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9

成大「看透」閃電精靈全球分布

【聯合報╱記者柯佩君、校園特約記者陳宗榮/台南市報導】 2008.08.29

成大「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研究團隊,利用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經過三年觀測,日前完成全球第一分有關淘氣及紅色精靈短暫發光現象的全球分布圖,論文月中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上發表,並將刊載在英國新科學人雜誌。

成大太空天文與電漿科學所助教陳炳志表示,探討紅色、淘氣精靈有助了解大氣中的電流如何平衡。紅色、淘氣精靈常伴隨閃電發生,在閃電後幾毫秒間,雲的頂端出現發光現象,將電往上搬運,配合以往所知雷雨雲向地面閃電,往下釋放電流,大自然間的電流就這樣巧妙取得平衡。

他說,紅色精靈最早在一九八九年為美國研究團隊發現,因發光時間為五分之一秒瞬間消失,就像小精靈又發出紅光,所以命名「紅色精靈」。台灣在二○○一年第一次拍到紅色精靈。

淘氣精靈則由美、日研究團隊在一九九五年發現,形狀有如甜甜圈,發光時間只有千分之一秒,消失時間遠比紅色精靈快,所以被稱為「淘氣精靈」。

陳炳志表示,紅色精靈多出現在離地四十至八十五公里高空,淘氣精靈多在離地九十公里的高空。成大研究團隊主持人物理系教授許瑞榮說,從地面觀測時,紅色精靈數量多,但福衛二號升空後才發現,數量最多的是淘氣精靈。成大近三年觀測到紅色精靈六三三次,淘氣精靈五四三四次。

許瑞榮表示,紅色精靈發光時間較長、亮度較亮,所以容易透過地面儀器觀測;淘氣精靈亮度低、發光時間短,不易利用地面儀器拍攝,大多只能透過衛星。

陳炳志說,紅色精靈常見於梅雨鋒面或夏季海洋對流系統。當海水溫度高於廿六度時,淘氣精靈的生成率指數增加,顯見溫暖的水域是提供閃電的熱源。由於海水溫度達廿六度也是產生熱帶氣旋颱風的必要條件,目前正在研究兩者間關係。

※ 相關報導:

* 訪成大「 紅色精靈研究團隊」
http://www.taipei.gov.tw/AP_Data/Message/3790000000/379040000E/379041700E/.message/20082/23/47bfcc56:550c/47bfd398.pdf

* 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 - 紅色精靈計畫
http://sprite.phys.ncku.edu.tw/

科學家解決玻璃水之謎
『冰』生『閃電』
氣象團隊搭機追雨 命大躲雷擊
首次利用雷射觸發雷雨的電氣活動
天氣、波與無線電:超強發訊
研究:三億年前是冷與冰掌握熱帶區域
研究證明海洋的「死亡區域」繼續擴張
NASA 衛星以空前觀點揭露神祕的「夜光雲」

3 則留言:

fsj 提到...

中國減災衛星 2天1次覆蓋全球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9.07

專門用於環境災害監測預報

中國在6日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兩枚「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簡稱「環境減災」)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這是中國第一次發射專門用於環境和災害監測預報的衛星。

據中新社報導,這兩枚衛星擁有光學、熱紅外線、超光譜和雷達等多種類型遙感探測設備,主要用於對生態環境和災害進行大規模、全天候動態監測,及時反映及預測生態環境和災害發生、發展過程,並且對災情提供快速評估。

中國大陸今年的自然災害除了颱風和夏季水災,更經歷了50年來最嚴重的雪災和造成8萬多人喪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使得減少自然災害益發重要。5月12日的汶川震災後,中國當局以美國提供的衛星影像來評估公路損壞的情形。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地球軌道的「環境減災」A、B衛星,是兩顆光學小衛星,平均壽命大於三年,將每兩天覆蓋中國大陸一遍,利用紅外線異常,可進行地震預報、城市熱島效應監測、水體熱汙染等。

