認為沒有時間準備,他們還跟教育部陳情,請教育部不要讓大學這麼早考試。

目前不少大學正在進行100學年度研究所甄試報名,至於入學考試,根據頂尖大學排定的時間,多所學校都趕在第二學期2月21日開學前,也就是提前到寒假,較今年2月底更早,再創紀錄。

台大排定在開學前的星期六、日考,也就是2月19、20日,成大和台聯大也跟台大排定一樣的考試日期;清大和交大提前兩天,兩校都是2月17、18日,但相近系所錯開考試,政大為2月26及27日。

早期研究所筆試多在4月,在各大學招生競爭下愈來愈早,台大今年提早到2月底,帶動其他大學跟進,明年再提前到2月中下旬,在寒假中考試。

不少學生對此一片哀號,認為時間實在太早了,要念很多科,根本來不及準備,但也有學生認為「早考早超生」,甚至有學生投書教育部長信箱,「要教育部不要讓大學這麼早考」。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考試時間要尊重大學,但也要請各大學顧及學生的需求及權益,不要將考試日期一直往前提。

交大招生組組長張漢卿表示,研究所考試時間提早到寒假,對學生和學校都有好處,但已是極限了,不會再提早了。他說,近年來不少大學提前在3月或2月底考,也是想縮短考生等候的壓力,因為甄試多在10月及11月,沒上榜的人不必等太久。

交大、台大等也表示,在寒假考試跟考場有關,報考台大、成大的人數在兩萬以上,交大也有一萬三、四千人,台大考場需分散四處,開學後考試只能在星期六、日考,且不一定借得到考場,在寒假考試,考場比較好解決,不一定要在周六、日考。

張漢卿說,碩士班考試入學招生考試科目,大多數是大三以前修完的基礎與專業科目,頂尖大學要的是平時認真念書的學生,不是靠臨時補習、抱佛腳的學生。

※ 相關報導:

* 大陸博士含金量 不斷稀釋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5097x112010100900406,00.html

2010年8月底,一本名為《中國博士品質調查》的書,甫一出爐,就引發了廣泛的關注。這本調查報告,由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教授周光禮撰寫,書中對 1392名博士、博導(可以指導博士研究生的指導教授)及相關人士進行了調查。由書中的一個普通案例:「一名博導同時帶47名博士生」,就可以想像大陸博士生的品質。



◆ 品格英語學院 學童從皺眉到展顏

自由時報 2010.10.09

〔記者黃淑莉/斗六報導〕宏達雲林品格英語學院8月成立,透過遊戲、影片、體驗等課程,帶領孩子學習專注、尊重、負責、誠信及感恩等5項好品格,5天4夜課程,孩子從皺眉進入到結訓時捨不得離開,老師、家長都感受到孩子變得不一樣。

5天4夜課程 只開1班

宏達文教基金會近幾年致力於品格教育工作,選擇從偏遠鄉村做起2008年在花蓮設置全國第1所「品格英語學院」,基金會董事長卓火土說,學院課程著重於品格教育,當時因為花蓮縣政府要提昇英語能力,所以稱「品格英語學院」,但仍以品格為重,所以品格放在英語前面。

雲林國小積極爭取,宏達基金會在雲林國小設置第2所「品格英語學院」,雲林國小校長張景哲指出,學校只提供閒置教室,其他規劃、軟硬體設備、佈置、水電、課程設計及人事,基金會均獨立運作,今年8月成立。

受限於人力,目前品格英語學院只開1班,可容納35名學生,據了解宏達基金會積極招募師資中,預計年底或明年初可再增1班。張景哲表示,因只開1班初期優先開放沿海10個鄉鎮的國小申請,參加對象為國小3、4年級學生。

培養正面思考 更有自信

卓火土指出,學院規劃5天4夜的品格教育課程,讓學員熟悉專注、尊重、負責、誠信、感恩等5項好品格的特質與意義,進而學習正面思考、自信的態度及品格 123的技巧。品格123即是遇到爭執、氣憤時,第1先離現現場或深呼吸,讓憤怒情緒暫停;第2是想一下如何正確回應;第3時做最適當的決定。

張景哲說,學院成立至今該校已有3梯次結訓,每梯次的學員,第1天要進入學院都愁眉苦臉、還有家長擔心沒冷氣、沒消夜吃怎麼辦,結果孩子在裡面快樂不得了,結訓時捨不得離開,走出學院時個個臉上都充滿自信、笑容。

※ 相關報導:

