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9

缺啟發式教學 學生欠思考力

◆ 缺啟發式教學 學生欠思考力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138110.shtml

【聯合報╱王釗洪/大學教授(嘉縣民雄)】2011.02.08

李家同教授日前批評,只有笨蛋才去看PTT。接著又指出年輕人愛看網路文章,他認為無助提升思考能力,也長不出智慧,不如多讀法院判決文。

不知是有意或巧合,學測作文便以大法官會議的釋憲文為題,加上台大校長的觀點為引,要考生論述。日前李教授參加電視節目錄影,又對台灣財經書熱銷,大家向錢看的現象,感到憂心。

李教授是資訊工程學者,他會對高科技的網路運用,以及社會文化提出警語,相信是有感而發,言人所未言。

這些現象點出一個深層的問題,台灣正面臨一個尷尬的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看什麼書,怎麼看,反映的就是當下的社會背景、文化思維。

就數字而言,台灣有相當高的人均所得,就像李教授所說「台灣應該沒有這樣(缺錢)的問題」。但是經濟的富裕,背後卻隱藏著一個社會膚淺、制度紊亂、文化貧乏的現象。台灣是不是一個成熟的已開發國家?至少經濟合作發展組織還不這樣認為。

台灣許多結構落差問題,顯現在政治、社會、法律、教育各個層面,都沒有能夠跟經濟一起均衡成長,也都需要好好提升、好好改革。這是過去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所忽略的問題。

幾乎家家有電腦,也有很高的網路覆蓋率,但內容都很貧乏。講求富裕不是不好,但是卻沒有「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胸懷。我們雖然號稱民主,但是施政仍不全然以民意為依歸,論政更是混亂一團糟。我們的司法忽視人權、違背正義、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時有所聞。

我們雖然有各級學校,也有很高的就學率,但是卻沒有先進國家那種啟發式的教學思維。小學、中學用的是考試引導教學的填鴨方法,甚至到大學也還是這樣。

說到啟發式教學,幾乎沒有大學老師敢用,這在自然科學是如此,在文史哲、社會科學更是如此。在這種師生惡性循環的慣性下,學生不善於思考或者不喜歡思考,也就不足為奇了。在網路文化的快捷、多變的推波助瀾下,李教授擔心的年輕人「長不出智慧」,可能不是危言聳聽。

※ 中小學缺乏有系統的哲學教育。



◆ 課綱再翻修? 我選擇退出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20800299.html

【林麗雲】2011-02-08 中國時報

高中國文課綱於九九年九月公布實施,豈知教育部最近又重新召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會議。今年一月二十九日召開第二次「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修訂會議,筆者反對將已公布實施的國文課綱又行修改。科長說明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列為必選或必修,乃教育部之既定政策,委員無需就此議題討論,可直接進行課綱修訂。

論孟改為四書,列為必選,教學時間長達三年,那麼國文課綱中的選修科目區域文學、語文表達、現代小說選讀與國學常識將不可能再有選修空間,國文教學情境重返八八課綱時代。筆者不否定四書的價值,但對於教學長達三年,完全抹煞學生選其他選修科目的機會,則大不以為然。至於論孟定為必選或必修,如何擠出節數?是否有排擠問題?亦須各界關心。

筆者以高中教師身分應聘參與課綱修訂,委員來自不同階層,各有不同的思想理念。修訂過程中,課綱委員字字句句都反覆推敲論辨,各自抒發其論點,在溝通、說服、票決中認真地進行修改。如社會最為關切的文言比率定為四五%~六五%,文言文參考篇目調整為三十篇,選修科目增列「國學常識」一科,都是在眾委員費盡唇舌,彼此交鋒或說服依然無法達成共識後,進行投票表決確定的。

從多次委員投票與結果,可知支持增加文言比率增加、附賞析、增國學常識的委員占絕大多數,重視語文教育、現代文學的委員僅有三位。比例如此懸殊,修定結果仍然不能盡如某些特定人士之意,在課綱修訂期間之第十五次會議,突然新增李素真、杜忠誥兩位委員,他們認為文言比率太低,三十篇文言文參考篇目太少,論孟一定要必選或必修,意圖推翻先前之課綱。眾委員雖然理念不同,都能秉持正義原則,以票決否定兩位委員提議。

令人深感唐突憤懣的是,某些特定人士在課綱修訂過程中突然「橫柴舉入灶」,硬生生加入修訂。翻盤不成,居然在課綱已公布實施,教科書將在一百年四月送審,社會大眾以為塵埃落定之際,迫使教育部重啟課綱修訂。而教育部長竟任其予取予求。

筆者以為若部長只因某些特定的反對聲音,即將課綱一修再修,則課綱永無定案實施之日;若僅刻意尊重某方意見,則亦見政府政策偏頗不公。教育部作法違反教育良知與理念,因此筆者決定退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修訂小組」,自即日起辭去委員一職,亦將此事公諸社會大眾,乞求公議。(作者為師大附中教師)



◆ 女兒的作業 拉近三代距離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138111.shtml

【聯合報╱張博智/備役上校(高雄市)】2011.02.08

今年返回台東過年,小女因為學校的寒假作業「民國一百年阿公、阿嬤話當年」,感到有些壓力。

要孩子訪問祖父母,書寫他們的當年往事,和具有教育意義的俗話諺語。這項作業立意甚佳,可以讓孩子更親近尊長,祖孫接龍,極富隔代直接傳承的意味。

小女為此有些苦惱,因為阿嬤早已上天堂,阿公高齡九十,雖然身體還頗為強健,卻是極度重聽,她怕無法和阿公當面溝通。為此,我們夫妻一路上跟她排憂解悶,不希望她為了作業,感覺負擔沉重。

幸好,小女經常與我們返回台東老家,與老人家相處,從旁得悉阿公從前總總往事,憑此藍圖寫篇文稿並不難。從除夕到初五接連六天相處,餐餐圍爐,更增添她的寫作信心。

就在返回高雄前夕,小女攤開了作業紙,不但彙整了長久的旁聽心得,還邊寫邊與我討論其中細節,好像我是她們祖孫之間的溝通橋梁。我相信這正是寒假作業設計的旨意:讓父母親帶領孩子,走進祖父母的內心世界;因為親近而增添尊敬,才能由衷的敬老尊賢。

老父曾經被日軍拉伕,遠渡重洋、遭逢大劫,所幸大難不死,劫後歸來才有我們這一代。以往,我向兩位女兒談及阿公的當年劫難,她們雖然認真聽,卻不見得入神。經過這次寒假作業的洗禮,相信她們印象更深刻,對阿公也有更深層的認識。

教育不用說教,只要精心安排,巧妙運用,自然能收教化作用。寒假作業能讓孩子主動貼近長輩、親近老人,我很認同這樣的設計。

※ 相關報導:

教改談了16年大人心態仍沒變
殘師教書32年春風化雨/看見偏鄉窮校校長的創意
給孩子需要的別讓關心成壓力
教育專業只剩通報?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國三女產子 大人伸援手了嗎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2011.02.11

一名國中三年級十四歲的小女生偷嚐禁果,卻不知道自己懷孕,在浴室生下孩子,驚慌之餘,想用馬桶沖掉,卻沖不掉,情急之下,完全失去想法就將孩子往窗外丟,你能想像這個小女孩驚嚇的程度嗎?

坐在客廳的父母,因為女兒乖巧,在校也擔任幹部,很放心的看著電視,渾然不覺女兒肚子隆起有異樣,更無法想像女兒懷孕產子,所以警察上門告知後,你能想像他們的驚詫情況嗎?

目睹女嬰被拋下樓摔死的民眾,知道整個過程後,對女生性教育不足至此,狠心拋擲無辜女嬰,家長無所知到此地步,你能想像大家的驚異指數嗎?

其實類似這樣少男女偷嚐禁果後懷孕,驚慌丟棄孩子的新聞,以前也曾發生過,但每一次大家都感嘆,現代的孩子是否性行為開放,性教育卻嚴重不足?感嘆過後,問題卻仍然潛伏在大家的忽視中,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家的孩子不會那麼做。

前些時候,與朋友聊起三毛說的一句話:人生最大的事業,就是放心。我說是何等歷練才能說出這樣有智慧的話,我希望有一天能幸福的說,我擁有最大的事業。朋友笑著說:只要你有孩子,就無法放心,做父母的永遠擔心著孩子,所以做父母的最大的福報,就是孩子能好好的成長。

「是呀!生兒子就怕一個壞字,生女兒就怕一個懷字」,另一個朋友的說法讓大家不解,她戲謔的說,就是怕女兒懷孕呀!大家笑成一團,也問我教育主管機關規定,學校不得拒絕女學生懷孕上學、學校得準備育嬰室等問題,我告訴他們,任何學校都不會拒絕,但懷孕的孩子會拒絕自己,所以與其討論不要拒絕她們,不如討論教他們如何保護自己?如何處理兩性關係?教育本應著重教導在先,而非防堵在後。

記得大學畢業不久,擔任導師的我,每天緊盯學生念書。

一名功課不差的女生數日不到校,家長說她功課壓力大,早上眼睛都腫腫的,一定是沒睡好,所以讓她請假休息,我每天去鼓勵她,與她談心,她最後告訴我,眼睛腫是因為暗夜哭泣的結果,「我懷孕了,老師帶我去墮胎好不好」,那孩子睜大眼睛求我,我也睜大眼睛搖頭。

我告訴她,一定要讓父母知道並幫忙處理,她說父母一定會殺了她,我協助勸說家長,接受這個事實,並幫助孩子,但第二天起,那孩子不再到校,我也家訪不到人,家長更拒絕說出她的去向。我每每想到那孩子說起好奇偷嚐禁果的嬌羞,再說到懷孕的驚恐,暗夜哭泣無助的模樣,便要難過不已。

是否我們有可能努力讓孩子知道,禁果偷嚐不得?是否我們有可能守護孩子的成長?若答案是不可能,那我們是否能在她暗夜哭泣時,細心察覺並能伸出援手?最重要的,是否我們不要再討論一番後,又將問題忽視?



◆ 防霸凌 快健全校園輔導團隊

【林萬億】2011-02-11 中國時報

去年底爆發的桃園縣八德國中校園霸凌案,近似一九九五年底發生於臺北市成淵國中的學生性騷擾案,都是啟動學校輔導體制改革的推手。當年成淵國中男生集體性騷擾同班女生,社會各界要求增強學校輔導專業知能與專業輔導人力。於是,隔年初《國民教育法》第十條修正,明訂「輔導室得另置具有專業知能之專任輔導人員及義務輔導人員若干人」;同時,迫使教育部推出「國民中學試辦設置專業輔導人員實施計畫」。然而,兩年後,教育部以經費拮据為由終止該計畫。十五年下來,校園的輔導體系仍然殘缺不全。

如今,八德國中的校園霸凌案也在民意壓力下,促成《國民教育法》第十條的再次修正。明訂國小二十四班以上設輔導教師一人;國民中學每校置一人,二十一班以上者,增置一人。明年八月實施,五年內完成設置。此外,國中、小得視實際需要,另設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班級數五十五班以上的學校,至少設專任專業輔導人員一名;直轄市、縣(市)政府應置專任專業輔導人員,視實際需要統籌調派之;其所屬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校數合計二十校以下者,置一人,二十一校至四十校者,置二人,四十一校以上者以此類推。所需經費由教育部視實際需要補助之。

其實,八德國中的情形在臺灣絕非罕見。每一次的校園輔導改革都是犧牲許多學生的權益換來的。如果真能好好改還算勉可告慰犧牲者,萬一又是虎頭蛇尾,實在說不過。這一次,教育部的回應是一個月內連開十次會,校園反霸凌全國總動員。這股對校園霸凌宣戰的熱潮能持續多久,不難想像,這又不是頭一遭。

真正的關鍵在校園輔導團隊的建立。依教育部的規畫是設置縣市學生心理諮商中心,以為回應。這是劃錯靶、射錯箭,真正的處方是強化校園輔導團隊工作。首先,校園即將增加的專任輔導教師,若不具輔導專業,也只是聊備一格;其次,即使增聘的是專業輔導教師,還是無法因應學生問題的複雜性,缺乏家庭、社區、社會的視角,很難完整處理學生所面對的中輟、逃家、吸毒、貧窮、自傷、憂鬱、性侵害、性交易、家庭暴力、涉入幫派、校園暴力、網路成癮、偏差行為等問題。

因此,建立以導師、輔導教師、學校社會工作師為主力的校園輔導團隊才是正本清源之道。教育部期待把少量的學校社會工作師放在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做為整合社區資源之用,根本是搞錯方向。學生心理諮商中心設在校園之外,接受學校轉介個案,很難介入學校體系。其實,許多學生問題的源頭是學校制度、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校園文化等,絕非將學生抽離出校園即可有效處理。

更何況將學生帶離校園到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去接受處置,很容易讓學生被貼標籤;教師也可能將難以管教的學生都推給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屆時,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將人滿為患;且弱化了學校本身的輔導功能;更何況憑學生心理諮商中心的人力配置與專業屬性,有能力處置各種複雜學生問題嗎?而此時學校社會工作師因脫離校園,且只被賦予社區資源整合的單一角色,綁手綁腳。這根本是兩敗俱傷。

學校輔導團隊需要學校社會工作師進駐校園,提供學生、學校、家庭、社區評估與介入,以及結合社會局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與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組成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為基礎的輔導團隊。而學生心理諮商中心則在校外提供專業支援。

(作者為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fsj 提到...

7月指考、基測 可吹冷氣了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02/15

放心吹吧 報名費不漲價

7月考季動輒超過30度以上高溫,讓考生不僅要承受考試壓力,還要承受高溫煎熬。教育部今天宣布,今年7月起大學指考與國中二次基測,將全面開放考生可以吹冷氣,但統一設定考場冷氣溫度為26至28度,所需的冷氣與電費約3000萬元,全由教育部埋單,報名費不漲價。

教育部從去年4月開始研議大考是否要開冷氣?經過民調顯示,有超過8成5的受訪家長希望全面開冷氣,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表示,考前一周會進行冷氣的檢修與測試,確保所有冷氣都可運轉並達到需求溫度,如果冷氣噪音太大也會進行維修,如果考生仍擔心冷氣噪音困擾,可以自備耳塞,但進考場前必須讓試務人員檢查。

不吹冷氣 安排室溫考場

大考中心表示,為了公平起見,大學指考與二次基測全部都開冷氣,如果考生擔心26度的溫度太低,可以自備薄外套。今年的大學指考報名表,也會增列是否要開冷氣的選項,由考生自己決定,如果放棄冷氣考場,會另外安排室溫考場。

林聰明指出,今年7月安排大考考場,將以已有冷氣設備的學校與教室為主,並考量交通便利性。如果真的無法兼顧,將由教育部補助經費裝設,不會提高大學指考或二次基測的報名費,請家長放心。

冷氣不足 新北市待克服

大考中心則表示,目前僅新北市部分地區有待克服,已發文給新北市教育局請求協助,其餘地區都已經找到有冷氣的考場,今年大學指考確定可以全面吹冷氣。

至於國中二次基測,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副主任許志銘指出,北北基聯測加上免試入學,今年二次基測報名人數可望創新低,二次基測考場將盡量與大學指考相同,避免過度浪費,讓考生都可以在應試時有冷氣吹。

※ 為什麼非得在七月考?



