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0

中國突升息 陸股恐震盪

◆ 中國突升息 陸股恐震盪

中央社 2010.10.19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明天(20日)起升息1碼,比市場預期提早。投信業者認為,此舉明天雖恐引起陸股震盪,但證明中國對政策的決心,也意味中國經濟可能比預期更強勁。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20日起上調人民幣存放款基準利率1碼(0.25個百分點)。

施羅德投信投資長陳朝燈表示,此次升息舉動較市場預估快,且10月11日才剛上調6家大型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比率50個基點,至17.5%,加上中國五中全會昨天才閉幕,顯示政策面持續壓抑炒房,防止通膨蠢動的政策受到中國領導階層的支持。

不過,他認為,中國下半年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度達到3%的臨界水位,即使調升利率1碼,負利率的現象仍然明顯。

況且,中國股市在十一黃金週假期結束後表現強勁,上證指數日前剛突破許久未見的3000點高點,他認為,即使調升存款準備金率也澆不熄大陸投資者的熱情。

但中國本次升息為3年來首見,預料明天開盤的中國股市以及亞洲匯市的表現將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保德信大中華基金經理人楊佳升也指出,中國出乎意料的升息,明天陸股恐怕震盪難免。不過,陸股已經量滾量,不至於出現V型反轉。

楊佳升認為,中國在面對流動性過大的問題下,選擇升息其實是傷害最小的選項,畢竟中國本來就是實質負利率,錢才一直流往房地產。

他說,原先中國在政策上屢屢瞻前顧後,可能是擔心打房當頭又升息會呈現一種全面緊縮的態勢,如今政策決定這麼做,其實顯示中國要正視物價與泡沫化的問題,可以理解,事實上也對中國長期經濟發展比較好。

摩根富林明投信投資研究部主管洪胤傑則表示,雖然這個升息時間點有些出乎市場預期,但中國週四要公布多項經濟數據,包含零售銷售、固定投資、第3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以及CPI等,他研判,這些經濟數據可能比市場預期來得強勁。

他說,經濟數據除可能給予中國宣布升息的信心,中國實質利率現在還是負利率,這樣做是為了抑制通膨,控制流動性,延續今年的打房政策,對中國長期經濟發展屬於正面。

※ 相關報導:

* 五中公報 深化兩岸經濟合作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1/5918946.shtml

「十二五規劃」是兩岸簽署ECFA之後,中共當局提出的首個五年規劃。從會議公報的短短幾句描述來看,「中共十二五規劃」中仍以「胡六點」為基調,也是後ECFA時代的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內容。

* 巴西打熱錢 再出重拳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19704.shtml

打熱錢,巴西財長Guido Mantega台北時間10月18日晚間宣布,調高外資投資「固定收益證券」的稅率(IOF),這是巴西本月以來第二度調高IOF稅率。



◆ 美工業生產意外下滑 一年多來首見

【經濟日報╱編譯簡國帆/綜合外電】2010.10.19

消費者需求疲軟導致工廠減產,美國9月工業生產意外下滑,為美國脫離衰退一年多來以來首見,也顯示帶領美國經濟復甦的工業活動正逐漸冷卻。

聯邦準備理事會(Fed)18日發布報告指出,9月工業生產較8月下滑0.2%,不僅遠不如8月的增長0.2%,也不如市場預期的增長0.2%,這也是2009年6月以來首度下滑。

其中占工業生產最大成分的工廠產出減少0.2%。工廠產出自去年起因企業回補庫存而逐漸成長,但9月的下滑顯示庫存回補趨勢將減緩。

隨企業逐漸結束回補庫存,工廠產出仍須靠最終端的消費者需求帶動。

然而高失業率已促使美國民眾減少支出,導致上月消費財生產也減少0.4%。第三季工業生產僅成長4.8%,增幅遠不如今年前兩季的7%。

9月產能利用率則下滑至74.7%,低於8月的74.8%,也是2009 年6月來首度下滑,顯示企業仍有大量閒置的設備和空間。

巴克萊資本公司分析師紐蘭(Peter Newland)說:「我們沒料到9月工業生產會下滑。製造業仍將是未來幾個月復甦的主角,但製造業復甦失速的情況將持續到第四季。」

不過,海外需求增加和企業擴大投資新設備,將持續嘉惠美國鋁業(Alcoa)等製造商,可望協助提振美國經濟。據美國商務部上周公布的資料,美國8月出口增長0.2%至1,539 億美元。



◆ 蓋洛普民調 美明年失業率逾9%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0.10.19

中央社報導,蓋洛普民調公司(Gallup)18日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10月份美國全國失業率將上升到9.7%到9.9%之間;明年全年的失業率都將維持在9%以上。

調查顯示,美國失業率在未進行季節因素調整前,8月底為9.3%,9月中旬為9.4%,但到9月底卻突破2位數,遽升到10.1%,10月中旬則為10%。

調查報告預估,經過季節因素調整後,10月失業率應在9.7%到9.9%之間。

美國勞工部將於11月5日公佈10月份失業率。9月份美國失業率為9.6%。報告指出,10月中旬,在18歲到29歲的人口中,有14.2%失業。在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口中,有13.5%失業。

調查同時顯示,美國失業率短期內仍無改善跡象。預期2011年全年每月失業率都將維持在9%以上。這項調查是於9月16日至10月15日在全國50州及哥倫比亞特區,以電話抽樣訪問1萬8218名18歲以上公民,抽樣誤差在正負1個百分點之間。

※ 相關報導:

巴西財長示警 國際貨幣大戰開打

中美專家論全球治理新思考
英法帶頭 引爆歐洲罷工潮
稀土可被中國壟斷 美將重建供應鏈
極端氣候、極端景氣與極端經濟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世銀示警 東亞防資產泡沫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2010.10.20

世界銀行(WB)19日在半年一次的報告中上修東亞今年經濟成長預估至8.9%,但下修明年成長預估至7.8%,世銀說東亞正帶領全球經濟復甦,但強勁的成長吸引熱錢湧入,最終恐傷害出口和未來經濟成長,東亞國家應嚴防資產泡沫,以防止亞洲金融危機重演。

世銀預測,相較於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復甦疲軟,東亞新興經濟體在中國帶領下,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8.9%,優於4月時預估的8.7%,且逼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水準,不過明年成長率將由原估的8%降至7.8%。

東亞新興經濟體不包括日本、香港、台灣、南韓、新加坡和印度。

世銀指出,「東亞仍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地區」,該區的平面電視、汽車甚至是波爾多葡萄酒的銷售,已冠居世界各區。

世銀表示,中國仍是東亞成長最強勁的國家,今年成長率可達9.5%,不過明年將減速至8.5%,創十年來最低成長水準。

然而世銀警告:「全球流動性充足加上先進國家的收益低,導致湧入東亞的資金激增,導致區域貨幣大幅升值。」世銀說,東亞匯率實際上已比金融危機前高出10%到15%。

世銀說:「匯率走升尚未對復甦構成傷害,但東亞應密切關注匯價走勢。此區出口仍強勁成長,但隨著東亞貨幣持續升值,出口成長可能減緩。」

世銀也警告:「資產價格上漲以及潛在的資產泡沫破滅,尤其目前投機資金比率如此之高,可能導致熱錢瞬間停止流入,甚至轉而撤離。」

世銀指出,外資湧入東亞的債市、房市和股市,中國農業銀行上市籌到221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案,就是最大的證據。

世銀的資料顯示,八個東亞國家的平均房地產價格指數,約比2007年初的水準還高17%。



◆ 彭總裁:沒有彭淮南、馬英九防線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2010.10.20

匯率由市場決定,我沒有滿意、也沒有不滿意

媒體報導央行總裁彭淮南暗示「台幣升夠了」,是否意謂彭淮南「滿意目前的台幣匯價」,彭淮南上午再三強調「匯率由市場決定,我沒有滿意、也沒有不滿意」。他並澄清,沒有外傳的31元「彭淮南防線」或 30.219「馬英九防線」,這些說法都是媒體為了引起注意,他也沒有辦法。

沒人能知道台幣的合理價位到底在那裡

但對於行政院副院長陳冲昨天提到「台幣升值幅度不算大」和彭總裁「台幣升夠了」那個話才正確,立委咄咄相逼。彭淮南則是強調他相當「敬重長官」,大家也都很聰明,只是沒有人能知道台幣的合理價位到底在那裡。

彭淮南上午赴立法院作央行業務報告,特別以今年以來、美國次貸風暴以來、和廣場協定以來之統計數字,證實新台幣兌美元、歐元、韓元等主要貨幣相對已大幅升值,說明「台幣已經升夠了」。

其中,今年以來台幣兌美元升值4.02%、較去年同期升值4.63%。但若以96年底美國次貸危機至今相比,台幣兌美、歐、韓元則升值了5.36%、10.19%及25.09%。

但彭淮南的說法引發立委質疑副院長陳冲昨天才說「台幣升值幅度不算大」、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也認為「出口商可接受台幣的升值壓力」,央行似乎不太需要為出口商阻升台幣,影響到台灣民眾的消費購買力。對於立委要求彭淮南表態,倒底台幣升夠了?還是還有升值空間?彭淮南謹慎地表示,他敬重長官,也不去比誰比較聰明,大家都是聰明人,只是匯率由市場決定,沒有人知道合理價位。

金融市場變化太大 沒有一定可以重複(repeat)的機會

也有立委質疑央行每天下午收盤前進場阻升台幣,會不會形成投機客「炒匯賺價差」的機會,彭淮南表示「現在不代表未來」,金融市場變化太大,沒有一定可以「重複(repeat)」的機會。央行仍將維持動態穩定、由市場決定,唯有熱錢投機、不規則因素產生波動,才會進場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 彭暗批美元貨幣制度「有問題」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2010.10.20

美、英、日等國際經濟大國相繼「印鈔」救市,引發全球熱錢四竄亂源。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上午在立法院財委會上明確表示,現行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制度有問題,應該要檢討」。而「亞元」可算是一個理想,未來若真的有需要,應該找亞洲地區總體經濟健全的國家一起來,台灣當然將包含在其中。

央行總裁彭淮南上午在立法院財委會報告時指出,目前全球每日外匯交易量高達3兆9810億美元,其中只有1.73%、688 億美元與進出口貿易有關,意謂高達98.27%的資本移動多屬國際熱錢。而9月30日央行理監事會後,彭淮南也曾暗指,造成目前全球龐大熱錢移動的幕後因素,就是美國等國家的大量印鈔救市。

彭淮南表示,以台灣股市觀察,目前外資約6000戶,其中20戶的資金進出占全體外匯資金進出比率就高達40%。而目前全體外資進出金額占台北銀行間外匯交易比重高達63%,看得出資本移動已成為決定匯率的主要因素。

立委賴士葆點名目前除了美國之外,英國、日本也偷偷地大量印鈔、這股國際熱錢正流向亞洲市場,是否將再次引發1997年金融風暴資產泡沫危機,各方擔心也呼籲彭總裁應結合亞洲國家一起來對抗熱錢。

彭淮南答覆表示,過去最暢議自由化的國際貨幣基金 (IMF),本周一在上海IMF央行會議時,IMF秘書長史特勞斯卡恩首度表明支持以「資本管制」對抗熱錢,就是因為這些短期大量的資金移動,對於小型開放經濟國家造成金融、經濟上的不穩定,這觀點和他不謀而合。

彭淮南表明,目前全球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制度是有問題,應該要檢討。至於亞洲各國共組亞元的可能性,只能說「是個理想」,未來亞元應由少數國家籌組,前提一定是總體經濟健全者,而台灣當然在其中。只是未來亞元成員是否將涉及日本、中國等,彭淮南則是低調表示,這問題還要好好檢討,不宜現在提出。而對於號召亞洲各國一起打熱錢的建議,彭淮南表示,台灣可能使不上力。

fsj 提到...

諾貝爾得主:貨幣戰沒贏家

中央社 2010.1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昨天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各國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危機,「貨幣戰」將沒有真正的贏家。

史提格里茲在華盛頓參加世界事務委員會時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在所謂的『貨幣戰』中,就像在其他戰場上一樣,沒有真正的贏家。過度論及匯率摩擦問題,只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我們應當更關注各國間的大局利益和長遠目標」。

他指出,美國應當把注意力放在發展本國經濟上,只有美國經濟成長加快和世界經濟進一步回暖後,一些國家才有提高幣值彈性的更大空間,否則它們也無法保護本國的產業發展和民眾利益。

史提格里茲在他的新書中提出警告,當經濟形勢不景氣的時候,一些國家往往只從自身利益考慮,但目前全球通過協調步調來共同制定復甦策略尤為關鍵。

「全球化已經使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更為加強,也凸顯了通過合作來應對危機的重要性,」他說。

談到中美關係,史提格里茲指出,美中兩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經貿往來密切,「兩國各自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策略對於雙方都是有益的,雙方如果能加深對這一點的理解,就能開拓出更廣泛的合作空間。」

史提格里茲肯定了歐巴馬政府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對於創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的作用。他認為,在美國當前有效需求不足和中小企業投資信心低迷的背景下,美國政府應該致力於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刺激方案。

當新華社記者問他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有可能採取新一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的看法時,這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則批評說,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當前匯率爭端的亂局,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了不穩定因素,並有可能造成新的資產泡沫。



◆ 陶冬解析:下季可能再升息

【經濟日報╱記者李娟萍/台北報導】2010.10.20

大陸人民銀行無預警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昨(19)日指出,人行升息透露大陸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可能進一步上揚,讓大陸意識到通膨壓力;且因美國聯準會(Fed)即將實施二次量化寬鬆措施,大陸可能藉由升息預先緊縮市場資金。

陶冬以「意外」形容人行動作,但他其實是華爾街券商準確預測人行今年會升息的三位分析師之一。他指出,人行這次升息其實是不對稱的,因為活期儲蓄利率沒有變動,2年期至5年期定存利率則分別拉高了0.46至0.6個百分點。

陶冬指出,人行此舉的背後因素有三,一是消費者物價指數9月數據可能進一步上揚,讓北京意識到原本預估3%的通膨目標已不可能實現;二是房市及實質負利率問題持續;三是為了因應美國聯準會擬實施的二次量化寬鬆政策。

陶冬認為,人行動作具有重大意義,因為這是大陸官方在金融海嘯後首度升息;但人行調高利率對實體經濟影響有限,因為現行利率仍然過低。

對房地產業和股市而言,陶冬表示,短線預期會有負面反應,但人行現在僅第一次升息,市場流動資金仍然過剩。

陶冬預期,人行升息可能鼓勵更多熱錢流入大陸,但北京當局似乎已在權衡利弊得失後做出決定,要以升息控制國內的流動性。

他也認為,說熱錢會因利差流入大陸是有點誇大,因為大陸是封閉的資本市場,跨境資金移轉非常困難,成本也較高,大部分熱錢進入大陸其實是著眼資本收益或長期匯價升值利益,而不是看短期的利率差距。

陶冬預測,這很可能是大陸今年最後一次升息,但人行可能選在明年第一季再次升息,讓利率呈現不對稱且陡峭的曲線,明年第一季人行同時可能再度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

他說,現在很難預測明年第一季的利率,因為這將取決於大陸通貨膨脹和房價走勢,如果政府不能遏制農產品價格上漲,人行便有可能繼續升息。

※ 相關報導:

* 金融海嘯以來 大陸人行首度升息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5921346.shtml

大陸此時升息,幾乎跌破所有市場專家的眼鏡,昨天晚間對國際金融市場衝擊強烈。

* 安內攘外 時間點巧妙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N2/5921265.shtml

大陸央行選在此時升息,時間點非常巧妙,大陸官方在經濟情勢「內外交迫」之際動手,不無先「安內再攘外」的意味。

* 人行升息有助貨幣戰爭降溫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921273.shtml

人行升息對國際金融情勢也會造成連串的效應,對亞洲股匯市的短期衝擊很難避免;亞洲各國貨幣包括新台幣升值壓力會更大,股市震盪加大也在預料之中。不過,人行此舉對國際貨幣戰爭應有降溫作用,在美、歐等工業國家未能確切掌握人行下一步行動之前,可能會暫緩對人民幣升值施壓,這也是大陸此時升息的可能正面效應。



◆ 名家觀點/升息時程 可能維持兩年

【經濟日報╱謝國忠】2010.10.20

大陸央行昨天無預警升息1碼(0.25個百分點),先前預測人行可能在10月升息,果不其然。大陸未來十年將處於「通膨型經濟」,升息時程可能維持兩年,1年期存款利率將再上調3個百分點,至少加到5%以上,直到跟CPI年增率差不多,才能舒緩負利率帶來的通膨壓力。

人行升息對A股會有一定影響。在升息壓力鍋下,研判未來一年上證綜合指數將在3,300點與2,300點間盤整;差不多是這個數字了,很難再朝3,500點攻高。

上證指數今年下半年來一改頹勢,十一長假後更是威力十足,昨天還站上3,000點。問題是A股近期漲幅已高,股價淨值比達到三倍;人行展開升息循環,將對A股造成壓力,今天滬深兩市就會有所反應。至於跌幅,我無法預測。

人行升息對金融、房產類股的影響最大,這兩大類股今年跌幅將顯現。在房地產部分,這波A股會漲這麼凶,主因炒房資金在大陸二波房市政策調控下「由房轉股」,如今升息壓力鍋籠罩,研判追逐泡沫的投機資金將快速撤出。

由於A股短線有下跌壓力,加上國際資金「錢」進發展中國家,主要都在追逐股市泡沫,鮮少是為賺取大陸與其他國家間的利息差距而來。因此,人行開啟升息循環,對人民幣匯率影響不大,遑論對人民幣造成大幅升值壓力。

國際資金追逐泡沫、不追逐息差,印度就是很好的例子。印度的利息升到快10個百分點了,但印度股市還是差啊!熱錢都是進來炒的,加息後對股市起了抑制作用,熱錢沒得炒了,逐利動機消除,說不定還見風轉舵,趕快匯出,尋求其他高收益或安全的投資標的。

人行這次很有趣,存款與放款都升息1碼,而非以往慣用的27個基本點(一個基本點為0.01個百分點)。人行會這麼做,主要是著眼國際接軌,且會成為新常態。也就是說,未來大家將會看到,大陸央行會和台灣央行、美國聯準會一樣,升息以1碼或半碼為單位,0.27個百分點將走入歷史。

人行昨天升息的意義重大,這是人行在一片迷霧中,揭示中國未來十年將處於高通膨時代,即將發布的9月CPI年增率勢必比7、8兩月還要高。先前不少輿論指大陸CPI將在7、8月見頂的說法是瞎掰的,那是股市人士或有關單位怕引起民眾與市場的恐慌感,要疏通恐慌感用的。

大陸通膨壓力早在兩、三年前就由高油價點燃,隨著勞動力短缺、資源價格增長,人行的CPI調控目標將從以往先進國家採取的2%一舉上調到5%。由於負利率可能讓通膨情勢惡化,即負利率環境下,貨幣的購買力變薄,「不利存款、有利貸款」,負利率無異鼓勵大家多借錢,將助長通膨壓力。

人行為防患於未然,勢必將人民幣的1年期存款利率調高到跟CPI目標區差不多的水準。以CPI目標區拉高到5%概算,人行還有3個百分點的升息空間,人民幣1年期存款利率未來兩年將升到5%以上。

大家應注意一個現象,大陸通膨壓力除資產價格上漲,另外一個重要成因是大陸勞動力短缺的結構性問題,由於是結構性問題,短期內可能無法解決。大陸在1997、98年代,因戰後嬰兒潮大舉進入勞動市場,供給大於需求,曾造成幾千萬名工人下崗失業,進而帶來通縮壓力;隨著大陸經濟持續發展、廣義貨幣M2年增率勁揚,情勢已不可同日而語。

我算過,大陸以往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高峰時期曾達3,000多萬人,現在卻連2,000萬人都不到。大陸30%的大學生畢業後不願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也加劇製造業部門的勞動短缺壓力。大陸未來每年有1,000多萬人要退休,若無新的人力因應措施,勞力短缺問題將持續存在,且將對通膨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本文是由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口述,記者陳怡慈採訪整理)

fsj 提到...

