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ysorg.com/news171647767.html
September 8th, 2009
(PhysOrg.com) -- 愛丁堡(Edinburgh)大學的研究者開發出一套新技術,能夠監控地表之下的運動。
這種新方法,使用收集自地震的資料,有可能讓地球的地震活動能更全面地被測繪。
科學家當前使用地震儀來監控地面下的運動,例如地震與核子試爆。
這些儀器測量這些地表事件的運動,協助指出它們在何處發生。
現在愛丁堡團隊分析來自兩種不同地震的地震波。
藉由這麼做,它已能從其中一個地震模擬地震波,猶如它們是由一部位於第二個地點的地震儀所記錄。
這項發現讓地震本身能當作一部虛擬的地震儀來用,記錄正在通過的波,那來自發生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震顫。
以這種方式利用地震,在本質上增加了可用來偵測地震活動的地點數量。
且因地震發生在地底深處,利用它們,讓科學家能在比先前可能監控深度還要深的地點監控地震活動。
"這改變了我們在上頭傾聽地震運動的方式。把地震本身當成虛擬麥克風來用,我們能直接聆聽來自地球內部,最有趣、最活躍之處的地球伸展與破裂," Andrew Curtis 表示,愛丁堡大學的數學地球科學教授。
這項研究,發表在 Nature Geoscience 上,在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與 Utrecht University 的共同合作下完成。
※ 相關報導:
* Virtual seismometers in the subsurface of the Earth from seismic interferometry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aop/ncurrent/abs/ngeo615.html
Andrew Curtis, Heather Nicolson, David Halliday,* 隱形遮蔽物或能對抗地震
Jeannot Trampert & Brian Baptie
Nature Geo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30 August 2009
doi: 10.1038/ngeo615
...Here we use an unconventional form of seismic interferometry, to turn earthquakes into virtual seismometers located beneath the Earth's surface. Seismic waves generated by one earthquake lead to transient strain in the subsurface at other locations around the globe. This strain can be quantified from seismograms of independent earthquake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ose locations. This technique can therefore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subsurface strain in regions of the globe that lack instrumental networks...
* 大地震使紐西蘭往澳洲靠近30 公分
* 台灣學者首度發現颱風會引發慢地震
16 則留言:
Interesting idea
921大地震記錄 看堅毅台灣 縫合大地傷痕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09.09.14
921大地震即將屆滿10周年,行政院新聞局和Discovery頻道合作,製作「921地震10周年」專輯,橫跨科學、人文、社會及建築等領域,以獨特敘述角度,多面向勾勒出台灣在災後10來的轉變與成長。
這部第一個全方面記錄台灣921大地震後10年來點點滴滴的專輯,Discovery頻道將在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紐西蘭等亞洲32個國家同步播出。首播時間是9月20日 (週日)晚間10點,並於9月21日(週一)凌晨2點(921地震發生時間)重播,片長1小時。
Discovery亞太電視網資深副總裁暨北亞區總經理林東民表示,921這場世紀地震後,台灣人學到更多元化思考面的經驗。亞洲許多國家也像台灣一樣位處地震帶,希望台灣經驗能為國際所參考。
台北市國際搜救隊隊員劉奎佑指出,地震發生後,首要之務就是迅速救災。「北市東星大樓倒塌的時候,我們是用手去挖、用鼻子去聞,以這種方式去救人!」 921大地震再次證明成立一支專門處理緊急災難事故團隊的必要性,台北市國際搜救隊因而成立,薩爾瓦多大地震、伊朗地震、南亞海嘯、四川大地震等大型災難現場,也都可看到他們的身影。
這部紀錄片也展現台灣堅毅且美好的一面。例如建築師邱文傑保留台中縣霧峰光復國中倒塌的教室及斷垣殘壁,注入重生精神,在車籠埔斷層上「一針一線」地縫合大地與人類的傷口,呈現出最具歷史意義的921地震教育園區,獨特的建築設計受到多項國內外建築獎項的肯定。還有南投桃米社區教堂,用「紙」搭建,建料是從同樣遭遇大地震的日本神戶運來,如今已是災民心中最溫暖的依歸。
◆ 感應地震 P波警報器將量產上市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09.09.14
921大地震帶給台灣重大創傷,卻也啟發台灣多項科學研究的開展,並獲得國際肯定,「P波警報器」就是最突出的研發成果之一,已進入最後測試階段,未來可量產上市。
從2003年起,台大地質系副教授吳逸民分析800筆各國大地震的資料,找出地震P波與易造成災害的S波的對應關係。他說,P波是地震發生後的一種壓縮波,破壞力較小,傳遞速度卻比S波這種剪力波快1.73倍。他的研究方法能在P波出現後3秒內偵測到參數,並在具有強大破壞力的S波抵達前,提早發布警報。
吳逸民研發的「P波警報器」,內含地震感應器及微處理器等儀器,已進入最後測試階段,未來量產時,價格可壓縮到每台1萬至3萬元左右,不僅機關團體可輕鬆擁有,連一般住戶也買得起。
他表示,發生地震時,和震央距離每隔8公里,就有1秒的警報時間;換句話說,如果某次地震震央在台北盆地80公里遠的地方,台北居民將有10秒的反應時間。
「雖只是短短幾秒鐘,卻是保命關鍵。」吳逸民強調,警報響起時,民眾可就近找個安全的地方躲起來,爭取黃金救命時間;此外,高鐵列車可緊急剎車或靠站,大樓電梯可停在最近的樓層,晶圓廠可緊急停工,醫院的手術房也可做好應變措施,把災害降到最低。
吳逸民透過P波和S波的相關特性,研發出這套可及早發出預警的創新方法,不僅台灣氣象局,連日本、美國、太平洋海嘯中心現都併行採用。
下個大地震 地調所:可能在西南部
http://udn.com/NEWS/LIFE/LIF1/5150242.shtml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2009.09.23
九二一大地震滿十年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長林朝宗昨天表示,根據連續十年觀察,台灣西南部地表每年向西移動五至六公分,是台灣地殼變形最活躍的地區,也可能是下一次大地震發生的焦點地區。
地調所建議,建築物應提高耐震度,將現在的零點三G的標準提高,九二一地震拉扯的力量就高達一G。
林朝宗還表示,希望在立法院躺了超過十年的「地質法」草案盡速通過,該法規定斷層左右各一百公尺應劃為活動斷層敏感區,最好不要有建築物,才能保障民眾安全。
林朝宗指出,台灣本島一直由東往西移動,東部海岸山脈及西南部是地殼變形最活躍的地區,東部海岸一年移動六到八公分,西南部移動五到六公分;中部及北部的移動很少,一年小於一公分。
但林朝宗補充,東部因為時常有板塊擠壓,常常有地震,能量經常釋放;真正令人擔心的,反而是地震頻率相對較低的屏東、高雄、台南、嘉義等西南地區,如果發生地震,可能會是可怕的大地震,因此目前將觀察焦點放在西南部。
※ 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 台俄空前合作 微衛星成功發射
【李宗祐/台北報導】2009-09-23 中國時報
我國與俄羅斯科技合作重大突破!由中央大學、成功大學與莫斯科大學合作研發的台俄微衛星「TATYANA-Ⅱ」本月十八日順利從哈薩克「貝康諾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展開為期兩年的太空氣象科學觀測研究,開創我國與俄羅斯合作發展太空科技先例。
「TATYANA-Ⅱ」(塔堤揚娜二號)是國家太空中心繼福爾摩沙一、二、三號衛星後,第四個發射成功的衛星計畫。但俄羅斯因忌憚中共反彈,要求我方低調處理,幕後支持這項國際合作計畫的國科會和國家太空中心,連日皆未主動宣布這項消息。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苗君易昨日低調證實,「TATYANA-Ⅱ」已在上周五發射升空,並順利到達任務軌道,目前正進行六項科學酬載實驗儀器功能測試。位於莫斯科大學和成大的地面任務中心,預定十月開始接收衛星傳送的電離層濃度和溫度變化,以及地球磁場等與太空氣象有關的觀測資料。
國科會前副主委謝清志在二○○五年六月率團到俄羅斯參訪,洽談台俄雙邊科技研究計畫後,不但決定與莫斯科大學合作研製「TATYANA- Ⅱ」(塔堤揚娜二號),還在返台後主動跟媒體暢談這項計畫構想。在謝清志的全力支持下,該計畫順利推動,儘管發射時間較原訂的今年第一季延宕半年,但還是在上周順利發射升空,這也是我國推動太空科技發展計畫以來,首度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發射衛星。
「TATYANA-Ⅱ」屬於太陽同步軌道科學衛星,總重量(衛星本體含六項科學酬載)一百公斤,軌道高度約一千公里。我國與俄羅斯各出資一五○萬美元(約三千二百萬新台幣),自二○○五年開始合作,莫斯科大學負責衛星本體研製,發射任務由俄羅斯的Soyuz火箭執行。我國研究團隊負責研究衛星電腦測試、電離層濃度和溫度量測分析儀,以及地球磁場量測分析儀等三項科學酬載。
苗君易強調,「TATYANA-Ⅱ」突破我國傳統國際合作模式,由大學對大學合作發展太空科技,對台俄科技交流是全新的嘗試,也是首次有國內大學研發團隊自己動手做科學酬載,放到衛星上,證實「我們未來也有能力自己設計研製科學酬載,放到我們自己的衛星上。」
加大研究:2004南亞大震 影響加州斷層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09.10.01
南太平洋薩摩亞地區先發生芮氏規模8.3強震引發海嘯,15小時後印尼又發生7.8強震,不禁令人懷疑這兩起強震是否有關聯?
