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伸張男權?別鬧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2112500359.html
【譚淑珍】2012-11-25 工商時報
■就像北韓人說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沒多少人相信;韓國男人說自己地位不保,也沒幾個人相信。但,在韓國,就是有人深信不疑,還有模有樣地發起了「伸張男權」運動!
■Korea still languishes near the bottom among 134 countries surveyed.
雖然,韓劇讓韓國男人在對外形象上大為提升,即使不是個個都是裴勇俊,至少不再人人打老婆了。但是若說韓國不再是大男人主義的國家,那肯定很多人會驚呼一聲:「怎麼可能?」
是啊,怎麼可能?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兩性平等」報告中,韓國女性接受的教育雖然和男性不相上下,但是經濟活動參與率卻還是20年前的水平。
女性經濟參與率仍低
韓國女性的大學升學率從1990年的31.9%大幅提升至2010年的80.5%,遠比美國的73%、瑞典的70%、英國的60%來得高,但是,女性的經濟活動參與率卻只從49.9%稍稍提升至54.5%,在OECD成員國中倒數第3。
問題,就出在韓國是男尊女卑的社會,特別是在家裡的地位,絕大多數的韓國男性仍秉持著「君子遠庖廚」原則,家事全都丟給家中女性處理,這也讓女性在婚後,都不得不為兼顧家庭,離開職場。
正當OECD等國際組織都認為,韓國的兩性平權有待加強時,韓國男人,嗯,更為準確的說法是,「有些」韓國男人,卻開始展開伸張「男權」,因為他們覺得過去幾年太過強調女權,已使韓國男人的地位岌岌可危。
於是,在韓國有了「男人聯合會」組織,其宗旨就是要「廢除女性家庭部」,因為他們覺得「『女性』家庭部」本身就有歧視男性的意圖在。
於是,在韓國有人專門興訟,抗議各式各式的「歧視男性」行為,例如,電影「寵物情人」裡描述一位女性擁有一部男性機器人,被主張男權者認定這是在侮辱男性,並因此向法院提起禁止放映的訴訟。
不只如此,他們也對一家飲料公司製作的「天氣好熱噢,男朋友竟然連車都沒有~」 的廣告片提出抗議,理由當然是侮辱了男性。
為表彰對女性的尊重,韓國政府在堤川成立了全球獨有的「女子圖書館」,於是有人抗議了,抗議「平平都是納稅人,為何只有女人可以使用,男人就得去別的圖書館?」唉,換個角度想,除了這間,其他所有圖書館不都可以去?
覺得這樣的組織很無聊嗎?從台灣的角度看可能是,但韓國人可能不覺得,透過網路這組織已擁有8.3萬名會員呢。或許不久的將來,男權問題會成為是韓國的另類社會現象。
以為這只是部分韓國男人的「焦慮」而已嗎?若這麼想就錯了,韓國的大嬸們也組織了名為「男人加油」的組織,其宗旨直譯為「給男人力量」,意思是,女人要為男人加油、打氣,不能只一味的主張女性自身的權力。
大嬸也捍衛男人地位
為什麼呢?韓國大嬸們有感於在過度強調女性平權的過程中,包括她們丈夫在內的韓國男性的立足之地變得岌岌可危了,這在現實中其實是對女性是很不利的。
仔細想想,有道理,韓劇有演過,劇中的大叔遭受到挫折和打擊,像是失業或失敗,倒楣的都是大嬸。所以,大嬸要給男人力量,確實是有理。
看來,兩性平等的問題,女性也有責任,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啊,看看韓國就能明白這句話有多真實。
◆ 幫老師跑腿買雞排 男童被撞重傷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2/7522028.shtml
【聯合報╱記者張弘昌、陳秋雲/台中報導】2012.11.25
台中市國小六年級江姓男童前晚幫安親班女老師跑腿買雞排,穿越馬路時被轎車撞成顱內出血昏迷,昨天清醒,家長痛責安親班疏失;安親班負責人道歉表示,是剛來的課輔老師經驗不足犯錯,安親班會負責。
中市教育局主祕鍾愛華說,安親班雖立案,但老師讓孩子在車水馬龍間跑腿涉險,「太掉以輕心」,她認為業者說「新進課輔老師沒有經驗」是推託之詞;目前法令上無法對安親班或老師開罰,將協助男童家長提出民事求償。
「兒子不曾獨自過馬路」,男童母親說,安親班老師為滿足自己的口欲,讓她兒子當「跑腿」外出買雞排;當時還有另名學生也跟著溜出去買雞排,安親班明顯有疏失。
這家安親班昨天拉下鐵門未營運,電話無人接聽,無法得知女老師的說法。
警方調查,江姓男童前晚六時許,到距安親班三百多公尺外的雞排店替女老師買雞排,買完雞排在四平路、豐樂路口附近要穿越馬路時,被轎車撞上。男童頭顱出血昏迷送醫,在加護病房觀察治療,昨天中午甦醒,暫脫離險境。
江姓男童車禍時,安親班急著打電話給家長,家長一度以為是詐騙電話報警,直到透過松勇里里長張桂榮查證,才確認「車禍是真的」,急著趕到醫院。
警方表示,男童缺乏路權觀念,任意穿越馬路,家長及老師都應多注意小孩舉止。
◆ 全台僅5縣市對長照友善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52238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2.11.25
日前一名失業男無法承受照顧失智母親的龐大壓力,一時失手勒斃母親引起社會譁然,長期照護除了缺乏「喘息服務」,甚至向縣市政府市政專線求援,不是打不通就是占線,好不容易打通了,得到的回應竟是「這不是我的業務」、「你要請外勞嗎?」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今天公布22縣市市政專線調查結果,只有5縣市符合友善標準,有的縣市竟然要打7次才接通,民眾重複講述自身需求4次才有回應。社福團體表示,民眾主動求援,但政府對民眾並不友善,如何實質幫助民眾?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歷時兩個月,請「祕密客」實際打遍全台22縣市的市政專線,主訴「家有80歲中風老人,照顧該怎麼辦?」尋求政府幫忙與協助,檢視對民眾求援是否友善,指標包括「窗口轉接次數」、「照顧者問題陳述次數」、「照顧者是否得到有效資訊」、「窗口服務人員回應態度」。
該會理事長陳正芬表示,調查後發現,僅有新竹縣、台北市、桃園縣、高雄市、台東縣對家庭照顧者非常友善。但南投縣、嘉義縣、宜蘭縣、澎湖縣、台中市電話至少要被轉接3次以上,秘密客重複講述狀況至少4次,對家庭照顧者非常不友善。陳正芬說,五都中的台中市,竟然打了7次才接通,不是占線就是人不在,有的縣市人員直說:「這不是我的業務」,就掛電話,也有的縣市服務人員完全沒有耐心聽完照顧者的需求就匆匆掛電話,缺乏同情心與同理心。
家庭照顧者呂小姐表示,有的縣市人員接到電話,不耐煩的問:「你要請外勞嗎?還是要請看護?如果都不是,我沒辦法幫你!」就將電話掛了。甚至有人說,「你到底要問甚麼問題?趕快說啦!」讓她覺得很受傷。
家屬嘆:只能保重自己
不然「我走了,太太怎麼辦?」
照顧中風太太13年的陳先生,太太突然倒下,全家慌亂不堪,頭兩年根本不知道誰可以幫忙,問醫院、社工、政府、打過上百通電話,但「沒人可以幫我。」兩個女兒為此耽誤婚姻,現在他只能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因為「我走了,太太怎麼辦?」幸而北市資源多,打電話求助,對方都客氣有禮,讓他心理壓力減輕不少,但「外縣市恐沒這麼幸運」。
陳正芬說,家總提供照顧服務資源,民眾在遇到照顧困境時,可撥打關懷專線0800-580-097(我幫您,您休息)尋求協助。
◆ 男老闆生小孩 男員工荷包倒楣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12012112500139.html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2-11-25 中國時報
這年頭養小孩所費不貲,但一般而言總是該父母出錢,算不到別人頭上,然而根據《管理科學季刊》即將刊登的一項研究,雖然是別人生小孩,但如果這個別人正好是你的男性老闆,你的荷包卻可能跟著倒楣,因為老闆要為自己增加收入,只好剋扣你的薪水。
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這項研究以丹麥雇用員工超過十人的公司行號為對象,但因女性老闆太少,所以只限男性老闆。研究人員在一九九六年至二○○六年間追蹤這些企業的薪資狀況,結果發現一旦男老闆有了子女,就會想辦法為自己加薪。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男老闆為自己加薪的幅度視生男或生女而有所區別。生女兒的男老闆平均加薪三.五%,生兒的男老闆平均加薪六.四%。
在公司業績不變的情況下,老闆收入增加,損失的自然是員工,特別是男性員工。根據上述研究,如果男老闆有了第一個小孩,而且是男娃娃,那男性員工平均減薪○.五%。
至於女性員工情況又不一樣。在男老闆有了第一個小孩後,女性員工通常可稍微加薪。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男老闆眼見老婆經歷分娩的痛苦,對女性較為尊敬。
之前一項研究顯示,如果男老闆的第一個小孩恰巧是女兒,女性員工平均加薪幅度可達一.四%。這是因為男老闆有了女兒之後,對女性議題更為同情與理解。但如男老闆生了第二個女兒後,他可能故態復萌,女性員工也別想再加薪。
※ 相關報導:
* 親子失和 基因才是元凶
21 則留言:
新兒少法 認養人需上課評估
【聯合報╱記者張裕珍、范榮達/苗栗報導】2012.11.26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後5月30日施行,規定認養人不得私下約定收養,必須透過政府許可的機構媒合,先經上課再行階段性評估確認,不少民眾不懂新制,想要收養孩子卻被退回,吃了閉門羹。
苗栗縣府勞動及社會資源處指出,以往收養孩子無特別限制,只要收、出養人私下約定,經法院訪視確認即可,但這種收養方式容易有爭議,不少人收養後,自覺不適合便棄養,產生糾紛。
社工師趙怡潔也解釋,除了糾紛多,政府也不希望孩子被指定,所以新法上路後,將要求機構先行確認夫婦資格並上課,經過半年評估後才能媒合。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後,規定收養人選定媒合機構,寄出資料供審查,並得修習相關課程,經過階段性評估,確認適合與否,才能成功收養孩子,過程需時半年。
目前由苗栗縣府監護的孩童有卅多名,新法上路後,已成功讓3個孩子有了安全的新家。趙怡潔說,雖然新法規定收養要半年,但過程嚴謹,可減少未來不必要的糾紛。
國內收、出養服務單位共有8家,包括台北兒福聯盟、忠義基金會、天主教福利會;台中市勵馨基金會、新希望基金會;台南市天主教善牧基金會;高雄市小天使家園、台東縣一粒麥子基金會。
※ 相關報導:
* 申請證明程序多 身障者火大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523390.shtml
7月「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新制上路後,身障人士申請身障手冊不僅審核關卡增加,還須跑兩趟醫院做醫療鑑定,就連發證程序都拉長審議時間,遭申請民眾向議員投訴,核證行政效率太差,折磨身障者。
北市府社會局股長林玟漪解釋,「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修正通過後,對身障人士認定,從原本單純疾病角度,新增納入考量身障人士實際社會參與程度,才會增加障礙鑑定與審核關卡。
◆ 小學營養午餐 天天1塊小麵包
【世界日報╱廣州26日電】2012.11.26
「我真不敢相信,這就是營養午餐。」連日來,在湖南鳳凰縣支教的大三女生小梁連發微博,揭露支教看到的「營養午餐」現狀,「國家撥款3元弄的營養午餐,就是一盒牛奶、一片小麵包,你們要讓這些孩子餓死嗎?」羊城晚報報導,經調查得知,鳳凰縣「營養午餐」配送的兩樣東西,價值2元。
據報導,小梁是浙江嘉興學院對外漢語專業,兩個月前到湘西鳳凰縣所德小學支教。全校114個學生,七成以上來自周邊鄉村。小梁說,孩子們家裡窮,中午餓了連學校小賣部0.5元的饅頭都捨不得買。
「孩子們感謝國家推行『營養午餐』,可他們最終拿到手的就是一盒200毫升的牛奶和一片巴掌大的小麵包!」小梁說,「這3元的營養午餐,麵包值2毛錢嗎?我就不說上次拉來七箱過期牛奶了。」
據報導,10月30日,學校收到供貨商送來的八箱麵包,作為孩子們兩個星期的午餐。供貨商後來解釋,那八箱麵包只是贈品,之前發生的過期奶問題也在次日立即調換。
許多網民對「營養午餐」實際運作情況產生擔憂。網民「沒姿色」說,「我在湘西某小學支教,孩子基本以方便麵為主。」 「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很憂心湖南老家,「中央撥款160億快一年,多省都建大小食堂,給孩子們做飯,而湖南大部分縣仍發牛奶、麵包、方便麵,有一頓沒一頓且浪費嚴重。」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塗猛認為,「營養午餐」應著眼於公共食堂建設,因地制宜制定營養餐食標準,「能讓孩子吃上熱飯,喝上熱湯才是目標。」
◆ 省錢不開暖氣 英國老人寒冬過世多
【台灣醒報/李長勳】2012-11-26
入冬之後的英國,溫度如溜滑梯般快速滑降,因此多需要暖氣保暖。但現在一項最新調查指出,英國目前有數以千計的退休高齡人士因退休金有限,省吃儉用而不願開暖氣,引起疾病甚至因病過世。另外,英國國民醫療保健系統為了治療因凍寒而生病的民眾,已支出超過13.6億英鎊。
根據英國媒體報導,一家慈善組織調查發現,每年入冬後,英國有數以千計的退休高齡人士,因經濟有限或想節省支出而關掉暖氣,長久下來身體不堪負荷產生疾病,甚至有老人因此過世。
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每年冬季的死亡人數,比其他季節大約多了2萬7000人,其中絕大部分是退休的高齡人士。另外,英國國民醫療保健系統用於治療因凍寒而引起的疾病,已花費超過13.6億英鎊。
數據指出,在冬季過世的高齡人士多數是因為過度寒冷造成肺部疾病惡化、心臟病發,甚至是中風猝死。
報告也明確指出,造成此情況的主因在於,高齡人士的住家的保溫狀況過差,加上近年英國暖氣費逐年上漲,迫使許多靠退休金過活的高齡人士,只能儘量少暖氣使用以節省支出。
目前,慈善組織極力督促政府,為高齡人士提供更多生活上的財務補助與生活協助,以減少因凍寒而致死的案例。
※ 相關報導:
* 「我有愛滋」 27%患者坦白後遭排擠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524175.shtml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愛之希望協會今天發布愛滋病「感染者社會處境」調查,發現2成7在告知感染後,面臨被排斥的窘境,三分之一更遭遇惡意攻訐或被迫公開身分,也因此有逾一成的愛滋感染者選擇誰都不說。
◆ 戰地女性記者 表現出色受敬重
【台灣醒報╱記者張鎮宏╱台北報導】2012.11.26
在槍林彈雨的戰地採訪中,女性記者的表現可能比一般人想像的更為突出!隨著性別平權的觀念越趨開放,女性記者在國際傳媒間的揮灑空間也更為提升,特別是在激烈的戰地採訪中,相較於男性同行,女性戰地記者的表現甚至更為出色。
在11月爆發的加薩衝突中,各大國際傳媒都在第一時間派遣採訪團進駐戰區,但相較於以往,今年各國的採訪團隊都出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女性前線記者的增加!「性別平權的觀念讓現在的女性記者得到更多發揮空間。」自由記者格陵伍德表示,「特別是在戰地記者的數量上,女性的比例在這幾年來有明顯的提升。」
近年來,許多女性記者以戰場報導而聞名,例如著名的「獨眼女俠」瑪麗科爾文更是一代翹楚。「科爾文這些巨星前輩的傑出表現,不但鼓勵了後人的跟進,同時也讓女性戰地記者的專業更被傳統媒體界所尊重。」格陵伍德說到,「而且女性在戰場上的安全,其實反比男性記者來得有保障。」
「女性記者在戰場上反而更受尊重。」英國天空傳媒的前線特派員克勞福德就表示,「我們曾深入阿富汗戰區,貼身採訪反抗軍戰士。」她回憶說,「我本以為採訪團隊會因我的性別身分而遭拒絕,沒想到對方竟然表示『做為女生,妳竟然有勇氣來到連阿富汗女性都不敢涉足的前線戰場。』對方因而肯定我們的膽量與誠意,幫助我們順利完成該次的訪問。」
克勞福德認為,雖然生理條件上女記者可能不比男性對手來得有彈性,但戰地採訪中,女性的專業形象卻較為柔和,在殺紅眼的戰場上也較不具威脅性,進而能得到更多一手採訪的消息。同時,近年來的前線新聞中,關注的角度也多從血腥場面轉為人道關懷,比起男記者,女性特派員也較容易幫助婦女與孩童打開心防,進而提供更多面向的新聞看法。
然而,峰火無情,在槍林彈雨中死神的追逐卻也不因性別差異而有所選擇。甚至連經驗豐富的科爾文,也在今年2月份不幸於敘利亞的內戰採訪中,因砲火襲擊而罹難。「我很清楚前線採訪的風險。」格陵伍德說,「但這是我們的選擇,也是我們的使命。」
偷藏媽首飾 5歲娃:不買玩具就不說
【張啟芳、李義/高雄報導】2012-11-27 中國時報
不給玩具就搗蛋,五歲蔡姓女童在萬聖節偷藏母親首飾,揚言不買玩具就不講首飾藏在哪裡?母親硬是不買,隔天不得已帶到派出所,女童看到警員怕被抓去關全盤招供,母親對女童還在傷腦筋。
瑞隆派出所長高志正說,蔡姓女童住在高雄市前鎮區,女童父母上班、女童則上幼稚園,下課後喜歡看卡通,正逢萬聖節,看電視學到「不給糖果就搗蛋」有樣學樣。
她很想要玩具,知道母親首飾放在梳妝台裡,就把價值約八千元項鍊、戒指等首飾藏到書櫃裡面。
女童母親上班時找不到首飾配戴,問女童是不是有看到,女童竟說,「如果買玩具就告訴妳」。
母親急著上班未理睬,下班後回家,女童仍堅持要母親買玩具才說,母親就是不買。隔天早上帶女童到派出所,希望員警協助,出門前,女童母親向女童說「不說,警察伯伯就把妳關起來」。
女童一進入派出所,看到穿制服員警開口說「小妹妹…」,還沒說完一句話,女童就怕的全盤招來,母親問半天問不出所以然,警方出面就全招,母親在旁為之氣結。
女童母親回家後,果真在書櫃裡找到首飾,由於女童是獨生女,對女童疼愛有加,不捨得打女童,對女童行為認為是調皮,選擇原諒。
「哇!很聰明的孩子」前凱旋醫院精神科主任、開業醫師林耕新對五歲孩子有如此反應感到驚嘆,但也提醒父母,面對孩子要避免用驚嚇、恐嚇的手段,應設法善誘,以免埋下日後叛逆的陰影。
林耕新說,很多父母會用不乖就送人、送警察局言語嚇唬孩子,也許一時會發揮效果,但不見得每回有效;且無形中在孩子心裡種下對警察負面印象,長大後,可能會與警察採取對立面的言行。
※ 相關報導:
* 研究:住家離馬路近 兒童自閉症風險升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526767.shtml
美國加州一項研究指出,出生後一年內或母親懷孕期間住在交通繁忙地點的嬰兒,出現自閉症的機率升高一倍。研究人員比較279名自閉兒和245名正常兒童的背景,並根據住家地址查詢美國環保署的空氣汙染檢測數據,估計他們暴露在汽車廢氣的情況,獲得這項結論。
◆ 科技「奶奶屋」 把療養院搬回家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12.11.27
美國維吉尼亞州老婦薇歐拉居住在女兒家後院的一個「醫護小屋」(MedCottage)內,這個科技小屋,可能在照護銀髮親人上掀起革命性的改變。
88歲的母親薇歐拉,在56歲的女兒莎克‧畢裴吉花費12萬5000美元替她購買醫護小屋請她入住時,心理十分抗拒,認為女兒是趕她出門,關進「瘋人院」。但隨著暑熱難當,薇歐拉住進有冷氣的小屋,時序入秋時,也沒想遷出,現在在女兒家用完餐時,還會主動想返回「我的地方」。
薇歐拉的醫護小屋是以吊車吊進女兒家後院。住進小屋的薇歐拉,成了美國老人療養院新替代選擇的先驅。
醫護小屋基本上是一個行動醫院病房,數年前取得政府許可,於維州法律歸類為「臨時家庭醫療保健建築」,一般人則稱它是「奶奶屋」(granny pod),也是美國在準備迎接嬰兒潮銀髮族退休浪潮之際,於市場問世的新產物。
莎克與丈夫兩人都是醫生,且在照顧老人上擁有許多第一手經驗。他們決定購買第一個私人用「醫護小屋」的經驗,可供許多處境相同的人參考。
醫護小屋24呎長12呎寬,約莫是一個典型主臥室的大小。室內有自成一體的臥室、小廚房、客廳、和浴室,居住環境舒適。小屋的點子來自維州一位牧師,他對美國人不照顧自己的長輩覺得奇怪,因此開設公司設計出醫護小屋。
小屋的鋼殼塞滿最新的生物特徵和通信技術產品,且適合所有年齡與殘障者居住。公司的宣傳廣告包括從200公分高處讓一顆雞蛋掉落特殊設計的地板,蛋仍完好如初。
除了監視攝影機,小屋還有網路連接埠,可供家人、醫生、護理人員監看居住者的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等,且可改變室溫與安全裝置。醫護小屋的零售價格為8萬5000美元,加上運費與裝設,共12萬5000美元。小屋可貸款,停止使用時也可折價賣回給公司,相對於一年4萬美元的安養中心費用,小屋十分划算。
薇歐拉患有椎管狹窄症、關節炎、哮喘、每天吃約16種藥物,照護起來十分吃力。因為薇歐拉不喜歡老人院,莎克的住宅又不適合擴建,因此決定購買醫護小屋。
※ 相關報導:
* 德身障者工廠大火 14死
http://udn.com/NEWS/WORLD/WOR3/7526670.shtml
德國西南部黑森林地區一家庇護工廠發生大火,消防人員雖在獲報六分鐘後趕到現場滅火並搶救出數十人,最後仍有14 人喪生、8人受傷。
* 新北殯儀館優惠 器捐者免費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525863.shtml
新北市民政局新訂「新北市立殯儀館設施及服務收費標準」,增加多項優惠措施,包括「先火化再辦告別式,禮廳使用減半收費」及「七日內出殯或火化,免收遺體冷藏及靈柩寄存費用」等;另明訂遺體器捐、因公殉職者免收費。
◆ 台灣男愛愛戴套 全球第三高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11.27
戴了再上才安全!一項「全球性福調查報告」發現,在全球37個國家中,國人最近一次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比率高達七成二,排名居全球第三。但國人首次性行為帶套比率僅55.8%,排行第10名。
「全球性福調查報告」採網路匿名調查,37個國家各採樣500人,其中,最近一次性行為中使用保險套的比率,兩岸三地民眾囊括前三名,台灣僅次於中國與香港。主辦單位認為,這代表台灣民眾對於安全性行為具高度共識。
