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5

澳洲卡布其諾海岸 泡沫漫天

Cappuccino Coast: The day the Pacific was whipped up into an ocean of froth
http://www.dailymail.co.uk/pages/live/articles/news/worldnews.html?in_article_id=478041&in_page_id=1811

By RICHARD SHEARS
28th August 2007

那看起來就好像是有人倒了大量的咖啡與牛奶到海中,然後開啟巨大的攪拌器。突然間,雪梨北方的海岸線變成卡布其諾海岸(Cappuccino Coast)。

泡沫吞沒整個海灘,以及半數鄰近建築,包括當地的救生員中心,在 New South Wales(新南威爾斯)的 Yamba(亞姆巴)呈現出反常的自然景象。

一分鐘前,一群青少年衝浪者等著趕上一個浪頭,下一刻他們就在巨大的泡泡浴中被吞噬。這些泡沫如此輕盈,使得他們能從手上將它吹走,並看著它飄離。

這些泡沫向太平洋外延伸達 30 哩,發生在這處海灘的景象有超過 30 年以上未曾見過。

科學家解釋,這些泡沫是由海中的雜質,如:鹽、化學物質、死去的植物、已分解的魚以及來自於海草(seaweed,海藻)的分泌物。

這些東西全都被強力的洋流攪和在一起,也因此讓水產生泡沫。當些泡泡被洋流從海面帶往岸邊時,它們彼此緊黏。

一個波浪開始從表面形成時,水的移動導致泡泡向上打轉,然後聚集在一起之後,它們就成了泡沫。

這些泡沫朝岸邊「衝浪」而去,直到這些波浪「拍打」岸邊,將這些泡沫扔到空中。

"這與你在攪拌器當中做奶昔是同樣的效應," 一位海洋專家解釋。

"當旋轉的愈用力,你愈能在表面製造出泡沫,而且它也會變得更輕盈。"

在此例中,遠離新南威爾斯海岸以及北方昆士蘭的暴風雨,造成海中巨大的騷動,擊中一大片水域,在此剛好有特別多的物質可以形成泡泡。

至於 12 歲的海灘參與者 Tom Woods(他打從二歲起就在衝浪了)來說,要乘風破浪是不可能了。

"我與我的夥伴只能花一個下午在那堆東西中跳來跳去," 他說。

"能碰到那東西相當酷,而這真的很詭異。它像是空中的雲 -- 你簡直無法感覺到它。"

※ 相關報導:

橡膠鴨鴨的環海之旅
新系統 研究海鳥追蹤海洋健康

群 - 現在進行式?
變調的海洋 - Altered Oceans
美軍倒入海中的毒物?
海豚都到哪去了?
聯合國︰海洋 "死亡區域" 的數量暴增
研究者預測「死亡區域」會增大
中國海洋專家:渤海早成死海
全球暖化異象 中港水母大繁殖
立委放「污」水開後門 痢疾確定病例53人
NASA:北極海洋流會向後轉
甲烷從海底冒出? 科學家:安啦!
NASA 衛星以空前觀點揭露神祕的「夜光雲」
氣候暖化 亞洲經濟與社會發展將倒退
史上最大暖化會議召開
搶水,引爆新一波國際衝突
糧荒 一顆黃豆恐整垮世界

研究:每個人身上至少有一種殺蟲劑
台灣孕婦體內塑毒超濃
紐約餐廳鮪魚壽司 含汞超量
法國養蜂者擔憂蜜蜂大批死亡
研究:門多薩假單胞菌新菌株可分解戴奧辛

6 則留言:

fsj 提到...

捕不到魚 非漁民紛偷渡歐洲

尹德瀚/紐約時報十四日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1.15

27歲的諾狄是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的漁民,2006年他駕船帶一群人企圖經由加那利群島偷渡到歐洲,結果全部被捕並遭遣返,但是諾狄說,如果有機會他還會想辦法偷渡到歐洲,因為在那裡他還可以捕魚為生,在非洲他已經捕不到魚。

諾狄這番話道出許多非洲漁民面臨的困境,近年來歐洲聯盟、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拖網漁船,紛紛來到非洲西北部外海的漁場捕魚,導致此一漁場主要魚類的數量大減,重創當地的漁業經濟,許多當地漁民因為活不下去,只好設法偷渡到歐洲。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去年約3萬1000非洲人分乘900艘船隻企圖進入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位於北非外海,係西班牙屬地,也是非洲人非法移民到歐洲的主要轉運點),其中約6000人在途中死亡或失蹤。

