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需要的 別讓關心成壓力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977
台灣立報/作者:謝雯伃 2010-11-22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據《路透》報導,當我們在孩子身上做投資時,是否要給他們最好的玩具,或是為他們安排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取得優勢的課程?
舊金山灣區的教師凱瑟(Janis Keyser)日前共同參與《成為你想當的父母》(Becoming the Parent You Want To Be)一書的撰述。她表示,現代父母給自己太大壓力,想盡可能給孩子最好生活,但往往忽略根本。
「商業社會已凌駕於我們的生活本質之上,不斷把一個又一個的產品塞給我們。這對孩子或家長來說,都很累人。」凱瑟說。「人們需要後退一步,思考一下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凱瑟提出以下建議讓家長們參考:
用陪伴代替金錢
花時間在孩子身上,不要只花錢:這或許已是老生常談,但凱瑟表示,時間就是家長可以為孩子做的最健全穩固投資,特別是對新生兒而言。「時間是親子關係的基礎。家長應該花時間觀察自己的孩子,看看他們對什麼感興趣?對他們來說,什麼又是困難的挑戰?家長所能給孩子最棒的東西就是溝通的效力,讓新生兒知道,當他們要與外界溝通時,人們能理解他們。」她解釋道。
當然,新手爸媽會被琳瑯滿目的花俏嬰兒用品和高科技設備給淹沒;但是家長們應該記住,每當他們將玩具交給孩子時,常發生寶寶對玩具包裝盒比較感興趣的狀況。
如果爸媽還是被廠商聲稱的特殊功能擄獲,想要揮霍購買其實超出預算的嬰兒玩具的話,凱瑟建議爸媽們問問自己:我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養育成一個貪心的消費者嗎?如果答案是不,那麼可以加速離開商品貨架了。
成為孩子學習的夥伴
當孩子要開始上學時,考慮全局:凱瑟表示,要給孩子有品質的教育,這遠超過選擇要讓孩子就讀公立或私立學校而已。考慮孩子學校時,更重要的問題是:你希望你的孩子有怎樣的教育體驗?務必親自參訪你屬意的學校,詢問該校老師,如果發生某些特殊狀況,他們會怎麼處理。舉例來說,問問老師,如果孩子們突然放聲大哭時,他們會怎麼應對;老師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如何?學校中那些活動是重要的?同樣的,也問問該校學生家長,他們孩子的學習經驗如何。
不論父母為孩子選擇何種學校,最重要的事情是,謹記家長也是孩子教育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凱瑟說。家長應該觀察孩子的學習習慣,也應該適度和校方溝通課程進行的方式。換句話說,家長應試著扮演一個不具有太大侵略性的建議者。
凱瑟建議:「家長應該和學校建立起雙向關係。父母們可以嘗試主動詢問校方:『我一個月有兩小時空檔,我能為學校做些什麼嗎?』」她補充說道,最有效的教育唯有在家長和教師合作時才會發生。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不要忘了教育孩子家長所相信的價值觀:每當要為孩子選擇課外活動時,家長都該先想一想,透過這些活動,你想讓孩子習得那些技巧和價值觀。有些問題家長可以先問問自己:對我的孩子而言,哪些技巧是重要的?這些技巧又為什麼重要?我想要教導孩子的是無形的生活技能,諸如學著要有競爭力呢?還是想要讓孩子學習樂器等具體技能?不同家庭會有不同的答案。
卡納克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說:「有些時候,如果家長自問:『如果我們今年只能夠參加一種課程或是活動,我們希望是那一個,原因又是什麼?』這會讓決定孩子參加活動的優先順序更為容易。」
在卡納克家中,滑雪是孩子課外活動學習的第一優先。卡納克和她的丈夫都是滑雪狂熱者,所以她們覺得,如果孩子對滑雪有興趣的話,鼓勵孩子練好滑雪是很有道理的事。「對我們來說,滑雪是我們很看重的運動,也是件很有意義的家庭活動。」她說。
不要把孩子的行程排得太滿:「在我們生存的社會裡,如果你沒讓你的孩子忙得不得了,那就糟了。」卡納克說。「當一群家長們在遊戲場邊閒聊時,有人問道我的孩子最近在忙些什麼,我最好能說出個答案。」
無疑地,課外活動能夠讓孩子健康長大、找到生活重心,同時在孩子申請大學和求職面試時也能加分。但是,太多的課外活動可能帶來反效果。
給予適度的休息空間
「當我們為孩子在時間表上安排了學校課程、補習、課外活動等滿滿的項目時,孩子們會忘了要學習自我時間管理。同時太滿的行程也會讓孩子感到壓力沉重、筋疲力盡。」凱瑟說。「從另外的層面來看,孩子們也會變得對生活中的各式活動太過依賴。」
然而,家長三不五時應鼓勵孩子走出自己熟悉的圈子,讓他們挑戰一些不擅長的活動,這樣可以培養「我們可以試一下」的態度,凱瑟說,關鍵在於讓你的孩子培養接受改變的彈性,等全部都嘗試過了後,再問問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他們喜歡這項活動的那些方面,不喜歡的地方又在那裡。
※ 相關報導:
* 殘師教書32年 春風化雨/看見偏鄉窮校校長的創意
* 教改談了16年 大人心態仍沒變
* 惠爾咖啡屋 只為邊緣孩子開門
25 則留言:
低薪難有發展 俄國科學家不滿
台灣立報/成怡夏 2010/11/29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根據《高等教育紀事》報導,俄羅斯科學家和大學研究人員正在抗議克里姆林宮想吸引海外科學家到俄羅斯的作法,並表示政府應該提高俄羅斯科學家的薪資才是正確途徑。
獎金供海外科學家
政府提出一項預算高達3億9千萬美元(約新台幣119 億元)的計畫,其中包含提供給科學家的大筆獎金。這份高額獎金開放給來自所有國家的科學家,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能引誘俄羅斯外移的科學家從海外大學與研究實驗室返鄉。其中最大筆的獎金高達1億5千萬盧布(約新台幣1億4,597萬元),這筆史無前例的巨額獎金讓學者能夠採買設備器材和僱用實驗室助手。這項計畫也希望俄羅斯的學術單位與產業科學家能與國外學者有更多互動。
俄羅斯科學院的物理學家暨數學家梅爾特塞夫(Arkady Maltsev)說:「克里姆林宮不再信任俄羅斯科學家……他們承諾會將數百萬美元給予外國科學家,然而俄羅斯科學家一個月只賺3百到5百美元(約新台幣 9,200元到1萬5,300元)。克里姆林宮應該給我們這筆款項的一半,如此俄羅斯國內的科學發展才會興旺。」
俄羅斯政府於6月份宣佈這項獎助金競賽,這項競賽的參加對象包括外國科學社群及俄羅斯科學家,若要加入這項競爭,必須用英文撰寫計畫,獎金得主則需要1年花上4個月的時間待在俄羅斯的大學實驗室中。上個月,俄羅斯教育和科學部門挑選了40名科學家,儘管其中有20名具有俄羅斯公民的身份,但其中只有5位住在俄羅斯。
俄不挺國內科學
為表達不滿,上百名研究人員參加在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其它城市所舉行的街頭抗議活動,批評克里姆林宮的這項計畫。在俄羅斯一些網路論壇上,充斥著科學家的不滿聲浪及挫折感的言論。
政治評論家沙馬荷瓦(Irina Samakhova)在訪談中表示:「俄羅斯的學術單位無法瞭解,為何巴西的石油收益較少,但它們卻可以支持自己的科學發展,而俄羅斯卻辦不到。」。
負責俄羅斯科學現代化的克里姆林宮官員蘇克夫(Vladislav Surkov),最近與俄羅斯頂尖大學的校長們進行一場會議。他在會議中指出,俄羅斯大學僱用國外科學家,吸引更多外國學生前來留學,這些改變有助於俄羅斯學術機構提升在全球的大學排名,並引來更多企業和其他外國人士的投資。
他說:「或許我們在前20年到30年不會有什麼利潤……但是我們的思考不應該如此僵化。」
俄羅斯科學院的院長認為,這種吸引外國科學家的決策只是一個「暫時解決方法」。今年春天,就在公布這項獎金計畫前,有40名科學家發了一封信給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Dmitry Medvedev),呼籲政府注意科學家薪資微薄和工作環境不佳等問題。
「科學和教育的重要性並不被大多數群眾所了解,甚至連許多政府公務人員都不了解。」這封信裡面這麼說。然而政府方面並沒有給予任何正式回應。
菁英帶頭反對
目前已有一位卓越的俄羅斯科學家拒絕協助達成克里姆林宮的新目標,他就是今年贏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蓋姆(Andre Geim),他嘲笑俄羅斯政府這項引入科學家的做法。
他在訪談中反問《俄羅斯新聞社》:「他們難道相信只有一大袋黃金,就可以讓每個人都願意為他們工作嗎?」
在俄羅斯科學院(Russia's Academy of Sciences)西伯利亞分院底下,包括9個科學中心、70個科學和教育組織,共3萬名成員,政府單位在2009年共提撥120億盧布(約新台幣117 億元)的資金給該學院。但是,這筆經費甚至連科學家的薪資都難以支付,該學院主席艾塞耶夫(Alexander Aseyev)說:「我們整個西伯利亞科學中心的預算,低於美國平均一所大學所得到的預算。」
儘管許多俄羅斯科學家質疑新的政策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然而克里姆林宮的行政官員蘇科夫(Vladislav Surkov)卻督促俄羅斯科學家要與外國科學家合作。他說:「請把這個目標當作是國家的使命……完成這項由國家頂級領導所設定的任務吧!」
◆ 數學重度焦慮 印尼發展教育新方向
台灣立報/陳玫伶 2010/11/29
【編譯陳玫伶綜合外電報導】許多學生最不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印尼也不例外。印尼大學教師因而敦促教師們改變教法,吸引學生願意多花時間在這個重要的科目上。
根據《雅加達郵報》報導,萬隆理工學院(Band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數理科學系助理教授伊瓦˙普藍朵(Iwan Pranoto)表示,印尼教師比較關注學生的記憶力和計算能力,但那比較不需要技巧。他說:「教學系統只專注在結果,而非過程。我們必須從數學教法的根本改變,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明白過程的分析式思考、解決問題和如何和同儕溝通討論。」
學生學習壓力大
以2003 年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結果發現印尼學生有重度數學焦慮。2006年的同一個評量結果,印尼學生數學的平均表現優於巴西,但遠遠不及泰國。普藍朵說:「重度數學焦慮不是好現象,這代表學生壓力很大,結果使得他們無法全能發展。」
普藍朵曾是教育部(National Education Ministry)資優學生的課程小組成員,該團隊曾為東南亞國家設計數學標準。他在其他東南亞國家專家會議中,才明白印尼沒有標準數學教法,目前仍使用當年荷蘭人遺留下的方式。
訓練學生多種能力
普藍朵建議政府應該借鏡美國、印度和中國,因為其人口數和教育體制與印尼相當。他說,數學教育有幾種趨勢,第一種包括互動和視覺討論,也是現正施行的方式;學生認為數學是邏輯,不必記憶。第二種趨勢是科技運用,例如:計算機、電腦和影片,學生可磨練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種則是透過挑戰與支持學生,啟發他們內在激勵能力,學生會認為學習是他們的責任。
卡文迪希(Marshall Cavendish)出版社社長葉萬夏(Yeap Ban-Har)附和普藍朵的看法。他表示,新加坡的數學教法允許學生參考公式和數字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數學研究是一種困難的生活技能,像是發覺買一瓶飲料可以有幾種付錢方式。新加坡教師經常在學校創造學習中心,討論如何幫助學生理解科目,有時也會邀請外部專家到學校經驗分享。
評鑑反獨尊SSCI 學者網路連署
【聯合報╱記者李威儀/台北報導】2010/11/29
SSCI(社會科學論文索引)近年作為大專學術評鑑與經費補助的量化指標,引發不少爭議。政大教育會、教改總體檢論壇與台灣競爭力論壇,最近發起「反對獨尊S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指政府獨尊SSCI發表量,不顧學術性質不同,強將理工及醫學標準套在人文社會學科,要求教育部與國科會尊重學術多樣性,重新檢討人文社會學科的評鑑標準。
連署聲明書中指出,不少學者為了拚SSCI論文,許多研究被迫配合國外期刊議題,因此大量引用國外研究,忽略本地需要,研究主題與台灣社會已愈來愈脫節;此外,教授原本求是、求真的精神,也已被論文發表多寡取代,學界已出現「向SSCI衝刺與靠攏的歪風」,呼籲政府避免以量化指標簡化學術成果與社會貢獻。
在聲明書中也列出人文社會學科的評鑑標準建議,其中,包括期刊、專書、會議論文、會議參與、專案計畫、公開評論、聲譽指數、線上作品/引用數等各類指標,希望政府擴大人文社會的評鑑指標與權重。
參與發起連署的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表示,現在不論教師升等、績效評量、學術獎助或教授彈性薪資,SSCI都被列為主要指標,對人文社會學科的威脅已愈來愈大,有必要集結社會意見,向政府發聲。她因此發起網路連署,將再召開公聽會討論。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何卓飛表示,教育部認同不應獨尊SSCI,高教評鑑中心也已在研擬對於人文社會學科的評鑑方式,將來會將連署聲明中所提出的評鑑指標列入參考。
◆ 教研之爭找出路 政大沙龍對話
台灣立報/呂苡榕 2010/11/29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在績效掛帥的時代,當前高等教育備受挑戰。今年教師節,政大爆發政治系副教授郭立民獲頒特優教師,卻遭校方以未通過教師自我評量為由不續聘,引發校內對評量、SSCI投稿量、教學研究問題的激烈辯論。政大教師會連續舉辦一系列「找回大學精神」思想沙龍,探討高等教育面臨的難題。
26日是思想沙龍最後一場,政大主任秘書徐聯恩特別到場關心,了解教師和學生對高等教育現況的看法。根據政大的一份研究顯示,校內9個學院,SSCI期刊論文投稿量近年激增集中於3個學院,分別是社科院、商學院和理學院。其他學院對SSCI沒什麼興趣。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政大,面對以量化評量為主的機制,產生極大的矛盾。
政大教師會會長、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認為,教育部和國科會鼓勵學校教師大量投稿SSCI,導致原本以專書著作為主的教師只得捨棄著書,進行短篇研究,此外,教師接研究案可抵免教學時數,直接影響學生受教權。
社會科學不該用SSCI
畢業於政大心理系、目前就讀師大教育系博士班的徐昌男指出,SSCI的評量企圖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以SSCI資料庫底下的期刊為例,多數期刊是雙月刊,投稿教師必須幾個月就產出一份研究,但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與社會,必須長期觀察,才能有階段性的成果。
徐昌男認為,以投稿量來要求,扼殺社會科學的特性,應考量科學研究所需的時間,「量化的評量仍有學理基礎,目前的學理基礎必須再檢驗。」
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學校對期刊論文投稿量的需求,許多老師必須轉向研究。政大歷史系四年級的蘇維新表示,系上不少以專書著作為主的老師,為了幫學校衝論文量,只得申請研究案,多數老師並不認同將社會科學的研究拿去投稿SSCI。
應與社會有更多連結
深究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困境,政治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王卓脩指出,台灣的高等教育太過依賴政府補助,導致學校經營與政策難以脫鉤,自主性相對降低。
周祝英表示,近幾年新自由主義盛行,政府對於高教補助越來越少,補助形式又傾向競爭型獎勵,導致教師處於敵對狀態,最近實施的「彈性薪資」方案,就是加強階層差距的做法。
王卓脩強調,理工科系熱門是因為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其實台灣的高科技只是高級代工,與3、40年前的紡織代工沒兩樣。產業走向影響人才培育,高等教育變相為了政府與企業而存在,連帶影響知識份子對當前社會問題提出全面的研究和建議的能力。
「台灣這麼多經濟學者,卻沒有對產業政策的全面研究。」王卓脩說,產業政策和國土規劃、城鄉發展環環相扣,台灣卻沒有學術研究團隊能整合研究,對於SSCI的重視,也讓大家無法關心層次更高的問題。
除了仰賴政府資助,高等教育近年尋求與企業合作、尋找民間贊助者。周祝瑛指出,民間資金流入校園,也會影響學校政策,最明顯的便是以捐贈者名字蓋大樓。
近日吵得熱烈的「台大人文大樓」事件,周祝瑛認為大樓設計代表了人文精神的沉淪,「台大需要人文大樓是事實,但不代表應該犧牲人文精神。」
「只有自己可以打分」
台灣高教不斷追求世界排名,鼓勵學校投稿國際期刊論文,企圖在「數字」上獲成就感。不過,徐昌男說,哈佛等名校幾年前就表示,未來如果再有其它人對自己的學校進行排名,將不惜提告,他們強調「只有自己能為自己打分數!」
周祝瑛針對獨尊SSCI的評量提出一項連署書,要求教育部及國科會必須全面檢討當前評量指標的問題,尊重學術本身的多樣性、建立學校分類機制,正視人文社會的評鑑標準,找回大學明辨是非的精神。周祝瑛表示,除了連署,更將有記者會與研討會,希望相關單位正面回應。
小檔案: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社會科學期刊文獻資料庫
1969年由美國ISI公司創建,收錄資料從1956年至今。SSCI設立時,希望以客觀代替主觀,區辨論文和期刊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發展,漸漸出現索引和資料庫兩種功能。
ISI公司在網站上註明,資料庫以收集英語系國家期刊為主,無法完全反映一門學科的全球性發展。該公司的日本代表宮入暢子曾表示:「評鑑研究工作時要獲得多項衡量標準,因為如果您使用簡單化的統計方法,或只採用一個指標,很容易誤陳研究工作的品質。」
只是,台灣教育部與國科會,多以資料庫中的期刊論文數量作為教師和學校能否獲得補助的標準,降低了學術界的多元性,忽略了不同學科之間的歧異,引發學術界強烈批判獨尊SSCI的制度有失科學精神。
(資料整理/呂苡榕)
◆ 台中一中 獲國際程式競計競賽冠軍
台灣醒報/蕭介雲 2010/11/29
我國在國際競賽再傳佳績,教育部今天指出,東南亞電腦學會聯盟日前在印度舉行「國際學校程式設計競賽」,代表台灣參賽的台中一中,以精湛的解題能力榮獲第一名佳績,而這也是我國在這項比賽的歷年最佳成績。
教育部今天表示,該項比賽由中華民國電腦學會舉行全國選拔賽,台中一中取得國家代表隊資格後,由中山大學資工系官大智教授及其實驗室博士班成員王元俊老師以及台中一中資訊科教師所組成的教練團規畫下,於台中一中科學館電腦研究室進行培訓。
3位參賽學生賴宇宣、張以承及李庭慶在林奇鋒老師與電腦學會秘書長林志敏教授等人的陪同下,一起前往印度清奈參加國際比賽。經過練習賽、正式比賽的激烈競爭,代表我國出賽的台中一中隊,日前以良好的團隊合作默契與精湛的解題能力,順利贏得「第一名」為國爭光。
國內目前為了提升高中職學生程式設計風氣,訓練學生問題解決與演算法演練的能力,每年除了固定舉辦各區高中資訊學科能力競賽複賽、全國高中資訊學科能力競賽決賽、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選訓營、網際網路程式設計大賽。
此外,教育部指出,ISSC國際競賽,也額外提供了國內學子與國外學子文教交流、相互切磋程式設計的好機會,對未來進入大學,繼續投入與銜接上大專院校ACM ICPC國際程式大賽,將更有所助益。
有鑑於世界各國對高中資訊課程與競賽的重視,教育部在99課綱資訊課程綱要的修訂上,已將「資訊科技概論」由原本的選修,調整為必修至少2學分,至多4學分。
教育部強調,在選修科目方面,也有若干學分的開設空間,以加強學生重視資訊科學基礎知識、強調邏輯思維及運用電腦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國內資訊科學教育的水準。
文化研究所-為什麼沒有了大師
