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9

偏食養出瘦皮猴 家長心態要改

◆ 偏食養出瘦皮猴 家長心態要改

中央社 2010-09-08

雖然小胖子愈來愈多,瘦皮猴卻不少,有醫師在兒童體重門診看到,大約1成2的小朋友過輕,除了孩子偏食外,家長很多東西不敢給孩子吃,也是重要原因。

3歲半的林小妹妹身高93公分,重13.5公斤,比2個半月前重了近1公斤,在同齡孩童中,體形仍是「山比巴(閩南語瘦子之意)」,屬於嬌小的末段班;然而,這多出來的體重得來不易,因為要改掉她只吃零嘴甜食的壞習慣,可真不容易。

書田診所兒童體重管理部主任陳永綺今天表示,林小妹妹的媽媽身材也瘦,為孩子的體重心煩,問題是她愈是規定不能吃這吃那,女兒愈是偏食,胃口也愈不好,最後她只好求助營養諮詢門診,採用「3比8」的飲食原則,努力加餐飯。

所謂「3比8」原則就是3餐中間吃點心,以及要足量多餐、要慢食、要高蛋白飲食、要均衡飲食、要控管情緒、要適當運動、要拒當夜貓子、要注意飲食型態。

陳永綺說,門診中約有1成2的小朋友面臨體重過輕,男女比例相當;常見症狀包括偏食、胃口不佳、便祕、脹氣、過敏等,容易有貧血、易感冒、免疫力下降、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及情緒障礙等問題發生。

她建議,家長可從健保兒童手冊附錄的生長曲線表,判定孩子是否太瘦,如果生長曲線表低於15%、生長曲線往下移、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15時,就要注意可能有體重過輕。BMI值計算方式是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值。

此外,由於兒童肥胖、皮膚過敏、氣喘等情況日益常見,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飲食限制愈來愈多,陳永綺也提醒,家長的心態也要改一改,限制過頭反而會讓孩子在壓力下,更加偏食、拒食。

※ 相關報導:

國人營養失衡 飲食指南應全面翻新
營養貧乏的子宮致後代發生永久遺傳變化
成功的節食減重與維他命 D 濃度相關
減肥10招 與食物和平相處
喝纖維飲切油 小心撐大胃容量
減掉脂肪保持精瘦的新方法
老化基因主宰壽命、免疫與恢復力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自然養生法 日常生活輕鬆做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0/07/26

高雄市立中醫院醫師許智超表示,保持身體自然排毒、維持正常入睡時間、三餐飲食質量適中(均衡飲食、每餐七分飽)等自然養生法門,有助人體機能正常運行,達到健康少病痛的目標。

許醫師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指出,人體皆有種種自然排毒的功能,包括大小便、放屁、打哈欠、打噴嚏、嘔吐、流汗、婦女月經等,皆不可任意加以抑制,發生不正常現象時,應儘早找出病因調整。

一般對人體較合宜的入睡時間最好在晚間九、十點左右,最晚不宜超過十一點,十一點至淩晨三點是人體肝膽工作的時間,這段時間若不睡會導致肝火上升,解毒不完全,這也是造成現代人罹患高血壓、肝病的元兇。建議在這個時段入睡,隔天必定會精神飽滿。

這段時間也是生長激素分泌旺盛的時候,小朋友或青少年此時不睡,會影響成長發育。有失眠問題者宜先閉目養神,減少憂心、煩惱,自然就可得到休息的效果,千萬不要亂服用藥物,否則恐會出現不良的後果。

飲食方面應合宜,質量適中,所謂「質」是指日常三餐應該追求均衡飲食,不要偏好某一種食物,尤其現代環境的污染相當嚴重,更必須謹慎飲食,最好盡量選擇天然的食物比較妥;冰冷食物會傷害人體正常的能量,進而導致身體機能運作失常,尤其是婦女易致月經失調、不孕症等。「量」是指飲食宜七分飽,晚餐不宜多吃,適度飢餓感有助於清除體內多餘的食物殘渣。



◆ 面相診病/從五官看健康 眼睛出賣你了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69865

【文、圖/摘自《面相診病:源自《黃帝內經》的面相健康解碼》/趙成泰著/野橡實文化出版】2010/09/09

我還記得小時候,只要說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或晚上眼前黑黑的,母親一定會急急忙忙地上市場買牛肝或豬肝,不然就是買魚肝油(從鱈魚或明太魚的肝臟抽取出的油)給我吃。

聽到別人說,決明子茶有明目功效,母親每天都很勤快地煮給我喝。後來才知道,不管是牛肝、豬肝、魚肝油,或是決明子茶,與其說是明目食品,但其實是用來提升五臟六腑中的肝臟功能。那麼,當視力變差的時候,是否需要吃些能提高肝功能的食品呢?

在中醫學的觀點中,將眼睛視為「反應肝臟狀態之窗」。眼睛與肝臟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肝臟的健康狀況,可以從眼睛裡看出來。例如,黃疸現象通常出現在肝功能不佳時,此時眼白部分會變得很黃。肝臟出現異常症狀,從眼睛就能觀察得出來。

肝功能一降低,視力就會變差。最近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戴上了眼鏡,近視情形這麼嚴重,但大家好像都習以為常的樣子。身為中醫師的我看來,這卻是很嚴重的問題。 中醫學認為,人到了五土歲左右,肝功能就會開始變差,膽汁分泌減少,視力才會變壞。

然而,離五十歲還很遙遠的小朋友卻已經戴上眼鏡了,這絕對不是個好現象。說得誇張一點,這代表實際年齡雖然小,但肝臟年齡卻已經超過中年,開始進入老年期了。

肝功能變差,眼前便會出現花花的線條。如果不是用眼過度,但眼白部分卻出現如同血絲的充血現象,那就是肝臟方面的毛病:累積的壓力過大,讓肝臟內部的血液發熱,而使眼睛變得紅腫。

不只是肝臟,眼睛和體內的五臟六腑都有關係。因為眼睛是由五臟六腑的精氣匯聚而成,所以眼疾看起來似乎很容易治療,但真的要對症治癒的話,卻會發現困難重重。想要掌握眼疾的病因,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如果不能對症治療,即使看起來似乎好轉了,但不久之後又會再度發作。

首先我們要瞭解,眼白部分與五臟中的肺臟有關;而黑色的眼珠部分,則與肝臟有關;位於眼珠中心的瞳仁部分,則和腎臟有關;兩眼外側尾端和眼角部位的紅色血絲,與心臟有關;眼皮和脾臟(消化系統)有關。因此,唯有五臟功能全都順暢運作時,眼睛也才會健康。

健康的眼睛,眼白和眼珠都是透明的,清澈又光彩亮麗。同時,眼皮必須帶著金黃色,顏色潤澤才行。至於眼睛的大小,則是小眼睛比大眼睛好。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隨著眼型不同,究竟容易染上哪種疾病,又該注意什麼。

※ 相關報導:

* 面相診病/驚!原來看中醫時 他們都在看相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69863

「問聞望切」是中醫院裡所採用的診療法,其實就是根據形、色、脈、症四個要素來進行的;也就是綜合患者的長相、臉色及膚色,以及經脈的狀態、患者主訴的症狀,來找出發病的原因,據此治療。唯有這四者合一,才能正確且全面性地治療患者。若僅靠脈症,或光靠形色來治療,就會因為不夠全面,不只治療上進展緩慢,也會在治療後出現再度發病的問題。

fsj 提到...

國際藥聞-1天吃不到2次蔬果易老年失智

鍾玉玨 2010-09-12 中國時報

新研究發現,年輕時若能勤動腦、多吃蔬果、保持樂觀心情,或可避免或延後罹病

法國一項新研究發現,若年輕時能勤動腦、多吃蔬果、保持樂觀的心情,或可避免或延後罹患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

閱讀力差、憂鬱症 也是危險群

這項研究由法國「國家醫學研究院」神經心理學專家李契(Karen Ritchie)教授主持,對1433名退休老人進行7年的詢訪調查,結果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 研究發現,若能趁年輕時及早注意,全球數百萬人老了之後或可避免或延後老年失智症。此外,儘管基因療法理論上已可行,但整合飲食、動腦、心情的綜合療法,效果遠大於基因療法。

根據李契的研究,腦力活動活躍與否,對於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具有舉足輕重影響。閱讀能力較差的人,罹患「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症」的機率較其他人高了18%。

此外,憂鬱症患者失智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10%。1天攝食蔬果少於2次的人,也是失智的危險群,機率高6.5%。糖尿病也是重要因素,失智風險比一般人高5%。先天帶有失智症基因者,風險則會高出7%。

你有失智症狀嗎? 快來檢視一下

在過去的研究中,上述這些失智症的風險因素均已被指出,不過並未針對其相對影響程度加以量化。

專家指出,儘管早期的阿茲海默氏症或其他失智症不易確診,但仍有一些警訊與症狀值得民眾注意:

1.東西常放錯位置或放在冷僻之處,事後忘記或不承認自己做過這件事。

2.平日習以為常的活動出了問題,例如做完飯、擺好碗筷,卻忘了吃或重煮一遍。

3.失去方向感,認不出熟悉的街道,或老是搞不清楚時間。

4.不易找到適當的措辭或用辭不當。

5.判斷力退化,例如所穿衣物不符天候,或不知身陷險境。

6.出現類似憂鬱症的情緒或失常行為,通常兼含激動、易怒、冷漠、不注重個人衛生等。

fsj 提到...

一天喝一瓶含糖飲料 月胖一公斤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2010/09/14

很多人不喜歡喝白開水,都以飲料當補充水分來源,但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科長簡希文昨(十三)日提醒,天天喝一瓶600cc的含糖飲料,一個月下來,就會多胖一公斤。除此,市售宣稱零卡飲料,也並非全然無熱量,提醒民眾可別因飲料標示零卡,就肆無忌憚的狂喝牛飲。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科長簡希文指出,一瓶600cc的含糖飲料,約含250大卡的熱量,如果每天喝一瓶,一個月下來就會多攝取7500大卡,足以讓民眾每個月體重增加一公斤,且過多的糖亦使體內脂肪細胞堆積,並讓血中三酸甘油酯升高,引發脂肪肝,因而建議民眾,日常補充水分喝水最好,建議一天至少攝取6杯水,約1500cc。

除此,食品藥物管理局科長簡希文指出,市售標榜零卡的可樂、飲料,其實並非全然毫無熱量,因有些許熱量,只是因熱量少,因此容許業者標榜零卡,因而呼籲民眾可別誤以為零卡飲料沒有熱量,就狂喝牛飲。

另據衛生署2004-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民眾喝含糖飲料愈多,體重愈重,且腰圍愈大,若與10年前的調查資料比較,國人的腰圍也有明顯增加趨勢,尤以年輕族群最明顯。



◆ 青少年補鈣 存骨本趁早

【聯合報╱潘俊伸/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2010.09.14

正常年輕人體內約有1100公克的鈣,其中99%貯存於骨骼當中,血液中的鈣,僅占人體中鈣含量不到1%,為游離型態,或與其他蛋白質結合方式存在。

血中的鈣含量雖少,對人體卻有重要貢獻。除了可作為訊息傳遞者,血液凝固、肌肉收縮及神經運作都需要它。骨骼中的鈣,嬰幼兒幾乎每年100%替換一次,成年人每年也有18%的替換率 。

學齡兒童每日鈣質需求約800至1200毫克,但根據中山大學營養科學研究所調查,我國學童每天平均只攝取鈣質約400至600毫克,僅建議量5至6成;即將進入青春期的10至12歲學童,高達98%鈣攝取量達不到標準。人的一生當中,有40%的骨本在青少年時期獲得,依照目前情況,在可預期的將來,這些青少年邁入成年後,將面臨骨鬆威脅。

9至18歲兒童及青少年,每日鈣質需攝取約1200至1300毫克,所以,日常飲食內容就特別值得注意了。一般全脂或低脂牛奶,250毫升約可提供250毫克鈣質,180毫升優格約有250毫克的鈣,普通起司28公克就可提供約200毫克的鈣質,這些都是豐富的鈣質來源。

對於某些不敢吃乳製品或對乳糖耐受度較差的人,鮭魚、豆腐、花椰菜、番茄,或有額外添加鈣質的果汁及榖類早餐等,均是可以考慮的替代品。再不然,鈣片的補充也可以達到預期目的。

不過,鈣質的補充要讓人體吸收,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維生素D存在。正常人只要每周有兩天,在日光下活動約15分鐘,身體就可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如果無法暴露在陽光下,也可以額外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的補充適量即可,多餘的維生素D反而是一種浪費。

除了擔心自己是否會骨質疏鬆而注意鈣質攝取外,家長還要特別留意小孩是否也攝取足夠鈣質,是否每天都喝750至1000㏄的牛奶?是否有吃足夠起司或綠色蔬菜?每周是否從事數次30分鐘以上跑或跳的運動?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培養出骨骼強健的下一代吧!

fsj 提到...

