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和、楊明暐/綜合廿五日外電報導】 2008-08-26 中國時報
俄羅斯今天全面與西方擺出硬碰硬的姿態,除了重新考慮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還揚言切斷與北約(NATO)的所有關係,國會兩院更無異議通過決議案,建請克里姆林宮與世界各國當局,承認鄰邦喬治亞的「南奧塞提亞自治州」與「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已獨立。
國會促承認南奧與阿布哈茲
俄國國會的這一決議案並不具法律約束力,俄國未來是否正式與南奧和阿布哈茲建立外交關係,將取決於梅德維捷夫總統。目前人在黑海濱索契港市的梅德維捷夫對此未予置評,但他在與俄國駐北約組織特使羅戈辛會談時甚至表示,「如果北約組織決定暫停與俄國的合作,俄國當局將會採行各種決斷措施,甚至不惜全面中止雙邊各項關係」。
北約組織上周決定中止與俄國的合作會談,其藉此施壓促使俄國撤離其入侵喬境的軍隊。而俄方隨後致函北約,宣告將凍結雙方的軍事合作計畫。
普丁揚言凍結入WTO承諾
另據「傳真社」報導,俄國總理普丁宣稱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沒有任何好處,因此先前參與入會談判所做出的某些承諾應予以凍結。
該社引述普丁的話稱:「我們提議在WTO工作組架構內繼續進行談判,但也通知我們的夥伴有必要退出違反俄羅斯聯邦利益的某些協議。…就算加入WTO有好處,我們也並未感受或見到任何這類好處的存在。」
俄羅斯是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也是迄今尚未加入WTO的國家中最大的一個。自一九九五年以來,俄國的入會談判便一直在進行。在此之前,一般認為俄國能在今年內完成入會談判。但美國商業部長古提雷茲等西方國家官員日前曾表示,俄國在喬治亞的軍事行動已危害它加入WTO的努力。
敘利亞轉向俄羅斯重新結盟
繼俄、喬戰爭,以及美國和波蘭簽署飛彈防禦協議之後,美、俄關係已有走向「新冷戰」之勢,影響並擴及中東地區。一方陣營是美國,加上親美的波蘭、烏克蘭、喬治亞及以色列,另一方則是俄羅斯,結合白俄羅斯、伊朗乃至敘利亞。
敘利亞原本已逐漸向西方靠攏,西方國家也指望讓敘利亞逐漸疏遠與其主要盟邦伊朗的關係;但這番盤算在敘利亞總統巴夏公開表態支持俄國之後已告破滅。巴夏廿二日造訪莫斯科,與梅德維捷夫商談一項據傳包含反戰機與反坦克飛彈系統的武器交易,形成與俄國重新結盟的態勢。
※ 獲利了結?
◆ 國際專欄─記冷戰年代1名換俘掮客
【郭崇倫】 2008-08-26 中國時報
一九六二年年二月十日清晨,寒霧逼人,沃夫岡.伏克爾(Wolfgang Vogel)站在格林尼克橋(Glienicke Bridge)南面橋頭,嘴裡叼著雪茄,看著兩年前被打下來的U2駕駛員鮑爾斯,一步一步往橋的另一端走過去,橋的北邊同時也有一個模糊身影越來越接近,伏克爾心裡想,如果美國人沒有搞鬼的話,他應該是KGB的王牌間諜「千面人」阿貝爾;結果一切按照計畫,美國人信守了他們承諾,證明這是可以做的買賣,從此也開啟了冷戰史上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一頁─間諜換俘。
但這會兒,我們好像重新要進入冷戰,美國總統要布署飛彈防禦系統,讓莫斯科惱怒,而紅軍坦克跨過邊界,「教訓」敢膽挑釁的鄰國,也令美國嚴詞警告,派飛機艦艇運送物資,顯示道義上的支持,連阿巴合唱團的熱門曲都重新流行成為背景音樂。
然而廿一日卻傳來東德換諜人伏克爾的死訊,沒有了他,冷戰不再像是冷戰了。
冷戰期間,沒有部隊交火,沒有戰俘,但是卻有熾熱的諜報戰,許多間諜入獄,間諜行為國際上被認定為國家主權的行使,就像軍人執行防衛國家任務一樣,雖然對方國認定是安全威脅,但任何情治機構,就像軍隊之於戰俘一樣,有義務盡一切可能,將出任務的工作人員救回。
東德律師出身的伏克爾,由於司法部長官逃往西德,捎信要他也來,訊息遭東德情治機構截獲,被逼開始替他們做事,但讓他國際揚名的大案子,是一九五九年接下阿貝爾東德太太的委託,開始與西方談判,三年後,在這座接連西柏林與波茲坦的橋上完成了交易。
伏克爾後來還安排了幾次在「間諜橋」上的交易,但基於安全考慮,伏克爾的間諜交易,更多是「貨品」由自己的金色賓士載過東西柏林檢查哨,經過他手中的間諜,總共超過一百五十名,常常雙方對自己人的重視,並不是等值的,一九八五年,四名東德間諜就換得二十三名西德間諜,西德連把自己總理布蘭德搞下台的間諜紀堯姆都願意拿出來交換。
有些時候不是人與人的交換,而是金錢的交換。
在急需外匯的東德,金錢可以換取往西德的通行證,監獄裡的政治犯,想投靠西德親戚的人都可以來找伏克爾,他可以代為連絡西德親友,打通安全情治單位的關節,據估計,經他手的到西方的政治犯有三萬四千人,家庭團聚的達二十一萬五千人,以一個律師來說,生意真是興隆。
伏克爾只是個窗口、是個招牌,所有案例都要經過情治單位核可,所有收入也歸國家,據估計西方付出總額高達二七億美金的「贖款」,伏克爾僅僅拿他的社會主義的年薪,以及西德政府給他的酬勞:每年二十萬元,但這已經夠他在東德活得像個豪富資本家。
伏克爾的價值在於直通東德情治機構Stasi,連當時西德總理施密特要與東德共黨總書記何內克舉行高峰會,都由他來接頭安排,但是隨著一九九○年東德政府垮台,情治機構瓦解,伏克爾的好運也告終,有人提出告訴,稱當時他勒索客戶,強逼想去西方的人賤賣財產,他也曾短時間入獄,但最後檢方放棄起訴,釋放後,在自己別墅裡抑鬱以終。
由伏克爾所安排的間諜換俘,是冷戰中最浪漫的情節:埋伏多年的間諜身分被曝光,但多年忠誠獲得回報,國家願意不惜一切,光榮的把你弄回去,在踏上「間諜橋」的那一剎那,還不敢相信,這竟是真的。
然而越靠近中線,間諜們的心理越發毛,「敵人會不會臨時變卦,從身後把我射殺?」再走兩步,心裡浮起另一個虛無念頭,「我會不會知道太多了,被自己人射殺」。
伏克爾與冷戰間諜們,他們所活著的年代是真正的冷戰,一九八四年才派駐在德勒斯登的KGB間諜普丁,只是小老弟。(clkuo@mail.chinatimes.com.tw)
※ 相關報導:
* 大幻覺 -- 全球經濟整合能避免戰爭?
* 雙巨頭易位 俄政局走著瞧
- 趁普亭參加奧運出兵 喬治亞與俄開戰
- 俄喬戰火升高 南奧兩千人喪生
- 俄陸海空三路進逼 喬治亞求和遭拒
- 喬治亞攻南奧的錯誤估計
- 腰斬喬治亞 俄宣布停火
- 喬治亞救了伊朗?
- 俄不甩美 嚴拒喬治亞收回二省
- 新冷戰? 俄國再起 美歐力抗籌碼有限
- 俄美合作網若斷 雙方都不利
- 俄國為何入侵喬治亞
- 俄口頭撤軍 續留南奧維和?
- 俄喬交戰 烏克蘭「政」盪
- 萊斯:西方與俄羅斯並未陷入新冷戰
- 喬治亞對俄開戰 精心策劃?
* 以巴領袖會談爭和平 雙方部分人民齊聲反對
- 以色列脆弱的和平
- 以色列軍演 衝著伊朗來
- 美歐孤立不了伊朗
- 伊朗為什麼劃了條「紅線」
- 美3億買間諜 破壞地下核武網
* 北韓核武落幕? 美允黑名單除名
40 則留言:
美俄不可能有新冷戰?
◆ 喬治亞烽火 引爆新冷戰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2008.08.28
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26日宣布承認喬治亞境內尋求分離的南奧塞梯亞省與阿布哈茲省獨立。此話一出,西方國家批評四起,美、英、德、法無一贊成,英國外交大臣甚至呼籲,應盡可能擴大籌組國際聯盟,以對抗俄羅斯對喬治亞的「侵略」行動。
麥維德夫說,俄國已準備面臨一個新的冷戰時代;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洛夫說,「我不認為我們真的會害怕孤立。」似乎,俄羅斯真的準備好了,不惜和西方再掀冷戰。
不過,提到冷戰,當然不能忘記中共。麥維德夫已計畫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想尋求老戰友中國的支持。不過,中共這次對俄國承認喬治亞兩省獨立,態度卻相當低調,保持外交沉默。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輕描淡寫地說:「希望透過對話尋求適當的解決方式。」
中國這種態度,當然和自身利益有關。中國自己面臨的「台獨」、「藏獨」、「疆獨」等問題,對這類領土爭議當然非常小心,不會隨便隨俄羅斯起舞。
俄羅斯把喬治亞境內的南奧塞梯亞省、阿布哈茲省獨立問題說得官冕堂皇,但在國際間爾虞我詐的互動環境中,沒人會相信俄羅斯沒有擴張領土、爭奪影響力的私心,所以也是俄羅斯作繭自縛,把自己陷入到冷戰的格局裡。
不過,別忘了這真的是一個「新的」冷戰時代,因為這是一場沒有東德支持、沒有中國盟邦的冷戰;而且,國際間緊密的經濟互動恐怕再也容不下單純意識型態的對立。
接下來,就看俄羅斯如何全身而退了。
◆ 國際瞭望─美俄不可能有新冷戰
【本報訊】 2008-08-28 中國時報
俄羅斯總統梅德維捷夫立即同意了國會關於承認阿布哈茲及南奧塞提亞獨立的建議案,這迅速的程度證明俄政府從出兵南奧時便擬具了這一連串的計畫,而更重要的是,梅德維捷夫說:再啟冷戰也無所謂。
他說:「我們不懼怕任何事情,包括面對一場新的冷戰,不過我們並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出現,在目前的情勢下,一切取決於同伴們的立場。」這就是把球拋給了美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要他們看著辦好了。前總統普丁在推薦梅德維捷夫擔任總統時,曾說梅氏維護國家利益上會更強硬,這話現在驗證了。
那麼,俄國與美國真的能又回到冷戰時期嗎?照理說是不可能的,以前的冷戰可以說是意識形態上的鬥爭,蘇聯要遂行其全球共產主義的野心,美國則是要維持其資本主義的全球價值,是針鋒相對的零和鬥爭。而現在則只是國家利益的戰略性鬥爭,美國要遂行單邊主義的世界秩序,俄國則要多邊主義,要打破美國領導全球的作為,美國怕俄國再起反撲,俄國則怕美國壓迫它到窒息。
在戈巴契夫與葉爾辛時代,俄國欲振乏力,處處遷就西方,普丁當政後,力圖恢復大國地位,而能源價格飛漲使俄國經濟改善,有了反抗本錢,就不肯再向西方低頭了。
美國要發動新一輪的制俄運動,也缺乏冷戰時代的號召了。那時,許多國家受到蘇聯威脅,不得不聽美國的話與俄對抗,現在的歐洲基本上不敢與俄衝突,而且在能源上對俄依賴甚深,譬如德國的天然氣幾近半數是從俄國進口的,能因喬治亞問題而與俄對抗?
在亞洲方面,中國與俄國的關係已改善,美國可能拉攏中國至少使其不助俄,但使其像冷戰時那樣抗俄是不可能的了。
美國新的發展是在中亞、東歐布置了一些新的制俄平台,如喬治亞、烏克蘭、捷克、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這當然對俄國有相當威脅,而這也就是俄國目前不惜與美國翻臉的原因,因為這有損俄國的國家利益。不過這種衝突遠較意識形態的衝突容易化解,大國之間以犧牲小國利益而獲致妥協之事常常會有。梅德維捷夫說「一切取決於同伴們」,就是仍將妥協之門敞開著,不是一味強硬。
俄試射新飛彈 給美國難看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綜合報導】 2008.08.30
正當俄羅斯與北約國家因喬治亞境內的領土爭議而相持不下之際,俄羅斯軍方28日宣布,俄羅斯已成功試射一枚射程近1萬公里的「白楊(Topol) RS-12M 」型彈道飛彈,此飛彈可攜帶威力相當於55萬噸黃色炸藥的核子彈頭外,可突破飛彈防禦系統的監測。
於此同時,俄國總理普亭指控美國總統布希挑起喬治亞共和國的領土衝突,目的是要讓「某位美國總統候選人得益」,矛頭直指主張強硬對俄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
這枚飛彈從俄羅斯的「普雷賽資克太空中心」發射,成功擊中約6000公里遠、位於堪察加半島的目標。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發言人福克表示,「此次飛彈試射,目的在於測試能否躲開地面的雷達系統的偵測。」
俄羅斯目前除面臨與北約國家的衝突外,也因美國要在波蘭境內設置飛彈防禦系統而與美國針鋒相對。俄羅斯宣布成功試射飛彈前不久,美國與波蘭已同意在波蘭境內興建飛彈防禦系統。雖然美國堅稱此飛彈防禦系統是為了防止來自伊朗和北韓的可能攻擊,俄羅斯卻認為是對俄羅斯安全的侵犯。
福克表示,最新型的「Topol RS-12M」飛彈較不易被偵測,路徑也較不易被飛彈防禦系統掌握,而此次「飛彈試射精準地擊中目標,展示了針對高度防護目標的精準攻擊能力」。北約稱「Topol RS-12M」飛彈為「SS-25鐮刀」飛彈。
俄羅斯指揮官曾經明言,俄羅斯將研製可以穿透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的武器;福克還說,年底前俄羅斯還會持續進行飛彈試射。
此外,俄國也派了3艘配備導彈的軍艦,停在尋求獨立的喬治亞阿布哈茲省的蘇呼米港。
◆ 傳俄羅斯將切斷對西歐供油
【王嘉源/綜合報導】 2008-08-30 中國時報
英國《每日電訊報》廿八日報導,俄羅斯可能在未來數日內切斷對西歐的石油供應,以報復「歐洲聯盟」擬就喬治亞衝突對俄國祭出制裁,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近日在黑海集結軍艦。
報導說,俄國有意拿石油當武器恫嚇西方,勢將使喬治亞危機急遽升級,並可能讓油價漲勢再起,對已飽受信貸危機摧殘的金融市場造成大震盪。
莫斯科坊間傳言,俄國石油公司已接到克里姆林宮命令,準備切斷透過名為「友誼」管道輸往德國和波蘭的石油供應。據信俄國龍頭石油公司「路克石油」(LUKoil)主管周末將進入隨時待命狀態。
《每日電訊報》引述業界高層消息人士的話說:「他們已被告知做好準確,最快下周一(九月一日)開始切斷供應。」歐盟定九月一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緊急高峰會,討論包括制裁俄國之議,俄國可能會同步採取斷油行動。
俄國之舉將等同於發動經濟戰。拜能源價格飆漲之賜,俄國外匯存底已累積達五千八百億美元,居全球第三位,而為了維護地緣戰略利益,俄國也似乎願冒險一搏。
克里姆林宮拒絕對此消息置評,波蘭政府稱俄國石油供應如常,它不曉得有任何斷油行動。歐盟決策機構「歐洲執行委員會」能源司也說,並未接到斷油的警告。
路克石油日產兩百萬桶石油,占全球石油供給的二.五%。俄國每日出口約六百五十萬桶石油,對歐盟的石油和天然氣供應量,分占歐盟總需求的二六%和二九%。全球石油供給只要一天短少一百萬桶,便會造成油價飆漲。
新冷戰升級 俄威脅售伊朗頂級導彈系統
◆ 美俄新冷戰升級 俄威脅售伊朗頂級導彈系統 提高政治籌碼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09-01
美俄「新冷戰」升級,美國情報人士憂慮,若美國將烏克蘭和喬治亞納入北約,俄國可能威脅會將新型頂級防空導彈系統S-300售予伊朗,以提高政治籌碼。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權威私人情報公司Stratfor發言人弗里德曼表示,莫斯科的信息很明確,如果美國繼續干預俄國地盤,俄國會向伊朗出售 S-300。這系統可鎖定120公里外的100個空中目標,並將之擊落,如果伊朗將該系統部署在核設施附近,將大大改善其空防能力。
分析指出,即使S-300轉移至伊朗,亦需要一年時間才能運作,以色列可能在國內壓力下攻打伊朗核設施,隨時引發「世界大戰」,因此相信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下月訪俄時會談及S-300轉移伊朗問題,並盡力制止這項交易。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昨日宣布,準備跟兩個喬治亞分離地區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簽署經濟及軍事援助協議,並威脅若歐盟施加制裁,俄國會有報復行動。總理普京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俄國在道德上和國際法上都站得住腳,並暗示歐洲國家不應為美國外交利益效勞。
另外,喬治亞外長特克舍拉什維利跟土耳其外長巴巴詹會面時警告,高加索地區或出現骨牌效應,俄國下個目標可能是烏克蘭。她又表示俄國一日不從喬治亞全部撤軍,喬治亞都不會與俄展開談判。
※ 看來普丁真的想要玩火?
中國的南奧外交危機
◆ 國際專欄─中國的南奧外交危機
【郭崇倫】 2008-09-02 中國時報
做為胡錦濤的外交顧問,這個時候不是件容易的事,才剛忙完奧運前的外交折衝,在開幕當晚,就發生喬治亞部隊大舉開入南奧塞提亞,接著俄羅斯大軍越境,國際秩序一團亂。
偏偏奧運一結束,胡錦濤就要赴塔吉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俄羅斯一定會要求中國支持,到時候胡錦濤要怎麼回答?
中國的兩難是,一方面俄羅斯是中國長期盟友,是在與美國對抗時唯一可靠的國家;現在這個國家需要中國幫忙講話,中國難道要讓她失望?但另一方面,中美關係目前空前良好,奧運後中國國際形象前所未有;如果因為別人的事,非關中國核心國家利益,而與美國、歐盟衝突,這划算嗎?
其次,上海合作組織如果處理得不好,很可能陪葬在南奧危機當中。俄羅斯有意支持伊朗入會,這將坐實反美聯盟的指控;而俄羅斯進一步要把上合組織「北約化」,更令不願意軍事結盟的中國擔心。尤其重要的是,上合是中國的區域安全「寶貝」,中國不能坐視,讓它還沒茁壯前就夭折。
中國策略是,盡量模糊,話說一半,支持雙方自己談出來的協議,協議談不成,則是兩句老話:「理性溝通、和平解決」。
胡錦濤會見俄羅斯總統時,就是典型公式產物:中國注意到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茲局勢發生的最新變化,希望美國與俄國兩方通過良性、理性對話妥善解決南奧塞提亞、阿布哈茲從喬治亞共和國獨立出來的問題。
其次,就具體問題,盡量躲在上海合作組織的後面,六國杜尚貝宣言「呼籲有關各方通過對話和平解決現有問題,致力於勸和促談」;這包括期待俄羅斯也不使用武力,但是同時宣言也表示,各成員國「支持俄羅斯在促進該地區和平與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這就也讓莫斯科滿意,認為俄羅斯是前一段敘述的例外。
即使如此,南奧情勢的發展的快速,還是出乎中國的意料。就在杜尚貝宣言發布的同一天,中國駐俄大使劉古昌緊急要求會見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了解俄羅斯準備承認南奧與阿布哈茲的行動;「俄方向中國詳細通報了決定的法律與政治動機」,這意味著俄方的行動並沒有事先通報中國與其他會員國,中國只能在事後追認,表示理解。
目前俄羅斯與西方的對峙,還在升高當中,歐盟日前開會討論對俄羅斯的可能「制裁」措施;還沒有達成共識協議,俄羅斯就傳出考慮關閉通往西歐的油管;總統梅德維傑夫更誓言會對西方做出反應,更有黑海前艦隊司令夸夸其談,稱可以在廿分鐘內殲滅所有北約在黑海的船艦。
美國自然見縫插針,國務院發言人表示,美國歡迎中國不支持俄羅斯。上海合作組織明確拒絕承認南奧與阿布哈茲,而莫斯科即使對北京有些許失望,目前表面沒有表現出來;俄羅斯政府發言人表示,雖然俄羅斯政府呼籲其他國家響應俄羅斯承認兩國獨立的決定,但是「我們不會強迫別人這麼作」。
對中國來說,立即危機雖然過去,但是長期外交將陷於被動。中國能不能從過去教條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真正從國家利益出發,發展出「新現實主義」,這是克服未來挑戰的關鍵。
北京過去向來堅守「不干涉內政」,尤其是巴基斯坦或北韓等周邊國家;但未來如果產生對中國不友好的領導人,就像夏卡希維利之於喬治亞,或尤申科之於烏克蘭,這時北京怎麼辦?
有原則就是必要時用來犧牲的,就像莫斯科一年前強烈反對科索沃獨立,認為這會分裂獨立國家主權,可是事到臨頭,竟然也鼓勵南奧與阿布哈茲尋求獨立。
南奧危機勢必有全球效應。美國初步反應是色厲內荏,宣布要以軍機軍艦運送援助,外界以為是要武力介入,結果派出的不是正規海軍軍艦,而是海岸防衛隊的巡防艦,不敢停靠在俄軍仍占領的軍港,另外找地方卸貨。
但是正值選舉期間,「新冷戰再起」是此刻新保守主義與新現實主義激辯的問題。未來美國怎樣因應俄羅斯或中國等新興強權,「負責夥伴說」現在已經不敵「堅決對抗說」,中國將來要如何區分自己與俄羅斯是不同的?
最後,俄羅斯與中國結盟,能不能繼續維持現狀?軍事上進一步合作,中國能夠接受嗎?還是過去虛假結盟的幻滅,各自走自己的路?(clkuo@mail.chinatimes.com.tw)
歐盟無奈扮紙老虎
◆ 國際瞭望─歐盟無奈扮紙老虎
【本報訊】 2008-09-04 中國時報
歐洲聯盟高峰會結束後果然不敢制裁俄羅斯,可見在國家利益當頭時,所謂正義也者只能當作是閒話,英國報章批評歐盟是紙老虎,差堪近乎。
在峰會召開之前,歐盟輪值主席法國的外長顧緒耐曾很豪氣地說,峰會將考慮制裁俄羅斯。這話其實是自己壯膽,同時也想看看俄國對此有什麼反應,而如果俄國對制裁介意,歐盟便可得寸進尺。想不到此話一出,俄國也放話了,說只要歐盟峰會決定制裁,俄國將於當天就切斷通往波蘭和德國的「友誼輸油管道」,雖然俄國主管能源事務的副總理對此作了澄清,但歐盟已經領教了,法國又改口說目前階段還不是制裁俄國之時。這就是何以英國《泰晤士報》說歐盟一夜之間便成為紙老虎的原因。
接著俄國總統梅德維捷夫發表談話了,他說,俄國不想與人對抗也不想孤立,但大家應明瞭基於俄國法律,俄國將採取反擊措施,其中包括使用武力,不過俄國還是希望儘量避免此途。這句「使用武力」算是把歐盟唬回去了。
於是在峰會舉行前數小時,英國等提出的制裁案從議程中撤消了。會中儘管英國、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發言強硬,但會中只決定:「在俄軍完全撤回衝突前部署位置前,歐盟將暫時推遲與俄雙邊關係框架協定談判。」
俄國的反應呢?駐歐盟特使齊諾夫說:「對於談判或新的協議,俄國方面的需求並不比歐盟更迫切;對於歐盟來說這更像是一種自我懲罰,無益於其作為貿易夥伴的誠信。」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其實俄國這次對喬治亞「該出手時便出手」已鎮住歐洲,他們夾在美國與俄國之間,原本就不想多惹是非,妥協是意料中事,扮紙老虎也是無奈的事。但也就因此,歐盟不能不認真考慮它與俄國究竟能否有同樣價值,就如同與美國一樣。如果不能,以後怎麼辦?是更緊隨美國抗俄而孤立俄國呢?還是仍遷就眼前的經濟利益?
◆ 喬俄衝突 福衛2號提供戰毀影像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8-09-04 中國時報
喬俄軍事衝突中,聯合國衛星應用計畫訓練與研究營運中心(UNOSAT)為分析戰區災情,請我國以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協助拍攝遭炮火蹂躪的南奧塞提亞首府地面影像。
國家太空中心把資料傳送到日內瓦UNOSAT總部,與美國WORLDVIEW│1衛星拍攝影像比對分析後,發現南奧塞提亞省首府茨欣瓦利約有一○五○棟建築物受戰火波及,高達七九四棟全毀。這些評估數字是根據衛星影像的判斷,尚未經實地勘查確認。
國家太空中心副研究員汪子正指出,UNOSAT是聯合國所屬組織,每當國際間發生重大天災人禍,就會透過管道動員各國遙測影像衛星拍攝災區,協助分析及評估災情。
我國連續拍攝三天後,UNOSAT透過管道請我方協助,因天候影響,上周五才順利拍完UNOSAT指定的三個區域。汪子正表示,我國基於人道救援立場,所有影像無償提供。之前,UNOSAT曾請福衛二號協助拍攝的災區影像包括今年三月阿爾巴尼亞軍火庫大爆炸、去年四月索羅門群島海嘯災情。
侵美地盤 俄、委加勒比海軍演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7日外電報導】 2008.09.08
委內瑞拉與俄國海軍將在美洲地區實施聯合演習。這是俄國首次與委國實施聯合軍演,地點又是在被美國視為勢力範圍的加勒比海地區,勢必引起美國極度關切。
委國海軍在聲明中指出今年11月10日至14日,配置近1,000名水兵的4艘俄國戰艦將與委國海軍在委國領海實施聯合軍演。委國海軍情報署長巴斯提達斯表示:「這項聯合演習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在美洲海域實施的首次類似軍演。」巴斯提達斯指出,委國將出動空軍與潛艦參與演習。
委國左派總統查維茲對美國向來不假辭色,俄國最近則因為出兵喬治亞而與美國關係緊張。查維茲最近向俄國採購武器,與俄國簽署武器生產協議,並支持俄國出兵喬治亞,與俄國建立更密切的雙邊關係。
正在義大利訪問的美國副總統錢尼抨擊俄國近來的「連串侵略行為」;他並表示,俄國企圖利用與喬治亞之間的武裝衝突建立蘇聯式的霸權地位。他說:「俄國必須選擇,大西洋兩岸的盟國則必須負起責任。如果我們任由某一個國家片面重劃另一個國家的疆界,類似事件將不斷重演。」這是俄、喬雙方上個月初爆發衝突至今,美國高階官員的最強硬談話。
錢尼表示,俄國承認南奧塞梯亞與阿布哈茲獨立,違背它在法國調停下,與喬治亞達成停火協議後應負的責任。他並指控俄國以石油及天然氣要挾西方國家。
西方國家要求俄國立即撤走迄未離開喬治亞領土的俄軍,同時譴責俄國承認南奧塞梯亞與阿布哈茲。法國總統沙克吉預定8日率領歐盟外交團抵達莫斯科,促請俄方徹底落實俄、喬停火協議。
俄國總統麥德維夫表示,美涉嫌以對喬治亞提供人道援助物資為名,行再度武裝喬治亞之實。俄國情報官員指出,目前有7艘來自德國、波蘭、西班牙、美國的軍艦艇已進入黑海。
俄轟炸機 雙飛進美後院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10日外電報導】 2008.09.12
在美俄關係日趨緊張之際,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10日宣布,俄國兩架Tu-160戰略轟炸機已於當天首次飛抵委國從事「訓練飛行」,並表示他希望能親自駕駛其中一架。這也是冷戰結束以來俄國戰略轟炸機首次降落在西半球。
美俄原已因俄國對喬治亞用兵,以及美國執意在東歐設立飛彈防禦基地而失和,俄國這項具挑釁意味的舉動勢必使美俄關係更形緊張。在俄國對喬治亞的戰事結束後,美國故意派戰艦為友邦喬治亞送去救濟物資,俄機前來委國,也有針對此事對美國還以顏色的意味。
莫斯科戰略評估研究所所長柯諾瓦洛夫說,俄藉此告訴美國,俄國也能讓美國頭痛。「你能派戰艦來黑海,我也能派轟炸機去你家後院」,這種冷戰式遊戲對全球安定有不利影響。
查維茲則在電視上發表演說,表示此舉是脫離美國宰制,走向多極世界的一步,他說:「美國佬的霸業已經結束了!」
在莫斯科方面,俄國國防部宣布,有兩架戰略轟炸機飛往委內瑞拉,在「中立水域」上空進行訓練任務。俄國顯然也無意過度刺激美國,主動表示這兩架北約稱為「短棒」、可攜核武的俄國轟炸機並未攜帶核武,並宣布這兩架飛機在完成為期四天的訓練後,即會離開委國,飛返基地。
俄國軍方說,俄國兩架轟炸機經由北極海和大西洋飛往委內瑞拉的13小時航程途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機曾一路追蹤監視。
美國五角大廈發言人惠特曼則輕描淡寫的表示,兩個國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並非不尋常之舉,他說:「我們在全球各地都有演習,也會跟各國聯合軍演,其他國家也一樣。」
不過一名要求不具名的五角大廈官員說,美國會密切監視俄委演習。
◆ 俄拉攏摩多瓦 操弄分離運動
【王嘉源/綜合報導】 2008-09-12 中國時報
俄羅斯已正式承認喬治亞境內「南奧塞提亞自治州」與「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獨立地位,並著手建交事宜,南奧塞提亞領袖更表態要併入俄國。但對於前蘇聯地區有些國家,俄羅斯倒也擺出了柔軟示好的姿態,試圖阻止這些國家像喬治亞一樣積極靠向西方。
據《華爾街日報》十一日報導,目前俄羅斯已向前蘇聯地區的摩多瓦共和國政府提議,要幫助解決摩國境內「外聶斯特自治共和國」多年來鬧獨立的問題,前提是要求摩多瓦不加入「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外聶斯特大多為俄、烏裔
摩多瓦是個內陸國,地處羅馬尼亞與烏克蘭兩國之間,主要居民與羅馬尼亞人同文同種,難免想追隨羅國的腳步加入歐盟和北約。外聶斯特則位於摩多瓦東緣,人口約五十萬,大多為俄羅斯裔和烏克蘭裔,它像南奧塞提亞一樣搞武裝獨立,並受到莫斯科撐腰。
俄羅斯總統梅德維捷夫上周在黑海濱度假勝地索契接見了外聶斯特獨派領袖史莫諾夫,史氏隨即表示準備與摩多瓦政府恢復和談。梅德維捷夫上個月也曾會晤摩多瓦總統沃羅寧,可望在未來數周內邀請史、沃兩人在俄國舉行面對面會談。
俄才是鬧獨立背後黑手?