◆ 反霸凌 明天秀貼紙穿粉紅T

中央社 2011.02.15

反霸凌,全台一起來,明天上午8時全台各級學校同步展開,活動包括張貼反霸凌貼紙、穿粉紅T恤等,並有17名縣市首長響應。

教育部為讓友善校園週達到教育體系總動員目標,規劃在明天(16日)上午8時0分,取諧音「零霸凌」,運用中小學校朝會時間辦理「推動友善校園反霸凌活動」,教育部統計,有17名縣市首長、2名副首長參加。此外,警政署也指派各縣市警察局長及少年隊長參與。

各校反霸凌活動包括張貼反霸凌海報、貼紙、佩掛粉紅色飾品、各項表演、活動劇、有獎問答、反霸凌宣示等,同步向校園霸凌說「不」。

另外,桃園縣八德國中日前由於霸凌事件受矚目,教育部網站上公告,宣示活動將在八德國中舉辦,桃園縣教育局長吳政達認為是貼標籤,拒絕配合,還說若教育部執意派人前往,將辭去局長職位抗議。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表示,網站上公告為內部人員疏失,對此事感到抱歉;桃園縣選擇哪所國中舉辦,教育部立場都是尊重地方,桃園縣如果不歡迎教育部的人員,教育部就不會派人去。



◆ 「防震頭套」像粽子 功能可不少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賈寶楠/桃園報導】2011.02.15

國小昨天開學,消防局在4所學校辦防震演習,首次使用自行設計的「地震防護頭套」,色彩鮮艷被小朋友笑稱「小紅帽」,戴起來又很像「粽子」、「雞頭」,頭套吸引力強,不必用手拿書包頂頭避難,讓小朋友演練更用心、有秩序。

消防局長謝景旭表示,希望往後有機會把開學第一天訂為「防災日」,讓社會大眾更關注防災工作。

謝景旭說,地震防護頭套來自日本「防災頭巾」概念,日本地震頻繁,早年日本媽媽用棉布幫孩子製作防災頭巾,上學隨身攜帶,發生地震隨時使用,平常還能當成椅背墊、枕頭,附加功能不少,因為是必備品,很多便利商店都買得到。

但消防局的改良版功能更多,頭套上繡製的男女學生Q版造型圖案,順便提示穿戴方法,個人資料卡可加註姓名、血型等資料,方便災難急救,頭套兩側相當耳朵位置,各有一處圓孔,讓使用者聽覺無阻。

災害管理科長呂大慶說,輕微地震時,校園及教室可能掉落燈具、瓷磚、水泥塊、教具等,頭套有3公分厚的吸震鋪棉,可保護頭肩避免砸傷。

此外,使用頭套不必再用手拿書包頂頭,疏散或受困時有利雙手摸索逃生,昨天在桃園市桃園國小、蘆竹鄉光明國小、楊梅市瑞塘國小、大溪鎮大溪國小的對照演練,都證明使用頭套逃生較迅速、不易混亂。

「小紅帽」、「有點像粽子ㄟ」,昨天演習時,小學生戴起來你看我、我看你,笑聲不斷,還有人說加件披肩就像超人了。

不過一開始演習,大家立即收起笑聲,按消防人員指示動作,確實感受地震防護頭套的作用。

謝景旭說,這種頭套就像安全帽,發生火災時,把頭套淋溼,蓋在頭部能避開高溫,增加逃生機會。消防局預計逐年撥發,教育局也承諾配合撥款、募款,最好讓全縣小學生一人一個。

fsj 提到...

大陸科技紮根 美國覺醒… 台灣該反省了

【聯合報╱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1.02.16

最近美國歐巴馬總統在國情咨文中特別強調,大陸在科技上的飛躍發展,他將目前的情況和當年俄國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相比,美國必須急起直追。我們注意的往往是大陸在高速鐵路、半導體工業、通訊工業上的成就,其實重要的是,大陸之所以有這些成就,絕非偶然,他們是的的確確做了往下紮根的工作。如果沒有這些往下紮根的苦功,我們是不必恐懼的。

要看大陸往下紮根的工作,不妨看看科技研究方面的出版,我並不太熟悉大陸的出版品,可是我發現:機械工業出版社、國防工業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科學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出版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這些出版社都出版相當多討論實用性科技的書籍。

因為我是學電機的,我曾經在服預備軍官役時,對雷達很有興趣,所以我稍微看了一下這些出版社所出版關於雷達的書籍,我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我的感覺:「他們做的研究的確是在往下紮根。」為什麼呢?因為科技發展不能只看別人做出來什麼,而是要將別人到底如何做的,弄得一清二楚。

我現在舉一些例子:

有一本書討論雷達的環境和電波傳播的特性,這兩者有密切的關係,而電磁波傳播的時候,會因為地球以及太空的環境而有所不同。比方說,電磁波碰到樹林的話,它的傳播就會有各種的問題,在海上傳播有更複雜的問題。

這本書長達四百多頁,將各種傳播的問題都討論得非常徹底,和這一本書有關的就是電磁環境的基礎,當然這本書是寫給內行人看的,但是也算是深入淺出,尤其有關於天線的原理,更是講得很清楚。我覺得大陸顯然很重視電磁學,而遺憾的是,在我們國家重視電磁學的教授和專家已經不多了。

和電磁學有關的一個大學問是電磁脈衝,大陸也有有關電磁脈衝的書,詳細介紹電磁脈衝的原理。有關雷達的,我至少還找到兩本有趣的書,一本是超視距雷達技術,所謂超視距乃是因為地球表面是有弧度的,所以不能看得非常遠,如果雷達訊號的傳送距離要很遠,這種超視距的雷達就變得非常重要。另一本書是有關於精密雷達追蹤的原理,這本書中也有追蹤所用的線路圖。

最令我大吃一驚的是,大陸居然有人對先進國家的儀器(如示波器)也做了徹底的分析研究,並且也寫了書。

我一直提倡往下紮根的重要性,我也一直希望我們的國家社會能重視科技的發展,美國總統已經正式地提醒美國人要再度投資在科技發展上,可是我們必須知道,如果我們不能徹底地知道先進國家已有的技術,而成天高唱創新,我們是不可能有好的成就的。大陸的這些出版品充分顯示他們在做往下紮根的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徹底,我們不能不反省了。



◆ 校園反霸氛圍 集體面對惡勢力

中央社 2011.02.16

貼紙、海報、粉紅T,全國各校宣示反霸凌。這樣的宣誓,能否有效「制霸」?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張文昌說,「只是形式上的作為」。

任職台北市松山家商的張文昌說,感受到政府的反霸決心,但此舉象徵性遠大於實質助益。「這就好像小朋友去跟老師說數學聽不懂,老師卻回答『你要認真上課啊』,但關鍵在於,老師應該換個方式教啊!」

張文昌說,有效反霸關鍵在於「資源、法令、校園文化」。資源方面,並非每所學校都有專任輔導老師;法令方面,應規範家長配合事項,不然家長回一句「我沒空」,第一線教師也沒轍。

另外,校園文化方面,張文昌說,「通報流程暢通」是制霸關鍵,否則學生身處霸凌暴風圈,為求自我保護,甚至偏向支持霸凌者,心想「這樣我就不會被欺負」。

張文昌說,如果遇校方視若無睹,對受凌者更是雪上加霜。他說,不只桃園的八德國中,北市也有少數校方怕媒體大幅報導,希望將相關案件「大事化小」;教師通報霸凌案,竟遭懲處,「那你叫這些老師怎麼辦?」

台北市芳和國中教務主任鄭淑里擁有多年輔導霸凌案件經驗,她指出,受凌、霸凌雙方都應接受情緒管理、社會技巧訓練輔導。

受凌者方面,不少人因社會技巧不好、不容易察覺別人反應,深受語言霸凌、關係霸凌困擾,例如分組時永遠落單、找無組員。面對這種案例,她曾輔導學生改變溝通方式,遇到霸凌者時不顯現害怕、甚至幽默以對,例如有學生總是被嘲笑太胖,她就教受凌者坦然回答,「對啊,我就是大胖子啊。」

霸凌者方面,鄭淑里指出,不少人純粹想藉此展現有能力控制別人、想在班上獲得地位。她說,最重要的是建立全班甚至全校的「反霸氛圍」,讓集體意識制裁霸凌者;少了舞台,霸凌者力量自然會被削弱。

至於如何形成集體反霸凌意識?她舉例,自己曾透過影片教學,播放霸凌議題電影「薔薇騎士」,讓學生分組扮演霸凌者、受凌者、旁觀者與家長,不但要分組上場演戲,還要以全組填寫學習單方式,探討「你喜不喜歡這樣(當霸凌者或被霸凌)?為什麼?」

鄭淑里說,每個班級小組討論結果皆是一面倒,多數學生表示不認同霸凌,還有人表示對霸凌者的鄙視,「這樣很低級耶,不要搞小動作嘛!」達成反霸共識。她強調,強化共識後,進而形成反霸凌氛圍,是制止校園霸凌的治本之策。



◆ 我見我思-校園壓迫 陰魂不散

【何榮幸】 2011-02-16 中國時報

最近看過印度賣座電影《三個傻瓜》的人,應該會對萬能科大學生邱智彥靜坐抗議感受格外深刻。教育的目的是要啟迪自由心靈,解嚴二十多年後還會有學生因為成立社團被退學,顯示校園壓迫的陰魂仍無所不在。

《三個傻瓜》男主角不願向僵化的師長權威、學校規定、同儕傳統屈服,特立獨行一再激怒校方,甚至幾度瀕臨被退學命運,但他最後仍以第一名畢業,不斷學習、追求卓越而自然獲得成功。這種老套勵志故事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在於編導說故事的方式清新流暢,情節緊湊對白精彩,三個小時觀看絲毫不覺疲憊。

然而,現實世界從來不是如此簡單。邱智彥從去年四月起爭取成立異議性社團「邊緣之聲」未果,今年一月更遭到校方以連串理由退學,邱智彥因而在校門口第二度靜坐抗議至今,並引起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及網友的聲援。由於雙方各執一詞,此案非但無法像《三個傻瓜》片中戲劇化撤銷退學處分,反而可能成為大法官六八四號解釋文出爐後首宗學生向校方提告案例。

我仔細了解雙方說法後發現,萬能科大校方雖強調「邱智彥十一月二十五日提出申請,就要學校立即審核後准予設立;學校還未開始作業,他已在校園內靜坐。校長在十二月二日批准邱智彥成立社團,但附有『不要再靜坐』的條件,但他不接受。」看似邱智彥無理取鬧,活該被退學,但最關鍵的問題其實是:去年四月至十一月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邱智彥是在去年四月開始申請成立新社團,為何校方認定十一月才提出申請?理由很簡單,因為校方課外活動組多次以「名稱不佳」、「參與社團學生系所數不足」等理由拒絕收件,等到邱智彥十一月終於符合校方要求送件但首度靜坐抗議後,又在他頭上加了「阻礙車道」、「未經同意違法錄影」、「公然侮辱師長」等罪名,最後記兩大過、兩小過而退學。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校方一再「刁難」,成立新社團這種稀鬆平常的事何須拖延半年之久?而校方竟以「不要再靜坐」做為批准成立新社團的條件,這又是哪門子的教育心態?更深層來看,解嚴後已經二十多年,校方竟然還能以「名稱不佳」、「參與社團學生系所數不足」等理由或內規限制學生社團成立,這豈不是對解除戒嚴、校園民主的最大反諷?

二十多年前台灣校園仍然籠罩在「特別權力關係」的禁錮中,當年大學生因為成立新社團遭校方打壓、懲戒時有所聞,並不令人驚訝;沒想到今天還會有學生因為相同理由遭到退學,由此更加彰顯大法官六八四號解釋文具有的與時俱進意義。

邱智彥事件已再度提醒我們,當校園外的台灣社會不斷進步之際,校園內高高在上的指導與壓迫心態仍可能原地踏步,而且整整停滯了二十多年。

fsj 提到...

王文華:改變遊戲的人

【聯合報╱王文華】2011.02.18

台北國際書展剛結束,今年紅的是電子書。

這一波電子書熱潮,從去年四月iPad上市開始燃燒。影響的不只是出版業,還包括IT、媒體、遊戲等產業。

蘋果之前的iTunes,也改變了音樂、電視、電影等產業。現在很多人直接在iTunes商店「租」電視節目,任何時、地,在手機上就可以「看電視」。

像蘋果這樣,用新產品或商業模式,為顧客創造價值,重寫了一連串產業的規則,就是商業上所謂的「改變遊戲的人」(Game-Changer)。

比如說E-mail改變了通訊的規則,影響了郵政、電話等產業。數位相機改變了照相的規則,顛覆了底片、照相館等產業。

Game-Changer的人或公司,不滿於「做得更多」或「做得更好」,而專注於「做得不同」。任天堂的Wii不是把遙控器做得更精密,而是創造一根前所未有的「魔杖」。微軟的Kinect體感技術進一步加碼,完全不需要遙控器。而歐巴馬能贏得總統大選,不是因為他更有經驗、更會募款,而是他從種族、經歷、政見、競選方法上,都完全不同。

Game-Changer有兩個特點,一是眼光大而遠,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觀察整個產業出了什麼問題。發明汽車的亨利福特說:「如果我聽顧客的意見,只會發明一匹跑得更快的馬。」讓馬跑得更快是頭痛醫頭,發明一輛四輪轎車就改變了遊戲規則。

第二特點是深入準確地了解顧客。福特了解顧客要的是「快」,不是「馬」。iPhone了解我們不喜歡按一顆顆的鍵盤。iTunes了解我們討厭為了一首好聽的歌去買一整張CD。在美國打敗百視達的線上租片公司Netflix知道我們不甘晚一兩天還片就要付高額罰款。而團購網站Groupon看到我們每一個人都貪小便宜。

看得廣、看得深,就會有顛覆性的想法,進而「做得不同」。而不會為了「做得更多」,整天忙得半死。但到頭來只是在過時的模式上,替死馬做人工呼吸。

台灣的養育和教育,不鼓勵我們做Game-Changer。大部分父母期望孩子找到安定的工作,大部分老闆期望員工守規矩。我們教孩子「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卻忘了告訴他們:玩樂也能激發出無窮創意!我們教孩子「鐵杵磨成繡花針」、「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卻沒有告訴他們若找到對的施力點,沒必要吃苦,也不需要繡花針。我們要員工按部就班、腳踏實地、亦步亦趨、循序漸進,卻徹底扼殺了他們跳躍性的思考、和革命性的創意。

這絕不是說「吃苦」、「勤奮」、「腳踏實地」不重要。Apple花了十七年發展平板電腦,失敗無數,最後才有iPad!但若把「吃苦」當作成功的保證,甚至是不用大腦的藉口,那就可惜了。Apple在吃苦改良iPad之前,想到了「應用程式」(App)這樣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這才讓iPad和過去的平板電腦區隔,讓所有的苦,都有了價值。

台灣擅長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我們有世界一流的代工業。現在可以開始把事情「做得不同」,創造更多的國際品牌!這是百年大計,卻值得政治家、教育家、企業家和每位家長一起參與。時代和遊戲都已經變了,與其追逐一匹更快的馬,我們應該為自己、員工、和孩子,都裝上輪子。(作者為作家)

fsj 提到...

