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2009.10.04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日前表示,能源稅將以使用能源的含碳量做為課稅基礎,並考慮給節能減碳績效良好的廠商退稅獎勵。政務委員梁啟源也表示,未來可以能源稅收協助廠商到國外購買碳權排放交易。這樣的政策會傷害產業國際競爭力,而不符合國家利益。
各種產品都可能有不只一種生產方法,同樣生產方法也可以採用不同的能源;因此政府極難了知某項產品全部生產過程所用之能源的含碳量。所以朱副院長要以使用的能源之含碳量來課能源稅,顯然是要對能源的使用者課稅,而不是要對使用能源的產品課稅。這一來各種進口產品雖然在國外生產時也用了大量能源,卻不必繳納我國的能源稅;本國產品在國內市場就會遭到進口品不公平的競爭。
而除非政府能像營業稅一樣,詳細登記各生產階段所納的能源稅,否則我們也無法在產品出口時將已納的能源稅退還給廠商。於是當我國的競爭對手國未課能源稅時,我國出口品的競爭力也將因此不公平地被壓低。這兩項傷害國際競爭力的副作用,是我們一向主張在主要競爭對手未對能源課稅時,我國不宜單獨課徵的原因。
同時,我國若單獨課稅,迫使生產移到能源效率更低的國家,反而增加全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以我們希望朱副院長和政府弄清楚這個道理,不要採取這種損己而卻也不見得對全球有利的政策。
若勉強要課能源稅,也有比對能源使用課稅更好的辦法。我們曾指出,在競爭對手國未課能源稅時,我們單獨課稅的合理方法是對產品課稅,而且進口品也要課,而出口品可以退稅。這種較合理的方法可讓國內外產品平等競爭,因此不會傷害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也不會讓我國能源效率較高的生產被效率較低的外國取代。
朱副院長要退稅獎勵節能廠商的想法也有困難。除非政府能對每樣產品設定合理的能源使用量,或合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否則政府就無法公平地認定那些廠商節能減碳的績效良好。如果政府用目前電費獎勵的辦法,也就是用量比去年減少就算績效良好,那就更不合理。用電量減少的用戶,有些是家裏人口減少,或改用其他能源,因此很多獎勵都不是用在真正該獎勵的用戶。能源稅如果用這種以自己的過去做標準的獎勵方法,政府將會獎勵到更多不該獎勵的廠商,而且還可能被外國指控為政府補貼。
至於用能源稅收來協助廠商購買外國排放權,也是很奇怪的主張。政府須知,目前國際上仍未限制各國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因此我國也沒有因自己配額不足而須向外國購買排放權的問題。即使有任何國家可以在符合WTO的規定下,要求某些進口品必須附有排放權,也沒有道理用政府課自全民的能源稅,去為這少數廠商買排放權。就算要為廠商買,也應該設法在國內造林創造排放權,而不是對國人課能源稅去為外國造林。
此外,政府也想以能源稅收入來取消水泥和汽車之外的貨物稅。但稅改應有更全盤的規畫。我國的間接稅和外國相較偏低甚多,政府和各界也有對部分產品加課奢侈消費稅和環境稅的想法,美國甚至想對汽水課肥胖稅。貨物稅恰可以轉型為這一類的消費稅,目前有些課稅對象其環境或其他外部成本也高於一般產品。因此我們應該先對未來的間接稅做好整體的規劃,再決定貨物稅要如何調整,以免現在先說要免稅,將來要加稅或調整稅制會很困難。
※ 相關報導:
* 再生能源法過關 能源的美麗與哀愁
* 克魯曼專欄/救地球不難
* 太陽活動的小波動對於地球氣候有大影響
* 糧食戰爭
21 則留言:
政府讓步 能源稅收將減半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175643.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2009.10.05
政府讓步,行政院賦改會擬議中的「能源及環境稅」不再從高課稅,最終稅收粗估降至4,000億元水準。賦改會並擬在十年內,釋出逾3,000億元減稅與社會福利補貼的優惠機制,能源稅收將還原由全民共享。
賦改會擬訂的降稅與補助機制,將分十年逐年視能源及環境稅收入狀況執行,受惠對象優先以低收入戶為主,能源稅開徵後,低收入戶因此增加的電費或油價,將由政府以發放補助金方式吸收。
估計開徵第一年(預定為民國100年),低收入戶油、電價補貼,每戶可領取金額將逾千元,第十年補助總額約達30億元,形同常態性對低收入戶發放「消費券」。
行政院賦改會即將完成能源及環境稅制研究報告,因產業界疑慮加深,政府也擔心過高稅額將衝擊經濟,能源及環境稅制規劃已朝縮小規模、及明確訂定雙重紅利機制進行,原本開徵後十年總稅收逾8,000億元的規模,將縮減為約4,000億元。近日在向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報告後,賦改會將開會再度討論。
規劃中的能源及環境稅,除了調降稅額,也確定能源產品出口將不課徵溫室氣體環境稅,僅需課徵能源稅,能源若做為生產原料(如焦碳)均免徵能源及溫室氣體稅。縮小課稅項目結果,對中鋼、台塑及園區科技事業衝擊將下降。
據指出,能源及環境稅的用途也已確定,開徵首年,能源稅收將用來補貼低收入戶者的所得;第二年起,則以廢除印花稅、娛樂稅及取消電器、飲料、平板玻璃與橡樛輪胎貨物稅為主; 第三年後視稅收狀況,擬對市區公共汽車等大眾捷運每人每段票補貼10元為目標,估第十年國庫約需釋出500億元。
由於能源及環境稅額將分十年逐年上調,稅收也將由開徵首年預估5億元,逐年上升至約4,000億元。依據賦改會推估,能源稅收除做為減稅與社福補助財源外,另有3,000億元能源稅收,將在十年內做為改革包括所得稅等不合理稅制之用。
經濟部提議針對節能產業採取「退稅獎勵」措施,賦改會的研究報告中並未接受,並認為能源稅收應由全民共享,不宜將稅收專款專用,或僅以獎勵產業為主。至於經濟部提出非稅手段替代部分能源稅的減碳功能,將能源稅收規模降至2,500億元左右,賦改會則認為稅額過低,恐將影響減碳效果。
(增稅配套措施比較表詳見原站)
◆ 台推動綠色交通 借鏡日本新加坡經驗
中央社 2009.10.05
台灣正推動綠色城市交通,新加坡與日本的學者專家今天以車輛管制、個人行動工具、油電混合車的充電系統普及率等相關經驗,建議台灣民眾改變交通習慣與居住型態。
台北縣「低碳博覽會綠色交通國際論壇」今天在縣府大樓舉行,邀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德紘、日本大阪府環境農林水產部代表末田一秀等專家,暢談城市綠色交通,希望引導台灣綠色交通新思維。
李德紘以「新加坡永續綠色交通推動政策」為題表示,新加坡對車輛擁有、使用皆有管制政策,並「以價制量」,不但限制每年可販賣汽車的數量,還透過課徵關稅、貨物稅、登記費、擁車證等費用,減少民眾購車欲望,進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李德紘說,對有經濟能力的民眾,以價制量政策效果有限。新加坡鼓勵民眾使用「個人行動工具」(Personal Mobility),這種工具看似滑板車,比腳踏車小,可運用在前往捷運站之間的短程運輸。
對台灣發展綠色交通,李德紘以新加坡經驗表示,以經濟面限制車輛發展效果有限,必須透過改變民眾交通習慣、居住型態、法律制定等全面性的發展,才能有效率達成目標。
末田一秀則以「大阪府低公害車輛普及發展狀況」提到,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等低公害車輛無法普及,主因是充電站不足,要花費較長時間充電。
他說,大阪正積極增加急速充電站,減短充電時間,並推行「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lug-in Hybrid),市區內因有充電站,可行駛電動車系統,市區外則可換成油電系統。
末田一秀認為,台灣發展綠色交通運輸不可能一蹴可幾,有待發展科技降低車輛成本、普及全民環保意識,也希望台日間交流技術,共同推動有效率的綠色交通運輸。
◆ 電動車「喵喵叫」 提醒行人小心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2009.10.05
日產汽車的噪音和引擎專家田端俊之(譯音)耗時30年的時光研究如何讓汽車運轉時安靜無聲;如今他轉而尋求作曲家的幫助,要讓電動車跑起來更吵一點,也更安全。
電動車和動力混合車引擎因幾無噪音獲得讚賞,但視障者等團體卻反映,行人可能沒注意到車子靠近,有安全疑慮。為此,美國和日本的交通主管機關可能強制這些車種發出人造聲音,引起行人注意。
田端俊之表示,汽車界耗時多年去除引擎噪音,但現在為了安全考量,得向作曲家請益樂理,希望讓美妙的樂聲成為道路安全的警示。
日產和豐田汽車等各大車商向來致力於降低引擎噪音。日產明年將在美、日與歐洲推出新的電動車Leaf,通用汽車也計劃明年11 月引進電動車Volt Plug-In,豐田汽車則將在2012 年推出電池發電的汽車。
田端三年前就研究如何重製引擎噪音,希望不惜一切代價重回過去,添加任何產生引擎噪音的元素。田端說:「我們決定,如果非得這麼做,那就讓它聽來美妙又前衛。」
因此日產找上電影配樂家,和田端的六人小組製造出像是1982年電影「銀翼殺手」中飛行汽車的高音效果。田端說:「我們要的是有點與眾不同、接近藝術境界的效果。」該系統設定,每當發動汽車聲音就會響起,時速低於20公里聲音就會關掉。
日本視障者聯合會發言人鈴木孝之表示,雖然日本尚未出現受傷案例,但視障者很可能在無法察覺電動車駛近的情況下讓導盲杖被撞掉,「這不只困擾視障者,對幼童和年長者也頗具威脅性」。
日本政府已與就此議題開會討論,將在12月31日提出方案;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分析動力混合車與行人間的交通事故,最終報告預計明年1月出爐。
田端說,日產9月3日已將發聲系統提交NHTSA。其他汽車電子製造商也在研發發聲器,Da asystem公司推出一款售價1.28萬日圓(140美元)的儀器,可發出16種聲音,包括貓咪的「喵喵」聲、卡通片中的「碰」,或是人聲「借過」等聲音。
田端說:「這種發聲器很可能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最後汙染了整個聲音環境。」
田端說,雖然主管機關尚未公布任何規範,但日產可能提前為Leaf安裝發聲系統,以趕上明年上市的時間。田端說,Leaf的定價可能因此變高,但他拒絕預測增幅。日產尚未公布Leaf的預定售價。
但田端也說,這種「優美」聲音或許能刺激銷售,「我們不希望破壞電動車的品牌價值,希望創造出提升形象的產品。」 (綜合外電)
◆ 太陽能熱水器 高市加碼補助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2009.10.05
南台灣日照充足,很適合發展太陽能光電產業,市府鼓勵民眾使用綠色能源,特別是對裝設太陽能熱水器的家戶進行補助。民眾對補助金額、裝設限制、申請方式提出疑問,高雄市環保局長李穆生對此提出說明。
左營區李先生:住在屏東的親戚最近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用起來覺得還不錯,似乎也可以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不過他們家是透天厝,而我住的是公寓,可以裝嗎?太陽能熱水器裝起來也不便宜,聽說政府有補助,划算嗎?
環保局長李穆生答覆:高雄得天獨厚,有充足的日照,市府積極推動家戶裝設太陽能熱水器。目前經濟部能源局撥款補助民眾裝設太陽能熱水器,每5平方公尺集熱板約7500元,李先生身為高雄市民更幸運,可以得到市府的「加碼」補助,中央補助多少,市府就再補助同樣金額。
市民只需自費3萬元左右,估計5年省下燃料錢,超過所花裝設費,太陽能熱水器大概用10年以上沒問題,還是划算。最重要的是減少燃燒瓦斯造成的環境負擔。
台灣位北半球,集熱器安裝以正面朝南為最佳方位,應避免被其他建築物遮住陽光。目前太陽能熱水器裝設,還是以透天厝為主;公寓或大樓因涉及樓頂為公共持有等問題,必須取得共識。至於申請補助的手續,一般裝設的廠商會代住戶提出申請,民眾如有疑問,可洽07-3373432。
奈米保險絲 讓鋰電更安全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09.10.06
廣泛應用在手機、電腦、PDA等產品的鋰電池,常因不當受熱、過度充電或正負極材料短路等因素,發生燃燒、爆炸問題;工研院成功研發高安全性鋰電池STOBA材料技術,獲選二○○九年「全球百大科技獎」。
甫出刊的美國R&D雜誌公布今年全球百大科技獎,院長李鍾熙說,得獎技術可以讓鋰電池安全性倍增。
工研院材化所長劉仲明說,鋰電池是電子產品主要動源,但也最不穩定;工研院開發的STOBA鋰電池技術,有效提升鋰電池安全性,大幅降低電池爆炸機率。
「這是全球獨創技術,已申請九案廿九件專利。」他說工研院還與台灣上、中、下游電池產業組成「高安全鋰離子電池聯盟」,為台灣鋰電池產業創新機。
材化所副所長彭裕民說,STOBA是奈米級高分子材料,在工研院實驗室可以合成,只要添加在鋰電池裡,會自然形成防護膜,「像奈米級保險絲」。
研究人員花三年多時間找到最佳組合,當鋰電池遇高熱或外力撞擊、穿刺時,STOBA材料即刻產生閉鎖效應,避免電池短路,阻斷電化學作用,防制電池持續高溫燃燒及爆炸。
他說,STOBA材料與3C產品、電動車等大小型鋰電池結合,也通過高於國際安全標準的「強制短路穿刺實驗」,是全球唯一從材料端解決鋰電池安全的技術。
去年全球鋰電池生產卅一億顆,未來需求更大,STOBA材料在實驗穿刺實驗,確能自動產生閉鎖機制,溫度約僅到攝氏百餘度,表面未損壞。
李鍾熙指出,美國R&D雜誌每年票選全球百大科技,有「產業創新奧斯卡獎」美稱,工研院去年也以AC-LED技術得獎。
※ 相關報導:
* 工研院高安全鋰電池技術 獲選美國全球百大科技獎
http://www.nownews.com/2009/10/05/11462-2515368.htm
◆ 油電車、抑買車 日星學者談經驗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09.10.06
台北縣政府推動綠色城市交通,昨天邀新加坡、日本學者專家,發表車輛管制、個人行動工具、油電混合車的充電系統普及率等經驗,他們建議台灣民眾改變交通習慣與居住型態。
北縣低碳博覽會昨天進行「綠色交通國際論壇」,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德紘說,新加坡對車輛擁有、使用有以經濟層面進行管制政策,「以價制量」,限制每年汽車上市數量,還透過課徵關稅、貨物稅、登記費、擁車證、道路使用費等費用,減少民眾買車慾望,願意搭大眾交通工具。
他說,以經濟面限制車輛發展的效果有限,須改變民眾交通習慣、居住型態、法律制定等全面性發展,才能有效達成目標,新加坡鼓勵民眾使用「個人行動工具」,它看似滑板車,比腳踏車小,可作赴捷運站的短程運輸。
日本大阪府環境農林水產部代表末田一秀,以「大阪府低公害車輛普及發展狀況」為題,說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等低公害車輛難以普及,主因是充電站不足、要長時間充電。
