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hysorg.com/news128778769.html
April 30, 2008
根據一項週四發表在英國期刊 Nature 上的研究表示,幸虧海洋環流的自然轉變,下一個十年的全球暖化將可稍作休息,儘管地球溫度長期而言,仍將如之前所預測繼續上升。
德國氣候科學家是根據他們所相信、即將來臨的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改變的預測。這條輸送帶將溫暖的表面水從熱帶的大西洋運往北方的大西洋,並使寒冷的水由深處往南方送回。
研究者表示,墨西哥灣流在下個十年將會暫時減弱,與過去定期所發生的一致。
他們指出,這將導致北大西洋、北美與歐洲溫度稍微變冷,而且也將幫助熱帶太平洋的溫度維持穩定。
去年,在 UN 的 IPCC 中的科學家表示,到了 2100 年,相較於 1980 - 1999 的水準,全球平均表面溫度將上升至攝氏 1.1 度到 6.4 度之間。
不過在未來 20 年,每十年間,全球氣候將只會變暖約攝氏 0.2 度,IPCC 表示。
這些計算是基於大氣的碳氣體濃度 -- 著名的「溫室效應」,其中太陽的熱(http://pei.cjjh.tc.edu.tw/~pei/nature/heat/heat_5.htm)會貯存在空氣中,而不會逸散到外太空。
這些熱最後會轉移到海洋與陸地,最終則使地球複雜的氣候系統陷入混亂。
然而,氣候專家老早就在警告暖化不太可能是種逐漸變化的趨勢,而是一種且暫且走的變動。
主要的原因是海洋 -- 最大的熱貯存 -- 會經歷環流的自然循環。
海洋的長期攪動能有深遠的影響,有時當儲存的溫暖(內能)在海面釋出時,這個時刻會延緩數年。
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們強調他們並不會對 IPCC 的數據提出質疑。
"只是要讓道理更加明白,我們並非聲明:人為的氣候變化將不會如先前所認為的那樣糟糕," Mojib Latif 說,德國北方基爾(Kiel)市,萊布尼茲(Leibniz)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教授。
"我們所說的是,在暖化的趨勢上,會出現一種長週期性的振盪,將導致(全球)溫度的增加,比我們在未來幾年間所預期的當前趨勢要來得低。"
研究夥伴 Max Planck 氣象學研究所的 Johann Jungclaus 將此趨勢比喻為「從海岸往山區開去,在你抵達山頂前會穿越某些山丘與溪谷」。
在某幾年內,海洋環流的自然長期變動將在其他方向作用,暫時地推動這個暖化加速器,Jungclaus 警告。
在 Nature 伴隨刊載的一篇評論中,Richard Wood(英國 Hadley 氣候變遷中心的一位科學家)表示,那或許能從全球暖化的鋸齒狀變化中得到某些有用的見解。
這樣的資訊對於那些尋求加強對抗氣候變化衝擊的計畫者,或需要知道這些昂貴防禦必須要齊全的計畫者而言,可能會很珍貴。
但 Wood 對於此研究在墨西哥灣流上的焦點提出質疑,表示其翻轉不只會影響溫度,也會影響鹽度。
進入北大西洋的水的鹽度正受到自格陵蘭冰河融化雪水奔流與西伯利亞永凍土的影響,而某些研究指出這已減緩了這條輸送帶。
※ 相關報導:
* Advancing decadal-scale climate predic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sector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3/n7191/abs/nature06921.html
N. S. Keenlyside, M. Latif, J. Jungclaus, L. Kornblueh &* Climate change: Natural ups and downs
E. Roeckner
Nature 453, 84-88 (1 May 2008)
doi: 10.1038/nature06921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3/n7191/full/453043a.html
Richard Wood* 打破溫室困局 水晶宮名模為何消失?
Nature 453, 43-45 (1 May 2008)
doi:10.1038/453043a
* NASA:北極海洋流會向後轉
* 科學家揭露洋流具有「條紋」
* 新發現扭轉對於光合作用的概念
* 暖化?科學家澄清一種外遺傳的繼承機制
* 史上最大暖化會議召開
* 研究:三億年前是冷與冰掌握熱帶區域
* 研究證明海洋的「死亡區域」繼續擴張
*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 企業社會責任 營收成長保證
* 綠色企業受金融市場獎勵
* 摸準老天爺脾氣 投資無往不利
* 台灣環評大調查 謊言? 真相?
