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3

海豚都到哪去了?

Scientists ask: Where have all the dolphins gone?
http://www.physorg.com/news107011732.html

法新社 August 22, 2007

海洋科學家觀測到北大西洋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的海豚數量相較於 2006 年同一期間,要減少了 80%,一個野生生物保護團體在週三表示。

該海灣三種最常見的海豚物種,striped(條紋海豚)、bottlenose(瓶鼻海豚)與 common(長吻真海豚),在數量上驚人的減少,很可能歸因於一種或全部二種原因,Clive Martin,Biscay Dolphin Research Programme 資深野生生物官員表示。

"我們知道一項事實,混獲(by-catch)每年都殺掉數千隻海豚," 他說,指涉到在該灣所經營的商業化捕魚。該灣由西班牙的北海岸與法國東海濱一直往北到 Brittany 的尖端所形成。

Martin 單挑法國的「雙拖網漁船(pair trawlers,雙拖漁船)」來說,那使用比足球場(football pitch)還要大上二倍的巨網橫掃海洋,在它們之間穿梭對於種海生哺乳類來說格外致命。

"海豚有時候會被困在其中長達數百小時,最後窒息而死," 那時牠們無法為了空氣浮上海面,他說。絕大部分的海豚通常每五分鐘就會重新在肺部裝滿空氣,他解釋。

第二個 -- 也許是更加重要的 -- 理由是,那裡若沒留下什麼東西給牠們吃的話,海豚就會消失。

"在比斯開灣中的鯷魚(anchovy)捕獲日益減少中,而且西班牙、法國與英國今年已完全禁止在這裡捕撈鯷魚," 那是海豚的主要食物來源,Clive 說。

他推測這些迴游的海洋哺乳動物 -- 牠們成群游泳,對瓶鼻海豚來說是以數十隻為一群,有時對長吻真海豚來說是數千隻 -- 已向西往中大西洋尋找食物。

許多海鳥的數量亦大幅減少,牠們也是以魚類為食 -- 例如:海雀(auks)、海鷗與塘鵝(gannets)-- 也對這種解釋提供支持。

Bay of Biscay Research Programme 系統性地沿著從西班牙 Bilbao 到英格蘭 Portsmouth 的相同路徑記錄海豚的觀測達 13 年。

在比較 2004 - 2005 年同期資料後,2007 年的海豚目擊比率已經減少了 50%,他說。

比斯開灣比世上其他海洋還要孕育更多各種不同的海豚族群。Clive 建議決策者應當考慮將該區域轉變成海洋生物的庇護所。

※ 相關報導:

研究顯示 鯨類祖先是小型鹿狀哺乳動物
為何海生哺乳類動物能適應低氧環境

鯨肉熱退燒 日拿來餵狗 環保團體譴責
從吃水梨的拉不拉多到台東賞鯨業
美軍倒入海中的毒物?
英國科學家發現海豚也有 "方言"
鮪魚缺貨 衝擊日本
鯊魚瀕危 航產欣榮
紐約餐廳鮪魚壽司 含汞超量

地球40%物種瀕臨滅絕 貝加爾湖開工廠
鼠癌、人禍 三江源快枯了
化石記錄支持全球暖化將會造成物種大滅絕
反聖嬰現象持續發威
NASA:北極海洋流會向後轉
氣候暖化 亞洲經濟與社會發展將倒退
史上最大暖化會議召開
彭啟明:峇里島氣候會議 有共識無行動
搶水,引爆新一波國際衝突
甲烷從海底冒出? 科學家:安啦!
澳洲卡布其諾海岸 泡沫漫天
巨型水母侵日 愈殺愈多漁民慌
191國同意設深海自然保護區
美澳研究顯示 海洋暖化速度遠高於預期
新研究對海洋「混獲」緩和策略表示憂慮

群 - 現在進行式?
YouTube知識版「大思想」到環境教育蠻荒期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13 則留言:

fsj 提到...

