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5

動物性脂肪 動脈硬化元兇

◆ 動物性脂肪 動脈硬化元兇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1&f_SUB_ID=1719&f_ART_ID=310344

【台灣新生報/記者王柏楊/台北報導】2011/04/01

在工商進步的現代化社會裏,一般人多因缺乏運動又攝取過量之動物性脂肪,而導致冠狀動脈發生粥狀硬化,進而造成心肌缺氧、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雙和醫院護理室林詩怡護理師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台灣國內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僅次於高血壓及腦中風,高居國人心臟血管疾病的第3位。

林詩怡護理師指出,一般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泛指因冠狀動脈供血無法滿足心肌新陳代謝所需的血量,而發生心肌缺血或梗塞之疾病,而臨床上又以心絞痛及心肌梗塞為最常見之冠狀動脈疾病。

林詩怡護理師提醒,冠狀動脈疾病之發生有時較難以去做預防,因為其原來就存有一些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例如,1.性別與年齡:冠狀動脈疾病的罹患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而男性的罹患率約為女性的4倍,但婦女於停經後其罹患率則易升高。2.種族:白種人的冠狀動脈死亡率是較之其它種族為高。3.家族史:父母之任何一方,或雙方皆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史者,其子女的發病率便被提高。

林詩怡護理師呼籲,雖然自身若患有冠狀動脈疾病在先天上本來就無法去抉擇,但是在後天的生活習慣方面之養成仍然有可以控制的危險因子。例如,

1.抽煙:據臨床顯示在中年男性冠狀動脈疾病之個案中,每天抽一包煙者的死亡率較不抽煙者要高出7成左右。

2.血清膽固醇升高:若體內的血清膽固醇達到259mg/dl以上時,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為血清膽固醇低於200mg/dl之3倍。

3.高血壓:已帶有高血壓患者再得到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機率是正常人之3倍。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因體內胰島素缺乏,而使脂肪代謝異常,造成血液中三酸甘油脂增加。且於胰島素缺乏的情況下,其血管壁之脂蛋白分泌脢的活性會減少,更讓低密度脂蛋白增加,而易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

5.肥胖:體重過重會額外增加心臟的負擔,此時心肌便需更加使力作用,才能壓縮足夠的血液來滋養增加的組織質塊。



◆ 起床水腫 多因吃重鹹少活動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4/today-health1.htm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04.04 自由

不少人早上起床總覺得眼腫、臉腫,腳甚至腫到像是鞋小了一號。由於近來有網路傳聞指,如果「起床活動20分鐘後,浮腫還沒有徹底消失,就可能有腎病或心臟病!」嚇壞了不少水腫族。不過,醫師表示,除非合併有呼吸喘、蛋白尿等其他症狀,若只是單純起床後覺得臉稍腫,通常跟飲食太鹹、活動量太低有關。

心腎有問題?網路傳聞嚇人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呂志剛指出,腎臟病患水腫主要是因為腎臟受損,導致蛋白質隨著尿液流失,當血蛋白質不足、血管留不住水分時,水分就會留在組織裡面,形成水腫。這時若用力按一下身體浮腫處、就會發現壓按處不會馬上彈回。此時,患者尿液中可驗出尿蛋白,甚至尿尿時也會起泡。

但是有水腫不等於罹患腎臟病,且腎臟病患也不見得會出現水腫。他認為,一般民眾早上起床時覺得臉好像有點腫、或是一到下午就覺得腳比較腫,多半是因為吃太鹹、讓身體留住較多水分,加上肢體活動太少所致。

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姚建安指出,若真的是腎臟病引起的水腫,其實不會有特定時間才發生、或是幾分鐘內會消失,應該是一整天都腫、而且包括四肢跟臉都會腫。

至於一般女性常有水腫問題,除了因為女性荷爾蒙會促進水分堆積在身體外,若整天都坐著、站著,又很少活動、導致肌肉張力不足,也會影響靜脈回流,讓下肢容易水腫。

醫生建議 吃清淡一點就好

中醫師吳明珠指出,腎臟病患除了水腫,通常還合併有疲倦感,且其浮腫在眼周處會特別明顯。至於一般女性睡醒後臉腫,通常跟熬夜、睡太少、睡前吃重口味食物有關。

至於若是心臟問題造成水腫,台大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王宗道指出,此時患者不會只有水腫,通常是稍微活動就喘、甚至連平躺睡覺也覺得喘,需要把枕頭墊高睡覺才舒服,不會只有睡醒後臉腫。

醫師指出,包括肝臟、腎臟、心臟疾病以及藥物、女性荷爾蒙,甚至體質等都可能導致水腫。一百個自覺水腫的人當中,因為心、腎疾病所致的沒有幾個。這則傳言主要是提醒民眾留心身體可能警訊,至於水腫在睡醒後幾分鐘才消褪,則沒有根據。

※ 相關報導:

最新台灣肥胖地圖 出爐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欠維生素D 血管硬梆梆

台灣新生報 2011/04/05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缺少維生素D,小心血管硬梆梆。美國研究發現,如果體內缺少維生素D,動脈會變得比較僵硬,血管比較無法放鬆,就算是健康的人,只要體內維生素D不足,血管彈性就會受到影響。

美國艾默里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心臟醫學院年度研討會上發表一篇研究報告。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傷害血管健康,造成高血壓問題,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若能適量增加體內維生素D濃度,則可以幫助降血壓、改善血管健康。

研究對象有五五四人,平均年齡四十七歲,身體狀況還很健康。這些人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都不一樣,研究人員運用血壓計、超音波儀器做實驗,測量、記錄他們血管放鬆的能力。

研究人員控制年齡、體重、膽固醇等變數後發現,體內維生素D較少的人動脈比較僵硬,血管功能也較差。研究人員指出,當一個人缺乏維生素D,會和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一樣,血管很容易出現功能障礙。

研究人員分析,維生素D可強化血管內皮細胞,讓血管周圍肌肉更強健,更有彈性。

此外,維生素D也會減少血管緊縮素分泌,血管緊縮素是一種荷爾蒙,血管收縮素會讓血壓上升,也會調節發炎反應。

維生素D攝取來源多半來自陽光、營養補充劑,有些營養強化食品,如牛奶,穀類食品等也有添加維生素D,少部分食物,如含有油脂的魚類也有維生素D。



◆ 高血壓藥台灣人吃最多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1.04.05

去年台灣什麼藥賣得最好?高血壓用藥脈優,已連續8年掄元,治療高血壓和高血脂的藥物更搶占排行榜前3名。

藥師公會全聯會根據寰宇藥品資料管理(IMS)資料,公布2010年明星用藥排行榜(含健保與自費市場),結果,高血壓藥「脈優」、高血脂藥「立普妥」、預防中風血栓的「保栓通」、乳癌標靶藥「賀癌平」和白血病標靶藥「基利克」,分居前5名。

慢性病讓國人吞下許多藥丸,如第1名脈優,連8年穩居排行榜寶座,不過,去年僅有22億元銷售金額,與前年賣30億元相比,明顯下滑。

藥師李彩蓮指出,有6項藥品首度擠進這項排行榜前20名,其中第8名「貝樂克」,和第11名的「珮格西施」,都屬B型、C型肝炎用藥,顯見被視為「台灣國病」的肝病,仍有為數不少病患得服藥。

李彩蓮也發現,糖尿病用藥「佳糖維」,由68名大躍進為第10名,它屬新一代第二型糖尿病用藥,至於過去醫師常用的「梵蒂雅」,由於國外不斷傳出它可能危害心血管的研究,國內醫師已少用,幾已退出明星舞台。

被癌症病患視為「救命藥」的標靶藥物,也成為排行榜亮眼明星。如第4名賀癌平、第5名基利克,第18名得舒緩,第19名艾瑞莎,藥費一個月雖動輒數10萬元,但健保逐漸給付,使它們使用率增加。

近年藥廠研發生物製劑治療關節炎,如第16名復邁,治風濕性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及第9名恩博,都屬生物製劑。



◆ 吃搖頭丸血糖飆 病得像糖尿患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1.04.06

17歲少男與女友到夜店喀搖頭丸,一夜狂歡後卻喘到說不出話來,急診就醫才發現是血糖飆高引發的酮酸中毒,住院一周才恢復,醫師認為應該是搖頭丸影響神經,抑制胰島素分泌,才會出現好像糖尿病患者的酮酸中毒症狀。

成大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歐弘毅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某種精神病藥物會抑制胰島素分泌,導致酮酸中毒,雖然並不明白兩者之間的致病機轉與作用,但是只要停藥就會恢復正常,可以看出兩者間確有關連。

另外服用高劑量、或長期使用類固醇,也可能造成胰島素作用不良,引發酮酸中毒,有可能是搖頭的成分影響神經,造成胰島素分泌不正常。

酮酸中毒常見於糖尿病患者,早年死亡率高,但現在經過治療,大多能夠恢復,主要是人體無法利用醣做為能量,而改用脂肪產生大量脂肪酸,引發酮酸中毒,症狀包括多尿、多喝、視力減退,並有呼吸困難、惡心,嘔吐,以及腹痛等症狀。



◆ 大啖海產、飲酒 痛風發作難行

台灣新生報 2011/04/05【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痛風」在以往被視為「富貴病」,惟現今痛風已非有錢人的專利,反而是現代人或應酬族常見的健康問題,除了藥物的治療外,郭綜合醫院家醫科醫師廖健男說,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要均衡飲食、進食定量、保持標準體重、多喝水,吃的食物勿太鹹,平日少喝酒,才是避免痛風上身根本之道。

1名35歲男性,左前足關節突然於半夜發生劇痛,外觀無明顯傷口,無法行走,他說前一天晚上與朋友大啖海產火鍋,把酒言歡,不料一夜醒來竟痛得不得了;還有1名58歲男性,常年因反覆性痛風發作困擾,近年來手指慢慢長出結節狀硬塊,嚴重影響動作,令他痛苦不已。這二人都是因高尿酸引發痛風。

廖健男醫師表示,「痛風」是因尿酸沈積於組織所造成的各種症狀,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沈積、痛風性腎病變和尿路結石。

廖健男醫師指出,正常情況下,女性平均尿酸值約為2.4至6mg/dl,男性約為3.5至7.5mg/dl。而一般成年男性約3至7%左右有尿酸過多症,而這些尿酸過多的人當中,只有17%出現過痛風症狀。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會不斷復發,最後導致全身各關節,都會出現痛風石,嚴重影響行動,令人痛苦不已。

痛風患者的保健原則為維持理想體重,不過量攝取蛋白質(一公克/公斤/天),每日適度運動、多喝水、避免喝酒、避免暴飲暴食,避免攝食肉湯或肉汁、不濫服成藥。普林含量高的食物有:發芽豆類、黃豆、動物內臟、魚類海鮮類、紫菜、香菇、肉汁、濃肉湯(汁)、雞精等、酵母粉、優酪乳。

廖健男醫師說,如果已檢查出尿酸值過高,但尚未出現痛風症狀時,應先進行飲食控制,無需立刻藥物治療,也不會發病。但若痛風發作,則須立即接受治療。

fsj 提到...

工時11小時 易患心臟病

【聯合報╱編譯卓佳萍/報導】2011.04.06

英國科學家4日表示,常態超時工作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能大幅增加。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發現,每天工作超過11小時的人,比工作7到8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風險高出67%。學者表示,這項發現顯示,工時長短能幫助醫生診斷病人罹患心臟病的整體風險,和高血壓、糖尿病、是否抽菸等其他心臟病風險因素一樣。

然而,學者同時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超時工作本身會引發心臟病,或是超時工作引起的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或憂鬱影響心臟健康。

英國醫學研究學會人口與系統醫學會會長侯蓋特(Stephen Holgate)表示,「俗語說『勤奮工作不會害死你』,如今這句老格言恐怕值得三思。」

這項研究追蹤逾7100名英國上班族長達11年。研究結果刊登於「內科醫學年鑑」(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 )。

主持研究的克維馬奇(Mika Kivimaki)說,工時太長的人應該注意飲食均衡、控制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還要充分運動。



◆ 日食3根香蕉 中風機率低

中央社 2011.04.07

香蕉含有豐富的鉀,最新研究指出,每天食用3根香蕉可以有效降低中風風險。

英國華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及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University of Naples)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每天3餐都吃香蕉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鉀,腦部血管阻塞的機率可以降低21%。

除了香蕉外,研究人員表示,其它富含鉀的食品包括菠菜、堅果、牛奶、魚肉及扁豆,都有不錯的預防心血管疾病功效。

研究人員分析從60年代開始的研究報告,發現很多人每天攝取的鉀約只有1600毫克,遠不及英國衛生單位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的3500毫克。

研究人員指出,體內的鉀太少可能導致心律不整,易怒、腹瀉及噁心。

每根香蕉約含有500毫克的鉀,食用香蕉有助降低血壓,同時控制體內液體平衡,香蕉的價格便宜,是很好的養生水果。



◆ 寵物吃素 一樣很健康

【Upaper╱記者陳文星】2011.04.06

民眾吃素成風潮,不少飼主也想讓貓、狗一起吃素。獸醫師吳文祥表示,若寵物骨骼已定型,飼料的適口性佳,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把牠當家人一樣照顧,就對了!」

彰化縣曾小姐養了兩隻長毛吉娃娃,原本以為吃素會影響牠的健康,沒想到還能懷小貝比一舉得子。

吳文祥說,動物性蛋白可提供寵物比較好的骨骼發展、肌肉生長,以狗為例,約6至8個月骨骼定型後,再開始吃素,較為妥當,但最好先做一次健康檢查,他並建議寵物若吃素,一般仍以素食飼料為主,營養配方比較完整。

吳文祥觀察到,吃素的寵物性情會比較溫馴,過敏情況比較低。他提醒寵物吃素會比較容易有飢餓感、體力也比較不足,但這與寵物生活作息、運動也有關係。

不過,江姓獸醫師則不建議寵物吃全素,比較建議搭配葷、素一起吃,讓寵物飲食適量、均衡、保持運動仍是最大原則。

fsj 提到...

孩子該攝取多少熱量 做家長的 清楚嗎?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04.08 自由

防治兒童肥胖,家長要先把關。調查發現,有近9成家長搞不清楚孩子該攝取多少熱量;還有超過4成家長,給孩子食品前並沒有參考食品營養標示。專家表示,學童飲食多半來自家長提供,家長不一定要跟熱量斤斤計較,但一定要學會看標示,幫孩子遠離高油、高糖以及高鹽的食品陷阱。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創辦人、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謝明哲指出,肥胖研究學會去年針對600多名6到15歲學童調查發現,有將近9成的學童家長不知道孩子每天該攝取多少熱量才適當,有4成2的家長,選擇孩童食品前並未參考食品營養標示。

為此,衛生署除了指導食品安全營養研究基金會深入校園,教育孩童了解食品營養之外,也提醒家長要一起為小朋友飲食把關。

遠離高油、高糖及高鹽的陷阱

雙和醫院祝年豐醫師指出,家長不一定要斤斤計較孩子吃了多少熱量,只要留心孩子的身高體重是否落在正常區域,並觀察是否合併有健康問題。但是,確實該協助孩子避開不健康的食物。

何謂高油食物?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要了解包裝食品是不是高油,要看包裝食品標示,首先,先看看總熱量有多少、再看看脂肪有幾公克,然後依據每公克脂肪可以提供9卡熱量、算出脂肪可以提供多少熱量後,再計算由脂肪提供的熱量、占整體食物熱量百分比,若來自脂肪的熱量超過30%,就算是高油食物。

何謂高糖食物?許惠玉說,除了一般民眾認知的碳酸飲料是高糖食物之外,如果糖分所提供的熱量、超過整體食物熱量的10%,計算方式是1公克糖可以提供4大卡熱量。此外,每百公克食物的含糖量超過6.5公克,也都算是高糖食品。不過,由於現在很多包裝食品指標示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還沒有單獨標示糖的含量,未來標示規定更改後、民眾會更容易選擇。

此外,選擇給孩童的食品、單包裝含鈉量最好不要超過200毫克,最多不要超過400毫克。一天不超過2400毫克的鈉。

許惠玉說,熱量高不等於是壞食物,牛奶、水果等食物熱量也不低,重要的是熱量要和營養並重,因此家長要幫孩子注意的是六大類食物的飲食均衡。

家長也可至行政院兒童e樂園,了解有關兒童營養的訊息http://kids.ey.gov.tw/ct.asp?xItem=23828&CtNode=640&mp=61。



◆ 洗手太勤、太久 易致甲溝炎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1/04/08

小學生勤洗手雖可幫助預防流感、腸病毒,不過書田診所皮膚科副院長兼醫學美容中心主任曾興隆提醒,洗手洗太勤、洗手時間過長,很容易引起甲溝炎。

書田診所皮膚科副院長兼醫學美容中心主任曾興隆表示,臨床上發現,近來越來越多學童得甲溝炎,一問之下發現,有的學童一天洗手十幾次,每次洗手時間甚至長達10分鐘,因為手指長時間遭受水分刺激,特別容易出現甲溝炎。

