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工程預算 追加千億
【經濟日報╱記者林淑媛、陳秀蘭/台北報導】 2007.11.19
燃煤機組在國際市場行情節節攀高,鋼價與設備費用也暴增,台電開標在即的深澳與林口火力發電廠,增加逾1,200億元預算,增加幅度高達八成以上。
受成本上揚影響的項目還有風力發電機、砂石與運費等,要追加預算的,還包括台電一、二、三期風力發電計畫、馬祖珠山電廠和花蓮和平碧海工程等多重大工程。其中,馬祖珠山電廠經費由約近32億元,台電再增加13億元預算到近45億元,花蓮和平碧海工程也建議追加24億元投資經費。
官員說,公共工程預算大幅追加,將會排擠公共建設支出、加重政府財政壓力,甚至影響到電價等公共事業費率,其間涉及政策成本及取捨的估算;停建、緩建也是可能的選擇,但經濟就要承受電力供給不足的風險。
根據規定,事業單位預算變更幅度達20%以上,必須呈報行政院。深澳電廠原先編列580億元,台電希望預算變更至1,111億元,預算增加幅度高達91%;林口火力發電廠由830億元,預計追加至1,525億元,增幅也高達83.6%。這項預算變更案將由經建會與主計處共同負責審議。
經濟部表示,燃煤電廠預算增加,主要是因為土木建築成本增高及機組設備價格上揚所致。其中,土木建築主要是因為鋼價上漲;至於發電設備成本增加,則是因為基本金屬材料價格飆升,加上東歐、印度以及大陸紛紛搶蓋火力發電廠,導致設備供不應求。
◆ 政府效能不彰 預算追加禍首
【經濟日報╱記者陳秀蘭/台北報導】 2007.11.19
國營事業官員透露,深澳、林口等這些重大電廠投資,如果不是因為地方抗爭,環評延宕,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蓋好了。這些預算修正,原本可以避開。
這位資深工程人員就指出,幾年前,燃煤發電機,還是乏人問津,價格是買方市場,但兩、三年不到的時間,竟然全面大翻轉。因為環評延宕,竟然時機不濟,巧碰上國際這波經濟大通膨。
由於原油飆漲,新興市場興起,大家急著買機器建廠,又碰上美國在二次大戰蓋的火力電廠,到了全面更新時刻,燃煤發電機一機難求。也讓預算追加,三級跳。
如果早幾年蓋好,根本就不碰上這一波能源飆漲。一位資深工程人員就指出,台電的電力開發計畫一直都卡在環評,不管是深澳、林口,還是迄今提不出修正計畫的彰工火力電廠,都因為環評擺不平而延宕,否則幾年前就該動工興建。
另外,當初編列投資總額追不上物價上漲,以致招標底標太低,招標失利,也延遲了一些時日。致使後來要追趕物價。
一位學者表示,時間就是金錢,政府也許從未想到,在政府管考公共工程預算執行不力的同時,最該檢討,竟是來自政府的效能不彰,由於行政效率趕不上物價變化,也讓納稅人荷包,就這樣白白失血近千億元。
學者表示,追加的預算能否順利過關?沒人知道,但可以確定的,不管是主管部會、還是環保機關,政府行政效能的不彰才是造成投資總額追加,是納稅人失血的禍首。
※ 改成它種發電方式不行嗎?
