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4

NASA 缺錢,無法追蹤更小的致命小行星

NASA Falling Short of Asteroid Detection Goals
http://www.wired.com/wiredscience/2009/08/neoreport/

根據 WIRED 的報導,一項由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發表的報告指出,若無更多資金 NASA 將無法達成其在 2020 年追蹤 90% 致命小行星的目標。

NASA 不久之後將能追蹤 90% 以上直徑超過 1 公里以上的潛在危險天體,那是國會先前明令的目標。文中表示這種大小的小行星擊中地球的機率約為每 50 萬年一次,一旦發生將為地球帶來巨災。而 NASA 的 Near Earth Object(近地天體)計畫在 2008 就已找到 11,323 個各種大小的天體。

但預算若不足,NASA 表示他們無法達到 2005 所提出的、要追蹤 90% 直徑大於 460 英尺(一百多公尺)之天體的目標。這種大小的天體若擊中人口稠密地區,也將會十分致命。

若要達到此目標,則必須建立一座以上的天文台,有可能還得再增加一具位於太空的觀測器。調查此問題的委員會也表示,美國在這方面獲得其他國家的奧援十分有限,而且最近這段時間也不可能。文末還整理出該報告的重要發現。

※ 相關報導:

* Report: NASA can't keep up with killer asteroids
http://www.physorg.com/news169304506.html

宇宙射線以七日魔法干預地球雲層
NASA 科學家發現生命源於太空的線索
太陽系在銀河平面間的「反彈」終結了恐龍?(更新)
NASA 與 ESA 敲定外行星任務

7 則留言:

fsj 提到...

天文達人蔡元生 發現「高雄」小行星

自由時報 2009.10.19

國人發現、命名第12顆行星

〔記者郭芳綺/高雄報導〕浩瀚銀河中,將有顆小行星叫「高雄」!業餘天文達人蔡元生今年發現新的天體,由他命名為「高雄」。這是國人發現並命名的第十二顆行星。

四十歲的蔡元生觀星二十多年,今年他向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提出天體搜尋計畫的構想,獲支持之後,便邀集四、五名觀星同好組成天體搜尋團隊,分工合作進行拍照、比對、計算行星軌道。

三月初,蔡元生在室女座附近發現一顆亮度十九的小行星,上報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確認了這顆在國際上擁有永久編號215080小行星,為首次發現的新星體。

由於發現者都具有命名權,蔡元生表示,他在高雄出生,高雄又因世運在國際大放光芒,所以決定把這顆星星叫做「高雄」。

小行星「高雄」面積約一個高雄小港機場大,繞地球一圈要四.六五年,繞行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約有兩億公里,最遠時是三.五億公里,目前的位置大概在天秤座附近。

曾在墾丁打造觀測站被罰

蔡元生從十幾歲開始就愛上數星星,為更了解銀河系的星星,斥資百萬元在空曠無光害的墾丁石牛溪農場旁,打造一座天文觀測站,因此遭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開罰。

蔡元生昨天把製作的小行星模型,送給高雄市民,昨由高雄市長陳菊代為收下。陳菊開心地說,「高雄」也能在宇宙天空佔有一席之地,真的很令人興奮,她已指示教育局持續編列經費贊助天文教育,未來高雄縣市合併之後,也不排除闢建一處大型天文宇宙行星教育園區,讓小朋友知道繁星點點的夜空,有顆高雄小行星。

歷來國內天文學家發現新行星,以地名命名居多,如「玉山」、「鹿林」、「嘉義」、「南投」,也有以人名命名,像是已故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



◆ 發現小行星! 以「高雄」命名

【聯合晚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2009.10.19

台灣業餘天文愛好者蔡元生與團隊,今年3月20日發現的臨時編號為2009 X18的小行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審核,最後命名為「高雄小行星,蔡元生今天將「高雄小行星」的模型,贈送給高雄市長陳菊。

蔡元生與中央大學天文所長黃崇源,共同申請了臺灣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的天體搜尋計畫,「高雄小行星」便是在此計畫中所發現。今年3月20日由蔡元生組成「天體搜尋團隊」,與中央大學鹿林天文臺觀測助理林啟生,共同使用鹿林天文臺口徑41公分的望遠鏡與天文專用數位影像,發現了新天體。

蔡元生表示,為了紀念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高雄,及高雄市成功舉辦的2009世界運動會,於是他將已發現的13顆小行星中,第一顆得到IAU CSBN永久編號的星體命名為「高雄」,並希望能將此榮耀與全體的高雄市民共同分享。

