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8

有機合成 日美3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 有機合成 日美3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編譯莊蕙嘉/報導】2010.10.07

諾貝爾化學獎6日公布,日本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鈴木章、美國普渡大學日裔教授根岸英一及德拉瓦大學教授海克,以鈀催化交叉耦合研究共同獲獎。這項研究在連接碳原子的開創性,有助科學家研發抗癌藥物和更精密的電子產品。

諾貝爾委員會稱讚三人在有機化學的成就「如同試管內的藝術」。這種「有機合成鈀催化交叉耦合」(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s)研究,是利用金屬元素鈀做觸媒,讓碳原子結合,進而合成近似天然物質的有機化合物。

這項研究已應用於製藥業,德國與美國的製藥公司利用此方法,成功開發出降血壓藥物。此外,這項技術也應用在液晶電視等產品上。

75歲的根岸於美國當地時間清晨5點,被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電話叫醒,他說自己20多歲時便夢想有朝一日能獲得諾貝爾獎,因此很高興被這項喜訊吵醒,並計畫把獎金投入研究。

根岸出生於中國東北,1958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應用化學系,在日本化學廠商「帝人」公司服務,之後赴美留學,取得賓州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

出身北海道的鈴木,在北海道大學修完研究所課程後,先在大學內擔任副教授,1963年時赴普渡大學進修2年,期間受教於曾獲諾貝爾獎的布朗。

80歲的鈴木在獲獎後召開記者會說,日本是沒有資源的國家,只有靠努力獲得知識,特別是理科的發展對日本至為重要。可是最近日本讀理科的學生愈來愈少,令人嘆息。他說,「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不過我會在有生之年助年輕學者一臂之力」。

日本首相菅直人也發表談話,恭賀2位日本學者獲此殊榮,並親自致電鈴木道喜。這是日本第17位與第18位的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則是第6與第7位。

另一位得獎人79歲海克(Richard F. Heck)現居菲律賓,他說剛開始合作研究時並未察覺其重要性,但逐漸確定這項研究的重要。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及化學獎,都頒給與碳原子有關的研究,鈴木3人將平分一千萬克朗(約台幣4600萬元)獎金。



◆ 「正牌化學」 3人得諾貝爾獎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10.07

去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是研究核糖體的科學家。2008年,得主由於發現綠色螢光蛋白而獲獎。這兩方面的貢獻,根都在生物學,不在化學。

化學來日無多了嗎? 好像沒那麼快。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獎之作「以鈀催化結合碳原子,是正牌化學。今年化學獎得主為日本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鈴木章、美國普渡大學日裔教授根岸英一及德拉瓦大學教授海克。

三位得主的成就是利用金屬元素鈀 (palladium)做觸媒,撮合碳原子,合成近似天然物質的有機化合物,對製藥 (抗癌、止痛、除草劑、類固醇等等)和科技貢獻莫大。美國化學學會主席法蘭西斯科表示,三位得主「是我們這時代最頂尖的化學家」,「他們的研究導至新的分子和化合物問世,改善無數人的生活和生命」。

但化學近年在許多學門之間的地位頗遭小看。早在2003年,《新科學家》 (New Scientist)就有一篇預擬的「化學訃聞」,裡面寫說:

「服務人類許多世紀之後,化學這門科學久病纏身,上周去世。一位奈米專家說,沒有人會悵然若失。這門科學遭受其他學門圍攻已久,化學研究物質及其互動的宗旨已被蠶食殆盡。致化學於死的是一記雙叉攻擊:一個是生物學,拿走了生物分子的研究,另一個是物理學,物理學自稱是包舉一切的根本科學,包括原子和分子之間的互動。一位物理學家說,化學變成只是大學物理課本裡的一個章節,不過是遲早的事。化學被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就此瓦解潰亡。」

不過,這篇報導留了後路,認為就像馬克吐溫當年說關於他的訃聞「十分誇大」,化學之死的報導亦然,因為化學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的程度超過其他任何科學。紙上的墨跡,液晶顯示器,陰極射線管,以及其他無數塑造人類生活的產品,根都在化學。



◆ 諾貝爾化學獎/2日籍得主 曾在台大教書

自由時報 2010.10.07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本屆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以鈀金屬作催化劑,打開一條通道讓穩定的碳原子彼此間能結合產生偶合反應,促成化合物更穩定又具效率地合成。其中兩位日籍得主根岸英一和鈴木章都曾在台灣大學授課。

根岸英一是○九年來台大授課一個月,還是中研院化學所研究員羅芬臺就讀博士班的指導教授,羅芬臺說,不同於有些教授可能一學期見不到幾次面,根岸英一要求十分嚴格,每天都會來看學生進度,常常一天就碰頭個三、四次,每年也會請研究室的夥伴到他家裡聚餐,只見師母忙進忙出,是很傳統的日本家庭。鈴木章是○二年來台大授課四個月。

羅芬臺談恩師 根岸英一要求嚴格

羅芬臺表示,三位得主最大的貢獻在於以鈀金屬做成催化劑,讓碳碳鍵的合成更穩定,是現在實驗室常常製成化合物之法,也是製藥的好方法。

與根岸英一共同在台大合開「有機合成」課的台大化學系教授陸天堯指出,以肉桂為例,化學物質需要芳香環兩兩合成再和其他物質合成才能製成,但兩兩合成在一九七○年代前相當困難。陸天堯表示,三人把從前困難的化學合成方法,變成簡單一步就能做到,「猶如合成方法的捷徑」,認為三人在合成方法的發明具有不可抹滅的貢獻。此外,除讓合成更簡單、更穩定,也因步驟變簡單,大大降低製程毒性,對於化合物製藥過程產生重大影響,不但毒性降低,也節省成本。

此法未來除了運用在工業材料和製藥外,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例如手機螢幕、電池、電燈等,所以未來的燈可能就不是鎢絲燈,而是以此方法製成的新穎材料。

陸天堯也說,根岸英一和鈴木先後拜一九七九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普渡大學教授布朗為師,師徒檔接連獲得諾貝爾獎傳為佳話。兩人在台大開課的內容豐富,時常提供最新資訊,深獲學生愛戴。

※ 相關報導:

研究核醣體 以美3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全世界最小的「自發性原子情人節禮物」
多倫多大學的綠色催化劑可取代鉑族金屬
破壞某些最強化學鍵的新方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