旺報 2010/11/30 (毛永波/香港商務印書館)
在大陸書名叫《從蔡元培到胡適:中研院那些人和事》,出繁體版時改叫《之後再無大師》。這個書名曾作為宣傳文句出現在作者早些年出版的《陳寅恪與傅斯年》的腰封上面。看來,作者一直沒放棄思考當今盛世卻為什麼沒有產生大師。
作者岳南的創作生涯,多是以報告文學手法寫考古挖掘的大發現,近年深入到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的事業和精神,寫作的人物以民國知識分子對象。在他眼中,五四以後的30年是大師輩出的時代。他對大師以有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來衡量的。這個標桿來自陳寅恪為王國維寫的碑文,他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沒有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就不能研究學術。
「俗諦」在每個時代作為現實政治都變幻不同的身形出現,作者發掘歷史,其志不全在鉤沉,而是在思考自由知識分子的出路。
◆ 台灣咖啡大師 李雅婷勝出
自由 2010/11/30
〔自由時報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二○一○年世界盃咖啡大師台灣選拔賽激戰四天後,台中歐舍咖啡館店長李雅婷繼去年奪下第一屆世界盃虹吸咖啡大賽冠軍後,今年又拿下台灣冠軍。
今年三十一歲的李雅婷,將代表台灣參加明年在哥倫比亞舉辦的世界咖啡大師比賽,能夠連拿兩座冠軍,李雅婷紅了眼眶說,一切都要感謝團隊們的支持,尤其是公司的杯測員(專責鑑別咖啡的優劣)許寶霖,千里迢迢到衣索比亞尋找合適的耶加雪夫豆子,功不可沒。
白天工作繁忙的李雅婷為了此次咖啡大師比賽,僅能利用清晨跟晚上非上班時間練習,因為義式咖啡烹煮過程中,得不斷磨咖啡和敲粉盒,所以她也很感謝鄰居的容忍。
在咖啡大師比賽中,除了要在十五分鐘之內做出濃縮咖啡、卡布奇諾,還要比「創意咖啡」。所有參賽選手絞盡腦汁,希望找出與咖啡最對味、協調的創意食材。
有八年咖啡吧台資歷的李雅婷說,獲勝的關鍵在於她用了藤那根香草混合咖啡,配上蜂蜜,讓評審在品嘗咖啡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衣索比亞當地的風俗氣氛,這個創意靈感來自於許寶霖到衣索比亞的實地見聞。
決賽的主審馮靜安表示,今年特別強調參賽者對於豆子特性的瞭解,李雅婷在創意咖啡部分,善用衣索比亞跟肯亞兩種豆子的綜效香氣,讓評審真的感受到當地的花香。
李雅婷去年十月在日本舉行的首屆世界盃虹吸咖啡大賽中,是以咖啡加上青蘋果、香草混合而成絕佳風味,打敗七十多名參賽者,拿下冠軍。
昨天比賽的亞軍為哈亞咖啡的黃俊豪,季軍為紳園國際的吳佩蓉。馮靜安說,今年的選手水準很高,也完全了解WBC的方向,有助於台灣跟世界接軌。
◆ 最快明年 成大、廈大、金大實施三聯學制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0/11/30
成功大學計畫自100學年起,與廈門大學及金門大學合作,實施三聯學制,未來成大與金大學生可在台灣修習6個學期後,再轉往廈大進修2學期,拿到原校的學士學位,為兩岸交互承認學歷開啟另一扇門。
教育部公布承認大陸41所大學學歷,廈門大學也是其中之一。成大表示,未來希望學生不只到廈大,也能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進修,培養「兩岸通」的優秀人才。
成大校長賴明詔、金門大學校長李金振及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會面多次,建立合作管道,李金振昨天到成大演講,透露已在規畫中的三聯學制;成大自本學期起,在金大開設材料課程,已有廈大學生前往進修,成大目前也有許多來台短期進修的廈大學生,教育部計畫明年2月開放陸生來台唸碩、博士。
教育部在陸生法通過後,宣布承認大陸41所大學學歷,但國內的家長對於把孩子送到大陸唸書仍有疑慮。成大昨天表示,未來國內大學可能都會建立類似三聯學制的修習模式,讓台灣學生在畢業前有機會接觸大陸,成大因為有過去與金大、廈大合作的模式,起步更快。
廈大學生也可以選舉在廈大修習6學期,金大與成大各1學期,總計8學期後,拿到廈大發給的文憑;成大學生在成大6學期、廈大2學期,或選擇金大1學期、廈大1學期,再拿到成大學位。
※ 相關報導:
* 交大首位女校長吳妍華:加強跨校合作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5694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日前選出陽明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吳妍華為下屆校長,將報教育部核聘;如果順利,預定明年二月一日上任,吳妍華將是交大創校以來首位女性校長。
◆ 嘉市垂楊國小 用索瑪方塊玩數學
【聯合報╱記者陳永順/嘉義報導】2010.11.30
數學對有些學童來說,可能是枯燥乏味又艱澀的課程,嘉義市垂楊國小老師蕭武治、蔡慶達找上索瑪方塊,做為數學教學的有趣媒介,開發「降龍Soma掌」等課程,學生每個星期都接受不同題目的挑戰,透過拼組、堆疊等空間觀念,大家紛紛說「數學好好玩!」。
校長張英裕表示,學生不喜歡數學,可能是學習過程要反覆寫評量、記憶等演練,缺少動手操作等刺激,老師蕭武治發現這種狀況,試著把七巧板、數獨、魔術方塊等遊戲帶入課程,與老師蔡慶達觀察發現學生的空間概念與平面相比,非常薄弱,需要一套建構初步空間概念的學習工具,因此找上「索瑪方塊」。
老師先以電腦幻燈片等教材說明索瑪方塊元件、正立方體拼法、以及簡單圖形的拼組,讓學生在輕鬆氣氛下,認識並接受教學元件,然後發展堆疊、分類、連方等課程。
2名老師將索瑪圖形設計成摸彩學習作業單,學生每周挑戰不同題目,也可自行設計圖形交給老師利用電腦記錄,老師更設計多款正立方體盒子展開圖,在盒子標示索瑪元件顏色做為拼組提示,學生展開索瑪方塊遊戲與競賽,這些學習過程以及學習心得都PO在校內網站,獲得大家喜愛。
張英裕指出,規劃未來把索瑪方塊教學與現有數學等領域課程相互連結,製作所有圖形的解題提示,提高學習狀況落後學生動手做的動機,希望學生更喜歡數學。
少子化 國立大學也受影響
中央社 2010.12.01
監察委員今天關切少子化導致學生數逐漸下降,不少大學的新生註冊率下降,甚至包括知名國立大學。教育部說,未來會推動修法,希望建立大專校院退場或轉型機制。
多位監察委員下午到教育部進行例行巡察,在與教育部進行的會議中,監察委員也針對目前的教育現象提出問題和建議。
監委趙榮耀表示,台灣少子化問題越趨嚴重,民國101年國中畢業生將跌破30萬人,此後每年約遞減1萬人,這個問題在103年也會延燒到大專院校;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提供的資料,不少大學的新生註冊率逐漸下降,其中也包含部分知名國立大學。
他認為,光是整併學校不能解決問題,應該輔導學校,建立退場機制或轉而發展其他公共目的。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少子化問題的確是未來必須面臨的課題,教育部也成立少子化因應小組,並定期開會提出因應措施。
林聰明表示,大專院校目前招收學生總額固定,但少子化導致學生數逐漸下降,註冊率難免受影響,未來也會推動修法,希望建立大專校院退場或轉型機制。
◆ 解數學題 台小學生點子多
中央社 2010.12.01
全國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協會今天表示,上海小學生在數學解題上訓練有素,但解題方法卻很一致,台灣小學生則創意無限,擅長生活化題型,同一題型就有5、6種解法。
全國學生學習成就測驗協會舉辦的第4屆英數達人競賽,將於明年2月20日登場,預計有150隊上海小學生報名參加,台灣將於12月6日開始受理報名,明年 1月7日截止。競賽發起人、已故南華高中副校長陳榮農夫人也捐出新台幣10萬元,台灣隊伍若奪得團體賽金牌,就可抱走10萬元獎金。
測驗協會表示,去年首度邀請上海小學生共20隊參賽,結果抱走數學團體賽金牌;而數學個人競速賽中,全球共有73人滿分,台灣小學生近千人參賽、滿分17人,上海隊80人參賽、12人拿滿分。
測驗協會執行長陳榮輝表示,去年在個人競速賽部分,台灣和上海的表現旗鼓相當,在數學團體賽部分,台灣成績較落後。他說,上海隊伍在報名後十分重視,常用課餘時間加強練習,台灣學生則志在參加,沒有特別加強訓練,成績難免有所差異。
他說,台灣學生雖然團體賽成績略差於上海隊伍,但上海學生在解答上很一致,解法都相同,對於生活化題目較不擅長;而台灣小學生創意無限,擅長生活化題型,一個正確答案,卻能找出5、6種解法。
測驗協會常務監事羅芳晁說,兩岸除參賽心態不同,學制差異也有一定影響,大陸的教科書難度較高,學生學習內容也較多,但台灣學生創意強,想法靈活不受限,可以說是各有優勢。
◆ 畫家之妻自傳 成日本最流行語
中央社 2010.12.01
日本反映今年世態而舉辦的新流行語大賽,榮獲大獎的是1名日本漫畫家的妻子。她出版的自傳被拍成電視劇廣受好評,因而書名的1部份「GEGEGE的---」奪得流行語大賽首獎。
奪得流行語大獎的是漫畫家水木茂(原名武良茂)的太太武良布枝,她出版的自傳「GEGEGE的太太」,今年春天被「日本放送協會」(NHK)拍成電視連續劇在早上播放,大受好評,也導致自傳書名前半段的「GEGEGE的---」一詞獲得新流行語大賽首獎。
這部連續劇是描寫武良布枝和漫畫家的先生極貧困生活的故事,剛播出時並未受到日本社會的注意,但後來逐漸受到好評,最後1週甚至創下23.6%的平均高收視率。
其餘進入前10名的新流行語還包括:形容今年日本連二連三發生高齡者失聯社會問題的「無緣社會」一詞。由於NHK製作小組深入報導這項社會問題,引起社會廣泛的注意。
另外進入前10名的新流行語還有:「脫小澤」,它形容日本首相菅直人9月在民主黨黨魁選舉擊敗對手前黨幹事長小澤一郎後在內閣改組人事上和小澤劃清界線;目前深受歡迎的女偶像團體「AKB48」;形容男性積極參與育兒的「IKUMEN」(是模仿形容帥哥的「IKEMEN」而取的流行語);只有女性一起餐敘喝酒和談戀愛經的「女子會」等。
這項新流行語大賽1984年首次舉辦,每年12月上旬公佈名單。它先針對讀者的調查選出入圍的新流行語名單,再由審查委員會選出年度大獎和前10名。
不用心辦學,笨死了!
【沈雲驄】2010-12-04 中國時報
雖然被視為科技大國,但美國孩子們的數學與科學成績,向來都不怎麼好。數學,在「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所調查的五十七個國家當中,排名三十五,科學,排名二十九,雙雙名列後段班。一份又一份的調查也顯示,美國孩子的平均成績,遠遠被香港、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拋在後頭。就連很窮東歐的捷克、波蘭、匈牙利,孩子們都比美國強。
為了改善這個很沒面子的問題,美國每年花在教育上的支出,超過五千億美元;老師們每年花超過一千小時教學,比先進國家平均的七百九十小時,還多出許多。但是結果呢?教育的成效照樣節節敗退。最嚴重的一年中,平均每天有六千個孩子輟學;高達三成的高中生沒法念完。女導演阿貝絲的紀錄片《贏不了的競賽》中也指出,今天校園中作弊、疏離、憂鬱等「沉默傳染病」,越來越常見。
更嚴重的是,教育成效不佳的結果,使得越來越多孩子們踏入社會時,不是身無半樣長項,就是無法對未來有任何樂觀的想像。有的,選擇升學,繼續躲在校園中,讓自己不必這麼快面對社會;有的,被迫接受低得不像話的薪資;更多人把自己的徬徨無助轉化為憤怒,怪政客、罵政府。
政府當然有責任。一來,經濟沒搞好,企業不願聘人,自然沒法創造就業機會;二來,年復一年,政府坐視學校在提高學費的同時,教學品質卻原地踏步,許多大學砸大錢行銷招生,卻吝於投資好教授、好教材,這種學校,要怎樣帶領孩子脫穎而出?從歐洲到美國,十年來學費越來越高,但學生們畢業後的薪資卻沒提高多少,求學的「投資報酬率」越來越低。而在報酬率低的情況下,又要學生們如何安心地把時間與金錢,「投資」在這樣的教育上呢?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孩子要打工,父母們越來越難反對。學費這麼高,多少家庭沒壓力?更重要的是,多少父母敢放心把孩子的未來,完全付託給吝於投資的學校?還不如讓孩子們到職場上滾滾,多些歷練,還能提早培養孩子們在財務上的獨立精神。
王建煊說得好,賤賣黃金時間的人,笨死了。誰都知道,青少年是一個人學習能力最旺盛的黃金時期,很珍貴,不應糟蹋。尤其是那些只為了能有多點零用錢可花,為了滿足物質欲望而拋下學習的人,更是不該。但今天的大學,早已不是王建煊口中「多數人最後念書的黃金時間」,而只是「最後逃避現實的黃金時間」罷了。畢竟,當校園中無法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孩子們當然感受不到大學教育的重要性,相信自己應該在這個階段專心念書。
要如何讓學生們願意專心學習,並且能在畢業後順利與職場接軌,是美國本周剛剛落幕的「全國教育改革高峰會」的重點課題。該做的很多,例如繼續投資於數位學習,並且培養更多優良師資;提供更多獎助學金,鼓勵用心在學業上精進的學生;吸引企業針對成績良好的學生,提供畢業後的就業承諾等。有些州政府已經在研擬,要專為改善公立學校的財務,成立一筆穩定基金;還有些州在重新估算合理的學費標準,好讓更多孩子在沒有後顧之憂的前提下學習。
換言之,學校與政府,都得更嚴肅與專心地「辦學」才行。不久前才造訪亞洲的歐巴馬,回到美國後曾經多次憂心地說,今天美國人的競爭者不再只有美國人,而是來自北京、班加羅與首爾。「假如不具備競爭所需要的條件,」他說,長期而言美國的經濟就有麻煩了。
再不用心辦學,有麻煩的,又豈止美國呢?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 罵他笨? 幫他脫離笨生活!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2010.12.04
「打工的學生笨死了」,一句話引起許多人的感慨,有反彈,也有感傷。我相信王院長的用意,只是想勸學生好好珍惜時光認真讀書,但卻傷了許多家境差的學生。
多年前一個學生家長告訴我,因為家境差,不得不把孩子從一中轉回鄉下就讀,當時我也是隨口說:「不是可以辦助學貸款嗎?」家長無奈的說:不是註冊就好,孩子也要生活費呀!他說那話時的挫敗、感傷、自責的神情讓我永遠忘不了。
後來我有一位同學被選上普仁基金會的董事長,他問我該如何幫助弱勢學生,我便建議,希望能按月給生活津貼,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能有基本的生活補助,國中每月千元,高中二千五百元,讓這些孩子在助學貸款後,不必再為日常學習花費煩心,國高中及大學的十年計畫於焉產生,至今每年協助的孩子超過千人。這些孩子從基金會中不只獲得補助,還有一群志工協助與之聯繫,為他們鼓勵加油打氣。
近日參加某基金會的會議,基金會的副執行長告訴我:「校長,你們南投的孩子,雖處在鄉下,但好優秀,好令人感動。」
她提起某校有一名受扶助的孩子,升學上高職美容美髮科,晚上學以致用在一間髮廊打工,賺到第一份薪水後,她寫了一封信給基金會,希望基金會停止對她的援助,「把這一份援助給需要的人。」
「我們所處的社會,有多少大人貪婪的爭取不是很需要的補助,或是想方設法的捏造資料爭取補助,間接影響了真正需要補助者的利益,沒想到一個孩子卻能對金錢說No,我們大人真該向這個孩子好好學習。」我聽了副執行長的說明,不但感動,更有身為同鄉的驕傲。
「那孩子還附上工作的地址,她說有空可前往,讓她服務,我們一定要抽空南下,為她加油打氣,也為自己加油打氣,讓處在爾虞我詐,貪婪社會中的我們,找到努力生活的能源。」副執行長感嘆的說法,讓我也跟著感慨。
或許在批評打工的孩子「笨」死了之餘,讓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拉他們一把,讓我們的孩子脫離笨,脫離黯然神傷吧!
與其玩樂 家人寧要我打工
曾薏如/大學生(高雄市)
每個打工的大學生,都有成千上萬個理由,說明自己打工的動機,但王院長的一句話,卻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況且,大學打工或許就是社會給我們的既定印象。筆者上了大學後,長輩們不時的灌輸我,大學打工是一個能訓練自我的機會。他們寧願我去打工賺取生活費及人際處理經驗,也不願看見我有一絲空閒玩樂於社團之間。家庭輿論的壓力下,打工成為我日常生活及房租費用的唯一金錢來源。
然而,會打工的學生就不會規畫自己的將來嗎?相反的,打工讓我更加了解如何有效率的管理時間和課業。連學校的教授也曾因為大家忙於打工而語重心長的說:「打工可以,但一定要讓自己從中學會時間的管理和分配。」這些經驗,或許是學生經歷打工後,才會得到的體悟。而這寶貴的經驗學習,希望不要被全然抹滅。
◆ 笨與不笨 決定權在自己
【聯合報╱林新雅/大學生(台中市)】2010.12.04
大家回想一下,王院長演講的主題是「閱讀」。王院長的演說,有一部分我是能夠認同的,而且也是自身一直注意到的現象:學生看書、買書真的每下愈況,整個閱讀風氣沒那麼的好,這會影響到國家的競爭力。
但我不能夠完全認同一定要買書才能閱讀,圖書館就是個很棒的閱讀途徑,並非一定要用購買的方式,來滿足上進心;學生沒有那麼多的錢。重要的是「重視閱讀」這件事。
我們不該執著在王院長那句「笨死了」,而是院長認為,有些人花「過度」的時間在打工,反而少掉在大學黃金時光的廣讀書籍。院長所描述的蹺課打工、打工的錢拿來享受,自己身邊真的有人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打工的,我覺得這才是院長批評的重點,告訴大學生不要本末倒置了。
但王院長部分所言太極端,學生打工賺取經驗認為是藉口,我倒是持另一種看法。學校所學固然能充實我們的腦袋,但老師所教大多是硬實力和專業知識,而其他常被認為是外務的打工、社團,所培養的是學生的軟實力,讓我們提早去面對出校園必須認識的現實社會。也因此,我並不認為打工是件壞事,重點是時間上的平衡和拿捏是否得宜。
王院長的一番話,可以做為提醒和檢視的依據,院長口中的那個「笨」,決定權在於我們自己,只要每個人很清楚自己打工的動機和真正理由,那個大家吵來吵去的「笨與不笨」,自己心裡便有了真正的答案。
落實人權教育 別當直升機父母
中央社 2010.12.04
家長、老師常對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台北市敦化國小教師李章瑋分析台灣現況認為,過度保護孩童的「直升機父母」、無視學生的「機車老師」,都阻礙人權教育的進步。
「人權風‧瘋人權:人權理念的傳播與落實」國際研討會」,今天進入第2天議程;其中一項探討「台灣校園的人權議題」,多名台灣本地的學校老師認為,從生活細節做起,注重學生受教權、隱私權、自主權等,也是人權教育重要的一環。
李章瑋分析現代校園現象舉例,過度保護孩童的「直升機父母」、無視學生的「機車老師」等,過度介入孩童生活,剝奪了孩童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他提醒社會,給予學生自主決定的權利,也是人權教育之一。
李章瑋分析家長普遍的日用語,「囝仔郎有耳沒嘴」、「你給我進房間去背單字」、「我是為了你好」等;建議家長應換個角度與孩子溝通,改說「你要不要考慮多背一點單字,說不定對你有幫助。」「我給你個建議,你看好不好?」等。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博士班研究生郭瑞芬提醒,都會學區也存在弱勢學生問題,她曾遇過1名住在都會學區、但家境清寒的學生,認為用細字筆寫作業,易獲老師打優等;但他的家庭買不起昂貴的原子筆,所以常向其他學生借筆寫作業。
郭瑞芬說,都會區富有的學生超前學習,讓弱勢學生追著教材跑,永遠達不到老師要求,孩子們「聯絡簿上的紅字,是擦不掉的心頭烙印。」成為社會關注弱勢的邊緣學生。她建議學校研發弱勢學生教材、弱勢學生護照等,幫助他們成長。
台北市萬福國小教師林江臺分享,學校中常見的隱私問題,例如學生會說「老師,不要唸成績好不好?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考幾分。」都是人權教育中被忽視的小細節。
台北市立大安國小訓導主任王秀津說,學校大量僱用代課老師,家長反映「代課老師教什麼,孩子聽不懂。」她認為,代課老師備課時間不足、對教材不熟等,忽略學生受教權,建議教育單位強化代課老師的專業養成。
◆ 數位時代的恍神族
【陳穎芃】2010-12-05 工商時報
■數位時代豐富了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卻也造就了一批上網成癡的恍神族,而美國家長在擔心孩子課業的同時也面臨了該與科技保持多少距離的困難抉擇。
■The worry is we're raising a generation of kids in front of screens whose brains are going to be wired differently."
