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2

台灣夢 留住人才關鍵

◆ 台灣夢 留住人才關鍵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92100511.html

【王道維】2011-09-21 中國時報

這幾個月來不斷有重量級人士呼籲政府應重視台灣人才流失的嚴重性,但是若仔細查訪一下網友或一般社會人士,有更多人對於這些本來就在台灣中上階級的「高等人才」還要增加薪資才願意留在台灣服務覺得難以接受,甚至懷疑其愛鄉愛國的動機。

這顯示出我們社會對「人才定位」並沒有完整性認知,以為只有高薪水才配得上好人才。這樣,就算調增薪水或是砸大錢挖角留人,也只是徒增這些少數人與社會的隔閡,反而不利於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

也許可藉由回顧過去為何美國可持續吸引來自全世界移民到新大陸來貢獻心力來作一個比較,我們馬上可以關鍵就是在於「美國夢」(American Dream)。

在美國生活,不分你是的身分是擦鞋匠還是留學生,只要你努力工作,積極進取,整個社會制度會尊重你的努力,並給予合適的回報。在那個環境下,有球星拿到每年上億美金的薪水,或有人甘願領救濟金過日子,都沒甚麼好抱怨的。

美國的例子對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真正優秀的人才若要留在台灣,絕對不是只為了薪水,也不是簡單的鄉土感情,而是因為看到「個人抱負在未來實現的可能性」──也就是「台灣夢」。

今天來自大陸、香港、或新加坡的挖角其實並非最可怕的,而該怕的是我們留在這塊土地的人如何能有自信地活出他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非只是變成「月光族」或「窮忙族」,在無力感中失去盼望。要改造這點,除薪資結構的調整之外,有兩點不容忽略。

第一是多元教育的問題。台灣社會因為過去幾十年過度強調資訊或高科技的發展,反而使得我們根本不知道甚麼叫「真正的人才」。因為除了高科技以外,我們不是還有王建民、曾雅妮、魏德聖、李安、阿基師等人?我們是否因為他們的成功而更讓孩子去打棒球、去拍電影、進廚房呢?幾乎沒有。

因為我們從家庭教育就開始只講求讀好書、進名校、然後跟著要賺錢享福,完全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擘劃夢想、開拓視野、厚植實力、設定符合能力的願景、並紮實地實現自我,服務他人。當一個社會並不鼓勵青年人有遠大的夢想,也不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實現自我,這樣的社會就在消滅人才,又何論吸引人才?

第二是行政制度的開放與效率問題。我們現在的行政制度對人才都是以「防備」的角度來設限,而非以「鼓勵」的角度來成全。以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計畫為例,不但每年要這些學校科系寫報告,而且還常常規定不能做這做那。這些要求都只是一種「表面功夫」,一種敷衍塞責,並未能深入問題的核心來解決。

十九日吳揆在中研院宣示將全力解決科研採購限制、技轉利益衝突及研究人員兼職等影響科研發展等問題,看到這方面問題一角而值得鼓勵,但也僅是一角。

我們希望這樣的體質調整不是只對科技研發人員,因為在其他的行業中有更多類似的沉痾(例如體育選手的兵役與退休問題,或是電影資金與人才的流通等等),讓管理真正有效地成為創新的輔助而非限制。

俗諺「良禽擇木而棲」,而非「擇食而屈(就)」,是有道理的。真正的人才需要一個可實現他的理想,可以服務更多的人,且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報酬的地方。

所以面對人才流失的事實,除了積極調整薪資結構的「治標」之道,鼓勵更多年輕人積極實現夢想,並且對於現存的環境作整體性的改善才是「治本」之道。這樣才可能平衡國內不同行業之間與國際級人才待遇的接軌問題。讓更多的良禽(不只是高科技人才或優秀學者)喜歡待在這個舞台,實現自己的夢想,共同建築我們大家的「台灣夢」。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

※ 相關報導:

人的身價vs.人生價值
他山之石看台灣的治理困境

王文華:別再祝他們鵬程萬里
洪蘭:有才無德是毒品
科技法翻修 要下放智財權
三大師 唱衰全球經濟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Q4度小月 電子業冬天來了

【聯合晚報╱記者呂俊儀/特稿】2011.09.21

繼惠普擬終結平板電腦業務,並傳出針對webOS作業系統行動裝置部門進行裁員。無獨有偶,廣達爆出因大客戶RIM平板電腦銷售不佳,擬針對生產線作業員辦理優離,人數高達千人。科技大廠今年面臨歐美景氣疲弱與蘋果獨霸市場,下半年逐漸有度小月跡象,如今廣達大動作優離員工,是單一個案,還是開第一槍,業界都很關注。

NB產業今年以來歷經歐美終端消費不佳,加上晶片瑕疵事件與日本311大地震,產業供需腳步早已亂了分寸,下半年來,傳統旺季效應不復見,歐美債務問題又一爆接一爆,連中國大陸市場成長也轉趨平緩,讓國內電子產業一片愁雲慘霧。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今年曾對NB產業釋出保守看法,並將業務持續積極多元化,轉向雲端運算領域發展,但時序即將進入第四季,各大科技廠不但要面臨年度總檢討,也要面臨明年預算編列關鍵期,廣達無預警宣布將對平板電腦生產線員工辦理優離,堪稱是下游製造廠首例。

回顧今年整體電子業,下半年來電子業上游如面板、LED等產業都傳過無薪假消息,不過相關公司均否認有「無薪」假,但事實上,不少公司內部即變相以「鼓勵」員工特休假等方式,因應訂單量縮減,度過困境。

只是第四季全球景氣依舊不明,其餘NB工廠尚無跟隨廣達動作,但據了解,新竹科學園區內廠商除已傳出強迫員工休特休外,甚至傳希望員工把明年度特休提前到今年排休,且根據上游原材料廠商指出,客戶端早預告,若第四季到明年第一季訂單能見度未好轉,不排除考慮實施無薪假,且涵蓋產業包含半導體、面板、LED等等產業,只是實施無薪假事關重大,現階段業者態度只能邊走邊看。

※ 相關報導:

* 平板電腦衝擊筆電市場 廣達20日起裁員上千人
http://www.nownews.com/2011/09/20/320-2743602.htm

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帶動新一波3C風潮下,不少廠商因此獲利,沒想到台灣僅存的NB代工大廠廣達,卻傳出裁員近千人,BBS討論區上更有離職員工爆料,廣達試圖「以優惠離職為由,規避資遣用詞及資遣通報。」廣達發言人則出面低調表示「因客戶產能調整,提供優離方案給員工。」



◆ 歐洲年輕人 5人就有1人失業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報導】2011.09.21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指出,由於經濟成長遲緩,加上政府因財政赤字而被迫採取撙節措施,歐洲年輕人正飽受失業之苦,若各國政府不積極設法解決問題,現今年輕人失業所造成的傷害將會長達數十年之久,整個社會都會深受其害。

在歐洲聯盟,25歲以下勞動力中,五人便有一人失業,南歐尤其嚴重。西班牙在金融海嘯發生前,2007年失業率只有8%,現在卻高達21.2%,年輕人失業率更飆到46.2%,幾乎半數沒工作,讓一整代青年人都感到前途茫茫。

年輕人失業對社會造成的直接成本,與其他年齡層差不多,包括失業給付支出增加,所得稅稅收流失及人力資源浪費等等。

但失業帶來的許多間接成本,卻似乎因為對象是年輕人而變本加厲。首先是人力外流的問題。例如葡萄牙,其年輕人失業率達27%,18歲至30歲年輕人中約四成考慮到外國找工作。

另一間接成本是治安問題。前不久英國發生暴動,就與許多年輕人失業而無所事事,也更不在乎行為的後果,脫不了關係。

不過,失業還會造成一種更持久的間接成本,那就是在經濟上及心理上對個人帶來衝擊,而年輕人尤其首當其衝。

研究顯示,年輕人只要失業過一次,多年後再失業的機率就會相對提高。而二度失業只會令問題惡化。美國與英國研究發現,年輕人失業會留下「薪資傷痕」(wage scar),可能一直延續至中年。失業愈久,這種後遺症愈大。以兩名條件相當的男性來說,如其中一人在23歲之前失業一年,十年後薪資水準會比另一人低23%,女性差距則為16%。

「經濟學人」提議說,為紓緩年輕人失業問題,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該是開放那些將年輕人拒於門外的勞動市場。另外,因畢業後工作難找,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繼續升大學或念研究所,學校必須開辦符合社會需求的職訓課程,最好是透過建教合作,送學生至企業職場實習。

在德國,有四分之一企業主提供學生實習,近三分之二學生參與,職校學生在二至四年的半工半讀學徒時期結束後,通常有機會轉為正職工作。

不過,德國為出口導向經濟體,製造業很發達,可能特別適合這種企業實習制度。對於比較以服務業導向的經濟體,要如法炮製這種制度,可能較不容易,必須另闢蹊徑。



◆ 廣西貧窮村 三千人口百人入獄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21日電】2011.09.21

廣西一個只有3000人口、名叫溫江的村莊,在出去打工的青壯年裡,竟有100多人因搶劫被抓。村裡人這樣介紹:這是阿顯家,這是阿山家,他們都在服刑,一個死緩,另一個判15年。這是阿星家,他正在被勞教,死緩……上述數字震驚很多人,為什麼有這麼高的犯罪率?分析人士表示,其實這裡民風非常純樸,問題根源是貧困。

央視報導,中秋節前夕,溫江村很多人和馮成金一樣,沒有等來兒子的電話。這個昔日立過戰功的老人幹了30年村支書,妻子早逝,去年他唯一的兒子因搶劫在廣東被抓。中秋夜,馮老支書帶著五塊錢買的菜到阿黃家喝酒,兩位老人是親家,且他們的兒子同樣都在監獄服刑。

據了解,這個不乏漂亮樓房的村子,到處可見大門緊閉。3000人之中,年輕人大多出外打工,只不過這些外出尋夢的年輕人有很多走上犯罪道路。打工、辭工,團夥搶劫,相似經歷讓很多人鋃鐺入獄。

報導指出,溫江村非常貧窮,因為它周圍都是山,糧產量很低,人均月收入連100塊錢都不到。很多小學畢業,頂多初中輟學就出去打工。但因他們文化水平低,只能找工資最低、且很難獲得某種尊嚴和尊重的工作,然後受某種暗示又辭工,老鄉帶老鄉,就走上黑道,走上搶劫之道。

阿星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我出村子的夢想就是找一個一天工作八小時,然後可以學點別的這樣的工作,但是我一直都沒有找到,現在終於找到了,一天工作八小時,然後可以打打球,看看書,而且一下子可以工作十幾年」,諷刺的是,阿星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被判了無期,他嘴裡說的這個工作在監獄裡。

另據西安晚報報導,其實「千人村莊百人入獄」的悲情並非只是溫江村。評論家曹林表示,近年來媒體一直熱議的「鄉村沉淪」,說的就是這種現象,「鄉村沉淪」的一種現象就是:鄉村的犯罪率,尤其是年輕人的犯罪率有升高的傾向。溫江村的現實,正是將這種鄉村的沉淪表現到了極致。

※ 相關報導:

* 大陸城鄉收入差距 全球最大
http://www.udn.com/2011/9/21/NEWS/MAINLAND/MAI3/6602840.shtml

大陸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發布報告指出,大陸目前的城鄉收入差距比高達3.23:1,是世界上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經濟週刊報導,在2005年時,國際勞工組織(ILO)就曾經公布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的國家,城鄉人均收入比都小於1.6,只有包含大陸在內的三個國家超過2,而英、美等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城鄉收入差距都在1.5左右。



◆ 5大職場迷思 你犯了幾條?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11.09.21

大多數人自認了解事業成功的關鍵,例如埋頭苦幹、避免在辦公室談到情緒性的話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職場專家的看法,提出值得破除的五大職場迷思。

1. 避免情緒性的話題:即使某個話題牽涉到個人或讓人難堪,都應公開談論。例如,跟某位同事行事風格不同或對某個案子意見極端分歧,造成彼此關係緊張。一味閃避可能會影響自己的表現,有必要把話挑明,像是說:「你似乎對我的所有看法都有意見,我不懂,我做過什麼讓你難過的事嗎?」把話講明,情況不會失控或變成固定模式。

2. 按部就班往上爬:大多數人都有升官發財的壓力。其實,橫向發展或從事自由業,只要自己高興都可以。非直線的職場生涯發展會讓未來的老闆認為你有較寬廣的經驗,對你更有興趣。

3. 謹守本分:老闆必須顧及全局,如果你也能以公司整體為考量,提供本分以外的建議卻又不撈過界冒犯別人,老闆會很欣賞你。

4. 以辦公室為家:對大多數人而言,工作都和興趣無關,所以別老窩在辦公室裡。許多神奇的想法或領悟經常是在車庫、花園或騎自行車時出現。放鬆自己,工作問題的解決之道會自己來報到。

5. 廣發名片:到宴會或業界活動場地見人就發名片,效率不彰,應該花時間在社群網站上,可以和重要人士互動。例如,將大咖的推訊分享給大家,問大咖問題,網路關係建立起來後,要約出來共進午餐或喝咖啡,建立有助於事業發展的個人關係就容易多了。

fsj 提到...

博碩士太多,人才太少

【聯合晚報╱社論】2011.09.22

運動彩券弊案震驚社會,網路上的後續討論焦點之一,卻轉向為何留英碩士、作到銀行襄理的月薪才三萬多元。林嫌辯稱公司承諾加薪卻跳票才報復犯案,這理由當然不可取,社會上薪水更低、工作更辛苦的大有人在,多數人本分謀生。但林某服務於獲利亮眼的大銀行,學歷優秀的人才努力競爭想進入工作,卻如果「市場規則」之下的薪資行情如此低落,則網路上嘆息「可悲的台灣年輕人」的就業景象,確實值得關切也值得警惕。

最近大專院校陸續開學,銀行裡爭辦助學貸款的學生和家長成為一景。高等教育所費不貲,尤其是研究所階段的教育,除了政府和個別家庭的投資之外,學生本人犧牲了原本可以就業領薪水的時間,機會成本極高。很多研究所畢業生一步入社會,身上就背負了沉重的貸款,但在就業市場的行情未必理想。最近更傳出「流浪博士」的說法,很多博士不斷輾轉求職,人力過剩及身價貶值早就是普遍現象,很多人警告「博士教育泡沫化」已逼在眼前。

台灣的博碩士太多,真正的人才卻太少,研究所教育和職場需求之間有一道鴻溝。很多研究生在學校學的知識與能力,無助於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甚至因長期待在象牙塔裡而和社會現實脫節。日前引發討論的女博士工程師被網路交友的美國人詐騙錢財個案,是一小小的例子。而另一方面,經濟不景氣,人才貶值是必然後果,企業不願意多費成本去網羅高學歷的人才。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原本應促使家長觀念和高等教育政策修正,重新評估高學歷的真正「價值」;但在台灣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很多年輕人正因為謀職不易,理所當然繼續躲在學校裡,逃避就業壓力。

台灣在經濟起飛的1960到80年代,國內外研究幾乎一概指向「人力資源」是重要因素。但如今出現了博碩士過剩和就業市場薪資水準太低的現象,同時卻還有中研院等單位擔心高等人才外流和缺乏的問題。到底人力資源出了什麼錯,這是國安層次的大問題!



◆ 美國大學向錢看 最愛全額學費生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紐約21日電】2011.09.22

錢會說話,果真不假。大學在財務艱困時期招生,錢的聲音更大。

高等教育專業人士網路刊物「高等教育內幕」(Inside Higher Ed)21日公布的調查顯示,公立研究大學超過半數的招生主管,以及四年制學院三分之一以上的招生主管表示,過去一年,他們努力招收經濟能力較好、不需財務補助,及付得起全額學費的學生。

四年制大學及其他獨立學院,也有22%的招生主管表示,學校財務不佳,導致他們做錄取決定時,更加留意申請學生繳付學費的能力。

這項調查在今年8月至9月初,訪問了462名招生行政主管。

紐約時報引用全國大學招生諮詢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公共政策研究主任霍金斯(David A. Hawkins)的話指出,老一輩的招生主管,注重職業道德方面的考量,現在則出現不同的「生態」,導致招生主管更注重校方的「行銷」考量。

霍金斯說,大學面臨日增壓力,包括州政府削減經費、必須提高學校聲望、必須招收某種學生,導致招生程序發生基本改變。

調查顯示,四年制大學10%的招生主管及私立文科學院將近20%的招生主管表示,他們錄取的付全額學費學生,平均而言,學業及測驗成績比其他申請學生低。

調查發現,超過四分之一招生主管表示,他們受到「上級」壓力,要他們錄取某種學生,即使這些學生的成績並不特別優異。除了經濟能力較好的學生,大學努力招收的對象還包括少數族裔學生、運動健將、退伍軍人、校友的子女、國際學生。為了讓學校男女學生人數相當,甚至要多錄取一些男生。



◆ 21世紀 美國中產階級失落的10年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紐約21日電】2011.09.22

學者專家已證實,21世紀的前10年,美國中產階級所得縮水7%,降至1996年以來的新低,通貨膨脹調整後,中產家庭去年的平均年所得只有4萬9445元,面對高失業率和物價飛漲,生活日漸艱困。

CNNMoney網站21日指出,美國中產階級的處境在這10年的倒退,將會在歷史上留下紀錄。

新數據顯示,雖然1970年代以來中產階級的所得幾乎沒有成長,但2000年至2010年,中產階級所得實際下降。「預算與政策緩急研究中心」(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資深研究員柏恩斯坦(Jared Bernstein)說:「經濟學者大談日本失落的10年。現在有了2010年的數據,我們可以證實,這是美國中產階級失落的10年。」

誠然,從達康繁榮(dot-com boom)泡沫化一直到經濟衰退,美國各階層收入者都受到打擊,但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所得最低的60%美國人所蒙受的損失,特別沉重,而最富有的40%美國人的財富甚至增加。

民眾所得縮水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價值下跌、失業率節節攀高,以及美國家庭眼睜睜看著物價飛漲。中產階級與富人不同,他們的財富主要繫於房屋資產淨值,但經濟衰退使房屋價值遭到沉重打擊。高失業率更使許多人沒有多少收入或根本沒有所得。

就在美國民眾沒有多少現金可花的同時,偏偏一些重要消費項目價格飛漲,汽油、醫療、食物,樣樣都比10年前貴很多。

中產階級不僅生活開支大增,而且讓子女將來躋身中產階級的代價也日漸高昂:大學學費在過去10年大幅上漲。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今年有高達14.2%的25歲至34歲年輕人仍與父母同住,而2007年此一比率大約為11.8%。專家不免擔心,如果年輕一代仍站不穩腳跟,10年後的中產階級和美國夢,將是何種光景?

※ 相關報導:

* 拒奢侈、不出國 日出現「嫌消費世代」
http://www.udn.com/2011/9/22/NEWS/WORLD/WOR4/6605300.shtml

日本平價服飾UNIQLO在全球攻城掠地,背後其實隱藏了日本新一代的價值觀。日本作家茂呂美耶在新書「乙男蟻女」中指出,泡沫經濟後日本出現「嫌消費世代」。這群不滿卅歲的年輕人,不買奢侈品、不出國旅遊、不當房奴,形成對消費行為極端消極的世代。...前幾年大紅的日劇「螢之光」是「嫌消費世代」的代表。當女主角雨宮螢說出心中憧憬的約會方案:上高級餐廳吃飯、到可看夜景的酒吧喝酒,引起眾人訕笑:「這是那個時代的約會?」

fsj 提到...

