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1

牙周也要「抗老」醫療暴力零容忍

◆ 牙周病患者 1/4是18至44歲青壯年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62299.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0.30

1/4牙周病是18至44歲青壯年

不僅肌膚要逆齡,牙周也要「抗老」。牙醫師臨床發現,有18歲少女國三開始牙齦流血,卻忙著補習、念書沒有處理,造成牙周病,以致於門牙得拔掉再植牙。牙醫師建議,民眾應定期進行牙齦自我檢測,若有刷牙流血、牙齦紅腫、口臭等牙齦「初老」警訊,不要放任牙周病惡化。

牙周病一般好發於45歲以上的成年人,不過前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開業牙醫師葛建埔表示,門診近一年的觀察,發現四分之一的牙周病患者是18至44歲的青壯年,嘴裡至少已有六顆牙齒輕微搖動,年輕型牙周病又以門牙、四顆大臼齒最常見。

一名18歲的高三女學生,國三就發現牙齦常流血,卻不在意,常常晚上熬夜念書念累了,睡前沒刷牙就睡覺。一直到高三覺得門牙有點搖,吃東西咬不動才就醫。雖然檢查門牙並沒有蛀牙,但因牙周病嚴重,還是得拔掉一顆門牙再植牙。

求學疏忽口腔衛生 牙齒結石

葛建埔說,不少青少年從幼兒開始刷牙馬虎、到了求學時功課第一,沒有注意口腔衛生、定期檢查。他提醒,常熬夜會造成免疫系統失調,更不利牙周健康,結果就是年紀輕輕,牙齒結石卻跟四、五十歲的成年人一樣多,牙齦「未老先衰」。

每天餐後三分鐘內刷牙

由於牙周病的產生及惡化,主要是牙菌斑沒有刷乾淨。牙菌斑最容易堆積在牙刷刷毛難深入的齒縫處,葛建埔建議,每天至少刷牙三次、餐後三分鐘內刷牙、刷牙最好慢慢刷上三分鐘等。

另外,平常可自我檢測牙齦狀況,如果有牙齦紅腫、口臭、牙齦顏色不再呈現粉紅色等徵兆,一定要盡快就醫,免得牙周越來越「糙老」。

※ 相關報導:

* 想減少掉髮 睡足、少辛辣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262290.shtml

入秋後不少民眾掉髮變嚴重,醫師建議,要避免嚴重掉髮,每天睡眠要充足、少吃辛辣食物,洗頭盡量不要使用太熱的水;平時也要少抽菸、避免在陽光下持續曝曬,才能減少掉髮問題。

* 秋冬拒當乾癢猴抓妹 來碗薑味燉梨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3232

中醫師黃慧娟表示,秋冬換季時,天氣乾燥,人體適應不良常會出現感冒或喉嚨、皮膚、黏膜、眼睛乾癢的的症狀,臨床使用桑葉、菊花、杏仁加減可改善。但屬於「陰虛」或「血虛」體質者,秋冬乾癢的情況會特別明顯,應視個人病症予以適當的體質調理。

* 「便秘」多喝水、運動「有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oct/30/today-health1.htm

....「我都有吃水果,為什麼還是便秘?」門診女患者常有這樣的疑問。沒錯,水果有纖維質,但糞便形成及排出的正常過程是這樣的:人體吃下食物後,經過胃及小腸消化後,在大腸形成糞便,然後大腸蠕動將其排出,過程中重要的是糞便「形成」和「運送」兩大環節。

在糞便「形成」的環節中,若糞便量不夠多(蔬果吃太少),造成便意不足,所以沒有每天排便,留在大腸的少量糞便,因水分被大腸進一步吸收而更加乾燥,導致難以排出,於是會出現便秘。

在糞便「運送」方面,可能因水分攝取不夠,造成便秘;因為這些纖維質在大腸形成糞便的過程中,也會跟大腸搶水分,若水分不夠,乾燥的大便就不容易被往前推進。

* 飲食10原則 銀髮族吃出元氣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3081

【內容摘自《照顧父母,這樣做才安心》,作者大家健康雜誌,大家健康雜誌出版】2013/10/30

爸媽年齡漸長,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漸漸減弱,一不小心,營養素可能就「入不敷出」!該怎麼吃,才能均衡攝取營養?

飲食原則1:食材豐富多元,少油少鹽少負擔
飲食原則2:少碰精製加工品,高纖飲食最健康
飲食原則3:蔬果辛香料入菜,提升食慾更有效

....胃口不佳、食慾不好是銀髮族共同問題,陳潮宗中醫師建議可在菜餚裡加山楂、烏梅或檸檬汁來入菜,或餐前先喝點烏梅汁

飲食原則4:善用小技巧,餐餐好入口易消化
飲食原則5:挑選優質蛋白質,不再吃進隱形脂肪

....陳潮宗中醫師建議可從瘦肉、魚類、牛奶、豆類製品、雞蛋補充優質蛋白質。

飲食原則6:選擇軟質蔬果,增加纖維質攝取
飲食原則7:乳製品、豆製品及小魚干,補鈣好幫手
飲食原則8:每日喝水2000cc,遠離便祕與泌尿道感染
飲食原則9:提防高普林食物,謝絕痛風來造訪
飲食原則10:多辛溫、少苦寒,藥膳養生宜適量

....溫性食材如人參、枸杞、紅棗、當歸能補氣與增強抵抗力,而苦寒食材如苦瓜、菊花、黃蓮等屬性較涼,會讓老人家原本就不佳的代謝變得更差,所以要避免。



◆ 本土登革熱周增22例 創今年新高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260904.shtml

【聯合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2013.10.30

上周新增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22例,創今年新高,其中屏東縣新增13例最多。疾病管制署昨天表示,屏東縣民眾務必清除病媒蚊孳生源,也要做好防蚊措施。

台北市士林區新增1例確定病例,個案在10月上旬至屏東縣潮州鎮度假,其病毒型別檢驗後與該地點相同,疾管署推測應在屏東縣感染;此外,高雄市近兩周新增病例並無屏東縣旅遊史,且病例間並無共同暴露史,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分析,登革病毒已潛伏在高雄市。

今年流行季截至10月28日止,累計202例本土病例,分別為屏東縣186例、台北市8例、高雄市6例、新北市及台中市各1例。劉定萍說,屏東縣疫情嚴重程度僅次於2002年的380例、2004年281例。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正值登革熱高峰期,呼籲高屏地區民眾,應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落實孳生源清除,以降低社區病媒蚊密度,盡早阻斷登革病毒傳播。如經查獲未依通知或公告主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者,將依法裁罰。

除了登革熱,天氣逐漸轉涼,民眾還要嚴防流行性感冒。莊人祥說,今年流感疫苗有304.7萬劑,已經接種200多萬劑,其中以醫護人員和國小學童最踴躍,呼籲未打的老人和小孩盡速接種,增加保護力。



◆ 「立體定位」治腫瘤 減少副作用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61340.shtml

【聯合報╱記者呂筱蟬/永康報導】2013.10.30

傳統放射治療腫瘤療程次數多,也可能影響周遭正常器官,奇美醫學中心研究以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搭配影像導航等定位技術,可提高單次放射照射劑量,減少治療次數也降低副作用。

奇美醫學中心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陳佳群表示,使用傳統放射治療腫瘤,療程至少要兩個月,治療次數要3、40次,病患長期奔波醫院是極大負擔,而身體立體定位放射特點是針對腫瘤單次給予較高劑量放射線,可將總治療次數控制在5次以內。

他指出,為避免高劑量放射影響腫瘤周圍器官,可視病人狀況搭配使用影像導航技術或呼吸調控技術,藉此提高治療精確度。

陳佳群說,日前1名75歲病患因肝內發現一顆腫瘤來求診,檢查發現肺部也有一顆2公分多腫瘤,考量病人年紀決定針對肺部腫瘤進行身體定位放射治療,經過3次療程後無明顯副作用,臨床成效獲得肯定。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有健保給付,但搭配的影像導航及呼吸調控技術則需自費。



◆ 病人殺醫、特警搶屍 浙數百醫護怒討尊嚴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8260282.shtml

【世界日報╱北京29日電】2013.10.30

一宗醫療事故,讓浙江省的醫生、護士憤怒了!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雲杰日前遭病人刺死,經過驗屍,當局竟出動特警要強行搶屍、火化遺體,引發大批醫護人員守著解剖室保護遺體,與特警對峙。同日,數百名來自溫嶺全市各醫院的醫護人員更高舉「還我尊嚴」、「維護正義」的紙牌抗議,呼籲杜絕醫療暴力。

守屍!醫護人員:要抬走先槍斃我

京華時報報導,王雲杰25日被一名持刀病人連捅七刀,搶救後不治,另有兩名醫生受傷。但事發後,當地公安局長卻率領大隊特警到醫院,企圖搶屍,並火化遺體。

有醫護人員在現場發微博稱:「要抬走屍體,先把我槍斃!」直至28日清晨4時許,院方派人前來調解,醫護人員才陸續散去,王雲杰的家屬也同意遺體火化。院方負責人否認網傳院方未徵得家屬同意就要擅自火化遺體一事。

聲援示威!杭州醫護總動員

新華網報導,溫嶺第一人民醫院400多名醫護人員28日在院內示威,除要求院長下台,也不滿醫療暴力問題嚴重,要求當局關注醫護的人身安全。杭州多間醫院,包括浙一醫院、浙二醫院、省中醫院、杭州市中醫院等,都有醫護人員參與示威。有到溫嶺參與示威的醫生指出,王雲杰已經不是第一個在工作崗位死去的醫生,更稱「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另一名醫生則稱:「一位醫生如果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怎麼能安心去給病人看病!」

4大組織:醫療暴力零容忍

新京報報導,針對溫嶺殺醫事件,中國醫師協會、中華醫學會、中國醫院協會、中國衛生法學會聯合發表聲明,呼籲全醫療行業、全社會動員起來,對「醫療暴力零容忍」。四家社會組織在聲明中說,公安部門與司法部門應嚴格履行職責,加大針對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犯罪的打擊力度。

京華時報報導,全國政協委員、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認為,《通告》的級別過低,應升級為「條例」,並由公安人員進駐醫院維持正當秩序,「警察總在極端事件發生後才趕到,這有什麼用?」

※ 相關報導:

初患阿茲海默 難辨花生醬味

19 則留言:

fsj 提到...

吃甜食解經痛? 未必!恐變胖心情差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2013/10/31

不少女性誤以為吃巧克力、黑糖等甜食可緩解經痛,但中醫師表示,甜食的補充對虛寒體質的患者較有幫助;若吃過量甜食,血糖會急速上升,雖可一時穩定情緒,但是,血糖一旦下降,反而會造成更大落差,情緒更不穩定,甚至可能攝取過多熱量,造成體重增加。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部高嘉鴻醫師指出,減緩痛經的方法應視個人體質而異;若體質偏虛寒,經血顏色較淡、血量較少、經期較長,容易流不停的民眾,喝熱可可、黑糖等溫熱食品或是按壓腹部的確可減緩痛經;但若屬於血熱體質,經血顏色較深、經血量大且黏稠、常有血塊的民眾,則喝熱可可及黑糖並無幫助,反而會使經痛狀況惡化。

高嘉鴻說,出現經痛的女性通常體質較為偏寒,在月經後服用行氣活血、活血化瘀的中藥可以改善症狀,如當歸、川芎、白芍及熟地黃的「四物」;若常有血塊的民眾,則可在月經過後使用中將湯、生化湯。

不過,高嘉鴻指出,民眾使用四物、中將湯前應先諮詢醫師,中藥行配製的四物湯成分不一,有些偏重活血,有些則是補血,就有患者不了解自己情況使用四物飲,喝完後經血竟又再來,且持續多天未停,主要是因為患者體質偏燥熱,又飲用活血的四物飲所致。

高嘉鴻建議,女性在生理期間應忌食寒涼生冷及刺激性的食物,如冰的食物及飲料、涼拌生菜、瓜類等涼性食物,以免腹腔收縮導致疼痛加劇,可多吃低鹽清淡的食物。

開業中醫師林郁晴說,經痛時可做拍按撫揉或是伸展腰臀的動作,若有劇烈疼痛時,則不宜做較大動作或跳躍。平時維持正常生活作息,改善飲食習慣,並搭配適當的運動,對改善經痛也有明顯的助益。



◆ 少量多餐防復胖 每日少3百大

【華人健康網╱記者羅詩樺/編譯】2013/10/31

復胖可說是減重者的夢魘,成功減重後另一項難關才正要開始,就算有心想要努力維持身材,有半數的人還是難以克服復胖危機,甚至稍不克制還會變得比減重前還胖。想要避免復胖纏身,美國《醫藥日報》提出少量多餐的飲食守則,每天還要比相同體重者攝取的熱量再少300大卡,才能避免體重走上回頭路。

少量多餐,減少飢餓感

根據美國《醫藥日報》報導指出,將一天三餐拆成5~6餐,等於每2.5~3小時就可以吃一餐,每餐內容都加入點蛋白質,因為這種餐點可以幫助維持較久的飽足感,且瘦肉蛋白質和纖維質需比較長的時間來消化,同時也可以維持血糖值的穩定,因而預防血糖值波動例如雞胸肉、火雞肉、瘦肉、魚肉、蛋白。

另外也要攝取碳水化合物如全穀麵包、馬鈴薯、麥片、玉米等,基本上什麼都可以吃,只要避開對身體不健康的反式脂肪或是飽和性油脂,各類營養素都要均衡攝取。此外國外研究指出,採取低熱量、高蛋白質飲食的人,比較容易滿足不容易有飢餓感,且可以準確掌握自身食慾,較不容易因為飢餓而暴飲暴食。

每日比他人少吃300大卡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羅森邦曾觀察減肥人士多年,發現曾減肥的人,大腦會將食物歸類為「犒賞」,而影響身體反應,更容易受到食物誘惑。

因此根據統計結果,羅森邦教授指出,減肥人士必須比體重相同,但沒節食的人,每天少攝取至少300大卡的熱量;時間拉至1周來看,如此減少的熱量相當於15罐可樂,或17片塗了奶油的吐司。

地中海飲食不復胖

遵循地中海飲食方法,也是避免復胖的小秘訣,地中海飲食內容包括多蔬果、少紅肉,碳水化合物則以全穀類為主,重點是選擇只使用健康植物油,因此雖然飲食中有35%~40%熱量來自於脂肪,但是皆屬於健康油脂來源,例如橄欖油、芥花油、亞麻籽油都為不飽和脂肪酸,也有助於保護心血管健康。

麵包不塗奶油沙拉醬、早餐不吃培根,將紅肉改為深海魚肉,並使用蒸煮、烤的方式,這些都是飲食上可以改變的小地方,也是避免復胖的小撇步。ㄋ



◆ 3歲長菜花 上公廁惹禍?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0.31

菜花大多是因為性行為接觸感染,不過有醫師最近接到一名少見個案,一名3歲男童肛門竟長出菜花,問診後推測有可能在外上公廁感染。雖然類似個案非常少見,醫師建議民眾出門在外使用公廁時,最好可使用座墊紙或自行以酒精棉片先擦拭消毒。

台北中山醫院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徐弘說,最近有一名媽媽帶著才3歲的小男童就醫。媽媽雖然發現兒子肛門長出小顆粒,原先不以為意,但因為男童一直吵著不舒服,沒想到就醫檢查後,竟發現是感染菜花。由於菜花病毒潛伏期平均約三個月,家長推測可能是之前男童在公園上公廁引起。

徐弘說,超過九成菜花患者是因為不安全性行為感染,導致菜花的人類乳突病毒傳染性強,病毒可在體外存活約30分鐘,一般好發於生殖器官,另外也有些人長在嘴角或口腔黏膜,臨床很少見肛門或直腸長菜花,3歲男童罹患菜花且長在肛門,更是相當罕見。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世聰說,上公廁感染菜花的機率很低,除非是上一個人帶有大量病毒,正好被下一個使用者接觸到,因此他認為不必過度擔憂。

但兩位醫師都建議,民眾若使用坐式公廁,可使用座墊紙或自己加墊衛生紙,避免皮膚直接接觸馬桶座墊,或是自行攜帶酒精棉片擦拭消毒。

徐弘說,臨床上經常看到患者誤將菜花當濕疹治療,以為擦藥膏就沒事,結果很可能造成皮膚反覆感染、潰瘍。民眾若要簡單區別菜花和濕疹的差異,濕疹會造成皮膚或患部搔癢,且範圍是局部的,不會擴大、也不會傳染。

菜花則是粉紅色、肉色等小丘疹,形狀也會變成絲狀、突瘤、蕈樣或菜花樣。一旦在性行為後皮膚出現隆起等異狀,就要懷疑可能感染菜花,並立即就醫。

※ 相關報導:

* 台中坐月子中心 新生兒集體染病毒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63808.shtml

台中敬德產後護理中心傳出十多名新生兒,集體感染會導致肺炎的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台中市衛生局長黃美娜昨表示,該中心未落實家屬須穿隔離衣探視新生兒的規定,是造成感染主因。

* 這些感冒症狀 代表過勞的體質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2979

會發生咳到沒聲音,意謂著這位病人長期超時工作,並且超過可承受的壓力,中醫稱為「過勞而肺有火氣」體質的人。老實說是一個嚴重的身體警訊,民間常用「胖大海」泡茶喝,但往往療效很有限....如果僅從治標的角度,用針刺手太陰肺經郄穴孔最穴在病情剛開始、聲帶受傷不深時,有立刻可以發出聲音的神奇功效。

中醫的針灸學中有一種特別的穴道分類,將十二條經絡由手指或脚指,流向身體比較表淺、且治療功效大的穴點,稱為「五腧穴」及「郄穴」。孔最穴是肺經經氣深聚的地方,孔字意指孔隙;最字,有「極」的意思,所以命名為孔最,也是肺經的「郄穴」。

....用藥處方上,我拜在老中醫楊清福(阿福仙)門下時,被指定要唸的第一本內科的書《萬病回春》中的「響聲破笛丸」最為出名。....除了連翹、薄荷疏風散熱,清利咽喉外,訶子止咳降火,砂仁開竅帮助發音;這是屬於風熱已深,逐漸化火化毒,採用清咽利膈湯時一樣,使用大黃的概念,在於以通大便的方式來瀉火解毒。

這是中醫獨到之處,當呼吸道黏膜受外感而水腫,腫在鼻、咽及聲帶,分別用藥不同,而風熱病症進而會波及到淋巴感染,所以風熱與淋巴結節的用藥相類似。

這在完全沒有病理、組織學理的古早時代裡,中醫學便觀察到與現代醫學一樣的病程推演,並提出優於現代醫學的治療策略,令人不得不敬佩中醫學辨證的博大精深與歎為觀止。

fsj 提到...