柏克萊加大的科學家正好在發生兩起強震的30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2004年12月侵襲蘇門答臘西部地區的芮氏規模9.1強震,曾導致遠在8000公里外的加州聖安德烈斯斷層受到嚴密監測的一段更加脆弱,顯示強震震波的確會影響到地球另一端的斷層。
科學家的調查以累積22年的帕克菲爾德區的資料為基礎。這個區域布滿鑿孔地震儀及其他測量儀器,向有「全球地震首都」之稱。監控結果顯示,這段斷層內藏充斥液體的裂縫。科學家認為,在地震的壓力影響下,這些液體沿著斷層移動,使強震得以劈開岩石。
科學家發現,液體移動時,反覆的背景地震越來越小。換言之,隨著斷層逐漸弱化,搖動它所需的能量也會越來越小。最驚人的發現是,1992年發生在加州蘭德斯鎮附近的7.3強震及2004年侵襲蘇門答臘的超級強震對這段斷層產生影響。蘇門答臘出現強震後大約5天,感應儀測到帕克菲爾德斷層承受壓力,深度5公里。
科學家在透過《自然》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2004年蘇門答臘強震,波及聖安德烈斯斷層的一段。這意味,全球許多活躍斷層也會受到相同的影響。」
◆ 印尼大震 死亡恐破千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09.10.01
印尼西部30日發生芮氏規模7.6的強烈地震,造成眾多建築物倒塌,數以千計民眾被困在廢墟裡,至少已有百人喪生,最終死亡人數可能達數千人。
1日上午8時52分,蘇門答臘又發生規模6.8至7.0的強烈餘震,震央離前一天約150公里,目前還沒有最新餘震的傷亡報告。
美國地質測量所說,30日的強震於傍晚5時15分,發生在蘇門答臘巴東 (Padang)西北29哩的53哩海底深處。地震引起火災,道路交通、電力供應和電訊都中斷。專家表示,蘇門答臘西部有三座火山,他們並擔心地震會引起火山爆發。
印尼副總統卡拉說,已證實有75人死亡,還有數以千計民眾困在坍塌的瓦礫堆內。印尼衛生部長蘇巴利則說,「遇難者可能更多,如果從遼闊的災區來看,可能會多達數千人。」
在人口90萬的巴東,大地劇烈搖晃,街頭民眾紛紛趴下或坐下來,以免摔倒。連數百哩外的吉隆坡和新加坡建築物也強烈震動。後來又出現幾十次餘震,其中兩次強度超過芮氏規模6。
政府官員表示,災情最嚴重的是巴東西北約40哩的濱海城鎮帕里亞曼 ,可是豪雨和停電使確實情況很難掌握,不過巴東有兩座醫院和一座購物商場倒塌。
災難管理署說,這次地震災情可能與2006年造成6000人喪生的日惹地震一樣嚴重。
印尼政府宣布撥出1000萬美元緊急經費救災,並派遣醫療小組和軍機趕運帳篷、藥品和糧食到災區,並設立臨時醫院。當地電視報導,地震引發20多處土石流,並截斷一些道路,導致長達數公里的交通阻塞。
◆ 印尼地震死者增至770人
明報 2009-10-01
印尼蘇門答臘昨日傍晚的7.6級地震已導致至少770人死亡,近2400人受傷,今早該國再有餘震。
印尼社會事務部稱,傷者之中有294人重傷,2,090人傷勢較輕。
印尼副總統卡拉表示,由於大量民眾還被埋在瓦礫下,因此死亡人數預計將繼續增長。印尼政府已在災區啟動了為期2個月的緊急狀態。
蘇門答臘南部今早亦發生6.8級餘震。據香港天文台記錄,今早的地震震中位於南緯2.6度、東經101.8度,即印尼巴東之東南約240公里處。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得的震級也是6.8級。
印尼專家表示,這次地震應是昨天地震的餘震。震區有幾個人口稠密的城鎮。
◆ 同位於火環帶 專家:印尼和薩摩亞地震無關
法新社 2009/10/01
(法新社香港1日電) 位於太平洋火環帶(Ring ofFire)的印尼與南太平洋群島本週遭到強烈地震襲擊,令亞洲不寒而慄。全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動,大多與太平洋火環帶暴烈的地震活動有關。
不過專家表示,雖然地震有時會引發另一起地震,印尼蘇門答臘(Sumatra)和一度田園風光如詩的薩摩亞群島(Samoa)本週的災難則不在此例。
紐西蘭「地質與核子科學研究所」(GNS Science)的地震學家傅萊(Bill Fry)表示,上月29日薩摩亞規模8.0強震和隔日印尼蘇門答臘巴東市(Padang)7.6地震,「兩者相距1萬公里」。
傅萊告訴法新社:「當地震將壓力沿著斷層傳遞,另一處就可能發生時空相近的地震,但是距離這麼遠就不可能。」
他指出,地震頻率需要幾千年的研究才能建立發生模式,短時間發生的一連串地震不可能一下就歸出結論。
他表示:「幾天、幾週或是幾個月內發生大地震的頻率模式混沌不明。」
從印尼到智利(Chile)沿岸的環太平洋火環帶長4萬公里,此一長帶幾乎每天都會在太平洋周邊地區引發地震和火山活動。
巴東與薩摩亞位於澳洲板塊的碰撞點上,但處於不同的斷層區。
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學院」(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震研究中心的吉布森教授(Gary Gibson)說,巴東與薩摩亞地震事件不可能有任何關聯。
他告訴法新社:「就目前所知,沒有機制證明兩者有關聯。」
他指出:「這兩起地震的發生很正常。我們似乎感覺地震接二連三的發生,但是實際上不盡如此。這只是心理錯覺,因為發生一次大地震,你就會更注意其他地震。」(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 小檔案-薩摩亞獨立國與美屬薩摩亞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1821+112009100100119,00.html
【諶悠文】2009-10-01 中國時報
遭強震與海嘯侵襲的南太洋島國「薩摩亞獨立國」(Independent State of Samoa),係由薩瓦伊、烏波盧兩個主島和附近的八個小島組成,舊稱「西薩摩亞」。人口約十九萬,首都稱阿皮亞(Apia),官方語言為薩摩亞語,英語通用。經濟以農業為主。
一八九九年英、美、德訂約,西薩摩亞淪為德國殖民地,東薩摩亞由美國統治。一九六二年,西薩摩亞獨立,定國名為「西薩摩亞獨立國」,一九九七年更名為「薩摩亞獨立國」。
另一個遭海嘯波及的美屬薩摩亞,又稱「東薩摩亞」,位於太平洋南部國際換日線以東,由薩摩亞群島的土土伊拉、奧努烏、羅斯島、馬努阿群島、奧洛塞加等島嶼組成。陸地面積一百九十九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六萬,多屬玻里尼西亞人,講薩摩亞語,英語通用。
美屬薩摩亞為美國非建制領土,在美國聯邦國會眾議院中佔有一席,但該名國會代表無投票權。
蘇門答臘 6.8餘震 預估死亡逾5千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401826+112009100200137,00.html
【梁東屏、黃文正/綜合一日外電報導】2009-10-02 中國時報
繼芮氏規模7.6強烈地震,9月30日下午襲擊印尼蘇門答臘島後,當地又接連發生數十起餘震,包括1日上午一起規模6.8的餘震,令災情雪上加霜。