氣候變化食物減少 灰鯨變少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7.09.12

華盛頓郵報報導,根據一項研究,在人類大量捕鯨前,太平洋約有十一萬八千頭灰鯨,現在只剩下兩萬兩千頭,也許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又奪走了剩餘灰鯨所需的食物。

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說,這項研究根據東太平洋灰鯨的DNA採樣分析,凸顯人類行為如何改變海洋生態。

太平洋現有的兩萬兩千頭灰鯨絕大部分在東太平洋,西太平洋大約只有一百頭。科學家分析現有灰鯨的基因變化,計算出人類在十九世紀大量捕鯨前,太平洋大約有七萬六千頭到十一萬八千頭灰鯨。

在國際禁止商業捕鯨後,美國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將東太平洋的灰鯨從瀕臨危險物種名單上去除,但海水溫度升高顯然限制灰鯨的食物來源。

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研究指出,最近灰鯨死亡率升高,也許顯示「灰鯨數量減少是受到北極食物供應區氣候變化影響」。

灰鯨數量減少在很多方面影響海洋,因為灰鯨在海底覓食,把海底沈積物翻攪驅趕上來,裡面有類似蝦子的端足目動物。未遭人類捕殺時期灰鯨所掀起的海底沈積物足夠餵飽一百萬隻海鳥。

fsj 提到...

數十海豚迷航 9隻擱淺魂斷八里

【聯合報╱記者林昭彰、沈旭凱/八里報導】 2007.09.22

數十隻海豚昨天被人發現在台北縣八里鄉海邊集體迷航、擱淺,相關單位持續救援直到天黑,可惜仍有9隻熱帶斑海豚死亡;農業局人員表示,這種情況是國內10年來的首例。

昨天中午12時30分左右,民眾在台北商港北堤外消波塊上採集野生牡蠣時,發現5隻身長超過160公分的海豚,整齊排列在沙灘上,已沒有氣息。

其中一隻身長僅約80公分的幼豚,也跟著媽媽躺在岸上,令人看了不捨;距離岸邊約30公尺的海面上,還有數十隻海豚徘徊,民眾趕緊通報119救援。

期間有3隻海豚隨波浪衝上沙灘,被民眾七手八腳合力送回海裡;消防隊、海巡署、台北縣政府農業局人員抵達後,因海面風浪太大,不便出動船艇救援,只好用木棍拍擊水面發出聲響,試圖將牠們嚇趕回外海,以免擱淺暴斃。

但可能是未到漲潮時間,海豚們不僅沒往大海游,還不斷往岸上衝,讓救援人員疲於奔命。救援人員最後動用貨車,把17隻衝上岸的海豚運往較深水域放生,可惜後來還是有2隻海豚疑因體力不支,被沖上岸後死亡。

農業局人員指出,熱帶斑海豚分佈於全球熱帶、亞熱帶沿海,台灣周邊海域也常見,牠們常成群結隊共游,還會追逐船艇、在水面跳躍遊戲,是賞鯨豚季節常見的品種,其習性在秋冬時節,會整群移至近岸區覓食,春天再游至深海區。

八里海邊近年偶有發現鯨、豚擱淺,但數量都不多,像這樣集體迷航的狀況,近十年不曾見過,對海豚是追逐魚群、颱風氣候或其他因素導致迷航,目前難以判斷。

死亡的9隻海豚,已由野柳海洋世界獸醫抽血採樣化驗,部分遺體將交給中華鯨豚協會做病理解剖,其餘考慮就地掩埋。



◆ 貪食、迷航…鯨豚枉送命

何醒邦、林金池/北縣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22

台北港昨天有大批海豚擱淺死亡,相對於以往的零星一、兩隻,這次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前往救援的野柳海洋世界獸醫陳德勤表示,鯨豚擱淺原因複雜迄無定論。

「台北港海灣內深外淺,可說是鯨豚墳場」。看到九隻鯨豚擱淺死亡,海巡署人員表示前所未見,研判可能是台北港獨特地形,加上氣候水文不佳,造成鯨豚擱淺死亡。

陳德勤說,有些是為了捕食魚隻,跟縱游到近岸,有時貪食忘返,在漲潮時進來,退潮時卻來不及出去遂擱淺。

鯨豚類常藉聲納系統在海中尋找方向及食物,聲納系統受暴風雨、地震等外力因素影響,會產生水土噪音,導致無法辨識方向,游到不熟悉的航路而擱淺。

群居的鯨豚群,常有一隻扮演嚮導,所以可能是帶頭的弄錯方向,後面追隨其後,因而造成群體擱淺遇險,雖團結但也因而相繼喪命。還有地磁理論,認為鯨類洄游時是沿著磁場地形而移動,如果某地的磁場特別強,就像羅盤的指針亂了方向,鯨豚可能因此迷航擱淺。

