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土地公比人還會種樹

◆ 土地公比人還會種樹?環團倡自然復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753425.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劉開元/台北報導】2013.03.12

今天是植樹節,全台各地不少植樹活動。但多個環保團體上午指出,台灣擁有旺盛的自然生命力,根本不需在山上進行人工植林。環團並公布嘉義兩處檳榔園廢耕後天然復育的照片及影片,證明「土地公比人類還會種樹」,倡導自然復育。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呼籲政府釐清造林目的,依據自然條件區分經濟林和保育林,人工造林只限經濟林地,讓該保育的地方自然演替成林,才符合國土保安。

台南市社區大理事長黃煥彰說,天然林就像是一棟大型公寓,每個樓層住著不同的植物,相互依存與競爭,這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當暴雨從天而降,層次完整而結構分明的天然林,能抵擋地表被直接沖刷,這是百萬年來的演化過程,賜予脆弱多山島嶼的最佳保護屏障,沒有任何一種人工植被能夠取代。

環團公布的自然復育案例之一,是嘉義縣中埔鄉深坑村鹿角埤生態園區,面積達8公頃,原本栽植檳榔超過40年。20年多前,地主曹榮旭不想愧對自己的良心,也希望後代子孫能在更好的環境下成長,決定將祖傳檳榔園棄耕還林,任由大自然更新演替。



◆ 鐵砲百合共生 金針山花影搖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2/today-south4.htm

自由 2013.03.12

〔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太麻里鄉金針山台灣原生種鐵砲百合花接續綻放,瑰麗景色引人入勝,更添春意;由於當地農特金針和百合花是共生體,農民唯恐遊客賞花之餘又任意摘取,破壞生態也影響金針花生長,呼籲民眾勿隨意摘花。

每年三到五月是金針山百合的盛開季節,雪白花朵布滿山頭,脫俗花影隨風搖曳,襯映繚繞雲霧及陣陣飄來山嵐,美景天成。當地農友說,以往金針山除了滿山遍野的金針,田園中還會摻雜著一株株野百合,由於百合無經濟價值,農民為了確保金針生長,都會將其摘除、或拔回栽植,但發現失去了百合相伴的金針花,生長不再茂盛,而離開金針的百合也失去了原有生氣,只有在兩花交錯生長,才會恢復原有風情,從此農友不再拔除百合,金針、百花共生的美麗才能維持至今。

農友說,百合一旦凋謝,種子就會隨風到處飄散、繁殖,剩下根、莖便成了金針花的養分。野百合生命力強韌,除與金針共生,也是魯凱族、排灣族婦女最喜歡的頭飾,象徵著女性純潔,呼籲賞花客不要隨意採摘,美景共賞,也歡迎民眾結伴探索金針與百合共生的奧秘。



◆ 可惡!是誰獵殺清大松鼠
http://udn.com/NEWS/SOCIETY/SOC7/7753577.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2013.03.12

清華大學內的赤腹松鼠近日被發現遭到不明人士以十字弓射傷,被箭射到的松鼠,身上仍插著箭穿梭湖畔旁,校方今提出譴責,也呼籲民眾如發現有人射殺小動物,立刻通報駐警隊處理。

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表示,清華生態環境優美,全校師生都相當愛護校園內的小動物,許多校外民眾也都會一起到成功湖畔的松鼠廣場與松鼠近距離互動。全校師生對這起射殺松鼠的殘忍行為「絕對無法接受」,將加強巡邏與取締,保護學校動植物安全。

校方也呼籲,如果在清華校園內發現有人射殺小動物,請立即通報清大駐警隊(03)5714769處理。

目前校方已請求野生動物保育法主管機關新竹市政府生態保育科,幫忙協助執行取締工作。至於負傷的松鼠,現在也聯繫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專家,盡快協助捕捉該松鼠並給予妥善的治療,讓牠恢復健康,回到原來的棲息地生活。



◆ 富陽公園 生態池被填 魚蝦死光光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5/112013031200232.html

【蘇瑋璇/台北報導】2013-03-12 中國時報

「根本是場生態浩劫!」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去年十月起,封園整治,上月重新開幕,居民卻驚愕發現生態池被填水泥,山溝水道中增設攔沙壩,水無法流通到下游,導致下游河道乾枯,馬口魚、黑殼蝦等生物消失殆盡。

鄰近捷運麟光站的富陽公園,本是軍方彈藥庫,保存了難得原始自然景色,是都市中的綠寶石,未料斥資七百多萬元的整治工程,結果令人傻眼。議員林奕華十一日召開會勘,指出工程諸多問題,並要求改善。

林奕華說,首先,入口處生態池被填成水泥溝渠,水道內還加設了多達十八座攔沙壩,原本山溝水流淙淙,如今變成骯髒混濁的死水不說,下游乾枯,魚蝦全死光。因此,水質嚴重惡化,陳情人張先生採水檢驗,原本中性偏弱鹼的自然溪水,竟呈現強鹼。

眼見魚群死光,居民很痛心,公園處人員說:「現在還有魚。」當場遭居民嗆:「你抓一隻給我看啊!」

再者,過去步道上是天然小碎石,廠商卻舖滿大量水泥塊、紅磚塊、混凝土塊等營建廢料,間或夾雜水管及陶瓷碎片,品質粗糙,不僅來源不明恐汙染環境,尖銳稜角也讓登山客腳步踏不穩,輪椅、娃娃車推起來顛簸,進不了公園。

而木造棧道及小橋,全變成漆上木質色的塑膠「偽裝」原木,和整體景觀格格不入,山友也抱怨台階高低差太大,又沒設扶手,老人家跨上爬下極不方便。荒野保護協會志工批評,荒野是富陽公園的認養單位,公園處施工卻沒事先知會,原本的生態工法及環保精神慘遭破壞。

公園處副總工程司戚任遠說,設攔沙壩明顯阻礙水流,會檢討降低高度並減少數量,以免下游枯竭、影響生態;至於步道石頭鋪面,若確定為建築廢料而非環保材料,將要求廠商全面重鋪,預計十天內改善完畢。



◆ 動物實驗新化妝品 歐盟禁絕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303120004-1.aspx

中央社 2013.03.12

歐洲聯盟(EU)針對用動物實驗的新化妝品禁令今天生效,也希望說服美國和中國大陸等貿易夥伴跟進。

目前在銷售的產品,如果使用動物實驗,仍能繼續銷售。

這項禁令10年前就已通過,但生效時間數度延後,給歐洲化妝品業者時間開發出其他實驗方式。歐洲化妝品業者一年約值700億歐元(約910億美元)。

歐盟自1990年代以來開始限制動物實驗,2009年禁止了大半動物實驗產品,但仍有若干屬於毒性的實驗列為例外。今天起,不再允許任何例外。

這項禁令適用所有產品,無論來自世界哪個地方。

日本化妝品大廠資生堂本月稍早說,放棄使用動物實驗,但在已銷售產品中動物實驗是唯一能證明其安全性者,列為例外。

包括萊雅集團(L'Oreal)和嬌生集團(Johnson &Johnson)在內的歐洲化妝品協會(Cosmetics Europe)今天警告,禁令將限制新產品開發。

27個成員國的歐盟將嘗試說服貿易夥伴跟進,並分攤開發、驗證其他實驗方法所需的成本。



◆ 研究木乃伊 也發現動脈硬化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752158.shtml

【Upaper╱中央社】2013.03.12

外界通常認為現代生活惡習,如吸菸、暴飲暴食和不愛運動是造成動脈阻塞主因,但1份報告顯示,科學家掃描西元前2000年的木乃伊發現,遠古人類也有動脈阻塞情況。

刊登於醫學雜誌「刺胳針」的這份報告,令人懷疑我們對動脈硬化的理解究竟正不正確。動脈硬化會導致心臟疾病和中風。報告結論說:「這似乎顯示,動脈硬化是人類老化的固有現象,與任何飲食或生活型態無關。」

這份報告執筆人之一、心臟病學家湯普森發布聲明說:「一般假定,動脈硬化程度增加主要與生活型態有關,但研究發現似乎對這項假定提出質疑,至少,報告顯示我們對動脈硬化成因的理解不夠完整,這症狀某種程度上可能是老化的固有現象。」

加州長堤紀念醫學中心心臟和血管研究所醫學主管、報告執筆人湯瑪斯告訴法新社,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小看生活型態這項因素,但也。不能期望避免這些因素,就可以預防動脈硬化。」

※ 相關報導:

美研究:人類祖先是「類老鼠」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錯誤植林法 環團憂恐釀災

自由 2013.03.13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昨天是植樹節,當政府砸大錢舉辦流於形式種樹減碳活動時,環保團體表示,政府放任砍大樹種小樹苗、引進外來種、人工栽植,這些錯誤的人工植林政策不僅無益環境,反而可能釀成土石災害。

環保團體昨天公布台灣檳榔園廢耕後天然復育案例,強調自然擁有旺盛生命力,無需在山上進行人工植林。

天然復育 生命力旺盛

面積八公頃大的嘉義縣中埔鄉深坑村鹿角埤生態園區,栽植檳榔超過四十年之久,廿多年前,地主曹榮旭也希望留給後代子孫好的環境,決定將祖傳檳榔園棄耕還林,交由自然更新演替。曹榮旭說:「沒想到短短幾年就有次生喬木的小苗冒出,不到十年蓊鬱的次生林就取代光禿單調的檳榔園風貌,自然修補土地的速度很驚人。」

砍大樹種小苗 為領補助

另一起錯誤人工造林政策毀壞大自然的案例,是在中埔東興村的一片二公頃檳榔園,地主種上小苗領取造林補助,結果該地現況土壤裸露,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表示,林務局獎勵造林政策規定地表植物必須全面砍除,種上符合規定的樹種,並以存活率當成領取門檻,導致地主經常噴除草劑維持小苗存活,結果反而造成水土保持隱憂。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要求政府釐清造林目的,並依據自然條件區分為「經濟林」和「保育林」,讓保育林透過自然演替的方式復育,台灣不需大範圍人工造林,因為大自然會有最適合安排。



◆ 行道樹遭濫砍 種樹像種電桿

生態團體到市府抗議 拿出慘不忍睹的相片
農業局承認保護樹木有待加強

【盧金足/台中報導】2013-03-13 中國時報

環保、生態團體昨天到台中市府抗議濫砍樹,連樹穴都被毀屍滅跡,也有文史工作者為重畫區老樹請命;看到行道樹被砍頭照片,農業局出面承認保護樹木有待加強,市長胡志強三申五令不得亂修剪樹木方法,仍然未落實。

台中市為愛護樹木喊得震天價響,但在植樹節這天卻被生態團體拿出「有圖有真相」的破壞事證,城市綠化績效顏面無光。

台灣生態協會、台中市原鄉文化協會、台中市社大聯盟等民間團體,一早到新市政廣場拉起白布條,抨擊市府說一套作一套,對市民承諾修剪樹木訂出標準,但擋到看板或位在店門口的樹木,竟遭水泥封殺、砍除。

「綠意遮蔭的大樹,慘遭斷手斷腳」,台灣生態學會祕書長蔡智豪氣憤出示蒐證照片,烏臼樹擋不住頻繁修剪,最後宣告投降死亡,台中市行道樹不像在種樹,像在種電線桿。

市議員黃國書表示,台中市有數十萬棵行道樹,市府不應只忙著種樹當業績,而是要去關照樹木種下去的存活率,要植樹也要護樹。

文史工作者黃慶聲發出搶救十三期重畫區的老樹和雀榕心聲,擔心心不敵怪手或遭遷移命運,要求原地保留,讓老樹代代相傳。農業局林務自然保育科科長邱松山坦承,市府對護樹、愛樹還有待加強提升,接受陳情書後感謝環保團體的監督。

※ 相關報導:

* 吳晟捐200棵烏心石 打造森林墓園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3/today-center10.htm

詩人吳晟十年前有感於國土保育的重要,在家鄉彰化縣溪州鄉推動平地造林運動,自己種下三千多株台灣原生樹種,如今已蓊鬱成林,日前他並捐出兩百棵珍貴的烏心石給溪州鄉公所,公所將其遍植於公墓,「森林墓園」儼然成形,成為昨天植樹節的最佳獻禮。

吳晟的捐樹義舉由一名有心回饋鄉里但不願具名的企業家促成,該商人日前得知溪州鄉長黃盛祿有意推動「森林墓園」,承諾贊助所有移植經費,讓吳晟栽種十年的烏心石因而得以移植到三公里外的墓園。



◆ 拆攔砂壩 櫻花鉤吻鮭增加10倍

陳界良/台中報導 2013-03-13 中國時報

目前僅存武陵地區溪流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十餘年前曾剩不到五百尾,經中興大學研究團隊與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復育,前年並拆掉攔砂壩,近三年來普查數量已增至五千四百尾,接近七家灣溪最大生態承載量,成功復育國寶魚。

台灣櫻花狗吻鮭屬於冰河時期孑遺生物,是陸封型的寒帶鮭?魚類,卻存活在亞熱帶的台灣,被視為生物地理學演化上的重大發現,也被稱為國寶魚,分布範圍僅限大甲溪上游武陵地區七家灣溪一帶。民國九十年時,族群不到五百尾,瀕臨絕種。

興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整合七所大學組成研究團隊,與雪霸管理處合作進行復育。九十三年起,在武陵展開長期生態監測研究,發現攔砂壩對國寶魚的生態影響很大。前年五月間,雪霸管理處決定拆除阻隔鮭魚洄游的七家灣溪一號攔砂壩。

林幸助指出,每年颱風過後,鮭魚數量會流失三分之一,被洪水沖到下游的鮭魚因攔砂壩阻隔,無法洄游到上游,最後因不耐下游較高的水溫而死亡。拆壩後,近三年普查增加到五千四百尾,較十多年前加十倍,極接近當地最大生態承載量五千八百尾。

林幸助說,初步來看,拆除攔砂壩為鮭魚開闢「生態廊道」的效益相當明顯,對下游水庫的影響很有限,不會造成土石淤積。且拆壩後,洪水沖刷會帶來較大的石頭,有利鮭魚在颱風來襲時躲藏,可減少被沖到下游,也有利向上洄游。



◆ 布袋濕地復育鱟台灣本島首次放流二萬尾

【中廣新聞/龐清廉】2013-03-13

嘉義縣布袋沿海沙岸,是「鱟」在台灣本島的重要的棲地,為維持當地多樣生態,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嘉義縣和金門縣政府聯手,今天在東石沿海野放二萬尾「稚鱟」和三對「成鱟」。這是台灣本島首次進行「鱟」的放流,為維護沿海生態立下新的里程碑,也可望帶動嘉義沿海的生態旅遊。

被稱為活化石的鱟,外觀形貌二億年以來並沒有太大改變,鱟的血液可以迅速與革蘭氏陰性菌產生凝固反應的特性,已經被廣泛應用於醫學;複眼特殊構造也被應用於光影成象上,存在價值備受肯定,但可悲的是鱟的生態卻敵不過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荼毒。

目前國內以金門縣對於鱟的生態復育最為用心,而鱟在台灣本島沿海的重要棲地之一-嘉義縣,也決定正式加入復育行列。十三日上午進行首次放流稚鱟和成鱟作業,共在布袋南濕地和好美潟湖北端濕地野放二萬尾稚鱟和三對成鱟。

親自從金門縣趕到嘉義參與放流的金門縣長李沃士希望嘉義縣和金門縣能一起聯手,提高鱟的族群和數量。雲嘉南風景區管理處長鄭榮峰則強調,已經與金門縣簽定合作意願書,將借重金門水試所鱟復育經驗,將南布袋濕地打造為鱟的棲息天堂。

嘉義縣生態環境保育協會理事長蘇銀添認為,放流稚鱟只是一個開始,教育漁民和下一代建立保育觀念,同時追蹤復育成果才是重點。

嘉義縣為推動鱟的保育,已經在布袋新岑國小成立鱟生態教育,並將好美寮潟湖北端濕地劃為稚鱟復育區。期盼能因鱟的復育,重現嘉義布袋沿海生物多樣性,進而帶動生態旅遊和觀光。

fsj 提到...

尼安德塔人 眼比腦發達而滅絕

尹德瀚/綜合報導 2013-03-14 中國時報

科學家經由比較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與人類的頭骨,對前者為何滅絕建構出一套新理論。他們認為,尼安德塔人為了適應歐洲漫長黑夜,眼睛特別大而發達,導致腦部處理視覺的部位也比較大,因此犧牲了發明溫暖衣物和發展較大社群的高等處理能力。

尼安德塔人是生存於舊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約廿五萬年前開始居住在歐洲,曾與人類的直接祖先智人(Homo Sapiens)共存並短暫互動,約二萬八千年前滅絕,部分原因是冰河時期來到。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團隊推論,尼安德塔人從非洲遷到歐洲,當地夜晚更黑暗、白天也朦朧,從而演化出大眼睛,腦部後方處理視覺的區域也變大。智人則持續留在非洲,待腦部與較高等思考相關的額葉更發達後,才散布到其他地方。

研究團隊中的皮爾斯女士比對卅二個智人與十三個尼安德塔人的頭骨,發現尼安德塔人的眼眶明顯較大,從頂部到底部多出○.六公分。由於尼安德塔人在夜晚較長的高緯度地區進行演化,他們的腦部有更多區域用於眼睛與身體的控制,用於社群功能的部位相對較小。

考古證據顯示,智人會用針製作合身衣物,尼安德塔人只有披的衣物可保暖。人類起源學者史春葛說,這些因素加起來,讓人類得以生存至今,而尼安德塔人早已滅絕。此一研究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期刊B會誌》。



◆ 研究:花豹可當人類鄰居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3.14

兇猛的花豹,其實可以和人類和平共處!印度與挪威科學家研究發現,花豹等大型動物要在人口密集的環境生存其實不無可能。實驗證明,花豹雖然密集在民宅出現,但卻未傳出人員傷亡意外,研究者認為,這現象已經顛覆傳統野生動物無法與人類和平相處的認知,也代表野生動物受保護的範圍,將比原本的規劃更加廣闊。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印度分會與挪威自然研究聯手在西印度阿科拉進行花豹棲息研究,阿科拉屬人口密集地區,每平方公里約有350人出沒,當地盛產甘蔗,已經已被人類開發,當地最大型野生動物為野兔,而且沒有森林或劃定保護區,於是研究者透過隱藏式攝影機,觀察花豹的出沒路線與動靜。

研究後發現,花豹與斑點鬣狗經常出現在人類頻繁出沒的地區,幾乎每100平方公里便有五隻,而且除了大型肉食動物,還引來花斑貓、麝香貓、狐狸與貓鼬等小型動物出現。許多花豹甚至於夜間出現在民宅後院,大搖大擺地逛市區。不過,研究期間並未傳出人員傷亡,研究者認為,可能與花豹常以狗或其他牲畜為食有關。

研究結論指出,傳統大型肉食動物適合在野外生存的觀念可能須重新檢討,野生動物的保育圈可望因此延伸到人類居住的地區。

聖經曾記載上古滅世洪水時,人類與動物曾在挪亞方舟和平相處的景象,也預言類似的願景會在將來出現。在《以賽亞書》11章6和9節曾提到:「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牠們。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圖說:研究者發現,被認為兇猛的花豹,在實驗中,其實適合在人口稠密的地區生存,而且不會傷害人類。



◆ 不敵氣候變遷 數十種蜥蜴恐滅絕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3-03-14

氣候變遷,蜥蜴也成受害者!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出現在南美高海拔地區的胎生蜥蜴,由於地球溫度升高,棲息地被迫遷往更高的海拔地區。如果按照地球溫度變暖與過去蜥蜴滅絕速度預測,未來50年內,數十種南美蜥蜴恐將滅亡。

英國林肯大學與艾克斯特大學研究者利用南美洲蜥蜴作為研究,當地胎生蜥蜴為了適應高海拔安地斯山區環境,其生育方式與一般產卵蜥蜴不同。胎生蜥蜴經常出沒在偏冷的環境,當爬蟲類到較冷的環境時,為了求生存必須融入當地環境,因此才演化出能讓幼卵在母體內保溫的胎生模式。

研究者海傑森憂心表示,「在南美高海拔地區生存的胎生蜥蜴,當氣候變暖後,勢必被迫往更高海拔移動,等到退無可退情況下,蜥蜴滅絕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不只南美蜥蜴面臨氣候帶來的生存挑戰,《科學》期刊也指出,全球蜥蜴都面臨威脅。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研究發現,過去數十年來,全球五大洲蜥蜴的數量已漸趨減少,若以目前蜥蜴滅絕及氣候變暖的速度預測,等到2080年,全球蜥蜴數量將減少四成,其中二成蜥蜴物種會全面消失。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期刊。



◆ 明朝永樂錢幣現身肯亞小島

中央社 2013.03.14

美國伊利諾州科學家在肯亞的曼達島(Manda)發現1枚有600年歷史的罕見中國錢幣。

根據美聯社報導,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The Field Museum)今天宣布這項發現。

發現這枚錢幣的聯合考察探險隊,是由菲爾德博物館非洲人類學館長古辛巴(Chapurukha Kusimba)和伊利諾伊大學威廉姆斯(Sloan Williams)教授領軍。

研究人員表示,這枚錢幣證明了中國和東非在歐洲探險家啟航前往非洲前數十年,就已存在貿易往來。

這枚銅、銀混製的錢幣中間有個方形孔,能夠掛在腰帶上。科學家表示,這枚銅錢是中國皇帝明成祖所發行,錢幣上頭鑄有他的年號永樂。

肯亞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及俄亥俄州科學家也加入這支探險隊。他們還發現歷史早於這枚銅錢的人類遺骸和其他手工製品。

fsj 提到...