繼芮氏規模7.6強烈地震,9月30日下午襲擊印尼蘇門答臘島後,當地又接連發生數十起餘震,包括1日上午一起規模6.8的餘震,令災情雪上加霜。
繼芮氏規模七.六強烈地震昨天(九月卅日)下午襲擊印尼蘇門答臘島後,當地又接連發生數十起餘震,包括今天(一日)上午一起規模六.八的餘震,令災情雪上加霜。印尼官員表示,儘管搜救人員正努力與時間賽跑,甚至徒手在瓦礫堆中挖掘搶救倖存者,但恐已有數千人罹難。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的觀測資料,蘇門答臘當地時間今天上午八時五十二分又發生規模六.八的強震,震央在西蘇門答臘省首府巴東東南外海二二五公里處,震源深度廿五公里。
欠缺重型機具 徒手挖掘搶救
印尼政府表示,這起強震造成災民更大的恐慌,計有十二人重傷,六百棟房屋倒塌。昨天下午規模七.六的強震重創巴東後,印尼政府火速展開救援工作,由印尼陸軍和衛生人員組成的搜救隊伍漏夜在建築物廢墟中尋找倖存者。
官員說,大批食物、醫療器具和屍袋已運至災區,但非常欠缺重型機具。此外,軍方也緊急空運帳棚和毯子協助安置數以千計無家可歸的災民。
震後下起暴雨 災區通訊中斷
巴東一日上午下起暴雨,導致救援工作更加困難,軍警在傾圯的學校、旅館和當地主要醫院M.Djamil徒手挖掘可能的倖存者。 M.Djamil醫院雖幾近半毀,醫師們仍在臨時搭建的帳棚內忙著醫治傷患。警方表示,在當地一所倒塌學校順利救出九名學童,但也挖出八名學童遺體。
據印尼官方統計,強震災區死亡人數已達七百七十人,另有近三百人受傷。不過由於目前災區仍有許多地方與外界隔絕,無法聯繫,罹難者料將持續增加。當局預期最後死亡人數會超過二○○六年五月發生在中爪哇古城日惹的地震,那次地震造成五千人喪生。
印尼衛生部急救中心主管帕卡亞(Rustam Pakaya)說:「我們估計已有數千人罹難。」
沒得吃沒有錢 有人劫有人逃
地質學家很早就提出警告,以巴東所處的位置,遲早有一天會毀於地震。這次強震造成巴東大量包括醫院在內的房屋倒塌,很多地方通訊都已中斷,更增加了評估災情的困難。
居住在巴東的一位美籍人士葛雷格.杭特宣稱,這次地震是他經歷過最嚴重的一次,「城裡一片混亂,很多人開始劫掠,因為大家都沒有食物也沒有錢,成千上萬人急著離開,造成很多路堵塞。」
印尼政府則已緊急提撥二千六百萬美元撫恤罹難者,此外,英國慈善組織「樂施會」也將捐贈卅二萬美元協助賑災。另外,國際基督教救援及發展機構「世界宣明會」(World Vision)除派遣搜救隊伍前往災區,也將捐贈一百萬美元賑災。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學者:花蓮地震 與薩摩亞或印尼地震無關
中央社 2009.10.04
花蓮今天凌晨1時36分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由於日前薩摩亞發生規模8.0強震、印尼蘇門答臘發生7.6地震,令人感到不安。對此,地震學者表示,今天凌晨的地震與薩摩亞和印尼最近的地震無關。
國立中正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石瑞銓表示,今天凌晨發生的地震,震央在花蓮西林地震站東南方22.8公里處,也就是花東縱谷以東、台灣陸地與太平洋交界處,他研判是板塊運動推移所造成,與薩摩亞、印尼蘇門答臘大地震無關。
石瑞銓指出,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因此地震頻繁,今天凌晨發生的地震,是能量的正常釋放,民眾毋須過度驚慌。
他說,過去有地震牽引之說,也就是說地震會將壓力沿著斷層傳遞,造成另一處時空相近的地震,但薩摩亞、印尼蘇門答臘兩地,距台灣都非常遙遠,根本不可能對台灣造成影響,因此今天凌晨花蓮的地震,應視為獨立的地震,與薩、印兩國地震無關。
至於今天發生的地震時間,是凌晨1時36分,與10年前的921大地震,發生在凌晨1時47分,兩場地震都在凌晨發生,而且發生時刻僅相差11分鐘,兩者是否有關?石瑞銓認為這些只是數字上的巧合,並無特殊的意義。
另外,昨天是中秋節,有人認為月圓之夜,地球受到月球引力影響,比較容易發生地震,石瑞銓認為這種說法,並無科技根據,也沒有充分的數據可以佐證。
他說,依目前的科學發展,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也無法預測地震發生的頻率,地震發生的頻率至少需要數千年的研究,才可能建立發生模式,至於短時間內發生的一連串地震,不可能馬上就能歸納出結論。
◆ 婚禮遇強震 印尼400人遭活埋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3日外電報導】2009.10.04
印尼官員表示,蘇門答臘一偏遠村落於日前強震發生之際舉辦婚禮,約400名參加婚禮的賓客慘遭活埋,凶多吉少,喜事變喪事。據印尼政府估計,該偏遠地區4個村莊共有居民644人,若遭滅村屬實,這次地震死者恐逾1,300人。
印尼衛生部危機中心主任帕卡亞指出,約400人於普勞阿雅村參加一場婚禮。在印尼,結婚經常是整個村莊動員的大事,地震引發的土石流瞬間將賓客全部活埋。
另兩個村莊盧布拉威和居梅納約有244人亦遭活埋,帕卡亞說:「這些人被埋在30公尺深的土石堆下,當地清真寺的尖塔至少有20公尺高,連它都消失了。」3村共644人下落不明,迄今僅挖出26具遺體。
蘇門答臘最大城巴東市的地標酒店安巴康(Ambacang)飯店在地震中倒塌,多名房客受困。官員表示強震發生後曾在該飯店瓦礫堆中聽到人聲及敲打聲,一名房客2日傳簡訊給親戚求救,一度令搜救人員士氣大振,全力搶救。
但搜救隊在飯店遍尋不著生還者,到3日時,搜救犬在該處已嗅不到任何生命跡象,該處受困房客可能已凶多吉少。
據印尼官方統計,目前地震死亡人數為715人,逾3,000人失蹤。若加上偏遠地區3村的644人,死亡人數逾1,300人。
萬那杜清晨發生雙地震 規模7.8、6.7
【中時電子報/綜合外電報導】2009-10-08 中國時報
根據CNN最新報導,今(八)日清晨當地時間9:03分,(約台北時間清晨6:03分)在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發生芮氏規模7.8的地震,震央在所羅門群島的北部、東北部的盧甘維爾(Luganville)、艾斯皮里圖島(Espiritue Santo),及萬那杜島(Vanuatu)附近,震央距離為295公里,深度在海床下35公里,屬於潛源地震。
繼萬那杜等島發生地震後,當地時間9:15分(約台北時間清晨6:18分),在所羅門群島的西北方,約在艾法特島、萬那杜島附近,同樣發生深度在海下35公里、芮氏規模為7.3的地震,但震央距離更大,為590公里。
「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已針對靠近震央中心的區域發布海嘯警告。
◆ 國際地震頻傳,台灣怕怕?安啦,彼此無關連
中廣新聞網 2009-10-08
萬那杜一天內發生三起強震,規模都在七以上,甚至一度傳出引發海嘯,再加上日前印尼蘇門答臘和薩摩亞,先後也傳出強烈地震,規模也都在七、甚至八以上!引發外界恐慌:地球是不是越來越多地震?台灣會不會越來越危險?