俄國已加緊斡旋摩多瓦與外聶斯特衝突,但有個大問題是,許多摩多瓦人認為俄國正是外聶斯特鬧獨立的背後大黑手,不相信俄國會真心協助解決問題。外聶斯特自一九九○年開始搞獨立,一九九二年其獨派武裝勢力從摩多瓦手中奪得該自治共和國控制權,當時駐紮摩國的俄國部隊即出手幫助外聶斯特獨派。目前該地區自命為「德聶斯特河沿岸共和國」,俄軍則以「維和」名義持續駐紮其境。
二○○三年,在俄國斡旋下,摩多瓦總統沃羅寧與外聶斯特獨派一度接近簽署協議,該協議擬賦與外聶斯特廣泛自治權,條件是必須與摩多瓦重新整合。不過沃羅寧後來退縮,使得協議宣告破裂。當時俄國官員即指責美國和歐洲從中作梗。
如今俄國試圖扮演摩多瓦與外聶斯特之間的唯一斡旋者,但摩多瓦則希望在談判中納入其他國家充當調人,並邀請歐盟和美國擔任觀察員。
玻委兩國逐美大使 拉美自覺 美後院失火
* 拉美自覺 美後院失火
* 委驅逐美大使 供油當護身牌
* 玻委兩國驅逐大使 美國務院:孤注一擲心態
* 聯合國:喬治亞爭端導致近二十萬人流離失所
* 支持烏、喬入北約 裴林:美應對俄硬起來
◆ 拉美自覺 美後院失火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2008.09.13
美國是現今世界唯一的超強,勢力及於東亞,當然也包括台灣。不過,在自家的後院,委內瑞拉12日宣布驅逐美國大使,並將召回駐美大使;再南一點的玻利維亞也與美國翻臉,雙方彼此召回大使,外交關係惡化。
說來諷刺,一個勢力遍布全球、堪稱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竟無法安撫自家後院的鄰居,也無法讓這些國家跟隨美國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的腳步,走上所謂的富庶之道。
相反的,拉美左派執政國家已有8個,包括委內瑞拉、巴西、玻利維亞、烏拉圭、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和巴拉圭,占南美12個國三分之二。彷彿與美國靠愈近,愈感受不到民主與自由經濟帶來的好處。
難道,拉丁美洲國家已經擁有安定的政治與繁榮的經濟?當然不是。玻利維亞和委內瑞拉都存在著政變與內部動亂的危機;而就在今年四月間,包含兩國在內的四個拉丁美洲國家還在委國首都舉行高峰會,共同創設一個1億美元(約台幣30億元)的「糧食安定基金」,以因應傷害窮人的糧食價格飛漲。
兩國當然羨慕美國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只是它們也清楚,自由市場經濟的規則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因此不願掉入美國設下的陷阱,成為國際市場中永遠的下游工業;當然也不願意在政治上臣服於美國的高度干預,因而總有擁護國家尊嚴的鷹派存在。
不僅反美情緒難息,更進一步的敵對行動也會出現。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10日宣布,俄國兩架Tu-160戰略轟炸機已於當天首次飛抵委國從事「訓練飛行」,並表示他希望能親自駕駛其中一架。委內瑞拉不想成為美國傀儡的情緒清楚可見。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召回大使,關閉與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對話管道,恐怕只會使情況更趨惡化。
◆ 委驅逐美大使 供油當護身牌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綜合12日外電報導】 2008.09.13
美國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展開,布希政府即將邁入看守政府階段之際,美國與南美洲國家的外交關係卻也日益緊張。
玻利維亞總統10日驅逐美國大使,美國緊接著於12日宣布驅逐玻國大使;而就在同一天,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亦驅逐美國大使,同時將召回委國駐美大使,且表示美國若對委國採取攻擊行動,將暫停供應石油給美國。
玻利維亞總統莫拉雷斯10日以美國駐玻利維亞大使高德柏格煽動玻國5省與中央對抗、助長地區動亂為由,宣布高德柏格為「不受歡迎人物」,要求他儘快離境。
美國國務院12日發表聲明表示遺憾,並指莫拉雷斯的行動是「嚴重錯誤」,將「嚴重影響雙邊關係」,而且莫拉雷斯對高德柏格一系列指控都毫無根據。
聲明指出,美國是協助玻利維亞發展的最大單一國,玻國最大出口市場,也是提供玻利維亞反毒協助的最大國家,兩國有長久深厚情誼;美國對莫拉雷斯的決定感到遺憾,這將損害兩國利益,破壞正在進行中的反毒行動,對地區將造成嚴重影響。
另外,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12日宣布,政府破獲了一起政變陰謀,並逮捕一群涉嫌謀反者。查維茲指稱,這些人都「受到美國帝國主義」的支持。
查維茲表示,他已限定美國駐委國大使在72小時內離境,同時召回駐華府大使,如果美國對委內瑞拉採取攻擊行動,將暫停供應石油給美國。他同時宣布,委內瑞拉駐華府大使阿爾瓦雷茲將在「美國新政府產生後」再重回美國。
◆ 玻委兩國驅逐大使 美國務院:孤注一擲心態
中央社 2008.09.13
針對玻利維亞和委內瑞拉政府相繼宣佈驅逐美國大使,美國國務院今天發表聲明表示遺憾,並認為這反映兩國領導人面對國內嚴厲挑戰的懦弱和孤注一擲心態,以及缺乏與國際有效溝通爭取國際支持的能力。
聲明說,兩國對美國兩位優秀大使的指控,都是不實的,兩國領導人都心裡有數。
聲明指出,美國唯一有意義的「陰謀」,就是與這個地區的民主國家共同強化他們人民的機會;唯一想要「推翻」的,就是協助這些國家推翻貧窮。
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和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都指控美國陰謀推翻他們的政府。
聲明說,不管左傾、中間或右傾政府,都應推出務實政策,協助人民在全球化經濟中進步繁榮。沒有任何國家能以與鄰為敵及拒絕加入民主行列的方式,促進人民的福祉。
聲明強調,叫得大聲不見得能製造新聞。真正的新聞是默默務實地推動改變,改善人民的生活。
國務院最後在聲明中說,美國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將繼續與民主夥伴合作,改善人民的生活。
◆ 聯合國:喬治亞爭端導致近二十萬人流離失所
中央社 2008.09.13
喬治亞爭端逐漸平息,但安全理事會依舊未能獲致共識。聯合國統計,八月衝突爆發迄今,導致十九萬二千人逃離家園,其中三萬人逃往南歐希夏,十二萬七千人在喬治亞國境內其他地區,另有三萬五千人跑到俄羅斯的北歐希夏。
聯合國安理會針對喬治亞爭端數度召開會議,但還是未能獲致一致共識,南歐希夏及喬治亞另一分離地區阿柏克茲亞,八月二十八日向安理會申請參與喬治亞問題討論,也還未獲得批准。
統計指出,近十三萬名逃到喬治亞國境內其他地區的難民中,六萬八千人已返回家園,聯合國預估,冬季之前,可望還有五千人返鄉。
聯合國指出,在喬治亞境內,五萬四千名無法返鄉的難民中,約二萬三千人今冬需要避護所,他們須待二零零九年家鄉房屋修繕後才能返家。
不過,聯合國統計,三萬一千名難民返鄉之路仍遙遙無期,其中二萬二千人來自南歐希夏,八千人來自喬治亞的戈里與南歐希夏之間的緩衝地帶,一千人來自阿柏克茲亞。喬治亞在今夏八月衝突事件中,共導致二十二萬民眾流離失所。
◆ 支持烏、喬入北約 裴林:美應對俄硬起來
【鍾玉玨/綜合十二日外電報導】2008-09-13 中國時報
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阿拉斯加州州長莎拉.裴林十一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新聞網專訪時,針對美俄近來緊張的關係發表看法,她主張美國應該對俄國「硬起來」,包括支持前蘇聯加盟國烏克蘭與喬治亞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獲共和黨提名後首次接受媒體專訪的裴林說,要是俄國進犯北約任何一個會員國,均將導致美俄衝突。但她強調美俄「不該讓冷戰重演」。
毫無外交經驗的裴林跌破大家眼鏡成為麥肯的競選搭檔後,一直拒絕媒體專訪,這次將處女秀交給《今晚世界新聞》主播吉布森,兩人的對談今晚在ABC的王牌節目《20/20》播出。
裴林說,她支持親美的烏克蘭與喬治亞加入北約。此外,美國必須對強權入侵小國保持「警戒」。她說:「我們必須對喬治亞表達支持之意,可能的方式包括對俄國經濟制裁。但不見得要發動戰爭,或發展至冷戰,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制裁、外交施壓,加上盟國協助,幫我們緊盯俄國與俄國總理普丁,守著普丁的控制欲,尤其不能讓他坐大對民主小國的控制欲。」
吉布森曾提醒裴林,若喬治亞一旦發生戰爭,身為北約會員國之一的美國有義務出兵捍衛,裴林則說:「或許吧。」裴林說,普丁的手段不外乎控制俄國出口的能源供應量。她說:「若放任事情不管,全球將出現危機。」
儘管外界質疑能力,但裴林表示,麥肯洽詢她出任副手意願時,她「眼睛眨也不眨」地答應了,並深信必要時可勝任總統職務。她說:「麥肯與我若有幸當選,我們會做好準備,我已準備就緒。」
※ 所以裴林準備跟俄羅斯來硬的?
攻伊朗核設施? 美售以千枚精靈炸彈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8.09.16
耶路撒冷郵報14日報導,美國國防部已告知美國國會,可能賣給以色列1,000枚可穿透地下碉堡的精靈炸彈,未來可能用於攻擊伊朗核子設施。
負責評估對外國軍售的國防部安全合作局上周末知會國會,國會得以在30天內反對這筆交易。交易金額估計為7,700萬美元,主要包商為波音整合國防系統公司。
以色列想要購買的GBU-39炸彈,是美國近年研發的小直徑炸彈,價格低、準確度高、附帶損傷低。
以色列也要求採購150輛載運炸彈的車輛、30架導向測試載具,以及兩名指導員,訓練以色列空軍把炸彈安裝在軍機上。
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導引的GBU-39炸彈據信是全球最精準的炸彈,重113公斤。炸彈的穿透力相當於一般900公斤的炸彈,但是炸藥只有22.7公斤,而且炸彈只有1.75公尺長。由於炸彈的體積小,飛機可以乘載更多炸彈,鎖定攻擊的目標也更多。
美國的測試證明這種炸彈至少能穿透90公分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GBU-39可用於惡劣天候。
國防部安全合作局建議國會,以色列「對美國在中東的利益至為重要」。「協助以色列發展和維持強大的自衛能力,對美國國家利益至為重要,這筆軍售計畫符合這些目標。」
這一項建議的時機,正逢以色列擔心美國國防部因不鼓勵以色列攻擊伊朗核子設施,不願賣給以色列先進武器之際,像是能穿透地下碉堡的飛彈。
能穿透地下碉堡的飛彈將是空襲伊朗的基本配備,因為伊朗許多核子設施都建在有堅固碉堡保護的地下,例如納坦茲濃縮鈾設施。
以色列軍事專家說,GBU-39炸彈也可用於攻擊納坦茲核子設施,但只能穿透幾公尺,「若要成功攻擊納坦茲,需要數百枚GBU-39」。
※ 唉... 今年天災人禍已經夠多了
世界亂 美國乘機大賺軍火財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149050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2008/09/19
紐約時報報導,為重新武裝伊拉克、阿富汗,並防堵北韓、伊朗,以及拉攏一些前蘇聯附庸國,美國布希政府正加強對外軍售。
紐約時報說,本會計年度至今,美國國防部已經批准對外銷售或轉移320億美元武器,包括戰車、直升機、戰鬥機、導彈及軍艦等。2005年度,美國對外軍售才120億美元。
美國軍售明顯增加的趨勢始於2006年,大多數武器和軍事裝備是銷到中東地區,但市場範圍也涵蓋北非、亞洲、拉丁美洲、歐洲等地區,甚至包括美國鄰國加拿大。
根據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的資料顯示,2006會計年度的美國海外軍售總額為210億美元,2007會計年度則為233億美元。
紐時說,美國的軍售趨勢反映其外國政策的變化,包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和國際反恐行動。
美國每年對60個國家提供45億美元的軍售援助,幫盟友購買美製武器。以色列和埃及所獲軍售援助占其中的80%以上。
另一方面,美國近期大量提供武器和裝備給伊拉克和阿富汗政府,並已經開始免費培訓其茁壯中的軍隊。過去二年,伊拉克購買30億美元美製武器,可能再添購70億美元。美國政府也代阿富汗購買10億美元美製武器。
波斯灣地區國家重新武裝,主要出自對伊朗的擔心。美國國防部最近知會國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考慮購買160億美元的飛彈防禦系統。
美國國防部提供的8月份為止數據顯示,以美國為主要武器來源的國家明顯增加。包括阿根廷、亞塞拜然、喬治亞、巴西、印度、伊拉克、摩洛哥以及巴基斯坦,現在都依賴美製武器。這些國家2001年到2004年度期間,總共才買8.7億美元的美製軍火,最近四年已暴增至138億美元。
根據最新資料,美製武器2006年在全球軍火市場的占有率高達52%,第二名的俄羅斯不過21%。
◆ 俄試射新飛彈 可穿透美防禦網
【王嘉源/綜合莫斯科十九日外電報導】 2008-09-20 中國時報
俄羅斯海軍表示,俄國一艘核子潛艦十八日晚成功試射「圓錐」(Bulava)式多彈頭戰略飛彈。這型新一代洲際彈道飛彈是設計用來對付美國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據俄國媒體報導,這枚導彈是由俄國北方艦隊「頓斯科伊號」戰略核子潛艦從白海水域發射,準確擊中了俄國遠東地區堪察加半島庫拉測試場上的標靶。
美國計畫在東歐建置彈道飛彈防禦網,包括在捷克設置一座高功率追蹤雷達,以及在波蘭部署陸基攔截飛彈;布希政府聲稱目的是要對付來自諸如伊朗等「流氓」國家的威脅,但俄國很不滿,認為美國可能暗懷鬼胎。
「圓錐」洲際彈道飛彈的射程達八千公里,可攜帶十枚能夠分別鎖定目標的核彈頭,號稱有能力穿透美國建置的彈道飛彈防禦網。「圓錐」是「白楊─M」型機動式陸基洲際彈道飛彈的海基版,將成俄國新一代「北風之神」級戰略核子潛艦的主要武器。
俄國積極強化軍事力量,據其政府提出的二○○九年度預算草案,俄國國防支出預計將大幅增長二五.七%,從今年度的大約四百億美元,增加到明年度的約五百億美元。
金融海嘯 蝕了普亭根基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09.22
前俄羅斯總統、現任俄羅斯總理普亭是俄羅斯實際掌權者,他靠著主政下的繁榮經濟確立了國家領導人的地位。不過,隨著美國金融市場發生危機,全球經濟亦陷入混亂,其中以俄羅斯尤為嚴重。普亭的領導方略開始受到質疑。
俄羅斯的經濟在普亭主政下的過去8年蓬勃發展,他將國民所得提升到原來的8倍,經濟成長率以每年超過7%速度攀升,也改善了50%的貧窮問題,擴大中產階級人數。於是,莫斯科成為全球消費最昂貴的城市之一。
然而就在美國引發的全球市場動亂中,俄羅斯股市跌到3年來的新低點。總計自今年5月以來,股市就下跌了超過50%,帳面上的價值硬生生蒸發了近8,000億美元(約25兆7680億台幣)。這是俄羅斯自1998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面對經濟市場上的滔天巨浪,當局趕緊提供440億美元(約1兆4180億台幣)的緊急借貸給大型行庫,也計畫以200億美元(約6442億台幣)購買股票,讓市場不至於崩垮。
確實,俄羅斯過去8年來的經濟成長穩住了目前的亂局。俄羅斯現在既無債務,且有預算盈餘和超過5500億美元(約17兆7100億台幣)的外匯存底,若再加上其它至少1720億美元(約5兆5400億台幣)的準備金,足以免於銀行擠兌、金融混亂的局面。
不過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還是讓俄羅斯付出了代價,再加上油價不斷下跌,都讓以石油出口、徵收能源稅為主要經濟來源的俄羅斯無法鬆懈。另外,還有2個可能危及俄羅斯經濟的因素,分別是中央集權的政府和強硬的外交政策。
另外,俄羅斯政府中央集權,普亭任內不斷將重要的企業國有化,讓國外投資客因此卻步;而就在上個月,俄羅斯出兵介入喬治亞的內戰,其強硬的態度加深了國外投資客的不安。
數字會說話,就在俄羅斯介入喬治亞內戰幾周內,投資俄羅斯的外國資金就撤離了350億美元(約1兆1274億台幣)。
經濟影響了政治,最近幾個月在俄羅斯全國各地已經出現了小規模的抗議行動。經濟學家認為,隨著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持續,今年冬天或明年春天可能出現更大規模的遊行示威。
※ 說中了... 俄羅斯的貧富差距是一大隱憂。
◆ 進入新冷戰時代? 尼俄重啟合作 美芒刺在背
【郭篤為/巴拿馬廿一日電】 2008-09-22 中國時報
美俄兩大集團冷戰結束近二十年後,美國與俄羅斯關係日趨緊張,前蘇聯中美洲唯一盟友尼加拉瓜再度張開雙臂,歡迎老戰友重返。俄羅斯聲稱重啟與尼國軍經全方位合作,並支持修建尼加拉瓜大運河的計畫。
俄羅斯副總理伊戈爾.謝欽十七日結束訪問馬納瓜後,俄羅斯駐尼加拉瓜大使伊戈.孔卓雪夫十九日在當地「電視四號頻道」的晨間訪談中證實,俄羅斯有意重啟與尼加拉瓜的軍事合作,包括更新及汰換老舊軍事裝備在內。莫斯科將提供獎學金代訓尼加拉瓜軍官,恢復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緊密合作。
目前尼加拉瓜軍隊使用的裝備九成仍為俄製,包括安—26運輸機及直升機,以及超過千枚的SAM7型肩式地對空飛彈。二○○七年元月奧蒂嘉就職後,美國曾派出代表團要求以醫療設備及經援交換尼國主動摧毀其中六百枚,奧蒂嘉總統接受四百枚的上限,但卻遲未實現。
一九七九年奧蒂嘉率領的左派「桑定國家解放陣線FSLN」游擊隊擊潰親美的索慕薩政權後,尼加拉瓜成為蘇聯式社會主義在中美洲的試點。大量尼加拉瓜軍官在隨後的十一年間接受蘇聯訓練,甚至出兵非洲安哥拉支援社會主義戰爭,直到一九九○年蘇聯開始崩解為止。
外交部長薩姆爾.桑托斯在與孔卓雪夫訪談後宣稱,尼加拉瓜有權選擇盟友,與俄羅斯強化雙邊關係並不是罪過。美國國務卿萊斯所謂俄羅斯正逐步變得無足輕重和孤立的說法,並不正確。他說:「俄羅斯曾陷入低潮,但現已恢復所有的國際關係,影響正成長中。」奧蒂嘉則在另一場合宣布,俄羅斯將在一個半月內派出第二個考察團前往尼加拉瓜,研商合作細節。
稍早前萊斯抨擊俄羅斯入侵喬治亞,並點名批評古巴、委內瑞拉與尼加拉瓜在內的俄羅斯拉丁美洲盟友,尼加拉瓜則是全球第二個給予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茲外交承認的國家。奧蒂嘉強調,其他拉丁美洲國家也會依據國際法承認,但截至目前為止拉丁美洲左傾政權依然沒有動靜。
桑托斯外長主動爆料,俄羅斯副總理訪問尼加拉瓜時,奧蒂嘉提議俄羅斯協助尼加拉瓜修築大運河的計畫,並獲得正面回應。多年來尼加拉瓜官方與私人企業分別推動利用鐵路聯繫太平洋與大西洋的「乾運河」,與挖通尼加拉瓜湖兩端的大運河計畫,都因缺乏資金而無下文。
◆ 陸以正專欄─美俄開始「新冷戰」了嗎
【陸以正】 2008-09-22 中國時報
五周以前的八月十八日,本欄曾以〈俄國為何入侵喬治亞〉為題,分析普丁總理攻打這個位居外高加索地區小國所造成的複雜情勢。那場戰事名義上算是結束了,隨之而來的卻是美、俄間劍拔弩張的關係,看來一場有別於上世紀五十到九十年代的「新冷戰」,已經悄悄地來到廿一世紀多元的新世界了。
首先指出前蘇聯特務機構(KGB)出身、有幾十年對美鬥爭經驗的普丁,正帶領俄國恢復對美冷戰的人,是美國《戰略預測(Stratfor)》周刊的兩位專家Fred Burton和Scott Stewart。他們半年來不斷警告,新冷戰已經開始,而且比舊冷戰更不擇手段。尤其俄國副總理謝欽(Igor Sechin)取得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同意後,今年九月十日起,俄國戰略轟炸機進駐委京Caracas軍用機場,與古巴遙遙相對,就是為了要使美國睡不安枕。
此外,《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Friedman則在題為〈新世界秩序〉的專欄裏說:不論你管它叫新冷戰或新秩序,其起因源自兩項巨大的「不平衡現象(imbalance)」。第一項是美國的軟實力與硬實力過分強大,就軍事而言,各國聯手也打不過美國。更重要的是,美國經濟雖面臨巨大困難,其規模仍比排名二到四的日本、德國和中國三者的總和還大。
第二項不平衡,則已成為美國的包袱。布希下令進攻伊拉克時,從未想到這場戰爭會拖這麼久。六年多下來,美國已用盡可以調用的兵力。世界上任何角落如再發生問題,美國絕對無力應付;這也就是美國不能出兵援助喬治亞的現實。儘管白宮剛宣布明年二月可自伊拉克撤軍,卻必須在阿富汗增兵,應付巴基斯坦穆夏拉夫引退後的新局面。美國「力不從心」的現實,使布希不敢對伊朗動手,造成伊朗「最高領袖」卡梅尼教長(Ali Khamenei)和總統艾馬丹加(Mahmoud Ahmadinejad)敢不甩老美,寧願向俄國輸誠納款。這就是新冷戰造成的縱橫捭闔。
廿世紀九十年代,自從前蘇聯垮台後,俄國經濟凋零、物價飛漲、貪汙橫行,真可謂自顧不暇。今天可大不相同了,梅德維捷夫與普丁聯合執政,權力穩固,又值原油與糧價飛漲,莫斯科已可再次叱吒風雲,而華盛頓茫無感覺。布希總統或許天真地以為在西方協助下,俄國正慢步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終究會與西方世界融為一體呢。
但普丁可不這麼想。從俄國國家利益出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不斷爭取舊蘇聯成員國加入,已經破壞了柯林頓總統對葉爾欽(Boris Yeltsin)所做的「不會接受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口頭承諾。我查過大衛營會談的報導,柯林頓的確曾經如此答應過。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烏克蘭(Ukraine)的所謂「橘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
我記憶所及,當時台灣媒體極少報導。起因是二○○四年十一月廿一日的總統選舉,被公認為弊端叢生,導致烏克蘭人民在首都基輔(Kiev)街頭聚集抗爭,每人襟上別了一條橘色絲帶,先只靜坐抗議,後來變成全民罷工罷課。直到十二月廿六日重新投票,選出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為新總統,才結束這場不流血的革命。
如今尤申科領導的烏克蘭想加入北約,接下來如果與俄國同文同種的白俄羅斯(Belarus)也提出申請,將直接威脅到莫斯科政權的國家主義信念與安全感。是可忍,孰不可忍?俄國有一萬個理由,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如此步步進逼,確實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
美國把橘色革命看成一場自發自動的民主運動,但普丁認為它分明是中央情報局(CIA)幕後策動的拿手好戲,要在俄國後院搧風點火。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組織,更是「美帝」要使俄國一旦有事時腹背受敵的鐵證。即使今天沒有普丁這個人,換個隨便什麼人在莫斯科領導全局,也會和他的想法相同。
美、俄「新冷戰」的起源,今日看來是無解的難題。美國的錯誤是,雖然在中東陷入泥淖,卻不自量力繼續鼓勵喬治亞和烏克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尤其烏克蘭地處俄國西南邊境,兩國間並無天然屏障可言。在這點上俄國絕無退讓餘地。從大戰略去看,俄國「新冷戰」雖以美國為對象,北至波羅的海三小國,西至「上合組織」的中亞成員,乃至白俄羅斯都將受到影響。俄國無須動武,它只要這些國家注意聆聽,不再盲目地跟著美國走,就達到目的了。
鉅亨看世界-競合關係
鉅亨網/陳律安 2008.10.08
我們現已活在一個缺乏單一強權的世界了,全球已被危機包圍,包括氣候變遷、資源稀少、糧食及金融危機、核武蔓延及崩毀的美國都威脅著世界,沒有一個單一國家可以獨力解決這些問題,就算請聯合國出馬也力有未逮。
的確,如同英國首相Gordon Brown在一項會議中提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立的聯合國已經無法滿足今日世界的需求。
《明鏡週刊》引述 《International Politik》報導,就在17年前,美國新聞學家 Charles Krauthammer 才剛勾勒出,美國將在未來的世界秩序中,扮演著中心角色;距美國國務卿包威爾說美國有權單方面行使軍事行動,也不過才 5年之久。
美國人愛將自己的理念及價值觀強加於他國,但伊拉克戰爭打破了美國「自由帝國主義」的美夢;近兩年來的金融危機,更加快了世界權力重心轉移的速度-從歐美轉移到中國、印度、俄國以及阿拉伯灣的國家。
許多美國出版的新書,敘述了這樣政治版圖轉移的過程。美國在2009年上任的新政府,應該看看下列著作-Fareed Zakaria的《The Post American World》、 Parag Khanna的《The Second World》 、Strobe Talbott的《The Great Experiment》、Bill Emmott 的《Rivals》、 Gabor Steingart的《The War for Wealth》。
儘管這些作家的分析方法及政策不同,卻都同時指向一個結論,那就是未來的世界將是多極化的,不會只存在一個強權。Emmott、Zakaria、Stringart認為歐美的領導權依舊會繼續存在,而Khanna的觀點則為:歐洲、中國、美國的競爭將會白熱化,把印度與俄國比下去。
無論論點有多不一樣,但很明顯的是,這些作家都已張大眼睛,審視當下世界的現實面,與過去 8年執政與控制外交策略的新保守派大不相同。據說布希總統曾表示:「我們不能再犯下嚴重的錯誤」,而這個一直避免「嚴重錯誤」的美國政府,現在則需要在新的多極化世界中找尋自己的地位。
那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哪些國家會擁有主導權?很明顯的,美國、俄國、印度、中國、巴西、歐盟都在角逐行列。有趣的是,這些國家彼此的牽連其實很深,這從金融風暴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此外,其他的共同點也漸漸浮現:除了歐洲以外,其餘上述國家的貧富差距都很大;在印度孟買,亞洲最大的貧民窟旁緊鄰著金融中心,而一個橫跨俄國的人可以同時見到揮霍的財富以及悲慘的貧窮;即使是全世界最富裕的美國,有些人民還是活的很辛苦。
這些國家間的關係微妙,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或許可以稱為「亦敵亦友」。它們必須競爭日益稀少的資源,也都對人民承諾它們可以創造全球新秩序,因此未來世界秩序將不免出現一番摩擦撞擊。
這些「亦敵亦友」的國家,對西方國家來說都不是民主國家。像新加坡、中國及波灣國家都證明了,不需要是民主國家才能帶給人民好生活。在這些國家中新崛起的領導人,都明白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及消除社會不平衡的狀態,不然只會成為另一個崩毀的國家。
由德意志銀行的主辦的國際研討會,近來開始了一個新計畫叫做「遠見」,就是為了要分析比較新興國家與現存的世界強權,對未來展望的看法有何不同。第一次的會議是在莫斯科舉行,參與者來自巴西、中國、日本、印度、俄國、美國等都齊聚一堂,共同討論俄國在多極化世界的角色。
類似的會議也會在總統大選後的美國以及世界各地舉行。這些會議也會有來自非洲、阿拉伯世界、亞太地區的領袖參加,如此一來可以讓世界從對方的角度看彼此,而不再是只有東方世界或西方世界兩種角度。
以結盟來造成不同盟間的敵對關係,是無法解決21 世紀的問題的。新型態的國際合作、諮詢、協調將扮演多極化世界的要角。奇怪的是,義大利仍是G8一員,但中國或巴西卻沒有位列其中。當安理會把中國、巴西。歐盟排除在外,但英法卻一直是長久會員,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在這資源短缺且氣候變遷快速的情勢下,有些國家可能會為了短期利益而只顧著自己發展;因此一個國際組織架構是必要的,藉此來平衡利益衝突;只有當大家把互相調適,把轉變化為助力,地球的未來才會更光明。
防生化戰劑 美控管禽流感疫苗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美聯社雅加達12日電】 2008.10.13
印尼曾經為防止美國製造生物武器而停止將禽流感病毒交給美國一間實驗室,美國政府對此一笑置之,然而根據一項法令,美國政府不得向5個國家輸出禽流感疫苗與數十種病毒,以免對方以它們製造出有害的生物戰劑。
根據這項鮮為人知的政策,美國不得對北韓、伊朗、古巴、敘利亞、蘇丹提供這些疫苗,除非它們申請特別輸出許可。
此外,美國依法也不得對伊朗、古巴、蘇丹提供各種人類流感疫苗。美國政府將這5國列為「資助恐怖主義的國家」,北韓剛被除名。
這項規定10多年前悄悄實施,範圍涵蓋登革熱、伊波拉等多種傳染病的疫苗,不但引起醫學界的關切,甚至美國衛生暨人類服務部與疾管中心直到最近之前,一直都被蒙在鼓裡。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微生物學部門主席帕雷斯表示,這些規定毫無科學意義,以禽流感疫苗為例,它能夠在病毒變種,最後並可在人群間迅速傳染前,有效控制疫情。他表示:「疫苗越多越好。這是保護人群的問題。」
部分專家指出,以疫苗製造生物武器的構想不可行,而一旦出現緊急狀態,當局能否迅速取得並分配疫苗亦未可知。前中情局顧問莫納斯表示,正常情況下,申請任何管制疫苗的出口許可至少費時6個星期,政府高層此前也將審慎研議。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北韓爆發禽流感疫情,可能更難阻止疫情擴大。
北韓位在禽流感好發區,蘇丹與伊朗曾經爆發禽流感疫情,敘利亞的部分鄰國曾經傳出疫情,古巴則因為候鳥遷徙而隨時可能出現疫情。
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威爾森表示,如果禽流感病毒在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的境內變種,成為可以人傳人的形式,那將是莫大的諷刺,並對公眾形成更嚴重的威脅。
能否製造生物戰劑取決於病毒的種類及特性,不過多數專家認為,禽流感疫苗無法製造出生物戰劑,因為含有一種無法再活化的死病毒。
※ 美國官員大概看了「X 檔案」。
伊朗擁核 美今年對以軍售200億美元創新高
中央社 2008.10.16
伊朗擁核自重威脅中東地區安危,以色列首當其衝。據以色列媒體報導,美國對以色列軍售總額今年創下新紀錄,高達二百億美元,首度超越對沙烏地阿拉伯的軍售。
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四年,中東各國向美軍購總額為一百九十億美元,其中以沙烏地阿拉伯佔大宗。而這段期間以色列未與美方簽署重大的軍事採購協議。
二零零六年,以色列則向德國採購兩艘海豚級潛艦;去年,美國國防部同意售予以色列十一億美元的軍用運輸平台;不過今年美以間、甚至美國對整個中東國家的軍購,不論質量都有顯著的成長。
總計今年美國對中東國家的軍購總額達六百多億美元,除以色列佔兩百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一百八十億、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拉克各約一百二十億、科威特則為十億。
至於各國採購的軍品項目,最受矚目的是以色列獲得七十五架F-35隱形式戰機。這項軍購耗資十五億美元,以色列成為全球首個擁有F-35型戰機的國家。
其他還包括最先進的飛彈快艇及衛星導航的精靈炸彈等;美方也同意在以色列沙漠城鎮尼格夫,部署偵測範圍可達一千九百公里遠的「X波段」早期預警雷達。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購得價值七十億美元的「終端高空區域防禦」裝備。這套武器主要功能為攔截來襲飛彈,可搭配命中率精準的愛國者三型飛彈。阿聯是全球首個擁有終端高空區域防禦裝備的國家。
今年中東各國對美軍購,多集中於反飛彈系統的建置,據特拉維夫大學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薛帕說,因伊朗擁核自重,中東各國包括波斯灣六國都有高度的危機意識,因此軍品採購著重反制導彈的裝備。
※ 軍火也是美國出口大宗。
金融危機:俄委伊反美無力 美軍受衝擊
◆ 油價軟 俄委伊反美無力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10.19
油價隨世界經濟陷入衰退而下跌,產油國承受雙重打擊。國際形勢可能因而產生變化,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產油大國可能被迫削減軍事預算,反美、反西方的力道恐將不若以往。
德意志銀行估計,伊朗和委內瑞拉的石油價格必須在每桶95美元以上,預算才能平衡;俄羅斯需要每桶75美元的水準。相較而言,沙烏地阿拉伯只要每桶55美元即可。
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是石油大國,號稱「柴油軸心」,因油元滾滾而來而敢與西方對立,支持喬治亞分離主義者、中東的伊斯蘭教徒和全世界左翼分子。現在情況可能生變。
西方外交人員發現,在上個月聯合國大會中,俄羅斯罕見地支持北約在阿富汗增加託管範圍,而且還同意召開會議討論伊朗的核子計畫;另外,委內瑞拉自2005年至今,總共向俄羅斯買了44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從來不需貸款,想不到上個月卻向俄羅斯貸款10億美元購買其他軍備。
◆ 世界金融危機 美軍方受衝擊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16日電】 2008.10.18
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副主席卡特萊特將軍 (Gen. James E.Cartwright)16日表示,目前世界金融危機是個範圍廣泛的大問題,此問題對美國軍方和其他組織也深具影響。
他說,最近俄國和喬治亞在南奧塞梯亞(South Ossetia)衝突對俄國經濟造成大傷害,經濟的破壞可能又導致軍事問題。
Faxts新聞引述卡特萊特的話說,在目前的金融危機中,俄國和中國可採取另類措施,讓美國難以度過難關。但是,俄國和中國並沒有這麼做,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了解到,世界經濟互相依賴,而且「是出於他們政府理性的選擇」。
卡特萊特16日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商學院對150多位企業界領袖、教授和學生發表軍事與經濟相關的演說。他說,互相依賴是反映在「他們動,我們也動;我們動,他們也動」的心態,而這種狀況,比1950年代到1980年代美俄冷戰時期情況好處理。」
他說:「冷戰時期是用核彈告訴對方,有一方感到不高興。現在是用經濟告訴對方,一方感到不高興。」
華府下令 突襲敘利亞殺8平民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27日外電報導】 2008.10.28
四架美軍武裝直升機26日拂曉從伊拉克突入敘利亞東部,攻擊一處鄰近伊拉克邊界的敘利亞農場,隨行美軍並突襲一棟仍在施工中的建築物,槍殺八名平民,敘利亞27日嚴厲譴責美軍的此一「嚴重罪行」。
敘利亞駐英國大使吉亞麥表示:「美軍此舉違反國際法。這是嚴重的罪行與侵略行為。我不確定其中是否隱含任何政治意義。我國正等候美方說明。」敘利亞已向美國與伊拉克駐敘代表表達嚴正抗議,並要求伊拉克政府立即調查,確定駐伊美軍是否就近「侵略」敘利亞。敘利亞官方媒體表示,美軍越界殺害平民已形同冷血的戰爭罪行。
美軍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後,曾多次越界進入敘利亞追擊激進分子,戰機並多次侵入敘利亞領空,但26日的攻擊則是首見由武裝直升機發動,還一次出動四架。在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一周之際,美軍發動這種越界入侵他國還殺害平民的攻擊行動,動機和時機已引發質疑。
電視畫面顯示,受到攻擊的蘇卡里亞農場與一輛卡車彈孔累累,地面留有血跡。現場附近另一座農場的主人表示:「四架直升機自不同方向抵達後開始盤旋。其中兩架落地後,美軍步出機艙,隨即開槍射擊。」美軍向建築物內的工人開槍,目擊者指出,美軍直升機沿著幼發拉底河飛行而至,一路火網密布。
美國並未證實或否認此事,伊拉克國防部拒絕置評,駐伊西部的美軍則否認與此事有關,這意味,攻擊可能是不在駐伊美軍當局節制下的特殊單位所為。
華府的一名美軍官員表示,美軍特種部隊鎖定攻擊的目標是經常取道敘利亞潛入伊拉克,並與凱達有關的外國武裝分子。他表示:「我們全程主導這項攻擊行動。」所謂的外國武裝分子來自北非與中東各地。
美國經常指控敘利亞並未阻止當地的凱達成員及其他激進分子潛入伊拉克偷襲美軍,並因為鞭長莫及而始終無法搗破目標。駐伊美軍指揮官日前表示,美軍將加倍努力,期鞏固伊拉克與敘利亞的邊界地區。美軍將領與情報官員透露,伊拉克與沙烏地、約旦之間的邊防相對嚴密,與敘利亞之間長達600公里的邊界則因為敘利亞從未積極設防而漏洞百出,以致九成的外國武裝分子取道敘利亞進入伊拉克。
※ 大概是因為景氣差,心情不好。
美軍越境攻擊敘利亞有何理由?