再不然就是鯨豚年紀大了、老了,因而生病,但機率較低。陳德勤說,擱淺原因眾說紛紜,並沒有正確答案。

世居八里商港路的基隆港務局義消第四大隊總幹事林正義說,台北港內深外淺的特殊地形,迷航鯨豚進入後,很容易誤闖海灘擱淺死亡,如果沒等到漲潮水位升高,或船隻引導,恐怕很難游出外海。

林正義說,看到擱淺鯨豚千萬不要慌張,謹守「三要三不」原則即可增加鯨豚存活率。所謂三要為:盡速把鯨豚身體扶正、檢查氣孔是否有泥沙塞住,及防風保濕。「四不」則是:避免風吹日曬、不要拉尾鰭和嘴部、減少噪音,及不要站在頭尾部,以免救豚不成反被鯨豚打傷。

fsj 提到...

共計13隻海豚 葬身北部海域 林口海域2海豚擱淺 1死

許俊偉、許怡雯、張力可/北縣報導 中國時報 2007.09.24

繼日前淡水河口發現熱帶斑海豚集體擱淺後,23日傍晚又有民眾在林口火力發電廠附近海域發現2隻受困海豚,其中1隻海豚已經罹難。若加上前兩天12隻海豚死亡,這波還不知何時平息的集體擱淺案,已經有13隻熱帶斑海豚葬身台灣北部海域。

值得注意的是,這宗罕見台灣海域有史以來的鯨豚集體擱淺事件,儘管前兩天事發地點都在靠近八里汙水廠的淡水河口,不過昨天熱帶斑海豚擱淺地點卻轉至接近桃園縣的林口海域,情況值得有關單位和鯨豚專家注意。

昨天傍晚接近5點左右,有民眾發現海豚擱淺,地點就在西濱公路17公里林口火力發電廠附近的淺海,北縣農業局獲報後偕同相關單位趕赴現場,指出2隻受困海豚其中1隻已死亡,另隻則在水域中掙扎,亟待救援。鯨豚協會和海巡人員趕緊將待救海豚引導出海。

整件擱淺事件起於21日,當時八里汙水廠後方海域遭發現有近百隻海豚集體擱淺,當時相關人員驅趕引導逾60隻海豚,也順利將17隻擱淺海豚成功野放,但首日仍有9隻海豚死亡。

前天則換成八里挖子尾海灘又見成群擱淺,當時至少20多隻海豚海中受困,甚至有部分海豚前仆後繼衝向沙灘,結果3隻沖上岸時已死亡,2隻揀回一命的海豚則被救活野放。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波熱帶斑海豚集體大擱淺,至今沒人說得上來;由於難以預期擱淺事件是否結束,近日相關人員將密切注意北部海域狀況。

fsj 提到...

日殺鯨船隊出海 將血洗南極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7.11.19

四艘船組成的日本捕鯨船隊十八日自下關港出發,準備前往南極洲附近海域捕殺一千多頭鯨魚,包括五十頭瀕危的座頭鯨。

這是一九六○年代至今,日本捕鯨船隊首次出海捕殺座頭鯨,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日本以科研為名捕鯨,仍然受到各國強力反對,一艘抗議船隻並在下關港附近海域等候。另外兩艘觀測船已在前往南太平洋的途中。

除五十頭座頭鯨,船隊另將捕殺九百卅五頭小鬚鯨及五十頭長鬚鯨。日本政府表示,這是日本歷來規模最大的科研捕鯨作業,事前並已徵得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同意。捕鯨船隊的工作母船日新丸排水量八千多噸,全部捕鯨作業將持續至明年四月。

