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8

美醫療開銷 17%與肥胖有關

◆ 美醫療開銷 17%與肥胖有關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914419.shtml

【世界日報╱美聯社亞特蘭大15日電】2010.10.17

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最新一期刊登研究報告指出,全國近17%的醫療費與肥胖相關,顯示肥胖問題對醫療經費的影響,可能高出原先估計的近一倍。

艾莫利(Emory)大學健康政策研究人員索普(Kenneth Thorpe)說,過去可能有所低估,新的研究表明,與肥胖有關的醫療費用如今已達1680億元。他說:「這是統計上可能較準的最新估計。」

早年的研究預計,肥胖約使每人每年的醫療帳單增加1400元。但最新研究顯示,肥胖導致每人每年的醫療帳單增多逾2800元。

康乃爾大學和李海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了其他肥胖症研究人員使用的資料,分析了2000年至2005年期間近2萬4000名並非老人的成人病患,但醫療費用的金額是以2005年的美元為基數。

肥胖造成的醫療費用增多,一是因為過去的研究中只依靠自報體重,許多人低估自己的體重。而新的研究進行了統計調整,更符合真實的數字。

另一個原因是過去的研究認為除了肥胖以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導致醫療費用增加,因此這次研究人員還調查了肥胖者的親屬,如果家人也普遍肥胖,研究人員就會認為,家族有肥胖遺傳的肥胖者,醫療費也是由肥胖所致。

研究人員說,肥胖是社會的重大負擔,「肥胖問題的加劇導致醫療費用更加昂貴」。



◆ 聰明選 健康吃 外食也能三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16/today-health1.htm

文/李青蓉 2010.10.16 自由時報

由於肥胖及慢性病與過量攝取油、鹽、糖脫離不了關係,以至於「低糖、低油、低鹽」的「三低飲食」成了現代人追求健康必須採行的養生守則。

要力行「三低飲食」並不容易,對經常外食者更是一大挑戰,最重要的是,必須在食物的挑選及烹調下工夫,「耐心」、「細心」加上「決心」,控制口腹之慾,才能完成此健康任務。

◎中式自助餐

●主食建議以黃豆飯、糙米飯等高纖食品取代精緻的白米飯。

●千萬不要選油炸的主菜如:炸排骨、炸雞腿,不妨選擇油量少的紅燒類、燒烤類、清燉類、蒸煮類的肉品,也可以選剝皮的白斬雞、蔥油雞等。

●吃青菜的時候,記得要瀝乾湯汁。

◎麵食

●點湯麵會比乾麵好,因乾拌麵的肉燥及炸醬油量都很高。

●吃牛肉麵時,最好選擇清燉麵,或選吃牛筋或牛腱,不要選牛腩,因油量較高。記得叫盤燙青菜,加點蒜泥醬油就好,千萬不要加肉燥。

●水餃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最好搭配蛋花湯、青菜豆腐湯等清淡湯品。

◎客飯、便當

●燴飯(麵)、炒飯(麵)的油量比較多,應少點為妙。最好選擇飯菜分開的客飯,飯上面不要再淋滷汁。

●主菜不要選油炸類,紅燒、燒烤、清燉類比較好。一般市售便當的肉量都比較多,為避免油量及蛋白質攝取過多,最好選主菜少、副菜多的便當,以減少身體的負擔。

◎歐式自助餐

●菜色多,可自己掌握選擇符合「三低原則」的食物。以沙拉為例,捨去千島醬,以油醋汁取代。

●選擇全麥麵包,奶油及蒜泥麵包都太過油膩。主菜方面,不宜選奶焗類,陶板、燒烤類都不錯。煎牛排比較油,燒烤牛排比較好。

●至於飯後附餐,喝紅茶、咖啡就不要再加奶精,蛋糕、甜點多屬高油脂、高糖食物,建議選擇水果、果凍及龜苓膏等。

◎日式料理

口味清淡的壽司就是不錯的選擇,竹筍及明蝦沙拉也很清爽。炸物最好剝皮後再吃。

◎義式料理

包了餡的芝心披薩,熱量甚高,所以如果想吃披薩,最好選蔬菜多的、皮薄的會好一點。

●義大利麵要選較低油的醬汁,如茄汁及羅宋口味較好,奶油口味就不太好了。

◎火鍋

●火鍋中以涮涮鍋或昆布鍋的湯底最少油,食材選擇以海鮮、低脂瘦肉、豆製品較適宜,少用加工食品,多選用青菜。

●最好不要喝火鍋湯,不妨搭配無糖飲料較健康,沾醬的量愈少愈好。

●至於石頭火鍋及近年流行的麻辣鍋、巧克力鍋、牛奶鍋,都屬不健康的飲食。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營養師)



◆ 治便秘藥配牛奶 胃痛、腹痛找上你

【聯合晚報╱林進修】2010.10.18

一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中年婦女,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控制病情,有天她聽從朋友建議到藥妝店買來近來很夯的健康食品「Q10」,連續服用一陣子後,檢查發現抗凝血功能明顯降低,隨時可能併發出血性中風倒下,嚇得她趕緊就醫治療。

成大附設醫院藥劑科藥劑師黃玟娟表示,這名患者是不當配服藥物的典型個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藥劑科主任李佳利指出,臨床常碰到不少患者以牛奶、咖啡、果汁或茶來配服藥物,結果不是導致藥效下降,就是併發副作用,有的甚至嚴重到必須送醫治療。

葡萄柚汁配心血管藥→心律不整

李佳利說,臨床最常碰到的是以葡萄柚汁來配服心血管藥物,使得藥物代謝速度變慢,血中藥物濃度增高,進而出現心律不整等副作用。

黃玟娟表示,治療感染症的速博新錠,或是治療青春痘的多喜黴素腸溶膠囊等抗生素,會和牛奶中的鈣、鎂、鐵等金屬離子作用,降低藥物吸收效率,減少藥效。

治便秘藥配牛奶→胃痛、腹痛

治療便秘用的樂可舒腸溶糖衣錠,外表有一層避免被胃酸分解的膜衣,目的是確保藥物進入腸道才發生效用。但如果以牛奶搭配服用,牛奶會中和胃內的酸性,使得藥物提早在胃部就分解,容易增加胃部刺激,造成腹痛。

如果非得喝牛奶不可,黃玟娟建議應吃抗生素2小時後再喝。如果已先喝了牛奶,就必須等6小時後再服用抗生素,才能將牛奶對藥物的影響降到最低。

除了葡萄柚汁及牛奶,服藥也不宜配咖啡、酒及茶。黃玟娟發現,部分抗生素、胃腸藥、口服避孕藥及類固醇遇上咖啡時,會讓咖啡因代謝變慢,使得血中咖啡因濃度增加,出現心跳加速、坐立不安、噁心、暈眩等不舒服的症狀。如果真的很想喝咖啡,兩者起碼要間隔2小時。

喝酒配安眠藥→小心昏睡

她提醒民眾,千萬別喝酒來配藥,尤期是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因為酒精對這些藥品的副作用會有加成作用,一旦和酒精一起吞下肚,有可能造成昏睡不醒,甚至抑制呼吸而危及生命。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增加,罹患慢性病而需服藥控制病情的老人越來越多。李佳利建議這些「服藥一族」,如果真要喝點東西才能把藥吞下肚,白開水應是最佳選擇。

※ 相關報導:

偏食養出瘦皮猴家長心態要改

20 則留言:

fsj 提到...

國際藥聞-跑步太久 易生橘皮組織

諶悠文 2010-10-17 中國時報

跑步被視為最理想的健身運動,既可鍛練體能、強化心臟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還能燃燒脂肪。但跑步真的有那麼好嗎?

英國若干健身專家最近指出,跑步可能無助於減重,反倒形成橘皮組織,還伴隨著心臟病發作和膝蓋或腳踝受傷的風險。

倫敦健身教練布魯克斯說,跑得愈勤,身體就會為下次跑步貯存更多的脂肪。而且人體適應力超強,所以跑步效率愈來愈高,消耗的熱量卻跟著愈來愈少。

他也指出,跑步可能使心臟萎縮。「心臟是由心肌組成,如果你強迫它長期不斷工作,它自然會縮小,以減少能量消耗。如果要使心臟強大,必須對心臟施以肌力訓練,而非耐力訓練。」

跑步時,下肢關節承受2.5倍身體重量的壓力。這麼大的壓力反覆施加,身體最脆弱的關節最後會受不了,腳踝或膝蓋首當其衝,穿戴護具只是把壓力轉移至次脆弱的關節而已。

一般認為,運動會加速新陳代謝,但布魯克斯認為正好相反。長跑會不斷消耗身體儲存的能量,然後身體開始分解肌肉蛋白以獲取能量。「你如果想要讓肌肉損耗,並降低代謝率,就持續跑步吧。」

另外,健身教練馬斯楚洛科表示,橘皮組織主因是血液循環和皮下組織代謝不良,錯誤的運動方式,諸如跑步,只會增加橘皮組織形成機率。如果運動持續太久,代謝過程會產生自由基,進而傷害細胞。運動對身體通常是一種良性壓力,可是淋巴代謝不良已經是壓力累積的結果,跑步對身體的壓力可能使橘皮組織更為增加。

布魯克斯認為,進行「高強度訓練」(high-intensity training)約10分鐘,可比慢跑燃燒更多脂肪,又能強化心臟功能和關節,並促進新陳代謝。訓練方法有許多種。先暖身5分鐘,再全力奔跑30秒,然後慢跑或步行90秒,重覆3至8次。也可以使用划船機或健身腳踏車,依相同模式操作。



◆ 雞精蛋白質會快速轉為熱量 無法修補組織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0/10/18

許多人探病時習慣帶盒雞精,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表示,身體較虛弱的住院患者可能無法咀嚼肉類食物,或食欲不佳,喝點雞精的確可幫助提振精神,但這是應急之道,雞精中的蛋白質一下就轉為熱量,無法用來修補組織。患者要趕快吃飯配肉,攝取澱粉類、蛋白質食物,恢復正常均衡飲食,受損的身體組織才能得到修復。

趙強解釋,生體虛弱、大病初癒的人身體非常需要能量,蛋白質一進入身體就會透過「糖質新生作用」轉化為葡萄糖,因此有些患者反映,喝了雞精感覺「較有元氣」,由於身體中的葡萄糖很快被吸收、代謝,所以「元氣」無法持久。當蛋白質轉化成葡萄糖,胺基酸裡的氨就會失去效用,肝臟、腎臟必須處理掉這些氨元素,無形中也增加肝腎負擔。

像製造紅血球、白血球、製造免疫細胞、組織修復、荷爾蒙分泌合成,都需要仰賴蛋白質。正常情況下,澱粉負責提供身體所需熱量,澱粉充足,蛋白質才會真正發揮修補的效用,因此住院患者只要可以進食,最好盡早吃飯配肉,「吃肉才能補肉」,澱粉、蛋白質各司其職,身體就可恢復正常運作。

趙強提醒,痛風患者尿酸過高,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需要控制蛋白質攝取量,都不能喝太多精雞。

有的人不喜歡雞精的味道,趙強建議,可用熱水稀釋,喝起來就會像雞湯,或者也可以使用雞精來燉些湯品,放些山藥、蓮子、蓮藕等,幫助補充營養。



◆ 營養師:盡量吃三餐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洪敬浤/連線報導】2010.10.18

現代人流行吃早午餐,醫師仍建議早睡早起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營養師認為即使無法正常吃三餐,也應調整自己的生理時鐘,盡量吃三餐,不要兩餐併一餐。

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家醫科主任吳俊鋒表示,人體內分泌有時間表,例如白天腎上腺素多、晚上退黑激素多,作息不正常,內分泌會被打亂,長期下來罹患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機率會增加。

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張麗娟說,早上起得晚、吃得晚,會讓身體處在飢餓的狀態太久,例如晚上十時後未進食、一直餓到早午餐約十一時才吃,細胞長期肌餓,吸收能力會變得更好,易造成肥胖、產生慢性疾病;另有研究認為太久不吃東西,膽汁會變濃稠,易生結石。

她建議盡量一日吃三餐,例如早上起床時先簡單吃一點東西,晚一點再吃午餐,睡前三小時避免進食,以免器官無法休息。

台中榮民總醫院營養師李思蓉說,特殊疾病患者服藥得搭配進食,就得注意吃飯時間,例如糖尿病患少吃一餐會血糖過低;早午餐份量較多,如果一頓飯吃得太飽,腸胃是否受得了,就要看每個人的耐受程度。

※ 相關報導:

* 都會人延後用餐 吃「早午餐」漸流行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5916691.shtml

fsj 提到...

