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31

日本研發「萬能」幹細胞 更便宜、安全

◆ 日本研發「萬能」幹細胞 更便宜、安全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459222.shtml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2014.01.30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日本科學家已經證明,只須以弱酸性液體刺激血液細胞,即可快速製造幹細胞。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人員製出新型的「萬能細胞」,研究人員將實驗鼠細胞以弱酸性液體刺激,產生初期化,變成萬能細胞。

研究小組成功地從實驗鼠體細胞製作出可變成任何一種細胞的萬能細胞。研究團隊召集人小保方晴子等人將這種新製作成的萬能細胞稱為STAP細胞。這比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能為更有效率地製作,與胚胎幹細胞(ES細胞)大致一樣,不易傷害基因,所以癌化的危險性較低。

幹細胞可以轉化成各種組織,且已用於治療眼睛、心臟與腦部。這項成果可能足以使這種技術更便宜、快速且安全。

人體由扮演各種特定角色的細胞共同構成,包括神經細胞、肝臟細胞、肌肉細胞。幹細胞則可以轉化為任何種類的細胞。



◆ 研究:抗氧化劑加速肺癌惡化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1300015-1.aspx

中央社 2014.01.30

根據瑞典哥特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柏哥的研究,某些抗氧化劑可能讓癌症腫瘤長得更快,因此菸槍或肺癌患者在服用維他命營養補充品之前,應該三思。

研究人員讓罹患癌症的老鼠服用維他命E與祛痰劑痰液溶解劑(acetylcysteine),結果牠們腫瘤成長速度加快,也比沒有服用補充品的老鼠早死。

柏哥(Martin Bergo)說,抗氧化劑造成腫瘤數目增加2倍,還讓腫瘤變得更具侵略性,死亡速度加快1倍。

服用低劑量抗氧化劑,腫瘤成長速度較慢,高劑量則使得腫瘤成長速度加快很多。



◆ 表彰錢煦 美生醫工程學會設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jan/30/today-life11.htm

自由 2014.01.30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美籍華裔科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錢煦在生物醫學工程有傑出表現,日前由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 BMES)宣布,以其名字設立「錢煦細胞與分子生物工程獎」(BMES CMBE Shu Chien Achievement Award),未來將表彰該領域傑出後進。

中研院表示,現年八十三歲的錢煦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惠特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擔任院長,同時還是美國生物醫學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的父親錢思亮也曾任中研院院長。

錢煦在超過半世紀的學術研究歷程中,曾獲得無數學術肯定。二○一一年九月更獲美國政府授予科學家最高學術榮譽的「美國國家科學獎」(Th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由歐巴馬總統親自頒授此殊榮。

該學會亦讚許錢煦:「為目前世上最受尊崇的生物醫學工程領導先驅之一。」肯定錢煦以卓越的洞見,引領生物醫學工程、心血管生理學與分子細胞生物學的整合,對細胞與分子生物工程學帶來深遠影響。

以錢煦為名成立的獎項,將表揚激勵在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學等相關領域傑出的科學家,候選人需先成為該學會會員,經專門委員審定,未來將一年頒發一次得獎人。

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在一九六八年成立,建立生物醫學與工程學研究社群環境,截至去年,學會成員已近六千五百名,是美國該領域執牛耳的學會之一。

※ 相關報導:

中藥萃取物 預防C肝抗病毒
創造不需要胚胎的胚胎幹細胞

21 則留言:

fsj 提到...

癌症居死因首 啟動導航計畫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402040180-1.aspx

中央社 2014.02.04

衛福部說,癌症是國人死因之首,占全死亡人數28%,即日啟動國家癌症防治計畫第3期,推出「癌友導航計畫」,重視預防,遠離危險。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最新報告及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新增1400萬名罹癌人口,不過到了2030年這個數字將會加倍。

衛福部國健署表示,癌症已經連續31年都是國人十大死因第1名,占全部死亡人數的28%,從民國94年起推動國家癌症防治計畫,99年啟動第2期計畫,重點是四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篩檢,自今年進入第3期計畫。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吳建遠說,過去將焦點放在治療及早期發現,隨著國人對於癌症認知,第三期(103-107年)重點在「預防」,包括打擊新興致癌因子、癌症篩檢及癌友導航計畫。

吳建遠說,新興致癌因子包括肥胖、飲食及缺乏運動,因此將結合各縣市實施致胖環境監測及改善計畫,白開水及低脂牛奶取代含糖飲料,限制兒童不宜長期食用的垃圾食品廣告及促銷,落實運動生活化。

她說,大腸癌及口腔癌篩檢可找出癌前病變並預防,台灣是全球第一個全面推行口腔癌篩檢國,並與國際合作,研發新一代篩檢標記。她指出,癌友導航計畫的推出是希望不錯失任何一位可以治療的癌症病人,由個案管理師領航新診斷罹癌病友,說明病情、治療資源導航及個案管理,讓早期病人得以治癒,晚期病人選擇安寧,減少病友迷航。

※ 相關報導:

* 世界癌症日 打破迷思健康生活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402040167-1.aspx

....賴基銘指出,包括忌諱談論癌症、認為罹癌前沒有明顯徵兆、面對癌症束手無策、罹癌得不到有效治療等世界癌症日所提出的四大迷思。

他說,防癌的正確觀念是「全民練5功」,包括攝取足量且多色蔬果原則、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害、定期篩檢。落實這健康生活型態5原則,可預防60-70%的癌症。



◆ 老年醫療服務 商機來了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8456374.shtml

【經濟日報╱記者劉永祥/專題報導】2014.02.04

數量龐大的老年人口,需要相對應的養老及醫療服務;這意味著龐大商機,但對未富先老的中國社會而言,也是巨大挑戰。

在北京四季青鎮國家級模範敬老院,老人輕觸按鈕,床板的上半部徐徐升起,折疊成一個舒適的輪椅,不需別人協助,就能輕鬆出門。

這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發的「變形輪椅」,是以高科技因應老年化社會需求的努力之一。

隨著中國人口進一步老化及失能老人增加,市場上將見到這類產品接連現身。

但科技只能解決部分問題。在家庭觀念重的中國社會,家庭原本是社會緩衝老年化衝擊的重要力量,但經濟發展造成的社會變遷弱化了家庭的養老功能。

大陸家庭日益小型化,且隨著年輕人到外地工作定居,「空巢」老人越來越多。

預估到2015年,大陸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人。

隨著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動化及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式微,「居家養老為主,機構供養為輔」將成為中國養老保障服務的發展方向。目前大陸約90%的老人在家養老,7%進入政府補貼的平價養老院,3%進入昂貴的私人養老院。

天津南開大學老齡發展策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預測,未來在家養老比率將降至80%。

若依5%老年人需要機構養老的國際標準計算,中國至少需要1,000萬張養老床位,現在卻還不到300萬張,缺口超過700萬張。

廣州近期出現天價養老院,一個床位最貴要價人民幣40萬元,每月還要再繳2,800元及一定數額的水電費。

如果住滿20年,累計費用可能高達人民幣107萬元。許多大陸網友大呼「老不起」。隨著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日趨減弱,中國的養老負擔愈來愈依賴社會。人口老化將造成勞動人口比例縮小、財政支出增大、社會負擔加重,最終導致經濟成長速度放緩。大陸政府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希望以擴大內需來帶動經濟發展,但對老年生活的擔憂迫使許多人存錢養老,造成中國的高蓄儲率,也讓官方推動的消費帶動經濟政策受阻。

※ 相關報導:

* 陪伴商機 10年將衝3.6兆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462668.shtml

在台灣高齡化社會之下,未來銀髮族的陪伴商機浮現,商業發展研究院指出,初估2025年產值就將達3.6兆元,各產業都機會受惠,但以居家照護與家務公司將首先接下商機。

fsj 提到...

未來20年 癌症將肆虐全球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5/today-int8.htm

自由 2014.02.05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世界衛生組織(WHO)3日預測,未來20年癌症將全球大爆發,屆時新增病例恐飆增70%,1年達近2500萬人,其中半數因為與生活型態相關,屬於可預防者。為此,世衛組織疾呼,對於諸如酗酒、糖分攝取與肥胖等與生活型態有關的致癌因子,展開全球大作戰。

罹癌率恐飆增70%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發表的「世界癌症報告」指出,癌症新增病例已由2008年的1270萬人上升至2012年的1410萬人,其中820萬人已病逝,但至2032年時預料將增加至1年近2500萬人,增幅達70%。

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耗費於癌症治療與照護的費用達1.16兆美元,飆增的「癌症負擔」不僅傷害富國的經濟,對於中低收入國家的經濟更是嚴峻衝擊。報告說,落實當前的醫療知識,即可預防或避免半數癌症。比如對生活型態的致癌因子,則著墨菸酒攝取、飲食與運動等議題,並接受篩檢計畫,對於感染造成的癌症比如子宮頸癌與肝癌,則透過施打疫苗預防。

肺癌仍是最普遍、最致命癌症,1年的確診病例達180萬人,約佔癌症確診總數的13%,並佔全球癌症死亡總數的5分之1(160萬人),因此降低抽菸率將有卓著影響。

該報告建議各國政府,採取類似菸害防治的立法方式,降低酒與含糖飲料的攝取,以及限制暴露於職場與環境致癌物中,包括空氣污染。據統計,2010年與酗酒有關的全球癌症死亡總數達33萬7400人,其中多數為男性,他們大多死於肝癌,而飲酒也增加罹患口腔癌、食道癌、腸癌、胃癌、胰臟癌與乳癌。

報告共同撰文者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史都華也指出,含糖飲料應該課稅。他說,降低飲料的含糖比率應是當務之急,而調查發現,59%的人不知道體重增加,罹癌率也增加,而肥胖導致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甚於癌症。



◆ 飛彈防禦系統變膠囊 腸癌現形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5/today-int10.htm

自由 2014.02.05

〔編譯詹立群/綜合報導〕以色列基文影像(Given Imaging)公司利用飛彈防禦系統研發、可吞下肚的無線傳輸結腸膠囊內視鏡PillCam Colon,3日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可,可快速拍攝消化系統照片,取代令人害怕的大腸鏡,要價500美元(約1萬5000台幣)。國內醫院如馬偕也有引進類似儀器。

傳統腸鏡是用一條1.2公尺長含有光纖的管子,一端連在機器上,另一端從肛門伸進體內檢查。膠囊內視鏡則是專為害怕療程的患者所設計,這台電池驅動的微型相機像是在人體內悠遊的無人機一般,可「飛行」8小時,高速拍攝的影像透過繫在病人腰部的一台機器無線傳輸並加以記錄,隨後交由醫生判讀。醫生將可據此快速判讀息肉,早期發現腸癌。

基文公司另一個可拍攝小腸照片的類似產品,已在2001年獲FDA認可,但當時無線傳輸影像無法像傳統內視鏡般清晰,如今FDA3日認可結腸膠囊內視鏡,可應用在無法完成傳統內視鏡的患者身上,每年可望嘉惠75萬美國患者。

分析師指出,膠囊內視鏡仍有成長空間,2019年的北美市場產值將達6000萬美元,但傳統內視鏡仍是腸胃道醫師的「金雞母」。基文公司的膠囊內視鏡單價500美元,比傳統內視鏡便宜4000美元,可吸引怕痛、擔心尷尬與不舒服的民眾。

結腸膠囊內視鏡已在全球80個國家獲得認可,包括日本、歐洲與拉丁美洲。



◆ 肯亞 用手機軟體檢查學童視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5/today-int11.htm

自由 2014.02.05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如何讓民眾取得方便檢查視力的管道是一個大問題。肯亞目前正打算在10所小學試用一種檢查視力的手機應用軟體,希望能儘早篩檢並治療學童的眼疾,減少學童因視力模糊導致成績不佳,或因眼疾未能及時接受治療造成眼盲的機率。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種名為「可攜式視力檢查工具組」(Peek)的手機軟體,此前已在年長者身上試用,成功讓逾千名患者接受治療。開發這種軟體的「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研究團隊表示,及早檢查並治療學童眼疾,可防止學童在校表現退步。

據BBC報導,在肯亞最貧困的基塔萊(Kitale)地區,有8名教師將受訓學習使用Peek,這種軟體會先在手機螢幕上顯示一個逐漸縮小的字母做為標準視力測驗,再用手機相機的閃光燈照亮眼睛後側與視網膜以檢查疾病。患者的檢查紀錄將儲存在手機裡,再用電子郵件寄給醫師,被檢查出眼疾的學童則會被轉介到醫院治療。

fsj 提到...

