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6

禁止捕魚護衛珊瑚礁避免掠食性海星爆發

Fishing ban guards coral reefs against predatory starfish outbreaks
http://www.physorg.com/news135860254.html

July 21, 2008

根據 7/22 當期 Current Biology,來自於澳洲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新證據指出「No-take(http://www.jncc.gov.uk/page-1572)」海洋保護區,在此捕魚被禁止,除了那些特意去保護的、遭剝削的(exploited,開發)魚群之外,還有其他好處。研究者發現,大量掠食性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別稱:魔鬼海星,那能破壞珊瑚礁)的爆發,較不常在受保護區域中發生,雖然他們仍無法確切知道為何會如此。

"棘冠海星的地理範圍包括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大,以及某些受到最多威脅的礁脈," 澳洲海洋科學研究所(AIMS)的 Hugh Sweatman 表示。"為了避免開發與其他威脅,或成為受損礁脈(reefs)之再殖入化(recolonization)以增加生態恢復力,這項研究為觸及此範圍的、有效海洋保護區域的設立,提供一種額外的論證。"

討論中的棘冠海星有多達 20 條臂腕,佈滿「看起來很邪惡的棘」,Sweatman 說。這些棘看來不但險惡,它們還相當鋒利,且攜有一種令人十分痛苦的毒素。

現在,Sweatman 發現,no-take 海洋保護區能幫忙避免掉這種惡性循環。他根據一項大規模的監控計畫,比較大堡礁 no-take 礁脈的海星爆發與開放捕魚礁脈的爆發。

大堡礁海洋公園最初的區域劃分計畫在 1989 執行完成,所謂的 no-take zones(NTZ)佔了 4.5% 的區域。後續調查發現,開放捕魚的礁脈,其相對爆發頻率比中部礁脈區域(mid-shelf region)中的 no-take 礁脈高出 3.75 倍,那裡是爆發最常發生的地方。

他對被剝削的魚類物種是海星的掠奪者仍然懷疑(譯註:作者認為魚類不是海星的天敵),他表示那裡也許是一種「trophic cascade(營養瀑布)」,在此,遭剝削魚類的數量增加(牠們有許多是食肉動物),導致小型掠食性魚類減少,進而支持規模較大的無脊椎動物。他推測當海星仍非常小時,這些無脊椎動物會捕食牠們。

大堡礁海洋公園在 2004 年中重新劃定,將 no-take zones 從 4.5% 增加到該公園面積的 33%,Sweatman 的小組在 Current Biology 中所報告的這種舉動,已經導致該區域當中的珊瑚鱒魚(coral trout,花斑刺鰓鮨?)迅速恢復。

"不管底下的機制如何,這項研究指出這種增加應當減少未來數波海星爆發的全面衝擊," 他說。"若海星爆發的礁脈比較少,表示礁脈與礁脈間的爆發增殖效率較差,這種效應也許會被放大。"

※ 相關報導:

* No-take reserves protect coral reefs from predatory starfish
http://www.current-biology.com/content/article/abstract?uid=PIIS0960982208006714
Hugh Sweatman
Current Biology, Vol 18, R598-R599, 22 July 2008
* 自由電子報 - 海星突然大增威脅菲律賓珊瑚礁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11/today-int9.htm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巨型水母侵日 愈殺愈多漁民慌
美澳研究顯示 海洋暖化速度遠高於預期
新研究對海洋「混獲」緩和策略表示憂慮
馬英九擬開放3浬拖網 創造海底沙漠?

1 則留言:

fsj 提到...