研究:美兒童卡路里 4成來自垃圾食物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0.10.19

打開冰箱或是儲物櫃,滿滿的零食、汽水、冰淇淋、薯條或是餅乾,看起來雖是可口,卻都是俗稱的「垃圾食物」,很可能讓你的孩子吃進沒有營養的熱量!根據美國最新調查發現,美國兒童攝取的卡路里來源,其中高達4成都是來自於這些垃圾食物。

根據美國Kids Health統計,美國兒童體重過重現象越來越頻繁,幾乎每3人中,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另外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甫分析「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發現, 2歲到18歲兒童每日攝取的卡路里,高達4成以上都是來自包括汽水、含糖果汁飲料、蛋糕餅乾、披薩與全脂牛奶等垃圾食物。

研究人員莉迪表示,「這些無營養卡洛里攝取量對任何年紀族群的兒童來說,都嚴重超標,」耶魯大學魯德食品政策暨肥胖症研究中心提醒家長,「大人其實可以訓練孩子應如何攝取較健康的食物,不能只是任由其選擇。」

哈佛大學營養系教授維里特則主張,「要有效阻止兒童暴露在這些無營養卡路里食物的誘惑,就必須要對垃圾食物的廣告實施限制。」

美國疾病管制局也發現,在10歲到15歲間體重呈現過胖的兒童,有8成到了25歲時,體重仍舊屬於過胖,其結果就可能容易伴隨糖尿病、癌症與體重相關疾病。



◆ 青少年愛含糖飲料 骨本堪慮

中央社 2010.10.19

國健局調查,國高中學生喝含糖飲料頻率,比吃乳類製品的頻率高,且每10名高中女生有 3名每週運動時間不到10分鐘。衛生署呼籲青少年多運動、多吃鈣質豐富食物,奠定骨本。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科長洪秀勳今天受訪表示,國健局分別在民國96年、97年,針對6533名高中職、五專學生及4856名國中學生進行健康行為調查。

根據調查,含糖飲料與奶製品飲食習慣上,國中生過去1週天天喝含糖飲料比率為22.7%;天天喝牛奶等乳製品的比率為18.6%;都沒有喝乳製品的比率為16.9%。

調查也發現,高中職、五專學生喝含糖飲料,平均每天1次或以上的佔36.9%;喝乳製品平均每天 1次或以上只佔16.7%;都沒有喝乳製品或只有1次的比率,將近35%。顯示國高中生攝取含糖飲料的情形,比攝取乳製品多。

洪秀勳說,分析學生們的運動習慣發現,國中生過去1週沒有運動或運動時間不到10分鐘比率為7.5%,高中、五專生為23.2%,其中,女生都不運動者達31.1%。

洪秀勳說,要降低老年時發生骨鬆性骨折風險,年輕時骨骼密度增加的關鍵時期,就是要多運動,並採取負重式運動,例如球類運動、健走、跑步;學生們也要多吃小魚乾、蝦米、黑芝麻、豆乾,不要錯過儲存骨本的黃金時期。



◆ 穿塑身衣「享瘦」…才怪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0.10.19

減肥明星藥諾美婷下市,各類減肥法搶食市場。曾在產婦及中年婦女圈引起風潮的塑身衣,市況又熱,但醫師提醒,塑身衣不宜久穿,免得腸胃或皮膚不適。

振興醫院美容減重中心主任藍淑馨說,近來發現不少登門想瘦的女性,都和塑身衣打過交道;產婦最常在坐月子中心或婦產科接觸到塑身衣資訊,「產後一定要穿,否則身材會完蛋」,這類帶有威嚇的語言,最容易讓她們掏出數萬元,買一套塑身衣。

五十多歲的王教授因有水桶腰,即因聽了這些廣告詞買了三件塑身衣,上班出門就穿。她說,雖不能把贅肉變不見,但穿了,「至少可均勻分布這些贅肉!」

更年期女性因體內荷爾蒙驟減等因素,不知不覺,人就像吹汽球般鼓起來,都是業者鎖定的目標客群。

不少人穿塑身衣的經驗,都是材質悶熱緊繃,「好像整個人被綁住」,因不舒服,食欲跟著降低;但業者又耳提面命:「一天最少要穿八小時」,因此,就有「比頭髮還細一百倍的材質」、「輕磅」等標榜「涼感」的塑身衣問市。

藍淑馨表示,因穿塑身衣出現尋麻疹、接觸性皮膚炎就診者,大有人在,多數塑身衣為純絲或純棉,或混有部分萊卡等彈性布料;但是,裹住身體,也有如裹小腳般不舒服。

隨著諾美婷下市,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林文元說,醫院減重班已接獲不少學員問:「可否搭配塑身衣減肥?」

林文元提醒,穿塑身衣,可能會有食不下嚥的效果,也會增加腹壓,易使腸胃蠕動變慢而便秘,還有人因此胃食道逆流,猛吐酸水,都是需留意的後遺症。

fsj 提到...

奇異果、芹菜、山苦瓜 「護心」好選擇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0.10.22

秋意濃,日夜溫差大,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台北醫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劉珍芳推薦,奇異果、芹菜、山苦瓜皆是不錯的「護心」食材。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淑惠指出,奇異果含豐富維生素A、C及膳食纖維,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足感外,還可避免血糖上升、促進身體好膽固醇增加。

劉珍芳說,針對20歲到65歲高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的高血脂症患者研究,每天吃兩顆奇異果、持續八周,壞膽固醇較不易被氧化,可降低粥狀動脈硬化症風險。

北醫保健營養學系教授陳俊榮也說,奇異果酵素可幫助消化,促進脂肪代謝,抑制壞膽固醇吸收,建議每天可在飯前或飯後,吃一到兩顆奇異果。

另外,奇異果中富含的維生素C具有「水泥效果」,可減少細胞空隙,避免細菌進入,可預防自由基過度氧化;至於維生素A,可保護、幫助上皮組織生長,秋季裡,是皮膚「抗乾」的不錯選擇。

不過,若會對奇異果中蛋白質過敏,就不建議食用,因可能導致皮膚搔癢、蕁麻疹,尤其是小朋友或孕婦若有過敏問題,食用奇異果恐讓過敏症狀加劇。此外,奇異果熱量雖低,一顆半、約125公克奇異果,熱量僅61大卡,但它含有14.8公克(相當於一湯匙)糖,食用過量,仍會讓血糖升高。

至於芹菜,除含膳食纖維與礦物質,可促進腸道蠕動、刺激消化吸收,延緩胃排空時間、刺激澱粉水解、延緩血糖上升作用外,芹菜中的鉀,還可以調節血壓。劉珍芳說,動物實驗顯示,芹菜含有植物性化學物質(pthalides),具放鬆血管周圍平滑肌、降低血壓作用。

但芹菜纖維質高,若腸道敏感、曾受傷者,並不適合食用芹菜,以免脹氣、腸胃不適。此外,腎臟病患者食用含鈉、鉀食物時得當心,過量食用,恐引發急性腎衰竭。

山苦瓜近年頗「夯」,它的顏色較深,營養素往往高於淺綠色蔬菜。陳俊榮說,山苦瓜中類似胰島素因子,可促進血糖代謝。楊淑惠也指出,一份130公克的山苦瓜,熱量僅18大卡,膳食纖維達1.9公克,臨床試驗證實,山苦瓜萃取物有助降低血糖。



◆ 胃塞車 奇異果快易通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10.22

天氣冷,朋友聚餐時吃火鍋,怎麼才吃幾口,就覺得胃脹氣,甚至吐出來,小心這就是「胃輕癱」。主要是因控制腸胃蠕動的自主神經功能欠佳,以致食物長時間停留在胃裡面,無法消化,長期下來,血糖不穩,恐增加糖尿病風險。

新光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陳雁玲指出,胃輕癱是一種神經病變,好發於糖尿病人,美食當前卻不敢多吃,因為接踵而來的消化不良、胃脹氣,讓人難以承受。症狀輕時,只覺得腸胃不適,容易飽脹;一旦嚴重,會覺噁心、嘔吐,甚至還會昏迷。

陳雁玲表示,這些患者常吃太快就會吐,所以胃輕癱患者務必少量多餐,不可一下子吃太多,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在治療上,這屬於神經病變,目前無直接有效的藥物,僅能給予增加腸胃蠕動的藥物,幫助胃部排空,效果相當有限。

其實從飲食著手,也能改善胃輕癱不適症狀。台北醫學大學營養保健學系謝榮鴻指出,消化不良的人一定要少量多餐,不要一下子吃太多,多吃低GI(升糖)指數的食物,有助穩定血糖。

奇異果就是典型的低GI(升糖)指數水果。研究證實,奇異酵素能通過高酸、高溫的胃部環境,在胃部環境中,可增加37至48%的蛋白質分解能力;在小腸環境中可增加45%蛋白質分解能力。

謝榮鴻指出,多吃奇異果,可維持消化道順暢,消除蛋白質餐飲後的飽脹感,是糖尿病患不錯的選擇。奇異酵素是天然的消化促進劑,可協助分解牛奶、牛肉、大豆、玉米、小麥所含的蛋白質,加速胃部排空速度。

至於高GI指數的食物,吃多了可能提高血糖,讓血糖不穩定。謝榮鴻分析,精緻蛋糕、白土司、含糖飲料都屬於高GI食物,糖尿病患應少吃。

fsj 提到...

煮法正確 魚肉照吃熱量減少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北港報導】2010.10.24

「煮了幾十年的菜,到今天才知道一直用錯方法!」雲林縣北港鎮許多老婦人參加北港媽祖醫院在東陽里社區舉辦的「教你聰明設計飲食」才恍然大悟;不僅向營養師學會了正確煮法,還懂得如何為家人的飲食「量身訂製」及健康把關。

北港媽祖醫院營養室主任潘曉亮帶領中國醫藥大學營養系學生走入社區,投入「全民吃出健康」運動,營養志工教大家如何計算「BMI」(理想體重),並依個人「BMI」算出1日所需熱量,設計自己健康食譜。

潘曉亮扮起「阿基師」以風趣的教法,指導正確烹飪。他說,鄉下人「吃粗飽」、「口味重」,主掌全家健康的婦女對「菜的份量」沒概念,往往不覺中吃過量,其實只要把握正確煮法,魚肉照樣可上桌,讓每餐「量不變、卡減少」。

他說,炒菜不宜烈火,最好用水煮,可先用水炒,再加少量油,照樣炒出青脆可口的菜餚,起鍋前再加調味料,這種煮法營養不流失,且比烈油熱炒更好吃。

北港東陽里社區發展協會昨天也成立健康飲食工作坊,和媽祖醫院合作定期開班授課。里長吳春美說,很多媽媽認為煮菜能下飯最重要,香辣口味吸引孩子、老公味蕾,就為換來一句「媽媽煮的最好吃」,其實這些觀念都要改。

媽祖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吃、煮都是學問,營養師走進社區,讓大家學會為自己量身訂製一套健康美食,期待大家把握「天天五蔬果、多運動」,就不必老是跑醫院了。

fsj 提到...

降低罹患第一型糖尿病 多喝母奶 別太早吃麥粉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2010.10.25 自由時報

好發於兒童與青少年的第一型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醫師日前收治一家3兄弟,老大在3、4歲時發病,雙胞胎兄弟則在10個月大發病。雖然第一型糖尿病罹病原因不明,外國研究初步顯示,喝母乳6個月以上有助減少罹病風險。

台灣兒童糖尿病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羅福松強調,目前第一型糖尿病罹病原因不明,不過,美國曾進行7、8千個第一胎生下糖寶寶的家庭調查,分析飲食與環境的危險因子,發現未喝母奶、太早吃麥粉、維他命D缺乏,或遭克沙奇病毒、先天性德國麻疹病毒等傳染,都可能引發第一型糖尿病,不過,這些雖未達統計相關,但仍被列為高度「嫌疑」。

若發現孩童喝多、尿多、體重突然下降,最好就醫檢查;羅福松強調,提早確定罹患糖尿病,才能儘早控制血糖,減緩10年內出現白內障、15到20年視網膜小血點等併發症。

我國第一型糖尿病發生率,40歲以下為10萬分之1.5、10歲以下為3至5。羅福松表示,國外發現,近2、30年來,有年輕化趨勢,5歲以下每年增加3到5%的病患,我國雖無相關研究,但發病年齡平均7歲半,而5歲以下個案,光是林口長庚也收治8、90例。

雖然第一型糖尿病與遺傳無關,第二胎產下「糖寶寶」機率約3到6%,但羅福松說,日前收治一家3兄弟罹患第一型糖尿病,老大在3、4歲時發病,雙胞胎兄弟則是在10個月大時發病,可能是國內第一個3兄弟罹病的案例,而其父母也沒有糖尿病家族史。

台灣兒童糖尿病關懷協會昨天下午在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舉辦病友親子活動。29歲的賴小姐現身說法。她表示,自己10歲發病,24歲發生視網膜病變、25歲開始洗腎。過去因為求學時打針不方便,她一天只打兩次胰島素,也讓血糖控制不良,現在改成4次,加上自我管理得宜,病情逐漸穩定。



◆ 台灣兒童愛喝飲料 居世界第4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10.26

兒童福利聯盟今天公布最新調查指出,台灣兒童平均一年看3萬3696個電視廣告,其中近萬個是食物廣告,其中飲料類廣告為最大宗,占四成;台灣兒童每天喝飲料比率更位居世界第四,明顯高於美國和法國。兒盟呼籲立法在兒童收視的熱門時段播放垃圾食物廣告。

調查指出,「吃飯配電視」的小孩在不知不覺中接收更多的食物廣告。用餐時段的食物廣告每5.2分鐘出現一次,是其他時段的1.7倍。

各類食物廣告中,飲料類占四成,其次是速食店廣告、零食廣告,分別占二成三、二成一。近七成五小朋友表示經常看到垃圾食物廣告,每三個孩子有一個,會因看了電視的零食廣告而想買來吃。

