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7

研究:海洋養殖漁業傷害野生魚類

Ocean Fish Farming Harms Wild Fish, Study Says
http://www.physorg.com/news148563590.html

December 15, 2008

根據本週 Conservation Biology(保育生物學)當中的一篇文章,於海洋箱網(cages)中養殖魚類,在根本上對野生魚類有害。

利用基本的物理學,夏威夷大學 Manoa 分校(UHM)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系的 Neil Frazer 教授解釋,養殖魚類會導致附近的野生魚類減少。其論文的基礎是由魚類所促使的、密度更高的傳染,以及使魚類健康下滑的感染。

對野生魚類而言,健康降低意味著更難找到食物與逃離掠食者,導致更高的死亡率。但是被養殖的魚類不僅被餵食,牠們還因牠們的箱網而免受掠食者掠食,所以受感染的養殖魚類會活下來,使病原體流入水中。水中病原體的密度更高,進而導致野生魚類的死亡率上升。

上面的範例解釋了最近所記載的,野生魚類在箱網養殖區域中的減少。

"海蝨子(Sea lice)是海洋養殖漁業中疾病轉移一個很重要的例子," Frazer 解釋。"海蝨子是微小的陰蝨(crabs)會附著在海生魚類上,吃牠們的魚皮,有時是更深的組織。魚皮對於魚類來說很重要,因為牠們需要讓牠們組織的鹽分少於海洋。此外,當海蝨子穿刺魚皮時,牠們為其他感染創造了進入點。故因海蝨子而衰弱的魚更難找到食物與逃離掠食者。"

一隻雌海蝨子終其一生可產生一千隻以上的幼蟲。幼蟲在海中漂浮,而其中少數幸運的幾隻夠接近一尾魚來附著。大部分的幼蟲因找不到魚而死亡。在漁業養殖的環境中,幼蟲找到魚來附著的機率增加,所以更多幼蟲能夠存活以變成海蝨子,而這些海蝨子會讓更多幼蟲進入水中。隨著更多幼蟲在水中,更多野生魚類會受到感染並且死亡。

數量更多的海蝨子對於鮭魚來說格外悲慘,因為幼鮭必定會通過鮭魚養殖所在的海岸區域。年幼的粉紅鮭(pink salmon)與狗鮭(chum salmon)(均為太平洋物種)受害最深,因為牠們生命早期花了很多時間在近岸水域,而且牠們在入海口(的體型)如此之小,以致於一、二隻海蝨子就足以致命。

這篇論文的計算證明,即便海蝨子在養殖魚類中的密度受到藥物控制,當地的野生魚類仍會減少。此外,這裡有養殖魚類的臨界蓄積量(critical stocking level)。如果海洋箱網系統的蓄積高於臨界程度,當地野生魚類會減少以致於滅絕。長話短說 -- 在海洋箱網中培養養殖魚類並不能拯救野生魚類,那反倒能輕易地摧毀牠們。

※ 不過生態系統並沒有這麼簡單。相關報導:

* Sea-Cage Aquaculture, Sea Lice, and Declines of Wild Fish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1561036/abstract
L. NEIL FRAZER
Conservation Biology, Published Online: 10 Dec 2008
doi: 10.1111/j.1523-1739.2008.01128.x
* Conserving biodiversity or plundering genetic diversity? What is captive breeding doing to fish populations?
http://www.physorg.com/news148218342.html

* 加拿大西北部野生鮭魚生存受海蝨嚴重威脅http://www.epochtimes.com/b5/7/12/14/n1942177.htm

* 地球暖化浩劫 加拿大鮭魚恐消失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36547

禁止捕魚護衛珊瑚礁避免掠食性海星爆發
新研究對海洋「混獲」緩和策略表示憂慮
研究證明海洋的「死亡區域」繼續擴張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2030年 全球為資源開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