* 孩子是翻版 父母要改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9/today-center9-2.htm



◆ 網路色情 民眾最憂

中央社 2010-10-09

「WIN網路單e窗口」成立已滿2個月,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報告顯示,所有申訴檢舉案件中,網路色情比例高達54%,遠高於網路犯罪(19%)等其他案件類型。

NCC在8月2日成立「WIN網路單e窗口」申訴機制,民眾上網時,若遇到色情、暴力、有害兒少身心發展等網路內容,可利用「單e窗口」網站(http://www.win.org.tw)、申訴信箱通報檢舉,再由單e窗口進行後續查證處理工作。

根據NCC公布的「WIN網路單e窗口」成立2個月的工作成效重點報告,8、9月受理的民眾申訴或檢舉案件有729件(8月305件、9月424件)。

受理申訴案件類型中,「網路色情」是最多民眾申訴或檢舉的類型,占所有申訴檢舉案件比例的54%,遠高於網路犯罪(19%)及網站電視不良廣告(15%)等其他案件類型。

NCC表示,民眾申訴檢舉的案件類型,經由單e窗口受理後,立刻通知各相關政府權責機關及業者,因而移除不妥網路內容或提供相關防護措施案件的有243件,占所有案件比例的33%,顯見「WIN網路單e窗口」機制對處理不當網路內容已發揮一定功能。

至於「WIN網路單e窗口」處理民眾申訴案件效率方面,從NCC公布成效報告顯示,約有93%的案件可在7天內作出初步或全部處理完成,平均處理天數為2.5天。

另外,NCC表示,針對向「WIN網路單e窗口」提出申訴或檢舉案的民眾所作滿意度調查的結果顯示,55%的民眾回覆滿意度調查問卷,滿意度達95%。

※ 相關報導:

* 立委推動修法/隱匿校園性侵 擬最高判7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9/today-t3.htm

「視若無睹也是罪行!學校行政主管、教職人員知情卻隱匿不報,就是縱容性侵害的幫兇!」立委田秋堇和趙麗雲昨天呼籲,對隱匿校園性侵事證或延誤通報的學校人員科以一至七年刑責;全教會則擔憂師長會因為擔心受罰,導致通報浮濫。

fsj 提到...

政策急轉 國三模考最多4次、正課可考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10/14

教育部上周宣布國中模擬考不能再占用正常上課時間,只能在課後、周末考,引起學生及家長強烈反彈。教育部昨天政策轉彎,表示模擬考可在上課時間考;且國三最多只能考四次模擬考,比目前各縣市普遍都考六、七次,少了二到三次。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表示,上次開會就決定國一、國二不能考模擬考,只有國三能考,此次仍然不變;即使可在上課時間舉行,仍應尊重學生自願參加原則。

如果參加考試的學生為多數,應安排其他學生從事音樂欣賞、參訪活動;如只有少數學生要考,即可安排在課後、周末考,或乾脆不考。

全教會秘書長吳忠泰日前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怒摔考卷,抗議國中一開學就要連考兩天模擬考,教育部上周開會檢討後,對各縣市代表做出行政指導,要求各縣市把模擬考改到課後、周末考,但招來家長及學生強烈反彈,認為假日不能休息、還要模考,壓力會比以前更大。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昨天表示,模擬考是具有升學輔導及檢視學生學習成就的「準總結性評量」,因此,還是可安排在上課時間考,但應正式列入學校行事曆,不能用借課的方式來考試。

而且為了別讓學生寒暑假沒玩到、沒休息到,全在擔心考試,模擬考也不能在寒暑假結束後的第一周考。

教育部日前調查各縣市模擬考情況,多數國一、國二就開始考,一學年約考二次,到了國三則考六、七次,甚至有縣市考到十次;但教育部將訂「國中模擬考處理原則」,只有國三能考模擬考,且一學期不得超過二次,全學年不得超過四次。

陳益興表示,教育部還將修訂國中小成績評量準則,規定模擬考的成績不得列入平日小考、段考或學期總成績內計算。



◆ 省蠟燭 小姊妹路燈下寫作業

【世界日報╱北京14日電】2010.10.14

每天華燈初上時,行經河南漯河市區淞江路與泰山路交叉口時,就會看到一對年幼的小姊妹在昏黃的路燈下,趴在凳子上寫作業。大河報報導,家境貧困的小姊妹為了省蠟燭,總是借助路燈寫作業,「讓人很感動」。