我碩博士人口 年底增至百萬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2011-02-20 工商時報

內政部昨(19)日指出,去年底,我國具研究所學歷的碩、博士人口已達到92萬5千人,依此一成長的速度估計,今(100)年底我國碩、博士人口將達100萬人,高學歷人口比重之高已在世界名列前茅。

內政部發布統計通報指出,99年底台灣具研究所學歷的人數已達92萬5千人,具大學學歷者達398萬1千人,兩者合計占我國15歲以上的25.1%,此也代表,國內15歲以上人口中,每四名就有一名具有大學以上高學歷,十年前這一比率還不到10%。

依教育部統計,民國70年代中期每年自研究所畢業的碩、博士只有4千多人,到了80年代中期升至1萬5千人,隨著國內大學廣設研究所招生,如今一年畢業的碩、博士高達6萬3千人,這是台灣碩博士人口快速成長的原因。

內政部指出,近十年我國各教育程度人口中,以研究所程度的人口成長最快,近十年平均年增率15.5%、大學居次10.1%。

96年~99年國內具研究所學歷的人數依序為72萬2千、78萬9千、85萬5千、92萬5千,內政部官員說,以此一速度推計,今年底台灣的碩博士人口就將升至100萬人。

這位官員表示,碩博士如今進入職場起薪遠不如十年前,但仍比大學學歷者高,政府部門近年約聘人員幾乎都具研究所學歷,私人企業給碩博士起薪也較高,這應該是國人追求高學歷的原因。

依教育部統計,98年在國內大學畢業的碩士近6萬人,博士3千7百人,學士22萬7千人,合計29萬多人,對應內政部人口統計,在 20~24歲這個年齡層有61%具大學或研究所程度,若以15歲以上的人口觀察,也有25%具大學或研究所程度,內政部官員表示,台灣高學歷人口比重,在全球已名列前茅,甚至已超越不少先進國家。



◆ 為偏鄉童築夢 老樹下建書屋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02461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南投縣報導】2011.02.19

青年建築家簡志明為偏鄉兒童築夢,今年寒假帶著台灣各大學建築相關科系學生和教育部替代役男,前往南投縣信義鄉人和村羅羅谷部落人和國小執行果核再生計畫,在百年樟樹下為小朋友打造閱讀書屋。

中原大學建築系學生聶巧林說:「很高興下鄉幫偏鄉小朋友營造一處閱讀天地。」北科大創意設計系學生曾柏傑說:「我喜歡手做的感覺,幫小朋友築起一座閱讀空間之夢,感受鄉村的熱情。」

簡志明前年暑假,發起為偏鄉弱勢族群建築築夢,今年二度下鄉。他表示,平時服務社會頂尖階層,下鄉服務弱勢,覺得更充實。

這座閱讀書屋由北科大建築生命周期研究室負責規畫,一年前進駐部落,由部落領袖、耆老、族人老師、小朋友共同參與設計討論,讓設計權回歸部落,團隊發動志工協助築夢,今天完成木構骨架;書屋室內設計,將交由使用的小朋友和部落老師設計。

人和國小校長許秀勳說,部落師生計畫在書屋擺設六年級的畢業製作「木雕年曆」,三、四年級的「布農籐編與布織」、低年級的布農串珠,讓全校師生參與部落閱讀書屋建築過程。

部落老師表示,閱讀書屋的設計,結合羅羅谷部落的精神地標「120年老樟樹」,以老樹創造閱讀環境,吸引小朋友注意和興趣,創造閱讀樂趣與想像的氣氛。

簡志明說,這次活動在財團法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主辦下,獲長春藤盟校與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誠美與震大建設、王小瀋與許華山建築師等贊助,還不足30多萬元,還需要社會捐助幫忙,讓小小的閱讀希望得以在部落圓夢。

fsj 提到...

如何減少爛翻譯?

【黃樹仁】2011-02-21 中國時報

台灣公共場所的爛英文翻譯已經被笑話多年,終於引起政府機關的重視。根據日前中國時報報導,交通部發起雙語標示糾察活動,請國人共同尋找各種交通設施與風景區的錯誤標示。

這是好的開始,但遠遠不足。不足者二。一是對問題的嚴重性理解不足,二是解決方法不足。

所謂對問題理解不足,指的是國人普遍低估了學習外語的困難,不瞭解台灣英語人才水準偏低的程度。台灣各級學校都很重視英語課程,書店裡滿架英語學習刊物,英語系畢業生與留美學生到處都是,在在造成英語人才很多的假象。其實台灣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不但不能閱讀英文報紙或文件,而且一看到英文,就自動視而不見。如果受命翻譯英文標示,只能查字典胡譯一通。結果是道路、公共場所、甚至大學校園裡的英文指標,錯誤累累,慘不忍睹。而他們的主管通常連檢查翻譯的勇氣都沒有,更不可能看出翻譯錯誤。

如果簡單的交通標示如此悽慘,更複雜的英文翻譯當然也不會高明。台灣各地方博物館、古蹟現在幾乎都有英文解說。以我親眼所見者而言,錯誤比比皆是。絕大多數英文解說至多只是文法勉強正確,但詞不達意,甚至幼稚可笑。我查閱台灣幾個頂尖高中的英文網頁,也發現多數詞不達意,甚至不知所云,成果卻如此令人搖頭。為什麼?

東亞語言與歐洲語言差異甚大。若非從小經常聽讀,亞洲人學英文確實很難,寫作尤其難。台灣的大學英語系畢業生極少英語通順,留美的大學教授們,閱讀無礙,但若要以英文投稿,絕大多數必須花大錢請英美專業人員修改英文。留美教授大都有此自知之明,大學也編了預算讓教授們請人改英文。但大學之外的機關主管、企業主、中學校長們,顯然並不知道他們的本土翻譯與英語老師其實無法勝任中翻英的工作。若要確認此點,只要請大學裡的英美籍教授或補習班裡的英美籍老師讀讀自家的英文解說或網頁,便可知曉。

但請注意,一般外籍老師並不熱心更正台灣人的英語。例如,台灣學生說英語時普遍以teacher來當面稱呼自己老師。卻不知teacher一詞在英語是教師之意,是職稱,並無中文裡「老師」一詞蘊含的敬意。西方人是不會當面稱呼自己老師teacher的。

要國人在可見未來普遍改進英語能力是不切實際的。但在政治、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確實有使用英文的必要。解決之道在認清現實,謀求制度化改善。

就日常生活的道路標示、菜單等而言,涉及無數的地方機關與商家,期望他們各自尋找合格的翻譯人員無異於緣木求魚。交通部身為交通設施與觀光的主管機構,與其光是消極獎勵糾察錯誤,不如積極提供正確翻譯。針對常用的設施標示、菜單、菜色解說等,聘請國內外專才翻譯審訂後,公布在網站上,鼓勵需要的機構與商家就便查用,並且定期更新增補。

就比較複雜的博物館及機關學校的解說翻譯而言,相關主管們必須體認本土翻譯人才水準不足的殘酷事實,以及合格翻譯的昂貴。一般翻譯社或本土高中老師或可勝任英翻中的工作,但通常無法勝任中翻英的任務;能夠翻譯制式商業信件的人通常不能翻譯有關歷史文化的說明。本土的合格中翻英人才極罕見。博物館或學校的解說翻譯,通常需要英美國家來的譯者,而他們索費非常昂貴。捨不得花錢,只好鬧笑話。與其鬧笑話,不如暫且不要有英文版。(作者為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主管機關應統一譯名。

fsj 提到...

父母都聽障 無言的身教 教出滿分生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02927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縣報導】2011/02/22

獲知學測滿級分,嘉義縣協同高中王耀緯,直奔父親王秋界上班的機械工廠,用手語向父親道謝;王耀緯的雙親都聽障,從小父子只能筆談溝通,無聲世界更勝有聲。

王秋界滿臉笑意的寫說:「很高興,教育兒子沒有白浪費!」父以子榮的喜悅全在臉上。

其實在兒子趕到工廠前,王秋界就已輾轉得知兒子考了滿級分,傳簡訊向兒子道賀。

「我不太會手語,從小與父母就只能筆談!」王耀緯說,他很感謝父母,能給他一個無憂的環境,讓他專心讀書。「小學有次國文成績考不好,考卷拿回家,媽媽打我手心,筆寫責罵我不用功!」

王耀緯說,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聽障,「看父母溝通比手劃腳,還以為是外國人」。長大才知道,父母為養家,在職場上要比別人更辛苦。

王耀緯說,父母因為聽障沒辦法教他注音,「我的注音符號是外公、外婆教的」;因為他怕血,未來考慮選讀電機或土木系。

王秋界則寫說,熟悉大多數注音符號,還會翻字典,甚至在日曆紙寫下工整「台灣」兩字。「兒子想讀什麼,鼓勵他!」

「當我得知耀緯家庭背景,很驚訝!」導師李欣柔說,耀緯謙虛樂於幫助同學,但他不自卑,樂觀自信,「耀緯給大家啟示是,只要孩子像他一樣人格特質,家庭父母不是學習障礙。」



◆ 滿分生捨明星校系 走自己的路

【聯合報╱本報記者/連線報導】2011/02/22

大學學測成績昨天寄發,今年多達一九九人考七十五滿級分,十年來最多,比去年的一一二人大幅提高,其中不但有來自中崙等社區高中或弱勢家庭的學生,更有許多滿分生很有主見,不隨波逐流,捨台大醫學系等傳統明星校系,想就讀實踐服裝設計系、台大大氣科學系;也有人立志當無國界醫生,甚至為了這個理想不讀台大醫學系,而要念陽明醫學系。

以往學測滿分生的第一志願,幾乎都是台大醫學、電機、法律等傳統一到三類組第一志願,但今年滿分考生卻展現更多自主性,堅持興趣與理想。

例如北一女二類組滿分生黃怡璇,最想讀的,是大家想都沒想到的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她父親擔任家飾設計師,她體認到「好的設計,可為生活帶來便利」,對美學產生興趣,平常喜歡看設計雜誌,也會用縫紉機縫製手提袋等手工藝品,或繪圖設計女裝,同學買衣服都會請她當顧問。但考慮名校問題,她坦言「非常猶豫」,還是會同時申請台大電機、成大工業設計等系,等結果出爐再說。

台東縣去年滿分考生郭威鎮,跌破眾人眼鏡申請台大大氣科學系,台中一中今年滿級分考生施居誠也想就讀同一系,他長期關心全球暖化,師生形容他「熱愛地球,非常誇張」,為節能減碳,即使家住潭子,仍每天花一小時騎車上學。

今年還有不少學測滿級分考生立志要當無國界醫生,甚至捨棄第一志願台大醫學系。雲林縣正心高中考生劉家綸就表明想讀陽明大學,因陽明醫學系有熱帶醫學的相關研究,有利他未來擔任無國界醫生;他對「無國界醫生組織」不分種族、宗教與政治立場,對病患無私奉獻,十分感動。

為了當無國界醫師,台中一中滿級分考生鄭智鴻準備申請香港大學醫學系,「先融入全英語學習環境,擁有全球觀點,從事跨國醫療工作,比較有實力!」

台中女中滿級分考生王柔樺、溫翎雅,也想成為無國界醫師組織成員。王柔樺說,她閱讀台灣無國界醫師宋睿祥的故事,深深被打動,高三才決定拚醫學系,「台灣醫療資源已飽和,我想為弱勢國家的醫療努力!」



◆ 學測,一場沒有正義的考試

【洪峻澤】2011-02-22 中國時報

昨天學測放榜,不管幾家歡樂幾家愁,考生將被迫進入有些人要全力衝刺、有些人卻可放牛吃草、既尷尬又矛盾的高三下學期,因為學測是場沒有正義的考試。

學測的全名是學科能力測驗,在高三兩學期間的寒假舉行,要考所有學科,但只併成五大科:國、英、數、社會科和自然科。看似各科並重,實則十分偏重國、英、數,而輕社會科和自然科。學測規定第一類組(文法商)要考自然科,第二三類組(理工醫)也要考社會科。雖然通識課程和專才教育的分界仍有爭議,也見仁見智,但在教改口口聲聲要減輕學子負擔、快樂學習的大纛之下,文法商組還要考物理化學、理工組還要考歷史地理,和以前的舊聯考相比,其邏輯正義何在?

現代人類文明的重心是科學,粗分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但兩者差異天壤。學測採用五大科計分,會讓有志於歷史科的考生,歷史科只占總分一 /十五,將來毫不相干的數、物、化竟要占二/五;想讀化學系者,化學只占一/二○,國文社會科也占二/五,這種高舉通識教育為理想,卻扁平化、甚至漠視專業科目比重的考試制度,真能挑選出適才適性、有潛能的學生嗎?這不是與大學考試選才的目標背道而馳嗎?

學測在高三寒假舉行,但範圍只有一到四冊,也就是根據高中一到四冊(即整個高中學程的三分之二)成績就要決定大學的考取與否,高三的五、六冊則形同虛設完全不必採用,這種考試設計可說完全漠視高中三年六冊的精神!再者,對採循指定考試(簡稱指考)分發入學的學生更是不公平。

依據學測成績,即可經由個人申請或推薦甄試(陸續於五月放榜),或繁星入學(人數較少,但三月初就放榜)等多元入學方式進入大學。但等待放榜期間是煎熬的:前二種方式尚須準備口試、筆試和備審資料(自傳、校內外比賽成績…),但卻還得同時兼顧高三下學期的課程;因為如果學測考不上,還要考指考。對有家庭資源的考生,口試的準備、模擬、甚至補習,還有備審資料,多可由家長代勞捉刀,弱勢家庭的學子就只能完全靠自已,這是極端不公平的。

學測後若幸運錄取(越來越多,高達四成),那就真的自由自在了。高三下的課就不必上了,老師可以睜隻眼閉隻眼,但卻會干擾繼續要準備指考的同學(對學測結果不滿意或落榜者,約六成),這一切荒謬的景象都是制度造成的。

筆者以自身經歷舊聯考、和陪伴子女學測及指考的經驗,只能吶喊:學測是一場沒有正義的考試!

(作者為外科醫師)

fsj 提到...

學童幸福調查/逾55%小朋友憂校園安全

自由 2011.02.23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你們家的小朋友幸福嗎?講義雜誌昨發表「小朋友幸福大調查」,結果發現,有八十四.三%的小朋友覺得現在是幸福的,數據創下十一年來的新高、較去年成長七個百分點。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五十五.八%的小朋友擔憂校園安全問題,數字是六年來新高,顯示校園霸凌與暴力隱憂已不容忽視。

講義雜誌今年以全國四十四所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童展開調查,共有效回收兩千一百七十四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八成四的學童覺得幸福,幸福的最大定義則是「溫暖的家、父母的關心、與父母同樂」,比率達三十一.六%。

而孩子做什麼會幸福?超過三成七的學童都認為是「一起出去玩」,其次是「運動」、佔十九.四%。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蔡文哲提醒,「家庭的關懷與支持」是孩子感覺幸福的最大要素,「一起」、「與父母」更是學童感覺幸福的關鍵字。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五成五的學童擔心校園安全,其中最憂心的是「暴力」、佔比四十三.二%,已連續四年居冠,比例還較去年提高七個百分點,擔憂「被偷或被搶」的比率也達三十三.三%、擔憂「性侵害」者則達二十一.七%。

蔡文哲則表示,校園霸凌與暴力問題已不容忽視,臨床上確實有孩童因受霸凌而向門診求助,但已是嚴重的狀態,家長得從前端注意,例如:孩子拒絕或害怕上學?是否焦慮或睡眠不安穩?

