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0

台灣的文創戰略目標?

◆ 台科大研究生 獲美、法攝影大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19/today-life6.htm

自由 2013.09.19

沒有專屬相機,卻獲得法國與美國攝影獎肯定!台灣科技大學設計所碩二生向文君熱愛攝影,四年前開始攝影創作,沒有自己的單眼相機,只能用iPhone手機練習或向同學借相機,近日卻獲得法國PX3國際攝影大賽與美國IPA國際攝影獎接連肯定。

向文君以攝影作品「It’s not what you see, it’s about how you feel.」獲PX3非職業組特效類金獎肯定,強調攝影作品需要被凝視、觀察與感受的重要性。由於畫面採長時間曝光,呈現出朦朧晃動感,她整整拍了500張照片,才拍到滿意畫面。

另張作品「Floating」則透過特效傳達人與老房子間的深切情感,獲得PX3銀獎和IPA銅獎。向文君笑說,受限財力無法購置理想相機,至今都是設定好主題後,再向同學借相機拍照,「我可能是少見的沒有相機的攝影師吧!」(記者陳怡靜)

※ 相關報導:

* 10國60攝影家 逾200作品爭艷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72756.shtml

二○一三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今天起至廿二日在圓山爭艷館登場。

此次攝影博覽會由台灣攝影藝術家發起,共匯集十餘國、六十餘位攝影家、逾二百件攝影作品,在台北花博爭艷館展出。比較特別的是,此次博覽會,每一個展位主打一位藝術家,希望將國際、台灣當代藝術攝影全面推向大眾。



◆ 秘密讀者 匿名的書評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91900390.html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3-09-19 中國時報

作家朱宥勳發起的電子書版的《秘密讀者》文學書評月刊創刊,16位編輯委員黃崇凱、羅毓嘉等人幾乎全是七年級作家與研究生。刊名「秘密讀者」,概念來自餐廳試菜的「秘密客」,以「誠實的書評」為最大號召,開放投稿,所有文章皆匿名刊登。

現年25歲的朱宥勳言談之間充滿初生之犢的銳氣和自信。他在創刊理念直言,台灣書評礙於人情壓力,往往「為了生存,不敢說文壇大老的壞話;為了友情,不能說同輩作者的壞話;為了人緣,不願說新秀作者的壞話。」

加上現有文學版面只邀名家寫稿,且版面有限,容納不了長篇書評或舊書評論,促使他創辦《秘密讀者》。為節省成本,雜誌僅發行電子書版,每期規畫專題、2個專欄、4篇開放投稿的書評,9月20日推出試刊號。

不過,強調匿名也引起不少質疑,雖然匿名是為了讓作者免於壓力,但作者若不具名,也無法示責。對此,朱宥勳表示:「寫作圈裡有許多善良的人,但這裡的結構並不是一個善良的圈子。」他表示,一篇批評大老的書評可能喪失發表機會,甚至遭惡意攻訐,因此不論作法是否可議,《秘密讀者》都想作此嘗試。

匿名的書評,如何建立專業權威?朱宥勳表示,來稿由16位編輯委員共同審稿,若有1人反對就得進入第二輪更嚴謹的討論。

9月試刊號專題「開學!體驗高中國文課本!」拿高中國文教科書當解剖對象,從文學角度分析五個出版社的教科書版本的編選。



◆ 古早的冰果室 走遍全台好人情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91900388.html

【林欣誼/專訪】2013-09-19 中國時報

台灣俗語「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可見古早冰果室的收入有多豐厚。雖然到了今日,如永康街冰館風光致富的例子少見,但鄉鎮間的傳統冰果室,有時賣冰兼賣肉圓熱食,吃根冰棒也附盤子,有著磁磚牆面或木窗木門,卻是許多人難忘的成長記憶。

從事唱片設計的Hally Chen(本名陳嵩嵐)(見圖,陳怡誠攝)花了5年走訪全台22間冰果室,完成《遙遠的冰果室》,將老店的人情細細寫來,搭配他的攝影呈現。Hally說,5年過程緩慢且不計成本,「但我不怕時間久,這就是跟老冰果室學來的!」

找老店不追逐名店

他原本從攝影角度出發,喜歡拍老冰果室的老桌椅、幾十年不變的庶民裝潢,「後來我才發現,這些老闆與客人的應對進退,才是真正的美學!」

因此,這本書不同於時下追逐名店的美食介紹,書內許多家冰果室都是未曾受訪、輾轉詢問才找到的老店。他總是先當客人,吃了幾回再慢慢取得老闆同意拍照、採訪,著重的不是「多好吃」,而是他們的故事。

保有老派餐桌規矩

例如台東正東山冰店兼賣三文治(三明治),招牌上立體字寫著「美國油條」,原來是因早期大家生活不寬裕,很多父母買不起兩塊錢的三文治,老闆就推出沒餡料的純炸麵粉團,取名「美國油條」。店家至今堅持自製所有食材,改用適合油炸的芥花油。第二代老闆承接了父親理念:「一切都是為了客人」。

佳里的美娜冰果室,每次總要將裝袋的冰品特地放在花瓷盤上才送上桌,保有老派的餐桌規矩,真材實料的冰棒只賣10幾元。老闆爽朗說:「沒關係啦,上門都是老客人,我們日子可以過就好了。」

被真誠人情所拯救

Hally不平地說,老店做生意的態度,不同於時下創業者忙著開辦連鎖加盟的,但媒體每次一報導刨冰中含大腸桿菌,就一竿子打翻所有冰店,殊不知看似潔淨的現代連鎖店用的紙杯、塑膠碗盤,卻含有更毒的原料。

他說,他走訪80多年歷史的旗山製冰廠,至今仍從古井取得無雜質的水、再以傳統滲透法過濾水質,製作出高品質冰塊,才是真正的良心店家。

59年次的Hally在1990年代唱片業黃金時期,和友人合作的工作室曾一年賺400萬元,但他卻在快節奏、失去成就感的工作中陷入低潮。踏上冰果室之旅後,他意外被老店中樸實真誠的人情「拯救」:「我找到了人生真正熱情所在,重點不在吃、不在採訪,而是和這些老闆們交朋友!」

※ 相關報導:

* 陳天陽刀劍創作展 歷史博物館展出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71819.shtml

金庸、古龍的武俠世界彷彿出現在眼前!台灣藝術「陳天陽刀劍作創作紀念展」18日開始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會場優美柔和的燈光照在刀劍上,有一種古樸的美感、散發出濃厚的中國人文氣息,現場刀劍藝術品,輔以劍史、劍術、劍訣等文獻資料,帶領觀眾進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之中。



◆ 雪隧15年艱辛 譜成澎湃13分鐘「鑿貫」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72754.shtml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3.09.19

聽雪山隧道的主題曲,從台灣通往柏林。作曲家顏名秀受國家交響樂團(NSO)委託寫曲,將開掘雪隧的十五年艱辛,化為澎湃的十三分鐘樂曲「鑿貫」,表現台灣面對困境的堅持精神。

周六該曲將由NSO世界首演,十一月還將隨團響徹柏林愛樂廳。

三十三歲的顏名秀,現任台北藝術大學理論作曲助理教授,創作近年頻登國際。

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呂紹嘉說,他去年在北藝大指揮到顏名秀的「翔‧天際」,深感這位新銳對管弦配器掌握極佳,又有新秀少見的大膽氣勢,立即邀約作曲。

顏名秀說,她選取主題時受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感動,又有感台灣多為山覆蓋、免不了與山爭地,決定以台灣最艱難的公路工程—雪隧為主題。為此她仔細研究雪隧種種,還找遍全球各隧道開通時影片,「感謝國道工程局資料很完整。」

樂曲首段以各種鼓模擬巨大「全斷面隧道鑽掘機」等機器鑽山,還伴隨銅管隆隆;第二段以低沉弦樂與木管半音序列,傳達台灣團隊面對困難的不安。最高潮的末段,以小提琴長音代表隧道開通當下的微光乍現,隨洞增大不斷湧入的光線,則以木管流水般一波波由弱漸強表現,也象徵團隊勝利的喜悅。

呂紹嘉指出,「鑿貫」與NSO同晚也將演奏的「阿爾卑斯交響曲」一樣,在面對勝利(登上山頂)時音樂都變得非常安靜,卻也最有力。當晚其他曲目還包括西貝流士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由德籍小提琴家薇薇安‧哈格納擔任獨奏。

NSO音樂會周六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列戰略目標 湖南文創來台交流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173190.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2013.09.19

2013湖南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周昨天在台北市華山文創園區揭幕。大陸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許又聲率團來台參與文創展,也將考察台灣文創產業,希望兩岸攜手將中華文化軟實力推向世界。

台灣近年來積極發展文創產業,這次在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研討會現場,湘台兩地人士對打造湘台文創產業聚落,進行了充分與多層次的對話。

許又聲說,台灣文創起步早,在行銷經驗和國際化程度方面都很有優勢,值得湖南多多學習。

這次大陸湖南省派團訪問台灣,就是期望深入考察台灣文創產業環境,與台灣文化界人士交流,學習台灣文創產業的發展經驗。

許又聲表示,湖南地方政府非常重視文創產業,將文創列為湖南省的戰略目標。近年文創相關產業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文化產業增值占全省經濟產值的比重,超過5%,去年達5.3%。

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出席這項活動的揭幕儀式,他說,近年湖南文創產值驚人,去年高達人民幣2794億元,湖南省的努力,令人敬佩。

林豐正表示,台灣發展文創產業和湖南不同,都是由民間發動、民間企業研發和創造,2010年後,台灣政府推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規範政府對文創產業的協助與輔助機制,政府力量才介入。

許又聲指出,在推廣文創上湖南和台灣可以互補。他說,湖南省政府全力推動,台灣則靠民間企業、民間全力發展,兩岸攜手合作,文創產業未來大有可為,文化力將可成為台灣和大陸在全球勝出的軟實力。

※ 相關報導:

文創業西進 面臨三「陸」障

22 則留言:

fsj 提到...

葛萊美得主加持 排灣童聲揚國際

【邱祖胤/台北報導】 2013-09-20 中國時報

屏東原鄉部落的排灣族古謠透過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的傳唱,開始在國際間流傳。他們近期發行的專輯唱片《歌,飛過群山 》,由6度榮獲葛萊美獎的美籍華裔音樂人何保泰(Daniel Ho)擔任製作及編曲,學童們日前赴美國洛杉磯宣傳專輯,宛如天籟的純淨歌聲令在場樂迷驚豔不已。

何保泰(見圖左3,風潮提供)被譽為烏克麗麗大師,曾為《型男飛行日記》、《檀島警騎Ⅱ》等多部好萊塢電影配樂,去年首度與以莉高露、昊恩等台灣原住民歌手合作,推出專輯《吹過島嶼的風》,獲得葛萊美獎提名。這回再度接觸原住民的歌聲,何保泰有被電到的感覺。

從心而來 奔向心靈

「我第一次聽到小朋友們唱〈Lulimai〉(細雨灑落群山)這首歌時,開場樂句讓我突然熱淚盈眶,好幾次陷入啞口無言、起雞皮疙瘩的感覺。我無法解釋到底是什麼打動了我,於是每天不斷聆聽,想要找到答案。」

何保泰說:「或許這些孩子的血液裡就具備歌唱天賦,他們的靈魂如此純真,聲音不受約束,每一次共鳴都讓心臟在驚訝中加速跳動。這種從心而來,又奔向心靈深處的感動,將永遠迴盪在聆聽者的心中。」

傳唱古謠 傳承文化

泰武國小原本就是全國歌唱比賽的常勝軍,2005年排灣族青年查馬克回鄉任教,有感於族人的文化即將失傳,於是成立古謠傳唱隊。他親自拜訪耆老,收集了60多首歌謠,然後再教給泰武國小的每一位小朋友。

2006年古謠傳唱隊以《唱一首好聽的歌》、《夢土.部落之心》等專輯入圍金曲獎,之後陸續獲邀至法、德、日、比利時、盧森堡等國演出,2011年發行《歌開始的地方》專輯。

連結祖靈 啟發靈性

2009年莫拉克颱風來襲,泰武國小地基位移,古謠傳唱隊的60多位同學被迫跟著家人到處流浪,但每個禮拜的固定練習卻將他們凝聚在一起。傳唱隊幾次在部落慶典演出,讓族人及老人家感動落淚。

查馬克說:「吟唱古調讓我們找到和祖靈連結的方式以及陪伴孩子心靈的最好方法。未來這些孩子只要有一、兩個人願意做跟我一樣的事,排灣族的歌謠就可以再傳承50、60年。」

第一張專輯《歌開始的地方》以祭儀、生活歌謠及童謠為主,《歌,飛過群山》則收錄10多首排灣族情歌,由少男少女演唱,格外清新。何保泰以鋼琴、吉他及烏克麗麗伴奏,透過簡單和弦襯托。〈思念如此孤單〉一曲更請到馬友友的搭檔、琵琶演奏家吳蠻,以國樂和人聲對話;〈童謠族曲〉何保泰以烏克麗麗伴奏,洋溢童趣及歡樂。



◆ 知名作家琦君 上萬件遺物捐出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09.20

知名作家琦君過世七年,上萬件遺物最近捐給國立台灣文學館,不僅有珍貴手稿,還有她與文友、讀者往來書信、照片,館方動員大量人力整理,認為她是位表裡如一、真性情的作家。

琦君本名潘希珍,作品以散文為主,也有小說、翻譯及兒童文學等,她的散文多次被選入中學國文課本,小說《橘子紅了》也被公視改拍為電視劇。

琦君過世後,家鄉大陸溫州一直積極爭取她的遺物,還為她成立琦君文學館,她的夫婿李唐基有意將她的骨灰與遺物運回家鄉,但幾度前往,都認為環境不佳作罷。

台文館館長李瑞騰在擔任中央大學圖書館館長時,曾成立琦君研究中心,琦君過世後,李瑞騰探詢李唐基對遺物處理的意見,但未置可否;最近李唐基身體不適,在他首肯下,由獨子李一楠與媳婦作主,將九成以上遺物捐出,僅留少數懷念。

因琦君在溫州仍有親族,台文館去年底接獲遺物後不敢聲張,擔心美事生變,直到最近完成捐贈手續才準備下月舉辦捐贈展。

遺物中包括她過世前幾年幾乎每天都穿在身上的毛背心,還有她一直視為珍寶─兒子在小時候畫給她的卡片,及浙江大學畢業證書、結婚證書等。

還有她與老師大陸詞學大師夏承燾往來書信,琦君筆名就是夏所取,將她原名「潘希珍」,以其「希世之珍」取「琦」,「君」則是尊稱,也在遺物中提及。



◆ 舞壇傳奇說書人 80分鐘獨舞尋根溯源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3.09.20

有「當代舞壇最傳奇的說書人」封號的英國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今天起將在國家戲劇院獻演他的顛峰之作「DESH」。

阿喀郎的舞團去年應邀為倫敦奧運開幕演出,紅透半邊天。他的父母親來自孟加拉,DESH是他尋根溯源之旅的長篇獨舞;這支全長八十分鐘的獨舞,結合舞蹈、動畫、裝置、偶戲與光影,探討身為移民第二代的身分認同、世代衝突等掙扎,成為阿喀郎最具個人自傳色彩的傑作。

二○一一年,阿喀郎回到父親的故土孟加拉,和各行各業進行深度訪談。在英國成長的阿喀郎說,他和父親的關係其實有點「彼此傷害」。父親希望他像個孟加拉人、關懷祖國的獨立運動;但他卻從小喜歡麥可傑克遜、卓別林。母親甚至拒絕和他說英語。直到十歲,媽媽對他說:「Happy Birthday」(生日快樂),他才知道母親原來會說英語!

阿喀郎的「舞」功一向讓人傾倒,這回他的長篇獨舞更展現了一人分飾多角的魔幻。阿喀郎在他招牌的光頭上畫了父親的臉譜,像演默劇般模仿他身為廚師的父親如何在火爐灶間揮汗如雨作菜,頭上的臉譜靈活滾動在雙臂之間,讓人既驚嘆神乎其技,又有揮之不去的哀愁。

DESH既有阿喀郎的個人歷程,也觸及普世性、跨世代的多重議題。阿喀郎透露,他原本設想以小小的舞台呈現人的孤獨感,視覺設計葉錦添卻主張以大舞台、大道具呈現。劇中,阿喀郎坐在巨大如塔的高腳椅上舞動身軀、一旁則是張矮小的椅子;既隱喻他的成長歷程,也象徵他遊走國際與故土之間的矛盾。

DESH將於今明兩晚及周日下午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藝術外一章-表演藝術票價的社會責任

【朱宗慶】2013-09-20 中國時報

細膩而獨到的臨場體驗,是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嚮往和追求,也因此吸引到許多人,願意買票進場觀賞演出。對表演藝術的工作者來說,多數人選擇投身其中的主因,往往不是以求取利潤為出發點,而表演藝術的價值也難以收益來展現。

由於行業特性使然,許多時候,表演團體在訂定演出票價時,多半僅能反映製作成本,未能納入變動開支,以及為求永續經營所須投入的成本。因而,專業的表演藝術團體要單靠票房收入來維持營運發展,舉凡國、內外皆是十分不容易的事。

在台灣,無論是演出場館主辦或外租的節目,還是專業團體的演出製作,雖未在票價訂定上明文設下相關規範,但一般來說,無論是公辦或民營的場館和團體,在權衡費用開銷、推廣服務與培養觀眾之後,選擇不訂出過高的票價,是必要的共識,因而,票價難以反映成本,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在票價因素的限制下,許多表演團體會選擇藉由不同類型的演出節目組合互補,並盡力爭取政府補助和企業贊助,或開發周邊產品,以填補收支間的差距。

此外,以國家兩廳院為例,由於兩廳院大部分的經費來自政府,身負推廣表演藝術、提供藝術家創作發表機會等公共任務和社會責任,無法僅以辦理「穩賺不賠」的節目為考量;並且,為使全民能共享精緻且高品質節目,節目成本也不宜由觀眾全然負擔。而作為公法人,兩廳院長年以來的場館租借費用,並不以反映營運成本為主要考量,即是希望透過給予場地使用者較低場租,回饋於觀眾,以帶給更多參與者的聆賞體驗機會。

表演藝術的演出,除從事藝術工作與欣賞藝文演出的演出者與觀眾外,經紀公司扮演著中介的功能,從事經紀者與表演場館亦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此外,經紀公司為演出節目所爭取到的企業贊助,能使愛好表演藝術的民眾,有機會以合理的價格,欣賞到精彩優質的演出,同時也為藝術與創意的產出,在市場上尋求機會,開拓出更多的可能性。因而,經紀公司在表演藝術發展上,擔負著重要的橋梁角色。

台灣的經紀公司在過往資訊封閉時代裡,引介了國外知名頂尖的表演團體,為藝文界開拓視野,並帶動國內的藝文生態與國際接軌,可以說貢獻良多。隨後,因整體環境的變遷,公家機關的藝文參與漸多,而民間經紀公司的設立也越趨多元化,各方的切入點不甚相同,主要的考量也就有所差別。目前,大部分經紀公司所從事的工作,是將國外的節目引進台灣,而少有致力於將國內的節目推向國際者。雖然有些公司對推動藝術的工作懷有使命感,但更多的是將表演藝術視為一般的商業操作,並尋求以商業手法確保營收,這是和一般政府組織或非營利機構經營目標有所不同之處。

再者,國外節目的引進,包含了運費、旅費、食宿、交通等成本,反映出了稍高的票價,無可厚非。只不過,如果過度提高票價,甚至讓節目成為特定企業俱樂部會員所獨享的回饋,或僅是企業的行銷媒介,則可能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透過經紀公司所引入的企業贊助,難以有效回饋到提高民眾藝文參與的推廣成效上,以致邀請國外知名團體來台演出,原是樁藝文界所公認的美談盛事,最後卻嚴重壓縮了一般觀眾參與的可能性!

身處這個行業的每一環節或主事者,實應更具社會責任,才能讓我們的表演藝術發展維持過往累積,達成共存共榮的生態環境。若經紀公司對於取之於社會的資源,在配置運用上能更為慎重,應可以在服務贊助商與普及藝文推廣之間,找到適切之道,並稱職扮演在演出者和觀眾之間的橋梁角色。

(作者為國家兩廳院董事長)

fsj 提到...

