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2習慣 健康邁大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2619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2/05/30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改變兩項生活習慣,就會產生骨牌效應,對健康大有益處。第一,盡量不要長時間坐在電視機、電腦前面,這樣就會少吃點垃圾食物、零食。第二,多吃蔬菜、水果。只要切實執行這兩個動作,長期下來,健康便大有改善。
美國西北大學醫學研究指出,看電視、打電腦等行為與零食、垃圾食物攝取量大有關聯,看越多電視、打電腦時間越長,往往就會吃比較多零食、垃圾食物。
美國西北大學范柏格醫學院教授邦妮‧史普琳為研究首席作者,她表示,研究結果發現,縮短看電視、打電腦時間,並多吃蔬菜、水果,可有效改變生活習慣,進而對身體帶來全面性影響。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內科醫學檔案」期刊。
史普琳指出,許多美國人生活習慣很不健康,因此很容易罹患心臟病、癌症,醫生很難告訴他們要如何展開第一步,以改變不健康的壞習慣。最簡單的方法是縮減看電視、打電腦時間,並維持下去,這樣就能有效改掉吃太多飽和脂肪、運動太少等壞習慣。
研究團隊以兩百零四位成人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介於二十一歲到六十歲,這些人都有不健康的壞習慣,因此必須改變生活習慣。醫師給他們四點建議,第一,增加蔬菜、水果攝取量,並多運動,第二,減少脂肪攝取量、減少坐著看電視、打電腦的時間。第三,減少脂肪量、增加活動量。第四,增加蔬菜、水果攝取量,減少坐著看電視、打電腦的時間。
剛開始三周,研究人員給他們金錢,鼓勵其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然後就不再給錢。研究人員經六個月後發現,縮減看電視、打電腦時間,並增加蔬菜、水果攝取量那組,較多人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這些行為也讓他們更有自信。
◆ 台灣女用藥知識不足 6成會中藥、西藥混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30/today-health2.htm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 2012.05.30 自由
台灣女人連線昨天公佈「女性用藥知識與習慣調查」指出,64%的受訪者會將「沒吃完的藥留著需要時再吃」或「分送親友」。報告顯示,逾6成受訪者對女性特殊用藥、飲食與藥物併用的風險知識匱乏;另有6成曾有中藥、西藥混吃的經驗,還有3成不知疾病治療期間,中西藥同時服用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影響健康。
這項調查是以今年4、5月,參與全台8場「女性用藥安全面面觀宣導座談會」的民眾進行調查,有效問卷364份,女性填答者佔90%。受訪者的居住地以南部佔30%最多;所有受訪者中,僅有33%表示,看病或施打疫苗時,醫師一定會先溝通藥物的藥效與副作用。
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洪芳婷說,55%不知葡萄柚與降膽固醇藥物(史達汀類)同時服用可能產生不良反應;58%不清楚更年期荷爾蒙療法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更有7成不知銀杏與阿斯匹靈一起使用可能增加出血危險。
調查顯示,72%不知當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時,可向「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通報;另有58%不知若使用合法藥物卻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或死亡等情形時,可申請「藥害救濟基金」給付。
台灣女人連線彙整國內外相關研究後提醒,阿斯匹靈可助男性預防心臟病,女性可預防中風。此外,女性對盤尼西林產生過敏機率為男性的2.6倍;女性比男性容易從全身麻醉中醒來,在麻醉劑退去後,女性出現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的比例較男性高。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主任潘文涵另指,女性貧血的比例較高,在初經來、懷孕生產、更年期等重要生命關卡,須更留意補充營養 。
※ 相關報導:
* 安眠藥不能配酒 危險!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2628
「安眠藥千萬不可與酒精併用!」第一是安全考量,藥物與酒精合用會增加跌倒、嘔吐物吸入等意外風險,且酒精與安眠藥物會有「交互耐受」現象,酒量越好,安眠藥抵抗力也越好,造成安眠藥越吃越沒效。
* 接觸大自然 過敏變少了
22 則留言:
致命寄生蟲病 成美洲新愛滋
中央社 2012.05.31
一種由吸血昆蟲引起、鮮為人知的疾病,會危及性命,專家稱這種疾病為「美洲的新愛滋病」。新研究指出,這種稱為查加斯氏病(Chagas Disease)的寄生蟲病,與愛滋病病毒(HIV)早期擴散的情況相似。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根據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期刊發表報告的專家,與愛滋病類似的是,查加斯氏病很難偵測出來,症狀要好幾年才會出現。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全球約有1000萬人感染到這種疾病,大部分的患者是在玻利維亞、墨西哥、哥倫比亞與中美洲,美國約有3萬人。
這種疾病曾一度大致上被侷限在拉丁美洲。隨著旅行與移民增加,這種疾病已經擴散到美國。
查加斯氏病是以1909年發現這種疾病的巴西醫生名字命名,查加斯氏病是一種可能致命的疾病,由會吸血的昆蟲傳染,包括錐鼻蟲(Triatomid)在內,錐鼻蟲最常見的名稱是「接吻蟲」。
跟愛滋病一樣,查加斯氏病很難偵測出來,而且緩解期很長。
查加斯氏病很容易透過輸血傳染,並由母親傳染給小孩。
感染到這種疾病的人,約有1/4會出現心臟肥大,或者是腸子破裂,造成猝死。
查加斯氏病2008年約造成1萬多人死亡。
基於疾病的嚴重性、感染患者數量與預防能力,查加斯氏病被視為是被忽略的寄生蟲傳染病(Neglected Parasitic Infections)之一。有5種被忽略的寄生蟲傳染病,被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列為應該採取公共衛生行為的目標。
※ 相關報導:
* 孕婦吃生食 小心李斯特菌
http://www.udn.com/2012/5/30/NEWS/HEALTH/HEA1/7126753.shtml
1名外籍配偶有食用「未完全煮熟食品」的習慣,分娩前一天突然發高燒及腰腹部疼痛,治療後產下男嬰確診被「李斯特菌」感染,罹患早發性敗血症合併腦膜炎。成大醫院小兒胸腔科主任林毓志今天指出,這名外籍配偶病發時發燒到攝氏38.9度,接受抗生素治療後產下的足月男嬰,臉部和四肢有皮膚疹、發燒、呼吸淺快、活力變差等症狀,進奶量明顯降低,住院後更出現抽搐及肺出血。
* 腸病毒增8例重症 創單週新高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30/today-health5.htm
疾管局呼籲,現已進入流行高峰期,各地疫情持續升溫,呼籲家長、老師提高警覺,以防範可能出現的腸病毒大流行。
記錄飲食、適當運動 上班族 2個月甩7公斤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2012.05.31 自由
許多人用斷食、節食等方法來減重,不僅傷害腸胃,營養也失衡,結果脂肪還是「不離不棄」!台北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認為,「吃錯」是多數人減重失敗的原因。如果能夠控制熱量、改變飲食內容、每天寫飲食日記,減重不需挨餓,也能瘦得健康。
中午多吃素食
劉怡里昨天發表「免挨餓×輕鬆瘦的飲食法」新書,40歲在銀行上班的林先生遵循劉怡里建議,每天記錄自己的飲食、調整飲食習慣加上適當運動,結果兩個月來從87公斤減至80.4公斤。
林先生指出,因為工作關係,中午只有30分鐘的吃飯時間,晚上下班時間很晚,每次都拖到8、9點才吃晚餐,吃完沒多久又要睡覺了,所以他的體重一直降不下來。看同事吃減肥餐、中餐只吃2、3片的蘇打餅,他覺得減肥很辛苦。不過,後來才發現,原來減肥也不必忌口,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吃。
吃飯太快易胖
劉怡里說,外食族平常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多,因此中午建議可以素食,以豆類的蛋白質取代。一天的熱量攝取過多,有時並非正餐的因素,其實是點心、飲料熱量過高,最好把點心改成水果。
此外,吃飯速度太快也易發胖,劉怡里解釋,如果幾分鐘就吃完了,大腦還來不及釋放飽足感,於是就會讓人想要再吃東西,因此建議,一頓飯最好要吃20到30分鐘、慢慢吃,並以蔬菜為主,如胃口大的人,可以先喝清湯與300西西的水。
劉怡里也強調,減重初期2至3個月以飲食控制為主、運動為輔,減重後期才以運動來維持體重,以達到減少復胖為原則。
※ 相關報導:
* 不吃早餐+飲食西化 膽囊發炎 7成被當胃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y/31/today-health2.htm
台中一名40歲女性上班族經常不吃早餐且飲食西化,長期上腹痛,誤以為胃痛,吃胃藥無效,反而更痛,到醫院檢查發現膽結石引發膽囊炎,膽囊腫大如鵝蛋,緊急做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才未造成膽囊破裂、引發腹膜炎和敗血症的危險!
◆ 每周喝酒勿超過3杯 可避免慢性病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台北報導】2012.05.31
切記不要飲酒過量,否則會引發許多慢性疾病。英國牛津大學研究顯示,一周喝酒控制在3杯內,可拯救死於慢性疾病的4500條人命。專家建議,最安全的飲酒量應該是一天0.5酒精單位,約莫等於半杯紅酒。
一小杯紅酒相當於1.3酒精單位,一品脫的啤酒至少等於2單位;此項新研究的專家表示,一天不應該超過5克,相當於0.5酒精單位,這樣的量可有效預防慢性疾病,預估光是在英國,一年可有效減少至少4500名因酒精引發的慢性疾病的死亡人數。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領導Melanie Nichols表示,長期飲酒過量會導致心臟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肝硬化、癲癇和5種不同的癌症等11項慢性疾病。她強調,儘管適度的飲酒有助於身體健康,但是實際最佳的飲酒量可能比一般人想的都要低許多。
英國酒精專家 Ian Gilmore 和 Nick Sheron也曾統計出飲酒導致的疾病和意外會在未來20年內造成21萬死亡人數。
「如果一天控制只攝取0.5酒精單位,可有效降低慢性疾病死亡的人數,儘管英國衛生署建議男性一天可攝取3至4單位,女性則是2至3單位。」研究人員指出。衛生署發言人也做出回應,主管單位正在檢視及修改現有的建議。
◆ 維他命D過多 死亡率可能增加
中央社 2012.05.31
研究人員警告,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過多與死亡率高有關。他們在「出人意外」的研究結果中聲稱,過多的維生素D,造成的傷害幾乎跟過少一樣。
丹麥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發現,維他命D濃度相當高的人,死亡率會高出40%。
這項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研究,是根據24萬7574位病人的血液樣本。他們的血液樣本是經由家庭醫師檢測。
不過,英國專家表示,英國有相反的問題,目前有1/4的民眾維他命D濃度低,可能有不足的危險。
這項研究是使用哥本哈根家庭醫師實驗室(Copenhagen General Practitioners Laboratory)血液樣本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研究發現,維他命D降至最低濃度和升至最高濃度時,與死亡率變高其間的關連性。
研究結果顯示,當血液中每公升的血清含有不到10nmol(10億分之一莫耳)的維他命D,死亡率就會增加超過1倍,是平均值的2.31倍高。
不過,如果血液中每公升的血清含有超過140nmol的維他命D,死亡率會多出1.42,大約高出40%。
發表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的研究報告說,維他命D含量為50nmol時,死亡率最低。
◆ 多運動、吃蔬果 70歲婦女可延壽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5.31
國外研究顯示,70歲以上的婦女只要平常多運動,並在飲食中多攝取蔬菜水果,壽命會較其他不運動又少攝取蔬菜水果的人來得長。
美國密西根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觀察713位年紀70歲到79歲婦女,結果發現經常運動而且大量攝取蔬菜水果的年長女性,活過五年觀察期的比例是其他人的八倍,觀察期間為了預估攝取的蔬菜水果份量,研究人員觀察了婦女中血液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濃度,運動量多寡則以問卷方式統計運動的總時間。
研究人員艾蜜莉表示,「多數的研究結果提出了運動與健康飲食對於壽命的正面影響,然而這次的研究方面是將兩者條件結合一起觀察。」
結果發現,53%的婦女研究期間未從事任何運動,21%屬於適量運動,最常運動人口比例佔26%,在五年的觀察期間,有11.5%婦女不幸過世,至於活過觀察期的婦女,其血液中驗得的類胡蘿蔔素濃度較其他人高出12%,運動量也是其他人的兩倍。
血液中類胡蘿蔔素濃度最高者,相較最低者死亡率減少46%,研究人員尼克列特表示,「由於現在社會宣導戒菸的成果相當成功,因此,從運動量與攝取蔬菜水果是可以作為評估健康與長壽與否的重要性指標。」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期刊。
◆ 孕婦染李斯特菌 垂直感染胎兒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2012.05.31 自由
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常吃生菜沙拉、乳酪、熱狗等即食食品等,當心感染李斯特菌,孕婦若感染,恐危及胎兒或嬰兒。
即食食品易受汙染
一名習慣吃未熟食的外籍配偶,產檢正常,產前一天出現發燒、腹痛、腰部酸痛住院,新生兒一出生就有皮膚疹,且陸續出現發燒、食量降低、抽搐、肺出血等,血液檢查是感染李斯特菌引起的敗血症合併腦膜炎。
另一名本國籍孕婦,懷孕時常吃軟質乳酪,產前一天下腹部疼痛、發燒、生殖道有不正常分泌物,新生兒出現胎便吸入症候群,血液檢查亦顯示感染李斯特菌。
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林毓志表示,1990到2007年台灣僅14例新生兒感染李斯特菌;成大醫院開院25年都沒個案,近期一口氣出現2例,很憂心飲食習慣改變,以致李斯特菌感染發生率上升。
林毓志指出,李斯特菌生長溫度在攝氏3到45度,土壤、植物以及許多動物身上都有,約5%健康成人糞便中,可分離出此菌,多數的感染與飲食有關。
易受感染的食物包括:生菜沙拉、加工類肉製品如熱狗之類,乳酪、奶油、沙拉醬、未經適當殺菌的牛奶、冰淇淋等;台灣少有孕婦感染李斯特菌,美、加等發生率遠高於台灣,其政府都建議孕婦要採取嚴格的飲食預防措施。
林毓志說,大部份經食物傳染的細菌只造成腸胃道疾病,但是李斯特菌會導致腦膜炎、敗血症;孕婦感染可能無症狀,也可能發燒、腹瀉、腰背痛等,懷孕初期感染可能流產、早產或胎死腹中,後期感染分娩時,胎兒會受到產道感染。
做研究少運動 35歲博士生中風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 2012.06.01
中風不是老年人專利!台大一名博士生平日做研究太操勞、少運動,日前在家中用餐時突然右半邊肢體不能動,家人趕緊將他送往國泰新竹醫院急救。腦神經內科主任陳正強在黃金3小時內為他注射血栓溶解劑,救回健康人生。
「真的嚇死了,以後要多注重養生!」這名博士生是新竹人,年約35歲,日前返回老家卻中風,他說,為拚畢業,都在做研究,很少運動、幾乎天天熬夜,系上曾有學姐也發生過類似情況,想到自己還年輕,以後會多注意身體情況,適度休息和多運動。
博士生當天與母親一起用餐,吃到一半突然右手、腳動彈不了,連話也講不出來,母親趕緊將他送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雖然腦部未出血,但卻發生血管阻塞、腦神經輕微壞死情況,造成輕度中風。經注射血栓溶解劑,剛出院時雖仍有手腳不協調,復健後現在已恢復健康。
陳正強分析,研判這名博士生平日作息不正常,加上壓力大、少運動、飲食不均衡,才會年紀輕輕就中風。
陳正強呼籲,要避免中風找上自己,除養成正常作息外,也應避免壓力過大,保持愉快心情,平日就要監測血壓、血糖及血脂肪是否為正常值,抽菸也是許多人年紀輕輕就中風的原因之一。
他也提供簡易4步驟教民眾如何辨識中風:
第1、「微笑測試」,觀看患者微笑時兩頰是否可均衡移動。
第2、「舉手測試」,請患者閉眼伸出雙臂10秒鐘,觀其臂是否可均衡移動、垂落不對稱或完全不動。
第3、「語言測試」,請患者說話,聽其咬字是否異常、口吃、或無法說話;
第4、「儘速就醫」,把握時間迅速送患者就醫治療。
新竹市衛生局明天下午2點至4點,在竹市身心障礙福利大樓(竹蓮市場斜對面)舉辦腦中風宣導活動,提供中風機率篩檢、藥物諮詢等服務,也教導民眾簡易判別中風方法。
※ 相關報導:
* 愛吃油炸重口味 瘦子高血壓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3034
「門診高血壓患者有三成是身材偏瘦。」何一成說,不少女性想減肥,對於食物熱量斤斤計較,卻亂吃零食或太鹹、重口味食物果腹,長期易有高血脂、高血壓問題。
* 吞嚥困難 當心食道癌上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1/today-health6.htm
45歲李先生愛吃辣,雖然有胃食道逆流的老毛病,但只要有人邀約去吃麻辣鍋,他一定參加。只是最近他突然胃口改變,對辣味失去興趣,連自己都覺得奇怪,胃酸逆流情況;接受胃鏡檢查後,意外發現食道疑似黏膜病變,切片檢查證實是早期食道癌。
◆ 對抗肥胖╱大杯含糖飲料 紐約擬管制銷售
自由 2012.06.01
〔編譯管淑平、記者洪素卿/綜合報導〕紐約市政府打算禁止販售容量超過十六盎司(約四百七十三毫升)的大罐或大杯汽水、含糖飲料,這是市長彭博對抗紐約客肥胖問題,所採最具企圖心的行動,將創全美首例。
餐廳、電影院 禁售逾473毫升飲料
市府這項禁令最快將於明年三月實施,在速食店、餐廳、電影院、運動場館和街頭攤販,不論是罐裝或從汽水機注入杯中販售的汽水、能量飲料和冰茶等含糖飲料,只要容量超過十六盎司都不准賣;採用自助式飲料機的餐廳,提供顧客的杯子容量不得大於十六盎司,但顧客可續杯。
不過,低糖汽水、每八盎司卡路里量低於二十五的低糖或不含糖飲料、果汁,奶昔等以乳品為基礎的飲料、酒精類飲料,以及超商、超市和自動販賣機等販賣場所,則不受這項禁令限制。
彭博五月三十日受訪說,「肥胖是全國性的問題」,該禁令「是民眾希望市長做的事情」。
全國汽水產業團體紐約分支組織「紐約市飲料協會」批評,市府這項計畫不公平地專挑汽水開刀,該讓健康專業人士尋找真正能遏止肥胖問題的解決方式。
彭博的提案還必須獲得紐約市健康委員會批准,該會委員均為市長任命,因此預期將會通過。
已任三屆紐約市長的彭博,將公衛列為施政優先項目之一,已實施一系列積極措施對抗肥胖症,但這類作為被批管太多,嘲諷彭博是「彭博保母」。