梨子蒸煮潤肺加倍 含鐵不輸葡萄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2010/09/15

梨的品種非常多,可概略區分為東方梨及西洋梨兩大類,不管是梨型、口感及滋味,完全不同。西洋梨要等到果肉變軟,才能食用。

初秋偏乾的氣候,容易有口乾舌燥、喉嚨痛、發熱、皮膚乾澀等秋燥症狀。喝水雖覺稍有改善,仍覺不足,梨子則是解秋燥的聖品。

梨子有「百果之宗」的美譽,卻也有人顧忌「分梨」與「分離」音同,避免分梨而食,但現在,已有愈來愈多人不再視此為禁忌。

清肺熱 能止熱性咳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許中嚴:

梨子的品種很多,但不管哪一品種,性、味沒太大差別,都屬甘、涼。

古代較少以梨入藥,常拿來食療用。梨子生吃可以清肺熱、止咳化痰,熱性咳嗽患者肺熱、乾咳,鼻涕及痰都呈黃稠狀。生梨還能解較輕微的酒毒,增加排尿。

燉枇杷 止咳效果更好

蒸煮或燉煮後的梨子,滋陰、潤肺功效更強,可用於慢性咳嗽或病後的長期咳嗽。潤補的食材屬性通常較涼,除了梨子,百合、蓮子也有類似功效。

蒸梨時,為加強食療效果,可以加入胡椒、百合、麥門冬等簡單中藥材。麥門冬跟梨子都能清肺,有加乘功效。

要想止咳,可以將枇杷與梨同燉,還能清熱解渴。久咳不癒或肺熱的人,可以蜂蜜、梨子熬煮,緩解症狀。

屬性涼 一天最多一顆

雖然梨子能解秋燥,但它的屬性畢竟偏寒涼,以一天一顆為宜,並非多多益善。體質虛寒、容易腹瀉或大便稀的人尤其不宜多吃,以免症狀加劇。寒咳的人也不適合吃梨,寒咳的人痰液較清稀、色白,不會乾咳,嘴巴也沒那麼乾,會覺胸口較涼。

粗梨子 纖維量反而少

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

梨的含水量高,一份200公克重的梨子(約一拳頭大小,個頭稍大的,大約是三分之二顆),熱量為61大卡。在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組合上,跟一般水果差不了多少。別看梨子「水水」的,它的膳食纖維含量相當豐富,每100公克就有2.5公克,口感較硬的粗梨,膳食纖維含量反而稍低一點,只有2.1公克。

不少民眾相信,生吃營養價值一定比熟食來得高,不盡然如此。以纖維質為例,煮熟後的纖維質較好分解、吸收;若是茄紅素,加熱吃效果比較好。

維生素C 含量堪稱突出

撇開柑橘類不談,梨子的維生素C含量在水果裡堪稱突出,粗梨的含量相對少一點。維生素C能讓皮膚白皙、維持皮膚組織完整性。

礦物質方面,梨子的鉀含量不少、鎂含量也不錯,還含有磷、鈣等。不少民眾相信,吃葡萄能補鐵,事實上,梨子的鐵含量跟葡萄差不多,每100公克有0.2毫克;西洋梨、粗梨的鐵含量稍少。

西洋梨 營養密度較高

跟東方梨相比,西洋梨的水分含量略少一些,營養密度卻比較高。

以100公克西洋梨為例,膳食纖維含量就有3.1公克,維生素A也是東方梨所沒有的,鈣、鎂、磷的含量也硬是多一點。

雖然梨子不算高鉀水果,對須限鉀的腎臟病患,仍不宜吃太多;糖尿病患也要計算分量食用,以免血糖飆高。



◆ 更年期解鬱甜品DIY 中醫為你清涼一下

【聯合新聞網/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內科主任醫師、臺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 林恭儀】2010/09/15

陳媽媽是個成功的職業婦女,年近五十歲正值事業上的巔峰,卻為突如來的更年期荷爾蒙和生理的變化所困擾,曾經花大把的金錢在補充效果不確定的天然健康食品上,於是轉而尋找傳統但安全自然的中醫,就是要找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才令人安心。

許多更年期的婦女朋友都曾經被一些症狀所困擾,包括暈眩、頭痛、失眠、盜汗、潮紅、易心悸、、緊張、焦慮、易怒、疲勞、倦怠、性慾降低、嚴重的失落感、空虛、注意力不集中,憂鬱,以及情緒失控等,甚至在更年期時造成嚴重的情緒障礙而有自殺的念頭,這些都屬於因為荷爾蒙大幅波動所惹的禍。

中醫在面對婦女的更年期障礙上,實在是有長遠的經驗背景。如古醫家張仲景所提到「婦人臟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草小麥大棗湯主」,指的是因為中醫肝腎的血虧氣虛,在情緒上所引起的更年期悲傷感與精神萎靡的治療方藥,其中在中醫婦科的重要著作《女科證治準繩》和《濟陰綱目》中,多次提到臨床上的治療效果。

針對更年期的情緒障礙,醫界仍認為更年期荷爾蒙和生理的變化是主要原因。例如:因為更年期夜間盜汗與不自覺突如其來的身體烘熱感導致失眠,到了白天因此體力不繼而感到倦怠、注意力無法集中、這或多或少間接地影響到工作上的表現與人際關係的自信心;更嚴重者因為熱潮紅、全身燥熱,便忽然間情緒失控大發脾氣的情況,仍是有人在。這些因為更年期綜合症狀所引起的身心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辨證療法和其他中藥治療,大多能夠得到理想的症狀緩解。

在五十歲的更年期婦女又正逢家庭的「空巢期」,或者晚者因為自己或是因為配偶從職場上退休或開創銀髮族的休閒步調,使得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重新的調適,雖然重大改變不一定每一位婦女都會經歷,然而若是發生,適當的就醫與積極走入社區活動或在家庭負擔減輕,就積極開創個人的事業、加入義工工作、學習藝術或是參與宗教活動等,都是避免更年期障礙的好途徑。

此外,自己烹調舒肝解鬱的夏日甜品,喝喝更年茶飲保健身體,也是一個照顧好自己,善待自己的好方法。

◎ 綠豆百合甜品

材料:綠豆半斤、新鮮百合100公克、燕窩2片、楓糖50公克
作法:加入清水適量以悶燒鍋或壓力鍋燉煮,再加入楓糖放涼即可食用。
作用:調理乾燥肌膚,滋潤身體,消火清暑,幫助睡眠。

中藥藥性:

綠豆:藥性甘寒,清熱解暑。
百合:藥性甘微寒,滋潤寧心。
燕窩:藥性甘平,潤肺補勞。

◎ 薏仁豆漿湯

材料:紅薏仁半斤、新鮮豆漿500c.c.、新鮮蓮藕半斤。
作法:紅薏仁加切片蓮藕以電子鍋煮熟,每次取100g加入新鮮豆漿與冷開水500c.c.於果汁機中打汁,酌加冰糖飲用。
作用:潤腸通便,消除脹氣,消除水腫。

中藥藥性

紅薏仁:藥性甘微寒,利水滲濕。
黃豆:藥性甘平,利濕解熱。
蓮藕:藥性平澀,潤澤腸胃。

◎ 葛根枸杞茶

材料:葛根15公克、枸杞子30公克、何首烏15公克。
作法:加入清水800c.c.煮沸後放涼即可食用,一天一次。
作用:止汗止熱,解除煩燥,提升注意力。

中藥藥性

葛根:藥性甘平,生津解表熱。
枸杞子:藥性甘平,補腎明目。
何首烏:藥性苦為溫,潤肝養血。

◎ 蓮參耆茶

材料:蓮子15公克、沙參15公克、黃耆15公克。
作法:加入清水800c.c.煮沸後放涼即可食用,一天一次。
作用:清心益智,潤喉解渴,增加體力,。

中藥藥性

蓮子:藥性甘平,養心安神。
沙參:藥性甘微寒,養胃生津。
黃耆:藥性甘微溫,利水止汗。

fsj 提到...

補充鉀、減少鈉 降血壓效果一樣好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09/16

多吃含鉀的「好鹽」有助降血壓?荷蘭瓦罕寧恩大學與國際家用消費品廠商進行的一項人口研究發現,適量攝取鉀可幫助改善高血壓。

許多人控制血壓時會盡量減少鈉鹽攝取,研究數據顯示,補充鉀和減少鈉鹽兩者降血壓效果不相上下,研究人員建議,使用礦物鹽時最好以鉀鹽取代部分鈉鹽,這樣對心血管較好。

荷蘭瓦罕寧恩大學研究人員與家用消費品廠商比較美國、中國、紐西蘭、德國與荷蘭等21國的鉀攝取量。研究結果發表於「內科醫學檔案」期刊。

鈉吃太多,鉀攝取過少,都容易造成血壓失控;研究發現,有21國人民1天鉀的攝取量約分布在1.7~3.7公克之間,而1天建議攝取量為4.7公克對身體最有利,調查數據卻低於這個數字。

鉀攝取量若能好好控制鉀、鈉攝取量就能幫助預防高血壓。增加鉀攝取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吃健康天然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另外,也可在礦物鹽中加點鉀,取代一部分的鈉。



◆ 喝溫水不挑食 人瑞保健康

【聯合報╱記者陳文星/二林報導】2010.09.17

創世基金會二林愛心天使站與彰基二林分院,昨天在二林鎮老人會館舉辦「為健康把關」,百歲人瑞陳蔡金順也來當代言人,分享她每天早上一杯溫開水、不挑食、保持心情愉快的長壽秘訣。

陳蔡金順昨天接受健檢,血壓、血糖、體脂肪,都在理想範圍,讓醫護人員也說:「阿嬤身體真健康,比我還標準」。

陳蔡金順的兒子陳榮火說,母親90歲時仍每天下田,95歲時健保卡保持A卡紀錄,父親5年前跌倒過世,母親鬱鬱寡歡,但除了視力、記憶衰退外,身體仍保持良好,尤其聽力更好,若有人說壞話,老人家聽得很清楚,還會不高興。

陳榮火說,母親虔誠信佛、做公益,且飲食清淡、儉約,只要牙齒咬得動就會吃。他們6名兒女感情融洽,常陪母親談心,讓她保持愉快心情,應是她健康長壽的主因。

二林愛心天使站長洪玉娟說,老人的心理慰藉常被忽略,記得多陪伴,學會傾聽。彰基二林分院社服組主任康美玉也說,40歲以上民眾就可免費健檢,老人行動不便,請家人陪他們定期健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康呷百歲」。



◆ 有氧日動一動 擁抱健康真快活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0.09.16 自由時報

你今天運動了嗎?現代人工作忙碌,空閒時間越來越少,很多人以此為由不運動。不過,分析顯示,若能強迫自己每週抽出一天、參加一小時的有氧運動,養成運動習慣,持續3個月後,不僅血壓降低,也能提升肌力以及柔軟度。

這項研究是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瀛洲彙整該院與桃園縣衛生局合作舉辦的「有氧日」活動者資料發現。

參與民眾在持續3個月後,平日運動頻率以及運動時間都會增加,血壓也有明顯變化,平均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降低了5mmHg以及4mmHg(毫米汞柱)。除了心血管變得健康外,各項體適能指標也顯示,參與民眾的柔軟度、肌力也變好了。

不過,體重、腰圍及體脂肪率沒有明顯變化,似乎一週一小時還不足以減重。

很多人誤以為運動就要到美輪美奐的運動中心、健身房,不過,林瀛洲指出,「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可近性非常重要」,像這個有氧日的活動,幾乎都是在民眾活動中心、大操場,或是辦公大樓大廳等處所就近舉辦。有趣的是,為了提醒民眾出門運動,有些鄉鎮會播放音樂或是廣播,民眾聽到後就會呼朋引伴、一起做運動。

目前已知運動不只有助於改善及控制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也對情緒抒發、防治骨鬆,甚至緩解癌症不適等也有相關,民眾不妨打聽一下住家附近有沒有類似有氧日活動。

此外,若是住在大台北的民眾想要體會一下運動的感覺,也可以參加由長庚醫院為紀念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所舉辦的「永慶路跑」活動,體會一下經營之神掛著毛巾、揮汗長跑的感受。

這項路跑活動將於10月3日上午7時起跑,距離約3公里。起點為台北市政府廣場,沿著仁愛路,跑至安和路,再折返回到市民廣場。現場將發送毛巾、早餐及摸彩券,還有義診及多項預防保健服務。目前已有超過6000人報名參加。



◆ 懷孕蔬食寶典/懷孕攝取蔬果 會給寶寶更多的污染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1605

【文、圖/摘自《懷孕蔬食寶典》/荷莉.羅貝茲著/柿子文化出版】 2010/09/16

我是否會因攝取許多蔬果,而給予寶寶更多的污染物?