感應式生化電子手 義肢有觸覺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60219-1.aspx

中央社 2014.02.06

歐洲研究人員今天表示,1名截肢者裝配生化電子手後,不但可以抓住物體,甚至首次能感覺到掌中物體的質地和形狀,是仿生手研究的一大突破。

法新社報導,這項在義大利進行的1個月試驗很成功,讓試圖解決義肢領域最困難挑戰之一的研究人員相當振奮。

截至目前為止,能夠活動的義肢無法讓使用者有任何感覺,而且很難控制,讓使用者在抓東西的時候可能因用力過度而弄壞東西。

36歲的丹麥人索倫森(Dennis Aabo Sorensen)10年前在除夕被爆竹炸斷左手,他怎麼也想不到,竟還能透過斷手再次感覺到東西。

索倫森去年參加試驗,裝上這隻笨重機械手,每隻手指尖都有幾個先進感應器。

科學家用手術將電極植入索倫森的上臂神經,義肢手指上的感應器透過金屬絲,將接觸物品的電子訊號傳送給電極。

儘管他的神經已近10年沒有使用,科學家仍能重新啟動他的觸覺。

索倫森去年在羅馬的傑梅里醫院(Gemelli Hospital)戴著眼罩和耳機進行測試,發現他能夠分辨橘子和棒球的差異,也能夠感覺他拿的是柔軟的紙巾、堅硬木片或輕薄的塑膠杯。

索倫森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說:「這是很棒的經驗。當你已經很多年失去知覺,重新有感覺真的很神奇。」「義手的感覺和我正常的這隻手非常接近。」

基於安全考量,索倫森在30天後除去植入的電極,不過專家認為這些電極可以留在人體內幾年,而不會造成問題。

這項研究由瑞士的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cole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與義大利的比薩仿生機器人研究所(BioRobotics Institute in Pisa)合作,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未參與研究的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生物工程專家黎奇(Alastair Ritchie)表示,還需要更多臨床試驗才能證實這項系統的可行性。

他說:「初步數據非常令人興奮,但這只是單一案例,我們還需要更多案例。」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更多測試以加強義手的感應力與縮小電子裝置,好讓義手更加輕便。他們說,要研發出能夠大量生產的感應式義肢,至少還需5年。



◆ 手機遊戲 助分析基因變異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6/today-int11.htm

自由 2014.02.06

〔編譯陳伃軒/綜合報導〕玩遊戲能救人命!由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RUK)開發、4日在英國倫敦發表的智慧型手機遊戲「Play to Cure:Genes in Space」,讓玩家透過太空船遊戲,協助研究人員分析大量來自腫瘤樣本的基因數據,以加快解碼速度,釐清造成癌症生長、擴散的基因缺陷模式。

遊戲背景設定在未來800年後的太空,玩家負責引導太空船,讓它能順利在充滿危險的銀河系航道中蒐集珍貴的α元素。

負責該遊戲專案的卡特蘭德解釋,在領導太空船追隨α元素路徑的同時,玩家無意中也繪製出基因資訊,為研究者提供基因變異的分析,該資訊同時會回傳給科學家,為確保資訊的正確,一組基因資料會由數名玩家分別追蹤。

CRUK劍橋研究院腫瘤科醫師柯達斯解釋說,科學家透過基因微陣列這種篩檢工具,來尋找體細胞基因拷貝數變異的精確位置,並利用電腦軟體分析基因微陣列所蒐集的龐大資料,但往往不夠精準,「人眼才是最好的檢驗技術,而Genes in Space就是利用這個力量」。

卡特蘭德說,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花幾分鐘來玩這款遊戲,對研究的加速絕對有偌大影響。參與遊戲開發、曾經罹患前列腺癌的賽爾曼也說:「這不只是個遊戲,它還能拯救生命」。

Genes in Space是CRUK的第2個公民科學計畫。第1個公民計畫是去年發行的CellSlider,據悉該計畫幫助研究人員加快乳癌樣本的分析時間,從18個月縮短至3個月。



◆ 注入海綿 槍傷15秒止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6/today-int10.htm

自由 2014.02.06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美國奧勒岡州一家新創公司研發出一種新的槍傷止血法,利用注射器 將特製海綿注入槍傷傷口中,能比傳統塞紗布、或蓋在傷口上加壓止血更快、更有效。

由RevMedx公司開發出的這種槍傷出血急救利器,使用的海綿採用木漿製成,可生物分解、快速擴張,表層塗上甲殼素,甲殼素提煉自蝦、蟹殼,有凝血、抗菌作用。為了確保止血海綿不會殘留在體內,海綿還加上X形標記,以便用X光掃描時分辨。

這種特製海綿止血速度很快,15秒內就擴大到充滿整個子彈造成的傷口孔洞,產生足夠的壓力止住大量出血。注射器直徑30公釐,輕巧方便攜帶,3支單次使用的XStat海綿注射器,可取代5捲醫護兵使用的紗布。RevMedx公司另外設計一款更小巧的注射器,直徑僅12公釐。

靈感來自爆胎修補噴劑

2012年因頭部受傷退役後投入RevMedx公司的前美國陸軍特種部隊軍醫史坦柏,曾派駐伊拉克、阿富汗戰場十幾次,他說,傳統紗布止血法不但讓患者痛苦萬分,而且常常沒效,而XStat靈感來自於車輛爆胎修補噴劑,並爭取到軍方投資500萬美元開發出完成品。

XStat每支售價可能約100美元,史坦柏說,產量提高後,售價可能更低。若獲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通過,這將是第一款專門為深、淺創傷而開發的戰場紗布。據稱軍方特別致函FDA要求加速批准。

fsj 提到...

科技仿生手 截肢者找回手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07000859-260108

中國時報 鍾玉玨/綜合報導 2014年02月07日

義肢也能有感覺?國際研究團隊最新開發出的高科技「仿生手」(bionic hand),能讓生病或受傷而遭截肢的病患在裝上後,得以重新找回「手感」,感覺東西的存在。

由德國、瑞士、義大利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成功讓義肢更上一層樓,透過脈衝傳導技術,讓大腦直接控制義肢動作,不僅大幅改善義肢的靈活性,也首次讓截肢病患恢復正常「有感」生活。

率先試用這款高科技義肢的幸運兒為36歲丹麥男子索倫森(Dennis Aabo Sorensen)。10年前他被爆竹炸斷左手,怎麼也想不到,竟然能透過義肢再次找回手感。

研究團隊把4個電極直接植入他的上臂神經,而非將人工手臂套在他的截肢上。義肢手指上的特殊感應器透過金屬線,能將接觸物品所接收到的刺激轉化為脈衝傳給大腦。

索倫森去年在羅馬的傑梅里醫院(Gemelli Hospital)戴著眼罩和耳機進行測試,結果能正確分辨橘子和棒球的差異,也能夠感覺他拿的是柔軟的紙巾、堅硬的木片、還是輕薄的塑膠杯。

索倫森說:「這是很棒的經驗。當你已經失去觸感多年,重新有感覺真的很神奇。義肢的感覺和我正常的這隻手非常接近。」

該項研究由瑞士的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與義大利的比薩生物機器人研究所合作,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研究團隊表示,這是截肢者第一次能夠透過義肢感受到和正常人類近似的觸感,不過這種生物手臂尚無法在實驗室外使用,因為義肢手臂目前仍須靠金屬線和電腦裡的軟體相連。所以研究員希望未來2、3年能成功開發出小型晶片取代電腦,讓截肢者帶著人工手臂到處趴趴走。

※ 看了「機器戰警」想必大家更感興趣吧?

fsj 提到...

怪醫豪斯影集 真能助醫師救人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070418-1.aspx

中央社 2014.02.07

病人多種症狀一年來不斷惡化,醫師卻找不出病因,只有「怪醫豪斯」能解決怪病,原來原因出在受損人工髖關節,而答案就在第七季影集裡。

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天報導,這起真人實事發生在德國馬堡(Marburg),醫師們得怪醫豪斯(Dr. Gregory House)影集內容之助,成功醫治一名55歲男子的嚴重、難解病症。

這名病人的心臟開始衰竭,視力聽力變差,胃食道逆流,淋巴結腫脹,且無法解釋的發高燒。病情發展不樂觀。

法新社報導,這名病人2012年5月被送到馬堡的「未確診疾病中心」。醫療團隊研究病人的病史,發現除了做過兩側人工髖關節移植,不曾生過什麼大病。

醫療團隊想起怪醫豪斯第七季中的一集,開始懷疑病因可能來自人工髖關節導致的鈷中毒。

掃瞄和驗血證實他們的看法,病人很快以陶瓷髖關節替代金屬人工關節。

團隊主治醫師雪佛(Juergen Schaefer)對法新社說:「幸虧怪醫豪斯,我想到鈷的問題,這對我來說很有幫助。」他同時強調其他診斷工具也發揮功效。

病例報告指出:「在更換人工髖關節後,病人血液中的鈷和鉻濃度很快下降,病情回穩,並稍有起色。」

在手術14個月後,病人的心臟功能改善40%,不再退燒,也不再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醫師為病人安裝心臟去顫器,幫助他已受損的心臟。不幸的是,他的聽力和視力僅恢復少許。



◆ 微創匙孔手術 處理顱底腦瘤新趨勢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8/today-health4.htm

文/陳品元 2014.02.08 自由

54歲的曾女士原本是性情嚴謹、極愛乾淨的家庭主婦,總是把家裡整理得一塵不染,但是這半年來,她的個性大變,不但不做家事,也愈來愈不重視個人衛生,一星期不洗澡是常有的事。

原本家人懷疑她罹患了精神疾病,然而經醫師診治,做了影像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額葉顱底腫瘤在作怪。

額葉顱底腫瘤雖然多為良性腦膜瘤,卻常因初期症狀輕微,等到有了明顯的神經學異常,像是嗅覺喪失、視覺模糊,甚至個性改變、反應遲鈍時,腫瘤都已經長得相當大了。

曾女士的腫瘤直徑有6公分,且包覆著重要的前腦動脈,嚴重壓迫雙側視神經及額葉,導致神志改變;開顱手術切除是唯一的方式。

傳統上,處理這麼大的顱底腫瘤,需要沿髮線後在雙側前額開一個超過20公分大的傷口,接著要打開雙側前頭顱和眼眶骨,才有辦法完全移除腫瘤。不但工程浩大,而且手術中有可能傷到正常腦組織,因此術後不論神經功能或傷口皆需要一段時間復原,長期而言,兩邊顳部肌肉常常萎縮,外觀會受到影響。

所幸隨著醫療的進步,現在已可用微創的匙孔手術,經由眉上3公分的傷口,運用新式顯微鏡及超音波刀,將碩大的腫瘤化整為零,一塊塊移除。

雖然手術時間無法縮短,然而慢工出細活,流血量極少,也不會傷害腦部,因此病人術後馬上清醒,第二天個性逐漸恢復,第四天即出院回家,經半年後追蹤,腫瘤已完全移除,傷口恢復也佳,曾女士與家人皆相當滿意(如圖)。

眼眶上匙孔手術發展多年,技術日益成熟,在世界各地已有千例成功的經驗,可應用於顱底腫瘤、深部血管瘤、外傷額葉出血等。

相較於傳統開顱手術的大刀闊斧,匙孔手術有傷口小、對外觀影響小、對正常腦組織傷害機率低、術中流血少,傷口及神經功能恢復快等好處。

就算腫瘤巨大,只要術前詳細規劃,術中使用正確器械,就能斬草除根,完全移除腫瘤。然而,不適合侵蝕頭骨的惡性腫瘤、複雜的血管瘤,或大範圍的腦傷等病變。

(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醫師)

fsj 提到...

