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9

美澳研究顯示 海洋暖化速度遠高於預期

AFP: Oceans warm more quickly than suspected: study
http://afp.google.com/article/ALeqM5igFxJIJfuE0EfdVyUQv9j-GuVSUA

法新社╱鄭詩韻 2008-06-19

(法新社巴黎十八日電)美國與澳洲的氣候研究員今天發表報告說,由於氣候變遷影響,過去四十年全球海洋暖化速度比之前想像的還要快百分之五十。

海洋溫度升高導致水量增加,造成海平面上升、淹沒小島國,也可能對全球各地人口密集、地勢低漥的三角洲地區帶來浩劫。

這份刊登於英國「自然」期刊的研究,讓科學界又添一件對海平面上升速度與後果提出的警告。

作者指出,此份報告也糾正了去年贏得諾貝爾獎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所提的大型報告。  迄今電腦氣候模型做出的預測,與科學家從海洋蒐集的數據之間,有令人費解的落差。  此份由澳洲天氣與氣候研究中心研究員杜明格斯領導的新研究,是首度有模型數據與觀察數據趨於一致。

研究使用新方法,測量一九六一年到二零零三年間,七百公尺深的海洋溫度。研究顯示,熱能暖化造成海平面每年上升零點五三公厘,而非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報告所說的零點三二公厘。



◆ 造雨不成... 天上掉下水泥塊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路透莫斯科17日電】 2008.06.19

俄羅斯空軍上周進行人造雨任務發生一件糗事,一袋用來催雲造雨的25公斤水泥從天而降,把首都莫斯科近郊的一間民宅砸了一個80到100公分的大洞。

本月12日是俄羅斯慶祝前蘇聯垮台獨立的日子,俄羅斯空軍依例在重要節日前派12架運輸機執行催雲造雨任務,讓雨先下完烏雲和濕氣消散,以免慶典當天下雨。

運輸機上裝載了大量的液態氮、碘化銀及水泥粉,作為灑在雲中造雨的「種子」。只是,一袋水泥粉不知何故未能散開,結成塊從天而降砸破民宅屋頂。

屋主雖然毫髮無傷,但她拒絕俄羅斯空軍5萬盧布(台幣6萬3,900元)的賠償。屋主說,她將對屋頂的破損和心理創傷提出訴訟。

※ 相關報導:

* Improved estimates of upper-ocean warming and multi-decadal sea-level rise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3/n7198/abs/nature07080.html

Catia M. Domingues, John A. Church, Neil J. White,
Peter J. Gleckler, Susan E. Wijffels, Paul M. Barker &
Jeff R. Dunn
Nature 453, 1090-1093 (19 June 2008)
doi: 10.1038/nature07080
氣候變遷 要積極面對
北極搶能源浩劫來了 能源氣候糧食列三大挑戰

衛星見證史上面積最小的北極冰
巨型水母侵日 愈殺愈多漁民慌
新發現扭轉對於光合作用的概念
研究:受到壓力的海藻能影響氣候
研究:缺鐵細胞為何會燃燒更多葡萄糖
NASA:北極海洋流會向後轉
科學家揭露洋流具有「條紋」
遠古「鋯石」證明早期地球各大陸氣候嚴苛
全球暖化?研究表示下個十年將會比較冷
太陽系在銀河平面間的「反彈」終結了恐龍?(更新)
191國同意設深海自然保護區
重視國際法及海洋意識
新研究對海洋「混獲」緩和策略表示憂慮
 - 暖化警訊!台南鹿耳門 水母漂滿溪
 - 天氣暖化 金門慈湖水母數量暴增
禁止捕魚護衛珊瑚礁避免掠食性海星爆發
馬英九擬開放3浬拖網 創造海底沙漠?
 - 鉅亨看世界-北冰洋鮭瘟
研究證明海洋的「死亡區域」繼續擴張

12 則留言:

恩寶爸 提到...

人永遠是不會勝天的....

fsj 提到...

五成機率 北極九月沒冰了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06.28

聽起來不可思議,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北極可能在今年夏天出現冰層完全融化的奇景,將是人類有史以來首見。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深科學家薛瑞茲表示,受全球暖化影響,北極區冰層有五成的機率,在今年九月暫時完全融化,速度比預期快很多。儘管北極融冰可能不會對人類產生立即的影響,但北極熊將連立足之地都沒有了。

薛瑞茲指出,「幾年前,我們認為北極全面融冰應發生在二○五○年至二一○○年間,最近則認為會提前到二○三○年,現在卻可能提早到今年九月。」他說,就科學角度而言,北極只是地球上的一個點,但是象徵意義重大:「北極應是冰天雪地,不該變成一片汪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位於北極海的「西北通道」原本長年結冰,不利航行,不過去年九月因北極融冰而首度短期出現「門戶洞開」。

西北通道起於大西洋,通過北美洲北岸、加拿大北極群島進入北極海,再進入太平洋。

薛瑞茲說,如果北極區冰層完全融解,船隻就可利用「西北通道」航行,不必依賴巴拿馬運河或繞道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將可節省時間和能源,而且北極海底部還有石油。

北極冰層若完全融化,北極熊將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科學家證實,逐冰而居的北極熊因覓食困難而溺斃的情況日益嚴重,甚至因覓食不著而互噬。

美國研究人員二○○五年發現,北極熊必須游泳穿越六十英里的海面尋找食物。被迫長泳的原因是,牠們賴以覓食的浮冰不斷融化,愈來愈小,彼此距離愈來愈遠。北極熊的泳技只在近岸地區吃得開,海上長征使牠們無法承受筋疲力竭、體溫過低或遭海浪吞沒。