◆ 治療型子宮頸癌疫苗 快有了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64572.shtml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3.10.31

國家衛生研究院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在不需佐劑下製造出脂蛋白抗原,應用在「治療型子宮頸癌疫苗」、「登革熱疫苗」與「B型腦膜炎疫苗」三種疫苗,目前動物實驗都發現有很好的效果,正準備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一旦確定疫苗安全性,量產後將有數十億美元的產值。這項研果也吸引比爾蓋茲基金會也主動探詢疫苗開發。

不同於現有的預防型子宮頸癌疫苗,這項技術經應用在治療型的子宮頸癌疫苗,可針對已經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女性,進行預防性施打,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還可以擴及陰道癌、肛門癌或頭頸癌等病症。

國衛院副研究員劉士任指出,平均每個年齡層都有10%的女性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只是尚未發展成癌細胞。治療型的子宮頸癌疫苗可針對已經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患者,進行預防性施打,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現行子宮頸疫苗必須打三劑,過程非常疼痛,造成施打率不高,國衛院研發的疫苗不加佐劑,可有效減輕施打時的痛苦。

劉士任指出,未來女性做子宮頸癌抹片檢查後,若發現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可立即施打治療性的子宮頸癌疫苗,預防未來10年甚至20年後不會病變為子宮頸癌。

這項脂蛋白平台技術,從大腸桿菌株中找到適合的蛋白,進行基因重組後產生極高的抗原性,不需要再外加任何佐劑。國衛院感染與疫苗研發所長蘇益仁指出,添加佐劑雖然效果明顯,但會產生疼痛甚至出現發燒等副作用,一旦佐劑完全去除後,從動物實驗上看到副作用少,未來量產價格也會壓低一半。

另外,國衛院也將脂蛋白技術應用到登革熱疫苗研發。國衛院副研究員陳信偉指出,各國登革熱疫苗研發都遇到瓶頸,沒有任一種疫苗可以完全針對目前登革熱的四種血清型。利用脂蛋白平台技術後,讓免疫性增強並引發中和性的抗體,動物實驗證明,疫苗可以有效針對四種血清型登革熱,且效果持久,估計量產後可以有20億美元的產值。

蘇益仁表示,三種疫苗研究都已經完成動物試驗,也得到出色的成果,目前已經有幾家國內外廠商接觸中,希望針對三種疫苗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



◆ 外科新法-傷口4公分 微創手術切除大腸癌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31031000824.html

陳宜加/新北報導 2013-10-31 中國時報

大腸癌連續4年登國人罹癌之冠,人數成長也最多,但傳統開腹手術傷口大,疼痛與恢復期久,台北慈濟醫院研發微創治療,利用單孔腹腔鏡手術,將開刀傷口縮小到僅3、4公分,又能精準切除腫瘤。

年過半百的王伯伯,一直在慈濟醫院擔任志工,卻沒有定期健康檢查,直到有一天,他肚子痛到幾乎昏厥,經急診照大腸鏡,發現罹患大腸癌「腫瘤有6公分那麼大,我心涼了一下。」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莊偉進行單孔腹腔鏡手術後,王伯伯又驚又喜,無法想像肚子僅4公分的傷口,竟可切除6公分大腫瘤,「原以為是大手術,沒想到術後不到半個月,就可以回來當志工。」

大腸腫瘤傳統手術要在肚皮上劃開一道20公分長的切口,俗稱「基隆到高雄」距離,光聽到這,許多病患都被嚇傻,但單孔腹腔鏡手術操作不易,國外僅2成、國內3成使用率。

慈濟大腸直腸外科醫療團隊進行單孔腹腔鏡手術,成功擴大各手術器械活動範圍、減輕手術難度,成果也發表於SCI國際學術期刊。

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蕭光宏指出,單孔腹腔鏡只需肚臍上的單一切口,幾乎看不到疤痕,病患復元也較快,不僅減少病人疼痛感與心理恐懼,更大幅降低併發症發生機率。

由於手術傷口小,一般病患術後3至5天即可出院,迅速恢復正常作息,可說是病患一大福音。慈濟至今已用新技術為82名病患動刀。



◆ 閩首例換臉成功 少女重展笑顏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7180504/112013103100486.html

【記者魏伊婕/ 綜合報導】2013-10-31 旺報

電影《變臉》出現真實版。17歲福建莆田女孩許劍梅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接受「換臉術」,29日是術後14天,復原良好,成為福建「中國式換臉術」的成功首例,許劍梅也對著鏡子裡的自己露出了10年來第1個笑容。

據中新網報導,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江成鴻表示,許劍梅5歲時在一場大火中被嚴重燒傷,臉部和雙手重度燒傷面積高達95%左右,包括下巴、眼皮和部分右耳全毀,而且嘴巴難以張開,兩眼眼瞼缺損。

做面部整體移植

由於她的家人無法支付高額醫療費,遲遲未能治療,而長期被人投以異常眼光,使她變得自卑。所幸去年有基金會為她出資,使她有機會接受面部移植手術。

醫生認為僅靠傳統的皮膚移植整形治療,無法恢復面容以及面部器官功能,需做面部整體移植手術。醫生以「預構血管筋膜瓣」的方式,從大腿取出一塊血管組織,然後在她的胸前培植用來移植的皮膚。經幾個月的生長,這塊皮膚已經大到足夠覆蓋臉部,於是醫生將其取出移植到毀損的臉部,成功完成換臉手術。

從檢查情況看,手術很成功,移植後「新臉皮」的血液運行情況良好。許劍梅後期還要接受表情復健等,醫生還會對臉部的小疤痕和一些細節進行「微雕」。「換臉」後的許劍梅在醫院整形外科醫護人員陪伴下,10多年來第1次對著鏡子裡的自己露出了滿意笑容。

許母哽咽感謝

《僑報》報導,許劍梅的媽媽表示:「我們1分錢都沒有,卻得到了好心人捐來的20多萬元(人民幣),還碰到這麼好的醫生,如果沒有大家幫忙,怎會有今天?」看著鏡子女兒已恢復白皙光滑的臉,43歲的許媽媽又一次哽咽。「我希望以後自己有能力回報這些有愛心的人,回報社會。」許劍梅在筆記本上寫下長長的感謝名單:「感謝醫生護士,感謝所有的愛心人士,感謝那些幫助我的人,真心感謝您,感恩您,愛您。」

fsj 提到...

喝紅茶中毒?國中生手抖7天 找不出病因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3.11.01

台南市崇明國中三名女學生在崑山中學參加校外教學時喝了紅茶,之後出現手抖及喘不過氣症狀,昨天已第七天,醫師反覆檢查,仍找不出病因,家長心急如焚。

上周五事發至今,共八女四男、十二名學生陸續就醫,其中兩人返家後,再度不適就醫;另一人原本沒事,也在周一就醫,三人至今未好轉。

崇明國中表示,當天的點心為蛋糕與紅茶,住院學生都喝過紅茶;一名隔壁班學生喝下同學帶回的紅茶後,也出現不適,矛頭指向紅茶;但有學生連喝四杯也沒問題。

三名住院郭姓、黃姓與蘇姓女學生中,郭女最早發病,情況最嚴重。她表示,當天上午十一時吃下點心後,下午二時就感到不適,一周來兩手不時抖動,且每隔一個多小時就會胸悶、喘不過氣。其他兩人也有手抖情形,差別是抖單手。

衛生局採集三人檢體送驗,也請毒物及神經科專家協助診斷,排除腦部異常,初步檢驗血液驗不出K他命等毒品反應,紅茶也未培養出細菌,女學生「怪病」一時無解。

衛生局長林聖哲表示,正委請台北榮總做多項藥物測試,衛生局也檢驗農藥殘留,報告最快下周出爐。

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醫師張璟珮表示,學生症狀不像典型食物中毒,且若因食物引發,多日來應已代謝,症狀消除;神經內科醫師王旌祖也表示,學生只有手部會抖,沒有其他神經症狀,也與食物中毒不同。

消息曝光後,昨天衛生局接到許多醫師的意見,有人認為不排除是心理因素引發學生集體不適。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台南奇美醫院精神科醫師黃隆正表示,文獻上有集體歇斯底里症,指一群人受到外在事件或壓力影響,一起出現異常的情緒或行為,常見的例子是在宗教或政治場合裡,群眾中有多人受環境影響,而有共同的異常狀況。

至於為何會發生集體反應,可能與當事人易受到暗示有關,例如在催眠過程中,有人極易受暗示而被催眠,但有人則不容易,易受暗示就易受環境影響,一人發生狀況,其他人受影響也發生。

也有台北榮總的研究指出,可能與人腦的鏡向神經元有關,因集體歇斯底里症大多受到聽覺與視覺刺激引發,而這兩種感覺由鏡向神經元處理,女性的鏡向神經元又比男性活潑,可以解釋為何女性較易發生這種情況。

黃隆正表示,如果在臨床上遇到類似情況,應先排除是集體中毒的各項可能,才能懷疑與心理因素有關。

※ 可能吃到某種東西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是吃到治療氣喘的藥物,例如:支氣管擴張劑。



◆ 國3女罹厭食症 40公斤餓到剩26公斤猝死

【聯合報╱記者林昭彰/新北報導】2013.11.01

新北市王姓國三女學生因罹患厭食症,最近一年體重從四十幾公斤降到廿六公斤,比小學生還瘦,連書包都得母親背;家長有意讓她休學在家調養,但她表明想讀台大而拒絕,昨天清晨被發現猝死,家屬相當難過。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蔡雅如指出,厭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精神疾病,嚴重可能致死,好發於十二至十八歲青春期女性;除了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也跟自我形象概念偏差有關,譬如減肥。

校方表示,王姓女學生身高一百五十一公分,國一入學時體重約四十公斤,算標準身材。她的成績平均都在八十幾分,曾擔任理化、美術小老師、社團志工,人際互動佳且個性溫和,自我要求高。

今年四月,導師發現她瘦到卅公斤以下,建議到醫院檢查。家長指出,孩子的課業、生活一切正常,也沒減肥,但體重快速下降、進食量很少。榮總醫院診斷為厭食症,原因不明。

女學生在六月曾住院兩個月休養,九月開學升國三,體重只剩廿六公斤;瘦到皮包骨的她,每天得由母親接送、幫忙背書包。

家長說,上月廿八日她感冒就診服藥未好轉,胃口更差、進食更少,隔天母親便到學校辦休學;但校方說國中不能休學,可請長期病假。

當天輔導老師來探視,女學生說有努力吃飯,女學生告訴老師:「我喜歡上學、想讀台大,不想休學」。但上月卅日女學生身體撐不住,開始請假。

昨天凌晨三點,王姓女生父親曾發現她起床如廁,還說想吐;清晨七時許,被發現躺在床上已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無效。家屬推測是營養不良導致體弱加上感冒造成,檢察官將在今天相驗,釐清死因。

※ 相關報導:

* 墨西哥政府加碼「打胖」 垃圾食物要課稅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267063.shtml

墨西哥府會合力加緊反胖運動,國會參、眾兩院10月30日同意軟性(即含糖)飲料稅後,31日再通過垃圾食物稅,總統更同時宣布一套在全國推廣健康生活和健康飲食的策略。

* 得舒飲食 保護血管不堵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1/today-health3.htm

腦血管疾病長期佔據國人10大死因的第3名,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推廣「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並推出「鮮果沙拉」」、「南瓜花椰拌鮮菇」、「鮭魚丼飯」3種食譜,讓民眾享受美食之餘,也能降低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 老人喝水常嗆到 可能是吞嚥困難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267061.shtml

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教授黃純德表示,老年人咀嚼吞嚥功能慢慢退化,若有中風、失智症等疾病,吞嚥時神經、肌肉反射變慢,協調性變差,再加上缺牙、牙口不好,嘴巴無法發揮咀嚼、咬碎的功能,更容易雪上加霜。

同時液體更比固體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黃純德說,例如每天喝的水,因為無色、無味、吞下的速度快,而且喝湯湯水水時,頭會略往上仰,液體流速快一下子從口腔、進到咽喉、氣管,就很可能嗆到。



◆ 數百初生嬰兒 可能接觸到肺結核菌

【聯合新聞網╱編譯中心/綜合紐約31日電】2013.11.01

曼哈坦的聖路加-羅斯福醫院 (St. Luke's-Roosevelt Hospital), 最近驚聞一名產房護士染上肺結核病,因此數百名新生嬰兒可能接觸 到這種病菌。

「每日新聞報」報導,該醫院31日開始通知嬰兒的父母,並向市衛局 呈報此事。

羅斯福醫院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向大家保證,院方現正在採取迅 速和全面的措施,來解決這情況。如果你最近到羅斯福醫院就診,而 在數天內沒有接到通知,那麼你便沒有接觸到該名染病的員工。」

院方沒有透露該員工的身分,也沒有說明事情發生了多久,但收到通 知的家長說,他們的寶寶兩個多月前出生。

羅斯福醫院說,家長想檢查寶寶是否感染肺結核,應聯絡該院。如果 他們選擇讓私人醫生檢查,而又未獲健保公司承保的話,院方會補償 這筆費用。

肺結核病能夠從空氣中的細菌感染,主要影響肺部,如果被發現和治 療,是可以治愈的。在抗結核藥物面世前,這種病在多個世紀而來, 奪去了無數人的性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新肺結核菌株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全世界 大約有三分之一人被感染,每年造成近二百萬人喪命。

市衛生局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6月,布朗市10457郵區爆發肺結核病 ,當中包括翠蒙特 (Tremont)、克羅托納 (Crotona)部分地方、貝蒙 特 (Belmont)和克萊蒙特 (Claremont)。

此外,擁擠的紐約市曾多次爆發肺結核病,最近的那一次是在1994年 。



◆ 癌症轉介平台 花東人:揪感心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3.11.01

「有了癌症轉介平台,生命健康有保障,否則台東人不敢生病。」九十歲的沈錫鵬,去年被診斷大腸癌第三期,透過台東榮民醫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癌症轉介平台,安排沈伯伯北上開刀,返家化療及後續追蹤,接受在地化醫療服務。

台東等三院 納入北榮

台東、玉里及鳳林榮院今天納入北榮體系,成為北榮分院一員,東部居民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級的完整醫療照顧。

榮民醫院花東三院院長林知遠表示,台東醫療資源貧乏且不均,境內雖有六家醫院,但五家都在市區,居民看病不便,常得隱忍,往往拖到不行了,才到外縣市就醫,台東癌症死亡率高居全國之冠。

沈錫鵬養女孟慶鳳說,過去台東人生病搭自強號到台北,單程就得花六小時,清晨五、六時出門,晚上七、八時回家,每次就醫、排檢、看報告等,患者與家屬舟車勞頓,當地人小病就靠吃藥解決。

台東榮院雖無法處理癌症手術,但孟慶鳳說,透過轉介平台安排轉診及後續住院、開刀事宜,她與父親只帶著健保卡,一到北榮,他們就安排最好的醫師;術後返家持續化療、回診追蹤病情,父親得到最好照顧,讓她感念在心。

五十一歲的沈小姐,一次乳房磁振造影健檢,意外發現罹患乳癌,榮院立即啟動轉介平台,從確認罹癌到北上開刀只有四天。

fsj 提到...

2天沒睡 研究生猝死

【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南投縣報導】2013.11.02

國立暨南大學李姓研究生疑身體不適,多日睡不好,昨天凌晨與友人以Skype聊天時,氣喘不舒服,友人趕到宿舍關心,李喝水後趴桌休息時猝死,警方報驗確認心臟麻痺。

警方調查,讀研一的李姓研究生(26歲)最近幾周一直抱怨身體不適,腰部等處會酸痛等,一直睡不好,已有兩天未眠。

昨天凌晨零時許,李透過Skype與家住中部的施姓同學聊天,邊聊邊運動並傳出氣喘聲,因一直喘不停,施詢問是否身體有問題,李回應表示:「最近覺得很不舒服,這兩天都沒有睡覺。」

施姓同學聞言,漏夜開車到暨大研究生宿舍探視,一進宿舍就見李趴在桌上,一隻手靠桌沿,似乎很累模樣。施把李叫醒,拿了一杯開水泡方糖給李服用,隨後李上廁所再回到桌前說要休息,約五分鐘就沒有反應。

施姓同學說,當時他緊急幫李做CPR並打一一九協助送醫,但已回天乏術;李的父親表示,兒子沒有什麼大毛病,未聽說身體不適,只聽兒子說最近功課壓力很大。

但有同學說,李學最近常咳嗽吐出血絲,曾見他服用中藥;檢警相驗認是心臟麻痺致死。



◆ 上網不是病 給低頭族5建議

【聯合報╱劉貞柏/榮總新竹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2013.11.02

智慧型手機普及,「低頭族」隨時隨地上網,無論走路或搭捷運,眼神專注在螢幕上,低著頭彷彿沉浸在另外一個世界裏。

最近將出版的精神科診斷準則,考慮將「網路成癮症」納入精神疾病診斷當中,引起精神醫學界討論。然而,低頭族是不是等於網路成癮症?

現在上班族都有一台隨時網路連線的電腦,智慧型手機也是上網吃到飽,因此可以說「一天24小時都在使用網路」。網路成癮症患者專指那些「造成顯著社交能力或衝動行為障礙,而這些問題跟上網有關」。

長時間上網在現代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在此提供以下建議,讓低頭族們避免罹患相關疾病。

1.釐清人際關係親疏遠近。網友是朋友的一種,但不等於現實中的朋友。低頭族的交友能力並非退化,而是容易混淆現實朋友跟網友之間的差異。所以需要格外仔細區分各類型的朋友,避免混淆分際。

2.仔細推敲文字涵義。傳統溝通方式除了語言內容之外,還包括說話的語氣、表情、手勢跟周遭談話氣氛。網路溝通語言只有文字,易造成誤解,無論是誤會對方的意思,或是「只解讀自己想了解的部分」。使用網路語言時,要格外推敲文字的前因後果,避免讓便利的網路傳訊反變成溝通障礙。

3.三思而後行。網路的便利讓日常行為的計算標準從小時簡化到以秒計算。過去銀行提款、上街採買少說花上半天,若要貨比三家討價還價更要耗費不少功夫。

網路轉帳或線上購物讓整個過程可以在分秒之間完成,這種便利性容易養成草率做決定的壞習慣。三思而後行,能減少後悔跟不必要浪費。

4.小心篩選所瀏覽的網頁資訊。過去人們先想到問題,然後去找答案。現在社群網路成為大型八卦中心,低頭族只注意朋友所分享的新聞,只瀏覽好友所按讚的消息。這是光有答案,沒有問題,全盤吸收「被篩選過的資訊」。長期下來,容易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5.培養感官能力。低頭族只著重視覺,包括網路文章、圖片、影片等。大量強調視覺,漸漸忽略其他如聽覺(如真實談話的聲音或大自然的風吹草動)、嗅覺(如街頭餐廳的食物味道)、觸覺(翻動書頁報紙的觸感)等。

活化感官能刺激大腦,促發整合腦內資訊。光只有視覺刺激,接受單調刺激易降低大腦警覺,對重要資訊反而「視而不見」。

既然當個低頭族那麼麻煩,那不如多跟人群接觸,謹言慎行,靈活思考,發現平凡生活中的豐富細節!



