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8

「健人就是腳勤」 走出健康自信

◆ 北市爆登革熱 疑群聚感染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123461.shtml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8.27

台北市爆發本土性登革熱疫情,且疑似為群聚感染!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上周國內新增五例本土性登革熱確定個案,屏東縣三例、台北市兩例,北市兩名確定個案分別住在信義區、中正區,前者居在地點就在寸土寸金的信義計畫區附近。

莊人祥表示,台北市在2008年及2011年都曾出現本土群聚,但當時地點都發生在社子島。事隔兩年,北市本土性登革熱確定個案發生地點卻出現在人口聚集的中正區、信義區,讓防疫人員不敢大意。

台北市衛生局調查顯示,兩名個案都在8月14日發病,昨天才確定為本土性登革熱,所幸密切接觸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局已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並派人清除相關鄰里孳生源,以及成蟲化學防治,以防止疫情擴散。

莊人祥猜測,台北市這起年輕人登革熱群聚感染,可能起因於東南亞旅遊。暑假期間不少大學生至泰國、菲律賓等登革熱疫區遊玩旅行,部分人遭病蚊叮咬感染登革熱,但症狀並不明顯,以為是小感冒未就醫。隨後透過白線斑蚊,將登革熱傳給住家附近的人。



◆ 「健人就是腳勤」 走出健康自信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1&f_SUB_ID=2152&f_ART_ID=473485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2013/08/27

這陣子只要開車駛上自家附近的高架橋,目光很難不被前方大樓外牆的巨幅廣告所吸引。一句出現在知名清裝劇「後宮甄嬛傳」中華妃所言的經典台詞,取其諧音改成「健人就是腳勤」,藉以作為推廣運動的標語,令人看了不禁莞爾。

走路運動 世衛也認同

近20年來,探討走路對個人健康維護的文獻不勝枚舉,其養生功效普遍獲得學界支持,連世界衛生組織(WHO)都稱走路是最完美的運動,鼓勵民眾養成習慣。而台語俗諺也說:「兩腳走,三腳勇」,強調走路對整體健康的保固。

走路是一種方便、簡單、溫和與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目前已被確認具控制血糖與血壓、增進免疫力、減少罹癌風險、避免肥胖、促進新陳代謝、強化肌肉與關節功能及改善性能力等益處,甚至有報告證實每天勤練快走可以延年益壽。

走路好康 身心都受惠

走路的好康不只侷限在身體保養,心理健康也能從走路中受惠,介紹如下:

1.提升腦力: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者曾針對6千名65歲以上婦女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每天走的路愈多,記憶力衰退愈少。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團隊則發現,常走路能激發大腦迴路的連結,讓腦筋變得更靈光。

2.預防失智: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學者發現,常走路的老年人(註:每天要多於四分之一哩)得失智症機會比不愛走路者少了一半。匹茲堡大學團隊則發現,步行運動量愈大,有助減緩大腦灰質區的皮質萎縮,降低失智風險。

3.改善失眠:美國西雅圖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醫師針對一群年齡介於50至75歲且有失眠問題的婦女進行實驗,結果顯示只要每周5天,每天早上快走1小時,相對於未走者,有走的人晚上傾向好睡許多。

4.紓解壓力: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學者針對135位大學生進行實驗,他們都有和壓力有關的身心症狀,如焦慮、疼痛等,結果發現有規律走路運動者,比起懶得動或劇烈運動者,壓力感受較低,不適明顯好轉。

5.緩解憂鬱:英國斯特林大學與愛丁堡大學學者合作,搜索11個國際醫學資料庫,找出超過1萬4千份研究進行整合分析,結果發現對於輕至中度憂鬱症患者而言,有規律步行運動者比沒有的人病情進步較多,效果不輸吃藥。

6.沉澱心靈:專家指出,走路可視為冥想或瑜伽的一種形式,在調整動作節奏與呼吸過程,能讓人逐漸放鬆,進而擺脫煩惱,求得心神安寧。同時也能藉此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針對未來或人生課題作深層、長遠的思考。

7.拉近距離:因為走路,途中難免會遇到同好、熟人,大家互相打招呼,彼此交流、聯誼,有助排解寂寞、無聊,擴展本身的社交圈。若能多和家人結伴同行,既增添從事該運動的樂趣,也有助於夫妻、親子的感情升溫。

若您打算開始健走,建議選在早餐前或晚餐後1小時進行,地點則安排在車少、樹多和空氣新鮮處為宜,速度與時間可依體能狀況漸增。過程中要保持抬頭挺胸,雙手自然擺動,走到有點喘,身上會發汗,就已發揮強身作用。

更重要的是,最好每天都走,所謂「一步一腳印」,只要不斷地堅持與付出,相信健康也會隨之而來。




◆ 脂肪集中腹部 影響血管健康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3490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 /台北報導】2013/08/27

別以為休假時大吃大喝,變胖一點點,無所謂。即使增加不到5公斤體重,仍傷害血管,然而若能及時減重,傷害依然。

梅約醫學中心醫學教授維瑞德‧桑摩斯表示,如果脂肪集中在腹部,明顯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的健康。一旦血管內皮細胞遭破壞,血流調控出問題,容易罹患高血壓。

研究人員將43名體重正常的成人隨機分為2組,1組8周內增加9磅(約4.09公斤),另1組維持體重,結果顯示增重的受試者,肱動脈擴張機能削弱,代表血管已受損。

然而如果增重者再經過16周的減肥,減掉先前增加的贅肉,血管機能又恢復正常。研究刊登在17日出刊的《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of Cardiology)。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歐曼森心肌病變中心主任克雷格‧方納羅表示,體脂肪增加與心血管疾病提早出現及血管內皮異常相關。維持正常體重,避免腹部脂肪堆積有助維持血管健康。

他指出,該研究的特別之處,是發現只要及時減重,對血管的不良影響依然可逆。

血管內皮受傷害,血流不順暢,很容易出現高血壓,一旦長期未獲控制,動脈失去彈性無法鬆弛,末梢血管充血不足很容易發生。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末梢血管病變及手術或外傷都可能造成血管損傷。微小動脈血管的機能是心臟血管健康的先期指標。

此外,肥胖影響血管健康,自然也影響性功能。北市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沈恆立表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幾乎等同勃起功能障礙的危險因子,除了年紀,還包括糖尿病、吸菸及肥胖。當年紀不大的民眾發現自己患有勃起功能障礙,最好進行心血管檢查。肥胖不僅是男性的大敵,也不利女性生殖功能。

體脂率太高,還容易刺激雌激素產生,雄性激素受到抑制,影響男人的性功能。台灣大約1成患者因肥胖影響性功能。這類患者先減肥,當中約8成可因此恢復性功能。




◆ 眠時間短 白天易疲倦?錯!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3491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2013/08/27

需要整晚睡覺,早上才會有精神?不一定!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團隊進行一項研究發現,睡眠時間長短與白天疲倦程度關連不大。

研究人員追蹤近六千人休息、睡眠模式發現,一個人白天精神很好,或老是昏昏沉沉,不是光憑睡眠時間長短就能決定。

著名睡眠專家麥可‧布勞斯醫師指出,每個人睡眠情況都不一樣,根據每個人的性別、年齡、用藥狀況、環境不同,或是夜貓族、早起鳥習慣不同,睡眠模式當然也會出現差異。此外,睡眠品質也非常重要,五小時不間斷熟睡比起八小時在床上輾轉難眠來得好。

想要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睡眠時間,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用鬧鐘,看自己假日要睡多久,才會睡到自然醒。或者紀錄每晚睡眠時間長短、就寢與起床時間,大約持續五天,就會知道自己需要多少睡眠時間。

布勞斯表示,如果想要擁有良好睡眠品質,可以在就寢前一個小時就開始準備入睡,先花二十分鐘把所有該做的事做好,再花二十分鐘洗澡、刷牙、閱讀,接著以二十分鐘時間在黑暗中冥想或進行放鬆,這樣就能幫助入睡,睡眠品質也會比較好。

國內醫師建議

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指出,有些人認為睡眠時間要七、八小時才算足夠,事實上,這是因人而異,如果晚上睡眠時間較短,但第二天白天精神還不錯,那就沒有關係。

一般來說,年紀輕的人睡眠時間會長一點,而年紀較大的人睡眠時間則會短一點。重點在於睡眠品質好壞,只要白天不會影響到工作、生活,不會老是感覺疲倦、老想打瞌睡,就不會構成問題。

林冠宏醫師提醒,有的人熬夜,想說第二天要補回來,就多睡一點,結果造成睡眠時間不規律,晚上就更難睡,建議入睡、醒來時間盡量保持穩定會比較好。

另外,像情緒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腎功能不好、貧血、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腦部退化疾病都可能影響睡眠品質,如果合併其他異常狀況,或懷疑自己有這些疾病,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評估。

※ 相關報導:

* 翻來覆去睡不著 按3穴道助眠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3494

太陽穴、神門穴、風池穴

經濟示範區攻醫療 九成民意按讚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研究:BMI值測肥胖不準確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台北報導】2013.08.28

我們慣用的BMI值其實並不準確。「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公眾健康統計工具,作為評定肥胖程度的指標,但是近年來愈來愈多醫生開始質疑它的準確度和實用性,據《時代雜誌》最新報導指出,BMI值不僅無法分辦脂肪、肌肉和骨頭,而且也無法辦別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

BMI值以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為基準,估算身體所含的脂肪量,再依據人們的肥胖程度加以分類。BMI值低於18.5表示體重過輕,需要增重;若是BMI值在18.5至24.9之間,則代表正常;當一個人的BMI值大於30時,表示他/她體重已經過重。

根據「洛杉磯時報」指出,美國有5分之1的人因為使用BMI值為計算標準,而得到錯誤的訊息,結果可能造成不健康的瘦子認為自己正常,而健康的肥胖反而被過度驚慌。

該報導指出,由於BMI值不能分辦脂肪、肌肉和骨頭,近年來其準確性不斷地被質疑。不少體脂肪較低的人,因為骨頭較重,而測量出來是超重的結果,甚至對肌肉比例較高的健身者,量測出來的BMI值也可能大於30。

根據賓州大學科學期刊指出,BMI值不能辦別不同種類的脂肪。BMI值不能測出所謂的「內臟脂肪」(或稱腹部脂肪),內臟脂肪製造的速度很快,比皮下脂肪更容易在身體內囤積,過多的內臟脂肪會對我們身體有許多的危害。

儘管BMI值有許多的缺陷,但它還是經常地使用。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它比起其他測驗方法便利許多,只需要身高和體重數據。其他的肥胖測驗方法,例如CT掃描和MRIs掃描,就能夠清楚地分辦出肌肉與脂肪,而DEXA掃描則能測量出骨質密度,但是因為這些方式的費用太貴,所以普及率不高。

不少醫生認為,BMI值雖然無法完全棄用,但醫生也可以同時運用其他衡量標準,增加檢驗的準確性。「哈芬登郵報」的報導指出,只靠BMI值來預測健康並不準確,應加入腰圍做為指標。

雖然不斷有醫生和學者質疑BMI值的準確度,但台灣青少年體適能的計算,仍使用BMI值為評估方法。對此,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坦承BMI值並不完全準確,但因為BMI值計算方法簡單,較容易推廣,並且不用實際的身體接觸就可以測量,能避免觸碰女性學生而引起爭議。



◆ 健保增10項醫療給付

【台灣新生報╱報導】2013.08.28

健保新增10項醫療給付項目,預計將有3萬人受惠,支出約3億元。健保署於近期公告,高危險妊娠住院診察費、複雜性血管整型術、支氣管螢光透視檢查、內視鏡冷凍治療,新增為健保給付項目,最快10月1日可實施,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抗酸菌培養、陰道人工網膜外露修復術等皆已實施。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李純馥表示,以往高風險妊娠民眾住院費,比照一般生產住院費,但醫事人員必須花費更多心力照料,應該給予較高給付,提升婦產醫療品質,未來如胎兒異常或多胞胎等孕婦住院,將給付更高費用,1年約可受惠1萬人,確保胎兒和母親都能有最好的醫事照護。

因考慮到台灣人口結構迅速老化,糖尿病病患人數快速增加,可能長期受到動脈血管阻塞困擾,造成間歇性跛行,甚至可能截肢,為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健保將難度較高的複雜性血管整型術,列入給付項目中,降低相關病患截肢風險,避免生活因此不便,預計1年約有9300人受惠。

fsj 提到...

一夜好眠 睡前四小時是關鍵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 /台北報導】2013/08/28

建立良好的睡眠衛生,睡眠衛生講的是一個在生活中,可以做到的睡眠保養守則,而主要在於強調如何和生活中許多的環境因子互動,來讓自己的睡眠狀態更好。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暨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陳錫中表示,睡前四小時,避免食用刺激性的物質,像是咖啡因等就是一個常見影響睡眠的物質,然而有許多食物中都含有咖啡因,像是咖啡、茶、可可、可樂、減肥藥等,由於咖啡因的效力常持續數小時,所以建議在使用前最好看含有多少咖啡因,並且在睡前四小時內就不要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

尼古丁為一刺激性物質,會造成身體釋放腎上腺素至血液中,使得身體亢奮而造成入睡困難且不易維持睡眠。

酒精一開始作用於可以快速誘導入眠,但是卻會造成睡眠結構的破壞,變得淺眠易醒。且長時間的使用容易造成酒精依賴,所以一般也是不太建議在就寢前四小時飲酒。

適當的運動以及正確的運動時間,有助於睡眠的形成。許多失眠患者睡前做激烈的運動想讓自己趕快睡著,睡前激烈運動會讓自己處在亢奮的狀態,所以要就寢前至少兩小時完成運動。較理想的運動時間,建議可訂在傍晚左右,進行至少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

臥室宜安靜、溫度合宜,不要太熱、不需要太明亮。像是須輪值大夜班者,則建議可將床簾給拉上或是戴眼罩來阻隔光線。

失眠時,應該累積睡眠債,所以白天不宜躺床,但更要創造睡眠債,所以要在合宜的時間運動,如此便能創造理想的睡眠債。

失眠是個常見困擾,多數的失眠只是冰山一角,需要仔細診斷才能對症治療。長期失眠患者,往往會造成後去更嚴重的情緒、內分泌、心血管系統的問題。因此,一般民眾與短暫失眠患者,平日應多運用睡眠衛生與放鬆練習保養好睡眠。而慢性失眠的患者則須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 台北慈濟來者不「鋸」 5年保住274隻腳

自由 2013.08.29

〔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台北慈濟醫院整合心臟內科及血管外科等八科團隊,成立心血管治療中心,進行周邊動脈血管疾病治療成果豐碩,五年來共保住二七四隻病腳免截肢,贏得「來者不鋸」的雅號。

台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說,糖尿病或蜂窩性組織炎病況或老化嚴重,往往有截肢考量時,都令患者畏懼不前,因此台北慈濟醫院整合心臟內科、骨科、整形外科、感染科、腎臟內科、新陳代謝科、復健科以及血管外科,成立血管治療中心,以心導管手術技術及經驗,進行周邊動脈血管治療。

五年來超過二二六位病患,保住二七四隻病腳,而接受血管內介入性治療三三○人次;其中八十歲以上五十一人,有高齡一○五歲的阿嬤腿部血液難以循環,經其他醫院診斷需截肢,轉到台北慈濟治療後又能下床趴趴走。

上週日慈濟仁醫會下鄉巡診,在瑞芳山區發現獨居張老先生長期強忍右腿腫脹不適,傷口無法癒合,仍不願就醫,右小腿已腫脹發紫且潰爛,醫師及志工急忙連哄帶勸拜託老先生就醫,保住一條腿。

主治醫師、感染科主任彭銘業說,患者放任傷口惡化不管,可能與情緒低落缺乏求生意志也有關,要完全康復,「除了醫病,還要醫人、醫心」。



◆ 綠花椰 抑制退化性關節炎

【實習編譯鍾政、鄭乃文/綜合報導】2013-08-29 中國時報

醫學早已證明多吃綠花椰可以抗癌,《時代》雜誌也曾選出綠花椰為10大健康食物第4名。最近英國研究人員又發現綠花椰的另一項功用,那就是可抑制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人類關節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和老化有直接關聯。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動物實驗,發現綠花椰中的蘿蔔(艸甘)(glucoraphanin),可產生蘿蔔硫素,能夠保護關節細胞少受破壞。

研究人員目前正以20位嚴重關節炎患者進行試驗,這些病人在動手術2周前,每天吃100公克的「超級綠花椰」(Beneforte),對照組是20位做過膝蓋置換手術的患者。研究團隊會在病患開刀後,檢驗手術移除的組織,觀察「超級綠花椰」的蘿蔔硫素是否對關節細胞有益。

所謂「超級綠花椰」,是英國科學家2011年研發的新品種,它的蘿蔔(艸甘)是一般綠花椰2至3倍。

主持研究的大衛森博士表示,希望2周人體試驗結束後,能證明超級綠花椰對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功效:「我不確定它能否治癒關節炎,但也許可預防」。

這篇報告刊登在《關節炎及風溼病》期刊。

※ 相關報導:

* 書包總重 不逾體重1/10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128953.shtml

市面上的書包多樣,價差大,該如何正確挑選,才能讓孩子背得健康舒服又不傷荷包? 復健師表示,選書包材質要輕、能緊貼背部,書包加上內容物總重量不超過體重十分之一尤佳。雙肩款最好,可以分散重量。



◆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檢測老年視力

中央社 2013.08.29

一名70歲老翁含飴弄孫時發現影像扭曲、視力下降,就診為視網膜黃斑部病變,醫師建議長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測。

新光醫院眼科醫師彭繼賢說,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由於視網膜黃斑部下方產生了不正常新生血管,這容易造成水分的滲漏或出血;此外,另一種會造成視網膜黃斑部積水的重要疾病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黃斑部水腫。

新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胡朝乾說,黃斑部位在視網膜正中心,是視力最敏感處,黃斑部病變會引發視網膜黃斑部水腫、積水或出血,而造成視覺細胞的壞死或排列異常,而出現視力下降、畫面扭曲或視野中心的暗點。

新光醫院眼科醫師鄭成國指出,隨平均壽命增長,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成為影響長者視力的重要原因,老年人、老菸槍、高度近視、三高慢性疾病或有家族病史、常暴露紫外線環境者,都屬高危險群,務必提高警覺。

他說,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初期大多單眼受影響,由於兩眼視力會互相支援,老人家若沒有遮住一隻眼睛,往往難發現另一隻眼睛的視力已受影響,若感覺兩眼視覺有所差異,須盡早到眼科檢查,建議長者要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測視力是否有所異狀。

新光醫院自9月2日起,配合21週年院慶,舉辦「高齡友善護眼週」活動,針對60歲以上的民眾提供免費篩檢,對於篩檢有異常的民眾,則加做免散瞳眼底照像篩檢,經醫師判讀若有異常,將以郵寄方式通知判讀結果。

fsj 提到...

