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8

關於 NASA 航海家任務的五件事

Five things about NASA's Voyager mission
http://www.physorg.com/news/2011-04-nasa-voyager-mission.html

April 27, 2011

(PhysOrg.com) -- 這裡有五項事實與 NASA 的雙胞胎太空船航海家一號與二號(Voyager 1 and 2)-- 深太空中持續運作最久的太空船 -- 有關。航海家由 NASA 的 JPL 所打造,該實驗室持續操作二艘太空船。


距離最遠的太空跑者

航海家 2 號在 1977 年八月 20 日升空,航海家 1 號則約在二週之後的九月 5 日升空。自此之後,太空船就沿著不同的飛行路線以不同的速度航行。現在,離太陽大約 174 億公里並朝向星際空間飛馳,航海家 1 號是有史以來離地球最遠的的人造物體。航海家 2 號離太陽約 142 億公里。


現在你能聽見我嗎?

二艘太空船仍持續向 NASA 的 Deep Space Network 傳送周遭的科學資訊。一束來自地面的訊號,以光速前進,朝航海家 2 號單向前進,大約要花 13 個小時才能到,而航海家 1 號則需 16 個小時。


行星旅行

航海家任務的頭五年包括靠近探索木星與土星、土星的環以及二顆行星的最大月亮。在探索成功後,該任務獲得延展,而在二任務之間,這二艘太空船探索了我們太陽系所有巨大的外部行星 --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9 顆衛星以及這些行星所擁有的環系統與磁場。

目前的任務,航海家星際任務(Voyager Interstellar Mission),計畫要探索我們太陽系的最外緣,且終將離開我們太陽的日球(sphere,這裡應指heliosphere)影響並進入星際空間 -- 恆星之間的太空。


黃金唱片

這二艘太空船在黃金留聲機唱片上攜帶來自地球的錄音訊息。黃金唱片是寬 12 吋、鍍金的銅盤。一個由已故天文學家 Carl Sagan 為首的委員會為 NASA 選擇唱片內容。這些唱片是文明的時間膠囊,而航海家將它們帶往其他恆星系統。它們包含影像與自然聲音、55 種語言的口語祝福以及選自不同文化與年代的音樂。


前所未至之處

航海家 1 號已經抵達一處遙遠的地點,那位於我們太陽系的邊緣,在那裡向外吹拂的太陽風止息。最新的里程碑是,航海家 1 號在進入星際太空之前通過日鞘(heliosheath,日球的外殼層)。星際太空始於日球層頂(heliopause),而科學家估計航海家 1 號大約在 2015 年就會通過此一邊境。

※ 更多關於航海家任務的資訊請見: http://www.nasa.gov/voyager

航海家太空船 30 週年慶
航海家 2 號發現太陽系外型「凹陷」
Ulysses:太陽系的防護正在降低
IBEX 建立太陽系邊緣全天圖
Fermi 新發現:雷暴雨將「反物質」擲出太空

5 則留言:

fsj 提到...

AMS二號 探索宇宙爆炸之謎

【李宗祐/台北報導】2011-04-27 中國時報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央研究院士丁肇中主導,美義德法和台灣等十六個國家合作的「反物質太空磁譜儀(AMS)二號」,經歷十三年研發,敲定廿九日(周五)由美國「奮進號」太空梭發射升空,載運到美俄「國際太空站」安裝,展開為期三到五年科學任務,探索宇宙大爆炸之謎。

一九九四年,丁肇中向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提出AMS計畫,以永久磁鐵製造的質譜儀在「國際太空站」建立人造磁場,「捕捉」在外太空漫遊的反物質粒子或暗物質。科學家相信,若能成功偵測反物質或暗物質粒子的存在,就可以解開宇宙大爆炸之謎及黑洞形成原因。

一九九八年,AMS一號(雛型磁譜儀)由「發現號」太空梭搭載試飛成功後,跨國研究團隊合作研製造高達十五億美元的AMS二號。未料,二○○三年「哥倫比亞」太空梭執行任務失事爆炸,NASA決定讓太空梭機隊全部除役,取消AMS二號飛行任務,對研究團隊是一大打擊。

「AMS二號能夠發射升空,真的是AMS二號是國際太空站第一個大型科學實驗,在國際間受重視程度不下於哈伯望遠鏡。我國由中研院、中山科學研究院、中央大學、成大和國家太空中心組成研發團隊,負責AMS二號電子系統和熱控系統研製。

中研院士兼AMS二號台灣計畫主持人李世昌今晚赴美,以第一級貴賓應邀觀禮,他說,AMS二號蓄勢待發探索宇宙奧祕,期待發現新樂土。

fsj 提到...