科學家認為,北極熊因浮冰融化而溺斃,正逐漸成為北極圈的普遍現象,棲息於北極圈的兩萬兩千隻北極熊正逐漸減少。



◆ 代誌大條 9月前北極冰恐消失

閻紀宇/綜合報導 2008-06-28 中國時報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的威力,北極海的冰層最清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科學家塞瑞茲26日指出,今年9月夏天結束之前,北極(地理北極)可能出現一幅人類從未見識過的曠古奇觀:只見茫茫海水,不見雪白冰層。

塞瑞茲說:「我們中心的同仁還設了一個賭局,賭的就是北極的海冰會不會在今年夏天完全消融;目前看來機率是50%…就科學觀點而言,北極不過就是地球上的一點,然而這地方有它的象徵意義。」他並指出未來幾十年內,北極海冰層恐怕都無法恢復舊觀。

至少70%融化殆盡

去年夏天北極海冰層的消融面積就創下歷史紀錄,9月時水─冰界線退至距離北極約只有1130公里處,沿著阿拉斯加與加拿大外海前行、穿過格陵蘭島西岸直抵大西洋「西北航道」,竟然首度短暫開通。

今年冰層的情況更不樂觀,多個冬季累積的「多年冰」蕩然無存,北極只見上一個冬季才形成的「一年冰」。這些單薄的冰層是否能撐過接下來3個月的夏日艷陽,恐怕大有問題。科學家預估,至少70%的一年冰會在9月前融化殆盡。

未來兩個月是關鍵

塞瑞茲表示,接下來2個月的氣候狀態,將決定北極冰層會不會全部消失。華盛頓大學的林賽教授則指出,風力變化與日照時間都是關鍵因素,今年夏天北極冰層的命運如何,目前還難下斷論。

北極向來是溫室效應最顯著的地區之一,而且冰層加速消融之後,深藍色的海水比雪白的冰層更能吸收陽光,進一步加快暖化速率,導致更多冰層消退,形成惡性循環,對整個北極地區影響重大。

科學家與北極地區原住民伊努特人也發現,每年海冰開始碎裂的時間越來越早,範圍越來越大。在阿拉斯加與加拿大班克斯島之間海域形成的「冰間湖」,面積也比以往大了許多。

周邊資源之爭更激烈

冰間湖是海冰中半永久性的無冰水面區,會吸收太陽熱量,加速海冰邊緣融化。

另一方面,北極冰層消失其實也會帶來一些好處,例如讓西北航道維持長時間暢通,大幅縮短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之間的航程。此外海冰一旦融化,這片海域中的油田、天然氣田和漁場也將更容易開發。只不過如此一來,自然生態必然遭受嚴重衝擊,而且北極圈周邊諸國的領海與資源之爭也將日益激烈。

※ 相關報導:

* AFP: North Pole may briefly have no ice this summer: US expert
http://afp.google.com/article/ALeqM5iU9UOmEQ5-DXROTg33PsMch2Xopg

* AP: This summer may see first ice-free North Pole
http://ap.google.com/article/ALeqM5hU5i54pX9VdxAcD6Mo3VfWZDWfyQD91ILU4G1

*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NSIDC)
http://nsidc.org/index.html

fsj 提到...

當北極熊無處棲身

【柳中明】 2008-07-03 中國時報

近日,美國科學家預測今年夏季可能會出現北極海冰消失的情景,到底此問題有何重要性?

在上個世紀末,人類對於氣候暖化的危機感,促使京都議定書被正式提出。當時,所有關於北極海冰融解的預測,都認為要等到本世紀末期,最早可能是二○六○年。其主要是觀察每年夏末衛星遙測海冰面積,呈現逐年線性減少的特徵,再以線性外延而得推估出來。

本世紀起,夏末秋初的北極海冰面積呈現「跳水式」的減少,也就是往下的指數函數形態,而且是不斷地打破紀錄。更且,連冬季海冰面積也是以一樣的型態在減少。今年二月,「科學」期刊上刊登的論文,已將北極海冰全部融解的預測,提早到二○一三年的夏季。該研究所依據的資料,僅到二○○七年的夏末。

二○○七至二○○八年間的冬季,在亞洲算是正常年,雖然出現元月大陸雪災與二月澎湖寒害。但是,很令人驚訝的:北緯六十度以上是暖冬,特別是由北俄羅斯到北歐三國到格陵蘭島的北大西洋與部分北極海域;同時,北極海冰面積增加,在今年三月十日達到高峰,但僅略大於去年冬季,仍遠小於過去冬季面積。同時,船艦的海冰監測數據發現:冬季形成的海冰竟是非常薄,好比大陸黃河的冬季結冰,雖然可以在上面行走、滑冰等,但一到春暖花開之後,就快速融解。

因此,美國科學家提出有五○%的機率,在今年夏季會出現北極海冰融解的情形,其主要就因為新形成的海冰正在快速融解,而舊的海冰可能會加速消失。雖然個人認為目前的預測實在大膽,但不得不提出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那就是自二○○○年以來,科學界根本無法有效掌握海冰融解的機制,所以演變成每過幾個月,當新的監測數據出現時,就會有新的預測被提出。

原理上,當海冰面積縮減時,地球反射太陽光的反射率就會下降,如此入射的太陽光增加,大氣增溫速度就會加強,當然海冰面積就會更加速減少。過去七、八年來,海冰面積呈現指數函數而非線性函數減少,就應是基於此正回饋原理。但是,其牽涉到大氣─海洋─冰等三個系統間的交互作用,顯然無法被輕易理解與模擬出來。

但是,北極海冰急速融解,應是反映全球增溫加速的情形,以及格陵蘭島上的冰原加速崩解的情景。其最直接的衝擊就是:科學界對全球海水位上升的預測,其實也是失真的,而且非常可能是低估的。這對於海島國家如台灣,真不是好消息。

當然,大家都知道北極生態系將面臨極大衝擊,如北極熊就已被國際列為瀕臨絕種的動物。但是,更糟的是目前環北極海生活的原住民部落,正面臨海水淹沒的威脅,而成為最早的環境難民,不得不接受被遷移的命運。

(作者為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fsj 提到...