綠色和平組織表示,科研是日本行商業捕鯨之實的託詞,日本政府必須取消捕鯨作業,該組識的一艘抗議船並將一路尾隨捕鯨船隊至南太平洋。座頭鯨受到國際明文保護,成熟後可重達五十噸,體長十五公尺,習於在近岸海域覓食、交配及繁衍下一代,以磷蝦、浮游生物、小魚為主食,經常淪為捕鯨船手到擒來的獵物,一九六三年禁捕令生效前,全球數量估計不到一千二百頭,目前已增為三萬到四萬頭,是此次日本船隊獵捕的主要目標。

IWC的商業捕鯨禁令一九八六年生效,日本則以科研為名,同年至今累計捕殺一萬多頭鯨魚。日本多次要求IWC取消禁令未果。

日本國內市場對鯨肉的需求近年來不斷降低,國際間的反捕鯨聲浪也不斷高漲,日本仍執意擴大捕鯨規模,此次預定的捕殺數量是十年前的一倍。日本官員辯稱,只要鯨魚無滅絕之虞,日本便有權捕殺,並維護食用鯨肉的傳統。

※ 還不都拿去餵狗...

fsj 提到...

把妹送水草 海豚也有文化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07.12.07

男人送花和巧克力追求女人,但海豚只要送一束水草就能搞定。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過去以為雄海豚靠耍寶和表演特技吸引異性,不過一項新研究指出,除了這些招數外,雄海豚還會帶幾束水草和嫩枝送給異性。

在動物世界,帶禮物討好異性的行為極罕見,只有人類和黑猩猩會做這種事。

科學家觀察到,在巴西、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河裡的某些淡水海豚群有這種習性,可能是代代相傳,或是不同海豚群個別演進而來。

這項發現證明海豚文化的存在,是一套非遺傳性的複雜技巧,在某一社群內由某些海豚傳給另一些海豚,並代代相傳。

文化一向被視為人類所獨具,其他物種沒有文化,這個觀念直到最近才改變。黑猩猩也有一些進化的行為,不過說海豚也有文化行為的理論仍有爭議。

英國劍橋大學南極研究所的馬丁和巴西亞馬遜國家研究所的達西瓦,研究巴西馬米洛哇雨林保護區內的六千零廿六群海豚,其中兩百廿一群至少有一隻海豚會攜帶水草、樹枝或一塊土。

這些海豚群中通常有成年的雌海豚,帶禮物的通常是成年的雄海豚。在會帶禮物的海豚群中,雄海豚彼此間的攻擊行為是其他海豚群的四十倍。

研究人員說,若是帶水草樹枝的行為純粹只是好玩,那麼雌海豚和小海豚也應有這種行為,實則不然。

研究人員從成年海豚和小海豚身上採集組織樣本進行DNA分析,結果也支持他們的理論。馬丁告訴新科學家雜誌:「我很驚訝,最常帶禮物的雄海豚,是小海豚父親的機率非常高。」

fsj 提到...

澳洲抗議 日本棄獵座頭鯨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2.22

一直堅持捕鯨而頻遭動物保育團體抗議的日本,終於向國際壓力低頭,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町村信孝廿一日宣布,由於澳洲等國家表達強烈抗議後,日本已放棄捕殺五十頭座頭鯨的計畫。不過,日本仍將繼續進行在南極的捕鯨行動。

町村信孝在記者會中表示:「日本不會獵捕座頭鯨了,澳洲確實已就此事向日本表達十分強烈的意見。因此,我希望這能讓雙方關係更加友好。」

南極捕鯨 仍舊打算獵殺千頭

日本原計畫在目前的捕鯨遠航中獵捕五十頭座頭鯨,這是日本一九六○年代以來首次獵捕這種鯨魚。但是座頭鯨很受澳洲賞鯨人的歡迎,因而引發反彈。

不過,即使停止獵捕座頭鯨,日本仍將繼續在南極的捕鯨行動,並打算獵殺近千頭其他種類鯨魚,其中大部分為小鬚鯨。

町村指出,日本和澳洲在鯨魚議題上存在著文化差異,不過日本希望維持與澳洲的友好關係。自陸克文政府上台之後,澳洲已對日本的捕鯨行動加強施壓。

町村說:「澳洲人認為鯨魚非常友善,這是我無法理解的,不過他們顯然為每頭鯨魚取了名字,澳洲民眾對鯨魚有很強烈的感情。」

但他否認日本是因為澳洲反對才讓步。他表示,日本是與國際捕鯨委員會主席進行磋商後,才做出這項決定。

町村說:「日本把國際捕鯨委員會視為整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決定此事時不特別考慮澳洲。」

