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最近 小行星15日訪地球
http://www.cna.com.tw/News/aIT/201302030176-1.aspx
中央社 2013.02.03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說,1個太空小行星將於15日挾帶等同於氫彈般的破壞力,掠過地球,屆時它與地球的距離將僅有約2萬7700公里,是目前所知最貼近地球的小行星。
這顆近地小行星2012 DA14與地球距離之近,足以進入地球同步軌道氣象和通信衛星軌道內。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近地星體辦公室(Near EarthObject Programme)得以精確觀察小行星路徑,因此確定這顆小行星不會撞擊地球。儘管如此,卻賦予研究人員近距離一窺近地物體的機會。
2012 DA14最接近地球的時間點是台北時間16日凌晨3時24分,屆時它距離地球表面大約為2萬7700公里。儘管這個高度近到足以進入同步衛星軌道,但它仍大幅高於絕大多數的衛星,包含國際太空站(ISS)。
小行星將以每秒7.8公里速度,高速飛掠過地球。儘管2012 DA14相當接近地球,但由於體積不大,即便用最大的光學望遠鏡觀看,仍只能看到1個亮點。根據它的亮度,天文學家預估小行星的直徑僅大約45公尺。
最佳觀測地點將是印尼,東歐、亞洲和澳洲也是觀星的好位置。但當地球轉自適合美國大陸觀星的角度,小行星的亮度已大幅減退。
近地星體辦公室人員姚曼斯(Don Yeomans)說:「儘管這是有史以來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但小行星的行進軌道排除撞擊的可能。」
然而,這個小行星每年都將持續掠過地球,天文學家也不排除它會在某一次造訪時撞擊地球。
「鏡報」(The Mirror)報導,這個小行星的大小約為1棟樓房,如果撞擊英國首都,足以夷平倫敦。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天文學家霍納(Jonti Horner)說:「這個小行星提醒我們,這類星體對我們的威脅確實存在。」
◆ 打造月球基地 太空殖民有望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12013020300152.html
【陳文和/綜合報導】2013-02-03 中國時報
歐洲太空總署一日發布史上首座可供人類居住的月球基地建設藍圖,將與英國佛斯特及夥伴(Foster + Partners)建築公司合作,在月球上部署尖端的精密三度空間(3D)列印機器人,利用月球土壤(月球表岩屑)打造可容納四人的月球永久基地。預計這項計畫可在四十年內實現。
這個基地約九成的建材將取自月球當地。月球上的建築原料將會以雷射高溫加熱轉變成漿狀,然後經3D列印機器人噴射印製成堅固的塊狀體,再用於建造基地的牆。築牆的速率約可達到每小時兩公尺。
基地的骨架採用中空的封閉式細胞狀(網格狀)結構,類似鳥類的骨頭,輕盈卻又強而有力,足以保護居住在基地的人類,免受月球上隕石、伽瑪射線和大幅度溫差的危害。
而自動化的3D列印機器人,以及基地建築的少部分構件必須先在地球上造好,這些構件將製成管狀模組,以太空運載火箭運送。
佛斯特及夥伴建築公司的模組化專家小組成員凱斯特里爾說,小組原本就經常因應地球的極端氣候,運用在地的永續性建材,開發環境效益,而此次設計月球居住基地也是遵循相同的理念。
人類太空殖民一直是科幻小說常見的主題之一,而隨著科技突飛猛進,太空殖民不再只是小說中遙不可及的想像。距離地球最近的月球,則被視為首要的候選地區。
美國最早提出建造月球永久基地的構想,但在三年前推動太空探索新戰略後,已放棄重返月球的計畫,將載人太空探索任務的焦點轉向近地小行星以及火星。俄羅斯則計畫二○二五年送太空人上月球,並將在此後幾年後建立月球永久基地。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計畫今年發射無人的月球探測器,對科學家選定的月球基地建造地點進行堪察。該組織並預定二○二○年開始建造月球基地。
日本則由未來工程學研究所領軍成立了月球基地與月球資源開發研究會,提出月球基地建設構想,計畫在二○三○年以後建成可自給自足的月球基地,並將開闢月球與地球間的定期航線。
南韓也計畫於二○一七年試射環繞月球的軌道飛行器,二○二○年發射由軌道飛行器和登月太空船組成的探測船。
◆ 3D列印技術 打造月球基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3/today-int1.htm
月球土壤當建材
自由 2013.02.03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人類在月球上第一個可定居基地的藍圖1日首度公開,這種基地將由機器人使用幾乎完全來自月球土壤的原料所建造。專家表示,人類可能在40年內就可搬進月球基地內居住。
根據英國媒體報導指出,此一月球基地是由歐洲太空總署(ESA)設計,並與佛斯特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合作,將使用頂尖的3D列印技術,把月球表土改造為可供人居住的圓頂式基地,並足以保護基地內居民不受隕石及珈瑪輻射線傷害,希望能藉此開展人類在月球永久定居目標。目前基地設計可供4人居住,但未來也可依需要擴建。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載人太空飛行小組專家賀弗蘭表示,3D印表機提供了在月球定居的可能方法,又可減少來自地球的後勤支援。這項設計理論主張,打造月球基地所需的原料有9成可自月球表面上取得,因此只需從地球把機器人及質輕的零件,如充氣式骨架,以及基地各區的連結零件與入口部分等載運至月球即可。
基地骨架先送上月球
根據這項設計,歐洲太空總署將先把充氣式基地骨架以火箭送上月球表面,地點可能在月球的南極。這種充氣骨架是由類似泡棉的中空閉孔結構所構成,這種結構很像鳥骨,可同時提供強度與重量。
接著再把取自月球表岩屑的土壤轉為漿狀後,由機器人操作3D印表機,把泥漿製成堅固的磚塊,再用來建造基地外牆,機器人每小時約可完成2公尺長的牆面。
佛斯特建築事務所模型小組專家克斯特里耶則說,該事務所原本就擅長針對地球極端氣候環境進行建築設計,並大量使用取自當地的永續性原料,月球基地設計也遵循同樣的設計邏輯。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研究團隊於2010年發現,3D印表機可使用含有矽、鋁、鈣、鐵及氧化鎂等成份的人造表岩屑製造出實心物體。
歐洲太空總署與佛斯特建築事務所已經設置一種D字形的3D印表機,用來測試在月球上使用3D印表機的實際可能,並在真空房間內使用模擬月球表面的原料,成功印製出房屋大小的巨型結構。
※ 相關報導:
* 亞洲第一上海電波望遠鏡亮相
* 陸航太白皮書繪5年遠景
* 可建造月球基地的 3D 印表機
* 上帝粒子的實驗結果讓我們一瞥未來
21 則留言:
歐洲版GPS伽利略計畫 預算恐遭歐盟大砍
【聯合報╱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3.02.08
歐洲聯盟成員國7日與8日在布魯塞爾集會,討論2014到2020年的歐洲長期預算。由於歐洲各國經濟和債務問題,讓不少主張撙節的人想要削減這筆1.35兆美元的驚人預算,而歐盟的旗艦合資興建計畫伽利略(Galileo)歐洲衛星定位系統,預算追加案可能會遭大砍,紐約時報指這項原本極具雄心的計畫,如今已走到前途不明的十字路口。
伽利略系統的興建費用已逾40億美元(台幣1185億元),燒掉的錢是原預算的三倍不止,而且現在還要追加80億美元(約台幣2370億元),且完工之日仍在未定之天。伽利略計畫預定送上軌道的30枚衛星,僅4枚就位。根據原定計畫,伽利略2014年開始運作,2019年全部完工,現在這個明年開始運作的時程恐怕難以達成。
伽利略大柢上僅是美國GPS系統的歐洲版,批評者認為,美國這套GPS在歐洲已獲廣泛使用,根本沒必要花大錢再搞一套伽利略系統。
歐盟1994年提出伽利略計畫,當時美國的GPS已運作逾20年。最初,推動者誇口伽利略定會大賺其錢,但目前已知難以回收成本。歐洲欲藉伽利略擺脫其汽車、飛彈、飛機、船隻對美國GPS的依賴。
英、德、法領袖在峰會前發表的談話,都傾向刪減歐盟預算。在7日召開的峰會中,各國勢必就那些項目該刪討價還價。法國想維持鉅額農業補貼,較窮的歐洲國家不會同意減少協助其發展經濟的經費,這種情勢讓科學研究等較無急迫性的預算岌岌可危。
紐時報導,讓歐洲國家領袖不顧撙節政策繼續挹注伽利略的只有一種想法,就是在經濟與技術上從美國獨立。
支持者對伽利略預算能在談判中過關有信心。跨國太空服務公司泰勒斯巴齊歐營運長馬里歐齊說:「它像行駛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很難停車。」紐時說,伽利略若繼續存在,是歐盟「策略」考量的結果。
◆ 伽利略掌控權予民 美歐險鬧翻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報導】2013.02.08
歐洲執意打造伽利略定位系統的初衷,是憂心歐洲若與美國翻臉,會沒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可用。
歐洲的伽利略系統未來將由民間控制,供全球所有人使用,這點與美國的GPS是由軍方設計,且迄今仍由美國國防部握有最高管控權有異。
美國GPS的另一特點,是它可提供高精準的地點訊號給美軍,但提供較不精準的地點訊號給他人;美國的GPS還有能力在阻斷「民用」訊號時,繼續使用「軍事」訊號。
伽利略的設計,是提供全球所有人最高的精準度(高於GPS),美國因此一度反對建置伽利略,擔心敵人利用伽利略的訊號,對美國和盟國發動軍事攻擊。
根據最初設計,伽利略使用的頻率,無法讓美國在不干擾自己的GPS訊號情況下,阻斷伽利略的訊號。美歐因此展開談判,最後獲致折衷方案。歐洲同意使用另一個頻率,讓彼此能封阻對方的定位訊號,卻又不會自我干擾。換句話說,歐洲可阻斷GPS,繼續使用伽利略,而美國也能阻斷伽利略,保持GPS暢通。由於美國的電子戰能力占上風,萬一衝突發生,美國仍保有較大優勢。
歐洲執委會官員一再強調,伽利略無意與美國的GPS為敵,伽利略的目標是成為由歐洲掌控的全球共享導航網路。不過,有報導指中國大陸對伽利略計畫很有興趣,還是讓美國有些擔心。
◆ 星雲酷似魔法少女 動漫迷連署命名
自由 2013.02.08
〔編譯林翠儀/綜合報導〕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的星雲「NGC6334」,最近成為美日動漫迷間熱門話題,由於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布一張該星雲的照片,酷似日本動畫「魔法少女小圓」的劇照,美國一名狂熱動漫迷,在請願網站「change.org」號召網友連署,將NGC6334星雲命名為「圓神星雲(Madokami nebula)」,目前已有2000多人響應。
神秘的星雲「NGC6334」,由於在紅外線影像中,明顯可以看到東西兩側類似骷髏頭與鴿子的形象,所以被科學家稱為「戰爭與和平星雲」,而日本則稱它為「彼岸花(石蒜)星雲」。「NGC6334」的神秘在於它仍不斷生成恆星,它的核心隱藏著一個疏散星團Pismis 24, 其中編號Pismis 24-1的恆星質量高於太陽的200到300倍的恆星,可能是紀錄中質量最大的恆星之一。