曾興隆主任解釋,學童要預防流感、腸病毒,最重要的是手不要東摸西摸,也要盡量避免用手碰觸眼鼻,洗手時間2分鐘已經綽綽有餘,洗手時間太長、洗手太過頻繁,不只浪費水,也會增加甲溝炎風險。

皮膚科醫師李凱國表示,常需要碰水的人,像家庭主婦、廚師、理髮師等,都是甲溝炎高風險群。慢性甲溝炎患者以細菌、黴菌感染居多,有時也會出現類似濕疹、富貴手症狀。治療上需配合口服抗生素,搭配外用類固醇,療程需2到4周,治療期間患者盡量不要碰水,工作時要戴上手套,

李凱國醫師舉例,曾遇到家庭主婦患者因不習慣戴手套做事,導致病情反覆發作,甲溝炎一拖拖10幾年。

李凱國醫師提醒,像灰指甲患者由於指甲不完整,也容易出現細菌感染,引起甲溝炎,若是糖尿病患,小傷口很可能逐漸惡化,甚至造成生命危險。而指甲長時間變形,受永久破壞,也會讓免疫力下降,因此一旦出現甲溝炎,一定要盡早接受治療。



◆ 刮痧沒刮經絡 肌肉恐纖維化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桃園縣報導】2011.04.09

刮痧是民眾常接觸的民俗療法,有人甚至兩三天就刮一次,壢新醫院中醫科醫師洪金烈說,刮痧有療效,應視為醫療行為規範,正確的刮痧是刮經絡,外行人如果刮在肌肉上,恐肌肉反覆發炎,造成肌肉纖維化。

洪金烈說,頻繁刮痧不至於造成肌肉纖維化,但前提是刮痧要刮在經絡上,「經絡是兩個肌肉夾層的縫隙,如果拚命在肌肉上刮,纖維化風險當然增加」,當肌肉不斷刺激造成發炎的時候,消炎會有結締組織,慢慢走向纖維化,不見得馬上疼痛,但長久下來可能使不上力。

洪金烈說,中醫認為,當人突然倦怠無力、四肢痠麻、精神疲倦,可能是瘀血或窒礙物阻塞造成,叫痧症,透過刮痧從皮表而散,得到治療。他認為:「只要有療效,都應以醫療行為管理」,常有病患因刮痧、拔罐造成局部疼痛來就醫。

「刮痧應適可而止。」洪金烈說,刮痧刮在經絡上,不用太施力就會出現瘀點,但有的業者往往在肌肉上來回亂刮,「用力刮在肌肉一樣會出痧,越用力越會發炎」,或同一個位置來回刮,甚至為了讓民眾覺得錢花得值得,毫無節制一刮就是一個小時,甚至誆稱痛到呼天搶地才代表有效,「太用力刮或硬刮出紅斑,很可能是微血管破裂或皮膚受傷」。

洪金烈說,以前人大多從事勞動工作,常有流汗機會,刮出來的痧可在皮表散掉,但現代人不運動、不流汗,刮出的痧還是會回到血液循環去代謝,所以有的人刮完痧不會神清氣爽,反而會疲倦,建議要刮痧的人要有運動習慣。



◆ 春夏交替咳嗽流鼻水 過敏常被誤認感冒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 2011.04.09 自由

「醫師,我小朋友從過年後就一直不停咳嗽,怎麼辦?」中醫師表示,季節交替時期,正是過敏好發時期,父母應該了解小孩是否是過敏,才能對症下藥,改善病情。

台中醫院中醫科中醫師翁淑雯表示,每年的春末到仲夏時,早晚溫度變化大,下雨機會增加,是過敏的好發季節,但很多家長常誤以為小朋友打噴嚏、咳嗽、鼻塞、流鼻水是感冒症狀,實際上卻是過敏,防治之道是遠離過敏原,並鼓勵兒童適當地鍛鍊身體。

翁淑雯表示,最近她常聽到父母抱怨小朋友從過年後開始一直不停咳嗽或鼻塞、流鼻水,沒有經驗的父母會當成感冒治療,後來才知道是過敏,要對症下藥才能改善病情。因為臨床上有些過敏性鼻炎甚至會發展成氣喘。

翁淑雯表示,所謂的過敏疾病是指有過敏體質的人,在接觸了環境當中的過敏原或非過敏的刺激因素後,局部產生慢性發炎反應的疾病,當這種慢性發炎反應發生在氣管、鼻腔、皮膚或眼睛,就分別形成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性結膜炎等,這些過敏疾病也常合併出現。

翁淑雯表示,目前國內外有些研究指出中醫對氣喘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例如麥門冬湯、定喘湯能改善氣喘兒童的症狀和肺功能,且沒有什麼副作用,其作用主要是調節免疫。

維持飲食攝取的均衡,注意食材的新鮮性和當季性更為重要,翁淑雯強調,在這個季節可多吃溫補陽氣健脾的食物,例如蔥、紅棗。

fsj 提到...

每天喝啤酒超過0.57公升 癌症不遠

【台灣新生報/記者王柏楊/綜合外電報導】2011/04/11

飲酒是歐洲的主流文化,下班後的英國酒吧裏常人滿為患。然而,國際相關研究人員則提醒說,如果每天飲啤酒超過1個品脫(約0.57公升),就可能大幅增加患癌症的機率。

英研究報告中顯示,歐洲有10%男性癌患都與酒精攝取有關,女性比例為1:33。只針對酒精導致的癌症病例觀察,比例就更高,男性約有1/3的、女性約1/20與飲酒過量有關。此為國際相關研究人員對歐洲8國的36萬多人進行調查後得出之結論,英國衛生部表示將於夏季發表一份新式引導消費者健康飲酒的指南。

英國目前的飲酒標準是男性每天不超過3~4個單位的酒精含量(即約30~40毫升),女性不超過2~3個單位,但這一標準卻較新發表之研究報告中的建議值略為寬鬆許多。

而1瓶葡萄酒的酒精含量約為7~9個單位,又1品脫啤酒的酒精含量約為2~3個單位。相關研究人員表示,酒精進入體內後釋放出的化學物質會損傷DNA,進而增加癌症之患病率。

英國一位專攻癌症研究的健康主任薩拉·休姆(SaraHiom)指出,很多人並不知道飲酒也會增加癌症的患病率。而在過去10年間,口腔癌變得越來越普遍,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飲酒過量。所以除了戒菸及保持健康體重之外,減少飲酒亦是降低癌症患病率的重要途徑。



◆ 血脂異常 小心傷心又傷腎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11

被膽固醇纏上身,除了易得心血管疾病,罹患腎臟病的相對危險性,也是一般人1.58倍。4月10日是台灣血脂日,心臟學會提醒,血脂異常者應每半年至一年檢測一次蛋白尿與腎絲球的過濾率,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下。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志鴻指出,血脂異常,不痛不癢,一旦長期膽固醇偏高,就會動脈硬化,讓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硬化、狹窄、阻塞。

國民健康局一項蒐錄5000份樣本的最新本土流行病學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台灣高血脂患者罹患心臟病的相對危險是一般人的1.8倍。事實上,血脂異常也會提高腎臟病風險。

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李建德解釋,腎臟是一個血管分佈很豐富的器官,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太多,就會對腎臟組織造成局部傷害,導致腎臟慢性發炎。

國健局調查發現,高血脂症病人罹患腎臟病的相對危險性,約是一般人的1.58倍。李建德強調,如果能夠妥善控制血脂,就能降低蛋白尿,來保護腎臟,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

李建德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應該加強血脂監測,一旦發現血脂異常,應積極治療,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下,在醫師建議下,服用降血脂藥物。血脂異常患者應天天量血壓,至少每半年到一年,即檢測蛋白尿、腎絲球的過濾率。

另外,年輕的血脂異常患者,經常合併有其他腎臟或甲狀腺疾病。李建德指出,曾收治十幾歲的重度蛋白尿患者,合併血脂異常,總膽固醇高達300mg/dL以上。在使用斯達汀類降血脂藥物治療後,血脂異常逐漸恢復正常。



◆ 把握時間運動 掌控代謝率

文/李祥和 2011.04.11

每個人跟自己比較,會發現瘦的時候,身體消耗的能量必然較肥胖的時候少,基本代謝能量也比較少。但身體其實是活動的,利用日常活動與身體運動量來增加代謝,同時給予適當、輕度的重量訓練,可以使肌肉活化,並且更加有活力。

加強代謝不一定要增胖,但是要健康,運動可以使體態合宜,並有助於體適能。

反之,有許多原本肥胖的人減重後,身體質量減少,但基本代謝量也減少,若沒有做運動加強代謝,無法維持原本的代謝率,且食量與飲食計畫維持原狀,就非常容易復胖,此時若刻意減少食量或飲食營養不理想,就陷入停滯期。

代謝率掌握在自己!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運用在室內空間與零碎時間,與生活習慣結合,成為如同吃飯與睡覺一般的自然行為!

●洗澡前,做體操或小運動到流汗的程度。

●看電視時,手臂揮擺100下。

●晨起做早操10分鐘。

●上班、上學大步健走。

●午間、下午茶時間,做臀腿運動。

●整理家務,順便運動。

●飯後散步,多走一會兒。

(作者為基隆市康合診所醫師)



◆ 中風患者打電動玩具 有助復原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4/11

中風患者打電動玩具有助復原。加拿大聖馬可醫院研究發現,患者玩玩Wii、PlayStation等虛擬實境電玩,手部運動功能復原程度會比只接受正規療程的患者提升5倍之多。

研究首席作者加拿大聖馬可醫院中風預後研究組主任葛斯塔佛‧沙波斯尼克醫師(GustavoSaposnik)表示,虛擬實境電玩這種另類療法或可幫助中風患者改善其運動功能。這是一種有效、好玩的另類療法,有助強化治療成果。

大約有55%到75%的中風患者出現手部運動障礙。沙波斯尼克醫師解釋,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傳統治療方式對改善手部運動障礙,效果不大,且患者往往復原很慢。

目前研究認為,中風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療程中必須要有具體任務,治療也必須要有挑戰性、重複性,讓人覺得很新奇。電動玩具正可應用這些概念,透過「大腦可塑性」,幫助受損大腦復原。「大腦可塑性」是指大腦受傷後會發揮重塑能力,自己創造新的神經細胞連結。

醫師表示,神經功能復原,中風患者才能恢復運動能力,而虛擬實境電玩可幫助促進腦部神經連結,進而改善患者手部運動功能。參與研究的患者病情多為輕、中度,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知道打電動對嚴重中風患者是否也有幫助。

這項研究發表於4月號的「中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 半歲以下嬰兒最好別餵食米類副食品

台灣新生報 2011/04/11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瑞典研究人員近日在「食品化學」期刊中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一些知名廠牌的嬰幼兒副食品含有砷、鉛、鎘等有毒物質,嬰兒一天食用2次米製副食品,其接觸的砷濃度是純吃母奶者的50倍之多。

新研究發現,這些汙染物質來自土壤,植物很可能吸收汙染物質。這項研究讓英國食品標準局、歐盟執行委員會等公衛單位憂心忡忡。稻米特別容易從土壤吸收砷並累積,受汙染稻米製成嬰兒食品即威脅小孩健康,不只是砷,研究也發現,部分嬰兒、幼兒食品也含鎘、鉛等有毒物質。

科學家在英國「每日電訊報」提出警告,家長最好不要餵食稻米類食品給6個月以下嬰幼兒,母乳較保險;最近研究顯示,低濃度的砷也會致癌,傷害腦部組織,越來越多證據也發現,砷會干擾嬰兒發展。鎘會隨時間累積傷害腎臟,也會讓骨頭變脆弱,和肺、膀胱、乳癌也大有關係。

fsj 提到...

工作超過12小時 你「過勞肥」嗎?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4.14

雖然對體重斤斤計較,身體卻越來越「油」!根據一份上班族體脂肪調查,發現四成上班族的體脂肪率超標,特別是年齡在30歲以下、女性的「隱形肥」更為嚴重。調查也發現還有「過勞肥」,每天上班工時一旦超過12小時,50%都有體脂肪率超標的問題。

許多人天天量體重,雖然體重正常,卻沒注意到大量脂肪已經悄悄在體內堆積。根據一項對300名、20歲以上的上班族調查發現,四成上班族體脂肪率超標,還有兩成受訪者,體脂肪率接近超標邊緣。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謝明哲表示,體重計量不出來的肥更可怕,30歲以下者的體脂肪率,男性應小於20%、女性應小於25%;30歲以上的男性應小於25%、女性應小於30%。

謝明哲也說,從調查結果看來,30歲以下者,50%的體脂肪率超標,有「年輕肥」的隱憂;而且女性雖然怕胖,但「吃的少」不見得「吃的對」,若偏好甜食等高熱量食物,又不愛運動,明明體型偏瘦,體脂肪率卻超標,「隱形肥」的現象在女性身上特別明顯。

另外,上班族超時工作與體脂肪超標有正相關的趨勢,謝明哲說,這次調查也發現有「過勞肥」,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的上班族,每兩人就有一人體脂肪率超過標準。謝明哲說,超時的工作量讓人久坐,也常會因為工作壓力狂吃紓壓,造成身體的負擔。

因此上班族要注意打「肪」政策,才能遠離慢性病。學會也建議,要健康減重,除了量體重,也要量體脂肪,同時飲食要減油、減糖。由於工作過長及壓力過大,容易造成新陳代謝急速下降,影響脂肪代謝,上班族最好少加班、不過勞。



◆ 吃蘋果降膽固醇 對心臟有益

【Upaper╱新華社】2011.04.14

有人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美國1項最新研究成果更支持了這個說法:常吃蘋果有助預防心臟病。

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塔拉哈西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研究報告說,為了解蘋果在預防心臟病方面的功效,他們對160名45歲至65歲的婦女進行了持續1年的研究。

研究人員將這些婦女分成2組,其中1組人員每天吃75克蘋果乾。研究發現,吃蘋果乾的婦女血液中總膽固醇水準降低了14%,其中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水準降低了23%,但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水準提高了4%。與此同時,這組婦女體內C-反應蛋白和脂質氫過氧化物的水準也明顯降低,這2種物質水準過高會提高人體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認為,蘋果所含的多種營養物質可起到消除體內炎症的作用,而且蘋果還富含對身體有益的果膠及多種膳食纖維,這些物質可幫助清除體內垃圾,降低膽固醇水平,從而起到保護心臟和預防多種疾病的作用。

不過專家指出,新鮮蘋果的保健功效更好於蘋果乾,因為蘋果在乾燥過程會失去一些營養。

fsj 提到...

智齒非必要別拔 可能間接傷腎氣

台灣新生報 2011/04/15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拔智齒是很多人共同都經歷過的經驗,不過,中醫師林友寬表示,除非真的有必要,否則還是應順其自然比較好,因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腎氣跟牙齒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民眾把好好的牙齒拔掉,很可能會間接傷害到腎氣。

所謂智齒是指口腔中最後面的臼齒,也就是第三大臼齒,由於長出來的時間大約在成年,所以就被稱為智齒,但有些人根本不會長,有的人則可能因為空間不足而長歪掉,也有的人長智齒的時候會感覺到疼痛難耐。

林醫師指出,中醫認為腎主骨,而齒為骨之餘,所以把好好的牙齒拔掉可能會間接傷到腎氣,中醫另有「腰者腎之府」的說法,所以當腎氣受到損傷時,腰部就可能會感到痠痛。

林友寬醫師進一步指出,古籍《黃帝內經》也有提到︰「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充齒更髮長」,由此可見人在青壯年時期長智齒,為腎氣旺盛的表現,非必要不應無緣無故把智齒拔掉。

※ 相關報導:

* 減肥藥羅氏鮮 可能損傷腎臟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41500055.html

「羅氏鮮」(Xenical)是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減重藥物,但最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研究發現,這種由瑞士羅氏大藥廠(Roche)生產的明星藥物,可能會升高腎臟病變的風險。研究團隊從安大略省的醫療資料庫選出九五三名羅氏鮮服用者,發現他們服用前,約○.五%因腎臟病接受治療;服用一年後,比例竄升至二%。論文發表於《內科醫學文獻期刊》(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用眼過度未老先花 眼明先顧肝腎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4/15

用眼過度,有些人不到中年就得戴起老花眼鏡,心理上難接受。北市聯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昨(14)日指出,臨床上不到40歲的老花眼個案日益增加,一名患者每天盯著電腦的時間達8小時,時間久了以後連數字6與8的分別都看不太清楚。

中醫師楊素卿指出,老花眼的症狀多為眼睛痠累,尤其是眼頭部位,看字雙影、模模糊糊、眼脹乾澀、頭暈頭痛、頸項肌肉僵硬等不適感。有些屬於假性老花眼,可以透過休息、保養舒緩睫狀肌的僵硬不適。

一名37歲未婚的女會計出現上述症狀後,到眼科檢查結果為老花眼,心理上無法接受自己不到40歲便老花。絕大多數的人在40-45歲左右才老花。但楊素卿指出,現代多數年輕人,工作時盯著電腦,回家還是上網聊天、打電動,看電視,運動時間少,眼睛過度疲勞難以緩解,眼睛睫狀肌和水晶體退化失去彈性,加上飲食精緻,三餐外食不均衡,工作繁忙,老花眼當然容易提前出現。