防「貨幣貶值」競賽 G20今登場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10.22

G20 財政部長和央行總裁會議今天下午3時45分 (台北下午2時45分)在南韓慶州開幕,為期兩天,主題是防止各國貨幣「貶值競賽」和解決全球貿易失衝問題,但消息人士透露,在美國所提為貿易順差和貿易赤字設定上限之議遭受開發中國家和德、日反對之後,20國就這兩點達成協議的希望十分渺茫。

美提議已遭否決 媒體預測難有突破

美國為化解貨幣緊張和經濟失衡的提議在會議尚未開始就被否決,十足突顯本次G20會議將面臨的困難。媒體紛紛預測,本次會議的關鍵議題不可能達成任何有意義的協議。熟悉各方折衝的消息人士說,美國所提辦法受到印度、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冷眼以待。連德國也不喜歡,因為德國享有巨額經常帳盈餘。

美國認為全球貿易失衡的最大癥結是中國擁有天文數字的2 兆6000億美元外匯存底,這存底主要來自中國從人民幣低估所享的貿易優勢。華府的辦法是,要嘛人民幣升值,否則一國的貿易順差或赤字應設上限。

各國財長唱衰 「要中承諾 美難如願」

前不久才出手抑制日圓漲勢的日本財長野田佳彥說,「這事是有必要先談,但設定數字目標不切實際」。德國經濟部長布魯德爾說,量化的目標不是解決之道。俄國財長班金挑明說,「美國將會推動把匯率問題和經常帳問題列為首要議題,要中國做些承諾,我認為美國不可能如願」。

G20官員表示,會議公報周五 (22日)深夜,也就是財長和央行總裁的首輪會談結束後,才會開始草擬,如果美國堅持其立場,「我們將會反對」。他說,關於匯率和經常帳,公報文字將保持低調和「中性」。

※ 相關報導:

* 美財長暗示 美元貶夠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25999.shtml

美國財政部長蓋納在G20財長會議前夕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呼籲各國建立一套匯率政策規範,同時打算推出「數值化」的標準,助全球經濟恢復平衡。蓋納並表示全球主要貨幣匯率「大致合理」,暗示美元已貶夠了。

* 周小川:大陸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25995.shtml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警告,由於流動性過多、通貨膨脹與資產價格泡沫等風險將顯著上升,大陸金融體系正面臨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艱鉅任務。



◆ 避免通貨膨脹 IMF促亞幣升值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10.10.22

國際貨幣基金(IMF)21日發布亞太區經濟展望報告,敦促亞洲各國讓本國幣升值、收回刺激措施,以避免湧入的熱錢引發通貨膨脹。

IMF報告中指出,包含日本在內的亞洲各國經濟今年將成長8%,優於4月時估計的7%,但各國必須將經濟導向內需,因為已開發國家經濟不會很快恢復到危機前的水準,因此不足以消費來自亞洲各國出口。

報告中說:「從經濟擴張的強度來看,有些經濟體已露出通貨膨脹的徵兆,亞洲已全面達到回歸正常政策的門檻,提升匯率彈性將是政策緊縮的重要一環。」由於歐美經濟前景仍不明朗,投資人轉向新興經濟體,使亞洲各國近來飽受熱錢所苦,引爆匯市大地震,使各國考慮增設資本管制或採取其他措施防堵熱錢。同時,最受關注的中國也讓人民幣小幅升值,但升幅過小。



◆ 談中美貿易 歐巴馬硬起來了!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10.22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指出,美國在和開發中國家貿易時一直太好欺侮,現在他對美國產品將採取更強硬的交涉態度,歐巴馬並特別點名中國。

在距離期中選舉不到兩周的時間,歐巴馬奔走西部各州輔選,和選民進行一連串「後院」會談時,他強調應重新建構全球貿易制度,使其更公平。

歐巴馬說:「在許多貿易規範制定之初,我們在交涉時忽略應儘可能強硬的保障利益。」

在美中貿易及貨幣匯率緊張情勢升高之際,他特別點名中國。歐巴馬指出,美國貿易談判人員當初允許中國將經濟定位在低工資或低技術生產線,這在當時並不會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失。「但無可避免地,中國現在開始製造電腦、汽車等先進產品,已上溯經濟價值之流」。

歐巴馬說:「如果在和過去一樣的貿易規則下,他們可以不讓我們的產品進入,而我們對他們的產品卻門戶大開,這對我們極其不利。」他表示:「我要擴大貿易,但希望在更合理的條件下與貿易夥伴進行貿易。他們可能早就預期我們會採取這種行動,而且奇怪我們過去數十年來為什麼一直這麼好欺侮。」



◆ 提振經濟 歐洲拒絕凱因斯

【記者林國賓/綜合外電報導】2010-10-22 工商時報

紐約時報報導,英國經濟學理論大師凱因斯或許是全球最富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但今日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在亟思如何提振經濟的對策時,卻都拒絕用凱因斯的赤字支出理論。

報導指出,凱因斯出生於英國,曾任職於英國財政部,他主張為了避免經濟陷入長期的不振,政府必須透過舉債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來提振經濟。然而現今歐洲各國採取的卻是相反的策略:削減支出以求達成財政平衡。

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周三在一場演說中宣告捨棄凱因斯的方法,他提出一項1,300億美元緊縮政府支出的計畫,目的就是減少政府龐大的預算赤字。

在經濟低迷已達3年的愛爾蘭,凱因斯同樣不受重視,由於房地產崩跌與金融危機衝擊揮之不去,愛爾蘭正在規畫新一輪的縮減支出與加稅的經濟方案。

事實上,整個歐洲地區經濟陷入2次衰退的危機未除,但從德國到希臘等各個國家卻都致力於刪減公共支出,卻不探討此舉究竟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自由派經濟學家狄龍表示:「凱因斯主張以維持需求穩定成長為核心的理論已式微,歐洲國家的看法是他們只要顧好財政健全,至於全球經濟需求就有勞美國來管。」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認為,英國提出的經濟方案是一場豪賭,可能導致經濟成長下滑、需求減弱、稅收減少與失業問題惡化,國債甚至不降反升。

狄龍與其他經濟學家都主張,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政府都該擴大財政支出來提振經濟,哪怕短期預算赤字可能擴增,目前美國政府甚至歐洲學界都有凱因斯理論支持者,但在歐洲政治圈卻聽不到政府應擴大支出的聲音。

倫敦經濟學家李利科表示:「凱因斯學派目前在英國根本不受重視,原因在於英國國內都非常擔心赤字問題失控。」

fsj 提到...

G20共識:不搞貨幣貶值比賽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10.23

經過22日晚上徹夜會談到今天上午,20國集團(G20)在南韓慶州會議的結論是一般性地承諾追求由市場決定匯率,以及各國自我克制,不搞貨幣貶值比賽,此外沒有達成任何具體做法。

G20財長和央行總裁舉行兩天會議,今天下午閉幕,相關官員透露,會後的聯合公報聲明,「我們全體承諾追求反映基本面的、由市場決定的匯率,並且自制以避免 (貨幣)競相貶值」。此外,G20將「追求一切有助降低 (貿易)過度失衡的政策」,以及致力「將經常帳的失衡維持於可持續的水平」。

美國在會前和會中都大力推動為一國的貿易順差和赤字設定數字明確的上限 (立即順差和赤字在相關國家GDP中所占比例應有限制),但這構想一直不受歡迎。一位美國官員表示,對設定數字標的能否載入公報,美國不抱期望,因為在現階段為貿易失衡設定數字目標,一定會受到德國及其餘出口大國反對,但美國還是要提,以便為相關討論聚焦。

美國將貿易失衡和匯率視同一事,財政部長蓋納這兩天力促享有巨額經常帳盈餘的國家改變匯率政策。他沒有指名哪些國家,但言下明顯意指中國。

熟悉公報草擬過程的官員透露,在如何處理貿易失衡的問題上,公報的措詞會「灌水」淡化,只指出「一貫持續的巨大失衡需要評估」。官員表示,由於G20成員各擁陣營,觀點紛歧,這麼一份公報實屬意料之內。這位官員說,中國官員看了公報的遣詞用字,「夠舒服了」。

G20會議的另一主題是國際金融安全,主辦國南韓的財政部長尹增鉉促請G20成員集全體之力,打造「新的後危機國際經濟秩序」,邁向國際基金 (IMF)改革,以及確保「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再度為禍全球經濟。

※ 相關報導:

* 美提「貿易失衡」標準 日德反對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28271.shtml

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22日登場,針對美國提出界定貿易失衡的「數值化」標準、作為推動全球性匯率規範基礎的提案,德國等出口大國群起反對,但澳洲、法國與加拿大等國則表示有條件支持。



◆ 金研院 將設大陸研究中心

【經濟日報╱記者黃國棟/台北報導】2010.10.23

兩岸金融交流日益頻繁,讓扮演金融人才培育搖籃的金融研訓院也於近期成立「大陸金融研究中心」。

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表示,將與國內銀行業者組團前往北京參訪、考察,並已和中國當地金融業者建立常態性的合作平台,藉由「調查研究」方式,考察當地金融市場、業務資訊,並彙整成「公共財」,供國內銀行西進大陸參考的重要知識庫。

許嘉棟表示,隨著兩岸金融開放後,雙方金融機構已能互設分支機構,但國內金融業者仍對大陸市場「不夠瞭解、認識」,因此金融研訓院將扮演溝通的橋樑,同時為銀行培育西進人才,因此籌組大陸金融研究中心,希望能為業者在大陸市場的布局提供援助。

金融研訓院主管提到,金管會日前公布符合大陸申設分行、辦事處的國內銀行業者,包含已在籌設分行的第一銀行、彰化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土地銀行、國泰世華銀行、華南銀行等14家行庫,以及有意願前往大陸佈局的遠東銀行,都將參與近期前往北京的考察團。

對於西進人才與國際人才的培育,許嘉棟指出,由於國內金融業的規模不大,要每一家業者自行培養人才並不容易,因此透過「眾人力量」來培養西進人才,也成為金融研訓院今年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對於西進人才的培養,金融研訓院主管表示,首先要對大陸金融市場有相當一定程度的熟悉,舉凡大陸金融政策、金融法規、與大型國銀與城市銀行的經營差異、農村經濟,到各項實質的業務範疇,如企業授信、財富管理、信用卡、中小企業放款等,都會因大陸幅員遼闊而有不小差異。

而國內業者要自行培養人才又受限於人力、物力等資源不足,往往無法達到當初設定的預期效益,因此金融研訓院與國內金融業者的相互合作,也成為大陸金融機構來台時指定參訪的單位之一,而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日前來台就參訪了金融研訓院。

許嘉棟也提到,金融研訓院與中國銀行的情誼相當深厚,未來彼此合作的機會也相當多,而成立大陸金融研究中心只是第一個起步。



◆ 找回失靈的稅制

【經濟日報╱社論】2010.10.23

行政院主計處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8.24%,景氣復甦帶來的榮景,理當充滿樂觀,但仍有很多人擔心自己是窮忙一族,追不上經濟成長的繁榮果實;究其根源,民之所憂、所怨,正是來自高失業率、高房價,與愈拉愈大的貧富差距。體察民怨痛處,馬總統在今年國慶談話時宣告,建國百年將實現公義社會,強調追求成長之餘,不會罔顧公平。然而,「成長」可以來自全民努力,「公平」卻須靠政府維繫;成長帶來的所得果實,稅制是第一道檢視公平的關卡,量能課稅則是核心價值,政府必須展現實踐的能力,讓每個人繳出該繳的稅,是人民對公義社會最基本的要求。

稅制的平均社會財富機能,主要展現在兩種財富累積的型式上。一是流量收入,即每年每人賺取的所得,另一是存量財富,即畢生累積的財產,分別由所得稅、遺產贈與稅達成。這有如雙劍合璧,所得稅搭配遺贈稅的結果,會出現重複課稅現象,年所得一旦累積成為遺產,同一筆收入至少會被課二次稅,但這是稅制避免「富者愈富」所設計出的必要之惡。

特別是所得稅與遺產稅要能交互產生重複課稅的作用,必須建立在每一塊錢收入都被納入課稅的前提,反之就會影響其效果。但是,在現行稅制下,並沒有對每一塊錢課稅,尤其是最能推升財富累積速度的股票、土地與房屋,不是課稅價值偏低,就是完全坐享免稅之利。稅制長期傾斜失靈的結果,使去年所得分配的高低差距達到8.22倍的高峰。

從1980年起,台灣的所得分配差距就已擴大,30年來未見明顯改進,近年甚至迭創新高。但政府對縮小貧富差距所做的最大努力,卻只是積極發放社福津貼,而非從稅制改革著手。以去年為例,政府花了高達4,600億元,讓高低所得差距倍數縮小了1.88倍,屬於稅制的作用則僅有0.13倍,亦即稅制在改善所得分配的貢獻度只有不到7%,其餘93%都仰賴政府發放現金。

另一檢視國家貧富差距的指標是吉尼係數,當吉尼係數達到1時,代表全國財富集中在一個家庭,愈接近0代表財富愈平均。去年台灣的吉尼係數是0.345,僅次於2001年0.35,為史上次高,凸顯財富集中之勢;再比較國際間對財富分配不均的警戒值0.4,台灣也已須注意。

檢視財政收入結構更可發現,做為國庫財源主力的稅收,個人綜合所得稅約占三成,是現有17種稅捐中比重最高的稅目,受薪者則負擔了綜所稅收的75%;至於財富多數來自股利、營業盈餘或租金的富人,稅收貢獻度僅25%。它代表的意義是,在政府改善所得分配的資源有93%靠稅收支應的情況下,所謂的所得分配改善不過是「窮人互助」罷了。因此,除非政府降低受薪者的勤勞所得課稅比重,或提高非勤勞所得,例如證券、土地及海外所得的課稅比重,財富才會產生真正重分配的效果。

平均財富雙劍之一的所得稅,因減免籌碼集中於富人,已不具累進課稅的功能;另一項遺贈稅,在去年1月23日從最高50%的累進稅率制,轉變為單一稅率 10%的超輕稅制後,重分配機制也已失能;所謂的租稅公義,隨著所得稅與遺贈稅的改變,已然漸行漸遠。納稅既是憲法賦予人民的三大義務之一,政府有責任保障人人都能獲得公平的課稅待遇。實現公義社會是馬總統對全民的承諾,實踐稅制的公義精神自是優先要務。因此,政府不能再放任輕稅的果實只由金字塔頂端的富人獨享;找回租稅正義,就要擴大財富課稅的稅基,該課的一毛不少,是讓失靈的稅制重回正軌的關鍵。

fsj 提到...

英銀被迫印鈔 英鎊恐跌無止境

中央社 2010.10.25

自今年7月以來,英鎊成為唯一能與美元跌勢相比的主要貨幣,但外匯策略師警告最糟的還在後頭。

根據彭博社資料顯示,在上週挫貶1.29%之後,英鎊兌一籃子9種交易最熱絡貨幣至今已累跌4.87%。自從英國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5月執政以來,外匯策略師對英鎊兌歐元匯率從未如此悲觀。

瑞士銀行(UBS AG)認為,英鎊頹勢顯示投資人信心漸失,懷疑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祭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財政緊縮計畫、對付高居二十國集團(G20)之冠的財政赤字同時,還能否維持經濟成長。

卡麥隆要求在2015年前撙節810億英鎊(1280億美元),將迫使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 BOE )總裁金恩透過所謂的量化寬鬆措施來印製鈔票,以避免新一波的經濟衰退,英鎊供給將超過需求。

駐倫敦的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SA)貨幣策略全球負責人Hans-Guenter Redeker預測:「英鎊絕對會續軟。」他表示:「財政整頓計畫將會衝撞減緩中的經濟。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寬鬆的貨幣條件,而這將削弱匯率。」

Hans-Guenter Redeker預估英鎊到明年6月將貶至1.40美元。台北時間下午1時23分,英鎊兌美元匯率報1.5760美元兌1英鎊。

規模僅次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的匯銀—瑞士銀行於10月21日建議客戶賣出英鎊,特別是英鎊兌瑞郎、澳元及瑞典克朗三種匯價。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策略師表示,如果經濟復甦續緩,或是英國央行暗示擴大信貸寬鬆措施,英鎊兌歐元匯率恐自今天的89.09便士兌1歐元挫貶至93便士。

摩根士丹利駐倫敦策略師Tim Davis和Calvin Tse在10月21日的一份報告中稱,本週的英國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報告「將會成為英格蘭銀行是否將在11月實施量化寬鬆的決策關鍵」。

根據彭博社訪查35位經濟師預估中值,英國經濟擴張第3季恐減速至0.4%,相較6月30日截止以前3個月內的1.2%。另一份訪查則顯示GDP今明兩年料分別上揚1.6%與1.9%。根據其他的預測調查,德國GDP今、明年料分別上升3.3%和2%,美國則是2.7%與2.5%。



◆ 稀土股價狂飆 專家警告:恐泡沫化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0.10.25

日本和歐美相繼傳出全球稀土霸主中國禁運稀土的風聲,造成稀土礦公司股價飆升,專家警告,這種走勢並非正常,這個泡泡有變成泡沫之虞。

中國占有全球稀土產量的97%,而稀土是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導引飛彈、個人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原料。中國管制或減少出口,引起供應即將萎縮的恐懼,稀土商品的價格隨之勁升,許多國家臨渴掘井,趕找其他貨源。

金融時報24日報導,市場研究公司Kaiser Bottom-Fish Online 的資料顯示,稀土公司的股價指數2008年以來上升12%,過去一個月飆漲35%。中國和日本發生釣魚台群島爭執後,從9月21日開始停止稀土輸日。

礦業分析師約翰‧凱撒指出,目前的稀土股勢類似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化。他說,跑太快,可能摔跤。

比較晚近的例子是2006到08年的鈾泡沫。加拿大的「雪茄湖礦」是全球第二大的高級鈾礦,2006年10月礦坑淹水而無法生產,鈾價一路直上,從每磅60美元飆到137美元。但最後,泡泡破滅,許多鈾公司股值從高點失血80%或90%。

在中國大陸有兩家工廠的多倫多「新材料科技公司」高層表示,「我們很擔心,就像所有泡泡,一旦爆掉,很多人要掉淚」。

美國、加拿大、澳洲有六家公司,本來沒沒無聞,連一斤半兩稀土也尚未開採,今天市值合計已接近70億美元。

全球稀土交易值一年約20億美元。

總部設在紐約的「稀有元素資源公司」,2009年只有兩名全職員工,過去四周以來股價狂飆135%,1月以來已飆300%。這家公司2015年才要開始生產。



◆ 信用卡新制 明起上路

記者楊筱筠/台北報導 2010-10-25 工商時報

本月多項信用卡新制上路,包括信用卡違約金、循環利率可轉換成信貸或分期還款機制、預借現金額度等等。整體來看,都是預防卡友成為卡奴,而銀行多半在26日、27日會陸續更改規定。

另外,12月將上路的新制,還包括感應卡交易,若國內單筆金額超過3000元,就必須簽名,部分美食街、電影院、大賣場或加油站等特約商店,也限定消費金額要在3000元以下,才能以免簽方式結帳。

對於卡友首要影響的,就是循環利率部分。26日起,銀行可提供卡友循環餘額轉換成信用貸款,或是信用卡分期還款機制。選擇信貸者,最長可還7年,選擇信用卡分期還款者,還款期數最長為30期。

不過條件是,持卡人必須要連續使用循環信用達1年以上,且最近1年內,在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沒有任何帳款遲繳或是其他信用不良的紀錄。

以已經公告最新轉換方式的北富銀及台新銀為例,規定最近1期信用卡循環餘額要達10萬元、才能選信貸,北富銀分為36、48、60期,台新銀則分為24、36、48、60、72、84期。信用卡分期部分,北富銀分為4期,包括6、12、24、30期,台新銀則包括6、12、18、24、30期。

另外,更改的還包括信用卡違約金。原本動輒要千元以上的違約金,在新制上路後,一路縮減至最高以3期為限,但可逐期升高,以台新銀為例,若欠款達 1千元以上,繳款發生延遲時,第一期違約金為500元,逐月遞增,最高第3期收取700元違約金。美國運通則改為每期收取延遲金500元。

違約金中,以台銀、台企銀的為最低,首期只收100元,台企銀第2期增加為300元,第3期為600元。花旗銀首期收取375元、第2期500元、第3期為550元。

fsj 提到...