最近有網友找出NASA公布的「NGC6334」星雲照片,認為酷似「魔法少女小圓」的劇照。「魔法少女小圓」是鬼才動畫導演新房昭之的代表作之一,2011年播出時引爆話題,並在全球多個國家發燒。故事描寫5名少女與不明生物訂下契約成為魔法少女,但型態有別於一般認知的少女漫畫,魔法、變身與邪惡對抗的背後,包裝了一個更邪惡的陰謀。劇中女主角小圓在故事最後以自我犧牲的方式化身「圓神(Ultimate Madoka,直譯為終焉小圓)」拯救所有魔法少女。
一名住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動漫迷賈夸(Andrew Jaqua),在網路發起連署,希望將「NGC6334」命名為「圓神星雲」,已獲超過2000人連署。
「好奇號」探鑽 火星岩粉到手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3.02.11
美國太空總署(NASA)九日宣布,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用機械臂末端的鑽頭,在火星岩石鑽出一個一點六公分寬、六點四公分深的洞,首度取得岩石粉末樣本。
NASA官員葛倫斯菲德說,好奇號這「史上最先進」的火星探測車成為火星上的分析實驗室,「這是好奇號去年八月登上火星以來,好奇號團隊的最大里程碑。」
NASA說,好奇號團隊相中的岩石平坦而帶有紋理,他們相信這塊岩石能證明「火星很久以前環境潮濕」。這塊岩石被命名為「克萊恩石」,以紀念二○一一年過世的火星科學實驗室副專案經理克萊恩。
未來幾天,好奇號地面控制團隊會命令好奇號的機械臂執行分析樣本的步驟。
◆ 神奇3D列印 公仔 吉他都能做
【嚴思祺/綜合報導】2013-02-12 中國時報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想要測試新的變速箱零件,工程師把數位藍圖送進電腦中,接下來所發生的事則像是科幻小說中才有的情節:在微波爐大小的設備內,零組件的立體塑膠成品開始在眼前成型。
在掃描設計藍圖後,這個小裝置把塑料粉末熔合成如紙張般的薄層,接著不斷重覆並一層層堆疊上去,達到數千層之多,然後再以雷射固定起來。數小時後,變速箱零件就蹦出來,準備接受測試。使用這樣的技術,只要大約一千五百美元(約台幣四萬三千六百元)。
3D列印機一度是昂貴的發明,可望而不可即,如今價格開始親民,日益受到企業的歡迎,為生產活動帶來廣泛的影響。福特汽車公司配給每位工程師一台,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也使用3D列印機測試零件,以便未來在太空上使用。
分析家預測,過不了多久,3D列印機就可望走進家庭。才不過數年前,3D列印機體積大如工業用冰箱,要價數十萬美元;如今,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下單買到,放在書桌上。科技研究公司「洋基集團」消費研究組主任豪爾說,3D列印機今年會更便宜,甚至低於一千五百美元,讓小型企業、大專院校和消費者都有興趣購買。
3D列印機的功能強大,如何運用也引發廣泛討論。研究人員和嘗鮮者已做出各式各樣的物件,從可愛公仔、珠寶到腳踏車等,不一而足。許多人用3D列印機來製作客製化的iPhone手機保護殼。但有些用途卻具有相當爭議性,像是德州大學一名法律系學生於康州桑迪胡克小學濫射事件後,在網路上倡議使用3D列印機來製造可以發射真實子彈的手槍,用於自衛。
世人更期望,3D列印機最終能夠製作出更複雜的零件和機器,或是使用在髖關節置換手術和脊柱重建上,如此將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更大的變革。
◆ 網路幽浮影片 專業手法造假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695684.shtml
中央社 2013.02.11
YouTube網站去年底流傳的1支歷時39秒短片,聲稱在美國加州拍到兩艘不明飛行物(UFO),如今證實是曾參與「鐵達尼號」視覺特效的電影工作人員的「專業」作品。
名稱為「幽浮飛過聖大克拉里塔」(UFO OverSanta Clarita)的影片,2012年10月6日上傳到YouTube網站後迅速流傳。影片內容描述寫道,在聖大克拉里塔開車途中遇到不明飛行物體,停車查看時又拍到超級母船突然出現的驚人畫面。
近幾個月來,曾經在網路引起許多真假辯論的這支短片,如今證實出自好萊塢專業電影視覺特效工作人員之手,而且不只影片中的幽浮是假的,就連日落、馬路以及拍攝者正在駕駛的車輛,也都是出自特效,全都不是真的。
科技資訊網站Wired報導,這支39秒的短片中,觀眾看到的每1秒鐘其實都是電腦特效的成果。
Wired網站7日報導,這支短片出自特斯里爾巴斯(Aristomenis Tsirbas)之手,率領工作團隊耗費4個月時間,研究如何在電腦上製作出1段彷彿用手機拍到巧遇幽浮、效果逼真的影片。
特斯里爾巴斯曾經參與「鐵達尼號」(Titanic)、「地獄怪客」(Hellboy)等電影的視覺特效,並為電視影集「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擔任動畫特效的後製工作。他也曾執導2007年電影動畫片「星球戰役」(Battle for Terra)。
特斯里爾巴斯接受Wired專訪時說,製作這支影片的主要目的是,「想證明CGI電腦特效可以看起來很自然,而且充滿說服力」。
他表示,很多人看到影片後,都以為所有背景與車子是真的,但幽浮可能是假的,尤其是在片尾出現的超級母船。通常大家都不相信整部影片都是假的,所以他都要拿出整部影片的網頁藍圖,才能證明這支影片完全是造假的。
流星雨強襲 俄羅斯千人受傷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綜合報導】2013.02.16
當全球天文學家昨天密切注意一顆即將掠過地球的小行星時,卻有一場預料之外的流星雨搶先在俄國報到;震波造成至少三千棟建築物受損,至少九百八十五人受傷,包括兩百名孩童,四十三人住院,多數是被窗戶玻璃割傷。大多數學者認為,流星雨和小行星應該無關。
俄羅斯烏拉山區十五日上午當地時間九時廿分(台灣時間上午十一時廿分)遭流星雨襲擊,美聯社指其威力約如一顆原子彈。音爆產生的炫目白光與火球照亮天際,在空中留下帶狀濃煙。
俄羅斯科學院發表聲明說,這場估計約十噸的流星雨,以每小時至少五萬四千公里的高速進入地球,在車里雅賓斯克州約卅到五十公里面積的地面上造成損害,並且釋出幾千噸的能量。
流星雨影響範圍橫跨俄國中部與哈薩克北部,受災最嚴重的是俄國首都莫斯科以東約一千五百公里的車里雅賓斯克州。該州所有學校及幼稚園關閉,汽車警報器大作,網路及手機訊號斷斷續續,甚至一度停電。一座鋅工廠屋頂及牆面崩塌,災區許多門窗的玻璃都震碎,當局宣稱烏拉山區的核子反應爐未受影響。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引述俄羅斯國際傳真社的報導說,車州衛生局表示,該州有九百八十五十人受傷,包括二百零四名孩童,其中有兩人重傷。
「人們說是飛機墜毀爆炸。我看見一團火球,強光照亮一切,就像電影描述流星雨落下的畫面,我真的覺得世界末日降臨了。」目擊者葛娜拉‧杜卡說,「爆炸尤其可怕,非常劇烈,相機拍不出爆炸的劇烈情況。」
俄羅斯內政部發言人柯列斯尼可夫稍早說,目前無人死亡,但至少有三人重傷,不知是否有人被隕石擊中。車里雅賓斯克州州長尤列維奇辦公廳網站指出,隕石落入距離切巴爾庫爾市一公里的湖中,將結冰湖面砸出一個大洞,但科學家與七架飛機尚未找到隕石殘骸。
緊急事務部已調派兩萬名搜救人員搶救傷患,國防部也派兵加入救援行動。總統普亭接見緊急事務部部長普奇科夫時說:「優先考慮救援並採取立即措施,調查事發經過並評估災損。」
總理麥維德夫說,流星雨顯示「不僅經濟脆弱,整個星球都很脆弱」。曾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競選總統的自由民主黨黨魁季里諾夫斯基則說,這不是流星雨,而是美國試驗新武器。
※ 相關報導:
* NASA:俄隕石爆炸 等同20顆原子彈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699048.shtml
1顆隕石在俄羅斯中部上空爆炸,造成1100人受傷,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說這是100多年來最大隕石,且爆炸威力相當於20顆原子彈。
* 俄隕石爆炸 陰謀論滿天飛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698903.shtml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公布影片報導,爆炸發生時,目擊民眾大喊「搞什麼鬼?…有東西掉下來了,你聽到了嗎?」約1分鐘後,有人說:「一定是火箭之類的東西」,另1人斷言:「一定是中國!」
* 隕石襲俄 NASA設預警系統
http://udn.com/NEWS/WORLD/WOR1/7699096.shtml
....那是小行星2012 DA14和地球擦身而過前數小時。一天兩起天體造訪地球,是罕見的巧合。但美國航太總署 (NASA)在當時注意到小行星和隕石的軌道路徑大有不同,方向也彼此完全相反,DA14是從南往北,隕石是自北向南,因此兩者「完全沒有關連」。
....小行星和隕石雙雙來訪地球,而且都是最後階段才發現,顯示人類對這類事件的預知能力有待加強。美國NBC新聞網站報導,預警系統正在布建,希望最快2015年前派上用場。美國在這方面領先全球,NASA資助科學家成立一套「小行星天體衝擊最後警報系統(簡稱ATLAS),主體是在夏威夷設置兩個觀測站,每晚掃描天際。
◆ 史上最近小行星 飛越地球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699129.shtml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02.16
直徑45公尺 離地球不到3萬公里
直徑45公尺、編號2012 DA14的小行星在台北時間今天 凌晨2時25分左右,用2萬8000公里的時速,以2萬7599公里的距離和地球擦身而過,寫下同體積星體和地球錯身的近距紀錄。
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送走2012 DA14,都樂見它和地球相安無事說再見,要是這顆小行星對地球來個「停車暫借問」,後果嚴重。
美國航太總署 (NASA)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近地物體」方案主持人徹達斯說,「它正在離去」。但它和地球接觸的距離實在太近,專家比喻為「一枚太空魚雷掠過地球這艘太空船的船頭」。
飛過地球 沒有撞上任何衛星
2012 DA14經過地球的距離,比在地球上空3萬5887公里軌道上的許多通訊衛星和氣象衛星都近。科學家預測這些衛星也不會挨撞,結果言中。
2012 DA14個子小,就是在距離地球最近時,肉眼也看不見。它在蘇門答臘附近的印度洋上空通過地球時最近。望遠鏡的最佳觀測地點是亞洲、澳洲、東歐。但即使是這些地方,透鏡裡出現的也只是細如針尖的光點。
若撞地球 可以摧毀7個台北市
所以2012 DA14只算是小行星中的「小蝦米」,6500萬年前消滅恐龍的那顆行星,直徑有九公里。但2012 DA14重14萬3000噸,如果撞上地球,還是會釋出相當於240萬噸黃色炸藥的威力,足以摧毀1942平方公里的地面,約台北市面積(271平方公里)的七倍。