他提醒,家長要冷靜探查孩童狀況來源,不要馬上就反彈、衝到學校找事主,反而會導致情況惡化。



◆ 她們的「臭香蕉」 國際科展獲獎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6169248.shtml

【聯合報╱記者劉星君/屏東縣報導】2011.02.23

屏東高工化工科三年級張簡翊晴與林郁庭,利用爛掉的香蕉發酵產生氫氣,上周參加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以「利用農業廢棄物進行連續產氫之研究」獲得大會二等獎,被遴選為可出國比賽的候選作品之一,師生都與有榮焉。

家住屏東縣高樹鄉的林郁庭去年發現南部香蕉產量增加,香蕉價格慘跌,家中附近香蕉園統統都是丟棄香蕉,深感可惜,「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廢物再利用,讓爛掉的香蕉變成有用?」

林郁庭邀同學張簡翊晴一起研究,兩個女生下課後到水果攤找「爛到長蛆的香蕉」,林郁庭回家跟蕉農要爛香蕉,展開不眠不休的科學實驗。

「妳們身上好臭哦!臭到身上都長果蠅了!」同學開玩笑對她們說,每當她們從實驗室回教室,同學第一反應都是「臭死了」,將爛掉的香蕉打成泥,餵給菌種吃,香蕉泥味道很臭,「洗都洗不掉」。

兩個女生每天忍受爛香蕉的惡臭,「現在不敢吃香蕉」,後期她們也嘗試用爛掉木瓜,她們笑說「爛掉的木瓜比較香,不會那麼臭」。

上周參加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她們從257件作品脫穎而出,獲二等獎。比賽中,林郁庭說,學會更有自信表達。張簡翊晴看到北一女學生充滿自信表達方式,大受激勵,上台報告也會搭配肢體動作,展現從容的一面,爭取出線機會。



◆ 第二期5年500億初審/氣候變遷研究 台大out 中央in

自由 2011.02.23

〔記者胡清暉、林曉雲/台北報導〕氣候變遷議題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台大在第二期「五年五百億」提出「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但初審未通過。

台大學術副校長陳泰然質疑,台灣是全世界最脆弱的地方,這個議題極具前瞻性,但由於台大提出十個中心,審查時可能基於數量上的考量未能通過,他認為不合理。

第二期「五年五百億」初審已結束,台大共提出十個中心,涵蓋理工、醫學公衛、人文社會等領域,不過,「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健康科學與智慧生活中心」未通過。

成大提出六個中心,但「防災與永續環境研究中心」、「太空研究中心」未通過;至於清大、交大初審均通過六個。中央大學提出的「數位學習中心」、「光學與光電中心」、「環境與能源」、「複雜系統與電漿中心」均通過。

在私校部分,中原的「薄膜技術發展中心」通過初審,長庚、高醫、中國醫藥大學也有中心入選。

對於台大有兩個中心在初審被刷掉,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很可惜,認為國內只有台大才有實力可以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陳泰然表示,在審查時經常要看是否已有研究成果,但氣候變遷的議題較為前瞻,目前成果未必顯著。

教育部副司長楊玉惠回應,初審是針對各大學提的中心進行專業審查,複審才會以學校進行整體考量,不過,教育部認為,「中心太多,資源會分散」。

據了解,在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初審由中央大學的「環境與能源」入選。中央副校長劉振榮表示,中央希望資源集中,只提了四個中心,而且中央有地球科學學院、太空遙測中心、衛星接收站、環境研究中心、災害防治中心,在國內大學裡最為完整。

fsj 提到...

國二生越級科展 打敗高中名校生

公視新聞 2011.02.24

台中市大雅國中二年級學生張芳瑀,藉著簡單的工具做實驗,證明水不一定往低處流,水滴在高溫略微傾斜的鋸齒金屬表面,反而會往上爬,這項發現讓他越級參加全國科展,結果獲得物理與太空科學類的一等獎,打敗其他明星高中學生,將代表台灣參加國際賽。這名學生出身一般家庭,靠著自學跟喜歡做實驗,讓他有相當優異的表現。

水都一定都是往低處流嗎,就讀國二的張同學要用實驗證明,那可不一定。

鋸齒狀的鐵條大火加熱,溫度提升到攝氏四百度以上,再將水滴滴在發燙的鐵條上,真的沒看錯,水滴居然往上爬坡。

就讀國二的張芳瑀意外發現,在鋸齒狀的表面上,水滴流動會有一個固定方向。在高溫而且稍微傾斜的鋸齒金屬表面,會因反向動量而往上爬坡。原因就是把水滴在鋸齒的鐵條上,接觸面會產生水蒸汽,蒸汽會推動水滴往上爬,指導老師說,這和過去物理學上提出的論調大不相同。

不像一般學生下課忙於補習,張芳瑀喜歡在實驗室裡作實驗,出身一般家庭,父母都是工廠的作業員,對他來說,分配時間自我學習是很重要的事,接下來他將代表台灣到加拿大參加國際科展。

只有15歲的年紀,靠著自學和對研究的堅持,也在這場比賽中,越級打敗其他明星高中的對手,實在很不容易。



◆ 防雨鞋套 高工生巧思獲專利

中央社 2011-02-24

「數十萬學生雨天上學,鞋子不會淋濕了。」私立台東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黎瑞娥發明「隨身防雨鞋套」,不僅獲得國家專利,已有廠商表達興趣。

就讀公東高工電腦繪圖科三年級的黎瑞娥說,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經常下雨,學生鞋子淋濕,整天上課都很不舒服,影響上課情緒,市面上現有的「防雨鞋套」攜帶穿戴都不方便,因此她構思符合學生的防雨鞋套。

「我終於讓襪子變成雨天防止鞋子淋濕的防雨鞋套」,黎瑞娥高興地說,她發明的防雨鞋套「輕便到可以無負擔地隨身攜帶」,同時,進入教室後,也不必脫下來,直接拉到足踝上,要用時再拉回穿著的位置即可,實用又十分方便,創意更是破表。

同學和老師看到黎瑞娥設計模型,都覺得很有創意。黎瑞娥說,一年級學校開設創意課程,讓她學會發明步驟與方法,當時畫了很多草圖都不滿意,直到高二下,一天早上她正在穿襪子時,屋外下起大雨,她心想「襪子狀的防雨鞋套最方便了!」。

於是黎瑞娥親自畫草圖及設計圖,製作模型並撰寫專利申請,因為就讀公東高工電腦繪圖科,學會3D繪圖,半年後順利取得國家專利證書。她說,「可以讓數十萬學生雨天上學,鞋子不會淋濕」,心裡的高興真是難以形容。

公東高工校長藍振芳表示,黎瑞娥國中基測分數很高,原可錄取第一志願的國立高中,卻因為興趣,選擇讀公東高工,在校3 年,品學兼優,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技能方面更獲得乙級證照,又當選班長,表現優秀,能夠獲得專利,全校師生都為她高興。

藍振芳表示,黎瑞娥的「隨身防雨鞋套」,輕便且效果非常好,市場價值看好,獲專利消息傳出後,就有廠商詢問,且國內知名發明協會邀請她代表國家,參加莫斯科阿基米德國際發明競賽展及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學校也要推薦她,參加2011年的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

fsj 提到...

興趣是王道 冷科系也能出頭天

中央社 2011.02.26

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寄發成績單,考生面對申請入學,都關心自己能上哪裡。事實上,人生不是只有大學4年,放長遠來看,專家一致建議,選擇校系不是考量前景,首重興趣才是王道。

每到高中生升大學的時候,媒體總是聚焦在所謂的「熱門」科系,包括醫學系、電機系、商管學系等,家長們也希望孩子能夠選擇有「錢景」的科系,以後就不用愁錢事。

無奈的是,很多家長都不知,不少學生是讀完大學4年,才發現這不是他的興趣,畢業後,幸運的是找完全不相干的工作,不幸運的就面臨失業的風險;或是學生沒興趣,乾脆就不讀書了,二一後再重考,如此更「浪費」時間。

再者,冷門科系,真的沒「錢途」嗎?事實並非如此,專業領域到達一定程度時,自然就是財源滾滾來,被視為冷門科系的文學系、戲劇系,系上教授演講邀約不斷,還讓主辦單位吃閉門羹。

也因為如此,在學校看學生看多的教授們,每年總是苦口婆心的勸學生,選系不是要選「錢途」,而是要選「興趣」。

成功大學教務長黃吉川表示,高中到大學,學生必須要調整心態,大學要自己靈活運用時間;有興趣的科系,學生將來才能繼續往前,「有興趣走遠路才不累」,才能面對挫折而不敗,並且進一步開拓學習空間。

黃吉川建議,現在家庭都有網路,考生可上網查詢有興趣的系所資料。

中央大學教務長李光華表示,選擇校系,要衡量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最近很多高分學生,不再一窩蜂擠進醫科,而是朝向自己的興趣,有人選大氣科學,有人選化學,就是很好的現象。

李光華以自己為例說,他數學「不好」,就不會選數學、物理,而選擇化學,加上自己很有興趣,就能持續不斷。

他還說,有興趣「行行出狀元」,麵包師傅也可以做到世界第一,沒興趣的科系,就算大學4年念完畢業,薪水也不高,但把有興趣的專長深化,也是可以出人頭地,薪水也是在水準之上的。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校長陳振遠表示,今年學測成績較高,看過去篩選的結果來填志願會不準,由於題目簡單,程度好的考生未必能展現實力。

曾經在評鑑中心任職的陳振遠認為,考生在選擇申請校系時,應考量興趣與能力。他建議考生,可以上評鑑中心網站查詢學校校務發展,再進一步去學校網站查詢想就讀系所的資料,例如教師專長等。

「台灣女科學家新秀獎」今年得主之一、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副教授余沛慈就說,平常在實驗室的日子是很孤獨寂寞的,甚至可以說很鬱卒的,但是有興趣支撐,就能繼續下去。

專家都期盼,學生申請校系首重興趣,才能發光發熱;考生們,聽見了嗎?



◆ 地震專家馬國鳳 盼研究能減災

中央社 2011.02.26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馬國鳳,九二一大地震第2天,就帶著日本學者前進災區,並且主持國際合作計畫,解開車籠埔斷層的奧秘,躍上國際舞台,獲得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1963年出生在宜蘭蘇澳的馬國鳳,高中時就非常喜歡數學和物理,大四時,看到老師寫了一堆波動方程式,從此下定決心要當個地震學家。1993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返回中央大學任教。

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大災難提供了學術界重要的寶貴資料,地震發生後第2天,馬國鳳與日本學者組成研究團隊,進入災區考察,由於交通中斷,靠著雙腳走到目的地。

2004年她參與「台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這是一項由台灣主導的國際合作計畫,有台灣、美國、日本、德國學者共同參與,鑽取斷層帶的岩芯試樣,用以探究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成因和生成機制。

研究團隊發現,斷層錯動時,滑移帶的滑動厚度影響到地震能量的釋放;經由滑移帶的紋路式樣和分布,可推算地震發生的週期。同時,研究團隊進一步計算出地震斷層滑移的厚度和地震能量的分布,是世界首次觀測到大型地震的斷層滑移厚度,並得以成功量化地震發生時的破碎能及熱能。

九二一地震後,中央大學舉辦了1場校內地震研究成果發表會,由於九二一地震與馬國鳳的理論相符合,馬國鳳在台上越講越興奮,結束後,有學生跟她說「老師,您剛剛好像講得太興奮了」,她才猛然發現,自己只想到科學,卻忘了這是場大災難。

從此以後,馬國鳳總是在想「我能夠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以更虔誠的心面對科學。現在的她,最希望研究地震的結果,能夠協助減少地震發生時所帶來的災難,目前正與相關單位研究,便宜有效的地震減災工程應如何建置。

重要的研究發現,使得馬國鳳受到評審委員的青睞,獲得今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馬國鳳說,她會好好、實在地做研究,她與優秀的科學家還有一段距離,希望自己能不斷的創新與挑戰。

台灣大學理學院院長羅清華表示,馬國鳳是1位傑出地球物理學家,除學術上獲得肯定外,也成功將台灣的名字帶上國際舞台,馬國鳳不只是位科學家,而是位傑出的科學家。

馬國鳳的學生說,馬國鳳做研究很嚴肅,對問題研究也是非常認真思考,但是私底下卻是個非常活潑的人,而且還是個好媽媽,每天晚上都會回家煮晚飯給女兒吃。



◆ 研究全球暖化 高中生獲獎

中央社 2011/02/26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6日電)全球暖化有多嚴重?新店高中高二學生李芷郁和陳思穎研究多個國氣象站資料發現,北緯地區,越高緯度暖化越嚴重,獲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地球科學學科第一等獎,將赴美國參賽。

台灣科學教育館表示,2 人獲得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地球科學學科第一等獎,除獲大會頒發獎座、獎狀、獎品外,並獲選為美國第62屆國際科技展覽會 ISEF(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正選出國代表,由科教館聘請相關領域專家輔導。

指導老師、新店高中教務主任白佩宜表示,學生自己上網搜尋日本、韓國等氣象測站資料,分析全球暖化溫度上升趨勢;研究結果發現,日本暖化問題比台灣嚴重;目前正蒐集更多測站資料,準備前往美國比賽。

陳思穎表示,看到電視講述全球暖化的情形,剛好學校有科展比賽,就和李芷郁著手研究,探討各測站數十年來暖化程度的變化;研究結果發現卻與地球正在迅速暖化,有一段差距。

她表示,有些地方的氣溫長期趨勢是上升,近10年的狀況卻是下降;有些地方的氣溫一直穩定而持續上升;有些地方的冬季越來越熱,夏季越來越冷,年溫差越來越小。

陳思穎說,從科展中可以發現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感覺很新奇,記得有1 次做很久都沒有結果,感覺很累,但沒多久卻有結果出來,她和李芷郁高興得跳起來。

她說,自己很喜歡文學和科普,由於從小做志工,對社會工作非常有興趣,因此選擇唸文組,科展研究當興趣就好。



◆ 湖東國小2學童 書法揚名國際

日本全國新春書道展奪最高榮譽特選

自由 2011.02.26

〔記者張聰秋/溪湖報導〕努力終有成!彰化縣湖東國小小四男學童黃柏舜和小六女學童陳采玲,為了寫「天下太平」和「展望未來」各四個書法字,參加國外書法競賽,賽前下苦功,先坐著學寫小楷,再站著練習大楷,每次寫一千字重覆不斷,用掉的紙張和墨汁數不清,皇天不負苦心人,兩人的作品在今年日本全國新春書道展二萬三千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奪下最高榮譽特選殊榮。

二萬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由日本東京市明治神宮舉辦的第五十七屆全國少年新春書道展,參賽對象除了日本學生之外,還有台灣、德國等國外學生參加,評審出二百件第一名的特選作品,在日本明治神宮公開展覽。台灣人的書法作品揚名國際,兩位小學童稱得上是台灣之光。

黃柏舜是台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信雄的孫子,從小二抱著好奇心學寫書法;談及獲獎心得高興地說,都要感謝阿公和阿嬤鼓勵,因為每次他練寫書法,阿公和阿嬤總會再三欣賞,不斷誇獎他好棒、寫得漂亮,他聽了高興而自信心培增,快樂的因子也化解了他站著練習書法寫到腳酸的疲倦感。

黃柏舜、陳采玲苦練有成

黃柏舜說,賽前五個月,經常到指導老師洪新民的書法工作室練寫書法,每次寫二個小時,從小楷、中楷再到大楷,循序漸進,剛開始坐著寫手腕還可靠在桌子,寫到後來就得手腕懸空站著書寫,寫久難免兩腳酸麻,不過,每當聽到長輩誇獎,就再激起他練寫的鬥志。

同樣摘下特選的小六女學童陳采玲,四年前被學校推動寫書法風氣感染而開始接觸書法,她的得獎作品目前還在日本展出,昨天她帶來了平常練習寫「展望未來」書法作品,本身也很會寫書法的湖東國小校長陳瑞吉讚賞其作品氣勢磅礡,書法底子打得紮實,很了不起。

另外,該校學生在洪新民老師指導下,參加國內各項書法競賽屢傳佳績,去年全國書法比賽該校小五女生童雅慈也勇奪特選獎項,為學校及個人爭光。

fsj 提到...