醫師表示,中醫認為老花主要仍是衰老造成的變化,年紀漸長則腎氣逐漸衰弱,肝血不足,而後天過度用眼則讓老花提早報到。

楊素卿醫師表示,中醫認為眼睛健康主要與肝腎等臟腑及經絡有關。老花眼可分為肝腎兩虛型,氣血不足型,腎虛有熱等型,各有不同的常用處方。另每周針灸2次適當穴位亦能輔助改善不適。

楊醫師指出,肝腎兩虛型老花眼伴有口乾眼澀,耳鳴失眠,腰膝無力等,可用杞菊地黃丸加減。氣血不足型常見於有貧血患者,伴有四肢冰冷,頭暈心慌,月經量少,容易疲倦等,可用八珍湯加減。

腎虛有熱型則常見於熬夜晚睡者,晨起有眼屎,口乾舌燥,大便硬等,可用滋腎明目湯加減。平日也可以隨時將兩手掌搓熱,用雙手掌心扣在雙目上,默數36下,再慢慢睜眼。

醫師提醒,當看報紙時需拿遠一點才看的清楚,光線昏暗時,看不清楚書上的字,或眼睛容易疲勞、痠澀、眉頭會痠痛時,已是重要警訊,建議由中醫師處方中藥或針灸攢竹、魚腰、太陽等穴,輔助改善。



◆ 藥汁煮沸 以蒸汽薰眼可改善眼睛疲勞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4/15

中醫師楊素卿表示,眼睛疲勞的民眾不妨以茶葉或桑葉、枸杞等適量加水煮沸後,倒入開口比眼眶大一點保溫瓶,以微微的蒸汽在適度的距離低頭薰眼,改善眼周循環,但眼睛正發炎的民眾不宜,薰眼前須先拿掉隱形眼鏡。

楊醫師指出,消除眼部肌肉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以磁珠、王不留行籽貼肝、眼、腎、目一、目二、頸椎、腦點等;貼耳穴也有幫助,做法是貼3天左耳穴,取下再換右耳相同的反射區貼3天,如此有助保肝明目防老花眼。每個穴位各按30下也有助益,但建議注意避開飯前飯後1小時。

民眾也可以自己泡菊花枸杞茶,以菊花5朵、枸杞30粒用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杯,服用3個月,以滋補肝腎、清肝明目。上述方法輪用一般只要半年左右,就會有一定的效果。

按摩可以按睛明穴,主要用拇指與食指指腹,按在眼內角上方一分凹陷中,先向下按然後向上擠,一按一擠算一下,重複進行共12下。或以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腹,從眉頭延著眼眶按刮到太陽穴,先刮上眼眶10次換下眼眶刮10次。

也可以用雙手中指食指指腹,按住太陽穴,大拇指腹放在顴骨下。中食指指腹按摩太陽穴,先輕後重,順時針逆時針各按18下。



◆ Omega-6 能提高內臟抗寒力

【Upaper╱新華社】2011.04.15

奧地利維也納獸醫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1種名為Omega-6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提高哺乳動物內臟器官的抗寒能力。

維也納獸醫大學野生動物和生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透過動物實驗發現,在土撥鼠冬眠開始前的幾天,其體內臟器細胞膜中的Omega-6水準明顯升高;而當春天來臨、冬眠結束時,土撥鼠體內臟器細胞膜中的Omega-6水準又會降下來。在6至7個月的冬眠期間,土撥鼠體溫在大部分時間裏會降低至接近環境的溫度。

研究人員認為,在冬眠期間,土撥鼠內臟器官細胞膜中含量升高的Omega-6,能夠幫助提高內臟器官的抗寒能力,保障其各個臟器尤其是心臟在低溫環境下的正常工作。研究人員排除了土撥鼠冬眠前會攝取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以提高體內Omega-6水準的可能性。他們相信,冬眠期間土撥鼠體內增加的Omega-6,是由體內貯存的脂肪轉換而來。

這一結果可能會改變之前學界的普遍觀點,即認為只有食物才能改變細胞膜的構成。研究人員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均擁有類似的內臟細胞抗寒機制,而對這一抗寒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解釋寒冬季節人類心源性猝死機率升高的原因。

fsj 提到...

脂肪肝 少攝碳水化合物比控制熱量有效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4/19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想快點減輕脂肪肝病情,最好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這招會比控制熱量更有效。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內科副教授傑佛瑞‧布郎寧(Jeffrey Browning)為研究首席作者。他指出,這項研究或可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包括糖尿病、胰島性抗阻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研究人員將十八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每天只能吃二十公克以下澱粉,相當於一小根香蕉或半杯雞蛋麵,另一組則是採取低卡路里飲食。兩組都維持十四天時間。

後七天,研究人員讓患者食用冷凍食品,這些冷凍食品都是根據患者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熱量需求所調配。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兩周後,採用低碳水化合物的患者脂肪肝改善幅度最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布朗寧表示,研究設計雖非用來減肥,不過在研究過程中,採取低碳水化合物、低熱量飲食的患者平均減重十磅(約四點五公斤)。

研究未解釋為什麼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會大幅改脂肪肝善。布朗寧提醒,這次研究時間只有兩周,兩周以上是否也有相同結果不得而知,需進行更長期大型研究才有定論。



◆ 想要做人 經期少喝冷飲、咖啡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 2011/04/19 自由

婦女不孕與飲食有關,中醫師李麥提醒,夏季到,婦女生理期少喝冰冷、味道偏酸的飲料,連咖啡也要少喝,以免子宮受寒、排卵不正常,影響造血。

此外,近來時下婦女流行穿塑身衣雕塑身材,李麥也提醒有意懷孕的婦女不要常穿,以免影響氣血循環及阻塞經絡,影響月經正常。

中醫師李麥指出,門診中發現,不少求子的婦女都有飲食、作息不正常及壓力太大的問題,其中有人是為了瘦身,吃得不健康,把體質搞壞,有人則是在錯的時間吃錯食物。

李麥指出,炎炎夏日將至,民眾總愛喝杯冷飲,殊不知若不注意就可能影響到女性的受孕能力。

女性在生理期要忌喝冰飲,否則易使子宮受寒,一旦子宮受寒就不易受孕。此外,不少女性愛喝檸檬水或醋飲料,既為瘦身也為美白,但李麥提醒,在中醫理論中,味道偏酸的食物(不是實際酸鹼性),會造成身體收歛,女性若在經期間喝酸味飲料,血液不易排出,也會影響懷孕。

至於不少人喝咖啡提神,但想求子的婦女在經期間也要少喝,因為咖啡會影響身體造血。



◆ 耳穴變化反映全身 重疾徵兆全都露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4/19

觀察耳部穴位可了解健康狀況。中醫師方志男表示,依照中醫觀點,耳穴變化反映全身健康狀況,即使如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初期徵兆也能透過耳穴觀察警覺。

方志男醫師指出,當耳穴腫瘤特異區出現小結節等外觀異常及壓痛感時,可視為先兆預警,但須透過影像疾病理報告確診。他強調,耳穴診斷主要可以看出體質的偏向及全身臟腑、經絡的狀況。

他並表示,耳穴不僅用於診斷,也用於治療。中醫師認為,按壓耳穴,有助提升人體抗病能力,調節免疫功能。

例如針對呼吸道疾病,中醫師指出,耳神門、肝、腎、皮質下、內分泌,肺等點都可以按壓。民眾可先請中醫師幫忙定位這些穴位後,以透氣膠布在穴位上貼上綠豆或青箱子等種子類材料後按壓,每天按壓數次,左右耳交替,每次按壓時會感到微痛是正常現象。

依照中醫經絡觀點,常搓搓耳朵有養生的功效,中醫認為有揉耳助強壯筋骨,同時也有紓壓作用。首先可以食指與中指夾住耳朵來回搓揉,接著以手掌蓋住耳朵搓揉按壓,每次按壓各約36下;手掌蓋住耳朵後可配合食指輕輕彈擊頭部。多按壓耳穴耳垂區。

如果耳穴上發現如小結節狀的反應物,邊緣不清,質硬不移動,一壓便刺痛難忍,中醫認為多是健康出現問題的徵兆。耳穴對應著全身的器官,耳垂區及對耳屏區恰巧對應到頭部,因此常常拉拉耳垂,對於頭部循環的改善有幫助。

根據中醫臨床研究,耳穴埋針或按壓物療法對戒菸、筋骨痠痛、失眠、肥胖等疾患都有輔助改善效應。每次療程可貼壓將近1周,中醫師表示,民眾在醫師貼上按壓物後可以自行按壓,但實際耳穴扎針須由中醫師操作。

外耳不只是一個彎曲的軟骨。中醫師方志男表示,西方醫學專家在近代也曾提出「胚胎倒影」說,也就是耳朵的穴位大致的對應點就是子宮內倒立的胎兒器官。但中醫很早就開始觀察及應用耳醫學。

中醫師方志男表示,耳醫學文獻顯示,法國醫學博士諾吉爾提出耳朵如同「胚胎倒影」,據此畫出耳穴對應臟腑的圖示。

他指出,通常急性病症患者可以在相應的耳穴上觀察到紅色的異常血管變化,也可能出現異常壓痛。慢性病症多見白、褐色;惡性腫瘤則見灰色居多。

方志男說,中醫耳醫學開端約在2千多年前,認為「視耳好惡,已知其性」,更提到耳是宗脈聚集之處。

現代生物全息律概念認為,人體全身的疾病,可在身體某些部位看到一個縮影,由細微處觀全局,耳即為人體胚胎的倒影。一隻耳朵就像一個縮著身子、頭朝下腳朝上的嬰兒,五臟六腑俱全,是身體的縮影。故從耳穴局部的變化能反映出全身各部位疾病的資訊。

※ 相關報導:

* 穿鞋不合腳 當心甲溝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19/today-health2.htm

fsj 提到...

醫學研究-電視電腦惹禍 兒童微循環變差

【鍾玉玨/綜合報導】2011-04-22 中國時報

小朋友太愛看電視真的很不好,澳洲雪梨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6、7歲兒童若太常看電視、玩電腦與電視遊戲,眼球背部的動脈會變得較窄,這項徵兆顯示,他們日後罹患心臟病、高血壓與糖尿病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

雪梨大學資深研究員高碧納絲(Bamini Gopinath)主持的研究,以近1500名雪梨兒童為對象,調查發現他們平均每天花1.9小時看電視,但戶外活動只有36分鐘,這些小孩的視網膜小動脈直徑平均收縮了2.3微米。

相較之下,平均每天花1小時從事戶外活動的小孩,視網膜小動脈直徑比戶外活動不到30分鐘的小孩,寬約2.2微米。

高碧納絲指出,體能活動越多,血管會更健全,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則會影響兒童的微循環,增加晚年得到心臟病與高血壓的風險。她建議,每天讓兒童騰出1小時看電視的時間,改以體能活動取代,將足以扭轉心血管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心臟學會的期刊《動脈硬化、血栓、血管生物學》(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 肌肉流失 喝水真的會胖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 2011.04.22

很多人都有減肥失敗的經驗,甚至於自嘲「連喝水都會胖」,醫師說,這是因為肌肉會隨年紀增加而流失,每年約流失0.5磅的重量,在沒有肌肉協助燃燒的情況下,熱量都變成脂肪,真的連喝水都會胖,因此提醒減肥民眾,與其節食減肥不如運動減肥,既持久又可長肌肉。

雲林縣府衛生局昨日召開「健康一百台灣動起來─幸福雲林百分百」健康減重啟動記者會,勞工處代理處長林清松表示,雲林勞工約20萬人,因為工作壓力大、三餐飲食不正常,不少人有體重過重問題,許多人曾減重卻都失敗,期望藉由公司行號支持,一起加入減重,讓勞工更健康。

運動減肥 持久又可長肌肉

台塑六輕麥寮廠區醫務室主任林旭華指出,多年來,他在廠區推動多次減重計畫,但是成效不彰。分析勞工減重失敗原因主要是忍耐度不夠、壓力大、不忌口,其實減重需由心著手,即讓員工關心自己的健康,自發性想減重,才能提高成功率。

林旭華進一步表示,體內肌肉量是減重的密碼,由於肌肉燃燒的熱量比脂肪多好幾倍,且肌肉越多,燃燒熱量愈多,相對身體的基礎代謝力愈快,但肌肉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流失,每年流失約0.5磅。唯有運動才能避免肌肉流失,這也是為什麼運動員吃很多也不易發胖,但體內肌肉少又不運動的人,真的喝水就會胖。

林旭華說,時下流行蔬食、不吃澱粉等減肥方法不適合勞工朋友。最好的減重法就是運動,例如骨盆腔運動,包括仰臥起坐、抬腿運動,訓練腹肌,可避免腹部脂肪囤積,但運動一定要持之以恆,且要忌口,例如避免高油、高鹽及高糖,最好能呼朋引伴一起減重,彼此加油、較勁,增加動力。



◆ 痘去痘又回 治痘分四型

【聯合報╱廖婉婷/彰濱秀傳醫院中醫師】2011.04.23

天氣變暖了,門診多了臉上冒青春痘的患者。痘痘一直冒出來,換洗面乳、塗藥膏、擦保養品、偏方都試過,還是滿臉「痘」花,不只看了礙眼,也嚴重影響自信心及人際關係。患者嘗試中醫調理,希望解決痘痘困擾。

春季濕度變化大,台灣濕熱氣候更助痘痘「爆發」,日曬也會加重發炎反應。青春痘在醫學上稱為「痤瘡」,主要是因皮脂腺分泌旺盛,油脂和角質過度堆積阻塞毛孔,加上細菌繁殖破壞毛囊,形成發炎反應。

長痘痘和體質、生活型態關係密切,常見不良生活型態包括熬夜、作息不正常,熬夜會影響皮膚代謝,嚴重者甚至影響肝功能。另外,許多患者都有便秘困擾,尤以女性最嚴重,排便不順易致廢物堆積體內,冒痘痘常是反應體內狀況。

而空氣汙染、吃刺憿性食物,也是冒痘痘原因之一,機車族騎車最好戴上口罩和擋風面罩,口罩記得定期清洗;喜食油炸或麻辣等刺激性食物者最好節制,發育中青少年皮脂腺分泌旺盛,特別要忌口。

生活型態難一下子調整或症狀較嚴重者,依中醫辨證論治方法,對不同體質、不同適應症配合中藥調整體質,持續治療,常可見效。

無論服藥或調整作息,記得配合多喝水、多吃蔬果,多攝取水分與含維他命C的蔬果,有助皮膚新陳代謝,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有:櫻桃、芭樂、奇異果、棗子、花椰菜、草莓、柳丁等。化妝的女性也要記得卸妝卸乾淨,青春痘治療多半需1至3個月,患者要耐心配合醫師指示服藥,消除痘痘非難事。

中藥治療可分為下列幾種

1.肺經風熱型

症狀:面紅,粉刺和丘疹為主,舌紅,脈浮數。

藥方:枇杷清肺飲加減。

2.腸胃濕熱型

症狀:痘痘聚集化膿,便秘,舌苔黃膩,口渴、舌紅,脈滑數有力。

藥方:茵陳蒿湯加減。

3.痰瘀結聚型

症狀:痘痘反覆發作,腫塊凹凸不平,潰後遺留疤痕。舌苔滑,舌紅有瘀斑,脈滑。

藥方:海藻玉壺湯加減。

4.肝鬱氣滯型

症狀:失眠、口苦、煩躁易怒,月經不順等。脈弦。

調理:加味逍遙散加減。



◆ 避免膀胱炎 女性嘿咻後要清洗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4.22

性行為後,記得沖洗尿道、陰道與肛門。醫師指出,性行為後,若細菌在膀胱、尿道繁殖,恐致膀胱炎,建議行房前先喝水,事後排空尿液,降低膀胱發炎機會。

45歲婦人與先生行房後,下腹疼痛、頻尿、小便灼熱,就醫發現婦人膀胱發炎近2周,細菌從尿道、膀胱、輸尿管跑至腎臟,引發腎盂炎,發燒高達39度,面臨敗血症及死亡威脅。

另一位40多歲女性,平時與先生不常「開機」,日前興致勃勃炒飯,沒想到3天後開始頻尿,每半小時就跑廁所,每次解尿不到200CC,婦人怕上廁所不敢喝水,卻使情況愈來愈糟,就醫證實膀胱炎。

榮新診所泌尿科主沈秉慶表示,女性尿道、陰道與肛門距離較近,平時若白帶、分泌物較多,享受魚水之歡時,分泌物或細菌易經尿道往上跑,造成上行性感染。他說,門診膀胱炎患者中,七、八成是性行為或婦科問題造成。

新光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一勝指出,膀胱尿道炎又稱蜜月型膀胱炎,膀胱出口為尿道,女性尿道短,僅3、4公分,性行為時,尿道可能接觸陰道或肛門分泌物,造成膀胱細菌感染。建議行房前,多喝水,完事後可先解尿,淋浴時「由前往後」,從尿道至陰道,再沖洗至肛門,避免性愛後留下痛楚。

除了性愛,個人體質、憋尿、少喝水等,皆易導致膀胱炎,醫師建議多攝取維他命A、B、C、蔓越莓、益生菌或優酪乳,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若膀胱炎反覆發作,行房常出現「後遺症」,建議就醫,醫師將視情況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性行為2小時前服用,以預防膀胱發炎。

fsj 提到...