太陽系的小行星大多位於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在那裡維持數十億年,但有些不安其位,會「出軌」而趨近地球。NASA估計,類似DA14體積的小行星每40年靠近地球一次,撞地球的可能性則每1200年發生一次。
今天,如果一顆殺手級小行星真的朝地球衝來,理論上人類可以先發射一個太空飛行器將它撞離地球的運行軌道,使它改變速度,然後以第二個太空飛行器,至少稍微改變它的行進路線,確保它永遠不再和地球交會。
◆ 日將用小型火箭 發射太空望遠鏡
自由 2013.02.16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東京十五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預定在今年夏天利用小型火箭發射太空望遠鏡,透過紫外線觀測火星、金星、木星的大氣狀況,以利剖析金星或火星等各行星的大氣層厚度何以不同於地球。
此一命名為「SPRINT—A」的太空望遠鏡高四公尺,搭配的太陽光板寬約六公尺,總重三百四十公斤;日本將以小型火箭發射到高度九百五十至一千一百五十公里的太空軌道環繞地球,明年和美國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合作,對木星進行調查。
日本的太空望遠鏡將運用紫外線,觀測從火星、金星和木星的大氣對太空釋出氧氣和硫磺等分子的狀況,進一步了解火星大氣層消失的情形,以及金星或地球的大氣層組成狀況。
JAXA說,太空望遠鏡也將搭載高效率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以及可以容忍更大溫差的新型鋰離子電池。
太空望遠鏡 預警隕石撞地球
自由 2013.02.17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針對俄羅斯日前無預警遭隕石撞擊,目前並無任何能事先提醒地球人天體即將撞地球的預警機制,但在美國夏威夷州的一項太空望遠鏡計畫,也許會改變這一點。
專家指出,彗星或小行星等小型流星體撞擊地球的情況很常見,像是小汽車大小的天體落入地球的頻率約為每月一次,在地球爆炸產生火球的事件也經常發生,只不過由於它們大多墜入大海或偏遠地區,所以人們才未能注意到。
俄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普希科夫十五日呼籲美國與中國、俄國合作,打造反小行星防禦系統(AADS),他說︰「與其在地球上相互對抗,人們應建造小行星聯合防禦系統。」
夏威夷大學天文學研究所天文學家騰瑞十五日表示,天文學界目前針對小行星有很好的持續性調查,足以看到它們及在事先一、兩天發出警告,但現行觀測無法每天晚上看遍整片天空,因此很有可能持續數日到數週漏看任何一顆太空隕石;隕石無預警撞上俄羅斯,顯然正是如此。
騰瑞是美國航太總署(NASA)資助五百萬美元(約一億四千八百萬台幣)打造「小行星撞地最後預警系統」(ATLAS)的主要成員之一,ATLAS包括兩座位於夏威夷州的天文台,可以每天晚上同時掃描整片天空兩次。騰瑞說,倘若ATLAS建造好與開始運作,就能清楚看到撞俄羅斯的隕石,以及能提早一、兩天發出警告。
然而,騰瑞說,成功偵測到撞地天體「有賴兩個假設」,一是天上無雲,一是小行星並非飛越ATLAS看不到的南極。ATLAS的太空望遠鏡只看到地平線上方的天空,所以計畫架設在北半球的ATLAS望遠鏡,不可能看到南極的天空;倘若撞地小行星從這個方向過來,很有可能在撞擊前都沒有高於地平線,因此也就沒有辦法靠位於北半球的太空望遠鏡事先看到。
當然這個問題只要在南半球也架設ATLAS就能解決,但騰瑞說,這屬於未來,現階段北半球夏威夷的ATLAS望遠鏡才要開始建造,預計二○一四年底啟用,二○一五年底以前才能全面運作。
此外,總部設在維也納的聯合國外太空事務辦公室,也打算提議設立名為「近地物體行動小組」的全球小行星預警網,負責發現、監督與描繪這些迫近地球的天體特徵;他們還希望成立一個小組,專門監督讓朝地球而來的小行星偏向或將之炸毀的太空任務。
※ 相關報導:
* 科學家建議 雷射汽化小行星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feb/17/today-fo3.htm
....加州大學的宇宙學家魯賓以及加州理工學院的統計學家休斯的構想是應用雷射陣列,使遠至一億五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汽化,該距離約是地球到太陽間的距離。休斯強調,雖然這項科技現在無法做到,但人們應該開始行動進行研發,以免末日來臨時才悔不當初。
....他指出,小行星的表面溫度必須升溫到絕對溫度三千度(攝氏兩千七百二十七度)以上才有可能蒸發,而升溫到絕對溫度六千度(攝氏五千七百二十七度),亦即相當於太陽的表面溫度,已知的所有物質基本上將完全汽化。
◆ 小行星掠地球 鹿林全都錄
李宗祐/台北報導 2013-02-18 中國時報
在俄羅斯發生隕石爆炸墜落事件的同時,2012DA14近地小行星也在十六日凌晨以超近距離飛掠地球,再度引發近地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引發毀滅性災難的重視。我國「中美掩星計畫」研究團隊成功利用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天文台,全程觀測追蹤2012DA14最接近地球擦身而過的影像。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陳文屏指出,近地小行星2012DA14是到目前為止,以最近距離飛掠地球的小行星,十六日凌晨最接近時,距離地球表面不到三萬公里,跟地球直徑一萬三千公里比較,「這是非常近的距離,比很多人造衛星都還接近地球。」但因歐美正值白天無法觀測,我國研究團隊佔地利之便,由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助技師汪仁鴻在十六日凌晨成功拍攝到2012DA14飛掠地球的影像。
陳文屏表示,「中美掩星計畫」利用鹿林天文台四座五十公分口徑的天文望遠鏡,配備最先進的電子相機,快速偵測太陽系靠外區域的小型天體遮掩恆星(掩星)造成的亮度變化,藉此研究這些接近地球小天體跟地球的距離、最接近的時間,及可能造成的威脅。由於小行星運動速度極快,望遠鏡必須指向預定地點「守株待兔」,即使曝光不到一秒鐘,小行星不再是點狀,而呈現長條狀。
◆ 尚未發現隕石碎片 傷者增至1200人
【嚴思祺/綜合報導】2013-02-17 中國時報
俄羅斯中部車里雅賓斯克地區十五日早上驚傳隕石墜落意外,隕石據信是掉落在一座湖中,並在湖面撞擊出一個六公尺寬的大坑洞,當局十六日派專家潛入冰封的湖底尋找隕石碎片,但是迄無所獲。這場意外共計造成一千兩百人受傷,多數是遭破碎玻璃割傷,其中十五人仍在醫院治療,有一人陷入昏迷。財務損失估計達到十億盧布(約台幣9.8億元)。
這顆隕石據信是墜落在冰封的切巴爾庫爾湖(Lake Chebarkul)中,六名潛水人員在湖底搜尋三小時,並未發現隕石的碎片。一名搜尋人員表示,湖水的能見度是零,湖底淤積的汙泥高達一.五公尺。俄羅斯緊急事務部長普奇科夫(Vladimir Puchkov)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在車里雅賓斯克的任何地方發現隕石碎片。
俄國當局表示,災區內超過四千幢建築的玻璃窗被震碎,等待修補的玻璃窗面積估計達到廿萬平方公尺,其中多數在首府車里雅賓斯克市。受損的建築包括醫院、學校和一般住家。車里雅賓斯克州州長尤瑞維奇十六日提出保證,一周內可以修復所有破損的玻璃窗。但是,對於寒冷的車里雅賓斯克而言,這是漫長的等待。
車里雅賓斯克中午溫度只有攝氏零下十二度,眼前迫切的工作就是把破損的玻璃窗以塑膠布和木板覆蓋起來。包括志工在內的兩萬四千人已經動員起來,負責修補破損的窗子、蒐集保暖衣物和食物,以及參加其他救援任務。
據《今日美國報》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估計這顆隕石只有一輛公車大小,重量估計約七千噸,爆炸威力等於廿顆原子彈。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科學家艾美.梅因茨(Amy Mainzer)表示,所幸,「大氣吸收了絕大多數的能量。」
◆ 隕石找到了?專家發現碎片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3.02.18
俄羅斯烏拉山脈地區日前發生隕石墜落事件,造成數千棟建築物受損、約1200人受傷,「災區」忙著修補震破的窗戶,但也有不少人想要尋找隕石碎塊出售,形成另類淘金熱。
隕石在當地15日上午墜落車里亞賓斯克市附近,市外80公里結冰的切巴爾庫湖隨即被人發現有個直徑約八公尺的大洞,外界因而認為,隕石殘留主體墜落在湖面。不過,潛水人員冒著攝氏零下17度低溫搜尋卻無收獲,而且未檢測到輻射異常現象,當局決定放棄打撈隕石殘留主體的計畫。專家現在認為,冰層破洞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俄羅斯新聞通訊社報導,烏拉聯邦大學的學者格洛霍夫斯基17日表示,已在切巴爾庫湖地區發現隕石碎片,已經確認碎片的外星球屬性,其鐵含量約10%。格洛霍夫斯基還建議將這顆隕石命名為「切巴爾庫隕石」。
許多人想發隕石財,聚集在切巴爾庫湖,但被治安單位阻止。想要尋找隕石碎塊,可能要等冬天過去、冰雪融化。捷足先登而且有收穫的人,已把撿到的隕石碎片放到分類廣告網站上出售,其中一塊要價近台幣30萬元。
專家估計,隕石直徑約15公尺、重10公噸,在距離地面大約20至25公里的高空爆炸,釋放的強大震波能量約為美國1945 年在日本廣島投擲原子彈能量的30倍。
當局總共動員2萬4000人的部隊和救難人員協助車里亞賓斯克善後,主要是搶修震破的窗戶,並讓當地學校18日可正常上課。
※ 相關報導:
* 俄羅斯遇襲前2小時 隕石也撞古巴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3021700062.html
據古巴國家電視台報導,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發生隕石墜落前約兩小時,古巴中部小鎮的居民稱,當地也發生隕石墜落,隕石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使部分建築物發生晃動。但目前為止,尚不清楚古巴和俄羅斯的隕石墜落是否有關聯。
* 襲俄隕石 差點在英國釀災
http://www.udn.com/2013/2/17/NEWS/WORLD/WOR1/7699832.shtml
天文學家表示,昨天在俄羅斯烏拉(Urals)地區造成破壞的隕石,如果當時在進入大氣層的時間稍微不同,英國就可能受到重創。
隕石殘骸找到了 俄尋獲53碎片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3.02.19
俄羅斯新聞社報導,烏拉爾聯邦大學學者格洛霍夫斯基十八日表示,已在切巴爾庫利湖附近發現五十三片隕石碎片,確認碎片來自地球外。格洛霍夫斯基建議將這顆隕石命名為「切巴爾庫利隕石」。六名潛水員十六日潛入湖下搜尋,並無所獲。官方表示災區輻射水平正常。
先前俄羅斯科學家說,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前約有十噸重,不過美國太空總署(NASA)表示,隕石直徑十七公尺,進入大氣層前重達一萬噸,以每秒約卅公里速度進入大氣層,在地表上空爆炸,碎成小片隕石砸中建築物。爆炸釋出的能量相當於五十萬噸黃色炸藥,是廣島原爆的卅倍,爆炸時的亮光一度比太陽還亮。