對此,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三個地區雖然都是亞洲的地震,位置分別在太平洋或印度洋海域,但彼此的距離都超過五百公里以上,其中,蘇門答臘的地震成因,是印度澳洲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之下所產生的挫動。而薩摩亞和萬那杜兩起地震的成因,則是太平洋板塊隱沒到印澳板塊之下。既然成因不同、距離又遠,當然也就沒有任何關連性。
至於地震會不會太多?郭鎧紋表示:根據統計顯示:全球每年平均有一起規模八以上的地震,規模七以上的地震平均有十七個。今年到目前為止,規模八以上的地震有一起,並沒有超過。規模七的地震有十四個,距離平均值還有一點距離,就算超過一、兩個,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郭鎧紋說:從許多角度分析,地球的地震並沒有明顯的轉變,只不過,較強的地震先後出現,會引起民眾的注意,民眾無須恐慌。
※ 真的沒有其他關連嗎?
地震網 可觀測土石流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09.10.17
八八水災引發的土石流在南台灣造成嚴重災情,國內學者首次利用寬頻地震網觀測土石流,發現大規模土石流爆發的能量,約等於中小型地震,有助將來判斷土石流動向,及時預警防災。
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副主任賴文基認為,在莫拉克颱風之後,發生深層崩塌、堰塞湖潰堤等「極端土砂運動」的機率都會增加,辨識土砂運動震波訊號,可作為災害剛發生時、人員到達前的重要判斷資訊。
這項研究已投稿到英國知名期刊《Nature》,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肯定這項研究成果,認為這是「開創性論文」。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林正洪、訪問學者安藤雅孝和氣象局局長辛在勤,昨天共同發表「利用地震網監測山崩與土石流」新研究,他們利用全台五十六個觀測點的「台灣寬頻地震網」,發現八八風災期間,大規模的山崩、土石流都有明顯「地振動」,其中包含小林村。林正洪表示,小林村土石流產生的地振動,釋放能量約和一個規模四點六的地震相似。
他解釋,土石流和地震震波位置、頻率都不同。地震震波在地球內部傳遞,但土石流震波在地表;山崩或土石流的震波頻率約廿秒一次,地震每秒約五次。研究團隊八月八日廿四小時內,至少測得四十五個大規模山崩和土石流。
林正洪預估,如果可以在土石流發生的高危險區六至八公里內設立測站,就可以定出準確位置,搶先通知下游民眾疏散。
◆ 大發現! 地震網 可監控山崩土石流
自由時報 2009.10.17
可望提早30至60分鐘預警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莫拉克和芭瑪颱風挾豪雨襲擊台灣,驚人雨量引發奪命土石流,台灣學者林正洪首度發現「土石流的振動規模,就像是中、小規模地震」,未來有機會提前半小時到一小時預警並定位土石流危機。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形容,這是「石破天驚」的重要研究。
目前全台有五十六處地震網,為了清楚找出震源,郭鎧紋認為應該再加密到一○九處,未來透過與氣象局同步連線,濾出土石流的低頻震波,專人即時監看並立即定位,就能掌握災害地點。
地震網想走到應用端,第一步得先加密地震網,硬體架設完成後,再增加監看的人員編制。郭鎧紋說,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人員編制,九二一地震時是四十人,至今還是四十人,「整個計畫可快可慢,全看上面是否有決心支持」。
我學者石破天驚重要研究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林正洪說,莫拉克讓台灣驚醒,傳統單一防災預警已無法應付大規模豪雨災害,應該建立複合災害監測預警機制。
林正洪分析「即時寬頻地震網」觀測資料,發現在八八水災慘遭滅村的高縣小林村,當時土石流發生所產生振動,釋放能量與規模四.六的地震相似,地震波遠傳到日本;八八水災期間,小林村等多起土石流都被地震觀測網測錄到,總計觀測約四百五十多個疑似崩坍地點。成果已獲國際期刊「自然」採用。
林正洪分析,農委會發布的土石流預警是以雨量模擬災情,但成功率低於三成;福衛二號衛照圖、航照空拍等影像紀錄技術,主要是用來觀測災害後變化。即時寬頻地震網可以全面監控山崩及土石流,還能提供定位,距離誤差約在十公里左右。
林正洪解釋,像土石流這樣的「非典型的震動」,震動型態與傳統地震不同,運用全台五十六個高靈敏度的寬頻地震觀測網,研究團隊於八月八日(莫拉克襲台期間),在南部地區至少發現四十五個大規模山崩及土石流事件。
林正洪解釋:「地震頻率是每秒一到五次,土石流呈現的地表反應是每二十秒振動一次,頻率較慢。」在芭瑪豪雨襲擊宜蘭時,團隊也每天觀測到一到二次的地振動。
嘉義地震可能盲斷層作怪 5年來規模4的僅13起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05+112009102201144,00.html
【中廣新聞/彭群弼】2009-10-22 中國時報
今天上午11點36分,嘉義地區發生一起規模4.6的地震,震央位置在嘉義地震站南偏西約15.9公里,地震深度10.9公里,僅嘉、南兩地震度達到三級,雲林二級,南台灣部分地區有一級的搖晃,但高鐵卻因為觀測到五級以上的搖晃,被迫暫停運轉。地震測報中心郭鎧紋主任表示:如果震央位置距離路線非常接近,「有可能」觀測到較大的震度。
郭鎧紋說:嘉義地區過去僅發生過梅山、中埔兩次大地震。這一次發生地震的位置,可能是未發現的「盲斷層」錯動。過去並無紀錄。
嘉義地牛小翻身,沒想到高鐵卻停駛!讓外界都感到意外,根據氣象局的觀測報告顯示:地震發生的時間在上午11點36分52.5秒,位置在北緯在23.36度,東經120.38度,也就是南偏西約15.9公里,地震深度10.9公里,是標準的淺層地震。嘉義六腳,台南善化都觀測到三級的震度,二級的地區包括:嘉義市,雲林四湖,台南市,震度一級的區域包括:高雄、彰化、南投、屏東、斗六,澎湖馬公都是一級。
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根據過去強震觀測經驗顯示,如果距離震央位置非常靠近,就有機會出現「瞬間」很大的搖晃,也會比最後發佈的地震報告更大的震度。以嘉義這一起地震為例,氣象局觀測的地表加速度大約在20gal以內,但是根據高鐵公司的說法,卻觀測到到130gal的搖晃,相當於五級以上的搖晃。相當驚人。
郭鎧紋表示:發生地震的位置並無「登記有案」的斷層,或許是地下的盲斷層錯動。嘉義地區早年曾經發生的知名大地震,包括:1906年,規模 7.1的梅山大地震以及1941年的中埔地震,921大地震之後,當年嘉義地區在10月底出現兩起規模六以上的地震,隨後也陸續出現規模五的地震,次數及強度都逐年遞減,到了2005年開始,一連五年都沒有規模五以上的地震,規模四以上的地震,也只有13次。(相關報導,詳見原站)
