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台灣肥胖地圖 出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18530
人間福報 2011.02.23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都會區民眾因為飲食較精緻、較常吃速食,所以胖子比較多?非也。國民健康局根據民國九十八年「國民健康訪問」資料,繪製最新的台灣肥胖地圖,發現不論是兒童或成年人,農村型縣市民眾的過重與肥胖比率,都比都會區嚴重。其中嘉義縣最嚴重,兒童肥胖比率高居全國第一,成人肥胖比率也占第四位。
專家認為,這與農村型縣市的健康體重相關資訊不足有關。
國健局昨天舉行肥胖防治國際研討會,局長邱淑媞報告時指出,台灣「過重」定義是BMI值介於二十四至二十七之間、超過二十七則是「肥胖」,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與過去相較,都呈直線上升,目前五成一成年男性、三成六成年女性有過重與肥胖問題;六至十二歲的男童,近三成過重與肥胖,女童則是每四個、就有一人有肥胖問題。
肥胖與「多吃、少動」有關,尤其現代人吃得多、又吃得不健康,除了甜食增加,也容易被垃圾食物廣告吸引,不過國健局的調查卻發現,台北市、台中市兩大都會區民眾肥胖比率最低。兒童肥胖前三名分別是嘉義縣、台南縣、新竹縣,成人部份為台東縣、高雄市、屏東縣。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祝年豐表示,調查結果與國際趨勢一致。研究發現,都會區民眾往往較快、較多接觸精緻飲食,因此會最快產生肥胖問題,但也因資訊發達,對健康體重和減重有較多接觸機會,或是減重班等資源也較豐富,長期下來反而是農鄉村地區的肥胖人口較多。
邱淑媞指出,為了減少城鄉的落差,今年推動的「台灣動起來」計畫,不在只是從中央進行宣導,而是結合各縣市自訂甩肉目標,邀請過重與肥胖的人揪團報名,進行「聰明吃、快樂動」的衛教。
此外,衛生署正草擬《國民營養法》,擬將「限制垃圾食品廣告」入法,限定播出時段或內容,邱淑媞表示,原本考慮課徵「不健康食品捐」,由於外界反彈聲較大,目前暫不入法,以免影響法案推動時程。
◆ 也是城鄉差距 都市胖子較少
http://udn.com/NEWS/LIFE/LIF1/6168231.shtml
中央社 2011.02.22
台灣肥胖地圖出爐,台東縣、屏東縣、嘉義縣的成人肥胖率最高,胖小孩比率最多的地區是嘉義縣和改制前台南縣、高雄縣,顛覆了一般以為城市人缺乏活動空間容易胖的成見。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天舉辦為期3天的「2011肥胖防治國際研討會」,國健局長邱淑媞在會中提出台灣肥胖現況與防治策略。她說,近11年來,台灣人肥胖比率增加為1.6倍,農業縣市的速度更快,城鄉差距很明顯。
在民國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繪製的肥胖地圖,在成人肥胖地圖上,台灣橫切兩半,雲林、南投、花蓮以北,都是深綠色到橙色;以南,卻只有改制前的高雄縣和台南縣是淺綠到深綠,其他全是紅色,代表肥胖比率太高。
成人過重與肥胖率最高的縣市首推台東縣,達48.28%,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嘉義市,也有44.86%到45.51%比率,遠遠超過全國平均值。這5縣市在肥胖地圖上,呈現怵目的紅色。
另外,在6到12歲兒童過重與肥胖率部分,肥胖地圖標示紅色的縣市中,嘉義縣高達29.72%,澎湖縣、高雄縣、新竹縣、台南縣,介於26.79%到28.73%,都超過全國平均值。
根據衛生署在民國97年的調查,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4.1%(男性51.6%、女性36.4%);民國98年的調查顯示,6到12歲兒童的過重與肥胖比率是27.7%(男童29.8%、女童25.1%)。
邱淑媞分析,都市空間擁擠,胖子卻比較少,肥胖地圖顛覆了民眾的成見;相對地,農業縣市在人口老化、隔代教養的社會現象下,在地人可能缺乏健康資訊,肥胖威脅與日俱增。
邱淑媞說,農業縣市不會缺乏活動空間,所以發起草根性的減肥運動,重點就是教民眾學會聰明吃。
邱淑媞說,衛生署已請地方衛生局號召民眾揪團減肥,也鼓勵老闆頭家相招員工一起瘦身,衛生單位請營養師出馬,也考慮針對地方特有的廟會慶典、辦桌外燴活動,邀請一起烹調健康餐。
◆ 零食廣告洗腦 垃圾食物下肚
http://udn.com/NEWS/LIFE/LIF1/616797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2.22
聲光吸引人 85%孩子都會看廣告
電視廣告可能替孩子「洗腦」,吃下更多垃圾食物。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近監測飲料、零食等包裝食品的電視廣告,結果發現70%的廣告內容都是高油、高糖、高鹽等不健康食品;國健局調查學童習慣也發現,85%的孩子都會看廣告,年齡越小、看電視的頻率越高,越容易受到廣告影響。
到了電視廣告時間,大人可能起身上廁所、喝水,但廣告的聲光效果卻常吸引孩子注意,也會增加孩子購買不健康零食的欲望。國民健康局今天舉辦「2011肥胖防治國際研討會」,探討兒童食品行銷政策,發表國內「食品行銷對兒童飲食行為影響之監測調查」。
不健康廣告 每小時出現2~3次
國民健康局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表示,去年7月到11月,國健局監看電視廣告1900小時,發現食物廣告中,70%都是高油、高糖、高鹽的低營養食品。而且每個電視頻道中,這些低營養食品的廣告,每小時會出現兩到三次;若以包裝食物類別來看,含糖飲料的比率最高,佔了約49%。
這些不健康的食品,凸顯口味特殊、同時也標榜「吃了很快樂」,甚至以「你一口、我一口」,一起分享會增加朋友間的人際關係,強化對孩子的引力。國健局更發現,部分兒童的報紙雜誌等刊物,也會以英文介紹等置入形式,介紹餅乾品牌。
同時,國健局也對15所小學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2287份。結果發現90%的孩子都有吃零食習慣,每周至少有一到兩天會吃零食。喝可樂、汽水、奶茶等含糖飲料的習慣更驚人,20%的孩子表示,每周喝五天以上。
電視的廣告 年齡越小越易受影響
至於廣告對孩子的影響力,國健局分析發現,由於電視還是孩子最主要接觸的媒體,85%孩子都表示會看廣告;國健局進一步更發現,年齡越小的低年級學生、看電視的頻率越高,越容易受到廣告影響。
※ 相關報導:
* 對血壓最大的影響就是體重!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72011022201088,00.html
* 預防高血壓 抗老化首部曲
* 減掉脂肪保持精瘦的新方法
* 硫化氫、肥胖與糖尿病之關聯
22 則留言:
肥油「逾期」 當心活儲變定存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02541
【元氣周報/記者張嘉芳/報導】2011/02/21
元宵節後,宣告新年假期正式結束。醫師表示,過年期間天天大餐,加上瓜子、零食、含糖飲料「助陣」,體重增加個一、兩公斤是很容易的事。民眾若想恢復年前體重,醫師建議應把握一個月內「減重黃金期」,否則一旦身體適應新狀態,屆時甩肉難度就愈高。
大餐吃不停 兩天就多一公斤
除夕一直到元宵節,十幾天吃吃喝喝,年後驚覺褲子變緊,臉變圓,不知不覺身上多了幾斤肥肉。署立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表示,過年期間大餐、火鍋下肚,常一餐攝取熱量就高達1千大卡,累計一天熱量很容易就達到2、3千大卡。如果以7千大卡相當於1公斤計算,只要2天,體重就會多1公斤。祝年豐說,若平時沒有量體重習慣,不少民眾年後體重往往會多出3至5公斤。
肥油像儲蓄 千萬別久存
不過,想甩掉過年增加的肥油得趁早。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指出,因體重有所謂的「定點理論」(Set Point Theory),如果將減重比喻為儲蓄,當體重增加時,若能在一個月內趕緊減重甩油,體重就像「活儲」一樣,還是可以恢復年前身材。
一旦體重增加且時間拖太久,又不運動,造成新陳代謝變慢,此時身體將重新適應新情況,體重進入停滯期,若無法控制熱量攝取,並提高身體新陳代謝,體重就會變成「定存」,到時候想恢復年前體重,就得花費更多時間與心力。因此,想恢復年前身材,最好在一個月內達到減重目標,把握減重黃金期。
少吃多動動 提高基礎代謝率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家醫科教授黃國晉也表示,大腦下視丘是控制體重與食欲中心。一般而言,當體重增加時,下視丘無法快速反應身體狀態,此時,若能努力減重,減少每日攝取熱量,並配合做有氧或阻力訓練運動,就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若以每星期減少0.5至1公斤計算,通常4周下來,就可少掉 2至4公斤。
油脂要避免 拒絕空熱量食物
「減重最好少吃油脂」,黃國晉說,油脂單位熱量最高,平均1公克油脂熱量就高達9大卡,但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每1公克熱量僅4大卡,所以想恢復年前身材的人,最好少吃油炸食物或肥豬肉。另外,含糖飲料的熱量也不低,且屬於沒有營養的空熱量食物,建議盡量別飲用,或先從份量減半開始做起。
黃國晉強調,減重最好持之以恆,切勿一下子瘦太快,以免減掉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瘦肉或水分,造成虛胖或身體脫水。一旦不小心嘴饞、多吃,體重就會回復反彈,造成「溜溜球效應」,讓身體愈減愈胖。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服抗生素水喝足 以防食道潰瘍
中央社 2011/02/24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24日電)1名女大學生為了到印度志工服務,先服用預防性抗生素防瘧疾,後來出現胸悶、無法進食,檢查發現食道中段潰瘍。醫師今天說,服這類藥物每次需喝水300CC,確保藥物通過食道。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邱展賢在記者會表示,日前收治1名女大學生,到印度進行志工服務前,為了預防瘧疾,服用預防性抗生素,沒想到服藥後出現胸悶、胸痛、吞嚥困難、無法進食等現象。
邱展賢說,經內視鏡檢查發現,這名女學生的食道中段出現潰瘍,因此,先讓女學生停止服用預防性抗生素,並改服用制酸劑治療,症狀慢慢改善。經詳細問診得知,女學生在服用預防性抗生素時,只飲用少量水,導致藥物在食道中段溶解,腐蝕食道壁,引起潰瘍。
邱展賢說,有些藥物酸鹼值強,若在食道中停留、溶解時會引發局部食道黏膜損傷,造成發炎、潰瘍,且通常在服藥2、3天後,會出現出現胸悶、食道疼痛等情況。
如何避免藥物導致食道潰瘍?邱展賢提醒,服藥時,喝水要足夠,每次至少300CC,確定藥物通過食道,另外,吞藥後不要馬上躺平,最好坐或站30分鐘以上,讓藥丸能通過食道進入胃部。
◆ 食療加按摩 可緩解春季過敏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4/today-health2.htm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攝影 2011.02.24 自由
春天已經來臨,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可能因氣溫變化大,加上花粉、黴菌等影響,鼻子容易發癢,無法抑制噴嚏,中醫師提醒,春天是養肝季節,藉由茶飲及穴道按摩,可有效改善過敏症狀。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師阮膺旭說,肝與春相應,肝具有解毒、新陳代謝等功能,春季飲食養生,重在養肝,建議多吃綠色蔬果或酸味食物,如梅子、五味子等。
另外,春天養生藥膳補性應較平和,可利用蘆筍、百合、玉竹、山楂拌炒豌豆或彩色甜椒,達到潤肺、補氣、消脂等功效。陳皮、山藥、紅蘿蔔、豌豆、馬鈴薯等加入炒飯,也可養肝、明目,促進消化。
若想利用春天養護皮膚,阮膺旭指出,少吃花生、瓜子等堅果類零食,避免燥熱上火,建議多吃蘆筍、桑椹、百合、葡萄、紅蘿蔔、地瓜等含有抗氧化劑食物,平時可多飲用養肝茶達到養肝功效,材料包括菊花2錢,決明子、桑葉各1錢,以600cc熱水沖泡,每天一杯,能有效揮別惱人的過敏。
阮膺旭表示,除了飲食改變,藉由穴位按摩也可有效達到緩解過敏問題,「風池穴」位於頸後,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可治療感冒、咳嗽、氣喘;「足三里」正坐屈膝,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脛骨前脊一橫指處取穴,有調整脾、胃功能;「合谷穴」位於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向食指骨側,可行氣止痛。
◆ 反覆鼻塞 過敏性鼻炎惹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4/today-health1.htm
自由 2011/02/24 記者張聰秋/彰化報導
彰化縣一名10歲學童長期出現流鼻水、鼻塞症狀,家人一直以為他是感冒,讓他喝感冒糖漿減緩症狀,可是學童仍週期性反覆發作,直到最近學童出現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家人緊急將他送醫,才發現原來是過敏性鼻炎惹禍。
常被誤以為感冒
署立彰化醫院小兒科醫師馬益群表示,一般人很容易將過敏性鼻炎和一般感冒混淆,兩者的區別在於感冒是急性疾病,發病期大約1星期,過敏性鼻炎則為慢性發炎的疾病,會有鼻子癢、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眼睛癢等症狀,因流鼻水和打噴嚏的症狀與感冒很相似,初期發作容易被民眾當成一般感冒看待。
馬益群指出,家長可觀察小孩是否有眼睛紅、眼睛癢、愛揉眼睛等情況來判斷兩者的差異,當發現孩子有前述兩項以上症狀,而且發作時間超過1個小時,就有可能是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好發在春季或秋季等季節交替時,忽冷忽熱的天氣,過度刺激到病患鼻黏膜造成鼻子發炎,導致過敏性鼻炎復發。
患者因有鼻塞困擾,病患得靠嘴巴呼吸,影響睡眠與學習注意力,甚至鼻塞嚴重到危及呼吸系統,出現喘不過氣症狀,有些人還會有喉嚨癢、耳道癢、頭暈、頭脹等不適感。
馬益群指出,過敏性鼻炎與過敏體質有很大關係,雖然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卻會困擾學童日常生活,病情拖太久容易合併氣喘、鼻竇炎、結膜炎等疾病。
她建議家長,2歲以上的幼兒就可能會有過敏性鼻炎的困擾,此症的治療除了要找出引起過敏症狀的過敏原,並盡可能避免接觸之外,配合醫師指示,適當使用抗組織胺、噴鼻劑等藥物,也可以跟過敏性鼻炎說Bye!Bye!