* 國際瞭望 美軍越境攻擊有何理由
* 布希「動手」 奧步幫馬侃?
* 越界反恐美稱「自衛」 攪亂中東
◆ 國際瞭望 美軍越境攻擊有何理由
【本報訊】 2008-10-30 中國時報
敘利亞昨天關閉了大馬士革的美國學校及美國文化中心,以抗議美國轟炸敘利亞邊境。這種外交抗議是必然會發生的,正如巴基斯坦政府抗議美軍轟炸其邊境一般,問題是美國為何要這樣做呢?軍事上真有必要嗎?
有一種說法稱,布希如此做是為了幫助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肯的選情。這說法很不可靠,因為顯示軍力並不能拉到選票,反而會使反戰者更為反對,而引發外交爭端也不利於選情。
可靠的評斷還是布希政府出於戰略需要,但觀察家卻認為這是「錯誤的戰略」。
首先是這種攻擊必須有效,那就是集中力量一舉就擊破庇護地,使恐怖分子遭受重大挫折;即使不能清除,也得要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無法復原。如果只是輕微的打擊,不但不能使恐怖組織蒙受重大損失,反而激勵了其士氣,認為美國力量不過如此。而在行動中,平民傷亡的程度反而超過了恐怖組織,引發抗議是自然的事,這也使平民更傾向於支持游擊隊。
巴基斯坦部落區掩護阿富汗的反政府游擊組織「塔里班」是半公開的事實,如果不能消除其庇護的原因,只是一味責怪其庇護,基本上就不通,部落區不聽命於巴國中央政府,但對其轟炸之後,巴國政府為了主權,卻又不能不向美國抗議。
敘利亞邊境有伊拉克反抗軍進出,這也是公開的秘密,但美國並未好好地與敘利亞商量,反而坐視甚至鼓勵以色列以轟炸核設施為名攻擊敘利亞。試問敘利亞怎能與美合作?美軍如果有力量陳兵伊敘邊境,將其封鎖倒也罷了,既無力守護邊境卻去轟炸敘利亞國境,這算是什麼戰略?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歐汗隆評說,這行動可能在道義上是正當的,法律上是正確的,在戰略上卻是錯誤的。這話只說對三分之一,其實無論在道義上及法律上都是錯誤的,逕自侵犯他國主權這合法嗎?道義更是談不上了,美國與敘利亞有什麼道義之交?
◆ 布希「動手」 奧步幫馬侃?
【聯合報╱國際中心/陳世欽】 2008.10.28
美軍直升機26日自伊拉克越界進入敘利亞追擊所謂的激進武裝分子,結果槍殺八名平民,值此美國總統大選在即的敏感時刻,此舉顯得極不尋常。
從美國官員的反應可以看出此事的疑點。敘利亞宣布這起攻擊事件後,美聯社記者立即向美國官員求證,華府一名不願具名官員證實美國「特種部隊」越界進入敘利亞發動攻擊,還說美國現在要「自己動手」剷除敘利亞境內和凱達恐怖組織有關的分子,而駐伊拉克美軍則表示對此事毫無所悉。顯然這次攻擊是來自華府的命令,連伊拉克美軍都不知情。
美軍入侵他國領土前,須獲得高層核准,顯然這次攻擊是華府高層直接下令。美軍入侵伊拉克之後,雖曾多次越界進入敘利亞追擊激進分子,美軍戰機也曾多次侵犯敘利亞領空,但從未像這次大舉出動四架武裝直升機還殺害八個平民。敘利亞和伊拉克境內激進民兵最近並沒有太引人注目的行動,為何美國要在這個時候,發動這種侵犯他國主權且勢必引發外交爭端的舉動?
其實,敘利亞這兩年不但沒有挑釁美國,反倒是走溫和路線。去年9月,數架以色列戰機深入敘利亞境內,摧毀被西方官員指為核子或化武的設施。敘利亞事後雖對以色列語出威脅,然而不僅未採取報復措施,甚至在土耳其中介下,與以色列進行有關戈蘭高地的間接談判,敘利亞總統巴夏爾還希望明年與以色列直接談判。
在此之前,敘利亞已承諾與曾經受其宰制多年的黎巴嫩建立外交關係,期能改變形象,打破長年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的局面。至於美國指稱的激進分子從敘利亞邊界進入伊拉克問題,美聯社說,敘利亞近來的確已加強邊境管制阻止激進分子越境。
因此,美國這次攻擊,動機和時機實在可疑,網路上已有不少陰謀論者認為,布希政府眼見馬侃因金融風暴問題選情低迷,使出製造外交危機轉移焦點的奧步,讓選民體認到美國現在仍處於受到恐怖分子威脅的戰時,幫身為越戰英雄的馬侃拉票。
◆ 越界反恐美稱「自衛」 攪亂中東
【聯合報╱劉必榮】 2008.10.30
10月26日星期日下午4點45分,美國特種部隊四架黑鷹直升機從伊拉克越過邊界進入敘利亞,追擊躲在敘利亞邊境10公里處的伊拉克恐怖分子,交火中擊斃了八個人。這個宛若電影一般的情節,在中東掀起軒然大波。
美國這邊的說法是,中情局獲得確切情報,一個隸屬「美索不達米亞凱達組織」的伊拉克恐怖分子加地亞,藏身敘利亞邊界,負責偷渡恐怖分子與武器進入伊拉克,威脅到伊國安全,故應把握時機予以剷除。敘利亞的說法則是,喪生的八個人都是無辜平民,美國無視於國際法的越界行徑,根本就是恐怖行為,應予嚴厲譴責。
這個事件在這個時間發生,著實讓人感到困惑。因為美國和歐洲正在調整政策,準備拉攏敘利亞,讓敘利亞不要再和伊朗走在一起。敘利亞和伊朗,一在伊拉克西邊,一在伊拉克東邊,兩國要是攜手干預伊拉克,伊國穩定將平添許多變數。
而敘利亞自己也在調整,不久前敘利亞和黎巴嫩建交,放棄60年的敵對政策(敘利亞認為黎巴嫩本是敘利亞的一省,殖民時期硬是被法國人給劃了出去),就被視為中東情勢正悄悄緩和的跡象。結果一個周末的攻擊,讓敘利亞反美情緒又給激了起來。伊朗趕緊也起來呼應,因為伊朗內部也有伊拉克什葉派的基地,說不定美國下一個越界要打的就是伊朗。結果西方費盡心思要拉開的敘利亞和伊朗,又手牽手走在一塊,一盤外交棋局,就這樣被特種部隊打翻了!
可是這個攻擊,真的是魯莽的偶發事件嗎?看到美國事後的解釋,與美國對外用兵政策的轉變軌跡,又似乎不然。今年7月,美國總統布希就簽署行政命令,授權美軍地面部隊可以有限度地從阿富汗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對藏匿於邊境的恐怖分子進行緊急追捕。9月,美軍就攻擊巴國境內目標,造成20人死亡。當時被視為美國堅強反恐盟邦的巴基斯坦,就對此強烈抗議。
9月布希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表示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有責任,防止自己的領土被作為恐怖分子、核武擴散、人口走私和組織犯罪的庇護所。美國官員根據這個政策綱領引伸說,如果恐怖分子藏匿他國,威脅到美軍或其盟軍的安全與重大利益,而那個國家又沒能力或沒意願解決這個問題的話,美國基於自衛,有權越界攻擊。過去美國反恐用兵的理由,是對支持恐怖分子的政府「先發制人」,現在轉變為針對藏匿他國恐怖分子進行攻擊的「自衛」。
聯合國憲章第51條是有明列出自衛權,但沒有這麼擴大解釋的。10月28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茲在華府表示,如果恐怖分子企圖擁有或使用核生化武器,美國有權對抗支助這些恐怖分子的任何國家或團體。蓋茲表示這是嚇阻戰略在冷戰結束後的新定義。過去是嚇阻蘇聯集團的核武攻擊,現在則是嚇阻支恐國家。
這一串政策聲明,勾勒出美國對外用兵政策的轉變。所以周末的攻擊,恐不是偶發事件。但問題是,如果各國群起效尤,都把自衛權擴大解釋,豈不天下大亂?到時美國又有何理由約束他國行動?周末攻擊的餘波還在蕩漾之中,我們且靜觀發展。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UN管制軍火 美投反對票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2日電】 2008.11.03
聯合國大會以147票對2票壓倒性多數,通過重要決議,制定全球軍火交易管制條約,美國為世界首大軍火輸出國,卻投票反對,華府不合作態度,將使制定軍火交易條約路途多艱。
聯大裁武及國際安全委員會早於二年前就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要求起草軍火交易管制條約,以防堵管制漏洞,避免武器流入衝突地區,當時南非圖圖大主教等多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都支持此議,經過二年研議,聯大上月31日才正式通過,開始「實際」推動此條約。
美國、辛巴威是「唯二」投反對票國家;華府稱新訂軍火條約行之無效,約束無方,現行規定已夠。
聯合國權力核心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中,中國、俄羅斯投棄權票;英、法投贊成票。華府反對下,聯合國制定軍火交易管制條約滯礙難行,可能還要數年才能出爐。
※ 美國有否決權。
潛艦雖「漏氣」 難掩俄新冷戰野心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2008.11.15
今年8月,俄羅斯出兵介入喬治亞內戰,引起西方國家強烈譴責,不過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說,俄國已準備面臨一個新的冷戰時代。此話一出,冷戰陰影再度籠罩人心。
就在這個月8日,俄羅斯核子動力潛艦「獵豹號」(Nerpa)在日本海試航時發生消防氣體外洩意外,造成20人窒息死亡,這起事件雖然挫傷了俄羅斯的元氣,卻也讓人看出俄羅斯確有重新發展國防的野心。
攻喬治亞 以眾擊寡
然而,最近兩起事件的爆發,卻透露出俄羅斯野心勃勃的背後,國力可能不如表面強悍的消息。首先,俄羅斯在攻打喬治亞這個小國時,被擊落4架飛機,部隊指揮官還受彈片波及而受傷。莫斯科的軍事分析家不客氣地指出,俄羅斯在喬治亞戰爭中完全是以眾暴寡。
8日的「獵豹號」事件也讓俄羅斯蒙羞,因為「獵豹號」是俄羅斯花了18年才建好的核子潛艦,誇稱具有高靜音、高速的優點,卻發生消防氣體外洩的意外。
潛艦意外 發生多次
難道,艦上沒有抵抗毒氣的防毒面罩?根據媒體引述艦上官兵的說法,許多防毒面具不是只能用7到15分鐘,就是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這不是俄羅斯潛艦第一次發生意外。2000年,俄羅斯科斯克號潛艦意外爆炸,俄國無力進行海底救援而坐視艦上118名官兵全部喪生;2005年,俄國另一艘潛艦在太平洋擱淺,最後還是勞動英國海軍協助搶救。
種種跡象顯示,俄羅斯誇稱軍力大幅提升的同時,許多裝備的性能可能沒有同時改善,整體戰力因而打折。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的武力仍停留在蘇聯瓦解時期,只是在俄羅斯總統普亭8年執政下,國防力量或許不如一般外界所預期,也尚未恢復到與美國分庭抗禮的階段。
確實,俄羅斯的今日已不能再與「蘇聯垮台」的弱雞形象相提並論,因為在俄羅斯邁入第21世紀後,俄羅斯開始脫離貧窮、經濟不斷成長,連帶提升了國防上的實力。根據統計,從2000年至2008年,俄羅斯的國民所得整整提高到原來的8倍之多,經濟成長率以每年7%的速度攀升,貧窮問題也改善了50%。
當然,最近幾個月來的金融風暴也重創俄羅斯的經濟,不過根據10月底的數據顯示,俄羅斯的外匯存底仍高達4847億美元,居世界第三,僅次於中國和日本。也是因為俄羅斯龐大的外匯和高達1,720億美元(約5兆5400億台幣)的金融準備金,讓俄羅斯免於金融風暴所產生的亂局。
經濟支撐 重返列強
在經濟力量的支撐之下,俄羅斯同時誕生了一位致力於建立軍事強權的領袖─普亭。普亭在2000年就任俄羅斯總統,2004年再度連任,只是受限於總統連任一次的限制,因此今年被迫將總統寶座交給昔日部屬麥維德夫,轉任俄羅斯總理。
普亭2000年上任時即明確指出,「俄羅斯唯一現實的選擇,就是選擇做列強」,然而,「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便沒有強大的俄羅斯。」到了2004年連任時,普亭重申,「一支高效率、有戰鬥力的武裝力量,是保衛俄羅斯不受任何形式的軍事政治壓力或潛在侵略的最重要因素,是鞏固俄羅斯國際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普亭採取強權路線雖有其恢復古帝國光榮的使命,也與美國為主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步步進逼有關。首先,蘇聯解體後,和北約對抗的華沙公約組織陷入群龍無首的窘境,有些國家甚至基於經濟上的利益而開始和北約國家結盟,俄羅斯的地位更形孤立。
軍事預算 大幅增加
在經濟、政治、外交環環相扣下,俄羅斯的建軍之路開始向前邁進。普亭2007年的國情咨文宣示,要把俄軍建設成「一支既能應對全球衝突,又能應對地區衝突,必要時還能同時應對幾場局部衝突的武裝力量。」
根據俄羅斯官方公布的數據,2000年俄羅斯的國防預算僅有60多億美元,每個軍人平均不到1萬美元,是美國的18分之1,不過普亭在國家經濟好轉之後大幅增加軍費,使國防預算在2007年暴增到374億美元,2009年俄軍費預算將達到450億美元。
◆ 俄羅斯整軍經武 戰略核武為目標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2008.11.15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大約70%的國防工業、80%的研製生產能力、85%的軍工生產設備和90%的科技潛力。因此,不論是站在提升國家軍事力量或軍火外銷的角度來看,俄羅斯都沒有放棄發展武力的理由。
普亭2000年執政後,建立戰略核武力量為建軍備戰的首要重點,俄軍積極著手改造和研發「北風級」戰略核潛艦、「圓錘型」戰略核導彈、戰略轟炸機和「白楊型」機動洲際導彈。根據俄羅斯軍方8月28 日宣布,俄羅斯已成功試射一枚射程近1萬公里的「白楊(Top l)RS-12M」型彈道飛彈,此飛彈可攜帶威力相當於55萬噸黃色炸藥的核子彈頭,突破飛彈防禦系統的監測。
按俄軍下一步計劃,到2010年,俄軍將由三個常設地區司令部和戰略核武、空中防禦兩個司令部來對武裝力量和各強力部門部隊進行統一指揮。
自普亭於2000年任總統時確立「國強民富」的國家經營理念後,國防科技的發展戰略不得不遷就時代環境的變遷以及「民富」的要求而有更迭。
俄羅斯的軍事發展奠基在「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所提出的「國家2015年宏觀經濟發展規劃」上,確立了「不對稱原則」和「現實遏制原則」。
俄羅斯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2006年2月表示,今後軍隊將放棄「對稱原則」,即放棄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同潛在的敵人保持數量上的平衡這種做法,轉而根據「非對稱原則」建設武裝力量和軍事組織,努力實現高質量的軍事現代化。
另外,為了實現戰略遏制和地區遏制,俄羅斯核武力量的潛力要保持在起碼的足夠水平上,並重點發展空軍,在資金分配上照顧到防空武器的發展,將來還重視發展太空防禦力量。
在實際的作為上,俄軍的軍事改革在2003年底大致有了具體成果:軍隊員額從1992年的300萬人削減到2007年的113萬人。精簡人事之際,俄羅斯軍方增加軍備投資,軍備建設開支達國防預算50%;提高軍人待遇穩定軍心,包括提升軍人津貼等。
另外,普亭針對兵役制度進行了大幅度調整,義務役役期先從2年縮短至18個月,2008年進一步縮短至12個月,慢慢提高志願役軍人的比例,達到俄軍職業化的目標。
◆ 俄羅斯經濟靠「油元」 油價下跌損失大
【聯合報╱國際中心/林沿瑜】 2008.11.15
如果美國經濟依靠美元、歐洲經濟依靠歐元,那麼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不僅依賴盧布,還依賴國內盛產的「油元」。對俄羅斯這樣一個盛產石油的國家而言,石油所帶來的龐大收益給了人民富庶的生活、拉抬了普亭的政治聲望,也建立了俄羅斯發展軍事力量的基礎。
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際最新的油價目前已跌到每桶不到60美元,比起7月時一度飆漲到每桶147美元,足足跌掉了約60%,這對依賴石油獲取外匯和稅收的俄羅斯而言,不啻是金融風暴下的另一重大打擊。
根據統計,石油和天然氣事業所創造的盈餘占俄羅斯國民生產毛額超過30%,石油工業甚至占國家預算總收入的50%以上,顯見石油價格狂跌,的確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
其實俄羅斯面對的挑戰不僅於此,根據俄羅斯能源部今年6月公布的統計數字,俄羅斯今年1到5月的石油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2%,若單以5月計算,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7%,這是俄羅斯自1998年以來首次出現石油產量下滑的情形。
換言之,金融風暴影響了投資事業的進行,除了讓石油需求降低,油價下跌外,還在石油產量已呈下跌態勢時進一步影響投資人開採石油的意願。如此不斷惡性循環,俄羅斯勢必無法藉石油燃料之助向前邁進,甚至還會危及原有的穩健步伐。
專家認為,「油元」是俄羅斯經濟復甦的強心針,豐厚的石油收入必然掩蓋了俄羅斯經濟中的一些問題,一旦俄羅斯的石油收入驟減,很多問題將因此浮現,其中之一就是龐大的國防支出。
俄羅斯在普亭主政下,不斷將重要企業國有化,也讓國外投資客卻步;而俄羅斯8月出兵介入喬治亞內戰,不惜與西方國家翻臉的強硬態度,也增加了外國投資客內心的不安。
※ 看來人類將來不免為地球資源一戰。
美駐守伊拉克 只到2011年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11.17
伊拉克內閣會議16日決定,允許美國15萬名駐軍繼續派駐伊拉克至2011年底。此內閣決議尚須國會通過,17日將進行一讀,預計在24日表決,再送交伊拉克總統召集的會議批准。
聯合國授權美軍在伊拉克的駐守時間只到今年年底,依照伊拉克內閣決議,美軍應於明年六月撤出各大城市,然後在2012年1月1日以前完全撤軍。
伊拉克政府發言人達巴戈表示,在16日召開的內閣會議中,出席的28名閣員經過2個半小時討論後,有27人支持這項提案。
協議內容還包括:一、美國駐軍由伊拉克政府管轄;二、2009年中以前,美國駐軍必須從伊拉克境內的城鎮街道撤離;三、美國駐軍在2009年間將基地交還伊拉克;四、沒有伊拉克法官的命令或伊拉克政府的許可,美國駐軍不得攻擊伊拉克民宅。
美國駐軍在駐軍基地以外的地方犯罪是否適用伊拉克法律,目前尚未決定。BBC的記者指出,雖人很多政治人物公開反對這項協議,不過私底下卻表示支持。
經濟拖累國防 美國安堪虞
【潘勛/綜合報導】 2008-11-18 中國時報
《華盛頓郵報》引據美國情報官員指出,全球金融危機持續惡化,將會危及世界最危險地區原本就已虛弱的各國政府,同時也削弱美國及其盟邦肆應新一波安全威脅的能力。
美國官員及民間分析家一致表示,經濟的動盪讓短期間爆發恐怖攻擊的風險升高,激進團體正在刺探美國變弱的國境防禦,找尋國防系統的缺口。而金融危機拖延下去,將危及親美政權的生存,如巴基斯坦及中東地區某些國家,因為西方國家將削減國防、情報及援外經費。
此外,金融危機也加快全球重心轉移到亞洲的速度,原因是新興國家如中國取得更多控制國際金融機構的優勢,對全世界的資本也有更大影響力。
分析家指出,麻煩較大而可能有立即風險的國家包括坐擁核武的巴基斯坦;全球金融海嘯襲擊之前,巴國本已深受通貨膨脹及高失業率之苦;二○○八年九月以來,巴國貨幣大幅貶值,強勢外幣的儲備更近乎枯竭。
另外,原油價格劇降,仰賴石油出口的各國將大受影響,比如葉門,該國有大批年輕失業人口,支持好戰伊斯蘭團體又由來已久。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麥康諾表示,諸多基本的問題與趨勢如區域不穩定及西方國家影響力消褪,本已勢不可免,但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更加快其速度。而麥康諾等美國首席情報官員示警說,大幅削減軍方及情報界預算,將減弱美國預先偵知新威脅並予化解的能力。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海登日前表示,情報界目前並未掌握任何牢靠的情資證據,指陳美國即將遭到恐怖攻擊;此外,中情局也未發現「基地」恐怖組織間的通訊有增加的跡象。
但許多研究恐怖活動的官方與民間專家均表示,金融危機讓「基地」國際恐怖網絡有機可乘。
此外,由該組織的公開聲明及截獲的通訊可以判知,「基地」領導階層對西方國家的經濟窘況大感興奮,認為他們長久努力後,終於有成果,也顯示出「超強」美國其實很虛弱。
此外,美國即將進行新舊政府交接。揆諸歷史,「基地」恐怖組織對美國本土進行的兩次攻擊,即一九九三年世貿中心爆炸案及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都發生於類似時候。專家十月間便曾警告,值此多事之秋,「基地」不會放過「大好」時機。
※ 會不會是軍火商的說詞?