調查顯示,台灣兒童愛吃零食及喝飲料,其中喝飲料比率38.7%,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保加利亞 (49.5%)、以色列(41%)、馬爾他 (39%)。

這項調查是兒盟於8月9日至16日,於兒童最常收視的熱門時段,平日下午5時30分至7時與假日中午12時至下午1時,就熱門的卡通節目進行食物廣告的檢視。

兒盟檢視卡通節目食物廣告出現的頻率,發現平日 (周一至周五),食物廣告平均每小時出現8.8次,而假日 (周六、日)平均每小時出現9.9次;進一步計算食物廣告佔所有廣告的比率時,假日 (34%)較平日 (27.2%)高出許多。

對照台灣兒童平日、假日平均看電視的時間後,發現孩子平日每天看84.2個電視廣告,其中22.9個是食物廣告,假日每天看113.5個電視廣告,其中38.6個是食物廣告。一年下來,台灣兒童平均一年看逾3萬個電視廣告,其中近萬個(9968)是食物廣告。

調查進一步分析食物廣告內容,蔬果汁飲料廣告強調「喝了之後能夠隨時補充營養,對身體健康有益」。速食店廣告則打著「快樂在哪裡,小孩就在那裡」的口號,營造全家歡樂、溫馨的印象,甚至曾請來跆拳道選手代言,試圖為高熱量食物營造「健康」形象。兒盟也質疑速食店業者的兒童餐點搭配贈送玩具的作法。



◆ 蘋果型?梨型? 身材基因有關連

【元氣周報/中央社路透電】2010/10/22

科學家發現超過30種和肥胖有關的新基因變異,可以解釋某些人為何會過重,又為何有人是蘋果型身材,又有人是梨型身材。

來自280個研究機構、超過400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表示,他們的研究成果能進一步了解肥胖的生物作用(biological process),未來能協助發展打擊或預防肥胖的新方法。

但他們也說,雖然基因的確是造成肥胖和體重問題的部分因素,他們強調這僅是其中一個因素,主要原因還是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缺乏運動。

科學家們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期刊發表兩篇研究。學者在第一篇研究指出,13種新基因變異可能和人為何是蘋果型或梨型身材有關。基因變異也就是DNA序列的變異。

他們表示,大多數的基因變異,對女性的影響比對男性要強烈。

之前的研究發現,脂肪囤積的部位不同,可能會影響健康。

如果脂肪大部份囤積在腰部,稱為「蘋果型」身材,可能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

如果臀部和大腿較胖,稱為「梨型」身材,部分研究認為這種身材罹患糖尿病與高血壓的機率較低。

牛津大學林格倫(Cecilia Lindgren)表示:「發現影響我們是蘋果型或梨型身材的基因,以及男性與女性的不同影響程度,我們希望能集中於潛在的生物作用。」

第二項研究則是基因與BMI指數的關係。共有25萬人參與這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研究發現有18個新基因區與BMI指數有關。



◆ 像感冒、長瘀青 小心過敏性紫斑症

聯合報/記者彭芸芳/新竹報導 2010/10/25

換季入秋了,如果家中小朋友出現類似感冒症狀時,記得也要順便查看大腿、小腿、腳踝等處有沒有左右對稱的瘀斑,新竹市一名1歲林小弟弟就是看似喉嚨痛、肚子痛,其實卻是「過敏性紫斑症」,初期診斷不易,因可能侵犯腎臟,不能不謹慎。

林小弟弟的父母因他發燒、感冒加腸胃炎,帶他到署立新竹醫院小兒科就診,醫師李星原仔細追溯病史,發現幾天前,林小弟弟曾有腹痛,喉嚨輕微紅腫,再翻開大腿內側出現有嚴重瘀斑,小腿上也有數個小瘀斑,診斷為「過敏性紫斑症」。

李星原表示,過敏性紫斑症好發在3到15歲間,又以5到7歲幼童最常見,通常會先有咳嗽及流鼻水,常被認為是感冒。

過敏性紫斑症發生的原因至今不明,一般認為是免疫系統造成的血管發炎,除了紫斑外,還會有關節疼痛、腸胃道症狀及侵犯腎臟。

李星原指出,長在皮膚上的可能是塊狀或點狀紅斑,有些像蕁麻疹一樣,漸漸的疹子轉變成瘀斑、出血點或突起的紫斑,特別的是斑點都左右對稱,例如在小腿和腳踝處;嬰兒或長期臥床的病人,可能出現在大腿及臀部。

約有15%的病人會出現關節炎、關節疼痛,50%會有腸胃道的問題,從輕微的噁心嘔吐到嚴重的腸套疊、腸穿孔及腸子壞死都可能發生,約有20%的病人有腎臟問題,從輕微的血尿、蛋白尿到嚴重的急性腎衰竭都有可能。

要注意的是,若成年人得到過敏性紫斑症,腎臟得到的傷害會比較嚴重且不易恢復;病童則會恢復的都不錯。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復發。

fsj 提到...

肥胖青少年 血管硬如中年人

楊明暐/綜合報導 2010-10-26 中國時報

加拿大研究人員表示,肥胖的青少年身體其實已出現心臟病的徵兆,他們的血管看起來很像中年人的血管。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兒童醫院一個研究小組針對六十三名平均年齡十三歲的肥胖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他們的大動脈,也就是體內最大的血管,已出現「硬化」跡象,這是心臟病初期指標。

向心臟供血的動脈開始硬化,是日後罹患心臟病的重要轉變之一。醫生在檢測大動脈的彈性時,會使用超音波,以了解血液通過血管的速度。那些肥胖青少年的檢測結果和五十五名體重正常的青少年相比,差異相當明顯。

令人擔憂的是,胖小孩和一般孩子在血壓及血膽固醇含量方面,差異沒這麼明顯。這意味那些威脅或甚至縮短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在孩童時期就已靜悄悄地在發展壯大。

參與研究的哈里斯醫生(Dr. Kevin Harris)指出,肥胖小孩的收縮壓只是略高,但大動脈硬化卻跟心血管疾病和早逝有關。加國心臟暨中風基金會的亞當遜醫生(Dr. Beth Adamson)認為有必要重新思考社會所接受的生活型態標準,以保護孩子們未來的健康。

在英國,人口肥胖率與加拿大、美國相差不遠。英國心臟基金會同樣關注這項研究,並認為孩童肥胖是一枚公共衛生的定時炸彈。過去廿年英國孩童肥胖率直線上升,且持續增加,令人擔心越來越多年輕人會罹患心臟病、中風以及第二型糖尿病等其它疾病。專家認為有必要讓廣大家庭了解問題的嚴重性,教導人們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多多運動。


◆ 蔬菜含超量硝酸鹽 傷身啊!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0.10.27

常吃蔬菜,有益健康,但台大教授鄭正勇上午警告表示,國內葉菜經常因使用過量使用氮肥,而殘留過多硝酸鹽,人體如攝取過多硝酸鹽,會誘發食道癌、胃腸癌及肝癌等疾病,嬰兒如攝取過多,也可能引起藍嬰症,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呼籲消費者先做好清洗及檢驗工作。

鄭正勇與主婦聯盟合作,上午隨機購買蔬菜進行硝酸鹽檢測,結果發現在有機店購買的小白菜及超市購買的青江菜,硝酸鹽成分都超過20000ppm,有機店買的小芥菜硝酸鹽含量也超過15000ppm;在傳統市場買的菠菜、高麗菜硝酸鹽含量在1250至1500ppm,在有機店購買的油菜、高麗菜硝酸鹽含量各為1500及5000ppm。

鄭正勇說,葉菜硝酸鹽含量過高,多半是部分農民為加快蔬菜生長,大量使用氮肥;過量使用氮肥不但可能不利人體健康,也將造成土壤地下水遭到汙染,而硝酸鹽是台灣地下水資源中威脅的最大來源。

鄭正勇指出,歐盟對新鮮菠菜及萵苣的硝酸鹽都訂有最大殘留量標準,但台灣未訂標準,根據上午隨機檢測發現,台灣蔬菜的硝酸鹽含量比歐盟標準都高出1至5 倍;而嬰兒食品材料的硝酸鹽容許量,在歐盟是250ppm,美國為500ppm,市售葉菜大多超過歐美標準,低則10幾倍,高者更高達40倍,對經常以蔬菜為副食品的嬰幼兒來說,將提高健康風險。

如何避免食用硝酸鹽含量過高的蔬菜?鄭正男表示,民眾食用蔬菜前,最好多清洗幾遍。



◆ 含咖啡因與酒精飲料恐危害健康

中央社 2010.10.26

同時含有咖啡因與酒精的飲料Four Loko深受美國年輕人喜愛,卻頻傳造成飲用者身體不適的意外事件。

熱門飲料Four Loko近年深受美國年輕人喜愛,1罐Four Loko零售價大約2.5美元,容量為23.5盎司(695ml),酒精含量高達12%,等於6罐啤酒的酒精,但因為咖啡因含量也高達相當於5杯咖啡,使得許多年輕人喝了之後誤以為自己「沒那麼醉」。

10月8日,中央華盛頓大學(Central WashingtonUniversity)的1場學生派對當中,發生了50名學生大量飲用Four Loko飲料後身體極度不適送醫的事件,其中9人後來住院。

根據當地警方調查,當天參加這場派對的許多女學生,大量飲用這款飲料之後,因為不勝酒力而醉倒在戶外草坪上。員警盤查後並沒有發現任何藥品或毒品,昏迷不省人事的學生都是飲用Four Loko過量。

華盛頓州法律規定,血液酒精檢測標準值若超過0.08就算違法。警方發現,當天出席派對的學生血液酒精檢測濃度從0.12到0.335不等,明顯超過法定標準。

華盛頓州檢察長麥肯納(Rob McKenna)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正在研擬向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提出建議,要求在美國國內全面禁售這種同時含有酒精與咖啡因的飲料。

麥肯納說,每個人在年輕時難免犯下錯誤,「但這種含有酒精的能量飲料隨處買得到,卻代表著犯1次錯誤就可能喪失性命」。

他表示,體重135磅(約61公斤)的女性只要喝下2罐Four Loko,就可能達到酒精中毒的的程度。

同樣也是在本月稍早,費城有1名19歲大學生因胸痛被送急診,醫生診斷他是心臟病爆發,進一步詢問之後,這名學生坦承他是喝了這種飲料後開始出現身體極度不適。

總部位於芝加哥的Four Loko製造商PhusionProjects,今天並未對媒體表示任何評論。

fsj 提到...

年輕人也中風 抗磷脂抗體搞怪

中央社 2010.10.28

20幾歲妙齡女子同樣得防範中風找上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吳正欽說,最近就遇到2名年輕女子腦中風病例,診治發現病灶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惹的禍。

高醫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今天公布2年輕女子中風罕見病例。醫師吳正欽說,21歲的黃小姐是公務員,未婚,原本身體健康,無不良嗜好,最近出現左側中腦動脈栓塞,導致右側偏癱及口齒不清,檢查後發現患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還有1名劉小姐現年30歲,未婚,是紅斑性狼瘡病患,但沒有按時服藥,日前發生右眼視網膜動脈栓塞,致右眼失明,檢查也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造成的。

吳正欽表示,最近這2、30年才發現抗磷脂抗體會導致血管栓塞的疾病,阻塞血管可大可小,可能是動脈也可能是靜脈,一有這種疾病,未來復發栓塞機會約2至3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正常抗體,吳正欽說,現在科學界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後天一些病毒和細菌感染有關,有時也會伴隨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紫斑症等。

吳正欽表示,年輕人引起血栓原因和老年人不同,65歲以上長者常是動脈硬化所引起;年輕人多半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惹的禍,因為抗磷脂抗體會影響凝血或血小板功能,一旦過度活化,身體就處在容易形成血栓的狀態,若再有感染、長期臥床或懷孕,就可能引發血栓堵住血管。

門診常見抗磷脂抗體症候群病患出現血管栓塞症狀,包括下肢水腫、肺栓塞、腦中風、頭痛、周邊神經病變、尿蛋白、血尿、皮膚的網狀青斑和懷孕婦女不明原因流產等。

他說,這種抗體偵測要靠抽血檢查,未來方便又安全的抗凝血劑上市後,會是病患治癒的福音,但最重要的還是年輕人要有病識感,不要以為中風是高齡或三高慢性病患者的專利,年輕健康人同樣有可能中風。



◆ 半數逾40歲男女 有水桶腰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0.10.29

中年男女小心成為大「腹」翁、小「腹」婆。根據一項統計發現,40歲以上男女,竟有超過半數腹圍超標,腰圍過粗更是女性的健康危機,因為40到59歲的年齡層,50%有水桶腰,到了60歲以上,更提升到81%。

過了中年,消不下去的小腹成為不少人的苦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彙整2009年至今年9月,在社區健康小站及基金會平日服務共2285份有效數據中,分析發現40歲以上民眾不論男女,腰圍超標的有57%。

若從男女年齡層看來,發現隨年紀增長,女性腰圍過粗的現象就越嚴重,40歲以下僅有22%腰圍超標,40至59歲提升到50%,60歲以上比率更提升到81%。顛覆過去一般總認為,男性是代謝症候群及三高高危險群的印象。