陳菊很肯定蔡元生及團隊的努力與用心,代表全體高雄市民,接受蔡元生致贈其所發現並命名的「高雄小行星」立體模型。她表示,不論是專業的天文學家或業餘的天文愛好者,發現新的星體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心願,此次「高雄小行星」的發現與命名,不但是高雄之光,也是台灣之光。

「多抬頭看星星吧!」蔡元生給想觀星的孩子一個建議,市區雖然有光害,但還是看得到星星,只要用心觀察,就能感受到星星的美好。

目前台灣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包含鹿林、玉山、高雄等12顆。蔡元生表示,雖然此次小行星中心公布的「高雄小行星」發現者為蔡元生(Tsai, Y.-S.)與林啟生(Lin, C.-S.)兩人,但這次的發現屬於團隊的功勞,每個參與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與貢獻。



◆ 唯一由台灣業餘者觀測發現 宇宙小行星 命名為「高雄」

【呂素麗/高雄報導】2009-10-20 中國時報

浩瀚宇宙一片繁星中,有一顆名叫「高雄」星星,在天秤座附近閃閃發光!第一顆由台灣業餘天文愛好者蔡元生發現並命名「高雄」小行星,最近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IAU CSBN)通過,永久編號訂為215080。

目前由台灣天文觀測者發現並命名的小行星有十二顆,「高雄」小行星是唯一由民間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並命名,其餘都是中央大學或鹿林觀測員發現、命名。

四十歲、經營儀器公司的蔡元生在高雄市土生土長,念高中時就喜歡觀星,他說「觀星很浪漫!」廿多年不間斷,曾發現彗星、超新星及小行星,也曾因在墾丁搭建天文台,被墾丁國家公園開罰單。

他把這次發現歸功於中央大學鹿林山天文台助理觀測員林啟生及所有團隊成員。

蔡元生與中央天文所所長黃崇源共同申請鹿林山天文台的天體搜尋計畫;今年三月廿日,蔡元生與林啟生共同使用鹿林天文台的口徑四十一公分望遠鏡、天文專用數位影像擷取設備的冷卻CCD,發現這顆小行星。

蔡元生說,「高雄」剛被發現時在處女座附近,像小石頭一樣,現在已移到天秤座附近。它按一定軌道移動,要確認小行星不會消失才能命名,估計它距地球約二億至三.五億公里,體積大約是高雄小港機場大小,直徑約二、三公里。

發現當時,高雄市正籌辦二○○九世運,他為紀念自己的故鄉,決定以「高雄」命名,獲觀星團隊成員支持,並得到國際小行星中心及小行星命名委員會認可審議通過,成為該小行星的永久名字。

蔡元生的「天體搜尋團隊」成員還包括大陸蘇州盤門風景區經營部科員陳韜、寧波韓商企業主管金彰偉及廣東華南農業大學畢業的袁鳳芳。

蔡元生昨天在高雄市港和國小舉行「高雄小行星」天文發表會,將高雄小行星模型獻給市長陳菊,與所有市民分享。陳菊表示,感到光榮與驕傲。



◆ 初一見明月 看花眼了?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2009.10.19

昨天是農曆初一朔日,高雄市立美術館園區湖濱樹梢上,竟然出現一彎明月!民眾揉揉眼睛,以為看花了眼,細問才知道原來是俄羅斯藝術家里歐尼.堤胥可夫的光藝術計畫「有月自遠方來」。

56歲的里歐尼.堤胥可夫,生於俄羅斯烏拉山區的小村,目前定居在莫斯科;畢業於醫學院的他,曾擔任醫學百科的編輯,也參與多份報紙的插畫工作,活躍於莫斯科的觀念藝術圈。巨大的月亮造型裝置計畫,幾乎已成了他的註冊商標。

里歐尼表示,中國許多著名詩人如李白等,都在詩中描寫月亮;連大思想家孔子都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朋」字就是兩個「月」。他從遙遠的家鄉把月亮帶來,想告訴高雄的朋友們:這是屬於俄羅斯的月亮和台灣的月亮,也是藝術的月亮和真實的月亮;兩個月亮成為了好朋友,如孔夫子所言,是人生一大樂事。

為了將直徑達2公尺的月亮燈箱高掛在內惟埤人工小島的樹梢上,高美館可是大費周章。當月亮燈箱亮起,水面波光也蕩漾著一彎新月,兩輪月互相輝映,襯著遠方燈火,成了一幅靜謐美景。

fsj 提到...

