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1

國人營養失衡 飲食指南應全面翻新

◆ 飲食指南 全面翻新 舊標老掉牙 國人營養失衡

【張翠芬/台北報導】 2009-03-31 中國時報

國人飲食指南要大翻修。目前衛生署訂定的每日飲食指南竟然近廿年未更新!營養學界認為,老掉牙營養觀念早該丟棄,台灣營養學會已擬新飲食指南,建議減少奶類和油脂類攝取,多吃蔬果多運動,才能吃出健康,杜絕慢性病和癌症上身。

目前使用的飲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五穀根莖類吃三至六碗、奶類一至兩杯、蛋豆魚肉類四份、蔬菜類三碟、水果類兩個、油脂類二至三湯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認為,這樣的飲食規畫太簡單,容易誤導民眾。

接受衛生署委託修訂飲食指南的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台大生技系主任黃青真表示,舊的飲食指南是民國八十年訂定,至今十八年,國人經濟與營養條件、健康狀況已有很大變化,營養需求應配合時代大翻修。新的飲食指南預計今年五月在營養學會年會公布。

衛生署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從小學生到老年人,普遍欠缺多種保護性維生素與礦物質,例如B1、B2、B6、葉酸、B12、鉀、鈣、鎂。中老年人的飲食品質優於青少年,許多人蔬菜、水果、乳品、全穀類攝取量偏低,普遍有鈣攝取不足、肥胖,熱量過剩及營養不均現象。

參與規畫的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表示,新版飲食指南還是區分為六大類,但調整份量。例如現在很少人一天會吃三至六碗飯,新指南主張二.五至三碗即可,全榖類應占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奶類建議選擇低脂奶,不習慣喝奶類的人可適度減量。

另蛋白質比重可提高,但應多攝取優質蛋白質或植物性蛋白質,少吃含油高的肉類如五花肉、霜降牛肉等;蔬果每天五份是基本量,高大的男性應增加為九份。過去建議每天兩至三湯匙油,專家認為:「太多了!」應全面減油,以核果、種籽類好油為主。

營養學會強調,新飲食指南顧及個別差異,例如天天運動的大男生和每天坐辦公室的女性營養需求不同,未來將成立網站,民眾只要輸入個人身高體重,即可獲得量身打造的飲食營養指引。



◆ 新飲食指南 梅花標誌要求變

【張翠芬/台北報導】 2009-03-31 中國時報

為照顧國民健康,各國政府陸續翻新飲食指南,並鮮明的圖像說明。而我國的梅花標誌內容陳舊,台灣營養學會決定向全國徵求設計高手,配合新飲食指南,全面帶動國人健康的生活型態。

據了解,美國農業部在二○○五年推出新版食物金字塔,由六條垂直的彩帶組成,由左至右以不同顏色呈現各類食物,橘色代表穀類、綠色代表蔬菜、紅色代表水果、黃色代表油脂類、藍色代表乳製品、最右邊的紫色為肉類及豆製品。

美國階梯式圖形並建議每日運動卅分鐘,六十分鐘則能維持體重不增加,九十分鐘可讓體重減輕。日本去年修訂飲食指南,營養學界非常讚賞日本以站起來的旋轉陀螺圖像,強調各種營養素須均衡,運動在最頂端,一定不能少。

另外,大陸的寶塔、墨西哥的蘋果、英國的餐盤等圖像也各具特色,有些還根據不同年齡、性別、活動量,提供食物種類和量,讓飲食指南不只是參考,也是實用的營養寶典。

台灣用了近廿年的梅花標誌則內容陳舊,外觀也遜色,因此台灣營養學會決定向外徵圖,希望以美觀實用的標誌,提醒民眾更注意飲食均衡。

※ 相關報導:

新版食物金字塔到法國橄欖油
研究:孕婦採地中海飲食可避免幼兒氣喘
風暴吹亂藥物排行榜 懷孕歧視問題仍在
嬰兒標準體重表 台灣錯用40年
低維生素 D 濃度與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相關
果糖由腦部代謝會增加食物攝取及肥胖
蠕蟲研究:長壽、癌症與飲食有關連

11種健康食物 甜菜、甘藍菜... 多吃有益
橄欖葉萃取物能協助對付高血壓與膽固醇
二顆雞蛋飲食粉碎膽固醇問題
植物抗氧化劑或能避免輻射暴露傷害
新鮮一壺茶 發現抗癌金
吃紅肉替致病細菌設定目標
研究:一系列藥物出現在美國大城的魚類體內

5 則留言:

fsj 提到...