醫師吐槽:固定性伴侶 戴套率通常只有一、兩成
但對這項調查結果,國內醫師則有不同看法,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王起杰表示,如果沒有固定性伴侶,戴套比率相然偏高,七成二算是正常,但如果有固定性伴侶,一般民眾性行為使用保險套的只有一、兩成,不可能高達七成。
初次性行為帶套比率台灣達55.8%,在37個國家中排行第10名。進一步分析第一次性行為帶套因素,發現與教育程度有關,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初次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比率,比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多2.3倍。
調查也發現,初次性行為使用保險套,對往後性行為有深遠影響。與初次未使用保險套者相較,最近一次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比率,就比初次沒戴保險套的多1.8倍。在性生活幸福安全度方面,初次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民眾,現階段性生活滿意度選「我很滿意」的比率,比初夜沒有戴套的人多出19%。
「不要光說不練!」王起杰表示,在性行為過程中全程使用保險套,才能有效保護雙方。如果與陌生人發生一夜情,更務必要使用保險套,降低性病感染機率。醫師在門診就經常發現,部分性病感染者自稱有戴保險套但還是被感染。進一步追問,才發現保險套幾乎都來自情趣用品店,且多屬顆粒等特殊設計。
衛生所保險套效果最好
若用情趣用品店保險套,建議戴兩個
王起杰說,各地衛生所販售的保險套保護效果最好,簡單耐用。性病感染者若要用情趣用品店的保險套,建議一次戴兩個以防萬一。
※ 相關報導:
* 節目暢談戀愛結婚 印度男遭「榮譽處決」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527503.shtml
1名在印度寶萊塢影星阿米爾汗主持的節目中暢談戀愛結婚不被祝福甘苦的男子,日前遭槍擊斃命。印度媒體大篇幅報導這宗被稱為「榮譽處決」(honor killing)的命案。
....本為鄰居的兩人2009年6月私定終身,因兩個家庭社會地位差異太大而不被女方家人祝福。過去1年半來,兩人甚至寄居德里1個非政府組織「戀愛突擊隊」(Love Commandos),以確保生命安全。該組織後來安排兩人上節目。
* 烏干達性愛教師 傳授閨房樂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12700009.html
多數人對非洲女性的性生活有傳統的制式印象,如成年割禮、不自主等,荷蘭導演伯格曼(Sunny Bergman)的紀錄片《性愛教師》(Sunny Side of Sex)則深入非洲烏干達採訪,徹底顛覆外界的刻板印象。當地保留由成熟女性(通常是姑媽或「森加」:專業的性教育授課者)傳授年輕女性閨中祕訣,談論性事的尺度之開放,令人驚訝。《性愛教師》於「二○一二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放映。
總以為有病!? 「慮病症」患者多高學歷女性
中廣新聞/吳佩臻 2012-11-28
門診中常有一群患者明明沒有病卻老覺得有病,而且不相信醫師的說法到處求醫,造成醫療資源浪費,精神專科醫師表示,這群「慮病症」患者在門診中很常見,以女性居多、和教育程度呈正相關。
醫師表示,其實他們患的是「心病」,找出造成他們潛在焦慮、憂慮、壓力的原因做深度處理,就能讓患者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楊聰財表示,「慮病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常常會覺得自己身體某些部份、器官或是系統有疾病,例如一下覺得自己頭暈頭痛、一下覺得腸胃不適、一下又頻尿、有時還會呼吸不過來等等。
這些自認為有病的患者,常常到醫院找醫師做檢查,但檢查結果發現身體並無異常,但患者又不放心,又另外去其它醫院,四處尋醫的結果,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楊聰財表示,這些患者常常是到其它科檢查,被醫師認為有「慮病症」而轉診或會診到精神科,其中,以女性居多、和教育程度呈正相關、以及和自律神經失調有明顯的相關性。
楊聰財說:「在焦慮、憂鬱、壓力之下,很容易造成自律神經運作失調,我們常常形容這時侯自律神經就會亂放電,這些個案比較敏感的部位就會察覺有不舒服的感覺,例如一下喊頭暈頭痛、接下來喊會容易拉肚子,其實他是腸躁症,有些人會頻尿、肌肉緊繃、心跳不順等等狀況,導因的前面因素是自律神經失調,再上一層的原因是壓力、焦慮、憂鬱。」
在治療方面,楊聰財表示,首先會先建立好患者和醫師之間的醫病關係後,接著要避免患者的不當的用藥,因為這些個案有另一個特色就是常常喜歡當半個醫生,自行亂調藥、或是亂買成藥,造成肝腎功能負擔。
另外就是找出患者生活上是不是有什麼比較難以應付的事情造成他情緒障礙,來「對因處理」,才能徹底改善患者的問題,讓患者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 高中生瘋打肉毒 應家長同意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11.28
高中女生也揪團打肉毒!肉毒桿菌素已成為微整形最夯的療程,皮膚科醫師發現,國人施打肉毒桿菌年齡層越來越低,以前都是中熟齡階層想除皺,現在不少20多歲的男女生要打肉毒桿菌,甚至有高中女生揪團指定要瘦小臉。但醫師提醒,接受治療一定要經專業評估,未成年更要謹慎。
小女生嬰兒肥 打肉毒沒效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蔡呈芳提醒,許多小女生覺得自己國字臉,想打肉毒來修飾臉型,但接受治療前應由專業醫師先評估,因為有人根本就是「嬰兒肥」,打了肉毒也無效。另外,未滿18歲想做微整形,一定要獲得家長同意。
不只女生瘋肉毒,皮膚科醫師詹育彰表示,近幾年打肉毒的男性越來越多,男女求診者比例從以前的一比九,現在則是三比七。曾有診療室四張診療床上,躺的都是等待施打肉毒桿菌素的男性。
綺顏診所吳敏綺醫師指出,近來年輕求診者已將注射肉毒桿菌素作為預防老化方法,與其十年後才開始除皺,不如趁著年輕先凍齡、抗皺,讓外表維持現在的年輕模樣。不少人天生國字臉,腮幫子較寬,臉型看來方正,就是不秀氣。肉毒桿菌素可以放鬆咀嚼肌,施打三次就可讓咀嚼肌變小,達到瘦臉目的。
醫師估計,國內至今應有100萬人次打過肉毒桿菌素,且施打年齡層越來越低,皮膚科門診出現不少女大學生、20多歲社會新鮮人,想藉此修飾臉型瘦小臉。
吳敏綺指出,有些人表情過於豐富,20歲眼尾就出現細紋,如果沒有即時處理,到了30歲細紋就會變成較深的魚尾紋; 有人習慣性皺眉,也可早一點打肉毒,因為一旦出現皺眉紋,中間會有凹痕,想填平得再打玻尿酸。
※ 變成塑膠臉?
◆ 結婚19年 驚悉妻曾是男兒
中央社 2012.11.28
比利時1名男子與印尼籍妻子結婚19年後,才赫然發現她是變性人,大受打擊,但目前仍不得不住在一起。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名64歲男子詹恩(Jan)表示,他和印尼籍妻子蒙妮卡(Monica)共同生活近20年,從沒想到她曾經是男兒身。直到蒙妮卡家的印尼表親來訪,才揭露她動過變性手術的真相。
詹恩表示,他1993年與在姐姐家擔任褓姆的蒙妮卡邂逅,覺得她「美麗又有女人味」,由於當時他的第二次婚姻觸礁,兩人很快墜入情網。但他如今終於知道她為什麼「不大會熨衣服」。
目前這對夫妻仍然住在同一屋簷下,因為法官拒絕依詹恩要求諭令蒙妮卡離開。
詹恩說,兩人目前分房而居,也很少說話,他認為蒙妮卡的作為讓人難以原諒,他只希望她脫離他的人生。
◆ 老公竟有老公、愛滋 妻訴離求償
【陳界良/台中報導】2012-11-28 中國時報
一名女護士在行車紀錄器中發現,先生在講電話時稱對方「老公」,買了潤滑液行房卻不曾使用,懷疑先生是同性戀;去年又發現先生有治療梅毒的藥物,護士到醫院檢查,發現自己也得到梅毒,先生才坦承自己是同志,有梅毒與愛滋病。台中地院判准離婚,黃女先生須賠一百萬元。
去年十二月間,女護士無意間在行車紀錄器上發現,先生在與一名男性友人通話時竟稱呼對方「老公」;且發現先生與男性友人參加公司旅遊期間,到藥妝店買潤滑液的單據,但她與先生行房從未使用過潤滑液,才驚覺先生是同性戀。
女護士還發現,先生曾到泌尿科診所看病,藥品列有治療性病的藥物,懷疑先生得性病,護士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認得到梅毒後,女護士告訴先生,並要求到醫院檢查,先生這才坦承是同性戀,不但感染梅毒,還有愛滋病。
女護士又驚又氣,經檢驗她雖未感染愛滋,但先生既是同性戀,明知有愛滋病,還與她進行性行為,傳染梅毒給她,讓她遭受嚴重打擊,向法院訴請離婚,並要求賠償五百萬元精神撫慰金。
法官審酌,愛滋病為不治惡疾,護士先生在婚前不僅隱瞞感染愛滋,婚後與妻子進行危險性行為,完全漠視妻子的身體健康,導致妻子在六個月的愛滋病觀察期間備受煎熬,判准離婚,且須支付一百萬元精神撫慰金。
女護士的先生也涉觸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的相關規定,另被台中地檢署提起公訴。
◆ 躁鬱症誤診為憂鬱症比例高
中廣新聞/劉怡伶 2012-11-28
一名患有「躁鬱症」的病人,在小時候被誤診為「憂鬱症」,導致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不只病情無法改善,成年之後病情更變本加厲,成大精神部醫師陸汝斌表示,被誤診的比率將近四成,「躁鬱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及早確定診斷,不但效果良好,如果能加上神經保護及神經再生的藥物,也可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神經退化。
陸醫師指出,此疾病主要包括「躁期」與「鬱期」,躁期時,會出現話多、冒險、飛車、衝動行為、人際關係的破壞、毫無節制的購物、泛濫無特定對象的性行為等。「鬱期」則會有無助、無望、無價值感、低自尊,覺得自己是垃圾、最好死了算了,心中同時充滿了仇恨及激動不安。
他說過去被誤診案例多,幾乎有四成誤診率,其中在成大精神科近10年的追蹤,收集了2千個以上案例,在25歲以前發作的重鬱症,只有不到5個仍然是重鬱症,其他均為躁鬱症。
※ 相關報導:
* 研究:臉書朋友越多 壓力越大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2050903/132012112801170.html
臉書朋友越多,壓力越大?一項最新研究結果指出,臉書有時可以稍微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由於使用的人越來越多,有時造成自己的壓力,反而將衝突的戰場,拉進了虛擬世界。
* 調查報告:上海兒童「乖巧但自私」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528073.shtml
解放日報報導,這份調查歷時10個月,從全市10個區縣抽取了7347名幼稚園孩子,綜合國內外衡量兒童發展的指標,從認知、語言、運動和社會性四大方面全面考察上海兒童發展情況。在社會性方面,上海兒童最大的優點是「自我控制」能力較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很乖」;而老師們眼中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自私」,缺少「利他性」行為。
研究:手機上癮者 心理近似購物狂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11.29
手機上癮症,可比購物狂!不管是低頭族或是睡覺時手機不離身的民眾,這種手機上癮症與出現強迫消費或刷爆信用卡的心理一模一樣。美國大學針對大學生訪談發現,對於生活不能沒有手機的民眾而言,手機除了是種消費品外,也扮演著安撫衝動購物慾望的角色。
美國貝勒大學觀察191位來自美國兩所大學的商學院學生,發現近九成的學生都有手機,而且幾乎不離身,絕大部分接受訪問的大學生表示,手機不見就等於來到社交生活的末日。研究者指出,手機已成為消費儀式一部分,對於使用者內在衝動的傾向,也扮演安撫的作用,通常這種衝動在行為與物質上癮中,扮演重要地位。
研究者羅伯茲表示,人類內心的衝動與物質主義造成了「手機上癮症」,他說,物質主義並非全然壞事,但是當手機使用量增加,我們會更容易明白為何人們會對手機上癮。「手機屬於消費者文化一部分,它不只是種被視為地位的象徵工具,相同也正剝奪我們人際關係。」
稍早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每天平均傳送簡訊達109封,每天接收簡訊約113封,一天平均會檢查手機60次。羅伯茲表示,一開始人們或許會以為這是青少年短暫的流行文化,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已經指出,手機上癮或類似行為上癮症已經是事實。
另外,密西根大學為期四個月的研究也指出,一群學生在餐廳與咖啡廳時,當旁人使用手機後,其他人也會開始使用手機,因此,目前除了「手機上癮症」,現在也有所謂「手機傳染症」。
對此,研究者克魯格表示,這應該與社交融入感有關,因為當你的朋友以手機向他人產生互動時,一旁的人就會產生被排斥感,因此也會緊跟著使用手機,手機使用傳染症自然就會出現。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期刊。
◆ 男罹躁鬱症 兩小時自慰20次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2/11/29
罹患躁鬱症男子兩小時內自慰20次,命根子快斷了,仍然無法控制性慾;10歲的男童在家撞牆,也被診斷出罹患躁鬱症,醫師表示,國內躁鬱症患者的數量被低估,錯誤的診斷與治療可能讓病情更嚴重。
成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陸汝斌指出,社會新聞裡常可以看到父母帶著小孩一起自殺的消息,有可能都是罹患躁鬱症的患者,卻因為平日嚴重的憂鬱,被當作憂鬱症患者,但事實上在臨床中發現,重鬱的患者往往只會自傷,躁鬱的患者卻會帶著家人一起死。
一名罹患躁鬱症的患者,某次發作,剛好在看色情片,觸動性慾,兩小時內自慰20次,不僅命根子疼痛、精液中帶血,就診時向醫師求助「停不下來,好怕自己會死掉」。
陸汝斌表示,躁鬱症已更名為雙極症,國內長期以來患者數量被低估,根據美國流行病研究中心的研究,雙極症的終生流行率約為6.4%,100人至少有6人一生中曾罹患,但國內的統計卻不到1%,成大研究2千名精神疾病患者,發現許多早期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患者,經過多年的追蹤才確定是雙極症。
特別是25歲以前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患者,幾乎都是雙極症,美國平均發生的年齡為20歲,台灣提早到14、5歲,可能與基因有關;部分雙極症患者因為躁期的症狀不明顯,而被當做憂鬱症,或出現幻聽、幻覺,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10歲男童在家有時特別調皮,打同學或破壞物品,後來連續出現撞牆自傷的行為,經診斷出罹患雙極症。
陸汝斌表示,這麼小的孩子,通常不會與憂鬱症、雙極症連在一起,有些甚至被認為是過動兒,但兩者間其實不同,過動症的幼童症狀一直是過動,但雙極症的孩子卻偶爾會躁動、偶而不會,如果細心觀察,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
◆ 泰國每小時 至少一人染愛滋
中央社 2012.11.29
泰國英文報「民族報」今天報導,泰國約有50萬人感染愛滋病毒,每小時至少有一個人感染。過去20多年來,泰國逾百萬人感染愛滋病毒,目前僅不到半數還存活。
民族報(The Nation)指出,20多年前,泰國開始進行全國防治愛滋病宣傳活動,但愛滋病毒感染者仍持續增加。
泰國公共衛生部預估,過去20多年來,泰國有超過100萬人感染愛滋病毒,目前只有約46萬4414人還存活著。愛滋感染人數持續增加,主因是許多人仍從事不安全的性行為、也不去檢查。
2011年調查顯示,每10萬名泰國人中有44%感染性病,高於2007年的29%。公衛部指出,感染者中有62%的人是男同志、性工作者、吸毒者。預估約有80%的新感染病例因沒有保護措施從事性行為而感染。
公衛部也預估,約有30萬人有病毒帶原者的傾向。疾病控制廳廳長彭泰(Pornthep Siriwanarangsan)表示,他們從沒想過如果不戴保險套會有感染風險。
青少年是感染愛滋病毒的高危險群,彭泰表示,10個青少年中,有8人承認他們不使用保險套。
不過,性工作者使用保險套情況改善,2010年,9成泰國性工作者都使用保險套。
但在青少年安全性行為宣傳工作上卻遭遇執行上的阻力。彭泰說,他們想推行少女隨身攜帶保險套活動,但家長老師覺得不恰當。
救援愛滋基金會(Aids Access Foundation)代表尼米(Nimitr Tian-udom)說,政府對防治愛滋缺乏興趣也沒有投入預算,即使簡單的安全性行為訊息也不容易傳播,政府只准許晚間10時以後播送。
尼米說,「我們的國家深陷危機」。
◆ 5個小夥子 兵役體檢發現愛滋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531000.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崑福/屏東報導】2012.11.29
屏東縣萬丹鄉衛生所主任李明遠證實,屏東縣有5名役男直到當兵前,經兵役體檢才被篩檢出來感染愛滋,5人均低於20歲,為歷年之最,醫政單位正調查這5人的性關係與性史,設法防堵愛滋蔓延。
縣衛生局表示,這5位感染者,高中畢業提早入伍,進行體檢,被篩選出來,有人決定不提早入伍,要去念讀大學。只知他們是同性戀者,利用網路找一夜情,因網路上使用匿名,無法確認他們是否和同一位男同志進行性行為而被感染。
為宣導健康性行為與防治愛滋病,屏東縣萬丹鄉衛生所醫護人員昨天也發揮創意,打扮成財神爺、土地公等模樣,在萬丹郵局前發送儲金(精)袋(即保險套),提醒民眾戴保險套的安全性行為,防範愛滋病。
有民眾拿到保險套,感到不好意思,反而不少阿伯大方問「可以多送一個嗎?」還有阿伯說「我們這把年紀用不到了,會送給孩子或孫子用」,肯定衛生局作法有創意。
李明遠昨表示,截止今年9月底屏東縣新增愛滋病感染人數有51人,經性行為感染者有36人,其他則是毒品人口共同使用針筒等感染,其中20歲至39歲約占78%,5人年紀尚未滿20歲,都是經兵役體檢才被篩檢出來,是歷年之最;顯示愛滋病患者年齡層降低,凸顯年輕人性觀念不正確,成防治愛滋病蔓延的漏洞。
◆ 按時服藥 愛滋患者存活28年
【Upaper╱中央社】2012.11.29
衛生署疾管局昨天指出,國內愛滋感染者超過2萬人,其中感染時間超過20年者約有150人,最長者為28年,都是定期就醫、規則服藥,健康狀況幾乎與常人無異,在社會上正常生活。
疾管局最近接獲民間團體反映,指網路流傳「吃抗愛滋藥物的結果必死」、「愛滋病可以不藥而癒」等,易造成對愛滋病治療的誤解,疾管局昨天表示,這是不實流言。
疾管局表示,俗稱雞尾酒療法的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法(HAART),可有效抑制病毒,若確定感染愛滋病,感染者遵循醫師指示,定期追蹤診療,如果接受雞尾酒療法,按時服藥,不得擅自停藥,避免病毒產生抗藥性,增加治療困難。
我見我思-棕櫚糖的世界
【謝錦芳】2012-11-29 中國時報
旅行經常帶給人們新的刺激與靈感,有人到西藏旅遊之後,開創了以犛牛絨為主的時尚織品店;有人在亞洲最窮困的孟加拉,以最普遍的黃麻開發出高檔時尚包;七年級生王銘鋒則在旅行柬埔寨之後,以當地常見的棕糖樹花蜜製作有機棕櫚糖,並自創品牌CAMGOLDIA。一頭栽進棕櫚糖的世界之後,他看到了無限的可能。
棕櫚糖是由棕糖樹的花蜜製作而成,不含砂糖成份,可做為糖尿病人的代糖。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的王銘鋒,退伍後到柬埔寨旅行,有一次嘗到棕櫚糖,口味類似黑糖,帶點巧克力香味,但沒有那麼甜,腦筋動得快的他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於是與當地華僑共同合作開發有機棕櫚糖。
棕糖樹花蜜的採收全靠人工,當地農民爬上三、四層樓高的樹上採蜜,然後在路邊架起鍋爐熬煮,引來蒼蠅,也不衛生。王銘鋒以高於市場一倍的保證價格向農民收購花蜜,並申請歐盟有機認證,該單位派員至柬埔寨輔導農民建立製作標準流程,從採收花蜜到烘乾成粉狀,一天就完成了。
標榜天然有機的棕櫚糖,搭配棕櫚葉編織的盒子,打入百貨公司超市與五星級旅館的禮品店,成為精緻的伴手禮。
為了讓民眾了解棕櫚糖,王銘鋒在永康街附近開了小咖啡館,用自家棕櫚糖搭配咖啡,以棕櫚糖做出各式料理,還有棕櫚糖餅乾、蛋糕;他的創意源源不絕,未來還打算利用棕櫚花製作花茶。
在開創品牌的過程中,王銘鋒前六年都在摸索,最近二年在台上市後,才有較大突破。他說,每一盒棕櫚糖,需要採收、熬煮與包裝,可以照顧三個家庭;每賣出一盒,公司就提撥十元用於幫助柬埔寨兒童的教育。家人常問他:「為何不去做更賺錢的事?」他則回答:「創業的過程,沒想這麼多,只想幫助更多的人。」
無論是犛牛絨、黃麻或棕櫚糖,這些傳統材料或食物在當地都是最常見的,運用現代的專業設計與巧思,標榜天然、有機的特色與品牌行銷,可以讓原本最便宜的材料加值數十倍,為當地創造許多新工作機會,同時建立新的產業鏈。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偏鄉人口外流,台灣的城鄉差距愈來愈大,也衍生許多社會問題。從犛牛絨、黃麻或棕櫚糖的成功案例顯示,最原始、天然的材質,充滿無限的可能,也提供了年輕人返鄉,以現代專業技術結合傳統素材的創業機會。
◆ 2060年 台灣老人將暴增3倍
【聯合報╱記者李昭安/台北報導】2012.11.29
立法院昨天開退休制度及年金改革公聽會,經建會資料顯示,二○六○年時,台灣老年人口預估將暴增為三倍,大幅增加年金支出;工作人口比率將從百分之七十四降為百分之五十一,只剩一半人口在工作,年輕人將承擔不可承受之重。
