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研究:人類祖先是「類老鼠」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12013020900164.html
【鍾玉玨/綜合報導】2013-02-09 中國時報
美國科學家指出,一種長得像老鼠、生存於六千六百萬年前的物種,「很可能」是人類和其他胎盤類哺乳動物(placental mammal)的共同祖先。換言之,人類不是猿猴而是「類老鼠」演化來的。
紐約州立石溪大學副教授歐萊瑞主持這項長達六年的研究,根據基因與生理結構,認為Protungulatum donnae(一譯為古中獸)這種外型矮小、毛茸茸、留著長尾巴的物種,很可能是當今五千四百多種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正港祖先。小自蝙蝠大至大象,都得稱這種長尾類老鼠為祖宗。
這種類老鼠靠吃蟲為生,距今約六千六百萬年,相當於白堊紀結束後廿萬至四十萬年。歐萊瑞稱,當年恐龍絕種時,所有和恐龍活在同一時期的哺乳類也跟著滅亡,僅胎盤譜系的Protungulatum和其他少數爬蟲類存活下來,進而成了胎盤類哺乳類的共同祖先。
根據歐萊瑞的研究,胎盤類哺乳動物的起源應該在一千兩百萬年前「岡瓦納古陸」分裂之後。之前科學家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存在於南半球的超級古大陸分裂,導致哺乳類分家各自演化,形成物種的多樣性。
◆ 夜猴從一而終 會生較多幼猴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694686.shtml
【中央社╱倫敦9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02.09
單一配偶在哺乳動物中相對罕見,但對阿根廷夜猴的研究顯示,單一配偶的重要性有多大。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眼睛寬闊的夜猴被認為是單配偶物種,但科學家發現,如果夜猴的配偶遭強行替換,產下的幼猴會比從一而終來得少。
科學家認為,生育率差異可以從兩隻夜猴需要花多少時間認識看出。
美國賓州大學副教授費南德茲-杜克(EduardoFernandez-Duque)說,一夫一妻制在人類演化中發揮重大作用,有助於增加人口。
他說:「不管稱為愛、友誼或婚姻,人類生理構造上有某種東西,讓兩個人發展出這種持久的情感關係,且這個感情關係是人類社會普遍可見的現象。」
「對靈長類動物來說,單配偶(一夫一妻)制是合理的,原因是陪在雌性身邊的雄性清楚幼兒的父親是他,所以會投入照料幼兒。」
有理論說,(單配偶的)雌性生育率較高,原因在於穩定的伴侶「降低懷孕和哺乳的負擔」。
費南德茲-杜克及其研究團隊花了16年觀察阿根廷查科省(Chaco)夜猴族群的行為、配對的更動和出生率。
團隊觀察18個群體、共154隻夜猴。
夜猴是單配偶制,家庭由一隻成年雄猴、一隻成年雌猴及其幼猴組成,少年猴約在3至4歲間離家。
然而,他們在2008年發現一種所謂「遊蕩者」個體,雄性遊蕩猴會攻擊一對猴夫妻中的雄猴,然後取代牠的位置,成為雌猴配偶,擔起負照顧幼猴的工作。
他們的研究發現,遊蕩雄猴或遊蕩雌猴搶奪配偶這種事相當常見。
搶奪過程常常包括激烈的打鬥,有些情況是失敗一方會傷重而死。
但伴侶被趕走,會損害原配偶生育成功的機率。
相對於至少有兩個配偶的夜猴,單配偶的夜猴十年內產下的小猴多了1/4。
費南德茲-杜克說:「我們發現的是,如果能跟同1個伴侶在一起,會比被迫換伴侶生出更多子女。」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不明,但可能跟影響雌夜猴懷孕期有關,因為雌夜猴通常只在3月至5月間受孕。
這篇論文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One)上。
◆ 魷魚很會飛 1秒滑翔11.2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9/today-int2.htm
會飛的赤魷
躍出水面可飛行30公
自由 2013.02.09
〔編譯張沛元/法新社東京8日電〕日本研究人員指出,有一種魷魚在逃避掠食者時不但能飛躍出水面超過30公尺,其滑翔速度甚至睥睨奧運短跑金牌得主波爾特。此研究結果已刊載本週出刊的德國「海洋生物」科學雜誌。
北海道大學水產學系助教山本潤指出,赤魷(Neon Flying Squid)利用噴出高壓水讓自己彈飛出海面,然後張開雙鰭以最高每秒11.2公尺的速度滑翔。去年倫敦奧運短跑金牌得主「閃電」波爾特平均每秒跑出10.31公尺。山本說,一直有人目擊與傳說魷魚會飛,但卻從沒人搞清楚魷魚是不是真的會飛,「我們證明魷魚真的會飛。」
研究人員指出,這也是第一次有人解釋這種軟體生物的飛行機制。山本及其研究團隊在2011年7月於東京以東60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上,追蹤一群約100隻魷魚,其中部分是日本魷(Japanese Flying Squid);當研究人員的船靠近,這些僅20公分長的生物就利用從管狀軀幹噴出強力水柱來起飛。
該報告指出,研究人員發現魷魚不僅跳出水面,還發展出飛行姿勢。山本說,這些魷魚在空中停留的時間大約3秒,飛行距離可達30公尺,而他認為魷魚這麼做的原因,在於逃避掠食者;但山本也說,其實魷魚離開水,也讓牠們面臨其他掠食者的威脅。山本說,該研究的意義在於,不能再把魷魚當成只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魷魚也很有可能成為海鳥的食物來源。
※ 相關報導:
* 草泥馬會得狂犬病 疾管局:別碰口水
20 則留言:
星國垃圾島 生態旅遊新景點
中央社 2013.02.13
新加坡地小人稠,每寸土地都要做有效利用,政府因此利用離島打造垃圾掩埋島,發展至今反而成為生態旅遊的新景點。
位於新加坡本島南方的實馬高島,是由舊實馬高島和錫京島兩個小島組成的「垃圾島」。
新加坡政府將兩座島利用人工堤防連在一起形成半月灣狀,灣內分隔成10個區域,本島焚燒過後的垃圾灰燼,就運到實馬高島,利用填海方式,將半月灣狀內的海域逐漸填實。
新加坡約9成的垃圾以焚燒方式處理,實馬高島1999年開始啟用,造價6億1000萬新元(約新台幣146億4000萬元),面積350公頃,垃圾掩埋量可達到6300萬立方公尺,據實馬高島管理團隊估計,每年約處理1000萬噸的垃圾量。
不過垃圾掩埋難免有汙染周遭海洋的問題,實馬高垃圾島總經理翁宗平說,他們在島的四周圍鋪上隔膜和黏土,將掩埋的垃圾和海水隔開,避免垃圾汙染海水。
翁宗平並指出,島的四周圍種上紅樹林,因為紅樹林只能生長在無汙染的地區,可以藉觀察紅樹林的生長狀況,了解海水是否受到汙染。
目前新加坡本島沒有固定船班前往實馬高島,必須要有特定目的,向實馬高島管理團隊申請,才能前往島上一探究竟。
這幾年新加坡的學校喜歡到實馬高島進行校外教學,熱愛大自然的人士喜歡到實馬高島進行生態旅遊,也因為遠離都市,沒有光害,還有人專門到實馬高島觀星,儼然成為新的生態旅遊景點。
◆ 土壤硬化 公園樹木吸收不到水份
中廣新聞/劉怡伶 2013-02-13
台灣很多公園普遍面臨表土被掃得太乾淨或是長期踩踏,導致園內的樹木營養不良,甚至因為吸不到水份而枯死,台南市社區大學發起「樹公民」社群,發動募款及機具協助翻土,幫忙老樹改善棲地,希望拯救瀕死的老樹。
公園裡很多民眾晨起運動,經常可見佔地從事運動項目,跳土風舞、打羽球,再不然就是打掃公園的人勤奮打掃,不只不見落葉,甚至是寸草不生;一旦表土寸草不生,代誌就大條了,代表連生命力奇強的雜草都長不出來,連帶使得樹木營養不良,甚至面臨枯死的下場。
台南市社區大學發動樹公民活動,執行長林冠州表示,像台南孔廟、忠義國小、台南公園都有類似情形,土壤硬化是最主要原因,所以與綠色陣線連線合作,用水刀機鬆土,再埋管灌入水分,希望讓樹根可以吸收水份。
樹木可以吸收水份之後,再施以培養土,居民在照料時可以很方便灌水,未來希望能夠獲得公部門合作,讓各景點的老樹有重生之日,最重要是希望可以制定更嚴謹的公園管理辦法,改變不良的使用習慣,避免老樹成了犧牲品。
◆ 辦台灣燈會移植 樹木銀行反成墳場
自由 2013.02.14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新竹縣政府為辦台灣燈會,借用台大竹北分部校地充當「樹木銀行」,把高鐵新竹站區附近約兩千四百棵台灣欒樹、小葉欖仁等樹苗暫時移植過去,燈會結束再種回,卻未妥善照料,美植袋內土壤嚴重乾涸,或被吹得東倒西歪,反成了「樹木墳場」,民眾大罵浪費公帑。
竹縣府促包商補救
新竹林區管理處人員透過記者拍到的畫面,直呼「實在少見」如此慘況,已經嚴重缺水和營養的樹苗,必須趕快搶救,否則會死掉更多。肇禍的新竹縣環保局空氣污染防治科科長殷志鴻說,移植工作從去年十一月間開始,他們在舊曆年前一週才接手照料。當時承辦人員發現有樹木枯死,當下就督促包商必須加強管理、照顧,每週至少要澆水二到三次,沒想到情況依舊,他將請包商立刻補救。
新竹縣議員何淦銘昨天獲悉到場勘查且清點受害狀況,忍不住大罵:「縣政府真的很糟糕!」何淦銘說,不論是從尊重生命的角度,或是從時下環保、多種樹、多愛樹的觀點,縣府都做了最壞的示範。
他估算,現場樹木有大有小,有些大株的樹幹,以每棵移植費一千五百元、兩千棵計算,至少就花掉了三百萬。
台大竹北分部周邊大樓住戶們說,這些樹木從去年十一月間就陸續進場放在台大校內,原以為台大要種樹了,以後站在自家陽台就有更大片的綠景可以欣賞。沒想到這些綠油油的樹木始終不見被種下,反倒很多倒了、乾枯了。
新竹園藝專家李碧峰說,移植樹木最重要的是「適時(期)」,如果是常綠針葉樹種如松、柏、杉之類的,必須挑選在冷鋒、寒流過後的冬天休眠期進行,如此樹木的養分等流失較少,比較不會造成危害;如果是常綠闊葉樹種,像是樟樹、白千層、光臘樹等,就必須挑選在生長旺季前進行移植;落葉樹種如楓樹,移植的最佳時機在休眠期間,也就是落葉後、萌芽前。
巡山撿垃圾 他是日本人
【聯合報╱記者李承穎/南投縣報導】2013.02.15
南投埔里知名景點虎頭山,春節遊客如織,卻也留下不少垃圾,當地日籍住民佐藤史朗拿塑膠袋和鐵夾子撿垃圾照片,被貼上臉書,不到兩天近千人按讚,網友說「居然要外人幫我們撿垃圾,台灣人真要檢討了。」
拍下照片的是埔里鎮民楊敦堯,他前天和友人到虎頭山拍照,看見一位穿著運動服的男子,拿著鐵夾和塑膠袋,彎腰默默撿著過年期間遊客留下來的「紀念品」,他攀談後發現對方是日本人,叫佐藤史朗,今年六十八歲,住在埔里。
楊敦堯說,佐藤的中文不太好,但靠著寫漢字和簡單日語,他聽懂對方的話,佐藤表示在台灣住了十多年,愛上台灣的風土人情,虎頭山風景很好,他常來散步,但就是垃圾多了些,才想要幫忙撿垃圾。
楊敦堯表示,過年期間虎頭山遊客很多,遊客走後留下生啤酒罐、飲料杯、餐盒等垃圾,更有數不清的菸蒂,美景變色。聽到外籍客說垃圾多,讓身為台灣人的他感到慚愧。他回家後,立即將佐藤撿垃圾的照片上傳臉書,希望台灣人要有公德心。
網友鄭雅咪看到照片認出這位日本人,他說,佐藤常去爬虎頭山,常看見這位日本朋友撿草地上的垃圾;佐藤隨身攜帶菸蒂盒,從不留下垃圾,很值得我們學習。
◆ 獵槍配無線電盜獵 打死8保育動物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2013.02.14
屏東縣田姓夫妻夥同陳姓表弟及林姓友人,在過年期間摸黑進入高雄六龜山區盜獵;員警喬裝登山客,昨天逮捕四人,並起出土造獵槍及被獵殺的六隻山羌、兩隻赤面鼯鼠等保育類動物,依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等罪嫌送辦。
田姓夫妻供稱是第一次狩獵,「是要打來吃的」;不過警方說,這個狩獵集團持無線電當通風報信工具,一發現風吹草動就藏匿起來,十分狡滑,警方後來偽裝登山客上山「誘敵」,才順利逮捕他們。警方說,田姓夫妻等人住在屏東縣三地門鄉,可能以為員警過年期間為疏導交通人力吃緊,管不到偏遠山區。
警方表示,田姓夫妻等人前晚八點多進入高雄第五十五林班地狩獵,當晚員警在六龜隧道口附近巡邏時即聽到槍響,研判有人入山盜獵,立即和高雄市刑大偵四隊、森林警察隊、屏東林管處等單位組成聯合查緝小組,漏夜守住出口埋伏,昨天清晨逮捕四人。
六龜警分局長李文芳指出,元月中旬他們才破獲一個狩獵集團,起出八隻被獵殺的山羌,這次又有六隻山羌遭殃,令人憂心。
◆ 智利森林大火猛烈延燒 500多戶緊急撤離
【中廣新聞/謝佐人】2013-02-15
智利中北部港口「瓦爾帕萊索」附近發生一場森林大火,猛烈延燒,不但席捲山坡,還燒毀至少70棟房屋建築,迫使五百多戶人家緊急撤離。
由於目前南半球適逢暑假,氣候炎熱,再加上強風助長,導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當地官員表示,這是「瓦爾帕萊索」20年來最嚴重的火災。智利當局也已發布紅色警戒。
從當地電視台畫面,可以看到濃密黑煙籠罩整個「瓦爾帕萊索」,同時也阻礙了消防直昇機從空中救火的行動,當局只能動員700多名警消在地面救火。
報導指出,有27人,其中包括5名兒童因為嗆傷送醫治療。
另外,警方逮捕了三名趁火打劫的歹徒。
「瓦爾帕萊索」距離智利首都「聖地牙哥」東北方120公里,是智利第三大城市。
◆ 浙江考古 9千年前先民種稻
【聯合報╱記者林克倫/綜合報導】2013.02.16
中國是稻作農業發源地,大陸考古專家在浙江一處遺址,發現稻穗人工脫粒的「疤痕」,顯示早在九千年前當地人已馴化水稻;而陝西寶雞考古人員也在石鼓山墓地,首次挖掘出兩件三千年前的成套「大小禁」禁酒器,顯示當時飲而有度的文化。
大連日報報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二○一○年在浙江中部永康市發現湖西遺址,經兩年多調查工作,專家在此發現相當數量、距今九千年前的炭化稻穀與水稻小穗軸,小穗軸正是野生與馴化兩種水稻的重要區別證據。
小穗軸是稻穀與稻稈小枝梗的連接部位,也是承托稻穀的基盤,浙江考古所研究員蔣樂平指出,野生稻有自然脫粒特性,故稻穀脫落後,小穗軸的接觸面是光滑的,而馴化後水稻需人工脫粒,會在小穗軸接觸面留下「疤痕」。
湖西遺址發現的水稻小穗軸,基盤是光滑與「留疤」均有,蔣樂平表示,此為早期稻作農業特徵,證明九千多年前居住在此的先民,除採集野生稻穀,也開始馴化、種植水稻。
此外,去年陝西寶雞石鼓山挖掘的一座三千年前墓葬,在眾多青銅器中發現了兩件名為「禁」的禁酒器,據新華網引述寶雞考古隊隊長劉軍社表示,出土的大型「禁」酒器上方,還放置一件方形的「小」禁,「大小禁」成套出土還是首次,背後文化意義尚待研究。
三千多年前商代盛行飲酒,代商而起的周人為有效督促民眾少喝酒,就將放置酒具的器座名為「禁」;而專家們也在一件密封的青銅器內發現酒狀物,在一件青銅鼎裡發現失去肉的骨頭,是拼湊三千年前的古代貴族們如何安排「酒肉」生活的重要依據。
防病死鴨 廣東撲殺3萬隻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3.02.17
大陸廣東湛江市湛江廉江市河唇鎮和吉水鎮交界處多個鴨場,驚傳數千隻鴨相繼死亡。當地衛生、疾控、畜牧等部門成立專項工作組進駐事發養鴨場,按一級疫情預案第一時間對死鴨進行無害化處理,並對疫區進行全面調查和控制。
中新社報導,廉江市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昨天上午,經湛江、廉江兩級防疫專家再次現場解剖,已排除禽流感致病,當天,畜牧部門對發生疫情的兩個鴨場剩餘的三萬隻鴨子全部撲殺完畢。
從八日開始,廉江市河唇鎮和吉水鎮交界處的多個鴨場開始有鴨子死亡。十日前後,其中兩個鴨場死鴨大面積出現,三天內死鴨總數達兩千多隻。
