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8

發現古墓群 秘魯古文明將改寫

◆ 發現古墓群 秘魯古文明將改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7/today-int1.htm

自由 2011.02.27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考古學家去年在秘魯東南部叢林區發現面積廣大的古墓群,專家表示,這座古墓群興建於西元6世紀到13世紀的瓦里文化時期,可以證明早在印加帝國之前,瓦里文明即已進入安地斯山區、甚至孕育了後來的印加文明,因此其重要性與世界級古蹟馬丘比丘不相上下,進一步研究,或有部分秘魯古文明史將因此改寫,甚至可能找到「黃金城」。

年代介於6至13世紀

這座古墓群是去年11月在安地斯山區東部、據信為印加帝國抵抗西班牙殖民的最後堡壘庫斯科省所出土,位於維卡邦巴「鬼魂平原」(Espiritu Pampa)考古區,距離首都利馬約1100公里。古墓群埋葬的是考古學家稱之為「瓦里之王」的當地尊貴人士,除主墓群之外,周邊還有八座顯然是埋葬殉葬者、或是後來陪葬者的「二級」墓穴,庫斯科省的文化官員賈西亞表示,這與「泛安地斯」山區的埋葬模式不謀而合。

考古學家目前已陸續從墓穴中挖出362件文物,其中包括一塊Y字型的銀色盔甲、一個銀色面具、兩個金手鐲、兩根鍍銀手杖、15個銀箔臉部塑像等,由於叢林潮濕,骨骸與衣物都無法保存,因此無法斷定文物所屬年代,不過估計應隸屬早期瓦里文明。

重要性不下於馬丘比丘

前秘魯國家研究院院長魯伊方斯表示,這是首度證明瓦里文化存在於安地斯叢林區的證據,也是證明早在印加帝國之前,瓦里人就已經來到此處的證據,「了不起、非常驚人」,「將會改寫印加部份歷史」。

印加帝國(約西元1400到1532年)是哥倫布時代前美洲最大的帝國,西班牙人1532年征服印加之後,最後一批印加人逃到維卡邦巴,不過領導抵抗的印加最後一任國王圖派卡瑪魯,也於1572年在維卡邦巴被西班牙人俘虜、而後處決,印加王國正式滅亡;而瓦里文明據信存在於印加帝國之前,對安地斯山區、乃至於後來的印加文化都有深遠影響。

可能找到黃金城

魯伊方斯表示,考古學家去年7月發現這塊墓群,挖掘多月之後,出土上述文物,而今他相信,如果繼續挖掘,或許能在這裡找到傳說中的瓦里失落城市「帕提提」(Paititi,也就是所謂的「黃金城」)。根據傳說,「帕提提」位於亞馬遜叢林,是一座滿是黃金與珠寶的城市,不過多年來探險家多方尋找,依舊找不到這座傳說中的失落城市。

※ 相關報導:

學者:中國人首先發現美洲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尋幽攬勝-宛如來自太空 難解青銅微笑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445/112011030300104.html

【文/魯郡】2011-03-03 旺報

各國考古專家爭論了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有許多千古之謎仍難以破譯。

三星堆遺址內,存在3種面貌不同,但又連續發展的3期考古學文化,即成都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群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稱「寶墩文化」;商代三星堆規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達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廢棄古城時期為代表的3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橋文化」。

誇張青銅像 優美又細膩

三星堆遺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許多神秘之處,各國考古專家爭論了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有許多千古之謎難以破譯,以致不少外國媒體,稱三星堆遺址是來自「外星人」的文化。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真實地展現輝煌的古蜀文明,其中最神奇令人驚嘆的,便是眾多青銅造像。這些青銅像鑄造精美,形態各異,既有誇張的造型,又有優美細膩的寫真,組成一個千姿百態的神秘群體。

在眾多青銅人面像裡,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順風耳」,它們不僅體型龐大,且眼球明顯突出眼眶,雙耳更是極盡誇張,又長又大宛如獸耳,大嘴亦闊至耳根,有一種難以形容的驚訝和奇異感。它們有三層嘴唇、嘴角上翹的微笑狀,給人神秘和親切之感。

精美金杖 刻有鳥魚紋飾

其中最大的一件鑄像,高65公分,寬138公分,圓柱形眼珠突出眼眶達16.5公分。另一件鼻樑上方鑲嵌高達66公分的裝飾物,既像通天的卷雲紋,又像長有羽飾翹尾卷角,作勢欲騰飛的夔龍狀,顯得無比怪誕詭異,為這類揉合人獸特點的碩大縱目青銅人面像,增添了喧赫的氣勢和無法破解的涵義。

出土的三星堆文物中,有金杖、青銅「神樹」、象牙等。金杖長達1.42公尺,其上刻有精美神秘的紋飾,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並在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壓有一支箭狀物,同時,有充滿神秘笑容的人頭像。

青銅神樹 神鳥代表太陽

青銅神樹是世界所有考古發現中,最讓人感到驚訝的器物,稱得上是絕無僅有,極其奇妙。

這株青銅神樹,高近4公尺,共分3層,主幹再杈分九枝,每個枝頭上,共棲息著九隻神鳥。

據研究,九隻神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一種代表太陽的神鳥,顯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寫照。

青銅神樹出土時,頂部已斷裂,尚未復原,推測應該還有象徵「一日居上枝」的一隻神鳥。同時出土的還有人首鳥身像,或立在花蕾上的銅鳥,繁茂的樹枝、果實及花朵。

※ 相關報導:

* 神秘古蜀文化 三星堆博物館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445/112011030300104.html

fsj 提到...

千島湖底藏千年古城 建築巧奪天工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3.08

千島湖位於大陸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風景如畫、遊客如織,但在這片秀麗湖水下,其實沉睡著兩座千年古城,隨著時間推移,似乎已經被歷史遺忘;直到日前《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湖水下古城風貌,才又激起外界對兩座古城的好奇。

據資料記載,千島湖下的兩座古城名為「淳安古城」和「遂安古城」,淳安古城又稱「賀城」,建於西元208年,遂安古城的歷史則比淳安古城晚一些,因背依五獅山,故又稱「獅城」。兩座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唐時代,自古以來就是徽商出海的交通要道,曾經繁盛一時,隨處可見巧奪天工的建築。

1955年10月,大陸電力工業部為了建設新安江水電站,將淳安、遂安兩縣合併為現在的淳安縣,29萬人移居他鄉,隨後庫區開始蓄水,兩座古城連同27個鄉鎮、1000多個村莊、30萬畝良田及數千間民房,自此沉睡於湖底。

半個世紀後,新安江水電站慢慢退居為華東後備發電站,隨之崛起的是知名旅遊景點千島湖。2002年,千島湖旅遊部門開始進行保護性挖掘,確認兩座古城處於水下約25公尺深處,水溫常年保持在20℃左右,且城牆牆體高大平整,城門上還嵌著門釘和鐵環,儘管磚牆、木窗上已經佈滿藻類,但整體建築依然完好。

千島湖風景旅遊管理局局長認為,水下古城遺址在世界上相當稀有,具有獨特性、神秘性等觀賞價值。當地政府也開始規劃觀光開發方案,希望讓千年古城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

有中科院專家實地勘查後,建議造一座「阿基米德橋」,如果興建成功,不僅不會破壞水下的古城,遊客也可以進入懸浮在水中的隧道參觀。但也有另一派學者表示,不動就是最好的保護,想要開發利用為時尚早。



◆ 驚豔! 河南發現宋代壁畫墓

【聯合報╱記者陳思豪/綜合報導】2011.03.08

大陸考古人員最近在焦桐高速公路河南省登封市唐莊段,發現一座彩繪的宋代壁畫墓,由於壁畫深刻描繪出當時的生活寫照,專家認為,這將為中國古代中原地區政治、經濟、宗教、民俗、音樂與繪畫藝術等研究,提供了生動的圖像資料。

新華網報導,墓的規模不大,屬仿木結構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對於墓中壁畫,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松林給予相當高的評價,「非常精美」。在挖掘過程中,並沒有發現陪葬品,張松林解釋這是宋墓中相當常見的現象。

墓內壁畫共有十一幅,墓室上部有六幅,反映了當時社會佛家、道家、世俗等超度及吊孝時的齊樂場景。下部則有五幅,內容包括備宴圖、對飲圖、婦女啟門圖、夫婦起居。

專家認為,該墓的結構保持相當完整,壁畫內容豐富多元,完全呈現當時社會的寫照,另外在描繪、設色、施彩也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這個發現不但可以讓世人更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也是中原地區壁畫藝術中的精品,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

fsj 提到...

失落之城亞特蘭提斯 深埋西班牙濕地?!