失智 恐為第2型糖尿病晚期症狀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209000656.html

楊明暐 2014-02-09 中國時報

不久前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血糖越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越高。而今科學家更進一步宣稱,阿茲海默氏症(老人失智症)可能就是第2型糖尿病的晚期症狀。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發現阿茲海默氏症有可能是第2型糖尿病後期症狀的證據。這項發現或可解釋,為何第2型糖尿病患者有近3/4後來會罹患阿茲海默氏症。

科學家認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體會製造出過量的胰島素,這些胰島素進到腦部後,干擾一些重要化學物質的生成,而胰島素過量最終也會造成毒害腦細胞的澱粉樣蛋白堆積,從而導致阿茲海默氏症。

參與研究的助理教授麥納伊(Ewan McNay)表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必須了解,對付這種疾病已不單純與體重或飲食控制有關,也是為了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他說:「一開始他們(患者)是沒辦法跟上孩子們玩遊戲的速度,但在30年內,他們甚至會不認識自己的子女。」

華盛頓大學科學家上個月曾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報告,指高血糖人士即使未達糖尿病標準,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



◆ 戀愛影響內分泌 情到濃時睡不著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209-1iyi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2014.02.10

沉浸在熱戀中不只讓人感到幸福,也會帶來旺盛精力,即使睡眠不足也不覺得累。加拿大《環球郵報》特約作者、皇后大學臨床心理學家茱蒂絲大衛森,在西洋情人節前夕撰文指出,熱戀中的年輕男女可能因為「愛情的力量」改變內分泌等生理狀態,進而影響作息;研究結果也顯示,熱戀中的人即使睡眠不足,也不致影響專注力。

許多人在陷入熱戀,或僅是單戀感覺最強烈時,都會有「渾身是勁」的感覺,大衛森指出,若戀愛中的雙方互動同樣熱烈,則兩人產生的愉悅感會更加持久;這種類似「正向回饋」的作用,一般認為是大腦分泌多巴胺的結果,由於戀愛與飲食及發生性行為相同,對人類而言都是「為了生存及繁衍」必要的舉動,因此在進行這類行為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人類感到滿足及愉悅。

戀愛改變內分泌

除多巴胺外,人類面對壓力時,體內為了解決「生存危機」所釋放出的「可體松」,分娩時所需的「催產素」,以及「血管加壓素」,也就是俗稱的「抗利尿激素」等荷爾蒙,都被認為與愛情、愉悅、舒適、對配偶忠誠等情感的展現有關。

大衛森解釋,熱戀中的神經與內分泌系統,會傾向造成類似「輕度躁症」的現象,導致「患者」情緒始終保持在高昂的狀態。

瑞士巴塞爾大學精神病學教授瑟吉布蘭德發表於《青少年健康期刊》的研究發現,在瑞士,「剛陷入熱戀」數周的18歲青少年,比起他們未談戀愛、或維持戀愛關係多年的同儕,每天平均少睡1小時,且越熱衷於戀愛者,睡眠時間越短;該研究解釋,青少年為了與情人有更長的相處時間,對睡眠的需求自然減少。

熱戀者專注力佳

但另一篇發表於《國際臨床實務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則指出,在伊朗,18歲左右的青少年,其戀愛與否與睡眠習慣間,並沒有明顯的關聯。布蘭德解釋,在伊朗對青少年進行的普查,是比較「戀愛進行式」與單身者的差異,在瑞士的研究對象則以剛陷入熱戀者為主,此時由於神經與內分泌系統作用剛啟動,效果較明顯;此外,伊朗普遍家教嚴格,多數父母仍會管制青少年的就寢時間。

有趣的是,儘管這些「被愛沖昏頭」的青少年睡眠不足,但布蘭德等人的研究顯示,熱戀中的青少年在白天睡覺,也就是午休的時間反而減少,且在「專注力」的展現上較為突出,顯示睡眠品質並未受到影響。「或許戀愛是種天賦,」大衛森說,「所以盡情享受愛情吧!」



◆ 與醫師合作 喚起自然生產本能

朱芳瑤、邱俐穎、洪欣慈╱台北報導 2014-02-09 中國時報

新生命就要降臨,孕婦變換姿勢,在排山倒海的疼痛中努力尋找最佳生產狀態;床邊的老公、助產師幫忙按摩、抬腳,醫師則關注安全與否。終於,孩子出來時,夫妻倆狂喜落淚。

自然生產的過程,不僅讓這對夫婦感動不已,對參與其中、擁有助產師證照的桃園醫院專科護理師游中寧來說,「生產是很美的過程!」這份感動支持她投入助產領域,即使台灣的助產師難有發揮專長的舞台。

據統計,全台有800多位助產師、5萬多名助產士,通過考試取得證照,但除了少數自行開設助產所,多數在醫院從事護理工作,不被允許接生、產檢。

婦女團體近年積極提倡友善生產,若非必要,灌腸、剃陰毛、剪會陰、打催生針等醫療處置盡量不介入,促成衛生福利部推出「友善多元溫馨生產醫院試辦計畫」最快3月將徵選6間醫院,補助院方聘請助產人員,協助接生,並接受產婦諮詢。

近年與助產師合作的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呂理政說,約2至3成孕婦在生產中遭遇併發症,換言之,7、8成低風險產婦可以自然生產。但在台灣很多產婦忘記自己有這個本能。

游中寧分享她赴北愛爾蘭醫院見習的經驗,除了高危險妊娠由醫師主責,多數產婦由助產師接生。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表示,健保對生產給付少,醫院在經費有限情況下,難有誘因增聘助產人員。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說,助產制度在國內斷層已久,助產人員實務經驗少,需要訓練才能獨當一面,因此提出試辦計畫。

※ 相關報導:

* 助產師 創造不只是痛的記憶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209000321.html

「一面跟助產師合力幫老婆按摩,一面目睹寶貝出生,並親手剪下他的臍帶,我比其他爸爸更感動、驕傲!」產婦陳韻如的老公說著。這樣溫馨的生產過程在國內仍屬少數,但隨著助產師政策轉變,可望替產婦創造出不只是「痛」的生產記憶。

相較於其他人的生產經驗,護理師只在待產時觀察點滴及產道開幾指,醫師更只在進產房時才出現,讓在醫院由助產師接生的彭小姐感到相當幸福。



◆ 反思能力 醫學生必備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4.02.09

醫學系學生畢業後要成為醫生,得先學會和家屬一起面對死亡。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主任戴寶村說,醫事人員的工作是跟死亡對抗,卻不會永遠打贏。醫學系學生資質條件好,畢業後又是社會菁英,難免容易自我中心,對病人及家屬易缺乏同理關懷,需要加強人文素養,才能在生死關頭做出正確的決定。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文琪說,國際醫學教育委員會已經把反思能力,列為醫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未來校方更打算進一步把學生的實習反思寫作集結成資料庫,讓學弟妹們可以搜索,當日後自己第一次看見病人瀕臨死亡時,就能參考學長姊的心情記錄。

戴寶村直言,很多時候醫生並非只透過生理、病理、藥理知識,就能解決病人的苦痛。尤其當一名病人躺在病床上,只能仰賴機器維生時,醫師的醫療行為,究竟是在延續病人壽命,還是拖延病人的死亡?整個醫學教育都需要思考,生命的品質究竟為何。

林文琪表示,過去曾看到許多醫師隨著年資見長,慢慢變得像手術檯前冷冰冰的儀器。但一名專業醫師,應該要有敏感的察覺力,即使病人不說,也能從周遭環境改變判斷病人情緒,並給予適時的關懷。

她指出,醫學系學生實習階段常累到一回家倒頭就睡,雖然在醫院裡接觸到許多怵目驚心狀況,內心卻因為疲累感覺空洞。校方希望透過臨床反思訓練,讓學生在學階段養成每天記錄自己心情的習慣,可作為日後回頭檢視學習歷程的依據。

※ 相關報導:

* 實習醫師進產房 見胎兒出生竟暈倒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473399.shtml

....長期在急診室看遍生死瞬間的台大醫師柯文哲,之前在一場校園演講中提到,醫學教育教學生如何「醫生」,卻很少教「死亡」,導致學生畢業行醫後,常無法面對病人的死亡。台北醫學大學幾年前開始把「反思」列為學生必要能力之一。馬偕醫學院護理系與醫學系通識教育中心更規畫一系列「天地人心」全人教育課程,還請安寧醫療之父賴允亮開設「生死學」。陽明大學則融入臨床實務個案,帶領學生面對生死。

* 國內法規絆腳 醫療產業優勢難發揮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472786.shtml

衛福部將於2月14日赴杜拜推廣台灣國際醫療,醫療產業界表示,在國際醫療方面我國擁有四大優勢,包括技術、價格、航程、語言,但國內法規對醫療產業定位仍不友善,有礙未來產業發展,若儘速修訂放寬,可望讓醫療產值迅速衝高。

....業界表示,目前國內醫療院所依法規僅能設立非營利性質的財團法人、社團法人等,受有關法規限制,醫院在推廣國際醫療時,無法挪出經費宣傳,也讓台灣醫療技術能見度遠遜於韓、泰、星、馬等東南亞國家。

fsj 提到...

美生技業上周IPO 爆熱潮

【經濟日報╱編譯賴美君/彭博資訊十日電】2014.02.11

美國生技業者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熱潮湧現,但也引發泡沫疑慮,投資醫藥早期研發階段的風險攀升。上周美國有八家生技公司IPO,總計籌得5.02億美元,寫下生技業最高單周紀錄,延續去年那斯達克生技指數上漲近70%的榮景。

不過,藥品研發早期階段的失敗率高,生技業者太早掛牌上市,引發生技股過熱的疑慮。雖然新IPO持續湧現,跡象顯示投資人胃納已經變小,今年掛牌的14家生技業者中,有六家股價仍低於掛牌價。

麻州的Dicerna製藥公司在1月底IPO,籌得9,000萬美元,掛牌首日股價暴漲207%,成為這波疑慮的頭號焦點。分析師表示,Dicerna的肝病與癌症治療產品尚未進入臨床測試,藥品有朝一日上市的機率不到5%。Dicerna股價已從掛牌日收盤價大跌三分之一,不清楚包括葛蘭素史克(GSK)創投部門的大股東是否拋售持股。

投資人深受生技業新一波技術創新吸引,對近來掛牌的生技業者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趕上BiogenIdec、吉利德(Gilead)與安進(Amgen)等業者的成功腳步。這幾家業者已成為市值數億美元的製藥大廠。

生技產業報FierceBiotech總編輯卡洛爾說:「投資人仍有足夠風險胃納,促使部分新IPO業者股價漲過頭,但他們日益挑剔,高風險IPO仍會出現。一旦無可避免的緊縮發生,將帶來痛苦。」

※ 相關報導:

* 醣聯砸10億 建蛋白質藥廠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476906.shtml

台灣醣聯昨(10)日宣布,將投資逾10億元,打造台灣首座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驗證的蛋白質藥先導試驗工廠暨抗體實驗室,最快在今年底前投產,下一步則規劃打造上千坪抗體藥生產基地。

醣聯是國內首家切入「醣分子」技術的新藥公司,成立於2001年,創辦人張東玄曾受業於全球醣分子權威Senitiroh Hakomori教授,回台後擔任生技中心代理執行長後,和Hakomori合作,以醣分子藥物量化技術創立公司,並在2009年將公司首個抗癌新藥GNX-8授權給大塚治藥,拿下近2億美元授權金,震撼生技界。



◆ 華裔發明仿生眼 移植完成2例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476738.shtml

【Upaper╱記者黃惠玲】2014.02.11

由洛杉磯加州大學生物工程系華裔教授劉文泰發明的「人工電子眼」,是目前唯一通過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人工仿生眼,日前在密西根大學凱洛格眼科中心,完成全美前2例移植手術。

劉文泰獲知後十分興奮,他表示,希望「仿生眼」手術普及化,讓更多後天失去視力的盲者,能重拾光明。

交通大學畢業,擁有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的劉文泰說,他1988年在北卡羅來納大學任教時,接下「仿生眼」研究計畫。

密大眼科中心分完成的2例手術,主要針是對視網膜受損病人,藉劉文泰發明的視網膜人工電子眼系統裝置,把影像從1個小眼鏡上的照相機,以無線電傳輸到安裝在病人視網膜上的微電子晶片,感測晶片會經由神經傳遞訊號,產生視覺感應,進而作出反應。



◆ 飲食保健-每天10~12顆櫻桃 可減少痛風發作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211000911.html

林宏聰/高雄報導 2014-02-11 中國時報

痛風患者除要控制飲食外,2012年底的美國研究指出,適量吃櫻桃有助於降低痛風發作,簡單來說,只要每天攝取10至12顆櫻桃,就能將發作風險降至一半。

免疫科醫師陳忠仁表示,坊間相傳許多食物可能對痛風有幫助,但一直缺乏科學佐證,直到2012年12月,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華裔教授張餘慶發表在《關節炎與風濕病(ARTHRITIS & RHEUMATISM)》醫學期刊的研究,終於證實攝取櫻桃可減少痛風反覆發作的危險,研判應與櫻桃中的花青素有關。

張餘慶費時7年,蒐集633位病人病歷進行交叉研究,結果顯示病患在2天內只要有吃櫻桃,痛風發作風險即可降至65%;進一步分析用量得知,2天內吃10至12顆櫻桃2份,可使發作風險降至52%,若食用3份,更可能降至39%。

不過櫻桃並非吃愈多愈好,該研究顯示2天內吃10至12顆櫻桃4份,痛風發作風險卻只能降至62%;陳忠仁也提醒,若血糖控制不佳、或腎臟功能差,櫻桃不能多吃,折衷來說,建議痛風病人每天吃10至12顆櫻桃,即可達到效果。

另外,若櫻桃與痛風藥物Allopurinol合併使用,可使痛風發作風險降至25%,而單獨服用Allopurinol,卻只能使發作風險降至47%,建議服藥的病患同時固定攝取櫻桃,發揮最大控制效果。

fsj 提到...