「海研五號」 發現東沙海底火山群

【聯合報╱記者謝龍田/高雄報導】2013.03.14

國科會海洋研究船「海研五號」在南海首航十九天,首次發現東沙海底火山群、斷崖,另偵測南海海面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水文、地質等調查結果令研究人員振奮。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許樹坤說,這次調查結果大多是首見,不虛此行。

他說,海研五號在東沙環礁東南方約卅公里處海底發現火山群,由六十餘座火山組成,分布在約三千平方公里的面積。初步推估火山群在一、二千萬年前噴發,可能和澎湖火山群的形成相似。

東沙西南西方約卅公里處,另發現一處幾近南北向的海底斷崖,長達六十餘公里,最大落差有三百多公尺。

研究人員並發現,南海在正常氣候下,每天可吸收廿六萬噸二氧化碳,約占台灣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成五;在極端氣候下的二氧化碳吸納量更高達九倍。許樹坤說,「大自然的力量令人驚喜」。

研究人員另證實,東沙南方海域海底蘊藏天然氣水合物。不過,要進一步研究才能了解有多少天然氣。

海研五號是台灣首艘具有遠洋探測能力的二千七百噸級研究船,擁有許多先進儀器,上月間搭載四十餘名研究人員及船員,從台南市安平港出航到南海。日前靠泊高雄港,昨天發表調查成果。

※ 相關報導:

* 南海大驚奇/海底火山群 海面吸收二氧化碳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14/today-life3.htm

....研究團隊發現在正常天候下,南海海面每天可以吸收二十六萬噸的大氣二氧化碳,約是台灣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十五%。

令人驚訝的是,出航期間曾遭遇到風速高達十五公尺/秒以上的強鋒面,此時南海海面每天可以吸收的大氣二氧化碳量更是正常天候的九倍,是台灣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百二十八%,研判是東沙強大內波造成海水湧升,將大量海水深部的營養鹽帶至淺部,供浮游生物生存的結果。



◆ 基隆只種樹不維護 學者批浪費公帑

【聯合報╱記者廖珮妤/基隆報導】2013.03.14

前幾天植樹節活動,基隆市各單位共發出超過3000株樹苗,並邀請民眾、學生種下2000株花苗、樹苗。不過,位於建德國小對面的公園,3天前剛種下的杜鵑苗,昨天就有幾株傾倒、乾枯。學者表示,植樹重要,後續維護更重要,否則只是浪費公帑。

11、12日兩天全基隆「瘋」植樹,市府各單位、學校、基隆地方法院都舉辦相關活動,大量種植杜鵑、桂花、櫻花。

植樹栽花能美化市容,但曾任金山區農會樹醫師的中華科大助理教授胡寶元說,杜鵑、桂花雖然容易生長,但種了不照料,恐怕沒幾個月就死光,只是在浪費公帑。

不只植樹節種樹,基隆這幾年為了綠美化市區,常在人行道、公園種植樹木。位於北寧路海洋大學前的人行道,前年種植一整排蒲葵,去年陸續枯死,已重新種過2次,但現在又有多棵樹木枯黃。

胡寶元說,種樹是好事,當然值得鼓勵,只不過不能一窩蜂亂種。除了考量氣溫、濕度,還需定期追蹤管理。更重要的是栽種之前要仔細檢查每株苗木,確認未受病蟲害汙染,不然種了也是白種,還可能連帶影響周邊現有植物的健康。

海洋大學生物所博士陳銘仁也說,若將大量樹木種植於山區,就要考量是否對周邊生態造成影響。

產發處農林行政科長許財生表示,產發處帶領民眾種植的樹苗,都來自市府苗圃或羅東林場,栽培過程小心謹慎,不會有病蟲害的問題。樹木種植後,就由各管理單位負責維護,有大規模死亡或樹木生病的情況,農林科會請專家協助解決。



◆ 植樹 別危害生態與種源

【聯合報╱劉烱錫/台東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台東市)】2013.03.14

每逢三月十二日植樹節,政治人物常種樹上鏡頭。年復一年,許多地點一種再種,今年種的苗木死了,明年再種;自然「土發的」樹不是樹,苗木商提供的才算樹。不該種的地方種不適當的樹,絲毫沒有生態影響評估及永續發展的概念。既然植樹節流於形式,建議廢除,或改稱守約(conservation)節,以彰顯對自然資源的重視。

政府將conservation翻譯為保育,造成不小誤解,很多人常以中文拆字法將保育說成是保護與教育或保護與復育,結果一味保護而未永續利用森林資源,反而造成資源浪費,違反守約精神。

所謂守約,是要改變人類對自然資源毫無節制的開發利用,轉而採取保守、節約、審慎的態度,強調永續利用,尊重自然,邁向萬物共存的環境倫理。

植樹雖可能是守約的手段,若植樹者無生物多樣性基因、物種、生態體系觀念,可能如動物放生一般,造成眾多植物的死亡,即使種活了,甚至蔓延開來,也常危害當地生態或汙染當地種源。例如外來種的銀合歡,破壞東台灣海岸森林生態至鉅;而綠島的木麻黃造林,改變原生林相是造成狐蝠滅絕的主因。

造園景觀界現在流行鄉土樹種,但亂種居多。台灣山高水深,地理隔離顯著,一些生物常各自適應當地的隔離環境,演化成特有品系;當我們引進別個地理區的同種生物到本區來,很可能造成雜交而有損生物基因的自然程度。過去花蓮曾大量放生台灣西部平地常見鳥種白頭翁,導致東台灣特有的烏頭翁基因品系不純,變成「雜頭翁」,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難以復原的損失。

台灣四面環海,水氣充足,植物普遍生長旺盛,除非泥岩、峭壁、衝風、仍在崩塌等極少數地區,哪有久久不能成林的陸地?可惜國人大多不識台灣生態,許多人認為造林是美德,殊不知天然林對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的效果比人工林好得多。而且天然林的動植物資源也可永續利用。人工林既已成林,就該好好經營、永續利用,同時兼顧生態完整性,荒廢不管等於浪費。

日本山村的人工林,從小徑木到大徑木都可利用,由於政府政策引導補助,可以養活數十萬林業人口,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台灣為何不能利用可再生的森林資源,創造新林產工業,協助原住民在地就業?

fsj 提到...

研究:無食物可吃 海藻會越變越毒
http://www.udn.com/2013/3/15/NEWS/WORLD/WOR4/7761741.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3.15

海藻也有「終極求生」術!科學家採集墨西哥灣海藻進行分析後發現,當地海藻一旦無食物來源,其演化會越來越毒,最後毒性可提高到原本七倍以上,其他生物如果誤食有毒海藻,神經系統會遭破壞,因此曾傳出大量海鳥與其他生物暴斃,為自然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絕佳例子。

美國北卡州立大學與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科學家聯合的研究發現,墨西哥灣海域常見的「腰鞭毛藻」 (Karenia brevis),會大量聚集使海水變成紅色,因此又稱「赤潮」。赤潮出現後,會造成魚類死亡,或破壞當地生態,人類也容易出現呼吸疾病。不僅如此,這種海藻一旦無無法補充營養,會把自己變得更毒以求生存。

研究者發現,腰鞭毛藻的食物磷含量如果不足,牠體內的毒性可以增加2~7倍,外表出現有毒細胞,成為自衛武器,避免自己被浮游生物作為食物吃掉。

腰鞭毛藻每年都會大量出現在墨西哥灣,但外界無法精準預測出現地點與時間,研究者哈迪森表示,「如今政府官員可透過檢驗墨西哥灣海水的磷含量,藉此判斷赤潮隱藏的毒性程度,再決定是否要關閉附近海域。」

腰鞭毛藻細胞直徑約20~40微米,而且會釋放神經性毒素,破壞其他有機體的腸胃道及神經系統,該海藻也是造成大量海洋生物與海鳥死亡的元凶之一。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PLOS ONE》期刊。



◆ 撿到寶! 罕見海蛞蝓現身墾丁

【馬瑞君/台中報導】2013-03-15 中國時報

墾丁海域再現珍寶!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博士黃興倬會同資深潛水教練蔡永春和潛水同好,至墾丁海域進行生態調查,在短短兩個星期內,發現並記錄超過六十種海蛞蝓,讓他們有「撿到寶」的心情。

黃興倬指出,海蛞蝓是海中「無殼蝸牛」,身體沒有硬殼保護,大多只能在海底緩慢爬行,或作波浪狀擺動,作短距離游泳。海蛞蝓種類繁多,且新品種不斷在全球各地被發現,體色斑紋鮮豔多樣,被海洋生物學者暱稱為「海底珠寶」。

黃興倬與潛水經驗超過卅年的蔡永春,上周赴墾丁國家公園進行海域生態調查,在後灣海域水深十五至廿公尺處,一天之內就觀察到超過廿種的海蛞蝓。連同蔡永春和水中攝影協會同好在兩周的調查紀錄,共發現了六十種以上。

黃興倬說,台灣本來就是海蛞蝓多樣性的「熱點」,但在同時同一地點出現如此多種類的海蛞蝓,是全世界難得一見的現象。後灣附近是射寮溪出海口,河水帶來的營養鹽加上強勁的海流,讓生物蓬勃生長,提供許多海蛞蝓的食物來源。

海蛞蝓體型大小隨種類差異很大,體長從數公釐到二、三十公分都有,且體色斑紋豔麗多彩,極富變化。



◆ 毒殺老虎為盜獵 泰保護區受威脅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2013.03.15

盜獵者毒殺老虎,泰國保護區面臨威脅!隨著老虎黑市價格提高,盜獵行為越來嚴重。泰國保護區原本的老虎數量近年銳減,雖然森林守衛隊引進先進系統監控,但面對裝備精良的盜獵者與使用毒餌的激烈手段,守衛隊只能永不鬆懈,繼續努力。

近年來黑市虎皮、虎骨價格攀升,盜獵行為越益猖獗。作為泰國老虎最後一塊淨土的「童艾納雷松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感到受到威脅。原本超過兩百隻的泰國老虎,數十年來數量嚴重衰退,雖然估計還有60多隻,但保留區內實際確認過的只有38隻。

隨著老虎各部位價格持續上漲,盜獵者的手段與侵略性也愈發兇狠,不僅手持AK-47等重裝備,更使出毒餌等殺手鐗。面對凶狠如毒餌的手段,保留區的守衛隊絲毫不敢大意。因為老虎若吃下毒餌,將活不過一天,並死在200公尺以內。過去擔任守衛的AnakPattanavibool博士表示,「假如盜獵者進入的話,一夥人只需3個月就能毒死20隻老虎。」

據悉,使用毒餌的手段最早出現在80年代,當時造成至少25隻黑兀鷲意外死亡。雖然之後消退,但到了2010年又再次出現。

為了有效阻絕盜獵並監控老虎數量,Pattanavibool博士引進一套智慧型偵察系統。自2005年引進這套智能錄像系統後,不僅老虎與盜獵者的畫面可以回報,從老虎足跡、子彈殼到盜獵者營地的畫面都會被捕捉並及時回傳。

「職業的盜獵者擁有更多現代武器,這是我們無法抗衡的。」雖然有先進科供補助,但200人左右的森林守衛隊要警戒3,000平方公里的保護區卻是遠遠不足。尤其面對火力強大的盜獵者,警衛隊的槍隻數量也無法對抗。

雖然敵明我暗難以抵擋,但是森林守衛隊仍以軍事化的訓練,盡力遏止非法活動。對於杜絕盜獵的未來,Pattanavibool認為,「很難判斷誰輸誰贏,我們目前可能獲得短暫的勝利,但是盜獵永遠不會停止,只有不斷努力才能保持。」



◆ 研究:南方漢人變老 頭圍變小、臉拉長

【世界日報╱上海15日電】2013.03.15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容貌也會發生改變。研究人員發現,秦嶺、淮河以南的漢族成年人步入中老年後,頭變狹長、額頭變低、頭圍變小、臉部拉長、臉部皮下脂肪層增厚、兩眼間距變近、鼻子變寬、嘴唇變薄、口變寬而顯狹長、口鼻間距變大、耳朵拉長且變寬等。

新聞晚報報導,由天津師範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與遼寧醫學院共同合作的「漢族人體質調查」,近日在SCI期刊《科學通報》上發表該成果。「《三國志》裡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劉備垂手下膝,古代的一尺到底多長,劉備的上肢長多少,我們都很難考證了。」論文作者之一、天津師範大學教授鄭連斌表示,「這份檔案能把當代漢族人的體質信息保存下來,幾百年後,後人將它們與那時的數據對照,就能了解漢族人的體質變化。」

2009年至2012年,研究人員到各省隨機抽樣,對在當地世居三代的成年漢年人進行身體測量。

研究認為,南方漢人步入老年後,頭髮明顯稀疏,頭側皮下脂肪減少,所以頭變得狹長些,額頭變低,頭圍隨之下降。臉寬變小與顴弓處軟組織厚度下降有關。隨年齡增長,頦下脂肪組織會變厚,使臉部拉長。由於兩頰皮下脂肪增多,臉頰更豐滿。

同時,五官也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報導指出,年紀大了,眼距會更近,這是因為黃種人的眼內角處有個小皮褶,叫作「蒙古褶」,蒙古褶的出現率會隨年齡增長而明顯下降,導致眼距縮短。鼻子的寬度則會增加,這與鼻翼的形態變化有關。

研究並指出,南方漢人上了年紀後嘴唇會往內縮,所以變薄,人中跟著變長,口的寬度則可能因肌肉鬆弛,變得較狹長。這項研究成果對未來了解漢人體態變化或對整形、眼鏡業都有參考價值。



◆ 腦處理缺陷 她的世界全顛倒

中央社 2013.03.15

由於大腦處理影像的功能出現罕見缺陷,導致1名塞爾維亞地方議會女員工看什麼東西都必須倒著看。

英國「每日郵報」線上版報導,28歲的塞爾維亞地方議會員工達尼洛維(Bojana Danilovic)必須把報紙上下顛倒著拿才能閱讀,烏齊斯(Uzice)市議會甚至準備特殊正式表格讓她填寫。

當她回到家,她看倒著放置的電視,家人則看另一台電視。達尼洛維說:「對其他人來說或許不可思議,對我來說卻很正常。我出生就是這樣。這就是我看世界的方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神經學專家說,達尼洛維是罹患了「空間定位現象」(spatialorientation phenomenon)。

達尼洛維說:「他們說我的眼睛看到的是正確的方向,但我的腦會置換影像方向。」

她說:「但他們似乎不太清楚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只知道我的腦部確實會顛倒影像。」

達尼洛維說:「他們告訴我,過去碰過有人顛倒寫字,就像我看到的事物一樣,不過從沒看過我這種案例。」

fsj 提到...

7年種1700棵樹 她把祖田變森林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范振和、陳俊智/連線報導】2013.03.17

六年級生劉維茵七年前毅然離開台北,返回故鄉花蓮種樹,七年來種了一千七百株樹。

從「讀書人」轉為「種樹人」,卅八歲的劉維茵承受不少異樣眼光。同學同事說她「頭殼壞去」、鄰居嘆氣好好的田「浪費了」。某次她從田裡幹活回來,朋友一看大驚:「從沒見過這麼不重打扮的女生。」

「阿公在花蓮新城鄉留下一公頃的土地,是我築夢、圓夢的地方。」劉維茵說,阿公的地位在靠海的一九三縣道旁。七年多前動念回花蓮,剛好承租該田的農夫無意繼續耕種,父親問她:「要不要經營民宿?」

本地人開民宿、外地人蓋農舍,她問自己:「土地需要再增加一間房子嗎?」

劉維茵的童年記憶裡,家鄉處處是濃密樹林,老家門前有一棵高聳的闊葉榕,樹幹有時會流下樹脂,她將它摳起放進口袋,「彷彿得到通往神靈世界的力量」。

她告訴父親:「我們不賣地、不蓋民宿,我們種樹!」種樹讓鳥仔遮風避雨,種樹給人乘涼吹風,「這不也是另一種民宿?」

當時林務局推動平地造林,廿年一期,每年樹木若達到設定的存活率、一公頃一千六百株樹,還可領取補助。劉維茵填妥文件,在阿公的田裡種下一千七百株樹,有香樟、肉桂、九芎、相思、香茅等樹種,擷取的樹葉都成了製作手工皂的素材。

她讓農地變成樹林後,「環頸雉、烏鴉、眼鏡蛇、龜殼花、青蛙、竹雞等處處可見」,進入樹林,光聽蟲鳴鳥叫,就能滌盡塵思,是人生一大享受!

劉維茵感嘆,台灣人看土地總著眼於「價格」而非「價值」,不懂「一座森林勝過一座小巨蛋」。

種樹也讓她更珍惜土地,當她發現,衛生棉所使用的棉花,種植方式嚴重傷害土地,她學習製作手縫布衛生棉;也把廁所改成可用水清洗大小便,減少衛生紙使用量。

「去年結婚後,先生也從高雄到花蓮上班,和我一起奮鬥。」在花蓮市公所圖書館擔任管理員的劉維茵說,從此,夫妻在大片的樹林譜下愉悅的「小村戀曲」,而她也出版「「小村種樹誌」,寫下種樹的故事。

※ 相關報導:

* 打造綠家園 中油公園植樹萬株
http://www.udn.com/2013/3/17/NEWS/DOMESTIC/DOM6/7764001.shtml

中油公司董事長林聖忠昨天率領員眷及民眾到高雄都會公園植樹萬株,他說,中油這5年來植樹數量達20萬株,今年更預計要植樹4萬株,為台灣打造綠色家園。

* 種200棵「肥皂樹」 10年後…等婆媽來洗衣
http://www.udn.com/2013/3/17/NEWS/DOMESTIC/DOM7/7764369.shtml

花蓮縣壽豐鄉共和社區不種櫻花,而在荖溪防汛道路旁種200棵無患子。協助植樹的國泰慈善基金會表示,無患子耐旱、耐貧瘠,果實能做肥皂,10多年後綠樹成蔭,盼吸引婦女來乘涼、洗衣,成為共和社區特有的人文地景。



◆ 捕獲稀有鯊魚 4月1日起要通報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3.03.17

台灣鯨鯊保育又向前邁進一大步。農委會漁業署近期公告,4月1日起,台灣各地漁民只要捕獲大白鯊、巨口鯊及象鮫等珍貴稀有鯊魚,都必須向各級主管機關通報,並由學術單位擁有優先購買權利,作為教育、研究展示之用,否則漁民將可依照漁業法罰款3至15萬元。

農委會公告,漁民在捕獲前述三種稀有鯊魚24小時內,須先填寫漁獲資料通報表,載名捕獲的地點、種類、身長體型等基本資料,並以傳真方式通報當地的漁業主管機關、農委會漁業署,以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資源研究室,並由研究單位進行科學採樣及蒐集生物學資料後,才能拍賣及利用魚體。

農委會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漁業署在全台各漁港派有近30名監督人員,每日在各漁港了解拍賣情形,避免漁民捕獲稀有鯊魚未通報情事。

沙志一表示,大白鯊與象鮫都是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附錄二的稀有物種,雖然巨口鯊不是,但也被列入須通報的物種之一;漁業署強制漁民通報,希望可讓捕撈的數量更透明,漁民如果要賣,可優先賣給教授學者,而學界也有正當透明的管道,取得鯊魚資訊。

沙志一說,這三種鯊魚都不是台灣漁民主要漁獲,但近年都陸續被誤捕或誤闖漁民的定置網,加上研究單位對這些鯊魚的習性、族群、數量了解並不多,現在強制漁民通報,且讓學者有優先購買權,可經由學術研究,解開台灣沿海的鯨鯊之謎。

過去三類鯊魚並不常出現在台灣沿海,根據漁業署統計,從民國93年至101年,漁民捕獲三種珍稀鯊魚約14尾,去年就捕獲5尾,其中一尾腹中還懷著9隻小鯊魚。



◆ 彈塗魚變毒魚 粵民中毒患者增

中央社 2013.03.17

大陸廣東近日發生民眾吃「跳跳魚」(彈塗魚)中毒事件。截至今天,當地醫院共接受入院治療的中毒病人21人,其中1人病情惡化,被送進重症監護室(加護病房)。

據雷州市疾控中心有關負責人通報,毒魚事件發生後,雷州市衛生、食品藥品、工商、公安等有關部門迅速介入調查。相關單位初步認定,這些毒魚可能是因為吃了被汙染的海草、海藻等海生物,造成毒性聚集在魚肉裡,人們吃了這種魚後中毒。

中新社報導,連日以來,廣東湛江雷州市英利鎮、東方紅農場、幸福農場發生「吃跳跳魚中毒事件」,備受大陸社會關注。

1名幸福農場員工說,全家3口吃了「跳跳魚」後,全部中毒。其中,他的母親和妻子中毒較深,入院治療2天,目前還未完全康復。

這名員工表示,14日事發當晚,他因外出與朋友吃飯,回家後只吃了少量魚肉,因而中毒較輕,逃過一劫。

他又說,最恐怖的是,他的家人當晚將剖開的彈塗魚內臟扔給家中的雞吃,不到15分鐘,這隻雞就中毒倒地死亡。

雷州市龍門農墾醫院負責人指出,光是14日至15日,入院治療的中毒者就有13人,16日又有8名同樣是吃了彈塗魚中毒的病人入院治療。這些病人大多數來自英利鎮沿海村莊,他們所吃的彈塗魚,在當地常被人們食用。

fsj 提到...

