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3

紐西蘭地震呈現出淺層地殼斷層的風險

New Zealand earthquake damage illustrates risks posed by shallow crustal faults
http://www.physorg.com/news/2011-02-zealand-earthquake-posed-shallow-crustal.html

February 22, 2011

專家表示,襲擊紐西蘭基督城的可怕毀滅性地震,只有 6.3 的中等規模,但有某些特性可為面臨類似風險的北美西海岸上上下下城市,提供重要的教訓。

紐西蘭地震殺死了數十人 -- 而有些人害怕死亡人數可能破百 -- 而且是去年九月襲擊該國鄰近地區,規模有 7.1 之更強烈地震的餘波。當時的地震無人死亡。

即便這次地震比去年那次弱,不過卻淺得多;就位於基督城正下方;在午休時間襲擊,那時有更多人暴露在危險中;且受到搖晃的沈積物易於「液化(liquefaction)」,那能放大地面搖晃所造成的損害。

Robert Yeats(Oregon 州立大學知名地質學教授,是一位國際地震專家以及紐西蘭與美國地震風險的研究者)表示,同樣的描述與許多位於華盛頓州、奧勒岡州、加州以及英屬哥倫比亞當中的主要城市及城鎮非常相符。

"最新的紐西蘭地震襲擊一個地區,在去年九月之前甚至沒人知道那裡有個斷層,那是一個數千年來沒移動過的地區," Yeats 說。"但是當你將淺層深度、鄰近大城以及土壤特性結合起來,就能夠造成巨大損害。"

"在基督城中造成像這樣的毀滅以及這麼多人死亡的同樣特性,與波特蘭、西雅圖、部份灣區以及許多其他西岸城市與城鎮所面臨的類似," Yeats 說。"而且你最好記住,紐西蘭有一些世上最先進的建築法規。他們對於這種地震的準備要比許多美國城市來的好。"

Yeats 說,來自相對淺層的「地殼」斷層的風險,與對於西北太平洋未來所面臨的、關於主要潛沒帶(subduction zone)的地震,或是對其他著名板塊邊界上之主要地震(例如 San Andreas Fault,聖安德列斯斷層)的顧慮相較,顯然獲得的關注較少。有數十個或數百個像這樣的(淺層地殼)斷層,能在美國西部造成嚴重地震, Yeats 說。

與之相關的是液化風險 -- 某些土壤的特性,尤其是沈澱一段很長時間的沈積物,在地震期間會變得充滿水分,而且會像一碗明膠那樣抖動(quiver)。像這樣的運動會顯著增加建築物損害與生命的喪失。

"奧勒岡 Willamette Valley 的大多數地區是土壤會液化的一個最佳範例,古老的沉積物在洪水氾濫期間沈澱,而且是從 Cascade 山脈沖刷下來," Yeats 說。"那在某種意義上,與基督城周圍區域十分類似,那座落在來自 Southern Alps 山的砂、淤泥與礫石上。這個問題,以及地殼斷層所呈現的風險,得納入我們建築法規的考量中。"

波特蘭的城市橫跨在 Portland Hills 斷層上 -- 那仍有可能活動 -- 而且有許多區域都面臨明顯液化的顧慮。而且不管之後是否有地震發生,那都令人不放心:才導致紐西蘭基督城受損的斷層,千年內沒移動過。

"紐西蘭在過去幾天裡的損害很可怕,相當恐怖," Yeats 說。"雖然那已經很糟,但值得注意的是,情況可能會更糟糕。在先前的以及這個地震中,他們的建築法規已挽救許多條命。如果同樣類型的事件在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市區發生,損害很可能會是災難性的。"

Yeats 表示,紐西蘭就像西海岸大多數地方,位於地球大板塊主邊界附近 -- 在此例中,是澳洲板塊(譯註:印澳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過去 OSU 的研究已協助將此板塊邊界的一部分特徵化 -- 儘管這個國家有密集的地震研究,但仍沒有人能夠確認剛才蹂躪基督城的相關斷層。

"我們能記取關於地震的教訓並幫助人們了解他們所面臨的地震風險," Yeats 表示。"不過那仍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一場地震的精確時機無法被預測,而我們所能做到最好的事,是在這些事件發生前先做好準備。"

※ 相關報導:

大地震使紐西蘭往澳洲靠近30 公分
地質學家警告:尼泊爾可能出現規模8大地震
追蹤地震的新方法
台印科學家明年起共同研究地震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觸發電離層同震擾動
NASA 利用新方法估計地球質量運動

7 則留言:

fsj 提到...