事實上應該是完全相反:跟非素食媽媽比起來,你給寶寶的污染物較少;根據研究顯示,素食者體內的污染物比肉食者少。所以你在懷孕期間採行無肉飲食,對寶寶來說是樁好事。

吃素會不會容易胃痛?吃什麼可以降低疼痛?

有可能。所以你可以少量多餐取代大餐。吃過東西之後,以肩膀後縮挺胸的姿勢走一走。吃過東西之後,不要立刻躺下來;如果你稍後躺下來,一定要用枕頭枕著頭部和肩膀。頻繁的小口飲用氣泡礦泉水(seltzer)。將義大利冰砂(Italian ices)當點心,食用時細嚼慢嚥,以稀釋及中和胃酸,防止疼痛的感覺。

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素食餐飲,是否讓我較易產生酵母菌?生產時我會將酵母菌感染傳染給寶寶嗎?

身為素食者,你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可能比非素食者多,脂肪和蛋白質則較少。儘量多攝食高蛋白的食品,就比較能預防酵母菌感染。請看清楚榖片包裝上的標示,以確定沒有大量玉米糖漿、葡萄糖、麥芽糖,或其他任何與糖分有關的字眼。寶寶會在出生時從你身上感染到酵母菌,並產生鵝口瘡,這是一種口腔和喉嚨的酵母菌感染。雖然只要在寶寶的口腔滴入液態抗菌滴劑就可輕易治療此疾,不過如果你能在生產前擺脫這個毛病,對寶寶來說當然比較好。

懷的是雙胞胎的話,對素食者會不會有影響?

已經有人做過關於懷雙胞胎孕婦的素食營養研究,而且已證明採行素食餐飲不僅很恰當也很健康。有3﹪的孕婦懷得是雙胞胎、三胞胎,甚至是多胞胎;但利用輔助性生殖技術來協助受孕時,產下雙胞胎的機率會增至25﹪至30﹪,而其中又有5﹪的機率會產下三胞胎。

fsj 提到...

專家:肥胖是吃太多 不是動太少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報導】2010.09.17

最新研究指出,運動並不是減肥的最佳方法。專家表示,肥胖問題的根源在於吃得太多,而非運動量不足。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亞伯丁大學的能量研究小組教授斯皮克曼(John Speakman),分析近25年來有關體能消耗的研究。他指出,當前人類的熱量消耗與25年前相去無幾,平均一天約燃燒1380大卡。

但是,人類攝取的熱量比起1980年代的人卻至少高出三分之一,平均每天吃進3500大卡。斯皮克曼指出,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原因在於吃得太多,而不是缺乏運動。

他舉例說明,一小時激烈運動約消耗300大卡,只不過是一天攝取熱量的十分之一,一個三明治可能就讓運動效果付諸流水。

斯皮克曼教授在英國科技節(British Science Festival)發表這項研究,他說:「過去25年來,肥胖問題以驚人速度增加。」他指出,唯有改善飲食習慣,才能對症下藥減肥。

斯皮克曼同時強調,這分研究並非鼓勵民眾放棄運動,畢竟適量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根本,但是「大量運動以減肥」的觀念需要修正。



◆ 可可樹基因解碼 巧克力更香甜

潘勛/綜合報導 2010-09-17 中國時報

巧克力迷有福了!科學界對生產巧克力的可可樹基因體解碼工程即將完成,未來可望讓可可樹更能抵抗病蟲害,更容易種植,確保可可豆供應量無虞甚至大增,而且提高可可豆品質,讓巧克力更香更甜。

生產士力架(Snickers)、德芙(Dove)、M&M的美國瑪氏(Mars)糖果公司,與IBM、美國農業部合作這項計畫,目前已接近完成。令人稱賞的是,瑪氏無意把耗資一千萬美元的研究成果藏私,決定與全世界分享。

《華盛頓郵報》十五日報導,可可樹基因解碼的目的,不是想造出基改巧克力,而是改善傳統的樹種改良方法。傳統方法可能要耗費十五年,一旦基因解碼完成,時間可望縮短為二到三年。

巧克力迷最關心的是:基因組解碼之後,未來巧克力滋味會不會更好?瑪氏公司專家莎皮羅表示很有可能。近年許多巧克力專家都認為,可可豆品質正逐年下降,但業者一直無法確定問題是出在土壤、氣候還是遺傳。

巧克力口味關鍵之一在可可豆的脂肪酸含量。莎皮羅表示,基因解碼後,科學界就能洞悉方法,先讓脂肪酸成分穩定下來,再逐漸提高濃度,滋味更上層樓。

fsj 提到...

想擺脫高血壓 先減重

諶悠文 2010-09-19 中國時報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想讓血壓降到正常水平,控制體重比增強體適能更重要。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團隊分析20年來在德州達拉斯市「庫珀診所」就診的3萬5000名患者資料,包括他們的體脂肪率、血壓和體適能狀況。

這些患者多半是白人男性。體適能的測量主要看他們在跑步機變換各種斜度和速度時,能從容走多久。研究人員分析比較所有患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適能狀況和血壓的收縮壓,以了解3者之間的關聯。BMI的計算方式為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是國際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

結果發現,一如預期,體重過重或肥胖者血壓的收縮壓容易偏高;但對BMI數值偏高的人而言,他們的體適能狀況對血壓的影響有限。

研究團隊指出,這項結果顯示,想要降低高血壓風險,就應該專心減重,增強體適能質應該是次要目標。

本研究報告發表於《美國心臟期刊》(American Heart Journal)。參與研究的心臟病學家拉珂斯基女士說:「肥胖是高血壓風險的重要指標,因此要保持正常血壓,控制體重比增強體適能更重要。」



◆ 健康ing-一眠胖一寸 環境是罪魁禍首

陳鈞凱、李盛雯 2010-09-19 中國時報

你家也有小胖弟、小胖妹嗎?當心,環境可能才是讓孩子發胖的主要原因。國防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祝年豐強調,根據統計,國內單純因遺傳體質發胖的孩子,比率不到5%,養出肥胖或過重的超級小胖子,絕大部分都是「致胖環境」惹的禍。

肥胖已經向下扎根!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表示,台灣國小學童每4個就有一個是體重過重或肥胖,肥胖兒童有二分之一的機率變成肥胖大人,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大人的機率更高,達三分之二,未來都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潛在病患。

胖小孩 有半數會變胖大人

臺灣因過重或肥胖引起的代謝慢性病醫療支出,占全民健康照護總支出2.9%,以2008年全民健康照護總支出7885億元,估計過重或肥胖之相關醫療支出就高達228億元。

但你相信嗎?發胖可能不是孩子的錯。居住在容易使人發胖的社區、就讀在容易使人發胖的學校,這些「致胖環境」可能才是罪魁禍首。

祝年豐說,孩子會發胖,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家族性遺傳,基因缺陷造成孩子極度肥胖,但臨床比率不高,僅有3%至5%;放眼台灣滿街的小胖子,都是高熱量食物、靜態生活、運動不足的「致胖環境」養出來的。

什麼是「致胖環境(obesogenic environment)」?這新觀念來自國外,現在醫界及科學家們普遍相信,環境,才是讓大、小胖子持續增加的元兇。

「致胖環境」是發胖的板機,祝年豐打比方,三餐漢堡、薯條加炸雞,上下學有摩托車、汽車接送到門口,課餘時間全用在上安親班補才藝而非運動,生活在這樣對肥胖友善的環境中,叫孩子不「一眠大一寸」也難。

打擊致胖環境 各國動起來

打擊「致胖環境」各國已經動起來,澳洲喊出「Eat Well, Be Active」口號,規定在課後增加半小時至1小時的運動時間;在台灣,國民健康局正積極推動「健康促進法」立法,營造支持健康的環境與政策。

專家建議,不想讓孩子發胖,雙管齊下才有效,環境、行為都要改變,不僅要遠離含糖飲料、高熱量食物,每天更要有規律的運動、良好的作息習慣;同時,政府、家長、社區要一條心,營造健康環境,讓孩子快樂成長。



◆ 新驗血法提早10年預知糖尿病

中央社 2010-09-19

英國科學家已發展出一套驗血方法,較現行診斷能提早10年預測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研究人員在伯明罕(Birmingham)舉行的「英國科技節」(British Science Festival)表示,這套驗血法能鑑定出約半數可能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人。

研究人員宣稱,這項檢驗法藉由檢測血液中遺傳分子的濃度,進行診斷。

這個被稱為「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 MiR)的遺傳分子,還能協助精確篩檢出心臟病與動脈病變的高風險患者。

英國目前約有200萬名糖尿病患者,這項檢驗也可辨認出患者當中誰可能會罹患因血管受損引發的糖尿病併發症,例如心臟病發作、中風和血液循環障礙等。

這項研究的主要科學家、倫敦國王學院(King'sCollege London)專家邁爾(Manuel Mayr)博士說,他預期微型核糖核酸檢驗法將會與傳統診斷法合併使用,檢驗費用可能只要2英鎊左右。

這項檢驗的最大優點在於,它能直接評估糖尿病對血管造成的損害。

邁爾說:「確認那些糖尿病患者屬於心血管併發症的高風險族群,對醫師來說相當重要。」

他說:「我們希望這種新血液標記,能讓我們獲得更深入了解,而這是現行臨床檢驗無法辦到的。」

一旦能辨認那些糖尿病患者可能罹患心臟病或中風,醫師就能提早使用降膽固醇和降血壓藥物展開治療,鎖定最可能獲益的病患。

為進行這項研究,邁爾對居住在義大利北部的822名成人展開調查,受測者年齡層涵蓋40歲到79歲。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也指出,這項費用2英鎊、能預測罹患心臟病與糖尿病風險的驗血法正持續研發,估計每年可拯救數千人性命。

這項方法將為英國兩大殺手疾病的臨床檢驗帶來革命,且可望於5年內問世。(譯者:中央社吳家豪)

fsj 提到...

月餅配什麼茶最好吃 找茶達人來教你

【元氣周報/本報訊】 2010/09/20

即使現代人重視養生,但中秋佳節親人團圓,還是少不了來幾口月餅。此時若能來壺茶,邊吃餅邊賞月,好不愜意!

不同口感的茶,搭配的月餅也不盡相同。達人王俊欽表示推薦以下搭配法:

廣式月餅(蓮蓉、棗泥口味):可搭配白毫烏龍或普洱茶

廣式月餅(較甜膩口味者):建議搭配紅茶。

蛋黃酥或太陽餅:不妨選擇文山包種或綠茶。

品茗聊天,如何泡好茶?