前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千禧之愛基金會顧問黃青真表示,女性年輕時愛美,對體重、身材變形比較在意,但在停經後雌激素分泌減少,發福現象更明顯,比起男性更要留意水桶腰,她也說,時下最流行的長版上衣和寬腰帶,雖然能夠修飾圓滾滾的身材,卻遮不住腰腹肥滿的健康警訊。

另外,測量血壓也發現,腰圍和血壓值雙超標的民眾更近三成。黃青真說,腰圍、血壓、血糖、血脂是檢測代謝症候群的指標,當腰圍、血壓都超過標準,可能已承受代謝症候群的威脅。理想腰圍男性應為90公分、女性應為80公分,血壓則最好控制在收縮壓130、舒張壓85毫米汞柱以下。

黃青真也建議,中老年人可以透過快走30分鐘維持適當體重,同時對於油炸、糕餅等高熱量、高糖的食物要有所節制。



◆ 10人有1人 不到40歲提前老花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0.10.28

不少上班族白天盯著電腦,下班又看電視,經常用手機收發簡訊;除了睡覺,幾乎都是近距離用眼。眼科醫師發現,國內老花眼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不到四十歲就已提前老花。

廿年前,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林浤裕還是醫學生時,教科書提到四十五歲開始會有老花眼,最近新修正的教科書,已把老花眼罹患年齡提前到四十歲。臨床上,不少眼科醫師都發現,有病人卅五歲就有老花眼症狀。

林浤裕說,人類眼睛要看遠或看近,都靠睫狀肌調節,近距離盯著物品看且時間過長時,將使睫狀肌持續收縮緊繃。一項調查顯示,近距離用眼已成生活常態,每周盯著螢幕的時間高達卅七小時,久而久之,睫狀肌提早退化。

三總眼科主任呂大文也表示,國人甚高比率有近視問題,高度近視造成水晶體的調節力變差,也是年輕型白內障和老花眼提早報到的主因。

林浤裕指出,醫學研究顯示,經常走出戶外、遠眺有助於眼睛健康,即使身處都會水泥叢林,如果能經常望向六公尺外的遠方,也有同樣效果。他說,眼科醫學會最近以問卷,調查台北市野鳥學會會員,八成五的人覺得經常遠眺(賞鳥)後,視力變得更健康,罹患白內障的比率比一般人低六倍,還有人讓老花延後十年報到,值得眼科界進一步研究。

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陳虞晃表示,該會有近千名會員,等於有近千個家庭,透過戶外賞鳥,不僅放鬆心情,也讓大家鍛鍊好眼力,有七成會員表示從未罹患任何眼疾,還有不少小朋友跟著家長賞鳥,原本一、兩百度的近視也沒了。

林浤裕提醒民眾,不論是戶外活動或賞鳥,仍要注意眼睛防曬,可利用遮陽帽或太陽眼鏡,降低太陽光對水晶體的傷害。

fsj 提到...

男吃太油 傷精啊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10/10/29

男性常吃培根、香腸、火腿等食物,小心傷害精子品質。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發現,攝取大量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的男性精子數比較少,減少幅度達四成以上。反之,男性的飲食若含有較多健康脂肪,如Omega-3、Omega-6等,精子會變得比較健康,也比較有活力。

加工肉類如培根、香腸、火腿、乳製品和奶油等食物都含有大量飽和脂肪,而橄欖油則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男性若要維持精子健康,這些食物最好少吃為妙。

研究人員吉兒‧阿特塔曼博士(JillAttaman)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訪問時表示,研究證明,男性食用較多脂肪,如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精子濃度會變得比較稀薄,精子數減少。

魚類食物多半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研究也發現,多食用多元不飽和脂肪的男性,其精子外型、尺寸比較健康,精子活動力也明顯提升。男人想要延續命脈,精子的尺寸、外型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以91位男性作為研究目標。這些男性都正在接受不孕症治療。研究人員詢問他們都吃些甚麼食物,平常攝取哪種烹飪用油。阿特塔曼博士指出,雖然研究樣本不多,不過從總人口來看,應該也會出現相似趨勢。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研究中有21人的精子、精液中也帶有脂肪酸。結果顯示,攝取最多飽和脂肪的男性,其飲食中的飽和脂肪熱量就占全部熱量的13%,而攝取最少飽和脂肪的男性,脂肪熱量只占全部熱量的8%。兩組相比,攝取最多飽和脂肪的男性精子數量減少41%。



◆ 骨質疏鬆 錯誤迷思多

【聯合報╱記者廖乙臻/即時報導】2010.10.29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福表示,台灣民眾對骨鬆症了解不深,有許多錯誤迷思,導致不正確的生活習慣。

學會指出,很多民眾以為運動可以治骨鬆,其實,運動必須持續半年以上,才能提升骨質密度約0.5%至1%,且兩周不運動,即會流失,效果十分有限。然而,運動可以提升肌力與平衡感,降低四分之一的跌倒骨折風險。

此外,很多人認為吃鈣片可防骨鬆。其實,除了吃鈣片,還必須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可幫助鈣質的吸收,強化神經與肌肉系統,提升肢體協調能力,降低跌倒與骨折機率。

最錯誤的觀念,陳榮福說,莫過於認為「骨質疏鬆」是小病。他指出,因骨鬆而引起的髖骨骨折,生命威脅並不亞於癌症。女性發生髖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為 15%,男性為22%,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陳榮福表示,大家不要誤以為骨質疏鬆是小病而忽略,其潛藏的危機相當高。民眾應培養正確觀念與習慣,才能「保密防跌」。

fsj 提到...

乳癌年輕化 40歲以下佔1成

中央社 2010.10.30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96年的乳癌患者中,40歲以下有870人,占11.5%,目前無法知道乳癌年輕化的確切原因,只能推測肉食女、甜食女,比較容易早得乳癌。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表示,台灣女性乳癌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第1個高峰在45歲,第2個高峰在55歲,較歐美國家的好發年齡約提早10歲。40歲以下者的早發性乳癌患者較其他更大年紀患者預後較差,惡性度也高2倍。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張金堅在總策劃編輯的「乳房照護診治全書」中指出,吃肉類、甜食比例高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是多食蔬菜女性者的2倍,因為油脂會在女性體內變成荷爾蒙,荷爾蒙會刺激身體乳房,就可能提高罹患乳癌機會。

乳癌病友協會今天下午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辦公益勸募園遊會,將邀請立法委員徐少萍為爭取逐年調升乳癌防治預算發聲,美胸達人左永寧將應邀擔任代言人,教導婦女愛波也要護波,按摩胸部同時自我檢查乳房,也有罹患乳癌者將現身說法。



◆ 十女九帶 可搭配飲食調整體質

文/黃嘉宏 2010.10.30 自由時報

俗話說:「十女九帶」,當婦女陰道內,常有分泌物綿綿不斷地流下來,稱為「白帶」或「帶下」。有「帶下病」者常感覺到下體不舒適或搔癢難耐,嚴重者常伴隨身體疲倦感,進而影響生活作息。

古人將「帶下」分為青、赤、黃、白、黑5種,臨床上,並不能只憑色澤而定其寒熱屬性,仍應結合分泌物是質地清稀或濁黏、病程多久、有無腥臭味而定。

◎「帶下病」常見分型如下:

●脾虛

多見「帶下」色白質薄、多無臭味、胃口消化呆滯、大便多不成型,身體浮腫樣,舌苔水滑或厚膩,脈緩弱。常用完帶湯、苓桂朮甘湯、參苓白朮散;可配合山藥、赤小豆、薏仁等食療。

●腎陰虛

多見帶下色黃、或兼白,有時伴隨陰部搔癢或灼熱感,口乾、心煩難眠、腰痠痛、舌紅少苔、脈細數,常用知柏地黃丸;可配合黑豆、蓮子、山藥等食療。

●腎陽虛

多見帶下稀白、量多、質稀薄,伴隨腰痠、頻尿、精神委靡,舌淡苔白、有齒痕、脈隱然。常用八味地黃湯;可配合核桃、覆盆子、白果等食療。

●肝經濕熱

多見帶下黃綠、或黃白相兼而稠黏臭穢,甚為煩燥、易怒、口苦、口乾、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常用龍膽瀉肝湯、白頭翁湯、八味帶下方;可配合綠豆、薏仁、蒲公英、敗醬草等食療。

「帶下病」多兼濕氣,健脾除濕是一般性治則,寒甚者需合熱藥;熱甚者需合涼藥;虛甚者需合補藥;病久者需合升提藥;量多、久者不止者需合收澀止帶藥;時發時止者需合理氣疏肝藥。一般多能處置妥當。

如果配合生活作息正常、情緒起伏不要太大、飲食節制,將可遠離擾人的白帶。(作者為新竹市嘉心堂中醫診所院長)

fsj 提到...

生理期 忌吃生冷辛辣食物

文/蘇聰明 2010/11/01 自由

很多女性都有痛經的情形,面對疼痛,有人靠服藥止痛,有人靠打針來緩解,其實,中醫治療痛經也有一套。

◎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原發性痛經亦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的病變,可能跟子宮發育不良,內分泌失常或初潮精神緊張有關,年輕女孩子的痛經大多屬於此類。

●繼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頸狹窄或子宮肌瘤症引起,多見於生育後女性及中年婦女。從發病的過程來看,繼發性痛經發病的時間比原發性痛經要長,症狀也較複雜。

就中醫而言,會出現痛經是因情緒抑鬱、寒濕侵襲及臟腑功能失調等多種因素,導致血絡凝滯,經行受阻而引發疼痛,治療上,應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散寒除濕、調整身體的內分泌及生殖器官的功能為主,以達到緩解子宮痙攣的效果。

在中醫學理中,痛經的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虛症是氣血虛弱所引起,疼痛多在經後,痛勢較輕,小腹按摩後疼痛就會緩解,經色淡紅而量少;實症則為氣滯、血瘀、寒凝、瘀熱所導致,疼痛多在經前或經期,痛勢較劇,按壓時,更痛,色紫、有血塊,血塊排出後腹痛暫時減輕。因此,診斷時必須注意痛經的發作情況,才能掌握正確治療方向。

臨床上,中醫治療痛經常以「當歸澤蘭湯」為主,再視個人症狀調整,如虛症體質者可加黃耆、當歸以補氣養血;實症體質者,可加香附、紅花、桂枝及黃柏等來理氣、化瘀、散寒、清熱,以達到治癒目的。

為了避免痛經的發生,經前和經期忌食生冷寒涼之品,以免寒凝血瘀而使痛經加劇;月經量多者,不宜食用辛辣香燥之物,以免熱迫血行,出血更多,在月經期內宜多休息,避免做重活,同時應防止著涼。

(作者為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 喝優酪乳補充益生菌 胃疾患不適合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鍾佩芳/台北報導】2010/11/01

有些人胃部幽門桿菌過多,出現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胃病,以為喝優酪乳可以補充益生菌,讓腸胃道好菌增多,抑制壞菌,沒想到反讓胃病症狀加重。台北中山醫院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德強提醒,臨床上常看到胃病患者以優酪乳補充益生菌,卻引起胃病惡化。優酪乳雖然含有益生菌,不過優酪乳中的乳酸卻會讓胃病患者胃酸分泌增多,胃黏膜受創更嚴重,患者會更加不舒服。

吳德強醫師建議,胃病患者若要補充益生菌,可以食用錠狀或粉狀益生菌,千萬不要喝優酪乳、發酵乳等含乳酸食品,以免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加劇。

腸胃道好、壞菌失去平衡的話,患者可能出現拉肚子、肚子痛、脹氣等症狀。正常人補充益生菌,多少對維持腸胃好、壞菌平衡有幫助,特別是便秘、胃部細菌紊亂的患者若吃點益生菌食品,有助排便、減緩不適。不過吳德強醫師指出,益生菌只是保健食品,真正出現症狀時,一定要看醫院,服用醫師開立處方,益生菌食品只能當保健用,不能取代正規藥物。另外,如果是腸躁症引起的腹瀉,治本之道還是在舒解壓力、避免油膩飲食,益生菌改善效果有限。

醫師叮嚀,食用益生菌產品時,最好不要和抗生素併用,抗生素不只消滅體內壞菌,好菌也無法倖免於難,抗生素也可能把益生菌殲滅,這樣對患者沒有好處。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表示,只要排便順暢,益生菌多食無益,吃太多也只會拉掉。

但對於免疫力差、拉肚子者,由於體內好菌少、壞菌多,產生腹瀉等症狀,可補充益生菌。賴怡君表示,補充益生菌並非唯一的辦法,仍需補充水果攝取。

攝取蔬果經身體代謝後會成為有機酸,有機酸為益生菌的養分,兩者結合會讓免疫力、皮膚變好。賴怡君表示,有機酸為短鍊脂肪酸,會讓腸胃道的PH值變酸,以抑制有害物質生長。

但,對於有腸胃道潰瘍、正在做化療者、腸黏膜壞掉者,則不適合補充益生菌、優酪乳等。



◆ 地黃、黃耆有助改善腸胃道菌叢生態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0/11/01

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台北縣中醫師公會理事翁瑞文醫師表示,西醫認為,喝益生菌可改善腸道菌叢生態,把壞菌加以排除,對腸黏膜菌群紊亂的人有效,正常人也有同樣的效果,然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胃虛弱」的人容易造成體內腸黏膜脆弱,以致於好菌無法生存,但益生菌不是萬靈丹,有病還是要找醫生。

翁醫師指出,西醫認為,過敏症狀跟腸胃不良有關,而少數益生菌經證實確有改善的效果,這跟傳統中醫所說的「脾胃虛弱」會造成過敏反應是一樣的道理,若是腸胃不好,中醫的平胃散、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八珍湯等處方,也有助於改善腸胃道的菌叢生態。

翁瑞文醫師進一步指出,補充益生菌或是促進腸胃健康有很多的方法,像是生地黃、熟地黃有助益生菌生長,黃耆有促進代謝的作用,改善腸道內的菌叢生態,或是使用穴位按摩,用手指按揉足三里、合谷、血海、陰陵泉、內庭等穴位,同樣都有助於腸胃健康。

足三里穴屬胃經,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的地方;合谷穴屬大腸經,位在拇指、食指合攏後肌肉的隆起處;血海穴位於大腿的內側,從膝蓋骨內側上角,也就是在上面約三指幅寬度的地方;陰陵泉穴屬脾經,位在腳脛骨內側膝眼下緣凹陷的地方;內庭穴屬胃經,位在腳背第二趾、中趾縫上的凹陷處。

fsj 提到...

