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7

教育專業只剩通報?

◆ 教育專業只剩通報… 開會解決西瓜刀?
http://www.udn.com/2010/12/25/NEWS/OPINION/X1/6055104.shtml

【聯合報╱林英斌/國中生教組長(新北市)】2010.12.25

近來瞧見許多媒體終於收起昔日幸災樂禍的報導心態,也煞有其事地認真討論起霸凌來了;十多年從事第一線訓導工作的聲音,因這幾天紛擾,有不得不再吠一番之感。

十幾年前,個人曾經投書請教育長官們應於任官職前,先投身國中教育現場兩年(去當導師,不是去當校長),以體察人間煙火。前兩天,一位部長高聲回應數十年前被霸凌的經驗,我們的教長則以資深班長自鳴;但除了理論,您還懂什麼?像這樣的首長們,要如何教導曾面對開山刀、西瓜刀的我們這群老戰士?

首長們知道教育現場人力不足、武器不對等的問題嗎?以現今新北市少輔會為例,卅一餘萬名學生分配給五名輔導員一名督導,大家還希望他們的資源協助嗎?台北縣少年隊廿一人,負責七十九所國中共十三萬名國中生、九萬名高中職生,還有廿五萬名國小學生,老師還沒他們可憐呢;再說大家都沒有管教權,能夠期待的又有多少?

是誰無知了?聲聲要求強化學生法律責任認知、交付法律程序處理;然而教育貴在導正學生的過失錯誤;誰不希望孩子知錯能改?霸凌者只是因為不知道法律而犯嗎?轉介輔導,霸凌行為就會消失了嗎?老師的教育專業只剩通報一項,尊嚴當然蕩然無存!按時限完成通報動作,就是愛的教育的負責表現?

要老師在當下擁有合理的威信,絕對不是靠一紙上頭擬定的「學生輔導與管教辦法」,喪權辱師的條約是不能帶來教育的燕聲的,沒教過,官員們永遠不能明瞭;高高在上的社會菁英是沒有辦法處理壞學生的,一周開兩次會?不對、不對。

霸凌現象是本來就有的,不平衡的社會就會有霸凌,莫要歸因於導師不能第一時間察覺;導師只能吞下去呀!一個無法、無權、無力控制的現實窘境,來自這些年來一群外行人、高級人雲端式的立法!沒有團體或個人可以置身事外,這隻恐龍恐怕就是大夥的共業。

凡好的怕壞的,壞的怕兇的,兇的怕狠的,狠的怕不要命的;國中的孩子們:你們會找全校學科第一名的好學生去治全校品行最壞的學生嗎?教長啊,好學生開會,解決不了西瓜刀的問題;不如找出碩果僅存的老「生教」們,好好討教!但是,給我尊重,其餘免談!

※ 飲食所引起的問題,有人想到嗎?相關報導:

* 「過動兒」如何倖免於世紀性的飲食災難?
http://www.wretch.cc/blog/sunnybuhouse/2517068

忽然了悟古人所說「嗜食肥甘」是造成「胃熱」的主因,而「胃熱」就是孩童「過動」的主因,因為體質燥熱難於安定而有各種過動行為。



◆ 抗霸凌 給學務處力量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22600277,00.html

【張雪梅】2010-12-26 中國時報

校園霸凌問題迭起,各方建言不斷,教育部已決定反霸凌暫不立法,但要學校立即通報,並要將開學後第一周訂為「友善校園周」,以反黑、反毒、反霸凌為宣導主軸,而且要學校依照研擬中的「各級學校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輔導霸凌者及助其轉換環境。然通報容易,但要輔導霸凌者,因負責的學務處人力不足,根本不可能落實成功。

校園中的學生問題惡化,使教師壓力愈來愈沉重,要求補充輔導人力,或能使教師再擁有有效「工具」--如體罰,呼聲越來越大。但政府因財力不足,與欠缺魄力,因此根本未回應處理,因而才會演變至今,暴露霸凌的無所不在,及暴露出學校教師束手無策的無奈、無力,因而動搖家長對學校的信任,開始憂心子女上學是否安全,能否獲得老師的妥善照顧。

家長的不信任與憂心不能說是過度反應,因為少子化後每一個子女都是寶,但學校因為負責的學務處人力不足,因此教育部不斷命令學校加強防制黑、毒、暴力及中輟等問題,負責的學務處人員其實只會更感無力、無奈,因此,使得以教師身分兼職學務行政者,不願承擔學務工作。而在學務處編制內的幹事、書記人員,人數少,加上訓練不足問題,也無法勝任承擔責任。

只有從根本上改善人力問題,才能使上述的防制工作落實。但目前對人力問題的建言,多偏向討論諮商輔導人力,及設置社工師,做事後的補救工作,對於能夠從預防、發展角度提供學生良好生活態度,與正確價值觀的生活輔導組(或稱生教組),以及能提供學生均衡學習發展機會的訓育組(或稱活動組),大多數人都不明白其對於偏差學生的正確觀念與健康心態,有很大的幫助。

教育部的霸凌對策跟著輿論走,擬以協助霸凌學生轉換環境,及以處分校長或教師方式,解決學校處理霸凌不力的問題,卻不去理解校長、教師困難與需要,不考慮增加能有效協助教師輔導學生,並能直接避免學生霸凌的學務人力,因此各校的霸凌才無法妥善處理。亦即若學務人員沒有獲得支持與資源,使其無法積極為全校學生辦理應有的活動,及無法為全校教師提供必要的協助,每天窮於應付處理已經冰凍三尺,難立即有成效的工作,只會讓學務人員 burnout。

當前學務工作的困境是校長很難找到傻瓜老師兼任學務工作,有正式編制的教師都不願兼任學務處組長,尤其是生教組長。因此只得聘新手兼任學務工作。即使為非新聘教師兼任訓育組長、衛生組長、體育組長等,因都只兼任極短時間,絕大多數擔任一、二年,才剛剛熟悉業務,就請辭,根本不可能期待能妥善周延處理複雜的霸凌問題。而以新聘教師或代課教師兼任,更是不妥,雖然這現象早已存在,但就是沒受重視。

增加校園內的輔導人力似乎是目前大眾的共識,但應增加社工師、諮商人員或教官呢?報載台北縣教育局宣布將成立軍訓室,投入更多人力處理霸凌和反毒,但這些人力都屬偏向於事後的補救治療工作。若只從這些方向增加輔導人力,並不恰當,因為如此作法使學生輔導成為只提供事後協助,且只是為部分已經受害學生而設,而非全面關注所有學生的福祉。

解決霸凌或其他學生偏查行為問題,不應只從事情的善後角度出發,要從整體面及更好的效果來思考對策,不能只有危機處理,或是頭痛醫頭,只求一時的表面效果。

由於學校長期受升學主義、智育掛帥風氣影響,學校的學務核心工作如學生品德養成、學生多元興趣培養,不受家長重視,也不受校長、教師重視,因此教育部人員其實也很難為,但若願意從關心學務工作開始,願意朝學校教師不願意兼任行政職務,造成教師兼任之組長汰換率過高、年資過短、業務熟稔度差的方向著力,並盡速解決目前學務處專職行政人員(幹事、書記)編制不足,與專業能力亟待提升的問題,才比較可能有效防制霸凌,也才能完全不必擔心監察委員的究責。(作者為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

※ 眾多流浪教師可納入輔導人力嗎?



◆ 學者:警力進校園 孩子斷生路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603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台北報導】2010/12/25

全國動員防止霸凌,警政單位也將把各級學校列入巡邏地點,加強警力巡邏避免黑道滲入校園,如果學校同意,警察還可以進入校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鄧煌發認為,警察不宜進入校園,不但觀感不佳,也可能斷了孩子後路,建議老師應先進行道德勸說。

鄧煌發批評,學校是教育場所,除非情節嚴重,例如八德國中的學生威脅老師,已觸犯恐嚇罪,否則最好還是透過學務處輔導學生。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也表示,「學生不應該成為大人的對手」,因為霸凌是少數學生的行為,也不是學生個人問題,弱勢的家庭、不完善社會支持系統都是背後隱而未見的問題。林萬億感嘆,當社會大動干戈,把所有學生都當成可能的霸凌加害者,這樣的氛圍並不正常,呼籲教育部趁此機會,檢視現行體制裡有哪些缺口應該彌補。

※ 相關報導:

* 校長要懲戒權 教長堅持零體罰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599

教育部長吳清基則表示,他仍認為「零體罰」是重要的教育政策,若校方以體罰學生方式處理霸凌事件,等於鼓勵「以暴制暴」,他不贊成,也不鼓勵;若學校用「適度的方法規範」,他可以接受。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批評,教育人員不應依賴體罰來管教學生,校長及教師應回頭增強自己的教育專業能力。

* 反對體罰:輔導優先 贊成體罰:要他知錯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600

各校校長雖看法不一,但都認為教育本身就該讓學生知道自己錯在那裡。

※ 相關報導:

給孩子需要的 別讓關心成壓力
殘師教書32年 春風化雨/看見偏鄉窮校校長的創意
教改談了16年 大人心態仍沒變
惠爾咖啡屋 只為邊緣孩子開門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孩子行為大變 遭霸凌徵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6/today-life13-2.htm

自由時報 2010.12.26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霸凌陰影籠罩校園,老師及家長如何知道孩子被霸凌?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提醒父母,孩子行為突然有大改變,可能就是遭霸凌的端倪。

楊俐容舉例,原本活潑的孩子變得很靜默,或者原本不愛說話的孩子突然變得愛說話,這是孩子內在情緒受到困擾的表徵。此外,心理因素造成身體生病,如果孩子時常抱怨身體哪裡疼,或者常說很累很無力,父母就要留意孩子是否有困擾。

被霸凌的孩子通常都會被警告「不能講」,楊俐容提醒,孩子其實會用別種方式「講出來」,例如抱怨班上、抱怨同學這些人際的事情,或者不想去上學,東西常常不見等,父母很容易輕忽孩子這些抱怨,或勸孩子不理會就好,但如果孩子每天講、常常講,就要注意是否被霸凌。

楊俐容表示,被霸凌的孩子很容易一輩子留下很深的陰影,或者產生對學習沒興趣等後遺症,所以一定要設法找出解決之道。家長可以先去學校,了解過去是否有處理機制,假設學校沒有有效機制,就要跟孩子討論如何自保,例如落單易被欺負,那麼要幫助孩子找到結交一小群好朋友的方法。

楊俐容表示,大人要站出來讓孩子知道霸凌是不對的事,反霸凌是不僅要支持被欺負的孩子,也要關切欺負人的孩子。



◆ 霸凌下的冤魂 美國一年有十餘人

【劉屏/華盛頓廿四日電】2010-12-25 中國時報

美國的校園霸凌現象非常嚴重,每年因此喪生者約十餘人以上,不但教育部、廳、局多方委託專業機構深入研究,甚至專門負責總統安全的祕密勤務局也受邀參與研究。

最慘痛的校園霸凌悲劇發生在一九九九年,科羅拉多州兩名高中生持槍射殺十三位師生,並造成廿餘人輕重傷,最後飲彈自盡。這兩個凶手不但不是「壞學生」,還是資賦優異、前程遠大的「前段班」。他們為什麼槍殺老師、同學?理由是他們是長年的霸凌受害者。

美國一直有霸凌事件,但未受當局重視。科州高中血案後,美國痛下決心,多管齊下,雖然有改善,但強凌弱、眾欺寡的現象仍然不時出現。

最近,兩起霸凌事件引起全美嘩然。一件在加州,有同志傾向的十三歲男孩瓦爾許不堪同學霸凌,上吊自殺。另一件在新澤西州,十八歲的男大學生克里門提因同性戀情被同學放在網上,跳河自殺。

科州血案後,祕勤局調查發現,學生遭到霸凌者高達六○%至八○%。今天這個數字已經大幅降低,但仍有二八%。美國私人槍枝普遍,八%的學生受到槍枝威脅、傷害。

老師遭到惡學生霸凌的也不乏其人,尤其是大都市。統計顯示,都會區的老師,一○%有這種痛苦的經驗;郊區六%,鄉村五%。

十幾年來,大量的研究報告出爐,各種法規也陸續訂頒。例如德州規定,家長因為子弟遭到霸凌而要求轉學時,學區必須同意。加州規定,學校可以開除施霸者。華府近郊某縣也規定,如有必要,學校可以請求警力支援處理。

※ 相關報導:

* 遭霸凌生帶扳手上學:沒防身會被打死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597

小學也傳霸凌案,一名被霸凌的楊姓小六生,母親發現他書包夾帶扳手上學,學童母親說,孩子痛哭「沒有東西防身,會被打死!」

* 台師壓力大 應超過日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732

* 日本教師很鬱卒 17年新高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0731



◆ 7成5上補習班 師大:國中補越多 考越差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649x112010122500149,00.html

【葉芷妘/台北報導】2010-12-25 中國時報

國中生升學壓力大,近十年來,國中生補習率仍然高達七成五,但補習越多成績越好嗎?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發展研究中心昨天表示,今年最新調查顯示,補習越多,基測成績不一定會比較好,全學科都補習學生,學習效果反而比較差。

心測中心昨日發表「二○一○國中基測研發成果」,針對九十九年和九十八年第一次國中基測公立學校考生做調查,分別有五一二九份與九五○五份有效問卷,對不同基測PR值考生補習天數、有無補習與成績統計、不同基測總分PR值考生平均念書時間進行分析。

分析國中生不同基測PR值考生補習天數中顯示,PR九十以上的學生平均補習兩天的人數比例最多。相反的,PR四十到七九的考生約三成都是補習五天以上,PR四十以下的考生也有將近兩成是補習五天以上。

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國中生補習要針對不懂的科目做加強,不是補越多就越好,隨著補習天數越來越高,成績越來越低,全學科都補習,得到的效果反而較差。

針對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寫作測驗等六科,有沒有補習和基測成績沒有差異,從PR九五以上有補習比例高達六十三.六%,沒有補習的比例有三十六.四%,兩者相比,分數卻差不多。

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表示,這個研究要讓家長知道找補習班不一定有用,一個補習班一兩百個學生,學生課業問題可能沒辦法得到解決。另外,考生平均念書時間分析顯示,PR九五以上考生,最會利用假日安排時間進行有效學習。

fsj 提到...

為狗朗讀 增進孩子閱讀能力

自由 2010.12.27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狗狗不僅能幫忙緝毒、提供心理治療,還有助提升孩童對閱讀的興趣。英國慈善組織「寵物治療」在漢普郡威斯特菲爾小學試辦「唸書給狗狗聽」計畫,讓不喜歡閱讀的孩童,唸書給一隻名為「微風」的黃金獵犬聽,僅6週的時間,就讓參與這項計畫、該校20名學童的閱讀能力成熟程度指標「閱讀年齡」全部進步至少2個月,其中6成的人進步程度甚至有3個月以上。

這項作法也提升兒童的閱讀自信,這20名學童原本都不愛閱讀,其中僅3人會固定朗讀書本內容給父母聽,經過這項計畫後,他們全都可以做到這一點;此外,一名 2年來在校都不說話的男童,現在變得很樂意坐下來唸書給這隻狗狗聽。由於效果出奇得好,這項計畫明年起將推廣到全英國學校實施,鼓勵兒童閱讀。



◆ 霸凌甚囂,我想起一件小事

【馮喬蘭】2010-12-27 中國時報

最近一連串霸凌新聞,逼著大人不敢直視這些激烈的青春。在我接連著回答媒體詢問:現在霸凌比較多嗎?確實有很多黑數嗎?為什麼小孩會變成這樣?怎麼會一群老師出來連署…,我竟想起了,到國中實習的那一學期。

那個時候我在人本兼職,繼續未完成的大學學分。社工實習課,我選擇台北市的國中。第一天,和另外兩位師大的實習生踏進輔導室,組長叫我們稍等,他們要去叫「分配」給我們的孩子來。我還記得,組長走出輔導室,抓住路過的小孩,要他去找XX跟○○跟…。

孩子來了,兩個孩子到我眼前,輔導組長邊看資料邊說:「你,XX,你單親嘛,是不是,好像有不少問題阿。阿你,○○,你剛從那裡出來嘛,是吧。我跟你們講,這個大姊姊是來幫你們的,你們有什麼問題就要講,講了我們才可以擬定輔導策略幫忙你,知道嗎?」我想,我又見識了。我還以為,輔導是要顧人家顏面的,原來,你如果「有不少問題」,這裡也顧不到你顏面了。

我們去體育館看人家打球,邊講話。我問小孩:剛剛組長這樣講,有啥感覺。小孩頓了下說:「賭爛啊!又能怎樣?」是啊,孩子一方面氣組長這樣說他們有問題,但一方面又不能否認自己是有些問題,情緒卡住了。一般大人很難明白,孩子心裡的氣是氣在也覺得自己有問題,但完全不知道怎麼辦。

不待我追問,小孩們簡單說了他們做過的事情,然後說:「你看,我們真的很壞吧。」我只先回了,「我們剛認識,就願意跟我講,你們很厲害。是有本事的孩子」小孩一愣,又說:「你先看那些一年級的啦,很可愛吧,在上體育課。」原來,他們是那麼不習慣人家說他好話。看著一年級生,小孩突然說:「老師,你相信嗎,我以前也那麼可愛耶…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就這樣了」他們這一講,我心突然疼了起來。是啊,這三年國中的生涯,是怎麼了?

我們邊談著,突然看到另兩個小孩鬼鬼祟祟走過,原來,是「分配」給師大實習生的孩子。正在躲他們的大姊姊。我招手叫他們也一起過來。他們一來說:「阿就一直說教啊,我們受不了,想說躲到下課再說」於是有四個孩子在那天跟我一起「輔導」。

那是我實習的第一天。跟孩子們說掰掰後,另一位輔導老師問我今天如何,我說,孩子很有意思,他馬上正經地指點我,「你不要看他們在你面前很純潔,你要知道那個XX在外頭有多凶狠,他們很會裝」。我只能回答:「他們有必要在我面前凶狠嗎?」老實說,與孩子為敵的輔導,我不太做得來,我只懂得設法多瞭解他們,讓他們願意多講,分析我的看法讓他們參考,讓他們看到自己改變的可能性,讓孩子願意肯定自己的價值,讓孩子願意尋找正向的生活模式,其他的,我就不懂了。

近來霸凌甚囂,卻想起這樣一件輔導的小事情。

(作者為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 霸凌生丟給代理老師管 行嗎?

