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5

新藥物傳遞系統突破「黏液障礙」

Breaking the 'mucus barrier' with a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http://www.physorg.com/news138454011.html

August 20, 2008

來自於 Johns Hopkins 大學的化學工程師突破了「黏液障礙(mucus barrier)」,設計出第一種藥物傳遞粒子,能通過人類的黏液 -- 被許多人認為幾乎是無法通過的 -- 並運送藥物,那能夠治療一系列疾病。這些疾病包括肺癌、子宮頸癌與纖維囊腫(cystic fibrosis),研究者預計將在 ACS 第 236 屆全國會議的一場簡報中提到。

"我們研究致病病毒(那演化成感染黏膜表面)以設計一層外層(coatings),讓我們的藥物傳遞粒子能在數分鐘內穿過黏液層。在我們的新研究中,我們有改進頗多的外層,讓範圍更廣的一系粒子尺寸能夠更快通過," 簡報主講者 Samuel K. Lai 博士說。

黏液,這種黏滑的分泌物內襯著肺部的氣管、眼睛表面、消化道以及女性的生殖道,看來也許很脆弱。但那是一種頑強的(tenacious,亦指黏著力強)的屏障,有效阻止大部分的病原體進入並限制感染。

"黏液已演化成一種高度有效的屏障," Justin Hanes 說,Johns Hopkins 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授,此研究的領導研究者。"例如,我們不斷將顆粒吸入我們的肺中,但它們通常黏附在黏液上而非穿過它。被黏住的粒子很快就經由黏液「輸送帶」從肺部移除,並且被吞嚥以及在腸道內被消毒。黏液障礙保護我們免受持續性的以及日常事件的感染,就好比當公車從站牌開動時,來自於其所排放黑煙中的數百萬個粒子。"

不幸的是,黏液也會阻止許多有益藥物的通過。而且當黏液變得更加濃稠時 -- 在慢性鼻竇炎、纖維囊腫以及慢性阻塞性肺失調這類疾病中特別顯著 -- 肺部其他有黏液作為內襯區域的藥物治療會變得益加困難。

Lai 解釋,裝載奈米粒子以及一種廉價聚合物材料的塗佈藥物允許粒子能通過黏液內襯。有了這種黏液穿透機制,藥物能局部地傳遞,且具有增強的持久性來治療位於黏膜表面的疾病。在與 Richard Cone(生物物理學教授)的共同研究下,這項研究亦為更具目標性的藥物傳遞開啟了大門 -- 包括為子宮頸癌與肺癌病患所改良的化學療法。

為了他們在通道(breech)黏液追尋中的靈感,Hanes 與同僚從大自然那裡學到了一堂課 -- 能夠感染黏膜表面的特別病毒。這些病毒之中的某些能夠通過稠密的、網狀般的黏液網,猶如那是水。

研究者發現,黏液網的 "線狀物(threads)" 之間的空隙,比先前所認為的要更大,為藥物粒子提供了一個機會,在通過時不用黏附在黏液上,也避免遭迅速清除。

"如果一個粒子太小而且沒有黏性,那它就能通過黏液網 -- 這就是為何某些病毒能通過黏液屏障," Hanes 說。

該團隊發現一種聚合物稱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那能塗佈在個別藥物粒子的表面,並以「通過黏液之病毒的相同特性」使它們滲透。"PEG 是最廣泛用於治療應用的聚合物之一," Lai 解釋。那是一種 FDA 所認可的聚合物,已用於人身上達 25 年之久 -- 已知相當安全。"

透過將藥物封裝至黏液滲透粒子中,藥物公司能為許多疾病擴展治療選項的領域。"例如,子宮頸癌病患能局部性施用在黏液滲透粒子中的化學藥物,那接著將局部在女性生殖道內以有效濃度,以及一段延長的時間中傳遞藥物,而不是將它傳遞到體內其他部份。" 那能大幅減少副作用以及延長目標地點上藥物的存在時間," Li 說。(後略譯)

※ 相關報導:

蔓越梅汁創造能量障礙使病菌遠離細胞
腦部傷害的簡單療法:PEG

新型奈米粒子疫苗更便宜、有效
siRNA+量子點=強力抑制蛋白生產
鋅指蛋白讓個人化 HIV 治療唾手可得
基因治療:自我組裝的人造病毒
研究者設計自我毀滅的病毒
病毒也會「生病」 證明是生物
形狀也會影響新興奈米藥物的效力

柴油引擎未受管制的奈米粒子會抑制肺臟
綠色催化劑:清除毒素與污染物

十大死因第1殺手 癌症死亡破4萬
亞洲女性輕微超重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1 則留言:

fsj 提到...