肥胖者 醫療費多2.7倍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11.02

肥胖不只傷身體,也會讓荷包失血。一項大型研究顯示,肥胖者因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痛風等疾病而就醫,平均醫療費用是體重正常者的2.7倍。

近年來,國人體重上揚,每年健保支出經費也由2000多億元攀升到5000多億元。為了解肥胖與醫療費用的相關性,署立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及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支持下,展開「肥胖相關疾病醫療費用及醫療資源使用分析」的研究。

這項研究以2001年就醫的1萬2283名病患為對象,分析一年內到門診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及痛風等疾病的情況。結果發現,肥胖者平均一年花在門診的醫療費用是5118元,體重過重者為3960元,體重正常者為1857元,而體重不足者則只花1201元,肥胖者的就醫費用是體重正常者的2.7倍。

fsj 提到...

半數上班族男性過胖 員工健康亮紅燈

【台灣醒報╱記者黃靜婷╱台北報導】2010.11.04

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統計,國內職場員工有半數男性體重過重,另外,近8成的員工運動量不足。國民健康局自96年起推動健康職場自主認證,呼籲企業重視員工健康,營造有益健康的工作環境。陽明大學教授陳美蓮在記者會中表示,國內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就業人口逐漸往中高齡移動,職場員工的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日前針對國內15歲以上有專職工作的員工進行健康狀況、健康設施及活動調查,發現近5成(48.8%)的男性員工有過重或肥胖的情形,不分性別,也有22.7%的職場員工過重(24≦BMI<27),11.8%的員工肥胖(BMI≧27)。

另外,以一週運動需達150分鐘的標準來看,近8成(77.2%)員工運動不足,其中有多達35.6%的員工表示完全沒有運動。

國民健康局今天(4)召開調查結果記者會,宣導企業舉辦健康促進相關活動,特地邀來職場員工現身說法,公司如何幫助員工成功減重以維持健康。

中華映管公司的江舜展現身說法表示,接受公司的健康檢查後,駐廠醫師就通知他必須參加公司的減重班,公司安排健康講座,員工餐廳食物也都標示卡路里,另外,他每天都會在公司健身房運動至少10分鐘。他的身材從70.8公斤,BMI25.1,腰圍90公分,成功減重至59.7公斤,BMI也降至標準 21.2,腰圍縮小為82.5公分。

江先生說,他很感謝公司重視員工健康,成功減重也讓他養成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態。現場更安排江先生站上體脂計接受考驗,醫生輸入他的年齡、身高後,體脂計顯示江先生BMI值22,屬於理想值範圍內。

陳美蓮在記者會上也提出,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加上人口快速老化,意味著就業人口將往中高齡移動,為因應年齡結構的變遷,職場健康促進已經迫在眉睫。



◆ 睡眠運動蔬果 胖男不滿族

中央社 2010.11.04

台灣勞工真拚命,每週工時超過50小時,超過半數的職場男性過重或肥胖,許多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蔬果不足的「不滿族」,打擊職場肥胖,成為頭家和勞工的共同挑戰。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年度調查顯示,不分性別而言,體重過重與肥胖比例合計34.5%;就性別而言,職場男性以48.8%的過重肥胖比例,遠遠超過女性的19.7%。

國健局社區健康組專門委員蘇新育說,各行各業中,礦業及土石採集業、農林漁牧、電力燃氣的勞工,肥胖比例高於超過其他行業,這是從業員工年齡老化的緣故。最苗條的是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

蘇新育說,以每週運動需達150分鐘的標準來看,調查顯示,近8成員工運動不足,其中多達35.6%的員工表示完全沒有運動;此外,11.9%員工飲食不正常,一半以上員工早、午餐都外食,普遍蔬果攝取不足。

在不良生活習慣方面,27.2%的員工表示睡眠不足,大約6.5%與0.9%的人每天有喝酒與嚼檳榔的習慣。

這項調查是以15歲以上有專職工作的員工為電話調查訪問對象,人數共6091人,男女各半,行業別按行政院主計處就業人口結構比例抽樣,抽樣誤差正負1.3百分點,信心水準95%以上。

國健局社區健康組長林真夙說,去年的調查則顯示,台灣職場員工每週平均工時超過50小時,全年度超過2100小時,工時之長,高居世界第一,當工作占生活大多數時間時,更要加強職場健康促進,由高階主管帶頭管理健康,最能產生示範作用。



◆ 德國超高纖麵包 促進腸胃蠕動

民視 2010/11/04

你有看過跟石頭一樣重的麵包嗎?北市有家麵包店,引進德國的超高纖麵包,光一顆的重量,就高達580公克,所含的膳食纖維更比一般五穀麵包拖2.8倍,非常能夠促進腸胃蠕動,也因此被德國女性,視為減肥聖品。

眼前這塊重達580 公克德國麵包,簡直硬的像塊石頭,這麵包能吃不能吃啊?原來這個麵包不但能吃, 吃了肚子還會咕咕叫,因為麵團裡含的膳食纖維,是一般五穀麵包的2.8倍, 因此被德國人視為減肥聖品,但也因為麵包從內到外,全裹上穀類,不少試吃民眾,咬的連臉頰都痠了。

害怕挑戰牙齒極限,不妨嘗試這款號稱「全台最醜」的裸麥麵包,有別於看似烤焦烤壞的外表,內部卻是異常柔軟充滿麥香。

秀出一秒鐘捏麵包的功力,已經做了20年麵包的麥可,這回還引進為德國名模海蒂克隆量身訂做的早餐,以蛋白炒蛋搭配火腿和蕃茄,加上水果及蜂蜜,高纖低卡的組合,要讓愛吃又怕胖的台灣民眾耳目一新。

※ 相關報導:

* 不健康兒童餐 舊金山禁附贈玩具
http://udn.com/NEWS/WORLD/WOR4/5952722.shtml

舊金山市政委員會二日以八票贊成、三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禁止不健康的兒童餐附贈免費玩具法案,且自明年十二月一日起實施。舊金山是全美第一個實施這種規定的大城市。這項新法規定,兒童餐若要附贈玩具,必須符合以下標準:熱量低於六百大卡,含有蔬果,未含過多脂肪或糖分飲料,且來自脂肪的熱量不得高於整套餐點熱量的三成五。若不符合這些標準,就不得附贈玩具。



◆ 追蹤高血壓 測中央動脈更準

中央社 2010.11.04

台北榮總研究發現,測量中央動脈血壓,比傳統的上臂動脈血壓,更能預測未來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研究團隊也製作中央動脈血壓計,預期中央動脈血壓將成高血壓診斷的重要依據。

過去追蹤高血壓,主要是測量上臂動脈血壓(周邊動脈血壓),也是評估未來心血管疾病的主要依據。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鄭浩民表示,台北榮總10年前曾針對金門1000多名民眾進行流行病學研究,測量民眾的頸動脈血壓,並推測出中央動脈血壓;10 年後分析民眾罹患心血管疾病狀況,結果發現,中央動脈血壓比起上臂動脈血壓,更能預測未來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其他國家的研究也有類似發現。

鄭浩民說,過去只根據上臂動脈血壓值偏高就診斷為高血壓,但卻有一部分中央動脈血壓正常的病人,接受了不必要的降血壓藥物治療;也有一部分病人上臂動脈血壓正常,但中央動脈偏高,卻沒被診斷出來,錯失早期治療機會。

鄭浩民表示,現階段雖有非侵入性機器可測量中央動脈血壓,但價格昂貴,且需要專業的操作人員操作。因此,台北榮總血流動力學研究團隊利用電子血壓計壓脈帶內的壓力震盪波形,發展出專利分析技術,測量中央動脈血壓數值。

鄭浩民指出,過去3年國科會研究中,運用這項技術研究,發現所測量的中央動脈血壓與心臟質量、腎臟功能及頸動脈厚度的相關性比上臂動脈壓力強。

他說,這項技術正與國內廠商進行產學合作,完成原型機製作,並準備進行臨床驗證,希望中央動脈血壓計能成功上市,作為高血壓診斷、藥物治療的重要依據。

fsj 提到...

全穀餐點 營養師帶你做

自由時報 2010.11.05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營養師提醒,國人維生素B1、B2攝食不足,飲食蔬果類、全穀類、奶類攝取不足,空熱量食物、總脂肪攝取增加、肉魚豆蛋類也攝取過量,根據衛生署新版國民飲食指南草案,三餐應以全穀為主食,至少應有三分之一為糙米、胚芽米或雜糧。營養師昨天示範簡易版的全穀食譜,供民眾參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林詠霈指出,攝取富含鉀、鎂、鈣、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有助於血壓控制;膳食纖維也有利於血糖穩定、調整血脂肪及促進腸道健康,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全穀類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

林詠霈解釋,全穀類是指未加工精製的穀物,一般白米是稻米去除外殼、麩皮、胚芽後,只剩下胚乳,加工過程若保存麩皮、胚芽及胚乳,即為全穀類,例如糙米、紫米、大麥。麩皮含有豐富纖維質、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植化素。胚芽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及E、鐵、鎂、銅、鋅礦物質,而白米僅剩的胚乳除了有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蛋白質外,其他營養素很少。

林詠霈舉例,每一百公克一般糙米含有膳食纖維三.三克,約為白米的十倍,維生素B1約為白米的四至五倍。

林詠霈提醒,若沒有時間自製餐點,可將平日攝取的主食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換成纖維質、維生素較高的全穀類及其製品,若有時間可自製簡單全穀餐點,例如十穀漿,食材包括糙米、燕麥粒、黑糯米、大薏仁、小薏仁、蕎麥、紅豆、麥角、小米、玉米粒,也可依各人口味加入核桃、腰果等堅果類,製法可上網查詢,網址:http://www.tpech.gov.tw/。

※ 相關報導:

* 食物沒過期,營養也會跑光光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1&f_ART_ID=281045

舉牛奶為例,牛奶中的維生素B2(又稱核黃素,riboflavin)對光線、紫外線非常的敏感,大賣場或超市裡冷藏櫃用的燈光就足以讓它急速流失,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張麗玲說。不少研究發現,只要直接暴露在陽光下4分鐘,牛奶就會開始酸化、味道變質、營養素流失;如果暴露在冷藏櫃的燈光下大概是4小時。其中又以玻璃罐或塑膠罐裝的最易受影響。

●小撇步:牛奶最好選購紙盒包裝,放在2~6℃的冷藏櫃中;起司也要用蠟紙包起來比較好,以避免接觸過多光線,並且貯存在陰涼的抽屜或櫃子中。



◆ 飲食存骨本 別讓身體變海砂屋(節錄)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5956801.shtml

【聯合報╱杜昀軒/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2010.11.06

年過四十,許多人稍微扭動身軀,或是彎腰提重物時,竟聽到骨頭嘎嘎作響聲,此時要小心自己不知不覺已成鬆垮易崩的「海砂屋」,趁早從日常飲食儲存骨本,防止「吃老倒縮」:駝背、關節變形、身高變矮等情況提前報到。

鈣是人體最豐富的礦物質,體內含量超過體重1.5%,分布於骨骼、牙齒及組織中。骨骼中鈣含量會隨年齡變化,一般出生時,已從母親處得到30公克鈣,17 至20歲時,男性約達1千公克,女性約7百公克,達到骨量高峰。然後隨年齡每況愈下,當骨骼有越來越多空隙時,骨頭易變形或骨折,尤其女性停經後骨量急速減少,容易疏鬆。

鈣是構成骨骼、牙齒的主要元素(占人體鈣質99%),還能使血液正常凝結、調節心跳及肌肉收縮、神經傳導,維持細胞通透性,也是體內生化反應的活化酵素;更是鬆弛神經、使人性情平穩、減輕疼痛、延緩疲勞、降低血壓的好幫手。

缺乏鈣時,身體就會拉警報,如情急躁易怒、睡眠品質差、肌肉(尤其是腿、足部)容易抽筋痙攣,牙齒容易蛀牙下陷、阻礙孩童生長造成軟骨症,對年長者則會造成骨頭多孔易脆、骨折。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20歲以上成人每日需要1000毫克鈣。飲食對於預防骨質疏鬆具有關鍵性影響,必須要特別注意。