研究蘭嶼角鴞廿年 劉小如登貓頭鷹名人堂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2013.03.18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退休研究員劉小如入選「世界貓頭鷹名人堂」,成為首位獲選的台灣人,三月二日在美國接受頒獎。這是「貓頭鷹名人堂」七年來第二位亞洲人獲獎,上一位亞洲得獎者是尼泊爾人Raju Acharya。

「貓頭鷹名人堂」由美國「國際貓頭鷹節」組織主辦,每年從全球選出四位對貓頭鷹保育、研究貢獻卓越者。

劉小如六十七歲,全心投入蘭嶼角鴞(小圖,梁皆得攝,劉小如提供)研究已廿多年,三年前退休。一九七○年代,國際保育動物組織列出多種台灣瀕危物種,農委會徵求學者投入研究,劉小如挑了蘭嶼角鴞,沒想到一頭栽入,就是大半輩子。

劉小如回憶,頭兩年簡直是「一片黑暗」。卅年前蘭嶼物資缺乏,她與研究助理、學生帶著一箱箱乾糧渡海,一個月有十天至廿天都待在蘭嶼、守在黑暗中,不時得露宿野外;摸索了半年至一年,才開始在黑暗中「看見」角鴞。

蘭嶼角鴞是貓頭鷹的一種,因頭上的羽毛像兩隻角,被分到「角鴞」屬。劉小如說,廿多年前她投入蘭嶼角鴞研究時,貓頭鷹被視為「魔鬼使者」,當地達悟族人認為貓頭鷹是不祥的動物。

蘭嶼角鴞體長約廿公分,顏色以褐色、暗褐色為主,以昆蟲、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主要棲地則是蘭嶼的樹林。

劉小如發現許多蘭嶼角鴞的特殊習性,例如蘭嶼角鴞像貓頭鷹一樣,會在樹洞中養育幼鳥,但幾乎每年都會更換樹洞與配偶。推估蘭嶼角鴞目前應有五千隻以上。

一九九三年劉小如曾拍攝紀錄片「蘭嶼角鴞的故事」,被國家地理頻道「相中」,在國家地理頻道播放多次,貓頭鷹的「魔鬼」形象也逐漸被破除。如今成為遊客到蘭嶼「生態旅遊」期待看見的嬌客。



◆ 上千「小強」嚇跑灰狗巴士乘客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3-03-18

一輛美國灰狗巴士,冒出上千隻蟑螂,嚇得車上乘客驚叫不已。

這輛由亞特蘭大開往紐約的大客車,離站十五分鐘後,蟑螂開始從前方的冷氣孔爬出。沒多久,蟑螂就爬滿了整輛車。

坐在後座的乘客亞歷山大說,剛開始,他看到前座乘客有些騷動。仔細一看,原來是被蟑螂騷擾了。

沒多久,全車乘客都開始騷動,因為車子走道、座椅、窗戶,甚至乘客的衣服、帽子上都爬了蟑螂。

亞歷山大說,坐在靠走道位子的人必須不斷的撣,才能把爬上座位的蟑螂趕跑。

灰狗巴士立刻安排乘客轉搭一輛沒蟑螂的車,前往目的地。灰狗巴士發言人說,他們正在調查,蟑螂是住在車上的還是有人帶上車的。他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車子離站十五分鐘以後,蟑螂才從通風口爬出來。



◆ 甚麼都吃 美國牛蛙帶來生物浩劫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3.18

牛蛙連小型哺乳類動物也吃!原產於北美洲的美國牛蛙,被人類帶往世界其他各地後,造成生物浩劫,因為牠吞吃的種類幾乎來者不拒,造成當地生態嚴重受到破壞。最新研究發現,牛蛙果腹的生物包羅萬象,天上飛的鳥,到海裡的魚與陸上小型動物,都成為牠的盤中飧。

加拿大研究者從加國西部的溫哥華島上,共觀察5000隻美國牛蛙吃進的食物,赫然發現除蜘蛛在內等昆蟲外,還意外發現小龍蝦、魚、青蛙、蛇、蠑螈、烏龜、鳥類,甚至體型比牠大好幾倍的小型哺乳類動物。研究者相信,在牛蛙掠食範圍內,牠幾乎什麼生物都吃,還包括自己同類。另外,成為牛蛙腹中食物,還有在當地幾近瀕絕的西部錦龜幼龜。

美國牛蛙適應環境能力極佳,從熱帶到溫帶都可生存,在落地生根後,據估計每隻母牛蛙一年共可產下多達2萬顆蛋,讓美國牛蛙被公認為「全球百大入侵種生物」名單之一,牛蛙數量如果不斷繁衍,將對原生種動物造成威脅。

根據「全球入侵種資料庫」(GISD)指出,全球百大入侵種生物除牛蛙外,還包括非洲大蝸牛與過去台灣常見的福壽螺。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則指出,美國牛蛙是北美體型最大的青蛙,最重可達1.6磅(約0.7公斤)。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NeoBiota》期刊。



◆ 新北生態講座 教你爬樹賞螢

【林金池/新北報導】2013-03-18 中國時報

看似不起眼的爬樹,竟然也能成為熱門課程!新北市農業局十七日在板橋舉辦「新北市自然生態保育系列講座」,現場共有上百位民眾報名參加,並由攀樹達人雷時生主講,指導民眾如何爬樹,才不會對樹木造成傷害。

雷時生指出,攀樹首重安全,必須學習多樣的攀樹繩結方法及各類攀樹用具,增加技巧及熟練度,建議民眾多利用繩索攀爬,可以降低對枝幹及表皮的傷害。一旦熟悉爬樹流程後,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不妨來點小小的冒險精神,試著行走在高空樹枝上,享受騰雲駕霧的感覺,這經驗將令人終身難忘。

農業局指出,為了推廣自然生態保育,每個月配合季節性的生態活動,舉行「新北市自然生態保育系列講座」。除了三月份爬樹課程,四月份將是火金姑生態饗宴,邀請追螢專家告訴民眾如何識螢、賞螢及護螢。新北市自然生態保育系列講座為免費課程,請盡早報名,預約電話(○二)二九六○三四五六轉三一一○、三一一八。

fsj 提到...

澳新研究:絕種動物重現有望

中央社 2013.03.18

澳洲科學家成功讓絕種動物的基因組「復活」,科學家相信,此技術可協助已絕種動物重現。

澳洲「拉撒路研究計畫」(Lazarus Project)目的在讓絕種蛙類重生。研究團隊使用1970年代採集並保存在傳統超低溫冰櫃40年的絕種蛙類組織,將其細胞核植入遠親青蛙的卵子內。

其中若干卵子開始分裂,並成長至早期胚胎階段。經證實,分裂的細胞中包含已絕種蛙類的基因。

世上2種胃育蛙在1980年代中期都已絕種,它們養育下一代的方式與其他蛙類不同。在體外受精後,雌蛙會吞下這些卵直到孵育。蝌蚪先在雌蛙胃裡長大,停留至少6周,才離開雌蛙的胃。雌蛙在這段期間不進食。

根據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團隊取來自澳洲昆士蘭省原生種胃育蛙Rheobatrachus silus的死細胞核,以「體細胞核轉殖技術」(SCNT)取代另一種遠親青蛙被減除活性的細胞核。SCNT便是複製技術的基礎。

儘管所有胚胎僅存活幾天的時間,但是對有意複製其他已絕種動物的研究人員,仍是很大的鼓舞。

研究團隊負責人阿契爾(Mike Archer)說:「我們重新活化死細胞,在過程中,活化已絕種蛙類基因組。我們現在擁有超低溫保存的絕種蛙類細胞,可用在未來的複製實驗上。」

他又說:「我們越來越有信心,接下去的障礙純屬技術性,而非生物性,我們將會成功。」

阿契爾表示,目前全世界數以百計兩棲動物嚴重減少,這項技術在保育用途擁有極大潛力。

「拉撒路研究計畫」研究結果尚未出版,



◆ 《扶正百年老榕》導引氣生根 自力撐樹體

自由 2013.03.19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新北市林口區瑞平派出所旁有棵超過百年老榕樹,因長期受東北季風及海風吹襲,形成樹冠集中同側的「風剪」現象,恐有傾倒疑慮,農業局日前利用塑膠管導引其「氣生根」生長,讓老榕樹達到重心平衡,與派出所並肩擔任地方「守護神」。

農業局長廖榮清指出,這棵比鄰派出所的老榕樹樹齡約一百一十歲,是新北市列管的珍貴樹木,因老榕樹靠近海邊,長期受東北季風及海風吹襲,造成樹冠集中同一側生長。

廖榮清說,老榕樹嚴重往同一側傾斜,擔心承受不住重量傾倒,十多年前,農業局曾架設鐵架支撐枝幹,後來因海風含大量鹽份,使鐵架腐蝕嚴重,九十六年九月更新為不鏽鋼支架,並導引「氣生根」向下生長。

廖榮清說,「氣生根」是暴露在空氣中的根系,多年來氣生根生長茁壯,恐無法負荷自身重量,農業局今年以塑膠管導引氣生根向土面生長,達到重心平衡,並將支架重新上漆,避免鏽蝕,日後老榕樹能依靠自身力量支撐樹體。

農業局表示,許多老樹因樹冠繁茂,枝幹支撐力量不足而使用金屬支架撐起,但樹皮長期受摩擦、束縛,反而造成樹木傷害,最根本的方法是使樹木健壯,利用本身力量修補,以榕樹而言,可導引氣生根生長協助支撐。舉例而言,金山國小所列管的榕樹於民國一百年利用此方法,現在樹木日漸茁壯,生長狀況良好。



◆ 馬里亞納海溝發現豐富微生物

【尹德瀚/綜合報導】2013-03-19 中國時報

地球最深處的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一度被認為是不適合生命居住的環境;「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馬里亞納海溝底部存在豐富的微生物生命,顯示它們有能力克服接近冷凍的低溫、龐大壓力和完全黑暗的狀態。

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作者之一的特恩維斯克博士說,這些微生物和人類一樣會呼吸,其氧氣消耗可作為該區生命活動間接指標。

馬里亞納海溝位於關島西南方約三百二十公里處,深約十一公里。科學家二○一○年利用無人潛水器進入海溝採集樣本,分析樣本中氧氣含量後,發現存有大量微生物,屬原始單細胞有機體。

令人驚訝的是,以馬里亞納海溝為家的微生物數量,是附近一處六公里深地點所含微生物數量的十倍,活動程度則是其兩倍。它們的食物來自從海面漂下來的死亡動、植物,雖然已經腐爛,但相對而言還算新鮮,營養成份也高。

馬里亞納海溝在海洋中屬於「超深淵帶」(Hadal zone),科學家發現海溝底部含有豐富的含碳有機物質,意味這些超深淵帶在全球碳循環(carbon cycle),乃至調整地球氣候中扮演重要角色。

越來越多人對馬里亞納海溝產生興趣,大導演詹姆斯柯麥隆在二○一二年搭乘一人潛水器進入海溝,拍攝相當數量的影片,他與專家一起研究後發現,影片中出現的生物包括巨大變形蟲和類似蝦子的端足目生物(amphipod)。這些影片將於國家地理頻道播出。



◆ 鄱陽湖神秘水域發現沉船

中央社 2013.03.19

中國大陸考古人員最近在鄱陽湖神秘水域發現沉船,可能是1980年代江西省向外省運輸木材和糧食的船隻。

新華社報導,大陸首次內陸水域水下考古行動日前在鄱陽湖老爺廟水域展開,考古潛水員揭開一艘長28公尺、寬7公尺的鐵沉船的神秘面紗。這是在被稱為「中國百慕達」的水域確認發現的第一艘失蹤沉船。

報導說,由於能見度較低,考古潛水員只打撈上來一些鐵質物件,但專家結合先前探測到的數據,確定為一艘鐵沉船,很可能是1980年代從江西省向外省運輸木材和糧食的船隻。

考古隊人員說,「雖然這不是一艘古代沉船,但是它的發現肯定了我們之前通過科技手段探測的水下磁異常點確實存在沉船。」如果近期天氣良好,還將對其他11個重點探測點進行水下考古。

鄱陽湖老爺廟水域位在江西省都昌縣和星子縣之間,全長24公里,是鄱陽湖連接贛江出口的狹長水域。當地自古以來就是鄱陽湖最為險要之處,常發生沉船事故,而且無從打撈,因此被稱為大陸的「百慕達」。

為揭開這片神秘水域隱藏的珍貴水下文化遺產,大陸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1年開始啟動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水下文物的探測工作。

2012年8月,考古專家透過聲吶定位技術對利用磁法探測確定的9個磁異常區域的16個磁異常點進行探測,最終確定了12個最佳探測點,選擇在今年鄱陽湖枯水期進行水下考察。

fsj 提到...

研究:蝙蝠的天敵 竟然是蜘蛛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2013.03.20

少有天敵的蝙蝠竟然會害怕蜘蛛!為求證蜘蛛是否會獵食蝙蝠,研究者馬丁與米拉杰在分析過去案例後發現,除南極以外世界各地都曾出現蜘蛛獵食蝙蝠的現象。蜘蛛補食蝙蝠的案例多出現在溫暖區域,其中高達八成是以結網的方式守株待兔。

蜘蛛補食蝙蝠的案例時有耳聞,但通常令人難以置信。然而,最近發表在PLOS ONE的研究發現,蜘蛛吃蝙蝠的案例比過去想像的多。透過研究「紅板華麗雨林」(Poecilotheria rufilata)與「金蛛屬」(Argiope savignyi)等已知具補食蝙蝠行為的蜘蛛,研究人員認為蝙蝠與蜘蛛間的捕食行為應較一般印象中來的更為頻繁。

經由百年來的文獻資料分析,並與蝙蝠及蜘蛛兩方面的專家交流。研究者發現,全世界共有52種蜘蛛會獵食蝙蝠,其中90%生活在赤道與熱帶的溫暖區域。另外在亞洲、澳洲與巴布新幾內亞也同樣可見到牠們的蹤跡。研究者聲稱除南極洲外,世界各地幾乎都曾出現相似案例。

獵捕方式上,有高達88%的蜘蛛以結網方式活逮蝙蝠,例如哥斯大黎加與巴拿馬的蜘蛛會在蝙蝠出沒的洞穴設網;另外祕魯雨林捕鳥蛛(tarantulas)在內的12%,不需張網即可徒手屠蝠。譬如,經常被愛好者討論的紅板華麗雨林就曾在印度被目擊到攻擊蝙蝠。

蝙蝠與生俱來的超音波聲納應該可以偵測蜘蛛網的存在,但有時仍避免不了誤入陷阱。大部分淪為蜘蛛盤中飧的受害者都是體型較小,並以昆蟲為主食的蝙蝠,展翅長度約為10~24公分。儘管守株待兔的蜘蛛要能補捉到蝙蝠並不容易,但若幸運抓到,則可得到遠勝平日食用昆蟲的營養量。



◆ 七堵賞鳥公園 打造櫻花林

【聯合報╱記者邱瑞杰/基隆報導】2013.03.20

基隆市政府在七堵區八德路基隆河畔的賞鳥公園,種植了47棵櫻花樹,打造櫻花林。當地八德里長余文財昨天說,賞鳥公園除了可供里民遊憩,更希望成為基隆河畔步道的新景點,吸引民眾造訪。

賞鳥公園位在中山高速公路暖暖交流道、萬瑞快速道路下方的八德路旁,鄰近的基隆河水域多年來常見蒼鷺等鳥類棲息覓食,10多年前在生態保育團體奔走下,市府和經濟部水利局第10河川局合作闢建賞鳥公園。

市府近年來積極在市區覓地種植櫻花樹,打造櫻花城。民政處去年底發包公園景觀改善工程,在賞鳥公園種植櫻花樹,經費約70萬元。

民政處自治事業科長謝振和說,市府選擇在公園3處比較寬闊的區域種植47棵櫻花樹,同時修建公園步道,提升遊憩品質。

余文財說,賞鳥公園以前像是八德社區的小公園,現在市府又種植櫻花樹,園區更為美觀,希望未來能夠成為基隆河畔步道的景點,吸引更多的人造訪,為社區帶來人氣。

※ 相關報導:

* 新北櫻花大道「泡湯」 種千株淹死230株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775279.shtml

新北市水利局高灘地工程管理處前年在新店陽光運動園區及往碧潭的自行車道旁,種植4種櫻花共千餘株,上月被發現共有230株櫻花因根部排水不良而「淹死」,高管處找來包商重新補植、移植,並改善土壤及排水,上月底完工。

* 為世大運遷樹到掩埋場 恐成樹葬場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775367.shtml

為舉辦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台北市將大興土木蓋籃球館、網球中心等,超過360株樹木被迫遷移,進駐內湖山豬窟掩埋場。專家憂心土壤含有機酸、重金屬,恐造成樹木「慢性死亡」。

* 百棵白千層遭砍伐非移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0/today-south13.htm

橋頭捷運北機廠省道台一線拓寬,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包商對兩旁上百棵白千層路樹挖掘,高雄工務段一再強調,「是移植非砍伐」,但記者昨天現場目擊怪手直接推倒樹幹,再由工人持電鋸截斷樹身,根本是砍伐並非移植!

fsj 提到...