亞裔學生太多了?

【徐麗玲】2011-02-27 工商時報

■亞裔學生大量增加改變了校園生態,強大的競爭壓力隨之出現,導致一流大學的白人學生日益減少。

■"Diversity has enriched these schools, but it has also put them at risk of being increasingly fractured along ethnic lines."-Maclean's

目前正是加拿大的高中畢業生等待大學錄取許可的時刻,今年的大學申請過程中,陸續出現了加國媒體對亞裔學生激增的激烈論戰,以及美國「虎媽」一書在北美引發對華裔教育方式的議論,使得華裔學生對加國校園所造成的衝擊特別受到關注。

加國移入人口快速增加

每年11月是加拿大的高中畢業生開始準備申請大學的時候,加拿大的麥克林雜誌於去年11月刊登了一篇關於大學教育的專題報導,它用了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標題 "Too Asian?" 言下之意就是亞裔(文中即指主要是華裔)學生已成為加拿大一流大學中的多數,而這是一項值得關注的議題。此文一出立刻引起各方撻伐,雖然該雜誌稍後更換了標題,但迄今仍餘波盪漾。

加拿大的亞裔學生激增,主要是移民大量湧入造成的,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近十年來快速增加,他們的子女陸續到達申請大學的年齡。在另一方面,加國學校學為了開闢財源,近年積極赴亞洲招生,也改變了校園生態。在國際學生之中,仍然是以中國大陸的學生最多。根據加拿大政府的資料,2009 年加國有近20萬名國際學生,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約為5萬名。

不論是新移民、國際學生或是在加國本地出生的華裔,共同的特質就是注重學業成績,對於課業所投注的時間普遍遠超過白人學生,他們所表現的強烈企圖心正在改變校園文化。根據該雜誌的描述,亞裔學生專注於學業,以爭取最佳成績為目標,對其他學生構成強大壓力,因而造成了兩種結果:一是有意申請一流大學的白人學生成績落後,故不得其門而入;另一方面則是這些大學之中的亞裔學生較多,致使部分白人學生不願意申請,因為在學業上要與亞裔學生競爭太困難,他們希望能過歡樂的大學生活,不想放棄多采多姿社交活動而完全淹沒在書本中。

亞裔學生成績優 勝白人

由於加國大學主要是以高中在校成績來決定錄取與否,使得亞裔學生在申請大學時佔有明顯優勢。該篇報導便舉出1920年代美國常春藤名校因憂慮過多猶太裔學生佔據名額,而捨棄僅以學業成績做為錄取標準的制度,將學生在體育及其他課外活動方面的表現也列入考量,藉以扭轉族裔失衡的現象。現在這些常春藤名校則以秘密的配額制來決定亞裔學生的錄取名額,並保障白人學生在校園中的比例。

這種論調不但挑起極為敏感的種族議題,並且似在暗示加國大學也應倣效美國常春藤名校的做法,流露出主張白人學生應享有免於競爭的特權心態,同時也顯露了面對亞裔學生競爭的憂慮和恐慌。而稍後在美國引起熱烈討論的「虎媽」一書,坦率指出白人的教育方式將使子女喪失競爭力,恰是呼應了該雜誌的疑慮。所幸麥克林雜誌的論調並未得到其他主流媒體的響應,多數反而是認為加拿大的白人學生不應迴避公平競爭,因為如果連校園內的競爭壓力都望而卻步,未來又如何能迎接全球化之下的國際性人才競爭。(作者為本報駐溫哥華特約撰述)




◆ 用教育拯救非洲

【陳穎柔】2011-02-27 工商時報

■教育是非洲復興的基石,透過教育培育具責任感的菁英,終結非洲貪污的惡性循環,讓非洲大陸從此脫胎換骨。

■We can bring change in one generation. How we train our leaders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教育是促進社會朝向自由、和平與和諧的利器之一,受過西方教育的阿瓦(Patrick Awuah)毅然拋下在美國的事業,重返祖國迦納,實現用「教育」改善非洲社會的遠大抱負。

1985年阿瓦赴美留學,他原以為他會在美國落地生根,但13年後他決定回國貢獻心力。迦納經歷了逾10年的和平、民主和繁榮,然而教育革新仍是非洲最棘手的挑戰之一。

2002年阿瓦在迦納首都阿克拉(Accra)郊區的拉邦尼(Labone),創立了「艾塞思大學」(Ashesi University College),雖然首屆招收的學生只有30人,但阿瓦懷抱著遠大的夢想,欲利用教育徹底讓非洲大陸脫胎換骨。

培育菁英 終結貪污

去年11月阿瓦於杜哈舉行的「世界教育創新高峰會」,向教育專家發表有關全球教育的演說中表示,「非洲已經到了轉捩點,民主已踏進非洲大陸,我們可以為下一代帶來改變,如何教育未來的領袖將會讓非洲改頭換面。」

「艾塞思」在迦納阿肯語(Akan)是「開始」之意,阿瓦創設艾塞思大學的目標,即是培育具責任感的菁英,終結非洲貪污的惡性循環。阿瓦表示,「我們希望在非洲復興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迦納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且是非洲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最高的國家之一,然而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報告顯示,總人口數達2,300萬的迦納,成人識字率僅有65%。阿瓦表示,「只有5%的人接受國中以上的教育。」

阿瓦先後在賓州的史瓦茲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和加州柏克萊大學哈斯商學院求學,畢業後在微軟西雅圖總部擔任程式經理。1990年代末期,他的兒子誕生以及微軟援助盧安達難民的募款活動,喚醒了阿瓦的社會責任感。

阿瓦表示,「成為父親後我開始思考,非洲對我的小孩而言有何意義,當時非洲陷入一片混亂,索馬利亞處於無政府狀態,而盧安達則爆發種族大屠殺,但我不能坐在西雅圖的家中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什麼事都不做。」

社區服務 培養責任感

阿瓦發現迦納大學生最大的挑戰,便是缺乏實務訓練,讓他們畢業即失業,在微軟的協助下,艾塞思大學具備最先進的電腦設備,該校4年制的學士課程係與柏克萊、史瓦茲摩爾和紐約大學的教授共同設計,提供企業管理、管理資訊系統和電腦等學位課程。

此外,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也一樣重要,他表示,「非洲的學生重視權利更甚於責任感,我們必須改變這種觀念。」艾塞思大學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必須進行社區服務,「這是改變生命的體驗,讓他們了解真正的領導特權在於協助社會。」

艾塞思的學生就業中心主任山姆表示,99%的學生能在畢業後5個月內找到工作,大多投入金融和石油產業。阿瓦指出,「我們的學生在市場非常受歡迎,而且我們也扭轉了傳統觀念,去年的學生會長係由女性當選,創下迦納首例」。

阿瓦表示,「我常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我們必須相信非洲的學生很聰明,而且具備進入真實世界的技能,於是奇蹟便會出現。」

fsj 提到...

聯合國:全球2800萬兒童 因武裝衝突沒上學

【中廣新聞/陶泰山】2011-03-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發布2011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報告說,全球有2800萬兒童被武裝衝突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

這份報告說,武裝衝突不僅使兒童失去受教育的機會,還使他們淪為被強姦、性暴力、對學校的攻擊及其他侵犯人權行為的受害者。

從1999年到2008年,全世界共有35個國家受到武裝衝突的影響,老師和學生成為衝突的受害者。

據統計,在全球無法上小學的適齡兒童中,有2800萬兒童生活在受衝突影響的貧窮國家,佔失學兒童總人數的42%。

此外,目前的人道主義援助體系對兒童的關注不夠。報告說,只有2%的人道主義援助資金用於教育,而且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夠兌現。人道主義援助在教育方面的資金缺口高達20億美元。



◆ 大陸貧困生 窮到連發育都遲了

中央社 2011-03-02

窮的意義是什麼?對大陸一些貧困地區學生來說,貧窮代表著要餓著肚子上課、代表著身高體重低於正常標準、也代表著維他命C的攝取量幾乎為零。

大陸貧富差距過大早已不是新聞,而是深刻發生在許多人身上的真實生活,黑龍江晨報引述1項調查報告,暴露了一些農村學生因為貧窮而出現嚴重營養不良。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2010年下半年對青海樂都縣、雲南尋甸縣、廣西都安縣和寧夏西吉縣等4個大陸國家級貧困縣農村寄宿制小學的1674名小學生做了體檢,得出一些充分反映了貧窮的驚人數據。

調查發現,與2005年大陸全國學生體質測量結果相比,受訪學生中,10歲年齡組學生的體重比2005年農村學生平均體重少了3公斤;13歲年齡組中,男、女生體重分別輕了10公斤和7公斤。

至於男、女學生的身高,則分別比2005年大陸全國平均值矮了11公分和9公分。

此外,受調查農村許多13歲男童的身高和體重,只有相當於全大陸農村11歲男童與城市10歲男童的平均水準,發育嚴重遲緩。

在營養方面,4地寄宿學生每日攝入熱量不足專家推薦量的7成,鈣鐵鋅等微量元素攝入量低於標準量20%;廣西都安縣寄宿學生的維他命C的攝入量幾乎為零。

接受調查的學生中,72%上課時有飢餓感,其中每天都會有飢餓感的高達1/3。在寧夏西吉縣,寄宿制學生每天兩餐飯都是薯仔粉作成的。



◆ 繁星高中與明星大學之間的矛盾

【聯合報╱社論】2011.03.02

大學學測成績於二月廿日公布,全台有一百九十九名考生滿級分,有六所高中破蛋,也有六個縣市掛零。這六所破蛋的高中,有若干顯然不是一般學生心目中的「明星」高中;而學校對於應屆畢業生有人得到滿級分,當然是欣喜興奮。至於六個無人滿級分的縣市,則多為地處偏遠外島。這樣的現象,多少反映了台灣教育環境的城鄉差距以及學生家長背景優勢的影響力。

大學學測只是入學的一個環節,接下來學生就要向各個科系提出申請,後續程序還包括面談、再考試等等。一般認為,這些申請程序與面試篩選,都對明星高中學生或家庭經濟強勢者有利,故有若干社區高中主管就建議,教育部的繁星計畫應該排除明星高中,將機會留給社區高中。這樣的呼籲有其社會公平的立論基礎,但也無可避免地牽動到更為根本的觀念問題:繁星計畫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高中階段的繁星與大學入學的篩選,究竟有沒有觀念上的扞格?台灣教育制度設計的各個環節,究竟有沒有整體的理念貫穿?

依據教育部繁星計畫的網頁說明,該計畫的目的是要實踐「高中均質、區域均衡及大學社會責任」,再依大學法廿四條的授權,由政府協調挪出一部分招生名額,給繁星計畫申請。由以上網頁文字可知,所謂繁星,其實是高中社區化概念的延伸,希望打破現有建中、北一女、雄中、中一中等少數亮眼高中的「寡星」形勢,讓社區高中也有學生願意就近就讀。而當局吸引學生進入社區高中的誘因之一,就是告訴他們:將來你們升大學有繁星計畫的保障,機會不比前述「寡星」高中要差。因此,繁星計畫只是國中生上高中的階段性計畫,而學生的終極目的,還是最後能上得了明星大學。

然而,就理念層次而言,像繁星這樣的計畫雖然有助於吸引國中生就讀社區高中,但是高中生入學之後三年,終究還是要面對大學入學的篩選,也終究還是得面對一個難題:高中社區化是基於「社區化」、「均質化」的公平理念;但是,全世界所有的知名大學,都是在追求卓越、拔尖,也都在爭搶來自各地的優秀學生。就拿哈佛大學為例,該校招生當然包括來自美國鄉村或世界貧窮國家的學生,但是無論如何其評比的重要基礎是SAT成績,恐怕沒有多少「均質化」世界各地高中水平的考量。

同理,國內的龍頭大學是台大、清大等,他們為了要拚命成為世界頂尖大學、要爭取五年五百億的經費補助,也就一定要爭取績優學生入學。我們有什麼理由一方面要求各大學在師生水準上力求上進,以符合「邁向世界一流」的目標,另一方面卻又限制他們收績優學生,以「大學社會責任」的大帽子,在推甄或申請入學階段,硬要讓「均質」的高中生有更為便利的機會呢?換個角度來問:高中社區化的繁星理念與大學追求卓越的拔尖理念,中間有沒有衝突呢?如果要求明星高中在學測後硬要讓出一部分入學名額,以便達成公平的目的,則是否會妨礙大學追求拔尖的效率性目的呢?萬一大學因為配合招收均質生而影響其卓越表現,他們要向誰訴苦呢?

總之,推動高中繁星是為了高中「去明星化」,這個理念沒有人反對。不過,無論如何,去明星化的邏輯不適用於大學,也與全世界的發展趨勢不合。我們對於高中公平與大學卓越之間的取捨沒有定見,也認為可以進行更廣泛的社會對話;但是,教育部主事人員要想清楚他們政策的整體圖像,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零散的政策目標。否則,不但各高中無所適從,學生家長們也會無所適從。

fsj 提到...