紐約市成年人超過一半過重或肥胖。衛生局長費里認為,過去三十年來紐約市肥胖率增加,含糖飲料要負一半責任;約三分之一的紐約客平均一天喝一瓶以上的含糖飲料。
專家︰標明熱量較實際
對紐約市禁售大杯、大罐含糖飲料,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與其管理西西數,強制標示含糖量或是熱量可能更實際,讓民眾了解喝下了多少糖或熱量。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組長蔡淑貞也認為,政策的制定要考量其可行性,喝下太多含糖飲料的問題不單單是產品大小,也在於民眾飲食行為,不可能去限制民眾喝幾罐,也不大可能去限制大尺寸的包裝。
◆ 肌腱炎被當五十肩 症狀接近 常混淆
記者謝鳳秋/豐原報導 2012.06.01 自由
吳先生舉啞鈴不慎受傷,右肩痛到夜不成眠,試過各種治療方法仍未好轉,多位醫師研判他是罹患五十肩,但慈濟醫院台中分院復健科醫師檢查疼痛位置與肌肉運動狀況,判斷是肌腱炎作祟,治療後立即改善。
肩痛未必就是五十肩
53歲的吳先生愛好運動,每週運動3到5次,跑步或游泳,每次一小時以上、持續超過20年,去年他為了減重,勤到健身房舉啞鈴,可能舉啞鈴方式不當,導致體重沒有減下來,反而受傷,右手使不上力,沐浴時要擦拭身體也沒辦法往後拉、伸,睡覺翻身,一壓到手就痛醒。
為了改善症狀,吳先生看遍骨科、神經外科等相關科別,還接受傳統民俗的腳底按摩、推拿、名醫針灸等都沒效,也認為他是罹患「五十肩」。
肌腱炎作祟 治療後改善
直到他陪媽媽到慈濟醫院台中分院復健,隨口詢問復健科醫師楊鎮嘉,楊醫師替他檢查疼痛部位與肌肉運動的狀況,發現不符合五十肩症狀,推斷是脊下肌的肌腱炎作祟,透過局部注射與復健,很快就改善症狀。
楊鎮嘉指出,常常手舉高過肩是滑液囊炎與肌腱炎的高危險群,像是棒球投手、需要寫黑板的老師,比較容易發生肩部受傷;其實肌腱炎、滑液囊炎與五十肩病症表現十分雷同,很容易被混淆,但五十肩是因為肩部關節退化,關節相互沾粘,導致肩部關節發炎,或因不運動造成關節沾粘萎縮,使得肩關節活動受限。
肌腱炎的病因則是肩膀旋轉肌腱外傷或過度使用,臨床表現是手臂活動時肩膀疼痛,尤其在肩膀做某些特定動作時會痛得更劇烈。
楊鎮嘉說,肌腱炎拖久了可能再變成五十肩,症狀是肩膀痠痛、僵硬與活動困難,經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及止痛劑,短短5分鐘,吳先生症狀好了大半,配合復健治療,已恢復運動功能。
楊鎮嘉表示,簡單分辨五十肩跟肌腱炎的方法:五十肩因為是關節沾粘,所以向上舉是全方位的痠痛;肌腱炎是有些方向痛,有些方向不痛,有些人因為怕痛,所以根本不向上舉,久而久之關節沾粘,也會變成五十肩。
不少國人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排斥類固醇藥物,楊鎮嘉說,這是因為早期有不肖商人將類固醇加入藥丸內,不知情民眾長期服用產生有害副作用,但只要依醫師囑咐用藥,就可得到良好且安全的療效。
◆ 27歲男 今年首例本土麻疹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012.06.01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公布今年首例本土麻疹病例,為台北區一名廿七歲男性。近年年輕病例增,可能因其幼時接種疫苗抗體衰減。疾管局提醒特殊族群至麻疹流行地區前,可經由醫師評估再接種疫苗。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說,今年已有五名境外移入麻疹病例。
這名廿七歲男性並無國外旅遊史,五月廿一日發燒、咳嗽,本以為是感冒自行服藥。直到廿三日臉部、手腳出疹,隔天才陸續至診所、醫院就診,廿八日由院方通報。
麻疹傳染力強。周志浩說,已調查該病例可傳染期的接觸者,共二百四十人,目前無人出現疑似症狀。
周志浩說,年滿一歲未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的嬰幼兒,應儘速完成接種。周志浩提醒,若有麻疹疑似症狀,包括發燒、鼻炎、咳嗽、結膜炎等症狀,從耳後開始、擴散至臉部、軀幹、四肢的皮疹,應立即就醫。
芒果皮能減重?! 醫:農藥更傷身
【華視新聞╱報導】2012.06.04
又到了吃芒果的季節,而澳洲最新研究更發現,愛文和金煌芒果的果皮內,含有抑制脂肪細胞形成的物質,有瘦身效果。但國內醫師表示,果皮中的這種物質太微量,直接吃皮減肥效果不大,加上芒果果皮上容易殘留農藥,吃多了可能會傷肝腎。
金黃多汁的芒果正是產期,不管是直接先剖來吃,還是要做成芒果冰,香甜口感,都讓人愛到不行,不過,根據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研究,比果肉更有價值的,是這個芒果的果皮。 研究人員,在愛文芒果,跟泰國金煌果皮當中,發現了一種叫做PPARγ的元素,可以抑制脂肪細胞生成,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減肥。但聽到吃芒果皮可以瘦,女性們,似乎還是有點抗拒,醫生說,想吃皮變瘦,可沒那麼簡單。
濃度不足,更怕果皮上有農藥,或是非法的生長素禁藥,醫生不推薦。尤其,愛文芒果甜度高,熱量也很高,一顆最少120大卡起跳。想減肥前,還是想清楚,免得沒減成,多吃了農藥或熱量,反而傷透腦筋。
◆ 每週踏青兩次 體重血壓都能降
記者/洪素卿 2012.06.02 自由
當紅韓國女子團體「少女時代」的健身教練,日前公布了少女時代團員們每日10分鐘的簡易居家鍛鍊運動。專家表示,其實,這正是近年減重的運動原則,不強求運動強度、時間,重點是把握自己能做到的運動方式。例如最新一項德國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出門健行兩次、一次1.5小時。7週下來不僅有瘦身1.3公斤的效果,包括BMI(身體質量指數)以及血壓也都能跟著降低。
最新德國研究 每次1.5小時
這項研究比較平均56.3歲的受試組18人,以及年齡相近的對照組16人,受試組除了每週兩次、每次約1.5小時的健行之外,沒有從事其他運動。經過7週,每次健行時間為1.5小時、健行距離則因為地形地貌差異而有不同,約莫3.7到5.8公里。其中1個小時走路、半個小時則是做些放鬆肩膀、單腳站等活動。7週下來,受試者平均瘦了1.3公斤,且這段期間他們的心跳速率每分鐘平均降低9下。
台灣肥胖醫學會蕭敦仁醫師指出,先前研究顯示,比對每週3次、每次30分鐘運動,以及每天把握時間、短時間做運動。結果發現,後者的成效更好,原因就是達成率高。
7週下來 平均瘦1.3公斤
因此,要減重就該選一些比較容易達成的運動,不管是依據少女時代的健身教練建議每天運動10分鐘,也可以試著出外走走。
以少女時代的健身方式的話,就是每天花10分鐘,其中4分鐘進行有氧運動、3分鐘肌力運動、2分鐘有氧運動、1分鐘緩和運動等程序健身。
至於快走,以每秒2步快走估計,1分鐘120步,1小時7200步,可消耗約300大卡熱量,不僅可減重,還可改善心肺功能與生活品質。
快走不受場地及時間限制,是目前沒有特定運動習慣者的最佳選擇,可依個人生活習慣,選擇快走時段。但若有高血壓病史,不適宜清晨運動;糖尿病患更要記得隨身帶糖果之類的食品補充,最好都有人陪走。
◆ 3C行頭多…手不舉、中風? 肌腱炎啦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2.06.03
很多人出門是一身3C行頭,醫師發現,因為手提包太重,導致肩頸痠、麻、痛,手舉不起來求醫的人不少,還有人以為是中風,嚇壞了。
一名廿多歲男業務員,上班得帶著電腦、iPad、相機、手機、電源線、文件,整個人就是個「行動辦公室」,每天帶著至少四公斤的提包東奔西走,結果肩頸痠痛、手舉不起來,看中醫、推拿皆無效,轉至大醫院才發現是旋轉肌群肌腱炎。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建成表示,這名業務員因肩胛骨長期受壓迫,身體已出現側彎、駝背,連三角肌與旋轉肌群間的緩衝滑膜也發炎。門診提包太重就醫的患者愈來愈多,不少人突然無力、手不太能舉,還以為自己中風,嚇得半死。
不少女性喜歡側肩包,裡頭有電腦、手機、相機、化妝包等雜物,加上包包重量,隨便裝就三、四公斤。陳建成說,門診每天都有旋轉肌腱發炎的求診者,「收治過的女患者已多到數不清。」
書田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組長蔡佩玲說,旋轉肌群肌腱炎易好發在廿、卅歲上班族,肩頸長時間遭重物壓迫或過度使用,血液循環差,出現痠、麻、疼痛、無力,嚴重還會肌肉萎縮、神經發炎,即使復健也無法治好。
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旋轉肌群包括肩胛內肌、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這些肌腱連接在一起,提背重物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造成肩頸不適、腰痠背痛。另如,拉登機手提箱,若姿勢不對,肩頸施力不當,也會造成傷害。
「多用肩膀大肌肉群。」簡文仁說,手提袋需使用手指、手臂及肩膀力量,尤其手指需承受極大壓力,但手提包只會用到大肌肉群力量。他建議,手提不如肩背,或改用後背包分散受力,拿重物最好常換不同姿勢背提,或以推車、拉桿包輔助。
陳建成也說,皮包較重,可改用布包;背帶最好選寬布條或有海綿內層,以緩衝直接壓迫旋轉肌群肌腱壓力;並左右肩輪流換背。必要時戴護具,或做肌力訓練,如舉啞鈴等運動。
◆ 習慣不改…嚴重會心悸、偏頭痛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2.06.03
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曾遇過,手都抬不起來的病患,邊復健邊玩電腦。簡文仁搖頭歎,這類病患「永遠不會好。」如果不改變,再多治療復健,痠痛也永遠不會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孫茂峰表示,治療可治本,但還是得改變生活習慣,才不會復發。
簡文仁表示,姿勢不良、長期使用,是造成3C症候群主要原因,患者常見症狀有頸部、手肘及手指痠痛,嚴重者更可能導致扳機指,及俗稱「滑鼠手」的腕隧道症候群。
以常用電腦的上班族為例,坐姿不良,頭頸容易向前傾斜,產生「猿人症候群」。簡文仁說,就向猿人一樣,頭部不知不覺向前傾。
3C族只是頸肩、手肘痛而已?那可不一定。孫茂峰說,這類長期痠痛,還會引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疼痛會沿著神經,散布至身體各角落,有可能造成心悸、胸悶、偏頭痛。
簡文仁表示,預防最好方式是,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最好每廿分鐘休息兩分鐘,或換個姿勢;平常可訓練肌肉鍛鍊,體能較好的人,自然不容易痠痛。
如不得不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簡文仁說,可放鬆肌肉、按摩、拉筋緩解疼痛。孫茂峰表示,睡前泡十五分鐘熱水,促進血液循環。
◆ 你用對了嗎?止汗劑 不能噴全身
【聯合晚報╱黃玉芳】2012.06.03
在睡前、肌膚乾燥時使用
大熱天裡汗如雨下令人尷尬,使用止汗劑抑制汗水是最簡單的方式,但皮膚科醫師說,止汗劑建議在睡前使用,而且以塗抹、噴灑局部為主,不建議用在全身。
女性怕香汗淋漓,失去從容優雅;男性也怕汗流浹背,看來十分狼狽。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表示,因為緊張、面對心儀對象、開會發言等場合而大量流汗,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若平時拿一張衛生紙緊貼腋下,衛生紙會濕掉、或是寫字的紙張會因手汗弄濕,就是屬於排汗量比較多。
噴局部即可 不需補擦
邱品齊說,易流汗者擦止汗劑是最簡單的方法,止汗劑中的鋁鹽可以堵住汗腺出口。但止汗劑建議晚上睡前、肌膚乾燥時使用,而非白天出門前、運動前使用,因為大量流汗時,止汗劑成分會立刻被汗水沖刷掉,造成止汗效果比較差。
同時止汗劑不像防曬乳,白天不需「補擦」,最好局部在腋下或是手部使用,不建議全身性噴灑塗抹,否則可能會像王先生一樣,汗水從其他「意外」部位冒出來。
噴劑的止汗劑 刺激性較大
市面上有多款止汗劑產品,成分不同,且分噴灑、塗抹、滾珠等劑型。邱品齊說,一般膏狀、乳霜狀的止汗劑較為溫和,噴劑的止汗劑因為酒精含量較高,刺激性相對較大。如果發現使用止汗劑後,造成局部皮膚紅腫、長疹子,最好換用其他產品。
除了使用止汗劑,邱品齊建議,腋下流汗也可以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止汗,但每一平方公分都要注射,一次費用就要好幾萬元,而且一年需注射一次,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另外,也可以切除交感神經,雖然可一勞永逸,但要考慮代償出汗問題,因為有可能腋下不再汗溼一片,但身體其他部位會出汗。
中藥溫和不傷身?觀念錯很大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06.01
女性生理期過後都要喝四物湯補血?中藥溫和不傷身?口臭就代表火氣大?以上都是錯誤迷思,康健雜誌最近進行一項中醫藥認知調查,發現雖然7成的民眾都看過中醫,觀念卻都「錯很大」,仍有不少錯誤認知。調查也發現,民眾看中醫的原因,以骨骼肌肉問題最多,其次是感冒。
調查:以治療筋骨酸痛最多
康健雜誌最近對1080名民眾調查,七成民眾曾看過中醫,就醫疾病別以治療筋骨酸痛、整骨等骨骼肌肉問題最多,其次是感冒,接下來是調經、癌症或中風的恢復期調理等。
不過,當問到中醫藥的相關認知,民眾還是有不少迷思,例如69%的民眾認為中藥溫和不傷身,但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孫茂峰表示,中藥也有適應症,而且只要是藥就會有副作用與毒性,不能迷信吃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生理期後喝四物湯 恐養大腫瘤
調查也發現,63%的女性誤以為生理期後一定要喝四物湯補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旺全說,現在市售的加味四物湯並非純粹藥材,常添加其他補藥,如果本身有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等疾病,更可能把腫瘤越補越大,要吃補藥之前應先向中醫師諮詢。
另外,也有52%的民眾一聽到「腎虛」,就聯想到性功能障礙。陳旺全說,中醫提到的「心、肝、脾、肺、腎」,不是西醫所指的單一器官,而是系統,因此腎虛不是腎功能不好、性功能障礙,而是指老化現象,也是老年人常有的症狀。
口臭火氣大?可能是牙周病
還有近七成的民眾可能是受到成藥廣告影響,誤以為口臭就是火氣大,但陳旺全說,口臭大部分原因是來自牙周病、蛀牙等口腔毛病,或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病久咳、胃酸逆流等問題,如果只當火氣大,拚命喝涼茶、苦茶,反而會刺激胃酸分泌,本身有胃潰瘍的人更可能加重不適。
※ 相關報導:
* 中醫師吃中藥壞腎 藥商判賠1500萬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132947.shtml
中醫師王韻凱為顧肝吃中藥「龍膽瀉肝湯錠」一年,沒想到內含的馬兜鈴酸破壞腎臟,必須終身洗腎,目前每天得做四次腹膜透析;王要求生產的藥商科達公司負責,最高法院昨天判決科達與負責人須賠償王一千五百多萬元及利息定讞。判決指出,科達公司未在外包裝盒上告知錠劑內含馬兜鈴酸,提醒長期服用會有腎衰竭副作用的可能風險,違反消費者保護法等規定,須賠償。不過王韻凱服用的劑量、日數超出正常範圍,也要負一半責任。
* 科達:龍膽瀉肝湯賣快30年 從沒出問題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132948.shtml
陳美玲說,王韻凱所服用的「龍膽瀉肝湯」錠劑,是醫師指示用藥,一般頂多開一周藥量給病患,不至於有服用過量的問題,「法院判決科達製藥須賠一千四百萬元,我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陳美玲進一步解釋,「龍膽瀉肝湯」的藥材中,有「川木通」這種中藥材,但這種中藥材因品種不同,市場上混用狀況嚴重,其中「關木通」藥材就有含馬兜鈴酸。科達在政府禁用前,就一直是用不含馬兜鈴酸「川木通」;公司的進貨紀錄,法院都有調閱過。
◆ 吃中藥感覺怪怪 快通報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2.06.02
衛生署禁用含馬兜鈴酸中藥材已近九年,仍可發現這類中毒案例,所幸案例愈來愈少。衛生署表示,若民眾有疑慮,可通報中藥不良反應中心。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說,馬兜鈴酸是馬兜鈴科植物裡的成分,十多年前比利時傳出十四名病例,都是因為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導致腎臟炎。因此,衛生署公告自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四日起,禁止國內使用含馬兜鈴酸的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和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
黃林煌說,其中的關木通雖屬馬兜鈴科,卻因為和屬木通科的木通和川木通外型很像,前者價格較後者便宜一半,當年國內業者向中國大陸採購時,遭對岸部分不肖商人魚目混珠,以關木通當成川木通或木通,才造成國內中藥商誤用。
中醫師長時間服用龍膽瀉肝湯,黃林煌說,龍膽瀉肝湯一般是用來幫助利尿、清濕解熱,改善泡疹、口乾舌燥,裡面應是要放川木通才對,而非關木通。
黃林煌強調,像龍膽瀉肝湯這類苦寒中藥,會視病患體質,通常給一周藥大多就會停藥,不建議經年服用。
中醫藥委員會中藥組組長王鵬豪指出,在台灣禁用含馬兜鈴酸的五種中藥材後,香港也跟著禁用,但中國目前仍可使用。
前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雙和醫院副院長林裕峰說,馬兜鈴酸未禁用前,一家醫院總會有幾名這類病例,禁用後就少了。他表示,有些服含馬兜鈴酸藥物的腎臟病變患者未被發現,因這類病例雖有快速的腎臟間質纖維化,但腎絲球型態仍正常;通常醫師若接獲年輕女性服用不明減肥藥,幾個月內身體惡化,常和馬兜鈴酸有關。
中藥不良反應中心全國通報專線為(○三)三一九六二○○轉二六七六;或中醫藥委員會諮詢電話(○二)二五八七二八二八轉二二一。前者全國通報專線為委託桃園長庚醫院,兩支電話都需上班時間才通。
◆ 人畜共桌衛生堪虞 寵物餐廳退燒
【馮惠宜、呂素麗/綜合報導】2012-06-01 中國時報
愈來愈多人養寵物,過去雖然興起一波寵物餐廳熱潮,近來台中市寵物餐廳迅速銳減!衛生局強調,即使是寵物餐廳用餐也得人畜分開,以免有汙染食物之虞。都會區內有多家飯店、知名餐廳,即使是速食店一律謝絕寵物入內。
業者表示,如消費者帶寵物一起上門,會另外安置,也曾遇到有飼主以寵物袋夾帶入內,但在服務生規勸後,也將牠另外安置。
寵物餐廳曾經盛及一時,最興盛時期台中市一度有十六家寵物餐廳;可能因為標榜寵物餐廳,讓一般客人猶疑會不會「人畜共桌」,反而流失大眾客源;位於南區的柏林寵物俱樂部占地大,規畫完善,除有民眾用餐區,也有寵物餐區,戶外區更有寵物SPA區、運動區。
台中市多家知名餐廳、飯店都是禁止寵物入內,唯一的例外就是盲人導盲犬,如水相餐廳遇到民眾帶寵物用餐,會將寵物另外安置到員工休息區;知名的法式餐廳樂沐,則將飼主寵物安置在待位區。台中亞緻飯店則和動物醫院合作,入住客人寵物安置到動物旅館,用餐客人的寵物則安置在一樓戶外區。
台中亞緻飯店公關經理江夢怡強調,寵物不能進入餐廳是顧及其他用餐者觀感,一般有規模的餐廳都有相同的規定,客人也都能諒解。
帶寵物上餐廳在高雄市也是日漸普遍,但較常出現在戶外或庭園餐廳。高雄市衛生局食品衛生科科長魏任廷說,衛生署制訂「食品良好衛生規範」規定業者對顧客帶寵物上餐廳要有適當管制,要求顧客將寵物放在籠子裡或用鍊子綁住,以免亂跑造成危險。
魏任廷表示,如果顧客未依規定辦理,業者應勸阻,如果業者未對帶寵物的顧客作適當管制,衛生局可先要求改正,不改善者可依法處六萬至六百萬元罰款。
我有話說-過量施藥 豈止中醫?