每天幾杯咖啡 血壓不會升高

中央社 2011/04/24

每天都需要一點咖啡因撐過一天的人,現在有個好消息:每天幾杯咖啡,最終血壓不會升高。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部分科學家認為,咖啡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也就是高血壓,高血壓與心臟疾病、中風與壽命較短有關。

但是美國一項大規模分析報告在結論中說,每天喝幾杯咖啡的人,情況不會比喝較少咖啡的人糟。

研究人員把6項研究的資料集中在一起,這些研究總共涵蓋17萬人,詢問參與者每天喝幾杯咖啡,接著追蹤長達33年。

根據他們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分析報告,每5人約有1人得到高血壓;回答每天喝超過5杯咖啡的人,與只喝少量咖啡的人相比,得到高血壓的機率沒有更大。

但是研究團隊成員、紐奧良市路易斯安那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公共衛生系的陳女士(Liwei Chen)說,受到咖啡對每個人的作用可能不同影響,咖啡攝取與血壓的關係變得複雜。

她表示:「基因背景不同的人,對咖啡可能有不同反應。」

她說:「對一些人來說,喝一大堆咖啡可能不會有事,但對其他人就不是這樣了。」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Medical Center)血壓專家克拉考夫(Lawrence Krakoff)說:「我不認為咖啡是造成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還好,他沒建議大家盡情猛喝咖啡。他表示:「如果有人每天喝12杯咖啡,又不睡覺,那問題就大了。」(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 骨盆體操 預防尿失禁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25/today-health5.htm

文/江秀玲、黃毓文 2011.04.25 自由

尿失禁是一種非自主的排尿,簡言之,不想尿的時候會尿出來。根據估計,高達1/3的婦女有尿失禁困擾,通常,女性約30歲上下,膀胱就開始老化,且隨年紀增長而日益明顯,因此尿失禁發生率高於男性。

一般正常的膀胱容量約300到600ml,當尿液累積到200ml就會產生尿意;隨著老化,膀胱的「功能性容積」變差,只有100到200ml尿液就想解尿,忍尿時間變短,且膀胱無力,逼尿肌收縮力變差,排尿時,需更加用力,殘餘尿量也會增加。

尤其婦女停經後,由於荷爾蒙影響,陰道和尿道黏膜萎縮老化,就像酒瓶的軟木塞,用久了就塞不住,所以容易漏尿;加上尿道的長度變短,括約肌收縮力量變差,一旦肚子用力或腹壓增加,就會推擠膀胱頸及尿道往下墜,此時骨盆底肌肉群若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撐,就會引發尿失禁。

凱格爾運動是一種隨時可做的骨盆底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肉群是指環繞在直腸與肛門、陰道周圍的肌肉,用以支撐子宮、陰道、尿道等器官,其中包含維持正常排尿的三要素:逼尿肌、膀胱頸及尿道括約肌。

◎凱格爾運動可略分為兩大部分:

●肌肉教育:主要練習骨盆底肌如何收縮、放鬆。想像尿急憋尿的動作,將意念集中會陰部,將會陰部肌肉用力收縮持續10秒,之後放鬆10秒,反覆執行,每10分鐘為一回合,每天練習3至4回合。須注意,腹部及大腿不可用力收縮,不然就沒有訓練到骨盆底肌肉群。

●阻抗肌力訓練:由肌肉教育概念延伸,加入不同的姿勢變化,訓練骨盆底肌及其輔助的臀側肌群。

(1)微蹲姿:雙手置於兩側骨盆,雙腳與肩同寬,雙膝微蹲,上半身不動,將骨盆前擺,會陰部肌肉縮緊10秒,之後骨盆後擺回原位放鬆(如圖1)。

(2)站姿:腳跟併攏,腳掌成V字型,將臀部、雙膝及腳跟夾緊,踮腳站立用力10秒,之後腳跟著地放鬆(如圖2)。

(3)坐姿:雙腳併攏,將膝蓋伸直,在雙膝、腳跟併攏的情況下,將腳掌打開成V字型,夾臀用力10秒,之後腳掌併攏,兩腳放鬆回地面(如圖3)。

(4)躺姿:雙手輕鬆置於腹部,雙膝彎曲,將臀部夾緊上抬用力10秒,之後放鬆回原位(如圖4)。

(5)趴姿:四肢著地跪趴,像貓一樣拱背,會陰部肌肉縮緊10秒再放鬆(如圖5)。

每日可選上述任一運動,反覆執行,10至15分鐘一回,依個人情況練習3到5回合。

另外,可利用彈力球來訓練骨盆底肌肉的強度和耐力,這是將抽象的骨盆底肌肉運動具體化。當球滾動時,可刺激骨盆底肌肉收縮,不只加強肌力,還可誘發本體感,重新訓練骨盆腔系統的排尿、排便,以及支撐腹腔器官等功能。(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物理治療師)

※ 相關報導:

* 陰莖怎麼少了刺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1058&f_ART_ID=312377

人類基因脫序,演化出滑順的陰莖,以及比較大的大腦。如果男人跟黑猩猩、彌猴跟老鼠等動物一樣,擁有長滿細小硬刺的陰莖,那麼性愛這檔事可就大不相同了。

fsj 提到...

刷牙太用力 3成牙齒好敏感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4.26

常刷牙是好習慣,但如果刷牙方式不對用力過猛,造成牙齒磨損,倒不如少刷牙!台北市牙醫師公會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近三成民眾牙齒敏感,主要原因就是刷牙力道不對,且橫向刷牙,長期下來牙齒易受損、敏感。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前理事長林世榮指出,門診經常收治牙齒敏感患者,原因不外乎蛀牙、牙周病、補綴物鬆動及錯誤刷牙,其中又以錯誤刷牙比率最高。北市牙醫師公會對大台北地區近5000人進行口腔檢查與問卷調查發現,近三成民眾牙齒屬於敏感性,推估全台灣至少有620萬敏感性牙齒人口。

調查發現,國人刷牙習慣有待加強,近三成每日只刷一次牙,每次餐後都會潔牙的人不到一成。林世榮表示,牙菌堆積斑附著在牙齒表面48小時後,會導致牙齦發炎,刷牙頻率不用太高,但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及去除口臭,建議一天至少刷兩次牙,但刷牙務必確實。

最理想的狀況是,吃東西後立即刷牙,不過大部分的民眾做不到這點。其次是一天刷三次牙,每次至少三分鐘,並配合牙尖刷及牙線。

「勤刷牙,但方法不對,倒不如少刷!」林世榮強調,如果刷得太用力,方法不對,容易導致琺瑯質磨損或牙齦萎縮。一旦內層牙本質外露,外來刺激直接進入牙本質內細微小管,遇到冷熱或酸牙齒就會疼痛敏感。

許多民眾以為牙齒敏感,只要選擇去敏感牙膏就能改善症狀。林世榮提醒,牙齒敏感的人應該先接受醫師檢查找出原因,不能只用所謂的抗敏牙膏。



◆ 針灸、按摩 有助改善男性更年期不適症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04/26

部分男性可能出現跟婦女更年期相似的臨床症狀,因此被稱為男性更年期。中醫師林曾翠霞表示,若男性出現更年期的症狀,可透過針灸療法加以治療,可從腎陰虛、腎陽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心腎不交等證型著手,若有其他症狀另行選取適合針灸的穴位。

腎陰虛者,可取腎俞、後溪、關元、翳風等穴位,以便滋陰補腎,若腰痠痛者加腰陽關、志室等穴位,以便補腎壯腰。腎俞穴在第14椎下,去脊旁開1.5寸處;後溪穴在手小指外側;關元在肚臍下3寸處;翳風穴在耳根後下部,耳角凹陷中;腰陽關穴在第16椎下;志室穴在第2腰椎下,去脊旁開3寸。

林曾翠霞醫師指出,腎陽虛者,可取腎俞、關元、命門、太溪等穴位,以便溫腎壯陽,若腰膝痠軟加腰陽關以便溫腎壯腰,四肢冷加氣海、關元等穴位以便溫腎通經。命門穴在第14椎下;太溪穴在足內踝後0.5寸;氣海穴在肚臍下1.5寸處。

肝腎陰虛者,可取肝俞、腎俞、太溪、神門等穴位,以便滋補肝腎,若皮膚癢可加曲池、血海、三陰交等穴位,以便養血疏風止癢。肝俞穴在第9椎下,去脊旁開1.5寸處;神門穴在掌後側,也就是銳骨端陷中;曲池穴在肘關節骨邊,屈肘橫紋外頭凹陷中;血海穴在膝內側,膝髕上2.5寸處;三陰交穴在足內踝上3寸處。

林曾翠霞醫師進一步指出,脾腎陽虛者,可取脾俞、腎俞、命門、關元、太溪、足三里等穴位,以便溫補脾腎,若四肢冷可灸氣海以便溫通經絡,少腹冷痛可加灸足三里以便溫運脾陽。脾俞穴在第11椎下,去脊旁開1.5寸處;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側,膝下3寸,也就是脛骨外肌肉凹陷中。

心腎不交者,可取膈俞、腎俞、心俞、內關、三陰交等穴位,以便交通心腎,若潮熱盜汗可加後溪穴以便養陰清熱,虛煩不眠可加神門穴以便育陰潛陽,安神定志。膈俞穴在第7椎下,去脊旁開1.5寸處;心俞穴在第5椎下,去脊旁開1.5寸處;內關穴在手掌後,腕橫紋上2寸,也就是兩筋之間。

按摩也可改善男性更年期不適症。林曾翠霞表示,腎陰虛型患者應坐著,由中醫師以雙手拇指點按肝俞、腎俞等穴位,並施以推拿手法,點按頭維、百會、風池等穴位,另以手法點曲池、內關。當患者仰臥時,由中醫施以手法點按陰陵泉、太溪等穴位。

頭維穴在額角入髮際間,也就是正中旁開4.5寸處;百會穴在頭頂上,也就是中央與耳間交差點;風池穴在耳後乳突起後,大筋外側,頭髮的髮際陷中處;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上部,膝下脛骨內緣陷中處。

林醫師指出,腎陽虛型患者適合用外治手法點按腎俞、手三里、陽池、神門等穴位。手三里穴在曲池下2寸,也就是銳肉端的地方、陽池穴在手腕關節背面,腕骨與臂骨交接處,橫紋陷中的地方。

也可以用摩擦的手法,例如擦頭皮、摩太陽。擦頭皮可從前額起止於後枕部,施以擦法2分鐘,一直到感覺頭皮熱為宜;摩太陽可用雙手食指抵住兩邊太陽穴,緩慢摩動2分鐘。太陽穴位在眉陵骨外,眉梢後1寸凹陷處。

其他的按摩手法可視患者症狀選取章門、期門、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膻中、肝俞、膽俞、腎俞、心俞、大椎等穴位按揉。章門穴在肚臍上2寸,旁開6寸,第11季肋端處;期門穴在乳下第2肋端;膻中穴在兩乳中間;膽俞穴在第10椎下,去脊旁開1.5寸處;大椎穴在第1胸椎上,第7頸椎下。

fsj 提到...

常吃不新鮮食物易加重濕熱、發炎也致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1/04/27

常吃不新鮮的食物,除容易加重中醫說的濕熱及現代談的發炎問題,也可能增加癌症風險。中醫師葉育韶指出,部分醃漬及不新鮮的葷食含有亞硝胺,如果常大量與含硝酸鹽的蔬菜或食物一起食用,往往危害健康,增加罹癌的可能。

亞硝酸鹽常來自貯存鹽漬保存的肉類,胺類化合物則存在海產或海產乾等食物中。醫師提醒,亞硝酸鹽與胺類共同食用則形成亞硝胺致癌物,食用太多容易影響健康。

醫師提醒,亞硝胺也來自含亞硝酸鹽的肉類直接高溫加熱,也來自於鹽醃的鹹魚、肉類,也來自含硝酸鹽的蔬菜或食物,經由腸胃道細菌合成。亞硝胺與口腔、食道、胃癌、孩童血癌、鼻咽癌發生有關。

此外,醫師建議濕熱性的皮膚炎患者,最好別吃太多不新鮮的海產、燒烤或辛辣類食物如沙茶或太甜食物及等,懷孕的婦女也最好少吃這類食物。

過敏性皮膚炎與先天與後天問題有關,若有先天遺傳因素,後天又不注意保健,疾病症狀就會更嚴重。醫師表示,異位性體質多是身體先天出現對環境、飲食的不適應,留意飲食與環境,症狀便能減輕不少。除非異位性皮膚炎被診斷為合併感染,否則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或抗黴菌藥來改善。發作難受時可考慮由皮膚科醫師開外用藥,迅速止癢,同時由中醫師處方內服藥,改善體質。

中醫師葉育韶提醒,並非所有癌症患者皆需活血化瘀,使用何種藥材、方劑,仍需由醫師診斷後處方;濫用清熱藥或活血化瘀藥,通通沒好處,尤其部分活血化瘀藥可能促進血管增生,癌症患者需慎用。

清熱藥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清熱解毒藥材,藥理上常被認為可用於腫瘤的輔治,但多需搭配複方,使用與否仍需視體質而定,需由醫師處方。

清熱解毒藥多能利水消腫,改善疔瘡癤腫。例如半枝蓮在臨床治療中,應用頗多,多與白花蛇舌草及其他藥材等組成複方。這類能改善疔瘡癤腫、水腫、黃疸等病。

民間常流傳部分活血或清熱抗癌中藥方,對此,多數中醫師都表示,門診中通常不會一概對所有患者刻意大量使用活血、補氣、清熱藥,主要是這些藥物仍有可能造成副作用,濫用對病患沒有好處。

中醫師不會給每位罹癌患者補氣、活血藥,相對地也不會給所有人降火氣或苦寒的藥材;所以並非所有患者通通需要清熱,除非屬毒熱型,中醫師才會考慮加入較寒涼的抗癌藥,如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等等。



◆ 先天心臟作怪 手黑別怪「黑手」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2011.04.27

「我從事黑手,還以為手黑是正常的。」49歲林先生陪兒子複檢心臟,意外被醫師發現他不只手黑、連嘴唇、印堂都黑,竟是先天心臟構造有問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先天性心臟病科主任陳豐霖說,林先生罹患法洛氏四重症,是常見的發紺型先天心臟病,嚴重者全身缺氧,血氧下降致死,不接受治療,致死率非常高。

林先生說,自己從小心臟有雜音,不敢做劇烈運動,弟弟在20幾歲時心臟病開刀驟逝,家人一直忌諱提到心臟病,而他平時易喘、易累,只以為是身體不好,沒特別在意。

林先生因念國小的兒子心臟篩檢異常,陪同到醫院複檢,陳豐霖看到他嘴唇、印堂發黑、手指末端像棒杵變粗,要他留院檢查,竟查出他是法洛氏四重症患者。

「原來,我長得黑黑的,不是油汙造成。」林先生恍然大悟,他老以為自己是「黑手」,因為搬重物、接觸油汙,沒想到竟是先天性心臟病,他因此在小兒加護病房躺了9天。

陳豐霖說,不少壯年人在兒時只檢測出心雜音,不以為意,若陸續出現頭暈、頭痛、胸悶、皮膚瘀血,如嘴唇、印堂等呈黑紫色,平日呼吸不順暢,又查不出病因,建議進一步接受心臟超音波檢查。



◆ 不明原因疲勞 小心背後暗藏疾病

中廣新聞/龐清廉 2011-04-27

五一勞動節將到,許多勞工朋友忙於工作,常會忽略疲勞。雖然疲勞只是一種感覺,但醫師提醒,如果找不出原因的長期疲勞,要特別小心!尤其是病理性疲勞,更可能是身體出現疾病的表徵。

嘉義縣一名中年男子近來身體感覺很容易疲累,原以為只是單純感冒,但感冒好了,疲累狀況卻持續存在,經常躺在床上爬不起來,食慾變差,小便顏色也變深,到醫院接受檢驗,才發現肝指數竟上升一百倍,證實得了猛爆型肝炎,目前仍住院接受治療。

大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說,生理性的疲勞發生在劇烈的體力和腦力活動之後,經適度的休息即可改善,但病理的疲勞是無法解釋的長期性、持續性或復發性的疲倦感,如果持續超過半年,便可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

另外,身心疾病也會引起疲勞感,包括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感染、感冒,還有一些慢性心肺疾病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心臟衰竭、肝腎疾病、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的問題如糖尿病、憂鬱症、血液疾病及惡性腫瘤等,因此長期感到疲勞時,千萬不能輕忽,應就醫做詳細檢查。

醫師進一步指出,慢性疲勞患者除了有身體及精神上的倦怠外,還合併有多發性的肌肉或關節僵硬痠痛、失眠或整天想睡的睡眠障礙、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精神症狀。

想要擺脫過度疲勞?除了改善睡眠品質,適當持之以恆的運動如游泳、體操、瑜珈、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選擇。中醫科醫師阮膺旭說,藉由太陽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按摩,每次10至20秒,也可幫助改善疲勞症狀;其他像溫泉浴及腹式呼吸等自我放鬆的活動,效果通常都不錯,但以不增加現有的疲勞為原則。

fsj 提到...