DNA解密︰神秘大王烏賊 全是同一「種」

自由 2013.03.21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分析了自古以來被視為海中巨怪的大王烏賊(giant squid,又稱大王魷、巨烏賊)這種神秘生物的DNA後,發現全球各海域的大王烏賊只有單一品種,基本上完全相同,顯示該物種是世界性的,且族群數目可能相當龐大。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學」期刊上。

棲息於900公尺深海

1857年丹麥生物學家史汀史翠普(Japetus Steenstrup)正式描述了這種海洋生物,學名命名為「Architeuthis dux」,但科學界直到9年前才首度觀察到大王烏賊的天然棲息樣貌,在此之前,往往只能從抹香鯨胃部中、漂浮在海面上或被沖刷到海灘的殘骸,推斷牠們的存在。牠們的生活型態鮮為人知,但全球除了北極及南極海域外,都可發現牠們的蹤跡。

大王烏賊是全世界最龐大的無脊椎動物之一,體長可到18公尺,排球大的眼睛可以幫助牠們在黑暗中找尋獵物。牠們被偵測到棲息在水壓足以粉碎潛艦的900公尺深海中。

科學家原本認為大王烏賊至少有21個亞種,但其依據往往只是根據發現地點,或在抹香鯨肚子裡發現的不完整殘骸。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43隻在澳洲、西班牙、美國佛羅里達州、紐西蘭和日本的水域發現的大王烏賊身上,採集了粒線體DNA,發現這些烏賊在DNA的遺傳標誌上,只有很小的分歧。

報告中說:「數據清楚表明,全球只有一個Architeuthis的物種存在」。而大王烏賊是「高度洄游」的生物,分散在全球的溫水層洋流中。這個物種可能已經歷過數量激增,原因是掠食牠們的鯨魚遭到過度捕撈和氣候變遷。



◆ 小龍蝦 蛀空雲南3萬畝梯田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1/172013032100183.html

【記者洪肇君/綜合報導】2013-03-21 旺報

雲南省紅河哈尼梯田正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7年前一個農民覺得小龍蝦好吃,抓了幾隻放養在田裡,沒想到繁殖過多的小龍蝦,生性愛打洞,打得田埂千瘡百孔,水田的水流光無法耕作,梯田景觀受破壞,現在當地政府一年要花上百萬元人民幣滅蝦。

新華網報導,雲南省元陽縣大約17萬畝梯田,小龍蝦今年蛀空了其中3萬畝,水田瀕臨乾涸。小龍蝦打洞從上層田埂打到下層,一畝田上百個洞,每個洞手臂粗,一放水,梯田到處滲水,輕輕一踩,田埂就垮。

2012年,元陽縣政府開始對付小龍蝦,清理死蝦370萬隻。但小龍蝦適應能力強、繁殖快,2013年新一輪殲滅戰,紅河州、元陽縣兩級政府共花了110萬元(人民幣,下同),購買農藥清剿。

小龍蝦主要分布在蘇、鄂、贛、皖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生長在江、河、湖泊。據元陽縣農業局調查,當地一個村民在外打工,覺得小龍蝦好吃,2006年年底返鄉順手買回放養。其他村民也覺得好吃,紛紛養殖,捉來下酒。

龍蝦飼養3到5個月就能上市,雜食、病害少,生命力強,離水較長也不易死。畝產放養30公斤蝦種,不餵食都可以產出300公斤商品蝦。

元陽縣去年在梯田投放鯉魚、鯰魚、黃鱔和黑魚,還有鴨子、牛蛙、青蛙,這些動物會吃小龍蝦;使用某種農藥,在一定劑量下,藥效控制在48小時內,劑量剛好殺死小龍蝦、又不傷害其他生物。

元陽縣農業局技術員陳文光說,去年乾旱,部分田塊乾涸,洞穴太深,無法噴灑藥物。而且梯田地勢複雜,田與田之間的水溝、濕地、田埂,小龍蝦很容易逃到沒打藥的田裡。人蝦大戰暫時看不出勝負。

有網友出招,與其耗資百萬消滅小龍蝦,不如舉辦小龍蝦美食節,「因吃而起的問題,就用吃來解決」。但紅河州農業局表示,現在小龍蝦含農藥,不宜食用。



◆ 性費洛蒙防蠅 斗南擬設絲瓜專區

自由 2013.03.21

〔記者詹士弘/斗南報導〕斗南將軍里大松聚落是重要的絲瓜產地,今年絲瓜剛開花結果,就面臨瓜實蠅為害叮咬,斗南鎮農會推動的性費洛蒙防治,因僅有半數瓜農配合,效果打折,部分菜農噴農藥防治,反造成蜜蜂不授粉,產量減少,農會將爭取建置面積兩百公頃的絲瓜農業專區,全面性推廣性費洛蒙防治,並建立安全農業。

斗南鎮農會供銷部主任張耀裕表示,大松聚落是斗南重要的絲瓜及柑橘類生產基地,其中絲瓜種植面積約七、八十公頃,種植的絲瓜除供應雲林外,更銷至台北都會區。

張耀裕說,今年春天溫度回暖的特別快,蚊蟲大量孳生,絲瓜產地蟲害嚴重,加上日夜溫差大,裂果情形也很多,農會鼓勵瓜農利用性費洛蒙防治瓜實蠅,希望減少農民的損失,但也有瓜農寧可噴農藥。

目前農會正爭取在大松聚落成立「絲瓜、柑橘類農業專區」,面積約兩百公頃,獲准後可全面使用性費洛蒙進行防治,並可購買蜜蜂,請專人管理,以自然方式進行授粉,不僅環保、省錢也更安全。

fsj 提到...

觀賞野生動物 全球十大好去處

中央社 2013-03-22

隨著全球許多地方的冬季逐漸結束,動物和人們都開始恢復活力,跑到戶外。知名旅遊網站VirtualTourist.com的成員因此整理出「十大野生動物觀賞地」。

1、坦尚尼亞--:塞蘭葛提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

坦尚尼亞北部供人觀賞一大群野生動物的機會,可能比其他地方多。塞蘭葛提國家公園和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保護區(Ngorongoro Crater Conservation Area)堪稱首選,兩者都以觀賞非洲五霸(big five)聞名,也就是獅子、大象、水牛、豹和犀牛。

2、印度馬德雅省(Madhya Pradesh):班達嘎國家公園(Bandhavgarh National Park)

老虎是許多遊客愛看的動物,但這種瀕臨絕種的動物愈來愈稀少。班達嘎國家公園自1993年來一直被視為老虎保護區,是印度境內老虎最密集的地方。

3、澳洲南部:坎加魯(Kangaroo Island)

坎加魯是能看到各式各樣動物的好地方,尤其澳洲夏季能在清晨和傍晚看到袋鼠和小袋鼠,而且南露脊鯨從南極海域遷徙期間會經過坎加魯沿岸。

4、美國阿拉斯加西南部: 卡特邁國家公園和保護區(Katma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

雖然能在阿拉斯加西南部找到很多種動物,遊客赴卡特邁國家公園和保護區通常是為了尋找棕熊的蹤跡。

5、加拿大魁北克蒙特貝婁(Montebello):奧米加公園(Parc Omega)

遊客可以開車遊園,在安全距離內將能看到野牛、麋鹿、黑熊、紅鹿、灰狼和北極狼等動物。

6、盧安達:火山國家公園(Volcans National Park)

盧安達火山國家公園可以看到山地大猩猩,但必須事先申請許可證。

7、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

克魯格國家公園占地200萬公頃,特別的地方之一,是遊客能在各個園區入口取地圖後自行開車,盡情遊園。

8、哥斯大黎加:奧薩半島&托爾圖格羅國家公園(Osa Peninsula & Tortuguero National Park)

很少地方兼具容易進入又充滿熱帶野生動物的特點,因此哥斯大黎加是個好地方,容易看到一些很棒的野生動物景象,還有機會看到築巢的海龜。

9、阿根廷丘布特省(Chubut):通魔岬(Punta Tombo)

通魔岬是觀看麥哲倫企鵝的最佳地點。

10、貝里斯:Hol Chan海洋保護區

Hol Chan海洋保護區是加勒比海地區最佳潛水地點之一,不少潛水愛好者都說,能在如此淺的水域看到各式各樣的野生魚類實在難得。



◆ 善待動物組織遭踢爆 收容貓狗9成安樂死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2013.03.22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知名保護動物團體「善待動物組織」(PETA)廿一日被踢爆,去年將維吉尼亞州總部收容的近九成貓狗,以安樂死方式殺死。

根據維州農業與消費者服務部的資料,該組織將一千六百四十七隻貓和狗安樂死,只有十九隻被安置到新家。

該組織表示,總部收容的貓狗都是「不能被領養的寵物」,不過,該組織原本自行估計,收容的貓狗約有一半被安樂死,如今實際比率是百分八十九點四,高得超乎預期。

根據資料,該組織去年收容一千 一百一十隻貓和七百卅三隻狗,其中有一千零四十五隻貓和六百零二隻狗安樂死。

善待動物組織以爭議性宣傳手法聞名。為了反皮草,曾闖進服裝秀場,並請名流拍廣告,例如女星科勒卡戴珊就全裸入境,廣告詞是:「穿皮草嗎?我寧願裸體。」

該組織並為豬牛請命,鼓勵人們吃素,惹火了餐廳業者。為餐廳發聲的組織「為消費者爭取自由中心」(CCF),逮到機會大肆宣傳,說善待動物組織自一九九八年以來,總共將兩萬九千多隻寵物安樂死。

該中心研究員威爾森說:「善待動物組織說一套做一套,一面宣揚要解放動物,一面為他們照顧的逾百分之八十九的寵物簽死刑執行令,虛偽之至。看來他們熱中的是宣傳,而不是好好照顧動物。他們示威遊行,為老鼠和豬爭取權利,卻殺死成千上萬的寵物,維吉尼亞當局應把這個組織的類別,從寵物收容所改成屠宰場。」

善待動物組織一名發言人說,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把寵物安樂死。「我們照顧動物的人手很少,我們收容的動物,多半是被遺棄的,具有攻擊性,或瀕臨死亡,不能被領養。為消費者爭取自由中心的目的,是藉由誤導實際情況和被安樂死動物的數量,損害我們的名譽。我們是在監護人的要求下,或是在找不到安置處所的情況下,將受傷、生病、年老、具有攻擊性和其他問題的動物安樂死。」

善待動物組織於二○○九年在部落格上表示,他們反對動物收容所的「不殺」政策,表示有些情況安樂死是必要之惡,該組織願意做「社會的骯髒工作」。

PETA反駁:監護人要求或找不到安置所時,才會將傷病年老或危險動物安樂死。

※ 相關報導:

* 新書被爆抄襲 珍古德認了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780446.shtml

曾多次來台訪問的國際知名保育學者珍古德,最新力作被華盛頓郵報書評人揭發,至少有十二處內容引用維基百科、天文學網站、甚至有機茶公司的宣傳資料,且均未列舉出處,形同剽竊。消息曝光後,珍古德坦承不諱,除了公開道歉,並承諾再版時將予以更正。



◆ 金門水頭闢聯外道 民憂紅樹林生態

【聯合報╱記者陳向鑫/金門報導】2013.03.22

20餘位保育人士昨在縣議員陳滄江、李誠智帶領下,前往浯江溪口的水頭港聯外道路工地陳情,抗議工程威脅紅樹林生態;因縣府只表示會加強保護措施,沒有停工與做環境評估的打算,陳情民眾不排除發動更大規模的抗議行動。

民眾洪篤欽表示,內政部日前針對濕地保育法進行說明,明訂各種工程的進行需考慮濕地生態排碳價值與生物多樣性,但施工單位未顧慮浯江溪口的海岸景觀與珍貴的紅樹林,貿然開工有待商榷;建議立即停工,尋找其他替代施工方案。

退休教師許永面也說,浯江溪口可遠眺建功嶼潮起潮落,自古有「董嶼安流」美稱,堪稱浯洲(金門舊稱)古八景之一,但道路開設後,此景將不再。

縣府工務處長科長關嘉榮說,水頭港聯外道路依規定不需要環評,對民眾的顧慮,會要求廠商加強保護措施,後續也會請建設處進行紅樹林移植復育工作。

縣府指出,「小三通」每年有上百萬人次出入境,因此斥資4億元擴建水頭商港,道路全長1.9公里,工期為400日曆天。

據了解,浯江溪口為全國重要水鳥棲地與過境地,曾發現琵嘴鷸、遺鷗、黑嘴鷗等世界瀕絕水鳥與保育類動物水獺出沒,因而成為台灣鳥友與生態觀察家來金旅遊必去景點。

由於陳情民眾與縣府並未取得共識,陳滄江、李誠智表示,下月議會臨時會會請工務處進行專案報告。

※ 相關報導:

* 「腰斬」29株校樹 石碇區永定國小被罰27萬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780098.shtml

石碇區永定國小29株校樹二度遭不當修剪,農業局昨天依「新北市樹木保護辦法」裁罰校方27萬餘元。教育局對此表示「很誇張、不可思議」,立即行文全市中小學善待校樹;闖禍的永定國小校長唐玉真則說,會負起該負的行政責任。



◆ 維護海洋資源 落實取締才長久 小琉球星砂、海星銳減

【郭韋綺/屏東報導】2013-03-22 中國時報

小琉球星砂、海星因為過度採集數量日益稀少,生態岌岌可危,屏東縣府、鵬管處今年不約而同都在規畫特區,急欲保護海洋資源;但保育人士卻直言公部門消極鄉愿不落實取締,才是生態拉警報的幫凶,就算劃設再多景觀區、保護區也是枉然。

小琉球珊瑚礁、潮間帶海洋生物豐富,其中有種夜晚會發光的有孔蟲,外觀殼形如星狀而被稱作「星砂」,有民宿業者就想出住宿送星砂招攬生意,讓客人帶走當紀念品;也有小販擺設琳瑯滿目星砂商品,小瓶廿五元、大瓶一百元。被採集變成商品的還有海星,漂白後就能保存很久,每株只賣十元。由於過度捕捉,導致星砂、海星銳減。

有鑑於潮間帶資源流失嚴重,縣府日前邀集觀光業者商討如何保育,屏東縣長曹啟鴻、琉球鄉長蔡天裕均與會,有人提出冬季關閉海域構想,但縣府認為緩不濟急,仍希望朝劃設「永久」保護區為目標。

無獨有偶,鵬管處今年委託高師大地理系助教羅柳墀調查生物資源規畫「自然人文景觀區」,副處長許主龍說,若能成立,未來特定、稀有物種就能獲得更多保護,將召開公聽會與居民達成共識。

保育人士王添正卻不以為然,直說公部門如果發現有人損壞自然資源,馬上就能依《發展觀光條例》、《漁業法》取締開罰,有效遏阻濫採濫捕,何須再成立保護區、景觀區,況且海域沙灘是公共財,這個也禁、那裡也不能去,一味禁止只是徒增民怨。

他強調,其實最該檢討是遊客爆量、民宿過多問題,十年來民宿從廿幾間成長十倍,到現在已超過二百間,「汙水毒死生物速度超乎想像」,汙水處理應盡快解決。

fsj 提到...

低海拔首見 翡翠水庫山區 長鬃山羊現蹤

自由 2013.03.23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保育類動物長鬃山羊首次出現在翡翠水庫附近山區!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委託屏東科技大學作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本月中旬,調查團隊在野外裝設的紅外線偵測相機拍到三至四隻長鬃山羊,研究員說,這是首次在這麼低海拔的地方發現其蹤跡。

翡管局人員說,為籌設「食蛇龜野生動物保護區」,委託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作預定劃設範圍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在翡翠水庫附近山區裝設了數十台相機,只要周遭有動靜,相機便會自動拍攝。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添喜說,他檢視照片後驚訝地發現,本月十一日上午八點多,相機竟清楚地拍到一隻長鬃山羊,趕緊檢查其他相片,發現共拍到三、四隻。除了長鬃山羊外,還拍到珍貴的保育類動物藍腹鷴。

陳添喜說,長鬃山羊多出沒在海拔約一千公尺的山區,這次在海拔僅一百多公尺的水庫南岸被拍到,「牠們應該是從烏來南勢溪流域、海拔較高區域翻越山嶺而來。」陳添喜說,離人類活動地區越遠的地方,這些珍貴的保育類動物就越多存活的空間。

翡管局人員說,設立保護區是為瀕臨絕種物種留下生存空間,同時也可以保護區內其他野生物種,盼能建立亞洲地區龜類保育的重要示範區,提升保育成效。



◆ 研究台灣動物先驅 英外交官入鏡

157年前史溫侯駐台時 採集上千物種
在台灣生態史地位重要 紀錄片跟隨他的腳步忠實呈現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3-03-23 中國時報

一八五六年英國的年輕外交官羅勃.史溫侯(Robert Swinhoe)首度登上福爾摩沙這片美麗神祕的島嶼。他不僅是第一位駐台外交官,也是台灣野生動物研究的先驅者,在台灣自然生態史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只可惜現在的台灣社會並未給予充分重視。導演鍾榮峰帶領的田野文化事業拍攝團隊花了四年多時間,耗資兩千多萬元,完成《史溫侯福爾摩沙哺乳動物紀行》紀錄片共四部。

這紀錄片跟隨史溫侯的腳步,介紹其人以及研究的台灣動物,三月廿四日起在華視播放。這部影片也捐贈給國立歷史博物館。昨天的首映暨捐贈儀式中,鍾榮峰談到,史博館館長張譽騰在英國攻讀博士時,論文就是以史溫侯為題,因此在倫敦蒐集到許多珍貴資料。由於台灣對史溫侯的研究不多,十多年前,鍾榮峰想拍這部紀錄片,特地到台南藝術大學拜訪當時在那裡任教的張譽騰,「相談幾天,張館長當年從英國帶回來的資料箱,就躺在我的後車廂了。」這也是他將紀錄片捐贈給史博館館藏的緣由。

史溫侯一八三六年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八七七年在倫敦逝世。一八五六年,史溫侯搭乘中國商船首度抵台,在新竹香山附近停留兩周,此行他就已經展開台灣鳥類和動物的採集,被視為台灣自然生態研究先驅。一八六○年他正式成為英國駐台外交人員,利用公務之便在台灣大量採集,更將珍奇物種的活體或標本送回英國動物學會,尋求專家鑑定。

史溫侯一八六六年離台,真正停留台灣的時間不超過四年,但傾力採集和觀察的台灣物種有上千種,涵蓋鳥類、哺乳類、植物、蝸牛貝類乃至昆蟲等。他曾記錄到黑面琵鷺並獲得四隻成鳥標本,還捕獲過台灣獼猴,曾到雪山調查水鹿,還有台灣最珍貴的特有種藍腹鷴、台灣紫嘯鶇和台灣藍鵲等,可說是一五○年前台灣自然生態史拓荒時期最重要的研究者。

國科會補助一千多萬元拍攝的《史溫侯福爾摩沙哺乳動物紀行》,內容分成「航向福爾摩沙」、「以史溫侯之名」、「有緣的『鼠』與『蝠』」和「留給福島的資產與謎題」四集,介紹史溫侯如何建立野生動物基本資料庫,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收藏台灣野生動物的機緣,以史溫侯命名的水鹿、台灣野山羊和藍腹鷴等。

為了拍攝野生動物,拍攝團隊上山下海,還遠赴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拍攝,歷程相當艱辛。鍾榮峰說,期間曾遇到隊員生病,動用海鷗直升機救援兩次。最難得的是,開拍六年後終於看到黃喉貂現身,「史溫侯當時描述黃喉貂是『最俊秀的動物』。」

此外,紀錄片還收錄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研究所人員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協助整理一八六○年代流落海外的台灣哺乳類標本。「因為年代久遠,在台大研究人員整理之後,博物館就宣布未來不再對外開放展示這些標本,所以紀錄片收錄的這些畫面很具歷史意義。」

fsj 提到...