血糖控制不佳 牙周病跟著來

黃天如/台北報導 2013-08-29 中國時報

俗話說病從口入,若因牙齒沒顧好發生嚴重牙周病,糖尿病控制也將一敗塗地。醫師表示,牙周病與糖尿病都會導致發炎因子指數上升,研究也顯示,糖尿病患罹患牙周病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至4倍,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唾液腺纖維化,衍生嚴重口乾症。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牙周病   防治組長賴弘明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國健署調查,國內18歲以上成人,高達99%都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且嚴重程度多隨著年齡增加而加重,「到了65歲以上,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嚴重牙周病的困擾。」

賴弘明舉例,曾有一名年僅40多歲的男性因嚴重牙周病就診,當時他已因牙周齒槽骨地基鬆動掉了好幾顆牙,經評估至少還有6、7顆牙必須拔掉,情況相當棘手。經進一步詢問,男子坦承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且糖化血色素高達8點多(正常應控制在7以下),血糖控制得很不好。

為宣導正確口腔保健觀念,牙醫師公會全聯會今年將巡迴全國7縣市舉辦「口愛特攻隊─從小保護牙、老來不缺牙」巡迴系列活動,詳細時間地點請上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官網查詢。

※ 相關報導:

* 「普拿疼」用處多? 別傻了!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4008

美國的FDA依據其Adverse Events通報系統,於8月初公告了一則病人安全訊息(Safety announcement),警告眾所周知的非處方用藥OTC(over-the-counter)名藥-普拿疼也會引發嚴重藥疹、皮膚潰爛乃至死亡的罕見副作用如Stevens-Johnson syndrome或中毒性表皮壞死症(TEN)。

因此FDA同時也要求藥廠今後必需在說明書(仿單)中加註,有可能發生此類嚴重皮膚症狀的警語。

* 飲料糖漿慢性毒素?林杰樑臉書:嚴重健康傷害
http://www.nownews.com/2013/08/30/91-2980414.htm

....林杰樑說,多年的醫學研究玉米果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使得其可能的傷害日漸明確。根據最近幾年的研究報告,使得有些學者甚至認為玉米果糖,可能是一種慢性毒素。現代人的肥胖、脂肪肝、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都是可能與過度食用玉米果糖有關。如此所發生的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中風、肝硬化、腎臟病,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傷害」。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在今年(2013)一月份所發表的研究發現,老鼠餵食玉米果糖以及餵食葡萄糖,以核磁共振偵測其腦部血流的變化。發現腦部下視丘紋狀體的飽食中樞的血流量,餵食玉米糖漿者老鼠並不會產生任何變化,而餵食葡萄糖血流量會降低。代表玉米果糖並不會使老鼠產生飽足感,而停止攝取食物,如此很容易造成肥胖。這個觀察,可能解開現代人為何會肥胖的部份答案。



◆ 晶片治療要百萬 帕金森氏症病患付不起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2013.08.30

帕金森氏症患者經在腦部植入晶片,肢體顫抖等惱人症狀可獲大幅改善,重拾生活品質,不過這種手術健保不給付,高達百萬元的費用令人卻步,神經醫學會呼籲政府正視。

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智症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在60歲到65歲,病因是腦幹黑質神經細胞退化,造成大腦基底核神經迴路異常,導致患者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步態不穩,台灣現約有1萬多人,僅6、700人接受深腦部刺激手術。

高雄長庚醫院3年前率先成立「帕金森氏病中心」,整合神經內外科,麻醉、精神等科組醫療團隊,至今為22例患者進行深腦部刺激術,患者症狀改善許多。

72歲黃義雄12年前罹患帕金森症,長庚團隊為他手術後,人生變彩色。昨天他現身說法,指肢體顫抖嚴重,服藥也難控制,上完廁所無法拉褲鍊,也掏不出鑰匙開門,好多次深夜想撞車,自我了結。

他說,曾有同症狀朋友迷信偏方,結果提早「作古」,他選擇西醫,症狀獲得改善,生病是很無奈的事,深腦刺激術能造福病患,健保應該補助。

由於這種植入術不獲健保給付,自費約需110萬,對多數患者是一大負擔,長庚成立帕金森氏病中心以來,基於社會責任,已補助9例個案。

帕金森氏病中心主任張永義指出,深腦刺激術對典型帕症病人,是有效的治療,但因太貴,造成很多患者卻步,唯有納入健保才可長可久,目前很多癌症標靶治療都有補助,深腦刺激術能回復病人生活品質,這種錢花得更值得。

神經內科主任林祖功說,100萬如果讓帕症患者能換取五年生活品質,與癌症標靶療程動輒上百萬相比,應該算是把錢花在刀口上。神經外科主任陳武福說,目前神經醫學會努力為帕症患者爭取健保給付,可望一年有150到200人接受深腦刺激術,進而受惠。



◆ 裝人工電子耳 最好勿逾1歲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張嘉芳】2013.08.30

對聽力損失的孩子,「大隻鳥慢啼」是錯誤迷思。極重度聽損兒,即80分貝以上聲音聽不見者,建議出生10個月內必須開刀裝置人工電子耳,最晚不超過1歲,以免影響學習成長。

101年3月15日起,新生兒聽力篩檢已獲得政府補助,寶寶出生36小時內可檢驗是否有聽力損失。

治療聽損,主要方法包括戴助聽器或裝置電子耳,若聽不見67分貝以下,助聽器效果不比電子耳差,建議戴助聽器即可;聽損介於67至80分貝,需由醫護人員進一步評估孩子講話發音,若講不好或不清楚,建議裝置電子耳;聽損達80分貝以上,應直接裝置電子耳 。

治療聽損,出生6個月至4歲是學習說話的黃金時期,此時聽不見或聽不清楚,即使長大裝置電子耳矯正,說話也會不自然或有口音。建議6個月至4歲的聽損兒,每3至6個月應定期回診,由醫師評估使用助聽器或電子耳治療。

電子耳主要在耳蝸開刀植入,一開始由醫師調整頻道與音量,通常1歲以下幼兒只會調至最大音量的60%,接著視情況逐漸調高音量至30或35分貝,以免幼兒習慣了安靜的世界,一開始被電子耳突如其來的「嘟嘟…」聲響嚇到,甚至當成噪音,這「嘟嘟聲」其實正是為患者解讀聲音的「摩斯密碼」,但未經訓練時,不同的嘟嘟聲聽起來都一樣。

每個孩子學習能力不同,電子耳復健矯正至少需1.5年,才能聽得懂摩斯密碼。一開始分辨不同音,如手、鼻子、日光燈,電子耳可能出現嘟、嘟嘟、嘟嘟嘟,三種不同聲音。其次是同樣兩個音,進一步分辨意義,如眼睛、眉毛、鼻子等;接著是更高階的氣音訓練,如茄子、鞋子、絲瓜,當方法學會後,即可舉一反三,在家自學練習。

沒有耳蝸或聽神經者,不適合裝電子耳。電子耳一個約100萬元,政府針對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一般家庭補助金額不同,分別約20萬至60萬元。

諮詢/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任陳光超

fsj 提到...

吃多恐致命…泰諾止痛藥 美要加警語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美聯社華盛頓二十九日電】2013.08.31

嬌生公司旗下藥廠生產的非處方止痛藥「泰諾強效錠」(Tylenol Extra Strength)內含「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服用過量可能致命。嬌生宣布,十月起,在美國銷售的瓶蓋上,將以紅色大寫字樣標註警語。

這項不尋常的聲明,是導因訴訟案漸增,該藥目前有八十五件傷害訴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則在研擬安全建議,對泰諾及其他乙醯氨基酚藥品的使用加以限制。

紅色警語是「內含乙醯氨基酚」和「務必詳閱標籤」等,泰諾系列的其他止痛藥瓶蓋上也會陸續加上警語。

乙醯氨基酚是止痛藥的主成分,也是美國患者罹患急性肝臟衰竭的主因。美國每年約有五萬五千到八萬人因為服用乙醯氨基酚過量就醫,至少五百人因而死亡。每四名美國成人就有一人每周服用此類藥物。多數藥品安全專家認為,依指示服用乙醯氨基酚(每天四千毫克)安全無虞,每天不超過八粒泰諾強效錠。

【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台灣嬌生表示,國內販售止痛藥多為小包裝,一包僅有十粒膠囊,過量使用的風險較小,目前不會跟進美國做法。

乙醯胺酚成分使用範圍廣,止痛藥、感冒藥多有此種成分,國內有乙醯胺酚成分的藥證就有近五百張。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戴雪詠說,乙醯胺酚可減緩疼痛、退燒,但過量有肝、腎毒性。成人在一日內最好不要服用超過四顆,六歲到十二歲學童應減半,六歲以下一日限制僅能服一顆。



◆ 全台之冠…東縣平均每2人 1個過度肥胖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2013.08.31

台東縣12歲到64歲民眾的肥胖率,躍居全台首位,新學期開始,台東縣教育處將推動標準體位計畫;教育處表示,從小學開始培養健康體位觀念,更希望家長配合,不要讓學校的努力白費。

台東縣衛生局統計,台東縣內6到11歲國小學童,肥胖比例僅有19%,平均每5人就有1名小胖子;但從國中12歲開始到17歲高中階段,肥胖率卻快速增加到31.6%,平均每3人就有1名胖子;18歲到64歲情況更糟,肥胖率高達48.3%,平均每2人就有1人過度肥胖。後2階段都高居全台之冠。

台東全縣的中、小學都是健康促進學校,甚至偏遠的延平鄉桃源國中,也曾為學生舉辦減重班,外界難以想像。縣教育處表示,台東人的肥胖率比起外縣市也高得離譜,家長缺乏督促是主因之一,期待家長提供協助,不要讓孩子們放任飲食,破壞健康。



◆ 吃減肥藥瘦身 恐瘦錯地方

【聯合晚報╱黃玉芳】2013.08.31

不少人雖然不胖,但就是想多瘦一點點,希望藉助藥物幫忙,醫師表示,減重藥物在國外研究都是以肥胖的人為對象,如果不符合適應症而用藥,不僅難以瘦到局部,也可能有更大的副作用。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肥胖防治暨運動中心副主任林文元表示,減肥藥物可降低食欲,國外研究BMI超過27、或是30的患者,發現減肥藥能全身性的瘦身。

但如果體重標準、甚至已經過瘦,多半是對局部不滿意,這時服用減重藥物不見得能瘦到想瘦的地方,不僅減重效果有疑問,而且副作用可能更高,反而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因此體重若不符合藥物適應症,還是得回歸運動、飲食,例如經由健身房教練設計,針對局部想瘦的大腿、肚子等部位,強化特定肌群,可使得肌肉結實,看起來線條就會比較好看、緊實。



◆ 衛福部擬修法 急診暴力列公訴罪

【聯合報╱記者胡宗鳳/高雄報導】2013.08.31

近月來多次急診室暴力,讓台灣登上國際媒體版面。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許銘能昨天表示,衛福部研擬修改醫療法,將把「急診暴力」列為公訴罪;另外為紓解醫院急診室壅塞,將鼓勵基層診所例假日輪休看診。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主辦「南方領袖教育學院」講座,許銘能應邀演講「台灣醫療轉型與改革」。

許銘能表示,衛福部為強化急診室安全,已完成訂定急診安全標準作業流程,並納入醫院評鑑及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評定。另完成訂定「急診暴力緊急醫療應變模組」,及研擬醫療法修正草案,將「急診暴力」列為公訴罪。

許銘能表示,媒體調查顯示,每年台灣約有36.7名醫師,因醫療糾紛被刑事起訴,高於美國的1.2人、日本的15人,有四成二醫學生擔憂醫療糾紛。

許銘能說,每逢夜間、例假日醫院急診室壅塞,主因是基層診所及醫院門診在周日、國定假日及年假休診,民眾就醫不便,只好掛急診;且醫院急診室空間普遍不足,病人湧入造成擁擠、就醫環境不佳。

他表示,將鼓勵基層診所例假日輪休看診,落實基層醫療服務制度,或提供民眾24小時分級就醫的諮詢服務等。另讓重度級醫院多處理急重症病人,鼓勵醫院讓輕症病患轉至中度級區域醫院治療。

fsj 提到...

同學懷念林杰樑 9.1訂為食安日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3.09.01

北醫辦30周年同學會

「這是一場主辦人無法出席的同學會」台北醫學大學第18屆醫學系,今天舉辦畢業30周年同學會,但主辦人林杰樑卻因病驟逝無法出席。

同學保留林杰樑座位

林杰樑的同學上午特地在簽名簿簽上林杰樑學號「651077」還替他留座位,並打算把9月1日訂為「食安日」或「林杰樑日」,還計畫為林杰樑製作雕像,讓他捍衛食品安全的精神永存。

緊急接下同學會主辦人重任的林宏良表示,畢業30年大家各自忙於工作、家庭,僅舉辦過三、四次大型聚會。今年初,在林杰樑等幾位熱心同學的號召下,決定擴大舉辦30周年同學會,沒想到林杰樑在5日因病過世,同學除悲傷、不捨,更決心完成他的遺願,讓這場同學會更加圓滿。

今天的同學會,有畢業校友特地從美國、馬來西亞回台。來自馬來西亞的王聲健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同學會,「人生沒有幾個30年」,他回憶說,林杰樑學生時代就很活躍,是位很好的領導人。

台南新樓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唐修治感嘆人生無常,直說「愈老愈要懂得珍惜」。聽聞林杰樑病逝,更讓他覺得一定要參加同學會,「不然不知道以後看不看得到。」

林宏良表示,同學們計畫推動把今天訂為「食安日」或「林杰樑日」,紀念這位台灣俠醫。之前同學們合包了象徵30周年的30萬元奠儀給林杰樑太太譚敦慈,但她打算退回。他們考慮用這筆錢,製作林杰樑穿白袍雕像,希望放置在台北醫學大學校園內,但細節還要跟校方討論。北醫大也將在頒發校友傑出貢獻獎給林杰樑。



◆ 花蓮超商 24小時免費量血壓

【聯合報╱記者段鴻裕/花蓮報導】2013.09.01

今年底前,在花蓮縣24小時營業的7-ELEVEn統一超商,也能免費量血壓、測腰圍、辦理4項免費癌症篩檢登記。

花蓮縣衛生局長徐祥明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統一企業副總經理李華揚、統一超商北二營運部區經理尤真成、好鄰居文教基金會秘書趙珮玟等人,昨天在花蓮聖地慈惠堂總堂宣布,年底前,將在全縣的7-ELEVEn擴增「千禧健康小站」,免費提供量血壓、登記篩症篩檢、量測腰圍等服務,讓花蓮成為東部千禧健康小站最多、分布最廣的縣市。

縣衛生局捐贈15台血壓計,千禧健康小站也宣布在花蓮擴點,並現場為民眾量血壓、量腰圍及免費提供4項癌症篩檢等服務。

徐祥明表示,縣衛生局與7-ELEVEn合作,有助於讓民眾養成平時量血壓、腰圍的習慣,衛生局捐贈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15台血壓計,擺在指定的7-ELEVEn門市,使花蓮縣的「千禧健康小站」門市由30家增至45家,未來會增加癌症篩檢預約服務,預約達15人以上,就安排3台癌症篩檢車輪流至健康小站門市,提供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口腔癌及大腸癌篩檢等預約服務。



◆ 苦橙不能減肥 恐引心血管疾病

中央社 2013.09.01

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苦橙萃取物產品是食品,不能宣稱可減肥或減重,成分含Synephine具副作用,將限量濃度6%以下。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苦橙(Citrus aurantium L.)是屬於柑橘類水果,苦橙的皮、花、或果都可以食用或萃取成為食品原料;苦橙食用是安全的,不過萃取物後添加到食品中,仍有風險。

苦橙萃取物含成分「Synephine(辛弗林素)」,蔡淑貞說,Synephine類似麻黃素、腎上腺素,具有興奮劑作用,具有促進新陳代謝作用,較不會累積脂肪,比較不會胖。

開業減重醫師蕭敦仁說,麻黃素常見用在減重產品,有可能促進心血管疾病,苦橙萃取物Synephine效果包括抑制食慾減少腸道營養吸收及促進新陳代謝,有些產品以苦橙取代麻黃素;不過,國外文獻顯示仍具有副作用,包括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大腸發炎。

蔡淑貞說,為避免苦橙成分充當減肥產品使用,同時也擔憂成分的興奮作用會讓血管收縮、增加高血壓風險,避免心血管功能不好的民眾服用,因此預告含苦橙產品應標示警語。

她說,自民國103年1月1日製造的苦橙產品的容器與包裝食品應標示警語,兒童、孕婦、哺餵母乳者、老年人及具心血管疾病者不宜使用。不得與咖啡因產品同時食用。若正在服用其他藥物者,在選購苦橙產品前須先諮詢醫療人員。

對於Synephine也有限量規定,她說,苦橙產品的Synephine濃度應在6%以下,每天食用限量是20mg以下。同時,食藥署再次提醒,苦橙萃取物是食品添加物,沒有減肥效果,因此不得宣稱具有任何減肥、減重效能。



◆ 薔薇花製藥 清熱解暑

【王海亭】2013-09-01 旺報

薔薇花又名刺花、白殘花等,為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的花朵。落葉小灌木,莖、枝多尖刺,花期5至6月。薔薇花性味甘、涼,入脾、肺、大腸經,有清熱解暑、止血止痢之功,適用於暑熱侵襲、熱毒瀉痢等。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有揮發油等,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

薔薇花水煎服可治暑熱胸悶、嘔吐納呆。野薔薇花拌茶水煎服可治瘧疾。薔薇花入藥可內服外用,內服多水煎,常用量為3至6克;外用多研末撒敷患處。以其花製成的蒸餾液稱為薔薇露,香氣怡人,具有開鬱理氣、透散風熱之功。

薔薇花其根、莖、葉及果實(稱為營實)均可藥用。薔薇根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活血、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肺癰、消渴、痢疾、關節炎等;莖、葉有清熱收斂之功,用於治療口瘡及瘡毒;果實有利水除熱、活血解毒的作用,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用於治療水腫、腳氣、瘡毒癰腫、小便不利、經期腹痛等證。

現介紹幾則食療方供選用:

1、鮮薔薇花4朵,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薔薇花洗淨,切細;大米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為稀粥,待熟時調入薔薇花、白糖,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劑。可清熱解暑,適用於小兒夏季熱、中暑頭暈等。

2、鮮薔薇花4朵,大米、綠豆各50克,白糖適量。將薔薇花洗淨後切細;大米、綠豆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為稀粥,待熟時調入薔薇花、白糖,煮至粥熟服食。每日1劑。可清熱解暑,適用於暑熱吐血,口渴、煩熱等。(作者為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fsj 提到...