【葉子久/北市(心臟內科主任)】2012-06-04 中國時報
報載某中藥商成藥丹丸中含有馬兜鈴酸成分,可導致腎臟纖維化。受害者是一位中醫師,自認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天天吞幾粒,補身益氣。這種錯誤觀念,社會積習成弊長久。
台灣大量進口大陸中藥原料,南北氣候不同,同名藥草不同產地,自然是內含成分濃淡不一。中草藥材除部分科學淬取中藥外,大多沒有標示出廠日期,效期及保存方式。藥商購入久置藥庫,是否會定期報廢更新?久置藥材,易受霉菌侵入,是否含有傷肝的毒素?這次出事的中藥商,產品可能是進口藥材雜混「關木通」劇藥。中藥製物,竟缺乏已知禁藥毒物檢驗,缺失很大。
西醫藥部分,也好不了多少。筆者近日碰到數例高血壓用藥過量病例,其中一例是外科門診處方長期高血壓用藥。健保局再不管理,發生內科醫師上石膏,拔指甲的醫療申請,不足為奇。
西藥廠研發了強力高血壓藥後,更搞出二合一,三合一的綜合片劑,讓開業醫順利的搞定門診病患的高血壓數值。然而這些強力的綜合片劑,是不應該使用於初診患者身上的。理由很簡單,二合一的可能副作用是雙重,三合一副作用是三重。治療初診高血壓患者,一定要用漸進法,哪有一開始就用上二合一劑型的道理。用藥那麼重,還第一次看診就給藥三個月,患者三月份氣溫十五度看診,到六月份氣溫三十度還是吃一樣分量的藥。六月暑熱流汗脫水,加上藥中含有利尿劑成分,患者很容易就因為長期脫水BUN上昇發生氮血症(也就是早期的尿毒上身)。
在健保福利施醫的情況下,患者被過量施藥的情形,中西醫都差不了多少。
◆ 比照人參 西洋參檢驗標準上路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2.06.04
衛生署日前公告中藥材西洋參(即花旗參)重金屬及農藥殘留標準,皆比照人參,本月一日起實施。
今年三、四月,衛生署在海關抽驗進口西洋參產品,發現兩批不合格,有機氯或農藥殘留竟多達五、六種。國內過去並未訂定西洋參農藥、重金屬殘留標準,業者以食品報驗,依規定不得檢出農藥殘留。
中藥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委黃林煌表示,西洋參和人參同屬五加科藥用植物,決定先比照人參檢驗標準,總重金屬限量標準為廿ppm(百萬分之一)、砷二ppm,滴滴涕(DDT)和五氯硝苯(PCNB)各為一ppm。
至於中藥材把關標準比食品寬鬆,黃林煌說,因食品和中藥食用對象不同,人體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和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MRL)也不同,且須有中藥商執照才能販賣。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DDT和PCNB屬於有機氯殺蟲劑,雖已禁用多年,但因它能在動物脂肪內蓄積,且具潛在基因毒性,已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有必要訂定嚴格的限量標準。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楊玲玲也表示,不論人參或西洋參,均要注意有機氯農藥在環境及土壤中殘留,即使清洗多次或高溫沖泡,仍無法去除,民眾宜向有信譽的商家購買。
◆ 嗑藥青少年 超過6成吸K他命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6.04
紅中、白板、海洛因及安非他命全都讓開,K他命已搖身一變為青少年最愛嗑的毒品。台北市衛生局統計發現,超過6成濫用藥物的青少年有吸食K他命習慣,暑假將屆,家長一定要多留意。
長達兩個月的暑假,向來是青少年藥物濫用的高峰期。台北市衛生局分析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管制藥品濫用通報系統」資料顯示,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原因,首推「受到同儕影響」,占31.7%;其次是「好奇」占28.6%,「找刺激」排名第三。
進一步分析發現,K他命是嗑藥青少年的最愛,吸食率高達62.06%,遠遠超過其他毒品。值得重視的是,63.4%的K他命是由朋友提供,19.5%來自於藥頭或毒販。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長朱玉如表示,青少年使用K他命等成癮性藥物,大半起因於好奇或尋求感官刺激,先從吸菸、喝酒開始,接著使用3、4級毒品,最後到施打1級毒品海洛因,以致深陷毒癮而無法自拔。
雖然K他命的危害不像海洛因等毒品大,朱玉如還是呼籲,千萬不要因一時好奇而以身試毒,造成終身悔恨。毒品不但戕害自己的健康、生命與尊嚴,也危及家庭與社會,面對朋友的引誘與慫恿時,一定要勇敢說「不」。萬一藥物成癮,可主動利用戒毒成功專線0800770885(請請你幫幫我)尋求協助。
◆ 無典型症狀腸病毒 也要小心傳染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專題報導】2012.06.02
夏天是腸病毒流行期,今年疾管局在春末就開始為腸病毒疫情拉警報。最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已近3年未大流行,今年來勢洶洶。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疫情中心主任莊人祥說,截至5月28日,累計腸病毒重症病例53例,較前3年同期高出許多,其中52例為腸病毒71型。另外,疾管局監視資料也發現,社區零星檢出克沙奇B3型病毒,還有伊科6型病毒,這兩型病毒多感染3個月以下嬰兒,可透過生產過程感染,對新生兒威脅大。
疾管局防疫醫師羅一鈞提醒,家長需特別觀察不會表達的小小孩,若出現嗜睡、活動力差、肌抽躍、心跳過速、肢體無力及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即應及早就醫。尤其克沙奇、伊科病毒造成的症狀並不典型,患者不一定會出現紅疹、水泡等,家長發現不對勁,最好送大醫院進一步檢查。
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說,腸病毒可引發多種疾病,感染者不一定出現症狀,或僅出現一般感冒症狀,尤其是成人、較大孩子,症狀較輕微。大人出現感冒症狀,就應避免接觸嬰幼兒,或做好完善防護措施。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多在家,不會生病,但腸病毒傳染性高,孩子間易相互傳染,也可能因玩具沾染病毒,或被父母、大人傳染。
呂俊毅說,極少數感染者併發重症,因腦部、脊髓等中樞神經感染而出現神經症狀,若孩子不如平時調皮,易睡著又叫不醒;身體部分抽筋或肌抽躍,像睡覺時突然被嚇到的抖動;嘔吐及呼吸會喘、心跳加快等,都需要仔細觀察,才能及早發現、及時送醫。
跑馬拉松過頭… 心律失常機率高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2.06.05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醫師的研究顯示,密集的體能訓練和長時間的耐力比賽可能會改變心臟和大動脈的結構,例如參加馬拉松、鐵人三項(參賽者要連續經歷游泳、馬拉松、自行車三種比賽)和長程自行車賽,經常如此可能對心臟造成永久傷害並引發心律失常。
這項研究的作者、堪薩斯市聖路加醫院的歐吉福醫師說,適度運動有益健康,運動過度反而有害,「雖然做運動並不是在吃藥,但運動能使人體釋出許多強效的藥物。每天運動能預防和治療許多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心臟衰竭與肥胖,不過就像任何藥物一樣,運動產生的藥物也有劑量限制,一旦超過上限,像肌肉骨骼創傷、心血管壓力這類的副作用就會抵銷運動的好處」。比方說,心臟能承受的跑步極限是每天一小時。
研究人員檢視了以往有關過度運動造成心血管傷害的機制、病理生理學與臨床表徵,發現長時間的耐力訓練會導致心血管結構暫時改變,與心臟生物標記(血液中可供預測或監測心臟病進程的物質)增加,所幸一星期後就會恢復正常,不過有些人經年累月運動過度,反覆傷害心臟,易導致心臟某區域留下疤痕和心律失常。
◆ 春夏養肝 拉筋擴胸放輕鬆
文/陳宥任 2012.06.05 自由
「醫師,請問我常常覺得肝火大,是不是肝有問題啊?」「醫師,肝火大是不是肝發炎啊?」臨床上,常遇到患者詢問有關肝的問題,尤其現在是屬於春夏養肝的季節,大家更加注重的是「肝」的保養,但是中醫講的「肝」和西醫講的「肝」並不一樣。
中醫講的「肝」可以將它看成是整個「肝經」經絡的作用,西醫的「肝臟」只不過是掛在肝經經絡上的一個臟器,在《內經》中提到,肝經的循環行為「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上達小腹,挾胃旁,屬肝絡膽,連接於目系,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所以肝經經絡支配的部位不只是肝臟部位,連帶也支配身體的其他地方,其中最大的部份就屬於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是由掌管興奮的交感神經,及掌管放鬆的副交感神經構成,主要就是調節身體內臟器官的平衡,這和中醫講的「肝主疏泄」的作用是相同的,一旦失調就會有情緒不穩定、容易生氣、失眠、腸胃不適、月經週期不規則等症狀出現,一般常以「肝火大」敘述症狀。
古代的養生法中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意思是說,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應該保持愉快、放鬆的心情。過度的緊張反而傷肝氣,導致「肝鬱」的症狀。
◎建議可以藉由以下幾種方式「調肝」:
●做做簡易的拉筋操,藉由拉筋可以放鬆身體的肌肉,可以疏肝解鬱。
●常做擴胸深呼吸,調整呼吸,也可以調整自律神經的平衡。
●熱敷下腹部(丹田)或泡腳,熱敷時,也會放鬆肌肉,加強副交感神經的作用,達到「調肝」的效果。(作者為台南市慶恩中醫診所院長)
※ 相關報導:
* 黃耆萃取物 可緩解癌患疲累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5/today-health4.htm
癌症患者罹癌後很容易感到身體虛弱、疲累不堪,再怎麼補眠也沒用,對情緒與食慾連帶造成衝擊,這很可能是「癌因性疲憊症」造成。署立雙和醫院研究團隊最近發表新藥人體試驗數據指出,定期注射「黃耆萃取物」製劑,對緩解癌因性疲憊的症狀有一定程度效果,可藉此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 研究:天才較容易罹患精神分裂!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6.06
天才比較容易患精神病!科學家發現,有創造力、高智商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國際間有20至30項研究,證明智商與精神病確有關聯性。科學家在瑞典針對16歲男孩的研究發現,智力高的人比較容易患得心理病。
科學家相信,有創造力的天才比較會有瘋狂的傾向,有創造力及聰明的人較常罹患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畫家梵谷以及作家傑克凱魯亞克都被認作是天才,但他們都展現自我傷害的行為。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美麗境界》裡,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約翰奈許,一生都與精神分裂症對抗。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系的Kay Redfield Jamison在年輕時被診斷有躁鬱症,從此致力於研究及寫作躁鬱症相關文章。她的研究指出,瑞典16歲男孩裡智力測驗成績較好的人,比較可能罹患躁鬱症。她說:「智商高的16歲男孩罹患躁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
在紐約舉辦的「世界科學展」討論會裡,學者討論了超過20篇論文,指出高智商與創造力的顯著關聯性。學者們引述研究: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與高創造力及高智商有明顯的關聯性。
科學家目前還不清楚為何聰明的人較會有瘋狂的思想或行為。過去的研究指出,天才與瘋狂的「關聯性」大多是由一個特定基因DARPP-32所引起。人類中有4分之3的人遺傳到DARPP-32基因的其中一個版本,該基因會藉由加強大腦皮質的資訊處理,來提升大腦思考的能力。
◆ 睡好「子午覺」 精力充沛一整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3181
【內容摘自《通了就長壽:吳大真生活養生書》,作者吳大真,大塊出版】2012/06/04
在古代的養生之道中「三寒兩倒七分飽」的理念,最為世人稱道。而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古人甚至把這稱為「百年養生」的三大法寶之一。
子午覺,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覺」?難道是晚上在子時(23點-1點)睡覺,白天在午時(11點-13點)睡覺的統稱嗎?嚴格講並非如此,而是指在此相應的時間之前開始睡覺。至於之前多長時間開始,根據自己睡眠的情況作安排;目的就一個,在子時和午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子時大睡;午時小睡。
子時一定放鬆上床睡覺,午時最好也到臥室安睡,條件不允許,則可靜臥、靜坐半小時左右。為什麼要選擇這樣兩個時段來睡覺?子時,代表動物是十二生肖之首「子鼠」。子時這個時候,是老鼠最活躍的時期,老鼠活動的子時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在中醫看來,子時是一天最黑暗的時候。
《黄帝内經・靈樞・營衛生會》指出:「夜半為陰攏,夜半後而為陰衰」。夜半即子时,陰氣極盛。過了子時陰氣轉衰,陽氣開始升發。此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之為「合陰」,是謂「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陽主動,陰主静,子時最需要安静。「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寐。」所以在這時候最容易入睡,不僅可以應承天地陰陽轉換,而且睡眠質量也是最好。
午,表示相交,如:午午,即交錯的樣子;午道,即縱橫交貫的要道;午貫,即「十」字形交叉貫穿;午割,即交叉切割的意思。在這裏作為時辰,表示的是「陰陽相交」。午時,指一天中的11-13點,午時氣血流注於心經。就像流水一樣,氣血到了心的經絡,心經自然就要接應,所以此時是心經當令。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午時正是陰生,陰氣忤逆陽氣的關鍵時刻,所謂「陰陽相搏謂之神」,很多健身者都會借此大好時機練「子午功」,利用子時和午時天地氣機轉化,來頤養身體。
練子午功的好處,主要是借助了天機的能量讓心腎相交;具體說來,心為火在上,腎為水在下。我們都知道,火往上飄,而水往下行,這樣就形成了心火可以暖腎,腎水可以讓心火不至於太過,心腎得以相互交匯。
子午功的修煉達到心腎相交是需要一定能量的,對氣血不是特別強的一般人來說,基本上沒有足夠的能量,去承接這種交匯之氣,也就不可能借用天機,來滿足我們人體的這種運化。是不是就白白地流失掉呢?自然不是!
建議用睡覺的方式以應「心腎相交」。需要強調的是,即使剛開始睡不著,閉目養神也會有相當的效果,因為睡覺的那一瞬間,就是心腎相交之時。只要堅持,生物鐘會漸漸調節過來的。睡子午覺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天氣再熱也要在肚子上蓋一點東西。
‧不要在穿堂風口休息。
‧睡前最好不要吃太油膩的東西,因為這樣會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加重心血管病變。
‧午休雖是打個盹,但也不可太隨便,不要坐著或趴在桌子上睡,這會影響頭部血液供應,讓人醒後頭昏、眼花、乏力。午休姿勢應該是舒服地躺下,平臥或側臥,最好是頭高腳低、向右側臥。
戰機迷突癲癇 正義哥手機套塞口救人
【聯合報╱記者游振昇、高宛瑜、李奕昕/連線報導】2012.06.06
台中市4分局勤務中心主任陳作豪日前到空軍新竹基地參觀戰機,拍到救人的「正義哥」,看到突然昏倒的癲癇患者,抽出智慧型手機皮套放入患者口中,避免患者咬舌,手機毫不心疼丟在地上,網友大讚「百分百正義哥」。
但台中榮總神經內科醫師陳柏霖說,把異物放入癲癇發作病人口中是錯誤觀念,可能嗆到病人呼吸道,嚴重造成窒息,且患者發作時下顎咬合力量強勁,旁人不小心會被咬傷手指。
他解釋即便病人咬到舌頭,頂多流血小傷口,不會太嚴重,正確處置是輕扶病人躺下,在身體周遭撲放枕頭等軟物,避免抽搐時撞傷頭部及手腳,病人可能有嘔吐現象,應保持側躺讓口水自然流出。
本月2日新竹基地開放參觀幻象等戰機,很多戰機迷搶拍照留念,1名拿相機男子突然倒地,旁人不知所措,「正義哥」男子拿出他的HTC手機,沒有打電話求救,而是抽出皮套,將手機丟到地上,皮套放入倒地男子口中,避免他咬舌,手機摔地也不心疼。
陳作豪大喊「救人」,附近軍人找來醫官搶救,將患者送醫。陳作豪說,看到那幕很感動,「正義哥」衣服印有柔道館名字,可能是柔道教練,他將這段搶救感人過程PO在臉書,標題是「一段未被發現的新聞」。
在竹科工作的35歲彭先生有癲癇病史,他聽到記者告知有「正義哥」救他,驚訝地說:「完全不知道!」他昏倒後記得有人讓他咬著皮套,「如果找到他(正義哥),我要好好謝謝他」。
空軍499聯隊政戰部主任李其榮說,當天醫官趕到時患者已清醒,能溝通對話,仍將他送醫,現場沒看到傳聞中見義勇為的民眾,也沒留下資料。
◆ 電話心理治療 跟面對面一樣有效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6.06
美國的研究者喬伊絲荷日前發表了一則研究調查指出,透過電話來做心理治療,可以讓更多受憂鬱症困擾的民眾得到妥善的照護,而且在效果上幾乎與面對面做心理治療相當。其他精神專家表示,重點不在於何者效果較好,而是電話治療可以達到的普及度,他們也希望日後醫療保險能夠涵蓋電話心理治療的費用。
實驗團隊將225名被診斷出有嚴重憂鬱症的民眾納入為期18週的心理療程,分別以面對面和電話方式進行,重點為教導病人如何處理負面情緒以及專注在正面的事情上。
研究結果發現,電話治療方式能夠提升療程完成率,每5人中有4人完成,而面對面療程僅2/3完成。中斷療程的人大部分集中在療程的前半段,這表示電話治療能夠克服一些放棄因素,例如交通距離、時間花費,以及重複穿上外出服,走出家門到心理治療師辦公室的繁雜行程。
在療程結束的六個月後,研究人員發現,面對面療程組比起電話療程組憂鬱程度較輕微,這有可能是面對面的效果稍微好些,也有可能是表現較差的患者在一開始就中斷了面對面的療程。精神學家肯納迪表示,重點不在於哪方在些微結果上勝出,而是電話療程能夠讓更多不方便出門的憂鬱症患者也接受治療。
肯納迪也表示:「憂鬱症患者少一次療程就跟重病少一次投藥一樣,如果電話能夠讓他們從頭到尾完成療程,這是一件值得投資的事。」研究團隊同時也說,現在沒有保險業者願意針對電話心理治療做出賠償或補助,希望這個研究能夠改善保險公司對於這種療程的態度以及做法。
◆ 猛男遭誤解易侵略 其實更合群
中央社 2012.06.06
電影明星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在「公主與狩獵者」(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與「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中,都飾演超有男子氣概的猛男。
不過,「生活科學」(Live Science)網站報導,最新研究指出,有著跟克里斯漢斯沃一樣的寬臉與方下巴的男子,並不是每個都具有侵略性和肌肉發達。
研究說,事實上,臉部較寬的男子可能更具有團隊精神。研究報告上月23日發布在線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研究結果指出,人們對壯碩猛男的第一印象是,他們不太合作、冷酷甚至不老實,其實這並不太精確。
英國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研究人員史提拉特(Michael Stirrat)在聲明中說:「臉部較寬的男子,通常都會被形容成『壞到骨子裡』。」
在子宮裡暴露在較高的睪丸素濃度下,可能會讓男性有較「男性化」的臉龐,露出明顯的下顎輪廓,而且眼睛小。這些差異在青春期變得明顯,因為這時候男生的睪丸素濃度增加,他們的臉孔變得成熟。由於睪丸素與侵略性有關,有些研究認為寬臉與想找人打架的那種男生有關聯。
這項研究結果支持2011年發表的研究,後者發現,寬臉執行長往往比窄臉執行長,更能領導出績效較優的企業。研究人員表示,也許是因為這些具有男子氣概的執行長,更願意為團隊犧牲。
◆ K書拚基測 吃對不怕腦鈍鈍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4225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陳惠惠/台北報導】2012.06.06
國中基測周六登場,預計將有逾廿二萬考生提筆上陣。這是今年唯一基測,不少考生擔心萬一考不好沒退路很緊張。營養師建議,考生可趁最後階段補充有益腦神經發展的營養素,包含脂質、維生素B群、鐵鈣及抗氧化物等。
馬偕醫院營養師林佩蓁說,大腦神經系統由脂質組成,卵磷脂是重要脂質之一,考生可每天攝取黃豆相關製品或雞蛋。另外,鐵質不足將不利記憶。林佩蓁說,考生可以吃蛋黃或紅肉補充鐵質。
K書K到「腦鈍鈍」怎麼辦?新光醫院營養課主任廖淑芬說,考生全力衝刺的階段,會影響葡萄糖代謝,體內會堆積一種叫做「焦葡萄糖酸」的物質,堆積多了就會「腦鈍鈍」;維他命B群可以維持腦神經訊息傳導。
林佩蓁說,糙米、黃豆類、核果類、紅肉、牛奶及深綠色蔬菜都含有大量B群,但甜食、含糖飲料則會耗損B群。不少考生以咖啡、茶等飲料來提神,但廖淑芬說,大考前最忌諱刺激性食物。
全穀類、牛奶、香蕉、花椰菜及菠菜都有豐富的維他命B群;國中生每天只要喝七百五十西西的牛奶,就可補充一天所需的維他命B群。
考試當天怎麼吃?林佩蓁說,當天早餐可以豆漿搭配含蔬菜、肉片或蛋的三明治;太油膩的蛋餅油條應避免。
◆ 開課只來3名學生 柯文哲:外科嚴重崩盤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2.06.06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昨天在臉書po文表示,他在台大醫學系今年暑期所開的選修課「基礎外科重症醫學」,竟然只有三名學生報名。他感嘆,連年輕學生都不想學外科重症加護,「代誌大條了」。
