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7

我們不只失去了老電影

◆ 文化根留台灣/我們不只失去了老電影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567916.shtml

【聯合報╱王天賜/傳播業(台北市)】2012.12.15

文化部長龍應台日昨表示,有老導演反映要把放在台北的片子拿走,因為擺在台灣也是壞掉。反而是北京願幫忙修復,不過要求影片改放北京。龍應台強調,正努力讓老電影留在台灣,文化部明年爭取到額外編列二千三百萬元做老電影的修復;只是預算不夠,希望企業家協助。

看到這則報導很感慨。老電影的修復,可是逐格影音修補、調光調色…的數位化大工程,據報導,黑澤明的「羅生門」花了二千九百萬台幣修復,二千三百萬元能修復幾部呢?

龍部長的呼籲是對的,企業可以幫忙,但相對要有誘因;也許費用可全額抵稅,再在片尾加上「本片由某某公司出資修復」,在金馬獎典禮褒揚等等。把配套做好,有計畫的排序搶救,愈早行動費用愈低,不出十年應可成果豐碩。

說到有心的企業家,遠流的王榮文應是其一。我與王榮文是高中同學。約莫一年前聊到「芬芳寶島」紀錄片,他想修復、發行,但苦無門路取得授權;而我忝為當年「芬芳寶島」籌畫成員之一,深知箇中的複雜:「芬芳寶島」紀錄片出資的是,出品白蘭洗衣粉的國聯工業,子公司國和傳播籌劃監製;國聯賣給外商以後,這些片子版權誰屬各有說法,但終究無解。文化部是否幫得上忙呢?

「芬芳寶島」紀錄片,對台灣而言,是深具指標性的;其意義在於「報導文學」影像化的濫觴。這一系列的片子,於民國六十三年在中視首播,第一集是黃春明的「大甲媽祖回娘家」,播出了廿四集,每集約廿五分鐘,之後陸續製作,大約共卅五集,是歷年金馬獎紀錄片的常勝軍。

當時參與的導演與攝影師有:黃春明、張照堂、王菊金、余秉中、彭春夫以及很多廣告片的導演。目前存於電影資料館有卅二集,猜測為有字幕的十六厘米拷貝,應已日漸變色。

最近公司因拍攝胡金銓導演紀錄片,訪拍了一些相關人士,閒談中有人透露,大陸透過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台灣電影從業人員,依勾選的名單,已經化零為整的將台灣的導演手稿、文物、相片、紀錄…慢慢搬到北京,終極目標當然是龍部長說的老電影;如真到那麼一天,台灣失去的豈止是老電影,失去的是台灣文化的根,和你我共同的記憶!

※ 相關報導:

* 周藍萍千件文物 譜出寶島回想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67915.shtml

「綠島小夜曲」的作曲者周藍萍,曾三度榮獲金馬獎,也是台灣第一位在國際影壇上得到最佳音樂獎的電影作曲家,但四十六歲就英年早逝的他,生前留有的著作四散各地。台大音樂所教授沈冬費時一年向各界商洽文物,「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贈藏展昨天終於在台大圖書館登場。

「周藍萍逝世四十一年了,台灣始終沒有一個展完整介紹過他。」沈冬說,當初她是為了學術研究才開始尋找周藍萍的文物,因此結識周藍萍的女兒周揚明,與四海唱片的出版人廖乾元。周揚明願意提供一千六百多件周藍萍的照片、手稿與金馬獎獎杯等文物;而廖乾元更豪氣,他願意捐贈他所有的唱片給台大圖書館珍藏。



◆ 劉霽上街擺攤賣書 出版社只有他一人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69355.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12.16

周末的牯嶺街創意市集人潮洶湧。人群中一位年輕人優閒捧書閱讀,腳下攤開一個擺滿書的皮箱,箱上寫「一人出版社」。他是劉霽,皮箱裡的八本書都是他出版的;出版社一如其名,只有劉霽一個人。

七年級生劉霽曾赴英研讀文學與電影,回台後他先當了幾年翻譯,「我想翻譯的書,出版社都不肯出版」,乾脆自己開出版社。

「翻譯也是一種創作。」劉霽說,台灣外文書都是出版社選定書再找翻譯,他卻反其道而行,「一人」出版的書都是譯者先找到想譯的書,再請出版社出版。為了尊重譯者,劉霽給的譯費是按本計算、而非按字計算。

平日,劉霽到與人合租的辦公室上班;假日,他拎著裝滿書的皮箱,到台北街頭擺攤。劉霽總是攤開箱子,自己靜靜坐在一旁看書;偶爾抬起頭,和客人聊聊天、談談書。

此情此景,讓人想起四十年前的牯嶺街舊書攤,或是卅年前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一卡皮箱走天下」。

劉霽面對的是另一波轉型。在網路衝擊之下,出版社被迫轉型,形成「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情況,中型出版社慢慢消失。

劉霽很早便看透此一趨勢,「大型出版社對書的印量、類型、編排都有一定限制」,久了扼殺創意,讓許多「有想法」的出版人從體制出走。

去年伍迪艾倫電影「午夜巴黎」上映時,劉霽愛上片中出現的美國文豪海明威、費茲傑羅,立志將這對文壇好友的作品一一重新翻譯出版。劉霽打破出版社「同行相忌」的慣例,邀請其他微型出版社如逗點文創、行人,一同加入「午夜巴黎」計畫,一起翻譯出版海明威和費茲傑羅的作品。

※ 相關報導:

* 旅居台東1年 席慕蓉畫出詩意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68900.shtml

在台東,遇見席慕蓉!詩人席慕蓉短居台東1年,畫台東自然之美、寫對台東的感情,作品昨起在台東美術館展出。

席慕蓉特別展示她初中二年級在日記本上寫第1首詩的原稿,希望鼓勵年輕人努力去畫、去寫,不要在意東西好壞,時間自然會累積出成果。

台東美術館這場展覽,讓民眾一次看見寫詩的席慕蓉、繪畫的席慕蓉。席慕蓉說,這場展覽起源於兩年前學生帶她參訪台東美術館,她一見到展場就詢問「我能在這裡展嗎?」當時一度引起館方懷疑「席慕蓉真的會畫嗎?」當她寄作品給館方時,令館方驚喜與肯定。

* 濱田英明攝影展 父子秀甜蜜的家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67845.shtml

「超級卡哇伊!」日本大阪攝影師濱田英明今天起在駁二藝術特區C2倉庫,展出溫暖風格的「Haru and Mina 濱田英明的家庭相簿」攝影展。活潑可愛的兒子Haru和Mina,也好奇的拿相機反拍來賓們。



◆ Candy bird塗鴉 社運、廢墟看得見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1600298.html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2-12-16 中國時報

士林文林苑都市更新案中,由於政府強硬拆除王宅,引發抗爭。當時,塗鴉藝術家Candy bird為了聲援不願拆遷的王家,在待拆牆面上留下塗鴉,上頭是被錢壓得喘不過氣的小人,趴在盤子上任人宰割,比喻「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這幅塗鴉雖隨著王宅的拆遷而消失,卻收錄於Candy bird作品集《等它乾》。書內還有他參與多項社會運動和現場塗鴉,包括新店十四張抗爭、三鶯部落反拆遷活動和他的廢墟塗鴉,共計一一○幅,成為最貼近社會運動現場的塗鴉紀錄。

卅歲的Candy bird大學就讀美術系,畫抽象畫,他戲稱自己是在沒錢買畫布、在畫布上也畫不出像樣玩意兒的情況下,開始過著白天打工、晚上塗鴉的生活。

他在廢棄空間作畫近三年,堅守不破壞私人財產的原則,在廢墟中塗鴉也產生猶如創作公共藝術的快感。

「越打工越疲累、越覺得不爽,就越想透過畫畫來抒發。」Candy bird說,他剛開始從不開心的上班族題材著手,身著西裝的上班族,如同機器被壓榨,或吶喊「為何要工作」等疑問。他筆下的人物肖像,也從最初始圓頭、長形身體組成的造型,演變迄今的大頭、瞇瞇眼、布滿皺紋的蘿蔔人巨嬰。

Candy bird表示,曾在大三人生最低潮時皈依藏傳佛教,開始關懷其他人的生活面貌,他的上師讓他理解到,「那些看似以暴力抗爭的人,內心其實是對這世界充滿希望的。」

他的第一個塗鴉,是潛入台北當代藝術中心旁待拆的舊房內塗鴉,他在畫旁留下「當代塗鴉中心」,打算幽對方一默,卻意外讓當代藝術中心張開雙臂,邀他在中心外的牆面作畫。

其他作品還有在東京設計博覽會的現場,留下以日本三一一海嘯為題的作品,塗鴉中,看見蘿蔔人手持縫紉機修補傷痛。他在綠色和平組織的「希望號」船艙上,畫下以聲納捕魚造成的嚴重傷害。

隸屬於都更局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也曾邀請他在華山廢棄空屋牆面創作。「我告訴他們不用收費,這樣我可以抒發對都更的真實看法。」

Candy bird也於台北學校咖啡廳地下室舉辦「塗鴉運動」個展,展至廿三日。



◆ 陶瓷微展覽 肥兔、小猴驚豔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5/112012121500258.html

【葉德正/新北市報導】2012-12-15 中國時報

「五行創藝」總監鞏文宜帶領五位陶藝家,在鶯歌陶博館推出「Smile Life」微展覽,展出各種實用又具裝飾性的陶瓷作品,將美學融入日常生活,希望讓民眾發現生活趣味。展覽即日起展至廿三日止。

本次展覽藝術家包括鞏文宜、陳銘、柯有政、劉怡雯、賴韋伶、伍薇等人,眾人發揮巧思,將民眾常見的日用品變成五花八門的陶藝作品,可愛的小猴原來是個盆栽,可愛模樣就像在提醒主人,千萬不要忘了幫盆內植物澆水。

「肥兔書檔」的兔子,肥滋滋的可愛模樣,原來也是收納書本的書架;一系列的手繪杯子,外頭彩繪天馬行空的花紋,連杯蓋內也有彩繪,每個都有不同的驚喜。

陶博館館長游冉琪表示,五行創藝除了積極建立自有品牌之外,也常在各種陶藝比賽中嶄露頭角,不僅獲得「第一屆新北市陶藝獎」陶藝創新獎實用組的金獎,也在「二○一二創意生活陶瓷新品評鑑展」中獲得創意設計獎,歡迎有興趣民眾前來參觀。

※ 相關報導:

* 美陶藝家創作 融入夜市文化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67582.shtml

美籍陶藝家Elenor2年前申請到鶯歌陶瓷博物館當駐村藝術家,3個月的時間愛上台灣,跟著五行創意總監鞏文宜到淡水工作室創作,把夜市文化帶入陶藝。Elenor在五行創意的作品昨起在陶博館展出,展至12月23日止。



◆ 台南搖滾趴 古典爵士+曼波熱情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67912.shtml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12.15

想來一場熱情搖擺的耶誕音樂趴嗎?來自德國的「克拉茲兄弟與古巴打擊樂團」,今晚將在台南市府廣場舉辦免費搖滾耶誕音樂會。十八、廿二兩日則分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與台中中山堂舉行售票音樂會,以中南美的熱情幫樂迷抵擋冬寒。

德國樂團「克拉茲兄弟」名稱由「古典(Klassik)」與「爵士(Jazz)」兩字合併而成。創辦者為一對兄弟─曾任德國德勒斯登愛樂低音提琴首席的基利安(Kilian Forster),以及受正統古典鋼琴培預的托比亞斯(Tobias Forster)。

某次克拉茲兄弟到古巴演出,結識兩名打擊好手,組成「克拉茲兄弟與古巴打擊樂團」。典雅的古典、隨性的爵士加上熱情的古巴打擊樂,擦出令人震撼的火花,「克拉茲兄弟與古巴打擊樂團」迅速征服歐美樂迷。

基利安說,古典和爵士、打擊樂是「完美的結合」,「為什麼不能在莫札特音樂中跳曼波?」他希望藉爵士、森巴這些較易親近的音樂,引領大眾回頭聽古典樂。

此次音樂會曲目包括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曲」,被克拉茲兄弟改成曼波舞曲。台灣人熟悉的垃圾車音樂「給愛麗絲」,則搖身一變成為搖滾版「非洲愛麗絲」。由伊甸基金會四位視障朋友組成的「喜恩合唱團」,也將與克拉茲兄弟合作演唱「奇異恩典」等歌曲。

主辦單位台灣大哥大表示,今天參加台南市府廣場音樂會的觀眾,只要以耶誕裝扮出席,前兩百名報到者可優先入座搖滾區,並獲沙鈴一隻。

※ 相關報導:

* 樂聞樂思/和偉大世代告別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69589.shtml

天堂大概缺歌手。本月十、十一日,偉大的瑞士女高音德拉卡莎(Lisa Della Casa,1919-2012)和俄國女高音韋許妮芙絲卡雅(Galina Vishnevskaya,1926-2012)相繼辭世。雖然已享高壽,仍然令人傷感。

* 荒謬動物園 金士傑、顧寶明飆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69581.shtml

家庭事業皆美滿的出版社商人,和孤獨失意的都市邊緣人,兩個不相干的人會擦出什麼火花?果陀劇團睽違25年再度推出創團舞台劇《動物園》,由導演梁志民領軍,國家文藝獎得主金士傑與金馬獎得主顧寶明聯合演出,透過陌生人的言語和心情的角力,傳達人與人的疏離,就像是被柵欄困住的動物園。

梁志民表示,《動物園》出自國際當代大師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之手,50年前首演即造成轟動,也是戲劇系學生必讀的劇本。果陀劇團創團時將《動物園》搬到舞台,歷經25年後,80歲高齡的劇作家又補了前傳,半新半舊的劇本讓他詮釋時又有了不同的意義。

金馬獎有如一面鏡子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融合保守與前衛 印尼躍伊斯蘭時尚之都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2012.12.17

近年來經濟突飛猛進的印尼正展現更大的雄心:稱霸時尚界。1批新銳設計師正試圖藉由融合保守與前衛的風格,把印尼打造成伊斯蘭世界的時尚重鎮。

華爾街日報報導,傳統伊斯蘭服飾通常是黑或白的素色服裝,不以花俏著稱。但最近幾年伊斯蘭時尚風格開始大放異彩,設計師開始運用鮮豔色彩結合各種傳統布料,創造出新穎又保有伊斯蘭內斂特色的風格。

全球最大回教國家印尼已在伊斯蘭時尚界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該國時尚業年產值約達66億美元。但當地設計師和零售業者希望更上層樓,計劃2020年前把印尼推上全球伊斯蘭時尚之都寶座,和馬來西亞、泰國與法國互相較勁。

過去2年間,印尼伊斯蘭時尚集團(IFC)前進歐洲、亞洲與中東等地舉行發表秀,把新銳設計師帶上國際舞台,每年也籌備時尚博覽會,去年更首度舉辦穆斯林選美活動。

印尼時尚雜誌Noory總編輯哈蒂說:「印尼年輕設計師的創意源源不絕,他們的作品很時髦,但又符合伊斯蘭內斂的原則。這些服飾很寬鬆,不會展露女性曲線。」

哈蒂透露,去年在巴黎舉辦的穆斯林世界國際博覽會,吸引逾2,000名觀眾,今年印尼國內時尚秀也吸引164個攤位進駐,遠超越2年前的30攤。

分析師觀察,近年來隨著回教保守勢力興起,穿著伊斯蘭傳統服飾的印尼婦女有增加趨勢,促使設計師為這些衣服添加巧思。

同時,專賣伊斯蘭服飾的網路商店也如雨後春筍般林立。這些創業家運用臉書、推特和Multiply等社群網站,以及當地線上店面來推銷產品。

中產階級崛起也推了時尚業一把。印尼人民銀行(BRI)看準這波商機,推出伊斯蘭時尚粉絲專屬的簽帳卡。他們的粉絲團Hijabers社群在臉書吸引7.7萬個人按「讚」,在推特也有5.7萬名追隨者。

雖然印尼新銳設計師大量曝光,目前仍無法評估他們對整體伊斯蘭時尚界的影響力。



◆ 嬌蕉包普普風 文創或仿冒?

【聯合報╱鄭自隆/政大廣告學系教授(台北市)】2012.12.17

二○一一年的台灣,無論名媛或OL突然興起「嬌蕉包」熱,形成時尚旋風,也引來愛馬仕的訴訟官司。纏訟經年,日前業者認罪,面對著道歉、賠償、銷毀。嬌蕉包真的是「剽竊」「仿冒」嗎?這個案子提供了我們一些省思—仿冒認定是不是應保護創作空間。

嬌蕉包是普通的帆布包,只不過上面印上愛馬仕柏金包圖樣,就讓愛馬仕一狀告上法院;但就文創的角度而言,「嬌蕉包」卻是一個傑出的作品。以文化層面來說,真正的柏金包一只賣數十萬台幣!這是資本主義體制下,所謂「名牌」哄抬價格與操作名人的商業模式,經由名人使用塑造為參考團體,自然就有一群「名媛」或期待成為名媛的女人願意支付高價盲目跟隨。

這種價格與價值不成比例的「名牌」操作模式被嬌蕉包輕易顛覆了,名牌只是符號而已,一只一四八○元,其功能與數十萬元的本尊柏金包並無差別;此外帆布包代表著「大眾消費」,而柏金包則是「奢華消費」,這二者本無交集,但因嬌蕉包的出現,成了「名門」婚禮送予來賓的禮物,台北「名媛」也人手一「包」,「大眾」與「奢華」終於有了幽默式的交集。帆布嬌蕉包嘲弄了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名牌」,提供名牌消費的反省空間,其深層的文化意義應該被肯定。

就創意層面而言,嬌蕉包使用的方式是符號的重組、再製與再現,這是被認可的創意表現方式,美國普普藝術就是這樣的精神與表現—強調「真實」元素,要表現的「就是這樣」。

嬌蕉包是「仿冒」嗎?其實未必,如果這是仿冒,普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安迪沃荷將他人所畫或所拍的毛澤東與瑪麗蓮夢露的畫像,重新上色套印,那也是仿冒了。安迪沃荷在一九六四年的展覽,更將當時流行的Kellogg玉米片、Campbell番茄汁、Brillo香皂盒、Mott蘋果汁的包裝做得與原物件幾乎無異,那更是仿冒。不過當時美國藝術界認為,這是透過「複製」、「仿製」將消費商品帶入藝術領域。

嬌蕉包複印柏金包外觀,有沒有減損愛馬仕利益?似乎也沒有,一個是皮包,另一個是印上去的帆布包;一個賣數十萬元,另一個賣千餘元,只有白癡與白目才會認為是同一款,更何況買得起柏金包的,不會因有了嬌蕉包,而不買柏金包,至於買不起的,本來就不是愛馬仕的客群,何來「利益減損」。

嬌蕉包事件讓我們認識跨國公司的強勢,面對商業帝國主義的「智慧財產」大纛,若加上官署不察,本地公司只能「割地、賠款」。嬌蕉包顛覆資本主義體制下所謂「名牌」,並未顛覆資本主義本身;「複製」、「仿製」是普普藝術常用方法,而「複製」、「仿製」正是大量生產的基礎,也是資本主義的精神,經由大量生產,才能大量廣告,最終完成大量消費,嬌蕉包正是利用名牌的重組與再現,形成流行時尚,自己成為資本主義的一環,但也葬身於資本主義遊戲中。



◆ 紙箱奪設計金獎挨轟 北市產發局澄清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570454.shtml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2012.12.17

今年的台北設計獎擴大舉辦,並於10月初公布得獎名單,其中「工業設計類」金獎作品「「愛心投遞箱」遭批評作品粗糙,僅是一個紙箱就可抱回50萬元獎金,質疑黑箱作業。北市府產發局澄清,該作品通過兩階段評選,且經過決選5名裁判一致通過,過程公平透明。

金獎作品「愛心投遞箱Edutainment Box」,是由杜政修、林群超及陸定邦共同創作,創作人表示這是是專為第三世界或災區孩童所設計的產品,不僅具有運送救援物資的功能,經由貼心設計,紙箱可成為實用的教材及玩具,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童們脫離貧窮。

不過,網路上近日出現批評聲浪,有網友指出「愛心投遞箱」只是外貼紅十字圖樣的紙箱,不解設計的特色在哪裡?

產發局科長李昌輝回應,台北設計獎歷經兩階段評選;先於7月18日,由5位評審從795件參賽作品中評選出20件入圍作品後,並於台北車站地下街公開展覽作品設計理念圖文,並同步辦理線上展覽。

9月26日決選階段,入圍者至現場以產品模型實地向另5位決選委員簡報並進行詢答。10月4日頒獎典禮後,10月5日至28日也於台北城市設計展中,展出作品模型及設計理念,多次公開接受各界檢驗。

產發局表示,「愛心投遞箱」作品在決選階段,獲學界、業界與國際知名設計界的5位評審一致認同。評審認為作品關心環保、弱勢、教育議題,並具人文關懷內涵,切合本年度主題「彼此」內涵。



◆ 紙風車從319到368 5年3萬人捐2億元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2.12.17

紙風車去年完成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留下不少感人的數字:五年來,超過三萬人自發捐款逾兩億元,促成三百一十九場演出,讓即使是地處偏遠、常駐居民僅四十人的烏坵民眾,都有機會現場看到兒童劇。

捐款人中,單筆最高金額是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五百萬元,企業累積最高金額是美商摩根大通;最多人捐款的鄉鎮是雲林縣崙背;現場捐款金額最高的場次是新北市汐止區。

紙風車團隊的付出,也可從數字略知一二:他們演出總里程數約廿九萬公里,相當於赤道走七圈;吃掉的便當總高度約兩座一○一大樓;光是排椅子的志工就有四千人次;排了五十三萬張椅子。

根據三一九經驗,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這回調整捐款方式,規畫出「不分區行政後勤支援經費捐款」。「太偏遠的地區有時較少人捐款,我們將運用不分區捐款,補足捐款不足的鄉鎮」。每一鄉鎮的單筆捐款不能超過四十萬元,則是希望至少留五萬元,讓更多朋友有機會用小額捐款累積。

紙風車也規畫「唐吉軻德俱樂部」,每月固定捐款一年達兩千四百元,就是「幸福風車卡」卡友;企業等大額捐款單筆達四十萬元,則是「英雄騎士卡」卡友。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人最美麗的是熱情。」李永豐說,三六八工程可能要花六、七年才能完成,所需捐款數字也更高;但他相信在社會共同熱情下,一定能讓夢想實現。

※ 相關報導:

* 紙風車:再窮、再累 也要讓孩子開心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70871.shtml

....紙風車去年底完成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一度表示要先休息一下;昨天李永豐表示,三一九工程花了五年才完成,觀賞戲劇人數超過八十萬人,劇團和他都很累;但現在經濟不佳,很多大人失業、不開心,孩子也跟著不快樂,讓他很不忍心,「我們要努力讓孩子快樂起來」。

* 耕耘藝壇41年 雄獅美術獲譽揚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70434.shtml

雄獅美術在台灣藝壇耕耘41年,北市府文化局昨天公開譽揚,成為北市第10個接受譽揚的藝文團體。

雄獅美術也與捷運公司合作,在捷運國父紀念館2號出口,設置「美術長卷」及「雄獅事記‧藝術書房」大型牆面公共藝術作品,呈現台灣藝術發展歷程及「雄獅美術」的重要紀事。

fsj 提到...