西北非漁民淪落到今天這種困境,歐洲人難辭其咎。民間智庫組織「歐洲人正義基金會」執行長川特說,歐洲為其漁場的永續經營,必須限制捕魚,而其做法則是把過度捕魚的問題輸出到其他地區,特別是非洲。

歐盟自1979年起,每年以大筆金錢到非洲國家購買捕魚權。但歐盟官員堅稱,非洲過度捕魚的問題是非洲國家自己造成,這些國家出售捕魚權過於浮濫,且放任當地漁船和海盜船在供魚類繁殖的水域濫捕,導致魚類數量銳減。

2002年由歐盟委託製作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塞內加爾外海漁場的主要魚類數量在15年期間減少四分之三,但就在這份報告公布的同一周,歐盟與塞內加爾簽訂一項四年漁業協定,歐盟同意每年支付1600萬美元,購買在塞內加爾漁場捕撈深海魚類和鮪魚的權利。

根據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漁場擁有國的政府可以出售捕魚權給外國漁船,但當地漁民在其水域應該擁有優先捕魚權。不過這項規定一再被違反。一位塞內加爾漁民說,過去他靠一條漁船就可以讓全家吃飽,如今就算有五條魚船也無法餵飽一家人。

過度捕魚的問題不是非洲獨有,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全球約75%的魚種不是被過度捕撈,就是被捕撈到其數量平衡極限,只是在非洲西北部問題特別嚴重,造成後果特別悲慘。

fsj 提到...

億噸北太垃圾堆 逼近台灣中

潘勛/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06

北太平洋有面積遼闊的人造塑膠廢棄物,堪稱世界最大的垃圾堆,因為不停打轉的水下洋流而羈留在原地,範圍始自美國加州外海500海里處,一直延伸到日本海岸,目前正引起科學界的注意,想了解它對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影響。

發現這種海上垃圾堆的美國海洋學家莫爾相信,目前有大約1億噸的垃圾漂浮物正在北太平洋地區打轉,通稱為「太平洋大垃圾區」或者「垃圾渦流」,以夏威夷群島為中心,分為東、西兩大塊。

莫爾航經垃圾流 走了約7天

以前是航海家的莫爾1997年湊巧發現這片垃圾海,當時他放棄由洛杉磯到夏威夷的遊艇航海比賽,船隻駛入「北太平洋渦流區」。當地因為幾乎沒有風,高壓系統極為強烈,以至於洋流緩慢,航海人通常避開當地。

莫爾發現自己置身垃圾之中,船隻走了一天又一天還沒走完,感到非常驚訝;他接受專訪時表示,每次他到船舷畔,就看到垃圾流過去,人類已經汙染這麼廣大的海面,他的船走了大約7天才走完。

莫爾原本由家族的石油產業繼承到大筆遺產,發現北太平洋垃圾渦流之後,毅然放棄經商的利益,獻身擔任環保人士,而且成立「亞爾蓋利塔海洋研究基金會」。

莫爾4日表示,除非消費者減少使用拋棄式塑膠物品,否則太平洋垃圾渦流未來10年面積會擴大一倍。

「亞爾蓋利塔海洋研究基金會」研究主任艾利克森表示,大家本來以為北太平洋垃圾渦流像個塑膠垃圾形成的島,人類幾乎可以行走其上,但事實不然,垃圾渦流更像是「塑膠濃湯」,無止無盡,未來面積可能有兩個美國本土那麼大。

塑膠產品耐力強 50年難分解

以往垃圾進入大洋渦流區後會自然分解,但是現代的塑膠產品耐力極強,以至於目前在北太平洋垃圾渦流裡還找得到50年前的成品。垃圾渦流兩成來自船舶及油井,其他的則來自環太平洋陸地。

莫爾表示,那片垃圾海呈半透明狀,而且位置就在水面底下,以至於人造衛星拍攝不到,只能由船舷往外才能看到;它們在陽光照射下持續分解。

艾利克森博士表示,小的塑膠分子的作用就像海綿,會吸住許多流到海洋的人造危險化學物質如碳氫化合物及DDT。接下來那些東西會進入食物鏈。人類曾在死掉的海鳥體內發現簡易香菸打火機、牙刷、塑膠針筒,而海鳥會誤以為那是食物而加以吞食。

艾利克森說,人類垃圾進入海洋,再進入海洋動物體內,最後則重現於人類的餐盤,事實就這麼簡單。

fsj 提到...