口腔癌研究 找到控轉移基因

中央社 2014.02.12

每年新增近6500口腔癌患者,第三期時已出現轉移且存活率低。國衛院找到可抑制口腔癌細胞淋巴轉移及肺轉移基因「microRNA-491-5p」。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王陸海帶領的實驗室團隊著重於口腔癌轉移研究,在基礎研究中找到可抑制口腔癌細胞淋巴轉移及肺轉移的基因,是一種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491-5p」。

衛生福利部統計,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都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4位,一年新增將近6500名口腔癌患者,另有約2500人死於口腔癌,其平均死亡年齡較其他癌症提早約10歲。

王陸海實驗室成員考量口腔癌發生率與死亡率逐年升高,且多發生在壯年期男性,顯示預防與治療的重要性。

據台灣口腔癌流行病學顯示,第二期存活率仍有80%、第三期存活率則降至30-50%,這兩階段最大差異就是第三期已有淋巴結轉移。

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班學生黃暐捷表示,口腔癌淋巴腺轉移對預後有很重要影響,研究著重於口腔癌轉移,此次研究發現一個能抑制癌細胞轉移的微型核糖核酸「microRNA-491-5p」。

研究共同作者、資深研究助理詹世萱也指出,運用細胞模式與老鼠模式,研究團隊發現microRNA-491-5p可以有效地抑制口腔癌細胞的侵入能力與肺轉移的能力。進一步研究指出,microRNA-491-5p是透過抑制其標的基因GIT1表現,進而破壞口腔癌細胞轉移能力。

他說,實驗室再運用與林口長庚醫院及中國醫藥大學合作,針對口腔癌病人檢體進行分析,發現microRNA-491-5p表現較低的病患其存活率也變差,且也有著較高的淋巴腺轉移;而分化較差的檢體中,microRNA-491-5p表現低、GIT1基因較高。

他解釋,GIT1基因在惡性癌細胞侵入到淋巴結及遠端轉移過程中可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microRNA-491-5p則可抑制這一個路徑。

王陸海總合研究團隊發現,microRNA-491-5p及GIT1有潛力可作為口腔癌預後指標,研究也提供治療口腔癌淋巴轉移的新方向。

研究團隊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知名美國癌症學會期刊「Cancer Research(癌症研究)」並獲選為2月份期刊的封面故事,希望在5年內運用動物模式進行進一步研究。

國健署表示,每10名口腔癌患者,就有9名嚼檳榔,這也是民眾罹患口腔癌主要原因;提供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民眾每兩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可提前至18歲接受檢查。

fsj 提到...

外科用智慧眼鏡 癌細胞無處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3001531-260108

中國時報 廖綉玉/綜合報導 2014年02月13日

根據世衛組織月初發表的「世界癌症報告」,未來20年全球癌症新病例將年增近50%,癌症治療成為迫切問題。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成功研發外科用智慧眼鏡,讓醫生在手術時清楚看見癌細胞,可望一次徹底切除癌變組織,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就算置於高倍數顯微鏡下,肉眼也很難看見癌細胞。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放射學兼生物醫學工程艾奇里弗教授的團隊,研發出這種高科技眼鏡,即使直徑僅1公厘的癌細胞也無所遁形。

使用這款眼鏡前,要先把特定的分子藥劑塗在癌變組織,藥劑會附著於癌細胞,並讓癌細胞散發出肉眼看不見的藍光,醫生再戴上眼鏡,透過特製影像技術,即可輕鬆看見癌細胞。

這支眼鏡能協助外科醫師在手術時,清楚分辨健康細胞與癌變細胞。在理想狀況下,可一次徹底切除癌變組織,降低病患再度挨刀的機率,且減少病人的心理壓力、治療時間和金錢負擔。

聖路易華盛頓大學賽門癌症中心的瑪格泰勒醫生,10日戴上該眼鏡為乳癌病患進行手術,成為實際運用癌細胞可視眼鏡的第一人。

瑪格泰勒表示,根據目前醫療技術,20%至25%的乳癌病人需要二度開刀,新發明可降低額外手術的可能性。她興奮表示:「想想看,如果這種眼鏡可減少後續手術的必要性,減輕病人的痛苦、不便和焦慮,將具多重大的意義!」

但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仍需藉由一系列臨床實驗,方能廣泛運用。

※ 相關報導:

* 五種「面色」 一窺內臟健康狀況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8866

人體的健康狀況,從「面色」就可一目瞭然。根據中醫核心的五行學說,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對應赤、白、青、黃、黑等五種面色,每種顏色代表不同的身體狀況。健康的面色通常是白裡透紅、明亮而有光澤。



◆ 潮科技/高擬真病人 會哭、會叫、會身亡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482773.shtml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2014.02.13

中央社報導,台灣弘光科大護理系臨床技能教學中心為打造臨床模擬現場,縮短臨床距離,引進3具「高擬真模擬病人」(SimMan),它的反應與真人相似,「不但會哭、會喊痛,還會死掉!」。

該中心引進的SimMan包括2成人與1嬰兒,每具單價約新台幣250萬元,共耗資上千萬元打造3個模擬病房及相關診間。弘光科大護理系副主任雷若莉說,高擬真病人可模擬真人反應,且皮膚細緻,體內裝設有精緻的電腦IC板,依教案設計表現不同臨床情境及生理參數變化及症狀,在監視器上顯示不同生命跡象。

「唉!很痛,很痛!」躺在病床上的SimMan在教案設計的電腦控制下會喃喃喊痛,護理系實習學生走進病房抽血,針沒打進血管,一旁監控的老師發現,會及時透過電腦端發音喊痛,若發生突發緊急狀況,學生處理不慎,SimMan也可能會「身亡」。

雷若莉說,以模擬嬰兒為例,如果教案設計為嬰兒拍痰,學生拍痰的力道及位置不對,SimBaby就會哇哇大哭,若哭嗆缺氧,就會出現發紺等臨床症狀,學生猶如面臨真正的小病人。



◆ 《醫學研究》慢性C肝會增加腎臟病風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3/today-health2.htm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 2014.02.13 自由

C型肝炎及慢性腎臟病是現代人易罹患的疾病,大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分析9千多名慢性C型肝炎患者及3萬7千多名非C型肝炎患者,證實慢性C型肝炎患者會增加1.28倍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大林慈醫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

「計畫主持人」大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宜鈞表示,國內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為11%,C型肝炎盛行率為2%-6%,研究得知,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除了原本醫界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等之外,還需納入C型肝炎,成果已發表在知名國際期刊《腎臟國際化》(Kidney International)。

陳宜鈞表示,研究團隊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以世代研究方式,分析1999年至2010年間9千多名慢性C肝患者及3萬7千多名非C型肝炎患者。兩組一開始均未罹患慢性腎臟病,當「追蹤年限」大於6年以上時,C肝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比例較高;研究追蹤到11年後,發現兩組有顯著差異,慢性C型肝炎患者會增加1.28倍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C型肝炎患者同時有糖尿病、高血脂症及肝硬化,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最高風險達8.44倍;小於50歲男性C型肝炎患者為2.32倍;小於50歲的C型肝炎患者為1.9倍;男性C型肝炎患者為1.44倍。

陳宜鈞表示,過去未證實C型肝炎為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患者或肝膽腸胃科醫師不會特別注意慢性腎臟病徵兆。研究驗證兩者的相關性,具高風險的C型肝炎患者需積極追蹤是否可能發生慢性腎臟病。

陳宜鈞建議,C型肝炎患者可透過檢驗血清肌酸酐、尿液常規檢查,定期追蹤。C肝若未治療,可能惡化為肝硬化、肝癌;慢性腎臟病若未治療,可能惡化需洗腎,不可輕忽。

fsj 提到...

瑞寶「藥」進 抗豬隻愛滋病報捷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02.14

瑞寶生技搶下全球「次單位豬藍耳病疫苗」首例,生寶集團昨(13)日宣布,旗下子公司瑞寶基因將以豬藍耳病疫苗進軍全球市場,預估下季將先取得東南亞、俄國新藥藥證,並將引進大陸策略投資夥伴,進軍大陸市場,搶攻全球1,200億元商機。

瑞寶的豬藍耳病疫苗,是行政院農委會核准的首支台灣動物用藥,也是全球首個「次單位」動物用疫苗,是一種抗豬隻愛滋病之稱的「藍耳病」藥物,瑞寶耕耘十年終於告捷,該藥將較現行疫苗更為安全、有效。

瑞寶基因是生寶集團旗下動物用藥公司,由生寶集團董事長章修綱創立於2008年,章氏家族持有瑞寶股權逾六成,大股東還有台灣工銀、健亞生技等,均可望母以子貴。

業界表示,豬藍耳病與環狀病毒、豬瘟被列為豬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其特色為病毒傳染性強、變異性高,且一罹患後數天內就能瓦解動物免疫系統,死亡率極高,可造成極大的經濟動物損失。

據統計,去年全球動物用藥產值超過100億美元,其中經濟動物用藥逾40億美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以商機而言,若以全球12億隻飼養豬為基礎,乘上每劑疫苗2.5美元估算,潛在市場規模逾30億美元。

產品規劃方面,章修綱表示,藍耳病疫苗目前台灣已經上市,今年銷售量將拚335萬劑,公司並在全球申請藥證,包括東南亞的菲律賓、越南、俄羅斯將在今年第2季取得藥證,並陸續規劃拿下歐美、日本、大陸等市場,預估明年將正式轉盈,後年進入爆發期。

業界指出,目前豬隻藍耳病用藥,以百靈佳生產的「活毒」疫苗為大宗,相對於瑞寶的次單位疫苗,「活毒」疫苗是用活性仍高的病毒製備,因此仍有傳染、變異的潛在風險,若瑞寶的疫苗進軍全球,將幫台灣拿下動物用藥銷售冠軍。

產品線方面,章修綱表示,除了豬隻藍耳病疫苗,目前公司的「次單位」疫苗技術平台還有環狀病毒、豬瘟等疫苗,都將在今年陸續領證,近期公司將繼續開發「二合一、四合一」等豬隻疫苗。

fsj 提到...

美培養人造肺 最快12年移植人體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488578.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4.02.16

美國德州大學醫學分部研究人員十四日宣布,首度在實驗室培養出人造肺,但人造肺還得經過動物試驗,至少還要十二年才可能移植人體。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項研究始於兩名可能死於車禍創傷的兒童,他們的肺臟都嚴重損害無法移植,但仍有些健康組織。研究主筆瓊安‧尼柯斯(Joan Nichols)說:「我們移除了第一枚肺臟的所有細胞,只留下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支架。這也是這枚肺臟如此白皙美麗的原因,臟器裡沒有血,很好看。接著,我們將另一枚肺臟上還堪用的細胞移植到支架上,浸在營養液中讓細胞生長,人造肺約四周後成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研究人員重複上述過程,再利用另外兩名死亡兒童的肺臟做出一枚人造肺。尼柯斯說,人造肺看起來幾乎和真的一樣,只是顏色更粉、觸感更軟但組織沒那麼緊實。

尼柯斯說:「這酷斃了!人造器官一直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如今成了科學事實。」尼科斯希望兩年後能將人造肺成功移植到豬身上,人造肺移植人體至少還要等十二年。

美國德州大學醫學分部研究人員去年便製成人造肺,但經過幾個月的反覆試驗,直到今年二月十四日才公開研究成果。尼科斯說:「我們花了一年時間,證實我們確實做到了。我們不會立刻告訴全世界我們做了些好東西,除非我們能證實實驗成果真的很棒。」

若人造肺未來能成功移植人體,將造福美國一千六百多名,乃至全球各地等待肺臟捐贈的患者。美國匹茲堡大學麥高恩再生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巴迪拉克說,新移植科技讓器官能在人體外繼續「存活」,「器官工程發展將解決器官捐贈短缺的問題」。



◆ 科幻情節成真/美首次成功製造人造肺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16/today-int10.htm

自由 2014.02.16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成功製造出人類肺臟。這是再生醫學向前邁進一大步,研究人員預測,12年後或許就能將人造肺臟應用於移植醫療上。

德州大學醫學分部(UTMB)的研究專家妮可斯指出,整個研究從兩名死於重創的兒童開始。兩名死者的肺部嚴重受損,因此無法用作移植,但其部份組織卻十分健康。

估12年後應用於移植醫療

研究人員取其中一人的肺部,透過去細胞化程序,除去所有物質,僅留下膠原蛋白與彈力素支架。接著研究人員取另一肺臟的細胞,將其置於框架上,並將該結構浸泡於營養液中,使細胞成長,約4週後,人造肺臟成形。研究人員從另兩名死亡兒童的肺臟,再重複相關流程,成功製造出另一枚肺臟。

妮可斯指出,去細胞化程序原本需耗費4個月完成,不過醫學院學生李德發揮巧思,以購買自寵物店的魚缸,打造出提升效率的器材,利用新儀器,3天就能去除肺臟所有細胞。

她說,人造肺臟看起來就像是真正的肺臟,只是較粉紅、較柔軟、較不緊實。她認為,恐怕還需10餘年的努力,才能成就人造肺臟用於移植首例,不過,他們計畫未來一、兩年後將進行人造肺臟移植的動物試驗。

妮可斯說︰「這真的是太棒了,人造器官一直是科幻情節,如今我們進入了科學事實。」

fsj 提到...

