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Questions: David Mindell on Obama's NASA proposal
http://www.physorg.com/news184598186.html
By Morgan Bettex, February 5, 2010
在 2008 年,David Mindell,Frances and David Dibner 工程與製造業史教授;航太學教授以及 MIT 科學、技術與社會計畫主任,是一篇美國未來人類太空飛行計畫獨立審查的領導作者。這篇報告的諸多建言之一是,國家為人類在太空中立下崇高的目標,使研究更明確地朝那些目標聚焦並增加與其他國家以及私人企業之間的合作。
在一篇 MIT News 的訪談中,Mindell 對於歐巴馬政府最近的 NASA 預算提案做出回應。該提案將增加該署預算,但會取消星座計畫(Constellation program,那預期在 2020 年將人類送往月球)而且也將會依賴商業區塊(commercial sector)將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ISS)。
Q. 某些觀察者表示,歐巴馬總統的 2010 預算提案標誌著美國人類太空探索的死亡(demise,終止)。您同意嗎?
A. 我不同意。首先,我們得要記得,人類除了低地球軌道之外,已將近 40 年沒有探索太空了,故所謂的死亡,事實上始於 1790 年代。此外,該計畫之所以被取消,是因為星座計畫根本不可行,不管財務也好或是可能性等等。Augustine(譯註:Norm Augustine,Lockheed Martin 前任總裁)委員會去年秋天的報告指出,NASA 每年至少需要 30 億美元以上才能在未來 20 年內達到最保守的目標,在這種政治環境中,對此是無法忍受的。故其最佳情況可能是得過且過、耗費大量成本,還可能因為走這條路線使人們受到創傷。Augustine 委員會也提出了一個「有彈性的選項」,歐巴馬預算試圖要遵循(follow,傾聽),那導致更明智、「向前看」的政策,以新的方式思考什麼構成了「探索」。如果這項政策(換言之,預算)通過,太空探索無疑將會不一樣。在 NASA 內部對於新技術的聚焦將更多,而私營區塊的貢獻將大幅增加。
在美國科技的歷史中,常出現這樣的例子:在激進的(radical)新技術(例如:19 世紀的可互換零件、20 世紀的電腦)變成由私營區塊掌管之前,聯邦政府傾向支持它們大約 40 年。變得保守且官僚的、由政府資助的人類太空飛行已成為一個「好例子」;是該看看私人企業會怎麼做以及什麼樣模式會有效的時候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會怎麼做,我們只能透過嘗試來了解。
Q. 在這項提案中,NASA 的預算在未來五年內將獲得額外的 60 億美元。這筆錢足夠讓 NASA 符合歐巴馬要聚焦在發展全新太空科技上的明確目標嗎?
A. 就絕對的數字而言,那很難說;太空飛行很昂貴,不過 60 億美元是一大筆錢,尤其是在與來自星座計畫以及來自太空梭退役所釋出的結合時。關於在太空中操作,有許多刺激、實際的點子源自那裡,例如學習在軌道上補給燃料以及自主飛行,那正等著被嘗試。星座計畫在急於建造某樣東西時,使得許多那樣的點子「短路」。NASA 基本上已幾乎取消它所有先進技術的開發工作(不管是內部或是像 MIT 這樣的支援單位),為了星座計畫而耗盡其有前景的事物(eating its seed corn for)。
Q. 如果歐巴馬的提案付諸實行,五年之後 NASA 看起來將有何不同?
A. 歐巴馬提案是一份非常清楚的聲明,NASA 應當成為太空飛行的先進技術發展單位,而非只是一個由政府營運的太空航線或是火箭建造計畫的管理者。此外,NASA 在其探索中,對於人類與機器人激進結合的研究已變得太過躊躇,而這項預算也將把該署推往這些方向,那應當證明非常值得。例如,NASA 最近一份新聞稿提到月球上之遙控機器人漫游車(telerobotic rovers)的可能性。我的看法是,在沒有率先利用遙控機器人完成最佳探索之前,說要把人送回去是一件很荒謬的事。看看在火星上所完成的事,在那裡時間延遲、可利用的電力、頻寬等等都比在月球上困難得多。可是,我現在仍不能走進我這邊的科學博物館,或位於 MIT 的月球地質學實驗室,然後到處駕駛月球上的遠端漫游車。未來五年內,我們應能辦到這件事,而且我們應能為了我們的學生或我們的教職員的研究將他們送上短途的、次軌道的、私人營運的飛行。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立場 and doesn't represent my views。相關報導:
* Has U.S. hit its final frontier in space?