老薑與嫩薑 有機蔬菜與蟲卵

◆ 薑》老薑與嫩薑.薑的保存法.薑的料理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86832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2009/04/01

老薑與嫩薑

薑依不同的生長時期,分為嫩薑、粉薑、老薑、薑母。

嫩薑:薑種的地下莖在幼嫩時即採收,外皮乾淨,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又稱生薑。

粉薑:薑在幼嫩期不採收,任其肥大成長,直到外皮由黃白色轉為土黃色,此時口感最為細緻,即為粉薑,也稱為肉薑。

老薑:肉薑不採收任其成長,老化時才採收,稱為老薑。此時薑肉已纖維化,外皮乾皺呈灰土色。

薑母:老薑不採收,留種至翌年,與生成的子薑一併挖出的,稱薑母。


薑的保存法

嫩薑與粉薑不能久放,最好先用保鮮膜包覆,再放進冰箱保鮮,冷藏時間不宜超過兩周。

老薑多放在常溫下,過去貯藏於乾沙堆中,現代人可放在米桶裡,先在老薑外面先包紙(報紙),再放進塑膠袋裡綁起來,入米桶存放。


薑的料理

薑通常用來做為辛辣的調味料,用來去腥,其辛辣程度由高至低為:老薑、粉薑、嫩薑。

薑的用途很廣,像是烹調雞鴨魚肉時,加入薑片可除腥味,增加香氣;吃螃蟹時,以薑絲加醋蘸食,味道更鮮美。

薑也常研磨成汁,做為沾料使用,此以肉質細緻的粉薑最為合適;薑還能醃製成泡菜,做壽司或海鮮,都以嫩薑為材料;至於雞酒、薑母鴨等,皆用老薑料理。

※ 其餘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吃有機蔬菜 竟把蟲卵吞下肚

自由時報 2009.04.01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有機蔬菜雖然不含農藥,但也要洗乾淨,以免將蟲卵吃下肚!台中市最近有醫師一連診治三位國中小貧血學童,結果赫然發現,兩位肚子裡長蛔蟲,一位有鉤蟲,三人家境全是「好野人」,自家全有有機菜圃,肚子長蟲原來是「有機」惹的禍!

貧血、膽囊發炎 檢查出有蛔蟲

醫師指出,兩位長蛔蟲的男生,分別就讀小五及國一,兩人都嫌自己太胖,連續三個月吃生菜沙拉企圖減肥,學校健康檢查驗出貧血及膽囊發炎,複診時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在膽囊出口處有圓形環狀陰影,懷疑是蛔蟲,取糞便做蟲卵檢查,證實是蛔蟲,兩人吃驅蟲藥,膽囊出口處圓形環狀陰影即消失。

這兩位男生的家境富裕,自家都有有機菜圃,家長沒想到吃自家栽種保證無農藥的有機蔬菜,竟會感染落後地區民眾才會感染的寄生蟲。

另一位來自南投的國中女生也因貧血就醫,醫師原本以為她是生理期的缺鐵性貧血,但因有前兩位「蛔蟲男」的經驗,特別問她有沒有常吃有機蔬菜,她說,家裡就有有機菜圃,她每週都會赤腳在菜圃中嬉戲,蟲卵檢查發現,她雖沒有感染蛔蟲,但因常赤腳穿梭菜圃,還是感染了鉤蟲,也必須吃驅蟲藥。

中市小兒科開業醫師王文卿昨天指出,廿年前小朋友肚子裡長蛔蟲、鉤蟲很常見,如今在農藥大量使用下已非常罕見,倒是要注意透過糞口傳染的蟯蟲,建議小三以下學童至少要做一次驅蟲。

他表示,有機蔬果沒有農藥,但相對就要小心會有寄生蟲等,清潔的動作一樣不可少,以免將寄生蟲卵吃下肚,另外到菜園之類的地方,也要記得穿鞋保護自己,如此可以避免引鉤蟲上身。

fsj 提到...