他說,大阪正積極增加急速充電站,減短充電時間,並推行「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市區內有充電站,可行駛電動車系統,市區外則可換成油電系統,發展綠色交通運輸不可能一蹴可幾,有待發展科技降低車輛成本。
台大教授張學孔認為現在就需要大眾運輸,不能再等二、三十年的捷運路網形成。交通部運研所長黃德治則認為要兼顧社會經濟發展與節能減碳,極具挑戰性。海洋大學副教授蕭再安強調,綠色運輸短期不易被民眾接受,需突破制度、組織與法規問題。
◆ 倫敦資源回收 歐盟最差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2009.10.06
最新調查顯示,倫敦居民製造的垃圾雖非歐洲最多,卻把半數以上的垃圾直接丟進場掩埋,比率高居歐盟各大城市之冠。倫敦人若能多做資源回收或其他垃圾處理,還可以創造4 萬個就業機會。
法國廢棄物管理集團Suez環境公司調查歐盟各大都會區居民的丟垃圾習慣,發現從倫敦市區人行道上收集到的420萬噸垃圾中,約有220萬頓直接丟到垃圾掩埋場,是所有歐盟大城市中最多。
倫敦居民每人每年製造約520公斤垃圾,在歐盟24個首都城市排名第五,但其中約270公斤52%左右的垃圾會直接送進掩埋場,僅22%的垃圾被回收,其餘大多送入焚化爐。
相較於歐洲其他城市,倫敦實在相當不環保。以最綠色的城市哥本哈根為例,當地居民平均每年僅製造420公斤垃圾,比倫敦人少20%左右;其中僅1%丟入垃圾掩埋場,大部分都會做資源回收,就算燒掉也是用做火力發電的燃料。
就算是在相當貧窮的歐盟會員國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垃圾處理工作也比倫敦好。當地夏天每天收一次、甚至兩次垃圾,冬天每周收兩次。巴黎每天收一次垃圾,倫敦每周才一次。
數據並顯示,如果倫敦能讓送進掩埋場的垃圾進行資源回收和處理,就能創造多達4萬個工作機會。
英國政府為提高資源回收比率,欲透過不同的「綠桶」垃圾蒐集計畫,逐步提高「垃圾稅」,增加把廢棄物送到掩埋場的成本。
2010到2011年前,倫敦地方政府若要掩埋廢棄物,每公噸得支付48英鎊(77美元)的稅金,估計每年可賺進1.05億英鎊(1.68億美元)。
◆ 18世紀航海日誌 變身今日氣候科學寶典
中央社 2009-10-06
科學家希望近300本的18世紀航海日誌,能為過去200年氣候變遷過程,帶來全新的線索。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BBC News)報導指出,英國正計劃數位化近300本回溯至1760年代的皇家海軍船長日誌。
這批航海日誌包括達爾文(Charles Darwin)小獵犬號、庫克船長(Captain Cook)發現號,和布萊船長(Captain Bligh)恩惠號的航程。
這些日誌備有高階船員每日、有時甚至每小時記載的各大洋詳細天氣資料。
他們不僅紀錄風速、風向,也詳載氣溫、氣壓數據。隨著時代進步,儀器測得的數值也越來越精確。
這些日誌成為現代學者研究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勾勒出工業時代初期的全球氣候模式。
研究人員正把這些數據與農作物欠收、旱災和暴風等歷史資料交叉比對,將來更準備拿這份數據與現代資料比對,用來預測未來可能的類似事件。
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Met Office HadleyCentre)的派克(David Parker)告訴BBC:「我們的構想是往前取得足夠的歷史資料,來發展出氣候模式與作物收成等項目之間的統計學範本,並將這幾者間的關係應用在根據氣候變遷預測的天氣情況。」
草案聽證會 再生能源業者抗議
【聯合晚報╱記者邱珮瑜/台北報導】2009.10.08
經濟部舉行三場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草案聽證會,引發業者及民進黨強烈不滿。台灣管理學會理事長游錫堃上午與業者前往民進黨立院黨團舉行記者會,呼籲經濟部應公布電價審議委員會名單,審議過程透明,結合減排目標,落實節能減碳,並結合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據了解,相關業者也正在串連,向監察院提出陳情,要求監察院要進行調查。業者認為,以風力發電為例,經濟部不願參考國際成本價格多為每千瓦新台幣 70000元左右,反而以55000元當做計算業者的成本,但同時經濟部卻允許台電公司幾次追加預算至每千瓦8、90000元以上。
事實上,經濟部等於限制業者若成本高於55000元時,就無法進入台電市場,這樣等於變相幫台電護航,因為台電可以不計成本,就算是賠本生意他們也做得起。因此業者認為,如果能源局堅持在台灣風電的合理成本是每千瓦55000元,則顯然台電的風電工程有很大的問題,立委及監察院都應該好好調查一下。否則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游錫堃上午邀集再生能源業者陳情指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推動多年終於通過,應於半年內由費率審議委員會審定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經濟部公布的再生能源電價費率,卻跌破各界眼鏡,費率之低全球罕見,計算公式完全沒有考量投資報酬率,讓業者高度懷疑馬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決心。
游錫堃表示,公式採用資料不合時宜,數據資料過舊,沒有考量物價波動、風險與投資報酬率,公式過於簡化,忽略許多實際變數,流於草率,且補助申請流程過於繁複,對業者所造成的時間成本過大,不利整體產業快速發展。
游錫堃認為,整體政策缺乏吸引業者投資誘因,讓再生能源成為無利可圖的賠本生意,補助也不如他國優渥,甚至連中國都不如,可能導致廠商外移求生。
大陸 加速發展LED照明
【經濟日報╱記者楊文琪/綜合報導】2009.10.13
大陸昨(12)日發布「關於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發展意見」,重申對LED(發光二極體)和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產業的重視,並明確提出加快推動兩岸在半導體照明的標準、檢測及應用等領域的合作。
大陸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六部委,昨天發出這份「意見」指出,半導體照明是繼白熾燈、螢光燈之後照明光源的又一次革命。近幾年,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迅速,全球產值年成長率都保持在20%以上。
2008年中國半導體照明總產值將近人民幣700億元(下同,約台幣3,309.4億元),其中晶片產值19億元,封裝產值185 億元,應用產品產值450億元。但大陸在半導體照明產業仍面臨專利與核心技術缺乏、產業整體水準較低、標準與檢測體系尚未建立,以及低水平盲目投資現象嚴重等問題。
「意見」表示,從長遠發展看,世界照明工業正在轉型,許多國家提出淘汰白熾燈、推廣節能燈計劃,將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作為未來新的經濟成長點。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進程的加快,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作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措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意見」因此提出,希望到到2015年,大陸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產值年均成長率能達到30%左右;產品市占率逐年提高,功能性照明達20%,液晶背光源達到50%以上,景觀裝飾等產品市占率達70%以上。
並且在上游晶片形成規模化生產企業三至五家,擁有自主品牌、較大市場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十家,並初步建立半導體照明標準體系,實現年節電400億千瓦時,相當於年減排二氧化碳4,000萬噸。
為實現此一目標,「意見」也提出七項政策措施,包括引導社會投資、提供各種稅負減免及財政支持,並且要求大陸有關部門要研究推出相關措施,加快兩岸半導體照明在標準、檢測、應用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並積極推動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等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政府,在逐步淘汰白熾燈,加快推廣節能燈等領域的合作。
◆ 中俄成立 首家合資石油天然氣公司
中央社 2009.10.13 09:43 am
俄羅斯總理蒲亭昨晚抵達北京,展開對中國為期三天的訪問。蒲亭訪中的首日,中俄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出資購買俄羅斯松塔兒天然氣公司51%的股權。
北京晨報報導,蒲亭這次訪中之旅被稱為「能源旋風」,在香港註冊的俄羅斯能源投資集團旗下子公司「中俄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昨天在北京宣布,正式出資收購俄羅斯松塔兒石油天然氣公司51%股權。
這家合資公司因此取得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兩塊儲量達60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田的勘探開採權。
此外,這也是繼6月中旬中俄簽署「關於天然氣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後,中俄兩國成立的首家合資石油天然氣公司。
由於先前沒有任何一家跨國合資公司獲准控股俄羅斯的天然氣田,此舉因此被認為是中俄能源合作新模式的開山之作,也將為中俄能源領域的更緊密合作奠定基礎。
報導表示,這項富開創之舉的能源合資舉動只是蒲亭訪中期間所刮「能源旋風」的一部分。俄國政府近日表示,蒲亭訪問期間,中俄兩國企業將簽署價值超過55億美元的協定。
計畫簽署的協定包括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俄羅斯VTB銀行的5億美元貸款協定以及交通、基礎設施、採礦等行業的合作項目。
在能源領域,備受矚目的還有中俄在天津合資煉廠的成立。在10日舉行的中俄能源談判代表會晤中,由中石油和俄羅斯石油公司合資修建的天津1500萬噸合資煉廠的合作細節是重點內容,雙方可望正式簽署煉廠合作協定。
天津煉廠項目是「貸款換石油」談判內容之一,7月下旬以來,中國以「貸款換石油」模式與俄羅斯、巴西、委內瑞拉等6個國家簽署了類似協定。
天津煉廠將由中俄雙方成立合資公司「中俄東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其中中石油占股51%,俄羅斯石油公司占股49%。
天津煉廠項目總投資將在30億到40億美元之間,目前的方案將在最初規畫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
蒲亭這次中國行是他就任總理後首次對中國的正式訪問。期間他還將出席中俄總理第14次定期會晤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8次會議。
再生能源 業者質疑經部圖利台電
【聯合晚報╱記者王正寧/台北報導】2009.10.19
經濟部訂定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的過程中不但被外界質疑黑箱作業、專業不足,更爆出案外案!
台電99年度所提的再生能源工程預算,以及過去已完成再生能源電場工程的決標金額,都是經濟部在訂定再生能源費率時提出所謂「合理興建成本」的幾乎一倍以上。許多再生能源業者據此將向監察院舉發,希望監察院可以查個清楚,為何經濟部一方面不斷同意台電追加工程預算;一方面卻又以極低的興建成本作為計算再生能源收購電價的基礎?經濟部是不是想要圖利台電,試圖以不敷成本的低價收購政策排除台電公司之外所有的民間競爭廠商?不然就是故意放任台電追加預算?否則怎麼可能出現「一國兩制」的價格。
台灣管理學會秘書長羅正方舉例指出,以台電的預算書及決標金額來看,台電絕大部分的風力工程其興建成本都在每千瓦新台幣8萬5千元以上,有的甚至到10萬以上;太陽光電則是編列每千瓦35萬以上的興建成本。但經濟部在計算再生能源電價時,風電卻以每千瓦5萬5千元計算;光電則以每千瓦15.5萬計算。這樣算出來的收購價格,是「全世界最低價」,這不是擺明經濟部不但不要鼓勵業者,根本是在坑殺業者。
一位再生能源業者指出,經濟部訂出這樣的收購電價,其實真正獲利者是台電,因為不可能有業者會長期做賠本生意,但以台電過去幾年在台灣再生能源電場的績效來看,經常不轉動的風機早已備受抨擊,不但浪費資源,更對節能減碳無法做出貢獻,最後只有落得台電獨贏,其他包括業者、政府、百姓以及台灣環境卻全是輸家的下場。
另也有業者表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明明規定:「為鼓勵與推廣無污染之綠色能源,提升再生能源設置者投資意願,躉購費率不得低於國內電業化石燃料發電平均成本」。以民國97年度來說,國內電業化石燃料發電平均成本為每度2.76元,但經濟部卻刻意扭曲法律本意,而有意以「過去五年」之國內電業化石燃料發電平均成本之平均值」作為基準;這根本是違法弄權!怎麼可能兩者的比較一是以當下成本,另一卻是以過去五年的成本?
此外,台電公司所公布97年之迴避成本為每度2.25元,亦即一般污染的傳統化石能源,在沒有任何鼓勵機制下,都還可以此價格與台電簽訂購電合約,但經濟部所公布多項乾淨再生能源之躉購費率竟然只有2.09元,實在讓業者傻眼。也難怪業者質疑,經濟部這樣千方百計究竟是為什麼?為何對台電及民間業者採用兩套標準?是不是根本政府口口聲聲發展再生能源其實是玩假的?業者呼籲監委及立委都應詳加調查瞭解,給民眾一個交代!
◆ 費率審定委員 也遭質疑
【聯合晚報╱記者王正寧/台北報導】2009.10.19
儘管在先後三場公聽會中,業者對於再生能源躉購費率提出了諸多質疑,但認為心聲始終未受政府重視,再生能源業者今天下午串連拜會行政院長吳敦義。除了了解政府究竟有沒有促進再生能源的政策與誠意,也將要求公布躉購費率審定委員會名單,因為部分業者質疑,委員會當中有學者承接了台電的研究案,所以刻意壓低收購價格。
日前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審定委員會公告的草案內容,因為價格偏低,引發業者反彈,質疑委員會審定作業不夠透明。永傳能源總經理林鑫堉就批評,這個價格比大陸還低,尤其大陸業者都是採用大陸國內生產的設備,台灣業者卻使用是成本高的進口設備,以這樣的價格,哪有業者願意配合推動再生能源政策?