●流失骨本的紅燈食物

1.少吃加工品,加工品含磷高,磷會減少鈣的吸收

2.禁止油炸、動物皮、肥肉,脂肪會抑制鈣的吸收

3.禁菸,香菸會抑制腸道吸收鈣的速度

4.禁止碳酸飲料,碳酸飲料含高磷,高磷使骨質加速流失

5.盡量少吃醃漬罐頭高鹽等加工製品,1公克鈉鹽會流失26毫克的鈣

6.避免含咖啡因飲料,咖啡因增加尿中鈣的排泄量

7.避免高蛋白飲食,蛋白質促進尿液中鈣的排泄量

8.避免併用鐵劑,鐵阻礙鈣質吸收

9.避免含酒精飲料,酒精直接傷害骨骼細胞,同時損傷腸道黏膜,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

●儲備骨本的綠燈食物

1.乳製品,牛奶、酸乳、酸乳酪、起司

2.豆製品,黃豆、黑豆、花豆、豆腐、豆皮、豆乾絲、豆漿

3.深綠色蔬菜及海菜,花椰菜、甘藍菜、綠蕪菁、莧菜、海藻、金針、九層塔、髮菜、紫菜、海帶、海菜等

4.維生素D含量豐富食物,蛋黃、牛奶

5.酸,醋或維生素C

※ 食譜詳見原站。



◆ 胖會傳染 未來全美逾4成肥胖

路透 2010/11/05

(路透芝加哥4日電)研究人員今天說,美國人會愈來愈胖,未來將有多達42%的人被認為是胖子,身旁有胖朋友也是個問題。

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的預測,駁斥其他專家指稱全美肥胖率已達最高的34%。

此發現出自2007年報告的同組團隊,由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率領的團隊在報告中說,倘若身旁有朋友變胖,自己變胖機率增加5成以上。

而今他們認為,此現象已讓肥胖變成流行性疾病,未來40年逐漸緩慢增加。

哈佛大學研究生暨哈佛-麻省理工學院衛生科技部的希爾(Alison Hill)說,研究的基本想法是,肥胖可能會像傳染病一樣散播,被朋友傳染。中央社(翻譯)

fsj 提到...

素素看 86%學校響應蔬食

中央社 2010.11.07

蔬食救地球風潮,台灣沒置身事外,校園吹起蔬食風。教育部最新調查顯示,全台縣市政府所轄高中、國中和國小,約有86%學校營養午餐響應蔬食。

教育部10月中旬的縣市調查顯示,全台縣市政府所轄高中、國中和國小總共3517所,其中每週實施蔬食的學校有2328 所,2週1次或每月1次蔬食有676所,有46校每週有2次蔬食,有3校每週蔬食3次以上。

推動蔬食不遺餘力的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地球暖化是人類的生存危機之一,人類對肉品過度依賴的結果,造成越來越多人健康惡化。

林聰明表示,一般人以為蔬食蛋白質、鐵和鈣等較少,其實是錯誤觀念,豆皮蛋白質含量遠高於蝦,紫菜鐵含量是豬肝的9倍多,黑芝麻含鈣量是羊奶的10倍。

雲林縣是全台推動蔬食最快、最徹底的縣市,從98學年度上學期開始推動校園「蔬食午餐」,供應頻率有每週1天、每週2天、每月1天、每月2天、每月初一及十五等,由各校自行決定。

雲林縣政府教育處長邱孝文表示,若在20年前推動蔬食政策,一定不會成功,但現在學生偏食、吃很多零食,家長逐漸體會到要給小孩最好的飲食教導,雲林縣98學年度開始推動每週至少1次蔬食,獲得不錯迴響。

邱孝文說,縣政府並沒有任何的獎勵補助,而是向教師與主任宣導蔬食概念,各校彼此間「感染」,越來越有效果,家長支持度也超過預期。

今年2月,教育部的調查顯示,有34%、1201所學校響應蔬食;5月教育部發函鼓勵學校推動蔬食後,10月中旬的調查顯示,有86%的學校響應,從數量上來看,台灣校園更「綠」了。



◆ 蔬食要好呷 下飯菜不可少

中央社 2010.11.07

很多人無肉不歡,推廣蔬食最常遇到的阻力就是味道不夠、不好吃。專家建議,蔬食要好吃,最好能有1道下飯菜,例如素肉燥、素肉咖哩等,為蔬食餐扮演關鍵角色。

蔬食餐中沒有肉,不少廚師大傷腦筋,覺得少了很多變化的材料,有些人也覺得沒有肉,就熬不出味道,或是吃不飽;事實上,蔬食餐沒有那麼「不近人情」。

出版過多本素食書的王靜慧說,其實只要「組合對了,就好吃」,主要是觀念要改變,加上一點點技巧,就可以快樂吃蔬食;舉例來說,可以換口味吃壽司配味噌湯,或者,小朋友喜歡吃豬排、雞排,可以換成豆腐餅、蔬菜餅、馬鈴薯餅、蛋餅或蒸蛋等,一樣受歡迎。

她並說,也可以在造型下功夫,例如用裝冰淇淋的容器裝飯,飯就會一球一球的,再灑上紫蘇粉,就很漂亮。

最重要的則是下飯菜,王靜慧表示,素肉燥、豆干丁加豆瓣醬炒香、榨菜、菜脯等,或是金針菇切小段炒醬、炒洋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台北縣中山國小營養師林美利也說,蔬食餐要好吃,下飯菜不可少,例如回鍋素肉、三杯豆腐、沙茶蒟蒻、素肉燥和咖哩素肉等,小朋友都很喜歡。

國宴廚師翁茂安表示,做蔬食菜餚就應呈現最自然的味道,不要著重烹調方式;以生菜沙拉為例,青菜清洗乾淨後,淋上醬料,就有清爽的味道,一般以為要用千島醬或沙拉醬,其實最營養和簡單的是水果醋。

蔬食餐免不了炒青菜,一般以為要放多點油,青菜炒起來比較翠綠。翁茂安說,油不要放太多,也可以炒一手好菜,也比較健康;煮水時滴一點油再川燙青菜,看起來也很翠綠。

至於學生喜愛的素炒麵,要怎樣料理才好吃?翁茂安說,熱鍋加上一點油,放進高麗菜和紅蘿蔔絲爆香,把鹹蛋切碎後加進來,並放點水,最後放進板條,把醬汁吸乾,「嚐嚐看,味道準沒錯」。



◆ 蔬食搶攻大學生 美味才是王道

中央社 2010.11.07

環保意識抬頭,蔬食減碳蔚為風潮,蔬食風也吹入大學校園。想提高挑嘴大學生對蔬食的接受度,除推廣方式各出奇招外,美味和價格才是關鍵所在。

「咦,便當怎麼沒有肉?」原來是中山大學的「06零肉日」。為鼓勵食用蔬食,中山大學今年4月起,選定每月6日為無肉日,當天校內餐廳、福利社和超商午餐時段不提供肉食販售。

中山大學表示,「中山06零肉救地球」活動當初是校長在校務會議中提出,並邀請校內餐廳響應。希望透過活動,提倡校內蔬食風氣。為讓學生接受蔬食,學校也和社團合作,推出料理紅白大對抗活動,讓學生了解蔬食美味。

中山大學扶青團團長邱上宸表示,為改變同學對蔬食的印象,特地邀請校內餐廳協助,仿效日本節目「料理東西軍」推出蔬食對抗,讓學生知道蔬食也可以很美味。一般抗拒蔬食的原因,多半是不好吃或價格貴,如果能推出美味又平價的蔬食,相信大家會更願意嚐試。

吃蔬食的人常有找餐廳的煩惱,台灣大學根與芽社推出網路版「蔬食地圖」,正好解決這個困擾。只要點滑鼠就能找到校園周邊供應素食的餐廳,並與店家合作,提供折扣和優惠券,讓學生吃蔬食方便又省錢。

活動負責人蘇群晴說,社內原本就很關心環保議題,對蔬食減碳的概念也很贊同。剛好有社內幹部吃素,他曾反映找素食餐廳不易,因此促成蔬食地圖的誕生;社團還在校內上演行動劇,宣導吃蔬食的好處。許多學生因蔬食地圖和折扣,開始嚐試蔬食料理,吃過後才發現,其實蔬食沒有想像中難吃。

「走進佛光大學就要吃素」,是許多人的刻板印象。學校雖和宗教頗有淵源,卻無強制吃素,也沒有特別推廣蔬食,但校內的蔬食風氣卻遠勝其他大學,這和校內知名素食餐廳滴水坊有關。

佛光大學表示,學校只在主管間推動1週1素,學生部分從未特別要求,但校內約有8成師生都曾到滴水坊用餐,加上外賓來訪,校長常安排滴水坊用餐,無形中帶動校內蔬食風氣。

佛光大學說,許多學生剛開始不太喜歡蔬食,但在學長姊推薦下到滴水坊用餐後,發現蔬食美味,加上餐廳風景優美,用餐時段常滿座,假日也吸引不少遊客。校方表示,因環保、健康需求吃蔬食固然很好,但若能提供美味蔬食,不用口號,大家也會身體力行。

台北教育大學學生林宇涵說,現代人動物性蛋白質普遍攝取過高,多攝取蔬食對健康有益,也顧及生態環保。校園要推廣蔬食,可在學生餐廳以文宣宣導蔬食好處,並請校內廠商協助,提供經濟實惠的蔬食套餐。

中國醫藥大學許姓學生說,學校若強制學生吃素,可能會引起學生反彈;如果要鼓勵大家多吃蔬食,可請學校餐廳提供多種蔬菜,同時搭配折扣或特價優惠,如果便宜又好吃,學生自然會捧場。



◆ 紅棗未剝開 藥效難釋出

文/高宗成 2010.11.07

天氣轉冷,市面上各種養生鍋料也紛紛出爐。紅棗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味中藥,也是食補藥膳中常見的要角,但是民眾在料理中加入紅棗時,常未將它剝開,導致一顆一顆浮在湯面,這樣的煎煮方式有待導正。

漢代經典醫書《傷寒論》中的用藥法則一直指導著中醫臨床,這也是中醫稱為「漢醫」的由來。此書中使用紅棗時,皆註明須「擘」。擘乃大拇指也,引申為用大拇指將東西分開、分裂之意,也就是紅棗入藥煎煮前,須剝開裸露棗肉,使棗汁在熬湯時,能夠充分釋出。因其棗肉棗汁能夠攝護脾胃的津液,保護胃黏膜。

《神農本草經》記載紅棗的功用有「安中養脾」、「平胃氣」、「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等,從現今臨床角度看紅棗作用,可歸納如下:

●消化系統方面:治療「脾胃氣液不足」,即出現口乾、食慾不振、消瘦等現象。

●心肺血管方面:治療「脈結代,心動悸」,即出現心律不整、心悸、胸悶等現象。

●精神情緒方面:治療「臟躁」,「喜悲傷,欲哭」,即出現急躁、憂傷、心情低落、易受驚嚇等現象。

●慢性勞損方面:治療「虛勞不足」,即常出現打呵欠、伸懶腰等現象。

如果常覺得疲憊倦怠、情緒不穩定、口乾舌燥、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心悸胸悶等不適的情形,可在平時喝的湯水中,加入數枚紅棗(建議量約10枚,依水量而定),但是記得要一顆一顆剝開吃。

(作者為屏東長治中醫診所中醫師)

※ 相關報導:

* 當歸、柴胡 可軟化乳房硬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7/today-health5.htm

fsj 提到...

油脂來源失衡 三高人口續攀升

【邱俐穎/台北報導】2010-11-06 中國時報

現代人注重健康,多改選由植物種子提煉的葵花油、花生油來代替豬油、奶油等動物性油脂,避免三高、心血管疾病找上門。不過專家卻提醒,玉米油、葵花油、花生油等油脂攝取多,會造成體內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不平衡,養生不成,反提高罹患冠心病、癌症、氣喘、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前美國白宮營養顧問、國際脂肪酸研究專家西莫波羅絲醫學博士(Artemis P. Simopoulos, M.D.)昨日在「ω-3脂肪酸與健康國際學術研討會」記者會中,提出人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6與ω-3比例失衡,恐提高罹患多種疾病風險。

西莫波羅絲指出,ω-3、ω-6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需由食物中攝取,像亞麻籽油、芥花油、魚油、深海魚類即含豐富的 ω-3;ω-6則能從玉米油、葵花油、花生油中取得,「最理想的飲食是兩種人體的必須脂肪酸維持在一比一的黃金比例,人類過去飲食也多能達成。」

隨著飲食西化、植物油的問世,ω-6攝取量大幅攀升,在美國ω-6與ω-3的失衡比高達十四比一到廿比一,由於ω-6會造成血栓、血管擴張、血壓升高,並促進人體肥胖細胞和腫瘤生長,而大幅提高罹患癌症、氣喘、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風險。

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王進崑指出,台灣人的ω-6/ω-3平均達六比一至十比一,雖低於美國,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口卻不斷攀升,他建議每天攝取深海魚,多吃深綠色蔬菜及堅果來補充ω-3,降低憂鬱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



◆ 維他命E攝取過量 當心會中風!