印尼上空小行星爆炸 3顆原子彈威力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2009.10.30

一顆小行星本月8日上午在印尼上空大氣層爆炸,爆炸的威力相當於3顆原子彈。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網站強調這顆太空岩石從天而降時,地球上沒有人事先監測到或知情,顯見小行星撞地球的危險性。

印尼電視台拍到的畫面顯示,當天印尼蘇拉威西上空出現一團明亮耀眼的火球,四周圍繞著巨大的雲狀物,且發出巨大聲響,南蘇拉威西省穆納島朋尼(Bone)鎮上有小學生被嚇得大哭。

鎮民說,他們看到一團火球由天而降發生爆炸,在天上留下一團煙霧。

「新科學家」引述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觀測報告指出,這顆直徑5~10公尺的小行星,8日在印尼上空約20公里處爆炸,應是有紀錄以來最大的小行星爆炸。

小行星以4.5萬公尺的時速墜落,撞擊地球大氣層,隨後因溫度急速升高而爆炸,釋出大約5萬噸黃色炸藥的能量,相當於廣島原爆的3倍威力。

科學界認為,過去主宰地球的恐龍所以滅絕,是因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引發爆炸造成;印尼上空的小行星爆炸,再度引發憂慮,尤其小行星直徑若是大到20到30公尺,可能帶來災難性結果。

NASA說,類似印尼上空小行星爆炸事件,大約每隔2到12年會發生一次。

美國正研議一項計畫,透過小行星監測站和登陸小行星等研究,找出防護地球的最佳途徑,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

fsj 提到...

距離史上第三近 小行星差點撞地球

自由時報 2009.11.12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一顆寬只有七公尺的小行星,六日以史上第三近的距離擦過地球,而科學家是在它快通過地球的十五小時前才發現。

驚險!近地前15小時才發現

2009VA 是在距離地表一萬四千公里處擦過地球,這是目前已知第三近的距離,而過去行星擦過地球距離最近的前兩名,分別是二○○八年十月九日,在地表六千一百五十公里外通過地球的2008 TS26,以及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在距離地表六千五百三十五公里處掃過的2004FU162。每年大約有兩顆像2009VA這種尺寸的小行星擦過地球,而小行星撞擊地球,大約每五年發生一次。

亞利桑納大學的卡塔林納巡天計畫,六日率先在2009VA通過地球前十五小時發現到它,麻州劍橋的小行星中心隨即認定,2009VA會近距離擦過地球,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的近地天體搜尋計畫辦公室(Near Earth Object Program Office),也以電腦繪製出2009VA的軌道,判定它不會撞擊地球。專家估算,就算它撞向地球,也很可能會在大氣層中燒毀。

本週還有兩顆小行星近距離造訪

美國航太總署(NASA)計畫,要在二○二○年前,把至少九十%對地球有撞擊危險的小行星與彗星追蹤出來。根據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指出,本週還有另外兩顆小行星會和地球擦身而過,其距離分別是兩百五十萬和一百萬公里。

fsj 提到...

NASA部分太空任務 擬外包私企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5日電】2010.01.26

消息人士25日透露,白宮已決定把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部分太空任務外包給私人公司,執行載人太空船送上軌道的任務。不過,該提案將面臨國會重大阻力。

華爾街日報報導,這項預期納入歐巴馬政府明年度預算的提案,將為美國太空計畫開啟新頁。其宗旨在建立多層次的數以10億元計的方案,讓包括新成立公司在內的私人業者競爭建造和操作能把美國太空人送上軌道的太空船,未來甚至可遠及太陽系。

國會可能會質疑該方案的安全性,並阻擋轉用NASA原已不敷使用的經費給私人公司。此外,由於目前預算難以估算明確、長期的資金計畫,因此白宮對於該方案的最終使命尚未定案。

白宮對於NASA的預算規畫,亦希望能加強支援氣候監視和環境計畫,並提升載人和無人太空計畫的國際合作。

據悉,NASA載人太空計畫部分外包的想法,去年由歐巴馬總統任命的小組提出後,備受重視。該小組由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主席奧古斯汀(Norman Augustine)領導,聲稱讓私人公司建造及發射本身的火箭和太空船把太空人送上軌道,可讓政府省錢,並使NASA專注於更具野心的遠程目標。

不過,許多NASA前主管反對這種做法。NASA前太空人主管普瑞寇特(Charles Precourt)表示,把大部分載人太空計畫外包給私人公司是「偏激」和「極度高風險」的途徑。他強調,除非增加整體預算,否則不論NASA追求何種新方向,「將無法奏效」。

白宮和NASA發言人對於這項消息均拒絕發表評論;業界和政府官員雖談及NASA的未來預算方向,但不願觸及任務外包的話題。



◆ 數位革命 害外星人發現地球機會渺茫

中時電子報/綜合報導 2010-01-26

著名的「ET獵人」,50年前創立外星人搜尋計畫(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的法蘭克德雷克博士表示,由於數位革命導致人類傳輸到太空的訊號急遽衰減,外星人發現地球的機會已經逐漸渺茫。

