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把麻痺症候群」單車族 滑鼠族請當心
中廣新聞/劉怡伶 2011-01-11
一名38歲工程師,每天至少騎一個小時自行車,持續三年多,罹患了「車把麻痺症候群」,醫師提醒長時間使用滑鼠或是電視遊樂器愛好者,甚至是輪椅使用者,都得特別當心。
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復健科陳柏宏主任表示,「過度使用性損傷」是一般復健科門診最常見的自行車運動傷害。根據統計,有 51% 的民眾,及高達 85% 的競賽型選手曾經經歷過因長期騎乘自行車導致的運動傷害,上肢發生運動傷害的比例是下肢的 2 倍。同時,有高達 70% 長距離自行車手曾經有過因神經壓迫導致手麻的症狀。
「車把麻痺症候群」,也就是腕關節處尺神經病變,是一種單車族常見的疾病。症狀包括手部精細動作變得笨拙,以及手掌內側的感覺變得遲鈍或有刺痛感。
除了單車族外,手持器械技工、長時間使用滑鼠、電視遊樂器愛好者及長期使用輪椅者,都是「車把麻痺症候群」好發族群。
而「車把麻痺症候群」發生的致病原因及發生比例包括:腱鞘囊腫(8.7%)、過度使用性損傷(23.5%)、骨折或脫臼(13.1%)、挫傷(10.3%)及尺動脈疾病(8.1%)。
一旦確定是「車把麻痺症候群」後,建議以保守治療為主,一定要暫停原先的重複性壓力,多休息;再配合藥物治療、物理治療與手腕副木。如果有造成骨折或脫臼需要手術治療。「車把麻痺症候群」是一種預後十分良好的疾病,非手術治療患者通常一至三個月可以恢復正常工作及運動。
陳主任說,如果患者想要恢復騎乘自行車的運動,建議調整騎乘姿勢,上半身不要過度前傾,導致手腕壓力過大。
※ 相關報導:
* 膝關節退化有救了
2 則留言:
醫界個案證實 頸性眩暈存在
中廣新聞/張文祿 2011-01-21
醫界一直存疑的頸性眩暈,在國內出現個案,一名大貨車司機手術後出現眩暈,嚴重到不敢出門,醫師發現患者頸部結構不穩定,且椎體置入物尺寸過大,使得關節與關節之間的本體感覺接收器出了問題。
經過醫師施以第二次手術,矯正後狀況改善,醫師說,陳先生極有可能是全球第一個被確切證明頸性眩暈存在、且藉由頸椎手術徹底改善的案例。
四十三歲的職業大貨車陳姓司機,騎機車摔倒,造成鎖骨斷裂與頸部痠痛、手麻到舉不起來,陳太太說,先生在頸部手術後,成天頭暈不已,他害怕到不敢出家門、不敢走路,家計也因此陷入困境。
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外科合力找出眩暈原因,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說,陳先生內耳檢查、腦部影像和頸部血流檢查都沒問題。
分析患者嚴重的眩暈是在手術後馬上出現,頭一動暈得更厲害,從X光片發現,患者頸部結構不穩定,且椎體置入物尺寸過大,造成頸椎過度伸展,頸部的關節不穩定,使得關節與關節之間的本體感覺接收器出了問題,才會造成開刀後反而暈得厲害。
神經外科醫師黃伯仁重新開刀,更換適當的椎體護架,陳先生手術後醒來,眩暈情形立刻改善,手也可以出力。手術後一個月,眩暈現象幾乎完全消失。
張滋圃醫師說,頸性眩暈理論上存在,但在醫界始終被界定為似是而非的一種病症,因為缺乏強有力的證據,以致仍有爭議。
張醫師說,以往眩暈大多考慮內耳問題,或是腦部問題,人體掌管平衡的接收器有三種:一是內耳前庭器官,二是視覺系統,三是本體感覺器官。
醫師表示,如果三者傳入訊號產生了衝突,譬如說,當這位患者的脖子向前時,卻因為頸椎的不穩定,於是發出往後的錯誤訊號,感覺訊息在腦部產生統合問題,因而出現眩暈的症狀。
眩暈成因很多,眩暈門診患者也逐年增加,因此,暈眩特別門診也應運而生,對於眩暈患者來說,生活陷入黑暗,隨時都得擔心天旋地轉,更多案例的發現,對於找出病因,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造福更多眩暈患者。
◆ 天冷凍傷 不可泡熱水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2011.01.21 自由
今天起又有一波寒流來襲,醫師提醒,除了老年人需要注意日常的保暖之外,從事戶外工作的青壯年也應該注意手、腳保暖,以避免凍傷。萬一真的凍傷,千萬不可泡熱水,以免造成二度傷害。
慢慢回溫 讓患部組織柔軟
衛生署新竹醫院外科醫師趙明說,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嚴寒的時間很短。但是近年似乎變得冬天比較冷、比較長,且因下雨,濕度較高。過去外科門診幾乎沒遇到過的凍傷,最近就遇到兩例。