村上春樹 諾貝爾文學獎最熱門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3.09.21

諾貝爾文學獎將於十月揭曉,全球兩大博弈網站十九日公布文學獎得主賠率榜,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以一賠四最被看好。

英國博彩業者立博公司十九日公布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村上春樹名列首位;美國作家喬伊斯‧卡洛‧歐慈(Joyce Carol Oates)以一賠七緊追在後;第三名是匈牙利作家納達斯(Peter Nadas),賠率一比八;南韓作家高銀和阿爾及利亞女作家阿西雅‧賈巴爾(Assia Djebar)並列第四,賠率一比十一。

村上春樹去年即穩坐立博賭盤賠率的榜首寶座,與中國大陸作家莫言並列諾貝爾文學獎最熱門得獎人選,卻與獎項擦身而過。馬爾他博奕網站Unibet的賭客今年也最看好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善以抒情方式刻畫超現實主義,作品至少已譯成四十二種文字。著名作品包括《一Q八四》三部曲等,新作《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四月在日本上市,台灣十月一日開賣。



◆ 想你時世界為之溶解 莊昀編織小宇宙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3-09-21 中國時報

莊昀在作品《想你時世界為之溶解》當中,把一幅世界地圖和自己拍攝的草地照片,透過精巧的編織手法,將兩者融成一體,解構的同時又建構出一幅全新的畫面。近觀時,每一小方格彷彿是一片片的小風景,遠觀時又展現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壯闊景色。

「當我們專注看著某件事物,身邊其他東西就像溶解了一樣,慢慢消失。」莊昀說,地圖是客觀呈現世界、勾勒人類理解世界觀點的一個媒介,它代表宏觀的世界;而草地照片則是她在某個特定時間、地點恰好看到的微觀世界。於是,她把宏觀與微觀這兩個「世界」編織在一起。

同樣使用世界地圖,同樣以編織手法完成的作品,還有《全世界》、《Worldsick》等,這些作品現於台北伊通公園莊昀個展「想你時世界為之溶解」中展出。

莊昀是台灣與西班牙混血,父親是藝術家莊普,1983年生於台北,2009年畢業於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目前居住在馬德里。

青少年時期,莊昀隨家人在巴西、印度、中國、土耳其等不同國家與城市間移動,莊昀在這過程中觀察並吸收不同的文化養分,孕育成創作的豐厚土壤。但長年遷移的過程也有外人無法體會的不安,莊昀將這些經歷逐一收攏,條理出自己的「世界觀」。

莊昀善於從日常生活的物件發想,翻轉物件原本意涵,時而帶有女孩的浪漫,時而幽默令人莞爾。這次展出的《一拖把一宇宙》,就是在一支拖把頭上妝點許多星型小亮片。莊昀說:「佛家說『一沙一世界』,拖把是用來掃地板上的沙子,這些沙子黏在拖把上,就像黏了很多亮亮的小世界。」

此外,《不了情》這張照片拍攝兩顆相對的橘子,橘子表面也妝點星型亮片,來自西班牙諺語「Tu media narauja」,意思是「愛人是你的另一半橘子」。



◆ 「樂想樂團」全盲兄弟檔 彈唱出夢想

【聯合報╱記者紀文禮/南投縣報導】2013.09.21

天生全盲的視障街頭藝人「樂想樂團」兄弟檔林偉智、林宏宇,在國道三號南投服務區賣力演出一年多,用琴鍵、長笛和歌聲,和許多匆忙趕路的遊客分享音樂、分享夢。

中秋連假一個午後,南投服務區一隅傳來「甲你攬牢牢」等歌聲,林偉智、林宏宇聯手演唱十首曲子,圍觀遊客如癡如醉,人群中還有最忠實的粉絲,跟著演出的林家爸媽。林媽媽說,廿八歲的偉智和廿五歲的宏宇除了全盲,偉智還有亞斯伯格症多重障礙,她和丈夫曾怨懟老天爺連開兩個大玩笑,但仍不放棄,領著兄弟找到音樂天堂樂園,現在天天能聽到來自兒子最美的音樂,是老天賜給他們的最大福氣。



◆ 創意市集台北播種 全台開花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75950.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3.09.21

台北市近年掀起創意市集熱,開山始祖天母廣場、西門紅樓創意市集,從草創時期數十個攤商,現已成長到上百個,假日時人山人海,成為新興觀光景點,吸引各縣市參訪。

五年前天母商圈想邀手作玩家進駐天母廣場,附近店家因擔憂客源分散不支持。溝通很久才引進廿幾個創意攤商,因商品具獨特性,人潮增加,成了雙贏。

天母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唐笛表示,全盛時期創意攤商有八十幾攤,吸引中南部商圈參訪,近年各地紛成立創意市集。

目前天母創意市集轉型為生活市集,兼賣二手商品,吸引不少人前往「挖寶」。曾有攤商販售別人搬家時拋棄的舊字畫,被識貨人以四十萬元買走,成為奇談。

著名的西門紅樓廣場的創意市集發展頗具規模,目前加入聯盟會員的攤商已超過兩百攤。北市文化局表示,紅樓市集以「手作、設計」類為主,已在民眾心中留下一定印象,逛市集的人潮也很踴躍。

公館新店溪畔的新市集「心電心」,也出現不少販賣「手工紙」的年輕人。他們以果汁機打碎廢棄發票,製作再生紙明信片、書籤,畫上可愛商標,很受喜愛。

fsj 提到...

科技無人劇場 罪惡之城新挑戰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3-09-22 中國時報

台灣首部科技媒體無人劇場《罪惡之城》10月底於「2013數位表演藝術節」登場。有別於一般舞台上有演員、道具等元素,《罪惡之城》只有一部機械手臂與40公尺長機械軌道裝置,與背景播放的影片互動。導演王俊傑表示,「無人劇場」不僅是台灣首次嘗試,「國際上也很罕見。」

《罪惡之城》由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策畫製作,王俊傑與張耿豪、張耿華、林昆穎和陳志建合組的「豪華朗機工」團隊共同創作,亞太影后陸弈靜跨刀演出,節目長達1小時。

除了視覺藝術、劇場、機械和聲音等跨藝術領域,另有廣達研究院、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碁仕科技等跨界結合,挑戰全新劇場體驗。

《罪惡之城》影片敘述地球毀滅前24小時,賣場作業員、跨國企業主管、美少女和警察4個陌生人,在大賣場相互交錯和追逐的故事。王俊傑說,影片呈現資訊爆炸下人類生存狀態的改變,「如果世界毀滅,萬惡根源一定是資訊或科技擴張太發達」,擴大的慾望追求與無休止的旋轉,是當代「罪惡」的新詮釋。

在《罪惡之城》劇中擔綱「要角」的機械手臂,是碁仕科技贊助的工業用機械手臂,被用來取代人工、從事取晶圓等精密工作。經過程式設計,機械手臂除了可在軌道上移動,也會張望、觀看等擬人化動作。整組機械裝置成本超過千萬。

文化部主辦的「數位表演藝術節」,10月24日至11月10日期間,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出10場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的節目。除了《罪惡之城》,重點節目還有當代傳奇劇場的《蛻變》,吳興國改編卡夫卡同名小說,融合京劇身段與影像呈現。另有日本科技視覺系團體SIRO-A演出《迷幻樂園》,結合電子音樂、喜劇、高科技投影技術,營造夢幻意境。

※ 相關報導:

* 步步驚笑 變戲法大爆笑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77808.shtml

懸疑、緊張、驚奇、笑死人不償命的「世紀大逃亡」即將上演!果陀劇團25周年再度推出《步步驚笑》,由金士傑、劉亮佐、卜學亮和天心等人擔綱演出,4人要演出48個角色,還要在舞台上大玩「帽子戲法」。導演楊世彭表示,觀眾除了看演員精湛的演技,還可發現他在戲中精心安排的巧思。

1915年英國間諜小說《39台階》被改編為電影「國防大機密」,2005年更在英國以舞台劇演出。楊世彭偶然在倫敦看到這齣舞台劇,決定讓它在台北上演。



◆ 諾獎之旅 台北開講 莫言:應把人當人來寫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3-09-22 中國時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首度訪台,昨天(21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演講、與遠見.天下文化發行人王力行座談,並發表新書《盛典 諾貝爾文獎之旅》,書中記錄前往瑞典領獎的路途見聞與訪談。

保持放空 當初學者

談到得獎心情,莫言幽默說:「過去作品沒被注意的缺點,在得獎光環下更無所隱藏,比如我把自己手稿拿去拍賣,被有名的書法家說我錯字太多,可不是嗎?真沒面子!」

莫言表示接下來要忘掉獎項,把自己當初學者,「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保持放空。」他謙稱台灣作家前輩朱西甯、齊邦媛、司馬中原、段彩華、聶華苓等人都比他有資格獲獎,但被問到心中認定的台灣諾獎得主,他賣關子:「我心裡有考慮,但永遠不會說。否則要是沒得獎,就害他成笑柄了。」

台灣和睦 處處雷鋒

莫言新書《盛典》序文回憶1998年他首度來台就是受佛光山所屬南華大學之邀,當時眼界大開;昨天他打趣從大陸看台灣的電視,感覺台灣一團亂,但親身來此便知台灣只有立法院天天打架,老百姓卻友愛互助,「大陸以雷鋒為人民楷模,我感覺台灣處處是雷鋒。」

他推崇星雲法師使佛教變成一種實踐,「文學家和宗教家追求的歸宿不同,但起點都是觀察人,文學作品塑造讓人難忘的形象,讓讀者以他們為鏡看到自我,佛陀的精神也是從覺悟到人性的弱點,尋求克服。」

真實的人 都有弱點

但他筆下人物卻是撇開好人、壞人之分,寫作準則是「把人當作人來寫」,「只有考慮人的弱點,才能寫出真實的人。」如在《紅高粱》中描寫一個中國游擊兵要打死日本士兵前,見到他掏出口袋中與妻小的合影,心就軟了,「有人批評我『美化敵人』,但我相信這麼寫才是對的,我不會把國民黨當混蛋、把共產黨當神來寫,而是超越政治與階級,把所有人當人,看見他們的人性、與人性黑暗面。」

他認為文學的力量是潛移默化,不可能一本書就改變社會,並強調作家也是老百姓的一分子,「我反對作家把自己抬舉得太高,作家應知道老百姓的痛苦,但寫作時需要超脫到更高的位置,不能成為某種訊息的代言人。」他舉例寫貪官,若只是直接發洩對貪腐的憤怒便非好文學,「貪官不是青面獠牙,也是人子、人夫、人父,有人性的流露。」

※ 相關報導:

* 狼之獨步 文壇追思紀弦憶身影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77379.shtml

「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不是先知,沒有半個字的嘆息/而恆以數聲悽厲之極之長嚎/搖撼彼空無一物之天地」,詩人紀弦七月辭世,享年一百零一歲。文壇昨為他舉辦「狼之獨步」追思會與文學展。



◆ 一段青澀單相思 催生新潮文庫╱林衡哲醫師 用文字啟蒙一代台灣人

記者謝文華/專訪 2013.09.22 自由

七○年代的台灣社會,政治肅殺,人心低迷封閉,幸好有「新潮文庫」為台灣青年打開一扇世界人文之窗,滋潤了無數茫然的年輕心靈,但很少人知道,「新潮文庫」的誕生,竟源於一段苦悶的單相思!

催生「新潮文庫」的林衡哲,還是台大醫科新生時,在書店遇到氣質出眾的北一女小綠綠,不久又在音樂會相逢,「她穿純白色洋裝,像天仙一般啊,我被迷住了!」知道她也愛音樂,林衡哲透過用文字書寫音樂的熱情,傳達他的迷戀與熱愛。

戀上小綠綠 為她寫七萬字樂評

義大利詩人但丁曾為永恆戀人碧翠思寫下名作「新生」,林衡哲亦曾為小綠綠寫下七萬字樂評,怎奈火熱的情書攻勢持續四年,才知她早有青梅竹馬,「我感覺咽喉一酸,失戀了!」

「以為情敵很帥,結果跟我一樣矮,我要證明給她看、她選錯人啦!」大四的林衡哲,見胡適名言:「與其在課堂誤人子弟,不如翻譯一本世界名著貢獻大!」因而辭去家教,收拾破碎情傷,振筆翻譯《當代人物智慧訪問錄》給文星出版社。

接著再譯《羅素回憶集》時,文星創辦人蕭孟能遭當局圍剿,勸他另覓東家。林轉向志文出版社老闆張清吉力薦創辦「新潮文庫」。第一號《羅素回憶集》推出,三個月大賣五千本,林衡哲乘勝追擊翻譯《羅素傳》,並邀同學加入譯書行列。後來,林衡哲當年就拿著六本譯書的稿費,買張單程機票飛抵紐約,展開三十年的旅美生涯。

三十歲以後 在美推廣台灣文化

三十歲前的他,將世界名著介紹給台灣,三十歲後的他,則將台灣寶貝介紹給西方!林衡哲在美國南加州創辦「台灣文庫」,出書四十二冊,每年舉行台灣文化之夜,帶領台灣音樂家、作家巡迴全美三次,將蕭泰然、林昭亮等人推上國際舞台。

新潮文庫四十年來共出版佛洛伊德、沙特、齊克果、史懷哲、托爾斯泰、荷馬、柏拉圖、莫泊桑等五百部涵蓋文史哲、傳記、音樂、電影、美術、宗教的西方經典,對台灣貢獻良多,七十四歲的林衡哲如今回憶起當年情關難過,意外帶動西方思潮旋風的往事,只能靦腆一笑說:「古今中外,愛情,總是創作的動力!」

「事後想想,她嫁給這位有情有義的丈夫是比較幸福的,因為她擁有他全部的愛,而我,已經把一半以上的愛,都給予台灣文化的推廣!」

※ 相關報導:

* 文學、哲學、音樂 林衡哲的三個情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sep/22/today-life3-2.htm

「醫學是我的大老婆,音樂、文學和哲學則是我的三個情人!」林衡哲一生馬不停蹄推銷他的舊愛新歡,作家東方白因而形容他是「永遠在文化花叢裡找蜜、再散播花粉結果的人」。

fsj 提到...

支持文創 官員別再唱高調

【聯合報╱林少英/作曲家(台北市)】2013.09.22

吹了十四年的海風,讓我們醒了嗎?

一九九九年,陳建年的海洋專輯,在流行音樂界掀起了一陣海風,帶給大家莫名的感動。一位純粹喜歡唱歌創作的人,在自己成長的土地上遙望蔚藍的海岸,唱出心裡的夢,記錄下生活的故事,在台東簡陋的錄音室裡完成了專輯,最終卻跌破眾人眼鏡,拿下最佳男演唱人獎。

也因為熱愛唱歌和創作,選擇回歸家鄉蘭嶼。事隔多年,當年這些熱愛音樂的人,繼續在台東的鐵花村玩音樂,現在已經變成東岸旅遊不可錯過的文化觀光地之一。

二○○六年海風又起,民歌時代的創作歌手胡德夫重新被定位。他自彈自唱太平洋的風,其樸實的曲風,在這華麗的年代,反而因為背後隱藏的家鄉故事與情感,而獲得大眾青睞,就這麼拿下當年的最佳作詞與年度歌曲,人人都嚮往花東海岸的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每年的太平洋日出音樂會,引領眾人歡聚一堂。

不久後,陳懷恩拍攝的「練習曲」,於二○○七年上映後更以南澳、崇德等花東海岸線的景點,透過一個人與一輛腳踏車的旅行,向觀眾展示台灣之美。

幾年前,朋友到四川的四姑娘山遊玩,回台後她要我轉告懷恩,她在當地碰到的幾位年輕人,竟然是看了「練習曲」而開始騎腳踏車旅遊。

二○○八年,又有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將萬里桐的海岸線搬上了大螢幕,現在也成了恆春的熱門景點。

今年金曲獎,謝銘佑拿下最佳台語男歌手與台語專輯。多年前,他回到家鄉台南安平,經過十年的流浪與窮困,在罹患憂鬱症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定期到老人院與廟前演出。

謝銘佑自稱迷戀一九二○到四五年間的台語歌,鄧雨賢、呂泉生、陳秋霖等人寫出的那種優雅又充滿思念情感的旋律,給了他嚮往的創作方向。就在大員(安平的古地名)的運河與港邊,他創作出扣人心弦的那首「戀戀大員」的曲調,將在地的歷史與文化融入歌詞中,用「熱蘭遮」代替安平古堡、大員取代安平、結尾又是一句「海風吹來吹來」,道出了多少戀鄉情深?又,在「行」這首曲子,他寫出了自己是如何循著地圖踏遍台南巷弄,找到寫出「老城門」、「鳳凰花飛啊飛」這些歌曲的靈感。(銘佑甚至在專輯的附錄中形容「空氣有點鹹」)

台灣這幾年渾沌的、低迷的、無趣的環境中,怨嘆聲比讚嘆聲多,彷彿全世界發生的任何災難,都是台灣在承擔,人人都對自己的家園喪失了信心,忘了自己依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如果能多給這些創作者支持,不要忽視他們,官員不再對文創唱高調,聽聽由海風牽引的旋律,怎會無法理解人文其實就是平民老百姓的心聲呢?



◆ 新北模仿「氣球狗」 被批LOW掉了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2013.09.22

黃色小鴨游進了高雄港,新北市也有自製的充氣式金黃色貴賓狗、台中有噴水小鴨、彰化出現山寨小鴨…,一窩蜂的跟風,被無情的網友冷嘲熱諷。

新北市的金黃色氣球狗,明顯是仿自美國藝術家傑夫‧孔斯(Jeff Koons)的「氣球狗」,被網友虧「整個LOW掉了」,新北市一定會覺得很冤,因為模仿、kuso過「氣球狗」的,不是只有新北市。

舉例來說,今年五月中旬在紐約舉行的費茲藝術博覽會,藝術家麥卡錫(Paul McCarthy)設置在雕塑區的巨型「紅色氣球狗」,就跟孔斯的作品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孔斯的「氣球狗」為不鏽鋼製作,價值逾二千萬美元;麥卡錫的氣球狗則跟新北市一樣,是真正的氣球。

麥卡錫擺明了要嘲弄藝術市場的生態,卻獲得藝術圈讚賞,英國衛報記者法拉哥(Farago)評論:「這件作品彷彿在說,不只是孔斯,恐怕所有的藝術品都只是氣球裡的熱氣罷了!」

建築師黃健敏則批評,台灣常一窩蜂跟流行,嚴重欠缺文化主體性,與其要個「四不像」氣球狗,何不跟本地藝術家合作?例如,藝術家倪再沁就曾kuso過「氣球狗」,以反諷歐美當代藝壇在製造話題、商品及明星的同時,模糊了原創、引用、挪用、抄襲、仿製的定義與邊界的文化異象。

運用氣球創作「軟雕塑」在藝壇早已屢見不鮮,策展人胡朝聖策畫的「粉樂町」藝術展,曾邀請藝術家洪易創作貓熊氣球;藝術家黃逸民也曾創作爬向水塔的黃色氣球狗,它們可愛的模樣,都曾帶給民眾歡樂。

反觀新北市的氣球狗及山寨小鴨,胡朝聖分析,除了創意不足、完成度也不夠,整個鬆垮垮的模樣實在有違美觀。暴露出主事者缺乏美學訓練、概念,最根本的問題是「背後乏缺一套美學論述」。

fsj 提到...

24歲吳曜宇 獲貝桑松青年指揮首獎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3.09.23

二十四歲的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研究所學生吳曜宇,榮獲法國貝桑松國際青年指揮大賽首獎。這是台灣繼國家交響樂團現任音樂總監呂紹嘉一九八八年於二十八歲獲獎後,再度有人於此賽掄魁。

兩年一度的貝桑松國際青年指揮大賽,是全球最重要的指揮賽事之一。吳曜宇獲首獎外,還獲最佳觀眾獎以及樂團獎,獎金共一萬兩千歐元(約台幣四十八萬元);他也同時贏得大賽首獎與全球多個樂團的演奏合約。

獲獎後,吳曜宇雖然意外又開心,仍謙虛表示還有很多東西要學,高興到明天就好,「現在甚至要更戒慎恐懼」。

在台灣樂壇大獎史上,吳曜宇是少見非音樂科班出身,並由台灣本土培育、尚未留洋深造者。他自小學鋼琴及小提琴,熱愛音樂,大學就讀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曾擔任元智管弦樂團團長。畢業後以第一名考入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主修指揮,師從徐頌仁及張佳韻。

呂紹嘉聽聞吳曜宇獲獎,歡喜表示在他之後二十五年,又有第二個台灣人得首獎,「這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呂紹嘉說,讓他特別高興的是吳曜宇還沒長留海外吃洋墨水,「可見台灣本土出品的就很棒,台灣實在該對自己有信心,不要一直認為國外來的什麼都好。」

在北藝大音樂系歌劇班指導吳曜宇的教授林惠珍盛讚,吳曜宇是她任教二十多年來最有才氣的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和銳利度,不是這個年紀會有的」。她指出,吳曜宇整個人彷彿只想著音樂,總是一坐下來就開始彈琴。

本次貝桑松指揮大賽共來自四十六個國家、兩百九十六人報名初選,二十人獲得在貝桑松比賽的資格,包括歐洲及中日韓各國,台灣占了三人,分別是吳曜宇、曾憲文、范楷西。最後由吳曜宇及范楷西進入五人準決賽名單。

※ 相關報導:

* 吳曜宇:沒進音樂班 讓我更熱中音樂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8178952.shtml

身為法國貝桑松國際青年指揮大賽本屆首獎、最佳觀眾獎、樂團獎三冠王,且是準決賽最年輕選手,吳曜宇正式學指揮其實才兩年。從小熱愛音樂又有好表現的他,卻從未想過要進音樂班,「沒進音樂班,我才能更熱中在音樂內」。

吳曜宇說,他從未把音樂班列入人生選項,「這樣才不會有任何壓力」;如今他雖然可能在器樂技巧上比不上別人,「但對音樂的熱忱卻多了更多」。

....他不但勤讀譜,視為增進自己曲目的唯一方法,也仔細聽看他人錄音及音樂會的各種詮釋,「做出我想做的、別人沒聽過的東西」;如此自我訓練,讓他在貝桑松決賽指揮史特拉汶斯基戲劇性強、氣勢磅礡的「火鳥」時,得以別出心裁、著重音樂陰柔細緻的部分,「呈現生命更多的層次感」。



◆ 你進場支持過台灣之光嗎?

【聯合報╱徐韻豐/歐洲待考聲樂留學生(台北市)】2013.09.23

廿一日晚等到了半夜一點多,終於從法國比賽現場,傳來台灣古典音樂界最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青年指揮吳曜宇獲得了貝桑松指揮大賽的首獎,這是繼呂紹嘉(現任國家交響樂團總監)後,台灣又一次在世界樂壇有了露面的機會。這是多麼不容易啊!這比賽如指揮界的奧運,當我們的選手奪金,媒體又以「台灣之光」大肆報導,當然,為我的學長高興,但不免期待有一些省思。

我們應該想想我們曾經灌溉了這位「台灣之光」多少?或是正在淹沒更多未來希望的種子?我到了歐洲才知道中國、韓國人是多麼積極以菁英教育培養人才,才知道日本人有多麼愛樂、是多麼有計畫的贊助國家年輕人才,並多麼支持自己的音樂家。當下深感台灣人絕對不比其他國人矮一截,但我們卻時常輸在枝微末節上,並受制於一些待改進的制度。

曜宇是我的學長,也為我伴奏。今天他的成就,是盡可能突破各項制度綑綁,與他對音樂的超強專注和熱情,加上課餘努力所開的花。包括他即將面臨兵役的問題,呼籲我們國家面對如此年輕人才,應有良好管道讓他發揮。

今天比賽得獎只是吳曜宇的開始,我們應該一起推這位Made In Taiwan指揮走出台灣,而非只是沉醉一時的光榮,卻斷送了台灣音樂家發光的前程。

呼籲企業界贊助別再蜻蜓點水,應有精準時程計畫,除耕耘鎂光燈下,更別忘記支持基層的藝術教育。教育易被忽略,但帶給台灣的不只是片刻光彩,而是音樂後進們的無限契機。

呼籲我們的人民,在呼喊「台灣之光」的同時,也反思我們是否把握了各領域的人才?或是埋沒了他們?今年棒球經典賽後,棒球團體希望「一日球迷」可以更加投入平日賽事!今天也希望各位可以至少每個月「花一日」走進表演場所,支持這些在藝文裡默默耕耘的苦行者,特別是其中許多優秀的新一代。

今年九月初才落幕的薩爾茲堡藝術節,請到洛杉磯愛樂總監杜達美帶領自己國家委內瑞拉的青年樂團演出三十多場音樂會,他們用努力與年輕的熱情征服了挑剔的歐洲樂迷,這背後是國家、企業、國民多方配合的成績。台灣人的熱情與能力絕對可以和委內瑞拉相比,但他們背後的音樂計畫、扎根教育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今天藉著「台灣之光」得獎的機會,盼望我們多一點耕耘、少一點消費。

祝福曜宇,祝福台灣的音樂人才!也期待各領域因社會用心栽培,擁有更多台灣的驕傲!

