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2007-11-20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二十日專電)由約二十個國際主要環保發展機構組成的「化為烏有(Up In Smoke)」聯盟,昨天在一項聲明中警告說,面對氣候變遷對人類和環境的威脅,除非立即採取因應措施和行動,否則全球氣候暖化現象,將會使整個亞洲地區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倒退數十年。
由國際公益組織「行動援助」、「倫敦國際環境發展研究所」以及「綠色和平」等機構組成的「化為烏有」聯盟,昨天在新德里記者會發表一項新聞聲明,作了上述表示。
新聞聲明引述該聯盟題為「化為烏有:亞太地區」的報告說,亞洲若干地區已開始顯現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例如上月間,颱風襲擊中國大陸東南沿岸,有五百萬人受到影響。
據四年前成立的「化為烏有」聯盟引述報告說,氣候變遷造成的惡果,超過全球人口三分之二的亞洲地區將首當其衝,尤其半數以上的亞洲人口生活在海岸地區,將因為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而成為直接的受害者,例如萬那杜等許多太平洋島國,目前都已經處在危機當中。
聯盟報告說,全球已知四億小型農村有百分之八十七位於亞洲地區,而這些農村由於必須仰賴規律可靠的雨水,也尤其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侵害。例如中國大陸北方乾旱現象增加,破壞當地農家生計;此外,中國大陸西部的十座高山冰川,據說約有八座已經萎縮。
「行動援助」組織印度地區負責人梅塔也在報告中表示,有六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印度,無論是在農、林、漁、牧業等方面,對氣候變遷尤其敏感。
梅塔說,印度可能面對的災難性衝擊,包括兩億五千萬人已經生活在難以因應氣候變遷的赤貧環境中,四億人生活在不久將來水源可能短缺的恆河流域,以及有更多的人將因為喜馬拉雅山脈冰川溶解和不穩定的雨季而蒙受更嚴重的影響。
◆ 氣候惡化不補救 亞太倒退數十年
尹德瀚/綜合十九日外電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20
一份題為《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榮景如煙消散?》而於19日發布的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導致的天氣惡化與海平面上升,已經對亞太地區造成影響,除非採取緊急行動補救,否則亞太地區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可能倒退數十年,其中特別指出,孟加拉則特別容易發生洪水和乾旱。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3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3次締約國會議將於12月3日至14日在印尼峇里島努沙杜瓦舉行,這份報告選在今天發布,目的是要在峇里島會議之前發聲,呼籲國際領袖針對氣候變化採取大規模的緊急行動。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兩天前甫發布歷來的第4份氣候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該報告示警說,大氣中現有的二氧化碳遲早會使海平面升高1.4公尺,到了2020年,非洲因氣候暖化將有7500萬至2億5000萬人遭受缺水之苦,亞洲也將面臨河流氾濫和海岸地區被淹沒的危險。