華視 2010/11/07

許多人認為多吃維他命E,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是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服用過量的維他命E,反而會引發出血性中風。如果您一天吃五百毫克的維他命E,出血性中風的風險會增加22%,醫師建議一天攝取的維他命E玵量不要超過12毫克。

如果你真的把維他命E當飯吃,小心喔,這維他命可能會要了你的命,因為維他命E可不是誰都吃,美國最新的研究發現,吃過量的維他命E,反而會引起出血性的中風,哈佛大學把十二萬名中風病患分組實驗,發現天天都在吃維他命E的人,再度引發出血性中風的機率,一口氣多了20%。

維他命E,怎麼會吃到要送醫,維他命E對出血性中風的病人可是幫了倒忙,沒有幫忙把出血控制住還增加了出血的危險,醫生強調曾經發生腦血管破裂的缺血性中風病患,維他命E別碰了,這對於血管堵塞形成血栓的缺血性中風才有辦法,就算有辦法,也不能天天吃一把抓,一天維他命E可別吃超過12毫克,維他命可不能靠它來活命。快把家裡的維他命E搬出來看,你吃太多了嗎?



◆ 植物奶油泛濫 中國釀食品大災

中央社 2010/11/07

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報導,由於植物奶油被大量廣泛使用,中國可能會釀成世界食物史上最大災難。

植物奶油就是氫化油,又稱「植物黃油」、「植脂末」,廣泛用在麵包、奶酪、人造奶油、蛋糕、餅乾等食品烘焙領域。

由於植物奶油會產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風險,世界各國已紛紛限制,但中國卻仍在大規模、無限制地使用。

報導說,根據一項針對中國大陸20個城市的反式脂肪酸調查,結果發現抽檢食品中87%的樣品含有反式脂肪酸。包括所有的奶酪製品;95%的「洋快餐」、蛋糕、麵包、油炸薯條類小吃等;約90%的冰淇淋以及80%的人造奶油、71%的餅乾,都檢出含有反式脂肪酸。

報導就此指出,在中國大陸,幾乎隨處可見用氫化油加工過的食品,它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就像一顆顆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爆發。

報導還引述最新的世界糖尿病普查統計指出,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多達9000多萬,約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患糖尿病患者或處於糖尿病前期,中國已經超過印度,成為全球糖尿病第1大國。而造成糖尿病的劇增,與大量食用烘焙甜點及「洋快餐」快速滲透中國有關,因為其中使用了過多的植物奶油。

另一項調查則顯示,中國從2005年到2015年,由於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導致過早死亡而將損失的國民收入,大約是人民幣3.9兆元。如果在今後10年內,把慢性病死亡率每年降2%,將給中國帶來360億美元的累積經濟效益。

儘管如此,目前中國大陸僅學術界多次提出應該限制或者禁用氫化油,但有關部門還在針對氫化油的安全性進行「更細緻的調查」。



◆ 研究指菜籽油有利人體健康

台灣新生報 2010/11/07

芬蘭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食用菜籽油可有效降低人體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含量,有利於人體健康。

新華社報導,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近日發表公報說,研究人員對四十二名受試者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和膽固醇含量進行測量,發現許多受試者的纖維蛋白原和膽固醇含量超過標準。研究人員算出受試者每天所食用的奶酪、黃油等脂肪量,然後規定他們每天用一湯匙菜籽油代替部分攝入的脂肪。

六週後再次測量發現,在所有原先纖維蛋白原超標的受試者血液內,纖維蛋白原含量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



◆ 名人專欄/韓良露:立冬「儒道節氣生活薑宴」

【元氣周報/韓良露】 2010/11/05

今年陽曆11月7日正值立冬節氣,立冬是冬季的開始,雖然俗話說:「不到冬至天不冷」,中國人的節氣學問的奧秘就在此,立冬是冬之氣的肇端,就好像冬天受精卵已經在地球母親的子宮裡孕育了,但要等到四十五天後的冬至節氣,冬天嬰兒才真正呱呱落地現身於世。

立冬又稱交冬,民間有「入冬日補冬」之食俗,像薑母鴨、麻油雞、羊肉爐等等具療效之食物,看重時令時序的人是不會在交冬前食用的,不像現在的人竟會在大熱天身在冷氣房中大啖。

補冬的食材中,薑是常見之物,薑在中國食用的歷史甚早,在周代薑已被人工栽培,論語中就有孔子所云:「每不撤薑食,不多食」的記載,民間有不少稱讚薑的說法,如「十月生薑小人參」、「薑辛而不葷,去邪避惡」、「夏天一日三片薑,不勞醫生開藥方」、「早吃三片薑,賽過喝參湯」。

在中國「醫食同源」的智慧中,薑是常用藥材,現代人常常把蔥薑蒜混為一談,但蔥蒜少見於食補中,想想看麻油雞、羊肉爐、薑母鴨放了蔥蒜會是什麼滋味,另外,佛門、修道之上多避蔥蒜,卻可食薑,可見薑之性平。

孔子愛吃薑是出名的,但如今全世界最遵循孔夫子之言「每不撤薑食」的就是日本人,想想看日本餐桌上那永遠出現的薑罐,吃生魚片有之,吃蕎麥烏龍麵有之,吃牛丼有之,連吃咖哩飯也必有。

薑是南方產物,四川、浙江、台灣都是重要產區,台灣菜食譜中運用到薑的甚多。君不見紅燒滷肉上的薑絲,用乾薑片煎魚,煮麻油雞要先用薑爆香麻油、鵝肉下鋪的是薑絲,蚵仔湯、蛤仔湯、鮮魚湯都要用薑絲清煮。薑母鴨更是以薑母為題,除了烹調用外,台灣人還愛吃醃薑、五味薑、甜醬薑、蜜餞薑、糖薑、薑茶,雖然不到每不撤薑食,但也真是常常與薑同在。

今年立冬節氣,在台北孔廟的大成殿上,為了「儒道節氣生活祭」的活動,南村落邀請欣葉餐廳端出立冬薑宴,準備了九宮薑譜:欣葉醃薑片、薑絲鹽水鵝、薑片麻油雞、薑末肉燥米糕、薑絲燜冬瓜、薑味紅龜粿、薑汁鳳梨酥、薑香暖麻糬、立冬薑味茶。

藉此次立冬薑宴,我們可看到台灣所承襲的河洛食風是多麼古老,不僅傳承從周代以降的「論語」、「禮記」、「呂氏春秋」所稱讚的薑之益處,亦深受道學神仙方士在「本草經」中對薑的看重:「久服去臭氣,通神明。」今天若去中國大陸來一趟飲食考察之旅,恐怕才會得知台灣菜才真正懂得薑食之妙,孔老夫子如來一趟古今時空之旅,一定會讚揚台灣人不忘薑食。

fsj 提到...

驟冷!天天測血壓 防腦中風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11.09

氣溫忽冷忽熱,各大醫院急診腦中風患者明顯增加。醫師提醒,上了年紀的人應天天測量血壓,還應留意心跳,如果兩次脈搏數據相差10跳以上,就應提高警覺,可能罹患心房纖維顫動,成為腦中風高危險群。

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瑞仁指出,儘管入秋以來還沒遇上真正寒流,但氣溫驟降,提高老年人腦中風機率,許多患者在被送至急診室後,做了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臟亂跳一通,忽快忽慢,這是典型的心房纖維顫動。

台大醫院臨床統計,在腦中風患者中,出血性腦中風占兩成五,缺血性腦中風則占七成五。在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中,又有近三成係因心房顫動所引起。臨床發現,心房顫動患者罹患腦中風是一般人的三至五倍。

在治療方面,黃瑞仁表示,抗凝血劑是目前唯一治療心房顫動的藥物,但劑量上拿捏相當重要,如果過量,容易導致腸胃道、尿道等器官出血,甚至腦出血。再者,傳統抗凝血劑藥物容易與其他藥物發生交互作用,一不小心就會出問題。

在抗凝血劑研發上,有了重大發展。黃瑞仁指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最近核准「凝血酶直接抑制劑」口服藥物,用於降低非瓣膜性心房纖維顫動患者中風機率,而這是50年來,美國首次核准的口服抗凝血劑新藥。



◆ 愛吃油炸食品 廈門5歲童腦中風

中央社 2010.11.08

福建廈門5歲男孩小強(化名)是家中獨子,平時健康活潑,最近晚上因抽筋而疼醒哭鬧,起初家人不在意,但後來每次飯後就頭疼、嘔吐,結果到醫院一查,小強竟患上腦中風。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小強平常不愛吃燉、蒸的東西,而是喜歡香脆脆的薯條、五香等油炸食品,每次出門就餐都會哭鬧著要吃這些東西。家人因此很頭痛,但也幾乎每次都滿足他。

這次小強患上腦中風,醫生說,季節性溫差和飲食是主要原因。

廈門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黃明指出,市民常認為腦中風是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的病狀,其實隨著近年來孩童飲食偏向油炸等高脂肪食物,病患人數逐年攀升。兒童中風在事前會出現一些癥兆,如抽筋、經常頭痛,或突然改變一些行為等。

黃明說,兒童腦中風發病原因與心臟病、感染、代謝或血液疾病、自體免疫血管炎有關。小強的癥狀就屬於兒童缺血性中風,多為腦動脈炎引起,是引起兒童中風的最常見原因。



◆ 中醫解愁/冬令進補未到 不如養肺潤燥

【元氣周報/記者鄭筑羚報導】2010/11/08

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劉亮吟說,秋冬萬物沉寂,易觸景生情,《黃帝內經》認為秋季應「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秋季易感傷者,建議多到戶外活動、接觸人群,做些開心的事,以紓解秋鬱。

從中醫角度來看,肝主臟血,像是儲存和調解血量的銀行,心情鬱悶時會減少肝的血流量,庫存得足夠才能提供好心情。晚上11點到凌晨3點,血液流經肝膽,這時要讓肝完全休息,睡眠充足自然會有愉快心情。另外,玫瑰能疏肝理氣、緩和情緒,不妨以溫水沖泡3至5朵乾燥玫瑰花紓壓;或食用安神的蓮子湯,但注意多食易腹脹、消化不良。

劉亮吟說,秋天是收藏精氣的季節,除早睡早起、保暖避風寒,同時少吃辛辣食物、多補充水分,讓身體在秋天更健康。她說,現在還不到冬令進補季節,不適合食用當歸、人參等溫補藥材,感冒、體質燥熱者更不適合進補,建議多吃柔潤之品來養肺潤燥,如水梨、甘蔗、白蘿蔔、荸薺、百合、杏仁、薏仁、豆漿等滋陰潤肺的蔬果。

fsj 提到...

減肥三大陷阱 當心愈減愈肥

文/李祥和 2010.11.09 自由時報

減肥時,常常面臨三大誘惑:「不吃暴瘦、失控暴食、過勞爆肝」,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營養認知,也不用心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卻使用較為極端的斷食不吃,一開始幾天雖然成效顯著,之後卻像是借高利貸般麻煩不斷,甚至越減越胖。

由於減少攝取熱量營養素7700大卡,可減掉身上一公斤油脂,在專家指導下,每天少500到1000大卡的話,一週將少0.5到1公斤,這是真正健康減重、減油脂的速度,既不是流汗脫水的水分重量,更不會造成身體巨大變化而危及健康;但是許多人過分斷食或節食,雖然2、3天時間,可少掉一公斤體重,卻不知道這樣做會打亂身體的代謝,身體沒多久就無法承受這種改變,體重變化就停滯,更進一步養成不正確的減肥觀念,種下日後「容易復胖」與「不停減肥」的「溜溜球效應」。

過度斷食終有受不了而潰堤的窘境,先是失控「多吃暴食」,然後在懊惱之餘,更加倍斷食,引發身體更大負擔,代謝變慢。

減肥的身體機制是多元複雜,牽涉神經荷爾蒙效應,如果熬夜且身體疲倦,身體的代謝狀態與能量平衡將出現減慢停頓,影響內臟機能而不易減肥,以為勞累沒胃口就會瘦的心態是不正確的;反倒是關燈好好睡,使身體晨昏運作正常,人體才會代謝轉出能量,健健康康的瘦才是持久方法。

◎體重控制一定要「少卡路里、多規律運動」

●少卡路里:每日少500到1000大卡之間(每日至少維持熱量低標準:女生1200大卡、男生1500大卡)。

●要有規律運動,兼具有氧與重量運動,才能加強代謝。

●吃全穀類,少精緻白飯,提供身體健康高纖的養分。

●吃低脂蛋白質,譬如:魚肉、去皮雞肉、傳統豆腐、無糖豆漿。

●消化脹氣時,不妨選用含維他命B的山楂、麥芽、穀芽。

●吃各式各樣的蔬果,尤其每日要有5到7小碟蔬菜。

●不喝含糖飲料,不喝有料湯。

●定時定量,不要誤餐,以免過餓大吃大喝。

●碗盤買小一點、吃飯吃慢一點。

●規律作息使身體維持穩定,才好控制體重。

(作者為基隆市康合診所醫師)



◆ 糖尿病患吃抗氧化劑 小心傷腎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11.10

糖尿病或腎臟病患者服用抗氧化劑時,要非常小心。署立雙和醫院與弘光科技大學聯手研究發現,常見於一般蔬果的抗氧化劑「槲皮素」,不僅不能降低血糖,反而會引發腎臟癌,或讓腎臟癌惡化。

槲皮素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用蔬果中,其中又以紅茶、綠茶、蘋果、紅洋蔥、蔓越橘小紅莓及隨續子等的含量較多。

這篇研究論文刊登在今年8月美國化學學會雙周刊「農業與食品化學」 (ACS),並引起國際媒體重視並專文介紹,提醒體質特異或罹患慢性疾病者,服用保健食品要特別小心。

研究主持人、署立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冠州表示,抗氧化劑是近年來最夯的保健產品之一,不少人天天服用來抗老化或抗發炎。然而,研究顯示,並不見得所有抗氧化劑都有效,有些甚至會讓病情惡化。

他們以大白鼠進行動物實驗發現,餵食槲皮素的6隻嚴重糖尿病鼠則無一倖免,全都出現腎臟癌腫瘤,「命中率百分之百!」

陳冠州解釋,槲皮素會讓體內的胰島素濃度上升,而胰島素會讓體內的腫瘤快速成長;槲皮素濃度大於200微莫耳時,會搖身一變為促氧化劑,產生大量自由基,攻擊正常細胞,並讓癌細胞更加惡化;此外,槲皮素會和體內的轉甲基物質競爭,使得過多的雌激素累積在腎小管,導致癌化。

陳冠州表示,槲皮素屬水溶性物質,一般正常人可代謝並排出體外,吃了也不會有問題。反觀腎臟已出現病變,甚至已惡化為無法恢復症狀的患者,槲皮素就有可能導致癌化,這些患者最好別吃含槲皮素的抗氧化劑,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fsj 提到...

