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0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 婦女平均生育數 降至1.1人創新低

【侯雅燕/台北報導】2008-06-20 工商時報

經建會昨指出,台灣超少子化現象愈趨嚴重,預期國內今年婦女平均生育數降至1.1人,破歷史新低紀錄。

經建會表示,近年來生育率降低,主要是年輕人對婚姻、家庭與養育子女價值觀改變,光是今年1-5月,每1,000人只有平均5.89對新人結婚,更創下歷史新低紀錄可以佐證。

據經建會的統計數據,87年至97年,出生嬰兒數由27萬人,降至20.4萬人;總人口年成長率也自87年的0.85%,下滑至今年僅0.35%,同樣也是破歷史新低紀錄。而我國在鄰近亞洲主要國家當中,總人口成長率僅高於日本。

經建會認為,目前超低生育率現象,已對整體社會的走向、國家經濟的發展,及生活思維的方式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經建會指出,為解決生育率問題,除需研擬更多提升生育的策略外,相關部門目前所規劃或推動的各項措施,例如國民年金、全民健保、稅制改革、人力資本投資等,均必須成為配合推升生育率政策目標的助力。



◆ 勞資擺不平 育嬰假暫喊卡

【薛孟杰/台北報導】2008-06-20 工商時報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提議的育嬰假六成薪、試辦半年,在引發社會疑慮後,該案進入「再研議」階段,暫時不會實施。

儘管雇主不需支付育嬰津貼,但勞委會這項措施卻仍引發雇主反對聲浪。原因在於,兩性工作平等法從民國91年實施後,勞工就有權請育嬰假兩年,法律並保障期滿復職,惟育嬰假實施初期,請假不提供津貼,願申請者多為公家機關及國營事業員工,一般勞工考量經濟壓力根本不敢請。

不過,若勞委會決定支付津貼,情形將改觀,因為育嬰津貼數目若能維持勞工基本生活所需,經濟壓力可獲減輕,申請育嬰假者勢必增加,雇主就必須面對替代人力尋找及安排、勞工復職適應可能不良等問題,人力成本還是要增加,自然舉手反對。

勞委會昨指出,由於育嬰津貼並非馬蕭政見的立即目標,再加上馬蕭承諾育嬰津貼要給兩年,但勞委會初步規劃僅6個月,不論勞方或資方都有意見,必須再作研議,立院本會期結束前恐怕不會有結果。

至於雇主多次表示,員工若請育嬰假,替代者、復職者都會造成困擾的說法。勞委會官員解釋,雇主意見,勞委會都已事先設想。例如,若勞工請育嬰假,勞委會同意請假期間的替代勞力可以找定期契約工,不受勞基法「延續性工作不得請定期契約工」的限制。

此外,為減少復職者適應不良,勞委會亦要求雇主必須定期提供請育嬰假勞工的職訓訊息,讓請假勞工復職後就能上手。

勞委會表示,據統計,育嬰假確實可以讓勞工比較願意生育,雖然部分勞工因可替代性低,雇主要找人替代難免會有困擾,但生育牽涉國家競爭力,非僅個人行為而屬國家的事,希望雇主亦能多體諒。



◆ 台塑公開反對育嬰津貼

【譚淑珍/台北報導】2008-06-20 工商時報

新政府就任滿月,工業總會收到來自台塑企業董事長李志村的「公」函。台塑企業在給工總的函中指出,育嬰假給六成薪,不但造成企業成本的增加,也造成企業人力調配的困難,李志村要求工總為企業界發聲,反映實情。

馬總統在競選政見皮書中提出,為鼓勵生育,未來育嬰假改為夫妻可合請兩年。子女兩歲前,父母在育嬰假期間,由就業保險基金給予六成薪資。

然而,此一主張尚未啟動,工總旗下很多會員公會都向工總反映,即使育嬰假期間的薪資不由雇主負擔,但是育嬰假會「害死中小企業」,台塑企業更以正式公函呼籲政府深思,育嬰假也成為企業界第一項公開表示反對的政見。

事實上,工商團體都有同樣的心聲。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秉彬就認為,育嬰假,不論給不給薪,以中小企業人力吃緊,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情形,根本無法讓員工享有長時間的育嬰假期,否則中小企業將無法運作,「中小企業生存不下去的話,最後受害的還是勞工」。

林秉彬說,目前全台共有124萬家中小企業,就業人口為770萬人,平均每家企業僱用6.2人,這麼小的企業用人自然很精簡。所以,如果會計請育嬰假,不可能要業務代班,同樣的,業務請陪產假,也不可能讓會計來代理,工作銜接、或是另外雇人,都會增加成本。

他認為,如果修法確有必要,而且真的能解決問題,即使對企業而言很困難,企業也得接受,但是,育嬰假未必能夠討好勞工,反而會「害死中小企業」。

商業總會也認為,這項立法案,完全沒有考量到經營者的實際狀況,在目前景氣下,勞工未必敢請育嬰假,而且任何增加企業經營壓力與成本的作法,最終結果不是讓企業經營愈加困難,就是讓勞工的工作量更為增加,「沒有人是贏家,因為大家都是輸家」。

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下周將造訪工總,工總已經決定當面向王如玄反映企業界反對育嬰假的態度。

※ 台灣可以開放自由移民,不過以後全成了外國勞工的天下。



◆ 微軟創新中心落腳南軟 在台第2個研發中心

中央社 2008-06-19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台北十九日電)台灣微軟今天在台北南港軟體園區成立「微軟創新中心」。經濟部長尹啟銘表示,目前已有近20跨國企業,在台設立38家研發中心;該中心為微軟在台成立的第2個研發中心,盼可進一步推升台灣研發能量、提升競爭力。

台灣微軟總經理蔡恩全指出,包括微軟美國總部資深研發團隊、大中華技術團隊、台灣微軟研發團隊,預計有100名研發人員投入該中心;而「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和「新世代網際網路創新應用(Next Generation Web)」則為2大研發領域。

台灣微軟下午舉行「微軟創新中心」開幕記者會;尹啟銘受邀致詞指出,將整個台灣建設成InnovationCenter(創新中心)是將來的夢想。

他認為,軟體為創新最重要元素,人力是台灣最寶貴資源;他希望該中心成立後,可進一步推升台灣研發能量、提升整體競爭力。

蔡恩全說,台灣過去有堅強硬體實力,不管OEM、ODM、R&D等方面皆已展現傲人成就;不過,創意設計和軟體實力等方面則有待加強。

他表示,微軟將延攬美國總部資深研發團隊、大中華技術團隊、台灣微軟研發團隊,預計投入100位後端研發人力,協助其本地客戶或其他台灣廠商開發創新應用。

微軟於2003年6月在台成立「微軟技術中心(Microsoft Technology Center,MTC)」,協助台灣業者從事軟體開發。「微軟創新中心(MicrosoftInnovation Center,MIC)」為其在台成立的第2個研發中心,目前已知的本地合作伙伴包括訊連科技、研華科技、年代數位媒體等。



◆ 三千軟體工程師哪裡找?

【程家麒】2008-06-20 中國時報

日前鴻海集團決定啟動高雄投資計畫,並將進駐高雄軟體園區,未來五年內預計創造三千個軟體工程師就業機會,外界多將其視為響應新政府振興經濟、促進南北均衡發展政策的壯舉,為高雄市沉寂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大利多。筆者認為其意義與影響值得我們重視。

鴻海集團對外揭露的計畫主要將投資包括結合先進感測技術與無線網路的安全監控軟體、Linux核心及應用軟體平台、電子商務營運平台及企業應用資訊服務軟體、無線通信嵌入式軟體等,幾乎都是結合資訊硬體產業與應用軟體內容的深具市場潛力發展項目,其是否能引領競爭力強大的台灣資訊硬體產業,導向高附加價值的軟體創新研發領域,產生示範作用與群聚效應,值得我們期待。對於長期受限於市場瓶頸之苦的台灣資訊軟體產業而言,若能夠與資訊硬體產業緊密合作,或許也將開闢另一個更寬廣的發展方向與市場空間。

然而,鴻海集團此一投資計畫如果需要三千個軟體工程師,甚至因應未來歐、美、日等國際知名企業來台投資設立軟體研發中心的需要,筆者認為我們馬上會面臨的就是人才供給的問題。捫心自問,目前國內足夠供應這麼多符合需要的軟體工程師嗎?

過去台灣的資訊軟體開發以小型規模居多,人才需求也是以技能性的程式設計師為主,因此不論學校或民間的電腦培訓機構,包括筆者於民國八十九年到九十一年負責執行,由當時行政院劉兆玄副院長推動的「行政院加強資訊軟體人才培訓方案」,也都是以培訓電腦程式設計師為主,雖然充分因應了當時國內各行各業導入電腦化的人才需要,但是結果只是延續台灣小型軟體商品和小型軟體公司的林立,軟體產業結構與競爭力並沒有因此出現太大的改善。

近年來全球軟體工業的發展已經出現重大變革,今天的軟體研發主角已從過去單打獨鬥的程式設計師,變成分工合作研發的軟體工程師團隊。前者重視的只是創意與程式設計技能,後者重視的是標準、品質與製程管理。因此,今日的軟體工程師已與傳統的程式設計師有所不同。一個專業軟體工程師不但需要懂得程式設計方法與需求分析技術,還需要瞭解軟體製程的相關標準,以及軟體製程有關的測試、品保、文件撰寫等知識,甚至還需要具備專案管理方面的基本觀念。

而許多國內企業因為面臨大型資訊軟體開發的需要,或有感於過去缺乏管理的軟體開發方式問題重重,已紛紛要求其程式設計人員進行在職訓練,協助其轉型升級為專業的軟體工程師。反觀目前國內大學資訊工程、資訊管理相關科系或民間電腦培訓機構的課程內容,仍舊偏重程式設計知識能力的培養,對於軟體工程觀念的教育仍嫌不足,恐將成為未來軟體工程師供給面的隱憂。

因此,筆者建議教育當局宜加速相關課程內容的檢討與調整,以縮減學校教育與企業實務需求的落差。同時我也呼籲從事資訊軟體人才培育的教師,應鼓勵同學們平時多加強軟體工程與管理方面的知識,瞭解專案團隊開發軟體的分工運作方式。因為未來像鴻海集團這種國際級企業需要的軟體研發人才,應是具備團隊合作觀念的專業軟體工程師,而不會只是善於單打獨鬥的傳統程式設計師。

(作者為前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品質協會理事長)

※ 相關報導:

2050 年人類嫁娶機器人?

沃爾瑪面臨美史上最大性別歧視案
從男性頻遭家暴到台灣少子化日趨嚴重
棄養兒逐年增 每天一.四名
亞洲人重男輕女 傷害經濟前景
亞洲各國慶祝婦女節 普遍提出擴大女權訴求
研究:懷孕之前的飲食決定羊的性別
3個月大嬰兒對指涉物體的情緒暗示敏感

台灣未來的希望在哪裡?
世代正義
學生勤學,老師樂教
文化創產需要觀念革命
即興表演中多數腦前額葉合作讓創造力流洩
研究:複雜的突觸使腦部演化!
腦細胞中流動的鉀離子是性喚起關鍵
老鼠實驗:男女性反應跟大腦無關
超越XY染色體 別太早為孩子貼標籤
新研究:女性雙性戀並非過渡階段
每天陪伴逾1小時 父子較麻吉

一國的「產品空間」決定經濟成長
從擴大內需、物價上揚到歐元升息抗通膨
行動上網新時代 大小搜尋引擎 誰適者生存?
T型人才 縱橫Web2.0時代
跨世紀主管應有之思維
莎翁有說,老闆有沒有聽?
企業社會責任 營收成長保證
綠色企業受金融市場獎勵
台商回流專題報導

23 則留言:

fsj 提到...

性別混淆 中性化當道?

◆ 性別混淆 女摔角男下棋

【聯合報╱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 2008.06.22

「我們班廿個人全是『男』生,下課女生玩摔角、男生下象棋,怪吧!」台中縣東新國小四年級導師吳俊宏無奈地說,他們班上有六名女生,但「比男生還粗魯」。

學者指出,男女失衡問題在校園漸浮現,小女生「中性化」傾向明顯。

朝會升旗,心細的女生總是提早幾分鐘就位,小男生老捱到最後一分鐘衝上台,台南縣頂洲國小曾發生兩個男生眾目睽睽下,把掛反的國旗升上去,全校師生傻眼。這些微妙的轉變,老師點滴在心。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統計,台灣三年前已成全世界性別失衡最嚴重國家之一。據美國去年一項統計,台灣拚生男比率,與阿爾巴尼亞併列第四,緊追一胎化的大陸之後。大陸男女嬰比為一一二比一百,台灣為一一○,高過聯合國標準的一百零五。

過去廿年來,台灣平均每年男嬰比女嬰多一萬二千七百人。

台中縣教育處長王銘煜說,「走到那裡,每班男生都比女生多三到五個」。長期維持這樣的比率,「全國加起來不得了」,只是分散各地,一般人感覺不到,很容易忽略嚴重性。

台南縣鹽水鎮仁光國小有個班級,男女生是十比一,唯一的女生被薰陶得比男生還「豪邁」。

台中縣永安國小校長李永烈說,男女失衡已衍生教學問題,尤其是體育課。上土風舞或配對玩遊戲時,都得男男配,老是被相中當女生的矮小男生,成了取笑對象。

小男生「活跳跳」,遇到男生特多的班級,學校得挑選阿諾史瓦辛格般的男老師壓陣。中縣和平國小去年六年級男老師都是一百八十公分以上壯漢,「這樣才有精力與小男生耗」。



◆ 男女比120:100 大陸光棍1800萬

【聯合報╱記者藍孝威/台北報導】 2008.06.22

大陸的男女嬰出生比例嚴重失衡,截至去年底,每出生120名男嬰,只相對出生100名女嬰。目前全大陸廿至四十五歲的適婚年齡男性已多出女性一千八百萬人,預計到2020年,找不到老婆的男性更將攀升至三千萬,恐怕成為世界上光棍人數最多的國家。