《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榮景如煙消散?》則進一步指出,亞洲40億人口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近海地區,將因海平面上升直接受害,而逐漸惡化的極端天氣更將影響整個地區。
該報告指出,亞太地區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國與印度應該逐步放棄使用煤,改用有助於其經濟永續發展的能源,如果不採取任何行動,中國的農業生產將下滑5至10%,到本世紀下半,小麥、稻米和玉米的產量最多可能減少37%;印度的能源、糧食和淡水供應將出現危機;孟加拉則特別容易發生洪水和乾旱。
在倫敦「新經濟基金會」任職並參與撰寫這份報告的辛斯說,作為近三分之二人類的家園,亞洲正面臨一個關鍵點,它在降低貧窮方面獲得實質進展,在氣候變遷這個戰線上卻也首當其衝,如果亞洲遵循以石油為動力的西方經濟發展路線,勢必造成一系列不可逆轉的事件,從而確保其經濟進展的大倒退。
◆ 採訪氣候影響 BBC記者船上了寶貴一課
楊明暐/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20
為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團租了遊艇「阿柏修號」(MV Aboshor),於10月29日自孟加拉首都達卡出發,在該國縱橫交錯的河道航行並採訪。
「阿柏修號」預計以1個月時間,走訪孟加拉眾多河道。這是BBC歷來最具雄心的海外報導活動之一。來自BBC世界服務部17個不同語言單位的記者分批登船,參加這項名為「河畔孟加拉」(Nodi Pothe Bangladesh)的報導行程。
「河畔孟加拉」的內容,主要針對氣候變化對該國及當地民眾生活帶來的影響。BBC之所以選擇孟加拉作為報導對象,主要是該國位於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由恆河及布拉馬普得拉河沖積而成的孟加拉三角洲。
這個世界最大、最肥沃的三角洲又被稱為「綠色三角洲」,位於三角洲西南的孫德爾本斯,擁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紅樹林,除了眾多植被,當地還有260種鳥類以及孟加拉虎、印度蟒、雲豹、亞洲象和鱷魚等瀕危動物。三角洲的河流裡偶而看得到極為罕見的恆河海豚。
配備有電視和廣播等採訪設備的「阿柏修號」從達卡啟航,行駛於恆河下游的幾條支流以及孟加拉灣。船上記者們透過電視、網路和廣播向全球各地觀眾和聽眾報導沿途所見所聞,以及氣候變化對當地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洪水氾濫和海平面上升為孟加拉帶來的變化。
孟加拉全國大小河流有230多條。河道、水塘縱橫密布,使該國堪稱水鄉澤國。但這也令孟加拉不時受到水患侵擾,1970年的一場風暴導致洪水氾濫,在當時還稱為「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造成50萬人喪命。巴基斯坦政府的顢頇反應最後促成孟加拉獨立。
不過孟加拉並未因獨立建國而擺脫極端氣候所帶來的災害。在孟加拉,熱帶風暴引發洪災造成大量平民喪生可謂司空見慣。
就在BBC的「河畔孟加拉」報導活動進行時,孟加拉日前又遭到強烈旋風「西達」侵襲,迄已至少造成3100人罹難,該國紅新月會官員估計,喪生者可能多達1萬人。孟加拉官員形容這次風暴是一場浩劫,共77萬棟房屋被毀。
BBC採訪團記者們16日紛紛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往孟加拉南部災區進行採訪,18日才又回到「阿柏修號」。
「河畔孟加拉」活動開始前,BBC孟加拉語部負責人薩比爾.穆斯塔法曾表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前線地區」如何生活並對抗自然災害。不過採訪過程遇風暴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