普立茲攝影獎 歷屆作品將來台

中央社 2012-12-18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明年1月18日在台北展出,曾獲國際三大攝影獎的柯爾也將來台開設工作坊傳授攝影技巧。

「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將於明年1月18日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開展,展出自1942年普立茲新聞攝影獎設立至今,70年的完整歷屆得獎作品,共計151幅充滿各式價值觀的攝影作品。

策展顧問蕭嘉慶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普立茲新聞攝影獎是新聞攝影的最高榮譽,也是紀實攝影的最高表現,而過去多認為這個獎偏向流血、戰爭等事件,其實事件只是背景,重點在於攝影記者想要彰顯的狀態及影像解釋能力。

蕭嘉慶說,從「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中也能看出70年來的趨勢,首先就是從黑白到彩色,隨著器材,跨越底片到數位;再來就是從單張到系列、系列到主題故事,以及攝影技術、觀念的演變。

「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70年大展」這次來台展出,主辦單位還邀請到曾於2004年同時獲得普立茲新聞攝影獎、POYI國際新聞攝影大賽報紙最佳攝影獎和NPPA國家新聞攝影協會報紙最佳攝影記者獎等三大獎的柯爾(Carolyn Cole)來台開設工作坊及論壇。

柯爾擁有豐富的國際採訪經驗,涵蓋海地、阿富汗、賴比瑞亞等地,他這次來台,將在工作坊中指導並分享攝影技巧,也會在論壇中分享他身為戰地記者的珍貴經驗。

※ 相關報導:

* 對焦安樂死 梅努拍死亡處方箋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1800002.html

在歐洲,瑞士與鄰國比利時與荷蘭、盧森堡是少數能夠合法執行安樂死的國家。不過,荷比盧三國不論在法令、執行程序上幾乎相同,也比瑞士嚴格許多。瑞士導演梅努(Jean-Bernard Menoud)以紀錄片《死亡處方箋》(Dignitas Death on Prescription)探討瑞士合法執行安樂死的問題。梅努一方面認同生死選擇應該尊重個人的意願,但同時又擔心,合法協助外國人安樂死,可能讓瑞士引來「死亡旅遊」觀光的名號。



◆ 南管現代化 陳明章為電影《花漾》配樂(節錄)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74070.shtml

陳明章的右手在琴弦上打轉,一轉再轉,不斷地轉,音符也一波波地衝擊過來,彷似陷身於金庸小說「降龍十八掌」的漩渦中,12月28日他第七號電影配樂專輯《花漾》就要搭配電影一起問市,「這些曲子呈現的是南管現代化的成果。」陳明章說:「我花了8個月完成。」

會接這個工作,機緣很偶然,「我在一個反核場合碰到《花漾》的導演周美玲,她問我,有沒有人能以南管的曲調寫出有現代感的音樂,可歌可舞的?」陳明章說:「那只有我了。」

你可能覺得陳明章臭屁,你錯了!會彈南管的雖然大有人在,但能花30年破解陳達的月琴功夫、花40年完全抓出南管調的,只有他一個。

也因此,他可以隨心所欲地以南管調進行新的創作,並以陳達的月琴功夫來呈現,使南管音樂進入了新的世代。

※ 全文詳見原站。相關報導:

* 首演「太真外傳」 一晚聽盡中國京劇院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73524.shtml

兩個半小時看完梅派名劇「太真外傳」。中國京劇院訪台廿周年,特別帶來兩齣楊貴妃的故事,除了長青劇碼「貴妃醉酒」,也首度在台演出由梅蘭芳琴師姜鳳山新排的「太真外傳」,讓戲迷一晚聽盡過去要四晚才聽得到的十段著名唱段。

中京院副院長、當家老生于魁智指出,「太真外傳」對梅蘭芳意義非凡,因為一九二七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首屆旦角名伶票選,梅蘭芳就是以該劇贏得四大名旦之首。該劇也因將梅派唱腔提升到空前水準,被視為最重要的貴妃戲。



◆ 賽德克織布工藝 投縣列無形文化資產

自由 2012.12.18

〔記者林明宏/南投報導〕縣府最近公告「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puniri技法」、「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者─張胡愛妹」、「名間鄉受天宮玄天上帝香期」登錄為今年文化資產保存傳統藝術、民俗,期盼這些無形的文化資產能達到保存、展示、教育、傳承的目的。

文化局指出,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後,除有形資產歷史建築、古蹟、文化景觀、遺址外,還有保存較困難的無形文化資產,透過普查或接受提報具保存價值案件,經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後辦理公告。

技法、工藝者都獲登錄

文化局指出,今年審議完成並公告的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有二案,一案為「張貴珠、張鳳英母女的puniri(經挑)技法」,審議委員認為,puniri(經挑)技法具賽德克族在地特色,紋樣及用色均有其文化意義,技法複雜獨特,值得保存。

一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者─張胡愛妹」,張胡愛妹自八歲起即向母親學習織布,技法純熟,獨創的彩虹橋編織,更具地方文化特色及藝術價值,她致力於推廣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對文化之傳承頗具貢獻。

名間受天宮香期也入列

民俗文物類「名間鄉受天宮玄天上帝香期」,每年玄天上帝神誕香期,自農曆正月底便開始有進香團前來朝拜,一直延續至農曆三月,農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神誕當日,更有百團的香陣進香,從白天到深夜,陣頭、鑼鼓、砲竹聲延續不絕,極具地方特色。

縣府指出,已完成登錄傳統藝術類有漆工藝保存者王清霜、黃麗淑,漆工藝戧金技法王賢民、蒔繪技法王賢志;竹編工藝黃塗山、籃胎漆器李榮烈;民俗文物有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邵族年祭和竹山社寮紫南宮吃丁酒及借金。



◆ 批蔣介石錯誤 胡適手稿首度曝光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573530.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12.18

一九五八年四月十日,胡適就任中研院院長。已故總統蔣介石在其就職典禮上致辭後,胡適針對「中央研究院的使命」公開與蔣交鋒,直指總統「是錯誤的」。當年胡適致辭的精采手稿昨天首度公開曝光。

胡適與蔣介石兩人截然不同,他們曾密切合作,卻又互有批評。昨天逢胡適一百廿一歲冥誕,在胡適逝世五十周年之際,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特別舉辦由潘光哲策展的「胡適與蔣介石:道不同而相為謀」特展。藉由許多不曾公開過的文件、手稿、日記及書信等第一手資料呈現兩人互動、一探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及兩人針對國家政體、外交與學術發展的不同見解。

胡適紀念館館長雷祥麟表示,五○年代中共已出現強烈的「批胡」運動。蔣介石在胡適就職典禮上讚揚胡適品德,並勉中研院應「擔負起復興民族文化之艱鉅任務…早日完成反共抗俄使命。」

胡適隨後上台回應卻兩度直指總統「是錯誤的」,強調中研院應該「為學術而學術」。雷祥麟說,蔣介石為此氣憤至極,在日記上寫道,這是他「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橫逆」、胡適「真是一狂人。」他甚至氣憤到睡不著覺。

有趣的是,當天典禮過後兩人合影,蔣介石正襟危坐,反觀胡適翹著二郎腿、灑脫自在。雷祥麟說,胡適當天的致辭經人錄音記錄後,再由胡適親筆修飾。他本以口語說:「總統對個人的看法『有錯誤』」,在化為文稿潤飾為「不免有點錯誤」。後頭還說:「總統誇獎我的話是錯誤的」。相關文件在「胡適與蔣介石」特展中呈現,將在胡適紀念館展至後年年底。

fsj 提到...

死海古卷數位化 上網看得到

中央社 2012-12-19

以色列古物管理局和谷歌(Google)公司今天在耶路撒冷宣布,死海古卷數位圖書館正式上線。

以色列古物管理局局長多夫曼(Shuka Dorfman)在記者會指出,以往全世界只有5位古物保存工作者可以接觸死海古卷,但如今任何人只要上網就可以看到死海古卷。

去年9月,以色列博物館已將死海古卷中較完整的5卷數位化,但今天上線的死海古卷專屬網站是由以色列古物管理局和谷歌公司合作進行的獨立計畫,透過高科技和高畫質攝影,計畫將上萬份死海古卷的殘片全面上線。

目前網站上已有5000多張照片可供查詢,包括猶太人看重的「十誡」、記載世界起源的「創世紀」,和基督徒耳熟能詳的部分詩篇內容。

這項計畫所使用的專業相機是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技術發展而來,每片殘片會在12種光波照射下被拍成28張照片,以顯示出紙片的皺紋、滲入紙內的墨水痕跡、以及以往單靠肉眼無法辨認的內容。照片在網路上可以被放大26倍,畫質高達每吋1215點(dpi)。

目前上萬份殘片的拍攝工作仍在進行,此項計畫的負責人蕭爾女士(Pnina Shor)表示,死海古卷殘片共有1萬5000到3萬片之間,預計在3年後可以全部上線,屆時可以明確統計出死海古卷的數量。

死海古卷數位圖書館的網址是http://www.deadseascrolls.org.il/home,目前使用希伯來文及英文,未來還會增加阿拉伯文網頁。

※ 相關報導:

* Google死海古卷數位版 申命記、十誡內容上線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431089

....另外在與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合作部份,Google之後也會配合旗下影像技術、Google Storage與App Engine等技術合力打造線上瀏覽內容,並且配合Google Maps、YouTube等功能呈現完整死海古卷內容。

* 法拍賣乾隆玉璽 專家:恐麻煩不斷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576667.shtml

國家文物局18日表態稱,中國一貫反對並譴責拍賣非法流失文物的行為,對於任何確認為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保留追索權利,希望各國機構認真遵守相關國際公約。專家認為,艾德拍賣行未來在中國的業務,將受到影響「麻煩不斷」。



◆ 瞬間的永恆 普立茲展將登台

普立茲獎被視為「新聞攝影界的奧斯卡」 已在全球巡迴展10多年
得獎大師將來台辦工作坊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12-19 中國時報

二戰時美國大兵在硫磺島豎起美國國旗的經典一幕、刺殺甘迺迪總統的凶手奧斯華德移監過程中被另一槍手射殺的驚險瞬間、九一一事件世貿中心被飛機炸毀的畫面…這些驚心動魄的重大歷史時刻,都被攝影師捕捉下來,成為珍貴的永久影像,並列入世界首屈一指的「普立茲新聞攝影獎」殿堂。

由美國新聞博物館(Newseum)、紐約商業娛樂公司策展人魯賓(Cyma Rubin)策畫的「瞬間的永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大展」,二○○○年在紐約首展起巡迴全球十多年,將首度登台。明年一月十八日至四月十七日於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展出,再移師高美館。展覽由華山、高美館、中國時報、時藝多媒體舉辦。

「瞬間的永恆」將展出一九四二年至二○一二年共一五一幅得獎作品。難得的是,二○○四年普立茲獎得主、知名攝影記者卡洛琳.科爾(Carolyn Cole)將來台辦攝影工作坊與演講。

普立茲新聞獎一九一七年依據美國新聞巨頭約普立茲(Joseph Pulitzer)的遺願創立,包含公共服務獎、報導獎、評論獎、攝影等十四個獎項,還有小說獎、戲劇獎、歷史獎等七個創作獎項。其中,一九四二年起增設的普立茲攝影獎尤被視為「新聞攝影界的奧斯卡」,地位崇高。

在戰地出生入死,拍下戰況,仍是新聞攝影中最吸睛的題材之一。這次展覽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一九四五年美國記者羅森索(Joe Rosenthal)在硫磺島折缽山,美國大兵豎立國旗的畫面。照片中六名陸戰隊員,有三名後來陣亡,但這張照片廣泛流傳,製成海報郵票,還成為阿靈頓國家公墓附近戰爭紀念碑上的雕像。

今年獲獎的作品,則是法新社記者侯賽尼(Massoud Hossaini)在阿富汗喀布爾的清真寺,拍攝自殺炸彈攻擊事件。侯賽尼當時也受波及,左手淌血,仍拍下小女孩在滿地瘡痍中尖叫的一幕。出身阿富汗的他感傷地說:「這是一場沒有道理的戰爭,非常痛苦,非常暴力。人們看到這張照片,就會了解我們的處境。」




◆ 霧峰林家故事精采 李崗拍紀錄片

【聯合報╱記者洪敬浤/台中報導】2012.12.19

霧峰林家200多年興衰,影響台灣近代歷史,台中市政府委託知名電影人李崗,拍攝霧峰林家紀錄片,昨天正式發表;片中不少還原的古裝片段,戲服得從北京進口,居然來自最夯的甄嬛傳劇組。

提起霧峰林家,這段被掩蓋的輝煌歷史,李崗有說不出的欣賞與感嘆。李崗說,霧峰林家的故事精采,200多年的歷史太龐大了,只能先拍紀錄片。

紀錄片訪談多名專家學者,也有歷史模擬戲劇,市府也發表專書「穿越霧風到林家」;從林家落腳霧峰、資助革命、開挖運河鐵路等故事,還有林家先祖林文察、林朝棟與林祖密,三代擔任清朝軍事指揮官,以及林獻堂創辦台中一中、明台高中等事蹟。

李崗說,為了編寫劇本,訪問許多學者,彼此史觀都不同,就從吵架開始,而林家在當時具領導地位,得判斷政治情勢,如何拼湊百年前的事情?很多事情沒有真相,真誠比真相更重要。

李崗拍片同時,導演哥哥李安也在台中拍攝「少年PI」。李崗發現,紀錄片需要的清朝官服,得仔細研究考據,在台灣都找不到,台灣已沒有拍古裝片的能力,戲服都得從北京進口。

李崗跟李安都感嘆,一個地方連自己的故事都說不出來,才是真正的悲哀。



◆ 守護智財/嬌蕉包是普普文創?

【聯合報╱章忠信/台科大專利所兼任副教授級專家(台北市)】2012.12.19

鄭自隆教授十七日談及嬌蕉包是創意表現,將其與普普藝術畫上等號,筆者要做些釐清。

智慧財產權從來不是保護智慧成果,而是要在創作發明者之私權與公眾享受接觸智慧成果之公益間,做一適當之均衡。

商標法除了保護商標權人,更重要的是讓公眾能夠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

鄭教授以安迪沃荷普普藝術改作他人圖片、畫像或商標,認為嬌蕉包業者是文創,這是將不同立法目的之著作權法與商標法混為一談。著作權允許利用他人作品極盡嘲諷,這是言論自由與創意表現,而安迪沃荷並沒有以其設計做為商標,以販售相關商品。

至於商標法則是保護商品或服務來源,不允許對於著名商標進行詆毀或淡化。嬌蕉包與愛馬仕柏金包都是相近的女子包包商品,嬌蕉包的商標襲用愛馬仕商標,從商標法的角度,這是對著名商標一方面攀附,一方面打擊、淡化,同時讓消費者混淆,誤以為嬌蕉包是愛馬仕柏金包的平價商品。這些都是法院判決中,嬌蕉包業者所承認及愛馬仕商標權人所舉證的事實,法院當然不會讓嬌蕉包勝訴。

柏金包或嬌蕉包是消費者選擇自由,但嬌蕉包不是單純的藝術圖畫創作,它以近似愛馬仕商標圖案申請商標權,同樣在賣自己便宜卻又轉印柏金包外觀的包包,以獲取經濟利益,也有消費者問愛馬仕公司哪裡可買到該公司新推出便宜而平價的嬌蕉包,你說它不是仿冒嗎?



◆ 110件各國作品 鋼雕藝術節 全民大「戀」鋼

【李義/高雄報導】2012-12-19 中國時報

二年一度鋼雕藝術節將在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登場,今年主題是「全民大『戀』鋼」,包括全球知名大陸鋼雕及時尚設計等十六名國內大師來參展。另個特色是大小如鞋盒的小型作品參展,打破鋼鐵冰冷巨大的刻板印象,形成百煉鋼與繞指柔爭輝強烈對比。

文化局長史哲表示,鋼雕特色在於鋼材等創作原料取之不易且笨重,今年向台鐵採購廢鐵道並由東和鋼鐵提供鐵材做為創作原料,凸顯高雄市是台灣鋼鐵之都的地方特色。

另外,高雄也是全球知名以鋼鐵作為原料的扣件(鏍絲)王國,透過鋼雕藝術節讓世界看見高雄的另類面向。

史哲說,其中大陸藝術家展望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是中國當代身價最高的觀念雕塑家之一,也是第一個作品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永久收藏的中國藝術家。

昨天「禮物─袖珍雕塑展」在駁二藝術特區展出至明年二月廿日,展出一一○件日、英、韓國大師及台灣雕塑系師生作品,為鋼雕藝術節系列活動揭開序幕。

策展台灣藝術大學表示,袖珍雕塑源自一九八○年初期,夏威夷大學雕塑教授馬莫魯與費雷得提出「鞋盒」概念,即作品應以鞋盒大小為尺寸才能貼近觀眾產生共鳴。

國際藝術大師的鋼雕創作在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倉庫廣場與高雄驛鐵道草地區作為場域,大戀鋼創作營十八日起至一月廿日,國內外大師分二梯次創作,歡迎民眾前往觀賞。

fsj 提到...

MUZIK ONLINE 上雲端 古典樂免費抓

內鍵6百首1960年前無版權問題的老錄音
未來將收錄近50年經典 但須付費聆聽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12-20 中國時報

流行樂迷有KK-Box、EZPeer等線上平台可以收聽及下載音樂,古典樂迷有什麼選擇?由《謬斯客古典樂刊》成立的MUZIK ONLINE線上古典音樂平台,推出雲端播放器,內鍵六百首經典名曲免費下載。樂迷隨時可利用電腦、智慧型手機聆聽古典音樂,還可透過名家推薦的私房歌單,認識更多曲目,網站目前已正式上線。

由於版權取得的考量,網站收錄的都是一九六○年以前的錄音,音質難免有瑕疵,卻不乏大有來頭的經典版本。如鋼琴怪傑顧爾德一九五四年版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福特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海菲茲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年底前還會有一批台灣作曲家蕭泰然的完整錄音上線。未來也將廣納台灣作曲家作品,以及台灣演奏家、樂團的錄音。

《謬斯客》發行人孫家璁表示,MUZIK ONLINE網站從二○一○年成立線上雜誌,除了將紙本雜誌內容電子化之外,也提供線上即時音樂報導,目前已累積七千多個會員。不過,古典音樂還是要用「聽」的,網站去年開始將版權超過五○年以上的錄音轉檔,由於沒有版權費用的問題,成本大量降低,民眾可免費下載,或者直接在網路上聆聽。

孫家璁表示,國外其實不乏線上古典音樂資料庫,如唱片大廠NAXOS就擁有龐大且完整的下載平台,但都需要付費,比較像古典音樂的線上網路商城。此外,許多線上音樂服務,都需外掛程式才能收聽,造成不便。因此MUZIK ONLINE才會從超過五十年、沒有公播權問題的老錄音下手,讓樂迷可以免費分享。

「這六百首音樂雖然都是半個世紀以前的錄音,但當時錄音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程度,九成以上經常被演奏的樂曲,都被錄成唱片,因此對初入門的樂迷而言,幾乎想聽的曲目都能在網上找到。」此外網站也開放可以直接線上聆聽的程式,不必另外加裝應用程式就能聆聽。

孫家璁表示,初期在網站下載音樂完全免費,樂迷還可透過網路提供的樂曲、作曲家介紹,增加聆賞的知識,網站也會邀名家及資深樂友推薦作品,樂迷可利用參考他們的歌單。未來則會收錄近五十年的經典錄音,但樂迷必須付費聆聽。



◆ 台灣古琴藝術展 發現製琴藝術

自由 2012.12.20

〔記者黃邦平/新北報導〕對牛彈琴、焚琴煮鶴、琴瑟和鳴,歷史上有許多與琴有關的成語或典故,多數彈的不是現代人熟悉的樂器,而是古琴,在製琴人與收藏家眼中,每把琴像是有生命一般,具有獨特的性格。

宗教博物館正舉辦「千古琴緣:台灣古琴藝術展」,展出卅多把名家收藏的古琴。媒體行銷部主任吳文禮說,參展的古琴幾乎都是近年製作的新品,展場除了介紹古琴典故、製作流程,也可模擬體驗彈琴。

古琴其實有很多學問,從名稱、形式、樂譜、製作過程,都有千百年保存下來的傳統可依循。

例如琴體各部位採取擬人化命名,如琴頭、琴額、琴項、琴肩、琴腰、琴尾、雁足、冠角、龍齦等。古琴的形式多達百種,常見的有「伏羲」、「神農」、「仲尼」、「連珠」、「落霞」、「蕉葉」等,通常差異處在琴項和琴腰的內彎曲度各有不同設計。

琴身的尺寸也有一定,長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六寸象徵六合(上下東西南北);琴面是弧形,代表天,琴底為平,象徵地,也代表天圓地方。琴面上都有十三個「徽」標示音階,也象徵一年十二個月,中間最大的第七徽是閏月。

製作古琴稱為「斲(ㄓㄨㄛˊ)琴」,也被當成一門藝術,古時的琴人會彈奏,也會自己製琴,挑選木材、髹漆,不只是美觀,也會影響音箱振動、聲韻效果,形成不同的琴聲。

宗博館這次是與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輔大宗玄古琴社及台灣宗玄道學文化研究會合辦展覽,古琴和宗教有什麼關係呢?吳文禮說,古琴代表的不只是音樂,更有淨心正氣這種精神意涵,就現代的眼光,也有宗教的意味,就像瑜伽、太極原本也是宗教修行的產物。

宗教博物館網站http://www.mwr.org.tw。



◆ 兩岸將設文創業常態合作機制

中央社 2012.12.20

第1屆「兩岸文創產業合作論壇」今天在杭州落幕,會中達成多項共識,其中兩岸將首度建立常態性的文創產業交流機制,規劃設立「兩岸文創產業合作理事會」,意義最為重大。

首屆「兩岸文創產業合作論壇」19、20日在杭州召開,台灣文創業界領袖與大陸與會人員共上百人參與,針對「共創兩岸文創產業的未來」及相關議題進行交流,會中達成多項共識,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宣佈5項倡議內容。

與會的台方文創業界交流代表團成員認為,在5項合作倡議中,推動兩岸文創產業合作機制化,將對日後兩岸文創產業的合作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也是兩岸首度針對文創產業建立起常態性的交流合作機制。

施振榮表示,為強化兩岸文創產業的交流合作,搭建兩岸文創產業交流平台,與會代表建議「兩岸文創產業合作論壇」每年輪流在大陸及台灣舉辦,並規劃成立兩岸文創產業合作理事會及其秘書處。

針對推動兩岸文創產業合作,施振榮指出,雙方達成共識,將建立兩岸文創產業發展的資本平台,進一步研究支持對文創產業發展有效的投資及融資方式。

此外,為探索兩岸文創產業合作的方法與途徑,與會代表也建議在兩岸具備條件的地區設立兩岸文創產業合作試驗區。與會代表認為,杭州市等城市發展文創產業方面具有優勢,建議大陸方面積極研究推動創建兩岸文創產業合作試驗區;同時也建議在台灣各縣市積極評估成立相當的試驗區。

另外,論壇中也針對推動兩岸在文創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達成共識,未來將積極加強合作。

fsj 提到...