茶葉的份量、泡茶的溫度和水溫,都會影響一壺茶或一杯茶的好壞,王俊欽建議如下:

90cc的蓋杯:

●綠茶4g,水溫75度C,第1、2、3泡為15秒,第4泡之後每泡累加10秒。

●青茶(烏龍、鐵觀音)5g,95度C,第1泡30秒,第2、3泡20秒,第4泡後每泡累加10秒。

●普洱茶5g,90度C,第1泡30秒,第2、3泡20秒,第4泡後每泡累加10秒。

200cc的茶壺(水溫同上):

●綠茶7g,第1、2泡30秒,第3泡後每泡累加10秒。

●青茶7g,第1、2泡60秒,第3泡後每泡累加10秒。

●普洱茶7g,泡法同綠茶。

※ 相關報導:

* 健康美味烤肉四大法 不吃過多致癌物、也不過胖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2299

fsj 提到...

肥胖 可能與病毒有關聯性

【聯合報╱編譯李致嫻/報導】2010.09.21

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造成呼吸道感染的AD36腺病毒可能與童年肥胖有關,感染過這種病毒的孩童易胖,但其中因果關係和機制仍未確定。

加州大學研究124名8歲至18歲的孩童,其中半數BMI值被界定為肥胖。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孩童19人體內有AD36腺病毒抗體,其中15人屬於肥胖群組。這項研究也點出成人肥胖與AD36腺病毒之間的關聯,但這種病毒影響人類體重的機制仍不得而知。

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史威瑪(Jeffrey Schwimmer)表示,「很多人認為,肥胖是自己或家人的錯。這項研究未來可協助預防或治療肥胖。」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糖尿病與新陳代謝教授漢米敦‧席爾德表示,這是一項有趣的研究,但只顯示這種病毒和肥胖有關聯,也可能是胖子較易得到AD36腺病毒。



◆ 吃重鹹好菸酒 26歲女子罹晚期胃癌

中廣新聞/陳奕華 2010-09-21

吃重鹹又好菸酒,26歲女子年紀輕輕就罹患胃癌,醫師指出,這名患者曾兩度在路邊吐血,緊急送醫治療,分析患者飲食,不僅口味重吃很鹹,三天兩頭吃燒烤、鹽酥雞,一天至少一包菸,而且也常喝酒,眾多危險因子加在一起,引發胃癌。

這名26歲的年輕女性,去年七月突然在路邊吐血昏到送醫,兩天後出院,卻又再度因為口吐鮮血急診治療,醫院診斷女子罹患晚期胃癌,面臨胃被切除三分之一的命運,主要與患者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有關,不僅愛吃重鹹,而且常到夜店喝酒,一天至少可以抽上一包菸,眾多原因加在一起,導致罹患胃癌。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瑞坤說:「重鹹,鹽巴是大概第一個最大問題,從日本研究看來是如此,第二個是酒傷害我們的胃,因為酒精會增加其他致癌物質的作用。」

醫師指出,治療晚期胃癌除了手術切除外,無法手術的患者,可以使用輔助性的化療藥物,控制病情,研究指出,治療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與頭頸癌的藥物,可以用於治療晚期胃癌,平均存活期延長11個月,醫師提醒,預防胃癌,還是應該從規律的生活作息與良好的飲食習慣做起。

fsj 提到...

水電失衡 當心「夏天疲勞」上身

中廣新聞/陳奕華 2010-09-22

喝水過多或不足,電解質失衡,當心疲勞上門。新陳代謝科醫師指出,最近門診發現不少患者因為疲勞而就診,經過問診與抽血,卻都找不到原因,共同的病史就是長期在外曝曬、又沒有補充大量水分;分析後發現,是因為水跟電解質不平衡所引發的「夏天疲勞症」,如果水分補充過少、尿量也少,長期失衡的情況下,可能引發尿酸偏高、導致痛風、結石等病症。

頂著大太陽長時間在外活動,補水之餘也別忘了充電!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最近發現,幾乎天天都有因為水跟電解質不平衡引起的夏天疲勞症的患者來門診報到,日前一位男大生到田裡打工,長時間在外曝曬,每天汗流浹背,只因為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在沒有家族史、更沒有喝酒大魚大肉的情況下,長期脫水發生痛風。

醫師解釋水與電解質不平衡合併維生素B群缺乏,是感到疲勞最常見原因,提醒民眾,長時間在外曝曬,會流失五千到八千CC水分,就算待在辦公室內,每天也須要約一千五到三千CC水分,而且不能光喝純水,電解質也要補充夠,否則也可能引發痙攣甚至心律不整,最好補充無糖的礦泉水,或是可以DIY 每一千CC加入一公克的海鹽,水電充足,再加上食用大量蔬果,就能避免水電失衡,夏日疲勞上身。



◆ 阿基師︰食在健康 可素素看不同調味料

自由時報 2010.09.22

〔記者楊久瑩/台北報導〕隨著素食風的盛行,一年來全台的國中小,實施每週一天無肉日比率已高達六成,國內還有許多餐廳也響應週一無肉活動,連嘗遍美食的名廚阿基師也透露,自己「能素就素」,還分享了「由葷轉素」的入門秘訣在於善用調味料;他提醒秋節烤肉的民眾,不妨自製蔬食烤肉醬。

阿基師透露自己「能素就素」

於九二一推動的台灣「週一無肉日聯絡平台」昨屆滿一年,除邀請福容飯店行政總主廚阿基師、陽明春天連鎖餐廳老闆陳健宏、布佬廚房老闆布佬等人分享素食經,為了讓素食入門者可以輕鬆「買好素料、做好素菜、上好餐廳」,平台公開「無肉大全」專區供大家上網搜尋,網址為︰http://www.meatfreeplatform.org。

平台創辦人之一蘇小歡昨指出,目前全台至少有六成的國中小實施每週一天無肉日,大家也普遍接受,「吃素不一定是信教」,能基於「環保」或「健康」而吃素。

李遠哲:少肉多素救人類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昨也透過VCR支持一週一素,提醒大家地球上能存活的物種,必須能適應環境的變遷,大家應盡可能少肉、多素,「救人類」。

名廚阿基師昨天開玩笑,許多女性用「蜜斯佛陀」保養,他則是用「阿彌陀佛」保養!他建議剛開始吃素,可以跟他一樣吃隨緣素,入門秘訣在於善用調味料,剛開始先不忌蔥蒜等調味品,透過「食物變身」,例如將紅蘿蔔做成冰沙的方式,來提高對蔬菜接受度。

阿基師昨也秀出獨門的「香蘋桂花開春運」素菜,教大家準備白蘿蔔、海帶、紫蘇、薑及馬鈴薯,利用果汁機打成泥調味,自製「蔬食烤肉醬」;以白米飯、山藥、豆漿及少許的橄欖油,放入果汁機打成義大利麵的「白醬」!



◆ 水果甜不等於熱量高 一天吃2~3份很健康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0.09.22 自由時報

今年日照足、雨水少,水果甜度紛紛創新高。最近上市的文旦柚甜度高達14、15度,比「可樂」還甜;有家長擔心,這麼甜的水果會不會不健康?營養師表示,口感上的「甜度」,不等於含糖量,也不等於熱量,天然果糖本來就比砂糖甜,建議應以「營養密度」做為選擇基準,一天適量攝取2到3份水果。

注意食用量以及營養密度

近年由於農業栽培技術提升,加上民眾愛買甜的水果,促使農業專家不斷研發新品種,這十幾、廿年來,台灣水果甜度平均上升3到5度。著名的本土水果像是糯米荔枝、巨峰葡萄、甜柿等,甜度甚至可以高達18度、甚至20度以上。

但這些比碳酸飲料還甜的水果會不會不夠健康呢?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糖的種類不一樣,民眾能感受到的甜度也就不一樣,所以吃起來比較甜的食物,熱量不一定比較高。

例如代糖飲料雖甜,熱量卻很低;富含天然果糖的水果,熱量也比吃起來一樣甜的糖水來得低,民眾可別以口感來判斷熱量。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指出,當水果成熟度高的時候,裡面轉化出來的果糖就會相對多,而果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4到1.7倍,所以果糖越多越甜。

許惠玉指出,「甜」不等於不健康,重點在於食用量,以及營養密度。碳酸飲料跟果汁即使熱量相同,只提供空熱量的碳酸飲料就顯得十分不健康。若以純天然果汁跟未加工水果相較,果汁因為加工流失營養,兩者即使熱量相同、能提供的營養素也差很多,所以「重點是營養密度」。

一份約放滿一飯碗的量

水果除了維生素C、礦物質之外,還含有花青素、類黃酮素、茄紅素、纖維質等,對人體好處多,所以只要別過量就好。建議一天吃2到3份水果,所謂的一份、大約就是把水果切好後、放滿一個飯碗的量;或是葡萄12顆、女生拳頭大小的蘋果一顆或柳丁一顆等。

fsj 提到...

天涼好個秋 當心慢性胃炎發作

文/陳宥任 2010.09.23 自由時報

「醫師,為什麼最近我胃酸發作的情況較明顯?」每當入秋氣溫轉涼時,慢性胃炎病人的症狀就會變得較不穩定,加上中秋節應景,吃太多很甜的月餅,除了會增加體重外,過甜的食物也會刺激胃酸分泌,患者必須注意飲食生活習慣,以防胃炎發作。

慢性胃炎無典型或特異的症狀,多數病人會覺得有消化不良症狀,例如進食後覺得上腹部飽脹或疼痛、噯氣、燒灼痛,有時服用制酸劑及解痙攣劑仍無法有效緩解不適感;有部分病人有胃幽門桿菌病史,在服用特效藥後,雖然已殺滅病菌,但是仍或多或少覺得悶脹不適。

在中醫而言,慢性胃炎主要和飲食、情志因素、外在環境變化、脾胃本身的血液循環差有關。

● 飲食因素:飲食不潔、烈酒、辛辣食物等易損傷脾胃,引起胃痛。

● 情志因素:壓力大、熬夜、情緒不穩定時,會導致肝氣過旺,使得腸胃蠕動不順利,產生痞悶感。另外,也會增加胃酸分泌,加重傷害因素。

● 外在環境變化:慢性胃炎患者很容易因氣候變化而感到不適,例如當天氣潮濕時,外在環境的濕氣就會影響腸胃蠕動,或是忽冷忽熱的氣溫也會導致腸胃血流不穩定,加重不適感。

● 腸胃氣虛:長期反覆發作胃炎的結果,會出現腸胃氣虛血瘀的症狀,使得腸胃運化失司,無以運轉氣機,氣滯於中產生痞氣感。

慢性胃炎在治療過程中除了用藥物治療之外,自我保健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很重要,否則很容易反覆發作。

慢性胃炎自我保健:

● 良好規律的進食,不宜過飢、過飽。

● 選擇易消化食物,過辣、刺激性飲料(茶、酒、咖啡)、生冷、糯米類、豆類、過甜等食物不宜過量。

● 常保腸胃溫暖,可以用熱水袋常熱敷肚子,以改善腸胃循環。

● 不宜過度晚睡,因晚睡會造成壓力反應,使得胃酸分泌增加。

● 保持心情愉快。

● 常按壓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

脾俞、胃俞等穴。

(作者為台南市慶恩中醫診所院長)



◆ 孩子變小胖 2成5父母不察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09.24

一項由台北醫學大學、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聯手完成的兒童青少年飲食行為調查,發現竟有近9成家長不知道孩子每天該攝取多少熱量才適當,4成多家長從來不會參考食物營養標示,更有四分之一肥胖兒童的家長不知道自家寶貝體重已經過重。

調查也發現,近半學童每日攝取不到一份的蔬菜水果;14.7%的學童每周運動1次以下,難怪小胖弟、小胖妹越來越多。

主持調查的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謝明哲不禁感嘆,家長營養健康知識嚴重不足,恐怕才是台灣兒童及青少年飲食健康的一大隱憂,建議家長應多關心自己孩子的飲食習慣及內容,讓他們吃出健康。

謝明哲說,家長的飲食觀念常會帶給孩子很大影響,調查將學童分為體重正常、肥胖兩組,結果發現,體重正常組學童有76.1%,每天至少和爸媽一起吃一頓飯;肥胖組學童每天和爸媽至少一起吃一頓飯的比率,只有62.7%。顯示越少和爸媽一起用餐的學童,越可能自行到外面買東西吃,容易因吃多了高熱量、高油脂的便當、速食或零食而變胖。