◆ 華府小智庫 成歐巴馬人才庫
【楊明暐/綜合報導】2008-11-18 中國時報
華府「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是一家小型智庫,主要提供中間路線的政策觀點。該中心正迅速成為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未來新政府拔擢人才的首要場所。
《華爾街日報》報導,歐巴馬上周公布其交接團隊顧問名單,許多與國家安全有關的人選,皆來自CNAS。這家智庫是由兩位前柯林頓政府擔任過副助理國防部長的官員蜜雪兒.芙羅諾伊(Michele Flournoy)和庫特.坎貝爾(Kurt M.Campbell)於二○○七年二月間創立。
芙羅諾伊現為CNAS總裁,她是歐巴馬國防交接團隊的兩位最高成員之一,日後有可能在五角大廈擔任要職。歐巴馬一些顧問透露,芙羅諾伊未來可望成為美國首位女性國防部長。
CNAS在交接團隊中扮重要角色,說明其若干立場,包括拒絕訂定伊拉克撤軍確切時間表,將被新政府採納。
國務院交接團隊首要負責人之一溫蒂.謝爾曼,是CNAS顧問團的成員,她料將位居要津。另一位國防部長熱門人選理察.丹齊格(前海軍部長),則是該中心董事會成員。有望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蘇珊.萊斯和詹姆斯.史坦柏格,也都是CNAS顧問團成員。
CNAS人員大多屬民主黨,但也不乏知名的共和黨人,該中心的政策主張大多著眼於尋求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中間立場。以伊拉克為例,芙羅諾伊曾協助撰寫一篇於六月發表的報導,內容呼籲美國應減少做出不夠明確的軍事承諾,以一種「有條件介入」的政策取而代之。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反對制訂確切的撤軍時間表,這與大選期間歐巴馬支持的主張有所牴觸。近幾個星期,歐巴馬已表明有意改變他在此事的立場。
除了上述可能擔任高官的成員外,CNAS至少有半打左右的政策專家,包括反叛亂專家退役陸軍上校約翰.納格,預料將獲與國家安全相關的中階職務。
與「布魯金斯研究所」(擁有逾二百位專家)、「美國企業研究院」(AEI,擁有近一百位學者)等大型智庫相較,CNAS規模很小,只有卅名僱員(含行政人員),每年預算不到六百萬美元,但該中心熟諳媒體運作,也懂得利用名人提高其能見度。今年九月,CNAS安排季辛吉、歐布萊特、貝克…等五位前國務卿舉行圓桌會議。會中這幾位前朝官員一致支持與伊朗展開對話,不但形成話題,也使該中心受到各界矚目。
面對多位重要人員將另有高就,CNAS很可能成為其營運成功的犧牲品。該中心資深副總裁吉姆.米勒表示:「這項挑戰將讓我們的董事會、資助者和工作人員確信,我們現在非常受重視,且未來依舊如此。」
◆ 中國國防部暗示 將造首艘航母
中時電子報╱亓樂義/綜合報導 2008-11-18
如果中國建造一艘航空母艦,世界不應對此感到意外。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十六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首度就此敏感問題做出表態。
錢利華受訪時說,「任何一個大國的海軍都夢想擁有一艘或更多的航母。」不同的是,如果中國擁有航母,只會用於近海防禦,而非全球部署。報導指出,這是中國國防部首次對航母問題做出闡述。
錢利華受訪時拒絕就中國是否決定建造航母直接發表評論。但他明確表示,中國完全有權這樣做。
由於建造航母予人一種威脅印象,錢利華的回答讓人覺得隱含深意。他說,「問題不在於是否擁有航母,而在於擁有之後會做什麼?」
據報導,錢利華受訪時儘管未提及美國,但他刻意把中國航母的可能用途,與美國海軍的十一艘航母進行對比。
錢利華說,那些擁有十艘以上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大國海軍,與僅有一、兩艘航空母艦,並用於近海防禦的國家的海軍相比,其目的顯然不同。「即便有一天,我們擁有了一艘航空母艦,與別國不同的是,我們不會將其用於全球部署或尋求全球影響力。」
報導指出,在錢利華發表上述言論之際,中國國內和國際均有傳聞,中國海軍決定建造首艘航空母艦。稍早,美國國防部曾表示,中國正積極參與航母的研究,並有能力在二○一○前開始建造航母。
不過,美國國防部今年三月向國會提交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時,則說「中國不會於二○一五年前擁有一艘可作戰的國產航母。但中國造船能力的變化和外國對該項目的援助程度,可能會改變以上預測。」
今年七月,英國《今日中國防務》網圖文並茂,以船塢模型指稱中國正計畫在上海長興島造船基地,建造一至二艘各五至六萬噸級的中型航母,預計首艘航母約在二○一五年進入海軍服役。
上月,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證實,解放軍正培訓五十名航母飛行學員。連帶先前的種種傳聞,加上錢利華的罕見發言,使得中國建造航母的動向逐漸浮出檯面。
美中俄 拉丁美洲較勁
【聯合報╱劉必榮】 2008.11.27
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22日在秘魯剛剛結束,因著APEC衍生出來的拉美外交爭奪戰就立刻展開。一向被認為是美國勢力範圍的拉丁美洲,在美國主宰力量鬆動的情況下,成為各國競相爭取的對象。
中共顯然是有備而來。11月5日,中共發表了「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勾勒出全面對拉美的外交藍圖。以這份文件作為「起身炮」之後,胡錦濤出發,先去華府開完G20峰會,然後南下古巴、哥斯大黎加,最後到秘魯參加APEC會議。
到哥斯大黎加是為了酬賞哥國去年與台灣斷交,這是中共領導人首訪中美洲。中國和哥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正在談判,凸顯了中共以貿易為主軸的拉美外交路線。中國對拉美的貿易(尤其是買石油、礦產、黃豆),成長速度非常快,2000年雙邊貿易額只有126億美元,2007 年達到1002.6億,預估今年還可達到1500億。雖說和中美之間的5600億,或中國與歐盟間的2500億相較還有一段距離,但整體趨勢不可小覷。唯一讓人批評的,是中國對拉美的直接投資太少,這也是北京要設計對拉美發展全面關係策略的原因。
看到中國在拉美份量日重,俄國也不甘示弱。所以俄國總統麥維德夫在秘魯開APEC會議之後,也前往巴西、委內瑞拉、古巴訪問。俄國跟中國走的是不一樣的路:中國找市場經濟的巴西、智利、墨西哥為進入拉美的門戶,俄國則找玻利維亞、尼加拉瓜、委內瑞拉等左派國家為伙伴。這些都是被認為最不可靠、飄忽不定的伙伴。所以這次麥維德夫也想換著試試從巴西著手。但是俄國去年對巴西的貿易額只有52億,遠低於中共的234億,可見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在巴西,俄國簽了航空、核子與防衛協定,但基本上巴西只想做平等的伙伴,不想成為俄國武器傾銷的市場,也不想被俄國拉來平衡美國。巴西的戰略事務部長Roberto Mangaberia Unger以前在哈佛法學院教書,是歐巴馬的老師。由他所設計的巴西戰略,不走均勢、圍堵,只想和美國建立「更友好」的關係。
古巴也是一樣。俄國想拉攏古巴,但古巴卻想把握住歐巴馬上台帶來的新契機,改善古美關係。11月24日,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也才剛發表政策建議,主張和拉美重建關係,尤其是古巴。在這個時候,古巴當然不願為了俄國而繼續與美疏離。尤其金融危機重創俄國之後,俄國到底還能不能做一個可靠的經濟伙伴,在很多拉美國家心中其實都有問號。
倒是到委內瑞拉的訪問,會讓麥維德夫得到一些滿足。因為兩國都想加強軍事與能源合作,也在此時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但俄國若想以委內瑞拉為灘頭堡,從而擴大與拉美各國的全面關係,則可能會失望。因為委國對油與武器之外的事務都不關心。
美國倒是對中俄兩國勢力進入拉丁美洲不擔心。因為中國的著眼點是經貿,而不是圍堵美國。至於俄國,美國表示擔心的是委內瑞拉一買武器,區域國家(尤其隔鄰的哥倫比亞)個個都會搶著增加軍備,造成惡性循環。這的確是可以繼續觀察的點。
至於台灣,中國元首首度到訪台灣的外交重鎮中美洲,會不會對我中美洲邦交造成衝擊,則是我們應該密切注意的觀察點。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俄分析家:美國將分裂成六塊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 2008.12.01
俄國知名政治分析家帕納林(Igor Panarin)10年前即預言,美國經濟將會大亂,最近他再指出,美國當前的經濟亂象坐實他長久以來的論點,他預言繼經濟崩解後,美國將分裂成六大區塊。
俄國外交部外交學院教授帕納林預言,經濟崩潰使美國政治體制脆弱、缺乏一統的國法,全國將分裂成:華人人口不斷成長的太平洋岸、西班牙語裔居多的南部、獨立運動日熾的德州、「心智獨特且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大西洋岸、有大批原住民人口的中部5個貧窮州,和受加拿大影響頗深的北部州。他甚至建議俄國對阿拉斯加提出主權主張。
美國新聞網站卓奇報導指出,俄國知名日報「消息報」引述帕納林所言指出,美元現在沒有任何堅實的基礎,美國1980年代初還沒有外債,現在外債多到形同即將雪崩。他說,1998年他初次提出美國會垮的預言,美國外債超過2兆美元,現在更超過11兆美元。
「消息報」指出,帕納林是10年前美國經濟還很強勁時,在澳洲一場國際會議上提出美國經濟崩潰論,盱衡當前美國情勢,更具說服力。
60歲的帕納林說,美國經濟已開始崩垮,發生金融危機後,紐約華爾街5家最大也最悠久的銀行已有3家不復存在,倖存的兩家也載沉載浮,虧損創下歷史紀錄。他說,全球金融控管系統已改變,美國不再是全球金融的主控者,角色將被中國和俄國取代,中國擁有全球最多外匯儲備,俄國則可成為歐亞金融主控者。
帕納林指出,美國有數以百萬計民眾存款泡湯,物價和失業率節節上揚,通用和福特兩家汽車製造商岌岌可危,可能讓好幾個城鎮居民全部丟飯碗。
※ 他大概看了士郎正宗的「蘋果核戰」漫畫。
美國將崩潰... 金融海嘯的可笑預言
【聯合報╱林建甫】 2008.12.05
因為金融危機,俄國知名的分析家帕納林(Igor Panarin)日前在俄國知名的「消息報」指出,美國當前的經濟亂象坐實他長久以來的論點,他預言繼經濟崩解後,美國將分裂成六大區塊:華人人口不斷成長的太平洋岸、西班牙語裔居多的南部、獨立運動日熾的德州、「心智獨特且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大西洋岸、有大批原住民人口的中部5個貧窮州,和受加拿大影響頗深的北部州。
帕納林的理由是美國經濟已開始崩垮,外債現在更超過11兆美元,已多到即將雪崩。紐約華爾街5家最大也最悠久的投資銀行已有3家不復存在,倖存的兩家也載沉載浮,虧損創下歷史紀錄。美國有數以百萬計民眾存款泡湯,物價和失業率節節上揚,通用和福特兩家汽車製造商岌岌可危,可能讓好幾個城鎮居民全部丟飯碗。帕納林懷疑的理由是對的,因為金融海嘯的危機實在很大。但是結論卻是錯的。
制度穩定 分裂不可能
美國的政治制度是超強的穩定體,要分崩離析成六大塊恐怕毫無可能。美國個人主義雖然橫行,大美國的愛國主義卻已深植人心。聯邦(United States)這個字的背後就有相當的團結意味。尤其是這樣的分裂法,完全違背各區塊的經濟互補性。說實在,帕納林說的美國族群問題還不若黑白的種族問題嚴重。現在,政治最大的問題恐怕是要防止歐巴馬被暗殺這一事件。
多元世界 造就美國夢
南北戰爭後,美國就不再有分裂的可能。林肯的蓋茲堡演說詞中提到美國被捲入一場盛大的內戰,以考驗是否此國家,或任何孕育和奉獻於斯者,可永垂不朽。林肯五次使用「國家」(nation)一字,未用當時北方軍常用的「聯盟」(union)一字,乃是戰後「國家」已成為至高無上的觀念,早超越各主權州的聯邦共同體。
以加州為例,其人口為3700萬人,是美國人口的最大州,第三大面積州。加州如果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它會是世界前八大的經濟體。加州有美酒、良港、矽谷,但是加州雖然有這麼多優厚的條件,加州人要放鬆一下,常去的是賭城拉斯維加斯。如果加州獨立,去賭城都要簽證,那加州人不氣死才怪。
美國的金融中心在紐約,政治中心在華盛頓,電影中心在好萊塢,博弈在拉斯維加斯,長春藤盟校則在東北。另有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德州的西部牛仔,關島的繽紛海洋世界,夏威夷的衝浪,蒙大拿州/愛達荷州/懷俄明州的黃石國家公園及印地安文化。「美國夢」的構成含有相當大的成分是多元世界。
美國人如果有地方意識,那表現往往就在支持的球隊。洛杉磯人對當地有不能割捨的愛戀,那棒球就支持道奇,或周邊的天使隊,籃球就偏好湖人或快艇隊,曲棍球隊就擁護國王隊,美式足球或許較為困難,因為原本在洛杉磯的公羊隊,最近不但搬家到巴爾的摩,而且改名叫「烏鴉隊」。
思考錯誤 會讓我釀災
錯誤的思考就帶來錯誤的決策。我們如果判斷美國即將崩潰,恐怕政府就要對美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與美國保持距離。甚至要告誡我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但如此下來,台美貿易就要停頓,人民就要終止往來。
十年前,台灣政府判斷中國就要裂解成「七塊論」,加上章家敦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的推波助瀾,因此我們對中國就採取「戒急用忍」。雖然台商還是勇往直前,但近年大陸高速經濟成長的果實,台灣能夠分享的就相當有限。換句話說,錯誤的政策讓台灣人沒有賺到該賺的。過去兩岸不通,被扼殺最大的就是服務業,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金融業。金融業的綁手綁腳,無法走出去,造成關在島內「競租」,而最省力的方式就是送水果盒到官邸,再來就是消金的現金卡、信用卡,但事後卻釀成了大批卡債、卡奴。這都造成今天我們的金融業缺乏競爭力,年輕人人浮於事,起薪原地踏步。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認知了我們的錯誤,就要改弦易轍。這就是新政府上台後,兩岸政策鬆綁的理由。(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
※ 這是在沒有(資源)戰爭的前提下。
國際瞭望 北約為何回頭討好俄國
【本報訊】 2008-12-06 中國時報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國家的外長會議三日通過了一項聲明;重點是重啟與俄羅斯的對話;以及暫不進行讓喬治亞與烏克蘭加入成為會員國的工作。這當然是對俄國的善意表示,其實北約的立場就是美國的立場,從這點來看,美俄關係似有轉暖的跡象。
次日,俄國總理普丁就在電視上回答民眾問題時說:「現在莫斯科已看到積極信號,請你們關注北約國家外長會議,不論是烏克蘭、喬治亞均被拒絕加入北約的行動計畫,我們已從接近美國總統當選人和其親信處聽到:對此(指烏喬入北約)不能匆忙行事,不應當損害與俄羅斯的關係。」他又說:「已聽到美國政府再次考慮是否要在波蘭和捷克設置反飛彈系統的聲音。」這些話證實俄國外交方面確實已得到美國及歐洲方面的信息。
美歐為什麼突然改變一個月前的態度呢?這可能是基於兩大考慮,其一是阿富汗戰爭問題,其二是伊朗核子問題,在這兩件事上,非要與俄羅斯合作不可。
阿富汗戰事是由北約負責的,真正主事的當然是美國,但由於是北約負責,歐洲國家對阿戰便不能像對伊拉克戰爭那樣冷淡。目前不但布希政府看重阿戰,即將履任的歐巴馬更有意將伊戰資源移至阿戰,而歐洲國家也紛紛表示了積極行動。然而巴基斯坦情況的混亂卻使經由巴國運送物資補給的軍隊遭到阿國反政府游擊隊「塔里班」的襲擊,這條通道將來會愈來愈難行,德國在上月便取道俄羅斯向阿富汗運輸物資,且得到俄方的允許,此路一開,北約便有了通暢安全的補給線了。
而伊朗問題方面,俄國迄今仍是支持伊朗的最大力量,無論就聯合國等外交折衝,或是實際的核子合作,俄國態度積極與否對伊朗的影響很大,除非要拖下去,否則任何有希望的新解決方案都必須得到俄國的支持。
◆ 傳以色列可能借道土耳其單獨打擊伊朗
來源:環球時報 2008年12月05日
據以色列媒體報道,以色列正在制定繞過美國單獨打擊伊朗核設施的計劃,有可能借道土耳其實施打擊。
英國《每日電訊報》4日援引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的報道稱,按照常規的軍事理念,以色列如果要打擊伊朗,就必須得到美國支持以飛越伊拉克領空。但據以色列國防部高級官員的消息,在以色列即將離任的奧爾默特總理未能勸說布什支持以色列打擊伊朗後,以色列政府正在制定無需美國支持單獨打擊伊朗的計劃。
以色列官員表示,單獨打擊伊朗很困難,但也並非不可能。其中一個可能的選項是以色列潛艇從伊朗沿海發射導彈。另外一個可能是利用與土耳其的緊密聯係,勸說土方允許以色列空軍使用土耳其機場等設施。
伊朗的核計劃一直遭到以色列和美國的堅決反對,兩國官員還曾多次表示,不能排除對伊朗使用武力。伊朗方面則堅持核計劃完全出于和平目的,並稱如果遭到打擊將會堅決予以反擊。(李秋恒)
台灣高科技 恐怖分子最愛?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王光慈/台北報導】 2008.12.11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楊甦棣昨天上午表示,台灣驚人經濟成就的副產品,就是生產許多可能引起恐怖分子興趣的產品和技術,雙方必須合作,強化台灣出口管制。
楊甦棣也表示,樂見台灣最近宣布即將核發晶片護照,希望台灣會有配套作法及加強護照申請程序,避免不慎錯發護照給非台灣公民。
楊甦棣昨天出席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主辦的「2008台灣國土安全與科技應用研討會」,在致詞時做以上表示。不過,「台灣驚人經濟成就的副產品」是什麼,楊甦棣並未說明。
【記者丁萬鳴、鄒秀明/台北報導】科技業者指出,台灣廠商只能算是科技製造業,雖然很多電子產品多由軍事用途轉移到商業用途,但美國才是尖端科技的主要研發來源,對楊甦棣的說法只能一笑置之。
技嘉集團旗下集嘉科技總經理鄭堯仁表示,美國才是高科技研發重鎮,尖端科技都由美國創始,例如,GPS(衛星定位系統)最先由美國發明;台灣業者只是發揮製造業降低成本的能力,產品做到最便宜,但更高規格的軍用產品並非台廠強項,要說助長恐怖主義,實在太沉重。
市面上如蘋果電腦的iPhone手機、Google陣營的G1手機,以及宏達電HTC品牌的鑽石機等,都內建強大的地圖功能,業界人士打趣,只要透過衛星定位配合地圖,這樣看來「每個拿手機的都可能變成恐怖分子!」
不過,也有業者坦承,台灣工具機、手提工業電腦因為性能穩定、功能強大、價錢便宜,成為許多恐怖組織和國家的最愛。但業者指出,恐怖組織採購台灣產品,全部都是全球化貿易造成的結果。
台灣是全球第五大工具機出口國,很多人不知道,過去包括伊拉克、伊朗、北韓等被美國列為支援恐怖活動的國家,都大量使用台灣的工具機。
例如,北韓和伊朗建立核子設施或發展核武、製造飛彈,需要的高精度零件,很多都是用台灣的工具機製造的;因為台灣的工具機和全世界最好的德國、瑞士製的工具機精度相去不遠,但價格只有五分之一、甚至更低。
此外,台灣製的工具機還有操作簡單、維修容易、耐操的優點,在阿富汗、菲律賓,很多遊擊隊擁有的地下兵工廠也使用台灣的工具機,大量生產AK-47、迫擊炮等小型武器,散布到全球各地。
不過,恐怖組織和國家採購台灣製的工具機,都不是直接來台採購,大部分是在歐洲成立貿易公司,進口台灣的工具機,再轉賣到第三國,甚至第四國,然後流入恐怖分子手中。
一家不願具名的國內機械業者指出,幾年前,在美國的壓力下,台灣工具機出口都要填寫切結書,表明不會賣給恐怖分子,而且美國也曾多次派員來台查證台灣工具機的出口狀況。
但全球貿易自由化,業者表示,大部分廠商把產品賣到國外後,都不會追究最終的使用者,而且很多產品出口都是由歐美的大型代理商下單,不該把台灣的廠商當成恐怖主義失控的代罪羔羊。
此外,台灣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工業電腦生產國,工業電腦的規格和軍用電腦差不多,都有堅固耐用、在惡劣環境下能穩定操作的特性,所以很多恐怖分子會買台灣製的工業電腦。
但台灣的工業電腦也大部分是替歐美品牌代工,業者認為,要追究責任,應該清查歐美的電腦通路商,為什麼會把產品賣給恐怖分子?不應把責任推給台灣業者。
※ 哈,東西賣到全世界,誰管的住?
◆ 反恐》楊甦棣:台美合作強化出口管制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台北報導】 2008.12.11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表示,台灣在經濟有驚人成就,不過這項成就下的副產品,就是許多技術及產品可能被恐怖組織看上,因此台灣和美國應共同合作,持續強化台灣的出口管制。
楊甦棣昨(10)日應邀在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主辦的「2008台灣國土安全與科技應用研討會」中致詞時做以上表示。自從911恐怖攻擊後,我方與美國展開兩項海運安全合作計畫,包括美國從2003年進行的大港計畫(MegaportsInitiative),目的在於防止恐怖份子利用商業海運管道,走私核子或其他放射性物質到美國。
2006年起,雙方政府共同在台灣推行大港計畫,這種高科技掃描作業對港口運作影響不大,卻能加強海港安全,促進貿易往來。
另外是2005年起,美台官方開始在高雄港和基隆港進行貨櫃安全計畫(CSI),以確保來自兩國或通過雙方港口的的商品安全,同時加速台灣本身產品運往美國。貨櫃安全計畫的目標是打擊恐怖活動,同時偵查其他形式的非法活動,例如美國和台灣海關官員曾藉此查緝非法走私品,如製毒化學品、偽鈔和盜版產品等。
【記者丁萬鳴/台北報導】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說,台灣的經濟成就,助長了恐怖主義。據了解,台灣的工具機和手提工業電腦因為性能穩定、功能強大、價錢便宜,是許多恐怖組織的最愛;業者強調,恐怖組織採購台灣產品,是因全球化貿易的結果。
台灣是全球第五大工具機出口國,過去包括伊拉克、伊朗、北韓等被美國列為支援恐怖活動的國家,都大量使用台灣的工具機。
例如,北韓和伊朗建立核子設施或發展核武、製造飛彈,需要的高精度零件,很多都是用台灣的工具機製造的。因為台灣的工具機和全世界最好的德國、瑞士製的工具機精度相去不遠,但價格只有五分之一,甚至更低。
此外,台灣製的工具機還有操作簡單、維修容易、耐操的優點,更是歐美日本的工具機比不上的。因此在阿富汗、菲律賓,很多游擊隊擁有的地下兵工廠,也使用台灣的工具機,大量生產AK-47、迫擊炮等小型武器。
林博文專欄─遭鞋擊總統 怎還沒下台
【林博文】 2008-12-17 中國時報
伊拉克記者向布希連扔兩隻鞋子的動作,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聲與憤怒。從電視畫面可以看到那位記者鞋擊未中的原因,一是太過緊張,二是距離過遠,三是未像王建民練過伸卡球或下墜球,而把鞋子丟得太高。那位記者邊罵布希是條狗,邊扔鞋子,向侵略伊拉克的布希展示了伊拉克人民和阿拉伯世界對他的「最後致敬」,亦同時轉達全世界人民送給布希的下台禮物。
布希嘴巴說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已獲得「鉅大成功」,但他不敢光明正大飛赴巴格達和喀布爾,而是在嚴禁通訊的情況下偷偷摸摸飛抵巴格達,然後又在黑夜飛至喀布爾。這種鬼鬼祟祟的動作,就是布希所謂成功的反恐戰!就是美國花了六千億美元戰費,死了四千多美軍,打了七年(從入侵阿富汗算起)戰爭的代價!伊拉克人民所受的傷害更大,死了十幾萬人,四百多萬人流離失所。布希及其黨羽所豔稱的所謂增兵成功,根本是個自欺欺人的大笑話,美軍花錢收買什葉的民兵組織和遜尼的造反派,使部分地區暫時得到安寧。但在布希抵達巴格達前後,仍發生數起爆炸傷亡事件。
假如當年布希全心全力在阿富汗打反恐戰,而不要侵略伊拉克,則今天的情勢將全然不同。目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已成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帶,尤其是擁有核武的巴基斯坦,更是一座隨時都可能爆炸的火藥庫。不久前的孟買恐怖事件說明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仇視及衝突,似永無休止之一日。只要喀什米爾問題還存在,只要伊斯蘭和印度教永遠對立,南亞次大陸不可能和平,而印巴又都是擁核國,任何一方喪失理智動用核武,人類浩劫殆難避免矣!
布希把兩場戰爭和一個金融海嘯留給歐巴馬,他這幾天到處出遊以及接受媒體訪問,進行一系列告別之旅,同時也為自己塗脂抹粉,偽造歷史,說什麼情報錯誤,找不到伊拉克擁有化生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事實是,布希和他身邊的新保守派早就準備要打伊拉克,副總統錢尼也講過不管海珊有沒有核武,美國鐵定要把海珊幹掉。
布希要為自己漂白,結果愈漂愈黑,他想「改寫」歷史,扭曲史實,除了一批智障擁護者,沒有人相信他。這一陣有不少學者和政論家在討論修憲或其他方式,以縮短新舊總統的交接時間。布希把國家弄得亂七八糟,但十二月四日當選的歐巴馬要等到一月二十日中午才能上任,無法馬上接手,只能慢慢挑選閣員和不定時召開記者會以穩定民心。反觀跛腳鴨布希無所事事,等著搬回德州,平白浪費了將近八十天的寶貴時間,尤其是在今天美國身陷經濟蕭條之際,跛腳鴨虛擲時光,誤國又誤民,害美國人民要付出慘重代價。
美國總統從華盛頓第二任期開始,每次都是在三月四日才就職,十一月初選舉,四個月後始上任,真空時間太長。威爾遜一九一六年競選連任時,即看到這種「無政府」的危險狀態,其時美國正準備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擔心連任不成,而在選前自己打了一封信交給國務卿藍辛,信上說如他落選,他會馬上任命他的對手,共和黨候選人查爾斯.伊凡斯.休斯出任接班第三順位的國務卿,而他和副總統馬上辭職,如此政府就不會出現青黃不接狀態。開票結果,威爾遜連任,他所苦心孤詣的安排就沒有實現。
最可怕的是在三十年代初經濟大恐慌時期,小羅斯福於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初當選,但要等到翌年三月四日才上任,那時美國經濟已經一塌糊塗,無能的胡佛一直想把羅斯福拖下水,要他在各種行不通的救急方案中簽名,精明的羅斯福當然拒絕。美國國會終於在一九三三年通過憲法第二十條修正案,把總統就職日期改在一月二十日。今天看來,一月二十日就任仍嫌太晚,如歐巴馬早點上台推動經濟振興計畫,對人民和國家都有好處。
在布希身上可以看到傲慢、無能、腐化的三種素質。美國選民選他們當了八年總統,不僅把總統這個崇高的職位弄髒了,也把國家帶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 鞋砸布希遊戲網路正夯 140萬人登入點擊
中央社 2008-12-17
(中央社巴黎2008年12月16日法新電)伊拉克記者柴迪(Zaidi)朝美國總統布希丟鞋洩憤後,拜網路新遊戲之賜,現在人人都可虛擬大玩對著美國領導人砸鞋的遊戲。
網站今天表示,這項由英國青年泰威(Alex Tew)創設的網路遊戲,名為「襪子與威懾」(Sock and Awe),已有140萬人次登入點擊,遊戲方法很簡單,就是拿著鞋砸布希,一次可玩30秒,計算布希在講台閃躲鞋子的次數。
這個遊戲名稱演變自2003年3月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震撼與威懾」(Shock and Awe)入侵攻擊行動,以推翻伊拉克領導人海珊。
抗議布希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在布希任期結束前最後出訪伊拉克期間,柴迪氣憤地向布希丟擲他的兩隻鞋子,不滿布希政策的阿拉伯世界對此舉大加讚譽。
24歲的站主Alex Ttew 就是知名百萬網站(milliondollarhomepage.com)創始人,他在21歲時,建立這個百萬網站,以每畫素售價一美元方式,為自己籌募大學學費。
柴迪的兄弟告訴「法新社」,巴格達事件後被捕的柴迪,遭安全警衛攻擊,一隻手臂和多根肋骨骨折。
拉丁美洲高峰會 為何不邀美國參加
◆ 看懂天下事》布希遭鞋擊 丟出反美情緒
【聯合報╱劉必榮】 2008.12.18
美國總統布希14日造訪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與總理馬里基會談後在聯合記者會上,遭一名伊拉克記者丟鞋羞辱。這個事件引起全世界關注。正如一位紐約時報記者所說,膽敢對世界最強大國家總統丟鞋子的事,過去從來沒發生過,今後要等多久才可能發生第二次,誰也不知道。
在阿拉伯文化中,把鞋底對著對方,是奇恥大辱,何況向對方丟鞋子。因為讓對方看到你的鞋底,暗示你比他高、比他優越,站在他頭上,而他就像塵土一樣被你踩在腳下,誰受得了這種羞辱?那我們怎麼可能讓人家看到我們的鞋底呢?蹺腳。尤其是男生,往後一坐,腳一翹,在中東就可能出問題。
即將出任歐巴馬商務部長的新墨西哥州長李察遜,在柯林頓總統任內曾任能源部長。一次柯林頓派他到巴格達跟海珊談判,他坐在海珊對面,很舒服的往後一靠,蹺了個腳。一蹺,心裡就喊,糟了,鞋底對著海珊!頓了一秒鐘,陪同的人也為之一怔,海珊也錯愕了一下。接著他想,算了,不道歉,繼續講。海珊看李察遜頓了一秒,曉得他自己知道錯了,心想算了,笑了笑。旁邊陪同的人看海珊笑了,也都放心了。這是李察遜後來自己講的故事,也顯見中東文化的敏感。
布希自己也有一段跟鞋子有關的往事。1992年老布希擔任總統時,英國女王作客白宮。現任總統小布希穿了雙德州牛仔靴和女王共餐。女王看了一眼,靴上還有幾個大字:「天佑女王。」布希在餐桌上問女王:「你們家有沒有什麼敗家子呀?」第一夫人芭芭拉趕緊出面打圓場,對女王說:「別理他!」這才避免尷尬。
可是這次布希所遇到的不只是尷尬,而是羞辱。當第一隻鞋子飛向布希時,全場錯愕,錯愕到沒有安全人員想要撲上去制止這個伊拉克記者。直到第二隻鞋飛過去後,全場才回過神來: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布希應該很感慨:2003年美軍攻入巴格達時,伊拉克人民是拿鞋子丟海珊銅像,再把它整個拉倒,可見當時他們的確很恨海珊。可是當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伊拉克戰爭其實是刻意炮製,甚至是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後,鞋子轉向砸布希。而丟鞋子的記者一下子成為中東英雄,更讓布希情何以堪。因為它所喚起的是整個中東的反美情緒。
美國現在要思考的是:第一,伊拉克戰爭怎麼收場。已故國際政治大師莫根索常告誡執政者,切勿讓自己陷入一個「非失面子不足以抽身,非冒大險不足以前進的進退維谷之境」。當時他講的是越戰,現在伊拉克戰爭也如出一轍。美國現在已身陷這種困境,如何抽身,如約在2011年底撤軍完畢,是個很大的考驗。
第二,伊拉克總理馬里基支持度不高,現在全靠美國撐著。美軍一走,甚至布希一下台,伊拉克政局恐怕就會生變,必須預為綢繆。
第三,重建美國在中東的形象。這是歐巴馬上台後一個重要的工作。加強對中東的公共外交是個途徑,加把勁推動以巴和平進程也是個方法。但在金融海嘯衝擊下,歐巴馬還有多少精神,把處理中東問題的時程往前提,這也是我們繼續觀察的重點。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 國際瞭望 拉丁美洲高峰會 為何不邀美國參加
【本報訊】 2008-12-18 中國時報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國家領導人十六日起在巴西的巴伊亞州度假勝地舉行高峰會議,而使美國尷尬的是:美國未獲邀參加。
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美國受冷落,今年五月間,十二個國家組成的「南美洲國家聯盟」在調解玻利維亞的政爭時,便繞開了美國主導的「美洲國家組織」,使美方無法發言。
相對地,自一九六二年起便不再參加美洲國家組織活動的古巴,其領導人勞爾.卡斯楚卻出席了首屆拉美與加勒比國家高峰會議,而峰會後「里約集團」將舉行會議,正式宣布古巴成為里約集團的成員國。
事實上,美國與巴西、墨西哥商討過這次高峰會的日程,但美國卻未被邀請與會。
這究竟是什麼道理?是美國的國力衰退而不被拉美國家看重?抑或美國的政策令這些國家寒心?還是真的是因為「油壓原理」,這原理運用在外交便是一個國家的上升意味著另一個國家的衰落,俄羅斯與中國在這地區上升,美國便下落?