久坐腰痠背痛 多半有長期便秘困擾

【元氣周報/記者楊欣潔/報導】2013/09/02

30歲的徐小姐是標準的上班族,從事行政工作的她,工作內容多在電腦前處理文件,下班後的生活也是「定點移動族」。每天搭固定的公車上班,再走相同路線從公司回家,總是移動到某個定點,像是從公車站移動到辦公室、從廚房移動到客廳後,就繼續黏著椅子動也不動。

不動如山 腰痠背痛便秘

振興醫院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不少人忙得沒時間運動,上班時間也很少離開座位走動,自己的門診中就有不少因久坐腰痠背痛的患者,多半也有長期便秘的困擾。

造成便秘的因素很多,包含吃太少蔬果膳食纖維不足、生活習慣改變、疾病、藥物等,不過很少人知道,久坐不動也可能導致便秘。陳子敬說,久坐、缺乏運動也會不利腸道健康,減少腸胃蠕動以及新陳代謝。

坐姿老態 腸胃擠成一堆

陳子敬說,不少人為了舒服,坐久就容易忘記要維持正確坐姿,或是桌椅的高度沒有調好,屈就電腦螢幕,常呈現老態龍鍾的坐姿,弓身、駝背姿勢、骨盆往前傾。

陳子敬表示,長期坐姿不良,背部沒有挺直、縮下巴,就可能會讓橫結腸下垂,腸胃因為駝背而「擠成一團」,沒有蠕動空間,使得腸胃蠕動和新陳代謝變慢。相反的,若是腸胃蠕動過快,如吃過多、熬夜或是情緒壓力大時,則容易造成胃及十二指腸發炎,引起腹痛、腹瀉等腸道問題。

腹部有力 腸胃不易下垂

多運動可以訓練腹腰部的肌肉,讓腹部更有力,腸胃也不容易下垂,增加腹部肌肉收縮,排便功能就會較為順暢。陳子敬表示,有便秘困擾的人可每天走路20分鐘,或是進行低衝擊性的游泳、爬山、騎腳踏車、每天累積走一萬步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動態的有氧運動,陳子敬也建議,每天上班時,也盡量找個空檔活動,像是喝水時就起身走走,伸展筋骨,或是可做姿勢性反向運動。例如站起身向後伸展頸部及背部;或是挺直脊椎;收縮下腹,練習腹式呼吸,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動動下肢等。

運動保腸 連帶好處多多

陳子敬表示,運動對腸道好處多,不但能讓腹腰有力,還能使腸胃不易下垂,不僅有助維持身材,還能預防大腸息肉、保持骨密度、控制糖尿病,且運動可增加腦內啡分泌,連心情都可以變好。

另外,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也可增加運動量,例如坐公車、捷運回家時,可提前一兩站下車,走路回家增加運動量;假日與三五好友聚會,不要約在餐廳,可改約到戶外健走、爬山等,都是增加運動量的好方法。

▇相關研究

每周運動1小時 降低大腸息肉風險

長期久坐「不動如山」,不只可能導致便秘問題,也可能增加大腸癌的機率。有項近千人參與的大腸鏡檢查研究發現,每周運動1小時以上的人,發現有大腸息肉的比率為25.3%,沒有運動習慣者檢出大腸息肉的比率則有33.2%。若運動習慣維持超過3年以上,檢出大腸息肉的比率更低。

※ 相關報導:

* 感染沙門氏菌 肛門噴血身亡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136183.shtml

62歲女子大量便血送醫,醫師檢查發現主動脈與腸道有不正常的廔管相通,造成大動脈中的血液噴送到腸道,再自肛門排出,原想緊急手術綁住血管,卻來不及、女子死亡,事後檢驗確認竟然是感染沙門氏菌造成。

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感染科主任洪元斌表示,別小看沙門氏菌感染,夏季高溫多濕的天候特別容易發生,一般人大多是拉肚子,但小孩或上年紀的長者,免疫力較差,可能出現嚴重的症狀,其中老年人出現的機率更達3到4成,而美國統計腸胃炎死亡的原因中,排名第1的就是沙門氏菌感染。

* 聰明吃 多運動 代謝症候群不上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2/today-health1.htm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潘文涵和其他研究人員年初共同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文章指出,在同樣身體質量指數(BMI=公斤/公尺的平方),台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率比美國白人高;BMI增加對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的影響,台灣人也比白人高。這群危險因子與台灣十大死因榜中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密切相關。

* 10秘訣 讓孩子愛上健康食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4470

孩子不吃正餐,愛吃零食,總讓許多父母傷透腦筋。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十個小秘訣」讓孩子愛上健康食物。



◆ 吃藥沒?智慧藥丸發通知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3.09.02

為人子女者常擔心老人家有無按時吃藥,科學家已研發智慧藥丸,裡面含有沙粒般的微小感應器,藥物進到胃裡接觸水分後,即可發出訊號,把老人吃藥的訊息通知家屬或醫護人員,既讓家人安心又可避免藥物浪費。

老人家吃藥後,感應器發出訊號,長者手臂上的貼片接收到訊號之後,再透過藍芽發到長者手機。長者手機會自動發簡訊給家屬或醫護等預設對象,告知服藥訊息。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項技術由美國Proteus數位健康公司研發,名為「赫利奧斯」(太陽神),已在美國、英國試用。

英國Lloydspharmacy已在高血壓病患身上試用赫利奧斯,把裝有感應器的安慰劑和其他藥丸混在一起,確定系統運作無礙。

牛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塔拉申科說:「有些老人家一天要吃六、七顆甚至八顆藥丸。有的藥如果忘了吃,會有嚴重後果。如果年邁父母未吃藥,做子女的會希望知道。」

塔拉申科希望明年在心臟衰竭病患展開試驗,他目前只試用貼片本身。貼片除了能轉達吃藥訊息,也能追蹤、傳遞病人脈搏、體能活動量和睡眠模式等資訊。

Proteus希望很快能把感應器放進真正的藥丸中。該公司執行長湯姆森表示,病人服藥後,感應器會通報自己代表的藥物名稱,除了可讓病人家屬或醫護知道病人已經吃藥,也可避免該吃的藥物未吃而形成浪費。據估計,英國每年有3億英鎊(約台幣140億元)的藥物被丟掉。

隱私權運動人士擔心,病患的醫療資訊可能有外洩之虞。但塔拉申科表示,這套系統的安全度不輸網路銀行。



◆ 保健app風行 個資恐露光光

中央社 2013.09.02

下次透過智慧型手機查詢有關偏頭痛的症狀或起司漢堡卡路里含量時,這類資訊有可能傳送到保險或製藥公司的手中。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網路分析和隱私公司Evidon表示,MapMyFitness、WebMD Health和iPeriod等20大保健與健康應用程式(app)把相關訊息傳送給多達70家第三方公司。

主要由廣告及分析公司組成的第三方公司,通常利用這些資訊蒐集客戶追蹤疾病、飲食、自行車出遊距離以及甚至經期的資料,以建立檔案或展示個人化廣告。

消費者隱私團體數位民主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Democracy)執行董事徹斯特(Jeff Chester)指出:「你所提到的是部分你生命中最敏感的個人詳細資訊,廣泛落入其他人手上。許多網路公司偷偷摸摸吸收網羅這些資料,並加以分享、販賣與交換。」

包括WebMD在內的數款app表示,關於使用者的輸送資訊不會洩露身分,也不會被賣掉。

這些app公司也指出, 這些資訊的用途通常是為了app廣告和網路分析等目的。WebMd說,該公司不准第三方業者把這些所蒐羅的顧客資訊與其他檔案資訊結合,或在其網站以外的地方使用。

監管當局禁止個人特定的醫療與處方紀錄遭追蹤及販售。不過,部分公司仍藉由民眾的網路與行動app為基礎,建立數位健康檔案,想辦法繞過這些法規限制。



◆ 調解醫療糾紛 法院、醫界合作

【馮惠宜/台中報導】2013-09-02 中國時報

近年因醫病關係緊張、醫療糾紛頻傳,為解決醫療糾紛一旦進入訴訟往往纏訟數年問題!台中地方法院與衛生局、醫師公會合作首創「醫療糾紛調解制雙委員制」,試行9月訴訟前調解成功率達53%,成效受到法院肯定;衛生署福利部與法務部計畫推廣到全國施行。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與台中地方法院,1日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舉辦「第1屆台中醫法論壇」,並在會中公開這項計畫施行的成果。

副市長蔡炳坤說,過去民眾遇醫療糾紛除可透過第3公正單位進行調解,或直接進行司法程序;如今進入法院階段,可先透過醫界與法界資深委員先行調解,讓醫病雙方尋求法庭外的調解機制。

台中地方法院院長陳東誥指出,在台中市衛生局與醫師公會協助下,由22個各科資深醫師與10名退休法官或庭長共同組成「醫、法雙調解委員制度」,讓在醫院調解醫療糾紛失敗後原本要進入司法程序的醫病雙方,多一個專業調解管道。

fsj 提到...

登革熱攻陷北市 2週確診5例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2013.09.03 自由

台北市中正區和信義區在前兩週才各出現一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上週全台新增七例確診,台北市又囊括三例,分別在大安區與南港區。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颱風過境積水和境外移入病例特多,是我國登革熱防疫的兩大隱憂,全台民眾一定要積極清理環境,防止病媒孳生。

上週新增七例本土病例分別為台北市三例、屏東縣三例及高雄市一例,目前本土病例共七十六例,以屏東縣六十九例為大宗,因為南部以傳染力較強的埃及斑蚊為主。上週也新增七例境外移入病例,達到一百七十七例,是近五年之冠。

莊人祥表示,台北市雖於兩週內出現五例,卻分散於四個行政區,尚未確認疫情是否來自同一個感染源,或是來自不同的境外移入感染源。北市過去只有在九十七年於社子島出現二十例,一百年在陽明山和中正區共有二十四例,分佈較集中。

莊人祥說,目前可確認台北市首二例都是屬於第一型登革熱,無法排除群聚,至於上週新增的三例,大安區兩例是兄弟,確定為家庭群聚,但另一位南港區案例的型別,以及這三例的型別,都還在調查中。

莊人祥提醒,颱風過境後各地都有積水,民眾若未積極清理,蚊子可能大量孳生。加上今年亞洲多國疫情嚴重,境外移入病例特別多,蚊子叮咬病人後就會傳播疫病。北部有白線斑蚊,遊客又多,不能掉以輕心。

※ 相關報導:

* 登革熱增3例 北市成立應變中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3/today-taipei13.htm

台北市新增三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加上上週二例,今年共累計五例本土確診病例。北市府昨天成立登革熱疫情應變中心,衛生局疾病管制處處長朱玉如提醒民眾,盡快清除住家環境積水,並加裝蚊帳紗窗防蚊子叮咬。



◆ 美國最新研究 跑步比健走不傷膝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2013/09/03

一般人多認為跑步比起其他運動更傷膝,不過,最新的研究指出,跑步對於關節的影響,較走路及其他運動更小。

這份刊登在《運動醫學期刊》的美國研究,追蹤近九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來得少。

研究分別追蹤七萬四千五百四十二名跑者七點一年,以及一萬四千六百廿五名健走者五點七年,分析兩個族群運動的頻率、強度以及年紀、體重,並統計兩組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及做髖關節置換的人數。

結果顯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少;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一成五到一成八,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三成五至五成。

研究結論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因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並增加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於危害。

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表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於損害,常活動關節可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可使彈性更好。

李炫昇說,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跑馬拉松、鐵人三項等過量運動,可能造成關節磨損。

每次跑步最好在三千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卅分鐘內,且一周不要超過五次。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當運動。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建議,跑步前應做五到十分鐘的暖身運動,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並選擇平地進行。

運動結束後,應做十到十五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



◆ 秋天「養」肺 保護好呼吸道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2013/09/03

8月時,台北氣象站曾偵測到氣溫高達39.3度,破設站百年紀錄。那一陣子,衣服不久就曬乾了,也讓人感覺身體水分瞬間乾枯。捱過了熱氣,24節氣最近很快地來到「處暑」,暑氣將要結束,9月7日是「白露」,秋意更深。

潭美、康芮颱風輪番來襲後,陣雨澆灌發燙大地,所謂「一日落雨一日涼」,形容立秋過後,每下一次雨,溫度會隨之下降,老祖宗預估天候的智慧八九不離十。但有人覺得最近這種忽冷忽熱的環境,身體好像需要特別照顧。

開業中醫師陳潮宗說,中醫養生的重點之一,就是要順應自然,黃帝內經:「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中醫觀點,五臟都可以對應四季,到了秋天要顧肺;而中醫的肺,也包含了皮膚、毛髮、鼻子、咽喉和氣管等部位。

陳潮宗指出,秋天容易讓人口乾舌燥、皮膚乾癢,所謂「秋燥傷肺」,不少人此時就診,會說常乾咳,甚至有痰咳不出來,這種屬於燥咳;體弱的人可能一直咳到冬天,變成慢性支氣管炎。

從中醫觀點,秋燥體質還可能引發便秘,喝的水要是不夠,堆積在腸道的糞便不易排出;還有人會腹部悶痛、脹氣或口臭。

而日夜溫差大,西醫也有不少呼吸道疾病的病人來報到。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姚建安說,最近夏秋季節交,氣溫忽熱忽冷,空氣雜質多,加上在冷氣房進進出出,容易促使氣管收縮、擴張,有過敏性鼻炎或肺部疾病的老病號,都可能發作。

特別是仍在發育成長的孩子,如有過敏性鼻炎體質,這陣子肯定會常鼻子阻塞,鼻涕連連,少不了要去找平常熟悉的醫師治療。

對溫度敏感的人,一定感受到這幾天氣候濕黏黏的,一看氣象,果然濕度高達近80%。姚建安表示,濕度高,也會影響呼吸時的換氣,若是有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等肺部疾病的人,應按時回診服藥,控制病情。

至於小朋友過敏性鼻炎,最好是開除濕機使室內空氣保持乾燥,而小朋友使用的棉被、枕頭,也要多清洗,假日多到戶外運動,去除過敏原,才能減少過敏性鼻炎發作。

fsj 提到...

中藥助轉骨?先戒熬夜吧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9.04

孩子長不高,是許多家長的困擾,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羅福松警告,小朋友千萬不可熬夜,否則會影響睡眠過程生長激素的分泌。羅福松指出,門診經常收治國中男生,身高只有150多公分,讓家長相當焦急,擔心兒子長不高。

傳統中醫認為,立秋至白露(8月7日至9月22日)是「轉骨」好時節,不少家長趁這段期間幫孩子進補,希望補骨、補氣血,讓小孩個子長高一點。他表示,腎氣是主導骨頭成長分裂的關鍵,腎氣充盈與否又關係到脾胃,脾強胃健就有助於生長發育。一般轉骨藥方,主要有促進骨骼生長的龜鹿二仙,及增進睡眠的穀芽、黃耆。

對家長藉助中藥幫孩子轉骨,羅福松並不推薦,認為迄今仍無科學臨床資料能夠證實,中醫所謂的轉骨、轉大人中藥,真的可幫助青少年增高,促進身體發育。他表示,只要讓孩子有充足睡眠,且天天運動、多喝低脂牛奶、飲食均衡,就能順利長高。

不管中醫或西醫,都認為睡眠與發育息息相關。杜憲閎指出,除了食補,小朋友如想長高,一定要在晚上11時前睡覺,因為凌晨1時到2時是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時候,常熬夜鐵定長不高。

羅福松說,發育中的青少年每天至少要睡足八小時,因為在睡眠中,每60至90分鐘就會分泌一次生長激素。不少學童、青少年寒暑假天天熬夜打電動、看電視,錯過了長高最佳時機。



◆ 早晨運動 不妨吃2次早餐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3/09/04

空腹運動讓人提不起勁,但吃太飽運動又令人渾身不對勁。美國營養師克利斯坦·庫巴建議喜歡晨運的民眾分2次吃早餐,如此就不必餓著肚子運動,也不至於非得挺著肚子去健身。

克利斯坦·庫巴指出,例如可以將花生醬烤吐司切半,一半運動前吃,一半運動後吃。最好等進食完30~40分鐘再開始運動為佳。

另有專家建議喜歡晨運的民眾出門前先吃根香蕉,補充一點熱量與碳水化合物。

運動營養學專家指出,如果有時間,運動前2小時,還是吃下完整的一餐比較理想,正餐的營養比例較均衡。

每天健身90分鐘的運動教練曼沙·曼蒂貝爾表示,無論是重訓或跑步前,都會吃正餐。如果是跑步為主,用餐與運動的間隔時間拉長;若以重訓為主,時間可稍縮短。

他的早餐選擇多為全麥吐司塗杏仁醬、無脂牛奶搭配穀片、一根香蕉,一杯咖啡,同時不喝太甜的市售運動飲料,而使用白開水搭配電解質錠。一整天三餐加零食的熱量攝取稍超過3000大卡。教練的零食以優格及營養補充條為主,通常是工作影響到正餐時間才會稍吃點零食,但仍儘量在健身後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如果耐力運動持續90分鐘以上,營養師建議喝點運動飲料或專業能量補充包,通常是含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膠狀食物,以利長時間、長距離的耐力運動。