調查另發現,高達88.8%的家長不清楚孩子每日建議攝取熱量是多少,回答「清楚」的家長,有半數以上答案錯得離譜,有家長認為12歲青少年,每天只需攝取1100大卡熱量即可,可能是被瘦身廣告誤導。因為家長的忽視或漠不關心,就算孩子的BMI值 (身體質量指數)已顯示過重及過胖,還有24.9%、約四分之一家長認為還算正常,並沒有過重或肥胖。



◆ 穴居人比現代父母更會育兒

中央社 2010.09.23

為人父母是一門古老的藝術,藉由追溯過去狩獵採集者(hunter-gatherers)的育兒之道,似乎能夠讓我們學到一點經驗。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心理學家宣稱,現今任由嬰兒哭泣、讓他們長時間留在手推車和汽車座椅上、不准他們自由徜徉戶外的作法,正培育出「官能不良的一代」(dysfunctional generation)。

據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教授納瓦艾斯(Darcia Narvaez)指出,早期社會比許多21世紀的家庭更懂得如何做父母,他們的孩子常被摟抱並被帶出戶外,從來不會放任哭泣不理,他們花許多時間在戶外活動,餵食母乳數年而非數月。

她說:「我們的研究顯示,道德根基源起生命早期,源起嬰兒期,但現今的育兒之道,越來越剝奪後代邁向幸福快樂和培養道德意識的機會。」

納瓦艾斯率領3項在美國進行的研究,其中1項研究包括觀察3歲幼兒的家長如何養育孩子,並與過去狩獵採集者的覓食社會做比較。

納瓦艾斯發現,不像現代父母,古代社會比較仰賴大家庭照顧子女,她說:「爸媽以外的人也同樣愛著這個小孩。」他們也更可能及時回應嬰兒的哭鬧。

納瓦艾斯說:「像這樣溫暖且及時的提供照料,能夠讓嬰兒在未來數年形成人格和應對世界的能力時,保持大腦冷靜。」

「同時,我們的遠祖有許多時間被他們的母親抱著、呵護著,彼此形成緊密連結,而且他們沒捱打過。」

除此之外,孩童也花更多時間在戶外玩耍和探索,而不是獨自待在室內。

這位心理學家說,研究顯示,沒有花費足夠時間玩耍的孩子,更容易發展過動和心理健康問題。

哺乳也是另一項差異。數個世紀前,母親會持續哺乳直到孩子大約5歲左右。

這項將於下月一場美國會議發表的研究結果,與一些育兒大師的建議背道而馳,這些育兒大師允許「控制哭泣」(controlled crying),並且適時孤立行為不端的孩子或任他們待在房間內。

納瓦艾斯指出,研究顯示,美國兒童在過去50年內的幸福指數下降。英國另一項研究也指出,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增加。

她說:「年輕人普遍存在焦慮問題。孩子在幼年沒有得到他們需要的情感滋潤,往往傾向自我中心。他們和在溫暖且及時回應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不同,缺乏和同情心相關的感情。」

fsj 提到...

OECD:加拿大四分之一加人肥胖

中央社 2010.09.24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今天在首次公布的肥胖調查報告中指出,加拿大有四分之一人口屬於肥胖。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做此報告的用意,在指出一個國家肥胖率增加,會對經濟及財務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報告共調查了33個會員國中的11國。

報告指出,相對於其他國家,加拿大肥胖率偏高。OECD 並預測,加拿大人肥胖率今後10年內還將攀升5個百分點。

報告也發現,加拿大男性體重超重十分普遍,三分之二的加拿大男人都可歸類於超重型。

根據OECD調查,美國是所有會員國中肥胖率最高的國家。70%的美國人都可歸類於過重型。OECD 預測,至2020年,美國人的肥胖率會升至75%。

加拿大肥胖率雖較美國低,但相對於其他會員國,仍屬偏高。OECD呼籲加拿大採取廣泛策略防止肥胖。

所謂廣泛策略包括政府健康宣導計畫、鼓勵人們多走路的交通政策、對易致胖食物加重稅捐等。OECD也鼓勵個人應就肥胖問題多向家庭醫生諮詢。

OECD表示,採取廣泛性的防止肥胖策略,就加拿大而言,每年每人平均只多支出32美元,卻可挽救4萬名慢性病人的性命。

多倫多賴雅遜大學(Ryerson University)營養學教授孟德森(Rena Mendelson)支持OECD的呼籲。他認為,防止肥胖策略需要多面向的努力及合作。

OECD及孟德森都認為,加拿大肥胖率過高,是因為便宜、高卡路里的食物太多,而且人民運動量急劇減少。這種情形在其他會員國中亦然。

OECD表示,人民體重過重,不僅將增加醫療支出,同時也將縮短人民的生命,造成資源的浪費。

OECD指出,肥胖人的壽命,較體重正常人的壽命短10年。吸菸者壽命縮短的情形也如肥胖一樣。

fsj 提到...

脾胃、體質調好 小兒頭好壯壯

【聯合報╱張書寶/高雄市明華馬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2010.09.25

隨著出生率降低,現代父母對兒女的疼愛與照顧,似乎超過了從前,但物質環境雖提升,現代的小朋友身體似乎並沒有勝過從前。

古人認為: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小兒的臟腑嬌嫩,脾胃脆弱,對現代人而言,常常不是怕餵養不足,而是餵養過量,消化不良,成為小兒脾胃的負擔。現代父母寵小孩,也會造成小孩偏食及吃下過多的零食因而營養失衡。

尤其現代過多的冰品及冰鎮飲料,均會對小孩薄弱的脾胃造成傷害。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也就可見其重要性了。而此處講的「寒」,是指要適其寒溫。在現代反而是常常將小孩穿得太暖,出汗後一脫衣服,卻又遭受了風寒。

在小孩最常見的疾病,大概就是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等,也就是呼吸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若是每個月有一次以上的感冒,或是每次生病都很嚴重且纏綿難癒,這時就需要調理體質了。

中醫對於小兒的體質調理,最重要的也就是調理脾胃了。因為在中醫的看法,脾胃屬土,肺屬金,補土可以生金。也就是說把脾胃調理好,肺系統自然也就強壯了,而調理體質恰是中醫的強項。當然,不論是感冒、咳嗽或是腸胃問題,中醫也是都可以處理得很好。

身為父母的都會想要再為小孩做些什麼事,除了飲食均衡,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製品及過度精緻的食品,作息正常,以及多多到戶外運動接近大自然之外,可以為小朋友摩腹,以增強其脾胃功能。

摩腹時父母可以食、中、無名指及小指四指指面或手掌掌面,在小兒腹部作迴旋撫摩,約3至5分鐘,若易便祕者可順時鐘方向,易腹瀉者可逆時針方向。小兒皮膚細嫩,摩腹時可用乳液或嬰兒油增加潤滑,且施行時要注意室內溫度,可不要著涼了!

fsj 提到...

觀念錯要改 肉吃多長不高

中央社 2010-10-02

醫界指出,台灣孩子偏食、挑食的最大原因是「不覺得餓」與「家長逼食」的惡性循環,結果常常是蛋白質吃過多而影響發育,家長得要修正「吃肉才有營養」的觀念。

有名156公分高、58.2公斤重的高一男生到三軍總醫院營養諮詢門診。家長告訴營養師林晏如,兒子很挑食且吃不多,雖然少吃零食、油炸食品和含糖飲料,但只喜歡吃紅肉,不愛吃蔬菜及水果,蛋白質和脂肪吃太多,得了脂肪肝,而且長不高。

類似的案例,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部主任李宏昌見多了。他說,10個偏食、挑食的小朋友,9個是蛋白質吃太多,又常合併便秘、胃腸蠕動太慢的腸胃毛病,吃了一推排骨、雞排等肉食,身高卻差人一截。

李宏昌表示,蛋白質食物最好佔每日攝取食物熱量的15%左右,現況卻超過1倍以上。人體要把蛋白質轉化成維持身體運作的能量,非常耗力,還會使血液變酸;與其如此,寧可勸愛吃速食的孩子,少吃一份雞排或肉塊,多吃一份薯條,增加人體所需碳水化合物。

此外,家長總擔心孩子營養不夠,在廚房挖空心思,偏偏孩子的腦部尚未發育完全,被其他事情吸引時,就會不覺得餓,家長此時逼食心目中的高營養食物,孩子會不知不覺中產生「吃一點就會飽」的錯誤認知。

有名身高130公分、體重20公斤的國二瘦小男生告訴李宏昌,他從未覺得肚子餓過。李宏昌發現,孩子的家長軟硬兼施,還說出「將來怎麼跟人競爭」的激將言詞,使得用餐氣氛緊張,卻逼不出半點食慾。

李宏昌從門診經驗中發現,在排除孩子偏、挑食的生理異常及疾病因素後,該矯治的是大人的心態與行為,像這位國二男生今年去親戚家過暑假,阿姨用不同方式對待,他到開學時長高3公分,重了2公斤。 這一代的孩子往往是家中的獨子金孫,兒童保健協會今天發表相關診斷問卷,可以讓家長、保母、老師或社工填寫,與醫師聯手釐清孩子偏、挑食的原因及類型,找出最合適對策,讓大人不再頭痛。



◆ 常大魚大肉 痛風讓人瘋

文/趙強 2010.10.02 自由時報

「營養師,怎麼辦?我的檢驗報告中,尿酸很高,醫師說:『你吃得太好了!』所以我來找你們想想辦法!」

許多人認為,血液中的尿酸過高或是發生痛風,都是因為大吃大喝所致,所以必須嚴格控制飲食。

減重控制每月一至二公斤

的確,時常大魚大肉又大口飲酒的人,很容易發生血中尿酸濃度上升,誘發或加重痛風的發作!但是「嚴格地控制飲食」並非治療良方,反而可能因為錯誤的飲食而造成營養不良,並導致體重快速下降,使身體內源性的普林大量釋出,讓痛風病情更加嚴重。若是需要減重,減重速度最好控制在每個月減少一至兩公斤以內。

在飲食上,因為酒精會嚴重影響尿酸的排出,所以一定要先去除「酒精」,包括各種濃度的酒類飲品,以及加酒烹調的菜餚。

有人誤以為加了酒的燒酒雞或羊肉爐,只要點個火,或是燉煮得久些,就能除掉酒精。事實上,加入酒的料理經過長時間燉煮,還能殘留5%的酒精,短時間烹調的菜可以殘留10%到50%不等的酒精,而點火燒的料理,可以殘留高達75%的酒精!

其次,因為高量的油脂會妨礙尿酸的排除,所以,需要減少食物中的油脂分量,包含來自食物或是烹調的油脂。所以肥肉、動物的皮,以及油煎、油炸物,和油脂含量高的肉類加工食品、中西式點心,例如各式的火鍋餃、丸、月餅、糕點等,都要限制食用。

因為食物中的普林會溶解到湯裡,所以一定要避免食用燉煮的湯品,尤其是材料眾多,經過長時間熬煮的湯品、火鍋湯或雞精,不論葷、素,都不能喝,但是其中的蔬菜或新鮮肉品倒是可以適量食用。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在選擇食物時,要避免活力(代謝能力)高的食物和部位,例如整顆的種子、植物的發芽部位和動物內臟,都是普林含量高的食物,應該避免食用。

對於「豆」類,請記得:通常「豆」字寫在尾字的食物,都請勿食用,例如黃豆、紅豆、綠豆、菜豆、敏豆等;若是「豆」字寫在首字的黃豆製品,因為經過研磨過濾的程序,大部分的普林已隨豆渣拋棄,可以當作肉類食物適量食用,例如豆漿、豆腐、豆乾、豆包等。

在沒有肝、腎臟功能異常的狀況下,肉、魚、豆、蛋、奶類食物的攝取量,應限制在每日每10公斤體重一份左右(如表),例如體重60公斤者,每日可以吃6份此類食物,同時要選用低脂的部位,避免吃皮和肥油,同時不可油炸。

此外,每天至少要飲用2000西西的水,讓尿酸可以正常地排出,若是常流汗或在空調房上班者,則需要更多的水分。

其實,痛風是可以被控制的,就像用信用卡的刷卡來管控消費,養成良好的消費(飲食)習慣,不透支信用(代謝)額度,即便透支,以適度地節約消費(控制飲食)為手段,也能夠快速地還清負債。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營養師)



◆ 喝現泡綠茶 罹患肺癌機率少5倍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0.10.03

飲用綠茶可以預防肺癌!彰化基督教醫院、中山醫學大學合作一項抽菸、喝綠茶和肺癌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不管有無抽菸,比起每天飲用一杯(120cc)綠茶的人,不喝綠茶的人罹患肺癌機率增加了五倍。老菸槍喝綠茶的好處更多,沒喝綠茶的抽菸者,和每天至少喝一杯綠茶相較,罹患肺癌風險高出13倍之多。

這項研究使用的綠茶,是熱水沖包的台灣或日本綠茶,非一般市售冰涼茶飲。想要透過喝綠茶來降低罹癌風險,必須自己用熱水沖泡綠茶茶葉,而非買一般市售罐裝茶類飲料。

彰基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何明霖強調,熱水沖泡過的綠茶才能釋放出兒茶素、綠多酚等抗氧化劑,市售的一般茶飲及冷泡茶抗氧化劑成分有限。

綠茶可以預防肺癌,那紅茶呢?何明霖解釋,紅茶屬於完全發酵的茶葉,所含的抗氧化劑成分相當低。

fsj 提到...