◆ 血糖高易罹癌? 醫師籲健康作息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佳里報導】2013.11.02

美國糖尿病醫學會與美國癌症協會研究顯示,血糖高的人易罹患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膀胱癌與乳癌,併發肝癌最多,奇美醫院昨天呼籲民眾重視血糖正常。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尚育表示,台灣糖尿病患推估超過100人,引發各種併發症嚴重危害健康,建議病患接受專業治療,民眾更應維持健康作息,肥胖者減重、戒菸、戒酒及適當運動,不只有助維持正常血糖,更能降低癌症發生。

李尚育說,許多研究證實糖尿病患罹癌風險較高,美國醫界的共識是糖尿病與肝癌等多種癌症有正向關聯,特別是肝癌、子宮內膜癌與胰臟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倍以上。

他表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是糖尿病人體內高血糖及高胰島素造成,且糖尿病和某些癌症都有肥胖、飲食失控、缺乏運動等共同致病因素。

李尚育說,韓國最近發布針對100萬名糖尿病人的研究,發現血糖升到140mg單位以上,發生癌症死亡率將增加25%,而糖尿病患常用的藥物「伏糖」也被證實能預防癌症、降低癌症死亡率。

※ 相關報導:

* 健康你我他/汆燙煮法 簡單又養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268014.shtml

電視上看到毒物專家林杰樑醫師闔府用餐,菜肴大多水煮汆燙,讓我想到拙於料理的母親作三餐時,也喜歡汆燙煮法,燙好了切一切,沾醬油吃,當時連沙茶醬、番茄醬是何物都不知。



◆ DNA親子鑑定 有時候…只能參考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268007.shtml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2013.11.02

知名上市公司老闆日前提出法律訴訟,否認自己是名媛女兒的生父,傳出親子鑑定報告指向另一金融業聞人;無獨有偶,歌手傳出未婚生子疑雲,經法庭強制親子鑑定,證實孩子與歌手無血緣關係。

男女關係複雜,造就醫療院所接受DNA親子鑑定的委託個案激增,坊間生技公司、檢驗院,紛紛成立DNA實驗室來搶食市場大餅,標榜方便、隱匿與保密的網路親子鑑定服務,還可線上訂購。

業者指出,粗估每年親子鑑定市場需求量有3至4萬件。國內親子鑑定費用大致依人頭計算,各大醫院每人收費平均8千到1萬元不等,舉例來說,若孩子與生父進行比對鑑定,至少要花1萬5千元以上。

台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蘇怡寧說,執行DNA親子鑑定技術的門檻並不難,過去僅大醫院提供服務,近年來診所、生技公司實驗室也紛紛搶入市場,衛生福利部已取消親子鑑定機構認證,加上網路訂購及線上查詢都行,水準參差不齊,檢驗準確率及可信度令人擔心。

他舉例,合格的親子鑑定需做到至少16組基因位點PCR-STR(聚合酶連鎖反應─重複片段序列),包括檢驗15組對偶基因及一組性別基因,操作過程需要嚴謹,加上專業醫師判讀,才夠標準。

他曾聽說坊間檢驗所因檢體被汙染而誤判,差點就讓孩子的父親以為自己戴了綠帽,經重複檢驗後,才證明當事人的清白。

蘇怡寧說,由婚外情所衍生的親子鑑定問題,不外乎為確定父(母)子(女)關係,其他尋求祖孫叔侄、手足親緣鑑定者,則多半是為繼承財產。

但鑑定標的都靠檢驗當事人的DNA,一般所需檢體是口腔棉棒採檢的口腔黏膜細胞或血液,而且必須本人攜帶證件親自到驗,才具法律效力。

若想在胎兒未出生前進行親子鑑定,可在懷孕10周後取絨毛膜,或懷孕17周後取得羊水,進行DNA親子鑑定。不過,如此準確度雖高,但可能會被母親血液汙染,因此須同時比對母親DNA。

蘇怡寧表示,坊間的匿名受檢,或暗中採得對方的毛髮、菸蒂、吸管、沾有精液的衛生紙或喝過的礦泉水瓶,都是非標準檢體,所做的親子鑑定只能「參考用」,或者預先「打探虛實」,做為請求法院強制做親子鑑定的準備。

以頭髮為例,頭髮被歸類非標準檢體,原因是頭髮取得的變數太多,例如從地上或梳子取得的頭髮,來源並不可信,「只能參考,不具法律效力」。

fsj 提到...

國中生手抖不停 心理創傷反應?

【聯合報╱記者鄭惠仁、莊宗勳、楊欣潔/連線報導】2013.11.02

台南崇明國中三名學生喝紅茶出現手抖不停症狀,三人的部分檢體報告出爐,未發現細菌或病毒感染;衛生局採集檢體送至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檢驗,北榮表示,目前僅驗出咖啡因及可可鹼,初步排除K他命、安非他命,完整檢驗結果最快下周出爐。南檢昨天也訪談老師,追查是否遭下毒。

崇明國中三年四班學生日前到崑山中學上烘焙課,喝了紅茶後發生胸悶、手不自主性抖動,且有學生出現興奮等症狀,被懷疑飲料可能遭偷放K他命等毒品,引起檢方重視,主動啟動調查。

台南地檢署昨到兩校訪談老師,了解從茶葉購買到烹煮、裝桶、調飲、裝杯,及帶回學校過程,尚未發現異樣。實習教室並未設置監視錄影系統,這起手抖「怪症」的原因,仍然不明。

北榮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三天前院方已收到衛生局送來的檢體,包含所喝的紅茶及尿液,目前僅在尿液驗出咖啡因及可可鹼,並未驗出K他命及安非他命,也未驗出導致手抖成分。唯檢體尿液都非第一時間採集,問題物質可能早代謝掉。

楊振昌說,咖啡因所導致的交感神經興奮在一、二天就會消除,不會持續數日。手抖症狀一直持續,則有可能為心理創傷後的反應。精神科醫師認為,文獻上有集體歇斯底里症,指受到外在事件或壓力影響,群者有時會一起出現異常的情緒或行為,學生的怪症,可能和這種心理有關。

三名學生其中一人手抖症狀緩解,昨傍晚出院。另外兩名學生也有進展,估計今明就能出院。

也有人懷疑學生在裝病。「如果真是裝的,難道醫院與市府是笨蛋,都查不出來嗎?」家長昨心疼地說,只希望女兒能早日康復,別留下後遺症。

※ 相關報導:

* 生活保健-面對生死 大人搞神祕 孩子心驚驚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31103000559.html

專家建議:應適時幫小朋友建立生死觀用可以理解的語言誠實告知,並在旁聆聽、陪伴 避免因「無知」造成的恐懼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對孩子來說卻似乎太沉重。專家表示,大人愈是避諱、掩蓋甚至說謊,只會增加小朋友對死亡的恐懼,不如順勢而為,在事情發生的時候,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誠實告知,並在旁聆聽、陪伴、照顧,孩子的承受潛力將超乎想像。



◆ 國際藥聞-成年後半數焦慮纏身

蔡鵑如 2013-11-03 中國時報

學齡兒童有「功能性腹痛」症狀比例約為8%至25%,且一再復發、找不出原因,建議應從治療焦慮症著手。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小時候飽受沒來由肚子痛之苦的兒童,在少年和青年階段,罹患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風險可能比健康寶寶來得高。學者建議,若家中有類似症狀的小朋友,家長不妨帶孩子接受焦慮症檢查。

美國田納西州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以332名罹患「功能性腹痛」的小孩為追蹤對象。等這群病童成長到少年和青年階段,再與控制組、也就是147名未曾有這種腹痛史的同年齡族群進行對照。結果發現,童年時期有功能性腹痛病史的少年和青年,約半數會演變為焦慮症,但控制組只有20%。

學齡兒童有「功能性腹痛」症狀的比例約為8%至25%,這些小病患的腹痛會一再復發,醫生卻找不出任何原因。

這篇發布於醫學期刊《小兒科》(Pediatrics)的研究指出,病童成年後,即使不再受功能性腹痛之苦,焦慮症風險依然如影隨形;成年後若仍飽受腹痛折磨,焦慮症的風險也隨之增高。其中40%病童成年後會出現憂鬱症狀,但控制組只有16%。

撰寫報告的范德堡大學醫學院教授沃克女士表示,也許有人會認為,小朋友因為腹痛,所以心情低落,「但我們發現,即使腹痛不再,這些少年和青年人依舊焦慮,因此應該從治療焦慮症著手。」

沃克女士說,這篇研究強調兒童焦慮或憂鬱篩檢的重要性,有這些傾向的孩子多半是好學生,但研究追蹤的小朋友中,沒有人曾求助於精神科專業人員。不過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范提柏則警告,家長沒有必要在孩子出現無法解釋的腹痛時,就認定一切都和焦慮症有關。



◆ 陸年增癌症患者占全球5分之1

【中央社╱3日電】2013.11.03

中國大陸癌症專家最近表示,大陸目前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約為312萬人,占全球新增癌症患者總數1/5。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大陸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表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大陸每年新增的癌症患者約為312萬人,平均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罹患癌症。

與此同時,大陸的癌症死亡率也遠遠高於西方國家,平均每分鐘有5人死於癌症;且由於大陸癌症死亡率高,大陸有43%的人仍然認為癌症是絕症,患了等於死亡,而在歐美國家,只有13%仍然視癌症為絕症。

揚子晚報也報導,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宮頸癌、乳腺癌和鼻咽癌這8種癌症死亡人數約占大陸癌症總死亡人數的80%以上。

報導引述第22屆亞太抗癌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說,亞太地區癌症新增病例占到全球癌症新增病例的45%,死亡人數約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一半。

其中,肺癌、胃癌和肝癌是亞洲國家最常見的3種癌症。目前,肺癌是亞洲國家面臨的最主要癌症。

※ 相關報導:

*《吃錯了,再營養也不夠》 「油」夠怕怕 不妨改用低溫烹調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3/today-health1.htm

大統黑心油事件延燒,有民眾轉用豬油,也有民眾認為,反正油裡面沒有棉籽酚,繼續用也沒關係。真是如此嗎?專家表示,豬油的飽和脂肪太高,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若摻入了劣質油品,在高溫的中式烹調下,甚至可能造成大量揮發性致癌物生成,有害烹調者的健康。

fsj 提到...

哈佛教授魏勒特 推動健康飲食革命

【經濟日報╱編譯 賴美君】2013.11.04

哈佛營養學教授魏勒特(Walter Willett)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營養學家,他不只對不健康飲食與肥胖宣戰,也非常不滿美國農業部1992年版的飲食指南,他帶領的團隊以臨床實驗證明,他們有比美國農業部推薦的飲食法更好的版本。

68歲的魏勒特外表樸實,時常騎著單車四處跑,留著桀敖不馴的八字鬍,看起來完全不像名人,反倒貌似寡言的牧師。

魏勒特素以關心美國人的飲食聞名,他不但是哈佛營養學系主任,也是全世界被引述最多的營養學家,堪稱全球營養學前五大權威,前五大權威。他和同事在2005年出版的《飲食與保健之道》(暫譯,Eat, Drink and Be Healthy: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Guide to Healthy Eating)一書,首次提出哈佛版的「健康飲食金字塔」,2008年又加以更新。

很難想像一個營養學家能在美國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他的研究提升了大眾對飲食的重視。他近期研究發現紅肉與糖尿病有強烈關連,鼓勵民眾捨棄紅肉,提倡健康飲食革命。

魏勒特認為美國人對飲食不負責任將帶來慘重後果,肥胖率已迅速竄升,對照半世紀前僅13%,如今卻攀至36%,且持續成長,連帶提高糖尿病與其他疾病的機率。

魏勒特的祖父是酪農業者,但產值1,400億美元的酪農業不過是他40年研究生涯的領域之一。在密西根州長大的魏勒特對營養學的興趣萌芽,可追溯至兒時傷痛。

他的父親是酪農生產專家,卻在他13歲時因腦癌逝世。身為長子的魏勒特被迫一夜長大,他開始在鄰居農田種植蔬菜,並靠賣菜籌措大學學費。

進入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就讀後,魏勒特在一次宗教聚會與護理學院的非裔校友吉兒相遇,兩人的個性與飲食喜好一拍即合,當時都愛吃中西部產的牛肉、馬鈴薯與家常點心。

移居波士頓後,魏勒特開始駐院實習,並進入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深造。

他和吉兒結婚後,搬至非洲坦尚尼亞,魏勒特在當地醫學院任教三年。

返回波士頓後,魏勒特將研究重心從內科轉到營養學與流行病學。他與希臘、義大利與西班牙裔同僚合作後,逐漸接觸到地中海飲食,多項世代研究也發現,食用植物油、全穀物、新鮮水果與蔬菜等地中海式飲食的民眾較為健康。

1990年代初期美國掀起通心粉與健康餅乾風潮,但魏勒特並未隨波逐流,他鼓勵家人改吃大量健康脂肪油、堅果與酪梨,減少攝取紅肉與甜食。

吉兒原本百般不情願,她尤其愛吃冰淇淋與甜點,10歲與14歲的兒子也不感興趣,魏勒特苦口婆心,終於如願以償。

隨著魏勒特影響力俱增,批評聲浪也興起,主因是世代研究(generation study)主要顯示關聯性,而非因果關係。

(綜合外電)



◆ 日本觀點-預防牙周病 進食1小時後刷牙效果好

黃菁菁/日本報導 2013-11-04 中國時報

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報導,8成的日本成人可能患牙周病,嚴重的會失去牙齒。要預防牙周病應該養成正確的刷牙、吃東西細嚼慢嚥等生活習慣,還要接受定期查,讓牙醫清除齒垢和牙結石。

所謂的牙周病是含在齒垢上的一種牙周病菌造成的,會破壞牙齒周邊的組織,使牙齦腫脹、出血,嚴重的會使牙齒脫落。很多人有了牙周病的初期徵兆而不自覺,因此應該經常確認自己是否有牙周病的前兆。

報導指出,刷牙、吃硬的食物會出血,很可能是牙齦受細菌感染而發炎,牙齦腫脹的話,可能症狀已經相當嚴重。健康的牙齦是粉紅色的,患牙周病的話,可能變紅腫甚至發紫。有些人胃腸健康,但有口臭,口中也黏黏的,這也可能是牙周病菌已在口中繁殖。

預防牙周病要用正確的刷牙法,才能清除牙齒和牙根之間的齒垢,只要將牙刷傾斜45度角刷即可,不要太用力,也不要只刷同一個方向,上下左右呈小圓形狀刷牙,可以有效地清除齒垢。要注意不能只刷牙齒表面,背面也要刷乾淨,牙刷毛尖若張開就要快點換新牙刷。

現在日本還提倡吃完飯一小時後刷牙,因為現代人多吃酸性食物,即使是堅硬的琺瑯質也會被酸性侵蝕,而飯後口中會分泌較多唾液,可以保護牙齒,因此刷牙以飯後1小時後為佳。



◆ 甲狀腺亢進 31歲男四肢無力

【聯合報╱記者莊亞築/台中報導】2013.11.04

台中市一名31歲羅姓男子,突然四肢無力,送醫檢查發現不是中風,而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低血鉀,合併週期性麻痹,才會造成四肢無力,住院治療後就恢復正常,醫師提醒,男性容易忽略甲狀腺亢進症狀,該名患者體質特殊,因此引發低血鉀,要格外小心。

羅姓男子說,之前也曾經運動後發生輕微四肢無力狀況,但因很快恢復,不以為意,當時在家看電視,突然四肢無力,連走路都沒辦法,「就像癱瘓了一樣,」家人也被嚇壞,趕緊將他送到童綜合醫院。

醫師檢查時發現患者不是中風,抽血測出血鉀值僅1.5meq/L,低於正常值3.5至5.5meq/L,確認他是因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低血鉀合併週期性麻痺,會診新陳代謝科醫師共同治療,住院2天後即出院,四肢已恢復正常。

該院腎臟科醫師陳昶旭說,一般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以女性居多,但引起低血鉀合併週期性麻痺症狀的,卻以年輕男性佔多數,年輕男性容易忽略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果體質特殊,又吃了過多高醣食物,就會誘發體內鉀離子流入細胞內,造成血液中鉀離子濃度下降,肌肉組織傳達無法順利進行,出現四肢無法活動的症狀。

陳醫師指出,許多年輕人因工作忙或忍受力高,常忽視甲狀腺機能亢進所出現的警訊,如手抖、怕熱、心跳加快、急躁、易怒、失眠、脖子粗大等症狀,不知自己有甲狀腺機能亢進,而又飲酒、吃高醣食物、運動後,就會急性產生低血鉀合併四肢麻痺現象,因此不論男女、年齡,都不可忽視身體發出的任何警訊。

※ 相關報導:

* 別步步驚心 老人防跌有3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4/today-health1.htm

根據研究,65歲以上老人中,有30%曾經跌倒,其中1/4因此嚴重受傷,且跌倒過的老人再次跌倒的機率,比從未跌倒者高出4倍。所以,預防跌倒對老人十分重要,可從運動、改善家居環境及使用助行器具等三方面著手。



◆ 睡眠充足 有助大腦清理廢物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2013/11/04

醫學專家都建議,一天睡眠時間至少要六小時,然而睡眠的作用到底為何,至今都還不斷在探討,許多人認為睡覺浪費時間,為了工作、學業、玩樂,最容易犧牲的就是睡眠,但睡覺時大腦其實正在努力工作,除了將白天時的短暫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外,還會將白天產生的毒素排出,維持大腦的健康。

睡眠時大腦成洗衣機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實驗老鼠在睡眠時,腦脊髓液會被散佈至大腦,沖洗大腦運作時產生的廢物,就像洗碗機一樣,能去除大腦中的毒素,另一項更驚人的發現,睡覺時大腦細胞會縮小百分之六十,方便腦脊髓液四處流通,多項實驗都已經證實,大腦神經退化與廢物累積有關,去除廢物能預防疾病。

缺乏睡眠罹阿症風險提高

大腦的廢物中,有一項非常令人害怕的物質,β-澱粉樣蛋白,多項實驗都已證實,這會導致阿茲海默症,如果缺乏睡眠,沒有適時清除大腦毒素,就有可能增加染病風險,大腦為了保護自己,演化出睡眠機制,因為清醒時,所有能量都必須耗費在思考上,只能在睡眠時,開始保護措施,降低疾病發生率。

睡眠能幫助記憶

許多研究也證實,睡眠能幫助大腦記憶,在熟睡期(快速動眼期)時,大腦會將常用的短期記憶,移送至長期記憶區存放,但熟睡期非常短暫,其他時間都是肌肉放鬆,大腦必須對環境保持警戒,避免意外傷害,所以熬夜不能夠幫助學業與工作效率,長期睡眠缺乏會導讓健康越來越差。

國內專家意見

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嘉謨表示,活動時大腦所產生出的廢物,確實會在睡眠時代謝,對大腦會有保護的作用,但阿茲海默症的原因,到目前都還找不到直接原因,目前僅能推測與基因、重金屬、與有害物質有關,不過規律的睡眠時間,能夠保持腦部活力,白天活動比較能有效率。

大腦在睡眠時,會補充活動時消耗的養分,加強連結每個腦細胞,同時將短期記憶轉至長期記憶,所以白天不論在學校或工作,大腦都較能保持清醒,思緒比較靈活,記憶力也比較好,不論學習成績或工作成果,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維持規律與穩定的睡眠時間,就能夠讓生活品質得以提高。

fsj 提到...