液晶電視量產 助長溫室效應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8.07.09

洛杉磯時報8日報導,在電腦與液晶電視製程中廣泛使用的合成化學物三氟化氮nitrogen trifluoride(NF3),是為害更鉅的溫室效應氣體,威力是二氧化碳的1萬7000倍,然而科學家從未檢測,國際協定亦未加以規範。

爾灣加州大學的大氣化學家普拉瑟及茱諾‧許在透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三氟化氮可謂「失落的溫室效應氣體」。他們說:「隨著液晶電視的迅速普及,三氟化氮的市場出現爆炸性成長。」

三氟化氮激增令氣象科學家震驚。普拉瑟認為,它在大氣中的壽命可達550年。

各國1997年簽署京都議定書時,三氟化氮只是半導體產業使用的少量原料。當時的電腦晶片製造廠主要以全氟碳化物清洗製造積體電路所使用的真空槽,然而大約三分之二的全氟碳化物最後會逸入空氣中,加深溫室效應。後來改用替代品三氟化氮,雖然它促成全球暖化的可能性更高,但較不易逸入空氣。目前全球三氟化氮有四分之三用來製造電腦晶片,其餘的則是生產液晶電視面板(LCD)。

美國賓州艾倫鎮亞普公司(Air Products)副總裁潘特表示:「我們基於環保的考量而開始生產三氟化氮。」該公司曾經因為這次轉型而獲得美國環保署頒發「氣候保護獎」。

潘特表示,估計至2010年為止,全球三氟化碳產量可達8000噸。效應相當於1億3,000多萬公噸的二氧化碳。一座發電量360萬瓩大型火力發電廠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約2500萬公噸。

亞普公司表示,製程中釋出的三氟化氮約占全部的2%,其中相當部分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即會氧化。然而普拉瑟引用一項研究報告的資料指出,即使在理想的情況下,釋出的三氟化氮可能超過3%。此外,三氟化氮可能在生產、運送、運用、處理的過程中輕易逸出而不被察覺。



◆ 阿根廷冰川 首見冬季崩塌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07.09

阿根廷「冰川國家公園」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夏季偶爾可見的「冰堤」崩塌,讓人驚心動魄。不過,今年公園內一片巨大「冰堤」卻在南半球正處冬季的當下開始崩塌,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地球暖化的影響。

冰河沿著河谷而下到匯流處時,如果遇到另一支「水流」,那麼冰河可能會把此一支流的水堵住,進而形成一個湖,冰塊則堆積成為一個「冰堤」,把水包圍起來。不過隨著季節變化、溫度上升,「冰堤」會因融化而無法支撐湖水壓力,終致「崩堤」;當然,如果湖水不斷累積增高,「冰堤」也會因為基底支撐不住而潰堤。

阿根廷「冰川國家公園」內的冰堤向來只在夏天溫度上升時「崩堤」,但今年公園一處六十公尺高的冰堤突然提前崩塌,科學家懷疑是全球暖化惹的禍。

七日開始出現崩裂的冰堤位於國家公園的「摩利諾冰川地區」。「摩利諾冰川」是世界最大的冰川之一,長卅公里,總面積二百七十五平方公里,出口寬度五公里,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東南方二千八百公里處,平均每四年會形成一個冰堤。

摩利諾冰川在二○○四年三月曾發生「冰堤」崩塌,當時因為冰堤所阻擋的湖水不斷增加,龐大的水壓終於在冰堤的底部壓迫出縫隙而突破了冰堤的防線。

當年許多遊客蜂擁而至,除了一睹波瀾壯闊的景象,也擔心隨著地球暖化,「冰堤」崩塌在未來恐成絕響。

去年獲頒諾貝爾獎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帕喬里上周五即已表示,氣候變遷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更快,熱浪和洪水增多,而且「更高的溫度正對冰河和降雪造成深遠的影響」。



◆ 懸崖變近... 2萬英鎊屋 僅值1英鎊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07.09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現年49歲的珍‧艾區20年前和丈夫買了一幢位於近海懸崖上的房子,舉目可見明媚的海景,當時花了這對夫妻2萬英鎊(約120萬台幣),不過隨著海水侵蝕,房子離大海愈來愈近,這間房子現在竟只值一英鎊,還不到60元台幣。

屋址位於英國諾福克郡的哈比斯堡(Happisburgh),剛好鄰近北海。珍和丈夫最近想經營修車業,打算以房屋做抵押,向銀行申請5萬英鎊的貸款。夫妻兩人認為,房屋應該有8萬英鎊的價值。

令他們意外的是,Natwest銀行評估房子只值一英鎊,因此拒絕貸款申請。銀行認為,珍的房子實際上「毫無價值」,原因是「持續性的海岸侵蝕」。

聽到消息後,珍說:「真讓我震驚,我們房子的價值竟然比不上一條土司」、「如果它位居內陸,那麼可能價值18萬英鎊」。這個消息也引起整個社區的騷動,很多村民突然明白,原來他們的房子根本不值一文,其中還有人房子離海更近。

根據估算,珍的房子20年前還距離海邊457公尺,現在卻只距離60公尺,而近年來以已經有20戶房子被海水淹沒。

包含珍在內的數十個村民近日和英國環境部長見面,要求政府在海岸防護上投入更多經費,否則就得提供補償。

fsj 提到...