網路時代親子讀經 台灣紅到對岸

【聯合報╱記者李光儀/台北報導】2011.09.27

看似「老古板」的讀經課程,如今已成為兩岸最「火」的親子活動之一。中華經典文化教育協會理事潘武義指出,協會已在大陸培養了兩百名以上的讀經教師,長沙、珠海、蘇州等地都有分班,兩岸讀經人口已達二百萬人。

中華經典文化教育協會近年不只在台灣推廣讀經,也推廣到大陸。潘武義說,台北市前市長馬英九十二年前在台北孔廟推動「親子免費讀經課程」後,反應非常熱烈,報名要參加的家長和小朋友,甚至要排隊一至兩年才能上課,甚至有家長懷孕期間就來報名。

後來協會在新竹、花蓮、新北市等地也分別成立分班,總計每個學期有五、六百對親子共同讀經。

為了要把「讀經」發展到對岸,協會三年前到大陸推廣,並培育教師,目前已有兩百名以上讀經教師,明年在上海也會設立分班。

潘武義表示,讀經的教材包括論語、老子、唐詩、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和朱子治家格言等;來讀經的小朋友從幼稚園到國小、國中生都有,還有初來上課還是幼稚園的小朋友,現在已上台大,課餘回來當志工、帶領讀經。

潘武義說,協會的宗旨除了強調親子讀經,也希望讓家長、學生未來能回來當志工;以他自己為例,就是第一期的「親子學員」,雖然本業是電子工程設計師,如今他是協會理事和帶領讀經的志工。

談到讀經效果,潘武義說,他的三個孩子有兩個參加讀經課程,「效果非常明顯」,如今一個已上國中,不叛逆、非常孝順,課業也從不讓人操心;尤其是學習語言的能力,更在一般同學之上。

對於這股「親子讀經熱」,師大中文所副教授徐國能表示,小孩子的學習能力旺盛,很多家長認為若不運用很浪費;加上電視、網路等娛樂常誘使小朋友花費更多時間,所以「親子讀經」就成了家長的選擇。

不過徐國能認為,每個小孩的特質不一樣,雖然讀經是很正面的活動,但還是應該考量「適才適性」,恰到好處即可,以免揠苗助長。

※ 相關報導:

* 讀經 大陸人從抗拒到感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615211.shtml

「怎麼讀?」「要不要收錢?」許多大陸家長第一次聽到讀經班都會這麼問。但接觸之後,才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知道,有這麼多台灣朋友熱心無悔付出。



◆ 教育太功利 大陸小學生不愛閱讀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東旭/北京報導】2011.09.27

大陸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研究中心,昨天公布「全國小學生閱讀狀況調查報告」,發現大陸小學生閱讀情況普遍不佳,課外閱讀功利化,且多半只看卡通動漫,值得警惕。

調查組研究室主任徐升國曾經來台考察過,他表示,台灣小學生閱讀的調查數據一時無法得知,但他們發現台灣的小學、家庭,對閱讀活動推廣得很好,媽媽是孩子閱讀最重要的引路人和啟蒙者,在台灣有上千個媽媽讀書會、親子讀書會,值得大陸教育部門、學校和家庭重視與學習。

他認為,大陸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距日本、英、法、台灣等國家地區尚遠,小學生很少使用圖書館,導致大陸圖書館的圖書不僅更新慢、量也不足,不是供大家踴躍借閱的閱讀中心。

調查發現,大陸小學生課外閱讀率達百分之八十四,每學期每一人閱讀課外書十一點七本、期刊六點三期、閱讀報紙六點八份。

但超過半數的大陸小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量只是一般或較少。

近四成認為課外閱讀最困難的原因是「學習壓力大,沒時間」;八成小學生表示是為了提高學習能力才去閱讀課外讀物,顯示課外閱讀呈現功利化傾向。



◆ 處處在推動 台灣小學生很愛看書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11.09.27

熟悉兩岸閱讀文化的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研發部主任陳鴻銘表示,對岸許多家長就跟廿年前台灣的家長一樣,不鼓勵孩子看「閒書」、「雜書」,即使是課外閱讀,也要孩子選世界名著、歷史故事、成語故事、百科全書。

陳鴻銘說,台灣家長普遍為孩子選讀的繪本,剛開始在大陸出版時,碰到不少阻力,因對岸家長認為繪本的字太少、不經看,「要買還是要買字多的」,得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欣賞繪本的藝術性、創造性。不過許多城市現在都有「繪本館」,就像台灣的租書店,提供想讓孩子讀繪本,但購買意願還不足的家長選擇。

國家圖書館長曾淑賢分析,台灣孩子的閱讀現在是從零歲開始,許多公共圖書館都會送零至三歲的幼童故事書,小一新生也會收到教育部送的繪本;許多小學大力推動閱讀計畫,在校園內設「閱讀角」;公共圖書館及書店都有專為小朋友設計的閱讀區,「這幾年閱讀的風氣真的很盛。」

曾淑賢說,以前台灣家長也不太喜歡讓孩子看漫畫,這幾年已經不同,甚至國圖都有漫畫屋;且漫畫描述棒球員、足球員、樂手、廚師、調酒師等多種職業,對孩子探索性向也相當有幫助。



◆ 特教性侵案 人本反中辦接管

【聯合報╱記者鄭惠仁/台南報導】2011.09.27

針對南部某特教學校發生多起學生間性侵、性騷擾案件,教育部已宣布由中部辦公室接管該校,人本基金會昨天反對中辦接管。不過該校一名陳姓老師質疑人本的調查不嚴謹,「不懂手語,怎麼訪談學生﹖」人本則以「筆談」回應。

人本教育基金會昨天在台南市舉行「吳清基部長應該為此負責」記者會,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工作委員張萍表示,中部辦公室應該為該校事件負最大的責任,但是教育部卻無視民間要求專業團隊接管的訴求,竟然宣布由中辦接管這所學校,他們無法接受,也不會加入團隊。

人本指該校性侵、性騷擾案件是128件,但校方報監察院、通報家暴中心卻是71件。人本指校方把多件列同一案號,他們則是把不同的人及事件列為一案,是認定不同,但其中是否有隱匿案件必須核對。馮喬蘭、張萍強調,長期以來學生被性侵,校方是否有人怠忽職務,考慮向檢方提出控告。

台南市社會局家暴中心人員表示,依照兒少法規定,發現性侵案後必須在24小時內通報,否則將處6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鍰。由於兩方案件數不同,到底是誰匿報或「知情不報」,社會局要調查。

人本人員表示性侵案件超過半數,前來踢館的陳姓老師質疑,他發言前先比手語,但人本的人員沒有人懂得手語。「你們不懂手語,怎麼訪談學生﹖」張萍強調用「筆談」,但陳姓老師認為,部分聽障孩子文字表達的能力可能有問題,認為不客觀且容易失真。

陳姓老師說,整個事件已讓該校成為一片焦土,學生普遍受害,當務之急是幫助學校步上正軌,不要一直強調性侵內容,讓學校及學生受害爬不起來。



◆ 失蹤兒多是青少年 離家為主因

自由 2011.09.27

〔記者楊久瑩/台北報導〕兒福聯盟、內政部兒童局昨公布「國內兒少失蹤調查」,兒少失蹤比例女多於男,且高達六成是青少年;「離家」則是近幾年失蹤的主因,佔歷年總數的六成。

兒盟調查 女多於男

兒盟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主任林武雄表示,只要不放棄,八成五的孩子會回到家中,方式包括自行返家、親友尋獲、警察尋獲各佔三成。

林武雄分析歷年來協尋的一五七六個案,以十三到十八歲青少年失蹤比例最高,達六成。其中,女生佔六一.九%,是男生的一.六倍。另年齡以十三到十八歲最多,佔所有失蹤兒的六成,零到六歲、七到十二歲各約兩成。

七成失蹤地點在住家附近

兒盟提醒家長,失蹤常發生在最沒戒心的地方,高達七成失蹤地點在住家附近,逾四分之一則是在教育場所或公共場所。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大家對失蹤的印象停留在走失,事實上,「離家」已成兒少失蹤主因,高佔歷年失蹤總數六成;近幾年甚至由八十一年的廿七%,提高到去年的八十四.五%。

以年紀分析,六歲以下幼童有四成失蹤是因「家人誘拐」,例如離異的父母或親人帶走孩子;一成一是「走失」。至於七到十二歲、十三到十八歲,則分別有五成、八成的原因是「離家」。

過來人顧媽媽回憶,兒子四歲時失蹤,僅是失蹤十二天,就讓她幾近崩潰,她強調「要把握一開始的黃金時期,爭取曝光機會」。

參與失蹤歷險記徵文的得獎人黃麗園,昨日則分享兩次驚險的尋子記,她強調:「只要家長多留意,就可避免走失的遺憾!」陽明國中一年級的林巧芸則寫下表姊啾妹離家記,「還好,我有回來!」則是逃家表姊慶幸自己可以重回家中的心聲。

台中僑榮國小陳秀蓮老師則以自身經驗寫下失蹤心情,「從小,我就想離家,我離家,是為了想回家!」她也提醒親師們,青少年離家通常是有跡可尋,而同學多半會先知道;她也提醒青少年,離家的危險無法想像,千萬別衝動行事。

fsj 提到...

時代雜誌:美國衰落 始於懶惰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1.09.27

美國國力陷入衰退,輿論出現一片對中國大陸的責難聲。但在「時代」雜誌發表全美巡迴採訪日誌的專欄作家克萊恩,在一篇以「懶惰的美國人」為標題的日誌中指出,他發現美國人不再抱怨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競爭造成美國衰退,反而反求諸己, 認為美國人的懶惰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阻力。

曾為華府資深記者、現為外交關係協會成員的克萊恩(Joe Klein)觀察到,今年美國人的看法與去年不同,去年談到美國衰落的原因時,多數人怪罪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競爭。但現在很多人怪自己,「懶惰」是最常聽到的一種說法。

阿肯色州牙齒協會會長菲利普斯說:「我認為我們的國力已達顛峰,正在走下坡。我們就像昔日的英國,變得懶惰。我們有了所有東西,成為一個消費國家,即使最窮的人也有空調和電視,人們沒有理由再努力工作,不像我們的父母。」

在密西西比河岸城市賽奧拉當牙醫的懷蒂茲說:「就像羅馬,我怕我們正從內在崩潰,吸毒文化失控。很多人請我給他們開止痛藥。」

克萊恩在聖路易市踫到五名華盛頓大學男生。讀政治學的梅塔說:「我擔心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在退步,世界排名好像落到第17名。」另一名學生多西說,「自滿」是美國衰落的原因。他說,他中學在北卡一所保守的私立學校就讀,很多同學都認為他們不用太費力氣,就能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畢業後能賺很多錢。他們說,他們家什麼事都能解決。他們超過半數都不用功,每晚花兩個小時玩「臉書」。

中學讀東北部私立學校的席格爾說:「只有來自市區貧苦家庭的小孩用功讀書,他們靠獎學金進入我們學校。一般來說,女生比男生用功多了。」漢米爾頓說:「女生沒有染上男生懶散的文化。」懷特說:「圖書館裡七成五都是女生。」女生為何較用功?這五個男生認為,女生不像男生那麼愛打電動和看體育節目。



◆ 全球失業潮 2千萬工作蒸發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09.27

國際勞工組織(ILO)26日公布研究顯示,自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共流失2000萬個工作。如果各國政府不改變政策,世界主要經濟體到明年底,將出現「工作大規模流失」現象。

按照目前的工作流失趨勢,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得以恢復,到明年底,流失的工作甚至將可能增多一倍,達到4000萬。

ILO的報告是與經合組織(OECD)一起,為26日在巴黎舉行的G20勞工部長會議準備的。ILO總裁索馬維亞說:「我們現在必須採取行動,改變就業增長減緩的趨勢,彌補流失的工作。創造就業必須成為宏觀經濟的首要重點。」

2010年以來,G20國家的就業人數只增加1%。ILO說,2015年的就業若要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就業年增率就必須達到1.3%。

報告指出:「世界經濟復甦緩慢和G20部分國家的增長疲軟,就不免會出現不到1%的就業年增率。如果明年底前的就業增速是0.8%,G20就將流失約2000萬個工作,累計流失的工作達4000萬個。」

報告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印度與中國,就業的年增率都不到1%,從而將對G20國恢復就業增長的努力產生嚴重影響。

但中國與印度的就業資料沒有更新,中國0.7%的就業年增率是2009年的數字,印度0.4%的年增率是2004和2005年至2009與2010年的平均數。

如果不計印度、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就業增長,G20其他17國的就業年增率是1.5%。但其中四個國家的年增率不到1%,分別是義大利、法國、南非和美國。過去一年,日本和西班牙的就業也呈下降趨勢。

自2008年初以來,西班牙、南非和美國都經歷了最嚴重的就業衰退。西班牙和美國的失業率居G20集團最高,緊隨其後的是英國。



◆ 18萬起騷亂 比10年前增加3倍 百姓抗爭遽增 強占土地成導火線

【亓樂義/綜合報導】2011-09-27 中國時報

據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的研究顯示,去年中國大陸發生十八萬起抗議和騷亂事件,比十年前增加三倍多,且社會動盪仍在加劇。這個驚人數字在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被刻意忽視,實情應比官方公布的還要嚴重。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昨指出,抗議和動盪不限於新疆和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起於日常經濟生活中等「不公現象」,包括地方官員濫用職權、開發商侵占土地,以及建築公司拖欠工資等。

最近的例子,廣東陸豐上周發生數百位民眾,因政府強行徵收村民土地用於開發項目而進行激烈抗爭。又如今年六月,廣東增城的城管將一名攤販孕婦推倒在地,民工憤而火燒政府的辦公大樓。

物價上漲是民眾不滿的因素之一,而它直接衝擊庶民賴以為繫的食品價格。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擾亂公共秩序的事件不斷增多,其中大多與食品價格上漲有關。

報導指出,如果說通膨是火藥桶,而點燃社會動盪的火花可能就來自「強占土地」。過去十年因房地產熱使土地成為貴重商品,政府與開發商聯手圈地,以遠低於市價的補償金打發被迫釋出土地的農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社會衝突的專家於建嶸說,中國農村地區六五%的社會騷亂起因於「土地糾紛」。

銀行樂於貸款給地方政府,主要是政府握有土地。據大陸國家審計署統計,地方政府還貸金額中的二三%(二.五兆元人民幣)是靠出售土地,而去年全大陸地方政府賣地收入為二.九兆元人民幣。換言之,政府還債壓力愈大,變賣土地就愈多,引發糾紛的機率也愈高。

孫立平以研究中國社會結構變遷享譽大陸學術界。他認為,對中國社會最大的威脅可能不是社會動盪,而是「社會潰敗」,即權力失控、道德淪喪和社會認同與社會向心力的急劇流失。改革開放的成效雖大,但缺乏一種真正走向新文明的價值目標。



◆ 81%美國民眾不滿政府 破紀錄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26日電】2011.09.27

蓋洛普(Gallup)公司26日公布民調顯示,81%的美國人不滿政府管理國家的方式,感到不滿的民主黨人占65%,共和黨人高達92%,創下新高紀錄。

洛杉磯時報報導,民調是蓋洛普9月8日至11日調查全國1017名成年人的結果,是調查政府治理能力的組成部分,誤差率為正負四個百分點。

不滿國會工作方式的美國人占82%,69%的人對政府立法部門沒有信心或信心不足,創下了新高。去年對國會感到沒有信心的民眾占63%。

57%的被訪者說,他們對國會解決國內問題的能力沒有信心,高於去年的53%。

美國人目前對政府缺乏信心,正是民眾認為國會和歐巴馬總統沒有作為的時刻。歐巴馬的民調今年夏天以來不斷下跌,他近日不斷呼籲國會盡快批准他的就業法案。

共和黨人的重點仍繼續是減債與減稅,他們認為,這兩大議題將有助於共和黨明年奪得參院和總統選舉的勝利,同時仍繼續保持眾院的多數。

歐巴馬就業法案約支出4000億元,但問題是削減支出對救災援助將產生何種影響。共和黨人希望把削減的16億元支出部分用來救災,但民主黨人反對任何形式的削減,認為緊急援助的資金不應補償。部分共和黨人呼籲國會通過救災援助法,但不必考慮補償資金問題,甚至部分共和黨人也表示擔憂。

fsj 提到...

社論-台灣的貧窮問題與不完全就業問題

【本報訊】2011-09-27 工商時報

根據內政部最新一期統計,今年第二季國內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已升至11萬4千戶的歷年新高水準,僅最近三年即增加2萬多戶,這不是一個小數字。依此一速度,再過十年,國內貧窮家庭可能接近20萬戶,不論是從社會層面或經濟層面來看,這都將是一個大問題。

貧窮線取決於不動產、儲蓄及所得水準,三項指標若同時低於政府所訂的標準,即屬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可獲得相關的津貼扶助。直到今年第二季,我國貧窮線的標準未曾大幅調整,因此貧窮線以下家庭的增加,反映的正是貧窮問題的普遍化。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最後一季可供歷年比較的數字。

因為,新版的社會救助法已於今年七月實施,構成貧窮線指標之一的最低生活費,已由「每人消費平均數的六成」放寬至「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六成」。可以預期的是,自第三季起落在新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必然會增加,屆時此項數字將難以解讀,因此有必要在舊版貧窮線走入歷史的此刻,加以檢視及探討。

我們可以將台灣近二十年分為兩個時期,前十年落在貧窮線下的戶數由4萬3千戶升至6萬7千戶,後十年則由6萬7千戶增至11萬4千戶,後十年增加的戶數是前十年的兩倍。這項數據顯示台灣經濟雖然逐年成長,但是贏者圈卻愈來愈小,貧窮的家庭愈來愈多。這並非一兩年的偶然變化,而是十多年的長期趨勢,這一趨勢再往前走個十年、二十年,台灣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模樣,實難想像。

何以貧窮家庭近年快速成長?相關資料顯示,這些年來臨時性、派遣人力等非典型就業及不完全就業持續升高,乃是根本原因。依主計處的調查,每周工時未達35小時且希望增加工時的「不完全就業者」,已由89年的25萬人升至98年的62萬人;至於派遣人力、臨時性工作者等非典型就業人數,也於去年升逾72萬人。而不論是「不完全就業者」或是「非典型就業者」,其薪資水準普遍不高,約僅全職者的一半。十年來就業型態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豈有不增加的道理。

不僅如此,占受僱者人數六成的藍領工作者,這十年來的薪資全然停滯,經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減後的實質薪資,更下滑了6.7%,若說藍領工資停滯十年,一點也不為過,如此能不貧窮嗎?回顧歷史,台灣從未有一個時期的工作型態出現如此巨大變化,也從未有一時期的工資出現如此長期的停滯。我們經常聽聞日本「停滯十年」是如何如何,事實上,台灣這十年來雖然經濟持續成長,但是對於數十萬的不完全就業者、數百萬的藍領工作者而言,這十年與日本的「停滯十年」何異?