大陸從1980年開始實施獨生子女(俗稱一胎化)的計畫生育政策,中共官方堅稱,一胎化政策成功地幫助上億民眾擺脫貧困。不過,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一胎化政策的負面效應開始出現,最明顯也最被人詬病的,就是男女比例失調,而且導致人口迅速高齡化。

許多父母為了生男孩,因此採取人工流產手術,一直到確認胎兒性別是男性為止。大陸雖然立法禁止用超音波技術選擇胎兒性別,但實際上婦產科醫師不需要明說,只要微笑或是皺眉,就可暗示胎兒的父母。

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大陸部分地區已經出現了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強行拐賣和強迫賣淫等社會問題。

據中共公安部統計,1990年到1991年,因拐賣婦女而被逮捕者計六萬多起,2002年九月,查獲一名廣西農民拐賣一百多名婦女,每人的價格從一百廿美元到三百六十美元不等。此問題並禍及鄰近國家,如寮國、緬甸、北韓及泰國,均有婦女被拐賣到大陸,讓找不到婚配對象的大陸男性發洩性需求。



◆ 印女男比創新低 英慈善團體促印度政府行動

法新社╱鄭詩韻 2008-06-22

(法新社倫敦二十一日電)英國慈善團體「行動援助」(ActionAid)今天說,印度女童與男童比率創下新低,並敦促新德里政府採取「持續性行動」,避免一整個世代的婦女消失。

「行動援助」在報告中說:「在一個長期歧視女性的國家,偏好兒子甚於女兒,導致六歲以下的女孩人數創下歷來新低。」

報告說,印度北部與西北部接受調查的五個省中,零到六歲女孩與男孩比率,有四個省低於上次二零零一年全國普查的數據,且差距持續擴大。

這份名為「消失的女兒」的報告說,鄉村與都市地區都有類似下滑現象,且不分階級或富裕與否都有這種現象。

報告也呼籲印度政府更嚴格地執法,禁止產前測知性別、及依照性別選擇性墮胎,並說印度政府目前的立法行動「不足到可悲的地步」。

報導補充說,必須對印度家庭因嫁妝壓力認為女孩是賠錢貨的觀念,提出異議,且必須改善女孩獲得公共衛生照顧及公立學校教育的品質與難易程度。

報告說:「可以清楚地看到,因為印度政府在許多方面缺乏持續性行動,將會有數百萬婦女因此憑空消失。」報告並引述醫學期刊「刺胳針」的數據指出,印度每年有五十多萬個女嬰胚胎因為墮胎而無法來到人世。

※ 嫁娶機器人可能不用等到 2050 年了。

new brazilian 提到...

真是太不公平了。有重男輕女觀念大都是亞洲人,不像巴西,男女比例在1:5下,很多家庭願意生女生,而且女人的權力也大於男的。大部份的家庭是女兒付起責任養父母(不是因為女生較多的原因),因為女兒通常較有孝心。

雖然男的在社會較有地位沒錯,但是別忘了男女平等的原則下家庭才會幸福。

fsj 提到...

想升遷 穿著有學問

【經濟日報╱謝璦竹】 2008.06.29

電視影集慾望城市收視率高,甚至拍成電影,啟發了新一代女性。影集傳達的訊息是,成功女性的上班穿著也可以散發性感女人味,像四位女主角那般,穿著一件300美元以上的昂貴名牌服飾,盡情展現曼妙的身材。

但是,究竟服裝「解放」後,女性職涯是否也獲得改善?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該問問,暴露傳達什麼訊息?而女性花費大筆金贏得的「解放」是否值得?

在職場上,服裝是權力的表徵。

過去在男性當道的職場上,穿著有一定的隱含意義,例如,灰色西裝代表內蘊的權力,扣得整整齊齊的藍色牛津襯衫代表工作勤奮,法式折袖代表位列華爾街券商董事會。服裝對男性來說,有如盔甲,可以保護脆弱的身體,同時傳達出微妙的訊息。

穿著合宜是一種社交能力,倘若缺乏社交能力,很難爬得上企業晉升的天梯。乳溝若隱若現、露肚的中空裝,或是快遮不住裙底風光的超短裙,傳達的訊息不是專業,更不是解放,而是不夠自重。

劇中女主角凱莉可能會在專欄中反思,是否性感的職場穿著已經有點過頭?

或許女性職場穿著愈來愈性感,但統計數據卻顯示,女性薪資愈來愈低。美國勞工部的資料顯示,自2005年以來,女性的平均周薪每況愈下。2007年,男性每賺100美元,女性平均賺80.2美元,不如2006年的80.8美元,更不如2005年的81美元。

即使女性的平均學歷優於男性,也無濟於事。據紐約人權團體Legal Momentum資深律師,雖然25至34歲的工作女性中,有45%擁有大專文憑,而同年齡層的男性只有36%擁有大專學歷,但女性平均薪資卻比男性低14%。

或許我們應該省思,解放不在於穿著大膽,而在於究竟有沒有掌握足以影響決策的實權。

許多男性反應,女性模仿慾望城市主角的穿著令他們吃不消。加州一位男士抱怨,他的心理治療師為他諮詢時,露出大半乳房。信用評分開發商Fair Issac公司法律主管畢廉恩說,女性業務服裝暴露,會讓人分心,絲毫無益於增加說服力。他說:「如果這位公司代表穿著不端莊,我會對她賣的產品或服務起疑。」

看來,暴露的服裝反而破壞了女性的晉升之途。

這中間當然有雙重標準,男性穿著不恰當無傷大雅,女性穿著不當卻不可饒恕。對男性而言,服裝是盔甲,可以保護他們脆弱的身體,以便在職場上衝鋒陷陣。對女性而言,服裝的意義比較模稜兩可。女性的穿著顯然不是盔甲,因為盔甲並不適合女性形象,但也不是用來花枝招展,因為職場上需要的是專業能力,而不是性魅力。性魅力往往會遮蓋專業能力,讓別人忽略你的才幹,和你說的話。

穿著也可以決定你能否謀得位高權重的職位。洛杉磯廣告與品牌代理商UXB執行長高斯登說,她見過太多求職者穿著過於暴露。她說,這些年輕人可能認為「穿著是表達自由。暴露的穿著好像在說:這就是我,不接受是你的損失。」她沒有僱用她們,因為沒時間教她們怎樣穿著才得體。高斯登說:「穿著暴露傳達的下意識訊息是,你的態度不夠認真。」

那麼,女性應該怎麼穿,才能取得微妙的平衡,既能展現專業能力,又不致一味抄襲男性的穿著?

研究全錄公司執行長穆凱伊(Anne Mulcahy,)、卡夫食品公司執行長羅森費爾德(Irene Rosenfeld)等50位職場女強人的照片後發現,她們通常利用色彩亮麗得宜的上衣、開領或甚至高領設計、獨具特色的圍巾或項鍊等,來讓人把注意力自胸前部位移開。她們的整體穿著搭配講究的是巧思,而不是誇張;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而不是盲目追逐流行。

(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fsj 提到...

超少子化 2050年我人口降到1890萬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6.30

國內生育率屢創新低,根據主計處援引聯合國最新資料指出,過去卅年來,我國生育率下滑幅度高居全球第四,跌幅高達百分之六十點二,僅次於南韓、香港與中國大陸。

美國人口資料局也預測,台灣生育率的下降情況沒有緩和趨勢,從現在到二○五○年,台灣人口將大減百分之十八,在亞洲地區減幅僅次於日本的百分之二十六,屆時台灣將只有一千八百九十萬人。

經建會官員認為,台灣「超少子化」現象的發生,與國人結婚與生育率雙雙延後有密切關係。根據內政部資料,去年有近三分之一屆適婚年齡的男性未婚,也有五分之一的適婚年齡女性尚未結婚,比率雙雙改寫歷年新高紀錄。

就算結了婚,國內婦女的生育意願還是低落。主計處研究發現,過去十年來,願意生兒育女的台灣媽媽,有超過五成只生一胎,不到四成的媽媽願意生第二胎,只有一成左右的媽媽想再接再厲生第三胎。

聯合國資料顯示,世界主要國家中,除了美國有大量年輕移民人口,總生育率仍然逆勢上升之外,其他國家的下降趨勢十分明顯。

我國主計處加入國內資料比較之後發現,過去卅年來,國內生育率跌幅為百分之六十點二,高居全球第四,僅次於南韓的百分之七十一、香港的百分之六十七點五,及中國大陸的百分之六十五。

而根據美國人口資料局數據,台灣也會成為未來四十年內,人口減少最快的國家之一。從現在起到二○五○年之間,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香港有成長,台灣與南韓的總人口數仍持續下滑,南韓的降幅預測為百分之十三,還是少於台灣的百分之十八。



◆ 少子化、錢難賺 兒科醫師荒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詹建富、劉惠敏/台北報導】 2008.06.30

「要不是最近腸病毒疫情延燒,家長幾乎都已忘了有小兒科醫師的存在。」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應然說出這番話,箇中滋味五味雜陳。

腸病毒流行 門診難得擠爆

國人生育數直線下降,加上其他科別醫師搶食兒童醫療大餅,兒科醫師收入銳減,但一碰到腸病毒等重大疫情時,第一線把關的兒科醫師又格外缺乏。在台北市中山區開業近卅年的小兒科醫師廖英藏說,最近門診擠滿小病號,「已經好幾年沒有這樣的盛況了。」

腸病毒疫情燒出兒科醫療資源不均,也燒出了兒科醫師未受重視的問題,「兒科醫師一直在流失」。馬偕醫院小兒神經暨感染科主任邱南昌說,兒科不賺錢,醫學中心還能硬著頭皮撐,中、小型醫院流失得厲害,「中、南部尤其明顯」。

小兒科醫師 1/3在大台北

兒科醫學會統計,三分之一的兒科醫師在大台北地區,台中市及高雄市各占一成三及一成,走出都會區,彰化剩下百分之四,嘉義百分之三點三,雲林、南投更連百分之二都不到。醫院裡的兒科景況更蕭條,點閱署立醫院網站,署立新營醫院根本沒兒科,署立朴子、南投、旗山等院小兒科則是一名醫師挑大樑。

兒科醫師少,單照顧病房都不夠,沒有人力值急診。有急診醫師在部落格寫道:「值診時看到兒科病人,除了癲癇跟其他必須緊急處理的人外,我都只能鞠躬頻頻跟家屬說抱歉,請他去大醫院。」他還形容:「看到兒科病人,我就快瘋了!」此話竟引來熱烈回應,還有人補充:「兒科急診往往都是靠住院醫師在撐」、「連值班兒科醫師都沒了,哪來急診。」

工作太吃重 年輕醫師不愛

讓醫界更憂心的是,很多年輕醫師不願踏進兒科。腸病毒疫情最先點燃的高高屏地區,醫學中心裡同樣住院醫師不足。雖然家長都喜歡看到主治醫師,但高雄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謝凱生講得直接:「沒有住院醫師,就像軍隊裡沒士兵,只剩排長、營長,」打不了一場好仗。

年輕醫師進入兒科的意願有多低?九十二年全台招收的兒科第一年住院醫師有一百六十二人,去年縮水到一百廿四人,比出生率下滑速度還快。「台大、馬偕還好,很多醫院怎麼招都招不滿。」林應然言語中盡是無奈。還有不少人被兒科吃重的工作嚇跑,九十五年第一年住院醫師一百卅九人,第二年只有九十九人留下來;去年一百廿四位住院醫師,不曉得今年有多少人會留下來。

五官科熱門 兒科等不到人

「第一年住院醫師須接受三個月類似通識課程訓練,有些就不再回來了。」邱南昌說,兒科太辛苦,很多乾脆選較熱門的「五官科」,比如皮膚、耳鼻喉或眼科等。醫界憂心,衛生署再不正視,再過幾年,國內就沒足夠兒科醫師來照顧未來的主人翁,謝凱生說:「這是國內醫學界的重大危機,政府不能再坐視不管!」

針對小兒科病人不容易照顧,健保局針對因六歲以下嬰幼兒醫療處置加成給付。健保局醫務管理處科長李純馥表示,兒科醫師收入減少,是大環境使然,除了生育數下降外,疫苗研發,醫療分科細使病患分散,都使得小兒科醫師收入相對減少。



◆ 年輕人講求個人主義 生育成家觀念薄弱

【聯合報╱記者高國珍/台北報導】 2008.06.30

台灣大學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薛承泰表示,年輕人對整體經濟前景不看好,且對生育、組成家庭的觀念較老一輩薄弱,導致生育率下降,台灣也將會快速進入高齡化社會。

薛承泰強調,生育率提高,困難度很高,只能希望不再繼續下降。先進國家從增加稅制扶養人口扣除額、補貼房價、補助養育教育成本、給予育嬰假、生育津貼等鼓勵生育;但他認為,不是實施就會有效,大前提是要整個經濟環境好,否則金錢補貼措施也勸誘不了年輕人生小孩。

出生率下降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台灣人口年齡結構急速改變。薛承泰表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現占總人口百分之十;歐洲約百分之十五日本約百分之廿,但台灣未來會很快進入高齡化社會,將面臨勞動年齡人口短缺,政府稅收減少。

薛承泰觀察,新一代年輕人對生育、組成家庭的觀念較薄弱,講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自己過得快樂就好,這也是生育率降低的原因。

※ 中國根本不用一兵一卒,只要等待就可以名正言順統一台灣了。

fsj 提到...