自由 2011.03.16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傳說中的島嶼城市亞特蘭提斯(Atlantis),在萬古洪荒時期就享有高度文明,但後來消失無蹤,數千年來一直是引人遐想的不解之謎。如今,一支以美國學者為首的研究團隊自信已尋獲它,聲稱其確切位置就在西班牙南部一片沼澤地下方,而且相信是一場強烈海嘯將其吞沒。

高科技探勘兩年 宣稱解謎

英國每日郵報15日報導,這支由考古學家與地質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過去2年裡利用衛星照片結合深地雷達、數位製圖及海底科技,試圖解開亞特蘭提斯之謎。他們相信,當年傳說中遭海嘯吞噬的亞特蘭提斯,就隱沒在卡地茲市(Cadiz)以北的多納安國家公園(Dona Ana Park)沼澤地。

領導這支跨國團隊的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大學教授弗羅因德說:「這是海嘯的威力……它竟然能把60英里(約96.6公里)的內陸土地摧毀殆盡。」這項研究成果13日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新特別節目「發現亞特蘭提斯」中公佈。

距今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首度描繪亞特蘭提斯的景況。雖然許多人相信這則故事是他憑空杜撰,以闡述其政治理論,但也有人堅稱,確實發生過柏拉圖所說的導致亞特蘭提斯沈入海底的天災。數百年來,學者一直試圖找出真正的亞特蘭提斯所在位置。

按照柏拉圖的描述,這個島城比古代利比亞與小亞細亞(即當代的土耳其)加起來的版圖還要大,而且是通往其他島嶼的通路,從這些島嶼可以通往對面的整個大陸。該島北方與沿岸有山峰、南部有平原,「國王」是海神波塞頓的後裔,但他們因為和凡人通婚,神性傳承遭到稀釋。西元前9600年,亞特蘭提斯征服西歐與非洲大部分地區。但在試圖進攻雅典失敗後,整座島居然在1天1夜內整個沈入海中。

找到「奇怪的紀念遺址」

弗羅因德等科學家發現,在多納安公園廣大的沼澤地下方,埋藏著一連串奇怪的「紀念遺址」,是逃離這場毀滅性海嘯的難民,依據亞特蘭提斯的樣貌打造。他表示,僥倖逃過一劫的亞特蘭提斯居民,在內陸又建立了新的城市;找到這些仿亞特蘭提斯的城市,是「急轉直下的重大進展」,令他相信亞特蘭提斯就埋在這些泥灘地裡。

fsj 提到...

考古發掘 揭開武則天宮殿神秘面紗

【新華社】2011/03/22

在中國首批考古遺址公園—隋唐洛陽城宮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考古人員揭開了武則天興建的天堂、明堂的神秘面紗。

考古表明,明堂遺址的八邊形夯土臺基與文獻記載唐高宗永徽年間明堂內樣所描述的形制與規模完全一致,天堂遺址的形制佈局與佛教密宗供俸佛像的曼陀羅(壇城)的形制佈局極為相似,這兩座建築形制佈局的揭示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極為珍貴的實例並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考古隊隊長石自社說,明堂和天堂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特殊歷史時期的兩座特殊建築,是宮殿建築史上的新氣象,改變了這一時期宮殿建築形制佈局和空間高度。

他說,明堂是武周時期的宮城正殿,按禮制明堂應建在郭城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內」。但武則天標新立異,讓建築服從於政治,將明堂建在了宮城中心。明堂建成後,武則天於此「宴賜群臣,赦天下,縱民入觀」。

圍繞明堂發掘出的遺跡分為隋代宮城正殿乾陽殿宮院、唐代明堂宮院和北宋太極殿宮院三期。其中唐代明堂宮院由宮城正殿明堂夯土臺基、宮院步廊和宮院院門圍合而成的宮院院落組成。明堂基址平面呈八邊形,由內而外由6周八邊形夯土組成,其中心為巨形大柱坑,坑底部的柱礎石十分巨大,直徑約3.67米。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的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臺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建築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令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存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基址僅存臺基基礎,臺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臺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週夯土基礎和一週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共有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4塊青石拼合而成,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

石自社說,據文獻記載,明堂高約86米,天堂的高度文獻中雖未有記載,但根據其「三層可以俯視明堂」的記載推測,天堂最少高100米以上。

據了解,為配合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對隋唐洛陽城宮城中心區遺址進行了科學考古發掘工作,這一區域內先後發掘清理出了明堂和天堂遺址等。通過發掘,還基本搞清了隋、唐至北宋時期宮城正殿及其所在宮院的形制佈局和沿革變化,特別是對宮院形制佈局的揭示為這一時期宮殿建築佈局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資料。

fsj 提到...

南北朝彩俑出土…他雙手扶劍

【聯合報╱記者陳思豪/綜合報導】2011.03.29

濟南考古人員日前在槐蔭區段店辦事處後周王莊臘山河畔,發現了一座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古墓,裡頭不但有精美的石俑、陶罐、瓷碗、鐵器等珍貴文物,還有三個從未在濟南出土過的彩繪石俑。

人民網報導,考古人員在古墓上方鑿出一個八公尺的大洞,由於經年累月,部分地區出現積水現象。考古人員將埋在泥土裡的石俑挖出,其中一具石俑的頭部已經斷裂,但面部表情雕刻的相當傳神,雙手呈現扶劍的姿勢,石俑底部有紅色彩繪。

另一個石俑高一公尺,結構保存得相當完整。在石俑的旁邊還有兩個陶罐和一堆銹蝕的鐵器構件,另外有一件相當罕見的青釉瓷碗,它已經先一步被帶回考古所進行研究。這座墓之前在上世紀的七○年代,當地人挖井時, 即出土北齊宜陽國太妃傅華墓志銘一方,說明它是一座北齊王太妃墓,當時與古墓同時出土的,還有《齊志銘》篆書蓋石一方。不過,那次挖掘造成了嚴重破壞。

現場考古人員何利表示,這座古墓的規模相當大,依照推算,整個墓道南北約有卅五公尺,其中主墓室的部份,長、寬約為八點六公尺、九點五公尺。墓道裡的牆壁,都有石灰粉刷的痕跡。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表示,這是濟南考古歷史上出現過最大的南北朝時期墓葬,同時裡頭的彩繪石俑,也是頭一次出現在濟南地區。他說:「以前發掘的南北朝古墓,出土的都是陶俑,沒有見過石俑。這次發現的石俑身上還有彩繪 ,對研究南北朝時期濟南人文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fsj 提到...

秦墓兩千年前骨頭湯 幼犬熬的
http://www.udn.com/2011/4/2/NEWS/MAINLAND/MAI2/6250072.shtml

【聯合報╱記者陳思豪/綜合報導】2011.04.02

大陸陝西省考古隊去年十二月在清理西安北郊一座戰國時期的秦墓時,發現裡頭其中一個青銅鼎內,竟然還留有一半的「骨頭湯」,經過動物考古專家三個半月的鑑定,證實湯裡燉的是一隻年齡不到一歲的幼犬,這也代表人類從兩千年以前,就開始有吃「香肉」的習慣。

新華社報導,考古隊去年發現這件高廿公分、腹徑廿四點五公分的銅鼎,雖然外觀上沒有特別之處,但裡頭竟然神奇的裝著半鼎的骨頭湯。

由於長期浸漬,湯的顏色已經相當混濁,骨頭也變為青銅銹的綠色。

當時考古人員用鑷子夾起骨頭,發現數量大約有十根,不過由於已經被浸漬得呈現銅綠色,因此無法斷定是何種生物。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考古部部長劉呆運表示,經過幾個月的考證,證實這是狗的骨頭。他表示,這是發現的尺骨,與過去在陝西商洛東龍山遺址(夏商時期)出土的四隻完整的狗骨,體積幾乎一模一樣。

但由於骨骼尚未完全發育,因此推測應該是一隻未成年的小狗,年齡在十個月到一年間。

神奇的是,經過兩千年時間,骨頭湯不但沒有揮發,而且幾乎完好如初。專家解釋,這應該是跟銅鼎和墓穴的封閉條件有關,加上沒有遭竊,才能保存下來。

此外當時發現的另一座墓中,也有同樣類型的銅鍾和銅鼎,雖然被土給覆蓋,裡面也保留了約五百毫升疑似酒的液體,專家分析,雖然還待檢測,但依事死如事生的原則,墓主人一定是鼎食之家的貴族,生前喜好酒肉,死後也享用不已。這兩項發現,讓後人了解過去的老祖宗,一樣有喝酒吃香肉的飲食習慣。



◆ 最早耶穌肖像?約旦古籍曝光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04.04

考古學家相信,在約旦發現的古籍中有一幅肖像,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耶穌基督像,可能是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不久後、出自信徒之手,甚至可能是耶穌在世時,出於認識他的人之手。

英國「周日郵報」報導,由於洪水沖刷,在2005至07年間讓約旦一處洞穴的兩間密室曝光,密室中藏有約70冊古籍、金屬板和捲軸,這些古籍由15頁左右的鉛製書頁組成、以鉛環串起,尺寸比信用卡略小。

其中一本鉛書中含有一幅年輕男子的頭像,這名男子蓄鬍、戴荊棘頭冠,考古學家相信這可能是耶穌像,是歷來最重要的基督教考古發現。

這些古籍為基督教文物的一項佐證是,其中一塊金屬板似乎是聖城耶路撒冷的地圖,城牆外標示有十字架,並有希伯來古文「以色列救世主」的字樣。

古籍出土地點在俯瞰以色列加利利海的山丘,該處毗鄰耶穌常活動的加利利,鄰近以色列、約旦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交會處,距擁以色列宗教聖地哈馬特加德爾不到4.8公里。這個洞穴距離發現著名「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的昆蘭不到160公里。

約旦古文物部長阿塞德相信,這些古籍出自耶穌信徒之手,時間在他被釘上十字架後不久,歷史價值也許更勝死海古卷。

據報導,含有耶穌像的古籍目前在阿拉伯游牧民族貝都因族卡車司機賽達手中,他宣稱是傳家寶,不肯出售。但約旦當局相信他是向走私商購得,希望把文物追回。



◆ 玩藝舖-台灣古早蒸汽火車的音鐵風景

【李志銘/文】2011-04-03 中時電子報

蒲谷鶴彥帶著一台老式單聲道磁帶錄音機器翻山越嶺,難能可貴地紀錄下阿里山森林鐵道蒸汽火車沿著山路曲折前進的聲音風景,為早期台灣保存了極其珍貴的聽覺歷史記憶。

綜覽人類交通發展史上,幾乎沒有任何其他運輸載具能夠像蒸汽火車這樣,長期給予人們親近大地和諧共鳴的強烈「存在感」。

歷經一百多年的時間考驗,蒸汽火車雖在運輸功能上逐漸被新一代科技交通工具給淘汰替換了,但其本身特有的歷史魅力卻是愈顯經久不衰。所謂「時代巨輪」一詞,迄今咸以親臨火車奔馳大地化作一幅兼具視覺與聽覺的壯闊景象最為撼動人心。