* 從歐洲重颳燃煤風到國際碳交易
* 北極搶能源浩劫來了 能源氣候糧食列三大挑戰
* 大幻覺 -- 全球經濟整合能避免戰爭?
* 2030年 全球為資源開戰?
* 新太陽能:彈性奈米天線陣列捕捉大量紅外光
* Solar Cycle 24 已經開始!電子設備注意
* 強烈證據指出:地球近日點改變會觸發冰河期
* 連接太陽與地球的磁入口
* 群 - 現在進行式?
3 則留言:
罕見 夏季用電沒破紀錄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台北報導】 2008.08.18
怪怪怪!今年夏季已快過去,但是以往每年在六、七月就會發生的用電尖峰負載一再刷新紀錄現象,卻遲遲沒有出現。台電主管憑著個人經驗研判,造成這現象除了氣候原因外,應該與經濟不景氣以及電價調漲有關,其中又以經濟不景氣原因最應被關注。
每年入夏天氣轉熱,通常在6月底或7月初,台電系統尖峰負載就會刷新前一年所創下的歷史最高紀錄。但是今年迄今仍沒有破紀錄,讓台電主管也打從心裡發起毛來。
為何今年尖峰負載遲遲沒有破去年創下的最高紀錄呢?台電主管根據過去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研判,主要原因有三種:
首先是氣溫因素,雖然入夏以來不時出現炎熱的高溫,但由於高溫天氣不是接連幾天,致使冷氣用電量沒有遽增。
電價漲 「以價制量」奏效
其次是,電價從7月1日調漲,平均調漲12.6%,其中家庭用戶漲幅約為7.5%,工業用電15.24%,而且10月1日起相同幅度還要再漲一次。面對電價的調漲,不論工廠、商家或一般民眾都感受到強烈的電費支出暴增壓力,紛紛勵行節約用電。
根據台電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小商家用電量比去年同期增加0.28%,家庭用電增加1.71%。可是電價漲價後的7月單月,小商家用電減少5.62%,家庭用電減少10.85%。
電價漲,用電量降,是典型的「以價制量」,正好符合政府「節能減碳」的政策目標,這是政府官員與台電主管樂意見到的。可是,另外還有一個可能原因,卻是官員與台電主管最不樂見,也就是經濟不景氣因素。
因為台電資料也顯示,今年上半年各行各業用電量累計655億7025萬2592度,比去年同期增加7.42%。可是,7月份各行各業用電量106億2342萬8038度,比去年同月減少8.23%。
各行各業用電量遽減,所反映出的是「經濟不景氣」。台電統計資料顯示,7月份在34個各行各業中,用電量增加的只有4個,其餘30個行業用電量是衰減的。
◆ 用電警訊 官員當節能績效?
【聯合晚報╱記者沈明川/特稿】 2008.08.18
上(7)月用電量比去年同月明顯減少,這是一項警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認真去探究原因,不應使出官場「瞞上欺下」老伎倆,硬ㄠ說是「顯見政府所推動的各項節能措施,確有成效」。
可悲的是,下屬單位爭功諉過,在上位的竟然也跟著沾沾自喜起來。
就拿7月共有205萬家庭用戶用電較去年同期減少,合計可享電費折扣達6億2000萬元為例,官員「掠奪」式歸為是「用電減少有優惠」的功勞,但真相卻不是如此。
從消費心理學分析,7月用電量減少,最主要原因應該在於電價調漲,讓民眾「各項物價都在漲,唯有薪水不漲」的壓力與恐懼加大,只好儘可能減少各項開支,尤其是漲價的電費特別需要省。
至於「減少用電,電價有優惠」因素,則應該只是附帶的效果,並非是用電量減少的主因。
政府相關部門官員見到7月份用電量出現明顯減少現象,其實應該緊張才對。因為如果是節能措施的效果,顯現的速度理應是「漸減」,不會是太明顯。
用電量明顯減少,通常若非氣候異常,就是經濟景氣轉壞,再來就是電價變貴。
從台電營業統計資料分析,7月用電量明顯減少,主要原因應該是電價調漲以及經濟景氣不佳,如果官員們反將這項警訊當成自己績效,繼續自我麻醉,那不僅荒謬,更是全民的悲哀!
