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9

研究核醣體 以美3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09.10.08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研究生物體內「核醣體」作用和結構的美國籍科學家拉瑪克里斯南、史泰茲和以色列籍科學家尤納斯共享此一殊榮。尤納斯是史上第4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也是1964年以來的第一位。

三位科學家分別在不同國家進行核醣體研究。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57歲、印度裔,目前擔任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史泰茲(Thomas Steitz)69歲,出生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為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教授;尤納斯(Ada Yonath)70歲,現任職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核醣體是生物細胞中的蛋白質製造工廠,它能夠「翻譯」出DNA (去氧核糖核酸)所傳遞的遺傳訊息,然後製造出構成生命化學組成的蛋白質,對生命形成至關重要。

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3位科學家各自努力,在2000年8、9月間幾乎同時抵達了終點線,發表了核醣體的重要研究成果,也都使用「X射線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方法找出了組成核醣體的數十萬個原子,建構出核醣體的模型。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沒有核醣體的作用,病菌無法生存下來,這就是為什麼核醣體在研發新的抗生素上成為如此重要的標的。這些模型被科學家用來研發新的抗生素,直接在拯救人類生命和減少病痛上提供了幫助」。

拉瑪克里斯南7日表示,他一早接到電話時還不太相信,因為他有一些朋友總會跟他開玩笑;尤納斯獲知後的第一個反應是「樂昏了」,她特別強調,「我不認為性別在此間扮演任何角色」。

諾貝爾化學獎頒獎典禮將於12月10日在瑞典舉行,3位得獎人將均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4610萬元)的獎金。



◆ 繪製核醣體模型 3化學家共享諾獎桂冠

自由時報 2009.10.08

〔編譯鄭寺音/綜合斯德哥爾摩七日外電報導〕諾貝爾化學獎七日揭曉,美國學者拉瑪克里斯南與史泰茲、以色列科學家尤納斯等三人,因繪製核醣體原子圖譜、促進抗生素發展方面有傑出貢獻,同享這份殊榮。三位得主數十年來致力核醣體研究,其中高齡七十的尤納斯起步最早,一九七○年代即已取得初步成果,而她也是諾貝爾史上第四位、四十五年來第一位女性化學獎得主。

美、以三傑 其中尤納斯更是45年來首位女性化學獎得主

核醣體是細胞內製造蛋白質的工廠,雖然DNA(去氧核醣核酸)堪稱生命的藍圖,但若要將DNA所帶有的資訊轉變為生命,卻非靠核醣體轉譯不可。由於取得核醣體圖譜後,也能了解不同的抗生素如何連結核醣體,對提升抗生素療法助益甚大,因為科學家可藉此找出細菌性核醣體,接著靠封鎖核醣體作用,達到治療疾病之效。諾貝爾獎頌詞說,他們三人的研究成果已經應用在醫學研究上,「直接協助挽救生命與減少人類的痛苦」。

但要掌握核醣體的結構十分困難,尤納斯等三人都以「X光繞射結晶學」方法獲致成果。所謂X光繞射結晶學,是運用X光遇到原子時會散射的特性,讓X光線投射到水晶體上,接下來科學家就能從射線散射狀況,判定核醣體原子分布位置,從而描繪出核醣體的3D立體模型。

最先跨入核醣體圖譜研究的尤納斯,一九七○年代晚期獲得初步成果,拉瑪克里斯南與史泰茲在二十多年前才進入同一領域,此後三人互相競爭、互有超前,史泰茲於一九九八年發表首份單一核醣體的大規模結晶構造,尤納斯則是將死海附近的一個微生物體冷凍到攝氏零下兩百度,取得結晶狀核醣體。二○○○年,三人在幾乎同一時間,發表足以定位出原子的核醣體結晶構造,由於三人雖非合作研究,但幾乎同時抵達終點,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讓他們同享殊榮。

三人各自研究 卻同在2000年發表成果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凡賀尼表示:「現在,了解蛋白質如何製造的最後幾塊拼圖之一已經補上。」美國化學協會主席藍恩則說,過去人們聽到「細菌」、「核醣體」,都以為是落在生物學領域,其實這些都是化學,而尤納斯三人的成就,進一步彰顯化學對人類生命扮演重要角色。