區域整併風狂吹… 台灣證交所要往那裡走?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2010.10.26

新加坡交易所和澳洲證交所有意聯手打造亞洲第五大交易平台,為亞洲歷來首見,有人認為可望刺激各區域交易所間的合作,或吸引西方交易所與亞洲結盟,使亞洲交易所的動態備受市場關注。

馬來西亞證交所(BMB)執行長尤索夫(Yusli Mohamed Yusoff)認為,兩家交易所合併案可望促進區域合作,並提高投資人對亞洲的興趣。諮詢公司Celent資深副總裁卡特科夫也說,此案可望吸引西方交易所把目光轉向亞洲,尋求合作機會。

尤索夫還說,BMB對於合作抱持開放態度。BMB近幾個月來積極與海外結盟,除把衍生性商品移到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集團的電子交易平台,1月還和巴林金融交易所(BFE)合作伊斯蘭金融商品。

區域其他交易所也在尋求刺激成長、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今年2月四個東協國家(ASEAN)的交易所與紐約證交所科技公司(NYSE Technologies)達初步協議,由後者提供與合作相關的交易科技給新加坡交易所、馬來西亞交易所、菲律賓證交所(PSE)和泰國證交所(SET)。

但分析師認為,東協國家缺乏政治意志,很難達成跨境交易的目的。對於星、澳打造交易平台的舉動,多數同業都不予置評。台灣證交所則透露將面臨更多區域合作的壓力,但目前還沒有結盟計畫。

全球市值第三大的東京證交所也不願表示意見。里昂證券分析師歐文頓說,東京證交所限於未上市的身份,很難參與併購活動,但星澳合作勢必提高上市的壓力。(綜合外電)



◆ 大陸調升油價 CPI恐續飆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2010.10.26

中國大陸10月以來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的漲價風四起,成品油價格也於今(26)日跟漲,為五個月以來首次,使得9月已登上今年最高點的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成長的壓力益增。

綜合香港媒體報導,在大米、麵粉、砂糖、肉蛋奶等食品和食材漲價後,食用油也因國際大豆價格上揚,近日開始漲價逾一成。儘管大陸國家糧油儲備中心拋售30萬公噸的儲備菜籽油,仍難抑制價格上漲。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價格瘋漲的棉花,目前漲勢未停,大陸國家棉花儲備已經告急,棉價調控前景不容樂觀。

大陸央行去年開始實施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加上通膨預期不斷升溫和游資炒作,導致今年來農產品價格接力漲價。棉花、大豆等價格上漲,已開始造成下游的布料、服裝、食品等價格攀高。

報導指出,大型食用油生產商的漲價計畫,兩周前就已經報到大陸國家發改委備案。大陸最大糧油交易商中糧集團指出,預期旗下品牌的食用油漲價幅度將在10%左右。

在收到廠家漲價通知後,武漢、瀋陽等多個城市的食用油,上周起陸續漲價,其中某知名品牌的5公升裝大豆油零售價格,從人民幣48.9元漲到57.9元,漲幅達18%。

北京晚報也報導,北京的超級市場陸續接到大型食品油廠商的漲價通知,其中指出大豆油和調和油售價平均調高幅20%左右。有超市明確表示,本周將開始漲價。

由於庫存有限,上周杭州一些超市開始限制消費者團購,例如消費者一次最多只能買10瓶食用油,超過10瓶需要經過相關部門審核。

為了平抑食用油價格,大陸國家糧油交易中心上周宣布拋售30萬公噸的國家儲備食用油,這也是中共官方今年首次在市場大規模釋出儲備油。大陸食品業者預計,近期官方還會釋出60萬公噸的大豆油。

事實上,大陸砂糖10月起全面漲價約13%,大陸商務部已多次投放儲備糖以平抑價格,24日更宣示要進一步加大砂糖和食用油市場的調控力度。

大陸國家發改委昨晚宣布,從今日起汽油、柴油價格每公噸分別調升人民幣230元和220元。

若換算為每公升漲幅,汽油為每公升調漲人民幣0.17元(約新台幣0.78元),柴油為每公升調漲人民幣0.19元(約新台幣0.87元),漲幅各為2.88%和3%。

※ 相關報導:

* 澳洲PPI大增 可能再升息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33501.shtml

澳洲第三季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創2008年以來最大季增幅,顯示經濟成長強勁可能推升通膨,為此澳洲央行暗示可能再度升息,澳元兌美元25日盤中一度漲抵99.72美分,接近與美元1比1的平價水準。



◆ 與大陸的經貿統計應正常化

【經濟日報╱社論】2010.10.26

台灣與大陸之間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是眾所周知的事。一般常用幾種數據來說明雙方經貿的密切程度,例如:台灣對大陸出口的金額與其占總出口的比重、台灣與大陸的貿易總額及其占總貿易的比重等。但是,不同政府單位所公布的數據,卻往往有相當大的差異;這種現象存在已久,卻始終沒有改善。

以台灣對大陸出口的統計為例,財政部統計處的「進出口貿易統計」和財政部關稅總局的「貿易統計資料庫」顯示,2009年我國對大陸出口金額約為542.5 億美元。但是經濟部統計處的「我國對大陸地區貿易統計」與陸委會的「兩岸經濟統計月報」所登載的出口金額為620.9億美元,與前面的數據有相當大的差距。仔細檢視多年來的紀錄,可以發現這種差異在過去更為顯著。

既然有兩種統計數據,由此衍生的推論也可能不盡相同。根據財政部的統計,2004年我國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為19.9%,到2009年時比重增為 26.6%,大幅提高了三成多。但若按照經濟部統計處與陸委會的計算,2004年時此一比重為26.8%,2009年的比重則為30.5%,僅提高約一成二。換言之,若引用不同數據,對兩岸經貿的看法就可能截然不同,而這又可能進一步影響政府的判斷與決策。

為什麼會有兩種出口的數據?從早年的戒急用忍時期開始,台灣廠商與大陸的經貿往來一直受到很多限制,許多廠商為了避免麻煩,往往在報單時將出口地區列為香港。財政部的資料是來自我國各關區的報單資料,經濟部統計處與陸委會的統計則是嘗試納入經由香港轉口到大陸的金額,所以兩者數據不相吻合。但問題是,經濟部採用了一個奇怪的公式來估算對大陸的出口金額,而這個公式包含了兩個自行設定的比例參數,其計算結果因此有很大的任意性。

從統計數據要求的正確性來看,目前公布的兩種數據都不合格。財政部的資料忽略了經香港轉口的金額,所以應該是低估的數字。經濟部統計處與陸委會所推估的數據則不精確;嚴格來說,這樣任意的數據,根本連參考價值都沒有。結果,我們卻將兩種不正確的數據,都堂而皇之地列在政府統計之中;這不僅使人困惑,亦容易誤導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隨著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兩岸經貿關係已經開始正常化,以前的顧忌如今已不存在。政府此時應設法引導廠商照實填寫出口的最終目的地,明確區分對香港與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使報關資料能正確呈現出口實況,而不該率由舊章,得過且過。

除了貿易數據,其他的兩岸相關資訊,若也有前述情況,政府亦應設法導正。例如經濟部投審會編製的有關對外與來台投資的統計月報中,第七章為對大陸「間接」投資統計表,但卻沒有「直接」投資統計表。所以,我們對大陸的直接投資究竟是多少,恐怕又是一件說不清楚的事。不僅兩岸經貿的總和數據需要導正,包括商品別統計的個別數據在ECFA的談判中亦至關重要,當然也應力求正確,而不能只有籠統估算的數字。

我們的重點當然不是討論對大陸的出口或投資金額究竟該是多少,而是希望藉由這些例子提醒政府,要重視統計數據的正確性。政府若希望能在數字上管理,就必須先有正確的數字。在兩岸經貿關係上,我們若無法正確掌握雙方的密切程度與變化,甚至說不清每年與大陸之間的貿易金額,那就真正是匪夷所思了。

隨著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我們在此呼籲經貿統計也要正常化,讓統計數據能夠正確呈現兩岸經貿真實情況,也能在政策評估時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fsj 提到...

巴菲特接班人… 39歲無名小咖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36043.shtml

【聯合報╱編譯莊雅婷、張佑生/綜合報導】2010.10.27

美國企業近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接班計畫,竟冒出一個無名小卒。華爾街「股神」巴菲特的接班人25日揭曉,39歲的避險基金經理人康姆斯(Todd Combs)中選,但巴菲特表示目前沒有退休計畫。

康姆斯在康乃狄克州Castle Point資本公司管理的金融類股資產價值約4億美元,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投資組合總值約1,000億美元。康姆斯擔任首席投資長,引發「小孩玩大車」的質疑,康姆斯對此並未回應。

巴菲特表示:「只要我還在,康姆斯就不會完全接手,我身兼執行長和投資長職務,目前情況不變。」他透露,康姆斯會先掌管一個規模讓他「感到自在」的投資組合;該投資組合的規模會逐漸擴大,幾個月後康姆斯才會完全接手。康姆斯仍將在康乃狄克州上班,不會到內布拉斯加州的波克夏總部。

康姆斯是哥倫比亞大學的MBA,和巴菲特算是校友,卻是經由波克夏的副董事長蒙格介紹,才認識巴菲特。波克夏先前透露巴菲特的接班人選有三位,包括53歲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董事長索科爾(David Sokol),以及44歲的避險基金經理人、1989年天安門學運領袖李錄,外界普遍認為索科爾最可能出線。

華爾街日報7月曾報導,避險基金經理李錄是巴菲特考慮的接班人選,李錄上個月陪同巴菲特和微軟創辦人蓋茲到北京勸募。

華爾街日報26日報導,巴菲特時表示,宣布消息前,有兩位候選人主動退出角逐,包括李錄及另一位巴菲特感興趣的人。巴菲特說,李錄確定更願意留任原職,事實上就是不想要這份工作,「我覺得他做現在做的事情,賺了很多錢,而且他擁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

巴菲特2006年啟動接班計畫,他曾表示未來退休或過世後,公司將交給至少三個人打理:一位執行長負責經營波克夏旗下70多家公司,另外幾名投資主管則負責分配資本和管理公司投資組合。

康姆斯進入避險基金行業前,曾在銀行監管單位和汽車保險公司Progressive的定價部門工作。2005年康姆斯在Stone Point資本公司資助下成立Castle Point,業界表示,他擅長以價值投資手法買賣金融類股。

根據資料,截至今年9月該基金淨值下跌4%;2008年金融風暴高峰期間報酬率下跌5.7%,去年報酬率回升至6.2%。



◆ 全球外匯熱 未來每日10兆元

中央社 2010.10.27

瑞士銀行(UBS AG)指出,由於各國央行、養老基金、對沖基金與保險公司爭相分散投資配置,未來十年全球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將增長逾倍,達到10兆美元。

新加坡瑞銀全球外匯策略部門負責人MansoorMohi-uddin指出,鑑於外匯市場的規模龐大,各國央行欲左右匯率將難上加難。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IS)9月指出,外匯市場日交易額將攀抵4兆美元。

Mohi-uddin今天發佈研究報告指出:「外匯交易量龐大,將吸引尋求流動性以管理龐大投資組合的投資人,這也意味著,央行若想要透過干預影響匯率將必需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以維繫干預之效。」

瑞銀推估,今年外匯市場每日對沖基金、養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與各國央行相關成交額,由2007年的1.3兆美元猛增42%,達1.9兆美元。

瑞銀指出:「鑑於外匯市場波動將格外劇烈,這些投資人未來十年將更積極的管理海內外資產配置。」

瑞銀表示,無論是金融市場危機或是國際貿易受阻均不會阻礙外匯市場擴張步調。

報告顯示,國際貿易佔整體外匯交易「很小部份」。瑞銀推估,去年貿易相關外匯交易每日達500億美元左右。

Mohi-uddin指出:「投資人與決策官員無不憂心貿易戰爭一觸即發,國際貿易劇降對全球外匯市場成交量的直接風險有其限制。2007至2010年之間的經驗顯示,外匯活動增長面對危機展現韌性。」

※ 相關報導:

* 社論-解決全球貨幣戰爭還是得看IMF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3x122010102700190,00.html



◆ 美抗通膨公債 首見負殖利率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2010.10.27

美國的抗通膨債券(TIPS)25日首度出現負殖利率,反映市場預期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即將展開新一波的量化寬鬆措施,可望推升通貨膨脹率,有助於提振美國經濟。

美國財政部25日以負0.55%的殖利率標售100億美元5年期TIPS;在同一天,企業獲利和房屋銷售雙雙大增,也激勵華爾街股市主要指數勁揚。上回TIPS最低的殖利率紀錄是4月26日出現的0.55%。

Guggenheim合夥公司固定收益部主管葛洛馬說:「這表示TIPS出現真正的需求,因為投資人認為量化寬鬆將助長未來的通貨膨脹,因而願意付錢為通膨的保護。」聯準會預料將在11月2日到3日的決策會議,宣布新一波債券收購計畫。

葛洛馬說,TIPS會出現負殖利率,是因為市場預期「未來的通膨壓力會很大」。據彭博資訊調查59名分析師預測的中間值,2010年的通膨率將達1.6%。

紐約德意志銀行利率策略師亞力士‧李指出:「這意味市場對聯準會的量化寬鬆計畫有信心,並預期可創造出通膨。在名目利率如此低的情況下,必須有負實質殖利率才能達到高TIPS損益平衡率(breakeven rate)。」

TIPS持有人除了得到固定利率(實質殖利率)的支付外,還可獲得債券本金的調整,調整幅度相當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變化。TIPS的固定利率通常低於傳統公債的固定利率,兩者差距即損益平衡率。5年期的損益平衡率在標售TIPS後為155個基點,意味投資人預期五年後的通膨率為1.55%。

5年期TIPS殖利率跌破零,是因為預期CPI漲幅會大於傳統5年期公債的殖利率。由於投資人爭相買進安全的美國公債,使5年期公債殖利率一直徘徊在低檔。

30年期公債殖利率25日在紐約債市下跌2個基點,以3.91%收盤;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漲1個基點至2.56%。

※ 相關報導:

* 美元走弱 貨幣大戰捲土重來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35843.shtml

20國集團(G20)財長同意避免「競貶」貨幣的協議言猶在耳,但隨著美元再度走弱,日本、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26日紛紛放話或出手干預外匯市場,阻升本國貨幣,使貨幣大戰儼然有捲土重來之勢。

* 人民幣不甩美國 重貶拖累亞幣全趴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36686.shtml

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央行聯手阻升匯率後,人民幣今早中間匯價由昨日的6.6627重貶至6.6912,貶幅創下22個月來最大,引發亞幣全面走跌、國際美元反彈回升,新台幣對美元匯率今早一度強升2.16角,但因外資獲利了結匯出、中午台幣以30.784元作收,由升轉貶值2.4分,成交量則是爆出6億 1300萬美元的大量。

* 前瞻大陸宏觀調控新方向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935862.shtml



◆ PIMCO:聯準會將加速全球通膨

【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彭博資訊二十六日電】2010.10.27

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埃里恩警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收購公債不但無法振興美國經濟,更將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全球通膨加速。

埃里恩25日在紐約的一場演說中指出,Fed現在正在考慮的量化寬鬆措施,將不足以壓低美國的失業率,可是一旦啟動代表六至九個月內,全球將與美國一樣有通膨上揚的問題。

他說:「量化寬鬆有一些好處,但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好,要付出代價且有意想不到的後果。」

Fed去年祭出的量化寬鬆措施收購3,000億美元公債,如今市場準備好迎接第二輪的量化寬鬆措施。

埃里恩指出,這批注入美國經濟的資金,多數會流向其他貨幣資產,帶動商品價格上漲。

現在各界多以「新常態」(new normal)形容經濟成長將受消費緊縮及金融法規趨嚴而備受壓抑。這個詞彙成為市場耳熟能詳的名詞,可說是拜埃里恩所賜。

埃里恩如今再提出「持續的典範轉移」,警告目前各國政府和央行尚未察覺,經濟將需要刺激計畫以外的對策。他觀察到的問題包括資產負債表吃緊、失業率居高不下與誤解金融市場。

Pimco稍早表示,已開發國家的量化寬鬆政策,將帶動包括中國在內的快速成長新興國家的投資,可能引燃通膨。

※ 相關報導:

* 周遊華爾街/Fed推升通膨的風險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935815.shtml

fsj 提到...

五項服務早收 陸今起開放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李志德、記者吳父鄉/綜合報導】2010.10.28

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昨(2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依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大陸方面從今日起正式對台開放五項服務貿易早收項目。

新華網報導,將開放的早收項目分別為「會計服務」、「電腦及相關服務」、「研究和開發服務」、「會議服務」以及視聽服務項下的「進口電影片配額」等五項。值得注意的是,東京影展風波發生時,中國代表團團長江平曾出言威脅:「台灣電影不想進大陸了嗎?」在風波發生不久之後,大陸就「適時」宣布開放台灣電影進入大陸,將不受配額限制。

楊毅表示,根據ECFA協定文本的規定,服務貿易早收清單應在框架協議生效後盡速實施。為使兩岸民眾儘早受益,大陸方面加快實施服務貿易早期收穫開放承諾的相關準備工作,採取成熟一項、開放一項的快速便捷方式。

楊毅形容上述開放措施是簽署ECFA後的重要進展,為使兩岸民眾儘早受益,第一批將在10月28日開放五項服務業產品。

大陸商務部也同步發出新聞稿表示,ECFA於9月12日生效。根據協議文本的規定,服務貿易早期收獲應在框架協議生效後盡速實施。大陸方面加快完成實施服務貿易早期收獲開放承諾的相關工作。

楊毅也說,這是ECFA施行後的重要進展。大陸將繼續抓緊做好早收清單中其他服務貿易部門開放的各項工作,爭取儘早落實,把這件好事做好。

楊毅透露,海基會與海協會第六次協商所準備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和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雙方正加緊各項準備工作。「我了解的情況,這兩個議題目前都已經進入業務溝通的階段。」楊毅說。

五項開放的詳細內容,會計業務上,大陸將給台灣業者效期一年的「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其次,電腦及會議服務兩項,都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的承諾基礎上,允許台灣業者在大陸設立獨資企業,提供相關服務。

研究和開發服務,則是允許台灣業者在大陸設立合資、合作或獨資企業,提供自然科學與工程學的研究和實驗發展服務。

最值得注意的是電影進口,大陸同意在台灣註冊的公司所拍攝、擁有50%以上著作權的華語片,經大陸主管部門審查通過後,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在大陸發行放映。



◆ 學者建議 成立國家級控股公司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2010.10.28

財政部委外研究「成立國家級控股公司的可行性」完成期末報告,學者建議,政府中長期應成立投資型或營業型控股公司,以活化公股資產。

對於學者的建議,財政部官員表示,會列入未來政策研議的參考。

財政部委託政治大學教授李志宏、台灣大學教授林建甫等學者,對於政府是否成立國家級控股公司進行研究,財政部昨天召開會議聽取學者提出期末報告,應邀出席的還有經濟部、交通部、經建會、國發基金等部門代表。

學者認為,光是財政部主管的公股事業市值就有5,970億元,資產總額更達12.8兆元,但國家資產管理分別隸屬於不同機關,多頭馬車的管理使資源無法集中並統籌運用,管理效能無法提升,如果透過經營管理一元化決策機制的運作,將可提升資產運用效能。

學者建議,短期內政府可維持現有的行政院公股督導小組機制;但中長期可以考慮參考國外經驗,成立投資型或營業型控股公司,進行跨國或跨領域的資產投資。

而參考國際間作法,除有像是新加坡淡馬錫公司、中國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等控股公司,英國、法國則是成立非公司組織股權管理機構。

不過,這已經不是政府首次拋出成立國家級控股公司的構想。扁政府執政時,當時也曾評估要仿照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作法,成立國家控股公司,但後來並未落實。

fsj 提到...