養生藥浴 通體都舒暢
文/呂友文 2011.02.25 自由
現代人常有焦慮、不安、恍神、頭痛等不適症狀,建議不妨利用時間,在家做做「養生藥浴」,取不同的中藥材泡湯,享受泡澡的快感,同時緩解各種身心不適。
藥浴又名水療,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利用中草藥煎煮的藥汁加入水中浸泡身體,獲得療效。
古人最早把藥浴用在內科疾病治療,清朝時,更把藥浴推展到治療內、婦、兒、外、皮膚、五官等科疾病,藥浴方式也包括全身浸泡、坐浴、足浴等。
藥浴在中醫屬外治法的一種,利用中藥疏通腠理、去風散寒、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殺蟲止癢,再配合溫熱效應,改善微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讓藥效一方面透過藥浴蒸氣從呼吸道黏膜進入,一方面從皮膚吸收,達到治療目的,並可減輕口服藥物對腸胃道刺激及肝病患者的藥物代謝負擔。
藥浴是外治法,所需藥量較大,一般為口服藥的3到4倍,常用辛味含揮發性易吸收的藥物,配合鹽類使用,可防止體熱散失,提高入浴後的保溫效果。一般泡浴水溫約45度,時間不超過30分鐘為宜。
目前藥浴輔助療法常用在安神、感冒、黃疸、糖尿病患周圍神經病變、全身性或外陰部、足部皮膚病,跟骨骨刺、足踝扭傷、退化性關節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慢性疲勞綜合症、嬰幼兒外感、腹瀉等。
對於不安、緊張、焦慮的情緒,建議可取安神藥材,如合歡皮、酸棗仁、茯神、百合、遠志、菊花等,在湯浴中加些芳香的沐浴鹽,泡湯效果更佳,且蒸氣飄散宜人芳香,令人心曠神怡。
另外,退化性關節炎的痠痛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期的晨僵症狀,可用紅花、川椒、當歸、丁香等藥材煎湯浸浴;外陰或足部皮膚病可用茵陳、薄荷、蛇床子、苦參根等。
風寒感冒可用麻黃、羌活、防風、蔥白等煎湯浸浴;學齡前幼兒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或經常腹瀉也可用附子、肉桂、黨參、白朮等「煎湯」泡腳足浴。
古人已有養生藥浴的觀念,善用前人智慧,可讓身心更健康。不過提醒民眾,不同適應症,適用不同的中藥材,所以藥浴還是經中醫師問診,判定體質和診斷,開立處方用藥為宜。
(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慎選食用油脂 降低憂鬱風險
文/柯俊銘 2011.02.26 自由
所謂「氫化植物油」又被稱為反式脂肪,具有耐高溫、不易變質與存放久等優點,被廣泛應用在食品(如速食、泡麵、洋芋片、鹹酥雞、甜點等)製作上。
攝取這類油脂除已被醫界證實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過敏、癌症等疾患纏身的風險,近期發表在國外「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線上版的一份報告更指出,食用反式脂肪也會讓人出現憂鬱症的機會大增,值得注意。
食用反式脂肪 罹憂鬱症機會大
由西班牙拉斯帕馬斯大學的預防醫學專家Almudena Sanchez-Villegas博士和納瓦拉大學的學者合作,針對12059名平均年齡為37歲半,且並無憂鬱症病史者進行為期6年的追蹤調查,以探討這些人各類油脂的消耗量和未來憂鬱症發病率的相關性。
研究人員每兩年會安排一次問卷訪談,主要是了解個案的飲食內容與生活方式。
調查結束時,也會參考當事者歷年來的就醫紀錄,以確定其是否曾被診斷為憂鬱症,或因故接受抗憂鬱劑的治療;統計發現,有657名個案得到憂鬱症。
進一步分析顯示,食用反式脂肪的量與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呈現劑量效應關係,也就是吃得越多,罹患憂鬱症的機會就越大。例如,相對於沒有食用反式脂肪的人,攝取較多反式脂肪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居然高出48%。
另外,食用的油脂若是傾向飽和性脂肪,如牛、羊、豬等動物肉中所含油脂,也有類似上述現象。但若是傾向攝取不飽和性脂肪,如深海魚油、橄欖油、蔬菜油等,卻能降低憂鬱症的罹患風險,發揮保護、預防的作用。
不飽和性脂肪 能降低罹患風險
研究結果似乎可說明,為何南歐國家的憂鬱症發病率較歐洲其他地區低,食物儼然扮演了重要角色。
南歐國家普遍採地中海型飲食,食材多海魚、蔬果、堅果等,烹調也以橄欖油為主,這些東西都富含不飽和性脂肪,例如Omega-3、ω-9等。
建議大家買東西吃時,天然的最好,少碰油酥或油炸的加工食品,並養成閱讀營養成分標示的習慣,審慎選擇攝取的油脂,身心健康才有保障。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英警告:吃紅肉 1天不超過70克
【江靜玲/倫敦廿六日電】2011.02.27 中國時報
英國政府提出公共健康警告指出,攝取過量紅肉將導致癌症,建議民眾每日攝取紅肉的份量不宜超過七十克(二點零五盎斯)。相當於只有二小薄片的英式烤牛肉,或三片培根、或二根香腸,或一塊烤小羊排。在台灣,一客牛排通常約八盎斯,是每日上限的三倍多。
英國政府公共健康營養科學部表示,紅色肉類含高飽和脂肪酸,破壞消化細胞,易增加致癌率,尤其是罹患腸癌機率。根據研究,英國政府提議全國公民每人一天紅肉攝取量,不宜超過七十公克。所謂「紅色肉類」,包括牛肉、豬肉和羊肉等煮食前呈現紅色的肉類,以及香腸、燻肉等加工肉類食品。
但一般人的飲食習慣,很容易就超過這個標準。不要說一整天,光是一餐吃的肉,份量可能就超過此上限。尤其是外食者,中午一份排骨便當或焢肉飯,晚上來個牛排大餐,或者吃炒肉片或烤香腸,就遠遠超過了七十克。
英國政府公共健康營養科學部建議,可以多攝取白色肉類如魚和雞,但白肉鐵質含量不如紅肉。這項健康警告,並非完全不能吃紅肉,而是應避免攝取過量的紅肉和加工肉類製品,同時應多吃蔬菜水果,均衡飲食。
英國政府這項健康公告,與二○○七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建議,一般人平均一周攝取紅肉類份量不宜超過五百公克相似。
先前,美國科學家也提出類似警告,指出天天吃紅肉的人,十年內,女性的死亡率將增加三十六%,男性則增加三十一%。
◆ 調整身心及飲食 做人成功第一步
文/廖芳儀 2011.02.27 自由
現代女性普遍晚婚、晚孕,甚至往往在屆臨「高齡產婦」的年紀,才開始努力求子。中醫婦科門診中,常有病人詢問:「我已經35歲了,試了一年沒消息,還有機會懷孕嗎?」、「老大已經上小學了,我想生老二,能不能幫忙?」、「每天加班、熬夜,我的基礎體溫都很亂,年底準備結婚,懷孕會有困難嗎?」
「不孕症」是以未避孕一年以上仍無法自然受孕才能診斷。臨床上,「不孕症」的原因有許多,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肌瘤、輸卵管阻塞等,但男性無精症、精蟲活動度不佳、男女生殖系統的各類炎症等情形,也須列入考量,因此夫妻雙方都應接受中、西醫的相關檢驗、檢查,才能找出導致「不孕症」的原因,確立治療方向,提高受孕的機會。
婦女想要順利懷孕,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率的作法是認真觀察自己的月經週期,記錄每次行經第一天的日期、行經天數、經量、有無血塊和月經前後不適症狀(例如:腰痠、頭痛、腹瀉、便秘、腹痛、情緒變化、痤瘡等),最好能夠配合基礎體溫的量測,能夠更準確地抓住排卵期的最佳受孕時間。無論求診中、西醫,提供越詳細的月經週期紀錄,就越能提供醫師們更多的資料,可幫助釐清診斷及減少不必要的檢查,縮短懷孕的準備時間。
西醫治療「不孕症」的方式有許多,包括荷爾蒙類藥物、排卵藥、人工受精、試管嬰兒等,但也可以同時接受中醫的輔助療法,改善月經的不適及調整體質,增加受孕率。
中醫認為,「不孕症」是以腎虛為主要的病機,但往往多伴有肝鬱、脾虛、濕熱、血虛、氣虛、陰虛等複雜情況,因此還是必須求診專業的中醫師,才能針對患者的體質做最適當的調養,不能一味地自行服用補腎、補氣血的貴重藥材,反而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此外,現代女性多處在壓力深重的環境裡,「規律的生活作息」、「規則的月經週期」、「愉悅的受孕心情」是孕育健康下一代的最重要三個基石。
準備懷孕及懷孕初期的階段,可以在平常飲食中,多吃富含鐵質、葉酸、鈣質、蛋白質的食物,如:櫻桃、葡萄、菠菜、蘆筍、牛奶、牛肉、魚肉、豆類等,對於母子雙方的營養都有幫助。
但少數特殊疾病的患者(如甲狀腺疾病、紅斑性狼瘡、血液系統疾病等),建議在準備懷孕前,應與中、西醫師討論用藥及懷孕的安全性,才能開心懷孕,產下健康寶寶。
(作者為台北林口長庚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水分攝取過度 易引起糖尿病
◆ 停止喝過多的水/水分攝取過度 易引起糖尿病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03624
【聯合新聞網/文、圖/摘自《停止喝過多的水》/石原結實 著/晨星出版】2011.03.02
體內的「積水」沒了,疾病一定就能治好!
你確定多喝水就健康嗎?
知名百萬暢銷作家醫學博士石原結實告訴你,過度攝取水分反而會引起疾病!