◆ 地方搶錢治水 河川數大膨脹
高有智、林諭林/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19
立法院即將審查治水特別預算,雖然治水計畫設置了層層管控的機制,但不少立委也知道,治水計畫的「增辦機制」,是地方爭取水利建設的「巧門」,地方首長或民代都大顯身手,爭取納入治水的增辦範圍,增辦件數則以台北縣、苗栗縣和雲林縣等地居多。
行政院原本核定縣市管河川二十一條、區域排水一百一十五條、海堤五處,經過兩次增辦範圍,一口氣又增加了一百三十六件,預估治水經費近六億元,
管的河川愈多 拿的愈多
中南部一名立委就說,過去地方財政吃緊,認為管的河川愈少愈好,但治水預算通過後,「地方管愈多可拿的愈多,」例如雲林縣本來只有一百五、六十條縣管河川,現在卻變成二百多條,且農田水利會的灌溉系統,也搶著分食預算。
親民黨立委李鴻鈞批評說,增辦機制淪為政治角力的焦點,當初沒有詳細規畫就匡列預算,難免就會埋下政治角力爭取的惡果。
水利署長陳伸賢則說,八年治水計畫必須保留彈性,尤其部份河段在計畫核定後,遇到大雨才發現淹水情況仍相當嚴重,須經過專業評估納入治水範圍,所以保留增辦機制,更何況目前治水已出現初步成效。
增辦機制 淪為施壓巧門
他強調說,治水計畫有管控機制,地方如果要爭取提案,都必須經過分層專業會勘評估,還有審查工作小組把關,最後也要呈報行政院核定。即使通過規劃案,未來施工還是要透過各縣市的競爭機制。
台聯立委賴幸媛質疑,當初治水條例通過太匆促,或許會留下需要增辦空間,但增辦的審查標準不明,地方政治壓力一來,就算專業把關也恐怕失守。
水利署官員私下感嘆說,每次增辦範圍,地方提案都一大堆,還曾一次多達三百多件,最後把關下才刷下一大半,「雖然地方努力爭取,但我們不會任憑地方政府任意擴充。」
工程下鄉發包 中飽私囊
水利署主管預算尚有管控機制,但目前有三成預算委由地方辦理,部份治水工程下放到鄉鎮更是亂象叢生,地方派系蠶食治水預算,中飽私囊,也是治水工程一大問題。一位熟悉地方生態的立委也透露說,有些治水工程交給鄉鎮發包,有意投標者到鄉鎮市公所領標時,就有人在公所門口「守候」,待領標者出門,隨即趨前「溝通」,「二個袋子一邊掀起來是錢、一邊掀起來是槍,你要選哪一個?」
他呼籲政府應規範所有工程都可上網領標單,讓有意投標者身分不會提前曝光。
◆ 整治石門水庫 亡羊補牢
高有智/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19
面對環保團體抨擊石門水庫治水案,農委會啟動生態保育措施全面檢討,水利署長陳伸賢也表示,上游整治工程經費原本編列的一百億元可以重新檢討,甚至到最後用不完都可以繳庫,有需要才會動工,以減少環境破壞。
他強調,石門水庫整治會建立整體效益評估,上游整治也可以調整經費,使用於土地管理,包括造林或取締超限利用等方面,讓預算花在刀口上。
在環保團體監督壓力下,水保局在今年五、六月納入生態保育評估措施,水保局建設組組長王晉倫說,未來工程規劃和施工都將以此措施進行評估,降低破壞環境的疑慮。
水保局施工一年後,總算納入補救措施,雖是亡羊補牢,環保團體仍持肯定態度,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執行秘書曾瑾珮說,目前最重要是落實生態評估機制,尤其評估不當者,應該有檢討改進,甚至停工的方式。
長期關心石門水庫問題的綠色陣線協會顧問林長茂則說,石門水庫預算本末倒置,真正要解決石門水庫上游問題,還是得回到國土保育,不是都以工程為主要思考,而是要杜絕濫墾、濫伐,還有超限利用等問題。
林長茂強調,當初石門水庫預算通過太快,缺乏整體性規劃,就連花了近四千萬元設置的攔污索,最近傳出還沒有驗收就出現浮桶損壞,可見設計規劃不當。他也說,石門水庫沈澱池淤泥目前還無法清理,還要上網招標,明明下游的大漢溪整治規劃,同樣需要土方,這些工程都未整合,有浪費預算之嫌。
◆ 水庫延壽工程 變摧毀野溪殺手