廉江市專門人員十四日對養鴨場周邊進行防疫消毒,限制車輛和無關人員進出疫區,並組織當地畜牧獸醫專家對死鴨進行現場解剖,初步確定為感染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
◆ 氾濫成災… 環保媽媽籲:拒收環保袋
【聯合報╱記者楊濡嘉/高雄報導】2013.02.18
購物時自備購物袋,原是要減少資源浪費,但當環保購物袋被大放送,民眾一次有數十個或上百個,環保袋可能不再環保而是災難。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呼籲,機關團體別再送環保袋,民眾應拒收杜絕亂象。
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周春娣說,百貨公司周年慶,滿額禮、來店禮常送環保袋,連藥妝店,採購一定金額就送購物袋,有會員反映,家裡的環保袋有上百個,可說是氾濫成災,再加上政府部門編預算採購的,「環保購物袋已多到『不環保』的程度了」。
高雄市彩色頁願景協會總監王介言過年前整理屋子,清出卅多個環保袋;她說,平時已知道環保袋太多,沒有想到還是難以處理,想送人,朋友家裡也是一堆,環保袋根本不符合環保,「如不織布的袋子容易壞,難以重複使用」。
「多數環保袋材質不耐重,多裝東西就破掉、斷掉。」周春娣說,一般環保袋約A4紙張大小,只能裝便當,無法購物。
她表示,公部門的環保袋委外製作,廠商未考量實用性,袋上還打著單位名稱,也讓民眾不想帶著購物。況且部分環保袋無法摺疊、不易攜帶,「若能摺成小袋,要用時再打開,會提高使用意願。」
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寧可重複使用塑膠袋,她說,自己有很多環保袋,多是公部門送的,但比不上塑膠袋輕便、耐髒。
購物袋太多,該怎麼處理?環保媽媽說可轉送給其他人、送給環保購物站或代替背包來使用。愛收集購物袋的施小姐,都用A4購物袋裝辦公室的資料,送禮時也找大小適中購物袋裝禮物。
施小姐說,環保媽媽多年前提倡自備購物袋,「沒有想到,各界會熱烈響應到無所節制的地步」。周春娣建議,「減少環保袋的方法,就是乾脆不拿」,她愛用帆布材質環保袋,除非用壞,不再拿新的。
◆ 守護小琉球 年輕人下海清垃圾
【聯合報╱記者張進安/屏東縣報導】2013.02.19
一隻綠蠵龜的死,喚起小琉球一群年輕人組成「海洋志工隊」挽救生態。三年來從海域清出十公噸以上的廢棄物,每當他們看到珊瑚能擺脫廢漁網和垃圾糾纏,重新呼吸,「心情的悸動真的難以形容。」
「當初大家看到一隻綠蠵龜卡進漁網死亡的照片,就決定環境保育不能再等下去!」海洋志工們說,遊客帶來的垃圾和漁民丟置的漁網、繩索,是最大宗也最可怕的海洋廢棄物,不但讓珊瑚無法行光合作用,導致白化死亡,原本棲息的魚群也會消失。
海洋志工隊是由小琉球的民宿、觀光旅遊業者組成;為了迴避利益問題,隊員都各自以海洋生物為綽號,為善不欲人知。
「沒有天堂般的海底景觀,小琉球就不再是小琉球。」負責海底攝影、綽號「天使魚」的隊員洪桂蓮說,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恢復小琉球過往最純粹的美景;因為一旦失去優美的自然環境,每年超過卅萬人次的觀光客隨時會有退潮的一天,所以一致贊成「下海」,為海洋除汙。
洪桂蓮說,剛開始還被當地人揶揄:「大家出海都是為了抓魚,只有你們在撿垃圾。垃圾可以當飯吃嗎?」她只能苦笑回答:「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啦!」
除了暑假旅遊旺季,海洋志工隊約定每周三打撈垃圾,三年來出海一百多次,每次平均清出一百一十公斤,至今累積超過十公噸;如果全部堆起來,就像一座垃圾山。
許多遊客透過網路得知海洋志工隊的行動,也主動表示願意幫忙,其中有許多是外國朋友。擔任志工的民宿業者也為他們提供住宿優惠,「希望大家共襄盛舉,一起為環保盡力。」
海洋志工隊員目前超過六十人,不少是年輕人返鄉共同努力,他們也在校園宣揚環境保育理念,「相信流失的魚群總有回來的一天,就像年輕人鮭魚返鄉,回到自己的家。」
改變氣味 從源頭消滅紅火蟻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3.02.19
被紅火蟻叮咬後會造成過敏甚至致命,台灣在台北、桃竹苗與嘉義等地都有紅火蟻群聚,科學家至今仍找不到有效的防治方法。中研院與國外學者共同發現紅火蟻的「社群染色體」,未來透過基因工程,或許有機會改變蟻后氣味,讓工蟻誤以為蟻后是敵人甚至殺死蟻后,從源頭消滅紅火蟻。
紅火蟻的社會型態分「單蟻后」與「多蟻后」兩種,也就是同一個紅火蟻巢中,可能只有一隻蟻后或超過兩隻蟻后,而工蟻會攻擊另一種型態的紅火蟻,例如單蟻后的工蟻會殺死多蟻后。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忠信指出,研究發現,紅火蟻的基因體中,決定單蟻后或多蟻后取決於600個基因,且這600個基因都綁在一起無法重組,可以稱為「社群染色體」,這與過去研究認為決定多蟻后與單蟻后只是單一基因,有很大不同。這項研究登上1月的「自然(Nature)」雜誌。
王忠信指出,紅火蟻具有攻擊性,對自己的同類也不例外,研究發現,可能是利用氣味來分辨單蟻后或多蟻后的差別。研究室曾將一隻單蟻后放進多蟻后的蟻巢,結果多蟻后的工蟻毫不留情殺死外來蟻后,甚至連接觸到外來蟻后的工蟻都因沾染味道,被其他工蟻殺死。
王忠信表示,未來只要從發現的600個基因中,分析哪些基因決定紅火蟻的氣味,再利用基因工程改變蟻后的氣味,或許能騙工蟻殺死蟻后。一旦紅火蟻巢失去蟻后,就不能再生下工蟻,蟻巢的工蟻也只能等死。他強調,過去曾用液化氮來消滅紅火蟻,但蟻后不死依舊會生下工蟻,以致無法根絕紅火蟻,這項研究提供未來解決的契機。
◆ 數百萬鳥趕不走 美小鎮晝如夜
【聯合報╱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2013.02.19
美國肯塔基州小鎮哈肯斯維今年冬天出現數百萬隻歐洲八哥及燕八哥,牠們成群飛越天際時,足以遮蔽日光,大批鳥糞讓綠野變成白原,寵物貓狗為之走避,民眾擔心鳥群帶來傳染病,也讓人聯想到驚悚電影大師希區考克的名作「鳥」。
哈肯斯維是個人口僅三萬五千人的小鎮,歷史學家特納說:「我看到大批鳥群來到此地,數量之多足以蔽日。我估約有數百萬隻。」
特納還說,一九七○年代末期也曾有大批燕八哥在該鎮棲息,之後就數今年的情況最嚴重。
全美鳥類保育學會「奧杜邦國家鳥類學會」小河分會主席柴爾斯說,大批候鳥棲息當地而非飛往更南方,原因與氣候暖化有關。
柴爾斯是哈肯斯維高中的生物老師,他說,候鳥多半在地面結凍地區以南棲息,靠著農地上殘留的作物和昆蟲為生,如果地面結凍,就無法覓食。
麥基害蟲防治公司經理賈可表示,在過去,當地冬天氣溫可能低到攝氏零下十八度,但最近幾年,就連攝氏零下十度也不常見,他說:「如果鳥兒覺得此地氣溫舒適,牠們就會棲息在這裡。」
驚悚電影大師希區考克一九六三年的經典片「鳥」,就敘述北加州一個小鎮出現大批禽鳥攻擊人類的情節。目前哈肯斯維的鳥群並未攻擊人,但該鎮已請害蟲防治公司以空氣砲驅趕;因鳥群數量龐大,驅趕成效不彰,甚至砲聲還干擾民眾。
基督郡郡長崔伯爾說:「我不知道把一群鳥從這棵樹趕到那棵樹,有什麼用!」崔伯爾家的蘋果樹現在幾乎都變成白色的,因為樹上全是鳥糞,他說:「車子停在室外一定都沾上鳥糞,我猜洗車店老闆很開心。」
大批鳥群對當地衛生形成嚴重威脅。莫瑞大學布雷薩特獸醫中心主任諾廷頓說,燕八哥身上會帶著一種真菌性疾病—組織漿菌病,此病會造成肺部感染和類似肺炎症狀,尤其不利於免疫系統脆弱或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 阿里山千年紅檜遭盜伐
自由 2013.02.19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新北市朱姓山友,春節期間到嘉義阿里山鄉豐山村石夢谷登山紮營過夜,竟在夜間聽見伐木聲響,隔天在石夢谷附近發現許多被砍成一塊一塊的檜木,還有千年紅檜的樹頭被從中解剖,處處可見檜木屍,場面怵目驚心。
嘉義林管處、森警 盼司法重判
嘉義森林警察隊人員則表示,該處是山老鼠盜伐的熱點之一,一直都有監控,但山區廣闊,人力有限,且山老鼠利用脫逃外勞犯案,抓不勝抓。二月七日他們在阿里山鄉十字路趁非法外勞睡覺時突襲,當他們制伏其中一人時,其餘外勞竟拔腿往落差約十幾公尺高的山谷跳下去,根本不怕死。
嘉義林管處林政課長周恆凱表示,石夢谷被盜砍的紅檜,都是早年日本政府與國民政府伐木所留下的老樹頭,有些樹頭又長出「二代木」,但絕大多數是已經死亡的樹頭,不過仍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林管處曾於一月底進行清查,沿石夢谷山路兩側新近遭盜砍的檜木樹頭,大約有十來棵。
周恆凱表示,山老鼠查不勝查,且判刑不重,根據統計,從去年七月嘉義地檢署成立查緝山老鼠專股到今年一月底,檢警查獲盜伐案就有五十件,已判刑案件中最重的只有二年徒刑,併科罰金一五二萬餘元。陳姓森警也表示,森林法屬微罪,希望司法單位正視這個問題。
周恆凱說,該處在過年前已拜會嘉義及台南地檢署檢察長,研擬相關對策,並已發函,訂於四月邀請法官、檢察官到盜伐現場,希望司法官們確實感受山林被山老鼠摧殘的震撼,進而全力支持查緝山老鼠集團並加以重判。
當地居民知情? 警懷疑有內賊
朱姓山友則表示,山老鼠猖獗,當地居民似乎都知情,但大家噤若寒蟬,讓人懷疑山老鼠集團是否勾結當地人士,甚或有人包庇,才會如此肆無忌憚,檢警應有積極作為,不要讓石夢谷檜木林再哭泣。
對此,森警人員也表示,他們入山查緝時,山老鼠竟然都事先知悉,讓人懷疑有「內賊」通風報信。嘉義地檢署主任檢察官陳昭廷表示,成立專股後,去年底在嘉義有查到幕後首腦,對於山友的投訴,會加強查緝。
◆ 研究:19%爬蟲類恐瀕滅絕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2.19
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全球爬蟲類動物將近2成已受到滅絕的威脅,人類行為導致棲息地喪失依舊為主因。專家指出,應該優先解決棲息地喪失的問題,避免爬蟲類動物生存繼續受到威脅。
英國倫敦動物學會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共2百位以上專家投入研究,經隨機挑選1500種爬蟲類動物加以觀察,發現約19%爬蟲類恐步上滅絕一途,其中12%爬蟲類屬「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41%屬瀕危(Endangered)與41%屬「易危」(Vulnerable)等級,屬極危等級的爬蟲類包括南美叢林蜥(Ameiva vittata),主因是受到伐林與開墾農地導致其棲息地減少,目前僅存於南美波利維亞一帶。
研究者博姆表示,「爬蟲類可在極端環境下生存,讓人認為牠們應該具有極強的適應力,但是有些爬蟲類必須隨時適應環境變化,換句話說,牠們對環境改變相當敏感;爬蟲類在食物鏈中扮演重要角色,牠們既是身為獵物,也是掠食動物。」科學家推估,人類史前最大的爬動物恐龍,也是因為無法適應生存環境的劇變而滅亡的。
報告中指出,預估有三成的淡水爬蟲類動物恐瀕臨滅絕,陸棲爬蟲類動物受威脅程度雖較小,但人類破壞的影響依舊不可忽視。
爬蟲類是指包含烏龜、蛇、蜥蜴、鱷魚與紐西蘭當地的蚓蜥等脊椎動物,目前全球估計有9500種不同爬蟲類動物。研究者布洛爾斯表示,「優先處理包括棲息地喪失與獵捕等威脅,是保育爬蟲類不再繼續減少的關鍵。」
報告中指出,瀕危的爬蟲類動物還包括琴頭蜥(Lyriocephalus scutatus)以及在馬達加斯加野外數量不到400隻的安哥洛卡陸龜(Ploughshare tortoise)。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
蚯蚓加速全球暖化 研究提證據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2013.02.19
蚯蚓也會加速暖化?儘管地球異常暖化現象絕大部分是人類行為所造成,但最新研究發現,蚯蚓也會對氣候變遷造成影響,而且未來這種土裡的環節動物數量恐將持續高度成長。
科學家認為,當前世界各國所關注的全球暖化問題,與近年來自然界溫室氣體含量劇增有很深的關係。除了主要的人為因素外,近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的研究從過去237件相關文獻中發現,土壤中的蚯蚓也對地球暖化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所謂溫室氣體指的是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份,包括水氣、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等。蚯蚓本身雖然不構成對溫室氣體的影響,但是它所活動的土壤卻是關鍵。透過種種自然生物過程(包括植物根部與土地中的微生物運動),全球20%的二氧化碳與2/3的氧化亞氮來自土壤。
研究者認為,包括與微生物的互動,還有在蚯蚓在土壤中製造的孔隙都會影響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影響土壤裡二氧化碳的生成與保存。另外,研究報告指出,蚯蚓棲息的土地所排放的氧化亞氮會比沒有的多三倍。
過去科學家無法確定蚯蚓究竟會增加或者降低溫室氣量,因為蚯蚓增加土壤氣體排放量的同時又可將二氧化碳保存在土壤內。不過這份研究指出,蚯蚓共會增加土地42%的氧化亞氮和3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們的研究認為,雖然蚯蚓對於增加土壤肥沃有絕對益處,但土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因此增加。」
近年因為有機肥料使用等因素,導致蚯蚓數量上升的問題也引發學者擔憂。不過,自然界本身循環系統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卻遠遠比不上人類對地球所做出的破壞。據統計,有60%的溫室氣體是來自於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例如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廢氣、飼養牲畜與砍伐森林等。
雖然這份研究提供氣候變遷另一個科學上的面向,但若要真正減經地球的負荷,每個人應從改變能源的使用習慣,並且實施節能減碳開始做起。
◆ 他收茶渣作肥 要鹽田變綠洲
【聯合報╱記者蘇郁涵/高雄報導】2013.02.19
在高雄茄萣區開素食自助餐店的王仁祥,聽說茶葉有助土壤改良,四年來向飲料攤回收泡過的茶葉,載到台南市二仁溪口復育紅樹林,種活了數百株水筆仔;下一步他要讓茄萣荒廢鹽田變綠洲。
五十二歲王仁祥,四年前看到台南二仁溪整片紅樹林遭水災土石掩埋,十分不捨,決心做紅樹林的「綠色園丁」,平均每周騎機車到二仁溪一、兩趟,往返超過六十公里。但他對保育類紅樹林的復育毫無經驗,有一次聽飲料店業者說「茶葉內含有茶鹼」,透過「酸鹼中和」,有助於土壤改良及植物生長,心想「何不試試看?」
王仁祥利用送便當途中,向飲料攤「討」回收茶葉,撒在二仁溪的紅樹林區。二、三個月後,再撿拾欖李、海茄苳、水筆仔、五梨跤的「胎生苗」或種子 ,遍植於濕地中。