台大醫院外科總醫師洪浩雲日前向台大遞出辭呈,轉投醫學美容行列,當時柯文哲表示,洪浩雲「開了第一槍」,是國內醫界的警訊。
事隔不到兩周,柯文哲昨在臉書上po文表示:「終於我感受到所謂『四大皆空』已經發生在我身邊了。」他前天接獲台大醫學系辦公室通知,今年大五升大六的暑期選修課「基礎外科重症醫學」,全班一百卅名學生,只有三人報名,未達五人開課標準。
柯文哲說,「基礎外科重症醫學」安排有重症加護專長的醫師上課,它也是各醫院加護病房照護病人的入門課,過去每年都有十多名學生選修,沒料到今年面臨無法開課的命運。
他說,如果連台大的醫學生都對外科重症加護沒有興趣學習,顯示外科已嚴重崩盤,未來勢必後繼無人,前途堪慮。
破迷思 每天喝8杯水無助減重
中央社 2012-06-06
澳洲營養專家指出,每天喝8杯水有益健康其實只是廠商為提升瓶裝水銷量大力推廣的迷思,他說,蔬菜水果和果汁已提供大部分水分,且喝水要配合低卡飲食才能達到減重效果。
根據倫敦「每日郵報」(Daily Mail),澳洲拉特普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營養專家辛多斯(Spero Tsindos)指出,每天喝足8杯水不但超過需要,也無助減重。
他說蔬菜、水果和果汁提供人體所需的大部分水分,但因「8杯水」之說得利的瓶裝水業者大力推廣大量喝水的觀念,加深了這個迷思。
辛多斯說,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這類機構建議民眾大量喝水,使瓶裝水銷量不斷攀升。
他指出,儘管「沒有實質證據支持」,NHS仍強調每天喝8杯或2公升水有助健康。事實上,如果民眾只為達到每天的分量而匆匆喝下2公升的水,無法供應細胞水合的需要,只會稀釋尿液。
他說,健康當局普遍推薦1天攝取2公升水分為最理想,卻「被誤解為2公升的水,造成瓶裝水銷量穩定成長」。
一般人認為水有助減肥,茶和咖啡則是導致脫水的元凶,但辛多斯說「要使體重減輕不能只靠大量喝水,也需要配合低卡路里飲食。研究指出飲食中的水分大大有助減重,因此不應避開進食。」
「我們應該告訴大家,茶和咖啡這類飲料有助提供人體所需水分,雖然含有咖啡因,卻不會造成脫水。」
「我們應維持體內水分平衡也應該喝水,但也要考慮透過未加工的蔬菜、水果、果汁攝取水分。」
營養學家魯克斯頓(Carrie Ruxton)也說:「少吃多動加上喝水才有助減重。研究顯示餐前1杯水有助減少食慾。」
「我同意咖啡因導致脫水是錯誤觀念。人們就算1天喝上8杯茶或4杯咖啡仍有益健康。」
◆ 纖維質攝取不足 易成大腹翁、小腹婆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2/06/04
青少年、青少女纖維質攝取不足,很容易變成「大腹翁」、「小腹婆」。美國喬治亞健康科學大學最新研究指出,青少年、青少女沒有攝取足夠纖維質,不但血液中的發炎因子濃度會增加,且腹部脂肪也會變多,這些都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上升。
研究涵括五百五十九名年齡介於十四到十八歲青少年、青少年,研究人員諾曼‧波羅克表示,這些青少年、青少女所吃的纖維質平均只占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三分之一。代表青少年、青少女必須多吃點青菜、水果與全榖類食物。
這是首次研究發現,青少年、青少女膳食纖維攝取量與發炎指數成正比。一般建議,年輕女性一天需要攝取二十八公克纖維質,男性一天則需要三十八公克。但研究發現,只有百分之一的青少年、青少女膳食纖維攝取量有達到標準。
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青少女纖維質攝取量低,較容易產生內臟脂肪、腹部脂肪。脂肪堆積在重要器官,便容易危害身體。
研究也指出,纖維質攝取量不夠,體內發炎因子「細胞激素」濃度會增加,幫助對抗發炎的蛋白質「脂聯素」則會變少。脂聯素是由脂肪所分泌,除了可對抗發炎反應,也會幫助身體善用胰島素,不過體內脂肪一旦過量,脂聯素分泌會大大減少。而肥胖會讓身體呈現慢性發炎狀態。
醫界有人認為,纖維質會增加糞便體積,讓食物待在消化道的時間變短,且會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可能是這些原因減少內臟脂肪堆積。
研究人員認為,或許是纖維質讓身體更有飽足感,因此食物、熱量攝取量便下降,而纖維質也可能幫助身體吸收、抑制發炎因子。
◆ 腰圍超過35吋 糖尿病機率高32倍
台灣醒報/魏敦華 2012-06-06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光依據腰圍的大小,就能估算一個人得到糖尿病的機率,而且在婦女身上尤其有效。研究人員指出,腰圍越大,也代表腹部的脂肪越多,以及分布於內臟的脂肪較多,這些脂肪都與糖尿病的形成有關。
英國劍橋亞登堡醫院的研究人員克勞蒂雅蘭恩堡,日前發佈了一則研究,指出體重超標且腰圍大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上與肥胖症患者相等。在此腰圍過大指的是女生在35吋以上,男生在40吋以上。在實驗過程中,蘭恩堡分別比對1萬2千多名糖尿病患者,以及1萬6千名健康民眾的體脂肪指數後,得出此驚人的發現。
實驗結果顯示,腰圍過大的男女,在十年的週期中,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與肥胖者一樣高。腰圍以及體脂肪較高的女性比起一般女性,罹糖尿病的機率高出32倍;男性則是22倍。
蘭恩堡表示,這些數據只是更加確定了我們以前就已經知道的事:糖尿病與體脂肪有關。她建議以運動以及正常的飲食習慣來改善這種情況,「許多人都默許這種情況發生,這是不對的。」
◆ 奧地利逾200公斤女子火葬 焚化爐釀火災
中廣新聞/黃玉文 2012-06-06
奧地利南部格拉茨市一處火葬場,將一名體重超過200公斤的女子火葬時,由於死者脂肪過多,造成焚化爐內溫度飆升,釀成火災,消防人員到場灌救後才控制火勢。焚化爐預計要花幾天的時間進行維修。
火葬場官員說,由於這名女子體重過重、脂肪過多,才導致焚化爐溫度過高,當火葬場工作人員發現冒出黑煙時,已經為時已晚。
這一事件在奧地利引起廣泛討論,輿論呼籲當局未來要訂定死者火葬時的體重上限。
許多歐洲國家由於民眾體重有越來越重的趨勢,瑞士、英國等國的火葬場已經有特別為肥胖者所設置的焚化爐。
更年期女性易水腫 吃生菜更惡化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2/06/07
更年期女性因新陳代謝變慢,減重變得比較困難。中醫師歐景騰提醒,有些更年期女性原本為脾虛濕盛體質,消化系統不好,水份容易滯留體內,產生水腫,外觀看起來較為肥胖。如果為減重節食傷了腸胃或常吃生菜沙拉等生冷食物,會影響脾胃運化,讓體內「水濕」現象更嚴重,水份便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導致水腫更惡化。
歐景騰醫師分析,部分女性在更年期之前家庭生活、工作壓力很大,加上三餐不正常、時常熬夜,月經周期跟著不規則,產生肝氣鬱結現象,這類女性到了更年期,身體退化速度更快,減重難度也會跟著上升。
多數更年期女性肝、腎退化,此時虛熱現象更為明顯,容易出現心悸、潮紅等症狀。歐景騰醫師指出,以中醫觀點,肝主疏泄與脂肪代謝有關,腎則和生殖內分泌系統有關,肝、腎退化不只脂肪代謝不好,容易變胖,也可能造成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臨床上甚至可見患者主動脈及頸動脈開始狹窄。
歐景騰醫師提醒,更年期女性如果體型較為肥胖,要特別留意心血管疾病威脅。一旦發現有血壓升高、手麻、胸痛頭痛、睡不好等症狀,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罹患心血管疾病。
更年期女性本身代謝速率下降,所以減重速度不宜求快,以免身體吃不消。減重最重要的是要「少吃多動」。醫師建議,更年期女性更要多做腰部運動,幫助肝、腎、消化系統氣血通暢。另外,有些人認為不吃東西就會變瘦,這種做法會讓腸胃功能變差,反而使身體退化速度加快,新陳代謝速度更慢,維持健康體重就會變得難上加難。
◆ WHO警告 淋病恐將沒藥醫
中央社 2012.06.07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1種具有潛在危險、每年感染上億人的性病,如今抗藥性與日俱增,不久後恐無藥可醫。
美聯社報導,隸屬聯合國的WHO現呼籲各國政府和醫生,嚴加監控耐抗生素的淋病(gonorrhea)。淋病是一種細菌感染,會造成發炎、不孕、妊娠併發症等,更嚴重的話,恐導致產婦死亡。婦女感染淋病後所產下的胎兒,有一半的機率眼睛會受到感染,恐造成失明。
WHO性病部門的科學家魯斯提—納拉辛漢(ManjulaLusti-Narasimhan)說:「基本上,這個生物已對我們所投下的每種藥物產生抗藥性。」就連被認為是現今最後一道防線的頭孢子菌素類(cephalosporins)抗生素也不例外。
她在WHO公開宣布打擊淋病的「全球行動計畫」前接受美聯社訪問說:「過不了幾年,它將能抵抗現有的各種治療選項。」
她說,新指導方針目的在終結對淋病研究的自滿,並鼓勵研究人員加快腳步找尋新的治療藥物。
淋病曾被認為是水手和士兵的瘟疫,盤尼西林(penicillin)問世後,治療相當容易。但如今淋病再度成為繼披衣菌(chlamydia,又名衣原體)後第2常見的性病。
WHO估計,全球新增4億9800萬起可治癒性病感染病例中,淋病每年就占了約莫1億600萬例。淋病也會增加感染愛滋病毒HIV等其他疾病的機率。
魯斯提—納拉辛漢說:「這不單是歐洲或非洲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
科學家認為,由於抗生素濫用,加上淋病菌適應力驚人,意謂如今淋病就快成為超級細菌。
◆ 蓋洛普調查:負面情緒 台灣全球第六低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2.06.07
美國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6日公布2011年全球〈負面經驗指數〉顯示,伊拉克等中東國家民眾日常生活中的負面情緒最高。台灣名列負面情緒最低的第六名,與中國大陸同列,優於日本、南韓、香港、德、法、美國。
索馬利亞的索馬利區以11排負面指數最低之冠。一向被稱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不丹,並沒有參與排名。
這項調查使用電話訪問和面訪,在2011年針對全球148個國家及地區各訪問1千位15歲以上民眾,請教他們在受訪前一天的「生氣」、「壓力」、「憂慮」、「悲傷」、「身心痛苦」等體驗,因此反映實況的程度頗高。
結果顯示,負面經驗指數最低的14個國家,有十個在亞洲,分別是第二低的烏茲別克 (12)、第三低的泰國 (13)和吉爾吉斯 (13)、第四低的土庫曼 (14)、第五低的新加坡 (15)和蒙古 (15),以及以指數16並列第六低的台灣、中國、俄國、哈薩克。
馬來西亞指數17、日本23,南韓20、印尼23。伊拉克、巴勒斯坦、巴林等幾個中東國家的民眾,日常生活中的負面情緒最多。
伊拉克人民2011年的負面經驗指數為59,是全球最高,其次依序為巴勒斯坦 (43)、巴林 (41)、菲律賓 (40)、多哥(39)、埃及 (39)、希臘 (38)等國。
日常生活負面經驗和情緒最多的國家和地區,除了經濟困頓,還受動亂與革命之災。「阿拉伯之春」風潮影響的許多國家,名列負面經驗指數最高前十名。
美國人負面經驗指數32,在最高的四分之一之列。美國人悲傷、憂慮及身心痛苦的細部指數,2007年以來都呈增加之勢,使美國人的負面經驗指數高過許多「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美國人的負面情緒指數最低之年是2007 ,只有23,那是美國經濟開始下滑的前一年。
長期維持減重 建議採80/20的策略
【聯合報/文/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2012.06.08
2012年5月9日至12日,要到法國里昂開歐洲肥胖會議,由於女兒會講法語,就放心的和內人與她同行。
里昂是美食的天堂,亦是昔日絲織及印刷的重要城鎮,因此其舊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會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發表有關肥胖的研究結果,現就將幾個重要的觀念提供與大家分享。
每日看電視時間的長短與健康有密切的關係。時間較長的,死亡率較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較高。因此長期靜坐對健康是不利的。
飲食的控制對減肥是重要的,要選擇低甜度的澱粉,和高蛋白的食物。運動控制也可以減肥,但效果比飲食控制差。若短期劇烈的運動,然後又大吃,是無法減重的。
要能長期維持減重的效果是很困難的,最好選擇80/20的政策。也就是20%的時候可以放鬆寬待自己,但大部分的時間要恪遵規定。
目前並沒有幾個好的口服減肥藥物,許多藥物因為嚴重副作用,上市後又下架。最近雖然通過注射的藥物,可以治療糖尿病,又可以減肥,但價格昂貴,又需注射,使用上不方便。
對於嚴重肥胖的人,手術是最有效的方法,Roux-en-Y是標準的手術方式,在腹腔鏡下進行,胃切開,上胃作成小袋子,小腸則接在胃的小口。這樣一天攝食小於1000大卡。腸子另一段再和十二指腸相接。營養進到十二指腸,被胰液消化的就較少。但因病人體重太重,手術台和麻醉要有特殊的考量。
至於抽脂,雖然可以減少局部的脂肪,但對健康的指標,是沒有影響的。
肥胖是一個很重要的健康議題,會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會增加。雖然為了簡便,大家都習慣用BMI來代表肥胖的嚴重程度,但現在知道它不是很好的指標。不過在沒有一致公認的方法之前,仍以BMI和腰圍為重要的參考指標。核磁共振測脂肪的量是準確的方法,但價格昂貴。
總之,現代人由於科技的進步,長期坐姿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肥胖。在里昂國際會議中心的旁邊就有一個大公園,很多人在那裡慢跑、騎腳踏車、作瑜伽,甚至打太極拳。我想,這些都是維護健康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轉機時,由於時間很久,出機場去遊船,司機先生講了一句話耐人尋味,那就是阿姆斯特丹人很放鬆,因為他們工作是為了生活,不是活著是為了工作(work to live,not live to work)。我們也應問自己,生活的目的是否也是這樣呢?
註: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
◆ 研究:啤酒和牛奶 助健康苗條
中央社 2012.06.08
最新的研究顯示,牛奶和啤酒所含的隱藏維生素,有助打擊肥胖、避免糖尿病以及提升肌肉耐力。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Polytechnic School)研究團隊發現,牛奶和啤酒所含的「神奇分子」nicotinamideriboside(NR),在避免體重增加、糖尿病以及提升肌肉表現上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
在老鼠試驗中,兩組老鼠都攝取高脂肪飲食,但1組老鼠補充NR,另組則無。
研究發現,額外補充NR的老鼠明顯增加較少體重,比沒有補充NR的老鼠要少60%。
此外,補充NR的老鼠全都沒有罹患糖尿病的癥兆,而在補充NR10週後,老鼠的肌肉耐力表現也較好。
更甚者,老鼠的「身材」也更好,這點是研究人員透過顯微鏡觀察老鼠的肌肉纖維得到證實。
不過研究團隊領導人歐沃克斯(Johan Auwerx)表示,NR難以複製且分子非常小,「現階段我們甚至無法估量其在牛奶的濃度,因此不太能確切知道要喝多少量才能達到效果。」
老鼠在試驗過程中並未出現副作用,不久將展開人體試驗。
◆ 拒當泡芙女 攝取低GI蔬果甩肉
【聯合晚報╱李樹人】2012.06.09
近年來,減肥已成全民運動。不過,醫界發現許多粉領上班族都是外瘦內胖的「泡芙女」,外表瘦瘦的,但體脂肪卻偏高。專家提醒,想要正確減重一定要選對食物,多吃蔬果、低GI的食物,才能減得健康。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劉珍芳指出,許多人都是透過節食來控制體重,但又懶得運動,長期下來,外表偏瘦,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也正常,但一站在體脂計上,體脂肪比率卻高得嚇人,整個人就像是外瘦內油的大泡芙。
劉珍芳解釋,在BMI值正常下,男生體脂率如超過25%、女生超過30%就屬於隱形肥胖族群,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劉珍芳強調,想要正確減重並預防脂肪堆積,應先建立正確飲食觀念,選擇高營養密度蔬果以及低GI食物。前者可提供豐富營養素,後者則可增加飽足感。
「甜度高,不代表GI值就一定高!」劉珍芳表示,GI值為升糖指數,代表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食用進入人體後,對血糖高低的影響。GI值小於55為低GI食物,大於70以上則為高GI食物。許多民眾的迷思是「甜度越高的水果,GI值就會越高」,其實不然,奇異果就是很好的例子。
實際檢測發現,一顆黃金奇異果的GI值只有47.3,屬於低GI 食物,一般民眾、糖尿病患及代謝症候群患者可放心享用,無須顧慮血糖變化與熱量。
臨床顯示,攝取高GI食物會促使胰島素分泌過多以致血糖降低、增加飢餓感而更想要吃東西,很容易過量而肥胖。低GI 食物則具有豐富纖維質,可減緩葡萄糖消化及吸收的速度,餐後血糖、胰島素能穩定上升,不致因飢餓而吃了過量食物。
至於營養密度則為較新的飲食概念,美國飲食學會2005年期刊公布營養密度計算公式,參考指標為16種營養素以及熱量高低。
檢測發現,黃金奇異果、綠色奇異果分別位居營養密度排行榜第一及第二名,其次為木瓜、哈密瓜、草莓、芒果、檸檬、柳橙等等。代表在相同熱量下,奇異果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等營養素。
◆ 一咬雞骨頭「喀」一聲 金屬植牙裂了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6.08
別以為鈦金屬人工植牙很堅固,如果用力咬硬骨頭,還是可能出現裂縫,讓植牙提早報銷。就有人花了十幾萬元植了好幾顆牙,以為牙齒堅固耐用使勁咬雞骨頭、吃檳榔,結果短短一、兩年,花大錢植的牙就破裂不堪使用。
「植牙並非一勞永逸!」成大醫學中心牙科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春祺強調,就跟車子保養一樣,人工植牙也需要保養,如果過度操、拼命用,即使是金屬製的牙體還是可能出問題減少壽命。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台灣65歲以上高齡人口,全口無牙率為21.5%,45歲以上缺牙率也有35.9%,65歲以上缺牙率高達為47.2%,年齡愈大缺牙率也快速增加。
常見缺牙原因主要來自各種碰撞意外、嚴重齲齒及牙周病等,長期缺牙容易造成咀嚼功能退化、影響發音,甚至導致剩餘牙齒負擔過重減短牙齒壽命。
隨著人工植牙技術精進,民眾接受度越來越高。但曾春祺表示,看似高科技的鈦金屬植牙,並沒有一般人想像的耐用,許多人以為植牙就可用一輩子,但若沒有好好保養,植牙也會掉落。
有人咬雞骨頭讓人工植牙破裂,也有人因為牙周病讓昂貴植牙一顆一顆掉落。曾春祺就遇過一名牙周病患者,裝了五顆植牙,卻因嚴重牙周病脫落三顆。
曾春祺指出,糖尿病患者就不太適合植牙,因為血糖偏高,細菌容易在口腔孳生。有些患者不知道自己血糖太高,植牙後傷口持續發炎,結果植牙都掉光了。
他強調,人工牙根和自然牙一樣,不能咬太硬的食物,例如骨頭、堅果等。患者應該每半年定期回診檢查、持續追蹤,才能讓人工植牙發揮最大功效延長壽命。
長期維持減重 建議採80/20的策略
【聯合報/文/張天鈞(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2012.06.08
2012年5月9日至12日,要到法國里昂開歐洲肥胖會議,由於女兒會講法語,就放心的和內人與她同行。
里昂是美食的天堂,亦是昔日絲織及印刷的重要城鎮,因此其舊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會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發表有關肥胖的研究結果,現就將幾個重要的觀念提供與大家分享。
每日看電視時間的長短與健康有密切的關係。時間較長的,死亡率較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較高。因此長期靜坐對健康是不利的。
飲食的控制對減肥是重要的,要選擇低甜度的澱粉,和高蛋白的食物。運動控制也可以減肥,但效果比飲食控制差。若短期劇烈的運動,然後又大吃,是無法減重的。
要能長期維持減重的效果是很困難的,最好選擇80/20的政策。也就是20%的時候可以放鬆寬待自己,但大部分的時間要恪遵規定。
目前並沒有幾個好的口服減肥藥物,許多藥物因為嚴重副作用,上市後又下架。最近雖然通過注射的藥物,可以治療糖尿病,又可以減肥,但價格昂貴,又需注射,使用上不方便。
對於嚴重肥胖的人,手術是最有效的方法,Roux-en-Y是標準的手術方式,在腹腔鏡下進行,胃切開,上胃作成小袋子,小腸則接在胃的小口。這樣一天攝食小於1000大卡。腸子另一段再和十二指腸相接。營養進到十二指腸,被胰液消化的就較少。但因病人體重太重,手術台和麻醉要有特殊的考量。
至於抽脂,雖然可以減少局部的脂肪,但對健康的指標,是沒有影響的。
肥胖是一個很重要的健康議題,會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會增加。雖然為了簡便,大家都習慣用BMI來代表肥胖的嚴重程度,但現在知道它不是很好的指標。不過在沒有一致公認的方法之前,仍以BMI和腰圍為重要的參考指標。核磁共振測脂肪的量是準確的方法,但價格昂貴。
總之,現代人由於科技的進步,長期坐姿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肥胖。在里昂國際會議中心的旁邊就有一個大公園,很多人在那裡慢跑、騎腳踏車、作瑜伽,甚至打太極拳。我想,這些都是維護健康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轉機時,由於時間很久,出機場去遊船,司機先生講了一句話耐人尋味,那就是阿姆斯特丹人很放鬆,因為他們工作是為了生活,不是活著是為了工作(work to live,not live to work)。我們也應問自己,生活的目的是否也是這樣呢?