【林志成、甘嘉雯/綜合報導】2010-12-27 中國時報

八德國中霸凌事件延燒多日,正式老師多不願兼行政職,代理代課老師被迫推上第一線,處理誰都不想碰的霸凌事件。因為,「保有飯碗」是他們心中最大的苦,一年一聘的無奈,即使不想做、科目不熟悉,都要硬著頭皮上場,冒著可能遭學生考倒的心情教學。

中小學代理代課教師是弱勢的一群,正職教師不願做的事,最後都會落在他們身上。八德國中就是正職老師不願擔任行政工作,才用代理代課教師擔任組長管理學生生活。但他們哪有能力處理霸凌事件,以致學生愈來愈無法無天,最終闖出大禍。

多位代理代課老師感嘆,他們待遇比正職老師差,卻要做正職老師不願做的行政工作,對學校不滿也不敢出聲,要「逆來順受」,否則以後很難在教育界立足。

教育部統計,從八十三年到九十八年,大學培育出十五萬六千多名合格教師,包括八萬四千名正職教師、一萬四千位名理代課教師及其他工作者。過去十六年取得合格教師者,約一成當代理代課教師,聘約三個月內稱「代課教師」,三個月以上至十個月是「代理教師」。

已代理代課五年的桃園某國小蔡老師說,正職老師一年十二個月都有薪水,代理教師聘書只有十個月,暑假兩個月沒薪水;一旦他們變為正職老師,代課期間不列入退休年資計算。每年代理代課結束,他們還要再參加甄選,才能取得繼續在學校任教資格。

徐老師六年內在台北縣、桃園、台北市的五所小學擔任過代理代課教師,經驗豐富。他說,正職老師不想做的事,校長會找代理代課老師去做,譬如擔任行政職或帶童軍團等。

一名代課老師說,曾有學生嗆他說,「你管我這麼多幹嘛,你只是代課老師!」他感覺很受傷,要不是為了教書飯碗,他真的很想回罵;家長有時過度保護,也讓老師真的很難教。

另名代課老師諷刺地說,「寒暑假沒有錢,每年要擔心一次明年是不是有書可以教,學校要你兼職,錢沒多少,你有說『不』的權利嗎?」這跟很多公家單位的問題一樣,正式公務員選擇性做事,不想做的就丟給約聘雇人員,正式老師有鐵飯碗,他們則是任人欺凌的流浪教師。

一名曾在北、桃兩縣任教的理科代課老師說,曾代過讓自己非常心虛的家政課,「我只會吃而已,怎麼教?」臨時惡補硬著頭皮教,學期末讓學生煮火鍋草草了事。

※ 流浪教師原來是這樣用的。

* 教部:行政工作盡量不用代課老師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7667x112010122700063,00.html

 「代理代課老師聽話又好用,但他們很難有機會享受到『公平』。」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說,中小學內愈來愈多代理代課老師,造成畸形發展。教育部回應,將要求學校多以正式職缺聘老師,行政工作盡量不要由代理代課教師承擔。

fsj 提到...

保護遭欺學生 也不放棄施霸的孩子

【本報訊】2010-12-28 中國時報

最近校園霸凌的問題成為各方議論的焦點,大家都覺得問題嚴重,也都認為必須加強防制,面對這樣強烈而一致的社會共識,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迅速協調研究,盡早建立一個防止校園霸凌的機制,畢竟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

其實校園霸凌只是人性黑暗面的自然反映,孩子在接受教育的社會化過程中,學習約束自我、尊重他人並服從規範。看過名著《蒼蠅王》的都知道,如果放任不管,小孩子也可能變得殘忍野蠻。但是我們也必須了解,校園是培育教化每個孩子的地方,也是矯正偏差行為的重要機會,既不是個任孩子弱肉強食的叢林,也不是要殲滅某些孩子的殺戮戰場。

雖說校園裡總會有些小霸王,或者同學之間會發生衝突或排擠事件,但檢視近來校園霸凌的情節,可以發現一些令人憂心的新趨勢:

第一、暴力程度加劇。許多事件中的凌虐行為相當暴力殘忍,宛如電影情節的翻版,已經達到觸犯刑法的程度。

第二、性侵行為增加。若干霸凌事件,尤其對象是女性時,往往伴隨著帶有強烈性侵犯意味的動作,例如脫衣、拍裸照、猥褻、以酒瓶性侵乃至散播不雅照片等。

第三、少女霸凌事件增加。過去少女較少出現霸凌行為,即使有,型態也多為言語攻擊或社交排擠,但近來女學生的霸凌行為不但增加,暴力程度也加劇。

第四、黑幫與禁藥的陰影進入校園,讓問題益發複雜。不少霸凌者是校園內外黑幫組織的成員,以叫囂鬥狠向同夥展威風,也讓老師心生畏懼。

第五、霸凌網路化。年輕世代的生活和網路密切結合,有些霸凌者是在網路上攻擊、造謠、孤立受害者,對當事人的傷害不亞於直接的肢體傷害,效果還因為網路效應而更加擴大。

尤其,若干霸凌者更把霸凌當成在網上出鋒頭的工具,因此還把影片洋洋得意地PO上網,傳閱者則推波助瀾,影片在網上全球永流傳,讓受害者的創傷雪上加霜。

上述趨勢,益發凸顯因應校園霸凌問題之迫切性。其實,施霸者、受害者、旁觀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施霸者需要進行隔離與輔導,受害者需要諮商與保護。而週邊學生感受的恐慌、無力,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目標,同樣會留下心理陰影。而在一個霸凌的環境裡,成員會逐漸習慣暴力欺凌的行為,對何謂不當侵犯、人的基本權益及自我保護的底線、觀念都可能出現偏差,凡此種種,都需要開導指引。

現在各方的討論,大多站在保護受害者的立場,希望懲罰甚至排除霸凌者,還校園一個安全乾淨的空間。但是,霸凌事件的源頭─霸凌者,卻往往被簡單地標籤化與汙名化,彷彿成了十惡不赦的罪犯,他們的成長背景、性格特質、行為動機,反而沒有得到關注。

但這些霸凌者,一樣是需要教育的孩子,他們的問題需要得到正視,原因也許包括家庭失能、教養不足、個性或同儕影響,如果能夠導正這些孩子的偏差,將來社會可能就少了幾椿犯罪事件。如果過早放棄最後拉他們一把的機會,直接把他們當成全民公敵,討之伐之懲處之驅逐之,可能只是把更多人推到墮落黑界,校園與社會都未必能更安全。

在關注於輔導施霸學生的同時,我們當然也必須確保校園是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在法律保護下,都有權利在一個安全平靜的環境裡生活。因此,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霸凌通報處理機制。現在我們已經有防治家暴專線、反詐騙專線,對於校園霸凌,也應該有這樣一個防治機制。基本上由校方負責,必須時再請相關單位協助。

最重要的是,如果校方擔心家醜外揚,予以姑息或掩蓋,孩子會失去對大人、社會體制與價值的信任。如果霸凌行為已經嚴重到了違法的程度,當然必須報警,依照法律程序來處理。法律是保障人民基本權益的防線,這道防線不能一碰到校園就斷了線。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還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除保護孩子不受欺凌,也不能放棄施霸的孩子。保護與教育下一代,是我們大人的責任,無論在校園內還是校園外都不該辜負了孩子。



◆ 南方朔觀點-籃子爛了,蘋果當然爛光光!

【南方朔】2010-12-28 中國時報

理性啟蒙時代以來,人們都相信青少年乃純潔的白紙,它是浪漫主義的核心信念,十九世紀的蘇格蘭作家巴蘭亭根據這種信念寫了《藍色珊瑚礁》一書,流落荒島的少年男女彷彿創造出了伊甸園一樣。

而當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不相信這種廉價的浪漫主義,而寫了《蒼蠅王》。一群家世不錯的學生搭機迫降荒島,他們最初想根據民主原則自我管治,但三搞四搞,人類最壞的品質如鬥爭、專制、殘酷、殺戮全都出現,一群小孩製造出了最邪惡的國度,還死了好幾人。等到救難人員抵達時,都瞠目結舌,驚駭不止。「蒼蠅王」出自希伯萊文的baalzebul,它是以艾康部落的邪神,後來在〈列王記〉和〈馬太福音〉都重新提起它的拉丁名字別西卜阿(Beelzebub),它是個邪惡的神。集一切的蒼蠅邪惡於大成,故稱「蒼蠅王」。威廉.高汀藉著這本著作,讓人們對邪惡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

近代學術思想界對邪惡問題已有了愈來愈深的認識,德國女思想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美國心理學家米格蘭(Stanley Milgram)都證明了奉公守法,一切照規矩辦事,會讓人做出邪惡之事。前幾年,史丹福大學做了一項監獄模擬實驗,有的學生扮獄卒,有的扮囚犯,這項實驗只做了一個星期就緊急喊卡,因為主持教授發現扮演獄卒的好學生真的凶性大發,而扮演囚犯的好學生亦人格受創,他簡直被嚇壞了。這些研究證明了一個至深的道理,那就是邪惡與好人壞人無關,而是與體制和情境有關。以前出現邪惡的壞事,人們總認為是由少數「爛蘋果」所致,而今則發現在某些時候,它與「爛蘋果」其實無關,而是和整個「爛籃子」有關。當籃子都爛了,再多的蘋果也只好全都爛光光。十七世紀英國文豪米爾頓曾說過:「心乃是人們自己的所在,它會讓天堂變成地獄,也會讓地獄變成天堂。」台灣的國中會天堂變地獄,這絕非少數「爛蘋果」出了問題,而是「爛籃子」的事。

近年來台灣社會的中學教育日益敗壞。在教育方面,乃是主事的大官校長們只管做秀,拚了命的想搞個甚麼「台灣之光」出來炫耀一番,如此則加官晉爵有望。務虛不務實已成了教育的最高目標,而基礎工作則全都廢弛及被捂蓋,台灣九十五萬國中生,每年霸凌別人及被霸凌者各有十二萬人。

但往上通報的僅九三八件,幾乎全都被吃案了。而學校霸凌事件氾濫,則和當今大人們的黑社會一枝獨秀,大哥們拚命去校園招募小弟有關。小孩子只要成了小弟,有事就有大哥來罩,在學校就可橫著走路,而且當跑腿小弟還不時有些打賞,吃香喝辣,甚至將來出社會的頭路也都有保障。而當黑道進了校園,其他學生自然也有樣學樣,玩起拉幫結派遊戲,在到處都是蒼蠅的校園,不出一堆蒼蠅王才怪。當整個校園都是橫著走路的小孩,當老師的搞不好就會被套上布袋海扁一頓,誰還敢對學生們去管教?

國中的那些小孩有錯嗎?他們只是不幸的掉進了「爛籃子」裡,一堆還沒有成熟的青蘋果只好跟著爛下去。十三到十六、七歲的小孩,必須要有良好學習成長環境,必須校園不受社會汙染,但今天的教育早已媚俗當道,從上到下,還有誰會為了孩子們學習環境的創造而努力。今天的校園其實是以一種更離譜的方式在複製著大人社會的價值,長得略有姿色的就準備賣臉蛋,賣身材,長得拳頭大的就準備將來賣拳頭為生。台灣校園霸凌事件氾濫,絕對不是少數爛蘋果所惹的小事,而是攸關台灣教育走向,社會發展的頂級大事。它必須政府站出來為小孩子們守護那一片學習與成長的無汙染空間,但這樣的守護者何在?

主持監獄模擬實驗的史丹福大學教授秦巴多(Philip Zimbardo)指出,體制出問題的社會,「爛籃子」會誘發一種白紙全都染黑的「墮落天使效應」(Lucifer effect),台灣校園霸凌當道,出現了一群群「蒼蠅王」,即是體制所造成的「墮落天使效應」!(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fsj 提到...

學界發起 反學術霸凌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1109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0/12/28

學界發起反對獨尊SSCI(社會科學論文引用索引)、SCI(科學論文引用索引)的學術霸凌現象,多位學者今天強調,若再不重視人文社會領域及技職教育的學術成就,國內的高等教育將沒有明天。

政大教授周祝瑛指出,政大和交大都擁有同樣教師人數,但最近教育部與國科會推動的教授彈性薪資,政大獲獎人數卻只有交大的四分之一。難道政大教授對社會的貢獻只有交大的四分之一?這不是另一種的校園學術霸凌嗎?

周祝瑛強調,她和大多數教授並不反對以SSCI、SCI做為大學評鑑的標準之一,但比重不應這麼重。台大心理系終身特聘教授黃光國認為,以SSCI、SCI這些理工科學學術期刊論文為指標的評鑑標準,向來是西方國家的做法,我們跟著做,無疑是「自我殖民」,完全不可取。

他說,我國近年來發表在SSCI、SCI的論文數量,已比以色列、愛爾蘭、芬蘭等高科技國家還多,但被引用的次數卻和菲律賓、印尼及泰國一樣,相當可悲。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名譽教授吳武典表示,SSCI、SCI是美國出版界服務讀者提供的引文索引,形式重於實質,且以英文論文為主,有濃厚的美國文化取向。而且SSCI、SCI並非學術水準的指標,歐美學術界並不重視,甚至不少期刊主編都不知道什麼是SSCI、SCI。反觀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及韓國等亞洲國家卻瘋狂地迷上SSCI、SCI,讓西方學者不解。國內雖有些學者有不同看法,但凜於形勢,敢恕不敢言,只好「跟著玩下去」。

政大教授季淳7個月前才從美國回台教書。他不解地說,全球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老師只要提出2本專書,就有機會升為終身教授,完全不看其論文發表數。他就讀的密西根州立大學也是一樣。國內尊獨SSCI、SCI的現象,相當不合理。

黃光國建議,國家教育研究院和國科會應採取實質評鑑制度,把國內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教育型大學及技職體系,研究型大學可用SSCI、SCI的實質影響來評鑑,教育型大學以教學成效為標準,技職體系則以專利、發明及技轉成果為評鑑基礎。

fsj 提到...

「中指博士生」

【聯合報╱黑白集】2010.12.29

「中指蕭」事件是單一個案,但映照出若干社會現象,值得一論。

一、人說台灣社會「失序」,但顯然道德底線猶在,這次激起如此公憤,可見大家還是有共通的是非感。

二、「網路公民社會」名不虛傳,這股力量的效應值得探討。

三、正因人肉搜索力量大,資訊社會的隱私問題也值得關切。若不想曝光,公共場合切記謹言慎行。

四、學問果然與人品無關,博士生也會比中指。

五、家庭教育果然很重要。護子心切的父母若不明事理,只怕失敗的教育反而害了孩子。

六、「情緒不穩定」不是為所欲為的「通行證」。若真的情緒不穩定,應尋求專業協助,千萬別開車。

七、「中指蕭」是個人行為,不必與台大畫等號。精神病患者也不必與公共危險行為畫上等號。

八、台灣的行車文化,救護車受到的禮讓等級向來不高(行車人讓路給飆車族還自動自發一些)。如何提高救護車的行路優先級別,需要更多的宣導及罰則。

九、更進一步說,行車禮儀有賴社會照護老弱婦孺的心意。例如美國人保護學童,各州甚至還有「校車停靠法則」,黃色校車一旦閃燈停靠路邊,所有行經車輛必須停車,超車即罰;若膽敢從校車右側(即學童上下車門的那一側)超車,罰款更重,甚至吊照。這是法律也是「禮儀」,台灣望塵莫及。

十、所以,莫使這次的救護車教訓白白溜走。法官可考慮判「中指蕭」服「公益演講役」,到各校進行道路規則及行車安全宣導。



◆ 留學生數攀升 美推4年10萬人留學中國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0.12.29

「美國之音」報導,歐巴馬政府積極推動十萬強計畫(100,000 Strong Initiative),預計在四年內推動10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已責成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高級顧問卡蘿拉‧麥吉佛 (Carola McGiffert)負責。

據統計,2008到2009年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共1萬3674人,中國不僅成為美國學生在亞洲的首選,也是去年唯一人數成長的留學目的國。美國政府計畫四年內達成十萬美國學生赴到中國留學的目標,平均每年2萬5000名,是目前人數的兩倍。

根據國際教育協會最新統計報告,中國為美國留學生的第五大目的國,僅次於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

為加強美中教育交流,歐巴馬總統2009年11月訪問中國期間宣布十萬強計畫,並由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於今年5月在北京正式簽署雙邊協議。

十萬強計畫雖然由美國政府發起,但資金來源主要是企業、民間機構以及慈善捐款,而非聯邦預算。專家認為,留華學生人數字將受到景氣復甦情況影響,麥吉佛則表示樂觀。

「美中教育信託基金」11月宣布,贊助波士頓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阿肯色大學、北阿拉巴馬大學等校的學生到中國留學。

國際教育協會執行副主席布魯門薩表示,歐洲仍是美國留學的首選,但人潮開始衰退,中國、印度和其他亞洲地方的美國留學生數字正在攀升。



◆ 1/3美國成人 曾遭職場霸凌

中央社 2010.12.29

校園霸凌最近在台灣成為熱門話題。不過霸凌不只發生在校園,據美國「職場霸凌學會」(Workplace Bullying Institute)今年初的委託研究發現,每3名美國成人就有1人曾受到職場霸凌。

2007年的另1項調查顯示,將近3/4的霸凌事件都是上欺下。

職場霸凌學會的研究發現,霸凌施暴者約60%是男性,被霸凌者58%是女性;若施暴者是女性,有80%是迫害同性。

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職場霸凌的定義很難界定,例如要求很多的老闆是霸凌者或完美主義者?主管說了不中聽的話,是出於惡意或做人不夠圓融?