環境減災A、B衛星同時進太空

「環境減災」A、B衛星是「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計畫的一部分,這項計畫最終將由8顆衛星組成,觀測寬度可達720公里,地面辨識率可達20至30公尺,待8顆衛星全部發射完成,監測範圍將覆蓋洪水、乾旱、颱風、風暴潮、地震、滑坡、土石流、森林與草原火災、農作物病蟲害、海洋災害、荒漠化和沙塵暴等。

環境衛星將可快速反映生態環境和災害發生、發展過程,對災情快速評估,做為緊急求援、災後救助和重建工作的依據。

「環境減災」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白照廣指出,歐美的環境衛星,功能較單純,僅執行環境監測任務。中國的環境衛星採取多顆衛星組成「星座」,兩天一次的「全球覆蓋」,如果再發生類似今年初南方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這樣的重災害,「環境減災」衛星就可發揮作用。

fsj 提到...

台灣一衛星 抵大陸五顆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青霖】 2009.03.01

去年四川地震事發初期,因路迢雲隔,災情混沌;兩天後,台灣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拍到汶川受災的清晰影像,是全球第一張。

巧的是,兩年前同一天,福衛二號也拍過汶川,兩相比對,讓救災策略進退有據。

四川震災期間,福衛二號天天提供災區影像給全球及大陸中國科學院,一名大陸部落客在他的「博客」上說:「台灣一顆衛星可抵大陸五顆。」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主任苗君易的辦公室,就擺著中國科學院送的「創新為民,科技救災」的獎牌。

當時,美國太空總署網站和Google災區影像,都貼著福衛二號拍的照片。福衛二號的精彩事蹟不止於此,南極威爾金冰棚去年二月大規模崩解,為全球暖化留下明證,這歷史一瞬間,也是福衛二號拍到。

國家太空中心服役的衛星還有福衛三號,在氣象、電離層及氣候觀測上也教人刮目相看。四年前美國卡翠娜颶風發生前的五十四小時,福衛三號就發現颶風成形,其他衛星是在五十四小時之後才拍到。

苗君易說,全球四十多個單位使用福三影像,去年十月,他在國際會議上,十多個單位代表都對台灣福衛三號的貢獻致謝。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也當面表達合作意願,「讓台灣面子十足。」

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吳岸明說,每年出售福衛二號影像的收入約台幣八千萬元,一張境外的影像要價十五萬元。但基於人道救援,都是免費奉送。

其實,當初福衛二號的影像處理技術原向法國採購,但法方報價超高,加上輸出許可、採購程序出問題,國科會緊急廢標,決定自主研發,「事實證明,我們還是很行的。」苗君易說。

※ 下一步不妨研究地球磁場的變化。

fsj 提到...

國人自製「探空七號」升空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2010.05.06

等了快一年,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第二期太空科技發展計畫中的「探空七號」火箭,昨天晚上七點五十分發射成功。它將執行大氣電離層的「不規則體」研究,太空中心預計三個月後提出正式報告。

從一九九八年發射「探空一號」起,太空中心曾經發射六次探空火箭,這次是第七次,期間完成量測大氣氣輝、電離層、電漿密度等科學實驗,以及實際驗證國人有能力研製GPS、磁力計及火箭鼻錐罩開啟等技術。

「探空七號」主持人、太空中心系統工程組組長陳彥升說,當火箭發射成功的那一刻,在屏東中科院九鵬基地的二、三十名人員歡聲雷動。這枚火箭飛行過程提供科學實驗的總時間長度約為四百七十秒,最大高度約兩百八十公里,完成任務後掉進太平洋,它將研究電離層中的「不規則體」。

陳彥升解釋,台灣位處中低緯度之間,電離層裡離子變化活躍、分布不均,會產生亂流和波動訊號,進而干擾地面上的GPS定位等通訊品質。他希望這次實驗傳回來的數據,能與福衛三號的電離層量測資料相互驗證,增加國人對「不規則體」的了解,進而尋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