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3

蜜蜂疾病 AFB -- 更接治療方法的一步

Bees disease -- 1 step closer to finding a cure
http://www.physorg.com/news128944341.html

May 02, 2008

德國科學家已經發現一種感染最致命蜜蜂疾病的新機制。美洲幼蟲病(American Foulbrood,AFB)是唯一一種能殺光整個蜂群的傳染性疾病。每年,這種應申報疾病(notifiable disease)導致世界各地養蜂者大量的經濟損失。唯一的控制手段是摧毀受感染的蜂巢。

這種感染的機制(致病機制)原先認為是一種稱為幼蟲芽孢桿菌(Paenibacillus larvae)的細菌在蜜蜂幼蟲的器官腔中生長所致。受認可的觀點是,這種細菌優先在蜜蜂幼蟲腸道二端出芽生長,接著在腸壁內打洞並進入幼蟲的器官腔,這是所推測的、細菌增值的主要地點。

在一篇發表於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的論文中,Elke Genersch 教授與柏林的同事解釋,他們發現這些細菌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引起感染。它們在幼蟲的中腸(midgut)攻城掠地,在中腸進行大多數的繁殖,倚賴幼蟲所攝取的食物維生 -- 最後蜜蜂幼蟲的腸道只包含這些致病細菌。到這時候,這些細菌會「衝」出腸道進入器官腔,也因此殺死了幼蟲。這些發現在蜜蜂病理學中是種重要的突破。

"現在,我們完全了解這種疾病運作的方式,我們能開始尋找避免這種感染擴散的方法," Genersch 教授說。

蜜蜂是作物、水果與野花重要的受粉媒介。因此,牠們不僅對於一個能維持一定水平的且有贏利的農業來說不可或缺,也對於非農業生態系統的維持相當重要。蜜蜂遭受許多病原體攻擊,包括病毒、細菌、真菌與寄生生物。大體上來說,若不是這些疾病,分子病理學家將因貧乏地了解,而阻礙了關於「如何避免與對抗蜜蜂疾病」這種新構想的發展。

Genersch 教授補充:"在分子上理解病原體--宿主互動,對於有效對抗傳染性疾病手段之發展相當關鍵。因此,我們的發現終將幫忙挽救世界各地大量的蜜蜂。"

※ 相關報導:

*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oneybee larvae and Paenibacillus larvae, the causative agent of American foulbrood of honeybees (Apis mellifera)
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doi/abs/10.1111/j.1462-2920.2008.01579.x
Dominique Yue, Marcel Nordhoff, Lothar H. Wieler, and Elke Genersch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6-Mar-2008
doi: 10.1111/j.1462-2920.2008.01579.x
「蜂群衰竭失調(CCD)」真相逐漸明朗
法國養蜂者擔憂蜜蜂大批死亡
研究者調查大量蝙蝠死亡

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
IMF示警 糧價飆漲恐引發戰爭
經濟新民族主義崛起 世界不再是平的
從擴大內需、物價上揚到歐元升息抗通膨
歐盟被力促抵制 3 種新生技(基改)作物

暖化?科學家澄清一種外遺傳的繼承機制
siRNA+量子點=強力抑制蛋白生產
台灣研究領先全球 發現mRNA剪接可逆向反應
氣候變遷 要積極面對

2 則留言:

fsj 提到...

百萬死蜂危機 德禁致命農藥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2008.05.25

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省」最近發生數以百萬計的蜜蜂集體中毒死亡的「蜜蜂危機」,德國政府21日緊急宣布撤銷8種可能惹禍農藥的販售許可,德國環保團體也大力呼籲世界各國停止使用含殺蟲劑「可尼丁」(Clothianidin)的農藥。

近兩年世界各地陸續傳出蜜蜂數量銳減的消息,專家認為是蜜蜂體外寄生蟲侵襲蜂巢所致。近來德國、義大利、法國、荷蘭的養蜂人與農業官員都發現蜂群大量死亡,引起關注。

德國職業蜂農協會說,巴登—符騰堡省50%到60%的蜜蜂已經死亡,還有一些養蜂人「所有蜂房的蜂全死了」。歐洲職業蜂農協會說,5月初玉米播種期開始,當地許多蜂農就發現自家蜂房的開口處有「成堆死蜂」。

