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4

紐約餐廳鮪魚壽司 含汞超量

楊明暐/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1.24

美國第一大城紐約市曼哈頓區20家食品店和日式餐廳供應的鮪魚壽司,最近經實驗室化驗,發現泰半含汞(水銀)量過高,每星期只要吃上6塊,即超出美國環保局(EPA)所能接受的水準。

紐時採樣 經多次化驗

《紐約時報》於去年10月購買了這些鮪魚壽司,送交實驗室化驗。化驗結果除顯示大部分含汞量過高外,其中5家鮪魚含汞量更高到足以讓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採取法律行動,不准他們販賣這些壽司。

羅伯伍強生醫學院環境及職業醫學教授麥可.戈奇菲博士,與羅格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喬安娜.柏格一起,對《紐約時報》購買的鮪魚壽司進行了分析。

他們主要是檢驗鮪魚採樣內「甲基汞」的含量,為了確保檢驗結果無誤,他們對樣本進行過多次化驗。

含汞鮪魚 不宜吃太多

化驗結果顯示,20家餐廳和食品店的鮪魚壽司,泰半含汞量皆超過EPA可以接受的標準,其中更有5家的鮪魚壽司含汞量超過FDA「行動水準」規定的1 ppm上限。

戈奇菲曾主持新澤西州汞污染專責小組,有治療汞中毒的經驗。他表示,類似這樣高含汞量的鮪魚,每3星期不宜吃超過一次。

《紐約時報》送檢的這批鮪魚壽司都來自紐約市,但鮪魚與其他生食的深海魚類目前已經行銷全球,專家相信,在其它地區進行類似的檢驗,其結果不會相差太遠。

2004年,FDA和EPA聯手發出警告,指孕婦和小孩應限制食用某些種類的鮪魚罐頭,因為這類鮪魚罐頭內所含的汞,可能傷害發育中的神經系統。但這項警告並未包括鮪魚生魚片,而《紐約時報》購買的鮪魚壽司,含汞量大多遠超過鮪魚罐頭。

全球藍鰭鮪 含汞量皆高

「環境保衛基金會」的海洋科學家提姆.費茲傑羅指出,藍鰭鮪無論產自什麼地方,其含汞量都有可能極高。上述20家餐廳和食品店大多表示,《紐約時報》提供化驗的鮪魚,就是藍鰭鮪。

被驗出鮪魚含汞量超高的5家餐廳和食品店,包括頗受饕客肯定的「Nobu Next Door」,該餐廳老闆之一德魯.尼波倫對這項化驗結果相當吃驚,他表示任何可能危害到客戶的食物,他們都會立刻從菜單剔除。

另4家分別是「Sushi Seki」(壽司石)、「Blue Ribbon Sushi」(藍絲帶壽司)和「Sushi of Gari」以及食品店「Gourmet Garage」(美食車庫)。其中「藍絲帶壽司」的鮪魚壽司含汞量最高,達1.4 ppm。

餐廳菜單 將加註警告

「美食車庫」的老闆安迪.艾倫斯在得知其鮪魚壽司含汞超標後說,他們將找含汞量低的魚取代,在尚未查明確實情況以前,可能暫時不再出售鮪魚壽司。

「藍絲帶壽司」的老闆艾瑞克.布隆柏格說,他知道藍鰭鮪含汞過高,他們會建議父母不要給小孩吃超過一、兩塊鮪魚壽司。

「壽司石」則稱,他們將和鮪魚供應商討論這個問題。Sushi of Gari經理友野表示,他們向來會提醒孕婦和喜歡吃鮪魚的常客,鮪魚有含汞的問題,他們近日內將在菜單上附註警告標示。



◆ 海鮮甲基汞 有害腦神經、心血管

鍾玉玨/紐約時報廿三日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1.24

前幾年的數個研究證實,人體攝取含汞量過高的食物會導致腦神經疾病,不過新研究進一步發現,食物含汞量不僅造成腦神經疾病,也可能和心血管疾病脫不了干係。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高勒2002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歐洲國家與以色列的心臟病患者體內汞濃度比正常人高15%。

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2006年發表的報告《海鮮怎麼吃:如何平衡利與弊》指出,吃進的甲基汞(經由飲食吸收的有機汞)越多,可能是引起成年人心血管毒性反應的危險因子。

到底多吃海鮮對健康是好還是不好?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若能降低甲基汞對身體的負擔,海鮮對健康其實利多於弊。

不少學者主張多吃魚,因為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有效預防心臟病,若擔心汞中毒而不敢吃魚,未免因噎廢食。哈佛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莫薩法里安說,體內汞濃度偏高對成人心血管的危害,其實尚無一致的研究結果,遽下結論尚言之過早。