台北國際短片節 微電影綻放光芒

【記者潘勛/台北報導】2012-12-21 旺報

結合台灣、大陸影音工作者,參賽作品上萬部的「首屆兩岸原創微電影大賽」昨日頒獎;資深導演李崗指出,時間僅十餘分鐘的微電影是磨練基本功、練好說故事能力的好方法,由微電影進階,將來拍大型電影便能動人。

不論是長10到15分鐘的「微電影」,或壓縮在3分鐘內的短片,隨著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及行動上網科技的普及,隱然成為未來趨勢。因此亞太傳媒集團總裁曹先安起意,將5年前便已舉辦的「全球華人非常短片大賽」,移師到台北,結合「2012台北國際短片電影節」,擴大為「首屆兩岸原創微電影大賽」。

雖稱微電影,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次大賽參賽作品由導演、劇本創作、演員、配樂、剪接等無一或缺,佳作極多。頒獎典禮主持人李秀媛指出,評審為此煞費周章,但比賽總有得獎及名落孫山,遺憾只能任其存在。

獲得今年「最佳新人獎」的作品為《三克的夢想》,導演為陳友康、張江等,陳友康指出本獎為這部片子第6度獲獎,但台北短片電影節特別關懷片後的製作者,得獎深感榮幸。

榮獲「最佳劇情獎」者為《大村姑》,導演易小星表示自己出生湖南,從小接觸到台灣優秀影視作品,這次能透過自己作品得獎來到台灣,有踏上第二故鄉的感覺,十分高興。

奪得「最佳創意獎」為郭正定導演作品《微博有鬼之@誰誰》;另王文琴、許菁芬的為法國巴黎人壽製作的《愛的躲貓貓》贏得「最佳商業微電影獎」;「最佳人氣獎」得主為陳柏霖主演的《這一刻,愛吧》;另大陸作品《土豆俠之龍騰富躍》獲得「最佳微動漫獎」。

※ 相關報導:

* 法國劇團大師 訪宜蘭部落看野台戲
http://www.udn.com/2012/12/21/NEWS/READING/REA8/7580863.shtml

世界級劇團「法國陽光劇團」來台演出,音樂總監尚賈克‧勒梅特從前天開始走訪宜蘭各地欣賞野台戲,也到寒溪國小欣賞原住民歌舞表演。對於台灣傳統藝術,尚賈克‧勒梅特非常感興趣,未來有機會將融入劇團的演出。

* 歌仔版甄嬛傳 「天香公主」周六草屯上演
http://www.udn.com/2012/12/21/NEWS/READING/REA8/7581027.shtml

「明珠女子歌劇團」連續7年榮獲文化部優秀扶植團隊,今年所推出年度大戲「天香公主」,明天晚上將在草屯鎮敦和宮前廣場上演。南投縣政府秘書長陳正昇表示,劇中公主們的愛、恨、情、仇糾葛,保證比「後宮甄嬛傳」還有看頭。

* 後宮甄嬛傳 洗腦放送網友哀嚎嘜播啦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10511/112012122100042.html

《後宮.甄嬛傳》在兩岸走紅,即使重播也有極高收視率,因此,不僅台灣的華視、緯來一直重播,大陸各地衛視也陷入重播漩渦,多家衛視幾乎是24小時滾動重播,網友已經受不了,在微博哀嚎:「放過我媽!」還有人戲稱「每天早上被皇上叫起兒。」



◆ 龍應台探病 李泰祥淚唱迎賓歌

抗病魔20年 憑意志力寫歌不輟 他神志清楚無法言語
唱罷淚流滿面 龍也落淚 臨走獻上一吻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12-21 中國時報

《橄欖樹》等名曲的作曲家李泰祥,受帕金森氏症折磨廿年,又因甲狀腺手術無法吞嚥,十月裝胃流管引流進食,長期臥病在床。昨天文化部長龍應台前往探視李泰祥,李泰祥病體虛弱,神志雖清楚卻無法清楚用口語表達。兒子李奕青鼓勵他「說不出來就用唱的」。李泰祥在病床上唱原住民迎賓歌,唱罷淚流滿面,龍應台也跟著落淚,令人動容。

李泰祥受帕金森氏症折磨廿年,腦視丘下核植入脈衝器,胸前則設有調節器連接,以減少發作次數,每五年需更換一次調節器電池。前年他又因甲狀腺癌開刀,進食困難。今年體重明顯急速下降,下半年動手術在腹部裝胃流管,目前在家靜養,由家人輪流陪伴照顧。

病魔纏身的李泰祥憑著意志力苦撐,眼神仍充滿生命力。他說:「身為一個音樂家,就是要不停奮鬥,我會一直寫歌,持續創作下去!」

李泰祥看到龍應台來訪相當開心,龍應台除了致贈十萬元急難救助金,也為李泰祥按摩肩膀,握著他的手為他打氣,李泰祥則說她變得更美了。

龍應台問李泰祥,是否曾想過自己會面臨這樣的困境?李泰祥說:「完全難以想像,心理也無法作準備。但因為腦筋很清楚,身體卻無法自主,所以很痛苦。」

李奕青表示,父親因為病痛,經常胡思亂想,有時還說要安樂死,家人只能鼓勵他,無論是就宗教立場,還是身為藝術家,都應該為生命堅持下去。

龍應台問李泰祥,想到什麼事會開心?李泰祥笑說,「很多,但一時想不起來」。李奕青則說,他兩歲的兒子常來陪爺爺看電視、聽歌劇,不管李泰祥身上是否有管子,就跳到李泰祥身上,大人驚呼,李泰祥卻笑開懷。

龍應台提議李泰祥列清單,排一些他想見的朋友輪流來看他、陪他聊天,並作成記錄,作為寫回憶錄的基礎。李泰祥卻表示,他現在牽掛的還是創作,每天都盡可能寫一點簡單的旋律。

李泰祥說,身為一個音樂家,就是要愛台灣,對這個地方作出貢獻,並至始至終的奮鬥,如果他的情況許可,他一定會繼續奮鬥下去。

昨天李泰祥說的話,都必須靠兒子貼近身邊聆聽再轉述,但最後仍因百感交集而說不出話,李奕青建議他用唱的。李泰祥深吸一口氣,唱原住民迎賓曲「咿呀吼海洋」幾個字,聲音雖不若過去嘹亮燦爛,卻依然充滿力量。龍應台最後獻給李泰祥深情一吻,要他加油,祝他能夠早日康復。

※ 相關報導:

* 版權幾乎賣斷 文化部忙補救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2100486.html

李泰祥曾寫下《橄欖樹》、《在雨中》、《一條日光大道》等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但這些歌曲的著作權卻都不在李泰祥手中。龍應台表示,已請文化部同仁研究,透過盤點、保存及建檔等工作,讓這些有貢獻的藝術家與作品受到尊重。



◆ 中國建築傳媒獎 台建築師摘冠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2012-12-21 旺報

以兩岸四地現代建築作品為對象的第3屆中國建築傳媒獎日前揭曉,台灣建築師黃聲遠的「羅東文化工場」與大陸建築師李虎與黃文菁的「歌華營地體驗中心」共獲最佳建築獎;台灣建築評論家阮慶岳榮獲建築評論獎。

著重體現公民視角

中國建築傳媒獎由南都全媒體集群、《南方都市報》主辦,側重於建築的社會評價、體現公民視角、實現公民參與,以「建築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為評獎標準。大獎授獎的對象,以兩岸四地的建築為主,包括兩岸四地建築師和外國建築師的作品。

在本屆之前,台灣建築師謝英俊曾以四川地區地震後的重建工作獲得特別獎,建築教育學者漢寶德獲傑出成就獎的肯定。

黃聲遠的「羅東文化工場」的出線,大獎終評會主席嚴迅奇指出,文化工場是一個開放式的建築,代表將來有無限的可能。在眾多評審眼中,此建築為小鎮營造了具有震撼力和平等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間,建築的結構和空間形式蓄意遊走於現代主義和地方性之間,與環境肌理充分融合。

阮慶岳獲建築評論獎

獲得建築評論獎肯定的阮慶岳,其所涉獵的跨距,從評論者、作家至策展人,在獎項入圍者中顯得突出。

評審指出,阮慶岳不僅跨界而且多產,也活躍於主持並參與專業學術論壇的相關活動,以自身的影響力帶動社會大眾對空間設計的關注。

論起大獎,阮慶岳說,大陸南方思想相對自由,與其他大陸相關大獎比起更具自主性和批評性。由於中國建築傳媒獎強調公民性,台灣不走華麗路線,而從一般老百姓思考出發的建築,反而顯得出色,在兩岸位居領先地位。這也是謝英俊、黃聲遠等關照土地與建築、居民關係的建築師們,能在大獎中出線的主因。

※ 相關報導:

* 退休董ㄟ馬路作畫 稻田護欄分不清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21/today-so11.htm

6年前從食品公司董事長退休的71歲新竹市民蔡繼森,因興趣與早年擔任電影看板畫師的手藝,經常在社區義務彩繪,讓民眾驚艷。最近他在新竹空軍機場外彩繪數十公尺的道路護欄,不少民眾嘆服之餘,甚至當場向他拜師學藝。

fsj 提到...

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節 4鋼琴家 挑戰浪漫極限

俄國作曲家逝世70周年紀念 明年4月由顏華容率先登場
展現俄式音樂的澎拜美感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12-23 中國時報

明年是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一四○歲冥誕,也是他逝世七十周年紀念。鋼琴家、實踐大學音樂系教授顏華容特別策畫「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節」,邀請國內外的好手來台,演出拉赫曼尼諾夫所有的鋼琴獨奏曲、小品及雙鋼琴曲,解開這位浪漫派大師的憂鬱之謎。

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旋律優美,卻是鋼琴家的惡夢,不但技巧困難,力度的要求吃重,情感表現更是拿捏不易,是公認重量級曲目。音樂節將由四位鋼琴家挑大樑,包括顏華容,以及俄國鋼琴家、莫斯科音樂院助理教授葛拉瓦茨(Sergei Glavatskih),還有布梭尼大賽冠軍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Piano Recital),以及旅美鋼琴家、波哥雷黎奇大賽冠軍陳毓襄。

顏華容曾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讀書,師承鋼琴家馬里寧、瑙莫夫,以優異成績取得鋼琴演奏博士,成為莫斯科音樂院首位獲得這個學位的台灣人。她這次主辦音樂節,除了發揚俄式音樂的澎拜美感,也展現了積極的使命感。

顏華容表示,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化簡為繁」,他受到古老聖歌的影響,旋律都由很小的音程組成,但卻能鋪陳出無限想像力。「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集合困難技巧、豐富音色及好聽旋律,有傳統,又有現代感,沒有人會覺得他音樂不好聽。對鋼琴家而言,這些充滿表現力的作品,是挑戰,也是考驗自己能力的最佳試煉。」

顏華容說,當年和拉赫曼尼諾夫同輩的作曲家都在往前尋找屬於現代的新聲音,他卻堅持留在原地,盡他所能為浪漫主義時代作總結,但他一直在吸取新的聲音,而且學得很快,呈現出來的作品,反而更能獲得人們的共鳴。

拉赫曼尼諾夫生於一八七三年四月一日,父母皆為業餘鋼琴家,他四歲就學鋼琴,十九歲時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開始勤於作曲,並擔任波修瓦劇院的指揮。一九○六年他舉家搬到義大利,接受歐洲各國邀約演出,以指揮家之名享譽樂壇,一九○九年載譽歸國,擔任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指揮。

一九一八年因為俄國局勢動盪,拉赫曼尼諾夫移居美國,此時他已四十五歲。為謀生計,他以鋼琴家身分到處演奏,驚人的技巧及豐沛音響,讓他成為超級巨星,名利雙收,最後更搬進眾星雲集的比佛利山莊,直到一九四三年過世為止,都未曾再回故鄉俄國,死前歸化美國籍。

「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節」從明年四月啟動,由顏華容率先登場,演出「末日」主題相關的兩首鋼琴奏鳴曲,以及顏華容改編的《死之舞》交響詩鋼琴版。葛拉瓦茨將演出兩大套《音畫練習曲》;齊柏絲坦將演出《樂興之時》及《柯瑞里變奏曲》;陳毓襄演出《廿四首前奏曲》及《蕭邦主題變奏曲》。五場都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

※ 相關報導:

* 大師外冷內熱 悲憫深情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2300294.html

拉赫曼尼諾夫身材高大,不苟言笑,他很少談論自己的作品,外人難以知道他的內心世界;但只要他一站上指揮台,或坐上鋼琴椅,就算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動容。他的作品挑戰浪漫極限,讓人難以想像,那出自一個嚴肅的人。

* 《似曾相識》… 70部電影 都愛他的音樂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2300293.html

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有多受歡迎?從七十部好萊塢電影都使用他的音樂作配樂來看,就可以知道答案,其中包括經典愛情電影《似曾相識》、奧斯卡金獎名片《鋼琴師》,以及近期的《蜘蛛人Ⅲ》。



◆ 台北美術獎 探討Work獲首獎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85171.shtml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2.12.23

藝術作品與一般人的工作,英文都叫work 。藝術家周育正以「工作史─盧皆得」,檢驗藝術作品(work)與工作(work)之間的灰色地帶,一舉囊括二○一二台北美術獎。

周育正的「工作史─盧皆得」分兩部分。他在報紙分類廣告尋找臨時工,找到了盧皆得。第一部分先邀請一名文字工作者進行三方訪談,再將編撰訪談文字印製成冊,以文字述說盧皆得的一生。

第二部分,藝術家雇用盧皆得到北美館展出現場工作三個月,並以盧皆得身上經常穿著的藍色格子衫當做視覺主軸。展場上同時呈現文字本、藍色格紋平台、分類廣告報紙及盧皆得本人。

主辦台北美術獎的北美館指出,評審認為周育正藉此討論藝術作品(work)與工作(work)中間的灰色地帶、檢驗關係美學本身的社會性,並從作品中置入生命政治的觀點。從二百卅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獨得台北獎首獎,獲獎金五十五萬元。

此獎另設「優選獎」,得主有:朱駿騰、莊榮哲、陳雲、黃彥超、劉玗及吳思嶔。台北美術獎是新生代藝術家最重視的藝術獎項之一,今年是第十二年舉辦。評審團由林宏璋擔任主席,成員含吳瑪俐、莊普、徐文瑞、郭英聲、梅丁衍、張芳薇等。北美館即日起展出得獎作品,展至明年三月十日。

※ 相關報導:

* 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手稿首展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2200424.html

昨天為馬雅預言的世界末日,而五百年前的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就曾在梵諦岡的西斯汀禮拜堂畫下以末日為題材的《最後審判》。時隔五世紀,世界照常運行,而難得一見的米開朗基羅手稿真跡也將首度來台展出,二○一三年一月廿六日起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天堂.審判.重生 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巨匠再現」特展中呈現。



◆ 研究美軍宿舍 成果展辦煙囪趴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2.12.23

陽明山上的美軍宿舍群,見證了台海危機與國際互動的歷史,充滿「洋味」的建築物,是不少文史學者眼中的「教學寶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今年就選定美軍宿舍群作為「教學地點」,昨更以「煙囪派對」形式舉辦成果展,烤派、脆餅、紀錄片播放等,重現當年美式生活,現場熱鬧。

位在陽明山仰德大道兩側的美軍宿舍群,共分為A至H等8區、118棟建物,是全台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美軍宿舍區,也是冷戰期間美軍協防台灣的重要見證,日前被台北市文化局指定為文化景觀。

有趣的是,美軍宿舍群除了建築物外觀洋味十足外,其所使用的建築材料、構造方式,都引用自美國式的南方型態,且因台灣氣候潮濕炎熱,為了不讓建築物損壞,不少地方還做了修改,如抬高的地板,加強防水等。

也因為美軍宿舍群獨特的歷史意義,讓它成為近代史最好的教材之一,國北教大文創系今年開設的「口述與田野調查」、文大大傳系的「網路行銷」等兩門課程,就選定美軍宿舍群作為「上課地點」,由學生「調查」美軍宿舍的故事。

國北教大文創系副教授賈立人表示,山仔后的美軍眷區為韓戰後設立的,見證了當年台灣在全球布局中的角色,意義重大。

不少學生表示,以前根本不知道陽明山有這樣一個地方,更別提美軍宿舍在歷史上的意義,但隨著課程越來越深入,才了解美軍宿舍不僅見證歷史,宿舍旁的青剛櫟、杜英等樹種,也是當地特色樹群。

昨兩系在美軍宿舍群以「煙囪派對」為題,聯合舉辦成果展,只見現場設立的10多個大帳篷內,又是烤派,又是藍染,還有樹葉脆餅、攝影展、橘子洗潔劑DIY等活動,彷彿重現當年的美式生活。

對於學生們的熱心和創意,陽明山古蹟聚落生態護育聯盟很感動,也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看到美軍宿舍這個地方。

※ 相關報導:

* 專注交趾陶 吳榮獲選台灣工藝之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22/today-center3.htm

交趾陶藝術家吳榮專注於傳統交趾陶創作,今年榮獲台灣工藝之家殊榮,吳榮感性說,苦熬三十年一切努力都值得。

fsj 提到...

就是要你管 來嘉義市賞樂踩街

【鄭光宏/嘉義報導】2012-12-24 中國時報

「二○一二嘉義市國際管樂節」即日起至明年一月一日熱情引爆,今年共邀請來自歐、亞等十個國家及國內優秀管樂團隊計八十組共襄盛舉,五大主題內容包含七十一場室內外音樂會、管樂踩街遊行等,市長黃敏惠邀請全國民眾來「嘉」,體驗「就是要你管」的熱情與活力。

國際管樂節舉辦至今,已堂堂邁入第廿一屆,適逢今年又是嘉市升格卅周年,因此別具意義;十二天不間斷的活動包括五大主題:「室內外音樂會」、「管樂踩街遊行」、「變換隊形表演」、「管樂器暨音樂周邊商品主題展」及「管樂周邊活動」等,地點遍及嘉市音樂廳、市區街道、中正與文化公園和嘉市體育場。

文化局長洪孟楷表示,八十組優秀管樂團,有享譽國際的俄羅斯莫斯科薩克斯風重奏團、丹麥國際體操隊及首度來台的圖瓦共和國奔馬國家管樂團,樂手在騎馬行進間演奏,讓人大開眼界。

此外,周六當天眾所矚目的管樂踩街、大型晚會及變換隊形表演,也將接力登場;綿延數公里的踩街,向來是南台灣最大戶外遊行嘉年華,美麗整齊的隊伍搭配管樂樂器的演奏,讓人目不暇給、驚呼連連。

黃敏惠指出,建設會讓城市看得巨大,但文化卻會讓城市變得偉大!嘉市持續經營管樂節慶文化,已經成功奠定國際「管樂之都」的城市形象,新年假期適逢四天連假,誠摯歡迎蒞臨我「嘉」,享受一趟難得的管樂與文化盛宴。



◆ 月燒千萬…台灣定目劇 快撐不下去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2.12.24

台北市南港一○一文創會館斥資上億打造寶島定目劇,向外國旅客行銷台灣風情,各界評價甚高,但因觀眾群不穩,每個月燒掉千萬,已快「撐不下去」。北市府表示,將盡力引入資源協助。

「定目劇」是指任一藝術團體、劇院能不斷輪迴演出的劇目曲目,國外已行之有年,如「歌劇魅影」、「貓」等劇。日本有寶塚歌劇,韓國有亂打秀,但台灣始終無代表作定目劇。

今年九月,南港一○一推出「藝想台灣」定目劇,以廟宇、夜市、流行、原住民文化四大故事,呈現台灣意象。

南港一○一文創會館總經理李榮吉說,台灣的旅遊形象,不應該只是很貴的水果,或是「無團費」的廉價行程,若好好發展定目劇,可將台灣文化介紹出去。

日前經本報報導,日本旅遊業注意到「藝想台灣」定目劇,日本媒體也來採訪,已有日本旅行團預定明年三月來欣賞。但南港一○一收支不平衡,營運面臨危機。

李榮吉表示,台灣旅行社對定目劇「興趣缺缺」,開幕至今,只能提供免費公益門票推廣,邀各界前來欣賞,每個月燒掉一千兩百萬元,現在真的快撐不下去,盼北市府能協助行銷,盡可能提供資源。



◆ 王志攀 和字典談30年戀愛

【經濟日報╱吳仁麟】2012.12.24

之所以會花整整16年的時間來編《開放康熙字典》,王志攀認為這個故事要從他國中時說起。

那一年,他為了治療不良於行的雙腿,在家休息沒辦法上學。於是從圖書館借來一本想了好久卻一直沒時間看的《三國演義》。

等到書拿到手上時,他才發現書裡面有很多字他看不懂。於是再去找來一本字典,邊看邊查。卻怎麼也想不到,當他第一次打開字典,這一查就是一天一夜,怎麼也停不下來。他整個人被字典的魔力深深吸引,覺得字典真是全天下最有趣的書,所有的知識都在裡面,因為每一本書都是由文字所寫成的。

就這樣,他開始對文字產生興趣,一路讀到中文博士學位,出校門之後也一直從事和文字相關的出版工作,就這樣和文字談了30多年的戀愛。

2006年,王志攀認識了企業家邵作俊,兩人對於中文字的熱情讓彼此一見如故。於是組成了團隊開始進行《開放康熙字典》這項歷史工程。花了整整6年的時間校訂、製作之後,終於在今年把這本解讀4萬7,000多個中文字的鉅著全部放上網路免費供人查閱。

但康熙字典的歷史工程其實才剛開始,王志攀說,接下來他要號召更多對文字工作有熱情的人來回溯康熙字典的源頭,去了解這本文字寶典從何而來,又該從何而去。

他說,經過16年的整理之後,他發現字典裡所引用的內容有將近90%是來自20本中國歷代經典,如果康熙字典是個大水庫,這些經典就是造就水庫的水源。

王志攀想要尋找更多對中文字有熱情的朋友來進行這項「溯源工程」,他相信利用資訊科技和電腦網路,能為這部重要的中華文化資產創造出新生命。

fsj 提到...