大屯山活火山? 氣象局:未見岩漿入侵活動
中央社 2009.11.01
中央研究院有學者發表研究指大屯山火山群微震增加,推測大屯山是活火山,若爆發恐毀滅大台北。中央氣象局卻表示,未觀測到岩漿入侵活動,研判微震是岩漿冷卻收縮所造成。
氣象局局長辛在勤指出,氣象局也長期觀測大屯山地震活動,如果是岩漿流動造成,地震震央的深度會隨著岩漿上升而變淺;不過,氣象局並未觀測到這種現象,代表大屯山火山群並未有入侵式的岩漿活動。
辛在勤指出,火山群的地震還有1 種情形,當岩漿在地底下冷卻時,因體積縮小而讓壓力也變小,造成地層塌陷,引發地震。
辛在勤認為,觀測火山可以有各種不同方式,但都不是短時間的研究可下結論,觀測現象可以再做研究,不必過於恐慌。
南投名間發生規模6強震 震度達7級 撼動全台
http://www.nownews.com/2009/11/05/91-2529284.htm
NOWnews.com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09/11/05
台灣地區5日下午5時32分56.5秒發生規模6的強震,震央在南投縣名間鄉,各地最大震度以名間的7級為最高,雲林古坑6級,南投市、雲林斗六、彰化員林5級,連離島澎湖也有4級震度,全台幾乎都受到震撼,由於搖晃力道相當大,引起許多民恐慌奔出屋外,在辦公大樓內的民眾甚至感到頭暈,目前尚未傳出有人員傷亡情形。
這起強震震央位於北緯23.79度,東經120.72度,即南投名間地震站南偏東方10.3公里處,深度19.3公里,屬於淺層地震。地震發生之後,中部地區的電信立刻陷入中斷狀態,許多在外地工作的民眾想要打電話回去詢問,結果都無法接通。而不少民眾也直呼簡直如「九二一」翻版,也有人擔心還會有餘震發生,因此不願意入屋。
各地震度,震央所在地南投名間高達7級,雲林古坑6級,彰化員林、南投市、斗六市、彰化市各5級,台中市、嘉義市、花蓮光復、台南佳里、花蓮市、澎湖馬公均為4級;嘉義草山、高雄甲仙、苗栗三義、苗栗市、台東長濱、宜蘭南山及台南市為3級。
2級的地區,包括桃園三光、新竹竹北、屏東九如、台東市、高市雄市、桃園市、宜蘭市、台北板橋、台北市、屏東市,遠至屏東枋寮、台東蘭嶼也有1級震度。
規模6強震之後 南投名間又發生兩起餘震 (2009/11/05 18:19)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在南投縣名間鄉發生芮氏規模6.0強震後,又發生兩起規模4.7及3.6的餘震。
兩起餘震分別是5時28分位於南投名間地震站南偏東方9.8公里處,深度22.6公里,規模為4.7,斗六市、雲林古坑、彰化員林各有4級震度,彰化市、南投市為3級。
接著5時56分位於南投名間地震站東南方12.6公里發生規模3.6地震,深度22.8公里,南投名間、彰化員林有2級震度。
◆ 南投地震 釋放能量僅921地震1/100
中央社 2009-11-05
今年是九二一地震10週年,南投今天下午發生芮氏規模6地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呂佩玲說,這起地震與九二一有關;不過,釋放的能量約只有九二一的1/100。
根據地震中心資料,今天南投地震震央在名間地震站南偏東方約10.3公里,九二一地震震央是在魚池地震站西南方約7.5公里。
呂佩玲說,兩起地震震央距離約20公里以內,研判南投地震是屬於九二一地震後應力調整的自然現象,屬於正常能量釋放。
九二一地震最大震度為6級,今天南投地震最大震度則達到7級,看似比九二一還大,氣象局說,實際上兩者一樣。
呂佩玲說明,九二一地震前,台灣地震震度分級最高只到6級,九二一後才增加為7級。
雖然兩起地震震度可說相當,但能量卻差很大,呂佩玲說,南投地震規模6,釋放能量相當於0.5顆原子彈,與九二一地震規模7.3相當於50顆原子彈相比,大約只有1/100。
呂佩玲說,九二一地震的深度是8公里,南投地震有19.3公里,都算淺層地震,但南投地震深度幾乎是九二一地震的2倍多,釋放出的能量也會比較少。
南投地震發生在下午5時32分,全台有感,最大震度是名間7級。
※ 相關報導︰
* 南投規模5.4地震 靠近車籠埔斷層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7/today-life3.htm
◆ 西安地震 秦兵馬俑等文物幸好無恙
中央社 2009.11.05
位於中國陜西省關中平原的西安市臨潼區、高陵縣交界地區,今天上午7時31分發生規模4.4地震後,已發生餘震11次。幸好西安境內秦兵馬俑博物館等主要文物古蹟安然無恙。
據中新社報導,陜西省地震監測台測定,震央位置為臨潼區雨金街辦新集村,震源深度6千公尺,震央距西安市只有25公里,西安、咸陽、渭南、銅川等地震感明顯。
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郭憲增表示,地震發生後,坐落於臨潼區的秦兵馬俑博物館,以及世界第1座全地下的現代化遺址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等文物景區,均在第一時間組織人員查看文物收藏、陳列展台等有無受損情況,並安排有關遊客疏導工作。檢查後所有文物均沒有發生震傷及損壞。
陜西省地震局表示,這次地震為主震餘震型,屬淺源地震,再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市民不必恐慌,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
陜西省地震局啟動地震應急3級響應,地震現場工作隊已趕赴震區,開展災害評估和地震科學考察。
◆ 規模8強震陰影下 伊朗考慮遷都
自由時報 2009.11.04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伊朗大權在握的政府機關「伊斯蘭秩序利益確定委員會」,已通過最高領袖哈米尼所提、希望在二○二五年前將首都遷往他處的計畫,理由是擔心德黑蘭可能遭到規模八強震的蹂躪。
首都德黑蘭位於百條斷層帶上
遷都的提案不算新,而且仍須獲得其他更多政府機關的批准,才能展開遷都工程。但伊朗地震學家長久以來就提出警告,指德黑蘭位在至少一百條已知的斷層帶上,且很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因大地震而受到重創。德黑蘭上一次大地震是在一八三○年,造成四萬五千人喪生。地震學家阿卡謝說,選擇德黑蘭當首都,一開始就是錯誤,「德黑蘭東北部郊區極可能發生規模八強震」。
19世紀強震 4.5萬人喪生
坐落在阿爾波茲山脈腳下,號稱中東最大都市的德黑蘭不只是伊朗的政治經濟中樞與大都會,也是擁有博物館、藝廊、公園與大學的世界級文藝城市,自一七九五年就一直是伊朗的首都。
二○○三年東南部城市巴姆發生強震,逾四萬人喪生,確實讓伊朗內部特別關注於地震的問題。此外,德黑蘭人口膨脹速度太快,從二十世紀初的二十五萬人增加到一千兩百萬人,未受控管的經濟發展也導致當地交通堵塞與環境污染等問題。
自由派質疑遷都動機
但總部在倫敦的「中東經濟文摘」副主編杜德里指出,遷都決策時機正好發生在德黑蘭出現歷來最嚴重反政府暴動的數月後,更是值得玩味。他說,德黑蘭是伊朗境內非常具有自由派氣息的城市,當六月間中選會宣布保守派現任總統阿瑪迪尼賈在總統大選中獲勝時,這些自由派中有不少人走上街頭,抗議當局作票。