亂吃「小老外」易罹癌 早午晚餐三二一

* 跟著爸媽亂吃 「小老外」易罹癌
* 水果熱量高 不能取代蔬菜
* 吃清淡、多澱粉 也會脂肪肝
* 吃得健康》早午晚餐 三二一原則

◆ 跟著爸媽亂吃 「小老外」易罹癌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2009.04.02

孩子跟著父母亂吃,越來越多孩子成為餐餐老是在外的「小老外」,肥胖與纖維質不足,種下孩子日後罹癌的惡果,專家呼籲,其實有七成的孩子愛吃蔬菜,「老外」父母為孩子準備食物時,不要總是以自我考量為中心。

5成父母把垃圾食物當正餐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公布「兩代飲食習慣與認知調查報告」,總共調查了3174個孩子,1815個父母。調查發現,五成的父母把垃圾食物當正餐,為孩子買餐點時,二成五會以不健康的食物當作正餐。

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憂心,肥胖很容易誘導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及胰臟癌,纖維攝取不足則會種下便秘、腸憩室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小老外」越來越多的情況,恐怕台灣將成為一個癌症橫行的國度!

根據調查,愈來愈多小孩成為老是在外吃飯的「小老外」,拿著父母給的零用錢,在外最常吃的是泡麵,緊接在後的是鹽酥雞和滷味,都是健康不及格的食物!調查更發現,孩子其實比父母有健康飲食概念,是愛吃蔬果的,但卻總是跟著父母在外亂吃。

賴基銘說,去年調查,台灣的胖孩子有25%,也就是每四個有一個過重,今年調查竟發現,胖孩子比例成長到33%,每三個就有一個過重,孩子肥胖問題越來越嚴重。

七成孩子認為自己喜歡吃蔬菜

「我家弟弟只吃麥當勞」、「我家孩子每天都要吃炸雞排」,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偏食。但追根究柢,發現孩子偏食的原因在於父母!因為爸媽吃什麼,孩子都在看、都在學!六成的孩子們說,自己的飲食習慣受父母影響最多。調查也發現,父母和孩子偏愛的食物都是「喜愛吃油炸品」、「喜愛吃燒烤及煙薰食物」。

國內推行健康蔬果五七九已久,但是卻有三成二的孩子「控訴」,蔬果吃不夠的原因是「父母沒有準備」,有三成一的兒童認表示「常常在外面吃飯」。其實有七成的孩子認為自己喜歡吃蔬菜,九成喜歡吃水果,但是父母卻認為,「我準備什麼,孩子就得吃什麼」、「有吃飽就好」。

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提醒,小孩在小時後亂吃,養大胖細胞,細胞會產生記憶,導致成年後,肥胖就如影隨形,因此小時候胖比成年胖更嚴重。她呼籲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飲食,記得多運用一些技巧,幫孩子多準備蔬菜、水果等健康的食物!



◆ 水果熱量高 不能取代蔬菜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2009.04.02

為了增加小外食族的蔬果攝取,許多父母會在路邊攤買水果盒給孩子帶著吃。營養師提醒,水果不能完全取代蔬菜,礦物質可能不足,且水果的糖分高,以水果取代蔬菜,會使總熱量偏高,建議父母可以每天早上給孩子一杯蔬果汁。

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指出,衛生署建議每人每天應該攝取五份蔬果,也就是三份蔬菜、二份水果,常有民眾詢問,是否可以以五份水果取代。

林孟瑜說,雖然水果、蔬菜都是植物,但是成分不太相同,因此不能互相取代,蔬菜中有些礦物質是水果沒有的,若只吃水果,會缺乏葉酸等營養素,而且水果有熱量,吃太多水果恐造成肥胖。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吳秋玲建議,爸媽可以每天準備蔬菜棒,把將洗淨削好的小黃瓜、紅蘿蔔、西洋芹等蔬菜棒放冰箱,小朋友肚子餓時,就沾著優格食用。



◆ 吃清淡、多澱粉 也會脂肪肝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09.04.01

一名中年婦女健檢發現自己有脂肪肝,向醫師表示自己飲食清淡少油膩,不解為什麼還會出現脂肪肝,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永發說,只要熱量攝取過多,又少運動,又吃太多甜食及澱粉類食物,也會發生脂肪肝。