對於想減重的人,營養師建議只要能維持消耗比攝取的熱量多一些即可,儘量平均分配在早中晚;如果一天設定攝取1500大卡,每餐可吃400大卡左右,中間吃一兩百大卡的零食。晨運的人,早上運動完可補充些許健康的零食,但晚上少活動時,零食比例要減少,避免在晚上囤積太多熱量。

中、西醫師廖桂聲建議,每天不妨快走40分鐘,運動之餘,也要避免垃圾食物,增加蔬果攝取量,可改善健康。

對於實在沒時間運動的人,專家建議善用平時片段的時間來做運動,非難事,例如坐公車或捷運的上班族,可以提早一站下車走路上班或回家。



◆ 料理蔬果 小心色素沉澱皮膚炎

文/王綺嫻 2013.09.04 自由

天熱時,新鮮蔬果、果汁是最受歡迎的消暑聖品。不過,門診中,因為接觸檸檬汁液導致臉部、手背及前臂部位出現深淺不一的咖啡色色素沉澱的病例增加,以下為食用夏日蔬果應注意的皮膚問題。

◎植物性光照性皮膚炎

蔬果中如果含有咈喃香豆素或補骨脂素等成分,接觸到皮膚時,這些成分會和細胞DNA結合,照射到紫外線A,更會產生一連串反應,可能出現紅疹、水泡或不等程度的色素沉澱。

以電子顯微鏡檢查動物皮膚接觸檸檬汁的反應發現,兩小時後就可看到細胞出現空洞化。

建議料理或生食紅蘿蔔、大茴香、檸檬、萊姆、蒔蘿、無花果、芹菜等蔬果時,一定要將接觸到的皮膚清洗乾淨,包括擠果汁時可能濺到手背及前臂部位,及喝果汁會接觸到的嘴巴周圍。

參加戶外活動,準備或飲用含這些蔬果的現打果汁或雞尾酒等飲品也要注意。如果在接觸後出現不規則形、線狀或點狀色素沉著現象,不必驚慌,應注意防曬,以免色素加深,約數週或數月後,色素會逐漸淡化。

◎接觸性皮膚炎

芒果外皮及汁液含有漆酚,對這種成分過敏的病患,皮膚若接觸到芒果汁液,會引發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或急性蕁麻疹等過敏反應。對芒果過敏的患者常常對櫟葉毒漆樹及毒漆樹汁液也會有過敏反應。

此外,對乳膠過敏的患者也常見對特殊水果產生過敏反應,如酪梨、栗子、奇異果及香蕉等,稱做乳膠─水果症候群,要避免接觸或食用。

也有文獻報告指出,植物性保養用品中含有的植物性成分也有可能引發過敏。如果是初次使用含前述蔬果成份的乳液或面膜等,會長時間接觸到皮膚的美容保養品,建議先使用在手腕內側的局部皮膚,沒有過敏反應後,再用於臉部或大範圍使用。(作者為新北市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

※ 相關報導:

* 彩色路跑 吸入大量粉末恐傷肺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4908

雖然主辦單位表示,彩粉原料為無毒食用級玉米粉,但成大副校長、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蘇慧貞和文化大學教授、環保署空保處前處長楊之遠等人都認為,如果人體暴露在高濃度的細微粉末中,即使是短時間,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 醫界「五大皆空」 衛福部加錢留人

自由 2013.09.04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為留住內、外、婦、兒、急診科醫師新血,衛福部決定祭出賞金!今年九月十日前,只要八月底前訓練滿一年或完成最後半年訓練的五大科住院醫師,都可以透過訓練醫院向衛福部申請津貼,十一月初就能領到十二萬元(一年)或六萬元(半年),形同平均一個月加薪一萬元,預估一年可有兩千多人受惠。

五大科住院醫師 年領12萬津貼

這項津貼政策,是由衛福部從醫療發展基金編列經費,住院醫師每完成一年訓練,就可領到一次津貼,全國七十家教學醫院都已簽約,今年預計要發出三.二億,試辦三年後,再視成效決定是否續辦。

衛福部醫事司科長劉玉菁表示,申請受訓成五大科醫師的住院醫師越來越少,占所有專科人數比例,近十年內已從五成五降到四成八,又有約三成於訓練途中臨陣退出,人力呈現「多退少補」窘境。為鼓勵五大科住院醫師完成訓練,劉玉菁說,醫事司考量公立醫院住院醫師基本月薪五、六萬元,每月平均多一萬,可使醫師「有感」亦不流於「幫醫院付薪水」。

醫勞盟︰三大問題亟須解決

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表示,醫院因招不滿人而多出來的錢,原本就有補貼給醫師,還不是「五大皆空」?如果政府不處理「醫糾多」、「暴力多」、「同酬不同工」這三大更根本性問題,人力荒就不可能解決,就算醫學生有心,家長都還是反對子女去做較辛苦的科別。他強調,住院醫師一定要納入勞基法,長遠人力和病人安全才有保障。

醫勞小組執行委員、實習醫學生陳宥任則認為,津貼或許可以留住想走的人,但無法影響選科。選科基於長遠考量,具備友善的工作環境、工作量不會「無上限」,才是醫學生心目中最理想。

台灣醫改會研究員李芸婷提醒,依照過去補助經驗,醫院常巧立名目從中扣款,住院醫師要小心觀察。也要注意是否住院醫師領完津貼後,後來卻改選較輕鬆的科別行醫。

fsj 提到...

妳,晚孕不孕?乳癌風險高2倍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9.05

晚婚、晚孕,造成國內乳癌人數居高不下。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指出,晚孕、不孕女性罹患乳癌風險為一般女性兩倍,建議高風險群應該定期接受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國民健康局9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高達七成的乳癌患者年齡介於30至60歲間,此時正值子女年幼,或家庭經濟壓力沉重時,若遭逢乳癌重大打擊,嚴重影響整個家庭。

國內乳癌患者人數逐年增加,黃俊升認為,這與國人晚婚、晚孕、不孕有關。臨床研究發現,受到女性荷爾蒙分泌的影響,和年輕時就生育的女性相較,晚孕(33、34歲後才首度懷孕)、不孕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約增加兩倍。

醫生提醒定期乳房篩檢

黃俊升提醒,晚孕、不孕的女性更應該關心自己的身體,定期接受乳房篩檢。若不幸罹癌,可以透過個人化治療,依據患者癌細胞基因表現,擬定最好治療策略。

家人支持 給患者力量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菊秋理事長表示,乳癌患者最需要家人親友的支持,但從臨床觀察,不少家屬一時之間無法接受,整個人跟著驚慌,不知如何支持患者。

53歲的陳貞娟九年前被確診為第二期乳癌,因為有家人體貼鼓勵,讓她勇於面對病魔,手術切除一側乳房,但第一次接受化療時,飽受噁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之苦,使她一度想放棄治療。但她因為弟弟一句「姊妳要加油,我發願吃素一年陪妳治療,妳不是一個人在抗癌,妳還有我!」讓她重新振作、激發抗癌勇氣,她把頭髮剃光,勇敢面對治療。



◆ 餐餐吃吐司邊 他三度小中風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9.05

麵包、吐司等烘焙點心吃太多,當心心血管疾病。一名近50歲男性,這幾年來陸續出現三次小中風,半邊手腳及臉突然無力,麻木及感覺異常,但血壓、血脂檢查均無問題,找不到反覆復發原因。營養師、醫師詢問患者飲食習慣才發現,這名麵包師傅因販售吐司給早餐店,切下來的吐司邊不想浪費,長期下來三餐幾乎以吐司邊為主食,因麵包烘烤油脂高,且長期過量食用,才引發心血管疾病。

聯欣診所營養師蕭汎津表示,患者自訴生活飲食正常,很好奇為何會小中風。經仔細詢問才發現,患者經營麵包店,店裡供應早餐店吐司。因為早餐店要求吐司切邊,他不想浪費,每天三餐、點心都吃吐司邊,可能因此吃進了過多油脂、熱量,才會生病中風。

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表示,麵包烘烤溫度高,須使用耐高溫的油如奶油,因含大量飽和脂肪酸,在體內會形成不好的膽固醇。另外,製作麵包常用的氫化植物油如乳瑪琳、酥油等,含人體無法代謝的反式脂肪,易堆積於血管內壁形成硬化斑塊。就算使用不耐高溫的油脂,高溫烘焙時也容易使油脂變質產生自由基,導致血管內壁受破壞,失去彈性。

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宗道表示,烘焙類麵包中尤其是奶酥、菠蘿麵包等,吃多會造成反式脂肪堆積、三酸甘油脂高、好的膽固醇偏低,易引起心血管疾病。他提醒,很多人以為膽固醇不高就沒事,其實應注意好壞膽固醇的比例,以總膽固醇除以好膽固醇,一般人數值在四以下為正常,心血管疾病者應控制在三以下。

除了麵包外,其他飲食也可能引發心血管問題,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說,有人些愛吸蝦頭處的卵,或是吃飯愛澆肉湯,都會讓膽固醇、攝取的鹽分偏高。

還有民眾喜歡大啖牛排,但女性一天僅需要四到五分蛋白質,吃一份八盎司牛排,形同一餐就吃進八份的蛋白質,一餐就超過一天的建議攝取量,且紅肉中的飽和脂肪酸,也容易讓膽固醇升高。



◆ 跑步沒凍頭 醣類消耗致疲勞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 2013.09.05

越來越多人瘋慢跑,但根據「慢跑習慣與運動疲勞認知調查」顯示,7成慢跑新手撐不過3個月就放棄,更有8成因為耐力差、容易累,跑不過「撞牆期」,多數人靠著意志力對抗疲勞感。醫師解釋,醣類消耗是導致運動疲勞的主因,正確飲食可幫助減少肌肉肝醣消耗。

8成難過撞牆期 正確飲食可幫助

根據統計,台灣各大慢跑活動從2011年的89場,2012年上升為168場,今年更多達243場。慢跑運動看似蓬勃發展,但卻隱藏泡沫化。

復健科開業醫師陳易進表示,「跑步沒凍頭」是慢跑新手入門面臨的最大問題,根據調查,6成5現已放棄慢跑者,最大障礙就是「疲勞感」,有8成的慢跑新手自認運動時易疲勞。為對抗疲勞感,5成3新手會選擇以意志力撐下去。但若要減重、健身,沒有持之以恆的運動,無法產生效果。

「醣類消耗是導致運動疲勞的主因。」陳易進強調,運動過程中,會消耗肌肉中的肝醣做為能量來源,當肝醣含量降低時,大腦就會傳遞訊息,要求降低運動強度與速度,影響耐力,另外肝醣代謝後也會造成乳酸堆積,導致肌肉的痠痛不適感,讓人跑不下去。

營養師吳映蓉建議,搭配飲食輔助,提升運動耐力,在運動前,可透過攝取碳水化合物,如烤番薯、全麥麵包等食物做為醣類補充。平日可透過喝茶來攝取兒茶素,幫助脂肪代謝,減緩肝醣消耗與疲勞感,以助維持規律運動習慣。

※ 相關報導:

* 晚餐飲食方式錯誤 營養易失衡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5179

晚間是人體消耗體能較低的時段,可比白天飲食吃的較少,以利於減重,但應避免完全不吃,或不吃澱粉,以單一食材代替,以免反而影響基礎代謝,造成營養失衡。

....其實晚餐只要不要要超過全天需要的熱量的25%即可。或者有些人選擇只吃單一水果,由於單一水果營養不全面,只含維生素和少量蛋白質,及纖維等,人體營養需要攝入一定比例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均衡原則應注意。若只吃水果,時間一久,易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



◆ 睡眠不足 易傷腦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9/05

睡眠充足不只讓精神變好,還能幫助修復大腦。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發現,睡眠似乎可以讓大腦細胞再生,相反地,如果睡眠不足,大腦細胞就會受到損害。

研究團隊發現,睡眠會促進某些細胞活動,當老鼠睡眠充足的時候,大腦「寡樹突膠細胞」會加速形成「髓鞘」,大腦神經就好像電線一樣,電流會在細胞間快速遊走,而髓鞘就像電線外緣所包覆的絕緣體,讓電流不會亂電其他不相關組織。

研究也發現,當老鼠睡覺時,大腦寡樹突膠細胞的複製速度會翻倍,尤其在快速動眼期,也就是做夢的時候,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反之,如果老鼠都不睡覺、睡眠不足,掌管細胞死亡、調控細胞壓力反應的基因就會變得很活躍。

瑞士洛桑大學睡眠醫學研究員梅哈迪‧塔夫提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睡眠不足會讓大腦受到損害,而睡眠對大腦似乎有修補功能。研究成果已於四日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髓鞘部位就常受到損害。研究人員認為,一旦長時間睡眠不足,或嚴重缺乏睡眠時,很可能導致多發性硬化症更為惡化。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了解多發性硬化症症狀與睡眠模式是否有所關聯。



◆ 健保總體檢 「看病、拿藥、檢查多」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13.09.06

監察委員黃煌雄昨天提出全民健保後續總體檢報告,指全民健保存在「看病多、拿藥多、檢查多」三大問題。他說,國人愛看病的結果,目前平均門診量,已突破每天一百萬人。

黃煌雄說,這幾年到全台調查,醫生反映,健保一定要考慮人性,如果不增加「部分負擔」,就不知珍惜醫療資源,「太方便反而變成太隨便,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費」。

監察院通過的監委黃煌雄所提調查報告指出,長期以來,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未積極檢討重大傷病範圍項目的界定,導致健保實施至今,列入重大傷病範圍的疾病項目,只增不減,從十六項增加為卅項。

黃煌雄表示,重大傷病每年領證數逐年增加,從八十四年開辦時的近廿一萬八千張,一○一年領證人數已近九十萬,占該年納保人口數百分之三點八六。

調查報告指出,重大傷病所使用的醫療費用,從八十六年的近四一六億元,增加至一○一年的一五五八億元,占健保支出的百分之廿七點五六。百分之三點八六納保人口,使用四分之一以上醫療資源,不但成健保財務沉重壓力,甚至可能動搖健保永續經營的基礎。

在「看病多」部分,黃煌雄說,至去年底止,國人目前整體醫療院所平均每天門診量,已達每天一百萬人,主要以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成長率最高、西醫診所其次,但地區醫院卻出現負成長。

「拿藥多」部分,依門診藥費申報,自民國九十年的六八八點九億,增加到一○一年的一一八五億,已占健保支出的四分之一。

黃煌雄說,「檢查多」問題,是指民眾使用特定昂貴醫療儀器檢查逐年明顯增加,從電腦斷層掃描儀到核磁共振斷層掃描儀及正子斷層掃描儀,都有這種情形。

※ 相關報導:

* 明年變革 重大傷病卡將限縮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143482.shtml

健保署主任秘書蔡淑鈴昨天透露,現有重大傷病卡的核發機制及有效期限,將在明年底會有重大改變。

未來將根據重大傷病嚴重度,依臨床實證重新分類,並縮短有效期限,即使是罹患惡性腫瘤,只要證明已痊癒而無復發之虞,不會再給五年效期。

fsj 提到...

手機電磁波危險 少用LINE等通訊軟體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2013.09.07

許多學生人手1支智慧型手機,使用LINE等通訊軟體聊天。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檢測發現,手機運作通訊軟體所釋放的電磁波,較待機時高出10倍,長期下來可能引發頭痛、耳鳴等症狀,呼籲學生少用,或下載至電腦再操作。

智慧型手機越來越普及,且不少人都是上網吃到飽,但看不見的電磁波對人體可能造成威脅。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隨機檢測iPhone4、hTC ONE等10款手機,發現這些手機待機時所釋放的電磁波約在每平方公尺210至400毫瓦,但一打開網路,數據就大幅增加,使用通訊軟體時,電磁波竟飆破每平方公尺4000毫瓦,差距達10倍。

協會副秘書長邱春華解釋,手機接收通訊軟體訊號時會釋放大量電磁波,體質較敏感的人可能會覺得頭暈、想吐,長期暴露在電磁波中也可能造成電磁波敏感症,出現頭痛、耳鳴、失眠等。

※ 相關報導:

* 手機LINE一下 電磁波高6萬倍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1/112013090700223.html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調查,目前全台總共有900萬戶家庭有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LINE的民眾有1500萬人,但透過手機使用LINE後,比不使用的電磁波,高達5至6萬倍,該會建議學童和孕婦不要使用。

....該協會理事長、腦神經外科醫師林高章也表示,不必要的LINE、或手機講個不停,一定會有電磁波的危害,尤其是孕婦和12歲以下的小孩,更要小心,今年7月,台北某大醫院,即發現多起半夜玩LINE過久,造成視網膜水腫及視力下降情形,手機在夜間暗室明亮,眼睛長時間暴露,就會受傷。

林高章表示,長期使用手機滑LINE,也會造成腱鞘炎、腕隧道症候群、肩頸痠痛、麻木等症狀,也有可能造成電磁波敏感症,會發生倦怠、疲勞、頭暈、耳鳴、失眠、頭痛等,因此使用手機最好通話時間愈短愈好、距耳邊至少2公分以上、睡覺時不要置於床頭充電等。



◆ 減重過頭 身體飄出銅鏽味

【聯合晚報╱李樹人】2013.09.07

雖然已經入秋,但天氣還未轉涼,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指出,氣溫每升高一度,人體基礎代謝率就會增加13%,吃得少、消耗得多,當然就會變瘦。但體重千萬不要減過頭,營養素攝取不均衡,會導致產生酮酸,反而容易疲倦、整天昏沈,影響工作表現。

目前擔任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的劉燦宏指出,夏天是減肥最好的時間點。冬天則應盡量保持體重,因為天冷時人體代謝率變差,加上貪吃又穿著厚重衣物遮蓋,肥油恐悄悄上身。