地溫氣溫同步上升 地震將增多加劇

【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2011-02-23

紐西蘭強震造成重大傷亡,學者汪中和今天受訪時提出警訊,溫室效應使地殼溫度與氣溫「同步上升」,應力已有所改變,一旦「撐不住」,可能會不斷發生地震、火山、海嘯。台灣地處板塊邊緣,一定要注意防震與逃生準備。國家地震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鎮則表示,地震難預測,但要爭取應變黃金時間,以及強化建物和橋樑結構。

紐西蘭南島基督城22日發生芮氏規模6.3強震,造成75人以上死亡的重大災難,全國進入緊急狀況,但去年9月規模7.1大地震,則是無人死亡。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汪中和說,這為這次是淺層地震,而上次發生地較深,能量在傳遞過程已被吸收大半。

張國鎮則表示,去年發生在地下10公里處屬淺中層,但發生地點不同,上次在比較堅硬的山區,這次是在5公里的淺層地震,而且是靠近海邊土質鬆軟,具有放大效果,加上基督城有很多磚造建築,所以傷亡慘重;同等級地震如去年台灣的甲仙地震,就是規模6.3,震央在山區,並沒有造成死亡情形。

去年地震雖然多,但對台灣影響還好,張國鎮指出,每個錯動都有其回歸期,但不管地震來不來,最重要是爭取幾秒到數十秒應變的黃金時間,其次,就是要強化橋樑和建物的結構,以符合現代化的防震標準,就能盡量降低傷亡。

針對氣溫與地溫的連動性,汪中和解釋說,地溫觀測從2005年到現在,還需要更多的觀察時間,但是目前觀測地溫與氣溫上升速率差不多,這是非常驚人的現象,因為地殼的密度,高出空氣萬倍以上,兩者竟然同步上升,顯見地球正努力調節,使得氣溫上升相對「溫和」。

「大家都不希望災難發生,但這可能是大災難之前的小前兆。」汪中和說,地球暖化增加地殼的額外熱能,使得火山噴發、地震頻率增加、規模變大,類似情況正揭開序幕,一定要特別小心這種趨勢。

全球去年規模7以上地震,發生頻率就比過去平均高出很多,近期繼印尼後,菲律賓火山也開始噴發,汪中和以煮水形容地球現況說,如果燒一鍋水,不把火關掉或是關小,水就會燒開,節能減碳做越多,水就會越慢沸騰,所能爭取的時間也會越多。

不過,科學家預估,世紀末氣溫至少上升1.5度,如果屆時地溫也上升1.5度,會是什麼狀況?汪中和語氣沈重地表示,目前無法推估,但會「非常非常麻煩,到處都是火苗,地震、火山、海嘯會不斷發生,人類難以抗衡。」

汪中和說,一方面人類必須更加努力的節能減碳,才能爭取更多的時間,另方面絕對不能輕忽防震準備,台灣一年有感、無感地震就超過上萬次,家家戶戶都要做好逃生避難的準備,除了要儲水儲糧,更要檢視居住地是否在斷層帶上。

政府除了國家地震研究中心開發地震預算系統,汪中和也表示,未來也朝將預警時間提前到地震發生前幾個月的目標邁進,希望在近1、2年內,就能有所突破。

fsj 提到...

土壤液態化 地震威力更強

自由 2011/03/01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紐西蘭強震造成基督城建築物嚴重倒塌,除了與建築物本身耐震強度有關之外,大規模的土壤液化也可能是提高地震破壞力的幫兇,日本學者安田進在勘察基督城災區後發現,當地土壤液化現象相當嚴重,規模之大世界罕見。

土壤液化指的是在外力作用下,原本固態的土壤變成液態,或變成黏稠的流質,就像發生地震時,地殼變動,地下水位上湧,水與土壤混在一起,或使土壤浸泡在水中甚至浮在水面上,造成砂石土壤的瞬間液化,當水的壓力很大時,會將砂石一起噴出產生「噴砂」的現象。台灣921大地震時也曾出現相同情況。

台灣921也出現相同情況

東京電機大學教授安田進,27日帶領日本地層工學會調查團前往基督城勘察。安田指出,從市中心東側約5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可以發現土壤液化現象,尤其是噴到地表的砂量非常多,他表示,這是他從1978年開始對土壤液化現象進行觀察以來,見過規模最大的一次。

fsj 提到...