教授只吃甜點 2月減12公斤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10.11.10

海綿蛋糕、果仁巧克力條、甜甜圈…連續10周,美國堪薩斯大學人類營養學教授郝布(Mark Haub)三餐幾乎只吃這些甜點,每3個小時吃一次。

郝布的「便利商店節食法」主張,減肥的要旨不在於食物的營養價值,而是熱量多寡。結果?郝布在2個月內瘦了27磅(12.2公斤)。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為了一個課堂計畫,郝布限制自己每天攝取熱量不得超過1800卡,他原本身材應該攝取2600卡。他把握攝取熱量低於消耗熱量的原則,身體質量指數(BMI)從過重的28.8降低到標準的24.9,現在體重是79公斤。

想當然爾,郝布的健康一定受損?未必。他的壞膽固醇(LDL)降低20%,好膽固醇(HDL)增加20%,三酸甘油脂降低39%。

「眾人均不解,這代表什麼意思?」郝布說:「我更健康了嗎?還是我們從生物學角度定義健康時,是否有所疏漏?」

儘管有所成,郝布卻不建議眾人複製他以零食為主的節食法:「我不會說這是件好事,我在中途卡住,感覺很挫折。我無法提供具體的答案,因為資訊還不夠。」

郝布飲食三分之二來自垃圾食物,每天另外吃一顆綜合維他命,喝一罐蛋白質飲料。他吃蔬菜,通常是四季豆罐頭或是三、四根芹菜。

郝布的體脂肪從33.4%減到24.9%。營養學家布拉特納指出,郝布的例子說明了卡路里是減肥成敗的關鍵:「至於這是否為健康的關鍵,則是另一回事。」



◆ 日本研發 銀髮族病患超軟美食

自由時報 2010.11.10

〔特約記者鄭曉蘭/綜合報導〕琳瑯滿目的日式美味餐點如「牛肉壽喜燒」、「烤青花魚」以及「雞肉咖哩」等,一放入嘴裡,無須咀嚼竟然像棉花糖似地在舌尖融化…。日本「EN大塚製藥」利用特殊酵素,為高齡長者以及因疾病後遺症而難以正常進食的族群,研發出硬度僅止於正常餐點千分之一的超軟食品。這種劃時代的特殊食品,兼顧食物的色、香、味、形,讓特定族群擺脫仰賴靜脈注射,或流質乃至於限定口味食品的夢魘,進而提升食慾活力以及生活品質。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EN大塚製藥及藤田保健衛生大學消化器外科教授東口高志等人,共同研發出的特殊食品名為「I EAT(我吃)」,正在17所醫療機關進行臨床研究。超軟食品的秘密在於能夠分割細胞的酵素。研究人員根據不同食材,選擇最適當的對應酵素,並利用將酵素注入食材的特殊技術,將食品軟化至尚能保留形狀與口感的最大限度。例如,日本家常燉菜「筑前煮」,即使被軟化至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的硬度,外觀以及營養素幾乎與正常筑前煮一模一樣。

「I EAT」原本只打算在醫院販售,但由於參與臨床研究的患者及家屬反應熱烈,希望在家也能吃到相同食品,相關人員因此決定自10月22日起在市面推出系列商品。上市的超軟食品,將包括「白飯」、「鹽燒銀鮭」、「糖醋豬肉」、「燉雞胸」等15道料理,價格除白飯外,約介於台幣150至180元之間。一餐若以白飯加上兩道菜為例,約為1200卡及50g的蛋白質。東口教授對此表示:「以嘴咀嚼攝取食物,有助病患早日恢復健康,並延年益壽。」

fsj 提到...

想減重 全穀類宜取代澱粉食物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0/11/12

常有民眾認為不吃五穀雜糧有助減重,或麵包、饅頭可以取代全穀類食品。營養師林詠霈表示,民眾反而應該考慮以全穀類代替精緻澱粉類食物,以攝取更均衡的營養素;攝取太多精緻澱粉類、油脂及過量蛋白質反而不利降低血脂,慢性病風險易提高。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林詠霈表示,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延長,飲食走向精緻的現代,伴隨而來是慢性病病患增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指出,國人維生素B1、B2攝食不足,飲食型態明顯顯示蔬果類、全穀類、奶類攝取不足,而且空熱量食物、總脂肪攝取增加、肉魚豆蛋類攝取過量等問題。

她表示,研究指出,攝取富含鉀、鎂、鈣、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有助於血壓控制,另外,膳食纖維也有利於血糖穩定、調整血脂肪及促進腸道健康,進而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而全穀類則含有這些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更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

林詠霈表示,一般糙米含膳食纖維約為白米10倍,維生素B1約為白米4、5倍。建議三餐以全穀為主食,至少應有三分之一為糙米、胚芽米或雜糧等,而美國農業部更建議主食類有一半來源要來自於全穀類。

營養師指出,全穀類是指未加工精製的穀物。一般白米是稻米去除外殼、麩皮、胚芽後,只剩下胚乳部分,加工過程若保存麩皮、胚芽及胚乳,就稱為全穀類,如:糙米、紫米、大麥。麩皮含有豐富纖維質、維生素B群、礦物質及植化素。胚芽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及E、鐵、鎂、銅、鋅礦物質。胚乳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蛋白質外,其他營養素含量很少。建議民眾,平時可以多選擇全穀類及其製品代替精緻澱粉類。

fsj 提到...

酸性體質皮膚、精神、代謝3差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 2010/11/15

酸性體質有三差,容易影響到身體健康。中華中醫典籍學會內、婦科講師古慧玲表示,基本上,酸性體質的生理表徵有「三差」,也就是皮膚差、精神差、代謝循環差,通常酸性體質在外表上輕則變成「大腹翁」或「小腹婆」,重則身軀龐大、四肢腫脹、行動遲緩,甚至合併有皮膚出現粉刺、癢疹等毛囊發炎問題。

古醫師指出,可能有很多民眾都不太了解酸性體質對身體的影響,其實只要從「三差」就可看出端倪,以皮膚差來說,因為皮膚差,所以皮膚常常沒有光澤,臉上容易長出粉刺、痤瘡或不明物,同時常出現便秘、口臭等現象,身上也容易長濕疹或罹患香港腳,女性容易有白帶等分泌物。

以精神差來說,情緒容易激動、暴躁、愛生氣,而且稍微運動就會感到疲勞,上下樓梯還會氣喘,平常的步伐緩慢、動作也相對較遲緩;以代謝循環差來說,因為代謝循環不好,所以.容易發胖,尤其腹部會特別突出,且身上容易瘀青,四肢經常感到冰冷。

古慧玲醫師進一步指出,門診中就碰過三十六歲的幼稚園老師,因為「肥胖症」困擾六年多,而且還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不但如此,每到郊外總被蚊子叮得皮膚起紅疹,身上老是莫名奇妙的冒出濕疹。患者主訴六年來一直都在尋找減肥的方式,不管是購物台、朋友介紹、還是民間秘方,每次吃完減肥藥都狂拉不止,體重卻依然不動如山,甚至「有增無減」!最後只好求助於中醫師。

經過望聞問切後,發現這名患者的「肥胖症」是屬於酸性體質,加上先天遺傳因素與後天不當的飲食習慣,以致造成「脾虛濕困」,新陳代謝相對較低落,經要求改變生活習慣,加上使用濟生腎氣丸、香砂六君子湯以便「健脾利濕」,加車前子、黃耆、荷葉、山楂等單味藥,目前維持一星期持續減輕一公斤,人也顯得氣色紅潤、精神也漸漸轉佳。

告別酸性體質,有撇步。中華中醫典籍學會內、婦科講師古慧玲表示,避免產生酸性體質,民眾只須掌握「四不一沒有」的生活習慣即可,所謂「四不」是指不吃宵夜、不吃太精緻食物、不要找理由不吃早餐、不要喝太多的酒,「一沒有」是指沒有熬夜的習慣。

古醫師指出,通常晚上就寢前四小時進食就稱為「吃宵夜」,由於人體到了晚上活動力較低,且大部分處於休息狀態,這時若讓食物留在腸子裡太久,自然會變酸、發酵、產生毒素,促使體質變酸。此外,精緻的食物缺乏纖維素,經常導致腸子蠕動功能變差,進而造成便秘及毒素囤積,最後將導致體質呈酸性。

古慧玲醫師進一步指出,人體在清晨五點左右時體溫達到最低點,血液循環會變得比較慢,如果太晚就寢再加上不吃早餐,血液循環就會變得更慢,帶氧量嚴重不足下,將形成缺氧性燃燒,使得體質變酸。而飲酒過量同樣會造成身體負擔加重,加上酒的熱量不低,所以飲酒不可過量。

子時(晚上十一點)之後屬於膽肝經循行時分,西醫則認為這時候是許多激素分泌的寶貴時間,因此,晚上超過一點不睡覺,毒素的累積就會增加而使體質變酸。



◆ 飲食多鹼跟酸性體質說byebye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 2010/11/15

如何吃出健康、讓身體趨吉避凶?中華中醫典籍學會內、婦科講師古慧玲表示,當人一出生就已註定是偏鹼性或酸性的體質,若民眾想要改變體質,「多鹼少酸」是基本原則,也就是配合「多蔬果、少肉脂」的飲食方式,加上正常作息、適度運動,就可為民眾改變酸性體質,同時這也是遠離疾病的不二法門。

古醫師指出,就像一群人一起在郊外,有些人的體質偏酸性、體溫偏高,特別容易遭蚊蟲叮咬,但有些人的體質偏鹼性、體溫較低卻很少有蚊蟲近身,從這裡就可以大約了解一個人的體質。不過,生活和飲食習慣可調整體質酸鹼性,亦即多吃蔬果、正常作息、不熬夜,保持每天三十分鐘有氧運動習慣等,都是維持體質保持健康鹼性的關鍵。

古慧玲醫師進一步指出,以食物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許多的酸性食物,包括大部分的肉類、麵包、油炸物、油煎食物、罐頭水果、調味料、泡菜等,鹼性食物則幾乎包括所有的蔬菜,尤其是綠色蔬菜;所有豆類中,大豆是鹼性最高的食物,也是治療過度酸性體質時極佳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人吃得太好,所以往往發生營養過剩的現象,因此,吃水果時最好選擇低糖份、高纖維的水果,否則,過多的醣類也會在人體內轉變成脂肪,最後就變成酸性的能量。



◆ 護膚不在多 保濕防曬 夠了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0.11.14

愛美是天性,不過保養品怎麼擦是一門學問,最懂皮膚的皮膚科醫師說,要美麗,保養品不在多,基本的保濕、防曬做得好最重要。

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詹融怡說,用什麼保養品要看氣候,最近天氣漸涼、較乾,她才會選用較高滋潤度的保濕產品,例如玻尿酸,如果皮膚更乾的人,可能改用凡士林或尿素成分的保濕品;膚質每天都不同,感覺缺水時才需多補擦保養品。

除了保濕,皮膚科醫師也特別重視防曬,詹融怡是每天早上擦足防曬品,再添加點美白乳液;桃園長庚皮膚科主任胡倩婷強調,室內工作通常擦一次防曬品就足夠。常在室外時,她會選用較高防曬系數的產品,且每兩小時補用一次,脖子、手背也都「不放過」。

東方人也偏好白皙肌膚,胡倩婷的必備武器是左旋維他命C,她早晚都要擦,一般人認為用左旋維他命C,就不能曬太陽,她建議早上擦無妨,但防曬絕不可少。

詹融怡說,晚上用美白品會注意成分,維他命C、麴酸或對苯二酚等美白成分,其實只要用一到兩種就好,不用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