報導指出,研判霸凌的1個一般性準則是:主管重複出現的威嚇或貶損行為模式,若會影響下屬健康,就構成霸凌。

主管通常會採用較隱諱、同時容易掩飾的方式霸凌下屬。美國職場諮商顧問馬蒂斯(Catherine Mattice)表示,主管可能會採取的行為包括:故意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交辦工作,讓下屬無法圓滿達成任務,或是開會時嘲笑某人,散布所欲攻擊目標的惡意八卦等。

報導指出,這些行動看似無足輕重,但隨著時間而累積,衝擊效應可能會相當龐大。

馬蒂斯指出,職場霸凌某種程度而言是新觀念,就像希爾(Anita Hill)1991年出面指控美國大法官候選人湯瑪斯(Clarence Thomas)性騷擾前,一般人很少察覺職場性騷擾問題;現在職場霸凌的最大問題之一,就在於多數人尚未察覺它的存在。

她說,被霸凌的員工經常會感到焦慮和沮喪,晚上失眠,而且出現高血壓等毛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有些員工覺得受不了,因為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出路,有時甚至會發生自殺的不幸後果。

今日美國報指出,職場霸凌的後遺症難以診斷和治療,主要有以下原因:

1.受害者保持緘默:遭受霸凌令許多員工覺得困窘,所以未向人事單位提報。此外,許多受害者擔心,出面舉報可能會遭到報復。

2.調停過程費時:員工出面舉發遭到霸凌後,公司通常會介入調停,但最後做出的調查報告往往是員工很滿意公司制度政策和做法,或是被害者過去並未舉報遭到霸凌等。

3.公司施行懲戒,有時會流於高層的個人主觀判斷。

4.被害者能援引的法律資源不夠明確,相關保障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法規中。

5.目擊者害怕挺身作證。

6.主管通常很清楚職場遊戲規則,知道怎麼做才不會留下把柄。

專家建議,若在職場遭到上司霸凌,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開門見山向上司反映:有些上司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逾矩,因此不妨和主管來場「溫和衝突」,讓上司改變行為。

2.尋求協助:就像校園霸凌有時須向老師報告一樣,專家建議員工遭到主管霸凌時,應保留上司日常惡行的詳細紀錄,以便向公司舉報時能提出明確證據。

3.將工作煩惱留在辦公室:不論是透過靜思、心理治療或其他方法,應學會情感抽離(emotionaldetachment)的藝術,把工作上的不愉快留在辦公室。

4.更新個人履歷:開始規劃落跑計劃,目前的經濟景氣雖還不是找工作的最佳時機,但只要就業市場解凍,現在就先試探工作機會的人就能搶得先機。

fsj 提到...

英語借詞 running dog是走狗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9日電】2010.12.30

現代商業、科學、技術的國際通用語…英語雖然有100多萬個詞彙,英語還經常從拉丁語、德語、法語、中文等語言中吸收詞語。

中國日報(China Daily)報導,現在「牛津英文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有1000多個來自中文的詞彙,而且,自1990年中期以來,英語吸收的中文詞彙與短語似乎越來越多。

英語吸收中文詞匯,多是直接取其音,如buzheteng(不折騰);或是直譯,如running dog(走狗);或者混合中英詞彙,如taikonaut(中國太空人、宇航員)。

英語裡的許多中文詞彙,直接來自廣東方言中的廣東菜名稱,例如chop suey(雜碎)、chow mein(廣東炒麵)、dim sum(點心)。

英語吸收中文詞彙的另一重要來源是閩南話(hokkienese),例如typhoon(颱風)和西方快餐的常見配料ketchup(番茄醬)皆來自閩南話。英語裡的yin yang(陰陽)、kung fu(功夫)、tai chi(太極拳)和feng shui(風水)等詞匯,則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9世紀的西方殖民史,給英文帶來coolie(苦力)、kowtow(叩頭)等詞語。我們透過英語世界可以看到,一個以食品、茶葉和絲綢聞名世界、男人蓄辮子的古老國家,向欺壓它的列強叩頭。

中國20世紀下半葉政治運動產生了許多詞語,被英文直接吸收,如跟文革有關的bare-foot-doctor(赤腳醫生)、little red book(紅寶書)、red guards(紅衛兵),以及跟特定時期有關的paper tiger(紙老虎)、big leap forward(大躍進)等。這些詞語使西方人對中國產生負面印象。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英語帶來了另一個響亮而清晰的中文詞jiayou(加油)。



◆ 防霸凌 教師建議後送機制

中央社 2010/12/30

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鄢佩華今天表示,霸凌很難根除,但不該放棄孩子,因此需要後送機制,提供介於學校和法律間的中介機構,輔導霸凌者,未來也可適時回歸校園。

張老師基金會今天上午在救國團總團部舉行「關心校園霸凌,大家一起來」座談會,邀請學者、校長、教師會等代表討論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和因應之道。

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張德聰說,學生遇到問題常常只跟同學講,家長和教師應想辦法成為新同儕,變成學生願意傾訴的對象。

台北市士林區雨聲國小校長楊國如指出,學校氛圍對學生影響最大,當校園氣氛融洽友善,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受影響;但學校氣氛若是注重課業、緊張,也會反應在學生情緒和行動上,從學校氣氛或許可嗅出是否有霸凌的氛圍。

全國家長教育協會理事長陳崇良表示,孩子行為不符校規時,其實更需要輔導,若他們被排斥和貼上「壞學生」標籤,將迫使他們組成次文化圈圈,沒有加入的則可能成為被霸凌者。

鄢佩華說,霸凌很難完全根除,但不應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因此,需要完善的後送機制,提供1個介於學校和法律間的中介機構,可以讓霸凌者暫時離開,並由專業人員輔導,輔導有成後,也能適時地回歸學校。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表示,反霸凌事件已成全民運動,但不能只是總動員時一頭熱,而要藉這個機會省思、了解相關原因並尋求根治之道,才能治標又治本。



◆ 防校園霸凌 新北市國中擬設軍訓室

【聯合報╱記者孟祥傑/板橋報導】2010/12/30

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新北市長朱立倫昨天到市警局主持上任後第1次治安會報時表示,將研議在國中設置軍訓室,並指少年警察隊目前未發揮積極功能,將調整少年警察隊組織,全力防止校園霸凌事件發生。

對於國中設置軍訓室,樹林柑園國中校長榮明杰表示樂觀其成,他指出,因為國中生血氣方剛,處理同儕關係能力較弱,常常因一時的衝動訴諸肢體暴力,如果校園內設有軍訓室,學生看到教官會比較敬畏,在為人處事上也會比較深思熟慮。

新北市立明德中學校長黃棋楓也指出,因明德中學是完全中學,雖然軍訓室編制設在高中部,但教官幾乎每天都在處理國中部學生的糾紛,包括打架、互脫褲子等狀況,因此他贊成在國中設置軍訓室,來導正國中生的不當行為。

朱立倫表示,校園霸凌是社會治安的一環,包含家庭教育、經濟發展等許多因素,未來警察局、教育局、社會局等單位必須建立協調機制平台,一起「拴緊螺絲」建構新北市的治安防護網,但嚴禁吃案、造假和「粉飾太平」,若有類似情形,一律依法嚴懲。

他指出,少年警察隊目前功能流於宣導而已,並未積極發揮防制功能,將重新檢討調整少年隊組織與編制,將校園霸凌事件視為重大案件來處理,不能只當成孩童間單純的糾紛,不論社政或警政單位都要建立加害人與被害人家庭背景資料庫。

※ 乾脆派駐軍隊算了。



◆ "怎麼不上課" 國三生追打女老師

華視 2010/12/30

現在校園怎麼有這麼多小霸王,有學生嗆老師,也有同學被打到腦震盪,高雄市前鎮一所國中,一名國三男學生因為上體育課時還在教室睡覺,女老師問他怎麼還不去上課呢,沒想到男學生突然情緒失控,拿掃把衝去辦公室要找老師算帳,其他老師發現,趕快把門上鎖,才讓女老師逃過一劫。

當時唸國三的男學生,就是拿起工具間裡的這一支掃把,一路像這樣的跟在女導師後面,準備跟進辦公室裡找導師算帳,什麼事情讓這名男學生激動要打導師呢?原來只是因為他沒去上體育課,女導師關心的詢問男學生,體育課時間怎麼還在教室裡睡覺,這一問卻讓男學生情緒失控,衝到工具間拿掃把要打老師,還好被另一名老師看到,趕緊把辦公室的門鎖起來,才沒讓男學生衝進辦公室。

事後校方原本打算要報警處理,但是女導師卻擔心因此讓男學生留下前科紀錄,所以選擇原諒他,現在學校跟家長要一起配合,來加強輔導這名男學生,要趕緊把他偏差的行為導正回來。 [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012/201012300641679.html]

※ 老師問話需要一些技巧。



◆ 兄妹被圍毆 議員質疑教局冷處理

自由時報 2010.12.30

〔記者侯承旭、林恕暉/綜合報導〕高市上個月發生兄妹檔學生於校外遭同校與他校學生圍毆成傷,且有幫派介入,民進黨議員周玲妏質疑教育局與警察局未積極處置,讓被害者不敢上學。

江姓國中女生與同校學生發生口角,十一月中旬相約於校外公園談判,江女向就讀高職的哥哥求援,對方也找來其他學校學生助陣,結果江姓兄妹被二、三十人團團圍住,女學生當場被打三巴掌,哥哥則被以球棒、安全帽痛打,導致臉部縫了十六針。

根據教育局調查報告,參與鬥毆的學生,包括在學生與中輟生,有些人不僅加入幫派,甚至有吸毒紀錄。部分動手學生已遭學校記過處分。

周玲妏昨質疑事件發生已超過一個月,也證實幫派與毒品已經入侵國中,但教育局、警察局卻未以「重大案件」積極處置,導致被害兄妹每天仍必須面對加害者。

出席記者會的江姓兄妹說,每天到校上課,仍會遭對方言語恐嚇,不論在學校與上下學途中,都很害怕又被堵住,只希望能夠趕快轉學。

高市教育局副局長陳金源表示,高市將成立校園霸凌事件因應小組,至於江姓兄妹想轉學,將以專案處理。

高市市刑大大隊長紀明謀強調,對於幫派入侵校園的問題,警方蒐證完整後會積極介入調查,也會與各學校加強通報聯繫。

fsj 提到...

小六全盲生「彈」出生命樂章

民視 2010/12/31

台東有名六年級的小朋友劉育瑄,出生4個月就全盲,雖然看不到鋼琴鍵盤,只憑著每天反覆聽錄音帶,和一天超過6小時的練習,而彈出一好琴,日前參加2010希朵夫盃國際音樂大賽奪得第二名,更讓他堅信自己對音樂的熱愛。

育瑄彈著這首自創曲「哀傷的心情」,哀傷的樂曲讓人為之動容,也體會到他是如何度過這麼多無助的黑暗日子。

不只鋼琴,連口風琴也難不倒育瑄,除此之外,她也是學校樂隊的主要鋼琴手,看不到老師的指揮,只能靠著比一般人花更多的時間練習,和對音樂的敏銳度來演奏。

這一大疊的獎狀都是育瑄參加比賽的好成績,這都是靠平常苦練而來,雖然從小就眼睛看不到,對音樂的堅持,讓他也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



◆ 高二建中生之死…孩子,為什麼?

【聯合晚報╱記者阮南輝/基隆報導】2010.12.31

國中母校驚訝:他曾是班上開心果

「國中時成績一直在前段 以402分衝上建中」

建國中學底姓學生發生墜樓意外,他過去就讀的基隆二信高中上午得知此事後,感到很驚訝。校方表示,去年畢業的底姓學生,就讀該校國中部時,課業成績一直在前段,由於個性活潑外向,人緣好,也是班上的開心果,不曾跟同學發生不愉快,所以無法聯想到他會發生墜樓意外。

校方說,底姓學生也很貼心,每年的教師節、耶誕節都會寫卡片給老師,同學生日時,也會收到他的生日卡。校方聽到他墜樓的意外,教過他的老師都大吃一驚。

據校方透露,底姓學生去年考基測時第一次是392分,第二次再衝上402分,最後以建中最低門檻分數402分登記分發上了建中。

據了解,底姓學生的家裡從事貿易,父親擔任公司董事長,母親是總經理,他還有一個哥哥就讀南部的私立學院。

建中代理校長:師長已定期輔導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高一開始被列為學校輔導對象,這個月10日轉介給精神科醫師輔導治療。

建中底姓學生上午在校墜樓死亡,建中代理校長徐建國表示,這名學生在校成績屬中後段,平時即有憂鬱傾向,是學校輔導室長期輔導的對象,也接受學校駐診精神科醫師輔導。

徐建國表示,底姓學生家住基隆,過去曾在學校周記上反映,自己成績不好,英文、數學、物理、化學成績都不甚理想,因此覺得懊惱,班導師看過周記後,立即高度關注。

因此高一開始,底姓學生便被列為建中輔導室的輔導對象,由班導師與輔導老師定期輔導並深入瞭解。

曾說自己國中時成績很好,但到建中以後,發現高手如雲。

徐建國說,該生也曾直接向輔導老師表示,國中成績很好,但到建中以後,發現高手如雲,他的成績卻變成中後段;尤其是一些主科的成績都不太理想,功課壓力大,挫折感比較重。疑似有憂鬱、焦慮傾向。

此外,建中有校外精神科醫師長期到校駐診,今年12月10日學校將底姓學生轉介給精神科醫師輔導治療,精神科醫師除了與他面談,解決同學的困擾,也開了藥物。校方表示,這幾天底姓同學作息一切正常,但最後輔導、治療,卻仍然無法阻止墜樓悲劇發生。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聯合晚報關心您。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冷眼集/除了成績 還要教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特稿】2010.12.31

一個來自基隆的男孩,國中成績名列前茅,一年多前考上建中後,還加入樂儀旗隊,堪稱是校園風雲人物;卻因為在建中的學業成績不如人意,17歲的大男孩熬不過壓力,最後選擇了最糟的方式─傷害自己。觸目驚心的血跡、痛哭失聲的父母,讓人心驚,卻也有更多的心痛。

在台灣,資優生跳樓或自殘事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2007年也有一名就讀永和的國三數理資優生敵不過壓力,墜樓身亡,當時也震驚社會。為什麼老師 、家長眼裡,這麼「優秀」的孩子如此想不開?

在樣樣第一的建中,每隔幾年就有學生以決絕的方式,不留餘地結束年輕的生命,留下傷絕的父母。在智育成績高度競爭下,原應快樂成長的孩子,不一定能承受壓力,成績優異的孩子,也愈來愈難接受挫折和失敗。一個原本在國中總考前幾名的學生,一上建中後,成績排名卻大不如前,即使有師長輔導協助,仍難自我調適。

很多的研究都已顯示,在台灣「 智育至上」的環境裡,現在的學生忍受挫折能力愈來愈低,很多成績優異的孩子,除了念書之外,不知如何抒解情緒壓力;有挫折或負面情緒時,更不知該如何發洩。

尤其是很多外界眼中的「好學生」,考上明星高中後,成績突然一落千丈,年僅16、17歲的高中生,很難克服這種失落和挫折,於是,累積久了的少年心事,難免發生問題,一個個早逝、自殘的孩子,更是台灣追逐「菁英教育」背後,最深沈的黑影。

當又死了一個建中男生之後,什麼時候,大人們可以不再只把關注目光放在頂尖的學生身上?協助孩子找到人生的其他藍天?明星高中的老師,何時能轉移焦點到這些成績中後段的學生身上,多給他們一些鼓勵?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公視有幾齣戲值得一看,例如:

*《危險心靈》
http://web.pts.org.tw/~web01/Dangerous/

*《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
http://www.pts.org.tw/explosion/



◆ 步上絕境 原因不只一個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2011.01.01

明星高中學子疑似因憂鬱症自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劉宗憲表示,高中學子最常見的壓力來源是人際關係、學業與感情煩惱,原因有時也不只一個,根據自殺防治中心的調查,四成以上的欲輕生者是被兩個以上原因混合困擾著。

劉宗憲解釋,憂鬱症患者常會陷入自己思想上的泥沼裡走不出來,把問題無限放大、負面思考或鑽牛角尖都是常見。一般人覺得沒那麼嚴重,患者會覺得是絕境。

明星高中的學生,學業壓力更為沉重。劉宗憲說,常有人發現同儕有自殺念頭後不敢問,因為怕會刺激當事人。「應該要問,因為那是當事人的求救訊號」。

劉宗憲解釋,其實大多自殺者都有求救的意念,放出自殺訊息是想看看還有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但是如果被他人忽略了,他會覺得「果然無路可走了」,而真的走上自殺一途。

劉宗憲強調,學生若發現周遭朋友透露出自殺訊息時,一定要注意。自殺訊息越完整、自殺計劃越詳細、可行性越高,代表當事人自殺可能性越高。

fsj 提到...

社論-正視台灣高等教育的困境

【本報訊】2011-01-02 工商時報

監察院長王建煊最近批評大學生打工而不好好唸書,把最寶貴的黃金時間當石頭賣掉,真的笨死了。這番談話立即引來輿論抨擊,認為王院長不知民間疾苦。事實上王院長在宜蘭這場「書,怎麼讀」的演講裡,已點出了今天高等教育的困境,非常值得有關當局反省、重視。

王院長此番談話明顯是有感而發,並非以批評今天的年青人為樂。近年許多大學生蹺課打工、不買書、不讀書的情況,只要在大學任教的人都有同樣感受,並不是什麼新聞。王院長只不過把這個事實誠實地講出來。但遺憾的是,當此一大問題見諸報端後,整個社會沒有針對高等教育的困境予以痛切反省,反而在一些枝微末節上大書特書。這種不懂得反省的社會風氣,實在令人憂心。

今天大學教育的目的,當然是希望讓青年人進入這個知識的殿堂求得學問,於四年畢業後不但能學有所成謀得一份好工作,也能為經濟社會注入進步的力量。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1948年赴倫敦大學演講時就指出:「大學教育是一種巨大的特權,任何國家越能擴大這種特權就愈好。大學教育是畢生進行閱讀的指南,大學的職責在於培育智慧、培育性格。」

讀了邱吉爾這番話,大概就可以明白王建煊對於當前國內大學生蹺課打工、不買書、不讀書的憂慮。我們的輿論可以在枝微末節上批評王院長的談話,但面對大學教育的困境,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以及負責高等教育的官員們,能夠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嗎?

去年八月行政院主計處完成一份「青少年狀況調查」,這份調查顯示在學的青少年把時間花在閱讀上的比例大不如前。上網、看電視、參與簽唱會、逛街,占據了多數休閒的時間,只有9.2%的學生把閱讀當做最主要的休閒活動。這項數據所透露出來的危機,證實了王院長的憂慮並非幻想出來的,而是台灣今天高等教育真實存在的問題。

其實,這些年企業界對於大學畢業生的素質也感慨良多,為此還經常要求政府放寬外國人才引進的限制。我們想問的是,何以今天許多青年人讀了四年的大學,知識依舊貧乏,難以為企業所用?這十多年來企業年年抱怨,輿論時時撻伐高教政策,但我們政府除了推出「五年五百億」的頂尖大學計畫,希望讓幾所大學能擠進世界百大,何曾著眼於大學生素質普遍低落的問題提出對策?