林鑫堉批評,能源局是政策主管機關,卻突然間上頭多了一個委員會,決定最關鍵的收購價格,權力大又不受監督,宛如能源局的太上皇;但是這個委員會成員卻又不公布。
新能源產業協會理事長黃林輝也質疑,委員會卻始終不願公布名單,外界只知道有17名委員,但是有什麼專業背景、是哪些人卻是一個謎,正因為委員不願意溝通,因此公聽會都是各自表述,只是想要得到業者背書。他強調,價格多少他沒有預設立場,但總是要溝通,他希望委員會把計算的依據攤開來,業者把成本攤出來,雙方透過討論取得一個合理價格,讓程序完全透明化,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英華威風力發電集團總經理馬維麟表示,他們也實在搞不懂,同樣是經濟部底下的單位,為什麼可以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成本版本?一定有一方有問題,不是經濟部刻意壓低再生能源的成本;就是台電招標過程可能有問題。但對於業者而言,台灣政府究竟有沒有心要鼓勵發展再生能源,才是更值得關心的議題。他表示,他們遠從國外來台投資,不如本土台電佔優勢,原本競爭就比較辛苦,可是經濟部居然用比台電實際興建成本低40%左右的成本當做計算收購費率的基礎,實在很不公平,更談不上鼓勵。
◆ 能源環境稅 開徵首年汽油多8.96元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0.19
賦改會研擬新版能源及環境稅,今天即將出爐!溫室氣體稅額定為每公噸七百五十元,並建議全面開徵;未來加計能源稅後,開徵第一年,每公升汽柴油將課徵每公升各八點九六元與六點一三元的能源與環境稅,且逐年增加。
根據規畫,稅額將逐年增加,到第十年,每公升汽柴油光是課徵能源與環境稅,每公升將分別課徵廿六點一五及廿三點七六元。
也就是說,在能源與環境稅開徵第一年,汽柴油消費者必須支付汽油每公升八點九六元與柴油每公升六點一三元的能源與環境稅,假設開徵第一年的汽油每公升稅前價為卅元,柴油每公升廿五元,加計能源與環境稅後,開徵當年,每公升汽柴油價格將增加為卅八點九六元與卅一點一三元。由於汽油隨油徵收能源與環境稅,行之有年的燃料稅也將取消。
賦改會今天將進行能源及環境稅的期末報告,負責提出研究報告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表示,能源稅的課徵邏輯是引用「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而環境稅則是針對使用者所造成的環境汙染課稅,兩者都是為了要減少能源加速消耗。他表示只要是有使用汽柴油的人就必須繳稅,工業大戶或機車騎士都必須繳交能源與環境稅。
蕭代基表示,新增的能源及環境稅收會優先用來補貼低收入戶,其次補貼大眾運輸系統的硬體建設和票價,取消貨物稅、印花稅和娛樂稅,如果稅收還有剩餘,就用來調降所得稅。
同時,為降低對產業界的衝擊,原先每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定為二千元的溫室氣體稅額,大幅降低為七百五十元,並將出口能源、含氟氣體、生產原料等排除在外。希望參考法國、愛爾蘭等國的標準,把稅額降到七百五十元,新增稅收四千多億元;財政部傾向把稅額降到五百元,新增稅收三千六百億元。
◆ IEA︰未來十年 石油恐枯竭
自由時報 2009.10.19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劍橋能源研究協會(CERA)發布報告表示,已開發國家的石油需求已經觸頂,但因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需求強盛,全球石油需求將持續上升。國際能源總署(IEA)則稱,未來十年全球石油供應可能枯竭。
劍橋能源研究協會表示,已開發國家的石油需求在二○○五年已經觸頂,主要因為人口逐漸老化,出生率呈現負成長,汽車擁有率飽和,加上最近幾年油價攀高,消費者開始購買省油車,並使用乙醇等替代能源等,未來的石油需求很難突破這個高峰。
報告指出,已開發國家對石油的依賴降低,將使其經濟成長較不受到油價波動影響,但全球石油需求預料持續成長,因中國等開發中國家的需求持續升高。
劍橋能源研究協會董事長尤金表示:「經濟不景氣改變已開發國家的石油需求,事實上,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的石油需求從二○○五年底開始下滑,比這波經濟衰退還要早。」
OECD佔全球石油需求五十四%,美國的石油需求佔OECD的六成,但從二○○五年起,美國每日石油需求減少二百萬桶,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長提樂森本月初也說,美國的汽油需求早在二○○七年就已經觸頂。
歐巴瑪政府計畫推動「統合平均燃料效能標準」(CAFE)的全國計畫,將從二○一二年生產的車輛開始實施,若該提案通過立法,二○一六年前車輛平均燃料效能須達到三十五.五mpg(英里/加侖)。
國際能源總署發布報告警告,石油生產可能在二○二○至二○三○年間觸頂,但全球石油供應可能更早就開始枯竭,即使加大投資都無法扭轉這個趨勢。
目前全球每日生產石油八千五百萬桶,每日產能可能在達到一億桶後開始枯竭。
東京車展 電動車尬場
【經濟日報╱編譯游宜樺/綜合外電】2009.10.19
東京汽車展23日將登場,當年率先推出油電混合車的日本車廠,今年將全面推出零汙染的各型電動車,讓普羅大眾距離一圓擁有電動車的美夢,又更近一步。
日產汽車將首度展出全新的Leaf電動車款,這款預計2010年底上市的中型掀背車,每次充完電可以行駛160公里,最高時速140公里。日產宣稱Leaf是「全球第一輛大家買得起的零汙染電動車」。
日產同時也將展出一款極具未來感的電動概念車「Land Glider」,最大賣點是過彎時車子會自動向內側傾,以平衡離心力。這款噱頭十足的概念車寬度只有1.1公尺,只能搭載兩人,且座位是前後配置。
日產表示這款車的設計靈感來自機車與滑翔機,設計獨特的輪胎過彎時可以側傾,讓整輛車最大可以傾斜17度。
已預告2012年前推出電動車的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也將在車產中展示新版的FT-EVII電動概念車。負責專案的豐田汽車主管矢仲章裕表示:「我們認為電動車的成本、電池與性能再次向前進化的時機已經成熟。」
本田汽車也將展出造型可愛的EV-N電動概念車,最大特色是車門內可以塞進一個獨輪的個人電動運輸載具。
自從愛迪生發明電燈以來,電動車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但是受限於成本過高以及電池續航力有限,一直無法打進主流市場。但隨著長效鋰電池發展近來出現技術突破,使得零廢氣排放、價格又讓大眾負擔得起的電動車時代似乎即將來臨。
日產汽車表示,Leaf電動車上市後的售價將與同級的汽油動力車相當。日產表示,Leaf電動車正常售價不包含鋰電池,車主必須另外租用電池,但每月租金加上充電費比目前同級車的油費省上不少。
不過,Leaf將不是第一款正式上市的電動車,第一名已經由三菱的小車i MiEV搶走。三菱的i MiEV電動小車最近已經上市,不過由於售價高達460萬日圓(5.06萬美元),客層侷限於企業與政府機構。
部分專家對於電動車未來十年內能否打進主流市場抱持保留態度,原因是充電站數量過少,以及生產成本過於高昂。近來筆記型電腦製造商由於鋰電池可能過熱,大規模的召回動作也讓人對電動車電池的安全性心存疑慮。
◆ 豐田暴衝車 疑引擎過度電腦化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09.10.19
洛杉磯時報報導,發生於美國聖地牙哥的一場車禍,使得專家懷疑豐田的暴衝車可能不止腳踏墊有問題。當汽車突然加速,車子的電子功能複雜,使得駕駛人無法快速反應,可能是更大問題。
豐田汽車於本月初召回380萬輛汽車,為歷來最大規模,豐田解釋部分車款的腳踏墊可能卡住油門踏板釀禍為召回主因。不過,今年8月28日,一輛豐田 Lexus ES350在聖地牙哥出車禍,它讓專家認為,豐田車的點火、傳動、煞車系統,可能讓駕駛人難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加速,才是更大問題所在。
在聖地牙哥高速公路發生暴衝的汽車,有如失控的飛彈,在交通尖峰時段,以時速196公里於車輛間穿梭,火焰從底盤竄起。接著汽車撞上另一車,再撞上路基,車上4人全部罹難。
駕駛人是加州高速公路巡邏員警賽勒,汽車暴衝時,車上賽勒的連襟拉斯雷拉以手機告訴警方,「車子出問題…煞車失靈。」
洛杉磯時報說,過去幾年,聯邦政府接獲數百件指控豐田車暴衝的案例。
其實其他廠牌也曾遭到類似指控,但是近10年來,批評者一再指出豐田車高度電腦化的引擎控制系統,欠缺一套可快速消除突然加速的保全系統,是一大問題。有了這套系統,無論造成暴衝的原因是腳踏墊、駕駛人失誤、或是電子控制系統的不明瑕疵,皆能化險為夷。
聖地牙哥車禍發生後,豐田除了表示可能重新設計油門,另一可能是重新設定引擎的電腦,讓它在駕駛人煞車而油門尚未鬆開時,會自動切斷動力。
專家認為這種保全系統是必要的,暴衝會引起駕駛人恐慌,反應速度變慢,忘記可試圖以關閉引擎或換空檔的方式解危。
能源稅翻盤! 吳敦義:沒時間表
◆ 翻盤! 吳敦義:沒時間表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09.10.20
能源稅是否即將在2010年開徵?行政院長吳敦義上午否認,他說,沒有這回事,開徵能源稅沒有時間表,只有符合當經濟景氣明顯復甦、庶民百姓生活明顯改善兩條件,才會考慮稅目換軌,以能源稅來取代燃料稅等。吳敦義說,政府會與民同甘苦,不會輕易開徵新稅,不要擔心。
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昨天開會決議,針對使用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航空燃油等能源的對象課能源稅及碳稅,使用愈多繳稅愈多,最快後年開徵。
立法院長王金平上午接受記者訪問時指出,政府對於稅制改革,相關研究人員持續不斷進行檢討研究,這些過程不必讓外界了解,等時機比較成熟時再提出社會討論,比較穩健。健全稅制有賴多討論,但何時實施不會衝擊產業,政府應好好考量,發展經濟是整體的,稅是投資環境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應該審慎思考。
吳敦義表示,政府不會輕易開徵能源稅,這不只是產業出走問題,目前庶民百姓生活也很艱苦,開徵能源稅,沒有時間表,必須當經濟景氣明顯復甦、庶民生活有明顯改善,才會提出配套措施。
吳敦義表示,這項原則只是賦改會學者所做類似期中、期末報告,學者有很多理想,政府尊重其建議,但這必須經過審慎評估,還需經過財政部、行政院會,甚至要立法院配合修法。現在已經有燃料稅、貨物稅,行政機關已經有足夠運用的工具,至於能源稅則是符合理想的工具,很多先進國家都開徵能源稅、環境稅,但什麼時候換軌使用新的稅目,必須審慎考量。
※ 相關報導:
* 能源稅溫室氣體稅 先開徵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203538.shtml
◆ 中經院長:開徵能源稅 不景氣才是好時機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2009.10.21
能源稅究竟何時開徵?行政院與賦改會看法大不同。賦改會昨才宣布,2011年起開始課徵能源稅及溫室氣體環境稅(碳稅)。今上午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卻立刻出面否認此事,強調沒有時間表。負責研究綠色稅制的中經院院長蕭代基指出,研究報告中確實「沒有時間表」,但政府應儘速推動開徵,「不景氣才是開徵的好時機。」
據了解,財政部下午擬將對外召開記者會說明一切。財政部次長張盛和中午透過秘書指出,賦改會昨天並未討論能源稅的開徵時間表,強調若要開徵,絕對會待整體經濟情勢等各方面因素都成熟後才會推動。至於財政部將以2011年推動能源稅開徵為目標,一切都只是預計的最快時程,強調並非是確定的開徵時間點。
蕭代基指出,賦改會的綠色稅制研究報告中,確實未規劃開徵時間表,但政府應儘速開徵,沒必要一直等到景氣復甦才開徵,因為不景氣才是能源稅開徵的好時機。他表示,現在能源價值正位處於低點,若等到景氣復甦後,屆時能源價值只會更高,要開徵恐怕會更困難。
蕭代基強調,能源稅和碳稅將分10年逐年調高稅額,採取漸進式的課徵方式,若只能等到時機好轉才開徵,恐怕在10年之中永遠都找不到開徵時間點。他表示,在無法滿足高速的經濟成長之下,能源危機不但至今未離開,未來恐怕也會一直存在,因此政府若堅持要等到景氣佳才開徵,恐怕只會碰到高油價時代,到時只會更難以推動。
【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賦改會昨決議最快後年開始課徵能源稅,但今早行政院長吳敦義卻說沒有課徵時間表;綠色能源業者表示,開徵能源稅是長痛不如短痛,如果還有任何遲疑,台灣產業將被邊緣化,將很難再找到下一個能在國際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產業。
開徵能源稅議題正在熱烈討論,外貿協會舉行首次綠色產業展。參展業者美菲德公司行銷經理黃治文表示,課能源稅對綠色能源產業有直接幫助,如政府不做,企業會沒有動力去推動綠色能源應用。可以體諒政府考量企業現在面臨不景氣困境,課徵能源稅會增加企業資出,但這是短痛,如果長遠來看,包括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其他先進國家都在發展,甚至開發中市場中國和印度也急起直追,屆時這些國家產業轉型後,台灣會更難找到下一個能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產業,台灣在國際上被邊緣化的危機會愈來越嚴重。
◆ 冷眼集/挨閣揆一巴掌,賦改會挺得住?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2009.10.21
行政院賦改會連續兩周白忙一場。先是復徵證所稅,還沒開會討論,行政院長、財政部長先出面表態「不會貿然開徵」;昨天的綠色稅更勝一籌,決議打了折扣勉強過關,隔天就被全盤否認。賦改會連續被打了兩巴掌,日後如何繼續運作? 陪葬的還有處女秀就被拆台的朱立倫。更傷的是,原來濫情而理盲的還有政府。
任何租稅制度的討論,都必須有完整配套,也因此無論是減稅、加稅,都不能單一處理,必須減稅、加稅全盤評估,如此才不致流於片面、討好,更可阻卻加稅的反對力量。但是去年的賦改會,因為一味減稅,迫使賦改會兩個最高顧問陳聽安、朱敬一退出賦改會運作;稅改聯盟也因抗議只減富人稅而退場。賦改會超然角色已經重傷。
重新啟動的賦改會,因為副閣揆朱立倫的財經專業背景,一度被賦予厚望,但專業終究難敵民粹。上周的復徵證所稅,不過是學者的期中研究報告,但議題事先曝光,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馬上合理化炒作股市免稅,上自院長、財政部長出面「安撫」,如果決議早在賦改會前就已設定,期末報告還有意義嗎?
昨天的賦改會討論的環境稅及能源稅,會議中抵擋不住工商團體龐大的遊說力量,環境稅先被「搓掉」,院長、副院長會後只能為能源稅背書,宣示後年開徵,但不到24小時,今天連能源稅都「夭折」,如此重大決策說變就變,已經不是綠稅應否課徵的問題而已。
證所稅與綠稅課稅,影響的對象企業與個人都有,但是並非全無好處,例如證所稅開徵可調降交易稅,對散戶也是利多;綠稅開徵後則可以減免綜所稅、補貼大眾運輸系統等,尤其是避免環境惡化帶來的天災,這些專業說服的過程,相關政府官員還來不及好好辯護,「長官」已經先繳械了。
台灣的稅制長期扭轉不公,政府懼於各方壓力,才會轉個彎成立賦稅改革委員會。賦改會位階崇高,直接由副院長領軍,組成分子有德高望重的學者、也有勞資代表,企圖兼顧理論與實務的可行性,原本理想性、代表性十足,沒想到讓賦改會破功的,竟然不是民意,反而是政府的壓力。
開徵能源稅 一天就喊卡…
【聯合報╱高正忠/交大環工所教授(新竹市)】2009.10.21
賦改會日前決議最快後年漸進式逐年開徵能源稅與碳稅,這個決議很快的就被吳揆否認了。看吳揆及立委諸公的反應,好像開徵能源稅碳稅,人民就要受苦了,甚至還說要等經濟好一點才來開徵。似乎大家都該群起反對。
這些反應讓我頗失望的,就是沒有針對問題來討論。我甚至覺得很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內容,就開始反應了。我一直期盼台灣能早日邁入公民社會,但這種決策模式,實在是反其道而行。
其實能源稅、碳稅、甚至環境稅,都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了。北歐國家早在一九九○年左右就執行碳稅了,但人民的社會福利反而很讓人羨慕。所以開徵人民就要受苦,不見得是對的。若人民能享受北歐式的社會福利,我看每個人都會舉雙手雙腳贊成。
至於有些產業會受害,這倒是事實。那些浪費能源及碳排放量高的產業肯定會受到衝擊,對那些想長期依賴低價能源的產業的衝擊會更大。然而這種衝擊若以全民利益及產業的長期發展而言,反而是好事。
我覺得與其讓他們像煮青蛙式的慢慢無可救藥,還是儘快給他們衝擊較好,以免他們無法應付已知的未來。節能減碳是連小學生都已知要面對的未來,但目前低價能源讓他們沒有誘因進步,反而會愈來愈沒有競爭力。尤其目前國際已開始推動企業的碳足跡及能源效率評估,若沒有進步,那就肯定要被淘汰。若能給他們一些衝擊,讓其能逐漸追上先進國家企業的效率,那對台灣的未來產業發展反而是好的。
十年後油價四十五元是否貴?舉個簡單例子,若我說陽春麵一碗十元好貴,你可能會說連小學生都知道好便宜。但若我是在四十年前說這句話,你覺得對不對?當然對,因為那時一碗才二塊錢。
至於等經濟好再來開徵,對其他稅或許應如此,但能源稅及碳稅反而那時更難開徵,因為等全世界經濟好起來時,油價肯定愈來愈恐怖。大家別忘了,不久前還有人預期油價每桶會破二百美元,屆時不必有能源稅或碳稅,大家就會很自然節能減碳,而那時開徵反而更難。
說實在的,僅由報紙我也還看不懂這二稅的內容是什麼,因此談不上贊成或反對。且若目的是節能減碳,其實有比執行碳稅更應先執行的政策,例如總量管制。先有總量管制,才能有效規劃碳稅或碳排放交易制度。但台灣是耗能大且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很高的國家,節能減碳是已知要面對的未來,因此任何相關的政策都應該當作國家重要政策好好公開討論。實在很不希望看到決策官員及立委用一天的時間,就迅速否決還沒討論的國家重要政策。
◆ 對的政策為何朝令夕改?
【聯合晚報╱社論】2009.10.21
在台灣現有的政治氣氛下,政策大轉彎好像隨時都會發生。這兩天有關課能源稅與碳稅的爭議,從政策宣布到踩煞車,連區區二十四小時的周期都沒走完。賦改會有關徵收「綠稅」的決議,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才剛做成重大政策宣布,但遇到民意反彈,吳敦義院長就馬上表示「沒有時間表」。所謂「沒有時間表」,翻譯成白話,就是「不急著去做」,甚至胎死腹中的意思吧!