端看台鐵公司營運初期引進「騰雲號」、「御風號」、「掣電號」、「超塵號」等蒸汽火車型號命名,便可想像當時人們形容火車急駛飛馳的速度驚奇感。

巨大蒸汽白色巨龍

在台灣,鐵道的歷史肇始於一八八七年清廷首任巡撫劉銘傳籌辦自台北大稻埕興築開工,此前從未見過火車的本島民眾紛紛呼以「黑色妖馬」、「火輪車」來看待這項新時代產物,其後伴隨著歲月洪流跨越了各個世代。直到二十世紀八○年代以前,台灣人印象裡普遍都有蒸汽火車隆隆駛過的聲音記憶:包括車頭燃燒鍋爐配合煙囪發出來嗚~嗚~吞吐的嘹亮氣笛聲,起步加速前進時連桿運動的機械韻律,低鳴的老式柴油引擎,以及滾動車輪與鋼軌相互敲擊交織成鏗鏘節奏一如樂團定拍運作的躍動鼓點。從遠方駛來的巨大蒸汽和煙霧升騰起一條白色巨龍,此番天然轟隆震響予人的振奮和激動即使在多年以後依仍深深嵌入腦海而未曾消失。

回顧百年前台灣蒸汽火車誕生的光景,過去遍佈全島總里程三千六百餘公里的輕便鐵道曾經作為連接台灣城鄉運輸最重要的交通路網,陪伴著許多人走過農業社會那一段披星戴月、搭五分車上下學的通勤日子,如今想要再度感受這番聲音景象,大概只能透過嘉義阿里山碩果僅存的蒸汽火車來追索舊時風華了。

鐵道蒸汽珍貴錄音

且將時光溯回半世紀以前,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五月,四十三歲的日本野鳥研究專家蒲谷鶴彥(1926-2007)首度造訪了台灣這座南方之島、旅途中並專程前往嘉義阿里山地區進行踏查。早自1951年起,蒲谷鶴彥即已開始從事野鳥錄音採集工作,在往後五十年間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世界七十七國、收錄超過一千種以上的鳥類聲音(日本廣播節目「朝の小鳥」每周定期播放蒲谷鶴彥生前在世界各地採錄的野鳥錄音,從最初1953年(昭和28年)迄今放送超過14,000回,堪稱日本廣播史上罕見的長壽節目,其中2008年11月份廣播主題便是「台湾の野鳥たち」)。當時就在台灣省林務局玉山管理處的協助下,蒲谷鶴彥帶著一台老式單聲道磁帶錄音機器翻山越嶺,難能可貴地紀錄下阿里山森林鐵道蒸汽火車沿著山路曲折前進的聲音風景(soundscape),為早期台灣保存了極其珍貴的聽覺歷史記憶。

嗚嗚汽笛響徹山林

當列車從嘉義奮起湖出發,蒸汽火車頭都是在列車後方以「推行」的方式上山,到了第一分道通過轉轍點之後,車長便會跳下車去扳動轉轍器,使整列車倒退行進,此時火車頭就改換成在最前頭「拖行」列車,而後到了第二分道又換回火車頭在後方推行,沿途連續經過「Z字型」分道轉轍處均以一次次折返來換取火車爬升所需的高度,時而前拖、時而後推,此即著名的「火車碰壁」。尤其是在《台灣阿里山森林鐵道》這片黑膠曲盤裡,除了聽見響徹山林的嗚嗚汽笛夾雜著一絲野鳥鳴叫聲之外,蒲谷鶴彥還特別用「気息奄として」來形容火車爬坡低擋推進吃力的聲音,迂迴變幻饒富深趣。

爾後,隨著島內經濟環境迅速發展,許多可見與不可見的文化資產旋即化作陳年遺跡。至於聲音,戰後台灣本地錄音師與唱片公司得要直到三十多年後(2006年)方纔自覺意識到這些蒸汽火車鐵道音景的重要性,因而出版了《台灣鐵道聲音紀實》這張專輯,雖說亡羊補牢其志可嘉,但畢竟在當下時空失去的那些老聲音卻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 解死亡密碼 FBI求助全球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日電】2011.04.04

兩張寫有30多行「死亡密碼」的字條,令美國聯邦調查局(FBI)12年來苦無頭緒,由於字條可能是一宗無兇器、無目擊者、無死因兇案的破案關鍵,FBI近日罕有地向全球求助,在官方網頁公開密碼字條,要求公眾協助破解。發布以來,引起熱烈回響。

本案可追溯至1999年6月30日,一名農夫在美國密蘇里州西奧爾頓田野發現麥考密克(Ricky McCormick)腐屍,雖然調查人員認定麥考密克被謀殺,但屍身沒傷口,執法人員也找不到任何兇器及目擊證人,驗屍及毒理學檢測又無法確定死因,兇案關鍵只有麥考密克褲袋內兩張字條。

這兩張紙條上的「死亡密碼」由31行數字及大寫英文字母組成,其中一張的密碼被五個畫圈「分段」,即使能認得出字母,但排序沒有邏輯。

FBI指出,美國密碼協會分析後仍無法破解,FBI負責密碼分析及勒索案件的探員奧爾森認為,若能破解兩張字條內容,就能揭露死者遇害前曾到過甚麼地方,並解開觸發兇案的原因。

紐約時報引述奧爾森報導說,麥考密克的母親雖曾透露兒子從小就喜歡用暗語,但家人從來不明白暗語意思,故無法提供任何破解方法。奧爾森表示,目前只能估計,字條最有可能是麥考密克遇害前三天所寫,其餘線索及調查收穫,跟12年前無甚進展。

由於被列為頭號懸案的調查進度多年停滯不前,FBI於29日在官方網站張貼「請求解碼」公告,並公開兩張「死亡密碼」,歡迎全球任何人就「死亡密碼」表達見解,提供解碼理論;FBI並在公告中附錄破解密碼的四個基本步驟和例子,公眾除可在網站留言外,亦可直接去信FBI協助破案。

FBI雖然在公告指出,FBI經常依靠公眾提供的線索破案,但涉及兇案的「求助」過去絕無僅有,奧爾森說,即使解碼後知道兩張字條內容只是購物清單或情書,但對破案也有幫助,FBI亦想得悉解碼方法,因為本次的「死亡密碼」對執法部門來說,是一種從來不認識的密碼體系。

有關本案進一步資料,可至聯調局網站http://www.fbi.gov/news/stories/2011/march/cryptanalysis_032911/cryptanalysis_032911。

fsj 提到...

希臘垃圾坑 驚見歐洲最古文字

法新社 2011/04/06

(法新社希臘雅典5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宣稱,在希臘南部一處老舊垃圾坑,發現歷史逾3000年之久,歐洲最古老且字跡仍清晰可辨的泥板碑文。

密蘇里大學聖路易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St. Louis)考古學教授科斯莫波勒斯(Michael Cosmopoulos)表示,這碑文的歷史較之前的發現還早了近百年。

碑文中顯然是消失已久的一個美錫尼人(Mycenaean)小鎮的金融紀錄。

科斯莫波勒斯以電子郵件告訴「法新社」,「碑文一面是名單及數字,另一面則是與生產製造有關的動詞」。

他表示:「這是希臘出土的最古老碑文,當然也是歐洲出土歷史最悠久的碑文。」

碑文上刻的線形文字B(Linear B),是比古希臘文更早的美錫尼人所使用的文字,美錫尼人文化是青銅器時代文化,也是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在敘事史詩「伊里亞德」(Iliad)中所述特洛伊戰爭(Trojan War)時期及自公元前1600年起即盛行於希臘多數地區的文化。

他表示:「在希臘伊克連納村(Iklaina)發現這碑文,意味官僚體制及讀寫能力較已知時期發生的更廣且更早。」

他指出:「至目前為止,僅在美錫尼、泰利安(Tiryns)及底比斯(Thebes)少數主要宮殿發現這些碑文。」

他說,「國家地理新聞」(National Geographic News)報導的這項考古新發現,將由雅典考古學會(Athens Archaeological Society)出版,碑文則另由首度破解這文字的德州休士頓大學美錫尼文專家夏莫戴爾(Cynthia Shelmerdine)發表。(譯者:中央社陳蓉)



◆ 還原蒙娜麗莎本貌 學者擬挖墳

中央社 2011.04.06

1群藝術史學家準備月底開挖據信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模特兒的長眠之地,希望取得她的細胞去氧核醣核酸(DNA),重現她的長相。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由有現代「印第安那瓊斯」(Indiana Jones)稱號的藝術史調查學家文森堤(Silvano Vinceti)領軍的團隊,將前往1處曾是女修道院的遺址,挖掘據信是女貴族麗莎.潔拉迪妮.戴.喬康道(Lisa Gherardini DelGiocondo )的靈柩。

報導指出,許多人認為麗莎.潔拉迪妮就是蒙娜麗莎那抹神秘微笑背後的真正主人。達文西的這幅作品已有500年歷史,是全世界最廣為人知的畫作之一。

文森提表示,預定在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聖歐索拉修道院(Saint Orsola)展開的挖掘任務,目標是找到麗莎.潔拉迪妮的遺骨,從中取得她的DNA,進而重建她的長相。