震到搬家!日本被震歪2.4公尺 地軸移動10公分
http://www.nownews.com/2011/03/12/91-2695964.htm

NOWnews.com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1.03.12

CNN於12日報導,日本11日下午發生的世紀大震威力之強,日本主島「被震歪」了2.4公尺左右,就連地球軸心都因此移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赫多納特(Kenneth Hudnut)表示,就他們所知,日本有一個GPS全球定位系統站移動了2.43公尺,而根據日本的地理空間信息所(GSI)所提供的地圖顯示,日本有大面積的國土出現移動的跡象,而程度大約就是2.43公尺左右。

義大利的「地球物理與火山研究所」則估計,這場芮氏規模8.9的大震使地球軸心移動了10公分。

美聯社(AP)11日引述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地球物理學家葛羅斯(Richard Gross)的計算,因為日本發生規模8.9強震,導致地球自轉快了1.6微秒,1微秒是百萬分之一秒。

這次地震造成地球自轉加速的程度,比去年智利地震所造成的影響還大一點,但是2004年蘇門答臘強震,使得當天地球自轉快了6.8微秒。

宮城大震的威力驚人,在8.9的主震後的24小時內,出現了160餘個餘震,而其中有141個芮氏規模超過5。而強震所導致的巨大海嘯使50個國家響起海嘯警報,影響遠至加拿大、美國以及智利。

※ 相關報導:

* 日本史上最大地震 阪神地震的180倍!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6204764.shtml

* 這一震…日本1200年來最強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6206575.shtml

地質調查所高級顧問艾伯蓋特 (David Applegate)表示,強震將地殼撕開一條長逾240公里、寬達80公里的裂縫,這是日本近1200年來強度最大的地震...強震釋放出的能量近似5.7億桶石油同時燃燒。



◆ 強震效應 地球自轉變快了

中央社 2011/03/12

你幾乎不會察覺到,但這是個事實。科學家表示,因為日本發生強震,導致昨天地球自轉快了1.6微秒。

美聯社(AP)今天引述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地球物理學家葛羅斯(Richard Gross)的計算,因為日本發生規模8.9強震,導致地球自轉快了1.6微秒。1微秒是百萬分之一秒。

這次地震造成地球自轉加速的程度,比去年智利地震所造成的影響還大一點,但是2004年蘇門答臘強震,使得當天地球自轉快了6.8微秒。

這次日本地震是1900年以來第5大強震。1000312

東北地震 改變東京地震機率

(中央社巴黎11日綜合外電報導)地震學家今天快速並大量研究數據,希望搞清楚這次撼動日本的規模8.9地震是否使得支撐東京的海濱盆地發生超級大地震的機率增加。東京有3000萬居民。

法新社報導,日本政府地震研究委員會(Earthquake Research Committee)長久以來一直警告,東京在未來數十年發生規模8.0或更大的地震機率很高。

專家說,目前還無法得知今天搖撼日本東北部並引爆10公尺海嘯的地殼變動是否會增加東京發生大地震的機率。

這甚至可能降低東京發生超級大地震的機率。

蘇黎世(Zurich)瑞士地震研究所(Swiss Seismological Service)地震學家渥斯納(Jochen Woessner)說:「科學界將激烈辯論這一點。」

但專家都同意,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今天的地震肯定會造成影響。

北愛爾蘭厄爾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Ulster)地球物理學教授麥克羅斯基(John McCloskey)提到支撐大東京地區的濱海盆地說:「它與關東平原發生強烈互動的可能性非常高。」

麥克羅斯基說,地震不一定會釋放壓力,有時會重新分配壓力。

他說:「在地震發生時,沒有受災的地方,實際上可能因為鄰近地區發生的地震而承受更多壓力。但我們此刻無法說,這次地震讓下次地震發生機率變高或變低。」

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Strasbourg University)地震學家弗涅(Jerome Vergne)說:「東京發生地震的機率不可能減少。」

他接受訪問時說,只有本次地震震央北部地區的壓力釋放出來。

他說:「壓力增加可能將東京附近發生地震的日子往前拉。」

東京距離海底三向聯結構造(triple junction或稱三重點,三叉點)僅300公里,此地有3個地球板塊交會。

東京位於歐亞板塊上方,在這個板塊下方是菲律賓海板塊(Philippine Sea),從南方潛沒,太平洋板塊又同時從東邊往下滑入歐亞與菲律賓海板塊下方。

潛沒的過程不一定是緩慢且穩定,但發生「黏滑」的情況,會引起大規模震撼,然而不常發生。

專家計算過,東京本身或附近發生大地震,可能造成1兆美元損失。

科學家10年來研發出電腦程式,以3D衡量地球外殼壓力,讓我們得以知道這些壓力可能對鄰近斷層造成什麼影響。

英國德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構造地質學教授霍德華斯(Bob Holdsworth)說,可能需要數日,甚至數週,才能知道東京地底下的地殼定時炸彈引爆時間是否已經改變。