http://www.physorg.com/news183363097.html
* More Money, and a New Path to the Stars
http://www.physorg.com/news184308861.html
* For NASA no easy answer for next space destination
http://www.physorg.com/news186161411.html
* NASA's tough mission: Dismantling Constellation
http://www.orlandosentinel.com/news/local/os-nasa-difficult-ending-20100228,0,5464832.story
* NASA not over the moon about prospect of buying out Constellation program contracts
http://www.physorg.com/news186590237.html
* 哈伯最終SM4將升空 白宮令重新檢視星座計畫
* NASA 與 ESA 敲定外行星任務
* 美國重返月球計劃面臨資金不足窘境
* 電漿火箭 39 日內抵達火星
* 科學家在澳洲測試超高音速技術
15 則留言:
歐巴馬的太空計畫:火星探險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3.08
白宮7日表示,歐巴馬總統下個月將在佛羅里達州舉行會議,宣示美國探索太空的下一步行動,他在這次會議將說明行政當局對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願景,以及表示,美國最終將執行火星探險任務。
歐巴馬在先前提交國會新的預算計畫中,已取消美國重返月球的計畫,因此,他對於位在選票關鍵州的NASA必須表明其承諾。據悉,歐巴馬希望重新調整太空總署在太空科技努力的重點,以準備至太陽系其他星球執行載人太空任務。
歐巴馬政府計畫在五年內投入60億美元,把太空運輸轉移給商業公司;另外數十億美元用於科技研發,以及延長國際太空站的使用壽限。
白宮在聲明中說:「在多年對新科技投資不足和預算不切實際之後,總統將公布NASA的宏大計畫,為其重振太空探索的道路。」
白宮預定4月15日舉行這次會議。會議重點在討論NASA新願景和下一步計畫的目標和策略,以及可創造的新科技和新行業。白宮並指出,新科技亦有助為月球之旅奠定基礎,最後再邁向火星。
搶救台俄衛星 地面站變蚊子館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0-03-10 中國時報
台俄微衛星「塔堤揚娜二號」發射升空至今,仍無法與成大地面通訊接收站通聯,確認是通聯使用的L頻段出現溢波干擾。台俄雙方協商解決對策陷入僵局,但我方傾向若能測試證實成大地面站功能正常,即同意「付費」委託俄方協助執行衛星操控任務。
此舉可化解台俄微衛星淪為無人操控的「孤兒衛星」危機,但國科會和國家太空中心補助近千萬元、成大研發建造的地面通訊接收站將因此成為「備而無用」的蚊子地面站,將招致浪費公帑的抨擊。
國家太空中心高層主管指出,經過近半年追查,確定成大地面通訊接收站無法與「塔堤揚娜二號」通聯,主因是地面站與衛星通聯使用的L頻段,會對台灣周圍鄰近國家行動電話通訊系統與全球定位系統造成「溢波干擾」,必須透過國際電信聯盟(ITU)與中國大陸等國協商解決。
因事涉複雜的國際事務,我國原本希望由俄羅斯代表雙方出面與其他國家協調,俄羅斯表示「礙難從命」。
相關主管透露,俄羅斯其實並不希望透過ITU協商解決「塔堤揚娜二號」溢波干擾問題,而是要我國「付費」委託莫斯科大學操作及接收衛星科學儀器觀測資料。
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表示,這個底限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我方若堅持透過國際電信聯盟(ITU)進行頻率協調解決「塔堤揚娜二號」的溢波問題,光是協商費用可能就要三、四十萬美元(約一千萬新台幣);即使溢波干擾順利解決,未來還要與俄羅斯各自分攤每年六百萬新台幣的衛星操作費用。
◆ 多頭馬車衛星夢 花錢難收爛攤子
【李宗祐/特稿】2010-03-10 中國時報
原本被形容是台俄科技合作重大突破的台俄微衛星「塔堤揚娜二號」,卻變成燙手山芋,捧在手裡直發燙、又捨不得甩掉的「坑錢」衛星!
台俄微衛星的推動主要是國科會前副主委謝清志在二○○五年六月率團赴俄羅斯參訪,當年是莫斯科大學二五○周年校慶,該校發射「塔堤揚娜」微衛星作為慶祝。俄方獲悉我國正積極發展太空科技後,提議由雙方大學合作研製「塔堤揚娜二號」,促進台俄科技交流。
這項計畫原本是美事一椿,未料衛星發射升空後,爆發俄羅斯顧忌中共可能反彈,簽署合作協議時要求我方「只出錢、不掛名」的密約爭議。由成大建置的地面通訊接收站先是傳出與衛星失聯,追查半年後發現是溢波問題,可能干擾行動電話通訊和GPS通訊。
最近又傳出雙方為解決溢波干擾問題,協商陷入僵局,甚至爆發俄羅斯揚言我國若不花錢解決問題,即日起就不再協助操控衛星等紛爭。接連爆發的負面事件,使這項台俄科技交流重大突破面臨重大挫敗窘境,也再次凸顯我國太空計畫管理能力不足的沉痾。
「塔堤揚娜二號」最大的問題是,計畫發想是國科會,卻由國家太空中心「發包」給成大統籌執行,國科會只管出錢、什麼都不管;國家太空中心把計畫「發包」出去以後,也不聞不問。執行過程到出了什麼問題,兩個單位全在狀況外,等到問題一個個引爆,就變成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NASA新太空計畫 聚焦登陸火星
路透 2010/04/09
(路透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8日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今天就重新修訂的美國太空計畫提供更多細節,這個太空計畫最初將聚焦在發展人類登陸火星所需的技術。
這項新計畫也致力於促進太空計程車商業性服務的發展,也將以衛星環繞地球追蹤氣候變遷。
航太總署準備今年稍晚結束其太空梭計畫,預期屆時將減少與這項太空計畫有關的數千個承包工作機會。
航太總署官員表示,航太總署的10個領域中心都將致力於這個新計畫。休士頓「詹森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負責一個耗資60億美元的5年期計畫,以監督技術表現。
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Center)將負責58億美元、5年期的任務來幫助私人公司發展軌道運輸服務。
