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9

新研究對海洋「混獲」緩和策略表示憂慮

New study raises concerns about proposed mitigation strategy for marine bycatch
http://www.physorg.com/news132993502.html

June 18, 2008

在進行捕撈作業時經常有大量的魚、海鳥與其他海生動物不慎被殺死並丟棄。這種稱為「海洋混獲(marine bycatch)」的問題持續對捕魚產業、管理單位與保育人士(conservationists)造成挑戰。最近有一項提案,要透過減少對其他受影響物種的衝擊來補償混獲,不過有一項新分析指出,這種策略反而會造成更多傷害。

去年一篇發表於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的論文以延繩釣漁業(longline fishery)所造成的海鳥死亡為例,解釋為何應當進行漁業混獲的「補償減緩(compensatory mitigation)」。作者們指出消滅一座島嶼上海鳥築巢聚居處的大鼠,對於一個海鷗族群來說可能比減少延繩釣漁業當中的混獲來得更加有益。

然而,一些海鳥專家則對此論文的發現存疑。由於它對於漁業政策的潛在影響,他們決定提出應當(對此做法)進行審慎評估的警告。

"漁業混獲有這麼多複雜的東西牽扯其中,我們感覺被迫要認真檢視這種方式的效力與缺點,並建立符合其運作所需的標準," Myra Finkelstein 說,加州大學 Santa Cruz 分校,一位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博士後研究者。

Finkelstein 是 6/18 一篇發表於 PLoS ONE 的論文的第一作者,那評估為海洋混獲而進行的補償減緩的潛在效益。她與許多共同作者一同研究,她們專精的領域包括海鳥保育與生態學、海洋混獲以及野生生物族群的數學塑模。研究者下結論表示,補償減緩很難在減少或補償海洋混獲的效果中獲致成功。

"要完成這種工作相當困難," Finkelstein 說。"絕大部份受到混獲所威脅的物種都已演化成活的比較久並緩慢地生殖。當混獲殺死成體時,這些族群並沒有透過增加生殖來補償它們(成體)的能力。這實際上與混獲有關。"

另一種主要的絆腳石是,混獲通常涉及大規模的、各式各樣的非特定族群,而補償減緩卻只能對這些物種的其中一種或少數幾種發生作用。

"海洋混獲並不是單一物種的問題," Finkelstein 說。"在某一漁場中有這麼多非目標物種被捕獲,減緩對於一種物種的影響,可能對其他物種產生更大的衝擊。"

研究者也發現在原論文中用來支持補償減緩策略的肉足水薙鳥(flesh-footed shearwaters)個案研究中的瑕疵。此外,有大批新論文致力於一組五個的標準上,要來評估任何實作這種策略的提議。

研究者發現海洋混獲的補償減緩很可能只在有限數量的情況下才會成功。在許多例子中,她們表示,那還有可能加速現正受到漁業混獲威脅之海洋物種的減少

"這些是複雜的情況。在我們採用一種政策,那允許來自於混獲的、持續下去的死亡率之前,我們得要相當小心,尤其是對那些瀕臨絕種的物種," Finkelstein 說。

※ 相關報導:

*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Effectiveness of Compensatory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Marine Bycatch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02480
Myra Finkelstein, Victoria Bakker, Daniel F. Doak,
Ben Sullivan, Rebecca Lewison, William H. Satterthwaite,
Peter B. McIntyre, Shaye Wolf, David Priddel,
Jennifer M. Arnold, Robert W. Henry, Paul Sievert,
John Croxall
PLoS ONE 3(6): e2480.
doi:10.1371/journal.pone.0002480
* 我們不願面對的事實:從混獲談海洋資源危機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node/28951

海豚都到哪去了?
巨型水母侵日 愈殺愈多漁民慌
191國同意設深海自然保護區
美澳研究顯示 海洋暖化速度遠高於預期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馬英九擬開放3浬拖網 創造海底沙漠?
禁止捕魚護衛珊瑚礁避免掠食性海星爆發
接觸研究:科學家著眼水母,改良機器人

超尺寸的冰凍碳沈積物威脅氣候變遷
太陽週期與全球暖化相關聯

5 則留言:

fsj 提到...