恐怕這些因素都有關係,反恐戰爭使美國陷入泥淖,在伊拉克不得不鎩羽撤軍,在阿富汗逐漸應付不了,加上國債高築,國際間需解決的問題都無進展,伊核問題與朝核問題成為不了之局。美國國力之消耗十分驚人,拉美國家豈有看不出的道理。
唯其因為美國在外交上左支右絀,將全副精力放在中東與中西亞,當然對拉美就無力照顧了,及至查維茲與莫拉雷斯之輩崛起,美國想照顧卻不來不及了。
正好俄羅斯經濟因油價上升而好轉,中國崛起後也積極對第三世界展開工作,而他們並不頤指氣使,而是以平等對待,這便使受慣美國氣的拉丁美洲國家有了另找靠山的念頭。
俄拉攏黎巴嫩 中南美聯盟排美
◆ 拉攏黎巴嫩 俄送10架米格機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12.19
俄羅斯和黎巴嫩兩國國防部長本周在莫斯科會晤,雙方達成軍事及技術互助協定,俄羅斯還同意從現有的庫存中,撥出10架米格29型戰鬥機免費送給黎巴嫩。一則提升黎巴嫩的空軍戰力,一方面等於打美國一記耳光。
俄羅斯負責軍事合作的德米特里耶夫表示,「黎巴嫩軍方可以確保該國穩定,因此黎巴嫩的武裝力量必須加強。」德米特里耶夫17日證實,俄羅斯將送給黎巴嫩10架米格29戰鬥機。
英國泰晤士報指出,米格29戰機是俄羅斯最精良的戰鬥機之一,將有助於黎巴嫩空軍大幅提升其戰鬥火力。目前黎巴嫩僅有5架老舊的「獵鷹戰鬥機」和16架直升機。
在俄羅斯尋求恢復前蘇聯時期的強權地位,及黎巴嫩好戰的伊斯蘭教組織「真主黨」勢力不斷強大之際,俄羅斯送黎巴嫩戰鬥機之舉,除了強化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兩國間的協議也引發美國和以色列疑慮。
美國是黎巴嫩長期主要軍事夥伴,黎國軍官也赴美國受訓,但為了擔心危及以色列安全,在供應黎國武器上一直步調緩慢。黎國軍方迄未對這項協定發表正式評論,黎國政府也尚未通過。
美國主管中東防務的副助理國防部長史托伯表示,美國尚無計畫提供黎巴嫩戰機以反制俄國。當其他國家供應黎巴嫩軍火時,美國官員有時會出面干預。他並說,米格29戰機可能會對以色列構成威脅。根據俄羅斯新聞通訊社報導,黎巴嫩還向俄羅斯提出戰車、反坦克火箭、防空系統及直升機的武裝需求。
俄羅斯除了軍援黎巴嫩,也是敘利亞主要武器供應者。據媒體報導,敘利亞北部的塔爾圖斯港可能是俄羅斯海軍基地,供俄羅斯長期駐紮在地中海之用。
另外,自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軍艦本周首度訪問古巴,不久前也和南美洲國家委內瑞拉舉行聯合軍演。
在今年九月,俄羅斯不顧美國反對,宣布賣伊朗防空系統,並已經為伊朗建造一座核電廠。西方國家懷疑,這座核電廠是伊朗取得原子彈計畫的一部分。俄羅斯頻頻出招,意圖重建其在地中海的影響力。
※ 美俄勢力未來在中東與中南美的發展值得關注。
◆ 排除美加 中南美將組33國聯盟
【郭篤為/巴拿馬十七日電】2008-12-19 中國時報
卅三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國家元首在巴西召開「超級高峰會議」,會議聲明譴責自私的富裕國家,造成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區域的穩定。各國並同意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聯盟,建構國際新金融體系,爭取在國際舞台上更大的發言權。
由巴西總統魯拉.達席爾瓦在度假聖地召開的盛會,包括第一屆「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高峰會議」,「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南美國家聯盟UNASUR」與「里約集團Grupo Rio」等四個區域組織。
譴責開發國家造成金融危機
除了哥倫比亞、薩爾瓦多等數個親美國家元首刻意迴避會議後拍攝團體照外,高峰會議毫無異議的通過在二○一○年拉丁美洲脫離西班牙獨立二百周年紀念時,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聯盟」的決定。本屆高峰會議除了未邀請西班牙參與外,也未循「美洲國家組織」半世紀以來的慣例,邀美國和加拿大參加。
與會元首在高峰會聲明中明白譴責開發國家造成全球金融危機,並指明這些國家應當對此負責。巴西總統魯拉說:「巴西在金融市場的危機風險與日遽增,而美國竟然是零,這是錯誤的。」與會元首呼籲富裕國家排除經貿障礙,發展中國家應以更有效率、更透明的規範積極參與金融改革,構建國際新金融體系。
阿根廷、巴西與委內瑞拉三國特別在聲明中加入反對種族主義、歧視與排外的宗教,全面推動人權。各國也呼籲英國與阿根廷透過對話,解決福克蘭〈馬爾維納〉群島的領土爭議。
一致籲美解除經濟制裁古巴
聯合聲明中最具爆炸性的部分,還是卅三國立場一致的呼籲美國應遵循聯合國多達十七次的決議,立即取消對古巴長達四十六年的經貿制裁與封鎖。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甚至建議,一旦美國再度拒絕,各國應該聯手驅逐美國大使以表達強烈的不滿。今年二月正式接掌古巴政權的勞爾.卡斯楚首度參加高峰會議,古巴也正式成為「里約集團」第廿三個新成員國,顯示美國已無法繼續封鎖古巴加入國際組織。
與會的十二個南美洲國家元首也決定籌組地區防衛聯盟,共同面對外在挑戰與化解會員國間爭端。目前南美國家爭執包括: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厄瓜多邊界對峙、玻利維亞為出海口與智利的爭執、巴拉圭向巴西售電的收費僵局,都有待克服。
伊拉克丟鞋「英雄」 慘遭羈押刑求
* 伊拉克丟鞋「英雄」 慘遭羈押刑求
* 美重建伊拉克報告 513頁的爛帳
* 伊拉克戰爭數年 平民死亡65萬
◆ 伊拉克丟鞋「英雄」 慘遭羈押刑求
【聯合報╱國際中心/田思怡】 2008.12.20
本月14日在記者會上對美國總統布希丟鞋子的巴格達迪亞電視台(al-Baghdadia TV)記者柴迪(Muntazar al-Zaidi)自當天被捕後就未公開露面,他的家人也見不到他。家人控訴,柴迪慘遭刑求,警方怕他挨打後的模樣曝光觸犯眾怒,改在獄中審問。英國每日電訊報19日報導,審理的法官季納尼(Dhia al-Kinani)證實,柴迪臉上和兩眼四周都有瘀傷。
29歲的柴迪一丟成名,阿拉伯世界為之振奮,感激他為阿拉伯人出了一口怨氣,把他捧為中東英雄,有人要花1000萬美元買他的一隻鞋,也有人要把女兒嫁給他。而被視為美國傀儡的伊拉克總理馬里基政府認為柴迪讓他們丟臉,當場羈押他。馬里基政府討好美國的立場,已在伊拉克掀起政治風暴。
至於丟布希的那雙鞋,據季納尼法官說,經過美國特勤人員和伊拉克官員檢視,確認未含炸藥後,已經銷毀。他說,雖然證物已不存在,但因柴迪已承認丟鞋犯行,而且又有電視錄影為證,足以進行審判。柴迪以侮辱外國元首罪名受審,最高可處7年徒刑。
柴迪的哥哥17日說,柴迪被馬里基的侍衛逮捕後,在獄中被打斷手臂和肋骨,正在美軍駐守的巴格達綠區軍醫院接受治療,家人想見他,至少還得再等8天。
不過,馬里基的發言人18日說,柴迪寫信給馬里基請求寬恕。信中說:「現在想收回我鑄下的大錯和劣行為時已晚。」柴迪的哥哥說,以他對弟弟的了解,他懷疑柴迪會寫這樣的信。外界質疑馬里基政府說柴迪請求寬恕,可能是想找下台階。但季納尼法官證實柴迪的確寫了請求寬恕的信。
柴迪被刑求傳言在伊拉克各地引發抗議風潮。從北部的摩蘇爾到南部的納西里耶,不分什葉派或遜尼派,伊拉克民眾走上街頭,要求釋放柴迪。
柴迪一直未露面,也讓美國政府緊張起來。布希一再標榜要讓伊拉克享有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像柴迪這樣的抗議舉動在美國根本不會招致牢獄之災。美國國務院表示,柴迪遭刑求消息若屬實,國務院將發表聲明譴責。
白宮發言人達娜.裴里諾說:「布希總統對此沒有不快,伊拉克有他們的法律,但他呼籲不要反應過度,因為他不以為意。」
伊拉克國會17日為了是否該繼續羈押柴迪吵翻天。議員分成兩派,一派要求立即釋放柴迪,一派認為應交由司法決定。脾氣火爆的國會議長馬夏達尼(Mahmoud al Mashhadani)因國會殿堂鬧哄哄大為光火,當場說他不幹了。他說:「我以帶領這個國會為恥,我宣布辭職。」不過第二天他重返國會,倒是議員抗議他說話不算話,杯葛議事進行。
柴迪這一丟,不僅宣洩伊拉克的反美情緒,也丟出馬里基政權不穩的問題。馬里基靠美國撐腰,在布希下台、美國勢力淡出伊拉克後,馬里基政權恐亦不保。
◆ 美重建伊拉克報告 513頁的爛帳
【聯合報╱國際中心/田思怡】 2008.12.20
一分尚未發表的美國官方報告最近在華府流傳,這分513頁的報告記錄美國在2003年到2008年間,重建伊拉克的歷史,可以說從頭到尾是一本爛帳。
這分題為「慘痛教訓:伊拉克重建經驗」的報告說,美國國防部決策者在入侵伊拉克前就無心重建一個外國,雖然到今年年中為止,美國已投入1170億美元重建伊拉克(其中500億美元是納稅人的錢),整個重建過程因官僚體系內鬥、暴力活動頻仍,加上美方忽視伊拉克民情和基礎建設而徹底失敗。
官員貪汙 近130億金援
貪汙浪費更是大問題。一名前伊拉克資深調查人員最近在美國國會作證說,美國重建伊拉克的經費,估計有130億美元被伊拉克官員貪汙、盜用和浪費掉了。
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一名官員說,通常一筆經費還沒下來,就被伊拉克地方政治人物和部族長老分光了。地區委員會主席是掌控資源的老大,他會威脅說:「你們若不發包給我的包商,這件工程就別想完成。」
根據報告,美國國防部高官壓根兒不打算花大錢重建伊拉克。報告記錄美軍入侵伊拉克前,當時的國防部長倫斯斐和負責戰後重建計畫的退休將領蓋納的一段對話。蓋納交給倫斯斐一些重建計畫書,倫斯斐問蓋納:「你認為這要花多少錢?」蓋納回答說:「得花幾十億美元。」倫斯斐說:「我的老友,你若以為我們會花10億美元重建那個地方,你就大錯特錯了。」
美虛報進度 掩飾失敗
雖然戰後不久美國國會就通過200億美元的重建預算,但重建進度一再落後。報告說,當重建進度落後,尤其在重建伊拉克軍隊和警力方面,國防部就虛報進度,以掩飾失敗。報告引述前國務卿鮑爾在2003年的談話說,國防部「一再虛報伊拉克安全部隊的人數,可以誇張到每周暴增2萬人」。
重建伊拉克是美國自馬歇爾計畫以來規模最大的國外重建計畫,但美國政府完全沒有規畫執行這麼龐大計畫所需的政策、技術和組織架構。報告的結論是:重建計畫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單一政府機構負責。
根據報告收集的伊拉克基礎建設和產業生產數據,美國花了這麼多錢,重建成果卻有限,充其量只是把美軍入侵伊拉克造成的破壞復原。
※ 不少人在裡面撈了許多油水。
◆ 伊拉克戰爭數年 平民死亡65萬
【聯合報╱國際中心/田思怡】 2008.12.20
美國和伊拉克政府都宣稱,伊拉克的暴力活動已緩和不少。在首都巴格達,政府與什葉派最大激進組織「救世主軍」(Mahdi Army)簽和平協定後,教派緊張關係降低,但仍有零星衝突。
自美國入侵伊拉克後,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和遜尼派教派衝突不斷,在2007年達到顛峰,美國情報單位甚至宣稱伊拉克已陷入內戰。伊拉克戰爭和接下來的暴力衝突到底造成多少伊拉克平民喪生,各機構的估計出入極大,英國刺胳針期刊根據所做調查估計,有65萬平民死亡,但其他機構的數字較少。
不過,聯合國估計,這些暴力活動已造成470萬難民,國內就有200萬,並有500萬兒童變成孤兒。
伊拉克境內的激進組織大致以什葉派和遜尼派區分,在什葉派方面,由薩達爾(Moqtada al Sadr)創建的「救世主軍」實力最強,據說有5萬戰士,攻擊遜尼派和少數民族,也攻擊美軍。
在遜尼派方面,有復興黨殘餘分子組成的1920革命旅、伊拉克凱達組織和遜尼派信徒軍(Ansar al-Sunna)等。
美國軍方估計,伊拉克激進組織中約有5-10%非伊拉克籍的阿拉伯人,伊朗支持什葉派組織,凱達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支持遜尼派組織。
俄與古巴舉行高階軍事會議 英秘賣武器中心股權
* 俄國與古巴海軍 舉行高階軍事會議
* 缺錢 英秘賣武器中心股權
* 國際瞭望:日說美重要 美卻說中重要
◆ 俄國與古巴海軍 舉行高階軍事會議
中央社 2008.12.21
來訪的俄羅斯北方艦隊指揮官與官兵今天起與古巴高級軍事將領展開一連串的會晤,他們並將參觀此間的格蘭瑪海軍官校(GranmaNaval Academy)。
對於俄國艦隊的來訪,古巴各個媒體均給予廣泛深入的報導。官方的「格蘭瑪報」(Granma)和「工人報」(Trabajador)以及電視和廣播電台均以顯著地位報導俄艦隊的來訪對發展兩國新關係的重要性。
俄羅斯艦隊是由反潛驅逐艦恰巴年科上將號(Admiral Chabanenko)率領其他兩艘軍艦組成。
指揮官、北方艦隊司令伊凡諾維契(VladimirIvanovich Koraliov)中將認為,他的艦隊訪問古巴是件「歷史性盛事」,因為這是20年來俄國軍艦首度訪問古巴。
他說,「這不僅是簡單禮貌性拜訪,而是代表對古巴的友誼和尊重。」「目的在於加強兩國間海軍的合作關係。」
俄國艦隊的指揮官們也與古巴革命海軍司令培瑞斯(Pedro Perez Betancourt)中將等晤談。全隊官兵並將參觀本地各項文化和軍事設施。艦隊本身也將開放給古巴民眾參觀。
◆ 缺錢 英秘賣武器中心股權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12.21
英國獨立報20日報導,英國政府為了充實國庫財源,把手上剩下的「英國原子武器研究中心」(Atomic Weapons Research Establishment)1/3股權秘密地賣給美國的「雅各布斯工程集團」(Jacobs Engineering Group),亦即英國再也無法掌控這間製造、維修英國核子彈頭的公司,美國未來也將擁有製造和維修英國核武的能力。
反對黨議員對此事大為光火,認為財政部可能為了趕緊籌措資金,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出售股權;此外,政府拋售股權之前未向國會報告,顯然有意隱瞞。
政府官員面對質疑後仍不願鬆口說明此項交易的金額,19日一名國防部官員表示,國防部已經保留了「特殊的股權」,讓國防部在必要時干預或解除經營者的職務。
國防部一名發言人說,「英國原子武器研究中心」的營運不會受到股權出售的影響,英國的主權利益和核子嚇阻武力的自主性始終受到保護。
◆ 國際瞭望:日說美重要 美卻說中重要
【本報訊】2008-12-21 中國時報
日本《讀賣新聞》與美國蓋洛普民意測驗機構合作的調查發現:日本人很重視美國,但美國人卻很重視中國,很有趣。
問到美國與中國那個國家在政治上更重要時,日本人有四六%認為是美國,認為是中國者只有三○%(較去年且低了四個百分點)。而相同問題,美國人認為中國更重要者有五一%(去年為四○%),認為日本更重要者僅四三%。
美國人為什麼認為中國較日本更重要,一定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國力正在崛起中,國際間許多問題都必須有中國的合作方易解決,而它又是個有十三億人口而擁有核子武器者,這些都是簡單顯見的條件,美國人不必多思索就知道它比日本重要了。
另一方面,日本的國力卻不斷地滑落,連闖安理會都未得逞,國內政治動盪不安,不到四年便換了三任首相,除了追隨美國外,在國際間幾無影響力,美國人對依賴它的人總有些看不起,當然不會認為日本有多重要。
而日本人方面呢?許多年來抱慣美國大腿的思想已根深蒂固,這世界上還有那個國家比美國更重要嗎?不然又何必抱其大腿?這是個基本觀念問題,不足為奇。
而它為什麼認為中國不重要,甚至重要性較去年更低呢?這有一種酸葡萄的妒忌心理,而這思想也根深蒂固了,正如前任首相小泉純一郎的理論,認為日本只要與美國搞好關係,中國就會對日本友好,日本對中外交便可順當。日方認為中國怕美國,而既然中國怕美國,它的重要性當然就落後,這也是一種直接的思考反應。
日本人看重依賴的人,美國人卻未必看得起依賴自己的人。
倘若問中國人,美國與日本那個重要?答案必然是美國。所以綜合起來是:美國二票、中國一票、日本零票。現實大概也就是這樣了。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美俄新冷戰 平安夜再升溫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1日電】 2008.12.21
美國和俄羅斯因喬治亞問題關係陷於低谷,「新冷戰」更會在平安夜進一步升溫。美國被指踩進俄羅斯黑海艦隊勢力範圍的烏克蘭克里米亞,準備派出外交官進駐當地,俄羅斯則在平安夜部署新的洲際導彈,揚言明年進行至少13項戰略導彈試射,與此同時積極拉攏位於美國後院加勒比海、被認為美國「死對頭」的國家。
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表示,新式的白楊-M型三級推進彈道導彈將於24日的平安夜,運抵俄西部的伊萬諾沃區進行部署,這款導彈能夠部署在固定及流動發射台,能夠摧毀具高度防禦能力的目標,使俄羅斯的軍事實力進一步加強。
俄軍戰略導彈部隊司令索洛夫佐夫表示,該部隊在2015年至2020年前將裝備能突破任何反導系統的新式導彈,而金融海嘯亦不會影響部隊的裝備計畫。而另一支導彈師明年將繼續裝備白楊-M機動式發射裝置,導彈部隊至明年底將裝備RS-24型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索洛夫佐夫更表示,俄軍計畫在明年進行至少13項戰略導彈發射計畫,包括5項新導彈試射。
索洛夫佐夫19日指出,如果美國停止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俄羅斯也會放棄裝備新型導彈的計畫。不過,美國於同日再跟烏克蘭簽署一份戰略合作協議。在協議中,美國將會向烏克蘭的克里米亞派駐外交官,但不會執行領事職務。由於克里米亞其中一個港口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基地,被認為是艦隊的勢力範圍,預料美國此舉會引起俄羅斯的不安。
而在美方宣布簽署該協議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柯馬克就企圖向俄羅斯派定心丸,指派駐的外交官其實沒什麼可作為。他稱:「如果俄羅斯政府感到困擾... 只因一個或兩個美國外交官員,我也沒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麥柯馬克未透露派駐的外交官何時到任,烏克蘭外長則指美國官員可能明年才到任,並企圖淡化事件,指稱美國派駐官員到當地「沒什麼特別」,因烏克蘭國內多個城市也很多別國外交官。
◆ 裁減武器 美俄意見分歧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1日電】 2008.12.21
美國華府官員與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商討延續或取代兩國明年年底到期的「第一階段裁減戰略性武器條約」(START1),但雙方在受限制的軍備名單上,意見仍然存在分歧,意味不能夠在美國總統布希任期內解決。
美俄在1991年簽署的條約將於明年12月5日到期,雙方爭取在明年年底前簽署一項新條約來取代舊有的條約,但一直分歧不斷。「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想取消對長程導彈和轟炸機的限制,並要求新條約只規限導彈彈頭,俄羅斯19日指摘美方此舉將使條約變得脆弱。
另外,北約秘書長夏侯雅伯與俄國駐北約大使羅格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會晤,是俄國與喬治亞8月發生軍事衝突後,北約與俄國首次高層政治接觸,雙方同意明年1月舉行大使級非正式會議。
羅格津表示,北約與俄國關係正常化將會是艱難過程,這次的會晤只是對恢復信任邁出第一步,他又指出,雙方恢復信任很重要,因為「雙方互信已經蕩然無存」。
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在俄羅斯聯邦委員發言時指出,俄國願意與北約在平等基礎上,恢復關係正常化。
拉美與美帝明爭暗鬥 印度舉行核武密會
◆ 拉美 明與美帝較勁 暗裡互鬥
【聯合報╱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 2008.12.25
12月16日,33個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國家齊聚巴西,舉行了兩天峰會。這是美洲峰會第一次沒有邀請美國參加,其內心之尷尬可想而知,而拉美試圖擺脫美國控制的意圖也於此表露無遺。
會中,與會各國譴責已開發國家造成金融危機、一致決議要求美國解除對古巴制裁、12個南美國家決定籌組地區防衛聯盟、最後並通過在2010年拉美紀念脫離西班牙獨立200周年時,要成立拉丁美洲加勒比海聯盟。這樣一個熱鬧滾滾的峰會,背後有何意義?該如何觀察?
第一個層次,是看拉丁美洲的整個外交走向。自1823年門羅宣言發布,拉丁美洲就被視為美國的勢力範圍,加勒比海更成為美國的後院。但是美國最近對拉丁美洲的影響與控制力卻日漸衰退。伊拉克戰爭的泥沼、面對伊朗與北韓核武問題的無力、中東和平的千頭萬緒,都讓美國分不出精神處理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的公開挑戰,也管不了拉丁美洲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左派政府。美國唯一做得到的,就是加強支持哥倫比亞反毒,這是她必須守住的底線。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和俄國卻不斷加強與拉美國家的外交與軍事關係。尤其是俄國,不但上月派艦與委內瑞拉舉行軍事演習,軍艦甚至還泊靠古巴哈瓦那港。對照當年古巴飛彈危機的場景,此舉不無宣示「俄國人回來了!」的挑戰意味。
拉美國家自然也看得出美國影響力的式微。所以不管另找靠山也好,趁機擺脫美國,走自己的路也好,這次沒有邀請美國參加的美洲派對,都具有轉捩點的象徵意義。這是拉美與美國的明裡較勁。
可是拉美國家也暗裡較勁,這是我們觀察的第二個層次。參加峰會的33個國家,其實分屬4個國際組織,組織之間自己也有矛盾。比如,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組成的「南方共同市場」,就因意見紛歧,而在WTO多哈回合談判提不出一個共同的立場。2個國家組成的「南美國家聯盟」,說是要成立防衛聯盟化解區域衝突,但卻推不出秘書長。
幾個明星級的左派國家之間也有矛盾。像委內瑞拉就鼓勵玻利維亞左派政府,將國內的外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結果傷得最重的卻是同為左派的巴西石油公司。巴西為了應付委內瑞拉的暗地挑戰,只有加強與古巴的關係來平衡。這些暗裡較勁的機關,都會影響拉美整體力量的表現。
第三個觀察層次是巴西的外交。巴西現在儼然成為拉美的共主,尤其在面臨全球糧食危機時,其世界穀倉的地位更增加了她在國際舞台的份量。巴西自己也雄心萬丈,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希望一手創建強大的南美集團。但巴西也明白表示,希望和美國保持良好關係。尤其巴西政府負責制訂國家戰略的部長,過去又是歐巴馬在哈佛的老師,巴西也不可能真被俄國拉去對抗美國。
所以今後美洲國家的派對,應該會出現兩個明星:巴西的魯拉總統,和美國的歐巴馬。歐巴馬上台後,對拉美的政策一定會調整,拉美一些國家剛剛拉開對抗美國的架勢,也勢必要修正。但怎麼調整?怎麼修正?拉美國家反對的是美國,還是布希?兩個明星如何跳支美洲探戈,明年四月美洲國家組織在千里達的峰會,應可見分曉。
◆ 聯軍年底撤伊 美再留3年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 2008.12.25
聯合國安理會22日通過1859號決議,確認派駐伊拉克多國部隊任務至今年12月31日結束;自2003年執行至迄今的聯合國駐伊多國軍事任務,歷經5年正式告終。
但在布希政府運作下,伊拉克政府上周通過與華府簽署的新軍事協議,讓駐伊美軍明年起繼續駐伊3年,直至2011年;這項美伊協議形同取代年底到期的聯合國多國部隊駐伊授權。
此外,伊拉克議會也授權政府簽署協議,允許美軍之外的外國部隊明年續駐伊,目的在方便英軍。
目前駐伊美軍約15萬,為最主要外國部隊,其次為英軍;日前英首相布朗宣布,英軍於明年7月前撤伊,僅留300名部隊助伊訓練;羅馬尼亞、澳大利亞也已示意,將在明年年初與7月前撤伊。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安理會通過661號決議,對伊拉克實施經濟制裁和武器禁運。此次安理會在1859號決議中,確認伊拉克局勢有積極進展,有必要讓伊拉克享有與661決議通過前同等的國際地位。
安理會還決定,將石油、石油產品和天然氣出口銷售收益,存入伊拉克發展基金、並由國際諮詢和監察委員會負責監察此基金的作法,延至明年12月31日。
美入侵伊拉克後,安理會於2003年10月通過1511號決議,授權多國部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協助維持伊安全與穩定。此後,安理會多次應伊政府請求,延長多國部隊任期,今年底終於全部結束。
◆ 中美英法俄印 競造航母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全球近期掀起新一輪建造航空母艦的軍事競賽,美、英、法、俄、印、中等6國正同時計畫或在建新型航空母艦,冷戰後一場規模最大的航母競賽已掀開序幕。
美國自從甘迺迪號航母2007年3月除役後,航母只剩11艘,明年小鷹號也要除役。去年眾院軍事委員會建議新建7到8艘新航母,即每4年建一艘,目前「福特號」已在建造中。雖然卡在預算問題上,福特號完成後的下一艘等級大小尚未確定,但續建的目標不會改變。
另外,英國雖將兩艘新型航母的建造工作延遲1至2年,但仍決定繼續建造下去。法國和印度各有1艘新型航母正在建造。俄國軍方則表示,俄國正在建造4艘或更多航母。
在中國宣布派遣軍艦到索馬利亞執行護航任務的同時,中國國防部23日表示,中國將「認真研究考慮」建造航空母艦問題,發展遠洋海軍。這是中國迄今為止對建造航空母艦問題最清晰的表述。
美國海軍專家撰寫的「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報告指出,中國自建航空母艦和改裝購自烏克蘭的「瓦雅格號」在內的3艘航母,未來10年內可能在中國海軍服役,3艘航母模型已於武漢1家船舶工程公司展示。中國第1艘航母最快可能在2010年下水。
這6國之所以對航母產生興趣,部分原因是航母能夠在第一時間出現於一些棘手的地區。
冷戰結束及過去幾年全球經濟的巨幅增長,也是眾多國家開始關注航母的原因之一,同時航母也象徵躋身大國俱樂部。
據新華社和維基百科資料,目前全球現役航空母艦共有27或28艘,分別是美國11(或12),英國3,印度3,俄、法、阿根廷、巴西各1,另外義大利3艘輕型航母,西班牙、南韓、泰國各一艘輕型航母。
◆ 印度舉行核武密會 強調不率先使用
中央社 2008.12.25
印度媒體報導,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戰爭的傳聞,正鬧得沸沸揚揚,印度總理曼莫漢領導的核指揮局曾在最近舉行秘密會議,但會議中確定不率先使用核武原則。
「印度時報」 (Time of India)今天報導,曼莫漢20日主持的一項軍政高層秘密安全會議,實際就是印度使用核子武器最高指揮機構的印度核指揮局(NuclearCommand Authority)會議。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說,會議所以保持秘密,是避免在印巴可能交戰傳聞甚囂塵上之際,再「火上加油」。
報導說,消息人士否認這項會議與印巴當前緊張局勢有關,但強調會議旨在進一步確認印度使用核子嚇阻的原則,即「不會率先使用」核武。
同樣擁有核武的巴基斯坦,並沒有「不率先使用」核武的政策。印度的核武指揮權是由民選政府控制,但巴基斯坦是由軍方控制。
本月稍早,巴基斯坦總統札達里也表示願意遵守「不率先使用」核武的原則,但立即遭到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卡亞尼 (Pervez Kayani)公開否認。
印度外長穆克吉20日曾強烈抨擊巴基斯坦說,在11月底孟買恐怖份子襲擊事件上,巴基斯坦政府未能遵守協助印度打擊可能涉案份子的承諾。
孟買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印度至少170人喪生,包括26 名外國人士,並且有300多人受傷。
印度宣稱在事件發生過程中擊斃的9名恐怖份子和逮捕的一人,都是來自巴基斯坦的回教極端組織「虔誠軍」份子,並要求巴基斯坦逮捕和遞解「虔誠軍」首腦到印度。但巴基斯坦以印度未提供證據而拒絕。
印巴兩國自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並分治獨立以來,至今60年已因為兩國交界的喀什米爾主權爭議爆發過三次戰爭。雙方雖然在2003年宣布停火,但造成喀什米爾衝突的火苗並未熄滅。
印度指控孟買事件的幕後主謀「虔誠軍」,就是曾經在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從事分離主義活動的回教武裝組織。
以國哈瑪斯互炸 印巴邊境情勢升溫
* 以國血腥空襲加薩 至少195死
* 以空襲哈瑪斯 近200死
* 萊斯:哈瑪斯應為加薩暴力復燃負責
* 哈瑪斯暴力挑釁 以國不示弱
* 美官員:以趁歐巴馬上台前先教訓哈瑪斯
* 巴國2萬兵力移駐邊界 印度緊張
* 巴國警告性增兵 美怕擦槍走火
* 中美合擊海盜 日憂遭冷落
◆ 以國血腥空襲加薩 至少195死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外電報導】 2008.12.28
以色列因邊城頻遭來自加薩走廊的火箭攻擊,廿七日出重手還擊,瞄準哈瑪斯(伊斯蘭抵抗運動)組織安全機構在加薩的數十個建築與基地,展開空前的同步空襲,發射卅枚飛彈。據報導,空襲至少造成一百九十五人死亡,三百餘人受傷。
廿七日上午十時以國發動攻擊後,團團黑煙從哈瑪斯治理的加薩地區升起。以國警告,這波空襲「僅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決定是否擴大攻擊。哈瑪斯則立刻以火箭還擊,造成一名以人死亡,並警告居住邊城的以人,「準備辦喪事」。
國際社會呼籲以色列停止行動;阿拉伯國家外長定廿八日或廿九日於埃及開羅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共同立場。美國、伊朗要求以國自制,勿傷及平民,也呼籲哈瑪斯停止對以國的火箭攻擊。