正值17歲青春年華的美國高中生辛哈(Vishal Singh)今年剛升高三,他的興趣是自製YouTube短片,且夢想1年後能進南加大或加州藝術學院專攻電影製作,但進入高三關鍵時期的他卻發現學科成績無法讓自己選擇理想學校,而成績不佳的最大原因就是電腦、網路占去太多時間。
9月開學前夕,他本該趕工看完學校規定的暑期課外讀物,但他還是忍不住流連臉書(Facebook)和YouTube。他的理由是YouTube「可以讓你在6分鐘內了解整本故事內容。看書太花時間了,我比較喜歡能立即滿足需求的方式。」
電腦讓思考變跳躍
辛哈不是唯一偷懶的學生,畢竟當過學生的人都了解寧願先看漫畫也不想先寫作業的貪玩心態,但在電腦與網路充斥的今日,學生面對的誘惑已不再像當年電視、漫畫那般單純。
科技發達不只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對青少年的影響更是深遠。哈佛醫學院副教授瑞區(Michael Rich)表示,在電子產品與網路的多重刺激下,「青少年的大腦被訓練成跳躍式思考,而無法專注於同一件事情。」
家長和學校一方面擔心孩子沉迷電腦而荒廢學業,但一方面又不願孩子落後數位時代的腳步,於是在教養態度上也產生極大矛盾。辛哈就讀的紅木市林邊高中(Woodside High School)就是典型的例子。
37歲的林邊高中校長雷利(David Reilly)一心營造高度互動的教學環境,因此要求老師建立網站和學生線上交流,並申請300萬美元補助來蓋多媒體視聽中心,就連外語課也採用iPad輔助教學。
為了讓熬夜上網的學生上課不恍神,雷利選擇將第一節課延後1小時到9點。他表示:「我試圖將他們的注意力從黑莓機與電玩轉移到課堂上,但就某種程度來講,我用的方法是科技。」
不只學校面對科技態度矛盾,學生自己也感受到對科技又愛又恨的糾結心情。上學期,辛哈的數學不及格,英文成績也只有「D+」。他很清楚自己花太多時間玩電腦、編輯短片,但也因此他的軟體技能勝過許多成年人。
電玩影響學童記憶力
辛哈不但能幫擔任實驗室經理的爸爸修復電腦檔案,還幫擔任機場保全經理的媽媽做了個人網站。然而他每周玩電玩10小時,且經常半夜2點還在玩臉書或上傳YouTube影片。學校老師都肯定辛哈是個聰明的學生,但不懂為何他的成績一直沒起色。雷利表示:「他卡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之間。」
醫學期刊Pediatrics近期發表的研究指出,電玩對學童睡眠品質的負面影響遠勝過電視,而睡眠品質不良會導致單字記憶力「大幅減弱」。哈佛神經科學家多瑞克(Markus Dworak)表示:「當你讀完單字又接收電玩這類刺激時,大腦須選擇其中一類資訊儲存。大腦可能會傾向儲存情緒性刺激帶來的資訊,而非單字。」
管教嚴格的家長或許會限制孩子玩電腦的時間,但在行動通訊發達的時代,家長為了掌握孩子行蹤還是得依賴手機。尤其在美國智慧型手機快速普及的情況下,家長更加管不住孩子邊打簡訊邊講電話,甚至還同時更新臉書狀態。
◆ 廖玉蕙:評鑑的迷思
【聯合報╱廖玉蕙】2010.12.05
日前,教改總體檢論壇及台灣競爭力論壇發起「反對獨尊S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重新檢討人文社會科學的評鑑標準,對政府獨尊SSCI發表量,罔顧理工、醫學與人文學術性質不同卻引用同一標準檢視的荒謬現象。自從評鑑制度成立以來,其實,這個現象為人詬病已久,一直遲遲沒有得到善意的回應,如今,引起不平之鳴早在預料之中。
評鑑的荒謬其實還不只此端,這些年來,政府補助款多寡及教育部動輒威嚇減班併所的雙重威脅,讓評鑑變得風聲鶴唳。各校系所教授為了這些量化的評鑑標準,拚命寫計畫案爭取國科會及其他相關單位獎助,已達廢寢忘食地步。憑良心說,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計畫案爭取越多的教授,不但投注在教學上的時間相對減少;有些教授甚至還假研究之名行剝削之實,讓所指導的研究生叫苦連天地幫忙完成計畫。據我所知,另有一些對教學充滿熱誠,也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因為論文發表數不多而受到校方嚴重「關切」,有人不甘受辱,乾脆提前退休;有人含恨隱忍,卻也因此心灰意懶,大大影響教學熱情。
不當的評鑑制度之危害,還不只於此。因為關係重大,學校對評鑑一事,常常無法以平常心對待。以前的教師只要盡心研究、努力教學、做好服務即可;如今,還得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額外工作,譬如得隨時記下「業績」,諸如怎樣安排學生出國交流、如何輔導學生進修、得過哪些獎勵、曾經去過哪些單位演講、到過何處發表論文或進行論文講評、曾為考試院或其他什麼單位出過考題、評審過什麼文學獎或演講比賽……,每隔一段時間,老師就被要求填上一些無聊表格,告訴世人你曾經有過的豐功偉績!那段時間內,每個研究室裡的印表機都咧咧作響,一張張的紙不斷吐出,我感覺一棵棵的樹木彷彿正應聲倒下。
尤有甚者,評鑑進行之時,大批委員南奔北走,住宿、交通無不花錢。遊覽車大軍壓境似的兵臨城下,受訪的學校如臨大敵,為了整併各項資料,前置作業就讓一干行政人員人仰馬翻;接著得分工布置場地、脅肩諂笑接待訪客;還要明令教師、學生當日無論有課、無課,都得滯留學校,等候抽籤召喚,垂詢對學校的觀感;甚至已然畢業的學生,也被請求請假回校,靜候評鑑委員隨時訪查畢業後的去向……學校如此戰戰兢兢的配合評鑑委員,就為一字之針砭。有時我不免會想像,這些時間如果拿來備課或關切學生心理、生理問題,甚至只是休養生息,都不知道要在教學上增添多少成效!而所花費的大量經費如果用來補助貧困的學生,該有多少學子受惠!
是不是一個好老師,絕對不是目前檯面上我們所填的這些資料可以準確評斷出來的。老師靜聽學生傾訴失戀傷痛而讓學生因此感受溫暖,可以放在評鑑標準的那一項?學生在教室內接受老師的專業啟蒙而立定人生的方向,又該填在那一格裡?當老師盡心指導學生寫作論文跟有名無實的掛名指導,在評鑑上只能得到同樣的分數;當一個計劃案或一篇論文就可以贏過孜孜教學的評比時,評鑑代表的意義在哪裡?量化的數據把老師逼到了絕境後,我不知道所謂的師生倫理會淪落到怎樣的地步!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學生閱讀力 台灣大退步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12/07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於台北時間今天下午6時,公布2009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閱讀素養調查成績。據了解,比起上一次2006年的評比,台灣名次滑落5到6名,在華文世界只贏澳門,輸給上海和香港,也不如韓國和新加坡。
PISA評量分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三個領域,以15 歲學生調查對象,目的在評量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後,是否能夠掌握社會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每三年進行一次評量。
教育部繃神經 密集開會
台灣學生於2006年首次參加PISA評量,數學成績全球排名第一、科學第四、閱讀素養則相對不理想,只居16名。消息來源指出,今晚公布的2009閱讀素養評比,台灣在全球65個受測國家和地區中雖仍在前段班,但名次比上次調查倒退5至6 名,無法擠進前20名。這張成績單讓教育部上下神經緊繃,最近密集開會研商如何因應。
據指出,2009年成績退步有結構上的原因,包括施測時間排在2009年3月,國三學生正忙於準備基測考試,至於上海、香港和新加坡表現比我們優異,則是因這三地屬都會區,不像台灣被抽測的學生包括城市與偏鄉。
但對PISA評比有深入研究的台北縣崇德國小校長林文生認為這是一項警訊。他表示,PISA測驗重視的是語言應用及實用的能力,檢視學校教育是否能結合企業的需求,來培養相關能力,包括如何閱讀報告、推估趨勢,並運用語文能力來行銷、創造產品的價值。
林文生指出,香港在2006年閱讀素養評比全球第三、亞洲第一,有其成功之道,香港教育署要求語文老師要補修閱讀心理學及閱讀策略兩個學分,因此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他建議教育部可效法香港師資培育的做法,推動閱讀教師的認證。
PISA小檔案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PISA評量自2000年開始每三年進行一次調查,每次以一個領域為主,另兩個領域為輔;PISA 2009是第四次調查,以閱讀素養為主軸,數學及科學素養為輔。每個國家(地區)至少有150所學校,約4500 至10000名學生接受測試。
PISA閱讀素養評比,題材取自生活中廣泛的文字訊息,形式多元包括散文、敘事、論述、廣告文宣、官方文件或聲明、故事寓言、報告表單等。評量重點在於對文章「擷取資訊」、「解讀資訊」及「思考判斷」的能力。OECD有公布模擬題型範例,中文版可上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網站(http://pisa.nutn.edu.tw/)查詢。
第四次調查於2009年3月進行,全球共有65個國家及地區參加,台灣有5800多位15歲的學生被抽測。上海及新加坡是第一次加入。
※ 相關報導:
* 二成三的國三生 1個月內沒讀課外書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7224
◆ 全教會:PISA排名非重點
中央社 2010.12.07
全國教師會今天表示,PISA排名下降不代表退步,只是代表教育資源分配不夠平均,PISA只是個測驗,不必要為1個測驗就全盤否定台灣的教育政策。
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 (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PISA)今天公布測驗結果,台灣學生「閱讀素養」排名23,「數學素養」排名第5,「科學素養」排名12,3項排名都比較上次排名下降。
PISA 2009共有65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也是台灣第2次參加調查,樣本包括158所學校 (含國中、五專和高中職),共計5831名學生參與。
針對這樣的結果,全國教師會外事部主任吳南嬿認為,排名不是重點。今年曾到法國巴黎OECD總部參加PISA2009出版諮詢會議的吳南嬿說,OECD一直強調PISA重點不在排名,只要分數沒有太大落差就表示仍維持一貫水準,排名進步的原因在於低成就學生數的減少。
吳南嬿說,台灣的分數基本上仍維持一定水平,排名下降不代表退步,只是教育資源分配不是那麼平均。她說,OECD代表也提到,不少國家因上次成績太差,這次特別加強,因此排名才有顯著提升。她認為,PISA只是測驗,不必要為1個測驗就全盤否定台灣的教育政策。
◆ 經部推廣偏遠地區電子閱讀
【謝奇璋】2010-12-07 工商時報
為了讓電子閱讀可以充分運用於偏鄉孩童,經濟部工業局委由工研院資通所舉辦「偏鄉電子閱讀應用推廣活動-種子教師培訓」。希望偏鄉第一線工作人員瞭解電子閱讀好處與特性,讓電子閱讀更快速在偏鄉蔓延。本次參與種子教師為家扶基金、紅十字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偏鄉服務系統的志工與社工,所屬服務地區遍及宜蘭、嘉義、台東與屏東等偏遠地區。
「智慧生活應用推動計畫」初期將會與社福團體針對偏鄉電子閱讀攜手合作,並漸進導入計畫與產業資源。讓偏鄉電子閱讀資源可以源源不斷,同時藉此拋磚引玉讓偏鄉電子閱讀種子可以在民間獲得迴響與發酵。
「智慧生活應用推動計畫」是政府積極推動電子書重要政策;計畫預計於民國103年累積完成異業整合10案、促成業者投資達150億元、帶動500萬閱聽人次,累積創造8,000億元產值的基本目標。輔導國內產業界的異業合作,期待不同產業間的跨業合作,透過異業整合的創意與激盪,並於本地進行服務試煉,開發出更貼近消費者需求與更能滿足對人類社會環保意識的創新應用與服務。
計畫在推動產業發展與創新應用服務之餘,基於「知識平權」,因此也非常重視偏鄉電子閱讀推廣。偏鄉兒童的資訊取得向來與城市的兒童有高度的落差,「智慧生活應用推動計畫」將偏鄉兒童列為電子書推廣計畫之重要目標,讓偏鄉地區兒童可以在電子書閱讀方式發展初期第一時間,就能接觸與體驗電子閱讀之便利,達到「知識平權」目的。目前透過家扶基金、紅十字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等既有偏鄉學習服務系統(例如:偏鄉行動閱讀列車)中導入電子書閱讀學習模式,更歡迎個人以及企業一同共襄盛舉參加電子閱讀導入偏鄉的實際行動。
※ 相關報導:
* 育英國小師生 淚送「順風爺爺」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6018291.shtml
55年前北港鎮番溝里老里長蔡順風,不惜向台糖佔地,挺身挑戰司法,最後感動法官,取得校地,創建育英國小,還捐出一生積蓄300萬元,做為獎學金,不料高齡99歲的他,在校慶前夕往生,半世紀前的告官創校事蹟,傳為鄉里美談。
校長及家長:速修教師法 盼明年1月上路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02173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吳志雲/台北報導】2010.12.08
在全民對於教師評鑑有高度共識之下,教師法修正草案終於排入立法院本會期修法法案,不過,據了解,仍有部分教育團體極力反對,並私下運作希望能在本會期擋下這項法案,使得教師法將在立法院進行激烈角力;全國校長協會及家長團體呼籲教育部和立法院,應展現強力決心,儘速於本會完成修法,讓新的教師法能在民國 100年1月順利上路。
再過一個多月,立院本會期就要結束,目前教師法修法工作仍然未見進展,若不儘速修法,最後將落得「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結果,因此,全國校長協會呼籲立法院朝野政黨應該齊心協力,儘速推動教師法中增列教師評鑑制度。
全國校長協會及家長團體並強力呼籲,教師法修正內容應掌握三大重點:(一)教師評鑑入法,應推動績效評鑑,而非僅推動專業發展評鑑,以真正保障學童受教權益。(二)刪除申訴及訴訟等規定,讓教師申訴權益回歸工會法,以避免擇法適用。(三)明訂教師會應轉型為教師教學研究的專業組織。
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指出,老師影響兒童既深且遠,教師法適用對象為全國公私立高中職以下教師共25萬人,更攸關348萬學生受教品質和權益,15年前訂定的教師法,已不符現時的需求。
教師評鑑是為了提昇教師專業能力、解決不適任教師問題,保障學生受教育品質,評鑑結果將作為認證、薪資調薪考量、提升教學方法及進修需求規畫的依據等,尤其更能早日符合社會大眾對於教師專業的期許,對老師來說幫助很大。
然目前中小學教師評鑑未能全面執行的主因,在於教師法尚未通過,在沒有法源依據下,以及部分教育團體杯葛下,僅能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式辦理,且試辦已長達5年,只有不到一成的教師參與。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時,教師評鑑已是國人高度關注的議題,教育部當時明確表示:立法修正通過之時,就是教師評鑑上路之時,因此,全國校長協會希望教育部與立法院將教師評鑑入法,回應人民期待。
◆ 教師法?工會法?擇法適用範圍 待釐清
【聯合晚報╱記者吳志雲/台北報導】2010.12.08
立法院今年6月三讀通過工會法修正案,規定教師得組織及加入工會,並適用團體協約法及勞資爭議處理法規範,教師將適用勞動三法,同時擁有「教師法」的優渥保障和福利,家長團體擔心,教師未來會在「教師法」與「工會法」兩者擇優適用,如不盡速修法處理,不適任教師等問題將會遇到更大的困難,損害學童受教權。
因此,家長團體建議政府在修法時,應同時要優先處理「教師法」與「工會法」之間有扞格之處,其中,在教師法修正內容包括,「刪除申訴及訴訟等規定,讓教師申訴權益回歸工會法」、「重新調整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比例,把教評會組成的教師比例由現行二分之一降低,增列社會公正人士名額,讓家長及學者、社會公正人士在教評會比率占五分之二以上」,另外,須調整教師申訴評審委員會結構,增列法律專家及社會公正人士不可少於二分之一,以避免「師師相護」,非由教師意見決定一切,將能更有效地處理不適任教師問題。
同時,尚應明定教師應於一定工作時間內在校服務;並修訂教師法第26條,明定教師組織轉型為教師教學研究的專業組織。因為根據工會法規定,學校不得設置教師工會(企業公會),為避免學校教師會以其他類工會的形式存在於學校,或者轉型為教師工會的學校分會,《教師法》中一定要明訂教師會應該轉型為教師教學研究的專業組織。甚至在教師的薪資、福利等,都要重新檢視,由教育部訂定,行政院核定。
全國校長協會認為,不能有擇法適用的模糊地帶,當然更不能讓工會法明年5月上路後,教育現場一團亂,所以一定要立即修正教師法目前的相關規定。
◆ 探訪平和部落 高師大製導覽圖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泰武報導】2010.12.08
屏東縣泰武鄉平和村這2天多了點「年輕氣息」,因為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40名大一學生,到平和部落服務學習,實地探訪部落的地理、人文環境,結合所學做出觀光地圖、文化導覽地圖,也和當地的孩子打成一片。
帶隊指導老師陳永森說,平和部落的地理、人文環境特殊,此次是學校第二次辦理部落服務活動,40名學生分成5組,各自選了不同的題材做成果,有學生幫平和部落做了1日觀光地圖,不只在地圖中標示了哪裡有好玩、好吃的,甚至連文化景點都標示出來,旅遊的時候帶著走,「很實用。」
高師大地理系同學說,這次3天的部落實地服務,不但讓自己更了解了部落文化、地理,而且還可以發揮所學,實際製作出文化地圖。
泰武鄉長孫萬教說,透過學生的訪查,也可以知道鄉中未來可以行銷的地方在哪裡。
紙風車沒來 八鄉孩童引頸盼 請大家幫幫忙
【陳易志/南縣報導】2010-12-10 中國時報
紙風車劇團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在台南縣政府即將走入歷史之際,尚有八個鄉鎮的學童無緣一睹劇團精采演出,這些鄉鎮無力募集卅五萬元的經費門檻,蘇煥智縣長特別請經發處長方進呈寫信給縣內企業界,盼獲資助早日圓夢。
紙風車劇團從民國九十五年起進行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劇團編演一套有趣精采的戲劇,只要一個鄉鎮市達到卅五萬元捐款,紙風車就到當地演出,迄今全國已完成二七五個鄉鎮,台南縣左鎮、玉井、南化、龍崎、西港、東山、柳營、山上八個鄉鎮尚未演出。
由於紙風車劇團不接受政府單位的公費邀請,只接受民間捐款贊助,目前最小的一筆捐款是一名小學生的十七元,九日蘇煥智縣長特登高一呼,盼縣民共襄盛舉,一起來讓這些地方的學童都可以踏出藝術的第一步。
蘇縣長宣布捐贈夫人郭椿華就讀過的玉井國小十萬元,讓玉井國小大大邁前一大步,其餘鄉鎮距離卅五萬元都還差一大截,有待挹注捐款,詳情洽電02-2392-6170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 化學宅急便 教你拉出三角泡泡
中央社 2010-12-10
電鍋煮飯可以不插電?肥皂泡泡可以拉出三角形?1 場新奇又有趣的科學嘉年華會「化學宅急便」明天將在北一女中上演,也提前為2011年國際化學年熱身。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化學學科中心11日和12日將在北一女中舉辦「化學宅急便」活動,除展出各式化學創意品、影片、海報,還有實驗與化學小遊戲可以現場體驗,除開放民眾參觀,學校團體還可線上報名預約導覽。
主辦單位表示,這次除示範實驗、綠能鍋、北一女中全國科展得獎作品展、奈米K-12計畫作品展等靜態展外,還安排「動手玩科學」,讓學生以闖關方式親自動手操作,並動員北一女中100 多名學生擔任關卡志工解說員,希望提供豐富的化學資訊,引起學生的興趣。
主辦單位說,在動手玩科學部分,共有化學噴畫、化學猜謎、歡樂魔術泡泡、柔中帶剛等9 個關卡,像化學噴畫,學生須從不同化學離子組合中找出和指定圖案一樣的配色,魔術泡泡則可用特殊構造的道具拉出三角形或多邊形的泡泡,透過這些關卡可讓學生從遊戲中學習。
◆ 校園霸凌3天4次 國中女遭圍毆拍裸照
【聯合晚報╱記者鄭國樑/桃園報導】2010.12.10
桃園縣某國中一名國一陳姓女學生在學校愛當大姊頭,藉口另一女同學「愛告密」、「抄襲我的美術作業」,兩周內帶「小妹」圍毆女同學,還用手機拍下裸照,該名女學生身心受創,直到6日晚才告訴父親,隔天至今嚇到不敢上學。
「女兒平時和我、媽媽無話不說,完全沒想到她嚇到隔那麼多天才敢講」,被害人父親上午在縣議員劉茂群、市代表張碩芬陪同下,出面流淚控訴這起校園霸凌事件,他覺得女兒大白天在校園「很多人都看得見的地方」被多名同學圍毆,前後有3天、4次之多,竟然沒有學生敢挺身而出,沒人出面阻止,沒有人告訴老師,學校「完全不知情」,簡直匪夷所思。
受害女學生家長6日已經向警方報案,校方今天上午僅表示「第一時間已處理」,不願多做回應。
警方調查,被打的女同學兩周前下午下課時間,就被同班陳姓女同學率另2名女生,把她拖到學校一樓教室外的花圃,以她「愛告密」為由,當場打好幾個耳光,另一同學也腳踢「懲罰」,雖然被害人否認告密,但陳女不相信。
全班被威脅 沒人敢反映
上周五(12月3日),陳女下午再帶另3名女同學,連續三節下課在先前同一地點花圃圍毆被害人,當時在附近的學生都看見,班上同學也都知道此事,但陳姓女學生在班上恐嚇全班「誰敢說出去,誰就要小心」,整件事在學生之間傳得沸沸揚揚,竟然沒有老師知道。
警方指出,周五下午第四節課,被害人被拉到廁所,被恐嚇脫衣褲,但當天陳女忘了帶手機無法拍照,打了被害人後放人;沒想到本周一下午,陳姓女學生又把被害同學拉到廁所拍下裸照,還要她比「 YA 」的手勢,並揚言貼上網。女同學受不了身心煎熬,當天晚上向父親吐露此事。
警方當天深夜受理後,隔天上午就到學校並找來陳女等學生調查,陳女坦承有此事,但辯稱照片沒貼上網,已經刪除,其他同夥女學生的家長上午知道情況後,都趕到學校,且都覺得難以置信,警方表示全案正朝恐嚇、妨害自由等罪嫌調查。
教育處:將確認照片無外流
教育處指出,校方本周二已經通報此事,目前除了配合警方調查,設法了解裸照是否真的從手機上被刪除,並全面防阻畫面外流,也要安排家長懇談,同時輔導受害、加害的學生,至於處分問題,還要視懇談、輔導結果而定。
◆ 校園霸凌如何解? 立委:加強老師輔導職能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9797
新頭殼newtalk 2010.11.16 楊宗興/台北報導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如何解決霸凌問題刻不容緩;一場以霸凌為主題的座談會今(16)日在新頭殼舉行,讓專家學者對霸凌提出各種對策。有專家認為應該加強老師的輔導職能,也有專家表示應加強國內對霸凌的研究才能對症下藥。
這場由新聞局主辦的『如何營造健康安全的優質校園』的座談會,16日下午在新頭殼舉行。