陳永發表示,該名女患者一開始要求醫師開些去肝油的藥物,醫師建議她控制熱量,並開始適量運動,讓體重達到正常,脂肪肝也會跟著改善。

陳永發解釋,「脂肪肝」是指肝臟重量中超過5%為脂肪,國人常形容脂肪肝是「肝包油」,也就是肝臟囤積太多的脂肪。

國人由於吃得好又喝得凶,脂肪肝的發生率逐年提高。肥胖是脂肪肝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此外高血脂、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酗酒、糖尿病控制不良、C型肝炎、藥物等也會引起脂肪肝。

脂肪肝一般沒有症狀,很多人在健檢或肝功能異常升高時才被診斷出來。超音波是現今診斷脂肪肝最安全準確的工具,如檢出有脂肪肝、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2倍,並排除其他肝炎病因,即可診斷為脂肪性肝炎。

醫師指出,調整飲食是治療慢性及預防控制脂肪肝的重要措施,民眾多知道避免攝取過量的脂肪,但常輕忽過量攝取澱粉是導致東方人脂肪肝的主要元凶,當食物中醣份含量過高時,其醣份會被肝臟直接代謝變成「脂肪」,因此飲食中的澱粉類食物也要減少。

此外水果本身也富含醣類,過量攝取會導致血糖或血脂過高,甚至衍生肥胖,因此應該選擇蘋果、芭樂、蓮霧等含醣較低的水果。



◆ 吃得健康》早午晚餐 三二一原則

【經濟日報╱林婉翎】 2009.04.02

吃得健康,是健康管理重要課題。風車女性健康管理機構副總經理郭沄蓁分享外祖母莊淑旂博士傳授的秘方:早、午、晚餐三二一比例原則。

上班族工作步調緊湊,早餐隨便、吃得少,午餐適中,下班後,心情放鬆,與三五好友相約吃晚餐,大魚大肉,肚子撐得不得了。

「三二一比例」原則順序恰好相反。郭沄蓁說,一日始於晨,早餐需吃的最豐盛,需注意營養的均衡,才有滿滿活力,面對挑戰;午餐量則拿捏適中,有飽足感即可。

晚餐不宜大魚大肉,吃太多、無法消化,反而變成身體負擔,影響睡眠,沒有好好休息,隔天精神差,影響工作效率,疲勞逐日累積,陷入惡性循環。

郭沄蓁早餐吃的豐富,一碗湯、一盤青菜與肉配飯;中午則稍微減量;晚上多吃蔬菜,少吃炸物,六、七點左右即進食完畢。

她建議,上班族可把早餐菜單規劃提前到前晚,免得隔天早上趕時間隨便吃 。

若是熬夜,肚子餓想充飢,郭沄蓁建議,稍有飢餓感時,就趕快補充蘇打餅、起司等簡單的零嘴或水果,盡量別等到肚子很餓,再大吃大喝,徒增身體負擔。

fsj 提到...

北市議員:營養午餐 蟑螂、OK繃入湯

【聯合晚報╱記者陶煥昌/台北報導】 2009.06.01

「午餐湯桶內有一塊抹布」,台北市中正國小今年3月2日,學生吃營養午餐時發現異物,換了一桶湯後,裡面又有疑似OK繃的東西。台北市議員莊瑞雄、劉耀仁和黃向群上午召開記者會,質疑國小的營養午餐「郝」噁心。

台北市長郝龍斌上月底在議會質詢中,曾大聲保證「營養午餐絕對沒問題」;不過,上午參加記者會的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林信耀,看到議員們展示的營養午餐照片,當中從蟑螂、老鼠屎、蝸牛到塑膠片、菸蒂都有後,坦承「有檢討和改進的空間」。

議員們查出這些異物包括動物類、非動物類和其他類共30種,北市全部151所公私立小學中,超過80所國小都發生過。衛生局大為震驚,副局長林秀亮到場,證實食物不潔,北市2年多來有3件學童食物中毒案件,「拉肚子的還不算」。

莊瑞雄等3議員表示,國小營養午餐問題多多,每次「出事」後,就由供餐的廠商發給全班學生布丁、果菜汁或另外加菜「封口」,校方則依契約罰100到500元、或「記點」了事。