經建會資料顯示,人口加速老化,「未來世代」負擔變超重,年金改革迫在眉睫。台灣目前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約兩百六十萬人,但四十八年後,將增為七百四十六萬人。此外,今年男女預期壽命分別為七十六點七歲和八十二點八歲,二○六○時,預估將延長為八十二歲及八十八歲,領取年金期限拉長,加重財政負擔。
「未來十年至十五年,是年金改革關鍵期。」參與行政院年金制度改革的經建會副主委陳小紅說,台灣勞保及軍公教退撫制度因費率長期低收,加上人口逐漸老化,基金給付年數已不足廿年,需立即進行制度檢討。
陳小紅表示,不同職業別間保障差異也很大,各制度年資無法合併計算,而且軍公教退撫制度不具「可攜性」,不利人才流動。未來退休金制度將由「確定給付制」改革為「確定提撥制」,以健全財務,促進人才流動,並透過提高保險費率、調整所得替代率等方式,維持世代間財務合理分擔。陳小紅說,行政院本周開始將至全台各地舉辦會議,蒐集民間意見,明年一月中提出改革規劃版本。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王儷玲表示,未來改革時應考量世代公平正義,分年齡做階段性改革,十年內退休者不應受影響。此外,需成立額外儲備基金,作為制度改革過程的補充財源。在兼顧費率與世代公平性方面,可提升投資專業及基金報酬率,將資金導入公共基礎建設及優質企業,活絡國內金融保險市場。
※ 相關報導:
* 4年後 台灣老人就比小孩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531084.shtml
經建會最新人口推計,人口老化加速、生育率下降,四年後(二○一六年),國內老化指數將飆破百分之一百。也就是說,屆時老年人口將比幼年人口還要多。
◆ 有了帆布…長期臥床者也能泡澡
【聯合報╱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2012.11.29
「阿公,舒不舒服?」華山基金會台東縣各站站長昨天齊聚紅葉村,為長期臥床的王姓阿公進行「原床泡澡」,久未沐浴的阿公開心的笑了。
昨天華山基金會人員上午來到偏遠的延平鄉紅葉村王姓阿公家,幫長期臥床的阿公洗澡;大夥拉起一張帆布,鋪在阿公身下,再拉起四角固定,宛如小型游泳池,隨後倒入溫水,一群人邊陪阿公聊天,邊幫他搓洗身體,氣氛溫馨熱鬧。
華山台東縣站長吳青玲表示,原床泡澡以帆布等設備模擬為浴缸,技巧主要在能將帆布固定好,避免水外漏,一人也能做;通常長輩泡過澡後,都能舒服睡一覺,且可促進血液循環,增近反應能力。
吳青玲說,華山推廣原床泡澡的概念,幫助長期臥床的老人圓泡澡夢,只要家中有長期臥床老者,都能與華山聯絡,志工將前往教學及贈送設備。
她說,台東有許多長輩是社會邊緣人,獨居或老夫妻相依為命,都需要華山到府服務;不過,華山缺乏到宅訪視車及設備經費,盼各界能伸援手捐贈,讓老人家有機會體會這簡單的幸福。
退休宅在家 另一半變憂鬱
【聯合報╱王釗洪/大學教授(嘉縣民雄)】2012.11.30
現在大多數國家都用六十五歲,做為退休的標準。以六十五歲定義老年開始,同時做為退休指標,源自一八八一年普魯士首相俾斯麥。
半世紀後,美國羅斯福總統「社會安全制度」也以六十五歲為基點。不過那時美國人平均年齡六十三歲,是「人生七十古來稀」年代。六十五歲算是很高的,因為每四十名工作者,才有一名年滿六十五歲,多數人還是看得到、吃不到。
其實,太早退休未必都是美好。人經常是很矛盾的,工作時候有壓力,退休後可能壓力更大,只是來源不同。退休跟婚姻類似,有「門裡、門外」的尷尬,還沒進去前,很多人想進去;進去後,又有很多人想出來。
日本黑川醫師一九九一年發現了一種病,名叫「老公退休症候群」。
典型故事是,兒女長大離家後,六十三歲的寺川櫻獨守空屋。三年前,老公下班回來說要退休了;她沒有高興,反而更恐慌了。因為老公對家事百般挑剔。他還上班時,就讓她受不了,退休後整天待在家裡,她想:「我還有活路嗎?」
雖然她想離婚,但因怕生活陷入困境,只好作罷。老公退休後幾乎足不出戶,也沒有朋友,只是宅在家裡看電視,不然就對她頤指氣使,還禁止她外出。
數月後,她得了胃潰瘍,臉上長滿疹子,晚上失眠,看了許多醫生都不知道起因,最後轉去精神科,才知道是丈夫退休引起的。這種情形最終不是生病,就是導致離婚收場。
在美國,悶出病來的也多的是退休老公,而不僅是老婆。尤其是在充滿工作狂的華府和紐約,對這些人來說,頭銜幾乎是他們的全部,退休幾乎失去一切,當然會產生憂鬱症。
在台灣,現在人均預期壽命接近八十歲,如果像現在公教人員平均五十五歲就退休,在剩餘的廿五年,總不能天天都吃喝玩樂?沒有固定工作而想要過得充實而幸福,可是要有超人的意志和毅力的。很多人由此變得憂鬱、沉悶而折損了年壽。因此,在改革退休年金制度的同時,政府也有責任安排一些妥善的配套措施。
◆ 多數新移民看台灣 生活幸福
【聯合晚報╱記者董介白/台北報導】2012.11.30
國泰基金會上午公布「新移民幸福大調查」,結果顯示新移民眼中的台灣,大半認為生活幸福,但缺憾是認為台灣工作不好找、被台灣人認同也有程度上的差異!此外,調查也顯示,台灣醫療品質好、社會福利佳,是新移民在台生活的最愛。
移民署統計,新移民在台人數已經突破47萬人,對於這股「新」國力該如何去運用,已經是當前重要課題。調查中顯示,受訪新移民待業者所佔比例約有百分之36,推估可能有近17萬新移民仍在「找頭路」。
移民署長謝立功上午表示,許多新移民吃苦耐勞,但台灣有些雇主們找不到聘用合法新移民的管道,雇用逃逸外勞因而觸法; 謝立功說,只要取得居留證的新移民,移民署在證件上加註「持證人不必申請工作許可」字樣,也就是說,「有居留證就有工作權」,並非一些雇主認知要「取得身分證才有工作權」。
國泰基金會是在今年8月2日到8月15日期間,針對大陸、港澳、日、韓及東南亞等外籍配偶,進行全台2萬份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數為852份。
※ 相關報導:
* 觀眾嫌胖 女主播節目中辛辣回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534180.shtml
取笑別人肥胖也是一種霸凌行為!美國WKBT女主播珍妮佛日前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暗諷她放任自己肥胖,應該要有身為公眾人物的責任。珍妮佛在節目中辛辣回應,還強調霸凌行為的嚴重,呼籲年輕人「別讓霸凌者決定你的價值?」。
* 當街拉客不再 瑞士設車震區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533906.shtml
瑞士蘇黎世將於明年8月設置性交易「車震專區」,盼能減少當街拉皮條的亂象。
* 調查:美國青少年想婚 平均25歲
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7308
根據美國一所大學針對五所大學的學生與其家長調查結果顯示,美國青少年認為適合結婚的年齡為25歲,這點與家長看法有落差。研究者指出,美國平均首次結婚年齡27歲,因此,大學生等到25歲時,便會開始調整心態準備進入婚姻。
◆ 性侵、性騷擾 擬禁任職補教
【聯合報╱記者許雅筑/台北報導】2012.11.30
立法院去年底三讀通過「狼師條款」,一旦性侵判刑確定就終身不得在學校工作。為了避免狼師轉至補習班繼續伸出狼爪,立院昨天初審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第九條修正草案,禁止曾經性侵、性騷擾或虐待兒童者任職補教業。
由於性犯罪再犯率很高,其中兒童性侵犯再犯率更接近五成,雖然已通過「狼師條款」,但民進黨立委邱志偉擔心狼師離開校園後將流竄至坊間補習班,因此提案修正補教法,修正草案昨經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初審通過。
根據草案,若有性侵、性騷擾、虐待兒童前科、曾因性騷擾被處以罰鍰、行為不檢損害兒童權益,或經學校性平會調查性侵害行為屬實者,不得擔任補習班負責人或教職員工。若補習班負責人出現上述情形,應廢止其設立許可。草案也明文規定短期補習班適用俗稱「狼師條款」的「不適任教育人員之通報與資訊蒐集及查詢辦法」之規定。
◆ 感染年輕化!愛滋患者 15到24歲年輕人占2成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2.11.30
國內愛滋感染者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截至今年10月,15至24歲的年輕人,已占了愛滋感染者的五分之一。疾管局今天發布的民調也發現,近半數男性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於20 到29歲,但其中五成第一次都沒有用保險套,顯示忽略不安全性行為帶來的愛滋風險。
明天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今天下午衛生署現任署長邱文達和施純仁、陳建仁等五位前署長,一起與1000多名高職學生,排出象徵關懷愛滋病的千人巨型紅絲帶,希望邁向世界衛生組織「愛滋零新增感染、零歧視、零相關死亡」的目標。
衛生署指出,國內愛滋感染者不僅持續增加,更快速走向年輕化。根據疾管局統計,至今年10月底,國內愛滋感染者通報達2 萬3000多人,其中本國籍15至24歲的年輕人,有4599人,約占感染者的20%。而且年輕感染者中,56%是在近五年內快速累積。疾管局分析年輕人感染增加的主因,就是不安全性行為。
疾管局今天也同步發布國人愛滋病防治民調,發言人周志浩表示,這項調查訪問的上千名15到59歲男性中,發現近半數受訪者第一次性行為發生於20到29歲,但是有五成當時並未使用保險套。同時,有超過三成男性認為,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會妨礙性快感或性生活樂趣。
另外,值得擔心的是,超過兩成男性有錯誤認知,認為有愛滋病疑慮時,可以透過「捐血」驗愛滋,可能造成需輸血患者感染的悲劇。
周志浩說,為遏止年輕人感染愛滋的比率持續攀升,青少年愛滋預防、早期愛滋篩檢等,是現階段國內愛滋防治的重點。疾管局與耀演劇團合作,將以愛滋病為主題的音樂劇「DAYLIGHT」拍攝成為影片,提供國中以上校園播放。
人類基因申請專利 在美最高法院待審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536823.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2.12.01
美國最高法院30日整理本年待審案件目錄,宣布將審理人類基因能否申請專利,以及將同性戀問題至少延至下周一審理。前者關係根據基因來研發藥物,後者則是目前全美各州各行其是的重大爭議。
猶他州Myriad基因科技公司為兩個「孤立基因」 (isolated gene)申請專利,這兩個基因與提高乳癌和卵巢癌的遺傳風險有密切關係。今年8月中旬,華府的聯邦巡迴上訴法院裁定支持Myriad。
但科學家和醫學界在給最高法院的請願書中表示,基因專利妨礙他們的研究和治病,Myriad和其餘基因專利持有人造成「美國科學界不能檢驗每個人類自然發生的基因」,而且病人落得沒有權利檢視他們自己的基因資訊,因而無法尋求第二個意見。
爭議在孤立基因是不得申請專利的「自然產物」,還是可受專利法保護的「人為發明」。Myriad主張本案中的「孤立分子」是人創造的,不是自然發生。
同性戀的待審上訴案有十件,關係最重大的是1996年制訂的美國聯邦〈婚姻維護法〉 (DOMA),依照DOMA,婚姻只能是「男、女」結合,同性婚不合法。最高法院的裁決將影響好幾千件同性婚。
美國各州目前各行其是,有的允許、有的禁止同性婚,結果法律糾葛日益混亂,哪個州承認或不承認哪個州的同性婚姻,誰也搞不清楚。另一問題是,在承認同性婚姻的州,聯邦政府是否有權不讓同性婚者享受異性婚者的權益。在最高法院裁定之前,美國聯邦政府必須執行法律,亦即同性結婚者在移民、社福、稅賦、員工保險各方面,都不能有異性婚的權利。
加州2008年公投通過界定婚姻為「一男一女」的結合,但一個上訴法院推翻那項公投結果,支持公投結果者上訴最高法院。如果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加州將成為美國第十個允許同性婚的州。
以全國而言,美國對同性婚似乎逐漸寬容,50州之中,迄今已有九州和華府地區承認同性婚。
美精神醫學會為亞斯柏格症正名
中央社 2012-12-02
美國精神醫學會董事會今天決議,不再使用「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名稱,改為「分裂性情緒失調症」,這將成為全美精神病學醫師診斷上的重要參考。
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今天在維吉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投票通過的決議,是從1994年以來對於美國精神病學醫師診斷參考做出最重大的修改,因此成為媒體矚目焦點。
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之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不僅在美國是醫師診斷精神疾病的重要參考,其他國家醫師也同樣視為權威依據。
這份手冊的第5修訂版,將不再使用「亞斯伯格症」一詞,改用「分裂性情緒失調症」(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簡稱DMDD)。第5修訂版訂於2013年5月出版。
除了醫學界之外,保險公司也以美國精神醫學會這份手冊做為評估醫療給付的參考工具。另外,教育界則用這份手冊決定如何分配特殊教育的相關資源。
「亞斯伯格症」原本是以奧地利小兒科醫師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命名,指1種泛自閉症障礙,患者通常會有嚴重的社交困難,以及出現某些特定的、重複的行為。
※ 相關報導:
* 亞斯伯格症更名 慎防污名化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30518/132012120200889.html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說,分裂性情緒失調症的表述方式,是將亞斯伯格症清楚描述,對於是否可能造成污名化,也需考量每個國家的國情與不同文化,並尊重民間團體意見。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煌智表示,台灣版本仍未確定,將在明年3月開會確認。
◆ 童遭割喉/離婚母哭喊「都是我的錯」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鄭惠仁/台南報導】2012.12.02
「都是我的錯,是我害死兒子的!」方姓男童父母離異,與父同住,母親原本前天要載兩個兒子回家相聚,因下雨未成行,沒想到就此天人永隔,她在警局緊握長子的手痛哭流涕,淒厲自責聲,讓警員心酸。
受害男童學校校長表示,男童待人和氣、課業表現優異、熱心助人,被同學選為「司法小志工」,是師生公認的優秀學生,「發生這種悲劇,我們都很震驚!」
「他就是愛打電玩」,方母哽咽著說,兒子乖巧,但從小愛打電玩,因未影響課業,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們夫妻離婚,害他沒有完整家庭,不想逼他放棄這個興趣」。
男童住家就在出事的湯姆熊電子遊藝場旁,昨天方父上班前,還特別叮嚀兒子不要亂跑,乖乖等媽媽來載,沒想到兒子仍偷溜出門,發生憾事。方父在警局失控地搥著桌子,大喊:「為什麼你就是不聽話?」「為什麼是我的兒子?」。
「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方母哀號痛哭地說,五年前離婚後,兩兒與前夫住,她每周五載兒子回家相聚,前天下雨未成行,約定昨天下午再去接人,「沒想到再也看不到寶貝兒子了!」
目前電子遊藝場只要在晚上十點前,非上課時間,任何人都可自由進出。台南市長賴清德昨天到警局慰問方家父母,方父懇求修法,他希望未成年學童,未來若無家長陪同,一律都不得進入電子遊藝場。賴清德輕拍方父的肩膀應允,「我會要求相關單位立即研議。」
※ 相關報導:
* 「想吃牢飯」 失業男冷血割男童喉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7537910.shtml
廿九歲失業男曾文欽昨天涉嫌持瑞士刀,在台南市南區遊藝場廁所誘殺十歲方姓男童,男童遭割喉當場死亡,事後曾還躲在網咖觀看這則新聞,落網後說「我想吃牢飯,殺二、三個小孩!可以關久一點。」方童父母崩潰大罵,「要他血債血還!」
* 離異家庭邊緣人 割喉殘殺弱童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403/112012120200088.html
自稱想吃永久牢飯,持瑞士刀割喉殺害十歲男童、躲到網咖睡覺等警方上門的曾文欽,從小在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長大,勉強讀完小學就進入社會,也僅能打零工糊口,逐漸成為社會邊緣人。被害人方小弟也出自父母離異的家庭,讓這起令人髮指的學童遭割喉命案,不意串起兩個弱勢家庭的悲歌。
....看到曾文欽的成長背景,警方又發現,死者方小弟,也是因為生長在單親的弱勢家庭,才會趁父親外出工作賺錢,偷偷跑到電動遊樂場。沒想到竟成為曾文欽下毒手的目標,令人不勝唏噓。
* 怎下得了手 醫師:反社會人格違常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403/112012120200092.html
署立嘉南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李俊宏表示,嫌犯對小孩施暴卻毫無憐憫心,對社會充滿恨意,將自身被剝奪感,投射到社會及無辜的人身上,對人存在很深的恨意,是標準的反社會人格違常。
* 童遭割喉/專家:社會邊緣人需要關懷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1/7537809.shtml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趙梅如、奇美醫院精神科主任林進嘉表示,凶嫌從憤世嫉俗到殺人過程,如果有親友適時開導或給予溫暖,憾事是可避免的。
從事心理輔導及反社會人格研究的趙梅如說,從表面看來,凶嫌是屬於社會邊緣人型態,因為長期不被人接受,才會選擇以不被社會認同的方式來處理,以致犯下慘絕人寰的殺童行為。趙梅如說,凶嫌會成為社會邊緣人,是個很長的過程,如果過程中有人能適時地拉他一把,讓他感受社會也有溫暖,應可避免不幸事件發生。
◆ 首位子宮移植婦女 將人工受孕
中央社 2012-12-02
全球第一位子宮移植成功案例婦女即將接受人工受精治療,實現當媽媽的心願。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如果這項突破性手術成功,可望讓英國上萬名生來就沒有子宮的女性受惠。
接受移植婦女賽特(Derya Sert)的醫師奧茲康(Omer Ozkan)上週在倫敦透露,賽特對治療的反應很好,醫療團隊有信心,第一例「捐贈子宮」現階段有希望孕育寶寶。
但溫斯敦(Lord Winston)等數位英國專家表示,懷孕可能導致潛在的致命併發症。且寶寶必須藉由剖腹產,伴隨手術風險。
土耳其南部安塔利亞省(Antalya)阿卡德尼茲大學醫院(Akdeniz Univresity Hospital)的奧茲康去年8月成功為22歲的賽特移植子宮,他在全球頂尖移植醫學專家齊聚的會議上,宣布將為賽特進行人工受精治療。
奧茲康教授說:「賽特身體截至目前都沒有出現對植入子宮的排斥反應,這是有史以來的最長時間,我們希望等到移植手術後1年半再進行接下來的治療。手術滿1年半距今還有3個月,而目前情況看起來好極了。」
賽特曾說:「如果我有魔法棒,要馬上將自己變成孕婦。我只想當個母親、將親身骨肉擁入懷中。」
奧茲康和他的團隊將把2個胚胎移入賽特的子宮。這個治療有望至少孕育出1個嬰兒,或甚至雙胞胎。
光是在英國,至少就有1萬5000名婦女沒有子宮,有些人是天生的,有些則是因為癌症或其他健康問題移除子宮。
英國嚴格規範代理孕母制度,而在法國和德國等國家,代理孕母制度完全違法。這讓許多英國夫妻最終只能前往印度尋求希望。許多印度診所會聘僱代理孕母。
不過,即使得到寶寶,父母還得面對難解的法律問題。
※ 相關報導:
* 公托好夯 近千人排隊候補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2/today-taipei1.htm
新北市目前設有八處公共托育中心,因設備新穎加上收費低廉,吸引許多家長爭相報名托育,但因每處最多僅收托七十五人,公托中心堪稱「一位」難求,估計全市目前有將近千人排隊候補;新北市社會局表示,考量照顧品質,名額無法增加,目前已積極覓地增設,年底前至少會再成立兩處公托。
* 性別平權典範 西點教堂首次舉行同志婚禮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538163.shtml
距美國總統歐巴馬廢除軍隊禁止同性戀者從軍政策才一年多,美國軍事搖籃西點軍校的的學員教堂,1日就舉行了同志結婚典禮。1980年從西點軍校畢業的布蘭妲‧傅爾頓,1日在一名陸軍資深牧師主持下,在莊嚴堂皇的西點學員教堂,與同志愛人佩妮洛普‧葛尼辛結為連理。....五角大廈去年9月發布準則,規定使用國防部產業和設施從事私人活動,包括宗教和其他儀式,應遵照性別中立基礎,只要這些用途不受有關的州法和地方法禁止。這項準則聲明准許使用軍事設施,並不表示國防部贊同同志婚姻。
壓力失衡 皮膚先知道
文/郭彥麟 2012.12.03 自由
斯氏沙蟹平時是鮮紅色,但受驚嚇時,它會轉變為與沙土相近的保護色。人的皮膚也會因情緒而變色,害躁時面紅耳赤,消沉時面若死灰,驚駭時,臉色鐵青。雖與斯氏沙蟹的機制不全相同,但同樣屬於壓力反應,也同樣牽涉到神經系統的調控。
事實上,壓力與皮膚的關聯,不僅僅是顏色而已。統計上,大約30%的皮膚病患者,同時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或心理上的障礙。
心理神經免疫學便是探討情緒壓力如何透過神經與內分泌,影響免疫系統。
◎薄薄一層皮膚又與這個網絡有何關係呢?