7大因子 製造胖小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3899

【元氣周報/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2013/11/05

為何生出胖小孩?科學家分析出7大因子。其中第一年中,體重迅速攀升的新生兒在3歲時肥胖的機率,比起一般正常成長的新生兒高出4倍。

英國學者史蒂芬希望能找出兒童肥胖的早期風險,他分析1萬3513名6個月到12個月大的新生兒,這些孩子到3歲時有23%體重過重,平均BMI值為16.85,研究結果刊登在7月分的小兒科雜誌上。

研究人員找出33個可能因子,其中7個因子直接和孩子在3歲時體重過重有關。例如:

女孩比男孩肥胖的機率高出15%;出生時體重在前20%的孩子肥胖的機率比體重在後20%的新生兒高出63%。

懷孕期間抽菸的母親所生的孩子過重的風險,比起懷孕期間沒抽菸的母親所生的孩子高出33%;沒喝母奶的新生兒,在第一年比有喝母奶的孩子過重風險多25%。

研究人員表示,不是每個因素都是父母親可掌控的,但父母親可決定要不要抽菸,或能不能提供更營養的食品來避免孩童體重過重的問題。

台安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政寬表示,小孩到3歲前是快速成長,3歲後速度趨於正常,所以不少研究會以3歲為界線。何種原因造成胖小孩,目前仍無定論,在第一線門診中,小孩是否過重,還要看其父母體重、小朋友成長速度而定。

如何防止孩子變成胖小孩?陳政寬說,別給孩子吃太多零食、甜食和飲料才是王道。

造成體重超重的7個危險因子

1.孩子性別
2.出生時體重
3.早期體重增加速度
4.是否餵母乳
5.母親懷孕期間是否吸菸
6.母親懷孕前體重
7.父親的體重

註:此研究刊登在7月分的「小兒科」雜誌

※ 相關報導:

* 上班族發福危機 5大類零食碰不得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4164

1.椒鹽脆餅 2.微波爆米花 3.巧克力活力棒 4.罐裝烘焙花生 5.巧克力餅乾

* 營養師:許多人平常吃油都超量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74071.shtml

書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說,一天需要的油量差不多是外食白色塑膠湯匙一匙,原本用油炒菜,現在可以換成燙青菜加芝麻醬,或是下午喝杯杏仁茶。

* 生機飲食 吃對方法才有益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4155

民眾不要以為生機飲食絕對有益養生健康,其實還是要看怎麼吃。中醫師張文馨表示,一般民眾的觀念認為,生機飲食是以「生吃」有機食品來達到養生健康的目的。然而中醫認為,大部分生機飲食都是生冷的食物且屬性寒涼,長期空腹食用恐會促使體質偏寒或加重身體不適,尤其不利於體質虛寒的人。



◆ 篩檢率僅3成 每天14人死於大腸癌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台北報導】2013.11.05

去年大腸癌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位,平均每天有14人因此病逝,大腸癌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但台北市衛生統計,北市近十年來大腸癌篩檢涵蓋率僅三成多,比率相當低。

去年國人因大腸癌死亡的人數達5131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分析,現代人外食比例逐年升高,飲食習慣偏向高脂肪、低纖維及多紅肉,加上缺乏運動,導致全國大腸癌發生人數不斷增加。

陳冠仰提醒,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切除,就可避免大腸癌發生。

今年北市衛生局結合「台北卡」二代健康卡,推出「幸福護腸」大腸癌篩檢集點活動,年滿50歲至69歲,101年至102年11月1日前未做過大腸癌篩檢或從未做過大腸癌篩檢的民眾,都可參加。

衛生局表示,活動自11月1日至15日,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可直接到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領取大腸癌篩檢管(採便管),或可電話聯繫郵寄到家中。活動期間繳回大腸癌篩檢管,並帶健保卡及台北卡至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完成健保卡過卡,首篩族可在場兌點悠遊卡加值金100元,曾做過篩檢者可兌換40元。相關活動訊息可電洽1999轉1828。



◆ 過動合併對立性反抗疾患 國一生網路成癮 長期毆母出氣

記者葛祐豪/高雄報導 2013.11.05 自由

一名13歲國中男童被父親寵壞,長期向母親要錢上網咖,拿不到錢就動手毆母,凱旋醫院醫師診斷發現,男童已罹患「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合併「對立性反抗疾患」。

男童的父親十多年前跨海到中國娶妻,男童出生時父親已70高齡,老來得子,對他相當溺愛,導致男童完全不怕母親。前兩年男童父親過世後,中國籍母親對他完全束手無策。

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周植強指出,男童經常向母親要錢上網咖,拿不到錢就動手毆打,母親最後忍痛報警,表示兩年多來被兒子毆打次數多到數不清,平均一星期被揍一次,警方將男童依傷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移送少年法院,法官裁定收押。

周植強臨床診斷發現,男童有「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合併「對立性反抗疾患」(ODD)的情形,其中以後者較嚴重,他對母親十分仇視,在診間只要母親開口講話,男童就顯得極度不耐煩,想要出拳攻擊,衝動控制力很差。

「對立性反抗疾患」的症狀是具有侵犯的特質、傾向蓄意去激怒或擾惱他人,且至少延續6個月﹔成因可能與孩子被對待或父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有關,也有可能是遺傳或大腦中不安定的化學物質所致。據國內調查,盛行率約為2-16%。

至於「注意力缺乏過動症」主要病徵是注意力渙散或集中困難、活動量過多、自制力弱,在7歲前,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目前仍沒有確切證據可釐清病因。

周植強指出,單純的「對立性反抗疾患」不須服藥,治療原則包括:(一)、訓練父母更有效率及技巧來處理孩子的對抗行為,(二)、行為處理策略:以處罰來處理不順從和違抗行為,以增強鼓勵促進正面行為;但若合併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則可考慮適度藥物治療。

該男童接受恩威並施的「行為處理策略」後,加上每兩週定期回診,目前的情緒及衝動控制已大為改善。

此外,男童身上也看到網路成癮的情形,周植強指出,目前精神科仍未將網路成癮列為正式診斷,因此仍需持續注意。



◆ 罕見「絲路病」 專攻免疫系統

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 2013.11.05 自由

1937年土耳其皮膚科醫師 Behcet報告一群以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和眼色素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復發性症候群患者,該病症被稱之為白塞病(Behcet’s disease),過去多見於東亞、中東及地中海盆地的病患,沿古絲綢之路分佈,故又稱為「絲綢之路病」。

但近幾年來,台灣卻也陸續出現病例;醫界發現,「白塞病」可能與緯度位置也有關連,並非集中在東亞或中東地區。

高醫免疫風濕科教授蔡文展表示,「白塞病」是衛福部認定的罕見疾病之一,患者多在三、四十歲發病,也有更年輕的20多歲就發病,主要症狀是免疫系統遭嚴重破壞,從黏膜系統開始快速延伸到外生殖器、眼睛、血管及腦部,嚴重者會導致失明及死亡。

由於,「白塞病」臨床症狀剛開始是口腔潰爛,就診時容易被忽略或診斷為單純嘴破,但「白塞病」口腔潰爛的部位比較不同,咽喉部及上顎易反覆發作。另外,眼部症狀也會同步出現,如角膜潰瘍、虹膜睫狀體炎等;其他典型的症狀還有外生殖器潰瘍,而且面積大且深,疼痛、癒合慢。

而當白塞病侵犯大動脈和大靜脈時,可能出現包括靜脈阻塞、動脈阻塞和動脈瘤。

最麻煩的是,「白塞病」發病原因不明,醫界多認為應與遺傳及免疫系統有關,目前尚無有效根治方法,治療常需會診內科、眼科和皮膚科配合,多需結合全身用藥,如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

※ 相關報導:

* 寶寶秋冬護膚 別包得密不透風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4178

時序入秋,季節交替,氣候多變,新生兒因為新陳代謝機能旺盛,體表面積大,對熱的調節能力不佳,加上天氣乾燥,皮膚中的水分容易流失,導致皮膚疾病蠢蠢欲動。

任何刺激,如奶水、口水、汗水及油脂等,都可能使紅紅的皮疹出現,亦容易引發過敏反應。

因此,新生兒秋冬季節皮膚該如何保養及保護,是不容忽視的!建議媽媽們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與乾燥,適時打開窗戶,保持空氣流通。新生兒秋冬常見皮膚問題如下:

fsj 提到...

你健康嗎?近半台灣人擔心罹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76500.shtml

【聯合報╱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2013.11.06

你覺得自己健康嗎?友邦人壽昨天公布亞太十五國健康生活指數調查,發現台灣人普遍認為自己過胖,將近半數人擔心會罹癌,「低頭時間」也是亞洲最長,台灣人健康生活指數五十八分,低於亞洲平均值六十二分,排名倒數第三。

友邦人壽表示,這項調查讓亞太區成年人「自評」自己的健康態度與生活行為;調查結果顯示,「自認最不健康」的是印度人,其次為韓國人,第三名由台灣人與香港人並列;「自認最健康」的是越南人,其次是大陸人。

友邦人壽總經理陳嘉虎說,超過七成五的台灣受訪者認為,健康情況比五年前差,而健康不佳來自兩大威脅,一是過胖、二是擔心罹癌機率高。

調查也發現,高達八成台灣受訪民眾希望減重,「想要減肥」比率在亞太十五國中居冠,但僅百分之五十八台灣人有運動習慣,且高達七成二的受訪者以看電視、電影或上網來紓壓,反而加劇肥胖問題。

台灣人擔心罹患癌症機率,也在亞太各國中名列前茅,調查發現近半數的台灣受訪者擔心「罹癌」,超過亞太平均值、百分之四十四,台灣成年人最擔心得大腸癌、其次是肝癌和肺癌。

台灣人有癌症恐懼症,但在過去一年做過健康檢查的,只有百分之四十五,這也是亞太國家中,比率較低的。

另外,網路與智慧手機普及,也成為台灣人健康新威脅,台灣低頭族「低頭」時間,比其他亞洲人還多,六成四坦承沉迷網路,高於亞太平均值、百分之五十六。

另一個對台灣人健康的最新威脅,則是食品安全;陳嘉虎說,八成受訪者擔心食物中含有對人體有害成分、商品標籤所載與實際內容不符,也超過亞太平均值。

※ 相關報導:

* 食藥署長 葉明功家沒油鹽 菜用水煮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3110600449.html

在油安風暴中接下「燙手山芋」一職,葉明功家中的飲食習慣也令外界好奇。他說,考量外食飲食較油膩,近10年,他們家在家烹飪少油少鹽,以水煮居多。

葉明功說,太太是生化碩士,因血脂太高,考量平常外食機會多,外食多油膩、高鹽,所以家裡沒油、沒鹽,青菜都是水煮。孩子國中以前覺得媽媽煮的都好吃,外食後「才發現另一個世界」。但太太無油、無鹽的料理方式,家人也都能接受。



◆ 小女生早熟 青春期提前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2013.11.06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團隊,發表於醫學期刊《小兒科》的研究指出,美國女童胸部開始發育的年齡,與10多年前相較有所提前;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小兒科教授法蘭克比洛認為,發育時間提早,是由肥胖所造成。

研究人員從2004年起,追蹤舊金山、辛辛那提、紐約市等地區,共1239名6至8歲女童胸部開始發育的時間;結果發現,白人女童平均開始發育的年齡是9.7歲,與1997年的統計數據相較,提早約4個月。

該研究指出,第2性徵的發育,被視為進入青春期的重要象徵之一,而胸部較早發育的女童,大多數身體質量指數(BMI)都偏高。比洛表示,研究人員嘗試分析包括人種、種族、居住地等因素,與青春期年齡的關聯,發現肥胖與胸部發育的時間最為相關。「提早發育可能對女童產生長遠的影響。」比洛說,「例如高血壓、乳癌、卵巢癌的風險增加。」

事實上,兒童普遍肥胖,以及青春期提早來臨已是全球性的問題;2009年時一篇丹麥研究便指出,該國女童開始發育的時間,比起16年前提早將近1年。而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去年公布的調查結果也顯示,美國男孩第2性徵出現的年齡,比起10年前提早6個月至2年。



◆ 日飲200cc洛神花茶 降血脂、除皺紋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1.06

喝洛神花茶,可以降血脂,還可讓皮膚水噹噹。中山醫學大學團隊研究發現,每天喝200cc洛神花熱飲,一個月後可調降體內血脂濃度,連續喝半年,皮膚的保水性與紅潤度提高,還能減少皮膚皺紋深度。

台灣營養學會榮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今天在國際營養保健食品研討會發表這項研究。王進崑說,很多人認為洛神花是花草茶的一種,其實洛神花不是花,是果實中的花萼,洛神花裡的「總多酚類」,被認為能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脂。

中山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選取40名平均年齡48歲,患有高血脂的男女進行實驗,讓他們在每天正常飲食外,另喝200cc洛神花熱飲。

經過6個月發現,受試者不僅血脂濃度、血壓降低,經儀器測試發現,受試者皮膚皺紋深度降低,皮膚保水性與紅潤度大幅增加。王進崑說,這是因為洛神花中所含的天然植化素,如花青素、前花青素與類黃酮等,能清除自由基、增加皮膚修復能力。

王進崑說,台灣洛神花的主產地在台東,因為味道酸連蟲都不吃,幾乎不必灑農藥,價格也不貴。民眾可以自己購買洛神花煮成熱飲每天喝,但洛神花製作的蜜餞、果醬等其他農產品,因經過加工處理、糖分高,較不建議每天食用。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說,蔬果裡的植化素對皮膚有益,包括葡萄籽、綠茶多酚等都有類似研究結果。不過,民眾還是要把握適量攝取的原則,每天維持正常作息、均衡飲食,多運動,就能讓皮膚明亮動人。

※ 相關報導:

* 骨骼保健-落實保骨333 儲存骨本加倍奉還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31106000854.html

台灣是亞洲骨折高危險區,若再不重視正確衛教知識及習慣,估計40年後,台灣每2人就有1人骨質疏鬆。

2013年「骨質疏鬆症防治與高危險群健康促進研究計畫」成果發表,由長期關注社會健康的公益信託王詹樣社會福利基金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合作,在全台舉辦74場衛教篩檢,高達4808位民眾參與。成果顯示,南、北地區高達6成多的民眾是骨鬆高危險群,且維生素D3、鈣質嚴重攝取不足。



◆ 不刷牙吃早餐 一夜細菌吞下肚

中央社 2013.11.06

前中華牙醫學會理事長謝天渝今天說,注重外面食品衛生,也要注意口腔衛生,不刷牙吃早餐會將孳生一夜的口腔細菌吃下肚。

謝天渝說,很多人早起不刷牙就進食,是一大錯誤,因為睡覺時口腔內是處於靜止狀態,潮濕又封閉的環境易成為細菌溫床,早上起床如果不刷牙就進食,等於是將滿口細菌伴隨食物一起吞下肚,可能比不洗手就吃東西還不衛生。

為提升國民口腔健康,前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教授、開業牙醫謝天渝下午在高雄舉行「『8020』牙齒、健康呷百二」記者會,希望藉由平日牙齒保健,讓人人在80歲時都還能擁有20顆的健康牙齒。

謝天渝的岳母朱月娥,高齡80歲卻仍擁有一口好牙,她也現身說法,分享牙齒保養撇步,她表示,女婿培養了她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每3個月上診所接受口腔健康檢查,每半年洗牙一次,將口腔內的牙結石清一清,「定期保養」下,如今依然喜歡「吃硬不吃軟」。

起源於日本8020運動為一項全民口腔保健運動,謝天渝2007年起就積極推動,但獲得迴響不大,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1年提出8020計畫後,再度燃起謝天渝當時推動熱情,希望結合牙醫、媒體及企業的力量一起推動成全民運動。

謝天渝表示,「民以食為天,食以牙為本」,外面食品安全固然重要,體內的口腔保健及衛生也不可輕忽,內外兼顧才能吃出健康。

他說,口腔須從小保養,因為口腔與全身健康的關係環環相扣,口腔若不健康,可能會影響全身健康,如果注重牙齒保健,活到80歲保有20顆牙,就非難事。

※ 相關報導:

* 舌頭變黑 小心肝功能出問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6/today-health3.htm

....後來病患的黑舌頭情形明顯變淡且消退,病患與太太再來回診時,也沒有之前那麼焦慮了,最後診斷證實為舌頭感染念珠菌。經過詢問,病患最近幾年都沒做健康檢查,因此我幫他安排抽血檢驗,發現病患的血糖偏高、肝功能指數異常,同時他有B型肝炎帶原及感染C型肝炎病毒,且血中的C型肝炎病毒量每毫升超過千萬單位!

fsj 提到...