酷食鯨肉 以研究之名捕殺

日本方傳統上將鯨魚肉視為美食文化的一部分,餐廳裡可以點到這道菜。日本並且利用一九八六年國際捕鯨委員會中止獵捕協議的一個漏洞,以學術「研究」的名義,對這種大型哺乳動物進行實為獵捕的「致命研究」。

fsj 提到...

聲納訓練不設限 布希豁免令「鯨」要命

楊明暐/綜合十七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1.18

美國總統布希已簽署一項豁免令,准許美國海軍得以不受法律限制,在加州外海從事聲納訓練。這類訓練有可能對當地鯨豚造成危害,環保人士抨擊布希不僅枉顧生物生存權利,且公然破壞美國的法律制度。

白宮表示,布希是在15日晚於中東訪問時簽署這項豁免令。布希並附上備忘錄,指海軍的訓練演習符合美國重大利益,豁免令可讓海軍從事有效訓練,確保相關部隊能夠支援全球各地攸關美國國家安全的作戰行動。

美國海軍預訂在加州外海執行反潛作戰演訓任務,其中第一項相關作業即將於下周展開。美國重要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為限制海軍在訓練時使用有可能損害鯨豚等海洋哺乳類動物的高強度中頻主動聲納,自2005年起便與海軍對簿公堂。

科學家指出,聲納音量過大,會損害海洋哺乳類動物的腦部和耳朵。此外,鯨豚使用其天生的聲納系統尋找食物,而人造聲納系統可能干擾牠們聆聽自己聲納的回音。

訴訟期間,環保人士援引《海洋哺乳類動物保護法》、《海岸地區管理法》以及《國家環境政策法》,要求法院對海軍使用聲納設限。

為免纏訟過久,五角大廈曾簽發豁免令,讓海軍得以不受《海洋哺乳類動物保護法》規範,但另兩項法律卻讓環保人士得以繼續訴訟。

本月3日,洛杉磯聯邦地區法院法官古柏發布臨時禁制令,要求海軍沿著南加州海岸設立一道12海里(約20公里)寬的無聲納區,而海軍從事演訓前和演訓期間,必須派出受過訓練的守望員監看是否有海洋哺乳類動物活動。

這項裁定被環保人士視為一大勝利。不過美國司法部15日要求舊金山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撤銷禁制令,上訴法院訂於18日做出裁決。

布希簽署豁免令,目的也是為了避免本案纏訟過久,唯其豁免令已引發若干爭議。以保護沿海資源為主的《海岸地區管理法》載明,總統可以祭出豁免令,讓特定聯邦單位得以不受該法限制,進行必要的活動。

不過總統的豁免令卻不能凌駕《國家環境政策法》以及聯邦法官做出的禁制令。NRDC資深律師喬爾.雷諾表示,他們強烈反對布希這項與聯邦法律牴觸的豁免令,布希的舉動已侵犯美國的法治。NRDC發言人丹尼爾.海納菲爾德稱,他們準備針對布希的豁免令,向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提出訴訟。

海軍方面官員承認,布希的豁免令不能推翻古柏法官的臨時禁制令,他們仍無法展開演習,必須等候上訴法院做出裁定,不過布希的豁免令可以在法庭上強化海軍的立場。

※ 鯨豚算什麼,美國利益才是至高無上。

fsj 提到...