不過,減重最怕減過頭。劉燦宏指出,天氣一熱、食慾低落,有人乾脆不餓就不吃,或是吃些水果及湯湯水水食物,在熱量不足、蛋白質攝取不夠的情況下,人體免疫力就會下降,體力也明顯變差。

最近坊間出現許多非正規減重偏方,例如只吃香蕉、蘋果、肉類等單一食物,或是飲用「巫婆湯」,雖然短時間就可看到減重成效,但這種類似虐待的減重方法撐不久,結束減重後很容易復胖。

劉燦宏近來在門診就發現不少因刻意減重導致體虛、昏沈、體力差的患者,幾乎都是採用單一食物減重法,因為營養不均衡、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生酮酸,身體會有一股銅鏽味。

他提醒,減重過程中減少熱量攝取,但不能只吃單一種食物,而應減少每一種食物的分量。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是維繫人體健康的重要營養素,一旦不足健康就可能出問題。

要如何健康減重?劉燦宏建議,可諮詢營養師,有計畫地減少熱量,例如,成年男性每天攝取2000大卡,如果每天減少500大卡,一個月下來,體重差不多可減二公斤。另外,吃有營養標示的餐盒也是控制體重的方法之一。像超商販售的食物餐盒,會清楚標示熱量及營養成分,有助於消費者瞭解及計算一天攝取了多少熱量。

除了營養均衡、養成運動習慣,劉燦宏表示,肥胖者也可以考慮透過藥物控制體重,如果飲食偏好油膩,可遵照醫囑搭配排油藥物來降低熱量的攝取。想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肥胖?可上肥胖圓柱民飲食習慣大調查網站:http://www.4fat.com.tw/questionnaire.php測驗。

※ 相關報導:

* 啤酒路跑 醫生:沿路喝有害身體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7/today-taipei4.htm

繼彩色粉末路跑被質疑破壞環境有害身體後,即將舉行的Beer Run路跑再度引發民眾質疑,邊跑邊喝啤酒對身體有害,甚至有可能搞出人命。對此,醫師表示,跑步會增進流汗,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濃度增加,喝酒更易醉,會跌倒受傷,且運動時飲酒會讓血壓擴張、增加排尿,心臟不好、低血壓民眾容易昏倒。

* 白露轉骨好時節 但不宜過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7/today-health4.htm

....今年「白露」在9月7日,不少深怕孩子長不高的家長,近來紛紛詢問中醫師要配轉骨方給孩子服用。

鄭宜哲指出,家長對轉骨的觀念侷限在「身高」,但所謂的「轉骨」是指青春期轉化為成人的過程及生殖系統發育,觀念上有待釐清。

他建議家長從生殖系統的變化來看轉骨方的使用時機。當女孩的胸部開始發育、男生睪丸變大,就是轉骨方的使用時機,女生發育比較早,約在小學五、六年級(10、11歲)時;男生則是小六到國一(約11、12歲),進入成長加速期。

轉骨方男女有別,還分前、中、後期,男生重在補腎、女生則重養血,前期著重在營養,先補脾胃,讓孩子提高食慾、消化吸收好一點;上國中後,屬於中期,也是長高的黃金期,中醫的重點在補腎壯骨。

到後期,即使生長板完全癒合,仍有一點空間,調理方向是讓骨頭更加緊密,就像賽車一樣,在最後一個彎道前的催油門、加把勁。



◆ 自閉症成因揭密 腦中拓撲異構酶是關鍵

自由 2013.09.07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自閉症的成因可能有答案了!腦中的「拓撲異構酶」扮演關鍵角色。

為開發治療藥物帶來新契機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團隊日前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研究報告,發現腦中的「拓撲異構酶」一旦遭破壞,就可能導致自閉症及其他神經發育相關的疾病。這項研究將為開發治療自閉症的藥物帶來新契機!

自閉症是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但目前醫學研究對致病的機轉仍無所悉。全世界自閉症人數高達六千七百萬人,平均每五十名兒童中就有一人罹患自閉症,國內自閉症人數約有一萬零九百多人。

台大學者參與跨國團隊研究

參與這項研究的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憲松昨表示,他是在研究同樣是基因缺失造成的「天使病」時,篩選了二千三百零六種不同藥物,找出「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可以喚醒腦中休眠不作用的印記基因,讓它開始作用,學界因此積極研究「拓撲異構酶」對神經元細胞的影響。

北卡研究團隊針對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做全基因組的RNA定序及分析,意外發現,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可嚴重破壞長基因的表現,損害長基因的伸長。

黃憲松解釋,基因得先轉錄成相同長度的RNA,之後再轉換成不同功能的蛋白質,而拓撲異構酶就是幫助轉錄RNA成功的幕後推手之一,一旦很多長基因沒有順利轉錄成RNA,導致缺乏相對應蛋白質,就可能致生自閉症。

黃憲松指出,在拓撲異構酶遭破壞的神經元細胞中,長基因量的表現也顯著下降,證明拓撲異構酶對長基因的轉錄,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許多被高度懷疑的自閉症候選基因,都有著極為顯著的基因長度(超過200kb),且這些基因的表現量,在加入拓撲異構酶抑制劑之後,都顯著下降了。

但黃憲松也強調,自閉症是多重基因與外在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拓撲異構酶雖是眾多研究中的新明星,但目前仍無法證明是唯一或主要的治療方向。

fsj 提到...

H7N9感染人 陸找到原因

中央社 2013.09.07

(中央社台北7日電)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今天宣布,在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跨宿主傳播機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發現感染人類主要是安徽病毒株擁有結合禽、人能力。論文已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

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今年2月爆發的人類感染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根據上述研究,這是一種新型重配病毒,並於上海和安徽兩地率先發現。

因此,大陸中科院啟動「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科技攻關研究」,從病毒溯源、病毒跨宿主傳播、流行病學、免疫和臨床醫學等不同角度對N7N9病毒進行研究,為N7N9病毒再發研判和新型流感爆發的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理論基礎。

由大陸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福率領的高福課題組,包括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微生物研究所與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應急攻關團隊,著重關注被較早報導的兩個病毒株安徽株、上海株,探索N7N9感染人類的奧祕。

這篇研究論文作者、大陸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施一指出,安徽株是這次H7N9流感爆發事件中的流行病毒株,上海株則只在一個病例中分離取得,兩株病毒株在一級序列上顯示出各自的獨特性。

他說,研究發現,安徽株既能結合禽源受體,又能結合人源受體,而上海株卻偏好結合禽源受體。這充分解釋了安徽株由於獲得人源受體的結合能力,使它具備在人群中普遍流行的可能性。

施一表示,科學家目前認為,這次爆發的H7N9禽流感病毒具備有限的人際傳播能力。研究人員也推測,由於H7N9病毒仍具備強結合禽源受體的能力,但人類呼吸道上有很多帶禽源受體的黏液素束縛住了病毒擴散,使H7N9病毒無法有效傳播。

大陸中科院表示,必須密切注意N7N9病毒的變異,作好監測檢驗工作,因某些突變病毒一旦喪失強結合禽流感受體能力,可繼續保留人源受體的結合能力,就有可能引發流感大流行。



◆ 觀察泡泡尿 先等10分鐘

【聯合晚報╱李樹人】2013.09.08

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裕峰指出,許多人都以為尿裡有泡泡,就一定是蛋白尿,其實不然,有可能前一天晚餐吃了太多的肉或蛋等高蛋白食物引起。腎臟是排除蛋白質代謝產物的主要器官,經過一整個晚上的代謝,尿液中的尿素增加,小便就容易出現泡泡。

林裕峰表示,蛋白尿的尿液會有泡泡,是因為尿液中的尿素濃度偏高,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活性,泡泡會變多。另外,尿液射在馬桶水中,也會產生泡沫。

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蛋白尿?林裕峰建議,可以仔細觀察清晨第一泡尿的變化。因為睡了一整晚沒喝水,尿液濃度增加,此時最為準確。如果是蛋白尿,泡泡通常較細、黏稠,可能過了10分鐘,泡泡依然存在。

林裕峰指出,造成蛋白尿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前一天吃太多高蛋白食物,這並無大礙,不用擔心。另外,發燒、月經也可能導致蛋白尿,如果是腎疾導致蛋白尿,最常見的是腎絲球發炎所造成的慢性腎臟炎。

一般而言,腎絲球發炎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前者為免疫問題及基因特質;後者則包括肝炎、藥物、過敏源、感染、高血壓、糖尿病甚至腫瘤,都可能引起腎絲球發炎。

林裕峰說,如果確定為腎絲球發炎,就應該找出病因,並評估腎臟功能,如有必要建議接受腎臟切片。他提醒,高血壓患者如果平常飲食重口味、吃太鹹,就可能提高腎疾風險。

腎病症侯群最常發生在近50歲族群,近年來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如果民眾發現尿液中泡沬久久不散,且合併四肢水腫等狀況,就應該懷疑有蛋白尿,要及早就醫並定期回診追蹤。飲食上,慢性腎臟病患者應該少鹽低熱量,並嚴格控制磷、鉀、蛋白質等攝取,再配合運動將體能維持在最佳狀態,延緩病程惡化時間。

另外,腎疾與勃起功能障礙不能畫上等號,如果男性有這方面困擾,應該主動至泌尿科就醫,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常合併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 相關報導:

* 日吃百顆檳榔 2個月戒20年癮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149234.shtml

擔任鐵工廠老闆的羅明義,20年來工作常是來者不拒的檳榔一顆接一顆,經常一天吃上百顆檳榔,今年檢查罹患口腔癌第2期,懊悔後開刀治療,2個多月戒檳榔成功,昨天分享經驗,認為只要有決心,不要找理由,就可成功戒檳。



◆ 對抗失眠 午睡別超過30分

圖.文/袁瑋 2013.09.08 自由

「睡不好」大概是身心科患者最常抱怨的原因了。大多數人都有過睡不好的經驗,失眠會影響白天工作的專注,影響人際關係,甚至降低壓力的忍受度,以至於覺得每天都過得很辛苦。

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數都不一樣,一般人平均需要7到9小時,但像拿破崙就號稱每天只要睡3小時,一般人如果只有這樣少的睡眠時間,恐怕早掛了。而隨著年紀愈大,需要的睡眠時數也越短。

失眠的界定不是看睡的時數,而是看睡眠的品質。所謂「失眠」有可能是翻來覆去很久都無法入睡、有可能睡得很淺、很容易就醒了、或很早就醒來而無法再睡著,也可能是睡了很久,早上醒來卻還覺得很累沒睡飽。若出現這些狀況,造成生活或工作的影響,就可以說是失眠了。

◎「睡眠健康行為」是很重要的,注意以下睡眠相關原則,或許就能改善失眠。

●固定起床的時間。有些人平時工作無法睡飽,假日就睡到很晚補眠,對於失眠的人來說,要盡量避免,而是每天無論如何,起床時間不要相差超過20分鐘。

●避免午睡。若真的很累,來個power nap(強力補眠)幫助下午工作效率未嘗不可,但盡量限制在30分鐘內。

●躺在床上超過20分鐘還沒睡意,就不要在床上打滾了,不妨起身坐在黑暗裡,直到有睡意再躺回床上。

●床是留給睡覺用的,電視、電動、有趣的小說,盡量不要在床上享受。

●睡前不要吃太飽。

●在中午前喝完咖啡、可樂、茶等咖啡因飲料,在睡前4小時做完激烈運動,偏低的體溫適合入睡,睡前若做運動,體溫會上升,不利於睡覺。

●睡眠環境維持黑暗、低溫、安靜。

●小心菸、酒對睡眠的影響。尼古丁的刺激性,使吸菸者失眠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的4倍。雖然喝酒會幫助入睡,卻會使睡眠品質變差、睡得淺而容易醒。

失眠不只是睡不好,長期失眠可能代表有其他需要治療的疾病,更可能嚴重影響健康。所幸失眠可以被治療,若一直無法改善睡眠狀況,記得要找專業的身心科醫師治療。 (作者為台北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 3成村里 方圓15里找嘸兒科醫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3.09.08

為改善偏鄉醫療,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自二○○四年推動「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但國內研究發現,這項措施僅協助近百分之二的小兒人口獲醫療資源,全台仍有卅三個鄉鎮兒科資源極度匱乏。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廖興中,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分析全台七千六百六十五個村里,評估每個鄉村道路十五公里範圍內兒科專科醫師人數,是否能應付當地十八歲以下就醫人口。

研究發現,全台有百分之廿七的村里,在十五公里的道路範圍中,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位兒科醫師,另外有百分之十八的村里,兒科醫師不足;總計全台有百分之廿九的小兒人口,無法獲得充足兒科醫師人力。

透過這項地理資訊系統發現,包含南投縣仁愛鄉大同村及親愛村、中寮鄉永福村等卅三個村里兒科資源貧乏:大致分布在中央山脈沿線、雲嘉南沿海與北部竹苗地區。另外,居住高齡化市鎮村里的民眾,兒科醫師也不足。

健保署為解決偏鄉醫療缺乏,與各醫療院所合作,將人力送往偏鄉。但這項研究也發現,百分之廿九無法獲得兒科資源的民眾,經健保挹注後,僅能改善百分之一點九八的小兒人口。換句話說,仍有百分之廿七的小兒人口醫療資源不足。

兩年前台大公衛學院的研究也發現,政府考量醫療資源分配,多以縣市為主,卻缺乏鄉鎮考量。而這項研究顯示,缺乏兒科醫師的村里,有跨縣市或跨鄉鎮情況,廖興中也建議,衛福部制訂相關政策應要納入跨區域想法。

健保署每年投入六億元改善偏鄉醫療,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林阿明表示,很難從單一研究下定論,但該研究確實點出兒科資源缺乏困境;儘管偏遠鄉鎮每年都會依醫師人口比例調整政策,但若醫師不願去偏鄉,就算投入再多資源,也很難解決兒科醫師不足。

fsj 提到...

防治愛滋 減少新感染為要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2013.09.09

「我們希望擷取國際成功經驗,防止已知的帶原者再將愛滋病傳染給他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張峰義表示,國內愛滋病感染人數累積至今接近2萬6千人,平均每天有6人感染愛滋,更可怕的是感染年齡持續下降,因此廣邀國內外學者、各地衛生單位及民間團體,共同分享防治成果及未來策略。

自民國77年起開辦的國際愛滋病研討會,主要提供相關政府及醫療從業人員吸收新知的平台。第11屆研討會針對世界各地愛滋病傳播現況、防治策略、基礎及臨床研究進展等議題,邀集國內外包括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疾病管制中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學的專家,進行專題演講。

事實上不只衛服部定期召開國際愛滋病研討會,針對愛滋病相關的衛生宣導及病患權益保障,各地衛生機構及民間公益團體共同努力下有蓬勃發展,此次研討會也有11個縣市的衛生局及18個民間團體於會場外設攤,展現我國防治愛滋病的具體成果。

協辦研討會的台灣愛滋病協會,每季都會推出《愛滋病防治季刊》,由政府官員及醫療從業人員撰寫專文,提供民眾學術方面的專業知識,發行至今已超過80期。另外例如以服務同志為核心的大台北同學會,在今年上半年就舉辦了15場主題講座及11場醫療諮詢服務,都是提供民眾正確觀念很好的機會。

張峰義認為,「高風險行為」族群,包括非安全性行為及施打毒品等「無法控制的舉動」固然難以管制,目前防疫重點仍在避免帶原者散播愛滋。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工作人員蔡旻光表示,在為愛滋患者提供申訴管道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台灣仍潛藏許多「不為人知」的帶原者,主要是擔心隱私曝光,影響工作及醫療的權益。

「本來覺得愛滋病患者可能大多面臨工作權的問題。」蔡旻光說,「沒想到很多第一線的醫療單位,例如牙醫診所,會傾向拒收愛滋患者。」如此一來不只愛滋患者無法得到適切的醫療照護,也可能造成帶原者選擇隱瞞染病的事實,造成愛滋病防治的困難。



◆ 防治自殺新觀念 不再汙名化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2013.09.09

「對自殺者的汙名化,是自殺防治的重大阻礙。」台灣自殺防治學會配合每年9月10日,由國際自殺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動的「世界自殺防治日」,向社會大眾宣導看待自殺的正確觀念,希望有自殺意圖的當事人能勇於尋求幫助,旁觀者也能積極伸出援手,共同守護每一個珍貴的生命。

台灣自殺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理事長李明濱指出,全世界平均每4秒鐘就有一人企圖自殺、每40秒就有一人因此身亡,顯示自殺是世界性的問題。台灣自94年以來自殺人數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相較去年也減少了將近20%;然而,「全國15歲以上的民眾,就有7.3%表示有情緒困擾。」李明濱說,「更嚴重的是這當中超過半數,都想過要自殺,但曾尋求協助的卻不到四分之一。」

「今年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主題,就是特別針對社會觀感影響自殺防治的議題,強調應該破除大眾錯誤的觀念。」台灣自殺學會秘書長廖士程進一步解釋,「我們歸納出4個偏見,包括民眾普遍認為自殺是不負責且羞恥的行為、自私是弱者的表現,以及2個迷思,也就是自殺身亡的人在生前不會說他要自殺、說想自殺的人只是發洩情緒,而不是真的要自殺。」

李明濱認為,透過積極關懷自殺未遂者及主動發現自殺高危險群,「自殺絕對是可以防治的,台灣雖然仍屬世衛組織定義的高盛行率地區,但是防治的成效看得到。」主要原因在於,調查結果發現,自殺通常不是一時衝動的結果,而是超過3個月以上的醞釀,絕對足以爭取及早發現的機會。

「我們相當欣慰的發現,台灣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願意關注自殺議題。」廖士程引述今年度的統計結果,顯示超過7成的民眾願意公開討論自殺相關議題,也有超過6成的民眾願意為自殺防治貢獻心力,「這些數據都是歷年新高。我想必須要肯定媒體及網路,傳遞相關訊息的努力。」

副總統吳敦義表示,很多人是因為身體的病痛、經濟情況不理想,甚至是因為感情因素,而有輕生的念頭。「他們的心裡其實是很『鬱卒』的。」吳敦義說,「所以社會再把他們汙名化是不應該的。」吳敦義肯定李明濱長期整合各界力量的作為,並強調「我們推動自殺防治,除了為保護每一個生命,其實也是為了維繫國家發展最需要的人力資源。」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要救救我)