國一女免費打子宮頸癌疫苗?

◆ 衛署諮委建議 國一女免費打子宮頸癌疫苗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施靜茹/台北報導】 2008.08.27

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日前正式建議,子宮頸癌疫苗應納入常規接種,對象為國中一年級女學生。但衛生署表示,目前社會對全面接種並未形成共識,有待討論。

子宮頸癌疫苗上市不到兩年,話題十足。第一支疫苗「嘉喜」未上市前,藥廠就出動婦癌科醫師對媒體介紹最新疫苗現況,國內婦產科、小兒科及家醫科醫師更在前年十一月於馬來西亞舉行的世界婦產科大會上,直接建議「十二、十三歲女生施打疫苗」;而第二支疫苗「保蓓」名字取得俏皮,和「寶貝」同音,還找藝人傅娟帶著女兒出席記者會。

立法院厚生會多次舉行公聽會,與會專家學者也一致建議衛生署,編列預算,讓國中一年級小女生都能免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金門即是國內第一個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地方政府,預計下月就要開打。連衛生署長林芳郁六月在立法院備詢時,都公開表態贊成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並由公費支應,但前提要把價格壓低。

以國內十三歲女生約十四萬五千人計,若六成願意接種,預算約六億元左右。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委員、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說,子宮頸癌疫苗雖然貴,但避免患者飽受生理與精神傷害,委員會才會做出此決議。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則表示,由於民間團體有不同意見,衛生署尚不考慮將子宮頸癌疫苗納入常規接種。

已上市的兩種子宮頸癌疫苗主要針對人類乳突病毒十六及十八型,但國內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婦女者,十六與十八型僅為半數,估計疫苗保護力僅有七成。



◆ 效期安全存疑 婦團呼不宜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8.08.27

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建議國一女生全面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婦團昨天大呼不宜,因為目前疫苗保護期只有五年,針對十二歲以下少女施打的安全性也待驗證,婦團已發起連署,要求衛署證實疫苗有效且安全,「否則形同浪費公帑、陷少女於險境。」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指出,衛署核准的疫苗「嘉喜」和「保蓓」,上市至今分別僅六點八年及五年,可驗證的保護期自然也僅如此,國外已有研究顯示部分案例的抵抗力隨著時間增加而降低,「五年保護期過了,是否還要追加一針?」她問,「不確定效果的疫苗竟要全面施打,必要性、急迫性在哪?」

蔡宛芬也指出,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雖已核准「嘉喜」上市,但FDA也要求「嘉喜」須有十年監測期,顯示安全性尚待評估,近年美更傳出施打疫苗後顏面抽搐、癱瘓甚至死亡的案例。

蔡宛芬強調,若年年做子宮頸抹片,就可發現癌前病變,可惜目前子宮頸抹片的實施率僅五成,將來若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只怕會做子宮頸抹片的人更少。



◆ 三劑要價上萬 何時打要仔細評估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08.08.27

子宮頸癌名列十大婦癌發生率第五位,但三劑疫苗打下來,至少上萬元,專家建議,除了經濟考量,最好評估女兒情況後再做決定,若真想施打,適當年齡應該是國中畢業前。

雖然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正式建議應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但衛生署還在評估,經費來源也是問題。只是專家為疫苗背書之後,不少家長更加疑惑,「到底要不要花錢讓女兒打疫苗?」

「在現有疫苗裡,子宮頸癌是前所未有的貴。」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說,要不要打,要看經濟狀況。除了經濟考量,鄭文芳認為,人類乳突病毒的傳染主要靠性行為,調查顯示,國中生有性行為比率只有幾個百分點,大幅上升通常是在進了大學後,太早打子宮頸癌疫苗,父母也很難跟女兒解釋,為什麼要幫她們打。

鄭文芳說,研究發現,十到十五歲施打疫苗,血液裡抗體濃度是十六到廿五歲時施打的兩到四倍,理論上講,愈早施打愈好,但還要考量保護期限,若打得太早,也有可能待發生性行為時,抗體已很低。

※ 最近有不少新療法出現,等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