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0

美國重返月球計劃面臨資金不足窘境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9/09/content_12021391.htm

新華社 2009-09-09

新華網華盛頓9月8日電(記者任海軍)負責評估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奧古斯丁委員會8日公布的評估報告摘要稱,美國重返月球計劃面臨巨大資金缺口,如果要按期實現該計劃,美國航天局每年的預算需要在目前180億美元的基礎上追加30億美元。

『在目前的預算下,進行地球之外的太空探索並不可行,』委員會成員、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學教授愛德華‧克勞利表示。

2004年,美國時任總統布希公布『新太空探索計劃』,內容包括研制下一代航天器、美國宇航員2020年重返月球等。布希政府還決定,美國現役太空梭將於2010年全部退役,國際空間站將於2015年關閉。

奧古斯丁委員會則認為,太空梭應該至少服役到2011年上半年,以完成空間站建設任務;而2015年關閉空間站的計劃也『不明智』,這意味著花費25年建造的空間站使用期僅有5年,應該延長空間站壽命。

美國現有的重返月球計劃將月球當作美國宇航員前往火星的訓練基地。奧古斯丁委員會也認同火星將是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終極目標,但強調將月球作為登陸火星的中轉站只是選擇之一,並非最佳選擇。該委員會更青睞于先登陸小行星、火星的衛星等天體。

奧古斯丁委員會還建議美國航天局鼓勵私營企業開發航天器,以運送宇航員前往空間站及近地軌道,這樣做安全風險可能有所提高,但航天局可以節省資金用於太空探索。委員會還建議美國航天局鼓勵其他國家參與美國的太空探索。



◆ 印度月球任務證實 阿波羅15號登月確有其事

中央廣播電台/吳寧康 2009.09.03

印度國家太空研究組織(ISRO)3日指出,印度首次探月飛行任務,已捕捉到阿波羅15號(Apollo 15)太空船登月地點,拆穿有關這項任務是場騙局的說法。

該組織學者邱漢(Prakash Chauhan)指出,「月球飛船一號」(Chandrayaan-1)上的高光譜攝影機捕捉的畫面,確認阿波羅15號登月任務的真實性。

1971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發射阿波羅15號進行12天登月任務,這是多次登月任務中首度仔細而且長時間研究月球表面。

但這次以及包括1969年阿波羅11號太空人首度踏上月球等幾次登月任務,引發陰謀論之類的議論不斷。

美國、日本及俄羅斯科學家之前就曾藉由研究照片方式,發現阿波羅15號登月地點證據。但邱漢說,除了阿波羅登月任務的照片、岩石樣本分析等證據外,「月球飛船一號」的發現,是證明確有登陸的更進一步「獨立確證」。



◆ 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失聯終止任務

亞洲時報 2009/08/31

印度去年發射升空的首個月球探測器 "月船1號" 上週六(8月29日)凌晨與地面失去聯絡,當局被迫宣佈終止 "月船1號" 的探月任務。印度將組成一個高級委員會,對月球探測器突然中斷聯繫進行調查。

造價約 8,000萬美元的 "月船1號" 於去年10月22日發射升空,計劃繞月運行2年。今年7月曾發生嚴重故障,一度影響探測器的定嚮導航。

印度在2003年提出 "月船1號" ,在發射 "月船1號" 後,原計劃在2011年發射 "月船1號" ,以無人登陸車漫遊月球,2014年將印度首名太空人送入太空,2020年讓太空人登陸月球。

印度是亞洲國家中,繼日本和中國後,第三個進行發射探測器到月球進行探索的國家。日本和中國先後在2007年發射探測器到月球進行探索,2個探測器均已完成任務,分別在今年6月和3月墜落月球。

※ 相關報導:

* SUMMARY REPORT of the Review of U.S. Human Space Flight Plans Committee
http://www.ostp.gov/galleries/press_release_files/Augustineforweb.pdf

* 歐巴馬太空專門小組表示 NASA 重返月球計畫行不通
Obama space panel says moon return plan is a no-go (Update)
http://www.physorg.com/news171643169.html

可自動重新配置自己的太空機器人
Sentinels of the Heliosphere - NASA

哈伯最終SM4將升空白宮令重新檢視星座計畫
NASA 與ESA 敲定外行星任務
NASA 缺錢,無法追蹤更小的致命小行星

7 則留言:

fsj 提到...