而馬里蘭州、加州與俄亥俄州的中心將負責一個擴大規模的地球觀測活動,密切注意氣候變遷與其影響。
※ 相關報導:
* NASA航太計劃擬外包 租太空計程車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274699/IssueID/20100202
歐巴馬政府打算將太空計劃外包,將提撥60億美元(約1920億元台幣),鼓勵民營公司建造與發射商用太空船。
◆ 中國航太新發展 可獨立探火星
【記者廖珪如/綜合報導】2010-04-11 旺報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嫦娥工程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日前在重慶大學演講時透露,中國的航太工程目前具備獨立探測火星的能力,現在中國已經能夠用自己研發的測控系統,向火星發射探測器。
據中新社報導,嫦娥工程總指揮葉培建表示,火星離地球4億公里,比月亮遠1千倍,發射器從地球飛到火星至少也要十個月。2011年、 2013年、2016年時,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最近,最合適向火星發射探測器。
葉培建說「中國目前已完全具備獨立探測火星的能力。我們利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測控系統,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沒有任何問題。」葉培建的這番話引來現場數百名大學生雷鳴般的掌聲。
據了解,中國的火星軌道器「螢火一號」現已研製成功,2011年,「螢火一號」將與俄羅斯研製的火星軌道器「火衛一土壤」一同發射至火星,其間,「螢火一號」需搭乘俄羅斯的火箭。
葉培建強調,中國航天隊伍保證能夠在2013年,就利用中國的自己研發的火箭,向火星發射探測器。
歐巴馬:2035 美要送太空人上火星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04.16
美國總統歐巴馬15日造訪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為他的新太空探測計畫辯護。他告訴在場大約兩百名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工作人員,他的計畫將挽救美國的就業機會,推動太陽系探測。他更大膽預測,他有生之年將看到美國人踏上火星。
由於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年底就要退休,太空中心的危機感正逐漸加強,因為數以千計的工作機會將因此消失。許多人還擔心美國的太空計畫將不再居於全球領先地位。歐巴馬已放棄重新登月。
歐巴馬在數十年前探月任務的起始地甘迺迪太空中心發表談話,表示「百分之百支持NASA的任務及其前途」。他說,把NASA的經費增加60億美元,將有助於加強探測太陽系,增加地球上的觀測,以改善對氣候變化的了解,並加強支持民營的太空公司。
但是,歐巴馬在前政府花費90億美元後,放棄「星座」載人登月計畫,招致激烈批評,包括不少前太空人發言,認為此舉將扼殺載人太空飛行。
歐巴馬承認,他急劇改變太空總署的方向引起批評,但他強調:「沒有人比我更投入載人太空飛行及人類的太空探測。但是,我們必須用聰明的方法進行,不能再用以前的老辦法。」他說,美國人已去過月球,目標應該看得更遠。
他說,2025年前,美國將擁有新的太空船,「其設計是為了長程旅行,讓我們展開前所未有的深入太空、前往月球以外的星球的載人飛行」。他預測,美國人前往火星將在2035年左右實現。他說:「此事實現時,我將仍然健在。」
◆ 台俄微衛星失聯失控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即時報導】2010.04.16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昨天證實,台俄合作微衛星上方的「姿態感測儀」,疑似遭太空碎片或帶電重粒子撞擊,目前已經無法執行通聯與操作。根據周二俄方最新一次的來信,很可能「救不回來」。
計畫主持人、太空中心陳彥升根據莫斯科大學的來信表示,從上星期四開始,就有收不到訊號的狀況出現,推測是太空粒子把這顆微衛星「打歪」,或是可能直接K 中感應器,讓衛星翻轉。衛星的太陽能板角度歪掉,無法取得足夠太陽能;感應器也偏離地球,無法上傳、下載資料,在電力、通訊都受影響的情況下,這顆衛星幾乎「肯定失效」,七千萬在六個多月後就付諸流水。
陳彥升對於這顆衛星「夭折」感到相當可惜。他認為,只要能持續一年,會獲得更豐富的成果。但他也說這是國內第一次自製衛星酬載,並成功發射和驗證,以後國內團隊應該可以靠自己開發了。
美太空戰機試飛 可繞地球270天
http://www.udn.com/2010/4/22/NEWS/WORLD/WOR4/5552499.shtml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10.04.22
美國空軍研發的世界第一架無人太空飛機將在美東時間22日首度試飛,由於美軍對計畫細節相當保密,太空飛機的終極目的不明,許多媒體認為這是史上第一架「太空戰機」。
美國預計最早在美東時間22日晚間7點52分至8點01分間(台灣時間23日早上7點52分至8點01分)發射名為「X-37B軌道試驗飛機」的太空飛機。發射地點是佛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任務完成後返抵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
X-37B無人太空飛機的研發工作近20年,期間二度易手,最後由美國空軍承接,也為這架太空飛機的軍事用途平添想像空間。X-37B大小為太空梭的四分之一,速度可達音速的25倍,若配備武器,可在2個小時內攻擊地球任何目標,比核子飛彈還具威脅。
不僅如此,由於X-37B在進入太空軌道後會伸出太陽能板發電,因此可在地球軌道飛行達270天,將來有可能攜帶小型衛星進入地球軌道,執行軍事任務後再返地球。
由於X-37B的性能特殊,許多媒體都認為這可能是世界首架「太空戰機」的雛形,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它太空飛行器發動軍事行動。軍事專家表示,美軍開發太空飛機,表明人類將進入太空武器時代。