印刻接手 《短篇小說》復活

12月號第4期雜誌出刊後停刊 引發震憾
新買主初安民親自主編 明年2月再度出刊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12-25 中國時報

眾所矚目的文學雙月刊《短篇小說》自今年六月創刊以來,不但發行人詹偉雄、主編傅月庵的組合引起矚目,更以每期刊登十篇華文短篇小說創作的創新形式引發熱烈討論。不料,十二月號第四期出刊後,發行公司宣布停刊,造成業界震憾。

這期間《短篇小說》尋求買主易手的傳聞不斷,昨天終於確認,《短篇小說》即日起由印刻接手,由印刻文學總編輯初安民親自主編,明年二月第五期可以如期出刊。

初安民坦言,現在文學出版不景氣,接下《短篇小說》是一個「巨大而困難」的決定,但他對《短篇小說》的創刊理念相當認同。「我自問,如果是我,敢不敢辦這樣的雜誌?答案是不敢。既然有人勇敢地辦了,為了不要讓美好的東西消失,我決定讓它生存下來。」

由於《短篇小說》原主編傅月庵已請辭,目前初安民將親自接掌主編工作,第五期先維持原有形式,以台灣及海外華文作家為邀稿對象;第六期後會漸有調整,規畫增加投稿作品的比例,並設置「短篇小說獎」,從刊登過的作品中評選得主。

「台灣的文學雜誌,《聯合文學》創辦十八年後,有了《印刻》雜誌,再十年之後,又有了《短篇小說》雜誌。但在文學長河中,台灣僅有這三本是遠遠不夠的。」初安民表示,長篇小說可遇不可求,且可直接出版,而大部分作家都是從短篇出發的,其實短篇小說的形式比長篇更難,不論是對作者或對讀者來說,期望這一本雜誌都會對台灣的文學提升有所幫助。

外界對《短篇小說》提供創作發表的園地肯定,但這本刊物發行至今,也有不少讀者提出「不是每一篇都好看」的批評。如何維持每一期十篇全都精彩,確實是雜誌最大難度。初安民說:「我珍惜的是作者,信仰的是讀者,我會全面一起考慮。」

初安民身是詩人暨資深文學編輯,旗下有印刻出版社與《印刻文學誌》月刊,對華文文壇相當熟稔,外界對他接掌《短篇小說》多樂觀其成。《短篇小說》原發行人詹偉雄也透露,初安民是他心中買主第一人選。



◆ 小雜誌的逆襲 詹偉雄仍樂觀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12-25 中國時報

詹偉雄不僅是催生《短篇小說》的靈魂人物,今年初他號召其他股東成立了「神原意念」公司,公司旗下除《短篇小說》,還創辦體育雜誌《Soul》、音樂雜誌《Gigs》。當時這些雜誌與同樣在今年創刊的《小日子》、《練習》雜誌,共同發起「小雜誌的逆襲」的宣傳活動,創造一波風潮。

詹偉雄原本計畫是發行十五本雜誌,但今年十一月公司股東因意見不同,決定撤手投資,目前另兩本雜誌《Soul》、《Gigs》都有買主洽詢中。雖然雜誌大業因股東因素而中斷,詹偉雄對於「小雜誌」的方向仍樂觀。他表示,就他所知,明年新創刊的「小雜誌」至少還會有五、六本,「可見台灣市場的胃納永遠超過想像,「只是你有沒有激起大家的閱讀欲望。」

在這批上半年創刊的小雜誌中,《小日子》雜誌、《練習》雜誌都持續經營,但《小日子》編輯總監黃威融坦言,今年下半年出版景氣走入低谷,雜誌銷售也大受影響,他據聞許多龍頭大雜誌都下修廣告營收目標,《小日子》在四月創刊號後的銷量也下滑,對此他認為今年度「文青市場太過競爭」是一大原因。

黃威融表示,今年史汀(Sting)、電台司令(Radiohead)等多個搖滾巨星天團接連來台,是台灣搖滾盛世的一年,年底又有金馬影展,「原本就因不景氣而消費緊縮,一張搖滾票可抵一年份的雜誌,文青的荷包有限,對比較『文青取向』的《小日子》一定有衝擊。」

在這波小雜誌風潮中,《練習》雜誌則是「最不像雜誌的雜誌」,創辦人黃俊隆經營自轉星球出版社,一開始就計劃只發行三期「試刊號」、「創刊號」、「停刊號」,明年一月出完第三期就結束。

黃俊隆表示,這三期是個實驗,反思雜誌的操作方式,他認為《練習》的主題成功鎖定「大眾中的小眾」:「現在市場兩極化,一是大眾,二不是小眾,而是更講究、追求精緻的讀者。」

fsj 提到...

台灣工藝之家 再添11大師

中央社 2012-12-26

包括製鼓專家王錫坤等11名工藝師,獲選為今年第5屆「台灣工藝之家」,今天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接受授證表揚。

由文化部指導、工藝中心主辦的101年度第5屆「台灣工藝之家」評選,全台共有45名工藝師獲推薦參與評選,經過初審、複審及決審3階段評選,計有11人脫穎而出,加入「台灣工藝之家」群。

工藝中心指出,11名入選者不乏致力保存傳統技藝並展現新時代風貌的工藝師,例如承襲百年製鼓家業並研發創新的王錫坤;致力將手工技藝春仔花(纏花)重現時尚風華的陳惠美。

另有創作風格鮮明的中青代藝師,如以質感細密半抽象堆漆創作,深受日本漆藝界青睞的彭坤炎;將生活中體悟和環保觀念轉化成內斂溫潤陶藝作品的黃吉正。

還有堅持根留台灣在地設計與生產,秉持真、善、美的信念不斷挑戰創新,以「1300 Only Porcelain」建立白瓷藝術領域品牌的沈亨榮。

其他還包括陶瓷工藝的谷源滔、林瑞華、吳榮,皮革工藝林幸輝、木藝吳榮賜及從事粧佛藝術的柯錦中。

授證典禮後並舉行聯誼會,邀請歷屆「台灣工藝之家」與會,一同恭賀新成員加入,也互相分享工藝推廣經驗及國內外工藝文化產業訊息。

工藝中心主任蔡湘說,前4屆「台灣工藝之家」共有135名,他們致力於推展生活美學、形塑工藝優質品牌新貌、誘發工藝發展特色與趨向,更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提升品牌能見度,已在工藝產業凝聚出一股新興活躍的力量。



◆ 檜木拼摩托車 他5分鐘搞定

【聯合報╱記者吳思萍/竹山報導】2012.12.26

竹山鎮素人藝術家廖聰智原本經營釣魚池,因為九二一大地震後,生意一落千丈,五年前,沒生意做的他就用撿來的檜木,手工雕刻數十小零件,拼裝成摩托車、骨董車、偉士牌模型,維妙維肖手藝讓人稱讚。

「越小台越難做!」廖聰智說,最小摩托車25公分,最大約60公分。從構思到裁木、組裝完成,需要一個月時間,各個零件的卡榫、角度都要精算,完全不用一根鐵釘。

廖聰智說,當初只是欣賞檜木的美感,閒來無事就自製摩托車模型來欣賞,沒想到一做就做上癮,開始到網路上列印骨董車、西洋馬車、偉士牌機車的圖片,「依樣畫葫蘆」統統做出來。

廖聰智現在不到五分鐘就能組裝一輛模型,但他感嘆走這條路,「填不飽肚子!」希望縣政府文化局能夠協助推廣。



◆ 巧手織原衣 80歲施菊花獲獎

【朱芳瑤/台北報導】2012-12-26 中國時報

八十歲的施菊花來自花蓮崙山部落的布農族,她致力於傳統服織,雖白髮蒼蒼,每天仍細心織布,不願看到布農族傳統服飾的編織技藝絕跡,昨獲頒原民工藝薪傳獎。

原民會昨舉行第三屆原住民族工藝薪傳獎,獲獎者包括施菊花在內的八位原住民工藝師,他們各自在雕刻、陶瓷、染織等領域長年耕耘,富有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施菊花說,現在她眼力沒問題,也有體力,每天忙完農事仍會織布,要一直織到不能再織為止。但在她住的部落,會織布的族人已經少之又少。

今年她受邀教授婦女學習織布,但參與課程的婦女,平日要打零工,可學習的時間有限,兩個月過去,仍難有進展。施菊花有些感慨,更擔心年輕人無法傳承技藝。

原民會昨表揚第四屆原住民族工藝師,共十五人獲選,未來可享有優先受聘為工藝人才培育講師、參與國際研討會及個人主題展補助。



◆ 許文龍 台南文化獎第一人

長期奉獻本土文化及藝文推廣 獲評審青睞
許開心又淡定表示「自己想做且該做的事」

【曹婷婷/台南報導】2012-12-26 中國時報

台南以文化立都,除了古蹟及豐厚文化底蘊冠全台,台南人重視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無形價值,市府今年首度設立「台南文化獎」,歷經三階段嚴謹評選,遴選委員會一致推崇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對台灣及台南文化藝術發展的貢獻,成為首屆獲獎人,周六將頒獎。

據了解,許文龍得知獲獎消息,開心也很淡定,對於多年來挹注藝術文化受到各界推崇,僅認為這是自己想做且該做的事。

文化局強調,該獎項宗旨為表彰長期致力於台南文化保存、傳承、發展及創新具重大貢獻的人士,期樹立屬於「文化首都」的精神標竿人物典範,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當之無愧。

文化局表示,「台南文化獎」自去年著手規畫,邀集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組籌備委員會討論並經市長核定,確立以「對台南文化長期有重大貢獻之個人」為給獎對象,且不限設籍於台南市者。

為求遴選過程嚴謹,前後歷經三階段遴選,遴選委員會一致認定許文龍長期奉獻本土文化及藝文推廣,對台灣及台南文化藝術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慎重選出許文龍為首屆獲獎人。

廿年前,許文龍成立「奇美博物館」並成立奇美文化基金會設置奇美藝術獎,迄今共斥資八千多萬、獎助培育兩百多位年輕藝術家,最受國際音樂家稱羨的,是他大方將珍貴提琴出借給具潛力的新銳音樂家,讓他們有機會在國際舞台為台灣爭光。

此外,許文龍圓兒時夢所成立的奇美博物館,廿年來堅持免費,讓國人共享世界頂級藝術珍寶,彌補菁英與大眾在精緻文化之間的落差,讓人人都有機會親近藝術品。

秉持文化資產不是私人的許文龍,今年五月更慷慨將斥資廿億元興建的台南都會公園博物館園區奇美館建物,捐贈給台南市政府,造福台南市民及國人。

文化局強調,許文龍的作為,在在顯示他對藝術文化推廣無私奉獻的精神,本周六將於台灣文學館舉行頒獎典禮,市長賴清德將親自頒贈這項意義非凡的獎給許文龍。



◆ 高中職奇幻文學首獎 陳文成當主角

自由 2012.12.26

〔記者吳為恭/彰化報導〕父母雙亡的彰化高中學生許皓鈞,以八○年代被警總約談後陳屍台大校園的陳文成為主角,寫成奇幻文學作品「煙火」,奪下全國高中職奇幻文學獎首獎;在他的作品中,陳文成最後還是躲不過死亡,但他最後傳遞訊息及能量給鄭南榕,延續反抗專制政府的力量。高中生思想寬廣,大受評審青睞。

許皓鈞的作品「煙火」以陳文成為主角,科學家陳文成發現實驗和道術有一樣的效果,且民眾拜拜點香的煙形,會因內心不同的想法而不同。因為擁有這種等同神的能力,政府害怕他的存在,對他雷厲追殺,最後他把能力及訊息傳給鄭南榕,意喻抵抗專制政府的民主香火繼續傳遞。

現實中,旅美學者陳文成廿五歲獲密西根大學獎學金,赴美深造,廿八歲以第一名獲博士學位,取得美國九級精算師資格,隨後至卡內基美隆大學統計系擔任助理教授,他長期關心台灣民主,曾捐款給「美麗島雜誌」。一九八一年七月二日,回台的他被警備總部約談,翌日陳屍台大校園,外界認為陳文成遭國民黨政府謀殺,但至今仍未破案。畢生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的鄭南榕則在一九八九年四月七日,自焚身亡。

串聯陳文成、鄭南榕 許皓鈞書寫民主運動

高二的許皓鈞將陳文成及鄭南榕在奇幻小說中串聯,隱喻著白色恐怖下,民主前輩奮鬥的故事。決審委員清大台文所所長陳萬益讚賞,文中有不凡的內涵及民主深度,相當不簡單。

許皓鈞表示,父母近幾年接連因病去世,他被列為低收入戶,靠著補助及各類獎學金、稿費賺取學費,首獎三萬元獎金,將留著當下學期學費及生活所需。

他說,他欣賞陳文成、鄭南榕為民主灑熱血的精神,才有現在台灣的民主開放,因此將自己的思想放在奇幻小說中,希望能得到共鳴。

其他得獎者還包括二獎台中沙鹿高工陳旻道、新竹曙光女中李珉,三獎台中沙鹿高工賴瑾伊、嘉義協同高中榮玉渟、宜蘭羅東高中李奕瑤等人及五位佳作。

fsj 提到...

絕響… 民謠大師朱丁順走了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張進安、周美惠/連線報導】2012.12.27

「國寶阿公走了!」恆春民謠大師朱丁順昨天凌晨四時病逝高雄義大醫院,享壽八十五歲,文化界痛失國寶。讓人不捨的是,朱丁順住院前仍忙著民謠教唱,並說「只要有一口氣在,就不會放棄民謠的傳承」。

朱丁順今年九月才獲文化部選為「人間國寶」,是陳達之後重要的傳唱人。恆春思想起民謠促進會理事長陳麗萍說,朱丁順是在八月下旬住院,住院前一天還在社區教唱,如今國寶歌聲成絕響。

朱丁順沒有正式拜師學藝,卻一生致力民謠傳承,但他的歌聲能穿透人心,他自己常說「這些全是苦難人生磨過來的」。

他小時只讀過兩年書,因家貧去做苦力、做過長工、幫人燒火炭,來自各地的工人經常聚集唱民謠,靠歌聲化解悲苦人生,他因此學會各種腔調。

晚年朱丁順投入恆春民謠教學與推廣,足跡遍及恆春、墾丁等各國小及社團,不論大熱天或落山風季節,騎著機車奔波,二○○八年還帶著恆春半島的孩子唱進總統就職國宴。

很多人以為恆春民謠是滄桑、悲涼的,其實朱丁順愈到晚年,歌聲中的「放」,更讓人難忘。近年墾丁春吶,白髮阿公帶月琴和彈電音的年輕人在台上飆歌,他曾說:「民謠要唱到讓年輕人能接受,才有希望呀!」

朱丁順的長子朱鋕霖說,父親八月下旬因感冒併發症住院,多次進出加護病房;住院時有人提到恆春民謠,或現場彈唱鼓勵時,父親就流淚。

朱丁順曾獲第十四屆金曲獎傳統藝術「最佳演唱獎」、第十九屆傳統暨藝術音樂「特別貢獻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昨天表示,正在規畫朱丁順的生命史紀錄,同時也將推廣民謠傳唱,讓朱丁順精湛藝術永續保存。



◆ 日311震後... 被遺忘的動物們依然在等待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12-27 中國時報

「令人不可置信的情景。在空無一物、瓦礫的土地上,應該不會出現任何生物的此處,居然還有狗存在著……牠們活著。拚盡全力地活著,並且等待救援。我無論如何都要救救牠們。」二○一一年日本三一一震災後,持續往返福島核災區救援動物的日本攝影師太田康介,出版了攝影文集《被遺忘的動物們》,近日他帶著續作《依然等待的動物們》到台北、高雄舉辦攝影展及演講。

二○一一年三月東日本大地震引爆福島核災危機,福島第一核電廠方圓廿公里內的居民全數撤離。但人們避難的同時,成千上萬家戶內的貓狗與牛、豬、雞等動物,卻被拋棄在廢墟中無助求生。太田康介拍下牛隻成群衰敗癱倒、貓咪驚恐躲藏、狗兒孤立於廢墟中的照片,令人鼻酸。

太田康介從那時起,便與其他志工展開救援。他大約每周一次從東京帶著飼料和水,冒險進入災區,至今和志工共安置了約兩千隻貓狗,其他的則持續提供牠們食物,但大部分的家畜則在政府法令下遭撲殺死亡。

一頭灰髮的太田康介,言談中盡是對動物的不捨。他說:「事隔快兩年,大部分日本人還是對福島的動物處境毫不知情,也不太關心。」他表示,福島至今仍是立法禁止進入的警戒區,救援都得非法進行,一般媒體也很難深入報導。這更促使他積極透過部落格、出版甚至拍攝短片,傳遞消息,「雖然照片都很殘忍心酸,但我衷心希望更多人關心這些動物,思考核電的未來。」

五十四歲的太田康介年輕時,曾是戰地記者,到過阿富汗、南斯拉夫等戰地拍攝。他說當年因好奇,想看外面世界,卅三歲後因年紀與體力關係,轉為自由攝影師。「但慚愧的是,直到這兩年拍攝福島動物,我才第一次出現那種藉由拍照把故事傳達給大家的強烈動力。」

太田康介有著高大身軀與性格的臉龐,談到動物卻流露出鐵漢的柔情,語調誠懇溫和。他表示,雖然在戰地時見證過大量殘酷與死亡,「但畢竟戰爭下的人可以說話,也有人替他們發聲,但福島的動物們卻無法自己言語,特別無助。」

「被遺忘的動物們」展出卅六幅太田康介兩年來在災區記錄的動物影像,樸實而不煽情,即日起至一月八日在光點華山影像穿廊展出。



◆ 故宮徵創意 推乾隆茶器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59440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2.12.27

故宮以明年將推出的「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特展為主題,舉辦第三屆國寶衍生商品競賽,從379件參賽作品中,選出21件獲獎作品,設計師徐崎翔作品「泡茶趣」獲得第一名,得到21萬元獎金,未來將進一步量產。

金獎作品「泡茶趣」巧妙結合現代與古代,讓評審委員驚艷。故宮指出,這個作品取材自清朝乾隆時期的「洋彩黃錦地八卦交泰轉心瓶」,轉動茶器泡茶就能享受如皇帝般優雅的生活情趣。

銀獎作品「書中山水」則是饒富意境的書籤,設計者之一是今年剛從台科大工業設計系畢業的林芯羽。她說,因為自己愛看書,於是以清朝的《張廷彥畫登瀛洲圖》為發想,將山水畫的遠近墨色濃淡設計成透光書籤,增加閱讀樂趣。

故宮指出,21件得獎作品將於明年1月2日至10日,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4時於故宮如意館展出。

※ 相關報導:

* 將香末改成連續字體 民雄農工祈福香末盤 獲首爾發明獎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1/112012122700309.html

民雄農工機械科團隊,以傳統拜拜信仰為發想,研發出可壓製出吉、福、佛光普照、招財進寶等字體的「祈福香末盤」,五月分才獲台灣高中職專題暨小論文競賽特優,日前又在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拿下銅牌,首度進軍國際發明展,就得到好名次,師生頗感驕傲。



◆ 新發明!可穿式背包 防扒防搶

【鄭緯武/高雄報導】2012-12-27 中國時報

輔英科技大學副教授池宇佳曾遭扒竊、親戚遭飛車搶劫,激發她研究出可穿式背包,既是背包也是衣服,具有防扒竊及搶奪功能,這項發明與她研發的多功能衣袍都獲得國際發明展銀牌獎,並取得台灣與大陸專利。

池宇佳曾在義大利萬神廟前被吉普賽人扒竊,她的親戚則被飛車搶劫而摔跤,導致手肘粉碎性骨折,兩次的遭遇讓她體認防竊及防搶的重要性。

她運用拉鍊及鈕釦設計變化,讓背心可摺疊變成背包,因背包的拉鍊和鈕釦都在前面,能夠一手掌握而避免遭扒。當背心穿的時候,除了保暖外,小物品如手機、票卡、眼鏡、皮包,大物品如文件夾、水瓶、陽傘、平板電腦都可以放在背心內層,外表幾乎看不出來,能避免引起歹徒覬覦。

她是微生物學教師,有鑑於皮膚接觸是許多疾病的感染方式,她著手研究衛生安全舒適的多功能衣袍,能當浴袍、睡袍、美容袍、理療袍使用。

多功能衣袍參加第三屆國際創新發明大會得到銀牌獎,可穿式背包參加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也獲得銀牌獎。

池宇佳說,兩項發明都已取得台灣和大陸專利,只要找到合適的廠商,兩項發明都會量產讓民眾使用。

fsj 提到...