養不起 墮胎率激升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7.03

美國明尼蘇達州去年墮胎數目減少1.5%,青少女墮胎的人數也持平,但令人心驚的是,有40%的墮胎女性表示,選擇終止懷孕是因為經濟因素。專家擔心,在景氣遲滯下,經濟仍會是未來墮胎的主要原因。

明尼蘇達州、南北達科塔州家庭計畫中心主任莎拉‧史托茲表示:「女性擔心能否養家活口是(墮胎)重要因素。」明尼蘇達州在10年前開始調查墮胎的原因,今年是經濟因素比重最高的一年。

在不景氣聲中,避孕費用也可能構成問題。史托茲指出,如果女性因為經濟問題未按時服用避孕藥或是延後一、兩天才服藥,可能導致意外懷孕。

明尼蘇達州墮胎年度報告顯示,去年該州有1萬3843次墮胎,最常見的墮胎原因是「目前不想要小孩」(1萬190人),其他原因包括「已經是單親媽媽」(1042人)和「學業未完」(886人)。

明尼蘇達州關懷生命組織表示,去年墮胎人數減少是因為州政府投入240萬美元,提供墮胎之外的選擇。在更多女性因經濟因素而選擇墮胎的情況下,政府應加強輔導計畫,提供安置、教育、領養等協助。

fsj 提到...

聯合國預測2050年以前世界人口將擴增到92億

中廣新聞網╱夏明珠 2008-07-12

昨天是世界人口日,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到92億人,各國應該未雨綢繆,增加在人口控制、消除貧窮以及環保上的努力,以緩和人口擴張的壓力。

目前全球人口67億,再過四十多年,現在支撐67億人生活的資源,要養活九十多億人,在氣候暖化,各項資源正在耗竭之際,人類的前途,令人擔憂。

聯合國報告說,人口擴張並非人類所願,世界上有兩億婦女,無法取得避孕用品,每年,因為難產和墮胎而死亡的婦女,不計其數。

聯合國估計,要讓所有希望節育的人,需要都可以獲得滿足,估計每年要花費12億美元,現在全球在這方面的投資還不到一半。

fsj 提到...

異國難婚 嫁桃太郎怨偶最多

* 異國難婚 嫁桃太郎怨偶最多
* 傳統觀念束縛 嫁歐美人反尷尬
* 德歧視亞洲媳 家族都沒好臉色
* 東南亞老婆求去 多因老公不爭氣

◆ 異國難婚 嫁桃太郎怨偶最多

【林倖妃/台北報導】 2008-07-14 中國時報

異國婚姻雖浪漫,卻經不起現實的考驗?內政部調查發現,國人和外籍配偶離婚的比率不斷增加,去年底,每五對離婚者有一對是異國聯姻,尤其女性嫁給外國男性的離婚率更高達本國人的四倍;尤以台女嫁桃太郎的怨偶最多,比例超過千分之二八八,幾乎每三對就有一對選擇一拍兩散。

晚晴協會副總幹事林蒔萱指出,愈來愈多選擇和異國配偶結婚的女性因婚姻出問題而找該會協助,配偶國籍包括日本、香港、法國和澳洲等,問題多出在觀念差異。國人以為日本和台灣社會、文化背景較相近,實際上日本男性的父權觀念比台灣更嚴重,大男人作風常讓太太沒有喘息空間。

認文化相近 誰知觀念差異大

此外,我國男性迎娶東南亞和大陸配偶的離婚率也居高不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津如認為,外籍女性不遠千里而來,很想在台灣落地生根,但多因老公霸權式的特質和父權家庭體制而不得不傷心分手。

一名外事警官說,台灣女性嫁給東南亞籍新郎以泰國籍最多,依他的經驗,不少是女大男小,且年紀相差非常多,其中不乏假借人頭結婚來打工。

內政部於去年首度統計國人和其他地區配偶離異比率,發現去年全國總離婚五萬八五一八對,為近六年來新低。但異國聯姻占比率卻節節高升,以一八.九五%創歷年新高,較前一年增加○.九九%。

整體而言,國人和外籍配偶的離婚率為千分之二八.四,其中和外籍新郎分手的離婚率為千分之四四.七,外籍新娘為二七.二,為國人有偶人口中男性的四倍、女性的三倍之多(加上和外籍通婚案例,國人男性離婚率為千分之一一.四一,女性為千分之一一.八一)。

泰籍配偶離異率 僅次於日本

在政府對外籍配偶採緊縮政策後,國人和大陸籍配偶的離婚率略微下降,從九十三年的千分之三五.七一降為二八.三五。以所有國籍來看,台灣人和日本人聯姻的離異率最高達千分之一五三.一二,其次為泰國籍的千分之五一.九九,第三為柬埔寨約千分之三○.六一。

在人數方面,台日聯姻並不多,但按照比例看,卻是最不易維持,台灣女性嫁給日本桃太郎的離婚率高達千分之二八八.三七,日本女性嫁給台灣男性的離婚比率更高達千分之三六.四七,都較國人聯姻高出許多。很多人受韓風影響,對韓國充滿想像,但台韓聯姻中,嫁給阿里郎者離異比率超過千分之五一、與韓籍妻子離婚的比例為千分之一六。



◆ 傳統觀念束縛 嫁歐美人反尷尬

【林倖妃/台北報導】 2008-07-14 中國時報

晚晴協會近年發現,愈來愈多和外籍新郎結婚的台灣女性向該會求助,她們原本受異國風情和文化背景吸引而嫁給外國人,結果因觀念大不同而難以相處。

過去向晚晴協會求助的對象多為和本國男性通婚的女性,最近一、二年逐漸出現嫁給日本、法國等國籍配偶的女性前往詢問;也有迎娶台籍女性的澳洲男性因為不知如何處理和太太間的差異而找上晚晴。

有名嫁給法國人的女性向晚晴求救說,先生到台灣工作後兩人相識、相戀,共組家庭,生下一個女兒。因先生常要台灣、法國兩地跑,聚少離多,應該是小別勝新婚,兩人卻摩擦不斷,互動和相處都不是很穩定;她甚至發現,生性浪漫的法國先生外遇不斷,最後決定分手。

林蒔萱說,很多女性選擇嫁給歐美男性,多是受到歐美國家的自由風氣、沒有傳統束縛吸引,但往往結婚後處於尷尬處境。她們不愛受傳統約束,卻仍保有台灣婚姻觀念的「迷思」,對先生有傳統的期待和要求。例如,要求外籍老公出外、晚歸要「報備」,以致雙方發生磨擦。

來自澳洲、在台灣當街頭藝人的艾瑞克和太太結婚三年就出現嚴重歧見,他不得不求助婚姻諮商。艾瑞克說,太太管他管得很嚴,只要他沒在應該回家的時候到家,就不斷詢問他的去向,以緊迫盯人方式確認他的行蹤。在澳洲,男人工作後在酒吧喝點小酒很正常,太太卻無法接受,令他絲毫沒有喘息的空間,兩人時起爭執。

林蒔萱說,雖然說現在是男女平等的時代,台灣女性卻存在許多矛盾,除異國婚姻如此,即使是和本國人結婚也有類似現象。近年經濟不景氣,不少丈夫才失業沒多久,太太就急著問,萬一離婚要如何處理當初登記在她名下的房子等財產,在必要時不用跟先生分配,顯示女性口口聲聲要求「平等」的同時,也要跟著學習成長。



◆ 德歧視亞洲媳 家族都沒好臉色

【林倖妃/台北報導】2008-07-14 中國時報

「我手上牽著一歲多的女兒,挺著懷老二的大肚子,帶著大包小包行李從英國飛到德國,婆婆的車突然壞了,找遍全家族,卻沒有一人願意伸出援手。」嫁給德國跨國公司高階經理人的台灣女子芭芭拉說,即使婚後多年,每次家族聚會仍沒有人願意和她說話,一切只因為她是亞洲來的媳婦。

芭芭拉在加拿大念書時,和德國籍先生相識、相戀,兩人完成學業後各自回國,最終仍無法忍受遠距離戀愛的相思之苦,決定共度一生。芭芭拉辭掉在台灣的工作,遠渡重洋嫁到德國。

但這一切卻是她噩夢的開始。芭芭拉說,德國人雖然表面上很客氣,行動上卻充滿「歧視」,即使結婚多年,先生的家人對她還是很不友善,有個表妹夫連大學都沒念,卻常給她臉色看。

一次表妹生產完滿六個月,她帶著女兒去探望,沒想到表妹夫一開門看到是她,淡淡說聲「我家有客人」即把門關上。

雖然英文頂呱呱,但是,德文仍不夠流暢,讓芭芭拉吃盡苦頭。她說,婚後因先生無法體會到一個女人在異國生活的艱辛,兩人時起爭執,有次只是問先生一個德文字的意思,就惹得他大罵「妳這樣還能在德國生活嗎」!

婚後才一年多,她就不斷胃潰瘍,醫師診斷是壓力過大導致「身心症」。

生產後的芭芭拉情況更糟糕,她說,先生第二天就出差,回家後又嫌新生兒太吵,自己搬回母親家暫住。

在下著大風雪的十二月,丟下她一個人帶孩子,她常以餿掉的食物填肚子,夢裡全是台灣的排骨便當,醒來還要面對冷清的房子和啼哭的女兒。

這樣的生活讓她得到嚴重憂鬱症,即使四年前已搬回台灣,只要一想到聖誕節要回德國,她仍心慌慌。

在德國有個「德華婦女會」,由嫁到德國的台灣女性組成。芭芭拉說,以她自己的經驗,發現台德通婚的離婚率真不低,五十多人就有八、九個離婚。有個嫁到德國多年女性朋友語重心長跟她說,要挽救婚姻的唯一辦法,就是「鼓勵丈夫到亞洲工作」。

芭芭拉說,先生曾派駐英國一年,那年他們的婚姻關係降到「冰點」。之後從德國轉派台灣,一回台灣,她整個人又「活」起來。

丈夫發現這個在德國處處依賴的小女人其實很能幹,也才了解老婆生長的文化背景和思考邏輯。

最近幾個月,德國丈夫要帶著全家人轉派上海,芭芭拉語重心長說,她在德國的體驗,就像部分國人在看待東南亞配偶,或許大家都該好好思考,「這是正確的嗎?!」



◆ 東南亞老婆求去 多因老公不爭氣

【林倖妃/台北報導】 2008-07-14 中國時報

來自越南的三妹嫁給台灣老公,婚前翻譯說他做建築業包工程,婚後發現是水泥工,常常沒工作還動輒拳腳相向;廿一歲的阿清因爸爸得癌症,聽人說賣貞操有一萬元,結果只拿到兩千元,並嫁給七十三歲的先生,先生性需求大,連吃飯時也不准她穿衣服。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津如進行國內第一份探究新移民女性離婚原因研究,初步成果出爐。據她實際訪談,發現懷抱夢想嫁到台灣的東南亞配偶離婚多是因老公不養家、吸毒、欠債,或不斷外遇甚至無節制的性慾,以及強勢的家人從中作梗。

林津如說,迎娶外籍配偶的男性多是中下階層,其次是被稱為「小資本家」的生意人,以及喪偶或再婚者。不論是哪種男性,導致離婚的關鍵仍在本地男性的態度。以中下階層男性來說,因無法有穩定收入養家,甚至負債、酗酒或染上毒癮,藉由對老婆和孩子暴力相向發洩。

例如三妹,先生即使有工作也不給她錢,逼得三妹必須兼兩份工作養小孩,老公不但不感激,還因她外出工作而不滿,監控行蹤並在大庭廣眾下罵她「偷男人」,三妹忍無可忍申請保護令。

有些「老闆級」的男人則利用不斷離婚以迎娶新老婆,有人輪流娶台灣、印尼到越南不同國家的婦女;還有人習慣性外遇,如阿鳳原本和當導遊的先生戀愛結婚,沒想到先生改從事婚姻仲介後,竟然連續和越南女性外遇,甚至有人打電話到家中示威。

阿清因為父親罹患癌症急需用錢,聽人說賣貞操有新台幣一萬元,她卻只拿到兩千元還嫁給對方。老公已七十三歲退休在家,性需求卻很大,要求她廿四小時不能穿衣服,「因為摸了會沒感覺」。三年後,因老公動手並撕破阿清的衣服,她才報警處理。

除男性本身的問題,林津如研究也發現,家人強勢涉入和要求,也常導致跨國婚姻破裂。有的因父母過於寵愛,兒子完成學業後卻沉迷電動,連工作都不找,逼得父母為他娶外籍配偶。但兩人無法溝通,男方更承受不了成家後緊接而來的經濟壓力,生了孩子就離婚。

有的是因為傳宗接代,李先生曾經出車禍,精蟲活動力不足,迎娶越南配偶後曾做人工授精,但一、二次沒結果,婆婆急著要他娶「新的」來試試看。所幸第三次成功,才免於離婚命運。

fsj 提到...