目前不確定當局是要重新建都或者遷都於既有城市。不過,庫姆是伊朗伊斯蘭教權精神堡壘,將首都遷移至更靠近庫姆,可能被視為保守派藉機立威的象徵。
◆ 火山爆發 非洲將裂開
自由時報 2009.11.05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非洲東北部「非洲之角」地區的火山活動,有可能將非洲大陸一分為二。三日發表的一份研究證實,二○○五年火山爆發在衣索比亞沙漠地帶阿法地區產生一道六十公里長裂谷,是一場新造海運動的開端,裂谷下方的地殼運動正在將這塊大陸往兩邊撕裂。
位於衣索比亞東北方的阿法地區,橫跨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和吉布地,是地球上最乾燥、最熱地區之一,火山活動頻繁,地理上稱為「阿法窪地」。當時爆發的火山名為「達巴胡」(Dabbahu),位於阿法北端,阿迪斯阿貝巴大學教授阿耶爾重建當時火山爆發情況顯示,火山爆發後短短數天,就從火山以南出現一道裂谷,而非過去多數人所認為的經過長時間、一連串小地質活動一小塊一小塊的撕開;之後裂谷地底下的炙熱岩漿往上擠壓,開始一場將地殼往兩邊拉開的運動。
研究人員指出,這類「岩牆侵入」(mega-dike intrusion)活動是地球陸地逐漸彼此分離的主要過程,數百萬年前非洲與美洲大陸分離就是一例,但是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海床深處,難以接近,「但是在阿法,是我們進行這些實驗的天然實驗室。」
阿耶爾二○○五年之後便帶領一個國際團隊展開研究,在裂谷周邊裝設地質活動觀測儀,偵測到十二次類似的活動,不過規模沒有二○○五年那次那麼劇烈。這份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期刊發表的報告指出,最重要的發現是,陸地上可以在幾天內就出現如海底所發生的巨大變形。
加州大學地球科學教授麥唐諾說,這份研究對於了解大陸破裂並導致形成新海洋盆地是一大突破,「他們首次展現一處裂谷地區的活動,能引發鄰近區塊大規模岩漿侵入和相關的地貌變形。」阿耶爾說,「海洋的形成正以非常緩慢速度發生,可能要花幾百萬年時間,未來將從阿法陷落區一直延伸到莫三比克。」
◆ 福衛2號影像展 台灣全紀錄
自由時報 2009.11.05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昨天開始在新竹市風城願景館展出「福爾摩沙衛星二號」5周年影像展,展出許多珍貴衛星影像,像八八水災前後小林村圖像及四川地震、南亞大海嘯等照片,現場還有放大的新竹市衛星空照圖,及新竹市姊妹市的衛星空照圖,讓參觀者眼睛一亮,展期到12月13日。
林政則與太空中心主任苗君易、副主任陳紹興、吳岸明及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主任葉俊雄、市府都發處副處長陳章賢等人,共同為福衛二號影像展揭幕,此次展出主題有「福臨天下」、「台灣全紀錄」、「在地特色─新竹」和「太空計畫」。
太空中心主任苗君易說,「福爾摩沙衛星二號」是台灣自主擁有的第一枚遙測衛星,可應用在土地利用、農林規劃、環境監控、災害評估及科學研究與教育等,尤以每日繞行地球兩圈的獨特設計,是世界國際商業遙測衛星罕見。
福衛二號從2004年5月21日發射以來,為台灣留下珍貴的影像紀錄,也在全球發生重大災害時,第一時間提供受災地區緊急影像拍攝服務和資料。
苗君易說,展出的衛星照片影像解析度是地面2米,目前全球最高為50公分,期盼未來能推進到一顆摃丸大小,清楚分明地面景物。而福衛二號所拍攝到的影像紀錄有東沙環礁、南亞海嘯、美國卡崔娜颶風及四川大地震等,最近的則是八八水災後,小林村、太麻里等災區的災前災後影像。
名間地震是921餘震?新地震? 學者論戰
自由時報 2009.11.07
〔記者劉力仁、林嘉琪、吳為恭、張聰秋、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名間地震到底算不算是九二一餘震,引爆學者論戰,不僅氣象局內部有不同見解,學者說法也歧異,還有學者推斷是南投盲斷層或是彰化斷層引發。
氣象局長辛在勤與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吳逸民都認為名間地震屬於「廣義的餘震」。吳逸民指出,名間地震就發生在九二一地震範圍內,震源在車籠埔斷層深處、位於地殼上部。研究也已證實九二一發生至今,中部地區地震活動比九二一前還要活躍,顯示九二一的地震序列雖已結束,但仍有能量在釋放。
吳逸民說,九二一後車籠埔斷層延伸到地表,出現約一百公里、深約十公里的裂縫,要完全縫合大概要一百年。九二一至今時隔十年,裂縫仍未固接,板塊一擠壓,就會發生地震。
美學者:大陸餘震可持續數百年
美國西北大學的地質學家史坦則在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餘震頻率新模式研究論文指出,一般板塊型地震的餘震會在十年內結束,但在遠離板塊邊界的大陸中部發生的強震,有可能是好幾百年前更強地震所引發的餘震。他舉例說,一六六三年加拿大的聖勞倫斯谷地曾經發生一起強震,時至今日該區仍不時出現一些小地震。
車籠埔斷層迄未癒合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認為不是餘震,而是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車籠埔斷層地層裂縫未癒合,但菲律賓板塊仍不斷擠壓歐亞大陸板塊,導致擠壓產生的能量從裂縫中釋放出來,屬後續活動。
彰化市建國科技大學研究地震工程學教授丑倫彰則認為,震央距離車籠埔斷層有十多公里,距離九二一也已十年多,前天的地震可能是屬於獨立的南投縣名間鄉地下盲斷層所引發。
所謂盲斷層係指斷層未顯現於地表,且受到上方地層的掩蓋,在表面上很難發覺其存在。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主任蔡衡分析, 禍首應是彰化市沿著八卦山台地西側經過花壇鄉、員林鎮、社頭鄉至田中鎮為止,全長約三十二公里的彰化斷層。他說,彰化斷層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未發生地震,近年彰化斷層的斷層已接近地表,活動度轉趨活躍。
地震前兆?中寮萬隻蚯蚓鑽動
自由時報 2009.11.13
〔記者陳鳳麗、林嘉琪/綜合報導〕南投縣中寮鄉永樂國小十一日出現萬隻蚯蚓鑽出地面的驚悚畫面,由於南投上週四才發生規模六強震,且有研究顯示蚯蚓遷移與地震有關,師生擔憂是大地震發生前兆,氣象局及專家認為,季節變化容易發生此種狀況,與大地震發生關聯性低。
南投大地震後又出現驚悚怪現象
「校長、主任,你們快來看!有好多好多蚯蚓!」十一日一早,永樂國小學童驚慌地向師長報告,校長陳燕玉等人到校園一看,發現成千上萬的蚯蚓鑽出地面,集體往西北方向遷移,蚯蚓兵團數量龐大,校方人員深恐腳步一移動,就會踩到一堆蚯蚓,此一情況,是二十年來首見。
校方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發現,日本大學曾做過蚯蚓與地震研究,發現地震前電流變化會導致蚯蚓大量爬出洞穴,並產生聚集現象,由於上週地震的震央在南投,老師們都很擔心是大地震發生前兆。