哆啦A夢誕生前100年特展 明天登場!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2012.12.28

元旦連假何處去,到松山文創園區感受藍色機器貓的魅力吧!「哆啦A夢誕生前100年特展」明天登場,占地800坪的展場除了有100隻大型哆啦A夢模型、漫畫手稿以及三大經典場景,更重現多處大雄、靜香和小夫的家等街道景色,讓民眾身歷其境,宛如搭上時光機穿梭在漫畫的時空中。

「哆啦A夢誕生前100年特展」由香港國際影業公司籌畫,日本藤子工作室、小學館集英社協辦,並由聯合報系、國際影視引進台灣。走進展場會先看見巴士造型的售票亭,旁邊則有漫畫中哆啦A夢與大雄、靜香、小夫與胖虎,在戶外公園內水泥管嬉戲的場景。

聯合報系金傳媒執行長楊仁烽表示,「哆啦A夢」深受大小朋友歡迎,門票預購已售出30萬張,適合親子一同觀賞。「哆啦A夢」的漫畫陪伴許多人成長,故事內容講述誕生於西元2112年的哆啦A夢穿越時空到現代,不論大雄或其他人遭遇任何困難,總能從四次元口袋中拿出秘密道具。

楊仁烽指出,這次的展品豐富,除了100隻大型哆啦A夢模型,還有漫畫與電影手稿、名人彩繪公仔和秘密道具互動區,增添民眾看展趣味性與知識性,還有主題餐廳與紀念商店。

公益贊助這次特展的元大金控、元大文教基金會表示,哆啦A夢廣受亞洲國家小朋友喜愛,更是老中青三代共同的回憶;希望小朋友透過漫畫經典場景擺設,體驗置身於漫畫世界裡的奇幻感受,激發對文創藝術的無限潛能,展覽期間將邀請400名學童前往參觀,帶領大家共享歡樂。

元旦連假期間…

現場購票送造型眼鏡、願望卡

「哆啦A夢誕生前100年特展」展期自明天起到明年4月7日為止,元旦四天連假期間,現場購票就贈送哆啦A夢100造型眼鏡,每天限量900幅,前1000名入場觀眾贈送願望卡。此外,明年1月2日起現場購票就可獲得哆啦A夢願望卡,每天限量300張。



◆ 裸身在荒漠 金彌陋攝影充滿詩意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12-28 中國時報

韓國前衛女性藝術家金彌陋(Miru Kim)以自己的身體結合行動藝術概念,創造出驚駭又美麗的畫面,明年一月十九日至三月三日將在高雄駁二C2倉庫展出。

「初始,駱駝,在荒漠」這系列是她去年九月至今的最新創作,場景橫跨中東、印度、內蒙、非洲等地沙漠。畫面多以遠景呈現沙漠壯闊,畫面的一角則是裸女和沙漠中生物的沉靜互動。

金沙彌在照片中親自入鏡,她表示,在沙漠拍攝這些詩意的裸露畫面不易,除了身體的挑戰,也與當地的宗教文化衝突,常需要請當地朋友溝通。

卅一歲的金彌陋出生於美國麻州,在韓國首爾長大,十四歲回到美國,曾就讀哥倫比亞大學,在普瑞特藝術學院主修繪畫。知名作品包括她裸體在養豬場與豬共處的「豬在,故我在」(The Pig That Therefore I Am),以及她走遍世界,在地標、古蹟留下裸身照片的「裸城」(Nake City)。

金彌陋是韓國「國師」、思想家金容沃的女兒,母親則是知名的中文音韻學教授崔玲愛。金容沃對女兒的藝術相當支持,稱讚她的作品「充滿哲學意涵」。



◆ 兒童皮影戲巡迴原鄉 台原偶戲團 採集傳承部落傳說

【楊漢聲/花蓮報導】2012-12-28 中國時報

來自台北的「台原偶戲團」十二位年輕人,自籌經費,利用空檔到花東各原鄉部落與學校,教導偏鄉弱勢孩童皮影戲,在採集部落故事時,意外發掘出失落一百五十年的馬佛部落英雄「馬馬衛」抗日故事,深具傳承意義。

台原偶戲團到部落教導小朋友演出皮影戲,今年一月到現在共辦了十二場,陸續將傳統皮影戲的技藝與歡樂在後山撒下種子。團員周亦君表示,他們多數不是原住民,但覺得原住民有許多優良的文化需要被保留及傳承,因而發起這項活動,除了傳授自身專才皮影技藝,也從原民部落的故事擷取養分,兩相獲利。

團員在馬佛部落實地探訪耆老時,意外發掘出即將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馬馬衛」抗日故事,並重新編成皮影戲,教導部落內孩童以自身母語演出。「馬馬衛」帶領「KAROWA」部落抵抗日本人侵占,雖未能竟功,卻寫下一頁光輝實史。

周亦君表示,演出當天,馬馬衛的孫子還親自穿著傳統服飾盛裝出場,看見自己爺爺的故事,流下了感動的眼淚說:「自己終於可以不用把這故事帶入棺材了,可以留給後世族人知道,以慰先祖,也希望族人都能承襲爺爺不強權,勇於禦敵的勇氣和大愛。」

周亦君表示,會選定皮影戲作為演出,是因為易於攜帶,到各個部落可以很方便教大家演出。他覺得這是為原住民文化傳承的一種好方法,未來除會持續辦下去,還計畫將巡演後山所採集到的一篇篇故事製作成繪本,用文字與圖畫讓部落古老的傳說源遠流長。



◆ 陶笛長得像杯子 可演奏可裝水

【黎薇/苗栗報導】2012-12-28 中國時報

頭份鎮天春窯成立四十餘年,早期從事陶瓷花器生產研發製作,第二代負責人吳寶安接手後致力於陶笛的開發與量產,嚴格控制陶笛的品質與音質,獲日本陶藝演奏家宗次郎等大師指定採用;近年研發出杯子形狀的陶笛,兼具實用與吹奏功能獲消費者青睞。

天春窯工廠位於頭份鎮尖豐公路旁,第一代創辦人吳天賜主要以生產馬桶、花瓶等瓷器為大宗,後來面臨外移或轉型的難題。

見到陶瓷產業快速轉變,對音樂充滿興趣的吳寶安接手工廠後決定根留台灣,結合事業與興趣,轉型專業陶笛的研發與量產,多次赴日向宗次郎、小川堅二等陶笛大師請益,嚴格控管每批陶笛品質,深受日本、歐美等國家陶藝演奏家喜愛,每年平均外銷十萬多支,為全台之冠。

近年來吳寶安著手研發玩具笛、塑膠笛等娛樂性質的陶笛,隨手拿起桌上的陶瓷茶杯,即可演奏出簡單的童謠,是他最新研發量產的杯笛系列產品,將陶笛製作成茶杯或馬克杯造型,不僅可吹奏還可當作茶杯使用,獲選苗栗縣文創商品認證,有助於陶笛產業發展與行銷。

※ 相關報導:

* 160萬元紙紮巨龍 百年老店傑作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1/112012122800291.html

百年紙紮店「左藤」第五代傳人洪銘宏,費時三個多月為屏東縣滿洲鄉羅峯寺製造建醮慶典的「白龍燈橋」平安橋,龍首到龍尾總共九節,全長卅公尺,是開店百年以來製作最長的紙紮龍,此龍必需具耐風和抗溼才能抵抗當地落山風,耐風、耐水性是糊紙業全新的挑戰。



◆ 2012十大藝文新聞票選出爐

中央社 2012.12.27

2012年十大藝文新聞票選活動,「Live House面臨法規存活問題」奪得第1名,「文化部520掛牌升格,龍應台擔任部長」居第2。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舉辦的「2012年十大藝文新聞票選活動」,今天公布票選結果。

「Live House面臨法規存活問題」奪年度票選第1名,「文化部520掛牌升格,龍應台擔任部長」居第2,「建國百年晚會音樂劇『夢想家』以查無實證簽結」位居3名。

「2012年十大藝文新聞票選活動」,今年特別新增「開心文」的票選活動,彙整一年來令人開心、感動的藝文新聞,結果「電影『不老騎士』撼動世界」、「紙風車第二哩路開跑」和「困難生活節免費開唱」獲得民眾青睞,成為最令人感到振奮的藝文新聞。

而今年也邀請藝文記者票選心目中的藝文盛事。結果「文化部520掛牌升格,龍應台擔任部長」拔得頭籌;「公視董事案,文化部提名14名只通過3人,第五屆董事會再度難產」與「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不『本土』,北美館挨批,三位參展者中有兩名為外籍」,則並列記者票選「2012年十大藝文新聞」的第2名。

「2012年十大藝文新聞」票選活動,是由北藝大校內師生事先根據文化部的職掌範圍,從全年數百則藝文新聞中,挑選出以文化部政策為報導重點者,再遴選出21則成為入圍新聞,供民眾投票決選。

fsj 提到...

大戀鋼vs.積木夢 駁二開展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2012.12.29

元旦假期今天展開,高雄市文化局推薦正在駁二藝術特區蓬萊倉庫展出的「全民大戀鋼」與「積木夢工場」,一個從高雄產業特色出發,另一個是美國有線電視台CNN推薦必看的展覽。

蓬萊倉庫群是跨越七賢路的四棟台糖倉庫,民眾走進蓬萊倉庫廣場,綠油油的一畝稻田分隔出兩個世界。屬於樂高積木展的這邊,夢幻繽紛,充滿童趣的歡樂,屬於鋼雕藝術節的那邊,粗獷生猛,充滿機具運作的吵雜聲。

駁二營運中心主任簡美玲指出,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本屆以「全民大戀鋼」作為主軸,分兩個梯次共邀請16位亞洲頂尖藝術家到現場創作。

第一梯次的藝術家包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木戶修、多摩美術大學教授多和圭三,以及宋璽德、盧之筠、鄭宏南、張乃文與李耀生。第二梯次請到了中國具影響力的雕塑家展望,韓國舉足輕重的藝術家李在孝、成東勳,台灣作品以風動機動見長的梁任宏,加上台灣嶄露頭角的創作新銳任大賢、陳奕彰、陳右昇、蔡坤霖,他們即將在1月3日到創作營現場開始創作。

※ 相關報導:

* BenQ國際雕塑營 台中國美館看得到
http://www.udn.com/2012/12/29/NEWS/READING/REA8/7598220.shtml

亞洲大學、由鉅建設共同引進「BenQ國際雕塑營」獲獎作品,其中七件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前廣場展出,昨天揭幕時安排現代舞表演,全白妝扮的舞者坐在雕塑品上,眾人原以為是雕塑品的一部分,音樂聲一出竟突然動了,現場驚呼連連。

* 歡迎走入「偶」的世界
http://www.udn.com/2012/12/30/NEWS/READING/REA8/7599827.shtml

「歡迎走入偶的世界,同時也走進我的世界。」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司黛蕊伸出手,表達她對參觀者的歡迎之意時,大多數人都會嚇一大跳,「這個外國人,國語怎麼說得這麼流利!」

中研院即日起至明年7月31日舉行「偶的世界,偶的魅力」研究專題特展,策展人是美國來台多年的司黛蕊。由一個外國人策展台灣常見的傳統戲曲人偶及公仔,讓人驚訝又好奇。



◆ 藝術暴動part 1 史金淞率眾狠狠砸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2-12-29 中國時報

擺滿了老舊家具的空間裡,一群民眾戴著頭盔、護目鏡和防護衣,瘋狂地揮舞手中鐵鎚,頓時爆裂轟碎聲四起,所有的器物幾乎都被砸爛,留下滿地殘遺。這是中國大陸藝術家史金淞昨天在中山創意基地進行的「不可預知的戲劇現場」藝術暴動計畫,他和多位現場民眾狠狠地粉碎了現場兩百多件舊物,而這只是這場藝術的第一幕。

「透過藝術暴動計畫,不僅能將物件實體的功能破壞,也使暴動者消解自身對知識的記憶,當一切歸零,物質才有進入其他流通體系的機會。」四十三歲的史金淞一手拿大鎚,一邊解釋他的創作理念。

史金淞與策展人張冰,自十一月抵台展開「不可預知的戲劇現場」計畫,「楔子:微考據」從史金淞前往台灣各地,在老舊街區收集舊物開始,同時將收集的照片與心得,分享在新浪微博,透過網友回應互動作為田野調查實驗。

昨天他將這些搬運來的舊床、沙發、餐桌椅及杯盤、電視機、擺設等隨意陳列在展場空間裡,邀請民眾參與「第一幕:零暴動」,過程中可見許多人從一開始猶疑、驚愕轉而蠢蠢欲動,最後全都解放般地以鎚子加入暴動,瘋狂砸碎一切,伴隨著一旁以老舊破風琴彈奏的世界名曲,曲終連彈奏者也起身砸毀風琴。

史金淞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生活工作於武漢及北京,他過去創作包括雕塑裝置、繪畫與現場戲劇表演,早年曾做過電影道具,「但有一天發現我自己可能是導演!」史金淞興奮地說,在這個戲劇結構形式中,觀眾不僅是觀者,也是身體力行的演員,整個過程也探討了藝術生態鏈中,藝術家、策展人、經紀人、收藏家與藝術參與者間的相互關係。

即日起至二月三日,史金淞將進行「第二幕:再生產」,把滿地殘跡重組為新的藝術形式,並於四月廿日在MOT/ARTS藝廊以「第三幕:硬道理」為名展出成品,完成整齣戲劇。



◆ 誰搞垮公視? 4導演找癥結

藍綠惡鬥造成董事會懸缺 今年兩度提出名單仍無法達成共識
「萬一真的垮了」影片做好長期拍攝計畫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2-12-29 中國時報

第五屆公視董事會長達兩年無法產生,已淪為政黨惡鬥的犧牲品,由李惠仁、林靖傑、陳俊志與蔡崇隆等四位導演拍攝的紀錄片《那些年,他們搞垮了公共電視?》,聚焦公視董事難產事件,企圖找出問題癥結,影片昨天於台北倉庫藝文空間舉行首映,吸引近百位關心公視前途的民眾前來觀賞。

影片從今年一月十八日開始記錄,並於每段日期的後面標註董事會懸缺的天數,凸顯其荒謬性,最後一次記錄的日期是八月十一日,天數為六一七天。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公視沒有董事會的日子已長達七五八天,將近兩年又一個月。

影片控訴公視成為藍綠惡鬥的工具。公視於一九九八年開台,雖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執政當局卻各有盤算,二○○八年國民黨政策委員會執行長林益世就表示,「公視為什麼不能被監督?」要求每筆預算都須經過審核,並執疑董事的綠色背景,公視在凍結預算及擴增董事員額的影響下陷入困境。

二○一○年十二月三日,第四屆董監事任期已滿,卻遲未產生新的董事會,二○一二年文化部成立,分別於六月、八月提出新名單,並召開董監審查會議,但朝野兩黨推派的審查委員依舊無法達成共識,至今仍未能達到法定的董事席次。

影片雖對文化部積極介入公視事務表示肯定,但導演林靖傑卻認為,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出的公視董事名單是「很醜的名單」,因為提出的人選,都不是在這塊土地上深耕的人,看不到NGO團體、社福團體的提名人選,令人失望。

曾是公視員工,以《油症》、《島國殺人事件》關懷社會議題的蔡崇隆表示,這部影片是一個長期的計畫,只要公視的問題存在,拍攝團隊就會持續拍攝,「哪一天公視真的被搞垮了,至少要讓大家知道,是哪些政客、哪些人弄的」。

公民記者李惠仁表示,很多人以為公視沒有董事會也照常運作,靠公民記者照樣可以披露消息,「但依照憲法,公民記者進不了立法院,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們需要像公視這樣的獨立媒體,為公民發聲。」

監察委員、首屆公視董事長吳豐山昨天也出席映後座談會,他指出,立委及行政部門不了解公視的定位,加上經費短少,是讓公視陷入瓶頸的主要原因,他建議應修法讓公視董事改為有給職,確實負起責任;董事產生方式也應簡化。

《那些年,他們搞垮了公共電視?》即日起在優質新聞發展協會weReport網路平台播映。

fsj 提到...

朱宗慶:數字無法呈現的感動與力量

【聯合報╱朱宗慶】2012.12.29

表演藝術工作者,無論國內或國際上,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專業演出場地或知名藝術節中呈現,分享經過沉澱淬鍊的呈現與意念表達,並與觀眾產生文化及情感的共鳴和交流。如能在一個硬體設備完善的劇場表演,節目內容的掌握就關乎觀眾的感受和體驗,甚至他們的反應與回響也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藝術工作者必須不斷地追求夢想及挑戰自我,觀眾的熱烈掌聲、票房收入、場次等有形目標,雖然誘人;不過,在我多年的演出經驗中,有些事情遠比數字更重要;無法量化的,往往是激勵藝術工作者苦心竭力、堅持不輟的能量來源。

很多時候,我們會以藝術服務社會,用音樂和大眾做朋友。例如,戶外演出,即使場地條件不佳,音響設備不足,觀眾也常常是不期而遇的,但在這個過程裡,大家聚在一起參與藝文活動,卻很容易形成一股「共好」氛圍,彼此和諧互動、真情流露,齊心期待社會更美好。因為音樂的感染力,讓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無形連結,台上和台下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與在演藝廳裡的精緻演出所帶來的是不一樣的感動。這些看似尋常的事物,在戶外演出時卻顯得特別深刻。

有一次,樂團在戶外演出遇到大雨,大家先是非常有秩序地找地方避雨,有幾個年輕人衝上台來,因不明所以,我們有點感到訝異,沒想到,他們竟拿起手中的報紙、塑膠袋拚命往樂器上鋪,要幫樂器遮雨,雖是於事無補,但心意讓我們感動。雨停後,大家安靜地回到會場,熱情回應樂團演奏的音樂,演出後還主動幫忙恢復環境清潔,令人無比欣慰。

到養老院和醫院演出也是特別的經驗。老人與病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和一般觀眾不同,有人坐著輪椅或吊著點滴,還有一些陪同的社工、家屬及醫護人員,他們可能一邊吃東西、喝飲料,一邊欣賞音樂。結束後,沒有太大的掌聲或久久才響起掌聲,雖然不是我們習慣的反應,但是他們專注的神情,眼眶噙著淚水,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喜悅與滿足。用藝術到養老院或醫院做服務、分享,對樂團來說,能藉著三、四十分鐘的演出,為觀眾帶來一些安撫、一點快樂,非常值得。

另外,藉由母語詩歌的誦讀,國際移工和新住民與樂團開啟合作新頁。在排練過程中,她們的真誠與堅毅,以己身國家文化為榮、樂於分享的心情,讓樂團在感動的同時,也獲益良多。而透過音樂會演出,能讓觀眾認識這些國家的特有文化,促進交流和了解,開拓彼此視野與心胸,相互分享情感,也喚起更多美善及包容。我曾目睹,一位新住民坐在觀眾席,眼淚不停簌簌落下,聽聞熟悉的樂音和文字,想必是觸動她思鄉及身處異地的複雜情緒。

這些演出,跟掌聲不一定有關係,跟數字不一定有關係,但卻能為社會帶來溫暖與力量。在樂團的眾多音樂會裡,往往是這類演出最讓人感動,或許困難多一點,辛苦一點,卻令人回味一輩子,也是樂團之所以能不斷向前邁進的動力。這些難以忘懷的瞬間,都是一些平凡中的不平凡吧,我願意一直做夢,持續發揮生命的力量。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 文創要有根 要看到文物價值

【(執筆:張翠芬)】2012-12-30 中國時報

「台灣的玩家要用功一點,不要只想著把東西拿來換錢!」長年推動文史文物保存的民俗專家莊永明有感而發地說,很多收藏家把文物當成投資,每次都問「這個值多少錢」,他被問的很無言。

莊永明認為,文物不比字畫,不能只看到文物的「價格」,卻沒有「價值」的觀念,因為,每件文物背後的故事,需要有人去解讀、詮釋,才能賦予它新的意義。

莊永明分析說,「其實文物不是單獨存在,它有前因後果,有一定的時代背景,需要化成一本書、一個故事,好好研究詮釋,才能引申出歷史的文化價值。」

古老的文物要好好保存,也需要與文創產業結合。莊永明表示,國外古文物流通快速,有集中的店區,例如日本東京的神田,當地的二手書店經營得非常成功又專業,線裝書、佛經、地圖、明信片都有專賣店,在塞納河畔還可以買到十九世紀珍貴的明信片,而台灣卻沒有歐美、日本這樣的物流機制。

「談文創,不能離開了根」,莊永明說,現代化是一個熔爐,年輕人不能一直模仿學國外,自己什麼都沒有。例如,市面上常見發條式的音樂鈴,大家都用西方音樂和造型,事實上,台灣的老房子結合五聲音階音樂就能做出創意版音樂鈴,用《望春風》配上台北老街建物,就很有台灣特色,有根、有台灣精神的文創,在國際上才會有競爭力!

(系列完結篇)

※ 相關報導:

* 徐璐:尊重與謙卑才能感動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2558/112012123000087.html

....「台灣現在已經發展到了『不只求發展』的階段,大家會停下腳步來,或者在心裡想一想。」徐璐分析,這個「停下來」和「想一想」兩件事情,便會讓很多傳統事物重新被發掘。

如何迎向創新?徐璐回憶起排灣族作家撒可努,這位見識很廣具正面能量的獵人,曾深深感動她,他以尊敬、謙卑和創新三特質,勉勵所有投入復興傳統事物的努力者。

* 龍圖騰繁簡通吃 造華文平台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2123000193.html

陸文化部動員所在地北京市政府,12月初首度舉辦國際動漫博覽會,不但打破天子腳下不能辦娛樂活動的禁忌,而且還由最具「台灣味」的布袋戲擔當主題展,創下兩岸出版業交流24年破天荒的新紀錄。台灣館策展人──龍圖騰文化副總經理羅愛萍,用「台灣軟實力」加上「大陸硬底子」,打造了面向全世界的華文平台。

....羅愛萍是台灣出版界的影響力人物,在黎明文化出版社服務了36年,從小編輯做到總編輯,練就一手編務一手業務游刃自如的能力,更擁有無價的人脈。

因此她對龍圖騰文化的經營,打破台灣出版業傳統,與廈門大龍樹文化傳媒結成策略聯盟的戰略夥伴,建構「一體作業、兩岸出版、四地發行」的新模式。

....台灣有優秀的編輯、裝幀(封面設計、內頁排版、下標)、行銷文案人才,「我們出的每一本書,除了文字的書稿來自大陸之外,所有其他部分都是台灣人做的。」龍圖騰企畫經理楊宗翰說,外派至大陸的資深出版發行人才「產地嚴選」將優良書籍及時引進台灣;兩岸同步進行編校作業,書籍的裝幀、編排、設計則交由台灣設計師負責。

....龍圖騰很明確定位在做簡轉繁以及繁轉簡的出版交易,「不碰翻譯文學,講難聽一點,台灣的出版界現況都是搞翻譯書,這是文化代工。」楊宗翰說,龍圖騰堅持華文的原創,即使在北京動漫博覽會,「台灣最流行的日本翻譯漫畫,我們一本都不帶。」倒是帶了20家台灣本土漫畫出版社去,訴求原汁原味的台灣本土漫畫比如劉興欽、幾米、鄭問、蔡志忠等作品。

fsj 提到...