美國空軍太空計畫部門副次卿裴頓20日表示,空軍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在於測試這架飛機的自動飛行控制系統,並試圖了解飛機返回地球後再發射的成本。裴頓說,如22日任務順利,第二架太空飛機將於2011年發射升空。
美國政府已投入數億美元的經費研發X-37B無人太空飛機,但未曾透露確切花費。
◆ 日本採集彗星樣本衛星 6月返回地球
【聯合報╱記者陳世昌/即時報導】2010.04.22
日本派遣前往宇宙糸川彗星採集土壤樣本的「鷹隼號」衛星,已經確定將在6月13日返航地球,將降落在澳洲的沙漠上。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鷹隼號確定會在6月13日深夜將落到澳洲南部的沙漠地區,日本已經獲得澳洲的同意,讓日本宇宙機關在當地回收鷹隼號。
鷹隼號是一艘無人探測衛星,曾經在2005年11月降落到糸川彗星上,利用鉛球的撞及力道,蒐集了糸川彗星的土壤樣本。如果成功回收,將是人類首次直接取得小彗星的砂石樣本。
不過,確認砂石的分析工作預計將耗時數月。
根據計算,鷹隼號的返回艙將於6月13日晚8時左右與「鷹隼號」的主機身分離,當晚11點左右,返回艙和主機身將分別進入大氣圈。返回艙在1小時內著陸,主機身在與大氣摩擦中被燃燒。
鷹隼號於本月15日時,距離地球約2270萬公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今後將透過引擎的噴射對軌道進行微調,將鷹隼引導至目的地。鷹隼號曾經失聯了三年多,最近才又被技術人員修正聯繫上,能夠在6 月的返回地球對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是一大驚喜。
全球最大望遠鏡 落腳智利
【聯合報╱國際中心/法新社柏林26日電】2010.04.28
全球最大望遠鏡26日確定落腳智利阿瑪遜斯山(Armazones)。
位於德國慕尼黑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表示,這項計畫是「地球對天空最大之眼」。
這個「極大望遠鏡」(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ELT)預計將從2011年12月開始建造 ,2018年開始運作,整個工程將會花費1.2億美元(約台幣37.6億元)。
ESO表示,400年前伽利略透過天文望遠鏡,發現地球繞太陽公轉,希望這個大望遠鏡能成為伽利略之後,最具革命性的天文學事件。
ESO總負責人澤烏(Tim de Zeeuw)發表聲明指出:「這項決定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將讓我們得以完成這項目標非常遠大計劃的基礎設計,也將廣泛增進我們的天文知識。」
這項計畫需建造一個直徑42公尺的望遠鏡,跟奧運等級游泳池一樣大小,讓天文學家得以透過光學與近紅外線儀器,一窺天際奧秘。
智利政府表示,希望大望遠鏡能帶動該國的天文學研究,ESO也期待它能「解決天文研究裡最急迫,目前無解的問題。」
◆ AMS-2計畫10年有成 年底上太空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0-04-28 中國時報
台美等十六個國家參與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主持的「反物質磁譜儀二號」(AMS─2)研究計畫,歷經十年漫長研發,最近終於通過整合測試,預定今年底由美國太空梭載送到國際太空站,展開「反物質」與「暗物質」搜尋任務,研究宇宙生命起源。
AMS─2四月十六日在位於荷蘭的歐洲太空環境測試中心完成整合測試,台灣研究團隊派遣國家太空中心工程師陳孟壕與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林志勳支援系統熱真空測試。
國家太空中心AMS─2計畫主持人蔡志然表示,台灣研究團隊由中山科學院負責電子元件研製,國家太空中心專責電子元件熱真空測試,並支援系統熱控設計與測試。中研院和中央大學組成科學團隊與各國科學家共同搜尋「宇宙大爆炸」後,殘留在外太空的「反物質」和「暗物質」,希望能解開宇宙形成之謎。
台灣研究團隊經丁肇中多次返台評估,二○○○年正式獲邀參與。經過十年漫長研發過程,終於敲定發射時程。
國際太空站 頭頂上的完美實驗室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574191.shtml
【聯合報╱記者 林沿瑜】2010.05.03
集六個太空機構、十六個國家之力的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在美國「奮進號」太空梭攜帶關鍵的組件抵達之後,很可能就在今年內完工啟用。這是人類首度在太空建造長期「營運」的據點,進一步探索地球的變化和太空的奧秘,同時提供許多在地球不方便做到的科學實驗基地。
真空無塵 零重力
國際太空站是個「燒錢」的工程,它得集十多個國家之力進行,顯然並不簡單。過去近廿年裡,投注在國際太空站的經費已達千億美元,超過許多國家一年的總預算。
為了方便觀察地球,以及滿足人類對太空的好奇,太空站計畫繼續執行,且從二○○○年起派太空人長駐。
除了是觀察宇宙星體的有利據點,國際太空站所處的真空、零重力、無汙染、無塵、無菌環境,也是科學家夢寐以求進行科學實驗的完美之地,解決太空人只能短暫停留的困擾。
國際太空站是人類第一個跨國的大型太空計畫,但早在卅九年前,蘇聯已獨力完成第一個太空站。
一九六九年七月廿日,美國阿波羅十一號成功登陸月球,太空人阿姆斯壯完成了「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讓蘇聯顏面無光。為了扳回頹勢,蘇聯於一九七一年四月十八日將第一個太空站「禮炮一號」(Salyut I)送上太空,總算掙回了面子。
之後,蘇聯陸續發射「禮炮二號」、「禮炮三號」等太空站,美國則於一九七三年五月十四日首度成功發射太空站「太空實驗室二號」(Skylab I)。
太空站 壽命有限
美蘇不斷發射太空站,展現人類建設太空站日漸成熟的技術,也反映了太空站壽命有限的事實。像美國「太空實驗室一號」,運作六年就墜毀在大氣層中。
隨著蘇聯瓦解,美、俄的關係回溫,太空站計畫邁入攜手合作的新階段。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國際太空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由俄國「質子號火箭」運載進入預定軌道;同年十二月,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國際太空站的組裝就此展開。