保育不放生 古剎生態兩相隨

【吳敏菁/彰化報導】2013-03-24 中國時報

清水岩管委會在香煙梵音中,被張宏之「延續生命」的實際行動給打動,古剎名寺的「護生」和生態保育的「永續」相遇,成功地結合古蹟保存和生態復育。清水岩寺總幹事陳慶福就堅持地說「我們不放生,只做復育」,彼此理念契合,成就了這則美麗的山中傳奇。

宗教勝地清水岩,有了八卦山脈保育協會投入,不僅生態活潑,吸引遊客,還得到政府關注,近幾年來修闢二棧坪步道、長青步道、挑鹽古道和七千一步道等,遊客絡繹不絕,讓清水岩發光發熱。

繼獨角仙復育有成後,寺方又提供側後方山坡地打造兩千多坪「昆蟲生態公園」,廣植毛毛蟲的食草植物,和蜜源植物,打造開放式的蝴蝶棲地環境。

張宏之守護的十坪生態館,也常人擠人,寺方又捐贈土地,參山國家風景管理處撥款補助蓋了一座嶄新的生態展示中心;現任八卦山脈保育協會理事長蕭漢元表示,這可是國內數一數二的蒐藏館,在張宏之悉心蒐藏下,擁有八百多種各式昆蟲標本。

有了硬體,為了讓這座新的生態展示館活潑營運,協會也爭取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輔導,進行「旅遊資源維護計畫」,除了保育、旅遊,並帶動地方就業,已經有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點子。

像是張宏之多年前為引發家扶孩,設計獨角仙、蝴蝶、蜻蜓等連環剪紙,讓人驚豔; 協會進一步發揚,推廣生態剪紙藝術,讓材料銷售,成為中心經費來源之一。

蕭漢元也研擬建立認養獨角仙制度,開放認養獨角仙幼蟲,協會進行教育輔導,等待認養者將幼蟲養育為成蟲後,再交回給協會進行復育,如此生生不息,為生態教育注入活水,讓更多人參與、體驗八卦山的生態。

※ 相關報導:

* 彰化清水岩生態傳奇 退休生物老師 復育獨角仙天堂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0/112013032400123.html

....張宏之當年聯考,生物科失誤和台大醫學系失之交臂,考上師大生物系。原來命運安排大有深意,上了大學,深藏於心、對大自然的熱情,一股腦兒蹦發,讀得如魚得水,畢業後返鄉當老師,帶著孩子探尋生命奧秘,到清水岩後方植樹,和古寺結下緣分。

張宏之到六十歲,申請退休不得,外調到清水岩童子軍露營區,常提些生態建議,也漫山撿拾垃圾,被誤當工友也不以為意。寺廟被這「掃地僧」精神給完全打動了,等他退休就提供工作室,請他留下來為「山」服務。

* 蜜源植物滿山 埔里要築蝴蝶窩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7783723.shtml

南投縣埔里鎮虎頭山昨天超級熱鬧;埔里鎮大成國小把「班親會」移師地理中心碑,師生與家長500多人從中心碑淨山兼健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百名志工也在山上廣植蜜源植物,幫蝴蝶造窩,希望再造埔里「蝴蝶王國」。

* 迎大樹定居 媒合移植一次到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4/today-taipei3.htm

近年來老樹保存議題備受重視,以往地方政府雖成立「樹木銀行」,但因周轉率過低,成效不彰,反而增加樹木死亡率。市府推動「大樹之家」,以「仲介媒合」取代「中繼存放」。昨天農業局將三十二株桃園縣捷運機場線工地大樹移植至新莊塭仔圳濕地公園,成為另類「新北市民」。



◆ 高溫少雨 粉蝨入侵景觀作物「金露華」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3.03.24

全台久旱不雨,植物蟲害情況愈來愈嚴重。台北市士林區一帶俗稱「台灣連翹」的金露華出現大量棉絮粉蝨寄生,忠誠路、至誠路、忠誠公園等地都已淪陷,連台灣大學鹿鳴廣場也有蟲跡。

學者警告,今年降雨少,棉絮粉蝨的蟲害恐會很嚴重,主管機關應有因應對策。

金露華是台灣常見的景觀作物,最常用來做綠籬,在公園、人行道或居家園藝等都看得見。

北市士林區名山里長廖岳表示,去年十月起,里內種植的金露華出現發黃、發黑,且情況愈來愈嚴重;葉背全是白白一片,好像發霉,甚至還有棉絮。

記者實地訪查,不僅福林橋下的名山里生態公園出現棉絮粉蝨寄生,包括忠誠路一到二段、至誠路二段、忠誠公園,甚至是台大鹿鳴廣場、民族國中等地,都看得到蟲跡。

由於棉絮粉蝨一受驚擾,就會滿天飛舞,加上金露華綠籬高度多半不超過五十公分,小朋友路過時隨手一碰,白色小蟲頓時滿天飛;棉絮粉蝨活動時掉落的「塵粉」沾染在衣服上,易吸進鼻腔或黏附眼球。

被寄生植物則奄奄一息,不僅葉片發黃枯黑,有的葉片因粉蝨寄生情況嚴重,原本翠綠的葉片已變得「毛絨絨」一片,怵目驚心。

棉絮粉蝨入侵忠誠公園,北市府公園處一問三不知,還一度把粉蝨誤認為粉介殼蟲,讓廖岳忍不住抱怨,北市府只看重「大樹」,其他植物都不重要。

台大昆蟲學系主任柯俊成表示,棉絮粉蝨喜歡高溫、乾燥環境,今年降雨量少,情況特別嚴重;金露華是棉絮粉蝨最愛寄生的植物之一,尤其是春夏交替之際,是粉蝨最為活躍的季節。

柯俊成指出,粉蝨雖然不會立刻造成植物死亡,但繁殖快速,傳染力高;若發現大面積感染,主管機關及早噴藥防治,或砍掉重種,以避免擴散。

北市公園處陽明所主任顏春城表示,將到現場評估是否要噴藥。北市花卉試驗中心主任張栴榕說,會把這個狀況提到北市府病蟲害防治會議上,提醒各單位注意。

小檔案/棉絮粉蝨

棉絮粉蝨(Woolly whitefly)為同翅目、粉蝨科,喜歡溫暖乾燥的氣候;蟲體會分泌如細棉絮般的蠟質分泌物,看起來就像是白色棉絮。雌蟲常在寄生植物的葉片附近產卵,四周後即可發育為成蟲。

台灣常見的粉蝨有銀葉、螺旋、煙草及溫室粉蝨四種,棉絮粉蝨為近年來才發現的新興害蟲。

棉絮粉蝨為植食性,會以口器刺傷植物表皮吸食植物汁液,不僅植物受害部位萎縮枯黃,甚至會吸引螞蟻取食汁液。

※ 相關報導:

* 蟲害入侵/粉蝨會飛 學者建議噴藥殺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784122.shtml

台大園藝系博士林碧霞表示,高溫多雨,植物疾病就多;高溫少雨,蟲害自然嚴重。尤其是粉蝨會飛,防治不易,若擔心噴藥有害民眾健康,建議使用「窄域油」殺蟲。

林碧霞表示,窄域油為礦物油所提煉,其分子量限制在一定範圍內,因此名為窄域油;搭配一定水量噴灑患部,可阻塞粉蝨、介殼蟲的呼吸器,讓蟲體自然死亡。雖效果較慢,價格稍高,但對人體無害。

* 竹筍缺水長不大 蟲害也加劇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7784000.shtml

老農劉建成說,乾旱除影響竹筍生長,更助長俗稱「竹蚊仔」的竹盲樁象肆虐,缺水竹林為害最烈,竹葉遭叮咬後會逐漸枯萎,影響竹筍生長甚至枯死,造成減產。農民李坤旺說,竹蚊仔每隔幾年就在關廟、歸仁、龍崎等地流行,今年春節後又造成大片竹林枯萎。



◆ 滅沙氏變色蜥 花蓮徵神射手

【阮迺閎/花蓮報導】2013-03-24 中國時報

外來入侵種沙氏變色蜥在花蓮繁殖迅速,已嚴重威脅本土物種生存,花蓮林區管理處祭出「獵蜥計畫」,將徵求橡皮筋神射手,協助捕捉沙氏變色蜥。

花蓮林管處委託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楊懿如進行「沙氏變色蜥分布監測計畫」,去年發現沙氏變色蜥族群擴散迅速,在七星潭四八高地、花蓮空軍基地、銅蘭自行車道、國興里碧雲莊、南華社區及東華大學,都可發現牠們的蹤跡。

楊懿如表示,沙氏變色蜥為外來入侵種,可能經由進口植物時不小心挾帶入境,目前在花蓮及嘉義地區都對當地物種造成危害。沙氏變色蜥具有繁殖快、適應力強及食性廣等特性,除會吃些小昆蟲外,也會捕食其他幼蜥,已嚴重威脅本土鹿野草蜥與攀木蜥的生存。

楊懿如指出,早期利用攔阻網與噴藥方式獵捕沙氏變色蜥,但往往也會波及其他物種,為對生態的影響減至最低,於是嘗試用橡皮筋將其彈昏後,再徒手捕捉,沒想到這簡單的方法意外好用,研究團隊還曾創下三人二小時捕捉到三百隻的紀錄。

楊懿如說,捕捉到沙氏變色蜥,將以冷凍方式安樂死,因蜥蜴屬於冷血動物,氣溫下降會因代謝率降低進入類似「冬眠」狀態,比較不會感受到痛苦。

研究發現,沙氏變色蜥在七星潭四八高地有極高的族群密度,並有擴散跡象,花蓮林管處將此視為重點獵捕區域,並邀請橡皮筋神射手加入獵捕行列,實際參與的志工將可得到些許工資補貼,有興趣者,歡迎逕洽花蓮林管處報名。

fsj 提到...

大猩猩瀕絕 恐衝擊雨林生態

【台灣醒報/尹曉春】2013-03-25

非洲剛果盆地一向以生物多樣性著稱,尤其境內包括大猩猩在內的多種靈長類動物更被視為世界珍寶。然而,戰火連綿的民主剛果因為長期被武裝集團把持、非法採礦與伐林等活動,讓大猩猩棲息地面臨嚴峻挑戰,加上叢林肉(bushmeat)需求與跨國交易猖獗,生態保育危機迫在眉睫。專家警告,若無法遏止捕殺稀有動物,連同雨林與居民的生活形態都恐發生巨大改變。

2002年時聯合國環境署(UNEP)曾預測到了2030 年世界上只會剩下10%的大猩猩(gorilla)。然而,由於伐木、採礦、木炭與猿猴肉的需求增加,靈長類動物數量削減的速度遠超過當初預期。

此外,在靈長動物間具有極強傳染性的伊波拉病毒(Ebola)與民主剛果連年戰火更讓中非的大猩猩受到嚴重的打擊,數量在2004年後銳減了95%,處在瀕絕邊緣。

烽火連天

「隨著盜獵與棲息地喪失的速度越來越快,剛果盆地(Congo Basin)的大猩猩可能在未來10至15 年在目前大部份的活動範圍消失。」聯合國2010年3月發表的《大猩猩的最後陣地?剛果盆地的環境犯罪與衝突》報告指出,民主剛果東部因受武裝集團把持,非法貿易猖獗。當地開採林木、鑽石、黃金與鈳鉭鐵(Coltan)礦的行為嚴重破壞大猩猩棲息地。

為了開採鈳鉭鐵礦,作為東部低地大猩猩棲息地的卡胡茲-別加(Kahuzi Biega)國家公園更被嚴重破壞,猩猩數量從258頭到僅存的130頭。

大量因戰火、採礦、伐木等因素遷徙至森林的人口,在飽受飢餓的情形下,經常捕食猩猩與其他猿猴,甚至販售到市集以換取可觀的金額。據悉,剛果境內8 座國家公園中的西部低地大猩猩在5年內消失90%,僅存3,000頭。

叢林肉(Bushmeat)

剛果彭地境內雨林地區因缺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又不太有食用猴肉的禁忌,食客和獵人們的關係鏈便成為靈長類最主要的殺手。特別是為了採礦、伐木而開拓的道路,讓武裝盜獵集團得以長驅直入,直取保育動物的天然棲息地。

包括大猩猩(gorilla)、黑猩猩(Chimpanzee)、矮黑猩猩(Bonobo)、山魈(mandrills)與其它一些小型猴類都是遭到捕食的對象,今天捕獵野生動物已成為生態保育最嚴重的問題。

然而,人類學家指出,食用叢林肉在剛果盆地以至整個中非已是行之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部落文化,不能單憑東西方主流價值判斷就斥之為野蠻、殘忍,或不人道。

自然史作家彼得森(Dale Peterson)博士就在《食用猿猴》一書中提及,剛果盆地喀麥隆境內的曼迪金人(Mendijim)有食用大猩猩並收集骨頭作為保健象徵品的習慣,但對每年捕殺數量有所節制;居住在剛果共和國大城布拉薩市(Brazzaville)500公里處的木布提(Mbuti)人與其他許多不同種的俾格米(Pygmy)人同樣會食用靈長類,這是他們長期以來利用周遭自然環境取得自給自足的模式。

真正導致生態嚴重失衡的問題,則是在於交易。保留區官員瑪皮瑪(Jean Mapima)表示,「傳統上打獵是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但越來越多人開始為了販賣而狩獵,且數量快速增加。」他補充說:「為了購買藥品與衣物,當地貧窮家庭開始經營具商業行為的捕獵活動。」尤其加上愈發精良的槍枝與彈藥,導致許多稀有物種岌岌可危。

在剛果(金)境內的圖巴樂迪瑪(Tumba-Lediima Forest Reserve)保留區,以捕捉猴子、黑猩猩、豪豬與山豬等野生動物為生的獵人厄瓜尤里(Ekwayoli)感到「最近越來越難捉到動物」。當地市場的小販對此有同樣感受。「我們村裡許多人都吃野味,但高價的動物越來越少。」

「獵食交易增加主要與當地人口增加有關。」國際森林研究中心(CIFOR)的科學家納西(Robert Nasi)指出,剛果盆地內的叢林肉交易開始超出自然承受範圍。但是因為剛果盆地內的農村人口有60%~80%的蛋白質來自野生動物(其他是魚類與蟲類),若沒有替代方案,全面禁止狩獵也非得宜之計。

納西認為,較可行的方式是,禁止捕捉如大猩猩與大象等稀少物種,轉而建議當地居民食用羚羊、豪豬與齧齒類等回復率較高的動物。尤其在有其他肉品選擇的都市地區,更應檢討食用野生動物的習慣。

雨林生態改變

由於許多雨林內許多植物必須依靠靈長類來散播種子,若失去播種媒介,雨林內物種便逐漸改變,進而發生更大的連帶物種滅絕效應。

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指出,在受到保護與遭到捕獵的兩種森林中發現,受到保護的森林可發現野生芒果等需要靠靈長類傳播的植物;沒有保護的森林只發現藉著風來傳播的植物苗。

「雨林生態可能因此被徹底的改變!」研究者奧爾森表示,儘管大猩猩與猴子肉能提供當地居民生活所需的蛋白質,但依靠靈長類播種所生長的果實同樣可供食用,並對當地人有更大的經濟效益。少了靈長類或其它大型哺乳類,森林可能無法保持如同過去百萬年來一樣的生長方式。

2013年3月4日環境署發表的報告,因為犯罪組織日趨縝密,盜獵猿猴的案例不減反增。今年3月聯合國報告指出,每年估計有3,000隻的靈長類動物在複雜的跨國網路犯罪中被交易。據傳,法國海關一年可查獲270噸的走私野生動物肉類。

儘管在2005年,喀麥隆、加蓬、赤道幾?亞、查德、剛果(金)、中非共和國和剛果(布)等七國總統,共同在高峰會上簽署了保護剛果盆地的生態多樣性的協議書,但令人失望的是,針對非法猿猴走私的制裁遠比不上貿易增長速度。自2005年來,被出售、獵殺與豢養的猿猴至少超過2萬隻,卻只有不到20人因此遭到逮捕和起訴。

佔地337萬平方公里的剛果盆地是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之一,它擁有「中非寶石」的美稱。而今由於人類的貪婪與輕忽,卻可能在這顆寶石烙下永久性的瑕疵記號。



◆ 一年三十多隻 疑棄養「綠鬣蜥」野外繁殖

林憲源 2013-03-25 中廣新聞

屏東縣消防局今天(3月25日)接到民眾報案,抓到了一隻長1.8公尺長的「綠鬣蜥」,不過,這不是僅有的一次勤務,過去一年來,光是同一個消防分隊就抓了三十幾隻。消防局研判被民眾棄養的「綠鬣蜥」已經在野外順利繁殖下一代。「綠鬣蜥」是草食性,吃掉田裡栽植的蔬菜、水果,讓農民很困擾。(林憲源報導)

消防隊員接獲民眾求助,前往屏東縣麟洛鄉龍門路捕抓「綠鬣蜥」,身長1.8公尺長的蜥蝪,衝刺的時候速度跟狗一樣快,被民眾追趕跑進狹窄空間中進退不得,消防隊員小心翼翼使用捕獸網將牠捕獲。

麟洛消防分隊長汪明華說明,農戶家附近種植蕃薯葉,草食性的「綠鬣蜥」是前往吃蕃薯葉時被發現,而且這不是消防分隊唯一一次出勤抓「綠鬣蜥」,光是在屏東縣的竹田麟洛一帶,過去一年出勤抓的「綠鬣蜥」大概就有三十幾隻,有的是出現在田裡吃蔬菜,也有的是跑到果園裡吃水果,「綠鬣蜥」破壞農作讓農民困擾。

草食性的「綠鬣蜥」喜歡棲息在水域附近,捕抓到的區域都是在有小水流附近的農田,研判都是遭到飼主棄養。消防隊員表示,出勤時也抓到不少體型較小的「綠鬣蜥」,研判這些被棄養的蜥蝪已經在野外自行繁殖。



◆ 古坑惜山祭 學童作夥護生態

【許素惠/雲林報導】2013-03-25 中國時報

春雷動,萬物復甦,正是生靈活躍之際,雲林古坑惜山祭首年從大華山地區出發,今年棲地保育範圍已擴及其他山區與平原,總面積逾一百一十二公頃,居民宣誓不破壞、不干擾、不噴藥三不宣言,讓山林田野休養生息一個月。

惜山季邁入第三年,除了大華山外,桂林、山峰、樟湖、坪頂和華南山區,甚至平原的麻園地區農場也都加入連署,承諾讓動物平安繁殖,以恢復大地賦予的「生」機。

雲林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吳登立指出,雲林山區平原過度開發,尤其大華山因咖啡產業蓬勃,民宿、咖啡廳林立、車流人潮湧入,噪音和光害在在讓生態遭遇空前耗損,加上農藥,野生動物難逃劫難,亟需復育。

除惜山宣言外,居民也籲請遊客入山減低車速,禮讓動物過馬路,減少夜間光照度。各區學童還將展開實際行動,由山峰國小守護螢火蟲;林內成功國小保護紫斑蝶;樟湖國小建構社區生態資料庫;華南國小進行物種調查,觀察環境和物種變化關係等。

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說,為了讓環境更好、社區產業能夠永續,萬物之靈應該遵循自然時序的變化,體認萬物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fsj 提到...