攻擊行動使加薩走廊陷入一片混亂。哈瑪斯一個安全機構建築四周的道路,躺著一具具血肉模糊的焦屍,電視畫面中,居民驚惶失措。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在沙烏地阿拉伯說,他已與數個國家「緊急連繫」,要求他們對以國施壓,停止在加薩走廊肆行「這種懦弱的侵略與屠殺行為」。
哈瑪斯說,空襲重創加薩走廊的哈瑪斯安全機構建築,包括哈瑪斯軍事羽翼「卡薩姆旅」的一個訓練基地。
連日來,以國邊城持續遭到來自加薩的火箭攻擊,以國誓言強烈反擊。攻擊後,以國總理歐梅特發表聲明,稱以國旨在終止火箭攻擊,且曾事先警告加薩平民,而藏身居民中的哈瑪斯,是唯一必須對現狀負責的人。
包括歐盟、法國、俄羅斯的國際社會,要求以巴雙方停止流血衝突。居中斡旋,並促成六個月停火(十二月十九日到期)的埃及,對以國大加譴責。停火結束後,加薩的好戰分子廿四日對以國邊城發射逾八十枚火箭與迫擊砲火,回應以國的一項空襲行動。
※ 這次以色列炸到不少平民,但停火協議失效後,發動攻擊的是哈瑪斯。
◆ 以空襲哈瑪斯 近200死
【閻紀宇/綜合廿七日外電報導】2008-12-28 中國時報
以色列國防軍(IDF)廿七日中午出動空軍戰機,大舉空襲東南部巴勒斯坦自治區迦薩走廊(Gaza Strip),轟炸數十個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的據點,至少已造成一百九十五人死亡、三百多人輕重傷。中東緊張情勢急遽惡化,各主要國家已積極展開調停。
以國軍方表示,這次行動目的是要報復哈瑪斯近來頻頻以火箭與迫擊炮攻擊以國,必要時將延長空襲時間並擴大範圍。哈瑪斯也不甘示弱,立刻以數十枚火箭與飛彈還擊,警告迦薩走廊外圍的以國軍民要「準備好裹屍布」。巴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與阿拉伯國家強烈譴責以色列的空襲,歐盟與俄羅斯要求雙方立即停火,美國則呼籲以國儘量不要殃及平民。
巴勒斯坦自治區在地理上與政治上都是一分為二:約旦河西岸由阿巴斯及其「法塔」派系控制,迦薩走廊則是哈瑪斯的地盤。哈瑪斯向來被以國視為恐怖組織,數度引爆戰端,今年六月雙方在埃及斡旋下停火,但本月十九日停火協議到期,衝突一發不可收拾。以國指控哈瑪斯過去一星期以來,至少對以國發射兩百枚火箭與迫擊炮彈。
迦薩走廊首府迦薩市多處冒出濃煙,哈瑪斯警察與安全部隊據點幾乎無一倖免,屍橫遍野,至少三名指揮官陣亡。醫院則是傷者人滿為患,醫師根本來不及救治。與以國和迦薩走廊都有接壤的埃及,已經開放邊界哨站,讓救護車載運迦薩傷患送往埃及搶救。現在各方擔心以國如果出動地面部隊,死傷將更為慘重。
以國曾經長期佔領迦薩走廊,至二○○五年八月才撤離最後一批駐軍,但隔年六月就揮軍陸空兩路進攻,戰事持續五個月,巴人死亡四百多人。今年二月廿八日,以國陸軍再度攻入迦薩走廊,五天內擊斃一百一十多人,其中約半數是平民。
◆ 萊斯:哈瑪斯應為加薩暴力復燃負責
中央社 2008.12.28
以色列今天對加薩走廊(Gaza Strip)哈瑪斯據點進行空襲,造成數百人傷亡。美國務卿萊斯發表聲明,譴責哈瑪斯不斷對以色列進行火箭及迫擊砲攻擊,應為加薩暴力復燃負責。
萊斯(Condoleezza Rice)在華府發表聲明說,美國強烈譴責哈瑪斯(Hamas)不斷對以色列進行火箭和迫擊砲攻擊,哈瑪斯應為破壞停火協定及加薩暴力復燃負責。
萊斯要求立即恢復停火,並呼籲相關各方對加薩無辜百姓提供緊急人道救助。
白宮發言人強卓(Gordon Johndroe)稍早也在德州發表聲明指出,若要結束暴力,哈瑪斯必須停止恐怖活動,停止對以色列的火箭攻擊。強卓並呼籲以色列在攻擊加薩走廊哈瑪斯據點時,應避免傷及無辜平民。
◆ 哈瑪斯暴力挑釁 以國不示弱
【聯合報╱國際中心/王麗娟】 2008.12.28
以色列終於動手制裁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不到一周前,以色列才說,他們對加薩走廊將維持克制政策,還說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僅會多生枝節,徒增以巴和平變數,不過,27日的行動說明以國至少不準備再自制。
從以國發表的聲明來看,發動空前的同步空襲,目的是教訓哈瑪斯組織,而非重新占領加薩走廊,因此,就眼前觀察,以國對發動全面戰爭並不感興趣,哈瑪斯應也是。
以國改變心意,原因除了一再克制,導致以國人認為政府軟弱外,以國同時得知,哈瑪斯其實有意再與以國維持停火,而哈瑪斯一再以暴力衝突挑釁以國,是為在停火談判中,換取優勢地位,開口要求以國開放進入加薩走廊的邊界關口等,為不讓哈瑪斯算盤打盡,以國只有選擇不再示弱。
事實上,最近幾天以國國防部長巴拉克等人的談話,已可看出以國定會有所行動。以國還須挑時機,例如天候佳,戰機才能升空,而且必須收到閃擊的功效。
以色列外長李夫尼等人指出,加薩的哈瑪斯政府有必要加以推翻。巴拉克認為就目前而言,這項目標並不切實際,因此務實的認為,只要讓哈瑪斯願意重回停火的架構即可。
為達這項目的,以國不需要也不能重新占領加薩,或是沒收所有「卡薩姆旅」的火箭發射器。
不過,為能替以國換取談判的有利地位,以國還是可能對加薩發動地面攻擊。最近兩周,以國深刻發現,在天寒地凍的季節,發動空襲有其困難。加薩高空的能見度極差,目標辨識困難。萬一以巴衝突升高,以國別無選擇,只有改採地面作戰。
◆ 美官員:以趁歐巴馬上台前先教訓哈瑪斯
中央社 2008-12-28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27日專電)以色列今天對哈瑪斯控制的加薩走廊進行大規模空襲,造成數百人傷亡,「華盛頓郵報」網路版引述布希政府一位官員的觀察說,以色列希望在歐巴馬新政府上台前把問題解決。
這位不希望具名的資深官員說,布希總統的立場很清楚,他一向支持以色列以自衛為名的絕大多數行動。但以色列無法預測歐巴馬新政府會如何處理,而且也不希望在歐巴馬剛上台就出難題為難他,因此趕在他上台前自行解決問題。
這位官員評估,以色列未來幾天會繼續對哈瑪斯出重手,直到哈瑪斯接受真正停戰為止。
不過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東問題專家柯狄斯曼(Anthony H. Cordesman),則對哈瑪斯會被迫接受休戰表示存疑。
柯狄斯曼說,以色列對這種教訓方式能否奏效心裡有數。了不起就是達成另一次脆弱的停火,然後再重演過去的戲碼。
另一位中東問題專家、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訪問學者米勒(Aaron David Miller)則表示,以色列今天的轟炸行動,將升高雙方暴力相向,使得歐巴馬新政府上台後,計劃推動以巴和平協議的成功希望降低到幾乎是零。
◆ 俄外長:俄羅斯願意資助巴勒斯坦
俄新網 2008/12/22
俄新網RUSNEWS.CN莫斯科12月22日電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22日在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表示,俄羅斯願意資助巴勒斯坦。
拉夫羅夫說:"我們准備獎勵那些同巴勒斯坦進行合作的俄羅斯公司,已經有這方面的具體計劃,今天將在克里姆林宮進行討論。"
克里姆林宮消息人士向俄新社記者表示,22日在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訪問莫斯科期間,雙方就向巴勒斯坦在建立統一有效的政權、國家機構和解決社會經濟困難等方面提供援助等事宜進行討論。
應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邀請,阿巴斯正在莫斯科進行工作訪問。今天將舉行高層會談。
◆ 巴國2萬兵力移駐邊界 印度緊張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12.28
巴基斯坦26日調動阿富汗、巴基斯坦邊界的反恐部隊,召回休假官兵,合計約2萬官兵移防印巴邊界。印度總理辛格獲報,亦緊急召集軍方高層會商,雙方緊繃情勢有一觸即發之勢。美國唯恐印巴兩國再度兵戎相見,打亂該地區的反恐作戰布局,出面呼籲雙方自制。
印度商業大城孟買上個月發生恐怖攻擊事件,造成100多人喪生,印度咬定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組織所為,雙方緊張關係升高。由於印巴兩國皆為擁核國家,兩國關係緊張立即引發國際關切。
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27日重申,巴國無意與印度開戰,但一旦遭受攻擊,必全力反抗。巴基斯坦國安高級官員表示,巴國是從阿富汗邊界的非必要據點撤出部隊,目的在加強印巴邊境的陣地防衛。
巴基斯坦增兵印巴邊境的消息傳出後,印度總理辛格緊急召集軍方高層開會,印度外交部同時發出旅遊警告,要求國民暫時別去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調動駐紮阿富汗邊境的軍隊,引發美國關切,因為巴國當地軍隊正協助美國打擊當地的神學士武裝分子和凱達恐怖組織成員。白宮發言人表示,「在情勢已經緊張的時刻,希望雙方自我克制,避免不必要地升高緊張關係。」
巴基斯坦目前在巴國和阿富汗邊境駐有10萬以上兵力,與北約部隊合作掃蕩恐怖分子。巴國政府認為,去年此時前巴國總理碧娜芝.布托遭恐怖攻擊喪生,幕後主使者正是在兩國邊境活動的恐怖分子。
此外,由於印巴之間有喀什米爾的領土爭議,這些恐怖分子也被印度指為孟買攻擊案的策動者。印度政府一度點名參與孟買攻擊事件的恐怖分子,要求巴基斯坦交人。巴基斯坦雖表明願意協助調查孟買恐怖攻擊事件,不過始終拒絕應印方的要求交人。
◆ 巴國警告性增兵 美怕擦槍走火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美聯社華盛頓27日電】 2008.12.28
印度、巴基斯坦間因孟買恐怖攻擊事件趨於緊張,巴基斯坦26日又調動大軍至印巴邊界,動機引人遐想。由於巴基斯坦是美國反恐戰爭的盟邦,印巴兩國交戰勢將影響反恐戰爭的持續,美國並不樂見,但卻也很難說服印度不能對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分子用兵。
巴基斯坦雖派兵至印巴邊界,總統和總理卻都表明不會主動發動攻擊,反而希望以對話方式解決。美國情報單位和軍事部門的官員認為,巴基斯坦調兵,目的可能只在警告印度切勿對巴境武裝分子發動飛彈攻擊。
不過如果一旦擦槍走火,那麼兩個核武國家的戰爭恐怕一發不可收拾。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南亞問題專家柯恩還說,若美阿戰爭和反恐的議題被拋諸腦後,「那顯示,我們都成了另一場恐怖攻擊的人質」。
美國情報單位和執法部門的官員還警告,在美國政權交替之際,美國本土發生恐怖攻擊的風險會比較高。
孟買恐怖攻擊之後,美國官員穿梭在印巴之間,為的就是不希望影響美國的反恐大計。美國也擔心,印巴兩國一旦再起戰端,豈不是在向恐怖分子傳達一項訊息:恐怖行動可以輕易地挑動兩個世仇國家的緊張關係。
不過,美國的努力始終不能保證印巴兩國的和平。因為,為了對抗恐怖攻擊,美國允許阿富汗駐軍在必要時,可以直接對巴國境內的恐怖分子發動攻擊,這被認為侵犯了巴基斯坦的主權,也讓印度認為可以直接對巴國境內的恐怖分子發動攻擊。
另巴國政府雖支持美反恐,但軍方和部分民眾並不支持,加上印度反對美國對待恐怖主義的雙重標準,都使得美國從中斡旋的效果打了折扣。
◆ 中美合擊海盜 日憂遭冷落
【聯合報╱國際中心/報導】 2008.12.28
面對中國實力的增強,日本可謂五味雜陳,尤其中美兩軍在打擊索馬利亞海盜問題上的合作,更讓日本焦躁不安。
大陸中國青年報報導,如果時光倒流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呈現的是一幅光彩奪目的景象:日本產品暢銷全球,日本經濟傲視群雄,日本文化被人們津津樂道,日本的成功秘訣成為世界性熱門的學術話題。
然而僅僅過了20年,這一切就像過眼雲煙,經過了20世紀90年代經濟的持續低迷,經過了21世紀初期的苦苦掙扎,經濟停滯嚴重消磨了日本人的自信心。
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後,日本關注的重點是,美國新政府的亞洲政策重視日本還是中國。雖然麻生太郎首相、日本外務省都強調,日美關係將一如既往,但日本國內還是疑信參半。
希拉蕊出任國務卿後,由於柯林頓時期中美之間良好的互動,而且希拉蕊曾撰文稱「中美關係是21世紀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使中國也成了衡量日美關係的重要指標。
本來,日本是美國的重要盟友,長期穩坐亞洲經濟的頭把交椅,儼然是美國在亞洲的代言人。可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已使中國具備了強大的經濟實力。許多國際性問題、地區性問題,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因此加速了日本的失落感。
所以,日本一方面對美國「冷落」自己感到不安,一方面又對中國實力的增強五味雜陳。在中國宣布派遣軍艦前往索馬利亞打擊海盜時,日本顯得焦躁不安。
24小時殺300人 以國嗆還要陸攻加薩
* 24小時殺300人 以國嗆還要陸攻加薩
* 以色列狂轟迦薩 部隊集結邊境
* 以色列外長:該受譴責的是哈瑪斯
* 嚴懲以色列? 考驗歐希連線
* 關切加薩情勢 但歐巴馬堅持上任前不干政
* 以暴制暴 加薩難寧
* 以巴再喋血 打亂歐巴馬布局
◆ 24小時殺300人 以國嗆還要陸攻加薩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8.12.29
以色列戰機持續鎖定攻擊加薩走廊的哈瑪斯目標,24小時內造成近300名巴勒斯坦人罹難,逾700人受傷之際,以國28日揚言對加薩走廊發動後續地面攻勢,哈瑪斯則以火箭攻擊以國南部地區,射程之長前所未見。
以軍戰機28日擊中哈瑪斯的加薩市主要安全設施及電視台,必要時並將出動地面部隊。以國總理歐梅特表示,空襲意在協助長年承受火箭及恐怖攻擊的以國南部民眾恢復正常生活,以國國防部長巴拉克矢言擴大空襲,以報復哈瑪斯的火箭攻擊。
他說:「如有必要,以軍將擴大攻勢,甚至出動地面部隊。」以國已決定動員6,500名後備軍人,以軍戰車部隊並已在加薩附近地區集結就緒,隨時準備進入。
約60架以軍戰機27日上午針對50多個加薩目標施以閃電空襲,至28日為止,已準確命中230多個目標。以軍戰機持續空襲人口150萬的加薩地區,導致當地的許多街道空無一人,學校與商店大門深鎖。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的商家罷市一天,抗議以國大舉空襲。罹難者以哈瑪斯員警居多。
哈瑪斯不改抵抗到底的本色,先後以90多發火箭及迫砲攻擊以南,造成一死數傷,哈瑪斯領袖梅沙爾並號召巴人再次發起暴亂。他指出,哈瑪斯將發動更多自殺攻擊。哈瑪斯的總理哈尼耶表示:「巴人從未承受比這更邪惡可怕的屠殺。」
這是60年來,以國對巴人施展的最血腥優勢攻擊,引起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埃及曾居間促使以國與哈瑪斯達成停火半年的協議,28日表示將再次居間斡旋。美國指責哈瑪斯以火箭攻擊以國,必須負責。美國同時呼籲以國盡量避免波及無辜的平民;聯合國安理會呼籲敵對雙方立即停止全部的軍事行動。
加薩因為遭到以國長期封鎖而致許多民生物資奇缺,包括基本的醫療器材及藥物。28日未見外界的緊急醫療物資進入加薩。
◆ 以色列狂轟迦薩 部隊集結邊境
【閻紀宇/綜合廿八日外電報導】2008-12-29 中國時報
以色列打擊巴勒斯坦人自治區迦薩走廊巴人激進組織「哈瑪斯」的軍事行動進入第二天,廿八日除了繼續密集出動戰機狂轟濫炸之外,更動員六千五百名後備部隊,並調派步兵與裝甲部隊向迦薩走廊邊界集結。
國際社會正密切關注,以國這場「鑄鉛行動」(Operation Cast Lead)是否會升高為全面入侵迦薩。
以軍也特別針對迦薩走廊與埃及交界地區,出動十餘架次戰機,摧毀當地的軍火走私坑道。以國從廿七日發動大規模空襲以來,在迦薩走廊已造成兩百八十多人喪生、六百多人輕重傷。哈瑪斯的軍事與警政據點是主要目標,軍警傷亡慘重。然而迦薩走廊人口接近一百五十萬,密度是台灣的六.五倍,當地醫療當局估計,平民約佔死亡人數三分之一。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廿八日則發表聲明,表示嚴重關切並要求雙方立即停火。巴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則呼籲與他長期敵對的哈瑪斯,儘快恢復和以國的停火談判。哈瑪斯遇襲後也展開反擊,發射一百五十多枚火箭與迫擊砲彈,最遠一枚火箭落在以國第二大港阿士多,但未造成傷亡。
以國國防部長巴拉克表示,為了保護以國南部平民不再受到哈瑪斯攻擊,「鑄鉛行動」必要時將持續、擴大與強化。
而以國政府官員透露,出動地面部隊也是考慮方案之一,但目的不是佔領迦薩走廊,而是以頻繁入侵讓哈瑪斯疲於奔命,摧毀其有生戰力與士氣;以軍不會重蹈二○○六年侵入黎巴嫩南部鍛羽而歸的戰略錯誤。
以國為何選在歲末年終之際,以雷霆萬鈞之勢對哈瑪斯痛下殺手?分析家認為軍事策略考量只是部分原因,以國政府顯然也著眼於明年一月廿日美國的新舊政權交接,希望在對以國極為友善的布希政府下台前,徹底重創甚至一舉解決心腹大患。當然,此舉也顯示以國對美國新任總統當選人歐巴馬的不信任,擔心他對巴勒斯坦人會比較友善。
◆ 以色列外長:該受譴責的是哈瑪斯
中央社 2008.12.29
以色列外長李夫尼今天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表示,以色列無意重佔加薩走廊,但以色列無法接受不受國際規範的哈瑪斯當權。昨天的空襲事件,該受譴責的是哈瑪斯,不是以色列。
李夫尼(Tzipi Livni)是在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週日「會晤新聞界」(Meet the Press)節目專訪時,作了以上表示。
節目主持人問李夫尼,為何選在這個時間點上攻擊哈瑪斯。李夫尼說,選在這個時候痛擊哈瑪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哈瑪斯違反半年前的停火協議,幾乎每天以火箭、迫擊砲攻擊以色列平民。最近更變本加厲,上週曾有一天發射80枚火箭的紀錄。因此以色列無法再忍受。
以色列昨天發動1967年「六日戰爭」以來最猛烈的攻擊,目的是什麼?是要重新佔領加薩走廊?還是要把哈瑪斯趕下台?
李夫尼說,以色列無意重新佔領加薩走廊。但以色列幾年前決定退出加薩,並不是要讓哈瑪斯以它做為瞄準以色列的火箭基地,因此以色列必須採取行動。
以色列昨天的空襲行動,目的就是要給以色列人民一個交代,那就是要讓以色列人民,像全世界任何城市人民一樣,有機會過和平的日子。
至於是不是要將哈瑪斯趕下台,那就要看哈瑪斯是否接受國際規範。目前情況是,哈瑪斯不接受以色列存在的權利,違反一切協議,威脅以色列人民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無法接受它在加薩的合法地位。
問及對美國政府呼籲以色列在攻擊哈瑪斯目標時,應避免傷及平民,以色列有何看法?李夫尼說,以色列在攻擊哈瑪斯軍方建築之前,已先呼籲附近居民離開那些地方。以色列已盡全力避免傷及加薩平民,不像哈瑪斯是刻意對準以色列平民。遺憾的是,任何戰爭都一樣,免不了有無辜平民犧牲。
被問到面對四面八方而來的國際譴責,以色列如何因應?李夫尼呼籲國際瞭解,譴責以色列的結果,將使哈瑪斯恐怖組織以為自己是對的,反而更加強硬,拒絕改變,直到國際社會逼迫以色列停止為止。
李夫尼呼籲國際社會,包括所有阿拉伯世界,向哈瑪斯傳遞清楚的訊息,該受譴責的是哈瑪斯,不是以色列。哈瑪斯若要獲得國際承認其合法地位,就必須改變立場和作法,負起保護加薩人民生命的責任。
◆ 嚴懲以色列? 考驗歐希連線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 2008.12.29
以巴血腥衝突,對三星期後就要上任的美國準總統歐巴馬、準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危機處理能力形成重大考驗。
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約旦等阿拉伯世界各國政府,都譴責以色列的攻擊行動,各國也都出現反以色列示威。這讓歐巴馬上台後將立即面臨外交危機,如果處理不慎,讓阿拉伯世界覺得他偏袒以色列,歐巴馬想促成以巴和平、重建美國和伊斯蘭世界關係的願景將困難重重。如果對以色列出手太重,又會得罪美國國內強大的猶太裔勢力。
歐巴馬目前還在夏威夷度假,一名要求匿名的歐巴馬幕僚說,歐巴馬和國務卿賴斯電話熱線約8分鐘,討論加薩與南亞情勢。但歐巴馬陣營以現在仍是布希當總統為由,堅拒對以巴衝突發表意見,原因當然是不願得罪任何一方。
歐巴馬反戰、傾向以外交途徑解決問題,在阿拉伯世界的評價高於布希總統。然而他夏季訪問以色列時表示,要是有人發射火箭彈攻擊他女兒晚上睡覺的地方,他會盡全力阻止,他說,他認為以色列也會這麼做。
此外,歐巴馬的副手是長期大力支持以色列的拜登,白宮幕僚長則挑中猶太裔艾曼紐,都被視為對以色列友好。
談到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時,歐巴馬說,很難和不是代表國家、不承認你的生存權、常用恐怖行動做為武器的團體談判。
中東地區普遍認為,希拉蕊當上美國國務卿後,可能力求完成夫婿柯林頓在總統任內未竟的中東和平進程。小柯煞費苦心在任內最後一年擬出中東和約,當時的巴人領袖阿拉法特竟在最後一刻拒簽,小柯因此「忠告」布希政府第一位國務卿鮑爾說:「千萬別相信那個兔崽子。」
希拉蕊1998年初訪加薩走廊時曾表示同情巴人,但是,她當上紐約州聯邦參議員知後,外交政策立場轉趨強硬,讓部分的阿拉伯國家領袖十分沮喪。
◆ 關切加薩情勢 但歐巴馬堅持上任前不干政
中央社 2008-12-29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28日專電)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的資深顧問今天表示,歐巴馬密切注視加薩情勢發展,也隨時與國務卿萊斯保持連繫。但他堅持一個時間只能有一位總統,因此不會就國家政策發表談話。
艾克塞羅德(David Axelrod)今天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週日「會晤新聞界」節目專訪,被問到以色列昨天對加薩走廊發動1967年以來最猛烈攻擊,歐巴馬是否認為恰當時,作了以上表示。
他說:「在1月20日以前,代表美國講話的是布希總統。」
問及去年7月歐巴馬訪問以色列,在南部的史德洛特市(Sderot)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面對哈瑪斯的火箭攻擊,以色列有權保衛自己,這項談話是否適用於以色列這次的攻擊行動?
艾克塞羅德說,歐巴馬的確曾表示,如果炸彈如下雨般落在百姓身上,那當然無法接受,而且有採取行動的急迫性。「我只能講到這裡,因為同一個時間只能有一個政府和一位總統... 。他已準備好於1月20日交接。屆時他就會負起責任。」
◆ 以暴制暴 加薩難寧
【聯合報╱國際中心/夏嘉玲】 2008.12.29
以色列奇襲加薩走廊,充分顯示以國把巴勒斯坦好戰組織哈瑪斯政權逐出加薩地區的政策失敗。
以巴衝突惡性循環已久,以國堅持要哈瑪斯停止火箭攻擊以國南部邊城,哈瑪斯則不願為火箭攻擊負責,反要以國先停止攻擊加薩,並開放加薩邊界,雙方如此互攻已有一年多。
埃及居間斡旋並於6月促成的以巴停火協議19日期滿後,以色列加強對140萬名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加薩圍城,僅偶爾開放人道補給物資進入加薩。上星期,哈瑪斯一天內密集發射80枚火箭攻擊以色列,未造成傷亡,卻成為以國政府改變政策的轉捩點。
這次攻擊也和以國國內情勢很有關係。以國明年2月10日將舉行大選,指責鴿派外長兼執政黨前進黨黨魁李夫尼國防立場軟弱的聲浪日高,在鷹派聯合黨黨魁、前總理內唐亞胡領先下,前進黨若想保住政權,勢必不能繼續坐視南部邊城被哈瑪斯攻擊。
以色列的終極目標是製造巴人無法忍受的情況,逼哈瑪斯改變對以國的強硬立場,或讓加薩民眾起而反對哈瑪斯政權,但就這兩點來說,空襲加薩一點成效也沒有。
哈瑪斯只想保住政權,在約旦河西岸向政敵法塔組織奪權,而非積極爭取巴人福祉,對建國也提不出政策。
加薩民眾對以國和哈瑪斯同感絕望憤怒,但圍城讓加薩變成超大監獄,年輕人在前景茫然下變得激進,爭相加入哈瑪斯,成為源源不絕的新血。
這次空襲雖削弱哈瑪斯勢力,可能遏止哈瑪斯在2月以國大選前繼續攻擊以國,但除非雙方達成協議停止以暴制暴,否則以巴難有和平的一天。
◆ 以巴再喋血 打亂歐巴馬布局
【世界日報╱華盛頓郵報27日電】 2008.12.28
以色列為了報復哈瑪斯組織的火箭攻擊而對加薩走廊發動空襲,可能使暴力衝突不斷升高,並破壞即將上任的歐巴馬政府促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解的希望。
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中東學者Aaron Miller說:「如果傷亡報導正確,哈瑪斯必定會反擊…這將使歐巴馬及早積極參與推動以巴和平原來就很小的機率降到接近零。」
歐巴馬對以色列的處境表示同情。他今年夏天訪問以色列時,表示任何國家都不能接受國人經常受到飛彈攻擊,並宣稱「如果有人在我兩個女兒睡覺時向我的房子發射火箭,我會盡一切所能阻止。我認為以色列也會這樣做」。
歐巴馬的政權交接小組對27日的攻擊行動反應比較審慎,堅持不評論國外發展的政策,因為「1個時候只能有1個總統」。
儘管如此,如果緊張情勢升高,已面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以及巴基斯坦動盪不安的歐巴馬,可能面對另一重危機。如果暴力循環不斷加強,美國可能受到強大壓力,促其遏制以色列。
布希政府高級官員說,他相信以色列選在此時動手,是想在歐巴馬政府上任前解決問題。他指出,布希大致支持以色列採取的幾乎任何自衛行動,歐巴馬政府會如何處理卻不得而知,以色列也不希望新政府一上台就給美國找麻煩。
他猜測以色列只是希望重創哈瑪斯,迫其接受真正的停火,無意推翻哈瑪斯或接管加薩。
但是,美國其他分析家懷疑以色列的攻擊行動能夠嚇阻哈瑪斯,頂多只能再度造成不安定的停火,然後整個循環重新來過,並可能損害更廣泛的和議。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Anthony Cordesman說,歐巴馬政府可能至少必須再等2年,才能考慮具體的和平行動,因為每次爆發這種暴力事件,就造成更深的敵意和怒火,要推動謀和更加困難。
中東戰火隆隆 油金價驚驚漲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29日外電報導】 2008.12.30
以色列戰機29日繼續空襲加薩走廊,周六迄今至少已造成318名巴勒斯坦人喪命,1,400多人受傷。哈瑪斯成員毫不示弱,繼續對以國南部發射火箭。市場憂心中東情勢影響原油供給,國際油價29日一度暴漲超過12%。
以軍戰車部隊已在加薩郊區集結就緒,以國軍方並將加薩劃為封鎖區,可能是發動地面攻勢的前奏。在國際社會呼籲下,以國29日允許外界的人道救援物資進入加薩。
以國國防部長巴拉克表示,以國已與哈瑪斯及其代理人展開「全面戰爭」(all-out war),以軍將擴大空襲,必要時將採取地面攻勢。
數千名伊朗人29日在德黑蘭示威,高喊反以色列與反美口號,部分伊朗強硬派教士則號召志願者前往加薩對抗以軍。
國際油價在中東局勢告急聲中大漲,美國輕原油期貨價格29日盤中一度暴漲12%至每桶42.2美元,午盤回跌至39.28美元,漲幅也有4.2%。倫敦黃金現貨價29日也上漲2.4%至每英兩890美元,創下10月初以來高點。
Petromatrix分析師雅各表示:「過去幾個月,石油市場中的地緣政治因素消失無蹤。以軍大舉空襲加薩之後,油價勢必看漲。」不過也有分析師警告,在全球經濟一片不景氣中,油價續漲幅度可能有限。
油價曾於今年7月創下每桶超過147美元的新高,此後因為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而迅速下挫,跌幅將近60%,創下期貨制25年前創立以來的年度最大跌幅。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17日決定每日減產220萬桶,期遏止油價跌勢。
◆ 迦薩之戰震撼中東 歐巴馬陷兩難
【閻紀宇/綜合廿九日外電報導】2008-12-30 中國時報
以色列空襲迦薩走廊、痛擊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的軍事行動,廿九日進入第三天,目標繼續鎖定哈瑪斯政治、軍事與警察機構及據點。以軍副參謀總長哈瑞爾准將揚言:「這場行動結束之後,迦薩的哈瑪斯建築將無一倖免,全部夷為平地…我們要改變整個態勢。」國防部長巴拉克也說,以色列已經與哈瑪斯「全面開戰」。
這場行動三天下來,迦薩走廊死亡人數已激增至三百一十八人,另有一千四百多人輕重傷。首府迦薩市的「伊斯蘭大學」也無法倖免,一幢科學教育大樓被炸毀。以軍空襲一座清真寺時,殃及鄰近的難民營,五個小女孩當場活活炸死。
中東局勢如此動盪激化,明年一月二十日上台的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將面臨嚴峻的外交挑戰,沒有任何蜜月期可言。許多分析家指出,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關係急遽惡化,將使歐巴馬政府調停斡旋難度大增,甚至陷入泥淖。
歐巴馬曾在二○○七年演講中表示,如果他當選總統,將全力推動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平進程,並在上任後一百天之內,前往某個穆斯林國家發表演講,爭取全球十五億穆斯林對美國新政府的支持,共同消弭仇恨與暴力。
在許多穆斯林眼中,美國向來是如邪惡勢力的化身,但歐巴馬或許能夠改變這種觀感,他不僅是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而且祖父輩是非洲的穆斯林,連中名都是穆斯林男性常見的「哈珊」(Hussein)。
此外歐巴馬反對布希政府出兵伊拉克,重視多邊合作與外交管道,不排斥與伊朗或哈瑪斯等敵對國家或組織直接談判,這些立場都讓世人期待他能以中東和平為出發點,重塑美國在國際社會被布希敗壞殆盡的形象。
然而隨著總統選戰日益熾烈,歐巴馬為了拉攏猶太裔與偏向保守的選民,越來越強調自己的親以色列立場,去年七月他更親訪以色列,站在毗鄰迦薩走廊的小鎮斯德洛,譴責哈瑪斯的恐怖攻擊,支持以色列政府為保護人民發動反擊;一席話幾乎就是以色列這一波軍事行動的開戰理由,也是布希政府的一貫立場。