10個女生1個憂 運動紓壓最有效

林宜慧/台北報導 2013-11-07 中國時報

董氏基金會今年6月的調查指出,台灣10位女性中,至少一位有明顯憂鬱情緒,而女性紓壓方式排名分別為做家事、看電視電影,及面對面與人談天,最有效的運動卻落到第8名。

這份《全國女性憂鬱情緒與紓壓方式之調查報告》,針對近5000名男女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女性占2858名。結果顯示,台灣12.4%女性有明顯憂鬱情緒,遠高於男性的7.6%,若以內政部102年人口統計數據來算,全國約119萬名女性明顯憂鬱,需尋求專業協助。

該調查分析女性喜愛的紓壓方式,前5名依序為「打掃、整理、做家事」、「看電視或電影」、「面對面與人談談」,運動落在第8;男性的紓壓方式首推「看電視或電影」,2、3名分別為「休息或睡覺」及「運動」。

活動大使蔡淑臻在記者會場分享自己經驗,她說,每當負面能量太大,總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這時大吃一頓是她的紓壓管道,但她強調,大吃後過幾個小時,一定會大量運動一番,讓負面情緒隨著汗水排出體外。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他們將紓壓方式和憂鬱量表交叉對比後,發現無論男女,最有效的紓壓方式都是運動,而看電視電影的效果占女性第4、男性更未進前5名;她指出,如果總是沒方法紓解情緒,或使用抽菸喝酒、去PUB或跳舞、大吃大喝等紓壓方式,其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顯著高於選擇其他方式者。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宇記表示,無論男女都必須注意對身體無益的紓壓方式,如男性應避免打電動、抽菸喝酒來紓壓;女性則少血拼、多運動。

他說明,運動時,除了心理上讓人感到主動掌控自己身體的能力、較能專注;生理上,運動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且據研究指出,有規律運動的人,腦部神經滋養因子(BDNF)升高,當遇到壓力後腦部受傷的部分,較容易恢復。

「運動不限類別,有氧就好,重點是要有固定運動的習慣。」葉宇記說,無論散步、慢跑或打太極拳,運動未必激烈,可視身體狀況從事各類運動。

※ 相關報導:

* 美國研究-辦公桌凌亂 激發上班族創造力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31107000861.html

許多人認為在雜亂的環境中,思考、判斷容易被干擾,不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發現,雜亂反而會迫使人們集中精神,衝破傳統的框架,激發創造力。

研究發現,平時做事謹慎、按部就班的人偶爾讓辦公桌放肆一下反而能提升工作成效,以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為例,他的辦公桌就以凌亂著稱。

* 失眠是飲食惹禍!別碰四種地雷食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4538

睡覺時總是翻來覆去,綿羊都數到數不清了,眼睛卻還是瞪著天花板,怎麼樣就是睡不著嗎?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陳俞穎營養師表示,想要一夜好眠,其實從飲食方面著手最簡單,4種容易造成失眠的地雷食物,在晚餐或是睡前就要特別注意避免攝取。

1.高脂飲食
2.辛辣刺激食物
3.酒精
4.咖啡因

有助睡眠的3大類食物

1.富含色胺酸的食物
2.富含纖維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3.富含γ-胺基丁酸(GABA)的食物



◆ 崇明手抖案 紅茶殘留農藥合格

【聯合報╱記者邵心杰/新營報導】2013.11.07

台南市崇明國中師生10月25日至崑山中學校外教學,返校後有9名學生身體不適、手抖等,迄今剩下1名住院女生症狀也有改善。市府衛生局對當天學生所喝紅茶茶葉檢驗252項農藥殘留,檢驗結果全部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

衛生局當日採檢紅茶、蛋糕及學生肛門檢體,未檢出K他命、重金屬、細菌及諾羅病毒。為尋找學生病因,衛生局再追加檢驗紅茶茶葉的252項殘留農藥,經日夜趕工,檢驗科人員花了10天,以最速件處理,昨天公布檢驗報告。

衛生局以氣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檢驗81項、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檢驗170項農藥,以及氣相層析頂空注射儀檢驗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的殺菌劑1項,共進行252項殘留農藥檢驗。

副局長林碧芬說,檢驗結果全都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的規定,進一步釐清住院學生出現雙手不由自主抖動情形,應非由紅茶茶葉中殘留農藥所造成。

她表示,後續將與教育局持續關心學生情況,如需要醫療服務,衛生局會全力給予照顧,相關結果也會提供給台南市立醫院參考,希望儘早追查出致病原因。

林碧芬說,食安問題是民眾最關切的,衛生局購置氣相層析串聯質譜儀等儀器,可自行檢驗252項殘留農藥,明年並多編列500萬元經費,用在食品安全檢驗上。



◆ 孩子膀胱健康嗎 餘尿告訴你

【聯合報╱記者高宛瑜/新北報導】2013/11/07

「怎樣叫尿不乾淨?」台北慈濟醫院花了五年檢測一千兩百名孩童的排尿,做出兒童泌尿資料庫「世界兒童膀胱功能標準」,即不同年齡層兒童的標準餘尿量。這項研究獲全球專家鑑定認可,明年起成為新的世界標準。

去年在英國倫敦召開的「世界兒童尿失禁學會」(ICCS),台北慈濟泌尿科主任楊緒棣發表此資料庫;這項兒童正常尿餘量標準,可運用在治療兒童泌尿道感染、尿失禁、腎積水等。

台北慈濟首創的「世界兒童膀胱功能標準」,建立了不同年齡層的孩童餘尿標準,六歲以下兒童的餘尿要在廿西西以下、七歲到十二歲的餘尿要在十西西以下,才算「尿乾淨」;只要超過標準值就異常,即「尿不乾淨」,可能需要治療。

楊緒棣說,過去兒童膀胱功能評估標準,是採用廿年前匈牙利一個小鎮兩百名兒童的排尿統計,但資料庫已老舊,許多醫師不採用此標準,只能憑經驗判斷「是否尿不乾淨」。

尿尿小童曲線 就正常

他還說,有研究指出,瑞典有百分之九十七的孩子尿出「好的拋物線」,像著名的雕像「尿尿小童」,表示排尿功能很正常,但台灣卻只有八成孩童尿出這樣的曲線。

他認為孩童可能憋尿、水喝太多、未養成好的如廁習慣,導致膀胱過脹,尿尿無法呈現「好的拋物線」,讓他萌生研究想法。

慈濟醫療團隊發出兩千份問卷,給家有四歲到十二歲孩童的家長,獲一千四百位同意。研究團隊帶著馬桶、小便斗形狀的尿流速機器,到幼稚園、國小,利用下課時做檢測。

完整檢測得「過兩關」,小朋友排尿後,再用照超音波測膀胱餘尿量;小孩常不受控制跑來跑去,或只尿尿不願意照超音波。往往一整天只檢測十個孩子,研究時間長達五年,共一千兩百名兒童完成檢測。

【記者高宛瑜/新北報導】「台北慈濟泌尿科主任楊緒棣說,幼稚園兒童一秒鐘尿量約十一點五西西,國小學童一秒鐘尿量約十五西西,家長可記錄孩子的尿尿時間、總量,可算出一秒鐘的尿量,藉此觀察排尿是否正常。

楊緒棣曾遇到一名四歲男童,一次狂尿六百西西,醫師用超音波檢測他的膀胱,發現膀胱膨脹如氣球,顯示長時間憋尿,經治療已改善。

他說,許多孩童有膀胱過脹的問題,有時候孩童並非生病,只是暫時性膀胱過脹,透過如廁訓練、培養正確尿尿習慣,就可以正常排尿。

楊緒棣表示,有孩童長期「尿不乾淨」導致日後尿失禁,有孩童發高燒,診斷卻不是感冒,有可能因膀胱過脹引起,嚴重者會腎結石。

白天尿逾八次 不正常

台北慈濟泌尿科醫師林佳達說,白天尿超過八次算不正常,每次尿尿時間約卅秒到一分鐘,超過者可能是脹尿問題。

林佳達指出,男性成人一秒鐘約尿廿到廿五西西;女性因尿道短,一秒鐘約尿廿五到卅西西,尿得太少、太快,可能是膀胱過度收縮,一天跑超過八次廁所尿尿,就算是頻尿,會影響生活品質。

成人一天攝取水分扣掉五百西西,約是正常排尿量。

fsj 提到...

危健康 美食藥局查禁反式脂肪

【中央社╱華盛頓7日綜合外電報導】2013.11.08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USFDA)提議查禁加工食品中的人工反式脂肪,公共衛生鼓吹人士立即歡迎食藥局此舉,但植物油市場卻遭受震撼,期貨價格應聲大跌。

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減少美國人日常飲食的「部份氫化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oils,PHOs),將可每年防治7000人死亡。

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食藥局是根據「市面可得到的科學證據,以及專家小組的科學研究結果」,作此規劃。

食品藥物管理局這項提議將歷經60天的公眾評議期後,才會正式定案,至於各食品廠商需要多久時間,以處置目前含有反式脂肪的產品,食品藥物管理局也接納各方意見。

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提議如成為最終定案,部份氫化油將被視為食品添加物,未經許可,不可使用在食物中。部份氫化油是加工食品中人工反式脂肪的主要來源。

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某些肉品和乳製品中自然含有的少量反式脂肪,則不受這項決定影響。

食品藥物管理局負責消費者安全的官員說,反式脂肪在很多加工食品中都可見到,包括餅乾、點心、冷凍披薩、冷藏麵團、咖啡奶精以及現成冷凍餐食等。

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盛讚食品藥物管理局這項行動,稱許是對抗心臟疾病上往前邁進的一步。

美國心臟學會在聲明中說:「許多人這些年來對業界食品這種成份感到憂心,並提出證據,食品藥物管理局終能作出反應,我們為此喝采。」

氫化是一種化學過程,會把液態植物油轉變成固態或半固態脂肪,烘焙業者喜歡這類固態或半固態脂肪,因為它有較長的上架期。

美國使用的最大宗植物油是沙拉油,食品藥物管理局這項宣布,由於投資人不確定它會給植物油需求帶來何種衝擊,立刻引發芝加哥豆油期貨拋售賣盤,導致豆油爆量下挫1.5%,為10月29日以來的低點。

※ 相關報導:

* 早餐店酥油抹醬 反式脂肪爆量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81221.shtml

市議員簡余晏與主婦聯盟秘書長黃嘉琳昨天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全面抽測市售早餐、酥油、奶油及一般油品的「反式脂肪」含量。

簡余晏指出,依衛生局剛完成的「反式脂肪」含量抽測,23件產品就有7家含反式脂肪,最高含量達5.4%,民眾每天恐怕吃進超量危害健康的油脂。

* 椰子油可防失智症?吃多恐害心血管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8/today-fo5.htm

最近台灣掀起食用椰子油熱潮,盛傳它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還能減肥、抗菌,成了超夯的保健食品,價格水漲船高,五百西西冷榨油從五百元到一千兩百元都有。不過消基會和醫界昨天皆指出,坊間宣稱的療效,都未獲得科學及醫學臨床試驗報告證實,未必所有人吃了都有效。



◆ 1周5杯糖飲料 牙周病機率高16%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1.08

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最近進行社區牙周病篩檢,結果發現35至44歲的成年人,牙周健康的不到7%。調查也發現,愛喝含糖飲料不僅容易變胖,罹患牙周病的機率也較高。每周喝5次以上飲料的成人,得牙周病的機率高出16%。

國內各種手搖杯、含糖飲料風行,牙醫師提醒,民眾的日常健康行為,與牙齒健康息息相關,少喝飲料、早晚刷牙、多吃新鮮水果,都可以幫助「固齒」。

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籌備會主委、牙周病專科醫師賴弘明說,依據最近對社區牙周病篩檢結果,35至44歲的成年人,牙周健康的僅不到7%。先前對18歲以上成人、回收2000多份問卷,調查生活習慣與牙周病史,結果發現除了吸菸、口腔衛生習慣不佳等會影響牙齒健康,每周喝5次以上果汁、可樂、含糖飲料的民眾,得牙周病的機率竟高出16%。

他推測,愛喝飲料可能代表健康行為不佳,飲料喝多了易引發肥胖、代謝症候群,而牙周病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若有糖尿病,罹患牙周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二到四倍。

問卷也發現,每周吃5次以上水果,可降低牙周病風險20%。賴弘明建議,應盡早戒菸、早晚刷牙、多吃新鮮水果、少喝飲料。

牙健會也提出「牙周病預測危險分數模式」,可依據性別、抽菸、是否嚼檳榔、抽菸及水果攝取情形,計算五年內引發中重度牙周病的風險。

根據這項自我預測,有抽菸、嚼檳榔習慣,本身又有糖尿病、不常吃水果的男性,五年內發生中重度牙周病的風險高達64%,屬於牙周病的高危險群。女性、沒有不良習慣、沒有肥胖、常吃水果,則屬於低風險群。

但即使是低風險群,五年內發生中重度牙周病的風險仍有25%。賴弘明解釋,除了注重這些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民眾每天都要做潔牙,才能讓遠離牙周病。

※ 相關報導:

* 運動過度損軟骨 引發髕股骨關節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8/today-health2.htm

52歲的彭先生從年輕時就酷愛運動,除了打拳擊外,也喜歡跑步及爬山,半年前雙腳膝蓋出現腫脹、變形,吃止痛藥及打玻尿酸都無效,最後腰背疼痛難耐,到骨科就醫,經診斷為膝蓋軟骨嚴重磨損,引起髕股骨關節炎。

台安醫院骨科醫師劉華昌教授表示,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有8成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每到秋冬氣溫下降時,膝蓋活動時,就喀喀作響,尤其在上下樓梯、起身或蹲廁所時,不但疼痛難耐,嚴重者還會變形,但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臨床上,常見許多40-50歲患者因肥胖、過度運動、搬重物或經常穿高跟鞋,膝蓋長期飽受過度承重造成軟骨磨損,引發關節炎或髕骨疼痛。

fsj 提到...

人造飽和脂肪酸 無「反式」卻更傷身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3.11.09

衛生福利部現在雖規定業者以氫化植物油製成的食品,必須標示反式脂肪量;但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有些業者為了規避標示,乾脆在植物油的氫化過程中,使其變成飽和脂肪酸,就不必標示。

許惠玉指出,相對於飽和脂肪酸,植物性油脂如大豆油、玉米油、橄欖油及芥花油等含不飽和脂肪酸,較為健康;但由於植物油不耐高溫烹調,業者會以氫化方式加工處理液態的植物油,使其成為半固體狀,以提高其穩定度。

植物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多以「順式」結構存在;但若氫化作用不完全,尚有雙鍵存在(即部分氫化油)時,則可能產生「反式」脂肪酸。

許惠玉說,現在有些業者在氫化處理植物油時,索性讓它變成飽和脂肪酸,如此一來,反式脂肪都不見了,也不必標示;消費者以為沒有反式脂肪,其實一樣藏著飽和脂肪酸在裡面,對健康危害更大,政府應管理這個亂象。

衛生福利部預計將從二○一五年七月起,要求所有食品須標示反式脂肪量。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長蔡淑貞說,包括如大豆油、芥花油等植物油品,在精製、脫臭過程所產生的反式脂肪都須標示。

不過,有些民眾選購食品會發現,有些包裝上標示有「氫化」、「半氫化」、「精製植物油」、「轉化油」、「烤酥油」或英文「Hydrogenated」等字樣,搞不清楚是否含反式脂肪。

蔡淑貞強調,現行規定,業者若在內容物標示其他字眼,仍須將反式脂肪標示在營養成分裡。

近日油安風暴擴大,立委要求油品也要標示反式脂肪,食藥署正召開專家會議,將來可能要求業者必須在所有食品包裝標示「本產品含有反式脂肪」警語。

※ 相關報導:

* 心臟疾病元凶 美將禁用「人造反式脂肪」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83730.shtml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七日宣布,基於食品安全考量,研擬全面禁用人造反式脂肪(trans fat),在六十天公告期屆滿後,就全面實施。

* 營養師:烘焙、油炸 少吃為上策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82147.shtml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天然的反式脂肪存在於牛、羊肉,連母乳中也有,但量不多。至於人造反式脂肪則是因為以前擔心動物油「太油」,將植物油加工後用來油炸食物,但卻產生反式脂肪。

包括人造奶油、酥油、乳瑪琳、精製的大豆油等食用油,以及用這些用油做出的糕餅、麵包、洋芋片等加工食品,都有反式脂肪。



◆ 軟骨病再現 英醫界驚慌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11.09

維多利亞時代造成無數兒童腿呈弓形、脊柱彎曲的軟骨病(rickets,又稱佝僂病),復發於21世紀的英國,令英國醫界心驚。

軟骨病起因是維他命D嚴重缺乏 (維他命D協助人體吸收鈣),歷史上被視為窮人病,常見於工業革命時代沒日沒夜在工廠裡操勞的童工。狄更斯1843年名著《小氣財神》裡那個貧戶的瘦弱孩子小提姆 (Tiny Tim),專家推斷就是此病。

軟骨病重新肆虐,英健保局首席醫務官莎莉‧戴維斯博士形容是「可怕」的事,建議政府免費分發維他命D給五歲以下兒童。

大多數人從陽光、魚油、蛋、乳品攝取維他命D。軟骨病在英國大致消失於1950年代,當時政府大規模分送魚肝油給兒童。但過去15年來,住院兒童報告的軟骨病案例增加了三倍,從1995年的183件變成2011年的762件。專家認為實際數目可能更高,因為沒有正式的官方監控資料,而且不確定情況是否已經觸頂。

倫敦「皇家小兒科與兒童衛生學院」的布萊爾博士說,目睹O形腿、腫肘、肋骨腫起的兒童增加,「令人驚訝」,「這是不應該有的現象,因為這病完全可以預防」。



◆ 英國食品紅綠燈 義產品止步

【中央社╱羅馬9日專電】2013.11.09

英國政府推出「紅綠燈」食品標示, 紅燈表示脂肪、鹽分或糖分含量太高可能影響健康。義大利對此表示不滿,因傳統美食帕米森乳酪亮紅燈,但低卡百事可樂卻是綠燈。

25%的英國人體重超標,肥胖者罹患心血管等疾病的機率偏高造成健保負擔,為減少肥胖威脅,英國政府鼓勵經銷商與超市在食品包裝貼「紅綠燈標示」,供民眾購物參考。

食品的脂肪、鹽分或糖分若超標,則貼紅燈標示。如此一來,義大利盛產的許多乳酪、臘腸、甜點、果汁,甚至橄欖油都亮起紅燈而影響銷路,因「紅燈代表危險、綠燈代表安全」。

義大利食品聯合會和農業總會同聲表示,「這是本末倒置、過度簡化的作法,營養不均衡是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不是單一食物的問題」,吃1公斤的乳酪當然會出問題,但正確的食用方法是吃1小塊。

曾在歐洲聯盟任職的農產專家拉伊孟多(MichelePasca Raymondo)說,依照紅綠燈標準,添加化學品的啤酒可能比牛奶還要安全,荒謬的是天然營養食品居然被人工食品取代。

他說,經銷商和超市為了利潤,調配符合標準的食品,以自家品牌上架,消費者一看到綠燈通常就買單,但未必有益健康。相較之下有產地保證的義大利食品規範嚴謹,廠商不能任意改變配方。

歐洲議會農業委員會主席德卡斯楚(Paolo DeCastro)表示,英國以健康的名義違反貨物自由流通的規定,向歐盟提訴。

歐盟回應,會依照提供完善訊息給消費者的標準,評估英國的紅綠燈標籤。

fsj 提到...

