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4

諾貝爾經濟獎 克魯曼終於到手

【閻紀宇/綜合十三日外電報導】2008-10-14 中國時報

瑞典皇家科學院十三日宣布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學者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以「對於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區位的分析」獲得殊榮,獨享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四千五百萬元)獎金。克魯曼名滿天下,他不但學術成就卓越,更是擁有廣大讀者與影響力的專欄作家。

沒想到好消息來得這麼快

克魯曼現年五十五歲,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創立四十年來第三年輕的得主,目前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與國際事務教授,更為人熟悉的身分則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他在獲知得獎之後坦誠表示,他原本就自信有朝一日會榮膺桂冠,只是沒想到好消息來得這麼快。

提出新理論模型貢獻良多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克魯曼對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貢獻良多,早在一九七九年就打破傳統觀念窠臼,提出新的理論模型,解釋傳統理論力有未逮的「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現象,顯示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如何影響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的區位(location),大幅改變了相關研究的方向,並激發出新的研究領域。

克魯曼生於紐約長島猶太家庭,早年醉心歷史,後來入耶魯大學主修經濟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博士學位,進入普林斯頓之前,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與史丹福大學等名校。克魯曼的第二任妻子蘿蘋.威爾斯,也是普林斯頓的經濟學家,兩人合著了不少的專書。

廿四歲嶄露頭角無意仕途

克魯曼天才早發,廿四歲時建構匯率崩潰危機的初步模型,廿六歲時寫出改變國際貿易研究的關鍵論文,一九九一年榮獲美國經濟學會頒發專門獎勵年輕優秀經濟學者的「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一九九三年柯林頓總統上任時,各方原本預期克魯曼將擔當經濟重任,但他直言無隱的性格不為當道所喜,他也自承性格實在不適合做官。

一九九四年克魯曼任教麻省理工學院時,預言東亞與東南亞經濟繁榮僅是資本與勞動力膨脹之下的假象,難以為繼。後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克魯曼也因先知先覺而聲名大噪。

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克魯曼每周兩次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很快就被譽為美國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專欄作家。

對布希政府筆伐不遺餘力

克魯曼的文章深入淺出,但是自由派立場鮮明,對布希政府,從減稅到伊拉克戰爭口誅筆伐不遺餘力。

除了學術著作等身之外,克魯曼為一般讀者寫的作品也好叫座,去年出版的新作《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中譯本由時報出版)探討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對政治層面著墨尤深,並警醒世人勿冷漠以對這個議題,否則將錯失撥亂反正的良機。



◆ 「入世」克魯曼 摘諾貝爾經濟學獎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斯德哥爾摩十三日外電報導】 2008.10.14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Paul Krugman)榮獲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將獨得折合台幣約四千五百萬元的獎金。他表示,這一項殊榮至少足以暫時改變他的人生體驗。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稱讚克魯曼闡述新理論回答有關自由貿易的問題,頌詞指出:「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效應是什麼?全球都市化背後的驅動力量為何?克魯曼闡述一個新理論來回答這些問題。他從而整合之前各不相同的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克魯曼曾擔任美國總統的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經常以透過紐時發表的專欄文章批判布希政府的外交與內政政策,旁及共和黨。他認為,布希政府崇尚經濟自由理念,財經政策鬆散,種種失策導致全世界陷入當前的金融風暴。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艾林森表示:「克魯曼不僅是一位學者,也是意見領袖。」

五十五歲的克魯曼在華盛頓接受瑞典電視台電話訪問說,得獎「我希望兩周後能夠恢復我原本的樣子。我堅信人要持續工作,我希望(得獎)不會改變太多。」

經濟學獎是最後公布得主名單的諾貝爾獎項,美國學者從二○○○年至今連續九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典禮預定十二月十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國內經濟學者昨天異口同聲地表示,保羅克魯曼是國際貿易理論大師,也經常透過大眾媒體針砭時政、關心國家政策,是一位公認的「入世」經濟學大師,得獎堪稱實至名歸。

專研國際貿易理論的經建會主委陳添枝表示,過去二十多年來,克魯曼就持續在國際貿易理論有傑出的貢獻,他最有名的兩大理論是「不完全競爭」理論與「經濟地理」;「不完全競爭」打破了傳統的比較利益學說,「經濟地理」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對日後的地理學研究具有承先啟後的功能。