今年二月七日,美國太空總署發射「奮進號」太空梭,要把最後階段的「寧靜號」節點艙及其圓頂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使太空站接近完工階段。
(圖解詳見原站)
◆ 太空之旅/遊太空12天 代價11億
【聯合報╱記者 林沿瑜】2010.05.03
想從外太空一睹地球的樣貌嗎?隨著國際太空站的落成,可以預見將帶動一股「太空旅遊」的熱潮,但想嘗鮮的「太空旅客」可得付出昂貴的代價。
去年九月,太陽劇團創辦人拉里柏提在美國太空人威廉斯與俄國太空工程師蘇拉耶夫的陪伴下,三人搭乘俄國「聯合號」TMA—16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展開為期十二天的太空之旅。
這趟太空之旅可不便宜,擁有廿五億美元身價的拉里柏提花了三千五百萬美元(約台幣十一點四億元),才成為史上第七位太空旅客。
二○○一年四月,美國加州富豪提托與另外兩位俄羅斯太空人,搭乘聯合號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成為第一位付費遊太空的遊客,當時他付出了兩千萬美元(大約新台幣六‧六億元)的代價。
至於第一位免付費的太空旅客則是英國人海倫‧沙曼(Helen Sharman),她擊敗一萬三千名競逐者,在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八日抵達俄國和平號太空站。
太空美景令人驚異,因此太空之旅是許多人的夢想。
二○○一年十二月搭乘「奮力號」太空梭到國際太空站的美國太空人丹尼爾‧博許(Daniel Bursch)在他的「太空日記」中寫道:「我恰好起了個大早,查看世界地圖和電腦,發現我們很快將飛近世界最高峰│珠峰。我遠眺窗外看到珠峰,山峰似乎在我眼前跳躍。這時的珠峰剛剛黎明,太陽位於地球上空很低的地方,使珠峰看上去非常美。我開始照相,此時此刻的珠峰將永遠留在我心中。」
二○○九年三月,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開始播放國際太空站的實況視訊,只要在國際太空站工作人員睡覺或下班時間,全球網路用戶都可以上網(www.nasa.gov/multimedia/isslivestream.asx)看到太空站內的實況。未來,或許這個網站能進一步轉播太空美景讓民眾上網收看,將是美事一樁。
科學酬載最多、高度最高的探空七號任務成功
央廣/韓啟賢 2010/05/10
國家太空中心今天(10日)宣布,歷來搭載最多科學酬載與實驗高度最高的探空七號,成功完成科學實驗任務,未來在完成相關科學資料分析後,有助於暸解大氣電離層中的不規則體與驗證福衛三號衛星的資料。
從1998到2007年間,國家太空中心陸續發射6枚探空火箭;第7枚探空火箭於本月5日晚間完成發射;探空七號的發射高度是289公里,射程210公里,推力性能超越歷次探空火箭任務。
而且,探空七號火箭是歷來科學酬載最多的,有6項酬載同時進行次軌道科學實驗;科學酬載量測的參數包括電離層電漿密度、離子溫度、電子溫度以及火箭飛行座標與姿態。同時,探空七號的科學實驗動用到3座地面特高頻散射雷達,並首次與福衛三號進行電離層電子密度與電漿不規則體聯測。國家太空中心系統工程組組長的陳彥升說:『(原音)探七的話就這一次,我們執行的任務,電離層不規則體還有這個福衛三號的驗證,資料驗證。』
而且,為了培育太空人才、向下扎根,探空七號計畫也是歷來首次讓高中生參與探空火箭的科學實驗。
國家太空中心還指出,預計在2012到2013年間,將發射探空八號、九號與十號,進行電離層與混合式探空火箭等方面的研究。
◆ 牛頓的蘋果樹將上太空
【閻紀宇/綜合外電報導】2010-05-10 中國時報
牛頓的蘋果樹要上太空了!不過當然不是整棵樹,而是一截樹枝。英國太空人塞勒斯十四日搭乘美國太空梭「亞特蘭提斯號」(Atlantis)前往國際太空站時,將帶著一截蘋果樹枝一齊升空。當然,這截樹枝來自三百多年前啟發英國物理學大師牛頓想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那棵蘋果樹。
塞勒斯開玩笑說:「我會帶這截蘋果樹枝到地球軌道,讓它在零重力狀態中飄浮一陣子,牛頓如果看到一定會好生困惑。」樹枝是由英國皇家學會提供,來自牛頓的老家林肯郡,形狀略顯彎曲,紋理清晰可見。
塞勒斯強調,這一次帶去的蘋果樹枝「確實來自牛頓看到蘋果落下、想出萬有引力定律的那棵樹。」皇家學會主席向他保證「絕非贗品」。皇家學會今年適逢創立三百五十周年,六、七月間要舉行紀念慶祝活動,這截上過太空的牛頓樹枝將為主要展品。
亞特蘭提斯號這趟STS-132任務預計進行十二天,重返地球後將光榮退役。
亞特蘭提斯號 升空…最終回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10.05.16
美國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於佛羅里達州當地時間14日下午2點20分(台灣時間15日凌晨2點20分)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執行最後一次太空任務。美國太空梭將於今年底前全數除役,超過4萬民眾14日前往佛州見證歷史性的一刻。
亞特蘭提斯號發射前,位於太空中心的發射主任雷恩巴克對太空人說:「祝你們好運、平安和愉快。」太空梭內指揮官韓姆則回答:「如果你不介意,我們要帶著它升空,再繞地球幾圈。」
亞特蘭提斯號14日順利進入地球軌道,升空8分半鐘後關閉主引擎,到達距地表220公里的高空。此行共搭載6名太空人,準備在12天的任務中將俄國的國際太空站組件送往目的地。依照計畫,亞特蘭提斯號將在升空後第三天停靠國際太空站,並進行三次太空漫步。
太空人傑瑞‧羅斯曾參與7次太空飛行計畫,其中5次都是搭亞特蘭提斯號,紀錄無人能及。羅斯表示,太空梭計畫即將畫上句點令他感到遺憾。不過他也承認美國的太空梭或許也該功成身退了。
亞特蘭提斯號升空後,接下來就只剩下發現號和奮進號太空梭各將執行最後一次太空任務,隨後這些太空梭都將進入博物館。依計畫發現號9月升空,奮進號則在 11月,太空梭的飛行計畫將隨之畫下句點。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亞特蘭提斯號返回地面後不會立刻進入博物館,將在奮進號執行最後一次任務時擔任救援部隊,俾於奮進號出現差錯時前往搭救太空人。
「嫦娥」起飛 中國加速月球探測
中央社 2010.05.31
世界月球會議今天在北京開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致辭說,中國已經成功完成「嫦娥一號」首次月球探測,「嫦娥二號」將於今年底前發射,月球探測計劃正全速前進。