慢性病猖獗 世衛警告負擔龐大

中央社 2011/04/28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說,癌症、心臟病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經達到全球流行病的程度,如今造成的死亡人數,多過於所有其他疾病相加的死亡人數。

在全球第一個非傳染性疾病(NCD)報告中,世界衛生組織說,在2008年所有人命死亡中,上述慢性疾病的致死占了一半以上,所構成的威脅,比瘧疾、愛滋病與結核病等傳染性疾病還大,在許多貧窮國家也是如此。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陳馮富珍(Margaret Chan)在莫斯科會議上發表這份報告,她說:「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攀升,代表了巨大挑戰。」

陳馮富珍說:「對一些國家來說,形容此一情況是即將到來的災禍,一點都不誇張,這是關乎衛生、社會甚至國家經濟的災禍。」

世衛指出,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臟病、肺部疾病、癌症與糖尿病,在2008年全球5700萬名死亡人口中,占了3600萬人,相當於63%。世衛表示,如果大家勤於避免危險因素,像是抽菸、飲酒與過重,可挽救數百萬條人命,讓許多人免受病痛之苦。

研究發現,每年有近600萬人因為抽菸死亡,無論是直接抽菸或間接吸到二手菸。到了2020年,人數會增加至750萬人,佔全球所有疾病死亡人數的10%。

除此之外,每年有320萬人因為缺乏體能運動死亡,至少有280萬人因為過重或肥胖死亡,250萬人因為飲酒過度死亡。(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 學生校園猝死 8成心臟異常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豐原報導】2011.04.28

原台中縣政府10年來為兩百多所國中、小一年級學生篩檢心臟病,昨發表成果,1000人中約29人有心臟異常,可怕的是雖有病但沒有特定徵兆,醫師陳豐霖說,據統計校園猝死的學童逾八成都是心臟結構異常造成的。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先天心臟科主任陳豐霖昨發表心臟病篩選10年成果,共篩選34萬7673名學童,發現心臟異常學生約9399人。其中逾八成不曉得自己罹患心臟病。

陳豐霖說,篩檢異常的學生就醫率頗高,但其中有兩例,因家長看到檢查異常的報告後,認為孩子的狀況「並無異常」,後來病發辭世,最讓人遺憾。

陳豐霖提出多項數據,提醒家長、教師注意。歷年來,發現心臟結構異常的孩子,除通知家長轉介治療外,也讓校方參考預防在不知情時造成意外,他說,經篩檢的學生猝死率「接近零」。

副市長蔡炳坤承諾,學童心臟病篩選本來只有原台中縣學童有福,但合併後共有2萬9千多名新生,經費不足部分,未來以追加預算等方式補足,100學年度全面小一新生學童都會進行心臟病篩選,總經費300萬元。

醫院在發表會中請來兩位「重生者」現身說法,學生家長林文貴因兒子篩檢時發現有心臟病,但他帶兒子就醫時也順便篩檢,發現自己也罹患心臟病,開刀後真的「開心」,他慶幸自己抱著「孩子,我可以為你活得更好」的心態動手術。

教育局長賴清標說,早知早防早治療,未來全台中市的學生都要篩檢,一年花300萬元,讓國中、小學生都受惠。市長胡志強也承諾,學童心臟病篩選未來不但要延續,還要擴大。胡志強表示,早期發現、早期診療,雖然發現異常是不幸,但發現出來治療是好事。



◆ 研究:上午心臟病發作 較嚴重

【Upaper╱中央社】2011.04.28

專業期刊27日指出,早上發作的心臟病,比起整天當中其他時間的心臟病發作較為嚴重。

西班牙研究員針對2003年到2009年間,曾經因為心肌梗塞被送到馬德里某家醫院的811名病患資料進行分析。他們透過血液中的1種酵素濃度衡量心肌梗塞的程度。

這些病患中,舉凡在清晨6點到中午12點之間心臟病發作的人,和傍晚6點到半夜12點發作者相較,梗塞的程度高出21%。

這份研究刊登在英國期刊「心臟」上,是根據先前所知的晝夜規律,也就是知名的「生理時鐘」對心臟的影響進行研究。生理時鐘會影響血壓、心律、每分鐘從心臟送出血液的心輸出量和心臟血管的細胞功能。

在這811名病患中,有269人是在清晨6點到中午12點之間發作。這些上午心臟病發作的病患有2/3是男性,平均年齡62歲。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結果對於如何有效用藥避免心臟病發作,應有幫助。

fsj 提到...

十大危險小吃 叫鹽酥雞第一名
http://udn.com/NEWS/LIFE/LIF1/6307557.shtml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1.04.30

台灣小吃世界聞名,但康健雜誌昨天揭開十大高熱量危險小吃,其中鹽酥雞居榜首,一百五十克就有近六百卡熱量,美味不見得健康。

康健雜誌根據糖尿病衛教協會資料、營養師評比,按熱量密度排名,十大高熱量小吃,依序為鹽酥雞、蔥油餅、鍋貼、大腸包小腸、滷肉飯、油炸臭豆腐、米糕、肉圓、蚵仔煎和蚵仔麵線。這些小吃,大都高油、高鹽、高澱粉,有人還把它當成正餐,其實對身體不見得健康。

榜首首推鹽酥雞,熱量密度最高,熱量密度為每公克所含卡路里,裹粉酥炸,油脂超高,每天一份,連吃一個月,就會暴肥兩公斤,且消費者無從得知,攤販多少天更換一次炸油。

高熱量小吃二號為蔥油餅,大啖兩片的熱量知多少?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等於吞進一碗飯和二大匙油;吃十個鍋貼,相當吃一碗半的飯加二大匙油。

消費者陳小姐反問:「傳統小吃如做得健康,會不會難吃呀?」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說,與其等攤商改善,不如從一些撇步防肥,如吃小吃湯類,多喝清湯,而非勾芡的羹湯,吃乾麵,不如吃湯麵;珍珠奶茶的奶精,換成鮮奶;吃魷魚羹,只吃撈麵和魷魚下肚,避免喝光勾芡汁。


康健也推薦五種健康小吃,分別是米苔目、蔬菜類滷味、豆花、潤餅和碗粿,其中潤餅有肉有菜,美味營養兼具,不加花生粉和蛋酥,還可減少一百卅大卡。

每人一天需要多少熱量?吳映蓉說,較少勞動的上班族或家庭主婦,所需熱量是個人體重乘以卅;需流汗、出力的藍領勞工,就是體重乘以卅五。

舉例來說,體重五十二公斤OL小美,一天所需熱量一千五百六十大卡,她若吃一份一百五十克鹽酥雞,就攝取五百八十五大卡,已佔一天所需熱量三分之一。

康健雜誌指出,新北市及台南市已將小吃熱量彙整成冊,令人眼睛一亮,台北市政府也計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認證為「世界美食之都」,政府和商家應多花心思,讓本土小吃更健康。



◆ 糖尿病新藥 仿蜥蜴唾液基因製成

自由 2011/04/29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第二型糖尿病患半數都有低血糖及體重增加問題,使血糖控制陷入惡性循環,衛生署日前核准糖尿病新藥「GLP-1受體促效劑」,仿效北美大蜥蜴唾液中的成分組合研製而成。研究證實,合併口服藥物治療,患者糖化血色素控制效果可達單用口服藥的3倍,且體重不增反減,半年可減少2.3公斤。

研究也進一步證實,相較於胰島素治療,可顯著降低近15%發生低血糖的機率。

GLP-1還可降血糖 減體重

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表示,GLP-1是胃腸道分泌的一種腸泌素,可以強化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抑制餐後升糖素的異常提高,GLP-1不僅可控制血糖,同時還有延緩胃部排空,提升飽足感的作用,可促使體重減輕,不過GLP-1在人體內,多半2到3分鐘就會被自然代謝,必需要尋找替代的方法。

北美大蜥蜴一年只吃3頓大餐,且每次都吃比自己重50%的食物,但大蜥蜴的血糖卻不會因而升高,原來大蜥蜴的唾液即含有GLP-1,「GLP-1受體促效劑」即是仿效北美大蜥蜴唾液中的成分組合研製而成。由於其基因序列與人體僅54%相同,可避免很快被人體吸收,1天打2劑,可24小時維持效果。

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副院長謝明家表示,經長期追蹤研究證實,接受「GLP-1受體促效劑」治療的糖尿病患,近8成比例的糖化血色素可持續降低,與使用胰島素的療效相等,卻較少出現低血糖風險,同時患者治療半年後,更可獲得體重下降2.3公斤的額外好處,治療3年後,體重更可平均下降5.3公斤。

杜思德指出,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因不當使用習慣,導致3年間發生中、重度低血糖的機率,約在5%至15%之間。近5成糖尿病患者有體重過重困擾,且部分患者更因服用藥物導致體重增加,使血糖控制陷入惡性循環。

「GLP-1受體促效劑」可以改善糖尿病患最擔心的2個問題,健保5月1日納入給付,但需口服2種降血糖藥物後,血糖都沒有改善,才適用此一給付條件。



◆ Omega-3脂肪酸 濃度過與不及均傷身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4/29 台灣新生報

Omega-3脂肪酸雖然對心臟有好處,不過濃度過與不及都可能傷害身體。美國最新研究指出,男人血液若含有高濃度的Omega-3,較容易侵襲攝護腺,罹癌風險是一般男性的2.5倍。

美國佛萊德霍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分析3400多位男性健康資訊,其中一半罹患攝護腺癌。結果發現Omega-3雖可減少身體發炎反應,不過血液含有較多Omega-3者,罹患高侵襲性攝護腺癌風險是其他人的2.5倍,許多富含油脂的魚,如鮭魚等,都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

另外,醫界認為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和心臟病、身體發炎反應大有關連。但這項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的研究卻發現,血液反式脂肪濃度較高的男性,罹患高惡性度攝護腺癌風險竟然減少百分之五十。至於低惡性度攝護腺癌則和脂肪多寡無關。

研究人員西奧多.布拉斯基表示,這樣的研究結果讓人非常震驚,他們花很多時間不斷確認分析是否正確,結果還是一樣。雖然過量Omega-3脂肪酸可能增加攝護腺癌風險,但整體而言,適量補充魚類還是利多於弊,可幫助預防心臟疾病,對身體健康很有益處。



◆ 舒活24節氣「立夏」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採訪整理】2011.04.30

5月6日就是立夏了。夏天第一個節氣到來,古曆書提到:「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宣告夏天腳步已近,春天栽種的植物,在夏天已經長大了。不過,從溫度來看,立夏離真正炎熱的夏天,還得等上一段時間。

每年立夏時節都在國曆5月初,此時也是所謂的梅雨季節。立夏時節氣候濕悶,除了要攜帶雨具,以防被淋成落湯雞;燥熱體質者,應留意溫度上升所帶來的腹部脹氣、排便黏膩等腸胃不適症狀;而寒濕體質者,則需防範因暑氣傷心,氣血不順所帶來的倦怠感。

中醫理論,順應四季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立夏時節,首重養心。有別於春天陽氣升發,重視養肝;夏天氣候炎熱,血管容易擴張、血液循環變快,心主血脈,對照五行學說,心又屬火,代表色為赤色,所以立夏養生,謢「心」是一大重點。

就中醫觀點,心有主血脈跟主神志兩種功能。血脈係指血液及脈管,象徵心臟功能;神志則指意象上代表的意義,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由於血脈過度擴張容易傷心,中醫認為夏季應保持情志調暢,忌大怒大喜,情緒起伏不宜過大,才能保護心臟。

隨著夏季氣候逐漸轉熱,身體血液循環變快,立夏時節護心,除了維持情緒穩定,飲食忌喝冰涼飲料與食用生冷食物,以防心血管瞬間收縮,不但傷心,更容易傷害脾胃。

除此之外,此時可多吃黃豆與豆腐,不但容易消化,還有清胃熱效果;另外也可多吃海帶、海藻等食物,利小便、逐水氣,可治濕熱氣急,緩解夏季暑熱。

立夏之後,天亮時間變早,日照時間也逐漸拉長,中醫建議最好晚睡早起,多把握白天活動筋骨,透過適時日曬增加抵抗力;要提醒的是,立夏時節白天氣溫逐漸變熱,夜晚還是偏涼,睡覺時仍要注意保暖,以防受寒感冒。


★ 養生茶荷葉茶

材料:乾荷葉1/3張,約3公克。

做法:

1.取乾荷葉約3公克,浸泡於300c.c.的熱水中

2.悶在杯中約5分鐘後撈出葉片,即可飲用。

效用:荷葉性平,味苦,可用於清熱解暑,升發清陽,因暑熱而頭脹胸悶、口渴者,喝此飲品有緩解效果。荷葉也可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消化,會使排便速度變快。

禁忌:荷葉茶促進腸胃蠕動,建議胃寒疼痛、體虛氣弱者不要飲用,以免增加腸胃不適。

fsj 提到...

醫師防癌守則 每月外食最多9次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5.01

不少人是「老外」一族天天外食,但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力行「防癌生活」,為了避免吃進不該吃的毒素,他把每個月外食的次數降低,最多只有九次。而且絕對不吃薑絲大腸、豬頭皮、雞皮等。就連手機也從不放在衣服口袋,睡覺前還會拔下臥室所有插頭。

江守山的防癌生活從早晨的兩大杯水開始,因起床後喝水有助於排便。為了達到天天八蔬果,早餐他一定吃優格外加兩種水果,而且不吃白稀飯、果醬、白麵包,而是選擇糙米粥、全麥麵包、小米粥等。

江守山認為,很難掌握外食的食材、用油新鮮度,降低外食頻率可避免吃下致癌物質,為自己爭取遠離癌症的距離,也是最好的健康風險管理。除非出國,他一個月的外食總次數控制在每月用餐總次數的十分之一以內,絕對不超過九次。午餐他一定帶便當,晚餐則在家享用。

即使外食,他也很「挑嘴」,有幾樣食物絕對不碰,例如薑絲大腸,擔心店家用醋精烹調增加酸度,有致癌風險。另外,魚頭比魚肉更容易有重金屬蓄積,他也不點。擔心抗生素殘留,他也不吃豬頭皮、雞皮。而豌豆、四季豆等豆類因為屬於連續採收的蔬菜,他擔心農藥過量殘留,也盡量少吃。

現代人幾乎不離身的手機,江守山除了選用低電磁波手機,手機則是放在公事包,絕不放在口袋或腰間,而且只用耳機接聽。為了讓小孩也能遠離電磁波,他也不給小孩整天帶手機。

另外,他的床頭不放音響、無線電話,晚上睡覺就拉上隔光窗簾,不受光線干擾,還會把臥室的所有插頭拔起,杜絕游離輻射,防癌措施幾乎滴水不漏。



◆ 男性高而胖 血栓危險高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9日電】2011.05.01

今日美國報29日報導,過去已知腿部和肺部形成可能致命血塊(稱為靜脈血栓性栓塞症,或VTE)與肥胖有關,本周公布的一項新研究指出,身材高的人,特別是高而胖的男性,發生血液凝塊的危險性也較高。

領導這項研究的挪威Tromso大學血液學研究組研究員布瑞肯說,身材高的人,由小腿肌泵出的血液要經過較長距離,可能造成腿部血液流量不足,因而增加血液凝塊的危險性。布瑞肯的研究團隊在一項長期健康研究中,分析2萬6714名25至97歲挪威男女的身高和體重資料達12年之久,在研究期間,有461人發生VTE。

研究顯示,與較矮(5呎7.7吋以下)和體重正常的男性比較,高而胖的男性血液凝塊(深部靜脈與肺部)的危險性高五倍,高而體重正常的男性危險性高2.6倍,矮而胖的男性危險性高2倍。在女性中,與較矮(5呎2.6吋以下)和體重正常的女性比較,高而胖的女性危險性高2.8倍,高而體重正常的女性危險性沒有增加,矮而胖的女性危險性高1.8倍。

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血管與血管腔外科主任史奈德說,這是首個綜合身高、體重與VTE關連的研究,因病人人數多和追蹤時間長,使其具有價值。美國心臟協會說,美國每年有27萬5000人因深部靜脈和肺部血栓住院,史奈德說,估計美國每年的VTE病例超過90萬人。

史奈德說,肚腹脂肪多會增加對肚腹區深部靜脈系統的壓力,減緩血液循環,提高腿部和肺部血液凝塊的危險性,其他的危險因素還包括發炎、癌症、懷孕和長時間不活動。

※ 相關報導:

* 《吃對了你也能瘦專欄》喝水減重 涼涼更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today-health1.htm

自認有易胖體質的人,常常會說自己「喝水也會胖」,但其實,喝水不但不會胖,醫師認為,光是換個溫度、找對時間喝水,就可以輕鬆多瘦兩公斤。



◆ 調查顯示 7%外傷傷患 送急診前有喝酒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2011.05.01 自由

喝酒要節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酒癮研究機構(NIAAA)跨國研究喝酒與外傷的關連,台北市由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連續七個月,針對急診室非致死性外傷病患共520人進行調查,7.1%傷者送醫前6小時內曾喝酒,飲酒者骨折、頭部外傷等嚴重外傷的風險為非飲酒者的12.7倍,也是急診室常客。

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柏妤指出,美國統計,飲酒導致的故意(他人攻擊、自傷)、非故意性外傷,每年造成5萬人死亡,超過30%成年就診病例與飲酒有關。為了解亞洲、非洲狀況,NIAAA於兩洲十餘國合作,北市由仁愛院區、松德院區及三總合作研究仁愛院區的急診病例,東部也有醫院配合研究。

陳柏妤表示,北市研究顯示,喝酒會提高嚴重外傷(如骨折、頭部外傷)的風險,飲酒者嚴重外傷機率91.7%,非飲酒者為46.4%,風險提高12.7倍。

另外,飲酒者遭受他人攻擊或自傷的風險是非飲酒者的5倍、跌倒外傷風險則為3.2倍;飲酒者過去一年內因外傷重複使用急診的機會較一般人提高2.6倍。

陳柏妤強調,10%傷者已達到大量飲酒,亦即男性兩小時內喝酒超過5個酒精單位,以每酒精單位為14克的純酒精換算,約市售330毫升,酒精濃度5%的啤酒一罐,女性則為兩小時內飲酒超過4個酒精單位;大量飲酒者是故意性傷害事件的高風險族群,風險增加3.9倍。

陳柏妤解釋,飲酒會影響運動協調性、情緒控制、合作度及判斷力,增加外傷可能性,已開發國家透過政策介入,例如飲酒稅、限制酒精類廣告,降低酒精使用的傷害,台灣政府也應由政策介入,減少飲酒造成的傷害。

fsj 提到...