東海岸大「鯨」奇 27尾鯨鯊「迷網」

【聯合報╱記者羅紹平、吳淑君、范振和/連線報導】 2008.01.26

元旦迄今,東部海域不斷有鯨鯊闖入定置漁網受困,數量已達廿七尾,數量之多歷年僅見;長期研究並搶救鯨鯊的海洋大學教授莊守正說:「相當異常」。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莊守正表示,以往每年三至六月是鯨鯊洄游台灣東部海域高峰期,今年為何提前在一月出現?原因仍待了解。

至於鯨鯊誤闖定置網,以往元月單月大多是多為個位數,今年東部海域已發現廿七尾鯨鯊誤闖,是過去兩倍以上。

研究鯨鯊生態的海大博士班研究生徐華遜說,為搶救這些鯨鯊,近一個月來,研究團隊在東海岸南北穿梭,「有時上午還在宜蘭,中午就飆到台東」,最高紀錄一天搶救三尾。他研判,這些鯨鯊都是為了覓食而誤闖定置網。

徐華遜指出,鯨鯊生性溫馴,但放生過程中,人一旦被尾鰭打到,不死也是半掉命;搶救鯨鯊最怕牠受到驚擾,一旦受驚,劇烈掙扎恐會傷到鯨鯊脊柱,因此不能讓牠離水太遠,這時只得下海,最近寒流來襲,整個人泡在海水裡,「凍得頭皮發麻」。

標放的鯨鯊體長都在四、五公尺左右,屬未成年的鯨鯊,相當人類七至九歲;莊守正表示,鯨鯊一胎可產兩、三百尾小鯊,成年鯨鯊少見成群活動,最近東部海域頻見小鯨鯊受困,他懷疑可能是同一家族,因幼鯊獵捕食物經驗不豐,加上魚源枯竭,為追逐食物,才會不斷闖入定置網受困。

至於提前在東部海岸頻頻現蹤,是否與聖嬰、反聖嬰或溫室效應有關,還須長時間觀察研究。



◆ 元月至今 廿七尾豆腐鯊誤入網 反常

李忠一/宜蘭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1.26

豆腐鯊在去年三月禁捕後,誤入定置網的保護魚類都要野放,廿五日頭城鎮梗枋外海的定置漁場又有一尾豆腐鯊,海洋大學獲通報,派員裝上追蹤標牌後開網野放;今年元月至今,全台誤入定置網的豆腐鯊多達廿七尾,突破單月豆腐鯊放流紀錄。

昨日上午七時許,福長七十八號船長康忠興發現,位於頭城鎮梗枋漁港外海兩公里處的福長定置漁場有豆腐鯊誤入網內,由於豆腐鯊已經禁捕,立即通報縣政府,再通知海洋大學協助放流,今年元月起全台共發現的第廿七尾誤入定置網的豆腐鯊。

國內著名鯨豚專家海洋大學環漁系副教授莊守正說,廿七尾豆腐鯊都在台灣東岸的定置網發現,這數量「非常反常」,是否與氣候、洋流有關,仍待進一步研究。

他表示,三至五月最常發現豆腐鯊,元月份並不多見,本月數量為過去的兩倍以上,就近來所發現豆腐鯊的體型研判可能是家族關係,成群在東海岸迴游,廿七尾的豆腐鯊其中有十七尾已經裝有人造衛星追蹤器,但一個要價廿萬元,所需的經費仍在爭取中,目前由海大先行墊付。

昨日放流豆腐鯊改採傳統的標牌,海大環漁系助理顏若伊與研究生陳靖綺,二名女生熟練地在梗枋漁港換上雨衣,將標槍與標牌備妥,顏若伊說,將標牌固定在標槍後,「釘」在豆腐鯊的背鰭,就可以傳統的方式去追蹤。

顏若伊說,人造衛星追蹤器可追蹤路徑約八十日,而傳統的標牌則是在豆腐鯊誤入定置網時,漁民可根據標牌所顯示的連絡資料,通知學術單位進行追蹤。她說,「這個月還沒過完,就發現廿七尾,從沒有一個月密度那麼高!」

漁業署表示,鯨豚在菲律賓、澳洲、泰國等國家早已禁捕,受國際保育團體的重視,元月分發現大量豆腐鯊,也足以證明國內保育已有成果。



◆ 動物行為生態研討 台灣海洋大學28日舉辦

中央社 2008-01-26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六日電)探討動物行為生態,培育優秀研究人員,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將於二十八、二十九日舉辦2008年「動物行為暨生態-中國生物學會」聯合年會,有近六百人參加,將發表二百一十六項研究成果,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野生動物學術盛會。