在立院推動《反霸凌法》的立法委員趙麗雲表示,教育部用各種方式去界定霸凌,就是錯誤的第一步,是一種劃分責任的推拖行為。她強調,這些霸凌他人的虎豹小霸王其實更需要各方的關心,否則將造成負面循環而無助校園霸凌的解決。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對趙麗雲的說法表示贊同,他認為如何界定霸凌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找出霸凌的原因進而從根解決問題。謝國清也強調,現在孩子面對太多的考試與升學壓力,這些壓力就是霸凌事件產生的原因之一,他提醒校方不要成為霸凌問題的幫兇。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育敏分析霸凌者的成因,她表示這些孩子往往生活在一個暴力的環境,甚至常常受到家長的暴力體罰,所以他們就會模仿這樣的暴力在學校霸凌別人。她舉知名漫畫《哆啦A夢》裡的胖虎為例,胖虎的媽媽就是一個時常握拳的權威型家長,所以胖虎才變成一個霸凌者。
趙麗雲指出,孩子有三分一的時間與老師相處在一起,所以老師是了解問題並介入霸凌的第一線,她呼籲大家應想辦法協助老師面對霸凌問題。趙麗雲也建議教育單位,將各校老師處理霸凌事件的經驗匯集成冊並進行交流。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呼應老師的重要性,她指出由於近年政府大開師資培育大門,導致很多對教育並無熱誠的人來當老師,這些老師絕對無法妥適解決霸凌問題。她認為前端的教師養成問題不解決,單靠處理後端的孩子與家庭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她批評:「不是修了26個學分就能變成老師的!」
趙麗雲認為友善校園人人有責,而老師是最關鍵的一環,所以她呼籲大家都要給老師協助。林月琴對解決霸凌問題感到樂觀,她認為只要大家有心,霸凌問題絕對是可以被解決的。王育敏則宣傳兒福聯盟明年將出版一本關於霸凌問題的專書,希望能給老師家長在處裡霸凌時的參考,也期待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臺灣非台灣 教部要正體字
中央社 2010.12.12
「臺灣」、「台灣」一樣嗎?教育部今天指出,考據字源結果後定調,以後部內公文一律須用「臺灣」用字,並通函各級學校及國立編譯館,盼教科書中不要再看到「台灣」的用字。
由於「台」字的筆畫較少,越來越多人把「臺灣」寫成「台灣」,但有不少民眾反映,「台灣」有失正體字的字義,希望教育部應該要「正字」。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臺」解釋為「觀四方而高者」,指可供眺望四方的高而平建築物,「台」則是喜悅的意思;在唐、宋的「廣韻」、「集韻」等字韻書中,「台」字有其它字義,兩者有同音關係,但字義上不相涉。
陳雪玉說,在小說刻本「目連記」、「金瓶梅」等,才開始看到假借「台」為「臺」的用法;至於兩者通用關係如何產生,一般認為是久了成習慣。
陳雪玉說,教育部的公文,未來都須用「臺灣」,並且通函各級學校,希望學校在使用字上寫「臺灣」而非「台灣」;此外,也會通函國立編譯館,希望未來教科書上也是使用「臺灣」。
記者問及學生若寫「台灣」就算寫錯字?陳雪玉並未正面答覆,僅說,鼓勵學校使用「臺灣」而非「台灣」。
至於其他部會公文用字,陳雪玉指出,將會與行政院溝通。
※ 相關報導:
* 怪姓看到怪姓 大驚小怪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029470.shtml
台北市文化局與文獻會上午在剝皮寮舉辦「剝開族譜尋寶趣」特展,探索姓氏、堂號和族譜的奧秘,參觀民眾看見一些台灣罕見的姓氏,例如姓東、南、西、北,還有人姓憨、胖、酸、苦等怪怪的姓氏,以及複姓「第五」,不禁嘖嘖稱奇。
◆ 植物人甦醒 4年讀完醫科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上海12日電】2010.12.12
身高1米76的張長得帥氣,七年前,他因為一場意外變成植物人,71天昏迷不醒,甦醒後智商不如一歲幼兒,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生活不會自理。他用兩年擺脫了輪椅;又在四年裡從只會蹦兩個字到讀完醫科30門課程。明年,26歲的他將拿到南醫大畢業證書。昨天,張當選「感動南醫大」團隊,有人說張像中國版阿甘。張的爸爸說,張的奇蹟是一個個愛心創造的。
揚子晚報報導,2004年8月26日,張在路上摔倒,腦部受重創送醫,醫師指張的腦部創傷嚴重,要「馬上剖腦。」左腦顱骨一打開,所有醫生倒吸了一口涼氣,原來張左腦腦幹已摔成一塊「爛豆腐」,分布著數不清的大小出血點。經過三次手術,醫生說他有90%以上機率成植物人。
昏睡71天後張醒過來了,但沒有表情,神情呆滯,智商如同七、八個月大的孩子,十多天後,張嘴裡蹦出了「媽媽」兩個字。兩年後,他學會了用牙籤戳大米。張爸爸「把他當成小毛娃,從頭教《詠鵝》、《小老鼠上燈檯》,小學、中學課本翻出來讀。「念著念著,他突然會想起下一句,兩分鐘後,他又忘了。」兩年裡,張從不會走路到扔掉輪椅,從不會說話,到會蹦一串串的片語。最後,更重返學校上課,
據報導,出事前,南醫大同學對張評價是不愛說話,性格溫和。如今他卻是「搞怪大王」。班長岳明說,「他會說笑話,還『捉弄』我們。假裝想不起來說什麼,我就馬上安慰他別急慢慢來,結果他撲哧一聲笑了。」
四年完成30門課,每門都有考試,經過一年努力,張已經能在20分鐘內寫完100個字。然而考試對於他來說還是有難度。報導說,公共管理學院陳露副書記記得很清楚,有一門生物化學,陳考了三次才過,第一次20幾分,第二次30幾分,第三次才考過60分。四年的堅持,張以超人的毅力完成30門課考試,不出意外,明年畢業能拿到畢業證。
報導指出,有人說張像美國影片《阿甘正傳》的阿甘,逆境中不放棄,快樂品嘗著生命中每一塊巧克力。有人被張爸爸的父愛深深感染著。他卻說,光靠父母的愛張也許會活下來,但肯定不會有今天的快樂。「假如七年前,主治醫生的刀切得再深點,孩子也許會死在手術台上。假如沒有同學、親朋的聲聲呼喚,孩子也許永遠都醒不過來。如果不是學校伸出援手,我們把張關在家裡,他也許會在自閉中度過餘生。」
校園霸凌者 教育部研法擬隔離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0/12/12
桃園縣某國中女生遭同學霸凌,並強拍裸照,縣議員召開記者會後事件才爆發,引起社會輿論關注。據了解,教育部已經緊急找來25縣市教育局處開會,並傾向研擬「校園霸凌法」。
縣市若未徹底執行 可能扣補助款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指出,已經請駐外使館收集資料,包括美國以及瑞典都有類似法令,未來將針對校園霸凌事件設立專法,甚至參考國外作法強制隔離施暴者。
為了有效防範,教育部將會把霸凌宣導與防制納入統合視導的重要指標,一旦有縣市未徹底執行,可能會扣減中央補助款。另外,學校是否有發生過霸凌事件,更是校長續任考評的重要指標,校長努力推動反霸凌與否,可能成為是否能續任的關鍵。
教育部長吳清基下周也會再次邀集25縣市教育主管機關共同研商,希望取得防制校園霸凌的共識,會後將由吳清基寫一封「致全國學校校長公開信」,要求學校正視校園霸凌事件。教育部更有意參考國外法令,研擬「校園霸凌法」,目前已經收集到15個國家的相關資料。
吳財順強調,研擬「校園霸凌法」,就如同性侵害防制法,針對校園霸凌的後續處理進行規範。目前的法令只能針對霸凌所造成的傷害進行刑事處分,但施暴者是否要「強制隔離」等,並沒有相關規範,未來草案出爐後,這些都納入其中。
每學期所有學生填生活問卷
他表示,校園霸凌預防重於治療,會立即要求各縣市與各級學校,每學期必須針對所有學生進行「生活問卷」,找出疑似霸凌的事件,另外也會要求學校必須設立霸凌專線,提供給所有學生緊急求助。
◆ 校方怕麻煩 霸凌霸不完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特稿】2010/12/12
校園霸凌一再發生,讓人擔心學校預防機制是否出現問題,尤其最近桃園縣有國中爆發女學生遭強拍裸照,但是當縣議員接獲爆料要找校方求證時,竟得到「議員,你不要找學校麻煩!」的回答,校方的警覺性不夠是問題癥結。
有國中老師透露,學校對學生的法律常識觀念灌輸不足,當事件發生,警方介入調查,學生才知道自己闖禍了,而且可能涉及傷害,但此時恐已後悔莫及。但這些基本的法律知識,都是學校該教育學生,卻沒做到的事。只要事前多一分防範,就能少一個孩子免於霸凌的恐懼中。
目前教育部的緊急措施,要求教育局處與校長要做好防止霸凌的工作,但結果只是壓低數字,反讓霸凌事件成為校園的黑數,根本無法保證霸凌不會再發生。
教育部應該要求學校與老師積極介入,主動把類似案例或已經發生的個案找出,透過社工系統進行輔導,而且不管是加害者或被害學生,都需要輔導,如此才能有效遏止類似狀況。
否則,只一味將校長或學校考核與霸凌掛鉤,難保不會發生校長為了續任,「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到最後,施暴者被判刑,加害者和受害人內心留下的深刻陰影,都將無法抹滅。
◆ 防制霸凌 教育部擬列校長辦學績效
中央社 2010.12.12
教育部今天表示,校園霸凌常因學校不當一回事而造成,因此「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將防霸凌列入校長辦學績效。至於施暴者懲處,教育部表示,視情節處理,不會硬性強制隔離。
今天有媒體報導,教育部已請25縣市教育局開會,傾向研擬「校園霸凌法」,參考國外作法強制隔離施暴者,並將霸凌宣導和防制納入統合視導的指標,縣市未徹底執行,可能會扣減中央補助款,學校是否有發生過霸凌事件,也會成為校長續任考評的指標。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表示,最近校園常傳出霸凌事件,教育部正蒐集美國等國家防範校園霸凌事件的相關資訊,並邀請縣市政府相關人員召開會議,研擬校園霸凌防範的具體方案,由於立法需要時間,因此,先研擬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建立校園防霸凌的平台。
王福林說,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常因學校缺乏敏感度,或不當一回事而造成,因此執行計畫會將霸凌事件列入校長辦學績效,如果沒有妥善處理霸凌事件或及時通報,考績就拿不到甲等,對校長連任和續任都會有影響,希望學校正視這個問題,而縣市政府的懲處也正研擬中。
王福林表示,為及早預防,未來將擴大辦理記名校園生活問卷,讓教師能及早發現學生的異樣,給予輔導,若教師無法處理時,還可請社工或少年隊協助。
至於霸凌者的懲處,王福林說,會依個案情形來評估,不會強制規定霸凌者離校,或硬性「強制隔離」,主要交由學校視情節和屬性來處理,若有涉及性侵等重大行為,學生也得承受相關刑責。
王福林說,未來會加強法政、人權和生命教育等課程,並提供相關案例給學生參考,避免學生因好玩或不知事情的嚴重性而誤觸法律。
◆ 監委:政府長期漠視
【陳文信/台北報導】2010-12-12 中國時報
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日前還接連發生數起中學生強逼同學拍裸照、並將照片PO上網的誇張事件。對此,監察院目前雖未立案調查政府部門的相關違失,然而已有監委表示早已開始蒐集相關資料。監委並直指教育部、內政部長期坐視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卻遲未有積極、有效之作為,使青少年的成長歷程暴露於恐懼之中。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去年十一月到教育部巡察時,即查覺霸凌事件已逐漸成為校園內無法迴避的重要議題,因此監委當時就要求教育部應研擬防患措施,並加強相關的宣導工作。
不過,監委程仁宏指出,印象中監院尚未針對校園霸凌的問題進行具體的調查工作,但從目前的實際情形看來,主管機關顯然缺乏積極作為,也並未提出一套有效的機制。程仁宏表示,等資料蒐集到一定程度,他與其他監委同仁不排除就此議題立案調查。
程仁宏表示,政府若願重視校園霸凌的問題,首要工作就是加強人才的訓練,讓基層的教育、輔導等相關工作者具備處理霸凌事件的能力。不過,他也指出,除了教職人員外,社工也有一定的任務,因為霸凌事件不只會在校園內發生,往往還會延伸到校園之外,包括社區場域及跨校的霸凌事件。
程仁宏強調,政府要改善霸凌問題,跨部會整合應是必要的機制;他指出,由於霸凌事件的源頭多發生在校園,因此教育部應負起主要的責任,但校內的教職人員須在適當的機制下與社工合作,才不會讓輔導工作「一出學校圍牆就失效」,因此內政部社會局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 女娃愛星際大戰遭霸凌 全美聲援
【潘勛/綜合報導】2010-12-12 中國時報
美國七歲一年級小女生凱蒂.高曼因為熱愛電影《星際大戰》,帶著印有電影圖文的水壺到學校,結果遭到同學霸凌。她的養母凱莉既震驚又難過,在部落格傾吐之後,引發全美的同情及聲援,小凱蒂因此終於又能再帶著心愛的水壺上學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家住伊利諾州伊凡斯頓市的凱蒂跟著養父熱愛上《星際大戰》,天天帶《星際大戰》水壺上學,但幾周前,她突然要求換一個粉紅色的舊水壺。凱莉問為什麼,凱蒂卻哭了起來,原來其他小朋友堅稱只有男生才愛《星際大戰》,因此排斥她。
凱莉曉得那些其實都是好孩子,只是年紀漸長,開始意識到人的差異。於是她在部落格探討,現在是《星際大戰》,以後又會是什麼?孩子是不是看到不一樣的孩子,就先用嗤笑後用強迫,逼對方放棄自己的不同?女兒是不是該屈服以求合群?
凱莉的貼文引發其他部落格主的迴響,並在網上發動聲援。不少人想到自己自小到大,因喜好與人不同,也曾受到霸凌,於是紛紛發表聲援評論。
網友不但擠爆了凱莉的部落格,還落實為行動。零售網站「ThinkGeek」寄來光劍;知名漫畫家澤克爾則把凱蒂畫成絕地武士,加州有一班一年級學生來信替她打氣。
《星戰》演員凱瑟琳.泰柏更在凱莉的部落格留言:「THE FORCE is with you Katie!」(願原力與你同在,凱蒂),而《星戰》演員也寄來相關商品,包括為小女生量身打造的T恤。社群網站「臉書」有人號召大家十二月十日配戴《星戰》飾品以示支持,大約二萬人簽名贊成。
凱蒂的學校展開反霸凌活動,並且也選在十二月十日舉辦「以自己為榮日」,鼓勵孩子穿戴上自己喜愛的東西來學校。而此時小凱蒂帶著的,是幾千人的力挺,和她深愛的《星際大戰》水壺。
反校園霸凌擬立法 強制隔離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12/13
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教育部決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來預防輔導,必要時還將比照家暴法訂出「強制隔離」規範,把霸凌者與受凌者分開,讓霸凌事件「不能記過就結案。」
但為免立法曠日費時,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表示,上周四已召集二十五縣市代表,研訂出「加強防治校園霸凌實施計畫」草案,規定自即日起,一旦有霸凌投訴,學校就須召開評估會議,會中應有校外專業人士參與,確定為霸凌案件後,即應成立輔導小組持續輔導、處理,不能像以往只是記過了事。
除了教育部校安中心設立的校園霸凌防治專線○八○○二○○八八五之外,吳財順表示,將要求各縣市、各校都要設校園霸凌投訴專線,並設檢舉信箱,不容校方再息事寧人、隱瞞私了。
對於教育部有意立法防堵校園霸凌,朝野立委皆表支持。
吳財順表示,教育部自二○○六年起對各級學校發放「校園生活問卷」抽測,主要在了解校園暴力與體罰問題,但暴力不等於霸凌,許多霸凌是以網路及言詞羞辱為之;因此,將針對霸凌專設一問卷,各校都應自行施測,教育部則進行抽測。
此外,教育部也將把校園霸凌列為校園統合視導及校務評鑑項目,若校長隱匿案件不報,將影響其考績與遴選。
吳財順表示,我國雖有少年事件處理法、刑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但缺校園霸凌專法,趙麗雲等立委都曾主張應訂專法,在研究美、加等十五國做法後,部長吳清基已決定著手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
東華大學教授、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李明憲贊成制訂校園霸凌防治專法,認為如需採「強制隔離」措施,就需有法令依據。
◆ 不動手就沒事? 網攻、排擠都是霸凌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0/12/13
哪些學生最易被霸凌?長期研究校園霸凌的東華大學教授李明憲說,不只太胖、太醜、太「娘」的學生易受霸凌,太美、太優秀的學生也是常見的霸凌目標;且霸凌不一定涉及暴力,包括網路攻訐、羞辱也是霸凌,「別以為不動手就沒事。」
李明憲說,他到學校處理霸凌事件時,常發現因缺乏相關教育,許多學生對霸凌行為並不自覺,學生常說,「都是因為他很白目,我們才跟他開個玩笑。」而不知道在網路上攻訐造謠、或聯合全班排擠某一同學,就可能構成霸凌要件。
令人驚訝的是,李明憲說,許多表現優秀、完美的學生也會成為霸凌受害者,「某些受歡迎、表現優的學生,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引發霸凌者對自己不夠格與無能的恐懼,導致霸凌者怒而出手。」
李明憲說,美國數起最後導致受凌者自殺、震撼社會的案件,受害女孩都長相甜美,且與校隊隊長交往,在網路上被攻訐為「淫蕩女」而自戕。
在霸凌事件的處理上,要受凌者轉學、搬家是否公平?李明憲說,他處理過不少個案,有些是因教師縱容、消極不處理,這時換個老師就能奏效;若全班都參與霸凌,因不可能叫全班轉走,有時安排受凌者轉學確是不得已做法。
李明憲也輔導過一個高中個案,有學生在黑板上畫個豬頭,同學們就知道指的是誰,且加以訕笑,但全班經過輔導,還會為原來的受害者慶生,「處理方式需因個案而定,不應全要受害者轉學。」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長鄭瑞隆指出,一旦發生校園霸凌,校長、老師們多半「對法律陌生,對司法恐懼」,明明應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處理的案件,也抱著「家醜不外揚」心態隱瞞不報。
教育部早設有校園霸凌專線,但鄭瑞隆也質疑「有多少學生、家長知道?」學校首應加強宣導,引進專業輔導、社工人員,導正學生錯誤認知,才能從根本防治校園霸凌。
◆ 輔導老師:隔離霸凌者 情況恐更糟
公視/林曉慧郭俊麟台北報導 2010/12/13
為了解決校園霸凌問題,教育部正在研擬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劃。
其中比較引人注意的就是要將霸凌者與受害者隔離起來。不過今天有第一線的輔導老師認為,隔離只是一種手段,必須清楚隔離的目的是什麼否則情況恐怕會更糟!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這讓教育部思考著,要不要參考國外,將霸凌者與受凌者強制隔離的做法,只是部分學生覺得,這樣做,搞不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輔導老師也強調,隔離只是一種手段,現在不少學校在處理霸凌事件時,第一時間也採取短期隔離的做法,但到底隔離要隔多久,由誰來執行,最重要的,隔離的目的又是什麼,都得先想清楚!
鄭老師提醒,霸凌的型態不是只有肢體暴力,言語霸凌、網路霸凌與性霸凌其實更為嚴重,而不管什麼型態的霸凌,關鍵都在於孩子的人格特質,因此,與其把焦點放在隔離,還不如針對受暴者與施暴者,進行輔導,從心理來改變行為!
◆ 校園霸凌根源於社會風氣
【聯合晚報╱社論】2010.12.13
教育部打算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老實說,霸凌事件不是法律就可以解決的。此時此刻,就有不知多少起霸凌行為正在校園進行之中,很多師長就算知情,就算手執管教權威,也無能處理。孩子受欺負的家長固然痛心無比,施暴者的家長同樣可能不知所措、不能理解。
就法律手段而言,若論「有總比沒有好」,立法途徑還是可以走下去。十餘年前「家暴法」從研擬草案到立法通過,各界亦多認為徒法不足以自行,未必敵得過「法不入家門」的傳統。而實施以來,雖免不了就算在禁制令下仍發生暴力後果的悲劇,但受到家暴法保護,外界援手才得以介入施救的案例也不少。同理,防治校園霸凌,法的層面當然可以按部就班,尋求立法、執法途徑。但歸根究柢,這是一個教育問題,且不是把擔子丟到學校老師肩上、或憑藉一部法條就可解決的問題。
日本的小說及改編的同名電影「告白」,最近成為討論校園霸凌的一個舉例話題。師生和親子之間的隔閡,引起學生的負面心理反應及報復行動,甚至可能使老師都成為受害者;很多台灣的老師會對此情節心有戚戚焉,鬧成新聞的事例也不少。但擴大來看,青少年心理的陰暗面,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環境的影響很大,施暴者往往先有過受傷害的創痕,然後複製暴力手段加害於人;被害者則不但自己難以復原,甚至可能從此瞄準更弱勢者發洩出氣,陷入惡性循環。
「告白」的情節最令人心驚之處,在於呈現了現代社會的冷酷疏離,很多看似尋常人家、日常生活中的虛無感和荒謬感,層層堆疊,成了培育非理性行為的溫床,好像沒有出口。但現實世界中,總還是找得到人間溫情的力量。如果做父母的多自覺一點親職的責任,做老師的認真看待教育工作的信念,大家更敏感一點體貼孩子的心靈需求,公眾人物口出XXX鼓譟群眾而洋洋得意之時能想到自己的言行對下一代有「示範」作用……;社會風氣要點滴善念累積才能改善,談霸凌防治也才有意義。
觀念平台-學術論文金字塔 奴工打造的
【周平】2010-12-13 中國時報
埃及金字塔一直被認為是奴隸建造出來的。二○一○年一月十日,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哈瓦斯博士在開羅附近的胡夫金字塔腳下宣布,最新的墓穴考古顯示,建於四千五百年前的此座金字塔是由上萬名自由勞工所建造的。這一發現推翻了由奴隸建造金字塔的論斷。
台灣的SSCI論文生產一直被認為是學術自由的產物。二○一○年,建置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美國湯姆森科學資訊公司(Thomson ISI)聘了一批學者,從大量檔案中發現,一九九○至二○一○年間,台灣生產SSCI論文的學者中,有不少人早已把靈魂抵押給了湯姆森公司。該公司則透過台灣的代理人(中研院、教育部、國科會、高教評鑑中心和大學官僚)以金錢、權力和名聲餵養他們。這一發現推翻了台灣學者自由打造學術一級金字塔的論斷。
有一份檔案這麼記載著:「中研院院士王佑曾博士評析台灣年輕學者、尤其是接受本土教育者,出現犬儒般的過度順從傾向,失去了創造力潛能。」另一陳述則揭露:「…台灣過度崇尚SSCI等學術結構,讓年輕的研究生及入行的新進學者很難發揮創意。而這些制度是當年由中研院幾位院士所發起,透過教育部、國科會等政府單位訂定,以獨尊SSCI與SCI等…導引學術發表成果。」湯姆森公司的考古學家據此論斷,部分中研院學者有如希羅多德筆下拿著皮鞭的官員,催促年輕學者出賣勞力、放棄創造力,沒日沒夜建造學術的一級金字塔。
考古學家驚訝的發現,該公司以數鈔票為目的所建立的引文索引資料庫被台灣供奉為法老王,甘願以舉國之力調度大量資源和建構賞罰規範,來模塑台灣學者的身心結構。就像傅科所謂的「一種精心計算的強制力慢慢通過人體的各個部位,控制著身體,使之變得柔韌敏捷。這種強制力不知不覺地變成習慣性動作。」這種賞罰規範的設計幾乎就像行為學派所謂的刺激|反應機制,它透過酬賞來增強SSCI論文生產行為。反之,透過懲罰來消滅那些消磨時間於不相干活動的行為。
為了讓學者產生在地化的主體性幻覺,台灣仿SSCI打造了TSSCI這個小型一級金字塔。有趣的是,它在二○○四至二○○九年間曾停止建置,但卻仍年年舉辦收錄申請。這證明它壓根就不是資料庫而是逼人就範的賞罰規範。更有趣的是,絕大部分的學者渾然不知停止建置的事實,還汲汲營營地投稿,學校也以此評鑑學者。這不就恰恰戳破了它是資料庫的謊言嗎?