※ 相關報導:

* 果陀劇團要出征 台灣過唐山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78614.shtml

台灣舞台劇領導品牌之一的果陀劇團,今年邁入第25年,演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戲劇。多年來,果陀經營歷經不少風雨,曾因天災導致虧損、沒自己的演出場地,只能跟公家商借場地安排演出;此外,沒有企業贊助,政府補助只有5%,營收來源僅有票房收入。

反觀中國大陸,演出製作費往往動輒上億,更不會鬧場地荒,台灣難以匹敵,也成為台灣劇團出走,經營大陸市場的動力,也是果陀近年來努力的方向。

* 紙風車展 7米鋸齒鯊首度曝光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92300339.html

台灣擁有7萬多隻珍稀魚類實體標本,居全球之冠,台灣標本藝術協會花了30多年時間進行研究及保存,卻從未公開展出,這次首度與紙風車台灣動物昆蟲創意展合作,展出從未曝光、長達7米的稀有鋸齒鯊、象魚與大白鯊(見圖,方濬哲攝)等7件珍貴標本藝術。

* 新竹「世界大同計畫」 擬邀創意玩家進駐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8178827.shtml

新竹市世界街、大同路是市區最早期街道,因鄰近法院,當地律師事務所林立,明年新竹地院、地檢廳舍將搬至新竹縣竹北市,當地氛圍即將改變,新竹市議員林智堅推動「世界大同城市共好計畫」,將輔導優質的文創店家進駐,讓有創業理想、有想法者聚在一起,已有多個店家響應,可望打造成富有創意與活力的漫步市集。

....「這將成為新竹市觀光亮點!」林智堅說,「世界大同」鄰近城隍廟、北門大街,藝文氣息濃郁,未來將有更多玩音樂、玩手作、玩藝術的達人進駐,提供年輕人發揮理想舞台,也讓更多人認識新竹市城市之美,聆聽屬於這城市的故事。

* 大陸首富 砸2,400億蓋影都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178784.shtml

大陸首富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昨(22)日宣布,萬達將斥資人民幣500億元(約新台幣2,417億元),在山東青島打造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基地和度假城─東方影都,他預估,大陸電影票房將於五年內超越美國好萊塢。

資料顯示,東方影都占地376萬平方公尺(約113萬坪),總建築面積540萬平方公尺(約163萬坪),內部規劃成影視產業園、電影博物館、影視名人蠟像館、影視會展中心、汽車極限秀、萬達文化旅遊城、酒店群、酒吧街、遊艇俱樂部和國際醫院等八類空間。



◆ 3D列印設計 比寶石更璀燦

【經濟日報╱何秀玲 】2013.09.23

3D列印被預言將是掀起全球第三波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應用範疇日益擴大,舉凡醫療、時尚、家具、食品、藝術、交通皆為3D列印可跨足的領域。全台首次應用3D列印技術呈現的展覽:「未來正在成型—3D列印設計展」在台灣設計館首度登場。

展覽集結國內外30位頂尖設計師及專業廠商,展出運用3D列印技術製作的21組精彩設計作品及模型案例,呈現3D列印橫跨生活各大面向的應用。

本次展出,設計師皆以3D列印技術進行設計製作,結合設計師的創意巧思與創新的列印技術,將技術應用於居家燈飾、生活用品等等,展現3D列印快速、便利、客製化的特性,也傳達3D列印改變生產與製造方式的潛力。

設計師曾永玲利用3D列印技術設計時尚珠寶,作品「寶石」以3D 列印技術搭配尼龍材質替代珠寶材質,保留珠寶首飾的寶石符號意象;設計師陳人鳳作品「The Bubbles」燈具,採用3D列印讓複雜的設計一體成型,克服傳統無法開模製造的限制,外觀為蜂巢結構,讓燈光效果有豐富的層次感。

此次「未來正在成型—3D列印設計展」,呈現各式以3D列印技術勾勒的全新樣貌,展覽即日起至10月13日止。

fsj 提到...

毛巾變公仔 鮮師尬黃鴨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1/112013092400313.html

【許素惠/雲林報導】2013-09-24 中國時報

黃色小鴨旋風襲捲全台,周邊商品跟著大賣,毛巾業者也不甘寂寞,推出造型毛巾,圓滾身軀幾乎和充氣小鴨沒兩樣,超萌模樣令人愛不釋手。教師節將至,業者另研創出「至聖先師」公仔毛巾,「古椎」到不行。

不是充氣帆布、更不是塑膠製品,而是實實在在的純棉毛巾,遊客沒想到在毛巾觀光工廠也能看到最夯的黃色小鴨,驚喜無比,「哇!胖嘟嘟圓滾滾耶!」完全不受材質不同而影響萌態。

興隆毛巾觀光工廠董事長林國隆說,毛巾從傳統產業轉型後,也得與時俱進跟著潮流脈動,黃色小鴨從歐洲紅到亞洲,「我們當然也得游進消費者的心」。

林國隆還應景推出孔子公仔,也是以毛巾摺疊成,唯妙唯肖,要向所有老師致敬,即日起到本月29日蒞廠消費,不限金額就送1尊「至聖先師」毛巾造型公仔,祝教師節快樂。



◆ 在上海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2013-09-24 旺報

熱鬧的第十屆上海書展甫於史上最熱的8月落幕,我適逢人在上海,有機會躬逢其盛,親自見證了這場為期一周的文化饗宴。

之前聽說上海人喜歡閱讀,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對此,我在書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內人是上海人,以前發現她喜歡買書借書,經常手不釋卷,沉醉其中,以為只是個別現象,是岳家都愛閱讀、耳濡目染之故。然而我在書展內外,舉目所見,豎耳所聞,才知道她的例子並不少見。我身處的,是一個中國典範的書香上海。

8月的上海酷暑難耐,屢屢創下氣溫40度以上的歷史新高,卻絲毫沒有阻礙民眾前去淘書挖寶的熱情。才一大早,就陸續有許多市民頂著烈日扶老攜幼,到達位於市中心延安中路上的上海展覽館排隊買門票,彷彿這座城市的人都逐漸往書展會場移動。主辦單位十分貼心,在售票窗口搭起了數十米的長帳棚給民眾遮陽,並在帳棚下噴灑水霧降溫,讓排隊的民眾少受酷熱之苦。

書展上午9點開始,不過據說有限的車位7點半左右就差不多滿了,相關單位還積極協調,與附近的幾棟大樓商借了600多個車位,免費提供給開車逛書展的愛書人,卻還是無法緩解停車位不足的頭疼難題。

上海的常住人口有2300萬,相當於整個台灣,一小部分的居民前往書展,擁擠的人潮都可能讓人喘不過氣來。同屬長三角的蘇南浙北,文化水平高交通也方便,如果再加進來一起逛書展,那人潮可真是難以想像。

果不出其然,好不容易檢票進了書展會場,擠在洶湧的人群中只見萬頭鑽動,腳底下寸步難移,只能間歇性地隨著人潮緩緩前挪。各個參展的攤位都人滿為患,所有的講座現場也都座無虛席,這盛況這熱情,真是令人屏息讚嘆。我估計,大家花了人民幣10塊錢買票進來,想必更有一種多買折扣書多聽講座,以便值回票價的補償心理。然而愛書人到此,只是為了「撈本」這麼膚淺的理由嗎?

答案顯然不是,而且還有些倒因為果。我時而投入,做個積極的參與者,也跟其他讀者一起衝鋒陷陣;時而跳脫,成為冷靜的旁觀者,默默地觀察在此場館發生的一切。

我從許多人的神情舉止注意到,大多數的讀者都認真地找書,仔細地翻閱,透露出他們對書籍的熱情以及對閱讀的渴望。這裡通俗、軟性的書籍當然不少,但是深度、經典、學術的大部頭著作也多所有之,而且一樣吸引讀者駐足翻閱。硬性的讀物並非曲高和寡,在此總能找到懂書的知音。

愛書人的手裡逐漸有了斬獲。逛累了就努力找個容身之地,在人來人往的通道邊上席地而坐,幸運的還能搶到一張講座空檔的椅子坐下,等不及回家就先拿出袋子裡的戰利品,在嘈雜的人聲中心無旁騖地瀏覽,不分男女老少。

翻開上海的報紙雜誌,打開這裡的廣播電視,到處都有書展的深入報導與各種角度的評論。這讓我深深覺得,書展不只是上海的一塊重要的文化標誌,也代表著上海引以為傲的人文精神,更是流淌在上海體內的血液與氣息。

夜幕低垂,我擠上了回家的公車。一旁的父女顯然是剛逛完書展,貌似小學的女兒依偎在中年父親的身旁,從書展購物袋裡掏出《一本書讀懂唐朝》,藉著微弱的燈光在晃動的車廂中仔細地讀著。作為書展會場的上海展覽中心富麗堂皇,然而場內場外愛讀書的上海人更是魅力無限。

在上海,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上海書展長在這樣肥沃的土壤裡,想必將來會有更多的張愛玲與王安憶冒出頭。

※ 相關報導:

* 黃春明閱讀觀點/語言的溫度 讓閱讀更生動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79658.shtml

....黃春明進一步指出,英語系國家學齡兒童可以運用達1000-1500字,日常用語關鍵字會使用2800字左右,就很足夠。而中文文字從構成到使用方式,就有「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種類型,所以對學習中文的學齡兒童來說,認字、閱讀比較困難。一個兒童從學習閱讀到成熟期,中文至少要西文多花四到五年。

....對於長年推廣兒童戲劇的黃春明來說,「語言」比文字生動許多。他認為語言不是只有發出聲音而已,聲音有輕重緩急、表情、肢體律動、都是語言的表現。同樣的字,表達的方式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意義。不同地域發展出不同語言,讓語言的生命與土地連結。

黃春明強調語言的重要,因為他認為「聽故事是想像力的培養,說故事是表達的訓練」,他下一個目標計畫啟動「全國說故事比賽」,讓小朋友可以培養想像力,讓老師訓練表達,把語言的溫度與生命,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遞給孩童。



◆ 大英博物館 首位台灣修復師 范定甫 賦予文物新生命

【唐嘉邦/新北報導】2013-09-24 中國時報

「修復師就像醫生,唯有正確觀念,才能下正確決定。」首位進入大英博物館擔任修復師的范定甫這樣形容他的工作。拿刷子輕抹、提筆細摹、夾著鑷子小心取下紙片,他的神情專注,謹慎檢視修復前的物件,因為對他而言,每件作品都有生命且滿載故事。

范定甫大學時攻讀美術系,主修國畫,大三時偶然接觸修復工作,從此開始一生志業,並在民國93年取得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學歷。他說,「先學會怎麼創作,你才更明白怎麼修復」,從創作者成為修復者,更容易掌控技術與各種學理。

96年,當時正在故宮任職的范定甫,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大英博物館史上首位台灣修復師,專責東方書畫修復工作。

他表示,大英博物館約50名修復師,僅2至3名東方人,全來自中國與日本,學會如何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修復師合作,讓他獲益良多。

離開大英博物館後,范定甫決心自行創業,成立自己的文物修護工作室,剛起步時曾面臨長達2、3個月沒有任何接案的困境,但在他堅持下,修復工作在國內逐漸打開市場,現在1年可接案上百件,在台灣堪稱數一數二。

「以前很多人收藏品損壞,就直接拿到裱框店修,但傳統匠師只能大致修補,現在越來越多人要求精細。」

范定甫強調,現代修復工作更重視修復師藝術涵養,唯有如此,修復師才能真正了解每件作品應該如何著手。

透過修復工作,范定甫彷彿觸摸歷史,並親手賦予文物新生。他提到,修復工作重質不重量,每件作品視劣化程度不同,有不同的修復時間,短則1個月,長則1年甚至更久,但每當看見作品在他手上還原真實,重回最美麗的樣子,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



◆ 用政治獻金辦雜誌…… 有趣奇人黃炳松 屢創文史紀錄

【廖志晃/南投報導】2013-09-24 中國時報

黃炳松是有趣的奇人,他用「政治獻金」創辦雜誌;蒐羅霧社事件舊照片,成為電影《賽德克.巴萊》素材;為林淵創立牛耳石雕公園,園區設桐花宴賞四月雪,成為客家桐花季的濫觴!

黃炳松的趣味,在於他為所當為,也為人所不為;一般人不會做的事,他做起來卻如行雲流水般自然!

半世紀前,文史保存觀念未興,但黃炳松孤明先發,蒐羅日據時代舊照片,後來捐贈給埔里鎮公所,其中,大批霧社事件的寫真,成為作家鄧相揚和漫畫家邱若龍撰述的津梁,更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重現歷史場景。

民國67年,他覺得當時的縣議員很囂張,放話參選,結果就當選;正、副議長選舉,他拒收「政治獻金」未果,就用這筆錢創辦《埔里鄉情》雜誌。

《埔里鄉情》披露素人藝術家林淵事蹟,黃炳松乍見石雕,就有「電」到的感覺!為了解林淵作品的客觀評價,黃炳松透過查號台,找上素昧平生的雕刻大師朱銘。

朱銘看到石雕照片大為驚豔,親自到埔里訪視,藝壇石破天驚,也改變林淵的一生!黃炳松為林淵成立牛耳石雕藝術公園(現名牛耳藝術渡假村),園區遍植油桐 。

林淵的石雕錯落擺放油桐樹下,人間四月天,桐花賽飛雪,落英拂石上,迷霧鎖林間,黃炳松就邀集藝文人士,設花宴、飲花酒,席間絲竹相伴,猶如蘭亭再現!

fsj 提到...

陳廷威 獲布達佩斯長笛賽首獎

【聯合報╱中央社/柏林二十四日電】2013.09.25

旅居奧地利的廿三歲台灣青年長笛家陳廷威,參加第四十七屆布達佩斯國際音樂比賽長笛音樂賽,技壓百餘位參賽者,獲得首獎。

維也納台灣同學會會長張志宏表示,陳廷威是第一位在這項國際大賽得到首獎的台灣長笛音樂家。

第四十七屆布達佩斯國際音樂比賽長笛音樂賽,六日至十五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共有一百零九位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長笛菁英參賽。

陳廷威在參加決賽的六位長笛家中脫穎而出,與一位來自以色列的長笛家同獲首獎,第三名是一位俄國長笛家。

布達佩斯國際音樂比賽每年比賽項目不同,今年是小提琴與長笛比賽,賽程第一輪是獨奏、第二輪是與鋼琴合奏,第三輪是與樂團演奏協奏曲,考驗參賽者面對不同類型的音樂處理。

張志宏表示,長笛家在演出前僅有一小時與當地鋼琴家及匈牙利廣播交響樂團溝通培養合作默契,演奏曲目從巴洛克時代音樂到現代作品,對音樂家是極大挑戰,必須專注於音樂的同時仍能展現成熟的技巧及詮釋。

一九九○年出生於台北市的陳廷威,十歲時就曾與新北市秀山國小樂團合作,擔任公演時的協奏曲獨奏。他曾在歐洲多項音樂比賽獲獎,包括二○一○年在奧地利及保加利亞的音樂比賽和二○一一年與旅奧鋼琴家潘昱合作在德國的比賽。

陳廷威除經常在台灣及奧地利登台演出,也曾在義大利、捷克和瑞士的音樂廳演奏。他曾兩度獲波蘭樂團邀請擔任協奏曲獨奏。



◆ 水墨+素描 他的畫「混血兒」

【聯合報╱記者余佳穎/土城報導】2013.09.24

「當少了色彩的干擾,大家可以更專注觀察我的畫,更了解我想要表達的意象。」畫家王毓淞即日起到10月6日展出的「雜夢三兩」作品系列中,僅用自行調配黑色顏料呈現,既像東方水墨畫、又像西方的素描,他說,希望能用單色回歸初衷、最單純的一面。

王毓淞從小念美術班,10多年的科班生活,從素描、油畫、水彩到書法、水墨畫,樣樣都接觸,「東西技法都得學,所以作品中不經意就會呈現中西想法的組合。」

他笑著說,自己的畫是「混血兒」,這裡帶點西方構圖技巧、那裡使用中式隱喻風格,「這些作品都呼應我的想法和概念,很自然呈現出來。」

他以這次在土城藝文館展出的作品「雙尾松鼠與蝴蝶蘭」為例,作品中的松鼠線條分明,猶如素描技巧;但樹幹、松鼠毛髮是以圓點方式繪畫上去,利用深淺不同呈現遠近多視角概念,是水墨畫技法。

王毓淞喜歡在作品裡放入大量元素,讓作品就像捉迷藏一樣,增加觀眾的樂趣。如在畫作中的松鼠有兩個尾巴,但其中一個尾巴與後方的蝴蝶蘭融為一體,「因為只有黑色,可以利用形體間轉移焦點,產生錯覺。」

王毓淞說,雖然科班學習到很多前衛藝術,「但我的作品希望是可以讓一般民眾和小孩就能理解,不需要太講求『現代』,只要在作品中加入一些小機關,就能帶給觀看者許多樂趣。」



◆ 創意「話」建築 賴彥吉國際發光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3.09.25

還沒真正動手完成一棟建築,卅四歲的台灣建築師賴彥吉,憑藉創意建築論述,已先後奪下美國建築聯盟年輕建築師獎、里斯本建築三年展最佳新人獎。他將代表台灣參加明年六月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台灣館展出提案「家中的小城市」。

賴彥吉生於台中,十二歲赴加拿大留學,現於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任助理教授,二○○八年創立事務所Bureau Spectacular。

「建築理論就是說故事!」賴彥吉曾於美國普林斯頓建築出版社出版建築著作「無處的市民」。這卻是一本漫畫書,賴彥吉以漫畫敘述十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隱藏一個建築理論。

賴彥吉也曾創作裝置藝術「白象」,諷刺建築理論的空虛,獲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充滿創意的論述能力,讓他雖無具體建築作品,卻於去年獲美國建築聯盟選為傑出年輕建築師。

這次賴彥吉以建築展「家中的小城市」,打敗其他五件提案,獲選為明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他以台灣人的吃、睡、玩等生活模式為主題,再將研究成果分為九個單元,設計成九間小房子,散落於台灣館基地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內。

賴彥吉表示,自己生於台灣、離家廿年,對於台灣人熟悉的生活形態、空間模式「熟悉又陌生」。而他的工作團隊來自全世界,將對台灣人的生活、建築提供一種「新鮮的眼光」。

他舉例,台灣人「辦桌」的桌子皆是圓的、「拜公媽」的神桌那些可碰、那些不可碰,都是他感興趣的研究題材。

身為建築師,卻未曾實際設計完成一棟房子;賴彥吉說,這一代建築師的建造機會不多,加上他堅持「蓋有趣的房子」,他會在「等待」的過程努力提升自己,「五十歲再蓋房子也不遲!」



◆ 我見我思-黃色小鴨淹死文創

【邱祖胤】2013-09-25 中國時報

黃色小鴨來台灣,民眾看得開心,地方政府搶到版面,周邊商品陸續出籠,廠商賺到大把鈔票,如果這不叫文創,什麼叫文創?但這隻從天外飛來的黃色小鴨,卻也在台灣掀起萬丈巨浪,差點淹死台灣文創。

第一道巨浪:引進黃色小鴨,暴露政府單位的缺乏創意與便宜行事。看到小鴨在香港火紅的例子,快,先請來再說吧?什麼?台灣早就有更棒的團隊在創造更棒的點子?怎麼沒聽過,可見不紅,再便宜也不予錄用。再說,錢不是問題,先搶到再說,人家就是要黃色小鴨啦!

第二道巨浪:黃色小鴨帶來話題,也引來山寨、抄襲、跟風。你有一隻黃色小鴨,我有一群黃色小鴨,天下鴨子不都長得一樣?嫌鴨子不稀奇,咱們也來搞一隻汽球狗、米老鼠、多啦A夢,總之愈可愛愈好,愈大隻愈好。

說我抄襲?創意不都來自完美的抄襲嗎?

就這樣,台灣近年高喊的文化創意,被狠狠甩了一把掌,就連藝術家在國際間的精采表現,也彷彿被當空氣,君不見台灣藝術家李真的巨人寶寶正在巴黎街頭橫行呢,台灣卻少有人知道。更多在台灣民間默默耕耘的藝術工作者,為在地提供豐饒多元的創意土壤,可惜他們的努力不被看見。

姑且不論黃色小鴨背後的文化意涵,療癒了誰,PVC成份有多大危害,我們也不必凡事「外國人能,我們為什麼不能」,看到別人賺大錢,就眼紅仇視,然後再酸自己人一頓。但不可否認,文化創意最忌抄襲及一窩蜂,未經淬鍊、沉澱的粗糙商品,跟垃圾並無不同,而黃色小鴨的出現,剛好適時對台灣提出警訊:台灣的文創環境還不夠成熟,普羅大眾仍習慣接受舶來品,政府單位對台灣文化創意內容不具信心,了解也不夠用心。

顯然台灣文創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怕只怕,經過精打細算之後,各級政府的康樂團隊,發現在水裡丟幾隻超大玩具、汽球、裝置藝術、卡漫公仔的效益,遠遠大過放煙火的稍縱即逝,恐怕會卯起來硬幹,未來10年,我們等著看台灣各大溪流、湖泊、港灣、海水浴場,出現各種千奇百怪的充氣漂流生物,這或者會是另一種文創奇蹟,抑或是國際笑話?



◆ 文化部兩招助文創

記者邱莉玲/台北報導 2013-09-25 工商時報

為解決多屬微型企業的文創業,較難吸引傳統創投資金,據了解,文化部正研擬2項新政策,一是研擬文創共同投資第二標標案,鼓勵創投投資早期、初創階段且具發展潛力的文創公司;二是仿照國發基金經由創投間接投資的模式,推動設立以投資專案型文創為主的文創投資公司!

創投業找不到案源、錢投不出去也有話要說。主要原因有:一、多數文創企業規模化程度低,追求得獎創意勝於營利;二、投資與補助分不清,創投、文創評估標準難有共識;三、創投與文創對創作價值等於企業價值認定不一,雙方股價喬不攏。

對此,文化部研擬共同投資第二標招標案,鼓勵創投投資初創、早期且具發展潛力的文創業,創投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比例將有較多1:3、1:5,創投家數可望增加,現正積極規畫公開招標。

國發基金針對文創業的投資,文化部也考慮降低或取消基金直接投資文創事業的門檻,並提出間接投資專案型文創模式。

這類文創投資公司投資標的,以專案型文創事業為主,鼓勵更多創投錢進紀錄片、舞台劇、表演藝術等。據了解,新浪創辦人、CNEX執行長蔣顯斌等,都有興趣參與。

※ 相關報導:

* 杭州文博 故宮「朕知道了!」來了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8183891.shtml

杭州文博會將於十月十七日至廿日舉辦,將同時舉辦首屆兩岸文創產業交流對接會,及「兩岸文創產業合作實驗區」揭牌儀式,台北故宮風靡兩岸的「朕知道了!」膠帶,也將在會上販售。

杭州昨天舉行文博會重點活動及兩岸文創產業合作的新聞發布會。浙江省政協文化衛生體育委員會主任楊建新在會中表示,兩岸文創產業交流對接會,是根據兩岸經濟轉型客觀需求所舉辦,會上不是談產業趨勢,而是談具體合作。洽談成功的合作案,將留待十一月舉辦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上簽約。

....今年將邁向第七屆的杭州文博會,這屆主題為「融」。其中台灣文創精品展區面積達兩千平方公尺(約六百坪),占兩岸四地文創精品展區面積的一半。

fsj 提到...