德國聯邦栽培植物研究中心16日說,研究人員分析巴登—符騰堡省的蜜蜂屍體,發現30隻當中有29隻是因接觸殺蟲劑可尼丁而死。

英國衛報23日指出,昆蟲接觸含有可尼丁的植物,神經系統就會受損。美國環保署也明確表示可尼丁對蜜蜂而言「毒性極高」。

可尼丁這種農藥可以預先包覆在種子外層,也可待種子進入土壤之後再行噴灑。德國「聯邦消費者保護暨食品安全辦事處」祭出禁令之後,德國農藥廠「拜耳作物科學公司」即聲稱,生產玉米種子的公司以可尼丁包覆種子時,沒有採用黏著劑,才會使可尼丁釋放到空氣中,「這種情況非常罕見,歐洲別處從沒發生過」。

學者說,可尼丁對人體無害,對果蠅、玉米根蟲卻有致命殺傷力。今年德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兩省農人為撲滅害蟲,使用大量含有可尼丁的農藥,使原本附著在玉米種子上的農藥量比往常多了一倍。

從種子表面脫落的多餘農藥,以及農人使用播種機把種子射入土中,可能使大量可尼丁被風吹到野生植物、果樹或油菜上,使蜜蜂中毒。

德國之聲網站說,德國南部有7100名會員的「巴登蜂農協會」已經準備對使用可尼丁的農夫與殺蟲劑製造商提告索賠。該協會會長豪斯曼說:「養蜂人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

德國拜耳集團是殺蟲劑的全球市場領導者,早在1995年就有美國北達科他州蜂農集體控告拜耳生產的油菜農藥使他們損失了三分之一的蜜蜂。

積極批判拜耳的環保團體「抵制拜耳危害聯盟」說,可尼丁是拜耳最重要的產品之一,拜耳也會強力捍衛可尼丁的市場,但聯盟希望拜耳全面回收與可尼丁同類的產品。

fsj 提到...

缺糧 都怪蜜蜂神秘消失?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08.06.29

美國農民和企業界代表27日在國會作證時表示,如果不能解決蜜蜂神祕消失的問題,已令全球吃足苦頭的糧價飆漲還會加劇。蜜蜂數量大減對人類影響之巨,於此可見一斑。

有鑑於此,德國烏茲伯格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urzburg)的研究人員正進行研究,希望透過在蜜蜂背上裝置晶片,了解蜜蜂大量死亡的原因。

北卡農民愛德華在眾院農業小組委員會直截了當說:「沒蜜蜂,就沒作物。」愛德華表示,由於租不到蜜蜂,他的小黃瓜種植面積必須減半。

地球上約有四分之三開花植物靠鳥、蜂等授粉動物繁殖,而世人吃得最多的開花作物裡,靠蜜蜂授粉者高達九成,蜜蜂授粉的作物在美國每年產值達150億美元(台幣4550億元)。

2006年,北美養蜂場開始報告他們的蜂群減少了,有的少了三成,有的少了九成。蜜蜂不只是減少,根本就是死亡,這現象叫「群落崩壞失調」,科學家至今不解其原因。去年,養蜂業蜂群少了三成一。根據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資料,今年至今已減少三成六。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德國烏茲伯格大學研究人員在15萬隻剛出生的蜜蜂背上裝置一小塊「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晶片,並且在這群蜜蜂的蜂窩外架設光電掃描器,以方便記錄這群蜜蜂的一舉一動,希望透過近距離觀察蜜蜂的生活,大規模取得相關數據。

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糧價三年來已漲八成三。在緬因州種藍莓的富拉納甘表示,如果養蜂業不振,他可能必須漲價十倍,另一條路是改行。他說:「別看一隻蜜蜂發神經似的跳舞,從這朵花跳到另一朵花。每一粒藍莓都靠那支舞才能誕生。」

蜂群消失的原因可能包括:殺蟲劑、新的寄生蟲或病原蟲,或者各種抑制免疫系統的壓力結合發揮作用,例如營養不良、供水不足或水汙染,以及必須長途跋涉去授粉。名牌冰淇淋哈根達斯(Haagen-Dazs)和美容護膚名店Burt's Bees已認捐經費,展開救蜂大戰。

※ 怎沒把暖化造成的變異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