秋燥傷肺 易引起濕疹、乾癬等皮膚病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0/10/04

秋冬季氣候轉涼而乾,對人的皮膚也產生影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歐景騰表示,入秋後的皮膚保養以保濕最重要,傳統中醫認為,這種現象很早以前就觀察到,因此自古就有秋氣燥,秋主肺,肺主皮毛等說法,所以秋冬養生必須順應「養陰潤燥」。

歐醫師指出,人的皮膚及毛髮在這時候會有乾燥、緊繃、細紋、龜裂、脫皮脫屑、脫落等問題,甚至造成嚴重的皮膚搔癢,最主要是因為外在氣溫下降,皮膚的皮脂腺分泌油脂也會跟著下降,造成皮膚出油量減少及皮膚含水量降低而引起各種讓人不舒服的症狀。

許多皮膚病容易在秋冬發生或加重,例如皮膚癢(濕疹)、脂漏性皮膚炎(頭皮屑)、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等,所以民眾在秋冬時節來臨時,更要慎重地保養自己的皮膚,以免讓各種皮膚病上身,屆時若出現各種令人不舒服的症狀,恐怕就後悔莫及。

歐景騰醫師指出,個人秋冬日常的肌膚保健首重「清潔」與「保濕」。一般而言,清潔時不能用太熱的水,因為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本身具天然的保濕效果,熱水會洗掉皮膚的油脂,造成皮膚水分易散失,結果就使皮膚變得更加乾燥。

另外,清潔用品的選擇也很重要。夏天皮膚出油多,許多人會使用去油能力較強的產品,到了秋冬季節皮脂分泌減少時如果繼續使用,容易造成皮膚過於乾燥,這時候應先將清潔用品換成比較溫和的類型,洗後如果還會感覺皮膚乾燥緊繃時可再加強保濕。保濕視個人皮膚狀況而定,皮膚愈乾燥愈應選擇油脂含量高的保養品。

歐景騰表示,若病情嚴重者應盡快接受治療,傳統中醫是以辨症的結果作為治療的主要依據。如果症狀乾癢、遇冷風時更癢、遇暖則減輕者,這類屬風寒化燥,常用荊防敗毒散、當歸四逆湯等處方加以治療。

歐醫師指出,如果症狀為乾癢、乾裂、脫皮、脫屑為主,這類屬血虛風燥,中醫治療是以袪風、養陰潤燥為原則,常用當歸飲子、百合固金湯等處方來加以治療。另有部分患者是在夏天時吃太過多瓜果、冷飲,或是辛辣類、燒烤類食物,以致於造成體質偏於濕熱,結果秋冬一到就轉為化燥,進而產生皮膚的症狀,治療上就必須經由專業中醫師的診斷才能決定如何用藥。

飲食方面,建議患者應少吃辛辣類、燒烤類、燥熱類的食物,可適度吃點核桃肉、奇異果、梨子、海帶、蘿蔔、葡萄、蘋果、蓮藕、黃瓜、芝麻、百合、木耳、桂圓肉、海參和深海魚等有助於「滋陰潤燥」的食物。同時晚上儘早入睡,嚴禁熬夜和吸菸,否則易造成「陰虛燥熱」的體質,到時將對皮膚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 感冒痊癒後咳不停 因痰積氣管

【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2010/10/04

很多人感冒痊癒後仍是咳個不停,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江秉穎指出,這是因感冒的發炎症狀,在患者休息、用藥後,逐漸改善,但因仍有痰液積在氣管、支氣管,後續才跑出來,若加上患者本身有其他過敏體質,如鼻過敏、氣喘或呼吸道過敏問題,就恐咳嗽更久;提醒民眾要治療完全,避免後續併發支氣管炎或肺炎。

江秉穎說,若不治療完整,殘留分泌物的細菌還可能因用藥中斷而產生抗藥性,增加後續治療困難。

江秉穎補充,一般而言,因感冒造成的咳嗽,約持續五天到一周,因而建議民眾感冒時,就算其他症狀均已改善,仍要持續治療咳嗽,但若民眾感冒時,持續咳嗽超過一周,則恐需再做肺功能、氣喘或其他疾病檢查,找出真正造成民眾持續咳不停的原因。

感冒時,要少吃橘子、西瓜與白蘿蔔等偏涼的水果,中、西醫的看法竟趨一致!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江秉穎指出,因西瓜、白蘿蔔與橘子的組織胺含量高,會增加流鼻水不適,因而同樣建議民眾感冒時,要少吃白蘿蔔、橘子等水果。

不只中醫認為,部分體質患者,在感冒時要避免吃橘子、西瓜與白蘿蔔等偏涼的水果,連西醫也有相關道理,建議要少吃!輔仁大學醫學系耳鼻喉科學科主任、亦為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江秉穎指出,一般來說,民眾感冒時,醫師會開抗組織胺藥物,改善其流鼻水等不適症狀,而因西瓜、白蘿蔔與橘子的組織胺含量高,恐有增加流鼻水問題,因此亦會建議民眾感冒時,同樣要少吃白蘿蔔、橘子、西瓜等水果。

江秉穎指出,感冒咳嗽要少吃冰、炸物、甜食與辛辣食物。他並解釋,因油炸食物、甜食等乾的食物恐致痰液更濃稠,至於辛辣食物則會刺激咳嗽發生,患者在感冒期間均需避免。



◆ 中國飲食 真讓柯林頓減24磅

中央社 2010.10.04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一向貪吃,數年前曾接受心臟支架手術,在奉行素食主義的愛女「命令」下,他告別肉類和奶製品,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取經,每餐幾乎只吃蔬果和豆類,果真減下24磅。

香港文匯報報導,在日前女兒雀兒喜(Chelsea Clinton)的婚禮上,柯林頓(Bill Clinton)身形明顯較前清瘦。他在出席婚禮期間,還向賓客們推薦健康飲食的書籍「救命飲食」 (The China Study),而他正是根據書中的方法節食。

正為角逐下月期中選舉的民主黨候選人積極拉票的柯林頓,最近接受電視台訪問時,透露長期素食的女兒雀兒喜下令他在參加她婚禮前減肥,並為他定下減15磅的目標。

64歲的柯林頓表示,他選擇以植物為主的低脂餐飲,「我主要吃豆類、蔬菜和水果,每天早上還飲用蛋白質補充劑,但不會喝牛奶,只會喝混合水果和蛋白粉的杏仁奶,以便吸收一整天所需的蛋白質。」

柯林頓補充,他有時會吃一點魚,但其它所有肉類包括雞和火雞等一律不吃。柯林頓的減肥計畫成果相當顯著,已減去24磅,比女兒給他的目標還要多,返回學生時代的體重。

據報導,柯林頓2004年接受心臟支架手術,今年稍早再發現心血管阻塞,需進行手術植入支架。柯林頓邀請2位美國著名醫生奧尼什和考德威爾,及營養科學家坎貝爾等,向他提供「瘦身」意見。

坎貝爾正是「救命飲食」作者,他曾研究中國大陸和台灣2800個縣的節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情況,發現素食能迅速減少患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和癡肥的機會。

fsj 提到...

救命飲食/吃對碳水化合物就健康

【文/摘自《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T.柯林.坎貝爾&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著/柿子文化出版】 2010/07/08

近來瘦身書大行其道,最糟的結果就是:大家更搞不清楚碳水化合物的健康價值!

堆積如山的科學證據指出,最健康的飲食就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飲食,它可以扭轉心臟病與糖尿病,預防許多慢性病,而且……沒錯!它通常還具有明顯的減重效果。只不過,事情可不只是那麼單純。

複合碳水化合物VS單一碳水化合物

我們所食用的碳水化合物,有99%以上都是來自蔬菜、水果與穀類,如果這些食物是以未加工精製的自然狀態食用,那麼碳水化合物多半是「複合」的形式,這表示碳水化合物會在消化過程中,以較緩慢節制的方式分解。複合碳水化合物包括各類型的膳食纖維,它們幾乎都不會被消化,但都非常有益健康。此外,來自於全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與可用能量,因此,水果、蔬菜與全穀類可說是最健康的食品,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由碳水化合物所構成。

在這片健康領域裡的另一端,則是高度加工、高度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其纖維質、維生素與礦物質都已在加工過程中被去除。食物中典型的單一碳水化合物包括有白麵包、用白麵粉加工製成的餅乾零嘴,以及酥皮點心、糖果、高糖分的非酒精飲料等。這些高度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原本是來自穀類或製糖植物(如甘蔗或甜菜),它們在消化的過程中,會立刻被分解成最單一形式的碳水化合物,並且被人體吸收成為人體血糖,也就是葡萄糖。

糟糕的是,多數美國人都攝取大量的精製單一碳水化合物,但是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卻少得可憐。以1996年為例,42%的美國人每天會吃蛋糕、餅乾、酥皮點心或派,但是只有10%有吃到一種深綠色蔬菜。同樣是在1996年,另一個不好的現象則是,在我們總蔬菜攝取量的一半裡,蔬菜種類只有3種:第一是馬鈴薯,多半是以薯條或薯片的方式食用;再來是結球萵苣,這是最不營養的蔬菜之一;最後是罐裝蕃茄,這很可能都是以比薩和義大利麵的方式進人們口中。此外,根據該年度調查,美國人每天要吃下32茶匙的糖。看來美國人幾乎只吃精製的單一碳水化合物,幾乎不吃有益健康的複合碳水化合物。

打破碳水化合物的迷思

這真是個壞消息,同時也是碳水化合物之所以一直被當作是壞傢伙的絕大因素!因為大家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大多來自垃圾食物或精製穀類,因此得依賴維生素與礦物質補充品。就這點來說,減肥暢銷書的作者倒是和我達成了共識,因為你所攝取的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很可能都是來自以下食物:精製麵粉做成的麵食、烤洋芋片、汽水、裹著糖的穀類及低脂糖果條。這是錯誤的飲食觀,完全無法獲得植物性食物的健康效益。在實驗中,高碳水化合物的健康益處,是來自於全穀類與蔬果的複合碳水化合物,所以,還是吃顆蘋果、黃瓜,或糙米飯配點豆類與其他蔬菜吧!

※ 相關報導:

* 救命飲食/不吃碳水化合物的「求病」瘦身法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58306

打開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飲食的瘦身書,會發現其基本論點為:過去20年來,美國人聽從了專家的建議,於是陷入一股「低脂」飲食的迷障,但結果卻是,大家都比以前還要胖!...

* 救命飲食/完全不吃肉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58312

雖然,這種假設尚未完全經過證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攝取非常低,就算是還不到零百分比的動物性食品,就能達到大部分的健康好處。因此,我的建議是儘量減少攝取所有的動物性食品,但是不要走火入魔。

* 柯林頓靠救命飲食 狂甩11公斤肥肉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5130

fsj 提到...