從南極企鵝寶寶被凍死到暖化致腎結石

◆ 南極反常暴雨 數萬企鵝寶寶雨中凍死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7.15

全球暖化造成南極氣候巨變,雨多、雪少,已嚴重威脅企鵝繁殖,初生的阿德利(Adelie)企鵝因羽翼未長成,絨毛不能防水,數以萬計的企鵝寶寶在寒風中凍死。科學家相信,若暴雨氣候持續,阿德利企鵝數目恐將減少八成,十年內可能絕種。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企鵝寶貝」中的國王企鵝,生存處境也備受威脅。

科學家指出,過去礦工常用金絲雀來測試礦坑的空氣品質,而企鵝則是海洋環境的天然警報器,由企鵝的命運可以看出海洋真的病了。

過去五十年來,南極半島氣溫上升攝氏三度,現在的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十四點七度,更重要的是,五十年前下雨和下雪的比例是每兩天下雪、才有一天下雨,但過去數年的情形剛好倒過來。

初生的阿德利企鵝只有薄薄的絨毛,要到四十天大時才長出有防水功能的羽毛。大雨來襲時,企鵝父母會保護企鵝寶寶不要被淋濕,可是成年企鵝得出外覓食、也可能淪為海豹的食物,失去依傍的企鵝寶寶就會全身濕透而死於失溫。

紐約探險家鮑爾馬斯特說,過去五年來,南極暴雨的情形增多,有時暴雨持續六天,小阿德利企鵝凍得發抖。下雪時,牠們的絨毛能夠抗寒,但大雨時就好像我們穿的羽絨衣一樣會濕透。夜間氣溫下降,小企鵝根本撐不到早上。

鮑爾馬斯特說:「南極冰帽融化聽起來可能不痛不癢,看見企鵝腳下盡是下一代的殘骸,才是氣候變化最震撼、直接的證據。」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生物學教授波爾斯曼在二○○六年十二月重回「企鵝寶貝」拍攝地點南極洲東部,時隔不到兩年,景物全非。波爾斯曼說,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國王企鵝寶寶、冰山僅剩不到十來座,國王企鵝樂園已不復見。

研究企鵝卅年的波爾斯曼指出,企鵝對環境十分敏感,一有變化牠們一定先知道,由牠們的命運可以看出人類對環境的作為。



◆ 美研究:全球暖化可能增加腎結石發生率

法新社╱陳昶佑 2008-07-15

(法新社華盛頓十四日電)根據德州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受全球暖化影響,未來數年間越來越多美國人可能罹患腎結石。

腎結石是由溶解在尿液中物質形成,非常疼痛,通常是因脫水引起,可能是飲水不足,或是高溫炎熱導致水分流失過多。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今天披露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全球暖化趨勢如同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去年預測般持續下去,預料美國某些最乾旱地區,罹患腎結石比例增幅將多達三成。

腎結石發生率增加,代表二零五零年將出現一百六十萬至兩百二十萬起病例,造成美國經濟損失達十億美元治療費用。

研究報告資深作者、德州西南大學泌尿學教授皮爾說:「這項研究率先提供例證,證明全球暖化會對人類造成直接健康影響。」

他說:「當人們從氣溫適宜地區,遷往氣候較溫暖地區時,也可發現結石風險迅速增加。舉例來說,這種狀況也出現在調軍前往中東地區時。」

研究主持人布里考斯基比對腎結石發生率與聯合國對氣溫增加的預測,並創立兩種數學模式,預測暖化對未來人類的影響。

其中一個模式顯示,美國南部地區腎結石發生率會增加,包括現存南部各州的「腎結石地帶」,包括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與田納西州。

另一個模式則顯示,腎結石發生率的增加集中在上中西部地區。

研究報告說:「全球其他結石地帶,預期也會出現腎結石流行程度上的類似氣候相關變化。」

※ 相關報導:

* More kidney stone disease projected due to global warming
http://www.physorg.com/news135274903.html



◆ 亞熱帶國家盛行的疾病「尿路結石」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574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08-07-15

傳統治療尿路結石的手術,是將身體的腰側切開,找到腎臟,剖開腎的下緣,可以取出結石,再把腎臟、肌肉、皮膚一層層縫合,只是這種手術工程浩大,對身體的侵襲性較大,腎功能也會受到損害。臺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表示,近年來所發展出的腎臟鏡手術及腹腔鏡手術,不再需要切開身體剖開腎臟,改由體表挖幾個洞,伸入內視鏡管鑽到腎臟就可以取出結石,同時修補狹窄或阻塞的尿路預防結石復發。這些新的手術對身體的侵襲性較少,但仍然要在腎臟打個洞,潛在的風險依舊得小心。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罹患尿路結石(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結石)的患者為數眾多,約9%的人罹患這種反覆發作,痛起來想找地洞鑽的毛病。

陳永泰醫師指出,結石的治療方法依發生部位和結石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尿道、膀胱或輸尿管的結石都可以用內視鏡,直接看見結石,再用鐳射、超音波或水電波等種種工具加以擊碎,然後讓結石排出體外;大多數的腎結石則可以直接用體外震波碎石機(俗稱碎石機)擊碎佐以藥物幫忙,使結石粉末排出。