儘管吃魚有益健康,但一些學者針對汞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連進行研究,發現兩者的確無法脫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席伯格德說,強而有力的證據顯示,汞與人體心血管疾病有關,但仍須進一步研究。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格朗讓說,在缺乏完整科學數據之前,鼓勵大家多吃魚是不智的做法。

受到汞汙染的魚類可能造成人體心血管疾病之外,也可能影響兒童的腦神經發育。2003年發表於《公共衛生》期刊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孩童長期暴露於低量甲基汞,其智力與注意力會受影響,而體內汞濃度越高,影響程度越大。該報告又說,成人吸收甲基汞,可能造成視力減退、手指腳趾痲痹、高血壓、不孕等。

門診醫師也注意到,噬吃魚的病患出現了汞中毒徵象,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掉髮、疲憊、失眠、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抖手抖腳、消化不良、無法勝任複雜任務等。而病患接受醫師規勸,停止吃魚41周後,血液中汞濃度顯著降低,腦神經問題也跟著減輕。

隨著越來越多數據出爐,讓人對海鮮難免產生疑慮,但醫師強調,除非體內汞濃度偏高,否則無須恐慌。他們推薦多吃鮭魚、沙丁魚等富含ogema-3但汞含量低的魚種。



◆ 拚死也要吃 日本人把警告當耳邊風

黃菁菁/東京廿三日電 中國時報 2008.01.24

美國發現曼哈頓的多家餐廳賣的鮪魚壽司含有大量的汞,引發食用生魚片安全與否的爭議。然而對全球最大的鮪魚消費國日本而言,即使知道鮪魚含有對身體不好的甲基汞,民眾也不可能從此不吃鮪魚,控制鮪魚攝取量已是最大的讓步。

日本人愛吃鮪魚,鮪魚壽司、生魚片、鮪魚排、鮪魚三明治,世界的鮪魚大多都被日本市場消費掉,然而鮪魚含有高濃度的甲基汞,因此有一說指出,一般日本人毛髮的含汞濃度比其他國家的人高出許多。

有關生魚片食用安全問題,日本過去曾發生因環境污染而引起汞中毒事件,厚生勞動省也曾於1973年定出成人攝取汞水銀含量的基準,呼籲民眾每周食用生魚片不要過量。

近年由於歐美調查指出大型魚的含汞量過高,日本也開始積極調查各類魚的汞含量,且先後於2003、2005年公布含甲基汞濃度高的魚貝類名單,其中包括鯊魚、鯨魚和鮪魚等20種,還特別提醒孕婦注意不要吃太多這類的魚。

厚勞省食品安全委員會指出,一般成人即使吃含甲基汞的魚,也會自行將汞排出體外,不須要過度擔心,但是由於胎兒容易通過胎盤吸收,孕婦若是攝取過多的甲基汞,雖然對孕婦的健康影響不大,但恐對胎兒的中樞神經和腦部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

厚勞省以實例說明適當的魚貝類攝取量,例如,一貫壽司、一片生魚片的量約有15公克,一人份的壽司約80公克。孕婦每周食用鮪魚的量應不要超過160公克,即每周不要超過2次,每次約80公克左右,其他的魚也註明一周最多吃幾公克,且食用多種魚時則要將食用的量加總計算。

不過,有消費團體曾批評說,厚勞省只針對孕婦提出警告的作法未免輕率,國際上已不斷針對魚貝類含汞問題有所警覺,食魚大國的日本更應該喚起一般民眾注意,也應針對兒童設定魚貝類攝取量的限制標準才對。

樂天的日本民眾一般認為,日本自古以來就是魚食民族,也是全世界最長壽的民族,沒必要突然談魚色變,魚類有重要的蛋白質,也有神經細胞成長所需的DHA等不飽和脂肪酸,只要不過量應該沒問題。

※ 吃魚翅也會吃到汞?

預防汞中毒 你該怎麼做?
美西河流魚類 均遭汞污染
科學家對整個城市進行藥物檢測
海豚都到哪去了?
國人髮內含汞量 八成逾標準
台灣大氣汞濃度 為歐美兩倍
研究:空氣汙染中的超細微粒子會引起心臟病
研究:門多薩假單胞菌新菌株可分解戴奧辛
加「料」 3成微波餐盒溶出異物
台灣孕婦體內塑毒超濃
研究:每個人身上至少有一種殺蟲劑
從歐洲重颳燃煤風到國際碳交易
立委放「污」水開後門 痢疾確定病例53人
生態系統「非線性」的回應指出環保解決辦法

歐盟被力促抵制 3 種新生技(基改)作物
污染的解決辦法就是... 不要吃蜘蛛
食品安全檢驗 刻不容緩

3 則留言:

fsj 提到...