陳立恆/台灣文創不能只有「小確幸」

【聯合報╱陳立恆】2013.09.26

日前兩岸企業家峰會在赴浙江展開首次文創產業小組會議之前,我方先行於台北舉辦了一場會前會,到場除了文創人,還喜見來自房仲、科技、傳產、金融、法務等台灣各路領袖菁英們的身影。待到了對岸,高規格的政府要員列席之外,他們更動員了囊括央視、故宮、清華、騰訊、阿里巴巴、華誼等重量級的產官學研界代表一道共襄盛舉。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好現象,畢竟網羅跨岸、跨行、跨界的參與,一直是文創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汲汲追求的海納百川。

一場冠蓋雲集的會議當然只是一個形式上的起步,我們真正去路艱辛的使命,在乎如何能於一切為時未晚前,架構出一座讓兩岸文創相關產業得以充分發揮又彰顯效益,既互補短長又能相輔相成的對接平台,並積極保障文創產業目前最薄弱的智慧產權環節,從產業文創化、品牌國際化等兩方面著手,以達成全面提昇文創在國際社會上的旗艦影響力。

然而,在文創世界裡,一座對接平台是屬於形而下的努力,尚有許多關鍵元素需要從形而上的方面下功夫。君不見,對接平台的願景一旦實現,台灣文創是否能夠藉此找到一個大顯身手的立足點,除了在政治與經濟上的謹慎操作,其實更大層面地仰賴一國之文化發展的基礎建設,也就是常常被關注,卻從未獲得實際支持的「全民美學」與「全民創作」,因為唯有深入尋常百姓家的美學教育與創作精神,才能真正容許一個國家的文創產業磅礡行舟萬里長。

在兩岸文創會議前後,我們不難發現不少有識之士針對台灣全民美學的落後而憂心忡忡,一部分原因必須歸咎於自廿年前教改以來,台灣體制教育被改得荒腔走板之餘,美術、工藝、音樂、家政等美育課程的生存空間,比起教改前更形壓縮逼仄,試問,學子們在少年啟蒙的階段沒有學會對「美」的尊重,成年任事之後,又何來掌握對「美」的運用?

此外,我還覺得台灣社會近來頗有一種將個人生活中的「小確幸」,錯認為可以感動世界的「大文創」的趨勢,這句語出村上春樹描寫日常點滴中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概念,隱約席捲了整個台灣流行文化,從飲食、旅遊、商場,乃至於影視與音樂,無處不見對它的稱頌。

我其實也認同村上,沒有小確幸的生活,就像沙漠一樣貧乏,說到底,誰不喜歡坐在一隅明媚角落,擎一盞晶潤瓷盅,掬一捧澄澈茶湯的片刻時光?但是真正能夠使得台灣文創發光發熱的推手,不是享受著小確幸的你我,而是那些作品背後的創作付出,一個個在泥水熱火間反覆試煉胚土,或是在彎身埋首裡堅持手感浪菁的工匠藝師們。

台灣文創距離一個歌舞昇平的時代還很遙遠,我們需要更多願意「大創作」的歸人,而不只是在「小確幸」裡流連的過客。何妨停步想一想,舉凡李國修的戲劇、林懷民的舞蹈、李安的電影,甚至是法藍瓷的杯盤,那些帶給我們無數小確幸的大師經典裡,哪一件不是孜矻不休的藝術堅持、創作精神與自我修練,這些才是台灣文創所渴慕的天工鬼斧。所以,我們期待更多天工鬼斧的覺醒投入,在嘗試與對岸平等對接,並同時探索國際市場契機的荊棘長路上,一起攜手為台灣文創劈山開錦繡、引水奔前程。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

※ 相關報導:

* 杭州文博 故宮澄清「朕」沒來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186320.shtml

台灣故宮文創商品紙膠帶「朕知道了」兩岸暴紅,傳出不少「山寨」盜版事件。十月登場的杭州文博會,日前宣稱將在台灣文創精品區販售「朕知道了」及「乾隆御覽之寶」等故宮紙膠帶。對此,故宮昨發出新聞稿,質疑其為贗品。

* 現實催逼 《寄居》深究人性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92600491.html

為了想要有個自己的家,一對小夫妻克勤克儉好不容易買了屋,卻買到危險海砂屋。隨著屋子的毀壞剝落,同住老母親的叨唸,鄰居夫妻的發達顯赫,人性的陰暗在現實壓力下逐一顯露。狂想劇場推出新作《寄居》,由新銳導演廖俊凱執導,處理城市居大不易之下變形的人際關係。

* 他山之石…拚文創像拚國力 韓流襲捲亞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187016.shtml

台灣發展文創產業喊了很多年, 隨著霹靂成為台股第一檔文創股,文創產業發展終於有了新起點。如何衝剌發展文創,台灣政府與民間企業準備好了嗎?

韓流襲捲亞洲市場,目前韓國文創產業一年的產值就高達82兆韓元(台幣2.2兆元), 國內文創產業產值僅台幣6600多億元,僅達30%。

韓國如何做到的?2008年韓國的李明博上任總統後,就把「文化觀光部」改為「文化體育觀光部」,推出5大策略;先集中資源、其次推出「文化暢達5年計畫」,再來善用數位媒體平台,接著落實智慧財產權,最後降低文創產業融資的困難度。且成立「文化產業振興院」負責整體統籌。

換言之,韓國拉高文化視同國力高層次後,政府主導資金、創意、技術三大核心。電影投資者中環董事長翁明顯表示,韓國在金大中時代拍攝技術不足,金下令派一組人馬前往美國好萊塢,從導演、攝影師到音效、配音、配樂,紮實學了數年基本功後返國,再教給其他人,才造就現今韓流。

* 文創火車頭 霹靂上興櫃拚了!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187001.shtml

本土文化代表霹靂國際多媒體下午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法說會,有別於傳統嚴肅氛圍,霹靂法說會猶如一場布袋戲嘉年華,不但有操偶師當場演繹霹靂人氣男主角「素還真」其「半神半聖亦半仙」出場詩,還有一頁書、魔王子等12尊經典戲偶同台亮相,再加上現場張貼各式劇集海報,公仔、杯子、文具、衣飾等各式周邊商品,充分展現文創股特色。

* 「創櫃板」 年底率先推出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187002.shtml

台灣發展文創產業,資本市場先動起來!櫃買中心推出三招積極推動文創產業,今年底率先推出「創櫃板」,明年將推出「文化創意平台」及「文創產業類股」,讓文創微型企業規模能持續壯大,讓這些創新與文創企業成為國內另一股創造就業人口及提升台灣產業價值的新生力軍。



◆ 青年返鄉圓夢 廢棄KTV變身獨立書店

【邱祖胤/台北報導】2013-09-26 中國時報

回家鄉開一家有特色的獨立書店不再是遙遠的夢,文化部今年首度推動「文創圓夢計畫」,界定獨立書店為文創產業的一部分,並提供50萬元給想開獨立書店的年輕人創業,日前共有8家書店通過申請,並在近期陸續開店。

其中剛從靜宜大學畢業的蔣婷韻,在台中沙鹿開設「桃樂絲童書坊」,她化身故事姐姐,每天在書坊為社區小朋友講故事。長年從事廣告企畫的洪毓穗,在桃園平鎮的省道稻田旁成立「晴耕雨讀小書院」,夫妻倆將廢棄的KTV改裝成木造書房,成為文化新地標。擁有多年出版工作經驗的陳晏華,回夫家竹東小鎮開設「瓦當人文書屋」,是當地第一家文學書專門店。

國民生活美學種子

這些都是通過圓夢計畫順利開張的獨立書店。文創圓夢計畫去年底開始徵件,共220件申請,最後有75件通過,其中獨立書店有8件。

8家獨立書店包括新北市板橋區新新書店、桃園縣平鎮市晴耕雨讀小書院、新竹市竹東鎮的瓦當人文書屋、臺中市西區的新手書店、臺中市沙鹿的桃樂絲童書坊、臺中市的戀風草青少年書房、台南市的意識.意思書店、花蓮縣秀林鄉的雨果部落書坊。

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目前全台灣368個鄉鎮,有2/3連文具店都沒有,更別提書店。她希望這些獨立書店可以成為在地最特別的人文風景,「作最牛的文化釘子戶」。

自家一樓開起書店

桃樂絲童書坊店長蔣婷韻在校學的是化粧品科學,年初決定申請第一桶金,在自家的一樓開書店。不但全家總動員,兩個在學的妹妹也都跳下來幫忙看店,蔣婷韻的親和力及甜美外型,深受喜愛,讓她在中秋連假期間,每天都賣出100本書。

蔣婷韻表示,沙鹿有許多低收入戶及新住民配偶,他們的小孩下課之後沒有地方可去,她想要營造一個可以讓小朋友讀書的地方。「我的方式就是念故事給他們聽,讓他們在書店裡盡情遊戲,讓每一本書創造一個希望。」

晴耕雨讀小書院店長洪毓穗,與先生原本在台中從事廣告企畫,夫妻倆都很愛讀書,一心想開一家有質感的複合式書店,年初決定回到夫家桃園平鎮創業。

愛書夫妻共同創業

「選店址是個麻煩,鬧區的租金很貴,後來看中在省道附近一處廢棄的KTV,改裝之前,裡面還可看到水晶球燈及吧台。」後來兩個人動手把這裡改成具有田園風格的木造書屋,並於8月中旬開幕。

「一開始沒什麼光顧,許多客人經過很多次都不敢進來,但到最後社區居民開始習慣有一家有質感的書店,喜歡來這裡享受翻書的感覺。」

大力分享閱讀喜樂

中文系畢業的陳晏華,曾在出版社及媒體任職,在先生鼓勵下回鄉開設書店,一開始目標就鎖定文學書。陳晏華表示,她希望所有跟她一樣喜愛文學的人,能夠充分享受閱讀的喜樂,因此將書店布置得像家一樣的感覺。

店名取名「瓦當」,指的是傳統建築屋頂的零件,希望書店能像房子的瓦當一樣,成為當地居民閱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

fsj 提到...

雲門彈腿祕笈 「十路彈腿」展功夫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3.09.27

雲門舞集名作「行草」裡,舞者沉穩身體書法般悠然舒展,東方身體語彙繼「水月」等再度驚豔國際。雲門舞者昨天示範這些舞段:武術家徐紀十三年前開始教雲門彈腿、內家拳,奠定雲門更豐富的東方特色。

徐紀昨天發表「十路彈腿」(聯經出版)新書,希望藉圖文並茂的動作講解,讓更多人受惠彈腿好處。「武術就像農業,我是老農,在雲門舞蹈教室教授武術的老師是小農;我們一起沾滿兩腿的泥、滿手弄髒,不論晴天下雨,都像面向大地背朝天的農人一樣,希望能耕耘出一些東西。」

擁有師大國文碩士學位的徐紀,高中起隨父學彈腿,展開武術生涯至今近一甲子,曾入選全美十大武術高手等。他表示來自北派武術的彈腿,是中國武術入門基礎,「就像學英文要先學文法,學好了就能活用無窮。」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說,雲門兩位教中國功夫的老師中,熊衛的太極導引著重氣,徐紀的功夫著重骨,兩者都對雲門影響深遠。「最重要的是人格、氣質的變化,不論是舞者或雲門舞蹈教室學生,學了武術後,都變得非常專注,眼睛好澄澈。」

林懷民說,專注是非常可貴的東西,「現在社會標榜容易、舒緩、速成的東西,連男生都當成花美男」。專注學武術的那種品質,特別感動他,「武術不只是身體的鍛鍊,而是人格教育,是老祖宗說的人在天地的地位、在人生的進退。」



◆ 神像漆線師傅 版畫創作傳承工藝

自由 2013.09.27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花蓮縣吉安鄉有間麵店的老闆楊武雄,過去是傳承兩代的神像漆線師傅,但近年神像訂做幾乎絕跡,但他又不想要把這老工藝失傳,於是把漆線用在版畫上,創作出一幅幅的漆線畫,希望明年能在文化局展出漆線畫藝術。

早期神像上透過漆線連綿不斷的線緊密盤繞,營造出神像衣服的立體感與淺浮雕的效果,但隨著中國廉價神像的入侵,許多傳統神像的漆線師傅都紛紛轉行。楊武雄說,漆線工藝就是在雕像素胚表面增加立體花紋,隨後再上漆或貼金箔的一種傳統的技藝。製作神像時,以漆線黏貼纏繞在神像衣褶上,形成突出的圖紋後,再貼上金箔,讓整座神像呈現出立體而華麗的容貌。

而漆線就是用自己調的漆,加上粉做成漆線土,變成可搓、可塑的漆線料,而現在已研發出擠壓筒,將漆線土放進筒內,立即擠壓出一條條漆線,細的有如綿線,卻不會輕易拉斷。

楊武雄說,他不想要把這漆線工藝失傳,所以利用賣麵閒餘時間,創作漆線畫,也就是一樣用漆線,然後在平版上作畫,目前都還是做一些吉祥的圖騰,用漆線一條一條的反覆勾勒出圖形,每幅畫依據複雜度,要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相當費工。



◆ 捷克當代攝影聯展 詩意與趣味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3-09-27 中國時報

捷克擁有深厚的藝術傳統,攝影亦不例外,在傳統紀實攝影的強大基礎下,捷克的當代攝影也迸發出豐沛能量。現於台北紅館舉辦的「捷克當代攝影聯展」,展出1980年代以降,7位捷克攝影家的46幅作品,包括了歸屬在「斯洛伐克新浪潮」派別的斯瓦里柯(Miro Svolik)和祖尼科(Peter zupnik)等人之作。

捷克國家博物館藝評家波斯貝許(Tomas Pospech)指出,第二代編導式攝影的崛起是1980年代捷克攝影的特色,其中某些人被稱為「斯洛伐克新浪潮」,有別於傳統攝影的嚴肅,他們的影像呈現玩樂的趣味。

像是斯瓦里柯1980年代的成名作,是在城市地面畫出背景,模特兒們以各種姿勢躺在地上,進行高空俯拍,組合成一系列「現場照片」。而祖尼科則是透過特寫、縮短景深或手工繪畫的方式,在影像中找尋潛在的詩意,他也是捷克第一批巧妙利用攝影和油畫上色的攝影家之一。

同樣是編導式攝影,品卡瓦(Ivan Pinkava)、葉拉塞克(Vaclav Jirasek)呈現了從古典、象徵主義、頹廢與神祕主義而來的迥異風格。生於1970年代的貝特尼(Milan Fano Blatny)和瑪麗杰維斯(Igor Malijevsky)是這次展出最年輕的攝影家。貝特尼的攝影像「萬花筒」般的集成照片,將旅行捕捉的畫面,參考傳統兒童玩具的製作手法加以變化組合。瑪麗杰維斯拍攝布拉格和捷克古鎮的照片呈現出抒情風格。「捷克當代攝影聯展」展至10月15日。



◆ 北京培育 兩岸設計人才

【記者潘罡/綜合報導】2013-09-27 旺報

繼日前成立「兩岸文化創意人才服務基地」,北京市加快腳步,25日在北京故宮宣告推出「海峽兩岸設計人才養成計畫」,目標瞄準兩岸四地青年,涵蓋5大類設計領域和國際競賽,為華人培育新世代創新人才。

25日出席發布會的兩岸代表,包括大陸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鄭建邦;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主任、北京市文資辦主任周茂非;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淼;及大陸教育部高校設計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何潔、台灣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理事長林磐聳等。

5大領域涵蓋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工藝設計、時尚設計等,共39個國際設計競賽目標的發展情況及參賽方法、入圍後具體獎勵辦法,將對獲獎者提供獎金、成果宣傳、專業培訓等全方位服務。

fsj 提到...

設計師週菁英雲集 「波光」重現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2013.09.28

「Around,設計無所不在!」台灣設計師週27日在花博公園爭艷館盛大開幕,今年不僅有設計影展、設計論壇,還有上百個設計攤位,作品小至鑰匙圈、大到桌椅家具,應有盡有。以吹製玻璃燈具拿下米蘭家具衛星展最大賞作品「波光」,也在設計師週呈現。

台灣設計師週舉辦至今已第7年,每年的主題都令人驚艷。2013年的台灣設計師週以「Around-Ideas Within Life」為主題,展現生活中處處充滿設計的概念。今年的設計師週涵蓋14項內、外展活動,匯集超過500位設計師、120個國內外品牌,以生活上的種種巧思共築此一年度設計盛會。

一進入展館,就可以看到如萬花筒般的鏡面隧道,展場內部也以「回」作為布展概念,所有的攤位都團團圍繞,有如迷宮,讓參觀者的前、後、左、右都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精品。除了家飾設計、大型家具設計、日用品設計,還有配件、紙膠帶、鑰匙圈等各式各樣的產品。其中,以吹製玻璃燈具拿下米蘭家具衛星展「Design Report Award」最大賞作品「波光」,也會在設計師週呈現。

設計師週總召集人廖軍豪表示,幕後的策展團隊「設計師連線」擴大展覽規模,不僅有上百個展覽攤位,還增加了設計論壇,邀請知名設計人、插畫家、大師級的設計總監來一同分享各式各樣的設計概念。另外還有設計影展,精選出多部國際設計大師紀錄片於設計師週首映。

過去也在學校教設計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說,每年來參加設計師周都能看到年輕一代的活力與生命力,此次展覽主題「Around」,將設計融入生活,從各種面向去扎根、發想,也為城市形象改造注入新血。劉維公也提到,文化局一直努力想將台北市推廣為「世界設計之都」,目前已入圍,最終結果將於今年11月公布。屆時,台灣的設計力量將會是「Around the World!」



◆ 拉大提琴的手 陳世霖攪麵糊烘糕點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專訪】2013.09.28

大提琴家陳世霖穿起白圍裙,在日本甜點店「16區」反覆攪拌麵糊,表情如捏塑音樂線條般專注。他曾是加拿大包瑞里斯弦樂四重奏(Borealis String Quartet)一員、胡乃元TC弦樂團主力,如今他成糕點師傅,盼未來以烘焙店為基地,發展庶民藝術平台。

卅四歲的陳世霖,琴聲熱情飽滿富張力,念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大四時,就獲教授、克里夫蘭四重奏大提琴家卡茲推薦,參加包瑞里斯四重奏甄試;錄取後,他隨團年年巡迴全球百場深受好評,全團還獲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贊助,都用奇美典藏名琴。

二○○八年金融海嘯,包瑞里斯補助銳減,民間邀演也變少。「碰到不景氣,藝術總會第一個被犧牲!」陳世霖認為,關鍵是因社會未能體會藝術就在生活中,決定以人人每天都會吃的麵包甜點做生意,發展「烘焙店藝術平台」,讓藝文活動、設計深入生活。

他進了曾獲日本「現代名工」大獎的福岡洋果子協會會長三嶋隆夫所開「16區」名店,在嚴格師徒制下,第一年只能刷馬桶、洗碗、打雜,從清晨忙到半夜。

近半年,陳世霖「晉升」到早上九點前裝飾蛋糕,九點後做燒果子、攪麵糊。他深感要做好烘焙和要處理好音樂很類似,都得有專注力和熱情。

※ 相關報導:

* 最好的80歲生日禮物 瑞霖獲回聲古典終身成就獎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92800348.html

知名的德國回聲古典大獎(Echo Klassik)日前公布2013年獲獎名單,剛過80大壽的德國指揮家瑞霖(Helmuth Rilling)(見圖,台北愛樂提供)因為畢生對巴哈音樂的推廣而獲得終身成就獎。瑞霖將於10月第5度來台,指揮台北愛樂合唱團及NSO國家交響樂團,演出孟德爾頌神劇《以利亞》。

* 桂冠總經理開畫展 王正明描繪人生百態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89959.shtml

企業家愛畫畫,甚至可以開畫展!桂冠食品公司總經理王正明是一名業餘畫家,平日藉著旅遊、觀察、體驗,結合景緻和時事作畫。這些年來,王正明以極簡的脫俗畫風在藝壇闖出名號,且即將在10月下旬舉辦個人畫展。



◆ 台灣戲劇館 闢楊麗花專區

【聯合報╱記者羅建旺、王燕華/宜蘭縣報導】2013.09.28

宜蘭縣文化局在台灣戲劇館闢出歌仔戲天王楊麗花常設展專區,讓更多人認識這位宜蘭出身的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昨天前往參觀,吸引粉絲瘋狂追逐,她說,歌仔戲源於台灣,大家應該一起努力,不要讓歌仔戲斷了根。

宜蘭縣議員賴瑞鼎日前在議會質詢時,建議文化局可以把台灣戲劇館和楊麗花做連結,甚至改名為楊麗花歌仔戲戲劇中心,借重楊麗花的資源,讓歌仔戲推廣更有力量。

文化局長林秋芳從善如流,在台灣戲劇館三樓闢出專區,展示楊麗花捐出的珍貴戲服、劇照、海報等重要文物,彰顯這位國寶級歌仔戲天王對台灣的貢獻。

昨天下午,楊麗花受邀到場,由林秋芳及賴瑞鼎等人陪同參觀,她的風采依舊,巨星魅力驚人,許多粉絲瘋狂追逐,搶著要合照、簽名,還有人專程從台中前來。

文化局安排歌仔戲傳習班的國小學生演出一段「王婆掛招牌」,楊麗花看了直點頭,打了一百分,還親切地問小朋友們學了多久。

「歌仔戲的根在宜蘭。」楊麗花說,歌仔戲源於台灣本土戲種,是代表台灣最好的文化,「學歌仔戲的孩子不會變壞」。她勉勵大家一起努力,要跟上潮流,但也要保持歌仔戲的傳統和教育性,不要讓歌仔戲斷了根。

看過「楊麗花專區」,她說環境不錯,「看了心情很開朗」,但東西可以更充實些。

※ 相關報導:

* 彩繪藝術金龜車 驚艷當代藝術館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90010.shtml

「每個人的汽車都可以成為流動的街頭藝術!」福斯金龜車彩繪徵件比賽冠軍徐福星說。由當代藝術館、福斯汽車合作舉辦的「藏金龜‧繪當代」活動,27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設計首獎,現場除了將徐福興的彩繪構想以實體車的方式呈現,也特別製作入圍的前20名模型車供民眾參觀。