暖化警訊!台南鹿耳門 水母漂滿溪

【聯合報╱記者鄭光隆 謝玲玉/連線報導】 2008.06.20

台南市鹿耳門溪最近出現成千上萬的水母,其中,漁民林忠民架設的流刺網一次捕到超過三百台斤水母,每隻直徑廿多公分,比手掌還大,有如特大號肉圓;但這些水母不能吃,而具經濟價值的漁獲只有一尾草蝦和三隻螃蟹,令林忠民叫苦連天。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系教授羅文增說,近兩年來,水母常在亞洲海岸大批出現,這是地球暖化的警訊;水母專門捕食海域浮游生物、小魚、小蝦、小蟹及卵。當水母大量增生時,會造成當地漁業資源枯竭,以往,台灣海域每十二年可看到水母大量繁殖一次,如今幾乎年年出現。

他說,水母大量繁殖的原因有三,一是海水溫度升高,水母無性生殖加快;二是人為汙染造成海水優養化,浮游生物增加,讓水母有足夠的食物;三是濫捕造成大型魚類減少,致水母沒有天敵。

漁民林忠民說,他在鹿耳門溪捕魚四十多年來,頂多一次看到十幾隻水母,每隻體積只比貢丸大一些,從沒看過成千上萬這麼多的大水母。

羅文增說,這些水母應是根口水母,和去年在台中港大批出現的端棍水母不同。

國立屏東海生館研究浮游生物的張文炳博士說,水母大量出現、密度過高,會造成養殖鮭魚大量死亡,紐西蘭和北愛爾蘭都曾發生這樣的案例;但台灣水母大量出現的密度沒有這麼高,也應該是短暫現象。

羅文增表示,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研究團隊將許多品種的水母,發展成具經濟價值的海蜇皮等;但是僅限台灣東北角乾淨海域出產的水母能加工製成食品。

台灣西部許多海域因汙染嚴重,水母有腥臭味,毫無經濟價值。

※ 以後所謂的海鮮,應該只剩「水母」了。

fsj 提到...

天氣暖化 金門慈湖水母數量暴增

TVBS╱蔡啟添 2008-06-26

一隻隻水母飄浮在慈湖水域,大大小小,撈都撈不完。

慈湖怎麼會一下子多了這麼多水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可能和天氣暖化,還有大陸的海漂物增多有關。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它主要是因為現在是5、6月,是水母的繁殖季節,因為它最近大陸那邊有一些,可能也是因為大雨,海漂垃圾、海漂物比較多,它的食物比較多,加上全球暖化,所以它的生長速度比較快。」

一天就清除了50幾隻水母,帶到海邊放生,管理處表示會加強慈湖淨灘,事實上,不久前台南鹿耳門溪也出現大量水母,也是因為氣候暖化現象的關係造成,專家擔心,大自然已經出現警訊,人類得更重視環境安全。

fsj 提到...

水母遽增 西班牙一天300人螫傷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8.08.04
巡邏艇來回穿梭於巴塞隆納的海濱戲水區,拖曳的巨大網子刮除水面的漂浮物,掛藍旗提醒民眾注意水中的大批水母。

紐約時報3日報導,幾周前某日的短短幾小時內,在巴塞隆納約300名戲水民眾先後慘遭水母螫傷,其中11人必須送醫。從西班牙到紐約、澳洲、日本、夏威夷,當地的近岸水域最近突然出現大量水母,甚至出現在此前甚少出現的水域,除迫使當局關閉海灘,並堵塞魚網。

對一般人而言,水母遽增頂多只是使他們無法享受夏季的海灘戲水樂,對科學家而言卻是警訊,因為它是海洋生病的徵兆。科學家指出,水母數量暴增是多項因素結合下的結果,包括人類過度捕捉鮪魚、沙魚、旗魚等水母的天敵。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人為的汙染導致近岸淺水區的溶氧量降低到魚類無法生存。

地中海等海域的問題特別嚴重,如未及時因應,大量水母威脅近岸海域將成為棘手難題。巴塞隆納「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水母專家吉里表示:「海灘上的問題是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善加照顧海灘,以保護我們的觀光產業。然而,癥結不在海灘,而在海裡。」