債留子孫?咱每人背國債18.6萬

【聯合報╱記者林河名/台北報導】2010.10.28

中央政府債務知多少?根據財政部最新的「政府償債計畫」,今年九月底止,債務餘額為四兆兩千九百十八億元;以兩千三百萬人計算,平均每人背負十八萬六千多元國債。

政府債務逐年攀升,各界普遍擔心「債留子孫」,財政部報告表示「債務之舉借,係籌措國家建設財源之重要工具,其用意在發展經濟並累積資產供子孫享用,達到造福子孫之目的」。

這番舉債「造福子孫」說法,引發立委大罵,民進黨立委黃淑英痛批,政府舉債要有抵銷債務、陸續還款的計畫,否則只知舉債,不知還款來源,又為討好選民拚命減稅,還敢說是「累積資產供子孫享用」?

尤其在明年度總預算案說明中,財政部還坦承近年減稅措施「恐將衝擊長期財源穩定」,前後說法自相矛盾,根本是「精神錯亂的政府」。

財政委員會去年曾決議要求財政部提出「政府償債計畫專案報告」,報告昨天出爐。

報告指出,我國納入債限管制債務,與國際比較,更為嚴謹,「政府財政相對穩健」。中央政府債務狀況,二○○二年到二○一○年,由於每年舉債均高於還本數,以致債務年年攀升;到今年九月底,債務餘額為四兆兩千九百十八億元,占前三年名目GNP比率為百分之卅二點八六。

報告還表示:「此項債務的累積,同時造就數十年來台灣建設的成果。」

外界關切的勞保、農保、軍公教保險等各類社會保險財務責任,報告表示,各主管機關就未來一定期間(如卅年)內推估而成,作為檢討、評估參考,非屬「立即支付之義務」,且各主管機關可透過費率調整、給付條件改變、經營績效呈現等,改善財務結構,「將來未必成為實質債務,不應與依法還本付息之實際債務混為一談。」



◆ 101年起 國債每年還本要達千億

【聯合晚報╱記者楊美玲/台北報導】2010.10.28

政府舉債已滿水位,瀕臨破產?截至今年9月底止政府債務餘額高達4兆2918億元,平均每人約背負18.6萬元國債。為了避免債留子孫,立法院今決議通過,政府自民國101年起,債務還本數編列應從當年度稅課收入5%提高到7.5%,即每年平均還本將從604億元增加到1000億元。財政部長李述德指出,對經濟影響不大,但歲出安排會較困難。

此外,會中也決議通過羅淑蕾、羅明才等委員提案,為避免非營業基金的短期債務,以借短支長方式融通,變相隱藏長期負債,成為國庫調節工具,財政部應儘速修訂公共債務法及相關法規,明訂將非營業基金短期債務納為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存量上限之預算數。

立法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聯席會議上午審議「政府償債計畫專案報告」。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已接近公共債務法規定40%之上限,備受立委盧秀燕、賴士葆、羅淑蕾和高志鵬等人關切。

財政部長李述德強調,高發展國家通常會有「三高」,包括國民所得高、債務餘額高,以及租稅負擔高,而台灣剛好相反,擁有「三低」,若不斷減低債務餘額,但卻不做任何建設投資,對經濟未必是好。

李述德指出,每年債務還本都未低於當年度稅課收入5%,近年來財政赤字占GDP比率,已從98年度3.5%、99年度3.2%、100年度2.6%,逐年降低。他強調,未來債務還本占稅課收入7.5%,即每年將還債1000億元,恐會排擠到其他歲出,但還不至於會影響到經濟成長。

行政院主計處主計長石素梅指出,每年債務還本數將增加300多億元,未來勢必要更加審慎規劃歲出預算,同時也要開源節流。她強調,景氣好轉,稅收就會增加,預算仍可編列出來,一切會照決議來執行。

石素梅指出,目前短期內擴張性財政政策仍不宜急速退場,故100年度總預算案連同特別預算歲出總額仍維持適度擴增,較上年度增加140億元,約增 0.7%,但為了追求財政的永續性,已將歲出增加福度控制在不超過歲入的成長率5.3%,所以歲入歲出差短反而較上年度減少686億元,約減15.9%,顯示政府在推動各項施政的同時,也兼顧財政的穩健。

賴士葆指出,預估至100年度止,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將累積至4兆9618億元,占前三年度名目國民生產毛額平均數之37.5%,已接近公共債務法規定40%之上限。他說,若根據100年度編列償債預算660億元為基準,在不新增債務的情況下,需要75年才能償還完畢。

賴士葆表示,中央政府總決算93至97年度稅課收入分別超徵135億元、1247億元、959億元、965億元及395億元,但99年及100年度預算債務還本卻未增列,僅編列60億元,行政院償還債務顯欠積極。他說,必要時不排除修法,以當年稅課收入至少7%至8%執行強制還本收。



◆ 美第二波量化寬鬆 恐縮水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2010.10.28

華爾街日報27日報導,美國聯準會(Fed)為拉抬經濟和通膨,下周可能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措施,但內容可能只是在數月內收購數千億美元的美國公債,規模遠不如金融危機期間的近2兆美元。

Fed訂11月2日到3日召開貨幣決策會議,會後預料會宣布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希望能推升長期公債價格,壓低長期利率,進而刺激更多投資和支出,並帶動經濟復甦。

但根據報導,不同於金融危機期間的震懾市場作法,Fed官員這次偏好有調整空間的方式,可能隨著經濟復甦逐步增加公債收購金額。這種漸進的方式與Fed主席柏南克過去的看法一致,他2004年曾表示,決策官員在無法確定後果時應該採取緩慢且謹慎的行動,應該像在打迷你高爾夫球那樣步步為營,他說:「只要不必太多桿數就能贏得比賽,當你不確定揮桿一次的力道可以把球送到哪裡,又該如何盡量提高贏得比賽的勝算?」

報導說,Fed內部尚未就新一輪量化寬鬆計畫細節達共識,但已敲定大綱。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杜雷26日說,「決策官員已承諾採更多行動,在經濟條件許可下壓低利率」。

柏南克支持重啟收購公債的計畫,但他的同僚對於是否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嚴重分歧。

持反對立場的堪薩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何尼日前說,更多擴張性貨幣政策就像「和惡魔討價還價」。由於明尼亞波利斯聯邦銀行總裁科奇拉柯塔、達拉斯聯邦銀行總裁費雪和費城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普洛瑟都對重啟公債收購計畫存疑,且這三人目前在Fed決策機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中占有投票席位,因此 Fed內部對量化寬鬆的反彈可能擴大。

fsj 提到...

美研究報告:1929年大蕭條 法國是罪魁禍首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路透倫敦29日電】2010.10.30

彷彿法國政府因為退休改革法案引發大規模示威還不夠傷神,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NBER)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法國是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罪魁禍首。

美國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者厄文在其執筆的這項報告中指出,大蕭條的禍因可能是法國於1920年代末期開始囤積黃金,而非美國緊縮貨幣政策。報告說,1927至1932年,法國將黃金儲備由原占全球7%逐步提高至27%,同時讓它無法發生作用,以免對國內產生負面衝擊。

當時的主要貨幣在「金本位制」下,一律靠黃金支撐,以致法國囤積黃金之舉產生人為的儲備不足,並導致其他國家承受龐大的通縮壓力。

厄文在法國沒有這麼做的假設情況下做了反事實模擬分析,以檢證他的理論。他說:「反事實模擬顯示,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物價應該微揚而非狂降。」他的結論是,該時期的全球通縮法國責任大於美國,而如果各國央行能把一切情況維持在1928年的局面,通縮應該可以避免。



◆ 防金融危機 歐盟成立常設基金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10.10.30

歐盟27國高峰會29日通過,將對違反歐盟預算與借款規定的國家開罰,以鞏固歐元地位,並成立常設基金以協助陷入危機的會員國。另外,為確保常設紓困基金的合法性,各國也同意有限度修訂里斯本條約。

本次歐盟峰會旨在奠定防範金融危機再次爆發的基礎,會中各國領袖通過成立常設基金,以取代金融危機期間設立、有效期至2013年止的4,400億歐元(約 6,121億美元)臨時紓困基金,並賦予歐盟檢查各國預算的權力。歐盟官員說,歐元區今年稍早爆發危機,幾乎瀕臨解體,就是因為缺乏上述機制。

歐盟理事會主席范宏畢(Herman Van Rompuy)說:「我們需要一套值得信賴的強有力常設危機應變機制,各國領袖今天一致同意有此必要。」

根據新規定,歐盟官員將警告各國政府房地產與投機性泡沫,並對債務超出歐盟規定上限—國內生產毛額(GDP)60%—的國家實施漸進式制裁。

德國提議修訂里斯本條約,因為該條約有一條禁止相互紓困的條款,而將緊急紓困基金改為常設基金不符那項規定。按照德國的提案,違反預算與借款規定的國家將暫時喪失歐盟投票權。

不過,這項提案未獲得支持。

盧森堡首相容克爾(Jean-Claude Juncker)說:「多數國家,包括我們在內,都反對投票權停權的提案。」

稍早德國總理梅克爾抵達布魯塞爾時,對記者說:「我希望討論取消投票權的提案,里斯本條約中明訂當歐盟的根本價值有毀壞之虞時,應暫時取消其投票權。」

另外,英國反對歐洲議會通過明年增加近6%的預算案,主張應遵循歐盟各國8月時同意的2.91%上限。

該項提案獲得德法等十國支持。

在「有限度」與「可透過快速程序達成」的原則上,歐盟理事會主席范宏畢將負責在12月以前擬定里斯本條約的修訂選項。

換言之,投票權停權不在選項內,以避免重蹈簽訂里斯本條約的艱辛過程。里斯本條約的簽訂歷時八年,終於在去年生效。

※ 相關報導:

* 日本查內線交易 投資人信心蒙塵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42860.shtml

東京證券交易所29日宣布調查可疑的內線交易,市場並將矛頭指向板硝子等20家最近宣布增資計畫的上市公司。主管機關的調查行動可能對投資人信心造成重大衝擊。



◆ 預言金融風暴 驚悚成真

【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2010-10-30 工商時報

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學家高許(Rex Ghosh)2008年以筆名發表小說「西北區第十九街(Nineteenth Street NW,暫譯)」 ,內容所縈繞的交易員貪婪、匯率波動及政府四面楚歌等情節,竟與隨後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與歐債風暴有驚人的相似,甚至連美國前聯準會主席伏克爾都大為嘆服。

紐約時報報導,這本由46歲哈佛學者高許創作的小說,大致情節是講述一家瀰漫神秘色彩的對沖基金,鎖定哥倫比亞披索和烏克蘭幣等弱勢貨幣大舉作空,終於在炒作土耳其幣上大撈一票,但隨後因投資人瘋狂拋售土耳其公債,引發該國貨幣狂跌及安卡拉政府主權債信違約等一連串金融恐慌。

這雖是虛構的小說情節,然其中凸顯的金融界貪婪與政府內外交迫等主題,成了後金融危機時代深思的課題,身為歐債風暴中心的希臘人,看了這本小說想必也是心有戚戚焉。

該部小說也因此引起國際金融圈的重視,激起不小迴響。前聯準會主席伏克爾出,他喜歡作者將金融問題融入故事情節。前IMF首席經濟學家強森(Simon Johnson)則說,在引人入勝的驚悚情節之下,這本小說對全球經濟體系,提出深切的批判。

1994年起即在IMF擔任要職的小說作者高許透露,他2006年開始就四處推銷自己的著作,但始終乏人問津,他還記得曾接獲一家大型出版社的回函說:「很精彩的創作,角色塑造也很傑出,但有關全球金融危機的情節實在太過匪夷所思。」

高許終於在2008年得償所願出版這本小說,但他不願真名示人,遂從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 會議汲取靈感,以布瑞特.伍茲(Brett Woods)的筆名發表,國際貨幣基金即是在當年這場會議的催生下問世。

小說出版之後不久,全球就捲入華爾街雷曼兄弟破產所掀起的金融危機之中,迫使曾經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因應上飽受批評的IMF挺身而出,肩負起金融監督與解危的重責大任。

fsj 提到...

人民幣匯率問題非短期能解

【本報訊】2010-10-30 工商時報

為11月中的G20高峰會議鋪路的G20財長會議日前方才落幕,其所發表的聯合聲明中,開門見山即反對「競爭性貶值與貨幣戰爭」。然而國際貨幣體系的基本矛盾、主要貿易逆差的美國與貿易盈餘的中國正好處於國力消長階段等因素,在在都影響根本問題的解決,人民幣匯率議題恐將持續延燒。

國際貨幣體系的根本矛盾,在於難以讓貿易逆差與順差國同時負起調整責任。原則上,貿易逆差國的匯率應「實質貶值」,包括物價下跌或貨幣貶值,以降低進口並增加出口,亦即降低國內需求,例如現今的美元與英鎊等貨幣;或者讓貿易順差國的匯率「實質升值」,包括通貨膨脹或貨幣升值,以增加進口並減少出口,亦即增加國內需求,例如目前的人民幣、日圓與其他東亞各國貨幣。透過上述調整過程,從而有效減緩全球貿易失衡。

惟現實上,由於貿易逆差國的外匯存底將持續流失,因此自然而然會降低國內需求,但相對地貿易順差國卻沒有增加國內需求的誘因,造成貿易失衡的調整責任不對稱,同時也讓全球有效需求持續萎縮。這種現象在經濟景氣時尚可承受,但一旦全球景氣衰退或蕭條,則矛盾與摩擦就會產生,甚至衝擊國際貨幣體系與金融秩序,一如1930年代金本位之徹底崩潰,以及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目前局面。

1944年二戰結束前夕英美兩國共同會商戰後國際經濟秩序,英國的經濟學家凱因斯曾主張「貿易盈餘或逆差不應超過GDP一定比例」,其實主要即洞察問題源由,並試圖提出解決之道。可惜這位做為貿易逆差國代表的建議,並沒有被當時貿易順差國的美國所接受。諷刺的是,如今已淪為貿易逆差國的美國,最近也重彈近60年前凱因斯的舊調,卻也一樣受到貿易順差國,尤其是德國、日本與中國的反對。更由於美國與中國分別躍居當今主要貿易逆差國與順差國,而讓全球貿易失衡的調整問題益加複雜。

就美國而言,美元做為國際儲備貨幣的角色,使得美國得以在連年出現貿易鉅額赤字時,卻不必立即緊縮支出,亦即理論上可以無限延後調整時程。另外,國際貨幣基金(IMF)向來發揮的功能,主要在提供跟貨幣與匯率問題相關的總體經濟管理諮詢,且僅於個別會員需要短期資金援助時,才會直接涉入該國經濟政策;但因美元的獨特地位,美國並不會發生短期資金融通問題,也就不可能跟其他出現長期貿易逆差或外匯不足的國家一樣,在IMF設定的條件下,被迫藉由緊縮政府或國內支出的方式,達到緩和貿易赤字的目標。美國擁有此一特權,如今成為國際貿易失衡問題持續加劇的因素之一。

事實上,美國聯準會還正準備大舉執行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景氣,原因無他,目前美國的失業率已達10%,25歲至55歲的年輕男性之失業率更高達20%。面對短期國內問題,談到長期國際責任,自然陷入顧此失彼的窘境。另一邊則是今年經濟成長率預計仍有兩位數字的中國,持續享有貿易順差並累積已超過2兆6千億美元的鉅額外匯,與貿易逆差國的美國形成強烈對比。一如上述,目前國際貨幣體系或IMF並沒有對貿易順差國課以全球貿易失衡的調整責任,加上中國因實施跨境資本管制且銀行體系國有,可以有效執行沖銷政策,亦即透過發行政府債券,買回因採釘住美元而必須不斷購買外匯所釋放出的人民幣貨幣供給,進而抑制原本長期貿易順差理應出現的通貨膨脹。

換言之,正因為上述的經貿失衡調整管道被沖銷政策阻斷,才會導致調整壓力集中在人民幣匯率,要求升值聲音持續不斷。但近來美方輿論開始出現不少旁敲側擊策略,亦即不直接談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改為要求中國資本帳自由化,開放資金得以自由進出中國邊境,主要著眼點即在於削弱中國維繫固定匯率同時,保有抑制通貨膨脹的能力。甚至還有一種聲音,主張除非中國也開放資本帳或允許各國購買中國政府債券,否則應限制中國購買這些國家的政府債券,目的在於間接降低中國貿易長保盈餘的動機。

總之,美國經濟自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爆發以來,即宛如受傷的巨人,連帶對外經貿保護主義的聲浪也日益高漲;加上國際貨幣體系針對貿易失衡的調整能力有限,預料人民幣匯率的相關問題未來只會日益尖銳,如何妥善處理,的確考驗各國領導人的智慧。

※ 相關報導:

* 專家:美量化寬鬆恐推升陸通膨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11050401x132010103000632,00.html



◆ 羅比尼專欄/救市要刺激 印鈔票沒用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2010.10.30

歐巴馬在財政方面的政績如何?他接下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以及因紓困與連串魯莽減稅造成的預算赤字(已逼近1兆美元)。他的刺激經濟方案,連同聯準會(Fed)的低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成功阻止了另一場經濟蕭條。美國現在是先進國家中唯一支持「成長優先」的國家,也要歸功於歐巴馬。

然而這並非事情的全貌,我們也必須評斷他上任頭兩年預知經濟未來所需的能力。從美國財政政策在下周二(2日)國會期中選舉之後可能的走向推測──包括現有刺激經濟措施即將到期,以及2001到2003年推出的減稅措施大多將繼續實施──我認為美國經濟即將出現嚴重的財政問題。問題在於,歐巴馬政府的失敗導致他們現在只能仰賴聯準會,聯準會下周三(3日)可能宣布新一波量化寬鬆政策,但研究顯示,這麼做對美國明年經濟成長幾乎毫無幫助,因此政府必須也從財政政策著手,才能防止美國陷入二次衰退。

在理想的情況下,歐巴馬應改革並削減應享權益支出(entitlement spending),同時承諾在未來數年逐步採取措施,藉此避免短期財政痛苦。他也應該承諾在未來數年逐步提高較不扭曲的稅收,如加值稅(VAT)和碳稅等,這有助降低財政赤字,並創造一個投資人不會擔心額外刺激措施的環境。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該辦事項都未實現,事實上未來的發展可能正好相反。「刺激」已變成禁忌字眼,即使在歐巴馬政府內也是。要是共和黨在國會期中選舉後席次大躍進,推出更多刺激措施的機率將更低。隨著2012年總統選舉步步逼近,中期內要整頓財政根本不可能。

2011年是唯一的機會。這裡我要稱讚歐巴馬成立了跨黨派的債務委員會,該委員會可能提出合理的削減應享權益支出與增稅計畫,但很遺憾的,該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在明年付諸實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共和黨將否決任何增稅計畫,民主黨將抵制不受歡迎的應享權益改革。

結果是,目前的國會僵局即將進一步惡化。當然,進展有限不應該全怪在歐巴馬頭上,部分得歸咎於共和黨奉行列寧式的「愈糟愈好」策略,而且一貫地拒絕合作。

缺乏解決赤字的理由只會導致僵局惡化。借款利率仍處在異常低的水準,顯示債市義勇軍(bond vigilante)尚未甦醒;只要成長和通膨持續低迷,聯準會將繼續維持趨近於零的利率水準;三不五時就會出現厭惡風險的心理,促使更多投資人購買安全的美元和美國公債;中國全力阻升人民幣意味該國將買進更多美債。

然而,風險在於財政問題終究藏不住,債市義勇軍遲早會醒來,引爆點可能是美國大型州政府爆發以債養債的危機,也可能是義勇軍終於認清國會僵局意味美國不可能解決中期財政危機。屆時政客們才會突然想起,除了聯邦債務,美國還有龐大的社會保險與醫療保險負債、州及地方政府債務,及沉重的公共退休金負擔,加總起來是GDP的好幾倍。

美國債市若引爆震撼彈,可能是突破僵局的唯一途徑。聯準會的寬鬆措施能使美國不至於發生最嚴重財政災難,讓歐巴馬能稍稍鬆一口氣,但寬鬆措施可能無法推升通膨,美國也可能陷入日本式的經濟停滯,也就是經濟幾乎零成長,且通縮壓力和高失業率將揮之不去。(作者Nouriel Roubini是紐約大學教授、有「末日博士」之稱/編譯于倩若)

fsj 提到...