車里亞賓斯克州內務總局表示,隕石在空中爆炸後,其中一塊碎片墜入切巴爾庫利湖,砸出直徑八公尺的大洞。大洞附近有五十三片黑色固體小碎片,直徑為零點一到一公分。
搜尋團隊原先猜測,至少有部分碎片掉入切巴爾庫利湖,但剛開始一無所獲。不過,俄羅斯科學院成員對部分罕見的岩石進行化學測試後表示,他們發現這些碎片來自外太空。身兼俄羅斯科學院成員的格洛霍夫斯基說:「我們確認,我們考察組在切巴爾庫利湖地區找到的物質分子具有隕石屬性。」
烏拉爾聯邦大學發布的照片顯示,五十三片隕石碎片排成古代斯拉夫文「切巴爾庫利隕石」的形狀。另一張照片顯示,一個人用拇指和食指拿著一小塊黑色的發亮岩石。烏拉爾聯邦大學說,這塊隕石帶有小礦物微粒,屬於普通的球粒狀隕石。
格洛霍夫斯基說,科學家正在研究的這個石塊含部分橄欖石和亞硫酸鹽,約百分之十是鐵。
十五日俄羅斯車里亞賓斯克州、秋明州、庫爾幹州、斯維爾德羅夫斯克州以及哈薩克北部遭遇隕石襲擊,受影響最嚴重的是車里亞賓斯克州,五千棟房屋的玻璃窗被震碎,一千兩百多人受傷。官方估計,隕石造成的災損約十億盧布(約台幣九億元)。
隕石碎片愛好者已經在網站上刊登廣告,只要有人提供一塊隕石碎片,願付卅萬盧布(約台幣廿九萬元),引發「淘隕石潮」。俄國政府的反應是封閉湖區,不准媒體記者或獨立研究員進入尋找。
◆ 隕石「隨機」釀災 符合次聲波原理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3.02.19
俄羅斯隕石災區出現不少特殊現象。隕石的震波震破五千多棟建築的玻璃窗,但受損的建築卻是隨機揀選,科學家正試圖以「次聲波」解釋其中原因。
隕石帶來的破壞並非一視同仁,例如一間磚造工廠的屋頂被掀掉,附近的玻璃帷幕卻完好如初;高樓被震破的玻璃窗都在頂樓,一般樓房被震破的玻璃窗卻在一樓;房子的玻璃窗沒破,屋內的玻璃罐、盤子和握在人手中的酒瓶卻破了。
紐約時報報導,科學家解釋,震碎玻璃的是隕石分解時的爆炸,和隕石減速時產生的壓力波。這樣的低頻「次聲波」碰到建築物會反彈,在某些地方威力會比在其他地方強,因此有些建築受損較嚴重,有些則否。次聲波還會與玻璃共振,因此會震破玻璃瓶。
車里雅賓斯克國立大學理論物理系主任杜多洛夫說:「震波就像一顆球,把球丟到房間裡,球就會在各個牆面上彈來彈去。」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行星科學教授賓澤說,科學家還未曾研究次聲波對城市建築的影響,不過這次隕石災害的不可預測性跟次聲波的特性相符,「如果你正面對震波來的方向,就容易受影響」。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物理教授布朗說,次聲波「能在短時間內傳到遠處」,這次的隕石雖然看起來是在廣大地區裡的不同地點隨機造成損害,但仍能理出頭緒,這地區中的玻璃窗、玻璃瓶或建築,凡是跟次聲波共振的,就會受影響。
一座鍍鋅工廠的屋頂原本用鋼梁和混凝土托梁支撐,如今不但坍塌,還震裂了。但同一條街、幾公尺外的南韓現代汽車展售中心卻毫髮無傷,玻璃帷幕和裡頭閃閃發亮的展示車,卻連一個窗戶都沒破。
車里雅賓斯克州州長尤列維奇說:「人們可能會覺得,經過這場隕石災難,彷彿得到重生。是上帝把災禍引到別的地方去。」
科學家認為,十五日上午墜落俄國的隕石是一九○八年以來進入大氣層的最大顆隕石。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說,類似大小的隕石約每一百年撞擊地球一次。
次原子計算 顯示宇宙壽命有限
【Upaper╱中央社】2013.02.21
科學家昨天說,科學家還在整理去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細節,但加總起來,對宇宙的未來而言,看來不是好事。
伊利諾州巴達維亞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萊肯,在美國科學促進會波士頓會議上發表研究前說:「如果使用我們現在知道的物理學,進行直截了當計算,那麼將得到壞消息。」 他肯說:「宇宙可能本來就不穩定,距現在數百億年後的某個時點,一切將會毀滅。」
物理學家去年宣布,他們已發現似乎是尋找已久的次原子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據信賦予物質質量,如果證實,這項發現將有助解開宇宙如何在約137億年前存在的關鍵謎題,也許還能得知宇宙如何結束。
萊肯說:「你可能以為是『另類』宇宙的小泡泡,將會出現在某處,它會膨脹並摧毀我們。」他又說,此事將會以光速發生。
◆ 印度總統:今年10月中旬啟動火星任務
中央社 2013-02-21
印度總統穆克吉表示,今年將執行第1次火星任務。據報導,10月中旬啟動任務後,探測器明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
總理曼莫漢去年8月15日發表「獨立日」全國演說時,首度正式提出將執行「火星軌道探測器任務」(Mars Orbiter Mission)。
國會預算會期今天開議。去年7月就任的穆克吉(Pranab Mukherjee)首度以國家元首身分在國會演說時提到,「2013年計劃執行多個太空任務,包括印度第1次的火星任務並發射第1個導航衛星」。
媒體先前報導,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預定10月中旬從南印安德拉省斯利哈里柯塔(Sriharikota)島升空。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大陸和日本已執行過類似任務。
「印度新聞信託社」(Press Trust of India)今天報導,探測器將由「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olar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PSLV)搭載升空,預定經300天飛行後,明年9月進入火星軌道。
就職前曾任財政部長的穆克吉也關切成長下滑。他說,「本會計年度上半年(2012年4月到9月)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僅5.4%,顯著低於過去10年大約8%的平均年增率」。他強調,「全球經濟過去1年非常艱困,印度也不例外」,政府已採行多項措施盼恢復投資人信心。
印度上個會計年度經濟成長6.2%,官方預測本會計年度經濟成長率為5%。
◆ 太空商機無限 新加坡成立太空署
中央社 2013-02-21
為了發展太空產業,增加就業機會,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太空科技與工業署,未來還準備送新加坡人上太空。
貿工部第二部長易華仁今早出席全球太空與科技大會開幕典禮致詞時,宣布新加坡即將成立太空科技與工業署(Office for Spa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太空科技與工業署隸屬新加坡經濟發展局,負責計畫和執行發展新加坡的太空工業,協調各政府機構,設立研究單位,並發展新加坡的太空人才。
依據規劃,太空署成立之初,將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支持兩項太空研究發展計畫。
根據經濟發展局估計,與太空相關的產業經濟產值在2011年達到2900億美元,成長12.2%,大部分來自人造衛星產業,衛星產業從2006年開始每年平均成長10%,到2011年產值高達1770億美元。
因此太空署將提供各家人造衛星業者必要幫助和補助,盼吸引業者在新加坡拓展生意。
經濟發展局認為吸引太空產業在新加坡發展,可以增加新加坡白領階級的就業機會,受惠的領域包括物理、數學、機械、電子、科技、軟體製造等。
易華仁說,新加坡擁有完善的市場連結、中立的地緣政治、親商的環境以及研發的基礎設施,有助業者在新加坡開拓生意。
避免降禍地球 美研發太空船撞小行星
自由 2013.02.26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隕石撞擊俄羅斯、造成千人受傷後,再次引發科學家如何避免地球遭到隕石撞擊的討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畫投入10年時間,研究如何以太空船將靠近地球的小行星撞偏軌道。
投入10年103億 擬撞偏Didymos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驗室,將投入10年時間及3.5億美元(約103億台幣)經費,研究如何以太空船撞擊小行星Didymos。若計畫成功,Didymos將成為人類第一個撞離軌道的小行星。
這項計畫已獲得美國航太總署(NASA)與歐洲太空總署(ESA)的支持,將在5月發表初步方案。如果計畫順利進行,NASA將會資助實驗室發射「撞擊器」。ESA則徵求任務相關的研究,並發射第二艘太空船來評估其影響與效果。
Didymos在希臘文中意指「雙胞胎」。Didymos是由兩顆小行星組成,一顆比較小、類似月亮的小行星繞行較大的小行星,預計將在2022年以1046萬公里的距離經過地球。
實驗室科學家安迪.鄭(Andy Cheng,譯音)表示,他的計畫很簡單,實驗室將在2021年發射太空船進入小顆小行星的軌道,撞擊直徑149公尺的小行星,使小行星偏離軌道,並創造出軌道偏移的效果。由於Didymos不是近地天體,因此不會產生撞擊危險。
安迪.鄭表示,撞擊小行星不只是為了保護地球安全,也是為了研究需要。第二艘太空船將測量撞擊造成的坑洞,可用來研究小行星的組成與特質。
◆ 國防新聞:美亞太空合作現新機
中央社 2013.02.26
專家指出,美國2013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中有關衛星出口的改革,可使華盛頓當局得以透過與亞太地區國家太空安全的合作,延展自身戰略利益。
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網站刊登專家撰文指出,NDAA允許美國總統可建議自國務院軍火清單(Munitions List)中,移除太空相關產品,轉由商務部的管制清單管理,回歸到1996年至1999年時代。
聯合撰文的航太國防顧問蓋特林(Lance Gatling)及太空暨網路政策專家謝爾登(John Sheldon)指出,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所涉及的科技經常在全世界都可取得,損及美國利益的立論無法成立。
兩人指出,這項出口改革可加強與重大友邦如日本、南韓、澳洲和新加坡的盟友關係;加強與菲律賓和泰國等友好國家的關係;及擴展與印尼、緬甸、蒙古和越南等國之間關係。
文章說,所有這些國家都是為了國家安全目的,尋求開發太空能力。
兩人撰文指出,日本、南韓和澳洲正在發展國家太空安全系統,如果有美國更深化的合作和建構太空能力,他們可能會受到鼓舞。
由於美國太空技術多年來被視為過度保留,與盟友進行太空系統合作,將可展現美國新的信任度。積極的軍民兩用太空合作,也可代表美國在策略及政治上強而有力的承諾象徵。
這樣的結果是:美國對跨太平洋區域安全關係展現更大的政治和戰略性承諾,而亞太區域對與美國的合作關係也將給予更大信任。
史上最亮彗星11月底看得到 比月亮還搶眼
中央社 2013-02-27