註: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
◆ 研究:啤酒和牛奶 助健康苗條
中央社 2012.06.08
最新的研究顯示,牛奶和啤酒所含的隱藏維生素,有助打擊肥胖、避免糖尿病以及提升肌肉耐力。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Polytechnic School)研究團隊發現,牛奶和啤酒所含的「神奇分子」nicotinamideriboside(NR),在避免體重增加、糖尿病以及提升肌肉表現上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
在老鼠試驗中,兩組老鼠都攝取高脂肪飲食,但1組老鼠補充NR,另組則無。
研究發現,額外補充NR的老鼠明顯增加較少體重,比沒有補充NR的老鼠要少60%。
此外,補充NR的老鼠全都沒有罹患糖尿病的癥兆,而在補充NR10週後,老鼠的肌肉耐力表現也較好。
更甚者,老鼠的「身材」也更好,這點是研究人員透過顯微鏡觀察老鼠的肌肉纖維得到證實。
不過研究團隊領導人歐沃克斯(Johan Auwerx)表示,NR難以複製且分子非常小,「現階段我們甚至無法估量其在牛奶的濃度,因此不太能確切知道要喝多少量才能達到效果。」
老鼠在試驗過程中並未出現副作用,不久將展開人體試驗。
◆ 拒當泡芙女 攝取低GI蔬果甩肉
【聯合晚報╱李樹人】2012.06.09
近年來,減肥已成全民運動。不過,醫界發現許多粉領上班族都是外瘦內胖的「泡芙女」,外表瘦瘦的,但體脂肪卻偏高。專家提醒,想要正確減重一定要選對食物,多吃蔬果、低GI的食物,才能減得健康。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劉珍芳指出,許多人都是透過節食來控制體重,但又懶得運動,長期下來,外表偏瘦,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也正常,但一站在體脂計上,體脂肪比率卻高得嚇人,整個人就像是外瘦內油的大泡芙。
劉珍芳解釋,在BMI值正常下,男生體脂率如超過25%、女生超過30%就屬於隱形肥胖族群,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劉珍芳強調,想要正確減重並預防脂肪堆積,應先建立正確飲食觀念,選擇高營養密度蔬果以及低GI食物。前者可提供豐富營養素,後者則可增加飽足感。
「甜度高,不代表GI值就一定高!」劉珍芳表示,GI值為升糖指數,代表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食用進入人體後,對血糖高低的影響。GI值小於55為低GI食物,大於70以上則為高GI食物。許多民眾的迷思是「甜度越高的水果,GI值就會越高」,其實不然,奇異果就是很好的例子。
實際檢測發現,一顆黃金奇異果的GI值只有47.3,屬於低GI 食物,一般民眾、糖尿病患及代謝症候群患者可放心享用,無須顧慮血糖變化與熱量。
臨床顯示,攝取高GI食物會促使胰島素分泌過多以致血糖降低、增加飢餓感而更想要吃東西,很容易過量而肥胖。低GI 食物則具有豐富纖維質,可減緩葡萄糖消化及吸收的速度,餐後血糖、胰島素能穩定上升,不致因飢餓而吃了過量食物。
至於營養密度則為較新的飲食概念,美國飲食學會2005年期刊公布營養密度計算公式,參考指標為16種營養素以及熱量高低。
檢測發現,黃金奇異果、綠色奇異果分別位居營養密度排行榜第一及第二名,其次為木瓜、哈密瓜、草莓、芒果、檸檬、柳橙等等。代表在相同熱量下,奇異果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等營養素。
◆ 一咬雞骨頭「喀」一聲 金屬植牙裂了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6.08
別以為鈦金屬人工植牙很堅固,如果用力咬硬骨頭,還是可能出現裂縫,讓植牙提早報銷。就有人花了十幾萬元植了好幾顆牙,以為牙齒堅固耐用使勁咬雞骨頭、吃檳榔,結果短短一、兩年,花大錢植的牙就破裂不堪使用。
「植牙並非一勞永逸!」成大醫學中心牙科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春祺強調,就跟車子保養一樣,人工植牙也需要保養,如果過度操、拼命用,即使是金屬製的牙體還是可能出問題減少壽命。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台灣65歲以上高齡人口,全口無牙率為21.5%,45歲以上缺牙率也有35.9%,65歲以上缺牙率高達為47.2%,年齡愈大缺牙率也快速增加。
常見缺牙原因主要來自各種碰撞意外、嚴重齲齒及牙周病等,長期缺牙容易造成咀嚼功能退化、影響發音,甚至導致剩餘牙齒負擔過重減短牙齒壽命。
隨著人工植牙技術精進,民眾接受度越來越高。但曾春祺表示,看似高科技的鈦金屬植牙,並沒有一般人想像的耐用,許多人以為植牙就可用一輩子,但若沒有好好保養,植牙也會掉落。
有人咬雞骨頭讓人工植牙破裂,也有人因為牙周病讓昂貴植牙一顆一顆掉落。曾春祺就遇過一名牙周病患者,裝了五顆植牙,卻因嚴重牙周病脫落三顆。
曾春祺指出,糖尿病患者就不太適合植牙,因為血糖偏高,細菌容易在口腔孳生。有些患者不知道自己血糖太高,植牙後傷口持續發炎,結果植牙都掉光了。
他強調,人工牙根和自然牙一樣,不能咬太硬的食物,例如骨頭、堅果等。患者應該每半年定期回診檢查、持續追蹤,才能讓人工植牙發揮最大功效延長壽命。
夏日養生要領:少睡多動勿貪涼
【內容摘自《通了就長壽:吳大真生活養生書》,作者吳大真,大塊出版】2012/06/08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思是說,夏季這幾個月天地繁榮茂盛、精氣外達。因為此時天地之氣相交,陰陽相交,天氣垂降,地氣升騰,萬物該開花的開花,該結果的結果。此時養生,要做到不貪陰涼,多採天地之間陰陽相交的能量與陽氣。如果不懂得怎麼做,就是不要去躲避太陽,這樣就是「無厭於日」。
心裏不要煩躁。要「使志無怒」,不要讓自己的情志出現煩惱,要「使華英成秀」,「華英」就是生命深處的一種能量、情懷、靈感,包括生命深處的精彩都要讓它釋放出來。比如說夏天工作累了,到晚上約朋友出來,該喝酒就喝酒,該唱歌就唱歌,即便是哪天心情很鬱悶,一定也要找一個好朋友去傾訴一下、或者哭一場也好,不能壓在心裏!只要讓心內一切的積鬱都吐出來,就會健康的,這是「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夏天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問題又出現了,叫「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就是說如果不這樣做,便會傷著我們的身心,到了秋天,身體就容易有寒熱往來的疾病。比如夏秋之交,很多人都會咳嗽甚至上吐下瀉的,就是夏天貪涼惹的禍,到時若還不懂得調理,冬天一來,病情就會加重,歷來冬至前後病死的人較多,其根源就是夏天沒注意養生所導致的。
‧晚睡早起
夏季日照時間比之春季進一步延長,到了長夏季節,白天的時間為一年中最長的時候。白天時間長,意味著自然界陽氣最盛,發散的最充分。因此起居活動要順應這種變化,《黃帝內經》說「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就是要求我們睡眠的時間要減少,活動的時間要增加。
夏季晝長而炎熱,容易使人倦怠而沉湎於睡眠中,《黃帝內經》特意對此進行了提示,要儘量順應夏季的自然屬性,多活動,少睡覺,促進陽氣的長養。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夏天睡得越多,就越感到疲憊、無力,精神倦怠,這就是陽氣和心氣被抑制的表現。
由於夏季白天時間長,人體的陽氣總處於一種發散的狀態,午時為陽氣最盛的時段,其發散的態勢就更強。因此,很多體質偏弱的人,尤其是心陽虛者,平時易於出現心悸、胸悶,極易在午時出現不適。調整的方法是,在夏季的中午,進行適度的午睡,這樣可以緩解一下陽氣的過度發散;同時中午11-13點,是一天中心氣主令的時段,適度的睡眠也可以養心氣。每天中午睡眠的時間,以一小時左右為佳,不可太長,過長的午睡,就違背了夏季的養生總則。
‧不要貪涼
現代人最貪涼,許多人沒有空調簡直沒法活,不來點冰鎮飲料、冰淇淋之類的東西,仿佛夏天就無法過,這些都是有損健康的做法。夏天在五行中屬火,在五臟中,心屬火,所以夏季對應在人體的五臟就是心。火旺自然就要燒掉一些水,水對應的是腎,所以古代中醫認為夏季心火旺,腎水衰,哪怕是大熱天,也應儘量避免吃冰冷的東西。
北宋醫學家陳直先生撰寫的《養老奉親書》裏說:「不得於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意思就是說,夏月暑熱,不宜在屋簷下、過道處乘涼,露天躺在外面看星星數月亮的浪漫之舉更是使不得,至於睡著讓人搖扇取涼,更容易招致邪氣致病。
夏天貪圖寒涼?陳直認為,容易讓邪風進入組織肌肉甚至骨髓裏,輕則惡寒頭痛,肌膚發熱,關節酸痛,重則誘發卒中偏癱等嚴重病症。這聽起來似乎相當嚴重,現代人不大願意相信,實際上古人的說法並不誇張,比如說我們都知道騎摩托車的人容易得關節炎,但騎摩托車的人,關節炎不是在冬天得的。因為冬天騎摩托車的人,把膝蓋包裹得很嚴,寒氣不容易進去。反倒夏天,人的腠理開放的時候他騎著摩托車兜風,這時候寒氣就進去了。
再比如說在廚房炒菜,本來熱火朝天、汗流浹背,然後突然想起冰箱裏有個菜沒拿出來,一開冰箱一伸手,就那麼一下,寒氣一下就進去了。另外,寒涼的食物,也應儘量少食。因為中醫認為夏季「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是說在夏季這幾個月,陽氣發於表,內裏(比如脾胃)因此反而是寒涼的,如果再不斷地進食寒涼的食物,人體就需要動用太多的陽氣來對付這些寒涼的東西,那樣就不是順天應時,而是違背自然之舉,會消耗太多元氣。
有一句話「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夏天吃生薑道理就在夏三月,人體的陽氣溢於體表,體內陰寒,吃點薑,可以溫熱散寒。舉一反三,冬天主收藏,熱氣蜷縮在體內,吃點兒理氣的蘿蔔,可以把體內結滯的熱氣驅散開。所以夏天在飲食方面,要記得多往飯菜裏放點薑。
講了這麼多,目的就是要大家不去貪涼。如果實在太熱,可適當用風扇避暑,如果用空調,最好是打開隔壁屋的空調,然後把門打開,待在另一間沒有空調的屋子裏。心靜自然涼,在夏天天熱的時候,不妨閉目養神,讓燥熱的心平靜下來,穿衣要注意衣料能透氣散熱,以淺色衣服為佳,居家環境宜用淡綠色、淺藍色、乳白色來裝飾。
‧晚上睡覺時 胸腹要蓋東西
即使外出露宿時,應搭個帳篷;出汗很多,不要用冷水馬上沖洗等,總之,只要能夠知道夏天也需要防止寒涼的道理,實際上方法大家都會去想的。接下來簡單談些夏三月各月的養生措施:
孟夏四月(約陽曆五月)天氣已熱,植物茂盛,大地一片翠綠。這樣的氣候環境有利於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要注意衣薄被單,若感冒不可輕用發汗之藥,汗出過多會損傷心血。老年人氣血易滯,血脈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許蔥頭,喝少量酒,使氣血流通,心脈無阻,便能防止心病發生。情志宜開朗暢懷,安閒自在,切忌暴怒傷心。
仲夏五月(約陽曆六月),氣候炎熱,禾苗茁壯,果實青青。不要貪涼而露天睡臥,不要大汗而裸體吹風,不要吃生火助熱的食物。飲食宜清淡,心情宜恬靜,心靜自然涼。五月五端午節,宜將艾葉懸掛門上或將貫仲放入飲水缸內,以預防夏季傳染病。
季夏六月(約陽曆七月),炎暑季節,暑氣逼人,宜避暑納涼,居通風空敞之處,水亭林蔭之中。但切忌將身浸入冷水裏。老年人更不宜臥月星下,宜靜心調息,常覺冰雪在心,自然渾身清爽。
正如宋代養生學家蒲虔貫所說:「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這個時候不宜喝冰水、吃雪糕,更忌肥膩食物。老人腸胃虛弱,最易受傷,而且常是內寒外熱;口渴可用烏梅泡開水當茶飲,祛暑解渴。
◆ 輕快走路 有助解憂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2012/06/08
輕快地步行在對抗憂鬱症中可扮演重要的角色。來自英國斯特林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為了瞭解步行對憂鬱症的助益,特別就相關的醫學試驗進行了系統化文獻回顧,發現了8個相關研究,總共涵括了341位受試者。雖然這些試驗的樣本小,且包括不同類型的人、步行方案以及對照組的內容,使得研究的結論受到限制,但整體而言,綜合這些試驗所得到的研究結論指出,步行的確有利於減少憂鬱症狀。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表示,從前述的研究來看,走路在減少憂鬱症狀上是有成效的,只是走路的定義與成效較不易判斷研究,不過雖然研究有所限制,但體能活動對於患者仍是絕對有助益的。在門診中,他也會建議輕、中度或是病情開始有好轉的憂鬱症患者,透過游泳或球類運動來當作保養自己情緒的方式,像是可以曬到陽光以及能和朋友有互動且有趣的運動,如籃球、羽毛球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務必持續一段時間與強度,讓自己開始流汗甚至開始喘氣這才算是有效的體能活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葉雅馨主任認為,比起其他球類運動或跑步,輕快的步行是相對容易執行、沒有壓力且隨時可進行的運動,也讓人較有放鬆感,因此是許多人更樂於執行的。對有憂鬱情緒或憂鬱症的民眾來說,「應該」是很強烈的字眼,可以用、「鼓勵」、「試試看」讓他們從輕快的步行開始,但要達到紓壓效果,總是需要一段時間。在步行時可計算時間、走了多久、走了多遠,甚至沿途有什麼有趣的事,做些簡單且易於喚起記憶的記錄,因為記錄其實也是個增強的方法,持續了3天、一星期或是因為下雨停了1天,這些都會有小小的成就感。
研究:升遷 有助於減少心臟病發機率
台灣醒報/李書帆 2012-06-11
工作上的升遷除了成就感和薪水提升之外,英國研究顯示升遷其實也有助於健康。研究人員表示,在職場上升遷機會較多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機會較少的人低了20%;升遷不僅有助於社會的流動,也有益於身心健康。
此項研究由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教授共同合作,研究也將會刊登在經濟期刊( Economic Journal)。
研究人員追溯超過15年且高達4千7百名英國政府公務員的員工資料,他們發現,從1985年至1999年之間,升遷率較高的部門員工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比機會較少的人低了20%。而也有2011年的研究顯示,工作上的成就確實會和健康相互影響;童年曾罹患重大疾病者,未來工作升遷機會也會相對較少。
英國倫敦的研究教授說:「得到較高社經地位,也等同於有向上層社會流動的機會,這樣有助於身心健康。」他強調,主要是社經地位影響健康較大,而不是健康影響社經地位。
◆ 睡眠障礙若未治療 易罹帕金森氏症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報導】2012.06.11
夢中常喊叫或動腳揮拳,疑是大腦神經功能退化警訊。醫師表示,睡覺時腦部會控制肌肉放鬆,但年紀大的人若腦神經退化,肌肉恐無法放鬆,日後也較易罹患帕金森氏症。
一名六十多歲婦人每天睡覺時大聲喊叫,整屋子的人都聽得見,台灣睡眠醫學會秘書長林嘉謨表示,門診常見中年民眾有睡眠障礙,晚上不只喊叫,還會對枕邊人拳打腳踢。林嘉謨曾收治一名男子,睡夢中把老婆打到鼻青臉腫,頭部也無法倖免,幸而沒有腦震盪。
「枕邊人做夢亂喊,最好別叫醒對方。」林嘉謨說,此時應換個地方睡。喊叫或動手多發生在快速動眼期、做夢階段,尤其好發於清晨,醒來多不記得夢境,也不記得打人。
值得注意的是,睡眠障礙還可能是大腦神經退化徵兆。林嘉謨說,患者若未檢查治療,五年內易發生帕金森氏症或失智症,出現手顫抖、忘東忘西等症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老人家如出現睡眠功能障礙,先了解是否為腫瘤或藥物引起,建議做神經學評估及睡眠生理檢查,包括腦波、血液、心跳等,確認是否腦神經退化,或做夢時肌肉張力情形,及早治療。
◆ 怪病奪87童 印度向WHO求援
中央社 2012.06.12
怪病蔓延東印度比哈省,過去19天已奪走87名兒童性命,但對病童死前多次出現高燒和抽搐症狀,印度衛生當局目前仍不知確切病因,地方省政府已向世界衛生組織求援。
1種神秘疾病正蔓延比哈(Bihar)省,昨天又有兩名兒童喪命。怪病過去19天已奪走87名兒童性命,省政府向中央政府求援的同時,也尋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幫助確認病因。
「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今天報導,染病兒童死前都多次出現高燒和抽搐的症狀。專家暫稱怪病為「急性腦炎症候群」(acute encephalitissyndrome),但又無法確定是不是腦炎。
大多數喪命病童由比哈省北部的墨沙發坡(Muzaffarpur)縣通報;南部加雅(Gaya)縣也通報10例。
省政府衛生廳長裘貝伊(Ashwini Kumar Choubey)受訪指出,中央政府衛生與家庭福利部今天將派專家小組抵省會巴特納(Patna)協助。
墨沙發坡的內科醫生布山(Gyan Bhushan)表示,全縣各地已通報的「急性腦炎症候群」案例多達100例。
巴特納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科主任桑加塔‧周達理(Sanjata Rai Choudhary)說,該醫院儘管未傳「急性腦炎症候群」死亡案例,但正準備在兒童醫院設置特別病房,「我們無法確定這種疾病確切的本質」。
◆ 校園肺結核群聚感染頻傳 衛署將加強宣導防治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2012.06.11 自由
近年不時傳出校園肺結核群聚事件,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統計,經加強疫情調查後,去年校園結核病群聚案件數是前年的3倍,師生感染總人數略微增加,有研究更顯示吸菸會顯著增加肺結核發病率達3倍。為強化校園肺結核防治工作,疾管局將與國民健康局攜手合作,首度將菸害與糖尿病兩大結核病危險因子,納入校園結核病防治宣導。
根據疾管局最新統計,去年校園師生染病人數比前年略多,從525人增至536人,但校園通報的群聚感染案件數,則從前年的3件、去年增加到9件,增為3倍。
此外,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13歲到17歲學生吸菸率分別為5.8%到15.7%,在超過19歲以上的學生吸菸率,卻大跳躍為36.1%,此外,國中生約每4人就有1人體重過重與肥胖,高中職專生約每3人就有1人,肥胖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8倍。
台大流病所助理教授林先和與哈佛大學公衛研究團隊近年研究,免疫力正常族群中,吸菸仍會顯著增加肺結核發病率達3倍,青壯年與老年人影響最顯著。糖尿病則會使免疫力下降,疾管局贊助生策會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肺結核潛伏感染率,比一般人高6倍。
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這兩項在校園逐漸增加的危險因子,不利於結核病防治,將與國健局合作,納入結核病防治宣導,以降低校園的結核病發生率。此外,校園群聚感染案件看似倍增,事實上,這是去年起以精密檢驗技術加強追查確認的結果,可使校園結核病盛行真實全貌完整浮現,長遠來說,更有利於結核病的防治。
◆ 國際藥聞-皮膚問題多原來是基因在搞鬼
黃菁菁 2012-06-10 中國時報
日曬後的紅斑、皮膚老化原來是遺傳基因搞的鬼!長崎大學與佳麗寶化妝品組成的共同研究小組找到過去不曾被發現的日曬病因─UVSSA基因,未來可望有助日曬治療及美白技術等的研發。
長崎大學研究所醫藥學綜合研究科副教授荻朋男先前在東京的記者會上指出,日本於1981年才發現「紫外線高敏感症候群」的首宗病例,其症狀是曬了太陽就會出現紅斑或曬傷現象。
過去30年一直不知道紅斑病變的基因為何,直到近2年解析基因的技術革新後,在1天之內就能分析人的所有基因DNA序列,並找到關鍵的病變基因UVSSA。有些病患不知道自己有此基因,經年累月曬太陽後突然發病,若能早期發現應可降低皮膚老化的風險。
佳麗寶價值創造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高橋慶人指出,紫外線會對皮膚造成老化、色斑、皺紋等傷害。日本夏季4至8、9月的紫外線指數高,但包括男人、小孩、老人等在內,普遍防曬意識低,期待此研究能喚起大家瞭解防曬的重要性,也期盼能研發出使皮膚不易曬傷的新技術。
這項研究論文刊載在英國權威學術雜誌《自然遺傳學》(Nature Cenetics)網路版上。
◆ 保費看漲 醫療險業績暴衝4倍
洪凱音、黃琮淵、劉宗志/台北報導 2012-06-11 中國時報
手腳要快!保險費七月起漲,逾四百張保單將下架,保單「停售效應」持續發酵。漲幅兩到三成的醫療險,業績暴衝三到四倍;至於台幣、美元的儲蓄型保單,因預定利率降,不少大戶把握時機,一出手就是上百萬。
自七月一日起,壽險業將全面啟動「第五回經驗生命表」等新制,年保費規模逾二.三兆元的壽險業,將面臨近十年來最大幅度價格調整。保經保代預估,約有六成壽險商品將於六月底前下架,在預期漲價風潮下已引爆投保風潮,今年前四月壽險保費收入已超過八千億元,比去年前四月成長逾二成。
去年底金管會宣布新生命表將於今年下半年上路,市場早已預期保險「漲價」擋不住,金管會卻要求壽險業者「不能以保費將調漲為訴求」,以免誤導消費者。壽險主管表示,民眾可依照其財務能力及需求選擇要不要買,何況若限制業務員講,下個月買時,保戶才發現要多花更多錢,這要找誰申訴?