人為破壞嚴重 純淨海洋只剩4%

王嘉源/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16

科學家已首次根據人類對於海洋生態系統的綜合影響,繪製出一幅詳盡的全球性示意圖,結果發現,地球上超過40%的海洋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僅有4%仍保持著原始狀態。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14日報導,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將捕魚、沿海開發及航運污染等17項活動的地圖重疊,並把全球海洋以每平方公里劃分為區塊,檢視這17項活動對於海洋影響的各種現有數據,而逐一計算出各區塊的「人為影響指數」(human impact scores),最終繪製出人為海洋危害的綜合圖。

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及英國等地20名科學家參與這項研究,其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周刊。

這一研究指出,氣候變化、漁撈、污染及其他人為因素,已對地球上超過40%的海洋造成嚴重破壞。只有極地偏僻的冰原地帶仍保持著原始狀態,但當地也正面臨冰棚融化的威脅。

研究人員說,這些研究數據對各國決策者是一記警鐘。

美國新罕布夏大學自然資源教授羅森堡指出,決策者不能夠再將捕魚或污染對於海洋的影響分開對待,這些人為影響在時空上重疊,保育海洋的行動必須將各種影響因素一起納入考量。



◆ 設立海洋部有其必要

陳志榮 中國時報 2008.02.16

丘昌泰教授十四日於貴報發表〈組織改造不應只是口號〉一文,對於獨立設立海洋委員會,及海巡署併入海洋委員會提出疑問。顯示丘教授對海洋政策與事務之內涵,並未有深入瞭解,筆者願提出一些觀點供丘教授參考。

目前國內對於海洋政策與事務的內涵尚不甚瞭解,但國際間已有長時間的實踐,換言之,國際社會對海洋事務之內涵與範疇可見於聯合國秘書長每年向聯合國大會所提出之「海洋與海洋法」年度報告,其主要核心項目為:「國際(海洋)法之發展現況與各國主張」、「海運、航行及海事安全」、「海洋資源」、「海洋環境」、「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間合作與協調」等。

丘文提到海洋委員會的業務屬於「新興業務」,學術界與實務界都欠缺此等領域的人才,故無設立之必要。此番論述恐有悖離事實之嫌。我國是一個沿海國家,與海洋產業或海洋事務有著長久的密切關係,無論是漁業、海運、造船、航政、港務等傳統海洋產業或事務,或是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學研究、海洋能源探勘開發等較晚近之海洋事務方面皆有龐大之專業人士存在。海洋之於我國,遠遠不止丘教授所提的「環境資源」或「觀光資源」定義如此單純。為了能夠妥善地控制海洋、保育海洋、使用海洋,我國有許多學術界或實務界的學者專家默默付出,例如近年來幾次重大海洋油汙染事件的處理、政府間區域漁業組織公約制約與組織加入的談判等等,若非這些人士的努力,台灣很難生存到今天。

目前台灣的海洋相關事務分散在各部會處理,但海洋事務各領域之間有強烈的互相牽涉性質,又由於全球海洋為一個整體,海洋事務處理範圍更可能延伸到國家管轄領域之外,故設立海洋專責機關以統整現存於各部會之邊陲海洋業務,不僅可收事權集中之效,更可強化國家海洋政策之制定,增益國家海權之能量,不是符合丘教授所服膺之公共行政學中所要求之決策效率化、組織目的單一化嗎?

有關海巡署併入海洋委員會之議,海巡署的職責除保衛國家海防安全外,尚有海上交通秩序管理、海上救難、海洋災害救護及海上糾紛之處理、漁業巡護及漁業資源之維護、海洋環境保護及保育事項等,涵蓋範圍甚大,若能如加拿大、韓國等之前例,將海巡機關納入海洋部,將可使海洋政策制訂機關同時擁有海域執法之能量,達到如臂使指之行政效益,並擺脫過去當海洋事件發生時,或國家欲在海洋上有所作為時,各部會之間溝通困難、協調不善、無法即時處理的弊病。

若能設立海洋部專責處理海洋事務,則國家對海洋的掌握力道更強。在我國政治文化與制度之下,成立海洋部似乎較海洋委員會更佳,亦是海洋產、學界之共同期望。

(作者為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研究生)

※ 相關報導:

* First map of threats to marine ecosystems shows all the world's oceans are affected
http://www.physorg.com/news122219298.html

fsj 提到...