文森提說:「針對這座修道院建築展開的初步調查,發現其地下有1座500年前的地窖,我們堅信這就是蒙娜麗莎肖像靈感來源麗莎.潔拉迪妮的安眠之地。」

「我們將把從這座前修道院取得的遺骸DNA,和麗莎.潔拉迪妮兩個孩子長眠的佛羅倫斯另外兩座教堂所找到的遺骨DNA,進行比較。」

麗莎.潔拉迪妮在1542年去世,是富有的絲緞商人佛蘭契斯柯.戴.喬康道(Francesco del Giocondo)之妻。義大利將蒙娜麗莎稱為喬康道的肖像(LaGiocondo)。

這項挖掘計畫獲得佛羅倫斯地方議會的支持,屆時將利用地底搜尋雷達找出地窖的位置。

不過這項計畫可能無功而返。當地居民對挖掘小組表示,修道院裡的遺骸在30年前就已被挖土機挖出,當成垃圾丟棄。

這並非文森提首次利用這類技術進行研究工作。他去年使用類似方法,找到並辨識出另1位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的遺骸。

文森提去年以高倍數放大鏡檢視「蒙娜麗莎的微笑」後聲稱,蒙娜麗莎的眼睛中含有隱藏訊息。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1幅繪製在畫板上的油畫,目前由法國政府所有。這幅影像廣為人知與流傳,被認為是全世界最有名的畫作。

達文西從1503年開始繪製這幅畫,1519年完成後就遷居法國,不久後去世。

這幅畫後來被羅浮宮(Louvre)收藏。1911年8月,羅浮宮1名義大利籍員工認為畫作應還給義大利,於是偷走這幅畫。這幅畫在義大利各地公開展示,不過兩年後就歸還羅浮宮。

這幅畫在1956年兩度遭到破壞攻擊,後來展示地點就加裝防彈玻璃。該畫最近1次遭到攻擊是在去年,1名俄羅斯婦女因申請入籍法國被拒,憤而朝畫丟擲茶杯。

fsj 提到...

考古大發現 戰國趙王城建排水設施

中央社 2011.04.10

中國大陸迄今保存最完好的戰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趙王城遺址城垣考古工作有重大突破。考古學家發現,2000年前的中國城市已修建了較為完整的防雨排水設施。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文物工作者考證,戰國時期中國城市已修建了較為完整的防雨排水設施:一是城垣內側臺階面上用板瓦、筒瓦相配,鋪設成斜坡狀瓦面頂;二是用陶製排水槽修建的坡道狀水槽道,鋪瓦與排水槽道相結合,共同組成城內防雨排水設施;三是城外兩側的散水面,是用卵石鋪設。

新華社報導,趙王城也稱趙都宮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建於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遷都邯鄲前後,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時期古城址,屬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王城由東城、西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似「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公尺。2010年在邯長鐵路擴建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中,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對趙王城北城西垣的地下部分進行了發掘。

趙王城城垣主要包括墻體部分、城內防雨排水設施和城外防禦壕溝等系統。根據地層及出土遺物分析,戰國時期中國城市防禦體系已初具規模。



◆ 史上首位男同志墓穴 捷克出土

石器時代晚期穴居人 等了5千年終於出櫃

自由 2011.04.10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考古學家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原始人遺址進行挖掘時,發現石器時代晚期的穴居人骨骸,據稱有五千年歷史,而且從埋葬的方式來看,他應該是已知出土的第一個具有同性戀傾向的穴居人。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堆骨骸可溯及西元前二九○○年至二五○○年間。在這段期間,傳統下葬習俗是男人靠右側躺,頭朝西方;女人則是靠左側躺,面朝東方。但在捷克這名穴居人骨骸案例中,他卻是靠左側躺,頭朝向東方。

頭朝東方 陪葬物也無武器

另一個線索則是男人死後的陪葬物,包括武器、槌子與打火石刀,以及若干食物飲料,放在另一側。女人的陪葬物則包括牙齒製成的項鍊、寵物與銅耳環,以及橢圓形或蛋形的容器,放置在雙腳附近。考古學家口中的這位「同性戀穴居人」,就是和家用的瓶瓶罐罐合葬,而且陪葬物不包括武器。

考古學家認為,這不是疏失或巧合,因為在那個以生產陶器而得名的繩紋陶器時期(Corded Ware era),葬禮至為重要。研究計畫主持人維西諾娃表示,就歷史與民族學角度而言,此一時期的原始人非常認真看待葬禮,因此這個位置的擺設出於疏失的可能性很低,較可能的狀況是此人是一名具有不同性別傾向的男人,同性戀或異性裝扮癖者。

另外,該考古團隊另一名成員塞拉多娃表示,此前他們也曾挖出可溯及中石器時代的骨骸,是一名女性戰士以男性身分安葬。她強調,西伯利亞薩滿女巫醫(shaman)也是以此種方式下葬,但喪葬用的配件更奢華,以與其社會地位相稱。她說,最新的發現不屬於以上兩者,推測可能是異性變裝癖者或第三性的墳墓。

fsj 提到...

估有千年 淇武蘭遺址赫見排石現象
http://www.udn.com/2011/4/11/NEWS/NATIONAL/NAT5/6264895.shtml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2011.04.11

宜蘭縣文化局正在執行的礁溪鄉淇武蘭遺址搶救工程,最近有重大發現,工作團隊在地下4公尺處發現大顆卵石鋪排而成的「排石現象」,是此處三度搶救以來,第一次發現有這個現象。

淇武蘭遺址的「排石現象」屬下文化層,由廿多顆大型的卵石整齊鋪排而成,排列得很平整,估計年代距今約1千年。工作團隊先挖出一個兩公尺見方的探坑,估計應該有更大片的排石結構,至於範圍究竟多大?用途是什麼?必須進一步挖掘和評估。

協同計畫主持人李貞瑩指出,宜蘭丸山遺址和台東卑南遺址,都曾發掘出石板棺,卑南遺址也有卵石鋪排的現象,但無論是排列方式或者卵石大小,與淇武蘭的排石現象都不一樣。

礁溪鄉淇武蘭遺址位於二龍河畔,因為與北宜高速公路側車道的路線高度重疊,曾在得子口溪整治與北宜高越過河道的兩次工程時發掘,搶救出鐵器、石器、陶片等上百萬件標本。

由於側車道要動工向北延伸,文化局擔心恐怕再度擾動遺址,破壞地底文物,委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陳有貝主持,展開第三度的搶救,地方學者邱水金老師也志願參與協助。

李貞瑩表示,淇武蘭遺址前兩次發掘時,曾找到用於墓葬的卵石與石板,但這次發現的「排石現象」,由廿多顆大型的卵石整齊鋪排,與以前的發現都不一樣。

發現排石現象的探坑位於側車道下方,受側車道工程即將動工的影響,該處發掘期程僅有短短三個月,工作團隊正和時間賽跑,也向側車道的施工單位公路總局爭取,希望給他們多一些時間,才能完整處理和評估。

fsj 提到...

浦城乾屍 防腐勝木乃伊

【世界日報╱福州13日電】2011.04.13

福建南平浦城縣日前出土的一具男性乾屍,整體保存完整,防腐堪比古埃及木乃伊,專家認為是閩北僅見。海峽都市報報導,但考古專家趕到現場時,卻連聲感歎,太可惜了。因被兩次挖開,陪葬品幾乎蕩然無存。

據報導,福建氣候濕潤,以往考古發掘過程中見到的多是濕屍,完整保存下來的乾屍非常罕見。這次出土的乾屍身高在1米6左右,中等身材,滿頭長髮根根清晰可見,身上還包裹著一層類似絲綢的黑色物品,乾癟的皮膚幾乎完好無損,「剛抬上來的時候,皮膚還是軟的,就像活人一樣有彈性」。

讓專家驚歎的是,還有一件保存完整的絲綢衣服,上面有類似百褶裙的褶皺,針角非常密,現代工藝做不出來的。雖然古墓中的陪葬品曾遭盜挖,但考古人員還是找到大量附有竹、蘭等精美圖案的絲織品、漆片,以及一把牛角梳等物品。從墓葬的形制、規格以及墓中殘留的絲織品,專家初步判斷這是一座元代以前的古墓,也可能是宋代的,而墓主一定非富則貴。

fsj 提到...

大唐公主 容顏再現

中央社 2011-04-16

唐高祖李淵第5代孫女李倕的容顏,在電腦螢幕上重現。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藉由李倕的頭骨及頭冠,以電腦程式復原,讓今天能一窺這位唐朝公主的模樣。

新華社報導,在北京舉辦的第39屆數位考古國際會議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明全展示這項成果。報導指出,經3度空間(3D)程式復原的李倕長相秀麗端莊,配上鋪紅疊翠的頭冠,顯得雍容華貴。

不過,由於李倕已亡故1200餘年,她的骨骸被發現時,頭骨的下頜已經散失。

為完整重現她的容貌,北京師大研究人員結合顱面復原技術與考古學,利用先前以斷層掃描及3D建立的皮膚、軟組織、特徵、五官等資料庫,建立重構模型,再掃描李倕的頭骨後輸入電腦,經一一比對及修補下頜後,終將這位公主的容貌復原。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李倕的頭冠進行線上繪製及開模,逐步建構出頭冠的3D模型,使這幅3D圖案成為世界上唯一一件近乎完整、且經數位化復原的唐代公主冠飾;最後,研究人員將容貌與頭冠結合,完成最後的復原圖像。

fsj 提到...