零分上大學 李家同:這是害了他

* 零分上大學 李家同:這是害了他
* 超少子化 看爛系怎退場
* 學生:好校難考 別唱衰年輕人
* 台灣第2300萬人 近日出生

◆ 零分上大學 李家同:這是害了他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林嘉琪/台北報導】2008/07/20

今年零分也可能上大學,曾重考五次的台大教授鄭登貴說,當年他考了三百八十二分,才擠上最後一個志願,如今大學已成「十六年國教」,整個制度病了,畢業即失業,大學不讀也罷,不如學一技之長。

剛退休的前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則抨擊當年廣設大學,根本就是錯誤政策,零分也能上大學,「是一件非常沒意義的事,讓沒有能力的人進到大學,是害了他」。

今年大考錄取率可能接近百分之百,重考生快變成「稀有動物」,從小到大落榜過九次的「台灣複製動物之父」鄭登貴,尤其感慨,強調行行出狀元,讀大學早已不保證前途。

鄭登貴當年初中沒考上,讀五年制農校,考大學第一次落榜只拿一百七十九分,直到第五次考三百八十二分,才擠上文化畜牧系,隔年在學重考又落榜,插班考台大也失利,大學畢業又考了三次才上台大畜牧所,後來拿到劍橋博士,做出世界第一頭試管豬,近年來帶領團隊開創台灣複製動物新局。

鄭登貴說,他小時候還沒有九年國教,讀初中要考試,大學聯考錄取率也只有一成多,如今零分也能上大學,「政府乾脆把大學當義務教育來辦好了」,考試也省了,只要想念就入學,但畢業要嚴格把關。若讀完大學,還沒謀生能力,還不如早點就業學技術。

他指出,並非人人都適合或有需要念大學,以英國為例,只有兩三成年輕人讀大學,他們更重視實際謀生的技能,台灣文憑至上的觀念要好好檢討。

李家同昨天受邀到大學博覽會演講「理想的大學生」,會後他接受媒體採訪,聽說今年零分也可能上大學,認為這表示了學生程度太差了,不能完全沒有準備就進大學。

他說,廣設大學根本就是錯誤政策,政府當年未考慮會出現少子化現象,但目前己有這麼多大學,也不能輕易關閉,不然大量失業的教授該怎麼辦,連博士也流落街頭,反而會產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 超少子化 看爛系怎退場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2008/07/20

大學普及化,是世界趨勢,但考零分也可能上大學,卻是世界罕見。大學退場機制應儘速啟動,與其交由「假考部隊」的死亡筆記本,點到誰就誰死,各系還不如勇於自訂錄取門檻;教育部更應該施出鐵腕,評鑑不佳校系就退場。

十幾年前行政院教改會為解決大學升學壓力,建議教育部廣設大學,教育部未預先評估少子化帶來的未來衝擊,貿然開放新設大學,也讓很多專科升格技術學院、科大,讓大學激增到近一百五十校,少子化效應幾年後才會嚴重影響,大考錄取率卻已近百分之百,政府不提前因應,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上,這兩年已有少數招生不理想的私立校系,因轉型或關閉資遣老師,衍生許多「勞資糾紛」;為提前讓評鑑差的爛校系退場,今年更有人發起「假考部隊」,鼓勵大學生或社會人士報名指考,打算集中選填爛校系為第一志願,錄取後不就讀,讓這些系招不到學生,提前滅亡。

由假考部隊執行大學退場制,並非常態,大學應有自覺,在少子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未來招生不足將成常態,與其招到零分考生,被貼上汙名化標籤而滅亡,還不如自設最低門檻,多少還能確保一定學生來源。

教育部更不能放任大學在市場機制自生自滅,應透過大學評鑑,儘速淘汰辦學差的校系,保障大學教學的品質,並預擬退場學校師生的善後措施,以免未來十年內,大學生源少了三分之一,受衝擊的學校太多,師生都受影響。



◆ 學生:好校難考 別唱衰年輕人

【陳至中/台北報導】 2008-07-20 中國時報

指考成績單已寄發,錄取率恐創新高,不少學生說,這樣下去,只會使大學生更加「汙名化」。但也有人認為,大學再多,明星學校、明星科系還是那幾個,並不比以前好考,加上經濟差,出路有限,學生比以前更痛苦,「別再唱衰年輕人了!」

十九日在大學校院博覽會上,許多高中畢業生不辭辛苦,一間學校一間學校參考、比較,手中拿滿五、六袋文宣資料。新店高中畢業的林同學表示,大部分的同學都想擠入電機、材料、化工等熱門科系,未來就算工作不好找,也可以繼續深造。他最想念的是中興大學機械系,特別挑時間聽相關學群的解說。

花蓮高中陳同學早上才搭車來台北,由於分數只在中間偏上、不突出,他的策略是「選系不選校」,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就讀,未來再考研究所,因為企業都看最高學歷,「大學讀哪間反倒不是那麼重要!」對於零分也可能進大學,他不以為然,認為那只是少數中的少數,外界不該再汙名化大學生。

畢業於成功高中的陳同學,只拿了台大及成大的文宣,原因是「兩校五年五百億拿最多的錢」,他說,錄取率再高,好學校的門檻依舊很高,要拚命才能考上,考上了也不見得有飯碗保證,面對茫茫未來,學生無不戰戰兢兢,「別以為錄取率高,高中生就可以隨便考考!」



◆ 台灣第2300萬人 近日出生

【于國欽/台北報導】 2008-07-20 工商時報

內政部昨日表示,我國人口在民國88年升逾2200萬人後,歷經9年之後,我國人口即將在近日內達到2300萬人,過去台灣增加100萬人僅費時3至5年,但這次卻歷經9年,創下歷年來台灣人口成長最緩的時期。

每逢選舉,政治人物口口聲聲台灣2300萬人,其實迄今台灣地區(含金、馬、澎湖等外島)總人口仍未達到這個數字。依內政部最新統計,6月底台灣地區人口總數僅2299萬4千人,內政部官員估計,以今年平均每個月約增6千人推計,我國人口將在7月底、8月初達到2300萬人。

台灣於民國47年達1000萬人,於民國78年達2000萬人,早期每隔3年增100萬人,民國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每隔5年增100萬人,但本次增加100萬人卻歷經9年之久,從88年升逾2200萬人後,直到97年才達到2300萬人。

內政部官員表示,台灣近年出生率太低是造成人口成長緩慢的原因,民國86年以前台灣地區的新生兒人數在30萬至42萬之間,但是近年來已降至20萬,過去大家估計台灣還要30年,人口才會「負成長」,但現在看來,10年後台灣就會出現人口「負成長」。

這位官員表示,出生率驟降有許多複雜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近年所得成長停滯,養小孩的成本太高了!」雖然政府近年有些補貼措施,且即將實施的「青年安心成家專案」,也會給予青年結婚及生子給予兩年租金補貼,但相較養育小孩的費用,這些短期的補貼,根本難以產生誘因。

內政部官員表示,歐洲許多國家過去也曾出現人口成長停滯的情況,但近年為提升青年人生育的意願,紛紛實施從上小學至大學學費全免的優惠待遇,包括英、法、瑞典、挪威的出生率已升至千分之12以上,高於台灣的千分之9,而這些歐洲國家的總生育率皆逾1.8人(每位婦女一生所生的小孩數),同樣也遠遠高於台灣的1.1人。

fsj 提到...

大畢找頭路 市場看校看科系

* 大畢找頭路 市場看校看科系
* 大學高中化 勞委會批教育政策
* 假考欺弱 階級傲慢
* 如果零分也可上大學

◆ 大畢找頭路 市場看校看科系

【林倖妃/台北報導】 2008-07-23 中國時報

大學畢業不容易找工作?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生鄭中睿認為,以政大這塊「招牌」還算好用,但他的同學最常碰到的問題是工作升遷不易、看不到願景,只要環境有個風吹草動,工作就沒保障;銘傳大學保險系畢業的林小姐則認為,找工作要看就讀的科系是否符合市場需要。

目前尚在研究所就讀三年級的鄭中睿,也是青年九五勞動聯盟執行委員。他表示,雖然「政大」這塊招牌還算好用,同學找工作的狀況都不錯,但很多卻是高學歷、低成就,不少在大公司或中小企業從事行政、業務工作,都會抱怨「很辛苦、又無聊」,有的從事金融業雖然賺得多,卻都屬契約性質,一年或二年一聘,要很拚命才賺得到錢。

最令這些新鮮人無法忍受的是,幾乎所有工作都要求超時加班,卻又不給加班費。若稍有抱怨,主管會說:「外面失業率這麼高,排隊等這份工作的人多的是。」有時還會被酸是「草莓族」,都讓他們認為,整個就業大環境對新鮮人很不友善。

已經畢業六年的林小姐則說,因為她所學是保險系,當初畢業時全國不過有七間大學設保險系,又正逢保險就業市場正在轉變,從過去仰賴歐巴桑生力軍時代,慢慢朝向精英化、專業化,因此同學大多都在短時間內找到工作。

但是別的科系就不一定,如林小姐的同學讀私立大學國貿系,返回高雄找工作一年多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在銀行做臨時雇員,一個月薪水才一萬八千元,等了兩年才成為正式員工。

林小姐也說,現今大環境很糟糕,即使是保險系畢業,她的學妹們很多都抱怨找工作很難。即使好不容易有工作,薪水也比她六年前初次就業時還低,大約是二萬八千元到三萬元之間,而她的第一份工作月薪就有三萬三千元。

鄭中睿說,青年貧窮化現象愈來愈嚴重,最近這幾年大企業多採用派遣人員,或非典型勞動力,若要縮編或裁減員工,一定都先從就業市場中最弱勢者下手。年輕人沒資歷、人際網絡又不少,大刀一砍常是第一個被犧牲,薪資又很低,青年無法累積經驗,有一天總會成為中年、老年,這樣惡性循環恐會造成整個世代貧窮化。



◆ 大學高中化 勞委會批教育政策

【林倖妃/台北報導】2008-07-23 中國時報

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原在文化大學勞工所任職,借調轉任勞委會副主委的潘世偉,有感而發直指,「大學高中化」以致現在連零分都可以上大學,造成大學學歷人力過剩,「這是教育政策的問題,不是勞動政策的問題。」

潘世偉說,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因為現在是畢業季節,畢業生待業時間長,在數字上自然會有驟升趨勢,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和現今教育政策有關。

因為大學供過於求,連零分都可以上大學,潘世偉說,產出的大學生一波又一波,勞動市場不可能吸收這麼多,而且雇主在用人時,也會考量要找的是「真正的大學畢業生」,否則以現今大學所培養出來的人,品質實在差很多,有的人明明不適合念大學,偏偏以現今教育制度,卻是人人都可以「說上就上」。

尤其是技職教育大學化,更令人擔憂,潘世偉認為,有些人本來應該在技職、專科等學校,接受專業性訓練,未來工作一定沒問題,卻全部成為大學生,反而形成「畢業就失業」的現象。

至於勞委會該如何改善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困境?潘世偉說,一方面要思考企業到底需要何種人才,並加強職業訓練,同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也要學會「屈就」接受職業訓練,但關鍵卻是這些人既然已經大學畢業,「他們願意嗎?」

潘世偉強調,這幾年從高職分數不斷飆漲看起來,過去「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已有改變,如大家擠破頭要讀開平餐飲學校即可見一般。但重要的是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念大學,勞委會將會加強技職訓練和檢定,讓證照更有價值。



◆ 假考欺弱 階級傲慢

【聯合報╱鄒繼礎/逢甲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台中市)】 2008/07/23

零分也能上大學代表什麼意義?

從單純的高等教育供需來說,過去的制度變革與人口生育的下降,現在已經達到了市場的供需均衡。想念大學的人,都有進入大學的機會。但這當然不代表人人都可以進入心目中的理想學校與科系,前段、中段與後段的高中畢業生,各有他們自己的選擇、掙扎與限制。

從國家投注資源的多寡來區分,大學大抵上可以區分為優勢大學(明星國立大學、國立大學等)與弱勢大學(比較後段的私立大學),當然介於兩者中間是有很多樣化的分配的。優勢大學的學生群來源,集中於幾個大都會區域,他們來自於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家長教育程度大學以上,從小學至大學補習英文、數理、才藝等科目。而弱勢大學的學生家長社經地位平均而言低於優勢大學。

優勢大學以及它們被高額補貼的低廉學費,造成優勢大學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較後段的弱勢大學,除了資源的不足,再加上高昂的學費,在需求逐年遞減的趨勢下,會有供過於求的現象(招生不足額)。但這些大學卻肩負了提供相對最弱勢的一群家庭子女就學機會的責任。目前的評鑑措施,和極為唐突的假考部隊,就是要打擊這一群最弱勢大學與弱勢家庭子女的教育機會,充滿了階級的傲慢。

其實,政府若必須投資高等教育,這群弱勢大學是最好的投資對象,相對於少數菁英國立大學動輒數百億元的經費,弱勢大學只要相對上很少的經費,就可以在空間硬體或其他師資上有很大的改善。畢竟,教育仍是低社經家庭子女往上移動的最主要管道。

所以,假考部隊成員要省思:他們在攻擊什麼?他們複製了社會上優勢族群的,人云亦云的「意識形態」:大學太多。他們以教育部評鑑未通過的系所名單為攻擊對象。他們有沒有省思,教育部評鑑本身就是優勢霸權評鑑弱勢的作為。一年接受國家補助數億元至數十億元不等的國立大學,學費比私立大學便宜一半,對新設立的,特別是後段的弱勢私立大學,評鑑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假考部隊更需要反思:他們是為誰發聲?他們認為的不公義是什麼?剝奪弱勢社經家庭子女念弱勢大學的機會,是一件公義的事情?他們認為弱勢家庭補貼優勢家庭子女念大學是一件公義的事情?

零分進大學一點都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看待這個問題的階級歧視性的心態;問題出在高中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社經階級以及地域教育資源分配等因素。

這群假考部隊的年輕人,有台大研究生、台大畢業生,在這股迷失的思潮下,出來打擊最弱勢大學系所,成為執行制度上不公平的評鑑規則,幫助教育部執行關閉系弱勢系所的幫凶,真像是被煽動的「假考紅衛兵」!

這些被點名受攻擊的校系,你們師生心理有何感受?你們或許可以原諒這群假考部隊,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儘管掌控資源的權力完全不對等,你們有勇氣站出來正面迎擊與批判這一系列不公義的作為嗎?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不過立論覺得有點奇怪,弱勢家庭只有讀弱勢大學的份,所以要補貼弱勢家庭讓他們讀弱勢大學??



◆ 如果零分也可上大學

【■許又方】2008-07-23 中國時報

由於供過於求,今年大學錄取率將高過百分之百,這意味即使指考成績零分也能上大學。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教育資源嚴重浪費,是高等教育庸俗化,並直指「禍端」即在教育部當初「廣設大學」的政策錯誤。這些批評都有道理,但筆者納悶並憂心的是:究竟我們的中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為何會有學生參加大學指考卻考零分(或是十八分)?又是什麼因素驅使這些能力顯然不適合唸書的人去報考大學?

以近幾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題目的難易來判斷,指考零分,或是平均每科考不到十分,都是極不可思議的,因為這樣的成績足以說明考生可能連最基本的九年國民教育都沒有學好,更遑論高級中學的課程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基礎教育愈來愈鬆散?