也許有人會說如今大學錄取率太高,使得大學生素質難以如昔日整齊。這個說法確實有些道理,民國70年代在國內大學就讀的學生不到20萬人,如今已超過百萬人,當大學窄門變寬,學生素質不如昔日可以理解。但是政府大員們豈能以此為藉口,難道當年高教政策大幅鬆綁廣設大學院校,只為提升大學生的數量而絲毫沒有建立完整的淘汰機制?果真如此,今日大學生素質豈能不低落?而此一高等教育環境,對於那些滿懷理想在大學認真求學的學生,實在太不公平。

高等教育今天所以如此,也不能盡責於學生,辦教育的官員及在大學任教者也難辭其咎。何以這些蹺課、不買書、不讀書的學生仍能順利畢業?何以學生在課堂上難以領略知識的樂趣?從事教育工作者缺乏熱情,應是最根本的原因。如今大學的學風,有識之士早已引以為憂,近年幾番憂心之論,最後總在輿論失焦的批評下不了了之。最令人扼腕之處,還在於決策高層的眼光始終只擺在如何創造頂尖大學,卻忽略整體高等教育的走下坡,真可謂僅察毫毛之末而不見輿薪。

如今大學畢業甚至研究所畢業,不僅難以覓得理想工作,即令找到工作的報酬也低於十年前。民國89年一位具有大學學歷的青年人月薪有2萬8千元,去年已降至2萬元。同樣在大學校園度過人生最黃金的歲月,何昔日之芳草,成今日之蕭艾,孰令致之?

我們沉重的提醒決策當局,高等教育辦的好不好,不只決定青年人的前途,也不僅決定大學院校的命運,更決定國家經濟的未來。

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C. Thurow)曾指出:「21世紀國家競爭力輸贏的關鍵,不在資本,而在人才的培養與運用。」馬總統若真有心為台灣創造「黃金十年」,攸關人力養成的高教政策必須徹底檢討,必須重新喚醒辦教育者的熱情與學生求知的熱情。若依然漠視當前高教的困境而無所作為,在人力資源持續流失下,台灣何來黃金十年?



◆ 12年國教 地方樂見:花錢政策應中央出錢

【聯合報╱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2011/01/02

對總統宣布啟動十二年國教,地方樂觀其成,「這是很好的政策,但很花錢」,希望由中央編列預算補助。

「絕不能中央請客,地方埋單,應由中央出錢」,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說,民國一○三年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及大部分免試入學,應是要讓升學管道暢通,但必須注意教育品質,政府還須注意畢業後的就業問題。

台中市教育局長賴清標表示,如要達成十二年國民教育,應是免費、免試且強迫入學;目前教育部要做到什麼程度,還待具體宣告;財政部分,如全由政府編列預算補助,對地方的衝擊較小。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長蔡清華表示,只要是既定的政策,市府會配合,但高中職免費所需的卅億經費,中央有必要透過財政收支劃分法或統籌分配款等方式撥給高雄市,不能叫高雄市「自己出」,否則將排擠其他預算。

桃園縣一名教育界人士認為,總統元旦有關五歲幼教、高中職免學費的講話,用意很好,但在教育經費大餅沒有做更大的情況下,一定會產生排擠效應;他並反問總統記不記得,競選期間表示每年要增加二百四十億元教育預算的政見,「總統做到了嗎?」

桃園縣教育局指出,桃園縣今年已經率先推行復興鄉五歲幼兒免學費,到了一百學年度(今年九月),全縣五歲幼兒入學一律免學費。

※ 相關報導:

* 103年高中職免學費 7成免試入學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2181&f_ART_ID=291913

馬英九總統昨宣布,台灣教育將邁入新紀元,今年開始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預定民國一○三年高中職實施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今年實施五歲幼兒入學免學費,未來視財政情況,逐步將學前教育免學費延伸至四歲到三歲,以減輕父母負擔,但學前教育不納入學制。



◆ 醫學系大變革 要念8年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1/01/02

國內醫學教育出現重大變革!鑑於國內醫界過於專科化,眼科醫師只看眼睛,耳鼻喉科醫師只關心病人喉嚨發炎,以致醫療糾紛越來越多,衛生署決議今年7月實施「一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PGY),醫學系學生須多實習一年。

目前醫學系學生念七年就可以畢業當住院醫師,但從今年應屆畢業生開始,得多實習一年,才能踏進專科醫師門檻,不少醫學系學生認為不公平。

但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堅持,多一年「一般醫學訓練」有其必要性,現在許多醫師沒有經過完整訓練,幫病人看病是要看整個人,不能只看某一個器官。

今年7月實施的「一般醫學訓練」新制,新增的一年實習,醫學系畢業生要歷經四個月內科、兩個月外科、一個月兒科、一個月婦科以及兩個月社區服務,其中社區服務是到小型醫院、地區醫院,親自與病患接觸。

這項新制醫學系學生反應不一,有人認為對加強醫學臨床基礎有幫助,但也有人批評浪費時間,原本只要實習一年,為何要多花一年至各科實習。

一名不願具名的醫學系學生就表示,儘管衛生署曾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接受度、滿意度都相當高,但還是有不少同學認為不公平,為何去年畢業的學長姊比較幸運,今年畢業的人就活該,必須多一年實習。

該名男同學指出,現制醫學系畢業可直接成為住院醫師,但今年起卻得比學長姊晚一年,他接受「一般醫學訓練」一年後就要入伍服役,等於晚了兩年。

面對今年應屆畢業生的反彈,石崇良指出,目前想當外科醫師只要實習三年,就可以執醫賺錢,新制實施後得花四年,少賺一年的錢,學生不滿意他可以理解,但多一年的「一般醫學訓練」有其必要性。

他舉例,若眼科醫師只看眼睛,不管病患有無糖尿病、心臟病;耳鼻喉科醫師只關心病人喉嚨發炎,不在乎病患是否罹患新型流感,過於專科化導致醫療糾紛越來越多。衛生署統計,10年前,每年進入鑑定程序的醫療糾紛約100件,現在高達600多件,而這些都是進入司法判決的重傷或死亡案件。

fsj 提到...

老二的心酸... 爹不疼娘不愛?

華視 2011/01/03

一名男子狠心殺害全家人,他被逮後說,爸媽從小偏袒哥哥和弟弟、不疼老二,心理不平衡。難道家中的老二,真的不受寵嗎?藝人小炳就覺得,老二是爹不疼娘不愛,讓他特別用叛逆的行為,希望獲得注意。不過像是藝人王力宏也是老二,卻因為壓力比較小,可以盡情玩音樂,在演藝圈大放異彩。

老二心酸誰人知?在炳家三兄弟中,排在中間的小炳說,他最懂。在家被打入冷宮,在外面和哥哥大炳、弟弟迷你炳一起拍照,小炳總是只能排在最邊邊,鎂光燈的焦點,從來不在他身上。小炳說,一直被冷落,害他也比較叛逆,小炳還得靠叛逆獲得關注,只是同樣都是小孩,怎麼會差那麼多。

第一個小孩,總是特別有期待,最小的孩子,總是特別的可愛,中間的,就是隨隨便便,不過相對而言,也比較自由輕鬆沒壓力。看藝人王力宏,哥哥是耶魯大學醫學博士,被爸媽要求得用功唸書,弟弟是念麻省理工學院,只有王力宏可以盡情玩音樂,只要找到平衡點,誰還會說當老二,就一定不好。



◆ 高中校長不適任 教育部:目前無罷免機制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1/01/03

教師不適任已有一套處理機制,但校長不適任又該怎麼辦?主管國立高中職的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任藍順德表示,針對不適任校長,目前並沒有所謂「罷免」的機制,但教師及家長仍可向該高中職的主管機關,如教育部或北高教育局反映,若查證屬實則應做適當調動,不能由老師投票直接罷免校長。

但台東大學附設體中的校長是由台東大學校長任命校內一位教授兼任,情況與一般高中職不同,藍順德建議,若是國立大學附中校長不適任,教師則應具體舉證向大學校長反映,由大學校長決定是改調派他人。

藍順德表示,目前國立高中職的校長遴選,都有校內教師代表參與,不至於選出校內無法接受的人選;且校長四年屆滿要連任時,也須通過教育部考評,並再經過一次遴選的程序,也需與校內教師座談。藍順德表示,任期內被撤換的例子幾乎沒有,校內教師及家長即使不滿,多半會等到四年屆滿,校長爭取連任時才發動反制;一般校長只要不犯錯,連任的比率極高,未續任原因很多,有些校長看校內情況不對,會自動請調。

※ 相關報導:

* 霸凌性侵頻傳 台東體中校長辭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1999

多名學生透露,長期以來形成學長、學弟制,導致被霸凌學生不敢聲張;去年性侵學弟妹被法辦的施暴學生含淚認錯時,聲稱自己也是學長霸凌受害者,但校長對霸凌事件,不怎麼管,最後都是「受害學生轉校」。



◆ 校園零霸凌系列一/保護自己 大人從沒教過孩子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2003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張錦弘/專題報導】2011/01/03

如果孩子真的遭受霸凌,又遇到不願積極處理的老師與學校,多數的家長說,除了讓孩子轉學,真不知道要如何處理。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林美江表示,她的孩子因為體型瘦小,在國小及國中都曾遭受霸凌,不是把他的考卷揉成一團亂丟,就是體育課時將他的桌球拍支解。

「小孩子很怕被責備,即使不是他的錯」,林美江問為什麼考卷會皺掉、球拍會壞掉,孩子也只說「同學在玩」,從來不提「被欺負」。林美江認為,孩子除了怕被罵,其實也不太清楚「被欺負」,當類似的狀況不斷發生,林美江才驚覺「原來我們沒有教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林美江曾多次與導師談話,但都沒有到積極回應及處置,只好回頭教孩子要有防衛心,面對欺負,要適度表達抗議不滿,但因狀況一直沒改善,只好讓孩子轉學。

全家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表示,家長應密切注意孩子情況,如果孩子表示「不想上學」,就要提高警覺,會發生霸凌事件,常是很多環節都出了問題。他透露,他曾碰過有校長想處理,但現行體制,並沒有讓不適任的教師離開現場的辦法,轉班又要經過學務會議,「在這種不友善的狀況下,轉學是讓孩子活下去的最好方法」。

林文虎強調,政府不能放任這種狀況存在,或許反霸凌專線沒辦法解決霸凌問題,但還是可以讓無助的家長有發聲管道。

作家廖玉蕙的女兒曾被同學霸凌,她因此曾和霸凌的學生溝通,發現他們往往是一群「失歡」的孩子,在家裡沒人關心,在校成績差,從未被肯定,只好欺侮比他們弱小或得寵的學生。

廖玉蕙反對恢復體罰,也不認為修法就能解決問題,建議老師、學校應多關心弱勢學生,鼓勵成績不好的學生多元發展,才是治本之道。



◆ 校園零霸凌系列一/社會討論了 越大聲越好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專題報導】2011/01/03

台大學務長、社工系教授馮燕指出,霸凌受到大家熱烈討論「是好的開始」,接著就要處理幫派問題及改變校園文化,打擊犯罪要加強少年隊和少輔會,校園氛圍改變要靠社工,社工應該進入學校,要讓「學生有靠山,老師有同伴」。

馮燕指出,當社會開始重視霸凌的問題,會讓之前忍氣吞聲的被凌者「覺得有希望」,不必一直忍下去,甚至變成霸凌者,「討論的聲音愈大愈好」;這對霸凌者也會有嚇阻作用,因社會正義要大家支持。

不少人在言語甚至肢體已屬霸凌卻不自覺,馮燕說,當社會有愈多人討論霸凌,可釐清觀念,會讓這些人了解自己行為是不對的,不被社會允許。

她建議下一步要建立制度,改變氛圍,要處理幫派問題,更要讓社工進駐。少年隊對少年文化及幫派文化比較了解,處理校園霸凌比一般警察好。

馮燕強調,「香港是一校一社工,香港可以做到,台灣為何不能?」台灣社工相關科系每年有兩千多位畢業生,數量足夠,只是現在沒有需求,至少有六成都轉業。

她表示,進駐學校的社工,不一定都是政府的社工,也可結合民間社團,香港就是民間社團來認養學校。

民間社工團體勵友中心主任吳易峰說:社工之外「還需他其他團隊成員協助」,要運用系統,跟警政、司法,甚至是精神醫療單位等聯繫。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社工應在於整合組織校內及校外資源,銜接前端預防及通報系統,「不能單打獨鬥」。

fsj 提到...

校園零霸凌/管不動怎辦? 誰來教老師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薛荷玉/專題報導】2011/01/04

校園霸凌猖獗,政大教育系教授秦夢群直指「最直接原因就是教師管教權退縮」:不准體罰造成寒蟬效應,教師動輒則咎,缺乏管教權力,最後只好撒手不管,讓霸凌更惡化。

秦夢群說,以往學生有霸凌行為會送訓導處打,或送少年警察隊關兩、三天,現在不准體罰,且教育部將教師管教視為義務列在教師法,但卻非權力,沒有法支持,也沒管教準則,很難管教行為偏差學生。

老師管教時如果情緒不好,負面言語會被錄下來,學生或家長爆料給媒體或民代,台師大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說,不少老師「被當成犯人審判」。

秦夢群說,老師在教室內的班級輔導管理是專業,但對行為偏差行為學生的管教,「一定要訂準則,讓老師有所依循。」如學生有暴力行為,老師勸導無效,可請訓導人員前來,家長也要來,情節重大者,學生可短期停學。

吳武典認為,霸凌的原因複雜,除了老師專業能力不足,社會風氣敗壞,「也讓學生有樣學樣。」很多立委關心校園霸凌,但是吳武典不客氣指出:「立委不時在立院打架,如何要求學生不要霸凌。」社會多元任性,不少人不高興就罵人、打人,「大人也要反省,不要口不擇言」,「尤其公眾人物,更需謹言慎行」。

東華大學教授李明憲認為,一九九五年教育部宣示「零體罰」後,不少教師的確把「零體罰」誤認為「零管教」,導致校園霸凌愈來愈嚴重。

李明憲建議,應加強師培中的管教、反霸凌課程,還應增加在職訓練,並建立「師傅制」,讓新進導師跟著資深導師學習。每所學校都可自行研發並訂出「反霸凌教師手冊」,實際教導老師碰到學生欺負同學、排擠、在網路上造謠,甚至對老師咆哮、動手動腳時,應該如何處理。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所長鄭瑞隆也認為,不少老師放棄管教,營造出助長霸凌的情境。鄭瑞隆看到有些老師認為發生衝突的學生雙方是好朋友,所以不算「霸凌」,也搖頭不已;他說,許多霸凌案的雙方原本不是仇人,而是「同一掛」的,「直到你不聽我的話了、搶我的男朋友、講我壞話、去告我的狀後,才開始霸凌。」

教育部考慮要為霸凌訂定專法,但鄭瑞隆認為,運用目前的兒少法、刑法等來處理霸凌也夠用,問題在於學校老師、行政人員多不了解、也怕接觸法律。

鄭瑞隆建議,在學校輔導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學校應更妥善運用社區力量、專業志工,甚至是宗教力量來預防、處理霸凌事件。

※ 相關報導:

* 反霸凌美國篇/800萬人遭霸凌 美44州定專法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2412

霸凌在美國校園存在已久,一九八○年代後期開始受到重視,但狀況未見大幅改善,美國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曾形容霸凌是在都會、郊區及鄉間擴散的「疫情(epidemic)」。



◆ 師性侵4童 中市府和解國賠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豐原報導】2011.01.05

台中市上安國小某教師在96年10月間性侵4名學生,市府與學生及家長10天前達成和解協議,市府與國小須履行國家賠償法的義務,再轉向加害人求償公庫的損失。家長與人本基金會對確立公部門的責任感到欣慰,但不解事件「留個尾巴」,主張隱匿不報的校長等行政人員應有相當比例的懲罰。台中市副市長蕭家淇說,案發時,學校沒有及時通報、且後來通報的內容與實際情況有落差,卻造成孩子與家長的傷害,市府致歉。他表示,市府已將相關人員送考績委員會,處罰相關人員。也要求教育行政單位及校方記取教訓。蕭家淇說,未來務必建立完善的通報機制,並落實學校輔導系統。

96年10月,上安國小教師性侵4名學生案件,校方及市政府已和受害學生、家長達成和解協議。市府將依國家賠償法規定,先以市府國賠基金支付,未來轉向加害教師求償公庫損失。不過賠償金額,市府與學生家長訂有保密條款。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說,學生與家長一路承擔痛苦,現在終於確立「教師性侵學生,聘任的政府、學校是有責任的」,她認為台中市政府與學校國賠的意義是讓公部門更了解應負的責任。

馮喬蘭說,市政府應該建立制度,日後遇到事件時,有跨部會的資源可協助受害者及處置個案。她說,這件性侵案不僅是老師的個人行為,孩子與家長一路走來很辛苦,希望未來盡責,更充份保護孩子。

不過眾所指責上安國小校長一開始隱匿、後來提報不實,卻讓受害的學生在黑暗中承擔痛苦。但是市府只記校長大過、降調,還是留在教育界,這是留了一個「尾巴」沒有處理。

蕭家淇說,行政的部分已完成這名校長的懲戒,家長提告的刑事部分還在進行中,他不便對司法案件置評,等全案定讞後,會依法處理。他強調,各級學校務必誠實通報校園性侵案件,不隱匿、不包庇、不輕忽,才能及時幫助受害學生與家長,提供最有效的協助。

※ 為何要國賠?還要簽保密條款?