他們調查,郝市長上任以來,國小營養午餐中發現「虫虫」有109件,米虫、菜虫和蟑螂,炸過、滷過或生炒,學生萬一失察,就直接吃下肚。

還有,飯菜中有頭髮不稀奇,文山區力行國小曾發現湯裡有「一撮」頭髮;松山區三民國小的午餐粉蒸肉中,竟出現有疑似牙齒的東西。

此外,鐵絲、鐵塊、塑膠片、螺絲帽、訂書針、橡皮筋、報紙和菸蒂,也都出現過營養午餐中。最離譜的,是力行國小曾在菜盒裡,發現一個直徑超過5公分的水孔蓋橡膠軟蓋,議員們說,翻煮過程中竟沒人發現,令人匪夷所思。

【記者陶煥昌/台北報導】

台北市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經民代追查後,噁心、不衛生的畫面全被拍下存證,官員和家長看到,不曉得做何感想。議員們說,事件與先前的「舊米」是兩回事,但官員們敷衍、搪塞的心態卻一樣。

中小學針對營養午餐,有一份問題反應及回覆單,也鼓勵學童們當起小間諜,發覺有異務須反應,校方並製成異常紀錄表通報教育、衛生單位。

莊瑞雄、劉耀仁和黃向群3名議員,瑞節前追查舊米事件,查到校方留有這些異常紀錄表,深覺其中的問題更多、更大,瑞節連續假前向校方緊急調閱紀錄表。

各校加起來送閱了近萬份紀錄表,莊瑞雄透露,學校好像打定主意議員們不會仔細看,但他們3人趁著連假逐筆勾稽,果然「BINGO」找到問題。

※ 超營養的午餐... -___-

fsj 提到...

每日飲食指南建議:至少一餐吃雜糧
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1&id=6449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2009-06-04

台灣營養學會昨天(3日)在網站公佈了「專業版每日飲食指南」草案,在六大類飲食指南中,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有1餐的主食為雜糧,油脂類攝取量應少三分之二,天天喝1至2杯低脂奶,至少吃3蔬2果,這樣營養才均衡。

經過長時間調查,台灣營養學會發現,國人攝取了過多油脂、糖份、澱粉與熱量,超過5成民眾的體重偏高,血糖值也超過標準。為此,衛生署特地委託該學會修訂「新每日飲食指南」,提供民眾參考,並藉此調整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

台灣營養學會理事長黃青真指出,舊版「每日飲食指南」於1995年公佈,迄今已有10幾年不曾修改,由於現代人多外食、又缺乏運動,確實有修改的必要。

在「專案版的新飲食指南」草案中,在6大類飲食指南裡,建議民眾每天至少要有一餐應該食用全穀或糙米,儘量喝低脂乳品,油脂類攝取量比起現行標準再應少三分之二,鼓勵吃植物性蛋白與瘦肉,攝取足夠蔬果與堅果類食物。

黃青真指出,專業版與舊版的最大不同在於民眾的主食,目前民眾三餐以米飯、麵包、麵為主,但為了健康起見,三餐主食中,至少要有一餐,為全穀的,例如,全麥、糙米、胚芽米。

其次為乳類的攝取,應該改成低脂。黃青真表示,高脂牛奶容易增加飽和脂肪及熱量。蔬菜、水果還是很重要,必須攝取足夠份量。在油脂類則是特別強調堅果跟核果類。

黃青真提醒,外食族應該少吃油炸肉類食物,並少喝含糖飲料,最好每餐都有蔬果及全穀。吃多了口味太重的食物,如太甜、太鹽、太油、太辣,可能導致鈣質及營養素攝取不足。

黃青真指出,內容較簡易的新飲食指南,將在年底之前公布,預計明年能開始實施,屆時衛生署將會在網路上公布,並印製手冊供民眾參閱,希望民眾可以吃的更健康。

fsj 提到...

讓飲食進步到工業化之前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206&f_SUB_ID=480&f_ART_ID=200582

大師輕鬆讀 2009/06/25

現在的食物供給不虞匱乏,然而大部分的人所吃下肚的,卻都不是真正的食物。愈來愈多的人每餐食不知味,或者草草了事,這不能叫做「吃」食物,而只是在消費「看起來像食物的可食物質」。

【文/摘自《食物無罪》:平安文化】

現在的食物供給不虞匱乏,然而大部分的人所吃下肚的,卻都不是真正的食物。愈來愈多的人每餐食不知味,或者草草了事,這不能叫做「吃」食物,而只是在消費「看起來像食物的可食物質」。

那我們究竟應該吃什麼呢?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為了知道怎麼吃最好,而去支持或崇拜任何學派,畢竟這些都只是理論,是針對吃西方飲食者比傳統飲食者更易罹患慢性病的經驗現象,所提出的科學解釋。科學家當然有自由對這些現象背後的生物機制提出看法,但不管結論為何,解決問題的方向似乎很一致,那就是別再吃西式飲食了!