他復育了數百株,欣喜之餘,認為「可以轉移陣地了」,再鎖定素食店附近的陸化鹽田,這些年回收茶葉的總量有多少?他說,每周平均可收到三百公斤,四年來約有六萬公斤。他將茶葉遍撒在鹽田預掘的樹穴裡,經過風吹雨淋,再種入樹苗。為省錢,他自行培育兩萬棵樹苗,鎖定耐旱、抗鹽分的仙人掌與印度橡膠,可惜目前僅存活一成。中興大學植物系陳姓退休教授指出,回收茶葉只能當作「有機肥」,對改良有鹽分土質,作用微乎其微。
◆ 魚翅需求成長 重挫莫三比克生態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2013.02.19
中國老饕吃垮莫三比克海洋資源?非洲莫三比克的伊尼揚巴內是潛水者愛好者的天堂,但過去潛水者與鯊魚、蝠魟(manta ray)共游的情景已不復存在。《衛報》報導指出,當地漁民大量捕殺鯊魚以出售魚翅的行為嚴重損害自然生態,稀有魚類的未來岌岌可危。數據顯示,每年魚翅交易量超過一萬公噸。
非洲莫三比克的伊尼揚巴內海岸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而成為潛水愛好者的天堂。每年湧入的觀光客除了渡假、休憩外,最重要的是潛入湛藍的海中,與當地特有的雙頭鯊、蝠魟一同悠遊大海。
近年濫捕情形嚴重,當地潛水教練卡拉表示,觀光客來這是為了要享受與鯊魚同游的樂趣,情況若持續下去,當地賴以吸引觀光的條件恐消失,將重挫莫三比克的觀光產業。數據顯示,十年來蝠魟數量大幅減少87%;過去每次潛水約可見到六至七條,現在則平均看不到一次。
礙於就業機會少,長久以來當地人都以捕魚為生,但近年中國商人的介入大大開發了捕魚產業,也因此導致許多稀有魚種的數量銳減,特別是鯊魚和蝠魟。《衛報》報導,當地中國工會提供改良式的魚網與設備,並向他們購買鯊魚翅和蝠魟的胸鰭;目前主要的魚翅市場來自中國,據傳每公斤的魚翅約可換取104歐元的收入。
儘管保育人士透過各種方式尋求轉機,例如要求立法保護稀有魚種、禁止使用流刺網、提倡轉型漁業等,卻都無功而返。保育組織(Marine Megafauna Foundation)的安卓拉‧馬歇爾(Andrea Marshall)評估,現存交易情況若持續下去,本地海洋生態的未來極不樂觀。她強調,保護這些稀有動物換來的長期觀光收益,絕對遠勝於商人與漁民之間的一次性收入。
莫三比克政府表示,願嚴正以對處理濫捕問題,但因資源有限,要能在短期內察覺改善成果恐怕不易,畢竟單靠僅有的兩、三艘巡邏艇遠不足以管控該國遼闊的海岸線。除了鯊魚、蝠魟之外,海龜及海豚也都是被鎖定獵捕的目標。
「海洋革命」組織認為,捕殺問題非常複雜,隱身在漁民背後的是關於市場、環境與影響全球的犯罪問題。據統計,全球鯊魚總量30年來減少90%,雙頭鯊與大白鯊15年來減少70%。國際貿易監測數據顯示:1987年,全球魚翅交易總量為4900餘噸;10年後數量上升到13,000餘噸,成長近3倍。
◆ 調查發現 國小生嚴重缺乏環境知識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3.02.19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環境問題日受重視。環境教育法上路一年多,環保署發布最新調查顯示,部分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知識,國小中低年級學童嚴重缺乏。例如被問到「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氧氣」,受訪學童答對率只有28.6%還不到三分之一。
多數受訪學童誤認氧氣是人類要呼吸的氣體,所以誤認空氣中氧氣含量最高,卻不知空氣中氮含量高達78%,才是空氣中含量最高的氣體。
另外,當問到「在河川旁養鴨子容易汙染水源,會讓大家沒有乾淨的水源可以喝」,答對率也只有六成。部分學童認為養鴨子可愛,卻沒想到養鴨會造成河川汙染。政府大力推廣節能家電,但問學童「電冰箱塞滿食物,會影響冷氣流通,並且浪費電力」,答對率也只有78.6%,超過五分之一答錯。
環境教育法規定各級學校學生、公家機關規定每年要接受四小時以上環境教育。為了解環教法施行情況,環保署去年11月針對1.2萬名國小一至四年級學童進行調查。
結果顯示,學童對「春天是許多植物生長的季節」、「樹木的成長有一定的順序」、「陽光、空氣、水是維持生命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春天和冬天的樹通常有那些不一樣」、「利用洗米水澆花是節約用水的方法」等是非題,答對率都在85%以上。
金門罕見植物「廈門老鼠」 恐絕種
【聯合報╱記者陳向鑫/金門報導】2013.02.20
金門自來水廠進行湖庫整治工程,造成俗稱「廈門老鼠」的罕見植物「簕」棲地破壞殆盡,民眾上網表示,擔心該植物就此滅絕;自來水廠已派員前往了解,並允諾未來施工將規避或協助移植。
長期觀察烈嶼地區生態的退休老師洪清漳表示,早期在廈門被發現的紅樹林物種之一的簕,是爵床科屬的變種,因果實形狀像老鼠頭部而有「廈門老鼠」之稱,目前尚無人工栽培成功案例。在烈嶼鄉(小金門)蓮湖附近的后頭、黃厝海濱發現的兩個簕棲地,因廈門當地過度開發已不多見,反倒是從漳州雲霄九龍江河口漂流過海,到一水之隔的烈嶼地區而保存下來,更是難得。
但金門自來水廠去年十一月起進行湖庫壩體邊坡改善工程,讓原本有約五十平方公尺的簕棲地遭到破壞,目前只剩下約一平方公尺、數十株簕倖存;他擔心如不妥善因應,恐全數滅絕。
據了解,烈嶼地區因開發較晚,仍保有豐富的原始生態環境,但近年來因陸續開發,造成不少特殊動植物與候鳥棲地遭破壞;烈嶼鄉紅樹林潮間帶另一物種「桐花樹」是全台僅見,也在三年前因水道工程施工滅絕。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表示,金門目前記錄的紅樹林植物有五種,分別為紅樹科的紅海欖及卵葉水筆仔、馬鞭草科的海茄苳、爵床科的簕及紫金牛科的桐花樹。近年由於氣候影響及工程開發,已造成紅海欖及桐花樹消失,「廈門老鼠」目前數量極少,也面臨絕跡危險,值得重視保存。
自來水廠表示,並不知道湖庫工程造成生態破壞,嚴重威脅廈門簕棲地,下午已緊急通知工程人員現場會勘,並請教專家移植的可能性。
◆ 夭壽喔! 保育類水芫花又被盜
【潘建志/屏東報導】2013-02-20 中國時報
恆春半島保育類植物水芫花又被盜!墾丁國家公園警察,上個月才在白砂逮到一名水芫花的盜採者,前天車城鄉後灣的巡守隊員,又在附近海岸發現一名男子鬼鬼祟祟,見到人馬上離開,後來查看發現好幾株水芫花被連根拔起,直呼「實在太夭壽了!」
恆春半島的水芫花最近被盜採十分嚴重,整個西海岸都傳出類似事件。警方上個月才在白砂逮到一名盜採者,但仍不能遏止盜採歪風;前天下午一名男子在後灣海岸,看到巡守隊員馬上離開,隊員心想一定是盜採者,上前找了半天,才發現好幾株被連根拔起的水芫花,藏在樹叢下。
隊員表示,據了解盜採者本地和外地人都有,有些甚至是恆春半島外出工作者,因為熟悉地形人文,回鄉時順便「兼副業」,盜採水芫花「外銷」到中北部的盆景業者。
隊員說,水芫花生長極為緩慢,樹型優美奇特,生命力強,只要少許少分就能存活,是盆景界的最愛;另外水芫花也能當藥材入藥,據說目前市價一台斤三百元。因為行情太好,盜採事件才會層出不窮。
墾警隊副隊長倪連樹說,隊上每天都有安排巡邏勤務,但目前警力仍缺額,加上地區廣闊,恐無法面面俱到,因此也會和地方巡守隊加強合作聯繫。
水莞花俗名「海芙蓉」或「水金驚」,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蘭嶼、綠島及小琉球海邊,根莖會緊緊纏繞著礁岩,盤根錯節,耐旱力和生命力極強,能應付猛浪強風和高鹽分。因數量不多,已被列為保育類植物。
◆ 蘭陽溪飄惡臭 雞糞肥料送驗
【聯合報╱記者吳淑君/宜蘭報導】2013.02.20
「這麼臭,農委會也敢放行?」宜蘭縣蘭陽溪上游昨天傳出惡臭,環保局稽查發現河床正整地施肥,大量雞糞被翻進土裡,臭味就是來自這些屏東的雞糞,但包裝上有農委會核准的肥料字號,令人傻眼。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指出,生雞糞發酵、管制有三聯單,從屏東送到宜蘭必須先通報宜蘭縣政府,宜蘭縣政府向屏東縣政府確認發酵完成准他外運才能放行,執行面由縣市政府協調,裝進肥料袋就歸農糧署管;農糧署資材組組長昨晚手機無回應。
環保局稽查人員在河床上翻開另家宜蘭業者製作的合格雞糞肥料,沒有嗆鼻臭味;環保局長陳登欽懷疑惡臭肥料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採樣送驗。他說,如果驗出來的內容物和農委會核准的肥料成分不符,業者將涉及偽造文書,如果吻合,農委會的核准就大有問題。
副縣長吳澤成說,這麼臭,農委會敢放行?將請農委會官員到現場看看,不然,縣府載去行政院給官員聞,到底雞糞腐熟與否的標準在那裡?
「很臭耶!」大同鄉公所員工皺眉說,已臭了好幾天,前天太陽一曬更臭;鄉民表示,過年期間,一車車的生雞糞從台中運來大同鄉,1車淨賺4萬元的暴利,宜蘭縣政府禁用生雞糞破功。
使用生雞糞當基肥會造成土壤重金屬殘留、惡臭,蒼蠅滿天飛,縣府前年即公告蘭陽溪禁止使用生雞糞,以維護飲用水安全,從源頭管制,養雞場雞糞要腐熟後才能外運,但全國只有宜蘭縣採行。
像牛還是像鳥:麝雉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5118&f_ART_ID=439509
BBC知識 2013/02/20
【文/詹姆斯‧帕里(James Parry);譯者/蔡承志】
天剛破曉,我操舟順著厄瓜多納波河(Napo River)的支流前進。儘管這片壯麗大地我已來過好幾次,卻不曾像這回感到自己這麼親近雨林。纏繞如網的藤蔓從上方樹冠傾瀉而下,順勢延伸到我獨木舟旁的河水中。幾隻大如餐盤的閃蝶閃動著藍色虹彩翩然飛去,距離近得我幾乎伸手就可觸及;還有松鼠猴在河畔林間躍來盪去。
我彷彿聽到一隻巨水獺尖聲吠叫。更近身之處則傳來尖聲傘鳥(Lipaugus vociferans)汽笛般的鳴叫, 在樹林底層響徹迴盪,牠肯定是雨林間最喧嘩的鳥類。這一切都令人心蕩神馳,但卻少了些什麼。吸引我來到這裡的是種珍奇怪鳥,麝雉(Opisthocomus hoazin )。我勢必要見著牠們的身影(或聞到牠們的怪味)才能離開。
這種奇特的鳥兒前一天還結隊來到這裡,此刻卻又去了別處。理由很明顯─上次牠們停棲的那棵樹,現在已經光禿一片。牠們把整樹綠葉吃個精光,然後離去尋找更多食物。
麝雉是鳥類中的異數,牠們吃葉片維生。常有人說麝雉因為食性特殊,導致牠們聞起來像新鮮牛糞,或帶有香甜的乾草味。我一邊納悶尋思這傳言有沒有事實根據,一邊繞過一處河彎,結果發現牠們就在那裡:六隻看來呆頭呆腦的鳥兒正懸棲在灌木上,忙著狼吞虎嚥。
其中兩隻笨拙拍翅,想另外找根嫩枝來大吃一頓。還有一隻根本不吃東西,沐浴在一道晨光下靜靜停歇,幾無動靜。這是麝雉的另一項特色─牠們不管做什麼都是不慌不忙。
分類令科學家想破頭
就算翻遍字典都找不到貼切的措辭,我還是沒辦法用「美麗」這字眼來形容麝雉。若從局部來看,牠們當然有些好看的特徵,不過把這些特徵全兜在一起後,幾乎是怪誕可笑了。然而在牠們彷彿大雜燴的外觀當中,我總能找到一絲古怪的魅力。一頭前衛的印第安摩希根式冠羽,裸露的臉部皮膚呈霓虹藍,鑲著紅珠般的圓眼,再加上狀似斗篷的醒目翅膀,以及在林木間東奔西竄時用來保持平衡的華麗扇形尾羽。牠的羽衣間雜黑色、赤褐和乳白色,帶有一絲英國喬治王朝紳士的風格。
不過這種鳥也只有外形優雅。麝雉大半時間都在南美水道旁的灌叢間到處攀爬。這種笨拙的鳥類飛行時很費力,降落時經常像墜機般可笑。牠們行走時步履誇張,巴西當地人因此給牠起了個名,叫做「cigana」,意思是吉普賽人。
一七七六年,德國動物學家施塔蒂烏斯‧米勒(Statius Muller)首次描述麝雉,自此以後,科學界就對牠既好奇又迷惑。分類學家花了幾十年,仍拿不定主意這種稀奇的鳥兒該歸屬哪個類別。剛開始把牠們歸入雉科,後來又在鳥綱族譜上挪來挪去,從鳩鴿科到杜鵑科、秧雞科,乃至於蕉鵑科。
DNA分析似乎沒有簡化問題,反而讓情況變得更複雜:儘管DNA分析結果排除了某些親屬關係,科學家依然找不出牠和哪種鳥類是近親。如今,麝雉的基因組定序已經部分完成,同時科學家也為牠設了個「麝雉科」(Opisthocomidae, 源自希臘文, 意思是「後面有長長的毛」)。
麝雉在演化過程中,很早就和其他鳥類分道揚鑣,至於箇中細節和時間點則還不明朗,因為目前我們只有一件確切相關的化石:發現於哥倫比亞馬達雷納流域(Magdalena Valley),並於一九五三年正式描述的一片顱骨。那項發現之後,科學家仍持續臆測這種鳥兒的原始狀態。早在一八九八年,某位科學家就曾描述麝雉是「爬蟲類和鳥類間過渡轉變的活證據」。這項主張大半是基於幼齡麝雉的翼爪;在翅膀發育完成前,牠們就靠這種翼爪來爬出水面以及在林間攀爬。如今科學家認為,麝雉是自己演化出這項特質,而不是直接遺傳自始祖鳥或是其他早期鳥類。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十八期(2013年2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 廢棄藥影響生態 害羞鱸魚變大膽
【台灣醒報/謝豪】2013-02-21
研究顯示,食用抗焦慮藥物會使生性害羞的鱸魚變得更大膽。研究人員以鱸魚進行實驗,目的在研究下水道廢水所含人類藥品成分對生態的可能影響。而因為全世界的下水道都可以找到不同的藥物殘留,若廢水進入水資源的生態循環系統,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生態環境。
為了找出下水道廢水中所含的人類藥品成分,其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瑞典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以鱸魚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先分析瑞典人口稠密地區所排放的廢水中奧沙西泮(一種治療人類焦慮症的藥物,原名oxazepam)的濃度,再將鱸魚放到含有等量抗焦慮藥物成分的水裡。
結果發現,生性害羞的鱸魚行為因此改變,不但會離開魚群,吃東西也變得狼吞虎嚥。生態學者布羅丁表示,鱸魚天性害羞且多集體行動,但那些吃到奧沙西泮的鱸魚卻變得很大膽,他們不想待在魚群裡。「我們認為鱸魚原本擔憂遭到捕食的天性,因為這些藥物而不復存在。」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行為模式和飲食習慣的變化,會對生態造成影響。舉例來說,如果這些吃藥的鱸魚吃下更多的浮游生物,那水藻的數量就會增加。研究團隊這次的研究雖僅針對奧沙西泮,但他們表示,全世界所有的下水道都可以找到不同種類的藥物殘留。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藥品會進入下水道的主要管道是民眾隨意拋棄不需要的藥品。食品藥物管理局已經公布安全拋棄處方藥物的守則,其中包括避免將藥物直接沖入馬桶,社區必須設立藥物回收點,以利民眾將過期或不使用的藥物回收。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菲克表示,要解決廢棄藥品的問題,不是禁止開藥給病人,而是要發展回收處理工廠,處理對環境有害的藥物。
布羅丁表示,全世界的下水道都有藥物殘留,隨著這些水進入水資源的生態循環系統,各地的魚類也可能跟實驗室那些鱸魚一樣受到影響。他說,「就長期而言,那很有可能改變生態系統的機能。」
◆ 研究:海豹靠鬍鬚 判斷獵物大小
【台灣醒報/謝豪】2013-02-21
研究發現,海豹可以利用鬍鬚判斷物品的大小。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的研究指出,海豹能透過鼻子碰觸物品,利用特定部位鬍鬚與物品的碰觸所收集到的資訊來得知大小,另外,海豹只需要極短時間就可以判斷物品尺寸。
