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2

楊振寧vs.朱經武 「科技挑戰勝過金融風暴」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8.10.12

兩位物理學大師楊振寧與朱經武昨天以「物理的誘惑」為題,闡述物理的魅力。楊振寧說,今天身處歷史上非常特別的時代,比過去人類面臨更嚴重的問題,勉勵青年學子了解長遠發展趨勢,做出自己可以滿意,並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高溫超導大師朱經武,應龍應台基金會之邀進行這場世紀對談,吸引數百位民眾聆聽,現場座無虛席,還有人在場外看轉播。

朱經武以「『物理』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且看今朝。」形容物理的魅力。

楊振寧說,「物理學很艱難,有好奇心就不難。」許多物理發現的影響是無法評估的,改進生產力及人類的福利。像馬克斯威爾方程式把人類帶入電磁波通行的時代,如果沒有他的發現,現在就沒有無線電、電視、網路,現代的政治經濟就無法運轉。

這些物理學家當初只是單純被好奇心吸引,並不知道他們的發現會對世界有多大影響。

朱經武說,人類社會變化的原動力不是經濟,也不是政治,而是科技。最有用的資源是腦力,許多國家開始重視教育,打造知識型的社會,才能有創新。人最大的喜悅就是發明,讓社會向前進、愈來愈好。

他強調,起初也沒人相信高溫超導現象,發現時被認為跟電燈泡一樣重要的發明,具有發展新科技的潛力,未來如果能發現「室溫超導」,就能發現一個美麗新世界。

楊振寧說,科技發展神速,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代,科技一百多年來的特殊發展,導致世界結構的改變,是歷史上沒有過的轉變,「我可能完全看不到」。

他強調,金融風暴固然重要,但不是人類最大的挑戰,高速發展的科技,就像猛加速的高速火車,不曉得結果是什麼,面臨的問題要比歷史上的嚴重許多。

※ 噫!最近新發表研究多如牛毛,已非己力可為。



◆ 楊振寧:高能物理太花錢 無益民生

陳至中/台北報導 2008.10.12 中國時報

隨著大強子對撞機啟用,國際間正如火如荼地投入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學)研究,未來還要砸下數十億美元。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十一日在一場演講中表示,高能物理研究在短期內難有成果,尤其對民生、經濟助益不大,一股腦投入大把鈔票前,尤應三思。

高能物理主要研究粒子、物質、射線等作用,實驗中需使用巨大的粒子加速器,而這類加速器所費不貲,往往需以國家力量、甚至是國際間的合作方能支持。冷戰時期,美國投入建造超導超大型加速器,受到輿論撻伐,認為會排擠其他教育及研究預算,該計畫最終於九○年代停止,但已燒去二十多億美金。

近年來發展的大強子對撞機(LHC),由八十五國出資,陸續投入經費達八十億美元,未來計畫建造的國際直線對撞機(ILC),預計也至少需要六十六億美元。

有限經費 應投入更有發展領域

楊振寧專長於物理理論,其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即對高能物理研究有顯著影響。但他昨天出席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主辦的論壇卻公開表示,高能物理已走到盡頭,投入如此龐大經費,到頭來可能沒有成果,有限的研究經費,應投入其他更有發展的領域。

楊振寧表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初,政府也想興建粒子加速器,當時大陸學界一片叫好,唯有他獨排眾議。當時他對領導人鄧小平說,花那麼多錢建加速器,一時對中國經濟、民生沒有好處,尤其國家發展之初,還有許多領域更需挹注經費發展,「高能所吃肥肉,其他單位就吃不飽了!」後來,中國還是興建了加速器,但經費大砍三分之二。

大強子對撞機 研究成果恐有限

而對近年來國際投入高能物理的風潮,楊振寧委婉地說,中國的加速器運轉那麼多年,也沒什麼成果,這次大強子對撞機,助益也恐怕有限。雖然就算找不到答案,也對科學發展有利,理論學者可藉此推翻或修正既有定理,但畢竟所費不貲,收益不符成本。

楊振寧說,物理學發展至今,前緣分支很多,成功的人往往能抓到趨勢,走向有大發展的領域,高能物理恐怕已走到盡頭,如果有二十歲的學生一心要走高能物理,他一定會明白告訴他,這個領域沒前途,最好另尋發展。