未來如果迦薩走廊的戰事曠日持久,巴人死傷數字直線上升,其他溫和派阿拉伯國家如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勢必會在民意壓力之下升高與以色列的敵對態勢,甚至退出華府主導的和平會議。巴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實力也將大幅削弱,無法繼續和以色列進行談判,甚至危及巴人獨立建國進程。
◆ 以軍加薩炸死8名訓練員 聯合國強烈抗議
法新社╱王黛麗 2008-12-30
(法新社耶路撒冷29日電)以色列空襲加薩走廊,擊毀2棟聯合國建築物、並打死8名聯合國工作人員後,聯合國駐中東特使今天對以色列提出強烈抗議。
聲明說,聯合國特使塞瑞(Robert Serry)與聯合國難民救濟工作署(UN Relief and Works Agency)署長阿布札伊德(Karen Abu Zayd),緊急致函以色列國防部長巴瑞克(Ehud Barak),「以盡可能最強烈語氣,表達對這些事件的抗議」。
以色列對哈瑪斯集團(Hamas)統治的這塊土地發動大規模轟炸後不久,27日對準緊鄰聯合國難民救濟工作署訓練中心一座巴勒斯坦警察亭發射飛彈,擊中署內一群受訓學生,造成8人死亡、19人受傷。
聲明說,在今天第二起事故中,聯合國駐加薩總部遭兩枚飛彈擊中。
聲明說:「聯合國處所必須得到保護、不可侵犯。以色列政府擁有所有聯合國駐加薩處所的座標位置。」
「轟炸前未事先警告,在這種情況下發動軍事攻擊,轟擊目標如此接近聯合國處所,魯莽危及聯合國人員與財產,這些事件絕不容重演。」
◆ 國際紅會醫療物資運抵加薩 救傷仍告急
中央社 2008-12-30
(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29日專電)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說,加薩走廊的人道情況持續告急,該會今天已將第一批救援物資送到,但醫療資源依然嚴重短缺。
ICRC在下午發布的新聞稿中形容加薩走廊各醫院的情況「一團混亂」,並引述加薩市西法醫院(ShifaHospital)一名外科病房主管說,「我們完全被大量湧入的嚴重傷患淹沒了,我從來沒見過這種事」。
ICRC說,該會的首要之務是協助加薩走廊的醫院;三輛載著該會所提供醫療及其他物資的卡車今天開進加薩,另外有五部救護車新到,供巴勒斯坦紅新月會使用。
以色列在27日起對加薩發動大規模空襲。ICRC引述巴勒斯坦消息來源說,截至今天上午,死亡人數已達310人,1000人受傷,其中180人傷勢嚴重。
醫院之外,ICRC說,人群大排長龍購買麵包,基本生活用品價格飛漲;因輸水的管線或電力設施被炸毀,部分社區已鬧水荒。
ICRC說,由於攻擊持續,該會大多人員尚無法進入加薩走廊。接下來幾天,預計運進更多醫療物資,並考慮加派人員,包括一組外科手術人員。
ICRC並再度呼籲交戰各方遵守國際人道法,不可攻擊平民及醫護人員與設施。
◆ 5分鐘1空襲 單親媽:最多打10天啦
【聯合報╱中央社/特拉維夫29日電】 2008.12.30
旅居以色列的台灣僑民僅61人,其中只有劉秀蓮攜子居住在哈瑪斯火箭射程範圍內的阿什克隆(Ashkelon)。
「我是12年前嫁到以色列,兩個小孩現在跟我共組單親家庭。」電話另一端的劉秀蓮回憶,前夫的媽媽住在阿什克隆。
劉秀蓮說,阿什克隆最近每天白天平均5到10分鐘,空襲警報就會響起,「空襲警報越聽會越害怕,就像在鑽腦一樣。」 哈瑪斯的火箭也有周期,「都是白天打,晚上休兵。大概是哈瑪斯晚上要休息,白天才有力氣對付以色列吧。」
以色列一般住家都備有防空設施,但劉秀蓮的住所卻沒有,以致每逢空襲警報響起,她僅有30秒可以躲入鄰居的防空室。她的氣功班也遭波及。「全球金融風暴沒有難倒我,但是加薩火箭一來,學生少一半,不敢來上課了。」
另外,她也經營指壓、油壓的民俗療法診所,對她不無小補:「因大家跑警報難免會扭傷、挫傷,這段期間我的診所生意還不錯。」
既然加薩情勢如此動盪,為何不回台灣?「主要還是考慮小孩不適應台灣的生活」。她說,之前曾帶著小孩回台住了三個月,但「他們的行為模式已經被以色列同化,那三個月小孩快窒息了。」
三折肱而成良醫,旅居以色列12年,類似戰事早已司空見慣,甚至還有一套獨特的見解。她說,「以色列打加薩最多十天就會慢慢平息,然後會有很多國家出來搓圓仔湯,大家東一句、西一句,簽協定後暫告一段落,再等待下一次的衝突發生。」
※ 大家都這麼樂觀就好了。
◆ 以色列 密謀了6個月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8.12.30
以色列《國土報》29日報導,以色列空襲加薩走廊,是長期準備的成果。不僅情報部門蒐集情資齊全,高層就作戰計畫進行機密的討論,而為了發揮奇襲效果,還故意散佈假消息。
以國國防官員稱,以國瞞天過海,使哈瑪斯中計。哈瑪斯宣稱連日來的空襲造成至少318名巴人喪生,聯合國說,喪生的平民有56人。若這兩個傷亡數字無誤,在空襲中死傷者的確大多是哈瑪斯成員。
國防官員稱,國防部長巴拉克6個月前即下令以國國防部進行作戰行動的準備工作,以色列當時正在與哈瑪斯就停火協定進行談判。巴拉克下令進行大規模的情報蒐集活動,行動代號「錘擊行動」。
◆ 加薩危機/以色列 恐重蹈黎南戰爭覆轍
編譯魏國金/特稿 2008-12-30 自由時報
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最初旨在迫使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結束其對以南的密集火箭砲攻擊與擴武,不過紐約時報指出,以色列其實還另有所圖,那便是不讓○六年與黎巴嫩真主黨的戰爭後果重演,同時重建以色列的恫嚇威力。
以企圖重建恫嚇威力
在連日空襲加薩走廊、於邊界區集結重兵後,以色列當局強調,並無意重新佔領有一百五十萬巴人居住的加薩,或推翻哈瑪斯政府。以國一名資深軍官表示,因為不管什麼取代了哈瑪斯,都將使以色列的安全雪上加霜。他說,以國的宗旨就是遏止哈瑪斯對以南平民的火箭砲攻擊,形塑該處新的安全局面。
不過,在此具體目標之下,以國還有更大的企圖。特拉維夫大學國安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黑勒說,過去人們不敢惹惱以色列,因為他們忌憚後果,現在加薩充斥以色列是紙老虎的挑釁言詞,「這項行動是企圖重建『若膽敢冒犯或攻擊,將付上不成比例代價』的認知」。
黎南戰爭
反助長真主黨聲望
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許多評論家也都提到○六年的黎南戰火。當時伊朗支持的伊斯蘭組織真主黨,以火箭砲突襲以色列,並挾持邊界以軍。以色列入侵黎南還以顏色,雙方展開停戰談判前,以國對黎巴嫩進行了三十四天的陸海空攻擊。在以國猛烈火力下,真主黨態度始終強硬反擊,因此在阿拉伯世界贏得聲望,也在黎巴嫩政府中獲得地位。
以色列加薩行動的危機,似乎與黎巴嫩戰爭相同,亦即如果軍事行動失敗,或是讓哈瑪斯贏得某種形式的勝利,將使哈瑪斯比親西方的法塔組織,在巴人政治上更具優勢,而如同真主黨,哈瑪斯也矢志摧毀以色列,因此這將導致棘手的戰略挑戰。
以出兵若失敗
大選恐變天
此外,儘管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瑪在選戰期間,多次表明支持以色列,然而以國激烈的軍事行動也冒著與美國新政府疏離的風險。以國國防部長巴拉克的得失最鉅,身為勞工黨黨魁的巴拉克將於明年角逐總理,目前他的排名居於第三,選情並不樂觀。
如果哈瑪斯停火,並確保以南居民不再生活於火箭砲攻擊下,那麼巴拉克將被視為以國所需的元首;但若事與願違,以南戰火連綿,巴拉克的政治前途將黯淡無光,哈瑪斯則將攫獲企盼已久的光榮聲譽。
◆ 國際瞭望─以色列炸迦薩的因果
【本報訊】2008-12-30 中國時報
以色列猛炸迦薩走廊,造成三百人死亡近千人受傷,這行動在戰術上是成功的,在戰略上則未必很好,對國際及國內政治的影響也可能是負數。
先說它的功能,第一考慮的當然是國內政治,以色列將在明年二月舉行國會選舉,對壘者是現執政的「前進黨」及其左翼聯盟,對方是「利庫德集團」的右翼勢力,根據目前的民意調查,如果現在進行投票,反對黨即可以較大優勢擊敗執政黨,原因在於以色列政府自迦薩撤軍以後,始終仍陷於不和不戰狀況,與「法塔」勢力領導的巴解政府和平談判仍只是膠著無結果,而「哈瑪斯」領導的迦薩地區則不時向以色列進行襲擊,以色列選民認為既然和談無望,打擊哈瑪斯應是當務之急,於是前進黨的政府決心採取打擊策略。
以色列政府籌畫這次行動已久,而選定這個時機也有其外交上的考量,因為美國新政府即將上台,歐巴馬對以色列和平的政策尚未明朗,一般以為歐巴馬對哈瑪斯的態度可能不如布希那樣嚴厲,果然,則要打擊哈瑪斯就應該在歐巴馬上台之前,而此時發動,也可測驗一下歐巴馬的意向。
但前進黨政府這行動,卻可能反而使反對黨蒙利,因為如果這次行動確實收到相當效果,那就證明利庫德右翼集團形容主張的打擊政策是正確的,選舉時執政黨也得不了多少便宜,但如果打擊行動不利,既妨礙到和談,又引起阿拉伯世界乃至整個國際間的抨擊,那責任都在於前進黨政府。
問題是:以色列在空中打擊後是要繼之以地面進攻企圖肅清哈瑪斯呢?還是空中打完後壓迫哈瑪斯談判讓步?前者危險性不可測,後者則又難免有虎頭蛇尾情況,充其量只能使哈瑪斯氣焰稍戢而已。
蘇氫彈技術竊自美國? 以血染加薩全球要求停火
* 蘇氫彈科技 臥底間諜竊自美
* 以軍空襲血染加薩 全球示威要求停火
* 歐盟籲讓人道物資進入加薩
* 哈瑪斯怎麼打 以色列前將領:久戰不利
* 2015年之前 中國造2中型航艦
* 共軍頻放消息 氣氛詭異
* 軍方反彈 馬不再堅持「莫瑞報告」戰略
◆ 蘇氫彈科技 臥底間諜竊自美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8.12.31
前蘇聯1955年首次試爆威力約為原子彈1,000倍的氫彈,不僅結束美國原子戰力獨霸全球的局面,冷戰也從此進入兩大超強隨時可能相互毀滅的恐怖平衡關鍵時刻。最近一本新書指出,蘇聯的氫彈科技,是一名間諜從美國偷來的。
紐約時報30日報導,前美國空軍部長芮德與前洛薩拉摩斯國家實驗室科技情報處處長史迪爾曼在兩人合著的《核子快車:原子彈及其擴散的政治史》一書中指出,蘇聯的氫彈科技並非自主開發,而是來自一名洛薩拉摩斯實驗室的臥底間諜。史學家認為,該書交代的內容並不完整,卻值得深入調查。
核子歷史學家諾里斯提到這本新書時表示:「令人困惑。我們對原子間諜瞭解不少,現在卻發現,氫彈可能也涉及間諜。」該書指出,蘇聯核子科學家曾對試爆氫彈功勞誰屬問題出現歧見,部分人士透露,間諜扮演關鍵角色。一般認為,後來成為人權鬥士的沙卡洛夫獨立發明氫彈,該書質疑這項看法。
芮德與史迪爾曼並未透露這名間諜的姓名及身分,因為間諜已過世,不過他們指出,他生於美國,在另一個國家成長,大蕭條時期與共黨同情者合流,二戰期間在洛薩拉摩斯實驗室服務,此後「深度涉入」美國的氫彈研發。他們懷疑這名特定人士的原因之一是他顯然很有錢。
史迪爾曼1990年代向聯調局通報他察覺的疑點,聯調局新墨西哥州聖塔非分站當時因全力偵辦洛薩拉摩斯實驗室華裔科學家李文和被指刺探機密案無暇調查,最後不了了之。但俄方一直堅稱,他們的氫彈是自行研發,未得美方之助。
◆ 以軍空襲血染加薩 全球示威要求停火
法新社╱楊玫寧 2008-12-31
(法新社巴黎31日電)譴責以色列對加薩走廊(Gaza Strip)發動死傷慘重的空襲行動,全球各地示威者昨天重返街頭抗議,持續施壓要求終結當地暴亂。
迫於外交壓力不斷升高,以色列當局考慮48小時停火提案,空襲行動已造成至少373名巴勒斯坦人喪命,值此同時,全球示威抗議群眾要讓他們的聲音再次被聽到。
在法國境內,逾7000名示威者在10多個城市發動遊行,譴責以色列空襲加薩走廊。以軍空襲行動昨天已進入第4天。
在首都巴黎,警方表示,約3500人朝著外交部的方向遊行,高呼口號和舉著譴責以色列的旗幟。主辦單位宣稱有5000人參與遊行示威。
在英國首都倫敦,約有200至300人在以色列大使館外進行和平示威。
「伊朗通訊社」 (IRNA)報導,伊朗示威群眾昨天晚間衝進英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區,抗議英國對以色列空襲的立場。
在華盛頓,約2500至5000名群眾在美國國務院外抗議,高聲疾呼「停止殺戮、停止戰爭、停止巴勒斯坦人大屠殺」的口號,有些人舉著「美國停止援助以色列」的旗幟。
在洛杉磯,約500名示威者和親以色列行動人士在以色列領事館附近交鋒,所幸場面平和。
◆ 歐盟籲讓人道物資進入加薩
中央社 2008.12.30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今天對加薩走廊民眾,因以色列與哈瑪斯組織的敵對行為而陷入困境,表示嚴重關切。它並認為,有必要讓重要的人道援助物資進入加薩走廊。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指出,近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回教激進派哈瑪斯組織(Hamas)間的交戰,已造成約350人喪生、1400人受傷。
它並指出,缺少人道物資與救援人員進入加薩走廊(Gaza Strip),將使許多當地民眾陷入更壞的情況。
除要求以色列與哈瑪斯組織立即停止對加薩走廊平民造成重大衝擊的軍事敵對行動外,歐盟執委會也強烈要求哈瑪斯組織,停止對以色列平民進行火箭攻擊。
歐盟執委會並認為,應採取一些緊急措施,以使國際機構提供的人道援助物資能較易進入加薩走廊,並確保這些物資,能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分配。
在27日以色列戰機對哈瑪斯組織控制的加薩走廊發動大規模空襲,造成民眾傷亡後,歐盟執委會已立即提供協助,以應當地醫療上的緊急需求。
◆ 哈瑪斯怎麼打 以色列前將領:久戰不利
中央社 2008.12.31
以色列前空軍總司令班農少將今天表示,襲擊加薩不宜久拖,否則對以色列不見得有利。他說,對哈瑪斯下重手,為向世人宣告捍衛的決心,絕非意圖佔領或奪取加薩。
班農( Avihu Ben-Nun)少將於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擔任空軍總司令,之後畢業於哈佛大學商學院,並獲頒海法理工學院( Technion in Haifa)榮譽博士學位。
儘管以色列國防部長巴瑞克(Ehud Barak)誓言,出兵加薩「這場戰爭不會草草結束」,但班農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以色列不喜歡戰爭,且久戰更不利以色列。
班農說,巴瑞克的說法並非意指以色列或以色列的軍人好戰,但一切都是控制加薩的哈瑪斯集團先朝著以色列境內,位於加薩附近的城鎮發射火箭與迫擊砲而起頭的。
回顧歷來以阿之間的交戰紀錄,包括1967年六日戰爭在內,以色列多靠著速戰速決才克敵致勝,他坦承,「戰事拖久確實對以色列不利」,不過既然球在哈瑪斯手中,所有後續發展要看他們打算怎麼辦。
班農表示,為了展現以色列保衛領土的決心,發動地面攻擊為可能的選項之一,若果真大軍開拔挺進加薩,其目的也是為了保衛人民免受火箭與飛彈威脅,絕非是要佔領或奪取加薩據為己有。
至於以色列重擊加薩,是否有助於迫使哈瑪斯重回談判桌?他說,軍方的作戰目標為捍衛土地與人民,哈瑪斯能否重回談判桌,屬於外交領域非軍方所能置喙,但「以色列是被動防衛者絕非主動侵略者。」
◆ 2015年之前 中國造2中型航艦
聯合晚報 2008.12.30
中共國防部發言人黃雪平日前承認中共打算建造航空母艦後,引起全世界的注目。日本朝日新聞今天在一版頭題更具體的報導說,中共計畫從明年開始,在上海建造兩艘五萬到六萬噸級的中型航空母艦,預計在2015年之前能夠完成。
朝日新聞的這項獨家消息,據稱是引述自複數軍事關係人士與造船公司等,朝日並且指出,目前還停留在遼寧省大連港的那艘購自舊蘇聯的「瓦力雅各」航空母艦(六萬噸),也在近期內完成了改修,將利用作為艦載機飛行員培養等訓練航行之用。
這是全世界有關中共發展航空母艦報導中,最為具體的消息,計畫的全部內容被披露,還是第一次。據稱,中共軍在08年秋天已經完成了一份「大航空母艦計畫」,在海軍總司令部內設置了專門部署,開始設定航空母艦發展的日程。
準備要建造的這兩艘中型航艦,屬於中共的國產,將會是通常推進型的動力而非核,將部署於以廣東省湛江為司令部的南海艦隊。海南島三亞正在建造專用碼頭,艦載機則將向俄羅斯購買五十架左右的蘇愷33。
上海市當局人士的消息說,上海近郊長江口附近的長興島,有一個世界最大規模造船廠,已經在08年秋天建造完成,四個大型船塢中,將有一個被用來建造航空母艦。電力控制系統設備的關連部品將從俄羅斯購買,將透過國內的軍事關連企業進行,購買的過程如果順利,可以讓航艦的建造工期縮短兩年。
另一方面,停留在大連港內的「瓦力雅各」舊蘇聯航艦,在購入前就已經完成七成的建造工程,98年時被澳門的觀光企業買收後,02年轉手到與海軍有關的大連造船廠進行改修,雖然電力系統有些問題,不過最近已經完成,可供訓練之用。
大連地方也已經成立了一所專門培養艦載機飛行員的學校,07年時還從烏克蘭海軍航空部隊的訓練中心找來了教師,針對五十名的飛行員進行訓練,這個學校同時也招聘了俄羅斯的教練。
中共的一名海軍少將接受朝日採訪時說,中國從中東輸入原油日益增加,發展航艦是為了要防衛經過麻六甲到印度洋的島鍊防線。他說:中國要建造的航空母艦,比不上美國的十萬噸級航艦,應該不會造成威脅。
朝日引述軍事專家、拓殖大學教授茅原郁生的話說,對中共來說發展航艦是強化海軍力量的支柱。先是從自己沿岸卸除來自美國的威脅,接著向緩衝地帶擴大影響力,確保自己的海洋權益。向西太平海域的展開,則是成為「海洋國家」戰略的第一步。
◆ 共軍頻放消息 氣氛詭異
【亓樂義/特稿】2008-12-31 中國時報
不知何故,從十一月中旬起,中共先後三次對航母問題做出表態,頻率之高,意願之強,前所未見,使得中共是否真的著手興建航母,變得十分詭異。
十一月十六日,英國《金融時報》罕見刊登一篇對中共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的專訪,他首度公開向西方媒體表示,「中國有權興建航母」、「如果有一天中國擁有航母,將不會像有些國家用來作為全球布署之用。」這句話被外界解讀為中共興建航母的伏筆。
沒想到,中共海軍護航編隊本月廿六日啟航到東非海域護航前夕,中共國防部發言人黃雪平又談及航母問題,指出中國將「認真研究」考慮有關建造航母問題。中國海軍進軍遠洋,向來被西方視作自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又一次「帝國遠征」,黃雪平在此敏感時刻並不忌諱,作風和往年明顯不同。
正當中共海軍護航編隊走出南海,準備進入麻六甲海峽前,大陸央視日前竟播放解放軍操演「艦載機綜合電子顯示與著艦導引系統」的畫面,被一些軍網視為「大洩密」。如果畫面屬實,將是中共興建航母前艦載機準備工作的「證據確鑿」之舉。
問題是,既然跡象顯示要建航母,為何不公開正面說明?因為這種浩大工程隱藏不了,難道中共興建航母另有隱情,其航母的作用和外界的認知不同,或上述跡象根本就是一種「戰略欺騙」,以隱藏中共真實的意圖,轉移外界對中共建軍備力的注意力,暗地發展另一種鮮為人知的不對稱戰力?也許幾年內就能揭曉。
※ 或許已經建好了,先放個消息來探探水溫。
◆ 軍方反彈 馬不再堅持「莫瑞報告」戰略
【吳明杰/台北報導】2008-12-31 中國時報
馬政府上台後,國安會立即強力主導國軍建軍走向,以美國學者莫瑞所提出的「輕海空、重陸軍」建軍思維指導國軍戰略調整,在經軍方內部反彈及外界質疑後,馬英九總統終於展現對軍方專業的尊重,卅日首度向國軍強調海、空軍的重要性,也等於否定「莫瑞報告」中不合台海情勢的觀點。
馬總統這項說法,讓不少將領認為軍方專業終於受到尊重,不過國安會官員也解釋,強調國安會從未說過馬總統或國安會「認同」莫瑞報告,當初馬總統只是「很重視」莫瑞報告。
馬英九總統昨天在國軍將官晉升典禮中說,我方建軍目標是「固若磐石」,然而這個目標不可能只靠一個軍種來完成,三軍聯合作戰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於國安會先前要求軍方「研究」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副教授莫瑞(William S. Murray)提出的報告,內容建議台灣不應再採購海空軍武器裝備,只要加強地面防衛以在戰時能「苦撐待變」,不僅許多觀點與國軍的建軍思維背道而馳,國安會的態度,更引發軍中反彈。 不過,馬總統昨強調,台灣本島空間狹小,本身沒有足夠防衛作戰的縱深,防衛作戰的縱深就在台灣海峽,但是在台灣海峽如果沒有空優就沒有制海權,沒有制海權就沒有辦法在敵人登陸之前予以殲滅。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加薩戰火誰的如意算盤 俄烏天然氣糾紛西歐倒楣
* 加薩戰火 雙方各打如意算盤
* 以軍空襲加薩 已毀哈瑪斯450處據點
* 以色列拒停火 要炸迦薩走廊卅天
* 俄烏天然氣糾紛 殃及西歐
* 為普亭修憲? 俄總統任期變6年
◆ 加薩戰火 雙方各打如意算盤
【聯合報╱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 2009.01.01
耶誕節前後,中東加薩走廊爆發的戰火,震驚世界。先是哈瑪斯組織12月24日對以色列南部進行猛烈攻擊,發射了六、七十枚火箭與迫擊砲,接著就是以色列27日開始的強力報復,一連五天空中攻擊,造成加薩傷亡逾千。法國緊急提出以國停火48小時案,也被以國拒絕,理由是此案不切實際、無法阻止哈瑪斯的火箭與迫砲攻擊。這次戰火背後,有太多耐人尋味的邏輯與戰略布局。
2007年哈瑪斯組織控制了加薩,並矢言消滅以色列,以國於是對加薩進行經濟封鎖。加薩不安,影響到隔鄰的埃及,於是出面調停。最後在埃及調停下,雙方達成六個月停火協定。條件是哈瑪斯停止對以國南部的攻擊,交換以色列解除經濟封鎖。但這六個月並不平靜。以色列稱六個月內哈瑪斯根本就在整編,構築防禦工事,並且繼續走私武器。哈瑪斯則稱以色列根本就沒解除經濟封鎖,致使加薩民生依然凋敝。停火協議12月19日到期,11月初哈瑪斯就開始對以國南部進行零星攻擊,19日之後攻擊更趨猛烈。
哈瑪斯 轟炸逼談判
有分析指出,哈瑪斯之所以攻擊,背後有它的邏輯。因為哈瑪斯在巴勒斯坦內部,還在跟控制約旦河西岸的法塔組織相爭。哈瑪斯要向巴勒斯坦人證明,法塔那樣的溫和路線是沒用的,巴勒斯坦一定要武裝反抗才行,而哈瑪斯才是捍衛巴勒斯坦利益的戰士。像這樣的組織,當初會接受停火協議,實在是權宜之計。
也有人表示,哈瑪斯的猛烈攻擊,其實是談判策略,不是軍事戰略。因為埃及準備再調停新一輪的停火,但若以色列依然不解除封鎖,停火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哈瑪斯用「升高衝突」的方式,希望引起國際注意,調停出真正解除封鎖的停火協議。這種升高衝突的戰略,在理論上是講得通的。
以攻擊 已籌備半年
但後來以國媒體報導,以色列這次攻擊,其實是經過縝密計畫的,前後花了半年的時間布局。也就是說,以國的空襲,不是我們先前所想的報復,它根本是一個「局」:先做好準備,然後等哈瑪斯沉不住氣發動攻擊時,趁機以報復之名予以痛擊。而且趁歐巴馬1月20日就職前,美國政府青黃不接的時候發動攻擊,正是最好時機。
但是以色列也留了轉圜的餘地。在發動攻擊時,他不說攻擊的目的是「摧毀」哈瑪斯,而說是「增進以國南部的安全」。這樣如果能摧毀哈瑪斯固然好,摧毀不了,折回來,也不會失面子。2006年以國攻打黎南的真主黨,結果不但沒摧毀對方,反而自己灰頭土臉,所以這次汲取教訓,把戰爭目標訂得極有彈性。
收場?調停? 油價問題
現在要看的是,第一,戰爭怎麼收場?以色列地面部隊這幾天會不會進加薩?歐巴馬上台後,到底會支持哪一邊?美國新中東政策輪廓又是什麼?
第二是看中東國家反應。埃及調停失敗,反被批評與以色列共謀壓制哈瑪斯。埃及下一步會怎麼走?法塔呢?哈瑪斯的戰士或烈士形象,能幫它壓倒法塔,而掌控整個巴勒斯坦嗎?
第三,油價會怎麼走?金融危機壓低油價,中東戰火推高油價,兩股力量交相作用下,油價會停在哪一個點?這也是我們關心的重點。
◆ 以軍空襲加薩 已毀哈瑪斯450處據點
中央社 2009.01.01
以色列國防部公佈代號為「鑄鉛行動(Cast Lead Operation)」的最新戰報。截至目前為止,已摧毀哈瑪斯集團位於加薩的450處據點,其中25處為昨天所擊毀。
戰報說,25處據點包括一座用來儲藏及發射飛彈、火箭的清真寺,因寺內存放大批軍火,遭襲擊時引發數起爆炸。
戰報表示,這項行動展開的第五天,並摧毀了位於加薩走廊南端多座軍火工廠與存放軍火的設施,其中包括位於康優尼斯(Khan Younis)的一處據點。
「伊斯蘭教聖戰組織(Islamic Jihad)」高階指揮官高盧拉(Amar Abu Ghalula)曾在此出沒;且以色列空襲時,另有三名伊斯蘭教聖戰組織恐怖分子窩藏於此。
戰報說,以色列也摧毀康優尼斯的一處隧道,這條隧道專用於走私軍火及恐怖分子。
戰報指出,一處哈瑪斯集團用來當作軍事基地與訓練營的據點也被摧毀。這處據點不僅平時用來製造軍火,也是哈瑪斯組織高層集會的地點。
戰報表示,許多位於地底下的火箭發射據點,也一一被以色列空軍的炸彈命中。
儘管以色列襲擊哈瑪斯組織,戰報說,93輛軍用卡車仍滿載醫療用品等物資,由邊境進入加薩走廊,另外包括五輛救護車,也同時運抵加薩走廊。
戰報表示,12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兩名孩童因空襲受傷,經協助分別轉送至以色列境內的醫院。
戰報說,以色列國防軍將持續攻擊加薩境內恐怖組織的據點,對於那些曾直接或間接攻擊以色列境內民眾的恐怖組織或分子,以色列國防軍也將持續予以痛擊,絕對不會猶豫、手軟。
◆ 以色列拒停火 要炸迦薩走廊卅天
【潘勛/綜合十二月卅一日外電報導】2009-01-01 中國時報
以色列十二月卅日拒絕國際要求以方停火四十八小時的壓力,持續派遣空軍戰機轟炸巴勒斯坦人自治區迦薩走廊,巴勒斯坦戰鬥部隊則回敬以火箭及迫擊砲;據估計,在這波交戰中,巴人已有三百九十人死亡,近一千六百人受傷,以國則有四人遭巴人火箭打死。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卅日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美國國務卿萊斯、歐洲聯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索拉納舉行遠距會議,討論以、巴情勢,會後透過聯合國發言人發表四方共識,要求以巴立即停火。
以色列空襲迦薩走廊的軍事行動已進入第五天,並造成大規模破壞。而在法國外長顧緒耐倡議下,國際社會向耶路撒冷當局施壓,要求停火四十八小時,以運送人道救援物資到迦薩地區。
但以色列內閣經討論後,決定拒絕;以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巴人「哈瑪斯」組織仍續向以色列射擊砲火,要求以方單方面停火是不切實際的事。
以色列總理歐默特廿九日曾與外交、國防兩部長徹夜討論法方提議,但最後決定拒絕,以方為期卅天的懲罰空襲將持續進行。
歐默特的發言人雷吉夫表示,讓「哈瑪斯」組織在停火期間獲得喘息,以重組並運補武器,肯定是錯誤之舉。
哈瑪斯發言人則透過「法新社」批評目前國際的停火提議,是「把劊子手跟被害人放在平等的立場」。
參與以色列內閣會議人士稱,以國國內安全部隊首長狄斯金卅日在內閣會議表示,目前哈瑪斯的統治能力已遭嚴重破壞,武器研發設施已完全夷平,另外,憑以偷渡運補的地下隧道網絡也受創極重。
◆ 俄烏天然氣糾紛 殃及西歐
【諶悠文/綜合十二月卅一日外電報導】2009-01-01 中國時報
針對烏克蘭揚言,一旦俄羅斯在二○○九年一月一日起中斷其天然氣供應,烏克蘭將把俄方經烏國管線輸往歐洲國家的天然氣扣為已用,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副主席梅德韋傑夫十二月卅一日指控,此一做法形同「勒索」俄羅斯及歐洲國家。
梅德韋傑夫譴責「烏克蘭國家石油與天然氣公司」來函威脅,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做法。他並重申,如果烏克蘭在十二月卅一日午夜(台灣時間一月一日清晨五時)之前未簽署新合約,將在一日上午十時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
俄方跳腳 譴責無理勒索
由於「歐洲聯盟」成員國有四分之一的天然氣仰賴俄羅斯提供,而俄國輸往歐盟國家的天然氣有多達八○%係經由烏克蘭的管線運送,許多歐盟國家正關注俄烏兩國有關天然氣價格和天然氣債務問題的糾紛。
歐盟國家擔心遭俄、烏紛爭波及,讓二○○六年元月俄羅斯對烏克蘭「斷氣」,導致輸送西歐之天然氣不足的歷史重演。現任歐盟輪值主席法國敦促烏克蘭及俄羅斯「尊重其身為天然氣生產國及過境國的國際約定」。法國外交部也表示,希望雙方談判解決這起糾紛。
欠款爭議 引爆國際危機
烏克蘭總理季莫辛科十二月卅一日已率團飛赴莫斯科談判,希望在最後關頭化解這場危機。烏克蘭卅一日宣稱已償還積欠Gazprom一五.二二億美元的天然氣債務,以免俄方從二○○九年一月一日起切斷天然氣供應。
「烏克蘭國家石油與天然氣公司」表示,它已向烏克蘭兩家最大的國有銀行貸款,支付Gazprom逾十五億美元欠款,並確認這筆於卅日匯出的款項已存入中間人的瑞士銀行帳戶,但Gazprom則否認收到。
限期清償 否則切斷供氣
而且,俄方堅稱,烏克蘭除了今年十一月和十二月拖欠俄方欠款外,還須繳納四.五億美元滯納金,合計需付出廿億美元。 Gazprom還揚言,如果到十二月卅一日烏克蘭還沒有清償欠款並簽署新約,俄方就要切斷供氣,並且大幅提高未來對烏克蘭的天然氣售價。
俄羅斯官方說法是,欠債不還就切斷供應,純粹是在商言商,但私底下俄羅斯官員透露,烏克蘭曾對喬治亞提供軍援,是俄羅斯借題發揮的原因之一。
※ 最近幾年每到冬天,俄、烏都會為了天然氣「冷」戰。
◆ 為普亭修憲? 俄總統任期變6年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9.01.01
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12月30日簽署修憲案,正式將總統任期由4年延長為6年,此舉被解讀為替現任總理普亭回鍋重任總統鋪路。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證實,麥維德夫簽署這項2008年11月初宣布推動的修憲案;此案不到2個月即獲國會迅速通過,全國83個地區全數支持延長總統任期。此條款,現任總統麥維德夫不得適用,他的任期於2012年屆滿。
普亭2008年5月卸下總統職務,離開克里姆林宮,轉任總理,但被認為依舊掌有俄羅斯實權。
上個月俄羅斯「新聞報」(Vediosti)引述2名克里姆林宮消息人士的談話說,麥維德夫將在修憲案通過後不久辭職,隨後普亭將在2009年參選總統。
批評者對國會議員急於通過修憲案嚴詞抨擊,外界咸認為,普亭可能眼見自己的聲望受金融危機衝擊急速下墜,所以急著重返總統寶座,鞏固自己的政治資源。
不過,部分分析家指出,由於俄羅斯民眾對經濟日益窘困漸感不耐,麥維德夫可能也有藉普亭之力鞏固自己立場的打算。
※ 如果將來出現「普皇」請不要覺得意外。
巴兩派鬥爭為以軍襲擊敞開大門
* 以巴... 文明衝突?野蠻衝突!