◆ 教育部定調 開學日2月14日

【中廣新聞/陳映竹】 2011-01-05

下學期開學日到底哪一天,教育部統一定調為2月14號,2月19號補課並結合反霸凌宣導。避免未來一再發生中央地方不同調,教育部也決定未來每年五月份,邀集各縣市教育局一同討論,來年的寒暑假後的開學日期,再統一對外宣布。

新北市當領頭羊率先宣布延後開學,共同生活圈的北市、基隆也跟進,教育部在召集各縣市討論統合步調,除了台東縣因為原住民運動會,最後會議結果,全國的開學日從原先的2月11日、周五開學,延到2月14、星期一,並全國統一在2月19日補課,配合友善校園周,補課當天將進行反黑、反毒、反霸凌的宣導。

依法規,因為氣候等特殊因素地方可以自行調整開學日期,但周五開學算不算是特殊因素?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強調,周五不算特殊因素,不會變成慣例,未來將調整假期辦法,像是101年的開學後第二天除夕,就有必要作討論。未來每年五月份,會商各縣市教育局一同討論來年的寒暑假開學日期,再統一對外宣布。

這次寒假開學日已經出現葉爾欽效應,陳益興說,這次調整日期不是「照」新北市,而是大家共同商議的結果。

※ 相關報導:

* 開學「小事」都能搞成這樣 該檢討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7757/112011010500061.html



◆ 名家觀點/別浪費台灣的腦力資源

【經濟日報╱柯承恩(台灣大學會計系暨電機系教授) 】2011.01.04

日昨有多位學者要求檢討政府獨尊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對於大學教育發展的扭曲影響。此一問題存在已久,學術界對此發出聲音,值得各界的重視。

社會科學的研究與理工自然科學研究有所不同。理工自然科學等的研究,所研究的現象較沒有國界,所以一般以SCI為評估標準,爭議較少。但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現象,不免涉及到各國社會差異的影響,台灣所關心的社會(包括政治、經濟、管理、法律等)問題,外國學者未必關心;因此研究台灣本土的社會科學議題,在國外SSCI期刊上,平均受到的重視與出刊的機會較低。

當教育部、國科會、甚至各大學如以SSCI作為最主要的評估標準時,學者只好研究以國外資料為基礎的議題。社會科學的學者為了升等、評估、爭取經費,自然被引導往國外較容易接受的議題去努力,而無法去研究台灣所面對的重要社會問題。

事實上,學者的腦力就是社會重要的資源,而台灣面對各種發展的挑戰,更需要大量學者的投入,以瞭解問題的本質與因應之道。

從筆者較熟悉的管理與產業問題來說,台灣作為小型經濟體,長期以製造效率為價值創造的來源,特別是資通訊科技產業,但我們已發現台灣資通訊產業規模產值雖然很大,附加價值卻不斷的下滑,筆記型電腦與面板產業就是明顯例子。

「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經營模式,形成「企業有發展,就業沒改善」的現象。這些產業的問題,都非常需要各種學者專家的投入,研究問題的根源與未來發展策略。卻因為SSCI的引導,學者即使關心,也未必有願意投入相關研究。

當然不是說SCI或SSCI不重要,只是當期刊指標幾乎變成大學評估教師最重要的成果時,教師也不得不配合。甚至一些原來以教學為主要任務的大學,教師也在SSCI的要求下,勉強投一些沒什麼影響的SSCI期刊,反而忽略在教學可以產生的貢獻。

在一次與中研院翁啟惠院長的談話中,翁院長提到學術研究的目的是要有貢獻或影響(Impact),現在卻被簡化成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

當台灣面對各種挑戰時,需要學者為社會發揮腦力能量,深入思考時,我們卻讓簡化的期刊指標來引導社會腦力資源,確實值得深思。

國科會或教育部隊於學者腦力資源的運用有廣泛的影響,對於基礎的研究當然要尊重學者的選擇,但對於評估學者的研究貢獻時,應該考慮較多元的指標,也需要讓不同類型的大學,對於教師有較彈性的評估標準。

政府對於國家發展所面對的各種社會問題,經常陷入政策窘迫的困境。國科會與教育部應該可以扮演積極的角色,引導學者長期性的投入研究,給予肯定,如此才能主動善用台灣的腦力資源,深入思考,協助社會解決問題。畢竟浪費國家腦力資源,是一個可怕的錯誤。

fsj 提到...

霸凌偏差行為 可能是過動沒治療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即時報導】2011.01.07

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近來掀起討論,長期投入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與行為發展的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提醒,有霸凌偏差行為的學生,常常是潛在或未經發現的過動兒,合併情緒障礙及偏差行為的反射,家長及老師應特別留意,必要時應及早進行心理輔導或治療。

【中央社】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今天表示,霸凌學生的偏差行為,很可能是未經發現治療的過動兒合併情緒障礙;曾有1 名高一女生,雖從小被鑑定為過動兒,因未治療,成為學校頭痛人物。

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近來受到各界重視。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受訪表示,霸凌學生的偏差行為,常常是潛在或未經發現與處理的過動兒合併情緒障礙及偏差行為,家長及老師應特別留意,必要時及早進行心理輔導或治療。

臧汝芬說,門診收治1 名高一女學生(小花),從小就不受師長管教,成為父母、學校的頭痛人物,求學期間抽菸、喝酒,化濃妝,人際關係不佳;父母親曾帶她到醫院檢查,國小三年級就被鑑定為過動兒,但因擔心吃藥帶來副作用,因此,並未接受過動兒的專業治療計畫,最後嚴重叛逆,連家都不回。

後來家長擔心小花情況更加嚴重,又帶她到醫院治療,在醫師建議下,每天早上固定吃長效型(12小時)過動兒用藥,到了傍晚再服用短效型(4 小時)用藥,情況才漸漸穩定。

臧汝芬說,過動兒的用藥治療一般會持續到18歲,過了這個年紀後,通常可以藉由自身的毅力與行為規範達到合理的表現。

她說,不是每個過動兒都一定會出現脫序、偏差行為,但提醒家長、老師,若發現孩童注意力不集中,在班上人際關係不好,無法和同學相處,不好好上課等,最好及早帶孩子到醫院治療,不要延誤時機。



◆ 年閱上千本 書香引她走出自閉

【盧金足/台中報導】2011-01-07 中國時報

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國二特殊生張聖雅,一年借閱圖書館一千多本,最高一天讀十本,榮獲校方表揚「百閱榜眼」。雖然是自閉症學生,卻有如「雨人」的驚人記憶力,投籃幾乎百發百中,她從閱讀學習改善情緒和表達能力,學校藏書兩萬多本,圖書館就是她的快樂天堂。

小孩子常沉迷於電腦,除教科書外,很少閱讀課外讀物,但對張聖雅來說,沉浸在書香樂趣,為她打開天馬行空的世界。雖然是自閉症英數理能力較差,但有次媽媽要畫飛機造型,正在想如何描述,她已從書架找到曾畫有飛機的書,快速翻到頁次。

「孔子在那裡?我可以見到美人魚嗎?」媽媽林素秋說,張聖雅思考邏輯和一般孩子不一樣,有時提出的問題不知怎麼回答,女兒從小就不愛哭,她以為是「大隻雞慢啼」。

直到兩歲時,發覺講話都是單字而且不會表達,到醫院鑑定為自閉症,聽到這個消息,她和在國中當體育老師的先生沒有調適期,自己的寶貝任何遭遇都無條件接受。

爸爸張晃嘉帶女兒打籃球,因為身體平衡感問題,運球時用雙手不會單手,無法傳球,但奇特的是,在籃下投籃時,十球有八、九球全部進籃框,天生專注和敏感度,成為神射手。

「我以後想當寵物美容師」,張聖雅就讀一般班級,但英數等課程就到橘子班(資源班)上課,和同學互動雖不多話,卻逐漸找到自信。

整天泡在圖書館,她的生活興趣「不是在圖書館,就是在往圖書館的路上」,而且不只學校圖書館,連住家附近南屯圖書館、文化中心都是她借書的地方,台中市的圖書館暑假時可增加到一人借六本書,父母和她的借書證同時可借十八本,她像蠶食一樣餵飽精神食糧。

張聖雅假日時最喜歡去書店,可以一坐就是一個半天,愛閱讀故事性強的書,科幻、神話、怪譚、傳記、童話、宗教故事、漫畫史台灣史,現在則專注讀「看見生命的男孩」、「小故事大道理」和「我們都忘了,放下也是一種選擇」勵志故事書,媽媽看著女兒說,或許當圖書館管理員,能讓她日子過得更快樂。



◆ 醫學研究成騙局 學者反批記者

中央社 2011.01.06

「英國醫學期刊」(BMJ)今天表示,1998年1份把兒童自閉症與疫苗扯上關係的研究報告是場騙局。這份報告的主筆則表示,他是藥廠惡意抹黑下的犧牲者。

威克菲德(Andrew Wakefield)昨天晚間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駁斥捏造資料一事,並強力抨擊大舉揭露作假事件的記者狄爾(BrianDeer),說他是聽從製藥大廠指令辦事的「職業殺手」。

威克菲德表示:「這項冷酷無情且講求實效的舉動,是要瓦解任何對有效疫苗安全問題所做的調查。」

談到記者狄爾時,威克菲德說:「他是殺手,被請來把我扳倒,因為他們非常、非常擔心大眾對疫苗的不利反應。」

當被問及「他們」是誰時,威克菲德表示,狄爾「的調查,背後有英國製藥工業協會(Association ofBritish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支持」。

這份報告被控讓治療麻疹、腮腺炎與德國麻疹的MMR三合一疫苗在英國遭到大規模抵制。「刺胳針」期刊(Lancet)去年撤回這份報告,作者也身敗名裂,英國還為這樁利益衝突及醫療不道德,召開歷時最久的聽證會。

不過英國醫學期刊並未就此打住,今天指控報告意圖精心欺騙,堪稱是醫學研究界中最嚴重的騙局。

威克菲德的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在12名兒童身上發現自閉症與腸病新症狀。

他們認為這與MMR疫苗有關,說8名兒童出現症狀前不久才由他們施打疫苗。

其他專家立即警告這項研究的採樣太少,也沒有對照組,症狀日期的斷定只根據家長回憶,相當不可靠,且日後研究也未再出現類似結果。

不過這項爭議引發英國家長大規模抵制疫苗,還蔓延至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

英國醫學期刊指出,英國數十萬兒童目前未受到疫苗保護,2008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宣布痲疹大流行。

威克菲德去年被禁止行醫,理由是財務利益衝突,以及對研究中部分兒童的不道德醫療。

英國醫學期刊指出,這項研究事先就被扭曲,研究對象還是由反疫苗人士找萊。

fsj 提到...

寒假時…營養空窗期 補給起跑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1.01.08

寒假即將來臨,弱勢偏遠學童少了營養午餐,假期恐怕將成為營養的空窗期。

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弱勢孩童跟一般孩子相比,明顯瘦小許多,平均身高矮三公分,體重少三公斤。

兒福聯盟去年曾調查一千多名小四到小六學童,發現弱勢兒童因長期缺乏肉類蛋白質與蔬果,導致體型比起一般孩子來得矮小。

為讓偏遠弱勢學童在寒假期間能有均衡營養與飲食,兒福聯盟與輝瑞藥廠發起「送愛到偏鄉─學童營養補給專案」,符合單親、失業、工作不穩定家庭的偏遠弱勢孩童者,經社工員訪視評估後,就可獲得物資及營養補助金。

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補給專案除了在寒假期間,贈送六百分肉鬆禮盒、米、油、麵條等外,並提供三百個家庭、每戶一千五百元年菜。

另外,平日也將提供兩千名弱勢兒童,每人每月一千元早餐現金補助,時間達半年,希望偏遠弱勢兒能吃飽、吃得營養又健康。



◆ 目睹家暴兒童為難 「出庭手冊」度難關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1.01.08

7歲的小芬在就讀幼稚園中班時,因目睹家暴,在媽媽聲請家暴令時出庭作證,爸媽施壓要她選邊站,法庭嚴肅的法官讓她害怕極了,卻不知如何是好。

為協助兒童面臨出庭壓力與焦慮,勵馨基金會編製「兒童出庭準備繪本與指導手冊」,協助夾處父母之間的孩子統整自己的情緒與壓力,度過難關。

台灣去年有近9萬件家暴通報案件,其中2萬多件聲請保護令,還有為數眾多的離婚官司,許多孩子被迫上法庭作證,常面臨「選邊站」、焦慮、害怕、擔心又氣憤的複雜心情而無所適從。

律師紀冠伶說,法官傳喚兒童到法庭要求他們「照實講」,但非常困難,他們年紀輕輕就得面臨「三方利益」抉擇,不是傷了爸爸、就是傷了媽媽的心,父母親常逼他們「選邊站」,讓他們更加焦慮難為。這套繪本的出版,不僅幫助目睹家暴發生的兒童,律師及法界人士也有需要,這是在「營造友善的司法環境」。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這套繪本希望能幫助目睹兒克服心理壓力,勇敢面對出庭。

她呼籲,父母親千萬別利用自己的孩子「選邊站」;老師們對有可能到學校堵人的家長,應及早啟動「危險因應機制」;專業社工人員則可以利用這套書幫助孩子們度過難關;司法人員也可從中學習,在開庭時先告誡家長「不要利用自己的孩子」。

由法務部贊助下編輯完成「兒童出庭準備繪本與指導手冊」套書,針對不同年齡層(小學、國中、高中)的孩子量身訂做3套兒童及少年出庭準備繪本,針對不同年齡孩子而設計圖像及對白,更有指導手冊提供給兒童的親人、司法、社工、教育等專業人員。

勵馨基金會希望各界捐助資金助印,將套書提供給需要的人。這套書將免費贈送給司法、社福、教育單位及有需要的兒少,連絡電話23629595轉203。



◆ 保留30%考試入學的十二年國教

【聯合報╱社論】2011.01.09

馬英九總統在元旦文告中宣告了將施行十二年國教,大家當然都歡迎這個消息,但也有不少人在期待中懷抱質疑。

畢竟,十二年國教「狼來了」太多次。始終無法落實的關鍵,未必是國家財政問題,而是如何讓所有國中畢業生都能如願升學到「國民高中」,不再有升學考試競爭的辛苦。然而,這個問題在這次十二年國教留下了「百分之三十的名額透過考試才能進入特色高中職」的規畫;使得這「百分之三十」立刻成為注目焦點,因為意謂著考試競爭將仍然存在。日後縱然有七成的高中職名額可免試入學,但是否另外那百分之三十才是真正的「兵家必爭之地」,反而更加窄化了競爭之門,遂成為這次十二年國教計畫的討論重點。

「百分之三十」像是一個魔咒。如果問今天的教育部,「考試才能入學」的這百分之三十的比率從何而來,為何不是百分之二十五或百分之四十;則很多人可能會回憶起,台灣的高中教育向來存在著百分之三十的緊箍咒。國中生苦讀準備考高中的景象,數十年來不變,但台灣其實並沒有「高中數量不夠」的問題。早在三十年前,台灣國中畢業生的「就學機會率」幾已達百分之百,只不過當時的高中教育結構,只有百分之三十是普通高中,高達百分之七十乃是高職及專科學校。當時的設計,是為該一階段台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性人才作儲備,只留下三成名額讓「好學生」循高中、大學管道被訓練成社會英才。

當年「教育為國服務」的政策思考,阻擋不了多數家長及學生「讀書才是人上人」的信念;所以青年學子苦拚那百分之三十普通高中的名額,多半是在考不上高中才去讀高職。那樣的教育結構在時代變遷之後受到批評,遂有其後高職大量改制為綜合高中的變化;但這些一般學校的名稱、性質不管怎麼改,改變不了國中生希望升學到明星高中的願望。也因此,至今很多學生仍經歷著「每天帶兩個便當上學」的慘澹國三生涯,教改怎麼改仍徒勞無功。

這次十二年國教計畫,留下百分之三十必須考試才能入學的名額,多半是遷就這樣的現況而來,也是多年來明星高中存廢之辯的妥協結果。畢竟很多人相信必須保留住一部分的精英教育,也必須要有相當的明星學校作為吸引學生「向上提升」的動力,甚至也有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反對此說者則強調,現在教育趨勢應延後分流,高中階段如果變成國民教育,尤須注重公平性,要讓此一階段的所有學生都接受平等且均質的教育才對。

社會發展方向的理論,從來都有「甲說」、「乙說」或「菁英論」、「平等論」;不一定哪一說更理想,但不管哪一說都應務實、能從現實出發改進才好。高中教育「百分之三十」的魔咒雖尚未打破,但說教改徒勞無功也是不公平的。這些年來,教育部盡量往「高中社區化」的方向努力,一方面在偏遠地區盡量扶植在地的高中職校發展;二方面向都會區的家長鼓吹就讀社區高中、勿迷信明星高中的信念;三方面推動升學的「繁星計畫」,讓各地區力爭上游的學生多一入學管道。這樣多管齊下,就是為了使升學機會多元化一點也平等化一點,或許能分散全部國中生都去擠那「三十趴」的升學壓力。

高中教育即將變成國民教育的一環,免學費事小,如何改變「人人想進建中、北一女」的民間思維才是難題。於今既保留了百分之三十的考試入學名額,也就是為明星學校保留了向來能招收到頂尖學生的資格,恐怕學生擠窄門而頭破血流的競爭仍不可免。唯一的改善之道,是要盡量讓社區高中職提高師資、設備、地區特色等條件,對得起「合格的國民教育」的檢驗,才能吸引在地學生,或許有更多開明的家長也才會願意讓孩子免去過度競爭之苦。十二年國教應有如此新願景,才能使「新三十趴」較「舊三十趴」的意義有點進步!

fsj 提到...