研討會將分「行為生態」、「族群、群聚生態與保育」、「生理生態」、「生物親緣地理與分類」與「動植物的交互作用」等五大主題,以論文宣讀及壁報展示方式發表。並將舉辦「學生論文發表競賽」,鼓勵學生發表研究成果。

台灣海洋大學表示,這次研討會所有發表的論文摘要也將在中國生物學會的生物科學期刊中出版。

論文發表外,主辦單位還安排兩場專題演講,邀請學者李玲玲介紹「2010生物多樣性總目標與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及昆蟲學家楊曼妙分享「曼妙的跨屆世界-從蟲癭談起」。並在二十八日晚間在海大海洋廳舉辦一場生態蚊子電影院活動,由知名生態導演陳進發帶來精采的生態紀錄片。

fsj 提到...

鯨迷航擱淺 海豚領路出海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法新社紐西蘭威靈頓12日電】 2008.03.13

人力未能協助兩頭擱淺在紐西蘭海灘的鯨魚游回大海,一隻海豚卻把牠們引回安全水域,救了牠們的命。

紐西蘭保育官員史密斯表示:「我從未見過這種事。真是神奇。」史密斯說,這隻瓶鼻海豚名為「莫可(Moko)」,因為經常在紐西蘭北島東海岸的馬希亞海灘與泳客嬉戲而為當地人所熟悉。

這兩頭小抹香鯨魚身長各3公尺與1.5公尺,是一對母子,顯然因為海灘外的沙洲而迷航,找不到重回開放水域的路線。

一名住在附近的男子11日破曉將鯨魚擱淺的狀況告知史密斯,史密斯不斷試著將鯨魚推回海中,費時90分鐘仍然無效,莫可適時出現,與鯨魚溝通後,熟門熟路地引導牠們回到安全水域。

史密斯說:「在一個半小時中,我多次嘗試將牠們推回海中,牠們卻不願配合。我開始覺得濕冷,牠們也筋疲力竭。我自忖可能得放棄,因為我已經盡了力。」

在這種情況下,保育員通常會以人道方式結束鯨魚的生命,以免牠們痛苦。史密斯說,這時候,莫可突然出現,他聽到牠與鯨魚不斷發出聲音,顯然在溝通。他說:「雙方接觸後,莫可引導牠們游至海灘外約200公尺處沙洲邊緣。接著,莫可穿過一處狹窄的水道,護送牠們返回大海。」

※ 別忽視動物的能力

fsj 提到...

美國新實驗 魚兒,魚兒,開飯囉…

【聯合晚報╱美聯社波士頓二十六日電】 2008.03.27

美國科學家正在做一項實驗,訓練魚類聽到餵食訊號就自動入網。這套系統如果有效,以後可以在大海放養黑鱸魚,等牠們成長到可以上市,再用訊號誘使牠們自投羅網來「收成」。

下一步,是不是教牠們自己在麵糊裡打滾,然後跳進油鍋?

美國麻州「林洞海洋生物實驗室」研究助理麥納說,「聽起來很瘋狂,可是我們真的在實驗」。林洞獲得「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27萬美元 (台幣811萬元)經費做這項實驗。這套理論如果實現,日後可以用來補充數量銳減的魚種,在開放的自然環境裡做水產養殖也將成為事實。

實驗的更大目標是降低養殖成本。經過訓練的魚類在大海覓食一段時間後應召返回養殖場,能節省大筆飼料費和養殖區的廢料。

林洞實驗室去年夏天用6500條黑鱸魚展開實驗,第一個目標是看這些魚可不可教。魚養在圓形水缸裡,缸裡有個圍起來的「餵食區」,從水缸到餵食區,只有一個小口進出。

黑鱸魚是健壯的底棲魚類,在佛羅里達州和麻州鱈角之間的海域活動,成魚重約1.35公斤,長約50公分,肉白而厚,以魚片、魚塊烹調皆宜。

研究人員先用聲音發出20秒鐘訊號,然後把飼料放進餵食區,每天三次。訓練約兩周後,任何時候發出訊號,魚就自動鑽進餵食區耐心等待。

接著是探究這些魚把聲音與食物的聯想記得多久。連續幾天不發訊號,在餵食區外放飼料,然後測試發出訊號時牠們還會不會游入餵食區。

有些魚五天就忘得一乾二淨,有些可以記憶10天。訓練時間長短似乎與記憶有關。

研究人員計畫5月在波士頓東南一處海灣,設置一個固定的海底餵食站,訓練五千條黑鱸魚,然後讓牠們進入大海,一兩天後再發聲效達到方圓一百公尺的訊號,看看有多少魚自動回籠。

fsj 提到...