曼徹斯特大學的葛蘭特博士表示,「我原本以為海豹鬍鬚的功能,就像人類利用手指來了解物品尺寸的方式一樣。不過海豹卻是利用不同的方法。」
研究人員事先對海豹進行訓練,讓海豹知道只能利用鬍鬚來判斷物品尺寸,實驗進行時則用眼罩及耳機來限制海豹的視覺與聽覺。而海豹要區別不同大小,必須用鼻子接觸實驗物品。
葛蘭特博士說,海豹會先調整鼻子上鬍鬚最短、最密集的地方,這些鬍鬚是海豹的「高解析度採樣空間」,意思就是海豹從這些鬍鬚的任意一點上,都可以收集到許多資料。海豹把鼻子貼在物品上,從鬍鬚與物品接觸的多寡,藉此判斷物品的大小,這種技能讓海豹在水中視線不佳時,可以判斷獵物的尺寸。
葛蘭特博士表示,「海豹判斷尺寸的速度超快的,只要半秒鐘就夠了。」她也建議,可以讓海豹的鬍鬚跟人類的手指來場比賽,看看哪種測量尺寸的方式比較快和準。
大陸癌村數量破百 向內陸蔓延
【聯合報╱記者林庭瑤/綜合報導】2013.02.22
中共環境保護部日前公布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化學品汙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個別地區甚至因汙染嚴重而出現「癌症村」。隨著東部沿海調整產業結構及加強環保法規,跡象顯示,「汙染帶」和「癌症村」正向內陸地區轉移。
中共環保部日前公布「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十二五規劃」指出,中國大陸將在「十二五」(第十二個五年計畫)期間,對多達三千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化工汙染進行全面防治。
這項規劃透露,大陸現有生產使用紀錄的化學物質四萬多種,其中三千餘種已列入當前危險化學品名錄,具有毒害、腐蝕、爆炸、燃燒和助燃等性質。
規劃承認,中國大陸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野生動物和人體中已檢測出多種化學物質,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已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氣突發環境事件,多個地區出現飲用水危機,個別地區甚至出現「癌症村」。
大陸媒體曾報導,曾有公益人士發布過一幅廣為流傳的谷歌地圖,上面顯示了一百多個大陸「癌症村」。
報導說,這些癌症村絕大多數位於較富庶的東部沿海,那裡是大陸第一個從海外引進汙染產業外包的區域。隨著這些地區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及加強環境保護法規,跡象顯示,「汙染帶」和「癌症村」已向內陸地區轉移。
中共環保部報告還指出,近年來,危險化學品生產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及非法排汙引起的突發環境事件,接連不斷發生。
一月卅一日,河北長治市發生苯胺洩漏事件。事故曝光後的調查證實,這家工廠洩漏卅九噸苯胺,其中八點七噸流入河水,事件造成河北邯鄲市二月五日大範圍停水。
近日有網友爆料指稱,山東濰坊各化工廠和造紙廠將致命性汙水,透過高壓水井壓到地下逃避監管。
事件引起媒體和網民的強烈關注,但地方當局至今尚未找到肇事者。
此外,針對全大陸各地霧霾現象,中共環保部日前公布了「環境空氣細顆粒物汙染防治技術政策」草案。中共環保部科技標準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要推動有益於環境的生活習慣,抵制城市露天燒烤,實施低油煙、低汙染、低能耗的飲食結構。
※ 相關報導:
* 癌症村擴大/活著沒望…拜華佗盼得救
http://www.udn.com/2013/2/22/NEWS/MAINLAND/MAI2/7711869.shtml
有光就有影,中國大陸不顧環保全力發展,也籠罩著出現癌症村的陰影。新起的墳塚、白對聯、哀樂,一年四季綿延不絕。村頭牆壁上,到處是怵目驚心的治療腹瀉、癌症的廣告。有些患者無奈只能找江湖遊醫尋求安慰;有些患者只能求助神明力量。
◆ 台灣黑熊母子 現身內本鹿
自由 2013.02.22
〔記者王秀亭/台東報導〕延平鄉布農族人連續十一年重返內本鹿舊部落尋根,同行的「內本鹿小學」成員帶著的自動相機,捕捉到台灣黑熊媽媽帶著小黑熊「路過」的畫面,小黑熊還調皮的站起來,露出胸前「V」字,他們將影片PO上網,分享喜悅與感動。
延平鄉布農族人這次於一月十九日出發,二月七日結束行程,除了部落族人,還有台灣生態登山學校內本鹿小學的青年們同行,其中包括多名研究人員。
過去幾年,布農族人重返內本鹿都有發現台灣黑熊排遺,甚至目賭,內本鹿小學成員劉曼儀說,這次返家成員陳匡洵向師大老師王穎借來自動相機,而拍到台灣黑熊母子的相機,架設在美奈田山系(林道路)轉進相原山系(原始森林)兩種不同環境的交界處,就是動物喜愛的棲息地。
影像中,母黑熊先走出草叢,經過相機還好奇地看了一下前方,隨後一歲多的小黑熊現身,牠還起身站立了一下,卻未往母熊方向前進,反而躊躇不前地回到草叢裡。
劉曼儀說,重返內本鹿十一年來,第一次拍到台灣黑熊,雖未目擊,還是很高興,原僅供研究工作,但心想能帶給大家感動與開心,於是上網分享。
有「黑熊媽媽」之稱的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黃美秀說,屏東大小鬼湖以北至玉山以南的山區,都是台灣黑熊出沒地;牠們移動範圍大,內本鹿位於海拔一千至兩千公尺深山,青剛櫟多,加上人煙罕至,確實可能是台灣黑熊出沒的熱點。
平溪垃圾驚人 擬徵「天燈清潔捐」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新北市報導】2013.02.24
新北市平溪天燈節前兩場活動累積廿五噸垃圾,大量天燈殘骸散落山頭,引發外界批評。新北市環保局表示,正在分析環境清理成本,作為明年天燈節是否課徵「天燈清潔捐」的決策依據。
平溪天燈節已是國際知名的民俗節慶,市府觀光旅遊局統計,去年天燈節系列活動吸引四十七萬人次參加,創造近十億元商機;由於活動越來越受歡迎,遊客製造的垃圾量也逐年遞增。
觀旅局表示,三年前就曾研議課徵平溪天燈節清潔捐,從業者販售的天燈中附徵一定金額,作為平溪推廣天燈文創、環保清潔等用途專款;但天燈業者擔心清潔捐拉高售價,可能嚇跑遊客,全案胎死腹中。
環保局指出,平溪區一天的垃圾量不到兩噸,但兩個晚上的活動就衝高到廿五噸,垃圾量驚人;行蹤「捉摸不定」的天燈殘骸,有的掛在山頭樹林間,有的沉到溪底和排水溝裡,不僅汙染環境,清理也困難。
環保局長劉和然表示,今年首度推出回收天燈紙、骨架及資源垃圾,可兌換專用垃圾袋、醬油及蛇型燈籠等贈品,初期回收效果不錯;加上動員志工、清潔隊員參與清理,希望快速恢復環境原貌。
劉和然說,「天燈清潔捐」是環保局評估的政策之一,今年會把成本分析做出來,再和觀旅局、平溪在地業者討論可行性。
今天元宵節也是平溪天燈節第三場活動。劉和然說,除了在活動會場及周圍道路放置一二○個垃圾桶容納垃圾外,主會場「十分廣場」也設置資源回收攤位,結合五十名華梵大學青年志工成立的「行動資收站」,供遊客回收換贈品。
劉和然表示,今天下午三時起,遊客各撿八個寶特瓶、鐵鋁罐、紙便當盒或五個鋁箔包、十個紙容器(紙杯或牛奶盒)、五個鈕扣型電池、十五張天燈紙、三個天燈骨架等指定回收物品,就能兌換蛇型LED燈籠、多功能門把吊飾及環保水瓶,換完為止。
※ 相關報導:
* 25噸垃圾、山頭皆殘骸 林義傑籲勿放天燈
http://www.udn.com/2013/2/23/NEWS/NATIONAL/NAT5/7714820.shtml
明天元宵節的天燈施放活動,平溪又將被人潮擠爆,超跑好手林義傑卻在臉書呼籲「不要再方便自己願望了」,因為數十萬人祈福後留下數十噸的垃圾,附近的山頭更是掛滿了天燈殘骸。
◆ 竹市:天燈飄向油庫 立刻喊停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新竹市報導】2013.02.23
新竹市元宵放天燈是為了祈福,卻引來招危之慮。新竹市消防局表示,目前吹的是東北季風,評估天燈不會往油庫方向吹,將在高樓設制高點,監控天燈動向,「如果風向改變,活動立刻喊卡」。
新竹市長許明財昨天也到消防局聽取當天安全措施簡報,他強調安全問題市府有想到,開過好幾次會,已做好準備。
依消防法規定,施放天燈須向縣市政府消防局先申請,否則可罰緩三千元,此次施放天燈的忠信學校已申請通過;但會場旁有中油油庫、西南方則有十八尖山瓦斯槽,眾多民眾擔心「火燒新竹市」。
「不敢保證完全沒危險」,新竹市消防局長廖茂為說,新庫在世博台灣館的東方,依照冬天風向判斷,天燈不會往油庫、竹科方向吹,而是往香山區吹。
他表示,消防局配置三輛消防車、十七名人員,並請來吊車,讓消防員駐守在五十公尺高的油庫樓頂;會場還有消防車兩輛、廿名人員攜帶卅具滅火器。
另消防局在十八尖山瓦斯槽、海山漁港、東門圓環、南寮漁港、赤土崎停車場、香山體育場等十處,派消防人車駐守,並在七處高樓安排制高點監看,如風向、風勢改變,就立刻暫停活動。
新竹市環保局表示,廿五日到廿七日,民眾可憑回收「世博台灣.情歸新竹」天燈一盞(含燈座及天燈紙)到東區區公所、北區區公所和環保局服務台兌換香皂一塊,忠信學校也提供十元現金獎勵。
※ 相關報導:
* 嚇!距油庫300公尺 竹市放8888天燈
http://www.udn.com/2013/2/23/NEWS/NATIONAL/NAT5/7714402.shtml
明天元宵,新竹市要在世博台灣館施放八千八百八十八盞天燈,因台灣館旁就是中油油庫,引起民眾疑慮,竹科廠商也擔憂萬一天燈碰觸超高壓電纜,將造成跳電。
負責竹科供電的台電新桃供電區營業處下午緊急發公文給市府,希望「再慎重考量」。昨天也有學校老師在臉書發出「守護新竹市,立刻停放天燈」行動,四百多人按讚。
◆ 仁愛高農淨灘 清1258公斤垃圾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仁愛報導】2013.02.24
緊鄰南投仁愛鄉萬大水庫(又名碧湖)的國立仁愛高農,650位師生多人昨天利用環境教學,發起碧湖淨灘活動,清出1258公斤垃圾。同學黃奕銘等人說,透過淨灘學習關懷環境,希望大家上山不要亂丟垃圾、汙染大地。
國立仁愛高農全校師生650人,昨天下午特地到碧湖淨灘;師生分組撿拾上游沖刷而下的垃圾以及廢棄物,一袋袋垃圾愈裝愈多,總計裝滿了十多袋大型垃圾袋,整個下午總共撿了1258公斤垃圾、廢棄物。
廢棄物中有水管、酒瓶、寶特瓶,有些廢水管還要多名學生才扛得起來,還有廢棄水筒,師生看得很驚訝,感慨怎會有這麼多的廢棄物?黃奕銘等人說,能為碧湖盡分心力,感覺很棒,希望有空多辦淨灘,回饋自然。
仁愛高農校長沈和成表示,自從99年6月環境教育法實施後,學校都會安排環境教育,首次安排淨灘,讓學生學習愛惜環境,類似愛惜環境教育將不定期舉辦。
◆ 北京水源地上游 現垃圾巨坑
中央社 2013.02.24
大陸媒體今天披露,北京主要飲水來源密雲水庫上游有一個巨大垃圾坑,已存在3年。環保組織說,垃圾滲液直接威脅當地水源和密雲水庫。
京華時報指出,垃圾坑位於密雲水庫上游(牛亡)牛河的老河床上,占地數千平方公尺,距離水庫約2.5公里。從2009年起,當地十多個村莊的垃圾都運到此處。
當地村民形容,在垃圾坑中有電池、燈管、死雞和藥瓶等沒分類的垃圾,「挖深了十多公尺,填滿了就往下壓,壓了再填」,每到夏秋兩季,蚊蠅肆虐,空氣中瀰漫臭味。
村民說,近來煮開水時發現,水中白色沉澱物愈來愈多,懷疑與垃圾坑有關,所以向當地環保部門舉報。但舉報後,運輸車卻改將垃圾倒在乾涸的庫區,於是二度檢舉。
環保組織實地調查後表示,垃圾滲濾液直接威脅到當地水源和密雲水庫。
當地鎮長表示,市、縣環保局已介入此事,將在半個月內清除所有垃圾。但他否認垃圾已填埋3年之久,稱只是冬季臨時存放垃圾。
◆ 《銅藻又來了》外海漂浮 恐「藻」滿為患
自由 2013.02.23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去年肆虐台灣北部海域的銅藻,又來了!
海大「台灣藻類資源應用研發中心」主任、水產養殖學系教授陳衍昌昨天表示,大前天起在基隆外木山及新北市貢寮龍洞海域發現銅藻;陳衍昌說,今年的第一批銅藻到訪,是否意味將會再出現與去年相同的大爆發,到了「藻」滿為患危害環境的情形,仍有待觀察,目前不能確定。
去年銅藻肆虐 數量驚人
去年三月初,外木山海域出現大批銅藻,在沙灘上堆積如山,當時基隆市環保局清運焚燒近兩百噸;陳衍昌說,雖然官方估計整個北海岸到基隆地區沿線海岸約有七、八百噸的銅藻,但是當時他從外木山一路走到淡水漁港,發現大批銅藻肆虐,估計有超過兩萬噸,數量十分驚人。
陳衍昌說,銅藻是一種分布在日本、韓國及中國北方海域常見的溫帶馬尾藻,在每年的冬末、春初大量繁殖,每天可以長約一公尺,最長可達十公尺;銅藻每年這個季節都會出現在台灣北部海域,只是數量沒有這麼多,才沒有引起注目。
出現在外木山、龍洞海域
新北市野柳地質公園外的海域大前天也出現銅藻,陳衍昌說,這一次在基隆外木山跟新北市龍洞海域撈起的銅藻外觀有差異,究竟是不同品種或是來自不同國家的銅藻,仍需等檢驗才能辨識。
去年從日、韓及中國飄來的銅藻,造成漁船螺旋槳故障、漁船的漁網絞網、近海的魚貝類受困死亡,銅藻漂進沙灘形成環境汙染;陳衍昌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雇船出海打撈,或是生技業者、政府以一公斤多少元收購銅藻,相信漁民也願意投入打撈作業。
學者建議未污染前快處理
陳衍昌說,銅藻在外海海面漂浮時,漁船打撈回港處理起來較單純,處理費用也低,一旦銅藻漂進沙灘,不但形成汙染,處理手續繁複,處理成本增加;陳衍昌建議說,銅藻會不會像去年一樣大量出現還不確定,但是政府不能等到問題出現再開會討論,應該找來相關單位釐清權責,派人在外海處理,以免釀成環境災難。
美國湖泊 發現巨無霸金魚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717805.shtml
【Upaper╱中央社】2013.02.25
美國學者在位於加州與內華達州間的高山湖泊塔霍湖深處,發現1隻長約46公分、重達1.9公斤的巨無霸金魚,生物學家憂心金魚衝擊湖中原生動植物。
路透社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學者,及加州和內華達州當局,從2006年起每年調查塔霍湖內的金魚生態,2011年展開計畫減少湖內金魚數量,他們利用電子捕魚技術捉魚,之後把魚分類,讓非原生物種離開塔霍湖。
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環境科學家強德拉告訴「生活科學」網站,湖中有一處地區還有其他15隻金魚。她說:「這表示有金魚群,且牠們會繁殖後代。」
專家警告,如果金魚數量夠多,遊客會發現塔霍湖近灘湖水清澈程度降低。
◆ 陸媒披露「癌症村」地圖 河南、江蘇最嚴重
【Upaper╱中央社】2013.02.25
大陸地下水汙染日形嚴重,不少陸媒披露「中國癌症村地圖」,並引述研究指出,全大陸癌症村約247個,以河南、江蘇兩省最嚴重。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大陸山東濰坊地下水排汙事件持續發酵,且大陸每年新發癌症病例200萬人,因癌症死亡人數達140萬,惡性腫瘤已是許多城市第一死因,「癌症村」近來受到媒體關注探討,不少大陸媒體昨天在網站公布由公益人士所製作的「中國癌症村地圖」。