Fed若再量化寬鬆 畢格斯:美股看漲10%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彭博資訊】2010.10.31

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畢格斯(Barton Biggs)說,聯準會(Fed)本周若推出收購資產的量化寬鬆計畫,美股可望再漲10%,新興股市也將更上層樓。

紐約Traxis合夥公司基金經理人畢格斯29日接受彭博電視專訪時說:「大多數人相信股市將湧現賣壓,但事實上投資人可能出乎意料看到股市再漲10%。」

聯準會決策官員將在11月2日至3日開會討論是否採取新措施,以拉抬經濟並壓低已逼近26年高點的失業率。投資人預期聯準會可能宣布在未來六個月逐步買進資產,以評估新措施對經濟成長有多少幫助。

此外,77歲畢格斯也說:「我們離新興市場最終的巨大泡沫破滅還有一半的路程,但我們離那一天還很遠,新興市場的基本面超級紮實,成長力道超強,目前股價仍具吸引力。」

逾70%的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企業連續六季交出優於預期的獲利佳績,加上市場預期聯準會將收購債券以刺激經濟,激勵標普500 指數自今年7月的低谷大漲16%。追蹤21國股市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自今年5月的低谷大漲29%,而且自2008年10月來已暴漲143%,其中,中國上證綜合指數自7月初的今年低點反彈26%,巴西聖保羅證交所指數(Bovespa)自5月底來彈升21%。

畢格斯指出,各國政府不該停止刺激經濟措施,因為全球經濟尚未脫離險境。

他說:「聯準會做的對,做錯的是政府,我們需要強化經濟成長,也必須確保美國和全球經濟不會再次陷入衰退,而這麼做的代價是未來會形成市場泡沫。」

畢格斯最青睞科技股和製藥股,他也認為石油服務業者的股價已超跌。標普500製藥、生技與生命科學指數今年來僅漲1.5%,遠不如標普500指數的6.2%;科技公司今年來上漲5.7%,也不如費城石油服務業指數的7.7%。

畢格斯7月初曾表示他已經大舉出脫股票,包括大部分的科技股,讓股票占資產的比重降至約35%。但三周後他接受訪問時又表示,股票占他旗下Traxis基金的75%,標普500指數在當月大漲了6.9%。



◆ 淘土熱 看到泡沫了嗎?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路透電】2010.10.31

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爭議,已在市場掀起堪與淘金比擬的「淘土熱」,但也讓人擔憂這或許是另一個即將破滅的泡沫。

礦業股票 投資者熱烈追捧

稀土是生產高科技武器、手機等各個領域產品都不能或缺的要素,稀土生產商和準生產商如今忙著與客戶重擬供給合約,有望填補中國出口空缺的礦業股票,則獲得投資者熱烈追捧。

不過,風起雲湧的全球「淘土熱」,也令人懷疑典型的大宗商品泡沫是否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公司 (BlackRock)就認為有此可能。

貝萊德自然資源部門基金經理凱瑟琳說:「眾多廠商在價格飛揚下迅速投入生產,意味著高價位很難長期維續。」

她說:「我們在投資時要考慮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期的情況,才能掌握商品行情上漲的長期結構,但稀土行情的走勢仍無從判斷。」

目前,稀土的漲勢迅如奔雷。自2009年以來,廣泛用於玻璃製造的鈰價已飆升10倍,製造磁鐵所需的釹和鋱亦分別上漲逾40%。

加拿大、澳洲等國相繼開發

中國今年下半年稀土出口配額將削減72%後,中國以外兩家最大稀土公司Lynas和Molycorp的股價,自7月來已飆漲一倍多。另一潛在生產商Arafura Resources,股價更在短短幾個月內三級跳。

目前,中國以外地區至少已有兩個稀土礦接近投產階段,可望解決大部分的短缺困擾。一個是Molycorp公司位於加州的Mountain Pass礦,另一個是Lynas公司位於澳洲的Mt Weld礦。兩個礦區的產能未來三年內,至少能滿足中國以外地區的三分之二稀土需求。

此外,加拿大、澳洲和格陵蘭等地還有11.5萬噸的稀土礦正處於不同的開發階段。而且,隨著全球鈾礦開採的增加,其副產品的供應也會提高,特別是澳洲和哈薩克的礦區。

CLSA資源研究主狄瑞斯柯爾說:「供給方面的回應正順利進行。」他說,有三、四家日本的稀土消費客戶已在中國以外的六個稀土開採計畫進行投資,以便未來能自給自足。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首相菅直人已和蒙古總理巴特波德達成協議,將合作推動蒙古稀土礦的開發。

美政策決定泡沫是否破裂

加拿大的大西部礦業集團 (GWG.V)27日說,他們已經訂購加工稀土所需的新熔爐,到明年第三季可將產能提高50%。越南掌握到尚待開採的稀土礦,也較前增多。

雪梨商品經紀服務公司總經理巴拉特說,美國的政策將決定稀土泡沫是否會破裂。美國國防部即將向國會提交報告,說明確保稀土供給安全的計劃。

巴拉特說:「美國擁有稀土礦蘊藏,如果他們認定能夠克服對環境的衝擊,並開始開採稀土礦,行情立刻會快速的調整。」



◆ 「十二五」期間 大陸央企將減至50家以內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即時報導】2010.10.31

大陸國資委智囊透露,「十二五」期間大陸中央級國有企業的家數將降至50家以內,意味未來五年央企組織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香港信報報導,大陸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30日在北京舉行的「十二五經濟形勢展望高峰論壇」上透露,十二五期間央企數量將減少至30至50家,且這些央企要具備三個要素,亦即擁有自我知識財產、成為國際知名品牌,與較強國際競爭力。

至於如何將央企打造成具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李保民認為,首先是要知識財產多元化,為企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這是做強的基礎;其次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以提高企業領導者決策的前瞻性及科學性,這是做強的核心。



◆ Google前三季 完成併購40家交易

【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道瓊社舊金山三十日電】2010.10.31

網搜巨擘Google今年1月至9 月共完成40樁併購交易,總值16億美元,顯示Google正在加強網羅新人才與投資新科技。

根據Google 30日向美國證管理委員會(SEC)申報的季度文件,Google今年至今最大的三筆併購案分別是以6.81億美元併購行動廣告創投公司AdMob、1.79億美元併購社群網路應用開發商Slide,以及1.23億美元併購影像軟體開發商On2 科技。

除了上述交易,Google至今年9月底完成的其他37筆併購案總值6.26億美元,但其中不包括旅遊軟體公司ITA的併購案;Google 7月同意以7億美元收購ITA,但很可能受到美國與歐洲監管當局的嚴格審核。Google預估這筆交易將於2011年上半年完成。

併購案的數量之大,反映出Google致力加強投資科技業頂尖人才或新科技,以維持在網路搜尋市場的領先地位,並藉此跨足方興未艾的顯示與行動廣告市場。 Google在申報文件中表示,計劃持續投資系統基礎設施、增僱員工、調整福利方案,並維持目前的收購步調。Google第三季末時擁有330億美元現金。Google股價29日跌0.8%,收613.7美元。

fsj 提到...

社論-瀕戰的世界:全球化的代價?

【本報訊】2010-11-01 工商時報

自從2008年9月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第二次「全球化」營造的太平盛世突然變了調。如今各國在合力清理華爾街貪婪所埋下的地雷後,重新面對各自的發展困境,應變態度因而從齊力斷金轉為交相指責,尤以美國指控中國壓低人民幣匯率,導致兩國貿易失衡,更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在美中(G2)交鋒中,國際股匯市震盪,熱錢伺機流竄,不僅大賺波動財,更推升商品與房產泡沫;新興國家央行為了防止資金泡沫破滅損及經濟復甦,勉力阻升以求匯率相對穩定;擔心美國聯準會印鈔票印過頭的人竟然倒貼,也要搶買通膨公債。

蹺蹺板的兩端,一端是只問利益不管道義的熱錢,一端是維護國家權益優於國際穩定的各國政府,形成左右擺盪劇烈、令人膽戰心驚的財經現況。有人稱之為投資「新常態」,有人則憂心這是全球化逆轉的前兆。以史為鑑,第一次全球化終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前列強「東風吹,戰鼓擂」的叫陣局面,的確讓不少人產生瀕臨戰爭的危機感。

理論上,全球化的最高境界是「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過去兩次全球化雖未臻此化境,但確實有助於提升全球經貿擴張速度。根據統計,1870~1914的第一次全球化,全球貿易平均每年成長4%,全球GDP平均年增1.3%,是1820~1870年均增幅的2.45倍,美日德三強乘勢崛起。

第二次全球化從二戰後的1950年起算,到1970年代末為初階段,期間創造不少經濟奇蹟,包括美國鞏固世界霸主地位、戰敗的德日浴火重生,而台港星韓等四小龍的奮起,對亞洲更是別具意義。

70年代末迄今,是為第二次全球化的第二階段,此期間歷經中國改革開放、蘇東波浪潮與資訊科技革命,國際經貿交流之頻繁更甚以往。尤其冷戰結束後的這20餘年間,以中國為主的世界工廠,讓歐美跨國企業得以架構出全新的全球運籌體系。在世界工廠的廉價生產成本支撐下,全球共享了一長段罕見的低通膨穩健成長期,有別於70年代因兩次能源危機而遭通膨赤燄紋身的慘痛經驗。

據統計,1973~2007年的全球貿易平均每年成長11%,貿易總額占GDP比重由22%勁揚至42%,跨國資本流動總額對全球GDP 的占比,更從5%躥升至21%。美國仍然是這波和平紅利的最大受益者,但中國崛起牽動東西情勢,有人視為西消東長的轉捩關鍵,有人則認為是對當前世局的重大挑戰。

第二次全球化締造的經貿榮景在金融風暴後化為泡影,也勾起兩次大戰間「全球大蕭條」的血淚記憶。世人首度真正驚覺到全球化的「可怕」:在跨國間流動的資本,除了有助於成長的直接投資,原來還有包藏禍心的龐大熱錢;美國聯準會無止盡印鈔票救市,更助長了熱錢的囂張氣燄。

身為強權的美國卻也滿腹委屈,財政部長蓋特納在逼升人民幣之後,又大談以匯率手段消弭全球經濟的不平衡。蓋特納口中的不平衡貿易,指的當然是中國為主的出口導向經濟體,大賺美國貿易財,讓美國承受巨額的貿易逆差。從絕對數字來看,蓋特納言之有理,卻忽略了全球分工的現實。美國跨國企業未來就算不給中國代工,也會揮師到東南亞等其他工資低廉的地區;換言之,三角貿易所創造的貿易順差,只會從中國轉移陣地,不會回歸美國本土。況且,國家有分大小,發展策略互異,彼此截長補短,與其說不平衡貿易是一種扭曲現象,不如視之為全球化的一種結果,適度矯正可矣,想要完全消除逆差則不啻奢望。

然而這樣的邏輯,放在民族國家的利益下,終究是有理說不清,也因此下半年以來G2匯率與貿易角力戰越演越烈,國際貨幣基金(IMF)與G20的調停功能也因而無從發揮。

從政治現實看,IMF與G20就算想當G2的和事佬,也是力不從心。G7論壇在被G20取代前,最大的「成就」是"agree to disagree",唯有尊重彼此歧見,才有存異求同的可能。兩強相爭下的IMF與G20若能發揮"agree to disagree"的作用,已屬難得。

由此觀之,G20財長日前發表公報強調各國將努力避免貨幣競貶,可說是一種「應然面」的宣示,而多個會員國央行在會後的干預行為,也不該遭批為輕諾寡信,畢竟他們只是阻升而非競貶。繫鈴與解鈴的關鍵,仍在G2兩強。

瀕戰不等於終需一戰,但因為已逼到懸崖邊,又有兀鷹虎視眈眈,可轉圜的空間變小。我們當然希望結局是「G2同榮」,全球化通過危機考驗後再進階,一如中國在G20財長會前升息,蓋特納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歧山在G20財長會後密談,被國際輿論視為各讓一步的識實務發展。

怕只怕擦槍走火,演變為「G2同籠」,迭次築起的關稅壁壘造成全球化逆轉。儘管情勢惡化到以武力解決的機率比中樂透頭彩還低,但如果真的發生,套用當前的流行語,那將是舉世「百年一遇」的大劫難!



◆ 印度微型貸款浮濫 高利率逼死人

自由時報 2010.11.01

〔編譯羅倩宜/綜合外電報導〕微型貸款在印度浮濫扭曲,高利貸及暴力討債頻傳,導致多起自殺事件。這個違約率向來極低的融資市場,在印度可能爆發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根據華爾街日報,印度南部的安得拉(Andhra Pradesh)省官員宣稱,近期發生七十多起自殺事件,均與微型貸款業者放款浮濫或暴力討債有關。安得拉省是印度最大的微型貸款市場,規模占全國三成,去年民間業者在該省放款達二十三億美元(約台幣七○四億),政府放款約十四億美元(約台幣四二九一億)。

自殺頻傳 業者同意利息設上限

印度的微型貸款多透過婦女團體來深入鄉村貧窮人口,金額通常在二百美元以下,但年利率驚人,從二十五%到一百%都有。過去幾年成長快速,即使爆發自殺事件,融資仍供不應求。目前部分借貸銀行已同意將利息上限設在二十四%。

微型貸款是由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於一九七六年創立,從二十七美元的實驗貸款擴展成近百億美元的龐大事業。近十年來微型貸款在新興國家大行其道,如菲律賓、泰國、中國、肯亞等都有相關融資機制。由於市場龐大,微型貸款產業不再只是社會福利取向,也吸引資本市場參與,例如墨西哥微型貸款銀行Compartamos在二○○七年上市籌資,印度最大微型貸款銀行SKS也在今年八月公開上市。

對於這種社福轉營利的現象,正反意見都有。微型貸款創辦人尤努斯擔憂扶助窮人的美意變質,成為高利貸訛詐資金的管道。資本派則認為,仰賴捐款的社福型放款機構,可能因資金不穩定而斷炊,上市營利則可拓展資金來源,讓「窮人銀行」的服務能永續而穩定;此外,微型貸款若輔以醫療、農保或就業輔導等配套,更能發揮綜效。

地方政府疑球員兼裁判

印度最近發生的微型貸款爭議,一說是政府與民間的利益喬不攏。以安得拉省為例,主管機關的當地鄉村發展部也提供微型放款,但規模遠不及民間業者;地方官員因而鼓動民眾不要還款,甚至在十月初頒布新規定,提高業者的放款門檻。不過,由於主管機關自己也有相關業務,招致「球員兼裁判」的批評。

fsj 提到...

美國二次量化寬鬆的影響及對策

【經濟日報╱社論】2010.11.01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預計明、後天討論第二輪量化寬鬆(QE2)措施,上周華爾街日報披露聯準會將採取慎重、漸進方式收購美國政府公債,規模預估在數千億美元。由於二次量化寬鬆決策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深遠,舉世皆緊盯Fed的最終決定,並綢繆因應之道。

金融海嘯後,聯準會已砸下上兆美元,大量購買金融機構「毒資產」,並將短期利率壓低至趨近於零,但美國經濟依然復甦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已有步入雙底衰退的徵兆。聯準會計劃啟動二次量化寬鬆,目的是藉由收購長期債券以壓低長期利率,希望刺激低迷的消費與投資,避免發生通貨緊縮。但二次量化寬鬆的效果受到廣泛質疑,因為美國利率已降至超低水準,投資及消費不振是對美國經濟前景缺乏信心所致;據估計,美國企業擁有的現金近1兆美元,企業現金與資本支出的比例亦在歷史高點,因此釋出更多資金、長期利率再降,也難以刺激投資,提振消費。

二次量化寬鬆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已讓各國政府高度警戒。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埃里恩即警告,聯準會收購公債將導致全球商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加速。事實上,首輪量化寬鬆措施釋出的資金,多數流向大宗物資炒作及購買新興市場資產,從而導致全球商品價格普遍上揚及新興市場資產泡沫化風險。二次量化寬鬆尚未啟動,全球商品及金融市場已蠢蠢欲動;美國財政部日前標售本金可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調整的5年期抗通膨債券(TIPS),首度出現-0.55%的殖利率,充分反映投資者對二次量化寬鬆可能導致通膨的疑慮。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更批評量化寬鬆措施可能加劇匯率波動,引發一場沒有贏家的匯率戰爭。在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表態將採行二次量化寬鬆後,各國匯率大幅波動,已足以證明該措施對外匯市場可能帶來的巨大衝擊。

二次量化寬鬆受到各方質疑,甚至聯準會內部也有反對聲音,因而一般預料,雖然二次量化寬鬆已箭在弦上,但規模可能遠低於市場原先預期。華爾街日報報導聯準會將採審慎漸進方式推動,是最有可能的決定。不過,也有不少金融專家指出,二次量化寬鬆要產生效果,總規模至少要在5,000億至1兆美元,聯準會若縮小規模致未能達成預期效果,必然還會有三次、四次量化寬鬆措施。換句話說,量化寬鬆措施將會是聯準會及柏南克的終極考驗。

新興市場對二次量化寬鬆的反應亦耐人尋味。投資客及股票市場對二次量化寬鬆可能帶來新一波的資金行情頗為振奮,因此日前傳出二次量化寬鬆規模可能縮水,反引發市場的失望賣壓。不過,期待量化寬鬆政策會長期持續,從而將帶動資產及商品價格長期上漲的預期心理依然強烈,通膨及資產泡沫化風險也就跟著升高。

因此,各國政府及央行的態度及對策顯得至關緊要。中國人民銀行上月19日逆勢升息1碼,顯然在宣示對抗通膨及抑制資產泡沫的決心;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大陸也明顯加快人民幣升值的速度,「雙率雙升」大有可能成為對抗美國持續量化寬鬆政策的不得已選擇。

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的連動性愈來愈高,面對二次量化寬鬆的效應,央行有必要展現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力道,嚴控金融風險,防患於未然。央行雙率政策也要有更大的彈性,可收亦可放,才能因應變化快速的國際金融情勢。此外,政府相關部門也須加快健全金融及經濟運作的配套作為,絕不能再存觀望心理或稍有懈怠之心。



◆ 狂印鈔票 美「吹」生史上最大泡沫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2010.11.01

美國聯準會(Fed)將在後天宣布新一波量化寬鬆政策,美國將再釋出幾千億美元,開啟另一波資金狂潮。中研院士、台大財金系教授管中閔警示,這種作法恐「吹」生「史上最大泡沫」。

台大經濟系教授、財政部前部長林全也預言,這一波泡沫在台灣不到一年半就會破滅。高層財經官員也認為,台灣會「受害很大」。

民國87年台股上萬點、房地產狂飆,「台灣錢淹腳目」。林全引述當時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蔣碩傑的說法:「錢就像瀑布一樣流下來,台灣錢怎麼能不淹腳目?」

林全說,當時美國總統雷根,實行大規模減稅的赤字財政政策,為經濟創造一片榮景,也連帶使得以美為主要出口市場的日本、台灣等國,外匯存底快速累積,貨幣供給量暴增,導致股市與房市泡沫,最終都以貨幣升值與景氣衰退收場。

林全指出,上次經驗告訴我們,大泡沫從開始到破滅不會超過18個月;而這次資金規模更大、股市與房市已開始起漲,初估這回泡沫破滅的時間,不需要等18個月。

管中閔則分析,現在市場資金氾濫,他非常懷疑「這一波量化寬鬆」的效果,究竟是對症下藥?還是下錯藥?管中閔說,「錢不斷放出來的結果,就是推升各種可以炒作的標的物,如匯率與原物料」。國際熱錢輪流炒作不同商品,炒日圓,炒亞洲各國匯率,炒黃金白銀,炒咖啡,也炒棉花。他預測,冬天炒作標的可能就是石油與天然氣。

管中閔強調,世界經濟應原本不至於發生「二次衰退」,但美國這種不斷「印鈔票」、把風險往後延的作法,卻很有可能把全球都「拖下水」,甚至可能最後把目前主要的成長火苗,也就是新興亞洲國家的經濟,都給澆熄了。

※ 相關報導:

* 歐美吹最大泡沫? 我物價有國庫頂著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4/5945098.shtml

(別忘了國庫負債多少錢。)



◆ 台灣製造業PMI續下滑

中央社 2010/11/01

匯豐銀行今天發布10月匯豐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8.6,低於9月的49.0,連續7個月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製造業PMI連續3個月低於50,顯示營運有惡化現象。

匯豐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是匯豐銀行委託財經資訊服務公司 Market Economic每月編製,為反映台灣製造業景氣變化的領先指標。指數高於50,代表製造業景氣上升;低於50,代表製造業景氣下降。

匯豐銀行指出,10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衰退程度創近3個月最大衰退幅度,也與長期穩固向上的成長趨勢走勢相反。

匯豐銀行表示,10月台灣製造業的新接業務量下降,降幅雖連續兩個月減緩,卻與長期顯示的穩定成長趨勢相反。

匯豐銀行發現,10月台灣製造業就業成長接近停滯,相關指數僅略高於50.0的界線。

另外,10月台灣製造業投入成本大幅上揚,受訪者表示,主因為原物料價格上漲,有部分廠商表示,日圓匯率波動也影響廠商投入的成本。

匯豐環球研究大中華區經濟師郭浩庄(Donna Kwok)說,全球科技產業的週期波動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日益加劇。雖然就業未衰退,但外部環境已波及出口訂單,並開始使就業成長遲滯,台灣應維持低利率並應刺激內需。

fsj 提到...