海底魚屍更驚人 蟹貝都凍斃

陳可文/澎湖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20

澎湖繽紛的海底世界原是潛水者的天堂,但經過寒流連續侵襲後,如今成了魚蝦貝類的墳場!澎湖潛水協會成員連日下水勘查,發現內海海底被凍死的魚蝦比沖上岸的更多,甚至連生命力強韌的螃蟹都劫數難逃,四散的魚屍令人怵目驚心,生態浩劫慘況前所未見。

潛水協會理事長鄭正綱表示,澎湖海域海底魚類死傷數一望無際,情況遠較漂浮在水面或被海浪沖上海灘的還多。

一望無際 浩劫空前慘烈

鄭正綱說,近日偕同潛水夥伴下海查看凍死魚現況,主要範圍包括整座馬公島內海灣的青灣、菜園、五德、前寮等海域。這些水域深約三至五公尺,當潛水人員看到難以計數的凍死魚屍,個個瞠目結舌,簡直嚇壞了。潛水人研判,漂流在海面上的凍死魚,大多是生存在珊瑚礁岩的魚類或在淺棚區覓食的魚群,這些魚浮上水面後,因溫差大,造成內臟魚鰾氣囊破裂,再也無法游回水底而遭凍死。

水底避寒 活活餓死凍死

沉沒海底的死魚則是因長期避寒於水底,卻因水底覓不到食物,被活活餓死或凍死。

鄭正綱難過的說,上述水域海底,每隔數十公尺就有一堆堆凍死魚屍,包括烏魚、牛港?、青衣、石斑、青鯛、倒吊魚、獅子魚等,什麼魚類都有,數量多不勝數。

開始腐爛 海洋汙染堪虞

鄭正綱指出,更不可思議的是,生命力強韌的螃蟹、寶螺、鐘螺、蝦姑等甲殼類、貝類海底生物竟也難逃被凍死的命運。由於近日海象差、水溫實在太冷,下水勘查時間不能持久,無法確切統計海底凍死魚真正數量,只能說魚屍「一望無際」。

鄭正綱也發現海底死魚已開始腐爛,是否會造成海洋汙染,令人憂心。



◆ 淨灘兩小時 清出死魚十噸

陳可文/澎湖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20

為加速清除海灘上的魚屍,澎湖縣府十九日展開最大規模淨灘行動,兩小時內清理十多噸凍死魚,累計三天共清運近卅噸魚屍。縣府預估,要恢復生機至少需兩億元。

昨天淨灘人員頂著冷冽寒風撿拾魚屍,短短兩小時內居然撿了十多噸。

澎湖縣長王乾發、白沙鄉長宋國進親自帶隊,在馬公島各海灘走了一趟,更感受到澎湖海域充斥凍死魚屍的嚴重性;不到三分鐘就撿滿一大桶,一袋袋搬上垃圾車、一車車載往掩埋場。

王乾發感慨說,這次寒害澎湖損失實在太慘重了,海洋生態何時才能復甦,令人憂心。尤其箱網養殖、天然魚禍連續重創,損失難以估計,近海漁業幾乎全軍覆沒,真是雪上加霜,亟需中央大力支撐過難關。

此外,澎湖海底與無人島災情可能更嚴重,澎湖縣政府正嚴陣以待,並已指示農漁局、環保局配合潛水協會與澎湖生物研究中心密切觀察中,盡速協商緊急因應。

環保局表示,過去兩天已動員重機具前往重點海域清運魚屍,目前海灘上凍死魚大量減少,預計本周內多數海灘都可完成淨灘。

澎湖寒害損失,引起呂秀蓮副總統關切,預計廿日上午偕同漁業署等單位視察災情。澎湖縣農漁局估計,全縣養殖與海洋資源總損失至少三千公噸,經建會不排除動用離島建設基金貸款因應。