◆ 每天2~4杯咖啡 解憂抗鬱

實習編譯易晉羽、吳泳欣/綜合報導 2013-09-09 中國時報

過去研究顯示,飲用咖啡可降低中風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美國哈佛大學最新研究還發現,每天喝2至4杯咖啡,還會讓人心情比較不鬱卒,減少自殺的風險。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團隊,參考過去3份研究報告,分析20萬名男女平日飲用咖啡、茶、巧克力和含咖啡因飲料的習慣,發現每天喝上好幾杯咖啡的人,相較於只喝低因咖啡、很少喝咖啡,以及完全不碰咖啡者,自殺率低了50%,這個族群在6半年內只有277人死於自殺。

咖啡因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為腦部生成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神經介質,讓人感到愉悅,可適度對抗憂鬱。

哈佛團隊表示,過去的研究也曾發現,習慣喝咖啡的人比較不容易憂鬱症上身;但他們不推薦心情低落、有憂鬱症的成年人,以增加咖啡攝取量來自我治療,因為加量恐怕會導致身體不適等副作用,「本研究用意是建議,每天喝2、3杯以上咖啡,或攝取400毫克咖啡因,會有些許好處。」

※ 相關報導:

* 避免血栓形成 不能只靠阿斯匹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9/today-health1.htm

不少國人服用阿斯匹靈、魚油等預防血栓、避免中風等重症上身。但阿斯匹靈、魚油卻不是所有血栓的解藥!醫師指出,阿斯匹靈等抗血小板藥物,主要預防「動脈」形成血栓;對於預防心房顫動、經濟艙症候群等患者形成的「靜脈」血栓,效果相對不明顯。

....其實健保署已核准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由於是單獨對抗單一凝血因子,例如對抗第十凝血因子,顱內出血機率降低至原本的一半不到,也不會與食物發生交互作用、不須抽血監測。

* 新興國家吸菸者增 兩大藥廠爭奪肺藥市場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151802.shtml

彭博資訊報導,新興市場吸菸者不斷成長帶動致命肺疾醫藥需求快速擴張,諾華 (Novartis)與葛蘭素史克 (GSK)兩大藥廠正相繼推出新藥,搶奪每年高達100億美元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醫藥市場。

COPD又稱「菸槍的咳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GSK的統計,到2030年時,這項疾病將躍居全球第三大死因,每10秒鐘就會有一人死於這種肺疾。



◆ 天天少睡2小時 免疫力恐下降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9.09

年輕人晚睡晚起或是睡不飽,白天很容易呵欠連連,醫師表示,若一天少睡兩小時,長期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最好每天睡滿七小時,不要「欠睡眠債」。

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說,相較老年人的生理時鐘是早睡早起,年輕人的生理節律習慣晚睡晚起,加上熬夜寫報告、夜間出遊、上夜店等,都會抑制控制睡眠的褪黑激素分泌,非到半夜不想睡。

北醫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說,年輕族群出現嗜睡的原因,與中老年人不同。年輕族群主要是睡眠時間不足,經常晚上只睡五、六小時,或常當夜貓子,打亂睡眠節律。尤其大學生不像上班族有工作「卡著」,對規律睡眠不在意,有人等到畢業開始上班後,才發現早上爬不起來。他在門診遇過社會新鮮人,很困擾早上起床後總是睡眼惺忪,腦筋醒不過來。

陳濘宏指出,很多年輕人周一至周五睡得少,等到周末假日才狂睡補眠。但美國、德國研究發現,每天如果少睡兩小時,就會造成免疫力下降、抵抗力變差,不但容易感冒,記憶力、學習功能也會下降。

要擺脫白天嗜睡、維持清醒,陳濘宏建議,起床後曬太陽15至20分鐘,有助於調整生理時鐘。雖然剛開始會很痛苦,但是年輕人只要三天到一周,生理時鐘就可以「重新設定」。

※ 相關報導:

* 開學囉!27%大專生 白天嗜睡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151734.shtml

....台北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鄒孟婷表示,她在學校裡授課時,非常疑惑「打瞌睡的學生怎麼那麼多?」明明應該是活動力旺盛的年紀,卻是「上課一條蟲」。她詢問其他系所老師,發現大專生上課打瞌睡似乎成為常態,如果放影片、燈光一暗,那就更好睡,因此興起她研究的念頭。

她針對北台灣兩所大專院校、2643名學生,由學生自填問卷,以嗜睡量表自我評估。結果發現,27%學生有日間嗜睡情形,比率偏高。這篇研究近最近刊登在醫學刊物「台灣醫學」上。

嗜睡量表主要問學生在開會、坐車、閱讀等靜止狀態下,會不會打瞌睡。令人驚訝的是,有學生自評連看電視或下午躺下來休息,都會睡著。

進一步分析發現,女生及有抽菸行為者,日間嗜睡的風險較高。鄒孟婷說,文獻上認為,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干擾睡眠,白天精神不佳,又想藉抽菸提神,結果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如果覺得煩心、有情緒困擾,也會增加日間嗜睡的風險。

fsj 提到...

911現場遺毒 已逾千人罹癌

【聯合晚報╱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2013.09.10

最新統計1140人 可能續增

911恐怖攻擊事件不但造成死難者家屬心理創傷,也為現場救難人員和周邊民眾帶來嚴重健康問題。事件12周年前夕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因紐約世貿中心倒塌吸入大量粉塵等有害物質而罹患癌症的人數高達1140人,而且人數可能持續攀升。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報告顯示,截至8月,確定因為911事件罹癌人數已增至1140人。相關病患包括救難人員、世貿中心附近的上班族與居民。

世貿中心救難人員醫療計畫主管、911健康觀察委員會成員梅流斯醫師表示,實際罹癌人數應該更多,因為上述統計只涵蓋公費醫療計畫的患者,未包括由私人醫師治療的病患。

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的研究也顯示,911事件救難人員罹患癌症的比率,比未接觸911有毒粉塵的人提高15%左右。紐約市刑警普利5月間診斷出腎臟癌,市政府設計與建設局技正塞維李昂內在911後出現呼吸道疾病和胃食道逆流,後來診斷出胃食道癌。

為了協助911相關健康受害者,美國總統歐巴馬2011年1月簽署「札卓佳911健康與補償法案」,提供43億美元 (約台幣1290億元) 的醫療補助,近50種癌症在補助之列。

紐約皇后區北岸醫院世貿中心門診腫瘤科護士蒂娜恩格爾表示,她調到此門診不過兩個月,就看到癌症確診病例增加十幾個,現在手上還有25個病患等待檢查報告確定。

釋出逾2500毒物 部分含劇毒

【編譯范振光/綜合報導】

911事件後,吸入有毒物質致病的人數至少6萬5000人,空汙專家、戴維斯加州大學名譽教授卡西爾表示,世貿大樓倒塌釋出的粉塵「含有劇毒」。

紐約世貿中心兩棟大樓被客機撞擊而化為廢墟,釋出的有毒物質超過2500種,其中50%是鋼筋水泥碎塊、40%是玻璃和其他纖維,另有9.2%是纖維素。更可怕的是比率低但高度致癌的石棉以及鉛、汞。世貿中心殘骸燒了三個月,也釋出高濃度戴奧辛和多環芳香烴 (PAH)。

腎、心、肝、神經系統病變

上述有毒物質會引發腎臟、心臟、肝臟、神經系統病變。美國環保署在世貿中心倒塌後即知道這個問題。美國疾病管制中心 (CDC)和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補助的西奈山醫學中心研究指出,世貿中心廢墟空氣採樣和幾名救難人員的肺部都發現碳奈米管,會導致肺部病變。紐約員警波哈即因肺纖維化死亡。

1/5救難員呼吸系統永受損

紐約消防局醫務主任普瑞森2010年4月發表五千名救難人員的研究報告說,相關人員的肺功能平均折損一成。這項研究發現,事件剛發生時就出現的症狀,在隨後六年改善很少甚至毫無改善,一千名研究對象的呼吸系統永久受損。



◆ 大陸每年至少10萬人 打點滴後喪命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13.09.10

大陸醫生愛幫病人打點滴,幾乎形同濫用。大陸有關部門統計,二○一一年大陸打點滴市場容量在一百億瓶(袋)以上,每人年均八瓶,遠高於國際上人均二點五至三點三瓶的水準;而每年至少有十萬人在打點滴後喪命。

在大陸看過病的民眾都知道,大陸醫生喜歡用點滴治療,即使是個小感冒,醫生仍建議病患留院打點滴。

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大陸各大醫院卻流行以打點滴作為基本治療方式,除了病患自身要求,與醫生和醫院為牟利而採取此種醫療行為有關。

報導指出,打點滴超過一定程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使患者產生抗藥性,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重症感染無藥可用」的危險境地。「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的統計資料顯示,大陸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卅九萬以上,其中至少有十萬人是在打點滴後喪命。

濫用打點滴的治療方式,最根本原因是醫院、醫生和醫藥代表之間的利益驅動,形成一條由醫院、醫生、醫藥代表等構成的利益鏈。一些醫院甚至根據打點滴等藥品使用的數量,考核醫生的月度績效,使得打點滴等藥品成為一些醫生最常開出去的藥物。很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幾乎等同於「輸液室」(打點滴專用場所)。

在醫療改革下,大陸醫院實行「全額管理、定額補助、超支不補、結餘留用」政策,由於大陸政府所撥經費難以維持醫院的正常運行,藥品收入便成為除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外醫院的主要收入之一。

「從收入方面來說,打點滴能為醫院和醫生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在這個行業從事幾年的醫生應該非常清楚這個。」上海某醫院科室高醫生並不避諱目前醫療行業中的問題。

高醫生表示,一般醫藥代表給合作醫生的口服藥回扣在百分之十左右,打點滴藥品的回扣約百分之十五,小藥廠或是小品牌的藥品,給到相關合作醫生的回扣比例還要更高,所以在口服藥物和打點滴藥物選擇時,口服藥品往往不被作為醫院和醫生首選。



◆ 《台大研究》降低膽固醇 可防失智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3.09.10 自由

膽固醇控制好,除了預防腦心血管急症,或許還能預防失智!台大最新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史塔丁類(statins)降血脂藥,長期服用下,可降低失智症發生風險。其中,降血脂效果較佳者,失智風險甚至可降低達2/3。

台大這項研究是先從我國健保資料庫隨機資料中,找出近58,000名、65歲以上、未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其中,15,200人服用史塔丁類降血脂藥物。研究人員依據患者使用的藥品、藥量,分成高、中、低劑量群組。經過4.5年追蹤,期間共有5,516人經診斷罹患失智症。

分析顯示,除了lovastatin(一種降膽固醇藥)之外,其餘史塔丁類降血脂藥物多少都有降低失智風險的作用,且藥物效能越高,預防效果越明顯。

由於去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要求史塔丁類降血脂藥物需加註「恐造成短期記憶喪失、認知功能障礙」等警語,導致不少人對是否繼續服用降血脂藥預防心血管疾病、存有疑慮。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吳卓鍇指出,FDA先前接獲數十例疑因服用降血脂藥物、出現短期認知障礙的患者,但患者停藥後,就陸續恢復正常。而台大這個大規模研究結果則顯示,從失智症風險來看,長期控制血脂肪其實有好處;也因此,民眾若有需要吃降血脂藥物者,應該遵照醫囑服用。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如果要從飲食中控制膽固醇,有幾個方法。首先,飲食中可以多選擇含有水溶性纖維的蔬果,例如菇類、黑木耳、白木耳及洋蔥等。如果要吃麥片,應該當成主食替代,並且搭配健康飲食,遠離高油脂、高熱量食物。此外,體重過重的民眾,只要減輕體重的5%-10%,對於降低血膽固醇就有一定好處。

若是體重沒有過重、但膽固醇卻太高,則不妨檢視一下,是否吃了太多動物內臟或是甜食?或平日是否吃了太多餃子、煎包、餛飩等包有內餡的食物。

李婉萍建議一道簡易的營養早餐,只要使用麥片、糙米煮成粥,加一些魚片、洋蔥、紅蘿蔔丁或是玉米粒,再加點黑胡椒或是白胡椒調味,自行調整鹹度即可。

※ 相關報導:

* 花椰菜、白菜 有助抑制膽固醇再吸收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5799

膽固醇愈高愈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心臟內科醫師林俊龍表示,植物不含膽固醇,所以吃素者血中膽固醇濃度相對較低,且如花椰菜、白菜等都有助抑制膽固醇再吸收,因此吃素可望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 首波醫美認證 12院所過關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3.09.10

為導正國內醫美亂象,衛生福利部今年初委託財團法人醫策會辦理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首波通過醫療院所有12家,包括台北榮總、台北長庚、亞東、奇美醫院及其他8家基層診所入榜,可提供愛美人士想要「變臉」前的就醫選擇參考。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李偉強表示,這是國內首次針對美容醫學委由第三公正單位進行專業考評,認證項目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光電(如雷射、脈衝光等)以及針劑注射(如打玻尿酸、肉毒桿菌素等);另一類為美容手術。年初截至上個月底,共有96家醫療院所領表,其中26家完成報名,首波通過認證院所有12家。

其中,只取得光電及針劑注射的品質認證院所,分別是台北市杏美皮膚科、嘉義市傅林診所。同時取得光電及針劑注射、美容手術雙認證的院所,則有北榮、長庚、亞東、奇美、台北市亞歷山大、大學眼科新南分店、聯合整形外科、四季花妍、中山醫院杏群診所及高雄市曹賜斌整形外科診所。認證合格時效為兩年。

首波入榜的高雄市開業醫師曹賜斌表示,參加美容醫學認證,就是從體制內改革做起,以免劣幣驅逐良幣,不僅品質堪慮,恐會導致「美容浩劫」。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前理事長呂旭彥也說,近年來許多非科班的醫師投入美容醫學市場搶市,卻製造出許多整形失敗的「爛攤子」需要收拾。

fsj 提到...

雅加達出現屈公病例 台客當心

【中央社╱雅加達10日專電】2013.09.11

台灣今年屈公病疫情中有12例來自印尼。事實上,印尼首都雅加達日前也傳出屈公病疫情,東部地區至少有20名民眾感染屈公病毒,前往雅加達的台灣旅客可得當心。

中華民國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今天指出,今年截至9月8日止,共累計16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確定病例,病例數創歷年新高,以印尼移入最多,有12例。

疾管署網頁顯示,屈公病是一種由屈公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毒會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給人類。屈公病的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不同之處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有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週或數月。

目前沒有針對屈公病毒的藥物。屈公病尚無有效施打的疫苗。有報導指出,屈公病症狀嚴重者可能致死。

「雅加達郵報」(Jakarta Post)報導,雅加達東部地區日前出現屈公病疫情,位於杜蘭(Duren Sawit)區的馬拉卡賈雅地區(Malakajaya subdistrict)從7月到8月下旬,至少有20名居民感染屈公病毒。

當地1名鄰長安當(Andang Subaryono)表示,第1起屈公病案例是發生在7月第1週,許多感染者都是孩童,他已要求社區鄰居進行消毒,但若干鄰里還未作消毒工作。

東雅加達衛生局長卡嘎(Gagah Daru Setiawan)表示,衛生局將對傳出屈公病疫情的地區進行調查,並且消毒,以利對抗屈公病疫情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印尼中央統計局資料顯示,每個月約有4000至6000名台灣人因商務、旅遊、家庭團聚等事由造訪雅加達。

疾管署提醒到東南亞旅遊經商、洽公及探親民眾,赴流行地區要確實做好防蚊,活動時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品,避免遭受病媒蚊叮咬而感染屈公病。

※ 相關報導:

* 登革熱確診 北市新增2例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155960.shtml

疾病管制署昨天公布上周國內登革熱確定病例,共新增6例本土病例,分別為北市2例及屏東縣4例,另新增6例境外移入病例。



◆ 美國研究-降低口腔酸性 吃起士可防蛀牙

蔡鵑如/綜合報導 2013-09-11 中國時報

過去研究顯示,嚼口香糖能預防蛀牙,而一項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吃起士能中和口腔酸性,並在牙齒表面形成保護膜,降低蛀牙的風險。不過研究團隊也強調,刷牙還是預防蛀牙的最佳方法。

美國牙科學會的研究人員,把88位12至15歲少年分為3組。第1組每天吃一份切達起士,第2組吃無糖優格,第3組喝一杯牛奶,吃或喝完後要漱口。另外,在實驗前以及實驗的10、20和30分鐘後,各進行一次口腔酸鹼度檢測。

研究團隊領導人雅達夫(Vipul Yadav)表示,吃優格或飲用牛奶的兩組少年,檢測後口腔的PH值沒有改變;但吃起士的那一組,每次測量口腔的酸性都「急速」下降,代表起士有對抗蛀牙的特性。

研究人員認為,吃起士能增加口腔的唾液量。而唾液正是人體保持健康酸鹼度的天然機制。另一方面,起士會釋放出的化合物,能為牙齒形成一層保護膜,進一步保護牙齒免於受到酸性物質的侵蝕。

這篇研究報告,發表於《牙科學刊》(General Dentistry)。



◆ 大腹便便 淋巴癌誤為鮪魚肚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9.11

腹部腫脹不是「鮪魚肚」,竟是晚期淋巴癌。一名男子發現腹部有腫塊,原來是長了16.5公分的大腫瘤。前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日前也證實罹患淋巴癌,醫師表示,淋巴癌有高達80%的患者找不到危險因子,提醒如果發現身上有不痛不癢的硬塊,且伴隨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應就醫檢查。

69歲的莊先生,五年前發現腹部腫脹超過一個多月,除了小腹突出,用手按壓還能感覺到硬塊。他本以為只是上了年紀身材走樣,後來就醫才發現,是長了16.5公分、如烏魚子大小的腫瘤,且確診已經是第四期。

還好經過半年的標靶藥物加上化療,腫瘤大幅縮小到9.5公分,後來再透過手術切除,現在莊先生身體復原狀況良好。 根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一年約新增近3000名淋巴癌病患,過去十年成長了一倍。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淋巴組織是負責防禦的器官,身體有許多部位都有淋巴結,包括頸部、腋下、腹股溝、腹部、胸部的深處,都可能會長出淋巴癌。