※ 有科學家表示墨西哥灣流變弱,使地球進入比較寒冷的時期,這是自然的週期變化,但這不表示全球暖化有所趨緩。
萬年後 地球可能重入冰期
【新華社╱倫敦11月12日電】 2008.11.13
英國和加拿大兩國科學家12日說,地球軌道定期移動會導致今後1萬年至100萬年間氣溫驟降,地球進入持久冰期。雖然現階段溫室氣體過多可能防止這一趨勢,但並不證明全球變暖對人類有利。
全球氣候在漫長地質年代中冷暖交替。氣候寒冷時發育大規模冰川,巨大冰蓋覆蓋地表,地球進入冰期。兩次冰期之間隔以溫暖的間冰期。
法新社說,這種交替據信源於地球繞日軌道和自轉軸的變化,雖然變化不大,卻對到達地球的太陽熱量產生巨大影響。英加兩名研究人員建立一個高性能計算機模型,進一步研究冷暖交替。除考慮地球自身變化外,他們還考察作為溫度指標的冰核微小氣泡中二氧化碳濃度。
結果發現,氣候較短時期內完成冷暖交替,這種驟變獲稱「分叉」。人類現處的間冰期始於大約1.1萬年前最近一次冰期的末期。根據模型計算,下一次「分叉」產生的冰期正常情況下將在今後1萬年至10萬年間發生。厚厚的冰層屆時將覆蓋包括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在內的中緯度地區。
但研究者之一、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地球學家托馬斯·克勞利告訴法新社記者,燃燒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加重溫室效應,這將抵消軌道變化造成的冷卻效果。但他強調,這「不能用以證明全球變暖合理」。
克勞利說,預測結論有待進一步測驗。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週刊上。
暖化終止? 地球將再進入冰河期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 2009.01.13
最新研究顯示,地球氣候呈規律循環,全球暖化並非溫室效應氣體導致,而是氣候循環的自然現象。根據循環周期,目前相對溫暖的「間冰期」即將結束,地球將進入10萬年的冰河期。
俄羅斯真理報(Pravda)報導,科學家根據南極冰河冰核、海洋沉積物、地質紀錄分析和古生物研究,發現地球氣候有循環模式,約10萬年的冰河期結束後,就進入約1萬2000年的間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然後再變冷,進入另一個冰河期。依據這個模式,地球目前溫暖的全新世(Holocene)即將告終,未來10萬年將處於冰河期。
據南極俄國沃斯托克(Vostok)研究站的冰河冰核資料圖,42萬年來,地球二氧化碳濃度直接隨冰河期循環增減,地球氣溫約每11萬年會出現一次和目前氣溫差不多的高峰,以這個模式推測,無論有無溫室效應氣體影響,地球快要進入下一個冰河期。
從這個冬季北半球積雪深度和低溫可能打平甚至超越上個冬季紀錄看來,暖化趨勢可能很快中止。北半球上個冬季積雪是1966年來最深,氣溫則是2001年來最低。
全球氣候循環論顛覆目前普遍認為的「人類導致全球暖化論」,即暖化是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製造溫室效應氣體所致,但真理報指出,人為暖化論的缺陷在於主要著重過去1000年來的氣候紀錄,忽略過去百萬年來的其他各種資料,流於偏頗。
沃斯托克冰核紀錄42萬年前至今的全球大氣溫度、大氣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效應氣體,以及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冰核資料圖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落後全球氣溫變化約800年,顯示是氣溫變化導致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目前的暖化是自然周期所致,二氧化碳濃度變高是因為海洋變暖,釋出較多二氧化碳,暖化是因,後者才是結果。
※ 真理報沒真理... XD 這方面資料爭議很大,都是「推論」。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