◆ 颶風重創 孟加拉死亡恐逾萬
尹德瀚/綜合達卡十九日報導
強烈旋風「西達」上周侵襲南亞孟加拉人民共和國南部,造成慘災情,河流與稻田中處處可見浮屍,官方統計罹難者迄已達3100多人,而根據孟加拉「紅新月會」估計,死亡人數可能上萬,有好幾百萬人無家可歸。而救難人員正進入偏遠災區進行救援。
最大風速每小時240公里的西達颶風15日晚在孟加拉南部和西南部登陸,為近海地區帶來嚴重災情,據救災部門最新統計,約90萬戶房屋、數千所學校和29萬多公頃的農田受損,受災人數約312萬人。成千上萬的災民流落街頭,亟需糧食、飲水和帳篷等民生必需品。
作物沖毀 田中多浮屍
一位55歲的農民說,他們一家有六口在旋風中喪生,其他人恐怕也會死於飢餓。這位農民的村莊緊臨孟加拉灣,被西達旋風帶來的6公尺巨浪全部沖毀。另有一位教師表示,有些屍體還浮在河裡和稻田裡,所有農作物都已被洪水沖走。
孟加拉政府、聯合國轄下相關機構與若干非政府組織的救災人員已經前往各個災區,發放糧食等救濟物資給災民,但因許多道路被吹倒的樹木擋住,偏遠地區的災民仍嗷嗷待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官員說,偏遠地區的救災工作進行緩慢,他們正與軍方協商,打算把物資空投到陸路交通工具無法抵達的地區。
各國伸援 沙國最慷慨
「西達」旋風重創孟加拉之後,各國政府均已承諾提供援助,其中英國承諾500萬美元,美國承諾200萬美元並提供直升機支援救災;沙烏地阿拉伯更是慷慨,承諾要提供1億美元援助孟加拉災民。孟加拉鄰國印度也宣布,將提供包括糧食、醫藥、帳篷和毛毯在內的大批救援物資。
孟加拉地勢低窪,每次遭熱帶氣旋侵襲總是造成慘重傷亡,1970年一場風災奪走至少50萬條人命,這回西達帶來的強風暴雨,不亞於1991年造成14餘萬人喪生的那場風災,幸好拜政府的預警計畫大幅改善之賜,大批沿海居民在西達登陸之前即已撤離,使傷亡大為減少。
※ 相關報導:
* 史上最大暖化會議召開
* 氣候會議美封殺提案 歐揚言報復
* 彭啟明:峇里島氣候會議 有共識無行動
* 群 - 現在進行式?
* 電腦模擬氣候 三年後暖化加劇
* 暴雨成災 UN 九月環境變遷高層對話
* 大氣水份增加與人類活動相關
* 新地圖集 看見走樣的地球
* 衛星見證史上面積最小的北極冰
* 超級火山?黃石公園地面正在上升中
* 太陽異常靜默的警報
* 強烈證據指出:地球近日點改變會觸發冰河期
* 反聖嬰現象持續發威
* NASA:北極海洋流會向後轉
* 海豚都到哪去了?
* 化石記錄支持全球暖化將會造成物種大滅絕
* 搶水,引爆新一波國際衝突
* 考夫曼:合體金融巨獸…野性大發
* 石油危機演習油價飆到150 美無計可施
* 紐倫堡發明展 屏科大多燃料引擎奪金
* 諾貝爾桂冠:生物燃料以「笑氣」加速全球暖化
* 美國乙醇計畫導致糧食價格飆升
* 10年內世界將遭遇糧食危機
* 科學家無法解釋的藻類爆發
* 怪蟲鑽入啃人腦 全美六死
* 有機果園的蘋果中有「較健康」的蟲
* 新數學模型預測:未來的微生物會更致命
* 新療法?科學家能破壞霍亂的通訊方式
* 研究者成功模擬光合作用並設計更好的葉子
* IBM 成功將廢晶片變成太陽能產業的財富
* 鐵皮屋頂可變成能源
* 衝擊全世界環境的煤
* 重大工程預算追加千億 地方搶錢治水河川數大膨脹
* 從樹谷園區環評有條件通過到反對濕地案
* 中國海洋專家:渤海早成死海
* 鼠癌、人禍 三江源快枯了
* 九歌雲門重演 依舊哀政治
* 亞洲人重男輕女 傷害經濟前景
* 東協新憲章 人權問題無共識
* 高爾、IPCC 獲諾貝爾和平獎
*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6 則留言:
紐約依賴糧食賑濟的人口日增
中廣新聞網╱謝佐人 2007-11-22
美國一項統計顯示,在紐約市有六分之一的人、大約是一百三十萬人,買不
起足夠的糧食,必須仰賴救濟。
紐約市「反飢荒聯盟」表示,在2007年,接受慈善機構發放食物賑濟的人口
已經增加百分之二十。現在已有部分發放糧食的地點供不應求。
「反飢荒聯盟」指責,這種情形歸咎於政府刪減糧食補助措施,因而導致許