吳揆的朝令夕改很糟糕。第一,這打了賦改會一巴掌;第二,這也打了朱立倫一巴掌;第三,政策從宣布到否定,行政院平白被在野黨與媒體名嘴修理了一輪。其結果,節能減碳的高度沒掌握,實質稅收目標也達不到,不僅裡子沒有,面子更是全丟光了。
這以後,賦改會不知還要不要開會,還能不能有什麼決議?請學者專家來討論半天,做成具體結論,卻如果閣揆一句話就推翻了,那還要這個委員會幹嘛?行政院以後任何政策宣布,民眾也不必太當真了,反正隨時可能踩煞車。
吳敦義會推翻賦改會的決議,從政治層面不難理解。剩不到兩個月就要選舉了,早不提晚不提,偏偏選在這個時候做出加稅的政策,當然是搬石砸腳。問題在於,這不是起碼該有的政策敏感度嗎?去年劉兆玄內閣之所以出師不利,就是處理調漲油價缺乏時機掌握的敏感度,如今吳內閣面臨的狀況亦然。
從民眾角度來說,永遠反對漲價,但物價不可能永遠只跌不漲;民眾永遠反對加稅,但政府不可能不徵稅。處理這種議題本來就需要細緻,本來就應該考慮時機,這一點劉兆玄沒處理好,吳內閣也一樣在此摔了跤。
當年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時,曾說過一句「朝令有錯,夕改又何妨」,結果被媒體罵得灰頭土臉。現在朝令夕改幾乎是常態,討好民意的媚俗政治壓倒一切,結果連正確的政策也堅持不下去。能源稅「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從永續發展的角度實屬必要,但政府不願付出耐心和民意溝通,只求「今天不挨罵」就好,真令人感慨。
※ 相關報導:
* 莫以紅眼看綠稅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05621.shtml
◆ 核一廠延役 後年完成審查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0.21
核一廠運轉執照換發申請(延役)案上月進入實質審查階段,原能會預估兩年後完成審查。在前一階段程序審查時,台電原本出示環保署不須重做環評的意見,但原能會還是要求台電重新檢視環境輻射的可能影響。
台電主管昨天表示,近年燃料價格高漲,加上節能減碳潮流興起,核能電廠延役勢在必行,台電已經在七月向原能會申請核一廠一號機延役二十年,未來核二、核三也還會跟進。
原本運轉年限四十年的核一廠兩部機組,分別在民國一○七和一○八年到期,依相關法規可報請原能會審核,延役廿年。台電在七月時送件申請,是國內核電廠申請延役的首例。經過兩個月的程序審查,確認文件齊備後,原能會在上月廿一日正式開始實質審查,預計一百年九月完成,屆時將確認是否同意換發執照。
原能會核管處核一科科長張欣指出,延役申請審查重點在於被動元件的老化問題,包括結構、管路、反應爐壓力槽等組件,是否會因老化而影響安全。台電須提出設備老化分析評估,以及適當的管理方案,以確保機組在延役期間可以持續安全運轉。
張欣強調,在延役之後,原有的管制基礎都必須持續執行,而且更多了關於老化管理的管制事項,也就是說,未來對延役核電廠的管制範圍將擴大。在實質審查階段,原能會人員與國內外學者專家除了到現場查證結構、管線外,還必須與廠內人員進行訪談,確保他們清楚瞭解延役後須進行哪些管制措施。
在程序審查階段,台電附有環保署的函件,認為延役不需再另外進行環評。不過原能會基於嚴格把關立場,還是要求台電重新檢視延役期間對環境輻射相關議題的影響,包括放射性廢棄物的管理、環境輻射的劑量等。
◆ 核電廠延役/學者:全球無先例 安全堪慮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10.21
台電申請將核一廠兩部機組的運轉期間由四十年延長為六十年,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指出,全球核電廠機組停止運轉的平均年限僅廿二年,目前根本沒有任何國家核電機組已使用至六十年。核一機組延役至六十年,安全性堪慮。
徐光蓉表示,依國際原子能總署統計資料顯示,截至前年底,全球共關掉一百一十個核能機組,平均使用年限為廿二年。若把核電機組比喻為汽車,車子若已開了十年,民眾都覺得已老舊需報廢,核電廠機組管線在高溫高壓下,是否遭腐蝕都不清楚,是否適合延役廿年,需嚴肅看待。
徐光蓉說,早在兩千年就有研究調查指出,核一廠外取生物樣本分析後,發現銫一三七及鈷六十等放射性元素,顯示反應器可能出現裂縫導致外洩,但遭台電否認。
社論-油電價格應該上漲 稅制不宜乾坤挪移
【本報訊】2009-10-22 中國時報
行政院賦改會在十月十九日通過了能源稅與溫室氣體環境稅的課徵共識,將促使油電價格逐年調漲,分十年上漲約三五%至五七%。研究人員估計,十年之後將從油電等項目課得約四千億稅收,而財政部則表示將調降娛樂稅、所得稅、營所稅以為中和。但這一切的一切都不確定,因為行政院與財政部均強調,開徵這些稅沒有時間表,也要等經濟好轉之後才可能將油電漲價。言下之意,這次的增稅之議要付諸實施,恐怕還遙遙無期。
雖然行政院長立刻否定賦改會的共識結論有些短視、也有些鴕鳥,但是就事論事,我們還是可以對能源稅的原始提案內容做些檢視。從政策效果來看,課能源稅其實有兩重截然不同的目的:其一,是要矯正台灣長年來油電價格偏低的病態結構,調漲油電價格,透過以價制量的機制,達成節能減碳的效果。其二,是要以能源稅為新種稅源,部分取代目前的營所稅、綜所稅等課稅項目。以下,我們就要分別從這兩個方向,檢視能源稅的利弊取捨。
台灣的汽油價格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低,但我國並不產油,可見我們的低油價是政府政策扭曲的結果。從全世界節能減碳的大環境來看,我們的油價與電價早就該漲了,故此次調漲油電價格的動議,我們當然是贊成的。但是,如果只是想調漲油電價格以價制量、節能減碳,那又何必要勞師動眾以課能源稅為之?油價電價的調漲都是經濟部的職權,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生效,完全不必經過立法院,也不必涉及賦稅改革。假設執政黨真的有環境保護的使命感而要將油電價格調漲,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台灣任何政黨執政都不敢任意調漲油電價,難道現在換個名目,以能源稅之名調價,就能使執政當局果敢起來嗎?我們對此難以樂觀。
課能源稅的第二個目的,則是要以此新增稅收相當程度取代現有的所得稅與營所稅,對此則思辨的角度就更多,我們也更不敢遽下結論。能源稅是一種間接稅,繳納者是中油、台塑、台電等公司,但負擔者卻是使用油品與電力的所有經濟個體,租稅轉嫁顯而易見。但所得稅是直接稅,某甲繳納就是由某甲負擔,無法轉嫁。間接稅與直接稅在概念上極不相同,促進租稅公平的效果也迥異,因此在學理上也就難以提出以前者「取代」後者的理論基礎。此外,所得稅有累進性質:某甲所得是某乙的一千倍,則由甲所徵之所得稅往往超過乙繳稅的千倍。但能源稅則有累退性質;即使甲乙所得相差千倍,某甲用油用電量絕不可能是某乙的千倍,因此甲所徵的能源稅與乙相比,反而是不成比例的低。因此,以能源稅部分取代所得稅之議,並不符合租稅上量能課稅或平均財富的功能。更何況,大富豪麾下都有好多家公司,他們幾乎所有的開支(包括能源)都是由公司出帳。一旦將能源稅取代所得稅,則這些大富豪很可能一毛錢稅都不必繳,這恐怕也是必須要考慮的負面效果。
台灣節能減碳效果不彰,我們了解。如果要以增加油電價格的方式予以因應,我們舉雙手雙腳贊成。台灣的租稅負擔太輕、稅制架構支離破碎,我們也了解。如果要做必要的增稅我們也會贊成。但「增稅」與「節能減碳」這兩個政策目的畢竟是截然不同的思考,未必該以能源稅一帖藥方做雙重治療。環保學者聲稱課能源稅能夠一石二鳥,產生「雙重紅利」,恐怕是一廂情願的說辭。國外經濟學者丁伯根(J. Tinbergen)反倒認為,多重政策目的最好由多重經濟手段來達成,方為簡易正辦。進一步言,真要談節能減碳,其所涉面向恐怕不止租稅一端;這不但不是財政部的職權,也似乎不是賦稅改革委員會所能全面觀照。
在全球暖化、哥本哈根會議即將召開之際,台灣談能源稅當然有其道德正當性。我們不贊成行政院的拖延態度,但也認為不該以道德正當性迴避該有的理性討論。把這麼複雜的議題丟給任務本應單純的賦改會,恐怕是太過為難了。
2億太陽能燈籠 照亮印度農村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211916.shtml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法新社新德里23日電】2009.10.24
印度政府估計,全國有1萬個貧窮的鄉村沒有電力供應系統,村民夜晚得靠煤油燈照明才能做事或閱讀。然而,政府已經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開始分發「太陽能燈籠」,讓民眾享受便宜又環保的明亮生活。
「太陽能燈籠」是政府「點亮10億個生命」計畫的內容,由首都新德里的「能源與資源研究所」負責執行。「點亮10億個生命」計畫預計將發出2億個「太陽能燈籠」給電力短缺的鄉村居民使用,目前已經發出5000個,受惠鄉村超過100個。
「太陽能燈籠」由政府提供給百姓租用,一天的費用是3到6盧比(約台幣2到4.2元)。「太陽能燈籠」白天充電,晚上除了可以照明用外,甚至還可以拿來幫其它電子設備充電,也有一個手動曲柄可以靠人力補充電力,功能相當齊全。
更重要的是,「太陽能燈籠」解決了煤油燈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主辦單位表示,每一個「太陽能燈籠」應該可維持10年的壽命,也就是可少燒500到600公升煤油,大約減排1.5公噸二氧化碳。
※ 燈籠圖解詳見原站,該計畫台灣也有人參與:
* A bright future with solar lanterns for India's poor
http://www.physorg.com/news160056857.html
Solar energy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oor rural households in India as well as contribute to the country's future energy security, according to Professor Govindasamy Agoramoorthy from Tajen University, who is Tata-Sadguru Visiting Chair, and Dr. Minna Hsu from th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Taiwan. Their study, looking at the benefits of solar lanterns on the livelihoods of village communities in Western India, as well as sustainable use of the environment, has just been published online in Springer's journal Human Ecology. (more...)
◆ 打造太陽能農村 他,返鄉設廠
自由時報 2009.10.24
〔記者王涵平/後壁報導〕30歲賴奕達返後壁鄉老家設廠,設計、生產太陽能光電模組,未來希望打造太陽能農村,他說,台灣生產品質優於中國,將立足故鄉、展望全球。
曾在知名光電廠工作的賴奕達,近來經常背著背包、抱著1支燈座,穿梭機關、學校拜訪,從全球暖化議題、天然能源開發,到太陽能光電運用於日常生活,讓不少人相當訝異自然的力量對於人類的助益。
立足故鄉 靠網路打天下
賴奕達說,返鄉設廠從事太陽能光電模組設計、生產,原因之一是旅外生活相當孤單,回到故鄉終於感到踏實,而產品多透過網際網路可以行銷,不一定要在都會區,因此,在家人的支持下,選擇回到無米樂故鄉投資。
他表示,光電產品目前以台灣、中國生產為主,然台灣的材質、製程與人才,中國望之不及,曾有日本廠商前往中國訂購與台灣相同的產品,結果壽命只有4個月,還是選擇台灣下單。
科技新貴 盼能吸引同伴
他認為,台灣的光電產業能力遠高於中國,選擇返鄉設廠,也希望吸引故鄉的科技人才回來,一起為發展故鄉光電運用努力,而後壁鄉上茄苳是傳統農業村落,高科技產業將可帶來相當的產值與就業機會。
他說,從路燈到各種公共建設,政府機關、學校帶頭重視太陽能光電,對於發展自然能源的應用相當重要,而如果有機會,將從打造無米樂故鄉光電農村出發。
◆ 美太陽能發電廠 一座比一座
【聯合晚報╱美聯社佛羅里達州二十三日電】2009.10.24
近一年來,在佛羅里達州遍布柑橘樹和養牛場的平靜小鎮亞凱迪亞 (Arcadia),建築工人和工程師正在修建一座美國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美國總統歐巴馬計畫下周二 (27日)視察這個電場,那天該電場將正式向供電網輸送電力。
這座太陽能發電場名叫「狄索托下一代太陽能中心」,其發電能力為2500萬瓦,與擁有四百多萬用戶的佛羅里達電力燈光公司需求甚遠,但卻是目前美國第二大太陽能發電場的兩倍,使佛州在美國太陽能發電的熱潮中,暫時處於領先地位。
由於需求增加和許多州立法規定可再生能源要占能源消耗的一定百分比,太陽能發電場的規模越來越大。這個位於佛羅里達西南地區的發電場,很快就會被內華達州和加州的更大發電場超越。
儘管佛羅里達具有陽光州的稱號,但美國太陽能發電的先鋒是加州、新澤西和科羅拉多而不是佛州,近年來佛州的可再生能源還不到能源消耗的4%,州議會亦沒有立法規定電力公司的可再生能源要達到的比率。但佛州奮起直追,將暫時建成美國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
◆ 推動清潔能源 中美擬6合作
籌建聯合中心 美能源部強調 兩國不聯手 氣候暖化難解
【記者韓化宇/綜合報導】2009-10-24 旺報
應對全球暖化,中美將攜手出擊。美國能源部助理部長桑德羅(David Sandalow)日前表示,中美聯合清潔能源中心正在籌建中,中美在清潔能源方面可在能效提高、清潔煤、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核電建設以及國際氣候變化六大領域進行合作。
人類因過度開發,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溫暖化,氣候異常頻繁;科學家甚至 預言不久的未來全球1/4土地將被上升的海水淹沒。節能減碳已躍升全世界最關注的議題之一,也成為中美之間近期的重要對話內容。
美盼擴大核電應用
據財經網報導,桑德羅日前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美清潔能源務實合作戰略論壇」說到,中美可在六大綠色能源領域進行合作。首先是提高能效合作,他指出中美兩國都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雙方應結合優勢進行合作。
其次在清潔煤領域。煤炭是兩國都非常依賴的主要能源。桑德羅表示,在21世紀使用20世紀的技術,是非常不合時宜,正因如此,碳捕獲和封存(CCS)技術有很大的市場。
至於在電動汽車方面,上周中美首次舉辦了電動汽車發展論壇。電動汽車是美國能源政策發展的重點,中國也正大力投資電動汽車。
此外,桑德羅強調,美國是核電大國,其核電廠生產了美國約20%的電力。桑德羅認為如果中美兩國擴大核電應用,將可滿足能源安全和低能耗的要求。
中不變革 氣溫恐續升
在桑德羅看來,中美合作的第六大領域便是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隨著12月哥本哈根會議臨近,如何避免全球氣候談判陷入新的僵局,正變得越來越緊迫;日前桑德羅才點名批評,如果中國不進行變革,到2050年即使所有其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80%,中國仍將導致全球升溫攝氏2.7度。
「如果中美不合作,不可能找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辦法。中美兩國可能有不同的意見,但必須有所承諾。」
封民之口 有如封川
【經濟日報╱社論】2009.10.25
賦改會在10月19日討論能源稅的問題,其時行政院高層有「儘速推動」和「最快後年開徵」等等談話。
因此很多人認為能源稅即將開徵,輿論大譁,政府立刻改口說還沒打算課徵,結果被批評為政策反覆。這種引起民怨甚至造成市場不必要波動的情事一再發生,政府高層認真檢討之後決定,要接受政府委託研究的學者保密。這種做法恐怕會使問題更為嚴重。
馬總統說,有些受託研究的學者有非常強的看法,很願意跟大家分享,但因政府還未形成政策,所以分享的時間早了一點,可能被誤會為已經形成政策,而影響到政府的威信。所以他認為政府和受託學者之間,遊戲規則訂得不清楚。吳敦義院長更舉例說,醫師為病人抽血檢驗。若未經病人同意,醫師不能對外公布檢驗報告;所以接受政府委託研究的學者,若未取得委託單位的同意而發表研究結果,是不可以的。吳院長這個例子恰好暴露政府高層思考上的一個嚴重偏差;病人的健康狀況通常是私事,醫生當然應該保密;但政府委託學者做研究的政策乃是公共事務,在民主國家本來就該歡迎更多人民參與討論,豈可要拿了政府研究經費的專家學者封口?
公共事務或政策在民主國家該由民意決定,必須經過更多公開討論才可讓人民更充分了解,而決定要不要支持這個政策。如果政府內部自己或委託學者研究之後就制定政策,則不只不符合民主的精神,這項政策和它依據的研究,也可能由於欠缺外界的檢視和批評,而可能不是最好的政策、可能不夠周延、甚至可能有嚴重的錯誤。所以要受委託研究的學者封口,或者要政府政策定案之後才讓人民知道並公布實施,也不符合科學的精神。
政府真正該做的不是要學者封口,而是要受委託的學者和官員把話講清楚,讓大家知道政策等未形成之前所講的都只是歡迎大家批評指教的初步意見;最後的政策會充分考慮大家的意見,因此也可能和最初的研究及政策構想有很大的不同,這才是真正民主和科學的態度,政府高層千萬不要為了面子而怕自己的政策構想被民意推翻。政府也不能以獨裁自大的心態,隨便就把未經人民討論的政策就說成是「勢在必行」。只要改採正確的心態,政府高層就會發現公開透明而多元的討論,才是最有利的辦法。
如果政府繼續堅持要學者封口,各種政策在決策前都要保密,除了不符合民主和科學的精神,洩密的問題還會更為嚴重。試想,在能源稅或證所稅這種重大政策決策之前,若不讓人民知道研究的進展,不能參與討論,政府關著門討論或協調之後就公布實施,那麼少數提早知道的人可以得到多大的利益?少數先猜中的學者或媒體會提高多少聲望?所以密而不宣的結果,必會製造更大的洩密動機。即使所有參與的學者和官員都真的絕對守密,社會上也必定會有人製造假的內線消息來謀取私人利益;到時候我們決策前就會有更多謠言而讓經濟社會更不安,政府也會為否認各種謠言而疲於奔命。
目前政府有很多政策都是關著門做。有些政策人民甚至只知名稱而不知其具體內容。有些政策構想或相關研究結果被外界批評之後,政府也拒絕答辯或認錯。不同部會對同一政策之效果評估也常有很大的出入,卻未把研究方法完整拿出來讓各界審視。這種拒絕公開透明討論的態度,以及官員隨便放話,才是政策被批評或講出來又被迫改變的主要原因,封人民的口,問題即可逃避?