※ 死亡海洋又出現了... 最近吃海產的人要注意。



◆ 漁署:過度撈捕破壞食物鏈

王貴郎、黃馨儀/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20

再過兩個月,就是基隆外海彭佳嶼海域飛魚卵產期。屆時漁船相繼湧至,拋放草蓆供飛魚在蓆上「放卵」。

約八、九年前,是捕撈飛魚卵高峰時期,當時彭佳嶼海域漁火通天,國內漁船至少五百多艘,加上分杯羹的大陸漁船,總數超過八百多艘。估計基隆飛魚卵外銷日本至少有八十只貨櫃,每櫃以一萬五千公斤計算,僅外銷就有一百廿萬公斤,每公斤售價三百多元,當時是飛魚卵加工業的風光期。

之後,大陸漁船隊湧至。三年前,在台加工的卅多只貨櫃,其中八十%飛魚卵是以每公斤二百多元,向大陸漁船收購。去年飛魚卵獲量更近掛零,兩岸漁民都掃興而歸。

由於飛魚是「煙仔虎」等魚類的食物,漁業署擔心過度捕飛魚卵,破壞了食物鏈,決定採取各項禁令,除限船、限量,且規定捕撈期從四月一日起至七月卅一日止,其他時間禁止捕撈;漸進式擴大禁捕飛魚卵水域政策也勢在必行。

八斗子地區漁民表示,國內沿近海漁業資源銳減,採捕飛魚卵成了當地漁民主要收入,若漁業署全面禁捕飛魚卵,豈不是斬斷漁民生路。

漁業署強調,必須維持有限度捕捉,維持海域生態平衡。之前相關單位未管制捕捉方式,造成近十年飛魚數量逐漸減少,蘭嶼、台東、屏東漁民也時常為了畫分抓補海域而大吵;或部分非漁民民眾也與漁民爭利。顧及漁民權益與生態保育,漁業署決定正式實施登記管理政策,漁民必須登記捕捉數量,以確實掌握漁民人口與管制捕捉數量。

漁業署強調,當大陸官方沒有保育概念時,台灣更不應貪圖短暫利益或競爭而跟進,以免飛魚數量急遽減少,反而破壞生態平衡與環境。漁業署會再與漁民溝通,希望達到雙贏目標。

fsj 提到...

澎湖魚災 海底比岸上嚴重10倍

陳可文/澎湖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22

澎湖潛水協會及水試所人員,連日來在馬公島週遭水域,調查寒害造成魚類死亡情形,潛水人員表示,這兩天在海底所發現的魚屍比前兩天更多,研判是海灘的十倍。更讓人擔憂的是腐魚加速藻類成長,將對海洋生態帶來浩劫。

澎湖潛水協會理事長鄭正綱強調,海底死魚十倍於海灘,且海水有變紅跡象,很擔心寒害魚禍衍生出藻類大量增生後,形成赤潮,將持續密切觀察。

水深僅三公尺 觸目皆死魚

澎湖潛水協會、澎湖水試所生物研究中心,一連兩天都派人冒著惡劣天候潛下水底實地觀察,並以攝錄機全程記載,只見海底魚屍堆疊,景象令人駭異。

潛水協會成員鄭正綱、鄭正俊、錢明泉,分別潛下澎湖最大的內海灣青灣、時裡海域,他們在水深僅三公尺的水中觀察半小時,觸目所及都是死魚。

數量增加中 什麼魚種都有

鄭正俊說,間隔數公尺就有一堆堆魚屍,什麼魚種都有。

錢明泉說,還有大批魚群載浮載沉翻白肚,苟延殘喘瀕臨死亡,魚兒死亡數量一直增加中;錢明泉並指出,他也看見部分海底魚屍已經開始腐爛了,如果持續惡化,後果不敢設想。

水質優養化 藻類危害珊瑚

鄭正綱強調,海底魚屍腐爛不但會產生大量細菌,且會造成水質優養化,海洋生態環環相扣,整個食物鏈息息相關。

豐富的營養鹽起初會誘使共生藻離開珊瑚,若情況繼續惡化,則大量增生的藻類,將影響光線的透視,使珊瑚無法進行光合作用。

鄭正綱說,澎湖地區淺棚珊瑚礁群原本就有白化現象,這場寒害將使白化情形更加惡化。鄭正綱已發現水質似乎有逐漸變紅現象,短短兩星期內藻類快速成長,更覆蓋滿珊瑚礁,間接影響珊瑚礁行光合作用,澎湖稀有種擬腎形真葉珊瑚也受波及開始白化。

鄭正綱疾呼,政府相關單位應重視澎湖海底汙染情形,盡速委派學者專家實際調查統計分析,同時進行海底汙染源魚屍打撈作業,雙管齊下,因為這一場澎湖寒害牽動著海洋生態浩劫。

fsj 提到...