棲地汙染 櫻花鉤吻鮭雌化恐絕後

黃馨儀/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23

武陵農場內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在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郭金泉的研究下出現驚人發現!郭金泉指出,在魚體內累積的環境荷爾蒙「壬基苯酚」,竟嚴重超出標準值多達十倍,不但讓雄魚的精巢發育不全、無法排精,甚至出現魚體雌化的現象,憂心未來國寶魚恐有滅絕危機。

長期關注國寶魚生態與分布的郭金泉,兩年來透過採樣與監測,觀察武陵農場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的分布與棲息形態,竟發現累積在雄魚體內的環境荷爾蒙,數值最高達到九十八點七五ppm,比安全數值高出將近十倍。郭金泉指出,若有越來越多的國寶魚體內出現超過十ppm、甚至廿三點五ppm的壬基苯酚時,屆時雄魚將會「集體變性」,未來恐怕無法繁衍後代,造成滅絕危機。

郭金泉指出,目前櫻花鉤吻鮭的數量約兩千多尾,且雄雌魚比例約為一比三,繁衍已相當困難,雖然郭金泉與另一名研究者台大獸醫系周晉澄,都懷疑是環境荷爾蒙影響櫻花鉤吻鮭的減少,但由於數據仍太少,必須再度交叉分析與長期觀測,才能確認是否環境荷爾蒙扮演關鍵角色。

郭金泉表示,海拔一千六百公尺的武陵農場原為櫻花鉤吻鮭的棲息地,但在大批業者開發與人為介入後,不論是民宿、旅館汙水直接排放溪中,或農作的殺蟲劑、肥料等製劑融入土壤中,都讓不溶於水且很難分解的壬基苯酚,藉水或土壤在食物鏈間傳遞,累積在國寶魚的肝臟或肌肉。

在兩年前,郭金泉針對十隻櫻花鉤吻鮭的肌肉或肝臟進行觀測或解剖,除了四隻約十五公分、仍無法辨別出性別的魚體,其餘六隻約廿五公分的國寶魚,有一隻是雄性,其餘都是雌性。結果發現,成熟雄魚竟出現精巢發育不全現象,如此一來,即無法製造有效精蟲傳宗接代,未來甚至可能根本無法排精,或出現轉為雌魚的現象。

除了對魚體測試,郭金泉也將溪水、底泥與附近二葉松等植物採樣測試,發現溪流旁呈現一百零四ppm,闊葉林為十六點二八ppm,針葉林則高達一百廿六點三七ppm的高濃度環境荷爾蒙。

而魚體中的壬基苯酚數值竟與環境中的數值相似,都相當高,其中,無法區辨出性別的小魚中,濃度最高達到十九點七ppm,而成熟的魚體亦有六十點六一ppm數值,最高甚至達到九十八點七五ppm。另外,在小魚體肌肉中壬基苯酚的含量最高達到三點七三ppm,成魚的肝臟則從十點六一至卅一點五四ppm不等,亦顯示肝臟的累積毒素遠大於肌肉。

農委會特生中心人員葉明峰指出,壬基苯酚在十ppm時,會抑制生物體內的卵黃前值減低,並分泌雌激素讓雄性特徵消失,超過十一點六ppm時,雄魚精巢就會出現卵細胞分布,一旦超過廿三點五ppm時,此時精巢就會雌化,雄魚也就「變性」了。葉明峰表示,由於壬基苯酚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若真的從櫻花鉤吻鮭的體內測出如此高的數據,一定來自於人為因素,不過仍要再經過更精密的比對,數據才會更有說服力。



◆ 學者:政府全民都要重視

林志成、黃馨儀/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2.23

海洋大學教授郭金泉對櫻花鉤吻鮭體內環境荷爾蒙問題深入研究,台師大環境教育所教授汪靜明說,過去沒有人做過這樣研究,現在有學者去做,值得肯定,有助於瞭解櫻花鉤吻鮭生態。他強調,櫻花鉤吻鮭面臨很大生存危機,政府及全民要花多一點心力保護牠們。

長期投入櫻花鉤吻鮭研究保育工作,同時也是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環境顧問汪靜明說,國內櫻花鉤吻鮭數量,最近廿年來都在三千條以下,有時候七、八百條,多一點時有二千多條。因為數量很少,屬於保育魚類,在研究時就會受到限制,不是什麼都能做。