◆ 音樂、影像、科技 迫聲音逼視生命起落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3-09-28 中國時報

血液般鮮紅的水滴,沿著極細的雷射光束墜落,噗通聲響令人一顫。頑童們攜手從高處往下跳,卻不知跳向何處。從高樓俯視馬路,只見地面朝眼前益發逼近。人事物的墜落,以及內心的「墜落」,都成了「迫聲音:音像裝置展」的表現題材,這項展覽今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19藝術家18件作品

「迫聲音」由北美館、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主辦,中心創辦人之一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擔任策展。展覽邀請了美國、比利時、法國、義大利、德國、瑞士、哥倫比亞、智利等19位藝術家、18件以聲音、燈光、錄像構成之作。這些藝術家來自音樂、攝影、錄像、電影、舞蹈、數位技術等不同領域,還包括了錄像藝術先驅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作曲家兼導演提耶瑞.德.梅(Thierry de Mey)、錄像兼雕塑家米歇爾.方索瓦(Michel Francois)等知名藝術家作品。

體驗經歷致命時刻

吉魯東引述法國詩人保羅˙克羅岱爾(Paul Claudel)之言:「雖然沒有翅膀,但我們仍有足夠的力量墜落。」他表示,「墜落」與「橫越」這兩項主題啟發許多思想、文學、電影及音樂創作,「以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討論生命的起落、循環與重生的亙古議題。」

皮耶-亞蘭.傑夫荷努(Pierre Alain Jaffrennou)的聲光裝置《天使墜落》,黑暗中一只裝滿鮮紅色液體的大玻璃盆,每隔幾秒就有水滴沿著雷射光束墜落,漫射的紅光在玻璃盆激起稀薄水氣,像致命時刻後再啟動的心跳。

墜落影射創作者對生命的想像,克里斯.瓦東克(Kris Verdonck)的錄像《近昏厥》,15分鐘的影片直直逼視從高樓穩定往下直落的畫面,觀眾成了墜落的當事人,耳邊響起平靜聲音喃喃念著宛如別離世界的告白。

人像柱倒立露窘樣

瓦東克另一件錄像《人像柱》,在展場入口兩側分別站立一對穿著西裝、貌似商業人士的巨大男女,像古典建築中裝飾並支撐建築的女像柱。他們原本從一本正經,卻逐漸倒下,頹坐在地,最後變成頭下腳上的困窘模樣。

米歇爾.方索瓦(Michel Francois)展出的是以尼龍繩吊著眾多水袋的裝置《水藏》。外觀看似一顆大淚珠,但沉重的水袋群和纖細的尼龍繩成對比,營造出斷裂墜落的緊迫張力。他的錄像《處變不驚》拍下他展現舞蹈般的動作,與接連砸落的玻璃酒瓶災難並存的驚險時刻。

塔菲克團體、揚.奧爾拉瑞(Trafik, Yann Orlarey)的裝置《72變》,打造6個大金屬框架製作出結合聲光的互動作品,每個框架由12支LED燈管組成,觀眾可在現場ipad上點選不同的聲光模式,形成趣味的律動。

偵測科技呈現光音

今晚里昂高等音樂院擊樂教授讓.喬法瓦(Jean Geoffroy)將在北美館大廳舉辦聲音表演《光音》,由提耶瑞.德.梅作曲。喬法瓦運用「體感偵測科技」技術,演出在不使用樂器的情況下,僅靠手勢製造出聲響和旋律,節目長20分鐘。

fsj 提到...

閱讀村上春樹療癒之旅

◆ 書香天地/閱讀村上春樹療癒之旅

【聯合晚報╱邵冰如】2013.09.29

睽違三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終於上市,這是他第13部長篇小說,在日本上市以來不斷刷新紀錄,上市一周印量突破一百萬冊,全書描述36歲的鐵道工程師展開人生旅程,尋訪高中時代四名摯友的故事,令無數日本書迷感動落淚,譽為最豐富動人的村上春樹小說代表作。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前陣子在韓國上市,也蟬聯七周暢銷書排行榜冠軍,刷新村上歷年小說銷售成績,讓這本書的好口碑跨出日本。書中對白:「就算能把記憶巧妙地隱藏在什麼地方,就算已經完全沉到深深的地方,也不能消除它所帶來的歷史」,更被書迷傳誦,更多人在討論:到底這部小說該怎麼去讀。

一如以往作品,村上總是一面帶給讀者深沈的傷痛,但也閃耀著療癒的光。書裡的第一句話就落筆驚人:「大學二年級的七月到隔年一月間,多崎作生活中唯一想到的便是死亡。」曾被好友斷絕關係的青年多崎作展開旅程,面對過去,全書故事情節看似單純,描寫方式及文字內容卻富含深意,村上春樹說:「這是成長故事,要成長得更好,傷痛就得深一點;當你受傷很深時,你會希望在人前隱藏你的創傷,但要真正拋開傷痛並不容易。」

村上春樹已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是他重返《挪威的森林》寫實主義路線的小說,神祕的顏色究竟呼喚著什麼樣的風聲?讓人期待。

※ 相關報導:

* 村上春樹新作中文版 兩岸大PK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92900335.html

諾獎前夕,今年博弈賠率名列首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新作《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以下簡稱《多崎作》)兩岸均搶在10月推出,從出版日期、裝幀、首刷量、譯者乃至版權費,均被拿來比較。《多崎作》中文版還未上市,已在兩岸三地引起熱議。

*《畫布下的樂園》 原田舞葉推理盧梭之《夢》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92900275.html

「樸素藝術始祖」亨利.盧梭的畫作《夢》為紐約現代美術館的鎮館之作,相當有人氣,然而,一名瑞士藏家手中竟出現一幅和《夢》相似度幾乎百分百的《做夢》,究竟是怎麼回事?是藝術品鬧雙胞,還是有膺品?日本作家原田舞葉以盧梭的《夢》為藍本,寫出藝術推理小說《畫布下的樂園》。



◆ 北市傳統藝術師 3大師受表揚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2013.09.29

為保存及傳承傳統文化,北市府文化局昨天在西門紅樓舉辦「2013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頒獎典禮,歌仔戲名角小咪(本名陳鳳桂),知名老旦曲復敏及漆線工藝師顏金益等3人都接受表揚。

即日起至11月3日 ,在剝皮寮歷史街區還有傳統藝師聯合展覽,無論是曲復敏於《強項令》中飾演湖陽公主的老旦行頭、陳鳳桂於藝霞時期飾演的呂布衣裳,以及顏金益細緻而立體的漆線佛像與藝術品全都看得到。

67歲的曲復敏(本名曲敬瑜),9歲就開始學習京劇,回想當年學京劇的源起,曲復敏表示,小時候很皮,不喜歡念書,父母就送她到復興劇校學京劇。

年紀尚小的她,相當排斥,不過3個月過去,眼看父母都不理采,只好死心努力學習,沒想到京劇就此成為她一輩子的志業。

嗓音以清亮見長的曲復敏,早年以老生走紅,後以老旦縱橫舞台,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竇娥冤」裡的竇娥婆婆、「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中的賈母,還是「楊門女將」的佘太君等,都讓戲迷印象深刻。

64歲的小咪(本名陳鳳桂),14歲進入藝霞歌舞團學舞,18歲就榮登首席台柱,還曾參與過河洛、黃香蓮及唐美雲等歌劇團的舞台公演。最大特色是生、旦、丑、老君、老旦都能出色擔綱,被譽為扮誰像誰的「一人千面」。

陳鳳桂表示,一上台就演上癮,無論是什麼角色,總能迅速進入情境之中,「做什麼像什麼,演什麼是什麼」也是她一貫的人生理念。

55歲的顏金益,從19歲開始學習家具雕花,23歲接觸漆線工藝,無論是漆料調合、揉線,黏貼堆塑或是圖案規劃都難不倒他,昨獲頒獎時,顏金益開心地表示,做工藝30幾年,總算獲獎被肯定,感覺真的很好。

傳統藝師聯合展覽,詳情可上文化局官網查詢,網址http://www.culture.gov.tw/。

※ 相關報導:

* 陳必先與2013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92725.shtml

今年5月陳必先返台演奏李斯特鋼琴協奏曲時,就提到10月會再回台灣參與現代音樂節演出。一轉眼五個月即將過去,她果然說到做到:這是10月11日至13日,於東吳大學松怡廳舉辦,由作曲家李子聲擔任總監的「2013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10月11日的開幕音樂會(新竹交大場10月8日),將一口氣呈現琴摩曼(Bernd Alois Zimermann)的《獨白》和史托克豪森的《咒語》兩部雙鋼琴大作。《咒語》是我一直想聽現場,卻始終無緣相遇的經典。沒想到繞了半個地球,最後還是在台灣能夠親自體驗。陳必先老師和史托克豪森私交甚篤,也和他親自研究工作過《咒語》,是此曲的當代權威。這次和學生湯詩渝一同演出,加上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和作曲家合作三十餘年的荷蘭電子音響工程師Jan Panis助陣,相信必能充分展現《咒語》聲響之奇幻多變。如此組合在台灣現身,無論你對現代作品有無熱情,都該來欣賞一次。

* 走進太陽帳篷…跟蟲蟲呼吸泥土香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190774.shtml

「我希望走進大帳篷的觀眾,透過昆蟲的眼睛看世界。」太陽劇團「OVO蟲林森巴」舞台設計師葛林哥(Gringo Cardia)如此表示。

該劇的舞台布景幾乎找不到直線,連牆面都是有弧度的。學建築出身的葛林哥表示,昆蟲世界不像人類,到處是用鋼筋水泥打造建築的直線,他想讓觀眾感受昆蟲眼中不規則、充滿起伏曲線的有機世界。



◆ 大陸》看不完的電視劇

林殿唯 2013-09-29 工商時報

■今年的美國艾美獎(Emmy Awards)日前落幕,Netflix成為世上第一家獲得艾美重要獎項的網路影片播放商,顯示網路影片已有資格與傳統電視頻道分庭抗禮,但這樣的結果對於從未掙脫虧損困境的大陸同業來說,卻顯得特別刺眼。

在13億人口的基礎上,投資人始終不敢低估大陸的電影與電視劇市場的獲利能力,就連台灣民眾近年來也藉由後宮甄嬛傳感受到大陸電視劇的魅力,但在一個電視劇年產量1.7萬集的市場,一齣電視劇要獲得觀眾青睞的難度,堪比萬中取一的大學聯考。

去年產量1.7萬集

根據大陸官方的統計,2012年大陸的電視劇總產量高達1.7萬集,躍居全球電視劇第一大國,而超過第二名美國的8,000集。但大陸的電視劇產量實在過於龐大,就算是13億人口的市場在一時之間也難以消化完畢。一名觀眾就算每天收看兩集,在全年無休的狀態下,至少要花上23年才能看完,而大陸全國所有電視頻道一年內能播放的電視劇檔期總數約為8,000集,遠遠追不上電視劇的生產速度。

以近來最流行的古裝劇為例,拍攝一部隋唐時代連續劇所要耗費的成本至少數億元人民幣,但拍攝完之後卻未必找得到頻道播放,就算有頻道播放,電視台也可能拖付款項,讓許多電視劇製作公司面臨資金緊張的問題,甚至有部分業者倒閉。

在電視劇明顯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投資人開始將播放的平台從傳統電視台轉向網路播放市場,因為網路播放沒有時段、頻道、廣告的諸多限制,理論上容納的電視劇與廣告數量遠勝過傳統電視頻道。

雖然理想十分美好,但事實卻相當殘酷,相較於電影產業的巨大獲利,大陸所有的網路影片播放平台都處於「燒錢」的狀態,規模最大的土豆優酷從成立以來,從未賺過一毛錢,年度財報始終處於虧損的狀態,第二大業者愛奇藝PPS也是因為有富爸爸百度的支持,才能維持運作。

在網路播放業者長期虧損、電視劇數量過多的情況下,美國的網路影片播放商Netflix卻以「紙牌屋」(House of Cards)原創電視劇,成功抱走今年的艾美獎,名利雙收,讓仍處於苦海之中的大陸影視同業看到一絲希望。

賺不到錢的網路播放平台

從家庭郵寄影片起家的Netflix自從跨入網路影片播放產業之後,在電視影劇的播放方面始終堅持不公布收視率,這讓許多觀眾對於影片受歡迎的真實程度頗感質疑。

Netflix表示,該公司的節目沒有廣告,所以無需公布收視率。而該公司的主要收入則來自於3,700萬名的註冊用戶,光是在美國境內的付費用戶就達到2,860萬名,相當於有線電視上HBO的收視戶水準。

根據Netflix的財報,今年第二季的營收達到10.7億美元,獲利為2,900萬美元,而公司股價今年以來已經上漲約240%,與大陸同業的表現相比有如天壤之別。

Netflix的成功一直是大陸同業的仿效對象,優酷土豆近來也推出標榜「優酷出品」的原創節目,並參考中央電視台的商業模式,邀請企業贊助並在影片中採取產品置入,大幅降低製作成本,不過目前的主要營收來源仍是以廣告為主。

對於Netflix付費模式的成功,優酷土豆CEL古永鏘也頗感羨慕,但他表示,大陸市場目前的支付行業尚不成熟且盜版嚴重,付費模式難以發展。

※ 相關報導:

* 首導電影致青春 趙薇獲金雞獎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showbiz/100103/112013092900452.html

第29屆中國大陸電影金雞獎昨晚在武漢揭曉,首次執導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趙薇,榮獲最佳導演處女作獎。這部影片在大陸的票房超過人民幣7億元。

fsj 提到...

《白色巨塔》作者山崎豐子 病逝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2013.09.30

以小說《白色巨塔》在日本造成轟動的日本文壇首席才女、戰後日本十大作家之一的女作家山崎豐子,今日驚傳去世的消息。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山崎豐子是在昨日早上病逝,享年88歲。

山崎豐子創作許多知名小說,包括《白色巨塔》、《華麗一族》、《不毛地帶》等,是日本的社會寫實派作家,其著作也常被翻拍成電視劇。

山崎豐子1924年出生於大阪,畢業於京都女子專科學校國文系(日文系),曾在《每日新聞》當文藝記者,1957年推出處女作《暖簾》,次年在《中央公論》雜誌連載《花暖簾》,寫一位女老闆經營曲藝場的故事,拿下直木獎,從此立足日本文壇。

名作《白色巨塔》在1963年開始連載,描寫大學病院實況,引起尖銳的社會話題。藉由書中兩位主角,也就是相互熟識但個性差異極大的兩個醫生,在公立大學教學醫院中所受境遇的對照,以及醫療疏失訴訟的曲折過程,揭露醫療體制的扭曲與腐敗、醫學界高層傾力於權勢爭奪下的黑幕,以及尋求醫療疏失賠償的艱辛。由於內容對於醫病關係的矛盾與衝突有強烈的描述,因而造成了很大的話題性 。

《白色巨塔》最早是在《Sunday 每日》週刊上開始連載。1957年發表首部作品《暖簾》,翌年即以《花暖簾》贏得1958年第39屆直木賞。1963年起在《Sunday每日》連載《白色巨塔》,引起轟動;1970年起又於《週刊新潮》連載小說《華麗一族》。

※ 相關報導:

* 20世紀美術領域的馬可.波羅 美術界中國通蘇立文走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93000342.html

被喻為美術界「中國通」的英國藝術史學家、漢學家麥可.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倫敦時間9月28日凌晨4點20分,在牛津大學醫院過世,享壽97歲。蘇立文是20世紀最早有系統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現代美術的西方學者,與中國、台灣的交誼深厚,今年8月,蘇立文無畏酷暑參加了上海書展,也造訪台灣,與建築師老友王大閎與家人、朱銘伉儷、學者阮慶岳等人相聚,不料此行竟成訣別。

* 台灣建築界「另類」貢獻 王大閎故宮原型 友圖為證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093000343.html

....蘇立文對台灣建築界的「另類」貢獻,是他保存王大閎1961年參加故宮競圖模型的照片,成了台灣建築的珍貴見證。

雖然王大閎參加故宮競圖獲得第一名,但最後並未依照他的設計執行,相關資料也沒有留下來,「變成傳聞中的建築設計,沒人知道長什麼模樣」,阮慶岳說到。沒想到蘇立文想起,當年王大閎獲獎後開心地拍了建築模型照片寄給他,因為蘇立文保存的照片,讓傳說中的王大閎故宮設計有了圖像佐證。



◆ 生化碩士自學製琴 四把琴同棵楓木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2013.09.30

中興大學生化系碩士畢業生林殿威,自學製作手工提琴五年,去年九月首次入圍素有「製琴界奧林匹克」之稱的義大利史特拉瓦底里國際製琴大賽,最近在中興大學展出入圍作品。

中興大學藝術中心「林殿威手工提琴個展」,展期到十月十八日,共展出十把提琴,其中四把大、中、小提琴,都由同一棵楓木製成琴板,校方指出,這在提琴市場中相當罕見,入圍國際製琴大賽的提琴也很難得。

林殿威從小生長在製作木器的家庭,對木料有基本認識,加上念研究所時又學習高分子化學基礎,他對製琴產生興趣,上網摸索、看書自學。

林殿威說,製作提琴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要,整個過程包括木材挑選、主體模具、琴頭雕刻、刨製面板與背板、角木黏合、上漆、上弦。

林殿威也展出各式製琴設備,現場還放置提琴自動演奏機,透過提琴的音箱共震,發出的琴音仿如真人演奏。

林殿威觀察,台灣多數家長、學提琴的學生,對提琴的認識很少,可能僅止於認識樂器演奏的效果,這次介紹提琴製作的工序、工具、材料等製程,也是一種音樂教育的基礎。

fsj 提到...

日國寶級小說家辭世 山崎豐子 莎喲哪啦

【林欣誼/台北報導】2013-10-01 中國時報

以《白色巨塔》、《華麗一族》、《不毛地帶》等作品聞名的日本國寶級作家山崎豐子,於9月29日凌晨辭世,享壽88歲。她曾說:「睡著也好,醒來也好,腦海中只有『小說』這件事。作家生活50年來,不為人知的辛苦固然很多,但是喜悅更多。再也沒有比小說更有趣的了。這就是我的人生寫照。」

山崎豐子地位無人能及,她筆下揭發企業鬥爭、醫界腐敗,著墨戰爭的反省與女性成長,題材貼近社會;因為出身新聞圈,她寫作有如深度調查採訪,在動輒訪談上百人、長達數十萬字的巨幅長篇小說中,字字力透紙頁,緊湊的劇情和逼真的現實描述,令人歎服,也成日劇、電影改編大熱門。

最快樂:想人物名

1960年代起,山崎筆下轉為批判,陸續寫出《女系家族》、呈現醫病關係議題的《白色巨塔》、描繪銀行界金權糾葛的《華麗一族》,以及格局龐大的「戰爭三部曲」《不毛地帶》、《兩個祖國》、《大地之子》等作,奠定重量級地位。

2010年山崎曾接受本報專訪,她談到自己寫作重視採訪,是因追尋「最接近真理的事實」,「我不是想專寫大企業的弊病,只是對不公平的事無法坐視不管,例如威權主義的大醫院對病人見死不救、不重視飛航安全的航空公司等。」被問到寫作最快樂的是什麼,她俏皮回答:「想小說人物名字的時候!」

最想寫:人情冷暖

山崎為寫作的考察範圍從日本遠至俄羅斯、非洲奈洛比等地,如寫作《不毛地帶》時她便採訪了377人,為《大地之子》取材時還與當時中共總書記胡耀邦三度會面。她曾說:「我有很特別的調查癖,若遇到什麼解不開的問題,就會認真地四處查訪,不查個水落石出,便無法甘心。」就算原本只是為了小說而展開調查,卻會在不知不覺間把小說擱在一旁。

山崎筆下反映時代,甚至能「預言」,如《不毛地帶》描寫勒克希德公司的政商掛鉤情節,作品連載期間,日本便發生轟動全國的「洛克希德」醜聞,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向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行賄,事件爆發後,田中因此下台。雖從批判角度著手,但山崎說,她真正想表達的是「人情冷暖、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質疑,還有一些不屈不撓,秉持初衷凜然生存的人物。」

※ 相關報導:

* 日劇大熱門 木村、唐澤都演過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100100002.html

很多人把山崎豐子歸為揭發黑暗、伸張正義的社會派作家,但她表示寫作時最先浮現腦海的都是「人」,比如《華麗一族》主角萬俵大介,她先想好了他的髮型、拿刀叉、咳嗽與喝咖啡的樣子後,才考慮要將他的行業設定為銀行業。



◆ 善化好文藝 善用民間力量

【程炳璋/台南報導】2013-10-01 中國時報

善化國小上周末連續舉辦2場全由民間贊助的藝文活動,先是下午「好個秋創意市集」邀請市民賣手做、農作產品,晚上的紙風車兒童劇團更是人潮擠爆操場,吸引近3千人前來體驗,被形容是近年善化區藝文活動最大場表演,善化區公所計畫未來循此模式舉辦相關藝文活動。

「好個秋創意市集」由台南藝術大學一群畢業學生發起,1年4季在善化國小「沒有角學堂」舉辦,這次與地方1家水泥紙袋業者合作,將廢棄紙料手工做成包包、飾品,是業者將傳統轉型的嘗試,南藝大畢業學生用紙捲布置舞台,免費讓民眾設置攤位,販售民眾手作與農作產品,活動中穿插好玩的表演。

市集現場讓民眾用牛皮紙做服裝走秀,評選分數最高者,可獲贈烏克麗麗當獎品。沒有角學堂創辦者蔡佳吟表示,市集1年4季各辦1次,讓大家玩在一起,透過活動拉近社區居民距離。

晚間的紙風車兒童劇團表演「台灣幻想曲」,傍晚就有人潮湧入,多半是親子家庭參與。善化區長李皇興表示,這是近年來人潮最多的1場藝文表演。

從下午到晚間,2場藝文體驗讓善化國小操場猶如舉辦大型演唱會般人潮洶湧,居民獲得1個歡樂飽足的夜晚。李皇興表示,難得的是這些活動全由民間企業發起,民眾參加完全免費,效果很成功,這樣的合作模式值得未來繼續引用。



◆ 台灣百年交通史 逸仙藝廊開展

【台灣醒報╱記者徐欽盛╱台北報導】2013.10.01

台灣民謠〈丟丟銅〉、台語流行金曲〈腳踏車〉以及〈烏蘇里船歌〉這些耳熟能詳的曲調,30日在「世紀交通檔案展」上由台灣竹樂團演繹下,帶領大家回到過去,回想搭車、騎車的情景。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表示,300年前劉銘傳上奏北京使用「BOT方式」興建台灣鐵路,300年後他負責接棒鐵道運輸大任,完成台灣高鐵的興建,可說是傳承了台灣鐵道歷史大任。

由交通部與國家檔案局共同主辦的「世紀交通─運輸重要檔案展」,30日於台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舉行開幕典禮,參與的來賓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交通部次長陳建宇、國家檔案局局長陳旭琳等人、52年前公路局第一批招募的金馬號小姐馮桃鮮女士,以及當年台鐵快車沖茶先生侯壽興。

展覽檔案內容區分為「交通運輸組織沿革」、「鐵道運輸」、「公路運輸」、「航港運輸」及航空運輸」等五大主題,參觀民眾將可看到自清朝以來具代表性的珍貴運輸檔案,包括交通部的前身郵傳部的組織、清代台灣巡撫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的奏摺、台灣光復後四本移交的公路清冊等;此外,主辦單位還設計多個有趣的情境模擬互動體驗區,例如:黃皮仔車多媒體影片播放區、金馬號客車拍照區等,以呈現我國運輸發展的多元面貌。

昔日的金馬號小姐馮桃鮮女士,今年已經74歲了,但今天(30日)出席開幕式的她,看起來精神奕奕,說出當年金馬號小姐的豐功偉業更是滔滔不絕;她說,在那個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金馬號是非常紅的,國家高級官員都是乘坐金馬號的,包括當年經國先生招待貴賓參與橫貫公路通車,也是搭乘金馬號。

「世紀交通─運輸重要檔案展」台北展期,10月1日至10月15日,於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展覽舉行, 11月1日至12月15日將移師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1樓第1及第2展覽室,繼續展出。

※ 相關報導:

* 蕾絲情緣展 看17世紀歐洲服飾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195766.shtml

台南市安平鄉土文化館,今天起至12月31日,展出「浪漫追想與蕾絲情緣」特展,展出十六至十七世紀,4種歐洲風格的蕾絲服飾,還有製作的蕾絲紙版。

fsj 提到...