動物進食、育兒 先別靠近

【聯合晚報╱陳麗婷】2013.11.10

國內飼養寵物的家庭愈來愈多,有些小孩從小與寵物狗相處,對陌生犬隻失去戒心,容易因為突然親近流浪犬或陌生人飼養的狗,意外被咬傷。尤其國內發生狂犬病疫情後,家長的擔心又多了一項。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余寧寧表示,若孩童不慎被狗或其他動物咬傷,家長要趕緊帶到醫院治療,並注意觀察咬傷人的動物是否出現異常,其他無需太緊張。

被咬傷 沖生理食鹽水

余寧寧說,當孩童被貓狗或其他動物咬傷時,應立即在傷口處沖洗大量生理食鹽水,並立即送醫接受適當醫療處理。醫師會根據傷口狀況和部位,決定是否縫合傷口。

一般來說,動物咬傷的傷口,大多不縫合或三到五天後才縫合,以免深部感染。通常只有臉部傷口因為外觀上的考量,才會經過大量無菌生理食鹽水灌洗後進行縫合。

余寧寧認為,國內養寵物的人數確實很多,要讓孩童學會與貓狗等動物和平相處,最重要的是教導他們一些小技巧。這些技巧包括:絕對不要靠近不熟悉的流浪狗或陌生人的狗,碰到狗狗時千萬不要尖叫或奔跑,因為有些狗會追逐移動中的獵物。

另外,家長也要提醒家中幼童,當沒有大人在旁時,不要單獨和狗狗玩耍;尤其當狗在睡覺、吃東西或照顧幼犬時,更不要突然靠近。

養寵物前 審慎評估

除了這些安全原則,余寧寧也建議家有幼兒的民眾,決定養寵物前應先評估居家環境,並諮詢獸醫師,挑選適合飼養的犬種,以免養的狗體型太大或性格較凶猛,家中卻沒有足夠空間供動物活動,無意中傷及孩童。

當決定要養狗前,家長最好先花時間觀察孩童能否與狗安然相處。若想養的狗有衝動或粗暴行為,就不適合和孩子接觸。飼養前也要先了解幼童對狗的感覺,若孩童表現出恐懼等情緒,最好暫時先不要養,等孩子年紀大一點再重新評估。狗狗是人類忠實的伙伴,余寧寧認為,只要教導孩童如何與牠們相處,讓孩童學習照顧狗狗,也可以培養小孩更多責任感。



◆ 手抖學生都出院…病因是心病?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2013.11.10

崇明國中女學生於10月25日突然手抖不止而住院檢查,最後一名女生昨天也返家休養。由於學生所吃紅茶、蛋糕的各項檢驗都合格,南市衛生局長林聖哲研判,學生可能飲用過濃紅茶導致心悸、手抖,加上外界關注,引發心因性症狀,才讓原本一、兩天就緩解的問題延續這麼久。

崇明國中20幾名學生到崑山中學校外教學引起「怪病」,身體不適,其中,郭姓、蘇姓與黃姓女學生手抖不止,連同之後感到喘不過氣的兩人都住院檢查。經過心理醫師協助及學校師生鼓勵,她們的病情陸續好轉出院,最後1名郭姓女生昨也回家休養。

所食用的紅茶和蛋糕經各項檢驗後,未檢出任何毒品、細菌、病毒,茶葉殘留農藥也合格。

林聖哲說,紅茶中含有茶鹼與咖啡因,濃度過高可能導致心悸或手抖,多數一、兩天就會緩解,她們可能是受傳言影響,害怕生「怪病」,學生相互影響,引發類似創傷症候群的症狀。經過耐心解釋,症狀都緩解、出院。

※ 有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面臨壓力時會誘發,驗一驗 T3 T4 就知道。



◆ 兒死器捐救6人 父:感覺他未離開

【聯合報╱記者呂筱蟬/永康報導】2013.11.10

毅然讓27歲的兒子在被醫師判定腦死後,捐出眼角膜、心臟等器官嘉惠6人的父親林富儂,昨天在奇美醫院器捐追思音樂會中,紅著眼眶、帶著欣慰笑容說「兒子為人間留下大愛,感覺他不曾離開」,林富儂呼籲大家響應器官捐贈,讓逝去的生命能救回更多人。

奇美醫學中心移植醫學科調查統計,有80%以上民眾贊成器官捐贈,但實際簽下器捐卡者不到1%,院方昨天舉辦器捐追思音樂會,讓捐贈者家屬透過優美音樂感念逝去的生命,也讓受贈者傳達無限感謝。

捐贈者家屬代表林富儂說,兒子在南科上班時有頭痛症狀,認為是疲勞及熬夜引起,沒特別留意。3年前他下班後突然頭痛欲裂,送到醫院不到10分鐘陷入昏迷,醫生研判是腦血管畸形瘤導致血管爆裂,「他來不及交代任何一句話,就被判腦死。」

林富儂在悲傷之餘思考,在兒子短短27年生命中,「應該對社會留下更大意義。」他開始說服家中其他成員同意器捐,也跟昏迷的兒子「溝通」,「你年紀輕輕就要離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活在世間,幫助其他人。」

「每次一講完,兒子眼角就開始泛淚…」林富儂回憶說,他認為兒子是「同意」了,在兒子病發14天後,除保留皮膚和骨頭外,包括眼角膜、心臟、肝、腎和筋等都捐出,至少有6人受惠。

奇美移植醫學科主任孫定平表示,「器官捐贈是為人間留下大愛!」他表示,奇美自88年至今已完成100例大愛捐贈移植,共有260人受惠,且有8成以上存活率,但今年僅有兩例器捐個案,「能實際簽下器捐卡民眾或同意器捐的家屬,實在太少了,很可惜。」

林富儂提倡器捐,表示家人很常夢到兒子,「感覺他不曾離開」,林紅著眼眶、帶著欣慰笑容說:「夢裡面的兒子很帥,過得很好。」

※ 相關報導:

* 斷臂移植 高雄長庚有技術「等嘸手」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85277.shtml

「這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隻手。」一名五十一歲女性,正在高雄長庚醫院等待手掌移植,她失去右掌已卅年;所幸高雄長庚的「複合性組織異體移植」計畫,將有機會讓她重獲新生。

fsj 提到...

子宮頸疫苗降價 男生揪團打

【聯合報╱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2013.11.11

衛福部去年5月通過男性也可以注射子宮頸癌疫苗,及疫苗降價三成,越來越多男性注射子宮頸癌疫苗,不但有揪團、有男同志,也有太太「陪」著丈夫到醫療院所注射,男性注射率比過去成長三倍。

彰化市婦產科開業醫師蔡鋒博表示,台灣是繼續美國、澳洲,開放男性注射子宮頸癌疫苗的國家,目前台北市、新北市、桃園縣、金門縣、嘉義縣補助特定對象和弱勢族群注射,例如國一、高一或低收入戶女生。

蔡鋒博說,政府沒補助男性注射子宮頸癌疫苗,因男性注射後可以抑制體內人類乳突病毒,避免傳染給女性,又能提升自我保護力,曾經有太太和丈夫同時到醫院,不過是太太看著丈夫注射,也有男同志為愛侶注射疫苗。

「經常結伴玩樂的男性也會揪團來注射。」蔡鋒博說,人類乳突病毒本來就存在人體,因口交、性交傳染,義大利醫界研究,以現在社會開放程度,一名男性注射疫苗可保護七名女性,男性三、五人揪團固然出發點是保護自己,也相對保護女性。

女性陰道有天然抑菌功能,蔡鋒博指出,醫學臨床研究統計,91%女性可靠免疫系統在兩年內清除人類乳突病毒,不到10%的女性會發病罹癌,如果男性注射具有預防菜花、子宮頸癌功能的四價疫苗,更能保護女性,藥商統計最近一年內男性注射子宮頸癌疫苗人數增加三成。



◆ 台灣5歲童 蛀牙比率近8成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3.11.11

國民健康署調查,台灣5歲兒童蛀牙比率逼近8成,遠比英美、紐澳及加拿大等地國家的38.9%到57%高出一大截。署長邱淑媞昨天出席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兒童口腔健康研討會時坦言,台灣5歲兒童蛀牙率79.3%,「等於含著奶瓶時就開始蛀牙!」

邱淑媞呼籲,國民健康署提供5歲以下幼兒每半年免費塗氟服務,今年6月起更擴大到6歲前,未滿12歲弱勢兒童更可每3個月塗氟一次,預估可降低24%蛀牙率,提醒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到牙醫診所塗氟,檢查口腔健康。

國民健康署100年統計,幼兒1歲時就有7.1%蛀牙,2歲時暴增到31.4%,到了5歲高達79.3%,與鄰近的香港57%、英國42.6%及加拿大38.9%相較高出許多,更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公布的50%齟齒率。

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教授黃純德表示,口腔問題會連帶引發心肺及其他健康問題,每個人睡前一定要刷牙,一天至少要刷兩次牙,不過許多偏鄉地區因衛生知識不足,有2成兒童睡前從來沒刷牙,蛀牙率居高不下。

邱淑媞指出,台灣兒童愛喝含糖飲料,許多幼托機構常供應甜食,又沒有吃完東西馬上刷牙的觀念,許多家長常讓幼兒含著奶瓶睡覺,這都是台灣兒童蛀牙率居高不下的主因。她說,現階段無法在飲水中加氟防蛀,只能透過定期塗氟及牙醫師進入幼兒員及社區塗氟,實施學齡兒童使用含氟漱口水,減少蛀牙機率。



◆ 12少、忌12多 有助調養心神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5184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2013/11/11

傳統中醫認為,養生之道,可以從調養心神開始做起,然而,到底人的心神要如何來調養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符合中醫的養生之道?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民眾順著中醫的精髓所在,遵守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即可。

專家看法

中醫師張鋒表示,傳統中醫重視調神養心,認為養生必先養心,養心是維持人體臟腑功能正常運行的基礎,加上中醫有所謂「心主神明」的說法,因此,養生就必須從調神養心著手,亦即調身先調心,護形先守神,建議民眾應做到要十二少、忌十二多等基本原則。

張醫師指出,所謂十二少指的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要做到十二少,其實貴在一個「少」字,因為有節制、不太過,人們就可以穩定精神情緒,這也是養生的關鍵之處。

張醫師進一步指出,所謂十二多指的是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藏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志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懽,亦即十二多為養生大忌,為喪生之本。

注意事項

其實「多」就是過度的意思,當人們的情緒過度濫用之後,往往可能會出現傷神奪志、營衛失度、氣血妄行等情形,進而造成身體失衡,百病就由此而開始衍生。因此,避免情緒過度波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唯有保持情緒穩定,使心境處於恬靜的狀態,如此才能夠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精神飽滿。亦即當精力充沛抗病能力變強之後,疾病自然就難以發生。

現代心理學的看法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積極愉快的正面情緒,常常對人體活動功能可起到良好的作用,有助於發揮人體的潛在能力,進而提高體力、勞動、腦力等,如此將可促使人體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反之,憤怒、恐懼、悲傷、痛苦、焦慮、憂愁等消極不愉快的負面情緒,往往促使人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進而導致神經機能失調,對身體健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兩相對照,傳統中醫的說法相近於現代心理學。



◆ 發明小兒骨科手術 獲「吳修齊獎」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永康報導】2013.11.11

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主辦的「吳修齊獎」,昨頒發醫學醫療貢獻獎給成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林啟禎、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及社會服務貢獻獎給陳奇峯醫師,表彰3人對社會的貢獻,每人獎金200萬元及獎座。

醫學醫療貢獻獎得獎人林啟禎,今年56歲,現任成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也是衛生局長林聖哲的大哥,得獎事蹟是,所發明的小兒骨科手術獲得國際肯定,並被推舉擔任亞太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

林啟禎說,任何貢獻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成功,他將榮耀分享給共同努力的夥伴及朋友,得獎是將過去30年的努力,化為未來30年繼續奉獻的心力。

另位得獎者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今年42歲,他親自照顧103歲的人瑞外婆,並出版「活過100歲很容易」一書,獲選為台大醫院最佳教材優良著作之一;他說,因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更能了解老人家的需求,醫師和病人是「教學相長」,外婆成了他的最佳模特兒。

服務社會貢獻獎頒給「生活勵樂活輔健會」創會理事長陳奇峯,今年54歲,本身是消化內科醫師,也是中度小兒痲痺患者,他和同為肢障的妻子創立「生命勵樂活輔健會」,推動醫療與身障健康照護結合,100年起更致力推動「手搖自行車運動」,造福身障者。

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主辦的「吳修齊獎」,連續舉辦17屆「大孝獎」後,今年轉型為醫學醫療貢獻獎及社會服務貢獻獎,擴大影響層面,今年邀請成大校長黃煌輝為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昨並邀請中研院長翁啟惠、吳修齊夫人吳曾昭美為頒獎人,期許透過表揚,提昇社會的和諧,帶動國家向上的力量。

fsj 提到...

到老體重沒變… 其實是胖了!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1.12

體重從年輕到老都維持不變,不見得不是胖!醫師表示,老年人肌肉量流失,取而代之的是脂肪,身上「肥油多、瘦肉少」,就是「肌少型肥胖」,不僅肌肉力量不足容易跌倒、骨折,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較一般肥胖者較高。

隨著老化過程,人體的肌肉量會漸漸流失,到了60歲以後流失更快,如果加上懶得動、活動量減低,更會加速肌肉量的減少。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說,肌少症會增加老人跌倒、骨折、失能,最後入住護理之家的機率,使得肌少症漸漸成為受到重視的老年病症候群。

相較於有些體型瘦弱、四肢纖細的老人,很容易被注意可能有肌少症,但有些老年人從年輕到老,體重、體型變化不大,屬於「肌少型肥胖」,很容易被忽略。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黃國晉表示,有些人自豪從年輕到老體重都一樣,但同樣是70公斤,年輕時和老年時身體的組成比例卻大不相同,20歲男性的體脂肪率約14%,但70歲的男性體脂肪率卻可能增加到26%,相差將近一倍。

因此,光是看體重、計算BMI來觀察老年人的肥胖程度,很容易失準,測量腰圍是否過粗,反而更能看出老年人是否有脂肪堆積的問題。另外,也可以測量體脂肪率,瞭解肌肉量。

肌少症不僅是跌倒等意外的危險因子,黃國晉說,有研究指出,老年人肌少型肥胖比單純肥胖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要減少身上脂肪堆積、改變身體肌肉組成比例,就需要健康減重。黃國晉建議,老年人每周至少要從事兩次的快走等有氧運動,再搭配健身教練指導大腿、小腿、手臂的肌力訓練,例如舉啞鈴就是不錯的項目。

同時,有些老年人怕膽固醇過高不敢吃肉,黃國晉提醒,老年人應適量補充肌肉生成所需的蛋白質,例如豆漿、豆腐等豆製品,都是肉類之外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 相關報導:

* 膽固醇升高 元凶竟是甲狀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12/today-health2.htm

48歲劉姓女子因膽固醇過高,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約1年,最近因兩腳無力,到童綜合醫院治療,進一步檢查才得知原來是罹患橋本氏甲狀腺炎,因甲狀腺功能低下,才導致高膽固醇與四肢無力,經服用甲狀腺素後,症狀已好轉。

* 久坐3大健康警訊 按5穴位強身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5343

你是電腦辦公族嗎?小心久坐疾病纏身!上班族常需要待在辦公室一整天,無法活動全身,長時間下來總是會感到肌肉僵硬、筋骨痠痛、胸悶、消化不良等不適,中醫師黃慧娟表示,透過中醫的口服藥方與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久坐健康風險一:傷腸胃 ★保健穴位:內關穴、天樞穴
久坐健康風險二:傷心肺及大腦 ★保健穴位:內關穴
久坐健康風險三:傷肌肉及筋骨 ★保健穴位:肩井穴、腎俞穴、委中穴



◆ 三高食品廣告 兒少頻道禁播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2013.11.12

衛生福利部預告管理辦法草案,高油、高糖或高鹽的零食及速食兒童餐,將不能在電視上的兒少頻道播出廣告。但食品附贈玩具,仍可打廣告。

衛生福利部預告「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之食品廣告及促銷管理辦法」草案,只要食品脂肪占總熱量百分之卅、糖或飽和脂肪占總熱量百分之十、每公克固體或每百毫升液體反式脂肪在零點三公克以上、及每大卡含鈉量一毫克以上,都不得於兒少頻道廣告。

衛福部估計,目前約有十四個電視兒少頻道播出此類廣告,可能會受影響。以零食、餅乾業者影響最大;速食業者販售的漢堡、薯條,或便利商店的便當,若營養成分不符合這項規定,也不得在兒少頻道上播出。

另外,兒福聯盟曾調查發現,台灣兒童一年平均收看逾八千個垃圾食物附贈玩具的廣告;但衛福部避免影響業者太大,並未將贈送玩具的食物納入此次限令。未來是否限制食品廣告標榜附贈玩具,還在研擬中。

※ 相關報導:

* 六個壞習慣 讓喝水變得不健康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5070

喝水長期以來被認為有益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三百萬人因為水源不足、不乾淨等因素死於相關疾病與感染症。儘管多喝水有益健康,但還是有一些喝水的習慣應該要注意: 1.常喝瓶裝水 2.瓶子沒洗乾淨 3.直接飲用生水 4.相信所謂天然水 5. 一次猛灌太多水 6.喝進殘留咖啡因。



◆ 好心肝門診上路 全方位抓肝病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2013.11.12

好心肝基金會籌備多時的「好心肝門診中心」今天開幕,這是國內第一所全方位肝病專科門診,經過3個月試營運,已經成功篩檢出10名早期肝癌患者轉介治療。這個由善心人士挹注資金成立的門診中心,不以營利為目的,任何人都可以掛號求診,希望建立新的醫病關係,協助肝病患者及早發現治療。

好心肝門診中心今天舉行開幕茶會,衛福部疾管署署長張峰義、國建署署長邱淑媞、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伯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伯雄,以及已故台灣肝病醫學之父宋瑞樓教授家人都到場,為宋瑞樓雕像揭幕,希望持續努力防治肝病。

40分鐘有1人死於肝病

邱淑媞表示,宋瑞樓教授終身推動B肝疫苗,大幅降低台灣民眾B肝帶原率,卓越的醫學成就登在全世界第一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但台灣成年人每年仍有1萬3000人死於肝病和肝癌,占死亡人口的8%,顯示台灣每40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肝病和肝癌,死亡率遠高於事故傷害(4%)及糖尿病(6%)。民眾預防肝病要把握「三要」,要知道、要追蹤、要治療。

許金川表示,好心肝門診成立來自全國各界的捐輸,去年有一位匿名人士捐款1.2億,這是一把「愛心之火」,點燃「肝苦人」的一線希望,是台灣最真誠、難能可貴的精神。

許金川說,好心肝門診不以營利為目的,門診醫師會視病猶親,希望建立新的醫病關係,也希望好心肝門診能成為醫院的典範,以愛心照顧病友,更盼未來成立肝病醫院、肝病醫療中心。

永豐餘總裁何壽川上午也談起20年前罹患肝病的過程。他說,現在他不僅能致詞、能工作,未來將全力支援B肝、C肝新藥開發,遠離肝病。

好心肝門診院長王世唏表示,好心肝門診年8月試營運始,已經有超過千人看診,其中有許多是外縣市的患者前來尋求醫療第二意見。患者在好心肝門診可以直接進行各項檢驗,甚至做超音波,短短2個多月已經篩檢出10名肝癌患者,轉介治療。



◆ 林杰樑無私付出 獲醫療典範獎

中央社 2013-11-12

總統馬英九出席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並頒獎給已故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由林的遺孀譚敦慈代表接受。

今天是醫師節,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舉辦第66屆醫師節慶祝大會暨台灣醫療典範獎頒獎典禮。馬總統及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出席頒獎典禮,肯定優秀醫師的長久付出。

這屆台灣醫療典範獎,選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李三剛、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院長李伯璋、三軍總醫院行政副院長林石化、高醫附設醫院副院長許勝雄、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黃國恩與已故的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等得主。

林杰樑是腎臟醫學、毒物學與臨床毒物科的權威,因長期為台灣民眾的食品安全把關,獲頒台灣醫療典範獎。頒獎時,播放林杰樑生前最愛的歌曲「滄海一聲笑」,並由林杰樑妻子譚敦慈代表出席領獎。

回憶起林杰樑,譚敦慈一度哽咽。她說,林杰樑生前因食安問題,獨自面對許多壓力,感謝大家對林杰樑的支援,林杰樑如果知道會相當感動。

她表示,今天是林杰樑逝世百日,特地選在今天啟動籌備「林杰樑醫師關懷健康協會」計畫於5年內成立檢驗室,持續為民眾食安把關,「希望到老的那一天,去見林杰樑時,他能以我為傲」。

馬總統說,感謝林杰樑為台灣食安的付出與努力,同時肯定全國醫師持續為台灣的醫療付出,並承諾將持續改善醫療人員工作環境,解決醫療「5大皆空」問題。

fsj 提到...