太空梭30年 探索宇宙里程碑

中央社 2011/04/29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29日電)人類探索太空,如螻蟻丈量巨龍,從來就非坦途。30年來,太空梭讓重複使用載具往返太空的發想成真,卻也曾兩度失事,讓人們更體會到科學進展的路途艱辛而坎坷。

美國1969年成功以登月小艇載人登陸月球,太空研究創下里程碑。由於太空研究經費龐大,隨太空技術突破,可重複使用的載具必要性逐漸浮現。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1960年代提出建造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船計畫,降低成本。

1972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推動太空梭計畫,第1架太空梭「企業號」(Enterprise)1976年裝配完成,僅供NASA測試,無法全面進行太空飛行。

直到1979年,第1架全功能太空梭「哥倫比亞號」(Columbia)完成,並於1981年4月12日首度成功發射,搭載2名太空人繞行地球2天後返航,至今正好30年。

此後,美國太空梭相繼完工服役;1982年挑戰者號(Challenger)出廠;1983年發現號(Discovery)完成裝配;1985年亞特蘭提斯號(Atlantis)也完工。

可惜的是,歷史進程總伴隨犧牲,精密高科技如太空梭計畫,也無法跳脫這無情定律。

「挑戰者號」於1986年1月28日任務中,升空僅73秒,就因火箭O型環失效,高熱高壓氣體外洩,導致解體墜落,7名太空人無一倖免於難,美國太空任務也暫時停止,直到1988年才恢復。

當時在場觀看「挑戰者號」升空的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劉正彥回憶,那天冷到地面結冰,天氣條件惡劣,主事者卻堅持「將火雞變成老鷹」,硬是決定升空。

他說,當時「挑戰者號」上首度搭載1名參與太空教學計畫的教師克麗絲塔‧麥考利夫(ChristaMcAuliffe),全美成千上萬學童在太空梭升空時刻緊盯電視轉播,未料見證悲劇,後來還需安排心理輔導。

為彌補「挑戰者號」空缺,美國再度組裝「奮進號」(Endeavour),1991年出廠。

然而,2003年2月「哥倫比亞號」完成任務,自太空重返大氣層,距離返回地面只差16分鐘,卻因1塊絕緣泡棉殘骸擊中太空梭結構,損傷隔熱系統,導致返航時的高溫氣體灌入太空梭,局部結構失效,最終解體,7名太空人不幸罹難,太空任務再度暫停,相隔兩年,「發現號」才得以升空。

現役最老的「發現號」今年3月完成任務後,放在維吉尼亞州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太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National Air and Spacemuseum)分部史蒂芬中心(Steven F. Udvar-HazyCenter)。

奮進號完成任務後,將放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加州科學中心(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亞特蘭提斯號預定於6月28日結束最後一趟、編號第135號任務後除役,安置在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也就是過去30年來歷次太空火箭發射的所在地。

亞特蘭提斯號回歸地面後,宣告美國為期30年的太空梭計畫終結。

專長為太空物理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羅權表示,人對太空的無盡探索,是一種面對未知的勇氣和決心。

他舉例,無人外太陽系太空探測船「航海家1號」(Voyager 1)1977年發射至今,仍在航行、傳回資料,且已接近太陽系邊界,是過去從未探索過的領域,「科學就是要探討從未有人探討過的東西」,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央研究院院士丁肇中的太空磁譜儀(AMS)計畫如此,太空梭計畫也是如此。

太空梭計畫結束,美國將下一波太空計畫重點放在重返月球、甚至踏足火星,現正研發新的載人太空探索飛行器,希望有朝一日,在「阿波羅11號」太空人的足跡後,延續下一步。

fsj 提到...