死了都要喝 古墓挖出西漢美酒

中央社 2011/05/11

(中央社台北11日電)中國大陸考古人員日前在河南省濮陽市一處西漢中前期古墓葬群中,發現一個西漢銅提梁壺內有液體,經專家認定,這些液體是迄今為止歷史最久遠的酒。

大河報報導,濮陽市一處工地4月10日意外發現一處西漢中前期古墓葬群,發掘出西漢墓葬230多座,出土600多件遺物。其中,第134號墓發現一個西漢銅提梁壺,密閉的壺內有1斤多的液體。

報導說,中國大陸最權威的鑑定中心─北京質譜中心昨天認定,西漢銅提梁壺內裝液體屬於酒類,是迄今為止大陸經過科學檢測歷史最久遠的酒類文物。

濮陽市文物所所長南海森表示,第134號墓室內有一具男性骨架,長1.68公尺,骨架頭頂前部擺放陪葬品的地方,發現1個銅提梁壺和兩個陶罐、1個陶壺、1個銅盆、1個銅勺,當考古人員取出銅壺清理泥土後,輕輕一搖,意外聽到壺內有液體聲音。

南海森說,考古人員迅速對壺採取保護措施,用塑膠袋進行簡單封閉,然後製作木箱保存。

為弄清壺內液體成分,濮陽市文物部門4月中旬將壺移交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再由專家從銅壺內抽取液體30毫升。液體樣品送往北京質譜中心鑒定,最後確認是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美酒」。

南海森說,這項發現對研究兩千多年前西漢濮陽歷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秦漢時期,濮陽屬東郡,郡府在高城(今濮陽縣南),當時濮陽農業、手工業、商業發達繁榮,物豐水美,釀酒具深厚的歷史背景。



◆ 蒙娜麗莎在此?百年修道院開挖

中央社 2011/05/12

(法新社義大利佛羅倫斯11日電)考古學家今天開始挖掘1名16世紀婦女的遺骸,以解開藝術世界的謎團。這名婦女據信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名作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當中的模特兒。

這個由歷史學家組成的團隊說,他們將使用地質雷達儀器,設法找出這名婦女的遺骸,然後試著重建潔拉迪妮(Lisa Gherardini)可能的真面貌,並與達文西蒙娜麗莎畫作做比較。

團隊女發言人羅瑪諾(Stefania Romano)表示:「我們想要找到她的頭顱,並畫出面貌肖像。」這次挖掘遺骸的地點在佛羅倫斯(Florence)中心1座前中世紀女修道院的廳堂。

羅瑪諾說,團隊的雷達儀器顯示,聖歐索拉修道院(Sant'Orsola)1處原為長廊的地方,其地下兩公尺處可能埋有回溯到潔拉迪妮時代的遺骸。

她說,任何發掘到的遺骸,隊裡DNA專家會檢查其DNA,並將結果與潔拉迪妮後代的DNA做比對。(譯者:中央社王富民)

fsj 提到...

日本獨木舟探訪東海岸 重現史前航程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二十日電】2011.05.21

一名叫做關野吉晴的日本探險家,為重現史前的海上航路,組了一支獨木舟探險隊,從馬來西亞經菲律賓,將路過台灣東部海域,到日本沖繩的石垣島。

據稱,關野吉晴的獨木舟隊,將於五月廿四日抵達蘭嶼,探訪綠島及我東海岸風貌後,預定於五月卅一日由台東成功漁港出境,繼續朝目的地石垣島前進。

今年六十二歲的關野吉晴,是專門企畫海外探險活動的日本「CREATE21」公司社長,目前在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文化人類學,他也擁有醫師執照。從一九九三年起,他曾經花十年完成徒步跨越「非洲—歐洲—美洲」三洲大陸之旅,總計步行五萬三千公里。

這次海上探險之旅,是為了忠實重現一萬前年的太古航程。他帶領著日籍與印尼籍船員各六人,搭乘親手打造的「繩文號」及「帕庫爾號」兩艘獨木舟,只依賴風力、海流及人力划槳前進,探求太古時代人類發展的歷史。

關野吉晴的「海上遠大旅程」計畫過程艱難,二○○九年首次推動時,因海流、風向氣象狀況等因素,只完成印尼至菲律賓航程。二○一○年時又因天候情況不佳,無法完成菲律賓境內的航行計畫,導致訪台時程一再延後。

今年五月,關野再度挑戰自菲律賓經我國至日本航程,目前均依原訂計畫順利進行。

探險隊計畫將此行全程製作成紀錄片,預定於今年秋季在日本「富士電視台」特別節目中播出。航行我國境內期間,也將拍攝台灣豐富壯觀的自然景觀及隊員與當地民眾互動交流的情形。



◆ 台中大肚山遺址 再挖出大批古文物

【聯合報╱記者苗君平/台中報導】2011.05.2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員在台中大肚山,再度挖掘出拍瀑拉族的遺址,發現大量陶片與琉璃珠;考古研究助理劉克竑表示,這些陶片硬度夠又完整,很容易重組復原,顯見當時文化已很進步。

古文物出土地點在沙鹿區自由路,台中市文資中心主任劉麗華表示,當地俗稱三角子,多次挖出考古文物,被稱為南勢坑遺址,所挖出的文物現存放在牛罵頭文化園區內;上月有建商申請建屋,請科博館人員先挖掘,「果然再度挖到寶」。

劉克竑說,這次出土文物與上次挖出的位置接近、年代也相當,研判約在四百年前至一千年前間,屬於平埔族中的拍瀑拉族所有,該族活躍在大肚山地帶,共分成沙轆、大肚、水里、牛罵頭等四社,後因戰亂遷移或漢化等因素,現已不復見。

他表示,這次挖掘地點長約卅公尺、寬約廿公尺,其中有一處土層顏色較深的灰坑,應是當時原住民丟棄廢棄物的地點,內有不少文物,是這次挖掘的重點。劉克竑說,挖出的陶片斷面保存完整,研判當時文化已很進步,燒製技術成熟,復原成陶罐的機會很大。

※ 相關報導:

* 「第二敦煌」 壁畫惟妙惟肖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6350226.shtml

東嘎洞窟和皮央洞窟,在西藏阿裏地區札達縣托林鎮東嘎村和相鄰的皮央村附近的土石山崖上,素有「第二敦煌」的美稱。



◆ 陸最大古生物博物館 瀋陽開館

中央社 2011-05-21

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今天在瀋陽開館,超過1萬件的珍貴展覽品展現了1段跨越38億年的古生物史。

中新社報導,此館位於瀋陽師範大學內,主體建築形似1條恐龍俯臥在古老的地層上,身下掩藏著巨型恐龍蛋。博物館建築面積1.5萬平方公尺,設有8個展覽廳,展覽品涵蓋地球與早期生命、熱河生物群、國際古生物化石、遼寧大型恐龍等主題,時間跨度超過38億年。

據報導,在遼寧古生物展廳,展出的30多塊「鞍山群」變質岩已有38億年歷史,專家們在這些礦石中發現了古老的細菌和藍藻化石,這也是中國大陸迄今最早的生物化石紀錄,在全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報導指出,此館的鎮館之寶如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赫氏近鳥龍」、會滑行的蜥蜴「趙氏翔龍」、迄今世界最早的花「遼寧古果」等10多件珍貴化石也同時展出。

館內的大型恐龍主題展廳內,首次公開亮相的9條遼寧巨型恐龍頗受關注,其中體型最大「遼寧巨龍」高約6公尺,長度超過15公尺。它的頭很小,脖子很長,四肢粗壯。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遼寧巨龍」的化石完整度非常高,從尾巴到頭部,甚至是牙齒都清晰可辨。

報導說,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由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和瀋陽師範大學共同建設,集展示、收藏、科研、教學等功能於一體,是中國大陸迄今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

fsj 提到...

失落的金字塔 埃及地底發現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05.25

17座金字塔 2座已證實地點

美國太空考古學家利用衛星紅外線影像,發現埃及地面下埋藏的1000多棟建築和3000處聚落,包括17座前所未知的金字塔,初步挖掘已證實其中兩座金字塔的確切地點。

衛星紅外線辨識地表下物質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莎拉‧帕克 (Sarah Parcak)在美國太空總署 (NASA)贊助的伯明罕實驗室進行太空考古研究,利用在地球上空700公里高空的衛星攝取影像,搜尋古代遺跡。衛星的功能強大,能辨識地面直徑1公尺內的物件,並以紅外線辨識地表以下的不同物質。

古埃及人以泥磚為建材,泥磚的密度遠比周圍泥土來得高,在衛星影像中很容易分辨。衛星成為考古學新利器,帕克開玩笑的說:「印第安納‧瓊斯已經過時了,我們早就超越這位電影中的考古英雄。哈里遜福特,承讓了!」

帕克是太空考古學先驅,她說:「挖掘金字塔是所有考古學家的夢想。」她最近前往埃及薩卡拉市 (Saqqara),實地參與挖掘金字塔的工作。當地政府原本不相信地下埋藏了兩座古代金字塔,初步挖掘證實金字塔的存在,地方當局現在認為,這可能是埃及歷來最重要的考古遺跡之一。

3000年前房屋與衛星影像吻合

帕克對塔尼斯 (Tanis)的發現尤其興奮,當地出土一棟3000年前的房屋,建築的輪廓和衛星影像完全吻合,證明太空考古科技的可信度。

英國廣播公司 (BBC)追隨帕克的埃及之行,拍攝「埃及的失落城市」記錄片,帕克認為,太空考古學小試身手,目前的考古發現只是九牛一毛,僅觸及埋藏在地表淺層的古代遺址,數以千計的古跡被尼羅河淤泥層層掩蓋。