數學、理化等專業科目束手無策還勉強說得過去,連最基本的國文(含作文)、花了好幾年學的英文及與自身關係密切的本國史地都拿不到分數,就未免令人匪夷所思了。進了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卻學不到任何東西,背後隱藏的層層危機,諸如教育資源的浪費、國民基本學養的逐漸低落……等,恐怕是教育單位、家長必須好好思考的問題。

但上述的問題在筆者看來還不是最嚴重的,畢竟有些學生就是不愛唸書,考零分似乎也是必然的。最令人困惑的在於,是什麼樣的家庭意識、社會型態與教育制度「迫使」這些不愛唸書的人也必須去考大學,甚至會有大學願意「收留」他們?過去大學的確是「窄門」,每年錄取率僅有百分之二、三十,部份「不愛讀書」的學生自知根本進不了大學,很早便朝技職的體系發展,學習自己喜歡的技能,並因此在多元的社會裡找到適合的工作,尋得一個立錐之地。

可惜的是,根深柢固的「文憑觀念」一直在我們的社會裡揮之不去,很多家長都希望、甚至強迫自己的子女一定要受高等教育,政府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只好廣設大學,並錯誤地讓很多技職學校轉型、升格。結果是適合不愛讀書的小孩學習技能的高職、專科學校愈來愈稀有,迫使這些孩子只得去唸「大學」。因此,「零分上大學」,與其只怪政府興學浮濫,不如好好檢討國人偏狹的文憑主義。

再者,暫時先不論高等教育追求人類正義、公理等淑世理想,僅就功能性來說,大學至少應是學術研究的殿堂,其任務是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以促進國家產業的發展,並提昇社會、經濟及文化等層面的競爭力。就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機構自然只適合學業成績有一定表現的人參與,否則其對社會的貢獻必然無法呈顯,甚至反而會造成社會的負擔(讀不來被退學,一事無成而自我放棄者所在多有)。

既然如此,設置大學的人便應當堅持一定的學術規格(在筆者看來這既是一種社會責任,也是「商業道德」),不能為了收支平衡便浮濫招收學生,這不僅損害了「大學」的尊嚴,對那些不適合讀大學、往技職領域發展較有前途的學生也是一種無情的糟蹋。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大學」在台灣卻比比皆是。而究竟是誰讓這樣的大學存在的?是辦學的人?教育部?家長?還是每一個對「大學文憑」耿耿於懷的人呢?

(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fsj 提到...

李家同:發展科技 須有技術人員

【韓國棟/台北報導】 2008-07-24 中國時報

「螺絲釘、鍊條都做不好,這個國家會有好的工業嗎?」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說,一個國家要發展科技,必須培養充足的技術人員。

他說,造一艘大油輪,發展航空、汽車工業,需要多少技術人員?美國的吹玻璃工人薪水高到和學校校長一樣,因為,「沒有燒杯,實驗是做不出來的。」

今年第一次國中基測成績高達二八三分的桃縣振聲中學國中部畢業生張昱傑,放棄明星高中而選擇桃園農工職校電機科就讀,就是因為看到李家同的一段話,「任何一個國家,不能只有工程師,而沒有技術人員。」深受感動,立志做一名優秀技術士。

得悉張昱傑是因為他說了那段話而選擇高職,李家同說,他說的那段話絕對是對的。但他還要特別勉勵張昱傑和其他無論選擇高中或高職的同學,「只要是好學生,選擇什麼都可以。重點是,國、英、數一定要好。」

李家同說,很多技職體畢業生表現很好,因為他們的國、英、數很好。只要國、英、數很好,將來學什麼、做什麼都不怕,否則就算是讀明星高中也沒用。

※ 相關報導:

* 德國科技大學
http://home.pchome.com.tw/service/pilz/grimm3.htm



◆ 別人家小孩不必念大學?

【黃樹仁】2008-07-24 中國時報

又到了升學考試季節,熱門話題是進大學太容易了,甚至零分也可以入學。常聽到的批評是,現在大學生太多,不但降低大學文憑的價值,而且使大學生水準下降。相關連的說法是,人的個性與能力不同,不必人人都讀大學。成績不好的小孩應該去讀職業學校,甚至早點離校就業更恰當。

這若不是既得利益者的言不由衷,就是無知。

會抱怨大學生太多的人,會主張不必人人都讀大學的人,都是自己上了大學,或者自己小孩升學沒問題的人。我可以預測,這些鼓吹「別人家小孩」不必讀書的人,都會想盡辦法催促自己小孩多讀幾年書,不管成績好不好。我從未見過那些抱怨大學生太多的人,真的告訴自己小孩不必用功升大學,或者鼓勵自己小孩優先選讀技職學校,更不必說是鼓勵自家小孩趁早棄學就業。

與愛因斯坦相比,我們都是笨蛋,都沒資格念大學。但沒有人會因為自己不如愛因斯坦而認為自己不應讀大學,倒是常有人主張成績不如自己的人不應讀大學。總而言之,應不應升學的界線,永遠畫在自己身後。過河拆橋,上車關門,這是既得利益者企圖壟斷利益的自私邏輯。

為何大學會擴張?因為現代社會需要。

傳統農業社會變動緩慢。多數知識只要親子相傳就已充分。多數人確實不需入學,文盲也不是問題。同時,生產力低,不容太多人吃閒飯。農家小孩必須放牛撿柴,商家小孩必須跑堂。無法讓太多人長期就學。另一方面,平均壽命短,讀書變成報酬回收期偏短的高風險投資。

但現代人絕大多數可以活到六十五歲退休。高職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年數差異是四十七與四十三之別,可說是微不足道。教育投資回收期如此長,為何不投資?

更重要者,現代社會不僅科技複雜,而且變動迅速。現代人所需的知識愈來愈複雜,不是家庭與工作單位所能傳授,只好設立愈來愈高級的學校來傳授知識。教育程度愈高的人,平均生產力愈高,平均所得也愈高。國民教育程度愈高的國家,經濟愈發達。吝於投資教育的國家,就是沒有前途的國家。

當然,教育一旦擴張,受教育者一多,文憑就會貶值。但教育到底應為國家與眾人利益服務,還是只替少數前段生服務?我們應該為保障前段生文憑的價值而阻止後段生受教育嗎?

另一方面,教育一旦擴張,原來不能入學的後段生也可以入學,學生的平均水準表面上降低了。但請注意,增加後段生與後段學校,雖然降低學生與學校的「平均」素質,卻並不影響前段生與前段學校的水準。其次,雖然後段生底子較差,學習效率較低,但讓他們多讀幾年書,個人生產力與所得也會增加,國民平均素質也會提高。有何不好?

請不要忘記,與愛因斯坦相比,我們都是後段生。愛因斯坦是否也應該阻止我們進大學,以免降低大學水準?教育擴張,確實會降低文憑價值。但國民素質卻提高了,社會總體生產力增加了,受益者也增加了。大學生間的水準差異擴大,但總體人口間的教育差異卻縮小了。這是慶幸唯恐不及的好事,怎會說成壞事呢?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富裕到可以供得起多數人延後就業。只要社會與家庭養得起,只要孩子也願意,讓孩子多讀幾年書,有何不好?有多少父母捨得自己小孩十八歲便離校就業?如果捨不得自家小孩如此,為何鼓吹別人家小孩?

不是每個小孩都願意讀書,確實沒有必要勉強每個人都讀大學。但只要小孩願意,我看不出理由阻止任何人讀大學。學生本就有優劣之別,成績較差不是不上學的理由。同樣道理,學校本就有優劣之別。但學校辦不好,應該督促改善,利用競爭機制淘汰較差學校。而不是縮減入學機會,剝奪後段生就學權利。

享受教育利益的人,請不要否認別人同等受益的權利。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fsj 提到...

歡迎... 第2300萬寶寶誕生

【聯合報╱記者何明國、李順德/台北報導】 2008.07.25

歡迎我國第兩千三百萬人口誕生!他是七月十七日在中壢市宏其婦幼醫院出生的男嬰吳承恩,出生體重三千三百二十公克,身長五十公分,頭圍卅三公分;父親是吳嘉均,母親是林淑貞,住桃園平鎮市,這是吳家的第三胎。

內政部近期緊盯人口數字增加情況,前天終於統計到兩千三百萬人的來臨。內政部長廖了以將頒贈黃金紀念金牌及紀念狀,以表達祝賀之意。

內政部表示,第兩千三百萬人口產生計算方式,是以台灣地區三百七十一個戶政事務所受理的戶籍出生登記資料為準,逐日彙整、比對及統計,時間單位精確至秒,運算至兩千三百萬人口產生為止。

內政部指出,七月廿三日下午一時五十分五十六秒,桃園縣平鎮市戶政事務所申辦出生登記之男性新生兒吳承恩,剛好是全台灣的第兩千三百萬人口。

內政部表示,台灣地區人口於民國七十八年四月時,達到兩千萬人,但是,近年來由於少子化導致人口成長極為緩慢,七十八年至八十八年間,約五年才增加一百萬人,至八十八年六月達兩千兩百萬人,但遲至九年後才出現第兩千三百萬人。

廖了以指出,民國四十年代我國平均每一婦女生育高達六個以上子女,自七十三年起育齡婦女總生育率降至人口替換水準「二點一」人以下,九十六年更下降至「一點一」人,已經名列世界前幾位「超低生育率」國家行列。

廖了以表示,少子女化影響了人口的成長與結構,衝擊層面甚廣,舉凡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經濟、產業、勞工、移民與財政均受影響。

廖了以呼籲全體國人共同為創造新生命,延續繼起活力而努力。

廖了以昨天是在行政院會上,以臨時動議方式,「向大家報告一個大消息」,宣布我國第兩千三百萬人口誕生,由於這項消息很有趣,與會閣員不約而同鼓掌並且笑出聲音來。



◆ 巧! 第2000萬寶寶 也住在平鎮

【聯合報╱記者楊德宜、劉愛生/桃園縣報導】 2008.07.25

我國第兩千三百萬人口,吳承恩寶寶是桃園縣平鎮市人,巧合的是,與第兩千萬個寶寶沈姿伶戶籍地都在平鎮市平東路,相距不到一公里,鄰居都說太巧了。

吳承恩七月十七日上午六時四十分出生,長得頭好壯壯,預計八月一日從出生的中壢市宏其婦幼醫院出院,母親林淑貞已於上周六回家坐月子。

父親吳嘉均是平東路萬德瓦斯行負責人,林淑貞是超商店長。吳嘉均說,當年路過超商時被林淑貞「電到」,積極追求抱得美人歸,結婚十年,育有八歲長女、七歲次子。

「本來不打算再生,第三個是不小心的。」吳嘉均說,太太懷孕兩個月才發現「意外的驚喜」,因很喜歡小孩,她堅持要生下來,「沒想到這麼巧,是第兩千三百萬個耶」。

吳嘉均說,「吳承恩」是算命師排八字算出來的,當時給他數個名字挑選,他覺得「承恩」好聽又好記,「我記得算命師也建議取『立法』,我覺得很怪,還是承恩比較好」。

他決定好名字後,前天下午到平鎮市戶政事務所報戶口,昨天中午接到戶政事務所電話,指第三胎有五千元補助,要求繳存摺影本等資料;隔沒十分鐘又打來,恭喜他的小孩是第兩千三百萬個,他直覺回答:「你少騙,你是詐騙集團吧!」

林淑貞也說,吳嘉均告訴她這件事時,她的直覺和丈夫一樣,直接告訴丈夫:「你被騙了。」直到戶政事務所人員上門拜訪她才相信。

「我買樂透從沒中過,怎麼運氣會這麼好!」吳嘉均說,今天要用吳承恩的出生日期、時間去買樂透。「我要多努力賺錢囉!」吳嘉均說,希望政府能給他的幸運兒福利,「如果能學雜費全免,不知有多好」;談到對於新生兒的期許,「我只希望他平平安安成長就好」。

fsj 提到...

零分上大學 想想投資報酬率

【聯合報╱薛中鼎/中華民國資深人力協會理事(北縣中和)】 2008.07.25

針對考零分可以進大學問題,我認為可以拋開「品質說」與「權利說」的爭執,從管理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問題。

讀大學其實成本很高。要消耗掉四年寶貴青春,大約要投入四十萬的花費。我想很多人可以思考,付出這麼多的代價,得到的只是一個約三克重的畢業證書,值得不值得?或者說,是不是非要在此時此刻去讀大學不可?

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玆從哈佛輟學,因為他知道,那是他大好的創業時機。時機如白駒過隙,當時他不把握住,如果別人的公司跟IBM合作了,他就沒有機會了。所以他選擇了放棄哈佛。其實他也不算是真正放棄了哈佛,因為最後哈佛還是給了他榮譽博士的學位。

大考要考零分,很不容易。學生會考零分,也一定有他的原因。或者是學生對讀書完全沒有興趣、或者是大器晚成,還沒有開竅、或者是非常叛逆、反對老師。如果這些基本原因沒有改變,硬要去讀大學,最後讀大學的結果,也會是如孔子所說的:「叩其兩端而竭之,空空如也」。

讀大學的機會成本很高。如果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讀、也不想讀、就是因為大家都去讀,所以我也要去讀。結果浪費了四年的青春,有的一畢業就背負了四十萬債務。讀末端學校,學位與學識都完全無法面對競爭,基本上就是「空空如也」。

因此,所能找到的工作與報酬,也都屬低下。很多學生,也許要花費十年時間,才能還清助學貸款。不論從個人投資、還是生涯規劃的角度來看,在這種狀況下去讀大學,是非常錯誤的決策。

我之前在私立大學任教,就有很多空空如也的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會勸他們,如果根本就不想讀書,何不如先到職場去工作,等到哪天真的有需要,想讀書,再到學校讀書也不為晚。

現在大學這麼多,任何時間想讀書,都一定有學校可以進得去的。自己知道要什麼,再做決定,不論是選校還是選系,都比較有利。

最怕的就是,學生年紀輕不明事理。老師教授們,也沒有給一個方向與指引。結果學生稀里糊塗浪費了四年,又拖欠了幾十萬的貸款。大學畢業了,什麼技能都沒有。再過幾年,就接近卅歲了。錯誤的決策,不知不覺就影響了十年。徒呼負負,才是悲哀。

fsj 提到...