台灣社會底層家庭的辛苦,遠比數字所呈現的更嚴重。本報日前報導指出,內政部曾多次與這些弱勢家庭座談,發現他們在外找工作經常四處碰壁,最後找到的工作多數是臨時工作或派遣工作,收入非常低,生活也很無奈,這些家庭莫說買房,連租屋都有困難。我們認為在一個經濟持續成長的地區,而有如此貧窮的現象,僅由放寬貧窮線標準著手,增列中低收入家庭的照顧,並非根本解決之道,只有阻止台灣就業環境繼續非典型化,才能阻止貧窮繼續普遍化。

這確實是兩難的問題。企業為降低成本,自然希望勞工的僱用愈有彈性愈好,解僱的成本愈低愈好,而過去世界銀行發布的《經商環境評比》,在「聘僱員工」一項也明顯偏向僱主;但幾經思量,世銀去年將「聘僱員工」自總評比中刪除,他們修正以往過於偏向資方的思維,並認為政府應該要兼顧勞工保護與僱用彈性。這說明世銀已體認到一個過度運用非典型人力的社會,容或可讓僱主降低成本,但其所衍生的社會成本、貧窮問題,至終還得由全體社會來承受,還得由政府編列龐大的社福預算來救助,如此自非善策。

世銀雖已有此遠見,但我們的政府大員們卻每每為台灣在競爭力評比中的「解僱成本」、「就業僵固性」排名殿後,引以為憾事,總認為該鬆綁勞動法規才能提升台灣的競爭力。我們詫異如今連世銀都改變觀念了,何以執政當局仍無法忘情於勞動法規的鬆綁,如此而創造更多不完全就業者,對台灣社會豈是好事?

近十年台灣貧窮家庭增多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貧窮源自於收入不足,收入不足源於不完全就業,只要非典型就業人口持續升高,台灣貧窮問題就不可能有改善的一天。在政府部門研議勞動法規鬆綁的此刻,我們籲請主政者審慎思量,以免鑄下大錯。

※ 相關報導:

* 面對全球衰退 做好應戰準備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092700524.html

歐洲方面,在歐債危機一直無法解決,而且不斷延燒下,每個國家都積極砍支出、減債,信評公司開始調降歐洲大銀行的評等;而歐債引發的歐洲金融業資產減損問題,讓歐盟開始要求十多家危險銀行增資。這些因素都導致股市不斷下挫,財富持續縮水;最後也必然衝擊其經濟基本面。歐元區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在九月,已經降到四九.二,跌破代表景氣擴張臨界點的五十。大部分人已預測,歐元區第三季的經濟成長將很難看,因為德、法兩大火車頭的成長率已惡化到停滯水準,其餘國家則已見衰退。

新興經濟體雖然沒有債務問題,但也因為通膨與資產泡沫壓力,不斷在緊縮;在歐美陷入低迷後,以出口為主力的新興經濟體必然受影響。WB就警告,歐美的的債務危機與經濟衰退風險,正向新興市場蔓延。新興經濟體中最關鍵的大陸,內部除了有通膨仍高、資產泡沫尚未完全消除的問題外,現在又增加中小企業運轉失靈、出現倒閉潮的壓力。

可以說,全球各大經濟體無一例外的陷入困境中。對台灣而言,全球大環境的陰霾,已不是單純的股市重挫,經濟基本面的創傷已逐步顯現。由於歐美經濟不振,再下滑風險升高,台灣的出口已明顯受影響。今年台灣出口年增率逐月下滑,到八月已降到只有七.二%。反映在產業面就是八月以來,科技產業的產能利用率下降,部分公司甚至已傳出要員工提早休假,廣達上周宣布裁減千名作業員,這顯示國內的經濟基本面已出現警訊。



◆ 救失業?救赤字?政府兩頭難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1.09.27

20國集團 (G20)勞工部長26日起在巴黎召開兩天會議,討論失業問題。與會者呼籲,政府不應為了削減赤字而不顧創造就業,但在當前經濟疲乏的大環境下,要在縮減公共支出的同時拉抬就業率,各國政府面臨兩難。

OECD勞工政策主任史卡佩塔表示,預算還有調整空間的國家應該增加創造就業方案的支出,財務吃緊的國家則應把重點放在成本效益最高的計畫。史卡佩塔認為,提供補貼鼓勵企業雇用最易成為裁員對象的族群、讓年輕人以實習方式參與勞動、縮短工時,可在再度衰退時降低失業的衝擊。

G20成員中,以西班牙和南非的情況最嚴重,失業率分別高達21.2%和25.7%。美國、法國、土耳其也介於9%到10%。

金融危機時,年輕人是被裁員的主要對象,而經濟復甦後,就業市場恢復緩慢,所以年輕族群的失業率仍偏高,G20勞工部長會議就以年輕人失業問題為主要焦點。

不過,如何拚就業仍有爭議。有些人認為,政府不應直接花錢提高就業率,而是應該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史卡佩塔承認,各國需要削減預算,但仍應設法找錢,讓企業有信心聘雇員工。問題是,經濟低迷和高失業率的惡性循環可能揮之不去,化解的難度很高。

fsj 提到...

祭孔後 孟、曾子後代換裝趕上班

【聯合報╱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2011.09.29

相較於孔子嫡孫因擔任世襲的「奉祀官」向來備受矚目,孟子及曾子後代現在都是尋常上班族或從商,將「先賢」的光榮與顯赫留在血液裡。

國府遷台後,孔子、孟子、曾子後代也輾轉來台,彼此相會,但尋不著顏回的後代,三個家族在台互相提攜、照顧。兩岸冰融,許多民眾相繼到大陸「尋根」,但三家族一直沒「回去」。

三年前,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辭世,由於孔德成長子孔維益已於一九八九年去世,後來由孔德成長孫孔垂長兩年前繼承孔廟奉祀官一職,當時年僅卅四歲、留學澳洲的孔垂長還一度因為壓力大到「鬼剃頭」。

原本從商的孔垂長年初結束工作,並在五月成立「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協會」,八月前往大陸山東曲阜祭祖、看孔林。雖然被形容成「型男」,顛覆外界對奉祀官的印象,但孔垂長處事非常低調。昨早祭孔尾聲,台北市長郝龍斌邀孔垂長一同切福食,他委婉拒絕。

相較於孔垂長全程參加祭孔,昨天孔廟家祭結束後,孟子第七十六代嫡孫孟令繼、曾子第七十五代嫡孫曾慶泓立刻脫去祭祀服,背起包包或提著公事包,回復上班族身分匆匆趕去上班。

孔廟孟子奉祀官是第七十五代傳人孟繁鈞、曾子奉祀官則是第七十四代傳人曾憲宗,但兩人都年事已高,改由代理人孟令繼、曾慶泓出席。

卅三歲的孟令繼是PC Home「T 客邦」執行編輯,平時負責撰寫電腦專欄,或採訪大台北地區生活趣聞。 個性同樣低調、害羞的他,面對各種問題,他只是不斷強調,雖然身上流有「亞聖」孟子的血液,「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年輕人」。

曾慶泓今年五十一歲,一九八○年代赴美深造,返台沒多久後又到美國工作,現居台灣,是嵿峰風險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專門為保險公司精算成本、利潤,縱橫國際商場。

※ 相關報導:

* 2561周年 家祭少了孔子愛喝的太羹
http://www.udn.com/2011/9/29/NEWS/NATIONAL/NAT2/6620069.shtml

昨天是至聖先師孔子兩千五百六十一周年誕辰,清晨六點,孔廟內外聚集約兩千人,不少人在大龍街觀看電視轉播,台北市長郝龍斌擔任「正獻官」主祭行三獻禮,孔子後代孔垂長則擔任「奉祀官」。



◆ 教育政策、恐龍家長…43%老師憂鬱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1.09.29

昨天是教師節,根據北市教師會調查顯示,43%的教師的壓力已近臨界點,甚至有36%的老師需要到醫療單位尋求協助,壓力來源是不明確的教育政策和恐龍家長。

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表示,他們引用董氏基金會的「台灣人憂鬱量表」,以電話訪談的方式調查700多名教師,共351份有效問卷,發現剛進校園22至30歲的新進老師壓力最大。

楊益風認為,近年來教育政策民粹化,第一線的教師承擔所有的指責,加上家長跟老師的互信基礎越來愈差,新進教師經驗不足,讓憂鬱傾向變得嚴重。

另外,超過一半的老師因為經濟壓力感到困擾,已婚有小孩教師最為嚴重,楊益風表示,北市的物價比其他縣市高,教師會希望教育當局能夠比照跨國企業,給予北市教師「首都加給」的福利。

教育局主任秘書馮清皇表示,教師的薪資是全國一致,不可能讓單一縣市有所不同。

根據教育局的資料,新進教師的薪資最低至少有4萬1905元,若還有兼任導師,還有導師費3000元,另外正式教師除了本薪之外,年終獎金固定是2.5個月,一年總共可以領到14.5個月的薪水,年薪至少60萬7千元起跳。

目前任教於北市私立中學的張姓教師表示,公立學校的老師享有的福利不計其數,像結婚生育都有2個月的津貼,子女教育費也有補助,甚至每年也放寒暑假,這份「鐵飯碗」人人搶,現在還要求「加給」,簡直是得寸進尺。

※ 相關報導:

* 低進高賣 高中竟A學生制服錢?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45193

台北市議員林世宗接獲家長投訴,台北市多所高中職校賣的制服比外面廠商賣的貴,林世宗今天指控學校藉此賺取價差A錢。被點名的學校不乏名校,大安高工、內湖高工、木柵高工制服售價和原價價差10%,北一女和建中為16%,最誇張的是南港高工,一套三千多元進貨價的制服以五千多元賣給學生,價差超過四成。



◆ 李家同:老師,別低估任何一個孩子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1.09.29

昨天很多學生祝賀我教師節快樂。屈指算來,我已經教了三十六年書,我只有說,我越來越快樂,並不是因為我有很多非常聰明的博士班學生,而是因為我仍然可以將不很聰明的孩子教得很不錯。

有一個小孩,大家都認為他的學習一直都會有困難,尤其是數學,很多人嘗試幫助他都沒有成功,最後輪到我了,我可以很驕傲地宣布,他已經會做一元一次方程式了。其實我有此成就,只根據了孔子的一句話,那就是「因材施教」,也根據了我這麼多年來的一個教育理念:教育一定要從基本做起。

要學會一元一次方程式,一定先要學會正負號的運用以及分數的加減乘除,所以我就先教正負數。我注意到在國中,正負數大概一兩個星期就教完了,其實正負數並不是一般孩子很容易接受的數學,因此我教得很慢,一再地重覆練習。等到正負數學得差不多以後,我又花很多的時間,先教會通分,然後再教會分數加減和乘除。在教的過程中,我發現有帶分數的學問,比方說, ,在運算的時候寫成 ,這樣做當然比較簡單,我也就如此地教,有一次,我傳真了一些有帶分數的習題給這個孩子,沒想到,他將 寫成 , 寫成

,這令我大吃一驚,因為我一直被灌輸一個觀念,這個孩子是不聰明的,我從此以後就放心了,我知道只要他的老師肯耐心地教,他在數學上的領悟力是沒有問題的。他現在已經開始做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式,我將一元一次方程式分成十個等級,我打算只教到第五級就停住,而開始學二元一次方程式,我有絕對的信心,這個孩子一定可以學會二元一次方程式。

我也要開始教他平面幾何,我相信他一定可以學會,也會解簡單的題目,那些要畫輔助線的題目,我就不想教了,並不是每一個人一定要學會做難題的。

博幼基金會有一個特教班的孩子,我們一樣很有耐心的教他,這個暑假後,他去上學,特教班的老師驚為天人,因為他從來沒有教過程度這麼好的學生。

希望全國的老師們都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我們常常低估了他們的潛力,而放棄了他們。說實話,「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這種想法使得我們很多老師只想教功課好的孩子,這是相當可惜的。我總認為我們應該反過來,也將一部分注意力放到那些弱勢的孩子們身上,使他們的競爭力得以提高,也使他們對自己更有信心,這是我們老師的神聖任務。

我的經驗是,任何孩子都可以教得不錯的,除了有耐心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基本做起,而且必須循序漸進,不要以為所有的學生都可以舉一而反三的。



◆ 台灣花婆婆 廣東推廣兒童繪本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思豪/廣州報導】2011.09.29

台灣資深兒童文學作家、南方分級閱讀專家,在台灣有「花婆婆」之稱的方素珍,昨天結束廣東一系列的演講活動。她走進大陸的幼稚園,以多樣、生動的童書,和小朋友分享她的異想世界。

方素珍是台灣相當知名的兒童刊物推廣專家,過去以兒童詩打響名號,她認為將讀書的種子撒在孩子心裡,對他們未來非常有幫助。

方素珍此趟廣東行走進佛山市和廣州市,與實驗小學、協和小學、匯景小學的小朋友互動。

她帶來了自己的創作《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推薦老師可以讓小朋友自己動手做道具,來扮演動物的角色,思考動物的行為模式,藉由提問與理解刺激成長。

她表示,「繪本是兒童文學的一種樣式,幫助幼兒跨入書本世界的第一本書,希望通過推廣繪本,讓更多的小孩知道繪本不僅可以欣賞,還可以自己動手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一名家長認為,方素珍的推廣繪本的作法讓她有很大的觸動,「世界上沒有一個小孩不喜歡聽故事,如果家長能願意多花時間讀給小孩聽,是最好的親子互動。」只是她覺得繪本的價格偏高,頁數也不多,應該組成類似讀書會,大家一起來交換閱讀心得。

fsj 提到...

諾貝爾和平獎 阿拉伯之春熱門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2011.10.01

「維基解密」亞桑傑也被點名

諾貝爾和平獎前年頒給剛上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頒給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和平獎委員會主席賈格蘭德表示,今年的得主一樣會「引起話題」。各方推測推翻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強權的「阿拉伯之春」代表人物會是今年得主,但也有人認為爆料網站「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有望出線。到底獎落誰家,10月7日將揭曉。

今年得主「並不特別困難」

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五位委員30日最後一次開會,據了解,今年和平獎有241名候選人,其中53個是組織。除了2011年和平獎得主的榮譽,並可獲得1000萬瑞典幣 (150萬美元)獎金。委員會秘書朗德斯岱透露,有幾位候選人和「阿拉伯之春」有關,但他不願多做說明。

前挪威總理賈格蘭德出任委員會主席兩年,他表示,決定今年得主「並不特別困難」。他雖然不願證實阿拉伯之春人士是否為候選人,但把這項民主運動和柏林圍牆倒塌相提並論。

媒體詢今年得主跟前兩年有什麼不同時,賈格蘭德表示:「我相信今年的和平獎也會引起大家興趣,這會是個別具意義、而且非常重要的獎,我認為會普獲認同。」

密切關注和平獎的人士說,今年的和平獎可能頒給協助掀起北非與中東革命浪潮的主要人士。埃及網路運動人士與Google主管戈寧、埃及4月6日青年運動創辦人法塔、突尼西亞部落客曼尼,可能會是10月7日頒獎時的得主。

近年來,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環保人士和小額貸款先驅,賈格蘭德2009年上任後努力提升和平獎的影響力,雖然頒獎給歐巴馬引起國內外批評,也有人批評和平獎反而增加劉曉波的處境的困難。但賈格蘭德堅持:「前兩年和平獎所得到的反應,鼓勵我們持續往這個方向前進。」

賈格蘭德強調,歐巴馬得到和平獎實至名歸,而中國對劉曉波獲獎的反應是在預料之中,並沒有比預期的還激烈。



◆ 法學生暴動 網路再扮重要角色

中央社 2011-10-01

法國學生今天因為謠言展開暴動,抗議政府準備將暑假減少1個月。暴動從北部迅速蔓延到巴黎郊區,主要就是學生透過簡訊及臉書串聯。成為阿拉伯之春之後,網路新科技助長事件滋長的最新例證。

地方教育官員說,數百名學生今天上午在北部多座城市抗議,破壞財物。

地方教育官員說:「我們根本搞不懂。不知道這個謠言從何而起。」

這名官員說,這個謠言透過SMS簡訊及臉書「如野火般拓散開來」。從突尼西亞開始的阿拉伯之春,也是在臉書串聯抗爭之下獲得成功。

這次抗議顯然是從北部蘭斯(Lens)開始。約200名當地人昨天展開示威,據說抗議活動根本「沒有組織」,警方奉命採取強硬手段處理。

數個城鎮今天也有數百學生示威,企圖阻止別人到校上課。

全國中學生聯盟(UNL)會長科隆班尼(Victor Colombani)告訴法新社:同學間流傳的SMS簡訊說,假期會減少1個月「相當奇怪,但不是我們發的」。

然而UNL發表聲明警告政府,決對不要修改暑假的規定。

隨著數千個教師職務遭到裁減,聯盟也批評學校環境,呼籲改革教師訓練並呼籲學生參加10月11日為期一天的抗議。

負責學校放假的督導委員會實際上是建議將暑假減少2週,並將學期中的秋季假期延長1週,然而這些都尚未定案。(譯者:中央社何世煌)



◆ 「占領華爾街」又來了 數千人封橋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0.02

數千名「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 的抗議人士1日下午在布魯克林橋非法遊行,並故意阻礙交通,導致通往布魯克林的車道被迫關閉,紐約市警方隨即展開強力取締,估計超過400人被逮捕。

「占領華爾街」團體大批抗議人士在連續第二周的示威行動中,湧入布魯克林橋,其中一些抗議人士從人行道跳上汽車通行道,有幾十名抗議人士在下午4時左右擋住布魯克林方向的車道;而駛向曼哈坦的車道雖然未關閉,但車流緩慢。

警方在展開逮捕行動前,曾多次警告占用車道的抗議人士馬上離開。據現場人士估計,約400多人遭到逮捕,但警方尚未證實被逮捕人數,僅表示,在人行道上的抗議人士均未被逮捕,但在車道以手臂相連前進的抗議人士,均屬違法。

目擊者指出,大批警察迅速使用橘色網籬,圍困占用車道的抗議人士,然後一一逮人;警方突如其來的行動讓抗議人士措手不及,許多人不斷向警方高喊「可恥、可恥」。

這次遊行是下午3時30分左右,由世貿遺址附近的一處公園出發。由於被捕人數眾多,警方甚至召來巴士,把一些被銬上手銬的抗議人士載離現場。

警方上周才在聯合廣場公園周邊逮捕近80名抗議分子。「占領華爾街」團體已在30日晚間號召逾1000人以和平示威方式,遊行至市警總局,以抗議警方的粗暴取締行動。

警方發言人表示:「逮捕人數約400人。」

他指出,已對示威群眾多次警告,若他們跑到車道就會將他們逮捕。

他進一步表示:「遵守規定、走在人行道上的群眾未遭逮捕,但那些挽臂在往布魯克林方向車道上前進的示威群眾,警方將其逮捕。」

※ 相關報導:

* 警逮七百示威客 紐約大橋通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32011100200706.html

美國紐約警方逮捕逾700名不滿華爾街的示威群眾後,交通一度受阻的布魯克林大橋今晚重新開放。這些抗議群眾是因阻塞車道,以及未獲許可意圖跨越車道而遭逮捕。



◆ 反貧窮反強暴 紐約4路人馬遊行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0.02

美國紐約市街頭1日鬧滾滾,至少有四路人馬遊行。除了「占領華爾街」團體在下午在布魯克林橋舉行非法示威遊行,占用車道外,另有約3500餘人上午在布魯克林橋自曼哈頓向布魯克林方向,舉行反貧窮遊行;反方向則有反對基因改造食物遊行;另有1000餘人在曼哈頓下城聯合廣場舉行反強暴和家庭暴力的「娼妓遊行」(Slut Walk)。

反貧窮遊行由紐約聯合慈善基金會(United Way of New York City)發起,聲勢浩大,目的在提醒人們,紐約市貧窮率上升,為窮人提供服務更加迫切。它也強調「所得差距、健保差距、教育差距拉大」。該基金會說,紐約市有五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家庭所得每年不到1萬8000美元。

許多示威者舉著反貧窮的標語牌。一名參加人士說:「我來這裡是要提升教育和收入的希望。教育是防止貧窮的唯一方法。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大學,我們需要成立某種職業訓練計畫,盡一切力量。」

聯合廣場的集會和遊行則是另一種訴求。許多衣裳穿得很少的婦女到場,強調反強暴主題。

她們說:「警方總是要婦女穿著要正經,不要打扮得像娼妓,以免遭到強暴。但我們要告訴大家,不管妳怎麼穿著打扮,不管妳做什麼職業,女性都不應遭到強暴。罪過不在受害人,罪過不在受到性攻擊者。」

舉行示威前,紐約市最近發生數起婦女遭強暴案,尤其是布魯克林區。



◆ 經濟衰 美年輕人成最大輸家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0.01

美國失業率為9.1%,但年輕人由於缺乏工作經驗,失業率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得多。

CNN報導,羅格斯大學 (Rutgers University)公共政策教授霍恩最近對年輕人就業狀況展開調查,結果清晰顯示美國青年失業的嚴重程度。

霍恩調查571名剛出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發現其中約一半人從事的是無需大學學位的工作,14%的人沒有工作或從事半職工作,正在尋找全職工作。

與霍恩合作調查的祖金說:「許多人說,如果他們可以回到大學,會去找一份實習工作,在畢業前利用學校就業輔導中心尋找工作,或改修就業機會較多的其他專業。」

2009年從聖約瑟夫大學畢業、主修英語的布萊吉蒂.柯耶爾,畢業後在巴爾的摩美國志工團工作一年,幫助殘障青年,但至今仍未找到工作。她說:「我有這麼好的美國志工團工作經驗,我以為雇主看到這一點就會立即雇我,哪知根本不是這樣。」

在洛杉磯加州大學獲法律學位的布塔,畢業後已經失業幾個月。6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法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為87.6%,為1996年以來最低。

※ 相關報導:

* 貧窮的美國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6491/122011100200363.html

美國人口普查局9月公布,2010年美國貧窮人口比例高達15.1%,寫下1993年以來最高,意味著每6個人裡,就有1個人陷入貧窮。美國人愈來愈貧窮,也預告這個全世界舉足輕重的最大經濟體,強健的體質已經漸漸衰微。

fsj 提到...