◆ 楊振寧:研究的苦 靠欲望克服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8.10.12

物理學大師楊振寧說,傳統教育哲學常要求學生拚命「苦讀」,若研究的過程中「太苦」,成功的可能性不太大;要有欲望、希望和動力,克服過程中的「苦」,摔倒了才能站起來。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則勉勵年輕人,做任何事都要有熱情,還要認識自己,隨自己的興趣,找自己的路,執著下去,也要拿得起放得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高溫超導大師朱經武,昨天應龍應台基金會之邀以「物理的誘惑」為題對談,吸引數百位民眾聆聽,還有人在場外看轉播。

有學生問到「放下和放棄、固執和堅持學」有什麼不同?楊振寧說,「你自己知道。」他強調,師長要考慮年輕人的想法。

楊振寧認為,中國的教育哲學要學生「專」,日、韓也有類似情形;美國則是要學生海闊天空,一味想要學美國,是因為沒看到美國不成功的例子,其實雙方各有所長。

楊振寧說,成功不是理所當然,要不斷嘗試,過程中有很多苦,很多失敗,但為何沒有停止,就是因為有欲望和希望,讓人有站起來的動力。

他回憶說,到美國之前完全沒有做實驗的經驗,物理以實驗為基本,到美國就是想寫一個實驗物理的論文。「我動手不行(指對做實驗不在行),所以學校裡流傳一句話,『那裡有爆炸,一定有楊振寧』。」

當時有一個老師跟楊振寧說,前幾天寫的文章還不壞,寫長一點可以當博士論文,就可以畢業。楊振寧想了兩天,就接受了這個建議。「我如釋重負,」他說,「不應去堅持一些沒有益處的事。」

朱經武認為,研究要有樂趣,也要知道何時放下,世界上有很多的事可以做。他小時候就對電磁學感興趣,也喜歡動手做,再加上中學時楊振寧得諾貝爾獎的影響,朱經武原本也想走理論物理,「但後來遇到楊先生,就下定決心不走理論。」他笑說,「我和楊先生腦子的線路完全不一樣。」



◆ 科研有傳統 年輕人才知做什麼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8.10.12

物理學大師楊振寧認為,廿世紀中國的科學已有驚人的發展,兩岸今天大學生的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但科學研究要有長期傳統,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台灣幾十年的成長,總體來看很成功,代表社會結構裡有正面發展的可能。

楊振寧昨天在與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的對談中指出,有人質疑,兩岸都投資很多經費在科學上,為什麼都沒有具體成果,連個諾貝爾獎都沒有。

他說,很多人愛拿八四年中國只有一面奧運金牌,但現在已超越各國,拿下最多金牌為例,但他認為「科學和運動拿金牌不一樣」,不能太著急,要慢慢來。

楊振寧說,科學研究要有傳統,年輕人在傳統的影響下,才知道什麼值得做,拿什麼態度研究,不是一兩天就能達成的。今年相當熱門的粒子物理,他也有不同的看法。他直言,「廿歲的年輕人要做高能物理實驗,得想想有沒有前途。」至於那個領域具有未來性,楊振寧說,朱經武的高溫超導就很值得研究。

中國大陸曾在一九七一年時要花一億美元建造加速器進行高能物理的相關研究。楊振寧曾當著鄧小平的面反對。楊振寧說,當時中國還很窮,花這麼多錢建加速器,對經濟民生沒好處。後來非物理學的科學家也群起反對,大家都吃不飽,卻讓少數人吃肥肉,最後大家都會餓死。

楊振寧說,歐洲政府投資大強子對撞機,希望證實一個過去未曾看過的「希格斯粒子」,找到了固然很好;找不到也更有利,表示過去成功的理論有缺陷,發現「對的東西其實是不對的,這樣才是真正有大貢獻的科學」。

※ 科學美妙的地方之一,就是讓大家跌破眼鏡。

預言對稱破壞 3日人同摘諾貝爾
LHC 的小意外成了大麻煩
YouTube知識版「大思想」到環境教育蠻荒期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九八課綱 教育之戰
Google 聯盟對抗專利流氓到科技產業之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