他說:「當某個斷層發生大變動,會影響鄰近斷層的反應。這些斷層與之前一樣,能夠彼此溝通。」

麥克羅斯基說,今天的8.9地震雖然規模更大,嚴格而言,還是2天前規模7.2地震的餘震。

他說:「我們計算出來,9日7.2地震的壓力區,與引發這起地震的壓力區相同。」

他補充說,但要將這些點與數百公里外的東京地區連結起來是非常的困難。

專家也希望找出地球每年數千起地震的發生模式。

霍德華斯指出最近發生在祕魯、印尼、中國及智利的地震:「我們知道地震發生是成串的,以空間或時間來說都是這樣。」

他說:「1957至1964年有類似的發生期,太平洋火環在這段期間發生3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震。」

美聯社報導,美國地質調查所(the U.S. Geological Survey)資深地震與地質災害科學顧問艾普爾蓋特(David Applegate)說,今天的地震是將近1200年以來,亞太地區最強烈的地震。

他說,這起地震撕裂240公里長80公里寬的地殼。

他還說,這起地震造成的日本建築物結構受損金額可能高達數千萬美元。



◆ 地震預警確實 日本掌握住關鍵1分鐘

【聯合晚報╱法新社東京十一日電】2011.03.12

日本擁有全球最好的地震早期預警系統,數百萬日本民眾在感覺劇烈震動前約一分鐘,就已獲知強烈地震即將來襲。日本2007年底完成全國預警系統,在昨天之前共發出17次警報。

這套精密預警系統與日本各地約1000個地震計組成的網絡連線。地震計偵測並分析地震的P波(初達波),如果預測這些地震的威力強大,就會發布警報。

P波移動得比S波(剪力波)快,不過後者的破壞力較強。這意味在地層開始震動前片刻,民眾就可先獲得地震警報,正好有足夠時間尋找掩蔽物。

日本氣象廳地震專家內藤宏人(Hirohito Naito)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這套系統運作得很好,因為全國各地民眾可從電視上看到警報。」地震警報透過廣播、電視和衛星資料傳輸系統發布,特殊訂戶則可透過手機和電子郵件服務接收。

在東京,NHK和民營電視網會中斷正常節目,迅速插播地震警訊,並搭配警報聲。昨天,東京地區的民眾在警報一分鐘後感覺到第一波強大震動,高樓大廈搖晃不已,大批民眾逃到戶外避難。



◆ 福衛二號拍日本 可見災後畫面

中央社 2011/03/12

日本東北地區遭受地震後的海嘯襲擊,造成嚴重傷亡,國立成功大學將福衛二號衛星今天上午拍攝到的災後畫面經處理後,在網站上提供下載。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劉正千表示,昨天的大地震發生前,日本最近已有數起地震發生,國家太空中心昨天上午利用福衛二號衛星,在日本上空拍攝畫面,準備做為研究資料;對照今天上午拍攝的災後畫面,變動之處相當清楚。

劉正千表示,衛星今天拍攝的畫面以仙台地區為主,從影像發現,海水淹上陸地的距離約4公里,許多農田、房屋都被淹;在當地1條河流「阿武隈川」出海口原本存在的沙洲,也在海嘯侵襲之後消失。

他說,聯合國已在災後調動各國的衛星前往日本上空拍攝,台灣在第一時間將拍攝的衛星畫面放在網站上供各界下載,希望對救災或學術研究有幫助,對台灣參與國際社會也有正面貢獻。

劉正千說,福衛二號衛星還會再拍攝日本其他災區的畫面,成功大學福衛二號快速應變團隊也會陸續處理影像,上傳至「全球環境監測與災損評估系統」網站,免費供國內外各單位使用,網址為http://gemdas.earth.ncku.edu.tw/。

fsj 提到...

美專家警告 百年內台灣恐遭海嘯侵襲

自由 2011.04.20

〔記者湯佳玲、林毅璋/台北報導〕全球規模最大的核電廠骨幹正在亞洲成形,從中國東南沿岸延伸到香港、台灣。美國學者推估,鄰近這些電廠、已有四百年沒發生強震的馬尼拉海溝,每年以八.七公分推進,推估百年內恐有大海嘯。台灣學者認為「有可能」,呼籲須嚴防台灣與中國密集的核電廠所可能引發事故。

中國4核廠及我核三廠都有劫

美聯社十九日報導指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袁大衛(David Yuen)提出警訊指出,馬尼拉海溝已經至少四百四十年沒有強震,巨大壓力正在累積。袁大衛為這個斷層建構地質或然率模型,他說:「大海嘯或許不會在未來十年發生,不過會在五十年到一百年內。」一旦強震發生,中國南方四座核電廠和南台灣一座核電廠,可能劫數難逃,最糟的情況是,台灣和中國會被五至八公尺高的海嘯襲擊。