汪靜明表示,依照理論,環境毒物經食物鏈進入櫻花鉤吻鮭體內時,確實可能造成雄魚精巢發育不全、甚至雌化現象。國內過去沒有學者做過環境荷爾蒙和櫻花鉤吻鮭生存相關研究,現在有人做了,是好的開始。

主婦聯盟董事長顏美鵑說,早期學者確研究發現,武陵農場中櫻花鉤吻鮭的復育與繁衍不是很順利,數量甚至有越來越少的趨勢。

而像清潔劑成常見的壬基苯酚,透過河川食物鏈的傳播,即可能會進入魚體中,累積到一定數量後會造成「趨雌化」,日本朝日新聞即指出,壬基苯酚會對魚類產生雌性化的不良影響,在實驗的六十尾淡水魚中,就有十三尾魚的精巢上發現卵細胞。

台灣部分河川的魚類,也已出現雄魚變中性或雌魚現象,環境荷爾蒙對櫻花鉤吻鮭的影響,仍須持續觀察。



◆ 蓮池潭 外來魚囂張、原生種滅絕

【聯合報╱記者謝梅芬/高雄市報導】 2008.02.23

「好大的魚喔!」高雄市政府下水道工程處疏濬蓮池濬拷潭工程時,捉到一隻長一公尺多的外來魚種「幽靈火箭」。專家指出,蓮池潭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魚都屬外來種,原生種魚快被外來魚種吃光。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副教授沈建全說,蓮池潭原生魚種有鯽魚、鱗條、翹嘴紅鲌等,如今幾已遭外來魚種滅絕。

工程人員昨天圍網打撈蓮池潭的魚,看到網內有一隻身形看似鱷魚的怪魚,原以為抓到鱷魚,經專家認定,確定是一種水族箱的觀賞魚「幽靈火箭」,通常都是養在水族箱的觀賞魚。「別小看這種魚,我曾養過,光是一隻幼魚就要價二千元」在旁還有一名工作人員研判說,這種魚會越來越大,可能養了很大魚缸裝不下,飼主不知如何是好,就捉到蓮池潭放生。昨天捉到的重十二點五公斤,非常凶猛。

沈建全說,「幽靈火箭」原產於北美及中美洲一帶,屬於雀鱔科,最長可達兩、三公尺,牙齒尖銳嘴長尖,是貪婪的獵食者。

沈建全應市政府之邀到蓮池潭調查魚種,最近幾天打撈最多的是俗稱「垃圾魚」的琵琶鼠魚,這種鯰甲魚生命力超強,本土魚幾乎都被外來魚種吃光了。



◆ 日月潭 海洋菌入侵、總統魚暴斃

【聯合報╱記者陳紹聖/南投縣報導】 2008.02.23

南投風景區日月潭是淡水潭,但發現有海洋病菌入侵,使潭內的奇力魚成群翻白,就連適應力最強的吳郭魚也因感染水中「類立克次體」菌導致數量銳減。

南投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技士廖志榮說,很少見淡水魚遭海洋病菌攻擊,可能是下過海的遊艇移到日月潭營業時夾帶入侵;攻擊吳郭魚的「類立克次體」菌早就潛伏在淡水中,引發感染。目前無藥可治,只能先將魚群集體移往他處飼養,建議漁民將吳郭魚改成箱網飼養,再投入四環素控制疫情。

日月潭曾遭玻璃魚、紅魔鬼等外來種魚類入侵,致潭內原有的奇力魚、總統魚(曲腰魚)數量減少;最近潭區經常發現死魚,漁獲明顯減少。漁會人員林育正撿拾漂浮的魚屍檢視,幾乎每隻都遭病菌侵襲,魚體出現腐爛穿孔情形,死魚多數是奇力魚和吳郭魚。

南投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將死魚送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檢驗,專家驗出奇力魚受到「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菌」感染,這種病菌多以海洋石斑魚的幼魚為寄生宿主。

吳郭魚則是受到淡水常見的「類立次克體」菌感染致死。

研究中心專家研判,可能是日月潭的遊艇在運到日月潭之前,曾經下海,病菌隨著遊艇帶進日月潭,波及潭區魚群。日月潭船家從前年下半年起,陸續引進三、四十艘新造遊艇,搭載觀光客遊潭。

日月潭漁民鄭智民建議漁業署、漁會,在仁愛鄉奧萬大水庫廣設草排,取得水庫的奇力魚等魚卵,繁殖到一定大小,再放流入日月潭,讓潭裡的本土魚類能繼續繁衍。

fsj 提到...