中新社報導,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吳燕生說,作為中國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導,「嫦娥二號」及其運載火箭已完成出廠準備,正在進行產品相關測試。
報導指出,中國「嫦娥二號」任務目前已基本完成火箭和衛星產品研製,正在進行相關試驗測試工作,如一切進展順利,可於2010年底前發射。
與「嫦娥一號」相比,「嫦娥二號」安裝有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繞月軌道高度由200公里降至100公里,將為後續的月球軟著陸任務進行技術準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稱「嫦娥工程」,規劃為「繞」、「落」、「回」三期,計劃在2020年前完成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無人採樣返回。
他也提到,到現在為止,中國探月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實施,三期工程正在討論。
于登云演講時說到,透過探月工程,中國將掌握探月關鍵技術,建立地面設施,培養人才隊伍,為未來載人登月奠定基礎。
他說,中國探月工程正在推進,「我們認為以火星探測為代表的無人行星際深空探測是發展的必然選擇,實施載人登月將是中國探月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後續合乎邏輯的發展。」
模擬飛火星 6人關太空艙520天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642657.shtml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10.06.04
長達520天與世隔絕對身心都是嚴酷考驗。來自中國、俄羅斯、歐洲和南美洲的6名自願者3日進入位於俄國的模擬太空艙,展開為期一年半的模擬火星之旅。
期間,除了收發電子郵件外,參與者將與外界隔絕,直等到任務完成或有人退出時,艙門才會再度打開。連收發電郵都有40分鐘的「時差」,完全模擬太空飛行狀態。
這項任務目的是為日後的人類登陸火星計畫預作準備,測試人類在長時間的太空之旅中,能否承受各種身心考驗。不過,此次「火星-500」計畫因參與者全是男性而頗受訾議。完成任務後,每人可得300萬盧布(310萬台幣)的獎勵。
6名參與計畫的男子包括1名中國人、1名法國人、1名義大利裔的哥倫比亞人和3名俄羅斯人,年齡從26歲至38歲,以來自中國的王躍年紀最小。
6人於莫斯科當地時:「這只是模擬,不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由於它以人類的未來為標的,我還是覺得意義重大。」
模擬實驗艙的空間為550立方公尺,由醫療艙、起居艙、公共活動艙、火星登陸艙和火星表面模擬艙組成,內有單人臥室、廚房、餐廳、起居室、廁所、健身房、浴室和蔬菜溫室等。
這次試驗將盡可能模擬火星飛行的真實狀況,唯一不能模擬的是飛行中的無重力狀態。
依照規畫,參與者每天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休閒8小時,每10天洗一次澡,若無模擬的緊急事件,平常維持周休2日。
◆ 中國擬明年啟動火星探測工程
【朝鮮日報/駐北京特派記者崔有植/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2010/06/02
中國已著手研究2020年之前載人登月並建立月球基地的方案。同時還開始推進明年發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從而全面啟動火星探測計劃。中國新聞社6月 1日報導說,上月31日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月球會議上,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博士闡述了中國的上述太空探測計劃。
於登雲在當天進行的主題演講中表示,中國計划在今年年底之前發射可以在月球上空100公里的高度探測月球表面的「嫦娥二號」。中國於2007年10月發射了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軌道高度為200公里。
於登雲表示,中國目前還在研究「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探測器「軟著陸」與月面巡視探測任務。同時,在嫦娥三號和四號的發射階段,中國將開發載著太空人抵達月球,採樣後重新返回地球的載人登月飛船,並建立月球基地。於登雲表示:「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軌道探測、軟著陸、采樣後返回地球三期。第一期工程已經成功完成,現在開始的是第二期。」
◆ 中國發射第四顆北斗導航衛星
中央社 2010/06/03
中國大陸在昨晚23時53分,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發射第四顆北斗導航衛星,標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又邁出重要一步。
新華網引述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專項管理辦公室負責人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COMPASS,中文音譯BeiDou),正按照「三步走」戰略穩步推進。
第一步已實現,就是從2000年到2003年,發射3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建立起北斗導航試驗系統,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第二步,2012年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首先提供覆蓋亞太地區的定位、導航、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能力。