柯博升也提醒,淋巴癌的症狀以「燒、腫、癢、汗、咳、瘦」為主,除了發現身上有硬塊,如有發燒、夜間盜汗、全身發癢、體重莫名減少10%、感覺疲倦等,且同時出現兩、三項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 相關報導:

* 不可不知!淋巴癌六大警訊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6153

9月15日「世界淋巴癌日」前夕,中國大陸創新工場董事長、Google前全球副總裁李開復透露自己罹患淋巴癌(惡性淋巴瘤);在此之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在1992年得了淋巴癌。

兩位知名華人罹癌,印證了「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但專家也提醒,淋巴癌若能早期發現,並接受正確治療,其治癒率高,是少數可以完全根治的惡性腫瘤之一。



◆ 新制上路!18歲前 禁抽脂、隆鼻等整形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09.11

為保護青少年身心發展,衛生福利部醫事司上午宣佈,不建議未滿18歲未成年人接受抽脂、隆乳、隆鼻及雙眼皮等美容醫學第三類美容手術。不過,狐臭治療及疤痕重整手術,以及非侵入性的雷射、超音波、脈衝光,及注射玻尿酸、肉毒桿菌素等微整形,也不在限制範圍,也就是青少年只有父母同意,仍可接受上述微整形。

醫事司統計,國內每年至少有800名20歲以下民眾接受美容醫學,術前都需家長簽名同意。其中九成五接受雷射、玻尿酸、肉毒桿菌素等微整形,進行侵入美容手術的青少年個案並不多。

醫事司司長李偉強指出,這項措施屬於行政命令,已經行文至各地衛生局,要求地方加強稽查。新制上路初期以勸導為主,但如果屢勸不聽,將援用醫療法給予重罰。

「複製人的美,不是我們想要的!」李偉強說,南韓選美出現「撞臉」風波,引起國際討論。他認為,國人的五官算是好看的,如果真的要接受整形手術,務必等到滿18歲再說。

李偉強指出,青少年還在發育,五官位置也尚未定型。他就曾遇過一名青少女割了雙眼皮之後,原本美形月亮雙眼皮,幾年後竟成了「恐怖的毛毛蟲」,必須再次手術才敢見人。

新發布的行政命令,明文禁止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施作美容醫學第三類美容手術,包括抽脂、隆乳、隆鼻、雙眼皮等侵入性手術,但有醫療上適應症或必要性,例如,狐臭治療及疤痕重整手術則不受限。



◆ 誰醫療浪費? 7成民眾怪別人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3.09.11

台灣每天門診就醫人次逾百萬,國人平均1年看病次數高達15次,其中有無醫療浪費?健保署最近一項民調顯示,僅兩成民眾認為自己或家人有醫療浪費,卻有近七成的人指別人浪費健保資源。

健保署8月委託民調公司調查全國22縣市的20歲以上民眾醫療資源浪費情形,有效樣本為1106份。結果發現,近80%受訪者表示,自己或家人看病吃藥幾乎沒浪費,坦承有浪費者僅佔20%。有趣的是,若反過來評價他人,竟有高達67.5%認為別人浪費醫療資源。

對於調查結果,健保署企劃組科長彭美琪不意外,因健保署在民國99年也做過類似民調,結果無太大差異,這反映了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看病、拿藥是應該的,但別人未必珍惜醫療資源。

彭美琪說,如果不分自己或他人,當被問到有哪些醫療浪費情形?有19.9%的人認為在不同醫療院所重複看病、領相同藥物,高居醫療浪費首位;其次是19.6%認為民眾喜歡拿藥、囤積藥品。另外,有人認為既然繳了健保費,就要看醫生才划算;或是為了確認病情或檢查結果,再到其他醫療院所就醫。

彭美琪表示,民調印證健保醫療浪費存在,她呼籲民眾,不要做不必要的檢查,不到處逛醫院、不囤積藥物,才能真正節約健保資源。她說,若有小病痛或感冒,不一定要打針、吃藥才好的快;且過度依賴打針、吊點滴和用藥,反會傷害身體。

fsj 提到...

陸領導人長壽 「少吃有腿的」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3.09.12

揚子晚報報導,中國大陸領導人平均壽命據稱領先大部分國家元首,專家說,長壽祕密在於懂得吃,包括多吃粗糧、少吃肉,而且少吃四條腿的動物,最好別吃有腿的。

大陸領導人如仍常在媒體曝光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今年已八十七歲;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雖已八十五歲,仍頻頻出書。

中共領導人營養保健專家曾煦媛指出,大陸領導人的飲食方法中,絕大部分一般人也可輕易做到,包括每天吃夠廿五種食物、每種吃一點,因為食物種類夠雜,營養才能均衡。

從事營養工作六十多年的原北京軍區總醫院營養科主任李瑞芬指出,大陸領導人的食譜沒有「山珍海味、應有盡有」,由於少吃多餐、多吃粗糧,大陸領導人平均壽命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李瑞芬透露,大陸領導人不太吃「四條腿動物」的肉類,「四條腿(豬、牛、羊)的不如兩條腿的(雞、鵝),兩條腿的不如一條腿的(菌類),一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魚)。」

大陸網友則議論紛紛,指這些領導人「特供加專職營養師,換誰都很長壽」。



◆ 過度節食 食欲可能更強烈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 /台北報導】2013/09/12

過度節食,食欲恐大爆發,誘發「亞當夏娃症候群」(Adamand Evesyndrome)!英國里茲大學一項研究指出,節食減重者比一般人更渴望吃巧克力,顯示有時愈要克制食欲,把食物當成亞當、夏娃故事中不能碰的「禁果」,心中想吃的念頭就愈強烈。

里茲大學醫學院心理暨行為科學研究人員梅西團隊針對129名婦女進行調查,發現相較於未節食者,保持輕微飢餓感的節食減重者,感受到愈來愈難抗拒的食物渴望,尤其是對巧克力。不過,該研究並未證實食物渴求實際上誘發受試者大吃大喝。

《國際肥胖期刊》刊載一份研究指出,強烈食物渴求很常見,多數人特別渴求巧克力,偏鹹的洋芋片、薯條排第二。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一項研究藉由腦部影像掃描發現,睡眠不足的人,對甜、鹹的食物渴望較強烈,很多人會特別想吃巧克力。

塔夫斯大學針對32名健康婦女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每天減少熱量攝取一至三成,6個月後,她們的食欲明顯增加。

民眾的壓力、無聊感也常誘發食欲,但專家指出,通常在大吃大喝後,民眾又感到後悔。特別想大吃大喝的時候,不妨出門散步、打電話給朋友或洗澡,可減緩食欲大爆發。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周千欽指出,除了節食,有些人的強烈食欲由口渴誘發,水喝太少也可能想大吃大喝,健康的民眾不妨增加攝取水份,搭配熱量低但纖維量高的食材。周千欽營養師表示,臨床上曾看過有人一餐要吃下60顆水餃,建議這類食量較大的人先從規律紀錄飲食做起,有助提醒自己避免進一步過量飲食,如有飲食控制上的困難,也可拿飲食紀錄與營養師討論及醫師討論。

此外,短時間內暴飲暴食,事後卻明顯有罪惡感,且用盡一切不正常方法,如催吐,服瀉劑、利尿劑、灌腸或其他藥物;甚至禁食、過度運動以避免體重增加,發生頻率至少每周2次,持續3個月時,可能是心因性暴食症,需由精神科醫師診斷。

※ 相關報導:

* 美國肥胖率改善 兒童超肥仍佔5%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157096.shtml

美國心臟協會提出警告,雖然美國兒童整體肥胖趨勢似乎有下降的跡象,但其中仍有5%比例的兒童出現「嚴重肥胖」問題,並持續上升中。這些兒童容易受到心臟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威脅,研究者建議,除了嚴格控制飲食與維持運動外,應該開發新藥遏止這波小朋友肥胖的風潮加劇。

* 多外食「骨氣不足」 輕熟女欠維生素K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12/today-health1.htm

一項以國內上千名20到30歲的「輕熟女」所做調查發現,有近9成的受訪女性不知道維生素K是維持健康骨骼的必需營養素,若從營養攝取的層面來看,推估全台約190萬名「輕熟女」,因為經常外食,每天攝取維生素K不足。

* 觀念錯誤!8成民眾刷牙白搭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158936.shtml

「愛牙大調查」顯示,高達八成民眾刷牙觀念錯誤卻不自知。超過五成的人表示曾忘記刷牙,而每天刷牙次數平均僅1.6次,星期六是一周裡口腔最髒日子。醫師表示,很多民眾用錯牙刷、刷牙時機不對,導致國人蛀牙率偏高,提醒民眾每天應刷牙兩次以上,尤其是睡前一定徹底刷牙,避免蛀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國人女性齲齒率高達九成,男性超過八成。牙周病專科醫師黃仁勇博士表示,多數的人是忘記刷牙或刷牙觀念不正確,而周六口腔較髒,原因是周五下班聚餐、玩太晚後,回家直接睡覺,周六又睡很晚,食物殘渣、細菌在口腔中,提高蛀牙風險。

fsj 提到...

吃腦蟲鑽鼻 戲水提防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2013.09.13

美國佛羅里達州最近發生小男孩戲水,感染俗稱「吃腦蟲」的福氏奈格里阿米巴的案例。其實台灣二○一一年也發生過這種罕見的病例。

七十五歲老翁感染福氏阿米巴變形蟲,是台灣首件感染及致死案例。

專家表示,福氏阿米巴分布廣但密度低,但一感染發病就致命,呼籲民眾戲水時,要小心勿使鼻腔進水。

收治該名老翁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檢師蘇梅玉發表論文指出,患者在泡溫泉後發病,抽取患者腦脊髓液檢驗,確認是福氏奈格里阿米巴,投予抗生素,和變形蟲纏鬥廿五天後,還是不治。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教授許昺慕在案例發生後,與疾管署的實驗室檢測老翁泡過的溫泉水質,在一大眾池中發現福氏奈格里阿米巴,幾乎可斷定該名患者因泡溫泉感染。

之後疾病管制署緊急追查老翁泡溫泉的同伴,所幸未有其他人感染。

台北醫學大學寄生蟲科主任范家堃說,福氏奈格里阿米巴在各種水體中都可以生存,會由鼻腔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感染者通常在發病一周內死亡,全世界救回案例寥寥可數,治療方法也屬試驗性質,即便幸運被救回,多有腦部受損的後遺症。

許昺慕說,台灣各類水體中的奈格里阿米巴檢出率約百分之廿,其中以溫泉最多,其次是溪流、水庫、湖泊。

※ 相關報導:

* 疑不潔飲食致病 台商染人芽囊原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160726.shtml

一名五十二歲的大陸台商,健檢時發現感染人芽囊原蟲,醫師研判他應是在大陸經常外食,吃到不潔飲水和食物所致;感染此病會引發腸胃不適,小朋友也可能因此發育遲緩。



◆ 寄生蟲威脅 捲土重來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思宇】2013.09.13

一九八○年代以前的台灣,寄生蟲病流行,包括線蟲、吸蟲、絛蟲等,民眾、醫師都很熟悉。隨著醫藥衛生進步,各界對寄生蟲關注越來越少;但因全球暖化和地球村的形成,國人仍舊面臨寄生蟲的威脅。

日據時代台灣是瘧疾疫區,直到一九六五年才除名,接著對抗血絲蟲、頭蝨、腸道寄生蟲和蟯蟲等,之後進入「保全期」,此類寄生蟲疾病獲得很好的控制。

醫界將焦點轉向新興傳染病,寄生蟲被認為是冷門學科,醫師只修習極少時數的寄生蟲學;就連全台灣最大的傳染病防疫單位─疾病管制署,也只有一名寄生蟲研究人員,每年研究經費非常少,只有不到一兩百萬。

東京五月發生一名男童輸血致心室顫動致死案例,後來發現是一名中南美洲後裔所捐的血液中有枯西式錐蟲,震驚日本社會。

國人赴東南亞等熱帶國家旅遊,稍不注意飲食衛生,仍可能感染寄生蟲;兩百萬台商往來兩岸,可能感染土源性腸道寄生蟲,另外,食源性寄生蟲病如中華肝吸蟲等也呈數倍增長。民眾應提高警覺,政府也應加強寄生蟲病的偵測能力和相關宣導。

fsj 提到...

今年本土登革熱 新北現首例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2013.09.15

繼台北市傳出本土登革熱病例後,新北市也出現今年第一起登革熱本土病例,由於大台北人口達七百萬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呼籲,北部醫師與民眾務必提高警覺。

患者是居住新北市三重區的五十歲男性,九月六日出現發燒、後眼窩痛等登革熱典型症狀,隨後確診為登革熱,這名男性生活與工作地都在三重,所有接觸者都未出現症狀,疾管署仍在調查感染來源。

疾管署統計,新北市近年皆有本土登革熱零星病例發生,二○○八年與二○一○年,分別在永和與五股發生群聚感染。

儘管這是今年流行季以來,新北市出現的第一名登革熱本土病例;但台北市上月已累積七名感染者,且有四人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大安區,雙北目前已有八人感染登革熱,超過去年一整年的病例數,顯示疫情嚴峻。

今年四月至今,全台累積九十三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其中八十三例集中在屏東,其餘則在高雄市、台北市與新北市;往年屬於疫區的台南,則鮮有病例傳出。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推測,這波疫情應與國際登革熱疫情有關,由於今年境外移入疫情較往年嚴重,多集中在印尼、泰國、菲律賓與越南,一旦這些旅客身上帶有病毒,透過蚊蟲叮咬,就容易在台灣造成疫情。

疾管署說,今年已累積一百九十一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較去年同期增百分之十三。疾管署防疫醫師劉宇倫提醒,歷年登革熱疫情多發生在南部,其實全台各地都有風險,若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痠痛,應適度懷疑可能感染登革熱,應盡速就醫。



◆ 米飯助消化 三餐最佳主食

【聯合報╱楊淑惠/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2013.09.14

米飯在自然和簡單的烹煮下,提供給我們直接能量來源。進食米飯後,在消化、吸收和代謝的過程中也比較不複雜的運轉。飲食有輔助醫療的功能,配合個人疾病狀態的飲食設計下,可以安心的吃「飯」!

減肥患者少吃、多運動。適當熱量攝取,醣類比率經常在50~65%,高於蛋白質和脂肪。以靜態生活女性要維持一天的飲食熱量需求1500大卡為例,一天3餐,每餐都可以有8分滿的飯一碗,讓人有滿足感。反觀,若以菠蘿麵包配牛奶,反而不恰當,造成熱量失衡,所以還是認真吃「飯」才對!

「高血壓」飲食,最關心食物鈉含量,鈉會造成體內水分滯留,增加血壓值,建議低鈉食物和低鈉烹調。通常,主食類鈉含量容易被疏忽。煮飯過程中,洗米後加水入鍋,很容易得到香噴好吃的飯,而麵條和麵包製作需要加鹽,增加麵筋展現或抑制酵母菌發酵等,所以光是成品,鈉含量就比飯多。再說,麵條煮成湯麵或炒麵,也增加油脂和鹽等調味料。

「糖尿病」飲食,在正常飲食為基礎下,注意熱量與三大營養素比率。醣類50~60%,高於蛋白質和脂肪。患者以為不吃飯而多吃肉食等,會增加身體蛋白質和油脂負荷量。又以兩片吐司或麵條取代飯,增加鹽量和油量。所以,糖尿病患的主食選擇,建議優先選擇糙米飯、白飯優於炒麵、麵包等。(之二,系列完)

※ 相關報導:

* 藍莓、蘋果、葡萄有助遠離糖尿病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6871

....一篇刊載在《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藍莓與其他水果相較,可以降低26%發生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但這項研究也發現,果汁並無法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



◆ 消夜聰明吃 毛病不上門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專題報導】2013.09.14

Anna之前不吃消夜,最近天氣熱,工作到很晚下班,她都先吃碗冰再回家,吃完覺得有種莫名的舒暢感。但一周下來,Anna嚇壞了,她竟胖了2公斤,但想戒掉消夜卻非常挑戰人性。

消夜,是華人的特色,夜市更是台灣的代名詞。消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唐代,當時社會風氣開放,在重要節慶中,人民通宵逛市集,免不了肚子餓,熟食攤販應運而生。到了北宋,經濟發達,市集漸漸突破時間限制,通宵賣食物的店舖開始發展。

在台灣,消夜首選是鹽酥雞、麵線、剉冰和燒仙草等。天氣炎熱時,許多人選擇晚上出門,吃熱食又覺得太多,就會選擇剉冰。

別以為這吃不飽的東西很安全,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何一成說,睡前吃剉冰,實在是太冰了,人體會自動產熱來抗寒,加上高糖分的配料,實在不是好選項。

不吃消夜,挑戰人性,如何聰明吃消夜?何一成說,消夜不是不能吃,但想要健康保持好身材,一定要把握原則。

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也說,想吃消夜,就要早點吃,不然就是早早睡覺,才不會有餓感。

如果真要吃,陳柏臣說,把握低熱量和纖維為原則,最安全是水煮青菜,清淡外,纖維又高;同時要記住,吃下去的東西「拿」不出來,務必要慢慢地吃,最怕民眾吃洋芋片等重口味高熱量的零食,常常一口接一口,吃到忘記自己究竟吃了多少。

1不能太晚吃,建議要在睡前2小時進食,否則吃完馬上躺下來睡覺,反而睡不著。若10時睡覺,消夜就要在8時前吃。

2量不能太大,何一成說,消夜分量應控制在晚餐的三分之一。

晚上是休息時間,如果吃太多,增加腸胃道負擔,容易胃食道逆流,身體容易堆積脂肪,出現血脂、血糖代謝異常等問題。

3避免蛋白質、酒類、油炸食物等。何一成說,蛋白質太多會干擾睡眠,民眾若睡前想喝牛奶,不得超過200c.c.。至於澱粉類食物如麵包,可以增加飽足感,也比較不會影響新陳代謝。



◆ 感染人類乳突病毒 與口腔衛生有關

【元氣周報/記者黃文彥/輯譯】2013/09/15

常不小心把口香糖吞下肚、牙齒脫落或其他口腔健康問題,這些都可能會提高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機率。