歐巴馬:斥資34億美元更新全美電力基礎建設
中央社 2009.10.28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宣佈,將斥資34億美元,利用先進科技,更新全國電力基礎建設。
歐巴馬是在參觀佛羅里達州阿凱迪亞(Arcadia)的狄索托(DeSoto)太陽能發電廠後,宣佈這項計畫。
這項投資是歐巴馬上台後國會通過的7870億美元振興計畫的一部份。
歐巴馬將這項名為「智慧能源網」(smart energygrid)的全國性建設,比擬為1950年代的州際高速公路網建設。
他說,目前美國使用的能源網路仍靠百年前技術運作,非常容易斷電和停電,有如50年代以前的美國公路,不符合現代需要,亟需更新。現在正是斥資建構乾淨高速能源網路,讓全民享受付得起而且高效能的能源通路的時候。
歐巴馬透露,這項計畫將包括在每一個家庭裝設所謂的「智慧電表」(smart electric meter)。到時候,「智慧電表」會提醒民眾最便宜電費時間,民眾可以利用那段時間充飽未來將問世的汽車電池。
他說,他的政府正在投資數十億美元,研發汽車專用電池技術。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德拉瓦州裝配廠已從政府取得5.2億美元貸款,開發電動汽車,預定於2012年開始生產。
◆ 丹麥小島 零排碳、能源產量>消耗
【諶悠文/綜合報導】2009-10-28 中國時報
丹麥一座不起眼的小島桑索島(Samso Island),如今是保護地球氣候生態專家的朝聖地,島民的能源產量多於消耗量,他們使用風力渦輪發電機、太陽能板、地熱,並燃燒麥桿提供熱能,還安裝熱能轉換器,甚至連冷卻牛乳釋出的熱能也不放過,可說是物盡其用。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預定十二月七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屆時桑索島這個「綠能島」將被推舉為綠色革命典範。
原本桑索島的燃油是靠船運從外地輸入,電力主要來自火力發電。這座一一四平方公里的島上有廿二個村莊,居民共四千人,平均每人每年製造十一噸二氧化碳。
丹麥能源部在一九九七年發起一項社會及科技實驗,桑索島於競賽中脫穎而出,獲選為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實驗地區,期許在政府不給予特別補助的情況下,於十年內達到零碳足跡的目標。八年之後,他們製造的能源已超出消耗量。
桑索島民齊心合力,設立風力發電機,在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板,且在小島的南部建造三座麥桿焚化廠,並接管把焚化產生的熱能輸往居住的房舍。
農民以前在田裡焚燒的麥桿,現在可以賣錢,建造焚化廠也創造短期工作機會,島民的財富全部都留在島上。島上的風力發電設備並不屬於任何大公司,這項綠能計畫最重要賣點,便是一切都屬於島民。
甚至島上的乳牛也為全球氣候保護盡一分心力。乳牛的體溫約為攝氏卅八.五度,牛奶則須降溫到攝氏三度。於是酪農在儲乳槽附近安裝熱能轉換器,冷卻牛乳釋出的熱能可為房屋提供暖氣,熱能轉換器所需電力則來自風力發電機。
此外,島民還從島上栽種的作物萃取菜籽油,加工製造成曳引機所用的燃油。如今,桑索島的能源生產量超出消耗量達四○%,溫室氣體淨排放量:零。
撒哈拉沙漠 變超級電場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252900.shtml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2009.11.16
歐盟在7月宣布規模宏偉的再生能源計畫,要把北非熾熱的撒哈拉沙漠,變成供應歐洲電力的超級發電場。這項稱為「沙漠科技」(Desertec)的發電計畫在10月底邁出關鍵性的一步,在德國成立了有限責任公司DII GmbH,使發電計畫得以進一步商業化。
沙漠科技計畫的協調人、慕尼黑再保公司(Munich Re)董事耶佛瑞克(Torsten Jeworrek)對此充滿信心。
他認為,這項北非的沙漠發電網計畫不但技術上已經成熟,商業上更是有非凡的獲利前景。
DII將運用的是稱為太陽熱能(solar thermal)的發電技術,以集熱器吸收太陽光的熱力,加熱水蒸汽,推動渦爐發電。這種發電方式不同於一般熟知的,使用太陽能面板的太陽光能(solar photovoltaic)發電,但都是屬於太陽能發電。
根據沙漠科技的計畫,北非1.69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帶將設置太陽熱能發電裝置,然後以新建的跨國電纜網路輸送到歐洲與中東國家。
到2050年,這些太陽熱能發電場將可提供歐洲15%的電力,同時還能解決北非與中東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
各國大廠 競相參股
如此野心勃勃的跨國計畫需要龐大的經費、多國的合作以及諸多企業的參與。根據最近的研究,撒哈拉沙漠的發電計畫需要4,000億歐元的投資,其中3,500億歐元用於興建太陽熱能發電場,500億歐元用來鋪設電路網。
參與企業包括德意志銀行、西門子、德國RWE能源集團、E.On能源集團、西班牙的Abengoa太陽能公司與阿爾及利亞的Cevital。
隨著RII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耶佛瑞克的職責也移交給RII的執行長索恩(Paul Van Son)。耶佛瑞克指出,RII的成敗關鍵將是政治談判以及籌措財源,技術問題已經解決。
耶佛瑞克說,政府間的合作是決定籌資成敗的最終因素,他說:「我們需要歐洲與非洲廣泛的政治共識。一旦我們能獲得政治上的支持,從民間籌到融資就會很簡單。」
區域穩定 成敗關鍵
該計畫涉及的北非國家包括摩洛哥、埃及、阿爾及利亞與突尼西亞。
然而北非一直是政治不穩、戰爭頻仍的區域。
基於這個問題,德國境內也出現反對沙漠科技計畫的聲浪,認為與其把未來能源需求的一大部分仰賴未知的外來太陽能,不如在歐洲境內廣設太陽發電設施。此外,太陽熱能的發電成本能否與一般發電方式競爭,也是一大問號。
耶佛瑞克指出,基於沙漠發電計畫牽涉到眾多國家,而非集中在單一國家,這項計畫的政治風險得以分散。
而在價格方面,耶佛瑞克認為,當前的高發電成本是由於太陽熱能發電設備尚未標準化所致,一旦沙漠科技這樣大規模的計畫可以推動,太陽熱能設備就可以標準化,從而大幅降低發電成本。
耶佛瑞克說,歐洲平均電價每度介於0.2歐元到0.22歐元,而太陽熱能發電成本每度達0.15歐元到0.25歐元,唯有發電設備標準化,降低發電成本後,業者才有利可圖。此外,常規發電所用的化石燃料成本,未來也可能大幅上漲。
沙漠科技發電計畫將在2015年面對最初的試金石。
根據7月簽訂的合作備忘錄,沙漠科技必須提出可行的投資方案,然後在2015年興建第一座太陽熱能發電爐。
耶佛瑞克希望更多民間企業參與沙漠科技計畫,他說,由於金融海嘯引發的大筆金額紓困,各國政府的財政基礎不如民間企業。
他預期未來能有20到30家公司成為DII具有投票權的股東,其他還有100家企業成為非投票股東。(取材自道瓊社)(圖解詳見原站)
※ 相關報導︰
* 高爾回收綠金 成全球首位碳富豪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252896.shtml
◆ 風力發電 丹麥最來電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2009.11.16
論起駕馭風車的能耐,世上恐怕沒有國家比得上丹麥。
在丹麥海岸線西方14公里處的Horns Rev發電場,白色的發電風車徐徐悠轉,產出160百萬瓦的電力。這座全球最大的風電場之一,可以提供約15萬戶家庭用電,為丹麥全國供應2%電力。幾公里外,Horns Rev2風電場的91座海上風車,更能產出209百萬瓦電力。
不止於此,丹麥還將與德國、瑞典共同在波羅的海設置風電場,估計發電規模上看1,800百萬瓦,開發計畫最快在12月就會通過。
這個北歐小國在經歷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就開始發展風力發電,減輕對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氣)的依賴。現在,丹麥擁有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設備製造商Vestas,全國電力有近20%來自風力,比例居全球之冠。
這樣的成果並非僥倖,而是丹麥政府三十年來透過積極的法規補貼,全力支持風力發電產業的具體成績。透過高額的能源稅,政府籌到鼓勵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財源;透過命令電力公司必須購買一定比例的風力發電,以及保證購電價格,處於襁褓中的風電產業獲得穩定的客戶,如此才孕育出今日的北歐風電小巨人。
現在,全球的風力發電,有40%來自丹麥Vestas公司製造的風力發電機。2007年時,風電產業在丹麥直接雇用了2.35萬人;廣義的「潔能」科技產業,為丹麥貢獻6.5%的出口額。當全球其他國家才想開始扶植所謂的「綠領」工作時,丹麥已是典範。
在丹麥,能源與環保一體共生,所以放在同一個部會中。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海德格(Connie Hedegaard)說,一開始這些政府措施好像是一種箝制,結果卻推動丹麥人變成新能源產業的先行者,現正坐享其成。海德格指出,綠能產業在這波金融海嘯中是成長最為飛快的產業之一。
環保在丹麥因此成為經濟的推力,讓丹麥享有世界最優異的永續發展成績。1990到2006年間,丹麥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長43%,而碳排放減少14%,能源消耗量也僅增加5%。
丹麥發展的風能是技術難度最高的離岸海上風力發電。北海惡劣的天候讓設置發電機的Vestas吃盡苦頭。Vestas執行長恩格爾(Ditlev Engel)回憶說,1990年代開發Horns Rev電場時,因為海風實在太強,電場開始運作沒多久設備就得全數報廢,通通換新。
風力發電還帶來其他的挑戰。由於風力並非持續穩定地推動發電機,輸電網必須更靈活,能迅速調配各發電場隨時都在變動的電力輸出。因此,發展綠能的關鍵之一就是所謂的「智慧電網」。
不過,在經歷北海電場以及新電網的考驗後,丹麥人早已在全球永續能源的發展上拔得頭籌。Vestas的白色發電風車,也將矗立在世界更多角落。 (綜合外電)
◆ 新能源遭點名 中國科技部砲轟
【徐銀磯/綜合報導】2009-11-16 工商時報
根據中國科技部近期完成一份內部報告顯示,8月26日由工信部、發改委所提出的「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點名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的判斷,有失公允,並擔心這一論斷會誤導輿論,將影響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正常發展進程。
「中國經濟網」報導指出,中國科技部相關官員與專家,經過近1個月的調查研究,曾試圖尋找一組有關中國太陽能產能的真實資料,但即使是發布產能過剩資訊的主管部門,也不完全掌握詳實的資訊。
據了解,這份由中國社科院下屬研究所編制的資料來源,大多都是從媒體披露的資訊蒐集而來,使可信度大為降低。報告也指出,以太陽能產業基礎原材料多晶矽為例,一些媒體披露,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成立項目超過50個,投資規模將超過1,300億元人民幣(下同),總產能超過23萬噸。一些專家認為,這些產能已經超出全球總需求的2倍。
這樣的數據令中國科技部產生質疑,並認為貿然依此制定相關政策,更是蘊含一定風險。參與調研工作的科技部專家表示,以一個部門的力量實難全面鋪開去做完整的調查統計,僅能選擇幾個重點地區與企業,進行個案調研。
科技部專家們也發現,支持「產能過剩論」的主要是一些大的企業。這些企業進入行業較早,大都習慣高利潤生存模式,對於後來大量試圖湧入這個行業者,勢必危及他們既定的利益格局。
專家們也因此不排除是一些企業故意散佈產能過剩的言論,好製造人為恐慌,阻止後來者進入。科技部報告認為,發展初期過後,隨著產業不斷成熟,這種「虛熱」的症狀自然慢慢退去,不宜以人為方式強力退燒。
根據科技部掌握的情況,目前中國50多家多晶矽企業中,實際能夠生產多晶矽的僅10餘家,實際投入運營的產能更是僅有1.5萬噸。報告中也承認,最近2年新能源產業發展快速,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
※ 相關報導︰
* 光發電產能過剩?數字膨風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6+112009111600358,00.html
吳揆:能源稅開徵2年後再說
【呂雪彗/台北報導】2009-11-21 工商時報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接受媒體專訪表示,開徵能源稅是個好的方向,不過必須要經過社會溝通,立法院同意,即使要開徵也是後年(2011)以後,等經濟復甦,或是國民生活改善再說。
部分學者認為,政院一遇立法院有反對意見就退讓,因此憂心能源稅等政策將走向「經濟民粹」的命運。對此批評,吳揆表示,「這是過慮了,當立法院決定不可以,難道我們硬要,可以嗎?」
吳揆昨天接受雜誌、廣播等媒體聯訪時,對能源稅等課徵議題表示,政府施政要為政策負責,難道要受制於少數不用為政策負責的學者意見嗎?