不可思議!魷魚肚裡有炸彈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7789463.shtml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3.26

魷魚竟然吞下一大顆未爆彈!中國漁民稍早捕獲一隻長約一公尺的魷魚,結果剖開後赫然發現魷魚肚裡,竟然有一顆未爆彈,經由警方處置並安全引爆,一場虛驚。魷魚如何吞下炸彈一事引人好奇,也讓人聯想起今年初日本科學家首度拍攝到完整的神秘大烏賊,讓世人看見大烏賊的模樣,根據丹麥最新研究指出,大烏賊僅有單一物種,明顯與其他海洋生物不同。

這樁離奇魷魚含炸彈消息,發生在中國廣東省,一名漁夫在附近海域捕獲一隻魷魚後,販賣到市場,當地魚販剖開我發現,原本較為腫脹的魷魚,原來肚裡有一顆未爆彈,令眾人大吃一驚,所幸魚販立即通知警方前來處理。發現魷魚含炸彈的魚販黃先生表示,「牠可能是想說是食物,就把它吞下去。」

至於這顆長20公分,重1.3公斤炸彈,如何成為魷魚盤中飧,當地警方猜測,可能是戰機演習時所遺留的未爆彈;炸彈外殼雖已生鏽,但依舊可以引爆,隨後警方將炸彈取走,並安全引爆,並未造成任何傷害。

近年來,科學家陸續發現體積超大的「大烏賊」(Giant squid),科學家指出,母烏賊最長可達13公尺,公烏賊則可長10公尺,而且大烏賊喜愛棲息在深海底,人類直到2004年,才陸續發現牠的蹤影。

至於大烏賊的身世,根據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所有大烏賊其實僅屬於單一物種(species),並在全球各地海洋進行交配,因此,單一物種的大烏賊與其他海洋動物明顯不同。



◆ 德國研究:大狗早夭

【中廣新聞/郭希誠】2013.03.26

德國研究人員說,大狗比較短命。

德國哥廷恩大學演化專家比對了北美各大學獸醫系有紀錄的,七十四種,五萬隻狗的資料,結果發現,體型越大的狗,壽命越短。

依據統計,大丹、聖伯納、英國獒犬等大型狗壽命大約在五到八歲之間,而吉娃娃這些小型狗卻可以活十到十四歲。

演化生物學家柯饒斯說,大狗成長較快,自然較早走完一生。他說,大型狗通常到三歲就已經長大成「狗」,七歲就過完了一生。

柯饒斯說,這項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要養狗的人知道狗的平均壽命,一旦碰上狗而早夭也不會太難過。



◆ 靈長目添生力軍 2新種狐猴報到

中央社 2013-03-26

科學家今天宣布,棲息在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森林、身形小、大眼睛的兩種鼠狐猴,為靈長目增添罕見的生力軍。

鼠狐猴是體重比大蘋果還輕的夜行性樹棲動物,新增兩種生力軍之後,總數來到20種;雖然生命之書多了新成員,不過科學家警告,其中一種新狐猴瀕臨滅絕。

靈長目隸屬哺乳綱,成員包括人類、人猿與猴子,靈長目有新的存活物種加入,相當罕見。

美國、德國與馬達加斯加的生物學家比較DNA、身體質量與身長、頭顱、牙齒大小、毛色之後,宣布米洛西塔倭狐猴(Microcebus marohita)與塔諾西倭狐猴(Microcebus tanosi)是不同物種,並將牠們納入鼠狐猴家族。

米洛西塔倭狐猴體長約13.5公分,如果再加上毛茸茸的尾巴,總長28公分,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鼠狐猴,體重78公克。

生物學家團隊在「國際靈長動物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寫道,這種棕色的靈長動物有一對較大的後腳,但耳朵小,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東部米洛西塔(Marohita)森林發現牠們,就拿這個當成牠們的名字。

「米洛西塔」在馬達加斯加語是「很多景觀」的意思。

塔諾西倭狐猴是米洛西塔倭狐猴的表親,也算大型鼠狐猴,鼻子到尾巴長度約27公分,體重51.5公克。

塔諾西倭狐猴在馬達加斯加東南部阿諾西(Anosy)區發現,有淡紅色的頭、棕色的毛,肚子顏色較淺,脊椎附近還有條紋。

兩種動物分別在2003與2007年發現,但生物學家花了好多年才正式分辨出牠們是不同物種。過去兩種動物沒被注意到,可能是因為牠們與其他鼠狐猴外觀相似。

團隊希望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把米洛西塔倭狐猴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還表示塔諾西倭狐猴也可能步上後塵。

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說,馬達加斯加的狐猴是世界上最瀕臨絕種的動物,9成1瀕危,主要是因為這個印度洋國家砍伐森林與盜獵嚴重。(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 環保點子王 理性走出綠色之路

【陳育賢/竹縣報導】2013-03-26 中國時報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王俊秀,是大家公認的點子王,長期致力環保,還站在第一線作第一手報導,前年勇闖哥本哈根環境變遷會議時發出十多則現場報導,成為場內唯一的台灣「記者」,更為他贏得公民記者新聞獎特別獎。

王俊秀不僅投身環保運動,還會將其置身的會議、活動,以第一手報導刊登在自己的網站,二○○八年加入公共電視的「公民記者」後,隨手帶著電腦、數位相機與背包,紀錄社會現象,並PO在網路,二○一○年還得過公民記者新聞報導獎「特別獎」,看過相關網站的人可能不會陌生,「抓地文俠」就是王老師。

前年十二月,他以國際組織亞洲代表身分,參加在哥本哈根舉行的Cop15氣候變遷會議,成為「臥底記者」,在台灣媒體被拒於會場外時,他協助電子媒體拍攝影像,因此得到該項特別獎。

前年底,為了了解核災後的環境、人文,他冒險挺進到福島南相馬市,同樣也將當地的狀況以現場採訪方式PO在網站上。與其他手段較激烈的環保鬥士不同,王老師的行動較為理性,爭取環保其實不是只有掛白布條吶喊抗議而已。

fsj 提到...

檢舉虐待動物 錄影、拍照蒐證

【聯合報╱記者林佩均/台中報導】2013.03.27

動物受虐,飼主、行為人都有責任!發現受虐動物,民眾可利用攝影器材拍下行為人身分、行為、車牌、住所,再與證人將資料提供給動物保護處,施虐者可處1萬5千元至7萬5千元罰款。

王姓男子替女友照顧貴賓狗,徒手傷害寵物,一年後治療不治。台中市動物保護處表示,若飼主發現寵物被虐待甚至致死,第一時間務必將動物送醫,請醫院開立診療證明,再到當地派出所或動保處報案。

「證據越多越好!」動保處動保組長詹文前指出,飼主可利用錄影器材錄下行為人施虐過程或棄養動作、拍攝臉部與服裝特徵、車牌號碼、住所,若旁邊有人目擊,可作為證人,到當地派出所或動保處報案。台中市動物保護處,電話:(04)23869420,轉動保組。

動保處會針對影片、照片、證人、診療證明等追查施虐動物的行為人;若動物死亡,涉及刑法,警方也會同步調查。

動保處強調,飼主本身也要盡責保護動物,若失職疏於照顧、不醫治、惡意傷害等,動保處將依動保法第32條緊急庇護條款,強制沒入動物。

行為人虐待動物,致動物中傷、死亡,刑法將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動保法將處1萬5千元至7萬5千元罰款。針對行為人虐待動物的行為,動保處行政處罰追溯期可達3年;若涉及刑法毀損罪,追溯期為6個月。



◆ 巴西超市拒賣牛肉以保護雨林

【中廣新聞/謝佐人】2013-03-27

巴西一個超市聯盟表示,將不再出售牛肉,以保護雨林。

這個擁有2800多家超市的協會表示,希望藉著這項措施,遏止利用雨林畜牧的非法行為。

巴西「亞馬遜雨林」過去濫砍濫伐的問題在這幾年已逐漸減輕,但是宵小入侵公共土地進行畜牧的非法舉動卻越來越嚴重。

巴西超市聯盟在首都「巴西利亞」與聯邦公共檢察署簽約,檢察官表示,未來當局還將在牛肉上標示來源,好讓消費者避免買到「亞馬遜雨林」的牛肉,同時,藉此遏阻破壞雨林的非法行為。



◆ 虎尾數百路樹 遭剝皮火燒戕害

【聯合報╱記者蔡維斌/虎尾報導】2013.03.27

雲林縣虎尾鎮北溪里往墾地里的道路,原是綠意盎然的綠色隧道,多年來陸續被人戕害,不僅放火燒樹,甚至剝皮鑿洞,使原有1、2公里的林蔭道,至今剩不到100公尺的老樹,且棵棵傷痕累累,苟延殘喘,令人痛心。

除了這段樟樹隧道,從虎尾三合里通往土庫的道路,兩旁棕櫚樹也被恣意焚毀、砍伐,滿目瘡痍,兩處被殘害的路樹,合計有數百棵之多。

有人說可能這些路樹影響鄰近農作,才會遭人破壞,但到底何人所為也無從追查,讓愛樹人看了心痛。

「小時候,這條路兩旁原本都是巨大樟樹,從庄頭延伸到隔壁庄,如今幾乎都死光光!」陳姓居民搖頭嘆氣說,老樟樹一棵棵被燒死,往日美景已不再,他真不懂這些老樹活得好好的,也美化了村路,為何有人狠心摧殘。

沿著這條馬路兩旁,還可發現被砍除已久留下的樹頭,可見破壞路樹由來已久。雖然這段僅存不到100公尺的路樹仍展現綠意,但走近一看多數樹幹已被燒得焦黑,不是剝了一層皮,就是被「一劍穿心」,令人怵目驚心。

「可能是生命力特別強,才能在刀、火之下,幸運活過來。」陳姓里民說,看到老樹如此受虐,相當不忍心,但又不知該如何搶救。尤其這些老樹也不知是誰種的,無從反映,看來這些死裡逃生的老樹只能聽天由命。

居民說,多數老樹已死,追究是誰殘害已無意義,如何能保住這些僅存的樹才重要。路樹的樹蔭或許對相鄰農田的作物生長造成影響,但老樹「罪不致死」,如有影響也應修剪,豈可用殘忍手段,希望有關單位重視改善。



◆ 茂伯乘涼過的樹 慘遭整批鋸斷

中央社 2013-03-27

電影「海角七號」明星「茂伯」林宗仁創辦的潮和社,前方溪頭公園多棵大樹遭砍除鋸斷讓綠蔭缺角,今天引起市府震驚調查。

潮和社成立於1930年,位於板橋區溪頭路,正前方溪頭公園有3公頃,地方人士在前任板橋市長張馥堂任內,倡議綠地斥資新台幣1000餘萬元興建,完工於民國76年。

公園內多項休閒設施與綠蔭,民眾20多年來在公園運動、演練戲曲。「海角七號」走紅後,更讓台灣傳統北管音樂的潮和社為外界熟知。

溪頭公園今天傳出樹圍60多公分的南洋杉、正榕、垂榕等多棵樹木遭人砍除,引起社區居民不滿。

記者實地瞭解發現,現場一片狼籍,許多大樹已經從根部鋸除,有些樹幹遭鋸斷多截,堆疊如小山丘,倒臥在怪手旁。有些殘枝與樹葉東倒西歪,慘不忍睹。

附近逛公園運動與乘涼的民眾,今天在一片鳥叫聲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對大樹被鋸斷感到相當難過,並表示這些大樹「茂伯」也曾經乘涼過,「若他還在世,看到這樣慘狀也會流淚。」

現場為江翠水岸自辦市地重劃特區,鐵籬圍住,工地的怪手與工程砂石車來回穿梭,民眾質疑市府護樹不力。

市府地政局表示,溪頭公園已併入自辦重劃範圍內,暫時委託重劃會代管,對於大樹遭鋸除感到訝異,已緊急通知營造公司停工。

農業局林務科、綠美化景觀處下午會勘,將調查誰是「劊子手」並開重罰。



◆ 八仙洞文化遺址 距今逾2萬年

中央社 2013-03-27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臧振華率領考古團隊,在台東八仙洞遺址挖掘舊石器時代火塘,經碳14年代鑑定為2萬7000年前的人類遺址。

台東長濱鄉「八仙洞遺址」,民國57年間台灣大學宋文薰教授找尋得的樣本,經測定年代在1萬5000年,另外又在潮音洞取的4個樣本,測定年代則是5000年前後,因此,八仙洞遺址一直被界定在5000年至1萬5000年之間。

為了找出八仙洞遺址的真正年代,民國97年台東縣政府和當時的文建會,委託前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員臧振華及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中研院副研究員李匡悌組成「八仙洞遺址調查」小組。

調查結果有重大發現,不僅找到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火塘遺跡,證明舊石器時代的台灣先民已經和火有密切關係;另外,經送往美國Beta放射性碳素實驗室進行碳14測定,確認相關遺址距今2萬7000年。

臧振華表示,在海拔197公尺高的洞穴,挖掘到距今2萬7000年的火塘,往下挖尚有文化層,他推估在距今3萬年左右,八仙洞已有人類活動。

fsj 提到...

亞馬遜雨林油污浩劫 祕魯宣布進入環境緊急狀態

限期要阿根廷石油公司除污

自由 2013.03.28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祕魯北部偏遠的亞馬遜雨林遭到油田嚴重污染,多年來政府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25日祕魯第一個規範土壤污染標準的新法生效後,祕魯政府終於採取行動,宣布當地進入環境緊急狀態,並要求污染環境的石油公司,在90天內清除污染。

首度祭出土壤污染規範新法

祕魯北部的巴斯塔沙(Pastaza)河盆地是該國重要油田,由阿根廷的石油公司Pluspetrol經營。Pluspetrol是祕魯國內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當地原住民數十年來為污染所苦,但政府一直以來對污染問題視而不見,也缺乏該有的環境品質標準。一直到環保規範新法25日生效,並首度提出土壤污染的可接受標準後,政府才宣布該地區進入環境緊急狀態。

根據祕魯環保署2月與3月在巴斯塔沙河谷調查的結果,發現河谷含有高劑量的鋇、鉛、鉻,以及其他和石油相關的化合物。祕魯環保署點名Pluspetrol必須為污染負責,限令Pluspetrol在90天內清理受到污染的區域,並減少當地民眾受到污染的風險。

祕魯政府過去幾年已經對Pluspetrol多次開罰,罰金高達數百萬美元。今年1月Pluspetrol沒有完成國家公園內油區的環境清理工作,遭罰110萬美元。但Pluspetrol對所有罰款皆提出上訴。

環保組織「看守亞馬遜」的米勒表示,祕魯境內亞馬遜流域的環境浩劫早該受到關注,「祕魯衛生署約在7年前就發現阿丘雅孩童血液中鉛與鉻的含量高得讓人無法接受。」

祕魯境內的亞馬遜流域有84%是油氣田開採與可能開採區,面積將近66萬平方公里,比阿富汗還要大。

然而許多油田與原住民居住地以及保護區重疊。油田的開發不只危及原住民和雨林,也可能傷害容易受到疾病感染的自治部落。

石油公司則抱怨祕魯的法規扼殺油田開發。媒體報導,曾有16個石油公司集結起來,遊說祕魯政府增加石油產量。2009年,當地原住民為了石油開採和警方爆發暴力衝突,造成23名警員和10名原住民抗議人士喪生。



◆ 厄瓜多出售雨林 原住民反彈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3.28

厄瓜多出售雨林,賤賣國土!厄國傳出將與中國石油公司達成協定,出售廣達300萬公頃的雨林地,供外國公司進駐開採石油,當地原住民勢必被迫搬離家園,為了捍衛自己權益,數百名原住民發動長達一個月的遊行活動,抗議政府賣地換錢的行為。

之前爆發美國公司採礦汙染雨林的厄瓜多,現在又傳出將與中國達成協議,出售包括300萬公頃珍貴雨林地給中國石油公司。總部位於加州的「看守亞馬遜」(Amazon Watch)表示,在當地賴以生存的七個原住民部落,皆口徑一致表示並未同意中國公司在當地開採計畫,主因是擔心開採後,不僅雨林環境受破壞,當地族人傳統生活也勢必遭受致命打擊。

這樁雨林「交易」案的動機,普遍被認為與厄瓜多國債有關。「看守亞馬遜」人權議題研究者柴克曼表示,「厄瓜多人相當倚賴中國資金才能進行國家開發,於是必須在其他事務上妥協,例如社會及環保事務。」據了解,厄國積欠中國多達46億英鎊(約台幣2082億元)債務,高達其國內生產毛額GDP 10%,以致於必須出讓天然資源還債。

商業開發與環保衝突,過去一直是厄瓜多的國際糾紛來源。厄國政府過去分別在休士頓、巴黎與中國石油公司開會協商,場外都發生民眾抗議事件。

美國石油公司德士古(Texaco)自1964年到1990年前往厄瓜多開採後,便造成雨林嚴重汙染。德士古在2001年遭另一間美國石油巨頭「雪佛龍」(Chevron)併購。2011年,厄國法院向雪佛龍求償,理由是來自亞馬遜雨林的居民指控當地水源遭到不明汙染,並判賠190億美金。

面對中國「黑金」開發集團的進駐,厄瓜多原住民本月初開始集結了數百人,在全國展開抗議遊行。「厄瓜多原住民民族聯盟」(CONAIE)表示,採礦會導致水源汙染,居民勢必被迫遷離家園。

但厄瓜多總統柯利亞僅將這起示威視為無理取鬧,「原住民民族聯盟是企圖製造動亂。」他表示,國外資金應被視為「久旱逢甘霖」,並展現歡迎態度。



◆ 在國家公園 種菜不造林/搶種蔬菜施雞糞 惡臭又污染

自由 2013.03.28

〔記者游太郎、鍾麗華/綜合報導〕位於中橫大禹嶺至合歡山區間的廿幾戶菜農,長期違法栽種高冷蔬菜、拒絕造林,遭林務局依法收回土地,將在五月底強制執行,不法菜農為搶收最後一波蔬菜,菜園堆滿袋裝「生雞糞」,引來惡臭與蒼蠅、污染環境,蒐證後將報請花蓮縣環保局,依廢棄物清理法,最重可處六千元罰鍰。

長期違法 林務局五月底收回土地

花蓮林管處秘書莊明順昨指出,連日來已接獲不少民眾檢舉,位於台十四甲線三十九.五公里處的山坡地,遭堆放大量的「生雞糞」,不到兩公尺就預置一包,整個山坡上充滿白、藍及紅色的塑膠袋,近日內將全面撒下施肥。

民眾擔心生雞糞施用後,不但惡臭熏天,且將招來大量蒼蠅,造成整個合歡山和大禹嶺地區環境污染。

檢舉內容指出,台十四甲線三十九.五公里處山坡地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卻被種植大面積的高麗菜,過去被環保團體和民眾檢舉後,曾短暫休耕,最近又死灰復燃,希望政府立即依法取締。

莊明順說,九十五年十一月間,自由時報曾針對中橫山區濫墾問題深入探討,花蓮林管處即著手蒐證,並向花蓮地院提出歸還土地訴訟,前年八月底三審定讞,行政執行處幾經協調後,確認今年五月卅一日為最後期限,必須無條件歸還土地。

蒐證送環保局 最重僅能罰六千

屆時所有地上農作物將全數剷除,菜農們不甘土地被收回,決定改種需時較短的菠菜,搶最後一桶金,且不惜下重本施放大量的「生雞糞」,讓林務人員也大感吃驚,蒐證後將轉交環保局取締開罰。

太管處合歡山管理站表示,已有遊客反映,在台十四甲線大禹嶺附近路段,聞到濃濃的雞糞味,希望太管處和相關單位能執行公權力,取締違法使用生雞糞,污染環境生態的問題。

大禹嶺山區每年可種植高麗菜三期,菜農栽種前都會撒下生雞糞,造成蒼蠅滿天飛的窘況,這次雞糞的使用量更為歷次的二倍以上,讓附近商家憂心不已。

花蓮林區管理處秘書莊明順表示,法院已裁定在五月三十一日強制回收,農民應是抱持僥倖心態,希望在強制回收前搶種。接獲民眾投訴後,這兩天前往了解,確認都在原有林地上種菜,沒有新增的土地。

30.5公頃林班地 收回後將重新造林

莊明順說,收回的林班地共卅.五公頃,範圍從合歡山到中橫慈恩段間,收回後將立即重新造林,預計將種下本土種的雲杉、紅檜及山櫻花等,除水保考量外,也有美化山林的功能。



◆ 研究:500萬年前 非洲有4種企鵝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3.28

媲美南極,非洲也曾是企鵝天堂?美國科學家利用化石研究分析後發現,目前非洲雖然只有一種企鵝,但過去500萬年前,非洲大陸企鵝種類多達四種,企鵝消失的原因根據推測是因海平面降低而失去棲息地所導致。至於目前僅存的非洲企鵝,受到原油汙染與食物來源減少,竟也在最近50年間銳減了八成。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指出,非洲大陸目前僅剩一種「黑腳企鵝」,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陸西南岸。但500萬年前則有四種。

科學家們於2010年底,在南非開普敦挖掘考古時,意外發現1200萬年前的化石樣本,其中參雜鯊魚牙齒與17個屬於脊椎、胸骨、翼與腳等骨頭化石,經判斷是屬於過去幾種已滅絕的企鵝。因此,證實非洲大陸過去企鵝的種類曾相當多。當時企鵝高度約30公分到90公分,目前非洲黑腳企鵝高度60公分體型剛好位於中等。

至於為何只剩下一種企鵝,而當時滅絕速度究竟快或慢,科學家仍法無解釋。研究者寇卡巴表示,「我們只掌握兩種時期的化石,就像看電影只看到部分片段,無法窺其全貌。」

研究者認為,古代企鵝消失,只能由環境原去因推估。500萬年前當地海平面遠比現在高出許多,地勢相對較低的非洲南部,順理成章成為企鵝最佳棲息天堂,只是後來海水退去而礁石暴露,導致企鵝棲息地消失,也容易讓掠食者有機可趁,才造成企鵝不敵環境改變,終於步上滅絕一途。

雖然人類並不是古代企鵝滅絕的「肇事」元兇,但過去50年來,非洲僅存的黑腳企鵝數量銳減八成,人為因素則難辭其咎,主因是油輪意外造成原油汙染以及人類濫捕沙丁魚及鯷魚等企鵝食物來源所致。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期刊。

fsj 提到...