多家庭及退休老人必須依賴糧食賑濟過日子。
聯盟指出,去年美國景氣還不錯的時候,飢餓人口就持續增加,今年經濟疲
軟,貧窮問題也就更加惡化。尤其今年感恩節,部分賑濟廚房連火雞也無法
提供,因為聯邦對他們的補助也砍了四分之三。
全球暖化 大陸糧食恐減產
【聯合報╱特派記者藍孝威/北京報導】 2007.11.23
全球溫度持續暖化,近百年來大陸氣溫上升將近一度。科學家警告,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阻止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至二○三○年時,大陸的小麥、稻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將減產百分之五至十。
大陸國家氣象局昨天召開記者會,公布大陸氣候變化和官方對策。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氣候持續變暖,對大陸的自然系統和經濟社會構成嚴重威脅。
數據顯示,過去一百年間,大陸平均氣溫上升攝氏○點五至○點八度,尤其北方地區升溫最為明顯,近五十年間最多上升兩度。
此外,近廿年來,大陸春季提前二至四天;近五十年來,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百分之廿一;西藏地區凍土厚度最多減少四至五公尺;六大江河的徑流量均減少;沿海海平面上升加速。
專家預測,未來的一百年間,全球地表溫度將持續上升一度左右,到二○二○年,大陸年平均氣溫將持續變暖○點五至○點七度。
研究表明,未來氣候變化對大陸的影響仍以負面為主,對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實質威脅。在追求經濟成長和環境永續發展的同時,如何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以適應氣候變化的壓力,已成為中共政府當前的重要課題。
大陸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呼籲,發達國家掌握先進的二氧化碳減排技術,應主動將科技轉移至大陸等發展中國家,使大陸在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上,也能貢獻一己之力。
全球暖化影響 肉類蔬菜生產也感受衝擊
法新社╱鄭詩韻 2007-11-25
(法新社印度海得拉巴二十五日電)科學家今天說,從肉、雞肉、牛奶,到馬鈴薯、洋蔥、葉菜類,餐桌上的每樣東西,產量都因為氣候變遷感受到壓力。
研究人員正嘗試研究全球暖化對家畜、植物、稻米等榖類的影響程度,以加強對抗疾病、培育更強壯品種的工作。
科學家今天在印度海得拉巴市舉行的「農業與氣候變遷研討會」閉幕典禮上警告,氣候變遷第一批影響的,是全球數十億貧民,不管他們是生產者或消費者。
奈洛比國際家畜研究所副研究主任麥德莫特說:「從某方面來說,改變已經發生,現在採取行動已然太遲。」
科學家說,比方說,一種經蚊蟲叮咬,透過羊、牛、駱駝與人類傳播的致命病毒「裂谷熱」,因為氣候變遷而更加嚴重。
他說,東部非洲與中東廣大土地上,因為乾燥地區的氣候多變性,有助蚊蟲、蒼蠅等宿主繁殖,加速這種病毒的繁殖與散佈。
家畜對貧民來說是生計來源,有健康或家庭危機時,也可以賣掉牛或雞,等於是儲蓄銀行一樣。麥德莫特說:「他們不會受到生態足跡太大影響。」
但因為氣候相關現象惡化的疾病,也可能為家畜帶來嚴重影響。
科學家也在研究馬鈴薯、番茄、甘藍、菠菜、洋蔥與大蒜等蔬菜的收成與疾病模式,觀察它們如何因應全球暖化帶來的壓力與衝擊。
◆ 與天爭地!摩天樓內建「垂直農場」 有機環保抑暖化
東森新聞報/記者陳玉芝/編譯 2007-11-21
全球的人口愈來愈多,預計在2050年將增加到100億人,地球的負荷急遽加重,有許多人被迫面臨飢荒的命運。一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就提出一個想法,建造裡面有「垂直農場」的摩天大樓,一座30層樓高的「垂直農場」能為5萬人提供一年的糧食和飲用水,而且不會產生任何廢物,非常環保。
