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5

首次利用雷射觸發雷雨的電氣活動

Laser triggers electrical activity in thunderstorm for the first time
http://www.physorg.com/news127369010.html

April 14, 2008

根據一篇發表在最新一期 Optics Express 上的新論文,一個歐洲科學家團隊已首度謹慎地觸發雷雨雲(thunderclouds)的電活動。他們將高功率雷射光脈衝指向一個雷雨而辦到。

在新墨西哥 South Baldy 峰上方,二個雷雨通過期間,研究者利用雷射脈衝創造出電漿絲(filaments),那能像班哲明富蘭克林以絲做的風箏繩一樣導電。並沒有觸發空對地的閃電,因為電漿絲壽命太短了,而且所產生的雷射脈衝也會導致雷雨雲本身放電。

"這是邁向以雷射光束觸發雷擊重要的第一步," 法國里昂大學的 Jerome Kasparian 表示。"這是第一次我們能在雷雨雲中產生閃電的先驅。" 產生完整雷擊的下一步或許會到來,他補充道,在這個團隊重新程式化他們的雷射以使用更精密的脈衝順序後,將產生壽命較長的電漿絲,以便在暴風雨期間更進一步引導閃電。

觸發雷擊對於基礎與應用研究來說,是種重要工具,因為它使研究者能夠研究雷擊底下的機制。此外,觸發雷擊也將使工程師評估並測試飛機與關鍵基礎建設,諸如電力線的閃電敏感性(lightning-sensitivity)。

脈衝化雷射對觸發閃電來說,代表一種潛在上相當強大的技術,因為它們能形成大量電漿絲 -- 在空中的離子化分子通道,其作用如同導線,延伸至雷雨雲中。利用雷射來觸發閃電這麼簡單的概念,是在超過 30 年之前被提出。不過迄今為止,科學家都未能完成它,因為之前的雷射並不夠強大以產生長電漿通道。當前這一代更加強大的雷射,例如 Kasparian 團隊所開發的,將改變它。

Kasparian 與他涉及 Teramobile 計畫(一個國際性計畫,由法國的 CNRS 與德國的 DFG 所創始)的同事,打造出一具強大的行動雷射,能藉由轟出超短雷射脈衝產生長電漿通道。他們選擇在新墨西哥裡的 Langmuir 實驗室測試他們的雷射,那配備能測量大氣放電的裝備。座落在 10,500 英尺的 South Baldy 峰上,這間實驗室是一處理想地點,因為它的高度接近高雷雨雲。

在測試期間,於雷射脈衝放電後,研究團隊為雲中的電氣活動定量。統計分析顯示,他們的雷射脈衝事實上加強了它所指之處,雷雨雲中的電氣活動 -- 在效果上,他們在電漿通道的位置,產生了小型區域放電。

然而,該實驗的限制是,他們無法產生壽命長到足以將閃電引導至地面的電漿通道。電漿通道在閃電可沿著它們行進屬公尺前,就會消失不見。該團隊目前正試圖增加雷射脈衝的功率達 10 倍,並利用脈衝的爆裂,更有效率地產生電漿。

雷擊打從富蘭克林以來就已成為科學研究主題,但儘管如此,卻未能完全了解。雖然科學家從 1970 年代以來就能夠藉由將小火箭(那纏繞連接地面的導線)射入雷雨雲中,以觸發雷擊,一般來說只有 50% 的火箭發射能真正地觸發一次雷擊。利用雷射技術,將使此過程更加快速,有效,且距成本效益,而且預期也能開啟許多新的應用。

※ 包括武器?還是發電?

* Electric events synchronized with laser filaments in thunderclouds
http://www.opticsinfobase.org/abstract.cfm?URI=oe-16-8-5757

Jerome Kasparian, Roland Ackermann, Yves-Bernard Andre,
Gregoire Mechain, Guillaume Mejean, Bernard Prade,
Philipp Rohwetter, Estelle Salmon, Kamil Stelmaszczyk, Jin Yu,
Andre Mysyrowicz, Roland Sauerbrey, Ludger Woeste, and
Jean-Pierre Wolf
Optics Express, Vol. 16, Issue 8, pp. 5757-5763
doi: 10.1364/OE.16.005757
『冰』生『閃電』
實驗室製造出球狀閃電
美軍電漿防護罩 讓敵人目眩神迷
最小的一塊冰揭露自然本質
「熱」冰將有醫療應用
在高壓電場中水會形成「漂浮水橋」
科學家解決玻璃水之謎
雪花的數學模型
電一下,「奈米釘」從防水變成可弄溼
微晶片大小的散熱「風扇」足以冷卻筆電
MIT 測試獨特的核融合發電方式
雷射光或能憑著呼一口氣偵測疾病
一圈圈的光子闡明量子物理的「鬼魅」
光的黑暗面 -- 碎形的光渦流
氣象戰爭 印度擔心中國引爆喜馬拉雅大洪水

3 則留言:

fsj 提到...