報導說,「鳳凰周刊」2009年4月曾以「中國百處致癌危地」為封面故事,報導大陸百處致癌危地,華中師範大學地理系學生孫月飛也在「中國癌症村的地理分布研究」論文指出,有197個癌症村已確認,但據估計,大陸癌症村涵蓋27個省。
大陸環保部20日發布「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十二五』規劃」指出,個別地方因環境汙染出現癌症村,這是大陸官方首度證實大陸有癌症村。
新京報報導,大陸不少地區的地下水汙染,導致癌症高發率,甚至牛羊絕育。
※ 相關報導:
* 北京垃圾坑滲水 驚爆汙染水庫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718170.shtml
毒霧危害讓北京民眾心驚驚,現又傳出北京主要水源地密雲水庫上游遭人長期堆放垃圾,垃圾滲漏液可能已汙染密雲水庫,北京飲用水面臨嚴重威脅。空氣汙染和飲用水危機,令許多北京人對生存環境備感憂心。
「北京市民每喝三杯水,有兩杯來自密雲水庫。」然而,京華時報報導,密雲水庫水源正面臨威脅。近日,密雲縣不老屯鎮兵馬營村的村民向北京官方檢舉,水庫上游牤牛河床上,巨大的垃圾填埋坑已經存在三年之久。
◆ 森林火警 台大林地燒6公頃
中央社 2013.02.25
南投仁愛鄉今天發生森林火警,經由陸空聯合灌救,火勢在晚間撲滅,燒毀台大山地實驗農場所屬造林地約5、6公頃。
南投縣消防局中午12時左右獲報,仁愛鄉合作村靜觀段台大山地實驗農場翠峰分場林地發生大火,火勢沿山坡往上延燒,消防局除調派仁愛分隊10餘名警義消及2部消防車前往滅火,並申請空勤總隊直升機吊掛水袋投水灌救。
消防局說,火場屬山坡地形,地面人員先控制坡地下方火勢,空勤直升機則對上方延燒火苗投水灌救,執行5架次,投水約4噸,在晚間7時左右撲滅火勢,起火原因待查。
台大山地實驗農場表示,起火點疑似在翠峰分場林地與原住民保留地邊界,約有5、6公頃的造林地焚毀,屬於次森林,旁邊原始森林並未受波及,損失約新台幣200萬、300萬元。
◆ 從沉睡中甦醒!NASA:今年將遭遇「毀滅性」太陽風暴
ETtoday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3.02.22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日前警告,2013年太陽從「深沉睡眠」中甦醒,地球即將面臨一場畢生難遇的「毀滅性」太陽風暴,屆時英國恐面臨大規模停電,並長期失去重要的通訊信號。
根據外電報導,太陽風暴產生的太陽耀斑(Solar flare)將給地球磁場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NASA發表最新聲明表示,如果沒有提前採取預防措施,將對全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NASA資深科學家費雪(Richard Fisher)說,太陽耀斑將在瞬間改變地球磁場,速度快到如同「一道閃電」,可能摧毀一切事物,從醫療設備、銀行系統、空中交通控制設備到日常3C產品,如家用電腦,iPod和衛星導航,「我們知道這場風暴即將發生,只是不確定它到底有多嚴重。」
費雪認為,太陽風暴造成的損失預計將超過10億英鎊(約新台幣450億元),並帶給政府「潛在的摧毀性」問題。據了解,每隔22年,太陽磁場能量循環將達到最高峰;而太陽黑子(Sunspot)的數量每隔11年達到最高峰。
不過,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預報台台長薛炳森則抱持著樂觀態度,他表示,太陽風暴發生時,人類基本上感受不到,因為地球有強大的地磁場防護;經過很多的科學研究,太陽風暴預報有了很大進步,民眾不必過度恐慌。
終極求生 果蠅讓幼蟲飲毒抗天敵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721467.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2.26
古諺有云「虎毒不食子」,但在昆蟲世界裡,母果蠅卻會將將幼蟲從小推入「火坑」,理由只為了增加生存的能力!研究發現,為了加強求生技能,母果蠅會將蟲卵產在有酒精的惡劣環境中,從小訓練幼蟲對抗天敵寄生蜂的能力。
美國艾默理大學研究者發現,當果蠅發覺周遭出現寄生蜂(parasitic wasp)時,會將蟲卵產在含有酒精環境下,讓幼蟲從小「吸收」酒精抵抗天敵蜂類,研究者史契蘭克表示,「因為成蠅知道幼蟲可能會遭受感染致死,因此將牠們產在有酒精的環境下,逼迫牠們獲取自保的能力。」
研究者將母果蠅分別施放在有寄生蜂及沒有寄生蜂的空間,並在果蠅食物中擇一添加6度酒精,結果發現有寄生蜂的空間,母果蠅選擇在含酒精培養皿產卵比例高達九成;但在無寄生蜂威脅的空間下,比例則降至40%。另外,果蠅還能以「肉眼」看到寄生蜂,而且其視力遠比科學家最早推估還要好,甚至已能分辨公母寄生蜂的差別。
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幼蟲常以腐爛水果或菌類為食物,並已經具有抗酒精毒的能力;寄生蜂則是果繩天敵之一,因為蜂類會將蟲卵注入在果繩幼卵內並放毒,癱瘓宿主細胞免疫反應,一旦果蠅幼蟲沒有能力抵抗,只有乖乖被寄生蜂幼蟲吞噬一途。
科學家最近還發現,因為環境惡劣,果蠅已演化提高體內酒精濃度抵抗能力,因此,寄生蜂再也得不了便宜。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科學》期刊。
◆ 解決缺水問題 秘魯集水看板問世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721463.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2.26
遍地沙漠的秘魯首都利馬雖然長年缺水,但是當地民眾卻能利用異常高的濕氣轉化成飲用水,發明「聰明集水看板」,力行「沙漠變黃金」的求生精神。
祕魯首都利馬(Lima)是全世界第二大沙漠型首都,民眾日用水來源以井水為主,但由於井水受汙染且年雨量不足,當地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幸而當地的溼氣高達98%,不失為一項上帝所賜的「透明禮物」;當地人透過「聰明集水看板」的發明, 善用空氣中的水資源,解決當地水荒。
這項由秘魯科技及工程大學與Mayo DraftFCB公司共同研發的看板,先收集空氣中濕氣,經逆滲透處理成乾淨水,並儲存在下方的水塔內,路過民眾只要打開水龍頭,馬上就有乾淨的水可用,提供當地民眾日常生活所需。
根據統計,聰明集水看板三個月內已提供當地民眾9450公升乾淨水,約等於數百戶住戶每月使用量,當地官員齊塔表示,「其他地方可以繼續廣設看板,水對我們來說就是生命。」
屬於沙漠地形的利馬是秘魯最大城市,人口超過七百萬人,雖然是年均降雨量僅13公厘毒沙漠,但因正面臨太平洋,終年溫度12℃至29℃,氣候相當穩定,適宜人居。
◆ 新突破 人工晶型孔洞超越天然
中央社 2013-02-26
國科會今天發表由清大化學系教授王素蘭帶領的研究團隊有關晶型奈米孔洞材料的突破性成果,是全球首度以人工合成、超越天然界已知的最大晶型奈米孔洞。
這項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及清華大學經費支持的研究成果,解開學術界長達數十年的難題,並成功於14日在Science發表標題為「Crystalline InorganicFrameworks with 56-Ring, 64-Ring and 72-Ring Channels」(具有56, 64, 72環大孔洞的結晶性無機骨架化合物)」的研究論文。
王素蘭表示,天然界存在如沸石等孔洞物質,其結構內部有0.3至0.7nm (奈米)大小的孔洞,可容許小分子進出,具有離子交換、氣體吸附/分離等性質。
她指出,對物質科學家來說,發展可以調控孔徑大小的合成方法,是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從結構觀點,孔徑大小約可用圍繞於洞口多面體的數目(簡稱元環數)來表示。
研究團隊經過多年來努力,取得一個有效的系統合成,可連續產生超大孔道的無機骨架,具有孔洞性孔徑範圍在0.7至2.5nm之間,橫跨了微孔材料和進入中孔孔洞的範疇。
這個系統孔洞環數大小有24環、28環、40環、48環、56環、64環和72環,大大突破目前學術界僅發展到30環的紀錄;同時,這項材料經由摻雜錳就可產生白光的光致發光,可當作螢光粉材料。
研究團隊之一博士生林新堯指出,孔洞環數大可利用的空間愈多,透過洞孔修飾就可篩選不一樣的分子及運用。
◆ 保護鯨魚 追蹤科技又升級
【台灣醒報╱記者李家淳╱台北報導】2013.02.26
為保護鯨魚生態,科學家正利用高科技追蹤儀器,深入探究鯨魚的生態蹤跡。科學家在本月中一項會議中,他們需要更了解鯨魚覓食和繁殖的情況,以及牠們的活動路徑。加州大學海洋學研究員帕拉西歐說,科學家在最近一年內,才開始藉由如搜尋潛艦等高科技追蹤鯨魚巡游的路徑。
過去以衛星定位標籤,訊號可能在幾周之後會突然消失,因而導致紀錄不完整;基本上,要為這麼大型的動物做定位標籤,本身就是一個困難挑戰,因此過去25年來,科學家們在追蹤鯨魚生態上狀況並不順利。
去年,澳州科學家超越了視覺監視的限制,開始運用搜尋潛艦的定向聲納浮標,追蹤一群藍鯨。透過監聽藍鯨發出的低頻聲音,追蹤數百公里外藍鯨的位置和活動,牠們發出的獨特歌聲可以穿越整個海盆彼此進行溝通。
鯨魚族群逐漸稀少
藍鯨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目前最大隻藍鯨的紀錄是32公尺長,200公噸重。鯨魚每年平均游1,000到5,000公里,距離長短則依鯨魚種類不同有所差別。
而根據其它最新收集的資料,帕拉西歐說,「針對生活在不同海洋盆地中四種鯨魚,我們檢查了200項追蹤記錄。」「我們看到鯨魚在特定區域內活動後,然後牠們會離開,而且很準確地跟著貫性的路徑到下一個覓食或繁殖地點。」
人類追蹤全世界的鯨魚族群已經有幾世紀的時間,僅少數種類的鯨魚不在紀錄之內。但由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捕鯨業盛行,大部分族群的數量剩下不到10%。
帕拉西歐指出,今日鯨魚又遇到不同的生存威脅,包括與船隻碰撞,被漁網纏住,以及海上船隻交通造成的器械噪音干擾,導致憑聲音溝通的鯨魚受困等等。
氣候變遷的影響
「氣候變遷也威脅著鯨魚的生存」,華盛頓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佩森說,「牠們開始到處亂跑」,「因為氣候變化的強度和頻率正在改變,鯨魚到處在找更適合生存的地方。」
2007年美國與墨西哥科學家就曾表示,受監測的太平洋東岸灰鯨族群數目該年雖未減少,但灰鯨體型卻普遍變得瘦小,也不像往常集體北游到白令海,有些就近在阿拉斯加等地覓食,很可能與北極區冰層消融造成食物來源銳減有關。
散盡20億 要留給地球50萬株樹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2013.02.27
「我要留五十萬株樹大軍在地球上」,人稱「台灣樹王」的賴倍元,廿七年來散盡家產廿億元,在沒人要的山頭買地種出廿七萬棵樹;家人不支持、旁人看笑話,但他堅持理念、樂在其中,感動上百名企業家,一起響應種樹還給自然。
一年一度植樹月即將起跑,農委會昨邀請賴倍元擔任今年「森林大使」,還把賴倍元的故事拍成五分鐘的「微電影」,描述他一個人、一台車、一根鋤頭,建立十座山頭森林大軍的事蹟,「阿甘」精神感動在場所有人,他說,「拿黃金換山頭,再把爛地變黃金,很值得。」
賴倍元說,十四歲時白手起家,和兄長經營大雅貨運,「台中工業區有九成生意是我家的貨運行送的」,卅歲就當到貨運行董事長。
但他發現台灣雖然經濟起飛,大自然卻不斷被破壞,決定要在大雪山買地種樹,不僅把家族留給他的十幾億元家產統統變賣,貨運行也交由太太經營,他則專心當「山中牛仔」。
因為喜歡爬山、敬愛神木,賴倍元對大自然有一份特殊感情,卅歲那年,他花了七千萬元買了一塊相當九個足球場大的山谷,但山上滿坑滿谷的垃圾,光清理就花了大半年,每天都「埋首」深山中除草,他兒子對他的印象只有「背影」。
「過去背離疏遠的背影,如今轉變成值得追隨的背影」,賴倍元的兒子賴建忠說,奶奶以前笑稱種樹造林,是要靠吃土、吃草過活嗎?直到八年前政府頒獎肯定,家人也被他的毅力感動,從不諒解轉變到全力支持,他和弟弟也返鄉加入父親造林行列。
賴倍元指出,他的森林大軍,不砍伐、不買賣,只是種樹還給大自然,留給下代子孫好的環境空間。他昨也立下豪語,未來還要替台灣種下至少五十萬株台灣珍貴樹種,如台灣肖楠、牛樟及台灣櫸,讓上百公頃的荒地變成守護台灣土地的森林。
◆ 銀杏演化史 學者花16年驗證
中央社 2013-02-27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趙淑妙花費16年時間,剖析「活化石」銀杏的演化史,近期找到證據,驗證銀杏和蘇鐵植物是「姊妹群」關係。
趙淑妙表示,學界認為銀杏早在2億7000萬年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上,曾廣泛分布在全球各地,但160萬年前的第四季冰河運動,造成氣溫驟降,大多數植物滅絕,銀杏卻在中國大陸意外生存下來,被稱為「活化石」。
熬過冰河期的銀杏,擁有極高的適應力,不怕空氣和土質污染、耐蟲害,即便土壤流失,樹根也可以長出無性個體,延續族群命脈。學界對於銀杏的演化史相當好奇,趙淑妙16年前就主張,銀杏和蘇鐵是「姊妹群」的關係,但仍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假說。
為了驗證,趙淑妙領導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套包含25種裸子植物的葉綠體基因資料庫。經過一番努力,趙淑妙驗證依氨基酸(amino acid)序列建構的親緣演化樹較為可信,支持自己早在16年前就提出的假說,銀杏和蘇鐵是「姊妹群」關係。
趙淑妙認為,這次的新證據,應可讓16年來的爭論平息,研究成果刊登在知名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及演化」,獲得國際重視。
◆ 潛水摘石花菜貼家用 7旬海女說甘苦
自由 2013.02.27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一輩子與海共舞的堅強女性!
七十一歲阿嬤林劉碧蘭自小家境貧困,十三歲當起「海女」,下海採摘石花菜及髮菜貼補家用,冬季需潛入攝氏低於十度的冰冷海水,冒著生命危險,與海浪搏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隨著時代變遷後繼無人,目前年紀最長的海女高齡八十三歲,還是偶爾下海。這群「大海的女兒」,彰顯台灣珍貴的漁村文化。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陳美秀指出,海女文化起源於日治時代,北海岸多半為傳統漁村聚落,因經濟不富裕,在漁獲量少的季節,家庭主婦為貼補家用,必須克服環境與天候因素,潛入海中採摘石花菜及髮菜兜售,由於工作辛苦、風險高,年輕人不願傳承,目前北部只剩野柳一帶可見海女蹤影,年齡從六十歲到八十歲不等,人數屈指可數。
年輕人嫌苦不願下海 現存海女都老了
林劉碧蘭回憶,從小父母親從事漁業,經濟困頓,身為家中唯一女性的她,根本沒機會上學,十三歲就得「下海」討生活,游泳與潛水功夫也是無師自通,每年農曆二月至五月,是石花菜盛產季節,她從岸邊礁石一路採摘,慢慢游向大海,不需專業裝備與氧氣罩,憑著多年的老到經驗,以矯健身手穿梭海中。