忽胖忽瘦,容易提早老化

張翠芬/台北報導 2010-10-06 中時樂活

25歲的Ivy剛從大學畢業,因每次暑假就大吃,開學又快速瘦身,年紀輕輕就瘦得兩頰凹陷,最近動用微整形,注射肉毒桿菌素和玻尿酸,才回復該有的年輕容貌,國泰醫院呂旭彥醫師提醒,年輕女性不要刻意瘦身,或讓身體忽胖忽瘦,否則很容易提早老化。

非侵入性的微整形美容,已是世界趨勢,根據美國美容外科學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美國去年注射肉毒桿菌術的療程,成長一.五倍,玻尿酸等軟組織填充除皺術,更是暴增二.五倍。

醫界昨天公布針對全台209家醫療院所,訪談10,466位曾作過微整形注射的患者,發現男性加入微整形行列的人數正急起直追,約占了四分之一,男性最愛做的微整形是消除法令紋和墊高山根。

台灣人最愛作的肉毒桿菌素注射,分別是除皺(55%)、瘦小臉(28%)、全臉拉提(11%),等於每2人,就有1人作過除皺,國人「變年輕」的需求相當高。

台灣人最愛作的玻尿酸注射,前三名的是法令紋、隆鼻、淚溝填補,相當於每三人,就有一個人作過法令紋填補,每五人,就有一人作過隆鼻。

年輕人也喜歡微整形,年輕人主要是為了「變美」,年長者是想要「回春」,不同年齡族群有不同的喜好,廿歲族群最愛瘦小臉,卅、四十歲族群開始重視除皺、全臉拉提。

國泰醫院整形外科顧問醫師呂旭彥表示,現代女性太強調瘦身,甚至瘦得像紙片人一樣,脂肪一旦流失,臉頰凹陷,很容易顯老。因為鼻子塌或有淚溝、法令紋凹陷,都跟臉部骨膜上方的脂肪墊缺損或老化萎縮有關,微整形時一定要同時把脂肪墊墊高,效果才會更好更持久。

25歲的Ivy,每個暑假回家大吃,體重從53公斤飆到60公斤,開學再運動節食快速瘦下來,導致臉頰瘦削,加上國字臉,讓她對自己很不滿意,最近以凝膠式玻尿酸打高鼻樑,拉高鼻頭,兩側咀嚼肌還施打肉毒桿菌素瘦小臉,凹頰消失了,臉也小了一號。但這些美麗投資所費不貲,至少數萬元跑不掉。



◆ 除了生理期 女性也有肌膚安全期

【聯合報╱記者廖乙臻/即時報導】2010.10.06

百貨周年慶又到了,女性民眾無不準備大展身手,蒐購心儀的商品。其中,保養產品,想必也在許多女性的購買清單上。台北醫學大學婦產科醫師鄭丞傑指出,女性民眾除了挑選適合膚質的保養品外,也應注意生理週期所影響的肌膚變化,以此為依據做保養品的選擇。

臨床研究發現,許多女性無論膚質為何,只要遇到生理期,都會面臨相同狀況:肌膚開始長粉刺、斑點、痘痘,或是暗沉、粗糙與脫皮。醫師表示,這是因為女性兩大性激素「雌激素」與「黃體素」會直接影響肌膚油脂的分泌,顯示生理期與肌膚變化密不可分的關係。

首先,生理期來潮前一周與第一周,皆屬於「肌膚兩大危險期」,皮脂腺分泌旺盛、黑色素活性增強,亦形成青春痘、黑斑與脂漏性皮膚炎等危機。在保養品的挑選上,應以兼具清潔、控油與保濕功能的產品為優先,才能有效調理油脂、收斂毛孔與滋養肌膚。

其次,生理期來潮號的第二、三周,屬於「肌膚安全期」,許多女性會在這時覺得自己比較美,是因為此時的雌激素分泌旺盛,而使的肌膚狀況較佳。這階段的保養重點,應特別加強肌膚護理,進行功能性保養,如去角質與選用含乳酸溫和成分的化妝水,可一掃生理期間的肌膚暗沉與堆積的角質。

醫師表示,就像穿衣要因應天氣,女性保養也不能「一瓶到底」,應依據自己膚質與生理週期,使用適合的保養產品,才是正確的觀念。

fsj 提到...

吃太多魚油 易大腸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0/10/07

長久以來,魚油一直被視為健康食品,可以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進行動物實驗發現,食用魚油補充劑可能引起結腸嚴重發炎,增加大腸癌風險。在大腸嚴重發炎時食用高劑量魚油,最快四周就會長出腫瘤。研究人員提醒,腸胃發炎的患者最好控制一下魚油攝取量。

這項研究發表於本月「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研究主持人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營養學家珍妮佛‧芬頓(Jenifer Fenton)表示,證據顯示,腸胃道長期發炎的患者若要食用含DHA魚油,最好限制用量。從老鼠實驗來看,當老鼠攝取大量魚油,最後竟出現致命性末期大腸癌。食用大量魚油後,老鼠腸道發炎加劇,只有短短四周就長出腫瘤。

研究也發現,不只高劑量DHA會讓癌症病情加劇,連較低劑量的DHA也會讓癌症病情惡化。實驗室裡的老鼠最常出現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會刺激許多癌症增長,大腸癌也是其一。

事實上,DHA含有一些抗發炎物質,因此研究人員對實驗結果大表意外,芬頓表示,原本認為餵食老鼠富含DHA的魚油可以幫助降低罹癌風險,沒想到實驗結果正好相反。這些老鼠對細菌缺乏健全免疫反應,導致大腸出現腫瘤。

芬頓指出,民眾不需要刻意避開魚油,不過攝取魚油時最好遵守建議指南。任何營養成分只要過量都會傷害健康,甚至增加癌症風險。維持正常、均衡飲食,就能攝取足夠DHA。



◆ 舒緩經前不適 可補充維他命B6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0.10.07 自由時報

根據統計,每3名女性當中、至少有2人曾經受到「經前症候群」的困擾,不僅經前一週容易焦慮、情緒低落,生理上也會有水腫、腹部脹痛等不適。醫師表示,適度補充維他命B6有助緩解經前症候群,此外多吃蔬菜、少鹽也可以降低水腫腹脹等不適。

台北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指出,現代人普遍三餐都外食,但外食有很多是高油、高鹽又少纖維的精緻加工食品,這對於有經前症候群的女性來說,可能會加重不適症狀。

也因此,當婦產科醫師面對經前症候群的患者時,會建議患者調整飲食,例如在生理期間不妨多補充蛋白質,但要少鹽、少吃精緻甜食,也不要喝太多咖啡或是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維他命B6也是常用來對付經前症候群的處方。建議可多吃堅果類如瓜子、腰果、核桃、花生或全麥麵包、麥片、糙米、香蕉、大豆……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以緩和經前症候群產生的焦慮不安、情緒不穩現象,對於皮膚也有幫助。鄭丞傑指出,若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B6,一般會開給5毫克的B6、建議月經前一週一天吃3顆。

康寧醫院院長尹長生則指出,還可以補充一些山藥類的植物性黃體素,有經痛問題也會建議吃鈣片。但若經前症候群已經出現嚴重的憂鬱甚至是精神症狀,就不是只用食物能改善,部分患者可能要使用抗憂鬱藥物合併治療。



◆ 常熬夜 易造成口腔潰瘍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0/05/18

口腔潰瘍一般和體質、內分泌問題有關。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口腔潰瘍一般和體質、內分泌有關係,包括熬夜、壓力太大、睡眠不足、免疫力降低,還有,戒菸初期都可能誘發口腔潰瘍,如果潰瘍時間超過2周,要特別注意口腔癌症或是其他疾病所引發。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口腔潰瘍常見的原因有外傷,如咬傷、假牙壓迫、食物刮傷、太酸太鹼腐蝕黏膜,復發性口腔炎、病毒、細菌、黴菌、自體免疫疾病等。一般和體質、內分泌有關係。小朋友的口腔潰瘍如果伴隨發燒、手腳皮膚有水泡或是紅疹,也要小心腸病毒的可能。口腔潰瘍中醫古歸類在「口瘡」、「口糜」的範疇,又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種。

醫師指出,實證多由心脾積熱導致,常見於喜歡吃重口味或是喝酒的人身上,或是口腔不潔、或是外傷導致感染,常有口乾、口臭、尿黃、潰瘍處鮮紅且灼熱疼痛,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狀。虛證則多由於「陰虛火旺」引發,常見於反覆口腔潰瘍的人,只要一熬夜、壓力大、睡眠不好就又再復發,很難根治,常有口乾但不想喝水、大便乾硬、皮膚乾燥等表現。

學生族常熬夜,除了大冒痘痘,還可能造成口腔內潰瘍疼痛。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門診中一名20歲的男性大學生,近期因為準備學校考試,長時間熬夜K書,結果臉上冒大量痘痘,伴隨口苦,還有兩處口腔內潰瘍疼痛,屬於典型的「心脾積熱」問題所致。

李明哲醫師表示,這名20歲的患者,最近由於準備考試,常熬夜,結果臉上冒大量痘痘,顏色紅且有化膿現象,伴隨口乾、口臭、口苦,口腔內長出兩處潰瘍,十分疼痛,且大便2~3天沒解,臨床可見舌頭紅赤、苔厚黃、脈象弦數,診斷研判為「心脾積熱型」問題,處方給予涼膈散加上甘露飲,用藥一個禮拜,並囑咐不可吃太辣太熱、少熬夜、配合使用冰硼散一天5次,2周後終於痊癒。

李醫師表示,口腔潰瘍中醫用藥治療,對於心脾積熱的人,常用涼膈散、導赤湯、黃連解毒湯治療。陰虛火旺的患者常用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方治療。有的口腔潰瘍會發生在牙齦,中醫稱作「牙疳」,多為胃火、胃中濕熱所引起,常因便秘、吃過於辛辣引起,可用清胃散、甘露飲治療。

此外,可配合針灸治療,常用足三里、合谷、曲池、頰車等穴道,每次留針15分鐘。

外用藥部分,可自製加味冰硼散,準備冰片(內服用)5分、硼砂3錢、青黛1錢、甘草1錢、黃芩1錢,將上述藥物磨成細粉保存在罐子裡,如有口腔潰瘍、喉嚨痛可以將藥粉適量灑在患處,一天3~5次。



◆ 上班處太吵 得心臟病機率高2倍

諶悠文/綜合報導 2010-10-07 中國時報

最新的研究顯示,在吵嘈環境工作的人罹患心臟病風險,是在安靜環境上班者的兩倍,尤其五十歲以下吸菸男性最易心臟出問題。

加拿大的研究團隊分析六三○七名參加一九九九年至二○○四年美國「全國健康暨營養檢測調查」的美國民眾資料,廿歲以上、在職場工作的美國人接受體檢和血液檢驗,並回答有關健康、生活習慣與工作的詢問。

主持這項研究的加拿大卑詩大學研究員甘文奇表示,人在很吵嘈的地方工作,較易發生胸悶、心臟病或高血壓;風險最高的行業是礦業、農業、建築業和製造業,而在喧鬧的交易所交易廳工作的白領上班族也是高危險群。

該研究把吵嘈工作環境定義為民眾須提高音量或大聲喊叫,講話聲音才能被他人聽到,接受調查的美國民眾有五分之一暴露於職場噪音。如果必須長期在高分貝的環境裡工作,耳塞以及其他個人保護用品相當重要,但只能提供有限的幫助。甘文奇認為,企業與政府相關單位應進行噪音管控。

研究報告發表於最新一期《職業及環境醫學》(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

fsj 提到...