奶瓶溫度「看」得到 大生三獲iF設計獎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2013.10.02

有「設計奧斯卡」之稱的二○一三德國iF設計大獎公布入選名單,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三年級學生邱譯民以「溫感奶瓶」,從世界各國一萬一千五百件設計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今年iF的「概念設計獎」。

邱譯民說,「溫感奶瓶」是透過溫度的差異,控制奶瓶改變顏色,以顏色區分溫度,讓父母在沖泡牛奶時,能輕鬆掌握牛奶的溫度,預防燙傷;例如攝氏一百度時呈現紅色,漸冷到攝氏四十度變成橘色,攝氏卅度時是黃色,就可以餵奶,零度則是黑色。

「設計來自生活」是邱譯民的創作理念。他說,平時逛大賣場、百貨商場,看到父母在餵嬰幼兒喝牛奶時,多會「先滴一滴在手上」,用自己的體溫測量牛奶溫度,不過大人對溫度的感受力和嬰幼兒有誤差,很容易讓小baby燙傷,讓他進而想設計「溫感奶瓶」。

指導老師、視傳系助理教授伍小玲說,邱譯民兩年前暑假到印刷廠實習,發現一種可隨溫度改變顏色的印刷原料「溫感油墨」,他當時就和師長反覆討論,希望運用在奶瓶設計上,他形容邱譯民「對設計很有熱忱、觀察力細緻」。

今年德國iF設計大獎入圍三百四十件作品,決選時再評選出前一百名得獎名單,除邱譯民獲得「概念設計獎」外,亞洲大學另有四件作品入圍,這也使亞大在iF設計獎的大學排行榜積分,從全球第四十名晉升到第卅一名。

亞大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謝省民說,除德國iF設計大獎外,今年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參加德國紅點設計大獎也傳捷報,有七件作品獲傳達類設計獎,其中兩件奪下設計最佳獎。



◆ 陳必先 就愛莫札特

【邱祖胤/專訪】2013-10-02 中國時報

「我太喜歡莫札特了,這輩子能彈莫札特實在太幸福了!」旅德台灣鋼琴家陳必先,2006年開始有計畫錄製莫札特奏鳴曲,近期剛完成這套莫札特奏鳴曲全集錄音。僅管她被樂壇視為現代音樂權威,但只要一提起她最愛的莫札特,仍然悸動不已。「我5歲就學莫札特,學完就跪在他的畫像前,感謝他賜給世人這麼美妙的音樂。」

參加台北現代音樂節

陳必先是資深的台灣之光,70年代陸續獲得德國ARD、荷蘭荀伯格、美國巴哈等三項大賽首獎,享譽國際,曾發行荀白克鋼琴獨奏作品全集錄音,但她同時也與布列茲、史托克豪森等現代音樂家合作密切。日前她回台參加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周旋於古典與現代曲目之間,陳必先說:「不管彈誰的音樂,我一定發自內心尊敬作者,然後徹底研究這個人和作品。」

5歲學琴 求學路艱苦

陳必先1950年生於台北,5歲學琴,7歲與指揮家鄧昌國合作演出,9歲就以資賦優異兒童的身分出國深造,是台灣第一位獲准出國的天才兒童。在旁人看來,出國深造何等榮耀,卻不知陳必先受了許多苦。陳必先3歲罹患小兒麻痺,痊癒之後身體一直很虛弱,到德國念書時更經常昏倒,老師對她又極為嚴厲,求學路非常艱苦。

但陳必先的音樂中卻充滿豁達、流暢與光明。她說:「那個時代誰不苦?就算她到了德國讀書,德國也才剛歷經二戰,生活也不容易,人必須學會將心比心,體諒他人。」

音樂豁達、流暢、光明

陳必先在莫札特的音樂中找到安慰,「莫札特的音樂太過完美,如此輕鬆,對人生看得開,表達意念準確又精省,一點廢話都沒有,腦筋又轉得很快。他的藝術不只具有美感,對人生也有所啟發。」

陳必先說,音樂像鏡子一樣,反映這個時代,也反映人的內心世界,演奏家的任務,就是為大眾展開一個美妙的世界,讓大家進來冒險。

陳必先將參加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10月11日演出史托克豪森為鋼琴及電子音樂創作的《曼怛羅》,以及秦摩曼的雙鋼琴作品《獨白》,與鋼琴家游立佳、陳宜鍾、湯詩渝同台演出。10月12日她與小提家妹妹陳必昭合作演出史托克豪森、約翰凱基等多位現代音樂家的作品。地點在台北東吳大學雙溪校區松怡廳。

※ 相關報導:

* 「名人選片」 經典紅菱艷 啟蒙林懷民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100200425.html

「5歲半的我,遇見《紅菱艷》後,就一發不可收拾;這是我舞蹈人生的啟蒙,也是宿命!」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從14歲開始習舞,但一開始激發他對跳舞的熱情,卻不是任何一位舞蹈大師,而是1948年一部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經典老片《紅菱艷》(The Red Shoes)。

....這是電影史上首部以歌舞為主題的影片,因編舞場面浩大驚人,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配樂、藝術指導獎以及金球獎最佳電影音樂獎肯定。片中有段長達16分鐘、毫無對白的女主角獨舞戲,被譽為歌舞電影的經典橋段。

這部經典電影的數位修復版,今天起至10月27日於誠品電影館舉辦的「名人選片」影展中放映。林懷民擔任影展的首位策展人,精挑細選令他難忘的8部電影。除《紅菱艷》外,還有《阿飛正傳》、《東京物語》、《8又1/2》、《洛可兄弟》、《碧娜鮑許之青春交際場》、《芭蕾首步曲》及《壽司之神》等經典影



◆ 另一種凝視-創意產業正名─讓文化歸文化

【楊渡】2013-10-02 中國時報

最近讀一篇有關英國創意產業未來策略的報告,不免省視台灣而有一點感觸。英國的創意產業人口有140萬人,占出口產值約5%,它的擴散影響力及於經濟商品、知識、價值傳播等等。

然而對台灣來說,最根本的一點是:台灣還要不要叫「文化創意產業」?或者像英國一樣,叫「創意產業」較準確?要不要讓文化回歸文化,創意產業歸創意產業,這樣還比較符合未來的需要?

事實上,2009年,在撰寫「文創圓桌論壇」結論的時候,我即有此疑惑。原因即在於:文化之化育,確實需要長期培養、積累,數千年文明也不可能以「產業」二字概括視之。諸多文化之果實,是歷史積累的精華,斷然不是一時的創意、一時的科技整合,就可以奏效。

當時的結論即認為:「在文化創意產業中,許多難以市場效益論其成敗,難以企業規模或產業發展論其價值的文化創意活動,應該和市場效益明確,需要追求企業規模與產業發展的文化創意活動做一區隔.對於前者,應由政府透過政策補助、扶持團隊、鼓勵等政策,擴大支持,以維持文化之獨特創意力。市文化創意活動,則應在政策、法令、資金等各方面,予以協助,以形成產業規模,擴大市場,走入國際。」

當時所擔心者:是文化與產業之間,糾纏不清。有些文化思想的創造,本就不宜市場化、產業化,如哲學文學、思想研究、詩歌繪畫等,的確不能和廣告影視等而觀之。想想,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作為一種思想,是對當代文明的批判與反省,哪裡會想到它會變成什麼「產業」?但作為「解構主義」的創作,那就非常多了。文學創作不談,電影電視的創作,真是不少。若要說,一開始就把它視為產業,那不是荒謬之至?

而所謂「產業」者,它本身就必須是可以不斷複製、量化生產者。即使視覺藝術之繪畫,工業化之後的藝術潮流,即不乏反叛者要解構其上層社會收藏品的形象,而要成為普羅大眾共享的果實。

把可以產業化的創意與無法產業化、不應產業化的文化作品稍稍加以區隔,才不會互相排斥,互相批判。這恐怕是一開始就得有所分辨的。

當然,台灣無法產業化的藝術,其它地方說不定能形成規模。例如小劇場、表演藝術、流行音樂等,就有可能因市場的擴大而有所改變。近年來最明顯的例子是陳綺貞的北京演唱會。本來她在台灣不能算大眾,但放在13億人口的大陸,她的小資情調、都會風格可以吸引不少年輕觀眾。大陸的「小眾」,對台灣卻是「大眾」。

而北京、上海最近流行起來的小劇場,則是另一種可能。北京上海都有兩千多萬人口,主要是外地來的工作者多,而數量不少的大學師生,則為這個社會培養新的閱聽人口,他們屬於高端收入者,於是形成一個小劇場的閱聽群體。

這些小劇場在北京首演後,再移往廣州、武漢、西安、成都、重慶等地演出,各地的巡演,讓一齣戲以幾十場的基礎來製作,成本考量自然不同。北京、上海的小劇團,於焉找到新的生存空間。雖然大陸的演出還有劇本審查制,但至少在商業上是可以生存的。

因此,把文化與產業「一刀切」的分為可營利與不可營利,並非明智而有效的。它要視所在的土壤而有不同思考。而適用於英國的創意產業的定義與策略,也不一定適用台灣。

然而就台灣來看,至少已經通過了文創基本法,也有了文創基金。文創基金如何營運或許還有討論空間,但它是由產業發展出發,都是很明確的方向。觀察英國案例,我不免認為,為了正本清源,或許政府該考慮把文化回歸文化,讓它維持思想與批判的原創力,把「文化創意產業」直接正名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重新定義,與產業連結,讓它可更好的運用台灣的科技實力,去發展台灣特色的創意產業,這樣可能更合適充滿創意與設計能量的台灣。(作者為作家)

※ 文化與文創的差別可用氣候(climate)與天氣(weather)來比喻。

fsj 提到...

美感教育膚淺化 金馬獎「總舖師」砸鍋

【聯合報╱朱立安/教(嘉義市)】2013.10.03

金馬獎入圍名單揭曉,台灣電影與去年一樣慘,若非蔡明亮的《郊遊》撐起最佳劇情片、男主角和導演,國片在大獎項幾乎全軍覆沒。

尤其,曾被讚美為「拋出了最好的問題:什麼是『台』?再給出驚喜連連的答案」,且票房數億台幣的《總舖師》,仍只入圍兩個配樂獎項。

幾個大獎裡,除《郊遊》外,總算靠《失魂》的王羽扳回一城。但《失魂》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競賽,卻被痛罵「對於台灣大眾口味的無情否定」。

這情形像極了上月底金鐘獎入圍名單出爐,榜上有名的節目不少已慘遭停播,有製作人跳出來痛批金鐘獎「不應該每年都和市場那麼脫離」,卻對自己的藝術水平無絲毫反省。

在此社會價值分崩離析、藝術尤其徬徨的年代,大家都在問:出路在哪?

最近嘉義傳出令人遺憾的新聞,腦性麻痺詩人李承翰窮死半個多月才被發現,身上僅餘四千元。他是我中學同學,學生時代就以寫古詩轟動校園,市政府把他的詩鐫在火車站,落成時,甫當選的國民黨籍市長還一起照相,報紙有很大版面。但這三、四年,經濟狀況愈來愈糟,有次在郵局門口碰到他擺攤賣自費出版的詩集,我勸他趕緊找個洗碗洗車之類工作,如今慘事收場,真不知把他徹底遺忘的市長和官員有何顏面講些無用的場面話。

嘉義這幾年把跨年晚會之類,當成指標性的重點文化工作,以跨年晚會人潮破紀錄沾沾自喜。這幾星期的「文化活動」,包括在花大錢整修的日式老宿舍和舊酒廠辦肚皮舞,並找來《超級偶像》和《超級星光大道》的歌手唱唱跳跳,現場還準備小禮物和免費飲料唷!

筆者常接觸教育部「美感教育」公文,更覺得是笑話,例如連藝術才能班師資經費,都要求家長自付,卻弄一些計畫要那些學生下鄉,到沒有藝才班學校演出,要學生們「在艱深的專業演奏訓練之後另外加入耳熟能詳的樂曲」,還強調「希望以承辦學校現有的資源籌備演出(就是不願另撥經費的意思)」,號稱「藝術扎根」、「美感教育的花朵在校園美麗綻放」!美感教育搞到這樣形式化和膚淺化,有識者怎不會對《總舖師》、《大尾鱸鰻》在金馬獎砸鍋早就胸中有數?

豬哥亮批評金鐘獎「評審水準不夠」,但金馬獎由李安、侯孝賢領軍,名單開出來也未反映我們這高學歷社會的品味,文化官員和教育部該反省,搞那麼多大計畫,卻弄得藝術和庶民格格不入,究竟怎麼回事。

這麼小的島嶼,若《總舖師》之類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連自家辦的獎都難以大勝,就表示基本的文化高度都闕如。

在商業、庸俗化的浪潮裡,沒人有資格要求別人成為家徒四壁的詩人,曾有作家說:「作家要站在有距離的他方,永遠地與中心抵抗」,幸虧金馬獎、金鐘獎還保有一點點這種勇氣。



◆ 知名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過世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2013.10.03

美國知名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一日在馬里蘭州住家附近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病逝,享壽六十六歲。克蘭西的代表作包括「獵殺紅色十月」、「愛國者危機」、「迫切的危機」、「恐懼的總和」,都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

巴爾的摩出生的克蘭西原本是保險業務員,父親是郵差,母親在百貨公司上班。他一共寫了廿八本小說,其中十七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還有幾本登上冠軍,最新作品Command Authority(統帥權,暫譯)預計十二月發表。

克蘭西一九九六年受訪時表示:「我在高中時突然很想寫作,當作家是我的夢想。我著手寫了好幾本書,雖然都無疾而終,但我始終沒有放棄夢想。」克蘭西表示,一九八二年他下定決心好好寫完一本書。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獵殺紅色十月」,讓他聲名大噪。

因為寫軍事小說,讓克蘭西在美軍內部有些消息來源。雖然他的小說充滿看似內幕的資訊,但他堅持絕對不能為了刺激銷售量而在小說中洩密,以免危及國家安全。

二○○三年,克蘭西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訪問時表示,有次和英國海軍的友人談到某件與軍事有關的訊息。有人當場正色告訴他:「你既然知道,以後就不要再提了,」讓他謹記在心。

克蘭西是美國職棒大聯盟巴爾的摩金鶯隊老闆之一,作品也成電玩系列靈感源頭,知名電玩包括Rainbow Six,Ghost Recon和Splinter Cell系列。

※ 相關報導:

* 日超人氣雜誌 大人的科學 中文版登台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100300426.html

日本超人氣雜誌《大人的科學》為科普主題期刊,除了旁徵博引的科學內容,最大特色就是每期附贈組裝科學產品,像是可拍照的雙眼照相機、能自動清掃與轉彎的掃地機器人等,台灣發行《大人的科學》中文版,10月8日上市,是雜誌首度授權海外。

台灣首波發行的是在日本銷量最好的5期,10月先推出《35mm雙眼反光式照相機》、《桌上型掃地機器人》,有原版中文翻譯,組裝玩具配件皆由日本進口,與原版相同。



◆ 南管演奏 台下睡成一片「正常」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4/8200881.shtml

【聯合報╱記者凌筠婷/田中報導】2013.10.03

大師級的南管演奏,台下居然睡成一片?國寶級南管老師吳素霞,昨天到達德商工演講,她邀10位南管戲社團成員共同演出,但台下卻有學生睡成一片,吳素霞笑著說:「聽到睡著很正常,這代表音樂進入你的身體,可撫慰五臟六腑」。

達德商工校長許維純表示,為了讓學生接觸更多傳統藝術,曾經邀請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學生反應熱烈,今年邀請南管大師吳素霞,沒想到老師「買一送十」,帶了一團來表演。

吳素霞昨天除了介紹南管樂曲特色,還帶來南管古譜以及南管戲,更有一段現場「益春留傘」戲碼演出。吳素霞說,南管包含了10種樂器,南管戲的身段、台詞和音樂都傳達出細膩的情感,昨天的演講只是入門,讓學生有接觸的機會,她說:「南管可以讓人靜下心,連血液循環都跟著音樂走,所以當音樂突然停止,睡著的人就會突然醒來」。

除了表演,吳素霞和團員也與學生互動,學生學習南管戲動作,二年級學生陳盈竹說,以前沒有接觸過南管,感覺很好玩。學生鄭為謙則說,覺得南管樂器特別,看到老師打「足鼓」時把腳放到鼓面上控制鼓面鬆緊,更讓他印象深刻。



◆ 茶與壺是一體兩面 台灣壺品牌化 走出自己的路

【曹婷婷/台南報導】2013-10-03 中國時報

兩岸交流頻繁,高知名度陶藝家的茶器作品,迅速攻占大陸飲茶人士的茶席布陣,這波熱度可維持多久?亟待關注;由台灣引領的雙杯品茗法,90年代流行於兩岸、日、韓,台灣反而退流行,值得探究來龍去脈與未來開展。

「兩岸現代陶茶器創作綺麗大夢」主講者、中華陶藝協會榮譽理事長呂嘉靖觀察,台灣與中國為鄰,但台灣非主控者,台灣如無茶的養分,做這些壺有何意義?他強調,台灣茶與壺是一體兩面,近年大陸掀起台灣熱,隱憂是文化架構是空的,可能來得快、去得也快。

陶藝學會理事長游博文說,目前榮景有點虛幻,大陸現在是泡沫經濟,何時會崩盤不知道,但能肯定的是,未來台灣壺的定位會與宜興壺並駕齊驅,我們應努力讓台灣壺變成一個品牌,且是所有陶藝家能共享的品牌。

游博文認為,每個茶人都是藝術家,所學代表其藝術觀,台灣的陶藝若無創作這個區塊,就會平淡無味。

呂嘉靖也說,近年台灣興起柴燒文化,民間迅速將柴燒文化從日本平行輸入台灣,現今很多年輕陶藝家大量燒製柴燒作品銷往大陸,究竟柴燒作品在台灣扮演何種角色?

游博文強調,台灣從泡沫經濟後,陶藝界已走入反省期,目前陶藝界非常團結,這是好現象,大陸經濟起飛後,中國則製造出有別於常態的東西。

人澹如菊茶書院主人李曙韻直言,不是很喜歡用柴燒,她透露,大陸學生對台灣壺感興趣,因為台灣壺趣味、好玩,未來希望做得更符合當代茶席的需求。

主講雙杯品茗法的葉東泰說,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飲茶風氣漸盛,當時,台灣各地茶人為提升泡茶美感,興起使用聞香杯,同時間湧現各式茶杯形狀、顏色及材質,甚至泡茶時握杯、翻轉及奉茶手勢都各有擁護,同時,台茶魅力也因這獨特雙杯泡法而向外傳播。

冶茶堂文化工作室主人何健表示,茶在台灣本來就沒有通用習慣,而是在生活中展現,雙杯品茗是誰發明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呈現欣賞茶香,對台灣茶產業絕對有其重要性,即使未來可能消失,但在生活不會消失。

資深茶文化觀察者何健生表示,他在民國72年時剪報,當年有2名茶人同時提到推廣雙杯品茗,只是對高、低杯見解正好相反,後來並未經過辯論,大多採用高杯做為聞香杯,他也強調,雙杯品茗法的出現是台灣的茶文化特色。

fsj 提到...