私立大學退場 邁出第一步

【林志成/台北報導】2011-01-11 中國時報

立法院通過《大學法》修正案,賦予教育部強制整併國立大學權限。教育部表示,「不會霸凌學校要他們整併」、「目前沒有整併的口袋名單」,但當兩所國立大學有意願時,教育部會適時介入,並提供資源,促使整併案加速通過,協助大學整併辦法六個月內提出。

國立大學要整併,私立大學招不到學生可選擇轉型,大學法通過後,公立大學資源整合更容易,未來教育部擬修改《私立學校法》,私校只要轉型後仍維持公益法人性質(譬如養老院、文教機構),更是私立大學退場機制的第一步,本來要追補的土地增值稅可先「記帳」,等到以後改辦事業再移轉時一併繳納即可。這相當於提供私校第一次轉型的稅賦優惠,增加私校退場誘因。

國內少子化問題嚴峻,加上大學間資源沒有好好整合,昨天通過的《大學法》修正案賦予教育部強制整併大學的權力。但教育部高教司科長倪周華表示,「強迫的婚姻不會幸福」,還是會在尊重大學的前提下,促成合併案。

「教育部未來是扮演媒人,不是當公婆。」過去大學整併案都是由下而上,但在校務會議這關,就因師資、校區整合等問題難以解決,無法持續。未來如兩校有整併意願,教育部願意提供資源促成。

倪周華表示,大學進行整併,學籍系統、圖書館借書系統的整合,及不同校區需要交通車來連結,這都需要花錢。如果大學有整併意願,教育部會負擔這些經費。

過去嘉義技術學院與嘉義師範學院合併成嘉義大學、東華大學與花蓮教育大學合併成東華大學,教育大學都面臨被消滅的命運。倪周華說,兩所大學整併,最後要留什麼名字,由學校間討論決定。教育大學與一般大學合併後,原本師資培育工作還是繼續做,不受影響。

立委提到的台大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師大和台科大合併案,倪周華說,「他們都在只聞樓梯響階段」,未進入實質合併程序。過去國立體育大學和台北體育學院原本已經合併,後來因問題太多又分開,教育部也決定分十年追回之前補助合併的六千萬元經費。

※ 相關報導:

* 整併國立大學 教部有法強制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7808/112011011100049.html

因應少子化趨勢,並藉以提升國立大學的競爭力,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大學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賦予教育部強制整併國立大學的權限,預計台灣大學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師範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等校的整併案,將於三年內完成。



◆ 中美媽咪較優越?華裔教授掀中西對立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北京10日電】2011.01.11

MSNBC網站報導,西方媒體大談中國在政治、外交、經濟領域崛起,美國則日趨式微。這種中美之爭現在更擴及文化層面。

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8日為「全球媽咪戰爭」開了第一砲,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一文,表示「中國父母可以命令孩子功課全部拿A,西方父母只能要求孩子盡力」。

這篇文章摘自蔡美兒11日出版的新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她在文中試圖說明中國家庭何以能夠教養出這麼多數學、小提琴或鋼琴奇才,順利進入長春藤或其他頂尖名校。

這篇文章很快就成為「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大熱門,到10日已吸引超過1770篇評論,還有8萬5000人把它與臉書連結。

文中指出中國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質: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文中說,中國父母可能做出西方人無法想像的事情。例如,蔡美兒就不准兩個女兒外宿、和朋友出去玩、看電視或玩電動遊戲、自己選擇課外活動、有任何功課拿不到A、學習鋼琴或小提琴以外的樂器等等。

這篇文章讓西方讀者覺得不可思議,甚至以為這是諷刺文章。但是,許多人對文中的許多觀點感受深刻,尤其是美國華人。

有個來自大陸的華人說:「我看過很多對子女非常嚴厲的父母。像我自己,如果有功課沒拿到A,會被母親罰跪或賞以『爆栗子』(用指關節敲腦袋)。」

蔡美兒寫道:「中國父母要求孩子拿滿分,因為他們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到。」所謂的平庸或失敗並不存在,除非孩子是故意的。

另一個華人說:「我只記得青少年時期整天提心吊膽,怕母親發現我迷上一個男孩,怕考試考不好,怕她發現我撒謊。」

蔡美兒描述的中國父母的三大特質,或許造就出一些成功人物,可是也有許多人表示不以為然。

原在美國一家大公司服務的Ping Mong,曾協助從台灣招募人才。這些人大多來自最好的大學,很會讀書做研究,可是要他們從事團隊計畫卻有問題。他說:「他們只會讀書,缺少當眾做報告、談判和人際關係技巧。」

他表示教育當然很重要,可是也不能忽略完整的人性發展。許多人認為這正是中國式教養的缺點。

在中國社會,尤其是老一輩,父母很少表露感情。但是,在一見面就互相擁抱的美國社會成長,很快就會注意到父母從不抱你或親吻你。在注重積極鼓勵的社會成長,也可能令人懷疑父母為什麼只注意你的缺點和功課不夠好。

一個在美國出生的華人說,猶太母親與中國母親一樣,對孩子期望很高,也一樣注重功課,不過猶太社會至少接受心理治療。

接受心理治療就像失敗一樣,被許多華人視為見不得人的弱點,經常導致不幸後果。衛生福利部說,在各族群中,美國15歲到24歲的亞裔婦女自殺率最高,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要求功課好的壓力太大。

事實上,蔡美兒未必表示她教養子女的方式比較好。文中說,本文理應是談論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優於西方父母,其實這是關於苦澀的文化衝突。

許多人認為中西教養方式不必對立,父母大可集兩者之優點。

fsj 提到...

教孩子,可以不生氣!/我有不好的想法,如何能成為一個好父母?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1545

【文、圖/摘自《教孩子,可以不生氣!》/傑佛瑞伯恩斯坦博士著/原水文化出版】2010/09/16

沒有什麼會比父母對孩子所持的看法,對孩子會造成更深遠更重大的影響。

身為父母,我們都努力「喜歡」我們所「愛」的孩子。我用「喜歡」這個字眼,其意思就是指我們對孩子的思想、反應、態度和價值有著正面的感受。身為父母,我們喜歡孩子的行為,那種非常美妙的感覺,讓我們「形喜於色」。

但是,當我們不喜歡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時,我們就會失去那種溫暖、陶醉的感覺,而且會感覺不愉快。儘管大多數父母確實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當覺得自己對孩子懷著不太好的想法時,便感到相當困惑。

教養工作是極具挑戰的。回想起多年以前,我的孩子在清理他們的房間這件事情上,讓我很頭痛。當下我的感覺是,孩子並沒有照著我的要求來做,事實顯示他們並不遵從我的命令行事。我認為他們不尊重我,當時我感到很沮喪。因此,我從那個情境退出來,相信自己是個「知子莫若父」的父親,也是很能自我適應的心理學家,我找到最佳的應付技巧 我打電話給我的母親,向她求援。

也許因為我寫過很多本關於親子教養的著作,所以你認為我一定能夠輕而易舉地處理自己子女的問題,是嗎?喔,根本沒這回事。我必須很誠實地說,我和你一樣也曾經歷過難受的日子。雖然我深愛我的孩子,但是,仍需時時面對那些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憤怒念頭的挑戰。我要指出的是,教養子女的工作,從過去到未來一直是我所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工作。這真是一件充滿著愛的辛苦工作。當年,我跟母親分享的一些想法不斷地在我的腦海中縈繞不去!也許,你也知道,就像以下這些想法:

「他們從不知道要感激我對他們所作的一切。」

「他們都被寵壞了。」

「他們就是要把我給搾乾。」

「好,就讓他們這樣懶散下去,終有一天他們會得到教訓。」

「他們說,他們討厭我。也好,我再也不要對他們抓狂了。」

我還有一些很寶貴的東西可和大家分享,不過,你們也知道那會是什麼。那一天,我母親很專心地傾聽我絮絮叨叨的訴苦,也幫我平靜心情。當時,母親一直以他富有支持力而理性聲音鼓勵我,終於,我茅塞頓開──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的心情不好,但是我們都不會有意識地注意到自己的想法會對情緒動盪造成多重大的影響。而且,大多數的父母親也都忽略了自己對孩子的想法,無論好壞,會對孩子之於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可能產生的反應有多麼重大的影響。

※ 系列報導,詳見原站。

* 教孩子,可以不生氣!/擺脫破壞親子關係的九種有害想法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71550

1.「總是或從來不」的陷阱。2. 貼標籤。3.苛薄的諷刺。4.疑神疑鬼。5.有害的否定。6.過度情緒化。7. 嚴厲責罵。8.「你應該」如何。9.妄下注定失敗的結論。



◆ 大學生渴望自尊 遠勝過性愛、金錢

【Upaper╱中央社】2011.01.13

根據最新研究,年輕人渴望提升自尊遠勝過對性愛與金錢的追求。

俄亥俄州立大學及紐約阿普頓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發現,大學生認為受讚揚或考試獲得好成績,比起性的愉悅、領到薪酬、探訪好友或享用美食佳餚更棒。

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及心理學教授布希曼說,這項發現應對社會中自尊的角色更加關注。研究團隊領導人布希曼說:「說研究對象太過在意自尊,未必盡然,但我們發現,他們的確在意自尊勝過任何其它。」他說,他與研究團隊對這發現感到很訝異。



◆ 台灣只承認41大學學歷 大陸嫌少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琮盛/北京報導】2011.01.13

台灣宣布開放大陸學生赴台就讀,中共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重申,台灣只承認大陸四十一所大學學歷,顯然太少。大陸希望,台灣能取消對大陸學生的歧視性規定。

上周,台灣頒布大陸學生赴台的相關辦法。依照辦法,大陸學生無法取得台灣的獎學金、無法打工,甚至沒有健保。種種限制,可能影響到陸生赴台求學的意願。

對此,范麗青昨天在國台辦例行記者會上回應,且台灣設置了諸多限制,不利於兩岸教育交流合作進一步發展。大陸希望,台灣方面取消對大陸學生的歧視性規定,保障赴台學習的陸生正當權益,為他們在台學習和生活提供更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 相關報導:

* 全球科學版圖風水轉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1058&f_ART_ID=29595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五年(二○○二年到二○○七年)的《全球科學現況報告》,顯示出世界經濟實力的同步消長,已開發國家在科學知識上的領先地位,正逐漸受到新興國家的挑戰。一百多年來這種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的技術轉移模式,恐將成為歷史。

fsj 提到...

東協筆記-你的數學,靠白雪公主過關嗎?

【梁東屏】2011-01-15 中國時報

根據「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ISA)」二○○九年針對全世界六十五個經濟體所作的調查顯示,泰國學生的素質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以下,半數以上的學童欠缺基本的閱讀、數學技能。

更令人憂心的是,跟該組織於二○○○年所發表的報告比較起來,泰國學生的素質是呈現下降的趨勢。

對於泰國學生素質的低落,我的一位朋友倒是有親身的體驗。

朋友於六年前在曼谷觀光夜市裡開了一間小店,由於自己泰文不行,就請了位泰國小姐來幫忙看店。

她說自己是大學畢業。這一點都不奇怪,在泰國,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當店員的不在少數,甚至還有不少被外商包養呢。

她來上班不久,朋友就發現問題大了,因為她英文不通。她自己後來也對朋友說,「剛上班的時候,我見到外國客人進來,簡直不知該如何是好,心裡一直暗叫,『趕快出去,趕快出去』」。

呵呵,請了個希望客人趕快出去的店員。

不過這是朋友自己的疏忽,也怨不得別人。她原先是在斜對面的服飾店工作,招呼客人有模有樣,所以朋友才在她的老闆決定收攤後「挖角」,卻忽略了服飾店基本上是泰國本地客,而朋友的客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外國遊客。

可是既然請了,也不能這樣就解雇。所以朋友乾脆送她去語言學校「深造」,可是上了不到一個月的課,她就不肯再去,因為課堂老師老是愛點她問問題,她又老答不出,甚至認為老師故意出她洋相。

朋友跟她說老師的用意應該是鼓勵甚至逼迫她更加努力,可是她說什麼都不肯再去,急得甚至哭出來,朋友也只好作罷。

好在,朋友也在店理的時候,經常逮住有客人互動的機會進行機會教育,教她一些簡單的應答,這麼多年下來,她在英文方面大體上都可以應付了。

她告訴朋友大學時英文經常考零分,但朋友也一直沒問她是怎麼畢業的?直到最近才知道。

因為不久前店裡進來一位法國客人,她衝著對方說了句,「Bonjour」。她看到朋友驚訝的樣子,於是說,「我只會這一個」。

原來,她在大學時還修過法文。

她說她的法文跟英文一樣,幾乎每次都考鴨蛋,結果老師把她叫去,告訴她去找一套《白雪公主》的光碟。她說,「我找了好多地方終於找到,還滿貴的」。

結果,她的法文成績最後得到「A」。

朋友還笑著說,有次他把店裡的計算機換了一個,卻沒想到店員愁眉苦臉。

原來,先前的計算機有設定好的百分比計算法,但是新的計算機沒有,必須用簡單的算數去算出來,但是這位大學畢業的店員不會,給客人折扣時,她硬是算不出來究竟應該是多少錢?

朋友無奈之餘,只好再換回原先的計算機,「我跟她說,妳在大學裡的數學,莫非也是靠《白雪公主》過關的嗎?她一直傻笑」。

有那樣的老師,學生的素質怎麼會好?



◆ 廖玉惠:無趣又難看 小學課本別再說教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1/01/16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廖玉蕙昨天在一場以閱讀為主題的演講中,批評台灣小學教科書「無趣又難看」,「不吸引孩子」;親子教養專欄作家陳之華也說,從內容、插畫到編排,都有很大改進空間。

廖玉蕙是知名作家,也是小學教科書國語科的語文專業審定委員,她指出,如果教科書能兼具知識和情趣,比較能吸引孩子閱讀,但她批評:「出版社太弱了」,台灣最需要改革的是課本。她表示,現在小學教科書太嚴肅了,小學三、四年級課本出現議論文、修辭學等「孩子會喜歡嗎?」

廖玉蕙會後說,小學一到六年級的教科書都編得不好,無法深入淺出;且太嚴肅說理、故事太弱,很不吸引人。應該高價請人來做才對。

曾在北歐住過六年的陳之華說,台灣教科書和北歐很不相同,台灣的教科書很便宜,才五、六十元,比一般出版品便宜,北歐則不然,價格高於一般出版品,因此連插畫等都請知名插畫家來畫,品質很好。

她指出,住在北歐時,帶了台灣的教科書給女兒讀,當時女兒看了三、四年級的教科書,大女兒跟小女兒說,覺得課本「一直在說教」,要大家分工合作的內容就有三課。

陳之華指出,北歐的教科書插畫品質好,也很有故事性,能吸引孩子閱讀,台灣教科書不論在編排及內容、故事性上,都有很大改善空間。

國立編譯館館長潘文忠則指出,目前教科書開放民編,教科書業者根據課綱來編寫,為了替內容把關,教育部聘請審書委員會來審查。

他說,審書委員會有十三到十五位委員,包括學科及教育專家,還有現場老師等,如果教科書品質不好,也會被退回重編。



◆ 字詞辨正 教部:上網可查詢

中央社 2011-01-16

「琳琅滿目」還是「琳郎滿目」?教育部今天表示,中文字裡音同、義似、形近者頗多,容易造成混淆,協助民眾正確用字,部分語文工具書中提供辨似說明,歡迎民眾上網查詢。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中文字裡音同、義似、形近者多,造成不少用字的困擾,如「魯魚亥豕」,民眾容易將「魯」、「亥」誤寫成「魚」、「豕」。

陳雪玉說,造字原則「六書」中,轉注、假借即為就形音義的近同衍化造字,「互用」原來就是用字方法之一;不過,文字主要目的在於溝通及記錄歷史,這樣的「互用」仍必須以共同認知為基礎,才能有效傳達訊息,因此用字應該要依循共有規範,正確使用。

陳雪玉表示,資訊發達時代,大多利用電腦製作文件或寫信,在使用注音輸入法時,常因未在同音字中正確選擇用字,常常「琳琅滿目」寫成「琳郎滿目」,「百感交集」寫成「百感焦集」。

陳雪玉說,中文字最大的奧妙在於以形載義,誤用字無法明確表義,例如「琳琅滿目」原義是「美玉眾多」,引申用來形容「滿眼所見都是珍美的東西」,所以「琳琅」應為「玉」部,而誤用的「郎」字義為男子,「琳郎」則無法傳述「美玉」意思。

陳雪玉舉例,「百感交集」意指「各種感受交錯混雜」,「焦集」的「焦」則無法傳述此「交錯混雜」的意思;在形近混用的部分,「稗官野史」容易寫成「『裨』官野史」,若溯其用字源頭,「稗」為田中雜草,因此「稗官」指雜說。

陳雪玉表示,若能掌握詞語真正的意涵,也就能夠正確選擇用字;為協助民眾正確用字,教育部整理了較易混用的詞語用字,在「國語辭典簡編本」和「常用國字辨似」等網站語文工具書裡,提供了辨似字義的資料,民眾可多加利用。

fsj 提到...

美國研究念完2年大學 45%學生沒進步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1-01-20 中國時報

最近美國有些教育改革人士呼籲,美國應該生產更多大學畢業生,才能保持全球競爭力。但新書《學術漂泊:大學學習有限》(Academically Adrift: 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卻指出,近半數的大學生念完頭兩年後,學業表現看不出明顯進步。此說也引發美國高等教育價值的辯論。

《學術漂泊》由紐約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歐姆(Richard Arum)和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羅克沙(Josipa Roksa)合撰,書中數據主要來自一項針對廿四所大學、二千三百多位大學部學生的調查研究。該研究的資料之一,是這些學生在大一第一學期和大二結束時,兩次參加「大學學習評量」(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測驗的等第。

研究發現,四五%的學生念完頭兩年大學後,在批判性思考、複雜推理和寫作表達這三項主要學習指標方面,並無顯著進步。進一步追蹤則發現,經過四年大學生活,仍有三六%學生沒有顯著進步。

《學術漂泊》指出,會有這種結果,原因之一是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太寬鬆。據調查,這些學生有一半在前學期未修過需要寫廿頁報告的課程,有三分之一沒有修過每周須閱讀四十頁書籍的課程。

對於大學課程的輕鬆,剛在密蘇里大學念完大一的茱莉亞有親身體驗。她說,上學期她修的五門課程大多已在高中修過,有些比高中還容易,其中有三門課程是和幾百個學生在大禮堂合上。

歐姆說,大量頒發大學畢業證書並不能使美國經濟更具競爭力,還需要學生下苦功。針對外界批評,已有七十所大學校長承諾,要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程度並公布成果。

fsj 提到...