廖玉蕙:說自己的話

【聯合報╱廖玉蕙】2011.03.03

某位所謂的名嘴,在談話性節目中誤拿小說《中國珍珠:龍保羅日記》當史實,鬧出笑話。該名嘴辯稱相關資料是由製作單位先行準備,經討論後,再分配給來賓負責講述。看到這則新聞,我們才恍然大悟,名嘴們說得口沫橫飛,原來是別人提供資料,由他們負責演出。難怪不管飛彈、幽浮或小道八卦,他們看似都能滔滔不絕地夸夸其談。反正說錯了,不必負責,只要推諉給提供資料者即可;說對了,則毫無愧色的坐享專家的榮銜。

名嘴上節目討論,當然得自己準備、說自己的話,否則怎稱得上是名嘴!如只是耍耍嘴皮子、以強烈肢體語言演述別人提供的資料,跟演員有什麼兩樣,難怪要鬧拿歷史人物和小說角色打交道的大笑話,簡直不負責任到極點。這讓我不由得聯想起我們教學生學寫作文的目的,最精采作品不是旁徵博引的炫學之作,而是有屬於自己精闢見解的文章。

論說文固然如此,抒情、記敘文又何嘗不是。只是論說文直接說理;抒情、記敘文間接、婉轉呈現。沒有想法的抒情文叫做無病呻吟;沒有思想的記敘文必淪為流水帳;沒有個人意見的論說文只是說別人說過的話,不免浪費筆墨之譏。所以,作文的終極目標是言之有物、論之成理,而不是花枝招展、眩人耳目。

作文固然不辭前人的經驗或理論,但最後得翻出底牌—你自己的想法呢?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必有所發現,言前人之所未曾言。可惜的是,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徵引前人的看法:孔子的、孟子的、荀子的、韓非子的…那你的想法呢?我…我…我贊成孔子!既然跟孔子一樣,又何必你煞有介事地重複陳述,我們直接研讀《論語》不就好了!小學到國中的的作文,從造詞、造句到仿作、說故事、謀篇裁章…的一連串學習,只是基礎訓練,沒有高見不難想像;到了高中、大學,甚至研究生,如果還停留在「鸚鵡學話」的階段,無法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想法,那就真的失去寫作的意義了。

今年學測的引導寫作,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做出「大學生如不滿學校的處分,有權可提起訴願和行政訴訟」的解釋及台大李校長憂心可能因此造成師生關係的緊張為題幹,要求考生以在學校的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用「學校和學生的關係」為題,寫一篇完整的文章。一如所料的,因為學生一向只管模仿記誦,很少主動思考,文章必然呈現大同小異,表現因此不盡理想。但學生沒能寫好,未必代表題目出得不好;我以為這個題目的出現深具指標意義!它宣告「說自己的話」的時代已逐漸到來。

往年無論學測或指考的作文題目,常常悖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以,考生東拉西扯,不外複製課本的說法,或揣摩命題老師的心意;如今,考題切近年輕人的生活,雖然一向習慣將作文變成謊言競技場的學生一時還不慣說真話,難有獨特的秀異之作;但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氛圍下,往後,學生勢必得開始凝眸注視生活。「以在學校的親身體驗或所見所聞寫文章」,意味著學生不能再只是埋首教科書、凡事漠不關心,作文得開始學會觀察周遭,動腦歸納出意見,用自己的話,為生活找尋一個說法、下一個最適當的註解。(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fsj 提到...

性教育玩真的!美大學惹爭議

中央社 2011/03/04

(中央社芝加哥3日綜合外電報導)芝加哥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在人類性行為課程上「玩真的」,在座學生親眼目睹了一場活春宮。西北大學校長夏皮羅(Morton Schapiro)已要求對此展開調查。

當天的課程主題為捆綁、交換伴侶以及其他特殊性癖好。學生在正式課程結束之後被告知另有情趣用品以及女性性高潮的示範。

正式課程的來賓自告奮勇示範時,大約有100名學生和1位旁聽的學生母親在場。大多數人留下來見證25歲的克洛爾(Faith Kroll)寬衣解帶爬上台,任由男性夥伴使用電動按摩棒讓她達到高潮。

21歲的學生史密斯(Justin Smith)表示,「這堂課大概會讓我永生難忘。」「但我的經濟課就不會。」

史密斯表示,在示範開始時,「有很多人掩口驚呼『我的天啊』,但過程很安靜。我沒看到有誰感到被冒犯。」

親自上陣的克洛爾表示,她原本只打算回答學生的問題、介紹一下她的情趣玩具。但她發現課程中學生觀看的教學影片「荒謬可笑,像是臨床實驗」,對女性高潮的描述不夠真實,於是決定讓學生「看真格的」。

克洛爾接受「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 Sun-Times)訪問表示,「有學生問我的特殊癖好是什麼。我喜歡有觀眾,我享受被注目和被利用的感覺。」「學生們看起來都很感興趣。」

心理學教授貝里(John Michael Bailey)表示,他原本有所遲疑,但最後還是決定放手。

貝里在一份聲明稿中表示,「我的遲疑來自於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不妥。」「我的首肯則因為我無法找到任何正當理由,來回答他們為什麼不能看」。

原本相挺的西北大學起初透過發言人以聲明稿表示,他們「支持教職員工推動知識的精進」,即使有些議題「具有爭議性」。

不過隨著今天新聞報導越滾越大,西北大學校長夏皮羅發布聲明表示他「對此感到憂心且失望」。

「我認為這顯現出我們教職員的判斷非常不當。」「我已經指示詳細調查此事,同時並闡明此例以及未來的適當教學方法。」

貝里教授則對「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表示,「我對西北大學的學生毫無遺憾,他們證明了自已是心胸開闊的成年人,而非脆弱的小孩。」(譯者:中央社楊盈)



◆ 色戒?美無性經驗年輕人增

中央社 2011/03/04

(中央社台北4日電)美國政府調查發現,有過性經驗的青少年和年輕人越來越少,專家表示,這或許是因為這一代比以前的人更加小心,更加意識到性行為恐會傳播疾病,也可能是過去10年強調色戒的影響。

又或許,他們只是忙到無暇顧及性愛。

美聯社報導,昨天發布的報告研究對象是5300名年齡介於15-24歲的年輕人,顯示從未有過各式性交的年輕人比率,在過去10年,從22%攀升至28%。

看到媒體充斥淫穢色情、擔心性行為氾濫的家長們,看到這項報告肯定相當吃驚。

「全國防止青少年與意外懷孕活動」總監艾柏特(Bill Albert)說:「很多家長和成人觀察青少年和性行為,看到的是一大堆暴露穿著,所以他們就認為事情很糟糕、越來越嚴重。」

雖然也有其他關於性行為的研究,但此研究規模最大,可信度也最高。艾柏特說:「這是黃金準則。」

17歲的高中生德康(Sam Dercon)說,他學到必須擔心性行為的後果。

他說:「我認為接受性教育後,你不再認為自己是無往不利。」

「你總是會擔心搞出亂子,結果會毀掉你的一生。」

專家表示,影響年輕人性行為的主要因素,包括父母的教導和同儕行為,不論如何,結果都是這一代的年輕人有性行為的比例下滑。(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fsj 提到...

沒工作才不嫁人呢! 5歲女童網路夯

中央社 2011.03.05

美國阿拉斯加11歲創作小歌手安娜,把5歲妹妹有關愛情事業何者重要的影片放在網路上,引來400多萬網友瀏覽,「如果沒有工作,我才不要嫁人呢」頓時成了爆紅名言。

小小年紀就展現歌唱與音樂創作才華的安娜(Anna Graceman),約1年半前開始應邀在美國電視台表演,擁有不少忠實歌迷。

安娜在YouTube網站上寫道,由於自己獲得各界高度矚目,年僅5歲的妹妹覺得受到冷落,很不甘心,有天妹妹心血來潮,對著鏡頭高談闊論,發表她對未來事業發展的看法,足足講了15分鐘。

今年2月22日,安娜把剪輯後的46秒短片上傳到YouTube後,到現在已有458萬餘瀏覽人次,讓妹妹成為網路爆紅人物,「如果沒有工作,我才不要嫁人呢!」(I don't want to marry someone if I don't havea job first!)成為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名句。

這個穿著藍綠條紋綿衫的小女孩,一臉認真地對著鏡頭強調,如果有人跟她求婚,她會回答:「不!我還不想跟你結婚。」

她說:「我想要有工作。」

她接著說:「如果他說『我不會回頭找妳了』,沒關係!我會找別的男人。這是我的人生。除非我有工作,我才不會幫你做任何事情。」

這段影片是1年多前拍攝,也就是安娜上電視表演後。如今小女孩已經滿6歲了。

※ 相關報導:

* 5 year old needs a job before getting married - funn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rbMHLDY1pA



◆ 胡晴舫:草莓革命

【聯合報╱胡晴舫】2011.03.05

正當全球目睹這一波發生在中東的政治變化,由於新科技媒介的使用,外界於是籠統稱作「臉書革命」、「YouTube革命」、「推特革命」,雖然不脫封面標題的花俏口吻,卻也點出年輕世代的關鍵角色。

每當新科技發明,像是電燈、鐵路,無疑地,立刻改變了人類生活,從而影響了人們腦子裡的思維價值。有了電梯,人們連七秒鐘也不耐煩等,因為我們的速度感已產生變化,如同飛機微調了距離感,網路也重組了人們跟世界的關係。網路以及其後一連串相關科技文化的誕生,微調了人們對周遭環境的感知,進而影響自我的定義與期待,由個體所組成的社會勢必隨之改變。因此,此次中東茉莉花由最熟悉科技的年輕人主導開花,並不意外。

關於傳統與現代,關於社會與個人,關於在地性與全球化,所有非西方社會一直在思辨,除了引以為傲的自身文化,世上到底有無普世價值這件事?伊斯蘭教社會的年輕人顯然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在這些地域,統治者家族霸佔政權均長達三、四十年,權力結構僵化,社會升遷停滯,造成了年輕世代的貧窮,沮喪不滿。年輕人在自己的社會框架內看不到希望,卻藉由新科技,看見遠方原野,遼闊而無際,而隔在他們之間,只有由掌權者擅自以集體之名堅持豎起的藩籬。

其實,反叛並不是年輕人必有特質。大部分人成長時都選擇接受現有制度。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的小說《別讓我走》表面上談複製人的命運,卻悲涼點出一般青年面對既有社會的認命與無奈。他們在學校受制式教育,幻想無限可能的將來,實際上他們的命運早已遭社會權力高層所規劃,無論夢想多麼遠大,依然只能長大成人一段時間,很快便在逐漸貢獻己力之後損耗殆盡。

到了後來,友誼與愛情依然是每一代人尋求靈感力量的來源。活在新科技的年輕世代也許狀似孤僻繭居,卻有自己的管道去建立他們的社會聯繫,形塑他們的時代價值。臉書的「讚」字看似膚淺,平時只用來搜減價券,進行社會討論時便起了「吾道不孤」的群體力量。

台灣經過威權的世代總是憂心忡忡,「草莓世代」徒有大把自由,卻毫無社會責任感。然而,草莓青年卻面對上一代人根本無法想像的環境,新科技開展了他們的視野,卻也給了他們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去那個威權社會因為高壓統治,資訊封閉,反抗有明確對象,市場缺乏競爭,環境卻相對穩定。今日草莓面對的社會,歷史結果依然不明確,道德價值多元卻也紛雜無解,更直接承接全球化競爭壓力。譬如,少了冷戰,他們必要與中國因素共生存。

埃及青年對著鏡頭說,「我們必須相信,必須自己試」,利比亞青年說:「無論如何,這是我們自己的革命」。也許在老一輩的眼裡,物質豐裕的臉書世代所要面對的問題根本不算真正的問題,但,唯有他們才知道什麼是他們的時代困境,也唯有他們才能親自面對。(作者為作家)

fsj 提到...

朱宗慶:台灣人的禮貌反思

【聯合報╱朱宗慶】2011.03.07

多年前,我曾在一個演講中提到,台灣人節奏感不好,有人不以為然的認為,台灣節慶文化豐富,民間鑼鼓傳統淵遠流長,怎麼會有節奏感不好的問題;雖然台灣人對節奏是具敏感度的,且素材豐厚,不過,我的意思是,在音樂上,差一點就差很多,節奏作為一個組成音樂的要素,如果抱持著無所謂、馬馬虎虎的態度,演奏出來可能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台灣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它的好和壞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有時必須透過外國人的角度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或不足。近來有幾位歐洲國家前駐台代表,因選擇在台定居,而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消息;還有許多民眾拾金不昧的新聞;也有些外國朋友驚艷於台北的捷運文化、公車秩序,還有台灣人的友善與熱情所塑造出的獨特氛圍。台灣有美景、美食和人情味,似乎擁有優質生活的要件。

然而,這些肯定是鼓勵,但也不能無視於一些社會現象。台灣享有高度民主自由,若正面看待,是打破框架孕育創新的催化力量,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自由」的濫用,以及對「他人」的不夠尊重。去年底的博士生阻擋救護車事件,雖引起輿論撻伐,但與充斥在生活週遭的不當言論和行為相比,只有程度上的差異,本質並無二致。都是曲解了民主的涵義,嚴重忽視社會制約及規範。

當我們在使用馬路時,有時彷彿換了個人似的,所有不文明的舉止時常可見。隨意變換車道、不禮讓行人、單車騎上人行道,還有在百貨公司或賣場停車場內的逆向行駛,都是「禮儀」失當的表現。另外,我們在扮演消費者時,也常常有非理性的反應。消費意識高漲,顧客至上的觀念盛行,廠商竭盡所能討好消費者,造成奧客行為多半被合理化;尤其在百貨周年慶或限量折扣拍賣促銷時,民眾秩序失控和推擠受傷,甚至發生糾紛,成為屢見不鮮的畫面。在商業機制的操作下,業者或有事先規劃,在管理與行政應變上幾乎完全棄守,客訴及民怨助長「消費者為王」的觀念。

媒體是窺見社會百態的櫥窗,它具有渲染性的影響力,在商業競爭的邏輯下,容易流於迎合視聽大眾口味,報導內容多以「觀眾想知道」去考量,較缺乏「觀眾應該知道」的思維,加上電視媒體每小時的循環播出,負面社會新聞有時反而造成起而模仿的歪風,被認為是有趣好玩,因此產生更多社會問題。

台灣人的親切、真誠、熱心,是我們的重要特質,要保有這些優勢,文化和教育應不失為最有效的方法。文化不是只有「藝文」,它無所不包,它是對一些價值觀的學習與認同,例如以同理心和別人相處;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耳濡目染下,內化為生活態度。教育是最根本的改造核心,就如同捷運裡的種種規定皆倚賴宣導和管理,才能成為乘客不斷持續及保持的好習慣。

禮貌很重要,卻得不到該有的重視,但它卻是與人互動及衡量國家的文明尺度。台北花博、苗栗燈會、觀光局行銷台灣各地的主題行程,都希望能打造台灣成為國際新亮點,除了主辦單位需費心在各項管理機制的構思之外,讓我們也先從生活中的小處做起吧。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 擴大大學招生 224制最快明年上路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1/03/07

因應少子女化對大學招生的衝擊,協助大學擴大生源,教育部擬修改「同等學力資格認定標準」,推動「224」招生辦法,讓年滿22歲、工作四年以上者,即使沒有高中文憑,不必考學測或指考,只要通過各大學的甄試,就有機會進大學,最快明年(101學年度)上路。

教育部長吳清基今天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提出業務報告,「活化大學入學管道,營造彈性學習體系」是教育部未來施政方向之一。

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教育部正在修改同等學力辦法,開放年滿22歲,有四年工作經歷,也可參加大學自辦的入學甄試,招生名額仍在大學總量管制內。

何卓飛表示,因為少子化,大學生源減少,未來除了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之外,也可擴大招生來源。符合「224」 (年滿22歲、工作4年)的人,也是大學招生對象,只要他的專業和想讀的學系符合,就有機會讀大學。

他指出,同等學力辦法不需送立法院審議,教育部預計今年內討論,但100學年度的招生可能來不及,最快101學年度可招生。至於224招生是否筆試,何卓飛表示,授權各大學自訂,也可用審查資料方式來甄試。

另外,教育部也考慮引進部分時間制,彈性調整上課時間,協助大學部傳統學生與有職場經驗的成人學生增加互動機會,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 大家都大學畢業會造成什麼結果?相關報導:

* 民國103年後 擬廢基測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05346

教育部長吳清基上午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答詢時明確宣示,「民國103年實施12年國教,有信心絕對可以做到」。等12年國教上路後,國中基測將不是很重要,「可考慮廢除」。但明星高中、特殊學科仍可舉辦區域性的學科、術科考試,比率不能超過三成。



◆ 升學納入藝文課成績? 壓力更大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0522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1/03/07

升高中、大學也要比美術、音樂、表演成績?教育部計畫修正「藝術教育法」,將學生一般藝術學習成就,也就是音樂、美術、表演藝術課的成績,納入升高中、大學招生評比。家長質疑,目前藝文課程著重欣賞,而非展示作品,一旦納入招生評比,很難做到公平,一旦納入升學評比,恐怕學生壓力會更大。

目前許多國中的音樂成績除了樂理、音樂史、音樂欣賞報告之外,還要考吹笛子,已有家長擔心,未來孩子是否也要補習吹笛子?美術課要求畫素描、水彩、做紙雕與紙黏土,是否也要補習?