新北江翠國中粗暴移樹 抱樹逾30小時守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796788.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珮琦/新北市報導】2013.03.29

在台灣,護樹行動有了新的模式。今天上午6時,江翠國中退休老師鄭彩鑾接手上樹,和護樹志工對總幹事潘翰疆,一同坐在圍牆邊的老榕樹上,在當地長大的綠黨黨員王鐘銘,在抱樹24小時後換手休息。到今天中午,以人身親自護樹的行動,已超過30小時。

新北市板橋區江翠國中因不當的修剪樹木遭到環保團體抗議,今天進入第三天。日前新北市農業局已依「新北市樹木保護辦法」勒令業者停工,究責外並求償4萬5375元。教育局也已經發函要求校方在進行校園樹木的維護時,應妥慎規劃校園樹木的修剪措施。

江翠護樹志工隊總幹事潘翰疆與護樹的民眾日前前往江翠國中的校門口拉布條抗議表示,樹木已於26日被砍成禿頭,斷枝殘幹散置一地,樹海綠蔭已缺角,修剪的過程粗暴,讓愛樹的退休老師與民眾見狀後痛心不已;因此要求校方馬上停工,停止砍樹的負面示範,而抗議的民眾卻一度遭海山警分局舉牌警告非法集會。

江翠國中校長郭月秀隨後指出,共有正榕、印度橡膠等27棵的樹木須移植,並先報請新北市政府綠美化景觀處後將樹木移植到泰山區的公有土地,同時還舉辦「珍愛老樹」的生命教育課程,但不知道遭開罰的情事。

親自到校說明的景觀處長陳淵泉認為,業者移植前有提報計畫審查但沒有報開工,農業局於3月27日派員前往勘查,發現現場有4棵正榕及1棵印度橡膠遭工程承包商過度修剪,除立即於責請施工廠商停工,並施做包覆、收斂劑的治療,才可以繼續的開工。

昨天傍晚,台北盆地下起滂沱大雨,潘翰疆和王鐘銘在樹上撐傘穿雨衣,雖然全身溼透,仍不改護樹決心。但大批警消約在晚間9時30分進入封鎖校園,並撐起氣墊,警民雙方一直僵持到11點半,消防隊放棄才撤離。

江翠國中游泳池和停車場興建工程爭議超過六年,校務會議曾有超過九成的壓倒性多數反對興建。而為了興建游泳池讓32棵老樹受到嚴重傷害。由於移樹工程非常粗暴,已違反樹保計畫所規定的作法,26日新北市農業局已公開說勒令停工,但27日工人仍持續鋸樹,護樹志工28日清晨不得不爬到樹上,表達捍衛老樹的決心!

※ 相關報導:

* 鳳飛飛紀念步道 30多棵樹遭斷根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9/today-north4.htm

大溪國小校門前正進行鳳飛飛意象人行道工程,先前傳出包商用水泥覆蓋行道樹根部,現在又被發現卅餘棵樹根疑因施工不慎遭不當斷根,可能因此枯死壓傷人,縣政府表示,評估後無安全問題。



◆ 檢舉山老鼠 最高獎金300萬

中央社 2013-03-29

農委會完成森林保護辦法修正案,加速核發獎金並簡化程序,民眾舉發盜伐案,經查獲,立即發給新台幣 5萬元以下獎金;經提起公訴後,最高可領取300萬元。

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表示,這次修正重點明定「結合社區加強森林保護工作計畫」,補助經依法立案社區40萬元以下經費;加速發給時程,只要主管機關查獲人犯,立即發給5萬元以下獎金;檢察官提起公訴後,再發給全部獎金,最高可領300萬元。

另外,修法也簡化發放級距,只要查獲人犯,一律以贓木贓額10%發給獎金,最高可領300萬元。

林務局說明,要徹底取締盜伐,須仰賴全民共同舉發山老鼠,修法後,已大幅縮短獎金發給時程,希望能讓人民「有感」。

林務局呼籲,林務局設有智慧型免付費24小時檢舉專線電話0800-000930,發現不法,可立即打電話舉發。



◆ 下坪園區保育 植栽原生樹種

【聯合報╱記者吳思萍/竹山報導】2013.03.29

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昨天在下坪自然教育園區舉辦台灣原生樹種植樹活動,希望號召更多人復育山林,也維持台灣生物多樣性。

台大實驗林管理處長王亞男說,下坪自然教育園區多年來積極蒐集台灣原生珍貴物樹種,保育兼具展示,不對外收費,讓遊客親近自然,也能認識保育樹種。

他說,園區每一棵樹都有QR Code指示牌,若有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只要一掃描就能看到樹種的詳細介紹寓教於樂。



◆ 抗口蹄疫聖杯 新疫苗無毒易保存

【鍾玉玨/綜合報導】2013-03-29 中國時報

英國研究人員廿七日宣布開發出一種新口蹄疫疫苗,其製造過程不用活體病毒,完全靠合成,因此更安全、簡易,疫苗也便於保存和運輸。

牛津大學和瑞丁大學等研究團隊發表於美國最新一期《科學公共圖書館病原學》的報告指出,傳統的疫苗製作方式需要利用活體病毒,若沒處理好,就可能害人感染,甚至導致病毒蔓延。

這次他們則一改傳統,將口蹄疫的病毒進行結構分析和電腦模擬研究後,只取病毒的蛋白質外殼進行疫苗合成,裡面是空心的,亦即不含病原體的RNA(核糖核酸,即病毒用來複製的基因物質),但實驗證明,這種「空包彈」同樣可以引發免疫反應。

研究人員隨後對這種蛋白質外殼做微調,增加疫苗的穩定度。實驗顯示,新疫苗在攝氏五十六度的環境中,穩定性至少可維持兩小時,不用持續冷藏,可大幅降低疫苗保存和運輸的難度及成本,而且疫苗無毒,絕無感染的風險。

研究計畫主持人牛津大學教授史都華說:「我們這次取得的成績,幾乎可稱得上是抗口蹄疫的聖杯。」他接著說,這種只包覆一層蛋白質的外殼、少了DNA與RNA的空包彈原理,也許可應用於人類小兒痲痹、手足口病等類似傳染病。

口蹄疫是在牛、羊、豬等偶蹄類動物間傳播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常見於中非、中東與亞洲。患病動物的主要症狀包括體溫升高、口腔內黏膜及蹄部起水泡並潰爛。口蹄疫很少傳染給人,但若與患病動物接觸過多,仍有可能被感染。

fsj 提到...

萬蝶成河 八卦山脈現奇景 紫斑蝶飛行百公里

密集經過八卦山蝶道 景色壯觀 民眾驚呼:成蝴蝶谷了

【吳敏菁/彰化報導】2013-03-29 中國時報

成千上萬紫斑蝶,昨天一波又一波飛越八卦山脈,紫黑色翅膀在陽光閃耀,再現了「蝴蝶河」的生態奇觀。彰化縣自然生態教育協會理事長莊水木說,今年春天特別暖和,昨天紫斑蝶數量創下近年來之最,最可喜的是,其中不少嬌客還會留下來繁衍下一代。

台灣紫斑蝶(見下圖,吳敏菁攝)遷徙的現象和墨西哥帝王蝶谷並列為世界級的生態景觀!紫斑蝶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初,從中央山脈兩側低海拔山區出現及往北飛行;在特定區域出現高密度集中的現象,八卦山就是最著名的「蝶道」。

莊水木表示,十年前在八卦山發現了一隻高雄茂林蝴蝶幽谷被標記為「SS3」的小紫斑蝶;歷經一○二天,飛行一百廿五公里抵達八卦山脈,牠們的「驚奇之旅」才教人豁然開朗。

紫斑蝶過去總在清明節前後,過境八卦山脈,形成壯觀的蝴蝶河景觀,和灰面鵟鷹的年年守信,同被譽為八卦山最美麗的生態大戲。

不過!紫斑蝶過境數量也會隨天候出現大幅度的變化,這些日子天氣暖和,紫斑蝶乘著氣流,在溫暖的日光下翩翩飛舞,數量龐大到一再吸引的民眾駐足,驚豔地說「好多的蝴蝶啊!果真名不虛傳」、「都成蝴蝶谷了」。



◆ 華山沒螢光 天暖雨水少 火金姑遲到

保育人士說一隻也看不到 賞螢季順延兩週

自由 2013.03.29

〔記者詹士弘/古坑報導〕氣候暖化,花開得特別早,紫斑蝶也提前北遷,但古坑華山的螢火蟲,卻遲遲不見蹤影,雲林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吳登立表示,今年因山區降雨少,蝸牛少了,螢火蟲也跟著變少,去年四月一日開始的賞螢活動,今年將延後兩週舉行。

「螢火蟲怎麼不見了?」往年三月底、四月初,入夜的華山,仰頭可見點點星光,低頭則有螢火蟲穿梭林間,但今年就是看不到。

幼蟲主食蝸牛銳減

吳登立表示,日前經媒體播報,中部地區已出現大批螢火蟲飛舞,他還興沖沖到華山三大賞蟲區找螢火蟲,結果竟是失望而歸,一隻也看不到,今年的螢火蟲來得特別晚,依經驗推測,與降雨量少有很大的關係。

吳登立說,華山的螢火蟲主要以「山窗螢」為主,量最多,十一月至一月產卵,卵期越冬長達四個多月,四月是最佳賞螢期,幼蟲屬於陸生,不需要水,但主要食物是蝸牛,由於過年後幾乎沒有降雨,水氣又不足,在主食減少之下,螢火蟲出現的時間也較往年晚。

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陳清圳表示,蝸牛生長需要乾淨的水,目前華山的降雨不多,幾條河流不是沒有水,就是水質不佳,蝸牛無法大量繁殖,螢火蟲缺少食物來源,也跟著延後出現,加上天氣忽冷忽熱,也影響螢火蟲的生態及繁殖,可能得氣候較穩定、雨水充足後,螢火蟲才有機會大量出現。

吳登立說,由於螢火蟲遲到,原訂三月三十日起的華山賞螢季,將延至四月十三日起舉行,歡迎屆時民眾一起到華山來玩。



◆ 鴨生一隻雞 杜拜科學家絕「配」

【台灣醒報/莊瑞萌】2013-03-29

雞的父親是鴨子,這可不是黑白講!中東杜拜科學家成功讓一隻公鴨與母雞交配並產下小雞,事先科學家在鴨子注入雞的生殖細胞,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受到研究成功鼓舞的科學家,更進一步誇下海口,要讓瀕絕或滅絕的動物,再度起死回生。

杜拜「中央獸醫研究實驗室」科學家將雞負責製造「配子」(gamete)的生殖細胞,注入公鴨胚胎,等到鴨子長大後,體內開始製造公雞精子,如果與母雞交配後,便能產下雞的後代。科學家原本一開始是要提高母雞生育能力,但是現在科學家則開始計畫,將利用這項技術,讓母雞替其他動物包括鴨、鷹與鳥類產下後代。

與該實驗室長期合作的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麥格魯表示,簡單來說,就是讓公鴨代替公雞培育小雞,他說,「這項技術將可以用來拯救瀕絕動物,或是讓已滅絕的動物有機會死而復生。」

動物世界裡傳出「跨動物」愛情時有所聞,去年瑞典南雪平市一處雞場,便傳出「雞鴨」戀,一隻公鴨主動充當小雞們的父親,原因是這隻公鴨無意間知道一隻母雞準備孵化小雞,便從未離開過母雞身旁,彷彿守護母雞與後來成功孵化的五隻小雞,雞場主人史坦柏克說,「當小雞完全孵化後,這隻公鴨一直守在母雞身旁,一步也沒有離開。」



◆ 賓州怪事 狗啟動汽車撞傷人

【世界日報╱綜合電訊】2013.03.29

賓州約克市27日發生一起離奇車禍,一隻狗啟動汽車,撞傷路人,民眾發現這名路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報警處理,警方到達後,將傷者送醫急救,這名傷者無生命危險。

西約克警局說,這隻狗被車主留在未熄火的車中,牠推動車中的自動排檔桿,因此這輛車向前移動。

一名在Hikes Mill公司工作的工人企圖使這輛車停止移動,以免這輛車撞到另一輛卡車。但這名工人反被無人駕駛的車輛撞到頭部,倒在地上,失去意識。警方接到報案電話後前往處理,將傷者送往約克醫院,這名傷者稍後恢復知覺。警方未公布傷者的姓名。



◆ 研究:人們比較耐熱 不耐寒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3.03.29

住越冷地方,越是耗電!美國大學研究發現,住在經常下雪及低溫地方,使用暖氣的頻率也跟著升高;反而住在熱帶地區,因為熱而開冷氣的次數,相對較少。顯示人們應該是比較耐熱而不耐寒。

密西根大學研究者觀察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與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兩地對於能源的需求,首先研究者以「加熱度日」(heating degree day)、「冷卻度日」(cooling degree day)、冷暖氣設備效率與發電廠發電效能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前者耗電是後者的3.5倍,顛覆一般傳統認知,認為熱帶地區會使用較多的電力。

氣象名詞中的「加熱度日」與「冷卻度日」是衡量建物增溫或冷房所衍生出電力需求指數,兩者以戶外溫度18℃為基礎,假設溫度10℃時,便需要8個加熱度日,當溫度達到23℃,則需要5個冷卻度日,研究者根據這項基礎計算出,明尼阿波利斯需要4376個加熱度日,邁阿密則要2423冷卻度日。

研究者史維克表示,「更簡單說,屋子進行冷房會耗用較少能源,屋子要加溫則會耗掉能源,」因此,明尼阿波利斯相對邁阿密來說,是比較耗能的城市,其餘耗能較高的城市還包括水牛城、芝加哥與密爾瓦基,他說,「因此,人們對於住在溫熱地區較耗電的邏輯觀念,應該再重新思考。」

史維克認為,從某種角度來看,人們只要一感到冷,便容易去開暖氣,因此,人們是屬於耐熱動物。

明尼阿波利斯位於美國中北部,當地氣候屬於大陸性氣候,冬季時常下雪,夏季則呈乾燥潮濕,當地最高溫曾達到42℃,最低溫為-41℃,冬季與夏季平均溫差可達33.4℃;邁阿密則位於美國東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年平均最低溫21℃,最高溫為28.9℃,邁阿密唯一曾飄雪紀錄則是在1977年一月。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

fsj 提到...

神秘非洲「仙女圈」 白蟻搞的鬼

自由 2013.03.30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非洲南部從安哥拉經過納米比亞,一路延伸至南非的納米比沙漠,在廣闊的乾草原上散佈許多俗稱「仙女圈」的神秘圓圈,其成因眾說紛紜。如今一名德國科學家在「科學」期刊提出解答:原來是白蟻造成的。

「仙女圈」是乾草原上光禿的紅土圈。小的直徑近兩公尺,大的則有十二公尺寬,小的平均可維持二十四年,大的圓圈則可維持七十五年之久。

德學者破解諸神的足跡

六年內四十多次赴當地研究的德國漢堡大學生態學教授尤爾根斯認為,「仙女圈」是白蟻功勞。有一種沙地白蟻以一年生植物的根為食物,讓草無法生長。由於地表沒有植物,雨天時土壤可吸收更多水份,且不會蒸發,聚集在地底下,形成類綠洲環境。土壤吸收到的水分會均勻散布,讓多年生的草沿著圓圈外圍長出來。白蟻不斷吃掉圓圈內的草根,不讓新植物破壞精心打造的生態圈,也使得這樣生態圈能在乾旱下維持數十年。

白蟻雄兵 將沙漠變成綠洲

尤爾根斯表示,「白蟻能將沙漠變成綠洲,即使數百年乾旱仍可讓生命永久維持下去。」南非學者曾提出另種假設,認為可能是沼氣或其他毒素使得表面植物死亡。此外,有學者認為白蟻和仙女圈只是有很強相關性,但並非因果關係。當地的辛巴族人(Himba)則認為沒什麼好解釋的,這些圓圈圈是他們祖先「穆苦魯」(Mukuru)留下來的,是「諸神的足跡」。

※ 相關報導:

* Termites 'engineer fairy circles'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21970408

A German scientist thinks he can now explain the strange rings of grass that cover great swathes of desert-margin land in southwestern Africa.



◆ 樹醫診江翠國中老樹 估移植期

中央社 2013.03.30

新北市江翠國中不當修剪樹木,市府30日邀請獲日本資格認定樹醫李碧峰診斷,評估樹木恢復健康,適當移植時機在5月以後。

板橋江翠護樹志工隊總幹事潘翰疆爬樹以肉身保護,至今天中午進入52小時,他揚言長期抗戰,除非全面停工,原地安置老樹,否則絕不會下來。

前往關心的市府顧問江美桃說,「這次事件是對市政府的震撼教育」,秘書長陳伸賢對志工以肉身護樹相當不捨,除呼籲注意安全,下星期擇日溝通,從根本問題解決。

樹醫師李碧峰今天在市府農業局環境景觀處長陳淵泉的邀請下,中午至校園會診,確認5棵榕樹,「確實過度修剪得很糟糕。」

李碧峰說,因植栽種類的繁多、施工種植季節的不同或環境氣候風土的影響,要達到「最佳狀態」,後續維護管理相當重要。

他建議,將已經被嚴重亂鋸砍的榕樹,樹幹以保鮮膜包覆,去除目前的稻草,增加透氣、光線,避免發霉,至於傷口也要適度塗抹保護劑、抑菌劑等保護藥劑。

由於榕樹、橡膠樹為熱帶性植物,李碧峰預估5月至10月才是生長旺季,適合移植。如果專業的移植,存活率高。

江翠國中校長郭月秀說,共有正榕、印度橡膠等27棵樹木需移植,之前曾舉辦「珍愛老樹」生命教育課程,告訴學生將為老樹找到新家。

遭抨擊的工務局將與農業局、交通局、教育局緊急會商,研擬善後措施。

※ 相關報導:

* 搶救老樹 江翠志工護樹42小時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798438.shtml

新北市江翠國中為辦理游泳池和停車場興建工程,廿六日因承包商修剪大樹,引起退休老師組成的江翠護樹志工隊不滿;總幹事潘翰疆為護樹,前天早上六時爬上一棵老榕樹抗議,至今天凌晨已超過四十二小時,但他堅持要等到市府同意「不砍樹、不移植」,才要結束抗議行動。

* 刺桐樹染釉小蜂 專家打針殺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7798364.shtml

今年因暖冬及雨量少,致刺桐樹被釉小蜂侵害,台南市民治市政中心廣場4棵刺桐都感染釉小蜂,市府秘書處昨天請台北植物園長董景生等專家治療,董景生表示,蟲已包在葉子裡,病情相當嚴重,經打針治療約3周可痊癒。



◆ 老樹猶如此 生命教育何以堪

【聯合報╱林登秋/台灣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2013.03.30

板橋的江翠國中為興建停車場與游泳池,打算修剪廿七株老樹並移植到泰山,引起愛樹人士及退休教師的抗爭。

這個事件凸顯出仍有許多人未能從老樹和當地民眾根深柢固的情感,去看待老樹的價值。

一株校園老樹,不但經歷無數風雨的考驗,也陪伴無數學童度過純真的歲月。和同學一起爬樹、玩捉迷藏、在樹蔭下用餐、偷偷傳送情書,這些與老樹共譜的生命故事,一旦老樹被移走了,生命的經驗與故事就失去根基,被活生生的剝離。

很遺憾到廿一世紀,我們對於老樹、對於周遭的生命仍是如此疏離。這個事件發生在校園,更令人感嘆我們的人文教育與生命教育,原來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

fsj 提到...