考古學家從數本以「研究與論文寫作:成功發表秘笈」為名的書籍和一級人的自傳中發現,崇拜SSCI和TSSCI的心態像是能從內部觀看的眼睛。它能鉅細靡遺的監控著學者自身的行、住、坐、臥和起心動念。盡管學者仍須睡眠、休閒、家庭和社交,但SSCI就像殖民者般向上述時間進行侵占和掠奪。從過勞死學者的病例檔案中,考古學家推論台灣學者普遍患有各式慢性疾病和癌細胞病變而不自知。
有關台灣這段奇特的歷史,SSCI資料庫中收錄了不少對之進行研究的論文。
如果讀者不樂見以上虛構的歷史情節,請支持「反對獨尊SSCI SCI等指標 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行動。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
校園霸凌 估上萬案例僅報10幾件
自由 2010.12.14
〔記者林曉雲、胡清暉、施曉光/台北報導〕霸凌陰影籠罩校園!依教育部問卷調查,疑似長期遭到同學欺負的學生比率,從前年的七%下降到今年的二%,但以九十五萬名國中生估算,仍有上萬名國中生疑似被霸凌,教育部校安中心一年卻只接到十幾件通報,凸顯校園裡存在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數。
擬扣補助款逼縣市正視
教育部正緊急研擬「校園霸凌防治法」,部長吳清基本週將邀集全國廿五縣市教育局處長及法務部、警政署等單位共同研商,由於國中小的主管機關是縣市政府,教育部還擬祭出扣減地方補助款手段,強迫縣市正視。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表示,反制校園霸凌首要處理的是校長及老師視而不見的問題,但目前的作法只能管到校長或老師的考績及續任,都無法發揮立即有效的效果,教育部擬以扣減縣市獎補助款的方向,強迫縣市對學校造成壓力。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霸凌黑數讓家長很憂心,他呼籲校方和老師必須落實透明化的校安通報,結合警政體系、家庭教育,多管齊下共同預防霸凌事件。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很多個案已遭霸凌一段時間,孩子不敢講,學校及導師又沒有察覺,拖了很久才爆發,顯見第一線老師在處理霸凌事件的專業極為欠缺。教育部應加強老師的在職訓練,並讓社工體系介入,增聘輔導、社工人力,讓學校具備評估校園霸凌的能力。
王福林表示,霸凌行為的界定有四項指標,分別是攻擊行為長期反覆不斷、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兩造相對勢力不對等、呈現對生理或心理侵犯的結果,老師發現了嚴重的暴力行為無法處理。
他舉例說,有同事的孩子唸國中,學校籃球場卻長期被一些小混混把持,其他學生放假時根本無法使用,目前已由警方介入處理,校長應該和管區及少年隊,有更多的互動,這樣遇到狀況時,才能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網路攻訐或排擠也算霸凌
東華大學教授、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李明憲表示,最新的霸凌未必都訴諸肢體暴力,例如網路攻訐或聯合全班排擠某一同學等,都算是霸凌。
※ 相關報導:
* 小孩脾氣不好甚至過動可能是慢性食物過敏原引發?
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19722&prev=19746&next=19679
◆ 全班排擠我 最難靠老師
【聯合報╱張小河/大學生(台北市)】2010.12.14
我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了,但是國中那段被霸凌的歲月卻在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回憶。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我被霸凌的原因,沒有長得特別出眾,功課也不是頂尖,也沒有和異性有瓜葛,卻莫名遭到全班的漠視。
霸凌不一定是肢體傷害,也可以是語言的侮辱或是排擠。記得我國三被排擠時,每天心裡都充滿了黑暗的想法,我討厭學校,討厭同學,討厭老師,討厭大人,討厭全世界,甚至有過想要自殺的念頭。我是靠自己走出來的。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走出來嗎?
班上另外一個女生也是莫名其妙被排擠,但她卻選擇低聲下氣去跟排擠她的人道歉。我現在仍然不解,妳沒有做錯,為什麼要去跟惡勢力妥協?不就是為了在學校能有好朋友罷了,誰會想要孤獨一個人?
大人們你們真的了解霸凌嗎?我們被霸凌的孩子不一定都會跟父母親講,最不能依靠的就是老師。因為只要跟老師告狀,接下來你只會遭到更嚴重的欺負。再者,有些老師也只是聽聽而已,不想被拖下水,對於班上歪風早已束手無策。
你們知道很多國中的惡勢力都跟黑道掛鉤嗎?訓導主任不想惹事生非,所以跟這些小霸王保持良好的關係,他們可以違規,我們乖學生就只有被罵的份。國中是義務教育,不管怎麼樣都不會被退學,最糟也只是轉學,惡勢力可以一個禮拜都不來上課,偶爾來上一下課就抽菸打人,學校束手無策。
霸凌真的不是你們說要立法解決就可以解決的,霸凌發生的那一瞬間,對被害人就已經有難以抹滅的傷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痛苦。
◆ 調查全台大學 6成師生選用電子書
自由/記者胡清暉 2010/12/14
電子書正逐漸改變大學師生對於「書籍」的使用模式,一項由台灣學術電子書聯盟,針對全台九十四所大學電子書使用行為所做的調查發現,大學教師、研究員及研究生使用過電子書的比例高達六成以上,在同時有紙本書及電子書的情況下,半數以上的老師、研究員及研究生會優先選用電子書。
國小數學出題系統網路超夯 推手中央大學
中廣 2010/12/15
中央大學數學系(吳維漢)副教授,五年前為了幫助自己孩子學習數學時,作為補充教材,用程式寫出自動化國小數學出題系統,由於網站免費,不斷口耳相傳之下,曾獲單日產出11萬道題目,成為協助國小學童在練習基本數字運算的好幫手。(李明朝報導)
中央大學數學系吳維漢副教授創設的「國小基本數字運算練習網站」,http://www.ziyou.math.ncu.edu.tw/~ziyou/math/math123.cgi
不斷在網路爆紅,甚至成為一些課輔班、安親班題庫網站,目前已開發超過三千個單元,單日曾創下產出11萬道題目的紀錄,成為國小基本數字運算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吳維漢副教授表示,五年前自己的孩子還小,還在唸國小,為了節省時間,就寫一些程式,自動化產生簡單數學計算題,給孩子當補充
※ 這位就是寫出「深度學習C++」的子由。
◆ 吳維漢自創數學小學堂 數十萬道數學題 免費供下載
自由 2010.12.15
〔記者沈繼昌/中壢報導〕中央大學數學系副教授吳維漢研發「中大數學小學堂」,提供三千四百個單元、數十萬道小學數學題庫。他花費五年研發的數學題庫是全台最大、最多樣且免費數學題庫網站,歡迎下載,網址可上Google搜尋:「ncu math123」或「子由數學」。
中大數學老師研發5年
吳維漢說,這個網站開發是無心插柳,五年前他的孩子念小學時,小孩學的是建構式數學,他發現小孩運算能力不靈光。太太說,「你是大學數學系老師,幫幫孩子學好數學吧﹗」
專長設計語言與數值計算的他靈機一動自己寫程式,以自動化產生簡單數學計算題給孩子當補充教材。
吳維漢將數學題目建構在自己設置的網站,他以自己用的電腦名稱「子由」為網站名稱,初期僅兩百多種題型,平鎮市文化國小校長戴振浩則轉介十二名老師提供數學題型給他。因此他每天都在思考學校教材或安親班教材以外的數學題目,目前成功研發出三千四百種題型、數十萬道題庫,最多時網站曾創下一天下載十一萬道題目紀錄,他希望提升台灣小學生數學能力,網站免費提供下載。
中大校長蔣偉寧說,吳維漢研發的「數學小學堂」是種數學題目產生器,題目永遠不會重複,老師在課堂上使用,讓學生反覆練習,課程結束後可立即產生新的題目,網站依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設計,分為數與量、幾何、代數、統計與機率等主題,題目採獨立、混合、線上測驗與直式四種,難易程度則分為容易、適中、稍難與挑戰四階,這是台灣唯一免費且自動化的國小數學自動化題庫網站。
◆ 美青少年哈大麻日增 恐影響腦部發育
路透 2010/12/15
(路透華盛頓14日電)美國聯邦衛生官員今天說,美國青少年吸食大麻者可能比抽菸的多,但是狂飲的人稍微減少。
一份吸毒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吸食大麻的人在各個年齡層都出現成長,但高中高年級生抽菸人數較近幾年微幅減少。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主任沃爾寇(Nora Volkow)在聲明表示:「10幾歲青少年吸食大麻比例日增,但這時期剛好是他們腦部發育期,這對年輕人更加危險。」
這項研究針對396所學校的4萬6482名學生進行調查。他們發現,13到14歲的8年級生當中,16%承認哈過大麻,高於去年的14.5%。
此外,約17、18歲的高年級高中生中,超過21%坦承在過去30天吸過大麻,有19.2%的人抽菸。這是研究首度發現,吸食大麻的人多於抽菸人數。
這項調查也發現,高年級高中生當中,有6%以上的人每天吸食大麻,較去年的5%增加。超過3%的10年級生和1%的8年級生說,他們每天吸食大麻,全都較去年增加。中央社(翻譯)
◆ 中國學生拿零花比率 遠高於美、日、韓
【聯合報╱特派記者胡明揚/上海報導】2010.12.15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前天公布的調查顯示,中國父母喜歡用物質獎勵孩子,高中生每月拿到的零花錢,占中國城鎮居民月平均收入的17%。中國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比率,遠高於美、日、韓三國。其中,上海高中生每月花零用錢最多,消費追求品牌意識也最強。
據瞭解,這項調查今年10月進行,抽取了北京、上海、寧夏、遼寧、陝西和湖南等6省市的一線城市10所中學的1537名高中生,並與美日韓高中生比較。
調查顯示,中國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比率,遠高於美、日、韓。受調查者中,59.4%的中國父母定期給孩子零花錢,日本是56.2%,韓國44.4%,美國只有21.4%。而且,中國父母喜歡用金錢獎勵孩子努力學習。中國孩子通過做家務、打工等賺零花錢的比率不足2%。
調查顯示,中國高中生每月花費的零花錢平均為250元人民幣,占中國居民月平均收入17.5%,這一比率遠遠高於日本、韓國、美國高中生零花錢占該國居民月平均收入比,其他三個國家占父母收入僅2%—3.7%。調查專案負責人認為,這反映了中國大城市獨生子女父母對子女的溺愛。
其中,上海高中生每月花299元,居六省市之首。北京高中生每月獲得零花錢最多,為303元,其次是上海。上述兩個城市高中生每月獲得的零花錢,要比其他四個城市多約三分之一。有86.5%的中國青少年認可有錢更好辦事,38.7%的青少年認為金錢可以買來權利。
而關於中國兒童零用錢用途的調查顯示,男生多用於遊戲廳、網吧、外出吃飯;女生主要用於服飾、書籍、零食等。成績好的中國高中生,購買課外書籍比率明顯高於成績一般和較差的學生。除零花錢,孩子的大額支出,如衣服和其他產品消費等,80%還由父母購買。
在上海,高中生消費追求品牌意識明顯高於其他地區,13.9%的上海高中生購買衣物選擇標準是名牌,位居六省市之首。相比較而言,北京高中生消費更追求體現個性。
◆ 志工籌設圖書館 拍成短片獲獎
【陳界良/台中報導】2010-12-15 中國時報
嶺東科技大學海外服務志工團利用暑假前往泰北地區進行服務,將協助當地籌設圖書館的過程,製作「希望閱讀─給書一個家」短片,在九國卅多組短片中脫穎而出,獲選全球志工短片競賽優勝,明年將前往新加坡參加「聯合國國際志工十周年慶」活動。
嶺東科技大學海外服務志工團今年前往泰國清萊省的回龍中文學校等地點服務,回龍中文學校的小型圖書館即將落成,嶺東志工團除帶來七大箱、一千多本書籍作為賀禮外,更教他們將圖書分類、編號、擺設與建立登記借閱程序等,進行有系統的管理。
整理書籍上架過程中,當地小朋友排成長龍,將原先堆放在倉庫的書籍,用接力方式一本本往圖書館傳遞,團員看到許多小朋友被各式各樣圖書吸引,忍不住拿在手中翻閱,因而延遲傳遞時,心中都相當感動,希望閱讀能改變這些孩子的人生。
全球志工短片競賽共有九國、卅多組作品參賽,嶺東科大志工團拍攝的「希望閱讀─給書一個家」短片與加拿大的志工短片,獲得來自全球二千二百多張選票與國際評審的青睞,成為唯二獲優勝的短片,相當難得。
嶺東科大志工團也得到國際志工協會國際資源中心頒發台北到新加坡的來回機票、住宿費與參加「聯合國國際志工十周年慶」入場券,明年將前往新加坡,與世界的青年志工分享短片創作歷程。
他一年考取廿二張證照
【林志成/台北報導】2010.12.16 中國時報
樹德科技大學資工系一年級學生蔡佳緯,父母都是聾啞人士,他國三因考試時睡覺,被老師體罰,最後還被迫轉學,人生毀了一大半。但他進高職以後,幸運遇到一位好老師,因為得到鼓勵,讓他一年內考取二十二張資訊證照,昨天獲教育部頒發「技職之光」。
另一位獲教育部「技職之光」的高雄餐旅大學烘焙管理系學生黃奕宣,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案例。黃奕宣的爸爸每年結婚紀念日都會送給媽媽一大束花,已持續二十年,在這樣幸福的家庭中長大,她棄高中、讀高職,努力鑽研做「幸福蛋糕」,今年獲新加坡國際烹飪競賽金牌。
為鼓勵在技職教育中表現傑出的青年學子,教育部舉辦「技職之光」遴選,今年進入第六屆。這次有一九五八人被推薦,經初步篩選後,三百六十人被提名,最後遴選出二十四人昨天在教育部接受表揚。
蔡佳緯獲獎,對曾在學校教育受挫的人,應該很具啟發作用。蔡佳緯說,他國三因為在考試時睡覺,被老師叫出來用棍子打屁股,他只是搶走老師的棍子,後來卻被指控「攻擊老師」,學校要他轉學。當時他覺得非常沮喪,對學校教育失去信心。
「進到高苑工商,第一年常沒去上課,導致操行成績面臨不及格,學校要我休學。」蔡佳緯說,休學一段時間後,想通了,決定復學,後來遇到資訊科王瑞山老師,「總是用正面的話鼓勵我」,他因此決定努力考證照,在高二到高三為期一年時間內,考上二十二張資訊證照,堪稱「證照達人」。
黃奕宣則是成長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年考上台中曉明女中,但覺得學業壓力太大,後來重考進台中高農食品科,生活變得快樂,每天學習如何烘焙各種不一樣的東西,並做起「幸福蛋糕」。「有夢最美,勇於追夢,美夢成真。」黃奕宣說,爺爺希望家族裡的小孩都要大學畢業,她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說服爺爺讓她讀高職,現在可以自由自在的做「幸福蛋糕」,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
◆ 宜蘭縣某專校上課7成睡覺 其他各玩各
【曾百村、陳俊雄/綜合報導】2010-12-16 中國時報
宜蘭縣某一育成護理學生的專科學校,老師台上授課、七成學生在台下睡覺,至於沒睡覺的學生也沒閒著,有的在講手機,有的還聚在一起打電動,真正專注課堂者少之又少。上課老師卻表示他只管教學,「至於他們能不能吸收,這部分我無法控管。」
近日宜蘭縣大力推動閱讀運動,希望學子能夠多讀書能充實自己,課堂上也是讀書學習一技之長的地方。但記者昨天到宜蘭縣某專科學校的全部教室走透透後發現,學生大多在打瞌睡,但老師「眼不見為淨」;至於沒睡覺的學生,少數盯著白板看,其餘的不是在講手機,就是看漫畫,甚至有同學在打PSP,無視老師存在。
受訪學生表示,因為老師上課內容太無聊,所以才會「自己找些事來做」,不過被問及在課堂上可以看漫畫、講手機甚至打電動嗎?學生居然回答:「又沒關係,反正老師也不管,我們很好了耶,有的學校學生不是還會打老師嗎?」
但老師被問到學生上課狀況不理想時,言詞閃爍,甚至不敢透露姓名,只說:「我只管上課教學,至於他們能不能吸收,這部分我無法控管。」
而台北縣某私立學院的林姓老師也表示,時下學生除了上課不專心,缺席也很離譜,以他教授的選修課程為例,全班雖有五十多名學生,但每次上課卻只有廿人不到,其餘的學生全都「不知去向」。
某一留美的陳姓大學講師也指出,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批評台大醫學生「尸位素餐」,上課吃雞腿、泡麵「還算是好的」。他說,以往碰過最離譜的學生,是在上午上課時在桌上擺滿一整桌的清粥小菜,慢慢品嘗,「絕對比啃雞腿、吃泡麵還要誇張」。
◆ 聖母專校學生上課各玩各的 老師被解聘
自由 2010/12/17
〔記者江志雄/宜蘭報導〕宜蘭縣聖母專校某個班級學生,被踢爆在課堂上睡覺或各玩各的,老師卻視而不見﹔校方昨天召開教評會,認為這名上課老師不適任,決予以解聘。
聖母專校這個班級十五日上國文課時,被媒體目擊拍下照片,許多學生在課堂上睡覺、打電動、講手機,老師則在講台滔滔不絕,裝作沒事。
消息見報後,聖母專校開會滅火,針對身陷新聞風暴的國文老師作出解聘決議﹔校長陳友倫說,學校平時有專人巡堂,十五日當天,校內舉辦宜蘭創意料理PK賽,學生情緒比較浮動,媒體拍到的照片只是個案。
陳友倫說,本學期開學後,校方曾接獲反映,這名兼任的國文老師與學生互動不佳,但考量臨時更換老師,恐影響學生受教權,原本要等到學期結束再作處理,由於老師未做好課堂管理,昨天被提前解聘,至於新聞事件中的班級學生,學校會加強他們生活輔導。
◆ 討好老師 英國父母禮越送越貴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0-12-16
英國父母難為,為了跟老師打好關係,讓孩子機會多一點,他們現在得送名貴的禮物給老師。英國有個傳統,學期末得送老師一點東西表達謝意。
以往,父母都會準備一些自己做的點心或是卡片表達內心的感謝。這幾年,大概是由於禮物管用,家長的禮越送越貴重。
現在期末禮物大約要花兩百英鎊,差不多一萬台幣。老師常收到名牌服裝、香水、香檳等物品。前一陣子還有家長讓老師免費使用他們在西班牙的渡假小屋。更有家長送給老師一千英鎊的禮券。
根據調查,家長送禮都是有目的的。有人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好一點,有人則是希望能進公立中學。因為英國的私立中學學費太貴。
不准孩子霸凌 大人做了什麼
【聯合報╱潘如玲/高中老師(台中市)】2010.12.17
我不是悲觀,但是教書廿年下來,對於立法,對於變革,我有種澹然。
因為照法執行時,可能不只孩子,還有老師、校長都會受傷。就像體罰一事,有些老師也會口耳相傳「忍一下吧!讓他們在學校亂一下,忍一下就下課了。」當時要求不准體罰用心良好,但誰料到卻讓老師們漠然。
霸凌不是交給立法就解決,霸凌不是交給通報系統就沒事。霸凌要回歸到一個班級環境。受傷的不是只有被霸凌的孩子,那些霸凌的孩子,請一樣看看他們的傷。他們的行為都是向大人世界學習,大人世界卻反過來再要求孩子不准學霸凌。這是多麼好笑的事?