皮膚裡佈滿了神經的觸角,大腦傳訊給皮膚,皮膚又回報給大腦,形成一個瞬息萬變的迴路。此外,皮膚也是許多神經傳導物質與神經胜肽作用的地方。
另一方面,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組織。除了毛髮與角質等築起城牆外,皮膚內也駐紮了免疫細胞大軍,成為人體重要的第一道防線。
當壓力失衡,皮膚,這個佈滿神經的免疫器官,自然會生病。2005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中指出,處在敵對夫妻關係中的人,皮膚水泡的復原,平均會比非敵對關係的人晚2天。
臨床上,壓力是許多皮膚疾病的誘發及惡化因子,包含接觸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青春痘、牛皮癬、搔癢症、疱疹、圓形禿等。
這些皮膚病除了帶來腫脹、刺癢等身體痛苦之外,也會因外觀損傷,造成自卑、退縮、焦慮及憂鬱等情緒障礙,甚至心思會變得過分敏感,形成一些強迫或慮病的症狀,例如,要求膚色如紙一樣白皙,或者無法容忍任何斑點沉澱,總是會災難化地聯想到皮膚癌。無形中,一個不斷膨脹的惡性循環就此形成。
如果只是單純處理皮膚局部的發炎、刺癢等問題,雖可改善症狀,卻無法打破惡性循環,不是留下殘餘症狀,就是很快又復發。藉由皮膚科與精神科醫師的合作,合併使用抗焦慮、憂鬱藥物,並配合運動、放鬆等各種抒壓技巧,才能達到理想而完整的治療。
(作者為高雄耕心療癒診所精神科醫師)
◆ 懷孕併發症 孕媽咪要當心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2012.12.03
台灣已步入少子化社會,有些人不願意生,有些人卻是想生也生不出來。晚婚、環境污染、生活壓力及個人體質都影響懷孕的成功率,其中自體免疫系統的失調,就與不孕、流產相關。許多準媽媽都會有劇烈孕吐、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早產等懷孕併發症,但卻很少人知道,這些症狀可能是媽媽自體免疫問題的警訊。
可能隱含自體免疫問題
台灣生殖醫學會監事、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趙光漢提醒,如果孕婦發生兩種以上上述症狀,懷孕前又曾經發生靜脈血栓、重複流產,應針對自體免疫抗體作進一步檢查,搭配內科或風濕免疫科的治療,以增加懷孕成功的機率。
近10年全球統計資料顯示,現代夫婦平均每10對就有一對不孕,每100位孕婦就有一位習慣性流產。受精卵有一半基因來自父親,母親自體免疫功能若是異常、過度防衛,會使受精卵著床失敗、胎盤血流量下降,導致不孕或流產。
台灣內科醫學會昨於台大醫學院舉行學術演講,台大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趙光漢表示,女性生育年齡和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病年齡高度重疊,有些女性會在懷孕後因為嚴重併發症,進一步發現自己有特殊體質。
這些可能隱含自體免疫問題症狀,包括懷孕併發症,例如劇烈孕吐(害喜)、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早產。7成以上的孕婦在懷孕第9週到第20週孕吐,但只有0.3%到2.3%有持續性噁心嘔吐、無法進食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調、體重下降,屬於劇烈孕吐。2%到7%的孕婦會發生妊娠高血壓,10%孕婦有妊娠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孕婦則特別容易早產。
由於上述4種懷孕併發症的個別發生率都不高,趙光漢提醒,如果一個孕婦出現兩種以上,懷孕前又有靜脈血栓、重複流產的病史,最好檢查血液是否有自體免疫的抗體,例如抗磷脂質抗體、紅斑性狼瘡相關抗體,或是抗甲狀腺抗體。
就算驗出抗體也不需太過悲觀,趙光漢表示,透過跨科別的合作,還是能成功懷孕生子。內科、風濕免疫科能夠確認媽媽的自體免疫疾病類別並對症下藥,妥善控制抗體濃度,就能自然懷孕。產科則可以持續監控胎兒發育,懷孕20週後每月定期以超音波確認胎盤血流供應正常,直到寶寶順利出生。
◆ 懷孕婦女 忌食油炸、氣泡飲料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2/12/03
當婦女懷孕時,有些食物可以多吃,但有些食物應少吃為妙。營養師林佳姿表示,懷孕婦女要吃得健康,要讓胎兒、母體都有幫助,在飲食方面建議應均衡飲食,但必須注意避免一昧進補或吃下一些不該吃的食物,否則只會徒然增加胎兒、母體額外的負擔。
從懷孕之後,如果胎兒發育較快,以及母體子宮、胎盤、乳房出現增大的情形時,相較於還沒有懷孕之前的飲食習慣,這時候每天應增加三百大卡熱量、十公克蛋白質,也就是大約等於每天多吃二片吐司、多喝一杯牛奶、一個水果等,但有些人懷孕後往往飲食沒節制,結果造成懷孕初期體重暴增,後來自然體重超重,所以三餐要有所規劃。
營養師指出,相較於還沒有懷孕之前的飲食習慣,建議懷孕時增加攝取維生素D、維生素B6、鐵、葉酸、碘等營養成分,可多吃點綠葉蔬菜類食物以便增加攝取葉酸、膳食纖維,可多吃點全穀類、水果等食物以便增加攝取維生素B6,可適量吃點紅肉以便增加攝取鐵質,可多吃點海帶或紫菜湯以增加攝取碘的成分,可適量吃點鮪魚、偶爾出去曬一下陽光等,以獲維生素D。
除此之外,有些食物應避免或減少食用比較好,這些食物包括油炸類食物、醃肉、鹹蛋、咖啡、濃茶、火腿、豆腐乳、肥肉、鹹魚、糖果、可樂、汽水等皆是。懷孕時飲食以均衡為主,加上遵守飲食宜忌原則,對胎兒或母體都將有幫助。
◆ 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確保正確診療 亞斯伯格症正名
自由 2012.12.03
去污名化 性別認同障礙也正名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美國精神醫學會1日決議,取消「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這個名稱,這類患者與其他類型的自閉症患者,未來將以目前已廣泛應用的「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統稱,以協助患者獲得與自閉症患者相同的服務。被認為將人污名化的「性別認同障礙」一詞也將取消,改稱「性別不安症」。這是美國精神科醫師奉為圭臬的「精神疾病之診斷與統計手冊」(DSM)近20年來首度重大修訂,對保險業決定給付種類、學校決定如何分配特殊教育資源,可能也會有重大影響。
新修訂的「精神疾病之診斷與統計手冊」將於明年5月出版,負責修訂該手冊的工作小組主席庫普佛表示,新增「自閉症譜系障礙」類別,目的不在增加心理疾病患者的確診人數,而是要確保受影響的孩童與成年人都能獲得正確診斷,進而取得最適切的治療。
美國精神醫學會成員、自閉症專家羅德表示,正名的理由之一,是因為美國一些州與學校系統並未對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提供服務,或提供的服務較少;自閉症研究者道森表示,小型研究顯示,新的分類標準會有助益。
自閉症譜系內有多種不同症狀,要如何定義一直是醫界熱議話題,部分人士反對取消「亞斯伯格症候群」名稱,也有部分患者家屬不願變更病名,擔心患者因此不再符合特殊服務資格;但也有患者家屬樂見此項改變,因為對他們來說,名稱怎麼分都沒什麼意義,「都是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原本是以奧地利小兒科醫師亞斯伯格(Hans Asperger)命名,患者通常會有嚴重社交困難,以及出現某些特定的、重複的行為。
除了「亞斯伯格症候群」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DSM-5還有幾項修訂,其一是將反覆暴怒這種症狀取個新病名為「分裂性情緒失調症」(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DMDD),因為有太多小孩被錯誤診斷為躁鬱症,接受強力心理藥物治療。
另一項修訂是停用「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一詞,改稱「性別不安症」(Gender Dysphoria)稱,因為許多維權人士認為,自己生錯性別並不是病,「性別認同障礙」一詞是將人污名化,因此改以代表情緒上對自己的性別感到不安的「性別不安症」稱呼。支持者認為,此舉足可比擬數十年前不再將同性戀視為精神病的重大決定。
※ 相關報導:
* 不列亞斯伯格症 病童較有資源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212030322-1.aspx
陳映雪說,醫界人士一直對自閉症的診斷分類有異議,因為不同疾病可能症狀重疊。在台灣,不論名為亞斯伯格症,還是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健保局使用的ICD-10疾病分類,都是代碼299的兒童期精神病,給付沒有顯著差異 。
研究:回憶美好過去 讓身體暖和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12.04
最近戶外天氣冷颼颼,溫度像溜滑梯一樣往下掉,民眾許多禦寒工具都已陸續出籠,希望能保暖。根據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當民眾回憶過去美好時光,體內溫度會上升容易禦寒。
英國南開普敦大學邀請中國與荷蘭的大學生,參與回憶過去與是否能抗寒的研究,結果發現當實際天氣變冷時,大學生比較能醞釀情緒回憶起過去的美好。另外,當大學生們待在室溫20℃、24℃與28℃房間時,待在20℃房間的大學生,也較容易回想過去種種,當第三次實驗時,研究者同樣發現當民眾聆聽曲風比較溫暖的歌曲時,種種美好記憶的確很容易浮現心頭。
研究者溫爾德特表示,「這次研究顯示,回憶過去是一種自我平衡的行為,讓心理再度湧現那愉悅的時光,甚至當時的身體反應,也就是記起當時身體較暖和的時候,因此,讓自己更能抵抗外界的寒冷。」
另一次的冰水實驗也發現,當大學生雙手放在4℃冰水的時間,實驗中回憶過去這一組的人平均可耐寒26秒,比另一組思考一般日常事情的大學生20秒多出6秒。
溫爾德特表示,每個人多少都會回憶過去,這種行為可以讓身體感覺舒服,其中也包括可以對抗孤寂。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Emotion》期刊。
◆ 老人前腦島較遲鈍 較易受騙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2-12-04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人年紀大了,腦子裡的前腦島會比較遲鈍,也比較容易受騙。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找了一組二十三歲,一組六十八歲的人做實驗。請他們從影片判斷哪些人老實,哪些是騙子。結果發現,六十八歲的那一組總會把騙子當成了好人。
他們再用核磁共振檢查受試人員的腦部。結果發現,老人負責判斷人是否誠實、正直的前腦島比較遲鈍。所以容易受騙。
◆ 永和日照中心 茶棧復古風
【聯合報╱記者張祐齊/永和報導】2012.12.04
新北市銀髮族俱樂部暨永和日間照顧中心昨天由市長朱立倫剪綵啟用,朱立倫表示,日照中心可提供失智、失能老人在復古風格的銀髮俱樂部內,利用懷舊情境延緩失智老人認知衰退。
社會局表示,位於永和區民權路60號5樓的永和區日照中心,市府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健順養護中心經營,專門提供輕中度失智及失能長輩照顧,可收托40位,也是新北市首座結合銀髮俱樂部的日照中心。
銀髮族們進入日照中心,可在古早茶棧的懷舊氣氛中泡茶和三五好友聊天,還有閩南風格的「咱的厝」,有庄腳風格的「竹林軒」、眷村風格的「民權二村」和「民權戲院」意象,另有「泡足區」提供長輩泡足。
朱立倫表示,銀髮俱樂部成立後,可讓所有的長輩來這邊下棋、泡茶,聊天,多了一個很好的去處。若老人家的子女白天要上班,老人們在日照中心可以從上午一直待到傍晚,讓子女們能放心的去打拚。
社會局表示,新北市老人逾34萬人,占總人口8.88%,目前新北市日照中心已成立5家,未來全市將設置15處日照中心。針對全市約1.5 萬名失智長者,除提供居家服務,另開辦日照中心,供失智長者日間照顧,就像是托老所。
民眾若有需求可聯繫市府,由長照中心評估安排居家照顧或日照中心,詳電29603456轉3750。
◆ 未來無望!國民精神健康指數低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2/12/04
你快樂嗎?精神健康基金會今天公布「2012年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國人整體精神健康分數為81.6分,是基金會調查八次以來倒數第二低,僅次於2008年金融海嘯當年的80.1分。調查發現,近半數國人對未來沒懷抱希望,推估全國有218萬人處於極度不快樂的狀態。
調查首度針對「心理韌性」與精神健康議題深入分析,結果顯示,有16.5%的民眾心理韌性落在中低度,換算成全國人口,有近300萬人欠缺足夠心理韌性,如果遇到困頓會無法有效解決問題、難以振作,其中有95萬人屬於低度心理韌性,幾乎是「遇風就倒」,需要接受治療。
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新店耕莘醫院主任級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經濟景氣低迷、時局動盪不安等大環境因素,確實已經深切影響國人的身心健康及對生活的控制感。調查分為「心身健康」、「個人價值」、「生活掌握」、「家庭健康」等四大層面,及格標為80分,「個人價值」得分78.9分最低,「家庭健康」得分為87.9分最高。
楊聰財指出,造成今年度國人整體精神健康表現欠佳主因為「心身健康」、「生活掌握」,兩項分數都不及格,甚至比2010年還要差。進一步分析得分差的原因,分數最低的是「生活掌握」中「認為將來事情會更好」這題,有43.4%受訪者對未來感到無望,國人精神健康狀況正在低谷徘徊。
楊聰財指出,「心理韌性」是近代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指標,韌性越高,遇到緊急及無法預料事情時,愈能夠相信自己判斷並抱持正面看法,且知道解決之道。調查將受訪者分為中低、高盛行率兩組比較,結果「高心理韌性」組得83.9分,「中低心理韌性」組得分僅70.2分,遠低於及格分數80分。
◆ 小情侶未婚產子求助 網友金援險挨告
自由 2012.12.04
家人沒謝 質疑動機
〔記者余雪蘭、蔡宗勳/嘉市報導〕「 我還在求學卻未婚懷孕,怎麼辦? 」謝先生在網路看到這則留言,好心將少女送醫生產及代付醫藥費,卻被這對小情侶的家長當成壞人,不但沒說半句謝謝,還質疑動機,直呼「不信有這種好人,一定要告他」,讓謝先生無奈又感慨,所幸最後真相大白,確認他真的只是熱心。
45歲謝男昨受訪時表示,這個社會充滿詐騙,連助人都被懷疑圖謀不軌,但如果他不伸出援手,可能會多一起悲劇,他不後悔幫助這名少女。
在台北讀大學的少女小瑩(化名)未婚懷孕,與小她一歲的男友阿川(化名)不敢告訴雙方家長,由於兩人均未滿20歲,生子需家長出面,加上沒錢,臨產前幾天找了多家醫院都拒收,求助無門。
謝某表示,他和友人合夥做生意,經濟穩定,家有妻小,兒子已讀大學,但非常喜歡小孩,所以時而上yahoo網站知識區查看,發現小瑩上網發問,表示自己還在求學卻未婚懷孕,擔心生下後無力扶養,他回答小瑩,如養小孩有困難,他可幫忙,並留下連絡電話。
後來小瑩沒了消息,直到11月17日其男友突然打電話向他求助,指「小瑩肚子痛、好像快生了」但他們沒錢,醫院拒收,2人求助無門,很想去自殺,於是他要阿川先叫計程車把小瑩送到嘉義市,由他找一家醫院接生。
謝先生隨即安排小瑩住進一家婦產科醫院,醫生診斷表示必須剖腹產,謝先生簽了同意書並支付醫藥費,醫護人員見2人年齡懸殊,一度以為小瑩是謝某的「小三」,阿川則自稱是謝某僱來照顧小瑩,直到產後第5天阿川家長出現,院方才知並非原來想像的狀況。
沒料到阿川家長沒半句感謝,還懷疑謝先說要驗DNA並提告,讓他氣到不行。所幸小情侶將整個過程吐實,得到解答。
因小瑩家長始終未出面,醫院通報嘉義市社會處,社會處指出,目前小瑩與嬰兒都由男方家長接回北部照顧,並表示已與女方家長協調好,不過該處仍將持續追蹤嬰兒是否獲得妥善照顧。
未婚懷孕 有求助管道
針對未婚懷孕,社會處社工督導林盷穎表示,政府設有「未成年懷孕諮詢專線(0800-257-080)」求助管道,提供轉介與諮詢服務。
※ 相關報導:
* 逃離性奴隸命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438&f_SUB_ID=4528&f_ART_ID=427606
她還記得一棟外觀亮麗、裡面透露著不祥徵兆的屋子;她還記得一列列的男人,一個接著一個,日復一日,強迫她性交;她還記得自己想要一死了之。當時她還不到十歲。
她的名字是Sreypich Loch,當時在柬埔寨一家妓院做奴隸,要是拒絕接客,就會被打、用電源線電擊、沒食物和水可吃。她問:「我還能怎麼辦?」
現年二十歲左右的Loch努力逃離了那個世界,現在從事拯救其他女孩的工作。她幫忙把她們從妓院救出來,也在金邊主持一個廣播節目,讓這些女孩有個發聲園地,這對一個在父權社會做過性奴隸的年輕女子來說,是一大突破。
楊渡專欄-徬徨之刃,死亡之懼
【楊渡】2012-12-05 中國時報
一個失業的青年,只為了想吃一生牢飯,竟殺死一個十歲的孩子,而他的理由竟是「反正殺一兩個人也不會死刑,可以一生吃牢飯」。這孩子死亡時的面容,驚惶的眼神,震驚了辦案的刑警,也震驚了這個社會。
這使我想起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小說《徬徨之刃》。故事敘述一個和女兒相依為命的單親爸爸,傍晚接到女兒要回來吃晚飯的電話,卻等不到女兒回家,最後才發現她在返家途中,被三個吸毒的青少年擄走,強迫她吃下毒品,予以迷昏,集體姦殺。因為其中一個青少年不願參與,更無法忍受良知的自責,向她的父親私下通報,父親至案發現場,才發現整個過程被錄影下來。他看見拍攝的帶子,目睹女兒迷亂驚惶、面臨死亡、驚懼無助的最後音容,整個人幾乎崩潰。他先失手殺了一個凶手,之後,警方也發現了整個命案的關連,開始通緝他。
這個逃亡追凶的父親,一路上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他追到偏遠鄉下的一間旅館,旅館的老闆給了他一把獵槍,告訴他如何打獵,等於是默默鼓勵他為女兒報仇。因為大家都知道,凶手未成年,他即使再罪大惡極,也不會被判死刑。最後,他把凶手堵住的時候,也正是警察圍住所有人的時候。他的槍管抵著凶手的喉嚨,而警方的槍對著他的心臟。他用槍逼問凶手,直到凶手面對著死亡恐懼無助,顫抖不已,此時警方也開槍了。這個悲傷的父親,死在警方的槍下。然而警方卻發現,他的槍管中並無子彈。他留下的最後遺言竟是:「一定要讓凶手面對死亡的恐懼,他才會知道受害者的痛苦,他才能改變…。」
換言之,這個父親不是為了報復,而是要讓凶手面對著女兒所曾遭受過的死亡驚懼,藉此救贖這個年輕生命,去了解被害者的感受。
這一齣推理劇在日本引起兩極的反應。它逼問著最基本的命題:誰有權力剝奪別人的生命?如果不是面對死亡,加害者真的能了解被害人的恐懼與苦難?國家是不是要保障加害者的人權?如果國家權力不能保證正義的伸張,能不能個人去報復?然而,另一種命題是:難道殺人凶手就有權力傷害別人的生命?當他虐殺他人的時候,誰來保障另一個人的人權?