左國泰右民安 百年10元幣找國父代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94872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2010.11.02

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中央銀行將在明(100)年元月11日起透過台灣銀行發行「中華民國100年10元流通幣」,發行量不限,並將與現行流通硬幣同時流通。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新的百年10元流通幣採國父肖像,和目前大家習慣的蔣中正像略有不同,連同央行日前發行的「經國百年誕辰紀念流通幣」、「蔣渭水流通幣」,明年1月11日起,市面流通的10元硬幣將同時會出現「四個重要人物」。

央行也預計在月底前發表「百年紀念鈔券」,透過流通幣、紀念鈔券的發行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

中央銀行發行局長蔡炎樹上午舉行記者會說明「中華民國100年10元流通幣」,雖為流通幣發行數量不限,但考量台灣銀行的庫存,元月11日起發行百年流通幣,每次可兌換一小袋(200枚)、計新台幣2000元。除了肖像由蔣中正換成國父孫中山先生外,背面的「國泰」及「民安」兩組隱藏文字和10元的「0」內有台灣和梅花的兩組隱藏圖案,具有防偽功能和盲人觸摸點。

蔡炎樹指出,首枚10元流通幣從民國70年發行至今,一直是以蔣中正為正面肖像,發行近30年,日前央行發行「經國百年誕辰紀念流通幣」和「蔣渭水流通幣」各5000萬枚後,今天發表的「中華民國百年10元流通幣」將是不限數量的主力硬幣,將與現行流通幣自動汰舊換新。

不過,蔡炎樹表示,目前流通在外的10元硬幣高達26億枚,不可能全部換成新的百年流通幣,也正因同時流通多枚硬幣,預計明年元月後,民眾手中拿到的10元流通硬幣,將會同時出現有國父、蔣中正、蔣經國、和蔣渭水等四位重要人物的肖像。

fsj 提到...

美再救市 恐爆貨幣競貶潮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2010.11.02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3日可望宣布第二波量化寬鬆政策,以振興美國經濟,此舉可能導致美元走貶,迫使其他主要央行採取協同的寬鬆貨幣措施,以減緩本國貨幣升值的壓力。

美國若採行史無前例的二度量化寬鬆,可藉美元貶值拉抬美國出口,進而提振美國經濟成長。不過,美元貶值意味歐洲和日本的擴張將受威脅,因此各國央行預料很快會宣布因應措施。

紐約高盛公司資深全球經濟學家韋爾森說:「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將製造全世界必須回應的壓力。美元走軟往往導致美國以外的地方金融情勢趨緊。」

本周主要央行將不約而同舉行決策會議,是2008年10月以來時間最密集的一次。聯準會將在3日美東時間下午2時15分(台北時間凌晨2時15分)宣布政策決定。英國央行將在4日倫敦時間中午宣布決策;隔45分鐘後,歐洲央行也將作宣布。另外,日本銀行5日將公布決策會議的結果。

日本央行已藉把央行召開決策會議的時間提前到本周,明白宣示將採取進一步的寬鬆貨幣措施。日銀發現9月的大規模匯市干預,未能阻止美元兌日圓跌到新15年低點,目前似乎只能藉跟進寬鬆來緩衝聯準會的決策。

中國已表示願意採取配合的政策,允許人民幣加快近來升值的腳步,並採取小幅緊縮措施。

英國近幾周來的經濟數據出乎意料強勁,緩和了要求英格蘭銀行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的壓力。

不過英國的復甦仍不明朗,且大幅削減支出的措施即將出籠,因此央行仍然可能在本周宣布進一步寬鬆措施。

歐洲央行是最不可能跟進採取寬鬆措施的央行,因為部分歐盟國家的復甦力道強勁。但數個歐盟周邊負債國家經濟情況惡劣,歐洲央行現在可能避談從既有的寬鬆貨幣政策退場。

本周最早召開決策的主要央行將是2日開會的澳洲準備銀行。雖然澳洲經濟成長居10國集團之首,但此時澳洲央行可能暫緩提高利率。

跡象顯示,20國集團已同意採取協調的政策以矯正經常帳失衡,避免訴諸「貨幣戰爭」,因此本周主要央行也可望採取較一致的政策以避免美元大幅貶值,確保更均衡的全球復甦。



◆ 社論-現在設國債鐘 反應已經慢半拍

【本報訊】2010-11-02 中國時報

明年中華民國將歡慶建國百年,政府債務餘額也將達到歷史新高。有鑑於國家財政急速惡化,財政部將設立「國債鐘」隨時向國人報告國債的最新狀況。然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我國公債的定義未與國際接軌,資訊揭露不完整,財政單位在國債瀕臨「破表」之際才準備設立「國債鐘」,反應似乎慢了半拍。

最近十年來,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翻了一番。財政部設立「國債鐘」,前提是必須提供完整的數據,以發揮警惕作用;如果未來這個「國債鐘」所呈現的是不完整的訊息,財政部擬據此告訴國人「中華民國的財政是全世界最好的」,這樣的「國債鐘」反而有混淆視聽、誤導大眾之嫌。

國際上對於公債的定義,除了我國《公共債務法》所規範的債務,還必須把未滿一年債務、非營業基金的自償性債務加總計算。以民國九十八年為例,若加計一年以下債務二千四百億元,以及非營業基金債務五千七百多億元,那麼九十八年度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為四.九五兆元,比官方公告版本多出八千一百億元。以此類推,民國一百年的中央政府債務負擔,若依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幾乎就要「破表」了。

令人質疑的是,監察院已對現行公債定義未與國際接軌提出糾正,未來財政部的「國債鐘」若仍以較寬鬆標準呈現不完整的資訊,這樣的「國債鐘」能發揮多少警惕作用?

政府債務負擔除了上述已發生的部分,還有未來將發生的「隱藏負債」。民國一百年總預算案中,首度揭露政府「隱藏負債」高達十三.三兆元,包括軍公教人員退休金、社會保險(公保、勞保、農保)提存不足的部分等,這些是屬於政府未來應負擔的法定給付義務,但不屬於《公共債務法》規範的債務。十三兆餘元「隱藏負債」到期一定要兌現,如果有一天政府付不出退休金,那肯定會引發社會動亂。

最近法國發生大罷工,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儘管街頭抗爭活動不斷,法國眾議院十月廿七日表決通過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將法定退休年齡由六十歲延後至六十二歲,領取政府全額退休金的年齡由六十五歲延後至六十七歲。法國總統薩科奇堅持推動退休制度的改革,原因是政府退休金已入不敷出,法國面臨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龐大退休潮,國家的退休制度再不改革,將無以為繼。

在金融海嘯之後,歐美各國面臨財政困難,再加上人口快速老化,使得財政問題雪上加霜。根據標準普爾的報告,在政策不變情況下,法國政府有關高齡人口相關支出在二十年後將占GDP的廿九%,高居歐美各國之冠;鄰近的英國,二十年後高齡人口相關支出也將達到GDP的廿%。由於人口老化引發龐大的財政赤字,四十年後,七大工業國政府負債占GDP比率將超過四○○%。這些驚人的推估顯示,歐美國家的財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英國上月即公布了二次戰後最血腥的財政緊縮政策,其中包括將法定退休年齡延後至六十六歲。

近年來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比起歐美有過之而無不及。依經建會預估,二○一五年,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二○二五年,老年人口將達二十%,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屆時退休金、健保與長期照護等龐大支出將是沉重的財政負擔。巧的是,勞保局委託的評估指出,二○二六年勞保基金將面臨破產危機,屆時必須依靠政府編列預算支應。如果沒有穩健的財政,那麼民眾真得要擔心以後可能領不到退休金了。

從政府債務急速攀升趨勢與未來人口老化所加重的財政負擔來看,我們的國債警鐘早已響起。然而,設立「國債鐘」就能抑制債務的增加嗎?看看美國,金融海嘯期間,美國國債突破十兆美元大關,「國債鐘」也破表了。事實上,如果決策者不能為人民看緊荷包,為財政嚴加把關,繼續「自我感覺良好」,設立再多的「國債鐘」,也難以發揮力挽狂瀾的作用。不論有無設立「國債鐘」,歐美的慘痛經驗,財政單位都應引以為鑑。



◆ 134項高階醫材 將享租稅優惠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0.11.02

經濟部長施顏祥昨(1)日表示,高齡化社會來臨,加上美國、大陸宣布啟動醫療改革,未來國內醫療器材產值有機會上攻2,000億元。為鼓勵業者發展,將考慮讓「第三類高階醫材」適用租稅抵減。施顏祥透露,為鼓勵國內醫材業者投入研發,衛生署與經濟部正研議要讓第三類高階醫材納入「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最快本周四(4日)立法院研商,有機會再讓134項高階醫材享有租稅優惠。

施顏祥昨天參加第三屆醫療電子與醫材國際高峰論壇,他在開幕致詞時說,去年國內醫材產值是825億元,全球市占率不到1.5%,但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及美國、大陸相繼啟動醫改,未來產值有機會挑戰2,000億元。

施顏祥表示,台灣約有500多家醫療器材企業,儘管多屬中小企業規模,國內各界都認為,台灣醫材發展潛力很大,原因是國內長年有健保體系支撐,加上具備電子材料的雄厚基礎,未來發展指日可待。

目前全球醫材產值約是2,200億美元,隨著美國與大陸各自推出高達9,400億美元與人民幣8,500億元的醫療改革方案,以及包括印度、中南美等新興市場需求日益浮現,未來幾年將為全球醫材市場增添更多成長動能。

施顏祥說,台灣醫材產值要挑戰2,000億元,才能在世界市場占有舉足輕重地位,業者可多利用品牌、通路分享商機。

我國醫材參照美國制度,依據風險分為三等級。第一級是風險最低產品,可以臨櫃辦理許可證。

一些植入式或侵入式的高風險醫材,屬於第三級,審查時須提供臨床試驗,審查時間一般較長。

立法院前幾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可享投資抵減、人才培訓抵減的醫材獎勵對象,多是「植入式」器材,立法院有意放寬植入式定義,讓更多廠商可因此受惠。

※ 相關報導:

* 劉憶如:黃金十年內容 年底定案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5947713.shtml

fsj 提到...

美二次量化寬鬆政策將登場 亞幣全揚

【聯合晚報╱記者周品均/台北報導】2010.11.03

受到美國二次量化寬鬆政策將登場影響,美元持續走弱,亞洲貨幣今日多在強勢升值的格局中,而澳洲在昨日宣布升息後對美元匯率創下27年新高後,今日回貶至1澳元兌0.998美元左右,而星元今日約在1.2883元兌1美元的歷史高檔水位,韓元也來到1110.6元兌1美元的波段高點。

匯銀人士指出,美國二次量化寬鬆政策的確立,引發市場對過多貨幣流通將推升通膨壓力產生疑慮,而澳洲與印度在通膨壓力衝擊下,紛紛宣布升息一碼,使得澳幣昨日盤中繼1982年以來,對美元匯率再次升破1元,以1澳元兌1.0025美元再寫紀錄,不過,今日澳元盤中回貶,匯率約為1澳元兌0.998美元。

亞洲貨幣上午也隨著聯準會議將宣布二次量化寬鬆金額大小紛紛走強,韓元來到1110.6元兌1美元的近期高點,匯銀人士指出,韓元上一波行情停在1110 元左右,因此,韓元是否能突破前波高點值得注意,而星元今日價位約在1.2883元兌1美元,與昨日差易不大,皆在歷史高點水位;人民幣今日中間價為 6.6818元,較昨日升值1.07分。

【記者周品均/台北報導】

受到美國二次量化寬鬆政策即將登場,美元走弱影響,新台幣今日上午以30.709元開出後,升值力道強勁,一度升破30.4元,來到30.375元,升值幅度超過3角,午盤暫收30.429 元,升值2.8角,成交量為3.57億美元。

新台幣昨日收盤在央行出手阻升的情況下,從升值反轉為貶值行情,貶破30.7元,今日開盤受到美國將祭出二次量化寬鬆政策,美元走弱的帶動下,新台幣盤初升值幅度加劇,揚升3角以上,來到30.375元的行情,是繼2008年7月以來的盤中高點。

匯銀人士指出,在美國實質經濟基本面為趕善的情況下,美元很難有走強的機會,無論二次量化寬鬆政策力道的大小為何?美元走弱已成趨勢,因此,非美貨幣都面臨升值的強大壓力,然而,在近期新台幣升值的區間內,出口商多因新台幣匯價節節上升而遲遲未出現美元賣盤,預期在進口商美元買盤已多被洗掉的狀況下,出口商賣盤出籠時將可能再推升新台幣的升值幅度。

※ 相關報導:

* 資金速撤離美國 葛洛斯:美元恐再貶20%
http://udn.com/NEWS/WORLD/WOR2/5950131.shtml

「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1日表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若繼續推出非傳統的寬鬆貨幣政策,可能使美元在未來幾年內貶值20%。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3日將宣布新的量化寬鬆措施,進一步收購債券。



◆ 名家觀點/美國經濟將多次探底?

【經濟日報╱賀安卓(Andreas Hoefert)】2010.11.03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9月間即宣布,經濟衰退顯然已於2009年6月結束。然而,你察覺到嗎?

目前爭論得最為熱烈的話題之一,正是美國經濟是否已經再度陷入衰退,即大家耳熟能詳的「二次探底」。對此問題沒有簡單答案。雖然某些先行指標顯示美國經濟再次走向衰退,但其他指標則顯示成長仍在繼續。對於近10%的美國失業人口來說,似乎衰退從未停止過。

我認為二次探底的討論可能沒有切中要害。過去兩年來,我沒聽到任何經濟學家說過美國可以輕易擺脫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衰退。多數分析人士預測,此次復甦將比以往要緩慢得多;原因在於,一向推動經濟成長的引擎─繁榮的房地產市場,這次顯然不能發揮作用。

繼2001-2002年的「淺度衰退」,另一場經濟復甦正在醞釀之中,但此次復甦同樣並未改善失業情況。而且,因房地產市場崩潰,進一步動搖八年前就遭到質疑的美國「靈活」就業市場神話。

雖然實行了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但鑒於房價是2008-2009年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因此復甦緩慢並不足為奇。但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此次金融危機已經對美國成長趨勢造成長期甚至是永久的損害;一些關鍵數據證明了這一點。2007年之前,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經濟年平均成長率不難達到3%到 3.5%。畢竟這種成長速度從1980年代開始,至少維持到2007年底,即已經存在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之久。

我認為穩定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原因是美國家庭大規模去槓桿化、金融監管更趨嚴厲以及美國政府債務飆漲,估計此次金融危機很可能使美國經濟成長下降1至1.5個百分點。

事後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美國在2002至2007年的成長只是假象,私人債務直線上升是唯一的驅動力。這從美國經常帳赤字中可以看得出來。到2007 年,經常帳赤字占美國GDP的比重提高到近8%。而且這還不是唯一的不平衡現象:多年來美國的消費遠遠超過產出。如果不計經常帳的巨大增幅,美國經濟在過去10年的成長率應該接近2.5%,而不是3%。

美國人現在真的開始儲蓄了,或者更確切地說,開始降低負債了,這使曾經營造過成長假象的引擎熄火。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貸款機構在借貸方面極為謹慎,使情況變得更糟。無論是由於監管緊縮還是金融機構需要修補自身千瘡百孔的資產負債表,借貸活動最多只能說初步恢復。

政府推出各種財政刺激措施和救助計畫,導致公共債務急劇攀升,很可能長期窒息實際經濟成長,進一步刺破美國成長泡沫。這是美國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和Kenneth Rogoff在近期發表的研究中提出的觀點。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難駁倒的觀點。

如果美國GDP增幅只有2%,而不是先前預測的3%至3.5%,那麼未來美國經濟就不只是二次探底的問題了。從這種低成長滑向衰退的可能性比起3.5%要大得多。因此,與其擔心美國經濟二次探底,我們更應該擔心未來可能出現的多次探底。(作者是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



◆ 超發貨幣43兆 大陸通膨嚴重

【陳筑君/綜合報導】2010-11-03 中國時報

大陸面臨通膨問題嚴重,民生物資輪番上漲;對此,經濟學家謝國忠直言,近來「蒜你狠」、「豆你玩」、「薑你軍」、「糖高宗」等現象都是央行貨幣超發使然,儘管央行藉升息想抑制該問題,但他認為,為時已晚。據大陸央行統計,至今年九月底,廣義貨幣餘額達六九.六四兆元人民幣(下同),按前三季GDP達二六.八六六兆元計算,超發貨幣高達近四三兆元。

針對央行貨幣超發,大陸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靈坦言,「過去一段時間,央行存在貨幣超發,特別是○九年,為應對金融危機採用『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她同時認為,日前央行升息,是向市場釋放決心調控通膨預期,及貨幣政策回歸穩健的訊號。」

不過,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央行升息來的太晚,貨幣超發已那麼嚴重,早就該收緊政策抑制通膨。」他更直指,「包括綠豆、薑、蒜、辣椒在內的農副產品輪番上漲,都是央行貨幣超發結果,多餘的錢在市場亂竄,多年累計的過量貨幣,已給中國經濟實體帶來巨大通膨風險。」

然而,就在大陸專家紛紛將通膨危機矛頭指向「寬鬆貨幣政策」的同時,大陸央行昨發布二○一○年第三季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將繼續實施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該報告稱,下階段,國民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但價格走勢的不確定性較大,需加強通膨預期管理。

除此,針對不斷升溫的通膨預期,大陸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昨在北京表示,今年中國能實現CPI控制在三%左右,肯定不會超過三. 五%。姚景源坦承,現階段確實存在物價上漲壓力,十月份CPI可能較九月高。但他說,二○一○年大陸廣義貨幣量料增長十九%,遠低於九三年的卅七%。

※ 相關報導:

* 人行專家開砲: 貨幣超發 危機四伏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5370x122010110300522,00.html

中國人民銀行多位專家及前任官員近日直指,中國的通貨膨脹與人行超發貨幣有絕對的關係。中國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近日表示,過去30年,中國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她與人民銀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周其仁與李稻葵看法一致,即現在是中國政府考慮退出寬鬆貨幣政策的時候。

fsj 提到...