筆勝鍵盤 寫字有利學習

中央社 2011.01.21

研究顯示,用手寫字的小孩與學生,學習能力比打字的兒童和學生強。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從筆與書本轉換到螢幕與鍵盤時,某種東西顯然在大腦運作過程中被遺漏了。

做出這項結論的科學家表示,這是因為閱讀與寫字需要使用我們的一些感官。

用手寫字時,這個動作會在大腦的感覺動作區(sensorimotor)留下痕跡。這個過程有助於幫助我們認識字母。

只是觸碰鍵盤並打字,會在大腦產生不同反應,顯示這不會以相同方式強化學習機制。

在實驗時,兩組自願者被要求學習1種無人知道的字母。

每隔1週,他們記憶這種字母的表現,都會被紀錄下來。透過閱讀與寫字的方式學習字母,表現最好。

挪威史達溫格大學(Stavanger University)的閱讀專家曼根(Anne Mangen)教授與馬賽大學(Marseille University)的神經生理學家維里(Jean-Luc Velay),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Advancesin Haptics期刊。



◆ BBC:欽定版聖經章節 豐富英文用語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1.01.21

英王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Bible)出版至今已正式邁入第400個年頭,不僅是西方國家基督徒的必備書籍之一,目前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也正規模盛大的舉辦聖經書籍展覽,將展出歷史悠久的《古騰堡聖經》。BBC報導指出,聖經文法不僅深深影響現今英文口說與文字表達,許多主流媒體也喜歡在報導中引用《聖經》的章節。

英國老牌女演員溫蒂李察,過去曾形容某齣電影中女主角的善良行為是「The salt of the Earth.」(「世上的鹽」,出自《馬太福音》5章3節,表示有調和人際關係的功用),《太陽報》則曾曾引用《約伯記》中「give up the ghost」(表示絕氣的意思),來形容英超內Aston Villa球隊遇到困難仍不放棄的決心。

根據2009年杜倫大學的調查也發現,38%的英國民眾知道浪子的故事是出自《聖經》,語言學家克里斯多( David Crystal)經過多年研究後也發現,在現今英語用語中有多達257句子都是從欽定版《聖經》引用,並逐漸變成英語常用的慣用語。

包括《使徒行傳》17章的「Turned the world upside down」(意指攪亂天下的)、「The blind leading the blind」(表瞎子領路,出自《馬太福音》15章)、「No peace for the wicked」(惡人必不得平安,引用自《以賽亞書》57章)與「Take root」(往下扎根之義,出自《列王記下》19章),都是普遍與常見的英文用語。

英國史學家兼記者尼柯爾遜(Adam Nicolson)就表示,「欽定版聖經是英語中最具影響力的書籍,在長達300年期間內,扮演了英語文化涵養的試金石與英文意識的核心角色。」

同時,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為了紀念欽定版《聖經》問世400年,18日起推出規模盛大的聖經書籍與文獻展覽,長達5個月展覽期間不僅免費,也將對外展示目前歷史最悠久的活字印刷本《古騰堡聖經》。

fsj 提到...

5兆位數圓周率 日男創紀錄

【Upaper╱中央社】2011.01.22

日本長野縣50多歲的食品公司系統工程師近藤茂,去年8月把圓周率計算至小數點後5兆位,是先前紀錄的1倍,上周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他說,這純粹是出於興趣,他期待到7月能完成10兆位數的挑戰。

他告訴「中日新聞」說:「我真的要稱讚我的電腦,連續3個月任勞任怨地計算。」他與美國1名電腦系學生共享這份殊榮,這名學生寫出計算用的軟體,與近藤以電子郵件聯絡;近藤利用大賣場和網路上的零件組了台桌上型電腦,有2顆高階英特爾(Intel)處理器和20個外接硬碟,經過90天不停計算,近藤獲得了小數點後5兆位的圓周率數字,又花了64小時,用各種不同方法確認結果。

先前圓周率計算的世界紀錄,是由法國軟體顧問在去年1月創下,達小數點後第2兆7000億位數。圓周率數字據信永無止盡,圓周率在古埃及出現以來,為了計算出更精準的數字,已經成為歷代學者數千年來的挑戰。



◆ 圖解排灣族語 詞典傳承文化

【吳江泉/屏東報導】2011-01-22 中國時報

排灣族的族語長久以來靠語言及歌謠傳承,沒有一套完整的文字化來傳承保留原住民族語,屏東原住民部落大學校長蔣正信花卅年時間蒐集資料,終於完成三本以人體、動物、植物等不同主題的構造語文詞典,希望藉以傳承排灣族語文。

有人形容台灣原住民族語流失情形,正如急診室病人,危急和不確定性,彷彿下一站是加護病房。屏東原住民部落大學校長蔣正信(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希望把口傳式的語言轉化成文字,從族語中求得一致性,再編撰成圖解詞典。

蔣正信說,這種主題式圖解詞典,主要是從周遭最密切東西開始著手,第一本以人體器官構造為主,第二本就是原住民最熟悉食物山豬,第三本植物構造從四年前就種小米、玉米等傳統作物,從了解構造再逐一註解,未來每年要再發表一、兩本各種主題的詞典來傳承排灣族語。

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指出,排灣族語圖解詞典很有趣,排灣族語言在說樹,每個部位有各自發音,並不是堆疊起來語言,絕不重複,也顯示在原住民藝術文化獨領風騷,經常有獨特藝術創作在部落發生,縣政府將全力協助排灣族語完成文字編撰工作。



◆ 留住唸歌藝術 歌仔冊資料庫啟用

【洪榮志/台南報導】2011-01-22 中國時報

「我來唸歌lo,互你聽ali,無莫卻錢a,免著驚ae。勸恁做人擱著端正,虎死留皮a,人留名ae。」外界耳熟能詳的唸歌《勸世歌》,近卅年已逐漸失傳。國立台灣文學館邀集台語學者共同建置「台灣民間文學歌仔冊資料庫」昨日啟用,展現官方挽救唸歌藝術的成果。

台文館指出,台灣民間唸歌說唱藝術,表演時以月琴、大廣弦等樂器伴奏,用歌仔調如江湖調、七字仔調等,演唱一部長篇故事或史詩。其中,將唸歌內容文字化並印成書,就是歌仔冊,或稱歌仔簿,如描寫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的《台灣民主歌》、《周成過台灣》與《林投姊》等,是以往較為知名的歌仔冊。

台文館表示,台灣民間唸歌題材豐富、內容精彩,押韻又好聽,旋律也配合自然口語高低而起伏,不僅是早期農業社會中走江湖賣藥召集觀眾的熱場絕活,更是廣大民眾重要娛樂及知識來源。

鑑於歌仔冊是台灣民間文學的寶藏,具有語言、文字、戲劇等方面的價值。二年多前,台文館委託南台科技大學教授施炳華主持,邀集專家學者們建置「台灣民間文學歌仔冊資料庫」,迄今已收集七百多本歌仔冊及八位歌仔先傳記,並將其中五十二冊重要歌仔冊經由注音、註釋,上網供社會大眾欣賞,以挽救瀕臨失傳的台灣唸歌藝術。

fsj 提到...

陳綢阿嬤蓋少年學園 1.5億還差1000萬

【聯合晚報╱記者紀文禮/專題報導】2011.01.28

歷經痛苦化療近200次,堅強抗癌40多年的埔里良顯堂阿嬤陳綢,為了籌建占地近一公頃,能同時安頓近百名誤入歧途孩子,讓他們重新學習成長的少年家園,四處奔走募款,如今高達1.5億元的籌建經費,只還差1000多萬元就能達到目標,展現凝聚社會善念、善行的驚人能量。

本來是單純農家主婦的陳綢,39歲發現罹患大腸癌後,因緣際會到埔里鎮郊深山的凌宵殿潛修,癌病也在悟道和持續就醫下獲得控制。

5年後她變賣家產,先後創立玉清宮良顯堂等13座廟宇,並開始號召家庭婦女合力做粿、包粽義賣,以良顯堂慈善基金會名義濟貧、救助弱勢、義診行善,甚至跨越宗教畛域,幫助埔里基督教醫院籌募擴院經費800多萬元,埔里榮民醫院現在使用的病友復康巴士都是良顯堂所捐贈。

救孩子 得從變壞前就開始

震撼全台的白曉燕案發生後,陳綢阿嬤很擔心當基層警員的孫子執勤安全,她開始深思,進而警覺「要救孩子得從變壞前就開始」,於是成立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全心投入輔導行為偏差青少年。

陳綢阿嬤不僅募捐1300多萬元,協助南投家扶籌建兒童館及埔里家扶學園,更成為家扶及南投地方法院輔導所謂「非行少年」的志工。但陳綢阿嬤拒絕這四個字用在她輔導的孩子身上,因為陳綢阿嬤最不捨「一時踏差」的孩子,就這樣被貼標籤。

四年前,她一舉籌募4500萬元,建成良顯堂陳綢兒童及少年服務中心,引進暨大學生擔任志工,為埔里弱勢家庭孩子課輔,不久她再捐出近一公頃土地,籌建陳綢少年家園。

聽到還有學校陷入要不要能力分班的爭議,陳綢阿嬤第一個反應是「不要再製造放牛班了」,最近她更在省主席林政則去探訪時,希望政府協助陳綢少年家園的孩子,讓少年家園能聘用老師入園教學。陳綢情真意切,眼眶泛紅,為孩子請命之情令人動容。

她說,曾犯錯的孩子,在陳綢少年家園不怕再被歧視,但是走進校園,被貼標籤,被以異樣眼光排擠敵視,卻連她也無能為力。

陳綢阿嬤說,「孩子需要的,是永遠的照顧與關心」,不能說政府補助期限到了就不管了,因此她發願再蓋一座能讓誤入歧途孩子身心安頓、學得一技之長、有尊嚴自信的成長環境的家園。

超級任務 四處奔走募款

籌建「陳綢少年家園」這個超級任務,最初預算就高達9100萬元,等到97年建築執照申請下來,在建材價格飛漲下暴增到1.5億元,扣除政府補助及良顯堂自籌款,資金缺口一度高達7000萬元,從不向人訴苦的陳綢阿嬤,馬不停蹄的到處辦募款餐會,壓力之大,非外人所能體會。

最近,良顯堂用來接待賓客的一套原木桌椅本來是有人送給陳綢阿嬤的紀念品,她拜託南投縣長李朝卿代尋買主,沒想到竟賣了80萬元。陳綢阿嬤說,「她一直很缺錢,卻不怕沒有錢」,因為她相信少年家園的理想,會有很多有錢的人、企業家一起來共襄盛舉,畢竟這麼困難的任務,現在就只還差1000多萬元了!



◆ 高中生販毒 邊上課邊接單

12毒販 6個高中生

自由 2011.01.28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你要調『貨』喔!我正在上課啦,我們待會兒約個地方見!」以黃永富為首的校園販毒集團,採老鼠會方式將毒品滲入校園,昨天落網的12名販毒者當中,就有6名是高中生、1名醫專生,檢警監聽赫然發現,涉案學生一邊上課,一邊講電話接單販毒,不禁搖頭問,「這些學生到底是來讀書,還是來賣毒的!」

主嫌下線多未成年

檢警指出,21歲主嫌黃永富目前休學,原本寒假結束就要復學,該校園販毒集團可能是國內最年輕的販毒集團,旗下販毒成員一半以上都未滿18歲,黃嫌取得二、三級毒品之後,再由下線將毒品販賣到校園內,手法完全參考老鼠會、直銷方式,下線則是從販毒數量及更下線人數抽取利益。這個販毒集團不只深入校園,底下還有專人分別負責經營網咖和酒店、電玩店等販毒網。

直銷販毒 荒廢課業

檢警監控過程中發現,犯案青少年因為加入販毒下線,課業荒廢、動輒蹺課,還簽賭職棒。專案人員表示,這些販毒學生平日多選在下課後與晚間交易毒品,假日則是交易尖峰時期,買毒電話幾乎從早接到晚。令人訝異的是,平時上課時間,這些學生毒販也照接來電,不時告訴買家「我正在上課啦!我們待會兒約在哪裡見!」如果對方急著要買毒,就遙控在外的中輟生外送毒品,讓專案人員訝異,「這些學生來學校根本不是來讀書,而是來販毒的!」

苗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林李嘉和檢察官黃智勇,昨凌晨指揮新竹市警第一分局、海巡二四大隊等單位在苗栗地區拘提29人,其中,12人來自販毒集團(6人是同一所高中同學,一人為醫專學生),另外17人則因吸食K他命被列為證人,緝毒行動一共起出100多顆搖頭丸,以及600多公克K他命。



◆ 親子天下》洪蘭:教導女孩,就教了下一代

作者:洪蘭  出處:天下雜誌456期 2011-01-28 中時樂活

為了保護孩子,女性遇到危機時會先想辦法結盟。也因此,當你教育了一個女童,你就教育了整個家庭和下一代。

自從一九九二年義大利的帕馬(Parma)大學團隊在猴子大腦中找到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後,我們就看到了「人溺己溺」這個高貴同理心背後的神經機制,了解人為什麼肯把他省吃儉用的錢捐出來給別人用了。

美國有位黑人女士把她畢生替人洗衣的錢捐給了南密西西比大學作獎學金,她的十五萬抵得上別人的一百五十萬,因為那是她一分一厘辛苦攢下來的錢。記者 訪問她時,發現八十七歲的她沒有車,每天得走一英哩多去買菜,問她何不先替自己買部車時,她說把錢花在不需要的東西上是個愚蠢的行為,她只念到小學六年 級,她希望別人可以有機會念書,不必洗衣度一生。她的故事跟最近台灣的陳樹菊女士很相似,都是自己過得很節儉,卻很慷慨地去幫助別人。這真是一個高貴的情 操,但是男生女生在同理心的策略上被發現有些不同。

美國南加大的研究者請男女受試者躺在核磁共振中,將手插入冰水裡,然後給他們看憤怒的面孔(人對憤怒的表情特別敏感,受虐兒對憤怒表情的辨識比正常 人快了二十毫秒),再掃瞄他們的大腦。結果發現手插入冰水中的男生,大腦處理臉部的區塊活化得比手插在溫水中的控制組低,顯示在壓力下男生評估對方表情的 能力下降了;相反的,手插在冰水中的女生對憤怒臉的處理反而比控制組的強,而且她們掌管情緒的迴路也更為活化,表示她們對別人臉上表情分辨得更好,還產生 了同理心。

這個性別上的差異有演化上的關係:男生跑得快,看對方生氣了,馬上評估自己打不打得贏,如果打不贏,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跑了。既然跑掉了又何必在乎 他有多氣?但女生身上可能懷有胎兒,背上可能揹有幼兒,跑起來不是那麼俐落,所以女生會先想辦法結盟,把危機化解掉。在原野上,沒有母親的羔羊是活不過明 天的。一個撒哈拉沙漠部落中的女孩,她的母親得痢疾死了,族人在埋葬她母親的同時,竟然把她未滿一歲的幼弟也一起埋下去,因為沒有了母親反正活不成,她等 族人走了後,偷偷把弟弟挖出來,抱著他穿越撒哈拉沙漠逃離部落。我們看到許多母親捨己救子的新聞,母親知道孩子是自己生的,有自己的基因,不像父親常不能 確定孩子是不是自己基因的延續,所以大腦對同理心演化出不同的回應方式。

過去好幾個實驗都發現女性韌性強,雖然體力不及男生,其實是家庭的支柱,如果母親好、父親不好,孩子不太受影響;但是父親好、母親不好,孩子就變壞 了。所以聯合國不斷提倡女童的教育,因為教育一個男童,你教育的只有這個男童,但當你教育了一個女童,你教育了整個家庭和下一代。沒有孟母三遷,怎有亞聖 孟子;沒有岳母刺字,怎有武聖岳飛。

fsj 提到...

青少年睡眠問題與自殺相關

路透 2011/01/29

(路透愛達荷州薩爾門28日電)美國研究人員指出,曾有自殺念頭、或自殺未遂的青少年,孩童時期可能有睡眠障礙。

參與研究的愛達荷州立大學(Idaho State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馬利亞‧王(Maria Wong)表示,這項發現應該能協助父母、師長及其他人發現有自殺風險的青少年。

他表示,相較於自殺行為或想法,青少年往往比較願意提及睡眠問題,因此大人能利用這個當作開場白,討論或觀測潛伏在睡眠背後更嚴重的問題。

這項研究的對象為密西根280名男孩以及112名女孩,追蹤時間從他們12至14歲開始到15歲至17歲間。

受試者必須回答他們是否曾作惡夢、感到疲憊或難以入睡;也被問及是否曾割傷自己或其他自殘的行為。

研究發現,15至17歲曾有自殺行為的青少年,60%在12至14歲時有睡眠障礙;曾想過自殺的青少年,47%在孩童時期也有睡眠問題。

然而,沒有自殺想法或行為的青少年,只有26%在12至14歲時有睡眠問題。

這項發現和先前1項針對成年人睡眠問題的研究結果一致,這項研究指出,成年人睡眠問題和自殺行為之間有很大關連。



◆ 砍教育經費 紐約市裁上萬教職

中央社 2011.01.29

紐約市市長彭博(MichaelBloomberg)表示,如果州政府砍掉10億美元教育經費,紐約市的學校最多將會損失2.1萬名教師。

彭博在WOR電台中表示:「聽聞紐約州的教育經費會減少,而紐約市部份的經費會被刪減10億美元。這10億美元代表我們要裁減1.5萬名教師,先前我們進行預算削減時就已裁掉6000名教師了,有些人員是自然縮減。」他每週固定會上WOR電台進行訪談。

紐約市面臨24億美元的預算赤字,彭博預期2012會計年度預算有675億美元。彭博曾表示,他認為紐約州州長古莫(Andrew Cuomo)為了縮小州政府100億美元的預算缺口,將會刪減紐約市的教育經費和醫療補助10億美元。今年州政府約有1350億美元的預算。經費遭削減後,紐約市的預算缺口恐擴大至約44億美元。

彭博去年11月宣布各項計畫時表示,紐約市勞動人口達30萬人,將於2012年6月30日前減少1萬個工作機會,其中有6200人會遭解僱。彭博本月與紐約市議會協商後,又釋出數百個工作機會。根據去年11月彭博公布的預算書,將減少6166個教職工作機會,且有4300名教師會遭解僱。



◆ 高關懷少年 親子捏陶「話多了」

【聯合報╱記者鄭國樑/八德報導】2011.01.30

八德警分局高關懷青少年,昨天安排鶯歌親子陶藝體驗之旅,參觀老街、學習捏陶,讓家長有機會和孩子多聊聊,「(兒子)在家一天話也沒那麼多」,一位母親覺得體驗活動很有意義,有助增進親子關係,拉近距離。

八德警分局規劃的鶯歌之旅,有些孩子不想和家長同行,或家長藉口沒時間陪孩子,都由員警一一溝通,力勸把握這段「不一樣」的時間,總算有少數家長答應陪同。

這場名為「高關懷青少年─陶藝文化親子遊」活動,有120人參加,除了參觀老街,警方還安排大家到鶯歌「新泰源藝術工坊」,體驗捏製陶器的樂趣。

製作陶藝以分組進行,青少年不但要學會捏陶,還要彩繪,有人捏陶笛,有人製作馬克杯,一切都DIY,陶藝老師也全力教導,讓他們感受擁有一技之長和努力的重要,明白用功學習才能有收穫。

分組時,家長和孩子必須討論如何設計作品,還要仔細記下老師教的方法,甚至上色也要分工,家長老花眼,就把細膩的工作交給孩子,彼此互動頻繁,「工作」之餘,也會聊學校、同學,縮短了彼此的距離。

警方也安排法律、婦幼安全、預防被害、被詐搶竊和交通安全宣導,介紹完還有獎問答,青少年興致高,頗有寓教於樂的效果。八德警分局長詹永茂表示,陶藝文化親子遊效果不錯,一定能有好成果。



◆ 玩刀槍長大的孩子

【陳穎柔】2011-01-30 工商時報

■除了真槍實彈的戰爭暴力,伊拉克孩童亦活在被玩具槍射傷的陰影之中。

■Children here live amid the impact of real violence,both on the news and in their neighborhood.