呢喃聲變低... 藍鯨變多了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 2008.06.23

美國加州大學海洋學教授希迪布蘭(John Hildebrand)自1960年代初就開始利用儀器「監聽」藍鯨在海中的呢喃。他去年發現,藍鯨呢喃的音調變得低沈,原本22赫茲的低頻已讓人耳無法聽見,現在更降到只有15赫茲。不過這可是個好消息,因為這代表鯨魚的數量已增加,牠們不必再尖聲地呼喚總是在遠方的夥伴。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藍鯨又名「藍灰色大鬚鯨」(Blue Whale),是海洋中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身長可達33.5公尺,但牠們出了名的害羞,所以研究牠們並不容易。這群海中的「巨無霸」數量一度達到20萬隻,不過因人類濫捕,1960年代只剩下幾百隻,之後由於捕鯨行為被管制,現在數量恢復到大約有4,500隻。

就在藍鯨數量增加的同時,希迪布蘭觀察到牠們的音調跟著變得低沉。海洋生物學家表示,藍鯨音調的改變有助於人類了解藍鯨的文化,亦即隨著族群數量的增加,整個族群就會改變牠們的發聲頻率。

希迪布蘭認為,這種改變意味著藍鯨彼此會互相傾聽對方的呢喃。希迪布蘭還發現,不同地方的藍鯨有牠們各自的「方言」,而且只有公藍鯨會呢喃而語,這應與吸引母藍鯨有關。

fsj 提到...

驚見海豚群 漁民拿手機拍下

【聯合報╱記者祁容玉/通霄報導】 2008.11.06

「這輩子還沒看過這麼多隻海豚!」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民眾陳清榮,昨天清晨和朋友出海捕魚,8時收網時,驚見7、8尾不同顏色的白海豚躍出海面,他趕緊用手機拍下,逢人就秀出影片,親友也嘖嘖稱奇。

陳清榮回憶,當時和友人陳山林正在收網,聽到像快鍋噴出蒸氣的「嘶嘶」聲,轉頭一看,船邊出現一尾白海豚浮出海面換氣。兩人不以為意繼續收網,沒想到過了幾分鐘,船頭附近一口氣出現7、8 尾白海豚,還躍出海面,兩人興奮極了。

「頭一次看到這麼多顏色」陳清榮猜測可能是不同品種,他趕緊拿出手機拍攝,等了許久,終於拍下海豚躍出海面,他逢人就秀,鄰居也嘖嘖稱奇。

中華鯨豚協會專員邱冠榕解釋,白海豚有6個成熟階段,體色會隨著年齡變化,一般來說,嬰、幼兒期呈現深灰色、無斑點,少、青年期體色變淡,斑點消失,壯、老年時轉為純白,甚至粉紅色,陳姓民眾恰好看到不同年齡的白海豚成群出現。

fsj 提到...

海豚智力僅次於人類 會照鏡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2010.01.05

動物學家發現,海豚智力驚人,幾乎和人類並駕齊驅,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聰明動物,連黑猩猩都望塵莫及。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艾默里大學動物學家馬利諾以磁振造影(MRI)掃描海豚腦部,並與靈長類對比,發現許多海豚的腦部大過人類。若以身材比例換算,海豚的大腦質量僅次於人類。

馬利諾發現,瓶鼻海豚的大腦皮質和新腦皮質(neocortex)非常大,「論比例,海豚的認知能力僅次於人腦」。此外,海豚大腦皮質也有類似人腦的複雜皺摺。

也有研究顯示,瓶鼻海豚看到鏡子時,知道鏡中影像是自己,會把握機會看看自己有沒有哪裡不對。

※ 相關報導:

* Scientists say dolphins should be treated as 'non-human persons'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science/article6973994.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