美國神話與台灣現實

【蔡百銓/北縣三重(講師)】 2008-07-26 中國時報

李家同教授勉勵青年學子就讀職校,他指出「美國的吹玻璃工人薪水高到和學校校長一樣」,因為沒有燒杯,實驗做不出來。然而那是美國,我們聽來就像神話一樣。在台灣,吹玻璃工人能夠一家溫飽,失業時不必燒炭自殺,年老後還有積蓄維生,就已謝天謝地了。

強調技職教育,必須要讓「做工的、種田的」生活有所保障,否則純屬空談。首先必須重視勞動三權。如果要以美國為師,那麼就好好比較,看看這個資本主義國家,是否像台灣這麼打壓勞動三權?颱風過後,城市裡蔬菜漲價,但是產地採購價格反而跌降,這不是剝削農民是什麼?是誰縱容菜蟲如此囂張?勞保年金總算今年十月開始給付,然而勞保基金預計十九年後將會枯竭,請問政府有何對策?

社會經濟政策如此歧視農工大眾,技職教育果真能夠吸引青年學子?目前技職教育頗有復甦之勢,但是大環境不改善,當前現象頂多只是迴光返照,只是對於大學畢業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反彈。相對於勞工大眾,大學教授待遇如何?「趕快拿博士!像我這樣一年上班九個月,每星期上班八小時,每年領取十三個半月薪水,絕不會失業,退休還有十八%優惠待遇…」,這是我的教授朋友給我的忠告,他把「上課」當作「上班」。誰能責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階級意識蟄伏人心?與其討論大學系所退場機制,毋寧討論大學老師驅逐機制,因果必須釐清。

就在張昱傑同學放棄明星高中、就讀桃園農工職校同時,高雄高旗高職卻因為招生不足而停辦解散。技職教育顯然不如想像中神奇。

fsj 提到...

2300萬人 還嫌不夠嗎?

【蔡政忠/高雄市(副教授)】 2008-07-27 中國時報

日前台灣人口剛滿兩千三百萬,但目前外籍配偶高達四十萬,按二等親依親比例,未來將高達三百萬新移民移入,在移民業者眼中,依親僅止於人道對國力與優秀技術人才引進無所助益,本周馬政府再提出三千萬投資移民台灣新措施,但高科技外移、產業西進,窮途末路又開放中資炒樓、炒股,試問放眼紐澳美加等眾多優勢國家,台灣又能吸引多少有意移民者的青睞?面臨少子化,怎能捨本逐末一廂情願盼望外國人來救台灣?

台灣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此刻又高喊多生多育,難道台灣要步入人口擁擠、謀生不易的落後國家後塵嗎?以北歐為例,同樣邁入少子化階段,但補貼二胎新生兒不像台灣只拿一次性現金獎勵,相對把鼓勵生育細化到十六年免費國教、育兒券與教育券的逐月發放... 細部福利不勝枚舉。反觀老年人照顧問題,歐洲把少子化後空缺的中小學改成老年養護中心、定時在宅居家服務... 等等。

一個有為政府不只不會坐視物價波動而放任不管,反倒會善用公基金、年金、保險費、公共資源徵稅利用等投資報酬方式來為人民謀福利;只有不負責的政府才會把老年照護、幼兒教養等責任都推給年輕人最後造成少子化、獨居老人、隔代教養等社會問題。社福政策攸關人口素質高低,更攸關國家競爭強弱,如果這群一放假就常去「歐洲考察」的官員真搞懂北歐社福「從搖藍到棺材」的制度精髓,試問一個人間天堂國度,又何愁稅賦短缺、少子化等問題,轉而大幅開放外國移民呢?



◆ 由美國及新加坡經驗談如何因應超少子化現象

【工商社論】2008-07-27 工商時報

台灣近年「超少子化現象」引起廣泛關注,媒體對台灣第2300萬人誕生一事大幅報導。內政部表示將調整人口政策,在十年內把台灣總生育率的目標,由目前的1.1人,提高至經合組織(OECD)總生育率平均值(1.6人)。經建會副主委單驥表示,因應少子化將積極研議新措施,包括降低托嬰費用,並建議給予小孩長達十八年的租稅抵減。

近年討論少子化的官方文件很多,但各項建議被採納付諸執行的卻很少,主因是大部分的人危機意識不足。且主政者及一般民眾,正為短期停滯膨脹及水患問題焦頭爛額,忙著救災、救火,對少子化等長期、結構性問題著力甚少。前總統陳水扁在過去八年對少子化問題可說一事無成,即為著例。政府甚至出現「掩耳盜鈴」等不理性作法,最近立院通過的勞保年金制及國民年金制,即為著例。制度設計者完全不考慮我國人口金字塔已由早年的「正三角形」,未來將改變為「倒三角形」,現在出生的小孩要負責養一大批老人。我們希望主事者有更寬廣的國際觀,提出簡單、有效、耗錢不多的措施,提升生育率。

首先值得參考的是新加坡經驗。該國近年生育率雖下降,但仍比台灣高。由於本地婦女生育率走低,新加坡政府更努力吸引國際專業人士及白領技術人才移民。依該國制定的人口政策,新加坡未來總人口成長率,要維持過去廿年的平均水準,其重點仍在積極營造好的環境,吸引高品質移民。例如在兩岸三地甚受矚目的投資大師羅傑斯,雖在上海置產、香港購股,但他與妻子、女兒卻長住新加坡,雇用的保母及家庭教師則來自中國。羅傑斯說定居新加坡可兼顧好的生活環境,並與中、英文世界緊密接軌。如果台海兩岸日趨和解,開放三通直航,台灣努力改善公共設施,提升國民生活品質,且政府逐步放寬移民(含大陸技術移民)限制,靠外來力量提升人口數量與人口品質,確為較可行途徑。

此外,新加坡還有一些措施值得效法。新加坡年輕夫婦如生育二個以上小孩,且繼續上班、繳稅,即可雇用外勞一名,直到小孩成年為止。此舉可減輕育兒負擔,提升婦女勞參率,也可促進婦女生育意願。由於新加坡外勞並無最低工資這類規定,因此婦女雇用外勞成本每月僅約新台幣一萬元。此舉可根本解決家庭托育問題,比我國內政部及經建會提出的「托育措施」吸引力更高,而政府不必花一毛錢。新加坡政府另設立兒童養育及教育特別帳戶,嬰兒出生後,父母與政府雙方定期提撥經費至該帳戶,以支應兒童未來教育經費,此舉把育兒經濟責任「公共化」,政府與年輕夫婦共同出錢、存錢養小孩。另家有二個以上兒童者,可優先選擇公立托兒所及中小學入學。凡此都可提升婦女婚育意願。相對而言,我國經建會所提生育兒童可租稅抵減十八年,受惠者集中在高所得者,因台灣近六成民眾不必繳所得稅,或只緻6%的稅。高所得者不婚不育,是因無時間,而不是缺錢。

除新加坡外,美國經驗也值得參考。現今美國婦女的總生育率仍達2.1人,在先進國家中最高。最新統計指出,去年美國新生兒數達431萬人,創下歷史新高,比1982年多45萬人,增幅17%。而同期間台灣新生兒數由41萬人減至20.5萬人,減幅50%。據統計,美國近年新生兒數目上揚,主因是移民增加,尤其西班牙裔移民出生率偏高,未婚生子比率亦上升。此顯示一個社會對移民、未婚生子越寬容,生育率會越高。對照之下,日本與台灣對移民限制嚴苛,對女性未婚生子社會寬容度不夠,生育率屢創全球低紀錄。

我們期望朝野以新加坡及美國為師,建立老幼平衡的社福制度,放寬移民及有偶婦女雇用外勞限制,如此才能維持適當生育水準及勞動供給,避免走上「亡國滅種」可悲途徑。

※ 以上所有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地球人太多了。

fsj 提到...

霍金考慮出走劍橋 台灣「腦力」外流

◆ 不滿政府削減經費 霍金考慮出走劍橋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 2008.07.27

「時間簡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因為不滿政府大幅削減經費,讓英國變成「乏味的科學」之國,已在認真考慮離開劍橋大學,應邀前往加拿大。

66歲的霍金上個月曾指責政府削減8000萬英鎊研究經費是一項「災難」,如今他可能追隨劍橋大學的一位同事,前往加拿大做研究。

原本在劍橋執教的物理數學權威杜洛克教授 (Neil Turok),因為無法說服大學當局、研究學會與贊助機構撥出2000萬英鎊,把他領導的劍橋理論宇宙學中心擴編成霍金研究所,於是決定離開劍橋大學,轉往加拿大安大略省Perimeter研究所。

杜洛克說,「大門已經開啟」,霍金教授可以和他並肩研究。七年前由黑莓手機創造者拉薩利迪斯成立的Perimeter研究所,已經籌集3億英鎊的研究經費,其中1.5億英鎊是民間捐獻,加拿大公共部門也撥出相同的數目。

霍金患有運動神經元症,幾近全身癱瘓,他曾經暗示,在劍橋度過46年後,他想花更多時間在國外工作。這位「時間簡史」的作者是英國最著名的科學家,如果他真的出走,對劍橋將是一大打擊。

杜洛克教授說:「史蒂芬想去哪裡都不會有問題,但他一直對劍橋忠誠。他明年會到安大略來看我,停留約一個月左右,我們當然歡迎他留得更久。」他說,劍橋「有時似乎不太領會擁有這位理論物理學家是多麼幸運的事」。

霍金的助理布雷克伯恩說:「霍金教授正在考慮,但不會立即行動。」不過他警告,霍金是個話不多的人,「如果我們從他那裡聽到消息時,他可能已在打包了。」

※ 去英國念理工科系的人要注意了



◆ 星港大陸挖角 台灣「腦力」外流

【謝錦芳/專題報導】 2008-07-28 中國時報

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大陸市場龐大且薪資福利彈性極大,近年來以二.五至三倍以上的薪水挖角台灣的高級研究人才,加上香港與新加坡早就以高薪台灣搶人,台灣「腦力外流」情形越來越嚴重,只能以「恐怖」來形容。如果政府不及時採取積極措施,學術界許多優秀人才都將面臨被挖走的危機。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優秀人才的跨國流動現象,比過去更為明顯。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指出,台灣高等研究人才流失情形一定要設法改善,因為影響層面太大了。他建議,未來公務員與高級研究人員或大學教師的待遇應雙軌化,即「公教雙軌」,讓不同科系或專業學術研究人才待遇彈性化,台灣才能有條件與其他國家搶人才。

今年當選新科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財務與計量經濟學家段錦泉,目前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相關人士指出,新加坡提供的年薪逾四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千二百萬元,在台灣相當於金控董事長年薪。然而,如果台灣想聘請這位新科院士回台任職,在現行制度下幾乎不可能提供他同樣的待遇。

今年中研院經濟所要招聘新的研究人員,經過層層篩選,挑選了四位在台灣完成大學學業後到美深造的候選人,結果碰到來自大陸、香港與新加坡等學術機構以二.五至三倍的高薪搶人,最後中研院經濟所只網羅了一位願意回台灣。

二個月前,中研院經濟所要聘請一位美國的經濟學博士,好不容易談好條件,沒想到北京大學同時間以二倍以上的年薪搶人,同時還大方提供一至二百萬元大手筆的安家費,做為房屋津貼。相關人士指出,這在台灣層層關卡規定限制下,幾乎是不可能。

「我們要跟亞洲其他國家競爭,現在連大陸都來搶人了,問題非常嚴重。」中研院經濟所所長彭信坤指出,大陸的社會科學發展比較弱,最欠缺中生代的社會科學者,非常喜歡挖角台灣社會科學界人才,尤其台灣學者可同時以中、英文授課或從事研究工作,沒有語言溝通的障礙,他們尤其歡迎。這二年台灣有不少學者被挖到北大、清大和上海交大去,而光華管理學院也以二至三倍的薪水挖角。

不只學界,台灣的高科技人才也面臨挖角危機,繼新加坡政府今年五月首度到台灣徵才後,新加坡另一半官方機構,也打算在八月到台灣徵求科技界人才。對這些人才而言,全球化是很好的機會,但是對於政府或企業而言,未來恐怕就要為如何留住人才費心思。

※ 順便一提,最近幾年大陸的棒球隊,台灣與美國教練協助提升不少戰力。

fsj 提到...

泰2成男生傾向變性 特設「中性」廁所

【潘勛/綜合報導】 2008-07-31 中國時報

泰國是很能容忍男子變性為女子的國家,甚至東北部的「坎邦中學」設立「中性」廁所,供性別認同為女性的男學生使用,不僅獲得學生推崇,其他學校也在考慮是否該跟進。

坎邦中學很以校內的廁所為豪;廁所幾乎一塵不染,周遭都是熱帶花卉,曾奪得全國衛廁整潔獎。然而還有一點很突出的便是:男廁與女廁之間,有間廁所,其指示牌人像半是男生半是女生,藍紅各半,那便是有變性傾向之男學生專用的廁所。

坎邦中學校長西提薩克表示,他估計每年級的男生當中,自認為寧可生為女子者佔10%至20%;那些學生到男廁時,常常會被嘲笑,所以改去女廁,但如此讓女生們很不舒服。到最後,性別認同為女子的男生們十分困擾,學業常常受到影響。

「英國廣播公司」29日報導,坎邦中學搭建了「中性」廁所後,深受性認同為女的男學生歡迎;廁所外,好些看來像女孩的十來歲男生對著鏡子,整理髮型,塗擦面霜。

13歲學生崔瓦提表示,他們那群人不是男生,因此不想用男廁,希望藉此能讓男生們曉得:這群同學是超性別的。

只是,性認同為女的男生依然得穿男制服,不准化粧,而且在他們這個年紀,絕不可能動變性手術。

西提薩克校長表示,以他在泰國教育系統服務35年的經驗而言,他見過許多這樣子的男生,而且那些男生的性認同從來沒改變;其中很多人長大去動變性手術,其餘則成為男同志。

fsj 提到...