吳揆表示,能源稅是好的政策,讓汽車燃料使用費、關稅、貨物稅等稅制整合,不牽涉價格增加及負擔,國庫不會增加收入,只是從燃料使用費隨車徵收改成隨油徵收,並非增稅,也不是碳稅,牽涉複雜計算方式,賦改會並沒有拍版定案何時開徵,也還沒報到行政院拍板。
吳揆進一步指出,目前沒有開徵計畫,即便要開徵也是後年以後,當下對民眾做說明並無濟於事,未來要視經濟復甦或是國民生活改善,再來處理,目前不是適當時機。
他強調,目前不會開徵能源稅,等適當時機關照全局,提出短中長程配套出爐後提出,未來還是由行政部門決定時機,立法部門把關,不該讓理想性學者主導,需要向社會大眾說明的過程,推出來才會是對的時機。
他說,好的政策要在對的時機實施,例如證所稅開徵研究案,媒體引用是一年前過時的研究報告,但有四種可能,卻被誤導為要開徵,造成人心騷動,政院當然要說明清楚。
◆ 暴雪+壟斷 大陸鬧天然氣荒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09.11.21
擁有兩萬多輛出租車的重慶市,兩天前城區幾乎難找到出租車的蹤跡,大部分車子都在排隊等加氣。此外,重慶全市六千二百輛天然氣公車,平時每輛車半個小時可加好氣,現在卻要排隊等候兩小時左右,造成班次減少,乘客望眼欲穿。
即便重慶是大陸最大的天然氣產地,但也無法對車輛加氣實行敞開供應。
由於近期暴雪天氣,使大陸天然氣需求量大增,導致出現「氣荒」,部分城市缺口達百分之四十,天然氣批發價格半個月內,平均每噸暴漲人民幣五百至七百元,漲幅平均已超過百分之廿。
出租車 停止供氣
窘況由北方延燒到南方許多中心城市。武漢日前不得不臨時宣布,對出租車停止供氣,燒氣出租車改燒油;杭州關閉十幾家用氣企業,以保證居民用氣。
過去很多年,大陸都沒有出現過如此規模的天然氣供應缺口;中石油的官方解釋說,今年因北部地區遭遇罕見的大雪和冰凍,北方天然氣需求量急劇上升,不得不對長江以南部分城市減供。
不過,大陸媒體認為,這似乎不是問題的全部。「濟南日報」報導,事實上,「石油巨頭覬覦市場供應緊張的有利時機,獲得更高的市場價格」的說法,已在市場廣為流傳。業內人士爆料,「川氣東送」出現停滯,一定程度加劇此次「氣荒」;而停滯的關鍵是因為與下游用戶在購銷協議上,談判進展緩慢。
改革案 今年無望
「人民日報」引述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的話說,缺氣的根源,在於目前天然氣的價格管制。沒有利益的驅動,企業就沒有動力去勘探更多的油氣田。而進口天然氣也因為價格的矛盾,遲遲難以進到大陸。
官方「新華社」也報導,經營體制高度壟斷,才是造成大面積氣荒的根源。近期以來,大陸天然氣巨頭認為目前價格不合理,要求進行天然氣價格體制改革的呼聲已越來越高。不過,中石油、中石化表示,國家發改委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徵求意見已結束,發改委說,天然氣改革方案,今年不會出爐。
經營互鬥 百姓慘
中石油、中石化與政府「搏奕」,苦了平民百姓。據統計,西安、武漢、重慶、宜昌、南京、揚州、杭州、日照等地都,已啟動天然氣應急預案。武漢從十六日開始,全市廿六座加氣站,全面停止供氣。武漢市經委經濟執行處負責人表示,絕大部分工業企業確實都停氣了。工業企業的天然氣供應何時能恢復,目前尚無時間表。
※ 相關報導:
* 美耗油量降 煉油廠關門
http://www.udn.com/2009/11/21/NEWS/WORLD/WOR2/5263881.shtml
挪威潔淨能源 淡水混海水…來電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268203.shtml
【聯合報╱國際中心/報導】2009.11.24
繼風力、太陽能、洋流及潮汐發電後,挪威國營電力公司Statkraft準備以另一種自然現象,即淡水與海水混合時產生的電力,作為新的潔淨能源。
挪威24日將在奧斯陸峽灣岸的哈倫鎮公布全球首見滲透壓發電廠原型,將尋求潔淨能源帶入新境界。此計畫仍處於小規模階段,卻可望證實滲透壓能源的無限潛能。這座原型發電廠曾是製氯廠。哈倫鎮位於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南約60公里。
這項計畫由專長可再生能源的Statkraft負責,專案主任史吉爾哈根(Stein Erik Skilhagen)表示:「這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形式,不同於太陽能或風力發電。無論天候如何,這種方式都可以產生可預期且穩定的能源。」
滲透壓能源是根據大自然不斷尋求平衡的法則,利用液體的不同濃度而取得。當淡水與海水混合時,會在薄膜上留下鹽分,淡水會流向海水,使海水的側壓力升高,這種壓力可用於推動渦輪機,進而產生電力。
這種滲透壓在大自然中無所不在,能讓植物以葉片獲得水分,也能用來淡化海水。挪威這項實驗產生的電力約2000瓦到4000瓦,雖然只能供應咖啡壺所需電力,卻是全球首次使用滲透壓發電。史吉爾哈根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測試這項技術,以確定它是否可行,而不是生產大量電力。」
Statkraft期望2015年之前建造一座大型發電廠,生產2500萬瓦的電力,可滿足1萬戶家庭用電所需。
Statkraft指出,滲透壓發電每年可望為全球生產1700兆瓦電力,相當於目前歐洲半數電力需求,或中國2002年的用電量。不過Statkraft坦承,這仍是一條漫漫長路,首先,如何製造更節能的薄膜就是一個有待克服的技術問題。(發電圖解詳見原站)
◆ 南韓研發環保塑膠 低毒可分解
自由時報 2009.11.24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在「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南韓研究團隊已利用生物工程技術,製造出非以傳統石化燃料化學物為基礎的聚合物,這種聚合物未來可用於生產可生物分解、低毒性的環保塑膠。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南韓科學技術院(KAIST)教授李相燁(Sang Yup Lee,譯音)主持的這項研究計畫,重點在於生物性聚合物「聚乳酸」(PLA),這種物質是以天然、可再生資源製造出塑膠的關鍵。
過去要產生聚乳酸,都需經過發酵和聚合作用兩步驟,過程複雜且成本昂貴。李相燁團隊以「代謝工程」(metabolic engineering)改良的大腸桿菌菌株,將兩個步驟簡化為一個步驟。他說,這意味著現在可用這種大腸桿菌菌株,透過單一步驟的發酵過程,有效地製造出非天然聚合物。
李相燁說,這種新技術應該對開發出其他生物改造有機體有幫助,而這類有機體能以可再生資源製造出多種非天然聚合物。
搶救全球暖化 核電鹹魚翻生
【黃文正/綜合報導】2009-11-26 中國時報
隨著全球暖化危機議題發燒,世界能源工業正發生巨大變化。長久以來被譏為環保殺手的核能發電終於洗刷惡名,甚至被視為對抗地球氣候變化的最佳武器,即便是昔日反核不遺餘力的環保人士,如今態度也一百八十度轉變。從中國至巴西,全球計有五十三座核能發電廠正興建,足足是五年前興建總數兩倍。
波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印尼等國,正在籌建首座核能反應器。過去堅持再也不建核電廠的瑞典、義大利與比利時,也已經改弦易轍。
排碳第一 反核先鋒大轉彎
《華盛頓郵報》廿四日指出,儘管美國已有十三年未再興建新的核電廠,但在節能減碳的國際潮流和壓力下,美國政府對低碳排放的核能發電,立場已明顯不同。為讓因應氣候變化的相關法案通過國會立法,歐巴馬政府計畫提供聯邦稅賦優惠和融資擔保等誘因,鼓勵企業投入興建核電廠,盼能藉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國際環保團體向來堅決反核,但如今已有部分人士立場鬆動,甚至轉向支持核能發電,「綠色和平」組織」前任高階幹部丁戴爾(Stephen Tindale)便是其一。
英國自一九八六年烏克蘭的轍諾堡核能電廠發生災變後,一直禁止興建新的核電廠。不過,最近倫敦當局計畫興建十座新的核電廠以對抗氣候變化,原本是反核急先鋒的丁戴爾卻表示支持。
丁戴爾說:「核廢料或氣候變化,我們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氣候變化是更嚴重的威脅,而核能發電將是解決的方法之一。」他的論點得到許多環保人士呼應。
代價高昂 高爾仍投反對票
國際環保運動標竿人物、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仍對核能抱持懷疑立場,但關鍵不在環境汙染。高爾說:「核廢料和核能安全問題都可獲得解決,但核電廠造價昂貴且有核擴散的風險,我並非反核人士,只是以這一代的核反應器來看,其建造成本實在高得嚇人。」目前在法國和芬蘭興建的兩座新世代核電廠,皆超出預算達數十億美元,且施工進度嚴重落後,令人不免懷疑,若無政府的長期金援,這些核電廠恐難以為繼。
安全提升 各國廣建新電廠
全球核電廠風潮再起,另一主因應是核能科技進步及安全提升。世界核能發電協會(WANO)指出,自上世紀一九八○年代迄今,全球四百卅六座核電廠的工業事故發生率已大幅降低八○%。
其實,世界各國也都極力開發風力、太陽能或潔淨煤等新能源,只不過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大規模商業發電仍是遙不可及。面對日益迫切的全球暖化危機,核能發電恐怕是一個無法排除的選項。
◆ 美建核電減碳 環保組織唱衰
【黃文正/綜合報導】2009-11-26 中國時報
美國政府擬廣建核能發電廠以對抗氣候變化,但卻遭環保組織「環保加州」(Environment California)唱衰,批評此舉只會讓美國在對抗地球暖化競賽中敗退,唯有全力改進能源效率並研發可再生能源,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環保加州」旗下「研究與政策中心」日前發表報告《肇致失敗:興建核電廠何以讓美國從對抗地球暖化競賽中敗退》,指核能發電將傷害美國對抗地球暖化的能力。
該組織主管戴切亞洛說:「對抗地球暖化,時間和金錢是兩大要素,而核能發電將令美國兩者皆輸。對今日的政府而言,金錢尤其珍貴,核能發電實在是一項愚蠢的投資,將使我們在對抗地球暖化競賽中敗退。」這份報告指出,為避免地球暖化最嚴重的衝擊,美國須在十年內將發電廠的碳排放量降低一半。然而,興建核電廠緩不濟急,目前美國並沒有新的核能反應器正在興工,而建造一座至少要花十年以上時間。換言之,就算此時投入數十億美元興建核子反應器,對未來關鍵十年也毫無貢獻。
而即使核能廠商可在二○三○年之前建造一百座新的核子反應器,未來廿年,核能發電也只能降低美國碳排放總量一二%,不僅太少,也嫌太遲。
相形之下,改善能源效率和研發再生能源則可迅速降低暖化污染。美國某些實施能源效率計畫的州,每年可有效降低用電量一%至二%;此外,也有廠商正在興建發電量等同於三座核子反應器的風力發電廠。
「環保加州」組織強調,一百座新的核能反應器需花費六千億美元,這筆錢若轉而扶植潔淨能源相關產業,在二○三○年前至少可減少多一倍的碳排放量。
◆ 台灣核電廠 可承受超級地震
【聯合報╱朱婉寧】2009.11.26
台灣因自然環境因素,一直是多風災及地震的地區,因此台電在建造核能電廠等公共設施時,特別注意預防地震及颱風等天然災害。台電表示,目前台灣的核電廠至少都設定零點三G、零點四G(重力加速度)的防震力,可以承受規模七點三及規模八的超級大地震。
以水庫為例,台灣的水庫都有防震設計,依據壩址所在區域,會先做水庫設計地震評析,再根據水庫庫容大小及壩高等決定防震標準。因水庫擁有龐大的水體,地震效應可能放大,一般大型水庫設計時還會再加大防震設計。
電廠也是如此。台電指出,台灣多地震,在核能電廠建造時,都會參考地形、地質,做到最高安全標準。現在核一、二、三廠,除了核一廠抗震力是零點三G外,核二及核三廠都是零點四G。零點三G可以抵抗規模七點三地震,零點四G更可抵抗到規模八地震;而且電廠都建立在岩盤上,即使地震時也穩如泰山。
以國際標準看,有些美國核能電廠抗震標準只有零點一G(如佛州Crystal River核電廠),台灣抗震水準比他們還高。
根據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發現,台北盆地下方原長約廿多公里的「山腳斷層」,從關渡穿過大屯火山直達金山外海,長度超過五十公里,屬於活動斷層,距離核一廠僅七公里,距離核二廠只有八公里。另外,地調所也發現,核三廠附近的恆春斷層,最近已改列為活動斷層。
中央地質調查所長林朝宗表示,即使在活動地震帶附近,但其預估地震強度,與當初蓋核電廠時預估的強度相同,而且核一、二、三廠都經歷過六、七級的地震考驗,證明真的「下盤堅固」。
台電舉例,九十五年恆春外海發生兩起芮氏規模七的大地震,造成核三廠最大地表加速度達零點一六五G(為現有三座運轉中核電廠有史以來量測到的最大地表加速度值),但仍小於耐震設計零點四G。台電強調,核電廠設計的抗震強度,絕對足夠應付台灣可能發生的地震。
◆ 核電廠遇強震自動停機 輻射不外洩
【聯合報╱朱婉寧】2009.11.26
為了在強震來臨時讓核電廠更安全,台電表示,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各核能電廠已經新裝「強震自動急停設備」,當地震強度達到電廠抗震設計值一半時,機組就會馬上自動停機,確保安全。
台電舉例,如果電廠設計可抗震至零點四G,一旦地震達零點二G時,核電廠馬上就會自動停機,且啟動自動監測機制,看是否有輻射外漏,並關閉廠房,外漏輻射一定會被封包在廠房內,不可能外洩。
另外,在九二一地震後,為確保安全,台電也請中央大學進行「一、二級結構震後狀況之現地勘查、二級結構物動態分析、耐震設計之合理性評估」,確認電廠結構物安全無虞。
中央地質調查所長林朝宗表示,不論是恆春斷層或是山腳斷層,真正活動的可能性都極低;而且位在恆春的核三廠,其位置是在斷層帶的「下盤」,穩定度比上盤高,不太容易有危險。
不過,因為核一、二、三廠地震帶可能更往下延伸,林朝宗已建議台電,進行進一步可能延伸的地質探勘。台電表示,目前確實正進行核一、二廠廠址附近海、陸域現地地質勘測、地球物理震測及必要試驗,另也準備開始對核三廠附近斷層進行更深入調查,以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廠房結構與設備耐震補強。
台電強調,除了例行性電廠的保養外,如果經過評估及勘測,發現有必要增強抗震結構及補強,台電一定會馬上處理,確保電廠的安全無虞。
◆ 大陸「氣荒」遍地 改革聲浪四起
中央社 2009.11.26
大陸各地近來遭遇天然氣荒,民眾生活大受影響。官方歸咎是氣候嚴寒、民生用量遽增,但專家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市場結構缺失及價格長期扭曲,如不儘早改革,勢必影響社會穩定。
天然氣為何突然四處短缺,是中國傳媒近來的議論焦點。官方新華社引述業內專家表示,引發此次「氣荒」的主因是異常天氣狀況激化了天然氣市場本已存在的供需矛盾,但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天然氣行業亟待解決的兩大矛盾--市場缺失和價格扭曲。
報導引述長期研究能源問題的北京大學教授查道炯說,提前而至的風雪嚴寒讓天然氣供應商捉襟見肘,換言之,備用氣源不足是造成此次「氣荒」的主因。他建議中共官方以法律法規形式、強制要求天然氣生產供應商在需求淡季就先做好儲備。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日前也表示,近來天然氣供應吃緊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他說,中國目前只能提供17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但需求量超過200億立方公尺,「出現問題是自然的」。
報導引述福建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中國大陸前期的能源供應偏重煤炭,而天然氣開發週期較長,因此隨著城市化和低碳發展戰略的推進,天然氣供應吃緊的現象短期內不會消失,也很容易受到像這次氣候突然變寒的偶發因素而造成短缺。
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繼續增加天然氣的使用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說,天然氣是較為清潔的燃料,在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中所佔比重不足5%,而全球平均比重為24%。
中國社科院統計數據顯示,未來十多年內中國大陸天然氣需求將以每年11-13%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需求量將超過2000億立方公尺,缺口將達1000億立方公尺,換言之,短缺比例將近一半。
保民生、保增長是中共領導人當前維持社會穩定的兩大原則及檢驗地方一把手施政績效的標準,當前大陸各地「氣荒」頻傳已引起北京高層極度關注。
碳市場10年內市值超越石油
【江靜玲/倫敦一日電】2009-12-02 中國時報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石油和天然氣一樣,進行交易?」提問的是總部位於倫敦的歐洲氣候交易所(European Climate Exchange )執行長柏里(Patrick Birley)。
柏里掌管的歐洲氣候交易所賣的產品是「二氧化碳」。
二○○五年以來,歐盟強制要求區域內各大污染國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在公開市場購買排碳額度。「碳市場」(carbon market )隨之興起。
倫敦的歐洲氣候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排碳許可交易中心,全球九○%左右的碳交易,透過這裡處理。
碳交易原本是從環保和經濟雙重角度出發,讓承擔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已開發國家,可透過碳交易向排碳量低的購買額度,履行減排義務,同時協助開發中國家經濟。