陳添枝還說,克魯曼在經濟學界成名很早,很年輕就得到素有「諾貝爾風向球」之稱的美國經濟協會克拉克獎章,這是針對四十歲以下優秀經濟學家所頒的獎項。

專長在計量經濟學的寶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肯定克魯曼對經濟學的貢獻,他說,克魯曼絕對是一個十分「入世」的經濟學家,涉入國際事務極深,並在現實社會中活用經濟理論,相信這是他今年可以榮獲殊榮的原因之一。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則強調,克魯曼近期的許多評論與文章,在在都一針見血指出,該如何處理、面對當今的全球經濟動盪,加上他的高知名度,獲得諾貝爾桂冠可說是「實至名歸」。

克魯曼最有名的預言,當屬一九九四年預言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評論,使得他在國際經濟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也奠定他成為新一代經濟大師的地位。他也曾被美國財星雜誌喻為,「自凱因斯以降,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

※ 中國時報有刊載其專欄的摘譯。



◆ 克魯曼 創新國際貿易理論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綜合十三日電】 2008.10.14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以創新國際貿易與世界性都市化理論、以及貿易政策的研究,榮獲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克魯曼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從2000年起,就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經濟學與國際事務教授,並在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兼課,也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以嚴厲批評美國總統布希,指責布希政策造成當前全球金融危機聞名。

宣布克魯曼獲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傳統理論假設:國家之間的差異造成若干國家出口農產品、若干國家出口工業產品,克魯曼整合過去分散的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研究領域,分析國際貿易型態與經濟活動地點,解釋若干國情與產品類似國家何以超越群倫、主導國際貿易的原因。

諾貝爾獎委員會以同時出口與進口汽車的瑞典為例,說明「這種貿易使專業化與大規模生產變成可能,從而造成眾多商品價格下跌。」

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自由貿易與全球化有何影響?世界性都市化背後的動力為何?克魯曼提出解答這些問題的新理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克魯曼的理論有助於說明都市化、大規模生產強化、實質工資提高、產品供應比較多元等因素構成的自我強化過程,如何可以結合起來,把不同區域分化成高科技都市化核心地區與發展程度較低的周邊地區。

諾貝爾獎委員會說:「消費者需要各種產品供應,因此為本地市場進行的小規模生產,被供應世界市場的大規模生產所取代,產品類似的廠商在世界市場競爭。」

克魯曼提出的全球貿易政策新理論有助於解釋全球化通常會走向集中化、走向製造產品與製造基地的集中化。



◆ 國內學者看克魯曼 國貿理論開創者 預言亞洲金融風暴

【林上祚/台北報導】2008-10-14 中國時報

經濟學家克魯曼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最早預測到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在媒體上又以敢言著稱,不過中經院院長朱敬一認為,克魯曼是國貿理論與空間經濟的開創者,對於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研究有很大啟發。

朱敬一表示,今年五十五歲的克魯曼,其實早在一九九○年,就贏得俗稱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拉克獎,克魯曼是全球第一個將區位經濟、國際貿易理論與規模報酬遞增三項理論融合在一起的經濟學者,在國貿理論與空間經濟都是開創者。

朱敬一表示,知識經濟因為具備共享性質,因此有規模報酬遞增現象,勞力與資本密集的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規模,就會遇到瓶頸,但是像美國微軟所帶動的個人電腦展業,只會與時漸進不斷茁壯,國際貿易理論如果考慮到知識經濟引發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根本預測不到所謂的均衡現象。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一九九四年墨西哥發生金融風暴,克魯曼最早推斷,亞洲國家可能發生類似金融風暴,克魯曼認為,亞洲經濟型態基本上是仿造歐美發展模式,資本廣度很高,但透過技術改革升級的資本深度不足,導致研發能力不足,長期發展會遇到瓶頸。

殷乃平說,亞洲當時每個國家同時發展鋼鐵、造船與汽車等工業,導致傳統產業出現供過於求,是金融風暴發生的主因。

殷乃平認為,在全球金融風暴發生的今天,克魯曼的得獎很具象徵意義,畢竟華爾街近年來強調的金融創新,就是把銀行流動性很差的產品,包裝成產品銷售,把風險移轉出去,利潤留在銀行裡,由整個社會承擔流動性風險。金融創新是經濟發展一項正面的力量,但金融創新包裝過頭出的問題,衍生的風險槓桿運用失控問題。