擁有西醫背景的石原結實,在長期的 看診經驗中體認出,為增進健康就應該重視最自然的自然療法。在本書中石原結實提到,人體的確不可欠缺水分,但只要攝取必要的量並加以充分利用,再徹底排泄 出來就行了;反之,這些水分若沒有充分利用,也沒有排泄出來,反而囤積在體內,那麼這些水分,正是現在人罹患各種疾病的原因。
即使目前沒有顯著的症狀,只要有下列現象,都表示體內水分過多:
● 各種健康檢查數據都很差的人
● 本身並沒有很胖卻有小腹的人
● 胃下垂又吃很少的人
● 下半身容易覺得冰冷的人
● 皮膚白皙又有點圓滾滾的人
● 拍肚子時覺得有水聲的人
這樣的人,明顯都是各種疾病的預備軍。
「水分攝取過度」反而會引起以下疾病:
● 糖尿病、高血脂症──血糖值及膽固醇高是因 為「燃燒」不好
● 高血壓──比起鹽分,水分才是高血壓的原因,是這樣造成的
● 肝炎、黃疸、膽結石──增量的膽汁從膽管溢出
● 肥胖(水腫)浮腫(下腹突出)──除去下半身積存水分的方法
● 頻尿、乏尿──多了也很煩惱少了也很煩惱,原因卻是相同的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這些人「多」、「少」喝水有學問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0857
* 下半身積水的排除法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03627
中醫早在二千年前就將肥胖分為「虛胖」和「實胖」,所開列的處方箋也完全不同:「皮膚白皙、容易流汗、容易浮腫、也容易有關節痛者」屬於「虛胖」類型,對這一類型的人,必須開出能溫熱身體、
◆ 預防癌症 飲食注意九大要點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773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11-03-01
癌症發生率日益增加的因素之一,即是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的改變。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營養師康甄真表示,根據調查顯示,現代人高脂低纖飲食、少運動、吸煙、檳榔及年輕女性初經早、停經晚等因素影響,導致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和口腔癌有上升的趨勢,所以如何調整飲食才能預防癌症的發生,應是國人目前需注意的健康議題。
康甄真說明,想要預防癌症,飲食可從以下的九大要點著手:
1. 新鮮且有變化的均衡飲食:吃新鮮、均衡且有變化的飲食,可確保人體所需的每一種營養素不容易缺乏,其實導致癌症形成原因有很多,不只單一因素或單一食物所導致,故無法從單一營養素的攝取來達到防癌效果,因為很多食物的營養素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應攝取完整的食物,才能發揮其營養價值。
2. 蔬果是防癌的捷徑:蔬果中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因子,是對抗自由基減少癌細胞產生的好幫手;蔬果中的維生素C、E以及β胡蘿蔔素,還有微量的礦物質硒、鋅、錳等都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另外蔬果中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如多酚類、類黃酮素、植物固醇、蔥蒜素等,皆是抗癌的菁英分子。
3. 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除了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的纖維質之外,全穀、全豆類也是纖維質最佳的來源之一。天天五蔬果,就是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但是如果要達到每天25~30公克的纖維攝取量,天天五蔬果是不夠的,必須得再加上主食改吃全麥麵包、雜糧饅頭、糙米飯、五穀米飯等才足夠。
4. 減少含高脂肪食物的攝取:脂肪攝取過多容易促使乳癌、大腸癌的罹患率增加,除了動物性油脂以及油炸食物之外,其他如糕餅、點心都是潛藏看不見的油脂,是值得注意的陷阱。
5. 避免經常進食醃製、煙燻和燒烤食物:醃製、煙燻的食物中常常含有亞硝酸鹽致癌物質,另外火烤食物容易產生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致癌物質。蔬菜水果的維生素A、E與C等抗氧化物質,就可抑制致癌因子的合成。
6. 其他食物中的致癌物質:農藥的殘餘、抗生素的濫用、不當的食品添加物、黃麴毒素的污染、包裝與容器的品質不當等,都是曝露在高致癌物質的環境中。另外吸菸者以及其吐出的二手煙霧和炒菜的油煙等更使得罹患肺癌的機率相對增高。檳榔族罹患口腔癌的危險性也是比一般人還要高。
7. 限制攝取酒精性飲料:酒精除了含有一些致癌物質之外,也會誘發刺激粘膜組織的發炎反應產生組織變異。過量的飲酒習慣更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而增加癌症罹患的機會。
8. 增加體能活動,以維持正常體重:每天維持30分鐘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每週一次戶外活動,如爬山、騎腳踏車等,養成持續性之運動習慣。
9. 定期癌症篩檢:有些癌症是完全無任何症狀,如肝癌,當有症狀出現時,可能已經是非初期癌症,在治療上不但麻煩且治癒率相對比較低,其實許多的癌症可以藉由定期的篩檢,來早期發現早期治癒。
※ 相關報導:
* 吃得營養又均衡 主婦烹調五妙法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03555
◆ 感染HPV 半數男性有風險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路透芝加哥28日電】2011.03.02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子宮頸癌的元凶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女性會感染,半數男性也有感染風險。未來年輕男性可能也須接種疫苗,降低罹癌風險。
HPV感染主要導致子宮頸癌,高居全球婦女癌症第2位。且HPV病毒類型多,也會造成肛門癌、陰莖癌和口腔癌等頭頸部癌症。
佛羅里達州「莫菲特李癌症中心與研究機構」教授安娜‧朱里安諾(Anna Giuliano)率領團隊,研究來自美國、巴西與墨西哥等國,超過1100名18至70歲之間的男性,了解男性感染HPV的過程。
研究團隊同時發現,男性感染到新型HPV的比例和女性相當接近,每年約有6%的男性感染HPV 16,這一型病毒已知會導致子宮頸癌和一些男性癌症。
朱里安諾表示,感染HPV的女性,年紀增長時身體會自行清除病毒;相較之下,男性在一生中,生殖器官感染HPV的機率很高,卻不見得每個人有清除病毒的能力。
疫苗專家認為,這項研究顯示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以預防一些癌症。這項研究刊登在英國「刺胳針」(Lancet)醫學期刊。
常失眠食慾差 當心過勞前兆
中央社 2011-03-03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3日電)過勞死個案頻傳引起關注,精神科醫師今天表示,若工作時間超長,且有無法專心、失眠、食慾差、體重降等類似慢性疲勞症狀,應趕緊就醫,透過檢查提早治療,避免引發嚴重後遺症。
中心綜合醫院減壓門診醫師李光輝受訪表示,一般正常上班8小時,若加班或長時間工作無法休息,再加上開始出現無法專心、體力不好、失眠、情緒低落等心理徵兆,食慾變差、體重下降、易頭痛、胃痛等生理徵兆,就要當心有過勞現象。
李光輝說,長時間上班就處於緊繃狀態,心臟負擔變大,而休息時心臟負擔變小,通常工作很累,休息1天後,疲勞症狀會慢慢恢復,但若長久處於如此狀態,休息後症狀也沒有改善,甚至出現心律不整、血壓高等症狀,心臟負荷大,血壓飆高血管易爆,就很可能引發猝死。
要了解是否有過勞現象,李光輝說,可以透過自律神經檢測儀,除了主觀的症狀判定外,還可以客觀檢查判定,發現問題提早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洪錦益受訪表示,超時工作承受壓力,尤其對神經較敏感的人來說,就會導致焦慮、失眠,免疫系統也會變差。
洪錦益說,無論如何上班8小時,頂多加班2小時,就一定要休息,充足的睡眠、休息,以及適當的運動,才能幫助紓解壓力,上班時間每隔一段時間也應該起來活動一下,休息片刻再回到工作崗位,精神好,效率也會提高。
※ 相關報導:
* 戰勝肥胖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234&f_ART_ID=304240
要是把所有的研究結果放在一起,肥胖的解決方案明顯無法濃縮成只吃某類食物或者僅採取簡單的行動。肥胖問題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有些是環境(周遭親友的飲食習慣、從你家裡和附近商店裡最方便得到的食物、你工作時是否需要常走動);有些是生物因素(可能天生容易堆積脂肪,或者飽足感的門檻比較高,甚至是擁有更敏感的味蕾);有些是經濟因素(垃圾食物比生鮮食物便宜多了);行銷手法也是原因之一(食品公司越來越會操縱人類的社會天性,以及我們越來越喜歡吃不健康卻讓食品公司有利可圖的食物)。這就是為什麼「只吃某種食物」等偏頗的解決方案,如同所有簡化的方法一樣,都失敗了。
◆ 白天小睡 快速降血壓
【聯合報╱綜合報導】2011.03.03
美國研究指出,現代人平均睡眠時間比50年前少2小時,因此白天小睡45分鐘可快速降低血壓。研究人員將85名健康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白天小睡一小時,另一組無小睡時間。研究發現,小睡45分鐘至60分鐘的受試者血壓明顯較低,一整天的精神較好。(英國每日電訊報)
◆ 吃完鹹食 血管變硬
【聯合報╱綜合報導】2011.03.03
澳洲研究發現,食用過鹹食物後,血管會在半小時內變硬,阻礙血流速度。研究人員為測試鹽分損害身體的速度,提供16名受試者鈉含量4000毫克與300毫克的餐點。實驗發現,食用過鹹餐點後,血流速度半小時內明顯出現阻礙,一小時後達到高峰。(英國每日郵報)
代謝症候群者 易睡不好
中央社 2011.03.05
根據一項針對客運、鐵路司機研究顯示,有代謝症候群者,晚上睡覺發生「微醒覺」指數偏高,也就是無法進入深層睡眠,研究也發現,睡眠問題是導致代謝症候群惡化的原因之一。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講師王志寰今天在台灣睡眠醫學會學術研討會中發表睡眠障礙與代謝症候群關係,利用1年半時間收案553名客運、鐵路司機。
王志寰說,結果發現,原本就有代謝症候群者,晚上睡覺時「微醒覺」指數偏高,也就是睡眠不好,無法進入深層睡眠。
王志寰說,分析發現,睡眠障礙者中,88.7%有代謝症候群,睡眠問題可能是讓代謝症候群惡化的原因之一,睡眠過程中醒來次數愈多、睡眠效率愈低,睡眠過程呼吸中止次數愈多,罹患代謝症候群危險性愈高。
不過,王志寰說,睡眠問題與代謝症候群的因果關係,未來將進行3到5年的研究,追蹤一群沒有代謝症候群者,觀察其睡眠資料,以及發生代謝症候群狀況,了解其因果關係。
◆ 三成患者無警覺!平均每小時一人死於糖尿病
中廣新聞/陳奕華 2011-03-04
糖尿病照護最要控制飲食與監測血糖,不過調查顯示,九成老人對血糖機使用霧煞煞,四、五十歲的青壯年嫌麻煩,血糖機正確使用率不到三成,有些患者則因為怕痛或試紙負擔重,忽略監控血糖值,專家提醒,國內去年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人死於糖尿病,卻有三成患者對症狀毫無警覺,長期下來,恐怕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成為洗腎危險群。
一名家住台北56歲男子罹患糖尿病十年來,因為嫌血糖機操作麻煩,再加上害怕採血疼痛,疏忽監控血糖情況下,一年多前出現神經病變與視網膜病變等嚴重併發症,雙腳貼滿貼布,還是痛到無法入睡,需要靠輪椅代步,這才警覺自我血糖監控的重要性。
根據衛生署資料,全台糖尿病人口高達150萬人,居十大死因第五,不過定期居家做血糖監測卻不到5%,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監事杜思德指出,國內去年有八千兩百多人死於糖尿病,平均一個小時有一人因為糖尿病死亡,不過卻有五十萬病患輕忽自己的症狀,沒有持續治療或監測血糖,恐增併發症風險。
患者忽略血糖控制,除了一部分因為怕痛、試紙負擔重,血糖機操作複雜也是原因,統計九成老人對於使用上霧煞煞,四十到五十歲的青壯年嫌麻煩,其中以試紙得先調碼才能用最為困擾,要是調錯,誤差恐怕達到三、四成,全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統計,血糖機正確使用率不到三成,醫師建議,患者不只藥物、生活飲食要留意,血糖監控上,可視自己需求,可選擇較為簡單免調碼血糖機。
◆ 晚上睡不夠 午睡效率UP
中央社 2011/03/04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4日電)根據一項針對大學生、研究生所做的午睡與自主神經研究發現,原有午睡習慣者,短暫午睡30分鐘,醒來1、2小時內,精神狀況好,醫師表示,尤其晚間睡眠不足者,午睡有助提升效率。
國立陽明大學睡眠中心及腦科研究所團隊進行「午睡在自主神經扮演的角色」研究,研究生徐雅娟今天下午在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學術研究發表記者會表示,這項研究是針對22名大學生、研究生所做研究。
研究分為有午睡習慣者 (10名)、無午睡習慣者(12名),進行約1個月研究,受試者要填寫自我感覺評估表,並使用微型多功能生理分析紀錄儀記錄腦波、心電圖24小時生理訊號。
徐雅娟說,有午睡習慣者,在短暫午睡30分鐘,之後的1、2小時內,較清醒,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但原本沒有午睡習慣者,短暫午睡後,清醒狀況較沒有明顯差別。
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一般民眾平均晚上睡眠時間大約只有6小時,若晚上沒有充足睡眠,白天又要工作,體力負荷不了,因此,尤其是晚上睡眠較少者,建議可以適度午睡,在還沒有進入深層睡眠時醒來,對於下午工作、上課效率的提升,較有幫助。
慢性疲勞 多休息不如多動/治療高血壓 首重改善生活習性
◆ 國際藥聞-慢性疲勞 多休息不如多動
諶悠文 2011-03-06 中國時報
過去對於慢性疲勞患者,醫生多建議放輕鬆一點,多休息。但英國科學家表示,行為療法或運動才是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最好方法,以調整生活步調的方式來緩解疲勞,其實效果並不大。
多年來,患者團體提出警告,以認知行為療法和漸次增加運動量來克服慢性疲勞症候群可能有危險,他們反倒提倡「適應步調療法」(adaptive pacing therapy),建議患者放輕鬆,適應此疾患對生活的限制。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團隊從事臨床試驗,把641名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分成4組。除了第1組僅接受醫療護理,其他組另搭配「認知行為療法」(改變行為與認知,以逐漸增加體力和心智活動)、「分級運動療法」(逐漸增加運動量)和「適應步調療法」(規畫活動以避免疲勞)。每組接受臨床試驗約 6個月,並追蹤1年以評估是否持久有效。
結果發現,行為與運動療法都能適度減輕疲勞,並改善身體功能;適應步調療法和基本醫療建議,反而並沒有很大幫助。
這項研究也顯示,所有的療法都是安全的,不過這些療法只能幫助約6成的病患。研究報告刊於最新一期《刺胳針》醫學期刊。
全球約有2%的人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所苦,其症狀包括嚴重倦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肌肉和關節疼痛,以及失眠。
◆ 不曬卻長斑!「前額遭殃」 空汙惹禍
TVBS 2011/03/05 吳亭儀