名家-世代正義的跨世代比對

【盧信昌】2011-10-01 旺報

因為先進國家的財政赤字刻正不斷飆高中,在1960年代末,由反越戰與嬉皮世代所帶動的反戰、反社會情結,再次得到新世代的共鳴回應;自從今年以來,由「阿拉伯之春」所帶起的一股社會參與熱潮,也逐步在歐洲及美洲國家間蔓延。

政策調整影響職涯

其實早在1970年代初,學界間基於代溝與反戰所割畫出的隔閡日深,以及對於父權體制與社會正義觀所進行的一連串批判反省,開始分別從法哲學、經濟學與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世代正義的問題。扼要言之,在環境永續與資源維護的循環運用上,在赤字財政與徵兵參戰的義務指派,在教育投資與醫療照養的分配負擔等議題,如何提出一套論述依據與決策邏輯,讓尚無參政投票權的年輕人,以及還未受孕出生的未來世代,都能得到公平對等的看待。

如果將過去60年等分成4個時期,分別為民國40至54年、55至69年、70至84年、85至99年,檢視每一階段所採行的政策及調整,似乎對於當時的青年都產生極重大影響,特別是對該世代後續的職涯發展。

在第一個階段,台灣實施農業革命與土地改革,讓7成以上的年輕人擺脫父祖輩的宿命,由佃農轉成有產的地主階級,激發出農村的富裕活力,當時的年輕人如今都早已屆古稀之齡。

在第二個階段,一方面,國家全面推動9年國民義務教育,擴大對人力的養成投資;再則,經商貿易成為當時的新風潮,大批中南部農村人口選擇入城或是北遷;就連台灣當年的棒球隊也所向披靡。後來的海外台商和中小企業主,大都屬於在這個階段發跡的黑手師傅。

而在第三個階段,台灣大舉推動金融自由化,也進行產業鬆綁開放。在高等教育的加持下,當時的年輕世代多數擁有白領階層,或是科技新貴的身分;更在金融槓桿的推波助瀾下迅速致富,與整體台灣產業的升級與國際化同步增值。

社會精英三大類型

而在最後一個階段的年輕人,雖然不再能藉由產業的轉型發展搶占要津;卻見證台灣的民主轉型,與福利社會的提升促進。尤其是在醫療健保普及化下,讓這批年輕人不再有生離死別的慨歎,能對生命權平等尊重;在民胞物與的情懷下,對於守護台灣尊嚴與主體性的責任,已然產生不可撼動的投入融合。

冷戰時期的台灣,為了自我防衛與爭取外援的雙重考量,在東、西兩大陣營的對峙備戰中淪為最前哨,終至全民皆兵。例如,從民國47年起實施推動的預備軍官制,和更早即已開始的徵兵義務。社會精英在和、戰、生、死的煎熬下,可歸納三大類型,分別是:追逐個人發展,傾向與美國一致觀點的自由主義者;以社會主義為論述基礎,具古士大夫悲憫情懷的苦悶知青;以及接受和平反戰理念,卻又將嚴肅的冷戰問題,過度簡化為拒絕承受國共內戰的原罪,甚至改以支持台獨作為叛逃的主訴求。

經過多年的撕裂對抗,如今這些迷失、衝突與徬徨,正逐漸喪失動員能力。當兩岸和平曙光的照亮,讓戰爭陰影與對死亡的恐懼消逝,新一代年輕人將可以更自由的揮灑,為自我前程安心綻放。(作者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 民運領袖王丹 網路民主書院開張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1.10.01

特別選在10月1日中國大陸的國慶,大陸六四民主運動的民運領袖王丹,今天在台灣成立華人民主書院,希望透過網路的方式,邀請名人教授民主概念,推動華人的民主化。王丹強調,今天根本不是中國的國慶,應該是國殤,共產黨政權帶給中國的傷害遠比貢獻來得多,他希望透過網路,突破大陸封鎖,將民主種子帶給大陸的青年。

華人民主書院在香港註冊,由王丹擔任董事會主席;他表示,想傳遞民主概念給大陸學生的想法已經存在很久,近來看到「阿拉伯之春」透過網路串連,讓他更確定,未來要推動中國的民主化,一定得透過網路。

王丹強調,已預期民主書院會被大陸網軍封殺,但每年到海外求學的大陸青年這麼多,一定有方法可以突破,讓大陸學生知道民主如何「學習與參與」。王丹還引用美國總統甘迺迪的話:「不要問中國民主化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為中國民主化做什麼。」送給所有中國的學生。

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鄭宇碩擔任華人民主書院校長,今天也來台參加開學典禮。他指出,王丹將負責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知名政治評論人張鐵志教授「華人社會的民主運動」,還與台灣的網路媒體合作,要教「公民記者實務工作坊」;他自己則要教授「中國對外政策」。書院將以預錄的影片放在網站上,讓學員可以隨時上課。

除了基礎民主概念外,華人民主書院還將成立討論區,歡迎所有華人一起討論,鄭宇碩表示,一點都不擔心「愛國的網友」上網攻擊,因為吵架、辯論也是一種民主學習的過程。

今天的開學典禮現場,也出現幾位大陸來台交換學生,其中一位男學生說:「在大陸對六四事件一知半解,到台灣才瞭解更多,尤其感佩王丹當年的勇氣,希望能加入這個網站,學習到一些民主的知識。」另一位大陸學生以錄音的方式說:「希望虛擬世界可以突破大陸現實政治的枷鎖,接觸到更多民主基礎概念。」

華人民主書院預計下周一正式開課,每周一至六都會有一堂課,第一學期只要上網(www.NS4D.org)加入成為會員;學生如果有意願,甚至可以出席面授課程,和講師面對面交流。

※ 相關報導:

* 觀察站/看網路能有多少穿透力?
http://www.udn.com/2011/10/1/NEWS/MAINLAND/MAI1/6625292.shtml

究竟是大陸的網軍封殺厲害,還是網路傳遞無孔不入?華人民主書院的設立,是一場實驗,也是一場挑戰,是否能像阿拉伯之春一樣掀起浪潮,值得拭目以待。



◆ 限娛令明年上路 管控選秀娛樂節目

【聯合報╱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2011.10.01

中共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長金德龍日前宣布,大陸各省級衛視選秀、娛樂節目自明年元旦起,每年不得超過一檔、每檔不得超過卅集,且不得在黃金時段播出。此「限娛令」一出,大陸電視台莫不驚呼,紛紛轉型自保。

綜合陸媒報導,金德龍是在廣電總局主辦的「電視覆蓋傳播力調研結果成果發布會」證實這項消息,並表示近期將在網路公布執行細節。他強調,這項限令只想控制過多的娛樂節目,不應被視為「限制娛樂」,但遭批毫無說服力。

大陸地方電視台,受到意識型態的控管較少,運作方式也較靈活,近來也逐漸仿效港台電視台經營的模式,充斥許多選秀節目。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表示,限娛令上路後,娛樂節目沒有PK(對戰情節)、沒有網友票選、沒有冠軍人選、沒有造星計畫,也不能連續播出,「我們主動地戴上鍊銬,跳出舞蹈」。言詞中充滿對限娛令的失望和無奈。

其實早在限娛令正式公布前,大陸娛樂界就已風聲鶴唳,流言滿天飛。八月底更傳出「加強版」的限娛令,指當局將對邀請港台藝人的節目嚴加審批;傳聞一出,多家媒體股價應聲下跌超過百分之五。

儘管限娛令執行起來可能不會擴及到「加強版」等級,但港台藝人較富娛樂性的演出,常導致節目成為廣電總局整肅的對象。九月初,湖南衛視「天天向上」主持人歐弟的鏡頭,不是被打上「馬賽克」,就是直接被剪掉。

捧紅李宇春、張靚穎等知名歌手的湖南衛視選秀節目「超級女生」(後改名「快樂女生」),曾經因為直播超時被當局警告;江蘇衛視熱門紅娘節目「非誠勿擾」,則堅稱屬於「生活服務類」節目,急忙和娛樂劃清界線。

官方公布限娛令,讓自負盈虧的電視台相當感冒,一位不具名的電視製作人就說,娛樂、通俗是大眾傳播的特點,沒有例外;只要內容不涉及情色、犯罪,廣電總局不應要求民營電視台改變播出的內容。

※ 相關報導:

* 微博不關 粉絲逾五萬將被詳查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1100100228.html

除了對衛星電視台的「限娛令」之外,據了解,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文化改革決定,將牽動所有文化、新聞產業,其中最引起關注、困難度最高的部分,將是針對新起社交網絡,尤其「微博」的管理。...由於社交網絡已經太過普及,光新浪微博就擁有超過二億名用戶,要關閉已經不太可能,一名大陸國新辦官員就透露,未來將不會關閉微博,但將會加強管制。據稱,所有擁有超過五萬粉絲的用戶,都會被詳細調查。

fsj 提到...

自我進修意願 台灣勝香港大陸

中央社 2011.10.01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民眾相當重視教育,有39%的台灣民眾有再學習進修的意願,高於香港的38%、中國大陸的18%,台灣民眾自我進修意願居兩岸三地之冠。

另外,台灣民眾對於小孩的教育投資也不手軟,每月儲蓄作為小孩教育經費占總收入的比例達19%,高於香港的14%,中國大陸的15%;顯示台灣民眾不但重視自我進修,也重視孩子的教育,不希望下一代輸在起跑點。

這項調查是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在今年3月15日至4月27日,透過網路、電話、面訪等方式,對兩岸三地近3000位民眾,進行「消費者購買傾向調查-教育」調查,進一步了解兩岸三地民眾對於教育支出的態度。

調查發現,台灣民眾自我進修的原因,依序為想自我充實(包括嗜好)(44%)、為了工作專業(38%)、繼續接受教育(18%)。

香港民眾再進修的原因,排名第一的是繼續接受教育(48%)、再次是為了工作專業(33%)與自我充實(19%);中國大陸民眾再進修的原因,工作專業(44%)、繼續接受教育(35%)、自我充實(21%)。

調查顯示,有意願再回學校進修的台灣民眾,有55%表示將在1至2年內回學校,此一比例低於中國大陸的71%,但略高於香港的51%。

另外,兩岸三地民眾自我進修意願看法很一致,學習新知的比重(台灣67%、中國65%、香港64%)都高於持續進修原有的專業(台灣33%、中國35%、香港36%)。

至於為了下一代的教育,除了上述儲蓄外,在支出方面,調查顯示,台灣民眾每個月作為孩子的教育經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17%,居兩岸三地之冠,高於香港的13%、中國大陸的14%。

調查並發現,兩岸三地的民眾中,台灣民眾對本地大學教育最有信心,讓孩子留在本地念大學的比例最高。有61%的台灣民眾計劃讓孩子留在國內唸大學,領先香港的47%、中國大陸的45%。

而台灣民眾送小孩參加學校以外的才藝課程,以講座(39%)最多、學樂器(37%)次之、外語(36%)與運動(35%)則分居第三、第四;而讓孩子學習才藝的原因,以培養興趣最多(43%)、建立自信(29%)居次。



◆ 隔幾分鐘就「On line」 管管網路遊戲

【聯合報╱吳一忠/榮民(嘉縣水上)】2011.10.01

大選在即,為了「四書五經」是否該宣揚,藍綠吵得不可開交,卻忘了日常生活中,更該重視危險因子,那就是網路遊戲的盛行。

最近觀賞有線電視節目,發現網路遊戲廣告量,已到達氾濫的地步,每隔幾分鐘就出現On line的廣告。

最可怕的是,遊戲內容多以暴力為主,這類遊戲最受青少年青睞,廠商眼見龐大商機,無不競相投入。

但是遊戲者一旦深陷其中,往往分不清真假虛實。他們以為人死不足惜,只要按Delete就消除過去,按Enter可一切重來。

日前發生高中生弒親事件,引起不小震撼,當事人沉迷於網路遊戲,鑄下大錯,值得國人正視。

現代年輕人,很少不玩線上遊戲的,對著電腦螢幕,強力「打怪」、蒐集「寶物」和「天幣」;在遊戲者眼裡,空幻虛擬空間,一旦幻化成真實世界,後患無窮。

網路遊戲害人不淺,暴力弒血的版本,政府尤應嚴加管制,相對於家長憂心忡忡,NCC是否注意到了?

俗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不防杜於未然,若弒親事件再現,後悔就來不及了。



◆ 修圖騙很大 英國小列教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1/today-int6.htm

自由 2011.10.01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為避免學童受到廣告與媒體針對身材外貌所設定「不可能標準」影響並產生偏差觀念或行為,英國的小學教師今後將在課堂上告訴學生,許多雜誌封面與海報上幾近完美的模特兒,其實都是電腦修圖的結果。

這項獲得英國性別平等次官費瑟史東女士支持的教學計畫,在於警告十歲與十一歲的學童,幾乎所有的廣告圖片都經過修圖,以致許多廣告圖片所呈現的「完美程度在社會幾乎難以實現」。教師們還會告訴學童,閱讀這些雜誌會降低他們的自尊心、危及身心健康,以及要求學童思考是否「必須變漂亮才能成為好人或可愛的人」。

學校教職員從三十日起,就能下載由非營利組織「聰明媒體」(Media Smart)研發、獲得英國廣告業者以及英國政府與歐盟支持的教學套件。學童們會看到一些其實都經過數位修飾的名模與名流照片,包括知名女星綺拉奈特莉從平胸妹變成波霸,以及解釋怎麼靠修圖創造出無瑕影像或讓名模的身材更誘人。其中一張是小甜甜布蘭妮的泳裝照修圖前後對照,顯示修圖後的布蘭妮的腿更細更光滑,簡直是將修圖發揮到極致。

上述教學計畫是在英國政府稍早委託進行的一項呼籲採取行動避免孩童接觸性化素材的檢討之後出爐。費瑟史東說,年輕人每天都被其所面對的媒體與廣告圖像,設定了一個不可能達到的標準;有證據顯示,這種情況對自尊心有負面影響。「我希望孩子們從小就體認到,他們的價值遠比肉體皮相來得重要。」



◆ 柯語錄 讓網友為之瘋狂

【聯合晚報╱李樹人】2011.10.02

最近台大醫院愛滋器捐案,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將移付懲戒,他在感慨中仍不忘自嘲:「大家都怕下台,我就當他們的台階好了。」還說,「萬一不能再當醫師,乾脆去開補習班,或到民進黨艱困選區選立委。」為流傳多年的「柯語錄」再添兩筆名言。

「柯語錄」在網路上已紅了多年,一句「我生平最討厭三樣東西:蚊子、蟑螂、國民黨」,讓不少網友大開眼界,心想這個醫師未免太猛了吧。台大學生、網友將他這些年的話,整理出「柯語錄」,第一則就是「台灣的媒體不是自由業而是製造業,台灣沒有記者只有作者」,其次是「我講一句話,第二天看到十家報紙就有十種版本」。

從來不避諱自己政黨傾向的柯文哲,在面對扁政府時期駙馬爺趙建銘所捅下馬蜂窩,毀壞台大百年清譽時,曾對媒體說,「做道德的事應該是很自然的,但現在,做道德的事需要勇氣,而且是很大的勇氣,真慘喔!」

「趙建銘案,我只是講實話,結果變成台大醫院的阿卿嫂,被當作怪胎。趙建銘做錯了嗎?廢話,這不是問題,趙建銘當然做錯了,可是台大醫院為什麼會出現趙建銘,這才是問題。沒人敢去面對問題,最後把他趕走,當作沒發生這件事,簡直是殺人滅口!」

在課堂上,柯文哲的快人快語,以及自負,也讓學生大開眼界。例如「ECMO這個東西現在全地球上要找五個最懂的人喔,我就是其中一個,但是你想當第六個嗎?不需要嘛!太深奧了,學這個做什麼呢!」

「你現在學的臨床治療方法,兩年就舊了,五年就丟垃圾桶了,所以我在美國唸書時都在做什麼呢?都在練英文以及釣魚。最笨的人才會去背那些chemotherapy的protocol,真是haudai(耗呆,台語「笨蛋」之意),那些看得懂就好了,背那個做什麼!」

「你們不要看我柯文哲上課像唐老鴨,你們應該有聽過我在ICU(加護病房)是像俾斯麥。但是偉大的不是俾斯麥,偉大的是普魯士陸軍。如果俾斯麥生在當時的中國,指揮北洋艦隊,他就變成李鴻章,只能去簽馬關條約。」

「美國的學費非常貴,所以學生對老師上課的要求很嚴格,如果老師上課在抬槓,他們會寫信去申訴要求換掉老師,因為這種老師是在浪費他們的錢,像我現在這樣早就被趕下去了。」

對於一些醫院現象,柯文哲也自有一套邏輯。例如,鬼月為什麼不能開刀?柯語錄如是說:「鬼月不能開刀,這我最近也想出了其中的道理。七月份,是什麼時候?就是新的R1(住院醫師第一年)和新的intern(實習醫師)上來的時候,現在你們知道這都是有道理的了」。

《經典版柯語錄》

●網路上流傳的「柯語錄」有一個經典的故事,頗能顯現人稱「柯P」的柯文哲風格:

動物王國要選出大王。動物們覺得,奔跑、游泳和飛行,是動物最重要的三個技能,(就好像台大醫院要升等,要比教學、研究、服務,總分高的就可升等。)於是就辦了個比賽,依照奔跑、游泳和飛行三項的總分,最高的當動物王國的國王。比賽前呼聲最高的是獅子、鯨魚和老鷹。

但結果你們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大王嗎?(頓一下)是鴨子。鴨子每項四十分,總分一百二,獅子、鯨魚和老鷹,都是單項一百,兩項零分。(話鋒一轉)所以啊,台大有很多的鴨子教授啊!