* 國際瞭望:巴兩派鬥爭為以軍襲擊敞開大門
* 戰火未歇 以色列農損初估達以幣5億謝克
* 俄對烏克蘭「斷氣」 全歐緊張
* 20公斤桶裝瓦斯調漲28元 油價再微降
* 美交出綠區 伊拉克收復主權
◆ 以巴... 文明衝突?野蠻衝突!
【聯合報╱巴黎特約撰述郭乃雄】 2009.01.02
日前去世的美國近代最偉大的哈佛政治學家杭亭頓,於冷戰結束後的1993年,提出「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政治學新理論,他把世界文明分成西方文明、中國文明、伊斯蘭文明、猶太文明等七、八個板塊,預言今後世界爭端,是源自文明板塊之擴張和互相傾軋。
911之後,世人普遍認為杭亭頓的判斷完全應驗。但這回發生在加薩走廊的慘烈戰鬥,是出於「文明的衝突」嗎?要說是也無不可,但以巴衝突歷史背景錯綜復雜,豈能籠統詮釋為單純的文明對抗?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多少年來仇深似海,尤其是巴勒斯坦人,雙方因長年對峙,歷史仇恨更到不共戴天的地步,從爭土地、爭生存,到宗教、社會、文化、經濟等層面,雙方幾乎無所不爭,總是劍拔弩張。
以色列這次的自衛反擊已持續6天,至少造成391名巴人喪生,聯合國說其中四分之一是平民。傷亡之慘是1967年六日戰爭以來僅見,世界大多數國家無法認同。或許猶太人這回真的鐵了心,要把激進組織哈瑪斯連根鏟除,為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謀和道路掃除最大障礙。況且國會選舉將屆,執政黨也要靠這場仗拉抬聲勢。
哈瑪斯自從拿下加薩,本來就不以局限於彈丸之地的窮地方為足,猶太人的猛烈炮火及封鎖,正中哈瑪斯領導人下懷,他們躲在人口稠密的民居,甚至藏身醫院學校,等以色列來轟炸,這有點像毛澤東當年上山打游擊的戰術,哈瑪斯需要不幸和苦難,來成就自己的地位和能見度。
以巴悲劇自上世紀初反覆上演,幾乎全世界同感悲觀,看不出這個中東火藥庫會有何解決之日。回顧歷史,中東的災難,某種程度是西方強權間接造成的,以巴衝突與其說是文明的衝突,毋寧稱之為「野蠻的衝突」!
※ 如同之前所提,是人類感知(perception)上的問題。
◆ 國際瞭望:巴兩派鬥爭為以軍襲擊敞開大門
【本報訊】2009-01-02 中國時報
沙烏地阿拉伯外交部長費薩爾抨擊了巴勒斯坦的分裂,他說一邊是「哈瑪斯」控制的迦薩走廊,另一邊是巴勒斯坦人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控制的約旦河西岸,這種分裂狀態為以色列的襲擊敞開了大門。這話講的真是一針見血,但是目前大難當頭,這兩派的內鬨卻仍未見止息。
有證據嗎?有。以軍空襲後第二天,巴人自治政府主席兼「法塔」組織領袖阿巴斯對埃及新聞記者說:「我們與哈瑪斯談過,我說請求你們不要結束停火協議,讓協議繼續,如果這樣,我們也許能避免這一切發生。」這話豈不是在指一切不幸都是哈瑪斯引來的,不然以色列就不會攻擊。這是什麼話,像是巴勒斯坦領袖應該說的嗎?
阿巴斯之意,似乎覺得哈瑪斯對他的政權的威脅較以色列的威脅更大,這就難免使人懷疑他是否有意借以色列之手鏟除哈瑪斯。
哈瑪斯的領導人稱阿巴斯與以色列勾結,並為以軍襲擊迦薩的行動做掩護,而法塔事先已知道以色列的攻擊計畫,甚至提供有關哈瑪斯安全機構的重要情報。親哈瑪斯的網站甚至說,法塔的安全機構正在籌畫重新接管迦薩的方案。這並非空穴來風,因為迦薩曾出現大量傳單,要支持法塔者做好迎接巴人自治政府重返迦薩的準備。但法塔說這些傳單不是他們發的,是有人假冒的。
看這情況,以色列還有什麼顧忌嗎?巴人兩個派系為了爭奪統治權,即使在大難來臨時還如此不相容,真如沙烏地人所抨擊,是為以色列襲擊敞開了大門。
※ 所以以色列該用的是特務,不是飛彈火箭。
◆ 戰火未歇 以色列農損初估達以幣5億謝克
中央社 2009.01.02
因以色列與哈瑪斯間戰火未歇,保守估計,位於以色列境內,鄰近加薩走廊的南部地區,農業損失初估達以幣5億謝克,他們正打算政向以色列政府請求補助。
鄰近加薩走廊的以色列境內南部地區,向來為主要的農業產銷重鎮,但以色列軍方襲擊控制加薩的哈瑪斯集團,哈瑪斯以密集火箭回擊,基於安全因素考量,當地農民紛紛休耕,損失不輕。
據以色列精算公司「Havkin Assessors」推估,軍方展開鑄鉛行動至今,農業重鎮南部與倪格夫(Negev)沙漠地區的農業損失金額,含直接與間接損失,超過以幣5億謝克(約合新台幣43億5000萬元)。
大部分的農損皆肇因於戰火未歇農民無法下田耕種,以及供外銷的番薯、胡蘿蔔、番茄與胡椒難以收成。
「以色列農民聯盟(the Farmers Federation ofIsrael)」發表聲明表示,他們將要求政府,應以第二次以黎戰爭補償北部農民的標準,給予南部地區的農民相同待遇。
以色列農民聯盟說,兩年半前的第二次以黎戰爭,當時北部農民凡因無法順利收成而蒙受直接損失者,或因戰火蔓延無法下田耕種的間接損失者,皆可獲政府補償。
於此同時,同處於哈瑪斯火箭射程範圍內的南部城鎮,如俾什巴(Beersheva)等,因戰事吃緊,當地高科技產業也紛紛調整員工上班的方式與時間。
據以色列媒體報導,有些公司縮短員工上班時間,甚至乾脆同意員工可以不必到公司上班。因學校停課孩子在家中無人看管,也有公司同意,小孩可隨父母一同到公司上班。
更有公司完全不因火箭來襲而調整作息,凡事照舊。媒體報導說,公司負責人表示,儘管後備司令部要求他們歇業,但不能讓哈瑪斯集團影響以色列經濟發展的圖謀得逞,決定勇敢面對來自加薩的火箭。
◆ 俄對烏克蘭「斷氣」 全歐緊張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 2009.01.02
俄羅斯1日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為三年來第二度採取激烈手段,此舉將使歐洲天然氣供應中斷的可能性大增。但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公司Gazprom保證,已增加對歐洲其他客戶的天然氣供應。
Gazprom表示,烏克蘭除外,對歐洲客戶的天然氣供應量已提高到每日3.26億立方公尺,高於平日供應的3億立方公尺。
稍早Gazprom指出,烏克蘭已拒絕該公司從今年起把天然氣價格提高到每千立方公尺250美元的要求,並堅持俄羅斯也須支付更高的天然氣轉運費。烏克蘭要求轉運費必須提高到每立方公尺201美元。Gazprom自1日上午切斷供應,這是俄羅斯三年來第二度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
烏克蘭原本已承諾要支付拖欠的20億美元天然氣債務,以化解談判僵局,但不到24小時談判再度生變。
不過,歐洲能源業分析師說,歐洲能源供應現在面臨的威脅已不似2006年上次發生爭議時嚴重,主因是天然氣供應來源已較分散,且歐洲今年冬天較暖和,多數公用事業公司的庫存充裕。
Gazprom執行長米勒說:「我們的印象是,烏克蘭有股政治勢力樂見兩國為天然氣起衝突,當前情勢應由烏克蘭方面完全負責。」烏克蘭當局未發表評論。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烏克蘭國營瓦斯公司(Naftogaz)1日會派代表到莫斯科協商。
Gazprom提出的新價格比2008年上漲39%。俄羅斯總理普亭先前警告,如果烏克蘭阻撓俄羅斯輸送到歐洲的過境天然氣管,將招致「嚴重後果」。
Gazprom副執行長麥維德夫指稱,烏克蘭國營瓦斯公司威脅,若俄羅斯停止供應天然氣,原本經由烏克蘭輸往歐洲的天然氣將被改道。但烏克蘭政府與國營瓦斯公司高層都公開表示,烏克蘭保證所有的俄羅斯天然氣將會輸送到歐洲。
受到俄羅斯與烏克蘭天然氣談判陷於僵局,和中東情勢持續緊張影響,國際油價在2008年最後一個交易日(31日)以暴漲作收。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輕原油元2月期貨,以每桶44.60美元收盤,漲幅近15%。
◆ 20公斤桶裝瓦斯調漲28元 油價再微降
王莫昀/台北報導 2009.01.02 中國時報
桶裝瓦斯連四降後,中油宣布今日起調漲售價,每公斤調漲一.四元。一般餐廳、小吃攤常用的二十公斤桶裝瓦斯,每桶將調漲廿八元。
至於油價,受到國際原油價格回軟影響,中油可望於今日宣布國內汽油價格每公升小跌○.一元。
國內桶裝瓦斯批售價格,自去年九月每公斤二三.八一元,一連調降四次後,將止跌上漲。
中油宣布今日零時起調漲國內液化石油氣(LPG)各項產品價格,其中家用液化石油氣(桶裝瓦斯)每公斤調漲一.四元,車用液化石油氣則每公升調漲○.七元。
中油昨天表示,液化石油氣主要供做燃料用,由於時序進入冬季,加上農曆春節將屆,部分亞洲國家使用量大增,進入需求旺季。且今年一月液化石油氣的國際合約價格較去年十二月大漲一成二六,每公噸由三三七.五美元上漲至三八○美元,因而決定調漲國內售價。
惟中油強調,家用桶裝瓦斯調價後的稅前批售牌價為每公斤一六.○八元,調幅僅八.五一%,調整後售價仍較亞洲鄰近國家最低價的韓國每公斤三九.九六元,尚低二三.八八元。
另受到國際油價走軟影響,初估中油今日可望宣布國內汽油價格持續調降,每公升調降○.一元。
累計近三個月來,國內九二、九五及九八無鉛汽油每公升共調降一五.五元。調價後,九二、九五及九八無鉛汽油,分別為每公升二○.三元、二一元以及二二.五元。
◆ 美交出綠區 伊拉克收復主權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 2009.01.02
美國1日正式將駐伊美軍置於伊拉克政府的權威下,這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2003年揮軍入伊,推翻海珊政權以來首次,為伊國恢復國家主權重大里程碑。美軍同時將象徵占領的「巴格達綠區」移交伊國。
聯合國安理會伊拉克決議案效期到31日午夜零時截止,1日起美國在伊國14萬多軍人的作業權也收歸伊國政府所有,將在伊國政府授權之下 作業。美國仍擁有美軍指揮權,但任何作業均須取得伊國批准。根據美伊的新協議,美軍將在3年內撤離,美軍無伊國拘票無權羈押伊人,承包商與休假美軍須遵守伊國法令。
在一項感人的儀式中,美軍同時將在首都巴格達市中心的「巴格達綠區」移交伊國。這塊方圓10公里的保護區,為美國大使館與伊國政府所在,一年多來,美國均從該區治理伊國。外牆拆除後,位於綠區中心,海珊時代的伊國總統府「共和宮」,露出雄偉建築本身,原本美軍用來存放現金與機密文件的儲藏室也已清空。
於共和宮內發表演說的總理馬里基激動的說:「共和宮為伊國主權的象徵,它傳達給伊人的訊息為,伊國已收復主權。」
美軍移交作業權與綠區,代表伊國民主逐漸成熟,同時軍方在對付什葉派好戰分子與凱達恐怖組織好戰分子上,大有斬獲。
美軍拘留營內約1萬5000名囚犯,未來除非根伊國法令起訴定罪,否則將釋放。
以國「煙火」突襲 穆斯林誤被逐下飛機
* 以國「煙火」突襲 哈瑪斯領導遭滅門
* 哈瑪斯火箭 危及以國核武工廠
* 攻打哈瑪斯何時了 以將領:短期難善了
* 用刀喝湯 以色列怕重蹈覆轍
* 哈瑪斯要戰 不管人民死活
* 阿拉伯尷尬 挺巴勒斯坦只肯出嘴
* 化解加薩衝突 回教國家大動員
* 巴勒斯坦知多少?
* 談話遭誤聽 穆斯林一家9人被逐下飛機
◆ 以國「煙火」突襲 哈瑪斯領導遭滅門
【聯合報╱國際中心/張佑生】 2009.01.03
拉揚(Nizar Rayan)是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五大領導人之一,跨年夜發表的「依照真主旨意,哈瑪斯必勝!」談話言猶在耳,隔天元旦,他和4個妻子及9個子女在他口中以色列施放的「煙火」中喪命,幾遭滅門。
以國空軍F-16戰機朝加薩北部加巴里亞(Jabaliya)難民營附近的五層樓建築發射兩枚飛彈,拉揚頓時身首異處。拉揚是2004年以來命喪以色列攻擊的哈瑪斯最高階領導人,哈瑪斯揚言將重新啟動休兵三年的自殺攻擊報復。
到元旦為止,以軍連續6天空襲加薩造成至少422名巴人喪命,2180人受傷,起碼25%是平民。哈瑪斯組織從加薩往以色列至少發射360枚火箭,造成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純就殺傷力而言,哈瑪斯發射的土製卡薩姆火箭(Qassam)可能更像「煙火」。
以色列與加薩走廊當權者哈瑪斯為期半年的停火協定在去年12月19日到期。哈瑪斯拒絕續約且率先開火,無非是希望逼使以國放棄對加薩經濟制裁,當作新的停火條件。以國最大的憂慮是伊朗走私給哈瑪斯的黎明三型(Fajr-3,又譯勝利三型)飛彈,射程可達位於迪莫納(Dimona)的核反應爐及核武裝配地。以國必須癱瘓哈瑪斯的軍火及發射裝置,否則永無寧日,最新民調顯示以國有九成五的猶太人支持成全面轟炸加薩。
以色列的東方是伊朗。北邊,有黎巴嫩真主黨。南部,是哈瑪斯。以色列沒有掉以輕心的本錢。
◆ 哈瑪斯火箭 危及以國核武工廠
自由時報 2009.01.03
〔編譯魏國金/綜合二日外電報導〕雖然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的武器多半粗糙,然而一日對以色列南部城市別是巴發射的火箭中,部分射程大為提升,甚至危及緊鄰別是巴的以色列高機密核武工廠所在地迪莫納,咸信哈瑪斯握有的較精良火箭是由敘利亞或伊朗生產,再從埃及走私進入巴勒斯坦。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以色列官員指稱哈瑪斯已取得數十枚伊朗製的晨曦三號(Fajr-3)火箭,許多人擔心,哈瑪斯遲早會獲致將迪莫納列為射程範圍的更精銳武器,以色列唯一的核子反應爐坐落於迪莫納,據信以國的核子彈頭都存放在該處,迪莫納距離別是巴僅三十二公里。
哈瑪斯的武力與另一個以色列死對頭「真主黨」相去甚遠,這個黎巴嫩激進組織也是有敘利亞與伊朗撐腰,以色列最大的噩夢就是不久的將來,其所有城市不是在真主黨部署於以黎邊境的卡秋沙火箭,就是在哈瑪斯火箭的射程範圍之內。
哈瑪斯自製的卡薩姆火箭砲只能攜帶約十公斤的小型彈頭,雖然它具殺傷力,但多半僅引發虛驚效果。走私來的卡秋沙火箭不僅射程較遠,還能攜帶近二十公斤的彈頭,殺傷力驚人。
在二○○六年真主黨與以色列長達一個月的交戰中,卡秋沙是核心武器,即使以色列戰機轟炸真主黨的火箭發射據點,真主黨仍發射了四千餘枚的火箭砲。現在角色換成了哈瑪斯,以色列面臨能否阻止哈瑪斯火箭攻擊以南的重大考驗。
哈瑪斯選擇火箭為其主要武器,一方面火箭使得以色列的邊境封鎖無用武之地,而且能在不費一兵一卒下,造成以方死傷或驚慌。自二○○七年哈瑪斯控制加薩走廊,至以軍大規模空襲加薩為止,該組織至少發射了五千五百枚火箭。
以國軍方估計,上月二十七日兩造交手前,哈瑪斯握有三千枚火箭,六天下來約消耗掉一千枚,最值得警戒的是,哈瑪斯握有的卡秋沙火箭射程遠至別是巴,以國七百萬人口中,至少十分之一在其射程範圍內。
哈瑪斯一日的火箭攻擊,迫使以國展開規模龐大的疏散行動,人口十八萬六千人的別是巴,約三十%至四十%的居民離城,街道淨空、商家關門。目前以色列正研發要在南北兩處部署的火箭攔截系統,該系統預計在二○一○年啟動。
◆ 攻打哈瑪斯何時了 以將領:短期難善了
中央社 2009.01.03
鑄鉛行動邁入第七天,據以色列媒體報導,瞭解鑄鉛行動整套計畫的以色列將領表示,以色列揮軍加薩短期恐難善了,因哈瑪斯不會輕易豎白旗,「我們也不打算再容忍他們。」
以色列「新訊息報(Yedioth Ahronoth)」報導,熟悉鑄鉛行動內情的將領透露,無法預估戰事將何時劃下句點,「看來長路漫漫」,「這次襲擊加薩,我們已設立一個具體的目標,只有目標達成時,我們才可能束手。」
對於各方揣測以色列可能發動地面攻擊的時機,這位將領表示,以色列這次發動空襲加薩,徹底摧毀了哈瑪斯集團(HAMAS)的諸多陰謀。
即使「他們期待以色列的裝甲部隊挺進加薩,好落入他們事先設好的圈套,但這是絕對不會發生的,且現在他們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回復元氣。」
這位將領另預估,哈瑪斯不僅不會輕易豎白旗,且會持續發射火箭回擊以色列,以色列確信,哈瑪斯必將持續發射火箭,直到戰事結束前一刻為止。
此外,另據以色列軍方所發表的聲明,以色列空軍一週來已摧毀哈瑪斯集團位於加薩共 750處目標,其中包括哈瑪斯組織成員的住家、清真寺、地下隧道、倉庫及辦公室,這些皆為哈瑪斯組織從事恐怖活動的據點。
至於死傷人數統計,連續七天的空襲,以造成 428名巴勒斯坦人不幸罹難,傷者超過2200人。
另據來自巴勒斯坦方面的消息來源透露,死者當中至少 150人為平民,這其中的三分之一為兒童,由於死傷人數不斷攀升,加薩境內的醫療物資嚴重不足,血庫的庫存也逐漸用盡,數百人無家可歸。
至於哈瑪斯回擊的火箭攻勢,僅造成以色列民眾 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死傷者多集中在加薩附近的阿什杜德(Ashdod)、阿什克隆(Ashkelon)以及史德洛特(Sderot)鎮。
◆ 用刀喝湯 以色列怕重蹈覆轍
【聯合報╱國際中心/張佑生】 2009.01.03
大約一個世紀前,英國軍官勞倫斯(T.E. Lawrence)在中東地區策動如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人反抗鄂圖曼帝國時說,帝國要對付這樣的起義(抗暴行動),「就像用刀喝湯」。
「阿拉伯的勞倫斯」的箴言無法全然適用於以色列在加薩走廊對哈瑪斯組織的攻勢。哈瑪斯不只是一個叛亂團體,它同時是個政黨和恐怖組織。
但是說到哈瑪斯、阿富汗的神學士、黎巴嫩的真主黨和凱達,「用刀喝湯」的比喻準確描述了正規軍和游擊隊作戰的問題:沒有明顯的贏家,因為沒人投降,也沒有和平協定。軍力居劣勢的一方若能殘存,就會被視為贏家。
兩年前,以色列因為兩名士兵在黎巴嫩邊界遭綁架,攻打黎南的真主黨。武器超現代的以軍和數千名「散兵游勇」纏鬥數周後不了了之,反而讓真主黨聲勢大漲。
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揚言對哈瑪斯發動「全面戰爭」,類似狠話兩年前就撂過。停火協定一到期哈瑪斯就朝以國發射火箭,以國戰機鎖定窩藏軍火的清真寺;瞄準哈瑪斯高層藏匿的公寓;摧毀傳播哈瑪斯意識形態的大學。
儘管欲迎還拒,新的停火協定符合現實利益。以國政論家費許曼說的很白:「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停火。要停火,必須有協定。要讓哈瑪斯簽協定,我們必須先打垮他們,才不必付出太高的代價。我們還不確定的是準備付出多少代價。」
以國企圖用經濟制裁讓加薩巴人憎恨哈瑪斯的如意算盤證實行不通。除非以軍占領加薩,否則難以根除哈瑪斯的影響力。以國陸軍已完成集結,但是進入加薩時得面對當地非常普遍的俄製卡拉希尼科夫衝鋒槍,死傷必然慘重。
有意問鼎總理的以國外長李夫尼宣稱要「弱化」哈瑪斯,說白了就是讓哈瑪斯無法再對以色列發射火箭。但只要哈瑪斯一息尚存,便可成為這場不對稱戰爭的「贏家」。兩年前的殷鑒不遠,以色列能避免重蹈覆轍嗎?
◆ 哈瑪斯要戰 不管人民死活
【聯合報╱國際中心/張佑生】 2009.01.03
以色列這次空襲加薩走廊,轟炸密度堪稱自1967年「六日戰爭」以來最高者,已奪走400多條人命。哈瑪斯領導人梅沙爾(Khaled Mashaal)呼籲所有巴人發起第三次Intifada(巴人在加薩地區和約旦河西岸反抗以色列占領的暴動)。
恐怕很難。從貝魯特到開羅,散布在中東各地的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的態度南轅北轍,有人不惜玉石俱焚,有人則希望和平相處。分別在加薩及約旦河西岸掌權的兩大黨哈瑪斯與法塔水火不容,槍口無法一致對外。
在1987年Intifada事件中崛起的哈瑪斯組織,是冷血的政治精算師,知道以色列絕不會容忍來自加薩走廊的火箭攻擊。雙方為期半年的停火協議12月19日一到期,在加薩走廊掌權的哈瑪斯立刻朝以色列發射火箭。平安夜當天,滿臉寒霜的以國總理歐梅特透過阿拉伯電視台警告哈瑪斯停火,否則將遭到報復。國防部長巴拉克語氣強硬告訴福斯新聞:「要我們和哈瑪斯停火就像要求你們(美國)和凱達謀和。」
這正中哈瑪斯的下懷。哈瑪斯不在乎民眾死活,刻意將重要黨政軍機構和人士安置在平民住宅區。拒絕延長停火協定,升高衝突。以軍攻勢愈猛烈,巴勒斯坦溫和派的空間就愈被壓縮。到最後,西方國家不得不和哈瑪斯打交道,這是哈瑪斯的如意算盤
◆ 阿拉伯尷尬 挺巴勒斯坦只肯出嘴
【聯合報╱國際中心/張佑生】 2009.01.03
以色列持續轟炸加薩走廊不僅使埃及進退兩難:不想得罪以國,卻又難以承受開放邊界讓巴人入境避難的壓力;更讓整個阿拉伯世界陷入分歧。
開羅的愛資哈爾(Al Azhar)大學是遜尼派學術重鎮,校門口聚集500多名示威者和鎮暴警察正面衝突,高喊「打開加薩通道!」、「與以色列斷交!」並揮舞巴勒斯坦旗。駐葉門的埃及領事館也遭到抗議者攻擊。在埃及國會占有88席,與神學士關係密切的激進團體「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要求政府開放邊界並對以色列宣戰。
埃及陷入分歧,阿拉伯世界亦然,對於哈瑪斯朝以色列發射火箭,遭到以國空襲反擊,竟無法予以適當回應。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公開支持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及他領導的法塔組織。
哈瑪斯有敘利亞和伊朗支持,這兩國指控埃及是幫凶,並宣稱以國外長李夫尼事前通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將空襲加薩,穆巴拉克卻隱匿不報。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指控穆巴拉克是叛徒的聲浪不斷。
埃及衛生部長率領醫療團到邊界醫院,準備對遭以色列空襲受傷的巴人義診,卻等無人,因為哈瑪斯不放行。一名領導人表示:「埃及應該無條件讓巴人入境,只開放給傷病者,我不同意。」
無論是對巴人照單全收,或者和以色列鬧翻,都不符合埃及的國家利益。埃及能做的,只剩下盡力促成雙方簽署新的停火協定了。
由22國組成的阿拉伯聯盟除夕在開羅召開緊急外長會議。沙國外長紹德親王表示,如果法塔和哈瑪斯繼續分立對峙,阿拉伯國家將無法提供巴勒斯坦援助。聯盟秘書長穆沙呼籲法塔與哈瑪斯立刻謀求共識,但就算巴勒斯坦人能團結一致,現階段阿拉伯國家為了巴勒斯坦而對以色列開戰的機率仍然是零。
◆ 化解加薩衝突 回教國家大動員
中央社 2009-01-03
(中央社記者曹宇帆特拉維夫 3日專電)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布杜拉(King Abdullah )今天將會晤土耳其總理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商討如何化解加薩衝突。
據「阿拉伯新聞報(Arab News)」報導,回教會議組織(the 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Conference, OIC)積極尋求化解加薩衝突的可行之道,而阿布杜拉與艾爾段的會晤,即為回教會議組織推動化解加薩衝突的配套之一。
57個回教會議組織的會員國外長,也將在今天會議中,對於以色列襲擊巴勒斯坦人,發表聯合聲明。
另據回教會議組織表示,召集57個回教國家外長舉行緊急會議,討論以色列入侵加薩殘害巴勒斯坦人之外,並主張永久解除對加薩的封鎖禁令。
此外,土耳其駐沙烏地阿拉伯外交官柯魯(Ambassado r Naci Koru )則說,土耳其總理艾爾段即將展開一趟走訪中東國家行程。
柯魯表示,艾爾段此行將率領土耳其高層官員與重量級國會議員,密集會晤各國領袖,盼能減緩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且艾爾段已會晤敘利亞與約旦的領導人。
他說,艾爾段另將會晤沙烏地阿拉伯高層官員,包括外交部長紹德親王(Prince Saudi Al-Faisal),討論加薩局勢。
以色列襲擊加薩也導致雙邊關係產生變化。柯魯證實,原本為「土耳其與以色列國會友好聯誼會(Turkey-Isra el Inter-Parliamentary FriendshipGroup)」的土耳其國會議員,最近紛紛退出。
他說,土耳其境內最近也發生數起抗議以色列人大規模屠殺巴勒斯坦人的示威抗議。
此外,由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組成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發展基金( OPEC Fund for InternationalDevelopm ent)」已捐輸 1億美元,幫助需要急難救助的巴勒斯坦人,希望此舉能化解對立與仇恨。
◆ 巴勒斯坦知多少?
【聯合報╱綜合整理】 2009.01.03
Q:什麼是哈瑪斯(Hamas)?
A:正式名稱為伊斯蘭教抵抗運動(Harakat-al-Muqawima al-Islamiyya,英譯名Islamic Resistance Movement),是個巴勒斯坦軍事組織,以消滅以色列、建立巴勒斯坦人的伊斯蘭教國家為宗旨。1988年由亞辛(Sheikh Ahmad Yasin)所創建,領導班底來自「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成員。哈瑪斯主要從事軍事活動,基本立場認為巴勒斯坦不能屈服於非穆斯林,堅決反對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與以色列簽訂的和平協議。
Q:何謂intifada(抗暴行動)?
A: 阿拉伯語意為「搖動」。專指1987年至1993年發生在巴勒斯坦的群眾暴動事件,起因是反對以色列占領加薩走廊(Gaza Strip)和西岸(West Bank)。最初原只是對以色列占領20年及經濟惡化的單純抗議事件,不久即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接手指揮,整體策略包括罷工、杯葛以及迎戰以色列部隊。根據國際紅十字會估計,在1991年即有800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軍隊擊斃,其中至少有20人未滿16歲。該次群眾暴動的壓力後來促成1993年的以巴和談,簽署巴勒斯坦自治的協議。但以巴協議在2000年有進一步突破之際,以色列國會議員夏隆卻在選舉前強行前往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以致引發巴人對以色列的另一次暴動,史稱阿克薩抗暴行動(Aqsa Intifada)。
Q:什麼是法塔(Fatah)?
A:Harakat al-Tahrir al-Watani al-Filastini(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倒過來的字首縮寫,阿拉伯語意為征服。巴勒斯坦的政治和戰鬥組織。1950年代末由阿拉法特和其他一些老戰士建立,此運動主要靠游擊戰和零星的恐怖行動來達到解放巴勒斯坦、脫離以色列控制的目的。
※ 有興趣了解以、巴「恩怨」的人可以從「以巴衝突(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開始。
◆ 談話遭誤聽 穆斯林一家9人被逐下飛機
法新社╱王黛麗 2009-01-03
(法新社華盛頓2日電)美國媒體報導,包括3名兒童在內的9名穆斯林於華府雷根機場完成登機,準備起飛之際,被逐下飛機,因為有其他2名乘客報稱,他們聽到其中1名穆斯林說到關於危及安全的可疑談話。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9名穆斯林中有8人是美國公民,他們昨天下午在華府準備搭乘泛飛航空(AirTran)班機前往佛羅里達州奧蘭多(Orlando)參加宗教靜修會,最後卻遭聯邦調查局(FBI)幹員帶下飛機。
泛飛航空與FBI已表明這全是一場誤會,但根據報導,泛飛航空仍拒絕他們登機,他們只好再花錢買票改搭別家航班。
34歲的伊爾方(Kashif Irfan)說,他的弟弟與弟媳在討論機上哪個座位最安全,2名年輕女孩偷聽到他們談話並告訴空服員。
伊爾方的弟弟阿提夫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他們非常小心「不提任何像炸彈、威脅、或任何可能置我們於危險的字眼」。
他說,空安人員與FBI幹員處理此事,態度「非常和善、寬宏大量」,但他對航空公司卻多有埋怨。
他說:「FBI人員與雷根國內機場泛飛航空人員都已談過話,讓我們改搭另班飛機到奧蘭多,儘管我們已獲澄清沒有任何不法,但仍遭泛飛航空拒絕。」
※ 感知(perception)果然是最大問題。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