大和總和研究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劉憶如表示,克魯曼在國際貿易理論界地位崇高,台大與政大管理學院的國貿理論,很多都是用克魯曼的著作當教科書。

劉憶如表示,推動國際貿易背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利益法則,克魯曼主張,亞洲國家在貿易過程,透過國際貿易進行交換,透過貿易讓自己獲得技術的提升,但是市場這一雙看不見的手,有時後會市場失靈,這時候短暫的行政干預,反而是恢復市場秩序最有效的方法,克魯曼理論上,也支持有效監理防止金融風暴的必要性。



◆ 克魯曼料中亞洲風暴 批美紓困不當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十三日外電報導】 2008.10.14

克魯曼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後,對當前全球金融風暴發表樂觀看法。他認為全球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衰退,但或許不至於崩潰。

他說:「當前的金融危機嚴重性不下於一九九○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並與大蕭條近似。」但他讚揚各國領袖全力阻止金融體系繼續失血的表現。他說:「我今天已經不像上星期五(十日)那麼擔心。」

他說,當前全球經濟危機非同小可,所幸英國政府當機立斷,並界定全面救市措施的性質,最終促使其他富裕國家跟進,冷靜沉著的表現值得肯定。

克魯曼表示,美國財長寶森一開始反對將有問題的金融機構局部國有化,英國政府卻「直搗問題的核心,並以驚人的速度處置」,促使歐洲的幾個經濟大國相繼仿效,為銀行挹注巨額資金,並擔保它們的債務。

他指出,在浪擲寶貴的第一時間後,如今的寶森也已改變立場,打算以紓困資金買下問題金融機構的股份。

克魯曼上月廿二日就在紐約時報指出,布希政府七千億美元紓困方案非常不當,動用納稅人血汗錢收購不良資產,有如讓當初闖禍的人獲利,既不合理效果也讓人懷疑。

他說,政府應該接收出問題公司的所有權或公司股份,而非只收購不良資產。唯有如此,政府才能保障今天拿錢出來紓困的人,未來拯救計畫管用時,能有所回收,以免獲利全又回到當初闖禍的人手中。

從最新的發展來看,他的見解又再度比政府官員領先一步,現在各國紓困銀行的做法,幾乎都是將問題銀行部分國有化,以紓困款收購銀行的部分股權。

這並非克魯曼第一次走在大趨勢前頭。他是第一個對亞洲經濟奇蹟提出悲觀論點的學者,於一九九四年就指出亞洲經濟的問題,認為亞洲經濟奇蹟是由快速增加的勞動和資本所帶動,並非藉由改善效率所帶來的成長,由於投入導向的成長有其限制,所以亞洲成長一定會趨緩,而且奇蹟無法再被複製。

一開始他的意見未受到重視,直到一九九七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為他的理論提供真實佐證,各界才封他為準確預測亞洲金融風暴的第一人,奠定他新一代經濟大師地位。



◆ 自由經濟學派 在金融海嘯裡栽跟頭

【閻紀宇/特稿】2008-10-14 中國時報

二○○八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在經濟學獎於十三日出爐之後畫下句點。今年的經濟學獎不但壓軸,而且由於近年來全球陷入金融市場風暴,因此也比其他獎項更受各方關注,事先已經有評論指出,有鑒於目前氣氛,自由經濟學派應該不至於再得獎。

不過分析家指出,諾貝爾經濟學獎與醫學、物理、化學獎有同樣的傳統,得主絕大多數是學界耆宿,其偉大理論或發現早在數十年前就已提出,經過長時間的洗禮驗證,獲致顛撲不破的地位,如此才有可能得到諾貝爾獎評審委員的青睞。

去年三位得主之一的赫維茨高齡九十歲,已經在今年六月過世。今年的得主克魯曼雖然「才」五十五歲,正值學術研究的顛峰時期,但他的關鍵論文發表於一九七九年,已是將近卅年前的作品。

因此全球金融風暴雖是無比重要的議題,各方議論紛紛,經濟學者更是全神貫注,研究火力全開;然而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恐怕還是會按部就班,等到塵埃落定數年甚至數十年後,才會將殊榮賜予研究這場風暴的學者。