在伊拉克隨處可見真槍和軍用裝備,而首都巴格達的玩具市場裡就有各式各樣的塑膠製武器,比如玩具槍、坦克車、刀子,甚至是消音器,無形中,伊拉克孩童基礎軍事訓練萌芽得早。

伊拉克衛生部心理健康國家顧問阿布杜拉札克醫師認為,政府有責任讓玩具武器匿跡,這些玩具降低孩童跨入真實暴力階段的門檻,因為他們每天都能玩槍。

衛生部本身並無權規範玩具販售,但已在鼓吹政府對所有玩具武器下禁令。目前,衛生部把重心放在一款能擊發塑膠子彈的塑膠空氣手槍,很多伊拉克小男生都有這款便宜玩具,至今已造成數百起眼傷病例,甚或實際病例已有數千。

塑膠子彈 打傷眼頻傳

伊拉克主要眼科醫院Ibn al-Haytham醫院的技術部門主任泰伊醫師也參與呼籲禁售玩具槍的行動,他有個5歲病患在宰牲節那天和鄰居玩耍時遭玩具手槍打中眼睛,表面雖然無恙,但這個名叫穆斯塔法的小男生長達7天哭鬧,而且難以入眠,於是被父親帶到醫院求診。經過檢查,泰伊醫師在他的眼球和眼窩間發現一顆小豌豆大小的黃色塑膠子彈。

穆斯塔法算很好運了,泰伊醫師看過多起因同樣塑膠子彈造成的嚴重眼傷病例。

宰牲節5日假期,大人會給小孩子錢去買玩具,泰伊醫師表示,玩具槍造成的眼傷病例,他常常一天就看了數起,有的嚴重到要動手術。於是去年他就上電視宣導父母不要買槍給小孩。

泰伊醫師指出,問題不在買這些玩具父母,而是出在進口這類玩具的生意人,因為這類玩具很流行,所以若小孩子堅持,父母便無法抗拒,他就見過射程達45公尺玩具空氣槍。

一位匿名的醫院病房女總管認為,生活中真實恐怖場景太多了,所有危險玩具都應被禁,鞭炮也一樣,她現在看社區小孩拿槍互射,會大聲斥責。

在巴格達Karada街的市場內,可擊發子彈的玩具槍每支最多賣8美元,生意人表示,玩具槍是最搶手玩具。當地生意人胡森不賣可擊發子彈的玩具槍,他表示,暴力文化成了強勢文化,小孩不再對益智遊戲感興趣,他們只想玩能展現權勢和暴力的遊戲。

暴力世界 養出暴力小孩

Yarmouk社區的小學老師音絲提薩表示,以前學生會請老師幫忙解決衝突,現在很少這樣做了,他們傾向訴諸拳頭,學生打架的頻率比以前高。

禁售玩具武器必須眾多部會一起採取行動,否則難以達成。伊拉克貿易部正與公衛專家研議對部分進口玩具下禁令事宜。

眼睛被射傷的男孩穆斯塔法不再跟射他的鄰居講話,他說以後要當眼科醫生。他的父親拉阿德表示,他有試著說服鄰居不要讓小孩玩槍,但徒勞無功,他認為槍是會傷人又不文明的玩具,他也不帶玩具槍回家給小孩,然而他認為自己的兒子將在尚武文化中成長,小孩看過檢查哨、看過軍人把車擋下來,軍人有槍、有權展示權勢。

真槍和假槍充斥的童年,將使小孩子更加有可能接受槍桿子出權力那一套。阿布杜拉札克醫師表示,短期而言,這會讓小孩在家在校更加暴戾、更加殘忍,長期而言,這將更加鼓勵他們參與涉及武器的冒險行動,更禁不住要去當警察,或犯罪,或加入恐怖組織。



◆ 父母再婚日久生情 兄愛上妹結婚

TVBS 2011/01/29

高雄傳出有一位女子,20歲時,和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突然「看對眼、聊得來」,進而交往結婚,宛如真實版的偶像劇「惡魔在身邊」,這名女子是在5歲左右,跟著媽媽改嫁,當時繼父家中已經有2女1男,15年後突然愛上哥哥結婚生孩子,親友祝福,而從法律面來看,律師說,只要沒有血緣關係,真的要結婚誰也攔不了。

偶像劇對白:「相聚的美好感覺,總是特別美好短暫,阿猛,就會飛往義大利,因為在媽媽和叔叔的婚禮之後。」

偶像劇,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因為父母結婚,住在同一間屋簷下,從一開始的不對盤,到後來相戀結婚,這樣情節,真的就發生在現實生活中。

20多年前,帶有2女1男的爸爸再婚,當時跟著媽媽改嫁的獨生女,是年紀最小的妹妹,4個孩子相處同一屋簷下,直到5年前,妹妹20歲了,和退伍的哥哥聊當兵的事情,才發現這沒有血緣關係,相處了15年的哥哥,很談的來,最後擦出愛的火花,進一步交往結婚。

律師連立堅:「如果有收養通婚的這兩位兄妹,他們是有法律上二等旁系血親關係,這種情況之下,要先去辦理中止收養關係。」

透過法律面解釋,只要沒有血緣,男女要結婚不是問題,如果雙方有收養關係,就必須先中止收養,才能論及婚嫁,結婚後,公公婆婆還是原來的爸爸媽媽,關係微妙,但還是一家人,只是親上加親。

fsj 提到...

霸凌生被移送 家長也要接受輔導

自由 2011.02.02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天公布防制霸凌海報、貼紙,並提出二月十六日全國同步宣誓反霸凌的行動方案,目前已有十二個縣市長當天將親赴學校宣導。教育部強調,家長要負起管教孩子的責任,如果孩子因霸凌而移送少年法庭,可裁定家長需接受八到五十小時的親職教育輔導。

去年底陸續傳出多起校園霸凌事件,引起社會重視,教育部訂定開學第一週為「友善校園週」。

全台中小學 2月16日反霸凌

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昨天表示,二月十六日上午八時全台的中小學將共同反霸凌,已有十二個縣市長當天將親赴學校宣導,包括新北市長朱立倫、新竹市長許明財、苗栗縣長劉政鴻、南投縣長李朝卿、彰化縣長卓伯源、嘉義市長黃敏惠、屏東縣長曹啟鴻、宜蘭縣長林聰賢、花蓮縣長傅崐萁、台東縣長黃健庭、金門縣長李沃士、連江縣長楊綏生。

吳財順強調,孩子在學校霸凌,家長也有責任,如果學生違規情節重大,經過學生獎懲委員會討論議決後,交由家長或監護人帶回,每次帶回管教最多五天。

此外,如果孩子霸凌移送少年法庭,依少年事件處理法,可裁定家長需接受八到五十小時的親職教育輔導,拒不接受者可以罰三千元至一萬元的罰鍰,並得連續處罰,甚至公告家長姓名。

罰站反省 每日不得逾2小時

吳財順重申「零體罰不等於零管教」,老師除了可採取記功、嘉獎、表揚等「正向管教」外,也可透過「一般管教」,包括口頭糾正、調整座位、要求學生口頭道歉或書面自省、課餘從事公共服務、靜坐反省、站立反省等做法,但這些管教仍必須符合「比例原則」,例如罰學生站立反省,每次不得超過一堂課,每日累計不得超過兩小時。



◆ 安全椅安全帶 兒童乘車才及格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11.02.02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統計,去年共發生兩百四十一件兒童事故傷害新聞,總計導致五十九名十二歲以下兒童死亡,超過一千三百名兒童輕重傷。靖娟基金會呼籲家長加裝兒童乘車安全措施,春節出遊才能「有繫有保庇」。

靖娟基金會票選去年兒童安全十大新聞,發現危及兒童安全的事件之中,以交通事故四成最多。票選結果以去年九月苗栗縣發生家長誤將兒童安全座椅錯放前座,車禍發生時無法發揮保護作用,最後導致男嬰不治的案例,成為最需要再次提醒家長注意的十大新聞之首。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研究發現,成人若抱著十公斤重的孩童坐在時速四十公里的車上,一旦發生碰撞意外,會因人體慣性作用,使孩子瞬間以三百公斤的力道向前衝,「大人根本抱不住小孩」。日本研究指出,後座未繫安全帶的車禍事故死亡率,為有繫安全帶的五倍。

林月琴指出,靖娟近年呼籲兒童乘坐汽車時,在後座應繫安全帶,四歲以下幼童需使用汽車安全座椅。四歲到十二歲兒童,應以安全輔助椅或成長型安全座椅,墊高乘車坐姿,才能加強乘車安全。

春節假期為開車返鄉、出遊高峰,靖娟基金會指出,去年就發生五起倒車撞死幼童的類似悲劇,呼籲家長在停車後應遵循成人與孩童一起下車的原則,以免發生兒童先下車,落入倒車死角的危險意外。

fsj 提到...

高學歷高失業 逼學士上街頭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1.02.07

中東爆發反政府示威風潮,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失業年輕人走上街頭,這要歸因於一個中東的普遍現象:政府大肆興建大學,鼓勵年輕人受高等教育,卻無法解決失業問題,學歷愈高,失業率愈高。

華爾街日報報導,25歲的雅布里是葉門巴士司機的兒子,響應葉門政府號召讀石油工程,進入哈德拉茅科技大學就讀。石油部長還蒞校鼓勵學生並承諾就業。

但雅布里去年以第5名畢業後,一直找不到工作,有限的工作機會都被有關係的人搶走。現在他在首都沙那與另外兩名失業大學畢業生擠在一間單人房。雅布里說:「我原本有夢想,現在全破滅了。」

國際貨幣基金(IMF)經濟學家阿布迪和嘉爾格最近撰文指出:「這令人驚訝。在中東和北非,學歷愈高,失業率愈高。」這與美國情況相反。

埃及的大學生過去幾十年持續成長。1990年,大學學齡的埃及人有14%上大學,到2008年增加到28.5%。埃及擴建學校,歐洲大學也到埃及開分校。但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埃及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尤其是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生。」企業反而抱怨找不到具備技術的人才。

在埃及、約旦和突尼西亞,大學畢業生有七分之一失業,許多人降格以求。世銀報告撰寫人艾辛說:「創造就業的速度趕不上大學擴張速度,因為這些國家的改革不夠大,速度不夠快。」

中東與其他開發中國家明顯不同,第一,中東出生率高於東亞和拉丁美洲,有更多人要找工作。第二,中東經濟成長不夠快速到吸收新勞工,埃及有8000萬人口,需創造940萬工作機會雇用失業者,IMF估計每年經濟成長10%才能辦到,但埃及每年僅成長6%。第三,年輕人失業嚴重,埃及失業率8.9%,但 25歲以下失業率達25.4%。

更重要的,中國和其他繁榮經濟體發展私人企業,埃及還僵化地固守國營企業。除了農業外,七成勞工為政府工作。



◆ 胡晴舫:虎媽鷹父大評比

【聯合報╱胡晴舫】2011.02.07

華裔美國人蔡美兒自稱「虎媽」,以全天下中華母親之名,寫了本個人育兒經,正值美國經濟衰退、中國崛起之餘,觸動了敏感神經,因而全美騷動。

據她的說法,世上分「中式母親」及「非中式母親」兩種母親,而她的書就是要解釋「為何中式母親更棒」。

她驕傲地告訴她的美國同胞,身為中式母親的她逼迫孩子練琴六小時不得間斷,嫌棄退回女兒親手繪製卡片,不准玩耍,不准去朋友家過夜,無權挑選興趣科目,罵她們「垃圾」。蔡美兒自認育兒成功,證據就是女兒得獎多多。

可以想見此書一出版立刻引起諸多批評,甚至嫌惡。有位亞裔美國女孩在網路留言,「這本書引發我生理上的痛苦。」多年來,亞裔美國族群努力想要打破他們社會箍制在他們頭上的刻板印象,而今,一本書又把他們送回原點。在其他美國人眼中,他們再度成為一群乖乖牌,追逐成績單就像一個國家只追逐經濟數字,講究技巧,不重創意,只喜歡賺錢,不跟除了自己家人以外的人相處。

真正令人困惑的,其實不是蔡美兒的嚴苛育兒法,因為全世界中產家庭都灌注全力以求孩子成龍成鳳,恐怕還是書中透露出來的單一功利主義。雖然她是道地美國人,她以中華母親名義說出來的話,多少讓太平洋另一頭的正宗中華社會不得不照進鏡子裡,仔細檢驗自身靈魂。

不問我的成就對社會有無意義、我的技能對世界有無幫助,及我的快樂是否也促進人群幸福,虎媽教誨孩子,社會不重要,閉門讀書,專心通過你的證照教育最要緊。社會將聆聽你,因為你有獎杯,而不是因為你的音樂打動了他們。這跟台灣監察院長王建煊罵「大學生打工笨死了」有異曲同工之處。

身為法學教授,蔡美兒提起當年念書時,她「從來不在乎犯人的人權,當其他學生質疑法條,我只想記下重點,趕快背起來。」她不信獨立思考,全盤接受現有體制,表現出一種對世界不感興趣、只求獨善其身的態度,果真隔岸照亮了中華社會的共通困境:我們總是擁有無數優秀個體,總加起來之後,這個集體卻宛如一盤散沙地不怎麼樣。

而且,若照「虎媽無犬女」邏輯,菁英模子只有一副,萬一出了犬子,甚至長頸鹿、河馬或倉鼠,虎媽該如何自處?台灣校園的霸凌現象,難道不是那些被放棄了的孩子對成人社會加諸於他們身上的「暴力」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變相反抗?

蔡美兒用生肖老虎形容她所謂的中式母親,因為老虎兇猛,威震八方。她護照上的那隻老鷹也屬猛禽類,平時遨遊高空,卻依然令地面動物感到膽怯。當老虎腳力勇健,老鷹展翅就翱翔萬里,飛在世界的制高點。

倘若真有虎媽這回事,也許她們該教導孩子,不要只做一隻孤芳自賞的老虎,學習與其他動物相處,與團體協心,付出友誼與同理心,所以當上萬獸之王時,不會誤認這是你練出一身筋肉的報酬,而是一分可敬高貴的社會責任。(作者為作家)



◆ 漢字書寫邊緣化 近四成提筆忘字

【楊明暐/綜合報導】2011-02-07 中國時報

中國大陸第二屆全國學生規範漢字書寫大賽優秀獲獎作品展,最近在北京舉行。隨著電子時代到來,漢字書寫逐漸被邊緣化,幾乎面臨傳承危機,專家呼籲應盡快制定中小學生漢字書寫標準。

據大陸媒體報導,一項針對書寫的網路調查顯示,三七%的人經常提筆忘字,甚至很多不難的字都忘了怎麼寫;二二%的人要寫字時首先想依靠的是電腦,而不是筆;一六%的人覺得除了自己名字寫得還行,其他字基本沒法看;一三%的人聽課或是開會,最怕的就是記筆記。

硬筆書法家袁強表示,一九九○年代,能寫一手好字是很光榮的事。當年他任教的硬筆書法班十分熱門,學生數以千計。那時他一周要教五十多個班。如今,袁老師每周只教兩個班的學生,人數不到七十人,令他非常感慨。

袁強分析,現代人寫字機會越來越少,特別是電腦普及後,幾乎沒機會用筆寫字,且現代人對傳統書寫缺乏重視。很多家長讓孩子上數學班、英語班,但不會讓他們上書法班。學校的寫字課也多被其他科目佔用,學校老師不再強調寫字,甚至自己都不再寫板書,改用電子文件,使學生失去了學寫字的榜樣。

專家建議,為保護漢字書寫,有必要制定中小學生漢字書寫考核標準,讓學生重視書寫;提高教師板書能力,作為學生的榜樣;成立公益性質的漢字書寫指導中心,指導更多人寫出漂亮的漢字。



◆ 法國挪威最新研究紙筆學寫字 效果勝電腦

【閻紀宇/綜合報導】2011-02-07 中國時報

數位時代來臨,電腦成為教育的神兵利器,許多小朋友還沒學會寫字,就先學會敲鍵盤。不過法國及挪威兩家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就學習效果而論,攤開紙、拿起筆,塗塗寫寫才是王道。

研究領導人、挪威斯塔萬格大學(University of Stavanger)的曼根(Anne Mangen)教授指出,從書本轉換到電腦、從手寫轉換到鍵盤輸入的過程,顯然會漏失某些重要的感官認知要素。例如在手寫時,動作與觸摸帶來的訊息回饋,顯然就多於敲擊鍵盤。

曼根與法國馬賽大學(Marseille University)的神經生理學家維雷(Jean-Luc Velay)全面分析現有的兒童學習實驗,獲致這項「鍵盤不如紙筆」的結論。

論文刊登於最新一期的《觸覺學進展》(Advances in Haptics)。

其實不僅兒童,成人的學習也是如此。一項研究找來兩組成年受試者,讓他們學習一套全新的字母,一組使用紙筆,另一組使用電腦,一段時間之後進行一系列測驗,結果紙筆組大獲全勝。

研究人員指出,手寫會在大腦職司感覺動作(sensorimotor)的「布洛卡區」(Broca)留下所謂的「動作記憶」(motor memory)印記,幫助學習者藉由視覺辨識知他寫下的文字,並強化記憶這些文字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顯示「寫」與「讀」兩種活動看似不同,其實有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