(學生齊聲高16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

fsj 提到...

戀愛祕笈 101年6月出爐

中央社 2011-10-03

教育部今天表示,25歲已是談戀愛的年紀,但是很多年輕人不懂得如何好好談戀愛,如何好好成家,研擬編纂25歲必讀的戀愛祕笈,最快明年6月出爐,將上網供民眾免費下載。

教育部今天到立法院進行施政重點與業務概況報告,教育部長吳清基列席。

業務報告書第11個項目「建構終身學習體系,促進全民學習」中指出,引導國民具備退休前準備觀念,發展「55必讀」退休前準備教材,及進行「自主學習領導人培訓」,培植社區志工人力具備自組團體運作能力,以持續貢獻智慧及經驗。

教育部社教司長柯正峰表示,邁入高齡化的社會,老人的保健、飲食、起居、理財等建議散見在各種書中,教育部希望研擬一本老人退休後的寶典,供老人使用。

柯正峰說,老人研習班的年齡是55歲,因此名字暫定為「55必讀」,由於把老人集合在一起開班並非國際趨勢,因此培養自主學習的領導人,可以一起找資料,一起深度旅遊。

柯正峰說,「55必讀」最重要一篇是「成功老化」,人在40歲以後到65歲期間,到某個時間點會急速老化,每個人個別差異不同,就開始出現老花眼等症狀,很多人會開始慌亂,但這是老化的必然現象。

柯正峰說,除了「55必讀」,還有本暫定名稱為「25必讀」的祕笈。很多年輕人到25歲,兩情相悅是很甜蜜的,但是談戀愛還是要觀察價值、觀念、態度和行為,結婚以後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希望年輕人都能知道。

柯正峰說,給55歲和25歲可以自學上手的寶典,目前正研擬中,希望明年6月、7月能夠完成,屆時會公布上網,供民眾免費下載。



◆ 戀愛秘笈、五五必讀 教部要編兩教材

中廣新聞/陳映竹 2011-10-03

台灣社會邁入高齡化,適婚年齡延後的趨勢,教育部將針對五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編印「五五必讀」退休前準備教材,和老化成功相處。此外,也會針對二十五歲以上適婚的男女倡導家庭教育,編撰戀愛秘笈,名稱暫定「二五必讀」。

教育部長吳清基到立法院進行「教育部施政重點與業務概況報告」,報告中提到,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教育部施政重點之一將強化高齡者學習計畫,將發展「五五必讀」教材。教育部社教司長柯正峰表示,目前所有老人研習班都是五十五歲作為年齡下限,這本教材可當作自學教材,內容涵蓋時間如何運用、保健、守財等。

柯正峰指出,「五五必讀」最重要的一篇就是「成功老化」,也就是成功和老化相處。「這段期間會老花、身體退化,很多人會適應不了,教材告訴他這是老化的必然現象。」此外,針對二十五歲適婚年齡的男女,卻不知道如何戀愛、成家,教育部也要編印戀愛秘笈,暫定名稱為「二五必讀」,介紹戀愛的觀念、態度和行為,婚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兩本手冊預計明年六、七月完成,將公布上網讓民眾免費下載。



◆ iPad變國產電腦?郝電子書包政策挨轟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2011.10.04

台北市長郝龍斌去年競選連任時承諾要推動電子書包,北市議員李建昌發現,當初郝龍斌信誓旦旦說用ipad,結果卻縮水成一台不到1萬元的國產平板電腦,上午批評郝龍斌選前政策買票,選後馬上跳票。

針對議員的質疑,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曾燦金表示,是否會用ipad,屆時會視政府採購法,要採購何種產品決定,蘋果平板電腦仍是選項之一,不是不可能。

至於為何現在實驗教學會用平價的國產平板電腦? 他表示,因為北市試辦電子書包,是經濟部工業局「生活智慧應用方案」補助,市府參與實驗,因此目前所使用的電腦都是經濟部免費提供。

李建昌上午則表示,郝龍斌在選前曾說「一個iPad要不了多少錢」,被批不知民間疾苦,但日前郝龍斌在施政報告時,未來要推廣電子書包計畫,卻隻字未提市府打算採用的平板電腦並非iPad,而是一台9000多元的國產浩鑫 (Shuttle)V08平板電腦。

李建昌說,郝市府的電子書包政見大縮水,市府卻編列預算採買iPad2給機關首長使用,一台要價2萬多元,為何卻只願給中小學生使用冷門的機型。李建昌也質疑,未來若是擴大實施,每位學生一台平板電腦,可以帶回家? 還是只在課堂上使用? 且學生是否必須付費購買。

fsj 提到...

經濟衰退 美仇富心態加深

【世界日報╱編譯中心綜合華府2日電】2011.10.03

從占領華爾街運動到歐巴馬政府打算向富人加稅,篤信資本主義的美國社會近來出現一股「仇富」浪潮,「華盛頓郵報」作家艾倫瑞克說,美國富人已感受到逐漸升高的仇富趨勢。

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在專欄中指出,美國失業率超過9%,許多家庭憂心下一餐沒有著落的同時,社會中「超富」階級依然故我,當然會引發社會不滿,進而要求政府改革社會公平機制。

近期美國娛樂界也感受到這股趨勢,分別推出以仇富為主題的電視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破產的女孩」(2 Broke Girls)講述2個家道中落,入不敷出,擔任餐廳服務生的年輕女性,在紐約討生活的故事。美國廣播公司的「復仇」(Revenge),則是女主角設局謀殺社會名流,為父親討回公道的劇本。

復仇的女主角史托威(Madeleine Stowe)說,現在美國歷史正經歷特別時刻,一般觀眾想看有錢人生活遭拆解的電視劇。

雖然美國多數家庭遭受經濟衰退打擊,但艾倫瑞克指出,有錢人花錢依然張揚不知節制。

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穆尼(Mitt Romney)近期買下加州1萬1062平方呎的豪宅;英國富家女埃克斯頓(Petra Ecclestone)為家人到訪,購買位於洛杉磯、擁有123間房間的巨屋,埃克斯頓全家不超過五個人,巨宅則足以接待50個美國家庭。

富人抱怨遭媒體和大眾「妖魔化」,有錢不是罪。艾倫瑞克建議,不妨參考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同意加稅的良心話;不過,巴菲特的建議遭到許多高階中產階層反對,認為不是所有的有錢人都像巴菲特般富有,加稅將影響生活與企業投資。

※ 相關報導:

* 「占領華爾街」 封橋逮700人
http://www.udn.com/2011/10/3/NEWS/WORLD/WOR6/6627859.shtml

「占領華爾街」的主要訴求為聲討華爾街金融業者和企業的貪婪,並抗議社會不公,「為維護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國人民,對抗百分之一的富人」,抗議群眾高呼打倒「銀行惡棍」和「企業大亨」口號。媒體觀察,這不是一場窮人對抗富人的階級鬥爭,而是美國中產階級的「革命」,對於坐領高薪的銀行和企業高層把國家經濟搞得烏煙瘴氣,「受夠了」。

* 帶筆電抱寵物…「占領華爾街」紮營長住
http://www.udn.com/2011/10/3/NEWS/WORLD/WOR6/6627829.shtml

自上月十七日展開的「占領華爾街」抗議行動將邁入第三周,從抗議群眾的營地設施和個人配備看來,他們打算長期抗戰,持續「占領」到冬天。... 「占領華爾街」行動發言人、廿七歲的網路設計師康貝立克說:「我們絕對是受到開羅解放廣場和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啟發。」



◆ 逮捕沒在怕 反華爾街示威持續

中央社 2011.10.03

反華爾街的示威運動「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邁入第3週。示威民眾繼續露宿華爾街街頭,不畏警方昨天逮捕超過700名占據紐約布魯克林大橋的民眾,矢言要在5日再次走上華爾街。

1名19歲的示威者說,官員「以為我們要離開,但我們沒有離開。我們能待多久就要待多久」。「占領華爾街」示威運動中的活躍分子也計劃在5日下午從市政府遊行至金融區。

一群紐約公立學校的教師今天也在示威者紮營的祖科提公園(Zuccotti Park)廣場靜坐。其中1名教師馬蒂內茲(Denise Martinez)表示,她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貧窮人家和在貧窮標準之下的家庭。

她說:「這些是美國的未來勞工。但失業和犯罪問題卻一點一滴侵蝕著他們。」馬蒂內茲怪華爾街造成國家金融問題,並表示華爾街應該要做更多來解決問題。

抗議現場可以看到警方駐守。紐約市警察局發言人布朗(Paul Browne)表示,該局並未因抗議活動而增派人力至紮營現場。警方也不會改變對示威的處理方式,會繼續正常巡邏和監控。

昨天發生示威者臨時遊行至布魯克林,占據布魯克林大橋兩側人行道和車道,造成交通停擺,迫使警察關閉橋樑數小時。警方雖然表示這起示威為和平活動,但仍依違反社會秩序罪名,拘留數百人。

警方昨天稍晚已釋放大部分遭逮捕的民眾,但表示這些人會因行為不檢遭刑事法庭傳喚。

fsj 提到...

蔓延逾20城市 占領華爾街成全國運動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1.10.04

美主流媒體開始大幅報導,抗議人士號召5日大遊行,占領各大城市金融中心街區。

因不滿華爾街引發金融海嘯卻置身事外而發起的「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行動,3日蔓延到美20多個城市,演變成全國運動,有如美國版的茉莉花革命。而曾經認為這一抗議活動組織鬆散,不成氣候的美國主流媒體,在近千名示威者遭到警方逮捕後,報導開始轉向,大幅報導這項活動。

為了更清楚說明抗議訴求,「占領華爾街」的抗議人士開始有規模的組織起來,包括成立網路訊息發送中心、統一對外發言等,主辦單位並號召各地青年在5日展開大規模遊行,占領各城市主要金融中心街區。

聯準會前遊行吶喊,不少示威者搭起帳篷,準備長期抗爭。

美聯社報導,示威者3日從洛杉磯到波特蘭,有的在聯準會前遊行,有的在公園紮營,表示對貪得無厭的大公司的憤怒。

在紐約市曼哈頓,數以百計的示威者化裝成「公司殭屍」的模樣,嘴裡塞著假鈔,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前繼續抗議。在波士頓和堪薩斯市,也有為數不少的示威者搭起帳篷,準備長期抗爭。

在「占領華爾街」活動初期,美國三大電視網與「紐約時報」都少見相關報導,在全球媒體都聚焦華爾街是否會成為像埃及開羅的解放廣場的同時,美國媒體的沉默顯得相當突兀。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克雷恩說,兩星期前想找活動策畫人做訪問,在現場和網上都無法找到受訪者,他認為示威者只是喊兩聲,註定失敗。但兩星期後,這一活動已吸引大批同情者。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在專欄中表示,一開始大家都認為「占領華爾街」不過是個笑話,但如今美國工會組織決定支援,並在芝加哥、洛杉磯、華盛頓等地陸續出現示威者,現在示威已是有組織性的活動,並建議提出具體訴求。

不再只是失業者與不滿學生洩憤,可能演成中產階級上街頭。

「占領華爾街 」活動除了官網提供即時訊息,不少大型網站如moveon.org也加入聲援。該項活動已不再只是失業者與不滿學生發洩怨憤,未來可能演變成保守的中產階級走上街頭,表達對財富分配體系不公的怒吼。

根據活動官網occupywallst.org的聲明,「占領華爾街」是沒有領導人的自發性抗議活動,參加者不分性別、族群、膚色,唯一相同之處,在於99%的人無法再容忍1%的人腐敗及貪婪,活動採「阿拉伯之春」方式,以非暴力手段達成訴求。

※ 相關報導:

* 占領華爾街 索羅斯同情示威
http://www.udn.com/2011/10/4/NEWS/WORLD/WOR6/6630898.shtml

投資大亨索羅斯3日對反企業貪婪的「占領華爾街」示威者表達同情。他說,納稅人的錢被用來支撐蒙受損失的銀行,讓銀行坐享厚利,難怪引起公憤。

fsj 提到...

聯合筆記/美國版阿拉伯之春

【聯合報╱張佑生】2011.10.05

紐約時報指出,北非地區爆發「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後,美國有許多人一直期待能來個「美國之秋」,近日紐約發生的「占領華爾街」運動,算是「八字有了一撇」。

活動發起的前兩周,沒受到太多注意,直到抗議者最近在曼哈坦公園埋鍋造飯,紐時專欄作家克里斯多夫說,讓他回想起「開羅解放廣場」的感覺。

紐約警方上周末在布魯克林橋逮捕了七百人,立刻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其他美國大城市如華府、洛杉磯、舊金山、波士頓、芝加哥、丹佛及西雅圖,也紛紛爆發類似抗議。沒有特定領導者,群眾集體對抗當權者的示威遊行,是否為美國版阿拉伯之春的開端?

就「年輕人發起,網路串聯」,對抗經濟不平等和政治糜爛的草根運動性質而言,「占領華爾街」運動與「阿拉伯之春」的精神有互通之處,且打響了第一砲。接下來,有工會和社運團體的加入,聲勢就更不同了。

不過,就算是「造反有理」,「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示威者起碼不是冒著被軍警槍殺的危險上街,這和「阿拉伯之春」的青年示威是很大的不同。美國的抗議者頂多被警方拘留數小時後,以擾亂治安或妨害交通為由罰款了事。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由於經濟成長遲緩,加上政府因財政赤字而被迫採取撙節措施,歐洲年輕人正飽受失業之苦。在歐盟,廿五歲以下勞動力中,五人便有一人失業。八月初的英國暴動,主因就是年輕人的高失業率。

在美國,費城與堪薩斯市其實早就爆發零星的年輕人示威,只是事情沒鬧大,未受到媒體青睞。紐約市長彭博日前警告,高失業率可能導致各地暴動。美國總統歐巴馬力推就業法案,能否平緩美國版的阿拉伯之春,且拭目以待。



◆ 國際瞭望-從「阿拉伯之春」到「美國之秋」

【本報訊】2011-10-05 中國時報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最近出書時,又提及他說過的「美國的核心」:無論你是誰,無論你來自何方,只要你辛勤工作,按規則行事,就會有追逐夢想的自由和機會,並且讓你的孩子在這個國家追逐他們自己的夢想。

此時正值「占領華爾街」鬧得轟轟烈烈,顯然美國人、尤其年輕世代,靠辛勤與按規則行事是沒希望了。正如抗議者指出,美國有四千六百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占總人口一五%,人口一%的富人掌握了全國四○%的財富。

這活動開始時一般美國人不以為意,現在已蔓延到許多大都市,聲勢愈來愈壯,有人便說「阿拉伯之春」之後,現在是否輪到「美國之秋」?英國媒體評論說,許多美國人顯然認為社會發展方向出現了根本性錯誤,質疑經濟體制沒有平等地把果實分給社會各階層。

美國居住、醫療、教育價格飛漲,一方面是銀行接受政府救助(納稅人的錢),另一方面成千上萬的人卻遭裁員或停薪。與埃及等地的社會革命不同的是:美國抗議者更增添了大學教授、工程師、交易所職員等中產階級,白種人居多,工會也加入抗議。

抗議者許多是中產階級子弟,為什麼?中東發生這種事,責任可以推到獨裁者身上,美國呢?資本家貪婪、國會政客自私、總統行政系統因循,三大病灶,使美國產生了社會重症。

美國的對外戰爭,無論是伊拉克或是阿富汗戰爭,每開支一億元,軍火商老闆就賺去七千萬,其餘由戰爭相關行業賺去。美國在阿、伊戰爭花去四兆,如果用在社福及教育醫療,還會有目前這種社會不滿的抗議嗎?中東的錢是被獨裁集團暗中侵吞,美國的錢則是被貪婪的財閥公然搶奪。

※ 相關報導:

* 高學歷青年失業 助長示威
http://www.udn.com/2011/10/5/NEWS/WORLD/WOR1/6632672.shtml

聚集在紐約金融區的抗議群眾中,不乏美國名校的學生和畢業生,有的背負沉重的學生貸款,有的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美國高學歷年輕人的失業和失落,透過網路串聯,讓「占領華爾街」行動在全美各地掀起狂潮。

* 占領華爾街擴大 教師、工人站出來
http://www.udn.com/2011/10/5/NEWS/WORLD/WOR1/6633212.shtml

教師工會和運輸工人工會成員,將參加定5日下午在曼哈頓下城舉行的示威遊行。

* 巨富加稅 民調支持高
http://www.udn.com/2011/10/5/NEWS/WORLD/WOR1/6633216.shtml

儘管歐巴馬總統希望對年收入逾25萬美元的家庭加稅,但全國不到四分之一的富人支持對他們自己加稅。不過,年收入水平如果愈高,民眾支持對他們加稅的比例也就愈高。



◆ 占領華爾街:新無產青年的反撲

【聯合報╱社論】2011.10.05

當北非發生「茉莉花革命」時,誰能料到這股抗議浪潮竟會蔓延到紐約,演成超過半個月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在全球貧富差距問題急劇惡化下,美國年輕世代將矛頭直接指向世界金融中心的華爾街,對這個翻雲覆雨的貪婪之都發出了討伐的檄文。

「占領華爾街」絕非單一偶發事件。在此之前,法國青年占領巴黎豪宅、西班牙青年占領馬德里廣場、以色列青年在首都紮營抗議房價,乃至倫敦市郊的青少年暴動,都貫穿了同一個主軸:年輕世代(且都是先進開發國家)對前途晦暗的憤怒和失望。「占領華爾街」運動則進一步將目標具體化,將箭頭指向為富不仁的企業中樞,認為只顧牟利、貪得無饜的資本主義怪獸,是剝奪了年輕世代未來希望的禍首。

華爾街變成人們厭憎的對象,其實並不冤枉。二○○八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從雷曼兄弟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到「次級房貸」引爆的災難,無一不是華爾街炒手的傑作。少數人操作著自己發明的高風險財務槓桿,賺了錢是進自己荷包,賠的時候是政府掏納稅人的口袋來補漏。而風暴過後,中小企業不支倒閉,無辜民眾受累失業;許多資本家卻依然享受著超級「肥貓」的待遇,毫無愧色。如此唯利是圖、高高在上的嘴臉,教勤勞百姓如何甘心?