據報導,小姊妹的背後,就是一家人用帳篷撐起的臨時的家,父母正在帳篷前忙碌著,把他們白天收購來的廢品分類裝好。

「來來往往的人和車輛那麼吵,她們每天坐在路邊專心寫作業,真讓人感動。」附近市民表示。

報導說,他們是從外地農村來的,姐姐是漯河市第八中學的八年級學生,妹妹在郾城區石槽趙小學上三年級。「她們很懂事,學習成績也很好。」孩子的父親曹報說,「由於生意繁忙和家中條件簡陋,我們根本顧不上照顧她們,更不能給她們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姐姐小婷說她最喜歡文學,她的理想是長大了當個作家,小婷所看的書籍都是她爸爸收廢品時收來的。

報導提到,曹報說自己沒有好好讀書,所以希望供孩子好好學習,讓她們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雖然我們不富裕,但我們很充實,很幸福。」



◆ 王丹:台灣學生太乖 學運弱化了

【聯合報╱記者李威儀/台北報導】2010/10/14

大陸六四學運領袖王丹昨天在一場座談中指出,台灣的學生運動近年弱化,最大的問題就是「台灣學生太乖了」,已習慣不去挑戰;他鼓勵學生對各種社會議題積極表示意見,因為知識份子的墮落不利於社會進步。

台北藝術大學昨天舉行「網路、社會行動介入與社會變革」座談,由王丹及長年關注台灣社會運動的中研院副研究員丘延亮,與學生分享自身經驗與社運觀點。

王丹指出,社會運動要內化為社會的一部份,民主才能更加鞏固,但台灣的公民社會近年呈現萎縮狀態,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在一九九○年野百合學運後幾成絕響,他在台灣執教兩年,發現台灣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太乖了」,已習慣不去挑戰。

王丹說,社會議題有很多可以討論,如人權問題、弱勢團體和同志議題等,但台灣民眾在這些議題上的關注及動員明顯不足,社會運動仍有很大的空間,學生其實可以多選擇議題參與。

王丹認為,現在中國大陸所產生的問題,最應批判的就是犬儒主義,尤其是知識份子更應自我批評。他說,現在中國人民的自由,實際上只有「選衣服牌子的自由」,當局以商業開放的方式統治,就把人民在政治上的不自由消解了,以利益讓人的理想性弱化,知識份子的墮落對社會而言尤其危險。

六○年代因與作家陳映真共組讀書會而坐過三年政治牢的丘延亮則建議學生,要常自問「當歷史發生時,你在哪裡?」他說,政治中有不少瞞騙手法,學生應該面對「真實的生活」,不要自我蒙蔽。

fsj 提到...

教長:學校朝會應恢復唱國歌

中央社 2010.10.16

教育部長吳清基今天表示,學校朝會、週會應該恢復唱國歌,這是「很基本的教育」,國民不會唱國歌,很難提倡國家認同;愛國教育不分藍綠,盼大家能勇敢說出「我愛中華民國」。

吳清基今天出席台灣師範大學「劉真校長百歲華誕慶祝活動─當代師範教育高峰論壇」,會後接受媒體訪問做上述表示。

吳清基表示,要重視愛國教育,尤其是陸生來台時候更要強調,不能因為大陸人士來台,就失去對自己國家認同的決心與意志;因此多次行文給學校,即使大陸體育文化團體來訪,絕對不能拆國旗或國父遺像,這是愛國表現。

吳清基說,台灣人到國外去,聽到國歌、看到國旗就掉眼淚,但在自己國家時,看到國旗聽到國歌,卻不敢勇敢站出來說「我愛你」,老師平常就要鼓勵學生愛自己國家。

吳清基說,「沒有國哪有家?」、「覆巢之下無完卵」,不管環境怎麼改變,愛國教育要強調,愛自己國家不可恥,愛自己國家不必退卻;「國家都沒有了,還有存在的空間嗎?」

吳清基表示,愛國教育不涉及藍綠,也不涉及政黨,因為政黨會輪替,誰來執政都要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國父創立後存在的國家,他認為,大家要大聲說出「我愛中華民國」,學生看到國旗、聽到國歌都要有肅然起敬的心,這很重要,但現在卻被忽略。

吳清基表示,朝會、週會唱國歌應該要恢復,這是「很基本的教育」,如果學校連1個禮拜1、2次的朝會、週會,都不讓學生唱國歌,國家認同將更無法提倡;重要集會場所,還是須強調要唱國歌。

※ 相關報導:

* 朝會再唱國歌 喚醒愛國意識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914701.shtml



◆ 學者:九年一貫課程無愛國教育

中央社 2010.10.16

教育部長吳清基今天表示,希望學校在朝會時間能夠唱國歌,重視愛國教育;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則說,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沒有愛國教育,是很奇怪的事情,應該要檢討。

吳清基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學校朝會、週會應該恢復唱國歌,這是「很基本的教育」,國民不會唱國歌,很難提倡國家認同;愛國教育不分藍綠,盼大家能勇敢說出「我愛中華民國」。

吳武典表示,不管是民主國家或是極權國家都強調愛國教育,以美國為例,中小學都有唱國歌,每個教室都有國旗,而台灣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沒有愛國教育,是很奇怪的事情,應該要檢討。

吳武典說,愛國教育應為國民的基本素養,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不能再以要學生呼口號等八股方式教導,否則會達到反效果。



◆ 北北基升學制度 校長霧煞煞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0.10.16

台北市教育局昨天邀請高國中校長,參加「擴大免試及北星宣導」的座談會,一堆新的升學制度也讓校長們感到霧煞煞,有校長更直言,很擔心屆時會被家長考倒。

教育局上午在成功高中舉辦座談會,邀請高國中校長參加,並由教育局長康宗虎簡報,近百位高國中校長齊聚一堂,就為搞清楚所有入學管道。

弘道國中校長陳今珍表示,為搞清楚所有的多元入學管道,從今年暑假就開始做功課,一有問題便詢問教育局,否則很擔心家長座談時,會被家長問題考倒。

有校長對外縣市保障名額有疑問,有校長詢問,免試升學計畫5學期總成績擇優選3學期,部分明星高中以數學科作為成績比序第一順位,單科是否也能一併擇優採計。

康宗虎表示,為保障外縣市考生權益,將以去三年外縣市學生比例的兩倍作為第二次國中基測的保留名額,約6%至12%。

至於成績是否也可以單科擇優採計,康宗虎則強調,五學期擇優三學期,是採計總成績,而非單一科目擇優。

康宗虎說,為了讓學生、家長也能了解新的升學政策,未來將不排除要求各校舉辦家長說明會。若學生、家長對免試入學管道仍有疑問,可上教育局網站查詢,網址http://www.doe.taipei.gov.tw/MP_104001.html。



◆ 社論-從時代雜誌的警語看兩岸智力匯流

【本報訊】2010-10-17 工商時報

最近一期美國「時代雜誌」,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做為封面人物,並以封面故事報導發出警語說,未來美國面對的中國挑戰,主要不是人民幣匯率,而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民。該報導指出,大規模的教育投資,將大幅提高中國競爭力,並使中國的GDP在204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我們認為,此項報導確實掌握到了中國整體發展的主題,但也看出,未來中國大陸教育事業之有效配合經濟增長,除需要其自身不斷改革精進外,亦有賴兩岸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及共同創新。在這道課題上,不能忽略台灣的存在。

講到中國的教育體系,其實它近年來的表現並不完美,其中最惹人議論的,是學校營運的「產業化」傾向難以消除,以致「辦學與經商不分」的現象仍頗為凸顯。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發展難脫現實利益導向,另也造成學費居高不下的後果,致使大陸中低階層子女不易享有公平的受教機會,也種下社會的躁動不安因子。這樣的教育體系,已造成社會價值觀的誤失、功利主義橫行、短線炒作當道。反之,沉潛修練、誠信禮讓等優良質素都面臨被邊緣化的隱憂。這種現象必須儘速加以改正,否則它將阻延中國經濟在全球的「登峰造極」。

為今之計,首先應由中國政府大幅提升教育領域的財政投資,使其教育體系屬性轉向「公益性」傾斜。其次,則是擴大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以型塑新的教育理念。關於後一主張,並不是要強調台灣這方面的理念有什麼高明之處,而是我們認為兩岸同文同種,同受中華文化薰陶,理當相互交融彼此對文化的體悟與應用經驗,並共同創造出新的中華價值觀,做為教育方針,以指引兩岸下一代,去追求一種美好的經濟社會環境。

這套價值觀,可以是「禮運大同篇」的精神,也可以另外從諸子百家的學說去綜合求索。無論如何,它的內涵中一定要有「平衡義利」、「講信修睦」、「取之有道」等要素。這些都是老祖宗早就教導我們的,無論大陸人或台灣人對此都耳熟能詳。只是台灣因沒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對傳統文化的研習與應用幸無斷層,是以其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可以扮演相當積極且具有建設性的角色。