然而,有一種結石,非常頑固,很難加以排除常令醫生和病人頭痛不已,那就是下腎盞結石。陳醫師解釋,腎臟是大多數結石的出生地,自從牛頓發現地心引力之後,人們了解到不是只有樹上的蘋果會往下掉,凡是重的物體都會掉到下面。因此,發生在上、中腎盞的結石都比較容易掉到腎盂再隨尿液順勢而下,排到膀胱,最後解出人體之外。

然而,位於下腎盞的結石可就沒那麼幸運了。這種下腎盞結石,缺乏魚兒不畏困境逆流而上的精神和力量,通常遵循重力原理,如石沈大海一般待在腎臟下方,即使接受最先進的體外震波碎石術,將石擊碎成細沙,這些碎片能自行排出體外的機會也只有六成左右。將近一半的碎石又繼續石沈大海,身陷腎臟的底部,無法逃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運氣不好的患者,結石會逐漸長大,甚至引起發炎細菌感染,造成腎功能的損害。

fsj 提到...

汙染?暖化? 400企鵝橫死巴西沙灘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夏嘉玲/綜合報導】 2008.07.21

生長在南極嚴寒地帶的企鵝,最近數以百計地陳屍在巴西的熱帶海灘。當地環保專家指出,有記憶以來,從來沒見過這麼多死企鵝被沖上巴西海灘,地球環境的變遷令人憂心。

近兩個月來,巴西里約熱內盧省弗里奧角海灘先後發現400多隻企鵝屍體,且多半是未成年的小企鵝。弗里奧角海岸保護及環境部門主管皮門塔表示,由於麥哲倫海峽洋流湍急,每年都會有企鵝從南極與巴塔哥尼亞海域被沖到熱帶地區,巴西每年都要出動飛機把數十隻倖存的企鵝送回原地。不過,今年被沖到巴西的死企鵝遠超過以往。

針對今年這種異常的原因,專家意見不一。部分認為是人類過量捕魚,企鵝不得不游向離岸更遠的海域覓食,捲入強勁洋流被沖走。也有人認為海洋汙染造成企鵝免疫力降低,容易遭細菌感染損傷肺功能;還有人認為是全球暖化的後果。

里約熱內盧省最大的動物園今年已收治上百隻企鵝,很多企鵝身上沾滿石油。獸醫穆尼茲指出,供應巴西大部分石油的坎波斯油田就在岸外,救援人員雖然盡力拯救,受到油害的小企鵝仍陸續死亡。

皮門塔認為,企鵝頭號殺手是環境汙染。但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生物學家柯斯塔認為,汙染程度還不至於這麼快就危害企鵝的生存,真正的問題出在全球暖化,氣溫上升影響洋流,產生更多氣旋,使海面波濤洶湧。柯斯塔說,沖上巴西海灘的大部分是剛離巢的小企鵝,以及病弱企鵝,遇強勁洋流時很容易就被沖走。

研究企鵝25年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家波爾斯曼,發表在7月號「生物科學」期刊的論文指出,人為汙染和暖化無遠弗屆,造成企鵝數量銳減,過去認為棲地遠離人類的企鵝較安全,現在則發現不然。例如加拉巴哥群島的企鵝就因聖嬰現象使海水變暖,須深入海洋覓食,母企鵝有時得棄小企鵝於不顧。

企鵝已有3種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危」」(endangered)等級,7種列為「易危」(vulnerable),還有兩種列為「接近受威脅」(near threatened)。15年前,企鵝只有5到7種有易危風險。



◆ 北極熊求生 搬家到南極?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 2008.07.21

全球暖化讓北極海冰加速融化,威脅北極熊生存,有生態學者建議,把北極熊往南極送,或許能為北極熊留住一線生機。

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科學」期刊17日發表的一篇「輔助移殖」(assisted colonization)相關論文大膽建議,以人為方式把生存備受威脅的物種從原棲地「連根拔起」,送往新環境生活。以最受全球暖化威脅而瀕臨絕種的北極熊為例,或許可考慮送往南極大陸。

除了學術地位崇高的「科學」刊載「輔助移殖」相關論文,美國生態學會8月舉行年會時,也將就這主題先舉辦3天研討會。

提出輔助移殖的澳洲生態學者休‧波興翰(Hugh Possingham)表示,在嚴格控制各種條件下,輔助移殖確實可行。美國自然保育協會生態學者龔薩雷茲表示,萬一所有保育方式都宣告失敗,輔助瀕臨絕種生物移民,就成了值得嚴肅考慮的選擇。

反對者不在少數。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學者傑森‧麥克拉蘭認為這是一個餿主意,已有太多前例證明,善意引入的外來物種會導致各種破壞,輔助移殖會「讓地球生物區整個改觀」。

北極熊若移民南極,南極生態系統可能面臨浩劫。美國地質調查所首席北極熊研究員安斯托普指出,南極的企鵝、海豹不習慣冰層表面有掠食者,會大量被北極熊吃掉,送北極熊到南極,「短期內可能成效極佳,但到頭來可能讓整個生態系統崩潰」。

※ 人類少自作聰明

fsj 提到...