月球表面 確認有水

自由時報 2009/09/25

〔編譯鄭寺音/綜合華盛頓二十三日外電報導〕最新一期「科學」期刊發布的研究證實,包括印度探測器「月球飛船一號」在內的三趟探月任務,都偵測到月球表面含有水的化學成分,顛覆了科學家認為月球乾涸一片的既定印象。

去年十月升空的印度首艘無人月球探測器「月球飛船一號」,搭載美國航太總署儀器「礦源繪圖儀」,利用月球表面的太陽光反射,來辨識月球土壤組成。科學家分析偵測到的光波,發現類似水分子的氫氧根(水含兩個氫原子,而氫氧根只有一個氫原子),顯示月球表面存在水。

美國兩艘搭載類似儀器的探測船,同樣偵測到月球含水的化學證據。卡西尼號十年前經月球前往土星途中,曾偵測到月球含水;「深度撞擊號」探測船則是在二○○五年前往坦普一號彗星時,在月球附近蒐集到類似的資訊。

由於三艘探測船同時出錯的機率幾乎是零,水遍布月表、非僅限於月球兩極,應該已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分析顯示月球含水量極少,相當於一公噸月球土壤可能才含一公升的水,遠比地球的沙漠還乾,不足以孕育生命。

從月球飛船一號帶回的土壤分析顯示,月球岩石與土壤約含四十五%的氧氣,但儀器偵測到的氫氣來自何處。有些人認為,或許是撞擊月球的彗星與小行星,讓地底的水釋放出來,也有可能是天文現象「太陽風」引發,也就是太陽核裂變時,散發出的帶電氫原子,與塵土的氧氣相結合,才會讓月球有水。

科學期刊的報告是首度證實月表有水。其實一九六○年代阿波羅號帶回的月球岩石與土壤就曾測出月球含水,但由於當時裝岩石的容器並未密封,因此科學家認為岩石滲入地球空氣、分析結果不足採信。



◆ 證據確鑿 月球有水!殖民非夢想

中國時報【楊明暐/綜合報導】2009/09/25

美國太空科學家根據三艘太空船最新偵測資料,斷定月球表面部分地區含有稀少的水份。這是科學家迄今所發現,月球上存在水的最確鑿證據,同時表明,人類要建立月球殖民地,會比想像中容易些。

布朗大學、馬里蘭大學和美國地質調查所科學家研究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卡西尼」(Cassini)、「深擊」(Deep Impact)太空船以及印度的「月船一號」(Chandrayaan 1)對月表所作光譜測量,發現許多地方存在氫氧基(OH),尤其兩極地區最為密集。

偵測到氫氧基不代表必定有水。不過馬里蘭大學的費嘉和珊香兩位科學家的報告指出,「深擊」太空船在六月二日和九日所作光譜測量顯示,月球部分地區同時存在氫氧基和水。

夏威夷大學科學家路賽伊表示,這是月球科學的一大發現。過去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月表有水存在,如今卻可輕易偵測到,儘管用的是非常敏銳的方法。

地質調查所科學家克拉克指出,這項發現將永遠改變我們對月球的觀點。提倡人類應從事太空旅行的人士希望能對白宮形成壓力,促使政府依循前任布希政府訂下的計畫,在二○二○年前重返月球並建立月球殖民地。

克拉克說,月表水含量非常少,每一噸泥土的水分只有約○.九四六公升。除非取得技術突破,否則這麼稀少的水還是難以供未來月球殖民者利用。路賽伊則推測,月球兩極附近水分子較多,甚至多到可供開發使用。至於究竟屯積多少水分,下個月九日航太總署將發射一枚探測火箭,屆時答案就會揭曉。

※ 相關報導:

* 爭奪水資源 永不止息的戰爭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53&f_SUB_ID=2576&f_ART_ID=210723

fsj 提到...

NASA火箭撞月探水 炸出4米深坑洞
http://udn.com/NEWS/WORLD/WOR3/5186105.shtml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09.10.10

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昨天執行了一項「轟炸」月球的任務,希望透過火箭撞擊月球所產生的塵埃,確知月球上是否有水。撞月任務順利完成,據說揚起10 公里高的灰塵,但攝影機並沒拍到,至於月球是否有水,要經過科學家分析取得的資訊後,可望在幾天後揭曉。NASA的「月球隕石坑觀察與探測衛星」(LCROSS)於美東時間9日上午7時31分(台北時間晚間7時31分)向月球南極的卡比厄斯(Cabeus)隕石坑拋射一節火箭,科學家原預期會在月球表面激起直徑約20公里、高10公里的塵埃,但昨天LCROSS衛星並未捕捉到此一畫面。