碰到陰冷天氣,不少人為了省時同時也省去防曬、隔離手續,德國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黑斑元凶不再只有陽光,長期處於空氣汙染環境,前額和兩頰會增加20%黑斑,別以為這情況只在國外發生,新北市就有一名56歲婦人,因為長期在工業區工作,前額和雙頰長出大塊不規則黑斑,醫師也發現今年冬天,除斑的患者多了一成。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在額頭位置,這有兩個大塊的,不規則形的黑色素沉澱。」
大塊分布連額頭都有,讓人很難想像這是黑斑,56歲婦人臉上嚴重黑斑,不是因為曬太陽,而是她在長期在工業區工作。
趙昭明:「環境的汙染造成我們皮膚的色素沉澱,黑斑的形成,這些不好的自由基,傷害到皮膚的時候,也更容易造成皮膚的黑色素,黑色素的活化。」
黑斑元凶不再只是陽光,德國研究發現,環境汙染會讓前額和兩頰,增加20%黑斑,仔細比較,汙染形成的黑斑,面積較紫外線黑斑來得大,散狀分布,也跟紫外線形成的圓形、多角形黑斑不一樣。
皮膚科醫師統計發現,就算今年冬天溼溼冷冷,春節除斑患者,還是比去年多1成。民眾:「我們會不知道出去(時),今天可能需要戴一個帽子,或多擦一點防曬或是,要擦多少係數的防曬之類的。」
光是天氣就難捉摸,更別說掌握紫外線、空汙程度,有業者腦筋動得快,乾脆推出手機軟體,先定位,再告訴用戶,紫外線和汙染程度。彩妝師:「最基本的隔離防曬你現在到15,其實是不太夠的,會建議說,像現在空氣汙染是低,紫外線是中(度),我們可以做到隔離防曬,最少25到30。」
不管天氣陰晴,根據紫外線擦防曬,還有空汙程度加隔離,或許能提升防斑效果,但醫師提醒,想避免因汙染造成的黑斑,徹底卸妝清潔更重要。
◆ 治療高血壓 首重改善生活習性
文/鄭智維 2011.03.07 自由
「衛教師,醫師都說我的血壓高,可是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啊?」好幾位高血壓且伴隨其他併發症的病友常這樣問我,正因沒有感覺,所以都不規則服用藥物。
我在進行病房衛教時,會發現多數心肌梗塞的病人在發病前,就有高血壓的情形,也沒有量測血壓的習慣,更不用說按時服藥。
高血壓的進程緩慢,初期沒有感覺,等到身體不適,幾乎都有了其他合併症,此時病程進展就變得非常迅速。
國人十大死因中,和高血壓有直接或密切相關的疾病,就佔了一半,像是心臟疾病、腦病變、腎臟病、糖尿病等。
根據高血壓防治準則:不管種族、年紀及性別,收縮壓必須在120毫米汞柱(mmHg)以下,舒張壓在80毫米汞柱以下,才算正常血壓。
假使在3個月中,有3次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就算是高血壓的患者。可是不管是否有高於140/90毫米汞柱,只要超過120/8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前期,雖然不用藥物控制,卻需要積極注意飲食跟生活作息。
既然平常就要注意控制血壓,那麼量測血壓就很重要,目前市面上的血壓計分別是握球式血壓計和電子自動血壓計。握球式血壓計需要聽診器配合,無法單人操作,還要經過訓練,並不適合一般大眾使用;電子式的血壓計,簡單方便,而且有些廠牌還有自動記憶功能,可以看診時,直接帶去給醫師查詢即可,但是要記得每年帶回給店家做校正,才能確保準確。
此外,病友常抱怨在家裡量的血壓值跟在醫院裡量測的有落差,那是因為病友看到醫事人員會緊張,且來到醫院較匆忙,沒有休息足夠,所以在醫院量測的血壓都偏高。
一般量測血壓會建議在晨起和晚上睡前,這兩個時候都休息較足夠,若平時,則建議需要休息10至15分鐘,且手臂放置與心臟高度等高,綁帶綁於上手臂,鬆緊適中,放鬆心情再開始測量血壓。
所有高血壓患者都要服用藥物嗎?目前的觀點是傾向都應該考慮投予藥物,但建議在藥物治療前,應該先教育病友改善生活習性(減重、減低鹽分攝取、規律運動及戒酒)。
根據統計,即使投予最強效的高血壓藥,也只能達到降低30%血壓的目標,若能確實改善生活習性,平均可達到降低45%血壓的目標。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衛教個案管理師)
※ 相關報導:
* 20歲喝酒上癮 平均活44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192839.shtml
專研酒癮防治的台北市立松德院區院長陳喬琪認為並非如此,只要下定決心戒酒,還是有機會和酒精說再見。
老菸槍要注意 菸癮莫名消失 當心肺癌前兆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1.03.07 自由
戒菸務必主動、趁早,不少老菸槍常戲稱總有一天會「抽到不想抽」了,並以此當成拖延戒菸的理由,但醫界近年發現,不少老菸槍在吸菸多年後,突然喪失菸癮,不久卻被診斷出肺癌,有科學家懷疑,這有可能是罹患肺癌的徵兆。
癌細胞釋放某些物質 抑制對尼古丁的渴望
肺癌位居十大死因之首,發現時多屬晚期,而吸菸正是頭號危險因子,要預防肺癌,越早戒菸越好,一項美國研究顯示,不少菸癮重的老菸槍,在被診斷出肺癌前不久,卻能輕而易舉戒菸,研究人員懷疑,這種菸癮莫名其妙消失的不尋常現象,可能是肺癌徵兆,該項研究日前發表在國際「胸腔腫瘤醫學期刊」。
美國賓州費城退伍軍人事務醫療中心針對115名有吸菸史的肺癌病患進行研究,其中有4成8在被診斷為肺癌之前就停止吸菸,其中只有1成1有不適症狀,高達3 成1的比例能夠毫無困難的戒菸,而大多是在吸菸量最高峰、對尼古丁有高度依賴時,甚至是在多次戒菸失敗後,卻能輕而易舉戒菸。更引人注意的是,約有半數病患是在停止吸菸的2.7年左右,被診斷出罹癌。
研究團隊推測,這種在臨床上常見的現象,可能肇因於肺癌細胞釋放的某些物質,使人體對尼古丁渴望受到抑制。而此研究結果,絕非變相鼓勵老菸槍持續抽菸,相反的,抽得越凶,反倒越加速肺癌的來臨。
醫師建議越早戒菸越好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科主治醫師陳育民認為,這是有趣的發現,但因個案數不夠多,尚須更多資料才能進一步確認。
臨床上,不少吸菸者一旦被診斷出肺癌,往往能在醫師勸告下快速戒菸,除了肇因病患面對死亡所激發出的意志力外,也可能與治療癌症的藥物有關,另一個可能是,病患腦部可能發生了一些未知的變化。
陳育民指出,以男性吸菸者為例,罹患肺癌的風險,大概是非吸菸者的20到24倍之高,從吸菸到被診斷出肺癌,平均大概是20年,但越年輕開始吸菸,尤其是16歲以前,因呼吸道上皮細胞尚未發育成熟,會更加速罹患肺癌。
陳育民表示,肺癌很難早期發現,胸腔X光尚有很多死角,吸菸是肺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奉勸老菸槍應該儘速及早戒菸,不要心存僥倖,建議每年作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進行肺癌篩檢。
◆ 鼻子健康與脾腎運作 關係密切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03/07
傳統中醫認為,鼻病跟人的脾、腎皆有關。中醫師胡克信表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鼻子的健康跟脾、腎有關,鼻屬脾土,加上膀胱與腎互為表裡,所以鼻子的健康與否,跟人的脾、腎是否正常運作有所關聯性。若脾、腎不正常運作,自然鼻子也可能就跟著不健康。
胡醫師指出,就鼻與脾的生理關係來說,鼻居人的臉中間,為一身血脈多聚的地方,而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的盛衰可經由統血與生血來影響鼻子的生理功能,所以脾氣健旺則鼻子的生理功能正常,若脾的功能失調,將導致氣血生化之源不足,就可能會影響到鼻子的健康。
鼻與腎的關係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督脈循行於鼻柱到鼻頭,也就是腎的經脈交會於督脈;二方面是肺腎同源,肺為鼻之竅,鼻功能要正常需靠腎氣輸佈,「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腎氣充沛時鼻與肺才能正常運作。
◆ 基因突變易引發心臟病 門診應建檔
路透 2011/03/07
(路透倫敦6日電)科學家在一系列國際大型基因研究中又發現,有13種基因變異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心臟病為全球頭號殺手。
研究人員表示,發現13種先前未知的基因變異,加上大約已證實的10種,可以提供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心臟疾病如何發展的線索,以提供患者更有效的新型治療。
這項研究也建議,針對心臟疾病,值得將瞭解基因變異檔案,納為未來例行門診照護的一部份,目的是提供更個人化的預防或治療計畫。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已知的23種基因變異,其中有7種和LDL膽固醇有關,1種與高血壓有關,兩者皆是心臟病的風險因子。LDL膽固醇為壞膽固醇,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
全球多位投入研究學者之一、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亞賽(Themistocles Assimes)說:「根據這些資訊,我們更能點出生活中的高風險因子,才能儘快採取步驟中和這些額外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頭號殺手,每年造成1710萬人死亡,投入治療與醫療設備的經費,每年高達好幾十億美元。
抽煙、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等生活型態,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但是科學家經由檢驗基因圖譜發現,有些基因可能隱含較高的心臟病風險。
這項研究加上另外兩份報告,今天刊登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期刊。中央社(翻譯)
◆ 甲狀腺機能亢進 多為自體免疫問題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2011/03/07
得知自己有甲狀腺機能亢進,不少人會發出疑問,為何偏偏找上我?甲狀腺發炎、長結節等都可能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但最常見的,還是自體免疫問題。
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說,大約8成的甲狀腺機能亢進,都起因於自體免疫問題,尤其是年輕患者,幾乎都是。
因自體免疫疾病多好發於女性,所以甲狀腺機能亢進也是女多於男,比例約為10比1。
「遺傳體質還是最主要原因。」簡銘男說,親屬裡若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發病機率會比較高。
有遺傳體質,未必代表會發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可說是壓力下的產物。」簡銘男說,還有情緒、個性、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也都可能誘發。也因為如此,甲狀腺機能亢進這疾病,經常出現在工作壓力大,或要跟時間賽跑的行業裡,像金融業、空姐、新聞工作者、高科技,甚至是醫護人員等,可說是因為情緒及壓力造成的文明病。
簡銘男說,這類患者雖然較易擔心、焦慮、急性子,但往往心思也較細膩、有責任感,甚至創作能力也可能比一般人來得好。
有專家推測,音樂神童莫札特可能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才能短時間內創作出美好樂曲。
不過,也因為挫折感較多、易感到「鬱卒」,或對未來感到惶恐、悲觀,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罹患憂鬱症機率相對也較高。
每天消耗300大卡 多活1.3歲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3.09
一項研究證實,每天多消耗300大卡熱量,就可多活1.3歲;但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輕易吃下300大卡熱量的食物。一碗白飯、一杯柳丁汁下肚,就是300大卡。
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許雅雯指出,這項最新的研究,是由日本九州保健福祉大學教授波多野義郎蒐集1999至2005年的統計完成。他有「日本健走之父」美譽,透過這一研究,提醒民眾多運動。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台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金美雲表示,日常生活中,常以一碗白飯280大卡為基準,衡量其他食物的熱量。例如一碗牛肉麵約是2 至3碗白飯的熱量。便利超商熱賣的便當,一個的熱量大約在600至700大卡,和牛肉麵差不多。涼麵的熱量稍低,但因拌了食用油及醬料,每份約有400至 500大卡熱量。
傳統菠蘿麵包每個約250至300大卡;至於近年流行的大型菠蘿麵包,每個熱量450至500大卡。未包餡的小餐包熱量較低,每個約100大卡,三個就是300卡。薄薄的白土司每片約120大卡,二片半就有300卡。一顆白煮蛋則約75大卡。
相較下,蔬菜水果的熱量稍低,一個女性拳頭大小的柳丁,熱量只有60大卡,但平均5顆可榨一杯柳丁汁,只要喝下一杯柳丁汁,就有300 大卡。相較之下,半台斤、300公克的蔬菜只有70大卡,熱量很低,且飽足感十足,是減重的最佳選擇,但應以清蒸或水煮為宜,油炒、油炸的熱量將大增。
吃下300大卡熱量的食物相當容易,卻要花很大力氣才能完全消耗掉。以一個體重50公斤的中等身材女性為例,要騎2 小時腳踏車、健走2小時、游泳1小時24分、跳舞1小時10分或是連續拳擊32分,可說相當累人。
◆ 38健康線 比事業線重要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3.08
不要胸部事業線,改重視腰圍「3」1吋、「8」0公分健康線!台灣女人腰圍越來越粗,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近12年來,國內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箊的比率從20.2%升至33.6%;如今平均三個成年女性就有一人腰圍過粗,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增。
在3月8日婦女節的前夕,國健局局長邱淑媞呼籲,成年女性腰圍不可超過「3」1吋或「8」0公分,「38」是新時代女性關鍵的健康線,遠比露胸的事業線重要。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祝年豐指出,成年女性腰圍如果超過31吋(約80公分),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國內女性腰圍 越來越粗了
祝年豐強調,腰圍會正確反應腹部肥胖的多寡,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的一種方法。但隨著國內飲食西化,加上不運動,國內女性的腰圍越來越粗。
國健局分別在1993至1996年,以及2005至2008年等做了兩次大規模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的比率,從20.2%增加至33.6%。
醫師建議: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
如何才能健康減重,降低腰圍?祝年豐建議減少糖、鹽、脂肪的攝取,多吃蔬果。每天規律運動至少30分鐘。天天量體重,隨時提醒自己維持健康的體重。但每周減重不可超過一公斤。
邱淑媞提醒,國內女性應該多愛惜關心自己健康,常常測量腰圍、體重,如果腰圍超過31吋(80公分),就應提高警覺,以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上身,引發心血管疾病。
◆ 月吞200顆綠藻 甲亢婦手抖、心悸
TVBS/洪玲明 2011/03/07
你常吃藻類保健食品嗎?趕快注意自己有沒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體質,或是家族遺傳病史,最近醫院新陳代謝門診,接到不少病患,都出現心跳加速、心悸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查了之後發現都有吃綠藻的習慣,而且顆數多達200顆,藥師提醒,因為藻類食品或是昆布海帶當中都含「碘」,不管是特殊體質還是一般民眾,一天大約只要吃5到10顆就好!