水母有如開放水域的蟑螂,是海洋的終極生存者,在已遭破壞的環境下茁壯成長,這正反映出現況不妙。過去一年來,法國蔚藍海岸、澳洲大堡礁,以及美國威基基、維吉尼亞等地的海灘相繼因為水母為患而關閉。在澳洲,去年累計3萬多人因為遭到水母螫傷而接受診治,比2005年多1倍。科學家指出,在溫度漸增的澳洲水域,可致人於死的伊魯康吉水母已經明顯增加,活動範圍也不斷擴大。

科學家強調,任何水域的水母數量常因各種因素而有變動,增加的趨勢卻是無庸置疑,不但與氣候有關,而且構成相當嚴重的問題。國家科學基金會表示:「包括全球暖化與漁業過度捕撈在內的人為因素導致許多觀光與漁業作業海域的水母數量大幅增加。」基金會指出,問題特別嚴重的地區包括澳洲、墨西哥灣、夏威夷、黑海、納米比亞、英國、地中海、日本海、長江出海口。

fsj 提到...

暖冬捕鎖管 淨撈到水母

【聯合報╱記者張源銘/基隆報導】 2008.10.28

台灣周邊海域今年初遭受寒害,年底卻是暖冬,漁民們說海水溫度至今還沒明顯下降,有些海域還有成群的水母,真是「怪年冬」。不過,捕明蝦的拖船已在彭佳嶼西北方海域捕獲不少明蝦。

基隆附近海域最近遭受暖冬之苦,漁民說明天就是農曆十月初一,昨天才有較強的東北季風,往年這時早已冷風呼呼,真是奇怪的天氣。

隨著天氣轉冷,基隆市捕鎖管的燈光船大部分已進港休息,外木山地區部分漁民還是出海作業,希望能遇到鎖管群,意外的是沒撈到鎖管,反而撈到成群水母,還得費功夫清理。

等待東北季風南下的,還有在彭佳嶼西北方作業的捕明蝦拖網漁船。漁民說,這個區域的明蝦是從長江口開始孵化成長,再隨著海流慢慢往南覓食,大概秋末時抵達彭佳嶼西北方海域,而且長大變成蝦,最近拖網漁船前往作業,撈回一籃籃的明蝦,交大盤商趕送大台北的高級餐廳。

※ 台灣快跟日本一樣了。

fsj 提到...

水母突增多 重到扯斷網鉤

【聯合報╱記者黃煌權/東石報導】2009.07.23

嘉義沿海這兩天出現數量龐大的水母,有漁民一口氣意外捕到上千公斤的水母,不僅將漁筏的吊鉤扯斷,身上多處被螫傷,出現紅疹、鞭痕,嚇得漁民不敢出海。有漁民懷疑水母數量會如此驚人,可能與日食有關。

嘉義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郭世榮說,水母屬季節性動物,隨水流游動,出現龐大的水母純粹與季節有關,無關日食。一旦被水母螫傷後,可以擦氨水止痛,若出現呼吸困難,應該馬上就醫,否則可能致命。

東石漁民陳福助昨天凌晨出海作業,他將漁網吊起時,突然聲到「咔咔」聲,他第一直覺即推測捕到數量龐大的水母;果然,他將漁網全部吊起時,發現網內約有1500公斤的水母,當他準備將水母吊回海裡時,吊鉤突然斷掉,上千公斤的水母全部落在漁筏。

陳福助見狀,馬上拿起漁筏上的水桶,將成堆的水母推進海裡,雖然陳福助加緊清理水母,但因數量實在太多,陳福助的手、腳多處被水母螫傷,出現紅疹及鞭痕,嚇得趕快返回東石漁港,自行敷藥。

陳福助說,每年農曆5至6月,嘉義沿海都會出現水母,不過,這兩天數量特別多,很多漁民都捕到數量驚人的水母。由於害怕被水母螫傷,加上水母數量一多,魚兒的數量也會減少,漁民因此不敢、也不願意出海作業。

※ 水母要佔據海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