林劉碧蘭說,每天接近中午出門,直到傍晚收成回家,經常全身腰痠背痛,最辛苦的是冬天,海水「冷吱吱」,為了賺錢,只能咬牙忍耐,還說「習慣就好」。採了幾百斤的石花菜,必須經由六至八次清洗程序,再曬乾煮出膠質,凝結成塊後加入糖水,即成美味可口的石花凍,但一甕石花凍只賣數百元,一個月能賺八千至一萬元,就要滿足偷笑。
陳美秀說,海女不只是一份職業,更凸顯難能可貴的傳統漁村文化,北觀處花費一年多時間籌備紀錄片「與海共舞」,以三D特效、實景拍攝,完整呈現海女生活,全長八分鐘,即日起於白沙灣「北海岸遊憩探索館」放映,盼保存及傳承特有產業文化。
◆ 原始生活人三十歲等於文明人七十二歲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3-02-27
德國研究人員說,原始生活的人到三十歲就死亡的比例跟七十二歲的摩登人一樣。
德國蒲朗克研究院研究人員分析了目前生活在澳洲、非洲、南美及菲律賓等地,以漁獵為生的原始人的死亡機會。結果發現,三十歲的原始人死亡的機會跟日本或是瑞典七十二歲的人一樣。
研究人員柏格博士說,從一八四零年起,歐洲工業國家,平均壽命每年增加三個月。他說,醫藥進步,生活習慣改善,一九零零年起,人類壽命進入大增期。也就是說,從漁獵時代到現在的八千代人裡,真正活得較長的是最近的這四代。
◆ 猩猩與人類一樣 喜愛益智遊戲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3-02-27
填字遊戲或拼圖是男女老少喜愛的益智遊戲,英國研究發現,黑猩猩對於需要動腦的遊戲也樂此不疲!研究者指出,黑猩猩從遊戲中獲得的最大樂趣在於完成後的成就感,這點與人類接近。
「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前後共讓六隻黑猩猩嘗試挑戰性遊戲,其中包括猩猩必須將紅色骰子從管子組成的幾何拼圖中,移到指定的洞口,當中需要以棍子協助才能達到目標;透過將骰子換成黑猩猩的最愛「巴西堅果」,以及更換洞口位置等反覆觀察實驗,研究者發現,不管是否有食物可拿,黑猩猩對這類遊戲都相當「樂在其中」。
研究者寇勒可表示,黑猩猩在遊戲中不只是為了取得食物,也是為了獲得成就感,這點與人類接近,至於刻意安排的實驗,相較野生黑猩猩在樹幹中找尋昆蟲或蜂蜜等食物,難度還更高。
研究者表示,實驗前黑猩猩並未獲得任何訓練,而且讓牠們自由參與,等到黑猩猩成功挑戰任務後,研究者再繼續增加水管數量提高難度;另一個實驗則是讓黑猩猩在枕頭與棉被底下找到食物,藉此養成牠們「主動鋪床」的習慣。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期刊。
遊客偷拔 蘭嶼「鐵砲百合」恐消失
【聯合報╱記者尤聰光/台東報導】2013.02.28
「遊客們,不要再偷拔了!」元宵結束,適逢蘭嶼原生種的「鐵砲百合」盛開,宣告飛魚季的到來;不過,由於遊客量大增,常出現整株百合遭偷拔的情形,導致島上百合花數量驟減,當地居民憂心百合消失蘭嶼。鄉公所今年除嚴格監控外,也積極進行復育計畫。
蘭嶼鄉長江多利說,為了復育鐵砲百合,今年和台東農業改良場合作,定期從蘭嶼送苗給農改場進行栽種,再由農改場培育所生長多出的苗,交由公所進行復育栽種的工作。但更重要的還是呼籲遊客來蘭嶼時,不要再偷拔百合球莖了。
他指出,遊客偷拔百合球莖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為避免原生百合消失,今年在機場、港口附近的邊坡及田埂間生長的鐵砲百合,都受到嚴格的監控,青青草原和環島公路沿線山坡地,也不定時加派人員巡視,只要有人靠近百合生長區,就會勸導驅離。
每年元宵節結束後,隨著進入春天的季節,也正是蘭嶼原生鐵砲百合(俗稱蘭嶼百合)綻放的時節,不僅是宣告蘭嶼雅美族人傳統飛魚季節的訊號,同時也是過去傳統社會裡,因食物缺乏,島上居民利用百合球莖來充飢的食物來源。
島上生活品質提升後,食用百合球莖的機會已不常見,鐵砲百合自然繁殖生長,每到開花時節,全島所到之處都是鐵砲百合的美麗倩影,因而成為繼原生種蘭花後,島上最具代表的花景之一。
隨著觀光產業逐漸發展,遊客量大增,百合數量卻逐年驟減,早期滿山滿谷百花齊放的盛況,也不復以往,今年花開情況零零星星,當地居民憂心再這樣下去,蘭嶼島上恐會看不到鐵砲百合的蹤跡。
「百合逐漸消失,代表蘭嶼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楊姓居民說,遊客尊重島上生態環境,百合自然就會延續生長下去。
◆ 出租造林地未續約 林管處有解
【聯合報╱記者邱立雅/玉里報導】2013.02.28
林務局為解決放租造林地逾期未續約等問題,今年1月9日修正核定「出租造林地逾期未續約案件處理作業規範」,針對租期屆滿,因故未完成改正致無法續約者,研提解決之道。昨天花蓮林管處在玉里工作站開說明會,林農質疑林政單位砍大的果樹,卻種上小樹苗,「這樣有水土保持嗎?」
花蓮林管處玉里工作站昨天聚集了不少林農,大多來自瑞穗鄉虎頭山、六十石山及赤科山,因土地租約到期,但土地上栽種違規作物例如檳榔、茶葉、金針等農作,未被林管處核可續約,但因政府考慮到林農農保資格問題,林管處修正核定「出租造林地逾期未續約案件處理作業規範」,林農在今年6月30日前提出續約申請,各工作站將會實地會勘土地,輔導林農辦妥續約及解決林農疑難。
「梅樹種了30年,林務局說砍就砍,還種上小樹苗,這樣有水土保持嗎?」張姓林農氣憤表示,自己的林地多年來種植桃樹,每到元旦花開遍野美不勝收,但竟然被砍掉,種上林務局認可的樹苗,「本末倒置嘛!」湯姓林農也說:「我家從八七水災就開始住在瑞穗虎頭山,有門牌有地籍,為什麼現在要被認定是工寮?我們要住哪裡?」
林管處長吳坤銘解釋,過去「國有財產局土地、縣市政府區外保安林」兩種土地,因管理人力不足,在民國92年由監察院裁定移交給林務局管理,因時空背景等因素,這些土地最初都是「造林地」,本就不應重植果樹及建造違規設施,如今林務局希望透過法令的修改,在不影響森林國土保安公益前提之下,能兼顧林農生計。
◆ 頭社盆地 將建濕地生態資料庫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魚池報導】2013.02.28
日月潭畔頭社盆地獲得內政部營建署列為地方級濕地,特殊的泥炭土地質讓人津津樂道;魚池鄉公所打鐵趁熱向營建署爭取「頭社盆地濕地環境營造計畫」獲准,昨邀國立暨南大學校長蘇玉龍踏勘,研商建構濕地生態資料庫做開發依據。
魚池鄉長陳錦倫昨天與蘇玉龍、暨大主任秘書孫同文踏勘頭社盆地無底洞景點,陳錦倫說,頭社盆地面積132公頃、包括50公頃泥炭土活盆地,除了農作,以住家為主。他期盼暨南大學協助調查盆地生態、動植物生活環境與資源,做為公所未來開發的依據,並兼顧生態保護與觀光發展,帶動農村繁榮。
蘇玉龍了解頭社盆地的特色後,認為這是魚池鄉發展生態觀光之寶庫,暨大願意參與調查協助帶動地方發展,保護生態;蘇玉龍說,頭社盆地緊鄰日月潭國家風景區,是很棒的生態旅遊地點,如果順利取得調查委託案,將盡力協助鄉公所找出定位發展。
陳錦倫說,頭社盆地最有名的是珍稀植物水社柳,獨特的花序是極佳的生態教學教材,另外盆地還有翠鳥、繡眼畫眉與白腹秧雞等卅多種鳥類,魚類有台灣石鮒與七星鱧魚等十多種;另有小雨蛙等兩棲類、大端黑螢等很適合發展生態調查。
頭社盆地有香菇、紅茶與絲瓜、金銀花與蔓生菜豆等,其中絲瓜已引進生化技術研發各種產品;他希望完成濕地水質與生態監測調查後,朝日月潭特色遊學深度體驗區與觀光休閒農業區開發保育。
◆ 墾丁發現 世界3新種金龜子
【潘建志/屏東報導】201-02-28 中國時報
墾丁國家公園又發現三種世界新種金龜子,和二種台灣新紀錄種糞金龜。三種金龜分別是「藍氏拉科維茨沙蜉金龜」、「野村氏光沙蜉金龜」、「藍氏絨毛金龜」,其中兩種是以發現者的姓氏命名;兩種糞金龜則分別是「莫洛弭溷蜣」及「爪哇弭溷蜣」。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康寧大學休閒管理學系藍艷秋及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李後晶的團隊,針對園區內昆蟲進行全面性調查,並邀請日籍分類學者益本仁雄及小林裕和共同研究。
研究團隊在墾丁特殊的風吹砂地形當中,發現三種新世界種金龜子,發表在Kogane期刊上,其中「藍氏絨毛金龜」還榮登封面照片;其中二種新種金龜,還以發現者藍艷秋的姓氏,和研究糞金龜先驅野村周平的姓氏命名。
另外研究團隊也在墾丁發現族群數量穩定的莫洛弭溷蜣,及數量稀少的爪哇弭溷蜣,二種台灣新紀錄種糞金龜。這二種「牛屎龜」一生都靠牛糞生活,只有食物短缺時才會利用鹿糞或人糞。
其中莫洛弭溷蜣體型約四公分,是台灣最大型糞金龜;爪哇弭溷蜣較小約二到二.五公分,但有一根長長像犀牛的角,看起來相當雄壯威武。
◆ 綠蠵龜小琉球long stay 港生驚艷
【郭韋綺/屏東報導】2013-02-28 中國時報
小琉球低潮帶珊瑚礁覆蓋豐富馬尾藻,冬季茂密增生,近岸常見成群綠蠵龜覓食,讓香港城市大學博士生伍家恩驚嘆:「除夏威夷海岸,從來沒有在這短短海岸線上,見到這麼多的綠蠵龜覓食。」
綠蠵龜已列全球瀕危物種,長期在南中國海、夏威夷做研究的伍家恩,在朋友牽線下兩度造訪小琉球,留下深刻印象。她指出,從美人洞浮潛到花瓶岩約八百公尺距離就發現四十多隻綠蠵龜,正在淺水海域礁崖旁吃食海藻,這些海龜背甲長度約卅公分至一百公分,一半以上是剛從遠洋到近岸棲息的少年海龜,其餘則接近成年。
與海龜奇遇不只如此,她遇到一隻海龜左前肢被漁線纏繞,嘗試著救援幫牠解開,可惜沒成功;還有一隻體型碩大雌龜右前肢卡住藍色塑膠標籤,只可惜標籤長滿了海藻,也就無法得知相關資訊了,不過當地居民觀察,這隻「一眼就能認出」的海龜,至少在小琉球居住三年,早已成「留龜」。
綠蠵龜屬於洄游性海洋生物,從破殼爬入海裡就開始「周遊列國」,從太平洋游到大西洋繞地球一圈再回到出生地產卵,但小琉球卻發現已有海龜「long stay」,她認為可能與環境息息相關,尤其近岸淺礁有豐富海藻,水溫終年維持廿五度,非常適合海龜長年生存。
琉球鄉長蔡天裕表示,綠蠵龜每年雖產卵千餘顆,小海龜進到海裡存活率卻極低,約一成左右,淺水礁岸能有這麼多海龜,很不容易,更需要大家的愛護和珍惜。
搶救老樹大作戰 符合指標免費醫治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3.03.02
老樹生病了不要怕,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今年首次推出「搶救老樹大作戰」計畫,向全國「徵樹」。只要符合七大評估指標的老樹生病了,樹主人就可申請,樹醫團隊將免費救治,申請時間本月四日到廿九日。
福田樹保基金會執行長邱慧珠表示,以往基金會救樹都是主動發掘,由樹醫團隊到各縣市尋找生病的老樹,難免有遺珠,今年改向全國徵樹。
邱慧珠表示,凡老樹種植在教育文化設施,如古蹟、學校內,樹齡六十年以上,或台灣原(特)生種樹木,例如台灣樟樹、桃花心木等,以及縣市政府列管老樹、具珍貴文化紀念指標等,列為優先評估對象。
福田樹保基金會統計,去年救樹計畫多達廿六個,宜蘭縣、台南市比率最高;樹病比率最高者的是木材腐朽、褐根病和棲地不良等。
基金會成立四年多來,救過的老樹不計其數,最「高齡」的是彰化縣二水鄉一棵三百年老樟樹。邱慧珠表示,老樟樹無故不斷落葉,讓樹主人很擔心,診斷後發現罹患「樹癌」褐根病,還有白蟻危害。樹醫團隊先以「外科手術」切除患部,緊急噴藥,再除白蟻除蟲,老樹果真活過來,重現枝繁葉茂。
有趣的是,因老樟樹底下還有樹神廟,施作前還先擲筊,詢問樹神意願。邱慧珠表示,老樹不只是年紀大,也象徵著地方文化、家族情感,樹主人見老樹長出新芽,更開心,樹醫們也覺得很值得。
基金會表示,醫治過程免費,現場會勘也不收車馬費,可上基金會官網http://www.futien.org.tw/main2/index.php查詢。
◆ 愛貓吃了吐 「耐吉斯」飼料遭投訴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新北市報導】2013.03.02
知名貓飼料品牌「耐吉斯」日前遭多名貓飼主投訴,指餵食飼料後,貓咪出現嘔吐情況,甚至死亡現象;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昨天會同消保官,到代理商倉庫封存回收的二千多包貓飼料,並證實該批飼料維生素B1含量不足。
代理這款貓飼料的「艾澌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理吳安庭表示,目前投訴個案有一百多件,但投訴內容真偽還要進一步確認;公司將負全責接受消費者退貨,並賠償相關醫藥費。
吳安庭說,這批疑似出問題的貓飼料是去年七月十日製造,經該公司及農委會採樣化驗,確認維生素B1含量不足,和部分投訴個案所述情形吻合;固定吃這款貓飼料的貓咪,因維生素B1缺乏出現嘔吐、抽搐或死亡現象,經補充維生素B1後,症狀多數緩解。
吳安庭表示,公司會負起全部的責任,已向美國總公司反映此事,全案正在調查中。該公司提供0800-600-226免費專線,供飼主辦理退貨及求償之用;若要求償,會告知飼主該準備哪些資料。
動保處長張麗珍表示,貓對維生素B1的需求量較大,該處和消保官會持續督導此案;業者回收封存的二五八四包飼料,將擇日銷毀。
◆ 非洲象盜獵 泰需求恐是元凶
中央社 2013.03.02
泰國英文報刊「民族報」(The Nation)今天發自喀麥隆共和國報導指出,根據推測,泰國的象牙需求,是導致喀麥隆去年超過300隻非洲象遭獵殺的背後原因。
包巴恩吉達國家公園(Bouba Ndjida NationalPark)超過300隻大象去年2月遭屠殺,報導指出,若不阻止盜獵行徑,此地的大象可能滅絕。
喀麥隆當局認為,盜獵大象可能與泰國有關,因為根據泰國法律,豢養象象牙交易合法。報導指出,隨著國際壓力攀升,泰國近來已承諾對銷售走私象牙的店家採取嚴格取締行動。
超過500名軍人在包巴恩吉達國家公園守護大象,以終結盜獵大象的血腥交易。
報導指出,300多隻大象遭屠殺是喀麥隆當局決定採取行動的關鍵,這個比泰國窮困4倍的國家,投入數百萬美元保護大象,軍人徒步巡邏,並派出直升機進行一週兩次巡邏。
軍人攜帶武器,且有衛星定位系統,以蒐集大象行動的資訊。
當地一名目睹300隻大象被屠殺的居民說,他對政府當局採取的行動並不樂觀,因為只有兩個方法可以終止大象盜獵,第一不要有需求,第二就是讓所有大象都死光。
軍官多貝羅(Bouba Dobekreo)呼籲泰國人不要購買象牙產品,他說,喀麥隆象牙交易是違法的,但大象仍受到屠殺威脅,就是因為別的地方有象牙需求。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呼籲中非國家民眾連署敦促泰國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修改法律,禁止象牙交易。
※ 相關報導:
* 翡翠水庫 驚見多具捕獸陷阱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7730893.shtml
翡翠水庫集水區長期禁止開發,野生動物生態保育良好,卻成了盜獵者的樂園。翡翠水庫管理局與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昨天進入集水區清山,查獲大型捕獸夾及踩踏式陷阱,證實有人違法盜獵。
* 南庄山區捕獸夾氾濫 2個月夾傷5狗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7730884.shtml
小心山區捕獸夾泛濫成「凶器」!苗栗縣南庄鄉民王啟仲飼養的米格魯「可麗」,3年前曾被捕獸夾夾傷截肢,靠著3條腿行動,月初又被夾傷受困8天,送醫後保住第三隻腳,飼主人王啟仲說,可麗面容憔悴,不時緊張到發抖,真的好可憐!