教育部去年十月召開第五次藝教會,會中通過台灣藝術教育館的提議,在「藝術教育法」修正草案中,增列第十八條之二,要求高中職及大專院校的招生,都應將學生一般藝術學習成就納入考量,並逐步實施。

新接任藝教館館長一職的鄭乃文表示,過去有不少藝文領域人士及教師提出修法建議,但目前還在草案階段,將更廣泛徵詢各界意見。

教育部表示,如草案通過,將另訂實施範圍、期程,把藝文成績納入大學甄選、高中職申請入學的評比。

桃園楊光國中小美術老師曾雅蘋表示,過去學生到了國三,全心準備基測,對美術、音樂課就不太認真,甚至學期初在發課本時,還有學生會問藝文課本是否就不需要發了?但教育部去年起試辦免試入學,採計在校的學期總成績,其中就包括藝文與體育,感覺上學生都比過去更認真上課。

但台北市弘道國中校長陳今珍表示,現在免試入學的名額不多,家長就已開始「計較」藝文、體育成績,並要求同一年級若有三位藝文老師,打分數的寬、嚴應一致、不能有太多主觀認定,且每位老師給高、中、低分的比例也應一致。她擔心未來如申請入學全面採計藝文成績,會更「草木皆兵」。

陳今珍認為,藝文成績的評量還要考量城鄉差距與家長社經地位,有些老師要求學生學期內看一場藝文表演,但就連位在國家音樂廳旁的國中學生都不一定辦得到,要訂一套適用全國的藝文評比標準真的很難。

※ 相關報導:

* 全美教師獎雷夫:成績不能評斷一個人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73909

雷夫說速食社會裡,大家都以成績單來判斷學生,但孩子可以通過紙筆測驗,卻不一定能通過人生的考驗,要讓學生了解教室裡的每堂課會使人生更好,「孩子自己就會愈來愈好」。

fsj 提到...

103年擬廢基測 特色高中自辦考試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1/03/08

現行每年兩次的國中基測即將在明年減為一次,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在立法院答詢時進一步表示,十二年國教在一○三年全面推動時,國中基測的存在已不是很重要,可考慮廢除或轉型。

基測一旦廢除,前幾志願明星高中如何選才?教育部表示,未來只有三成的「特色高中職」,需要用考學科或術科的方式招生,但不再是全國性的大型基測,而是由縣市或學校自辦考試,或委託台師大心測中心研發其他入學測驗方式;究竟採聯招或單招方式,也需再討論,具體做法明年六月公布。

至於其他七成的國中畢業生,未來循免試入學管道升高中職,是否可不必再採計在校成績?教育部表示,未來可能改採目前心測中心研發、可取代段考及小考的七大領域「簡易型學習評量」,也可能全部抽籤決定入學,明年六月才會定案。

但全國家長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對教育部廢基測的方向並不贊同,他表示,基測的全名是「基本學力測驗」,本來就是評量國中生是否學到三年該學的基本能力工具,只要不誤用在升學評量,不需要廢除。

林文虎也擔心,各地或各校自辦招生測驗,就像回到早年「北聯」等九大招生區各考各的情況,因出題難易不一,惡性競爭,題目變得愈來愈刁鑽;相較之下,國家多年來投入大量經費建立的基測題庫,是較進步的評量工具,卻捨而不用,「就像車子都快開到終點,又再往回頭路開。」

fsj 提到...

師大研發小幫手 華語輕鬆學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5060

台灣立報 2011/03/09 張舒涵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只要有一副耳機、一個網路攝影機,對華語有興趣的外籍朋友不必花錢出國就能在家學中文。因應全球華語熱潮,台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多套多媒體華語教學課程,利用有趣的3D情境教學、漢字學習系統、仿效維基百科設計的Wiki Chinese,應用華語文系的學生搖身變成線上小老師,帶領外國朋友輕鬆學華語。

全球華文熱,預估超過一億外國人學習中文,由台灣師範大學10多名教授組成的「COOL Chinese-能力導向之全方位學習」研究團隊運用「JoinNet」、「Wiki Chinese」、「Second Life」、「CHEERS」軟體等媒體華語教學方式,提供免費線上學習平台,8日在台師大舉辦學術成果發表會。

服務課與眾不同

大一生的「服務學習」課,多半從事環境清潔或服務社區。台灣師範大華語文應用文學系助理教授藍玉如所開設的「服務學習」課與眾不同,研究團隊與中山大學技術合作,教導學生透過JoinNet軟體進行線上華語教學,進入系統後,可隨需求調整教室大小,經由視訊不但能和老師互動,也能和其他同學討論。

走進速食店點餐、到超市購物、飯店訂房,統統難不倒日本外籍生齊藤千江利。台師大應用華語學系一年級學生蔡伊嵐指出,為了讓外國朋友能在台能自在生活,團隊研擬教材,還到超市、餐廳、商店等地錄製教學影片,鼓勵外籍朋友實地練習。一個學期下來,齊藤千江利的中文流利許多,也更加獨立自主。

學習外語也要認識風俗文化,若不了解當地文化很容易說錯話、表錯情。「Wiki Chinese」系統集結外國人在華的生活經驗和文化困惑,編寫入情境,開發「社交禮俗」、「文化SOS」、「文化地雷」,讓學習者可隨時發問、彼此交流。

融入情境 自學華語

另一個利用Second Life遊戲原理打造的3D華語情境教學平台,是台師大團隊結合資訊工業策進會打造的系統。藍玉如解釋,老師和學生各自扮演虛擬人物角色,走訪世界各地,機場、電影、餐廳和學校等100個場景,配合情境邊玩邊學華語。此外,「CHEERP」軟體,透過動畫呈現漢字結構演變、辭彙用法、對話等。可利用手機下載、隨時學習,是持續自學華語的有效工具。

「修這堂課0學分,功課也很重,學生卻不斷回流。」藍玉如說,小組成員和老師討論教材、錄製影片,事前還要試教,課程吃重。不過,學生也透過教學累積數位運用、課程設計的能力,教學相長,甚至有學生立志要成為線上華語老師。

台師大應用華語文學系系主任蔡雅薰認為,學習華語人口持續成長,華語教師卻嚴重缺乏,台灣若能擅用數位科技,發展多元活潑的學習方式,將是華語教學市場的一大優勢。



◆ 技職教育式微 李家同憂心

中央社 2011.03.09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今天在演講中表示,台灣技職教育式微,政府政策明顯在減弱技職體系,「搞得技職學校像工學院,但沒有技術,學問又比不上工學院」。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與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今天晚上舉辦孫運璿管理紀念講座,邀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演講,演講主題為「我們要有第2次工業革命」。

李家同在演講中表示,真正的強國不一定是強在軍事上而是強在產品上,評估國家科技水準不能從製造產品來看,也不能從產值來看,而是看是否能生產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李家同說,法國總統最近訪問大陸,賣給大陸的工業產品價值新台幣9000億元,包括通訊、噴射客機和核能電廠3種高附加價值產品,不過法國工程師卻沒有過勞死,度假2個月也很正常;反觀台灣工程師努力工作,卻不一定有這麼厲害,這個現象值得探討。

此外,他也談到現在技職教育的現況。他說,台灣現在技職體系教育式微,政府政策明顯在減弱技職體系,「搞得技職學校像工學院,但沒有技術,學問又比不上工學院」。

為改善國內工業現況,李家同呼籲,應該有第2次工業革命,而教育界能做的包括鼓勵工學院多讀基礎科學,和鼓勵各級學校多多動手做,如果學生不動手做,會對工程毫無感覺,而只能依靠來自書本的知識;另外,也應該針對國內的技職教育進行徹底檢討。

※ 相關報導:

* 恩師拉一把 叛逆少年變技職之光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9/today-south22.htm

從差點成為中輟生到證照達人,蔡佳緯有感而發表示,老師的鼓勵給他很大的信心,他建議同學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要勇於做自己,就像同樣是寫程式,每個人的做法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fsj 提到...

高中職免學費缺錢 十二年國教夢一場?

自由 2011.03.15

〔記者黃維助、林曉雲、陳怡靜/台北報導〕行政院昨天召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會議,審議通過「高中職免學費方案」及「五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修正案」,確定五歲幼兒免學費的補助對象擴展至全體五歲幼兒,自八月一日、一○○學年起實施。但攸關十二年國教的高中職免學費方案,卻出現廿五.四億元「經費缺口」,甚至連第一階段對家庭年所得一一四萬元以下家庭學生的有條件補助,都面臨「縮水」窘境。

全教會批政府騙民眾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昨日痛批:「這是欺騙大家看不懂預算!若經費無法法治化,十二年國教就是夢一場!」十二年國教不只是教育部的事情,政院連二十多億都不肯出,就是欺騙大家,「若經費無法落實,十二年國教該怎麼做?」

教育部昨日報告指出,五歲幼兒免學費計畫的經費,今年約需六十六億餘元,主要由教育部與內政部共同支應,但這部分經費尚缺三.一七億元;吳揆考量這項政策有其重要性,昨日同意由中央支應補足經費,確定二十一萬名的五歲幼兒自八月起讀幼稚園都可免學費。

會中也通過一○○至一○二學年推動有條件的「高職免學費」及「齊一公私立高中學費」,目標於一○三學年起全面「高中職免學費」,作為十二年國教的起步。但教育部報告指出,針對第一階段補助家庭年所得一一四萬元以下家庭,高中職學生或五專前三年的學生,可先享受免學費待遇,光是今年就有廿五.四億元的經費缺口。

但吳揆認為,第二預備金一年僅八十億元,未來還可能要支應緊急救難、防災,故未同意撥款支付,而是要求教育部自行協調解決相關經費缺口問題。

全教會昨日批評,這顯示十二年國教根本是「夢一場」。劉欽旭強調,要讓十二年國教真正上路,經費就應該要法治化、落實到「經費編列管理法」中,否則就是「夢一場」。他們也質疑,要教育部自己勻支,勢必排擠其他預算。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也表示,高度懷疑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的誠意,「連經費都不願意給,十二年國教根本推不下去,應到總統層級,才能解決」。

教部強調國教不會腰斬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昨日晚間則強調,教育部會全力以赴,經費會有周延的考量,而且高中職免學費方案一直在規劃,十二年國教不會因此腰斬。最晚八月一日前會公布十二年國教的內容。

fsj 提到...

爸媽正確帶領上網 8成小孩不認同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1/03/25

中華白絲帶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共同發表「網路社群親子參與調查問卷」,分別針對全國國小三年級到國中二年級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發出8500份問卷,調查兩代之間對網路使用行為在認知上的差異。

調查發現,受訪青少兒上網動機,玩線上遊戲最多,占了78.9%,其次是查資料(52%),再其次是即時通、看娛樂資訊及使用部落格。交友聯誼類網站只占不到一成,與多數父母以為小孩多沉溺在網路交友認知有差距。

在網路陪伴行為上,約三成二的家長表示,孩子上網時是由自己或配偶陪同,但實際上,超過3成青少兒表示,是和手足一起上網,只有不到一成是和爸媽。

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黃葳威指出,有8成家長認為,會使用科技產品,可增進親子關係,但只有3成青少兒同意,有4成青少年對科技產品增進能否增進親子情感,給負面評價。

高達約九成家長自認可以正確引領孩子上網行為,卻僅有19.7%的青少兒贊同,顯示孩子愈來愈不認同家長能正確引導使用網路的行為。

黃葳威表示,親子間對上網行為認知的差異,是造成家長對小孩上網行為產生防堵及猜疑心態的主因,建議家長要信任小孩獨立思考能力,以同理心理解小孩上網的想法、鼓勵正面的網路行為,實際陪伴,了解彼此網路「衝浪」到哪去,才能增進親子關係。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秘書長阮淑祥分享,自己高二的孩子常深夜偷偷上網,「一度氣到把電源拔掉」,沒想到反造成親子關係冰點。後來主動了解,原來孩子曾利用網路為弱勢發聲,開始與孩子分享各種網路資訊。現在上班,還會不時收到小孩傳來最新影片的簡訊,親子關係明顯改善。



◆ 人體標本展 泰僧侶香油錢祝福

中央社 2011.03.24

台灣曾展出人體標本,一度引起爭議;但泰國類似的展覽,不但沒有引起社會批評,佛教信徒與僧侶、學生以崇敬的心情參觀,彷彿是宗教之旅,他們並捐香油錢祝福。

由新加坡公司「Mactus」安排的人體展(Bodyshow),在曼谷展覽2個多月只吸引1000多人參觀。人體實體展對曼谷人來說仍是神秘旅程,前來參觀的多為僧侶或僧侶家人及醫學系學生,他們帶著瞻仰的心情探訪人體奧妙。

蘭實大學(Rangsit University)醫學系學生結伴前來參觀,他們仔細觀察人體結構、肌肉組織,就像在學校上解剖課。

蘭實大學大三學生小比(Bee)說,他們想看完美的人體解剖,就好像在學校的第一次解剖課。

小比的同學小曹(Chao)說,他們可以看到課堂上看不到的東西,因為上課時,很多部分都看不到。

不過,人體展仍帶有神秘色彩,一般人興趣不大,小比就說,她問妹妹要不要起來,妹妹回答說好可怕,她不想參觀。

這次在曼谷的人體展中,共有4具真人大體,以科學方式製作成各種運動標本,包括體操姿勢、打高爾夫、踢足球、沉思等,保存良好的大體肌肉、內臟器官等,以莊嚴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除了完整大體外,還展出完整人體骨骼、500片人體部位標本,包括腳部神經血管組織、肺部、心臟、乳房等,也有嬰兒的頭部標本,讓參觀者感受人體奧妙。

人體展曼谷協調人卡侯(Andy Cahyo)表示,很多泰國人會帶家人來,或是僧侶家人來看人體展,他們以尊重的心情參觀人體展,也是一種宗教心靈課程。

卡侯發現,有6成的僧侶會和家人一起來,最特別的是,多數人會帶錢放在「沉思」大體前面的杯子。他們尊重這位「沉思者」,因此會放香油錢。 

人體展主辦單位會利用參觀人士捐獻的小錢,購買供品擺在現場外面作為祭拜之用,是泰國獨具的特色。

雖然會場參觀人數不多,但對前來參觀的泰國人來說,這是一場神聖的宗教之旅。

fsj 提到...