近日在倫敦「英國皇家學會」舉行的外星人會議上,德雷克博士坦言,過去50年,由於人類包括類比電視、無線電和雷達的信號蓬勃發展,使得地球被一層廣達50光年的輻射殼層包圍,這些訊號可以一直延伸到鄰近的恆星系統,讓外星生命有機會發現我們。不過,因為數位傳輸的發展,使得這類訊號的輻射能量已經減弱到越來越難以發現。

一般傳統電視的類比傳輸,可能產生100萬瓦的輻射,但現在改成數位傳輸後,實際能夠發射到外太空的能量約僅有兩瓦,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很快外星人就會完全無法偵測到我們的存在。

德雷克也說,由於外星生命很可能遠比人類的科技先進的多,所以以此類推,外星生命所輻射出來的能量,恐怕也是人類難以觀察接收的。儘管如此,德雷克仍舊繼續推行SETI計畫,要尋找更多的星系與頻率,直到發現外星生命的存在為止。

fsj 提到...

雲門小行星 宇宙發光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李承宇/台北報導】2010.04.29

浩瀚星空中,將有顆叫「雲門」的小行星!中央大學今舉辦記者會,將編號二○○○二五小行星命名為「Cloud Gate」表彰雲門舞集將台灣帶上國際舞台的特殊地位,讓雲門在宇宙熠熠生輝。這是台灣首顆以藝術團體命名的小行星。

這顆直徑五公里的小行星是九十六年七月廿五日由鹿林天文台觀測員林啟生和廣州中山大學學生葉泉志發現。雲門小行星位於小行星帶上,距離地球約五億公里,繞太陽一周約需要五點五年。

中大八十七年設立鹿林天文台,從九十一年至今已發現近千顆小行星,並有多顆取得正式編號,擁有命名權。中大真正有計畫觀測小行星是從九十五年啟動的「鹿林巡天計畫」,中大天文所和美國夏威夷大學合作的泛星計畫,目的就是大量搜尋、發現小行星或彗星。

鹿林天文台發現過一顆彗星,命名為鹿林;並正式命名十一顆小行星,有地名的「嘉義」及人名的「溫世仁」等。

fsj 提到...

小行星數量大增 地球擦身機率高

TVBS 2010/08/31

英國一名科學家公佈一則整理30年來小行星運行的影帶,畫面中顯示太陽系裡小行星亂竄,難保不會有一天撞上地球,過去30年來新發現的所有小行星,已經從8954顆小行星暴增到53萬顆,行星與地球擦身而過的機率,也跟著大增。

「慧星撞地球」電影旁白:「我們發現2顆彗星正朝著撞擊地球路線而來,哦,天啊!」

電影慧星撞地球裡,緊張的劇情,讓人忍不住擔心有一天外太空來的災難,會不會真的從天而降?雖然來自宇宙的危機,連天文學家都很難準確估計,但是有一位英國的天文學家公佈了一段影像,整理出30年來,在太陽系發現的小行星。

發現30年前,已知的小行星大概8954顆,但是30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了53萬顆小行星;有些小行星可能離地球越來越近,從這份像是大眼睛的,30 年來太陽系行星軌跡圖來看,藍色小點是地球,而裡頭中空的紅圈則代表小行星群走過的紀錄,離地球最近的小行星,差不多1百萬公里而已。

開普勒研究計畫主持人:「我們當然希望能發現數百個,就算無法發現ET,希望可以找到ET的家。」

美國NASA斥資美金6億,打造「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未來3年將透過「開普勒」,辨識新行星的大氣亮度,我們還會發現更多太陽系的小行星。

fsj 提到...

又大又近 小行星將掠過地球

中央社 2011-04-09

1顆小行星即將與地球擦身而過,時間就在今年11月。它的體積龐大,堪稱天體中最具危險性的太空隕石之一,預料到時將能飽覽多年難得一見的壯麗天文奇觀。

太空網站(SPACE.com)報導,11月初2005YU55 小行星將僅靠近地球0.85個月球距離。2005YU55是個圓形的小星體,直徑約400公尺。

小行星體積較為龐大,又將如此靠近地球,目前有關方面正在規畫各種雷達、目視與紅外線觀測活動。

2005YU55小行星是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Arizona)杜斯肯月球與行星實驗室(Tuscon's Lunar and Planetary Laboratory)2005年12月28日所發現的。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近地星體專案辦公室(Near-Earth Object Program Office)主任姚曼斯(Don Yeomans)說:「11月8日2005 YU55飛近地球的情形相當罕見,因為距離地球如此近,體積又如此之大。這種天文奇觀每30年才會發生一次。」