沒海豹 北極熊將難生存
中央社 2013-03-03
美國保育生物學會出版的「保育文獻」(Conservation Letters)刊登最新研究指出,如果沒有海豹,北極熊恐難維持生存。
「保育文獻」網路版2月15日刊登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研究人員發現北極熊雖然幾乎任何碰得到的動物都可以吃,包括鯨魚、旅鼠等在內,但是如果缺乏海豹可吃,北極熊恐將難以維繫生存。
研究人員指出,北極熊必須靠海冰獵捕海豹,但全球氣候變遷卻使得北極地帶1年當中完全沒有海冰的期間越來越長,北極熊因此越來越難獵捕到足夠的海豹食用。
參與這項研究的俄勒岡動物園管理長卡丁(Amy Cutting)在內等研究人員建議,因應北極熊面臨食物短缺危機的解決方式,包括透過空投方式遞送食物以及朝向更北方的地區遷居等。
為了讓研究人員能進一步了解北極熊的生活習慣,俄勒岡動物園內的北極熊將載上特製項圈,記錄日常行動與生活作息的相關數據,並配合錄影帶所拍攝的影片,計算北極熊平常活動究竟會消耗多少能量。
◆ 東阿阿膠當紅 魚翅打入冷宮
【侯俐安/台北報導】2013-03-03 中國時報
過去台灣人宴客最愛吃魚翅。近年在全球保育聲浪下,大飯店喜宴、年菜上不再出現魚翅,民眾也逐漸改變消費習慣,魚翅不僅因供過於求,售價下滑一成,鯊魚更塞爆漁港冷凍庫。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前年發起「尋找幸福的翅膀─婚宴不用魚翅」活動,全國各大飯店陸續響應,包括君悅飯店、老爺大酒店等知名飯店菜單已經看不見魚翅。業者透露,餐桌出現魚翅已從「高貴」變成「罪惡」,多數新人都主動拒絕。
六福集團旗下六福皇宮、六福客棧、關西六福莊、墾丁六福莊以及高雄金典酒店,去年開始不再使用魚翅,老饕習慣也逐漸改變。今年開始,更多人指名因《後宮甄嬛傳》竄紅,以鹿筋、花膠熬煮的「東阿阿膠」湯品。
君悅飯店公關總監李佳燕表示,除非客人要求,去年開始所有菜單取消魚翅。據統計,去年承接五百多場婚宴,只有不到三十場新人要求增加魚翅,九成以上國內消費者都支持無魚翅菜單,大量減少魚翅消費。
少了供應市場,漁民也面臨轉型。據指出,高雄港邊盤商冷凍櫃最近塞滿鯊魚,連漁民也感嘆從未見過這般景象。船員透露,過去魚翅價格好,販售魚翅可做為船長、船員的「額外收入」,「割鰭棄身」風氣由此而生。
不過,國內去年開始嚴禁割鰭棄身,漁船在國外被逮更動輒面臨上百萬罰款。船東不堪損失,開始下令鯊魚「全魚上岸」才得分紅,大幅減少船長、船員捕鯊意願。
漁業署科長吳明峰分析,「全魚上岸」鯊魚鰭不易折疊收藏,一隻隻在倉庫內很占空間。此外,國內銷售市場大幅減少,大陸禁奢也不許公務接待食用魚翅,內需、外銷都減少了鯊魚需求。 基隆北都大飯店總經理林大永表示,有別於龍蝦、鰻魚量少價揚,鯊魚資源雖然減少,客人對魚翅接受度卻越來越低,反而供過於求讓價格不漲反降一、兩成,是相當少見的情形。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商業利益創造了魚翅奢華、營養的價值。民眾知道真相,是告別魚翅最大的力量。
◆ 1/3種類瀕臨滅絕 鯊魚劫!人類每年掠食1億隻
【陳文和/綜合報導】2013-03-03 中國時報
國際學界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每年約有一億隻鯊魚遭獵殺,目前所有約五百個鯊魚種類中已有三分之一面臨滅絕的威脅,一大原因則出於華人社會對魚翅的需求有增無減。這份研究報告發表於《海洋政策期刊》,對全球商業目的獵捕鯊魚活動的衝擊做出了歷來最精確的評估。
全球一百七十個國家的代表將於三月三日到十四日在泰國首都曼谷,召集《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會議,議題包括如何限制獵捕雙髻鯊、遠洋白鰭鯊及鼠鯊等。加拿大達路西大學海洋生物學家沃姆指出:「我們必須更加努力,有些種類真的已經危在旦夕。」
研究中估計,二○○○年遭獵殺鯊魚的數量達一億隻,到二○一一年略降至九千七百萬隻。美國紐約州史東尼布魯克大學查普曼博士表示,「每年遭獵殺的數量估計中位數是一億隻,這是目前最精確的估計數字。」
這樣的獵捕速率遠超過鯊魚繁衍速率,保育人士表示,現行保護措施不足以阻止鯊魚遭大舉獵殺。更讓人憂心的是,許多承受生死存亡威脅的鯊魚,「不少需十年以上才會具有繁殖能力。」
在二○○○年到一○年之間,商業獵捕船隊僅只是變換獵捕地點以及獵捕的鯊魚種類,而每年獵殺的鯊魚總數量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變動。
雖然全球鯊魚攻擊人類致死的案例每年少於十起,但人類對鯊魚的觀感始終不好,保護鯊魚的熱忱無法與拯救瀕臨滅絕的熊貓或獅子相比。
皮尤慈善信託機構全球鯊魚保育計畫主管威爾森女士沈痛控訴:「人類現在變成了掠食者。我們對鯊魚發動無情的攻擊,全球海洋中鯊魚數量與日劇減。」
◆ 鳥嚇光!蘭陽溪口 別玩拖曳傘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宜蘭報導】2013.03.03
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最近發現有人在溪口及沙洲玩拖曳傘和風浪板,附近民眾及愛鳥人士擔心影響水鳥棲息生態,多次向縣府反映,卻未見具體作為。
縣農業處長賴錫祿表示,這些休閒活動不適宜在溪口進行,會積極管理。
住蘭陽溪口的居民表示,約3個月前,溪口陸續有人玩拖曳傘及風浪板,多數在假日、冬天東北季風強大時出現。「這裡是水鳥保護區,鳥都被嚇跑了!」民眾表示,拖曳傘在溪口河道來回,驚散鳥群,曾幾次打電話到縣府投訴,總機答應代轉,都沒下文。
宜蘭縣野鳥學會總幹事胡林志說,溪口雖被劃為保護區,縣府卻沒有任何作為,從捕鰻苗開始,多頂蒙古包散置於沙洲,現又出現拖曳傘,鳥群被趕到邊緣。3月份過境鳥要來,很擔心稀有的小燕鷗也不肯在蘭陽溪口繁殖了。
賴錫祿表示,拖曳傘等運動若在沙灘或海上行動,就不在溪口水鳥保護範圍區內;如果到沙洲或溪口河道,就侵入保護區,縣府會積極管理,要求離開。
◆ 撿漂流木值11元 挨罰1萬又判刑
【聯合報╱記者白錫鏗、蘇木春/連線報導】2013.03.03
吳姓男子在台中市和平區成武橋旁撿了一根松木,市價十一元;台中地院認定吳在國有林班地竊取森林主產物,考量他有悔意、竊取物價值低,判刑六月、得易科罰金,緩刑二年,還要接受二場法律教育。
吳姓男子的堂兄昨氣憤說,他們家族擔任怪手司機,堂弟當天到成武橋旁駕駛怪手清淤,清出一堆漂流木,經老闆同意帶回一小塊木頭,沒想到下山遇臨檢;為一塊巴掌大小的漂流木,先被罰款一萬元,又留下犯罪紀錄,有苦難言。
判決指出,二○○○年十月,五十三歲吳姓男子駕駛廂型車到省道台八線公路成武橋旁,將漂流至橋旁的一根松木搬到車上,行經谷關管制站被警查獲。這根松木體積0.004立方公尺,長寬各約廿公分,重約五公斤,估計價值十一元。
警方函請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管處查詢,吳撿到的漂流松木原生長在德基水庫上游林地,因天然災害漂流至成武橋河床,雖脫離原生長的林區,仍屬國有林區;且吳拾獲漂流木處,也是國有林班地範圍,依法不得撿拾據為己有。
法官認為,吳不思維護國家森林資源,竊取森林主產物松木,破壞森林自然生態,法治觀念薄弱,但吳坦承犯行並表示悔意,且他竊取松木數量極少、價值僅十一元,因此「法外開恩」,判他法定最低刑,並宣告緩刑二年,以啟自新。
台中地院行政庭長劉長宜說,森林法規定,「竊取森林主產物、副產物,為搬運贓物,使用牲口、船舶、車輛,或有搬運造材之設備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徒刑,呼籲民眾切勿將國有林地的藥草、奇木帶回家。
※ 相關報導:
* 一截值10幾萬 公園龍柏遭盜砍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4/7732213.shtml
中西區南門公園內的兩棵龍柏被發現遭盜砍,讓環保團體非常痛心。市府公共工程處公園管理一科長林志穎表示,已向警方報案,但尚未破案,市府準備自力救濟,今年底前加裝監視錄影器,也呼籲市民珍惜樹木。
3千年前新蒙古人骸骨印尼出土
中央社 2013.03.04
考古學家在印尼南蘇門答臘的1處洞穴,發現多具推斷是3000年前的新蒙古人種骸骨及遺物,打算在4月繼續開挖。
印尼安塔拉通訊社(Antara)報導,考古學家在南蘇門答臘(South Sumatra)澳崗區(Ogan KomeringUlu)1處名為哈利矛(Harimau)的洞穴,發現多具史前時代的新蒙古人種(neo Mongoloid)骸骨。
澳崗區觀光部門主管奧飛(Aufa Sarkomi)表示,考古學家數月前造訪哈利矛洞穴所在地的巴都拉惹(Baturaja),並打算再帶更多人員及設備回到此處,進行研究。
考古學家在哈利矛洞穴發現屬於史前時期新蒙古人種的66具骸骨,推斷這些人生存於3000年前,預料該處還有更多的新蒙古人種骸骨尚未被發現。
蒙古人種又稱黃種人,大多分布於東亞、中亞等地,膚色呈黃色或黃褐色,頭髮大多黑且直而硬,鬍鬚和體毛不發達。
報導指出,由於估計仍有數百具新蒙古人種骸骨埋藏在洞穴中,1支國家考古團隊在過去兩個月中已在哈利矛洞穴挖掘4次,將在4月繼續挖掘。
另外,考古學家上一次在哈利矛洞穴的挖掘行動中,也發現若干洞穴壁畫、斧頭、陶器和一些陪葬品。
澳崗區當局已控管哈利矛洞穴,相信考古團隊會有進一步的研究和發現。這項考古發現預料能提升澳崗區的觀光吸引力,或許也能增加造訪南蘇門答臘的遊客人數。
千年老樹旁蓋大廈 居民急跳腳
【梁貽婷/台中報導】2013-03-05 中國時報
台中市後龍里樹齡千年的「茄苳王」老樹,被市府列為「台中之寶」,還是名勝古蹟,更是全台茄苳神木管理單位的「樹王」,不料現在距離老樹不到十公尺的空地,將大興土木蓋廿八層樓大廈,居民憂心老樹將缺光、斷水枯死,要求市府出面協商,重新規畫建案。
後龍里長郭耀泉四日和都市發展局、農業局、建設局及建商開協調會,他說,後龍里「茄苳王」堪稱是台灣在都市內唯一的一棵千年老樹,過去為了開路、發展經濟,老樹底部被埋、水源遭改道,生活空間越來越艱困。
春節農曆年後,距離老樹不到十公尺、緊鄰台灣大道的閒置空地,突然架起桃紅色圍籬,將興建地上廿八層、地下四層及蓄水池的高樓大廈,居民認為,建商未知會區里,也沒考量老樹生活環境,急得跳腳。
郭耀泉說,大廈施工要抽水,勢必影響老樹水源,興建完畢不再抽水,預計也要一年時間才能恢復原來的水文,日照也是問題,「倘若老樹枯死誰負責?」居民為了老樹生存權,一定會拚下去,期盼找到興建大廈及維護環境的平衡點,更希望建商考量老樹重新規畫建案。
都市發展局副總工程司賴英錫指出,該建案施工抽排水計畫目前正送達市府,將請老樹專家學者做水源評估,是否可由地上水補足地下水,周邊道路地磚有否改為透水性道路,加強雨水滲透,以及老樹往後的日照考量,尚待後續評估、協議。
◆ 盜百年山櫻花 2樓高被鋸到剩2米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宜蘭報導】2013.03.05
宜蘭縣礁溪鄉跑馬古道旁原本兩層樓高的山櫻花,被鋸到只剩2公尺,樹根也被切斷;礁溪警方埋伏多日,逮捕游姓堂兄弟,昨天依違反森林法及竊盜罪嫌送辦。
礁溪警分局副分局長廖錦程說,被盜伐的山櫻花高約6公尺、樹圍145公分,專家說至少需要百年才能長這麼高大,市價約20萬元。
「實在太可惡了」,跑馬古道是縣內熱門登山健行步道,警方日前接獲登山民眾反映,指跑馬古道沿線被挖出一個個洞,懷疑山老鼠盜伐林木。
警方專案小組發現山區有2棵山櫻花遭鋸斷樹根及枝葉,員警連續埋伏3個晚上,前天下午3時許,副分局長廖錦程穿便服上山,見兩名男子駕駛小貨車,行跡可疑,立即通知員警當場逮捕同為51歲的游姓堂兄弟,在他們礁溪住處旁樹園,查獲盜植山櫻花1棵及九芎樹2棵、鐵鋸等工具。
嫌犯坦承,因無業沒收入,才到山區盜伐山櫻花等,種到自家樹園,再找買家脫手牟利。
◆ 保留外來種 林園紅樹林區變花園
自由 2013.03.05
〔記者洪臣宏/林園報導〕困擾林園區紅樹林保育區的外來入侵種含羞木、盒果藤等,竟在入春後花朵盛開,原來是林園區紅樹林保育學會特地保留少數,讓遊客更瞭解生態競爭,豐富教學內容,紅樹林區成了生態花園。
莫拉克八八風災不僅重創林園區紅樹林保育區,面積從十公頃驟減至約一公頃,也帶來上游的含羞木、盒果藤等,危害紅樹林生長,生態丕變。
林園區保育志工曾多次發動清除外來樹種行動,但總是「春風吹又生」,令人困擾,甚至不惜引進南美蟛蜞菊等強勢植物壓制。最近入春,盛開的含羞木、盒果藤,卻被特意保存。
林園區紅樹林保育學會總幹事蘇文華表示,含羞木在八八風災後大舉入侵紅樹林,連同影響紅樹林甚鉅的菜欒藤也被盒果藤取代,植物生態已經不同,而含羞木繁殖力強,破壞原生態力道最大,且全身帶刺容易傷人,一度成為首要清除目標。
至於盒果藤較為低矮,不容易爬上樹梢,殺傷力不若菜欒藤,入夏後不耐高溫會自然死亡,但也是每年報到。
蘇文華表示,含羞木種子會隨流水漂移,落地生長成林,危害原生態,林務局每年都得花錢清除,但學會特地保留少數,與盒果藤等成為生態教學教材。
學會近年也種植了馬利筋吸引樺斑蝶,最近盛開,連同蘭嶼山馬茶、皇冠龍舌蘭生意昂然,成了生態花園。
◆ 中研院發現稀有分子 有助生命起源
陳映竹 2013-03-05 中廣新聞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團隊在一顆瀕死恆星上,找到宇宙中稀有的「碳六十富勒烯分子」,研究團隊發現,這個分子遇上了環境中的氧、氮、磷,會重新形成胺基酸,有助解開恆星演化及生命起源的謎底。(陳映竹報導)
科學界一直致力解開生命的起源,中研院天文所的學者大塚雅昭等人,從2010年開始,利用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觀察三百多顆恆星,發現在一顆瀕死恆星M1-11當中,有宇宙中稀有的「碳六十富勒烯分子」。
大塚雅昭解釋,「碳六十富勒烯分子」的結構像是足球一樣、穩定不容易被破壞,經過雷電撞擊後,加上了氧、氮、磷會重新形成胺基酸,代表外太空有可能有生命,這將有助揭開生命起源之謎。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備受國際重視。
※ 富勒烯就是「巴克球(bucky ball)」
貓廟聲名遠播 三重義天宮 喵喵聽誦經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6/today-taipei13.htm
自由 2013.03.06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貓咪在神桌跳上跳下,將拜墊當成床舖慵懶躺臥,還不時窩在金爐旁取暖,這是新北市三重區義天宮的特殊景象,廟方收養十隻流浪貓,貓咪每天聽聞誦經聲、陪香客參拜,靈性十足,義天宮被冠上「貓廟」美名,揚名海外,吸引國外媒體前來一探究竟。
義天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娘娘),民國四十七年,信徒從嘉義東石港口宮恭迎媽祖分靈北上供奉,香火鼎盛,六十九年起開工建廟,八十九年修建完成,是地方信仰中心,由於廟前鋪設數十公尺階梯,正殿又有明亮燈籠高懸,據悉是貓咪喜歡聚集的原因之一。
廟方人員表示,多年來,誦經團老師王秀英長年茹素,不忍貓咪流浪在外,餵食飼料使其溫飽,愈來愈多貓咪習慣以宮廟為家,棲息於神龕、樑柱或是香爐下方,在廟埕竄來竄去,甚至跳上屋脊追逐嬉戲,模樣可愛,十隻貓咪各有名字,「圓圓」、「YAMAHA」及「呱呱叫」都是「台柱」。
貓爪推香油錢 寺廟守護神
志工描述,貓咪們個性溫馴、不怕生,經常與香客磨蹭互動,甚至大剌剌躺在神桌上呼呼大睡,工作人員開會或誦經時,貓咪們也聚精會神聆聽,如果有香油錢「卡」在捐獻箱口,聰明的貓咪還懂得「伸出援手」,用貓爪把香油錢推進洞口,宛如寺廟守護神。
志工說,從前一隻貓不小心出車禍受傷,特別在牠脖子掛上媽祖平安符,竟很快痊癒;兩、三年前,元老級貓咪「妞妞」突然走失,被人發現時,躺在距離寺廟不遠的地方,已無生命跡象,廟方人員推測是牠知道自己將終老,選擇默默離開,頗具靈性。
◆ 靈犬長夜相伴 受凍波蘭女童獲救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740598.shtml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2013.03.06
靈犬徹夜相陪,3歲女童幸運獲救!上個週末,波蘭小鎮〈Pierzwin〉一名3歲的小女孩茱莉亞從自家門口走失,所幸一隻小狗徹夜陪伴並幫忙維持體溫,茱莉亞才沒有在零度以下的冬夜凍死。救難人員表示,多虧這隻小狗第一時間的幫助,在送往醫院後,女孩恢復情形良好沒有大礙。
冬天的波蘭,因為緯度較高,入夜後氣溫即驟降至零下5度C。在如此嚴苛的戶外環境下,一般成年人若沒有足夠的保暖器具,要活著渡過漫漫長夜,需要的可不只是運氣。
神奇的是,歸功於小狗的陪伴,年僅3歲的茱莉亞辦到了。這位可人的女孩,自上週五在自家門口走失後,幸運的在週六上午被救難人員發現。當救難人員抵達時,小女孩又濕又冷地待在沼澤地周圍,身旁還緊貼著一隻毛茸茸的小狗。目前茱莉亞已經被安全的送到醫院,恢復情況良好。
「多虧小狗幫忙維持體溫,女孩才不會在寒冷的冬夜失溫過多,造成悲劇。」消防人員(Grzegorz Szymanski)表示,「在零下5度的低溫下,女孩已經濕透的衣物,是很難保持體溫的。不過,幸好這隻狗整個晚上不曾離開,小女孩才有活命的機會。」
當茱莉亞失蹤時,全村超過兩百人組成救難隊徹夜搜索。當搜救隊擴大範圍至離家幾公里遠的時,茱莉亞因為聽到媽媽的呼喊,才發出聲音讓搜救人員找到。推斷這位幸運的女孩走失時,一定在森林裡漫遊好幾個鐘頭,才進入人煙罕至的森林中。
◆ 揭開百年謎團 鯊魚牙齒像瑞士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740311.shtml
【台灣醒報╱記者李家淳╱台北報導】2013.03.06
想像牙齒不是排成一列,而是像瑞士捲蛋糕一樣捲起來,要怎麼吃東西?研究古生物旋齒鯊的牙齒化石,百年來讓古生物海洋學者傷透腦筋,甚至懷疑那是長在魚背或魚尾上的武器!如今,科學家透過電腦斷層攝影技術揭開了謎底,原來它是一排捲在旋齒鯊嘴裡的牙齒。
根據化石證據顯示,旋齒鯊最大可以長到7.6公尺長;科學家利用電腦影像重建3D模型,製作了一個身長四公尺的旋齒鯊模型,今年夏天將在愛達華州立大學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
奇特的牙齒
旋齒鯊生存於2億7千萬年前古海洋中。美國愛達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旋齒鯊牙齒化石,直徑有23公分,共有117顆牙齒,甚至保存了些許軟骨的結構。透過高解析的電腦斷層攝影,研究團隊建構出細節圖像,已觀察並分析化石內部的樣貌。
愛達華大學雷夫.塔帕尼拉博士說,「當旋齒鯊把動物的肉往嘴裡送,嘴就合上,而螺旋型的齒列就往嘴裡後退。」螺旋型齒列本身很狹窄,每顆牙齒細長、尖銳、略成三角形,上面有鋸齒,好像牛排刀一樣。
塔帕尼拉博士說,「大約只有十多顆牙齒會從下顎露出來咬東西;其他大部分的牙齒都捲在裡面用不到,就像乳牙一樣。」他強調,這項發現支持了生物分類上一個重要的觀點,亦即其他鯊魚會換牙,但旋齒鯊不會,因此牠並不屬於古生物學家原來認知的軟骨鯊魚類。
不用換牙的鯊魚
在目前已發現的一百件化石中,鮮少出現斷裂或磨損的牙齒。塔帕尼拉博士說,「這足以使我們相信,旋齒鯊吃的是較軟且黏糊狀的動物,例如魷魚或是烏賊及烏賊的近親。」
真正的出身
除了不用換牙的特徵,塔帕尼拉博士指出,「根據館裡收藏的上顎部位化石,我們分析了上顎組織表面的凸塊和凹槽。」上顎組織有兩個部份與頭骨連結,且其生長組織直接連結於腦尖,該特徵正與銀鮫和鼠魚一樣,以此可以進一步確認旋齒鯊的綱目出身。
◆ 非洲中部象群 10年遽減6成
中央社 2013.03.06
根據「野生生物保育學會」1項調查顯示,過去10年非洲中部森林的野生象群大量減少62%,主要原因是盜獵者為滿足亞洲象牙市場需求所致。
「南非聯合新聞社」(SAPA)昨天引述野生生物保育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副主席班奈特(Elizabeth Bennett)表示,森林野生象群數量減少原因,除了動物界互相殘殺外,主要是亞洲市場對象牙需求量逐年增加的緣故。
本週於曼谷舉行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研討會,共有來自178個成員國、超過2000名代表參與,其中非洲大象不斷遭到屠殺是主要討論議題之一。
據CITES保守估計,為了滿足東亞地區對於象牙的需求,2011至2012年中非地區共有約5萬頭大象死於盜獵者手中。
班奈特表示,象牙質地堅固,外型又直又長,成為亞洲飾品雕刻工匠的最愛。此外,象牙也受到日本樂器製造業的青睞。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資料顯示,1930至1940年代,非洲約有350萬頭大象。然而,自1950年代盜獵風起後,象群逐年減少,至1980年代更以每年平均約10萬頭大象遭濫殺的速度而讓人痛心。
報導引述野生生物保育學會表示,目前非洲中部大約只剩下40萬頭大象。
吃蟲救地球! 倫敦4月博覽會主軸
【台灣醒報/張鎮宏】2013-03-07
如果把昆蟲當成主食,就能解決糧食危機與全球暖化,你願意品嚐看看嗎?4月即將在倫敦開幕的《2013昆蟲節》(Pestival 2013),已決定將「吃蟲救地球」列為本屆的博覽會主軸,除了邀請北歐名廚前來示範創新的「蟲蟲料理」外,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以「蟲糧」替代牲畜肉品,藉此緩解饑荒與全球暖化的實驗計畫,也將成為各界討論的發展方向。
推廣昆蟲料理
愛好者的年度盛會《2013昆蟲節》,下個月就將在倫敦盛大舉行,而本屆主打的參觀重點是各種昆蟲的「食」用推廣,並邀請全球最佳餐廳—丹麥《Noma》,旗下的美食推廣團隊「北歐美食實驗室」(Nordic Food Lab)前來駐點示範,展現各式令人意想不到的「昆蟲料理」!