全球日益暖化人口急遽增加,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微生物學家德斯波米爾(Dickson Despommier)從6年前就致力於在都市建造垂直農場的研究,這座構想中的農場,外型是一座摩天大樓,在裡面分層種植健康、新鮮的糧食,養殖各種魚類和家禽,有效利用空間。
德斯波米爾指出:「舉10呎高的大樓為例,我們可以種植小麥,假設小麥的平均高度為1呎半,那我們可在室內種幾層?答案是大約3到4層。」
據估計,只要150座垂直農場,就能供應整個紐約市一年的蔬菜糧食所需,而且垂直農場是沒有污染,沒有寄生蟲和各種危險細菌的環境,德斯波米爾表示:「我們沒有任何季節變化,我們的作物沒有任何影響氣候的廢水,我們不用任何殺蟲劑,所以現在你可以了解室內栽種的益處,是戶外栽種所沒有的。」
垂直農場除了不受大自然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的優點是利用太陽能運作,本身就像一棵巨大的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吸收溫室氣體排出氧氣,有助於改善全球暖化的問題。
不過,一座都市垂直農場要價不便宜,2億美金、大約新台幣65億元,但是隨著農地減少,目前已引起日本、杜拜和冰島的青睞,10年之後都市垂直農場可望實現。
全球食物價格 未來幾年再漲35%
陳一姍/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26
近半個月以來,不少國家紛紛爆發群眾示威,抗議食物價格飛漲。這個夢靨,可能只是開始。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日前發出的警語,過去五年,全球食物價格已上漲達50%,未來幾年還有可能再漲35%。
聯合國警告,食物飛漲,受傷最重的將是進口糧食的窮國,這些國家有可能發生暴動。國際貨幣基金(IMF)也估算,在開發中國家,過去五年的食物類價格上漲11%,其餘僅上漲7%。
在台灣,食物類物價自二○○四年中後開始上漲,上漲幅度也遠高過其他商品。根據九五年家庭收支調查,台灣最窮的百分之二十家庭,總所得有19%花在食物上,幾乎是最有錢家庭的一倍,食物類上漲,窮人受害最大。
俄羅斯今年物價上漲率預計超過10%。大陸今年八、九月開始,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均已飆破6%,永豐金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說,以大陸的經濟狀況,只要連續六個月物價年增率超過4%就可稱為通膨,大陸通膨的機率非常高,未來人民幣將持續升息。
根據外電報導,十月底莫斯科克林姆林宮前集結了一千五百人示威,有一半是退休人員。示威者抱怨,是普丁政策錯誤,導致食物價格飛漲。而哈薩克最大城阿斯塔納十月下旬也爆發嚴重的示威抗議。
當地麵包上漲三成,糖、麵粉與葵花籽油幾天漲價三倍,民眾信心一夕瓦解。示威當天,全哈薩克大成的商店擠滿了人潮,將架上商品搜刮一空。
糧農組織主席狄伍夫(Jacques Diouf)認為,如果食物價格繼續漲,將有更多國家模仿俄羅斯,進行糧食價格控制、降低進口關稅或補貼生產,更嚴重的是將引爆社會不安。
之前已有布吉納法所、墨西哥、葉門因為物價問題走上街頭。上月義大利羅馬與米蘭出現街頭示威,抗議通心麵漲價。根據義大利農業合作社統計,今年前八月,義大利人的麵包與通心麵消費較去年減少7.4%,牛奶減少消費2.6%。
◆ 多國搶種生質作物 糧荒隱現
林上祚/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26
全球興起替代性能源熱,玉米等生質能作物價格飆漲,並且排擠到其他作物生產,導致全球農產品價格飛漲,開發中國家窮人成為最大受害者,世界糧食計畫署表示,由於糧食救援成本增加二成,全球八.五億飢餓人口,可能會再增加。