美國文憑工廠近萬客戶曝光

◆ 美國文憑工廠近萬客戶曝光 中港台數10名人士赫在其中

鉅亨網查淑妝‧台北綜合報導 2008.07.31

美國於2005年搗破一間販賣假學歷的「文憑工廠」後,司法部一直拒絕公開顧客名單,但一份報章本周取得近萬客戶資料,並在網上全面公開,當中包括白宮高級軍事顧問、衛生署腫瘤科專家和國家安全局員工,以及數10名來自中港台人士。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報導,這間「文憑工廠」由 8人成立,自1983年起運作,於 131國家向逾9612人售賣假學歷,名單中有數10名來自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人士,惟任職機構未明(http://www.spokesmanreview.com/data/diploma-mill/)。
美國《言論評論報》本周一公開了這批客戶資料,但拒絕交代消息來源。名單沒有列出客戶的任職機構,但根據其電郵地址,可推測 135人與軍事部門有關(.mil)、39人與教育機構有關(.edu)和17人受聘於政府部門(.gov)。由於部分客戶可能使用私人電郵,所以公職人員的真實數目可能更高。

這批客戶合共花費了 730萬美元,購買假的中學或大學學歷證明。該案檢察官指出,假學歷有助當事人繞過美國入境法例,取得政府部門的工作及升遷或加薪機會,部分人還取得醫學學位,對公眾安全構成危險。

假學歷的學府有虛構的,也有合法營運的。假文憑常以聖瑞吉斯大學(St.Regis)、詹姆斯門羅大學(JamesMonroe)和羅伯茨敦大學(Robertstown)名義製造,假大學學位則包括馬里蘭大學、田納西大學、得州A&M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等學府。

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正查核名單中有多少名聯邦政府僱員,如有發現會將資料轉交有關部門自行處理。迄今為止,只有一名前軍官以買家身份被檢控。據了解,美國國土安全部正考慮起訴約300名聯邦部門員工。

58歲的集團首腦蘭鐸本月被控串謀詐騙,判監 3年,其丈夫早前接受心臟手術,將於下月 5日判刑。兩人並同意歸還53.5萬美元現金和積架汽車。

假學歷氾濫全球,很多政界高官和社會名流都曾經偽造過學歷,部分還因被揭穿而要下馬。

去年 7月,韓國著名大學副教授申正娥被查出學歷造假,引起軒然大波,幾周內,韓國包括演藝界、文化界和宗教界在內的10多位名人均被發現學歷不實,在注重學歷背景的韓國引起「假學歷」恐慌。

去年 7月,葡萄牙總理蘇格拉底被競爭對手揭破學位滲假,隨後葡萄牙政府網站即修改蘇格拉底的簡歷,把原來的「土木工程師」降為「土木工程文憑」。

去年 5月,美國著名學府麻省理工學院招生辦負責人瓊斯被揭破 3份學歷均為假造。瓊斯隨後坦承自己大學都沒有畢業。

去年 4月13日,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達里尼格爾斯克市前副市長傑列比洛夫,因使用假文憑被送上了法庭。

去年,以色列旅遊部長塔特曼被發現謊稱自己有以色列著名大學希伯倫大學的研究生學歷,還偽造了特拉維夫另一所大學的學歷。

2006年,調查人員查出美國白宮至少 135名工作人員在網上買假文憑,他們甚至將買假文憑的費用報銷。

2004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被查出其在倫敦大學留學2年的經歷不實。

fsj 提到...

台灣大專171所 嚇壞荷蘭學界

中時電子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2008-08-01

台灣的大學數量之多,讓全世界刮目相看!教育部公布最新數據,從九十七學年度新學期開始,我國有一七一所大專院校,在學大專生超過一三○萬人。

教育部表示,一七一所大專院校包括大學校院一五六所、專科學校十五所;公立大專校院六十二所、私立大專校院一○九所。

今天八月一日新學期開始,東華大學及花蓮教育大學合併,合併後新學校名字為「國立東華大學」。立德管理學院、南開技術學院升格成功,分別改名為立德大學與南開科技大學。

兩年前,一位我駐歐洲科學組官員到荷蘭交流,他向荷蘭學術界簡報台灣高等教育現況時說台灣有一六○所大學。當場就有荷蘭人發言提醒:「你是不是講錯了,應該是十六所才對吧?」

這位官員回答,「是一六○所沒錯」,當場嚇壞不少荷蘭學術界人士。荷蘭土地四.二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六百多萬人,僅十四所綜合大學及幾十所高等專業(主要是應用藝術與科學)教育大學。

荷蘭綜合大學數量不多,卻有好幾所進入全世界百大。台灣大學數量多得嚇人,卻沒有一所進入世界百大。

fsj 提到...

中科徵才 國中英數考倒大學生

【盧金足、陳世宗/台中報導】 2008-08-03 中國時報

零分上大學非夢事,素質良莠不齊也出現M型化,畢業旺季社會新鮮人爭相到中科找頭路,搶搭科技新貴列車,但廠商徵才筆試,簡單英、數第一關卻考倒一堆大學生,英文大小寫分不清楚、廿六個字母寫不攏,還有人數學考鴨蛋,主考官只好說「謝謝,再連絡!」

中彰投就業服務中心最近密集為中科徵才,除了友達、康寧等光電大廠在台中園區,躋身為光電龍頭,后里園區也將成為全球十二吋晶圓廠最密集的生產重鎮,中科廠商幾乎都保障年薪十四個月,技術員日班三萬以上、夜班近四萬薪水,吸引很多大學生前往應徵。

英文字母拼不出者 大有人在

但廠商在徵才時卻發現,現今大學生素質真令人跌破眼鏡,大學畢業英文字母連大小寫也分不清楚、廿六個字母拼不出來的大有人在;還有女性求職者穿超短迷你裙、露背裝面試,穿著不得體,清涼造型無加分效果。

中彰投就服中心表示,昨天瑞晶電子在中科舉行應徵者筆試,考的是國中程度簡單英數卻還是考倒不少社會新鮮人,兩百六十三名求職者僅卅五人通過筆試,過關的連一成都不到;有求職者抱怨,根本沒準備考試,以為只是丟履歷表就好,廠商無奈的說,考試只考細心度,而且國中程度的試題還要準備?

素質降 筆試通過者不到一成

不少大學生無法勝任研發技術人員,轉而求其次應徵作業員,但有的晶圓廠考量機台高度作業,身高不到標準,第一關就被刷下來,由於日前曾發生小胖妹因體重太重被辭退事件,廠商解釋,職缺有身高考量,並非有外貌限制,是因應生產線的需求。

全台最大薄膜太陽能電池廠聯相光電,在中科的徵人門檻,第一關則需先經扛重卅公斤來回測驗,因為生產線的大片玻璃重量超過廿、卅公斤,體能不佳,無法進入第二關筆試,筆試有英文及邏輯推理測驗,但有位英文拿了八十高分的畢業生,也通過體能測驗,卻因邏輯推理欠佳被打了退票。



◆ 面對大學百分百錄取的年代

【中時社論】2008-08-03 中國時報

不少人擔憂今年會不會出現零分考上大學的現象,卻忽視大學入學供需失衡的現象,已經在今年正式出現了!根據大學考試分發登記繳費的紀錄,今年各大學考試分發招生名額共八萬五二七○個,卻只有八萬三千多人選填志願,換言之,錄取率已經正式超過百分百,創下了台灣高等教育史新紀錄。

事實上,近幾年從高中職到大學院校已經出現招生不足的情形,顯示過去在教改鬆綁過程中,完全未考量人口成長的因素,結果在各級學校數量大幅擴張之下,如今不但招生時各校(尤其是私校)人人自危,連起碼的最低錄取標準都很難再要求。前幾年大學指考錄取率已經高達九成以上,所以出現十八分可以上大學的現象,今年錄取再達百分百,已經創造了「零分上大學」的條件,逼得大學招聯會祭出各科缺考不能分發的措施,就算因此避免了零分上大學的機率,但迫在眉睫的「招生不足」問題,已經不能不面對了。

其實,教育當局也不是沒警覺,包括最近設立招生門檻、訂定入學標準、大學評鑑、研擬退場機制、招收大陸學生、甚至研擬「私立學校投保履約保證實施辦法」草案,幫助私校學生投保萬一學校倒閉理賠學費等,但這些措施多半淪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缺乏遠見與連續性,反而突出政策風險評估機制不足的危機。

目前在國內一百六十多所大學中,已經出現一些學校每年招不到五百名學生的情形,甚至許多科系早已快撐不下去;這一連串問題其實都需要政府認真的思考:究竟在面對社會轉型與少子化的衝擊下,在教育資源稀釋的現實中,台灣高等教育的定位如何?政策方向何在?

相對於十多年前日本開始面對少子化趨勢下,他們如何下定決心進行公私立大學的大幅整併與重組。日本目前大學錄取率已逼近百分之百,近四成大學招生名額面臨不足,各大學之間的課程、科系,甚至招生對象都在進行調整,就連東京大學也已開始專為成人及退休人士開班授課,改變了過去大學學術導向與招生傳統。儘管日本還有許多短期大學與不同性質的學校,但仍遭受國際上「高教同質性過大、彈性不足」等批評。相對之下,我們又有哪些因應對策呢?

其次,隨著我國教改中的「教育鬆綁」,教育上M型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公私立大學間的資源差距加大,階級複製情形越來越普遍。由於資源與聲望不同,許多弱勢團體想藉由上大學(尤其只能考到私立學校)來促進階級流動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許多私校生不但在學期間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品質,必須負擔沉重的助學貸款,加上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上大學對這些人來說其實是利弊互見。面對這樣的情況,一些號稱台大校友,甚至電子新貴等網友扮演「假考部隊」,試圖代替人民淘汰一些科系,其行為雖然褒貶不一,但也反映出公民社會中因不滿政府高等教育施政品質,所不得不採取的「自立救濟」。過程中或許因為資訊不對等,不瞭解大學評鑑的遊戲規則,而有可能出現打擊到最弱勢大學系所之虞,但這套評鑑制度不也是政府資源分配與大學退場的重要參考依據?

要知道,針對當年合法核准、動輒數十億私人投資的私立大學,祭出重手加以整頓,涉及無數師生的權益,並不是件簡單的工程。

但面臨大學正式邁入錄取百分百的時代,教育主管當局真的不要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對於「零分也能上大學」及大學數量擴充下的後遺症必須有通盤的考量。從日本高教改革的經驗來重新檢視台灣的大學未來能否靈活透過整併、轉型、分級與退場的方式,渡過未來更嚴重的少子化趨勢,甚至對於五年五百億等計劃以及公私立大學學雜費的鬆綁等問題一併納入考量,尤其要有系統性的思考,否則錄取百分百之後,隨著少子化現象的持續,說不定馬上就要開始面對大學如骨牌般的陷入經營甚至倒閉危機了。

fsj 提到...

人口負成長 九年內出現

【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 2008.08.04

經建會8月中將公布每兩年統計一次的人口推估報告,經建會官員昨(3)日透露,由於台灣生育率下降較預期快,出現超少子化情形,未來除了總人口減少外,勞動人口也將減少。學者推估,依照目前的生育率推估,人口負成長恐將提早在106年之前出現,比經建會二年前預測的數字提前二年。

經建會強調,台灣超少子化的出現,與近幾年結婚與生育年齡雙雙延後,及有偶婦女比例下降有密切關聯,要提升生育率,政府研擬中的策略,包括:國民年金、全民健保、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稅制改革、促進就業、及吸引專技移民等。

經建會上次公布人口推估是95年時,當時推估「人口高峰」將發生在107年,總數大約2,323 萬人,也就是民國108年,台灣人口就會開始負成長,「高齡化社會」則會在民國106年來臨。

日前台灣第2,300萬人出生,內政部資料顯示,距第2,200萬人出生至今,竟長達九年才增加100萬人,創下歷來人口成長最緩的時期。經建會官員不否認,即將於18日公布的人口推估最新統計,出現人口負成長時間恐怕還會再提前,也有學者認為會在106年之前就會發生。

經建會官員表示,社會因不婚及不想生育想法增加,今年出生嬰兒數預估將降至20.4萬人,婦女平均生育數也將降至1.1人,要扭轉超少子化現象,社會應有分擔父母生育子女的機會成本觀念。

根據主計處最新公布,國內未婚人口中,年齡在30至44歲的男性未婚比率達29.1%、較女性20.8%高出甚多,國人對婚姻價值觀改變,連帶影響生育率降低。

經建會表示,台灣婦女總生育率自73年起降至替換水準2.1 人以下後,92年再降至1.23人,已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自87年至今年,出生嬰兒數由27萬人,預估降至20.4萬人,婦女平均生育數將由1.5人,預估降至1.1人。此外,65 歲以上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則由8.3%,預估增至10.4%,高齡化社會日漸逼近。



◆ 做白工事件 赤裸裸壓榨

【朱言貴/北市(空大教師)】 2008-08-04 中國時報

報載,景氣差而工作難找,大學畢業生一職難求,由於失業難熬,目前不少人表明,若能確保工作機會,而且具有發展的前途,縱使做白工三個月,甚至於長達三年,多數人也願意嘗試,此乃「賣方」(雇主)市場,勞工只好任人宰割。

針對「實習」、「試用」期間,不給薪水的情形,勞委會及勞動團體都認為這是法律「灰色地帶」,似乎「默認」這一事實。殊不知顯然有失公平的契約,法律方面完全站不住腳,既然有僱用狀況存在,起碼亦應按照基本工資付薪。

雖然現在大環境欠佳,而資本家掌握著生產工具,甫踏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不得不有求於公司行號的老板,即使再低檔的工作條件,亦願意默默承受,形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局面,雇主可以對「新進人員」予取予求,新進人員卻毫無還手能力,徒呼負負!

總之,以上現象,不免造成弱肉強食現象,雇主利用其經濟上的優勢,而榨取勞工之勞力,絕對屬於無法原諒的行為,勞委會不能視若無睹。公權力必須適度介入,避免製造勞資間的階級對立,引發無窮後遺症,既然於實習期間,勞工確實提供勞務,那麼享有基本工資請求權,誰曰不宜?