儘管如此,NASA的研究員表示,一台紅外線攝影機顯示出了撞擊所產生的變化。

火箭撞擊月球後,緊隨的LCROSS衛星把握僅有的四分鐘時間拍攝、分析塵土,並立即將資料傳回地球的控制中心。

四分鐘過後,LCROSS衛星以同樣的方式再度撞擊月球,讓NASA再一次觀測撞月的情景。LCROSS衛星激起的塵埃只有火箭的三分之一。

執行撞月任務的火箭重2.2噸、大小與一輛巴士相若,衝撞的速度為每小時約9000公里,相當於音速的七倍。

科學家表示,火箭衝撞月球的威力相當於1.5噸的黃色炸藥,揚起灰塵達350噸。

兩次的撞擊在月球表面留下近20公尺寬、4公尺深的新隕石坑。

NASA四年前也曾利用太空船撞擊「Tempel 1」彗星,以探索彗星表層下的物質,但此次撞月任務規模更大、更複雜,也更重要。NASA認為,月球南極地表下可能存在水資源,撞擊方式有助於水分釋出。

用LCROSS衛星撞月球,等於廢物利用,否則這具衛星就要變成太空垃圾。

印度無人月球探測器上個月偵測到月球表面有水,且稱這些水分「大量」而且「不斷形成」。

科學家認為,這項重大的發現可讓人類在月球上興建基地的夢想在廿年內實現。(圖解詳見原站)



◆ 火箭成功撞月 卻不見壯觀揚塵

自由時報 2009.10.10

〔編譯張沛元/綜合華盛頓九日外電報導〕為了探究月球表面是否有隱藏的冰,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九日成功將火箭與衛星撞向月球南極的一個隕石坑。雖然NASA表示所有分析儀器運作正常,但現場畫面卻看不到撞擊理應揚起的高達十公里的壯觀月球塵土。

第一艘二千二百七十公斤的空火箭在台灣時間九日晚間七時三十一分撞上月球南極;四分鐘後,七百公斤重、配備有攝影機與儀器的「月球隕石坑觀察與感測衛星」(LCROSS)太空探測船,也一頭撞上月球表面。NASA曾宣稱,LCROSS上的五架攝影機以及四種不同的科學儀器,將會拍下火箭撞月球的實況,並透過NASA公佈,然此一承諾並未兌現。

NASA官員表示,他們很確定火箭與LCROSS皆已撞上月球,但是從轉播畫面與其他地面上的天文台觀測,卻都看不到這片塵埃。NASA正在查明畫面到底出了什麼事。實況畫面在撞擊發生之前數秒都很正常。

這項任務耗資七千九百萬美元(約台幣二十五億四千八百多萬元),科學家原先估計撞擊會揚起三百五十公噸的塵土。至於撞擊所得資料,正由科學家分析中。NASA認為月球南極永久陰暗區下面可能存在水冰或氫資源,利用撞擊將有機會使其釋放出來。若數量足以開採,今後太空人登月後便可就地取材,不必再運水。



◆ 撞月任務/月平均被撞4次 學者:影響小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09.10.10

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昨天成功執行撞月任務,同時證明火箭撞月並未造成如電影「明天過後」般的災難。科學家說,月球平均每月被隕石撞擊4次,火箭撞月的影響微乎其微。

撞月計畫首席研究員科拉普雷特8日說,「撞月計畫的影響之小就好比「一名乘客的睫毛掉落到正在飛行的波音747飛機上」。

【記者李承宇、邱瓊玉/台北報導】台灣大學天文物理所教授孫維新表示,過去已經有一些太空船撞擊月球的經驗,像是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Lunar Prospector),在完成無人繞月探查任務後就撞擊月球。美國知名地質學家休梅克的骨灰,也在這次的撞擊行動中長眠月球。

孫維新說,當火箭撞擊到月球表面時,會掀起塵土,如果其中有水冰就可以偵測到。近來有新的學說認為,月球南極永遠無法照到陽光的坑洞,溫度約零下240度,可能是太陽系最冷的地方,有可能會有水冰存在。

但他認為,就算真的發現月球上有水冰存在,也只是存在泥土中,很少量而已,頂多在科學研究上證實月球的組成成分多了水,「在發現月球有水和人類真正能利用間,還有很大的距離」。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館長邱國光說,NASA過去曾以超音波掃描發現月球上有類似水的跡象,有水就可能產生生命,各國太空探測也總以搜尋有無水分、生命跡象為主。

fsj 提到...