23件文創精品獎 深具文化生活性

【陳宥臻/台北報導】2013-10-04 中國時報

台灣已成為文創國!象徵最高文創產業最高榮譽的第4屆文創精品獎,於昨日舉行頒獎典禮,主辦單位文化部表示,今年計有351件作品參選,23家業者脫穎而出;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致詞時表示,台灣有文創力,接下來也會跟著訂單滿滿。

文化部指出,文創精品獎項分為3大類。首先,「精品大獎」以上市量產文創商品為主;「新品大獎」以未上市但已有上市計畫或上市未滿1年者為主;創新服務大獎則在獎勵企業透過文創概念創新研發和經營管理,並能增進大眾文創體驗。

選拔方式是從136件精品大獎、198件新品大獎及17家創新服務大獎等參選作品中,選拔出10件精品大獎、10件新品大獎及3件創新服務大獎作品。本屆得獎作品皆以深具文化性、與生活記憶相結合,或貼近一般庶民生活等特色,獲得評審青睞。

首次參選即榮獲精品大獎的琉園,以「騰飛耀舞」勝出,該作品展現蘭嶼飛魚逆流騰飛、開創新境的志氣,光線透過琉璃塊體折射,彷彿飛魚都具生命般。

另一大器作品為旗津窯文化藝術「富貴牡丹盤」,精緻的質地與特別的設計,擄獲國際名品DIOR指定代理於巴黎旗艦店銷售,一瓣瓣的層層堆疊,每次使用,就像是在創造一朵獨一無二的牡丹花。

黑生起司「果.皮杯」從飲食生活概念出發,挑選6種台灣在地蔬果,將果皮轉化為盛裝的皿,果皮紋路則牽動手感的記憶思維。另一綠色產品為甘樂文創志業「爆平安-炮紙回收紅包袋」,與廣興紙寮合作,將北港媽祖遶境施放的犁炮屑紙製作為紅包袋,包住平安也能寫出誠意。

本屆得獎作品將於11月21日至24日「2013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台灣精品區中展出,另與商業周刊買物精選平台合作,打造文創精品館開放線上販售。



◆ 4人演48角 果陀要你「步步驚笑」

【聯合報╱記者陳永順/民雄報導】2013.10.04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本月將推出改編西區考克「國防大機密」電影而成的「步步驚笑」舞台劇,由國家文藝獎得主金士傑等4人,分別扮演48個角色,將原本懸疑、緊張的劇情演為最爆笑的喜劇,金士傑昨天賣關子說:「舞台簡單的小桌、小凳,讓你來猜會有啥樣的變化。」

又名「三十九台階」的「步步驚笑」,描述1名平凡人意外捲入一場間諜組織計畫,慘遭暗殺及追捕因而展開連串「世紀大逃亡」故事,4名演員輪番演出48個角色,是最大吸睛亮點。台灣4年前演出「步步驚笑」舞台劇,相同劇本在英國倫敦同步演出,迄今未落幕,美國紐約百老匯10月也演出,3國當地演員同步演出是藝文界罕見盛事。

果陀劇場4年後再度推出的「步步驚笑」,金士傑、天心、卜學亮、劉亮佐再次同台演出,4年歷練讓內心更成熟,自我期許更加來勁,相同劇情卻展現完全不一樣的演出效果。10月19日晚上7點半、20日下午2點半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演出,票價600到3000元間,購票逕洽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

嘉友電子公司員工教育訓練邀請金士傑等人,在吳鳳科技大學舉行藝文講座,金士傑說,舞台道具看得到是幾張桌子、幾張板凳椅子,「觀眾看到這些破爛東西,難免有要看看你們玩什麼把戲的心情?」演員透過角色變化,讓劇情千變萬化,「根本是與觀眾鬥智的戲」。



◆ 陶亞倫玩光 找尋消失的主體

【吳垠慧/台北報導】2013-10-04 中國時報

藝術家陶亞倫於台北非常廟藝文空間舉辦個展「消失的主體」,展出5件以透鏡構成的裝置,讓觀眾在「玩光」的互動過程中,思索主體性的課題。「沒有光就沒有影像。」陶亞倫追溯光的歷史發覺:「人從『光』找尋世界的真相和永恆。」

陶亞倫利用菲涅爾透鏡作為組成5件裝置的基本素材,菲涅爾透鏡的特性之一就是將漫射的光源匯聚一起,變成聚束光,用於如燈塔照明燈等。因為聚光,故能呈相,陶亞倫利用這樣的原理創作。像《靈光乍現》便有10片透鏡,每片都能映現出觀眾影像,只不過,觀眾得找到可以清晰聚焦的位置,否則只會看到模糊身影。

同理,外型酷似老式照相機的《自我的顯相儀》,觀眾把頭伸進鐵箱內,在強光照射下,臉孔被投影到機器對面的透明塑膠布上,非常有趣。而《外在世界的環場投影儀》則如透鏡組成的360度環形劇場,站在「劇場」內的觀眾可在鏡面上看見外頭走來走去的人們。

陶亞倫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不同於不少新媒體藝術家熱衷追科技、玩技術,陶亞倫只怕自己被工具和技術綁住。他認為創作是他思索主體性的媒介,「我不搞虛擬,對真正的影像都產生質疑了,更何況是虛擬。」

「心理學家把人類的意識比喻為一部投影機,我們將自我意識投射到我們認定是外在世界的螢幕上;同時,也將煩惱、情緒、知覺,由外部世界反射在內在世界的螢幕上。」因此他以「光」的創作經驗出發,重新體認人與世界的關係。



◆ 「書院台北」活動 180多項課程免費

【聯合報╱記者廖珮妤/台北報導】2013.10.04

北市府文化局舉辦「書院台北」活動,結合22個藝文場所、20個民營藝文空間,將於10到12月期間,推出180多項課程、講座、活動,即日起免費報名參加。

文化局長劉維公說,本屆書院台北活動,重新詮釋古代禮、樂、射、御、書、數,提出理、悅、設、藝、書、術等「摩登六藝」構想。

文化局說,像彰顯理性、思辨的主題的有李國鼎故居、台北琴道館,場館內將舉辦系列展覽;西門紅樓、松山文創園區,則以設計為題,邀請民眾欣賞台北的無限創意。

除展覽外,活動包含多元課程、講座,劉維公昨天就換上白袍,體驗「芳療師課程」,在實驗室調配出獨特的「台北味道」。

活動資訊皆在「書院台北-摩登六藝實驗室」文宣手冊和官網裡,手冊即日起可於文化局、各旅遊服務中心或捷運站索取。

相關訊息、報名細節可上網查詢http://taipei2012.pixnet.net/blog或電洽02-23685605。

fsj 提到...

「惡人」轉性 吉田修一:台灣療癒了我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專訪】2013.10.05

「如果不是認識了台灣,我不會寫出這麼溫暖的作品。」日本人氣小說家吉田修一談起台灣,臉上綻放溫柔幸福的笑容,就像談起遠方的情人。吉田以小說「惡人」揚名,擅以冷酷筆調刻畫都市人的孤獨疏離,以台灣為主題的新作「路」卻突然轉了性,風格從陰鬱轉為溫暖。

「是台灣改變、療癒了我,給我正面的力量。」十多年來,住在東京的吉田每年來台三次,比他回長崎老家還頻繁。為什麼這麼「愛台灣」?「我也想知道!」他聳聳肩,「所以我寫了這本小說,靠寫作尋找答案。」

「路」描述一九九○末期,台灣高鐵決定採用日本新幹線技術,一批日本工作人員來台,與台灣人展開糾葛情感。也是此時,不滿卅歲的吉田背起行囊隻身到台灣流浪。

「台灣的溫濕度,和我的身體非常契合。」某天,他在一家小麵店吃飯,女店主突然對他大聲說話,吉田聽不懂,掏出錢便想逃。沒想到她拿起紙巾,為吉田擦去嘴角的食物。「應該就是從這一刻起,我喜歡上了台灣。」

「路」在日本連載三年,吉田筆下的台灣,從悠閒的台北巷弄到壯闊的太魯閣,宛如展開一幅色彩鮮濃的畫卷,不僅引起一波台灣觀光熱,也吸引電影公司買下版權。「和台灣人對日本人的情感相比,日本人想了解台灣的意願,只能說太簡慢輕忽了。」吉田成功地憑藉小說,喚起日本人對台灣的感情。

吉田今年四十五歲,寫台灣沒有上一代的歷史負擔。「我一直到看了『海角七號』,才知道台日有這麼多歷史牽扯。」他為此訪問多位「灣生」(二戰前在台出生的日本人),在小說中加入上一代的故事。

「我們台灣人,只會記開心的事,不會記難過的事情。而教會我們這個的,正是你們日本人。」小說中,呂耀宗如此告訴他的日籍同學葉山勝一郎。吉田說,「只記得開心的事」是他到台灣之後,才學會的生命態度。

「路」中的每個日本人,各自有著深愛台灣的理由。有的為了愛情、有的為了鄉愁、有的為了懷念青春。吉田藉這些主角,拼湊出溫暖多情的台灣,「問我為什麼這麼愛台灣?答案就在書中!」



◆ 循「軌跡魅影」 看全台鐵道藝術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2013.10.05

鐵道藝術村創作,在台灣變成文創風氣。台中文化創意園區推出「軌跡魅影」特展,呈現新竹、台中、嘉義、屏東、台東、花蓮的鐵道藝術村特色,充滿懷舊氛圍。

文化資產局長施國隆說,文化部推動「鐵道藝術網絡計畫」,將廢棄鐵路舊倉庫變成藝術創作場所,邀藝術家駐站創作,各地鐵道藝術村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台中20號倉庫」以現代藝術為主,玻璃和提琴工藝則是「新竹鐵道藝術村」的特色。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最晚成立,但創作能量源源不絕,國外藝術家駐站創作,擅用當地石材、玉石雕琢出各式造型的裝置藝術。

策展人蕭銘芚說,展場入口復古售票亭,提供「六站風情紀念火車票」,出口有許願卡,讓觀眾能蒐集鐵道藝術村的風華。



◆ 風水師能寫漂亮毛筆字 開展

【黃力勉/台東報導】2013-10-05 中國時報

關山鎮墓園風水師傅張國興,平常拿著水泥抹刀的雙手,拿起毛筆寫字也絲毫不馬虎,工整、氣宇軒昂楷書、隸書、行草、篆書難不倒,書法作品今天將在台東生活美學館開展。

張國興書法工整有力,讓許多民眾不禁詢問是出自哪位大師之作?沒想到正職是墓園風水師。他表示,父親是墓園風水師,從小看著父親拿毛筆在墓碑寫字再刻上,靠著臨摹字體,一筆一劃慢慢學,在小學5年級獲父親許可幫忙寫字,寫最多還是「顯考」及「顯妣」。

他說,10多年前一場大病,讓他藉由書法寫心經,度過那段病魔纏身及術後治療煎熬,當時臨摹各種字體造就今天許多字體可隨心所欲、一氣呵成寫出來。

他感嘆說,現在書法技藝沒落嚴重,許多年輕人把時間花在冷冰冰電腦,卻不願寫下有溫度書法,讓他也憂心忡忡,希望透過展覽與書法推廣,讓更多人能愛上寫毛筆字。



◆ 迷你神像立掌中 粉絲爭購

【張朝欣/雲林報導】2013-10-05 中國時報

四湖鄉木雕工藝師丁宗華最近完成1組迷你神像,主神像不到3吋高,左右兩護法僅2.5吋,3尊神像可以擺在1個手掌上,其雕功精細,五官髮鬚栩栩如生,把神像提升為藝術品,吸引神像迷爭相收藏。

已有30餘年木雕功力的丁宗華,16歲即北上拜師學藝,退伍後回四湖鄉開設「藝境木雕坊」,初期以神佛雕刻為主,10年前開始走向藝術創作,作品曾獲得嘉市「桃城美展」雕塑類首獎、台中「大墩美展」工藝類優選等大獎。

丁宗華表示,一般的迷你神像高為3.6吋,主要是因應早年旅人四處旅遊,方便攜帶供奉,後因雕刻難度高,逐漸變成1種工藝品,去年他自我挑戰,接下北部1名蔡姓收藏家訂單,以牛樟木雕刻1尊連座2.9吋的「廣澤尊王」。

今年這名蔡姓收藏家不斷與丁宗華聯絡,表示「廣澤尊王」缺少左右護法「黃太尉」與「陳欽差」,實為美中不足,丁宗華在其熱情請托下只得答應,利用3、4個月時間完成這組「巴掌大3神像」。

丁宗華表示,之所以不輕易答應雕作迷你神像,是因為雕刻過程非常傷眼力,每次雕刻告一段落,他的眼睛就疼痛不已,必須休息好幾天才能再動刀,女兒只要看到他在雕作迷你神像,都會很心疼說「這樣下去眼睛會壞掉」。

丁宗華說,迷你神像已跳脫信仰範疇,變成一種藝術品,在國內有許多愛好者,自己的作品受到肯定,他也感到很欣慰。



◆ 畫家楊三郎美術館夢 孫子接棒

【聯合報╱記者余佳穎/新北市報導】2013.10.05

今天是畫家楊三郎一○六歲冥誕,孫子楊啟明在楊三郎美術館為祖父辦生日茶會。為了讓停擺十三年的美術館重新開張,楊啟明結束美國的影像公司,和妻子巫楚戀帶著所有積蓄全心投入,讓藝術的精神傳承給年輕世代。

楊啟明說,楊三郎籌建美術館過程挫折不斷,像整棟大樓消防設施竟沒接管線;後來所有心血也不敵艱困的大環境,以致一九九九年到二○一二年長達十三年休館。去年才恢復營運。

楊啟明正整理祖父在各地寫生的「私房作品」、陸續展出。也在美術館舉辦藝術家的沙龍講座,新增咖啡座。

「這(美術館)是祖父的心願。」楊啟明說,祖父生前最後幾年致力於美術館建設,希望將藝術平民化、親民化,「他想到的是推動藝文往下扎根,不是搞一個展出自己作品的舞台。」他謹記在心,放下國外的一切回台,這才讓他更了解楊三郎對台灣的重要性。

楊啟明印象中的祖父會陪他看電視、大口吃烤肉,放假時一起釣魚,「就跟一般人的爺爺一樣,不會感覺他就是台灣的國寶級畫家。」

除了繪畫,楊三郎也愛電影,時常帶著楊啟明看獨立片。年幼的楊啟明受薰陶,對攝影產生興趣,大學選修影視科系,跟著楊三郎旅行作畫,也記錄祖父筆觸和身影,留下許多珍貴影像。

「經營私人美術館大不易,」楊啟明、巫楚戀投入畢生積蓄。巫楚戀說,少了政府的幫助,門票收入根本撐不了一座美術館,但夫妻倆肩負傳遞藝術的使命,「一定會繼續撐下去。」

fsj 提到...

兩岸現代藝術 詮釋中國性

【記者林紜甄/台北報導】2013-10-06 旺報

亞洲的藝術圖像為何?大陸與台灣的藝術發展又有何不同?旅居美國的藝術文化書寫者高千惠日前出版《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跳脫西方藝術思維的理論框架,針對20世紀現代與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後,探討兩岸現代藝術的美學架構與版圖。

回顧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發展,高千惠指出,中國藝術家創作風格具有反映社會政治現實與借鑒歷史的特徵,「傳達人與土地的關係。」「中國當代藝術」成為西方藝術界21世紀探索的新課題,但何謂「中國性」,在現今大陸藝術界也未有定論。

高千惠舉與中國藝術發展不可切割的水墨媒材為例。許多中國藝術家透過作品闡釋傳統水墨畫在當代文化的重要意義;水墨不僅是媒材,它也是文化意識形態,進入「中國性」、「文化主題性」等論述的核心。

台灣自1980年代以來,本土意識高漲,水墨一度被視為「無根」的畫群,與「大中國情結」畫上等號。高千惠對此表示,台灣本土水墨創作主要選擇風土民情的題材,試圖找出與中國水墨的差異處。

台灣有陣子流行「去中國化」口號,但高千惠提出質疑,「去中國化」的內容為何?要「去」的又什麼?台灣承載中國5千年文化,她指出,林懷民「雲門」舞集作品名稱,意指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舞蹈;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劇場融合舞台劇與京劇,演出《四郎探母》、《六月雪》等傳統新編戲曲,值得大家深思究竟「去中國化」的意義。



◆ 喚起書畫同藝 看覃志剛作品活力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3.10.06

「鎔鑄丹青:覃志剛書畫展」昨於國父紀念館開幕,展出北京書法家覃志剛六十幅作品。策展人陳履生指出,覃志剛作品回歸「書法同源」的中國傳統,融合書法與繪畫,希望喚起現代畫家對「書畫同藝」的重視。

覃志剛為中國大陸文聯副主席、海協會書畫交流分會高級顧問。此展由總統府資政申學庸擔任總顧問、北京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擔任策展人,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新黨主席郁慕明、總統府資政郭為藩、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等人昨天都出席開幕典禮。

郝柏村出席畫展時精神抖擻,逐一欣賞畫作。當媒體詢問對馬王政爭、四大家族的看法時,他以沉默或微笑回應,強調「今天不談政治!」

覃志剛表示,中國書畫中仍存在許多不為世人明白的寶藏,他希望透過作品挖掘出這些寶藏,此次展出作品全是他以一年半時間完成的新作,不少是描繪旅行見聞,包括「阿爾卑斯山雪原」、「南美阿根廷萬年冰川」等。覃志剛非傳統美術科班出身,文革時期曾擔任礦工,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作品洋溢活力與生命力。

陳履生指出,傳統中國畫家也沒學美術教育,覃志剛走的正是傳統老路。他自幼臨帖、通過臨摩古人書畫學會揮灑筆墨,也因此看到中國傳統美術系統中,書法與繪畫的密切關係。他的作品融合書法與繪畫,走出和中國畫家切斷書法和繪畫的不同道路。

*「鎔鑄丹青:覃志剛書畫展」即起於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至十月十三日。



◆ 身障姨婆的故事 國三女用繪本記錄

自由 2013.10.06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阿嬌麼﹙ㄇㄚˊ,客語﹚是媽媽的小阿姨,小時候回外婆家,在曾外祖母家裡看到她,她會用沾有口水的手碰我的臉,剛開始我好害怕,總躲在媽媽後面,知道她在出生時腦部受損後,覺得小姨婆很可憐。」

高雄市陽明國中三年級學生呂品嫻畫出身心障礙者小姨婆「阿嬌麼」的故事,昨天榮獲全國學生圖畫書國中組特優, 台灣藝術教育館館長鄭乃文表示,評審肯定這是「一本可以打進內心的作品」。

昨天獲獎 姨婆前天過世

呂品嫻的媽媽成婕妮昨忍著淚水表示,本來想把這份殊榮和繪本親自送給阿嬌麼,但阿嬌麼卻在前天因腎衰竭去世,覺得很遺憾,會帶著繪本到阿嬌麼靈堂前,「阿嬌麼生前沒沒無聞,現在大家都認識阿嬌麼了。」

呂品嫻說,麼是客家話的嬤 ,小姨婆本名是徐玉嬌,大家都叫她阿嬌麼,小時候回屏東內埔外婆家時,大家很熱鬧的一起吃飯,阿嬌麼總是一個人捧一碗飯在門前,曾外祖母說因為阿嬌麼沒辦法好好坐下來吃飯。

有一次,阿嬌麼跟著小朋友去水溝裡抓小蝦,腳底被玻璃割破流好多血,卻一樣傻笑,呂品嫻說:「那時候覺得很納悶,難道阿嬌麼連痛覺都沒有嗎?」後來才知道,她會痛只是說不出來。

媽媽建議她畫阿嬌麼的故事參賽,阿嬌麼因長期吃感冒成藥而多年洗腎,呂品嫻後來眼中的阿嬌麼只能虛弱地彎著身子坐在竹椅上,她畫下自己和阿嬌麼的互動,感動了評審。



◆ 「寄居」台北辛酸史 看台灣集體焦慮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3.10.06

台北居大不易,狂想劇場新作「寄居」藉著在台北買屋的故事,反映了台灣普羅大眾的共同痛苦,乃至對台灣未來的焦慮。

「寄居」前年曾獲台北文學獎舞台劇本首獎,編劇詹傑敘述一對中年夫妻靠著媽媽賣掉鄉下房子的款項,好不容易在蘆洲一帶買下屋子,住進去才發現是海砂屋。當未來開始不確定,三人關係漸漸變調。導演廖俊凱說,他一看劇本就非常喜歡,「這正反映我目前心境」。

廖俊凱說,他老家住雲林,父母從事小型營造業,幫街坊鄰居蓋屋。當時人人覺得擁有房子是天經地義的事,「豈知到台北來,本應是基本品的,竟成炒作的商品!」

廖俊凱說,他在台北十幾年,租屋史恰好反映台北房價飆升史,從中永和、石牌一路往北搬,越搬越邊陲,現在住淡水。從事劇團工作後,他深感「我這輩子一定買不起房子」,更令他傷感的是,劇團現設於台北市政府租借給藝術工作者的北投義方國小舊校區,「如果沒這空間,劇團恐怕也沒了。」

「寄居」末尾,夫婦討論著是否要像捲款潛逃的鄰居一樣,也搬到大陸。廖俊凱說,該劇也反映台灣對對岸崛起的擔憂,「這是集體潛意識的焦慮」。劇本原分散在各廳室演出,廖俊凱也改成集中於客廳,好更凸顯壓迫的焦慮感。

*「寄居」由安原良、陳佳穗等人主演,即日起至廿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演出,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 相關報導:

* 府中15性別越界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100600376.html

2013台灣同志遊行將於10月底舉行,「府中15」以「性別越界:為自由出發」應景,作為10月影展主題,蒐羅國內外精采同志電影播映。其中華人導演曾奕田的《殺人有理》最受矚目,曾奕田曾在舊金山街頭遭歧視同性戀者攻擊,隨後他走訪數十間監獄,質問攻擊同志的施暴者:「你為何要這樣做?」

* 藝文之窗/吉他大師 共譜傳奇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207278.shtml

兩位頂級吉他大師,將首度同台共演《吉他傳奇》。來自南半球的指彈吉他之神Tommy Emmanuel與來自北半球的爵士吉他大師Martin Taylor,10月下旬將來台互飆吉他,進行跨領域的心靈視聽饗宴,台灣之光─國際指彈大賽(IFSGF)冠軍陳彥宏老師,也要擔任兩位大師的開場嘉賓,為《吉他傳奇》台北場揭開序幕。

fsj 提到...