克難淋雨不走 肉身護樹逾78小時

【聯合晚報╱記者游明煌/新北市報導】2013.03.31

江翠國中護樹志工隊總幹事潘翰疆,在樹上今天進入第4天。昨晚因有大雨,他穿上雨衣,繼續死守樹上。各路人馬上午前往聲援。志工用竹竿送上雞精、食物及礦泉水。潘翰疆說「尿尿得用保特瓶,大號儘量忍住,再辛苦也要堅持下去,直到大樹不會被移走!」

台中樹人傅東森是「台中胡亂鏟市政監督」發起人,今天上午率員北上聲援江翠國中護樹行動。他說,看到志工護樹行動如此堅持,他們不能只按臉書按個讚支援,因此北上聲援。

今天上午還有不少社區居民前往,在圍牆外大喊加油,讓潘翰疆很感動。他回應居民說「我一定會堅持下去,謝謝大家支持,希望大家一起護樹,但食物已經夠多了,不要再送食物。」

昨天晚間下雨大雨,潘翰疆穿上雨衣並拿麻布袋遮雨。他說,在樹上從28日上午6點開始,到今天中午12點已經78小時,他只能用保特瓶尿尿,大號儘量忍住,很辛苦,到處濕答答的。

志工說,市府雖已要求工地停工,但大樹還是會被移走蓋游泳池及停車場。



◆ 百名志工種樹 守護七股舊鹽田

【聯合報╱記者呂筱蟬/七股報導】2013.03.31

為改善七股區荒廢鹽田每逢雨季積水不退及海水倒灌問題,配合植樹月,農業局發起在七股濱海濕地植物及生態園區植樹,昨天與台南市生態保育協會志工近100人,頂著烈日在園區種下2550棵濱海植物。

農業局長許漢卿表示,早年鹽田開發導致土壤鹽化,沿海土地貧瘠,阻礙觀光發展。內政部曾補助在台灣鹽博物館後方興建七股濱海溼地及生態園區,欲造林改善環境,但因濱海風大日照強,植栽成效不如預期。

農業局與學者研究後,以滴灌設施輔以竹籬防風等方式,在園區進行小區試種,成功將植栽存活率提高到8成。許漢卿說,有了成功經驗,多樣性的濱海耐鹽植物覆蓋度增加,利於其他植物生長,去年內政部營建署補助480萬元,針對改善鄰近村莊園區排水、護岸保護及植栽復育等再做加強。

農業局針對植栽復育工程及配合植樹月,昨天號召各科職員加入植樹行列,許多全家一起出動種下欖李等濱海植物,小朋友開心地說「下次放假還要來澆水。」



◆ 數百頭幼海獅餓昏 被沖上岸

自由 2013.03.31

〔編譯魏國金/美聯社洛杉磯29日電〕美國南加州出現大批幼海獅神秘死亡事件,而且更有數百頭饑餓的幼海獅被沖上南加州海灘,致使救援中心難以招架,也讓科學家殫精竭慮,試圖了解真相。

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的野生動物學家梅林指出,在南加州外海一座島嶼棲地發現,45%去年6月出生的幼海獅已死亡,通常該數據是低於33%。

過去兩週的情況更為嚴峻,梅林說,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因而宣布出現「異常集體死亡事件」,這讓更多科學家得以加入研究團隊,聯手展開調查。

通常4月是幼海獅斷奶季節,梅林說,即使存活下來的幼海獅,體重也嚴重過輕。在南加州外海聖米格爾島上最近一次的幼海獅體重測量發現,牠們重約16.8公斤,與正常的26.7公斤相去甚遠。

梅林表示,她不了解幼海獅是如何克服艱難,抵達南加州本土。她說︰「路途遙遠,而牠們非常幼小。牠們體內沒有許多脂肪,海水也冰冷,牠們通常呈現脫水,這是典型伴隨消瘦而來的現象,這使牠們的狀況相當糟糕。」

NOAA旗下的國家海洋漁業局專家米伯里指出,目前活海獅擱淺案件數已是歷史平均數的3倍。

他說,從1月1日至3月24日,被救起的幼海獅達948頭,其中洛杉磯郡有395頭,緊接在後的是聖地牙哥、橘郡、聖塔芭芭拉與文圖拉郡,去年同期僅約100頭幼海獅需被救援。

加州拉古納海灘的太平洋海洋哺乳動物中心,29日照顧139隻動物,其中131隻是幼海獅。該中心指出,今年以來已治療220餘頭幼海獅,去年一整年則是118頭。

南加州的救援設施因過於擁擠而顯得不足,必須將部分幼海獅遷往北加州治療。

梅林說,由於海灘上的幼海獅擱淺情況嚴重,救援人員必須放棄健康不樂觀的,以搶救相對強壯的。科學家預測,當4月斷奶季開始後,幼海獅死亡數將攀升,他們也預料相關情況恐向北擴展。



◆ 壽山餵獼猴 4月起罰款

中央社 2013-03-31

常到壽山休憩且任意餵養野生動物者要小心了,4月1日起在壽山任意餵養台灣獼猴或流浪犬貓、設攤販賣、野炊行為等都會受罰。

依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區域內禁止事項及裁罰數額表,顯示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煮炊、餵養野生動物、設攤販賣、亂丟垃圾或任意砍伐植栽或破壞生態環境者,會被依法裁罰新台幣1500元到3000元的罰款。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秘書許書國說,如果破壞自然環境情節重大者,也會移送法辦,呼籲民眾從明天起到壽山遊憩,不要以身試法。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說,去年6月22日公告壽山禁止事項後,透過志工和國家公園警察宣導規勸,共開出49張勸導單,並對4件屢受勸導不遵守規定的民眾裁罰,分別是餵養流浪動物、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範圍內設攤販賣、破壞國家自然公園景觀和砍樹等違規事件。

籌備處說,4月1日起要落實國家公園法,保護國家特有自然風景、野生動物及史蹟,將會加強公園執法警力,一旦有違規行為將逕行舉發並裁罰,確保國家自然公園環境永續。

禁止事項還包括禁止放煙火、禁止懸掛或放置路標布條、禁止搭蓋涼棚、禁止棄養動物、禁採古生物化石等。

fsj 提到...

狗狗版瓶中信 祝符飄洋萬里

【盧金足/台中報導】2013-04-01 中國時報

愛狗女志工楊士儀三年前在台灣救了一隻流浪狗「寶妹」,隨後「寶妹」被送國外認養,最近加拿大新主人打開綁在狗頸的平安符,發現一封信和照片,貼臉書尋影中人,動保團體連繫越洋找到楊士儀,上演溫馨的「狗狗版瓶中信」。

「寶妹」出養加國 平安符藏信

台灣動物緊急救援小組昨天接獲加拿大動物保護組織來信表示在「寶妹」頸上發現一個護身符,拆開一看,裡頭塞著一張寫滿中文的紙條,還有「寶妹」與一名少女合影,他們好奇影中人到底是誰?信中寫了什麼?

人狗情深 新主人貼臉書相尋

經動物救援小組調查終於水落石出,原來信是三年前一個下雨天,救出受傷流浪狗「寶妹」的好心人楊士儀寫的,當時不捨「寶妹」要遠度重洋,偷偷寫給牠的祝福信。

加拿大動保組織將這封信貼在臉書,網友被人狗情誼感動,有如電影「平(瓶)中信」翻版,帶來飛越一萬兩千公里的驚喜,差別是將信放入密封瓶子投向大海,而是掛在平安符伴隨「寶妹」到異鄉。

當年志工不捨 字字句句叮嚀

家住桃園、廿八歲楊士儀說,她在紙條上寫著「寶妹:妳要乖、要獨立,不能再怕怕囉」、「願我們有再相見的一天」,字字句句流露對「寶妹」的祝福。

動物緊急救援小組志工倪京台表示,楊士儀獲悉「寶妹」生活很好,非常高興,當時將廟裡求來的平安符和信掛在牠頸上,「本以為不會有人知道、沒想到還是被發現了,真不好意思,但到現在仍一直想念寶妹」。



◆ 人物側記-獵人變保育者 林俊達成活典範

【(執筆:張翠芬)】2013-04-01 中國時報

穴居在伸港海邊泥灘地底○.五至一公尺深的螻蛄蝦,過去須靠人工採抓有相當難度,林俊達是發明機械採抓的第一人,並帶動大家一窩蜂仿效,結果螻蛄蝦被大小通抓,差點被淘盡。林俊達痛心之餘,從「抓捕達人」搖身一變成為「保育先鋒」,現在是螻蛄蝦保育班的班長,肩負著螻蛄蝦延續下去的使命。

個性靦腆的林俊達說,採抓螻蛄蝦純粹只是兼差性質,當時螻蛄蝦價格好,於是跟著大家去,不過,早期採人工作業,要用鐵耙子在海邊挖洞耙抓,經常累得腰痠背痛。

本身有鑿井技術,加上家裡開機車行的機械認知,林俊達開始動腦筋,想找出不會累又能夠大量採抓螻蛄蝦的方法。他發明了機械捕抓的創新方法,用抽水馬達加壓灌水破壞螻蛄蝦的棲息洞穴,螻蛄蝦遇到混濁的水,就會往外爬,他只須架網坐收其成。

機械捕抓技術大躍進,收成由人工時期的每天廿幾斤,躍升到每天高達數百斤,一天收入上萬元,林俊達的發明也讓大家爭相模仿,形成一股機械採抓的熱潮。

身為機器抓捕的「始作俑者」,林俊達懊悔的說,「總覺得我一個人一定抓不完,誰知道大家看了跟著學,大小通吃、一網打盡,連剛出生的都抓走…。」他原本只是好玩當副業,沒想到,有人大規模經營,好幾十台機器同時運作,破壞力太大,導致螻蛄蝦棲息地幾乎全毀。

眼見人為濫捕,工業區、電廠成立造成海岸汙染,螻蛄蝦產量銳減,漁會和地方人士覺得再這樣下去不行,終於催生出全國第一個螻蛄蝦保育區。包括林俊達、林文鴻等保育班志工廿多人,在保育區成立後,就開始「看海的日子」,大家利用工作之餘輪流到海上工寮看守,也主動擔任解說員,細數保育區內各種活化石寶貝。

林俊達也常騎著摩托車扮演「環保尖兵」在海邊巡視,每每看到有人濫倒汙水,破壞溼地生態,他就義憤填膺,主動拍照蒐證、通知民代及環保單位快來逮人。

鳥會總幹事李益鑫形容林班長是他的「偶像」,因為愛鳥的人都知道,最了解鳥類習性的,一定是「獵人」,當一個獵人願意變成保育者,保育絕對「功力大增」,林班長正是這樣一位活生生的保育典範!

※ 相關報導:

* 鹿港蝦猴 如今多進口 觀光起飛 賠上生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3150/112013040100360.html

台灣每個地方都有特定美食,有人形容,「蝦猴」之於鹿港,一如櫻花蝦跟東港一樣知名,在彰化本地有句「一隻蝦猴配三碗粥」的俗諺。這裡所謂的「蝦猴」,就是生長在彰化沿海泥灘地的「螻蛄蝦」。

....當螻蛄蝦變成地方特產,需求量越來越大,身價當然跟著水漲船高,林俊達說,以前一台斤賣三、四百元,現在漲到六、七百元,過去大家只抓經濟價值高又好吃、有抱卵的母蝦猴,後來連公的也抓來當釣餌,大小通抓,伸港的螻蛄蝦早就不敷需求,現在鹿港賣的蝦猴,幾乎都是越南、大陸外地進口。



◆ 養護資源 珠江禁漁2個月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3.04.01

新華社報導,大陸農業部珠江流域漁業管理委員會昨天宣布,今天12時至6月1日12時為珠江流域第三次禁漁期,屆時珠江的幹流、重要支流和通江湖泊內禁止所有捕撈作業。

報導說,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自2011年4月起每年在珠江實施兩個月的禁漁期制度。此外,有關方面連續兩年在禁漁期間開展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其中2012年禁漁期間,全流域共放流青、草、鰱等各類魚苗1.3億尾。

通過禁漁期間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有效增加流域經濟魚類的種群和數量,緩解水生生物資源衰退態勢,維持珠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禁漁水域涵蓋了西江、東江、北江、珠三角河網及其重要湖泊,禁漁江段長度5365公里,湖庫面積1300多平方公里。



◆ 肉身護樹/首創!日後招標納樹保條文

【聯合晚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13.04.01

為加強保護樹木作為、凸顯樹保決心,避免包商再有過度修剪等損傷樹木情事,新北市政府打算率各縣市之先,在工程招標文件納入樹保條文,移植作業期間建立督導防護網,並加強教育訓練及宣導。

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說,市府研擬四大策進作為,包括落實樹保精神於工程契約、建立樹木督導防護網、跨部門合作、持續加強教育訓練。

他說,要在工程契約落實樹保精神,包括市府採購處與各工程主辦機關須將「施工中樹木保護措施」、「移植計畫書」、「樹木修剪作業方式及技術要領」及新北市樹木保護辦法等,納入招標文件、工程契約書、監造契約、監造計畫書等施工規範,重點文字以紅字、加粗提醒,一旦違反,施工及監造廠商都負相關罰則。

※ 相關報導:

* 肉身護樹/江翠老樹命運 今天喬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802249.shtml

新北市板橋區江翠國中護樹志工隊總幹事潘翰疆「肉身護樹」行動,持續待在樹上今天破百小時。新北市府今天下午由市府祕書長陳伸賢率相關局處與護樹人士協調,志工希望市府拿出誠意,保證不移植老樹,別只是「緩兵之計」。

....潘翰疆於3月28日清晨6時爬上江翠國中老樹,阻止老樹被移植後,就持續留在樹上,刮風下雨都未影響他護樹決心,這個行動到今天中午已經102小時。....潘翰疆說,他們很願意也有誠意與市府協調,原則仍是希望老樹不要被移走。也是志工之一的的建築師劉世偉表示,可以採用共存的方式設計,這是世界的潮流。為何建游泳池、停車場就要砍掉老樹?

....市府昨天承諾「在未達成協議前,該工程仍全面停工,絕對不會復工」,希望做到愛樹、愛校、愛社區的三贏目的,並呼籲護樹人士盡速離開樹上,以免著涼。



◆ 玉龍雪山遭褻瀆

【記者李鋅銅/綜合報導】2013-04-01 旺報

一向平靜的聖境雲南玉龍雪山,最近不但有人一躍而下自殺上天國,還有4名男子脫了褲子光屁股拍照。對於有人如此在聖山失當行為,當地民眾超級不滿,直批「褻瀆神靈!天誅地滅。」

「我在香格里拉殺了人,現在在玉龍雪山準備自殺!」3月27日上午10時54分,江蘇杭姓男子打110報警後,隨即從玉龍雪山4506觀景台跳下。警方據報後立即趕往,14時40分在觀景台下方找到屍體。隨後,警方在死者描述酒店內發現杭姓男子已死亡的妻子。

根據警方調查,兩夫妻來自江蘇,3月24日登記入住,由於玉龍雪山有「殉情聖地」之稱,有網友猜測是「殉情」,詳細死因仍由警方調查。

自殺案發沒幾天,景區保安又發現4名男子一起先脫了上衣,再脫了褲子,露出4個光溜的屁股拍照。

景區保安說,巡邏途中發現4名男遊客赤裸著身體在玉龍雪山棧道邊跑邊叫,隨即上前制止。「多數遊客都會遵守景區文明公約,如此情況很少發生」。

露了屁股,還將照片上傳網站,更引起當地民眾和網友公憤。有網友認為根本是「褻瀆神靈!天誅地滅!應該人肉搜索。」

fsj 提到...

協調沒結果 志工肉身繼續護樹

【聯合報╱記者游明煌、黃福其/新北市報導】2013.04.03

江翠國中護樹志工隊總幹事潘翰疆「肉身護樹」到昨天已超過一百小時,新北市政府召開協調會。祕書長陳伸賢指開發案經合法程序及議會通過,無法說停就停,要有一定程序。

行動發言人潘翰聲指開發案沒必要性,希望停建。雙方沒交集,抱樹抗爭行動仍將持續。

昨天凌晨下起大雨,潘翰疆說,他原本就穿了雨衣,但清晨五點多還是被大雨吵醒,淋得全身濕,趕快在樹上加了三把雨傘遮雨。上午有不少民眾前往聲援,並在圍牆綁上黃絲帶為老樹祈禱。

陳伸賢昨天下午率相關局處人員,與護樹成員協調兩個多小時。他承諾三個月內建立相關樹木保護機制,未來工程進行或開發案會要求提具樹保計畫,市府會嚴格監督樹木移植或修剪工程。

景觀處長陳淵泉表示,一定會督促廠商好好移植江翠國中的樹木到泰山公有地,絕不是要砍除老樹。

擔任志工的建築師劉世偉表示,開發案可以採取與老樹共存的方式設計,不解為何建游泳池、停車場就一定要移走老樹?

潘翰聲說,板橋區有十座游泳池,已經夠多了,江翠國中附近停車場需求也沒那麼大。他表示,市府說開發案是「民眾需求」,但居民根本不支持,只是「議員的需求」。

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說,規劃時曾考量與老樹並存,建築面積縮減,要移的樹也從七十二棵減少到卅二棵,但因榕樹根部若離建築太近,恐會破壞建築物,不得不遷移老樹。

※ 相關報導:

* 修剪樹木 只剩主幹、砍成Y型都錯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7803965.shtml

....陳淵泉說,樹木的修剪是移植的必要手段,若樹木沒有作適當的修剪,而是直接將整棵樹移走,反而會加速水分的蒸發,危害樹木生命。像部分校園內有些樹木的修剪,將樹木修剪成電線桿形狀,等於只剩下一棵主幹;或是有修剪成Y字形的,但等到樹木長大後都可能會影響樹形美觀。



◆ 春到了 大坑老楓香依然光禿禿

【聯合報╱記者張弘昌/北屯報導】2013.04.02

大坑東山路圓環一株300年樹齡楓香老樹,農業局曾會同樹醫生搶救,初春時序植物紛冒出新枝芽,但這株老樹枝椏仍光禿禿,僅有2處冒出新芽。東山里里長邱財源說,己經通報農業局,鄰近中台科技大學師生也很關心老樹的安危,準備為老樹舉辦祈福活動。

邱財源說,東山路圓環是進大坑風景區入口,圓環上樹齡近300年楓香老樹,樹圍4.6公尺要多人才能合抱,是市府登錄列管老樹。里民視老樹為守護神與大坑口地標,在樹旁設土地公廟,樹前設香案,里民到土地公廟拜拜時,會同時燒柱香,祭拜樹王公。

5年前風災大坑圓環老楓香樹枝幹受損,部分罹病枝椏腐朽,農業局開始派員照料,設鋼梁支撐枝幹保護,聘請樹醫生診治裂開的樹幹傷口,同時提高地底根部透氣性,希望能夠延續老樹生命。

邱財源說,靠大坑農會辦事處的一根枝幹,樹上長滿附生植物,甚至還冒出一株近1公尺高肖楠樹,顯示枝幹有中空腐朽現象。幾年前老楓香樹仍枝椏茂密,樹冠叢綠油油,去年不知何故,老楓香提早落葉,到現在只有2處枝幹冒出新芽,其餘枝幹仍未見新芽,地方很擔心老樹能不能存活。

萬一老楓香樹真的活不了,接下來大坑圓環要如何移植新樹,也成地方關切議論話題。邱財源說,大坑圓環舊地名「楓仔腳」,就是因這株老楓香樹而得名,地方傾向能設法移植樹齡主幹粗大的老楓香樹,以維持大坑圓環老樹地標特色。

鄰近中台科技大學師生,發現大坑圓環老楓樹,到現在還沒有冒出綠油油新芽,也著手商議籌備為老樹舉辦祈褔活動,希望老樹能繼續成長茁壯。農業局也將緊急派員勘查,設法了解原因。

小檔案/大坑圓環老楓香

大坑圓環上楓香樹,佇立在市區進入大坑風景區的要道上。民國47年這株楓香樹因生長迅速影響交通,台中市政府先做修剪,成了一幅圓冠狀樹蔭,然後再建造一座高2公尺、直徑20公尺圓環圍住保護。

民國60年台中市政府要將東山路拓寬為20公尺寬,有意將圓環拆除剩二分之一,經過大坑居民陳情及護樹抗爭,才將道路變更成12米寬,圓環及老樹得以被保留下來。5年前經樹醫師診斷,老樹裂開的主幹罹患褐根病及腐朽病,存活率約5成,取出楓香傷口中的菌菇後,用木炭、發泡劑填充傷口,老樹才得以存活。



◆ 樹林鹿角溪 百斤魚群暴斃

【聯合報╱記者盧禮賓/樹林報導】2013.04.02

樹林區中山里鹿角溪前天下午被里民發現魚群不明原因暴斃,從山佳車站至樹林老人會館約100多公尺河段,撈起100多斤死魚,區公所已將死魚送驗。由於沿溪沒有嚴重汙染源,不排除是人為因素,但確實原因要等檢驗報告出爐才能判定。

「可惡!為什麼有『凶手』對這麼漂亮的魚下毒手?」里長簡玉春表示,鹿角溪流經該里,溪中可見吳郭魚、土虱、溪哥、泥鰍等多種魚類,吸引民眾沿溪畔遊憩觀賞,偶爾有人垂釣,她都會加以制止,請民眾觀賞就好,不要釣魚,共同維護大自然生態。

她說,30日晚上里民在老人會館蒸粿時,深夜11時下著雨,有里民看見旁邊鹿角溪中出現白色泡沫,原以為是洗滌廢水含洗衣粉造成,未以為意。

前天下午里民才發現溪中出現大量死魚,立刻通報區公所,她懷疑有人毒魚,看了令人痛心。

昨天上午清潔隊員沿溪清除死魚,共撈起100多斤死魚,有的吳郭魚重1斤多。區公所已將死魚送交環保局進行毒物檢驗,請動保處做微生物檢驗,調查死因。

區長吳建興表示,鹿角溪源頭在山佳車站附近,沿溪沒有什麼工廠汙染,否則出口的鹿角溪濕地就不可能存在,魚群暴斃不排除有人毒魚,但確實原因還要等檢驗報告出來,才能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