毒藻?暖化? 80億幼蠔暴斃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7.31

法國最近爆發的「生蠔危機」愈演愈烈,估計有八十億隻幼蠔在短短數天內感染細菌死亡,法國傳媒以「國家災難」來形容養蠔業困境,法國農業部長巴尼耶並提前離開世貿談判,回國訪視養蠔戶,督促專家設法控制災情。而美國西岸的養蠔業也遭到弧菌微生物打擊,歐美兩大主要產蠔區都出現幼蠔暴斃的情形。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自七月以來,法國十二至十八個月大的幼蠔幾乎死亡殆盡,一歲幼蠔損失達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百;兩歲蠔的死亡率百分之十五,是年均死亡率百分之八兩倍。這八十億幼蠔如果長成,占二○一○年底蠔產量的八成。

科學家和法國官員數周來緊急會商,調查幼蠔死亡的可能原因。有專家認為有毒藻類是元凶,也有人推測是因為全球暖化,今夏西歐海水溫度略升,浮游生物異常增生,以浮游生物為食物的幼蠔是吃撐了,以致死於消化不良。

法國專家指出,幼蠔大量死亡可能是OHS-V1皰疹類病毒和一種弧菌的交互作用。這些病毒和弧菌一直是令養蠔業者頭痛的問題,但由於上一個冬季異常暖和、加上春季多雨,今年病毒和弧菌特別厲害。

法國一九七○年代也出現過神秘藻類侵襲養殖蠔業的危機,這次危機之嚴重是四十年來僅見。業者指出,今年的供應還不致受影響,但明年底起的成蠔供應將銳減,二○一○年產量可能減半。由於法國年產量十三萬公噸,占全球第四位,其他國家也可能受影響。

另據洛杉磯時報報導,美國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沿岸的養蠔戶也為弧菌疫潮而疲於奔命,去年夏天俄勒岡州一家重要蠔苗場曾爆發疫潮而一度關閉,造成幼蠔供應短缺。美國農業部正在研究「微生物戰爭」策略,希望從海水中找出能摧毀這種殺蠔弧菌的微生物。

※ 還是水母最厲害。

fsj 提到...

北極冰架發生3年來最大規模斷裂

◆ 加拿大官員:北極冰架發生3年來最大規模斷裂

鉅亨網╱查淑妝 2008-08-01

加拿大政府官員29日說,加拿大地處北極地區的埃爾斯米爾島北岸沃德‧亨特冰架發生斷裂,形成 2座總面積約為20平方公里的浮冰島。這是近 3年來最大規模的北極冰架斷裂。

新華網引述法新社報導,加拿大極冰署高級冰山預報員盧克‧德雅爾丹表示,第一次斷裂發生在 7月22日前後,第二次斷裂發生在23日夜間至24日淩晨。斷裂後形成了2座浮冰島,面積分別為4-5平方公里和14平方公里。

研究人員搭乘飛機在其中一座浮冰島上空察看,還分析衛星圖片數據,最終確認冰架發生斷裂。

冰架指與陸地相連的巨大浮動冰層。埃爾斯米爾島屬於加拿大北極群島,北部連接著 5座大型冰架。其中,沃德‧亨特冰架規模最大,面積約為 443平方公里,厚度約為40米。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冰架形成於4000多年前。

與埃爾斯米爾島相連的艾裏斯冰架2005年 8月發生斷裂,形成一座面積66平方公里的浮冰島,大小相當於美國紐約曼哈頓。那次斷裂可謂驚天動地,連 250公里之外的地震監測儀器都探到震動。本月發生的冰架斷裂是2005年之後最大的一次。

過去數10年間收集的衛星測量數據顯示,北極地區冰面面積大幅減小,冰川消融、冰架斷裂事件時有發生。

加拿大特倫特大學極地專家德裏克‧米勒說,我們確定這一地區冰面面積在20世紀縮小了90%,這一現象已持續相當長時間,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點狀事件。

他舉例說,北極彼得森冰架在2005-2007年間面積縮小1/3。埃爾斯米爾島周圍曾被一整座冰架團團圍住,直到上世紀初冰架發生斷裂。

沃德‧亨特冰架中心區域2002年出現裂縫。研究人員今年早些時候又發現一條長約18公里、深約40米的新裂縫。不過,德雅爾丹說:「這次冰架斷裂與今春發現的裂縫可能不存在直接關聯。」

米勒說,2002年形成的裂縫把冰架分為兩部分。隨著時間推移,冰架的完整性和整體構造逐漸受影響。

極地專家對北極冰川消融和冰架斷裂原因持不同意見。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罪魁禍首,另一些人則持謹慎態度。

米勒沒有把冰架斷裂事件歸咎於氣候變化,但說當前北極氣候無助於冰架重建的理論與這一現象相符合。「現在氣候不同了」他說,「不利於形成冰架。這是個單向過程。」

一個海洋浮冰研究項目的聯合負責人加裏‧斯特恩說,整個北極地區都面臨相同問題。他所在的考察隊已有數周未見過冰層。他們原本打算去年 2月在北極冰層上紮營,但由於附近區域連續 2年沒有形成堅固冰層,最後只能放棄原計劃。

斯特恩說:「船上成員再也不覺得吃驚。我們一直希望人們知道,現在冰面縮小速度加快,還會繼續加快。」

fsj 提到...