地調所︰琉球海溝也有威脅

中央大學水文所助理教授吳祚任分析,馬尼拉海溝位於呂宋島西南方,向北延伸至巴士海峽,總長約一千公里。馬尼拉海溝目前每年推進八.七公分,四百四十年即推進三十八.二八公尺。以此次日本仙台大地震板塊位移十八公尺,南亞大海嘯位移二十公尺而言,台灣的確百年內可能因馬尼拉海溝地震引發大海嘯。

吳祚任說,依照模式推估,如果馬尼拉海溝發生大地震,海嘯十到十五分鐘到墾丁,二十到三十分鐘到高雄,三十到四十分鐘到台南,二.五到三.五小時到達港、澳。屆時,中國海邊的四座核電廠和南台灣一座核電廠,可能完全來不及應變。

原能會副主委謝得志表示,希望與中國簽署協定,進行核安資訊交流,以利緊急應變。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最近公布的資料也顯示,與日本同屬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台灣,附近的琉球海溝及馬尼拉海溝,存在引發海嘯的類似地質條件,一旦大地震發生,易生海嘯,並在數十分鐘至一小時內就可能到達台灣。基隆、新北與宜蘭,以及西南部的屏東、高雄與台南,因外海坡度平緩,水深較淺,利於海嘯的產生與向內陸傳遞,遭受海嘯侵襲造成的災害風險較大。

地調所解釋,東部外海的琉球海溝,為菲律賓板塊向北隱沒下插到歐亞板塊之下,南部外海的馬尼拉海溝,為歐亞板塊向東隱沒下插到菲律賓板塊之下。這兩處板塊聚合隱沒帶的海底,若發生大規模的斷層錯移,就有可能產生大地震並引發海嘯。

地調所說,海嘯的長浪到達近岸較淺的海域時,前進速度減慢,波長遭壓縮,波浪的高度便會迅速累積,形成高達數十公尺的浪高並高速衝擊海岸,若在坡度平緩且呈現海灣的海岸地形,則可能累積更高的浪高。

地調所建議,國內應加速相關的調查與研究,並研擬適當的因應對策,不可掉以輕心。



◆ 地震前兆? 南加再傳魚群暴斃

中央社 2011.04.20

南加州今天再現魚群大量暴斃事件,這是6週來第2起,加上週末時南加州測得的有感地震超過百次,也再次引發南加州是否可能發生強烈大地震的擔憂。

南加州文杜拉海港(Ventura Harbor)今天被發現有數千隻沙丁魚死於海港內,專家評估死因應是缺氧。但讓人擔憂的是,這是1個半月來,南加州的第2起類似事件。

3月8日時,加州芮當多灘(Redondo Beach)內也曾發生類似事件,當時數以百萬計的沙丁魚死亡,工作人員至少清理出175公噸死魚。加州相關單位的調查結果認定,由於海港附近藻類生長快速,海水含氧量偏低,是魚群致死的主因。

無獨有偶,根據美國地質調查研究所(USGeological Survey)統計,16日下午到晚間,加州與內華達州邊界發生一系列地震,測得的有感地震超過百起。儘管地震規模最大也不過規模4.6,但由於次數過於頻繁,加上一連2起魚群大量暴斃事件,也再度引發南加州居民對強震是否即將來襲的恐慌。



◆ 地震引共振 日湖面現小型海嘯

【黃菁菁/東京十九日電】2011-04-20 中國時報

《產經新聞》報導,東日本大地震當天,離震央約四百五十公尺的山梨縣富士河口湖町附近的西湖,也發生類似海嘯的罕見「共振現象」,當時湖面起伏,浪高達一公尺左右,湖底堆積的小樹枝等都被沖到湖邊呈帶狀排列,當時觀測到的震度為五。

小原健一當天搭船在湖上釣魚的情景,他說:「突然之間,眼前的水位開始上升。聽到一聲巨響後,湖水沖到湖畔的熔岩上,看起來不像波浪,就像水位升高了一公尺左右,而且若是波浪的潮水會馬上退,但當天水位是慢慢升高又慢慢降低。」

在湖的北岸經營餐廳的渡邊保一說,他去湖畔看時,第一波湖水已經降下去,但緊接著又有好幾波像海嘯般的波浪持續沖上岸,湖邊的船都被沖到湖中,湖裡的貝殼和小魚都被打到岸上,離湖畔約四、五十公尺寬的湖水一片混濁,退潮的波浪似乎把湖邊的砂都捲走。

山梨大學教授鈴木猛康指出,大地震使山梨縣內發生約十公分的地殼變動,若是湖的形狀和搖晃周期條件一致,地震的能量被擴大會產生共振而引起海嘯,西湖應該就是這種情形。

※ 四百五十公里?

fsj 提到...