不過,當看著孩子眼神時,樂觀會回到我這個老師身上。想到以往的師者領我們的容顏時,積極亦會再起。
我突然想到,有一個老師提到她的學校沒有班會課;我想像一個沒有運作班會的班級,將會是多安靜的班級,但許多溝通都去哪裡?我把班會當國民大會開,讓孩子練習夢想實現;我把幹部當千里馬來對待,讓孩子看見自己放足狂奔的可能。
看著校園霸凌的新聞時還是要掉淚,看著可能成形的反霸凌法還是祝福。然後,繼續做我一個小小導師要做的事,很開心自己能做這樣的小事。
◆ 教育部訂出標準處理程序/校園霸凌 強制隔離施暴者
自由時報 2010.12.17
〔記者林曉雲、胡清暉、黃維助/台北報導〕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引發關注,教育部昨日訂出霸凌處理程序,霸凌者與被霸凌者將以「不接觸」為處理原則、優先隔離霸凌者;全國教師會提案課徵「企業教育捐」,讓各校有經費增設反霸凌人力,以解決國小輔導老師不足問題,教育部表示將研議可行性,再呈報行政院。
全教會提案課企業教育捐 增設人力
教育部昨邀各縣市教育首長,及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國教師會、兒福聯盟等團體開會,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身為教育部長,我沒有做好,我覺得很抱歉。」他昨天已到監察院作說明,教育部做得不好,還有努力空間。
教育部將把開學後第一週,訂為全國學校的「友善校園週」,宣示「反黑、反毒、反霸凌」,從明年二月新學期開始實施,另也明訂學生被霸凌的SOP標準處理流程,學生若被霸凌,可撥打教育部廿四小時專線投訴0800-200-885,各縣市也設有反霸凌專線,導師和家長介入輔導偏差行為,經校園霸凌評估會議確認後,啟動相關機制,另每年兩次以生活問卷普查校園安全。
霸凌事件層出不窮 吳清基公開道歉
吳清基表示,霸凌者與被霸凌者以「不接觸」為原則,優先隔離霸凌者,但教育重於處罰,若將霸凌者轉校也會予以保密。
全教會秘書長吳忠泰指出,現今社會有不少家庭失能,原因之一是家長加班過度,下班時間已半夜,有些則是一份薪水不夠多,必須兼差多賺錢,這些受惠於家長勞力的企業主,應有所回饋,不要只捐錢給大學蓋大樓,所以他提議課徵企業教育捐,專款專用於反霸凌等教育工作,增設輔導人力。
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對課「教育捐」表示「樂觀其成」,但如何執行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校長協會並呼籲,霸凌他人的學生家長必須承擔相關罰則,或是比照德國,如果學生在校不服管教,經各種輔導機制仍無效時,家長必須帶回家自行管教數週。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要求教育部針對防制校園霸凌建立完善機制,至於是否制定專法,吳揆要求廣泛蒐集各方意見,深入研議。
※ 相關報導:
* 教部:徵求家長同意 轉介輔導霸凌者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553x112010121700046,00.html
教育部昨日大動作召集二十五縣市代表開會,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會徵求家長同意將霸凌者轉介輔導」。外界預期會議將針對推動校園反霸凌有進一步作為,希望能找出反霸凌方法,但結論不如預期,會議共識僅以落實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相關條文來執行霸凌相關問題。
◆ 防霸凌 教育部:老師敏感點 學生勇敢點
【中廣新聞/程平】 2010-12-17
校園霸凌事件近來引發社會關注,台灣防暴聯盟今天呼籲教育部,應該建立完整的防止霸凌體系,而出席記者會的教育部軍訓處科長許文娟表示,教育部目前已經在各縣市推動反霸凌計畫,除了辦理教師講習,提昇感知能力,更成立了24小時反霸凌專線,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就掌握處理霸凌事件。
一提到校園霸凌事件,防暴聯盟理事長沈采穎痛心的表示,她雖然從事校園反霸凌的社福工作,但自己孩子在卻因為老師沒有經驗,而有二年的期間遭到霸凌,他認為除了部份老師經驗不足,老師和闖禍孩子的家長,也都不該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
對於受霸凌學童家長的呼籲,許文娟表示,教育部已經在推動友善校園計畫,希望透過研習,來增加老師對霸凌事件的感知能力,許文娟並呼籲,學生若遭到霸凌,一定要勇敢說出來。
教育部呼籲,遇到霸凌事件,不管是親身遭遇還是別人的問題,都可以撥打教育部0800200885的24小時反霸凌專線,立即通報處理。
◆ 上課乏味、學生半趴 國文老師遭解聘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2010/12/17
宜蘭縣聖母醫護管理專科一名嚴姓國文老師,上課放任學生睡覺、各玩各的,校方昨天了解狀況後認為,先前已有學生反映與老師互動不佳,授課內容乏味,上周面談老師後也覺得他需要改進,經此事更顯其不適任,立即解聘。
前天媒體拍到聖母護專一堂國文課,超過一半的學生趴著睡覺,其他學生有的講手機,有的打電動,但台上老師不但不管,還視而不見,自顧自在台上講課。
昨天上午,校方召開緊急會議,校長陳友倫說明,這是名兼課老師,開學後就有學生反映,「與老師互動不佳」,上課內容很乏味,學校了解這班學生上別的課時,並不會這樣,經通識中心面談老師,也認為他不適任,但考量學期中換老師,影響學生受教權,因此想等學期結束後再處理,如今發生這件事,校方決定立即解聘。
陳友倫說,該校平時都有巡堂,前天學校正好和縣府合辦烹飪比賽,加上是期中考後,學生心情浮動,無心上課,這是個案,校方已加強學習觀念教育,未來也會加強管理。
◆ 大陸中小學 教材被竄改
【聯合報╱記者陳思豪/綜合報導】2010.12.17
大陸中小學教材最近出現許多內容被竄改、事實遭誇大的文章,雖然這些內容主要在激勵人心、使人奮發圖強,但許多專家對這樣的作法相當不以為然。
揚子晚報報導,《收穫》雜誌副編審葉開在博客上連續發文,表示「小學語文教材大量出現的剽竊和篡改的劣質課文,比三聚氰胺奶粉還要危害深遠」,更有專家指出,當今教材有經典缺失、兒童視角缺失、快樂缺失、事實缺失,真的需要好好整頓。
新學期開始,許多經典文章如《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雷雨》、《背影》、《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等紛遭刪除。
◆ 好文護地球 三信師生全球第1
中央社 2010.12.17
高雄市三信家商響應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舉辦的「好心好文護地球」活動,師生3個月來撰寫1萬4615篇好文,創下全球單一學校參與活動最高篇數,校方今天遞交「好文光碟」。
鑑於近年天災人禍不斷,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榮譽副主席暨諮詢委員、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於今年4月召開「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並發起全球論筆「好心好文護地球」活動,邀請全球世界公民響應,,迄今已有196國參與,登錄超過19萬5000篇好文。
三信家商校長潘福照深感活動別具意義,8月起號召全校師生共同響應,撰寫護衛地球、愛好和平、尊重人權相關好文章PO上世界公民總會網站,與全球公民分享,三信家商截至今天累計1萬4615篇好文,創下全球單一學校參與「好心好文護地球」活動最高紀錄。
潘福照將1萬4615篇好文製成光碟,遞交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由世界公民總會志工林誠義代表接受。
震撼!醫學生首堂解剖 大體…竟是已故恩師
【聯合報╱編譯李致嫻/報導】2010.12.19
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的醫學生上第一堂臨床解剖課時,赫然發現解剖台上躺著的不是別人,竟是他們已故的老師,心理大受震撼。
卡洛林斯卡學院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歐洲最大的醫科大學之一,該校的一個委員會負責評選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報導指出,校方對此事「深感遺憾」,但堅稱一向事前告知學生大體的姓名。
醫學生首次解剖原本就夠緊張難受了,更何況解剖的是已故老師。一個學生告訴瑞典通訊社,當他在解剖台上看到大體時,「震驚到極點」。
當解剖技術員開始解剖時,沒有學生出聲。不過有些人說他們的心情很緊張,且開始跟同學低聲討論,隨後試著專注於解剖。
一些學生直言事後他們想了很多,也納悶學校讓他們面對這種情況是否真的適當。一個學生說:「我覺得整件事出了紕漏。」
負責這堂課的教授碧吉塔‧山德林醫師對件事感到遺憾,表示這是她頭一次遇到。
山德林說,校方循例會事先告訴學生解剖的大體為何人,此次亦然。學生則表示直到看到大體腳趾上的吊牌才知道是誰。學校也沒有人通知醫院,解剖認識的人可能令學生難過。
醫學系主任蒂娜‧達蓮妮絲得知整起事件後對學生表示同情,但不認為學校有錯。她說:「這件事很可怕,但有時候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很遺憾他們必須面對這樣的事。」
瑞典醫學生協會主席瑪麗亞‧科克對學校的回應感到憤怒,她說:「非常不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感到不自在。讓解剖真正發揮教育功能是很重要的,問題在於這些學生從這個情況中學到了多少。」
◆ 國內也有過/蔡滋浬教授 學生執刀「身教」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0.12.19
當「大體老師」就是自己認識的老師時,會是什麼感覺?國內在很久以前,也有醫學院老師自願捐贈大體,願意到最後仍以「身教」奉獻醫學教育。
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科副教授林清亮說,瑞典這位老師做到生前「言教」,身後「身教」,對學生是正面示範。林清亮說,捐贈大體風氣愈來愈被接受,醫學生「巧遇」熟識大體老師的機會也會增加,更應用「平常心」看待。
在國內解剖學界,民國70年過世的解剖學教授蔡滋浬,也和這名瑞典老師一樣。台大醫院解剖學科主任盧國賢說,當年蔡滋浬生前就一再聲明,死後要捐出自己遺體,做為解剖研究之用,雖然共事過的老師們不捨,但最後還是由他的學生、台大解剖科老師執刀解剖示範。
近年各醫學院在解剖課前,都要求醫學生藉由訪談、蒐集照片,了解大體老師的生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解剖學科主任馮琮涵說,北醫執行這類做法10年,所以醫學生解剖時能更為尊敬「無語良師」。
◆ 大學國際化莫陷入排名迷思
【經濟日報╱社論】2010.12.19
台北花博會開幕一個半月,參觀人數已逾200萬人,顯示其結合科技與創意的展現,獲得高度認同,這正是台灣最自豪的軟實力之一;但一國軟實力的終極呈現是在高等教育,更是長期競爭力的關鍵,美國國力之厚實,與其高等教育吸引全球菁英密不可分。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高居全球第13,今年經濟成長率更將達 9.98%,除了各方努力,台灣教育機構長期提供高額的附加價值服務亦功不可沒;不過,近年教育部對高等教育的一連串舉措,已令人擔心此一教育優勢的可持續性。
這些措施中,最大的問題是教育部急功近利,追求大學國際排名的提升,全力形塑明星學校,例如以「五年五百億」專屬預算分配給所謂的頂尖大學,並提供數億元經費獎勵頂尖大學與世界排名前50大的大學合作設立研究中心等。教育部確實仔細地研究了QS與Times這兩份全球大學排名,像QS分析德國大學在全球 200大的數量,從10個挺進到12個,與其挹注數十億歐元到特選的大學有關,而美國大幅刪減教育經費,已使其進榜前200大的大學相對萎縮;加以無論是 QS或Times,學術社群的同儕評比均占高比率,例如QS是40%、Times34.5%,教育部遂祭出各項措施,以使國際學術菁英注意到台灣同儕的表現,進而拉高本國大學排名。
教育部如此拚排名,或許最快的方法是將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併入台灣大學,則各研究所各級研究員發表的學術論文,將可有效提高台大論文引用率;研究員掛名教員,還可美化生師比。如此,則台大不費吹灰之力,即可進入全球百大,甚至衝刺到前80大乃至前70大。但我們要問,如此衝刺的意義何在?教育部執著於拚排名,又是為了什麼?且不說這些國際排名的結果,常因評估標準不同而大相逕庭,例如清華大學在Times排名107,在QS卻僅196,險些掉出200大「領先群」,就算是排名有客觀齊一的標準,排名本身也只是手段,絕非目的。
台灣發展高等教育的目標,必須要放在政府整體發展策略下來看,而且要能辨識台灣的利基與困境,才能擬出正確的戰略目標與對應措施。QS與Times排名的功能,主要是供各國大學生做為海外留學參考,選擇權不在台灣,爭取一、二所名校進入全球百大,是否就能達成教育部設定的策略目標,不無疑問。那麼,何不反過來想,台灣要吸引什麼樣的留學生來台,再由此決定大學國際化策略的意涵。
大學國際化的優點不外乎吸引人才、強化本國生的國際觀、發揮國家影響力等,但我們還應再檢覈本國大學國際化的利基何在。一般而言,能留學歐美名校的學生不會選擇來台灣,我們雖可將招生對象設定為亞洲周邊國家,例如越南、菲律賓或印尼,但台灣英語能力不及香港及新加坡,對這些國家研究的深入度亦差新加坡一大截;從這個觀點看,開放陸生來台可能是近期政府最明智的決定,因為台灣最大的利基在對大陸的同文同種,教育部還應進一步鬆綁,允許國內大學到大陸設立分校或提供雙聯學位;我們不必害怕培養人才楚材晉用,要害怕的是沒有人用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
教育部傾注資源打造明星大學,不但無助於高教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更造成資源錯置,讓分配更不公。台灣目前已面臨貧富差距擴大、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教育資源的不當集中將使社會階層的流動更僵化,引發社會不安與相對剝奪感。教育部與其拚排名不如拚均富,改革繁星計畫使偏遠地區學生能進入北部名校就讀。期待教育部正視利基與困境,捨棄務虛排名,轉採務實均衡發展之路。
見不到孫子 駕車自焚撞小學傷4童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6044967.shtml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0.12.20
今日清晨上學時分,男子吳傳明(67歲)駕駛載有4桶汽油的轎車衝進板橋市埔墘國小校園,並點火自焚,撞傷了4名學童,自己也重傷。嫌犯二兒子表示,父親有暴力傾向,可能是因為與母親有房產糾紛,加上又見不到孫子,一氣之下做出此舉。
嫌犯二兒子說,父親已與母親離婚,育有三子兩女,之前有家暴紀錄,曾為爭取板橋一棟房子的產權,燒毀母親衣物,並對家人動粗。嫌犯大兒子因氣惱父親而舉家搬遷,可能是因為見不到孫子,嫌犯才做出自焚撞校舉動。
警方查出,嫌犯曾因過失致死罪遭法辦,車內發票顯示,嫌犯19日在南投分兩次購買了66公升汽油,駕車北上後,20日清晨犯案前將車子汽油加滿。埔墘國小是嫌犯兩個孫子的就學處,嫌犯可能是因為太久未見孫子,加上其他恩怨,氣急敗壞做出自焚、撞車之舉。
※ 完整報導詳見原站。
* 燒車撞小學/受傷姊弟嚇呆 看到媽才哭出來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6044899.shtml
◆ 家暴不准看孫 嫌犯報復撞校園
華視 2010/12/20
到底是什麼原因,嫌犯會開著車點火、衝進校園?我們深入追蹤,這名駕駛姓吳、67歲有家暴前科,因為家暴,老婆小孩和他反目,不但爭奪房子,連孫子也不讓他探視,而他孫子念的就是埔墘國小,可能就是為了報復,才決定衝撞學校,想跟無辜的小朋友同歸於盡。
白色轎車裡全是乾粉滅火器的痕跡,當時駕駛吳姓男子先點燃了後車廂的汽油桶,然後開著車直接衝進埔墘國小,接著又點燃副駕駛座的汽油桶,只是除了汽油之外,車上還放了三十萬的現鈔,也全都被燒得破爛,似乎是吳姓男子要燒給自己的錢,手法相當激烈,但為什麼要開著裝滿汽油的車子衝進校園,原來駕駛吳姓男子,他的孫子就讀埔墘國小,但卻始終都沒看過孫子,因為吳姓男子有家暴前科,不過去年七月份還對兒子施暴,雖然和太太離婚了,但為了爭產,還揚言拿汽油要同歸於盡。
就是為了這間三樓的住家,房子登記在太太名下,兩人離婚後,吳姓男子想要回來、太太不肯,吳姓男子居然拿汽油桶說要燒房子,嚇得鄰居趕快報警,家事鬧上的警局,太太和兒子都不跟他往來,就連孫子也不敢讓他接觸,警方懷疑吳姓男子想報復,才衝撞孫子就讀的國小,只是這一撞,不但看不到孫子,還讓自己雙手臉部嚴重燒傷,有生命危險,也讓四名無辜學童也跟受害。
◆ 大學整併 5年後恐達高峰
少子化衝擊 上輪虎子驟降近六萬人
自由時報 2010.12.20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少子化衝擊台灣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長劉維琪昨天提出警語,上輪虎年新生兒人數減少約六萬名,到了民國一○五年,這批人將成為大學招生來源,因此,民國一○四年到一○六年大學系所的整併可能會達到高峰,他提醒政府現在就要預先因應,不能任令大學自生自滅。
台大、政大、北教大、東吳學生會及師大綜合性社團委員會,昨天舉辦高教論壇,邀請劉維琪談「高等教育人才與評鑑」。
劉維琪指出,教育部對大學系所數量沒有限制,交由市場機制來決定,如果辦學績效不夠好,會反映在招生人數上,加上少子化影響,必然會加速大學系所整併的速度。
劉維琪分析,因應少子化,教育部鼓勵大學不要只招收大學生,也可招在職學生,甚至轉型為老人院等社福機構。他也建議,台灣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素質,應該朝向「產業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才是活路,國際生、中國學生都是增加學生人數的來源,許多國際生學成回國後,對台灣也會有向心力,對台灣拓展東南亞等海外市場也有幫助。
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八十七年虎年出生人數約二十七萬,這批人將於民國一○五年進入大專校院,五年後、九十二年出生的人數減為二十二萬。在生源持續減少下,推估到一○五年大學招生缺額將達六萬九千人,供過於求問題嚴峻。
教育部強調 研擬各種退場方案
教育部高教司強調,已研擬各種退場方案,針對經營困難的學校,會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分為「建立預警機制」、「提供輔導協助」、「進行轉型退場」等三階段處理,一旦有學校停辦解散時,教育部會針對學生轉介、教職員離退及財務緊急應變處理方式訂定標準作業流程,維護師生權益。
同時,增列私校改辦其他教育、文化或社福事業,也研議開辦彈性多元的教育,幫助學校發展成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事業。
以教育部公布今年大學校院各學制調整系所的數據,已有超過八十個系所停招,多所私校主管坦言,面對少子化壓力,招生壓力區確實越來越大,將持續提升辦學績效。
◆ 大陸醫藥-6成談戀愛 北京中學教避孕
【記者廖慧娟/綜合報導】2010-12-20 旺報
根據北京市人口計畫生育委員會調查,初、高中生發生接吻、擁抱、牽手、愛撫等廣義性行為,分別占學生總數的30%、60%,因此,北京市不僅要在健康教育課中採用新的性健康教育課本,納入「如何避孕」以及「性關係後緊急避孕」等內容,明年也要推出小學生性教育課本。
《新京報》報導,北京市人口計生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彭彧華表示,近年大陸青少年發育期普遍提早,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進入青春期,女童初潮年齡平均下降到9歲,男孩首次發生遺精則為11歲,加上現今社會關於「性」的資訊相當多,因此初、高中生的性行為發生率正逐年提高,加強性教育與相關讀本、提供正確性知識益形重要。
性行為發生率提高
彭彧華表示,初、高中學生的性行為一般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前者包括接吻、擁抱、牽手、愛撫等,後者則為性愛。調查發現,初中生廣義的性行為發生率逾30%,狹義的性行為發生率約0.5%;高中生廣義的性行為發生率約50%到60%,狹義性行為的發生是初中生的1倍左右,約1%。
為更了解中學生對「性」的認知,今年初,北京市人口計生委成立了初、高中生性健康教育研究專案小組,擬定1份《中學生性健康》問卷,在全市4個功能區選取31所中學,針對4000名學生、2500名家長和500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
專案負責人、北師大心理學專家沃建中表示,調查資料顯示,目前中學生的性行為發生率1.4%,其中,高中生為2.29%,初中生 0.49%;中學生每天自慰2次以上的比例高達5%,而且男女生都有。此外,目前北京中學生大多透過視覺、聽覺接受性行為,70.3%受訪者認為影響力最大的是黃色笑話,其次才是色情網站、色情影視、色情遊戲等。
不過,中學生對性知識的掌握度僅有33.4%,獲取性知識的主要途徑還是學校教育。家長與孩子談論性健康知識的不多見,經常討論的僅 8%,高達67.3%的家庭很少討論,23.7%從不討論;因家庭教育不談性,所以有4成受訪老師認為,有必要在小學階段的健康教育課中進行性教育。
真實案例添說服力
因此,北京市特別為初、高中學生編寫性健康教育讀本《最美的花季高中生青春故事》、《成長的煩惱初中生校園故事》,80萬冊的免費讀本中,利用真實故事案例與漫畫增加說服力,貼近學生的心理和生活。
在初中讀本中,不僅教女孩子如何面對「大姨媽」惹的「痛」、男孩子怎樣正視自慰等現實問題,也解釋「接吻是否導致懷孕」、「如何避免懷孕」、「過早懷孕對身體的傷害」等問題。
高中生讀本側重幫助學生處理好師生戀、網戀、要不要做豐胸整容手術、婚前性行為引發的問題、發生性關係後的緊急避孕措施等。小學生性教育讀本則計畫明年推出,針對4到6年級,年齡層在9至12歲的學生撰寫,並於明年7、8月發送。
霸凌處理不當 八德國中校長於家穀下台
【聯合晚報╱記者賈寶楠/桃園縣報導】2010.12.21
桃園縣八德國中教師連署抗議學生霸凌、要求撤換校長於家穀,桃園縣長吳志揚上午在議會答詢時宣布,於家穀立即停止職務接受調查,學務主任王建祥請辭獲准。吳志揚下午也前往八德國中了解,安撫學生及教職員情緒。
吳志揚說,下午召開校長遴選會議,討論是否給予於家穀解聘處分,他也要求縣府教育處、縣警局深入調查學生帶槍、警察吃案等疑雲,務必在最短時間內向社會大眾交代,並且遏止其他校園有樣學樣,讓霸凌一發不可收拾。
外傳於家穀和桃園縣教育處長吳林輝是博士班同學,因此先前幾件霸凌案可能有護短嫌疑,吳林輝鄭重否認,「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個性,越親近我,會受到越嚴格的要求,我不可能包庇!」
八德國中64名「被霸凌」教師昨天求助立委羅淑蕾,集體連署要求撤換校長,抖出警方吃案風波,桃園縣議員黃婉如今天質詢說,這簡直是教育處送給吳志揚就職周年的「大禮」,八德國中是雙特色的認證學校,結果是黑白二色,縣府一定要徹查。
「我們沒有縱容、姑息,一切從嚴查辦!」吳志揚強調,據他了解,外界對八德國中校長於家穀的風評有好有壞,縣府半年前就陸續收到許多投訴和陳情,案件都還在調查,目前可確認的是,學務主任王建祥確實處理霸凌案不當,他已在壓力下主動請辭。
吳志揚說,可以理解教職員對校長的不信任與反彈,希望於家穀停職可暫時平息不滿情緒,後續的人事問題交給教育專業處理。
針對警方是否吃案疑雲,八德警分局澄清,今年處理八德國中5件報案,絕無吃案,但關於學生帶刀、帶槍恐嚇老師等情節,警方並未接獲、也未查獲相關資訊,如果當時校方肯說明,一定嚴辦到底,目前已針對教師提出的證據重新調查。
吳志揚指出,他更擔心其他校園有樣學樣,讓校園霸凌一發不可收拾,目前傾向協調教育與警政單位,找出最適當的介入處理模式,維護教師與學生尊嚴。
◆ 八德國中老師連署換校長 家長:不驚訝!