逾3成戴奧辛 來自海水魚

黃天如/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5

成功大學接受衛生署委託,進行國內食品中戴奧辛背景值監測及風險評估,並首度將大型海水魚納入,結果發現,雖國人經食物攝取戴奧辛的總量低於歐洲建議值,但三成以上戴奧辛攝取來源為海水魚,居各類食物之首。

深海魚富含DHA及不飽合脂肪酸,向來被視為對健康有益的食品,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養生聖品。但學者研究結果,為何卻成為國人攝取戴奧辛的主要食品來源?

主持該研究之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除了長期存在的遠洋汙染,大型深海魚位居食物鏈後端,在戴奧辛不易代謝的生物性累積特性之下,其含量自然比中、小型魚類來得多;加上台灣是個嗜吃海產的海島國家,故國人特別容易暴露在海水魚含戴奧辛的風險中。

李俊璋強調,上述研究結果絕對不是告訴民眾應少吃甚至不吃海水魚,事實上,以目前國人平均每周攝取戴奧辛總量一.九六皮克(PG,十的負十二次方g),遠低於歐洲食品科學委員會(SCF)建議值十四皮克。

李俊璋也不諱言,對於少部分飲食習慣偏執的民眾來說,尤其據他所知許多在漁村長大的漁民天天餐餐非吃海魚不可,確實該考慮節制;另歐洲有些國家也建議,孕婦最好暫時不要攝取海水魚。

他也提出具體建議,最好每周控制攝食海水魚一到兩次,每次每人一二○克以下,約相當於六到八片的生魚片;如果實在「非魚不食」,則建議有時可以中、小型魚取代大型切片的海魚,並經常更換不同的魚攤買魚,以求分散風險。



◆ 漁署:攝取不過量就OK

黃天如、黃馨儀/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2008.04.05

針對衛生署及委託成大學者進行的我國食物中戴奧辛研究,有專家認為「太樂觀」,例如研究也顯示國產牛肉含戴奧辛比國外牛肉高出四倍,但該研究卻與十多年前的國人飲食習慣相比較,恐與實情不符,且樣本數也太少,民眾還是不能對飲食中的戴奧辛太放心。

漁業署副署長沙志一根據聯合國的說法,認為民眾不必過於焦慮,其實魚體內魚肝油、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DHA,都對身體有極大益處,不要因為害怕戴奧辛毒,就忽略了魚體對人體的益處與營養價值。

沙志一強調,目前國內尚未檢驗出深海魚類體內戴奧辛含量過高的案例,其實只要不過度、過量食用,一般人一星期約可攝取二至三次,每次不超過手掌大小為原則。魚皮、內臟和魚卵盡量少吃即可,而孕婦、孩童或抵抗力較弱的人,則再減少一些攝取量。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則表示,依成大的研究,國產牛肉的戴奧辛含量也偏高,是進口牛肉戴奧辛含量的近四倍之多;但另方面,該研究又引用十多年前數據,強調國人比外國人牛肉攝食量低得多(每天僅五.五克),因此幾乎不必憂心牛肉含戴奧辛的問題。林杰樑質疑,國人飲食習慣日趨西化,十多年前的「老一輩」或許少吃甚至不吃牛肉,如今的年輕人可不一樣!

※ 別忘了戴奧辛是會累積的。

fsj 提到...

台灣空氣中含「汞」 環署報告曝光

TVBS 2008-05-06 張嘉男

經過長達2年的檢測,環保署今天發出警訊,表示國內每到春冬2季,空氣中汞含量異常增高的原因,是由於大陸的污染源隨著氣流吹進台灣,而這現象在沙塵來襲更為明顯,空氣中汞含量的數值增加為平日的5倍,將對民眾的呼吸道造成傷害。環保署監資處副處長王俊淵:「從氣流的軌跡可以知道,這個(汞濃度)高的時候,就是大陸這邊比較多,夏季的時候從海洋這邊來,汞含量就變得比較少。」

秀出這2年來的監測資料,環保署終於找到空氣中汞濃度異常增加的元兇,就是來自大陸,根據環保署的資料,夏季時,氣流從海洋吹進台灣,這時空氣中汞的濃度每米立方只有1.1毫微克,但是春冬2季,氣流改從大陸吹向台灣,汞濃度立刻增加到2.42,至於去年底沙塵暴來襲,環保署更測出高達5.4的數值,相當於平日的5倍。

王俊淵:「冬季和春季的時候,從大陸或中南半島,會把石化燃料生質燃燒污染物帶過來。」

醫生表示汞屬一種神經毒,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而雖然這樣的濃度,還不至於對人體造成直接影響,不過卻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或是臭氧等會傷害人體呼吸道的因子起加成作用,造成發炎氣喘等症狀,這隨著氣流從大陸過來的汞微粒,成了台灣空氣品質的新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