國外研究:麩醯胺酸針劑 對癌友沒效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490311.shtml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張嘉芳/台北報導】2014.02.17

不少癌症病患接受手術或化療、放療後,常食用營養補充品「麩醯胺酸(Glutamine)」,以增強免疫力及幫助組織修復。但國外針對重症病患的研究發現,患者使用麩醯胺酸針劑不但沒效,死亡率反而變高,研究結果刊登在「新英格蘭期刊」上。

代理進口麩醯胺酸的吉泰藥品表示,營養食品都有正、負面評價,目前已有非常多篇研究肯定麩醯胺酸的效用,負面效果研究則極少。另一家業者台灣雀巢公司則表示,未看到該篇研究,也沒聽過相關說法,目前無法回應。

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說,新英格蘭期刊登出橫跨歐、美、加的跨國研究,針對一千兩百多名加護病房患者進行隨機雙盲試驗,在醫師及患者都不知道使用何種營養品的情況下,發現注射麩醯胺酸患者在一個月或半年的死亡率達百分之卅二,比食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死亡率百分之廿七要高。

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正旭表示,此研究是針對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與國內很多癌友使用者的情況不同;且該研究針對針劑的麩醯胺酸,也跟國內患者普遍採用的口服劑型有別。

台北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說,國內常使用的麩醯胺酸為營養補充品,其功能是幫助化療中的病患減緩副作用的不適感,如嘔吐、腹瀉、口腔潰爛、末梢肢體感覺異常及修復黏膜組織破損,本身不具療效。



◆ 研究:空汙 增妊娠高血壓風險
http://anntw.com/articles/20140217-B8h8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2014.02.17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研究發現,孕婦在懷胎初期,若是呼吸到戶外骯髒的空氣,可能會提高準媽咪出現高血壓甚至妊娠毒血症(Pre-eclampsia)的風險。而暴露在細懸浮微粒或一氧化碳等污染物中,風險更會升高。研究進一步表示,不管暴露時間為何,汙染的空氣都會對孕婦健康造成影響。

佛羅里達大學研究者許曉輝(譯音)表示,「胎兒發育對於環境因素相當敏感。」據統計,約10%孕婦可能罹患高血壓疾病,例如妊娠高血壓與妊娠毒血症,嚴重者會造成嬰兒與母親的生命危險,不過,至今引起的原因仍不清楚。

為了釐清環境因素與妊娠毒血症關係,許曉輝挑選2萬多位孕婦樣本,並扣除有長期高血壓或早產經驗的母親,他並將在2004年至2005年產子的母親資料與美國環保署公布當時的空汙數據對照,4.7%的準母親在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疾病,但懷孕前6個月曾暴露在4種汙染物中者,出現高血壓問題的機率會升高,這4種汙染物包括2種細懸浮微粒、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硫。

許曉輝表示,一旦孕婦曾暴露在汙染空氣中,不管在懷孕哪個階段,都會產生影響,他建議政府應該嚴格管制空氣汙染,特別是會影響孕婦高血壓的因子。

根據美國環保署指出,懸浮微粒包括酸、塵、金屬與土粒,這些物質可從工廠排放或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硫則經由發電廠排放,而一氧化碳則來自汽車廢氣。

根據美國高血壓教育計畫指出,美國孕婦出現高血壓及高血壓問題約占8%,其中首次懷孕者佔70%,但妊娠毒血症並不會造成孕婦出現長期性高血壓。血壓正常的女性在懷孕20周後若是出現妊娠毒血症或高血壓等現象,其症狀通常在嬰兒出生後6周就會消失。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 Th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期刊。



◆ 打造醫療重鎮 廣州將投資3億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4/8490291.shtml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2014.02.17

廣州市科技與信息化局日前舉行廣州市健康醫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啟動大會,日後將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由著名醫療專家鍾南山院士擔任組長,組成重大專項專家小組,搭建一個由政府主導統籌協調、多名學科專家共同參與的平台。

南方日報報導,專項工作將加快廣州醫學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及臨床轉化,提升重大疾病的防診治水準,將廣州打造成華南地區乃至國際上有影響的健康醫療中心,建設成為患者就醫和醫療保健的首選之地。

據了解,重大專項將由著名醫學專家鍾南山院士擔任專項總師,實行專案總師領導下的專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2014年重大專項財政支持經費1億元人民幣,依據專案進度按期撥付,而首期重大專項聚焦4大專題,力求部分重大疾病快速診斷能有突破。

廣州市市長陳建華表示,重大專項將連續三年獲得政府的引導投資資金,每年投資1億元人民幣,總投資將達到3億元人民幣,希望各區和各單位能夠踴躍與專項研發項目進行對接,並鼓勵社會力量踴躍投資,也希望日後的投資總額能夠上升到30億元人民幣。

目前廣州市擁有醫療機構3510家、床位7.07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3.2萬人,其中三級甲等醫院39家,800床以上醫院18家,醫療設施總體水準位居全國第三位,且廣州地區有97項專科,列為大陸國家醫學臨床重點專科,總數名列全大陸第三名。

此外,廣州因擁有呼吸疾病、眼科疾病、腫瘤疾病、器官衰竭防治等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領域臨床水準處於大陸領先水準,在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以及重大疾病治療與幹細胞等再生醫學上,也走在大陸各省市前列。

fsj 提到...

連醫生都喊貴 台大臨床所招不滿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8000417-260114

中國時報 林志成、邱俐穎/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18日

台大教授謝豐舟昨在臉書發文指出,該校臨床醫學所碩士在職專班每學期學費8萬元,許多主治醫師都說太貴了,不想報考,長期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負面影響。他認為,這個所提供臨床醫師跨入研究之門的基本訓練,現在卻招不滿學生,相當可惜。

謝豐舟是知名的婦產科醫生,同時也是台大臨床醫學所兼任教授。他表示,台大臨床醫學所每年要招30個學生,但因學費太貴,連月入10萬元的年輕醫師都覺得負擔重而不想來此進修,最近2年每年能招到一半學生算不錯了,他建議調降學費或設置獎學金來解決。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紹榕目前就讀北醫臨床醫學所1年級,他表示,有些醫師可能目標是在大醫院累積一定經驗後,就到外面開業,也就不會考慮再考博士班。

就讀台大臨床醫學所博士班6年級、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說,目前內外婦兒及急診5大科住院醫師人力較少,主治醫師相對工作負擔較重,不容易抽出時間進修,另現在教職缺少、畢業不代表一定有教職也都是原因,學費問題應影響不大。

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郭立人目前是北醫臨床醫學所4年級學生,他表示,臨床工作、教學及研究應該3方並進,尤其臨床和研究能相輔相成,年輕醫師投入研究反而可累積自己的實力,研究所其實相當值得投資,年輕醫師進修應予以鼓勵,他贊成醫院應適時提供補助。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說,研究所每學期該收多少學費,自行決定,教育部不介入。不過臨床醫師的再教育,醫院有責任,學校及醫院應提出配套措施解決。

台大教務長莊榮輝回應,學費是反應市場機制,臨床醫學所需要很多設備做實驗,學費自然會高一點。學校能做的是,提供多一點獎學金,讓真正想進修的人,不會因為沒錢而卻步。



◆ 新型人工水晶體 3眼疾一併治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492372.shtml

【聯合報╱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2014.02.18

54歲吳姓產品開發工程師有千度以上高度近視,加上白內障、老花散光,幾近失明,經高雄榮總台南分院眼科主任李尹暘進行白內障手術,植入「全能型多集點散光知正人工水晶體」,1次解決3大問題,讓吳擺脫戴了40多年的眼鏡也保住工作。

「不用再戴眼鏡,好像年輕了20歲!」吳姓工程師昨天開心地現身說,未開刀前他使用電腦,眼睛必須貼著電腦螢幕,距離不能超過10公分,否則就是一片模糊,到大陸出差時,火車時刻表完全看不清楚,已造成生活及工作上的嚴重困擾。

3年前,他開始覺得眼睛不舒服,但以為是「近視度數增加」,不到幾個月就換鏡片,去年視力嚴重惡化,開會時無法看清楚文件內容,才求助高雄榮總台南分院眼科主任李尹暘。

李尹暘說,吳姓工程師來求診時,雙眼都是高度近視合併散光,左眼近視1350度,視力僅0.05,右眼近視達1175度,視力僅0.3,幾近失明。

李尹暘考量到吳先生必須長時間使用電腦及閱讀文件,再加上有老花及散光問題,為他施行雙眼白內障手術後,再植入「全能型多焦點散光矯正水晶體」,一併解決老花、散光問題,矯正後兩眼視力達到1.0,連眼藥水瓶子上的小字都看得一清二楚。

李尹暘說,新型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提供病人術後遠、中、近距離的視力,能讓病人在不需要老花眼鏡的輔助下,無障礙的近距離閱讀報紙及電腦上的文字,也一併解決散光造成看東西複影的困擾。他已為10名患者施用,門診手術隔天就可上班,滿意度相當高,除了價格較貴,一眼約8、9萬元,健保不給付。



◆ 日本美女科學家 幹細胞論文遭疑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492825.shtml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2014.02.18

華爾街日報報導,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十七日表示,他們正就科學家小保方晴子的研究團隊於今年一月底發表的幹細胞突破論文進行調查,了解其中是否涉及造假。

小保方年僅卅歲,被媒體稱為美女科學家,且這項幹細胞新發現被認為有望問鼎諾貝爾獎,論文一月公布後,小保方瞬間成為日本媒體焦點。

理化學研究所表示,因為有同行專家對這篇發表於「自然」期刊論文中的數張照片提出質疑,該所已展開調查。

研究所說,其中一張胎盤照片是受到質疑的照片之一。作者稱它是以新種的幹細胞,亦即STAP細胞培育而成。但是一些網路論壇,例如同行審查平台PubPeer專家指,同一張胎盤照片似乎多次使用。

小保方率領的國際研究團隊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培育幹細胞的簡易方法,只要讓老鼠的血液細胞,在弱酸溶液中「泡澡」並接受刺激,即能讓它變成可以發展成任何器官與組織的STAP萬能細胞。若證實人體細胞也能如法炮製,新發現將成為較安全且合乎道德的製造幹細胞方法。

理化學研究所拒絕說明調查細節,發言人說,一個由內、外部專家合組的小組正進行調查中。她表示研究所相信小保方團隊的發現仍然有效,調查結果預計下月公布。

fsj 提到...

「阿凡達」異體操控有譜 癱瘓者福音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219003405-260412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2014年02月19日

電影「阿凡達」裡,受傷的軍官靠著科技設備轉達意念,操控另外一個個體的肢體,任意行動,現在這個情節可能成真!英國BBC報導,一群科學家在猴子身上做實驗,透過電極的傳遞,讓一隻猴子以意念,使另外一隻被麻醉睡著的猴子,動了手臂。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提出報告,說明這項劃時代的實驗成果。他們在使用了兩隻猴子,一隻作為發出指令的主體,另一隻則是接收指令、完成動作的「阿凡達」。

研究人員先在「主體猴」的大腦中植入晶片,對其多達100個神經元的電極活動進行監控,記錄它做出每個身體動作時的大腦神經元電極反應;而「阿凡達猴」的脊髓中則植入了36個電極,並嘗試刺激不同的電極組合以研究對肢體運動有何影響。

在實驗室試驗中,工程學家與神經科學家團隊使用電極連結「主體猴」的大腦與「阿凡達猴」的脊髓,科學家先以鎮定劑讓「阿凡達」猴睡著,並且將其手背固定在一個能移動游標的搖桿上,「主體猴」的面前則有顯示游標的電腦螢幕,當「主體猴」想要移動電腦螢幕上的游標時,大腦訊號會即時傳遞給睡著的「阿凡達猴」,牠的手臂便會操縱搖桿。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利用這類技術,使癱瘓人士重獲運動能力,不過上下移動游標這種簡單能力,還遠不足以改善癱瘓患者的生活。同時研究者也坦承,猴子與人類知間還有很大的差異,何時能將技術具體化造福癱瘓者,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曙光已現。



◆ 對抗腦癌新療法 釣出癌細胞
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402190006-1.aspx

中央社 2014.02.19

美國研究人員公布治療腦癌的革新療法,方法就是使用極小的釣竿,使用奈米纖維從腦部誘出癌細胞。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套系統利用與腫瘤擴散相同的技巧,將癌細胞「誘離」。

研究人員利用聚合物製作出一種纖維,纖維表面模仿癌細胞通常會循著通過的神經與血管結構,植入長了人類神經膠母細胞瘤的老鼠腦部。

這種纖維的直徑只有人類頭髮一半,用來引導腫瘤,將移動中的癌細飽引至含有環巴胺(cyclopamine)的「腫瘤採集膠」。環巴胺可用來毒殺癌細胞。

專家表示,這項技術能有效對付最具侵襲性癌症類型之一的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

神經膠母細胞瘤如此難以治癒的因素之一是,神經膠母細胞瘤的惡性細胞,可循著神經纖維與血管擴散到新部位。

如今研究人員已經學會如何劫持這種移動機制,使用比人髮纖細的奈米纖維膜,把腫瘤細胞誘離。

主要研究人員、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暨艾莫瑞大學(Georgia Tech and Emory University)柯爾特生物醫學工程系(Wallace H. Coulter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系主任貝勒康達(Ravi Bellamkonda)說:「我們設計了聚合物奈米纖維膜,模仿腦瘤細胞通常用來入侵其他部位的神經與血管結構。」

這項技術的細節發布於16日出刊的「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

※ 相關報導:

* Researchers Hijack Cancer Migration Mechanism to “Move” Brain Tumors
http://www.news.gatech.edu/2014/02/15/researchers-hijack-cancer-migration-mechanism-%E2%80%9Cmove%E2%80%9D-brain-tumors

One factor that makes glioblastoma cancers so difficult to treat is that malignant cells from the tumors spread throughout the brain by following nerve fibers and blood vessels to invade new locations. Now, researchers have learned to hijack this migratory mechanism, turning it against the cancer by using a film of nanofibers thinner than human hair to lure tumor cells away.