高有智/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19
石門水庫整治特別預算兩百五十億元,立法院去年通過第一階段經費,儘管政府單位強調整治兼顧生態環保,但上游集水區整治引爆環保團體砲轟,批評治水政策淪為摧毀野溪的殺手。
記者親自走訪石門水庫和上游集水區,沿著台七線公路,目睹匹亞溪、寶里苦溪、蘇樂野溪等溪流整治工程,過去野溪自然景觀不再,如今各地大興土木,既有河道如今變成密集的固床防砂水泥設施,環保人士苦笑說:「難道要把河道都變成一層一層的巨大樓梯?」
在七號公路旁的高義村產業道路,沿著狹小道路蜿蜒直上,當地還有一個泰雅族的內奎輝部落十四戶居民,部落下方的匹亞溪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展開。
水保局原本計畫在主流和支流構築十一處固床防砂設施,其中一處還有五座的序列淺壩藉此穩定溪床,不過,卻遭到環保界強烈抗議,只好修改減少整治工程,如今剩下十三座,預計年底完工,總經費將近一億元。
更讓環保人士火大的是,分明是同一河系整治,為了趕工方便,短短不到一公里,還開挖了兩條施工便道,便道竟然還比原河道大,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執行秘書曾瑾珮批評說,石門水庫整治就是要減少土石崩落,大興土木施工結果,固床工還要開鑿山壁,反而對環境造成更多擾動,花了一大筆錢,到最後,卻是適得其反。
距離不遠的蘇樂野溪、寶里苦溪整治也面臨類似問題,水保局蓋了一堆固床設施,綠黨中執委溫炳原就說,這些小小野溪,需要這樣龐大工程?蓋得像古代帝王陵墓一樣,但將整個河川原始環境破壞掉。
「這些地方邊坡已經出現崩塌,蓋這些水泥工程實在是不得已手段,」水保局官員表示,這樣才能減少河水刷深,抑制兩岸邊坡崩塌,進一步進行植生復育和坡地排水等水保工作。
野溪整治面目全非,匹亞溪附近部落的居民過去曾發起封溪護魚,如今,魚少了,連溪也不用護了,整治工程成為優先考量。
石門水庫整治評鑑委員、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鄭皆達也說,匹亞溪整治不需要蓋這麼多座固床設施,雖然學理上可以穩固河床,但尚無法掌握實際崩塌量,應該小心施工為原則,盡量避免擾動環境。
台大地質系主任陳宏宇則說,大自然本來就有崩塌現象,施工需要謹慎評估,一大堆不必要工程,難道要變成「石門城堡」或「石門監獄」?當地原住民同樣擔心,如果不經水泥整治,部落安全是否岌岌可危。政府長期漠視山林開發政策,如今部落卻要承擔惡果。
比亞外部落居民歐密偉浪更一語道出重點,部落居民因為長期沒有工作,這些工程至少提供當地就業機會,還有當地包商可以賺取利益,原住民就算不願意看到原鄉殘破,最後也不會起身反對。
◆ 二仁溪經驗 治水須兼治汙
高有智/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19
全台知名的汙染河川二仁溪,因為堤岸治水工程,卻意外挖出一堆鋁渣、電路板等事業廢棄物,引發當地環保團體關注,擔心這些廢棄物又被倒入河川中,水患治理監督聯盟也呼籲,政府應將汙染河川納入治水範圍,「治水也要兼顧治汙!」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執行秘書曾瑾珮說,此次二仁溪兩岸治理工程,雖然不屬治水特別預算範圍,卻是一大警訊。
根據環保署環境水質監測資料,目前全台共有九條河川嚴重汙染和中度汙染加總超過五成以上的河段,包括二仁溪、鹽水溪、老街溪、南崁溪、新虎尾溪等溪流。
曾瑾珮說,老街溪、南崁溪、新虎尾溪與鹽水溪排水系統等部份都有納入治水特別預算,政府不能只是應急,卻忽略治汙的相關問題,尤其如果挖到事業廢棄物等汙染物,應該建立緊急處置機制。
水利署長陳伸賢說,水利署將會同環保署解決相關問題,也會提醒相關施工單位注意。