更能凸顯現行資本主義制度不公的,是近年各國貧富差距加劇的問題,這反映在年輕世代身上尤其深刻。對年輕人而言,原本只要努力學習、充實自己,就有實現夢想的機會,或至少過著安定的生活;但如今這樣的期待幻滅了。這個世代普遍比他們的父母受過更完整的教育、擁有更高學歷與智能,但當他們要展翅高飛,卻發現到處碰壁,許多工作被企業家移轉到更便宜的地方去了,另有許多工作則被外來勞工取代。許多人領不到像上一代一樣的薪資,有人甚至找不到工作,西班牙全國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廿,而德國年輕族群的失業率也達百分之十七,為全國平均值的兩倍。

由此,即不難看出歐美國家不斷發生青年霸街事件的深層原因。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藉由科技之助,創造了許多規模空前的跨國企業,也使得無國境的資金流通成為可能;但與此同時,也衍生了許多不受管束的跨國投機活動,挖深了國境內的貧富鴻溝,甚至剝奪了下一世代的生活夢想。最明顯的事實是,近年各國都出現了「中產階級陷落」的現象,貧富的金字塔變得更高、更尖,新世代的出路則變得更狹更窄,許多人甚至落入了「無產」和「新貧」的境地。

因此,美國青年不去華府示威,而將華爾街當成抗爭對象,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因那裡正是以錢逐錢、販賣投機、鼓勵貪欲的邪惡都心。事實上,從歐陸擴散到美國的這一波青年霸街運動,並不帶有「仇富」色彩,只是單純表達不滿,甚至因此遭輿論批評為「訴求不明確」。但這不表示他們的抗議沒有正當性,或者他們的示威只是一群貪懶青年用來反社會的藉口;相反的,人們應該想想:一個只顧追求利潤、卻連新世代所需要的工作與生活都無法提供的經濟制度,不論它自誇有多自由,都無法言之成理。

當西方國家忙著譴責獨裁政權缺乏民主之際,他們也必須意識到:工業國家日益擴大的貧富不均,和封閉國家侵犯人權的問題一樣嚴重,儘管領域不同,卻都無可迴避。歐巴馬總統提出課徵「富人稅」的方案,正是回應「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第一步;唯此一行動和馬英九總統倡議建青年住宅、社會住宅等政策一樣,都只是「綠油精」性質,旨在讓弱勢階層聊感安慰,而未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本質改革,恐嫌避重就輕。

透過網路號召,各國網民已發起十月十五日要在全球同步響應「占領華爾街」運動。這項運動大概不會一次就命中華爾街的邪惡核心,但它對資本主義病魔的長期圍剿已經展開了。

※ 相關報導:

* 社論-生之者「寡」,食之者「眾」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100500122.html

歐債危機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本質上就不相同... 但不論成因為何,都是屬於「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如果人口與就業結構,能夠發揮「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的機能,則無論是為了2008年緊急救市,或是因政府規模持續擴大,只要禮記大學篇的前提條件存在,則都可以阻止主權債務危機的發生。

fsj 提到...

智利學運領袖 23歲正妹女大生爆紅

反高學費抗爭6個月

自由 2011.10.06

〔編譯陳維真/美聯社智利聖地牙哥五日電〕為了爭取免學費和教育改革,智利學運已經邁入第六個月,總算讓政府官員願意和大學生面對面,傾聽他們的訴求,推動學運的靈魂人物,就是二十三歲的女大生卡蜜拉.瓦勒赫,她善於演說,也熟知如何利用媒體和網路,影片在YouTube造成轟動,現在已是國際紅人。學運在她領導之下,勢力逐漸茁壯,甚至逼得智利總統皮奈拉不得不做出讓步。

政治分析家表示,卡蜜拉抓住了後皮諾契特時代人民的心。這一代年輕人在前總統皮諾契特獨裁統治的後期出生,雖然知道獨裁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但不知道活在獨裁政權下是什麼感覺,也因此不會害怕政府。

推特追蹤人數高達30萬

卡蜜拉.瓦勒赫在智利最大也最古老的智利大學主修地理,也是學生會會長。四月底開始她引導上萬名青年,抵制高中和大學的課程,要求教改和爭取免學費。公共演說似乎是她的天生本領,她可以不看小抄,就在上萬民眾面前發表精彩演說。她的推特追蹤人數達三十萬,是總統皮奈拉的一半,她的網路發言也不斷被轉寄。先前曾有人對她發出暗殺令,後來只要她出現,就會被人群團團包圍,還有警員保護,支持民眾大喊:「卡蜜拉,我愛妳!」甚至還為她創作情歌。

美貌是助力也是阻力 媒體酸「卡蜜拉不肯搖屁屁」

卡蜜拉的美貌常是媒體焦點,有人認為這是她領袖魅力來源之一,但她從未把外貌當優勢,而是以嚴肅論點加強學運主張可信度。先前總統皮奈拉聲稱明年教育經費增加七%,是智利有史以來最大的增加幅度,卡蜜拉就以具體數據抨擊政府,指出今年教育經費增加十一%,二○○九年增加十五%,增幅都比皮奈拉說的七%還高。

智利父權社會當道,有不少針對卡蜜拉的性別歧視評論,《新聞週刊》嗆她比較適合當模特兒,一次示威行動中,有人要求她跳舞但遭到拒絕,隔天報紙便以斗大標題寫「卡蜜拉不肯搖屁屁」,卡蜜拉也坦承,領導抗議行動讓她身心俱疲,有時候也想退居二線,但她知道爭取改革的重要,而且合作的夥伴也需要她站在最前線。

政府接見大學生 協商破裂

五日大學生和政府官員進行閉門協商,抗議大學生要求改革教育制度,縮減政府對私立學校的補助,減免所有國立大學學費。但中間偏右派的總統皮奈拉不願接受,堅持只對需要的人提供免費教育,還表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皮奈拉最近才修改法律,以維護公共秩序之名,將佔據學校、對抗鎮暴警察的罪行提高到三年。

五日的協商失敗可能讓激進派學生當道,卡蜜拉則堅持學生應該繼續抗議行動,並斥責皮奈拉修法是為了挑釁,她揚言,如果皮奈拉不讓步,現任政府會在下次選舉付出代價。



◆ 希臘大罷工 雅典癱瘓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1-10-06

希臘首都雅典再度被示威活動癱瘓,被一萬多名群眾抗議政府緊縮財政,年輕人對鎮暴警察丟擲石塊,再度引發流血衝突。

希臘公務員再度罷工,走上街頭,雅典國際機場、政府機關和學校都被迫關閉,醫院用少數人力,維持最低極限醫務,部分大眾運輸系統停駛,這次罷工是公用事業的工會發起,他們不滿自己遭到減薪,有些部門減薪幅度高達四成,希臘財政部最近又宣布了新一波撙節措施,十萬名高收入的公營事業員工,薪水要再減兩成,其實現在能夠保住飯碗的已經算幸運,有三萬名公務員很快就要回家吃自己,這是集體揮霍的代價。

希臘債台高築,國家瀕臨破產,現在得借錢渡過難關,歐洲銀行、歐盟執委會以及國際貨幣基金會負責為紓困把關,它們也因此成了希臘工會抗議的對象。

希臘政府這個星期一把明年度預算,交付國會審議,它打算在新年度砍掉67億美元預算,受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公營事業部門,如果無法達成減少支出目標,希臘就無法繼續獲得紓困,拿不到金援,十一月中以後,它就發不出公務員薪水。國庫羞澀,新學期已經開始快一個月,希臘連教科書都還沒有印好,百分之五的高中被迫停課,很多高中生,乾脆加入街頭抗議,也有人到學校靜坐。



◆ 反華爾街 駭客放話攻擊紐交所

中央社 2011.10.06

自封名號的駭客組織「匿名」(Anonymous)繼攻擊企業和政府網站後,誓言10日當天要讓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從網路上」消失,力挺「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示威活動。

這個團體在YouTube上張貼影音訊息,對這家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所宣戰,以回擊大規模逮捕華爾街示威群眾的行動。此外,他們還在數個匿名推特(Twitter)消息來源其中之一張貼這段影片的連結。

這段長兩分鐘的訊息未加以說明威脅詳情,也沒有提到這次攻擊是否只是針對紐交所網站,因為若真是如此,交易將不會受到影響。

匿名已在數月時間內對多家網站發動所謂的阻斷服務攻擊,包括去年12月對萬事達卡公司(MasterCardInc.)和威士卡公司(Visa Inc.)網站採取的攻擊行動。根據法院文件,匿名的成員運用專用軟體發動攻勢,可以在短時間內讓網站減速或癱瘓。

經營紐交所的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Euronext)發言人亞德莫尼斯(Richard Adamonis)表示,公司方面不就謠言或安全事宜表示意見。

※ 相關報導:

* 中國網軍剽竊 美國會議員公開譴責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6/today-int4.htm

此前,少有情報界權威人士如此坦率地談論這類敏感問題,羅傑斯的發言是美國官員以最強硬語氣,公開譴責中國政府涉及網路間諜活動的罕見事例。



◆ 反華爾街 上萬紐約客上街

中央社 2011.10.06

在大紐約地區工會宣布加入下,原本只是組成鬆散的「佔領華爾街」運動,今天成為上萬名示威者的大型上街抗議遊行,示威者要求政府改善貧富不均問題,解決企業肥貓現象。

從9月17日開始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Street)活動,一開始的2週,一直只是抗議華爾街肥貓現象的年輕族群間,毫無組織的抗議活動。

但在2日示威者佔領紐約布魯克林橋(BrooklynBridge),導致近700人遭到逮捕後,開始受到媒體關注,並向全美各大城市蔓延。

示威者聚集的廣場有大批支持者送來的睡袋、食物,示威者並在學生的協助下,開始發行「佔領華爾街日報」,分送過往群眾,傳遞訴求。

原先預計下午4時30分開始的遊行活動,因為廣場被前來參加的示威者擠爆,決定提早1小時展開,以疏散人潮。

在包括紐約教師聯合工會(United Federation ofTeachers)、勞工工會(Workers United)、運輸工會(Transport Workers)與護士協會(NurseAssociation)等各大工會共同加入下,今天從華爾街到紐約市政大廳,有超過萬人走向街頭示威抗議。

今天的遊行活動一開始主要是聚集在廣場上的學生與失業者,隨著遊行逐漸向市政大廳前進,不少路人中途加入,在遊行目的地自由廣場(Liberty Plaza)附近,大批工會成員加入,原先以嬉皮、學生為主的示威人群,開始有白領階級夾雜其中,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示威者手持標語,抗議華爾街企業肥貓現象,高所得者坐擁財富,卻繳不了多少稅,而年輕學生則是畢了業找不到工作,還得背負龐大的學生貸款,要求美國政府正視貧富差距問題。

※ 相關報導:

* 反華爾街 華人不落人後
http://www.udn.com/2011/10/6/NEWS/WORLD/WOR1/6635332.shtml

卡森.王(Carlson Wang)是來自廣東的第二代移民。他表示,自己也是「99%的一員」(指除了1%的富豪外的其他所有人),當初他的父母是懷抱美國夢到美國來的,但卻發現辛勤工作並不見得會致富,財富都落入了企業高層的手中,但當經濟出現危機時,卻只有中產階級受苦,高所得者卻絲毫不受影響

* 倫敦的富與貧:2,200,000 VS. 8,000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1356&f_ART_ID=346168

報告指出,2007到2008年,英國的收入不平等創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紀錄,收入在全國前10%的家庭,年收入至少85萬3,000英鎊(約新台幣4,000萬元),而收入最低的10%,年收入僅8,800英鎊,貧富的差距近100倍。

fsj 提到...

台灣父母愛「遙控」 瑞士姑娘驚訝

【聯合報╱記者曹馥年/嘉義縣報導】2011.10.08

來自瑞士的廿五歲大二學生Tina(蒂娜),透過「草根大使」計畫到嘉義參訪,來台近一個月,愛上台灣大家庭的溫暖感覺,卻也訝異台灣父母過度呵護孩子,不時打電話問孩子「你在那?」她出國以來,從沒接過父母的「連環叩」。

Tina說,「這不代表瑞士的親子關係疏離」,瑞士父母勇於放手讓孩子嘗試新事物,訓練孩子獨立,像她已在外租公寓獨自生活多年,念大學前先工作五年存錢兼找人生方向,現在半工半讀念設計系,今年決定把存款用來旅行。

她嚮往亞洲文化因此選擇台灣,住在開花店的水上鄉農會代表陳武秋家中,參觀過六腳鄉花生工廠、梅山鄉製茶等農業技術,也學習插花,接著要到新竹、花蓮參訪,之後再到菲律賓、泰國等地旅行。

昨天她到水上鄉忠和國中、忠和國小與學童用英文聊天,以德文為母語的她,學英文僅四年,由於敢開口又常出國旅遊,口語表達嚇嚇叫。學生問她喜不喜歡上學,她說較喜歡出外開拓眼界;她也說愛看書,「看太多電視會變笨」。

Tina很訝異台灣父母呵護孩子,不時打電話查勤,即使孩子廿、卅歲了,父母仍放不下心,憂慮孩子獨自在外,會不會太危險、被人騙;孩子出國了,每隔幾天就得向父母報平安,否則父母會一直打電話關心;她還發現有孩子被父母寵慣,當起事事靠父母的「啃老族」。

對Tina的生長歷程,黃姓商人直呼「不可能」,他自承對讀高中的兒子呵護備至,每天起床,先到陽台感覺當日氣溫,再為兒子挑選合適衣物。擔心兒子被綁架,寧願晚點吃晚餐,也要送兒子補習。

高姓公務員有兩個女兒,現在還牽著十二歲次女過馬路,擔心念高中的長女學壞,每天接送,女兒和朋友逛街,她也堅持送到約定地點,「現在社會這麼亂,沒親眼看到女兒平安,我不放心」。



◆ 直升機父母… 長不大的人是爸媽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徐如宜、蔡育如/連線報導】2011.10.08

「我的父母是典型的直升機父母」,已經大學畢業多年的于姓女子雙親,都是高學歷知識分子,不久前颱風來襲,父母貼著字條提醒她「風很大,窗戶請開十公分!」

「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怎會不知如何防颱?」當她看到那紙條,又悶又氣,「規定窗戶開幾公分是很典型的控制狂」,「長不大的人是爸媽!」

她抱怨父母總是「體貼」幫她整理房間、倒垃圾,有一次她發現,雙親會檢查她的垃圾。雙親解釋,擔心她沒有垃圾分類。她認為「直升機父母」無法隨著孩子年齡成長學習放下,有高度的控制欲望和窺視心理,會讓孩子感覺「不被尊重」。

「阿龍」在英國念碩士,雙親規定他每周日上午要視訊對話,「報告」一周學習心得,叮嚀生活大小事,包括衣服洗了沒?這禮拜都吃什麼?上課有沒有準時?他覺得自己像「被遙控的留學生」。

廿九歲的Mia,去年進入媒體業工作,她說從小到大都沒離家過,父母仍習慣每天等門,晚上超過十點就打電話找她,「很有壓力」。

高雄市蘇姓房東碰過「直升機父母」,有對夫妻帶著離家念大學的孩子看租屋,看了幾處都不滿意,最後決定在學校附近買一戶房子,再請鐘點女傭每周固定清掃,孩子只管念書就行。「若不是孩子認為沒自由,這對夫妻還想找管家煮飯兼陪讀呢!」



◆ 文憑至上 台灣培養不出賈伯斯

選自己想讀的課 猶如夢想

自由 2011.10.08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大學只念了半年就休學,退學前一共休學十八個月,他認為休學是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因為他不用上沒興趣的必修課,把時間拿去聽那些他有興趣的課,他去上書寫課,十年後用在設計第一台的麥金塔上。

賈伯斯故事引發回響。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成功關鍵未必在於文憑,但台灣教育向來重視學歷,連十二年國教宣稱要幫助學生探索自我性向和興趣,教育部卻還不斷增加考試,也未配套減少上課時數,迫使孩子沒有時間了解自我,考大學依分數選校選系,不少人是痛苦地念完大學。

考試制度下 誰有學習主動權?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賈伯斯把學習的主動權拿回來,有所成就,帶給大家的啟示是,學習必須出於自主,不是照學校或家長的安排被動學習,中輟學生不見得是討厭學習,關鍵在於能否掌握自己的學習主體性。

台大政治系五年級的學生陳乙棋表示,依台灣社會價值觀,休學或退學是可恥的事,甚至連他選擇多念一年大學,也遭受異樣眼光,幸好台大學術環境自由,想修什麼課,學校限制不多。

台師大教授、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處長林陳涌批評,美國的大學制度比台灣更有彈性,學生讀大學甚至可以沒有主修或自創主修,台灣的大學教授則專業僵化,各系拉高必修學分,使學生沒有時間能跨系多元學習。

台師大人發所碩二學生林孟鴻也表示,台灣的大學應多開應用型的領域課程,否則一旦選錯系又難以轉系時,不是休學讀不下去,就是勉強混到學歷。

台大主秘張培仁表示,大學是座礦山,端看學生如何挖掘適合自己的寶藏。

訓練工作人才容易 培養奇才難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表示,全世界只有一個賈伯斯、一個比爾蓋茲,他們的經歷非常特別又少見,學生除了學習專業基本條件外,亦應充實語言、溝通、創意、領導能力及團隊合作等軟實力。

成大校長黃煌煇感嘆表示,台灣的教育制度只是在訓練「能工作的人才」,無法培養「奇才」,也培養不出「台灣的賈伯斯」,因為台灣教育是考試取才,不會針對有特別能力的學生給予特別的培育,或給予特別發展的空間,而是大家都受一樣的教育內容,教育使人才的能力被「扁平化」,即使大學聯考分數差很多,有人進台、成、清、交、政,有人進私立大學,但到了職場,其實表現不會差很多。

fsj 提到...