1年只印25頁 7年級女生黃佩珊 慢工出漫畫

【管婺媛/專訪】2013-10-07 中國時報

出版業不好經營,有人卻挑最難的手工書來做,而且1年只出1本!頂著大光頭,身材嬌小的7年級女生黃佩珊,去年獨自成立「慢工出版社」,目前正在籌畫創社第1本書,由漫畫家楊鈺琦繪製的《工廠》,真實描繪70年代台灣外銷加工廠的女工生涯,預計明年春天發行。

黃佩珊(見圖,杜宜諳攝)選擇最耗時、耗工的絹印方式印製漫畫,短短25頁,光是試印、挑墨、絹印到裝訂完成,就要耗費1年之久,許多人問她,為何要做這種費工費時又不賺錢的生意?黃佩珊說:「要做就做有價值的東西,作者畫得那麼辛苦,我怎麼可以隨便印印?這是對作者的尊重,也是對讀者負責!」

鍾情紀實漫畫

黃佩珊畢業於北藝大,曾做過劇場空間設計,之後赴法國馬賽高等藝術學院就讀,無意間接觸了絹印技術與絹印漫畫,從此被這種古老的印刷技術深深吸引,她花了5、6年的時間學習絹印技術,到法國馬賽的老牌絹印出版社「Le Dernier Cri」觀摩學習,最後決定回國成立漫畫出版社。

黃佩珊認為,漫畫是最親民的媒介,有些甚至無需對白,就可以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黃佩珊尤其對紀實漫畫非常有感覺,她永遠記得幾年前走訪緬甸、越南等地,竟然發現當地作者以在地故事作為主題進行創作,讓她非常感動,即使看不懂文字,還是馬上買來作紀念。

所謂紀實漫畫,就是以漫畫的形式記錄真實的內容,舉凡自傳、口述歷史、社會現象、事件報導,都可以用漫畫呈現,在歐美風行已久,台灣近年也逐漸興起紀實漫畫風潮,如邱若龍的《賽德克巴萊》,旅法漫畫家林莉菁的自傳漫畫《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目標放眼歐洲

「慢工」是名副其實的1人出版社,從自組工作桌、印製板、印刷機器,到申請立案、架設網頁,全都由黃佩珊1人包辦。目前簽下的漫畫作者有3位,都是黃佩珊在網路上發掘的新人漫畫家,然後「厚著臉皮猛寫信找來的」。

黃佩珊人小志氣大,旗下的出版品,中、英、法版本將同步出版,鎖定的市場也不只台灣,她計畫在3到5年內將台灣、東南亞國家優秀的紀實漫畫作者,推向歐洲世界,「我想讓絹印書重回到讀者眼前,用這種既傳統又創新的媒介,挖掘亞洲國家被忽略的人才與故事!」



◆ 陳澄波畫作 陶板「展望諸羅城」揭幕

自由 2013.10.07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油彩化身陳澄波大師的畫作「展望諸羅城」,嘉義市文化局委託和隆興業公司,以科技燒成大型陶瓷薄板畫,六日上午在市立博物館舉行揭幕儀式,資深名畫家陳哲現場解析導覽,與會人士對科技細膩呈現陳澄波原作的質感與精神,稱讚有加。

「展望諸羅城」藝術陶板寬三百五十八公分,長二百八十六公分,設置在嘉義市立博物館一樓大廳牆面,民眾一進入館內,即可感受偉大藝術的氛圍。

嘉義市長黃敏惠表示,「展望諸羅城」大型藝術陶板,代表著嘉義市包容創新與傳統、科技與藝術的城市特質。

陳哲表示,「展望諸羅城」畫作是從嘉市山仔頂的高處遠眺嘉市,是陳澄波於一九三四年從上海剛回台灣不久,在最歡喜的狀態下所作,充滿生命力,當時描繪家鄉的畫多半是自然風景,少有建築物,顯然他覺得台灣風景很漂亮。

畫裡出現三支大煙囪,立委李俊俋拍照上傳臉書,詢問大家知不知道三支煙囪是在那裡,有人點出是中福紙廠,李俊俋則表示,一支是中福紙廠,一支是磚窯廠,另一支不可考。

和隆興業公司總經理陳文德透露,為求不失真,燒製過程困難度高,成本比委託的預算高出約二、三倍,但能參與此盛事,就當成是做公益。

※ 相關報導:

* 字裡有字 21字春聯藏54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7/today-north13.htm

宜蘭縣蘇澳鎮蘇東北路一戶林姓人家,大門原本掛了一副春聯,上、下聯加上橫批,看似只有各7個字,但其實字裡藏字,竟藏了多達54個字,相當有意思;可惜最近春聯被颱風吹破,主人家將殘破春聯撕去,無緣一睹。

* 十年首見…台積電文學獎 小說組雙首獎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208680.shtml

第十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昨天頒獎,本屆小說組有兩人同獲首獎,創下紀錄;新詩組也有兩人同獲三獎。小說組評審委員代表陳芳明、新詩組評審委員代表陳育虹指出,這顯示本次參賽作品十分優秀、難分軒輊。



◆ 警民合作 把毛巾變神明公仔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1/112013100700205.html

員警出點子 毛巾廠出技術
超萌媽祖、千里眼和順風耳熱賣 摘下雲創點睛文創獎

【許素惠/雲林報導】2013-10-07 中國時報

另類警民合作!員警曾世彬熱心公益,身兼地方廟宇副主委和神將團長。好友林國隆透露在造型毛巾創新中遇瓶頸,他靈光乍現,建議林做神明毛巾公仔,沒想到一舉摘下雲創點睛文創獎,超萌媽祖、千里眼和順風耳都大賣。

林國隆經營的興隆毛巾工廠,是國內蛋糕毛巾的創始者,冰淇淋、棒棒糖、月餅、貓狗熊等動物等造型毛巾接踵問世,最後還成功轉型為全國第1家毛巾觀光工廠。

不過,面對中國與越南劣質毛巾傾銷競爭,要維持榮景於不墜很不容易,林國隆總是挖空心思精益求精,不斷突破,但也有腸枯思竭、江郎才盡之際,令林甚為苦惱。

虎尾警分局交通小組小隊長曾世彬因勤務和林國隆成了忘年之交。熱心公益的他,被推選為土庫雙人厝鎮后宮副主委兼神將團長,常利用公餘為廟務奔走,也領著神將團隊參與各大大廟會活動及操練,對台灣廟宇習俗有深入了解。

曾世彬聽到林國隆表述憂心,腦海閃過媽祖、王爺等神明影像,心想坊間各種公仔充斥,如果以毛巾摺成公仔應該有賣點,不但可以當擺飾美化家,看膩了拆掉就能用,既環保又實用。

於是他建議林做神明公仔造型毛巾,配合各寺廟慶等宗教活動,光是信徒消費市場就是一塊超大餅。信仰最廣的媽祖成了主角,搭配駕前護衛千里眼、順風耳,加入王爺成了保佑套裝造型公仔毛巾。

神明公仔毛巾一推出果然熱賣,還摘下雲林縣府主辦的雲創點睛文創獎,名利雙收。為了答謝曾世彬提供的好點子,林國隆也免費為鎮后宮插花1年。

fsj 提到...

隨乾隆機器人 穿梭十全盛世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3.10.08

踏進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時空洞」,你將進入清代乾隆朝繪製的「職貢圖」,聽見牆上各民族的人用方言向你說:「乾隆,你好!」盡頭,一尊「十全乾隆機器人」等著你,他坐在時光機器裡,張開象徵「十全」的十隻手掌,帶你穿梭古今。

故宮年度大展「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昨開幕。該展以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為展覽主軸,展出兩百件文物,其中四十五件向北京故宮借展。故宮與資策會攜手的「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也同步展出,結合服飾、攝影、電玩、動漫公仔,以現代科技、藝術詮釋乾隆盛世。

這是兩岸故宮第四次合作展覽,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特地來台參加開幕。他表示,雖然台北故宮文物還不能到北京故宮,希望此次為乾隆量身打造的多媒體藝術展,能先到北京故宮展出。他認為,二○一五年故宮慶祝建院九十周年,是不錯的時機。台北故宮院長馮明珠則透露,年初雙方曾討論未來三年規畫,兩岸將有更多合作機會。

故宮器物處副處長余佩瑾指出,滿文「乾隆」字義為「得到上天保佑」,乾隆也確是受上天眷顧的天子。他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俱臻高峰,加上西方文化傳入,成就乾隆多元豐富的藝術品味。

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兩千首詩作,平均每年創作近七百首詩。他每十二年編製一冊「御製詩集」,卷前扉頁均附肖像,忠實記錄乾隆各時期的面貌。乾隆也喜歡「角色扮演」,多次要求宮中畫家仿製他鍾愛的畫作,再將他變裝化身為畫中主角,宛如時下動漫迷熱愛的Cosplay (扮裝秀)。

「在現代,人人都可以是乾隆!」策展團隊光助大房藝術總監黃怡儒指出,「乾隆潮」以「現代乾隆」的概念策展,讓觀眾化身乾隆、展開奇幻旅程。

黃怡儒以電腦重繪乾隆時期的「漢宮春曉圖」,完成動漫裝置「乾隆的春曉慶典」。觀眾只要將臉孔對準臉部偵測系統,會發現自己竟穿上古裝跑進漫畫,成為慶典中的一員。

*「十全乾隆」特展即日起於故宮正館開展,展至明年一月七日。

※ 相關報導:

* 能拿筆 愛創新 懂詩賦 喜收藏 乾隆生活 處處是藝術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100800458.html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60年,出宮遊歷150多次,他對書畫藝術情有獨鍾,收藏質量驚人,國立故宮博物院「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即日起展出219件文物,其中45件借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其餘為故宮院藏,有系統的呈現乾隆的藝術品味。為了這場兩岸故宮攜手打造的大型特展,昨天北京故宮院長單霽翔一行人特地來台,共同揭開展覽序幕。



◆ 白滄沂天雕藝術 移師台南開展

【黃文博/台南報導】2013-10-08 中國時報

天雕藝術家白滄沂將台灣原生木種扁柏、紅檜、紅豆杉等10多種朽木,透過紅銅加以複製,依比例變大變小,變成台灣唯一、世界第一的天雕藝術家,他的作品即日起至年底,首度移師台南展出。

白滄沂表示,西班牙藝術家高第說「藝術必須出於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已為人們創造出最獨特美麗的造型」。

而他的天雕創意,就是尊重自然朽木、或是木種的生長姿勢,不使原始的形態受到破壞,就是要展現木頭最原始的美麗。

白滄沂的天雕作品,目前已累積上萬件,材質大部分為扁柏、紅檜、松、櫸、肖楠、紅豆杉、牛樟、烏心石、香樟、圓柏、七里香,他透過銅雕變化大小,經常受邀到國外巡迴展出。

白滄沂較知名作品有南投縣埔里二二八紀念碑「圓而不圓」、台中縣豐原九二一愛心紀念公園「起舞」、鳳凰谷鳥園松鶴園前公共藝術「鶴之舞」等10多件。




◆ 醫師作家吳新榮故事上演 兒子來義診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210620.shtml

【聯合報╱記者謝進盛/佳里報導】2013.10.08

鹽分地帶重量級作家也是醫師的吳新榮故事將搬上舞台,安排在故鄉蕭壟文化園區演出。吳新榮的三子吳南圖醫師昨表示,13日演出當天,要提供免費義診,以發揚當年父親無私行醫的精神。

「故里與春之祭-作家吳新榮」舞台劇,是由駐村藝術家黃俞嘉執導。吳新榮出生將軍,後前往日本學醫,返台後在佳里定居執業,曾言「醫學為家後,文學為情婦」的他,被譽為「鹽分地帶文學」最重要代表人物。

文化局昨在蕭壟文化園區舉辦活動記者會,安排多段片演出,搭配燈光、音樂、服裝、老照片等道具變換,讓人彷彿走入時光隧道般,演出演員沈輝雄、蔡晴雯、廖信瑜以說故事方式,串連不同角色。

文化局長葉澤山說,佳里區中山公園仍有吳新榮紀念碑文,紀念他對文學貢獻,這次以舞台劇詮釋,相當有意義。

「能在吳新榮的家鄉演出這齣舞台劇,很難得。」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運用學系研究所的黃俞嘉說,熟讀吳新榮著作,發現吳即便歷經228事件,仍不埋怨他人,令人敬佩又感動。

佳里醫院副院長吳南圖出席表示,表示看了數段劇情,許多父親曾提及的故事,似乎又浮現,心中很感動,他決定13日演出當天上午10點半起在園區免費義診,歡迎鄉親們多加利用。

fsj 提到...

柏林愛樂來台 將再錄製現場DVD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2013.10.09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前年來台時,曾破例在台北國家音樂廳錄製音樂會現場DVD,這是柏林愛樂在亞洲罕見之舉。十一月柏林愛樂將再度在音樂廳錄製演出兩晚DVD,讓樂迷留下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等珍貴紀錄。

當代國際樂團對所有錄音、錄影都非常慎重,尤其是現場音樂會,絕不輕易留下錄音錄影,過去也沒有國際樂團在台錄影。主辦單位牛耳藝術指出,柏林愛樂願意兩度在台留紀錄,顯示對台灣的信任,尤其部分曲目音樂總監拉圖並未錄過音,卻肯在台錄影,更顯難得。

屢赴德聽柏林愛樂現場的音樂人詹益昌指出,許多樂團都堅持在自己專屬音樂廳內演出,因為最熟悉該廳殘響、空間,效果最好,柏林愛樂也不例外。奇妙的是,前年柏林愛樂在台演出時,效果奇佳,「這是很少有的情況。」

為追求高品質原音重現,這次依然請公視HD團隊進行高畫質錄影,比照前年在廳內架設六架攝影機,捕捉完整角度,柏林愛樂也將派出數位音樂廳專屬錄音團隊原班人馬。依照合約,這些DVD不對外販售,將提供教育等功能使用。

柏林愛樂來台掀熱潮,許多學校、單位都正搶邀柏林愛樂團員舉辦講習會、大師班等,後續音樂會也不少。柏林愛樂長笛家帕胡德將在樂團演出後翌日一早舉行早安音樂會,和豎琴家蘭格拉美演出;豎笛帥哥首席奧登薩默將於十一月二十五日與鋼琴家吳思慧演出。樂團首席堅本大進明年初也將來台。

柏林愛樂十一月八日、九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音樂會,所剩票次不多,購票洽年代售票系統。富邦、國泰銀行提供購票三期零利率。



◆ 當代華人藝術家 躍上Discovery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3.10.09

台灣藝術家李真雕塑作品登上巴黎凡登廣場,見證廿一世紀華人文化勢力的崛起。Discovery頻道首度聚焦當代華人藝術家,籌拍「華人藝術紀」系列節目,走訪李真、楊識宏、徐冰、張洹等四位華人藝術家,預計十二月底於台灣首播。

這四位藝術家中,李真、楊識宏來自台灣,徐冰、張洹來自中國大陸。Discovery指出,紐約蘇富比拍賣春拍於二○○六年首開華人當代藝術專門場次,肯定華人當代藝術在國際市場的重要。

Discovery拍攝團隊日前遠赴巴黎,拍攝李真的戶外雕塑展。拍攝團隊在片中指出,李真作品融合濃厚東方氣韻以及西方極簡風格,備受好評。接下來拍攝團隊還將前往倫敦,記錄藝術家徐冰於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展出的個展「桃花源記」。

「華人藝術紀」記錄的另一位台灣藝術家,是旅居紐約的楊識宏。他從事藝術創作逾四十年,擅以抽象形式融合東方筆觸與西方史觀,曾獲頒傑出亞裔藝術家獎。

※ 相關報導:

* 踏進伊莎蓓拉的房間 回顧20世紀歷史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3100900444.html

94歲的盲眼婦人伊莎蓓拉在台上絮叨哼唱著她漫長曲折的一生。她描述著一戰後與養父母在燈塔裡度過的平靜童年,回憶愛人在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時死去的傷痛,說起她69歲那年與16歲男孩的甜蜜戀愛,還有她多麼喜歡大衛.鮑伊的流行搖滾。隨著個人生命歷程推展,整個20世紀的歷史因此帶出,個人的與家國的歷史交揉成一體。

比利時導演洛華茲(Jan Lauwers)的經典之作《伊莎蓓拉的房間》,觀眾將乘著伊莎蓓拉的歡快與感傷,回顧20世紀的長流。

洛華茲出生於1957年,在根特美術學院主修繪畫。他與藝術家法布爾(Jan Fabre)、羅莎舞團藝術總監姬爾美可同樣崛起於80年代,都被歸類成「法蘭德斯新浪潮」的藝術家,都以實驗、跨界,交融使用戲劇、舞蹈、物件、多媒體的手法為特色。



◆ 木屐業變身 業績長紅 傳產跨文創 外地少年仔來取經

【曹婷婷/台南報導】2013-10-09 中國時報

文創產業方興未艾,傳產、藝文工作者等各產業,對於加入文創行列興致勃勃,不少新手鎖定老屋作為跨足文創的舞台,文化局於愛國婦人館設立「文創PLUS-台南創意中心」近1年來,扶植不少成功案例,活絡台南文化能量。

文化局文創發展科表示,為了重點扶植台南文創產業,塑造台南特有的文創產業調性,文化局藉由「文創PLUS-台南創意中心」提供多項文創諮詢媒合的實體與虛擬服務,平均每月服務數十起諮詢,其中,以傳產有意跨足文創者居多。

文創發展科透露,文創正夯,許多業者都在既有產品加上文創思維,蓬勃發展,1家在地發展多年的木屐業者,近年就拜文創所賜,業績長紅。不少人都想循此模式,為自己找到一線商機,昨天文化局邀來文化部專人南下說明文創相關補助計畫及投融資方案,吸引70多家業者報名,空前踴躍。文創發展科指出,前來取經者以年輕人居多,他們都看好台南的文創產業潛力十足,不少甚至是外縣市專程南下,1位從事手工藝品創作的年輕人就說,一樣從事文創,在台南的負擔比在台北少很多,不論是生活開銷或租金都輕鬆許多,不少人呼朋引伴作島內移民,落腳台南圓夢。

fsj 提到...

文化部修法 抽5%電影基金

【聯合報╱記者項貽斐/台北報導】2013.10.10

為讓卅年未曾修訂的「電影法」與時俱進,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召開「電影法修正草案」諮商會議,邀請電影業者討論。草案建議「隨電影票提撥百分之五供電影基金」和「建立電腦票房統計系統」,可能導致電影票漲價,戲院業者尤其反彈,秀泰影城董事長廖治德直說:「不要對電影院動腦筋。」

為扶植國片、提供財源,文化部參考英、法等國,在修法條文中提出「成立電影基金」,基金來源之一是把原戲院減免的票價百分之五營業稅,專款提撥用於電影基金,但此條文戲院業者不接受。

廖治德表示,如果電影票收入提撥百分之五為電影基金,一定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以平均總票房的百分之五來看,每年電影基金不過挹注三億多元,不如直接向行政院爭取電影預算。

對此,文化部表示同時已研擬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將納入藝文消費含電影消費可抵稅的配套措施,此兩法案尚在初步徵詢。

電影製片兼學者李亞梅更呼籲應立法強制票房透明化,但戲院業者、片商反應冷淡。

導演王小棣表示,電影票提撥百分之五到電影基金,或可折衷再議。導演馮凱說,電影應回歸市場機制,取消國片輔導金,並將輔導金用在培養電影技術人才。

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電影法修正草案刪去「不得違背國家政策」、「電影事業負責人需具高中以上學歷」等條文是擺脫舊時代的思維;此外將以電影「審議分級」,取代以往的「檢查制度」,並委由民間團體辦理。

※ 別鬧了。



◆ 救電影 不是修露點就能整骨

【聯合報╱本報記者項貽斐】2013.10.10

施行至今卅年的「電影法」,在文化部打著「除舊興利」口號,端出新的「電影法修正草案」尋求電影界支持之際,外界焦點卻放在提撥電影票百分之五為電影基金,可能造成票價上漲、觀眾流失的細節問題。不景氣的年代,漲價雖是民眾關心的事,不過如何讓「電影法」跟上時代,退則保護、進則振興台灣電影產業,才是修法的真正目的。

台灣的電影法早在一九六七年開始研擬草案,直到一九八三年才立法通過。一轉眼卅年過去,台灣社會歷經多重變化,台灣電影業也從新電影崛起、沒落、探底到逐漸復甦,現階段台灣電影要面對的,不只是好萊塢的強勢文化,更得思考如何在大陸快速膨脹的電影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

電影法近卅年來不斷進行部分條文修正,但始終未徹底檢討。當年西片拷貝開放問題,主管機關一路退守,加入WTO時,談判代表同意將電影業列為服務業,導致十年前全面開放西片進口拷貝數、映演廳數,門戶洞開,壓縮台灣電影的能見度。反觀南韓卻因堅持電影為WTO中的「文化例外」,影人不惜剃光頭明志,讓今日的南韓電影在本土市占率過半。

新的電影法修正草案廢除國家意識型態的控制、也讓露點露毛的分級制問題交給民間單位,但政府更應研擬完整配套措施,台灣電影才有未來。



◆ 如詩風格描繪殘酷現實

【管婺媛/台北報導】2013-10-10 中國時報

已逝的俄國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以詩般的敘事風格描繪殘酷的社會現實,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他的電影總彌漫著雨水和霧氣的朦朧之感,同時表達他對宗教、末世與救贖的深切思考。

他雖是俄國新浪潮電影的重要推手,但卻因作品描繪戰爭,觸怒政府,被迫流亡他鄉。他生前最後兩部作品,《犧牲》與《鄉愁》,是在他遠離蘇聯多年後回憶故土之作,被譽為塔可夫斯基創作生涯的巔峰。這兩部經典作品10月21日起將獨家於光點華山電影院的「大師經典系列:塔可夫斯基」影展系列中放映。

伊凡的童年 獲金獅獎

塔可夫斯基於1932年出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從小就受到父親俄國著名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Arseni Tarkovsky),以及俄國作家果戈理、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影響,使得他總用詩意與哲理去檢視刻畫社會現實。

他的首部劇情長片《伊凡的童年》,獲得1962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這部作品因描述前蘇聯軍官利用小男孩到戰爭前線探勘,因此觸怒前蘇聯當局,將他列為「問題導演」,多次禁止他的電影上映,更迫使他在1983年流亡他國。直到1986年因肺癌逝世巴黎前,都未曾返鄉。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不多,僅《伊凡的同年》、《安德烈.盧布烈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與《犧牲》等7部,但每一部都被譽為經典,獲得威尼斯影展、嘎納影展大獎肯定。他在電影中以如詩般的敘事手法,表達對宗教和人道深切反思,瑞典導演伯格曼讚譽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達到伯格曼「多年想要表述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

兩部經典作 歸結一生

《鄉愁》,描述一位俄國作曲家為創作歌劇尋找題材,遠赴義大利挖掘農奴音樂家帕維爾索斯諾夫斯基的生平。整部電影由幻象和模糊的記憶片段組成,表達了他對故鄉矛盾的情感與愁緒。

而《犧牲》則是他拖著病體在1986年完成的作品,將他一生所掛念的主題末世與救贖,表達得最為強烈。電影描述一個擁有美滿家庭的大學教授,為了救贖人類,縱火燒了自己的房子。

「拍幫人活下去的電影」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充滿寓意,被不少人批評為毀晦澀難懂、過於精英,但他從不爭辯,因為他認為:「電影是藝術,目的是讓人心能觸及一切純美善良的素質。我的目的是拍出能幫人活下去的電影,縱使這種電影有時會讓人不快樂。」

※ 相關報導:

* 「風中舞影」 後天起14場精彩表演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8215413.shtml

2013風中舞影系列活動後天起到30日推出14場精彩表演,邀集「新古典舞團」為首的7支專業舞團演出,並規畫在地舞團匯演、舞蹈藝術表演、專題講座、工作坊與舞蹈市集等主題,新竹市文化局長林榮洲邀請大家一起來舞動竹塹城。



◆ 台灣3設計入選德國大展

自由 2013.10.10

台灣之光再創新例,由詩研設計事務所(Poetic Lab)設計的「波光—Ripple」、陳函谿設計的「影時計—Shadow Clock」與奇想創造設計的「Luxifer」,入選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策展的「Lightopia」世界巡迴展,與其他世界經典設計並列,肯定台灣的設計實力。

「波光—Ripple」由曾熙凱與陳函谿共同設計,靈感來自海底與池畔的水波光影,作品像是透過起伏波動的水面,在牆上映照出令人屏息的美麗動態圖騰,該作品已經獲得今年米蘭國際家飾展最大獎Design Report Award(設計報告獎),也是此次展覽主打設計展品。「Lightopia」在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展至明年3月,之後將巡迴荷、葡、比、墨、美、韓等地。(記者陳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