氰酸鉀毒魚 小琉球生態浩劫

【林和生/屏東報導】 2008-08-10 中國時報

孤懸外海的離島小琉球,是近年國內新興的觀光景點,不受汙染的乾淨海域,讓當地擁有豐富、多樣的海底資源,但居民近日發現,有少數不肖漁婦竟然利用具有劇毒性的氰酸鉀來毒魚、捕撈,造成海底生態的浩劫,若不加以阻止,勢必嚴重打擊漁業觀光產業。

「最近常在潮間帶看到三、兩婦人來回海域抓魚,私下了解,是利用已經少見的氰酸鉀施毒,每每婦人經過,不到幾分鐘,海上就會浮出大大小小的魚兒,看了真讓人心驚!」當地居民指證歷歷。

觀賞魚食用魚 一毒打盡

小琉球居民向本報投訴指出,包括烏尾冬、笛鯛、龍占等觀賞魚,還有石斑、紅◆等食用魚種,全部一網打盡,婦人把魚群打撈上岸後開始挑選,將高經濟價值的魚類丟入網袋中,經濟價值低或身型較小的魚群就恣意置於礁岩上,讓牠慢慢死去。

琉球區漁會總幹事蔡寶興說,琉球海域發生毒魚事件時有所聞,但這對離島的永續經營可說傷害極大,以琉球近年來發展有成的觀光產業而言,靠的全是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如果資源消失殆盡,說要轉型成觀光漁業,將成為空談!

警力缺乏 復育白忙一場

蔡寶興說,現在琉球就是缺乏有執行公權力的專業海上警察隊,目前琉球鄉公所有編列一組六人的海上巡守隊,利用早上及下午的時間巡視鄰近海域,但發現不法行為也僅能勸導,加上同是島上居民,礙於人情,效果通常很有限。

環保人士憂心忡忡地指出,近年來,政府積極投入淨海、淨灘等活,並投放置人工漁礁及施放魚苗等復育工作,但由於缺少公權力的護衛,使得長久以來的心血及最重要的一環遭到人為破壞,那所有的辛苦也將功虧一簣。

像勸導禁止騎士闖紅燈一事,沒有警察在開單嚇阻,就完全沒有作用,蔡寶興說,如果政府無法加強取締不法,那沿海的漁業資源不久後就會枯竭,整體漁業及觀光產業都將進入無止盡的寒冬。



◆ 施毒海域 有如魚兒地獄

【林和生/屏東報導】 2008-08-10 中國時報

琉球海域傳出不肖漁民利用氰酸鉀毒魚,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春表示,氰酸鉀含有劇毒,遭到汙染海域內的魚群,內臟都會受到危害,觀賞類的魚種通常活不過三天,對整體海底資源的影響可說相當嚴重。

琉球區漁會總幹事蔡寶興證實,少數不肖漁民常會拿起大網在海上圍圈,再將氰酸鉀置入海中,之後魚群就會翻肚、浮上海面,而這塊受到汙染的海域,兩、三個月內就不會再有任何魚種出現。

氫酸鉀毒魚是台灣海域長久以來的問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王維賢說,魚類對於氫酸鉀的敏感性很高,些微劑量就會產生昏迷甚至喪命,但同樣程度對於人體應該還在承受範圍,因此,誤食汙染魚種的消費者,如果沒有意外,自身皆能進行代謝,影響不大。

不過王維賢強調,若長期食用毒魚,當然就會對身體產生影響。曾有人因食用汙染魚而有噁心、嘔吐、呼吸不順暢等症狀出現。琉球當地的魚販說,分辨魚健不健康相當容易,除了魚身沒光澤、呈紫白色外,魚眼凹凸過於明顯,可能就是經過毒物捕撈的魚群,購買時就要特別小心。

這種大小通吃的施毒捕撈方法,造成極大的生態浩劫,蔡寶興說,經過長期復育的琉球海域,還畫有保育區,但卻成了不肖漁民的現成漁場,政府再不想辦法解決,那長年的努力將會在近期內毀於一旦。

※ 政府該教育當地居民,別為了幾條魚斷了自己的生路。氰酸鉀(Potassium cyanate,KCNO)不是氫酸鉀、也不是氰化鉀(KCN),更不是某些大家俗稱稱的「砒霜」,雖然二者都有苦杏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