自由時報 2010.12.21
〔記者周敏鴻、謝武雄、胡清暉/綜合報導〕桃園縣八德國中驚傳半數老師連署撤換校長於(音同屋)家穀,有家長指稱:「不驚訝!」不過,於家穀強調,作為禁得起檢視。
一名男老師說,多數同事與校長在教育理念上不合,霸凌事件原期待校長妥善處理,卻又讓大家失望,成為罷免的引爆點。
校長於家穀︰作為禁得起檢視
地方民意代表說,於家穀去年花了許多時間在爭取進入另所高中,因此疏忽學校事務,加上她明顯偏袒特定的幹部,管理風格「霸氣」,會議中常常罵聲不斷,更讓老師心寒。
一名家長更說,她的小孩上週在操場被欺負,也不敢跟老師講,她問小孩為什麼?小孩回答:「因為聽說反映上去,校長也會壓下來不處理。」所以,聽到校長要被罷免,一點也不驚訝。居民則說,學校周邊近來明顯混亂多了,下課時間,學校側門總會聚集許多校外人士,還常發生打架鬥毆,家裡有小孩在學校讀書,他們都會提醒,放學千萬別走那邊。
於家穀則否認縱容學生偏差行為,她說,十二月間傳出學生霸凌事件,學校確實等到家長報案才知情,但馬上由學務處安排學生的行為與心理輔導,也應被害學生家長要求,輔導欺負人的學生轉學。
至於警方被指責到校處理時,要老師向學生道歉,涉嫌吃案,八德警方清查過去五年的學校相關報案,發現有四件集中在今年,其中八月間一件,是醉漢在校園咆哮,九月有兩件,都是畢業學生意圖衝入校園找老師理論,都在警衛室被攔下,十二月則有學生遭霸凌的報案,絕沒吃案。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表示,八德國中學生自稱黑道並恐嚇老師,已涉及黑道治安問題,社政、警政單位必須跨局處協同處理,桃園縣政府也應該嚴肅正視問題。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副處長郭工賓表示,十二月八日發生的學生嗆聲事件,當時學校有報警處理,學生也有向老師道歉,校長也向教育處報備,但學校整個事情處理得不夠快速,有檢討的空間。
郭工賓也提到,由於八德國中連續發生霸凌事件後,學校老師指控校長於家穀沒有領導能力,教育處正在調查,如果確實不適任,就會撤換,整個事件會很明快的處分。
◆ 老師堵校長 要求檢討霸凌問題 校長:問題上了媒體 最該檢討
【朱真楷/台北報導】2010-12-21 中國時報
為終止校園霸凌噩夢,上周十多位八德國中老師,不惜將校長於家穀堵在校園走廊,嚴厲要求校長不能再迴避暴力;未料,於家穀最直接的反應居然是:「處理不夠快速,才會上了媒體,這是最必須檢討的地方。」聽得老師們當場開罵,「妳到底知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邊啊!」
此外,九月廿八日該校學務主任王建祥則下了一道命令指出,對於問題學生,請老師們別再帶到學務處;同時,「嚴禁體罰學生,絕對不要動手,一定要切記。」此言一出,讓老師們更是心寒地說「這麼不負責任,難怪學校會出事」。
在接連爆發女學生遭拍裸照、學生嗆聲開槍的醜聞後,八德國中教師不斷要求於家穀解決問題,卻未獲正面回應;直到上周二,十多位教師不惜頂著學生的異樣眼光,直接在走廊上與於家穀當面表達訴求,並質問「我們真的是麻木之人嗎?」
「我只差沒有哭而已。」於家穀說,非常感謝老師願意出面與她對話,但八德國中的事就是她的事,「我沒有推託,沒有躲藏,唯一抱歉的就是沒有及時把狀況跟你們(老師)說清楚。」
於家穀表示,校內學生確實出了些問題,但大部分都是善良無辜的,因此她願意與老師們一同思考更周全的解決辦法;但儘管她有心處理,記者卻很快速地進行報導,因此,「我們要檢討我們處理事情的『警覺性』」。
聽到這,有老師忍不住大罵「校長,你到底知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邊啊?問題就在行政團隊不配合老師,我們有狀況都沒人理,所有人都跑光光,小孩子變這樣,誰造成的!」「學生為什麼這麼囂張,公然霸凌老師,校長還搞不清楚狀況!」
於家穀則回應,目前的確是最不好的狀況,但這也是轉機,「我絕對不會推卸責任」。
※ 相關報導:
* 八德國中生死門 摸魚打架喬事情 東側門霸凌 問校長不如問土地公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110110x112010122100120,00.html
校園暴力真的都發生在「看不見的地方」?八德國中有個「東側門」,是學生「上課打混摸魚、下課打架喬事情」的據點,名聲遠播,連八德分局都將此視為巡邏點。由於門外恰巧有座土地公,因而被老師們稱為「生死門」,就是專門讓學生幹架拚輸贏的地方;只是,全校似乎只有校長不曉得。
* 學生霸凌老師:帶槍來開你們
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0,5247,50303872x112010122100117,00.html
「教育會敗不是沒有原因!」這名老師說,校長、學務主任不見人影就算了,沒想到警方到場後,竟做出以下結論:女老師既然有動手推學生一下,就是有錯,所以雙方要「互相道歉」。這席話,當場讓老師們的尊嚴幾乎崩潰... 不僅如此,日前一名學生攜帶西瓜刀到學校被發現後,學務處竟拖了半天才派人了解;更誇張的是,這名學生的家長疑似有黑道背景,經過與校方「疏通」後,竟然一點事也沒有,反倒是幫忙藏刀的學生被記警告。
* 吳清基「霸凌是小事」 八德國中老師回嗆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6047108.shtml
教育部長吳清基上午未在立院備詢,一早趕到八德國中,把全校師生集合到禮堂上「反霸凌法治課」,學生在台下個個心不在焉,一度還發生鼓噪;吳清基「上課」時說,他來學校,是因為學校最近連續發生一些「小事情」,因為少數人不當的偏差行為影響校譽。台下不少教師則在下課後激動表示:「部長,八德國中發生事端都是教育之恥,不是小事。」
* 立委要求了解 教長曾說沒空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6047121.shtml
...她說接到陳情後,立刻連絡教育部,希望吳清基出席協調會了解問題,吳清基卻說「沒空!」。羅淑蕾諷刺,吳清基沒空出席協調會,怎麼今天變成新聞,馬上有空去學校視察... 羅淑蕾質疑,八德國中霸凌如此嚴重,為何還能拿到優良學校評比,評比制度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勾結,是不是教育單位也官官相護,視而不見。
※ 這件事恐怕沒這麼快遮掩過去。
處理霸凌不當 八德國中 校長停職調查
自由時報 2010.12.22
〔記者周敏鴻、謝武雄、顏若瑾、林曉雲/綜合報導〕桃園八德國中校長於家穀處理霸凌案不當,遭全校約四成的六十四位老師連署罷免,桃園縣政府昨決議校長於家穀即起停職,接受專案小組調查,學務主任王進祥辭職獲准。
校長委屈:有人加油添醋
自認委屈的於家穀,感慨地說自己從事教育卅年、擔任校長也十年,一直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地工作,最後竟遭如此誤解。校園裡有爭執或學生打架,她都知道,也都做了處理,只可惜,「就是有些老師會擴大事端並加油添醋」。於家穀認為,停職也好,讓上級可以深入了解真相,必要時她會對不實攻擊提出告訴。尷尬的是,於家穀在校園受訪時,一旁的學生不時高喊:「校長下台!」學生陣陣起鬨,讓於家穀的情緒險些崩潰。
防制霸凌 比照防疫工作
教育部長吳清基昨天主動到八德國中關切,卻因頻頻失言,一天之內連開兩次記者會澄清失言。教育部確定把防制校園霸凌工作,「比照SARS、H1N1疫情防治工作」,每週彙整兩次全國通報,今後若有民代介入關說學校霸凌事件,教育部願意公布民代姓名,也歡迎民眾撥打反霸凌專線檢舉。
八德國中部份老師昨天則到台北開記者會強調說:「我們學校真的生病了!」因為該校氣燄囂張的學生多達十幾名,校方卻一直不肯積極遏止。
不願具名的女老師表示,學生帶西瓜刀來學校,學務處遲了三、四小時後才處理;隔天學生又在學校遊蕩,老師報告校長希望立即處理,校長卻馬上關燈離校,老師在校務會議中質疑校長,校長卻聲稱有課務事由需先離校。女老師質疑,霸凌事件長期以來沒有妥善處理,校園裡不時出現辱罵風波,「這種環境下,學生怎麼學習?」
桃園教育處昨天召開校長遴選委員會,由校長、老師、家長、行政人員代表與會,認為校方對霸凌事件的確處理不當,教師羅列的卅一條於家穀治校問題,牽涉到經費支用、行政措施不當等,則需要時間調查。教育處因此組成專案小組調查,一週內提出報告,再由校長遴選委員會討論是否解除於家穀校長職務。
教育處長吳林輝表示,於家穀停職期間由督學戴進明代理校長,於家穀若遭解除校長職務,還是具有教師資格,戴進明則會代理校長職務到明年八月一日,至新校長到任為止。
議員要求 全面校園掃黑
八德國中家長會長簡淑貞則力挺校長,她說,於家穀管理八德國中相當盡力,學校接連拿到「國中卓越學校獎」和「品格桃花源認證」,就可印證。立委羅淑蕾則質疑,八德國中獲教育部表揚為「推動品德教育績優學校」,校長獲「傑出首長獎」,明顯與事實有很大差距。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表示,獎項「可回溯」,如調查發現不足以獲獎事由,不排除追回。
桃園縣議員黃婉如昨天在議會質詢指出,八德國中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桃園縣校園安全亮起紅燈,黑道深入校園吸收幫派份子,要求警察局要全面清查黑幫、黑槍事件。
桃園縣長吳志揚表示,關於黑幫、黑槍的事情,責成警察局組成專案小組調查,並將校園安全列為首要任務。外界懷疑桃園縣八德分局涉及吃案,吳清基則允諾,教育部將與警政署、桃園縣政府共同查案,吃案就要求給予懲處。
※ 相關報導:
* 八德代理校長 一早先到生死門拜拜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073
◆ 中山大學調查:一成三國中生是霸凌者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2010/12/22
國中校園霸凌到底多嚴重?教育部去年委託中山大學的調查顯示,國中校園存有13.3%的霸凌者、13.6%的人曾被霸凌,40.2%的人曾看過校園霸凌。然而,教育部霸凌通報統計,98年只通報938件,甚至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網站(http://www.peacefulschool.org )內容空白,被立委痛批處於「休眠」狀況。
立委蔣乃辛今天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引述中山大學上述調查表示,全國國中生約95萬人,相當於12餘萬的國中生是霸凌者,這件事不能只有教育部長一個人當作大事,其他部會也要動起來。教育部長吳清基答詢時表示,他會結合內政部、警政署、法務部進行跨部會會報,共同防範校園霸凌。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則砲轟教育部,100年度反霸凌專案只編列600萬元預算,卻編列800多萬元補助學生參加升學典禮。
吳清基澄清說,教育部編了1億8200萬元推動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但管碧玲提出資料說,該計畫有兩大項目「安全學校認證」及「建立支持性網站」,委外設立,但其中「反霸凌安全學校網站」由教育部委託社團法人花蓮縣記憶空間學會承辦,網站上的聯絡地址「花蓮市富裕五街68號」,經查該址竟是一家茶藝館,電話號碼也不對。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說,該網站是委託東華大學教授架設的,但吳清基看到管碧玲秀出的網站內容和茶藝館照片時,臉色鐵青說,要追究責任。
※ 相關報導:
* 霸凌者缺權威肯定 專家建議以大人方式對談
http://www.nownews.com/2010/12/22/327-2675467.htm
心理醫師鄧惠文談到,霸凌者是因為得不到權威的肯定,因此才會以黑道方式想獲得注意。她更舉出成功的案例,化解危機方式就是和對方平等對話,通常在前期還有一定的效果。
* 學者:不隱瞞才是重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2/today-life3.htm
人本執行長馮喬蘭呼籲,教育部不要老做統計數字,應要召募人手解決問題,「好的輔導與教育是撕標籤的過程,不是讓霸凌的小孩覺得自己是罪犯」。她認為霸凌是症狀,反映的是學生的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家庭等各種問題,因此霸凌需要校園支援系統全力觀察輔導,「校園支援系統可結合校外民間團體等資源,每個學校都應有駐校志工,協助面對校內適應較困難的學生。」
◆ 曾是霸凌兒 父用愛救回孩子
自由時報 2010.12.22
〔記者李容萍、林曉雲/綜合報導〕霸凌兒無可救藥嗎?桃園縣一位工程師父親,曾經因為就讀國一的兒子常常打同學,甚至把對方打到腦震盪,以致常幫孩子辦轉學,但昨天他現身說法,強調只要用對方法,父母給予霸凌孩子溫暖的愛,學校老師不要亂扣扳機,沒有「救不了」的孩子。
這位曾經為了孩子霸凌問題得經常跑派出所的父親坦承,夫妻關係不佳、不斷吵架,面對從小好動、愛惹麻煩的兒子均是施予打罵教育。結果,兒子上國中後有樣學樣,經常霸凌同學,最高紀錄一個月打架四、五次,兒子國一至國二共轉學五次,直到輾轉認識兼任桃園地方法院少年事件調解委員的心理諮商師何惠玉,他才恍然大悟,自己根本「用錯方法」。
用對方法就能成功導正
霸凌兒如今態度好轉許多,但這位父親還是向公司請了一年半的假,要好好陪孩子成長。
何惠玉表示,這位父親多次感謝她短短一個月諮商就救回了孩子,但她也告訴對方,其實是他救了自己的孩子。
何惠玉說,會霸凌別人的孩子,多半是從小被錯誤對待,生長在沒有溫暖(愛)的家庭環境造成負面人格,焦慮、不安、緊張、憂鬱,甚至演變成憤怒、使用暴力,其次才是「過動兒」等先天疾病所造成,這些孩子本身也是受(傷)害者,唯有回歸到家庭,父母的愛,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愛。
總統府資政李家同表示,霸凌者多半是社經背景較差的弱勢孩子,教育部應幫助這些霸凌者能超越現況,他們的家長無法給予好的照顧與教導,就要由老師來幫助他們,拉他們一把,若只是把校園霸凌當做社會治安事件處理,把霸凌的學生關進監獄,監獄永遠不夠大,而且關進監獄之後,只是從小壞變大壞,更糟糕,教育部要想的是如何幫他們功課變好,品格也變好。
反霸凌 退休校長建議鐵的紀律
中央社 2010.12.22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教職人員如何因應?嘉義地區1名退休國中校長表示,會霸凌同儕的孩子,通常都是「小咖」,管教頑劣學生需有要領,建議以愛為出發點,落實鐵的紀律。
這名退休校長說,「愛的教育」絕對沒錯,但遇到頑劣的學生,有時必須運用鐵的紀律來達成管教的目的。
在教育界服務近40年、從基層教師一直到校長退休,期間遇過不少霸凌事件的退休校長說,「學生霸凌,不處理不行,但處理必需要有方法。」
年輕時以嚴格管教聞名的退休校長表示,他在擔任老師的時候,有學生曾因不服管教,甚至以「三字經」辱罵他,讓他氣得當場發飆,由於當年還是允許體罰的年代,他就因此踢破1雙皮鞋。
雖然被他體罰的學生,事後放話要「蓋」他布袋,但僅止於一時的氣話,並沒有真正展開報復行動,因為學生可以感受到老師的期許,以及「恨鐵不成鋼」的心態。
他說,根據觀察,在學校會霸凌同儕的孩子,通常都是「小咖」的混混,他們三五成群、仗勢欺人,「真正大尾的,在學校裡不是很乖、就是很安靜。」這些學生要等到放學後,才會在外逞凶鬥狠。
「處理霸凌事件,訓導人員、尤其訓導主任很重要。」他說,目前社會上大多支持「愛的教育」、禁止體罰,一旦校園發生體罰事件,家長就通知媒體或社團,在媒體炒作下,有時反而容易模糊焦點。
他說,過去曾有訓導主任對於頑劣的學生,可謂軟硬兼施,有時對學生講話帶著「江湖口氣」,甚至跟學生比拳頭,有時又跟學生稱兄道弟;這名主任在學校任職期間,「學校治安」非常好,不曾傳出霸凌事件。
退休校長指出,在「八家將」盛行的年代,有些學生參加「八家將」,仗著人多,對看不順眼的學生拳打腳踢,因而惹出事端。他記得,曾有訓導主任叫來校外「大尾的」,對「八家將」成員嗆聲,讓「八家將」成員因而不敢惹事生非。
他說,這種做法雖然不足取,但其實滿有用的;反觀,如今大多數老師,過去求學期間是很優秀的學生,但他們不了解這些行為偏差學生的心態、不了解學生之間的次文化,遇到霸凌事件只能向上級反映或報警,事情仍然沒有解決。
除了「找人來管教」之外,學生家長的配合度也很重要。他說,會有霸凌行為的學生,不是成群結黨、就是校外有人撐腰,學生家長的配合是必要的;雖然不一定要讓霸凌學生嚐嚐被霸凌的滋味,但一定要讓他們了解這種行為不足取。
退休校長語重心長指出,由於民意抬頭、「愛的教育」掛帥、媒體推波助瀾,使得教師對學生連一點輕微的教訓都不敢,因為老師深怕家長糾集民代、媒體到學校興師問罪;如此,既容易造成行為偏差的學生有恃無恐,有責任心的老師又只能忍氣吞聲,很容易造成惡性循環,也難怪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
◆ 老師,勇敢對學生說不!
【邱天助】2010-12-22 中國時報
桃園八德國中又發生「霸凌」,令人震驚的是,對象竟然是老師,聞者無不驚呼:「我們教育到底怎麼了!」
面對一連串的校園暴力事件,教育部採取的是鋸箭法,進行切割式的處理。認為「霸凌」跟一般偏差行為不同,甚至打算制訂「校園霸凌防治法」,希望有效遏止事件的發生,卻忽視脈絡性的校園生態問題。其實,「霸凌」是整體偏差文化的一部分,更根本的,那是普遍性的校園管教問題。
據教育部統計二○○六年統計,該年內校園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就有一八四○件,比前一年增加八二%,死傷的人數達八四一人。最值得注意的是,意外及疾病事件都有逐年下降趨勢,但「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卻明顯增加。而且,如果將校園入侵、鬥毆、恐嚇等違法事件,及離家出走等校園安全維護事件加起來,暴力事件數更升高到三一一六件,佔了校園事件的二一.二%。
雖然,校園暴力並非新聞,「霸凌」也非今日才發生,但加速惡化則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不管霸凌事件或是其他的校園暴力,並不是法律就可以輕易解決。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並非單純的原因,它涉及複雜的背景因素,包括教育的制度與政策、教師的培育與甄選、教學的設計與方法、學習興趣與成就、家庭的環境與教養、弱勢的照顧與關懷、同儕關係與師生倫理等等。但是,最直接的,它涉及的是校園的管教問題。
今日校園,很明顯的是,許多老師對學生的管教幾乎「放手」,不願管、不想管、也不敢管學生。面對一些行為偏差的孩子,許多老師私下都會互相告誡:「不要管,免得為自己惹麻煩!」這是嚴重的問題,很難想像,當老師放手不管的時候,學校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種現象的發生其來有自。一方面,整個教育大環境充斥自由開放的迷思,讓校園生態越來越走向縱容惡習,認為管制孩子是落伍的做法,要求「紀律」就是走回頭路的頑固。我們不但不敢指責學生的不是,甚至虛誇學生的表現。現在的教育問題不在於我們愛不愛孩子,而是我們愛得過頭,造成溺愛、錯愛而產生的種種反效果。
另一方面,在校園師生衝突實際案例上,不管真相為何,輿論總是站在學生這一邊。不管學生有沒有錯,最後錯的一定是老師,因而引發寒蟬效應。在「明哲保身」之下,看到孩子有不良行為,越來越少老師會去制止,免得被回嗆、辱罵、衝突、要脅,甚至吃上官司。
如今,台灣的校園潛藏著許多焦慮與危機,但人人粉飾太平,沒有人願意去掀開「潘朵拉盒子」,沒有人願意去當「烏鴉」、去當「不受歡迎的老師」。為了維持和樂氣氛、塑造開放形象,我們越來越會對孩子讓步,因這是最不費力的做法:順著他們、息事寧人。
事實上,我們應該記得:規則和界限對學生有益。如果一切都不設限,孩子無從學習如何面對失望、如何迎接滿足。我們往往把孩子抬得太高,因而很難對他們說:「不!」,即使是無理的要求;研究顯示,把孩子捧得太高,會使他們不願意冒險、不願意接受挑戰、不願意承認錯誤,並且在錯誤中學習;被稱讚過頭的學生,容易為了維護自尊,而貶損他人。
在校園風氣漸惡化情況下,連帶頭做壞女孩的瑪丹娜,當她做了媽媽後,都變成紀律的奉行者。雖然,在社會期待上,老師要心平氣和,但生氣並非罪惡。老師發脾氣可以教孩子明白,人的情緒和耐性有其限度。為不讓美國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的校園槍殺慘案在台灣上演,我們必須大聲呼籲:老師們!硬起來,勇敢的對學生說:「不!」
(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霸凌使校園像充滿瓦斯的地方
【聯合報╱社論】2010.12.23
陷入霸凌風暴的桃園八德國中,一名學生在聯絡簿上寫道:「聽老師說出霸凌的事情時,就像在充滿瓦斯的地方;不小心用出了一絲火花,怒火再度席捲……」
將霸凌喻為瓦斯,筆法十分生動。這段描述,令人想像整個校園彷彿都能聞到瀰漫的瓦斯臭劑氣味,並陷入隨時可能有人「用出火花」而引發爆炸的恐懼之中。校園在學生的心思中淪落至此地步,寧不令人痛心疾首?