尤納斯目前在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教授結構生物學,她是以色列第九位諾貝爾獎得主;現年六十九歲的史泰茲任教於耶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與生物化學系,同時也是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成員;生於印度的拉瑪克里斯南現年五十七歲,目前是劍橋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三人可平分一千萬瑞典克朗(台幣四千五百萬)獎金。

身為自一九六四年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尤納斯表示她真的非常高興,但也強調自己的獲獎跟性別無關。

拉瑪克里斯南則表示,他一大早接獲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電話通知時,還以為是朋友惡搞開他玩笑,「我還恭維他的瑞典腔裝得很不錯。」

史泰茲說,諾貝爾獎委員會所引述的得獎研究,其實是他們三人各自獨立但同時進行的研究,因此這比較像是跟很多人一起比賽。史泰茲從八○年代就認識拉瑪克里斯南,但從沒見過尤納斯。



◆ 尤娜斯 核糖體結構研究著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1872+112009100800136,00.html

中國時報 2009-10-08 【陳文和/綜合報導】

二○○九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以色列籍共同得主艾達.尤娜斯,是一位頂尖的晶體學家,她在學術領域的成就,則以先趨性的核糖體結構相關研究最廣為人知。

尤娜斯於一九三九年六月廿二日出生於耶路撒冷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雖然父母本身幾乎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卻竭盡所能支持她完成良好的學院訓練。

尤娜斯陸續在一九六二年及一九六四年,取得耶路撒冷市希伯來大學化學學士學位與生物化學碩士學位,接著又於一九六八年榮獲「魏茲曼科學研究院」X光晶體學博士學位。她還先後於一九六九年及一九七○年,從事過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

尤娜斯現為魏茲曼科學研究院講座教授,同時也是以色列科學暨人文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歐洲藝術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成員。

她曾在先後榮獲二○○○年第一屆歐洲晶體學獎、二○○二年以色列化學獎、二○○六年沃爾夫化學獎,以及法國萊雅集團(L’OREAL)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傑出女科學家獎」。

※ 相關報導:

* 200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女科學家約納特的成功之路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27824/2009/10/08/782s2641559.htm

也許正是有這樣的個人經歷,約納特對人們對女性從事科學工作所抱有的偏見不以為然。她說:“過去人們常常對女性從事科研懷有偏見,認為數學和科學並不是女人所能擅長,並且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她們不可能成為好的科學家。但女人佔整個人口的一半,不鼓勵女性涉足科學領域相當於人類白白損失了一半的腦力資源。要是能給予她們鼓勵,女性也能大有作為。”



◆ 核醣體研究 有助抗生素製藥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2009.10.08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研究核醣體結構的三位學者,國內相關領域學者表示,這項研究不僅是很重要的基礎研究,對於抗生素的藥物設計發展也相當有貢獻,「是在排隊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題目」。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譚婉玉曾經在得獎者Steitz夫妻的耶魯大學實驗室裡,跟Steitz太太做研究。她表示這次得獎的三人研究核醣體的不同部分,Ramakrishnan研究小的核醣體次單元,Steitz與Yonath則是研究大的核醣體次單元。

雖然研究不同部分,但是核醣體研究都對抗生素的發展相當重要。因為抗生素是結合在核醣體上作用,瞭解核醣體結構,就可以讓藥物設計更方便、更確實。

Yonath一開始就鎖定這個目標,縱使剛開始看核醣體結構的解析度並不夠好,但她還是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直到晚近結晶學技術成熟。

譚婉玉1993年就在耶魯大學與Steitz夫妻做研究,他形容Steitz 是一個很聰明很和氣的人。兩年前中研院分生所成立廿周年,還曾邀請Steitz來台訪問。國內學者認為,核醣體結構的概念現在已經變成基礎知識,在教科書中都有,但是它的重要性,「跟幹細胞的發明一樣,都在等著排隊拿諾貝爾獎」。

※ ribosome(核酸醣小體)台灣學術界多譯為「核醣體」 而非「核糖體」(大陸採此譯法),因「醣」指碳水化合物,而「糖」則指有甜味的糖。至於 DNA 及 RNA 也當如此翻譯。

遺傳偵探破解青光眼基因之謎

IBM 造出分子的「解析」影像
新成像技術可展現奈米結晶體的原子結構
4D 顯微鏡革新我們觀察奈米世界的方式
聲學鑷子能幫助微小物體定位
非線性透鏡使影像更清晰、視野不狹隘

研究綠螢光蛋白華裔錢永健獲獎
德學者榮膺諾貝爾化學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