台南社大汙染監測團隊和高雄縣舢筏協會日前發現二仁溪堤防施工亮起危機,擔心政府以治水為名,反而掩藏更多河川和土地的汙染問題,目前正串連環保團體聲援關注。
關心當地環境問題的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煥彰說,當地治水施工過程,挖出一堆不明的事業廢棄物,施工單位甚至一度推入河川,致使河岸減少二至四公尺,令人憂心。
他更擔心,如果沒有環保團體監督,這些事業廢棄物不是被倒入溪中,要不然恐怕就是埋在堤防內,反而種下土地和水源汙染後果。
台南社大專案經理吳仁邦則說,目前施工單位在環保團體監督下,只能將事業廢棄物暫時擱置一旁,環保署應該儘速進行全面性汙染調查,才能動工,避免因為要治水反而擴大汙染。
環保署水保處長呂鴻光指出,環保署已經編列預算全面調查,目前將和當地河川局緊急協調處理。
◆ 1400億推案壓力 引爆離職潮
顏瓊玉/專題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1.19
行政院目前如火如荼推動一千四百多億的治水特別預算案,龐大工作量卻壓得第一線公職人員喘不過氣,紛紛大喊人力不足,尤其水利署各河川局和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近來隱然浮現離職潮,專業人才不斷流失。
根據統計,水保局第一工程所這兩年來申請退休的人員高達五人,包括六十五歲屆齡退休的前所長王幸隆,以及四位五十五歲提早退休的中高階工程師。
王幸隆坦承說,石門水庫整治預算通過後,原本工程所一年要執行的預算從八億暴增到廿四、五億,在員額並未隨之增加的情況下,每一個人的壓力都很大。
第一工程所秘書張錦家估算,治水預算通過以前,該所的年度工程一年大約兩百件左右,卅多位工程師平均一人分擔七、八件,現在一年工程件數增加到四百七十至五百件,平均一人負責十五至十七件,足足增加一倍工作量。
王幸隆說,同仁為了拚工作,常常加班,週末也會把工作帶回家,有一天他早上六點半到辦公室,發現有一位同仁已經到了,一問之下才發現竟然是加班到天亮。
不僅符合退休資格者想走,申請調動的人也不少,第一工程所已有兩名資深技正,三名承辦員也都在這兩年內請調。王幸隆感嘆說,他退休前曾勉勵同仁,「六年已過一年多,再熬一熬就過去了!」他覺得專業人士頻頻異動甚至提早退休,是國家的損失,很可惜。
離職異動現象在水利署轄下的各河川局也很明顯。第五河川局副局長張三郎表示,早在民國九十四年八年八百億的治水預算被提出但尚未通過,就有人趁優退專案申請退休。
◆ 全民監督 避免利益分贓
高有智/特稿 中國時報 2007.11.19
朝野政黨去年通過兩大治水預算案,一口氣就是一千四百一十億元。一年後回顧,讓人驚覺治水重要,但有效把關監督更是重要,尤其全台各地大興土木,如何避免地方利益分贓,破壞生態環境,更是需要全面性監督。
立法院即將審查水患治理計畫第二階段預算,這是一筆朝野立委「雨露均霑」的資源,從地方爭取增辦的壓力,就可以看出背後利益角力的激烈,尤其立委選舉開打,絕對沒有人願意得罪地方利益,預算案預料將會輕騎過關。
去年通過治水法案的過程,充滿利益交換,過程很難看到治水專業辯論,雖然各界批評立法倉促,缺乏整體規劃,但由於朝野立委各有所圖,一筆八年八百億元預算,不僅多了三百一十億元,還附帶贈送石門水庫治水案兩百五十億元。
從立法過程就可以一葉知秋,治水計畫雖然強調是專業把關,但專業真能擋住龐大的政治利益壓力嗎?
尤其計畫中的增辦機制,基層公務人員就算兢兢業業期待能夠專業把關,但面臨兩項大選來勢洶洶,政客都在比「政績」,政治變數往往不是治水專業所能掌控,吃力不討好的結果,難怪不少公務人員浮現離職念頭。
龐大治水預算,不該淪為政治人物小金庫,未來若要避免失控,必須要擴大民間監督參與。環保團體也要加強論述,尤其治水涉及專業,並非只是高舉環保價值就能說服民眾。
雖然政府網站提供不少資訊,不過,如何建立更多互動,提供民眾更多相關資訊,消弭民間疑慮,則是政府責無旁貸要努力的。
※ 這筆錢說不定可以將弱勢族群照顧的很好...