發現大量水 月球住人有望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09.11.14

美國航太總署 (NASA)的科學家14日舉行記者會宣布:月球有水。不但有水,而且水量可觀。

NASA「月球坑洞觀察/感應衛星」 (LCROSS)10月探月任務的首席研究員科拉普雷特宣布:「的確,沒錯,我們找到水,而且水量可觀」。已知的水量大約能裝滿12隻兩加侖的桶子,總共就是24加侖 (90公斤)。科拉普雷特當場舉起好幾個白色塑膠容器示意。

說「找到」 (found),而不說發現,是因為多年來科學家早已為一個遠景心癢:他們猜想,月球兩極那些從無日照而溫度永遠在零下數百度的坑洞裡,可能藏著水冰 (water ice)或冰晶 (ice crystal)。十年前,NASA衛星「月球探勘號」(Lunar Prospector)捕捉到氫的氣息,但還不敢視為水冰的鐵證。

證據終於來了。10月9日,LCROSS刻意撞擊距離月球南極約一百公里的Cabeus坑,命中坑底,撞出一個約一百公尺的兒凹陷,激起大約十公里寬的塵雲,第二枚火箭衝入塵雲,以光譜儀分析雲塵的成分。經過一個月的密集分析,NASA確定塵中含水。

科拉普雷特表示,24加侖只是分析撞擊塵雲所得的水量,而且是「保守的估計」。他表示,真正令人興奮的是,這只是單點擊破,「有點兒像鑽油,一個點鑽到油,附近有油的機率就大為增加」。

NASA表示,找到水,「月球住人」前景大為提升。

科拉普雷特表示,NASA已考慮月球的水可供太空人飲用,或者製造火箭燃料。水藏在月球塵土裡,經過淨化,可以喝。目前必須確定月球水的「味道」,有報告說,撞擊產生的雲塵,鈉含量偏高。

※ 相關報導:

* NASA在月球發現水!台灣網友眼尖看見冷笑人臉
http://www.nownews.com/2009/11/14/327-2533079.htm

* 鮮知先贏/太陽系哪最冷…月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219&f_ART_ID=217660

fsj 提到...

送人造衛星上太空 可用大炮

【楊明暐/綜合報導】2010-01-18 中國時報

物理學家約翰.韓特(John Hunter)想利用一尊長三六○○英尺(約一一○○公尺)的大炮,把人造衛星等物件「打」上太空。他不是在開玩笑,依他計算,用火箭把東西送上太空軌道,每公斤成本約一萬一千美元;用「太空炮」發射,每公斤只需五五○美元。

韓特於一九九二年任職於美國加州「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時,便有了建造這種太空巨炮的構想。他曾建造一尊一三○公尺的大炮,試射極超音速(hypersonic)引擎,用甲烷驅動的活塞壓縮氫氣,然後將炮管內的射彈打出去。

由於使用活塞的機械式射擊較容易失敗,韓特的「快射公司」(Quicklaunch)去年秋公布計畫時,將活塞換成燃燒天然氣的燃燒室。韓特打算在赤道附近海域打造「快射炮」(Quicklauncher),沒入海平面下四八八公尺,藉壓艙物穩定的浮動巨炮,操作人員可調整其方位,指向不同的軌道。

快射炮發射分三個步驟:一、裝有氫氣的炮膛內,熱交換器中的天然氣被點燃,氫氣被加熱至攝氏一四二七度,壓力增加五○○%;二、操作人員打開閥門,讓氫氣快速進到炮管,將彈射物往前推;三、重達半噸的彈射物衝出約一千公尺的炮管時,時速達到兩萬一千公里。下個月,韓特將一座水槽內試射一尊三公尺長的原型炮,他說真正太空炮可在七年內準備就緒,前提是五億美元資金到位。

太空炮轟射時會產生五千單位的G力,人處在這樣的力量下,身體會被壓縮到只剩一半大小,因此只能用來發射人造衛星、太空站燃料或其它物品;如果用來送太空人,鐵定會送上天堂。



◆ 大陸第三顆北斗衛星 升空

【聯合報╱記者鄭惠元/綜合報導】2010.01.18

中共昨天凌晨成功發射第三顆北斗導航衛星,成為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新華社報導,昨天凌晨零時廿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第三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地送入預定軌道。