2005YU55小行星是個慢速自轉星體。麻州劍橋(Cambridge)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稱它是「可能具有危險性的小行星」。

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研究科學家班納(LanceBenner )說:「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2005YU55和地球擦身而過」。」他說,觀測活動包括使用波多黎各的巨型阿雷西波(Arecibo)天文望遠鏡與加州金石天文台(Goldstone)的設備。(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 火山活動升高 日密切監視

中央社 2011.04.08

日本氣象廳今天指出,3月11日發生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日本全國有20座火山的活動普遍增加,無法排除與大地震的關聯性,當局將會密切監視。

氣象廳官員指出,311大地震之後,秋田燒山、富士山、箱根山和阿蘇山等,北從北海道南至九州,共有20座火山的地震活動普遍增加,這些火山雖無噴出的徵兆,有些火山的地震次數也減少,但多數都增加,值得注意。

這名官員指出,無法排除火山的地震活動與311大地震的關聯性,史上曾有大地震出現的數個月後發生火山爆發的例子,因此將密切監視火山動向。

氣象廳統計顯示,3月單月發生的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共有77次,約是過去3年每月平均數的50倍,凸顯大地震之後強震的大幅增加。

統計分析指出,77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之中,在311大地震的震央周圍地區共占74次,另外3次依次是3月12日發生在秋田縣外海的規模6.4地震,和出現在長野和新潟交界處的規模6.7,以及3月15日發生在靜岡縣東部的規模6.4地震。

東北地方宮城縣外海昨晚發生芮氏規模7.1地震(由原先宣佈的7.4下修),是311大地震之後最大的餘震。有日本專家呼籲,今後還須警戒可能出規模8的強烈餘震。



◆ 東南板塊若連動 日恐再有9.0大地震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1.04.09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小組指出,日本東海、東南海、南海的板塊型地震若連動,九州宮崎縣外海的日向灘也可能同時發生芮氏規模9的巨震,恐造成2萬8千人死亡。

日本7日又發生規模7.1的強烈餘震,造成4死、兩百多人傷,日本氣象廳表示,未來還可能會發生規模六的餘震,截至三月底止,日本三月份共發生77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是日本過去3月平均值的五十倍,連火山地震也增加,過去曾有強烈地震發生後,火山跟著爆發的例子,因此日本官方正密切關注火山活動。

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小組自2008年起開始研究西太平洋沿岸地下構造以及四國、九州沿岸的海嘯痕跡,調查結果研判,日本東海、東南海、南海的連動地震類似曾經在1707年發生過的規模8.6強震。

日北東海、東南海、南海和宮崎外海的日向灘四個地震斷層長達7百公里,若這四個斷層帶連動發生地震,可能會引發芮氏規模9的大地震,並引發超過3公尺的海嘯席捲西太平洋沿岸。

研究小組指出,今後三十年內,發生東海地震的可能性為87%,東南海地震可能是70%,南海地震是60%。



◆ 墨西哥南部發生6.5地震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墨西哥市7日電】2011.04.08

墨西哥南部地區7日發生芮氏規模6.5的強烈地震,將近370哩外的墨西哥市部分地段的高樓搖晃,導致學校、旅館和辦公大樓緊急疏散,不過沒有財物損害或人員傷亡的報告。

美國地質測量所說,這次地震發生在上午8時11分,震央在墨西哥南部與瓜地馬拉接壤的Chiapas省省會Tuxtla Gutierrez約73哩外,距地面104哩深處。這次地震沒有引發海嘯警報。

墨西哥主要石油出口港Coatzacoalcos位於震央56哩外,附近還有一座煉油廠,不過國營石油公司表示,這一帶的作業沒有受到影響。

當地電台引用官方消息說,墨西哥設在Laguna Verde的唯一核電廠並未受到損害。

墨西哥市1985年曾發生規模8.1地震,造成一萬至三萬人喪生。當地居民對此記憶猶新,在地震發生後,餐館和學校裡的人全部都走避到室外。

墨西哥市民眾保護處說,他們啟動所有監測系統,不過沒有財物損害或人員傷亡報告。

墨西哥地震事務處說,這是墨西哥一年多來第六次發生規模6.0以上的地震,也是今年迄今最強烈的地震。

去年10月墨西哥西北部的加利福尼亞省曾發生規模6.9的地震,可是只造成輕微損害。去年4月加利福尼亞省接近美國邊界地區發生規模7.2地震,造成兩人喪生,幾千棟房屋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