一顆顆綠色小藥丸,最近走紅的藻類保健食品,許多民眾一把抓,抓了就吃,但新陳代謝門診,病患也跟著多了起來,症狀不外乎都是心跳加速、心悸、手發抖,醫生診斷才知道,自己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
書田新陳代謝科醫師洪建德:「吃任何含碘高的食物,都會甲狀腺亢進,可能綠藻有一些碘含量會很高,不過一般長期的甲狀腺亢進患者,大部分都是自體免疫(不好)。」
含碘量是關鍵,家族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遺傳體質,更得注意,因為綠藻即便標榜可以提升免疫機能、調整體質、增強新陳代謝等功能,攝取量還是得控制。藥師:「一般人你要長期吃的話,大概一天5到10顆就夠了。」
更有民眾一天狂吞30顆,為了加快新陳代謝,藥師提醒,這種吃法不能超過2星期!日常生活中,不只藻類食品,像是昆布、海帶,含碘量也很高,不想甲狀腺亢進找上你,適量就好。
◆ 黃豆製品、蔓越莓 更年期多攝取
自由 2011/03/08
〔記者吳亮儀/基隆報導〕今天三月八日是婦女節,署立基隆醫院營養師許秋萍提醒更年期婦女,要注意身體上的變化,特別是體重上升、骨質疏鬆和泌尿道感染等徵狀。
許秋萍表示,女性在更年期時,體組成會改變,脂肪會增多,身材較容易變形,骨質也容易疏鬆,加上雌激素分泌減少,泌尿道容易感染。許秋萍建議,除了少油、少鹽和少糖的飲食方式外,可增加攝取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豆漿、豆腐和豆乾等各式黃豆製品,有助舒緩更年期症狀。
許秋萍也提到,許多更年期婦女會有泌尿道感染的困擾,她建議,可食用蔓越莓來預防大腸桿菌附著在泌尿道上,減少感染機會。
蔓越莓富含前花青素,對於入侵的有害菌達到抑制的作用,防止細菌在表皮細胞黏附,許秋萍建議,早晚各喝一百廿C.C的蔓越莓汁(見圖,記者吳亮儀攝),當中的單寧酸能夠抑制大腸桿菌黏附上泌尿道黏膜。
◆ 營養又便宜 西瓜第一名
中央社 2011-03-08
物價節節高升,賢明的家長要買哪些水果給小朋友,才能達到花最少錢卻獲得最多營養的效果?根據美國一項調查,西瓜榮登榜首。
成立主旨在於促進生活健康、經濟穩定的非營利智庫機構Sightline Institute,為了讓民眾瞭解哪些水果價格最便宜,卻擁有最多維他命等營養成份,推出由研究人員藍斯頓(Jennifer Langston)與海斯(Eric Hess)彙整的排行榜,10種水果上榜。
據這項排行,價格最便宜,卻擁有最多營養的水果,第1名西瓜,第2名洋李,第3名柳橙。蘋果與草莓排名第4、第5。
第6名至第10名:甜瓜、葡萄、香蕉、奇異果與桃子。
藍斯頓與海斯以美國農業部公布每種水果平均每杯的營養成份含量為根據,配合美國最大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採用的「總計營養密度指標」(Aggregate Nutrient Density Index)評分,再計算各種水果平均每杯的價格。
莓子類水果含有大量維他命,營養成份雖然相當豐富,但因為售價相對較高,綜合衡量之後排名位置就落後於西瓜、蘋果等。
※ 西瓜性寒,體質冷的人不宜多吃。
有此研究 BMI值24─25.9死亡風險低?
【聯合報╱編譯卓佳萍/報導】2011.03.09
台灣和美國學者針對超過十二萬名台灣人進行的研究顯示,在美國的標準中處於過重邊緣的台灣人,跟同族群其他人相比,是死亡風險最低的一群。
法新社報導,這項為期十年的研究,追蹤逾五萬九千名的台灣男性及近六萬六千名的台灣女性,觀察死亡率與BMI值的關聯。
大多數人的BMI值落在十八到卅五之間。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的標準,BMI值廿五到廿九就算「過重」,超過卅就算「肥胖」,過重和肥胖都容易有健康問題及罹病風險。
但這項針對台灣人的研究指出,BMI值廿四到廿五點九之間台灣人,雖然以美國標準而言已處於「過重」邊緣,但死亡風險卻最低。這項研究已刊登於加拿大醫學期刊(Canadian Medical Journal )。
研究還顯示,比起BMI值中間的族群,BMI值偏高或偏低族群死亡風險較高。
研究顯示,世界衛生組織將亞洲人BMI值「過重」標準下修到廿三至廿四點九,可能不妥,因為這項研究顯示台灣人的BMI值即使高到廿五點九,仍屬於相對低死亡風險。
這項研究是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大醫院、亞洲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聯合進行。
◆ 自體細胞再生尿道 美成功植入
【Upaper╱中央社】2011.03.09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病患自體細胞,在實驗室培養出泌尿管,並植入5名男孩體內以取代受損組織,展現細胞療法潛在力量。
北卡羅來納州威克森林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艾塔拉表示,尿液流量測試及尿道直徑測量都顯示,這項組織工程製成的尿道6年後仍正常運作。
前述研究是再生醫學這個成長領域首例。許多醫師希望最後能發展出可修復、甚至取代整個器官的技術。
艾塔拉指出:「基本上,病患因罹病或器官受損來看病,我們就取下極少許組織,差不多僅約半張郵票大小。」接著加進培養液滋養這些細胞,大量繁殖。
一旦細胞繁殖數量夠多,就將他們取出進行生物分解,形成正確結構。接著就在恆溫箱熱這器官,讓細胞開始形成一大片組織。研究團隊將自家製造的尿道部分組織植入到5名男孩體內。他們年齡在10到14歲之間,尿道都受損。
一旦植入,這些大片組織開始形成新組織,約4周後,就能拔除他們的導尿管,並從新的尿道排尿了。
◆ 2成腎臟病患 天天吸菸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3.10
台灣20歲以上的成人,每十人就有一人有慢性腎臟病,卻沒有好好護腎。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腎臟病患者沒有注意量血壓、測血糖,採行低鹽飲食的也不到一半。甚至還有2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每天吸菸,將使腎功能持續惡化到洗腎地步。
國人怕洗腎,但是罹患慢性腎臟病後,仍然沒有好好護腎,在3月10日「世界腎臟日」前夕,國健局發表最新調查指出,近6成的腎臟病患者沒有好好量血壓,近7成的患者沒有注意測血糖,6成5的患者沒有注意測膽固醇。
在飲食上,採行低鹽飲食的腎臟病患者不到一半。另外仍有2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每天吸菸,與一般民眾的吸菸率差不多。調查也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臟疾病的比率,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3倍。
高雄醫學大學腎臟照護學系主任黃尚志說,對腎功能已被破壞的患者來說,抽菸、三高等危險因子猶如「火上加油」,尤其是抽菸的傷害更大,但許多患者「講不聽」,很容易導致腎功能持續惡化到洗腎地步,更加重罹患心臟病的機率。
心臟不夠力 身體積水走不動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1.03.10
身體出現水腫,不一定是腎臟的問題。一名60歲女性,平時走路運動發喘,且有下肢水腫問題就醫,醫師檢查後竟然發現患者心臟衰竭,若不積極治療,嚴重時會有心血管疾病猝死危機。
書田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張世明表示,心臟衰竭的患者,因為無法將足夠的血液打進身體其他器官中,久而久之會在體內造成積液,初期會從人體下肢開始水腫,然後逐漸往上;慢慢地患者會覺得疲倦、走不動,甚至覺得呼吸很喘,都是心臟疾病傳遞的警訊。
心臟衰竭與許多疾病有關,比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辦膜性心臟病…等。隨著年紀增加,長期下來會引起心臟肥大、擴大、功能異常,最後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突然猝死,患者需謹慎。
張世明說,但大多數患者在身體出現警訊時,都會誤以為是工作太過疲勞,老人家更會覺得是年紀大了所以呼吸不順、呼吸喘,甚至誤以為是腎臟疾病,因此延誤就醫,常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因此建議患者,只要輕微覺得喘、疲倦,或者不正常的水腫,應該到心臟科請醫師做詳盡的檢查,輕微心臟衰竭患者可用藥物控制,降低猝死發生機會。
◆ 腳趾甲長得慢 能確知尼古丁含量
台灣新生報 【記者王柏楊/綜合外電報導】2011.03.10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稱,腳趾甲可以成為診斷肺癌的先兆。
該小組由研究腳趾甲中尼古丁的含量中發現,高尼古丁含量的人比低含量的人得肺癌的風險要高3倍之多。而令人更震驚的是,接受試驗的對象裏,有些人腳趾甲中尼古丁之含量雖高,但卻從未有抽菸的歷史,故許多相關專家宣稱這證明了吸二手煙對人體的巨大危害性。
而人類的腳趾甲每年只會增長約1公分左右,此一增長速度比手指甲要慢得多,因此從腳趾甲中更能明確地判斷出其是否受過尼古丁的侵害。
該研究小組曾花費了12年的時間來跟蹤並記錄下850人的健康狀況,其發現腳趾甲中的尼古丁含量過高也會增加心臟病的發病率。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每年在全球估計有超過120萬以上之新發肺癌病例,而死亡者約達110萬人,亦即平均每隔30秒就有人死於肺癌,而90%的肺癌便是由吸煙引起的。
◆ 出現泡沫尿 男子罹腎病第4期
中央社 2011-03-10
1 名有高血壓病史的中年男子,最近出現泡沫尿症狀,就醫檢查才得知罹患腎臟病第4 期。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提醒高危險群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
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腎臟保健中心主任林大維表示,以往防治慢性腎臟病有「泡(泡沫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的口訣,但臨床發現,有些慢性腎臟病人不一定存在這些症狀,當出現這些症狀時,疾病已經變得比較嚴重。
他說,慢性腎病是一個多元複雜的症候群,造成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蛋白尿、抽菸、藥物濫用、飲食習慣(如吃太鹹)等。
林大維指出,腎臟病分為5期,黃金治療時機是第3期以前,因此當民眾發現自己罹患腎臟病時,可能疾病的嚴重程度會超過自己的想像。他提醒高危險群的民眾,或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的一等親,能定期接受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他說,基於預防疾病的觀念,腎臟保健應該朝更積極的健康管理,他提出新的腎臟病5 大保健方向,分別是「血壓控制、血糖控制、健康飲食、安全用藥、尿液篩檢」。
林大維指出,腎臟最主要的功能是產生尿液,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因此當腎臟受傷時,尿液往往會在第一時間產生變化,例如蛋白尿或血尿。
林大維表示,當民眾發現自己的尿液有異常時,不要過度猜測,前往醫院做個簡單的尿液檢查,接受正規的檢驗及詳細的醫師諮詢,才是正確的做法。
水腫 代表身體亮紅燈/茹素多蔬果 腸癌友打敗病魔
◆ 水腫 代表身體亮紅燈
【台灣新生報/記者王柏楊/台北報導】2011/03/11
雙和醫院腎臟內科范揚智醫師表示,一般正常人體內血液中的滲透壓是一定的,而滲透壓主要是靠著血液中的白蛋白來維持,一旦白蛋白減少,使血液滲透壓不足,水分自然就由血管中滲出到細胞組織中,而形成水腫。
范揚智醫師指出,水腫的形成與氣候變化較無直接影響,但大可分為二個原因,一者為局部性,另則是全身性。而局部性水腫的形成多因發炎、外傷、過敏等情況所引起,全身性水腫則與心、肝、腎臟器官等機能障礙有關。
范揚智說明,當肝臟機能不足而失調,以致合成的蛋白質不夠時,就易產生水腫,通常出現在急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發作中。又腎臟之腎小球發炎或有腎病症候群時,使血液中的白蛋白減少,也會引起水腫,且經常是臉部、上肢及下肢等全身性的。若心臟出現衰弱等問題,讓血液不易由下肢回流至心臟,其便會鬱積在下肢,故血液中的水分就會滲透到組織間隙以引起水腫。
水腫的出現通常代表身體某一方面已經出現問題,一定要儘快就醫診治。如果是肝臟或腎臟方面之原因所引起的水腫,可用利尿劑或白蛋白等來加以改善,而心臟方面所引起的水腫,則可經由高血壓之控制或心肌功能加強,再輔以尿劑而獲得改善。
范醫師提醒,水腫是由許多不同病因所引發的症狀,故並非只發生在腎臟病患身上。而當皮膚已出現明顯可指壓之塌陷性情形時,則必須經由進一步診斷及檢查,才能找出其潛在之病因以對症下藥。
范揚智呼籲,有水腫現象的患者,因其體內水分及鹽分已有代謝異常狀況,故需特別控制此類物質的攝取量,同時依病情可補充蛋白質以提供足夠的熱量。並且配合適度的休閒活動或運動,能有助於緩解不適。
◆ 常熬夜吃炸食… 乳癌年輕化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1.03.11
醫學研究普遍認為台灣乳癌患者年輕化與基因形態有關,但也有醫師在臨床上發現,罹患乳癌一、二期的年輕患者,大多有熬夜晚睡、愛吃油炸食物、愛喝含糖飲料等不良生活習慣。
高醫癌症中心主任侯明鋒指出,醫學研究顯示,國內乳癌患者年輕化情況比歐美嚴重,推測原因可能在於這些患者第13和第17對基因產生變異,國內相關研究也證實此推測。高醫曾針對18名乳癌患者的家族進行追蹤分析,發現5家族內至少有2人以上罹患乳癌。其中一名50多歲乳癌患者,3個女兒有2人追蹤2年多後,發現罹患早期乳癌。