魚屍逾150噸 澎湖海域的921

【聯合報╱記者肇瑩如、阮南輝、徐如宜/連線報導】 2008.02.27

澎湖海域農曆春節期間長達半個多月寒害,造成58科、172種魚類死亡,清出來的魚屍超過150噸,被形容為「海洋的921大地震」。澎湖縣政府昨天決定成立「澎湖海洋復育推動小組」,推動小島養殖區,透過重點放流魚苗,重建海洋生機。

縣政府昨天召開「澎湖漁業何去何從」會議,縣長王乾發說,未來養殖區向外海移,讓澎湖內海休養生息。

澎湖科技大學教授翁進坪指出,這波大陸寒潮不僅引發澎湖淺海寒災,從大陸廣州沿海到雷州半島、海南島中北部養殖的台商,同樣受創嚴重,形成帶狀災害。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形容,這場經濟與生態的劫難,堪稱「海洋的921大地震」,是研究全球暖化議題的重要佐證紀錄。最不可思議的是,連耐寒的無脊椎動物也在這波寒害死亡,珊瑚也呈白化,「珊瑚只會因水溫升高熱死,全世界查不到珊瑚冷死文獻,澎湖創了紀錄。」

與會學者呼籲儘快展開復育,也有學者主張應尊重大自然自行復育能力。

澎湖縣政府決議成立海洋復育推動小組,除定期監測澎湖海域水質、建立養殖區環境監測及低溫預警速報系統外,並重點放流魚苗;同時在馬公市虎井里等三座離島設置「小島養殖區」,推動海膽、鳳螺及珍珠貝養殖計畫,建立度冬場防寒災。

多位與會學者對採放流魚苗的復育作法持保留態度,建議「審慎評估」。台灣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表示,海洋有自行復育能力,「最好先評估」;海大環境生物與漁業系主任李明安說,澎湖海域的生物多樣性,會隨季節、水文推移等因素變化,不一定要刻意放流魚種。

高雄海科大漁業系主任邱萬敦表示,除非有當地完整的生態紀錄,了解優勢魚種,否則人為干預一旦錯誤,會改變整個生態系。



◆ 學者:寒災汰弱 也許是轉機

【聯合報╱記者肇瑩如/澎湖縣報導】 2008.02.27

澎湖內海是淺盆海域,春節寒災造成大量魚類死亡,引發保育人士憂心,但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認為,危機也許是轉機,寒災讓異常大量繁殖的刺河魨死了大半,「可能為生態解決了一個問題」。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也觀察到,這場寒災使海洋生物出現「汰弱機制」,對生態未嘗沒有正面助益;不過,他建議儘速全面調查棲地是否遭到破壞,並了解刺河魨為何會大量繁殖,是否已造成「海底失衡」?

澎湖海域的魚類在這波寒災死亡慘重,保育人士與漁民擔心漁源是否枯竭?李國添表示,澎湖寒災的「受災戶」以淺海珊瑚礁魚類為主,深海仍有魚類活動,海洋生態並未破壞殆盡;鄭明修也認為不須憂心,澎湖北邊的魚群死亡後,南方漁場的魚會北移填補。

澎科大教授翁進坪表示,寒潮冷水會產生上下層對流現象,水深五公尺以下的汙水對流到上層,養分會被帶上來,有益於藻類生長,一般小魚也會因食物增加,成長情形較佳;因澎湖海域以往缺乏這種對流現象,他預測今年牡蠣的產量會比往年增加。

【記者肇瑩如/澎湖縣報導】澎湖縣政府動員清理寒災魚屍,以美麗潔淨沙灘聞名的白沙鄉吉貝嶼卻是死角,海灘上遍布腐臭魚屍和從刺河魨身上掉下來的棘刺,當地居民憂心,若不儘快清理,恐危及觀光。

澎湖旅遊季每年三月開始,縣府人員解釋,因最近海上風浪強勁,無法到吉貝嶼大規模淨灘,縣府近日將視風浪情況登島清理。

※ 魚都被捕光了所以只剩一堆刺河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