在此之前,中共已成功發射四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和兩顆北斗導航衛星。據甫獲大陸國家最高榮譽國家科技獎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總設計師孫家棟表示,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建設分三個步驟,首先是試驗;第二步是二○一二年,計畫發射十多顆衛星,建成亞太區域的導航系統;第三步則是到二○二○年,共發射五顆靜止軌道衛星和卅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建成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孫家棟說,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處於第二步的關鍵階段,但加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地面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設備研發是當務之急,只有「天上地下」統籌發展,才能發揮系統最大的效益。

孫家棟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功能,舉凡環境、交通、物流、水文、測繪等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報導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對全世界開放,且為全球用戶提供免費服務。未來將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和國際電聯(ITU)架構下,整合大陸與世界各地的衛星導航系統,讓全球用戶都能享受到衛星導航發展的成果。



◆ 北斗系統具軍事價值 歐美關切

【聯合報╱記者鄭惠元/綜合報導】2010.01.18

大陸聲稱北斗導航衛星供全球民間使用,但其軍事價值亦不容小覷。

軍事雜誌文摘說,以伊拉克戰爭為例,獨霸衛星導航系統的美國,便能利用該系統在特定地區的衛星信號中,選擇性的干擾(對信號內容進行加密,使其無法接收),進而癱瘓對戰國家的防禦力。為了打破美國的GPS長期以來壟斷的局面,因此中國亟欲發展出一套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之抗衡。

「北斗計畫」號稱民用,但西方世界十分緊張「北斗」在於軍事方面的可能性。

據美國國防部的報告指出,北斗系統最適合部隊、船舶和緩慢移動的運輸方式,能使領導層安全地收發命令。英國「金融時報」亦曾報導,更加精確的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軍隊非常重要的資產。一旦戰爭爆發時,敵人很難擾亂北斗系統。

中共近年來不斷發展太空科技,二○○七年中共用一枚中程飛彈摧毀距地球表面五百卅七英里的廢舊衛星。中共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後,第三個擁有「衛星殺手」的國家。上周,中共更宣稱完成「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可以攔截敵方洲際飛彈。現在北斗導航衛星又陸續成功發射。這些都標誌中共在國防與航太技術的進步,自然引發歐美各國的關切。



◆ 放手一搏!太空中心DIY福衛五號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0-01-18 中國時報

國家太空中心因ARGO衛星爆發採購弊案,近年飽受外界批評,國家實驗研究院甚至曾考慮裁撤該中心。在痛定思痛後,太空中心決定放手一搏,經國科會和國研院審查通過,自行設計研製福爾摩沙衛星五號,向國人展現建立自主衛星技術的決心。

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張桂祥指出,福衛五號的衛星本體確定由國內團隊自行設計研製,最大的突破、也是最冒險之處,是光學酬載(二米解析度的遙測鏡頭)將完全由國內自行研製。

「這一步對台灣太空科技發展非常重要。台灣若要發展衛星,自己動手做光學酬載,是必要的。」張桂祥強調,國家太空中心不這樣做不行,也有助提升近年來低迷的士氣。

福衛五號以銜接福衛二號的遙測任務為主,福衛二號已在去年五月屆滿五年任務壽命,目前仍在太空軌道穩定運轉。依國家太空中心上個月底呈報國科會審查通過的設計規劃,福衛五號重量約五二五公斤,光學酬載黑色解析度二米、彩色解析度四米,預定軌道高度七二○公里,為太陽同步軌道,每天飛越台灣兩次,任務壽命五年,預定二○一三年底發射升空。

福衛一、二、三號衛星全由國外設計或製造,福衛五號從設計到製造將由國家太空中心整合國內研究機構和廠商,自己動手,衛星本體由該中心負責設計研製;光學酬載鏡頭由儀器科技研究中心設計研發;衛星電腦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與國內廠商合作研製。整個計畫中,僅發射任務委託國外火箭公司執行,上周已確定由美國Space X公司以約二千三百萬美元得標,由Falcon-1火箭搭載升空。

fsj 提到...

預算吃緊!重返月球計畫 美國喊卡

自由時報 2010.01.31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由於財政無法負荷,白宮太空事務顧問二十九日證實,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的「星座計畫」(Constellation project)已經「死了」,證實傳言所說,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將把焦點從登月轉移到開發商用太空運輸領域。

NASA轉型商用運輸

NASA規劃的「星座計畫」希望在二○二○年讓太空人重返月球,建立有人月球基地,做為火星探險前進基地,外界早有質疑聲浪。NASA放棄重返月球的消息,由「佛羅里達今日報」二十八日率先披露,指出美國總統歐巴馬二月一日送交國會的二○一一年預算案呈現的財務吃緊,並不足以維持「星座計畫」,因此「星座計畫」注定要結束。