八德國中的風潮之所以引發社會震驚及關注,不只是因迭生層出的霸凌事件;而是「整個學校」都出了問題。任何社會、任何學校皆不免發生輕重程度不同的個別霸凌事件,而均不難找到對治的方法;但是,倘若到了「整個學校」都出了大問題的地步,那就應從整個教育體制的檢視省思中去找答案了。
八德國中呈現的圖像是:女生遭霸凌,強拍裸照;四處出沒的「借口袋」霸凌,扯掉被霸凌者的校服上衣口袋;老師處置學生霸凌,施暴的學生反嗆「幹X娘」、「拿槍開掉你」;報警處理,警方要老師及學生「相互道歉」;學校的「東側門」成為化外之地的霸凌法庭,被稱為「生死門」;教師反覆向校長反應,卻被強調「愛的教育」;老師見到「走路有風」的學生,亦畏懼三分;向縣府教育主管機構反映,不見下文;64名老師連署,主張「校長下台」,並訴諸媒體;幾名老師由立委陪同露面,展示一片片被撕下的校服口袋;社會譁然,經常獲獎的校長於家榖被處停職調查……終於發生瓦斯大爆炸,八德國中自校長、老師至學生,皆被炸被灼得創巨痛深。
各方對這個校園悲劇的檢討已多,我們想強調的角度則是:這是「整個學校」都出了問題,也反映了「整個教育體制」的失敗。所謂「教育」,當然不是僅指在教室課堂上的教學互動而已;本來,整個學校即形同一小社會,其「社會治理」與「社會文化」,更是教育的具體教材。像八德國中這樣的情況,儼然已經成為治理失敗、正義蕩然的「社會」;因而竟使師生感覺身處「恐怖瓦斯」的籠罩中,這對學生的「社會化」將發生何種惡劣的「教育」後果,思之令人胃絞心酸。
事發後,一位八德國中的老師說:「教育無他,榜樣而已。」這真是一針見血之論,而我們要問的是:在八德國中走到冰凍三尺的今日,校長為何鄉愿到此地步,留下了什麼榜樣?老師們為何容忍事態惡化至此,留下了什麼榜樣?家長是否盡到家庭教育的責任,留下了什麼榜樣?警察是否盡到職能,留下什麼榜樣?教育機關為何還屢屢頒獎給校長及學校,留下了什麼榜樣?我們要這樣問,是想提醒:有些頑劣的非行學生固然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關於教育與校園的問題,大人們仍應負最大的責任!
不止是八德國中引人注目,最近校園頻傳令人瞠目結舌的非行事件,甚至屢傳襲警奪槍,連棍子都打斷成三截。於是,輿論皆傾向議論學生的非行與惡質惡性;甚至為「被霸凌的老師們」撐腰伸冤。這些社會心理反應,皆可理解,亦皆有道理;但是,我們仍要主張:教育及校園的問題,主要的責任在大人,勿將鐘擺只撥向學生而扭曲了問題的根本。
以八德國中的案例而言,出現在國人印象中的圖像,彷彿只是「可怕的學生」加「鄉愿的校長」而已;但這未必是完整的真相與全貌。我們的教育體制,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校長?為何會使老師們陷於如此無力無助的境地?又為何會使「東側門」變成化外之地?這絕不能只是歸咎於學生的非行與惡性,而是要問大人們應負什麼責任?不可只把矛頭指向學生,即使警察介入、法律介入,「統統抓起來」也都不是治本之道;先要使校長不鄉愿,老師有自尊心及責任心,「教育無他,榜樣而已」,這才能使學校成為學生「社會化」的良好機制。不要只怪學生,大人們在面對八德國中這樣的案例時,應知恥知病,應從要求自己負責做起。
瓦斯瀰漫校園,孩子們在等待大人為他們關上漏氣的巨大瓦斯桶。
◆ 八德國中校方說謊 嗆師 帶刀…霸凌者補記過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629x112010122300107,00.html
【朱真楷/台北報導】2010-12-23 中國時報
桃園八德國中接連爆發學生嗆聲開槍射殺老師、持西瓜刀尋仇及撕毀制服的霸凌事件。第一時間,校方定調「早已按程序處理」,但攤開這群霸凌者的「獎懲資料」,竟是一片空白,直到醜聞蔓延開來,才緊急在周二下午「補記過」,證實前校長於家穀及學務處全部都在扯謊!
更荒唐的是,當於外界以為八德國中的霸凌事件僅只於此時,昨日又傳出在本月初,校內國二某一班級,在外出上體育課之際,遭人以利刃劃破十多個書包,結果案發一周,校長卻渾然不知,直到桃縣議員呂林小鳳關切,於家穀才回說「這種小事情學務主任不會告知我」,氣到呂林大罵「那到底什麼才是大事!」
校園暴力成全國焦點,儘管教育部、桃園縣教育處及八德國中,一再對外表示相關霸凌事件都已處理完畢;但如今,把這些單位的面具撕開,才發現原來一切都在掩蓋真相。
翻開恫嚇要開槍射殺老師的學生資料,案發時間是十二月八日,結果該生的獎懲資料,最近一筆紀錄停留在十二月七日,案由是「抽查作業缺交」;至於嗆聲開槍的懲處呢?根本查不到。
再看發生在十二月十四日,一名學生動手撕毀同學制服的霸凌事件,儘管當時還引來警方關切,但同樣翻開學生校內獎懲紀錄,別說小過,連警告也遍尋不著。
另外,一名學生在十月七日攜帶西瓜刀入校尋仇,儘管學務處堅稱有介入處理,絕無怠慢,但資料會說話。依規定,攜帶刀械應記大過,但該生獎懲紀錄,從今年七月迄今僅有「警告三支」,但都是因為其它違規引起,十月七日則是空白一片。
儘管證據確鑿,但當記者詢問於家穀「妳對媒體報導有何看法?」時,她先是說,「你們的報導都沒有求證,都是扭曲的事實!」當記者回說「妳真的這樣認為?」她才說,「我說的是老師的指控都缺乏完整性,真的很遺憾!」
這時,記者追問「那還沒曝光的割書包事件,為何拖了一星期才知道?」她則激動的說,「什麼叫我拖了一個禮拜,我沒說我拖了一個禮拜才知道,我是『事後才知道』!」
對此,多次介入協助八德國中霸凌事件的呂林小鳳說,割書包根本是被校方強壓下來,直到被害人家長向她求救,她才要求校長三天給答案,果然第三天就揪出動手的學生,只能說解決霸凌是「要不要,而非能不能」。
遭霸凌輟學、憂鬱 他其實是天才
【聯合報╱記者廖乙臻/台北報導】2010/12/23
一名男子國中起長期遭霸凌,一路被欺侮到高中,最後輟學。因身心受創,男子輾轉在不同醫院精神科求診,治療七年,才擺脫霸凌創傷,開啟人生新頁。
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說,這名男子因憂鬱症就診,透露國中時期成績優異,遭同儕排擠、言語嘲弄,課業一落千丈,沒能考上好高中。升上高中後,他持續遭霸凌,甚至被拳腳相向;家人不諒解他成績變差,疏於關心,直到發現他臉上有傷痕,遭霸凌的不堪事實才被揭露。
因為心理受創,男子寧願不要文憑,也不肯再踏入校園。罹患憂鬱症、創傷症候群的他,求助數家醫院精神科醫師,最後到馬偕醫院就診。方俊凱回憶,男子剛就診時,不只憤怒、暴躁、敵意強烈,話語更尖酸刻薄;由於霸凌加害者為男性,他對於男性特別不信任,還嗆醫師,「你們都不可靠」。
除了相關治療,醫師幫男子做智力測驗後赫然發現,長期遭霸凌的「校園弱勢」者,智商竟高達一百五十。痊癒後,男子靠著聰明腦袋經商,因投資眼光精準,賺了大錢。
精神科醫師指出,研究發現,霸凌事件加害者,往往也是受害人。方俊凱說,很多孩子在家遭受父母肢體、言語暴力,不只導致心理偏差,還會下意識模仿,進校園就霸凌別人,成為「霸凌循環」。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鍾國軒說,父母長期疏於關心,孩子在成長階段缺乏模仿角色,也可能產生行為偏差,欺侮其他較弱勢者。
◆ 五不搞清楚 霸凌、玩鬧差很大
【盧金足/台中報導】2010-12-23 中國時報
校園霸凌風聲鶴唳,台灣家扶基金會調查三一九九名國中以上弱勢兒少,有三成五表示,班上曾發生欺負同學情形。家扶提出「五不原則」,並呼籲學校老師、家長及相關單位,多注意辨別打鬧嬉戲與霸凌的差別,小處著眼、大處著手,才能及時防範孩子遭受同學霸凌欺負。
許多憂心忡忡的父母,會困惑孩子之間的「玩鬧」、「惡作劇」、「霸凌」的界線到底在哪裡?如果師長、父母能在欺負、惡作劇行為發生時,及時予以制止和糾正,就能避免演變成嚴重的霸凌事件。
家扶基金會提出「五不原則」,提供老師及父母,區分霸凌與玩鬧嬉戲的差異:
一、不能自由選擇:若是孩子間玩鬧,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參加,但霸凌行為是孩子是被迫參加,被霸凌者並非主動或自願參與。
二、不能改變角色:若是孩子間的玩鬧,角色可能變換,被開玩笑者可能是群體中的每一個人,但若屬霸凌行為,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角色固定。
三、不間斷的傷害行為:霸凌是有故意傷害意圖,造成被霸凌者生理或心理受傷,是一種長期、反覆不斷的侵害,且通常被霸凌者是特定對象。 四、團體活動不接納:孩子間開玩笑在嬉鬧結束後,被開玩笑的孩子還是會跟其他的孩子聚在一起玩;但若屬霸凌行為,被霸凌者難與融入霸凌者的團體中,難與霸凌者共同合作。
五、互動關係不對等:霸凌行為中孩子間的權力地位是不對等,霸凌者通常是孩子群主要權力者,被霸凌者則變成比較弱勢的角色。
※ 相關報導:
* 反霸凌平台 擬由曾志朗主持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279
教育部上午在行政院院會提出有關校園霸凌問題報告,行政院副院長陳冲裁示,原來由教育部長吳清基自行主導、協調的反霸凌跨部會協調平台,如有必要,提升由政務委員曾志朗主持,執行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
* 楊照:乾脆連署要求撤換教育部長吧!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050897.shtml
◆ 解決霸凌 需要專業不是軍警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0/12/23
霸凌問題嚴重,雖然政府全力防制,但人本、勵馨等多個民間社團上午呼籲,教育部應當先跳脫「教育本位」思維,不要再關起門來思考輔導人力,而要以學生多元輔導需求為導向,編制足夠的專業人力進入校園形成團隊,協助第一線教師決各種樣態的霸凌問題。
讓專業人力進入校園
民間團體上午並提出兩點訴求,呼籲教育部對症下藥,第一,清查現行中小學專任輔導人力及校社工配置情形,並訂定適當人力比,對未積極建置輔導資源網絡及社工人力的校長,予以記過懲處。第二、成立「充實校園社工人力專案」,以目前曾發生重大霸凌事件的學校及五都優先推動,每年投資10至20億元預算,補足校園社工人力,以完備的三級預防資源解決霸凌問題。
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表示,歐美、香港的學校平均社工比約是1比1000至2000,以此估算,全台國中小學至少要增聘1271至2542名學校社工,但目前全台只有5個縣市聘有學校社工總數約55人,以有限社工人力要處理霸凌等危機,真的是「差很大」。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則認為,教育部提出讓警察進入校園、甚至傳出教官進駐國中的做法,不僅是強權暴力的示範,更正好是霸凌的溫床。她也抨擊教育部下周一邀集全台國中校長北上參加霸凌宣導會,如果只是讓校長參與宣導反霸凌專線等表面儀式,根本是浪費資源,無助於解決問題。
馮喬蘭也呼籲解決霸凌需要專業,不是軍警,應該投入資源,設立學校社工,結合各種專業,成為校園的支援系統。
全國教師會諮商輔導主任李培裕則呼籲政府應建立以安全、人權為主要價值的教育,而非只以菁英升學為導向的教育。全國家長聯盟召集人謝國清則呼籲教育部應積極推動12年國教,讓教育回歸正常化,以解決霸凌問題。
※ 相關報導:
◆ 孩子莫名哭泣… 爸媽請注意!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0/12/23
孩子莫名的沮喪、哭泣、拒食甚至憤怒時,家長要特別留意,是否孩子在學校受欺負,甚至被霸凌。精神科醫師表示,孩子其實很單純,任何異常都會很直接的表現出來,家長只要多一份關心,可以及早發現可能的校園霸凌事件,也可盡早解決孩子的困擾。
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邱顯智表示,門診有不少是因為青少年在學校遭受欺負,長期心裡創傷而來求診的小患者,但國內並沒有確切的霸凌統計數字。但根據國外研究,在學校約有10%的學童被霸凌。
邱顯智表示,霸凌是一種攻擊,不論是身體上的推打、言語上的嘲笑,或是精神上的造謠、排擠、脅迫、騷擾,被害的孩子處於弱勢,因此通常會突然出現沈默不語、食慾不佳、莫名發呆哭泣等現象,是因為情緒受到壓力所造成的。
這時父母師長若沒有即時介入,長期下來會造成孩子對人際關係的不信任、畏縮、過度幼稚、未來社交不成熟等等偏差行為,甚至造成身體上喉嚨痛、咳嗽、腹痛、背痛與尿床,需長期求助精神科由專業醫師長時間的治療輔導,才能撫平學童內心受到的創傷,與學童朝夕相處的家長和師長不可不謹慎。
放任國中問題 恐成國家災難
【聯合報╱拉娃斯/教(北縣淡水)】2010.12.24
日昨同事改聯絡簿後,與我們分享一篇關於霸凌事件學生自己所寫的心得:
「我認為現在的教育敗壞了,就連新聞也好不到哪兒去。居然有學生囂張到說要開槍打老師,實在很可笑,入幫派是很光榮的事嗎?說不定連老大都沒見過,犯法了,自己反而第一個被抓!而現在的老師呢?似乎也愈來愈難當了,如果僅是上課秩序管不好就要被開除,那以本班情況,豈不是要開除一大票教師了?怎就沒人想想,問題是出在學生身上,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能用幾次?」
這是國三生所寫的現況,也是許多學校正面臨著上述的情況。此階段的孩子或許一個人不敢做壞事,但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膽子就變大,輕則上課不守規矩,對師長態度不佳;重則打架滋事,欺負同學等。
沒錯,許多出狀況的孩子是有很多原因的,需要輔導,但也要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管任何理由做錯了事就是要付出代價,之後再導正他們的觀念。現在的情況則是學生犯錯付出的代價太小,不痛不癢,罰站十分鐘無所謂,記警告、記過,不在意的人仍然不在意,輔導人力又不足,這些人就成了各班、各校的亂源,苦的是那些想用心學習的孩子。
現在許多國中生是非不分,主要原因是犯了錯沒有受到該有的責罰,在校挑戰老師與訓導處的處置,膽子愈來愈大。出校門後就挑戰公權力,最近發生三起襲警事件,或許這只是開端,若政府繼續放任國中教育問題而不認真解決,恐怕這些事件在未來將變成常態,這將是國家的災難。
※ 相關報導:
* 霸凌風暴下 教部堅持零體罰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475
◆ 邊緣殘喘的孩子 誰來拉一把
【聯合報╱邱耘/義工媽媽(屏縣潮州)】2010.12.24
薇葳國中時上過地方版兩次;一次是男同學不給她的麻吉錢,身為大姐頭的她,親自出馬立威,以安全帽把對方打到腦震盪。一次是上學穿垮褲,校長一拉,拉下外褲露出內褲,校長替她付掉一整學期的註冊費。她身材瘦小、白皙秀氣但慣有冷冷的表情。她跟媽媽姊姊一起生活,父親早逝的她們常被欺負,沒人保護的她習於以自己的方式,替自己討公道。
阿忠與阿文是國三學生,兩人是同工廠不同校的同事,上工時,都要在很悶熱的玻璃廠房裡與外勞一起做工。還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他們,為了謀生,以去學校上課一天,到工廠上班兩天迴避被學校報中輟。
他們都還小為什麼就需要工作呢?他們的爸媽都只能靠打零工養家,收入有一天沒一天的,他們打工的錢都會交給家裡支配。
因為有人在網路出言不遜,朋友起鬨約對方出來教訓,碰面喬時因對方不認錯,有人喊「撲下去」!當下他們兩人衝過去砍,本來只是想教訓一下,卻失控把對方砍成一手殘廢,兩人都進了少觀所。
阿文被原國中要求輔導轉學,爸爸每天給他一百元,到新學校來回車資要六十九元,剩下的當早餐及午餐費。我說我每月帶一大袋米給你,不去上工好嗎?他笑著說沒菜啊!可以種絲瓜或地瓜葉嗎?他笑得更大聲:種哪裡,種屋頂嗎?
阿忠後來去工地當小工,從四樓摔到一樓,沒勞健保的他命大沒死,但因腦水腫在家休養好一陣子。不能申請社會局補助嗎?他們的爸媽都還壯年,而且他們年滿十五歲,補助很有限。
每每在他們略具草莽的談話中,我總看到他們認命、掙扎,但無所怨懟的擔起連大人都未必擔得起的困頓。雖然他們不代表校園施暴者的完整圖像,但類似他們的孩子,卻佔了施暴者相當的比例,他們的行為當然不對,但軍警入駐校園能幫上忙嗎?
他們的家庭失能了,我們能投入更多社工資源給學校,拉住這些孩子嗎?已經在邊緣殘喘的孩子,我們除了恐懼外,願意正視他們的困難,給予助力嗎?
※ 相關報導:
* 霸凌老師 「渴望獲認同」的學生送辦了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358
嗆聲要開槍殺老師的黃姓學生昨天被送辦,不過,根據中國時報報導,他只是一位渴望獲得認同的孩子,曾自願為學校撿垃圾一年,希望獲得大家的肯定。
* 霸凌+補習 國中生難以承受的重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479
升學壓力與霸凌威脅,這兩顆大腫瘤如果不能切除,不僅台灣的國中生不可能適性學習,快樂成長,還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一大隱憂。
◆ 學者:改變學校輔導結構 比反霸凌立法有用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0/12/24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昨天在霸凌問題座談會中宣布,下學期起,包括國中、高中職,開學第一周將定為校園安全周,全力宣導反霸凌,同時將向行政院爭取經費,在國中和高中職增設專職社工,輔導問題學生。
對此,有校長私下說,教育部重視霸凌問題很好,但擔心再淪為「紙上作業」,例如之前推動「友善校園」,老師為了寫相關報告忙得沒時間輔導學生,這次教育部要求未來面對霸凌要像對SARS一樣,但千萬不要落得每天有寫不完的通報表格。
「老師教國文、教數學,卻忘了在教人,學校成為殺戮戰場,每個人都有責任、都是劊子手」,成大教育研究所教授陸偉明在座談中說,社會結構改變,父母忙著賺錢,許多孩子的處境像來自單親家庭、甚至「無親」家庭,家庭崩解、社會其他的支持體系不夠,才會出問題。
教育所副教授董旭英表示,有人建議為反霸凌立法,但沒看過哪項立法可以根絕偏差行為與犯罪,建議從學校輔導結構改變著手。
台南市教育及兒童青少年發展協會理事長施俊鈞、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李榮昌建議,增設收容中心讓家庭功能出問題的孩子有地方可去,並恢復技藝班,幫不愛唸書的孩子打開另一扇窗。
◆ 檢討校園霸凌 得先根除社會霸凌
【夏曉鵑】2010-12-24 中國時報
校園「霸凌」事件,近日成了熱門話題,眾人一臉不可思議狀,一如所有社會事件般,大家急著揪出「凶手」,要他們擔起所有「把純真孩子教壞了」的罪名。其實,常識告訴我們,身教甚於言教,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論大人如何滿口仁義道德,他們主要的學習來源是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體認。
還記得今年初,某國中教師辱罵一位母親來自印尼的女學生:「野蠻人,滾回印尼去!」這名老師的行為或許極端,但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反映出教育界和整體社會對來自較貧困國家的婚姻移民女性的嚴重歧視。
隨著新移民女性的增加,社會瀰漫一種焦慮,擔心這群被媒體標籤為「新台灣之子」的外籍配偶之子女會造成台灣「人口素質」降低。各種關於這些孩子有發展遲緩、發展能力較低的報導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育單位繼而祭出各種要「矯治」「新台灣之子」的方案。然而,「新台灣之子人口素質低」的論述,嚴重缺乏紮實研究的基礎,其唯一的依據是階級歧視的意識形態:他們的父母多是貧困、教育水準低,因此必然素質低。這樣的意識形態深入台灣社會,具體體現在二○○四年,教育部次長周燦德公開呼籲外籍與大陸配偶「不要生那麼多」,甚至還勇於任事地表示「攻擊我沒關係」,他不怕人權團體批評。
走出校園,我們看看這個大社會。二○○七年底,八名大學生酒後以毆打一位騎腳踏車經過的外籍勞工為消遣,被巡邏警察制止及逮捕,學生家長接獲通知抵達警局時,不僅未教訓子女,反而回嗆警方:「有這麼嚴重嗎?」此事在媒體披露後,不少國高中生在網上貼文回應支持毆打外籍勞工的大學生,並指「外勞」是造成台灣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罪人,因此毆打他們不過是個正當的餘興節目。甚至有高中網友以戲謔而自豪的口吻,詳述自己和同學在校慶結束後,以「正義」為號召,集結上百部機車和數十輛轎車前往工業區,逢「外勞」就以球棒追打。
也許讀者會說,上述只是少數問題學生的偏激行為。然而,只要我們略有敏感度,便可處處看見霸凌移民/工的場景,例如;看見來自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配偶,就對其指指點點,懷疑她們是假結婚;雇主和仲介不准外籍勞工休假、苛扣工資、扣壓證件,而只要「外勞」稍有反抗,便以解僱威脅,甚至直接將他們送往機場,送回母國;演藝人員在電視節目上大談自己家裡雇用的外籍幫傭有多麼愚昧,而在談與「外國人」戀愛或邂逅的話題時,如對象是「黑黑」的外國人,包括非洲裔和東南亞裔,會成為其他來賓嘲弄的對象,而遇到第一世界的白種人時,則成為其他人羨慕與請益的對象。
校園霸凌只是社會霸凌的反照。當整體社會對來自第一世界國家的白領「外籍人士」卑躬屈膝,卻對來自第三世界的「外籍新娘」和「外勞」充斥歧視與剝削時,不論教育部花了多少預算推動「品格」教育,孩子們學到的只是恃強凌弱的醜陋社會現實而已。(作者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兼所長)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