勤做有氧運動 拒絕復胖

文/廖浩欽 2010.10.08 自由時報

「我會不會復胖?」在減肥門診裡,這是醫師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普遍反映了減肥人口的憂思與哀愁:「減得很慢,但卻胖得很快!」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溜溜球現象」,許多研究顯示,肥胖與熱量攝取、消耗等因素有關,卻鮮少有人注意到,它與減重的「淨量關係」更大。

所謂減重的淨量,就是指從減重一開始到結束,所達成的公斤數。許多的肥胖者都是靠著速成的3日、5日減肥法,餓餓肚子減掉3公斤,然後一不留神就復胖。

其實在減肥初期,3公斤是很容易達成的目標。光是人體大腸中的廢棄物,就有1到3公斤之多!這時使用輕瀉劑或是飲食改變滲透壓,造成水瀉,可以輕易減下3公斤,這也是多吃水果能減重的原理,只是清除堆積體內的廢棄物與水分,但是內臟脂肪與體脂肪並未減少。

真正的減肥是從3公斤之後開始。所以想要持續瘦下來,就要選擇有氧運動,也就是不粗重而持久的運動,例如騎健身車、自由車、游泳、長跑等。中年以後的肥胖患者最好不要長跑,因為會對膝關節形成負荷。

運動也要注意品質,不是只有流汗就可以,比如騎自行車最好可以每天騎乘25公里以上,游泳最好在2000公尺左右,這樣對減肥才有幫助,不會淪為玩票性質的運動,徒然浪費時間。

要不復胖,除了減肥成功之後,要持續運動外,更要盡量放大減重公斤數。比如減重5公斤與20公斤來比較,同樣過個中秋節胖了1公斤,對5公斤者而言,可是增重20%!但對20公斤者而言,不過是區區5%罷了。要恢復原狀,5%與20%可是差很多的!所以擴大戰果很重要,千萬別因為減了5公斤就沾沾自喜,一定要盡量努力達成目標。(作者為彰化市玉衡中醫診所院長)

※ 相關報導:

* 名人專欄/韓良露:寒露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4761

寒露節氣每年都在太陽曆的10月8日前後(今年是10月8日),此時太陽行經黃道195度,寒露是天氣現象,是指因早晚氣溫下降,露氣受寒而凝結,不像白露那樣容易蒸發而白茫茫,寒露似霜凍,因散發著寒氣,要小心受寒。



◆ 肌肉緊、熱、抽筋 神經系統出問題

文/方識欽 2010.10.08 自由時報

許太太睡前常覺得腰部、雙腳不舒服,需要翻身或起來走走,有時還會抽筋抖一下;剛開始她以為是失眠,但吃了安眠藥,效果卻有限。

陳小姐是上班族,只要坐5分鐘,下半身就會出現燒燒、緊緊的感覺,非得起來動一動,才能減緩不適,每天都過著「坐、躺難安」的生活。

這些緊、熱、痠等不舒服,多在休息時發生,動作時,不但不會痛,症狀反而好一些。

其實,這類休息時的緊、熱、抽筋,都是神經系統的問題。正常人的身體會以周邊神經和肌肉、肌腱上的偵測器,監視全身的肌肉張力,使它隨時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好讓手腳軀幹不會太緊,也不會太鬆,稱為「本體感覺」。

◎兩種情況會使本體感覺發生異常:

●一是周邊的輸入不足,例如,因為肌肉拉傷而不敢動,或老年人膝關節炎,少走動,甚至有周邊神經病變、神經根病變、中風等,都會造成本體感覺訊息傳遞到中樞不足或遇到阻礙。

●第二種是本體感覺中樞處理的異常,像有些病人只在晚上發生「緊、抽筋、抖一下」的情形,平時則沒事,原因就在處理中樞本體感覺的「多巴胺」化學物質,晚上濃度降低,所以才造成上述這些症狀。

本體感覺代表神經中樞(腦)和周邊肢體軀幹的聯繫,兩者關係好比媽媽和小孩,當孩子在視線範圍內,且發出嬉鬧聲(有動作),媽媽就覺得安心,如果看不到小孩或聽不到動靜,媽媽一開始有點心急(因休息而緊緊不舒服),再來會喊兩聲「你在哪裡」(抖一下),最後找到小孩,不免一頓責罵(抽筋)。

通常,因為疼痛症或關節退化而少動,就可能讓大腦變成「找不到小孩的媽媽」,所以多動有助改善這種現象;但切勿過度運動,以免破壞已發炎、退化的組織;應進行不受力的關節舒張活動,另外,深部肌肉按摩也有幫助。

不過,有時候並非小孩的錯,而是媽媽情緒不穩、太敏感了。例如,大腦的「多巴胺」製造不足,尤其晚上更嚴重,其原因可能與缺鐵和缺葉酸有關,必要時,患者應抽血檢查。若有不足時,適量補充,並考慮使用低劑量的「多巴胺或其刺激劑」,或加上「神經抑制劑」,就可緩解這類休息時的不舒服。(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 相關報導:

* 養生保健DIY!12經絡、任督2脈穴道保健之一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55222

* 養生保健DIY!12經絡、任督2脈穴道保健之二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55234

fsj 提到...

嘴巴破洞 多與免疫力有關

文/黃仁勇 2010.10.09 自由時報

「醫師,我的嘴巴又破了好幾個洞!」

「最近吃飯,嘴巴都會痛,沒什麼食慾,怎麼辦?」

時序入秋,季節更替時刻,臨床上,可見許多病人開始出現口腔潰瘍的徵兆,且通常伴隨一種或多種因素,例如:貧血、消化不良、腹瀉、疲倦、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月經週期的改變等。

這些因素都造成了口腔潰瘍的頻繁發作,表面上雖然是潰瘍的表徵,卻通常與一些疾病極為相關。譬如:新陳代謝疾病、心血管及呼吸、消化系統疾病等,一般來說,導致口腔潰瘍的原因很多,但其實與個體免疫力下降,或是免疫功能紊亂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生有相當大的程度是與個人體質有關,但也被認為是免疫力低弱的信號之一,它所帶來的困擾主要是口腔疼痛及飲食生活上的不便。

由於目前尚無治療口腔潰瘍的特效療法,基本上都以症狀治療為主,目的在減輕疼痛、或減少復發次數,但不能完全控制復發,因此對口腔潰瘍而言,「預防」便相形重要。

以現代預防醫學的觀點,可由提振維持適當的免疫能力著手,但以中醫觀點,秋季仍可藉由適當的藥膳食療進行補養。

建議可以多吃較滋陰潤燥的食物,例如:山藥、蓮藕、蓮子、百合、梨子、木耳、蜂蜜等常見的平緩秋燥食物,讓身體得到適度滋潤。

烹調方面,宜以清蒸、煮、燉為主,減輕身體燥熱,達成預防疾病與養生的目的。

向來具有補氣功能的人參因有調節免疫系統、增強淋巴球吞噬作用,促進醣類代謝,協助身體對抗外來的細菌和病毒感染,也是可考慮的選項,但是應遵醫囑調整為宜,以免越補越傷。

不過,最佳的具體預防策略仍應以隨時注意口腔清潔、衛生,戒絕菸、酒,或其他辛辣、刺激性食品;適度規律的運動,並保持心情愉快、生活作息正常、充足睡眠;均衡飲食、攝食足量的蔬菜水果,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等,才是減少免疫力低下發生的不二法門。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口腔內有經久不癒的潰瘍(2週以上)、或是其他局部因素造成的復發性潰瘍,都應該及早就醫,並尋求正確的診斷及治療,以免延誤診治的黃金時機。

(作者為三軍總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

fsj 提到...

只吃青菜 當心愈減愈肥

文/廖浩欽 2010.10.11 自由時報

許多減肥者以清淡飲食作為減肥手段,也就是多吃青菜,遠離脂肪與澱粉,靠著低熱量的飲食方式,達成減輕體重的目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同樣的困難:「我已經吃很少了,為什麼還是胖?」其實這是因為營養不良的緣故。

食物中,有六大類營養是我們每天每餐都必須攝取的,分別是:脂肪、蛋白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缺一種就會導致人體生病。

減肥不偏食 肉飯菜都吃

近年來,有些民眾採取「極低熱量減肥法」,也就是將每日熱量控制在400至800大卡之間,不過即使是熱量低,但是也需要均衡地攝取脂肪、蛋白質與醣類,而非一味地狂吃青菜、水果。若排斥澱粉與肉類,反而會造成人體對肉與飯的渴望(除非是吃素者,但也不能完全不吃澱粉)。

很多減肥者就是不吃則已,一吃就停不了,不僅會把減掉的「肥」統統吃回原點,甚至往後更倒退!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唐朝大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餓過頭,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後,終於有吃的了,吃了太多卻也撐死,真是人間慘劇。

若長期採取極低熱量減肥法要當心會造成嚴重營養不良,出現掉髮、月經失調、下肢水腫、嚴重便秘等症狀。如果肌肉沒有蛋白質會鬆垮,且造成低蛋白質水腫;沒有澱粉會造成肌肉分解且大便硬結,於是在減肥過程中,就會出現許多不適症狀,而且會中斷減肥計畫。

減肥一定要注意飲食均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肉、飯、菜」俱全,但統統控制成「少量」。減肥最怕的是偏食。

纖維素是一種人體無法利用與吸收的成份,過度渲染它的好處是不對的。少量的纖維素確實能使大便膨鬆,但是大量的纖維素卻會吸收水份,讓大腸乾燥,不僅難以解便,更容易引發痔瘡發作。

(作者為彰化市玉衡中醫診所院長)



◆ 減肥只吃菜反增重? 營養失衡代謝慢

TVBS 2010/10/11

減肥吃青菜,可能會讓你越減肥越肥!根據一名中醫診所院長,研究發現不少民眾採取所謂「低熱量」減肥法,只攝取青菜,結果反而變胖,營養師表示,因為只吃青菜,會讓身體代謝速度變慢,一但恢復正常飲食,或是多吃ㄧ點,反而就會變胖,提醒想要受身的民眾,營養均衡加上運動,才是根本之道。

減肥至理名言,少吃多運動,很多人會選擇吃青菜,一下子減低平常飲食份量,將熱量降低每天只攝取400至800卡,但這樣就真的會減到肥肉嗎?那可不一定,而且小心「越減越肥」。

營養師劉怡里:「減重在吃青菜,都會吃燙青菜部分,那等於是所謂一天裡面,只有吃青菜這樣子而已,那他的營養根本就是不夠,比如說6大類都沒有攝取到,然後熱量又非常非常低,低的情況下,又會造成我們代謝率都會下降。」

醫師指出,如果攝取太低,身體機能就會失調,代謝率下降變低,身體自然就會不能正常運作,反而造成該排的排不出去,因此正常飲食,一般人每天最好要兼顧各種營養攝取,建議吃到1500卡到2000卡左右。營養師劉怡里:「恢復到原來的飲食量,很容易又復胖起來這樣子。」

只吃青菜並不代表吃素,兼顧營養固定運動才是王道,以免「越減越肥」,又傷了身體。



◆ 中醫師教秋養生 保暖避風少辛辣

自由 2010/10/11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天氣逐漸轉涼,當秋天來臨如何養生呢?基隆長庚醫院中醫師林東毅說,古人四季養生宗旨,是依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順應自然規律來進行。因此,在秋季養生時,注意避風保暖、早睡早起、少吃辛辣食物等原則。

林東毅表示,俗語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天氣漸涼,早晚溫差大,寒流來臨時會氣溫突降,此時最容易引發各種感冒、關節疼痛等疾病,氣喘、過敏性鼻炎及心腦血管疾病也特別容易發作或加重;為防止寒邪傷人,應注意適量添加衣服,也增加身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早睡早起增加身體免疫力。

林東毅表示,秋風蕭瑟草枯葉落,大自然變化人們最容易感到淒涼、憂鬱、哀愁,特別是老人及有憂鬱症患者,在陰雨天更顯得格外沮喪;所以秋天要特別注意調整情緒,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培養樂觀情緒。有憂鬱症病人的家人或朋友,此時更需要從旁適時的鼓勵與關懷。

秋季在飲食上應少吃辛辣刺激、燻烤類食品,如蔥、薑、蒜、辣椒等,可多食用酸味蔬果如葡萄、鳳梨、酸梅等以助肝氣、斂肺氣;另外如芝麻、蜂蜜、梨、乳品、粥類等潤燥養陰之品也可適量食用。此外,立秋後人們不宜多吃寒涼食物或生冷瓜果,否則容易引發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

提供湯品及茶飲配方

林東毅表示,民眾可取用白木耳3錢、百合3錢、桂圓1錢、蓮子5錢、紅棗3顆,加上適量冰糖熬煮後飲用,可潤喉養陰、補肺止咳,美味又養生,是相當適合於秋季享用的湯品;另外可用山楂2錢、炒決明子2錢、陳皮1錢、烏梅2錢、枸杞4錢、菊花1錢、麥芽2錢,沖泡當茶飲,既可生津解渴,又可去油解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