◆ 發揮創意優勢 西進找頭路

【經濟日報╱郭玫君】 2008.08.03

兩岸通,台灣大學生也想西進謀職。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大學生嚮往對岸的產業以電子資訊業、一般製造業、貿易批發或百貨零售業、金融投顧及保險業為主。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表示,台灣大學生嚮往這些產業,產業界也很看好大陸高科技業、金融業等當紅產業的前景,供需期待是相符的。

大陸科技人才短缺

中國大陸高科技產業急速發展,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說,依據中國科技發展協會今年公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截至2005年底止,大陸科技人力資源達4,246萬人,可觀的科技人才儲備庫卻素質不佳,夠資格被稱為「科技工作者」只占了61%,近40%並沒有從事與科技有關的工作,或者無法勝任科技研究或產業方面的相關工作,「這些數據反映大陸科技人才相當缺乏,給台灣科技求職者許多搶攻的機會。」

大陸金融體系規模也大幅度擴張,104人力銀行表示,儘管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大,但相應的專業人才卻普遍不足。

根據中國理財規劃師協會2006年的統計,中國年收入人民幣50萬元以上的中產階級,目前超過1,000萬戶,若以一名理財規劃師服務100人計算,中國理財規劃師缺口至少60萬人,難怪吸引眾多台灣金融相關科系大學生想要西進搶食這塊大餅。

「儲備幹部」是台灣大學畢業生能搶攻的機會之一。方光瑋表示,「像是生產製造和品管工作,當地相關專業經驗從後趕上,未來五年基層台幹西進空間將會停滯。」但為遞補人力在地化的空缺,確保未來管理品質,公司提供的「儲備幹部」機會將大增,是台灣大學生可考慮的方向。

培養專業訓練體力

要前往大陸工作,台灣大學生要有專業能力,練就一身好體力、保持移動力也很重要。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說,中國幅員廣大,尤其當地「快到了」的概念和台灣可差遠了,有時司機說「快到了」,卻往往在兩個半小時後才到目的地,前往大陸求職的大學生,要能承受舟車勞頓的疲憊。

在心理上,有時公司要在甘肅開新店,大陸上班族就必須臨時從上海調派至甘肅,想在大陸謀職,必須擁有隨時移動的能力,成為一個「說走就走」的高機動性移動者。

面對大陸大學生的高度競爭力,方光瑋表示,台灣大學生的平均產值是對岸的1.84倍,其中台灣大學生因擁有高度的創意、能掌握最新趨勢、尊重團隊合作佳等優勢,更獲得業界青睞,尤其是「創意」,更是以23.1%比3.5%遙遙領先大陸。

調查也指出,對岸大學畢業生具備的「高度穩定性」、「工作態度」、「可塑性」、「外語能力」等條件,都勝過台灣,是台灣大學生可學習之處。

一般認為,前往大陸發展需有一定深厚的人脈,方光瑋說,企業對於精通兩種以上語言的優勢、能大量吸收尖端科技資訊的重視程度遠高於求職者的認知;相對於求職者對於人脈的重視,企業反倒不特別看重,說明台灣年輕人若想前進大陸,這些「硬底子」實力才是重要的決勝關鍵。

fsj 提到...

大學的危機與轉機

【李嗣涔】 2008-08-10 中國時報

今年大學供需失衡的現象已經正式搬上檯面,大學考試分發登記人數已經少於招生名額約兩千人,除非各校系訂有門檻,零分上大學已經是必然的後果。隨著少子化現象自民國八十五年以後日趨嚴重,六年以後的大學必將如骨牌一樣陷入倒閉的危機中。

鄰近的香港各大學正在改制,需要增聘約一千名教師,而香港教授的薪水約為台灣教授的三倍,也正在向台灣挖角,對台灣研究型大學的老師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對岸中國的大學在「211工程」及「985工程」的重點大學經費支持下,不論教學及研究的質與量正大幅的提升。就以北京清華大學來說,三年前的年度經費包括政府補助及自籌經費約在人民幣三十億元左右,去年已經高達人民幣五十二億元,為台大年度支出的一.五倍。其學生總共約二萬八千人,少於台大的三萬二千人,換算成單位學生成本,北京清華大學的學生已是台大學生的一.七倍。目前台大雖然是兩岸華人大學中排名第一,北京清華大學以這種經費成長的趨勢,往後幾年極有可能超越台大。

大學面對這種經費不足與學生來源的危機該如何面對,首先教育部應該在高教預算中寬列競爭性的經費以帶動大學的分類,不是每一個大學都要成為研究型大學,也不可能都成為研究型大學。其實大學根據研究生所佔的比例約可分為「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及「教學型」三種,技職院校還可增加一種「產學合作型」。每個大學可以藉由爭取不同的競爭性經費,發展自己的特色,各自可以爭取不同類別的經費提高生存的空間。在實務上目前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為特別預算,第一期五年結束後,可以編入教育部高等教育的常態競爭性的預算中,加上卓越教學、產學合作及國際合作的競爭性經費,以佔全部高教經費的三分之一為目標。

我國大學教師的薪資過去十年來沒有太大的改善,不但遠少於香港、新加坡、日本,近年來更被韓國超越,甚至趕不上中國的少數學者。在高教經費困難無法大幅調升教師薪水之際,一個方法是採公教分離解除薪資的管制。老師除了政府所給與的薪資外,不管有沒有擔任學校的行政主管,在滿足其教師應盡的教學研究任務以外,其他參與建教合作、推廣教育、擔任顧問、獨立董事的收入不要設限。尤其參與業界的合作研究,協助產業的發展更要政策性的鼓勵,例如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要考慮產學合作績優教師,在校內的升等把產學合作的績效考慮在內,則大學的研發能量將比較容易配合台灣產業的發展。

在少子化、大學即將陸續倒閉的陰影下,政府可以考慮開放中國留學生來台就讀。今年中國有一千零六十萬的學生報考大學,錄取六百萬,還有四百六十萬學生沒有辦法進入大學,這是很大的一股學生的來源。就世界來看,日本十二萬外國留學生中,中國留學生佔了七萬;澳洲的大學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外國留學生,中國學生佔了一半以上,自然台灣也可以考慮這一趨勢。我的建議是從承認中國大學的學分及學位開始,先開放研究生來台,待一切都上軌道後,再陸續開放大學生來台就讀。為了爭取中國留學生,碰到招生困難的大學勢必要發展自己的特色,否則也收不到學生。至於中國留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問題,政府必須未雨綢繆事先於以規畫。

危機就是轉機,國內大學所面對的諸多困難,如應對以開放的思惟與政策,是有解決的可能,剩下就看政府的決心了。(作者為台灣大學校長)

※ 要看政府重不重視「腦力」。

fsj 提到...

提升教育品質 劉揆要教部一個月內提對策

中央社 2008.08.15

大學錄取分數創下七點六九分新低,引發各界關切。行政院長劉兆玄今天表示,人力資源出現品管問題會損害國家競爭力,問題重點不是關注七分的分數,而是為何高中畢業生會考出這樣的成績?劉揆要教育部在一個月內提出提升教育品質對策。

行政院上午召開院會,劉揆對大學院校招生問題表示,人力資源是國家唯一具優勢的資源,人力資源的品管出現問題,將嚴重損害國家競爭力。

劉揆表示,大學錄取放榜結果出現七分錄取的情形,問題的重點不是要關注七分的分數,而是為何高中畢業生會考出這樣的成績?

他認為,這凸顯高等、中等及技職教育,以及進入大學甚至畢業後的品管問題,學校教育應維持最起碼品管。他並要教育部透過溝通對話,一個月內提出提升教育品質的具體對策。

※ 一個月後大家來檢視。



◆ 劉揆:技職高教應整合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 薛荷玉/台北報導】2008/08/15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說,七分可以進大學的問題不在分數,而是教學品質管控。他指示教育部,應整合中教、技職及高教,一個月內提出提升教育品質對策。

劉兆玄強調,台灣過去的成就幾乎完全依靠優質人力,若人力素質與競爭力下降,將「動搖國本」。教育部則在昨天提出,將在一個月內擬定「提升高中以上學校學生素質措施」,要求高中成績太爛就要重讀。

但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質疑高中重讀能改變什麼?他表示,教育品質要從小把關,「如小學要學會加減乘除,國中要會二元一次方程式,否則從小一路放鬆,到高中才來重讀有何用?」

劉兆玄昨天在院會上表示,人力資源出現品管問題會損害國家競爭力,問題重點不是分數,而是為何高中畢業生會考出這樣的成績?此事凸顯高等、中等及技職教育,以及進入大學甚至畢業後的品管問題,學校教育應維持最起碼品管。

李家同則說,既然教育風暴已到了動搖國本的嚴重程度,政府到底提出了什麼辦法來固本呢?

李家同指出,教育要從基礎做起,小學生的程度不能太差,到了國中、高中才能談把關的問題。這種做法不切實際,他聽到教育部這種因應辦法也很難過。

李家同還批教育部要高中重讀是「鋸箭法」,免試、也代表零分就可升高中,卻期望在高中畢業時才來談把關,為時已晚。

fsj 提到...

民國116年 3.2人養1老人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8.08.19

經建會昨天公布中長期人口推估,民國一百一十六年發生人口負成長,屆時台灣平均每三點二個工作人口要養一個老人。另外,二十年後大學新生將比現在減少四成,只剩下二十點五萬人。

經建會表示,政府現在就應該從稅制、教育等,擬定未來人口減少及結構轉變的因應方案,包括新生兒可享有綜合所得稅免稅額增額,最長可以免稅到十八歲成年為止,及高等教育徹底落實退場機制等。

經建會每兩年公布最新中長期人口推估結果,昨天公布「台灣九十七年至一百四十五年人口推計」。過去十年間,因晚婚與未婚盛行,使得嬰兒人數不斷下降,二○○六年起國內的總生育率都只有一點一人,僅略高於香港的零點九八人,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經建會認為,未來台灣生育率應不至於繼續向下探底,人口負成長的現象將到民國一百一十六年才會發生。

推估屆時新生兒將從今年的廿萬四千人,降至十三萬兩千人,「嬰兒荒」將逐漸發生,台灣不會出現第兩千四百萬人,人口高峰將止於兩千三百八十萬人。

影響所及,未來廿年內的國小、國中及大專的入學人數,也將快速減少。經建會也預估,未來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將從今年的兩百四十萬不到,在廿年內增加到五百三十六萬多人,目前每七個工作人口扶養一個老人的情況,將惡化到每三點二個人扶養一個老人。



◆ 鼓勵白領移民 新方向

【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2008.08.18

根據經建會中長期人口推估,台灣社會要提前進入人口負成長的老年社會了。如果政府什麼都不做,有可能在10年內,台灣的出生人口就少於老去死亡的人口了。

經建會有一套統計推算人口結構的制度,這套「中長期人口推計」有高低中推計三種預測,所謂「高推計」指的是有較多鼓勵生育誘因的政策推出,會讓生育率提升較高;如果什麼政策都不做,生育率預估就會落在「低推計」;至於「中推計」指的就是目前的政策持續推動下去,所產生的人口結構預估。

因為政策推動力道不同,會產生不同結果,但是高中低推計都會落在合理區間當中。以上一次的中長期人口推估為例,高中低推計人口零成長年分,分別出現在民國116年、107年和103年。

113年 粗出生率與死亡率交叉

根據經建會內部資料,長期來看,民國113年國內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將出現交叉,也就是次年度114年開始,國內死亡人數會大於出生人數。

粗出生率是指每年每1000人中有多少是新生兒,粗死亡率則是每年每1000人中有多少人死亡。經建會官員指出,根據推估民國113年我國粗出生率與粗死亡將會首次出現交叉。這個交叉可不是黃金交叉,而是象徵台灣人口出多進少,就像是水庫裡面的水,漏掉的流進來的水多,將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恐怖交叉。

鼓勵生育 政府新挑戰

經建會曾經提出生第三個小孩補助3萬元的構想,但被質疑誘因太低。也提出利用租稅獎勵來鼓勵生育,但未獲得社會廣泛同意,因此無法排進賦改會議程。

經建會官員表示,今天下午委員會議,會把中長期人口推計的報告與委員討論,廣納各方意見。至於是否會採取鼓勵移民政策,官員表示目前還不確定。



◆ 鼓勵生育 經建會提五大政策

【經濟日報╱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 2008.08.19

經建會昨(18)日指出,預期總生育率將從目前1.1人緩升至民國145年的1.4人;而人口「零成長」的推估時間,也自兩年前推估的107年延後到115年;人口高峰將發生於115年底、總人口數為2,383.7萬人,116年人口開始負成長。

經建會每兩年進行一次中長期人口推估,委員會議昨天通過「中華民國台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初稿)」案,提出包括:鼓勵婚育、提高教育品質、強化人力投資、完善老年保障、強化移民輔導等五大政策方向,希望能提升台灣人口成長。

經建會人力處規劃組長王玲表示,考量國內人口成長緩慢,這次參照其他國家較為樂觀的做法,也加入機率假設,並擬推出優惠政策以提高人口成長率。台灣婦女生育率已連續三年維持1.1人,根據香港的經驗,應該有緩升的機會,因而推估到145年時的生育率可達1.4人。

王玲強調,總生育率已連續三年只有1.1人,經建會將以政策優惠,鼓勵年輕人結婚、生育,研判45至49歲婦女「生涯未婚率」,將自目前的19%降至18%。經建會也推估,到145年之前,總升育率可望緩升至1.4人。在此前提下,人口「零成長」的時間,將自上次推估的107年延後至115年。

學齡人口方面,經建會推估,進入國小、國中及大學的6歲、12歲及18歲的人數,未來十年將減少16%、36%與9%;未來20年內將減少22%、37%及38%;也就是20年後,大學生將減少近四成。

我國與日本相同,從進入高齡化國家到邁入高齡化社會的時間都是24年,經建會認為,我國未來人口政策可向日本借鏡。王玲指出,國際間有很多推動獎勵生育措施,日本推出包括產假薪資貼補、兒童津貼、育兒減稅方案、創造多生育環境等,值得我國參考。

經建會主任秘書廖耀宗表示,五大政策方向已與相關各部會討論,但有關減稅措施,必須由財政部視國家財政狀況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