2013年將是天文迷最雀躍的一年,3月和11月各有彗星進入太陽系。中央氣象局今天表示,11月底彗星ISON亮度將超過月亮。
中央氣象局天文台技士鄭振豐說,ISON(伊桑)彗星將在11月底到12月初進入太陽系並接近太陽,各國天文界多數預估這顆彗星的亮度是「月亮的好幾倍」,但這顆彗星的週期不明,進入太陽系後計算速度和軌道才知道。
鄭振豐指出,ISON彗星最亮的時間約2到3天,彗核結構與成分不明,所以ISON彗星的彗尾有多長?還很難估算,這顆彗星將是人類史上有觀測紀錄以來,最亮的彗星,比起1965年的池谷關彗星和1986年的哈雷彗星還亮上許多。
鄭振豐表示,在ISON之前還有「前菜」,那就是3月中旬到下旬即將到來的PANSTARRS彗星,這顆慧星也很亮,與織女星大致相同,約是1等星亮度,除了月亮之外,夜空中以金星的-4等星最亮,星級愈小愈亮。
天文台說,要觀測PANSTARRS彗星,在3月中旬以後的日落,民眾只要朝向西方的低空,用肉眼可清楚看到,錯過它要再等十幾萬年。
從事天文望遠鏡行業的信達光電科技公司總經理李孟居說,今年將是天文迷最享受的一年,因為除了可觀測、拍攝史上最亮慧星之外,4月25日有月偏食,5月25日有半影月食,10月18日也有月偏食。
李孟居說,這次的彗星雖然肉眼可見,但如果有15到20公分口徑的天文望遠鏡,才是一場天文饗宴;9公分口徑、焦長900毫米的馬可多夫式鏡筒也很理想。可以觀測到彗星和月亮的細部,也可透過轉接器接上相機,拍下永恆的美麗。
◆ 德國度過40年來最昏暗冬季
中央社 2013-02-27
根據德國氣象專家的統計,去年12月初到今年2月底,德國各地太陽露臉的時間平均不到100小時,就天候而言,這是43年來最昏暗的冬季。
中歐地區的冬天,有陽光的日子本來就不多。過去60多年,在德國整個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只有160小時有陽光照射。
德國氣象單位自1951年開始有氣象紀錄。1970年的冬天陽光照射時間最少,只有104小時。如果這兩天德國地區仍見不到太陽露臉,這個冬季將是德國有氣象紀錄以來最昏暗的冬天。
天氣陰霾對人的情緒也有影響。生物氣象學家建議,避免陷入「冬天的陰鬱」情緒,人們應多外出,做做運動,因為即使是陰天,也有足夠的光線可以刺激產生可以調節神經傳導介質血清激素。躲在室內只可能使得情緒更低落。
◆ 宏達電手機 飛上外太空
中央社 2013.02.27
宏達電 Nexus One飛上外太空!美國太空總署(NASA)啟動「微型手機衛星」計畫,其中一個原型智能手機衛星,就是由宏達電製造。
外電報導,一部搭載一支谷歌Google Nexus智慧型手機的小型衛星已經從印度升空,將進行數個太空實驗,包含測試在太空中是否可以聽到別人的吶喊聲。而其中一個衛星的核心模組,就是由台灣宏達電的NexusOne智慧型手機擔綱重任。
根據NASA官網公布的資料顯示,為了達到測試目標,NASA採用兩款原型智能手機衛星,其中一個被稱為PhoneSat1.0的Nexus One智能手機,就是台灣宏達電製造的,採用的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
NASA的PhoneSat1.0衛星有一個任務目標,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透過攝像功能,將監測圖片發送回地球,並隨時發回衛星狀態與訊息。
為了準備這樣的任務,NASA表示,已成功測試PhoneSat1.0在各種極端環境,包括高溫真空、振動和衝擊等狀態。
除了宏達電手機受青睞,NASA的PhoneSat2.0則裝備Nexus S智慧機,採用的是三星電子提供的核心處理器。
NASA的「微型手機衛星PhoneSat計劃」展示出以最低成本和最簡單建造方式的衛星,同樣可在外太空中運行,NASA使用大量的商業現成零件,包括一個未經修改、消費性的智慧型手機,一顆衛星的成本控制在美金3500元內。
美SpaceX太空船升空…四推進器壞三個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3.02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製造的「天龍號」無人太空船,1日上午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發射升空,大約11分鐘後即發現四具推進器有三具未能點燃啟動。
SpaceX創辦人馬斯克說,引擎問題似已解決,四具推進器很快就能全部恢復正常運作,不過「天龍號」將無法如期在2日抵達國際太空站。問題可能出在有個閥門卡住或管線塞住。
「天龍號」需要這些推進器在軌道上操作,並使太空船上的太陽能板面向太陽。雖然三具推進器故障,地面工程人員仍設法使太陽能板伸展開來。故障發生時「天龍號」已進入軌道,並脫離發射火箭。
「天龍號」裝載了超過2300磅(1045公斤)科學裝備、零件、食物和補給,包括將由太空站上的太空人進行的160種實驗裝置。
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2011年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全部退休後,與民營公司簽約為國際太空站運送補給和太空人,以打破俄國的壟斷局面。俄國對每次運送人員收取超過6000萬美元。
太空站上現有兩名美國人、三名俄國人和一名加拿大人駐守。「天龍號」是目前唯一能夠載貨返回地球的太空載具,而它此行回程將載運大約兩噸東西,預定3月25日墜落加州外海。
◆ 美富豪 要送夫妻檔飛火星
自由 2013.03.01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愛好太空旅遊的美國富豪提托(Dennis Tito)2月27日表示,希望在2018年將1男1女送至火星,最好是感情和睦的中年夫婦。提托表示,他推出這個耗資10億美元(約296億台幣)的計畫,一方面是要啟發下一代,另一方面是想打擊崛起的中國勢力。
2018年出發 繞10小時後返回
提托成立的非營利組織「靈感火星基金會」(Ispiration Mars),將發起名為「美國任務」(Mission for America)的火星之旅,預定2018年1月5日出發,展開來回共501天(近1年半)的火星之旅,約在2018年8月20日接近火星,隔年5月返回地球。
不過,這趟火星之旅不會登陸火星,所以不會插旗,也不會在火星尋找生命,但可在距離火星160多公里處近距離觀察火星,太空船繞行火星10個小時後就會返回地球。
太空船的架構將非常簡單,艙內生活空間為17立方公尺,只有一般休旅車空間的一半,可容納2人。
選擇1男1女的原因,是希望能代表全人類。由於這1年半的時間,太空船裡的人必須朝夕相處,相看兩不厭,所以基金會希望能夠徵求一對感情恩愛的夫妻。太空中的強烈輻射會傷害精子與卵子,所以希望是過了生育期的中年夫婦。
不登陸 也不尋找生命跡象
此外,2名太空人還要忍受極為克難的環境:沒辦法沖澡、廁所衛生紙有限,飲水是回收太空人的尿和汗水,幾乎毫無隱私。再者,長期在無重力環境下,肌肉和骨質會流失,還得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生病、受傷都無法醫治,假使太空船出了差錯,他們就回不來了。
地球和火星每15年會有一次「大接近」,太空船可利用最少燃料往返地球與火星。因此,若不在2018年1月5日發射太空船,下次就得等到2031年。
這個計畫目前還沒有太空船,來源為私人捐贈和贊助的資金也尚未到位。提托表示,他會負責出資2年,研發生命維持系統和其他關鍵技術,屆時也會將轉播權賣出。
◆ 陸太空新目標 建構太空實驗室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3.03.01
中國的太空科技正在日益增進!「神舟十號」將搭載3名太空人至外太空,並建置太空實驗室的雛形。據報導,神舟十號將與飛行器天宮一號連結。分析師指出,2個太空飛行器的互相對接技術,一直是中國太空科技面臨的主要難題。
中國在2月28日宣布,下一個太空任務將於今年6至8月間展開,屆時計畫將3名太空人送至外太空,建置太空實驗室。「神舟十號」將於今年夏季由戈壁沙漠發射,然後與已經在太空運轉的「天宮一號」交會連結。
「天宮一號」是中國太空實驗室的雛形。在2012年6月,「神舟九號」攜三名太空人和天宮一號對接成功,這是中國太空人首度成功進入天宮一號內部。
據報導,中國的太空科技仍然遠遠落後美國及俄羅斯。中國計畫建置可以長時間容納太空人的太空實驗室,而2個太空飛行器的互相對接的技術,一直是中國面臨的主要難題。
中國今年夏天最新的太空任務,正值美國太空預算縮減及發展重心轉移之際,美國送太空人至太空的計畫遭到延後,而中國的太空任務則展示其日益增強的太空科技實力。中國2003年首度送太空人至外太空,今年夏天的發射將會是中國第5度送太空人至外太空。
◆ 嫦娥二號 離地球破2千萬公里
【記者陳筑君/綜合報導】2013-03-01 旺報
大陸月球及深空探測能力再躍升。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發布最新消息稱,北京時間2月28日10點18分,嫦娥二號衛星與地球間距離成功突破2千萬公里,目前衛星狀態良好,各項飛控事件執行正常,嫦娥二號正繼續向更遠的深空飛行。
2010年10月1日晚間6點59分57秒,為大陸登陸月球探路的嫦娥二號衛星,在長征三號丙火箭運載下,於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當日7點57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宣布,嫦娥二號衛星準確進入地球奔月的地月轉換軌道,發射圓滿成功。
去年精準拍到小行星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2012年12月13日又宣布,嫦娥二號飛離日地拉格朗日L2點195天後,成功飛抵距地球700萬公里深空,以10.73公里/秒相對速度,與國際編號4179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身而過,是大陸首次飛越探測小行星。
2013年1月5日23點46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精確控制下,嫦娥二號衛星深空探測成功突破1千萬公里。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成功突破2千萬公里後,有兩方面工作要齊頭並進。首先,要繼續開展嫦娥二號測控跟蹤,力爭控制衛星不斷向更遠的深空飛行,對大陸深空測控網進行更加充分、全面的測試驗證;其次,要對嫦娥二號任務技術進行總結。
嫦娥三號下半年發射
嫦娥二號衛星是繼2007年嫦娥一號後,大陸自主研製的第二顆月球探測衛星,主要任務是為將來登月的嫦娥三號,驗證部分著陸關鍵技術,並為嫦娥三號預選的月球虹灣登陸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據悉,嫦娥三號預計今年下半年在西昌發射,它將攜帶大陸第一艘月球車,實現中國首次月面軟著陸。
小 靈 通
嫦娥二號衛星
嫦娥二號是大陸第二顆繞月人造衛星,主要是建基於探月工程一期的嫦娥一號備分星進行技術改進的。嫦娥二號是在2010年10月1日晚間6點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主要用作試驗、驗證部分新技術和新設備,降低往後工程的風險,同時深化月球科學探測。(陳筑君)
◆ 陸新一代運載火箭3年可首飛
中央社 2013-03-01