「我知道西方世界把吃蟲這檔事,視作為飲食禁忌,但吃蟲也沒什麼不好啊?」《Noma》的金牌主廚雷哲平(René Redzepi)指出,全世界或多或少,都有將昆蟲入菜的飲食習慣,因此對於「吃蟲」這回事也沒必要大驚小怪,「如果你喜歡吃蘑菇,那其實你也早把難以勝數的蠕蟲給一塊兒吞了下肚;而且大家也都吃過蜂蜜,但其實這種甜甜的玩意兒也是蜜蜂的嘔吐物啊!」
雷哲平表示,《Noma》的原味飲食哲學推廣的概念就是「沒什麼東西是吃不得的」,而昆蟲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富含的各種營養要素,甚至比起我們習慣的牲畜肉品還來得更加豐富且均衡,若能合理的運用,並多給這些昆蟲一些「尊重」,那或許在「美味」之餘,這些蟲蟲料理還能幫助我們解決許多環保難題。
解決糧荒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目前全球70億人口中,約有10億人仍受營養不良與饑荒威脅,而當人類的數量有望在未來30年內突破90億大關之際,耕地不足與生產汙染的威脅,也將使開發中國家面臨國民營養失衡的嚴重問題。因此,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內,許多專家機構積極地發展替代食品,而生長週期快、營養價值高的昆蟲飲食,也就成為了眾所矚目的發展方向。
作為食物而言,糧農組織認為昆蟲不僅低脂且富含高單位的蛋白質,各種維他命與胺基酸也都能藉由吃蟲來補充。同時,昆蟲的養殖需求與生長週期等限制,也較雞鴨牛羊等肉畜來得低,以常見的蛾類毛蟲為例,其飼料轉換率就比羊肉高出4倍,而蛋白質的生產效率也超出雞、豬肉1倍以上。
低碳的綠能蛋白質
另一方面,畜牧業對於環境汙染與全球暖化的破壞,更令人詬病。根據估計,
人類每年製造的溫室氣體中,約35%沼氣與9%的二氧化碳,都來自於畜牧業的排放,而各種造成空氣汙染的氮氧化合物更有65%來自於這些肉品的生產過程。不過,若將這些產自豬、牛的肉類蛋白全部轉換「蟲肉」替代,畜牧業溫室氣體將至少減少95%,對於環境衝擊的程度更明顯不同。
只是雖然目前全球約有20億人口有吃蟲的文明,但要改變所有人的飲食習慣,進而天天吃蟲,仍需要各界努力突破文化瓶頸。中國近期便出現了「蠅蛆農場」等新型「畜蟲業」,希望藉由養殖技術與加工的方式,讓更多民眾能接受昆蟲飲食,而聯合國方面也積極地部署實驗計畫,並在寮國投下50萬美金建設「毛蟲農場」,以求對這種「綠色蛋白質」進行更大規模地生產與推廣。
※ 相關報導:
* 中和介紹蟲蟲生態 預約趁早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5/20130304000443.html
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除了托育功能,還有親子教育、生態等多元課程;中和南勢角公托中心在親子館內開設昆蟲生態等多元課程,搭配益智玩具和繪本,深受小朋友喜愛。由於名額有限,民眾必須早早預約,受歡迎程度由此可知。
◆ 動保法內容引爭議 節育對寵物健康有利
【中廣新聞/張佳琪】2013-03-07
今年一月才剛通過的「動保法」修正草案,對於家犬絕育做了很嚴格的規定,要求全面結紮,想要讓狗兒繁殖的飼主必須申報才能繁殖。這項條文是許多動保界人士大力推動多年才落實到法令中,卻引發許多飼主以及寵物業者、動保團體的抗議。其實兩方面的聲音都有道理,主管機關農委會也願意尊重立法院最後協商的結果,但官員強調,如果以健康角度來看,絕育的確比較能讓貓狗避免得到繁殖系統的疾病。
新修正的動保法規定飼主應該要幫寵物絕育,很多飼主都覺得這個法令規定很令人困擾,寵物業者更是認為政府不應該如此強制規定,還有部分動保團體也認為不該將貓狗閹割掉。主管機關農委會方面指出,動保法會有這樣的修訂,是因為有許多動保團體要求應該明文規定為寵物絕育,向立委游說,於是立法才提案修法。
反對的民眾與業者聲浪,農委會也能夠體會並明瞭。主管業務的畜牧處科長林宗毅說,修法的內容是要求有繁殖需求的人只要提出不想絕育的理由申報就可以,不過,全案才初審通過,後續如果有其他提案,農委會會尊重。林宗毅說:「兩邊人士的立場鮮明且都有各自的擁護的委員在,我們真的只能尊重最後的協商結果」。
如果單純以寵物健康角度來看,林宗毅說,醫學上確實絕育的貓狗比較可以避免發生繁殖系統的疾病,對寵物健康有利。
◆ 畜試所「種原庫」 現代諾亞方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741779.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2013.03.07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有座「種原庫」,可說是「現代諾亞方舟」,將國內兩千多種動植物的遺傳物質凍存在零下196度的液態氮中,像是台灣水牛、蘭嶼豬等都在保種「庫存」中,未來不怕滅絕。
「這是研究人員數十年來的辛苦成果」,畜產試驗所遺傳育種組長吳明哲說,早年研究人員得翻山越嶺到原住民部落找「純種」的雞鴨鵝等家禽,有時鈔票不管用,還得博感情,「蘭嶼豬就是用檳榔、米酒換來的」。
種原庫以存在台灣300多年的本土物種為主,畜產類包括牛、豬、羊、鹿、雞,鴨、鵝等七大物種,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水牛」,研究人員當年到台南善化牛墟,買下「第一名」的水牛,農友得知是「政府要保種的」,才「半買半送」割愛。
台灣水牛現在剩不到3千頭,實際耕作約40多頭,吳明哲說,未來民間如果不再飼養,有了種原庫,只要養一頭母水牛,就可以利用「冷凍精液」復育水牛,讓後代子孫可以看到真實的水牛。
台灣習俗嫁女兒的「帶路雞」,必須是「黑腳土雞」,一公一母,保佑女兒生產順利,所謂「黑腳」是「鉛」色,不能用「白腳雞」,吳明哲說,「純種的民間已沒有了,種原庫才有」。
還有國寶級的「桃園豬」,是客家人早年飼養的比賽「神豬」,額頭上有像「王」字的紋路,但現在神豬只比體重,「桃園豬」也瀕臨絕種。
「蘭嶼快要看不到蘭嶼豬了」,吳明哲表示,因為蘭嶼人習俗,在公的蘭嶼豬還小時就吃掉,造成蘭嶼豬「性別失衡」,正和蘭嶼鄉公所研究,每個部落送回一隻公蘭嶼成豬,先以自然交配繁衍子孫,若不行再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繁殖。
吳明哲強調,「保種不只是物種延續更是文化傳承」,這座「現代諾亞方舟」,目標是將台灣4萬6千種動植物遺傳物質,都能冷凍保存下來。
3年白忙了 台南櫻花公園在「枯」泣
環團諷做法「好天真」
自由 2013.03.09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台南市府於三年前打造的櫻花和平公園,四百多棵櫻花因耐不住南台灣的酷熱,死了又種、種了又死,前後更換了四次,約近百株樹苗,今年保固期已滿,市府昨天運來近千盆栽為櫻花「遮蔭」,希望嬌貴的櫻花今夏不要再被曬死了,環團諷這種做法「好天真」。
復育4次 嚴重耗損植栽
台南環盟、台南社大等環保團體認為,用盆栽遮蔭耗費人力、物力,大量盆栽的用水也與市府的低碳城市相違背,建議市府不要再種櫻花了。
市府三年前在巴克禮公園旁規劃一座櫻花公園,預計種一千株,第一期工程約二.七公頃,共種下四三二棵的日本河津櫻,總經費約一千萬元。
公園科表示,櫻花因不耐熱,一死掉就補植新樹苗,先後共復育了四次,今年元月保固期滿,市府收回自己照顧。目前市府利用栽培的盆栽移置櫻花公園遮蔭,平均一棵櫻花置放兩盆,動用近千盆栽遮蔭以避免日曬,並調派三人照顧、澆水。
崇明里長李仁慈說,櫻花種了三年,死的死、病的病,根本種不活,圍籬一封就是三年,里民不得其門而入,大家怨聲載道,當初若種其他樹種,早就可乘涼了。
社大自然與環境學程講師晁瑞光說,台南夏天日照強、氣候炎熱,溫帶的櫻花根本不適合在台南平地栽種,而且當初又只種櫻花單一樹種,違反生物的多樣性,櫻花不生病才怪。晁瑞光建議,應增加種植其他植栽,像在地的苦楝樹等,不但耐旱、抗風,也可提供櫻花遮蔭的效果。
官員︰不再覓地種植
公園科官員則坦承,櫻花確實不好照顧,剩下的五百多株櫻花苗將做為補植之用,不再覓地種植,至於用水則取自公園滯洪池的蓄水,不致於有浪費水資源。
◆ 花兒懂鳥心 變紅誘助授花粉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3.08
大自然真奇妙!澳洲科學家發現,當地部分花朵為了吸引鳥類幫助傳播花粉,會投其所好,將自己的花色演化成容易吸引鳥類的紅色。科學家因此推論,澳洲鳥類與美洲鳥類的視覺系統雷同,相同的情形也可能發生在美洲。
澳洲蒙那許大學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者發現,植物利用「特定」顏色吸引授粉,最多為蜜蜂,現在首度證實,花朵也開始為鳥類「變色」,因為部分利用鳥類傳粉的花朵,逐漸變成紅色,讓鳥類更容易辨識而受到吸引。研究者史蕾絲塔表示,「也有可能是花朵變紅色後,可以避掉授粉較差的昆蟲,吸引授粉成功率較高的鳥類前來。」
科學家是觀察過200種澳洲植物,並將幫助花朵傳粉的對象區分為鳥類或昆蟲,最後以「親緣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進一步觀察這些花朵顏色的歷年變化,結果發現由鳥類傳粉的花朵,從過去能吸引昆蟲的顏色,已經開始演化成更適合鳥類的紅色。
容易受到花朵變色引誘的鳥類,包括澳洲當地的吸蜜鳥,科學家認為,吸蜜鳥視覺系統與美洲蜂鳥類似,因此推論美洲地區花朵,也可能出現類似澳洲花朵演化顏色的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New Phytologist》期刊。
◆ 數千鯊魚水中游 佛州海灘被迫關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2013.03.08
數千條鯊魚游進美佛州海灘!美國佛羅里達州海岸管理處表示,近日因為大量鯊魚游進海灣,為了以防萬一,已將多處海灘關閉。大西洋大學的海洋研究團隊表示,最近出現的魚群不屬於掠食性魚類,民眾無須驚慌,鯊魚出現在此只是例行的遷徙活動,下個月水溫回暖就會離開,游向北方。
充滿熱情的佛羅里達棕梠灘近來因為不速之客的打擾而關閉。當地官員說,東南邊的海灣游入數千隻鯊魚,雖然海洋生物學者認為非掠食性魚群對人類的威脅不大,但為了以防萬一,管理處還是將多處海岸關閉。
大西洋大學軟骨魚類實驗室的團隊指出,週三在海岸線的統計,大約有4~5千條鯊魚湧入。研究人員莎莉(Shari Tellman)向記者說明,出現在海岸邊的黑邊鰭真鯊(blacktip shark)與薔薇真鯊(spinner shark)不屬於掠食性魚類,應該不至於攻擊人類。牠們很可能只是在你身邊游一會就離開了。唯一需要擔心的是,若被鯊魚撞到,或被牠們粗糙的皮膚刮傷。
「就像雪鳥一樣,冬季時牠們從北方各州甚至加拿大下來,等到春天氣候回暖就飛回去了。」莎莉的研究團隊已經追蹤遷徙魚群兩年,她推測等到下個月水溫回暖後,這群鯊魚就會離開佛州海岸,朝北方喬治亞或卡羅萊納的海域前進。她補充說,「年度遷徙模式看起來非常壯觀,但其實只是牠們的日常行為模式。」
海灘管理處表示,只要鯊魚離開,海灘就會重新開放。
◆ 魚翅價暴跌 漁民:不捕鯊了
【郭韋綺/屏東報導】2013-03-08 中國時報
中國禁奢,魚翅不再上桌,今年起太平洋又全面禁捕花鯊,以致魚翅市場有行無市,東港漁船也索性不出海捕鯊魚,東港區漁會統計去年魚翅交易量暴跌到四百多噸,創下歷年最低。
東港漁船雖將鮪魚列為主要捕獲魚種,但次要的鯊魚鰭因單價高,產值也不低,主要銷往香港、中國各大城市。
去年漁業署實施「鰭不離身」政策後,增加作業成本,惹得不少船東滿腹苦水、抱怨連連,中國又拋出禁止公務員吃魚翅,導致魚翅市場暴跌。
此外,太平洋漁業委員會一月一日起全面禁捕俗稱花鯊的汙斑白眼鮫,這大半年來,船東對捕鯊魚興趣缺缺,魚翅交易量大減。魚翅市場冷清,價格衝擊不小,市面上傳出有人趁價低時大量收購囤貨。
東港區漁會表示,去年一整年魚翅交易量僅四百多噸,相較以往動輒上千噸,相差一大半,船東更努力抓鮪魚,雖然黑鮪魚含冷凍只有抓到五○二尾,去年黃鰭鮪交易量有六千噸、大目鮪也有一千二百噸,漁獲量還不錯。
◆ 南極冰下湖 俄稱發現新菌種
中央社 2013-03-08
俄羅斯新聞社今天報導,俄國科學家相信,他們在深藏南極冰層下的湖泊中發現了冰封了千萬年的新菌種。
俄國科學家經過10多年斷斷續續鑽勘後,去年穿透南極冰層,從秘藏在下方至少1400萬年的廣大湖泊中取回採樣水。
這座冰冷陰暗的東湖(Lake Vostok)位在冰層下約3700公尺,科學家說,它也許有助了解冰河時代以前的地球,也提供其他星球的生命線索。
科學家猜測,在這樣封閉的水體中可能會有科學界從未發現的微生物種。
聖彼得堡核子物理研究所(St Petersburg Nuclear Physics Institute )的布拉特(Sergei Bulat)說:「排除所有已知的汙染物後,找道的細菌DNA與任何全球資料庫中的已知物種都不相符。」
他說:「如果它(細菌)是在火星上找到,那無庸置疑我們會說火星上有生命,但這是地球的DNA,我們認為它是沒見過或尚未分類的生命類型。」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也緊跟著俄羅斯腳步,探索在這個地球最極端環境中可能存在什麼樣的生命。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