一名病例是中年婦女,就醫時,右手食指、中指末梢蒼白無血色,指尖有壞死現象,她沒有抽菸史,也沒有血管阻塞跡象,判斷應是天氣寒冷,騎機車在外奔波,未注意到手部保暖、未戴防寒手套所造成。
另一名學生假日參加烤肉活動,回家後發現手指蒼白無血色,為了恢復血色,於是去泡很燙的熱水,幾天後雙手腫脹又痛又癢,結果也是凍傷。
若凍傷已造成,吃藥止痛、止癢只是症狀治療,患部要完全恢復,還是需要時間慢慢復元。趙明建議民眾,室外溫度低於攝氏13度時,就應該注意四肢及身體末梢保暖,穿戴手套和襪子。
萬一真的凍傷,千萬不可泡熱水,以免凍傷後再燙傷,造成二度傷害;應該用接近體溫的溫度使患部回溫,(例如用40度的溫毛巾或是泡在40度的水裡),但回溫動作必須持續進行,直到患部組織變柔軟,才是正確方法。
醫界個案證實 頸性眩暈存在
中廣新聞/張文祿 2011-01-21
醫界一直存疑的頸性眩暈,在國內出現個案,一名大貨車司機手術後出現眩暈,嚴重到不敢出門,醫師發現患者頸部結構不穩定,且椎體置入物尺寸過大,使得關節與關節之間的本體感覺接收器出了問題。
經過醫師施以第二次手術,矯正後狀況改善,醫師說,陳先生極有可能是全球第一個被確切證明頸性眩暈存在、且藉由頸椎手術徹底改善的案例。
四十三歲的職業大貨車陳姓司機,騎機車摔倒,造成鎖骨斷裂與頸部痠痛、手麻到舉不起來,陳太太說,先生在頸部手術後,成天頭暈不已,他害怕到不敢出家門、不敢走路,家計也因此陷入困境。
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外科合力找出眩暈原因,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說,陳先生內耳檢查、腦部影像和頸部血流檢查都沒問題。
分析患者嚴重的眩暈是在手術後馬上出現,頭一動暈得更厲害,從X光片發現,患者頸部結構不穩定,且椎體置入物尺寸過大,造成頸椎過度伸展,頸部的關節不穩定,使得關節與關節之間的本體感覺接收器出了問題,才會造成開刀後反而暈得厲害。
神經外科醫師黃伯仁重新開刀,更換適當的椎體護架,陳先生手術後醒來,眩暈情形立刻改善,手也可以出力。手術後一個月,眩暈現象幾乎完全消失。
張滋圃醫師說,頸性眩暈理論上存在,但在醫界始終被界定為似是而非的一種病症,因為缺乏強有力的證據,以致仍有爭議。
張醫師說,以往眩暈大多考慮內耳問題,或是腦部問題,人體掌管平衡的接收器有三種:一是內耳前庭器官,二是視覺系統,三是本體感覺器官。
醫師表示,如果三者傳入訊號產生了衝突,譬如說,當這位患者的脖子向前時,卻因為頸椎的不穩定,於是發出往後的錯誤訊號,感覺訊息在腦部產生統合問題,因而出現眩暈的症狀。
眩暈成因很多,眩暈門診患者也逐年增加,因此,暈眩特別門診也應運而生,對於眩暈患者來說,生活陷入黑暗,隨時都得擔心天旋地轉,更多案例的發現,對於找出病因,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造福更多眩暈患者。
◆ 天冷凍傷 不可泡熱水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2011.01.21 自由
今天起又有一波寒流來襲,醫師提醒,除了老年人需要注意日常的保暖之外,從事戶外工作的青壯年也應該注意手、腳保暖,以避免凍傷。萬一真的凍傷,千萬不可泡熱水,以免造成二度傷害。
慢慢回溫 讓患部組織柔軟
衛生署新竹醫院外科醫師趙明說,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嚴寒的時間很短。但是近年似乎變得冬天比較冷、比較長,且因下雨,濕度較高。過去外科門診幾乎沒遇到過的凍傷,最近就遇到兩例。
一名病例是中年婦女,就醫時,右手食指、中指末梢蒼白無血色,指尖有壞死現象,她沒有抽菸史,也沒有血管阻塞跡象,判斷應是天氣寒冷,騎機車在外奔波,未注意到手部保暖、未戴防寒手套所造成。
另一名學生假日參加烤肉活動,回家後發現手指蒼白無血色,為了恢復血色,於是去泡很燙的熱水,幾天後雙手腫脹又痛又癢,結果也是凍傷。
若凍傷已造成,吃藥止痛、止癢只是症狀治療,患部要完全恢復,還是需要時間慢慢復元。趙明建議民眾,室外溫度低於攝氏13度時,就應該注意四肢及身體末梢保暖,穿戴手套和襪子。
萬一真的凍傷,千萬不可泡熱水,以免凍傷後再燙傷,造成二度傷害;應該用接近體溫的溫度使患部回溫,(例如用40度的溫毛巾或是泡在40度的水裡),但回溫動作必須持續進行,直到患部組織變柔軟,才是正確方法。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