中國大陸新一代的大型運載火箭長征5號、中型運載火箭長征7號,已進入首飛前的準備階段,3年內有望首飛。
新華社專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今天刊載上述報導。
梁小虹說,兩型火箭的研製成功,將大為提升中國自主進入空間能力,對於中國運載火箭跟蹤尖端技術乃至大陸工業基礎的提高,都將發揮牽引和輻射作用。
梁小虹說,長征5號目前處於初樣研製階段,已突破130餘項關鍵技術,同時已完成以5.2公尺直徑整流罩和5公尺直徑火箭艙段為代表的大部分箭體結構的製造、生產、試驗等12項重大核心關鍵技術。
他說,目前團隊正努力克服研製5公尺直徑低溫貯箱(用以承載零下253度的液氫低溫推進劑)所遇到的技術難題。
梁小虹還說,長征7號研製團隊突破了96項關鍵技術及14項關鍵工藝,「相關技術為國內首創、國際先進,此型號有望2014年首飛。」
泛星彗星現蹤 抬頭就看得見
自由 2013.03.07
〔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二○一三年堪稱彗星年,今年內第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泛星彗星〔C/2011 L4(PanSTARRS)〕已盤旋在南半球天空數月之久,終於將現身台灣天空;泛星彗星將在十日達到最大亮度,十二、十三日是最佳觀測時機。
台北市天文館表示,泛星彗星是由位在夏威夷的泛星巡天望遠鏡(Pan-STARRS, Panoramic Survey Telescope And Rapid Response System)在二○一一年六月六日發現的,預定在三月十日通過軌道近日點,此時這顆彗星距離太陽最近,受太陽熾烈的光熱影響,將使這顆彗星亮度達到兩等,約相當於獵戶座的腰帶或北斗七星般的明亮。
天文館也建議,喜愛觀測彗星的彗星迷們可從三月九日後開始觀察,傍晚日落後卅分鐘左右,朝仰角約五度的西方低空,就能尋找這顆彗星;緯度愈南的地區,可見到的彗星仰角愈高。
三月十二、十三日則是觀賞泛星彗星的最佳時機,因為它日落時的仰角比十日還高一些,亮度卻與最亮時差不多,配合著多彩的日暮天光,景色豔麗;但也因夕陽餘暉的影響,雖然彗星用肉眼就可看到,最好能利用雙筒望遠鏡協助觀察,較不傷害眼睛,而觀察地點則必須挑選西方地平無遮擋的地方。相關觀測訊息可上台北天文館的「網路天文館」天象預報查http://tamweb.tam.gov.tw/v3/tw/list.asp?mtype=c1。
物理學家報喜:好像找到上帝粒子!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3.03.07
可解釋為何物質擁有質量
義大利物理學家6日宣布,現在他們就快要可以確認,去年所發現的次原子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所謂的「上帝粒子」,他們還必須排除最後一個可能性。若證實發現上帝粒子,就可解釋為何物質擁有質量,為標準模型的理論增添重要基礎。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物理學家蓋格農說,經過更多分析,研究團隊快要可以確定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但是他們希望把確定性提高到99.9%。
去年7月CERN的科學家宣布,透過大強子對撞機 (LHC)發現很像上帝粒子的新粒子,但是還不能肯定,現在經過數千次檢驗,他們離真相愈來愈近了。蓋格農6日在義大利阿爾卑斯山舉行的研討會報告研究進度說,「這個東西愈看愈像是希格斯玻色子」。
蓋格農把尋找上帝粒子的過程,比喻為尋找某個特定的人。她說「這個粒子不論長相、講話或者唱起歌來,都像希格斯玻色子,但我們必須確認它的動作也一致,才可以確定找到了」。
「需排除最後一個可能性」
蓋格農說,但它也有可能是重力子 (graviton),這是他們需要排除的最後一個可能性。重力是另一種次原子粒子,與重力場有關。至於辨別希格斯玻色子與重力子的方法,是檢查粒子的旋轉程度,沒有旋轉是希格斯玻色子;旋轉程度很大的話是重力子。另一組研究團隊下周將提出更多新發現。
小辭典》上帝粒子
原名「希格斯玻色子」 (Higgs boson),名字取自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它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所預言的一種基本粒子。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有待實驗證實的粒子。因為它在基本粒子的基礎性質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大眾媒體中又被稱為「上帝粒子」。
小行星擦肩過 地球訪客多
路透社 2013年3月10日
(路透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9日電)最近有多顆小行星造訪地球,1顆大小相當於一個街區的小行星,今天也和地球擦身而過。
科學家6天前才發現這顆直徑大約140公尺的小行星2013 ET,美東時間下午3時30分(台北時間10日凌晨4時30分)凌空飛過,和地球距離大約95萬公里。
天文攝像公司Slooh Space Camera透過加納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望遠鏡,在網路上直播小行星掠過地球的畫面。總裁鮑盧奇(Patrick Paolucci)說:「這顆小行星之所以讓人提心吊膽,是因為我們甚至對它毫無所知。」
Slooh望遠鏡工程師柯克斯(Paul Cox)說,行星的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4萬1843公里,如果撞擊地球,有可能摧毀1座大城市。
1顆大約大客車大小的小行星,2月15日於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爆炸,2013 ET大約是它的8倍大。爆炸行星的威力,大約相當於440千噸黃色炸藥,當時不僅震碎窗戶、毀壞建築,更造成1萬5000多人受傷。
柯克斯說,另外兩顆小行星本週末也將靠近地球,大小都和俄羅斯的爆炸行星差不多。行星2013 EC 20今天才剛飛過地球,距離大約為15萬公里。
2013 EN 20行星明天也將飛過地球,距離約44萬9007公里。柯克斯說:「近來太陽系的活動非常頻繁。」中央社(翻譯)
◆ 巨石陣是大墳場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3-03-10
英國考古學家說,巨石陣是石器時代的英國人建造的大墳場,不是他們觀測天象的天文館。
過去十年,考古人員分析、研究了以往在巨石陣挖掘出來的五萬件燒過的骨骼。結果發現骨骼屬於六十三個人,有男、有女還有小孩。男女和孩子的數目大致相當。
倫敦大學考古教授皮爾森說,當年在現場一起燒掉的還有一支權杖和一個碗,顯然葬在當地的是重要人物。
新科技的分析也發現,他們曾經用碗燒過香,顯然當時的人已經有了宗教信仰。新科技也證實,整座巨石陣花了十年興建,參與的人來自英國各地。
考古人員還在附近的「達靈頓石陣」發現了兩千五百年前歐洲北部最大的聚落。據估計,當地有一千棟房子,居民大約有四千人。而當時英國全國也只有幾萬居民。
◆ 肉眼看泛星彗星 12、13日最佳時機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3.03.10
2013年堪稱是彗星年,不只數量較多,也比較亮。今年第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泛星彗星」即將登場,12至13日是觀看最佳時機,有興趣的天文迷千萬別錯過。
天文館表示,泛星彗星已盤旋在南半球天空數月之久,如今它最亮的時日,終於現身於台灣天空,讓台灣的彗星觀測者們也能享受這場彗星饗宴。根據最新觀測結果,預計最亮時約可達2等。
天文館表示,10日以後,在傍晚日落後30分鐘左右,朝仰角約5度的西方低空尋找這顆彗星,就能看見。但最佳時機是12、13日,因12日恰逢朔月,因此13至14日太陽下山後,細彎的眉月就在彗星附近,形成別致景色。
這顆彗星持續由鯨魚座、雙魚座、飛馬座進入仙女座,3月底之後與著名的仙女座星系(M31)非常接近,4月5日是最接近的時候,且兩者亮度差不多,可嘗試將兩者的身影同時捕捉下來。
雖然用肉眼就可看到,但因夕陽餘暉影響,天文館建議,最好能利用雙筒望遠鏡協助觀察,觀察地點必須挑選西方地平無遮擋的地方。若想拍攝泛星彗星,只需一般相機以三腳架固定後即可拍攝。
目前泛星彗星位置與另一顆彗星C/2012 F6(Lemmon)很接近,天文館說,但2012 F6的位置比泛星彗星更南邊,台灣地區的民眾恐怕看不見,要在南緯5度以南的區域,才有機會看見兩顆彗星同時出現。
相關天文資料,可上台北市立天文館網站 (http://www.tam.gov.tw/)查詢。
隕石閃過地球 若降落全城不保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3.03.11
地球周圍最近有許多隕石通過!一個如街廓般大小的隕石在10日近距離飛過地球,另外還有2個積較小的隕石會在近日內飛過地球。天文學家指出,太陽系有許多會隕石在飛行,如公車般大小的隕石,每100年會降臨地球一次,各國政府應正視隕石對地球造成的威脅。
2月15日一個如公車般大小的隕石降落至俄羅斯,它的威力如同440公斤的炸藥,造成1500人受傷。另一個體積大出8倍,如街廓般大的隕石,也在10日近距離閃過地球。據報導,這個140公尺長的隕石是在6天前被發現,它以距地球約96萬公里的距離,從地球旁飛過。
航太學家卡克斯(Paul Cox)指出,此隕石以時速4萬公里移動,如果它降落至地球,可以毀滅一整個城市。天文攝影公司Slooh Space Camera總裁波盧西(Patrick Paolucci)表示:「讓人感到害怕的是,我們在更早之前沒發現這個隕石的存在。」
據報導,還有2個體積較小的隕石會在近日通過地球,它們都是幾天前才發現,且分別距離15萬及45萬公里飛過地球。卡克斯表示,太陽系有許多的隕石在飛行,每天有100噸來自外太空的物體降至地球,各國政府應提高對隕石的警覺性。科學家預估,如公車般大小的隕石,每100年會降臨地球一次。
美國國會要求美國太空總署追縱所有靠近地球,直徑約1公里以上的物體,預估已經發現了其中95%。但美國太空總署表示,體積更小的隕石只有10%被發現,希望未來能觀測到更多的隕石。科學家希望能夠盡早發現可能撞擊地球的隕石或慧星,進而發射太空船或採取其它措施來避免災害的發生。
◆ 兩年前日本大地震 連太空邊緣都有感
【中廣新聞/夏明珠】2013-03-11
今天是日本三一一地震兩週年的日子,一項新發表的研究指出,那個毀滅性的規模九地震,連太空邊緣都感覺到了,歐空局的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偵測到穿越大氣層的聲波。
歐空局的探測衛星位在距離地表255公里的地球軌道上,它配備的超靈敏儀器,可以偵測到太空中極為細微的擾動。
大地震會衍生人耳聽不到的低頻聲波,這是科學界早就知道的事,但是在三一一地震以前,沒有衛星偵測到過。
差別就在於儀器的好壞,那枚歐空局探測衛星的大氣層結構探測加速儀,靈敏度比過去所有同類衛星,高了一百倍,三一一的聲波,它不只測到一次,而是兩次。
從太空中研究地震,是老早就已經在做的事,科學家用雷達描繪出因為地殼錯動導致的變形,聲波偵測則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