陳立恆:醒來吧!文創產業政策

【聯合報╱陳立恆】2013.01.01

這兩年,我們有機會與來自不同國家領域的文創人合作交手,從已開發的美國、法國、德國、荷蘭,到開發中的中國、印尼,越認識世界各國對於文創產業的務實奮發,越驚覺台灣文創產業的步履蹣跚,這些國家無論貧富大小,都在做同樣的努力,就是公私領域齊心協力,去為文化創意與產業經濟之間,畫上那個深奧難解的等號,因為大家心底都明白,在全球化時代,文化創意代表著與國家興衰攸關的軟實力,但缺乏產業化支撐的文化創意,既無法在國際競合的強大壓力下站穩腳跟,更遑論實踐一國之繁榮永續。

轉眼又是一年將屆,我想起在蕭副總統博鰲歸來時期,政府之於推動文創產業曾一度釋出高度善意,奈何好景不常,後繼者承接了善意卻力有未逮,九八年通過的「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其四年的預設時程已然過了四分之三,如今獨見文化部的網站上記錄著關於該方案的洋洋灑灑,但我們文創產業的綜合產值與整體形象,其實還在三年前的原點風吹不動,身為所謂文創旗艦產業的一員,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這個方案發祥時是一艘旗艦,卻在缺工缺料的克難將就下,成了一葉扁舟,漫無目的地任由文創人在急灣險灘裡隨波逐流,上了岸的,是幸,上不了岸的,是命。

徒具善意的政策是毫無意義的,所謂文創產業政策就和文創工作者一樣,必須要捲起袖子實地下手去操作,而我們的文化與經濟官僚們,從來沒有誰真正親身了解過文創產業,一邊是文化人,不了解生意場的得失疾苦,一邊是經濟人,不明白創作路的迂迴艱辛,於是乎,原本應該為文創產業提供資源與支持的公共部門,竟時常反其道而行,例如,官股過半的一○一大樓自去年起,為了追求更高的坪效與營業額,他們有計畫的結束和一些台灣工藝品牌的租約,轉而延請國外知名品牌入駐,一○一作為台灣觀光的前哨站,也是展現台灣軟實力最重要的櫥窗平台之一,在他們的決策裡,發展台灣文創的抱負卻比不上一張好看的財務報表,其結果實在令人錯愕。

而完全沒有民間持股影響的故宮也有類似的進退失據,今年礙於政府財政壓力,它竟預備調高工藝類商品的授權金三倍之鉅,令油電雙漲都相形遜色,不但無法展現其鼓勵文創產業及活化文化資本的初衷,也顯然對公共資源在文創產業發展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缺乏概念;而當我們與費城美術館和荷蘭梵谷美術館合作時,同為世界級博物館的他們只收取不到故宮六分之一的授權金。孰不知,一個博物館的授權績效,不在於授權金的進帳金額,而是合作廠商將該館文物普及化與國際化的深廣程度。由此可知,連文化機構的績效評估都拿捏不準,我們的政府機關在發展文創產業這一個命題上,要學習的地方實在太多。

如果我們真想許諾台灣人一個文創未來,許諾每一個壬辰龍年出生的孩子,在十八年後的歲月靜好裡,可以無懼歐美大軍、日潮韓流的侵擾,怡然自得地穿戴著台灣設計的衣飾,倚坐於台灣製作的家具,哼唱台灣歌手的婉約奔放,吟誦台灣詩人的抑揚頓挫,欣賞台灣電影的悲歡離合,那麼需要實現泥土化、國際化與雲端化的絕不只有我們的文化建設,我們的文創產業也必須能夠並駕齊驅,否則,產業之不存,這美好的願景又何將焉附。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

※ 相關報導:

* 長銷動畫福音戰士 新作創506億商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31/today-int8.htm

「新世紀福音戰士」(EVA)1995年於電視播出時,收視率曾創下最低的0.9%,很難想像10幾年後以重新製作的電影版「福音戰士新劇場版」(Evangelion: The New Movies)捲土重來,竟創下驚人的票房紀錄,並帶來巨大商機,光是2012年11月第三部曲「Q」,便創造出至少1500億日圓(約506億台幣)的市場規模,有超過150家日本企業搶著跟它合作,促銷自家商品。

* 亞洲最紅創意工作室 星夢想帝國台灣開展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3100304.html

被譽為「亞洲最紅的創意工作室」的Phunk Studio,由陳俊達、陳文祥、朱文輝、陳威廉這四位平均卅八歲的新加坡的藝術家與設計師組成。他們從就讀新加坡Lasalle-SIA藝術學院時就相識,由於喜歡漫畫、設計,一九九四年組成「做什麼事都要在一起」的創意團隊,不但投入平面設計、字體設計,也挑戰雕塑、裝置藝術等各種表現形式,現在成了國際上頗受歡迎的創意設計團隊。....PHUNK展覽「夢想帝國」於Gallery J. Chen藝廊舉行至明年一月廿日。



◆ 行車紀錄 揭熟男少女不倫戀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3-01-01 中國時報

舞台上見到荒草叢生、金屬質感的發亮馬路,三人歌隊開場,一位中年女人現身,說起一段祕密往事:她十一歲起因學習駕駛汽車而與自己姨丈發展了一段親密關係。這是美國劇作家佛究(Paula Vogel)獲得普立茲最佳劇本獎的作品《行車紀錄》,描繪女性成長與情慾自覺的過程,本周起由台南人劇團新生代編導廖若涵執導,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

《行車紀錄》原名《How I Learned to Drive 》,獲得一九九八年普立茲獎最佳劇本。不少人拿《行車紀錄》與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在一九五八年小說《蘿莉塔》對照,同樣談的都是中年男性與未成年少女的不倫情感,但《蘿莉塔》以男性角度為主,《行車紀錄》以女性角度主述。

主角追憶少女時代跟姨丈學駕駛,同時摸索情慾、感受身體性徵逐漸發展的過程,呈現出一路上的酸甜、疑惑、期待與最終的自覺。

出生於一九五一年的佛究目前是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主任,台灣觀眾較為熟悉的當代美國劇作家中,有不少是她的學生,包括了寫下《遺忘的旋律》、《窗明几淨》的如兒(Sarah Ruhl),以及二○○三年獲得普立茲最佳劇本的克魯茲(Nilo Cruz)。

佛究近年將重心轉往教學,但回顧她早年的劇本主題,仍可窺見前衛敢言的風格。除有《行車紀錄》揭露女性自覺,一九九二年的《巴爾的摩華爾滋》則以她死於愛滋的兄弟為題。

在廖若涵的巧思下,貫穿整場戲在台上的歌隊,引領觀眾理解女子的故事。女主角與姨丈的不倫戀狠狠揭開,隨著劇情推進,姨丈對少女的憐惜,女主角從承受、享受到結束的過程,幾經轉變巧妙呈現。

《行車紀錄》一月三日至六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接著展開台南和高雄的巡演。



◆ 再見楊德昌 台灣新電影30年寫照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3-01-01 中國時報

《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訪談電影導演小野、吳念真、柯一正、音效大師杜篤之、剪接師廖慶松、陳博文、演員金燕玲、張震等十六位電影工作者,帶影迷全方位理解這位「台灣新電影運動的旗手」。

「連弗東都認為楊導是廿世紀八○、九○年代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之一,曾為記者的使命感,驅使我完成這本台灣觀點的楊德昌專著。」這本書的作者是剛滿卅歲的王昀燕,過去曾為電影刊物撰稿。

楊德昌五年前病逝洛杉磯,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恐怖份子》去年入選「影史百大華語電影」,他也名列「五十大華語導演」中第二,僅次於侯孝賢。然而,台灣以楊德昌為主的專著,只有《楊德昌的電影世界》,還是由法國影評人、《電影筆記》前總編輯弗東(Jean-Michel Frodon)寫的。

王昀燕出生的一九八二年,正巧是楊德昌為中影啟用,拍出《光陰的故事》的一年。王昀燕喜愛楊德昌的《一一》探討台北一家人面臨人生的困惑,也喜歡《恐怖份子》中美國大兵遺留的混血兒,受盡異樣眼光,楊德昌以詩意的手法處理這個嚴肅的題材。

王昀燕的採訪名單共十六位,她除了寫這些人眼中的楊德昌,也寫這些人對於台灣電影的努力。把它們拼湊起來,正好也是台灣新電影卅年的寫照。

王昀燕表示,採訪之中她才發現,藝術家性格的楊德昌與媒體關係緊張,與所有合作的人都發生過口角衝突。

而影壇公認楊德昌電影取材社會,具有強烈「社會性」批判色彩,吳念真卻在訪談中以「見仁見智」、「電影中人物都是我不認識的人」推翻這個論調,最讓她吃驚。

她也談到,吳念真認為,楊德昌自美國長住返台,面臨文化衝擊,看待這社會眼光不同,拍了不少說教片,但不見得獨具社會性。「吳念真說他最喜歡《恐怖份子》,前者說教說得最自然。」

柯一正則透露楊德昌對於工作的執著投入,他以《光陰的故事》選角過程為例,楊德昌為了揣摩女主角面對初經來潮而追憶消失童年的心境,花了將近一個月,每天訪談少女的初經經驗。

fsj 提到...

歐吉桑圖鑑 畫出大叔的純真與努力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10200343.html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3-01-02 中國時報

年過四十的中年大叔,只要是出現了生活無趣、行為怪異、愛亂看小女生等討人厭的行徑,日本高中女生都將他們視為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歐吉桑」。現年卅二歲的女性插畫家中村留美以圖文書《歐吉桑圖鑑》繪製各式各樣的歐吉桑,讓大家明白歐吉桑也有可愛的一面。她花了五年走訪秋葉原、名古屋、大阪、台灣等地,以猶如野生動物圖鑑般的插圖,歸納並繪製出四十八種歐吉桑的型態。

《歐吉桑圖鑑》成為去年日本暢銷的奇書。出版三天通路就一書難求,久據暢銷書排行榜不墜,日本各媒體爭相報導。許多高中女生讀者表示,看完這本圖鑑後,對歐吉桑徹底改觀,覺得歐吉桑其實也有可愛、令人開心的一面。

生於東京的中村留美,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院設計資訊系,作品多見於書本雜誌的插圖,目前正發表連載作品《東京普通咖啡廳》插圖集。她之所以對歐吉桑有特別的興趣,源自於她高中時期喜歡觀察美術老師山崎及他的老友們,她眼中這些中年大叔每個人性格南轅北轍,相聚時氣氛自由融洽,因而她相信「歐吉桑就只是一群純真的大人」。

《歐吉桑圖鑑》依照穿著區分為「高腰歐吉桑」、「短褲皮鞋歐吉桑」、「歐吉桑襯衫基本款」等單元。她也將在舊書店、老咖啡館、居酒屋的觀察,繪製成「酒不離手歐吉桑」、「囉嗦歐吉桑」、「色色歐吉桑」、「醉醺醺歐吉桑」等類型。

觀點獨特的她,歸納出歐吉桑經由社會打滾而淬鍊出八種特別的「歐吉桑力」,值得作為年輕人借鏡。其中,歐吉桑注視著高中女生的眼神,這種毫不掩飾「超愛小正妹」的行徑,一般小女生可能視為討厭噁心,她卻認為「熱情洋溢」,甚至比時下草食族的被動年輕男性誠實多了。

她也在「醉醺醺的歐吉桑」篇章中,細數歐吉桑就算在喝醉狀態,也總能以各種姿勢入睡的奇觀,包括邊爬樓梯邊睡、手靠著月台電線桿入睡。

中文版的《歐吉桑圖鑑》特別加入台灣版歐吉桑,中村留美在建國花市、東門市場、捷運站附近等地觀察到台灣歐吉桑。她歸納出,台灣人大而化之的風氣,應該是拜歐吉桑們穿著白色運動內衣、打赤膊粗獷打扮所賜,也推論「明明在戶外,坐姿卻像在家中一樣放鬆的歐吉桑」,使得台灣有種獨有的「開放感」。

※ 相關報導:

* 33年的蛻變 陳嘉仁金蟬脫殼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10200341.html

陳嘉仁是個文化圈的傳奇人物,他是台北老牌畫室「嘉仁畫室」創辦人,至今教導近兩萬名學生;他一九八○年代曾經開設探討實驗藝術的嘉仁畫廊,以及藝文媒體圈名噪一時的酒吧「攤」;他去年因協助警方繪製「雨衣大盜」肖像,讓廿多年來的刑事畫師身分曝光。如今,陳嘉仁回到他最原初的身分--藝術家,在台北貝瑪畫廊舉辦個展「蛻變的生命:金蟬脫殼」,距離上回他在台灣舉辦個展已間隔了卅三年之久。

昨天元旦是陳嘉仁個展開幕,也正巧是他的生日,僅管台北天氣溼冷,會場仍湧入不同年紀的學生和藝壇老友祝賀,讓陳嘉仁開心地紅了眼眶。去年陳嘉仁檢查罹患胃癌、肝癌,跨年夜還因高燒進了急診室。化療傷了喉嚨,加上虛弱的身子,他說起話來頗為吃力。但只要談到藝術和學生,陳嘉仁仍流露出興奮與驕傲的神采:「生命怎麼發生就怎麼接受,因為,活著每天都是奇蹟。」

* 核災後...哪裡才是希望之國?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10200002.html

日本詩人導演園子溫新片《希望之國》,描述虛擬的長島縣上發生強震,核電廠鍋爐疑似毀損,發生放射線外洩事件。政府因此下令封鎖核電廠半徑廿公里內區域,並將這個範圍內的居民撤離。鎮上僅存一戶距離封鎖線禁區「一步之隔」的小野一家,陷入究竟該搬遷或留下的抉擇,進退兩難。電影一月四日在台上映。



◆ 抗韓 日砸八百億再掀哈日風

【黃菁菁/東京一日電】2013-01-02 中國時報

日本政府、電視台和廣告公司等決定聯手出擊,將日本的電視節目推廣到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期盼能掀起足以對抗韓流的哈日旋風。

日本電視台、TBS電視台及電通廣告公司二○一一年曾合資在新加坡成立有線電視台,今年二月起將開始播出日本的連續劇、動漫卡通及美食節目等,今後還將在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其他國家,開設專門播放日本節目的頻道。

日本的電視內容產業過去一直是由電視、廣告業者單打獨鬥地開拓外銷市場,許多業者在節目播出頻道、配音、字幕翻譯、資金調度上,遭遇到各種困難,特別是動漫製作公司大多規模小,也缺乏推廣海外市場的經驗與人才,使得日本的電視節目近年來在海外市場沒有顯著的成長。

反觀日本的勁敵─南韓,南韓政府在業者背後積極支持襄助,使得南韓電視內容產業的出口成長迅速。南韓政府九七年起便由官方帶頭,積極向海外推廣韓流,韓劇及K─POP流行音樂席捲亞洲後,間接地提升了南韓商品的形象,且帶動赴南韓旅遊的觀光客人潮。

日本政府決定協助日本電視、廣告業者進軍東南亞市場,主要是為了宣揚日本的文化以及生活形態的魅力,以促進美容、服飾、文玩具等相關產業的出口,並期待為日本國內帶來更多海外觀光客,創造龐大的經濟效益。

日本政府目前已決定於今年秋天,與日本的電視、廣告業者合資成立約達八百億日圓(約新台幣二百六十八億元)規模的「酷日本基金(暫稱)」,支援由日本民間在海外設立的日本頻道及電視台,同時也提供字幕翻譯、配音等補助經費。

fsj 提到...

雕刻木偶太傳神 玩票變霹靂布袋戲專屬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606297.shtml

【聯合報╱記者張進安/新園報導】2013.01.03

「台灣文創產業要走出自己的路,才有未來!」在屏東縣新園鄉從事玻璃噴砂工作的戴志岳,擁有另一項木偶雕刻技術,由於手藝精湛,被知名的霹靂布袋戲公司相中,成為全台10位專屬木偶雕刻師之一,每逢假日,工作室常聚集許多「朝聖」偶迷,儼然小型博物館。

50歲的戴志岳,父親戴猛雄是早期電影看板畫家,後來父親從事廟宇壁畫彩繪,他從小耳濡目染,加上遺傳自父親的天分,讓他從小就在藝術方面嶄露頭角。

戴志岳全身刺青,加上粗獷外型,給人「七逃人」的感覺,但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藝術家,除了玻璃噴砂的本業,也喜愛陶塑、石雕,但最愛還是木偶雕刻。6年前和朋友嘗試創作布袋戲角色,起初只是玩票性質,因緣際會下被霹靂布袋戲相中,更簽約成為專屬雕刻師。

戴志岳說,雕刻木偶首重神韻,公司會先將新的人物角色個性、特質以文字敘述,自己再加以揣摩,最大原則就是不販售復刻版,「每樣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他說,每回下刀雕刻,都是抱著重新學習的心,仔細研究木頭紋理,有時靈感一來,就像發瘋似地停不下手,總想趕快把腦海中的形象,用筆用刀勾勒出輪廓,每件作品都有感情投射。

他期待更多年輕人投入木雕等藝術創作,台灣文創業要在世界立足,亟需引入更多創意與巧思。



◆ 營運25年…兩廳院 後年起休館大整修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3.01.03

兩廳院營運廿五年,後年起首度大翻修。兩廳院藝術總監黃碧端昨天指出,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將分別於二○一五年一至八月、二○一六年一至四月整修,屆時戲劇舞蹈類、音樂類演出將各有八個月、四個月得另覓場地,預計短期將鬧場地荒。

兩廳院不論音樂廳、戲劇院,都是國內公認效果最佳、最符國際規格的表演場所,檔期極搶手。但創立多年,戲劇院舞台設備早不敷需求,音樂廳也因建材老舊,產生天花板異音等問題,早計畫大整修;然國內既有表演場地有限、新場館又遲未建好,不得不拖延多時。

兩廳院演出技術部經理曾文賢指出,月前機電設施因耗損、屆齡,在表演團體下午彩排時跳電,是兩廳院決定非整修不可原因之一。完整計畫包括舞台設備更新、觀眾席椅墊換新、舞台地板更換、劇院主音響系統改善、音樂廳管風琴調音維護等,耗資約新台幣六億元。

曾文賢表示,劇院擴聲系統使用廿多年,已無法滿足近年流行的音樂劇、歌舞劇需要的重低音喇叭等低音音色;管風琴全面保養、重組需兩個月。音樂廳晚間八時十分左右常傳來的天花板巨響「魅音」,則將藉天花板水平測量、觀眾席溫濕度檢測等試圖改善。

因應兩廳休館共計一年,黃碧端表示,戲劇院整修時,將在自由廣場搭建類似法國陽光劇團日前在台使用的帳篷劇場,邀國內外團體演出。不過,帳篷演出因得另建燈光、電力等,租用一天逾四十萬,約室內演出的兩倍,一般民間單位恐難負擔,演出節目將以兩廳院主辦的國際藝術節為主,時間約一個月。

至於民間表演藝術團體、活動主辦公司等外租單位,屆時只得搶租城市舞台、國父紀念館大會堂、中山堂、近日整修好的新舞臺等。

黃碧端說,位於士林的台北藝術中心、高雄的衛武營若能於二○一五年前完工,也有機會紓解場地荒。

※ 相關報導:

* 兩廳院整修空窗期 將衝擊戲劇、舞蹈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606575.shtml

兩廳院節目分廳院自製、外租給民間單位,外租又分本地團體演出及民間主辦單位邀請國外團體演出。江智慧估計,本地團體一年約分到總檔期三分之一,屏風一年通常拿到七天檔期,另外再去新舞臺和城市舞台演,早就覺得場地不夠;更遑論此次戲劇院休館,造成表演藝術的龐大空窗期。

* 兩大兒童劇團歡慶25周年 老鞋子陪老鼠娶親 九歌掀暴風雨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10300505.html

鞋子兒童實驗劇團與九歌兒童劇團這兩大兒童劇團,今年同慶廿五周年。鞋子劇團召回廿五年來曾參與劇團演出的「老鞋子」們,演出團內最長壽、連演廿年的經典劇目《老鼠娶親》,所得票款將捐贈給公益團體。九歌劇團則推出莎士比亞經典《暴風雨》為本,由克羅埃西亞導演西米奇(Ivica Simic)執導。



◆ 從鏡頭看世界 學童自辦影展

【周麗蘭/雲林報導】2013-01-03 中國時報

六年耕耘開花結果,雲林縣華南國小學生練習拍的紀錄片已有五部獲得全國獎項,從觀察故鄉溪流《溪望》、記錄社區醫療站《我們這醫家》、追蹤諸羅樹蛙的消失《消失中的綠色小精靈》、素描學校與自己的故事《往山林去》,孩子眼中的世界盡是美好與充滿驚奇,縱然不美好也只想設法解決。

孩子們集合五部紀錄片自辦「華南國小影展」,五日在斗六行啟館登場,邀請知名紀錄片導演鄭文堂來看,開幕片是甫獲公視公民新聞獎的《往山裡去》,拍攝一個轉學到山區小朋友與學校的故事以及全家的轉變。

六年前華南國小拍照片說故事起步,獲得索尼大獎後進階拍影帶紀錄片,三年前校方以課程教導孩子如何觀察、記錄、訪談、拍攝、剪接、寫稿、旁白,邀請紀錄片大師鄭文堂指導。

兩年來,每個小六生畢業前的任務是拍十分鐘的研究主題紀錄片,參加「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迄今《溪望》、《消失中的綠色精靈》、《我們這醫家》、《幸福車站》等片,無心插柳包辦一金、兩銀、一佳作獎牌。

每一部紀錄片都流露孩子們真誠的情感與關懷,眼中的世界有趣得超乎大人想像,獲得金牌的《我們這醫家》記錄校內的社區醫療站緣起,「當醫師第一要保持愉快心情,第二要把患者當成家屬,認真解決他們的問題,而不只是當成病人而已」,賴成宏醫師平淡的談話感動指數破表。

獲得公視公民新聞大獎的《往山林去》,是小五女學生講述自己轉學到華南國小的故事,「想著未來要過著下課又上課的生活,沒有家庭生活,家只剩下睡覺的功能,最後決定往山林去。」

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表示,拍攝諸羅樹蛙時小朋友清晨五點就到竹林報到;紀錄嵙角溪的巡守時連大人也很振奮;學生們從拍紀錄片學會忍讓、合作,觀察力變得敏銳也有耐心,個性的成長比得獎更令人高興。

※ 相關報導:

* 《花漾》票房慘 周美玲嘆社會不友善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00103+112013010300030,00.html

台灣文創一號公司2日舉行「年終記者會」,分享2013年的投資計畫,但去年引發的爭議跟成績不理想,昨仍是焦點。文創一號投資的《花漾》去年12月28日上映至今7天累積票房僅350萬,比照成本1億5000萬相差甚遠,導演周美玲也投資4000萬,回收困難,她說:「不應該把得失放心上,但只要沒對不起任何人,什麼關卡過不去?」

比照先前兩部電影《刺青》、《漂浪青春》,她說:「感覺社會氛圍對這電影不友善。」上映之後,網友評價極端,監製王莉茗說,電影上映前報導多不正面,多調侃陳妍希、言承旭扮相。

....文創一號稱投資有潛力的文創工作,但去年投資的「魔法胡同」培植出魔術師Yif與《花漾》成績皆因負面新聞及票房不佳蒙塵,明年重心將放在「九天民俗技藝團」與新導演何蔚庭電影《天涯知己》的投資,成果如何,有待觀察。

fsj 提到...