過勞死?潛在心臟病更易致命

文/謝其文 2011.05.02 自由

「過勞死」是最近很受關注的議題。很多年輕的上班族突然間死亡,如果發現有超時上班的情況,就會被冠上「過勞死」這個名詞。然而,從醫學的觀點而言,真的是「過勞死」嗎?恐怕有待商榷,因為我們並沒有考量到「不過勞而死」的情形。

猝死心臟疾病多可診斷出來

事實上,有很多的猝死是在不過勞的情況下發生的,只是「過勞死」會有媒體的效益,而引起社會關注。

引發猝死的最大原因就是「心臟性猝死」,理論上,心臟性猝死與「過勞」、「不勞」並沒有很大的因果關係,反倒是沒有提早發現潛在的心臟病,會有致命威脅。

◎哪些情況可能發生心因性猝死?

●冠狀動脈疾病:約佔80%,致死原因是突然的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肌缺氧,引發嚴重的心律不整,尤其是心室纖維性顫動。

●心肌病變:包括擴張性心肌病變佔10%、肥厚性心肌病變(2%)及心律不整性右心室心肌病變(2%),導致猝死的原因仍是各種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原發性的心臟電器生理疾患:如先天性「長QT症候群」,這是一種先天家族疾病,心電圖上的QT波延長,這些病患容易發生嚴重致命性心律不整,約佔1%。

另外一種遺傳性疾病「布魯加達」症候群,會引發多樣性心室性脈或心室纖維顫動而導致猝死;還有一種W-P-W(伍爾夫─巴金森─懷特)症候群,因心臟多一條或數條傳導神經,可因心房纖維顫動引發心室顫動而猝死。

●其他心臟疾病:如嚴重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脫垂、左心室肥厚、心肌炎、慢性心臟衰竭急性發作等,也是心因性猝死的原因。

以上所提可能導致猝死的心臟疾病,大多數可以事先診斷出來,只有少部分的人有前驅症狀如胸痛、呼吸困難、倦怠、心悸等,無症狀者經過詳細的理學檢查及一些儀器檢查也可找出元兇。

一般的心電圖可知有否心室肥大及基本心律不整,動態心電圖可記錄整天的不正常心律,運動心電圖可知道是否心臟缺氧與引發心律不整,動脈硬化檢測儀可了解動脈硬化和狹窄的程度;彩色都卜勒心臟超音波可看見心臟的結構,也可計算血行力學變化,更可測量左心室功能,若心射出率小於40%,猝死機會較大。所以,繁忙的上班族要擔心的不是過勞與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太忙而忽略了心臟方面的檢查。

(作者為新竹惠民聯合門診中心院長)



◆ 胖女孩 當心長不高

自由 2011.05.02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不少爸媽愛把孩子養得白白胖胖,不過,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警告,研究顯示,女童若肥胖,易引發性早熟,並使初經提早,進而錯失生長發育期,不但使日後身高較矮,罹患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較高。

少女初經後 應上婦產科做發育確認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昨召開記者會,將今年定位為「青少女健康照護年」,打破成年女性才看婦產科的刻板迷思,建議十三到十五歲青少女,特別是初經來潮後,就應看第一次婦產科,確認月經、乳房等生理發育是否正常,並可詢問各項健康知識,別再靠上網查詢一些似是而非的資訊。

奇美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蔡永杰指出,飲食西化,國內青少女越來越早熟,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謝卿宏表示,女童生理早熟,連帶使性行為提前,根據婦產科醫學會二○○八年調查,十五到二十五歲女性中,大約有四成二有性行為,約一成五發生時未滿十八歲。

十六歲沒有初經為性晚熟 也應就醫

據研究,我國青少女初經平均年齡為十二.五至十三.五歲,九成五在十一至十五歲發生。若八歲前有初經或乳房、陰毛等第二性徵出現,則為性早熟;十六歲沒有初經,或到十三歲後,仍無第二性徵出現,則為性晚熟,都應就醫。

蔡永杰指出,肥胖會干擾女童體內的荷爾蒙,使初經提前或性早熟,連帶使日後身高較矮。初經前一到兩年,是生長加速期,身高每年約長八到九公分,初經來後,每年平均只長二到四公分,等到十五、六歲後,就不容易再長高。

蔡永杰表示,性早熟、初經過早,不僅會長不高,因常伴隨肥胖,日後罹患癌症、心血管病變等疾病的風險也較高。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閔照指出,初經來前一、兩年,即八到十歲間,會先後出現乳房發育與陰毛生長,若發育進度過於超前,即應就醫,必要時可用藥,延緩初經來臨。

蔡永杰表示,要預防性早熟,應注意別讓小女生吃太多動物性脂肪,且要避免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暴露。

台大婦產科教授楊友仕提醒,若要長高就應把握初經來前,均衡運動、飲食,並注重鈣質補充。

青少女衛教資訊

女童6、7歲冒痘子 恐為性早熟

女性乳房發育早晚與遺傳有關,約從8到9歲起,乳房發育會進入乳突、乳暈上升等5大階段。兩側乳房只要不要差距太大,多半是正常現象。

乳房開始發育後兩年有初經,初經來了以後,就會面臨月經不規則與痛經的問題,台灣女學生痛經的比率高達73%,除了原發性經痛外,也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子宮長瘤或子宮先天性異常,千萬不能亂吃藥。

陰毛約從9到10歲起開始生長,從稀疏到濃密、顏色逐漸加深等4大階段。如果進度落後或超前,都應該要就醫。

10歲以後,小女童也可能會開始長青春痘;11、12歲左右開始長腋毛。如果發育過早,例如6、7歲就長痘子,8、9歲長腋毛,都應就醫確認,是否體內荷爾蒙分泌出了問題,甚至得排除腫瘤的可能性。 (記者王昶閔)



◆ 改善月經量變少 不能只喝四物湯

文/張文馨 2011.05.02 自由

27歲的小綺近半年換新工作之後,月經量開始變少,原本大約來5天的月經縮短為3天,經血顏色變暗。她聽朋友說,喝四物湯可以補血,於是在經期結束後,買了5帖四物湯煮來喝。

但是她喝了3個月後,月經量並沒有增多,原本就怕熱、口乾舌燥、長粉刺、痘痘的情形,反而更加嚴重,於是求助中醫師。

經過詳細問診及把脈,發現小綺自從換工作後,壓力變大,除了經量減少的困擾外,還經常偏頭痛,經前情緒煩躁、易怒,胸部脹痛、口乾咽燥、眼睛經常乾澀且血絲密布。

中醫將這類的症狀表現歸為「肝鬱血虛」的體質,肝氣鬱結,久而久之容易化熱,造成肝火上炎,更會加重冒痘痘及身體燥熱的狀況。

此時,如果為了想改善經量而純喝四物湯調理,其成分含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藥性對小綺的體質來說過於溫補,因此在治療上,選用柴胡、梔子、牡丹皮、薄荷、白芍、當歸、白朮等「疏肝清熱養血」的藥材調理。

經過連續就診調理3個月之後,不僅經量回復正常,經色也較鮮紅,惱人的痘痘明顯消退,頭痛及經前症候群等問題也一併改善。

常有人問說:「醫師,我很少吃冰,經量怎麼會變少?」其實經量變少不見得是常吃冰造成子宮排血不乾淨,有不少人是在畢業開始工作之後,或者換了挑戰性大的新工作,壓力變大,導致經量變少,通常還伴隨明顯的經前症候群,情緒不穩定。

既然月經量變少的原因很多,當然不能只有單服四物湯就能讓經量變多。如果是屬於熱性體質,容易口乾舌燥、冒痘、怕熱等,需經由醫師診斷,搭配其他清熱解毒藥材調理。

例如,將藥性偏溫的熟地換成偏涼的生地,或者搭配蒲公英、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藥材;如果是因為長期吃冰和生冷食物引起的經量變少,容易在月經來時,腹部冷痛、血塊、手腳冰冷的人,則視情況加入桂枝、乾薑等溫經止痛的中藥材。(作者為台北市御絨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fsj 提到...

預防失智症 多吃蔬果、豆類…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1.05.05

國內罹患失智症的老人越來越多,失智老人基金會今年積極提倡「地中海飲食」,建議國人多吃天然蔬果、豆類及全穀類、少吃紅肉及油炸食物,其中以咖哩、銀杏及優格,被列為延緩失智的健腦食材。

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指出,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截至去年底,全世界失智症人口已超過3700萬,平均每7秒鐘就多一位失智症患者,每20年失智症患者就增加1倍。他建議,平常若能適當補充大腦所需營養素,遠離對腦部有傷害的飲食,對預防失智症也有幫助。

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議謙表示,美國已故總統雷根晚年罹患失智症,近年來各國醫界也都努力研究如何預防失智症,證實飲食風格偏地中海飲食型態的人,不僅有助降低心血管病變,而且可降低三至四成失智症發生率。

耕莘醫院營養師陳雨音說明,所謂地中海飲食,並非完全仿照南歐人的飲食,是增加攝取蔬果、豆類及全穀類,並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橄欖油、堅果,肉類則以魚類為主,少吃紅肉及加工食品及重口味飲食,並允許進餐時飲用少量紅酒。

陳雨音舉例,所謂健腦食材中,咖哩中的薑黃素,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保護腦部免受自由基攻擊,且能抑制澱粉蛋白沈積;銀杏則可促進大腦血流量及氧氣供應,研究顯示能改善大腦機能障礙;優格則含豐富維他命B群,可降低血膽固醇,進而減少發生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

鄧世雄說,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輔仁大學餐旅系、耕莘醫院專業團隊共同合作,根據地中海飲食概念,出版「這樣吃,不失智」食譜養生書,其中有44道食譜,民眾捐款1000元以上,即贈送一本。洽詢電話02-2304-6716。

※ 相關報導:

* 更年期10女9個歇斯底里? 不想被當成瘋狗的方法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2&f_ART_ID=316189

更年期症狀雖然令人不適,但是根據一項調查顯示,47%以上的婦女每週失眠超過3天,近60%情緒變得容易焦慮、急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超過54%的女性有3種以上更年期症狀,卻只有30%的女性曾向醫師諮詢、看診。也許這些女性尚未察覺不適的症狀,就是更年期所引起的,或者她們不願意被貼上更年期的標籤,因此,強忍著不舒服而不就醫。



◆ 「小時候胖,就是胖」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5.06

如果你還相信「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小兒科醫師觀察發現,大多數小時候長得圓圓滾滾的孩子,長大後還是胖,很難恢復正常身材。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楊晨表示,很多家長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認為養得肥肥胖胖的,日後才有長高的空間,其實是個錯誤的觀念。她強調,臨床研究顯示,小時候矮,不是矮,但小時候一旦長胖,未來就可能一路胖下去,這是因為孩子從小就拚命吃,體內肥胖細胞被養得既肥又多,長大後當然容易繼續發胖。

因此,她提醒家長應改掉「先長胖,再長高」的錯誤觀念,而應建立「先長高,再長胖」的正確想法,當腦部及其他重要器官都正常發育後,再去長肉,否則對未來的體型及健康都有不利影響。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任李銘峻表示,造成兒童肥胖的原因很複雜,包含遺傳基因、環境因素及飲食生活習慣。如果父母都胖,孩子肥胖機率高達7、8成,如果父母其中一人肥胖,孩子也有4、5成肥胖的機率。

更何況,這些家庭的飲食內容可能偏向高油、高熱量,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不胖才怪。根據都會區小孩的調查顯示,每4個孩子就有1人體重過重或肥胖,每6個胖小孩中,就有1人血壓過高,血壓、血糖及血脂異常比率,也幾乎是正常體重兒童的兩倍。

楊晨建議家長最好帶肥胖孩子就醫,讓醫師評孩子每天該攝取多少熱量,以及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所佔比率,控制身材。李銘峻也再三提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服用藥物減肥,以免影響正常發育。



◆ 米飯當主食 健美不發胖

【聯合報╱農委會廣編】2011.05.05

很多人認為吃飯會胖、使血糖升高,醫師及營養學專家學者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提出科學數據,破除民眾錯誤迷思,以米飯為主食不但不會發胖,反而可使整體膳食結構更正常,並促進健康。

農委會農糧署統計發現,台灣每年每人米食消費量從一九八一年九十九公斤下降到二○○九年四十八公斤,比鄰近國日本每年每人五十八公斤少十公斤。

分析原因,多數民眾有個錯誤觀念,誤以為米飯是澱粉質,多吃會發胖,因此改吃其他食物,其實多吃高脂肪食物與甜食,才是造成發胖的主因。

減肥不吃米 損健康

吃飯真的會變胖嗎?「不會,反而可維持身材。」台北醫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陳俊榮一語打破民眾錯誤迷思,他強調,民國八十年,國人每年每人米食消費量為六十二點五公斤,當時肥胖及糖尿病的人口並未增加;現在米食消費量只有廿年前的一半,肥胖及糖尿病人口卻高出好幾倍,顯見米飯並非導致肥胖的主因。

陳俊榮進一步分析,國人肥胖、糖尿病人口節節上升的原因,跟高脂肪食物及含糖飲料、甜點攝取增加有極大關係。衛生署營養調查發現,國人每周攝取含糖飲料的次數成倍數成長,含糖飲料攝取頻率愈多者,腰圍過大的機率愈高。

很多人在減肥期間刻意不吃米飯,改吃含大量蛋白質的食物,看在專家學者眼裡,民眾簡直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

陳俊榮解釋,攝取大量蛋白質食物減肥違背身體機能,因為人體需要的總熱量,五到六成應由醣類提供,而米食七成都是醣類,把主食轉到蛋白質,會使體內脂肪燃燒不完全產生酮體,造成酸中毒而傷害肝臟及腎臟。

米飯吃得少 反變胖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蔡敬民也持同樣看法,「現代人米飯吃得少,卻愈來愈胖」,他表示,推究肥胖原因,過去民眾主要熱量來源是米食,隨著社會發展,民眾把熱量主要來源轉移到精緻甜點、動物性蛋白質、飽和性脂肪,容易造成膽固醇過高、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更可能導致各類癌症疾病的發生。



◆ 多吃一口飯 疾病不來搗蛋

【聯合報╱農委會廣編】2011.05.05

根據衛生署委託中央研究院,從二○○五到二○○八年進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台灣男性愈來愈胖,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調查指出,男性過重的比率,從十年前的三成三,如今已超過五成;女性則由三成一增加到三成六。

陳俊榮表示,健康的飲食,應該是碳水化合物百分之五十八到六十三,蛋白質百分之廿到卅,脂肪百分之十二到十四,米飯為中性碳水化合物,所以多吃米飯最健康。

米澱粉的利用率最高,食用後迅速轉為葡萄糖,人體可直接利用,依照身體需求適量攝取不會增加體重,搭配糙米或胚芽米,更可提高膳食纖維、礦物質和維生素的攝取量。

陳俊榮及蔡敬民都認為,米粒中醣類占百分之七十二到七十九,蛋白質百分之六點五到百分之八,脂肪百分之零點七到百分之三,維生素及礦物質百分之零點三到零到五,水分百分十六,營養分配均衡使人變胖的效果,遠不及高脂肪食物與甜點。

他們呼籲,民眾每天多吃一口飯,少吃過度精緻的加工與高脂肪食品,不僅有助維持身材,還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抑制血脂肪升高,比較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

fsj 提到...