寶瓶座流星雨登場 周六最璀璨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1.05.01

五月的夜空除「四星連線」外,寶瓶座η流星雨也來湊一腳,將在五月三日至十日之間登場,五月七日凌晨是最大值,一個小時最多可出現三十顆流星,用肉眼就能清楚看見。

台北市立天文館長邱國光表示,每年固定出現的寶瓶座η流星雨,台灣地區的最佳觀測時間是在五月七日凌晨兩點到五點。預估每小時可有三十顆以上的流星,平均每兩分鐘會出現一顆流星,且不會有月光干擾。民眾抬頭只要往東方看去,就能輕鬆看見。

邱國光建議,無論是看「四星連線」或是流星雨,民眾只要選擇在無光害及視野遼闊的地方,用肉眼欣賞即可。天文迷可利用三腳架固定數位相機或數位攝影機,對準天空、按下快門後做長時間曝光攝影(至少十秒以上)即可拍攝流星雨。

fsj 提到...

美預算縮水 尋找外星人計劃喊卡

【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台北報導】2011.05.02

尋找外星生物的計畫遭遇打擊!受到美國聯邦政府預算縮減的影響,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日前宣布,已正式關閉探測外星訊號的電波天文望遠鏡矩陣。

艾倫天文望遠鏡矩陣由「尋找外星生物研究中心」所擁有,該中心資深天文學家修斯塔克(Seth Shostak)表示,因為經費用罄,全球唯一專門用來探測外星訊號的電波望遠鏡矩陣,已被迫於四月正式關閉。

艾倫天文望遠鏡矩陣已運作了5年,除了每年開銷約150萬美元,還需要100萬美元接收分析資料。由於近來聯邦政府削減開支,導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財源受影響,而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經費也大為縮減。

修斯塔克表示,「即使了解在地球外的其他星球上,可能還有其他有智慧的生物,卻無法去尋找,這真是令人沮喪。」他說。

「尋找外星生物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家期盼,先藉由NASA克卜勒天文望遠鏡發現一些擁有生物居住條件的行星,再進一步利用艾倫天文望遠鏡矩陣觀測,但關閉艾倫天文望遠鏡矩陣後,導致天文學家的努力受挫。

目前,克卜勒天文望遠鏡已經鎖定銀河中50個生物可能居住的行星,但根據科學家進一步估計,其實銀河中至少有5億個這類的行星。

雖然其他電波望遠鏡矩陣,也能用來搜尋外星生物訊號,但只有艾倫天文望遠鏡矩陣是日以繼夜用來探索外星訊號。

艾倫天文望遠鏡矩陣位於北加州,總造價5000萬美元,是以主要贊助者之一、微軟共同創辦人保倫艾倫(Paul Allen)為名,該矩陣是由42個直徑6米的碟狀無線電大耳朵所組成。

fsj 提到...

探測小行星 美科學家水下模擬

中央社 2011.05.12

1998年鉅片「世界末日」(Armageddon)的情節是太空人奉命登陸小行星,但探測外太空的天體,實際上可能比電影情節複雜,有鑑於此,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正在水下模擬小行星之旅。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航太總署(NASA)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昨天前往佛羅里達州基拉戈(Key Largo)附近的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水下實驗室,以擬定一些可供測試的概念。

航太總署「極端環境任務行動」(NEEMO)的研究人員將把登陸小行星的任務區分成3個階段以進行研究,分別是如何在小行星表面下錨、如何四處移動、以及蒐集資料的最佳方式為何。

NEEMO計畫負責人陶德(Bill Todd)說:「即使是專家也不知道小行星表面的狀況,甚至我們將探測的某些小行星,可能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因此我們要找出執行任務的最佳方式。」

小行星與月球和火星不同,即使有重力,也相當有限,無法牽引住太空人和太空船,因此必須下錨。

NEEMO將評估各種固錨方法,以及如何將許多錨連結成通路。水下太空人和工程師將研究,將錨連結成直線比較好用,或是排列成貨車車輪般的輻條狀。

航太總署的小組將投入5個月時間,來分析這些概念,然後在10月間積極測試。

在初步測試期間,科學家將在海床上工作,而非留在水下實驗室中,這樣才能在必要時浮出水面,以調整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