嚇壞永樂國小師生 怕地震又來
萬隻蚯蚓鑽動,讓曾遭受大地震恐懼的中寮人產生疑懼,擁有道教紅頭法師身分的中寮鄉公所機要秘書李增陸及中寮警分駐所所長葉宗欣也認為,此現象與大地可能產生大變化有關。
農委會特生中心專門研究棲地生態的助理研究員沈慧萍則指出,氣候季節轉變,尤其是秋季轉冬季時,最易產生蚯蚓鑽出地面現象,只是有時數量少,民眾沒有發現。不過,研究人員也不解蚯蚓為何會鑽出洞且集體遷移,且不少蚯蚓爬出地面後便會乾死,究竟牠們為何發生這種等同自殺行為,至今無法理解。
氣象局:與大地震關聯性很低
九二一大地震前,南投縣曾出現數量龐大的馬陸、曾文水庫有大量?魚死亡、九份二山的水曾變溫,被很多人視為強震前的徵兆;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目前沒有研究能證明生物異常與大地震直接相關,南投這起蚯蚓出沒現象與大地震的關聯性應該很低。
氣象局長辛在勤也強調,台灣目前有蚯蚓活動,還不能稱為「異常」,他舉一九七五年二月在中國山東半島發生的「海城地震」為例,強震發生前,低溫的荒野上出現大量一半冰凍一半柔軟的蛇屍,並發生密集且頻率多的小地震,再驗證地下水和蛇屍(蛇在冬眠,但受到地殼壓力爬出,才遭凍死在洞口),先發布地震預警,果然發生規模七點多的海城地震。
蚯蚓出洞遷移會不會有大地震?辛在勤說,名間主震規模六,一個月內仍會有餘震,但規模不會大於六,請民眾不用恐慌。
台灣第一座海底地震測站 10秒內速報
◆ 台灣第一座.明年3月動工/海底地震測站 10秒內速報
自由時報 2009.11.16
海嘯預警 提前10分鐘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中央氣象局醞釀三年、斥資四億元打造的首座海底地震測站,規劃明年三月動工,最快二○一一年啟用,未來可讓地震測報時間提前到十秒鐘,海嘯預警時間提前十分鐘。中央氣象局局長辛在勤表示,這不只讓台灣地震網延伸到外海,擴大監測範圍,再結合地震速報,可爭取反應時間,降低災損。
辛在勤指出,台灣首座海底地震測站設在宜蘭頭城外海東南方四十五公里,並在該處海底兩千公尺到三千公尺深,架置地震儀及海嘯儀。「九二一大地震時,氣象局在一○二秒後才取得地震資料,十年後的現在,地震測報時間已縮短至三十秒,待海底地震測站啟用後,可再提前到十秒內,就可掌握地震震央、規模等資訊。」
訊息早知 有利救災應變
「提早到十秒知道地震發生,可以拯救很多人命,也能降低經濟損失。」辛在勤舉例,一旦大地震發生後,訊息立即傳送到金融單位、高鐵、捷運系統,就能及早做停駛等應變;尤其當海嘯要攻上陸地前,政府也可提前十分鐘發布警報、撤離民眾。
全台目前有八百多個地震觀測站,一九九七年後開始建置強震速報系統,已有一○九個地震觀測站有速報系統。
辛在勤說:「台灣地形狹長,目前地震觀測站只設在陸地,但全台每年有一萬五千到一萬八千個有感及無感地震,七成都發生在東部外海,外海卻不在地震網範圍內,雖陸地測站也測得到外海地震,但時間較長,海底地震測站就是要補這塊的不足。」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日本是全球架設最多海底地震測站的國家,共有八條海纜線、二十四個測站;美國與加拿大合作,也在太平洋海中設站,監測全球地震最多的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地震活動。
斥資4億 最快2011年啟用
郭鎧紋認為,因應全球變遷劇烈,台灣若能爭取多處海底地震測站,不只有助掌握地震資訊、研究海水溫度及海流,也能著力全球環境研究,晉身全球先進地位。
郭鎧紋說,台灣在二○○四年建置海嘯警報系統,只要發生規模七以上、深度在三十五公里以上的強震,就會發布海嘯警報,而海底地震測站,就像在外海增派衛兵看守,利用地震儀監測地震,再用海嘯儀捕捉海嘯波的波長,輔以地形、深度等資訊,研判近海地震是否引發海嘯,若能多爭取十分鐘,就能提前撤離,爭取反應時間。
辛在勤表示,首座海底地震測站的設置是三年期計畫,原本規劃海纜線要拉長到兩百公里,並在沿線架設至少四站,九十六年提出預算,卻卡在立院,全球只有美加日才擁有佈置電纜工程海洋船的業者,根本沒人肯投標,拖到今年四億元預算下來了,近期才確定由日本NEC得標。
目前進度是NEC正依據地形和材料研擬施工計畫,最快明年三月動工,但第一期計畫只拉到四十五公里外海,氣象局希望能爭取更多經費,別讓防災只做一半。
台灣第一、第二類活動斷層 增為33條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nov/24/today-fo5.htm
自由時報 2009.11.24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經濟部地調所公布最新活動斷層分佈圖,第一類活動斷層(過去一萬年內有活動紀錄)從十二條增至十九條,第二類(過去十萬年內有活動紀錄)從十一條增至十四條。目前在立院審議的「地質法草案」規定,建物須沒有斷層線通過才可以進行開發,學者呼籲加速立法、提高斷層附近建物防震係數。
最新分佈圖 取消存疑性斷層
經濟部地調所二千年曾繪製「活動斷層分佈圖」,當時有四十二條活動斷層,除第一類十二條、第二類十一條外,還有包括金山斷層的十九條「存疑性活動斷層」;經過近十年調查,明年初地調所將出版全新分佈圖,取消存疑性活動斷層,活斷層總數雖因此從四十二條縮減為三十三條,但確定的第一與第二類活斷層則分別增為十九與十四條。
第一類活動斷層主要分佈在中部與西南部。包括大甲、彰化、旗山等斷層都「升級」。
地調所調查,除獅潭、屯子腳等維持原來第一類,包括新城、三義、鐵砧山、大茅埔─雙冬、旗山、六甲等斷層從存疑性斷層或第二類變為第一類。至於第二類斷層新增包括新竹、九芎坑、木屐寮、後甲里、左鎮、潮州、恆春斷層。但同時也把金山、南崁、雙連坡、月眉等,從活動斷層中除名。
在三十三條活斷層中,最長的依舊是造成九二一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總長約九十二公里,過去兩千年引起的地震至少有六次,發生時距最短二百年、最長七百年。最短的則是新化斷層,從台南縣新化東北方的那菝林向西延伸至北勢,只有六公里,除一九四六年的新化地震外,過去一千九百年也有三次以上的活動紀錄。
敏感區建物 學者促提高防震
台大地質系主任陳文山說,台灣斷層有上百條,有的是沒有露出地面的「盲斷層」。其實地調所公布的斷層都是過去發現的,只是現在有更多證據顯示其活動時間,將其重新分類調整,民眾不必太過恐慌。但既然有充分證據,政府應立法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例如提高斷層一定範圍內的防震係數、限建等規定。
地調所副所長江崇榮表示,已在「地質法草案」中將活動斷層兩側一百公尺內劃設「斷層敏感區」,範圍內的土地開發,須加強地質調查及地質安全評估,基地內必須確認無斷層線通過才可開發,至於敏感區內沒有斷層線經過,則也必須採取相關預防措施。(新斷層分布圖詳見原站)
◆ 恐怖!核一核二廠 緊鄰活動斷層
山腳斷層從關渡延至金山外海 長達50公里
〔記者鍾麗華、李宜儒、謝文華、俞肇福、林嘉琪/綜合報導〕台灣核能電廠如果位於斷層帶旁,而且是活動斷層,你會不會膽戰心驚?