再其次,是懲罰的有效性的問題。廢除死刑的理念認為:犯罪都有它的根源,是社會、文化、環境等諸種因素所造成,除非改變犯罪的根源,消除犯罪的結構性因素,否則死刑只是用死亡把人永久隔離於社會之外。而監獄的職能,是為了教育,而不是為了懲罰報復。唯有教育才能改變人,而不是報復。
然而,更根本性的課題乃是:我們都假設人性是可以被改造、被教育的,人性的根源是善良的,是後天的原因造成犯罪,但果真如此嗎?人性是如此正面、良善嗎?人性會不會如《發條桔子》一般,充滿暴力的衝動與本能的反叛,從而難以控制?社會改造永遠不可能完美,人就有理由殺人嗎?或者讓他們自己面臨死亡的恐懼,才能真正覺悟受害者的痛苦?
過去我是一個反對死刑的人,寫過許多評論,參與過搶救湯英伸、搶救蘇建和的案子,我們了解,每一個案件,都有完全不同的社會根源、動機、過程與結果;每一件命案,都是悲劇。湯英伸是一個被壓迫的原住民的悲劇,蘇建和是一個缺乏足夠證據的案子。但現在,一個只為了想長期吃牢飯,隨機性的殺了一個十歲孩子的凶手,甚至他認為如果未成,以後還要繼續,這要如何被原諒?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是孩子的父親,要如何原諒?
宗教上說,原諒他人即是原諒自己,說起來的確如此,但原諒是多麼的困難啊!多少人帶著永不原諒的痛苦在活著,他甚至不能原諒自己。
一個坐過死牢的朋友說過:在監獄裡,再兇悍的連環殺手,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失了靈魂,他們都是顫抖著,被拖著,如破布一般上了刑場。人啊人,難道要到了這地步,才能真正的覺悟嗎?
死刑,不一定能減少犯罪;但廢除死刑,會讓人沒有死亡的敬畏,而更顯現人性的惡質和卑怯,這一點卻已經得到證明。(作者為作家)
◆ 一家3口 手推拾荒車「卡省油」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北港報導】2012.12.05
油價上漲,雲林縣開拼裝車的拾荒人吳其种捨不得用油,全家3口總動員,父親掌方向盤,母親帶著孩子合力改用手推車,寒風颼颼上街討生活,一村越過一村,母子只顧低頭往前推,再冷的天都汗流夾背,蕭瑟的寒冬街景,讓人看了格外心酸。
「有時候一天賺不到100元,還要吃飯,再用油都要倒貼了。」北港鎮52歲聽障男子吳其种是低收入戶,他老婆和16歲兒子也都是身心障礙,除領取政府補助,20多年來全靠拾荒維生,過去都用手拉車拾荒,為不讓老婆太辛苦,省吃儉用,3年前買了「鐵牛仔」(拼裝車)代步。
但兩年來油價一路漲,「雖是吃柴油,但加油不是免錢。」他對拾荒成本日日升高感到煩憂。
他說,有時一天全家回收所賺的只1、200元,還不夠加油,但不出門錢又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有時回收量少時,車子就讓老婆和兒子用推的「安呢卡省本」,沒想到引擎卻故障,實在作弄人。
昨天冷風颼颼,這家子仍一清早冒著寒冬出門,母子推車走過一街又一街;遇到上坡路段,更是費勁,一到下坡車子快速滑走,母子在車後追趕。
里長黃壹清說,吳其种一家全是身心障礙,日子過得苦但是「真骨力」(很認真),有政府補助勉強過得去,但還是堅持靠自己苦力賺錢,如今「鐵牛仔」壞了,希望大家來幫忙,黃壹清電話0910838283。
◆ 求職網調查:近6成男性 願當家庭主夫
【聯合晚報╱記者盧沛樺/台北報導】2012.12.05
從女性投考警校人數大增到出現愈來愈多傑出女士官,女性投入職場已從量變帶來質變。根據最新調查,當女性收入足以支應家庭所需,男性願當「主夫」比例高達58.5%,與女性願當「主婦」60.5%,相差無幾,顯示傳統男主內女主外的偏見獲得改善。
yes123求職網上月底進行「主夫主婦」網路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1182份。調查發現,男女兩性「主內」的意願只剩下微幅差距,當另一半的經濟能力許可時,5成8男性願當主夫,比起女性願當主婦僅少2個百分點。
但儘管個人意願擺脫了社會成見,調查卻顯示,男性實難擺脫社會包袱。問卷徵詢兩性主內時面對的壓力來源,男性最難承擔「社會眼光」,其次為「對方家人的看法」;女性雖不受限社會眼光,但最憂心與社會脫節,以及經濟無法自主之下,要看另一半臉色。
至於雙薪情形下,雙方薪資差距多大會對自己造成壓力?男性在另一半薪水多出3000元,就有1成5的人感到有壓力;女性則是當對方高出1-1.5萬,才有約12%的人感到壓力。
問卷中也調查哪些銀色夫妻最令人稱羨,陶晶瑩與老公李李仁以近5成的壓倒性比例,榮登第一,小S與許雅鈞名列第二。
◆ 研究:天天吃番茄 憂鬱症機率減半
中央社 2012.12.05
根據中國大陸一份研究,每週只要吃幾次番茄,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就可能減半。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由天津醫科大學牛凱軍博士率領的大陸與日本研究團隊,分析了將近1000名70歲以上男女的心理健康記錄及飲食習慣。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每週吃不到1次番茄的人,每週吃2到6次番茄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減少46%。
根據研究,每天吃番茄則可減少罹患憂鬱症機率52%。
但研究發現,其他水果和蔬菜並沒有帶來相同益處。
吃甘藍菜、紅蘿蔔、洋蔥和南瓜,似乎對心理健康幫助不大,或甚至沒有影響。
高達20%的人在一生中某個時刻會受憂鬱所苦,而女性患者又多於男性。
老年人因健康狀況惡化、喪失親友和寂寞,心情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是憂鬱症的高風險群。
番茄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質,公認可預防某些疾病。
番茄中有番茄紅素,這是一種抗氧化物質,與減少前列腺癌和心臟病發機率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不確定番茄紅素是否直接影響心理,或者是在得知罹患癌症等可能致命疾病時,可以防止患者罹患憂鬱症。
這份研究結果刊登在「情感症期刊」(Journal ofAffective Disorders)。
男人是否忠實? 女人「看臉就知」
【Upaper╱中央社】2012.12.06
根據昨天刊出的澳洲最新研究,即便不認識,女人光看臉就能分辨男人是否忠實,而且具有某種程度的準確性。但男人打量女人時,似乎就沒有這種能力。
期刊「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刊出的研究,女人往往會依據男人展現出來的男子氣概,來判斷他在兩性關係上是否忠實。
研究團隊寫道:「結果顯示,女人對不忠的評估和實際不忠程度的評量之間,存在中小程度的顯著相關。」率領研究團隊的是澳洲伯斯西澳大學的羅茲。
研究也說:「看起來較男子氣概的男人,被評為更可能不忠實且擁有更多偷吃的性史。」研究人員讓34名男性和34名女性看彩色照片,上頭秀出189名成年白人的臉孔。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評估照片中人物的忠實程度,然後再與189人提供的個人性史比對。研究人員發現,女性受試者比較能分辨出哪些人忠於伴侶、哪些人不忠。
他們在研究中寫道:「我們提供的首項證據,顯示光靠外表就能判斷忠實程度的情況,含有一定的真實性。」
另一方面,男性受試者似乎毫無頭緒。他們傾向認為有魅力、女人味十足的女性會不忠,然而沒證據證明她們的確如此。
◆ 男生殖器長藥物疹 常誤認染性病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 2012.12.04 自由
男性的外生殖器出現水泡、糜爛,一般直覺是感染性病,令當事人憂心不已;成大醫院皮膚部醫師林子凱表示,除性病外,少部份對藥物過敏的男性,病灶發生在外生殖器,再次發生也都在相同位置,引起過敏的藥物,包括抗生素、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鎮靜劑、緩瀉劑等。
林子凱指出,8成的藥物過敏症狀是大片斑塊或整片發紅,再次發生的位置不一定相同,約一成比例的人出現圓形紅斑,通常伴隨癢或刺痛,之後斑中央逐漸成灰褐色,可能形成水泡、破皮糜爛,位置從身體、手、腳、唇或生殖器官(大多是男性),再次服用相同藥物,發作位置也相同,稱為固定性藥物疹。
林子凱表示,約2到3成初次發作的男性,病灶出現在生殖器,會令當事人以為感染性病,少數人不理會,但因反覆發生只好就醫;誤以為自己感染性病者中,有人因不好意思求診,自行買藥塗抹,反而更糟糕。
林子凱說,固定性藥物疹只要不再繼續服用引發過敏的藥物,都可自行痊癒,但患者通常都不記得是何種藥物引發藥物疹,都要醫師詳細詢問才會想起;民眾若知道自己會藥物過敏,一定要避免使用同一種藥,看病時也要記得告訴醫師。
※ 相關報導:
* 法國男子精蟲減少3成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547119.shtml
研究人員在透過「人類生殖」期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法國男性的平均精蟲數量並不影響他們的生育能力,不過他們必須進行更多研究,探討各種可能的原因。擔任報告執筆人的環境衛生流行病學家莫爾表示:「就我們所知,這是首見針對一個國家的男性精蟲數量與外形所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2者均大幅減少與改變。這已經構成嚴重的公衛警訊。」
◆ 父母在美打工 上萬洋娃娃留守家鄉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5日電】2012.12.06
在福州閩江入海口一帶,有這樣一群留守兒童:他們跟著爺爺、奶奶等親人生活在村子裡,但他們是外國公民,具有外國國籍。這些孩子被稱為「洋留守」。這些留守的「洋娃娃」,父母多數在美國打工,多數是非法移民,因精力和時間有限,將孩子送回國內撫養。
長期隔著大洋,很多孩子與父母感情疏離甚至叛逆。另一方面,他們在中國國內接受的學前教育在國外「水土不服」,「洋娃娃」五歲左右回到國外,往往要從頭開始。
「新京報」記者馮軍在引述福州市政協統計資料的報導說,在福州有近萬名這樣的「洋娃娃」。不過美國福建同鄉會主席鄭棋認為,這個數字相對保守,他認為福州至少有2萬名「洋留守」。
五歲的小豪是個「洋留守」,父母都在紐約打工,屬非法移民。因父母打工時間長,無力照顧他,他四個月大的時候,被送回福建長樂市猴嶼村,由爺爺、奶奶撫養。
資料顯示,福州的「洋娃娃」分散於各區,以閩江口一帶的各縣、鄉、村為主。其中長樂市約5000人,馬尾區亭江鎮約2000人,連江縣琯頭鎮約2200人。
長樂市政協委員、美國長樂公會駐長樂辦事處主任鄭孝煌說,1990年代以後出國的年輕人,當時大多未婚,在國外站穩腳跟後,陸續結婚和生育。孩子出生在美國境內就自動獲得美國國籍,大量移民的第二代成為美國公民。
這些「第二代」的父母多數是偷渡出國,為了掙錢和自己拿到外國國籍,要長時間工作,例如一天工作13個小時,沒時間和精力照看孩子。「一般在孩子幾個月時就抱回國內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長樂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秘書長潘星描述,有時候送回的孩子在飛機上「偶遇」,他形容「有時候整個飛機上都是嬰兒,嘎嘎嘎響,就像一窩鴨子」。
由於有小孩返鄉的市場需求,甚至有的快遞公司甚至開展了「遞送」孩子的業務。「美國—中國,雙向快遞,機場接送包裹、小孩。」這是美國一家快遞公司在紐約華埠打出的廣告,送一個孩子回國的價格是1000美元。
大部分「洋留守」都沒真正見過父母的模樣,有的孩子會抱著女老師的腿直呼「媽媽」。
琯頭鎮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倪法林說,「洋娃娃」的父母往往寄回金錢等,通過物質形式彌補感情上對孩子的虧欠。例如當地有種黃梅魚,一斤幾十塊錢,但無論多貴,「洋娃娃」的爺爺、奶奶都會買給孩子們吃。
但長樂市實驗幼兒園園長陳美琴說,「洋留守」在行為習慣上不如父母帶的孩子,對各種信息接受的程度不如父母帶的孩子,家園配合(家長和幼兒園的配合)不好,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美國福建同鄉會主席鄭棋不贊成「洋娃娃」在中國國內接受教育。他說,三至六歲是幼兒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但對於那些留守的孩子來說,「家長」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而老人們的教育觀,與現代社會的育兒理念會有不同。
鄭棋認為「洋留守」接受的教育危害很大,等他們到國外後,要從零開始,往往跟不上當地同齡人的步伐。他說,「洋留守」回到國外後,要先從幼兒園學起或學習一、兩年的語言,才能上小學,往往比國外學生晚了一、兩年。
◆ 蓋洛普民調:美國人愈來愈虔誠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012.12.06
根據蓋洛普近期公布的民調指出,四成的美國人屬於對廣義的基督教信仰虔誠的族群,近三成的美國人對信仰屬於一般程度的虔誠,等於每十位美國人,就有七位是虔誠的信徒。蓋洛普總編輯紐波特表示,以老年人口將增加以及人口往較虔誠地區移動等趨勢來看,未來20年美國人將比現在更加虔誠。
根據這項針對32萬美國人進行的民調結果,四成美國人屬於「相當虔誠」族群,29%屬於一般虔誠,31%的美國人對信仰不熱衷,換言之,每十位美國人,就有七位對是信仰虔誠的人。研究結果也指出,隨著年紀越長,民眾信仰越虔誠,女性也較男性信仰堅定,美國南方民眾較其他地區則較常上教堂做禮拜,共和黨較民主黨更為虔誠,至於收入越高以及受高等教育的人,相較之下則較不虔誠。
紐波特表示,從未來人口的變化趨勢來看,未來20年後的美國將是個更虔誠的國家,因為屆時65歲人口已經增加兩倍,從過去經驗來看,年紀越大信仰會越虔誠,另外影響美國成為信仰虔誠國家的趨勢則是,過去十年來,美國人口已經開始往信仰比較虔誠的地區移動。
同時,一份刊登在《Sociology of Religion》期刊的研究報告也指出,1970年代到2010年,美國人對於自己的宗教信仰的歸屬感穩定成長,從1970年代的38%,到1980年代中期提高到43%,但是到了1980年代末期,又恢復到了37%,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
根據紐波特表示,傳統上的基督教派會友人數已經下降,反而是沒有特定宗教派別的基督教會人數一直在增加,也就是傳統基督教教派流失會友人數,同時,沒有特定教派屬別的教會,會友人數越來越多並且還在成長中。
※ 相關報導:
* 景氣差善款劇減 社福團體苦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6/today-taipei2.htm
濟不景氣,各界愛心跟著縮水!社福團體反映,景氣不佳,今年獲捐贈的善款大幅縮減,比去年同期下滑三至四成。其中,小型公益社團更是慘不忍睹,由於知名度較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造成大者恆大、小者難以生存的窘境,社福團體只能咬牙苦撐,備感無奈。
收假失眠…2成有上班焦慮症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2012/12/06
你有上班時想逃離工作;下了班,卻又放不下工作的情形嗎?如果答案是「有」,很有可能是上班焦慮症,最好就醫檢查。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賴雅文表示,上班焦慮症是常見的身心症狀,現在大環境經濟景氣不佳,工作忙壓力大,上班焦慮症盛行率約兩成左右。也就是平均每五個上班族,就有一人有上班焦慮症。
醫師表示,上班焦慮症患者常有難以控制的過度擔心,但這種過度擔心的情況越想控制卻越難控制,同時伴隨有坐立不安、感覺疲倦、不易專心、腦筋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緊繃及睡眠品質不好等症狀。
她最近就收治一名33歲上班族,外型相當亮麗,工作也很認真,一直是老闆眼中最稱職的員工;然而最近幾個月來,她都帶著一雙黑眼圈上班,而且常工作沒多久就覺得累,非得買杯咖啡來喝,否則撐不到下午。
更嚴重的是,她的睡眠品質越來越差,周五晚上睡得還好,可是一到周日晚上,一想到隔天又要上班,就緊張得睡不著,造成隔天上班精神不濟,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由於情緒惡劣鬱悶易怒,動不動就和同事吵架,整個人幾乎變個樣。
凡事要求完美 較易焦慮
新光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張尚文表示,上班焦慮症屬焦慮症的一種,不少人都有這種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蔡長哲指出,凡事要求完美、也就是A型人格的人,較易出現這種症狀。
張尚文建議有這種傾向的人,最好把上班及下班區隔清楚,只要一下班,就不要去想上班的事,讓自己好好放鬆下來。此外,上下班時間不妨彈性一點,下班後可到戶外走走,或做些腹式呼吸,讓肌肉放輕鬆。
賴雅文表示,焦慮症的人格特質缺乏安全感、自我要求高,而且較難跟人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遇到困難習慣依靠自己,加上對他人評價敏感,且常不願面對現實。她提醒有類似情形的人,不妨找時間到醫院就診。只要症狀不嚴重,透過放鬆訓練、有氧運動、均衡飲食及調整生活作息,通常即可明顯改善。萬一症狀較嚴重,服用抗焦慮劑也可有效緩解症狀。
※ 相關報導:
* 有上班焦慮症 醫師:不要再鑽牛角尖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8418
有上班焦慮症其實不用太在意,新光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張尚文表示,不久前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日本影壇大師黑澤明,都有過類似情形,建議有上班焦慮傾向的民眾,不要再鑽牛角尖,不妨給自己一個理由,轉個念再重新出發,或許可和山中伸彌、黑澤明一樣,大放異彩。
◆ 維持好記憶、學習力 小孩不宜大補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2/12/05
小孩子千萬不要亂吃補,才能維持良好記憶力、學習力。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許桂月表示,小孩子多半陽氣充足,因此不適合吃十全大補湯等燥熱食物,一旦吃下這些燥熱食物,精神往往更加亢奮,對注意力、記憶力都沒有好處。可以考慮吃些四神湯等溫和藥膳,幫助健脾。
許桂月醫師指出,像山藥、芡實、茯苓、白朮、蓮子等食物都比較溫和,對腸胃功能較好,小孩吸收好,養分充足,自然有助提升記憶力。如果小孩比較虛弱,可以加些黨參、西洋參,若體質有點燥熱,也可放些東洋參、麥門冬等,幫助調整體質。
許桂月醫師強調,小孩記憶力要好,飲食、睡眠、運動都很重要。腸胃功能不佳的話,營養吸收就不會太好,營養不夠,專注力、記憶力就會大打折扣,像吃太多油炸、過於甜膩的飲料、甜點都可能干擾腸胃功能,造成吸收障礙,且過於躁熱的食物也會引起口乾舌燥,此時注意力受到干擾,記憶力很容易變差。
許桂月醫師建議,小學生最好晚上九點就趕快上床睡覺,然後第二天早上六點半到七點起床,對身體最好。一天運動量盡量在三十、四十分鐘以上,如果能運動一小時以上,更為理想。此外,小孩子可以培養一點其他興趣,當小孩做有興趣的事情,記憶力也會跟著提升。
許桂月醫師提醒,當家長發現小孩功課退步,千萬不要急著罵人、斥責小孩,應該要找出背後原因,像鼻子過敏、皮膚過敏、腸胃道消化不良等因素都會影響小孩注意力、記憶力,要找到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研究:同時用不同媒體 容易出現憂慮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12.07
喜愛邊看電視邊玩電腦的朋友要注意了!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同時使用電視或手機等媒體的人,容易出現憂慮或社交焦慮症,研究者呼籲,如果有類似症狀的人,應該停下來休息,給自己喘息的時間。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問319位大學生,了解他們使用多媒體的情形以及收集他們的心理健康資訊。結果發現,過去十年來,美國青少年使用各種媒體的時間增加了20%,其中同時使用多種媒體的時間,增加了1.2倍,至於是否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研究者貝克表示,同時使用不同媒體,與心理健康有很明顯的關係。
他指出,「從研究中,我們無法知道是否是因為同時使用媒體,才造成憂慮或社交焦慮症狀,抑或是原本就有這些症狀的人,透過使用媒體來轉移問題。」研究者在訪談中,仔細詢問每位大學生每周同時使用2種以上不同媒體的時間,其中包括電視、音樂、手機、簡訊、電腦與電玩以及網路等主要媒體。
研究者貝克表示,雖然焦慮與使用不同媒體兩者的關聯需要進一步了解,但一旦覺得焦慮或情緒低落,不妨先將手上的電視或電腦關掉,讓自己心情平復,給自己一個免受媒體轟炸的時間。
尼爾森民調公司剛公布一份調查結果也指出,年紀35歲到54歲的民眾,有36%的人有邊看電視時邊使用平板電腦的習慣,55歲到64歲族群,這種比例則提高到44%。
另一項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也發現,85%的美國人都擁有手機,而且民眾使用手機已經不只是單純用來打電話,還可能使用其他功能。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期刊。
◆ 人權何在? 新移民單親媽 被迫離境
【聯合晚報╱記者蘇芳禾/台北報導】2012.12.07
12月10日為國際人權日,不過在台灣卻有一群新移民婦女,因為移民法規範,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離婚」、無故喪失子女監護權而被迫離境,多位被迫要和子女分離的母親,今天在立委及相關社團陪同下召開記者會,要求應給有撫養事實的外國父母居留簽證。
移民署允諾協助、優先修法
移民署副署長何榮村表示,將會針對個案協助,至於移民法相關問題,行政院11月已提修正案,請朝野立委務必支持,將其列為優先法案。
目前入出國及移民法現行條文規定,在台灣居留的外國人離婚後,若取得在台灣地區已設有戶籍未成年親生子女的「監護權」者,得准許繼續居留。但民進黨立委田秋堇今與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正視新移民的困境和相關法規爭議。
一名來自越南的新移民單親媽媽小六現身控訴,自己雖擁有孩子監護權,卻無法在台居留,將被迫與未成年女兒拆散。
小六與台灣丈夫協議離婚,在丈夫過世前取得女兒小婷監護權,不過丈夫病故後,卻因不清楚台灣法律,被迫讓大姑帶走女兒,大姑並以小六沒有盡到監護和撫養義務,向法院申請改定監護權。小六雖在法扶基金會律師的協助下,重新取回監護權,卻還是無法保住自己的在台居留權,仍需面臨遣返。
擔心母女分離 曝光爭取權益