評審委員會特別指出,雖然克魯曼是「意見形塑者」,但是得獎原因是經濟研究,而非他的政治見解。

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指出,這場從去年侵襲至今的風暴,或許會逐漸改變評審委員的基本理念,不再對自由市場理論情有獨鍾,因為今日風暴之所以一發不可收拾,根本原因之一正是市場缺乏健全的監管機制。

不過今年新科得主克魯曼對這場風暴,最堪玩味的可能是去年八月十日《紐約時報》的專欄,當時次貸危機剛爆發不久,但克魯曼已預見今日美國政府面對信貸市場緊縮一籌莫展:「當市場流動性枯竭,正規的政策工具也將無用武之地。降低資金取得成本對借貸者幫不上忙,因為沒有人願意出借資金。如果銀行只願把錢堆在金庫裡,確保它們資金充裕也無甚用處。」



◆ 全球金融海嘯 克魯曼說不害怕...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路透斯德哥爾摩十三日電】 2008.10.14

新出爐的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13日說,世界經濟可能陷於長期衰退,但可望逃過崩潰的劫難。

克魯曼在得知獲獎後談到近幾周市場的混亂說:「非常恐怖。」但他也表示:「我今天已經比上周五不害怕了。」世界各國的決策者上周末達成聯手挽救銀行業的重大計畫,為近乎癱瘓的金融市場注入強心針。

克魯曼長期批判布希政府不遺餘力,他讚許世界領袖致力於化解金融危機說:「世界經濟將陷於衰退,且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但可望逃過崩潰的劫難。」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把經濟學獎頒給克魯曼,以表彰他解釋部分國家何以能支配國際貿易的貢獻。

55歲的克魯曼在華盛頓接受瑞典電視台電話訪問說,得獎「顯然會讓我未來幾天忙翻天。我希望兩周後能夠恢復我原本的樣子。我堅信人要持續工作,我希望(得獎)不會改變太多。」



◆ 克魯曼讚台灣健保 要美效法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台北報導】 2008.10.14

以寫通俗文章、評論見長的克魯曼對台灣並不陌生。兩年多前,他曾在紐約時報專欄抨擊美國醫療體系,大力讚揚台灣健保制度,要美國人捐棄成見,以台灣健保制度為範例。

這篇評論當時被民生報翻譯後刊登,在國內引發不少迴響。衛生署與健保局也樂得大量散發,以彰顯台灣健保成效。

這位經濟學大師以「傲慢、偏見、保險」為題,強烈指摘美國醫療體系,「支出比其他先進國家多,成效卻較差。」他認為,相較於其他國家,美國醫療體系更官僚,行政費用更高,因為民營保險業者竭盡所能拒絕支付醫療費用,但是,美國殘缺不全的體系卻無法和藥廠討價還價,也無法壓低醫療體系其他供應商的價格。

他認為,要改善醫療制度,美國人得先克服骨子裡「不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的傲慢,以及「民營效率高於公營」的偏見。克魯曼筆鋒一轉,特別引薦台灣健保制度,他讚揚這個十多年前,從美式健保轉向加拿大單一保險人制度的國家,可「提供美國全民納保在經濟上的範例。」

他說,短短的六年間,台灣人民的健保納保率就從不到六成衝到百分之九十七。而且「台灣全民納保的成本很低,考量人口增加和收入成長,就算整體醫療費用有任何成長,也只有一點點。」

克魯曼對台灣健保的了解並為文大力推薦,除他本身廣泛蒐集資料,台灣健保規畫小組總顧問、哈佛大學教授蕭慶倫也曾受其諮詢,他普林斯頓大學的同僚經濟學教授、我國行政院科技顧問任赫德也提供不少觀點。



◆ 骨子裡信奉政府力量 吳惠林:不想對他太稱讚

【陳碧芬/台北報導】2008-10-14 工商時報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曼,昨天榮獲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國內經濟學界異口同聲說,「終於給他拿到了!」因為克魯曼一直很努力塑造大師級的地位,批評時政的熱中程度,讓人幾乎忘了他在國際貿易的傑出研究。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表示,克魯曼撰文分析時事現象,文字流暢、且多產,包括批評亞洲經濟的繁榮是流汗換來、沒有自由的研究與創新,事實上,終歸都是回到政治性計畫,崇尚信奉政府力量,所謂新凱恩斯路線,無異是社會主義的思考,給政治極權者有更多的舞台,對於克魯曼的說法,只能相信8成,「不想對他太稱讚。」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管理學院副院長邱俊榮表示,克魯曼的經濟學研究為「不完全競爭貿易」,早在1980年代就能用不太複雜的、沒有太多數學公式的方法,分析「產業內貿易」,解釋同一市場可以同時進口和出口相同的產業與產品,推翻了李嘉圖在一般貿易理論的比較競爭原理,向來是國際貿易領域最具獲頒諾貝爾獎殊榮的人選。