歐債危機 累積人民不信任能量

中央社 2011-10-07

68歲喬艾胸前貼著工會標誌,在巴黎巴士底廣場遊行隊伍中,他屬於不信服需配合「危機」的族群。歐洲領袖連月不斷呼喊拯救權債危機,卻累積了人民不信任的能量,隨時可能爆發。

根本沒弄懂歐債從哪裡來,民眾只見政府不斷高喊減赤,且理直氣壯說是維持國庫平衡,例如法國政府提出的減赤方案,開源增稅部份包括增課酒精飲料和加糖飲品稅,都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荷包。

另外,增課醫療保險(民眾加買健保以外的補助型醫療險)稅收,也間接提高醫療費用。

眼見生活費用因各種名目攀升,導致薪資水平、退休金形同縮水,退休人士本月6日率先上街遊行抗議。已退休的喬艾說,參加遊行目的,是要求政府應對所有需依賴醫護照顧的人提供補助。

在冶金業工作42年退休的喬艾說,像他正常領有退休俸的人,也負擔不起附帶醫療照護的老人中心,只有富人擔負得起,這是政府應正視的問題。

對政府和媒體不斷高喊「危機」之說,大巴黎地區居民喬艾不以為然地說,資本主義靠經濟危機而蓬勃,現在錢都進入大股東口袋裡,這是流通管理的問題。

上街參與遊行的退休教師莫妮克,也不相信政府高喊對拯救預算赤字的說法。她說,錢如何運用,社會生活那些部份重要,是執政者應作的選擇。

她昨天得知明年3月即將升格當祖母,讓她更堅定要捍衛生活品質,陪著看孫子長大。

她說,參與遊行是為爭取退休人士的權益,大家要求的是有尊嚴地生活。面對生活費用、醫療費用等負擔逐年提高,許多退休人士的生活如今過得很辛苦。

繼退休人士後,法國聯合工會訂11日在全國各地發起遊行,抗議政府減赤方案。

歐洲國家連月來籠罩在主權債務危機下,各國政府為減輕負債,緊急提出減赤方案,衝擊人民生活。但政府積極救市、救銀行,要求人民共體時艱,多繳稅、減少公共支出、減少社福支出,卻導致人民累積的不滿情緒迅速蔓延。在法國,勢必影響2012年總統大選的選票。

※ 相關報導:

* 歐債效應 歐洲經濟民族主義風潮再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oct/8/today-int6.htm

他們不喜歡外國移民,也不喜歡大歐洲政府,其中有些人甚至不願意被稱為「極右派」;但不論外界怎麼稱呼,從芬蘭到荷蘭的歐洲北部各國邊緣小黨,都正利用歐債危機重新點燃經濟民族主義風潮。



◆ 「貪婪企業殺人」怒火竄燒華府

【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劉永祥/6日電】2011.10.08

美國社會不滿「貪婪大企業」的怒火持續延燒,近千名來自各地的民眾6日聚集在鄰近白宮的自由廣場,呼應「占領華爾街運動」,訴求「(滿足)人們的需求,而非企業的貪婪」。

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羅德,特別請假來參加。她強調,現在的工作讓她每天都親身感受企業的影響力,「政府被企業的金錢左右,沒有真正為人民說話,這是美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我希望看到,企業的金錢遠離政治」。

她表示,華爾街及華府是造成美國現有困境的兩個地方,因此大家來到華府,大聲說出要求改變政府運作方式的訴求。這個運動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美國人民對抗擁有不成比例財富的百分之一,這些富人操縱體系,犧牲百分之九十九民眾的權益來維持他們的財富。

在醫院工作的柯爾痛批,大企業享有巨額獲利,銀行業及石油業卻還獲得政府補貼,「我無法退稅,這些大企業卻能退稅,這是不對的」。他站出來是要反對企業的貪婪,反對剝奪中產階級及窮人來讓有錢人更富有。

他說,這些企業是讓美國進入可怕經濟衰退的元凶,它們靠納稅人的錢獲得紓困,卻不願協助中產階級從經濟衰退中復甦,美國銀行獲利豐厚,現在卻要收取每個月五美元的現金卡使用手續費。

這個名為「2011十月」的活動很早規劃,「占領華爾街」運動出現後,二者迅速結合,現場也能看到反戰訴求。「占領華府」運動的成員,從麥克費爾森廣場前來參加。

現場隨處可看到「課稅富人,幫助窮人」、「企業貪婪正在殺害百分之九十九(人民)」、「拆除華爾街」等標語,下午抗議民眾遊行,經過白宮及財政部,高喊「我們被出賣」,在美國商務部前高呼「我們要工作,我們要工作」。

主辦單位申請集會時間只到周日,不過已有部分民眾表明將留在自由廣場長期抗戰。羅德強調,可能需要幾個月,也可能得花幾年,但她有信心,「只要人民維持行動,我們可以改變制度,這是我們的制度」。



◆ 胡晴舫:資本夢已遠

【聯合報╱胡晴舫】2011.10.08

史蒂夫賈伯斯創立蘋果電腦公司時才廿一歲。賈伯斯最天才的地方即在將科技融入日常消費行為。在他之前,電腦公司只注重功能,愈複雜愈好,不在意外表設計也不認為機器應該人性化,電腦因此只跟工科有關,女孩踩高跟鞋單獨去買電腦都戰戰兢兢,預期將遭嚴重羞辱,邊撒鈔票邊灑淚。

賈伯斯讓科技徹底個人化,依循生活細節演化,使用科技只要動根手指。而今,不用一個資訊工程學位,七十歲婦人也能使用她的iPhone上網訂電影票,去蘋果專賣店買台iPad就跟去服裝店買新裝一樣愉悅,更不必擔心店家會用各種艱澀專業名詞挑戰你的智力。科技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當初沒得到第一筆銀行貸款,第一台蘋果電腦就不能量產,後來那些酷哥靚妹便沒法僅靠一台iPhone即走路有風。賈伯斯的成功,其實是美國資本市場的例證,也是消費經濟催生出來的成果。

而今,同一套市場邏輯,卻讓現在廿一歲的美國青年們決定占領華爾街。國家深陷債務,銀行體系脫序,金融危機越演越烈,政黨嚴重傾軋,青年不但前景黯淡,即使高學歷也未必能有分穩定職業,連他們正值壯年的父母也紛紛失業。不去華盛頓靜坐抗議,由消費經濟餵養出來的新生代選擇了華爾街,也就是說,他們直接挑戰美國夢長期賴以運轉的軸心。占領了三周,缺乏中心思想,沒有主要訴求,說不出究竟要華爾街做什麼,這波抗議卻蔓燒全美,美國每座主要城市都要占領自家金融區,連遠在太平洋彼端的台北市也醞釀著十月十五號上街大喊我是貧窮的百分之九十九。

從廿一歲的賈伯斯到廿一歲的iPhone 4使用者,中間卅年,相同的市場機制從夢想的推手變成夢想的殺手,主因恐怕便在夢想本身的失落。資本市場的偉大,原本就是從無到有,製造先前不存在的商品,開發先前不存在的消費者,創造先前不存在的利益。由賈伯斯腦子的抽象念頭延伸出一台握在你手中的實體iPhone,企業家、員工、消費者、投資股民均霑雨露,這個過程就是資本機制的美好一面。

這套機制原本用來獎賞市場創新,讓資本變成個人逐夢的助力。無奈,當整套機制只注重逐利,股民心態像上賭場求發財,銀行以賭場莊家自居,企業股東只在乎利潤,高階主管只要紅利,市場上便只剩下一連串沒有意義的數字在跑,金錢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對夢想的獎賞或勞力的贊許。只講究數字堆砌的資本市場,就像一台只炫耀功能複雜的電腦,對普通大眾生活沒有實質幫助,最終淪落到只能由一小撮懂得專門術語的人所挾持,無怪乎,無論是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或仍是進行式的歐債危機,一般納稅人迄今仍霧裡看花,一點都不懂來龍去脈。

賈伯斯的個人願景透過市場改變了人類與科技的關係,創造了當今世上最偉大的企業之一。而今天人們之所以傷感他的隕落,不因為他是億萬富翁或公司股票值錢,而是敬佩他替我們造夢,想像了我們的科技生活,並使之落實。我想,那些占領華爾街的美國人應該就是為了抗議他們社會,在追求財富過程中早已不知不覺遺落(甚至犧牲)了夢想的野心,而那本應是驅動資本社會正面前進的初始動力。(作者為作家)

fsj 提到...

示威遍布全美 15日「占領全球」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1.10.10

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8日延燒到華府,各路人馬齊集,訴求也漸混亂。不過,運動的動能持續擴增,15日計畫進行全球大串連,網路討論經濟不平等的對話暴增;紐約市長彭博稱運動令他聯想到越戰年代,而示威者正試圖破壞紐約市的就業機會。

在華府,約一、兩百名反戰示威者試圖衝進國家航太博物館,抗議館內展示無人軍機。當局動用辣椒噴霧噴灑示威者,場面混亂,不少示威者被噴霧嗆得淚流滿面,更有人倒地嘔吐。該館一度關閉約兩小時,1人被捕。無人軍機除了轟炸恐怖分子,並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傷及不少平民。示威者高喊「無人機天上飛,無辜兒童地下亡,現在就停戰」。

占領華爾街的口號不斷改變,8日變成「占領華府」,15日為「占領全球」,訴求從反企業貪婪、財富不公、反戰、不滿富豪權貴自私自利、犧牲中產階級和貧民等,再到抗議氣候暖化、汽油價格昂貴都有。

自9月17日占領華爾街運動爆發,活動在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波士頓等大城陸續登場,並延燒到150多個城市,如今示威怒潮已撲到白宮附近。

儘管各城各市因問題不同,訴求因此不一,但透過社群網站臉書、推特等的連結,已有上千城市響應。紐約時報報導,全美一周來出現200餘個臉書網頁,相關的推特帳號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徵求地方義工,以及推動經濟不平等的相關對話與討論。

紐約市前科學教師,26歲的威茲說:「我們未發動串連。這全是草根運動。我們只是以社群媒體散發信息,徵求捐款,給大家一個發聲的論壇。」

高喊「占領華爾街」、「占領k街」的近千名群眾,9日下午遊行至財政部與商務部建築前示威,高喊「我們要工作」。K街是華盛頓大律師事務所與遊說團體聚集的商務街,一向被認為是官商掛鉤的象徵。

「占領華府」與反戰運動「停機行動」的示威者並開始在附近的自由廣場,搭起大型舞台與帳篷準備長期抗爭。

※ 相關報導:

* 佔領華府 美遊行爆衝突
http://www.udn.com/2011/10/9/NEWS/WORLD/WOR3/6641548.shtml

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已延燒到華盛頓,來自美國各地的抗議群眾今天聚集首都,展開「佔領華府」 (Occupy DC)的反企業貪婪、反財富不公、反戰等訴求的大規模示威,示威群眾進入國家航太博物館時和警衛發生衝突,博物館一度關閉。

* 佔領華爾街! 各方團體齊響應
http://www.udn.com/2011/10/9/NEWS/WORLD/WOR3/6641494.shtml

這些抗議民眾有一些共同點:政治立場偏左,認為絕大多數美國人(所謂的「99%」)未能獲得公平待遇。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海瑟‧高特尼說,大多數人以為這只是一些理想主義年輕孩子,其實裡面有很多人從未參加過抗議活動,有時年輕人甚至只占少數。



◆ 「占領華爾街」缺中心思想

【記者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2011-10-10 工商時報

法新社報導,已邁入第4周的「占領華爾街」示威行動已從紐約擴散至全美各大城市,其組織人群與募款效率堪稱草根抗爭典範,但這批龐大的抗議人群唯一缺少的,卻是代表抗爭目標的中心思想。

過去幾周來,徹夜聚集在紐約曼哈頓祖科蒂公園(Zuccotti Park)的500多名示威人群利用最新社交媒體工具,不但號召了上千名反貪婪資本家的民眾加入抗爭行動,甚至還從各界募集到數千美元捐款做為活動基金。

這場原本看似幾天就會不了了之的抗爭發展至今,不但規模日漸壯大,且街頭人群堅守和平抗爭的紀律,主動避免和警方發生衝突。無論就組織嚴謹度或聲勢規模來看,這場抗爭早已吸引歐巴馬政府和反對派共和黨的高度關注。

問題是,連日來的和平示威除了抗議政府紓困華爾街的布條之外,也參雜著阿富汗戰爭與大學學費調漲等其他抗議布條,使人不禁納悶「占領華爾街」的中心思想是否開始偏離主題?

一位53歲作家葛伊(Chris Gay)表示:「他們成功吸引注意了,但現在呢?當你獲得大家注意後,就得拿出一些提案才行。」

上周五剛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賴比瑞亞女權運動人士葛柏薇(Leymah Gbowee)雖肯定華爾街抗議人士的活力,但表示:「一場抗爭必須有既定的議程。你若是一早醒來彈幾下吉他,隨便帶個鼓到市中心,然後有人跑來唱歌跳舞,不久又有電影明星來指使大家做東做西,最後大家根本不知道你要做什麼,而你的抗爭也只能繼續拖下去。」

部分政壇人士則認為,這場抗爭很有可能發展成左翼版的茶黨運動。

當年茶黨運動同樣缺乏明確共同目標,但依舊對2010年國會選戰造成影響,因此部份人士不排除這次華爾街抗爭也會在2012年總統大選前傷及歐巴馬聲勢。



◆ 占領華爾街的反思

【經濟日報╱社論】2011.10.09

1987年電影「華爾街」,描寫一個初入社會年輕人,如何陷入股市內線交易的故事,從此,華爾街成為貪婪的代名詞,但那時的貪婪還僅被視為個人或局部的行為或現象。2007年前的次級房貸及其延伸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則已是整個金融體系漠視風險的集體貪婪,不僅重創全美國經濟,也衝擊全球經濟。

更糟的是,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雖採取一連串的紓困及救市措施,這些金融機構的氣焰卻未因此收歛,目前華爾街金融機構的獲利高於2007年前,當年捅出大麻煩的銀行高管依然坐領高薪或紅利,而美國失業率卻高掛9%以上。這樣的反差讓美國民眾的怨氣在金融海嘯三周年之際爆發,於9月17日發起「占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運動,迄今已逾20天,本月15日還可能擴大成為全球城市占領活動。

這項由十幾個人發起的運動,原先是不被看好的隨性動員,但在全美各地的呼應下,透過新科技和網路的串連,讓這場抗議活動的聲勢日益壯大。抗議者的內容不一而足,但主要指向規模龐大卻不太道德的企業,既反華爾街,也隱含反大企業、反富人之意。多數媒體認為,「占領華爾街」的訴求主軸不清,美國行政部門及國會恐難以具體回應。

不過,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7日在回答媒體對此一活動的提問時表示,示威人士表達金融危機以來,民眾對金融體系更多的不滿和挫折感,銀行界必須在服務品質、價格和產品上競爭,而非詐欺性操作、隱藏性收費及無人能懂的衍生性產品交易;歐巴馬也抨擊共和黨,極力抗拒金融改革與法規修訂。他更強調,勤奮工作得到回報,是「美國夢」的要素,但今天做對的事不見得有回報,不做對的事反而獲利,違反美國傳統價值觀,這些都會反映在明年的政治選擇上。

由此看來,歐巴馬應很清楚民眾的訴求:一是金融體系的改革不力,華爾街貪婪依舊;二是「努力」與「回報」間的不對稱,使美國夢的傳統價值觀破滅,未來前途無所依恃。如果歐巴馬只是想把金融改革不力的責任推給共和黨,不只對其連任無益,反而可能失去一個借力使力的機會。尤其,現在美國經濟的困境,泰半是歐巴馬政府救市措施留下的後遺症,即政府撒了上兆美元的資金,卻又無法引導其去向,結果溢出的資金沒有流向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投資及消費等經濟活動,反而提供原物料等商品投機炒作的彈藥,進而推升了生產成本。

另方面,想要靠華爾街來救美國經濟,驅動美國就業引擎,根本是錯誤的思維,因為華爾街是富人幫,與美國一般民眾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更多的錢砸在華爾街,只是透過其複雜的槓桿機制外溢其他市場製造泡沫而已。

因此,經濟成長與就業成為被華爾街綁架的假人質,流動性也是個假議題,只是用以爭取更多政府資源的藉口。

當然,「占領華爾街」運動不只是表達對華爾街的不滿外,也對政府的無能為力感到憤怒。因此,美國政府會否提出讓示威者安心回家的對策值得觀察,如若街頭騷動蔓延及擴散,相關部門就不得不有所交代。美國的情形讓我們再一次引以戒,金融流動性固然是經濟活動的基石,但若反客為主,成為炒作的工具或標的,事後都會付出巨大代價,過去日本如此,現在的歐洲、美國也是如此;就連被中央銀行彭淮南總裁譽為最穩航空母艦的中國大陸,也出現高利的金錢遊戲。持續推動金融改革自是當務之急,貨幣政策也需要反思,在華爾街榮景中壯大的富人們更要自省是否「為富不仁」及善盡社會責任。

fsj 提到...

社論-從占領華爾街,我們看到什麼?

【本報訊】2011-10-11 工商時報

美國「占領華爾街」的抗議活動隨著警方逮捕七百多人後引起舉世注目,如今已延燒至芝加哥、波士頓、洛衫磯等地。除了中產階級,如今連青年學生也加入示威行列,他們抗議金融業坐擁高薪紅利、更抗議政府坐視財富分配不公。這場被喻為美國版的茉莉花革命原因何在?影響為何?值得一探。

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失業升高,貧窮人口增加,貧富差距日趨懸殊,不論是西方或東方社會的民怨早已瀕臨沸騰。在年初突尼西亞警方取締一名無照販賣水果的失業者導致其引火自焚後,蓄積已久的民怨如滾滾山洪潰堤奔馳於埃及、葉門、敘利亞、利比亞等國,西方各國總以為這是一場民主對抗獨裁的茉莉花革命,殊不知這更是一場青年人對抗失業貧窮、對抗財富分配不公的運動。

如果茉莉花革命只是一場民主與獨裁的戰爭,那麼以美、歐如今高度的政治民主而言,八月中就不應該發生倫敦、曼徹斯特的大規模抗爭,九月底就不應該出現占領華爾街、芝加哥的運動。顯而易見,只從政治來思考茉莉花革命並不正確,真正引發這一波東、西方人民憤怒、走向街頭的根本原因不在政治而在經濟,把東、西方青年人聚在街頭抗爭的不是偉大的政治搧動家,而是過高的失業率與日趨擴大的貧富差距。

大概沒有人會否認,近年全球失業率、貧窮人口快速升高全是拜2008年金融海嘯之賜。在華爾街釀下此一巨災後,全球無一國家得以倖免,隨著經濟衰退,企業裁員、失業大增,收入無著,各國痛苦指數皆呈上揚,如此民怨如何不起?今年春天民怨如何出現在突尼西亞、埃及,如今也同樣出現在英國、美國。尤有甚者,美、歐所採取的振興經濟方案更讓中產階級為之氣絕,試想當2009年美國失業人口倍增至1,500萬人,多數家庭仍陷於困境之時,這些接受政府紓困的華爾街業者居然又開始發放鉅額紅利,看在全天下人的眼裡,無辜者受懲而闖禍者得賞,真是豈有此理,能不憤怒嗎?

事實上,直到今年八月美國失業率仍高達9.1%,失業人口也仍高達1,400萬人。最新的統計顯示,去年美國的貧窮人口升至462萬人,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去年美國大企業的財務長繼續大幅加薪,而華爾街發放的紅利也繼續大幅成長,如此而美國民眾發動占領華爾街,各地群起響應,豈偶然哉?

這裡出現一個重要而易被忽略的問題,那就是在今天市場經濟下,總體經濟的成長已無法反映民眾的感受,亦即世人已無法再寄望以成長來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當各大預測機構告訴我們,去年全球經濟已出現強勁復甦,但遺憾的是,這個成長並沒有紓緩多數美、歐民眾的就業困境,落入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反而創下歷史新高。這說明隨著金融投機盛行,贏者圈已日趨縮小。如果政府的重分配機制軟弱無力,繼續向富人傾斜,平日隱而未現的民怨總會在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事件中被引爆出來而釀成波瀾壯闊的社會革命,突尼西亞如此、倫敦如此,如今美國所出現的四面楚歌也是如此。

今年年初當美、歐看到突尼西亞、埃及、葉門的茉莉花革命時,自以為燒不到自家身上,殊不知這正是拜華爾街的金融海嘯之賜。這場海嘯不但把各國財政推入深淵,也讓各國財富分配急速惡化,一方面釀成希臘、義大利債務危機,另一面則掀起東、西方的茉莉花革命。如此看來,這場2008年的經濟風暴非但沒有結束,反而已擴散至財政及社會兩個層面,可謂隱憂重重。

看到美歐債務危機、茉莉花革命、占領華爾街這些事件,我們想到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執政當局想到什麼?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事不會發生在台灣。這些年我們政府高層總會自豪地以為台灣的財政比美、歐健全,台灣貧富差距比美、歐平均,殊不知我們的公債定義與國際不同,我們的所得差距定義也與美、歐有異。看看我們逾13兆元的潛藏債務,再看看貧窮線以下家庭年年創新高,我們還能以為自己財政比人家健全、所得分配比人家平均嗎?