不過,也有醫師在臨床上問診發現,年輕乳癌患者雖然病識感強,也會定期做自我乳房檢查,但飲食及生活習慣都須好好調整。四季台安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施昇良表示,這些患者年齡介於28至35歲,經常熬夜晚睡或作息顛倒,愛吃高熱量甜食、油炸食物及含糖飲料等。尤其是從事護理工作或是要輪值晚班的女性服務業,更是高危險群。
施昇良說,35歲以下的年輕乳癌患者雖然只占乳癌總人口10%,早期發現的治癒率也高,但年輕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卻比中老年人還差。
侯明鋒表示,他也曾診治過一名20多歲的年輕女性,因乳房有移動性腫塊而至醫院檢查,原本超音波判定為良性纖維腺瘤,但她堅持加做細胞學檢查,後來證實是較少見的黏液性乳癌,顯見早期檢查的重要性。
◆ 茹素多蔬果 腸癌友打敗病魔
中央社 2011.03.12
54歲楊先生6年多前罹患大腸癌,在醫師建議下化療、吃素,讓他成功抗癌。醫師表示,大腸癌與現代人吃過多動物脂肪有關,多蔬果、少吃肉、定期篩檢,以預防腸癌。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今天舉辦成立大會,除邀請病友分享抗癌歷程,5年前曾罹患大腸癌的藝人楊烈也擔任宣導大使,現場獻唱「如果能夠」,呼籲病友互相鼓勵支持,不被病魔打敗。
楊先生6年多前檢查出罹患大腸癌末期,且有肝轉移,當時醫師曾說,僅剩1年多生命。楊先生說,自己曾有自殺念頭,還好平常擔任義消工作,常接觸民眾鬧自殺等場面,讓他想到自己應該要更堅強、繼續抗癌。
楊先生說,後來接受手術及100多次化療,並在醫師建議下開始吃素,身體漸漸好轉。他說,原本每天要吃6餐,且每餐都要有肉,甚至還能吃下1整隻雞;現在只吃簡單的蔬果、堅果類,調整飲食習慣,再加上化療後仍繼續擔任義消,生活有目標,心情放鬆,都是他成功抗癌的重要因素。
楊先生說,當他知道自己罹癌時,醫師也曾轉介病友讓他認識,透過彼此鼓勵,努力抗癌。現在腸癌病友協會成立,希望藉此分享更多專業訊息,協助病友抗癌。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環境受到汙染後,動物吃了環境中的汙染物質,像是戴奧辛等致癌物,會儲存在動物脂肪中,若人們又吃了可能受汙染的動物,很容易引發疾病。
王輝明說,自己吃素21年,也告訴病友盡量吃素,尤其紅肉中的左旋苯丙胺基酸、肌胺基酸,經過燒烤烹調後,會產生異環胺致癌物,建議盡量少吃、或是避免燒烤烹調。
另外,王輝明說,大腸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提醒喜愛吃肉、家族遺傳等高危險群民眾,一定要定期篩檢,未來也希望推動篩檢車、透過自動販賣機販賣糞便潛血篩檢工具,提升民眾篩檢率。他也呼籲民眾若發現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出血,一定要趕緊就醫。
◆ 罕病治療 夜間也不怕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1.03.11
許多罕見疾病患者,一到兩周就得接受特殊藥物治療,因為得遷就醫師白天的門診時間,影響上班或學業。台北榮總成立國內第一家「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中心」,開放夜間及假日無休的治療。
北榮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表示,台灣新生兒接受罕病篩檢後,約14天左右可以確診嚴重的罕病,針對龐貝氏症,更可以提早到出生後8天就接受治療,目前北榮負責國內三分之二罕病篩檢陽性個案的確診與治療。
北榮最近在兒童醫學部成立「罕見疾病研究治療中心」,首度開放夜間及假日門診,增加患者治療的方便性。研究治療中心也與生技公司合作,希望針對國人罹病率高、會造成中年猝死的「法布瑞氏症」研發藥物。
牛道明說,法布瑞氏症國際罹病率五萬分之一,但國內男性機率約1600分之一,女性更達800分之一。目前法布瑞氏症的藥物治療費用相當昂貴,一針需要20萬元,兩周就得打一次,中心將針對國人治療需求開發新藥物。
選對低熱量食物 吃得飽飽不復胖
文/李祥和 2011.03.13 自由
食物的卡路里份量比身體的代謝量高,引起能量排除與消耗不足,堆積脂肪導致肥胖,設法以正確的飲食選擇,將對於體重控制大有幫助。
◎體重控制時,可以選擇的食物:
●燕麥粥
燕麥粥的使用良機是在起床後的第一個小時用餐,解除前一晚的沉睡與空腹低代謝狀態,是早餐幫助喚醒代謝的方式。此時並不宜吃高脂、高熱量且不好消化的食物。
早晨吃燕麥粥,用燕麥當第一餐的主角,可有三大益處:富含纖維、足夠的水與輕食好消化,也能夠提供長時間的飽足感。切莫使用加糖的燕麥,不妨添加肉桂或肉荳蔻增加風味,避免糖份的高熱量。
●高纖蔬菜
適合使用在每一餐,蔬菜的纖維可以提供低熱量、高水分與一陣子的飽足感,種類繁多而可變化,包括菇類、葉菜類、筍類、瓜類等,是比較不擔心食品份量的食物,尤其適合容易餓與食量大的人,以度過難熬的飢餓感。
●去皮雞肉
這是聰明的選擇,因為白肉成份脂肪比四腳動物的紅肉少,而蛋白質可以讓你飽足時間更長,在消化中,可消耗更多的熱量,份量上限在每日兩巴掌左右即可。
●雞蛋
熱量僅有75卡,卻有7克優質蛋白,和多種重要的營養素。只是要注意蛋黃的高膽固醇,不過,只要限制每星期吃全蛋的總數量就好。
●魚
魚更是相當好的低脂蛋白質來源,特點為好吸收率(高達87%至98%)與健康的脂肪ω-3脂肪酸(EPA與DHA)。也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鈣、碘、鎂、鐵等),是體重控制時期的晚餐首選。
●豆漿
提供多種加值營養,其中含有植物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大豆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皂素、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鐵、鈣),尤其不含膽固醇、不含易腹瀉的乳糖,也屬於低血糖指數食品。早上一杯豆漿配全麥麵包主食,就是一份方便的好早餐。
一般民眾常認為,幫助控制體重的食物並不美味,而且減肥與加強代謝的過程很辛苦、很餓,或以為減肥餐幾乎是吃素嚼草,減肥運動一定得花費許多時間,搞得滿身大汗。
實際上,並非如此,只要有選對食物的小技巧,每天吃得飽,但熱量不會堆積,不會餓到發暈,而使代謝停滯,也不會吃得滿心懊惱,再搭配每天規律的快走與小步蹲跳來促進代謝,將可成功預防復胖。
(作者為基隆市康合診所醫師)
看天吃藥有根據?晴天多吃陰天少點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3/14
病患用藥量要看天氣好壞而定?瑞典凱洛林斯加研究所最新研究發現,有些免疫抑制劑的藥效會受身體維生素D影響;天氣好時身體曬到太陽,維生素D就會增加,這會導致體內藥物濃度下降,藥效便大打折扣。
這項研究包含6000人左右,研究指出,身體製造多一點維生素D,會加速藥物分解速率,因此醫師開立某些藥物時,最好視天氣調整劑量,若天氣不好,太陽很少露臉,藥量應該稍微少一點,反之,如果是炎熱、充滿陽光的日子,藥量就要多一點,以延長藥效。
研究人員認為,研究結果可能適用於半數處方用藥;應該是維生素D增加,引起肝臟分泌更多化學物質,加速分解藥物。不過研究人員警告,患者千萬不要沒有諮詢醫師就擅自調整藥物劑量,以免影響病情、治療。
研究作者艾瑞克‧艾里亞森博士(Erik Eliasson)表示,肝臟分泌的「CYP3A4」酵素和半數藥物代謝都有關連。不只免疫抑制劑會受到影響,其他藥物藥效也可能受維生素D左右。研究發表於「藥物代謝與處置」期刊。
◆ 春季養生須養陽、保肝尤重防風邪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1/03/14
春季養生之道,著重養陽、防風、保肝。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明和表示,春天來臨,萬物欣欣向榮,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裡,民眾容易感受風邪,同時因氣候驟變可能會誘發宿疾,養生之道,傳統中醫認為,關鍵在於重視養陽、防風、保肝等三要素。
陳醫師指出,中醫認為,春季的氣候變化以風為特徵,因此民眾容易感受到外邪,且傳染性高、傳變快速,而春天也是陽氣升發、萬物萌芽的時節,對應人體狀況,因此中醫有所謂「春宜養陽」的說法,春天適合調養陽氣,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調養人體的新陳代謝及提昇身體能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助對抗外來疾病。
陳明和醫師進一步指出,小朋友、老年人對氣候或環境的適應比較差,所以容易感受外邪,尤其風邪是春季疾病中,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像是一些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肺炎、腦炎等疾病皆是,這些病症在中醫屬風溫或春溫,臨床表現上,通常以發熱、咳嗽、惡風寒、咽喉痛為特徵,同時傳變迅速,甚至還可能引起肺炎或腦炎等併發症。
除此之外,中醫認為,春季為草木生長、萌芽的季節,屬木,在臟腑中屬肝,所以有「肝木」的說法,也就是肝和木相對應,所以春日宜養肝,透過保養肝的方式加以調理肝臟的氣機,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順暢血液循環,進而使情緒得以疏暢,讓肝氣能夠順暢,最後就能達到養生的目標,甚至於預防疾病的目的。
春季養生,該注意哪些狀況?陳明和表示,有四種情形者宜注意調養身體,一是元氣虛弱者,宜補氣兼調養陽氣;二是易受風寒者,宜固表兼補衛氣;三是風溫為病者,宜解表宣通肺氣,兼以清熱化痰;四是情緒不定者,宜疏肝理氣,兼以調節情緒。
陳醫師指出,有些人在冬季時飽受風寒不癒,或是久病以致元氣虛弱,或是短氣懶言、疲勞倦怠、身體乏力的人,適合在這時候補氣、調養陽氣,臨床上常用人參、黃耆、黨參、紅棗、枸杞等中藥材作為治療的主藥,或以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等方劑來補脾肺氣虛兼養陽氣。
陳明和醫師進一步指出,傳統中醫認為,衛氣不固,腠理疏,就很容易感受風寒而感冒,簡單來說,常感受風寒的人,應固表、補衛氣,以便預防風寒侵襲,民眾應注意衣服的增減及氣候風寒的變化,而防風、白朮、荊芥、黃耆等中藥材,或是玉屏風散等方劑,皆能補強人體衛外的能力,有助減少風寒外感的發生。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在春季發生的風溫或春溫,通常是以發燒、咽喉痛、咳嗽為特徵,發病急、傳變快,同時合併症多,在風溫初起時治宜清肺熱,解溫毒,適合用銀翹散等方治療;若是咳嗽、肺受風邪者,治宜化痰、宣肺氣,適合用桑菊飲等藥方來治療;若是高燒不退者治宜清肺熱,適合用麻杏甘石湯等方。
春宜養肝著重在於調節情緒及身體,加味逍遙散或柴胡疏肝湯等方劑有助於調理肝氣。
◆ 英國研究:母奶可以讓孩子更聰明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1-03-14
英國研究顯示,母奶不但對嬰兒的健康有益,更可以讓孩子聰明。
以往的研究已經證實,母奶可以增強新生兒的抵抗力,對抗耳朵感染,抵抗胃裡的細菌,還能避免氣喘。
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最新的研究則證實了,母奶不僅能讓嬰兒壯壯,還會讓孩子的頭好。
研究人員說,雖然英國政府呼籲餵母奶到六個月,實際上,孩子只要吃上一個月的母奶,腦袋就會好很多。
據統計,吃母奶的學童閱讀、寫作和數學的能力都比較強。
中藥薰鼻 緩解過敏性鼻炎
文/李佳鴻 2011.03.17 自由
今年春天的天氣較往年寒冷,濕濕冷冷的天氣讓鼻子過敏的人,備感困擾。過敏性鼻炎患者常見症狀為鼻癢、打噴嚏、鼻流清涕、鼻塞、鼻涕倒流、眼睛癢。
患者常因鼻塞而呼吸困難,吃中藥是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不過吸數分鐘中藥藥汁蒸氣,就能緩解鼻塞,主要是藉由鼻腔吸入含中藥蒸氣滋潤呼吸道,能較快緩解。
中醫薰蒸治病,黃帝內經時代即有記載,清代吳師機著有理論駢文一書,書中記載了大量的薰蒸療法,涉及到內、外、婦、兒各科。
◎中藥薰鼻材料如下:
鵝不食草、辛夷、蒼耳子、魚腥草、川芎、荊芥、防風、生薑、葛根、桂枝等中藥煮沸濾藥渣取汁。將藥汁放入薰鼻器中,等待蒸氣蒸出時,將鼻子靠近,呼吸藥汁蒸氣時間約10分鐘,藉由鼻腔吸入辛散揮發的藥性,能通暢鼻子,緩解鼻塞。
◎中藥薰鼻搭配內服中藥療效越好,如下:
●肺氣虛型:平時面色萎白、容易倦怠者,可用玉屏風散加減。
●肺脾氣虛型:講話有氣無力、食慾不振、身形消瘦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肺熱型:平時咽喉、口鼻較乾燥者、痰黃稠者,可用辛夷清肺飲加減。
●肺寒飲停型:鼻流清涕、怕冷、痰多稀白者,可用小青龍湯加減。
如此一來,可從根本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著手,減少發病時間,改善過敏性鼻炎。(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回春中醫診所醫師)
◆ 糖尿病警訊多 牙疾為其一
中央社 2011.03.18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護理師周采潔今天指出,口腔產生口臭、牙齦發炎、出血等典型牙周病症狀時,要提高警覺,臨床上許多牙周病,其實是由糖尿病引起。
周采潔指出,糖尿病並非引起牙周病的主因,但是糖尿病造成身體免疫系統改變,是加速牙周病發生率的重要因素,當口臭、出血、酸痛等口腔異狀出現,就要多加留意是否與糖尿病有關。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舉辦「糖甘蜜甜」糖尿病病友會,邀請尖端牙醫診所醫師蘇建華,為民眾說明口腔照護的重要性,成大斗六分院糖尿病衛教師周采潔,提醒民眾要注意牙周病與糖尿病的關係。