泡夜店沒防曬 當心曬黑

中央社 2011/05/06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6 日電)泡夜店也要做好防曬。醫師今天表示,雖然夜店看起來昏暗,但很多光線來源是螢光燈、探照燈,長時間照射下,要是防曬功夫沒做好,還是會曬黑、曬出斑。

常泡夜店、長時間待在室內工作的百貨公司專櫃小姐,也會有曬黑的困擾。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邱品齊在「防曬一二三」記者會表示,不論陰天晴天、室內室外,1年4季都要做好防曬工作。

邱品齊說,很多人以為在室內、晚上沒有紫外線,其實很多人造光源也會有高紫外線,像是夜店的探照燈、螢光燈,照射出來的光源就是紫外線,另外,藝廊、畫廊使用的黃色鹵素燈、家裡的滅蚊燈,都可能有紫外線,長期在這樣的光源下,也會曬黑,甚至曬出斑來。

邱品齊說,平常要做好防曬,不過,不少民眾拿時下流行的BB霜當作防曬,BB霜主要還是輔助潤色,因此,建議有化妝習慣的民眾,要先塗抹適合自己的防曬乳,然後再使用潤色產品。

另外,邱品齊說,防曬乳使用的量要足夠,一個手掌約一顆綠豆大小的防曬乳液,並要定期定量補充。

他提醒民眾,避免在上午10時到下午3 時曝曬陽光下,而除了塗抹防曬用品,還可撐傘、戴帽子、太陽眼鏡,幫助防曬。他並建議處在室內使用防曬係數15-30就足夠,要到戶外活動則使用防曬係數近50,且要定期補擦,才能達到防曬功效。

※ 相關報導:

* 別太靠近燈泡 小心曬成黑美人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320975.shtml

防曬品要怎麼選?防曬品若要抗UVB紫外線,一般以防曬係數SPF表示;對付更毒的UVA,以★號或PA+號,當SPF數值愈高、★號、+號愈多,代表防紫外線效果愈好。值得一提的是,防曬係數不見得愈高愈好、愈貴愈好。研究指出,SPF15可隔離93%、SPF30隔離96%、SPF50隔離98%的UVB,一般防曬,選SPF15到SPF30就夠了。



◆ 炎夏養生 別怕流汗

文/李采霓 2011.05.06 自由

今天是國曆5月6日(農曆4月4日),正是立夏的日子,也代表夏天即將來臨,天氣將變得酷熱高溫,但一直要到端午節過後,夏天才真正到來,炎熱酷暑也讓人吃不消。

中醫論夏天屬心,心屬火,因此在這個季節,身體是應該且能夠面對酷暑的,身體的血液循環開始加速加溫,一年四季中,就這個季節能讓人毛細血管血脈僨張,進而流汗,加速代謝,尤其每天的正午(中午11時至下午1時)身體的筋絡循環也是走到心臟的位置,所以這個時間的氣溫最高,身體的血液不斷地從心臟運送出來,此時身體的排汗量最多,符合中醫主張「汗為心之液」,因此夏天尤其在正午時容易流汗。

狂吹冷氣狂喝冰品反傷身

中醫在夏天的養身之道就是要不斷加強身體血液的律動,加速心跳代謝,進而流汗,但過與不及都不當,正中午時間不能外出日曬曝汗(不僅是運動或工作,都不適宜。)只要在室內通風陰涼處,身體自然流汗即可。

現代人總是怕流汗,一到夏天就狂吹冷氣,狂喝冰品,不但違反上述論點,身體無法正常運轉代謝,原本應該排出的毒素更是囤積嚴重。

黃帝內經論:「夏天應該吃些辛辣的食物,例如些許的薑、蒜、辣椒等…。」讓身體的毛細孔疏散開,心的毒素由血液轉而以流汗的方式排出,才有利養生。

切忌怕流汗,整天吹冷氣、吃冰、吃西瓜等寒性食物,這是傷身與導致不當的健康反應。

中醫說:「冬病夏治」只要夏天養身得宜,不怕寒冬時過敏、四肢冰冷。

(作者為台中縣李采霓中醫診所院長)



◆ 蔬果吃太少 恐糞石卡肚

中央社 2011-05-06

醫師今天表示,不少患者排便習慣不好,蔬果吃得少、水喝得少,導致腸子壓力大,形成憩室症,糞便卡在腸壁鼓出的袋子中,一旦無法排泄,就會變成糞石卡肚,甚至發炎。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主任徐弘在記者會表示,排便不順或忍著不上廁所,再加上纖維質吃得不夠、水喝得太少、不運動,都會造成腸子壓力太大,而腸壁薄弱處就會產生憩室,像是個小袋子一樣鼓起來。

徐弘說,因為鼓出來的袋子很小,一旦糞便卡在袋子裡,水分又被吸乾,就會變硬,更加排不出來,形成糞石卡肚。

他表示,臨床收治1 名61歲陳姓患者,因為經常感到肚子隱隱作痛,悶悶不舒服,再加上有大腸癌的家族史,因此就醫。檢查發現盲腸內有許多的憩室,且憩室中卡有糞石,還好經內視鏡沖洗,並建議平時應注意飲食,讓排便順暢,才避免憩室發炎。

徐弘說,憩室發炎時會有絞痛、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發燒、發冷等,而在治療方面,發現有憩室後,應避免便秘的發生,減低糞石卡在憩室中的機率,降低發炎機率,因為一旦發炎,須使用抗生素治療,嚴重者可能須切除腸道。

徐弘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日常飲食,多食用高纖、自然的食物,避免過度精緻的食物,可減少罹患大腸憩室症機率,也降低糞便卡在憩室而造成發炎的風險。



◆ 吃完保健品 更易放肆吃喝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2011.05.06

你會不會吃了顧筋骨的藥,就懶得去運動了呢?或是吞了酵素後,就覺得放肆吃喝無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就是受到「心理授權效應」影響,放縱自己陷入不健康的行為,反而成了惡性循環。

目前在美國、歐陸及台灣,膳食補充品相當盛行,數據顯示,台灣人民每年花費在膳食補充品的金額,在2009年超過七百億。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邱文彬指出,人們在服用膳食補充品後,會以為儲存了健康信用,進而產生錯誤知覺,誤以為不會受到健康危害,因而授權自己從事具有健康風險行為或是較少投入有益健康的活動。這項研究即將登上心理科學協會出版的頂尖期刊「心理科學」上,是創刊47年以來,首位以個人研究登上的台灣學者。

邱文彬說,看到身邊許多朋友都有這種「心理授權效應」情況,引發了他的研究興趣。像是父親提到最近開始服用維骨力,所以較少運動;一名同事說早上有吃多種維他命,所以所務會議提供的餐盒不選有機便當,可享受一下雞腿便當!

研究團隊進行了兩個實驗,檢驗人們知覺服用膳食補充品後,會對健康有關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邱文彬認為,研究結果與心理機制「不易受傷害的幻覺」,可以解釋典型的「節食-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

因為飲食習慣和規律運動等保健行為不易建立與維持,在大眾愈來愈習慣使用保健食品的情況下,仰賴這些保健食品來維護健康的人們很可能會付出潛在的代價,也就是從事自我放縱行為。

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表示,這項研究並不是指吃保健食品不好,而是提醒大眾注意這種授權效應的負面結果。

例如吃了維骨力,還是要運動!油炸食品不健康,還是少碰為妙!

fsj 提到...

抗癌元氣料理 一樣色香味俱全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2011.05.08 自由

「罹癌後該吃什麼?」、「吃不下怎麼辦?」是癌友罹病後最大的問題之一。營養師建議,其實不必過於自我設限,適當營養、足夠熱量與蛋白質,多蔬果、纖維質,少油、糖、醃漬與加工,烹煮多巧思,一樣可以享受吃的樂趣。

首屆料理競賽 病友分享私房菜

乳癌病友協會舉辦第一屆「抗癌元氣料理競賽」昨天總決賽,參加的病友採購食材預算僅限1千元,治療期的菜色著重高熱量、高蛋白質;追蹤期則必須少油、少鹽、營養均衡。

結果治療中組冠軍是由高醫木棉花關懷俱樂部的「步步高升」及「元氣燕麥粥」獲得,追蹤期組由彰基丰采關懷團體的「百菇蟹肉湯」及「芙蓉豆腐」獲獎。

參賽者中有一名少見的男性乳癌患者張好喜,69歲的他14年前罹患乳癌,經外科切除手術後,他連續服用5年藥物,飲食習慣也完全改變,不吃油炸食物,太太常為他烹煮「破布子蒸魚」,簡單又美味,只需5分鐘,就能新鮮上桌。

擔任評審的美食家梁瓊白也是乳癌病友,在化療期間曾喪失味覺,為在治療中保持體力,走進化療室前,常靠重口味泡菜開胃。

「大多數人罹癌後就放棄美食,每天燙花椰菜、生機蔬果及水煮肉,癌細胞還沒被殺死,生活品質就被謀殺。」她說,罹病後味覺變得很奇怪,其實可以煮酸辣的開胃菜。只要食材好,吃得下,癌友就更有勇氣抗癌。

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表示,癌友不要擔心吃的東西是致癌元兇,癌症成因很多,食物不會是唯一的因素,但保持心情愉快一定有助抗癌,只要生活快樂,控制體重,應儘量享受美食。高醫癌症中心主任侯明鋒也說,治療過程需要有充足的營養及體力,雖然美食料理不是藥,卻可以幫助病友積極治療。

醫師:食材健康、天然最重要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癌友不需太多自我限制,最重要是食材健康、天然。部分癌友不敢吃肉,反倒會讓免疫力降低,一天至少一餐要有一到二兩的低脂肉類,加上多種蔬果,才能達到營養均衡, 尤其一定要搭配澱粉,像是麵線、麵條等,才有足夠熱量讓身體代謝。如胃口差,則要讓食物煮軟,比較好入口,千萬不要乾乾硬硬的,清爽的湯汁最適合。



◆ 都喝地下水 男多結石女少見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沙鹿報導】2011.05.09

台中海線地區居民多喝地下水,光田醫院泌尿科醫師馮超傑在門診中發現很多結石個案,他提醒六月起是好發期;但研究多是中年以上男性有結石,女性也喝地下水,結石不多見讓人奇怪。

沙鹿光田醫院泌尿科醫師馮超傑指出,沙鹿、梧棲一帶喝地下水的民眾不少,日積月累,結石的個案雖未經過正式統計,但他在台北三總醫院時門診人數很多,結石病例少於海線,他認為跟飲用地下水有關。

6到9月是結石好發期,進入發病高峰。馮超傑指出,可是因天氣熱、喝水量大,水中雜質累積的速度快,結石的病例居高不下。

沙鹿林外科診所也表示,有1家人住在大肚山上,長年喝地下水,家中6名男性都有結石,從最年輕的21歲,直到91歲的長輩全都「中獎」。馮超傑也說,結石個案中女性比較少見,原因還待了解。

有人說喝啤酒可化解結石,不必手術直接排出,馮超傑說,啤酒含有大量水份,喝多了水,小結石自然會解出。他建議結石患者常喝水、多小便,但不要誤信偏方,坊間流傳1帖「化石草」,馮超傑表示是否有「化石」功效還待研究。

西醫目前多採取體外碎石機將結石打掉,馮醫師表示,約有99%的結石會排出,且在門診就可以做,不必住院,結石的患者大可不必喝啤酒喝到肚子發脹,碎石就可以了。

馮超傑指出,他自己每天喝3000cc的水,飲水經過逆滲透過濾的純水,但煮飯時可直接用自來水,補充人體需要的礦物質。



◆ 自製無糖茶飲 暑夏好養生

自由 2011.05.08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入夏是喝飲料旺季,街頭常見人手一杯飲料,但營養師提醒,市售含糖飲料多添加人工果糖,人體代謝過程中,人工果糖被轉換成脂肪的效率遠比其他糖類好,易致體重增加。營養師說,有些民眾不喜歡喝白開水,建議運用檸檬或薄荷,增加風味又可減少糖分攝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師陳穎解釋,人工果糖為高果糖玉米糖漿,易促進餐後三酸甘油脂(血油)合成及體脂肪的生成,易使體重增加。另有研究指出,體重過重的兒童比正常體重的兒童攝取更多含有人工果糖的甜食、飲料,前者血液中壞的膽固醇顆粒較後者小,血油也較多,潛藏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陽明院區小兒科主任李銘峻提醒,都會區中小學生平均每四人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測量血壓,每六位肥胖學生有一人血壓過高;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為正常體重兒童近兩倍。

陳穎表示,購買包裝飲料應注意成分標示,選擇不含果糖的飲料,最好少喝含糖飲料,家長也應讓孩子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或自備健康飲品,例如枸杞菊花飲、薄荷茶、檸檬水、麥茶。

陳穎建議,先將一千五百西西的水煮沸熄火,放入六克薄荷或巿售薄荷葉茶包二至三個、紅茶茶包一個、甜菊葉少許,約五分鐘後濾出殘渣置涼即為薄荷茶。想喝檸檬水則將新鮮檸檬洗淨切二至三片,直接加入冰開水。

陳穎說,將十朵乾菊花、十餘粒枸杞以八百西西熱水沖泡,靜置約三至五分鐘過濾,加入冰塊即成枸杞菊花茶,或將水煮沸後放入麥茶茶包,浸泡卅分取出茶包,放涼就是現成即飲的麥茶。

fsj 提到...

低卡食品 暗藏高鈉危機 高鹽易水腫 脂肪代謝會變差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1.05.09 自由

多數人知道糖吃多了會變胖,但是卻不一定知道,鹽雖然不提供熱量,也會造就肥胖,尤其是當自覺攝取的熱量不高,但體重計的指針卻始終文風不動時,就應該觀察是否不小心踏入了高鹽、高鈉食品的陷阱,導致水分滯留在身體裡面、脂肪代謝變差,成了「高鈉肥胖(Sodium obesity)」一族。

一份蒟蒻麵含鈉 超過一日所需

高鈉食品在哪裡?除了常見的泡麵、洋芋片、調味醬料與部分微波、冷凍調理食品外,一般人以為絕對沒問題的「低熱量餐包」,其實也潛藏高鈉危機,這些超標的鈉牢牢地抓住細胞裡的水分,體重自然難以下降。

例如市售某品牌蒟蒻麵,一份熱量不到50大卡的綜合海鮮口味、含鈉量超過2400毫克、超過一個成年人一天所需。

不只是蒟蒻麵,只要到藥妝店走走,就可發現一包僅30公克的代餐粉,鈉含量卻可能超過700毫克以上;便利超商部分品牌零卡果凍,一杯含鈉量也有230毫克以上,幾乎是一般果凍的3倍。也就是說,減重族若一餐喝一杯代餐杯湯、加上一個零卡果凍,雖然兩者相加、熱量只有不到50卡,但吃下肚的鈉卻超過一千毫克,已經遠超過一餐所需。

一天少半匙鹽 一週少胖半公斤

為什麼這些低卡食品卻含高鈉?推測其原因,有可能是為了讓這些低卡食品更好吃,也因此附加各式調味包、醬料包或是添加物,卻使得「鈉」含量飆高。

鈉對人體的影響有多大?英國倫敦聖喬治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攝取高鹽、高鈉食物的人身體會不自覺的覺得渴,不知不覺攝取較多含糖飲料,造成發胖危機。

研究指出,只要每天可以少攝取半匙鹽、一千兩百毫克鈉,一週內可以幫助人們預防因為多喝高卡路里飲料,可能帶來的0.5公斤體重增加。

營養師謝宜芳指出,高鈉對於減重最大的影響,就是造成水分滯留,不僅導致水腫型肥胖,體重也因此就不易下降,看起來好似減重效果打折,影響減重信心。

肥胖醫學會理事蕭敦仁醫師則指出,高鹽食物對於身體還有另一種影響,就是比較容易促進食慾。而且高鹽食物經常與高油有關,像是洋芋片、鹹酥雞,一旦習慣了重口味,就會不知不覺吃到這些高鹽、高油、高熱量的食物,使得減重成果更難維持。

可添加天然食物 避開高鈉危機

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指出,如果沒有調味包只是一般蒟蒻麵,就不會有高鈉危機。也因此,烹調蒟蒻麵時,與其將調味包通通倒下去,不如多加些蔬菜、雞蛋一起煮,利用天然食物添加滋味,也讓營養更均衡。



◆ 食在不安 陸人日吃近百添加劑

中央社 2011/05/09

(中央社台北9日電)中國大陸食品添加劑氾濫,每個成人一天大約吃進8、90種添加劑,健康頗受影響。

中共人民日報今天披露食品添加劑的問題。報導說,泡菜裡有著色劑、果凍裡有防腐劑、一個雪糕含16種添加劑、一袋速食麵的添加劑有14種。現在市面上添加劑多得不可勝數,總共有2000多種,而9成食品含有添加劑。不管是直接添加還是間接添加,每個成人每天大約要吃進8、90種添加劑。

報導說,食品添加劑的本意是讓食物更安全,改善品質,延長保存期,但如果過量使用,也會造成不良後果。至於非食用添加物,則不屬於添加劑。

報導指出,中國大陸商品分類中的食品添加劑共有35類,包括增味劑、膨鬆劑、著色劑、防腐劑等,含添加劑的食品多達萬種以上。

例如生產麵包使用碘酸鉀等麵團改良劑;生產餅乾加入膨鬆劑亞硫酸或焦亞硫酸鈉;速食麵中添加防腐劑和抗氧化劑;食用油中添加抗氧化劑等。

雖然食品添加劑有其功能,但是擅自擴大食品添加劑使用範圍,或者是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或本身質量有問題的食品添加劑等,已成為中國大陸當前食品添加劑的最大問題。

中國大陸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近日公佈151種食品和飼料中非法添加物名單,其中包括47種可能在食物中「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22種「易濫用食品添加劑」。

大陸衛生部健康教育專家、解放軍總醫院營養科教授趙霖指出,因為追求商業利益,大陸濫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相當嚴重。

fsj 提到...