彼岸當局若能珍視台灣這方面的優勢,並大力加以引用,則大陸將能順利更新其教育體系的思維習性,進而全面改造社會價值觀。且在這個基礎上,大陸將有條件創造出先進的商業文化。這是中國經濟未來稱雄全球的最大推動力量。換言之,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如能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則其將擁有高度理性的遊戲規則,和十分公允的投入報償機制,而蔚成一種優越的「商業文明」。它也是一種「軟實力」,能助益中國實現強國夢想,當然也能為最大多數的民眾帶來福祉。

兩岸在這方面交流合作的空間很寬廣,將來彼此甚至可以從文化教育交流,進一步提升到全方位的「智力匯流」,也就是雙方共同培植人才,及互相引用人才,以整合兩者的智能與創造力,為兩邊帶來最大的共同利益。其實這方面兩岸雙方早就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主要是以往有頗多的台灣技術專才、專業經理人、學者專家登陸任職,帶去了相當多的智力,且對大陸經濟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而大陸方面人才之進入台灣,過去也有,只是數量比台灣人才西進者為少。

兩岸雙方已經簽署了ECFA,彼此間的人才交流將愈趨頻密,但雙方當局應該採取更積極的作法,來促進兩邊的「智力匯流」。如台灣方面應擴大招收大陸學生來台就讀,而大陸方面則應主動鼓勵第一流的學子,前往台灣學習。這是方法之一。無論如何,兩岸智力的交匯與融合,是雙方經濟合作效益「一加一大於二」的最大保證。

由此看來,美國時代雜誌最近一期所提出的中國人才競爭力說法,如果拿「兩岸智力匯流」來做佐證,確實會有百分之百的說服力。這方面的意涵,值得兩岸雙方當局深入加以體會。

fsj 提到...

國中段考題目 竟讓教科書書商命題?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78396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10/20

彰化縣各國中上周舉行第一次段考,有八所國中委託教科書商來命題,引發家長不滿。教育部今天正式宣示,學校段考須以學校為單位,由老師命題,不能委外命題,否則校長會遭到懲處。

彰化家長向媒體投訴,國一、國二國文科有29分的題目完全相同,國一生物考題是去年的考古題。據調查,這次段考由伸港國中命題,該校卻交由教科書商出題。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指出,不只彰化縣的國中段考由出版商命題,很多縣市也有此弊端。

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今天表示,老師的教育專業包括課程規畫、執行教學及課後評量,評量學生是老師一貫的專業責任之一,不應委給外面的出版社來 命題。

他解釋說,段考是典型的「形成性評量」,是配合教學內容來命題,老師從學生的評量結果,來修正課程規畫及教學教法。

楊昌裕表示,段考的命題應以學校為單位,由校內老師根據課程計畫編制題目,才能修正教學內容。

他強調,這是教育專業職責之一,校長有專業督導責任,教育部將行文給各縣市政府,段考的命題責任一定要由老師擔下來,校長要盡專業督導責任,否則就要依據高級中等以下校長考核辦法,請縣市政府加以懲處。

段考不可委外命題,但模擬考則不受此約束,楊昌裕表,模擬考是「總結性評量」,要做到模擬程度,需有一定規模才能作PR值等統計,因此可以理解學校模擬考為何採取民間測驗卷。

※ 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 建教生 禁上大夜班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10/19

建教生頻傳遭廠商或業者剝削勞力,教育部全面檢視產學建教合作管道,日前公布「技職院校產學攜手專班注意事項」,明訂學生不得上大夜班、休假休息必須符合勞基法規定、合作廠商必須登記立案完成消防檢查等,白紙黑字要求學校簽約時徹底執行。

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李彥儀強調,明年度的計畫全部照新規定申請,學校申請的計畫書內容必須包含所有學生權益事項,這將是能否通過的基本門檻,教育部也會組成專家學者複查,實地訪視產學攜手合作專班,避免類似建教生的案例發生。

至於高中職建教生部分,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表示,高中職建教生已經清楚告知學校與合作業者,禁止讓建教生上大夜班,工資部分勞力密集的產業有基本工資保障,技術產業也有生活津貼,教育部將在兩周內清查所有建教合作學校,確認所有學校業者都遵守規範。

所謂的產學攜手合作專班,是由高職、廠商、技專校院三方合作,勞委會職訓中心也加入,保障就讀專班的學生在7年內完整升學,同時藉由彈性排課,進入合作廠商實習工讀。教育部統計,今年就有41個計畫、56個班,共計有2500名學生參與,規模僅次於高職的建教合作班。