據了解,國泰、富邦及南山三大壽險公司,已通知業務員及保代公司,此波將停售四十到五十張保單,占既有保單數的七到八成之多,中小型公司也要停售十到二十張保單,估計整體壽險市場將有逾四百張保單停售。
富士達保經公司董事長廖學茂表示,壽險公司下架、停售並不意味商品銷聲匿跡,而是隔天以「新定價」重新上市,保費「調漲」多於「調降」,依商品類型不同,而調整幅度從五%至三十%不等。保單價格調整,主要是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死亡率下降,舊的保費計算結構已不符使用。
醫療險方面,包括住院、防癌、手術及重大傷病等險種,因保費七月起將漲兩到三成,近日詢問度大增,壽險員業務員透露,「以前是四天賣一張,現在是一天賣四張」,業績大增。
至於儲蓄型保單,美元保單利率將從現在的四%,七月起可能降至三.五%,甚至更低。理專指出,過去賣美元保單,客戶平均保費約一到兩萬美元,若有個五萬美元「就很了不起」,但近日不少大戶一出手,動輒五到十萬美元,約新台幣一五○萬到三百萬。
嗜吃垃圾食物 常因睡眠不足
【台灣醒報╱記者李書帆╱台北報導】2012.06.12
美國研究顯示,睡眠不足的人容易被垃圾食物如甜食、洋芋片等所吸引。研究人員表示,這跟大腦的認知控制有關,人疲倦時對於食物的抵抗力較弱。臨床營養師也說:「當身體勞累時,會渴望快速補充能量的高熱量食物。」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當人們睡眠不足時,大腦額葉控制行為和做決定的區域會受到影響,而導致對食物的反應不同;對於不健康的食物反應較弱,而增加選擇健康食物的困難。
研究人員認為,這跟大腦認知控制有關,在疲累和睡眠不足時,身體防衛機制相對較弱。你會吃下平常不該吃的食物。一名紐約臨床營養師莎曼莎(Samantha Heller)也表示,身體疲勞時會特別渴望快速能量的補充。你也會因此而得到短暫的解脫。他強調,但是這樣的解脫效果非常短暫。
不少外國研究也曾指出,垃圾食物除了會上癮之外,也會造成肥胖、糖尿病,甚至是憂鬱症罹患風險的增加。
營養師建議,想要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睡眠一定要充足,7到8小時的睡眠時間最適當。另外,遠離垃圾食物首要就是要讓健康食物隨手可得,像是家裡和公司。
◆ 狂吃膠原蛋白拚回春 沒用的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6.11
市面上膠原蛋白的產品琳瑯滿目,從吃的、喝的、擦的、抹的,面膜、保養品、洗髮精到保健食品,據統計,國內去年膠原蛋白市場高達3、4億元,再加上醫美市場,市值超過數十億元。但專家說,「想讓自己年輕漂亮,補充膠原蛋白是沒用的!」
Pollster市調公司今天公布「膠原胜肽VS.膠原蛋白認知網路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往往分不清膠原胜肽和膠原蛋白,購買比率卻相當高,存有許多迷思。
調查顯示,國內有近5成民眾曾購買含有「膠原蛋白」的產品,包括保健食品及保養品。選購時的主要考量為成份內容與吸收程度。7成5受訪者以為「膠原蛋白」容易被身體所吸收,所以購買相關產品。
交叉分析後發現,大部分民眾在購買膠原蛋白保養品、保健食品時,相當在乎身體吸收程度,卻有7成不知道分子大小可能影響到吸收效果,如果效果太差,等於白花錢。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陳俊榮教授解釋,人體的膠原蛋白是纖維母細胞生成製造出來的纖維狀蛋白質,而蛋白質是由胺基酸及胜肽鏈所組成。
醫生:不管用擦的、用吃的 都難吸收
他指出,一般食物以及保養品、保健食品所含的膠原蛋白,分子量太大,不管是擦在臉上,或是吃進肚子裡,都不利人體吸收。研究發現,分子量較小的胜肽,在經腸胃吸收時,比較不會被胃酸所破壞,可以轉換成器官、組織所需的膠原蛋白。
擦膠原蛋白產品 不能抗老只能保溼
皮膚科醫師廖苑利指出,含有膠原蛋白的保養品,常見的有精華液、乳液、面膜,主要作用在於保濕,膠原蛋白滲透在表皮層,暫時讓皮膚光華緊緻,但洗臉之後,效果就沒了。
「擦膠原蛋白,不能補充膠原蛋白!」廖苑利強調,含有膠原蛋白成分的保養品充其量只具有保水效果,如果想要抗老化,建議使用含有果酸、維他命C及生長因子等成分的保養品。
※ 相關報導:
* 吃軟不吃硬 反而變成肉肉臉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5796
越來越多人喜歡吃精緻食物,最好能入口即化,不需咬太久,以免咬成國字臉;但要提醒,長期吃太軟太細的精緻食物,可能導致下巴鬆弛,變成肉肉臉,看起來反而顯老。
◆ 檸檬汁沾手沒洗淨 日曬長水泡
記者羅正明/桃園報導 2012.06.12 自由
家庭主婦注意!桃園縣的壢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永茂說,皮膚碰觸檸檬汁液後務必清洗乾淨,以免曬到太陽,皮膚出現檸檬光反應,產生大水泡,臨床上有遇到體質過敏者,水泡大如雞蛋,分切檸檬要特別小心。
今年三月份,網路瘋狂轉載隱翅蟲出沒在桃園縣中壢市中原大學一帶的各級學校校園草皮,被叮咬者皮膚會出現大量的水泡。由於照片太過噁心,家長都不敢帶著小孩再去校園散步,市長魯明哲一度還在臉書上澄清這是未經證實的事情,請市民不要恐慌。
當時壢新醫院就研判網路照片太誇張,推測網友應是拿燒燙傷的照片來頂替,經過三個月來反覆查證、比對,張永茂證實這是檸檬光反應。
張永茂說,皮膚碰觸檸檬汁液,即使沒有洗乾淨,只要沒照射到太陽都不會有事,但若經過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後就會產生化學變化,大部分的人皮膚會有紅腫反應,痛、癢難耐,有的會變黑,嚴重過敏體質者,皮膚才會出現大如雞蛋的水泡。
他說,症狀輕微者不需理會就會自然痊癒,嚴重者可以口服類固醇、抗組織胺,至於皮膚發黑部分,兩、三個月後都會自動褪色,不必太過擔心。
張永茂說,柑橘類的水果都有可能引發檸檬光反應,會流出白色汁液的芋頭也要留意,接觸後最好用肥皂洗手,指縫也要特別洗乾淨,以免指縫內側的皮膚變黑。
◆ 酗酒傷肝 想戒…一步步來
【聯合報╱林子堯/衛生署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2012.06.12
近日接連數起酒駕傷人事件,引起軒然大波。酗酒不僅可能傷人,也傷害自身。
身為桃園療養院第一線醫師,常在急診遇到酒醉後鬧事,警消又無法處理的個案。有鑑於此,當對酒精有進一步認識,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酒類主要成分是乙醇,多由水果或榖類發酵而成。在人體內的代謝主要由肝臟負責,因此酒喝多了會傷肝。許多飲酒的民眾會說「我每年體檢都有驗肝功能,安啦!」殊不知,長期飲酒過量,還會有酒精中毒、酒精耐受性、酒精戒斷以及酒精性精神病等可怕的併發症。
酒精中毒跟民間所謂「發酒瘋」有些雷同。就是當飲酒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諸多表徵,包括愉悅感、判斷力受損、不受禮儀規範拘束、不適當性行為、攻擊行為、反應遲鈍、步態不穩、咬字不清等。
所謂「借酒壯膽」,其實就是藉酒精中毒的初期症狀,降低自己的理智與道德拘束。但是當過量時,就可能會出現情緒激動、跟別人起爭執,甚至大打出手。
酒精跟安眠鎮定藥物一樣,是作用在人體GABA受體上,在長期的刺激之下,部分民眾可能會產生耐受性(tolerance)。耐受性指原來喝一杯酒就會茫,後來喝三杯才有點醉,導致為了達到相同的飲酒效果,不得不喝更多的量。
所謂的「酒量越來越好」,其實就是已產生耐受性,不少民眾因此沾沾自喜,卻不知道自己已在成癮的不歸路上。
酒精戒斷(withdrawal)的痛苦,使許多飲酒民眾無法戒酒成功,也是酗酒個案常被送來醫院的原因。酒精戒斷指長期飲酒的個案,在突然不喝或少喝的狀況下,接連出現諸多不適,輕微者包括煩躁、手抖,嚴重者可能出現幻覺、癲癇、譫妄,甚至因此致命。
所以,就醫師觀點,戒酒應該要「循序漸進」,逐漸減量,而非一次就斷然不喝,反而有戒斷症狀。
長期大量酗酒,可能會出現幻聽或是被害妄想等症狀,在這些症狀的影響下,暴力、自傷以及破壞是常見後果,此時個案已罹患酒精性精神病。但如果個案計畫性戒酒,理論上不喝酒一個月後,這些精神症狀可逐漸改善;如果已經酗酒太久,也有可能產生永久性精神病症狀。
飲酒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但飲酒當適可而止,過量或過於頻繁,傷人又傷身。
2030年全球癌症新增率 大增至75%
【台灣醒報╱記者葉伶芳╱台北報導】2012.06.12
根據六月一日出刊的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 Journal)指出,至2030年全球癌症新增率將大增75%,達2,220萬例,也就是全球人口的0.3%,而這增長主要是在開發中國家。
總部位於法國里昂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是根據聯合國的人口預測,並以聯合國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做為指標,將所研究的地區分為低、中、高、極高等四個類別,在184個國家進行癌症追蹤及新增率預測,而得出上述結論。
「癌症在未來幾十年將成全球各地主要的疾病和死因,我們的目標是根據不同的人類發展水平,來評估癌症型態的轉變。」刺胳針官網所發布的研究報告摘要如是說。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2008年在HDI最高的地區,女性乳癌、肺癌、直腸癌及攝護腺癌佔了該區全部癌症的一半;但在中HDI地區,食道癌、胃癌及肝癌則很普遍;而在HDI中至最高的地區,這七種癌症就佔了所有癌症的62%;在低HDI地區,子宮頸癌則比乳癌及肝癌普遍。
「在184個國家的男性裡,有九種癌症最常被診斷出來,其中以攝護腺癌、肺癌及肝癌最常見。」官網上的摘要說。
在女性當中,乳癌和子宮頸癌則是最常見。在中HDI及高HDI地區,子宮頸癌和胃癌新增率的降低似乎被女性乳癌、攝護腺癌及直腸癌新增率的上升所抵銷。
「假如我們所估算的特定癌症及特定性別趨勢持續的話,則可預測整體癌症的新增率將從2008年的1,270萬例攀升至2030年的2,220萬。」摘要指出。
◆ 都市小孩易過敏 花生與貝殼類居多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06.12
美國西北大學針對美國小孩研究發現,居住在市中心的小孩食物過敏盛行率相較鄉下小孩來得高,其中都市小孩對於花生與貝殼類食物過敏的機率,幾乎是鄉下小孩的兩倍以上。研究人員表示,美國18歲以下小孩可能有致命性食物過敏的人數將近六百萬人,致命性食物過敏症狀包括血壓急降、呼吸困難與喉嚨出現腫脹,家長不可不慎。
西北大學針對三萬多名18歲以下兒童進行食物過敏追蹤,結果發現都市小孩有9.8%出現過敏,鄉下小孩為6.2%,都市小孩花生過敏盛行率是鄉下小孩兩倍,都市小孩貝殼類食物過敏盛行率更超過兩倍以上,另外,研究也發現,過去美國小孩曾出現嚴重食物過敏現象的比例將近四成。
研究人員古普塔表示,「我們首次發現,人口越密集的地方與兒童出現食物過敏兩者是有關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環境是造成過敏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員說,美國18歲以下小孩可能有致命性食物過敏的人數將近六百萬人,致命性食物過敏症狀包括血壓急降、呼吸困難以及喉嚨出現腫脹。
去年三月份《臨床免疫及過敏醫學雜誌》曾指出,每三分鐘就有一名美國人因食物過敏送醫急救,西北大學這次研究也指出,食物過敏盛行率最高的地區為內華達、佛羅里達、喬治亞、阿拉斯加、紐澤西、德拉瓦、馬里蘭與華府。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Clinical Pediatrics》期刊。
◆ 指甲外觀顏色變化 反映身體機能健康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2012/06/12
指甲外觀的顏色變化會反映出健康機能。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指甲可以說是人體氣血的外在表現,以及顯示肝臟的健康狀態。一般而言,正常的指甲顏色,應是略帶呈現微粉紅外觀。如果顏色偏過白,青紫色,灰色,瘀黑等,就是代表健康有問題。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中醫古籍中提到,「肝藏血、主筋...其華在爪」、「爪為筋之餘」。當中所指的「爪」即指甲,指甲的外觀顏色呈現、形狀,可反映出人體氣血的盛衰,以及肝臟的健康狀態。若指甲炎色偏白,往往顯示有缺血、貧血現象。若呈現偏青紫色,就表示身體缺氧,血液微循環受阻。
陳醫師表示,若是顏色偏黃,則可能有全身性代謝性的問題,如黃疸、甲狀腺機能低下等引起。若指甲呈現偏瘀黑,則代表「肝血虛弱」,往往因為肢體的養分獲取較不足。以及指甲如果凹凸不平,伴隨出現條紋,也多表示肝不好。若指甲顏色呈現灰色,質地較粗,變肥厚,沒有光澤,則表示受到細菌感染,發生灰指甲問題。通常這類患者也常見有手足癬,治療需同時配合改善。
另外,根據一些研究顯示,指甲若帶有斑點偏白呈現,代表「肝腎虛弱」;指甲附近若有生成倒刺,則可能是「心火旺盛」體質,也常見影響睡眠較差,難以入眠。指甲若生長較緩慢,也易發生斷裂,顯示「營養不良」。
陳曉鈞表示,指甲顏色變化可作為中醫林床上作為診斷的參考來源,但確診仍需配合「望、聞、問、切」四診合併診斷為主;並配合日常飲食調整,加強保健。
陳曉鈞指出,指甲有白斑呈現往往表示體內缺乏鋅,可多吃些海鮮、菠菜、菇類、五榖米、葵瓜子等,補充這類營養。還有,體內缺少鐵質,也會造成指甲易破裂,可配合多吃些深綠色的蔬菜,魚、豆類、五榖食材的補充。以及缺少維他命E,可能造成指甲呈現顏色過黃,補中維他命E,主要可從深綠色蔬菜、水果中攝取。
醫師指出,指甲通常每個月會長出0.3~0.4公分,橫紋狀出現在離指甲根部約0.2~0.3公分處,時間點表示大約在一個月左右前身體開始有異常。若是長在在指甲偏中間處,則通常代表可推回大約在兩個月前,身體就有異常情形。
醫師強調,指甲變化可作為中醫診斷的輔助診斷的參考,不過治病仍需以中醫四診共同判斷為主;若能加上指甲的觀察,也更可強化臨床上的診斷判別。
輕瘦花美男 老了易骨鬆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06.13
骨鬆4大風險:抽菸、睪固酮偏低、喝酒、體重過輕
許多人都以為骨鬆是婦女病,其實不然,研究發現,抽菸、喝酒、體型偏瘦、睪固酮偏低,都會提高男性罹患骨質疏鬆風險。近年外型纖細的花美男當道,醫師警告,年輕時刻意變瘦,等年紀一大,恐將骨鬆上身。
傳統認為更年期女性為骨質疏鬆高危險群,必須多補鈣、多曬太陽,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測。這使得男性疏於預防骨鬆,忘了自己也可能罹患骨鬆。眾多可能導致男性罹患骨鬆的重要因素中,過瘦最常被人忽略。
近年日韓男明星興起一股花美男風潮,不少台灣青少年也開始模仿,讓醫師相當擔憂,提醒年輕男性應該維持正常體重,一味想當花美男日後恐怕骨本難保。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表示,體重過輕、BMI(身體質量指數)低於18 ,骨頭就會跟著變少,加速骨質流失速度,等過了50歲恐將罹患骨鬆。
國內女性骨鬆患者人數是男性兩倍,但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骨鬆併發症中最嚴重的髖部骨折,65歲以上男性發生後一年內的死亡率為22%,是女性近兩倍。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楊榮森指出,相較於女性,男性骨鬆患者比較不聽話,臨床上常出現「不信邪、不能吃藥、不認真治療」等三不。他強調,男性骨鬆骨折患者再骨折的風險較女性高,死亡率也較高,但男性卻不重視。傳統口服骨鬆藥物副作用較高,容易嘔吐、身體不適,是不少男性患者中途停藥的原因之一。
今年健保局核准雙磷酸鹽類藥物注射液,可用於治療男性骨質疏鬆症,一年只需施打一次,有健保給付。醫師建議50歲以上有骨鬆家族史、70歲以上男性,最好每年接受骨密度檢測。
※ 相關報導:
* 女孩們!運動是最好的保養品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5897
調查發現,國、高中女生特別不愛運動。但愛運動的女生一致推薦,運動有助體力、精神與身材維持,是最好的保養品。女生怎麼紓壓?董氏基金會去年調查,國、高中女生多選擇「聽音樂、唱歌」、「找同學朋友說話」,但選擇運動紓壓的比率,卻比男生低很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針對上萬名國、高中、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發現女生不運動者,超過三成。
◆ 工時長多喝水 尿呈微黃色才正常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即時報導】2012.06.13
夏日炎炎應多補充水分,但不少工作因久坐加上工時長、少喝水、憋尿,影響健康,甚至連續7、8個小時滴水未進,導致泌尿道感染。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醫師楊忠煒說,長時間憋尿,尿道細菌會一直增加,有可能引起下腹痛、血尿、尿道發炎等症狀。細菌若跑到腎臟引起發炎,可能要住院。
他說,一般人每天排尿量至少要500c.c.,若不會計算尿量,也可從尿的顏色來判斷,正常的尿液應該是微微黃色,甚至接近透明。盡可能2到3個小時,就起身上廁所排尿。
◆ 世衛:柴油廢氣致癌 同二手菸
【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報導】2012.06.13
世界衛生組織 (WHO)12日宣布柴油廢氣會致癌,對人體的潛在威脅和石綿、砷與芥氣屬於同一等級,對公共健康的威脅和二手菸相似。
WHO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說,柴油排氣致癌的風險不高,但因為很多人會在各種情況下吸入廢氣,將柴油排氣的狀態從「可能致癌物質」提升到「致癌物質」,是一項重大的調整。
IARC評估致癌風險的部門主管史特萊夫說:「柴油廢氣的威脅和吸二手菸相同,這項宣告可能促成各國加強清理柴油排放的廢氣。」
史特萊夫說,曝露在廢氣中的人非常多,和該汙染物相關的肺癌病例可能相當多。他說,會受柴油廢氣影響的群組包括街上的行人、船舶乘客與工作人員、卡車司機、機械工、礦工以及操作重機械的技工等。
由IARC組成的專家小組在法國里昂進行一整周的討論後,決定調整柴油排氣的分類等級;該小組的決議效力等同於IARC的裁示。
IARC上一次評估柴油排氣的狀態分級是1989年,當時的地位是列為2A組的「可能」 (probable)致癌物質,改列為第一組的「致癌物質」後,便與石綿、酒精與柴外線屬同一等級。
不過,美國政府仍只把柴油排氣列為可能的致癌物質。專家表示,新式柴油引擎噴出的煙較少,但可能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潛在的危險。
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柯里亞諾說:「我們沒有足夠證據證實新引擎是零風險,但風險確實比以前降低。」
里昂的專家分析了眾多的出版報告,以及動物與若干人體研究的證據,其中最重的研究之一,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今年3月公布的報告。該研究報告對1947年以來的12,300名礦工進行分析,發現大量曝露於柴油廢氣的礦工,死於肺癌的風險較高。
柴油工業的遊說團體則辯稱這項研究不足採信,因為研究者沒有早期礦工曝露於柴油排氣的精確數據,只是詢問他們記得的可能曝露情況。
◆ 日常飲食摻生薑 可溫肺止咳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2/06/13
炒菜、煮魚時都會放生薑來去除味道或增加口感,民眾常吃卻可能不了解效用。中醫師蕭孟昇表示,中醫認為生薑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入藥能發散風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很多中藥複方都有生薑。
蕭醫師在一場活動中指出,生薑的發汗作用相當強,可用來預防感冒,也可用於感冒風寒表實症,也可以搭配其他解表藥使用,有助於持續增強發汗的作用;生薑能溫胃散寒、和中降逆,又能夠溫中止嘔,如果是胃寒嘔吐,通常跟半夏一起使用,如果是胃熱嘔吐,通常跟黃連、竹茹一起使用;生薑辛溫入肺經,能止咳又能溫肺散寒。
煮魚、蟹、海鮮類食物常加入生薑,目的是為了散寒氣、解腥味;但生薑傷陰助火,所以實熱症、陰虛內熱者忌服。生薑皮也有妙用,生薑皮性味辛、涼,能和脾,行水消腫,通用於水腫或小便不利等症狀上。