比利時肛門旅館 旅客睡「直腸」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611461.shtml

【中央社╱布魯塞爾4日專電】2013.01.05

位於比利時荷語區安特衛普與根特城之間的佛貝克基金會雕塑公園,標榜最前衛的藝術展示,其中取材人體直腸造型的「肛門旅館」,更是讓人看了瞠目結舌。

佛貝克基金會雕塑公園(Verbeke Foundationsculpture park)占地30公頃,坐落在青山綠樹環繞的大自然中。

而荷蘭籍設計師范里斯豪特(Joep Van Lieshout)的前衛作品,模擬人體直腸造型的「肛門旅館」(Hotel CasAnus),卻呈現與自然美景不協調的趣味。

喜歡嘗鮮的旅客爭相慕名而來,旅館經營者自豪,每年約有2萬名觀光客就是要來看看旅館的模樣,當然到此一遊勢必要好好體驗睡在「直腸」裡的感受。經營者說,住過的人評價都還算正面。

住宿每晚要價120至150歐元不等,就可以體驗在「直腸」裡待一晚,清晨走出「肛門」,倘佯在大自然間呼吸新鮮空氣的舒適。

※ 相關報導:

* 蛇年話蛇─原民蛇紋圖飾特展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376&f_SUB_ID=4098&f_ART_ID=431507

從圖像學來看,每個圖紋都有其文化的意涵,且與社會生活、政經環境、親屬或信仰相關,自1 月14 日起由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展出的「蛇年話蛇─原民蛇紋圖飾特展」,就以百步蛇在排灣族和魯凱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訴說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

* 高雄春天藝術節33檔好劇 快來搶票
http://www.udn.com/2013/1/4/NEWS/READING/REA8/7608538.shtml

「2013高雄春天藝術節」今年2月至6月舉辦,高雄市文化局安排33檔、近70場次的精彩節目。第一波票券已開賣,其中以色列馬歇爾舞蹈劇場「金雞」最高價票位秒殺完售。



◆ 「好樣思維」樓上精神食糧 樓下菜餚飄香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3.01.05

倫敦有家「烹飪書店(Books for Cooks)」,不僅收藏美食書,還設廚房與餐廳,將書中菜色端上餐桌,成為美食迷聖地。台灣也出現一座結合食譜與餐廳的書店,「好樣思維」去年底在華山文創園區開幕,邀讀者品嘗書香與菜香。

去年二月,位於台北東區的十三坪迷你書店「好樣本事」,被國外網站選為「全球最美書店」,打響創辦人汪麗琴名號。去年她開了兩家書店,包括設在學學文創的童書店「好樣小小」。

打開「好樣思維」大門,迎面是一座兩層樓高的鐵製書架,一張巨大的白色翅膀從天花板懸掛而下,隨齒輪轉動,每十五分鐘輕拍一次。汪麗琴表示,書店基地是一座百年歷史的樟腦工廠,設計團隊精心打造了這張向達文西致意的「思想的翅膀」,翅膀不僅遞送徐徐涼風,也傳達書店精神:讓思想自由飛翔。

書店分兩層,一樓是餐廳、二樓是書店。坐在二樓沙發翻書時,不時聞到溫暖的食物芳香。汪麗琴說,書店所在的紅磚六合院,讓人想起童年鄉下老家,坐在客廳看書便可聞到「老祖母廚房盈溢的味道」。

「好樣思維」藏書近萬冊,其中有三千多冊食譜與美食書,堪稱台灣美食書藏書量最豐富的書店。汪麗琴說,她有兩位好友在新加坡開設美食專業書店,兩年前收店。她把這些書統統運到台灣,希望將朋友的夢想發揚光大。

美食專業書店營運不易,「好樣思維」因此採多角化經營。汪麗琴表示,一樓餐廳除了邀大廚表演廚藝,還舉辦各種美食工作坊,未來還想籌辦探訪各地食材的旅行團。

欣賞「好樣思維」古典紅磚牆時,隱隱聽到雞鳴。循聲而去,隔鄰竟有間養雞的玻璃屋。原來這是「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發起的保育行動,將瀕臨絕種的雞養在華山園區。書香雞鳴,「好樣思維」將帶給讀者溫暖的懷舊閱讀經驗。

※ 相關報導:

* 台客瘋 茄芷袋躍身台灣LV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1/112013010400276.html

「這是台灣LV,便宜又好用」,台南市後壁區「茄芷阿嬤」工坊網羅當地婆媽輩,手工製作古早「茄芷袋」,因台客風盛行,「茄芷袋」跟著爆紅,去年最大單一訂四千個,讓阿嬤們趕工趕到腰酸背痛,今年才剛休完元旦連假復工,又有一百廿個袋子的訂單上門。



◆ 星期評論/讓花蓮成為台灣動漫城市

【聯合報╱本報記者段鴻裕】2013.01.04

漫畫家敖幼祥默默在花蓮建構漫畫基地,縣政府等公務部門應放大視野,參考丹麥、維也納、日本等將童畫故事、作家、音樂家、漫畫家等作為城市特色景點與標的,創造台灣公共建設與動漫產業擴大結合的模式,建立恆久的城市象徵。

在華人世界享有盛名的漫畫家敖幼祥,從繁華大都市到東台灣的花蓮定居,但也期待能像許多日本漫畫家,擁有自己的漫畫城堡,因此,多年來默默地在花蓮購地、設計、規畫漫畫主題館。

「日本有宮崎駿的漫畫美術館,漫畫『鬼太郎』更讓日本的鳥取縣境港市,從沒沒無名的小村落,成為觀光客必遊之地!」敖幼祥認為,漫畫可無限擴充,當年,他到花蓮作畫,深深愛上花蓮,未來如有漫畫主題館,花蓮一定能吸引更多遊客。

縣議員黃振富就建議縣府,參考國外如日本、丹麥等城市,以童畫、故事主角,打造城市特色。

敖幼祥在花蓮落腳近20年,漫畫作品在兩岸及華人世界銷售數千萬冊,知名度甚高;政府機關應發揮勇於任事的精神,透過授權,以漫畫來打造城市景觀。

縣府更可與民航局、台鐵、市公所等合作,讓知名漫畫主角成為裝置藝術,出現於機場、火車站、港口和觀光景點;甚或招募更多漫畫、動畫、影劇等創作者,打造出到處都可看到漫畫特色或人物的城市,讓花蓮成為台灣真正的「動漫城市或基地」,讓烏龍院等漫畫主角成為另一種城市親善大使,深化城市內涵,也深具觀光、遊憩效益。

※ 相關報導:

* 烏龍院漫畫展在花蓮 324角色總動員
http://www.udn.com/2013/1/4/NEWS/DOMESTIC/DOM7/7608563.shtml

「烏龍院裡的324個角色,統統都出現!」漫畫家敖幼祥在花蓮「隱居創作」十餘年,昨天首度在花蓮縣文化局舉辦「烏龍院漫畫主題展」,他並希望在花蓮興建漫畫主題館或美術館、傳承教學。

* 少年PI的造浪池 定泊何方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3010400005.html

....「造浪池」因為少年PI有了生命,李安導演對家鄉的熱愛更讓這座人工的「造浪池」成為全民「愛屋及烏」的對象。由於水湳機場已被台中市政府規畫為經貿園區,隨著電影熱賣,這座目前全球最大「造浪池」因占地面積龐大,是否應該搬移?又能搬到何處?其何去何從,備受矚目。

fsj 提到...

文學批評先驅 顏元叔上月病逝

他引介西方「新批評」理論來台開枝散葉
改革大學英美文學教育 台大將辦追思會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3-01-04 中國時報

台灣文學批評界先驅、英語教育改革者顏元叔(見圖,本報資料照/陳炳坤攝),於二○一二年十二月廿六日因肝癌逝世,享壽八十歲。他所就讀與執教的母校台大外文系將為他籌辦追思會,時間地點尚未公布。

顏元叔為台灣引進「新批評」理論的旗手,他受過嚴謹的西方文學訓練,在台灣學院與評論界發揮影響力,除了改革大學內的英美文學教育系統,更以其銳氣十足的狂飆筆鋒,在一九七○年代樹立地位,著有《文學批評散論》、《文學的史與評》等論述。七○年代末他漸淡出評論界,寫作《人間煙火》、《台北狂想曲》等十多部散文集,並投入編撰英語、英漢辭典,為台灣扎下英語教育的深根。

顏元叔一九三三年出生於南京,一九四九年來台,台大外文系畢業後,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英美文學博士。一九六○年代他出任台大外文系系主任,與當時任文學院院長的朱立民,大刀闊斧改革外文系的教學系統與課程,被稱為「朱顏改」;此外還籌辦第一屆比較文學會議,創辦《英文報章雜誌助讀月刊》、《中外文學》月刊等。

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表示:「顏元叔對台灣文學的最大衝擊,莫過於有計畫地引介『新批評』的實踐到國內。」援引自西方的「新批評法」在台灣的開枝散葉,剛好印證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與成熟,其理論強調從作品的內在結構、文字與技巧等文本去分析,要求精品細讀。

七○年代時,顏元叔除了在校內引進西方新批評理論,也把這套理論應用在對台灣當代小說、現代詩、甚至古典詩的評論,雖將新批評推上主流地位,也引來莫大爭議。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曾撰文指出:「顏元叔評論聲勢的挫敗,真正的致命傷是對古典詩詮釋的明顯失誤。」

顏元叔的論調曾遭致葉嘉瑩、夏志清、徐復觀等學者的批評,最著名的為他在一九七六年與知名評論家夏志清的筆戰,顏元叔以「印象主義的復辟」批評夏志清論述錢鍾書的文章,夏志清則反駁顏著作中的翻譯錯誤,以及對新批評的反省等等。

張瑞芬指出,顏元叔所代表的台北學院派觀點,與當時以吳濁流創辦的《台灣文藝》為主的鄉土視角、緊扣作品與時代背景的評論恰好相反,而夏、顏論戰後,在海外的夏志清知名度陡增,尤其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一九七九年在台出版後,七○年代的「顏元叔現象」便被延續至八○年代的「夏志清現象」所取代。

※ 相關報導:

* 啟蒙者辭世 陳芳明:非常悲傷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10400444.html

被稱為「國內文學批評先鋒」的前台大外文系主任顏元叔,上月廿六日過世,享壽八十歲。台大表示「深感惋惜」,文壇大師陳芳明形容,「他的閱讀量與創作力,廣博而充沛。他的文風極其剛硬,論斷非常果敢」,對於他的辭世非常悲傷。



◆ 開卷版 讀書大展 劉梓潔打頭陣

【蔡昀臻/台北報導】2013-01-04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開卷版將在新的年度推出全新專欄「讀書大展」,每月邀請一位專業人士擔任「策展人」,針對當月出版的書籍進行選書並撰寫書評,專欄將於本周六(五日)首次登場,由作家導演、《父後七日》作者劉梓潔打頭陣,由她帶領讀者進入書的大觀園。

開卷版長久以來關注書市狀況,為讀者讀書、挑書,等於每周都為讀者辦一次別開生面的紙上書展,並於中國時報《旺到報》刊載,目前已成為華文出版世界中,最具影響力的參考指標,為了讓內容更為豐富多元,開卷版將邀請不同的策展人,用自己獨特的觀點選書、辦展,也可以讓讀者一窺這些專業人士的書單及閱讀品味。

上半年度的策展人名單已敲定,將自一月起開始輪番上陣,他們依序是新生代導演作家劉梓潔;專業書評、茉莉二手書店總監傅月庵;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長期關注同志文學的作家紀大偉;台灣文學獎得主、作家賴香吟,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長期關注環境及社會議題的作家吳明益;以及詩人羅智成等。

六位策展人跨及詩人、作家、專業讀書人與文化評論者,各有專精領域與關懷重點,並在台灣文學、文化界均具備相當的影響力,下半年開卷還將陸續邀約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共襄盛舉。

未來透過「讀書大展」專欄,讀者不僅可以讀到策展人的獨特觀點,從不同策展人選書風格找到不同的閱讀品味,亦將為台灣書市注入最澎湃的新意。

本周率先登場的策展人劉梓潔,是當今備受矚目、橫跨影視與文學創作的新世代重要創作者,著有散文集《父後七日》,並擔任同名改編電影編導,她曾任《中國時報》開卷周報記者、《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 音樂人陳彼得 隱身番禺開「飯堂」

【聯合報╱特派記者程嘉文/廣州報導】2013.01.05

民國六、七十年代流行歌壇的重量級製作人陳彼得,曾創作「阿里巴巴」、「一翦梅」、「把心留住」等名曲。二○一○年,他帶著妻兒落腳廣州番禺,開了一間名為「七十七克」的小餐廳,專賣健康飲食,兩年下來已成了許多當地居民的「飯堂」。不過為了小孩教育問題,陳彼得決定舉家回台,讓許多街坊好捨不得。

從事景觀設計的李娟,公司就在「七十七克」隔壁,她回憶兩年多前陳彼得夫婦剛開張時,還只賣果汁、奶茶等飲料,當時鄰居們就覺得「老闆、老闆娘的氣質特別好」,也很愛與年輕人聊天。

不久大家混熟了,就建議「乾脆幫我們弄點吃的」,逐漸發展成現在的小餐廳。

李娟說,當時老闆自稱「Peter叔」,大家只知道他是台灣來的。後來有天正巧看到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來賓是高凌風等台灣藝人,居然「Peter叔」也在台上。自己連忙打電話要同事看電視,才知道「Peter叔」原來赫赫有名。

陳彼得是空軍子弟,三歲時跟著父母到台灣,成大機械系畢業,卻跟著好友陶大偉等人走上音樂之路。不只自己唱歌,也替其他人寫歌,由於作品大受歡迎,一度被唱片公司視為「救火隊」。一九八八年,他成為最早到大陸發展的台灣音樂人,在大陸廿年,替陳明等多位大陸歌手寫過歌,今年還替央視的連續劇「潛龍道」負責配樂。

陳彼得在微博上寫到,感謝上天讓自己活了兩次,「一次寫歌,一次作飯」。他回憶,一九八○年代初自己最紅時,一度因壓力太大罹患憂鬱症,痊癒後深感健康生活的重要。因此餐廳取名「七十七克」,就是提醒大家,每天最少要攝食七十七克的蔬果。

在食品添加物橫行的大陸,陳彼得堅持絕不用味精、雞粉,連醬油都儘量用醬來代替,「這樣沒有色素」。每天菜單要看自己採買的食材而定,例如只買鄉下人養的「走地雞」,另外曾有一陣子不賣牛肉,因為「找不到不灌水的肉」,後來改去量販店買西北省分直送來的牛羊肉,「有草原的味道!」

剛生完小孩的李娟,對此格外有感覺。「從懷孕到現在,至少我知道有個地方吃東西可以安心」,受到健康飲食觀念的影響,她堅持餵母奶,「雖然麻煩,但看到寶寶身體健康,覺得很值得。」對於陳彼得返台,她直呼:「捨不得!」

陳彼得說,顧客幾乎都是鄰近的上班族,大家都成了朋友,在餐廳跑進跑出,把「七十七克」當成了社區交誼廳。他表示,回台之前會找一天晚上開個「道別聚會」,大夥抱著吉他一起談談唱唱,紀念這段兩年的因緣。

fsj 提到...

「別盲目模仿」朱銘勉學子創新

與林懷民、林惺嶽對談
強調經濟好壞無關學習、創作
抄襲國外東西讓藝術走不出去

【曾百村/新北市報導】2013-01-06 中國時報

不少台灣的大學生無法學以致用,對此雕塑大師朱銘認為,當今大學生不知自己追求的是什麼,盲目模仿、抄襲國外事物,使得台灣社會缺少創新的競爭力。他更直言:「經濟好不好無關學習」,大學生不應該把22K、社會經濟好壞當成創作的條件或原罪,作為妨礙學習的阻力。

朱銘、林懷民、林惺嶽三位藝術家,昨在朱銘美術館舉辦「大師對談—全球化下的台灣藝術」座談會,吸引不少藝術相關學系的碩、博士生前來聆聽。

朱銘說,他的雕塑作品為何能打進國際?主因是作品吸收了古今東方藝術養分而成,一幅雕塑背後包含了油畫、詩句、散文等,並非僅是「雕塑」而已,這點即是作品能受到國際藝術界青睞的原因。

當被問到許多大學生因22K起薪煩惱,甚至許多藝術學系學生「學非以致用」,朱銘說:「我知道這樣子講會被人罵個半死,但實際上很多大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當然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能做出什麼。」

朱銘認為,藝術系的學生會去擔心社會經濟好壞問題,這番話他「連聽都不想聽」,因為經濟好不好與自身的學習、創作無關。這樣的說法是苛責、也是勉勵,「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多吸取養分茁壯。」

朱銘舉例,時下年輕人、藝術家一窩蜂都在做「裝置藝術」想進軍國際藝術,其實裝置藝術在國外是「過時」的產物,但台灣的年輕人卻拿它當寶,一切都是在模仿、抄襲國外的東西,結果自己珍貴的東方文化卻是學得零零落落,「國內藝術走不出國外」。

朱銘指出,國內不論是藝術,甚至是電視劇、電影,都遭到國外產物「攻陷」,最後連引以為傲的「東方感」也消失無蹤影。

林懷民也表示,大學生常擔憂起薪低,藝術學系學生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出路等,但「路是自己選擇的」。

他強調,做藝術工作或其他行業,都是自身的意願,他也以朱銘生長的年代藝術資源貧乏、甚至還是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卻無礙朱銘成為國際知名藝術家,鼓勵學子勿因外在紛擾,就對自己失去信心。

林懷民說,他有位朋友在二次大戰期間身處德國,因發生戰事被迫四處避難,但在陰森的防空洞底下,大夥在討論的,並非是哪裡在派發食物,而是兩星期一次、在地底下所舉辦「地下三重奏」音樂會,雖然所有人飢腸轆轆,聽完音樂後心靈總能十分富足,終究熬過那段歲月。

他表示,將眼光轉回台灣,現在雖然藍綠政治惡鬥、經濟也不見好轉,但在惡劣的時期,人民應找到自己心靈上的寄託,而非跟著混亂的社會隨之起舞,「最終美好的事物將會來臨。」



◆ 捷運變美術館 北藝生快閃秀畫作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3-01-06 中國時報

周末台北的捷運車廂,擁擠的人潮中,竟出現一幅幅由年輕人扛著展示的畫作,馬上吸引車上民眾的目光;有人好奇湊到畫前端詳詢問,有人興奮拿起手機拍照。這是台北藝術大學學生昨天發起「時速八十公里的行動美術館」行動,以「快閃」概念呈現展覽,希望藉由把藝術品帶出美術館與藝廊,打破大眾觀看藝術的角度。

這場別開生面的活動,展示北藝大美術系與美創所的周代焌、潘士豪、郭文成、林子絹等四位學生的七幅作品,分以壓克力顏料、油畫與版畫呈現,每幅風格不同,各有專門解說員,潘士豪則親自與民眾互動。

策展人、現就讀北藝大藝術與行政管理研究所的李昭慶表示,有鑒於一般藝術作品多侷限在特定藝術空間展出,這次反過來將畫作帶上大眾頻繁進出的捷運,主動接觸普羅大眾,也打破固有展覽空間對作品的選擇權、對觀賞族群的限制,為台灣創作者找到更多舞台。

這支快閃美術館隊伍昨天早上從圓山站出發,沿著淡水線往萬隆站,在圓山站外就先引起民眾注意。剛下車的莊小姐聆聽各幅作品解說,她表示自己平常也會上美術館,很肯定這次的活動概念,「可以把美的東西傳播給大眾。」

捷運上,大部分民眾都在座位上默默盯著畫作,不少年輕人、親子族群則主動上前詢問,有個阿伯拿起手機興味盎然地把每幅畫拍下來。上班族蔡小姐說,一上捷運看到這些畫出現在車廂內,感到很有趣,對林子絹的抽象畫作《水槽》印象深刻,「本來以為只是抽象極簡風,聽了解說才知道黑白色塊的意涵。」

潘士豪的《記憶中的山脈》獲得不少矚目,出身台東大武鄉的他,在畫中呈現山野景觀,細看才發現山的輪廓是五、六年級生所熟知的迪士尼卡通「高飛狗」形象,他表示想藉此呈現童年記憶的美好,畫面中細小的部落聚落形象,則塑造一種不經意的想念,反思與原鄉的關係。

※ 相關報導:

* 演奏李格悌《節拍器交響詩》 找嘸100個節拍器 英音樂廳向民眾募集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10600307.html

技日新月異,許多日常用品逐漸被電子產品取代,連樂器也不例外,英國伯明罕明音樂廳今年三月將演出匈牙利作曲家李格悌(Gyorgy Ligeti)的作品《一百個節拍器之交響詩》,一時之間找不到一百個節拍器上台,還必須向當地民眾募集。

fsj 提到...