埃及當局也計畫利用這種新科技來保護古文物,埃及最近興起示威活動,不少古蹟在動盪中遭劫掠。用衛星影像可判定古墓遭破壞的時間,通知國際刑警組織注意古物的買賣。



◆ 花廿年編譯 《熱蘭遮城日誌》問世

【洪榮志/台南報導】2011-05-25 中國時報

你知道嗎?三百五十六年前,荷蘭人曾想聯合清軍打擊鄭成功。十七世紀以荷蘭語撰寫的《熱蘭遮城日誌》,記錄荷蘭人據台時期的各種活動;台灣史專家江樹生歷經長達廿年的努力,廿四日終於將厚達四大冊的《熱蘭遮城日誌》全書編譯完成,為台灣史的研究再添重要巨獻。

江樹生表示,所謂的日誌,就是當時荷屬東印度公司規定的必做功課,由於經商需求公司派人在外,為了方便公司掌握整體情況,因而規定駐外人員必須透過日誌進行紀錄,內容有主管報告、長官批示、決議紀錄等。

他進一步指出,台南市政府委託他翻譯《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已於一九九九年出版,接著二○○二年、二○○三年分別出版第二冊和第三冊,再歷經八年才又完成最後的第四冊。其中,第四冊共有五個檔案,全書將近五十八萬字,記載一六五五年到一六六二年荷蘭人離開台灣之間的紀錄。

第四冊日誌中的史料相當豐富,裡面提及一六五五年以後,荷人曾想聯合清軍打擊鄭成功,以換取對清朝的自由貿易,但並未成功;一六六○年以後,盛傳鄭成功將佔領台灣,導致荷人與鄭成功之間,有許多爾虞我詐的書信往來;直到一六六一年四月卅日鄭成功率軍抵達台灣,隔年二月九日荷蘭人戰敗締約,才黯然撤離熱蘭遮城。

今年七十四歲的江樹生,台南玉井人,以研究台灣荷據時代聞名,曾於二○○七年獲總統文化獎百合獎。一九七八年江樹生舉家遷移荷蘭定居,隔年一方面在萊頓大學教授中文,一方面進行《熱蘭遮城日記》的編輯研究工作,並與台灣荷據史學者曹永和及荷蘭漢學家包樂史等人,共同編注校譯《熱蘭遮城日誌》,終於在一九九九年出版完畢,隨後又接受南市府委託進行《熱蘭遮城日誌》的編譯工作。

fsj 提到...

耗時90年 亞述辭海終問世

【黃文正/綜合報導】2011-06-06 中國時報

耗時九十寒暑,由芝加哥大學和世界各國數代學者傳承接棒、竭盡心力考據而成的《芝加哥亞述辭海》(The Chicago Assyrian Dictionary)近日終告問世,讓世人得以一窺兩千多年前人類文明的搖籃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風貌。

這項計畫始於一九二一年,芝加哥大學一群學者試圖藉由於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和土耳其等地古代遺跡,挖掘出土的黏土或石碑上的古文字,重現佚失逾兩千年的古代亞述語辭典。只不過,當時他們並沒料想到,這部辭典最終竟要花上九十年才得以完成。

由於考據工作繁瑣,且僅使用打字機、油印機和索引卡(近兩百萬張)等非科技工具,以致進度緩慢延宕,曠日費時。而隨著時間流逝,數代學者傳承接棒,研究團隊也逐漸擴大,包括以色列、法國、奧地利和丹麥等國學者都陸續加入。

《芝加哥亞述辭海》共有廿一卷,年代上起西元兩千四百年前,下迄西元後一百年,涵蓋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Akkadian),亞述語則是阿卡德語的一種方言。

這本辭典其實比較類似百科全書,讀者將可透過包括情書、食譜、繳稅紀錄、醫療處方、天文觀測紀錄、宗教文件和詩篇等文字,領略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樣貌。

耗時九十年光陰來製作這樣龐大的工作,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中心主任史坦指出,美索不達米亞是人類都市文明的起源,對文化影響源遠流長。如果我們想瞭解自己的根源,就應該好好認識這個偉大的文明。



◆ 悠悠90載 千年古語編成字典

中央社 2011.06.06

這個偉大工程,起始卻再簡樸不過:一小群學者和一些索引卡。原先計畫只是探索1個失傳已久的語言,一窺塵封千年的雙輪戰車和成群妻妾、皇家法令和日記—還有來自天堂和牧羊人的預言。

根據美聯社報導,編纂亞述語字典的計畫始於1921年,當時芝加哥大學的學者憑藉自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和土耳其等地古老遺跡出土的黏土、石碑,企圖將斷簡殘篇的文字集結成辭典,重現超過2000年來無人能夠吟詠的古老語言。學者們心知工程曠日費時,卻萬萬沒想到這一編,就是悠悠90年。

數十載光陰忽忽流逝,研究團隊則漸漸擴大。來自維也納、巴黎、哥本哈根、耶路撒冷、柏林、赫爾辛基、巴格達、倫敦、美國還有加拿大的學者紛紛加入。他們一代又一代傳遞研究薪火,上個世紀也讓位給下個世紀;有些人初出學術生涯茅廬便矢志參與,直至退休還在打拼。編纂不但耗時、時時令人洩氣,而且還非常低科技,從打字機、油印機和索引卡,最後卻集聚了將近200萬筆索引。

終於,在90年後的今天,辭海完工了。共計21卷、紀錄存活了2500年之久的阿卡德語(Akkadian)—「芝加哥亞述辭海」(The Chicago Assyrian Dictionary)正式完編。阿卡德語屬於閃族語的一種,閃族語包含數種方言。

「芝加哥亞述辭海」與其說是字典,其實更像百科全書,利用各種文體,為現代人開啟通往美索不達米亞古老社會的窗戶,從情書、食譜、稅務紀錄、醫療處方、天文觀測、宗教經文、合約、到史詩和詩歌無所不包。這個古老社會歷經物換星移後成為今日的伊拉克。

這個語言最後一次被人類用筆寫下,已經是西元100年左右的事情,而當今全世界更只有極少學者通曉,為什麼需要為它編這麼大本字典?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中心,也就是字典誕生地的主任史坦因(Gil Stein)表示:「亞述辭海給予我們通往世界第1個都市文明的鑰匙。」

「當今世上幾乎所有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都源自美索不達米亞,不論是都市、國家社會的起源、輪子的發明、衡量時間的方法,甚至最重要的—書寫文字的發明,無一例外。」「如果我們希望瞭解自己的根源,我們就必須瞭解史上第1個偉大文明。」

fsj 提到...

巨大明朝沉船 內藏70萬件瓷器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1.06.21

葡萄牙和印尼合組的打撈團隊計畫今夏開始打撈一艘在印尼爪哇海底發現的巨大明朝沉船,內藏約70萬件瓷器,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批明朝沉船瓷器,估計價值7000萬美元(台幣20億元)。

這艘沉船約在西元1580年明朝萬曆年間沉沒,位置在距印尼海岸約150公里處,深度約50公尺,2009年被印尼漁民發現。印尼政府授權葡萄牙AWW海洋考古公司與印尼RMD公司合作打撈。兩家公司經考古探查,上周宣布證實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批明代沉船瓷器,且這艘沉船是16世紀末極不尋常的大型商船,不論從文化、歷史或商業角度來看,對打撈團隊都是別具意義的挑戰。

去年RMD公司測試打撈時,已經撈上岸約四萬件瓷器,專家根據這些瓷器的價值,再加上海洋考古學家的探查,估計這一批瓷器的商業、文化和歷史價值約為7000萬美元。

AWW執行長桑迪齊爾表示:「我們的團隊證實這艘萬曆沉船具有真正的價值,讓我們能吸引投資者加入打撈計畫,預定今夏末展開大規模打撈。」

他說:「船上的瓷器極易被盜走,RMD公司廿四小時監視,但有時天候並不允許監視。要防止這麼重要的世界海洋遺產被盜,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船上的貨物打撈上岸,再以科學方法考證這艘沉船和所有相關文化資料。」

明朝自明太祖開始實施海禁政策兩百多年,雖有官派的鄭和下西洋,但禁止民間海外貿易。不過到了1567年明穆宗即位,開放海禁,稱為「隆慶開海」,隆慶六年穆宗駕崩,明神宗即位,開啟萬曆年間興盛的海外貿易。中國大陸打撈的「南澳一號」也是明代沉船。



◆ 研究:半數英國人有德國血統

【中廣新聞/謝佐人】2011-06-21

英國與德國在許多方面都是死對頭,不論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或是在足球場上,但是最近有研究顯示,英國與德國關係的親密度,遠超過許多人的想像。

遺傳專家表示,半數英國人有德國血統,這是在羅馬帝國淪亡後,盎格魯薩克遜移民的結果。

德國明鏡週刊引用英國倫敦的研究報導說,不容否認,這個曾經很討厭德國的國家,有半數人曾經就是德國人。

英國瑞丁大學考古學家哈克說,在第五、第六世紀,將近有20萬移民抵達英格蘭東南部。並說,盎格魯薩克遜人很快地佔據不列顛,並改變了當地居民的遺傳架構。

另一項有關牛津墓園的研究也顯示出,其中四分之一的陪葬文物與德國易北河流域發現的一樣。

fsj 提到...