■曾祖母看不懂的東西不要吃

為什麼特別講到曾祖母?因為現在不管是母親或祖母,很有可能跟我們一樣已經搞不清楚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寧可把時間拉遠,拉到現代食品還沒出現的時期。有些營養學家甚至主張應該更往前找,包括早在1960、70年代對於精製碳水化合物提出預警,卻不受重視的英國營養學家約翰‧尤肯(John Yudkin)。他曾經建議大家「新石器時代的人認不出來的東西,那就別吃,這樣最安全。」那麼上超市買東西,要怎麼做才符合上述原則?想像一下你的曾祖母正陪著你推著購物車逛超市,她駐足在乳製品區,拿起一條裝在軟管中的Go-Gurt優格端詳了一陣子,不清楚這到底是食物還是牙膏?又要怎麼吃進嘴裡?

不吃內容複雜的食物商品,除了避免各種化學添加劑、玉米和大豆製品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理由。食品科學做出來的東西另外有一個問題,這些商品會欺騙你的身體。人對於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食物,會先用感覺器官評估之後,再傳達訊息給身體其他部分來做適當的回應,可是人工色素、人工香料、合成甘味劑和新式油脂厲害之處,就是讓我們的感官辨認不出食物的真假。所以會騙人的東西,從標示上便看得出端倪,如果只依賴感官,很可能一時不察就吃下去了。

商品中含有(A)陌生(B)念不出來(C)5種以上(D)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成分不要吃!


■做真正的雜食動物

不管你吃不吃肉,最好是多吃不同種類的食物,而不只是新出現的食品。超市的東西看起來好像很多樣化,不要上當,其實很多都是來自玉米、大豆和小麥等少數植物的種子類食品。飲食中包含的物種愈多,就愈能攝取到各項所需的營養。不過這是營養主義提出的論點,我要提出一個更宏觀的健康主張:飲食多樣性必須延伸到大地多樣性。縮小現今蔚為主流的單一栽種規模,農夫就不必施用大量農藥或化肥,土地也會較為健康,滋養出健康的動植物,最後受益的還是我們人類。人體健康不是以身體為界線,健康的土地對你的健康也有好處。


■食物買貴一點,吃少一點

法國飲食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用數量換取品質。美國食品系統一百多年來講求數量和價格,並不重視品質。所以大量的平庸食品以超低的價格賣出,一直是市場上的主流。當然不見得百分之百都是如此,只不過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是這樣,就好像某家連鎖超商喊出的口號,「產品堆高,價格壓低。」

我們不能否認,品質好(指口感或營養價值)的食物總是比較貴(這兩項特色通常有關連)。原因在於這類食物受到特別的照顧,栽種密度也不像一般作物那麼高。在美國不是所有的人都吃得起高品質的食物,這點很令人遺憾,但是負擔得起的人都應該支持高品質食物。這麼做不但消費者自己能得到健康(至少可以遠離殺蟲劑與其他化學品),農夫的健康,以及住在農場下游與下風處的居民健康,也都能免於威脅。

多付點錢吃到好食物還有另一項好處,就是會少吃。「少吃」是大家最不想聽的建議,但有力的科學證據卻告訴美國人,不管有沒有體重過重都應該大幅降低食量。許多做熱量控制的動物實驗,一再顯示少吃可減緩老化並延長壽命;有些研究人員甚至相信這是飲食改變和預防癌症之間最具說服力的關聯性。簡單來說,吃過多食物會促進細胞分裂,更會使癌細胞迅速擴散;少吃的話可以讓分裂的速度慢下來。少吃也能扼止自由基的產生、控制發炎,並降低罹患多數西方病的風險。

然而,「少吃」卻是知易行難,對習於大量廉價食品又缺乏節制傳統的社會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但除了美國社會之外,的確有其他的民族崇尚節制,是值得仿效的。法國人吃東西時分量很克制,吃第2份更是禁忌。沖繩人謹遵吃飯八分飽的規矩,是世上最長壽、最健康的人口。

※ 完整精彩內容詳見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