報導說,歐巴馬不但終結星座計畫,新一代火箭和太空梭、「獵戶座」登月艇等也將終止,以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取而代之的是,NASA將致力開發現役太空梭退役後,載運美國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的商用太空運輸。

消息指出,政府打算分五年將NASA預算提高五十九億美元(約一千八百八十九億台幣)、總計一千億美元(約三.二兆台幣),以鼓勵於開發太空商用運輸計畫,NASA新預算將分別用於延長國際太空站壽命到二○二○年,以鼓勵民間公司打造太空船運送太空人,目標是要在二○ 一五年後以新開發的商務太空運輸器首航前往國際太空站。

「星座計畫」是二○○四年布希時代啟動,計畫耗資兩千三百億美元(現約七.三兆台幣),在二○二○年重返月球,在月球設立常駐基地,作為前進火星的基地。

太空政策學者羅格斯登說,歐巴馬正採行民間專家小組建議方向,包括利用商務太空船運送太空人、讓現有太空站延長運作五年,及循「彈性道路」進行太空探險,包括前往火星衛星、或短暫探訪月球,而非常駐月球。儘管星座計畫「死了」,但不代表美國探索太空的雄心也跟著結束,「人類探索沒有死,而且是真正重要的事。」

fsj 提到...

大砍經費 美星座計畫難登月

【陳文和/綜合二日外電報導】2010-02-03 中國時報

美國聯邦政府二○一一會計年度預算案,大砍前總統小布希任內提出的載人重返月球「星座計畫」(Constellation Program)經費,將泰半預算轉移至新太空載具的研發。

二○○四年展開新一代載人太空探索「星座計劃」以來,「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光是研發運載太空人重返月球的「戰神一號」(Ares 1)火箭及「獵戶太空艙」(Orion capsules)就已耗用九十一億美元。

白宮預算辦公室指出,星座計劃運用的是舊有的科技,不但進度落後,且已超支預算,而整體來說,重要性不如其他的太空相關研發案,卻又瓜分諸如機器人太空探索與地球觀測等計劃的資源。新預算案將撥廿五億美元,讓NASA在兩年內終結星座計劃。

但國會已傳出抗議之聲,參議員謝爾比指此舉將讓美國載人太空飛行的未來步上死亡,NASA將不再是創意與嚴肅科學的機構,而會成為白日夢和神話的機構。

星座計劃過去每年約耗資四十億美元,總預算達一千億美元。歐巴馬將把這筆經費轉移到新太空載具技術的研發,未來五年將動用六十億美元,研製輸運太空人進入地球上空低軌道的商用載具,也將以數十億美元推展在地球軌道為太空船添加燃料的新技術。

太空探索計劃預算重新調配後,NASA二○一一會計年度的總預算為一百九十億美元,較本會計年度的一百八十三億美元增加七億美元。

NASA一日則表示,星座計劃預算遭大刪,並不會阻礙NASA送太空人重返月球及探索太陽系其他星球,因為新的太空載具技術一旦研發成功,探索月球、小行星或火星的計劃就都有可能實現。

fsj 提到...

奮進號升空… NASA裁員不遠

【聯合報╱編譯林沿瑜/報導】2010.02.07

美國太空總署(NASA)將於美東時間7日清晨4點39分(台北時間下午3點39分)發射「奮進號」太空梭,將最後一批重要組件送達國際太空站,使國際太空站的建造工程接近完成。NASA將於9月結束太空梭發射任務,意味3艘現役太空梭將逐漸除役,數千NASA員工可能丟掉飯碗。

「奮進號」7日將從美國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升空,任務是將「寧靜號」節點艙及其圓頂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法新社報導,安裝作業將由兩名太空人合力執行,過程須進行3次太空漫步,每次6.5小時。

「寧靜號」上擁有空氣循環、氧氣製造和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還有一個處理廢棄物和衛生清潔的隔間,供太空人使用。另外,「寧靜號」的圓頂四周有6個窗戶、上面還有一個中央窗戶,可以讓太空人從外太空觀看地球和星體。

NASA目前共有3艘太空梭,至9月除役前只剩下5次太空任務。美國總統歐巴馬1日在提交年度預算時表示,為了避免赤字升高,將終止NASA的載人登月計畫,並打算將其它太空任務外包給民間公司。

2004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提出了「星座計畫」(Constellation program),打算讓美國太空人於2020年重返月球,並在月球建立基地,為登陸火星做準備。

不過,此計畫已因美國的財政狀況而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