專家:地殼變化 紐約隨時會大震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3日電】2011.08.24

哥倫比亞大學地震學專家表示,因為地殼變化,紐約隨時會發生大地震。

哥大拉蒙─鐸堤地球觀測站(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專家金萬永(Won-Young Kim,音譯)表示,紐約上次發生芮氏規模5.3地震是在1884年,據研究資料顯示,這種規模的地震每100年發生一次,現在已超過周期,而上次地震的震央在布碌崙和長島沙角(Sandy Hook)之間的海中,雖然那次地震沒有造成民眾死亡,但對建築造成損壞。

金萬永表示,已超過100年地震周期的紐約,「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大地震,如果明天發生大地震,我不覺得驚訝,我們也無法知道發生在哪裡」。他說,大地震確實的時間,很難確定。

因為東岸地殼斷層活動不如美國西岸斷層頻繁,民眾對東岸斷層所知不多。

聯邦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地震學專家史瓦茲(David Schwartz)表示:「因為東岸斷層很少活動,所以東岸斷層標示得並不清楚,而且這種斷層所產生的地貌和經常活動斷層地區的地貌不同。」

哥大地震研究所三年前發布的資料顯示,美國東北部有一個較活躍的地震帶綿延25哩,從康州史坦佛(Stamford)到紐約哈德遜河谷。地震帶在皮克斯基(Peekskill)距離印第安點(Indian Point)的核電廠僅一哩。該研究報告作者表示,該斷層帶「可能造成規模6以上的地震」。

哥大地球觀測站報告共同作者阿布魯斯特(John Armbruster)表示:「如果發生那樣的地震,損害的規模將達數十億元,磚造的樓房可能倒塌,並造成居民死亡。」

※ 相關報導:

* 科學家警告 紐約恐發生地震
http://gate.sinovision.net:82/gate/big5/m.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col_id=3&news_id=164500

紐約地質斷層帶正處於中央公園下方

美國中文網報道:...人們認為地震往往是在美國西海岸發生,只有強烈的地震會出現在美國東部地區,但概率特別低。更重要的是,美國東部地區的地質結構具有許多冰川時代殘留的堅硬岩石,從而使這裡的隆隆聲能從震中傳播得更遠且更為強烈,因此一旦發生地震,其損壞範圍將更大且更為嚴重。

* 美東強震嚇破膽 美西笑歪嘴
http://www.udn.com/2011/8/24/NEWS/WORLD/WOR6/6546206.shtml

居住在華府的法務助理芮佐(Joanne Razo)表示,她曾在洛杉磯親身經歷過地震,所以懂對西岸人來說5.8的地震不足掛齒,但對她來說可怕的不是地震,而是「美東沒有應付地震的準備」。



◆ 美東百年最大地震 白宮疏散、核廠停機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1.08.24

國家大教堂結構受損

美國東部23日下午1時51分(台北24日凌晨1時51分)發生美東一百多年來最大地震,華府搖晃,國會大廈、白宮和五角大廈疏散,國會大廈牆漆落,震央附近一座核電廠停電,緊急啟動發電機維持反應爐心冷卻,全美第二大教堂「國家大教堂」部分結構受損,大樓裡的上班族一輩子沒見識過地震,奪門逃到街上,所幸目前尚無傷亡報導。

美國地震調查所表示,地震震央在維吉尼亞州小鎮米尼拉地下六公里,屬於破壞力較大的潛層地震。該所表示,加上震央地區地質較硬而脆,造成震波廣遠,北至加拿大渥太華,南至喬治亞州亞特蘭大,西至中西部的印第安納州和密西根州,總共20州感到震動。

這是1897年規模5.9的地震襲擊維吉尼亞州西緣以來,美東的最大地震。

白宮、近旁的國會大廈,以及隔波多馬克河的全世界最大辦公大樓「五角大廈」,都宣布疏散,秩序尚佳。為許多美國總統舉行喪禮的國家大教堂30層高中央塔樓,有三個塔尖震落地面,另一塔尖傾斜。扶壁和幾個小尖塔也出現破損。大教堂完全是石造建築,已宣布暫時關閉,實施安全檢查。

國會大廈圓頂有些漆和石膏震落地面,主要拱廊出現龜裂。有104年歷史的聯合火車站好幾片屋頂震落。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傑佛遜紀念堂都暫時關閉,接受安檢。