除了日本東北大地震之外,上個月隕石擊中俄羅斯車里亞賓斯克的事件,衛星可能也捕捉到了音頻訊號,歐空局的科學家還在過濾數據。
歐空局的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燃料已經快要耗盡,任務接近尾聲,它預定今年十一月退休,歐空局打算在它功成身退以前,讓它降到距離地表230公里的軌道上,嘗試蒐集地球重力場更詳細的資訊。
台灣有貢獻╱全球最大望遠鏡 擺陣探天機
探索太陽系起源
自由 2013.03.14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由66座巨型天線組成、占地約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地表最大天文望遠鏡陣列「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次毫米波陣列 」(ALMA),13日在智利寸草不生的阿塔卡馬(Atacama )沙漠中正式啟動。它看來像是科幻小說才有的東西,但這個「時光機」可以一窺宇宙最深處,告訴我們太陽系從何而來。
台大等校參與團隊
ALMA斥資15億美元(約446億台幣),有來自北美、歐洲與亞洲等20國的多個機構聯合參與,包括台灣也做出貢獻,參與該計畫的團隊包括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與中山科學研究院等。
影像比哈伯好10倍
目前ALMA電波望遠鏡陣列只啟動其中50座天線,等到66個直徑7公尺到11.9公尺不等的接收碟傾全力運作,就能提供相當於哈伯太空望遠鏡10倍清晰的影像。接收碟先各自擷取天文訊號,再由超級電腦整合分析,由於ALMA蒐集的是電波,可以穿透太空中厚厚的塵雲,科學家得以一窺宇宙大爆炸之後的星系,也可以觀察個別的恆星與行星組成,了解太陽系起源。
位於智利高原 收訊佳
ALMA(西班牙語意為靈魂)位於智利與玻利維亞邊境的查南托高原(Llano Chajnantor),這裡海拔近5000公尺,相當於747噴射機飛行高度的一半,更特別的是,這裡濕度超低,是地球最乾燥的地方之一,天體或星系發散的光線都可以不受干擾的來到這裡。由於濕氣會吸收電波,這裡濕度幾乎零的特性,不會干擾接收碟取得資訊,ALMA電波望遠鏡陣列因此得以取得超清晰的電波。
ALMA負責人德格拉夫說:「科學界希望利用ALMA研究恆星組成、行星起源,不只是觀察我們太陽系裡正在發生的狀況,也想研究宇宙大爆炸之後 ,整個太陽系是如何創造的。」
歐洲與俄羅斯合作 進一步探測火星
【台灣醒報/劉運】2013-03-15
繼「好奇號」的火星探測任務,歐洲將與俄羅斯合作,在2016年發射火星探測車至火星,展開更詳盡、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確認生命存在於火星的可能性。歐洲太空總署指出,新的火星探測車將會裝置比「好奇號」更先進的實驗室設備,藉以完成更仔細的分析。
歐洲與俄羅斯在14日達成「火星任務」的合作協議,將共同鑽挖火星地表。據報導,歐洲原計畫與美國太空總署展開2項火星任務的合作,美國因預算問題退出後,歐洲改與俄羅斯合作。兩階段的火星任務將分別在2016及2018年送火星探測車至火星,進一步探索火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好奇號讓我們對火星多增加一點了解,但是我們的火星探測車(ExoMars)將更進一步探索火星,且所帶回地球的樣本可讓科學家做多10-100倍的分析。」歐洲太空總署科學家固爾特(Rolf de Groot)表示,「好奇號」只挖鑽火星地表2公分深,但歐洲的火星車將挖鑽並採集2公尺深的樣本。
火星探測車將到達美國太空總署所稱,火星上「讓人非常想到的地方」。歐洲太空總署表示,火星探測車上將會裝置比「好奇號」更先進的實驗室設備,藉以完成更仔細的分析。
俄羅斯太空總署將提供乘載火星車的發射火箭,俄羅斯太空總署署長波波夫金(Vladimir Popovkin)表示:「這個合作計畫已進行很長的一段時間,而且涉及非常多的合作項目。」俄羅斯過去有幾個失敗的火星任務,分析家說,此項合作協議意謂,俄國的科學家及工程師將再度全面參與國際間的科學及科技合作。
ALMA 一窺宇宙最深處
中央社 2013-03-17
地表最大天文望遠鏡陣列13日在智利阿塔卡瑪沙漠中正式啟動,透過它能一窺宇宙最深處,告訴人類「太陽系從何而來」。
地表最大天文望遠鏡陣列「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由66座巨型天線組成、占地約一個足球場大小。
ALMA計畫是由美國國家電波天文台與歐洲南天天文台共同主導的國際合作計畫,研究團隊由英國、美國與日本等24國組成,當中包括來自台灣的中央研究院與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等。
相關人士表示,由於陣列面積大加上位於智利阿塔卡瑪沙漠5000公尺以上高原乾燥特性,使得ALMA計畫能進行靈敏觀測,可望對於冷宇宙研究產生革命性影響。
根據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網站顯示,這個儀器將是研究早期宇宙遺留輻射、恆星形成與演化、行星系統、星系、甚至生命起源的利器。
ALMA計畫中全世界目前有3座整合測試中心,分別位於北美維吉尼亞州NRAO實驗室(NA-FEIC),歐洲位於英國牛津大學國家太空實驗室(EU-FEIC),以及東北亞台灣台中市的國防部軍備局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研所(EA-FEIC)。
國防部指出,這是繼台灣參與打造的太空磁譜儀(AMS)、中科院龍潭龍園研究園區成為第2個AMS監控中心落腳處之後,中科院協助中研院參與國際研究再度傳出捷報,也為台灣在天文研究領域打出一片天。
◆ 台灣參與ALMA 國際按讚
中央社 2013-03-17
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面陣列天文台計畫(ALMA)正式啟用,來自台灣的中研院、中科院名列研究團隊,執行成效深獲肯定。
地表最大天文望遠鏡陣列「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Array)」,13日在智利阿塔卡瑪沙漠中正式啟動。它由66座巨型天線組成、占地約一個足球場大小,透過它能一窺宇宙最深處,告訴人類「太陽系從何而來」。
國防部表示,中研院在2005年9月爭取加入研究團隊,2006年委請中科院負責籌建電波天線接收機整測中心(FEIC, Front End Integration Center),執行電波天線接收機的整合測試作業,這是ALMA陣列天線的核心。
這名人士說,FEIC主要工作內容是將歐美各國交運的不同頻段的機匣、控制模組及超低溫冷凍艙體(測試溫度達攝氏零下269度),完成整體組裝及功能驗證測試合格後運交智利。
國防部表示,台灣FEIC最晚成立,2008年籌建並通過ALMA計畫總部認證,原計畫負責執行日本17套接收機整合測試作業。交運3套後,ALMA總部鑑於台灣FEIC實驗室運作良好,且產品均能如期如質交運,2009年增賦中科院協助北美執行5套接收機測試工作。
此外,2011年因歐洲進度落後協請台灣協助執行4套接收機測試。負責執行的工作,從原本17套增加至26套,至2012年12月,中科院已完成26套系統的整測作業,並運交智利安裝。
相關人士表示,台灣FEIC整合測試的執行成效是全世界最多、最快且最好。
由於中華民國團隊的傑出表現,ALMA計畫總部非常肯定台灣貢獻,參與國之一的日本國家天文台也特別發函感謝中科院的協助。
當行星撞地球…太空總署:只能祈禱!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3.20
中央社報導,如果有顆大行星持續朝紐約市方向移動,民眾該怎麼防範?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署長勃登(Charles Bolden)說,那就祈禱吧。
勃登19日在聯邦眾議院科學委員會聽證會告訴議員,在可能有不知名的行星和隕石正朝地球撞來的情況下,全美國或全人類在當下能做的只有祈禱。
直徑約17公尺的小行星2月15日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爆炸,威力之大震碎窗戶、摧毀建築,導致1500多人受傷。
來自德州的民主黨聯邦眾議員強森說,這些事件「證明,我們居住在活躍的太陽系中,有危險性的天體通過地球附近的頻率高得驚人」。
飛近地球的最大型天體當中,約95%已經被NASA發現並追蹤,這些天體直徑大於1公里。
白宮科學顧問霍德倫在聽證會上告訴議員:「直徑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似乎有可能終結人類文明。」
他補充說,足以毀滅城市的小行星約1萬顆,目前只發現其中約10%,直徑約50公尺的小行星。
平均而言,這種大小的天體大約每1000年會有1顆撞擊地球。
勃登說:「根據NASA現有資料,我們沒有發現威脅美國的小行星,但如果有顆小行星3週後就要造訪,那麼就祈禱吧。」
◆ 國際天文計畫 ALMA望遠鏡的眼睛他設計的
【聯合報╱記者黃寅/台中報導】2013.03.20
台灣團隊參與「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天文物理國際合作計畫,最近正式在智利啟動,其中天文望遠鏡頂端「章動器」得以在極端氣候中運作,歸功於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陳維隆。
國科會和中研院前天宣布我國參與的ALMA天文物理合作計畫啟動,望遠鏡陣列規格具高靈敏度,相當於從墾丁可以清楚看見101大樓頂的一塊錢硬幣,有助於探究宇宙起源、了解星系演化、觀測恆星與行星形成的機制,及探索生命與太陽系的起源。
但什麼是章動器,有何設計難度?陳維隆形容,章動器相當於人的眼睛,負責天文望遠鏡的對焦功能,一般人的眼睛每秒約眨3次,但是ALMA天文望遠鏡的章動器得在攝氏零下20至30度的極端氣候中,不受風速和低溫影響而能每秒眨上100次,並維持鏡面精度達百萬分之一,且持續運作50年。
看到望遠鏡終能順利運作,陳維隆昨表示,接案經費十分拮据,僅夠維持兩年,好在有朝陽科大讓他依靠,讓他能全力發揮。
◆ 今天春分 黃道光亮如銀河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台北報導】2013.03.20
今天就是春分,是一年中晝夜均分的一天。春分當天的太陽光將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等長,日出日沒的方向在正東與正西方,象徵著北半球春季的開始。
天文館表示,春分前後是欣賞黃道光的最佳時機。天文館研究員葛必揚表示,黃道光是積聚在黃道面附近的微塵粒子反射太陽光所造成的景象,最亮的區域幾乎與銀河一樣亮,只是因接近地平線,受到大氣消光效應及光害等影響,通常不容易看得見。
以台灣的位置而言,葛必揚說,在春分前後,又加上天氣好的情況下,在日落後2到3小時內,就有機會在西方天空看到如三角錐狀的亮區,底部最寬時約有40度,高度最高可接近70度,那就是黃道光。
民眾可在約傍晚六、七點時往西方看去,最好的觀賞地點為郊區、海邊。
另外,為關懷弱勢、低收入族群,天文館安排4月至12月間的天文親子活動,每梯次增設10個名額,提供北市低收入戶親子全程免費參加,一共計21梯次210個名額,使低收入家庭有更多學習天文科學及親近星空的機會。