手作風潮正夯 創意紙膠帶秀自我風格

【經濟日報╱潘俊琳】2013.01.07

文創小物向來是年輕族群和上班族的最愛,去年下半年引爆流行風潮的「紙膠帶」,不但持續熱賣,也帶動相關出版品的熱銷,一股從原創到文創的個人紙膠帶手作風正在流行。

博客來文化事業部長張靜如表示,隨著文創產業持續發展,設計也成為台灣民眾的生活顯學,從食衣住行育樂中都可以發現,民眾愈來愈要求獨一無二,希望從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

在去年的暢銷書排行中,紙膠帶相關的藝術類出版品異軍突起,包括《癮.手繪筆記:從色鉛筆到紙膠帶,教你用各種媒材妝點筆記》、《花小錢玩收納!創意拼貼整理術:綠能生活新主張!利用貼紙、紙膠帶,貼出創意生活小物》、《紙膠帶歡樂趴:開心玩102個激發創意的拼貼好點子》、《MT炫麗膠帶造型名鑑公式手冊》等書,買氣暢旺。

博客來百貨事業部長李沛婕指出,現在博客來平均每天可以賣出8,000個紙膠帶,在辦活動的時候最高紀錄是一天賣出2萬個紙膠帶,就連周邊商品,像是紙膠帶的收納盒,一天也可以賣出600個,紙膠帶的流行風潮讓業者都感到驚訝。

張靜如表示,紙膠帶的主要消費群,在於年輕的視覺系世代和女性上班族。紙膠帶的繽紛圖案,是個人文創非常便利的展現工具,有業者將紙膠帶做成尺的圖案,使用者只要將它貼在記事本上,就可以拿來量東西,喜歡畫畫的年輕族群,也常將紙膠帶貼在自己的插畫旁,做視覺輔助。

李沛婕指出,紙膠帶因為單價從幾十塊錢到一、兩百塊,很多人一買就是10幾個,上班族會將它們堆在辦公桌上,或貼在手機殼、燕尾夾、磁鐵上,當上班很沈悶的時候,看到紙膠帶的繽紛色彩,有療癒的效果。

紙膠帶從日本引進台灣後,去年達到銷售高峰,透過不同圖案、不同人的巧妙運用,變成一種從原創到手作文創的風潮。



◆ 天價版權釐清 古龍小說新版上市

【記者李怡芸/綜合報導】2013-01-07 旺報

武俠小說作家古龍筆下的經典人物楚留香的名言「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似乎也是古龍本人的寫照,逝世近18年,身後的版權問題卻仍引起非婚生子鄭小龍、婚生子龍正達和古龍女友于小姐的版權之爭,預計各項版權費牽涉至少逾億元台幣。而其著作近日則由以古龍長子鄭小龍為首的「古龍著作管理發展委員會」釐清所有版權,並授權上海讀客圖書出版古龍新版文集。

新版古龍文集的第一批作品,去年底已在大陸發行,預計共會出版57部古龍作品,鄭小龍表示:「這是目前整理的最新、最全的古龍作品版本。」

讀客圖書董事長華楠自2010年開始便與鄭小龍開始洽談,他指出:「據保守估計,10個中國人就有3個知道古龍。」因此對於打造全新的包裝,將古龍經典作品再一次大規模傳播,讓大陸90後年輕人也能再熟悉古龍,顯得信心滿滿。

對於父親,鄭小龍回憶他總是在半夜寫作,習慣泡一杯濃茶,文思泉湧的時候,可以整夜整夜地創作,遇到瓶頸則是大口大口地喝酒發洩。雖然在鄭小龍回憶中的父親並不是個好爸爸,每次領到稿費只是用來買酒和書,但長大後鄭小龍也體諒「文字工作者真的比較辛苦,也因為這樣,一個成功的作家,能夠靠毅力寫出這麼好的作品,是父親可貴的地方,現在有時候想到他這麼浩大的工作量,也真是非常厲害了。」

過去曾對古龍的作品有些抗拒而不看,而今他最喜歡父親的《小李飛刀》,喜歡男主角的性格和行事風格,且他認為「父親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喜歡和平、喜歡平凡的人。當然,他們都不平凡,所以想以自己的不平凡換來大眾的平凡與平安。」

古龍作品雖然在兩岸三地大受歡迎,但他豪爽不羈的個性,使他連自己的出版品數量都不記得,版權更是一團混亂,遇上投緣的人,還曾經一口答應一塊錢就賣出版權,因此在他生前,作品在大陸完全沒有取得版權費。讀客這次以千萬人民幣取得全集版權,並整理舊版的錯別字、病句等,鄭小龍認為,這將是最值得古龍迷收藏的版本。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 台灣團隊赴印度 《假戲真作》新德里藝術節首演

【汪宜儒/台北報導】2013-01-07 中國時報

台灣表演團隊第一次前進印度新德里藝術節!由印度籍導演江譚佳彥(Chongtham Jayanta Meetei)與台灣劇場工作者林浿安共同創立的EX—亞洲劇團,將於一月十一日、十三日在新德里NSD Sammukh演藝廳演出《假戲真作》。

由印度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舉辦的新德里藝術節邁入第十五屆,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慶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劇院研究所,已將新德里藝術節認定為一常態性的國際藝術活動。

在新德里藝術節中,除了演出,還有展覽會、討論會、交流座談和工作坊等內容。原本,參與藝術節的團隊以印度本地為主,二○○八年開始擴往國際。今年,藝術節自五號開幕,共有十四國、五十二個節目共同參與,為了增加慶典的熱鬧與競賽意味,最後將再徵選十五件作品,可獲得在印度其他城市巡演的機會。

江譚佳彥是印度新德里國立戲劇學院戲劇碩士,因為與林浿安結婚而定居台灣,雖然已在台灣發展多年,他卻一直懷著帶作品回家鄉的念頭。江譚佳彥說,「這是我的願望,雖然壓力有一點大,但真的也很好奇,在印度如此熟悉的故事,經過台印兩地的合作演出後,他們會有什麼反應。」

林浿安也說,自己在新加坡念書時,曾與新加坡同學們一起去印度演出,印象深刻,「印度觀眾的問題很尖銳、提問方向很廣,且如果不喜歡,會中途離席,好惡表達很分明,帶作品去演出是很有挑戰性的。」

改編自印度口傳文學的《假戲真作》,由江譚佳彥與劇場演員魏雋展共同演出,講述的是一段流傳在印度民間的戲子故事,其內容探究了演員與演戲之間的真實與虛假,也對照出真實人生的扮演與真偽。演出中,戲子為了討生活,努力學習扮演各種角色,日漸出名後,卻因此展開一段與富商的複雜關係,隨即又捲入了一場與國王間的生存遊戲。

fsj 提到...

台製電玩交響樂 遊戲魂聲光秀

【江家華/台北報導】2013-01-09 中國時報

國人熟知的台製電玩遊戲《仙劍奇俠傳》、《軒轅劍》、《第七封印》配樂,即將被改編成氣勢磅礡的交響樂曲,躍上國家級音樂殿堂。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吳庭毓將擔任指揮,率領台灣電影交響樂團演出「遊戲魂.電玩交響樂」,將電玩迷耳熟能詳的多首電玩遊戲配樂,結合遊戲畫面,打造一場電玩聲光饗宴,二月二日將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

其實電玩交響音樂會(Video Games Live,簡稱VGL)早已行之有年,二○○五年由美籍電玩音樂作曲家塔拉瑞哥(Tommy Tallarico)、沃爾(Jack Wall)發起,他們巡迴世界各地演奏及推廣,二○○九年也曾受邀參與兩廳院廣場藝術節,讓台灣電玩迷驚豔。

「遊戲魂.電玩交響樂」則由台北市電腦公會主辦與聲碼數位藝術主辦,找來以跨界演出聞名、由故知名作曲家史擷詠及張龍雲創辦的台灣電影交響樂團的演出,還力邀多名音樂系教授改編曲目。

台灣電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張龍雲表示,「編曲要能融入管弦樂配置,並以西方樂器如長笛取代原來配樂的笛子等,是難度最高的地方。但電玩遊戲編曲多半豪華瑰麗,讓演出的音樂家們有極大揮灑空間。」

一九九○年發表的《軒轅劍》、九五年發表的《仙劍奇俠傳》,都是台灣最早發表的角色扮演電玩遊戲。《軒轅劍》描述只要獲得神劍「軒轅劍」的俠士,必須扮演著保衛人類、斬妖除魔的正義使者,電玩遊戲以中國水墨畫風、管弦樂曲風製作出極富東方味道,第二代遊戲更成功輸出至日本。

同樣根植中國文化的《仙劍奇俠傳》,則將背景設定在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電玩迷可選擇扮演劍仙、豪俠、刺客或方士,一決勝負。主角李逍遙與髮妻趙靈兒、林月如間的宿命三角戀,是電玩遊戲中最為動人的故事,多首主題曲也多圍繞在的描述三人間纏綿悱惻的愛戀。

音樂會上也將邀請擔任《仙劍奇俠傳五》主題曲原唱的音樂人陳依婷演出。陳依婷本人曾經於北京仙劍奇俠傳電玩迷聚會上演出過,她本人也是電影《BBS鄉民的正義》配樂作曲及原唱。

另外,音樂會也將邀請日本知名恐怖遊戲《恐怖之丘》的靈魂配樂家山岡晃(Akira Yamaoka)擔任特別嘉賓,他本人也將現場彈奏電吉他演出,讓眾電玩迷引領期盼。



◆ 《凝視瑪莉娜》挑戰身心臨界點

暴力、煽動、觸及人性底限的演出常引熱議
2011年於紐約舉辦回顧展 吸引逾85萬人參觀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3-01-09 中國時報

二○一一年紐約現代藝術館(MoMA)為「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舉辦回顧展,吸引超過八十五萬人參觀,為期長達三個月的展期,藝術家本人坐鎮展場與民眾對望,展現驚人體力及毅力,觀眾則如追星般在館外徹夜外宿排隊,就只為了「看瑪莉娜一眼」,好萊塢明星奧蘭多布魯、詹姆斯法蘭科都在排隊之列。

紀錄片導演馬修.艾可斯拍攝的新片《凝視瑪莉娜》,就是以這檔展覽作為主軸,同時回顧這位七○年代行為藝術先驅的創作歷程、生命與私密的感情生活,影片將於十一日在台上映。

「四十年來大家覺得我瘋了,應該要關進瘋人院,結果我獲得許多認同。」現年六十五歲的瑪莉娜,七○年代起展開她的行為藝術生涯,她以身體為媒介,挑戰精神與肉體在存活邊緣的自由感,暴力且具煽動性的行徑時常引發爭議,如一九七三年的《節奏十》,她拿短刀飛快在五隻手指間剁刺,短刀剁刺的聲音猶如輕快的旋律。

一九七四年的《節奏五》,將木材拼成共黨五角星並潑灑汽油、點火燃燒,她躺在熊熊火焰中最後陷入昏迷;同年的《節奏○》,允許觀眾利用現場的物件丟擲她,這些物件包括匕首、槍、十字弓和剪刀等,觀眾的禮儀逐漸崩解,最後有人拿起剪刀和槍對付藝術家,是她最逼近死亡的一次演出。

瑪莉娜的行為藝術是想彰顯人性,她認為行為藝術家要百分百專注當下,「藝術家要當戰士,就要有決心和征服的毅力。」她的創作中,觀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友人形容「瑪莉娜需要觀眾,就像需要空氣才能呼吸」,「瑪莉娜與觀眾的關係,源於她缺乏的感覺或兒時的記憶。她渴望被愛、渴望被人需要。」

瑪莉娜的父母是前南斯拉夫的共黨游擊隊員,在宗教和嚴謹的軍事紀律中度過童年。她回憶四歲第一次參加派對,小女孩們被裝扮成公主,她卻被母親打扮成頭上長出兩支角的黑色小惡魔,「不知道為什麼,但這卻成為一生的印記。」

在現代美術館現場,瑪莉娜穿著紅、白兩套大禮服,與民眾馬拉松似的無語對望,上場前她自述心情像是「瑪莉皇后要上斷頭台」,沒人有把握能否撐完三個月,「最難的就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沒有,只有你自己,你就只能靠意志力。」

現場湧入長長人龍期待領到號碼牌,與她對望的男女老少不少人潸然淚下、無法自已。「我很快成了他們鏡中倒影」,瑪莉娜認為,當代社會步調快速,停留反而更費神,「對一個人最深情的事,就是給他全部的注意力。」過程中她承受身體和精神極大的痛苦,也須面對觀眾突發舉動帶來的危險,最後她則體悟:「疼痛是一扇大門,一旦穿過便能感受到美麗和無條件的愛。」

※ 相關報導:

* 瑪莉娜、烏雷 連袂激盪精神火花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10901070.html

《凝視瑪莉娜》片中,也記錄了瑪莉娜與烏雷這對藝壇金童玉女的愛情故事。在分手多年後,因為現代美術館的展覽再度聚首,兩人相見不勝唏噓。瑪莉娜與烏雷在一起十二年,同樣從事行為藝術創作,生日也在同一天,兩人很快發現彼此像是「身體和靈魂相連的雙胞胎」,之後聯手創作「關係工廠」系列。



◆ 七成青少年 講不出台灣藝術家

中央社 2013-01-09

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青少年,無法列舉出台灣藝術家,多數人認為藝術太專業、太有距離,甚至對藝術毫無感覺。

金車教育基金會去年11月,針對全國小學5年級至高中2年級的學生調查,總計回收1431份有效問卷,在97%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

調查顯示,只有25.6%的受訪者,能夠列舉出台灣的藝術家,許多人直接放棄作答。而被青少年列舉出的「台灣藝術家」,包括彎彎、吳青峰、方文山、九把刀等。

調查顯示,台灣年輕人對藝術的印象,前幾名選項分別是很專業、很崇拜、沒感覺,顯示藝術有明顯的「距離感」,和日常生活脫節。

新北市大坪國小教師紀孟均表示,台灣的藝術常被認為是「菁英階層」的活動,很多展覽、表演,都得花錢才能觀賞,年輕人難免會想「為何要花一大堆錢,去看那些看不懂的東西。」

紀孟均說,在歐美國家,藝術是在社區裡,幾個藝術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個最好的展演空間。台灣教育也應如此著手,讓學生實際接觸,「藝術不該只是課本中精美的插圖。」



◆ 大師洪全瑞 打造迷你版龍舟

【郭韋綺/屏東報導】2013-01-09 中國時報

六十五歲東港造船工藝大師洪全瑞,造船逾半世紀獲頒屏東縣社區珍寶,全縣有五人獲選,他是其中一,作品從漁船、王船、龍舟到戰艦巧妙展藝;由於造船工藝傳承遭逢斷層,他一改精雕細琢技藝,以通俗文創商品帶領大家輕鬆認識造船工藝殿堂。

洪全瑞父親是家具木工,從小耳濡目染,但他選擇放棄接家業,十三歲國中畢業到造船廠當學徒,人家要四、五年才能學會造一艘船,他不到三年學會,十八歲已當起老闆包造船工程,回想當時「好膽」,直說自己本來就是勇於嘗試的人。

洪全瑞還遠到歐洲取經精進造船技術,回台後,結合瑞典瓦薩戰艦、羅馬戰船、挪威海盜船等工法,與傳統造船技術,再發揮一點想像,中西技巧併用完成創作。他說,造船過程就像蓋房子,一塊塊拼建起來,廢時曠日。

他承認造船工藝技術艱難是人才培養困難阻力之一,但也不能因為困難就讓傳統技藝失傳;過去洪全瑞一直希望政府重視,讓造船產業向下扎根,卻始終無法得償宿願。

洪全瑞向來秉持山不轉路轉,近年開始轉往創作文創商品,把傳統工藝簡化打造迷你版龍舟、王船;他說,傳統技藝融合現代潮流更貼近大眾生活、讓大家更認識造船技藝,如果走另一條路也能抵達終點,何樂而不為。

fsj 提到...

他的茶壺 「每把,都有故事」

【聯合報╱記者鄧桂芬/鶯歌報導】2013.01.10

愛喝茶和蒐集茶壺的服裝設計師林春輝,經老婆同意後辭職改行設計茶壺,20年來完成超過1千個,昨在鶯歌陶博館舉辦「手捏壺藝創作展」,其中「鶼鰈情深」就是以他老婆形象捏製而成。

林春輝美工科畢業後當起廣告及服裝設計師,愛飯後泡茶,但覺得茶壺外形千篇一律「好無聊」,常偷空設計茶壺。

林春輝先向嘉義故鄉的茶壺老師謝宗興請益,以創作造形及實用兼具的「不二壺」為目標,20年來設計了1千個獨一無二的手工茶壺,每把都有自己的故事。

林春輝說,他在陶博館展出的46件作品中,一男一女對望的「鶼鰈情深」,就是以自己和老婆的好感情捏成。第一代「鶼鰈情深」把老婆的茶壺捏得圓滾滾,象徵她對家庭奉獻的肚量,第二代作品則還原妻子的曼妙身材。

「林春輝手捏壺藝創作展」至2月3日止,並開放「有緣人」來找屬於自己的茶壺。



◆ 年度之書揭曉 肯定華人創作能量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3.01.10

華人作家再現創作能量!5本台灣原創作品、1本中國近代史著作,9日獲得2013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年度之書」殊榮。評審表示,小說家得獎者用生命書寫故事,同時讓讀者閱讀起來完全沒有障礙,寫實作家則以歷史、商業及懷舊角度,譜出感性及動人的故事。

「2013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名單在9日公布,今年的得獎作者橫跨兩岸,囊括文學界、學術界、企業界及媒體界。參賽作品分「小說」及「非小說」兩類,從503件作品中選出兩類各10本的入圍書籍,並評選3本為「年度之書」,書展基金會執行長黃寶萍表示,希望透過頒獎活動「讓更多人閱讀好書。」

評審表示,「小說組」的得獎書籍是「作家用生命書寫的代表作」,且閱讀起來完全沒有障礙。陳雨航的《小鎮生活指南》描述50年代的故事;「文學國寶」鄭清文的《青椒苗》帶讀者回到二戰末期美軍空襲台北的現場;郭松棻的《驚婚》有著令人顫抖的神祕,評審表示,此書感染力強,書雖未看完,但讀者已不在意結局。

「非小說組」中,徐重仁與莊素玉的《流通教父徐重仁青春筆記:一生感動一生青春》闡述統一超商打造者徐重仁的「7-11成功學」;前「中國時報」總編輯王健壯在《我叫他爺爺》裡追憶父親的故事;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的《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則被評審譽為「超級寫作」,因題材有歷史敏感度,特地選在台灣出版。

第21屆「台北國際書展」將於1月30日至2月4日展開,有鑑於影視界對劇本題材的需求若渴,國際書展將舉辦「華文出版與影視媒合平台」,將有多家海內外製片公司到場洽談。另外,為讓國人進一步認識歐陸童漫,今年特別邀請法國美術設計師、繪本作家及插畫家馬克布塔方(Marc Boutavant)以及7家法國出版社,來台舉辦一系列活動。



◆ 電音三太子 搖滾維也納金廳

【記者林采韻/台北報導】2013-01-10 旺報

今年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新年風情,多了一抹台味。在奧中文化協會規畫下,去年引起轟動的《風火電音三太子》協奏曲,本(1)月17日將偕同台灣美女小提琴家梁茜雯,勇闖維也納金色大廳,與華爾滋互別苗頭,預計成為維也納新年節慶的一大亮點。

新靚樂 台式風格

維也納愛樂協會金色大廳,由於維也納愛樂每年舉辦「新年音樂會」聞名於世。13年前,奧中文化協會效法音樂之都舉辦新年音樂會的傳統,選在春節前夕在金色大廳打造屬於華人的新年音樂會,今年由中國交響樂團發展基金會發起的「海峽愛樂」擔綱。「海峽愛樂」聚集來自兩岸四地的音樂家,過去2年,樂團只在兩岸巡迴,今年拉長戰線,直搗古典音樂聖地維也納,也邀請廣藝愛樂帶著三太子助陣。

走台式搖滾風格的《風火電音三太子》小提琴協奏曲,由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去年在台北兩廳院首度現「聲」轟動舞林。廣藝愛樂藝術總監楊忠衡指出,日前接獲邀請時,當下只有一個念頭,要把「電音三太子」帶出去。該協奏曲由廣藝愛樂委託作曲家李哲藝創作,將廟埕文化、台式搖滾和古典音樂混搭,去年由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李宜錦首演,搭配電音三太子在舞台上助陣,開創出台灣製造的新靚樂。

楊忠衡表示,「電音三太子」正是台灣創新力量的代表,此次站上金色大廳的舞台,不僅要讓來自香港、澳門、大陸的樂手驚豔,更要讓西方觀眾感受「台風」的震撼。

小提琴家梁茜雯放電

《風火電音三太子》前進金色大廳,將由新生代小提琴家梁茜雯挑大樑,梁茜雯之前在維也納求學多年,此次舊地重遊,將穿上造型師劉培華設計的一襲踞龍盤鳳的大紅旗袍,踮上高跟馬靴,在舞台上熱力放「電」。

細數此屆新年音樂會的曲目,包括史特勞斯圓舞曲作品、德弗札克《狂歡節序曲》、著名歌劇詠嘆調等,《三太子》相較顯得特別突出。楊忠衡笑說,這首曲子特別挑戰海峽愛樂團員和指揮呂嘉的功力,在演奏完西方古典作品之後,要馬上扭轉頻道,變身「台客」。

小 靈 通

金色大廳為維也納愛樂協會所屬的演奏大廳,可容納1744人。愛樂協會1870年開幕,大廳以金色命名,主要是民眾一踏進廳內,很難不被金箔散發出的耀眼光芒而眩目。大廳以音響絕佳著稱,據說與它底下「空空如也」有關,因為木製地板下留存的「空」間製造出絕佳共鳴。金色大廳擁有堅實傳統,每年跨年前後的檔期,毫無條件保留給維也納愛樂舉辦新年音樂會。

※ 相關報導:

* 印籍導演回娘家 《假戲真作》驚艷新德里藝術節
http://www.udn.com/2013/1/10/NEWS/READING/REA8/7626723.shtml

來自印度的國家級演員江譚佳彥移居台灣已七年餘,與同樣身為演員的妻子林浿安於2006年成立了EX亞洲劇團,一步一腳印持續耕耘,已成為台灣最受矚目的當代劇團之一。本月中,EX-亞洲劇團將帶著《假戲真作》遠征全印度最大規模的新德里藝術節,成為首支受邀於此演出的台灣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