過去推動產學攜手合作專班,並未明文規定學生上工時間,僅由學校與廠商自行協調,三年前也曾發生中華技術學院與桃園航勤公司合作的專班,爆發工時太高,薪資偏低爭議,加上最近建教生頻傳遭壓榨勞力,讓教育部決定新增注意事項,明文保護學生實習權利義務。

注意事項明文禁止廠商安排學生輪值大夜班(夜間10時至晨間7時),工作時間也必須按照勞動基準法規定休假與休息,給學生的工作津貼或薪資也必須符合勞動基準法相關規定,且必須全數納入合約內容。

fsj 提到...

拚業績 大學像企業

王智明 2010-10-22 中國時報

過去,在大學裡工作的人,不論從事教學或研究,大概很少會去過問自己的一篇文章值多少錢,或是研究將為自己或學校帶來多少收益。大學是個教書與讀書的地方,不受制於業績與成效的考量。但是,今天的學院越來越像企業,不僅要求業績與成效,更在排名與成本上斤斤計較。大學不再只是一個教學單位,更是一個利潤中心制的學術生產機構,要求員工全力從事生產以提高學校的世界排名與學術競爭力。個人也被鼓勵在這些的勞動機制下追求固定薪資之外的報酬,不論是國科會計畫,校內外的出版獎勵,或是即將啟動的彈性薪資。

學院勞動價格化正是引發近來學院變革與爭議的深層原因。從各項評鑑與排名,到彈性薪資與台大減少研究生助學金都是在學術理性指導下所產生的變化。它所形成的問題,雖然往往顯現為一系列的數字問題(排名、薪資、出版、專利不一而足),卻不是在數字上的計較可以解決的。

比方說,研究生助學金的減少或是彈薪方案,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薪資增減的問題,是在財力不足與國家資助下所衍生的狀況。但是為何增減的邏輯卻是更核心的問題,因為它關乎我們如何看待研究生的身分及其勞動,以及如何理解全球市場的人力競逐以及台灣在世界學術中的位置。我們必須從這些問題著手,才能夠釐清與說明為什麼彈薪方案可能是必要的,又為什麼應該反對減少研究生獎助學金。

研究生獎助學金的發放其實是有一個特定的歷史脈絡的。就筆者記憶所及,研究生的獎助學金制度大約是在十年前發生的變革,將原來的獎學金(入學即可領取)變成助學金(必須在系上勞動才可領取)。這個看似無傷大雅的改變乃是為了因應一九九○年代台灣研究生的快速增加,希望更多研究生獲得補助。但是這個善意卻是研究生勞動價格化的起點。

為了要獲得三到五仟不等的助學金,研究生必須撥出時間到系辦打工,協助校稿,或是像現在一樣成為教學助理,改作業、帶討論,乃至於打成績,更不要說三不五時地協助系或學會的各式活動和會議。他們因而成為實實在在的學院勞動者,然而他們的勞動卻沒有任何形式的合約保障,也不適用於勞基法,更沒有工會組織的監督。我們也看不出任何勞動價格訂定的準則(例如擔任教學助理領四仟,行政助理領兩仟)。在這樣的狀況下,很難不讓人覺得研究生的勞動受到剝削。

然而,更大的問題是,學院勞動價格化以後所形成的新的師生關係與學術倫理。究竟當指導老師的助理是一種僱傭關係還是一種學徒制?究竟研究生助理是老師的協力研究者,還是他的秘書和小妹?研究生與指導老師到底該如何定位與把握他們之間既親密又宰制的特殊權力關係?這些權力與協力關係又該如何訂定合理的價格,並呈現在研究出版裡?我想這些才是今天大學在追求卓越之際最應誠實面對的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看來不可想像,那是因為我們依然抱持著研究生還是學生的想法,以為研究生不需要擔心穿衣吃飯,乃至養育家庭。實際上,研究生的生活實況遠比一般想像的複雜許多,他們面臨的經濟與工作壓力也不亞於一般的上班族。可是社會似乎還沒有準備好面對研究生生活的複雜性,或是接受唸研究所亦是一種就業狀況。如果我們覺得研究生不過是學生,應該專心課業,那麼幾近剝削地將他們逼近學院勞動的底層是否合理?如果我們重視研究的重要與意義,那麼我們應當認真看待研究生的勞動,並予以適當的獎金、保障與訓練,好讓他們可以學所當學、為所當為,俯仰無愧地當一名研究生。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