「我不會說越南話,我想跟媽媽一起在台灣生活。」目前就讀國中的小婷,今天也堅持出席記者會,希望透過媒體曝光,可以讓媽媽跟她一起留在台灣,小六也難過地表示,她擔心一回越南就永遠看不到女兒,只好逾期留在台灣。來自菲律賓的新移民單親媽媽小琳,也面臨同樣的處境,她的簽證在本月10日到期後,也要被迫和子女分隔兩地,記者會上,她也顯得憂心忡忡。
移民署副署長何榮村摟著小婷承諾,部分新移民在離婚後來不及在居留期間取得孩子監護權,遭廢止居留許可、必須返回原國。針對這幾個個案,移民署願意協助,將由專勤隊訪視,請內政部讓她們的媽媽留下來。對小琳的情況,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簽證組科長柯孝宗表示,簽證3日後將到期,移民署要訪查恐怕非常趕,外交部願意先延長她的簽證效期,待移民署接棒處理。
何榮村也坦承,有些法條確實不太合適,有關於社團要求應於移民法第23及31條,增列外國人若有在台設籍之未成年子女之撫養事實,得申請居留,行政院已經提出修法版本。
※ 相關報導:
* 單親媽烤地瓜 宜縣社會處送暖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7549258.shtml
宜蘭縣政府社會處扶助單親媽媽自立,首名接受輔導成功的婦人高三女設攤賣烤地瓜,處長林世奇昨天探視,因天冷,送衣、送帽還送1萬元創業基金,高媽媽感動地說:「真溫暖!」
社會處「給魚又給竿」計畫,協助經濟弱勢家庭脫貧,今年與財團法人人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合作,輔導清寒單親媽媽創業賣烤地瓜,基金會提供職業訓練、技術指導、免費提供烤爐、洗地瓜機、餐車等,讓單親媽媽做小生意,增加收入。
◆ 孩子生得少 兒虐案反增
【聯合報╱記者林麗如/平鎮報導】2012.12.07
經濟不景氣,連帶影響家庭、親子關係?根據內政部統計,101年1至8月家庭暴力通報案件計7萬6773件,其中,兒少保護案件1萬9936件占26.0%,較100年同期增加3974件。
站在第一線的張老師發現,近年來,兒童受虐案最大宗還是來自家庭,尤其是父母管教不當。日前,就讀國小的「小弘」被爸爸揍得鼻青臉腫,經校方通報社工,與家長溝通後得知,「小弘」從小與家裡的兄弟姊妹不太一樣,爸媽都覺得他很難教,功課表現也不如人,只要調皮搗蛋就把他痛打一頓。
後來,「小弘」被鑑定出有情緒障礙,爸媽難以接受,還是把「小弘」當一般孩子對待。「小弘」覺得不被爸媽疼愛,開始學會偷竊引起旁人注意,惹得爸爸更怒,拿起鞭子狠狠揍他好幾頓。
張老師說,家有情緒障礙的孩子,爸媽最好尋求專業協助,尤其多數雙薪家庭,家長因經濟壓力,更無法獨自處理特殊兒的問題。「小弘」的爸媽就因此被通報,並由社會局安排張老師上親職教育課程。
桃園「張老師」中心10年內受理的強制親職教育約有502位家長,管教不當約占46.76%,其次是因為身體虐待約占20%,嚴重疏忽占13.62%。
「張老師」分析,兒童受虐事件不減反增,部分原因是少子化,家長仍相信「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迷思,不僅無法產生效果,最後還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張老師」提醒,民眾若是遇到經濟問題、家庭問題等,長期處於各種壓力下,不妨尋求專家或是社會資源的幫助—「張老師依舊幫您—1980」專線,避免悲劇發生。
◆ 製造5情境 引導孩子開口說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551495.shtml
【聯合報╱林季穎/台北市杏誠復健診所語言治療師】2012.12.08
「我的孩子兩歲半了,我們說話他聽得懂,但很少開口,怎麼辦?」臨床上常聽到家長焦急詢問著類似的問題。
現代少子化與雙薪家庭的因素,家長對孩子過度呵護與照顧,往往孩子還未開口表達需求,便已為他做好每件事,造成孩子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久而久之,便可能影響孩子口語,造成孩子語言遲緩的現象。
其實,只需在生活中做些小小的調整,就能製造許多讓孩子開口的機會。以下舉出幾個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情境,供家長參考:
請求:將孩子想要的物品或玩具,放置在孩子看得見卻拿不到的位置,然後給孩子明確的期待表情,如眼神接觸,等待他出聲或用簡單口語表達需求。
還要:和孩子進行連續性活動或孩子喜歡的感官遊戲,如丟球、搔癢遊戲,進行一小段時間後,停止活動,等待孩子要求再玩的反應。
否定或抗議:給孩子不喜愛的事物或奪取他喜愛的事物,等待他給予否定的反應。如當孩子把某樣玩具推,開表示不想玩的時候,引導孩子說出「不要」等簡單的否定字詞。
選擇:同時給予孩子喜愛與不喜愛的事物,兩者的喜好程度要有顯著差異,要求其開口選擇;若孩子未做出選擇,便給予其不喜愛的事物。
評論:和孩子互動或遊戲時,大人在過程中非預期的故意做出錯誤行為,等待他開口或用表情給予回應。如突然將積木推倒,或是把玩具放進太小的盒子後,引導孩子說出「不可以」或「你做錯了」等簡單的語句。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簡單的活動,製造出合適情境,不僅能增加孩子主動開口的機會,還能與孩子互動,增進情感,爸爸媽媽們,現在就開始做吧!
倫敦傳真-生命的抵達與離去
【江靜玲】2012-12-09 中國時報
我站在冷冽的倫敦街頭接聽一通好友的電話,對方在電話中說,剛辦完了父親的「死亡證明」手續,「我誕生時,父親替我辦理出生證明;他離開後,我來替他辦死亡證明。雖然感到很悲傷,但人生像個圈子,多麼奇妙!」
我驚訝的聽到對方竟能在至親辭世的傷悲中,仍能把出生的喜悅和死亡的痛苦結合為一個生命的大圈子,且看到生命的奇妙。短暫的談話中,讓我再次想到當代精神醫學家亞隆(Irvin Yalom)和他的著作《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亞隆認為,死亡和烈日一般,令人無法直視,不分男女老幼,人們對死亡都存有恐懼,只不過每個人的呈現方式不同而已。有人表現十分隱晦,僅有說不出的微微不安;有人明白意識到內心對死亡的焦慮;有人對死亡則感到極度恐慌,以致終日惶惶,無法快樂生活。
但是,死亡和出生一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無分貧富貴賤,無人可倖免或拒絕。亞隆根據他個人的治療經驗指出,面對死亡未必會讓人萬念俱灰,相反的,可能反而讓人覺醒。朋友的老父親,在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中,則印證了亞隆的經驗。
從去年耶誕節前夕意外獲知自己的生命僅剩數月開始,老先生便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他在書房的牆上掛了一個大表格,上面書寫著在步入自己人生終點前想要做的事,包括想要再看的畫作、聆賞的音樂,拜訪的人與地等,「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已接近終點,所以我更認真的想著要怎麼活著。」
或許能認真的活著的人,更有勇氣面對死亡。老先生沈靜週詳的與家人討論自己的後事,首要志願是依照家族傳統捐出大體,若未能如願,遺體火化後把骨灰撒在平日散步的樹林中。他和兒子一同選擇了追思會的音樂和詩文,擬訂追悼餐宴的賓客名單和酒單,「我希望大家聚在一起,慶祝我完成了人生的旅程。」
老先生住進安寧醫院後,仍然不失幽默與禮貌。我前往探視,他悄悄的說,「我在這裡受到非常好的照顧,可惜的是,護士們個個都像德國總理梅克爾(體態臃腫)!」;離開時,老先生說,「妳的探視,讓我感到十分喜悅。」我站在病房口,回首跟他說再見,他坐臥在床上,跟我揮手道別。
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三天後,他在睡眠中過世。
接獲消息後,我覺得很傷心,但是,另一方面,深覺他真的是活到最後一刻。在安寧醫院中的最後十天,深受照拂,沒有注射或其他皮肉之苦,安詳的握著共同生活逾半世紀老伴的手深深地睡去。
我從來都不知道,死亡可以那麼平和美麗,滿足且有尊嚴。八十六歲,他有一個很完整的生命。真正印證了莎翁戲劇李爾王(King Lear)中說的,離開應像抵達一樣(Men must endure their going hence even as their coming hither )。
※ 相關報導:
* 著一身病痛 他,艱辛地走在求學路上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00302/112012120900071.html
18歲、身高卻只有130公分的胡欽裕,罹患相當罕見的「耳齶指(趾)症候群」,出生就有嚴重顎裂、極重度聽障、手腳攣縮畸形、腦水腫、脊椎側彎等問題,1天更需接受呼吸治療長達10至12小時,但疾病並未打退他的求學意志,今年不僅考上國立大學國際企業系,還自修取得電腦軟體應用乙級證照。
◆ 長照商業化 陳建仁憂:貧富更懸殊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2.12.09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昨天出席安寧照顧基金會舉辦的「為愛‧走一里路」募款活動,強調反對壽險資金納入長照體系。談及今年年度代表字「憂」,他說:「愛就是最好的解藥」,從政府官員到百姓,都應多替他人設想才有希望。
儘管天候不佳,昨天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的募款活動,仍吸引上百人參與,民眾在雨中繞行公園一圈,並捐輸愛心。民眾的捐款,將持續提供照顧末期病人心力交瘁的家屬,可申請一年最高共兩萬四千元的喘息服務或醫療費用補助。
陳建仁表示,就像冒雨趕來捐款的民眾一樣,「愛」是憂的解藥,從政治人物到小老百姓,都應長存愛心。他說,有愛就有喜樂,有幫助就有希望。
陳建仁指出,健保只針對疾病給付,但安寧病患的家屬也需要喘息。他說,英國早在二次大戰後就已規畫安寧療護制度;目前台灣仍依賴民間團體,未來安寧喘息,應納入政府的長照計畫。
安寧基金會目前對末期病人與經濟弱勢家庭,提供補助計畫。除居家喘息服務,還包含醫療補助與出院返家服務;但開辦三年來,每年僅廿、卅件申請案。基金會執行長張嘉芳表示,等待符合資格的民眾來申請,但知道利用者不多。
金管會有意讓壽險資金納入長照體系,陳建仁對此感到憂心。他提醒,弱勢家庭是長照服務的主要使用者,長照服務若全面商業化,恐不利弱勢民眾,「我替台灣弱勢家庭的未來,感到擔心。」
「長照保險如果商業化,台灣社會貧富兩極化情形會更嚴重。」陳建仁表示,政府有照顧弱勢者責任,即使是崇尚資本主義的美國,最近也在進行健保改革,確保弱勢者權益;不管是健保或長照,都應考量到弱勢者。
政府已開辦長照十年計畫,五年來提供包括居家護理等八項服務,使用率也僅兩成。衛生署估計,約有卅多萬符合資格民眾,未申請長照服務。
※ 相關報導:
* 觀察站/平價長照商品 弱勢者最後保護傘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553534.shtml
長期照護與健保一樣,多少都帶有社會保險的色彩,是弱勢者最後一個保護傘,也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難怪陳建仁直言,長照若規畫不當傾向商品化的話,長照就無法照顧弱勢族群。
* 老婦流落街頭5年 警助找到家人…兒有難色
http://www.udn.com/2012/12/8/NEWS/SOCIETY/SOC5/7551938.shtml
....讓員警心寒的是,老婦的兒子面有難色地告訴警方,母親患精神病常常走失,警方雖然幫她找到回家的路,但家人無力照護;警方轉報社會局,協助辦理身心障礙證明,另配合衛生單位辦理收容,並派社工協助訪視。
◆ 台、韓、菲阿嬤:伸張正義 永不放棄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2012.12.09
上午三位慰安婦阿嬤現身控訴日軍在二戰期間的罪行,菲律賓阿嬤艾絲特利妲,泣訴日本不認錯,她將繼續努力,即使她死後,她的後人也將奮鬥不懈,直到正義得到伸張。
韓國阿嬤金福童說,已經二十年了,但問題仍在原地踏步,日本政府至今仍不願面對他們的罪行,不願解決問題,大家要把力量團結起來,讓日本政府認錯。她對馬英九能到場,表示透過總統的鼓勵,希望更能傳達她們的聲音。她說,韓國阿嬤每周三都舉辦抗議示威,她希望這件事情的解決,能加快速度。
菲律賓阿嬤一說話就哭了,她說,她看到馬總統的蒞臨,對於馬總統的支持,感到非常感激。她要繼續努力,在她去世後,她的後代仍會繼續努力,希望日本政府正視這個問題,並作出賠償。即使她嚥下最後一口氣,她的後人仍會繼續奮鬥,直到正義得到伸張。
小桃阿嬤鄭陳桃用閩南語說,她當時是少女,很多事情不懂,日本人教她怎麼做,她就得做,不然就要被打,日本人實在是夠野蠻的。她一直拭淚,話都講不下去。
小桃阿嬤是僅存八位台籍慰安婦最高齡的阿嬤。她說,當時她念台南女中,要從屏東家裡搭車去台南,途經派出所,日本人說要載她去,她說不必,仍被強迫上車,最後被載到高雄,第二天,她們就上了船,被送到印度。當她回到台灣,已二十餘歲,家已破碎,只剩叔叔,她去找阿叔,阿叔卻說,我們家怎能有妳這種「臭賤查某」,把她的行李都丟到外頭,她只好北上投靠已婚的老同學,後來去替人幫傭。她表示,任何事既然碰上了就要堅強,要想辦法,不能想說死了比較快活,一定要堅強。
※ 相關報導:
* 穆斯林女傭 大馬雇主逼吃豬肉
http://www.udn.com/2012/12/8/NEWS/WORLD/WOR4/7552576.shtml
印尼女傭在馬來西亞受虐情形再添一樁。印尼媒體今天報導,1名在馬來西亞幫傭的印尼穆斯林被雇主逼迫吃豬肉,並禁止她祈禱。印尼女傭一再傳出在馬來西亞受虐,曾使得這兩個東南亞鄰國關係惡化,並促使雅加達當局在2009年中斷提供家庭幫傭至馬來西亞。
* 玩具太「娘」 13歲女連署抗議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553491.shtml
....由於太多人響應這項網路請願,因此玩具烤箱製造商回信給波普說,該公司多年來曾多次在包裝盒上用過男孩圖片。可是波普對這個回應並不滿意;她說:「廠商告訴我,男孩也玩他們所生產的玩具烤箱。我早就知道這件事。既然如此,為什麼這家公司只對女孩行銷他們的產品?我認為,他們的玩具應該適合所有小孩玩,不要分男孩用或女孩用。」
終止童妓 掃蕩網路5億張兒童色情照
【聯合晚報╱記者舒子榕、洪哲政/專訪】2012.12.10
今天是世界人權日,有一群人正在為打擊網路色情和色情旅遊,在遊說立法,監督執法,努力不息,希望兒童免於遭受性剝削,雖然遏止兒童色情非常困難,國際終止童妓組織 (ECPAT)仍在今年與泰國警方成功掃蕩戀童癖網站。
國際終止童妓組織獲得今年亞洲民主人權獎,面對新時代網路普及的挑戰,ECPAT研究員卡帕帝(Mark Capaldi)表示,大部分國家應重新檢視並修訂相關法律,尤其在定義何謂兒童色情、規範兒童色情圖片的持有者和散布者以及觀看者的刑事責任、強制通報責任等。
他說,立法定義兒童受虐圖像時,應明訂影像是否包括真實的與虛擬的,譬如漫畫與動畫等,以及如何區別影像中人物的年齡。刑事責任部分,除針對兒童性虐圖像製造者,也應該把持有者、散布者、觀看者,都納入處罰,即便是坐在家裡觀看兒童色情圖片,也算加害者。
組織主席克朗比 (Maureen Crombie)表示,在紐西蘭,觀看兒童色情圖片觸犯法律,ISP(網路服務供應商)與監視系統等,扮演重要角色。
卡帕帝說,有5億張兒童色情圖片在網路流竄,民眾一旦發現網路兒童色情圖片,應舉報民間團體或警方,我國長期關注此議題的展翅協會,設有民眾舉報熱線。
卡帕帝表示,台灣人口販運防制作得非常好,台灣有嚴謹的法律與完備的政策,包括受害者的預防、保護與受害者的復原、重返社區等,先前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受害者,台灣政府就努力阻斷這個人口販運路徑。
※ 相關報導:
* 馬總統遺憾:台灣雛妓減少 虐童卻未減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555783.shtml
今天是國際人權日,馬總統上午頒發亞洲人權獎給國際終止童妓組織主席莫琳.克朗比。馬總統說,台灣早年有雛妓販運問題,在台灣全力從事防制人口販運工作後,十餘年下來已經減少了,但虐童事件至今卻沒有減少,這是另一個需要被關注的人權侵犯問題。
* 「嘉」人有約 新移民吃湯圓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2121000067.html
....署長謝立功說,台灣的新移民已有一百萬人,來自各國及大陸港澳地區的台灣媳婦、女婿也超過四十七萬人,激盪出台灣多元文化新風貌。....謝立功表示,外籍配偶及學生來台比例增加,顯示新觀念、文化不斷挹注,文化無分優劣,而是相互學習與融合,鼓勵大眾欣賞及尊重多元文化;移民署今年首度與各縣市政府及民間團體合作,擴大舉辦「移民節」,看到嘉義縣市府在新住民政策推動上不遺餘力,相信住在嘉義的新住民很幸福。
◆ 研究:女對男忽冷忽熱 是行為本能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2.12.10
女性對男性追求者態度忽冷忽熱,是潛在的行為本能!澳洲及新加坡針對1,500名男性進行研究後發現,女性表現出「很難追到」的感覺,是要測試潛在伴侶是否會在她們懷孕後繼續待在身邊,女性常用的手段包括挖苦對方、和其它人調情與拒絕性關係等。
一直以來男性追求者都懷疑,女性表現出一副很難追到的樣子,是要測試追求者的耐心,但以行為學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讓男性保持熱衷的好方法。心理學家研究女性所採用的手段後發現,女性對一位未來可能的伴侶表現忽冷忽熱,目的是要測試他的忠誠度與品質。
研究員分析58種女性為表現很難追到手最常用的策略,包括與其它男性眉來眼去,或者是不接電話等。研究員訪問超過1,500名男女,問他們哪一種手段最為有效,結果顯示,女性所採用的最有效手段是表現得非常有自信、和其它人說話、挖苦、假裝忙碌、逗弄、拒絕性關係、和其它人調情、拒絕前幾次的約會等。
澳洲西雪梨大學與新加坡管理大學的研究員指出,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更常表現得很難追到,研究員說,這是因為女性想要確定,潛在的伴侶會在她們有小孩後繼續待在他身邊。此研究發表在《歐洲人格雜誌》。
英國輔導及心理治療協會學者哈德森說,這項研究融合了傳統及現代思維,過去的女性認為,直到她的要求先得到滿足,才會願意和男性有性關係,但是今日的心理學家會認為,這種方法可能已經過時,因為女性可能會因此吸引到一個不合適的伴侶,而他會在挑戰消失後感到厭倦。
※ 相關報導:
* 青年熬夜灌冰水 精蟲少做人難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9045
中市34歲的張姓農夫自恃年輕力壯,農忙時灌大量冰水,還常熬夜上網,結婚4年遲沒消息,就醫發現精子數少、精蟲活動力不足,中醫認為是「後天失調」,喝冰水、運動不足、肥胖、抽菸等恐都會影響生育。
* 雙重保護 醫學會推避孕新指引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212100306-1.aspx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天表示,男女性行為問題需要重視,明年將推出「青少年(女)避孕指引」,強調性行為的雙重保護。
台灣幸福教育協會理事長陳保仁表示,近3年每年平均約有3000名未滿20歲女性生子,造成意外懷孕的主要因素是避孕措施不正確,逾4成完全沒有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建議性行為時男性戴保險套、女性口服避孕藥。
◆ 醫學研究-藝術創造力也是精神病特質之一
潘勛/綜合報導 2012-12-10 中國時報
瑞典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創意工作者如作家、舞蹈家及攝影家等較容易出現精神疾病,但換言之,精神疾病往往也蘊含著創造力,若抱持這個觀點,醫治精神疾病患者將可開啟新的方法。
瑞典「卡洛琳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在研究中指出,作家罹患焦慮、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單極型憂鬱症及濫用藥物的機率都比較高,自殺的機率也高出一般人將近一倍。舞蹈家及攝影師則更可能受苦於躁鬱症。
研究顯示,總體而言,從事創意職業人士罹患精神病的情形並不比其他人高,但更易得到厭食症之類的精神疾病,乃至自閉症,研究報告發表於《精神病研究期刊》。
主持研究的奇雅加博士指出,這些發現顯示應該由新的角度來看待精神疾病,某些精神病特質可能是有益,甚至是求之不得的。
舉例來說,自閉症患者擁有設限但強烈的興趣,躁鬱症患者則擁有狂熱的動力,對於成就天才及創造力,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專注力及決心。而精神分裂者的思想離經叛道,有時也能引發最重要的原創性因素,造就經典作品。
奇雅加博士指出,醫師若是能看出病人的疾病有某些現象是有益的,便可以開啟全新的治療方式。醫病雙方必須達成協議,決定哪些症狀該治療,其代價又如何。
◆ 3~5%大學生 曾經企圖自殺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2012.12.10
一項自殺調查顯示,近年大學生曾企圖自殺的盛行率為百分之三至五。專家說,每位年輕自殺死亡個案的背後,其實還有卅個自殺未遂個案。
台灣自殺防治協會昨天舉行一項研討會上,成功大學醫學院博士候選人周鉦翔發表一項探討台灣男女大學生自殺企圖的研究,從二○○三年連續五年追蹤全台廿至廿二所大學約四千名學生,發現有百分之三至五的大學生曾企圖自殺,高於美國的百分之一點八至一點九,其中女大生的企圖自殺盛行率高於男性。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秘書長廖士程分析近三年十五至廿四歲自殺未遂及死亡個案,發現每個死亡個案背後還有卅個自殺未遂者,研判可能與人際及親密關係受挫有關。廖士程說,網路是年輕人取得自殺防治資訊主要來源,網路及臉書將是自殺防治的重要宣導管道。
「孤單是很危險的。」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副秘書長張家銘說,當情緒超越自己能力負荷,記得求助親友,避免陷入孤單事人爭辯。
※ 相關報導:
* 身心調適-轉換情境 學習放鬆紓解職場壓力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2121000068.html
李光輝強調,心理低落和憂鬱症不同,若工作壓大到出現「4不5沒有」,即不高興、不動、不睡、不吃、沒興趣、沒專注力、沒能量、沒價值感、沒命(即想自殺),就是憂鬱症9大指標,建議趕緊尋求專業諮詢、進行治療。
從丟鞋子思辨正義
【聯合晚報╱社論】2012.12.11
馬總統在世界人權日的活動演講,被人丟鞋子。執政者遭人嗆聲,是很正常的事,不必視為受辱;而「丟鞋子」這個動作,國際間早已有之,既非創意也稱不上勇氣。但為什麼要朝總統丟鞋子?如果鬧了半天,只是獨派人士要求釋放陳水扁,這個訴求和這個丟鞋的動作,未免太輕易了一點。
同一天,也是為了人權日造勢,蘇貞昌開國際記者會,批評馬政府人權倒退,並聚焦於媒體壟斷。媒體壟斷的題目也不是不能談,但以在野黨黨主席的位置,卻只是一直要求總統對一宗媒體併購案表態,冠上「人權倒退」的大帽子,不嫌太沈重了嗎?如果要對人權議題表態,蘇貞昌願不願意公開辯論死刑存廢?