多數人類乳突病毒是透過性行為傳染,這種病毒會導致子宮頸癌與咽喉癌。根據一篇發表在《癌症預防研究》(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的研究,這是第一次有論文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與口腔健康建立關聯。

這項由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所進行的研究,分別檢視口腔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高風險、低風險與口腔健康的族群;在3439位年紀介於30到69歲的民眾中,研究人員發現,男性、癮君子以及與多重性伴侶口交的民眾,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風險大為增加。

研究人員進一步控制抽菸與多重性伴侶兩項變數後發現,口腔健康可以成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獨立危險因子;研究發現,口腔不健康者,感染風險可能提高55%。

人類乳突病毒是造成咽喉癌的因素,在美國每年約有兩萬五千名新增個案;多數專家相信,口交造成感染是主要原因;研究人員相信,口腔潰瘍、牙齦發炎,或任何口腔傷口,都提高病毒入侵的機率。

但這項研究並未證實口腔健康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具有高度關聯性。儘管這是第一次有論文提及兩者之間的關聯性,但專家仍認為,現階段說刷牙與漱口可以預防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這種說法仍嫌太早;這項研究只可以說是第一步,但仍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經驗來證明。



◆ 長期連續工作40個小時 醫師失憶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3.09.15

「誰還我一個公道?還我5歲兒子一個公道?」4年前,奇美醫院外科住院醫師蔡伯羌因心肌梗塞倒下,雖然緊急搶救保住一命,但腦部缺氧,有嚴重記憶喪失後遺症,日常生活需要家屬打理,甚至連5歲兒子都記不得。蔡太太控訴,先生在醫院服務時,長期連續工作40個小時,不僅累垮自己,也危及病人安全。

但一審判決卻認為蔡伯羌和奇美醫院不是受雇關係,無須負賠償責任,家屬仍上訴中。現場媒體詢問蔡伯羌在奇美工作幾年,蔡伯羌頓了一下,緩緩說出「我不記得了」,很難想像4年前,他還是一名外科醫師。

蔡太太哽咽的說,4年來,她從沒對外界說過她的心情,4年來的每一天,對家屬都是煎熬。她說,5歲兒子總問:「為什麼爸爸不記得我?不知道我是誰?」她無言以對。

她說,蔡醫師外表看起來很好,但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不厭其煩的對他重複說明交代,他不是因為自身疾病倒下,而是因為長期操勞造成,因此奇美醫院應該負責。

但法院一審判決法官卻認定蔡伯羌和奇美醫院不是受雇關係,法官甚至表示,法官也很過勞,難道也要告上法院?蔡太太說,活下來的人非常痛苦,請求司法還給小孩一個公道,「這很難嗎?」

司改會秘書蕭逸民表示,日前一位親戚意外觸電死亡,包商、工地老闆、建商明快賠償800多萬,仍不包括其他保險。蔡太太說,而蔡伯羌的案子,奇美醫院至今沒有道歉,且法院一審認定兩者無約僱關係,無須負賠償責任,4年來,家屬僅收到6萬2000元慰問金。

【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今天表示,蔡伯羌醫師的案子已進入司法程序,但還未判決確定,院方不宜表示意見;至於當事人如何主張,院方也不便置評。

fsj 提到...

救健保 楊志良:避免無效醫療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3.09.16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憂心健保財務問題,昨呼籲醫界及民眾應向「無效醫療」說不,以免造成健保財務無底洞。他認為健保虧損若要起死回生,必須從支付制度改革做起,從「論量計酬」改為「論人計酬」,並鼓勵醫師教導民眾自我保健,減少生病機會,重建良好醫病關係。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舉辦「健保.菸害.狼煙起」研習營,楊志良在會中發表「全民健保何去何從?」演講。他表示,當大多數民眾不願多繳健保費,但醫界一再反映醫療給付偏低時,健保顯然已陷入「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迷障中;為了健保永續經營,應好好檢討無效醫療所造成的醫療浪費。

楊志良以自己為例子說,他曾因內耳的耳蝸淋巴循環不良,飽受耳鳴之苦。他到醫院檢查時,醫師立即安排磁振造影檢查,卻沒有檢查出特殊毛病;但為了這項檢查,健保得支付近五千元。他說,其實醫界知道,高達八成的電腦斷層掃描根本看不出問題,但只要有健保埋單,就管不了那麼多。

不少癌症末期的醫療處置也對病人沒實質幫助,楊志良說,他擔任衛生署長時, 到立法院備詢提到癌末病人的治療是「浪費生命」,當天晚間就被電視名嘴批評;後來有民眾寫信給他,後悔親人臨終前未能接受安寧療護而飽受痛苦。

楊志良表示,他在署長任內積極推動健保論人計酬制度,原因就是現行醫療制度會造成錯亂。

他說,醫師的天職是治病,如今卻為了荷包,必須多開藥、多做檢查來增加收入,連病人也對醫師不信任,動輒提告。因此,若能透過論人計酬的全人照護,鼓勵醫師教導民眾自我保健,重建良好的醫病關係,才是挽救健保良方。



◆ 這個醫師 跨日看診20小時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3.09.16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眼科醫師吳國揚門診從早上八時卅分看到午夜十二時是家常便飯,上月二日因初診人數爆量,他看到隔天清晨四時四十分才結束,整整看了廿小時創該院紀錄。

「看這麼久的診並不是好現象,對醫護不健康。」吳國揚日前疑因過度勞累,視力模糊,檢查發現視神經發炎,住院三天。他已向醫院表示,「再不限掛(限制掛號),我就不看了。」

吳國揚只開早診,平均一名病患至少花十分鐘;若是初診,從問診、檢查到治療,更超過廿分鐘。

在大同醫院三年多,吳國揚的病人並不是最多,但從早上八時卅分看到午夜十二時是常有的事;去年底曾看到翌日清晨三點,長達十八個半小時,醫院為此還派三班護理人員跟診。

上月二日,看診時間再創紀錄,直到第二天清晨四點四十分,才看完第一百零一個最後一個病人。

病患薛智華說,她是吳醫師十多年老病患,曾在診間外等三個多小時,等到捷運末班車沒了,才看到診;不過「吳醫師細心、又有耐心,用藥也有效」,所以願意繼續當忠實粉絲。看診一年多的吳建明住台南,最晚等到凌晨一時多,「說不累是騙人的,但醫師比我們更累!」

大同醫院三年前委託高醫體系經營,尚未加入健保總額制度。醫界推斷,醫院為衝量才對病患來者不拒。院方表示,醫院限制每診掛號為八十人,只是吳醫師看診時間長,病患願意等,才會造成一個診看到凌晨的特殊狀況。

院長侯明峰說,有醫師將檢查、治療和開刀另排時間,看診時就單純問診和解釋檢查結果,這樣看診速度快,但病人要多跑幾趟。吳國揚站在病人角度想,病人只要等久一點,跑一趟就可幾個月後再來。

※ 相關報導:

* 衛福部:住院醫師若限工時 人力短缺35%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8165945.shtml

醫勞盟要求政府將受雇醫師納入勞基法,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李偉強表示,目前已修改教學醫院的評鑑基準,住院醫師每周不得工作超過八十八小時,但單是這項要求,醫院人力短缺將達三到五成;若要將受雇醫師納入勞基法,衛福部考量病人權益,仍須再議。

對於醫師過勞問題,政治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佳和說,台灣健保總額制度可參考德國,德國醫師能透過教會、工會團體與醫院協商勞動條件,就算緊急開刀而超時工作,但每周總工時限制仍與其他勞工一樣,一周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

* 醫聯會:醫師納勞基法 還不如修醫療法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8165944.shtml

不滿血汗醫院戕害醫護人員,醫勞盟要求政府應將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身兼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的立委蘇清泉表示,若將主治醫師納入勞基法,勢將天下大亂;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恐影響現有專科醫師培訓情形,他認為應有完整配套,以免衍生問題。



◆ 醫糾訴訟漫長 強制險或可解套

自由 2013.09.16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醫師都怕碰到醫糾。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子忻指出,台灣醫糾起訴率、定罪率、賠償率不高,訴訟程序卻很漫長,建議可參考英國,以類似強制險的作法,讓小額案件快速獲得補償。

訴訟程序要8到10年 過程很磨人

醫勞盟成立滿一週年,昨舉行學術研討會暨會員大會。研究醫糾十年的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子忻提出報告指出,台灣醫糾訴訟平均起訴率六%,定罪率約二到十%,判賠的約二%,但訴訟程序平均要八到十年,當中光是醫療鑑定就得兩、三年。醫師都討厭醫糾,不是因容易變成罪犯,而是調查過程太擾民,加上台灣常見以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醫師擔心判賠金額過高且可能判刑,面臨極大壓力。

林子忻認為,健保不能只保病人、不保醫師。英國實施十年的「小額無過失賠償計畫」可供借鏡,從英國健保每年提撥一到三%做為基金。英國人口約是台灣四倍,每年約六千件醫糾賠償或訴訟案件,該計畫針對因醫療造成傷害、金額小於台幣一百八十萬者進行理賠,透過專家認定因果關係並快速補償。

林子忻表示,這種類似「強制險」作法,除能減輕醫師個人負擔,獲賠案件也增加。推估台灣每年醫糾賠償至多需兩百億元,若從健保讓兩千萬人分擔,平均每人一年約出一千元,若由全國四萬名醫師分擔,則每人約需付五十萬。

借鏡英國 透過健保快速補償小額案件

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表示,目前醫糾補償草案有關補償金,健保、醫院醫師、政府的負擔比例,在立院還沒共識。全民健保署發言人蔡魯則認為,如果民眾願意負擔,樂觀其成。

台灣醫改會研究員張雅婷表示,醫療疏失可分系統疏失、個人疏失,在社會大眾對醫糾強制險財源達成共識前,建議各醫院可先自辦院內的醫糾保險。



◆ 研究:喝柳橙汁有助防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2013/09/16

喝點柳橙汁,或可幫助防癌。「營養與癌症國際期刊」有篇研究指出,柳橙汁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質,也許可以發揮化學防癌的效果。

柳橙汁含有橙皮素、柚甘素等類黃酮成份,都是抗氧化物質,當身體產生癌細胞的時候,這些抗氧化物質或可產生正面保護效果,避免癌細胞肆虐、擴散。

過去有些研究顯示,柳橙汁可以減少兒童罹患白血病風險,因為其化學保護效果,所以也許還能對抗、預防乳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等癌症病變。事實上,柳橙種植時的氣候、土壤、果實成熟程度、採收後的儲存條件等都會影響果汁成份,防癌生物效應也可能產生差異。

研究作者指出,柳橙汁可透過抗氧化、抗細胞突變、抗基因毒性、保護細胞、影響荷爾蒙、細胞訊號等生物機制產生化學防癌效果,且柳橙汁也可以幫助身體抗菌、抗病毒,調節外來物質吸收。

柳橙汁雖然帶有一些好處,不過研究人員也提醒,飲用過多柳橙汁,可能對身體造成毒性反應,特別是小朋友所受傷害更大。飲用過多柳橙汁可能造成高血壓、腎功能損害、糖尿病等問題。有些人飲用太多柳橙汁會出現高血鉀、食物過敏,若製做果汁過程清潔工作沒做好,導致果汁受到汙染,細菌、黴菌、病毒很容易侵入身體,產生食物中毒。研究人員表示,就算是最健康的食物,吃太多也會傷害身體,使得身體氧化情況失去平衡。

fsj 提到...

醫學中心限制19家 評鑑改PK制

【聯合報、中央社╱綜合報導】2013.09.17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即時報導】

衛生福利部16日研商醫學中心家數規範,決議仍維持現行十九家,但將祭出退場機制,後年起將由各醫院互相評比,做不好就退場,由其他醫院遞補。

衛福部副部長林奏延表示,從一○四年起,全台十九縣市的六個醫療區,將分區由各醫院互相PK,評比差的醫學中心須退場,由其他評比好的醫院遞補。

據了解,台北區的醫院競爭激烈,今年就有醫學中心的亞東,及同為區域醫院的台北慈濟、基隆長庚與雙和醫院,要競爭一個醫學中心的名額。

【中央社╱台北16日電】 衛福部16日決議,醫學中心維持19家名額不變,設有退場機制。亞東醫院將面臨慈濟、雙和、基隆長庚爭搶北部地區唯一名額。

衛生福利部次長林奏延今天邀請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葉金川、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等人開會,敲定醫學中心19家名額不變;另為鼓勵兒童醫院、癌症醫院或專科醫院提高品質,特許比照醫學中心級的健保給付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中心的評鑑將分區同年辦理,林奏延形容為「分區PK」,舉例來說,台北市區醫學中心名額8家、北部地區(新北及基隆、宜蘭)1家、高雄區2家,同一區的競爭者要同一年「比賽」,不能摸魚打混。

其中競爭最激烈的是北部地區,僅有亞東醫院是醫學中心,林奏延說,委託台北醫學大學興建經營的衛福部雙和醫院,以及基隆長庚醫院、台北慈濟醫院,都有意角逐,將有四雄搶一席醫學中心。另外,高雄義大醫院也要和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競爭兩席名額。

今年2月以來,衛福部面臨要求增加醫學中心家數的壓力,衛福部長邱文達先後擔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北醫經營的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北醫經營的衛生署雙和醫院(現改制為衛福部雙和醫院)院長及台北醫學大學校長等職,他為了迴避利益,將全案交由次長林奏延決行。

各大醫院爭奪醫學中心名額,最大的誘因是健保制度與醫院層級連結,醫學中心享有較高的健保給付。今天與會專家認為,短時間內健保給付與醫院層級脫鉤,但應有退場機制,且應落實地區、區域、醫學中心的三級分級轉診制度,醫學中心應擔負中重度以上的急診醫院責任。

※ 相關報導:

* 嬤求診走山路2小時 醫自願到偏鄉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7100

衛生所醫師的薪水不高,偏鄉的醫師還得深入山區探視病患並不輕鬆,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陳賢璟自願請調雲林縣古坑鄉衛生所,有人覺得他很傻,他總回答:「這個地方需要我!」....古坑鄉有五個村落位於山區,三萬二千多人口,只有兩間診所、六個醫師,民眾就醫常得跑到鄰近鄉鎮。獨居老人沒人接送,要徒步近一小時搭公車就醫,但一天只有早晚兩班車,稍一不注意可能沒車回家,所以許多老人有病乾脆拖著不看。

....陳賢璟兩年前自願請調到古坑衛生所擔任醫師兼職主任,公費生下鄉服務的期限去年屆滿,但他仍留在古坑,沒有到私人診所或大醫院的念頭。他說,有一幕情景始終忘不了,是讓他留下來的主因。

去年他到山區做巡迴篩檢及健檢服務,遠遠走來一位八十歲阿嬤,身材瘦小,滿頭大汗,一問才知阿嬤住的地方很偏遠,沒人接送,爬了兩個多小時山路,總算見到醫師。「為了來讓我看診,阿嬤走了這麼長的山路!」陳賢璟確定這裡真的需要他。



◆ 天天喝高糖飲料 腎結石機率增23%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2013.09.17 自由

「多喝水可預防腎結石,若喝市售含糖飲料就不盡然」,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馬弘桓指出,根據「美國腎臟醫學會」臨床期刊最新研究,每天一瓶高糖分碳酸飲料,恐怕會提升23%腎結石機率。

日前知名的黃金比例手搖杯飲品被點名甜度太高,引起國人矚目,馬弘桓提醒民眾,坊間含糖飲料大部份都是添加高果糖糖漿製作,以增加甜度,喝這種飲料補充水份,不但無法預防腎結石,還可能會提升腎結石機率。

根據美國腎臟醫學會臨床期刊8月份最新研究報告,每天一瓶高糖分的碳酸飲料,會提升受試者23%腎結石機率。這項研究調查19萬4千人,以問卷詢問參與者健康狀況、飲食、生活習慣等,4年做一次調查。

研究團隊分析前後8年資料發現,含高糖分的碳酸飲料會增加結石的風險;相對地,咖啡、茶能利尿,自己現榨、少糖或不加糖的柳橙汁與檸檬汁則都有檸檬酸鹽,比較可以降低結石的風險。

馬弘桓指出,人工添加製造、透明如水的果糖吃下肚,並不會造成飽食中樞血流改變、造成飽足感,所以很容易吃太多,含糖飲料會提高腎結石機率的原因,可能是其中添加的果糖,促使尿液中鈣、草酸與尿酸的濃度升高,以致增加結石的機率。

水果也含有果糖,但馬弘桓說,水果大部份是水份加上纖維,果糖比例相對低很多,且吃幾個就飽了,比較不會有過量的問題。

馬弘桓強調,腎結石發作時會有劇烈的腰痛、血尿,這種痛被形容與分娩的痛差不多,為預防腎結石的發生,應減少飲用含糖飲料,且含糖飲料還會導致肥胖,提高尿酸、高血壓與糖尿病等疾病風險。

※ 相關報導:

* 心肌梗塞年輕化 三高趁早防範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17/today-health2.htm

....醫院人員表示,該患者遭心肌梗塞致命性的「突擊」,與高血脂症有直接關係,而造成高血脂症的原因,除與飲食有關,例如愛吃油膩、油炸食物,也跟遺傳有關。

江韶岳表示,台灣的心肌梗塞病患,過去多為老年人,但近年年輕病患增多,40歲以下約占6%至7%,且年輕人往往自恃年輕、症狀不明顯,容易忽視心肌梗塞的危險。

* Omega-3不足 影響學童學習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169347.shtml

牛津大學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英國7歲以上的學童,有許多在Omega-3脂肪酸的攝取量攝取不足,研究者指出,學童Omega-3 DHA足夠與否會影響閱讀能力。調查中還發現,近1成英國兒童飲食中從未吃過魚類等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身體與智力發展堪虞。

* 慢跑邊聽音樂 比較不會累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77092

慢跑的時候聽音樂,可以讓跑步顯得比較輕鬆。德國多特蒙德科技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邊慢跑邊聽音樂能減緩疲累感覺,使肌肉痠痛不再那麼明顯,跑步的人聽音樂會感覺時間比較短,這樣較能達到預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