至少1.3萬年 佛州發現史前石雕
http://www.udn.com/2011/6/24/NEWS/WORLD/WOR4/6416194.shtml

【世界日報╱華盛頓22日電】2011.06.24

美國考古學家已發現北美洲史前人類也具有藝術天分的證據。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考古學家在佛羅里達州挖掘出一片年代至少在1萬3000年前的骨雕,上面竟然刻有三吋寬、一又四分之三吋高長毛象或乳齒象的細緻圖案。

這份發表在考古科學期刊的報告指出,儘管在歐洲早已發現描繪動物的史前藝術,但該骨雕可能是西半球第一件史前藝術作品。

史密森尼伯博物館北美考古學館長史丹福(Dennis Stanford)說:「這項發現令人振奮,我們在北美從未挖掘出類似的古物。」

史丹福說,該骨雕顯示遠古人類曾獵捕這些動物,並畫出所有與他們密切相關和重要的圖案。

亞特蘭大艾莫利大學人類學家史圖特(Dietrich Stout)則表示:「這類發現的真正意義,主要在於讓我們與遠古人類,有實際和情感的相連。」

描繪動物的史前洞穴壁畫過去曾經在德州出土,但僅可追溯至4000年前,遠不及這次出土骨雕更久遠的年代。

領導這項研究的佛羅里達大學專家芭芭拉‧柏迪(Barbara Purdy)表示:「當初我們對這塊骨雕的真實性存有高度懷疑,直到多位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法醫人類學家、材料科學專家和藝術家幾經鑑定後,才確定為真品。」

史丹福指出,由於北美的長毛象或乳齒象在1萬3000年前早已絕跡,因此這塊骨雕製作的年代可能更為久遠。



◆ 看牙大發現 恐龍體溫近似人類

【Upaper╱中央社】2011.06.25

科學家想出測量恐龍體溫的方法,結果意外發現恐龍體溫原來與人類體溫可能相差無幾。科學家研究可以反映體溫的恐龍牙齒,發現長頸腕龍體溫約為攝氏38.2度,體積較小的圓頂龍體溫約為36.8度,接近人類正常體溫37度。

他們的研究刊登於「科學雜誌」(Science)網站 。但這項研究仍無法解決恐龍究竟是「恆溫動物」,還是「冷血動物」的長期爭辯

當首度發現恐龍遺跡時,相關理論是牠們行動笨拙且為冷血動物,但近年來科學界的共識偏向為恆溫動物,行動更加活躍,如同電影「侏儸紀公園」 裡的迅猛龍一般。

加州理工學院首席研究員伊格爾表示:「分析結果真正讓我們排除牠們像鱷魚一樣是冷血動物的可能性。」



◆ 探莎翁死因 生物學家想挖墳

【聯合報╱編譯李致嫻/報導】2011.06.24

南非生物學家日前向英國相關單位提出申請,希望挖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墳墓,以現代科技查證他的死因。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南非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Witwatersrand University)的生物學家薩克萊(Francis Thackeray)及研究團隊向英國國教會提出正式申請,要求挖掘莎士比亞位於史特拉福當地教堂的墳墓,再利用最先進的3D科技,重現莎翁形象。

薩克萊說:「莎翁青史留名,卻沒人知道他真正的死因,我們現在希望了解他生前健康狀況。」他說,現代科技已進步到不必移動骨頭,就可獲得所需資料。研究團隊希望在二○一六年、莎翁四百歲誕辰時,得到一些研究結果。

薩克萊十年前利用現代法醫的技術,檢驗出莎翁花園內埋藏的廿四支菸斗曾裝有大麻,因而引發爭議。許多莎翁迷質疑,如果莎士比亞真有吸毒習慣,不太可能寫下這麼多傑作。

莎士比亞出生地基金會榮譽主席威爾斯(Stanley Wells)說:「我樂見他們挖開莎翁的墳墓,如此一來,便可終結許多不實際的猜測。」

fsj 提到...

中美洲考古發現 出土千年石雕.玉米

公視 2011/07/07

考古學家在墨西哥著名的馬雅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千多年前刻有象形文字的石雕,還有當時的球賽計分板,有助於了解當時的生活型態。

墨西哥東南部的恰帕斯州,境內擁有多處古代馬雅文明的遺址,考古學家在當地屬於馬雅圖寧納城邦的領地,發現兩座石灰岩製成的巨型雕像,雕像上刻有象形文字,顯示他們是來自馬雅科潘城邦的戰俘,柯潘位於現在中美洲的宏都拉斯境內,這兩座雕像直接證明了,兩個城邦1000多前就在交戰的歷史。

兩名戰俘跪著雙手被反綁在身後,全身幾乎赤裸,一個頭還在,另一名則是已經被斬首。此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當時的球賽計分板,但保存狀態十分不理想。

而在中美洲的薩爾瓦多,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考古團隊,則是在當地著名的馬雅遺址荷雅迪塞倫,發現了1400多年前被遺留下來的玉米碗盤等文物,保存狀態相當完整。

西元250年,荷雅迪塞倫因火山爆發被遺棄。

這些玉米有20公分長,寬6公分,在地底下5公尺被發現。

考古學家指出,荷雅迪塞倫的村莊,居民都是農人跟工匠。

自己做陶器,自己蓋房子,從出土物件也能判斷,當時的平民生活算是相當的富足。

記者 靳元慶 報導



◆ 5千年歷史! 埃及石刻畫出土

【聯合報╱編譯卓佳萍/報導】2011.07.06

埃及文物局表示,考古學家在埃及南部挖掘出一件有5200年歷史的石刻畫作,是古埃及最古老的朝代「零王朝」的文物,畫中刻畫當時王室節慶場景。

當局表示,這件古畫是一系列石刻畫作之一,特色在於上頭刻有在尼羅河旁打獵、戰鬥及慶祝情景。

文物局長哈瓦斯4日表示,這件畫作是埃及零王朝時期完整的王室節慶畫作中第一個出土的文物。據信古埃及在此時期,就已奠定其文化基礎。

美國和義大利聯合探險隊在埃及南部的亞斯文市發現這件獨特的畫作。亞斯文市是埃及考古聖地,埋藏許多古埃及文物。



◆ 龍立方 山東現巨型恐龍化石

中央社 2011.07.03

中國大陸考古人員日前在山東諸城發現重達30多噸的巨型恐龍化石,這塊完整保存恐龍身體各個部位骨骼的化石礫岩,被專家稱為「龍立方」。

新華社報導,考古學家在諸城的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恐龍澗化石隆起帶研究時,發現一塊長5公尺、寬3公尺、高近2公尺的礫岩,保存恐龍各部位骨骼。

最珍貴的是,礫岩完整保存恐龍頭骨。專家表示,頭骨不易保存,發現這麼完整的恐龍頭骨化石很難得。

專家推斷,這次發現的可能是鴨嘴恐龍化石骨架,從現場情況分析,恐龍死亡後受河水沖刷、搬運,被沖到河谷低窪漩渦處後遭泥沙掩埋,因此未受地質運動等外力作用破壞,得以完整保存,也因為化石體積龐大,被稱為「龍立方」。

從龍立方中可清晰分辨出恐龍肋骨、脊椎骨、薦椎、肩胛骨、尾椎骨等骨骼化石,各個部位相互交錯、疊壓,鑲嵌在礫岩中。

山東諸城蘊藏豐富恐龍化石,被譽為「中國龍城」,從上世紀60年代起,全市13處鄉鎮,已發現恐龍化石點多達30處,是重要的大型鴨嘴龍類為代表的晚白堊世恐龍化石發現地。目前擁有最原始的角龍化石、最大的甲龍化石、最高大的鴨嘴龍化石等。

fsj 提到...

陸故宮宋瓷瑰寶 研究時被毀

【記者潘罡/綜合報導】2011-08-01 旺報

近來狀況頻仍的大陸故宮,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新浪微博網友「龍燦」前晚爆料的壓力下,故宮院方昨天證實,7月4日故宮在進行古代陶瓷檢測研究時,由於操作失誤,導致國家一級文物宋代哥窯瓷器《青釉葵瓣口盤》被擠壓毀損,損失難以估計。

一級文物 藏品個位數

針對該起事故,院方表示,故宮內部已作出懲處建議,將等調查告一段落後,提報給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不過,由於此事件發生近一個月之久,大陸故宮卻一直「祕而不宣」,引起網路一陣譁然。某些網友把此事和正在熱頭上的高速鐵路追撞事故放在一起比擬,調侃大陸官員「捂蓋子」已成為慣性動作。還有人語帶揶揄地建議故宮官員把《青釉葵瓣口盤》的「屍體」運送到鐵道部,請他們幫忙掩埋或火化。

據《法制晚報》、《京華時報》等報導,去年起,大陸故宮利用所謂的「無損檢測儀器」,陸續完成50多件陶瓷器的分析檢測。7月4日當天,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一時操作失誤,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致使《青釉葵瓣口盤》發生擠壓損壞。受到此事件影響,該項研究計畫已全面暫停。

毀損的《青釉葵瓣口盤》是北京故宮僅有的1106件國家一級文物之一,高4.1公分,口徑20.2公分,足徑7.5公分。宋代珍貴瓷器有所謂五大名窯之說,包括汝窯、鈞窯、哥窯、官窯和定窯,目前存世數量均相當稀少。《青釉葵瓣口盤》出自哥窯,據統計,北京故宮的哥窯藏品總數不到10件。有文物鑑定專家甚至宣稱,從業30多年來,他從未見過一件真身的哥窯瓷器。

身價保守估逾億元

對於《青釉葵瓣口盤》毀損,大陸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深表惋惜。他指出,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都極具歷史和收藏價值。其中,哥窯瓷器在中國境內留存數量有限。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在市場上價值昂貴。以哥窯為例,1992年香港佳士得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以1000多萬元港幣成交;2005年蘇富比的《宋哥窯葵花式三足》則以112.8萬英鎊落槌。