* Guiding intracortical brain tumour cells to an extracortical cytotoxic hydrogel using aligned polymeric nanofibres
http://dx.doi.org/10.1038/nmat3878
Anjana Jain, Martha Betancur, Gaurangkumar D. Patel.
Chandra M. Valmikinathan, Vivek J. Mukhatyar, Ajit Vakharia,
S. Balakrishna Pai, Barunashish Brahma, Tobey J. MacDonald,
Ravi V. Bellamkonda.
Nature Materials (2014)
doi: 10.1038/nmat3878



◆ 楊定一/聲音的療癒能量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9398

【聯合報/楊定一(長庚生技公司董事長、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三校董事長)】2014/02/19

生活周遭裡,隨時充滿許多悅耳或吵雜的聲音,但經常被我們忽略。其實在所有的頻率波動(例如光、熱、聲音等)中,聲音的頻率與人體身心運作的波動頻率最為接近;也因此,聲音的頻率能直接影響人體的能量及健康。

相信當大家沉浸於蟲鳴鳥叫、陣陣浪濤拍打聲,或森林裡隨風而起的樹葉婆娑聲,都能帶來片刻身心放鬆與寧靜;反之,長期穿梭於都市叢林中,鼎沸人聲及吵雜機械聲不僅傷害聽覺,也可能影響腦部運作及精神狀態,讓人出現莫名的焦慮、失眠,甚至導致某些生理疾病。這些生活中實例,都在說明聲音不僅能被耳朵聽見,其實身體也能真切感受。聲波與光電一樣都是能量的呈現形式,藉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波動與人體細胞產生共鳴。和諧的音頻能影響腦波、生理運行達到同步及諧振(Entrainment and Coherence)的效果。

古人早已知曉運用聲音頻率來調養身心,在各文化中,許多充滿古老智慧的工具能幫助調整身心頻率。舉例來說,頌缽在西藏傳統中是修行的法器,鍊取自喜馬拉雅山區的特殊金屬並以手工鑿擊成型,每個頌缽都有其獨特的質地與音色。修行者以槌棒敲擊或摩擦使頌缽產生震動,運用悠揚而穩定的頌缽音頻幫助專注靜坐,在特殊的物理性波動中調整修行者的氣場。這不僅是輔助修行的工具,對於生活在高壓或焦慮的朋友,頌缽音療也能幫助放鬆身心、釋放情緒。

除了頌缽,還有許多古老的樂器能幫助調節自律神經平衡,解開情緒的不安與糾結。如非洲鼓、印第安笛、日本寺鐘、印尼鑼、中國弦樂,都是藉由聲音調整身心的極佳工具。

特別的是,人體不僅是接收音波能量的共鳴體,也是純淨圓融的發聲體。各宗教的頌經持咒其實就有撫慰人心的功效。許多古老的宗教都知道採中脈共鳴發聲的方式來進行唱誦,如佛教或印度教的誦經、密宗持咒、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唱詩等。2001年,Dr. Luciano Bernardi與其團隊便曾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發表相關研究。在一般情況下,心血管跳動與呼吸的頻率並不同步。人體血壓在自然狀況下,其節律波動周期為10秒鐘,就是所謂的「內源性心血管節律(endogenous cardiovascular rhythms)」,又稱為「梅爾波(Mayer waves)」。

Dr. Luciano Bernardi的研究證明運用念珠祈禱或咒語朗誦,能提升梅爾波與其他人體節律達到同步。而這樣的節律同步不僅對健康有正面影響,更為祈禱或持咒者帶來內在的平靜與自在。我個人相信,當我們在持咒祈禱的過程中秉持對眾生的祝福迴向,這不僅是聲波,也是意念波。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交流,也是人與宇宙間的至高能量傳遞。

此外,地球自然頻率(Schumann Frequency,7.83Hz)恰落於人在寧靜專注(α波8-12Hz)及睡夢(θ波4-8Hz)時的腦波之間,因此我們稱這些慢速波頻為宇宙治療頻率(Universal Healing Frequency)。事實上,我們身處的地球就是最好的音樂家,只要願意經常走入大自然,用心傾聽一切天然的聲音,就能隨時享有祥和頂尖的聲音按摩服務,利用大地的頻率與身體進行同步的諧振作用,協助身心達到健康諧和的狀態。

fsj 提到...

台灣肺癌標靶藥上市 全球第一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402200247-1.aspx

中央社 2014.02.20

台灣去年藥品臨床試驗及新藥研發成果,肺癌標靶藥物妥復克創全球第一、H7N9疫苗研發是國產第一、B型腦脊髓膜炎疫苗是研發第一。

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今天公布民國102年度台灣藥品臨床試驗與新藥研發在「質」與「量」的突破,創造許多「第一」的成功案例。

「全球第一」,戴雪詠說,肺癌標靶藥物Afatinib(妥復克)在全球執行多個臨床議驗,台灣也有多家醫學中心參與,加入臨床試驗病人高達566人,且台灣試驗中心主持人同時也擔任全球臨床試驗的總主持人,主導全球第二、三期臨床試驗。

戴雪詠指出,這是台灣首度領先歐美全球第一個核准的新藥上市,顯示臨床試驗及藥證審查能量已經具有國際水準。

「國產第一」,戴雪詠說,H7N9疫苗研發製造,已有國內一藥廠提出臨床試驗申請,食藥署已啟動批次審查機制,輔導國內研發單位,今年可順利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研發第一」,她指出,國內已自行研發出創新的「B型腦脊髓膜炎疫苗,102年已核准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疾病,近年國內常見腦膜炎雙球菌B型,但無B型疫苗。

副署長姜郁美說,去年共受理臨床試驗計畫新申請案已達258件,是歷年新案申請件數最多的一年。在試驗規模仍以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為主,占70%,足以顯見台灣臨床試驗的執行能力及品質深獲國際肯定。



◆ 7新藥研發 進入新里程碑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4.02.20

衛福部食藥署輔導國內藥廠研發新藥有重大進展。包括阿茲海默症治療性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計畫已核准執行,將收案台灣45人、全球45人,在台大、北榮、林口長庚、高雄長庚設試驗中心;另外,植物萃取新藥治療菜花等的第二期臨床試驗也將於今年展開。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林意筑表示,食藥署從100年起針對國內準備上市或研發中具有開發潛力的新藥,建立「專案諮詢輔導機制」,102年度,有七件專案達到研發的新里程碑,都已進入臨床試驗。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表示,例如植物萃取新藥治療尋常疣、外生殖器及肛門周邊疣(菜花)第二期臨床試驗今年將展開,預計台灣受試人數約130人;台日藥廠共同開發的胰臟癌新藥已核准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

fsj 提到...

標靶藥物複合治療 肝癌治療新契機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2014.02.22

台灣每年新增1萬1000多名肝癌患者,以50至60歲男性罹患肝癌者居多,患者多為家庭經濟支柱,罹患肝癌恐造成經濟陷入危機!醫師指出,標靶藥物合併血管栓塞、放射線及電燒等複合式治療,為未來肝癌治療新趨勢,能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邵幼雲表示,開刀、電燒能有效治療肝癌,但只針對早期肝癌患者,大部分病人確診時都已肝硬化、腫瘤過大,不適合採開刀或電燒治療。

如無法手術,一般採取血管栓塞治療,將導管導入肝動脈中,並打入物質將血管堵死,有時則打入化學治療藥物將癌細胞毒死,但栓塞過程中可能傷害到正常肝細胞,造成肝功能指數上升,且引起發燒及腹痛等副作用。

邵幼雲表示,部分患者因癌細胞反覆復發,接受多次栓塞,以致食欲不振、噁心或嘔吐,以致生活品質下降。臨床顯示,晚期肝癌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可抑制癌細胞血管生長及促進癌細胞凋亡,延長存活期。

一名50歲男性肝癌患者,肝癌細胞轉移到肺部,出現肺積水,體力下降,常喘不過氣,生活品質極差。在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定期抽肺積水,目前癌細胞已獲得控制,已不用再抽肺積水了。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王鐘貴提醒,如有腹部飽脹、胃口不佳、容易疲累及上腹部疼痛等症狀時,應該就醫接受肝臟檢查,千萬不可放棄治療,甚至尋求偏方,讓病情惡化。

王鐘貴強調,早期診斷,及時接受正確的醫療,是面對肝癌最重要的態度。肝硬化、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過量飲酒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為肝癌高危險群,務必定期回診,接受肝癌篩檢。



◆ 登國際期刊 中醫助化療成效佳

林宜慧/台北報導 2014-02-22 中國時報

癌症放射及化學治療總讓患者副作用難耐,更影響治療順利度與預後效果。桃園長庚中醫病房研發輔助性治療,幫鼻咽癌病患降低放化療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的副作用,該研究成果發表在2013年SCI國際醫學期刊《整合性癌症治療》。

桃園長庚醫院中醫部中醫內兒科主任陳俊良表示,鼻咽癌、口腔癌、下咽癌、咽喉癌等頭頸癌患者,西醫治療以開刀結合放射及化學治療為主,但療程須8周時間,遠比其他癌症長,而過程中體重驟降、體力衰弱、免疫力降低引發感染等風險高,如果體重降低過多,還可能被迫停止治療。

長庚中醫病房統計2006至2010年間收治的頭頸癌患者,若單接受西醫治療,體重平均下降7.63公斤,而接受中醫病房的患者平均降5.43公斤,如果打從療程一開始就接受中醫輔助治療,平均只降3.77公斤,是西醫的不到一半。

桃園長庚醫院中醫部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許珮毓說明,長庚中醫病房讓患者每天使用中藥漱口水、外用白芷蘆薈凝膠,搭配內服中藥,臨床實驗顯示,可有效緩減放、化療的副作用,如放療的皮膚炎、黏膜炎、口腔乾燥、吞嚥困難、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避免造成吞嚥功能損害、食慾低、營養不良導致體重下降。

54歲的音樂老師陳女士,因為鼻咽癌暫停喜愛的工作,接受放化療,起初她相當擔心放化療副作用,在西醫放射腫瘤科轉介下入住中醫病房。她表示,中醫有效降低副作用帶來的身體不適,也讓她在7周療程後就順利回家。

陳俊良提醒,臨床將副作用等級分為4級,病人副作用若在1、2級,中醫介入下治療順利度最佳,若已進入3、4級,副作用已產生傷害,效果有限,建議癌症病人在治療之初就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輔助治療。



◆ 釣魚線製人工肌肉 力量變百倍
http://www.cna.com.tw/news/afav/201402210058-1.aspx

中央社 2014.02.22

科學家把日常可見的釣魚線或縫線盤繞成束,製成強韌且成本低廉的人工肌肉,力量是一般肌肉的百倍,可以應用在機器人、義肢,或是能隨溫度調節孔隙「智慧型」布料。

路透社報導,在過去,人工肌肉材質包括金屬線與奈米碳管,但成本高昂且難以駕馭。

根據「科學」(Science)期刊今天刊登的研究與加拿大廣播公司新聞網(CBC News)網站照片,科學家改用由聚乙烯和尼龍製成的高強度聚合物纖維,這種材質在日常用品很常見,像是釣魚線與縫線。科學家將這些纖維扭成非常緊的線圈,製成人工肌肉,並利用溫度變化使它收縮與放鬆。

這項研究由美國、加拿大、澳洲、南韓、土耳其與中國大陸科學家協力展開。

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奈米科技研究所所長鮑曼(Ray Baughman)接受電話訪問表示:「這種聚合物肌肉能舉起的重量,是同樣大小天然肌肉的100倍。」

科學家指出,目前最先進的人型機器人或義肢,受限於笨重馬達與液壓系統,有礙靈活程度、力量與整體工作能力。

未來這種新人工肌肉的應用,可能包括機器人微創手術、義肢,以及功能更強的機器人。

科學家說,另項有趣的實用用途可能是自動調溫衣物。研究人員用聚合物線圈織成「可以呼吸」的材質,織料孔隙會隨氣溫打開或關閉,幫助通風或防風。(譯者:中央社陳怡君)

fsj 提到...