北安娜核電廠 沒有「重大」損壞

人口八千的震央小鎮米尼拉有一座使用兩個反應爐的「北安娜核電廠」,地震發生後核電廠和全鎮一起停電,隨即自動停止運轉,發言人表示,核電廠沒有「重大」損壞,停電之後,四部柴油發電機立即啟動,維持反應爐心冷卻,第四部柴油發電機故障。

核電廠可以靠備用電力運轉,但3月日本9.0地震後,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爆發的主因就是全境停電後發電機也故障。

核電廠發言人表示,北安娜的設計能夠抵擋規模6.2的地震。美國核管委員會 (NRC)表示,北安娜停轉是安全的,對大眾不構成風險。目前核電廠維持警戒狀態,何時復轉,尚不明朗。

華府地區和紐約市,上班族驚慌奪門逃命,在社群網站鬧笑話。一個加州人在臉書貼文說:「5.8地震,真的這麼亢奮?東岸人,別鬧了,我們這邊把這樣等級的地震當早餐!!!!」

逃命也不只因為地震。911十周年轉眼就到,不少紐約人在天搖地動中以為恐怖攻擊又來了,嚇得要死。

※ 相關報導:

* 維州震央小鎮 無災可救
http://www.udn.com/2011/8/24/NEWS/WORLD/WOR6/6546402.shtml



◆ 大陸人工地震 助我研究地殼構造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11-08-24 中國時報

地震是海峽兩岸共同的天然災害,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重創台灣;二○○八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造成慘重傷亡,促使兩岸地震學界攜手對抗地牛翻身。福建省地震局昨日以炸藥在平潭和福州地底引爆「人工地震」,協助台灣研究團隊觀測研究台灣本島和海峽地殼構造,建立全台地震災害評估模式。

昨日凌晨一時,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長王乾盈帶著研究團隊,緊盯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中心電腦監測螢幕上波浪般的訊號,他興奮地說,這些資料對台灣很重要,有助了解台灣地震活動和造山運動,找出台灣地殼弱帶,分析那些地區較容易發生災害性地震,並模擬地震災害對每個地方的危害度。

這些地震波訊號從距台北一五○公里外的福建省平潭,穿越台灣海峽傳遞到台灣本島。地震中心技正張建興表示,炸藥引爆人工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就像X光源照向台灣,透過布建在海底和台灣本島的地震儀接收地震波訊號,就可以把台灣的地殼構造「照得」清清楚楚。

王乾盈指出,「跨越台灣海峽震測實驗」(ATSEE)分別在平潭和福州地底四十公尺處埋設二千公斤炸藥,自凌晨一時起、間隔十分鐘內,連續引爆兩起人工地震。這是兩岸去年九月首度在福建省長泰和漳平等四地進行聯合炸測實驗後,再度攜手合作。

王乾盈說,去年炸測觀測線以南台灣為主,今年以北台灣為主,明年鎖定中台灣,預估明年完成聯合炸測觀測後,就可測繪出台灣完整的地殼構造模型。

fsj 提到...

美東地質堅硬質脆 一震傳千里

自由 2011.08.25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美國東部週二下午發生芮氏規模五.八地震,搖晃超過三十秒,嚇壞鮮少遭遇地震的美東居民。北從加拿大多倫多,南至美國喬治亞州,都能感受得到搖晃,地震範圍異常廣大,專家解釋是因美國東部地質堅硬又質脆,地震時,如同撞擊硬物,加上地殼完整,能量可以完全傳遞到地表,才會一震傳百哩。

宛如堅固大鐘 完整釋放能量

地球最外層是堅硬的岩體,稱為岩石圈(lithosphere),地震頻繁的西岸加州,岩石圈溫度較高,發生地震時就像撞擊較軟的物質,這次發生地震的東岸岩石圈溫度較低,地震時像是敲擊棒狀的鋼鐵,回響較大。加上西部地殼受到活動斷層破壞,削弱地殼傳遞能量的效果,而東岸古老堅硬的地殼卻像堅固的大鐘一樣,可將能量完整釋放,因此發生在東岸的地震,即使是幾百哩遠也能感受得到。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的科學家波特萊特表示,美國西部的民眾,如果不是非常靠近震央,不太可能聽到地震時的聲響。但在東岸,即使隔了好幾哩,也還能聽到地震的聲音。

美東民眾驚慌失措,看在常遇到地震的西部人眼裡,則是覺得有點大驚小怪。住在加州的五十歲男子米勒表示:「真的假的?地震規模才五.八,反應就這麼大?在西岸這可是家常便飯。」網路還張貼華府大震災照,一座寧靜花園裡,四張塑膠椅中一張翻倒。