周采潔表示,糖尿病併發症遍布牙周、眼睛、腎臟、神經等,門診衛教時發現糖尿病友疏於口腔照護,牙周病比例偏高,宜定期牙科檢查,減少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
中研院:BMI22-27 死亡風險最低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1.03.23
中央研究院參與的一項跨國大規模研究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太高或太低,死亡率都明顯偏高,若能將BMI維持在22.6至27.5,就能將死亡風險降到最低。胖哥胖妹,或是竹竿弟、紙片女,為了健康著想,最好把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內。
BMI的計算公式,是以人體的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即kg/m2;例如體重50公斤、身高160公分者,BMI即是用50除以1.6的平方。
這篇由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新加坡、印度及孟加拉等7國44位學者長期追蹤BMI與死亡風險的重要研究成果,已於今年2月24日刊登在全球排名第一的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根據研究結果,參與研究的中研院生物醫學暨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沈志陽建議衛生署,不妨把目前18.5至24的國人正常BMI值,稍微往上修訂為22.6至27.5,或是取個整數值而訂為22至27。
沈志陽解釋,許多研究都在探討BMI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但這類研究都以歐美人口為基礎,台灣以這些研究數據來制定國人正常BMI值,往往會失真。有了這篇首度以亞洲人為對象的大規模研究論文,台灣應加以參考。
沈志陽表示,這項研究共追蹤並分析亞洲114萬名年逾30 歲的健康成年人,長達十幾年。結果發現,BMI與死亡率呈U型的雙曲線,BMI太低或太高,死亡率都明顯偏高,而BMI22.6至27.5的死亡風險最低。
如果把22.6至25.0的BMI值當成比較基準,當BMI大於35.0,死亡風險即增加0.5倍;當BMI小於15.0,死亡風險則會增加1.8倍。長期從事肥胖防治的署立雙和醫院復健部主任劉燦宏表示,BMI太高,罹患心臟血管疾病及癌症的機率增加,BMI太低則會導致新陳代謝效率變差,扺抗力也低,死亡率當然飆高。
沈志陽表示,22.6至27.5雖是最佳的BMI,但男女稍有不同,男性的上限還可稍稍放寬一點。若以一名身高160公分的女性為例,BMI22.6的體重是57.8公斤,BMI27.5的體重則為70.4公斤;換句話說,只要體重控制在這個範圍內,就可減少死亡的威脅。
這項跨國性研究,台灣部分由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主持,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院士陳建仁、博士游山林以及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提供協助。
◆ 牙齒少於24顆 中風增5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1/03/21 台灣新生報
使用牙線、牙刷徹底清潔牙齒,可以幫助預防中風?日本研究發現,牙齒掉越多,未來中風風險越高,而潛藏在口腔的細菌,很可能就是引起中風的元凶。
一般成人有三十二顆牙齒,研究發現,成年人牙齒數如果少於二十四顆,未來中風機率會增加近六成之多。
大腦血液供給受到干擾,就會引起中風。中風類型中,以缺血性中風最常見。血流負責運送氧氣、營養物質到大腦,一旦血管堵塞,氧氣、營養物質到不了大腦,便發生缺血性中風。另一種中風類型是出血性中風,當血管爆裂,血流進入大腦,就會引起腦出血,形成出血性中風。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不管是哪種中風,大腦缺氧數分鐘,就會造成神經細胞受損,身體機能也會受到損害。
在我國,根據衛生署資料統計,中風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九十八年國人因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達一萬零三百八十三人,代表每天約有二十八人因腦血管疾病辭世。
日本廣島大學研究人員追溯三百五十八位患者過去牙齒健康狀況,結果發現,中風患者在五、六十歲的時候,牙齒數目明顯偏少。
研究人員接著分析四項獨立研究,結果發現,牙齒少於二十四顆的人,中風風險比牙齒二十五顆以上者,增加了五十七%。研究首席作者吉田光由醫師表示,研究顯示,牙齒掉落可能和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都有關聯。這項研究發表於「日本牙科科學評論」。
部分研究發現,牙周疾病和心臟病有關,牙周發炎會傷害牙齦組織、牙骨等,甚至造成牙齒脫落。口腔若充滿細菌,很容易產生牙菌斑,刷牙、使用牙線都能幫助去除細菌,減少牙菌斑發生。
平常不運動 嘿咻恐要命
【聯合報╱編譯組芝加哥22日路透電】2011.03.24
美國研究人員表示,突然進行中度至激烈身體活動,例如慢跑或做愛,會讓心臟病發作機率明顯增加,尤其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更是如此。
醫師早就知道,過度身體活動可能會引發嚴重心臟問題,但這項新研究有助量化風險程度。這項研究由波士頓塔弗茲醫學中心(Tufts Medical Center)達哈布雷博士(Issa Dahabreh)進行,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研究小組分析14項研究數據,研究運動、性愛和心臟病發或心因性猝死機率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當人運動時,心臟病發或心因性猝死機率,是沒有運動時的3.5倍。
「嘿咻」期間或完事後,心臟病發機率是平常2.7倍。但這些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探討心因性猝死,因為尚未有研究探討性愛和心因性猝死的關聯。
另一名研究人員鮑路斯(Jessica Paulus)表示,以這類研究來看,風險算是相當高,但風險升高的時間不長。
鮑路斯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進行身體活動或性行為期間或之後,風險升高只有很短的時間,約1至2小時。」她也說,正因為如此,個人一年之中發生機率相當低。
鮑路斯說:「就統計而言,若每人每周從事身體活動或性行為一次,每1000人當中,一年內只有1到2次可能增加心臟病發或心因性猝死的機率。」
她說,重要的是要與其他研究綜合結果。結果顯示,規律運動可減少心臟病發和心因性猝死3成機率。
她也說:「我們真的不希望大家從此敬而遠之,認為運動是壞事。」相對地,本研究代表很少運動的人,需要慢慢展開運動計畫,並且逐漸增加強度。
脂肪代謝差 少卡路里多運動
【聯合報╱李祥和/基隆市康合診所院長】2011.03.25
高血脂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後,若飲食與運動控制不認真,血脂數值還是會上升;有人則在身體檢查後,發現血脂數值偏高,嚇得幾乎什麼都不敢吃,認為只要低膽固醇食品就是健康的,反而營養失衡。
話說回來,脂肪都不好嗎?
脂肪也有正面生理功能,譬如維持細胞膜、血管機能、製造荷爾蒙、製造脂溶維生素、製造膽汁。血脂肪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必須與脂蛋白原結合,才能運行於血中。
會引起不良反應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又被稱為不好的血脂,若血中濃度過高,將導致血管硬化,相對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含有比率高的磷脂質,被稱為好的血脂,將膽固醇送往肝臟代謝,能夠清潔血管壁,降低血管硬化的危險。
脂肪大部儲存於細胞膜、血管壁與血漿(心血管系統及內臟)、脂肪與肝膽組織中,也表示內臟脂肪、皮下脂肪與游離血脂肪裏頭,都有膽固醇。所以,可能有血膽固醇正常,而內臟與皮下脂肪卻很高的極端現象。必須知道什麼是代謝症候群(見表),才能看出脂肪代謝不良的真正風險。
脂肪代謝差的人,要積極控制體重注意營養均衡與足夠運動。真正改善身體脂肪異常,必須減肥減重不馬虎,飲食少卡路里而多規律運動。舉例如下:
1.飲食短期減少卡路里:每日少500至1000大卡(但每日至少維持低標準:女生1200大卡,男生1500大卡)。
2.規律運動:有氧與重量兼具,加強代謝。
3.吃全穀類主食,少吃精緻白飯,提供身體健康高纖養分。
4.吃低脂蛋白質,如魚肉、去皮雞肉、傳統豆腐、無糖豆漿。
5.吃各式各樣的蔬果。
6.不喝含糖飲料、不吃零食消夜、不多喝有料濃湯。
7.定時定量,不要誤餐,以免過餓後大吃大喝。
8.碗盤買小一點,吃飯吃慢一點。
◆ 食研所研發 吃碗飯10克膳食纖維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11.03.25
紅燒獅子頭、千層肉或三杯雞當前,很多人不敢大口吃,怕脂太高。食品工業研究所運用食品科技,讓肉類變低脂,再添加膳食纖維,讓人吃得健康又安心。
食研所長陳樹功說,這項技術歷時三年多研發,已完成12種熱門「纖維健康餐盒」並移轉給業界,價位在85到100元間,目前在試賣期;食研所繼續開發出「膳鮮煮飯」簡易包,只要放進電鍋,馬上有美味的膳食餐,預估四月可上市。
根據衛生署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取20到30克的膳食纖維,不過,國內外食族多,每日平均只攝取約13克。食研所研究員王怡晶說,每客纖維健康餐盒中的膳食纖維含量從11.9到16.4公克。
王怡晶說,研究團隊用天然榖豆堅果、根莖蔬菜與藻類,搭配天然膳食纖維配料,研發食材改質技術,把肉類變低脂、藻類去腥,而薏仁、紅豆、紫米等榖豆原料,不需浸泡就能與白米烹煮,都是關鍵技術。
新開發的「膳鮮煮飯」有紫米飯、青醬堅果飯、地瓜飯及紅麴薏仁飯四種口味,裡面有免洗米和調味包,放進電鍋煮就行,每包四人份,「吃一碗飯有十克膳食纖維」。纖維健康餐盒口味則包括紅燒千層肉、紅燒獅子頭、紅麴薏仁飯、麻婆豆腐蘑菇雞排、南瓜雞丁青醬堅果飯及三杯雞等。
食研所產品製程中心主任朱中亮說,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吸收,調整體脂肪代謝、降低血清膽固醇及預防心血管疾病,如果能兼顧美味,提高日常膳食中的纖維含量,能減緩健康風險。
◆ 研究證實:愛妥糖 有助預防糖尿病
【Upaper╱中央社】2011.03.25
1項研究指出,用於治療成年型糖尿病的藥物「愛妥糖」(Actos),能有助超過70%的高風險患者避免發展成糖尿病患。
這項研究結果能幫助全球好幾千萬的前期糖尿病(糖尿病高風險)患者,其中包括4000萬美國民眾。基於體重過重、種族以及體質因素,這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在這項試驗中,602名高風險患者每天早上服用愛妥糖,高達72%的受試者有助預防第二型(成人)糖尿病。
研究人員表示,愛妥糖也降低31%的受試者頸動脈血管壁增厚的機率。頸動脈是腦部供血的主要血管。
這項研究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德州大學藥理學教授迪佛朗州說:「這項研究是項創舉。以往由飲食、運動或藥物控制所做的研究,從沒有像這次研究,讓高達72%的民眾受惠。」
第二型糖尿病若沒有受到控制,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包括心臟病、腎臟損壞、截肢和失明等。
職場健康5成亮紅燈 政府邀企業同把關
【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2011.03.29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調查顯示,超過半數(51%)男性職場員工有過胖情形,而自覺身體不適的員工也佔5成以上,另外,20-29歲睡眠不足者達44%,並有15%員工有三高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勞委會已檢討彈性工時、勞工健康保護規則,希望能為勞工健康加強把關。
為達職場減重120噸目標,今天國健局與勞委會共同推廣「全國職場要動動 健康減重逗陣來」活動,邀請國內50家企業主簽名,共同宣讀健康體重管理活動宣言,就是要讓職場勞工聰明吃,健康動。
而今天在記者會現場,國健局長邱淑媞、勞委會主委王如玄青春活力十足,變身健康操美麗大使,又跳又蹲,還打起太極拳,看得出來氣很喘,但是笑容滿面,兩人還一起拿起球棒,要共同打擊肥胖。
邱淑媞隨後在演講時表示,根據該局調顯示,有20%男性員工與12%女性員工,至少都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等一種慢性疾病,原因就在於吸菸、不健康飲食、不運動和肥胖。
而職場員工有22.7%屬於過重(24≦BMI<27),11.8%為肥胖情形(BMI≧27),甚至有20-29歲的女性,有28%的比例是體重過輕。
由於職場員多屬外食族,國健局也呼籲設有餐廰的企業,可以提供少油、少盬、低熱量、多蔬果的健康飲食,並且標示熱量,可以在上、下午,各提供15分鐘健康操的時間,以有效控制體重、預防及改善性疾病。
王如玄則強調,勞委會現正檢討勞基法84條之1彈性工時規定,並要加強勞動檢查,同時將三高和腰圍,納入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並放寬過勞死規定,也會建置平台,讓企業主分享經驗和提供協助,為勞工健康把關。