經濟部地調所公布台北盆地下方「山腳斷層」的最新調查,發現原先長度估為二十多公里的「山腳斷層」,已從關渡穿過大屯火山直達金山海岸,甚至一路走向外海,長度超過五十公里,而且屬於活動斷層。
斷層長度與規模有關,以長六公里「新化斷層」而言,約會引發芮氏規模六.三到六.五地震。山腳斷層確定的四十公里,不包括外海長度,地調所認為一旦活動,可造成芮氏規模七強震。
更驚人的是,「山腳斷層」距離核一廠僅七公里,距離核二廠更只有五公里,引發核安隱憂。
核一、核二廠目前的防震係數分別是0.3g(g為地表重力加速度)、0.4g,耐震六至七級間。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前秘書長崔愫欣表示,政府應全面檢討,並提高核一、核二廠防震設計,否則必須在四十年的使用期限屆滿時關廠,因為以目前三十幾年的老舊建築與設備,要再提高防震係數難度很高。
「不要我們憨直古意就欺負我們!」台北縣金山鄉代表會主席黃文欽說,頭一次聽到山腳斷層,核電廠蓋在地震帶上、或是鄰近地震帶,究竟怎樣應該跟民眾講清楚說明白。萬里鄉長蔡蒼明也表示,台電沒有人告知萬里鄉公所這件事,他不想捕風捉影大驚小怪,但也不能裝作沒事,希望有主管機關具體告訴民眾該怎麼做。
一旦活動 恐造成規模7強震
過去資料判定核一、核二廠位於「金山斷層」(又名新莊斷層)旁,但因金山斷層已被證實不會活動,安全疑慮較小;反倒是以前不擔心的「山腳斷層」,原認定它只是從樹林經五股到關渡,但去年八月完成最新調查,卻發現「山腳斷層」已經延伸至金山。
台大地質系主任陳文山表示,一般學界認為,山腳斷層在金山外海延伸至少十公里,總長超過五十公里,由於斷層朝東南方傾斜,一旦山腳斷層北段發生地震,震央區預測會在斷層線的東南邊,即金山南方、靠近核二廠附近。
目前學界認為,從台北盆地每年持續下陷一.二公釐的速度來看,證實山腳斷層南段(樹林到關渡)還在活動;北段(關渡到金山)研究資料雖然較少,但有學者懷疑,一八六七年北部外海的海嘯就是與山腳斷層北段有關。
台北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王塗發認為,如果政府重視人命的話,核一、核二廠現在就應停下來。他說,早期核電廠未把山腳斷層納入安全與防震評估,萬一斷層哪天活動,怎麼辦?尤其現在核一、核二廠相當老舊,又有零件維修、鏽蝕的問題,安全令人擔心。
台電強調,核電廠興建時就曾考量過金山斷層而加強設計防震規格,此次山腳斷層接近核電廠,也已委託學者進行影響評估,今年六月提出報告,評估核電廠安全應無問題,但原能會指出,台電遞交的防震評估,內容籠統不夠完善,已於十月初退回,要求重做。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說,核一廠日前才發生管線破裂,造成輻射外洩事件,已運轉三十幾年的核一廠還提出延役二十年申請,現又證實核電廠位在活斷層上,即使台電已進行評估作業,但球員兼裁判,結果恐也無法令人信服,應由獨立的專家學者來做評估。徐光蓉舉例,日本柏崎刈羽核電廠也位在斷層附近,兩年前發生地震,七套機組停止運轉,直到今年七月才恢復其中一套運轉,也是委託國際專家進行全面檢查。
◆ 山腳斷層 地調所:核電廠耐震 不必擔心
中央社 2009-11-24
地調所所長林朝宗上午表示,最近調查台北盆地西北邊緣的「山腳斷層」長度增加,萬一活動可能造成地震規模 6.8強震,但這種震度還在核一與核二廠安全範圍內,大家不必擔心。
據自由時報今天報導,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台北盆地下方「山腳斷層」調查,發現原先長度估為20多公里,已穿過大屯火山一路走向外海,長度增加至超過 50公里,而且屬於活動斷層;一旦活動,可造成芮氏規模7強震;更驚人的是,「山腳斷層」距離核一廠僅7公里,距離核二廠更只有5公里,引發核安隱憂。
林朝宗說明,有關山腳斷層的研究是在去年發布,發現它跨過大屯山往西邊延伸,總長度增加至約50公里;若這個活動斷層活動,估計地震規模會到 6.8強度;至於剛好在斷層兩邊的金山核一廠與石門核二廠,當初設計可承受地震強度很大,因此即使活動斷層活動,核一與核二廠也還在安全範圍之內。
他進一步表示,近幾年測量山腳斷層都並未有活動,處於較平靜情況;據科學資料分析,這條斷層也不太可能再活動,因此社會大眾不必擔心所謂的核安隱憂。
◆ 核安演習玩假的?/近七成應變區民眾 沒聽過警報聲
自由時報 2009.11.24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核電廠面對斷層、輻射外洩等不同安全威脅,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九十八年度的核一廠核安演習卻被立委質疑,不僅核安問卷調查的都是「自己人」,實際參與演習的民眾也不到核電廠緊急應變範圍區的五%,近七成民眾甚至連警報聲都沒聽過,批評核安演習荒謬,根本無法確保民眾應變安全。
核安問卷都找自己人
立法院昨日審查原能會核子事故緊急應變基金預算案,立委管碧玲質疑,據原能會「九十八年度核安演習總結報告」顯示,雖然問卷調查受訪者對於「演練人員應變能力有效果及很有效果」比率達九十三%,「對演習解說很滿意及非常滿意」比率也達八十八%,但調查對象一百一十八人中,軍公教就有七十人、佔五十九.三二%,一般民眾其實只有二十人。管碧玲質疑問卷調查根本是問「自己人」,準確度值得商榷。
另外,今年度核一廠三梯次演習共有六○八位民眾參加,僅佔緊急應變範圍內三鄉十三村一萬三千七百六十五位居民的四.四%,近三成民眾不知道「警報聲響後應進入屋內掩蔽」,且有六十七.七%民眾表示「沒有聽過警報聲」,而五十七.一%的民眾,根本不知道事故發生時該疏散到哪裡去。
立委批民眾安全不保
立委吳育昇也認為,台灣地狹人稠,核安演習範圍應再擴大,且台電高層沒參與,副總、處長都留在台北,現場只有廠長、副廠長,核安演習的結構有嚴重問題。
原能會主委蔡春鴻則說,警報車以繞到偏遠地區為主,所以有些民眾沒聽過警報聲「其實是正常的」,且礙於經費參與的人力有限,演習只能「都很省著花」!
筆電串聯 可測餘震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9.18
筆記型電腦可以變成地震感應器,如果稍稍改裝一下,由類似電腦組成龐大網絡,就能用來迅速記錄地震後的餘震。這是研究人員和科學家以「眾包」(crowdsource)方式偵測地震的設想。
現在許多筆電配備加速度計 (accelerometer),這是一種微型運動感應器,在電腦墜落時,它會告訴電腦採取措施,保護資訊。
這個裝置也可以用來感測震動。史丹福大學和河濱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連接大約1400台這類感應器,以蒐集地震資料。
一台筆電並不能為科學家提供多少有用的地震資料。鄰桌的同事拍一下桌子,可能使自己的筆電記錄震動資訊。但科學家表示,如果把許多台筆電連接起來,就可以清晰地描繪出地震過程。
在加州舊金山灣區,這樣做沒有多大意義,因為美國政府已在這裡大量安放記錄地震的靈敏裝置。但河濱加大的地震學助理教授伊麗莎白.柯奇蘭表示,這種網絡對於幾乎沒有安裝地震記錄設備的國家,就很有價值。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