駱駝染冠狀病毒 遊中東別摸動物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2013.11.1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昨表示,目前中東地區有零星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疫情,沙烏地阿拉伯也在一匹駱駝身上檢出MERS-CoV病毒,是第一起動物感染病例,提醒前往中東旅遊的民眾,最好不要接觸駱駝及其他野生動物。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昨天接獲沙烏地阿拉伯疫情通報,這是沙國驗出駱駝感染MERS-CoV的首例。這匹駱駝的飼主是居住在麥加省的43歲男性,上周也被通報為感染MERS-CoV確診病例。

至於是駱駝把病毒傳染給人?還是人把病毒傳染給駱駝?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說,目前由沙國進行病毒培養及基因比對中,一旦確認駱駝的病毒基因DNA結構與飼主相同,即可證實是駱駝把病毒傳染給人類,將有助釐清病毒來源。

莊人祥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本月11日公布,從前年開始在中東出現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全球已經累計153例確診病例,其中64例死亡,多數發生在沙烏地阿拉伯或發病前曾有中東地區旅遊史。

劉定萍表示,根據國際疫情資料,「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主要流行地區是在中東,包括沙烏地阿拉伯、阿曼、埃及、加納利群島等地,另外在歐盟地區也有少數病例。她說,歐盟疾病管制中心認為,中東以外地區出現MERS-CoV感染病例是可預期的,但疫情擴大的風險低。

不過,由於中東已出現首例駱駝感染MERS-CoV病例,加去研究人員曾在蝙蝠身上檢出MERS-CoV病毒DNA,疾管署呼籲,民眾若前往中東旅遊,最好不要接觸駱駝或野生動物,因為動物感染病毒並不一定有症狀,還是少碰為妙。



◆ 溫差大!心房顫動 小心腦中風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3.11.13

受東北季風影響,近日氣溫大幅降低,中南部日夜溫差大。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警告,秋冬低溫時,心房顫動患者罹患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機率變高,一旦罹病,失能嚴重且死亡率更高。

尹居浩指出,最新版的風險評估指標新增血管疾病、年齡(65至74歲)、女性等三個風險值,被列入中、高危險群的患者應長期服抗凝血藥,降低腦中風危機。國外一項研究大型研究發現,全球四成心房顫動患者並未正確用藥,主要原因為日常飲食受到傳統抗凝血劑治療限制。

家住台北市的82歲陳老太太就是典型個案。她幾年前因心房顫動造成中風,必須長期服用傳統抗凝血藥物,醫師囑咐千萬不得食用香菇、芒果、花椰菜等含有維生素K的食物,以免病情惡化。

但老太太腦中風後記憶力受損,孩子又沒能時刻在一旁緊盯,常忘了哪些東西能吃、哪些不能吃,結果曾吃了一盤花椰菜,導致皮下嚴重出血。

據統計,國內平均每六名腦中風患者,就有一人是因心房顫動,約每五小時就有一人因心房顫動中風。尹居浩呼籲,有心房顫動、中風等病史民眾,應做好秋冬保暖,以免低溫時引發中風。目前新型抗凝血藥療效改善了傳統抗凝血劑藥物的許多副作用,且飲食不受限制。

※ 相關報導:

* 他健忘、幻聽 竟是晚期肺癌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92837.shtml

說話顛三倒四、一再重複,甚至出現疊字,北部一位大學教授日前出現類似失智症,就醫接受電腦斷層、腦部X光,卻發現一顆腦瘤,晚期肺癌擴散至腦部,以致出現行為言語異常,有如失智症。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表示,門診幾乎每周都會發現類似個案,有人平衡感變差、走路常跌倒,有人則突然忘東忘西,記憶力顯著變差,被送到神經內科,最後才確診罹患肺癌腦轉移。

* 《冬季憂鬱》調節生理時鐘 睡出好心情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13/today-health1.htm

....進入日照較短的冬季,位於大腦下視丘的生理時鐘調節中心感受到季節轉換的變動。生理時鐘系統整合了身體與大腦中樞的網絡,在這個系統裡,生理時鐘調節訊號與身體周邊的功能調節一起運作,以確保中樞神經與周邊生理功能可以相互連結。

除此之外,人的情緒狀態受到生理時鐘系統裡的大腦中樞與身體功能調節彼此間交互作用的影響。

生理時鐘的調節若不穩定,會影響大腦中樞裡神經傳導物質,像是血清素、褪黑激素等調節。下視丘除了調節生理時鐘外,也掌控了身體基本功能像是溫度調節、食慾控制、睡眠品質、血壓穩定等。生理時鐘調節變差時,連帶著影響下視丘對身體基本功能的調節,容易造成周邊循環組織的調節問題,像是自律神經失調。



◆ 肉食族易罹糖尿病 蔬果補不回

中央社 2013.11.12

研究報告說,肉食族就算攝取大量蔬果,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還是可能較高。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項針對6萬多名婦女的長期研究,認定肉、乳酪等酸性食物,與第二型糖尿病、即成人發病型糖尿病有關。

食用最多酸性食物的婦女,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比吃進最少酸性食物的婦女高出56%。

「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報導,水果與蔬菜無法彌補這種效應,令人意外的是,身材纖瘦女性的風險特別大。

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英國有290萬人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占了約90%。據信有近100多萬個病例尚未被診斷出來。

糖尿病通常與肥胖和甜食有關,但這項最新研究將矛頭指向消化後產生酸性物質的肉類等食物。

這種酸性物質據信會增加糖尿病風險,讓身體更難把從食物攝取的糖轉換為能量。

這項法國研究有6萬6485名女性參與,追蹤她們的健康長達14年。

研究結束時有約1372名婦女罹患糖尿病,這樣的診斷在攝取酸性食物的婦女身上特別常見。

這些食物包括肉、乳酪、魚、麵包與清涼飲料。最不會生成酸性物質的食物包括咖啡、水果與蔬菜。

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INSERM)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橘子與檸檬一開始是酸的,但在消化以後,事實上可降低體內酸性。

英國糖尿病協會(Diabetes UK)的艾略特(Richard Elliott)醫師說:「我們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避免第二型糖尿病的最佳方法,是維持健康體重,作法包括大量運動且保持飲食健康均衡,攝取富含蔬果與低脂、低鹽和低糖的食物。」

※ 相關報導:

* 早餐吃錯食物 易百病叢生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5517

....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健康研究所營養師克莉斯汀‧克爾克帕崔克指出,.早餐若吃到很糟糕的食物,對健康就會造成反效果,以不健康、錯誤食物當做早餐,很容易中午不到就餓翻天,且新陳代謝也可能出問題,甚至還會引起許多疾病,使體重直線上升。

錯誤早餐食物一:甜甜圈與糕點甜食
錯誤早餐食物二:香腸與各式加工肉品
錯誤早餐食物三:奶精
錯誤早餐食物四:色彩鮮豔含糖穀片、麥片

....雙和醫院營養師林宛儀指出,現在市面上無論是中式還是西式早餐,油脂含量都偏高,且蔬菜比較少,建議盡量少選油煎食物,吃三明治的時候,盡量不要再加美乃滋等醬料,飲料方面,少選含糖紅茶、含有奶精的奶茶,想喝奶茶時,可選鮮奶茶,也可以以低脂牛奶、優酪乳等當做飲料。早餐除了吃澱粉類、蛋白質食物,不要忘記吃點蔬菜、水果,讓營養更均衡。



◆ 病人當家人 他獲醫教奉獻獎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2013.11.13

「對待病人如同家人。」台北榮總骨折創傷科主任陳威明獲得今年度「醫教奉獻獎」,他昨出席院方舉辦的醫師節暨優良醫師表揚大會,仍心繫正在門診等待看病的患者,直說:「再不回去,就要暴動了。」

看診、開刀、研究、教學…,陳威明每天平均約工作十五小時以上,他在學生眼中是耐心親切、對待病人如同家人的好醫師,常常一個門診掛到兩百多號,從下午看診到深夜十一、二時才結束,手術預約甚至已排到明年五月。

即使每天像陀螺忙個不停,陳威明卻不曾抱怨,還常主動關心學生,口中常掛著:「你今天快樂嗎?有學到東西嗎?」因為教好學生當醫師的誠懇態度及耐心、關心與醫病溝通技巧,讓學生體會到行醫者並非只為了賺錢,而是看到無法行走、絕望深淵的患者能康復出院,就是醫療最大成就與快樂。

曾有學生寫信給陳威明說,歷經四年的醫學教育,每天面對難纏的病患家屬與工作疲累,就逐漸忘記當初考醫學院的初衷與期許;後來從陳威明的言教及身教中,才重拾醫者的價值,並選擇最累專科,沒選醫美。

「病人是我的老師。」陳威明說,因病患給機會,他才能累積看診經驗,處理各種疑難雜症。陳威明也坦言曾有快累倒的時候,但看到原被宣告沒救的骨癌女孩,化療後又順利懷孕生子的照片,他內心喜悅無法言喻。

fsj 提到...

喝咖啡 9:30-11:30最提神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2013/11/14

太早喝咖啡,等於白喝?神經科學博士生史蒂芬·米勒認為,一般上班族的注意力與精神在八、九點最佳,腎上腺皮質固醇濃度較高,此時喝咖啡「提神」效益不大。

史蒂芬·米勒指出,腎上腺皮質固醇與人的注意力、興奮度、警覺性有關,在其濃度上升時段,如八至九點、中午十二點至一點、下午五點半至六點半,由於精神較佳,藉喝咖啡提神的實際效益不高,不妨選上午九點半至十一點半之間飲用。

史蒂芬·米勒進一步解釋,如果將咖啡因視為藥理成分,在人體最不需要的時間補充沒有太大的意義,久而久之必然增加耐受性,該物質在體內的實際效益弱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對提神,促進興奮的物質更敏感,醫師表示,有些人晚上、睡前一碰含咖啡因的飲料便難入睡;但也有一部分其實是精神疾病導致睡不著,咖啡因並非主因。

咖啡因的主要機轉是促進神經傳遞物質釋放,讓神經系統暫時不休息,而處於亢奮狀態。咖啡因同時刺激血清素分泌,喝咖啡後常有較樂觀及興奮的感受,也是很多人習慣喝咖啡的原因之一。不過咖啡因也容易升高血壓、加快心跳,刺激胃酸分泌,利尿,增加體內必要礦物質的排出量。

比較容易失眠的人,還是建議盡量避免飲用太多咖啡或部分汽水等含咖啡因飲料,可多補充深綠色蔬菜等,幫助舒緩緊張情緒,平日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材為主。

需要短時間衝刺或疲累但必須工作的人常靠喝咖啡或刺激性飲料提神,依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在三百毫克以下,對健康應不致造成影響。國內亦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三百毫克為原則。

營養師李蒔華強調,咖啡相關研究眾多,成分多元,不只有咖啡因,有些研究認為咖啡的抗氧化物質含量豐富,但對咖啡因,攝取上仍應注意上限。

※ 相關報導:

* 綠花椰抗癌 專家:清蒸5分鐘最佳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5664

綠花椰菜是公認的抗癌蔬菜,因為它含有具抗癌功效的蘿蔔硫素,但是要怎麼烹煮綠花椰菜也是掌握營養的關鍵訣竅之一,學者在美國癌症研究年度研究會議(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上的報告指出,綠花椰最好用蒸的食用才能保留抗癌效果,且最多不要超過5分鐘,功效最佳。



◆ 花2900元檢測 5年內人人有基因圖譜

【Upaper╱綜合報導】2013.11.14

在基因圖譜將成為預防醫療利器的趨勢下,加州矽谷的新創公司「23andMe」安妮.沃希基預估,該公司提供僅花99美元(約台幣2960元)就能做的DNA檢測,未來5年將成為醫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類檢測提供的基因圖譜不但有助民眾了解家族世系,也可預知是那些疾病的高風險群。

與谷歌創始人、也是其丈夫布林共同創立「23andMe」的沃希基,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由於社會觀念急劇變化,民眾對建立基因資料的誤解逐漸消除,未來5年內基因資料將會成為醫療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取得自己的基因圖譜,屆時基因檢測也可能納入健保給付。她並說,基因圖譜也將成為預防醫療的利器。

另外,德國心臟中心公布研究指出,含有某變異基因的人,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提高15%,因為它會使血小板數值較高,血管較易出現血栓。



◆ 生銹金鋼郎 生活作息惹的禍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3.11.14

國內中壯年男性嚴重早衰?國內健康管理機構針對健檢民眾兩大早衰指標「鐵蛋白」、「睪固酮」進行分析,發現21至50歲青壯年男性,每5人就有4人早衰。醫師提醒,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都是引發早衰的原因,民眾應有充足睡眠、飲食清淡、多運動,才能避免早衰。

這項分析是針對4617名健檢民眾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鐵蛋白」偏高的男性高達82%左右,性賀爾蒙「睪固酮」偏低的男性佔78.5%,尤其21至30歲年輕男性,竟有高達71.1%睪固酮偏低,平均10人中就有7人活力不足。

美兆國際健康管理機構院長朱大維表示,「鐵蛋白」是體內慢性發炎的評估指標,而「睪固酮」是人體代謝的驅動力,也是活力的來源,「睪固酮偏低」是男性早衰的重要警訊。

根據分析,這些健康的青壯年男性,21至30歲年輕男性,竟有78.7%鐵蛋白偏高,31至40歲、41至50歲族群,更分別有83.7%與83.4%鐵蛋白偏高,也就是體內有發炎狀況的「生銹金鋼郎」比比皆是。「鐵蛋白偏高」的青壯年男性,46.9%睡眠時間不理想,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或超過8小時;41至50歲「鐵蛋白偏高」男性,有抽菸、喝酒習慣者分別有30.5%與29.4%。朱大維說,鐵蛋白高、睪固酮偏低,均與不良生活習慣有密切關連,應調整生活習慣,勿熬夜、充足睡眠、飲食盡量清淡、少吃紅肉多吃蔬果,才不會提早出現衰老情況。

※ 相關報導:

* 你有三高嗎? 當心眼中風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94297.shtml

血壓、血脂、血糖三高族是眼中風發病的高危險群,敏盛眼科主治醫師許宏源表示,眼中風症狀初期不容易察覺,發病時也不會有痛感,但病患會感覺視野缺損,嚴重甚至會有視力模糊的情形。目前治療眼中風有新療法,可以透過注射抗新生血管抗體,對眼中風治療有明顯的效果。

* 壯漢突中風 針灸復健能走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14/today-health1.htm

38歲的黃姓油漆工長期「晚睡、早起」,愛喝冷飲又是外食族,也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2年前午休後突然缺血性中風,送醫急救後仍左半身癱瘓,住院時,把握黃金治療期搭配針灸,一個月後已從原本坐輪椅恢復到可以拄枴杖出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科中醫師張恆偉指出,中醫認為,心主血脈,黃姓患者天天吃便當且喝冷飲,影響心血管健康,屬於中風的高危險族群。

fsj 提到...