中醫擅用生薑,從很多複方中就可以看出來,如藿香正氣散就有,此方能解表化濕,理氣和中,適用於胃腸不舒服、外感風寒、消化不良等病症上。二陳湯也有,能燥濕化痰,理氣和中,適用於痰咳嗽、噁心嘔吐、脾胃不和等病症上;小柴胡湯能和解少陽,適用於少陽證、心煩喜嘔、胸脅苦滿等。
◆ 降膽固醇藥物極度疲勞感 專家重視
【台灣醒報╱記者魏敦華╱台北報導】2012.06.13
美國加州大學一則研究調查結果表示,一般被用來降低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會讓服用者在運動時,感到極度的疲勞以及精神不振。儘管他汀類藥物本身就有機率很小的副作用,但疲勞現象是獨立的。醫師建議如果再服用他汀類藥物時,感到無法進行規律性的運動,或是有疲勞、嗜睡等影響的話,應該要與開藥醫生商討換藥。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藥學院在蒐集1,000名服用他汀類藥物,或是百憂解病患的疲勞指數問卷後,發現服用他汀類藥物的病患在體力流失以及疲勞的程度上,都比其他藥物服用者來的高,而其中又以女性為甚。
他汀類藥物有著極小的機率會讓服用者產生橫紋肌溶解症,該症狀會有肌肉痠痛,損害肝臟,腎衰竭,甚至死亡的可能。但醫生表示,疲勞現象與該症狀是沒有關聯的,民眾不必過度擔心,但不代表疲勞現象不用被重視。
研究團隊指出,疲勞對任何種類的病人都不是好事,因此如果藉由服用他汀類藥物來降低感固醇時,會感到疲勞且嗜睡的話,應該把詳細的情形跟醫生說明,並且要求或是與醫生商討是否該換另外一種藥物,並且要衡量療效以及造成疲勞狀況的風險。
小心! 腸病毒魔爪 伸向國中生
曾百村、陳俊雄/新北市報導 2012-06-14 中國時報
汐止區秀峰國小近來傳出不少學童的腸病毒通報,社區診所醫師透露,一般人都以為腸病毒多發生於國小以下的學童身上,但日前看診時卻意外發現,鄰近的秀峰高中國中部學生出現疑似感染腸病毒現象,甚至人數比國小學童多,提醒家長千萬要小心。
目前恰好是腸病毒好發季節,五、六歲以下兒童都因自身抵抗力尚未發展完成,遭到腸病毒襲擊。汐止區秀峰國小兩周前向疾管單位通報,不少小學生疑似感染腸病毒病例,家長帶學童前往社區診所就醫,但到診所才發現,一旁秀峰高中的看診學生比國小學童還多。
診所醫師向家長透露,國小學童雖然感染腸病毒機率遠比國中生高,但最近兩周患者年齡卻有增高趨勢,令人擔心。醫師懷疑,可能是兩校學區距離很近,經由飛沫感染,也可能是國中生較無衛生觀念不常洗手,才會感染腸病毒。
秀峰高中研判,除學區很近外,另一項因素可能是國中生家中有弟妹感染腸病毒而被傳染。
針對國中部學生出現多起腸病毒案例,校方表示,除派衛生組人員對每位同學進行衛教課程外,上周校園也全面消毒,若發現同學有感染腸病毒,除了要求看診、戴口罩並在家休息外,整班也要停吹冷氣,打開窗戶通風,以免相互傳染。
針對秀峰高中有十八名腸病毒確診病例,罕見地比秀峰國小二名確診病例還多,新北市教育局表示,接獲學校通報後,校方已要求生病學童請假一周,應無擴散之虞。
至於附近的秀峰國小,目前僅二例腸病毒確診病例,目前均已請假。
◆ 多睡1小時 少胖1公斤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2.06.14 自由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睡眠問題與肥胖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最新研究顯示,睡眠不足對男性肥胖影響可能更高於女性,尤其是年輕男性,一天睡眠不到7小時的男性,身體質量指數(BMI)比睡了7到9小時的男性平均高出1.4單位。
睡眠不足男性 BMI值較高
身體質量指數的計算方式為(體重的公斤數)除以(以公尺為單位的身高的平方),若是以台灣19歲到30歲男性平均身高172.2公分計算,睡不到7小時的年輕男性、平均體重比同齡睡眠充足男性重了4公斤。
這項研究發現,多睡一小時、可以減少BMI0.38,以男性平均身高計算、差不多相當於瘦1.12公斤。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肥胖》(Obesity)期刊上,研究人員分析了955名男性、1051名女性,平均年齡為25.3歲。
研究人員先調查參與這項研究的人包括身高、體重、正常的入睡及起床時間,並分析這些參與者的睡眠及身高、體重的情形。統計時並針對年齡、活動量、憂鬱、種族及飲食行為等可能影響體重的其他因素進行調整。也就是說,年輕男性單單睡眠時間長短,就會造成身體質量指數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發現,單純睡眠不足在年輕女性的體重影響效果並不明顯。不過,長期處於入睡困難或一醒就難以繼續入睡,明顯與年輕女性體重增加有關。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黃國晉指出,近年來陸續發現,睡眠與肥胖相關,其影響可能是因為影響身體leptine(瘦素)分泌或是敏感度。
成年人每天至少睡6小時
目前學界的共識是一般成年人睡眠低於6小時就可能造成影響,且其影響不只是肥胖問題。
研究顯示,睡眠剝奪還可能造成交感神經興奮、胰島素阻抗性等問題,因而提高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建議成年人一天至少睡6小時,小朋友因為睡眠還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建議一天要睡8小時。至於老年人,有人自覺睡眠需求較低,可依據睡眠狀況而定。
除了睡眠時間長短之外,包括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患者,雖然睡的時間夠長,但是品質很差,一樣會影響身體健康。一旦白天精神狀況差、或是嗜睡、影響集中力等,也表示睡眠品質可能有問題,應該就醫診治。
◆ 無肉八原則 素得好健康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2012.06.14
過去吃素,多為了宗教信仰;現在愈來愈多人為減輕身體負擔、減碳救地球,搭上「無肉日」風潮。連教育部都鼓勵國中、小學,每周選定一天為「無肉日」,鼓勵大家「多吃蔬菜、少吃肉」。
無肉日 別忘補充蛋白質
不管是「無肉」或「吃菜」(台語),不少人以為就是吃青菜配飯,不沾肉,讓營養師搖頭。「無肉日概念是對的,但很多人做法錯了。」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提醒,不管有肉、無肉日,每餐都要有澱粉與蛋白質,每天至少要吃3份蔬菜、2份水果;差別只在於,不吃肉時改吃豆製品、蛋,補充蛋白質。
即使是無肉日,趙強說,仍應該以每10公斤體重吃一份肉的公式,計算自己該吃多少蛋白質,如改吃一顆蛋、一塊田字形板豆腐、兩塊五香豆乾、半塊盒裝豆腐等。
豆字輩 營養成分有三類
不少人搞混,以為只要是「豆字輩」,就算豆類。國泰醫院營養師賴秀怡解釋,豆魚肉蛋類的豆類,僅指黃豆、黑豆與毛豆,及其關製品。青豆仁、綠豆、紅豆其實是澱粉類食物;而連同豆莢一塊下肚的豆類,還有發了芽的豆子,都算是蔬菜。
以豆製品替代肉類,有什麼好處?賴秀怡說,豆類裡的植物性固醇,可抑制膽固醇吸收,黃豆纖維還能幫助油脂排除,能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至於素食者該怎麼吃,才吃得健康,衛生署去年推出八項「素食飲食指標」:
1. 依據指南擇素食 食物種類多樣化
不管葷食或素食,營養師強調,都應遵循6大類食物原則,包括全穀根莖、豆魚肉蛋、蔬菜、水果、乳品,以及油脂及堅果等,一種都不能少。不同處在於,素食者蛋白質主要來源為豆類。
不只如此,食物種類還要盡可能多元,賴秀怡以蔬果為例,每天最好能吃紅、白、綠、黃、黑等5種不同顏色食物,若覺難度太高,起碼每周都要吃到。
2. 全穀至少1/3 豆類搭配食更佳
全穀須包含胚乳、胚芽及麩皮,除了一般人最熟知的糙米,糙薏仁、麥片、十榖米及整顆的玉米等,都是常見的全穀。胚芽米因缺少麩皮,不算全穀。
賴秀怡說,全穀富含維生素B群,以全穀取代白米,還能增加纖維質攝取。若民眾覺全穀難以入口,可以混合白米,但白米比例最好低於1/2,另外,黃豆飯也是不錯的選擇。
3. 烹調用油常變化 堅果種子不可少
怕吃素沒有飽足感,不少人烹調素菜時易「下重手」。除了用油要節制,趙強還建議經常外食的人,在家下廚時可以「換油」,改採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的食用油,如橄欖、花生或苦茶油等,降低壞膽固醇,保留好膽固醇。
此外,素食者每天還建議吃一個免洗湯匙量的堅果種子,如腰果、杏仁、核桃、開心果或花生等,賴秀怡還提醒,最好挑選原味的。
4. 深色蔬菜營養高 菇藻紫菜應俱全
不碰蛋、奶的全素者,易缺乏維生素B群與D、鐵、鈣等。深綠色蔬菜營養價值高,還富含鈣質;菇類含維生素D,能提高鈣質吸收率,有助保留骨鈣;藻類除富含維生素B群、鈣質、鐵質等,抗氧化物質及纖維量也很多。賴秀怡建議,素食者不妨多吃深綠色蔬菜,及菇、藻類食物。
5. 水果正餐同食用 當季在地分量足
水果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鐵質吸收,每天建議攝取2份水果,且以當季盛產最佳。
6. 口味清淡保健康 飲食減少油鹽糖
為增加口感,不少素食會先油炸,或做成紅燒、糖醋、蜜汁等口味,過多的油、鹽、糖,反而成為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危險因子。最好還是以清蒸、水煮、烤、燉等方式烹調。
賴秀怡還發現,不少素食者常吃糕餅,如素麻花、咖哩餃等,這些食物常添加植物性奶油,可能吃進反式脂肪。
7. 粗食原味少精緻 加工食品慎選食
素食者吃到「仿肉」的機會不少,仿肉以豆製品、香菇梗等,加工製成類似肉類的食物,如雞(鴨)、素魚、素火腿、素丸子等。
營養師建議,最好挑選未加工或一次加工的豆製品,如盒裝豆腐、板豆腐、豆漿、豆皮等。若是油豆腐等油炸過的豆製品,賴秀怡提供小撇步,先以熱水汆燙後撈出,去除油脂。
8. 健康運動30分 適度日曬20分
素食者較容易缺乏脂溶性維生素D,由於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素食者每天應適度曬太陽20分鐘,讓皮膚製造維生素D,並搭配30分鐘運動,可避免骨質疏鬆等問題。
蔬菜入粽 高纖少油低熱量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2.06.15 自由
端午節快到了,民眾多會應景吃粽子過節,但傳統粽子高熱量、高油且不易消化,國健局昨日推薦多款改良健康粽,大部分都是以穀類取代部分糯米及增添蔬菜入粽,並加入枸杞、山藥及黑豆等食材。
國健局同時教民眾聰明吃粽子的小秘訣,就是跟主食替換、多蔬菜及少醬料。為了讓民眾能買到和吃到各式改良粽,衛生署昨日與各縣市衛生局共同推薦42款改良粽,像嘉義食品業者即設計推出了「十穀健康粽」,其講求自然健康,主要成分為十穀米及7種材料,營養成分包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A及礦物質。
童綜合醫院設計研發了「紫米養身粽」,選用紫米取代常見的糯米,這是因為紫米擁有較多的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劑來源,同時粽子裡面也加了山藥,再搭配口味微甜的桂圓,讓養身紫米粽高纖養身又可口。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說,傳統肉粽都使用肥豬肉、豬油、蛋黃及糯米等食材,若一天吃2個傳統粽,一週下來,體重至少會增加一公斤;若吃了500大卡熱量的粽子,需划龍舟8公里,但如果吃熱量只有160大卡的改良粽,只需騎自行車8公里便可消耗。
除在粽子食材上下工夫外,邱淑媞還提醒民眾,在享用粽子時應多搭配一些蔬菜,例如燙青菜、涼拌小菜或蔬菜湯等,餐後也應攝取足量水果,並減少調味料的使用。
各縣市推薦的改良粽資訊,民眾可至國民健康局肥胖防治網查詢http://obesity.bhp.gov.tw),或「享受健康App」健康大秘笈中(民眾可至Andriod Market或Apple App Store免費下載)。
◆ 藥食同源 服藥當心交互作用
文/賴淑珍 2012.06.15 自由
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藥食同源」, 但「藥即是毒」,用之得當即為「藥」,用之不當則為「毒」。
台灣民眾因為藥品取得容易,養生食品盛行,來源不一,包含處方藥、非處方藥、中草藥、健康食品、廣告藥、電台藥等,除了會面臨多重用藥所產生的藥物交互作用問題,藥物與食品的交互作用問題亦不容忽視。
●含酒精飲品或食物(如紅酒、高粱、威士忌,藥酒,或以含酒精飲料烹調的食物)與降血糖藥物併用,會延後藥品吸收、排除,延長低血糖作用;與鎮靜劑併用,會加強中樞神經抑制作用,使運動協調能力變差,造成極度疲倦、思睡,容易發生跌倒的危險現象。
●葡萄柚汁會抑制肝臟中的細胞色素代謝,進而增加藥物副作用發生的可能性,如:鈣離子阻斷劑降壓藥、免疫抑制劑、巨環黴素、斯達汀(statin)類降血脂藥、癲癇用藥、部分抗憂鬱劑等。另外,若已在服用斯達汀(statin)類降血脂藥,就不宜再服用紅麴,以免產生肝腎毒性。
●含鈣食品或飲料(如牛奶、優格、鈣片等)中的鈣離子會與四環素及喹諾酮類抗生素形成不溶性鹽類,降低抗生素的療效;抑制雙磷酸鹽類在腸胃道的吸收。
●蔓越莓與抗凝血劑(warfarin)之間的交互作用,可能是蔓越莓中所含的抗氧化物—類黃鹼醇(flavonoids)、花青素等,會抑制肝臟細胞色素酵素系統的活性,導致抗凝血劑的代謝受阻,因而增加嚴重出血的危險。
維他命E若每日超過400IU的攝取,納豆激酶及一些中藥(如丹參)也會增加抗凝血劑的作用,增加出血機會,因此不宜食用。
此外,含有維他命K的食物(如菠菜、花椰菜、蘆筍、萵苣、肝臟等)則有降低抗凝血作用,存在血栓形成之風險,服用抗凝血藥物者必須定量食用。
因一般民眾很難判斷哪些食物和哪些藥物一起吃才安全,因此服用藥物最好還是以開水吞服,不建議以其他的飲料吞服,除非如一些大腸直腸鏡檢查用藥,具有特殊指示可併服的飲品。
服藥前請記得詢問醫師及藥師,唯有正確的使用藥物,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發揮藥物療效,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作者為童綜合醫院藥劑部藥師)
◆ 疲倦勿輕忽 小心慢性腎臟病
中央社 2012.06.15
民眾長期疲倦勿輕忽,小心是慢性腎臟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達隆表示,長期異常疲倦伴隨高血壓、水腫、泡沫尿或腰痛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
陳達隆指出,數年前他的國中同學因全身倦怠不舒服合併高血壓就醫,經抽血檢驗「肌酸酐」已達每百毫升30毫克,已是尿毒症。他提醒,若有疲倦狀況或長期異常疲倦伴隨高血壓、水腫、泡沫尿或腰痛症狀,務必就醫檢查。
腎臟病的惡化進展通常相當緩慢,陳達隆表示,慢性腎臟病分為5期,早期沒有症狀,病人容易輕忽,但等到症狀出現時,通常是第4至5期,為時已晚。故需靠尿液檢查,血液檢驗和超音波掃描,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陳達隆說,每隔3至6個月,就有門診病人因倦怠就醫,經抽血檢驗發現腎功能指標「肌酸酐」已經非常高,約達尿毒洗腎或接近洗腎的程度。
他提醒,慢性腎臟病已成世界流行疾病之一,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近80%至90%的病人未被診斷。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為9.8%至11.9%,台灣慢性腎臟病病患有170萬至200萬人,但認知率僅3.5%。
造成疲倦原因很多,陳達隆表示,壓力等心理因素會讓人感到疲倦;睡不好、感染、內分泌失調等生理問題也可能造成疲倦;身體各器官功能失常也會疲倦。所以不明原因異常疲倦,也要注意有無慢性腎臟病。
陳達隆呼籲,腎臟病病患除定時追蹤腎功能檢驗及其他生化數值外,也應謹記控制血壓、適度減低蛋白質攝取量。另外,衛生署也已推動慢性腎臟病整體照護多年,若發現慢性腎臟病者,即可進入整體照護網接受治療。
◆ 醫師用針灸 控制慢性腎病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06.15
針灸可以治療慢性腎病、讓患者延後洗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泌尿科主任陳證文透過「二三五八針法」,6年來為166名慢性腎臟病患者針灸治療,發現可穩住病情,延緩進入洗腎。但腎臟科醫師認為,這種針灸治療未經嚴謹的臨床試驗把關,也無科學論證,不具意義。
一般健康人的肌酸酐值小於1.5,陳證文從2005年11月底到今年4月,為166名慢性腎臟病患,合併進行針灸治療。結果48名肌酸酐小於4的患者,只有3人進展到必須洗腎的程度,其餘45人維持穩定。至於肌酸酐4~8的67人、肌酸酐8~10的27人和肌酸酐大於10的24人,分別有25人、18人及13人進入洗腎階段,和正統療法的效果差不多。
他表示,「二三五八針法」是以陰陽兩儀、三交、五行及八卦等水穴進行針灸,下針穴位是從手腕到手肘中線上三分之一的手背側,每次針灸30分鐘,肌酸酐小於4的慢性腎臟病患每周針灸1次,肌酸酐4~8的患者每周2次,肌酸酐大於8的患者每周3次。
陳證文表示,腎臟病和腎臟氣血不通有關,以「二三五八針法」在水穴下針,可以促進腎臟的氣血運行,增加腎元的通透性,協助將毒素排出體外,維持血液肌酸酐穩定進而穩住病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任江裕陽認為,中醫治療腎臟病主要從脾胃經及腎經的經絡著手,只要針灸時間夠久,多少會有改善效果。
但國防醫學院內科助理教授、三軍總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楊松昇認為,這些治療無實驗組、控制組及對照組的相互比對,不夠嚴謹;治療結果未經專科醫學會討論,也未刊登在相關醫學期刊,只能當成單一治療經驗,不具參考價值。
楊松昇表示,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及盛行率過去曾高居全球首位,近幾年在衛生署、醫界及相關團體努力下,發生率已降到全球第三,世界衛生組織 (WHO)甚至把台灣經驗列為全球兩個成功案例之一。他強調,從發病前的有效預防到發病後的積極治療,才是控制慢性腎臟病的不二法門。
幹細胞治療眼盲 日本科學家大突破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06.15
科學家對於治療眼盲有了重大突破!日本研究人員研發出以幹細胞治療眼盲的方法。新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幹細胞可以發展成為讓眼球看到東西的組織。研究人員說,植入此組織後可以讓視覺病人看得更清楚。此研究結果發表在《幹細胞》期刊(Stem Cell)。
日本再生科學總合研究中心的Yoshiki Sasai博士在新的研究裡,將人類幹細胞發展為「視覺杯」構造。Sasai博士的研究團隊指出,視覺杯構造可以發展成對光敏感的視網膜。
在實驗中,幹細胞會形成正確的3D形狀,及2層的視覺杯,其中一層含有大量名為「光感受體」的感光細胞。由於視網膜退化大多是光感受體細胞損害所引起,研究人員說,由幹細胞長出的組織可能是最理想的移植材料。
Sasai博士說:「這是新世代再生醫療的重要里程碑。我們的新方法,是以人體幹細胞發展出的組織來治療,並用來研究其它醫療及藥物。這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此研究方法有爭議性,因為幹細胞的製造需要摧毀一個人類胚胎,受到人權團體的反對。但Sasai博士說:「這個研究開啟了一扇門,讓我們了解人類眼睛發展的一些層面,這些是研究人員之前無法調查的。」
◆ 人體細菌破萬種 重達數公斤
自由 2012.06.15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美國一項歷時五年的「人體微生物研究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發現,人類身上或體內有超過一萬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原體等,全部加起來可能重達好幾公斤,雖然聽起來令人作嘔,但這些細菌大都對人體有益,可幫助人類保持健康。這是迄今對寄居在健康人體的微生物第一份詳盡的基因參照圖譜。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S)召集兩百多名科學家、動員八十個研究組織、耗資一億七千三百萬美元(約五十一億九千萬台幣),從來自美國各地的二百四十二名健康成人身上蒐集組織樣本,研究人體微生物的基因。研究結果發表在十三日出刊的「自然(Nature)」期刊與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研究發現,每個人身上多少都有一些有害的細菌或病原體,無論是皮膚、鼻腔、腸道、女性陰道或排泄物,都有微生物的蹤跡。每個人身上的微生物組成各有不同,依據其居住地、飲食習慣而有不同變化。如果人的身體健康,本來會導致感染的微生物就能和人體與其他良性細菌和平共處。