相關影音請點選: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20956
◆ 大陸醫藥每周一見報-大腸癌發病率 超國際平均值
【記者廖慧娟/綜合報導】2011-03-28 旺報
根據統計,大陸民眾罹患大腸癌的比率,正以4.71%的年增率逐年上升,已超過國際2%的平均值。
中新網報導,這個驚人的統計數字,由大陸的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張蘇展在第二屆「世界癌症宣傳日──消化道腫瘤專題」活動中公布,他也公開呼籲民眾重視大腸癌等消化道腫瘤對人體造成的危害。
飲食習慣改變造成
張蘇展表示,調查後發現,隨著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的變化,大陸的大腸癌發病率近年有明顯上升的趨勢,而且發病及死亡率有明顯地域特徵:以長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區發病及死亡率最高,內陸省區較低;經濟發達地區高於不發達地區,而男性大腸癌的死亡率,居癌症死亡排行榜的第5名。
死亡率上海最高
其中發病及死亡率尤以上海最高,每10萬中有11人死於大腸癌;而甘肅是不易發病的地區,每10萬人中僅有1.8人死於大腸癌。雖然大陸民眾的大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但這種癌症的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數患者已進入末期,約四分之一的患者在初診時就已出現癌細胞轉移,近半數確診患者也會發生轉移,而能存活5年以上者不到5%。
不過,張蘇展認為也不必那麼悲觀,選擇有效的化療,可使第3期大腸癌患者死亡風險降低20%,末期患者生存5年的機會可達到9.8%。當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國際公認的最佳防治手段。
◆ 老人沒潔牙 2成得吸入性肺炎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1.03.28
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調查發現,高市長期照護中心的老人,有一半無法好好咀嚼吞嚥食物,其中有2成出現吸入性肺炎問題,元凶是牙齒清潔沒做好,還有老人做了全口假牙,長達2年都未曾拿下清洗。
高醫大口腔衛生學系去年調查高雄地區長期照護中心452名老人及復健病房100人,發現58%有咀嚼、吞嚥問題,其中更有2成罹患吸入性肺炎,對老人生命安全是一大威脅,而這與口腔照護完善與否有極大關係。
教授黃純德說,人類口腔內有多達4百種菌種,可說是全身細菌最多的部位。這些長照中心內的老人無法自行清潔牙齒,看護人員對於口腔照護的觀念也不清楚,有老人的假牙竟整整兩年沒拿下來洗過,臭得不得了;也有插鼻胃管進食的老人從未刷過牙,看護還反問:「沒吃東西需要刷牙嗎?」
黃純德表示,長期照護中心老人大多因失智、中風而長期臥床,加上老人家口部肌肉退化,吞嚥或咀嚼食物困難,動不動就嗆到,雖然這些意外進入氣管的食物殘渣可透過纖毛運動排出,但病菌卻會留在肺部內引發感染。若口腔清潔沒做好,帶有蛀牙菌或牙周病菌的食物進入氣管,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者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或敗血症。
◆ 呼吸睡眠治療 一夜好眠
文/林清基 2011.03.28 自由
人類幾乎花1/3的時間在睡眠上,卻常抱怨睡不好,不論是睡不夠、睡太多、入眠困難、時睡時醒,都會造成隔天的疲倦感。
睡眠疾病種類繁多,包括肢體不寧症、猝睡症、睡眠呼吸暫止症(或稱睡眠呼吸中止症)、夢遊、磨牙等,臨床上最常見的則是睡眠呼吸暫止症候群。
一般而言,在獲得充分休息後,隔天並不會感到疲憊,如果持續嗜睡或疲倦,則可能和睡眠呼吸暫止症有關。
◎睡眠呼吸暫止症
由於睡眠呼吸暫止症的病人在睡眠中會呼吸暫止20到30秒,也可持續到一分鐘。當病人停止呼吸時,血氧飽和度會下降,一旦腦部感受血氧減少,生理的自然反應會使人很快從睡眠中醒來,睡睡醒醒的狀況會讓病人隔天感到非常疲倦,並整天嗜睡。
睡眠呼吸暫止症病人的特色是睡眠片段且鼾聲很大,大部分的病人都是枕邊發現催促就醫。除了打鼾外,還可能有醒來時,呼吸短促,早上口乾、頭痛,白天疲倦嗜睡等症狀。
此外,睡眠呼吸暫止症也可能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等嚴重問題。初期症狀都是很輕微的,例如在閱讀或看電視時睡著,但如果呼吸暫止的現象變得更頻繁,就可能在開車或工作時,無法維持清醒,有很多病人就因為開車時睡著而發生車禍,因此診斷及治療非常重要。
◎多頻道睡眠檢查
當病人來到睡眠門診時,如果鼾聲很大,或有其他睡眠呼吸暫止症的症狀,醫師除了詢問病史及做簡單理學檢查外,必要時,會將病人轉介至睡眠中心,進行多頻道睡眠檢查。
檢查項目包括偵測睡眠中的腦波、鼻子與嘴巴的呼吸氣流、心電圖、肌電圖、打鼾次數、血氧飽和指數、睡眠呼吸中止指數、胸腹呼吸帶的變化、肢體活動睡覺姿勢等,可徹底瞭解病人的睡眠狀態,及正確診斷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
多頻道睡眠檢查需病人在呼吸睡眠治療中心過夜,病人在檢查當天晚上9點左右報到,隔天早上7點可離開醫院,不影響上班族的正常作息。
檢查時,醫檢師會將小型電極板黏在病人的頭皮、面部、胸部及腳上,並將有彈性的帶子圍繞在胸部及上腹,這些儀器可以偵測病人睡眠時,腦部、心臟及肌肉的活力及呼吸,檢測出呼吸何時會讓病人醒起來。
大部分的病人採取側睡的姿勢、減肥、治療鼻病、戒菸、避免服用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酒、止痛藥、安眠藥),大部分都可以改善睡眠呼吸暫止的狀況。
中度或重度病人的治療方式則包括持續性呼吸道陽壓治療、止鼾牙套、移除上呼吸道組織等。
若有睡眠障礙的症狀,都可至睡眠障礙門診,由睡眠專科醫師進行診斷,或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作者為馬偕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日食7顆核桃 防心臟病癌症糖尿病
【Upaper╱編譯莊蕙嘉】2011.03.30
大家都知道吃堅果有益健康,美國最新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在所有堅果中,核桃的抗氧化物含量最豐富。1天吃7顆生核桃,可預防心臟疾病、部分癌症及糖尿病。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以往學者只強調堅果含抗氧化物,鼓勵民眾多吃,但缺乏詳細分析。美國賓州斯克蘭頓大學教授文森率領研究團隊,分析包括核桃在內的9種堅果的成分,包括核桃、杏仁、花生、開心果、榛子、巴西堅果、腰果、澳洲堅果和胡桃,結果發現核桃內的抗氧化物含量,是杏仁、榛果、開心果等其他堅果的將近2倍。
此外,核桃所含的抗氧化物成分,效果是維他命E的2至15倍,抗氧化效果非常優異。
文森表示,1天吃7顆核桃,可降低罹患心臟病、部分癌症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達到最佳保健效果。他還強調,烘烤核桃會減少抗氧化物含量,建議生吃最佳。
大多數民眾認為堅果油脂含量很高,吃太多會發胖。文森說,堅果含有豐富的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造成動脈硬化的動物性飽和脂肪酸好。而且適量攝取堅果可加增加飽足感,反而能調節食量。
◆ 脂肪攝取過多 影響內分泌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1/03/30
脂肪攝取過度,會改變荷爾蒙平衡嗎?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治醫師林硯農表示,無論脂肪、澱粉都帶有熱量,只要攝取過多熱量,熱量就可能累積成為體內脂肪,影響內分泌,脂肪細胞容易阻撓胰島素傳遞,引起胰島素抗阻性,增加糖尿病風險。
內臟脂肪過多,也會讓身體產生發炎物質,這樣也會讓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
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營養管理師高欣農表示,想減重的人一定要慎選油脂、烹調方式。這部分分成兩大類─自己烹飪與外食族。
高欣農強調:「無油不如選好油!」。若平時在家自己烹煮三餐,就可以選擇比較健康的油脂,像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由於油脂特性不同,建議家裡可準備兩種油,橄欖油用來涼拌,芥花油、大豆混合油可以拿來炒菜。做菜的話,一天只要用兩湯匙油,一湯匙15西西就以足夠,炒菜時也可加點水清炒。
外食族盡量吃烤鮭魚、烤鮪魚、蒸鱈魚,多選擇清蒸、水煮、燉滷、烘烤菜色,從魚類攝取不飽和脂肪。
至於堅果類食物,建議一天吃腰果5顆,或吃帶殼核桃2顆,也可以吃些五穀雜糧麵包。另外,芝麻含有亞麻油酸,這也是不飽和脂肪。如果要吃芝麻,不建議食用芝麻糊,因為裡面往往帶有許多糖分,容易讓人發胖。
◆ 骨頭灌漿 6旬婦重現活力
記者何玉華/新北報導 2011.03.30 自由
年逾60的陳姓婦人,因為跌倒脊椎骨折無法癒合,又害怕開刀而逐漸駝背、臥床,只能服用止痛藥,在醫師施以微創手術,在骨折處灌入骨水泥,就像建築施工灌漿一樣,讓骨折處獲得固定後,改善了婦人背痛問題。
微創手術固定骨折處 改善背痛
陳姓婦人是3個月前跌倒受傷,脊椎骨折看過多所醫院,仍然疼痛不止,但因害怕開刀,僅能依賴止痛藥或復健,背架也穿著不敢離身,最後連背都挺不起來,索性躺著較不痛,整個人因此失去活力。
因為就近拿止痛藥方便而到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門診,脊椎專科醫師陳信彰診察後發現,婦人是因為嚴重的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一般多能在足夠的臥床休息後癒合,但常伴隨駝背或身高變矮的後遺症,但從X光片中顯示出的一道黑影真空,顯示婦人的骨折並沒有癒合,若不加以固定,背部一活動就會劇痛。
陳信彰說,骨質疏鬆症是老化社會的重要議題,尤其是胸腰椎間容易出現的壓迫性骨折,因為無法癒合而出現空洞,一活動,骨頭互相摩擦就會引起劇烈疼痛;以往都是以手術鋼釘固定加骨融合術治療,把鋼釘打在骨折處,可以固定得相當牢固,但手術時間長、傷口大且恢復慢。
骨水泥是醫療等級的塑膠壓克力,近年來,微創手術發展,利用一根細針將骨水泥注入骨折處填充固定,就像「骨頭灌漿」,讓骨頭不再摩擦,就不會疼痛,手術時間短,傷口也只有一個小針口大小;婦人在接受微創─經皮脊椎整形手術後,背痛問題終於獲得解決。
陳信彰表示,脊椎骨折只要沒有壓迫到神經,以及骨折處沒有感染,都可以考慮以骨水泥填充的方式解決,術後會建議再穿背架保護一陣子,同時補充高鈣食物及後續骨質疏鬆治療,才能降低骨質疏鬆造成其他部位
1/3高血壓 可能是假性
台灣新生報 2011/03/31 【記者王柏楊/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醫界的最新研究中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病患其持續性高血壓可能是假性的,實際上卻與看醫生時的緊張情緒有關,此為在對大約七十萬人的日常生活來進行跟蹤監測後以得出該項結論。
而在被診斷患有持續性高血壓的八二九五名病人當中,三七%的人實際上患的是「白袍」導致的高血壓。此篇發表在《高血壓》雜誌上的研究文章說,專家呼籲應該對病人進行全天式的監測來做最後之確診為佳。
故最近一家英國國民健康諮詢機構提出建議,懷疑患有高血壓的人應該在家裏再進行一次檢查,因為很多人到診所去見醫生時會導致心情緊張而使血壓升高,而受到「白袍高血壓」所影響的人大約有四分之一左右。
而該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證明,被「白袍高血壓」影響的人更為普遍,甚至可能導致某些人接受根本沒必要的治療。又一般所謂的「持續性高血壓」指的是病人在同時服用了三種不同的降血壓藥物之後,其血壓指數仍然超過標準。
所以該項最新研究的重點即是放在這一類「白袍高血壓」之病人身上,其要求病人隨身攜帶血壓測量計,並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內,不分晝夜地每二十分鐘去讀取一次血壓值。結果經過此一監測後發現,只有六十三%的人真正患有持續性高血壓。且這些患者一般都有吸煙或患有糖尿病,甚至是心臟病等慢性疾病。
另外,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醫生應該多利用便攜式血壓測量計來確診病人是否真正患有持續性高血壓,因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可確實的來治療高血壓。
◆ 受不了"花花"世界 聞香味就昏倒
華視 2011/03/31
春天到了,很多民眾都會去賞花,不過高雄有一位洪小姐,她罹患了怪病,只要一聞到桂花、百合花,或是洗髮精的香味,她就會昏倒!所以,她平常都得戴上口罩,她也把自己,對抗怪病的過程,拍成紀錄片。
小姐戴著厚厚的口罩,把臉遮住一大半,但她不是因為感冒,而是因為怕聞到花兒的香味,不管是什麼花,洪小姐只要一聞到花香味,就會馬上昏倒。洪小姐說,一年多前她突然得了怪病,對味道非常敏感。二手菸、油漆味。甚至香皂、乳液,洗髮精的味道。都會讓她頭暈嘔吐,甚至昏倒,她跑遍各大醫院,都找不到病因,讓她只能戴著口罩度日,根本無法過正常生活。抗病的日子,都只有這一台老舊摩托車陪她跑醫院。
勇敢的她,把抗病過程拍成紀錄片,片中紀錄了摩拖車和她的感情,以及痛苦的病痛折磨,洪小姐怕隨時會昏倒的自己,會突然離開人世,如果真的發生意外,這個紀錄片,就要代替她陪伴她的孩子,成為勇敢活在世上的証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