相關細節,可以上天文館網站查詢,網址http://www.tam.gov.tw,或電話洽詢:28314551轉202或204。
◆ 停產25年 美再製非武器級鈽
【王嘉源/綜合報導】2013-03-20 中國時報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官員十八日表示,美國廿五年前關閉南卡羅來納州一座核子反應器,停產放射性鈽元素二三八之後,現今能源部已首度再製造出這種非武器級鈽,以便供給太空探測器動力。
美國能源部一九八○年代晚期以安全有問題為由,關閉南卡州的薩凡納河核設施(Savannah River Site),NASA因而轉向俄羅斯購買鈽二三八。但俄羅斯供應線於二○一○年終止,由於NASA部分太空探測器不適用太陽能動力,這些探測器只好使用僅存且生產年份久遠的舊鈽。
NASA行星科學部門主任葛林(Jim Green)表示,能源部與NASA合作,利用中子照射放射性金屬錼二三七,已製造出少量鈽二三八。NASA希望能源部每年製造約一.五到兩公斤的鈽二三八,能源部應會在年底前完成生產計畫及成本報告。鈽二三八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的熱量來源,常用於驅動太空船。
NASA也正在研發更有效率的「斯特林放射性同位素高階熱電機」(Advanced Stirling Radioisotope Generator),每公斤鈽二三八產生的電能可多四倍。葛林說,兩具這種熱電機預定二○一六年完成。
阿波羅11號 登月引擎尋獲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03.21
購物網站亞馬遜創辦人兼執行長貝佐斯資助的一支團隊,從4267公尺深的大西洋海床撈獲1969年運送「阿波羅11號」太空船實現人類首度登月的農神五號火箭(Saturn 5)兩具引擎主體。
大約一年前,貝佐斯宣布,精密聲納儀器確定了農神五號第一級(第一階段)引擎在大西洋海床上的位置。農神五號是史上最長、最重的運載火箭,有36層樓高,是三級(三階段)式火箭,第一級推送太空船從發射台升空,燃料用完即與太空船分離,墜返地球。
代號「貝佐斯探險」的打撈之行由貝佐斯私人出資,計畫數月後,三周前開拔,貝佐斯親自陪同打撈團隊,搭著出名的海底沉寶打撈船「海床工作者」(Seabed Worker)出海。他大多時間在船艙裡工作,發e-mail,以及了解打撈進展。
回程途中,貝佐斯在部落格說:「收穫好豐富。」他說:「我們看見一個水底奇境,一個由扭曲了的F-1引擎構成的令人難以置信的雕塑園地,這些引擎是阿波羅11號任務的最佳見證。」
貝佐斯表示,沉海40多年,引擎零件的流水號已經不易辨認,但應該能夠復原。
引擎本身的保存狀況則「漂亮極了」。他說:「團隊拍攝了現場許多物件,並且撈回。每一個零件,都令我想見當時好幾千位工程師如何同心協力達成世人一直認為不可能的任務。」
歐美太空船 撞擊測小行星偏向
中央社 2013-03-27
科學家計畫在2022年蓄意以1艘太空船撞擊一顆巨大小行星,探測小行星石頭內部結構。這項任務希望能找出讓危險小行星轉向,以免撞到地球的方法。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歐洲領導的小行星撞擊與偏轉評估(Asteroid Impact and Deflection Assessment,AIDA)任務將在2019年展開。
這項任務將斥資約2億2500萬英鎊,讓兩艘太空船航行3年,抵達小行星Didymos。這兩艘太空船分別由美國科學家與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建造。
這顆小行星是因為「沒有撞到地球機率」,適合進行這種實情調查任務,才被小行星撞擊與偏轉評估任務選中。
專家在第44屆月球與行星科學研討會(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上解釋,Didymos事實上是雙體小行星系統(binary asteroid system)。
Didymos由兩顆不同的太空岩石組成,大的直徑達800公尺,小的約有150公尺,這兩顆岩石是因為重力而結合在一起。
小行星撞擊與偏轉評估Didymos任務,能讓科學家搶先觀察到雙體太空岩石系統,希望能找到方法讓可能危及地球的危險小行星轉向。
AIDA科學家把這項任務的時間點定在2022年,是為了配合Didymos小行星的「近地點」(close approach),這意味屆時Didymos將距離地球約1100萬公里。
天文新發現 木衛二星上有海洋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台北報導】2013.03.29
地球不再是太陽系唯一有海洋的星球!美國天文學家最近發現,木星的衛星「木衛二」上覆蓋著深達160公里的海洋。科學家更推測,木衛二的海水中含有鹽份及有機化合物,因此極可能蘊藏生命。天文學家布朗表示:「如果在那裡撒網打撈,我確定你一定會撈出某種東西。」
天文學家最近發現,木星的衛星,如月亮般大小的木衛二,上面有海洋,且水深可能達160公里,海洋的表層是覆蓋著15公里厚的冰,溫度在零下134度C左右。美國夏威夷凱克天文台的科學家發現,木衛二上含有促成生命的關鍵成份,亦即鹽及有機物質,所以木衛二的水中可能藏有生命。
科學家指出,星球與星球之間的引力,導致木衛二的內部產生熱能,促使木衛二上的冰融化成水,而且水溫可能是溫的。凱克天文台的科學家布朗長期觀察木衛二的大氣、地表是否有鹽的成份,結果發現,木衛二的地表不僅有硫酸鎂,海水可能也含有氯化鈉,也就是一般的鹽。
天文學家還發現,覆蓋在海水最上層的冰有許多的裂口,讓海水中的物質能夠噴出,而地表的物質也可以藉此進入水中。木衛二的地表布滿隕石撞擊的坑洞,而隕石上通常挾帶有機、含碳的化合物。布朗表示:「我不是生物學家,但我知道,如果你下去打撈,一定可以撈出意想不到的東西。」
※ 相關報導:
* Jupiter's Moon, Europa, May Have Earth-like Seas: New Possibility of Life
http://www.scienceworldreport.com/articles/5402/20130306/jupiters-moon-europa-earth-seas-new-possibility-life.htm
俄羅斯送人上太空 6小時到站
【世界日報╱法新社哈薩克貝康諾29日電】2013.03.31
俄羅斯火箭29日搭載兩名俄國太空人及一名美國太空人飛往國際太空站(ISS),飛行時間預計只有六小時,大大少於過去所需的兩天以上飛行時間,這可能會是載人太空船歷來飛往ISS的任務當中,速度最快的一次。這次的歷史性飛行,為俄羅斯太空業界打下一支強心針。
俄羅斯太空人維諾格拉多夫(Pavel Vinogradov)、米蘇爾金(Alexander Misurkin)及美國太空人凱西迪(Chris Cassidy)成功自哈薩克境內的貝康諾太空發射場升空,預料太空船在與ISS對接後,三人未來五個月都會待在那裡。
莫斯科任務控制中心表示,聯合號FG型火箭(Soyuz-FG)前幾節點火脫落都很順利,將聯合號TMA太空船送上預定軌道,並準備好以最快速度與ISS對接。聯合號TMA太空船將只在地球軌道繞行四圈就對接,大大少於先前的30圈左右,省下大量的飛行時間。先前的飛行都要兩天以上。
俄羅斯專家指出,過去的路線國際太空站採用距地面350公里軌道,以配合美國載人穿梭機的飛行特性。但在美國最後的穿梭機退役後,國際太空站將軌道提高至距地面400公里,令「捷徑」軌道成為可能。全新飛行軌道自三年前開始研究,此前也曾利用運送物資的機會進行測試。
圖重當太空一哥
作為目前唯一有能力載人往返國際太空站的國家,俄羅斯近年來提出一個接一個計畫,企圖重霸太空一哥地位。這次俄羅斯送人上太空,做出重大突破,無疑為全國太空業界打下一支強心針。
但其實自2011年起,俄羅斯雖不斷提出新太空計畫,卻屢遭打擊,如原定2011年上半年送上太空銜接國際太空站的新艙,一再因故押後升空日期;其「火衛一」探測器在去年初發射後又墜毀;今年2月又有火箭在發射後機件故障墜海。
雖然一再失利,但俄羅斯並未中斷宇宙科研。俄羅斯東方港太空中心仍在興建中,預計七年後落成,並且獨力研發「安加拉」火箭系列及以之為藍本的重型運輸火箭「阿穆爾」。
俄羅斯本月還宣布將組建全國性小行星聯合防衛項目,及地球軌道太陽能發電站。
◆ 北非神祕綠隕石 可能來自水星
中央社 2013.03.31
科學家表示,去年在摩洛哥發現的綠色岩石,很可能是人類所知第一塊來自水星的隕石。
SPACE.com網站報導,隕石科學家爾文(AnthonyIrving)本月在德州伍德蘭(The Woodlands)舉辦的第44屆年度月球與行星科學研討會(LPSC)發表新報告指出,去年在摩洛哥發現的隕石,很可能是來自太陽系最內部星球的第一個地球訪客。報告指出,這個稱為NWA 7325的太空岩石來自水星,而非1個小行星,或來自火星。
科學家去年在摩洛哥發現35塊年代久遠的隕石,爾文和團隊表示,這些岩石的年代約可追溯至45.6億年以前。
爾文在會議中表示:「它可能來自水星,或來自其他較小,但性質與水星相似的星體。」他說,NWA 7325可能是受到巨大衝擊力,才從水星墜落至地球。
爾文是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球和太空科學教授,鑽研隕石多年。他告訴SPACE.com,NWA 7325和先前所有在地球發現的隕石不同。
科學家詳細記錄過去發現的太空隕石,但NWA 7325和現有太空岩石特徵都不同。爾文認為,NWA 7325生成於曾歷經岩漿流動的星球或其他星體,最終受衝擊力噴出。他也說,證據也顯示,這個隕石可能是岩漿上方形成的「浮渣」。
爾文說,NWA 7325的磁場強度比目前發現到的隕石都還低。爾文說,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目前環繞水星軌道的信使號(Messenger)太空船顯示,水星的低磁性與NWA 7325非常接近。
信使號的觀察資料也提供進一步證據,足以證實爾文的假設。熟悉水星地質及化學成分的科學家認為,水星表面含非常低程度的鐵。NWA 7325的鐵含量也非常低,顯示不管來自何方,它的故鄉可能與水星非常相像。
◆ 地震後2分鐘 陸將自動速報
中央社 2013.03.31
中國大陸地震局將於4月1日起啟用自動地震速報服務,在地震後2分鐘即可快速完成定位,再透過手機、網站、微博等,即時發布地震速報。
新華社報導,中國地震台網將對大陸大多數中東部3級以上地震、西部(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4級以上地震,國外6級以上地震,提供自動速報結果。
報導指出,地震速報是中國地震台網的核心功能。可在震後第一時間發布震央位置、震度大小等地震參數,對於政府和社會大眾判斷災情、啟動應急處置,最大限度減輕損失,具重要意義。
中國大陸地震局工作人員表示,長期以來大陸的地震速報由人工操作。自動地震速報是利用電腦自動處理地震台網的即時監測數據,快速定位和測定震度。
由於從處理到發布均由電腦自動完成,與傳統人工速報相比,大陸國內地震一般2分鐘內可快速定位,人工速報通常需要10分鐘左右。
但自動地震速報的測定結果往往與人工速報有偏差,因此地震訊息發布將採取「自動+正式」兩次發布方式。
地震發生後,首先發布自動速報結果,第一時間向政府和社會提供震央位置、震度等基本信息;待人工速報完成後,再發布一次正式速報。最終參數以正式速報為準。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