馬政府執政成績的確令人不滿,不管是反對黨或異議人士,如果要監督政府,改善現況,可以做的正經事何其多!但現在陳列在公眾眼前的種種抗議活動,只不過在搭「嗆馬」的便車,隨隨便便把人權和正義的口號掛在嘴上。此時此刻,正在台灣演講的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不論是書籍還是Youtube影片,已紅透各國。要嗆聲政府的人,也許該多研究一下這個題目。
講到「正義」,很多人的反應仍然和「公平」連在一起,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以往的「聯考」和「當兵」,說這兩件事最公平;政府推動改革,也是口口聲聲公平正義。但世事豈如此單純?船超載快沈了,抽籤把一些人推下船救全船的人,這很「公平」,但不符合「正義」。可見很多問題需要思辨和對話,以釐清背後秉持的信念。
因為台灣過去誤解乃至抑制對「正義」的思辨,民眾只能依據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相互嗆聲,無法進行對話;主政者也往往無法說清楚自己的改革依據何在。碰到重大改革議題時,社會中的個人和不同群體,各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張,對不同群體的利益消長卻缺乏討論,也無社會「整體利益」的概念,難怪施振榮謂之「半盲」。只會互嗆的社會,能推動什麼進步?朝總統丟鞋,就算表達正義了嗎?台灣實在需要進行一場正義的思辨之旅!
※ 相關報導:
* 馬總統人權日致詞 民眾丟鞋、包嗆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557649.shtml
總統馬英九昨天上午參加世界人權日活動,致詞時先被民眾嗆聲,之後有民眾朝馬英九丟擲包包與運動鞋,幸好維安人員眼明手快,將鞋子拍掉。在人牆保護下,馬英九強調「要貫徹相互尊重跟包容的精神,否則人權理念無法落實」。
* 府:過去四年保障人權 比扁執政期進步多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7557597.shtml
范姜泰基指出,政府於二○○九年批准聯合國兩人權公約並訂定施行法,二○一○年於總統府成立「人權諮詢委員會」,今年四月提出符合聯合國格式的「國家人權報告」,並邀請國際專家明年二月來台審查。現行法令若與兩公約牴觸必須修正或廢止,未及修正的部分則優先適用兩公約。
◆ 南市380社區關懷據點 全台最多
【聯合報╱記者黃宣翰/台南報導】2012.12.11
台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高達380個,數量居全國之冠,社會局長曹愛蘭昨在年度成果發表會上,與各科主管扮成農夫,手捧稻穗,介紹該局的社福政策,期望幫助弱勢,幸福收割。
這場年度成果發表會,上午10點在社會福利綜合大樓1樓前廣場登場。60名活潑可愛的小朋友身穿喜氣洋洋耶誕裝,開心地唱唱跳跳,為活動揭開序幕。
為關懷老人,社會局設置社區關懷據點,縣市合併前成立合計295個據點,合併後的第1年積極普設達到347個,迄今成長到380個,數量居全國之冠。
另外,為活化長者智慧,傳承童玩技藝,更首創「銀髮人才資料庫」,透過250位擁有手工藝暨民俗技藝、藝文、歌唱、語文及綜合類(如烹飪、攝影、挽面)等專長的銀髮達人,發揮懷舊技藝與傳承,至各關懷據點貢獻所長。
曹愛蘭說,社會局一直以來戮力編織社會福利資源網絡,從一據點一張關懷支持網,再從社區小互助網連結成幸福安全福利網,藉由綿密分布的關懷網,深耕各角落,把愛心傳遞給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
今年社會局推動社區「兒少照顧站」,提供課後照顧與臨時托育,以及「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站」,提供生活與工作訓練等功能。社會局秘書呂維胤指出,這兩項社福政策剛推出,還有進步空間。
目前社區兒少照顧站共設置23個、9個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站。明年社會局的目標,要在偏鄉山區也能廣設兒少照顧站和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站,讓弱勢者能夠就近獲得便利性、可近性的支持性服務。
◆ 回憶產生飽足感 畫餅確能充飢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2.12.11
古諺有云:「畫餅可以充飢。」而在現實生活中,科學家經實驗後,也發現人們可以用回憶的方式,讓大腦產生飽足感,甚至達到延緩肚子飢餓的效果。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者讓一百位民眾在享用午餐前,分別讓他們先看過容量300毫升與500毫升的濃湯,不過,研究者已事先將容器動手腳,因此所有人在不知道實際容量的狀況下,最後喝到300毫升與500毫升濃湯的人都各占一半。研究者在餐後立即訪問,發現所有受試者的飢餓感與所吃的食物多寡有關;但等到餐後3小時,再進行第二次訪問,發現一開始被分配到大杯濃湯的民眾,其飢餓感最不明顯。
最後再經過24小時之後,研究者再進行訪問,被分配到大杯濃湯並喝完湯的民眾,都認為喝進這麼多的濃湯,讓他們產生很大飽足感,研究者布魯斯東表示,「原來人可以影響及控制食慾,換句話說,口腹之慾並非真的只能倚靠攝取的食物的大小與多寡來決定。」
稍早的研究也發現,讓民眾回憶最近吃過一次大餐的記憶,可以影響到現在準備吃進肚子裡食物的多寡,而且時間可以持續好幾小時之久。
布魯斯東表示,「以目前肥胖依舊是公共衛生一大問題角度來看,瞭解如何控制吃進去的東西,是防止肥胖的首先要務。」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PLOS ONE》期刊。
◆ 光鮮的背後 南韓每年1.6萬人自殺
【蔡鵑如/綜合報導】2012-12-11 中國時報
儘管南韓社會富庶,生活條件良好,在國際間展露強大競爭力,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是龐大壓力導致的心靈痛苦。南韓自殺率居高不下,現在平均每天超過四十人自殺,幾乎是上一個世代的五倍,自殺網站近三年更暴增九倍。
南韓每年將近一萬六千人自我了斷,每十萬人中就有卅三.八人自殺,高居「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榜首,自殺已成為繼惡性腫瘤、中風、心臟病之後的第四大死因。追求成功的好勝心、面對高度競爭的社會壓力,都是把韓國人逼上絕路的主因。
兒童心理學家洪江義(譯音)指出,在嚴苛的競爭環境下,家長拋棄傳統價值觀,只求孩子追求單一目標,「父母從孩子小時候起,便強調金錢和成就的重要,讓孩子認為拿到好成績,找到好工作或進入名校才是成功。」
延世大學心理教授黃相旻說,韓國社會重視外在,希望展現最好的一面給外人看,只要這一面把守不住,他們就會衍生放棄的念頭。
二○○九至一○年自殺身亡的近三萬個案例中,內心絕望占二成九。升學考試相關壓力則是讓年輕人選擇結束生命的主因,四十歲以下國民的頭號死因是自殺。首爾女性家族基金會針對二千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四成孩子因為課業、金錢或外貌穿著等因素,在過去一年動過自殺念頭。
隨著前總統盧武鉉、以《冬季戀歌》紅到日本的朴容夏以及一線女星鄭多彬等眾多名人相繼輕生,當局開始正視自殺問題的嚴重性。首爾市府表示,自殺人數激增已非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一定得找出解決之道。
為扼阻自殺率攀升,政府除推出短期預防自殺措施,在各大自殺熱點增建設施,並監看各網站是否張貼鼓勵自殺的文章。今年三月,政府通過立法,提供全天無休的緊急服務專線。
不過專家認為,南韓民族性好勝、強悍、好面子,不願對外人談論內心痛苦,自殺問題已根深蒂固,短期內恐怕難以改善。
※ 相關報導:
* 男人們!你是堅強症候群的患者嗎?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2650&HN_Yr=0&HN_Mon=0
雖然男生、女生都可能會被教育要堅強,但是女生會釋放情緒,男生比較不會,所以大部分人會認為女生歇斯底里、女生脆弱,其實是因為男性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堅強,這樣的結果造成男生身心健康容易受影響,過了35歲以後慢慢變成糟老頭,愈來愈保守、缺乏生命力。成為思想僵化、知識弱化、身體老化、器官退化。陳醫師也說到「堅強症候群」男人可能引發壓力、心血管疾病、憂鬱、心理疾病,自殺等健康問題。
....另一個便是感情問題,男性常給人感覺,感情不輕易顯露,寂寞沒朋友,好像也無所謂!Wendy老師說,因為大腦情緒有七種,代表負面的就有五種恐懼、憤怒、難過、厭惡、輕蔑,加上男人的天性,男生腦內杏仁核大,不會情緒表達;同理中樞比女性小,在陌生人面前面無表情。
孩子的7大地雷 不能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8209
【內容摘自《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大家健康雜誌出版;採訪整理/張慧心、李松齡】2012/12/06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為了證明自己能作主,絕對不會順著媽媽的意思走,因為小孩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我長大了,你沒發現嗎?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必須是「有點黏又有點不黏」,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提出7大父母應避免踩到的「地雷」:
1.批評子女的行為
有位高中生去補習班補習,在公車上睡著了,老師打電話到家中查問,回家時媽媽便興師問罪:「那麼短的距離,你也睡得著……我早告訴你,晚上不要一直上網,那麼晚睡……」
雖然媽媽說得都對,但當父母賺到道理後,得到的卻是小孩對你的不滿。「本來孩子應該恨自己,但因為被罵,他開始遷怒,將倒楣的氣轉到你身上,覺得父母也該負責!」
黃倫芬建議媽媽們換個角度想,改以獎勵的方式,鼓勵孩子解決補習不能準時抵達的問題,否則下次發生同樣的情形,小孩很可能被情緒帶著走,坐過站就乾脆不去了。
2.批評子女的朋友
多數父母知道子女的朋友有品行問題,都會希望子女能保持距離。如果父母說,「不要與某某人交往,他會把你帶壞」或「某某人簡直是你的最佳損友」,孩子不會覺得妳在關心他,只覺得:「媽媽在攻擊我的朋友」,基於正義感,一定要保護朋友,對抗父母。「怎麼大人都是這樣,他只是不愛讀書而已,並不是壞孩子;再說,你不信任我嗎?你覺得我沒有判斷事情的能力嗎……」
這時,如何溝通是媽媽的最大挑戰,單純的好心不表示子女聽得進去,若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智慧送給孩子,不妨換個角度和子女討論:「如果你不能穩住自己,就會害他被別人說──是他把你帶壞的。」當然,這樣的討論暫時到此為止,但仍要持續注意子女後續的表現,並適時地關心與提醒,才不會惡夢成真。
3.糾正口頭禪
青少年多有口頭禪,但只要父母一糾正,彼此溝通關係就結束了。
黃倫芬指出,可以對他的表達有所疑問,但不要直接反應他是不對的。例如:可以問他:「屁是什麼意思?」「會不會被誤解你很愛放屁?」或「你說『屁啦!』是生我的氣嗎?」
如果孩子偶爾脫口而出髒話、三字經,可能是同儕間流傳的語彙,或自覺很酷,故意說出口。例如:有些孩子聚在一起時,很喜歡講「靠北!」
父母如果覺得聽起來刺耳,不妨用經驗和智慧接受挑戰,不直接把孩子說的話當成是對父母的攻擊。
找尋適當時機,和孩子討論:說髒話或罵三字經給人的感覺。
如果孩子嘴硬認為,「不會呀,我覺得很酷!」千萬不要繼續辯下去,只要心平氣和提醒孩子:這個家是大家共有的,家長有權利規範這個空間的「環保」標準,所以至少在22歲以前,不可以在家說粗話、罵三字經,以示對家長的尊重。
至於將來他們為人家長,想規劃什麼家規,由他們自己決定。
4. 喜歡做結論
父母提供經驗分享時,最好讓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將結論告訴他。當然,這需要過程和時間,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讓教化隱藏於無形,子女通常會參考。若一定要子女遵循,子女就會問「為什麼」,反而不會去想對自己有何好處,尤其是和媽媽關係親密的兒子,此時會把媽媽看扁,甚至和媽媽對立。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結論是媽媽說的,為了證明自己能作主,也會有其他好主意,絕對不會順著媽媽的意思走,因為小孩想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我長大了,你沒發現嗎?」所以媽媽要有更寬大的心胸來原諒孩子,承認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否則日子會很難過。
5.不信任子女
愈信任孩子,孩子愈會讓你信任。即便孩子曾嚇唬妳:「有很多事我並沒有完全告訴妳!」或媽媽擔心孩子受到同儕影響,對孩子所說的話,還是要99%相信,千萬不可坦言:「我覺得你一定會被誰影響。」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媽媽就不能查證,或再次確認孩子是否言行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例如:當發現孩子這陣子行為比較浮動,可試著關心他:「是不是發生什麼事?」同時藉由電影或電視劇情談論:「如何不受魔力的誘惑?」、「電影《魔戒》的主角為何將魔戒丟掉?他怎麼做到的?」找到共同的話題點。
6.偷看隱私
為瞭解子女,有些媽媽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記,看了又擔心,擔心就忍不住去問,問了就穿幫,親子關係因此破裂,得不償失。其實瞭解對方的正當方法是學習如何溝通,例如:與子女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糗事或失戀經驗等,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會發問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曾有個女孩提到,母親送她最好的禮物,就是尊重她的隱私權。事實上,父母尊重及相信孩子,青少年會很感激,所以千萬不要偷看他們的信件或日記。或許媽媽會想:又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看看會怎樣?但孩子的想法是:希望不受干擾,擁有一片自由不受監視的天空。媽媽如果真的不放心,一定要翻孩子的抽屜,偷看日記或有無違禁品,一定要很有技巧,否則關係會立即降到冰點。
黃倫芬提出忠告,維持良好關係比問清楚每日行蹤細節更重要。「其實建立好關係,他們什麼都肯跟你說。」所以面對孩子青春期時,父母應關心「如何讓親子關係不要斷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為?」
例如:當孩子沉迷電玩時,只是一味地不准他上網,或扣除零用錢,不讓他到外面上網,就是指關心他的「行為」,但如果父母可以問孩子,沉迷是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時候開始的?當時有什麼事情發生嗎?在逃避什麼事情?我可以協助你嗎?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窩心,瞭解父母是真的想幫助他解決問題。
7.過度關心
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多年的林桂慧則提醒媽媽,不要讓孩子覺得媽媽的愛有負擔。曾擔任過國中國文老師及輔導老師的她,兒子上國中時,林桂慧也在該校任教,每天都要等兒子放學一起回家,中午還會逛到兒子班上看他,讓兒子備受壓力,覺得受到監視,似乎成績稍稍不好,媽媽都會第一個知道。
其實孩子從國一開始,就不喜歡媽媽把他當小寶寶看待,不過,要放手也不能立刻放手,必須從國小五、六年級開始,試著讓孩子獨立成長,孩子上國中後,才能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學習獨當一面。如果上國中還不會坐公車,就表示父母放得慢了些。
她還記得,兒子去美國讀研究所半年後,她才前往探望,結果兒子說:「別人的父母到現在都還沒來看孩子,你太操心了。」此外,對於林桂慧煮好吃的食物,兒子也不領情,一直說自己會料理,她不服氣地反問:「你自己弄得有那麼豐富可口嗎?」孩子說:「你來了,煮這麼多,等你走了,我不是掉到地獄了?」她一聽,頗有道理,再看兒子把自己打理得不錯,也懂得節儉過日子,活得很好、學得很多,立刻收手、放心了。
◆ 每天陪孩子說話 度過「中二病」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梧棲報導】2012/11/19
網路最近流行的「中二病」一詞,原是從日本動畫衍生的名詞,梧棲童綜合醫院心身科指出,此泛指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叛逆期好發在國中階段,家長應每天與孩子聊天,幾分鐘也有效果。
「你有中二病嗎?」網路上常有青少年互問,不少人看了霧煞煞。童綜合心身科醫師黃尚堅說,青少年叛逆期好發在國中二年級,被稱「中二病」,這個時期的孩子想得到認同,又想與眾不同,產生特殊、偏差的行為、思想及價值觀。
黃尚堅說,他就遇過1名國三陳姓女生,不滿父母嘮叨,且課業不佳情緒低落,出現割腕行為,後來離家住進男網友家中,又發現愛情不如想像美好,情緒更低落,幸好父母透過同學提供線索找到女兒,送到心身科就醫後已獲改善。
黃尚堅指出,「叛逆期」不代表就是壞孩子,人體中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與賀爾蒙交互影響,產生偏激,多發生在12到18歲,20歲後腦神經系統發展完成,會趨向成熟。
若原本聽話的孩子,開始不願上學、情緒失控,父母應適時關心與注意是否有憂鬱傾向,嚴重或有自殺意念時,應尋求專業醫療幫助。黃尚堅並建議父母每天都要陪孩子說話,就算幾分鐘也能達到效果,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或壓力,讓孩子感受被尊重與被關懷。
半夜生產指定醫師 擬額外收費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2012/12/13
未來若在下班時間生產,又要原產檢醫師接生的話,可能要多付一筆「超時醫師服務費」。
衛生署研議開放婦產科醫師在非上班、值班時段回醫院接生時,可額外收費,目前正徵詢各界意見。衛生署醫事處長許銘能說,若要收將會訂出範圍;若各界反對就不會收。
醫改會研究員李芸婷說,如果自然產婦女半夜要產檢的主治醫師接生,該醫師的費用應由健保給付,不應轉嫁給民眾,否則對弱勢婦女不公平;但對於指定時辰、又指定產檢醫師接生者,建議自費。
婦產科醫學會針對近十家新北市開業小型醫院調查顯示,如果非上班時間接生,成本平均多出新台幣六千八百元。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說,目前自然產和剖腹產,從產檢到接生,健保給付三萬多元,實在太少。
黃閔照說,半夜出來修冷氣和電視都有出勤費,至於費用由產婦或是健保來支付,他沒意見;金額應為六千到八千元。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說,健保生產給付太低了,剖腹產比割盲腸給付還少,應該要提高生產給付,衛生署也要管醫師和醫院的拆帳,否則多出來的錢也是被醫院收走。
立委蘇清泉說,婦產科醫師半夜、假日要接生,壓力太大,又有醫療糾紛的風險,以醫師時薪八百元來算,一個接生超時醫師服務費的金額,差不多要兩千到五千元不等,同時也要要求醫院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費用給醫師。
※ 相關報導:
* 婦科醫師:不鼓勵看時辰剖腹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9680
衛生署擬同意,讓非值班、午夜12時過後趕回醫院接生的婦產科醫師收取「超時醫師服務費」。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非值班醫師半夜替產婦接生,是提供患者較好的服務,應由健保論質計酬給付,不應轉嫁到民眾身上。
◆ 家有孕婦 牆釘釘子…中華電惹怨
【聯合報╱記者胡蓬生/通霄報導】2012.12.12
苗栗縣通霄鎮呂姓鎮民的住處外牆,上月間中華電信公司施工汰換線路時,在牆上釘了鋼釘和「壁虎螺絲」,他妻子正懷孕,由於民間習俗釘釘子是對孕婦一大禁忌,他非常不以為然,向中華電信反映卻沒下文,為此向媒體投訴,要求給個交代。
中華電信苗栗營運處工程股股長黃百鴻表示,過去也曾碰過類似問題,通常施工人員都會徵詢家戶,如不同意就不施工,他並未接獲這起案例,可能是其他業務單位負責的工程,將先派員拜訪用戶並了解原委,如有不妥會致歉。
「此戶有孕婦!釘子釘到胎兒怎麼辦?孩子生下來若有缺陷怎麼辦?」呂姓鎮民氣得在自家門口張貼抗議海報,抱怨中華電信施工前未通知住戶,有重大缺失。
37歲的呂姓鎮民說,他的妻子正懷第二胎,11月21日他發現施工人員在他家外牆柱子上釘釘子,氣得當場抗議,民間習俗對此很忌諱,敢說誰家有孕婦都不會讓人隨便在家牆上亂釘釘子,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傳統觀念,就算釘釘子影響胎兒沒有科學根據,但起碼也應尊重用戶,畢竟牆壁也是住戶的財產,豈能想釘就釘。
他表示,當天施工的是中華電信的外包商,進行線路汰舊工程,附近家戶都被釘了釘子,他事後向中華電信工程人員反映,對方說會回去討論,結果隔了20天也沒下文,這種服務態度讓人難以接受,才憤而向媒體投訴,表達內心憤怒。
他說,他妻子隔了十多年才懷第二胎,現已懷孕十個月,他很擔心孩子生下來會有缺陷,萬一有狀況,他真的是有冤無處伸。
※ 相關報導:
* 巧合?家頂樓釘東西 胎死腹中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7560194.shtml
苗栗市彭姓婦人說,多年前她曾胎死腹中,懷孕3個月時身體非常不舒服,但產檢未查出異狀,她又換了家醫院,才發現胎兒沒生命跡象至少1個月,後來才發現住家頂樓先前被釘了東西,時間點巧合,讓她不得不信。
* 避孕器亂跑 害她膀胱「結石」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9557
一名38歲婦人日前因下腹疼痛、頻尿就醫檢查,泌尿科醫師從膀胱鏡發現,婦人膀胱壁頂端有一2公分結石,尿液也出現潛血反應,決定動手術取出,但進行體內碎石時,驚覺這顆「結石」竟是避孕器!