不過也有人能夠體會美東人為何如此驚慌,目前在華盛頓特區工作的雷佐,曾在洛杉磯經歷過地震,雷佐表示,可怕的不是地震,而是美東並無應付強震的準備。東岸建材以磚塊和木頭為主,多無防震設計。



◆ 罕見大地震 華盛頓紀念碑裂了

中央社 2011/08/25

(中央社華盛頓2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當局在評估東岸昨天罕見地震造成的損壞災況同時,華盛頓幾處著名紀念建築物景點今天禁止遊客進入,華府周圍學校也全都關閉。

官員宣布,華盛頓紀念碑的頂端發現裂痕,將無限期對旅客關閉。華盛頓紀念碑是華府最廣為人知的地標之一。

美國國家公園服務處(National Park Service)發表聲明說:「由於結構的複雜性,華盛頓紀念碑將持續關閉,直到進一步通知為止。」國家公園服務處管理華盛頓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周圍許多熱門景點與觀光處。

聲明說:「在作出重新對外開放的決定前,國家公園服務處會持續檢查紀念碑內部。」

國家公園服務處發言人萊恩(Bill Line)說,華盛頓紀念碑頂角錐其中一塊石頭的裂痕,是在直升機巡視時發現的。

萊恩說,結構工程師預計今天做進一步評估。萊恩說,華盛頓紀念碑會持續關閉,直到進一步通知為止。

為了判定規模5.8地震過後是否有地方需要修復,在進行徹底檢查期間,「為了預防起見」,其他熱門紀念建築景點也會關閉,包括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傑佛遜紀念堂(Jefferson Memorial)與老郵局鐘塔(Old Post Office Tower)。(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 火山噴發先預警 登龜山島免驚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宜蘭報導】2011.08.25

龜山島是許多民眾喜歡的遊憩景點,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宋聖榮表示,龜山島是一座活火山,未來一萬年內有可能活動,但目前科技已經能幫助我們掌握這隻「大烏龜」的動態。

龜山島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東方外海約十公里處,「年紀」約七千歲。宋聖榮表示,根據國際火山學會對活火山的「經驗定義」,龜山島曾經噴發過四次;又依據「現象定義」,龜山島附近海域有「熱流」、火山氣體等等,都顯示它是活火山。

一九九六年台灣和法國合作研究,發現龜山島往東五十至一百公里的海域內,最少有六十幾座海底火山。宋聖榮說,如果龜山島的火山真的噴發,萬一當時吹東北季風,將把火山灰帶往蘭陽平原,對民眾的呼吸系統、植物生長、環境和航道都有不良影響。宋聖榮補充,如果龜山島東北角的缺口發生大規模崩塌,還可能引發海嘯。

目前龜山島上有許多監測儀器,宋聖榮指出,從地震、地溫或地形變化都可以幫助我們掌握龜山島的地質活動;就算儀器判定火山即將噴發,也還有大約一周的預警時間可以應變。

fsj 提到...

日震連動 太空也不平靜

中央社 2011.09.09

日本311強震將滿半年,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團隊研究發現,在地表海嘯發生7分鐘後,離地表350公里太空中的電離層同樣產生劇烈擾動,產生「太空海嘯」。

劉正彥透過日本與台灣綿密的GPS資料,以及國人自行開發的軟體分析,領先全球鎖定海嘯生成位置觀察,發現地表海嘯發生7分鐘後,太空中的電離層同樣產生劇烈擾動的「太空海嘯」,證實有「同震效應」,成果刊登在最近的地球物理頂尖期刊「地球物理研究」(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

中央大學表示,這項成果也與中央大學水文海洋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祚任所做的「311強震海嘯數值模擬」結果相互應驗;吳祚任進行的日本海嘯模擬計算,具有準確性,且模擬結果與太空電離層實測資料比對相當一致。

中央大學表示,這些成果有助於人類從地表到太空,對於地震和海嘯有更深層科學探索。



◆ 德國中度地震 德國人嚇壞了

【聯合報╱記者陳玉慧/即時報導】2011.09.09

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週日晚間發生4.4里氏規模地震,許多德國人嚇壞了。

科隆大學地震系教授克勞斯說,地震發生於晚上九點,震幅半徑約200公里,「從布魯塞爾到比勒費爾德,在波昂,甚至阿姆斯特丹,很多市民都強烈地感受到地震」。

這次地震也是今年迄今為止最猛烈的一次。過去幾天沃格蘭也發生過一次,但震感不太強。

聯邦地質研究所表示,這次在漢諾威的中等強度地震,每年在德國會發生一或二次。一般預計不會造成重大破壞。

多特蒙德和科隆的消防中心接到無數電話,「很多人只是嚇壞了,但並沒有什麼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