常喝含糖汽水 腦蛋白恐起變化

中央社 2013年11月14日

喝進過多含糖汽水究竟會不會傷腦?專家擔心,常喝含糖汽水可能「大幅」改變腦內數以百計蛋白質,並使人過度活躍。癌症和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會出現類似變化。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人員佛蘭克林(Jane Franklin)表示:「我們所做的研究顯示,長期以含糖飲料取代水,可能導致長期性的行為改變及腦部化學組成起了大幅變化。」

她說:「如果口渴,就喝水,喝軟性飲料要適量。」

雪梨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博士生佛蘭克林把老鼠分成2組,1組喝蔗糖水1個月,另1組喝水。蔗糖水含糖度和軟性飲料差不多。

糖水組老鼠變得活躍,檢驗這些老鼠腦部一部分組織發現,近300種不同蛋白質濃度發生變化。

佛蘭克林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高糖分飲食可能大幅改變腦部的化學組成和行為表現。」

她說:「喝軟性飲料是種享受,但不應當作主餐。我認為喝過多軟性飲料不僅會影響腦部化學組成,也會影響腰圍。因此喝之前要先想想。」(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 相關報導:

* 15/11/13 「小胖威利百年日」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97114.shtml

....今日是百年一次的小胖威利國際宣導日。因2013 年11月15日的簡寫是「15/11/13」(日/月/年)表示。而小胖威利的染色體變異剛好是在第15對染色體q11至q13處,該染色體的標示就為15q11-q13。因此國際小胖威利協會就將今天訂為「小胖威利國際宣導日」(Prader-Willi Awareness Day)。

中華民國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蔡立平說,小胖威利症是第十五對基因染色體的缺陷,病患會合併智能、肢體、情緒、語言等多重障礙,且終生無法治癒,因為患者大腦下視丘及飢餓蛋白的異常,導致患者無法有飽足感,會不受控制的進食,甚至為了吃而偷竊。

* 大肚爸小腹媽 子女腰圍易超標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97119.shtml

男生腰圍超過九十公分,女生腰圍超過八十公分,不僅子女有腰圍超標的問題,推論父母也較可能已罹患糖尿病。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上個月針對大台北卅歲以上腰圍超標的民眾調查結果發現,四十到四十九歲腰圍超標的民眾,不僅有三成罹患糖尿病,他們的父母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

* 血便非痔瘡 竟是大腸直腸癌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1115002793-260405

根據統計,國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已高達42%,是國人癌症死因第三名,僅次於肝癌和肺癌,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顏伯翰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與痔瘡頗為類似,一般人因此延誤就醫,有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現象時,不要自行服藥或當成痔瘡置之不理,因血便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

* 氣喘過敏原 德國蟑螂入列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297710.shtml

....最近天氣陰晴不定,門診中氣喘患者也開始增加,台灣氣喘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主任江啟輝說,氣喘學會最近對1068名氣喘患者,分析常見過敏原,第一位是塵蟎,其他依序是德國蟑螂、狗毛、貓毛。

至於引起氣喘的非過敏原誘發因子,第一是吸入冷空氣或香水、二手菸等刺激物,第二是未做好保暖下劇烈運動,第三則是情緒變化。



◆ 緊黏螢幕 成年人高度近視度數續增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11.15

用手機、電腦上臉書、看即時新聞、玩遊戲,近年3C產品幾乎人手一機,成年人近距離用眼的時間大幅增加,對眼睛造成負擔。眼科醫師發現,成年人近視度數增加個案比過去增加,近視度數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者,如果整天緊盯螢幕不放,近視度數一年仍可能增加25到50度。

成年人的近視度數原本應該趨於穩定,但書田診所眼科主任廖士傑說,近來有些高度近視的民眾,發現自己夜晚開車時視線變差,連廣告看板上的字看起來也很模糊,似乎眼鏡度數不夠,而到眼科就醫。

醫師一問之下,患者才不好意思的承認,每天除了上班用電腦,下班後玩手機、看電腦螢幕的時間,一天加起來長達十幾個小時。

廖士傑提醒,高度近視民眾如果過度用眼,一年近視度數仍可能增加25到50度。他建議,如果沒有老花眼,每使用3C產品一小時應休息三到五分鐘。已有老花眼者,因為眼睛對焦距的調整能力較差,建議每使用30分鐘就要短暫休息,可以閉眼或向遠處遠眺,都有助於舒緩眼睛的疲勞。

他也提醒,高度近視族群除了注意用眼習慣,也容易合併發生白內障、青光眼及視網膜疾病。如果發現單眼突然於短時間內近視度數暴增,例如半年內大幅增加到1500度,就要小心可能是白內障。

另外,糖尿病患血糖過高,也會使得視力改變。他提醒高度近視者,最好每次體檢時都注意血糖及視力變化,盡早發現問題就醫治療。

愛眼小知識

● 沒老花眼者,使用3C產品1小時應休息3到5分鐘。
● 已有老花眼,使用30分鐘就要短暫休息,可以閉眼或向遠處遠眺。
● 單眼短時間內度數暴增,小心可能是白內障。
● 糖尿病患血糖過高,也會使視力改變。



◆ 全球醫藥人員嚴重短缺 威脅10億健康

中廣新聞 2013年11月15日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沒有衛生人力就沒有健康,目前全球短缺衛生保健工作人員720萬人,現在如果不採取措施處理衛生人力短缺問題,將會對全世界幾十億人口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世衛組織估計,到2035年,全世界衛生保健工作者短缺數量將達到1千2百90萬人。

世衛組織報告指出,出現嚴重衛生人力短缺的原因,一方面是衛生工作者退休或離職,另一方面進入衛生專業的年輕人數量不足、接受的培訓也不夠。而隨著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增加,及人口的增長,對衛生行業的需求也越來越多。

※ 相關報導:

* 佳麗寶賠償問題 台日大不同
http://www.cna.com.tw/news/aloc/201311140383-1.aspx

日本佳麗寶發生「杜鵑醇」致皮膚病變爭議,迅速因應賠償,台灣多名受害者陳情指代理商態度消極,補償作為遠不及日方。

在新北市議員李婉鈺陪同下,4名使用佳麗寶含「杜鵑醇(Rhododendrol)」成分化粧品,皮膚出現白斑病變受害人洽訴未獲佳麗寶台灣代理商「東方美」公司的善意對待,因應及賠償遠不及日本原廠作為。

新北市消保官周繼雄表示,目前一共受理包括南部等6名受害人申訴,已與東方美開過3次協調會未獲共識,19日將再次召開協調會。

fsj 提到...

曾拍廣告、代言電玩 全台最胖乩童猝死

【聯合報╱記者黃進恭/彰化縣報導】2013.11.16

體重逾三百公斤、號稱全國最胖乩童的彰化縣芬園鄉男子梁炘隆,前晚猝死家中,家屬動員九名大漢好不容易搬出家門,找冰櫃冰存遺體又花了一天一夜,連火化場的洞孔都嫌太小,家屬最後在台南找到一處合適火葬場,預計下周一火化。

卅一歲的梁炘隆曾代言電玩遊戲暴紅,也拍過廣告、上遍各綜藝節目等,是知名人物,他的體重達三百公斤,走到那裡都是注目焦點。

「最喜歡跟我逗嘴鼓的弟弟就這麼走了,叫人難過!」梁炘隆的哥哥梁浚瀧說,前晚六時許,梁炘隆告訴兒子要上床睡一下,一個小時過後,父親煮好飯菜,他去叫弟弟起床吃晚餐時,發現他已經沒有生命跡象,叫救護車也來不及。

梁浚瀧說,弟弟猝死家中,光是要將他的遺體抬出房間外,就是一項大工程,動員九人才抬得動弟弟,但家中客廳走廊太過狹窄,只好從廚房的門出來。

由於弟弟身軀太龐大,花了一天一夜才找到合適的大冰櫃,冰存好後,又為了火化場的火爐洞口太小傷腦筋,最後在台南市左鎮區找到一處適合弟弟的火化場,預計下周一中午火化。



◆ 3成兒童有過敏現象 與環境及飲食有關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2013.11.16 自由

根據統計,國內至少3成兒童都有過敏現象,醫師表示,父母親若忽略過敏預防,將間接影響寶寶生長發育,無論孩子是否出現過敏症狀,都必須把握0~3歲的過敏預防關鍵期,透過環境改善及飲食強化體內防護力。

成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王志堯指出,台灣嬰幼兒過敏比率逐年攀升,追蹤過敏兒自出生到5至6歲,2000年已有10%有過敏,2010年更升至20%、北部則有25%。

目前導致嬰幼兒過敏原因不明,但基因因素占20%,80%是後天因素,可能與環境及飲食有關,曾有一個6個月大的嬰幼兒對牛奶與蛋過敏,食用後皮膚出現蕁麻疹及呼吸困難,到院甚至已休克,另一名9個月大的嬰幼兒由於食用含花生醬副食品,結果出現嘔吐、肚子痛、眼睛與嘴巴腫後就醫。

王志堯表示,過敏主因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嬰兒自出生到1歲前是關鍵,父母應加強注意,不過有些過敏症狀可能到1歲後才會出現,無論如何,都須把握0~3歲過敏預防關鍵期,不要以為沒有過敏徵兆就掉以輕心。

要強化孩子體內的防護力,目前醫界一致推崇媽媽應該哺餵母乳,王志堯指出,因為母乳中含有最天然的抗體,能增強寶寶免疫力,媽媽應盡可能採取全母乳哺餵1年,對寶寶的健康是最佳幫助,而媽媽哺育母乳時,應避免食用帶殼類海鮮,如蚵、蝦蟹等。至於母乳期結束後或是母乳量不足的情況下,在配方奶粉的銜接上亦須謹慎。

※ 相關報導: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適度生病更健康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6131

老一輩的人常說,適度生點小病才會更健康,這句話其實蘊含大學問。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免疫學專家羅夫‧辛克納吉昨在成功大學演講時提到,應該要反覆暴露在抗原中,反覆產生抗體,才有機會免疫確保健康。....被譽為台灣「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進一步解釋,這個道理就像小孩長過水痘後,長大復發機率很小一樣,是因為體內留有部份抗原,反覆刺激細胞,進而產生抗體,增強了免疫力。

* 研究:孩子不愛吃菜 天性使然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11170035-1.aspx

研究顯示,孩子不愛吃青菜可能是生存本能使然。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項有關孩童對於植物反應的研究報告,由美國耶魯大學(YaleUniversity)心理學家魏茲(Annie Wertz)和溫恩(Karen Wynn)執筆。

....兩名心理學家說,參與實驗的孩童「明顯不願」觸碰植物。

他們認為,人類打從出生以來,就存在這種行為模式,目地是為了避免被花或植物傷害或中毒。

研究顯示:「這種行為策略會保護孩童,降低他們可能誤食或誤觸有毒植物的機率,或是被植物的細毛、荊棘或毒油等物理防禦機制所傷,以避免暴露於植物帶來的危險。」

* 帶狀疱疹是HIV感染者常見的皮膚病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5831

我不是要嚇人,照片中這些像紅葡萄成串長在腰間背部的可怕水泡,就是俗
稱的「皮蛇」,正式名稱叫做「帶狀疱疹」。

....特別要澄清,帶狀皰疹跟生殖器疱疹不同,帶狀疱疹不是「性病」,只是小時候得過水痘,水痘病毒潛伏在神經節內,長大後在免疫系統不穩定的時候發作,就成為帶狀疱疹,好了就又潛伏回神經節,等著往後伺機而動,可以一再發作,無法把它從身體徹底趕出去。通常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容易發作,但是年輕人如果有免疫疾病、癌症、HIV感染,或是身心壓力大、重大手術後,帶狀疱疹也容易發作。



◆ 歐版健保現危機 歐巴馬坦承疏失

自由 2013.11.16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法新社)強推的「病人保護暨可負擔照護法」(俗稱「歐巴馬版健保法」),由於出現數百萬人的現有醫療保險保單恐會失效的重大問題,致使歐巴馬面臨總統任內最大的危機。歐巴馬十四日終於出面坦承法律有缺失,同時宣佈,因不符可負擔照護法最低條件而失效的保單,保險業者可將之延長至少一年。

任內最大危機 政敵再提廢除

不過該措施的成效全賴各州保險單位的配合,以及保險業者是否願意恢復已遭取消的保單。兩大保險團體對此提出質疑。「美國健康保險計畫」(AHIP)總裁兼執行長伊格納尼指出︰「在健康計畫已符合新法條件後再來變更規則,恐動搖市場,並使消費者承擔較高額的保費。」

十月一日正式上路的「可負擔照護法」因允許消費者線上購買保單的聯邦投保網站狀況頻頻,而遭嚴重詬病,然而滾雪球般的保單失效爭議已蓋過網路問題,不僅重挫歐巴馬的聲望,也危及民主黨明年的國會大選。過去三年歐巴馬一再承諾,滿意自己保單的人可持續保留相關保單。

在民意與黨內同志的強大壓力下,歐巴馬十四日說,他對歐版健保法推展的問題處理失當,他將致力恢復信譽與公眾的信任。他也提到,在軟硬體改善後,絕大多數的民眾可望在本月底前透過網站購買保單。當局統計,至十三日止,僅十萬六千人完成保險計畫註冊,僅是預定的數百萬人中的一小部份。

歐版健保法上路後的荒腔走板,令人質疑歐巴馬作為元首的能力,紐約時報點名該情況猶如前總統布希處理卡崔娜風災不力後所遭到的質疑。報導說,不同的是,布希偶爾面臨民主黨人的合作,但歐巴馬卻遭遇共和黨人全面的掣肘。眾議院議長貝納表示︰「全然保障美國人民的唯一之道就是徹底的廢除歐版健保法。」

fsj 提到...

世界衛生組織:沒有馬桶 攸關生死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2013.11.17

11月19日 世界馬桶日

聯合國今夏通過每年11月19日為「世界馬桶日」。開發國家民眾可能認為小題大作,但對全球還享受不到這套基本衛生設備的25億人,這絕非笑話,而是攸關生死和健康疾病的嚴重危機。

美國塔茨大學國際環境政策教授穆摩形容,沒有抽水馬桶的地方,整個環境就像個大糞池,想像一下在裡面生活是何滋味。

他表示,沒有適當的衛生設備而造成霍亂、傷寒等疾病傳播,非常恐怖。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一年之中任何時候,開發中世界都有一半民眾染上與污水、惡劣衛生條件相關的疾病。

除了人本身受害,經濟成本也十分可觀:世界銀行表示,沒有適當衛生設施而引起健康問題和生產損失,每年成本達2600億美元(台幣元7兆8000萬元)。

兒童受害最大。痢疾主要起於衛生條件欠佳,在開發中國家是僅次於呼吸道疾病的第二大兒童死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顯示,每天大約有二千個兒童死於衛生條件貧乏以及由此而來的水污染。

野地如廁 衍生性侵問題

其次是婦女。紐約福特漢姆大學 (Fordham)神學/科學/倫理學教授斐帕德指出,由於缺乏室內衛生設備,許多婦女苦等到晚上才到野外大小便,因為白天野外獨處恐遭性侵。許多女童則不敢上學,因為學校裡沒有設備來解決她們的經期問題,也就是說,由於沒有基本衛生設備,她們喪失受教育的機會。

有心組織和人士希望協助改善情況。新澤西州衛浴公司「美國標準」獲得比爾/梅琳妲‧蓋茲基金會補助,在孟加拉發展排污系統,使攜帶疾病的昆蟲不再肆虐廁所,相當成功。每套系統成本不到二美元,當地政府卻拿不出來。

該公司下一個目標在非洲。到2015年,全球最可能還缺乏基本衛生設備之地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南亞、大洋洲及熱帶太平洋島嶼。

世衛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有11億人隨地大小便,包括三分之一非洲人,把整個地方變成大廁所。結果很嚴重,包括地下水源與農產品污染,帶來的疾病至少有痢疾、霍亂、傷寒。

2001年起,有些民間和國際組織開始「世界馬桶日」,今年7月獲得聯合國通過,宗旨是將推廣抽水馬桶等基本衛生設備視為全球當務之急。這的確是急事:全球人口70億,其中60億有手機,卻只有45億人有馬桶可蹲。



◆ 抗氧化劑加太多 苦了腸胃道

【聯合晚報╱整理:記者陳麗婷】2013.11.16

專家的話:空氣中有20%的氧氣,食物跟空氣接觸後很容易氧化,顏色、味道等都可能因此改變。尤其食品中的脂肪被氧化破壞後,會導致維生素A、D、E、K與維生素C的成分改變,讓其中的脂肪酸變質,產生刺激或難聞的氣味,甚至還可能產生有毒物質,可能導致心血管方面疾病。

食物中添加抗氧化劑,主要是用來防止食品太快氧化、變質,包括奶油、乳酪、馬鈴薯片、冷凍魚貝類等,都可能添加抗氧化劑,不過添加時須依照每種食物規範使用,不能過量或違法添加。

抗氧化劑不會造成急性毒性,主要是粉末對眼睛、皮膚可能產生刺激,或是食用量過大,會造成噁心、嘔吐等腸胃道刺激。之前曾有針對老鼠進行的實驗研究顯示,常用抗氧化劑丁基羥基甲氧苯(BHA)對其前胃具有致癌性,不過目前並沒有證據證實對人類也有類似的致癌性。

建議民眾選擇食物時,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避免吃進過量的抗氧化劑。平時選購包裝食品時,也應看清標示,有些產品會以維他命C或維他命E代替抗氧化劑,建議民眾可挑選這類產品。(諮詢專家: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

※ 相關報導:

* 牛奶喝愈多 骨折率愈高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5712

平均每位美國人消耗的牛奶和乳製品都居全球之冠,照這樣看來,美國人的骨頭都應該非常強健才對囉?可惜,事實並非如此。最近一項研究顯示,50歲以上的美國女性,髖骨骨折的比例居全球前茅,而其他高比例的國家則在歐洲和南太平洋(澳洲和紐西蘭),這些國家的人喝的牛奶比美國人還多,那麼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1922年做出一份關於蛋白質攝取和骨折率的報告,資料來源是16個國家的三十四份獨立研究(散見於29種經過同行審查的刊物),而所有研究對象都是50歲以上的婦女,結果發現70%的骨折皆與攝取動物蛋白有關。

研究人員的解釋是,動物蛋白跟植物蛋白不一樣,會增加身體的酸性負荷,如此一來人體的血液和組織就會愈呈酸性。由於人體不喜歡酸性環境,就會開始反擊,利用鈣這種強效成分去中和酸性,但是鈣一定要取自身體某處,因此就從骨骼中取鈣。然而少了鈣質,骨骼漸形脆弱,就變得很容易骨折。

....馬克.海格斯戴(Mark Hegsted)是哈佛大學的資深教授,他從195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鈣的相關議題,海格斯戴教授相信長期過度攝取鈣質,有損身體控制鈣的攝取量,以及何時攝取鈣的能力。在健康的狀況下,人體會使用活性維生素D(即calcitriol)調節從食物中攝取的鈣量,以及應該分泌和分配到骨骼中的含量。

活性維生素D是一種荷爾蒙,如果體內需要較多鈣時,它就會提高鈣的吸收量,並且限制鈣的分泌。但如果長期攝取太多鈣質,體內可能就會失去調節活性維生素D的能力,而永久或暫時性地破壞鈣的吸收和分泌。若以這種方式破壞調節機制,就會造成更年期和更年期後的婦女出現骨質疏鬆。

※ 還是吃豆腐、豆漿最健康。



◆ 分娩輔助器點子 來自空瓶取軟木塞

自由 2013.11.17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阿根廷汽車技工荷亥.歐東(Jorge Odon)發明出比傳統產鉗、真空吸取器等還安全的分娩輔助器,協助困在產道的寶寶安然出世。

59歲、完全無醫療背景的歐東說,7年前某一天,他看到YouTube上一段以雜貨店塑膠袋取出空瓶內軟木塞的影片,激發出他的靈感。於是在廚房內以女兒的洋娃娃權充困在產道的嬰兒、玻璃罐充當子宮,妻子縫製的布帶與袖套當做救命器材,開始進行試驗。

名為「歐東器材」(Odon Device)的輔助器,利用一個尖端為漏斗狀的「插入器」,確定器材正確放在寶寶的頭部,然後助產士將聚乙烯管套罩在寶寶頭部,並灌入少量空氣,接著拿掉塑膠插入器,助產士利用管套將寶寶頭部牽引出產道,管套塗抹有潤滑劑,使寶寶容易從母體出來。上述過程減少寶寶頭部與產道間的接觸量,因此被認為也將減少分娩過程中的感染意外。

「歐東器材」已安全測試於30名自然分娩的阿根廷產婦,首批試用的產婦韋拉說,2年前生產時,她的寶寶重達4公斤,「這個器材真的很有幫助,寶寶的頭在我用力推第二次就出來了。」

這項產品已獲世界衛生組織(WHO)支持,將在100餘名中國、印度與南非自然分娩產婦進行測試,之後將擴大至170名難產婦女。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億3700萬件出生案例,約560萬個寶寶是死產或出生後很快夭折,約26萬產婦在分娩中死亡,其中寶寶頭部太大或產婦筋疲力竭而停止收縮造成的難產是主因。醫界專家表示,該器材可望拯救許多貧窮國家的寶寶,並減少富國的剖腹生產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