◆ 尊嚴死 也是一種人權
【邱忠義】2012-12-12 中國時報
立院初審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草案》,旨在讓末期病患有「尊嚴」地走。筆者基於多年相驗屍體及審理案件過程的體悟,對於把死亡觀念從安樂死轉成尊嚴死,深表贊同,但同時也認為法律只做了一半,修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積極(作為型)安樂死的合法化。
試著想想像一下「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感受嗎?這種「生不生,死不死」,介於陽間與陰間的處境,到底是在尊重生命、維護人性尊嚴或是不讓他有個善終?
否定說基於生命應絕對尊重及倫理、宗教等觀點,主張在任何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應該且無權自我決定結束其生命。這當然更不容許得同意而施以安樂死,否則形同加工殺人,此一看法不僅不贊同積極安樂死,也反對消極安樂死。
肯定說則認為安樂死不應求諸於生命絕對尊重之形而上的想像,如果各種不必要的維生器具附加在末期不可治癒病人身上,非但病痛難耐,生不如死,對其人性尊嚴有莫大的傷害。而無謂的醫療行為除了造成家屬負擔與苦痛外,更浪費社會成本。為維護「人之所以為人所應具有之尊嚴、價值」,應尊重其選擇權,給予其要求儘速離開人世的自由決定基本權,求個善終,以維護其死前最後的尊嚴。甚至,倘痛不欲生重大傷病患者要求積極地給予藥物或注射以了殘生,亦無不可。
筆者基於當事人「自我決定權」的根本理念,贊同肯定說。事實上,否定說所持之理由不無誤解,一來,以生命應絕對尊重的說法當成否定安樂死的重要理由,此點易流於形而上的想像而變得不切實際,實則,加諸額外的體外維生設備在一個殘命人身上以維持僅存的生理現象,其因為沒有心理生命,與「機器人」無異。這無異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尊重自然法則地折磨肉體生命的行為。
其次,以倫理、宗教等理由而主張任何人都不應該且無權自我決定結束其生命,亦非的論,宗教界的看法紛歧,有力的看法大聲倡導:當一個人確實已到臨終的最後階段,一定要停止一切注射和侵犯性的治療(例如維生系統或其他復甦器),如果沒有方法可以讓患者活下去,只是一昧地以人工方式維持他們的生命,這不僅多餘,且這些動作會引起臨終者不必要的慎怒、刺激和痛苦,特別是這不是出自臨終者本人的意願時尤然。
從佛法和瀕死經驗的證據中得知,臨終的種種折磨對尋求修法或安住於心性的精神修練者來說,將成為擾亂、煩惱和分心的原因。要知,「安詳的去世」確實是一項重要人權,沒有哪一種布施會大過於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亡,職是,不殺生雖被認為是人類行為的第一原則,但也不應該不變地固守教條主義,必須根據智慧依據每個不同的情境做決斷。當裝上維生系統,卻沒有一點希望,那麼停止機器就不是罪惡。
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要求醫生積極給予藥物或施以注射等外力方式以了卻殘生的積極(作為型)安樂死類型,目前並不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改革法案的容許範圍內。此一積極安樂死肯否的戰場,想必與死刑存廢的論戰一樣,將會激起另一波濃濃的火花。但以筆者多年來相驗無數大體的心路歷程以觀,病人倘果真受不了病魔的折騰而久病厭世一心求死,目前只能選擇「自殺」的悲劇求得解脫──這其實不是最好的出路。
筆者主張,應把病人最終的生命自我決定權,當成其「死亡請求權」的憲法基礎,以創造一個獨立的刑法阻卻違法事由,讓該渴望安詳逝去的病人可以自由決定自己的未來路。同時可以周詳地規劃該病人身故後的所有情感與法律關係,及給予該將死之病人臨終的愛與關懷,以幫助該預知將死之病人所面對的衰竭、病苦和恐懼,這才是人間的至上福報。(作者為新竹地方法院法官)
體毛變粗 小心不孕前兆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2012/12/13
嘴邊汗毛及腿毛變粗變多、體型發胖,加上月經不規則,最好儘速就醫,檢查是否罹患多囊性卵巢,免得淪為「不孕一族」。台北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表示,多囊性卵巢是婦女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外育齡婦女發生率約10%左右,台灣無正式統計,但臨床觀察比率高達15%到20%,可能和近年飲食習慣西化有關。
不久前才剖腹產下雙胞胎的林太太,就是最佳例子。39歲的她,雖想懷孕生子,卻一直未能如願。這幾年她試遍民間偏方及保健食品來「調養體質」,最後都失敗,連身材外貌也起了很大變化。
林太太透露,她原本就胖胖的,但後來頭髮、嘴邊的汗毛或腿毛,都變得又粗又多,皮膚也變得黝黑,加上月經周期紊亂,嚇得她趕緊就醫,才確診罹患多囊性卵巢。
賴宗炫指出,罹患多囊性卵巢的婦女,會分泌過多的雄性激素,除影響月經周期及排卵,也會出現多毛、皮膚變粗變黑等男性化特徵,往往才過30歲,就出現「三高」的代謝症候群。
經過服用低劑量避孕藥控制月經周、切除子宮息肉等治療,醫師用短程微量藥物刺激引卵法,取得品質較好的卵子,最後再用高解析顯微精蟲注射儀將精蟲準確注入卵子,終於讓她成功受孕,剖腹產下一對健康的男雙胞胎。賴宗炫表示,多囊性卵巢常以月經不規則表現,有人40幾天才來一次月經,有人則閉經4、5個月。如果發現月經不規則應及早就醫檢查及早治療,還是可以歡喜當媽媽。
◆ 安全性行為套招落伍 保險新招用布包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2012/12/13
最新型的女用保險「布」,在美國已研發成功,安全性行為模式可能改變。
目前最安全的性行為,就是男性使用保險套,不但避孕的效果極好,更可以防止性病傳佈,但是美國本月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奈米級的纖維布,可以將藥物保存在布中,放入女性的的陰道內,纖維和藥物可以阻斷和殺死入侵的精蟲與病毒。
該團隊員研究學者卡梅表示,保險套或者子宮避孕器,研發至今已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民眾有應該要有更好、更多的選擇,來抉擇自己所要從事安全性行為的方式。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許多防治性病與避孕的方法,都有相當大改進的空間,有些國家採用殖入避孕藥劑壬苯醇醚-9(nonoxynol-9),但是只局限在避孕,反而更容易讓陰道發炎,或者散佈性病。
新式奈米纖維布的空隙極小,不論愛滋病毒或者精子等微小生物,都沒有辦法穿過,能有效避孕與阻止病毒進入,並且內涵多種藥物,可以同時殺死這些被隔離在布外的微生物。
不過該團隊也表示,去年原本計畫此用凝膠物質,來讓預防性病病毒,可以進入陰道內,但是性交過久,讓藥物的效力漸漸失效,無法達到原本預防疾病的效果。
研究團隊詳調,這樣女用保險布可以直接殖入陰道,或者放在其他避孕器的外層,這項技術主要用來預防愛滋病;是否能預防皰疹還是有爭議,目前還不清楚如何以藥物預防泡疹,可能必須採用另外一種方式。
◆ 認知行為療法 有助於減輕憂鬱
【台灣醒報╱記者李家淳╱台北報導】2012.12.13
轉換思想邏輯,將可大大緩解憂鬱症患者病痛的困擾!醫學研究指出,運用「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減輕憂鬱症症狀,並提升患者對藥物治療的正面反應。專家認為,這樣的追蹤成果證明了生、心理療法的互補作用,為醫界注入更多對抗憂鬱症的信心。
和一般諮詢療程不同,醫界近期發展的「認知行為療法」,強調的是患者對「當下」與「未來」的想法,他並不要求患者向醫師訴說「過去」的心事,反而更看重療程中對未來行為的解釋與想法—而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的報告指出,這種互動式的療程,將對對抗憂鬱症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這項英國研究歷經12個月,追蹤了469名憂鬱症患者,都是服用抗憂鬱藥卻反應不佳、由來自布里斯托、埃克塞特及格拉斯哥的家庭醫生診斷的個案。患者分成兩組,一組繼續服用醫生的處方藥,另一組則加入認知行為治療,後者每週花一小時向心理諮詢師學習,如何改變思考模式的技巧。
六個月之後,「認知行為治療」組有46%患者,症狀減輕超過50%,而只用藥物的組別則減輕22%。結果顯示,認知行為療法對於減輕憂鬱症和改善生活品質有正面效果,並持續了12個月。
「Mind」執行長保羅方墨表示,「我們贊同這份研究,因為它顯出基於每位病患的獨特性,他們有權利獲得不同療法的選擇。」
布里斯托大學心理健康、癮、自殺研究中心的尼可拉威爾斯博士卻指出,雖然認知行為療法使那些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獲得改善,但不是每位患者都有相同良好的反應,他們的症狀是嚴重的、慢性的,因此一種療法不太可能適用於每個人。
「這項研究是相當鼓舞人心的進展。」方墨表示,「至少在對抗憂鬱症的路上,我們發現了更多的應對方法!」
科技使人鈍 自然讓人巧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2-12-14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遠離科技產品,創意會增加。
猶他大學研究人員找了五十多名美國成年人做實驗。接受測試的人要先回答十個跟創意有關的問題。結果,他們平均得了四點一四分。
這群人走入大自然,把科技產品留在家裡,經過四天,再回答十個問題。這一次平均答對六點零八題。比有科技產品在身邊的時候進步了百分之五十。
研究人員說,擺脫電腦、手機就能恢復腦力。
※ 相關報導:
* 原來是它們偷走你的好心情!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8&f_SUB_ID=241&f_ART_ID=428163
無緣無故情緒低落好幾天?看看7個意想不到的原因。身體跟大自然一樣有一定的規律,會隨環境中光照量的變化來調節腦內的激素與神經傳導物質。
1.季節變化 2.懶惰不愛動 3.太常逛朋友的噗浪、臉書 4.偶像劇即將完結篇....
※ 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69期
◆ 家人陪伴戒菸 憂鬱患者病情不會加重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報導】2012/12/10
精神病友、憂鬱患者
家人陪伴戒菸 病情不會加重
廿多歲男性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家人支持下去工作、上健身房,分散注意力,同時限制買菸的零用錢,四個月後戒菸成功。醫師表示,很多人都認為,精神分裂症、憂鬱症和躁鬱症患者戒菸反而會加重病情,但實際上並不會。
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郭斐然說,精神病和憂鬱症患者,傳統精神科觀念會覺得戒菸很困難,認為戒菸會加重病情,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由於抽菸對身體不好,會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致死因素,仍然要力勸戒菸。
郭斐然說,精神病和憂鬱症患者要戒菸,時間大約要十二周,門診中有愈來愈多精神病患戒菸成功;不過,他勸精神病和憂鬱症患者,不要管別人戒菸會不會成功,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郭斐然說,此類患者戒菸最大的後盾是家人陪伴,家人要先不抽菸,否則爸爸在客廳抽菸,要小孩戒菸是不可能的事情,家中也不要擺菸,如果看到患者買菸或是藏菸在車上,千萬不要直接把菸丟掉,而是和患者溝通,再一起把菸丟掉。
台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憲林說,憂鬱症患者吸菸比率高,因為他們認為,吸菸可以改善心情、紓解壓力,實際上,抽菸會惡化焦慮症狀,研究追蹤一個人戒菸一個月後、三個月後和一年後,壓力是持續下降。
吳憲林說,精神分裂症患者戒菸最重要的是家人支持,此類患者可以用用藥和協商方式來戒菸。曾有女病患,家人管很緊,限制她用錢很不高興,雙方約定,如果她戒菸,就可以和朋友喝咖啡,一個月後就戒菸成功。
吳憲林說,如果是躁鬱症或憂鬱症,急性時期不建議介入,否則要用足夠藥物來控制,穩定期是很好的時間,容易戒菸成功。曾有個因失戀的憂鬱症患者,女友不滿他吸菸所以分手,戒菸三周後,有次和父親吵架,門診時和病患好好溝通,最後病人心情變好了;還有個躁鬱症患者,也是用認知方式改變行為,後來就不用吃藥了。
◆ 預防老年癡呆 愈忙碌愈好
台灣醒報 2012.12.14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讓頭腦多動動,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症!英國阿茲海默氏症研究中指出,一個人受教育的時間長度愈長,在職場工作愈忙碌,晚年人際社交愈活躍,患有失憶症、老年癡呆症的機率就愈低。研究員相信,靈活的大腦比較能夠適應病症發生初期所帶來的改變。
一般人認為,老年癡呆症是老年才會發生的疾病,但是英國最新的研究顯示,老年癡呆症的預防,在學生時期就可以開始展開了。研究員指出預防老年癡呆症的3個人生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一個人受教育的長度,包括在中小學及大學的時間;第二是踏入職場後是否有忙碌的生活;第三是晚年時期是否有良好的社交關係。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智是否可保持敏銳,人們是否可獨立生活,及和親友家人能否共享更多美好時光。
英國阿茲海默氏症研究中心觀察1萬2500名老年人,調查他們的教育程度、職場的主要工作,及老年的社交狀況。例如,研究員問他們是否有在晚上上課,與家人或鄰居見面的頻率,持續追縱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長達16年。研究員發現,心智活動較頻繁的人,在晚年比較不會有失憶、老年癡呆症的問題。
研究員計算後發現,擁有良好教育程度、職場生涯、人際社交的65歲老年人,平均可以活到81歲,與教育時間短、工作輕鬆、晚年孤單的人相比,他們的歲數平均多3年。研究員沒有探討為何更多心智活動可預防老年癡呆症,但一般認為,較靈活的大腦比較能夠適應病症在發生初期後所帶來的改變。
◆ 性侵案「一站式服務」 成大示範站上路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2.12.14
台南市推動性侵害案件「一站式服務」,去除被害人受到二次傷害機會,昨天在成大醫院急診室成立示範站,未來將繼續推廣到其他地區。
市府衛生局表示,目前台北、高雄及桃園等縣市,都設有一站式的服務場所,未來台南市其他區也會再增設。
市府社會局指出,去年性侵害通報案件全年達499件,今年統計到11月,台南已通報743件,成長相當多,可能與去年爆發特殊學校性侵案,之後學校加強通報有關,也讓相關的處置人員處理量大增。
衛生局表示,過去性侵害案件被害人在醫院檢查後,可能還要前往警察局、地檢署等,相關單位詢問被害人的內容大同小異,卻讓被害人陷入一再複述受害過程的傷痛、恐懼中。
「一站式服務」是指醫院通報性侵害防治中心性侵案件後,包括警方、檢方與社政單位,應在30分鐘內聚集在醫院裡,同時參與,被害人只要一次講述受害經過即可。
包括衛生局長林聖哲、社會局長曹愛蘭、警察局副局長林進元、台南地檢署檢察長周章欽及成大醫院院長楊俊佑,昨天都參加示範站啟動儀式,並參觀相關設施。
成大急診室最近整建,針對性侵案件設有專用檢查室、會談室、母嬰親善室及各單位的聯合辦公室;為了讓被害人訪談時有隱密感,與社工單獨在會談室裡,其他各單位人員則在隔壁房間,隔著單面玻璃共同會談,設想周到。
社會局性侵害中心則表示,過去讓被害人一再重覆過程,不僅是二度傷害,也可能因此讓被害人退卻,不願意提出告訴。
衛生局表示,成立示範站之前已與各配合單位協調多次,特別是很多性侵案件都發生在半夜,各單位都必須有人值班,隨時配合機動到場,考驗大家應變的能力。
◆ 美國2043年 白人不再多數
【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12日電】2012.12.14
美國人口普查局12日公布報告,預測到2043年,美國的白人將不再是多數,拉丁美洲裔和亞裔人口則快速成長;美國的族群分布在未來50年將大幅改變,到時候不再有單一族群人口過半。
美國人口普查局指出,非拉丁裔的白人數量將在2024年達到高峰,來到1億9960萬人,但之後將隨著人口老化逐漸減少,2060年會比2024年減少2060萬人;反觀拉丁裔人口將從今年的5330萬人,增加到2060年的1億2880萬人,每三個美國人就有一個是拉丁裔;亞裔人口也可望從今年的1590萬增加到2060年的3440萬人。
目前全美非白人有1億1620萬人,占總人口37%。到2060年,非白人將來到2億4130萬人,占57%。
先前不少人口專家預測,目前占多數的美國白人將在2050年失去過半的「多數」地位,人口普查局則根據前年的數據推估,白人於2043年不再是多數,主要原因是少數族裔的出生率持續高於白人。
人口普查局代理局長梅森伯格指出,「美國將成為一個多元國家,非拉美裔白人仍是最大族群,但沒有任何一個族群占人口半數。」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