大批北極熊大海漂流 保育組織憂心

中央社 2008.08.23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今天說,日前多隻北極熊被發現在阿拉斯加外海游泳,最遠的離岸超過六十英里,牠們和所有同類的命運在北極海冰融解情形下令人更加憂心。

WWF指出,美國礦產管理局的科學家十六日在阿拉斯加西北方的楚克奇海從空中進行海洋調查時,發現至少九隻北極熊在開放海域游泳,其中一隻離岸六十英里以上。而在這附近海域,衛星影像顯示海冰幾乎都已消失。

WWF北極熊計畫協調人約克說,當北極熊游得這麼遠,恐怕會難以安全登岸,有溺斃的危險。

他指出,當氣候變化持續嚴重干擾北極環境,北極熊據以棲息和獵食的海冰大量融化,牠們被迫游得更遠去尋找食物和棲地;「一次發現這麼多北極熊在海上是個極令人憂慮的警訊」,可能還有更多的同類也面臨相同險境。

WWF說,去年的北極海冰覆蓋區域縮小到有紀錄以來的最低點,科學家甚至預期今年海冰消失的情形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海冰消失威脅棲地為由,美國聯邦政府在今年五月已將北極熊列為受威脅物種。

fsj 提到...

北極碳庫 地球暖化未爆彈

【聯合報╱王麗娟報導】 2008.08.26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24日警告說,氣候變遷可能導致北極土壤釋放出令人意想不到、大量儲藏的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反過來會加速全球暖化的惡性循環。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的科學家畢爾針對報告發表評論說,目前的氣候變遷預測模式,並未將這項額外的溫室效應氣體來源列入考慮。

長期以來,科學家皆知道,全球面積多達陸塊五分之一的永凍層內,困有大量的有機碳,一旦永凍層融化,即會將溫室效應氣體釋放到大氣中。

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對究竟有多少碳存在於這個北極永凍層仍毫無所知。

為能得知答案,由阿拉斯加大學費班克分校的科學家平建陸(譯音)領導的一組美國研究人員,大舉檢驗了北美洲景觀的土壤。他們共在117 個地點取得土壤樣本,所有樣本皆來自地下至少一公尺以上,以對該區所謂的「碳庫」,進行全面評估。

之前針對北極碳庫所做的評估,多數是以相對而言數量較少,深度僅40公尺,且是在北極以外地區所做的測量為依據。

新發表於英國「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北極土壤中有機碳的儲存量,「遠高於之前所知」,約多出60%之多。這項數字約相等於大氣中所有碳含量的六分之一。

而且這項數字僅以北美洲為限,在北極北方的歐洲與俄羅斯,可能也有相同的二氧化碳量封鎖在永凍層內。

※ 相關報導:

* Global warming time bomb trapped in Arctic soil: study
http://www.physorg.com/news138803036.html



◆ 台灣海平面上升速率 全球一.四倍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08.08.26 中國時報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于恆研究台灣周圍海域海平面變化趨勢,發現台灣海平面上升速率為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的一.四倍,尤其西半部因地層下陷,海平面上升更明顯。

曾于恆強調,這是根據兩岸三地分布在台灣周圍海域的海洋潮位觀測站自一九六一年到二○○三年觀測資料,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去年發布的第四次氣候變遷報告互相比較的結論,僅代表過去四十二年發生的現象,台灣海域海平面未來是否會依此速率繼續上升,現在不能驟下定論。

曾于恆昨日發表「台灣周圍海域海平面變化趨勢」研究報告,發現自一九六一年到二○○三年的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速率達二.五一毫米,為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一.八毫米的一.四倍。

曾于恆表示,衛星觀測資料顯示,台灣西南部海域海平面不升反降,每年以一.一九毫米的速率下降,其他地區分別以每年二.七五毫米到四.○五毫米的速率上升。但透過潮位觀測站,過去十年高雄沿海以每年六.七九毫米的速率上升,不但是全球平均上升速率的二.二倍,更凸顯台灣西南部地層下陷速率每年高達七.八九毫米。

fsj 提到...

北極首次變孤島 北極熊溺死

◆ 衛星照片顯示北極有史以來首次變孤島

中廣新聞網╱陶泰山 2008-09-02

據最新衛星照片顯示,北極有史以來首次變成了一座孤島。衛星照片顯示,冰雪融化已經打開了西北和東北通道,現在船隻已經可以在北極冰帽周圍航行。新打通的通道讓各國輪船公司湧到這裡,他們希望能在這裡開闢出新的航線。

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全球暖化產生嚴重破壞的一個重要景象。美國太空總署獲得的這些照片標識著在至少12萬5千年間,北極與大西洋和太平洋相連的兩條捷徑第一次同時融化。

航運公司已做好了探索新航線的準備,這條新航線將使德國到日本的航線縮短4000海里。如果冰塊繼續以目前的速度融化,船隻將很快可以跨越北極。

許多科學家認為,在2030年之前,北極附近的大塊冰層在夏季時會完全消失。

※ 相關報導:

* Arctic Ice On Verge Of Another All-time Low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08/080828120314.htm



◆ 暖化嚴重致冰層加速消融 人類史上繞北極航道首次打通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09/01

最新衛星圖片顯示,由於北極冰層加速融化,北冰洋西北及東北航道日前「打通」,代表人類史上首次可繞過北極航行。

《香港文匯報》引述《星期日獨立報》報導,這幅衛星圖片攝於上月29日,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專家塞雷澤形容這發現是「歷史性事件」,亦證明北極冰層融化已進入非常惡劣的時期。

NSIDC上星期經已警告,今年北極的融冰範圍比2005年多出20萬平方英里,是歷來融化最嚴重的一年。東北航道在當年已開通,但當時西北仍保持冰封。但上周西北航道打通,令兩條航道自12.5萬年前的冰河時期以來,首次同時打通。

塞雷澤認為,基於安全理由,官方暫不會鼓勵船隻取道該區。然而,各大航運公司卻早已引頸以待,因為新航道將可大大縮減全球航運距離。德國不來梅的布魯格船務有限公司,已準備在明年利用西北航道由德國前往日本,據報此程將可節省達4000英里(約6437公里)。