邱俊榮指出,克魯曼非常積極於爭取獲獎,以崇尚自由主義為名,熱中撰文、出版批評時政,塑造大師級的地位。克魯曼的出版作品,在台灣都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

吳惠林表示,克魯曼敬崇的是小羅斯福路線,包括政府應該提撥公家資金挹入市場等,例如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他就主張「加發貨幣」來解決亞洲國家的資本不足,「這根本是『放水淹市』,讓國家資金掌控者,用浮濫的游資把市場弄到窒息」。而今歐美金融風暴,克魯曼還是如此主張,等於是走回頭路,吳惠林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應該要接受各界的批評。

※ 吳惠林與克魯曼都是自由派。



◆ 看克魯曼驚奇 台灣何必自亂陣腳

【聯合報╱王秉鈞/元智大學資管系副教授(桃縣中壢)】 2008.10.14

昨晚在看紐約時報克魯曼專欄談他對英國首相布朗的解救英國財政金融危機的見解時,突然看到上端有克魯曼得獎的消息,而且日期竟然註明是明天。一時讓人懷疑這是否是紐約時報在開其專欄的玩笑,再回首頁查詢,結果真的不假,克魯曼果然不負期盼地拿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實現了克魯曼驚奇(他的一本中文翻譯的書名)。

如諾貝爾提名委員會的說明,克魯曼是因為他對全球化及世界大戰貿易行為提出新的理論而獲獎。他獲獎的時機與現在全球連動的金融風暴正好提供說明有適時的效果。然而,他與幾年前提出共同貨幣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孟代爾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的理論對現時經濟現象並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他談的是國際貿易問題,他分析的主體是美國,他要美國人民對過多的外債不必擔心,因為他認為那是其他國家願意將資源讓美國以紙幣兌換的好意,何樂而不為。這樣的觀點與個人的保守理財觀點大不相同,也形成所謂的克魯曼驚奇。

他另提出對所謂的CEO治國不同意的觀點,因為國家與公司不同,也就如國家的負債與個人不同。台灣擁有美國二千多億的債權,但是台灣想要購買美國軍火卻要看他們臉色,我們想要的潛艦就無法得手,反而卻要購買不需要的飛彈與直升機。所以,他認為CEO是不能治國的。

當然,比較諷刺的是他現在主要的工作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反而是兼職。他在書中曾說到,他覺得寫一篇專欄要比一篇經濟學的論文要難得多,因為那是要具備更多的知識與觀察的。而他在近八年來對小布希政府不遺餘力地批評,展現出自由學派的作風,不過也常會走火入魔地失控,令人覺得可惜。

倒是今日美國所牽動的全球金融風暴讓人不禁要想,這或許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破產時機。而想要再向這些身陷危機的人請教如何脫困,不是有點問道於盲嗎?而反觀台灣近來所發生的經濟危機,倒讓人感到有點杞人憂天,因看不清危機的源頭美國,而自己嚇自己地自亂陣腳。從上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台灣的表現即可略知我們應有的方向,願天佑台灣讓執政者有清明的眼光。

※ 相關報導:

美3學者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幻覺 -- 全球經濟整合能避免戰爭?
新冷戰?俄揚言切斷與北約所有關係
債務通貨緊縮危機難除 決策亂成馬致命傷
金融風暴襲矽谷 遲早會來
世代正義

1 則留言:

fsj 提到...