全球食物價格,去年飆漲一成,台灣區民眾都有所感受,而且,很不幸,這是全球現象。
英國《衛報》報導,目前美國有50座乙醇提煉廠在興建當中,還有三百座在紙上計畫當中,即使貧窮國家也熱中生產生質作物,印度、巴西、南非、印尼都有相關計畫,印尼也準備效法馬來西亞,將棕梠樹種植面積從目前1600萬公頃,2025年增加到6500萬公頃。
乙醇提煉廠一座座地蓋,讓美國玉米農民荷包滿滿,但卻排擠到其他穀物生產,也墊高了畜產品飼養成本,英國的牛肉、德國的牛乳、中國的豬肉、墨西哥的玉米餅,價格都有二位數的飆漲。
《衛報》指出,美國玉米過去十個月價格已翻一番,小麥價格也上漲了五成,六月分在歐美市場創下十年新高,美國二成玉米用來提煉乙醇,居然只夠提供2%美國汽車一年的消耗量。
《衛報》報導,世界糧食計畫署統計,目前接受聯合國食物救援的飢餓人口,約有8.5億人,其中九千萬人是靠美國玉米,全球玉米價格飆漲,已經導致人道救援成本飆漲二成,全球飢餓人口,可能還會增加。
事實上,食物價格上漲,已經是全球現象,印度去年食物價格飆漲11%,墨西哥人今年因為主食玉米餅價格飆漲,7萬5千人走上街頭抗議,貧富差距懸殊的南非,食物價格上漲近17%、中國今年因為豬肉等食物上漲42%,中國政府甚至因此暫停了玉米提煉乙醇計畫。
《衛報》指出,在美國有四千萬人口,活在貧窮線以下,美國農業務預估雞肉價格可能上漲一成,事實上,美國麵包、牛肉、雞蛋與牛乳等價格,七月分已上漲7.5%,漲幅創25年來新高。
勤業眾信(Deloitte)顧問公司顧問希爾表示,玉米與小麥的飛漲,可能帶動食物價格的連鎖反應,加上糖、牛奶、可可價格都在上漲,「廉價食物的時代已經結束」。
科學與自然期刊指出,今年全球穀物供應創下戰後最低水準,過去八年中,有七年的穀物耕種量低於實際食用量,世界正處於寅食卯糧的狀況,世界銀行的資料也顯示,全球有15%的耕地,係處在超抽地下水的狀態,「農地沙漠化」的面積持續擴大。
目前科學家把希望寄託在基因作物上,希望他們能夠增加總體食物產量,但在科學有重大進展以前,全球食物供給的警報,可能還會延續好幾年。
聯合國報告:富國應於世紀中減排八成CO2
【中央社╱日內瓦二十七日專電】 2007.11.27
聯合國開發組織(UNDP)今天發布報告指出,為達到二○五○年全球溫室氣體減量至一九九○年一半的目標,以避免危險後果,已開發國家必須減量近八成。
在這份「二○○七/二○○八年人類發展報告中」,UNDP以「碳預算」的概念指出,在二十一世紀內,人類可「容許」排放的溫室氣體,為一兆四千五百六十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在上週二於日內瓦預先舉行的記者會中,UNDP人類發展報告處副處長兼報告主編烏加茲指出,雖然上述的碳預算數值已「極具野心」,「但仍然只有五成的機會,可以將本世紀內全球氣溫的上升幅度限制在攝氏兩度以內。」
她說,這一門檻是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共識,若氣溫升高超過攝氏二度,將非常危險。
報告指出,雖然溫室氣體減量全球有責,但已開發國家必須帶頭做起,因為它們對於氣候變化問題背負有歷史責任,而且也有較佳的財政資源和科技能力進行減量。
根據前述碳預算數值,報告界定出本世紀的「永續排放路徑」,也就是全球須在本世紀中葉,將排放量減至京都議定書基準年一九九○年的一半。烏加茲說,負有較大責任的已開發國家,屆時須比基準年減掉近八成,而開發中國家則減約二成。
按照這份路徑圖,已開發國家的排放量必須立即且顯著的走下坡,而開發中國家和全球的排放量將繼續升高,在二○二○年達於頂點後下降。
烏加茲說,本世紀中氣溫繼續升高已是不可避免,而人類進行的減緩排放措施,見效也非常緩慢,但如果不盡速行動,後果將是災難性而且超出目前科學可預測的範圍。
京都議定書的承諾期將在二○一二年結束,UNDP報告建議,接下來的協定可將未來排放量設定嚴格的限制,因此二○一○年時各國應該舉行談判,向各國政府提出國家碳預算的目標。
它指出,「制定二○一二年後的世界減排計畫,可以說是我們拯救地球的最後機會了。」
※ 看看火星人的老家就知道了...