全球經濟自始以來一直圍繞在成長與分配兩個議題上,過度追求成長終將推升泡沫、擴大貧富差距而墜入衰退的深谷,政府一旦出手相救則必加劇債務壓力,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皆是如此,這正是追求短期成長而漠視分配正義的必然結局。馬政府應以此為借鏡,把分配正義擺在施政的第一位,因為沒有分配正義做基礎的成長終將化為泡沫而形成風暴,過去如此,未來也必然是如此。



◆ 薩繆森專欄/對富人的反撲 才剛開始

【經濟日報╱葉亭均譯】2011.10.11

「占領華爾街」運動和提議向富人徵稅的脈絡,是範圍更廣的議題——經濟不平等。多年來,自由派政治人物、學者和專家已對不平等現象日益加劇提出抱怨,但他們的抗議言論鮮少獲得共鳴。當大多數民眾生活都還過得去時,一些人特別享受優渥生活並不會引發太多人憤怒。但情況逆轉了。當多數人生活愈來愈糟,或恐懼可能縮衣節食時,富人就引發民怨和嫉妒。以前看似能被容忍的明顯不平等現象,現在令人大為反感。

大致而言,美國人看待富人的方式與看待窮人一致,也就是「應得」和「不應得」。應得的富人是指那些提出先驅技術、管理活力企業或精通某種領域(法律、娛樂、運動)的人。很少人會對比爾蓋茲或歐普拉的財富反感。相反的,「不應得」的富人是透過假公濟私或缺乏社會價值的手段獲取成功。

為何現在愈來愈多的富人被視為是「不應得的」?這要歸咎於金融危機,而且華爾街這一類富人更成眾矢之的。在股市行情熱烈的1990年代,約一半美國人同意「華爾街人士與其他人一樣是誠實且道德的」。

但根據哈里斯民調報告,今年只有26%同意此看法。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華爾街最成功人士的薪酬過高。

企業執行長也引發類似憤怒。隨著9%的高失業率、股價疲軟不振與薪資停滯,執行長卻依舊加薪。

例如惠普最近以1,300萬美元遣散費解雇任職11個月的執行長亞帕瑟可,就突顯薪酬和績效並不相干。

還有什麼是經濟不平等?可歸納出三點:

首先,富人財富增幅讓人瞠目結舌。經濟學家估計,從1945年至1970年代末,美國最富有10%的人口,包括資本利得(多數是股票利潤)在內的收入占全國總收入約33%至35%。

2007年這個比率攀高至50%,其中大部分獲利集中在前1%富豪手中,比率從1980年的10%提高至24%。

其次,這是個全球現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8研究指出,過去20年,22個國家中有17國經濟不平等現象加劇。在瑞典和丹麥,最富有的10%人口收入為最窮10%收入的五倍。在美國的比例為14比1。OECD的平均水準為9比1,墨西哥差距最高,為27比1。

最後,多數美國富人,不論如何定義,都無法逃避繳稅。2007年,最富有10%民眾繳的稅占整體聯邦稅收55%。最有錢的1%所繳的稅占28.1%,稅率平均為29.5%;同樣地,最有錢的3%則占慈善捐款的36%。

不管什麼原因造成貧富差距,這是個政治衝突新議題。參院多數領袖瑞德(Harry Reid)上周提出計劃對年收入逾100 萬美元的富人徵收5.6%附加稅,以支付總統歐巴馬提出的4,470億美元創造就業計畫。

有什麼比這更簡單?百萬富翁約只有53.4萬人,而且他們愈來愈不受歡迎,也負擔得起這些稅。

問題是這些富人並不總是那些養尊處優的執行長、銀行家或明星。大部分是中小企業老闆。最富有1%人口的財富中,有半數是這些企業的股票。瑞德要對那些應該創造就業的人們徵稅,以支付歐巴馬的創造就業計畫,這合理嗎?

對富人反彈的辯論才要開始,而非結束。富人被懲罰,是因為他們繼承上一代財產,或僅只是因為他們要求「公平」薪酬?誰是富裕的,而誰僅是小康?如果稅收提高,那什麼是為辛勤工作、投資和冒險的人維持獎勵的最佳方法?無論如何,富人已被圍攻,而且攻擊力道將會增強。

(作者Robert Samuelson是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葉亭均譯)

fsj 提到...

賈伯斯並無如是想

【李國政】2011-10-11 旺報

因著賈伯斯去世,英語格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再次風行於世。世人得知賈伯斯喜愛此格言,最初是通過賈伯斯2005年對史丹佛大學畢業生的演講。賈伯斯視之為座右銘,也推薦給即將踏上社會的大學生。

「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中文該怎麼翻譯?最流行的譯本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這很有問題。好的翻譯,要符合三條標準﹕信、達、雅。以此標準來衡量「求知若飢,虛心若愚」雖符合次要的「達」和「雅」,卻失去了最重要的「信」。

「Stay Hungry」的原意是「保持飢餓」,沒有「求知若」的意思;「Stay Foolish」是「保持愚笨」,也不包含「虛心若」。「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的譯文憑空增加出「知」和「虛心」,這首先違反賈伯斯的風格秉性。

「求知若」,就是「追求知識仿如……」。毫無疑問,作為PC和「i系列」電子產品的創造者,賈伯斯是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但他更可貴的並非「知識淵博」,而是創新。如果賈伯斯只是「專業知識淵博」,卻缺乏創新精神與能力,他充其量只是個優秀的電腦工程師,絕不會是如今被視為與愛迪生和愛因斯坦並列的偉大原創者、發明家。

若論「追求」,「Stay Hungry」的「飢餓」確實是「追求」的動力。追求什麼?可能是「知」──知識,但也可能是「創」──創造、創新,也可能是「思」──新思想、新觀念,是「真」──真理、正義,甚至可能是「財」──財富,以及其他種種。因此,原文的「保持飢餓」,含意雖單一,想像空間無限;譯成「求知若飢」,含意增加了,但原先「知、創、思、真、財……」的無限想像空間,卻反被縮減成單一的「知識」。

「Stay Foolish」亦然,如果它的原意是「虛心若愚」,可以斷言,賈伯斯絕不會引其為座右銘──眾所周知,賈伯斯從來就不是一個「虛心」或「謙虛」的人,賈伯斯之自信,近乎「自負」乃至「狂妄」,翻譯成「虛心若愚」,簡直可說是對賈伯斯的「羞辱」。在賈伯斯那裡,與其譯成「虛心若愚」,不如譯成「執著若愚」、「固執若愚」更恰當。和「Hungry」一樣,增譯「虛心」,反把「Foolish」原蘊的可能性給完全扼殺了。

為何會出現「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的譯法?為何如此譯文會在中國人世界廣泛流傳?因為它的「文化內涵」正是中國人的「文化民族性」映照。以「Hungry」的追求目標「知、創、思、真、財……」為例,中國文化向來重「知」、重「財」,也「擅知」、「擅財」,卻輕「創」、輕「思」,因而也缺「創」、缺「思」。至於「Foolish」,將其譯成「虛心」,是因為「謙虛」是中國人美德,儘管它並非美國人秉性。美國人的「不謙虛」風格,看在中國人眼裡,常常近乎「張揚」。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的譯文,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己民族的文化觀念錯解英語格言,既歪曲原意,也不符賈伯斯風格,更違反美國人的「文化民族性」,如此武斷置入自己文化觀的翻譯,率直地說,是一種「文化強暴」。

「Stay Hungry,Stay Foolish」究竟應該怎麼翻譯?符合「信、達、雅」的譯文,可以是「恆持飢渴、永保愚傻」。「渴」是「thirsty」,已屬增譯,但主旨並不違「信」,故無大礙。

(作者為加籍陸僑專欄作家)



◆ 周行一:你的故事是什麼?

【聯合報╱周行一】2011.10.11

我很喜歡看電影,不曉得您是否也有相同的嗜好,好電影不僅值回票價,還會衍生出許多好處。我發覺和朋友聚會時,聊電影永遠不會冷場,大家興高采烈共同參與,可以高談闊論電影的好壞,也能回味情節。但是儘管隨著科技進步,電影的聲、光、特效變得多麼賞心悅目,好電影卻絕對不能沒有好演員和好故事這兩個關鍵因素。

所以製片人在決定是否拍攝一部電影前,一定會先釐清故事是否感人,演員是否適合,再規劃拍攝地點與場景、科技聲光效果、配樂等等,否則就很可能拍出賣座不佳的電影,和自己的投資開玩笑。您應該聽過一個比喻,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我們都是演員,要賣力的演出,才會有好結果。其實您最應該做的是,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故事是什麼?」

每一個了不起的人,都有令人傳誦的精彩故事,比爾蓋茲改變了美國人不付費使用軟體的觀念,開展了一個新的產業:「軟體」,沒有蓋茲,電腦不會像今天這麼管用,但是他沒有在開創了偉大事業之後,便停止編織動人的故事,反而於事業的頂峰退休,在另外一個舞台演出一個新的故事:「慈善」,因而觸動全球許多企業家投入慈善事業;蓋茲並不完美,也曾是競爭對手痛恨的對象,但是他的故事絕對可以傳世。

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紀念的是至聖先師孔子,整部論語就是他一生誨人不倦的故事,至今他的思想仍左右人們的觀念,歷代不乏有帝王想滅孔的例子,但是極權如共產黨也已從貶孔,轉變成尊孔,中國大陸不僅重新鼓勵民眾研讀論語,也要商人跟孔子學習,變成儒商,孔子一向是所有教師的典範,也是老師們經常對學生講的故事,一個可以傳世兩千多年的故事是何等的精彩!

一部電影的故事好,大致就不會太差了,如果演員好,就更可能成功了,不過並不是每個演員什麼劇本都能演,有喜劇演員、動作武打演員、劇情片演員等等,所以會選劇本的演員一定比較成功。人生的舞台也是一樣,我們應該不停的問一個問題:「自己適合發展成什麼樣的故事?」就算無法馬上知道答案,只要不停的在心靈深處尋找,就一定可以發展出精彩的故事,梵谷二十七歲才開始學畫,雖然三十七歲就過世了,短短十年中創作出的故事是多麼的令人感動!

一部偉大電影的劇情,背後一定有一個難得的創作過程,人生的舞台也需要無比的想像力,千萬不要讓您的故事受限於自己的想像力,如果能不停的挑戰自己,修訂自己的故事,就會愈活愈精彩,而激發出無窮的潛力。故事的精彩程度最終決定於我們有多想要有一個讓人懷念的故事,美國以驍勇善戰出名的海獅部隊,在擊斃賓拉丹後,隊員接受訪問時強調訓練過程的艱辛,部隊不停挑戰隊員心智與體力的極限,只有能一直突破現狀的學員才能完成訓練,變成海獅部隊的一員。所以您還需要問一個問題:「自己的故事夠精彩嗎?有沒有很想編得更好?」

每個人生舞台最後都會謝幕,經常的思考配偶、子女、朋友、社會將來會怎麼懷念我們,一定會讓我們的故事更精彩,人生更充實、更快樂!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 國中小中輟生 增加500多人

自由 2011.10.11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全國國中小學生中輟人數最新統計出爐,九十九學年度共有五千六百三十九名學生中輟,比九十八學年度增加五百多人,以國中生占八成七最多,其中甚至仍有一千零五十七人還在輟學未找回。

台東縣比例最高

九十九學年度中輟生比例前五名縣市分別為:台東縣、花蓮縣、新北市、基隆市、新竹縣。該學年度中輟生復學人數前五名縣市依次為:新北市、高雄市、桃園縣、台中市、台北市。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中輟生人數增加,顯示政府找回中輟生的各項措施沒有發揮明顯效用,教育部應重新檢討,「學校也應思考如何發揮教育的拉力,把學生拉回來」。尤其要先改善長年以升學主義掛帥的校園環境及教師教學方式。

國中生佔87%最多

教育部訓委會統計,去年八月到今年七月底,全國有五千六百卅九名中輟生,包括國小七百零四人、佔十二.四八%,國中生四千九百三十五人,佔八十七.五二%;而來自單親家庭者有三千兩百多人,約佔五成七。

訓委會分析學生中輟原因,以個人因素居多,佔四成六,其中又以生活作息不正常居多,也有精神或心理疾病、觸犯刑罰等。家庭因素其次,佔兩成四,以父母或監護人管教失當最多,其次是父母離婚或分居,第三是受父母職業或不良生活習性影響。

仍有千餘人沒找回

訓委會組主任柯今尉表示,教育部要求各校及縣市政府落實通報,積極找回中輟生,協助學生復學,學校對有中輟之虞的高關懷學生則要加強輔導,同時加強和警政及社政系統密切聯繫,比較容易把學生找回學校上課。

fsj 提到...

嬰兒荒世代 比父母少賺25%

中央社 2011-10-12

英國研究人員透露,年輕一代到了65歲時,富裕程度會比他們的父母少25%。他們屬嬰兒荒(baby bust)世代,面臨一長串會造成嚴重後果的金融問題,從高漲房價到少得可憐的退休金。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報告指出,事實上,這群人的未來在每個層面上,都比「嬰兒潮」(baby boomer)世代還要淒涼。

平均來說,一名年輕專業人員到了65歲時,累積的財富會比出生於「嬰兒潮」末期的父母少40萬英鎊(1894萬台幣)。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的報告說,買房子會成為「遙不可及夢想」,他們將被迫維持「租屋族」身分較原本意願長久。這份報告比較了兩名男子,一名出生於1963年,另一名出生於1993年,他們的職業與個人生活都相同。

這兩個人都學醫,成為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醫生,最後成為顧問醫生。兩人都結婚、有兩個小孩,也都買了房子,一開始住在連棟房屋,後來升級為獨立式房屋。

不過,報告指出,他們的財務命運卻截然不同。舉例來說,典型的嬰兒潮世代,能在29歲時買第一棟房子,自備款僅需房價的10%。

相較之下,嬰兒荒世代平均要到35歲才買得到第一棟房子,而且必須拿出房價25%的自備款。此外,他們的房子不會像他們父母的房子一樣增值。

嬰兒潮世代讀完大學沒有負債,嬰兒荒世代畢業時,負債9萬英鎊(426萬1500台幣)。工作了一輩子後,嬰兒潮世代可在66歲退休,退休金每年有6萬英鎊(284萬1000台幣)。

相較之下,嬰兒荒世代的命運就比較黯淡。這個世代延到68歲退休,職涯期間繳付的年金也較多。

此外,他們的投資回報也較少,存款利息較低且股市也低迷不振。整體來說,這份報告考量了通貨膨脹等因素,做出的結論是,在1963年出生的醫生,到了65歲時可累積163萬英鎊(7718萬台幣)的財富,其中包括房子、退休金與其他投資。

嬰兒荒世代,雖然過著同樣生活,累積財富為123萬英鎊(5824萬台幣)。(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fsj 提到...

從華爾街延燒 75校發動占領校園

【潘勛/綜合十二日外電報導】2011-10-13 中國時報

源自紐約市、抗議華爾街貪婪的「占領華爾街」示威,迄十一日已燎燒美國乃至全球逾一千四百個城市,波士頓警方十一日逮捕一百廿九人,為一個月來對示威最大規模的掃蕩行動,芝加哥也有廿一人被捕。但反富情緒依然高漲,不滿氛圍並蔓延為「占領校園」運動,至少有七十五所大學學生表示十三日將發起團結抗議活動。

迄今民權領袖夏普頓牧師、饒舌天王肯伊威斯特已現身華爾街示威據點祖科提公園表示支持。就連有美國空頭大師稱號的對沖基金「Kynikos Associates」老闆查諾斯(Jim Chanos)、「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都聲明,可以理解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心情。葛洛斯表示,這起運動是受薪民眾對長達卅年階級壓迫戰爭的反擊。

「國際服務業勞工工會」十二日也向紐約金融區進發,要求提供好工作。飽受助學貸款本利重擔壓迫的美國大學生則準備在十三日發動「占領校園」抗議,連署的院校至少有七十五所。高盛集團執行長貝蘭克梵原打算到哥倫比亞大學柏納德學院演講,但因哥大學生準備抗議他現身校園,已被迫取消行程。

約五百名紐約示威者十一日到紐約上城遊行,途經許多億萬富豪的住所,當中有全球媒體大亨梅鐸、摩根大通銀行執行長狄蒙及石油大亨柯克等等,導致對沖基金「鮑森公司」發表聲明,辯稱紐約收入頂層一%人士繳交四○%以上的所得稅,讓紐約州、市人人雨露均霑,受益極大,所以不該醜化紐約最成功的企業。

※ 相關報導:

* 菲式貧窮 讓人生氣又洩氣的真窮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1356&f_ART_ID=346181

菲律賓20%的最富人口,消費額比最窮的20%人口高八倍;10%最有錢家族,囊括國家逾三分之一的總收入。在菲律賓,窮不只是沒錢,而且是「沒機會」,連下一代也難翻身。



◆ 花錢讓農民休耕 再花錢買糧?

【聯合報╱蔡誼馨/新進豆農(台南市)】2011.10.13

去年九月開始,因為想讓小孩在鄉下長大,起了回鄉的念頭,回鄉下要做什麼呢?除了種田,好像也沒有什麼選擇了,恰好家裏還有阿公無力耕種的六分田地,毅然辭去工作學習種田。陸續參加了一些農業課程,在學習過程中才發現,和我有類似想法的人還真不少!

起了回鄉從農的念頭後,每次回到鄉下看到整片毫無產出的農地,就覺得很可惜;雖然我們得靠灌溉水,但配合氣候耕種作物,不應該毫無產出的啊!

終於在今年九月上完有機農業班和雜糧栽培班後,正式種豆的生活。先在自家的三分地上種了黑豆,鄰居都問我說,做這又累又不賺錢,為何要回來做這?說真的,三分地的黑豆還真賣不了多少錢,又沒有老農津貼可領,轉作或休耕的補助,也是阿公在領,想靠種田養活自己和小孩還真困難!

如果沒有辦法擴大耕作面積,那就真的只是在做健康的、做自己吃的;想要擴大面積,老人家的想法都是,我休耕也有錢可以領,為什麼要那麼麻煩租給你。政府如果沒有多些誘因來讓老農把田租出來,有一天我們得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填飽肚子。

別忘了,老農是要照顧,新農呢?我們是做到死也不會有老農津貼啊!發錢就能解決問題嗎?沒錯,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但也是最不負責任的方法!農業政策難道只有老農津貼嗎?你們知道光老農津貼和休耕補助,就佔了農委會預算的幾成嗎?一邊花錢讓農民休耕,一邊再花錢進口糧食,這是那門子的算術啊!台灣人這麼有錢嗎?

田要有在做才是活的,對土地有感情的農民,是捨不得他的土地空在那裏的!拿出政策來,告訴所有台灣人,該如何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聰明的台灣人也請看清楚,這些人對農業的態度!

吳明止/農民之女(台南市)

地轉租政府是一舉數得的良策。很多無力耕作的老農民,怕地出租會有問題而令其荒廢,故政府要立個使農民放心的契約。不要再花錢補助休耕,獎勵轉租政府,讓土地價值充分發揮。倘有符合出租條件而不租的,更可課以重稅。

是有肯做又有創意、行銷能力也很強的年輕人,可惜沒農地可發揮,政府可為雙方媒合,創造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