社論-該擔心的是失業率而非生育率

【本報訊】2010-11-04 工商時報

行政院長吳敦義上週末南下高雄出席徵才博覽會時表示,拚經濟降失業率的成果已經浮現,如今令他擔心的是生育率始終低迷不振,他已指示相關單位拚結婚率,以增產報國。吳揆對少子化的憂心,我們認為可以理解,但施政項目優先順序應如何排列,則值得進一步斟酌。

近十年台灣的結婚對數已由一年18萬對降至12萬對,每年出生人口更由31萬人降至19萬人,生育率同步由1.68人降至1.03人;由於青年人不婚、不育,使得台灣社會少子化問題加劇。如今非但婦產科門可羅雀,嬰兒用品、褓姆及與幼教等相關行業的生意也是一落千丈,接下來小學、中學、大學都將面臨招生不足及併校的問題。面對這些紛至沓來的難題,難怪吳揆會憂心不已。

何以台灣今天結婚率、生育率急速下降?政府官員們大多認為這是年輕人觀念的問題,而不是經濟的問題。他們的論述很簡單:「在民國50年代大家生活並不富裕,但是不都生了四、五個,如今大家再怎麼窮,總比過去那個年代好多了,因此不想生小孩,和經濟情況未必有關。」

這個論述似有幾分道理。今天青年人的婚育觀念不同於昔日,確實是使得台灣今天結婚率、生育率降低的原因,但我們認為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影響台灣青年人不願結婚、不願生小孩的根本原因,絕對是經濟問題。其實,幾年前青年人走上街頭,豎起「生不起、養不起、住不起」標語時,已道出其間辛酸的處境。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台灣民眾的平均薪資是停滯的,失業率是高的,但若翻開細部資料,查查年輕人的薪資、失業率等狀況,會赫然發現年輕人的經濟惡化情形,遠超過平均水準。根據統計顯示,今天青年人的經濟困境主要呈現在三方面:

其一,劇升的失業:依甫公布的失業報告,台灣9月的失業率雖已降至5.05%,但20~29歲的青年人失業率高達8%~15%,相較去年底並沒有獲得明顯的改善。這個數字說明,當前青年人的就業困境仍比想像中嚴重許多。

其二,下滑的薪資:民國81年20~24歲年輕人的月收入1.9萬元,25~29歲年輕人為2.3萬元,到民國89年雙雙提升至2.5萬元及3.1萬元,薪資年年成長,社會洋溢著歡樂希望。這段期間青年人的結婚率、生育率極穩定,除了虎年以外每年出生人口總在30~32萬人。 然而,從89年以後,青年人的薪資逐年下滑,去年20~24歲青年人的月收入降至2.1萬元,25~29歲也降至2.8萬元。青年人薪資倒退的情況,更甚於其他族群。

其三,沉重的房貸:青年人除了面對就業困難、收入大幅下滑之外,還面臨房價飆漲的局面,其處境可謂雪上加霜。依據內政部甫公布的住宅動向調查顯示,如今國人的貸款負擔率已升至32%,台北市購屋者的貸款負擔率更高達43%。試想,以逐年下滑的薪資,如何能追趕急速飆升的房價?當微薄的薪水有四成拿去償付貸款本息時,還剩多少錢可以生活,如此青年人哪來勇氣結婚生小孩?台灣的結婚率如何不下滑?出生人口又如何不劇降?以此看來,相較民國五十年代,今天青年人的貧困程度,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很明顯,結婚率、生育率及失業率這「三率」的走勢息息相關,近幾年台灣青年人失業率升高、薪資下滑,正是導致生育率、結婚率年年下降的根本原因。吳揆認為拚經濟降失業率的效果已經浮現,現在比較令他擔心的是生育率,但我們看法剛好相反。我們認為台灣表面失業人口雖然減少,但工時不足、薪資偏低的「隱藏性失業人口」仍居高不下。這些青年人依定義雖是就業者,但微薄的薪水、不穩定的工作,這樣的就業和失業何異?

最近這段時間政府為提升生育率挖空心思,忽而以百萬元徵選催生標語、忽而補貼未婚聯誼、忽而拍寶寶宣導短片,惟這些努力的成效難以期待。日前總統府財經月報群賢畢至,老少咸集,苦思對策,但所想到的還是育兒津貼、租稅抵減等老方法;然而這些補貼又受限於財政困難,難以推動,於是又要經建會攜回研究而於年底前提報告。

我們認為,只要青年人的就業環境不獲改善,所得無法提高,任憑政府製作再動人的催生口號、影片,給予再多的育兒津貼,仍難以提升結婚率、生育率。要紓解台灣少子化的危機,根本之途仍在於重視青年人的就業,改善青年人的失業困境。只有讓青年人的就業與所得穩定成長,生育率的回升才會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 倫敦地鐵大罷工 350萬人受阻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3日電】2010.11.04

英國倫敦地鐵員工3日發動9月以來第三次罷工,參與罷工的員工總數達到1萬1000人。抗議政府經濟緊縮方案。全市四分之一地鐵站關閉,包括希斯洛機場四號客運大樓在內。350萬乘搭地鐵上班、上學的人受影響。

罷工於當地時間2日晚7時開始,為時24小時,持續到3日晚上結束。官員表示45%列車仍然運作,但許多都不停站。不少乘客改搭巴士上班和上學,巴士擠滿乘客,其他人騎單車或步行上班,有人則索性留在家中。

工會表示,當局的緊縮方案會導致2000名地鐵員工失去工作,並表示會在本月29日再進行新一輪罷工行動。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和倫敦消防員也將分別於5日和6日罷工。

據倫敦工商總會估計,倫敦地鐵罷工一天造成的損失為4800萬英鎊(約7726萬美元)。市長強生譴責地鐵罷工是胡鬧行徑,誓言不向工會低頭。



◆ 掛羊頭賣狗肉 科技廠疑變相僱陸勞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鄒秀明/台北報導】2010.11.04


朝野立委昨天在立法院質疑科技大廠掛羊頭賣狗肉,以「大陸專業人士」名義,走後門引進陸勞,移民署卻視而不見;移民署長謝立功允諾未來將全面抽查、嚴格審核,把負面作用降至最低。

國民黨立委羅淑雷在內政委員會質詢,指國內科技大廠友達光電、洋華光電、日月光半導體等科技大廠,紛紛走後門僱用陸勞,扛著「大陸專業人士來台」方式,走後門讓陸勞來台。

羅淑蕾表示,友達光電從去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今年九月二日,共申請四百五十三名「大陸專業人士來台」,移民署核准四百四十三名「陸勞」來台;日月光從九十六年二月八日申請三百六十六名「大陸專業人士」來台,移民署全部同意。

羅淑蕾舉洋華光電為例,洋華光電先前才因非法僱用上百名建教生,被揭發停止僱用,政府單位視而不見,卻仍繼續容許爭議企業申請「大陸專業人士」來台觀摩研習,今年洋華光電就引進八十六名陸勞;相關單位已違反馬總統「陸勞」不開放的政策,且嚴重剝奪本勞的就業機會。

謝立功回應指出,移民署寧願相信這只是個案,都依研習方式提出申請來台。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質疑,「什麼研習」?研習會有點名表、日夜加班嗎?這些來台人士不過是陸勞,哪像專業人士?

友達昨天澄清,大陸員工均透過合法申請來台研習,已行之有年,是以台灣總部為中心,全球策略布局的一環;目前大陸約有二萬名員工,人數與台灣差不多,但主要從事後段組裝工作,透過來台教育訓練,不僅可進一步了解公司文化,回到大陸廠也可教導其他員工相關技術。

洋華表示,移民署、經濟部投審會都已赴洋華工廠現場調查,確認大陸來台研習的員工絕無打工情事。



◆ 信用卡扣款失敗 銀行要告知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10.11.04

信用卡持卡人使用存款帳戶自動扣繳信用卡帳款,經常「凸槌」扣款失敗,金管會昨天宣布,明年元月起,信用卡自動扣款失敗,發卡銀行應在「第一次扣款失敗」後,以簡訊、電話或電子郵件等通知持卡人。

金管會說,如果持卡人是以發卡機構帳戶自動扣款者,即發卡銀行與扣款銀行是「同一家」銀行,第一次自動扣款失敗,銀行需在「當天中午12時前」通知持卡人。

但持卡人在「其他金融機構」開戶,也就是說,發卡與扣款是兩家不同的銀行,此時發卡銀行收到扣款失敗通知就有「時間差」;如果發卡銀行在「當天營業時間開始前」收到通知,發卡銀行必須在「同日中午12時前」通知持卡人。

如發卡銀行在「當日營業時間開始後」才收到通知,應在「次一營業日中午12時前」,通知持卡人。

為避免持卡人因為扣款失敗,而被要求多繳交利息或違約金。金管會昨天邀集36家信用卡發卡機構開會,針對銀行如何「通知持卡人扣款失敗」,達成以上共識。

金管會表示,由於銀行必須調整資訊系統及內部作業,這項新機制,將在明年、民國10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金管會還提醒持卡人,每月接獲信用卡帳單後,應留意繳款截止日期並按時間繳納,也要注意「繳款截止日當天」的帳戶餘額夠不夠,是否足以支付當期信用卡帳款,以避免負擔不必要的利息及違約金。

fsj 提到...

美二度量化寬鬆 Fed又購6千億美元美國債

【聯合晚報╱紐約特派員傅依傑/三日電】2010.11.04

美國聯準會(Fed)3日宣布新一輪量化寬鬆(QE2)措施,決定從現在至明年第二季結束(6月底)前,8個月內再收購6000億美元中長期財政部債券(美國債),平均每月購入750億美元。

這是Fed從去年初到今年首季發動第一波量化寬鬆(QE)、購買總額1.7兆美元資產之後,再度為壓低利率、刺激經濟而大幅購入債券,向市場釋出流動性。首輪QE大多購入抵押貸款債券, QE2則為美財政部中長債。

為拉抬經濟而連續祭出非常規QE措施,為Fed歷史創舉,也將連帶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美元大批釋出,熱錢竄流,將愈增國際匯率動盪。

Fed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3日結束二天利率政策會議,於下午2時15分(台北3日凌晨2時15分)發布聲明,作上述宣布。

QE2為Fed3日聲明最重要政策宣示,市場原先預估QE2金額在5000億美元至1兆每元,結果Fed標定6000億美元,為「低標」,因此不足以「振奮」華爾街,市場三大指數小升0.2%至0.3%收盤。股市近來持續上揚,早已反映QE2作用。

QE2之外,Fed在聲明中同時點出下列要點: 續維持超低利率「一段時間」;聯邦資金利率維持0至0.25%歷史谷底;坦承經濟復甦減速、失業率趨高、但通膨趨低,不構成危脅,反而憂慮通貨緊縮。



◆ 十年首見 企業去年研發支出下滑

【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道瓊社三日電】2010.11.04

管理顧問業者Booz公司的調查顯示,去年研發支出最高的三家企業依序是羅氏藥廠(Roche)、微軟和諾基亞。但受經濟衰退影響,全球大型企業去年整體的研發支出下滑,是逾十年來首見,削減支出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汽車、電腦、電子和工業等原本研發支出名列前茅的產業。

Booz對全球研發支出最高的1,000家上市公司進行年度調查,主要依據這些公司公開揭露的資訊。這千家公司2009年總研發支出比2008年下滑 3.5%至5,030億美元,是Booz自1997年開始這項調查以來首次下滑;不過,去年研發支出占企業營收的比率升至3.8%,稍高於前年的 3.5%,主要是因為去年的營收跌幅比研發支出的降幅還大。

Booz在報告中指出:「全球衰退影響了全球大企業去年的研發支出,但最有遠見的企業可能很快就會恢復研發支出。」

羅氏藥廠去年以91.2億美元的研發支出高居第一,二、三名依序是微軟的90.1億美元和諾基亞的82.4億美元,2008研發支出最高的是豐田汽車以78.2億美元落居第四,輝瑞(Pfizer)以77.4億美元名列第五。

六到十名依序是諾華(Novartis)、嬌生(J&J)、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以及三星公司。Booz也發現,研發支出龐大的企業不見得是公認的創新領導者。接受Booz訪調的450多位「創新主管」認為,前三大創新企業是蘋果、Google和3M,但這三家公司去年的研發支出都未擠進前十名。創新企業的四到十名依序是:奇異(GE)、豐田、微軟、寶鹼(P&G)、IBM、三星和英特爾。

Booz合夥人賈魯賽斯基指出,蘋果去年研發支出占營收的3.1%,僅電腦和電子公司正常水準的一半,但蘋果的研發效率顯然遠比許多對手強,他說:「重點是如何研發而不是花了多少。」



◆ 隨天災而來的財政土石流

【經濟日報╱社論】2010.11.04

人口密集加上極端天候日增,2008年地震、洪水、颶風等天然災害帶給全球的經濟損失達6兆元。包括台灣在內,天災損失若無保險給付,就得由國家認賠。近十年來,天災加諸政府的財政負擔已超過4,000億元,且高達八成由舉債支應,顯示政府應付天災的財政選項僵化。當2011年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占前三年 GNP比重達37.5%、舉債空間只剩3,200億元之際,已可預見「借債救災」不再是應變天災最可靠的財務援手。政府必須思考,將防災觸角擴及財政對策;否則,隨天災滾滾而來的,不僅是山崩路毀橋塌,還將有引爆國庫潰堤的財政土石流。

今年襲台的颱風不多,但從凡那比到梅姬,都帶來嚴重的災害。統計兩次風災損失,凡那比帶給南台灣的災損約30億元;梅姬肆虐北台灣,蘇花公路發生80年來最大坍方,花蓮需不需要一條聯外快速道路之議再起。不管是蘇花高還是蘇花改,二者興建經費少則500億、多則逾千億,能否順利動工,除了環評難關,還有財政難關要過。

由於巨災重建經費動輒上百億,不管對中央或地方政府財政,都是沉重負擔。以近十年為例,1999年921大地震後,政府每每以編列特別預算,籌措重大天災所需財源,迄今累計與災後重建或防災相關的特別預算多達七個,規模達4,268億元,其中有3,246億元靠舉債,占災後重建經費的76%。換言之,台灣每遭逢重大天災,政府每100元的救災花費中,就有76元是借來的,其他則由公務預算支應。

天災年年有,但政府為天災準備的安全財源薄弱。以去年度審計部決算審核報告為例,中央政府總預算編列的災害準備金僅20億元,其雖是用於緊急機動應變之用,但顯現出政府面對天災意外的僥倖心理。再看去年8月的莫拉克風災,政府估列的重建經費高達1,200億元,並全數以四年期特別預算舉債編列,平均每年需支應300億元,卻足足是災害準備金的15倍。

天災不能預期,但可防患於未然。面對天災,政府必須做好兩大功課:提高基礎建設因應天災的能力,以及要有因應災害重建的財務機制。政府應教育人民,防災如同作戰,縱使不必人定勝天,但絕不能與天為敵。因此,落實建築法規如防洪、耐震設計,做好水土保持,並對危險區域執行限建等減災計畫,都是降低人民財產損失、國家財政損失的可行作法。

增加救災財源對策的選項,是另一重點工作。舉債救災已到極限,政府應研究仿照國外導入天災保險機制,分散天災損失僅由國庫一力承擔的巨大財政風險。鄰國韓國自2002年起,政府即為公共工程投保,將公共建設的天災損失與保險公司共同分攤;經常面臨洪患的印尼政府,則為特定地區民眾提供微型保險,當水患嚴重達一定程度,受災民眾即可獲得理賠,不僅減輕國家財政負擔,也為弱勢族群分散天災風險。

國際間藉助金融、保險工具,將天災風險財務化的作法極多。2009年全球天災損失中,有四成擁有保險保障,但台灣缺乏這樣的風險概念。921大地震後,政府雖在住宅火險附加地震險,至今投保率只有20%,風災水患的投保率更低於萬分之2。不管是政府或民間,運用保險工具降低財務損失的觀念與做法都有待加強。

台灣平均每年要面對約五個颱風與一次洪患等天災侵襲,巨災帶來國庫財務吃緊的噩夢日漸逼近,政府沒有時間猶疑,人民的生命財產、政府的救災財源,都亟需注入更先進的防災意識。抵禦天災沒有別的保障,只有多一分準備,才能少一分傷害。



◆ 文建會建國百年活動預算初審 藍強渡關山

自由時報 2010.11.04

〔記者陳慧萍、趙靜瑜/台北報導〕立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昨審查文建會建國百年活動預算,僅小刪二%、凍結一億元就過關;民進黨立委管碧玲、陳亭妃痛批,文建會建國百年活動預算高達十九億餘元,項目交代不清,民進黨團提案刪除十億元、凍結二分之一,卻遭國民黨團以表決手段否決,黨團對此結果非常遺憾。

文建會以十個字交代項目

綠︰一字值九千五百萬元

陳亭妃指出,文建會預算編列敷衍草率,僅列出「辦理主題系列慶祝活動」十個字,沒有科目明細,也沒有計畫內容,就編列九.五億元,平均一個字九千五百萬元,非常荒謬;民進黨團去函文建會要求提供細目,沒想到近廿億元經費,文建會只用「三張紙」就解釋完畢,立法院還是拿不到計畫內容,根本無法實質審查。

管碧玲表示,教育委員會十二席立委中,民進黨只佔三席,對於國民黨以表決方式強行通過,民進黨十分無奈。管碧玲並強調,刪除二%的結論,民進黨無法接受,將要求預算送交院會之後,召開朝野協商,讓建國百年預算趨向合理。

陳亭妃表示,國民黨在教育委員會不惜動用本會期以來第一次表決,意思就是非過不可,完全沒有協商餘地,人民納稅錢可以這樣亂花嗎?

管碧玲表示,建國百年預算經費龐大、浮濫且籠統不清,若不交代清楚,將來恐怕如台北花博一樣出現弊端。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昨則表示,管碧玲九月曾經發函文建會要求提供建國一百週年慶祝活動計畫活動資料,文建會也有回函,不會出現只憑「相關主題系列慶祝活動」十個字就要預算的事情。

fsj 提到...