大多數無害人體
參與這項研究計畫的塔爾博士形容,人體就像一個生態系統,每個部位的微生物組成都不同,皮膚好比雨林,腸內則和海洋一樣充滿各種不同的物種。大多數微生物都對人體無害,而且可能有益,有些可協助人體從食物中攝取能量,有些則可吸收維他命等養分。令人訝異的是,人體特定部位有許多微生物執行類似功能。
研究估計,人體約有兩萬兩千個基因,但加上寄存在人體的微生物,讓人體基因總數暴增至約八百萬個。人體的細菌總數是人體細胞的十倍,但因為其體積極小,總共只佔人體質量的一至三%,亦即一個體重九十一公斤的人,身上寄居的細菌,最多可達三公斤。
科學家過去已經知道有上兆個細菌與人體共生,但過去研究的都是會導致疾病發生的微生物,直到現在才開始研究健康人體的微生物是如何分布,又有何功能。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治療某一些疾病,特別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之類的腸道疾病和肥胖等。
這項研究發現大部分都是此前已知的微生物,只有五至十%屬於新發現。科學家的下一步是了解壞菌為何會讓有些人生病,有些人卻不會。有哪些因素會改變人體微生物組成,導致人遭受細菌感染、拉肚子或得到皮膚病。
◆ 打擊淋巴癌 5步驟邁向治癒之路
【經濟日報╱台北訊】2012.06.15
淋巴癌是少數可以完全治癒的癌症,例如美國職棒紅襪隊強投Lester,就是戰勝淋巴癌,重返大聯盟拿下19勝的最佳寫照。在國內,5年存活率在傳統治療下,仍低於國外,主要在於患者輕忽症狀、不識類別,而延誤就醫。
癌症希望基金會發行「淋巴癌衛教書籤套卡」,呼籲民眾熟記「打擊淋巴癌五步驟」,即:記口訣、辨身分、遵醫囑、不中斷、樂抗癌,以及掌握「燒、腫、癢、汗、咳、瘦」六大症狀,才不會錯失治療的黃金治療期。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黃聖懿表示,淋巴癌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在台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率遠高於何杰金氏,約為9:1,國外則以何杰金氏為主,治癒率也較高。
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又分為B細胞及T細胞兩大範圍,以及高度惡性、中度惡性及低度惡性3種惡性度,國內以B細胞占80%左右,確定淋巴癌類別,並且了解癌細胞可能的侵犯範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長期追蹤、積極治療。
黃聖懿說,國外研究發現非何杰金淋巴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接近七成,而台灣患者只有五成多,原因可能是疾病警覺性低、未能早期發現、沒有做完全程治療、信偏方等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非何杰金氏B細胞侵襲性中高惡性度的淋巴癌,在化療及標靶治療的完整治療下,近6成的病友可以存活超過5年。而追蹤至10年,對治療有完全反應的病患中,也有超過6成的病患疾病沒有復發。此外,針對低惡性度淋巴癌,以誘導療法加上維持療法,病患有高達7成可達到3年無惡化存活率。所以,無論淋巴癌惡性程度為何,都必須接受完整全程的治療,才能有較佳的治療成效。
一位57位的婦人,咳嗽3個月一直沒有好,到最後嚴重的胸痛,胸骨竟向外突出,送醫檢查才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經過胸腔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一個12公分大的腫瘤緊緊包住她的主氣管,醫師確診為惡性淋巴瘤,瀰漫性大B細胞、極高惡性度、表面CD20抗原陽性。全身掃描顯示淋巴腫瘤早已到處蔓延,是第四期淋巴瘤。
黃聖懿說,因為氣管被腫瘤壓住無法呼吸,先採用氣管支架讓呼吸道暢通,接著投予化療,但是反應不理想,就再加上專門對抗B細胞淋巴瘤合併有CD20抗原陽性的標靶抗體加入治療陣容,配合化療使用,6個療程後,終於讓腫瘤縮小一半。
之後再予以高劑量放射治療,患者從嘴巴到胸口這一大段的皮膚都嚴重燒焦,原本希望以外科手術方式切除腫瘤,但是評估認為不適合,最後再加上100倍的高劑量化療,並搭配幹細胞移植,經過近7個月的奮戰,醫療團隊將所有「武器」全都搬出來,終於將這位第4期淋巴瘤患者從鬼門關前搶回來。
黃聖懿強調,淋巴癌的種類雖然繁多,但是只要擁有正確知識、積極治療,定期追蹤,淋巴癌是可以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 咱的社會-行醫紀錄器 保障醫病權益
【施壽全/馬偕醫院副院長】2012-06-15 中國時報
自「行車紀錄器」應用普遍化之後,許多原本只能想像的狀況,都獲得了即時真實的紀錄,讓一些違規或犯罪的事件無所遁形。現在是認真思考推行「行醫紀錄器」的時候了。
今日的醫病關係,實非「一團和氣」。不論要進行何種診治動作,醫療人員都須給予詳盡的口頭及書面說明,而後請病人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才算完成可保障雙方權益的程序。
不過,醫療上「知情同意書」,似乎不像其他契約一樣有明確的法律效力。有時,醫療結果不如預期,病家尋求司法途徑解決,雖然「知情同意書」上已簽署,但病家只要聲稱醫師沒講清楚,法官往往就會基於「資訊不對等」的考量而同情弱者,認定醫師未盡告知的義務!醫師果真沒有告知嗎?實際上也許花了不少時間講,遺憾的是,病歷紀錄無法鉅細靡遺,最多也只能記下:「已向病人說明此手術的必要性、風險及替代方案」等等一、兩句。說過的話消失在風中,講的人說講了,聽的人卻否認,各說各話,書面同意書不被認可,病歷紀錄又無法證明細節內容,醫療人員在法律攻防上吃虧,也只能徒呼負負。
所以,雖然許多醫院在某些地點或場合均備有錄影音設備,但還不夠普遍,應該請主管機關認真思考,仿照「行車紀錄器」,推動讓醫療各職系人員身上配戴「行醫紀錄器」,隨時記錄醫療過程,才是最周延可保障醫病雙方權益的方法。當然,對於暴力事件,也有助於事前防患保護工作人員及萬一事發的蒐證。
※ 相關報導:
* 日首例 未滿6歲童腦死捐器官
http://www.cna.com.tw/News/aALL/201206140359.aspx
日本媒體報導,1名未滿6歲男童因罹患缺血缺氧性腦疾被判定腦死,將捐贈器官。這是日本2年前修改器官移植法、針對未滿6歲兒童設定更嚴格判定標準後,首度有此類器捐案例。
吃粽不重有訣竅
文/黃瑞培 2012.06.17 自由
粽子是端午節應景的美食,更是考季當中,祈求金榜題名的聖品,但要如何考試「包中」,卻不致「包重」呢?其實,只要掌握「少油、少醬和多纖」的原則,就不必擔心吃「粽」愈吃愈「重」。
傳統製作粽子以糯米為主要食材,摻入豬肉、蛋黃、蝦米、香菇、花生、栗子或豆干等佐料。粽子的內餡多半使用鹹蛋黃及五花肉,先用熱油炒過,再包入米粒中,無形中增加不少油脂含量。
自己動手包粽子時,不妨將生糯米直接加入餡料,包在月桃葉或竹葉中,內餡用醃料略醃或滷汁稍滷即可,不必事先炒過;肉類選用瘦肉,也可用豆包、豆干等豆製品來取代肉類,並多放些蔬菜類(如:香菇、竹筍等)。
由於粽子的糯米黏度較高,在胃裡不易消化,若食用過量,容易產生腹部悶脹、消化不良或便秘。如果能選用五穀雜糧米來取代糯米,或是在糯米中添加蕎麥、燕麥、薏仁、蒟蒻、黑糯米、糙米、蓮子、栗子等,將可增加纖維含量,幫助腸胃蠕動。
市面上也有所謂「五穀粽」、「高纖粽」、「低卡粽」,對糖尿病人、體重控制者而言,也算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如果沒辦法選擇粽子,吃粽時,不妨搭配一盤燙青菜,或一碗清淡的蔬菜湯,如竹筍、冬瓜或絲瓜湯等,再加上一份水果,一樣可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
許多人習慣在粽子上撒花生粉,再淋上醬油膏、甜辣醬、番茄醬等佐味的醬料後食用,但粽子本身的花生與沾料花生粉都屬於油脂類,無形中將增加油脂攝取,醬料多半是含鈉量高的調味品,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不利。如果能少一點調味料,多一點食物的原味芳香,將會多一點健康。
往年,偶有老人家吃粽子噎死的案例,如果家中的長輩吃粽子時,尤其曾經中風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小口小口地吃,細嚼慢嚥,以免噎著。
吃不完的粽子也要注意它的保存溫度,最好放在冰箱冷凍櫃,食用前一天再移到冷藏櫃解凍,待享用時再加熱,但不宜多次復熱。冷藏最好不要超過3天,冷凍時間不要超過兩個星期,若粽子剝開後有黏絲,表示粽子可能放太久,已經不新鮮了。(作者為營養師)
※ 相關報導:
* 3少1高 吃粽不放縱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96376
不管你喜歡哪一種吃法,沾醬都是高糖、高鹽、高熱量,千萬不可輕忽。
◆ 有機蔬果汁 未必能排毒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2012/06/14
許多流質減肥排毒餐訴求以各種果汁或保健成份來減肥排毒,美國西奈山醫學中心減重中心主任阿德耐·尤丹表示,身體本身就有排毒、解毒機制,一般人不需要特殊解毒配方,而以流質食物減肥根本無法減少體脂,絕非理想減重法。
阿德耐·尤丹表示,運用果汁或流質減肥排毒餐,通常沒什麼效果。很多人以為皮膚差就是體內有毒或肝有問題,專家提醒,肝不好和皮膚好壞沒有絕對關係。體內毒素被激出來後造成疹子是一般大眾常有的想法,而肝又是代謝營養及藥物與解毒的器官,以致皮膚出問題時,病人常會自然而然地會想到自己的肝是不是有問題,以致無法代謝排毒,進而造成皮膚問題。
醫師表示,如果將它全然推給肝不好,在醫學上並非嚴謹的說法,畢竟很多皮膚癢或起疹子的病人,他們大部分肝都是正常的。所以肝功能和皮膚沒有絕對關聯。
醫師還說,要讓皮膚變好最簡單做法就是減輕肝臟的負擔。例如不要太累、多休息、少吃刺激性食物如燒烤、加工食品、三餐要定時定量、避免菸酒,如此一來就能減輕肝臟負擔。
減肥的人則別為了快速減重而尋求不明減肥配方或排毒餐,倘若患者有服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物,還會傷害肝腎健康,且快速減重常只是減掉身體水分而已。
醫師指出,過度節食或只服少量流質食物,常造成營養不良,除了可能引發厭食症外,長甚至還會導致人格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衰退、和改變人的個性。此外由於減肥速度過快,還有痛風、膽結石、掉髮等後遺症,甚至容易讓身體電解質不平衡而易有生命危險。
◆ 〈吃對了 你也能瘦〉 生咖啡能瘦身? 醫師︰喝錯咖啡恐越喝越胖
記者/洪素卿 2012.06.17 自由
網路盛傳咖啡有助減重,還有人為此每天猛灌黑咖啡,有人因此喝到心悸、手抖,也未見太大成效;甚至有人天天咖啡減重,卻越減越重。問題出在哪?其實,國外一項研究顯示,咖啡可能真有減重功效,在該項研究當中,16名過重的受試者,在飲食狀況沒有改變下,配合運動、並使用生咖啡豆粉,22週平均甩掉超過7.5公斤體重。
研究人員推測,其中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存在於咖啡生豆中的「綠原酸」( chlorogenic acid,CA),一旦咖啡經過高溫烘焙、多數綠原酸就已經消失。也因此,猛灌黑咖啡,未必能夠達成減重目標。
這項研究由美國斯克蘭頓大學Joe Vinson博士與其團隊共同進行,16名受試者年齡介於22至46歲。受試者在利用生咖啡豆粉減重的期間攝取的熱量平均每天約2400卡,運動部分則是每天消耗約400卡。期間並有一段時間停止使用生咖啡豆粉、作為對照。
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因為生咖啡豆含有綠原酸成分,而綠原酸會抑制葡萄糖吸收,因此可以幫助降低體重。但咖啡豆經過烘烤之後,綠原酸就被分解了。
雖然坊間也陸續有廠商推出了添加綠原酸或是生咖啡豆粉的咖啡產品;不過,台北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指出,不管是生咖啡、還是烘焙咖啡,咖啡裡的成分非常多,每個人對這些成分的反應也不一樣。例如,他的門診就有不少人喝了咖啡,結果食慾大增,越減越胖;也有人喝了咖啡睡不著、多吃消夜,更瘦不下來了。
此外,宣稱咖啡能減重的人,認為咖啡有助交感神經傳導,有可能增加代謝,但用於減肥並不恰當。過去他曾發現有年輕女性,每天喝超過3杯咖啡,結果出現心悸、手抖、失眠等症狀,還以為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經檢查才發現,只是攝取過多咖啡因。
他表示,靠大量咖啡因減肥,除了可能有類似不舒服症狀之外,密集喝咖啡、還可能成癮。
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是國內少數自製濾泡式咖啡包的醫院,該院營養部主任林佳青指出,當時製作咖啡是著眼於國內肥胖人口男多於女,這與男性愛喝手搖杯含糖飲料有關。同樣是嗜好性飲料,黑咖啡不僅熱量低,咖啡因又可提升代謝,咖啡香氣可穩定情緒,有助體重控制,所以才製作咖啡包,並沒有添加生咖啡,但只是用來替代原本的飲料,也不建議過量飲用。
此外,綠原酸是一種酚類物質,不只存在於生咖啡豆中,同時也廣泛存在蔬果,如例:蘋果、西洋梨、漿果中,只要在控制熱量的飲食中,適當搭配這些蔬果,不一定要生吞咖啡豆。
◆ 吃藥吃成病只為博取關心 可能罹患偽病症候群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2.06.17 自由
小說劇情,真實上演!台北榮總日前罕見發現,一名20多歲女生私自吃抗凝血藥劑,多次引發皮下出血住院,這名女生服藥慢性傷害自己,只為博取家人的關心,可能罹患「偽病症候群」。
台北榮總毒物科主治醫師吳明玲表示,由於這名女生到院時總是全身上下多處瘀青,且明顯不是外傷造成。為了找出原因,決定安排她接受抽血檢驗,結果在她的血液中發現warfarin成分。warfarin是心臟內科常用的抗凝血劑藥物,因此確定這名女生身上的瘀青是外來藥物引起。
吳明玲指出,詢問這名女生是否吃抗凝血劑?但她卻什麼都不肯說,只是一直玩手上的筆電,不斷上網,無從得知這名女生服藥多久,但她在最近一、二年內,已經因皮下出血住院住了3次。
吳明玲表示,女生的母親告訴她,女生從小身體就不好,很需要照顧,每次住院她都會待在醫院裡陪孩子,不排除是孩子為了想取得家人的關心,用這樣的方式達到目的,可能罹患「偽病症候群」。
不過,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病患是否罹患「偽病症候群」?還要再進一步的評估,這名女生從小身體就不好,也有可能是因為久病而出現傷害自己的意圖,也不排除有罹患憂鬱症的可能。
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曹殿萍表示,warfarin常用在心律不整及血栓高危險群的病人,由於會有皮膚瘀青、流鼻血及腸出血的副作用,所以病患服用時需要監測抗凝血指數,尤其是肝、腎功能不好的病患,更要特別小心。嚴重時,最擔心腦部出血有死亡的風險,其為處方用藥,需在醫囑下才能服用,民眾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服用。
吳明玲表示,warfarin亦為老鼠藥的主要成分,過去曾有病患因誤食老鼠藥急性中毒就醫。雖為醫師處方,但藥局普遍都備有此藥,有心人要取得並不困難;這名女生被發現服用warfarin,治療後復原出院,雖曾因其他的疾病到北榮就醫,但未再發現身上有瘀青的情形,應是沒有再服用warfarin了。
「新型愛滋病」在美洲蔓延 致死率高
中廣新聞 2012-06-18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一種由吸血昆蟲引發的致命疾病正在美洲大陸蔓延,這種疾病名叫查加斯病,但因感染者在患病初期與愛滋病患者的症狀類似,有專家把它稱為「新型愛滋病」。
這種疾病是一種由單細胞寄生蟲造成、由昆蟲叮咬傳播的熱帶疾病。被感染後,患者會出現心臟和食道組織發炎,約四分之一的患者會出現心臟或腸道過度肥大,進而引起心跳驟停或猝死。
查加斯病和愛滋病一樣,可透過血液或母嬰傳播,而且通常具有一個很長的潛伏期。除非患者發現得早,並經過長達三個月的大劑量藥物治療,否則不可能治癒。
目前美洲大陸已有約八百萬人感染上了這種新型愛滋病,大部分分佈在墨西哥、中美、玻利維亞和哥倫比亞。其中美國的感染人數已經達到30萬人。
而據泛美衛生組織說,查加斯病在貧窮區域發病率比較高。由於危害大、感染人數多以及難以預防等特點,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將它列為五大被忽視的寄生蟲感染疾病之一。
◆ 飯店套房哪裡最髒? 電視遙控器!
【台灣醒報/魏敦華】2012-06-18
美國休士頓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對德州的飯店做了隨機抽驗,在眾多飯店套房中列出了19項檢驗重點,如門把、廁所、洗手台、床鋪、檯燈、電話和座椅等;結果發現電視遙控器的帶菌量最多,其次是檯燈開關、電話等。研究人員表示,因為這類小型設施並非清潔的重點,飯店所稱的清理,只是把它們放回原位而已,而未消毒清潔。
研究人員發現,飯店裡的設施儘管看起來乾淨,實際上卻不是那麼一回事。除了在各種設施上驗出排泄物的細菌及其他有害細菌外,清潔人員在工具上的低替換率,也造成這些細菌的交叉汙染;研究團隊表示,希望這類結果能讓飯店業者正視顧客的健康問題。
數據結果也指出,飯店清潔人員在清潔套房時用的是同一套工具,會增加細菌交叉感染機會;「清潔人員在八小時工時內要打掃約14間套房,但在工具如棉布、拖把未替換的情況下,只會讓細菌散播至每個房間。」
研究領導人柯斯克表示,飯店除了提供一般住宿外,在清潔上也不能馬虎,因為同一個房間在一年中有上百人入住,健康及衛生問題非常重要;飯店業者也應該對清潔人員以及清潔程序進行檢討改進,以免讓消費者暴露在看似乾淨卻細菌瀰漫的環境中。
◆ 觀念平台-李進良還是史懷哲?
【顧爾德】2012-06-18 中國時報
每次到台大這類全國一流的教學醫院看診(當然不是景福門診),心情都很惡劣。在台大,你會看到有一大群從中南部舟車奔波、早上五點就在門口排隊掛號,花了一整天時間,也許只換來主治醫生三分鐘問診的待遇。許多原本互不相識的病患,在漫長的等侯過程中,交換著自己的病史、久病成良醫得到的醫學知識。你看到這些病患強烈的求生意志,也看到健保體系潰敗的一面。
一流教學醫院的名醫,每次門診都有近百的病號,而且許多人要透過關係才能加掛。原本半天的門診,幾乎都要看到下午一、兩點才結束。以前,我還會抱怨:這個名醫怎麼如此不盡責!只看檢驗報告,觸診、聽診、視診什麼都不做,三、五分鐘草草了事!如今,我不再抱怨,而且很感謝他們願意加掛那麼多病號,給那些病患多一點意見與機會。這些大牌醫生除了門診,還有教學、動刀、巡房、研究要做,他們不需要那麼辛苦看一整天門診。這些名醫願意多看一個病人,就有可能多救回一條生命。
只是,這種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我們的健保體系要限制醫生看診人數、天數。我們的立委,以為民眾省錢、以「藥價黑洞」、醫院採購弊案等理由,反對二代健保。很多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卻加速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醫療體系走向瓦解。
健保政策不讓醫生多看診,不讓工作辛苦而且養成訓練艱難的外科醫生有更合理的收入。當官方用盡各種防弊手法來規範醫院,沒想到新一代的醫學系學生卻告訴你:「老子不在你健保體系內混不行嗎?」
過去最優秀的人才去外科,從住院醫師熬到主治大夫過了五、六年沒日沒夜的生活,當了主治大夫繼續過著沒有生活品質可言的「醫界人生」。今天年輕一代的醫學生可聰明了,我去幹整形醫美,不用受你健保體制限制,病患自己捧著大把鈔票來進貢,而且也很難醫死人。幹嘛那麼辛苦去當外科醫生、甚至急診醫生?
醫生的典型不再是史懷哲,而是李進良。
二代健保爭議時,立法院上演那些義正詞嚴的攻防戰,真令人覺得這些政客很無恥無知,自己得意洋洋地以為為人民看緊荷包,卻短視無知地不曉得整個基層醫療體系已在崩解,基層沒有醫生、沒有急診,當初喊得那麼好聽的轉診制度、醫葯分離,沒有一個落實。生病的民眾,就只能長途奔波到台大這些醫學中心,花一整天的時間,求三分鐘的診視。
兩三年前,洪蘭教授痛批台大醫學系的學生上課時啃雞腿。這個當時熱門的話題,現在看起來很可笑。洪蘭威權式的教育方法,能說服那些考進台大醫科就想著未來搞醫美的聰明學生嗎?如果他們邊啃雞腿,邊聽一些和市場經濟無關的醫療社會學,也許還有機會改變一些想法,讓健保體系多留下一、兩個人才。
不合理的健保制度就是酷吏殺人,趕走醫生、害死病人。我們的教育制度也要合理,納稅人有必要出錢幫那些要你自費治青春痘、隆乳、整形的「李進良們」付學費嗎?。
(作者為專欄作家)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