大陸專家估計,如今任何一件保存完整的哥窯,身價保守估計超過1億元人民幣。2008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有一件預估價120萬到150萬港幣的《清雍正仿哥窯釉如意耳方壺》,最後以328萬元成交。專家指出,仿品尚且如此奇貨可居,真品行情可見一斑。

※ 相關報導:

* 北京故宮又出包 珍貴宋瓷損壞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6497897.shtml



◆ 北京故宮文物受損 資訊疑隱匿

中央社 2011.08.01

大陸資訊不透明、疑似隱匿重大事故又發生一樁。北京故宮博物院一級文物宋代哥窯瓷器受損發生近1個月未呈報,文化部等部門今天雖證實收到調查報告,但不願說明未呈報問題。

大陸文化部相關部門今天證實,北京故宮博物院已將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受損事件調查報告上交,昨天已收到報告,但具體內容暫時不便公布。

這起事件的大陸主管機關國家文物局則表示,近期內會對故宮文物受損一事做出官方回應,但具體時間還不確定。相關人士透露,有關部門已經介入故宮文物受損一事,並已向故宮了解相關狀況。

但對故宮宋代哥窯瓷器7月4日受損後,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是在第一時間知悉,還是最近兩天事件在網路上曝光後才獲知,相關官員在媒體詢問時都不願多做說明。

北京故宮向大陸媒體指出,這個宋代哥窯瓷器之所以會在受測時受損,主要是實驗室科研人員7月4日在對青釉瓣開口盤進行測試時儀器操作失誤,「輸入數值出現問題」,導致儀器內的樣品台上升距離過大,使瓷器受到擠壓而損壞,已初步討論如何處理相關責任者。

對外界質疑宋代哥窯瓷器因受測時受損,相隔近1個月才公布消息,北京故宮新聞發言人馮乃恩否認故宮有意隱瞞,故宮上層也不曾下達封口令,並已經將事件直接上報國家文物局。

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管理處處長婁瑋宣稱,故宮博物院鑑於事故原因的複雜性,規定了1個月的時限;首先要查清產生事故的原因,才能向上級和公眾報告。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事故調查組組長陳麗華則說,在事發第一時間故宮立刻要求停止檢測工作,要求對所有儀器進行檢查,院內要求在1個月把事實調查清楚,過程是複雜的。

北京天依律師事務所指出,根據大陸文物保護法,文物受損應將文物的級別和狀況即時向上級有關部門上報,故宮未能即時上報,至少要承擔過失導致文物損壞和隱瞞不報等兩項責任。

至於受損文物能否修復,北京故宮博物院表示,受損的宋代哥窯瓷器可以修復,但修復沒有時間表。



◆ 台灣故宮作業縝密 保持零失誤

【記者吳靖雯/綜合報導】2011-08-01 旺報

前陣子才因失竊案鬧得沸沸揚揚的北京故宮,如今再度出包。北京故宮昨日公開回應,說明原因在於人為操作機器不當,但此事故也暗示著北京故宮文物出庫程序管理與操作,存在嚴重問題。

相較於北京故宮的意外事件,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修護作業與科學研析,則顯得謹慎許多,無論是以X光透視檢測文物結構,或藉由X光螢光或紅外線光譜及顯微觀察來分析文物成分,多年來保持「零突槌」紀錄。一位目前在故宮服務的資深文化媒體人表示,就記憶所及從1960年代末跑新聞迄今,從沒遇見台北故宮發生類似事情。

台北故宮對於文物的科學研析非常重視,而且起步頗早:1979 年即以原子吸收光譜儀及感應耦合電漿光譜分析青銅器的化學成分;X光透視銅器及陶瓷內部累積豐富經驗;以中子活化分析檢測陶瓷微量稀土元素;還有利用X光螢光分析儀採取非破壞檢測分析暹邏國金銀錶、緬甸國銀錶成分。

為了持續擴充科學分析儀器設備,還有甫竣工的「拉曼光譜實驗室」,已進行的項目包括清宮寶石與玉石相關資料庫之建置,以及玉石次生變化研究,未來可作為文物鑑識之參考。在台北故宮推動的「數位典藏」計畫中,也有一項針對院藏立體文物規畫建置、能夠與庫房管理系統整合的保存修護紀錄系統,清楚紀錄文物修護及科學分析的資料。

fsj 提到...

耶穌門徒腓力墓 土耳其考古新發現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8.08

在土耳其進行考古長達32年的義大利學者最近宣布,在土耳其一座古城已找到耶穌使徒之一腓力(Philip)的墳墓,開挖工作也將隨即展開,考古界尋找腓力墓已有多年,這次的發現受到極大矚目。

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考古學家表示,在土耳其代尼茲利省所發現的墳墓,根據外觀推測是屬於耶穌12使徒之一的腓力,開挖工作將立即進行,研究人員安德利亞表示,「我們尋找腓力的下葬地點已經好幾年了,這次根據墳墓結構與壁上文字,推測應屬於使徒腓力,這次發現也將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聖經記載,使徒腓力曾到希臘、敘利亞與佛里幾亞地區(Phrygia)傳福音,大約2千年前就曾抵達土耳其古城希拉波里斯(Hierapolis)傳福音,根據《約翰福音》14章8節曾記載,在最後晚餐時,門徒腓力曾向耶穌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

另外,根據土耳其新聞通訊社表示,近年土耳其國內已吸引許多考古團隊進行研究,而以溫泉著名的古城希拉波里斯,現已改稱為帕穆卡麗(Pamukkale)或棉堡,最受世人矚目。

在2006年時,時任教宗本篤16世也曾在評論上表示,腓力是個「具有真實見證」的人。

fsj 提到...

故宮又出紕漏 百冊古籍失蹤

【世界日報╱北京18日電】2011.08.19

經民眾向媒體爆料,指故宮圖書館善本書庫有部分圖書丟失,但上報副院長後,被壓下不讓追查。故宮博物院相關負責人17日晚間證實,目前確有100多冊圖書「掛帳存疑」有待詳查,包括部分普通古籍,也有一般線裝書和印刷品。

京華時報報導,一名自稱「故宮職工」的舉報寫信給該報,稱「2009年故宮圖書館善本書庫發現文物帳上的圖書,庫房裡卻沒有,經過反覆查找仍然沒有找到,後上報主管圖書館的陳麗華副院長,陳麗華不讓追查。現在此事仍然被隱瞞,國家的文物就這樣莫名其妙找不到了並且沒有任何人承擔責任。」

舉報者表示,希望媒體幫助披露此事,「否則時間越長,珍貴的圖書就越不容易找到。」

京華時報向故宮博物院求證,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故宮博物院近七年清理了20萬冊圖書,目前確實有100多冊掛帳存疑有待詳查。該負責人表示,由於涉及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遺留問題,情況非常複雜,清理工作至今仍在繼續。

該負責人解釋說,「這100多冊圖書中,有普通古籍,也有一般線裝書和印刷品。」但他沒有透露這些圖書的名字。

據報導,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約40萬件善本、古籍,原來雖妥善保管,但未納入文物系統進行管理。其中現存明清抄本、刻本,包括內府修書各館在編纂過程中產生的稿本,呈請皇帝御覽、待刻的定本等,品種數量眾多,具有極高史料價值。

fsj 提到...

北京故宮珍貴古籍 丟失上百本

中央社 2011.08.25

北京故宮再爆驚人事件,署名「故宮職工」讀者向媒體投書指出,北京故宮7年來共有100多本線裝善本古籍不見,而且這是一件嚴重的監守自盜案。

本月中,「故宮職工」向京華時報揭露,北京故宮圖書館善本書庫於2000年前後清點所藏圖書,當時賬目和古籍相符。可是,2007年再次核對時,發現100多冊古籍善本書,賬上有,書卻不見蹤影。

而最早在網上披露北京故宮哥窯瓷器受損的網友「龍燦」也在網上指出,隨著文物價值飆升,北京故宮善本書「直接成了某些人下手的對象」。

「龍燦」的說法與「故宮職工」略有出入。他表示,從1950年代開始,很多專家或愛好者以借閱的方式,從北京故宮圖書館拿走了這些善本書,許多至今沒有歸還,到現在已有100多套善本古籍去向不明。

「龍燦」說,北京故宮在2000年和2007年對珍貴藏書進行了清點,結果發現短短幾年內,又有10多套珍貴線裝書下落不明,其中有的一套線裝書實際上含有10多本。

此外,「故宮職工」說,遺失古籍的事報告北京故宮副院長陳麗華後,被壓下不讓追查。

對於這些舉報,報導說,北京故宮博物院有關負責人承認,確實有100多冊圖書「掛賬存疑」,有待詳查,包括部分普通古籍,也有一般線裝書和印刷品。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則於日前表示,這件事「涉及1950年以來延續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遺留問題,情況比較複雜。」

對於北京故宮的回應,「故宮職工」不滿,近日進一步投書指出,「這是一起嚴重的監守自盜的案件」。

他表示,經常看到圖書館有關負責人從善本書庫裡拎著包出來。

「故宮職工」和「龍燦」此前也分別指出,這100多冊「對不上賬」的書裡有明版珍貴古籍。北京故宮所宣稱的只是普通線裝書,「其實並不普通」,若按現值計算,這些書可能相當於同等重量的黃金。

北京業界人士則指出,如果北京故宮丟失的古籍裡有宋版書和元版書,任何一冊的價值都不亞於任何一件宋代「五大名窯」瓷器。而即使是明代的善本,也十分珍貴。

報導說,北京故宮表示,對清查圖書所發現的問題將繼續追查,一旦確認丟失和責任人,會堅決依法處理。對於舉報人所反映的情況,北京故宮博物院高度重視,一併納入調查,並會將進展情況及時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