美空載雷射 首度擊落彈道飛彈
http://udn.com/NEWS/WORLD/WOR3/5425441.shtml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10.02.13

美國飛彈防禦署12日表示,美軍在太平洋標準時間11日晚間8點44分(台北時間12日中午12點44分),首次以空載雷射導能武器鎖定並擊毀一枚飛行中的彈道飛彈。這種類似電影「星際大戰」中太空戰艦光砲的導能武器,以高能量雷射光摧毀目標,射程達數百公里。

美國飛彈防禦署(U.S. Missile Defense Agency)12日說,「當『空載雷射武器測試平台』(Airborne Laser Testbed)成功摧毀一枚正在升空的彈道飛彈時,飛彈防禦署展現了導能武器在抵抗彈道飛彈上的潛力。」11日的武器測試在加州中部文杜拉市(Ventura)外海的「海軍空戰中心武器部門海上靶場」進行。

美國這項研發中的高能量空載雷射武器測試平台,結合美國頂尖航太和武器公司的技術,由波音公司生產載運武器的機身架構,是一架重新打造的波音747巨無霸噴射機,加上諾斯洛普葛魯曼公司供應高能量雷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發光束和發射系統。

去年8月,這種雷射導能武器即有在空中鎖定飛彈的能力。波音公司表示,當時一架改良過的747-400F飛機從愛德華空軍基地起飛,使用機上的紅外線感應器發現了從加州聖尼古拉斯島發射的飛彈,當時導能武器成功鎖定這枚目標飛彈。

空載導能武器的功能在攔截敵方飛彈攻擊,並讓美軍在各種等級的彈道飛彈升空時,有能力以予以擊落。美國飛彈防禦署還說,導能武器可降低軍方攔截任務的成本。

由於導能武器使用雷射等能量進行破壞,而非實體的彈頭或炸藥,因此能達到迅速、精準、減少不必要死傷等多重軍事目的。

目前美國正在研發從陸海空到太空的全面飛彈防禦系統,包括陸基的愛國者飛彈和類似系統、海基的神盾艦搭載標準三型飛彈,及空載雷射導能武器和太空星戰衛星。陸基和海基系統過去幾年陸續成功完成實地測試,空載雷射導能武器則是首度成功擊落飛彈。

fsj 提到...

乾旱地區新希望 利用雷射刺激降雨

中央社 2010.05.05

拜雷射科技之賜,飽受乾旱侵襲的國家,未來也許可以在急需的時候製造雨雲。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報導,物理學家發現,朝空中發射雷射脈衝,能觸發水滴的形成。這項突破性的技術將有助於在未來刺激降雨。

科學家卡斯帕瑞安(Jerome Kasparian)和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的團隊期望尋找比較環保的人工降雨方式來取代「種雲」(cloud seeding),這種人造雨的技術已經發展了50年。

所謂種雲是以火箭攜帶碘化銀粒子將它們灑向天空,這些粒子是作為「凝結核」(condensation nuclei),周遭即形成水滴。但卡斯帕瑞安表示,即使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種雲仍非一種有效的方式。

他指出,將碘化銀粒子撒向空中,對環境的影響令人擔心。

現在研究員發現,雷射科技可用於研發一種替代技術。

他們發現,朝大氣雲室發射能量光束,會產生充滿離子氮及氧分子的「通道」。其作用是充當冷凝錨(condensation anchors),和碘化銀的作用十分相似。水滴與離子融合時,它們在潮濕管道上的尺寸從50微米膨脹至80微米。   卡斯帕瑞安的團隊在好幾個夜晚朝柏林上空發射強力的「移動雷射」(Teramobile laser)。他們再度發現,濕度足夠時,凝結的水滴會沿著雷射路徑形成。

德國德勒斯登─羅森多夫研究中心(Dresden-Rossendorf Research Centre)的雷射物理專家沙爾布雷(Roland Sauerbrey)對實驗結果印象深刻。

他告訴「自然」(Nature)期刊說:「這是首次在戶外利用雷射光製造凝結。」

研究員下一步計畫是研究是否能藉由掃射天空,在更大範圍製造凝結。(譯者:中央社鄭竹雅)

fsj 提到...

輔助水凝結 雷射造雨有譜

自由 2011.09.01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根據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研究,雷射也有助於形成雨滴,提高人造雨的成效,這項成果有朝一日或許能讓人類自行決定何時何地下雨,給予全球嚴重乾旱地區所渴求的天降甘霖。

降雨是因水分子凝結在空氣中的微粒上,累積到足夠的量後,就會成雲降雨。科學界早已利用「種雲」(cloud seeding)人造雨,亦即將乾冰或碘化銀分子送到大氣中,作為凝結核,凝結水氣而後降雨。

不過,日內瓦大學物理學家卡斯帕里安說,由於大氣的多變性,使人難以掌握「種雲」的有效性,他的方法是利用強大雷射光造雨,亦即所謂的「雷射輔助水凝結」(laser-assisted water condensation)技術。

根據卡斯帕里安八月三十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的報告,研究團隊在日內瓦隆河上空,在不同溫度、濕度等大氣條件下進行實驗,發現相較於自然情況下,須有百分百相對濕度才會發生凝結作用,而雷射光在七十%較低濕度下也能促使形成微米大小的水滴,關鍵就在於雷射光可讓空氣中形成硝酸這類可作為種雲的化學物質。

實驗中,研究人員持續對空中發射強烈雷射光,產生作用有如膠水、可吸附水分子的硝酸,在相對乾燥條件下也能讓水滴凝結,而非蒸發掉。若在吹向山區的氣流中重複這個過程,應該足以讓空氣冷卻、雨滴變大而落下成雨。不過,卡斯帕里安說,雷射造雨還有一段長路,因為雷射能產生的水分子「現階段仍僅限於微米大小」,「要真的形成降雨,應該要十倍或一百倍大」。

雷射的好處是持續性、可隨時控制開或關、精準指向。此外,實驗使用的地面行動雷射裝置即可,不需使用空中雷射系統,而且這種方式只控制大氣中一小部分水氣,不致影響原本可能飄到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水氣,造成有如地表水一般的爭奪資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