二○○五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碳市場呈現爆炸式成長。目前碳交易集中在歐洲,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的接近,英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希望把這項交易擴大到全球的企圖愈來愈明顯。
二○○八年,碳市場價值一千二百六十億美元。如果全球碳市場興起,到二○二○年,估計市場將暴增到三兆美元。可望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但據英國環保組織地球之友的報告,迄至目前,碳市場不僅未對減排產生任何作用,反而成為投機新管道。
隨著全球碳交易市場日趨複雜,地球之友擔心多數交易並非在歐洲的「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制度內進行,而是被投資者把持,並將其包裝成金融產品,賺取高利。這項指責非空穴來風。單在今年十一月,歐洲的克羅埃西亞、希臘和南美洲玻利維亞,就陸續發現不實的碳交易事件。
地球之友認為,二○○五年到二○○七年的排碳交易計畫顯然已告失敗,擔心二○○八到二○一二年第二階段計畫重蹈覆轍,因此呼籲各國政府以徵收碳稅取代碳交易。
面對地球之友的抨擊,柏里顯得很沮喪。他坦承,歐洲氣候交易所在目前的碳交易系統下,迄今確實未達到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但以自己的經驗,他相信,藉碳交易達到減少排碳量的目標,遲早會實現。
從倫敦各銀行和避險基金紛紛推出碳交易產品,全球排碳交易所陸續成立看來,地球暖化,碳市場興起,已是大勢所趨。如何搶佔新興市場,對許多投資人,其重要性,可能不亞於氣候變遷。
◆ 氣候專家:2010全球命運關鍵年
【江靜玲/倫敦一日電】2009-12-02 中國時報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本月七日起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歐洲氣候變化基金會(ECF)專家表示,此次會議攸關地球生態發展,二○一○年將是全球未來命運的關鍵年。
總部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ECF能源策略中心執行長布魯克斯(Tom Brookes)卅日在倫敦外籍記者協會針對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指出,相較於《京都議定書》從各國達成共識到立法執行前後長達八年,下周的哥本哈根會議,完成法律約束的迫切性,遠比一九九七年京都會議高,哥本哈根會議的共識,必須在二○一○完成法律程序,「因為拯救地球已迫在眉睫。」
ECP重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的研究,警告地球溫度上升不得超過攝氏二度,因為這是人類可以適應的極限,二氧化碳濃度則不可超過四五○ppm。否則,全球將有高達卅億人口受到糧食、飲水和傳染病影響,地球物種將陸續滅絕。
歐洲氣候變化基金會更把這項警告,縮小成未來十年努力的標竿。
據ECF分析,若不採取行動,依目前的情況發展,地球的溫度未來將上升攝氏三度。哥本哈根會議能否就二○○七年印尼峇里島會議中,確定以減量、調適、技術和資金為框架,在二年協商到期後,針對全球性抗氣候變遷目標達成共識,制定行動進程,因而備受矚目。
布魯克斯表示,哥本哈根會議必須達成三件事。一、已開發國家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諾;二、已開發國家的財經承諾;三、建制化與法制化。
布魯克斯認為其中最困難的是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及低開發國家的財經承諾。三種不同開發程度的國家,如何在減排的責任和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基金」的資金上,達成協議,支援發展中國家從高碳經濟模式轉型為低碳經濟模式,將是會議最大的挑戰。十二月七日到十八日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是一場重大、艱鉅的綠色戰役。
◆ 2100海面升1.4m 淹沒馬爾地夫
【尹德瀚/綜合報導】2009-12-02 中國時報
一份《南極氣候變化與環境》(Antarctic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的新研究報告說,全球暖化將使南極冰層加速融化,二一○○年時海平面可能將上升一.四公尺,屆時印度洋的馬爾地夫和太平洋的吐瓦魯群島均會被淹沒,紐約、倫敦、上海等沿岸大都會則將為治水付出天價。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SCAR)在撰寫報告的過程中,邀請一百位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參與,其結論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專門委員會」二○○七年發布的報告更為驚人,該報告預測,全球海平面到本世紀末平均上升○.二八至○.四三公尺,最多上升○.五九公尺。
溫暖海水 加速西南極融冰
為SCAR主編這份報告的特納(John Turner)說,科學家實地觀測發現南極變化加速,尤其溫暖海水侵入西南極冰原(ice sheet)的邊緣,使冰原的冰加速流入海洋,到本世紀末,光是冰原流失的冰便足以使全球各地海平面上升幾十公分。
依「政府間氣候專門委員會」二○○七年報告,海平面上升來自各種因素,南極冰原消融只佔二○%,主要因素是高山冰河消融和海水暖化後體積膨脹。但SCAR的科學家分析比較一百年來氣溫變化與海平面的關係後,認為南極冰原融化影響海平面上升的幅度超過五○%。
南極分成三區,一是構成南極大陸主要部份的東南極,二是西南極,其兩側各有一個巨大冰架,三是西南極北方的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全球九○%的冰層集中在南極,南極冰帽只要融化一小部分,就足以淹沒若干島國或沿岸城市。
臭氧層破洞 保護南極不暖化
《南極氣候變化與環境》報告說,南極半島過去五十年氣溫上升約攝氏三度,暖化程度超過南半球任何其他地區;但南極大陸其他地區的溫度並無重大變化,特別是東南極似乎變得更冷,導致其冰層從一九八○年以來增加一○%。
報告說,東南極的氣溫變化背離全球暖化趨勢係拜臭氧層破洞之賜。過去人類大量使用會破壞臭氧的氟氯碳化物,導致南極上空出現面積相當於北美洲的臭氧層破洞。特納說,臭氧層有保暖功能,臭氧層破洞反而保護南極比較不受暖化衝擊。
但SCAR的科學家警告,氟氯碳化物已遭禁用,因此南極臭氧層約五十年後可恢復原狀,屆時溫室效應也將成為主宰南極氣溫變化的因素。
◆ 農委會濕地水鳥保育研討會 與國際交流
中央社 2009.12.02
特生中心指出,位於台南縣七股鄉的曾文溪口,因為擁有全球總數一半以上的黑面琵鷺在此度冬,早已列名國際級的重要濕地,受全球矚目,每年也有不計其數的研究人員與賞鳥人士,專為觀察包括黑面琵鷺在內的遷移性鳥類而到七股。
特生中心表示,為呼應聯合國推動的「國際遷移性物種公約」,希望以國際合作方式進行跨國性遷移物種的保護,特別選擇緊鄰保護區的七股研究中心,舉辦「2009沿海濕地與水鳥保育國際研討會」,今年會議並獲營建署、林務局、台南縣、市政府、中華鳥會及濕地學會等機關團體協助舉辦。
特生中心說,今年與會各國專家來自美國、法國、澳洲、日本、韓國、香港,以及本地關心沿海濕地保育人士。
會議從昨天起展開,將持續至明天 (3日),為期3天,共舉行4大研討主題,分別是「國際遷移性鳥類保育」、「全球暖化與沿海濕地變遷」、「遷移性水鳥族群變遷」與「沿海濕地生態旅遊與永續利用」,總計24篇專題報告;與國際交流保育工作,吸取各國在濕地調查研究上的經驗。
特生中心並說,會後將安排「候鳥繫放」、「海草調查」及「濕地生態之旅」等3個分組研習,讓有志從事濕地與水鳥研究的學員進行面對面的小組討論,促進保育工作實務面的推廣。
觀念平台-台灣如何面對碳交易
【蔡育岱、譚偉恩】2009-12-03 中國時報
國際社會自二○○七年以來對於氣候變遷的關注明顯攀升,其中有關碳排放的議題更是夯的不得了,許多媒體也開始介紹減碳與綠色科技一類的議題。然而由於國際市場目前的碳交易類型有兩種機制在同時運作,而彼此參與者的身分略有所別,因此頗易致使人們混淆。
以碳做為交易標的之機制始於一九九七年通過(二○○五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第十七條,該條文允許有剩餘排放額度的附件B國家將其碳排額賣給超額排放的其他附件B國家。至於所謂的「附件B」國家,係指在《氣候變遷框架公約》附件一所列舉的工業先進國家(但亦有少數的市場經濟轉型國家)。在京都機制以外,尚有一種自願性的碳交易制度,主要是透過國際碳交易協會所訂定的標準值,一般稱之為「自願性碳標準」,來確保所有經過查證之自願減碳額度可做為碳抵換或交易的商品。
我國由於還未能加入及批准《京都議定書》,因此僅能參與上述第二種的碳市場交易型態。也就是說,目前台灣可以用「產業」或是「民間團體」的身分進入國際碳市場。對此,政府目前唯一可以使得上力的,應是盡快設法於國內建立一套溫室氣體減排的認證制度,以提高產業減碳與節能的經濟上誘因。
至於相關的國內立法工作,像是《溫室氣體減量法》和《能源稅條例》等,我國目前的實踐情形似乎與美、澳兩國近似。也就是國會的立場似乎還是傾向保守或偏重於經濟考量,沒有太大的意願或動機在第十五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15)前做出明確的「立法表態」。而是認為在國際協商未達到具體的後京都(post Kyoto)共識前,暫不將自己國家減碳的目標或期程明確化,以保留日後在國際層面的運作彈性。
以美國為例,十一月五日在參議院環境和公共工程委員會中以十一:一表決通過的《潔淨能源安全法案》於過程中受到共和黨七名成員的全面抵制,抗議法案沒有進行足夠的經濟成本分析,因此最後是在共和黨成員不投票的情況下才讓這項法案被通過。美國國內的減碳立法可以說已蒙上陰影,前途坎坷難行。參議院極有可能要到明年十一月國會選舉之後,才會就上述法案進行全院投票。屆時,若民主黨在參議院席次的角逐失利,法案通過成為正式美國聯邦法律的可能性就會劇減。此一事實也恰足以說明為何歐巴馬選在十二月九日出席COP15(翌日即前往奧斯陸領和平獎),而不是在十七日或十八日與多數國家領袖共同與會。
回到台灣本身,減碳節能的政策還十分模糊,政府與民間的溝通也不夠充分,加以碳排的估算目前還是列在中國排放量之中,因此,未來如欲在國際上爭取氣候外交的自主活動空間和碳市場上的談判籌碼,必須至少要確立一個減碳節能的產業轉型理念。盡早進行國內經濟結構的修正,才可能獲得國際上的支持與碳交易市場上的合作機會。(蔡育岱為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譚偉恩為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博士生)
◆ 美中壓力/減碳大逆轉 印度也點頭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09.12.03
美國與中國近日相繼宣布減排二氧化碳計畫,正促使印度也採取行動。為不讓美國與中國專美於前,印度不僅將承諾減緩排放的目標,且將帶著不是隨口喊喊的減排提案參與哥本哈根高峰會議。根據印度官員,印度最快本周即會宣布新的碳密度目標。
印度的行動,代表印度在國際氣候談判政策上,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直到最近,印度仍強悍指出,已開發國家自作孽,即應自行承擔減碳後果,不干新興國家的事。
美國與中國公布減排計畫,並將減排規模與經濟體大小掛鉤。美國總統歐巴馬誓言在2020年前減排17%,中國則承諾降低碳密度40%。美國官員說,兩國的舉動,對印度形成非預期的壓力。
參與氣候談判的一名印度官員說;「歐巴馬宣布減排計畫,代表美國已在國際減排談判中『登船』,而中國也表達『伸出脖子』的意願,印度因此也願盡一己之力,中國式的。」這名官員表示,美「中」的發展,代表氣候談判的全球政策已從坐而言,變成起而行。
印度之前堅持富國必須協助開發較低的家減排,但是這名印度官員表示,新提案屬於國內建議,將不仰賴國際提供金援或技術支援。
在上周末的一項會議中,印度、中國、巴西、南美洲、蘇丹決定,若是國際不提供經費與科技,他們不會接受具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協議或是接受國際減排認證。
環保人士指出,承諾減少碳密度仍嫌不足,印度應宣布減排計畫。
◆ 氣候會議/美中搶風頭 歐盟無實權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09.12.03
聯合國即將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氣候變遷會議,碳排放大國美國和中國日前宣布減碳目標搶盡鋒頭,想促使會議成功的歐盟反而被冷落在一旁。
歐盟比任何經濟體更努力向低碳經濟邁進,但歐盟想以漸進實施的法規標準發揮領導作用,將面臨重大考驗。《紐約時報》報導,美國麻州大學政治學教授哈斯表示,「老實說,歐盟並無左右哥本哈根會議結果的政治實力」。
不過,這次會議能否成功,對歐盟還是有不小影響。如果成功,歐盟可讓歐洲企業和民眾相信,他們可在未來的綠色科技市場取得領先。
當然,歐盟的挑戰不少。首先,歐盟內部意見分歧,包括各國本身的減排量和幫助開發中國家減排的金額。另外,歐盟經常和美國意見相左。
在小布希總統任內,美國基於自身經濟考量,加上快速成長的中國、印度未受限制,因而未將〈京都議定書〉提交國會審議。歐盟則訂定減碳目標、實施補貼、推動碳排放額度交易等機制,使倫敦成為全球碳交易中樞,丹麥風力發電設備廠商形勢大好,太陽能產業也在德國和西班牙蓬勃發展。
但歐洲重要產業,包括汽車、鋼鐵、化工、公用事業,都批評歐盟的政策會傷害自身競爭力。印度ArcelorMittal鋼鐵、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已放話,除非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跟進,他們將減少歐盟區內的投資。
歐盟領袖10月間同意參與每年1000億美元的抗暖化基金,但各國動用公帑提撥額度談不攏。根本哈根會議第一星期,歐盟將在10日和11日召開高峰會,英國、丹麥、荷蘭等國支持提高歐盟減排目標 (從減量二成增至三成),希望歐盟的表率可促成〈京都議定書〉後續條約。
但煤礦產業龐大的義大利、波蘭以及部分東歐國家擔心,這樣做的經濟代價高昂,想要成為抗暖化領導者的歐盟,屆時可能出現內鬨尷尬局面。
◆ 澳洲參院二度否決減碳法案
【諶悠文/綜合二日外電報導】2009-12-03 中國時報
澳洲國會參議院二日以四十一票對卅三票否決工黨政府提出的「碳汙染減量計畫」(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CPRS)相關法案,使總理陸克文遭受重大打擊。
這個配套法案曾在八月遭參議院封殺,經過修訂的新版本法案再度受挫後,依法陸克文有權解散國會參眾兩院,提前於明年初改選。而民調顯示,如果提早改選,陸克文領導的工黨將大勝。
但澳洲副總理茱莉亞.吉拉德淡化外界對於提前解散國會的揣測。她表示,政府將在明年二月三度將法案送交參議院表決,讓反對黨有最後一次機會克服內部分裂投贊成票。政府可能希望夏季熱浪與野火會加強輿論支持在遏阻碳排放方面採取強硬行動。
澳洲政府「碳汙染減量計畫」設定的目標,是在二○二○年前將澳洲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二○○○水準減少五%至二五%,比例視本月舉行的哥本哈根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會議採取的行動而定。
陸克文原本希望,他下周出席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會議之前,澳洲為減少碳排放而設計的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計畫能夠完成立法而樹立典範。
發展再生能源 環署說電費一定要漲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09.12.10
我國再生能源發展將比照「德國模式」。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環保署目前正積極說服台電,未來透過補貼、投資保障利潤等方式吸引中小企業投入再生能源市場,「訂價政策是關鍵。」
德國是國際公認發展再生能源最為成功的國家。德國在兩千年訂定再生能源法,用以推動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能源成本。沈世宏指出,德國原本預定2010年再生能源發電配比占整體發電的一成五,沒想到去年就已超前達到一成八。「再生能源產業的就業人口還從三萬人增加到廿八萬人,電費僅上漲百分之三。」
德國採固定電價收購,並保障廿年收購價格,之後考量技術進步及發電成本降低,規定費率再按一定比率逐年遞減。德國有四家輸電業及九百家配電業,發電成本直接反映在電價上,轉嫁給消費者,去年德國每度電價為新台幣十點四元。
反觀台灣僅台電一家輸電,目前每度電僅二點七元。沈世宏認為,我國若想發展再生能源,「電價一定會調漲。」但調漲後可以讓消費者減少浪費。
沈世宏舉例,全台廢耕農地達廿二萬公頃,可利用在太陽能發電上,其他的風力、地熱、潮汐、波能轉換都具潛力。「只要市場具足夠誘因,就能吸引中小企業投入,機會無限。」
沈世宏指出,台電目前排放量占整體三成,估計在2025年前,每年需投入兩百億元,減少兩千兩百萬噸溫室氣體排放量。若現在就投入再生能源,調整經營策略,未來可降低發電成本。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梁鑫鴻表示,台電欲投入大筆資金讓核一廠延役廿年。同樣金額若投入建設風力發電,完成後電力雖僅為核一廠的一半,但已夠用,且可使用不只廿年,「維修費用低、不需購買原料,還沒有汙染風險。」