* 力推公民否決票制 促使國會改革
* 消費時代的政治和媒體之病
* 老人「愛的便當」 7年送百萬個
* 從山寨文化到台灣「幸福指標」
* 鐵皮屋頂可變成能源
* 太陽能產業預報:陽光普照
* 核能抑暖化?研究:成核武擴散溫床
* 13年內 大陸將建13座核電站
* 刈羽核電廠下方恐有斷層!核四呢?
* 全球暖化 別趕建煤電廠
* 台電北縣2電廠 超級汙染源
* 衝擊全世界環境的煤
* 河川整治還不及格
* 河砂枯竭 亂開採 罔顧河川安全
* 治理水患 切忌陷入特權分肥陷阱
* 涉弊案 經部次長侯和雄收押禁見
* 從NGO河流會議到重罰亂丟垃圾
* 清溪川奇蹟?
* 鼠癌、人禍 三江源快枯了
* 駕駛自求多福 國內萬座舊橋是孤兒
* 台塑煉鋼廠環評 雲林人抗議後翻盤
* 建大巨蛋程序未走完 移植老樹已枯死百棵
1 則留言:
黑道採砂,村民輓歌
徐世榮 中國時報 2007.12.25
新竹縣芎林鄉華龍村前村長疑似因堅決反對砂石業者在該村開採砂石,不幸遭到黑道份子痛毆,目前身受重傷,在醫院內接受治療。消息經媒體報導,讓人不勝欷歔,一方面是憤怒於黑道與砂石業者的結合,讓地方反對開挖砂石的村民遭到了暴力對待,生命嚴重受到威脅;另一方面,則是更感慨於我國砂石開採公共決策機制的不公平設計,使得村民僅能採取抗爭的手段來表達他們沈痛的反對意見。
很遺憾的,時至二十一世紀,我國目前的機制設計卻仍然是建構於科技至上的實證知識論,專家的意見完全凌駕於地方經驗及村民的意見,後者是完全被排除。若以此開採案件的環境影響說明書為例,裡面充斥了科學相關的數據與模式,開發業者意欲透過科學客觀之形象來予以包裝,然而,這樣的作為其實早就受到許多嚴厲的批評,這是因為科學的運作也是建構於許多主觀的假說,其客觀性的主張是必須予以多方的討論與質疑,而不是盲目的接受。
再者,環境影響評估是由砂石開發業者出資延聘顧問公司予以製作,在開發業者意圖開挖砂石的目標之下,顧問公司有可能拒絕金主的要求?這是我國環評制度根本的結構缺陷,這也可以說明為何我國過往環評的案例大抵皆是以「有條件通過審查」來予以結案,政府原先欲藉由環評制度的運作來解決環保抗爭的設想也完全落空,這是因為民眾,甚且是環保署所聘請的環評委員,根本就不相信由顧問公司所製作出來的環評結果。
另一方面,新竹縣政府所據以核准開發業者進行土石採取的許可證,其法令之主要依據乃為民國八十八年修正施行的土石採取規則。然觀此規則第六條有關業者申請所需具備之條件,也皆不見地方住民意見之納入,而僅是著重於土地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是否同意而已。這對於具有嚴重鄰避效應的土石採取事業,其所應具備之所有權的社會化義務,在此規則內根本是不受到重視。
因此,不論是在環境影響評估或是土石採取規則的「合法」決策機制,華龍村村民之意見根本是沒有位置的,他們純然是弱勢的一方,僅能接受專家科技迷思及官僚體制所規劃出來的公共政策,而當他們不願意接受這個霸權機制的設計時,我們卻發現公共政策的制度不僅沒有幫他們保留出路,他們僅能以抗爭來表達他們的意見,但他們所得到的回應竟然是黑道的暴力相向。
華龍村近年來地方營造的力量相當成功,它於今年獲得了環保署社區營造之最高榮譽-環保模範社區優等獎,但是相當諷刺的是,主政者所積極推動的社區營造力量竟然無法在公共政策的決策機制內部尋得它們的位置,我們仍然是依循著以實證知識論為主導的決策及控制模式,這無疑是台灣社會的一大悲哀。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 這樣的環評有意義嗎?環評委員們可以放聖誕假期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