◆ 冰舌融光!繞北極無礙 12.5萬年來頭一遭

自由時報 2008.09.01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最新公布的北極衛星照片顯示,北極海冰融化已讓環繞北極點的西北和東北通道上週同時打開,這是人類史上首次能夠繞行北極點航行,但這也凸顯全球暖化超出預期的加快。

最後一塊冰舌也消失

英國獨立報31日報導,德國布萊梅大學科學家在網站上公布一批美國航太總署(NASA)微波遙測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西北通道已於上週末打開,而穿過西伯利亞拉普提夫海伸向俄羅斯、封鎖東北通道的最後一塊冰舌也在數天後融化。

西北、東北兩通道首度同時開

這是12萬5千年來這兩條通道首度同時打開,也是這一個月內北極所出現多個全球暖化危機徵兆中最令人震驚的。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海冰專家塞瑞茲教授說,這是「歷史大事」,更進一步證實現在北極冰帽可能已經進入無法逆轉的「死亡螺旋」。

全球暖化又加速 專家震驚

上週該中心曾警告,未來數週北極海冰面積可能減少到打破去年的新低紀錄;美國科學家莫斯洛斯基今年提出的報告預測,5年內北極夏季將完全無冰,而且融冰速度可能會大幅加快。促成這些論點的關鍵點,就是去年北極冰層融化數量達到原本預期要等到2050年才會出現的規模。

海運利多 航程驟減數千英里

北極的西北通道經加拿大,東北通道則經俄羅斯環繞北極點。2005年東北通道一度打開,西北通道當時仍維持封閉,去年情況相反,現在兩條通道同時打開。

最期待這天來臨的要算是海運公司,因為這兩條通道將讓海上航程大幅縮短數千英里,東北航道就讓德國到日本航程縮短4000英里,已有海運公司準備明年派船航行東北通道。



◆ 百里尋冰 北極熊溺死

自由時報 2008.09.01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美國政府的石油調查科學家日前搭乘飛機飛越阿拉斯加楚科奇海時,發現一群北極熊在海中央載浮載沉,瀕臨死亡。

這群北極熊是因為賴以生存的極冰融化,而掉入茫茫大海之中,牠們憑直覺往北游,而非向南朝距離約96公里的最近陸地游去。

但因為全球暖化,冰帽融解速度太快,最近的浮冰也距離大約600多公里遠,就算北極熊擅長游泳,要游這麼遠的距離也難如登天,有些北極熊奮力游了100多公里,但抵達目的地時早已精疲力竭,更有幾隻在半路中溺死。

世界自然基金會正考慮請求美國政府派遣船隻,來拯救這些北極熊。

自然基金會表示,由於氣候變遷導致北極融冰速度快於以往,北極熊要找到食物與棲息地,非得游更遠的距離才行;而在幅員廣闊的北極,能看到熊群在海上漂流,意味這種情況可能相當普遍,北極其他地區或許還有更多北極熊遭遇同樣困境。

fsj 提到...

大陸碳排放躍居第一 超越美國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綜合二十六日外電報導】 2008.09.27

科學家在報告中警告說,二○○七年全球溫室氣體總量創歷史新高,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百分之三,比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預測的情況還糟,中國大陸更超越美國,躍居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印度也即將超越俄羅斯,升至第三,顯示開發中國家已取代已開發國家,成為全球暖化最大元凶。

根據「全球碳計畫」研究機構發布的「二○○七年碳預算報告」,在二○○五年以前,全球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多由富有國家製造,現在開發中國家的排放量卻占了總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三。

報告說,「排放量增加最快的是開發中國家,主要在中國大陸和印度,已開發國家的增加速度較緩慢」。「最大的變化是中國大陸在二○○六年超越美國,印度也即將超越俄國」。

去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近一百億噸的碳,其中化石燃料排放八十五億噸的碳,其餘則為改變土地用途(主要是砍伐森林)造成。而中國大陸的化石燃料就排放十八億噸的碳,美國十五點九億噸,俄國四點三二億噸,印度四點三○億噸。

去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激增二點二ppm,而二○○六年只增加一點八ppm。

美國能源部科學家馬蘭說:「我們把工業轉移到國外,同時也跟著輸出二氧化碳廢氣。中國製造肥料、水泥、鋼鐵和各種消耗大量能源的工業產品。」

※ 計算排放量,應當以「該排放單位的總部在哪國」為準,以地理區分,又會吵起來。



◆ 溫室氣體排放額 首拍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08.09.26

美國東北部10個州共同成立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配額交易市場,25日舉行首次拍賣會,獲得環保人士和許多企業讚賞。

紐約、馬里蘭和緬因等10個州組成「地區溫室效應氣體計畫」(RGGI),對二氧化碳廢氣訂定價碼,以鼓勵發電廠減少排放廢氣。

第1次拍賣總共提供1250萬個排放單位,每單位代表1噸二氧化碳,賣給相信這些憑證會增值的公用事業公司和個人。

這項計畫希望到2014年為止,使二氧化碳排放量維持現有的1.88億噸,然後逐漸減少,到2019年降到低於現行標準10%。一般認為這將為全美和世界各地這類計畫樹立模範。

這些州打算把拍賣所得用於改善能源效益和發展再生能源,可是它們實際上將如何使用這些款項引起關切。

美國中西部各州也考慮成立類似市場。美國國會議員則希望在明年新總統上任後,通過管制法規對排放廢氣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