第三步,2020年左右,建成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應用於國家安全和測繪、電信、水利、漁業、交通運輸、森林防火、減災救災等領域,產生了顯著的效益。
攜小行星塵埃 探測船明返航
自由時報 2010.06.12
〔編譯張沛元/綜合十一日外電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探勘太空船「隼號」預定十三日返航,可望帶回在小行星「系川」蒐集到、有助於解開太陽系組成之謎的土石塵埃碎片。大批科學家目前已守候於隼號預定降落的澳洲內陸。
大批科學家守候看究竟
稍早因機體受損而延後三年返航的隼號,即將結束歷時七年、長達五十億公里的旅程,預定十三日晚間降落南澳大利亞州的沙漠。「隼號」這次已寫下第一個成功降落與離開小行星的太空船紀錄。
隼號主體在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將解體化為火球燃燒殆盡。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科學家簡斯肯斯本週稍早指出,隼號宛如人造流星的將以高速衝向地球,最後將破裂成無數碎片。但在此之前已與隼號主體彈射分離、據信裝載有從系川蒐集到的小行星土石塵埃碎片的小樣本罐,由於具備能承受比太陽表面還熱的高溫設計,據信應能將所攜帶的太空物質順利送回地球。
太空船燒毀 投回樣本罐
高二十公分、直徑四十公分的碟狀小樣本罐一旦順利降落於澳洲沙漠,將送交日本進行研究。隼號小組成員、澳洲國立大學地球化學系助理教授艾爾蘭說,對科學家而言,任何來自系川的太空物質樣本,都會是一大科學寶物。不過,即便JAXA也無法確定這個小樣本罐內究竟是否裝有從系川所蒐集到的土石碎片。如果真的帶回樣本,這將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取得小行星物質並帶回地球。
斥資兩億美元(約台幣六十四億六千八百萬元)的隼號是在二○○三年五月升空,目的地是距離地球三億公里遠的小行星系川。隼號此行曾兩度短暫登陸小行星系川,降落前曾從各個角度拍攝系川,同時對系川表面發射子彈,好讓系川地表揚起塵埃碎片,然後利用長管將塵埃碎片蒐集到隼號的小樣本罐。
科學家表示,目前無法確定隼號是否真的對系川發射了子彈,但據信隼號降落系川時的衝擊力道,應該能導致系川地表揚起若干土石塵埃,進而被隼號的小樣本罐蒐集起來。參與隼號計畫的NASA科學家佐倫斯基樂觀地認為,即便數量可能不多,但單靠降落便足以蒐集到足夠的塵埃樣本,「當我們打開它(小樣本罐),我想裡面不會是空的」。
※ 相關報導:
* HAYABUSA Retur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KBmdDEMEO0
尋找太陽系誕生秘密 日小行星探測船返地球
中廣 2010/06/14
澳洲內陸地區的天空,昨天被一道閃電劃破,火光來自於從外太空回返地球的日本太空船,它完成了探測小行星的任務,攜帶著樣本回到地球,天文學家希望從它的探測結果中,尋找太陽系誕生的秘密。(夏明珠報導)
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有威脅性的小行星,進行物質蒐集的研究,也是第一個把小行星物質帶回地球的任務。
日本的鷹隹號太空船,在宇宙中旅行了七年,穿越六十億公里的路程,完成任務後返回地球,在穿越大氣層的時候化為灰燼,不過,它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彈射出一個裝著小行星塵土樣本的小太空艙,拖著降落傘的小太空艙,落在阿德雷德西北方一個偏遠的軍事區。
這項斥資兩億美元的太空研究計畫,任務執行者鷹隹號太空船,是在2003年升空,2005年降落在絲川小行星上,它分別透過發射子彈以及在讓太空船在行星地表彈跳,擊破行星地表,把揚起的灰塵和物質吸入採樣室,在小行星附近停留幾個月,完成採樣任務之後,鷹隹號原本2007年就要返航,但是因為一連串故障和技術問題,拖延了一段時日。
台北時間昨天深夜十點左右,它回來了,裝著樣本的小太空艙,在距離地球兩萬公里遠的地方,拖離母船,母船在大氣中燒毀,小太空艙則回到地面,在穿越大氣層的過程中,太空母船的燃燒以及小太空艙的摩擦,製造了相當金星和半個滿月亮度的火流星。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它們已經確認太空艙著陸的位置,回收之後,將以密封的船隻運回日本。
◆ 太空不死鳥 風靡日本
自由時報 2010/06/14
小行星探測機「隼號」返航
〔特約記者鄭曉蘭/綜合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行星探測機「隼號」(HAYABUSA),在歷經長達七年、總計約五十億公里的太空旅程後,十三日晚間返航,「隼號」主體並於穿越地球大氣層時,在高溫下化為火球。「隼號」克服艱難險阻,帶回寶貴的小行星物質樣本,最後卻「壯烈成仁」的悲壯情節,已在日本引發熱烈回響。
七年旅行五十億公里
日本民眾大讚「隼號」「帶給人們勇氣」、「重現日本人消失已久的美德」,網友在網路發表各種將「隼號」擬人化的自製動畫,各地也為「隼號」返鄉舉行慶祝活動。被稱為「史上最受日本人愛戴的太空探測機」的「隼號」,對於日本人而言儼然超越單純「機器」的角色,而逐漸成為擁有人格的獨特個體。
JAXA位於東京的資訊服務中心以及「隼號」專屬網頁上,每天都能收到來自民眾的感謝與祝福訊息,其中一則寫著「大家都在等待『隼君』歸來。就算你的樣本罐裡沒裝任何東西,只要你能回來,就夠格領取一百面金牌」。在此之前,JAXA的研究員為「隼號」製作擬人化動畫「隼君冒險日誌」,並公佈於JAXA網頁上。該動畫翔實記錄「隼號」發射後所面對的各種挑戰,舉凡如四台引擎中有三台故障,三台姿態控制裝置中也有兩台故障,此外還曾一度失聯七週,就在日本科學家幾乎絕望時又奇蹟似現身。該動畫推出後大受歡迎,也間接促成這波「隼君」風潮。
自製動畫創作歌頌
如今在日本影音分享網站上,描述「隼號」故事的擬人化自製動畫多不勝數,還有「隼君」迷為其創作樂曲,以自彈自唱或是集體大合唱的方式,表達對於「隼號」的熱愛與崇敬。
記錄「隼號」七年旅程的電腦動畫紀錄片「HAYABUSA BACK TO THE EARTH」也正在日本全國十六處天文台熱映,DVD於十一日上市以來賣出超過兩千張。此外,福井市老字號釀酒公司推出的「迎接HAYABUSA酒」同樣大受歡迎,業者表示「隼號」彰顯日本科技立國精神,特別能夠引發四、五十歲中年男子的共鳴。
京都大學社會心理學名譽教授木下富雄分析道:「日本人會為工廠生產線的工業機器人取綽號,進而萌生同儕意識,這是相當獨特的民族特性。再加上『隼號』跨越重重困難,最後燃燒殆盡的身影,或許格外能夠觸動在不景氣中奮力前進的日本人心弦。」