◆ 先凝聚共識 能源價「改變不會太快」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2.10
哥本哈根會議極力倡議更進一步環保條約,能源學者也表示,政府應大力推動綠能產業,不宜因民粹延誤發展時機。不過,經建會官員低調表示,綠能產業發展需要時間,能源價格政策也會凝聚社會共識,「改變不會太快發生」。
環保署提倡台電收購民間供電,未來電價可能將應聲上漲,淡大經濟系廖惠珠表示,綠能產業當然可以透過補助方式扶植、發展,但需視再生能源比率、未來運轉績效,計算補貼額度,以免有圖利業者之嫌。
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也認為,要獎勵再生能源發展,政府一定要提供誘因,給予業者合理利潤,整體產業才有發展可能。
過去幾十年,政府只補貼出口產業,好處都去了國外,把汙染留在台灣,現在應該大力推動綠能產業。
能源價格提高,可能引發民怨。廖惠珠說,可以仿照英國制度,僅提供弱勢族群能源補貼,而非現行的全面補貼,反而補貼到「耗能大戶」,不僅有失公平正義,更會導致濫用能源。
王塗發則指出,現在使用再生能源的比率甚低,不管是風力、太陽能等,不會影響電價,就算未來真的漲了幾毛錢,相信也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政府若能因此扶植出全新的綠能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絕對遠超過消費者多付出的能源價格。
◆ 德目標:2050全用再生能源
【聯合報╱中央社/柏林電】2009.12.10
德國環境部長洛特根表示,除了在2020年前減少百分之40的溫室氣體排放外,德國的目標是計畫在2050年前,電力供應幾乎全部來自再生能源。
洛特根在「德國第一電視台」表示,德國的目標是在2050年前,電力供應「幾乎完全來自再生能源」,做為走向能源自給自足的橋梁,核能發電的比重將逐年降低。
缺乏天然資源的德國,是發展綠色能源最早起步的國家之一,立法強制電力公司收購再生能源電力的再生能源法實施九年來,全球至少有47個國家參考立法,帶動相關產業的繁榮。
◆ 校園節能減碳 2年省7億電費
中央社 2009.12.10
節能減碳從生活做起,從教育著手。教育部積極推動輔導學校進行節能減碳措施,2年來各級學校總用電量減少7.8%,若以1度電新台幣2.65元計算,總共省下7億多元電費。
教育部統計,從96年開始推動以來,已有312所大專院校、248所高中職及59所國中小加入節能減碳的行列。教育部說,雖佔全國學校的比例低,但已發揮擴散的作用。依據台電資料及95年學校既有電表統計,並排除有疑義的數據,97年度各校總用電量已較95年度下降7.8%。
教育部環保小組表示,各校下降比例以高職降低的幅度最高,達12.31%;其他大專院校、高中、國中和國小,97年與95年相比分別減少8.03%、7.23%、6.54%和6.07%。
各校最常見的節能減碳方式為何?教育部環保小組執秘張子超說,學校最常發生耗能狀況,除管理措施未考量節能且落實推動外,照明設備多未汰換為節能燈具以及空調設備使用年限過長等,各學校礙於經費問題,會逐年編列預算加以改善。
教育部今年選出13所綠色大學,其中包括元智大學。元智大學節約用電總量比例約4.6%,節省電費達1900多萬元。
元智大學總務長魏榮宗分享秘訣表示,將全校電力監控整合系統與課表結合,上課前10分鐘空調與電燈自動打開,下課後自動關閉;電燈僅留黑板前2盞,茶水間與走廊間的電燈,打開5分鐘後自動關閉;學生晚間若使用籃球場和網球場,依使用者付費原則,需使用儲值卡片。目的不是賺錢,是要讓學生有節能減碳觀念。
教育部的大學校院96年至97年用電成長率,負成長最多前21名都是國立大學,這21所大學共減少1萬500多公噸的溫室氣體量,如果以每度電平均2.65元計算,節省電費達4400多萬元。
臺灣大學減少700多萬的電費,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減少600多萬元電費,對學校來說不無小補。不過,負成長最多的不是頂尖大學,而是台中教育大學。
台中教大總務長易正明受訪時表示,機器設備調控時間自動開關以外,人其實是最難管理,加強學生環保觀念,不是說說而已;學校不定時有人巡視,如果教室人較少,會請學生移到較小的教室自習,如果天氣不熱,則勸導學校人員能不開冷氣就不開。
節能減碳其實很簡單,教育部說,一般經由節能輔導團輔導後改善的學校,落實管理措施可減少用電量約5%;汰換照明設備後,可減少用電量約10%;汰換老舊空調設備,則可減少約10%至15%用電量。
受經費限制,教育部無法編列龐大預算補助學校進行節能減碳措施。但為環境永續,教育部希望,各級學校能夠從小地方做起,在不影響教學品質下,期盼在104年可達到減少7%耗能量的目標。
◆ 環保筷綠廁所付費冷氣 各校拚節能
中央社 2009.12.11
愛地球不再只是口號,宜蘭縣蘇澳鎮岳明國民小學使用太陽能光電板與熱水器,建立環保綠廁所。台北縣海山高工則全校禁用瓶裝水與免洗筷。
岳明國小結合小農菜園與水田,營造一個循環型的小農園(Permaculture),命名為「時空部落」,成為學生和民眾體驗永續生活的教育體驗基地,包括多功能綠色餐廚空間、堆肥廁所、蚯蚓房、種苗屋、工具室、瓜棚架、蔬果園等,其中,自然環保廁所的洗手水還可澆灌植物。
岳明國小設置4種資源使用監控系統,包括物理環境監控、用電量監測、用水監測和再生能源發電監測。以後者為例,設置太陽能光電板發電效益監測系統,監控每日發電量,並計算其節電與減碳效益,提供能源教育教學所需的數位教具。
儘管經費拮据,岳明國小設置太陽能路燈,提供夜間照明所需,可提供校園及社區整點對時與再生能源教育示範等。節能減碳措施幫岳明國小每月平均省水費1000元、電費3800元、瓦斯費1625元,每年總共可以節省水、電、瓦斯費5萬9225元,也是不無小補。
海山高工校園教學教室8成汰換為高效率節能燈具,裝置約450只節水龍頭,並建置漏水立即通報維修系統,規劃建置水錶監控系統,期能有效掌控用水情形,並且全面清查校內冷氣機年限,逐年汰換為綠色環保及高效能的設備。
為培養節能及自我管理的觀念,海山高中在教室裝設儲值型插卡式及卡機,推動「付費使用冷氣」,並持續推動教室冷氣使用措施節能獎勵辦法,每學年都有約80%班級獲得嘉獎以上鼓勵。
海山高工表示,推動廚餘減量與回收、廢食用油及工業用油回收、利用市公所回饋液態肥注入化糞池以加速化糞池分解,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學生餐廳及合作社贈送每位學生不銹鋼筷,全面推動環保餐具;禁用市售杯水及瓶裝水;辦公室於午休及下班時關閉電腦、事務設備等電源;鼓勵班級少開冷氣、多開窗。種種措施,讓學校多次獲得環保績優學校。
高雄大學則是裝設汲水風車、雨水回收系統、空調數位監控系統、感應式省電燈管等設施,飲水機、電梯安裝節電設施,藉此減少水電費支出。最討喜的是設置生態池人工濕地,已成為校內著名景點。
高雄大學表示,池水來自經校內污水處理廠處理後可排放的「中水」,再運用風力轉動汲水風車,將池水抽送至120公尺外的中央軸線蓄水池,每台風車每日可抽取「中水」10餘公噸,整月可達350公噸,除可省電費,還促進水資源再利用。
節能減碳節省下的費用,對經費有限的學校來說不無小補。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學生節能減碳習慣,讓環境永續觀念從小扎根,進而推行綠色樂活生活。
立院決議 學校用電優惠要取消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09.12.11
立法院昨天審查台電九十九年度預算,決議台電不應再給予學校用電優惠,要求主管機關盡速檢討修正。但立委卻同時撤回取消台電員工優惠電價的提案,寧可讓學校傷腦筋,卻仍要台電員工繼續享有優惠。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天審查台電預算案,多名立委提案檢討台電目前現有的電費優惠,包括台電員工每月用電三百度以內享有半價優惠、學校用電優惠等。不過,最後提出取消台電員工優惠電價的立委紛紛撤案,只剩下民進黨立委蘇震清、潘孟安、陳啟昱等連署檢討學校用電優惠的提案。
根據台電資料,台電的優惠電價可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針對特定族群提供優惠,像是軍眷、學校及員工用電等;第二種是政策性用電補貼,如電話、自來水、鐵路、路燈、農業用電等公用事業;第三是離島居民。
台電近年來因燃料成本增加、電價卻無法同步調整,導致虧損不斷增加,立法院去年通過決議,要求台電檢討各項優惠電價,酌量取消用電優惠或協調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撥補台電。像軍眷用電半價優惠,自明年起由國防部編列預算支應。
蘇震清等立委指出,學校用電優惠不具法源依據,長期影響台電正常營運權益,應該由主管機關教育部編列預算支應;蘇震清說,台電明年度營業收入,因學校用電優惠短收金額高達六億三千七百二十八多萬元,比十年前的一億八千多萬元成長三倍多。
台電昨天在立法院解釋,學校用電優惠從民國七十四年實施至今,當初為了顧及學童視力保健,透過行政命令方式給予各級學校優惠用電,至少比一般機關用電便宜兩成左右。
至於員工用電優惠部分,台電提供員工用電低於三百度的部分,享有半價優惠,台電員工約有兩萬六千多人,一年補貼費用約為兩千兩百多萬元。台電董事長陳貴明說,台電員工用電優惠,其實「非常少」。
◆ 一併算帳/台電變電箱 學校要收租金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吳政修、陳崑福/連線報導】2009.12.11
立法院要求台電取消學校用電優惠,對學校經營造成衝擊;高雄市教育局希望立院能妥適處理,如無法解套,下策可能就得「親兄弟、明算帳」,清算台電在學校設了多少變電箱,反過來向台電收租金。
高雄市這項反制措施,屏東、台南縣都表示會跟進。屏東縣教育處長郭文瑞說,台電「斤斤計較」,「我們也只好要求經過學校上空的電線或設置電塔都要收費」;台南縣教育處長王建龍說,台電取消優惠「真的不夠意思」,若台電執意如此,「大家就來算帳」。
學校一直是用電「大戶」,班級數多的學校,每月電費數十萬元跑不掉;高市樂群國小校長林國亮表示,用電超過契約容量就要罰錢,沒有達到契約容量,電費還是要照付,台電也不退錢。
龐大的電費蠶食了教育預算,讓有限的經費更加拮据。高雄市教育局曾行文台電,援引憲法等法條,認為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台電雖民營化,基本上政府仍是最大股東,應調降學校用電費率,俾利國民教育的推動。但台電表示,於法無據。
高雄市教育局主任祕書王進焱指出,台電不調降學校用電費率就算了,若因為立法決定取消學校用電優惠,那麼台電借校地上設變電箱、電塔等,也是「無法源根據」,如果不能相互體諒,學校被壓得喘不過氣,「最後只有明算帳」。教育局指出,若要認真計算起來,清算所有台電在校地上設的電力設備,再溯及這廿幾年,恐怕租金也有上億元。
◆ 簡單做環保 電費3000變500
【聯合報╱丁庭芬/教(台東市)】2009.12.11
環保節約活動只要想做機會唾手可得,而且觀念要向下扎根;十五天前學校舉辦秋季戶外教學活動,在出發前五天,我把打好的通知單貼在聯絡簿上,除了叮嚀孩子要帶一件替換的衣服、飲水,建議帶夠吃的零食,當然大力宣導,請他們帶手帕、環保筷(上學期還有家長幫孩子準備了碗)。當天,只有三個孩子沒帶環保筷,一年級時我們班也自己帶筷子吃便當,回到學校總是當面感謝這群環保小尖兵,並告訴他們我們一起做了一件對地球很好的事,很感恩家長的配合。
今年初,覺得家中的電費水費比以往多出好幾倍,一直找不到原因,心想平常洗菜水也會再利用,屋頂有太陽能燒水,就算七月到九月家中也沒吹超過三次冷氣,晚上七點以後是戶外運動時間,電費飆到之前的三倍以上,所為何來?問過鄰居更奇怪的是,他們幾乎吹一整天的冷氣,電費卻比我們少了一千多元,而太陽能熱水器從下午四點開到隔天早上。
後來,我們重新調整太陽能熱水器燒水的時間,更換馬桶的止水閥,並且把兩個煮熱水的熱水瓶拔掉插頭,我家的電費從三千多,經過打折降到五百多,這才發現十多年來的電費,每個月都多浪費了不必要的資源;水費從一千多變成三百多,我們樂在合理的節約水電的生活中,利人利己啊。
太陽能發電 補助價增三成
【經濟日報╱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2009.12.19
台灣太陽能發電補助價格昨(18)日拍板,每度電補助價格比9月公布時高出逾三成,裝設投資報酬率也提升至5.25%。業者樂觀預期,補助價提高有助國內太陽能市場大開,明年就有上看500MW(百萬瓦)的機會。
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表示,參考各方意見後,決議新設系統1到10瓩內,給予裝設補助每瓩5萬元,每度電補助11.1883元,無設備補助的太陽能每度電補助14.6030元。
10瓩以上則無裝設補助,僅給予發電補助,依規模大小,10到500瓩每度電補助12.9722元;500瓩以上,每度電11.1190元。
台灣再生能源法6月中旬三讀通過後,經濟部能源局曾於9月公布太陽能發電補助價格草案,當時對新設系統在1至10瓩內,給予裝設補助5萬元,每度電以8.1243元買回;10瓩以上無裝設補助,每度電以9.027至9.3279元買回。
由於補助價格遠低於業界預期,一度遭業者砲轟是「愈補愈大洞」。能源局之後廣邀產官學界舉行五次審定會和三場公聽會,昨公布調高補助價。
能源局昨天新出爐的電價買回補助,不僅比9月公布的高出甚多,終端用戶裝設投資報酬率也由原訂3%到5%,提升至5.25%。國內太陽能業者對此多表樂觀,預期將引爆本土市場需求。
太陽光電協會主席、宇通董事長蔡進耀昨天表示,新出爐價格「令人欣慰」,雖然相較德國等先進國家投資報酬率約在6%到8%,台灣仍有向上調整空間,但這個價格,已能形成國人採用太陽能發電誘因。
蔡進耀指出,國內不少有意裝置大型太陽能發電的用戶或企業,因為先前補助價格太低而暫時擱置,新的價格能刺激這些潛在用戶出手,預期明年台灣太陽能內需市場上看500MW。
◆ 對電價影響/明年每戶電費 月增3.5元
【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2009.12.19
經濟部昨(18)日敲定各類再生能源折現率一律提高至5.25%,採取外加電價方式,預估明年對電價影響程度約0.4%,平均每戶每月約增加3.5元電費,十年後可能增加23.3元。
根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再生能源電價採取外加方式,必須主管機關經濟部同意,最快可望在明年上半年實施。
經濟部昨天召開「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審定會」,就各類再生能源收購費率達成共識。不過,有關太陽光電、離岸風力與地熱三項費率,是否採用「前高後低」,以利業者回收投資設備成本,並未達成共識。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說,月底前會有結論。
黃重球表示,再生能源躉購費率昨天達成初步共識,其中含政策因子的折現率參數,從先前提出的3%至5%折現率,一律提高至5.25%。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這次審定的費率,是自今年7月10日至明年12月31日為止,經認定的新設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未來20年生產的電能都適用,明年底再召開審定會訂定新費率。
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利用再生能源發電,必須繳交一定比率金額給再生能源發展基金,所付出的成本以外加方式反應在電價上,不過,須經主管機關經濟部同意。
黃重球指出,根據規畫,民國99年、100年再生能源的推廣預估值,分別為104MW、215MW,估算明年度台灣電價受影響程度約為0.4%,平均每戶每月約增加3.5元,最快明年上半年就會反應,估計民國109年,每戶每月電費平均增加23.3元。
◆ 全球最大矽晶圓廠 LDK爆財務危機
【聯合報╱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2009.12.19
全球最大多晶太陽能矽晶圓廠江西賽維(LDK)驚爆財務危機,赤字高達11.5億美元(約合370億元台幣),緊急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提出資金流動性計畫,進行多晶矽業務重整,並將發行新股籌資還債。LDK坦言,若資金流動性計畫失敗,後續經營將有疑慮。
LDK在太陽能矽晶圓供應鏈上具重要地位,全球市占率約兩成。太陽能業者憂心,近期市場需求大量回升,LDK財務拉警報,不利其後續營運,恐掀起新一波矽晶圓搶貨潮。
LDK股價受財務吃緊衝擊,重挫近15%,並牽動台灣太陽能族群昨天走勢不同調,太陽能電池廠中僅與LDK關係較不密切的茂迪(6244)收紅;矽晶圓廠則在可望受惠轉單效益下,綠能(3514)、合晶(6182)與陽光能源TDR(9157)盤中都由黑翻紅收市。
LDK是大陸官方大力扶植的太陽能整合大廠,布局涵蓋最多晶矽與矽晶圓材料、薄膜太陽能電池以及下游模組業務。據了解,LDK這次財務發生狀況,主要因在多晶矽原料製造投入太大資金,但卻受制多晶矽價格回檔,無法如預期回收鉅額投資所致。
外電報導,LDK已在美東時間17日向美國證管會提交資金流動性計畫相關文件。
根據LDK向美國證管會呈送的資料,該公司截至第三季末營運資金赤字達11.5億美元,包括11億美元短期債務與850萬美元累積虧損。今年初至第三季末,LDK累計淨損達2.099億美元,淨現金流出量達9,520萬美元。
LDK計畫重整多晶矽業務,並將總價值13-16.5億美元的多晶矽業務轉由其即將創立的子公司Cayman Islands接管,之後引進VMS Investment集團等企業收購Cayman Islands所發行的5,000-8,000萬美元可轉換優先股,預計明年第一季底前完成相關交易。
LDK也將發行1,890萬單位的美國存託憑證 (ADS),預計募集1.2億美元資金償還短期負債。LDK透露,雖然已開始重整短期債務,但仍無法確保未來現金流由負轉正,一旦資金流動性計畫無法成功,恐面臨無法繼續經營問題。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