美醫院上網買醫材 省成本
http://udn.com/NEWS/WORLD/WOR6/8508133.shtml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2014.02.25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各級醫院每年花費數百億美元買入手術所需的高科技植入物,但這些醫材的供應鏈卻十分低科技,讓醫院和製造商的成本居高不下。部分醫院和醫材公司已決定攜手合作,推動供應鏈走向現代化和自動化。

由於美國醫療保險制度改變,醫院和廠商料將面對愈來愈沉重的成本壓力,所以亟思改革。

兩大醫材製造商嬌生(Johnson & Johnson)和美敦力(Medtronic)將與四家醫院一起參加先驅測試計畫,採用由全球醫療交易中心(GHE)開發的實驗性軟體系統,下單訂購植入物。傳統採購方式的問題在於大部分流程仰賴手動操作。例如,手術室護士負責將空盒上的條碼貼紙撕下,貼到筆記板,然後手抄或打字鍵入訂單,再通過醫院行政管道採購。供應商手動處理訂單也須大量文書作業。只要一方有人抄錯產品條碼,就會衍生許多問題。訂單和帳單則靠傳真機發送。提供診療服務的萊文沃思修女會醫療體系採用GHE新軟體,該非營利組織的副董事長強恩表示:「醫院向來不注重後端作業的成本,醫材製造商則因獲利率高而無意改變。但我們都面臨保險給付下滑的窘境。」

新軟體讓手術室護士或院方人員能以電子掃描方式讀取植入物醫材的條碼,自動整理成訂單和帳單。

本月5日才剛被私募股權基金收購的GHE,計劃今年下半年開始推廣該軟體,醫材製造商的成本由4萬美元起跳,醫院則約1,000美元。



◆ 化妝品牌 推出線上諮詢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08115.shtml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2014.02.25

愛美女性再也不必跑遍化妝品專櫃找最完美的唇膏色澤,新推出的線上諮詢服務讓顧客輕鬆坐在家裡,就能徵詢專業彩妝師的意見。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的諾斯壯百貨(Nordstrom)、雅詩蘭黛(Estee Lauder)和萊雅(L'Oreal)等知名化妝品牌,分別推出免費的線上彩妝諮詢服務;消費者填寫問卷,或者上線閒聊幾句,讓顧問知道自己的膚色和膚質,就能取得如何選用合適粉底液、蜜粉、唇彩和眼影的建議。

這種線上即時服務對業者大有好處,因為就算消費者親臨現場,專櫃彩妝師也可能忙到沒空招呼,白白損失了商機。業者的線上服務還可以整合上妝教學影片和虛擬實作工具,讓消費者對建議產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諾斯壯的線上聊天室附有產品超連結和一對一服務。因為是百貨公司,所以建議產品不會侷限於單一品牌;在30分鐘的專業諮詢後,諾斯壯可能推薦消費者從未嘗試的品牌。

Bobbi Brown要求消費者和彩妝師對話前,先上傳照片並回答一些問題以決定顏色偏好。彩妝師會教導詳細上妝技巧。

萊雅線上服務提供趣味評估和各種小測驗,以協助消費者對產品建議作成購物決定。

雅詩蘭黛除詳細的產品建議外,另提供虛擬上妝工具,讓消費者測試產品效果。該公司12位線上彩妝顧問的平均服務年資長達16年。

因為是網路購物,消費者可隨時查看使用者意見。



◆ 創意療護-醫護巧思 日用品變身腹膜透析防護罩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4/20140225000872.html

馮惠宜/台中報導 2014-02-25 中國時報

對洗腎病患而言腹膜透析較血液透析更為便利,但卻可能因操作不當或洗澡造成導管汙染併發腹膜炎;為解決病患困擾,澄清醫院腹膜透析醫護團隊利用創意,利用保鮮盒、S腰帶、魔鬼氈等材料,設計出腹膜透析病人的「洗澡防水用物及導管收納袋」,有效降低患者腹膜炎發生率。

醫師賴建賓表示,腹膜透析可以在家裡或工作場所利用休息的時間,自己動手進行,較之血液透析患者而1周往返醫院3次更為便利,但因洗澡的不方便和感染腹膜炎的風險,也使得全國6萬名洗腎病患,只有1成患者採腹膜透析。

護理師劉鳳玲賴說,腹膜透析患者腹部會以外科手術置放1條透析導管,但洗澡時卻很不方便,因而醫護團隊發揮創意,運用小型保鮮盒(10公分×4.5公分×2.3公分)、S腰帶、魔鬼氈等材料,以不到100元的材料費,就設計出腹膜透析病人的「洗澡防水用物及導管收納袋」。

劉鳳玲說,這項發明不但材料費便宜,防水密度佳,目前在澄清醫院的腹膜透析病患,已有超過2/3的人在用,而該院也以這群病患為基礎發現,患者腹膜炎發生率由原先每百人每月2.44降至每百人每月0.16。

這項創意也獲得醫策會金塔獎、最佳創意獎,評審委員甚至建議澄清醫療團隊可以量產,以嘉惠所有的腹膜透析病患。



◆ 山西雨人計算超強 轟動大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5001028-260301

旺報 資料來源:三晉都市報 (蘇鑫波、范璐) 2014年02月25日

山西籍「中國雨人」周瑋登上江蘇衛視節目《最強大腦》後,引起了大家的激烈討論。2月19日,《最強大腦》科學顧問團發布周瑋核磁共振檢測報告,其中,最重要的核磁共振檢測結果清楚說明:周瑋是在計算,而不是在回憶。

周瑋是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人,今年23歲。周瑋6個月大時,五台縣醫院診斷其患了「佝僂病」,山西省兒童醫院則認為周瑋是腦癱患兒。3歲時,周瑋在北京協和醫院被確診為「頑固性低血糖及智力發育低下」。9歲,周瑋突然奇蹟般自癒,並且有了算術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周瑋的運算水平與日俱增,等差數列、循環小數化分數、高次冪、多位數相乘……不借助任何工具,答案信手拈來均正確無誤。2014年1月17日,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節目中,周瑋以一分鐘內算出16位數開14次方,震驚了現場所有人,也讓全國觀眾為之唏噓。

衛視反擊方舟子

對此,打假專業戶方舟子在微博上評論說:「16位數字開14次方取整數結果很簡單的,記下就行。如果他能小數都開出來,或者讓他開個3次、4次方也能開出來,算他有能耐。電視台找了一幫騙子在那裡裝有超能力。」

為此,江蘇衛視節目組專程帶周瑋到北京、上海,請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等科研機構對周瑋進行了行為及腦測試。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測試結果顯示,周瑋在語言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上顯著地低於正常人,但數學能力達到超於常人的水平。核磁腦成像圖片顯示,在完成簡單的加減任務時,周瑋的腦區啟動區域很大,但他在完成比較複雜的乘方開方時,啟動的腦區反而變小。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助理胡思源解釋稱,周瑋對乘方開方計算進行自動加工,只需非常少的心理資源就可以完成。似乎周瑋大腦中有一個固化的乘方開方的專用CPU,使他成為乘方和開方的超級天才。

在乘方和開方的時候,周瑋究竟是真的在計算,還是在回憶事先記下的答案?

我們大多背過九九乘法表,所以在看見9乘以9時,可以直接根據九九乘法表的口訣,回憶出答案為81。周瑋在完成乘方和開方的時候,是不是也採用了類似的技巧呢?如果是,也許周瑋在記憶上有一定的天分,但是他就不能被稱為數學天才。

而要在行為結果上區分「計算」還是「回憶」,卻是近似於不可完成的任務。一方面,周瑋可能會撒謊,明明是通過回憶得到的答案,卻報告成是通過計算得到的答案。另一方面,任何一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邊界的;周瑋也一定有不能完成的乘方和開方題目,但這並不能證明他依靠的是回憶,而不是運算。

強項不是在回憶

所幸的是,有了核磁共振成像儀,而核磁共振成像中的周瑋不能撒謊。《最強大腦》科學顧問團發布的核磁共振檢測報告表明,周瑋在進行數字計算和複雜的乘方和開方時,他大腦的內頂溝和上額葉啟動了。這兩個腦區是正常人進行數學計算時通常啟動的腦區,表明周瑋也是在用與常人一樣的腦功能區進行數學計算,並通過計算來完成乘方和開方。同時,參與回憶的腦區沒有任何啟動。周瑋是在計算,而不是在回憶。

fsj 提到...

美研究︰維他命E、β胡蘿蔔素 無助健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26/today-int10.htm

自由 2014.02.26

維他命市場 恐受重創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美國政府任命與支持、由全美各地醫學專家組成的獨立小組委員會「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二十四日表示,維他命E與β胡蘿蔔素無助於預防心臟病或癌症。此一宣佈恐對高達兩百八十億美元(約八千五百億台幣)的維他命市場造成重大衝擊。

β胡蘿蔔 對人弊多於利

此一發現是根據諸多科學性研究進行系統檢討,這些科學性研究顯示,在預防心臟病或癌症上,維他命E沒有幫助,β胡蘿蔔素補充劑甚至是弊多於利。該工作小組主席之一的勒菲佛說,β胡蘿蔔素之所以會有害,在於可能會增加已是肺癌風險族群的罹患肺癌的風險。此一聲明已刊載於二十四日的「內科醫學年鑑」。

該工作小組主席莫耶爾說,在美國,心血管疾病與癌症是兩大健康衝擊,許多人花大錢買綜合維他命,以為這樣有益健康;但他們發現,沒有足夠證據判定,服用單方或複方營養品或多重維他命,有助於避免心血管疾病或癌症。

美國昆尼皮克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李察斯說,該工作小組的建議「相當重要」;倘若遵循該建議,不僅能幫消費者省錢,也更能鼓勵更多針對保健品的效用研究。儘管對未經驗證的維他命效果有諸多警告,但消費者仍對維他命深信不疑,約半數美國成年人每天至少吃一顆保健品,三分之一的人固定吃多重維他命。

該工作小組上述的建議適用於沒有特殊健康疑慮的健康成年人;但某些人則被鼓勵服用特定維他命,像是孕婦就建議根據醫囑服用葉酸,容易跌倒的老年人則應該服用維他命D來保骨。此外,該小組建議,與其吃保健品,大多數人其實只要充分攝取水果、蔬菜、全麥、低脂乳製品與海鮮等健康飲食就行。



◆ 交大研發 隨身供電癲癇晶片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01040&kdid=AR10&r=1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4/02/26

癲癇症患者常因癲癇無預警發作導致意外甚至死亡,前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帶領的生醫研發團隊,研發出可於0.8秒內完成癲癇腦波偵測,產生電流刺激抑制癲癇發作的治療晶片,植入患者體內後,能終身使用。經動物實驗證實成功率高達92%,打破世界紀錄。

系統晶片分成2部分

交大光電學院院長柯明道說,癲癇治療系統晶片是將大小約0.3公分乘0.5公分的晶片,以鈦金屬材料包裝後,植入人體頭骨內。

系統晶片分成兩個部分,一是閉迴路訊號處理系統,可在短短0.8秒內擷取腦波訊號,一旦判斷訊號異常,可能導致癲癇發作時,就會立即發出電波刺激,達到癲癇治療的效果。

另一個部分是無線傳輸系統,當患者植入晶片後,可經由隨身攜帶的體外控制器,以無線傳輸方式,提供晶片發出訊號時所需的電能,讓晶片植入後終身使用,不必再手術取出更換電源。無線傳輸系統也會把腦內偵測到的訊號回傳,提供醫師診斷用藥的參考依據。

柯明道表示,癲癇治療晶片系統的主要突破,是晶片體積縮小及耗電量減少,避免對人體造成干擾。無線傳輸系統以無線供電傳訊方式,更能避免醫師手術更換電池的風險與醫療成本。

成功率高達92% 破紀錄

研究團隊已透過癲癇大鼠進行動物實驗,成功驗證各項系統操作正常,癲癇治療功效高達92%,未來將透過國家型計畫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交大也計畫未來要籌設一家公司,協助醫師進行癲癇病症臨床治療。

交大這項研究成果獲得2013年頂尖國際固態電路會議「卓越技術論文獎與「展示會賞識獎」。



◆ 幹細胞夯 林義守、宣明智結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26000023-260202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26日

國內生醫產業再添聯盟新團隊!由宣明智主導的宣捷生技和林義守領軍的義联集團,訂明(27)日宣佈結盟跨足目前正夯的幹細胞領域。宣捷總經理宣昶有表示,該投資案規模達百億元,預計2年內會有2個幹細胞藥品進入人體臨床,並建造台灣最大的幹細胞儲存中心。

此樁將改寫國內最大生醫產業的投資案,27日由宣明智和林義守簽署合作意向書,宣捷不僅正式進駐義大癌治療醫院、成立核心實驗室、建造台灣最大的幹細胞儲存中心,雙方並聯手建立合乎符合GMP法規的幹細胞平台和臨床中心。

此外,宣捷、義联集團和交通大學三方也要簽署合組團隊意向書。

宣昶有表示,義联集團有義大教學醫院,目前正興建亞洲最大的癌症醫院,加上義守大學,將可提供完整的軟硬體環境。而交大有科研創新技術,宣捷則具備幹細胞技術和幹細胞原料來源,此三方結盟,合組的戰略團隊,將可進行人才的培訓和資源的整合,搶攻細胞治療和再生醫學的龐大商機。

為了厚實雙方的結盟,由宣明智、聯電集團和科技業大老合資成立的宣捷生技,已訂於3月15日辦理增資,此次預計募資20億元、每股以25元溢價發行,義联集團董事長林義守也將參與入股。據了解,林義守家族的持股將由原本其子林宗慶持有的10%,增至19%,與宣明智持股20%相當,成為最大股東之一。

由於宣捷研發的幹細胞醫療應用是以胎盤為主要來源,為充分掌握資源,宣明智父子去年已收購大展臍帶血銀行,並更名為宣捷幹細胞生技公司,鎖定金字塔頂端的消費族群,目標是2年內躋身前三大幹細胞儲存銀行。

宣昶有表示,去年已投入近2億元挖到幹細胞產業的源頭,也解決了排斥問題。由於幹細胞具有修復、再生與抗衰老的功能,先進國家目前也正積極投入幹細胞的醫療應用。而宣捷、義大的結盟研發的方向,主要是將幹細胞變成治療疾病的藥物,透過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入人體而發揮治療的效果,目前已鎖定2個藥品研發中,預計2年內進入人體臨床。

fsj 提到...