做家事 有助孩子感覺統合

中廣新聞/陳映竹 2011-04-03

您會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嗎?一項調查指出,五成台灣孩子每天做家事不到十分鐘,雖然許多家長認同應該讓孩子做家事,卻怕越幫越忙,乾脆自己捲起衣袖做。

學者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統合失調,原因之一是,家長不讓孩子做家事,簡單的家事像是擺碗筷、撕豆莢、折衣服都有助於孩子發展兩手精細動作能力,更可培養孩子責任感。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和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舉辦「新世代兒童家事行為大調查」,對30到49歲的家長進行網路調查,發出3295份問卷,有效回收1103份。

調查顯示,高達九成八家長認同讓孩子做家事,能體諒父母辛勞、讓孩子更懂事,但卻有五成台灣孩子每天做家事不到十分鐘。六成四的父母不願讓孩子做家事的原因是「自己做比較快」,四成一則是擔心小朋友不會做、受傷。

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劉慈惠指出,現在很多孩子到的幼稚園還要上感覺統合課,可能是家人都把事情都打點好,讓孩子不會扣釦子,不會拿剪刀,上了幼稚園發現很多事情同學會,只有自己不會,容易心生挫折。

專家表示,簡單的家事可以刺激孩子小肌肉發展,根本不用多花錢上感覺統合課。

劉慈惠表示,做家事除了分攤家長辛勞,還能讓孩子全人發展,家長應該轉化觀念。

※ 相關報導:

* 小孩功課寫得慢 提高效率有撇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4/today-health5.htm

建議可先執行適量的前庭運動,提高張力及警醒度,再來,進行上肢肌肉的活化活動,幫助書寫變快,例如:倒立、推牆壁等上肢沉重、手腕上翹的活動。



◆ 4萬人臉書反霸凌 新竹遊行

【聯合晚報╱記者高宛瑜/新竹市報導】2011.04.02

「因為曾被霸凌過,所以我們要站出來!」新竹市霸凌案備受社會關注,有網友就在臉書上號召來新竹市參加「反霸凌」遊行,來自北、中、南的網友,今天許多網路自發性前來。有大學生就表示,自己曾有被「霸凌」的經驗,「不希望再有小孩被欺負」,才會挺身而出。

今天氣艷陽高照,但無損網友熱情。遊行預計中午在新竹火車站前廣場集合,12點多有近200名民眾聚集,各地網友也陸陸續續搭火車前來。還有人贊助200多件的「反霸凌」T恤義賣、徽章、麥香綠茶。更有人擔任志工,攝影、美工各司其職,糾察組則在臂上別上臂章,提醒網友在遊行中不要有不理性舉動。

發起遊行的召集人賴金明,平常從事健康產品的工作。他說,自己有3個小孩,最大的才國小5年級,「看到霸凌影片真的心痛,站在父母的立場,不想要這類事件再重演」。他相信來的人理念都很單純,就是要拒絕暴力。他預估這次遊行會有1500人參加,到市府會高呼口號,表達「反霸凌」立場。

嘉義稻江管理學院的大學生「犬走星羽」,昨下午從嘉義騎機車到台中,今天一大早不畏烈日,再騎到新竹市,共花了7小時車程。「犬走星羽」說到自己國高中都被霸凌,日前他從網路上看到新竹霸凌影片時,「整個動怒,氣到全身發熱」,想起以前痛苦的經歷,「心有同感」,無論如何都要來參加遊行。

臉書上成立的「反霸凌」遊行活動專業得到網友熱烈迴響,至昨有近4萬網友點選「參加」,也有部分網友無法出席,在臉書上po文表達「精神與你們同在」。



◆ 教部推評鑑 要淘汰不適任教師

自由 2011.04.01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天公布未來十年的「教育報告書」,明確宣示推動中小學的教師評鑑,淘汰不適任教師,草案預計在六個月內出爐。全國教師會強調,不排斥也不反對教師評鑑,但批評教育部已有既定立場,根本是「先射箭再畫靶」,昨天缺席記者會,表達「不背書」的態度。

教育部長吳清基指出,評鑑目的是希望提升教師專業,不會和年終獎金、敘薪掛勾。

不過,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吳福濱均認為,現在的中小學教師,九十%的考績都是甲等,教育部不把評鑑考績、敘薪掛勾,和外界期待有落差。

另外,吳清基強調,五歲幼兒免學費政策,今年八月上路,未來考慮往下延伸至三歲或四歲。教育部國教司長楊昌裕進一步說明,就讀公立幼托園所的五歲幼兒,每年將補助學費一.四萬元,私立園所幼兒每年補助三萬元,預計有二十一萬幼兒受惠。

同時,八月起,家戶年所得在新台幣一百一十四萬元以下的高職生,也可享有免學費,高中生部分,則是家戶年所得一百一十四萬元以下學生,可享公私立齊一學費的優待,估計約五十五萬學生受惠。

103年確定實施12年國教

吳清基強調,一百零三年確定實施十二年國教,十年內高中職就近入學比例達九成以上、免試入學比例達八成以上、優質高中職比例九成五以上。

至於外界關心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的學區畫分,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表示,會以直轄市、縣市區為範圍,還有共同學區等,明年六月公布。此外,雖然今年大學學雜費凍漲,吳清基表示,未來希望大學能夠自主決定收費額度。



◆ 大陸科技論文多 被批灌水是垃圾

中央社 2011.04.03

英國皇家學會指出,中國科技論文數量居世界第2,已超越英國並可望最快在2013年趕上美國。但北京學者認為,大陸論文數量多其實是「水分多」(灌水),其中還有不少是「垃圾」論文。

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報告顯示,1993年至2008年,美國的科技論文發表量比例從26%降到21%,英國也從7.1%降到6.5%,但中國科技論文發表量快速成長,所佔比率從4.4%升至10.2%。

美國之音引述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于軾認為,中國論文數量激增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的大學在過去數十年發展快速,學校數量、教授和學生人數成倍擴展,研究人員快速增加;二是各校評定職稱都要看論文,導致教授們爭相在雜誌上發表文章。

茅于軾指出,儘管發表科技論文的人很多,但中國的科研水準還有待提升,「至少中國13億人口中仍然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茅于軾說,中國科學家缺乏創造性思維,從小到大受到共產黨的黨化教育,「讓他(她)習慣用一個眼光、一個立場看問題,不大懂得怎麼換一個立場看問題」,所以中國科學家很難有重大發現,這與黨化教育密切相關。

以揭露大陸學術界腐敗現象而聞名的社運人士方舟子表示,中國正處於論文發表的「大躍進」時期,但其中的「水分」非常多,一稿多發,把一篇論文拆成好幾篇發表,或是抄襲別人文章的現象十分普遍。

他說,中國學術界發表很多「垃圾論文」,許多期刊只要交錢就可發表論文,因此單從數量不能證明中國的科技領域已取得多高的成就。

方舟子認為,中國大學和科技機構只看論文數量,卻不考量品質,根本原因在於體制問題。他說,中國的科研體制是官本位體制,學術權力掌握在行政人員手裡,「要不要給你提升為教授,要不要給你資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官員說了算的。」

方舟子批評,行政官員外行,或是整天忙於行政事務,無暇顧及學術工作,導致他們用簡單也最偷懶的方法,只計算論文數量做為評獎、晉升的依據,這是論文數量膨脹以及學術造假氾濫的原因。

fsj 提到...

國小自然教師荒 僅15%專科出身

【周麗蘭/雲林報導】2011-04-05 中國時報

台灣中學生的科學素養大退步,每三年一次評鑑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從六十五個國家的第四名滑落至第十二名。而教育部統計,國小自然科教師只有一成五是科班出身,一名專業自然科老師無奈說:「老師都不見得有興趣、有專業,何況是學生?」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自兩千年開始,每三年調查一次十五歲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二○○九年有六十五個國家參與,台灣的科學素養從上一次第四名滑落到第十二名。原因與國小科學教育不佳應有直接關連。

一位不願具名校長指出,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每下愈況不意外,專業自然科教師不足,全台只有約一成五是數理或自然科學相關研究所畢業,其餘八成五中,不少是身兼行政職的老師或不適任老師。

校長表示,老師的科學素養不足,教學只能照本宣科,也幾乎不做實驗,「好一點的看參考書教,差一點的亂教,連考題都不會出。」有一位老師按照參考書出題,參考書答案錯,老師也跟著錯。

教育部中央課程自然領域諮詢教師團隊力挽狂瀾,去年起,組隊巡迴各縣市,企圖提升自然老師的興趣及專業知識;成立科學教師科學閱讀工作坊,推動小朋友的科普閱讀,強化科學基本認知能力。

鳳山國中自然科教師盧奇男指出,台灣近年推動閱讀運動,但大部分以故事為主,學生雖增長語文知識與詞彙,但敘事性文本的知識不夠精準。他說,目前中小學自然科學課本以問答為主,學生很難從閱讀課文獲得理解文章的能力如判斷、解析、問題解決等,有必要推動把閱讀融入科學學習、科學閱讀方法。

不只自然科教師專業不足,鄉下的國小英文教師品質也參差不齊。以雲林縣為例,具有英文專業的正式老師通常轉為級任,加上偏遠小校的英文老師授課時數不足,必須巡迴兩至三校才夠一周二十一堂,正式教師望之卻步,英文課通常是代課老師充任。

雲林縣教育處長邱孝文表示,代課老師每年考一次,小校幾乎每年都在換英文老師,即使老師有足夠英文教學專業,也不利小朋友學習,加劇城鄉差距。



◆ 城鄉差距 專任老師 北市不愁 地方包班

【洪榮志、廖素慧、鄭光宏、林佩怡/綜合報導】2011-04-05 中國時報

國小自然科教師不足現象,台南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王水文指出,國小教師採包班制,因此並沒有所謂的自然科專任老師,但他不諱言專業程度有落差。相較之下,台北市教育局不僅自然科不缺師資,連美術、音樂科都有足夠師資,明顯呈現城鄉差距。

王水文不諱言,部分國小自然科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與社會期望有落差,仍待進一步加強。教育局將要求國小輔導團加強安排自然科的專業課程,並要求自然科教師前來上課,以提升國小自然科的教學品質。

兼嘉義縣水上國小校長、國教輔導團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召集人李榮善表示,嘉縣面臨窘境和其他縣市相同,除靠中央協助,國教團每年至少開三次以上研習會,提供種子教師最新教案與教法。

李榮善說,畢業自師專或師範體系的老師,在校都接受過自然科教材教法訓練,盡管有部分老師非數理背景,但依舊可以勝任自然科教學工作。反倒是近年來透過多元管道取得教師資格的老師,因缺乏相關訓練,如加上沒有數理背景,「的確專業度會受到考驗」。

他強調,嘉縣同樣面臨專任自然科教師不足窘境,因此國教團每年都會舉辦三至五場研討會,邀請來自各校、至少四十五位自然科種子教師參與,學習最新的教案與教材。

嘉義市教育處長余坤龍表示,國小教師除了英語教師是要求要有英語專科教師認證才可以教,其他科只要具備「國小教師證」就可以教任何科目,嘉義市自然科老師目前足夠因應教學所需,也沒有不適任教師調任教自然科的問題。

相較之下,首善之區的台北市就幸運許多,教育局副局長曾燦金說,北市非常重視教育,教師專業分工很早就實施,也做完整的師資結構規劃,無論自然科、美術、音樂的師資,都未出現教師人力不足的現象。



◆ 開放式課程 資源共享效益加倍

中央社 2011.04.05

沒機會唸耶魯、哈佛大學,但透過開放式課程卻能參與學習。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朱學恆今天呼籲,台灣的大學加入開放式課程,讓課程的學習效益加倍。

朱學恆表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2001年將課程以開放授權方式公開在網路上後,掀起一股開放式課程的熱潮,基金會也從2004年開始加入,翻譯數百小時以上的課程、演講影片提供給華文地區的有志學習者。

朱學恆說,基金會剛開始以翻譯文字為主,現在慢慢轉向影音發展,像歐巴馬演講、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Randy Pausch最後一場演講都是很受歡迎的影音課程,而哈佛大學雖然加入開放式課程行列的時間較晚,但採用八機作業,影片品質高,課程也相當受歡迎。

相較於國外狀況,朱學恆坦言,經營開放式課程很辛苦。他說,開放式課程的挑戰就是不能商業化,而較偏向知識共享的公益計畫,因此,國外都是由政府或公部門主導,而大陸目前也有上市公司贊助,但台灣只靠基金會和零星捐款來支持,運作上的確比較吃力。

朱學恆說,台灣有很多大學參與5年500億和教學卓越計畫,像台大之前的白先勇課程引起熱烈迴響,但課堂容納人數有限,如能加入開放式課程,雖然教育部只補助一間學校經費,卻可得到數倍的效益,除了這所校學生外,外校學生甚至社會民眾都可受益。

台灣大學主任秘書張培仁表示,目前台大只有進行跨校合作,網路課程尚未全面開放,開放式課程是個很好的建議,前提是必須先解決版權問題,像課程中用的影片或教科書內容或演講內容都牽涉到版權,只要能解決版權問題,台大願意考慮加入開放式課程的行列。



◆ 南韓全民燒錢瘋補習 首爾宵禁打惡補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1.04.05

南韓補習風氣居全球之冠,家長願意花錢讓孩子補習,補習費平均占每個家庭支出的近20%,許多家庭補習補到家境困難,南韓政府看不下去,決定出重手打補習班,包括晚上10點以後的補習宵禁,以及設立監督網站,發獎金鼓勵民眾檢舉收費太高或違反宵禁的補習班。

華盛頓郵報報導,四分之三的南韓學生上補習班,補習率全球第一。學生成績也傲視全球,在國際數學和閱讀測驗中高居前五名,高中輟學率不到4%,年輕人大學畢業率為56%,也是全球數一數二。

但好成績的背後,家長付出極高代價。南韓人2009年的補習費高達190億美元(台幣5500億元),是公共教育費的一半以上。美國補習業年營收約50到70億美元。

以首爾富有的木洞區居民金熙貞為例,她每月花約台幣3萬元讓小學三年級兒子補英文、數學和科學,每周上課20小時,這還不包括他學踢足球、直排輪、鋼琴、小提琴和中文課的費用。

工業城龜尾市一名工廠經理說,他的大女兒晚上補習補了6年,仍未進入好大學,「錢全部浪費了」。

學業競爭造就南韓經濟起飛,但也助漲高自殺率和低生育率,年輕人怕教育費太高,不敢生孩子。

補習風氣已影響家庭生計,李明博總統宣示加強控管猖獗的補習班,恢復家長對國家教育體制的信心,減輕家庭財務和心理負擔。

南韓教育部長李周浩說,南韓的強項之一是家長願意投資教育,「但他們花力氣在追求高分,而不是在培養創意和其他素養」。

南韓在80年代曾全面禁止補習班,後因市場需求逐漸死灰復燃,有的學生甚至補到午夜。

現在首爾市實施晚上10點後的補習宵禁,還派糾查員在街上巡邏,糾出穿學校制服的深夜補習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