國際專欄:自由派專欄作家克魯曼

【林博文】 2008-10-15 中國時報

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保羅.克魯曼,是個極愛「管閒事」的經濟學者,也是個直言無諱的小鋼炮。但他有一顆熾熱的心和一個出眾的頭腦,他從八年前開始每周為《紐約時報》寫兩篇專欄,幾乎篇篇痛批布希政府及共和黨,他的激進自由派色彩,以及具有深厚分析能力的文字,成為紐時最受歡迎的專欄。

克魯曼本來有機會在一九九二年柯林頓當選總統時出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卻被柯林頓身邊的馬屁精幹掉。柯林頓派專機把克魯曼接到阿肯色州小岩城面試,當時三十九歲的克魯曼口若懸河地大談他的經濟理念,同時亦不忘月旦人物,其中被他的口水掃到的經濟學家,有自由派也有保守派,其中包括自由派學者兼柯林頓的牛津同學兼柯林頓交接小組成員羅伯特.賴希,身體有點畸形的賴希聽說克魯曼批評他,頗為不悅,即建議柯林頓不要用他。後來柯林頓邀請蘿拉.泰森女士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賴希則出任勞工部長。泰森和克魯曼皆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四年後,泰森離開白宮到柏克萊加州大學商學院當院長,賴希與柯林頓鬧翻,先到波士頓大學教書,後轉到柏克萊加大,他們兩人現在都是歐巴馬的經濟顧問。

克魯曼十五年前雖未被柯林頓聘用,但他並未記恨,他說他的性情並不適合做官。今年民主黨進行初選時,他在專欄中一直力挺希拉蕊,對歐巴馬批評多多,克氏認為希拉蕊的經濟主張(尤其是全民健保計畫)遠勝歐巴馬。歐巴馬獲提名後,克魯曼轉而支持他,攻擊火力仍集中於無能而又愚鈍的布希身上。

布希於二○○一年十月開始在阿富汗發動反恐戰時,全美輿論百分之九十九皆聲援布希,即連自由派政論家亦百分之九十九倒向布希,唯有麻省理工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左派刊物《國家》和克魯曼等繼續痛批布希,筆下毫不留情,迫使白宮發言人公開表示他們從來不看克魯曼的專欄。

克魯曼說,布希從二○○○年大選期間即開始撒謊和欺騙,直至今天;又說布希做什麼事和推動任何政策,皆有其政治意圖,即連反恐戰及侵略伊拉克,都帶有政治目的。克氏八年來痛批布希的社安制度(即養老制)、能源、公司改革、減稅和空氣淨化政策,抨擊共和黨的鬼鬼祟祟。保守派則回罵克魯曼是個充滿激情和偏見的左翼打手。有個右派網路痛恨他到極點,貼出獎金獎勵大家挖掘克魯曼的私生活和性取向。

右派媒體最苦惱的是本身找不到像克魯曼這樣一個善於分析、文字犀利的經濟學家。右翼專欄作家群中,絕大部分只會在意識形態上空轉,而現在保守派又為麥肯的選舉而分裂,傳統保守派(如威廉.巴克萊所創辦的《國家評論》和專欄作家喬治.威廉等)厭惡麥肯,新保守派則支持麥肯。做過眾院議長的金瑞契甚至露骨預言共和黨下個月選舉會慘敗。

克魯曼已出了二十本書,有專業的和評論時事的,也寫二百多篇學術論文。他得獎後接受美國公視訪問時說,他寫的專業論文和書籍,只有行家才看得懂,但他覺得最有滿足感的是寫時評專欄。紐時八年前邀他寫專欄時,他考慮了好幾個月才接受。其實他在八十年代開始就不停地寫通俗性的經濟評論,他的文章犀利而有見解,批判中有火花,在分析裡又能打中要害。

不少人把克魯曼和當年哈佛自由派經濟學家並做過駐印度大使的高伯瑞相比,高氏愛寫政論文章,也愛上電視評論時事,他和克魯曼都是屬於第一流的公共知識分子。但克氏更厲害,「術業有專攻」,他在宏觀經濟上的造詣、對國際貿易和空間經濟的貢獻,得到了國際公認。而他過去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預言以及對此次華爾街大崩盤的警告,使他成為真正名不虛傳的經濟學家。

克魯曼從小就愛看科幻小說,成為經濟學家以後,自認「總有一天會得諾貝爾獎」,如今終於被他等到了,他幽默地說:「比我預期地早了一點」。但他的母親說:「該是時候了」!

美國近代新聞史上,一直有不少出色的左右兩派專欄作家,如自由派的李普曼、皮爾遜、安德遜和雷斯頓,以及保守派的艾索普兄弟和最近因惡性腦瘤開刀的諾瓦克。從這個傳統來看,克魯曼可說是延續自由派香火的菁英,布希政府和右翼媒體對他深惡痛絕,那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