屏東農科 生技聚落成形

【經濟日報╱記者吳秉鍇、黃文奇/屏東報導】2014.02.27

自由經濟示範區加持,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簡稱農科)招商大躍進,主任黃金城昨(26)日表示,近期吸引國外生技大廠目光,下月歐洲疫苗大廠德國羅曼將投資逾40億元建動物疫苗廠,日本農業生技大廠有明等來台投資,生技聚落將成形。

農科昨日召開今年首次廠商進駐審查會,總共通過五家業者入區投資,從去年7月迄今,共有19家廠商獲進駐,投資額近28億元,增幅均創新高。目前頂新集團、祟越科技等也均規劃進該區設廠,園區正啟動擴區計畫,將增闢167公頃土地,預估四年後,產值翻揚四倍。

黃金城表示,農科目前列為自由經濟示範區中「六港、一空、一區」的「科學園區」,具備免稅、保稅等資格,在此進駐的國內外公司,可進口管制性原物料,進行加工製造後再轉出口外銷,可免除關稅、營業稅、貨物稅的課徵,吸引許多農業、生技有關公司前來設廠。

業界推估,今年進駐農科園區的國內外公司數量可望逾百家,初期可望帶動上千億產值。對於下月將投資建廠的羅曼,黃金城表示,該公司是德國第一大、全球第四大禽類疫苗廠,日前向我動科所技轉「抗黴漿菌次單位疫苗技術」,未來將可生產雙方合作的經濟動物疫苗。羅曼台灣廠落成後,將成為該區繼瑞寶、慕德後,少數的動物疫苗廠。



◆ 晶片植腦 0.8秒抑癲癇發作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13006.shtml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2014.02.27

全球有7千萬名癲癇症患者,台灣就占20萬人,其中3成無法用藥物控制,必須切除腦組織,影響記憶、視力、行動。交大昨發表一項癲癇治療晶片,植入腦中後,不用手術、吃藥,就可在0.8秒內偵測病情、抑制癲癇發作,實驗成功率高達92%。

由交大前校長吳重雨帶領的研究團隊,將0.3×0.5公分大小的治療晶片及電極,植入癲癇大鼠的腦殼內,一旦大腦不正常放電,就可自動偵測到訊號,並馬上產生電流,抑制癲癇發作。

吳重雨說,這項研究預計3年後開始人體實驗,一旦成功就可臨床使用,成本比一支手機還便宜,對無法用藥物控制癲癇的眾多患者是一大福音,未來不必再冒風險切除腦組織。

交大光電學院院長柯明道說,治療晶片除了體積小、傳輸快、實驗成功率獨步全球,還可經由隨身攜帶的體外控制器(可別在帽子上的一小塊電路板),隨時無線傳輸、提供晶片電能,可終身使用,不必再手術取出晶片更換電源;且可應用到帕金森氏症、憂鬱症等因腦內不正常放電導致的其他疾病。

這項研究獲2013年頂尖國際固態電路會議「卓越技術論文獎」與「展示會賞識獎」;交大未來計畫籌設一家公司,協助醫師進行臨床治療。

柯明道說,癲癇是因腦內不正常放電,引起全身不受控制抖動,常因突然發病導致意外及傷亡。

fsj 提到...

病人變專家 18歲女登科學期刊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517754.shtml

【聯合報╱編譯李京倫/報導】2014.03.01

美國十八歲少女艾拉娜‧賽門不僅戰勝了罕見肝癌「纖維板層肝細胞癌」(Fibrolamella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更協助科學家找到可能促使這類癌症惡化的基因缺陷,因而成為論文作者之一,年紀輕輕就登上知名的「科學」期刊。

艾拉娜說:「我竟然做到了,真不可思議。」

研究結果於二月廿七日發表。美聯社報導,研究團隊發現,遺傳物質的斷裂會讓某一基因的「頭部」與另一個基因的「身體」融合,導致不正常蛋白質在腫瘤內生成,卻不在正常肝組織內生成,這可能助長癌細胞的生成。研究團隊在已經測試的十五個腫瘤上都發現同樣現象。

論文作者之一、也就是艾拉娜的父親、美國洛克斐勒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實驗室負責人史丹福說,這只是小規模研究,還需做更多研究才能確定這種基因缺陷的影響。

※ 相關報導:

* 2成大腸癌患者 確診已第四期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17962.shtml



◆ 提早退休 看病頻率越高?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518153.shtml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4.03.01

一項跨年度的大型研究發現,50到59歲提前退休的民眾,退休後五年內,每人每年門診醫療費用平均比未退休者高968到2000多元;退休後六年內,每人每年整體住院、手術等醫療費用平均也高2400到5900元,推估提早退休的人,一年總醫療費用比同年齡層未退休者,最多高出47.69億元。

老人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李龍騰提醒,有些提早退休民眾,若未做好退休生活和作息規畫,易產生「退休症候群」,提醒民眾退休後的三餐、生活作息仍應保持正常,並且多運動。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副教授林文德等人在最新一期《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發表「提早退休對醫療費用之影響」研究,發現提早退休者花的醫療費用,明顯比同齡的未退休者高。

林文德說,這項研究分析健保署1997到2009年健保資料,找出1萬2000多名條件相當的退休者進行分析,結果發現,50到59歲退休族群醫療費比未退休者高,60到69歲退休者與未退休者,醫療費用則無明顯差異。這些50到59歲退休族群很多是退休公教人員,女性比男性多。

林文德分析,有可能是退休前工作忙沒時間看病,退休後比較有時間跑醫院,才導致醫療費用增加。但退休後若沒有好好規畫生活作息,確實比較容易引發疾病。

李龍騰表示,不少退休者確實出現「退休症候群」,主要是生活失去重心、生活作息亂掉,產生焦慮、心跳變快、失眠等症狀,甚至三餐不正常,引發腸胃道不舒服或因心理調適不好、吃不下。



◆ 美找到新藥物 抗老化還防變胖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517756.shtml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4.03.01

美國研究人員找到一種新藥物,能夠延長老鼠身體健康的日子並對抗老化,為延續健康的人類壽命鋪路。

英國「快報」報導,美國國家老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能夠增加蛋白質「SIRT1」活力的新藥物,新藥能延長動物壽命,延後老化開始的時間;延緩與老化相關的新陳代謝疾病,包括降低膽固醇以保護心臟,以及增進胰島素靈敏度以避免糖尿病。

研究成果廿七日發表於「細胞報告」期刊網路版,已在許多動物實驗上獲得驗證,以老鼠來說,施打藥物的老鼠平均壽命延長百分之八點八。

主導研究的德卡波博士說:「這是首次發現綜合SIRT1催化劑能夠在標準飲食狀況下,延展老鼠的壽命。長遠來看,我們希望能將這種技術用於人類。我認為延緩老化相關疾病發生的時間,遠比延長壽命更有意義。若能將阿茲海默症或糖尿病的發病時間延後十、十五年,人類壽命會顯著增加。」

德卡波二○一一年發現,紅酒裡的「白藜蘆醇」能夠抑制癌症及心臟疾病的發展。他說,這些增加蛋白質SIRT1活力的藥物相當於八千瓶紅酒的有益成分。

除了延長健康的壽命之外,施打藥物的老鼠沒有因為吃油膩食物而變胖,身形反而更加纖細、肌肉功能更強。

fsj 提到...

中東冠狀病毒 單峰駱駝感染源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403020061-1.aspx

中央社 2014.03.02

中東呼吸冠狀病毒(MERS-CoV)184人感染、80人死,國際研究發現,單峰駱駝可能是感染源,病毒已存沙國駱駝體內22年。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將MERS-CoV定名為「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全球自2012年9月至今已通報184例確定病例,並已造成80人死亡。

最近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研究機構人員分析沙國203隻駱駝樣本及1992年到2010年264隻檔案樣本。在203隻駱駝中發現有150隻類內有MERS-CoV病毒抗體,且多在2歲以上駱駝。同時,在檔案樣本發現MERS-CoV病例的存在。

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表示,這份在上月25日發表在「微生物學(mBio)」研究發現7成駱駝都曾MERS-CoV抗體陽性,且資料可回溯到1992年,也就是MERS-Cov存在駱駝體內超過22年。

他說,這與先前在阿曼王國、埃及、摩洛哥等中東地區國家發現部分駱駝檢體檢出MERS-CoV抗體的研究結果一致,均推測MERS-CoV或近似MERS-CoV的病毒可能於中東地區的駱駝間傳播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但駱駝與人感染MERS-CoV是否有關仍待進一步研究。

此外,最近「新興傳染病」也刊登由香港、美國及埃及的研究發現,單峰駱駝可能是MERS-CoV的感染源。

疾管署表示,MERS-CoV在中東地區仍持續發生,呼籲赴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中東地區旅遊者,應注意個人衛生及手部清潔,於人潮密集或空氣不流通處可配戴口罩,並避免騎乘或接觸駱駝,以降低受感染可能性。



◆ 科技人瘋生技 和碩副董攻醫材告捷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8519276.shtml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03.02

由和碩副董事長徐世昌夫婦轉投資的日祥生命科學昨(1)日表示,旗下開發產品「婦女子宮頸癌檢驗技術Cervi-M」,最快下月率先進軍東南亞市場,將創下電子業大咖投資高階醫材產品上市首例。

日祥指出,公司大股東是泓偉投資,泓偉背後出資者是華碩創辦人之一;據查證,泓偉投資代表人為宋具芳,宋具芳是華碩創辦元老、和碩副董事長徐世昌之妻。

日祥總經理張綺芬對此不願證實,僅表示,公司耕耘多年,股東一路力挺,終於要開花結果,其中,Cervi-M今年同步在台申請醫材查驗登記,並將以最快時間進入大陸市場,搶攻亞洲地區逾3,000億元商機。

張綺芬表示,Cervi-M檢測技術,是以人類「甲基化基因」作為生物標記,進行子宮頸癌病變前的檢測,發明人是當時任職於國防醫學院的賴鴻政醫師,專利歸國防醫學院,日祥已在2009年協助該技術在國內11家醫院進行1,500例臨床試驗完畢,並已於2010年完成技轉。

張綺芬表示,傳統子宮頸癌檢測方法為抹片、人類乳突病毒(HPV)篩檢,前者因採樣部位不同可能導致結果不正確;另外,HPV病毒雖是提高子宮頸癌風險的關鍵之一,但有HPV的婦女,也不一定就已經罹病。

日祥競爭優勢在於,Cervi-M能檢測人類基因中「甲基化」現象,甲基化基因是導致子宮頸癌的因素之一,因此甲基化基因可說是目前檢測子宮頸癌變前最佳的生物標記。

產品上市規劃方面,張綺芬說,近期公司已和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討論,依Cervi-M試劑當前1,500例臨床試驗結果,應可直接申請新醫材(新二級、三級)查驗登記,但仍需由TFDA做最後決定。

東南亞市場部分,張綺芬表示,公司產品已通過歐盟CE認證,下月將直接進入馬來西亞試水溫;至於大陸市場,她表示,2010年已在湖南長沙完成700例臨床試驗,近期也規劃搶入該市場,三年內應有結果。

市場規模方面,法人指出,以台灣市場為例,每年就有200萬個子宮頸抹片受檢婦女,依每個試劑費用2,500元換算,市場至少就有50億元,大陸則每年有上億位婦女需檢測,市場潛力可期。