Fed的QE2大戲

【本報訊】2010-11-05 工商時報

美國聯準會(Fed)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所推出的第一輪量化寬鬆政策(QE1)效果顯著,市場一度以為,只要美、歐能渡過這個難關,佐以新興市場的高需求助力,接下來的會是一片康莊大道。然而事與願違的是,在庫存回補的循環結束之後,隨即呈現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動能不一的現象,美國陷入二次衰退的疑雲更不斷湧現。為避免如同日本一般陷入「失落十年」的困境,Fed 在3日開會後推出第二輪的量化寬鬆政策(QE2),承諾明年6月底前購入規模高達6,000億美元的長天期政府公債。然而QE2的實施是否有其必要性?6,000億美元的資金是否能達到Fed預期的結果?後QE2時代,全球經濟又將走到什麼境地?在在值得觀察。

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Fed展開QE2?《聯邦準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明定,Fed的雙重職責就是促進最大就業及維持物價穩定。然而,今年9月美國失業率仍高達9.6%,遠高於前次景氣循環擴張期的平均5.3%。另一方面,在近期經濟成長速度趨緩的情況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兩個月持平,年上漲率則為0.8%。至於Fed一向用來衡量物價水準的核心PCE物價平減指數,今年9月的年上漲率也僅及1.2%。由於目前所公布的物價指數均低於Fed認定的合宜區間1.5-2.0%,顯示美國低度通膨的危機並未解除。

政治因素也是這次Fed推出QE2的重要考量。以減稅及縮小政府支出作為政策訴求的共和黨,在剛結束的美國期中選舉取得眾議院多數,是以未來歐巴馬政府要進一步實施大規模財政政策的可能性將大為降低。易言之,在美國經濟缺乏成長動能加以物價低迷狀況無法改善,而政府又無法增加支出下,實不難理解Fed為何在此時推出6,000億美元規模的QE2。

至於QE2能否發揮其預期的效果,則尚難論斷。持正面意見者認為,Fed購入長天期債券進而壓低其殖利率,藉此引導投資人對於類如房屋及股票等其他資產的需求增加,此將造成房價的上揚以及股價的上漲,間接地透過財富效果刺激經濟成長。對此,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W. Dudley曾於10月19日的演說中表示,依據2009年3月QE1的經驗,這樣的政策效果相當於調降聯邦資金利率2~3碼,當足以發揮相當的政策效果。同時,QE2也將促使美元維持弱勢,有助於美國縮小其貿易赤字,並藉由出口的增加帶動就業的成長。

然而持反面意見者則認為,目前所作對量化寬鬆政策的評估研究結果大多基於2009年的情況。但當時QE1得以發揮刺激經濟的效果,最主要是因為美國經濟處於信貸擠壓困境,Fed適時地提供充裕的流動性,有助於金融體系免於崩解。從那時起,美國金融體系雖逐漸擺脫該困境,但取而代之的是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加以目前企業及消費者仍處在減債去槓桿的階段,對信貸的需求並不大,QE2只不過是增加銀行的超額準備,而若資金流向較為投機的市場,反而助長新一輪的泡沫,此將影響美國經濟長期的穩定性。

此外,若QE2沒有搭配政府緩和違約房貸的措施,其效果將大打折扣。事實上,對於許多房貸戶而言,量化寬鬆政策是一個看得到但吃不到的政策。美國房價從2006年7月下跌至今,跌幅接近30%。房價劇跌造成許多房貸戶房屋淨值(房價減房貸餘額)大幅縮水,甚至出現負數。偏低的房屋淨值,使得房貸戶難以將金融海嘯前的高利率貸款,轉換成利率較低的新房貸,因此房貸違約情況並沒有因量化寬鬆政策而緩解,房價下跌的壓力仍在。雖然新購屋者可以得利於低廉的房貸,但對於購屋者而言,決定購買房屋的因素並非只有利率因素,在房價確定止跌之前,房屋買氣也很難升溫。因此,QE2是否可以發揮激勵房市的作用,實在未定之天。

受到預期Fed即將推出QE2的影響,8月起國際金融市場氣氛即明顯轉趨樂觀,包含股票、債券、原物料等各種資產類別的價格均齊聲上揚。然而矛盾的是,QE2的推出乃是為因應美國經濟復甦情形明顯不如預期、且有通貨緊縮的疑慮,照理來說在經濟表現低迷下,反映經濟基本面的資產價格不應呈現這麼活絡的狀態。這樣的差異凸顯的是,在QE2實施之前金融市場早已充斥過剩的流動性,只不過這些流動性並沒有流向有助於經濟復甦的面向,反而在各個股、債、匯市及商品市場流竄。QE2是否能夠發揮應有的激勵經濟效果,抑或進一步形成市場泡沫?仍待觀察。

總之,Fed此番推出QE2新戲碼,雖然未演先轟動,但現實問題能否因此解決,目前還言之過早。值得省思的是,已往各國央行鮮少將非傳統性貨幣政策納為政策工具,就是因為一旦實施該政策,勢必會伴隨一些負面的副作用;而所謂的非傳統,也代表著這樣的政策並非常態,一旦經濟稍有回溫,央行也勢必將其貨幣政策導向正常化。因此,對於近期市場因QE2引發的狂熱,更應小心謹慎應對。

fsj 提到...

Fed拋6千億美元 熱錢衝亞洲來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955081.shtml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周小仙、李莉珩/台北報導】2010.11.05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三日宣布第二波「量化寬鬆」措施,到明年六月底為止,將再收購六千億美元(大約相當於新台幣十八兆元)公債,希望藉此提振經濟。美股受此激勵,四日一開盤道瓊工業指數就應聲大漲兩百點。

美國聯準會表示,未來八個月,每月將收購七百五十億美元公債;且去年三月實施的第一輪量化寬鬆(收購公債)到期後的二千五百億至三千億美元收益,也將再投入公債市場。如此一來,收購規模達八千五百億至九千億美元。

美國聯準會拿美鈔換公債,「淹肚臍」的美元將從銀行體系「溢」出,成了到處流竄、炒作的熱錢,「免疫力」較低、容易被炒作的新興市場警報大響,昨天亞洲股市、亞洲貨幣應聲大漲。

昨天台、韓、澳、紐、歐、英等貨幣全面狂升,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盤中劇升逾四角,最高衝到卅點二四元,快要碰到卅元關卡,尾盤央行強力干預,終場以卅點五九元收盤,升值六分。

Fed丟出六千億美元第二波量化寬鬆震撼彈,造成全球央行大麻煩。央行總裁彭淮南、副總裁周阿定及外匯局長林孫源等官員昨天立即開會研商對策,一直到晚間八點才開完。

大型銀行交易員說,昨天亞洲貨幣「升到爆」,「六千億美元熱錢海嘯正衝著亞洲國家而來,大家就等洪水什麼時候淹過來,各國都在築堤防,就看誰的堤防築得比較高!」

亞股也氣勢如虹,平均漲幅逾百分之一;台股上漲六十三點,以八千三百五十七點收盤,距今年高點僅五十點之遙。印度股市盤中一舉創下歷史新高兩萬一千兩百零六點。

※ 相關報導:

* 羅傑斯批柏老:不懂經濟學 只懂印鈔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955906.shtml

68歲的羅傑斯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演說時指出:「遺憾的是,柏南克不懂經濟學,不懂貨幣,也不懂金融,只懂得印鈔票。」他還說,柏南克「整個智識生涯都耗在研究印鈔票,只要給他一台印鈔機,他就會卯足勁猛印鈔票」。

* 和魔鬼交易?美再撒錢買公債 股匯房市恐泡沬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5954929.shtml

在2009年1月到今年3月期間,Fed已收購近1.7兆美元的公債和抵押貸款債券,各界認為此舉成功助美國脫離金融風暴和經濟衰退泥淖。不過,當時市場擔心通膨升溫,這次各界仍有類似疑慮,新的資產泡沫和通膨會不斷膨脹、美元大崩盤。堪薩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何尼形容,收購公債與「和魔鬼討價還價」沒兩樣。但Fed主席柏南克投書華盛頓郵報,強調外界誇大疑慮。

* 美再祭量化寬鬆 全球添經濟風險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2x112010110500184,00.html

另外一層壓力則是各國的匯率壓力。美國狂印鈔票,美元勢必走弱,各國貨幣升值壓力驟增;熱錢湧入新興市場國家求利,更加重升值壓力。一個多月前,各國央行的競貶、阻升,才讓全球陷入「貨幣戰爭」的陰影中,更有部分國家已祭出管制資本流入的措施。如果美國的QE2重啟貨幣戰爭之門,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風險當然大幅提高。美國的「以鄰為壑」,連向為美國馬前卒的世界銀行,在十月發表的東亞與太平洋經濟報告中,都明白指出是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引發國際資金大舉進入新興市場,侵蝕這些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對亞洲的經濟穩定造成威脅。



◆ 美股新高 大宗商品行情也狂飆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0.11.05

美國聯準會3日啟動第二波量化寬鬆政策,為金融市場帶來強大動能。美股三大指數4日都創兩年來新高,道瓊指數更回到雷曼公司崩潰之前的水準之上;大宗商品也演出狂飆行情。

聯準會3日宣布明年中以前將再購買6000億美元公債,以激勵低迷經濟。當天市場反映冷淡,直到4日全球市場才整個動了起來。

紐約股市的道瓊工業指數4日大漲219.71點,以11,434.84點收盤,漲幅1.96%,是2008年9月12日以來的最高水準。雷曼公司同年9月 15日破產那天,道瓊指數暴跌504點。那斯達克指數4日漲37.07點或1.46%,收2577.34點;標準普爾500指數漲23.10點,收 1221.06點,漲幅1.93%。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政策造成美元對全球通貨普遍下跌,美元指數下滑0.6%,降到75.85,對歐元匯價下滑 0.02%,以1.42美元兌1歐元成交。

美元匯價削弱也促成以美元報價的商品行情趁勢激揚,紐約12月原油期貨4日大漲1.80美元,以每桶86.49美元收盤,漲幅2%。

貴重金屬的漲勢更加犀利,12月黃金期貨每英兩暴漲45.50美元或3.4%,創1383.10美元的空前收盤新高。銀價也暴漲5%,寫下每英兩25.68美元的30年新高。



◆ 匯率漲不停 吃掉出口商獲利

自由時報 2010.11.06

〔記者蔡乙萱、卓怡君、陳梅英/台北報導〕美國啟動第二波量化寬鬆政策,美元貶值效應導致熱錢流竄,雖推升台股行情,但出口商卻高興不起來。電子業指出,新台幣升值幅度太快,可能在第四季出現匯損,甚至可能吃掉第四季的成長;紡織業者表示,雖然接單強勁,但因新台幣急升,利潤不升反降。由於憂心新台幣升值效應持續,紡織公會昨天聯函,籲請中央銀行抑制新台幣升值,希望藉由公權力維護產業利潤。

筆記型電腦代工產業因人工成本上揚、同業削價競爭等多重壓力,今年廣達與仁寶的毛利率,分別在第二、三季出現跌破四%的歷史新低。廠商指出,近來新台幣「升升不息」,升值趨勢明確,已有避險的心理準備,甚至在內部推演年底前升破三十元的因應對策,但新台幣大幅升值,對電子業獲利與營收認列影響相當大,對毛利率將有影響。

由於科技廠營收幾乎都是以美元計價,美元貶值趨勢下,立即影響就是營收縮水、利潤下降。手機相機龍頭廠大立光就指出,新台幣每升值一元,影響毛利率一至一.五個百分點;某面板廠主管也表示,新台幣每升值一元,利潤就被吃掉三%。

觸控面板業者勝華表示,美國狂印鈔票,美元貶值已是趨勢,將透過美元遠期外匯做避險。一位不願具名的主管則說,雖然央行都會在尾盤進場干預,但盤中波動劇烈,市場就會有預期,而且可能「過度預期」,加上廠商認列營收每筆款項時間點不同,只要美元貶值,實際上收進來的錢就是減少。

紡織業者力麗指出,往年的外銷比重較高,但因新台幣急升效應,內部也隨著調整外銷的接單出貨,今年內銷比重已提升到六至七成,因此所受衝擊趨緩;另家紡織業者遠東新則表示,公司內部有做自然避險,出口是收美金,購料也以美金支付,累計今年前九個月匯兌損失約一.九億元。

fsj 提到...

資金全球亂竄 巴西、中國鈔票淹肚臍

【聯合報╱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2010.11.06

中央銀行資料顯示,巴西、中國及俄羅斯等國家外匯存底全面暴衝,巴西單月增幅達百分之四點六三,排名第一,其次是中國的百分之三點九四;國際熱錢宛如強颱橫掃全球,巴西等新興國家外匯存底水位一夕暴漲,就像遭遇「資金土石流」。

中央銀行昨天公布,十月分我國外匯存底為三千八百三十八億多美元,較九月底增加三十三點三千多萬美元,再創新高,僅次於中國、日本與俄羅斯,名列全球第四大。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熱錢狂掃全球,九月和十月比較,各新興國家外匯存底全面暴漲,特別近來祭出強烈措施、驅趕熱錢的巴西,九月底外匯存底飆到二千六百四十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七大,與八月比較更是暴增一百十六億七千多萬美元,巴西金融市場可以「鈔票淹肚臍」形容。



◆ 美元無力 油金銅價全都飆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2010.11.06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宣布實施第二波量化寬鬆政策,美元應聲走貶,刺激商品紛紛上漲,原油衝破每桶87美元,黃金與棉花都改寫歷史新高,銅站上28個月高點,橡膠更刷新30年紀錄。

美元本周來已對歐元下挫1%,4日最低報1.4282美元兌1歐元,是1月20日以來最低。5日出爐的美國10月非農就業人口優於預期,激勵紐約原油12 月期貨盤中觸及每桶87.22美元,是逾兩年來高峰。摩根大通與美國銀行美林並預測,隨著各國央行繼續灑錢,油價明年可能站上100美元。

黃金現貨5日盤初繼續上漲5.75美元,報每英兩1,398.25美元,延續前一天的漲勢。

金價4日漲幅達3.3%,是2009年1月以來最大。墨爾本商品經紀服務公司主管貝瑞特說:「市場真的很想達陣,市場的心理好像在說,來挑戰1,400美元吧。」

工業用金屬也普遍上漲。全球第四大銅礦智利Collahuasi工人罷工,更助長漲勢。倫敦三個月銅期貨5日最高報每公噸8,769.5美元,改寫28個月新高,距離2008年7月創下的8,940美元歷史紀錄不到200美元。分析師說,如果罷工持續一個月以上,倫敦銅價將站上9,000美元。

農產品也漲聲不斷。美國黃豆期貨改寫25個月新高,東京橡膠攻上30年頂峰,中國鄭州棉花更躍上歷史高點。

芝加哥1月黃豆期貨5日最高報每英斗12.8625美元,隨後回落至12.74美元,即將寫下連續五周收漲的佳績,漲勢持續期間僅次於2009年6月5日止的連續六周上漲。

東京商品交易所4月橡膠期貨5日一度大漲5.7%,報每公斤364.8日圓(每公噸4,515美元),是1980年2月以來最高。

今年來已狂漲88%的棉花是路透/Jefferies CRB指數追蹤的所有商品中,漲幅最大者。鄭州5月棉花期貨漲幅達到單日最大的5%,報每公噸人民幣3萬1,235元(4,689美元),改寫歷史新高。

紐約洲際交易所的12月棉花期貨上漲2.5%,報每磅1.4394美元,是140年前開始交易已來最高,本周來累計上漲14.2%。

中國國際期貨公司5日發表報告說:「中國三分之一棉花須仰賴進口,棉花已進入長期牛市。」

新興市場教父墨比爾斯4日說,Fed的措施將使商品價格「不斷上漲」,「我們對商品行情深具信心,可以期待好一段時間的好時光」。



◆ 克魯曼專欄/歐巴馬 錯在不夠大膽

【經濟日報╱于倩若譯】2010.11.06

貝伊(Evan Bayh)周三投書給紐約時報宣稱,民主黨「不自量力,在嚴重經濟衰退期間著重於醫療健保而非創造就業」,許多人和他持相同看法:歐巴馬政府錯在不專注於經濟的看法愈來愈普遍。

但我不清楚人們說這句話時是什麼意思,我認為這是在批評歐巴馬的紀錄,卻不解釋要是你當總統會有怎樣不同的作為。

說歐巴馬應該專注於經濟的人,是指他應該推出規模更大的刺激經濟方案?或是指歐巴馬應該對銀行採取更強硬立場?如果都不是,那這些人在暗指什麼?難不成他應該成天皺著眉頭嘀咕:「我很專注…」?

歐巴馬的問題不是不夠專注,而是不夠大膽,他上任初期制定的經濟計畫力道不夠強,而假裝一切已步入軌道則加深這個原罪。

重大金融危機通常會產生可怕的後果:數年的高失業率。歐巴馬上任時,美國剛遭遇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前景異常嚴峻,需要深具雄心的復甦計畫。

歐巴馬當時有辦法提出這種計畫嗎?他當時可能無法說服國會通過大型計畫,或者說他需要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才可能闖關成功。

然而他當時大可大膽為之,提出真正可滿足經濟所需的A計畫,要是A計畫遭共和黨封殺,再提B計畫,並順理成章地把經濟問題歸咎於共和黨。

但歐巴馬選擇看似較安全的道路:中等規模、且明顯不足的刺激經濟方案。這並非後見之明,2009年初許多經濟學家曾焦慮地警告,歐巴馬政府的經濟計畫規模太小。

更糟的是,歐巴馬沒有B計畫。2009年底時就可看出這些經濟學家的擔憂有其道理,歐巴馬本可告訴全國人民:「前朝政府留下的經濟爛攤子遠比預期嚴重,我們需要進一步行動。」但他並沒有這麼做,他和官員們繼續宣稱最初的計畫恰到好處,隨著經濟情況持續不如預期,歐巴馬政府的信譽也進一步受損。

同時,歐巴馬政府對銀行友善的政策和言論(主要怕傷害金融市場信心),最終不但引發民怨,也對更善待銀行的共和黨有利。

歐巴馬未反駁政府有責任提振經濟的說法,導致他陷入更不利的處境。

歐巴馬首場國情咨文令我失望,當時他說:「全國家庭正勒緊褲帶,也得做出艱難的決定,聯邦政府應該共體時艱。」不只因為共體時艱不是當前經濟所需(現在政府必須支出,因為民間部門無法或不願支出),也因為這正如即將成為眾議院議長的貝納(John Boehner)在批評最初刺激經濟計畫時所說的,要是總統不為自己的經濟信念辯護,誰會為他辯護?

所以歐巴馬不是不夠專注,而是不夠有氣魄,缺乏捍衛信念的勇氣。說他不專注的人不曾解釋為何不碰醫療健保能產生較好的結果。

歐巴馬在剩下的兩年任期內還是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其中一項是幫助屋主;過去兩年他在這方面表現失職。

此外,他也可以推動B計畫,提出真正能創造就業和協助失業者的措施,讓共和黨承擔阻撓復甦的責任。

表達立場絕對有政治風險,但歐巴馬的經濟政策之所以會變成政治災難就是因為他想打安全牌,是時候試試別的方法了。(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柏南克:美量化寬鬆 也有利全球

【經濟日報╱編譯吳柏賢/綜合外電】2010.11.07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5日為聯準會的6,000億美元公債收購計畫提出辯解,表示美國經濟轉強是全球經濟穩定的關鍵,長期而言也將支持美元匯價。

柏南克在回應全球各國的批評時說:「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達到穩定物價,並使美國達到充分就業。強健且邁向復甦的美國經濟,不僅是對美國人民、也對全球復甦至關重要。」

柏南克5日在佛州傑克遜維爾(Jacksonville)大學演講並回答學生問題,並首度回應德國、中國與巴西等國官員對聯準會3日宣布新量化寬鬆措施的抨擊,各國官員認為,美國對金融體系挹注資金將衝擊其他國家,無法促進美國成長。

柏南克說:「當美國經濟強勁成長時,美元才會出現最佳基本面,我們知道美元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特別的角色。」

不過,柏南克評論美元的說法踰越了慣例,極不尋常。美元向來屬於美國財長的職權,而貨幣則屬於聯準會主席的權責範圍,雙方互不干涉。

在被問及商品價格「飛漲」是否可能威脅通膨展望時,柏南克承認日常用品的成本上升,但表示棉花與糖等軟性商品最近的價格上漲,阻擋了令人憂心忡忡的物價低成長趨勢。柏南克說:「當處在我們目前的情況下,經濟停滯、供給過剩,生產者極難將成本轉嫁給終端消費者。」

柏南克也表示,物價上漲大多要歸因於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快速成長。他說:「全球經濟不是一場零和遊戲,並不是某個經濟體變糟,我們就會變好。強健的中國經濟對美國無疑是件好事。」

柏南克在回答金價飆漲與通膨疑慮的問題時說:「我非常清楚地說,我們絕對致力於維持低而穩定的通膨水準。我們有工具,能在適當的時間轉為緊縮政策。我們會兩者兼顧。」

柏南克也指出,日本與美國的人口結構不同,使美國將能避免經濟成長「失落的十年」。他說:「我會說,美國並沒有日本所面臨的人口問題,日本正逐漸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