暖化恐致百年大水 亞洲風險高
【聯合晚報╱編譯夏嘉玲/綜合報導】 2007.12.05
2070年如大水患 將損失35兆美元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4日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可能導致2070年時海平面較目前升高0.5公尺,全球有1.5億沿海居民可能碰上百年一見的大水患,財物與基礎建設損失達35兆美元 (約台幣1130兆元)。OECD指部分濱海市鎮可能需要30年完成防護設施,呼籲各國儘快採取相關保護措施。
OECD首度探討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負面效應,報告根據人口與硬體設施,列出全球136個高風險港市。以人口來看,當今水患風險最高的濱海城市前3名是印度孟買、中國廣州、上海,其後依序是美國邁阿密、越南胡志明市、印度加爾各答、美國大紐約地區、日本大阪神戶一帶、埃及亞歷山卓以及美國紐奧良。
依財物損失排名,則以邁阿密風險最高,其次是紐約、紐奧良、日本阪神地區、東京、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蘭鹿特丹、日本名古屋、美國佛州坦帕聖彼得堡地區、美國維吉尼亞灘市。
加爾各答、孟買、廣州都可能遇大水
2070年最可能碰上百年大水的城市變成加爾各答,之後依序是孟買、孟加拉達卡、廣州、胡志明市、上海、泰國曼谷、緬甸仰光、邁阿密以及越南海防。前10名風險城市幾全在開發中國家,只有排第9的邁阿密例外。
就財物、設施損失來看,邁阿密在2070年10大水患風險城市居榜首,其後依序是廣州、紐約、加爾各答、上海、孟買、中國天津、日本東京、香港以及曼谷,亞洲城市多達8個。
該報告指出,可能受百年一見大洪災威脅的全球沿海居民目前約4000萬人,有損失風險的財物4000億美元。隨著全球暖化惡化,2070年的百年大水潛在受害者增為3倍多,財物損失則從3兆美元大增為35兆美元。
◆ 南亞強震若在台... 恐掀10米海嘯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7.12.06
中央大學研究發現,若屏東外海發生強度與二○○四年南亞海嘯差不多的強震(規模八點九),只要有十分之一的能量往北傳,西南部就會有八到十公尺的海嘯;宜蘭附近的海嘯也會高達六到八公尺。
中央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地科所昨天舉行二○○七南中國海域海嘯預警與災害防治研討會。水文與海洋研究所助理教授吳祚任說,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近期發布的海嘯報告中指出,太平洋隱沒帶具有引發海嘯的危機,更明指馬尼拉海溝為高危險區域。
吳祚任說,台灣近年來沒有受到海嘯威脅,是因為地震大半都發生在東部外海,台灣東部地形陡峭,海嘯波抵達台灣東岸會被反射,因此不易感受到海嘯的威脅;但這不代表台灣不會有海嘯。
去年屏東外海發生規模七的地震,在南碧湖漁港紀錄到四十公分的海嘯波高,以及廿分鐘的海嘯周期。吳祚任說,當時是漲潮,加上海嘯的波高,水漫上停車場,幸好是半夜,沒有人車受到影響。
吳祚任以這次屏東外海的地震為基礎,做數值模擬推估,計算後發現,如果地震規模在七點五,會產生兩公尺的海嘯,如果規模八,海嘯將高達四公尺。
※ 一件是暖化,一件是地震,成因不同,後果同樣嚴重。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