◆ 學者:35億年前 火星曾有大海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法新社巴黎13日電】2010.06.14
13日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大約35億年前,超過三分之一的火星表面可能被巨大海洋覆蓋。
科羅拉多大學的艾奇里與海涅克表示,這片海洋面積與大西洋相當,覆蓋北極,水量相當於地球整體水量的十分之一。
科學家對火星是否曾含有大量的水,足供造就蒸發、降雨等水文循環的問題始終見解不一。為深入探討這個問題,艾奇里與海涅克特別過濾美國太空總署所屬火星軌道雷射高度儀與歐美衛星觀測系統蒐集的大量舊影像,首次將既有的火星地形資料與單一電腦模型連接。
兩人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火星遍布52處河流三角洲沉積層,其中半數以上高度相當,可能是海洋界限。他們表示,這些沉積層曾直通海洋或其地下水水面。
艾里奇與海涅克表示,這片遠古海洋面積約占火星地表36%,水量大約1.24億立方公里。兩人指出,火星可能曾經具備類似地球的水循環模式,包括水氣凝結、徑流、雲與冰的形成、地下水的累積等。
歐洲太空船將近距離探索小行星
法新社/黃自強 2010/07/08
(法新社巴黎7日電) 造價12億5000美元的歐洲太空船羅賽塔號(Rosetta)10日將和小行星近距離接觸,這艘探測船的任務是穿越太陽系,迎向一個彗星。
歐洲太空總署的羅賽塔號(Rosetta)於2004年發射,執行長達12年、全程71億公里的飛行任務,如今在旅程中途將飛越一個小行星。。
這項任務是太空探測史上最大豪賭之一,這艘無人太空船預定2014年與楚留莫夫-格拉西孟柯彗星(67/P Churyumov-Gerasimenko)相會,屆時將距離地球約6億7500萬公里。
這次任務的目標是要解開孤獨漫遊宇宙的彗星的秘密,這些彗星的起源可以回溯到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前,當時行星還不存在。
要到達這個遙遠的會合點,羅賽塔號5年來得要有如星際撞球一般,4度利用地球和火星的「重力輔助」作用來拋射加速。
羅賽塔號目前以每小時4萬7800公里速度航向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10日將到達距小行星司琴星(Lutetia)僅3200公里的位置。
任務主管施維姆(Gerhard Schwehm)表示,羅賽塔號飛越司琴星的時間約2小時,這是旅程上第2次遭遇小行星,但將提供最好的機會,讓太空船上的各種科學儀器有所收穫。
司琴星的直徑有134公里。施維姆說:「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星體,而飛越距離非常近,這也意味著對我們的飛行軌道會略有干擾。」
「這將是非常小的偏向,但已足以讓我們測量司琴星的質量,同時靠著它影像與形狀的資料,我們將也能掌握它的密度。」
他說,由此獲得的知識有一天可能成為救命關鍵。
如果有小行星進入與地球碰撞的路徑,知道它的密度將有助想捍衛地球的人決定,應該要設法使它轉向或是將它炸燬。(譯者:中央社黃自強)
◆ NASA線上遊戲 讓民眾登月探險
【世界日報╱法新社華盛頓7日電】2010.07.08
雖然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放棄重返月球的計畫,但電玩玩家仍可透過官方發行的免費線上遊戲,探索月球的奧妙。
「月球基地」(Moonbase Alpha)讓玩家加入探險隊,以3D技術模擬未來移民月球南極的情況。
NASA表示:「在這款遊戲裡,你可以扮演太空人的角色,致力促進人類在月球的擴展及研究。」
其中一個情境是「由研究探險之旅返回屯墾區時,目睹隕石來襲,使屯墾區的維生系統全部癱瘓。」
NASA說:「隨著寶貴的時間一分一秒地流失,你和你的團隊必須修復並更換設備,以恢復製造氧氣供應屯墾區。」
為了完成任務,這款「第一人稱探險家」(first-person explorer)遊戲的玩家將使用互動式指揮中心、月球探測車與行動機械修復裝置。
NASA指出:「適當使用和分配資源,是整個團隊成功的關鍵。」
「月球基地」遊戲可以一個人玩,或多至六人一起玩。NASA表示,這款遊戲被視為是NASA 計畫推出的「多人線上遊戲計畫」的探路先驅。
月球天文台 最遲2020年建成
【亓樂義/台北報導】2010-08-23 中國時報
中國近期在探測月球領域又有新的動作,準備十年內在月球建立天文台,預料這將是世界第一個在月球進行天文觀測的國家,對中國探索太空跨入重要的一步。
據《法制晚報》報導,嫦娥三號將在西昌進行發射,著陸器上放置七套儀器,其中包括一台天文望遠鏡,作為中國未來建立月球天文台的先頭試驗兵。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魏建彥指出,從技術上說,中國最遲於二○二○年在月球建成天文台。
其意義在於,天文望遠鏡從月球觀測恆星與行星等天體的運行變化,通過長時間的觀測記錄得出它們的變化規律,有利於人類保護地球以及探索太空。
目前,世界各國進行天文觀測,多為地基觀測(陸地天文台)和軌道觀測(如美國「哈伯」太空望遠鏡)。因此,「在月球進行天文觀測的意義重大。」
魏建彥表示,在月球觀測天文比上述兩種觀測更具優勢。中國天文台預計建在月球的極區,該區一直處於太陽照射狀態,不會像地球兩極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使觀測能連續獲得太陽能,進行持續觀測並獲得連貫的天象變化記錄。
◆ 太陽系年齡老了近兩百萬歲
法新社/毛盈超 2010/08/23
(法新社巴黎22日電) 根據英國「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今天刊載的研究顯示,太陽系可能比原先認為的還要老近200萬歲。
證據來自一顆1.49公斤重的隕石,這顆隕石2004年在摩洛哥沙漠尋獲,其中包含殘餘礦物,此殘餘礦物乃太陽誕生後形成的最古老固體物質之一。
鉛同位素分析顯示,此一礦物形成於44億5682萬年前,使得這顆隕石成為歷來發現的最古老物體。
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隕石研究中心科學家包維爾(Audrey Bouvier)及沃德瓦(Meenakshi Wadhwa)撰寫的這份研究報告說,基於此,太陽系的年齡可能比原先估計的要老30萬到190萬歲。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