調整飲食習慣 4月甩17公斤

中央社 2011.05.10

台灣大學註冊組主任洪泰雄今天說,不靠藥物、不刻意節食,實行代謝平衡減肥生涯,4個月內從84公斤變成67公斤,瘦17公斤;實行這樣的祕訣,台灣大學副校長陳泰然也成功減肥。

洪泰雄舉行「代謝平衡,健康瘦身」新書發表會,陳泰然夫婦、台大前校長孫震、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任牟宗燦、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楊玉惠等出席;現場有洪泰雄84公斤時的看板,60多公斤的本尊站在看板旁邊,感覺差很大。

洪泰雄分享祕訣時表示,代謝平衡一開始是「身體準備期」,為期2天,主要協助身體充分做好準備,讓後續的飲食改造計畫順利進行;接下來就要嚴格遵守代謝平衡守則,牢記「35921」口訣。

洪泰雄說,身體準備期是先清腸,將腸胃累積的脂肪及毒素清除以利後續飲食調整;在清腸的2天裡,以全蔬果餐為飲食內容,但非隨意吃,而是1天內,選擇水果、蔬菜、馬鈴薯其1做為當天3餐的內容,且在準備期內絕對不吃蛋白質食物及零食,目的是不讓身體吃太飽,影響食物的代謝。

洪泰雄說,接下來是30天嚴格遵守代謝平衡守則,口訣是「35921」,3是1天只吃3餐,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水果;5是指餐與餐間隔5小時;9是指拒絕宵夜,晚上9時前吃完晚餐;2是每天最少喝2000cc的水;1是每天早餐1顆蘋果。

洪泰雄說,不管是不是外食族,只要掌握這個口訣,就能事半功倍。他提醒,餐餐都要有蛋白質,先吃蛋白質目的在於啟動消化酵素,且每餐蛋白質與蔬果的比率要設定在蛋白質占40%、蔬菜水果占60%。



◆ 朋友肥胖 自己也胖的比例高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5.10

好朋友相聚時,可以談天或是互相打氣鼓勵,不過,美國一所大學最新的研究發現,若有身材肥胖的朋友,自己肥胖機率多2.4倍,如果最麻吉的朋友身材較肥胖,自己也是肥胖者的比例則高出3.6倍。

亞利桑納州立大學邀請101位女性參加實驗,並收集她們對於各種身材的看法,研究人員接著去訪問這些女性共812位親朋好友,並一一測量每一位的BMI 指數,結果發現受測女性中,其「親友團」成員如果有身材肥胖者,其身材屬於肥胖的機率較其他人多出2.4倍,而最親的「麻吉」身材肥胖,這些女性身材恰巧也屬肥胖的機率則高出3.6倍。

研究人員洛斯卡表示,「如果單純想要透過朋友間持有對身材類似的看法,而想讓民眾維持標準身材,其成效似乎不佳。」

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朋友間彼此對身材的看法是否雷同或是BMI 指數是否相似,與當事人身材是否較肥胖之間並無直接關係。

研究人員布魯絲表示,「如果真要解決民眾肥胖問題,不是從怎麼想開始,而是從做甚麼開始,例如一起改變飲食習慣或控制食慾等,較能達到大家保持身材標準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期刊。



◆ 是澱粉不是蔬菜 大吃芋頭、地瓜 當心愈減愈肥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2011.05.10 自由

多吃蔬果減重,當心吃錯種類,一名中年婦女為了減重,三餐常煮山藥、芋頭、蓮藕、地瓜當蔬菜搭配,誤以為健康又養生,沒想到吃了一、兩年完全沒變瘦,她還怨嘆自己吃很少卻沒瘦;營養師提醒,山藥、芋頭、蓮藕、地瓜是澱粉不是蔬菜,同時攝取米飯,當心越減越肥。

取代米飯 多吃蔬菜才能減重

台北市衛生局3月開放減重諮詢專線,兩個月有193位民眾撥打電話,43人接受電話追蹤,仍有30人追蹤中,46%民眾在2至6週體重分別下降1至6公斤;上述婦女接受營養師建議,於6週內減了5公斤,體重降至81公斤。諮詢專線:(02)29566356。

500公克地瓜 熱量約2碗白飯

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總幹事魏賓慧昨天分享諮詢心得,她說,減重民眾最常見的問題是「份量過多」,一天三餐,早餐吃稀飯還搭配銀絲卷或包子,餐餐吃兩碗飯;有些民眾則對食物有錯誤認知,把澱粉類當成蔬菜。

魏賓慧說,婦女平時以米飯為主食,把山藥、芋頭、蓮藕、地瓜當成主要的蔬菜來源,但山藥、芋頭、蓮藕、地瓜是澱粉類不是蔬菜,一個500公克的地瓜熱量等於兩碗白飯的熱量約580大卡,加上每餐把米飯當主食,等於吃進大量澱粉,卻很少攝取蔬菜。

魏賓慧表示,婦女身高165公分,體重86公斤,體型偏肥胖,經營養師建議,若要攝取山藥、芋頭、蓮藕、地瓜的營養價值,即以此取代米飯,例如吃了地瓜就不要吃白飯,同時增加蔬菜攝取量,成功減重5公斤。

魏賓慧並建議,用餐份量過多的減重者,可先減少份量,例如原本吃兩碗飯,逐步少吃1/4碗、一碗飯,增加蔬菜攝取,一天攝取半斤以上蔬菜,煮熟後約兩碗的份量,彌補白飯減量的飢餓;先喝湯或水,再吃青菜、白飯及肉類,最後再喝湯,較不會有飢餓感,另外還要增加運動頻率與時間,提高減重效率。

fsj 提到...

粒線體出問題 影響全身器官

【聯合報╱林達雄/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2011.05.11

此次日本強震引發海嘯,還造成福島核電廠一至四號反應爐冷卻系統故障,電力短缺,嚴重影響日本工商業與日常生活。粒線體有人體核電廠之稱,若發生病變,無法產生足夠能量,身體器官無法正常運作,往往造成許多疾病。

粒線體病變,使原本作為能量來源的乳酸無法被運用,異常堆積於體內,造成酸中毒與細胞能量供應不足,進而出現肌肉張力低下及生長遲滯,並引發癲癇、心臟肥大、肝臟病變與腎衰竭狀況。

粒線體有一組由五個複合體構成的反應機組,稱作呼吸鏈,負責產生細胞需要的能源(ATP)。當細胞中粒線體的呼吸鏈出現功能障礙,就像核電廠反應爐系統故障,無法供電,全身器官從神經、肌肉、心臟、肝、腎、內分泌等都能量不足,逐漸失去功能。

能量消耗較大的器官,如腦、骨骼肌、心肌和肝臟,失能趨勢特別明顯。當器官因為無法獲取能源而逐漸衰退,最終會導致生理機能停擺,就如同原子小金剛的能源之心被取走後,身體便停止了所有反應。

臨床上,粒線體疾病症狀多樣,有的病患以反覆癲癇發作及智能退化表現,有的則是肝功能失常、突發性中風、心臟衰竭、失明、糖尿病等個別器官障礙,有時則造成猝死。部分病患一出生就體重不足、四肢痙縮及先天性白內障。

幸好目前藥物發達,雖無法根治,但早期發現,積極用藥仍能緩和病情,甚至停止發病。事實上,當細胞得到適當充電,並清除堆積的代謝物質,就會重新啟動其活力。

臨床上也有不少成功案例,經治療後,癲癇發作得以控制,進而恢復智能發展;原先看似先天腦性麻痺的新生兒,經過長期治療後也能發展如正常兒童;原先肌肉癱軟無力的嬰兒,在細胞得到能量供應後,重新揮動著四肢。

有些疾病雖然並非粒線體疾病,但給予適當能量供應,對病情控制也有俾益。最近研究顯示,先天性肌肉萎縮症患者,經由投與調控粒線體功能的藥物後,呼吸與心臟功能大為提高,減緩呼吸與心臟衰竭的情形。

顯然改善新陳代謝,讓身體細胞獲得適當的能量,仍然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近來調控粒線體功能的新藥陸續開發及試驗中,對於罹患粒線體疾病或能量代謝不足的患者,重新啟動細胞能源,恢復生機,如同原子小金剛獲得能源之心後,再度翱翔天際的美夢確實可期。

fsj 提到...

小便白濁 不一定是蛋白尿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1/05/16

小便白濁、有泡沬,不一定是代表有蛋白尿問題。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一天中尿的蛋白質含量大於150mg,就是有蛋白尿的症狀,通常用一片試紙便可檢出。通常病理性的蛋白尿則和腎臟的通透性大小以及電性的改變有關。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檢測蛋白尿的方法非常方便,但其影響因素也多,而喝水太少造成尿極度濃縮,大量血尿,吃藥等因素也會使試紙檢測的蛋白尿判讀失真。整體而言,蛋白尿一般可分為良性,包括由於發燒、運動、壓力、服用止痛藥及蛋白質攝取過多等所造成的功能性蛋白尿,根據發生的時間可分為短暫時間出現的暫時性蛋白尿,及反覆出現的間歇性蛋白尿,此外還有和體位相關的姿勢性蛋白尿。

陳醫師表示,而病理性的蛋白尿則和腎臟的通透性大小以及電性的改變有關,包括許多腎臟疾病。若發現了蛋白尿,要先考慮其影響因素,其次判斷是否為良性;不可因為發現一次就當作腎炎來治療。

此外,醫師提醒,蛋白尿常會和小便白濁,有泡沬或小便遺精劃上等號,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其間有相關性;但不一定對等。小便有泡不代表是蛋白尿,只能說是當時的尿可能太濃縮了,尿的濃度變高,表面張力變大,所以尿尿的泡泡較易形成,但經過20~30分鐘後散去,表示這樣的濃縮尿是正常的,所以蛋白尿可說是數種腎病皆會表現的症狀之一。所以要先找出原因或出問題的臟腑,才能對症下藥。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中醫認為,蛋白尿是精微物質從小便流失,因此治療原則上,會從健脾固腎,益氣養陰著手治療調理,甚至有外邪入侵影響,治療原則則為袪風;清熱;利濕等方向著手。。

陳曉鈞醫師表示,中醫會把蛋白尿當作問題作治療,可能是勞累、壓力大,身體健康出現毛病的一項早期警訊。此外,火氣大、熬夜,或糖尿病等許多原因也都可能出現蛋白尿,不可掉以輕心,一旦確診為腎臟疾病,則應配合看是那一種腎臟疾病再來辨證治療。

陳醫師表示,針對脾腎虛不能固攝精氣者,導致精氣外溢出現尿蛋白,治療應配合溫腎化氣行水,輔以健脾和胃利濕,使得腎脾之氣得以恢復,也能促進體內水濕的代謝。此外,虛證症候者,治療可用濟生腎氣丸為主方,加上黃耆、黨參、白朮、杜仲、肉蓯蓉、紫河車,消除蛋白尿。

還有,有些蛋白尿患者屬於「腎陰陽兩虛」,幫助補腎壯陽可用附子、肉桂。滋填腎陰可用熟地、肉蓯蓉、三戟天、淫羊霍、兔絲子、芡實、首烏、當歸。以及配合補中益氣可用黃耆、白朮。另外,良性蛋白尿,併有白濁,泡沬等可用萆薢分清飲進行加減方治療,也可幫助症狀改善。

陳曉鈞表示,檢驗蛋白尿的結果若時常為陽性,可進一步做24小時蛋白尿的檢查,甚至是免疫法的檢測,以確定是否有腎的問題,必要時可做腎切片做最後的確診。

預防蛋白尿問題上身,陳醫師表示,平常要定期作尿液檢查,可發現尿中有無蛋白尿,抽血看有尿素氮,肌酸酐,及腎臟超音波以檢測腎臟是否健康。醫師強調,腎臟是一個排毒器官,能將吃進體內的有害物質減少,便可減輕腎臟的負擔,所以飲食清淡,不吃加工的醃漬物、罐頭食品,以免吃入太多有害人體的食品添加物。平時工作壓力的調節,飲食有節,適當的運動,心情的調適等,都和腎的保健有關。

應避免感冒,血壓、血糖要控制得宜。多做伸展軟性運動,且運動後一定要補充水分,以及維持正常的作息,早上工作,晚上早睡,且睡眠要充足,作息要規律。一旦出現蛋白尿,也不要亂服偏方,應找醫師檢查,對症治療。



◆ 咳嗽亂吃 愈吃愈咳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05/16

咳嗽是很常見的毛病,但東西不能亂吃,否則愈吃愈咳。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楊淑媚表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大致上,咳嗽主要分為外感咳嗽、內傷咳嗽兩種,甚至依咳嗽症狀還可以再細分,但民眾應注意的是,如果是冷咳就不能吃橘子,如果是久咳者,適合吃梨子來改善症狀。

楊淑媚醫師指出,外感咳嗽多為風寒、風熱等外邪侵犯人體所造成,可能是感冒所引起的咳嗽,又可分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兩種,通常咳嗽時會伴隨感冒的症狀,患者通常出現咳嗽有痰、喉嚨不舒服、流鼻涕等情形。

內傷咳嗽多為久咳所造成,咳嗽病程約在兩個月以上,患者常咳一下下,有些人原本氣管就不好,有些人只要一吹到風就會咳嗽。

咳嗽有冷咳、熱咳之分。楊淑媚醫師進一步指出,冷咳患者咳嗽時所咳出的痰白且呈清水狀,並不會黏稠,常見伴隨症狀包括鼻水多、口不乾、喉不痛、身體不會發熱、畏寒怕冷,跟外感風寒有關,像這種咳嗽就不能吃橘子。

熱咳患者咳嗽時多半劇烈、有黃痰、口乾、喉嚨乾或疼痛、有點火氣、身體發熱,跟外感風熱有關,可以吃橘子,尤其是吃橘子內撥開時所看到的一條條白絲,這些白絲能夠幫助止咳化痰,讓痰容易咳出來。此外,梨子性偏寒涼,可以改善久咳的毛病,不過,民眾挑選梨子時應選外皮較粗的梨子,有助於改善久咳。

常有咳嗽毛病的人,可以透過飲食來加以改善症狀。中醫師楊淑媚表示,冰糖梨子飲能改善久咳不癒,且無其他感冒症狀的咳嗽;冰糖伴香蕉能用在乾咳患者身上,適合咳嗽時無痰,且喉嚨乾乾者食用;冰糖桑椹膏適合乾咳、痰量少或根本無痰者;川貝枇杷膏適合咳嗽、熱咳、有痰者。

楊淑媚醫師指出,冰糖梨子飲需準備梨子1、2顆、冰糖少許、川貝母粉10克。作法:先將梨子洗乾淨後,連皮切開去子,再切成小塊狀;接著在鍋中加入約為梨子量2倍的水,並將上述材料都放入,用小火墩半個鐘頭即可。必須注意的是,如果是風寒所引起的咳嗽,不宜吃梨子,因為梨子性偏涼。

楊淑媚醫師進一步指出,冰糖伴香蕉需準備香蕉2根、冰糖少許。作法:先將香蕉去皮,然後加入少量的水、適量的冰糖,隔水蒸煮20分鐘即可。必須注意的是,如果是骨折、筋骨扭傷者不宜食用香蕉,以免不利骨折的復元或加重筋骨扭傷的症狀。

冰糖桑椹膏需準備新鮮桑椹100克、冰糖100克。作法:先將桑椹洗乾淨、搗爛後不加水,放入冰糖,用小火慢慢燉,持續燉到形成膏狀為止;等涼了以後,分裝至瓶中,並放入冰箱內保鮮。飲用時每次倒出少量桑椹膏,加適量白開水攪拌、稀釋後即可飲用。

川貝枇杷膏可以直接到市面上購買現成的枇杷膏,民眾不需要耗費時間自己動手做。川貝枇杷膏能改善咳嗽、熱咳、有痰,以及因為咳嗽所造成的喉嚨疼痛、口乾、劇烈咳嗽等症狀。必須注意的是,如果是咳嗽時痰稀如水,且喉嚨不痛、口不乾者,這類型屬於冷咳,並不適合吃枇杷膏。

※ 相關報導:

* 咳嗽可分冷咳、熱咳、乾咳、咳痰、久咳…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18791

由此可知咳嗽並不單純,每個人的咳嗽也都不盡相同,依症狀可分為好幾種,治療方法當然也都不一樣,甚至非常難治,才有「醫生怕治咳」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